央行紧急开会要求高效对接有效信贷需求,部分银行「应放尽放」,这会带来哪些影响?
知乎用户 九乡河龙牙 发表 其实能放的早就放了,银行放贷现在本身就有业务压力。我们公司是某行的工资卡,消费贷、信用贷之类的直接 App 里面点两下就款项到账了。 现在的问题是,有很多贷款处于一种微妙、诡异的状态,我总觉得不太对 …
哎,教科书上讲经济学都很隐晦,复杂,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又让人刚好不懂。这样法币系统才能名正言顺。
但是,法币系统的真相很简单:印钱,发债,通胀,收债,销毁。
问题就出在发债。国债发行后,多出来的现金多数进入了政府和大型企业搞建设。然后,开始一层层的扒皮,官员要腐败,领导要发分红,总之上面的先受益,现金直接进入口袋了。底下领工资的群体,只拿到一小部分。
这时候通胀还没有发生,因为现金还在富人口袋里。然后他们开始消费,多出来的现金慢慢流入市场,通胀才开始。但是底下的人分不到多发的现金。
说白了,是资产的稀释,某种程度上,算作盗窃行为,富人对穷人的盗窃。因为,货币超发无法经过每一个人认可,但是底层群体被动承担。
课本上不能这样讲,课本上讲的是刺激经济,为老百姓谋福利。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方法可能有问题,永远不能相信人是道德的,因为现行法币有明显的受益集团,那么就一定会使该集团受益。
~~~~ 更 ~~~~
我是上面说的是漂亮国的事情,美联储,不要误会。
要相信党和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一样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 再 更 ~~~~
其实法币政策的逻辑倒也没有啥问题,只要超发的货币通过债务清理回收即可。但是,事实是债越发越多了。。。。
给你们看漂亮国的政府 Balance sheet。从 08 年抢救市场以后,就没减少过。。每次想缩表的时候总要出点事情,最近的一次是 2020 年疫情了。。。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不行了。(你们千万别去查央行的表哦)
美联储捧着这个炸弹,想缩表,但是一缩股市就崩,因为杠杆太大。但是不缩就通胀,看着那精心设计出来的 7% 的通胀,漂亮国的老百姓不知道怎么想。。。
11 月漂亮国要搞民意调查了,总统如坐针毡啊:一头是通胀,不解决民心就没了;一头是华尔街的大佬们,股市整崩了,选举的基金就木有了。可咋整?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这时候就吃吃西瓜看漂亮国今年怎么玩啦,想想好幸福呢。
~~~ 到家了 更点 ~~~
不说现象和原因了,咱们聊聊怎么应对吧。毕竟现状就是这样,怨天尤人没有用还是要有应对的。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把玩、参考、吐槽。
目前高通胀环境,但是加息控制通胀的办法不太灵,美联储不敢铆足力量加息,原因我也提了杠杆太大,股市整崩了,国家的税收会受到严重影响,到头来还是政府赤字,只能举债,刺激通胀。
因此,今年股市肯定是不会有起色,最好的情况是慢跌,别崩盘,出现连锁反应。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能做的就是减少风险资产敞口,持有储备现金。有交易经验的朋友可以持有一些商品、贵金属、比特币、或者一些优质的公司股票;无经验就持现就好了。
千万不要没事做空市场,即使是大熊市,因为波动率大,也可能出现 10 % - 20% 的反弹,散户股市择时在这种高波动率的环境下,无异于黑暗森林裸奔 + 大喊我在这里。
虽然现金在当前的环境下,单从英国这边的情况看,每年购买力降低 10% 左右。但是比去股市等地方亏损 50% 强。
不要轻易换工作,特别是去新兴行业的公司,比如加密货币公司或者是独角兽公司,这些公司主要是靠风投支持的,风头撤了,就是裁员或者倒闭。Coinbase 居然不要脸的开始取消已经发出的 Offer 了。
好好在家陪陪家人、朋友,看看书,知识永远不贬值。我给大家推荐 1 本我读过的书:
这书有中文版,虽然标题是写比特币的,但是对法币系统的分析非常透彻,我不是研究经济学的,但是该书读起来很轻松,也容易懂,学术成就我无法做出评价,但是直观感受不错。
作者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研究人员,早年就读于贝鲁特美国大学,获得工程机械学学士学位,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发展管理学硕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中文版的书放这里了:中文书 GitHub 上面。
先说结论,再说逻辑(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
在 2008 年前,工资是基本上是跟着超发货币走的。但在,2008 年后开始出现脱节,最近间隙。
根本原因是,社会各方力量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触发了 “边际收益拐点”,使得货币多印的边际收益递减。
分析
——我是分割线——
先说几个小故事。我家住苏南某个小镇,很多同学都在当地银行工作。听到过各种跑路,破产,贷款的小故事。
此处很多人质疑信用社坏账率高,我只能代表我们当地的信用社坏账率比农行低多了。
1 最近几年经济不好,很多公司破产跑路。当地农行各种坏账,亏了不少钱,但奇怪的是,就在农行对面的农村信用社,几乎什么坏账。
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问我爸。他给了我一个信服的答案:
农行有全国总行,要求流程规范,材料清晰,要求呆板。少一个文件都不能放贷款,可一旦材料齐全,可以顺利放款。
而信用社,属于县级地方银行,很多员工本身就是股东。在放贷款时,更注重考察人,会去当地打听借款人信誉,反而材料要求灵活。但借款人一旦口碑不好,材料再全也很难下款。
2 我同学在当地银行,一旦总行发现最近钱比较松,就会给下面下指标,这个月必须放款多少,什么行业随便放。
没催,有时候完全不考虑借款人需不需要,就故意提高借款量。鼓励私人企业老板,贷更多款,扩大生产。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型银行往往容易出现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
补充:上述故事只是为了引出,不同阶段,货币的充沛程度的差异。银行房贷款和无法回款的事实,与下面的解释没有直接关系。
一旦,政府放松管制,为了赚取利益,会摊派任务,同时努力放款。
很多时候私营企业主,只需要借 50 万,银行故意让他借 200 万。
之所以强调在 2008 年前,工资争取赶得上 M2,是因为次贷危机还没爆发。中国出口强劲,只要能生产,就能赚钱。那个时候,更多的投资,会带来更多利润,更多的用工和更高的员工工资。
但 2008 年后,次贷,欧债,日本负利率。各种全球性的危机。当时政府的应对是,快速放贷款,努力放贷款。
很多私营企业主借到大量廉价的钱,加大生产,但是由于海外市场疲软,更大的投入完全不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加大生产只会引起价格战,最后就出现了 “产能过剩”。
这个过程就好比,100 万投资,可以赚 20 万,后来拿了 500 万,只能赚 50 万。而借了 1000 万投资,甚至只能赚 30 万了。标准的 “边际收益递减”。
因为企业主也赚不了钱,最终工人工资当然涨得慢了。
看懂了上面说的,你就一定会明白,为什么现在国家那么倡导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并且努力的 “去产能”。
这都是为了 08 年后的放贷买单。
作为国家与企业中间层的银行,在推动货币快速增长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个时候就涉及到准备金制度。
简单举例来说,国家要求银行放 100 块贷款时,必须金库里放着 15 块钱,用来应对随时的取钱。而银行在操作时,往往会没留够 15 块就放贷款了。
国家为了防止银行违规,一般半年左右都会考察一次。所以,每到 6 月 12 月底,银行都很紧张。
但是,总有银行在考察前真的不够钱,这个时候,他们往往能从央妈手里借到钱。来应付考核。由于路径依赖,银行都这么做,一旦考核想着法不责众,央妈总会帮忙的。无形中放了越来越多的贷款。
15 年后,由于资金去各种实体经济并不赚钱。导致很多人把钱抽离出来去炒房了。17 年左右大涨就是资金在金融和房贷体系中空转。
18 年 19 年,国家突然收紧贷款。防止进一步扩大整体的社会风险,就进一步导致了很多企业倒闭暴雷。
所以,就出现了。最近几年工资都赶不上发货币速度。物价其实也赶不上。唯独房价赶上了。
因为,多出来的钱,没有进实体经济,都在刚从银行出来时,就直接进房地产 了。
资本收益大于劳动收益,当然这里的资本不仅限于钱,还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所以一些人不知道从谁那听到大放水可以湮灭债务,大放水只会让财富结构进一步畸形,向上转移财富,向下转移负债。
因为工资不是印钞机发的,是你老板发的,有中间商啊 =_=
这怕是幼儿园提问的吧……
经济学的定性问题其实很简单……
真的……
有常识就能看懂……
经济学的奥秘在定量问题,
比如放多少水可以解决问题。
你看我从来没办法具体回答一个量是不是准确的,
因为水平不到家,我也没认识几个水平到家能回答对的……
这是经济学圣杯,我们要尊重没错。
但是,这往往和平时吹水的东西无关。
平时大家都是聊的定性问题,难度大概相当于 “人被杀就会死” 吧。
真的是有常识一看就懂。
因为普通人争不过大资本家,就这么简单,每次有什么好处,大资本家能动用所有关系,黑道白道都会帮助他们把钱揣进自己兜里,然后他们可以用这部分钱更好地压迫剥削普通人。反过来则是每次上面想让资本家掏更多的钱,资本家都会让普通人掏钱,也就是说资本家本身就可以被认为是社会毒瘤,他们不掏钱,却赚越来越多的钱,导致社会经济系统逐渐出现问题。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会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大资本家,大资本家手握大部分社会财富,却不想着回报社会,只想着把更多钱揣进自己腰包,出事是早晚的事。
所以资本是人类真正创造出来的怪物,早晚会把人类吃掉的。
这个回答里并没有对资本家有任何私怨上的考量,只是从客观情况进行的分析而已,不要扣仇富的帽子了,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知道确实如此。一个富翁和一百个穷光蛋的世界远不如一百零一个贫富差距不大的人所处的世界安稳。
2019.9.5 update
感谢网友
指正,正文开篇提到的通货膨胀的比喻是由**哈耶克所做的。大卫休谟**也讨论过这个现象但是没有用蜂蜜来做这个比喻。
每个国家都是这样,超发货币不会均匀地进入到每家每户,也就是超发货币 (只要不是恶性通胀,比如津巴布韦那种例子) 引起的通胀不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快速地蔓延到每个角落。
而更应该像是蜂蜜一样先是聚集在一堆,然后逐渐蔓延到整个平面上。
这个比喻通胀的例子不是我发明的,我记得是英国哲学巨擘大卫 · 休谟做的比喻。我当时看到这比喻着实惊讶了半天,18 世纪的一位苏格兰哲学家能对经济有这么深入浅出的观察,思维能力完全不比现代经济学家差。
这个现象后来变成了宏观经济学对时间长度的关键思想——长期和短期。
从长期来看,所有超发的货币最终都会变成通货膨胀。不光是所有物价,包括工资也会上涨。比如看下图,我国的 M2 数据。从 2001 年低到 2018 年底,M2 大致翻了 12 倍。
我们再看一下央企工资收入,从 2001 年低到 2018 年底,央企平均工资大概翻了 5 倍。
将近 20 年的时间,已经算是宏观经济学上的 “长期” 了,为什么 M2 没有反应到工资上面来呢?
因为货币发行并不是增发一次就完了,而是长期都保持超过 GDP 的增发状态。如果今天停止超发货币,理论上未来通胀(包括工资)还会缓缓上涨一段时间,再停止。
用倒蜂蜜来比喻就是没有倒一下就完了,而是在连续一直倒蜂蜜,以前的流下来的蜂蜜已经蔓延到其他地方去了,才流下来的还聚集在中间那一堆,如果现在停止倒蜂蜜,也到要等很久后才看到剩下的蜂蜜蔓延开来。
工资跟不上 M2,甚至是物价,这个现象被叫做——刚性工资(wage rigidity)。这是宏观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并不仅仅在中国有,所有国家都有这个现象。
通胀的蔓延速度要取决于货币超发的量,如果是恶性通胀,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货币的预期,那么大家都希望少持有,甚至不持有本国货币,抛售本国货币速度会极快。所以很快就能反应在所有物价,包括工资收入上。但在恶性通胀中,一般来说工资增速仍然是跟不上物价增速的。
上面说的是第一个理由。
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理由是在初次国民收入分配上,工资收入就是无论何时都比不上资本收入的。超发的货币和工资增长中间的缺口有很大一部分去了资本收入。这个很好理解,开厂的老板和股东在收入上就是能超过工人的收入,一旦货币超发,信贷条件放松,工厂拿到贷款扩大生意,老板要做的要么是让工人加班,或者多招人,但肯定不会把多赚钱的都当成工资发出去。肯定是因为利润更大,股东收益更高才做这样做。
所以导致超发货币也会一定程度拉大贫富差距,因为企业家,房东等各种有资源和资本的人就能更快吸收这些放出来的 M2。
所以我们国家看到放出来天量的货币,但是并没有引发严重的通胀,就是因为被企业家和房东等有资产的人给把这些 M2 给吸走了。所以大家才会看到很多媒体说高企的房价能稳定通胀,稳定汇率。其中便是这个原因。
而且我们国家有很多国有资产,比如央企国企,他们的资本回报率虽然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行),但是量很大。所以很多资本收入到了国家那里,没有流向私人家庭。这些钱政府 hold 住了,一般都是用来扩大再生产和投资的,不会直接当成工资发了。
这里稍微插入一个话题,储蓄率对于一个国家太重要了,我们国家储蓄率也高得过头了,原因是 1)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必须要自己存钱看病、养老、给孩子教学费 2)贫富差距逐渐增大。
下图便是我国的储蓄率,常年都在 30% 以上。
下面是美国的储蓄率,常年都在 7% 以下,对比就知道我国有多高了。美国的储蓄率低,有很多原因,比如股市和房产导致的财富效应;美国盛行的消费文化;长期低利率等等因素,这里不过多解释。
贫富差距稍微大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比较常见的事情,而且这个现象是社会非常讨厌见到的。但很奇特的是,在经济上竟然有提高储蓄率的作用。这还是凯恩斯总结的,他用的专业术语叫做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越是富裕的人,消费相对于其收入越是低,储蓄相对也越高。这个也很好理解,比如工资 5000,一个月平均消费 4000(房贷不算消费,算投资的每期分摊),再存 1000,月薪 5 万的消费平均可能就在 3 万。那么收入越高,这个比率就越低。而且只要财富约聚集越是在少部分人里,国家整体的私人储蓄就会越高。
当然政府希望这部分钱都是储蓄、投资(不管是开公司还是买理财)在国内,而不是成为 capital flight 到国外去。虽然大家能看到很多海外财富管理产品,我们国家的银行理财 QDII 基金,海外股权母基金,都是要找外管局要换汇额度的,出去多少,到时候就必须回来多少,这个账对不上,外管局是要秋后算账的。所以整体来说我国储蓄是受到资本管制也保持在高位。
同时因为储蓄率高,反过来也压制了通货膨胀,因为上面说了富人的平均消费倾向更低,所以他们通过资本赚的钱再通过消费释放出来的钱是相对更少。
黑兹利特《一课经济学》:
货币数量的增加,一定有其具体的原因。比如说,它是由于政府的支出超出了税收能够负担、或者可望负担的水平(假定也超过了政府靠发行国债获得的收入)。再比如说战争时期,政府印制钞票来支付契约承包商。这笔支出首先会抬高战时所用物资的价格,大量钞票因此流入到战时承包商和他们员工的手里。(在价格管制那一章,我们为简便起见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现在讨论通货膨胀,我们同样忽略政府试图管制价格造成的复杂状况。即使都考虑进来,也不会改变分析的结果。价格管制会导致某种 “堵塞” 或“受压抑”的通货膨胀,其结果是减小或掩盖对经济运行的前提影响,但这是以更加恶化的后期影响为代价的。)
这么一来,战时承包商和他们的员工便得到了更高的货币收入。他们会把这些钱拿去买自己想要的商品和服务。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家,因为需求增加了,可以大肆抬高价格。因为这些买主口袋里有很多钱,他们不在乎价格,而在乎自己想要什么就必须要得到什么。在有钱人眼里,每一块钱的主观价值已经降低了。
我们把战时承包商和他们的员工称作 A 群体,把直接向 A 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家及其员工称作 B 群体。现在,B 群体由于销量和价格大幅提高,会向 C 群体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C 群体同样得以提高价格,获得更多收入,进而向 D 群体购买产品和服务。依此类推,直到价格上涨和货币收入增加覆盖整个国家。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几乎每个人的货币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假设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并没有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会相应上涨。整个国家并不比以前富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相对或绝对财富和收入和以前一样。相反,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公平的过程,它会对不同群体的命运造成不同的影响。最先获得新增货币的群体获利最大。例如,A 群体的货币收入会在价格上涨之前增加,因此他们能买到的商品数量,是涨价后的数倍。B 群体的货币收入会在价格刚开始上涨时增加,因此 B 群体能买到的商品数量还是会增加。当价格普遍上涨之后,货币收入还没有增加的群体,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更差。
我们可以用一组假设性的数字来更清楚地说明这一过程。假设我们把整个社会分成 A、B、C、D 四大类生产者,他们按顺序获得通货膨胀的货币收入利益。在 A 群体的货币收入已经增加 30% 的时候,他们所购买的商品价格还未上涨。到 B 群体的货币收入增加 20% 时,物价平均上涨仅为 10%。但是当 C 群体的货币收入增加 10% 时,价格已经上涨了 15%。当 D 群体还没有等到货币收入增加时,他们所购买产品的平均价格已经上涨了 20%。换句话说,货币收入在通胀前期增加几类生产者,会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或工资上涨而获益,但是货币收入在通胀后期才得以增加的几类生产者,则必然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蒙受损失。
假设几年后通货膨胀暂时停止,最终结果是货币收入平均增加 25%,价格平均涨幅也相同,每个群体的货币收入都增加了这么多,每个群体所生产的产品都上涨了这么多。但是,这并不能掩盖过渡期间各个群体的获利和损失。以 D 群体为例,尽管在最后阶段该群体的收入和产品价格也上升了 25%,而他们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也只是和通货膨胀开始前完全相同。但在通货膨胀期间,在该群体的收入和产品价格还没有上涨时,该群体不得不多花 30% 的钱向 A、B、C 等其他的生产群体购买产品和服务,这些损失将永远得不到补偿。
央行的货币政策到工资(劳动力市场价格)之间的链条要经过商业银行体系和企业部门这两度时空。中间至少涉及到两层供需关系。
第一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银行的放贷意愿。假设央行降准出来几千亿的流动性,但是这些货币能不能到企业手里还是未知数。可能企业贷款意愿低,一个受到关税壁垒影响外贸企业,订单都没了,生产再多有个毛用,干脆停机检修;一个房地产企业有迫切的贷款需求,但是受宏观政策影响,没法贷款;一个民营企业有资金需求,但是也许下个月就环保限产了。此外,有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有贷款意愿,但是银行不一定愿意贷给你,因为风险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以上就会造成宽松货币在金融系统里面空转,流不到企业部门。
第二,企业拿到货币资金,不过是不是给员工加工资,那就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了。市场供不应求,外贸订单满满,不断有开工,但是民工荒,那劳工供不应求,于是可能加工资招工,留工。经济低迷,订单减少,同质的大学生又多如乱石穿空,你说企业会加工资吗?企业拿到钱不去搞实体经济,去金融市场投资。这些钱就转了一圈又流到金融系统里面了。
→
美国就是这样子的,次贷危机过后,美国搞了好几轮的量化宽松,特朗普政府任内更是大搞减税,和赤字政策。美国的失业率是在历史新低了,但是工资就是不涨,本来政策的意图是希望减税加海外资金回流能够让企业有钱扩大生产,然后雇佣更多的工人给工人涨更多的工资。美国的大公司是有钱了,现金创记录,但是他们并没有如政策所愿,而是回购股票、回报大股东而不是工人。这造就了美国长达十几年的牛市。但是大家仍然都在怀疑说美国的经济不行,就是这个道理。宽松的货币推高了资产价格,对于没有资产的人来说那就享受不到任何宽松的好处,资产越多的人好处就越大,这样一来贫富差距就拉大了。所以伯南克才会说,还不如直接开着飞机拿现金到纽约去撒钱。这样子钱才会绕过中间环节,直接到终端。
→
美国且不去说他,就说我们国家。
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创造货币最猛的就是房地产行业,大家知道现在货币都是怎么创造的吗?是贷款创造的,一个企业去银行贷款 2000 万,银行就会在这家企业的户头上写上 2000 万,货币就这么凭空创造出来了,当企业归还这 2000 万贷款时,那么这部分新增的货币也就消除了。
08 年过后,房地产行业更是成为创造货币的主力,08 年和 16 年,开始的两轮上涨。这 10 年来是中国经济结构极度扭曲的十年。总之现在房地产被摁住了以后,货币需求少了很大的一块。国有大银行可以去抢占国营企业大型企业这些优质客户,那些城商行呀,农商行就只能去搞民企和小微企业,结果就是这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的不良率出现显著分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率持续下降,尤其是农商行不良率快速上升。
这说明这几年的供给侧改革是国营企业受益民营企业受损的现实,而民营企业是创造就业的主力。当民营企业状况不佳的时候,就别提什么工资上涨了,上涨的也只有国有企业和公务员。这也进一步拉开了中国的贫富分化和层级分化。阶层进一步固化,阶层固化又降低了经济活力。
20190925 更新:
有朋友问到,我就瞎编一个故事,眼看写得长了,就把它更新到正文里来。因为我不专业,所以不对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多指教。
假如你是一个酋长,你们部落使用你制造的铜钱来进行交易;一开始你制造了 100 个钱。
如果你看到大家都没钱用,于是又制造了 100 个铜钱,可能最开始拿到你的铜钱的人,会多得到一些物资,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没啥用,只是使原来 1 个铜钱的东西变成 2 个铜钱而已。人们并不会因为多出一倍的铜钱变得富有。这就是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超发货币就是引起通货膨胀而已,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超发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比如部落里如果修建一条桥,就能连通物产丰富的另一个小岛,人们如果能在那个小岛上打猎,将会获得非常多的物资。
但是最初的时候,大家都没多余的钱,而且修桥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部落里的人不可能有这个闲钱,冬季有时间的时候,就不会想到说要去修这个桥,把时间用在休假上。
这个时候如果你制造出 100 个铜钱,在冬天发起修桥的工程,人们为了挣钱,就会投入时间和体力来修这个桥。但你要知道,其实你只是制造了铜钱而已,你此时并没有创造更多物资。
但是巧妙的就是,这个桥一旦修成功,人们真的就获得了更多的物资,假如说物资翻了一倍,正好和你多制造的这 100 个铜钱平衡,人们就是感觉更富了,以前只能吃半饱的,现在能吃饱了。——但人们大多数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只知道努力工作,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这就是超发刺激经济增长。可以看出,超发是不是刺激经济增长,其实关键并不是超发,超发只是表象,真正的经济增长,是物资变多了。如果你的超发很理想的话,人们甚至不会感觉出有通货膨胀。
可以推理出,要想使超发变成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制造铜钱就可以,条件还是不少的:
**1、所投入的项目要能促使更多的后续物资产生。**可以是科技、方法、基建等,对于未开发的区域来说,修一条路就能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已经比较发达的地区,科技创新往往是更有效的办法,所以我们现在对科研要加大投入。
**2、人们还有时间去投入到更多的生产上去。**这其实就是劳动力资源,如果一个区域的人口很少,那么所有的人不睡觉,每人每天也只有 24 小时,再超出这个时间,你给他修一万条桥,他也用不上。
**3、新生产的物资需要有人能消费掉。**人们不仅要有时间生产,还需要有能力消费,也要有时间消费。前面讲的如果每人每天工作 16 小时,那么他们就没时间消费了,这时候就需要带薪休假、8 小时工作制等福利了。另外,如果这些人都是奴隶,身无分文,你生产出再多的东西,他们也消费不起,所以不仅要给工人们休息,还要提高工资待遇。这才是福利对资本家的真正益处,当然人们也需要这些福利。这里的关键就来了:需要普通人也有钱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在急需修桥的年代,酋长制造铜钱,经由随从 A 来操作,修起了很多不错的桥。而随从 A 也请了跟班,他们当然也获得了他们应得的工资。这就形成了 酋长》随从》跟班》民众 这样一条管道,超发的钱就是顺着这条管道流动的。
随着这些项目的推进,一方面,因为桥已经比较多了,新修的桥,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管道中的随从、跟班逐渐增大了自己获取的那部分利益,而民众得到的就相对变得少了。
这时候我们就称随从、跟班为既得利益者,其实不管是谁处于这个位置,这种情况总会发生,所以没必要只顾着道德批判。
此时作为酋长的你,发现了问题所在:管道在吸水,而经济如果要增长的话,民众需要有钱才有消费能力。
所以你决定超发来刺激消费。此时的超发,和修桥时候的超发,其实目的是不一样的了。此时你希望超发的钱,如期流到民众手中,但是如果你还是让随从 A 去打理这些事,你就会发现,你超发了很多,但民众的工资却没什么增长。
所以我得出题主的问题的答案,就是因为从前超发货币的利益通道过于单一。
我看到大家说到一些其它的问题上,也在这里扯一扯。就是什么时候我们超发但不希望钱进入消费市场。
作为酋长,你其实是知道随从 A 那条管道比较吸水。而你现在有这么个计划:需要连修三条桥,才能达到一个欢乐岛,你知道当你的民众都能到达欢乐岛之后,就会开始狂欢,消费大量的鱼、肉,民众花光了钱来买鱼肉之后,又会更卖力地做其它工作,这样你的部落的经济会再上一个台阶。
但问题是:前面两条桥的修建,对经济不会有什么作用,一定要到第三条桥修好后,才会有效果。所以前面两条桥你需要制造 200 个铜钱,这些铜钱如果流入民众手中,就会影响通货膨胀,进而引发其他问题。可能都等不到第三条桥修好,部落就已经出问题了。怎么办?
这时候你想到了随从 A,你知道他这条管道吸水…… 于是你想出了办法。
于是你把项目交给随从 A 去实施,随从 A 当然也是按以往的操作,拿下了这 200 个铜钱中的绝大部分,但是随从 A 他们不会投资鱼场,也不想去打猎,于是他们把铜钱又存回你这里。
民众跟着做了 2 年的工程,钱也多了一点,但没有非常明显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令人很想消费,他们也把钱存回你这里。
直到第 4 年冬天,欢乐岛打通了,民众都跑去玩了,随从 A 他们也把钱取出去玩了,并在欢乐岛投次了一些地产什么的。但是此时消费量大增,多出来的这 300 个铜钱,正好和增加的消费平衡掉,因为你的巧妙操作 ,人们再次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
随从 A 的作用,就是这么巧妙,因为他们不懂真正的生产,所以有了铜钱之后,可能会买古代贝壳什么的,但这没什么关系,让他们自己把一个古代贝壳炒出天价,也不会影响民众。
比较影响民众的是炒房,但是,在发现欢乐岛项目之前,能刺激民众消费的内容可能太少了,你也希望民众消费,可是他们只想消费房子,说那是刚需。所以,你只要控制事态在 “还行” 的度,其实也没什么关系。
当然,随从 A 的铜钱,还有一部分是贪的,你当然知道这一点。但只要随从 A 做事得力,又不影响民众,其实还是可以先不管。如果随从 A 带着资源去了别的部落,那没说的,抓。这样他的铜钱还是回到了你手中。
以下为原答案:
先声明:我不是专业人士,以下所言只是自己平时观察思考,不专业、不规范、不全面,无权威性。仅是说说我自己一个外行人士的感受。
另外,我所关注的时间是有限的,大概从 2005 年以后(可能有出入),之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并且后来思考的范围也很窄。
大约 2005 年左右,我来到东莞,我的第一感受是路。
路是个好东西,直到现在,我对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很赞成。
那时候的湖南,很多地方是泥巴路,我是乡下人,很多人种出来的农产品,要拿去卖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只能卖到周边,而周边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交易的品类和量都很有限,家乡的经济不是很发达。
我来到东莞,感觉最好的就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当然从那以后,珠三角的路也一直在修。
然后我慢慢地了解到国家的 “铁公基” 投资,我作为刚来珠三角的人,非常佩服这种思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基础建设的作用是有很大感触的,一个地方要先有路这样的基础建设,然后才可以有发展。中国人是非常勤劳的,只要有了路,很多发展经济的东西,不要别人说,人们自己就会摸索出来,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物质的流通和交易。
那需要搞铁公基,就需要投资,这个投资哪里来,那我的理解,就是超发货币占主要的。(个人理解,可能有错误)
这部分超发的货币,应该说来是很好地完成了基础建设这个目的的。
那个时候修路什么的,是一个比较辛苦的事。刚开始,到处都是荒郊野岭的,农民工在这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做这个事情呢,工资也还不低,但也不高。算是只要能吃苦,不大有其他门槛。
比起那些留在家里种地的人,修路这种事,收入算是比较高的了,一家人再省着点,往往做一些年就可以在老家建房子。
慢慢的愿意做体力活的人少了,于是修路的农民工工资,慢慢的算是比工厂打工还要更高一些了。
那个时候我就想,这个铁公基的投资,真是个不错的东西,一方面,完成了基础建设,而农民工挣到第一份辛苦钱后,也可以用来做其他生意,促进交易和流通。
这个时候,超发的货币,应该说来还很大程度上完成了 “促进消费” 这个目的。
然后,房价就开始涨了,本来我觉农民工收入挺好的,和房价一对比,发现根本没什么用,我在珠三角的时间也长了一些了,刚出来时和老家比,感觉几千块工资挺高的,但慢慢的消费成本也上来了,工资处于月光状态。
而万科在东莞的松山湖一号别墅区的价格,震憾着我的心灵。这得怎么做才能够买得起这个房啊?!
同时,慢慢地,接触了很多在珠三角 “发家了” 的人。听闻过人家买 2 千万的别墅全程只用了半个小时,全款付完走人的。
这段时间接触到的东西,总括起来,就是这些事:
一方面:有一部分人,莫明有钱,有钱得不知道怎么花那种;XXX 因为某个 PY 交易,拿下某工程,转包后赚得流油;掌握着工程分配权力的人,开个莫明其妙的小店洗钱。…… 诸如此类。
而另一方面:愿意做民工的人越来越少,吃苦是一个方面,收入虽高,但其他转包工程的面前、在房价面前,就是个屁。
这使得我意识到:铁公基这种投资,必然会伴随着人们感受不公和贪腐。一是因为因为人的角色分工不同,掌握权力的人和转包工程的人,更容易拿到国家投资的这部分钱;二是因为掌权和转包工程的人,人数少;而农民工的人数多。相同数量的财富,集中起来,显得特别巨大,而分散到农民工工资里,就不显得多了。
慢慢地,社会上出现一些对铁公基的批评,其中就有 “重复建设” 和“形象工程”。比如同一方向修了几条平行的道路,形成资源浪费;比如挖了修,修了又挖。
在基础建设投资的最初,到处都需要修路,并不存在浪费,但基础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因为资金分配的问题,有的地方争取到更多的国家投资,但这些投资的效用并非是最优解。
比如 A 市基础建设已经差不多完善,而 B 市还很需要投资。但在前期的投资过程中,A 市获得了更多的回报,纳税也比较多,于是在后期对新的投资项目的争取上,A 市就具有优势,B 市就争取不到太多投资。A 市之所以取得这种优势,有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发展策略比 B 市更高明,还有可能是因为 A 市领导人际交系更好。不一而足。
但总之,后续再投资 A 市的钱,就可能会存在浪费。
其实投给 B 市的钱,也可能会存在浪费,但 B 市急需投资的项目可能会多一些,这种可能性会少一点。
除了前面说的这个客观的资金争取差异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前期的投资过程中,数年过去之后,无论 A 市还是 B 市还是任何市,已经形成了一批相对固定的利益团体。此前的工程项目是通过甲分配、乙转包、丙实行的,过程中利益分配大家都接受,并且已经赚到头一批钱,那么后续新的项目过来的时候,大家肯定会倾向于沿用原来的人和方式来合作。
其实就算是更换了甲乙丙,换成了赵钱孙,利益团体也还是会形成。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反腐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
我这里说的仅是铁公基这一块,是因为我的眼光窄,很多东西不懂,所以只能拿这一块说事,而事实上很多事情都与这个基础建设类似。
随着铁公基建设的开展,之前的财富公配不平衡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但这个问题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因为最初我们的厂家生产,很多都是只供出口。消费那一端在国外,所以国内的消费不畅未被重视。
到后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出口有明显的受挫。此时国内产能过剩严重,而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果不出口的话,国内的人根本就没钱买。这段时间珠三角倒了很多工厂。
这里讲一个题外话,就是金融危机发生时的一些现象:我的一些客户是在西北,当时珠三角工厂出现因出口下降而倒闭时,大量的产品不得已转为内销。因为产量很大,即使是积压的库存,都有很大的供应量。这部分产品质量较高,在工厂倒闭时清仓给批发渠道,然后再转入内地和西北等地区销售。那时候我问西北的客户:“有没有感觉生意不好做了?” 客户说:“更好做了啊。” 因为在客户那边的感受来看,产品质量上升了,价格还降低了,掌握着这样的货源的话,生意当然更好做了。大概一年之后,客户才感受到生意变得清淡。而此时国家已经实行了 4 万亿的超发计划。
但是一方面普通人得到的工资不够高,而房价却很高,所以国内的出口受阻之后,亟需国内促进消费来提振经济。于是国家继续超发进行铁公基建设,以期望能促进消费。
真实事件,但我不能说得太详细。大概是 2010 年左右,我在湖南 CZ 市,偶然看到一个政府内部的文件,是关于当年度促进该市消费水平的会议记录之类的东西。
促进消费这个任务是布置下来了,但怎么做呢?…… 呵呵,文件中说:提高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以促进消费。
而且,我估计该市最终是完成了这个指标任务的。
厉害吧?
网上当时有段子说:我用不着你告诉我要怎样提升消费水平,我要是有钱我还不会花钱?
与此同时,上层似乎看到超发后消费水平并未有大提升,反而是储蓄率一直上升,于是多次进行了放水救市之类的计划。但一直没有真正地起到提升消费的效果。
一方面,超发出来的钱,很大部分还是截停在利益通道的上层,这个通道运行多年,越来越熟练,能更有效更安全地截获财富,到农民工这一层级,虽然有一点提升,但远远不够。
此时放水越多,两个层级的贫富差距越大。
铁公基中的权力核心周边这个层级,因为钱太多,但是又不是来自制造业,无进一步投资的经验,只好储蓄和投资房产;甚至,有一部分钱,是他们根本不敢在国内花的,除了五花八门的洗钱,那时他们还大量往海外转移资产。
而提升的房产价格,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阶层(工薪阶层也一样)的不安全感,使得他们更加不敢消费。
在这个阶段,以促进消费作为目的的超发货币,在还是沿用基础建设投资的思路下,越来越行不通。不仅行不通,其效果还适得其反。
说到这里,应该可以作一点总结以回应题主的问题了:因为以铁公基建设投资为代表的超发货币行为,其大部分利益,越来越严重的被少数人截获,包括合法的和不可见光的。被截获得部分被保留在少数人手中,不用于制造业投资,而大量用于房产购置和储蓄,不可见光的部分,往往不顾市场实际,制造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投资热点。在普通人的工资中,基本上很难得到这部分钱,且相对于房价上涨,普能人甚至感觉越来越穷。
很多人对现在的扶贫有诸多怨言,这中间当然包含着基层人员的辛苦和不堪重负。但有了前面的内容之后,我有一些另外的看法。
现在的扶贫工作,有很多人提到了不公平的部分,或者说做得不够完善的部分。在我看来,扶贫工作应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图,就是提升广大民众的消费水平。
有的地方并不那么贫困,但这个扶贫的款也发出去了,虽然不公平,但相对于以前的相对固化的利益链条,这已经非常好了。至少,款直接发到贫困户手中,极大程度上阻止了中间的利益团体截获这笔资金。
贫困户不能用这几千块钱买房,但他可以消费掉,这样这部分钱就真正地在消费市场流动起来,真正地使钱进入到了消费市场。
扶贫是有时间表的,长期的现金资助,无疑会产生其他的问题。所以不可能长久地实行。
我们还需要另外的通道来使资金进入消费市场,我能猜想到的,就是大规模、普遍地提升公务员工资。
还有,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还有,基层医疗体系建设。
还有,学生营养餐计划。
……
这样做的好处有几个:1、使超发货币进入消费市场;2、加强社会发展重点引导。高层试图加强哪一方面的建设,就将资金投放在哪一个方面;3、重点解决民生问题,减轻民众焦虑感,提升消费意愿。
我个人期望:加强制造业,无论高端还是低端,都要,全国一盘棋,形成梯度。
1、如果不超发货币,你可能领不到下个月的工资,因为你公司可能就快倒闭了。
2、你老板拿到(低息的)贷款,可能接更大的单子,你后期加工资涨奖金是可能的;但也有可能你老板新的业务又赔了。
3、更可能的是你老板拿到(低息的)贷款,又去炒房、炒股了。这就与你的工资无关了。
4、超发货币了,原材料、小时工价格上涨了,你正好不在货币超发收益的范围。
5、一个人多拿一万,平均国家就要超发 14 万亿。现在的超发也只是几万亿,你掂量你能获得多少?
被 “截胡” 了
现实一直都很残酷。
超发的货币最终都流入了富人的钱包里。
食物链顶端,一定是瓜分财富最多的地方。
中国超发的货币,其实绝大多数都在银行体系内循环。
央妈印钱给银行,银行拿出去放贷。
第一、居民的贷款,大多用于买房,小部分用于消费,消费的钱进入内循环之中。
第二、企业的贷款,多用于生产建设,以及员工薪酬支付,最终也都进入了消费的内循环中。
整个消费的内循环,物价并没有太大幅度的上涨,是因为进入的货币并不多。
楼市的价格很高,吃掉了大量的货币,居民手上的钱,最终进入了楼市,给了开发商。
而开发商最终又还给了银行,银行在整个内循环体系下就不断地吃利息。
那些不喜欢花钱,而喜欢存钱的人,依然逃不过把钱放在银行的命运,所以银行永远在赚钱。
**当然,一部分剩下的钱,真正在市场里的,都给企业赚走了,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富人的腰包里。**大量货币在空转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大量的货币存在空转的情况。
每年广义货币 M2 的增速都在 8% 以上,按目前的经济体量,就是十几万亿的超发货币。
但你会发现,这个市场永远是缺钱的,缺乏流动性的。
居民不仅会觉得物价涨,还会觉得自己的钱不够花,也不敢乱花。
然后,央行不仅超发货币,还多次降准释放流动性,但钱却始终难以进入实体经济中。
不仅如此,银行还经常会出现缺钱的情况,每到年末季度末,还需要去拉存款找资金。
其实,并不是资金没有完全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被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吞噬了大量的资金。
比如,重复修建的马路等基础设施,花费特别大,每年的养护重建,都是一笔经费。
比如,农民种的果园,由于销售渠道不足,导致大量烂在了田地里,这也是经济投入后的产能过剩。
还有,仓库里大量堆积的商品,其实都需要经济成本去制造,卖不掉就成了消化不了的固定资产。
这些地方是 “囤积” 了很多的资金,这才是为什么国家愿意加大在电商平台的投入,默许野蛮生长,就是为了刺激流通,刺激消费。
但这种效果其实并不好,中小企业还是没有受到实体上的扶持,毕竟问银行借的钱,总是要还的。
一些企业的老板做抵押贷款,最终企业没做成,自己还倾家荡产欠了一屁股债。
于是,国家最终还是把融资的活给了市场,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二级市场的 IPO 融资,新三板、北交所、创业板、科创板、中小板,这些都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扶持小微企业的措施。
只不过市场的风气,导致了很多企业的老板最终成了资本市场的套现者,不好好做公司,直接在资本市场上套现走人,把企业留给了股民去接盘。
**从这个角度来看,扶持实体经济的货币,最终也是到了富人的腰包里。**楼市对于货币的虹吸效应
其实,大部分超发的货币,这几年,最终还是流入了楼市。
之前提到了货币进入实体经济,或者说有一部分进入了老百姓的腰包里。
但是,老百姓的腰包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富裕起来,因为高房价。
很多家庭穷尽一生的积蓄,给孩子交了首付,而孩子每个月多赚的那些钱,又要用来还贷款。
说白了,超发的货币刚流入自己的口袋,还没有捂热,又被银行给划走了。
高昂的房价、贷款和租金,让很多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除了解决日常开销,以及还贷以外,他们还会选择把钱存入银行这种相对安全的地方,确保财富不流失。
一些稍微激进一些的,会选择做投资,但大多数又会被市场给二次收割。
而那部分存进银行的钱,又进入了银行体系,被银行 “吃利息”。
另一方面,低收益又被通胀和货币超发所侵蚀,变相地出现了贬值。
高房价带来的一连串财富效应,让超发的货币显得微不足道。
而那些坐拥多套房产的富人,却坐享资产的升值,坐收越来越高的租金。
楼市的虹吸效应下,钱依然在银行和富人之间游走。
给到普通大众的,只有高额的负债,还有那个并无法变现的住房资产。
好在最近的楼市限贷政策,二手房指导价等措施,正在有效抑制楼市的上涨。
只有把贷款慢慢地降下来,普通百姓不觉得压力那么大了,钱才可以流入市场,进入消费领域,超发货币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作用。富人赚钱的逻辑
实话实说,货币的超发,最终绝大多数都流入了富人的腰包里,这是经济规律。
不管是因为货币超发导致资产价格增值,还是因为热钱太多导致股票上涨,亦或者通货膨胀物价高耸,企业净利润上涨。
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于站在上游的人,都更为有利一些。
当然,通胀并没有大幅度上涨,抛开买房以外,生活还是相对改善了不少。
但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去争论未来的楼市会不会继续影响生活,而是该明白,同样是在努力的工作,为什么财富的走向最终还是去到了上层。
要去研究富人的赚钱逻辑,想办法自己成为富人。
第一,尽量减少货币配置,增加资产配置。
就现金而言,富人其实没什么钱,相反会借很多钱。
如果有 5 个亿的净资产,富人更喜欢通过资产抵押,借出 2-3 个亿,花别人的钱,让钱生钱。
事实证明了,过往十多年,拥有房产,或者说是贷款买房的人,从资产量级上,远远优于其他人群。
他们可能还在负债,但是资产一旦变现,净资产量级也是很可怕的。
还有一部分,把钱投入了股市,囤了许许多多大蓝筹的股权,即便今年出现了一定的回撤,总体市值比起 5 年 10 年前依然高出不少。
富人对于资产配置是非常用心的,而普通人货币类资产以外,可能就剩下居住用的房了。
第二,尽量想办法拥有资本回报,不单单是工资收入。
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靠工资致富的,尤其这两年,依靠资本利得的人越来越多。
一家企业上市了,持有企业股权的高管就财富自由了。
这种现象不仅这两年很常见,未来也一定会更常见。
资本回报是非常重要的收入,因为它拥有市盈率的倍数,是可以被资本放大的。
相比企业主套现更麻烦,普通的高管,甚至一些持股的员工,进行减持其实是更容易的。
给自己的工作更多的可能性,是打工族真正翻身的一条路,这比起自我创业,难度小了很多。
第三,摸清货币的走向,进入钱堆里赚钱。
富人之所以更容易赚到钱,是因为摸清了钱的走向。
热钱去哪里,他们就投资哪里。
不管是之前对于楼市的投资,还是一些股权的投资,股票的投资,到大健康的投资,资本市场永远在躁动。
而资本市场的钱,很多就是来自于富人。
作为普通人,也并不是没有机会,比如十四五规划纲要,如果认真地去读,就能理解机会在哪里。
你就会明白碳中和对应的新能源为什么如此火热,国产替代化的机遇在哪里等等。
即便再不济,你没有专业的技能,光去投资这个方向的股票,也会有很好的回报。
第四,提升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
最根本的一条,其实是提升认知,提升赚钱能力。
直白地说,富人赢在认知上,而且和普通人的认知差距会越来越大。
他们更懂得自我投资,花钱学习,和更高层次的人交流,每天思考的问题不同。
普通人受制于时间、金钱、精力,每天埋在事务堆里,成长就慢,赚钱的能力增长也就更慢。
所以,有时间多点学习,一定没错,这是跨越阶层最本质的基石。对于普通百姓,其实真的不要太关心货币超发的问题,要多关注自己该怎么样赚钱这件事。
你只要记住,这个市场上,永远是聪明人拿到更多的钱和资源,而钱也是被这部分人给吸引的。
一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让自己的赚钱能力提升。
即便资金在空转,一样会有财富流入聪明人的腰包里。
以人类目前的组织结构来说,目前央妈并不能完全掌控发的货币究竟都做了些什么。
所以进入工资这件事情,央妈很难做。
其次,从组织结构上来说,给您发工资的是您的单位,也不应该是央妈。
最后,既不掌握话语权,也不掌握分配权,问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
自古以来两件大事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那就是权财。
这都不用经济学回答,社会学就告诉您答案了。
什么叫超发货币,超发意味着超出极限的增发货币,其结果必然是恶性通胀或严重滞胀。
我国现在只能说是增发货币,看待增发货币的效果对比通胀就知道了,这个月的通胀率在 2.8%,属于合理区间,理论上不存在超发。
至于说为什么很少进入工资,这个 “很少” 用的很微妙,从通胀来看并没有很少。2018 年 GDP 实际增速 6.6%,名义增速 9.7%,M2 增速 8.1%。起码说明新增的货币大多带动了经济增长,抵消了部分通胀。
同时 2018 年我国居民收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2.7%,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也占 GDP42%,社会固定投资占 GDP 的 70%。这就能看出来我国仍然处于投资拉动内需,拉动 GDP 的时期。
弊端就是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投资大量转化成债务。尤其是大量投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转化成收益非常慢。去年我国 GDP 是 90 万亿,而货币供应量是 GDP 的两倍,达到 182 万亿。银行贷款达到 140 万亿,接近 GDP 的一倍半。银行总资产达到 268 万亿,存款 164 万亿。
但还好,我国政府债务只占 GDP 的五成,居民债务也是五成,企业的银行债务占 GDP 的百分之百。所以再本质一点,我国也是用债务拉动 GDP,全部债务是 GDP 的 2 倍。大量增发的货币实际变成了借新还旧,这里还没考虑贫富差距的问题。
国家通过一手增发货币,一手增发债务,不断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和 GDP。当然这个过程从 88 年滞胀危机后就开始了,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就开始国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模式。可以看上图 M2 从 GDP 的一致到 1.5 和从 1.5 到 2 用的时间差不多,可以说每次遇到危机都会快速上升,但从 15 年开始就一直是 2 倍没变了。
94 年以前我国以内需拉动 GDP 为主,这之后由于各种原因转成了外需外资拉动 GDP,这个时候增发人民币锚定了美元。所以只要外需外资强劲,经济增长快,货币增发稳定。
此时国内通胀率反而受到美联储影响较大,美联储 04 年进入加息周期,外资出现流出,国内立马出现了高通胀。
08 年的 4 万亿实际上就是以工代赈,前面也说明了,比如高铁。要强行拉动原本就不高的内需,维持扩大生产,可生产过剩,内需有限,又只能靠货币供应维持。
形成的产能与资本双过剩下的恶性循环,大量过剩货币最终会析出实体流入金融,比如股市和房地产。
这种恶性循环是生产过剩,就借新还旧维持,不断增加贷款。资本过剩,就流入金融,收益又被少数人拿走,实体进一步恶化。贫富差距扩大和债务规模扩大就是最现实的必然导向,所以我国的主要矛盾才会改变。
如果说增发的货币为什么没有流入工资当中,这恐怕就是原因吧,再宏观一点的可以看我的另一个回答。
谢邀。
财政,说到底是国家分配。
统治阶级控制分配权,不分给自己,难道分给外人吗?
华尔街不是大而不倒。
而是,因为姓华(华尔街的华)而大,因为姓华而不倒。大和不倒,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领工资的都是什么人?有姓华的吗?
养殖业的饲料投放是有科学依据的。
市场粮价下跌、肉价上涨时,有些养猪场主盲目的增加猪的饲料投放量,结果并没有增加肉的产量,反而白白的降低了肉粮比。
因为货币是由银行一级一级发下来的,首先进入的是能贷到款的机构,比如,政府,银行,大资本,一级级稀释,物价一步步上涨,等到影响大众工资时,物价已经涨到同等水平了。
因为分配者,自己要获利。按权分配,按资分配,按关系分配,最后才是按劳分配。
最终工资的上涨只能来源于通胀加剧的劳资纠纷和斗争的平衡点中。
以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通过一印解千愁来解决,而现在一印解千愁却已经失灵了。
2008 年面对老美的危机,我们搞了 4 万亿,一下子把国内给盘活了,08 年到 2015 年这些年里面,几乎各行各业的收入都增加了,2015 年之后,经济又疲软了,GDP 增速不行了,为了提高 GDP 增速,搞了棚改去库存,大放水,结果只是让一部分人变的更富了,大部分人都没有分到这个水。
从 2016 年的时候,既得利益者就已经变的很肥了,他们吸取了太多的水,你的这个水流不到底下,你一印怎么解千愁?2020 年为了应对疫情,又是大放水,结果呢?大家的工资涨了吗?不但没有涨,反而有更多的人失业了,就是因为既得利益者占了太多的资源,而他们又不生产任何资源,导致了这个后果。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100 个果子,以前是 10 个既得利益者分 50 个,90 个普通人分 50 个,后来是 20 个既得利益者分 90 个果子,80 个普通人分那最后 10 个果子。
一印解不了千愁了。
彭叔房产粉丝群第 17 次拉人了,全网性价比最高的群,没有之一
现代货币的本质是债务,央行发的钱相当于央行欠出去的钱。但是欠条能白打吗?当然不行,发行货币也需要锚,央行发出去的货币都需要有抵押品。
抵押品只能是资产,而无法是劳动,这导致了由央行发出去的钱无法直接流通到需要的人手里,只能通过资本的流转进入工资。这个资本的流转是不是健康公平的,就决定了最终工作的人能从发行的货币里得到多少。
如果能以劳动作为抵押品的话,也许可以直接让超发的货币绕过一些资本上的问题,直接进入工资。但是这个在操作上很难办到。。。除非是需求稳定的垄断行业,否则未来的劳动无法被转为可信的预期。
其实我想了下,买房可能是唯一可以让普通人把对劳动收获的未来预期(工资)转化为负债,产生资产抵押给银行的方式了。如果背上了贷款,那么银行超发的货币就会变相的转到工资上去了~
不过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也承担了相关的风险,如果未来的预期没有实现(失业什么的),负债就可能无法偿还,这时候资产就会出问题。如果大面积出问题,就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
如果这么想的话,就觉得难怪经济上希望有轻度的通货膨胀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产的价值。通货紧缩其实就是负债减少,那么相应的资产其实也就减少了。资产减少,对未来的预期其实也就下降了,这会同步影响消费和生产。
这么考虑的话,其实如果每个人都有负债,且能保证绝大多数个体的负债可以偿还,似乎就能解决这个经济发展无法惠及个人的问题了。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共负债,财政收入,乃至于国有企业,如果能作为一个公民负债的话,似乎就可以承担部分责任。欧美的 “福利养懒人” 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福利本身的问题,而是个人负担的债务(福利)无法偿还的问题。
超发的货币嘛,字面理解就是多发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基于经济预期超发货币,这是避免通缩,另一个是为了救市超发,比如 08 年。无非就是这两条,那超发的是要还回去的,一旦通货膨胀起来了,就要还,有人就会因为杠杆太高或者无力还贷就垮掉了,现在你就知道假如你正常经营,如果第一种不通货膨胀的情况,你就会加工资招人扩大经营规模,所以很少进入工资我觉得也不成立。20 年疫情到现在,就是为了救市超发,然后通胀就起来了,所以这一轮的货币紧缩会相当严重,第一是经济预期消失并收缩,第二是通货膨胀高企,两方面叠加会出现越来越缺钱,指的下游生产部门,而原材料有通货膨胀预期,上游生产部门反而钱很富裕,大量抵抗能力弱的企业就会倒闭,大企业通过裁员降低成本,直到黎明到来那一天,预计下半年到明年年中,随着大量债务出清,情形就会好起来。因为现代金融市场的高效率,很多人就会倒在黎明前。这是没法的事儿,能让国家救或者资本救的只有优质的企业,其他就重新洗牌了。其实金融危机并没有大量消失财富,只是发生大量的财富转移以及生产要素转移,升级。然后重新启动,但是周期因为路径熟悉原因会越来越短,除非科技发生重大突破。
回到问题,如果是因为经济预期的原因超发的货币的确会进入工资,而以救市为目的的必须以预期反转才会进入工资
超发货币是为了刺激经济,提振实体经济发展,经济上去了,企业做大了,然后再给大家涨工资。直接印钱发工资,那经济直接崩盘了。
超发的货币一定会先到距离货币出水口最近的某个集体手中 然后这批人拿着货币去还债 去购买资产。
而当这些货币传导到工资时 整个市场已经受到了膨胀的影响 资产已经先一步上涨。
最大的感悟是:借钱的确是要还的。但是 借钱的时候花钱的人 和最终还债的人 往往不是一波人。并且负责还债的人没得选
超发的货币怎么可能进入工资呢?货币超发的方式了解一下。发币,和你我的工资毫无关系。
比如银行以信贷的方式增加货币量,你得去贷款才能获得这部分货币,就是说,你得去还债。普通人不会在超发货币中获利,获利的是发行这些货币的机构。
超发货币以后,货币量大大增加,实体财富只有那么多,对应的就是物质涨价,比如房价,比如目前的柴米油盐肉菜。原本你工资 5000 元,外面午饭 20 元一份,超发货币以后,午饭变成 25,那么相对的你的工资其实变少了。所以这其实是一种税。
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看通胀,比如看看早餐铺子的肉包子价格,2019 我记得还是 1.5 一个,2020 现在 10 月份,已经 2.5 一个了。
多往好处想想;
虽然工资没涨,但是物价涨了啊。
工资增加实际上也是一种通胀,相当于人力通胀。但是超发货币并不是通胀的决定性原因,工具才是,比如通过土地财政这个工具,吸引资金流入房产,制造房产通胀。欧盟,日本印了那么多钱,依然通缩。因为,超发货币不是通胀的决定性因素,只是基础而已。
从这里进行延伸,深究一下美联储的扭曲货币政策。就会发现通过扭曲货币政策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压低长期贷款利率,使得货币沉淀成资本,美国制造了资产通胀。那么,如何才能制造人才通胀呢?我认为扭曲投资政策是可行的,传统的投资逻辑是为了资本形成,现在将其扭曲,为了刺激消费。通过大量建造科研中心,产业研究所,像高校大规模注资,饱和式科研投入,以此吸纳科研人才,用投资来刺激消费,消费进而促进生产。
人本身就是一种高级 zb,在社会主义的理念中,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扭曲货币政策实现了,货币向资本的沉淀,扭曲投资政策就是为了实现低级资本向高级资本的跃迁。
不过,你要说为啥流水线工人工资为啥不涨,那么这可能是自身原因。就算是人才通胀也是为了把流水线工人变成技术工。
因为超发货币原本就不是给你发工资用的
看金融体系如何运作就知道了。
金融体系的资金源头是央行,央行怎么给金融体系提供资金?贷款。
如果碰上金融危机,金融体系不愿意贷款怎么办?那就 qe,央行购买金融产品,主动借款给金融体系。
金融系统靠什么创造货币呢?贷款。
具体来说,就是金融体系的借款,变成借款人的存款,借款人花掉这些存款,新的资金就进入了实体经济。
超发的货币没有同比提升工资,关键在于涉及工资的资金,借款人是企业、资本。
有足够收益,员工供给不足,甚至需要抢人,并且资金充裕的企业,是会提高工资的,比如以前的 it 行业,这也是之前资本大量流入的行业。
收益一般,员工供给过剩,资金没那么充足的企业,工资肯定不会高开,甚至会压低。
我国有大量受过教育的合格劳动力,又有世界第一的工业规模,劳动力和企业的竞争都很强。企业压低工资,降低成本,和劳动力接受低工资,增加自身竞争力的动力都很强,资金进入工资自然比较少。
但随着资本的积累,人们生活好起来了,对工资、工作的要求都在变高,所以经常能听到部分行业招不到人,只能提高工资。
2000 年工人工资 500 往下。
2008 年工人工资 800-1000。
现在你能这价钱招到正常人,算你有 “本事”。
知乎托儿索式经济学家越来越不能看了。
关闭评论区有助于脑叶降温。
超发货币的分配原则是这样的,离得越近分的越多,也就是上层瓜分,中层造势,基层吃渣。
上层人少,拿了钱投资资产,股票,或是在海外消费享受,买游艇啥的。
还有就是投入项目,进行生产销售,赚取得利润一大半重回上层人手里,小份蛋糕以工资形式下发。
中层呢,为了积累财富,或说为财富保值,拿着工资买房子去了。
而基层是拿了工资全部消费的,吃喝拉撒花掉了。银行也不太愿意贷款给他们,超发货币自然就没分了。
工资是什么?
劳动力的时间成本就是工资。
超发货币会进入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的特点是资源稀缺,价值永恒。
劳动力的时间成本是容易流失的资产,
不是金融资产,
是会随时间消失的资产,
人才资源也许稀缺,
但不永恒,而且容易复制被抄袭。
超发货币的最大弱点是破坏市场,
降低市场的运转效率,
让人变得躺平,
根本不想参与市场,
毕竟这个市场的庄家是一个作弊的庄家,
这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玩的越大输的越惨。
通胀的传导是有时间的,一个月内看不出来,但三年五年就很明显了。
大部分人的工资是一直在涨的。
有一个叫 LPR 的东西,用来传导养央妈的利率政策。一般来说, 降低贷款基准利率,也会被一般认为是降息。
为什么要出这个 LPR,那是因为,以前金融利润过高,挤压实体,而且,利率的传导不够顺畅,所以,央妈决定来一个 LPR 利率绑定,增强利率传导控制力以及放水精细度,要让金融利润吐出来,同时,在放水的时候,能够相对精准的给实体放水。
比较遗憾的是,LPR 前期才刚刚试水小 5 个百分点,CPI 就往上飙,估计,后面的 LPR 动作会更温和一些。
回到原话题,很多实体企业即便获得了活水,但实际情况依然不够乐观,因为,咱们整体还处在一个去杠杠、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阶段(这是周期性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也就是还债的阶段,很多实体企业因为利润以及信心不及预期,会优先还债,扩大再生产的的意愿低(韭菜也会这么想),传导到韭菜层,就是失业扩大,薪资不变 / 甚至是降低,所以,你要问,为什么很少进入工资?
因为,货币在现代体系,并不是真正的钱,也并不是当下的劳动价值具现,而是信贷活水,信贷可以带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不断增长的债务,而这个债务肯定是需要有人去抗的(所谓的加杠杠),这也就对应了,前十年不断高涨的房价,而这个债务扩大的过程当中,最为致命的却是,分配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如果,经济是一辆马车,那这底下的马匹,因为,不断的承重过多,持续的饥饿焦虑,所以,运行缓慢,还得在深水区不断前行;这期间, 还有很多投机户、棚改户(不创造劳动价值)、甚至是串改一气的大资本、大机构,来进一步盘剥其他的阶层。
所以,个人认为,LPR 机制的推出(LPR=MLF+ 利息差),一方面,是为了平衡结构性的利润分配,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央行对地方的控制力。实质上,LPR 调低并不是真正的降息。
MLF:客户 A 存款 1000W,给地方银行 B,地方银行 B 留下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其他都放贷出去,有一天,客户 A 突然说,我要取回来那 1000W,OK,于是地方银行 B 为了保证资产价格的稳定以及防止通缩,决定向央行 C,以债务抵押的形式,借款,借一年,一年还给央行本金 + 利息,这个利息也就是 MLF;推出 MLF 是出于外汇储备下降的补充。
LPR:利息差目前是选取十几家银行报价,去头砍尾,取均值的数值。通过一些列的操作,这样央行就可以较为精准的传导控制整体市场利率了;推出 LPR,是出于某些机构协同操作而来的不听话,导致,金融利润过高,实体利润被挤压。
先回答超发货币 “同速” 进入工资好不好,答案是,不好:之所以超发货币,就是为了刺激需求乃至提振总产出,这个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工资粘性,只有工资粘性但产品价格上涨,企业才有利可图,如果同步上涨那就纯纯的通胀了。“工资—物价”螺旋式上涨正是美国现在通胀持续高企的重要机制。
再回答超发货币是否完全没进入工资,答案是,也进入了:进入了新增就业的工资,促进了充分就业。
此外,近十年的欧美日超发货币(几乎每天直接从市场上购买资产)主要是在拯救债务危机,属无奈之举。上面回答的是中国的情况,也是传统货币政策框架的逻辑。换句话说,我国尚处于传统货币政策可以调控的阶段,未来逼急了才用大招。
超发不超发的,以及到底超发了多少,这其实是个还有争论的事情。每个国家经济结构不同,货币乘数不同,统计口径不同,所以只看绝对量还真不能一锤定音。但世界范围内目前基本都奉行凯恩斯学派,觉得适度通胀有利经济健康发展。
抛开超发这个话题,但看一下央行的货币是怎样流入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还是能很好解释,为啥工薪阶层不会是货币放水的受益者。
货币职能是由央行统领的,如果老百姓或者企业到商业银行存了 10000 块,那央行会要求商业银行放在央行那里 2000 元接受监管,以应对储户的取款需求,然后生于 8000 元可以拿去房贷,拿到银行贷款的人或者公司用于经济活动,然后这 8000 元兜一圈变成了各个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收入存入银行,银行再把其中的 20% 也就是 1600 元交到央行监管,剩余的 6400 元再放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最早的那 10000 元一层一层在经济活动中扩展开来,被 “凭空” 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每一层不断放大的倍数就是上面提的货币乘数。
在我们国家,放水主要通过基建类投资和央行直接货币放水来实现。基建类投资严格来说是财政政策,但最后和央行直接货币放水差不多的效果。所以放在一块儿讲。
基建类投资背后是 “以工代赈” 的思路,比古代哪里有灾情,直接拨银子赈灾有水平多了。老百姓拿到银子的同时需要付出自己的劳动交换,政府呢,安顿好老百姓生活的同时,还拿到了基础设施,将来可以促进经济提效。
这个过程中唯一有变化的就是货币,国家财政通过基建发给工人的钱主要是各级政府及政府平台发债借的,再经货币乘数一放大,市场上的钱就多了。俗称放水。
央行直接货币放水就更简单了,央行其实不需要真的印钞,手段很多,比如它调整一下准备金率 (就是那个 20%) 就可以做到。这样商业银行可用于放贷的钱就多了,再经货币乘数一放大,跟基建一个原理,市场上的钱就多了。
看到这里发现没有,放水不是真的额外多印货币发到每个人手中,而是通过信贷体系运转,通过货币乘数的发大效应,最终一级一级传导下去。
那在这个传导体系的上游端,最靠近水龙头的地方,是最先拿到钱的,他可以以还未涨价的价格囤积各种要素,但是水越往下流,时间越长 ,水位升上来,各种要素也水涨船高,很多人都挣了个寂寞。
工资是这个体系的最末端,就跟传花游戏一样,你后面没有接棒的人了。
这里面其实还暴露一个问题,就是贫富差距在没有外力干扰下会天然的越来越大,原因很多,但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动用资源的能力。我知道大水漫灌,我知道好多生意机会,但一般的人融不到钱,或者融不到便宜的钱去抓住那些机会,但对于有雄厚资产的企业或个人而言,他却可以拿到很便宜的钱去抓住那些机会。
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有时候人跟人,企业跟企业的差距还真不是你账上躺着多少钱,而是你需要的时候,你有能力以多便宜的价格随时调用。
本来 10 个人,每个人手里 1 块钱,如果现在放水 10 块钱,最后总有人手里拿到超过 2 块钱,总有人手里拿到不及 2 块钱。
谁说超发的货币为什么只有很少进入工资呢?
丑国印几万亿给失业的穷人发补贴,大部分进入了工资。
某东方大国说给所有人发钱就是没发,没错,就是印度。
如果超发的货币完美地按照超发前的权重进入每一个人的手里,你会发现大家的实质财富和超发前完全一样,超发和没超发一样。超发的本质就是改变每个人的货币权重,如果能看懂这句话,大概能明白换一通俗的句话是什么意思。粗俗一点说,超发就是局部的人可以凭空印钱去花。
任何时代,任何形式的货币超发,最终大部都会进入富人的口袋,金圆券如此,美元也是如此,同理,RMB 也一样如此。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富人越来越富!
富人掌握着充足的资金和与大量的信息差,当然会在超发货币的时候挣到更多的钱!这里指多挣是指百分比,富人收入提高了百分之百,而老百姓工资自然只能拿剩下的那部分。
这就好比老板去年挣了 100 万,今年多挣了 100 万,他会拿出来分吗?拿出 20 万给几个骨干多点奖金也就那么地了,底层员工大概率给个 1-2000。大家都翻倍的挣,谁还来做老板?亏钱的时候这些员工会掏腰包帮公司度过难关吗?
所以必然是掌握资源的先富起来,然后再逐级分配,并且越往下人数越多,而分到的比例越少。但是不用担心,钱总是要花出去的,超发的货币自然会滋生许多新行业或带动许多以前不好做的行业,比如奢侈品化妆品,电子产品游戏业直播等,这也就意味着带来了许多新的岗位。新行业新岗位就意味着超发出来的货币要流入那里。
在各行各业趋向稳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规律。你买啥啥贵,这个时候也就是涨工资的时候。富人、暴发户都是要消费的,都是需要人伺候的。服务于他们的人必然会得到更高的收入,而想去尝试高消费的人必然要付出比以前更高的代价,这样水涨船高,行业整体工资就提高了。比如月嫂保姆家政,再比如私校培训机构。
综上所述,富人拿走了更多比例的超发货币,新岗位也抢走了部分超发货币,自然工资上涨与超发量不成正比!随着时间推移,超发的部分会逐渐进入老百姓的工资。
2006 年,广州一个工人基本工资是 800。
2022 年,广州一个工人基本工资至少 3000。
2006 年,我几乎没听过什么年薪百万
2022 年,年薪百万仅仅只是知乎,抖音起薪点。
2000 年 北京平均工资 1.64 万 m2 13.46 万亿 m2 / 平均工资 8.207317073170731707 亿倍 全国平均工资 9333 14.42148007671455969 亿倍
2008 年 北京平均工资 5.63 万 m2 47.52 万亿 m2 / 平均工资 8.440497335701598579 亿倍 全国平均工资 2.8898 万 16.44404457055851616 亿倍
2016 年 北京平均工资 12.27 万 m2 155.01 万亿 m2 / 平均工资 12.6332518337408313 亿倍 全国平均工资 6.9 万 22.46521739130434783 亿倍
2020 年 北京平均工资 18.5 万 m2 218.68 万亿 m2 / 平均工资 11.82054054054054054 亿倍 全国平均工资 10.05 万 20.82666666666666667 亿倍
超发的货币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为的是把炒高房价,如果进入民生领域现在的钱比国民党败退台湾前金圆券还不值钱。
超发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不代表实际收入的增长。M2 的数据并不代表真实的 GDP,或者说中国用 2 元的货币才能创造出 1 元的 GDP。而 GDP 的增长才意味着真实的收入增长。
很多人所谓的 “超发货币”,并未指明是 M0,还是 M2。实际上,中国 2015 年末的 M0 余额是 6.3 万亿,2016 年是 6.8 万亿,2020 年 1 月是 9.3 万亿,5 年时间 M0 仅增加了 3 万亿人民币,而中国的 GDP 五年时间增加了多少呢?
反观美国、日本、欧洲自 2008 年以来向市场直接投放的货币金额,无论是从时间密度、还是投放规模上,远大于中国人民银行。美国在 2008 年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向市场投放了近 3 万亿美元,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直接扩大到 4.65 万亿美元,其中光购买 “有毒” 资产就花掉了 1.7 万亿美元。欧洲的发钞力度更大,短短 3 年时间,发钞金额超过 2.45 万亿欧元。最夸张的是日本,国债余额从危机前的 160 万亿日元直接跳到 545 万亿日元的量级上,堪称是坐着直升机“撒币”。(注:西方社会发行货币的主要模式是央行购买国债,国债规模直接反映发钞金额的多少)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你肯定是胡说八道,明明是中国的 M2 货币余额都 180 万亿了,几乎是 GDP 的两倍了,而美国的 M2 仅相当于 GDP 的 1 倍左右,你怎么竟然说西方国家滥发货币?
原因在于:同样是超发货币,中国与西方在货币上的表现形式不同。西方国家的 M2 不高,不代表它没有滥发货币。
中国的社会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信用贷款)为主,而西方社会多以直接融资(股票债券)为主。融资模式的不同,造成货币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信用贷款进入实体以后,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货币金额会不断放大。特别是当信贷宽松时,M2 余额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而没有丝毫悬念。
直接融资则不同,没有货币乘数的放大,M2 的余额上升很慢。但是货币超发的迹象一样很明显,比如美股的道琼斯指数从 8000 多点涨到现在的 28000 点,这个就是货币超发的典型表现,其中蕴含了巨大的泡沫。
另外,从股市市值也能看出超发的货币去了哪里。中国的股市市值不过只占 GDP 的 50% 左右,而美国股市的市值占 GDP 的 166% 左右。
并且由于银行惜贷的原因,超发的货币并没有在银行体系的货币周转中得到放大,所以反映到 M2 数据上就跟中国的数据差异很大。
换句话说,同样是超发货币,西方国家的货币超发虽然比中国更严重,但是因为融资模式的不同,在货币的表现形式上也不同。西方国家更多的反映在股市和债市上,而中国则更多的反映在信贷系统上。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又会问了,你说美、欧、日货币超发比中国严重,为什么中国的房价却畸高不下呢?
实际上住房金融化是全球化问题,并不是中国一个地方的问题。
联合国住房权特别报告员早在 2017 年 3 月 1 日的特别报告中就指出,城市化和金融投机造成了全球住房危机。文件的下载在这里(Symbol number:A/HRC/34/51):
Annual Reports - Adequate housing
而在中国,由于还叠加了过去二三十年人为控制大城市规模,人为限制大城市的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因素,导致房价进一步上涨。至于为什么人为限制供地规模,是因为听信了新加坡某位经济学者的建议,以为城市规模不宜过大。所以,中国一线城市控制用地规模,造成房价畸高不下;而三四线城市,土地却敞开了供应,导致某些城市房屋空置率常年处于高位,几成 “鬼城”。越是不发达的地区,造城规模还越大,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此外,一线城市为了争夺企业资源,限制住宅用地的供应,却不限制工业用地的供应,等于是工业用地的规模挤占了住宅用地规模。
所以在中国,房价主要并不是货币超发的问题,土地供应不足(人为因素)才是比住房金融化影响更深远的因素。
美国的股市,中国的房市,你以为是说着玩的呢?
当然,这里边涉及到一些基础的金融知识和货币知识,所以很多人很难理解,只能自己猜测和想象。
增发的货币是贷出来的,不是凭空印出来的。。。央行印出来的货币给商业银行贷出去(贷出去的货币是有利息的,所以你可以认为增发的货币本身就是自带利息的)。至于增发的货币贷给了谁,有多少比例,这个外部人是说不清的。但是能够从效果来倒推,看谁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大,很容易就能发现房地产。。。你买房子的个人房贷虽然也是银行的,但往往不是增发货币,而是市场上本来就有的存量货币。地产商获得的贷款大多却是增发货币,这样一来就能让增发的货币不流入市场。增发货币每年都要增发(这是偿还利息的必然),那么每年都增发这么多,为什么不会流入工资?假如说流入了工资,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流入了市场。你的工资是干嘛用的?吃喝拉撒、消费、还房贷、还车贷等等,都是直接流入到存量货币的池子里去了。那么就必然会造成通胀。
怎么才能不通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增发的货币圈到一个池子里去,不流入到存量货币池子里,井水不犯河水。你一斤大白菜多少钱?一斤苹果多少钱?哪怕是现在飞涨的猪肉一斤才多少钱?能够吸收多少货币?但是一平米房子多少钱?一平米房子一年涨 100,这就相当于没涨价了,但是 100 平房子一年涨的就是 1 万。换句话说,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房地产市场通胀导致房子的货币总价贬值了 1 万,然而这 1 万块钱要是反应在工资里或者日常消费品里,那通胀就是另外一码事了,感受会差多大?
可能你会问,如果房地产商的钱不进入房地产市场呢?他们的钱会不会进入存量货币池子呢?其实也并不会,地产商在楼盘开发中,自有资金是很少的,大部分都依靠银行贷款。但不管是获得的贷款还是这个项目完成后的盈利,基本都进入到了这个项目或者下一个项目了。买地开项目,挣到钱继续开下一个项目。看似一个楼盘动辄几十亿,实际上这钱都是有利息的,很可能你房子卖的慢了都不够还利息的。一环套一环,就基本把增发货币给锁到这个池子了。
再说美国股市,其实这个股市只是一个代表,并不仅仅单纯指股市,还包括保险、期货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就简单的概括为金融池子吧,美国增发的货币也是贷出去的,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主要贷给的是金融企业,那么就注定这个钱也就只能在金融池子里打转转。那么美国人要是问为什么增发的货币不能体现到工资里?道理也一样,如果增发货币体现到普通人工资里的话,同样也是通胀的下场。所以呢?美国的股市不能崩,中国的房市不能崩,都是异曲同工之妙。
但需要说明的一点,不要以为中国流入房市(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投资)和美国流入股市有着本质区别,以为实体经济不存在空转。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在一个规模极大的资金池里维持一个高比例的货币空转。实体带动的相关制造企业以及金融带动的相关服务企业,都是解决一部分就业,只不过制造业能够解决的就业岗位更多,金融服务业能够解决的更少,但是也得考虑实际国情,你得看国家人口有多少和平均收入情况是多少。说来说去,都是空转,当然会转富一小部分人,这是结果。但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必须空转,如果不空转,问题就大了,只能说在不同的阶段,控制的空转比例不一样。
超发货币大部分来自于信贷扩张,少部分来自于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应该有不少进入工资,毕竟企业把东西卖给老外赚到了钱,肯定要发工资的。
而信贷扩张呢?大家都知道房贷是信贷的大头。你贷款买新房,贷出来的钱大部分都被房地产公司拿去交土地出让金和税费了,政府又拿着土地出让金去征地。你贷款买二手房,贷出来的钱都给了房东了。我们可以发现,超发的货币有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持有多套房子的人手中,也就是新时代的地主阶级。
这些人靠房子就可以每天逍遥自在,怎么会把钱拿出来给你发工资?
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政府只能控制人民发行货币的代价(利息)和上限(当然这个上限远远达不到)。
现代社会,下列哪种行为是发行货币?
开印钞机(×)
向银行借钱(√)
你把钱印出来,要有人来取才行,把钱取出来,他的存款变成了钞票,总量是不变的,这不是发行货币(中国的活期存款不需要取出来变成钞票就能直接花)。
你向银行借 1 块钱,再把钱存银行,你的钱没变,银行的钱也没变,但是银行每有 1 块钱存款能贷款出去 5 块钱,所以贷出去的永远比存进来的多,也就是你每向银行借一元,银行就发行了一元货币,你每向银行还一元,银行发行的货币就有一元被注销。
那么发行的货币去了哪里?这要问贷款的人把钱花到哪去了。
发行的货币要进入工资,首先它得是企业贷的款(个人贷款买房发行的货币显然不会直接进工资),然后它得是企业用于发工资贷的款。
体现在工资上的话那就是正常需要的货币,就不好算是超发的了。
自己是韭菜还是割韭菜的人没点数嘛
有效的生产不提高,轻易降超发货币加到工资里面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那些工资还来不及加的人,就喝西北风啦。
那就粗大事了,小老哥。
因为不是靠工资收入的人决定超发的货币去哪
没找到那张经典的图,自己画了一张。画糙理不糙,直观易懂。
真实情况更糟糕,画里面最底下的杯子最多就是接不到水,实际上下面的杯子还要生三杯,还要把拿自己未来一百年的工资去买杯架。。。
超發的貨幣靠借貸流入公司和借貸者手中,員工想從老闆手中拿走相應部分,你覺得可能嗎?
如果一超发货币,就上调最低工资,那超发的货币确实可以进入工资。
其他国家不知道,但美国确实没这么干,中国确实这么干了,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中国 “超发” 了不少货币吧,但是同时工资的提高也是举世瞩目,甚至更快。
我记得我家刚有我的时候(1990 年)我爹的基本工资就十几块一个月,现在涨了有 400 倍(当然一部分原因是职务提高了,但同岗位基本工资也涨了 200 倍左右),同时期,1990 年 M0+M1,9594 亿,2018 年 M0+M1,62.5 万亿,增长了 64 倍,考虑到农业人口从 9 亿减到 6 亿,这个货币量其实低得匪夷所思。
可以说中国央行 “超发” 的货币绝大部分都进入工资了,或许是变相 “剥削” 了落后生产力(1990 年农民纯收入 630 元,2018 年农民纯收入 14600 元,增长 22 倍)。
讲真的,马上 2020 年了,别再当传统农民了,生活再稳定也不值得。
社会资源二八分配永远存在,20% 的人掌握了社会 80% 的资源。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二八定律永远存在。
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确切的说,我当然不能算走遍世界吧,但是很明显的能看到,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不管是精英还是平庸者,过的都比我们好,比我们轻松,更享受人生。当然了,绝不是说咱们国家在世界的底层,还有一些国家,人民和管理者双方都有问题吧(对,我不赞成人民永远正确的说法),所以过的更加糟糕。而其中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分配问题。
在这里很可能有人要来说,哎呀人家掠夺了整个世界,人家多少年积累,我们一穷二白,blahblah。你永远可以举正面的例子,对方也永远可以举反面的例子。说到底,缺乏形式逻辑的共同认识,在网上讨论这种问题是困难的。这些(与他国的对比,全面的反思)暂时不去展开。今天只说分配问题。
有一个很费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现在大家这么穷呢?封建时代的穷,大家比较好理解。因为大家劳动的剩余价值(不是马克思的那个剩余价值哈)太低了,每个人的生产行为在满足了自己的基本生存后,剩余的粮食和劳动,难以支撑起太高的生活水平。但是现在大家天天在说产能过剩,作为一个汽车 & 计算机行业的从业者,前几年看各路主机厂建几十万上百万的产线,都有点心惊肉跳,这些车都生产出来,那大家得买多少车啊,可是我好像也是一个白领,年薪就不提了,但总体是这个行业中等上下的水平,可是离自己的房子仍然有点遥远,没有房子买车是不是有点太败家了?而且我一年攒一辆车也挺费劲的,大家哪来的钱呢。
上了知乎,有了一些社会经验后发现,没错,确实有许多人比我有钱,因为人家努力、聪明、有见识、等等 blahblah 的原因,这些我不否认,自己可以提高的地方要反思。但是恐怕有更多数量的人比我收入更少,活的更加挣扎。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们这些人不努力吗?这些人没钱没车没房没老婆,就是活该吗?
作为一个有管理学学位的工科生,我不免就开始思考源头问题。咱们每天兜里转来转去的钱,源头上来说都是央行,学金融的同学都叫 “央妈” 的放水行为。就大家一般的了解来说,央妈放这些钱出来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相当于是欠着央妈的钱,商业银行用 3% 左右的利息从央妈那里拿钱,然后再以 5%、6% 左右的利息撒到市场上,不管你叫它什么 SLF,MLF 还是什么,本质上都是这样。这些大家都很好理解,但是问题就来了,你借的钱总归是要还的,而且 5% 左右的利息真的不低了(且不说你一般拿不到这个利息)。这些钱你拿出去赚了还好,赔了或者保本,这些钱都不会是你的财富增殖部分。为什么不能直接像伯南克说的那样,干脆大家直接就每个人都发一笔钱,大家拿去消费,这个经济不就拉动起来了吗?有必要大家都这么为金钱所苦呢?房地产什么的不能再流入,那随便来点行政命令不就行了吗?德国、新加坡,都有现成的政策,咱们抄抄不就完了吗?只要咱们说话算话,也不是所有人都炒房成痴呀。央妈您这么多钱,不就是要让人民富足吗,您搂着这么多钱有啥意思呢?
当然了,作为拥有极多阶级社会拥护者,并且也确实,仍然还残留惨痛的大锅饭记忆的中国,肯定会有人出来说,这不就是过去的大锅饭吗?国家撒粮油券,干好干活都有钱拿,谁还努力干活呢?也有人会说,如果这样发放货币,缺少了 “精英” 们的约束,那么肯定会飞快的恶性通货膨胀,民国、魏玛共和国,都殷鉴不远,你好歹也有个管理学学位,怎么连这个基本道理都不懂呢。
道理我都懂,但也都不懂。从源头上来看,SLF,MLF 这样的投放方式,本质上是把未来的钱挪到今天来花,比如你 50 万就可以买到 150 万的房子,开发商拿着这 150 万去支付各种费用,然后把房子建到你面前,可是如果收入没有真正的增长,寅吃卯粮,其实生活品质不会有太大的提高。更别说我们还会被裁,会失业了。
全民发放货币,发放消费券这样的手段,当然不好成为一个常规的手段,但是首先,作为辅助手段用没问题呀。包括我们现在发放退休金,不就是这个内涵吗?虽然是老有所养是社会基本道德底线,但是既然消费这架马车已经根本就跑不动了,而生产明明过剩,为什么不能思考一下改良的手段呢?
另外,台湾澳门这样的发达地区,都曾经使用过全民发放消费券、食品券这样的方式,来拉动社会的消费,人家也没有天下大乱啊,虽然没有造出巨富,但是人家的生活幸福指数不低啊。
归根到底,我指的不是我们真的要靠消费券,靠救济金生活,我也知道在缺乏共识的国度,一个一开始不完美的政策可能面对许多非议。但是问题是,对于市场的缺陷,咱们真的不能多做点什么,来让咱们这个社会美好一点么?而且归根结底,现在市场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呢?有能力的人赚的多,这个大体上我还是不否认的。但是这个 “多”,真的符合他的贡献吗?咱们这个分配制度,真的是在鼓励努力工作的人,而不是在鼓励“离钱近,离 quan 近” 吗?包括在一些转移支付比较厉害的地区,真正的有钱人,哪怕这些有钱人只是在这个区域的相对者,往往都是政府转移支付的收益者。如果说全民发钱不利于鼓励个人努力,那么这种鼓励方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鼓励大家都进 zf 吗?感觉也不大对啊。
当然必须要承认,现在 zf 也有工资帽等政策,体制内的发钱也不是乱发一气的。这个问题很复合,需要很多调查和数据来支撑,但并不是说不清的,咱们后面再谈。
有一个直观的对比是,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好像人家的工资跟物价的比例更合理一些,为什么人家利息只有 1%,买一套房只需要挣 1.2 套的钱,而我们买一套房需要挣两套半的钱,其中大半是给银行打工呢?咱们这种投放方式,让银行赚饱了钱,真的有利于社会吗?为什么人家基础利率不高,但也没见人都去借钱,我们 5% 的基础利率,大家已经蜂拥而至去买房,还得小心翼翼的留着自己的首套首贷呢?或许生产力水平有距离,但是金融政策上,就完全没有问题吗?
这个意见表达完了,继续往下讲。
这里我们要回归本质来思考一下了。央妈,包括 zf,投放金钱的渠道,除了 MLF/SLF/TLF/PSL 这些借贷外,再贴现外,还有比如财政支出,转移支付,政府直接投资(国企),国家基金(国家队)等渠道。
所以简单的说,从源头上来看,货币的投放其实可以说叫两条腿走路,一条叫信贷,相当于银行借钱给企业,但这个钱是要还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部分也能重要,但相当于在这里 zf 扮演的是一个包租公的角色,这个钱你回头要连本带利还过去的。所以如果当经济形势不好,那这个钱其实还不如不借。
另一部分就是真正的增量了,zf 投资的企业,发放的福利,公务员工资,财政支出,包括铁公基等等政府投资的项目,这些才是真正的货币增量。每年的 M2 的增量,第一步的源头在这里,然后通过间接的方式,再由这些第一手的渠道散发出去。
在过去民营经济和外企极度不发达的年代,基本只有体制内的人能吃饱饭,原因也就在这里。
另外因为中国比较独特的外汇制度,外汇或者说叫外贸收入也是货币增量的一大部分,因为我们得到多少外汇,就要相应发行对应的人民币,所以这也是货币支出的一大渠道。
另一个高赞答案里面提到,在 08 年以前,中国经济主要靠外贸拉动的时候,工资基本上反映了货币的增长,其实这个是有深刻的分配哲学和人性在里面的。不止是中国,其他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等,这些国家飞速发展的时代,往往也是以外贸作为契机,而当外贸增速停滞的时候,往往整体经济的增长也停滞了。这有没有什么原因呢?
我好想很装逼式的就把我自己的观察说出来,说的好像是个公认的事实似的。但是我毕竟还是年轻人,也不喜欢知乎某些答案那种特别教科书式的,好像已经毋庸置疑的方式。所以这只是我自己的观察:
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可以比作一个大家庭,当外贸来拉动时,比如山姆大叔来采购,这个时候基本是择优录取的,虽然你也可以安排你的小女儿去请客吃饭塞回扣,但是如果你报的价比隔壁的越南高 20%,产品品质比越南还差个 30%,那再怎么走关系,山姆大叔也没法用你的产品。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前提下,分配基本体现了优劣,大儿子成天好吃懒做?那不行,让二儿子当厂长。这个时候大家长比较偏好哪个儿子,难以左右最终的分配,因为你做的不好人家大不了不用你的产品,全家人都要饿肚子,这个时候就必须要能力优先,谁能干谁上,谁拿大头。跟大家长关系好用处不大,跟洋人关系好用处可能还大点,所以外语系的也沾了些光。
但是到后来外汇不再成为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时,那谁跟大家长走的近,就成为左右分配的主要依据。但是,当大家都开始以跟大家长的关系作为追逐分配的主要依据时,就没有人再努力搞好产品,为社会贡献好的服务,只需要为大家长贡献好的服务就好了,其他的事留给那些离钱远的人干就好了嘛。
所以说,外贸带来的货币增量,一般来说是比较良性的,因为他在分配上基本上实现了多劳多得,鼓励实干。而外贸以外的分配,效率往往就不是第一考量。
这就是央行体制分配的天生缺陷,倒也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利。因此,在发达国家,央行与政府是一般是相互独立的,央行一般不是政府下的某一个机构,为了避免政府为了取悦选民而去滥发纸币。但是肯定会有人想到,就算两者分开了,但是肯定也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啊,另外就算原来的大家长找了个外姓的人来当,但是这个外姓不就成了新的大家长嘛,换瓶换罐这药不也还是没换嘛。
没错,央行的完全独立是不太可能的,比如日本央行的行长就是原大藏省(现财政省)的官僚。但是,说句实话,我觉得钱怎么分,让任何独立机构干都不一定能干的完美,让你我来干,恐怕也不会一尘不染。当然反思和借鉴是必须的,那么就到了本文想讨论的主旨了,除了天朝央行的功能外,其他国家,当然主要是金融上比较先进,为国家的产业运行确实提供了好的支撑的国家,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来避免 “超发的货币好像没怎么在工资单上看到”。另外,是不是也可以寻找一下哪些国家,在分配上出了比较大的问题,导致了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歹势啊作为一个在日本待过一阵的人,习惯性的从日本写起。
经济史上经济繁荣,甚至有计划性的改善国民收入的计划,对我来说,除了遥远的 “文景之治” 外,恐怕最有名的就是日本经济腾飞年代(1960-1970)的 “十年国民所得倍增计划” 了。
这个背景很长,但是不交代又不行,以下内容来自于凡夫俗子话财经。
1946 年的日本,狼藉一片,百废待兴。
长期的战争,不仅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更是摧毁了全国 42% 的国民财富。而彼时日本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尚且不到战前最高水平(1934~1936 年平均水准)的 40%,30%~60% 的工业设备遭到破坏,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几乎都锐减至此前巅峰时期的 50% 以下;就连农业也降至战前的 78%。
同时,由于经济大萧条与工业生产的近乎停滞,超发货币刺激经济的方法早已失效,随之而来的是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与大量工人的失业。
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已在其著作《日本产业百年史》中,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日本战后的经济状况:
一面是已经毫无价值大量的战争用生产设备残骸,歪歪斜斜;另一面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民众,东逃西窜…… 简直是人造沙漠。
面对满目的萧然,日本政府没有 “感极而悲者矣”,而是将 “强国论” 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采取了倾斜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的复苏,即将有限的物资与大量政府拨款优先投放至钢铁和煤炭两大支柱行业中,以此带动工业生产的反弹;同时,通过解散大财阀、农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来确定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朝鲜战争影响下,日本成为了美国位于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需物资供应地与军事基地。借助美国的支持契机,再加上国内的政策环境,日本国民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复苏,1953 年就超过了二战前的水准。“神武景气” 与 “岩户景气”,威震江湖。
然而,经济的 “甜蜜增长期” 却让日本陷入了另一种尴尬的境地:一边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政府财政收入源源不断;另一边则是产能过剩、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收入差距悬殊、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并存,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配比不均衡的现实。
“国富民不强” 的窘境,让日本经济界人士对如何正确看待日本经济增长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思与探讨,占据主导的声音有两种:
一种是 “稳增长理论”,代表人物为主流经济学家后藤誉之助,该理论认为日本经济经过了战后的高速增长恢复之后,不太可能再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未来更可能的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另一种是 “高速增长论”,代表人物是著名经济评论家下村治,他声称随着日本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只要解决国内需求疲软的问题,日本经济必然可以继续昂首阔步。
在一片悲观论调之中,下村治的说法自然是更为振奋人心。不过要想实现高速增长的目标,有一个前提必不可少:日本的国民收入要在未来十年实现普遍性的翻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幸运的是,下村治这匹 “千里马” 遇到了赏识他的 “伯乐”——池田勇人。
作为 1960 年上任的新一届首相,池田内阁的当务之急便是尽快解决由经济问题而导致的国内局势严重不稳定。身为一个高速增长派的政治家,池田本人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预见到了日本经济得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光辉前景。因此,看法的一拍即合让下村治的建议顺理成章地被池田内阁采用。
与此同时,一项足以改变日本经济发展走势与全国百姓命运的计划也随之启动,那便是闻名于世的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其他内容可以看这个链接:
基本上这个笔者的观点我都同意,现在的中国其实跟 1960 年的日本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但是又有很多不同。不过国富民穷,收入差距大,有钱投资没钱消费,这些地方是很相似的。而笔者提到的提高农民收入,缩小收入格差,健全社会保障,提供公平的国民待遇,这些我也很同意。咱们现在这个经济格局其实是建立在某一群人的不平等之下的,至于这个不平等的形式,这就太多种多样了,我觉得隐性的受教育、信息不对称等等不平等,很难一下子改变。但是显性的不平等,比如户口,这个也该到了改革的时候了吧。为什么一部分人的方便一定要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不方便之上呢。这些也是切切实实影响收入的因素。
但咱们这个回答是谈分配,就不扯那么远了,尽管分配牵涉到方方面面。
这个笔者说的基本都对(我认为),但是其实在日本人看来,所得倍增计划的支柱是三个,减税、社会保障和公共投资。从效果上来看,公共投资的效果毋庸置疑,所以基本我也都赞同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之前有论调说我们建了太多的高铁,应该保留一些绿皮车云云,这个我当时就觉得很不对,基础设施建设难道没有提前量了吗?好在这些声音现在不怎么听到了。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令人印象深刻的点在于,不是只有日本才经历过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收入显著提高的阶段,但是许多国家的飞速发展时,往往带来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强大极了的既得利益群体,为后期的经济衰退埋下了隐患,留下了许多 “被抛下的人民”。而许多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政府经常是处于一个懵逼的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原因不甚了了,对经济发展后产生的问题感到陌生,对繁荣下的隐患也缺乏解决的意识。另外,在已经经过了 10 多年的飞速增长后,还能看到其实经济仍然有巨大的潜力,仍然有许多“被抛下的人民” 其实没钱消费,激发这些人的生产消费潜力,可以让国家的经济继续增长一大步。不仅看到了这些,而且真的去实行了,而且最后还成真了,这些要素集合在一起,比偶然性的适逢其会的经济增长更有价值,因为说明这里面是有方法论在的,不是“随随便便的成功”。
但是大家可以注意到,日本的国民倍增计划里很重要的两点是减税和社会保障。至于给农民国民待遇之类,日本人可能根本就没想过这是一条需要改革的点… 因为原本就该是如此嘛…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所以得到了成功(尽管不是打什么大胜仗,但是和平年代还有什么比这事更重要呢),而某些国家的收入倍增计划似乎让人不是很有实感,是因为
1. 一直都是以国民的真实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标准,而非 GDP,这个上面的文章中的笔者已经提到了,民富才是最终的目的;
2. 缩小贫富差距(各層間の所得格差を是正をはかることを目指した)一直都是与倍增同等重要的纲领,因为人就是这样一个会利用领先优势来阻止后进者,哪怕是无意识的(比如买房)的物种;
3. 内政和外交都在一定程度上服务这个目标「内政と外交を結びつけることで」,多交朋友少出不必要的风头(尽管到了后来还是浪了);
4. 并不单纯追求数字的增长,福利和保障也很重要,而福利和保障在运用良好时,会反过来反哺增长
5. 将减税作为支柱政策,追求民富而非 zf 富。
这道题是讨论货币流向的,跟货币流向无关的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看到,日本在实行这个计划是,头脑是很清醒的,一方面,他看到了经济发展的最大发动机还是底层的人民,因此,单纯的数字的增加不是它的衡量标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第二,他没有将 MLF,SLF 这样借贷的方式作为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因为借贷这种方式,借多了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过热了再一抽贷,就要死一片企业,而且大家手里都没钱,真要你借你也未必借(因为还不起)。也没有采用组建一堆国家队,让国家队去跟泥腿子在市场上搏杀的方式。而是主要采取了为人民兜底(社会保障)和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减税)的方式。
其实我国也在 2012 年发布了类似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必须要承认,至少我的收入是倍增了的(天可见怜 2010 年我也就挣个 3、4 千倍增一下不过分吧),虽然现在无业中。也不能说咱们国家没有扶贫手段,毫不考虑社会保障,但是,从货币流向来看,咱们国家太多使用 MLF/SLF 这样的放水借贷的手段,渠道也过于单一。我不是迷信保障,迷信消费券,但是有句话说的好,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现在大多数人真的没钱消费,因为房子,也因为缺乏保障,但是 MLF/SLF 这样的渠道放出来的钱离普通人实在太遥远了,别的问题大家也都看的到(格差问题,福利、幸福感),我们传统的放水途径,实在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美国和其他国家(想做个马来西亚)的对比我就先挖着了。按道理来说应该写完再发出来。但是这题目要答好答的精确确实需要很多功课,所以今天就先以拍脑袋定性的方式回答了,等以后再回来改。欢迎大家评论。
因为 08 年的后遗症,钱进入了基建工程,城市建设等相关等领域。
另外就是新兴行业当时发展迅速。
你的工资是否上涨,取决于你行业的利润点。还有就是资金的流入点,这个很重要。
所以,你发现当时很多房地产和互联网 IT 企业员工工资涨幅巨大(比如两百万招博士的华为)。
可是传统的机械,加工行业(曾经有个双 985 的王牌传统专业学生毕业多年工资不过 14k 一个月,这个在华为,阿里都是不高的,但是他们领域就很高)由于资金没有流入,所以也就工资很低。
所以,搬砖的比有些行业本科生工资高不是玩笑,有些行业就是没钱,自然工资低。
或者给你打个比方吧,长江发大水,黄河是不是就能多点水量?你这么一想就明白了,对不对?
传统行业,别说买房了,连吃饭生活都是一个问题。
另外,劝你读书的原因是因为新兴行业对知识掌握要求很高,都是尖端问题,不读书不行啊。不是劝你读书去个无保障的传统行业,然后拿着一个比搬砖的工资还低的要死的工资在这里让你宣传读书无用论。
另外,大多数中产白领工资高低不取决于 cpi,更多取决于 ppi,但很不幸的消息是,中国 ppi 在很长时间内是个非常难看的数字。
已经进了,而且进的很多。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与 GDP 的比例冠绝全球,日本国债与 GDP 的比例也是冠绝全球。同时,日本还是个经济顺差国家。
就很便于我们观察超发货币的流向。
1 基准利率下行,没有增加家庭和企业贷款。居民还是倾向于赚钱了先还债。所以,超发货币,无法扩张居民资产负债表。
2 超发货币主要被政府借走,但全部用于政府支出了,最后增加了居民企业和家庭收入。所以这部分,增加了家庭工资收入。
3 央行讲话宽松购买高等级债和股票。这部分是直接由居民企业和家庭卖出,并由央行买入的,所以钱到了居民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也是会增加家庭收入的。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货币超发,居民企业和家庭应当有更低的收入,以及负反馈导致的更低经济总量。
与之对比,1929 年美联储未及时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经济负反馈发生,人为制造了大萧条。
全都进了!不然你以为现在的工资水平怎么来的?
即便是这样,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必须要被引入股市、楼市、创投、娱乐业,在那里面蒸发掉,否则你以为太平盛世是怎么来的?
工资涨了,商品也会涨,因为各行各业都要涨工资,大家都涨相当于大家都没涨。
注意,涨工资是个相对概念。决定收入差的是分配比例。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是因为涨工资,而是因为社会产品总量的增加。这两点不能混淆。
实际操作中,有些行业涨得快有些涨得慢,有些阶层涨得快有些慢。工薪阶层就属于涨得慢的。所以工薪阶层实际上在变得(相对)更贫穷。
哪些人变得更富裕了呢?或者说超发的货币流入到哪些人手里了呢?
食利阶层。
例如货币从央行到银行,银行放贷,企业贷款盖房子,普通人贷款买房子。房价包含了地价、税收、建筑成本、企业利润、贷款利息等等。买房子的人实际是在支付这些。并且他还要额外支付自己贷款的利息。看见没?银行是吃两头的:房企贷款的利息和买房人贷款的利息。
那如果我不贷款呢?你们呀,兔拿鹦鹉。你不贷款,企业是贷款的。利息都含在商品价格里。一切成本的最终承担者都是消费者。
要是连企业也不贷款呢?那银行就倒闭了,企业主会兼职放贷。说到底,银行和企业是穿一条裤子的,银行也是企业,只是牧羊人和羊的区别。消费者是草。
不止是房子,一切商品都是这样。
即使央行把印出来的票子直接塞到普通人手里面,最终还是会流入商品流通各环节,直到回到银行和政府手里。
发行货币就像往池子里放水,水流了一圈最终又回到水库里。只有参与到生产和分配环节,才能从池子里往出舀水。每个环节都有舀水的人。但你再舀,舀得过水龙头么?
超发货币第一要务就是不能让超发部分扰乱现有金融市场。
国家既然决定超发货币,做这事儿的目的就是解决定向问题。如果这个定向问题不但没解决,还把现有金融市场扰乱了,造成更大的金融问题。为什么还要超发呢?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超发前,就已经对超发部分货币的流向,做好了封闭管理,货币投向什么行业(或什么项目),什么时间完成循环,什么时间收回。中间可能会有什么风险,风险可能波及到什么范围。这些都会议讨论明白后,才是超发货币的执行阶段。
都什么年代了,不会真有人还信国家作的决定是某位领导人拍脑袋拍出来的吧!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古代人医生看病全凭经验,所谓诊断也是全凭经验,这时医生的个人意识会凌驾于实际病况之上,那是因为当时没有技术手段,把实际病况客观公证的诊断出来。现在医疗诊断技术已经可以尽可能的客观公证了,如果一个医生还把自己意志凌驾于实际病况之上,这医生不是找抽吗?
说到 “超发货币”,先要明白一点,超发货币是什么?
货币超发,指发行的货币面值总额大于经济价值总量的现象,一般应当等于或小于经济价值总量的 70%,是指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即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钱不够用了,是没办法的办法。
在大多数人眼里,都认为国家印钱,然后我们使用,那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
在以前,都是用黄金啊,贵重金属作为货币,那现在主要就是主权债务。
就说美国吧,他们也要筹钱的。也就是所谓的国家担保,发一笔债务,大家都来买,然后给你一些利息。
**没有钱的时候,谁来买呢?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以凭空印钱出来买。这些钱就是最初的基础货币。也就是说:我说能还的起,那就是能还的起。
这些钱还会以贷款的形式,给到银行。然后再借到大家的手中,也就是欠债。一笔钱欠一次变成两笔,欠两次变成三笔钱,以此类推。
为什么很少进入到工资?
答案其实特别简单,因为在到工资之前,已经消耗掉很大一部分了,能流到这里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绝大部分的普通群众到银行都是存钱的,所以当银行有流动资金的时候,首当其冲的也并不是我们。
从企业运转到发工资,这种边际效应小的可怜,如果你能够理解,救经济先救企业,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只有很少的货币进入工资了。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是提问的基本要求。首先,货币有没有超发是一个问题
很多人形象的将放水等价于印钞,并且认为物价上涨、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货币超发。幸亏房地产行业大,圈住了大量超发的货币,不然中国早就通货膨胀了!并给出下图作为数据支撑。
M2 是社会中流通的货币,被称为广义货币,在伪经济学的眼中,有两点证明了货币超发。
一、中国的 M2 总量在近十几年来快速增长,在 08 年甚至超过了美国;
二、美国的 M2 总量仅占 GDP 的 70%,而中国比值超过 200%。
其实,这两个观点都是错误的
☝️ 首先,中美在 M2 统计口径上就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 M2=M1 + 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 + 其他存款 + 货币基金
美国 M2=M1 + 储蓄存款 + 小面额定期存款(10 万以下)+ 零售货币基金
美国 M2 中仅统计了 10 万以下的小额定期存款和零售货币基金,而中国是全部统计。美国如果按照中国的统计口径计算,M2 总量肯定远超 GDP,而且全球几乎所有的发达国际 M2/GDP 都是高于 1 的,任何拿中美 M2 做对比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 其次,M2 与 GDP 的比值与货币超发没有绝对的关系。
我翻阅资料,发现最早做相关研究的竟然是咱们央行行长易纲,他在 1996 就提出了《经济的货币化假说》,认为我国货币供给量 M2 与 GDP 的比值增长是由经济的货币化造成的。
而前任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多次谈论过,M2 与 GDP 比值较高的原因是中国影子银行较多,大多数融资都是间接融资,导致 M2 统计口径增大。
所以,真实情况是,货币并没有超发,是市场需求创造了这么多的货币**,那是什么需求创造了货币呢?那么这些货币都以何种形式存在呢?**
我们在日常交易中,除了现金交易之外,所有的消费和资金交易都是走银行通道,交易的都是账户余额,就算是支付宝、微信的钱也是放在银行。
当资金都存放在银行时,银行就可以通过这些存款放贷,而放出去的钱,还是会存放在银行,假如没有央行的存款准备金,银行理论上可以无限放贷,所以放贷本身,就是凭空创造货币的过程。
而借贷额最大的就是房贷,我以工商银行的放贷额举例,在个人信贷中,个人住房贷款远高于非住房贷款,特别是从 2013 年以后,个人住房贷款飞速增长,直接推动了总贷款额。
贷款就是创造货币,所以,是人们共同举债购房创造了大量货币,买房贷款是因,货币增多是果,切末本末倒置认为是货币增发影响了房价,房地产才是真正的印钞机。
回到题主的问题,这些货币问什么没有进入工资呢?是因为房地产是蓄水池圈主了大量货币吗?
因为房价一直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企业和金融机构有多种渠道进入房地产行业,仅信托渠道,截至今年 2 季度,流入房地产的信托资金就达 2.51 万亿,目前仍处于增长状态,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全民炒房,而是举国炒房。
这一部分以投资为目的的资金是逐利的,会随楼市的下跌而推出市场,但不可能流入企业工资之中。
楼市中还有普通人购房的资金,这些资金从个人和银行口袋中流入了开发商的口袋,开发商再去购买土地,政府再用卖地的钱投资基建,企业赚钱,发工资给员工,所以整个流程下来,这部分资金是流入了人们的工资的,十年前的工资和现在的工资又天壤之别,都是因为这些资金的流动。
最后,题主想问的是工资的增速为什么比货币增速要慢很多。因为货币的增速代表国家的发展速度和通货膨胀已经金融体系货币化进程,其核心是社会流动性需求,而人均工资最多就是国家增速 GDP,即使是 GDP 中也还包含了企业增长,所以,工资增速低于货币增速本就是必然选项。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原来是凌乐
上面有千本股票、理财书籍免费领取,而且我只讲金融干货。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货币现象,这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名言。
他是货币学派的奠基者之一,货币学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认为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
也就是说,长期来看,超发的货币,只是推高了商品和资产的价格。
它并不能让蛋糕变得更大,只是推高了蛋糕的价格。
所以,很多时候,货币超发推动的通货膨胀,往往会拉锯贫富差距。
因为富人的财富配置更多元化,资产类的财富占比比较高;而穷人可能更依靠工资、劳务这样的货币收入。
而工资的多少,其实是个分蛋糕的问题,它取决于在财富分配中话语权的多寡。
你觉得靠着工资过活的普通劳动者,在财富分配中会有很大的话语权吗?
另外,现实中还有货币幻觉的问题。
比如举个例子,经济中的货币增速是 20%,而你的工资涨了 10%。
你会觉得自己的工资是涨了还是降了?
大部分人还是会认为自己的工资涨了,但其实同等工资的货币购买力是下降的。
还记得《庄子》里那个朝三暮四的寓言吗?
宋国有人养了一群猕猴,本来每天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可是猴子们不满意,叽叽喳喳的闹个不停。改到早上给四个橡子,晚上给三个后,猴子们才变得欢欢喜喜。
后世看到这个寓言,觉得猴子好笨。明明都没变多,高兴个什么劲儿!
其实人又能聪明到哪里去呢?
货币超发了那么多,财富不断缩水,然后还沾沾自喜的说:老铁,我的工资又涨了!
08 年后的大放水,其实员工工资不仅没有增加,可能还降低呢,因为很多企业随着市场需求疲软本该倒闭的,获得贷款后没死成,这个时候产能就相对过剩了,各行业都在恶性竞争,利润下降,员工的工资相对来说也应该降低了,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劳动强度翻倍,工资基本没变啥,你说工资涨了?不如说是因为通账被迫涨工资,实际购买力估计都没什么变化!因为钱更难赚基本变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共识!其实社会实际需求没有增加,货币超发再多也并不会增加你的实际购买力!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分配体系是这样,大头是资本家赚了,或者某些腐败分子捞走了,留给你的只是残羹剩饭,货币超发还会稀释你的积蓄,让你当不了咸鱼,被迫努力工作!所以结果就是,你更加努力的工作,然而越来越贫穷!
我们不要谈工资,而要关注实际购买力!
我们不要谈工资,而要关注幸福指数!
当你为你涨的那点工资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你的老板喜提一辆奔驰,你上去坐了坐,还笑的合不拢嘴,不是蠢就是傻!
保经济的东西和你民生有什么关系?
恰恰相反,超发的货币大部分都是进入了你的工资,同时让富人的财富缩水,放水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底层无钱消费导致生产过剩的手段,是货真价实的劫富济贫。一个典型的例子,2008 年四万亿大放水,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只有区区几千块钱,但是你的工资增长肯定不只几千块钱。
你觉得进入你工资少,并不是因为它真的少,而是你太贪了。
因为他们距离很远。
货币超发,必须投入到生产中,造成行业需求和供给的缺口,才可能带来工资的上涨。
这样的距离,效应层层递减,所以,只有很少进入工资中,而且还不是直接进入。
货币的发行与供应狭义上讲一般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借贷进行的。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逆回购,各种借贷便利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向社会增加贷款供应,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
一般来说,社会贷款量的增加与投资增加是相应的。因为正常情况下,贷款是要利息的,企业主贷款只能用于投资才能会有回报,有了回报才能归还利息和本金。
一般来说,所谓的投资主要是实体投资,就是建厂房,买设备,请员工。在这种投资概念下,信贷增加会促进投资增加,投资增加会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推动劳动力价格也就是工资的上涨。
从这个角度看,货币供应增加可以推动工资收入上涨,但从两个一般来说,这种关系相当脆弱,其前提是信贷资金流向实体投资。如果信贷资金流向存量资产的投机,比如房地产部门,那就不一样了。
首先大量的资金成为投机资金,并不用于实体投资,不会增加就业,资金无法变成工资。其次,商品或房地产的投机将拉高社会生产资料的成本,这无疑会增加实体行业的成本负担,使得实体投资进一步收缩,减少就业,企业主可能裁员或降薪,工资对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下降而不是持平。
最后,如果投机品的价格持续上涨,投机者在获取大量信贷资金的同时,也将获取大量的投机所得,这又会促使其他人也加入投机。
于是,货币供应增加,工资不涨反降,商品价格一直涨就成为必然。
货币是有传导机制的,超发的货币需要有渠道或者工具去流通出来。
第一,资本是逐利的,过去 10 年房地产的暴利行业,超发的货币大部分进去了房地产行业(大家思考下自己家的房子这 10 年来翻了几倍)
第二,超发的资本第二大头是流入铁公基。 2008 年开始,我们就开始进入大基建的时代。公路铁路公里数每年都快速增长。大家想想自己呆的城市是不是什么地铁啊,轻轨呀,高铁呀,能铺的都铺上了。关联到铁公基项目的上游下游企业都享受到了资本流入的红利。(例如水泥,钢筋,石材,施工等等)
第三,超发的资本第三头是流入到棚改项目中。从 14 年开始,棚户区改造(俗称拆迁户)的居民都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只要家里有拆迁的基本都是赔几套房外加一大笔的拆迁款。房子自己住一套,其他的租出去。赔偿款理理财啥的,一年 10 个点的收益率也不是什么难事。基本就是实现财富自由了。
超发的货币只能进入房地产这种巨大蓄水池,这样才能使物价稳定。
直接进入工资会迅速通货膨胀。
举个简单的例子,十几年前猪肉十块钱一斤吧,今年猪肉经过一波大涨,也就三四十。猪肉的涨幅也就四倍不到。
但是这十几年间,房价涨了多少倍?大概平均几十倍吧……
所以如果超发的货币全都进入工资的话,想想现在我们吃的猪肉要 500 一斤的感觉吧!
这个。。如果不超发,有些人的工资都收不到,超发才有工资,所以。。得看你怎么看了
博尔特跑不过哈弗 H6。
普通人更跑不过开着法拉利的资本家。除非你找到一个法拉利走不了的弯路,否则永远是输家。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吧。
题主所说的工资,应该指的是劳动报酬。从 2000 到 2018 年间,我们的劳动报酬占比曲线是这样的:
从 08 年开始,劳动收入占比是不断上升的。也是从 08 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就开启了印钞机模式,每年 M2 都是百分之十几的往上涨,09 年的 28.5% 也是创下了 30 年来的历史新高。
既然货币 “超发” 伴随的是劳动报酬比例上涨,那么,题主所谓超发货币很少进入工资的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难道是因为题主这 20 年工资基本没什么变化?
那个被点到 4000 多赞的回答,我都不知道有没有基本常识,是不是只要编个故事, 把眼前的所有问题说成是上层阶级盘剥底层,有群坏人在奴役你,就天然正确?
第一,增发不等于超发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交换商品的工具。当市场上可供交换的商品增加时,作为交换工具的货币必然需要增加,这个叫做货币增发。一个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货币必然增发。
超发是指,市场上没有那么多可供交换的商品,但是硬发出来一堆货币,那么货币价值就下跌,商品的价格上升,也就是通胀。
通胀情况下,物价上涨,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这三者必然同时出现。请问,和十五年前比,你的收入上升了还是下降了,生活质量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第二,货币超不超发,和收入占比没有关系。
我知道很多人急了,因为毕竟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次帝王、反动派通过印钱盘剥民众的事,但那改变的是现存社会财富的占有比例,而没有改变劳动报酬在新增财富上的分配比例。
央妈 “印钱” 的方式不是拿着一堆钱去市场上买买买,而是通过 SLF、MLF 等信贷方式,借给了金融机构,这些钱有些就成了你的房贷、车贷。说白了就是改变了社会的“杠杆率”。
而 “杠杆率” 高还是低,和劳动报酬占比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你总不会把自己劳动报酬占公司收入的比例太低,怪到银行首付太高上去吧。
3. 决定劳动报酬占比的是经济模式
一个农业国,就算一毛钱不印,劳动报酬占社会新增财富的比例也不会提高,因为人力不值钱。
一个高科技国家,就算再怎么印钱,老板也都要把人才当爹供着,因为人才的创新能力值钱。
所以,题主如果工资真没怎么涨,可能要考虑提升一下自己,而不是把 “印钱” 当成假想敌。
非也,超发的货币一直都是进入工资的。只是周期很长,大概会在几年后进入你的工资。
收钱的老板,抱怨说:“我也没办法,猪肉涨那么多,我也得吃饭啊。”
我说:“随行就市啦。不过老板,你这个快餐涨了 50%,里面有多少钱是准备涨给工人的?”
老板:“…………”
那么,工人的工资在物价普涨的状态下,如何做到也能随行就市呢?
答案是: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了。
一条街,只要一家店铺率先给出高工资。其余店铺,就会随行就市。
为什么有人率先拉高薪酬?因为供小于求吗。
供小于求发生在什么情况?增长过程中!
多发货币的原因是因为处在 “增长过程中” 吗?
是的。但是…… 多数的原因是延缓 “增长过程”。
被延长的 “增长过程” 中,是供小于求向供大于求的回归。
以上。
人工只是社会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其他要素,包括土地,技术,资本,甚至企业家才能,都需要占一定的份额。同样的,在财富分配的时候,人工就要和其他要素竞争,而且人工面临着被自动化作业取代的情况,在分配中出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因为超发的都是 m2 不是 m1 和你的工资没关系,和你的金融产品有关系
所以一味的经济宽松刺激并无太大用处,因为超发的钱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被少数人截胡了的,所以才会有滞涨。
说句伤老铁心的话,你可能没涨,因为你在替别人打工,别人可是实打实的涨了
国家开仓救济灾民 怎么发到灾民手上的很少呢?
超发有两种
所以你要看看超发的货币是哪种情况,第一种是用钱生出更多的钱,那你更有钱了。 第二种是用钱稀释大家的钱,那你更没钱了。
所以,你说很少进入工资,那我怀疑就是后者了。
都说了是 “涓滴” 了,怎么可能多呢。
政经的说,大概是钱流在半路上有很多投机岔路可以走。
由于我国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也就是通过商业银行方法贷款让货币流入实体经济,而由于我国现阶段货币传导机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疏导,因此超发的货币无法进入实体经济,只是在商业银行内部空转,当然工资不会提高
首先你要明白货币是怎么发的
我们一般人接触到的货币,基本都是广义货币了,也就是银行存款,这是贷款贷出来的,就是所谓贷款派生存款。所以一般说央行超发货币其实不是很正确,真正超发的货币,是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贷款贷出来的。
那你想想,个人或者企业贷款会去干嘛?买房买地、做投资、买设备厂房扩大生产等等,借钱去发工资?好像很少有人这么做…
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银行更喜欢贷款给有固定资产做抵押的主体,用未来的工资现金流做抵押相比于房子土地来说,太不稳定了。
超发的货币不但流不到你那里,还要你为大基建造成的负债买单
除非你借贷消费
横竖都是羊群
那你要明白一个概念,人民币是央行印出来的,但是央行并不直接和人民打交道,严格来说央行的客户只是银行。
所以超发的货币基本上都会给银行。
而银行由于具有金融属性,天然的讨厌风险喜欢利润,所以银行拿到超发货币后会倾向给风险低利润高的客户。
而能符合这些要求的客户往往都是大老板。
国家经济发展自然需要多发货币。从一万亿 GDP 到一百万亿 GDP。不发货币可能吗?
超发货币流通方向:上游→中上游→中游→中下游→下游,越是上游越能获取超发的收益,层层截流,越是下游越被稀释。。。想想你在哪个位置?而且,无论大水漫灌还是精确滴灌,都不会直接灌到你的工资卡里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工人因为通胀预期要求涨的那部分货币工资实质上就来自于超发的货币啊
纪晓岚:好酒 真是好酒 来来来 请请
和珅:到底是纪晓岚啊,一尝就知道这是好酒啊!
纪晓岚:行了吧,和大人!有这样的好酒,你还能不孝敬皇上,来来来。说实话这酒只能与知音分享。堂堂和大人,你的知音会在牢里?
和珅:三国时曹操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今夜,和某有同感哪!
纪晓岚:和大人,大奸与大善岂能并列。你这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呀?
和珅:行…… 君忠我奸,君廉我贪,君贤我恶,行吧?天下清名被你占光,天下恶名被我占光,那你我岂能不饮上一杯呀!
纪晓岚:和大人,咱们还是得说点正事吧!燕城这帮贪官哪,把人吃的粮食换成了牲口吃的麸糠和草料,那和大人不觉得惭愧吗?
和珅:我倍觉欣慰,纪先生有所不知啊,这一斤口粮啊,可以换三斤麸糠,原本能救活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可以救活三个人了。
纪晓岚:可麸糠是给你牲口吃的不是给人吃的!
和珅:哎呀,灾民还算人吗!
和珅:你不要把眼睛瞪那么大。你知道不知道,行将饿死的人已经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牲。只要能活着,还什么麸糠啊?那是好东西!
纪晓岚:此话出自堂堂和大人之口,真是令人震惊。
和珅:你当然感到震惊。你是一介书生,你只会在书斋里手捧圣贤书骂骂当朝者而已。
纪晓岚:当朝者不公自当抨击!
和珅:你干嘛火气这么大,来来来,喝酒,喝酒。
纪先生,你见过这个吃观音土活活胀死的人吗?
你看,你不知道。我再问你,你见过这千里平原所有书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吗?
易子而食,你当然听说过,那是史书上的四个字而已,我是亲眼见过的呀。这换孩子吃,就是锅里的一堆肉。
你以为我毫无人性是不是,你以为我只知道贪钱敛财是不是,我亲自到灾区去过,到那一看我心都凉了。不管朝廷发下来多少救灾的粮食,永远也不够。如果我不设法变通一下,那你在灾区看到的就不是灾民,而是白骨咯。
纪晓岚:可以朝廷再请求拨放嘛!
和珅:朝廷,你知道国库还剩多少银子?你不知道,你根本就不知道。眼下国库就是个空壳子了。
纪晓岚:可朝廷还是发了赈灾粮款了,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部在侵吞这救灾的粮款。
和珅: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还救什么民。谁去发给他们赈灾粮款,是你发,还是我发?还不是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喂饱了他们,他们才肯给我去卖命
纪晓岚:贪污受贿居然还有了大道理。
和珅:这是几十年官宦生涯换来的大道理,这是千千万万血淋淋的事实换来的金道理呀纪先生,他你怎么就不懂呢你?
纪晓岚:点点滴滴皆是民脂民膏。和大人,你怎么忍心在这饥民的口中去抠出一粒粮食呢。
和珅:又来了,行…… 喝酒…… 官字怎么写,上下两个口,喂饱上面一个口,才能再去喂下面一个口。
纪晓岚:宋有包公,明有海瑞,愧杀大人也!
和珅:对…… 清官的确令人佩服,可清官也令人畏呀!
纪晓岚:和大人,您就是无敬无畏,所以才无法无天了。
和珅:那我问你,古往今来多少清官多少贪官。
纪晓岚: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黄河之沙。
——只是把说好的三斤糠,变成了八两罢
哦豁,还是 19 年的问题,被大 v 翻出来了。
不是很少进入工资,是老百姓承接巨量货币的口袋太小太少了。老百姓想承接货币,最简单也可行的就是贷款,给自己加杠杆,把自己绑上国家的战车。好处是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坏处是你可能还没吃到发展成果就被巨额利息搞死了。
而领导们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上世纪,所谓的白手起家,有一个算是一个都是靠侵吞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是最容易接到巨量货币的,这就相当于直接把钱揣兜里了。上面的多拿了,下面的自然少拿。
看过金字塔红酒杯么?
因为你只是毛细血管而已,在下去你看看角质层,连血管都没有只能靠推。
作为增发货币除银行渠道正常流入市场的补充。
实际上国内情况,增发货币还有种大量进入市场的方式 — 棚户改造的货币安置政策。这部分钱数量庞大但受益者只有土建开发商,及部分相关产业,对普通大众来说是进一步稀释了你手中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因为人肉电池没有议价能力
超发的货币变成了格力平安招商银行农业银行的分红,变成了 5000 买房 3w 卖房的人的存款,也就是说这些人账上的存款变多了,并不会均匀的流入每个人的钱包,相反的是背负巨额贷款的人的存款是个大负数,因为信用货币就是派生出来的,m2 的巨额增长产生的货币其实是不存在的,举个例子,派生出来的 1 个亿房贷必然是买房人存款负一亿,卖房人存款正一亿,相加就是零。只要 m2 继续增长,大家的收入都会慢慢涨,如果生产水平不进步的话,大家收入的购买力其实也是不变的。但是刺激 m2 快速增长可以提高大家的劳动参与率,让每个人都有工作都有产出,整个社会的产出其实是在进步的,所以大家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在进步,只是拥有资产如房产的人得到的利益会更多,拥有存款的人存款会逐渐贬值,相当于过去他攒存的劳动成果被通胀变相便宜送给贷款的人了,当然拥有存款的人现在的生活水平也会进步。
请先界定概念:什么叫 “超发的货币”。
其实是到了工资了,但是没到普通人的工资卡里,比如九十年代大规模下岗大规模通过膨胀的资金去哪了,四万亿后有的人财富成倍数增长,但和普通人关系不大。灌完了以后通货膨胀了屁民会涨工资的。
你以为的进工资: 在原有的基础上涨工资
实际上的进工资: 不发钱哪来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工程和岗位?
因为货币超发是国家的事,而你的工资是你老板的事。
国家超发的货币也不是给你老板的,所以和你的工资也没啥关系。
白花花的银子,发给穷人,那叫造孽。
最近几年各大网络平台
衣食住行各个维度
一波接一波的烧钱补贴
钱从哪里来的?
国家一直默许甚至鼓励
各种平台融资圈钱然后补贴揽客
难道国家不明白
没了补贴消费者就会转到其他平台去?
事实上这种针对消费的补贴
就是客观上的 “直升机撒钱”
而且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
比起直接打进工资还好多了
(毕竟直接发进工资分分钟就是
M0 爆炸 + 本币狂贬 + CPI 通货膨胀胀胀胀
还鬼知道你们会不会抠着
一分一分的存起来然后换美刀溜出去?哼)
更何况现在这些平台往往还是从花街融的钱
拿美国人的水来直接补贴中国国民
傻子才不干
大不了一个平台钱烧光了
我们再捧另一个 “卖” 给花街
简单说,超发货币不是用来救小老百姓的。
这就和和珅救灾是一个道理,不先把官员豪绅救活了,谁来开展救灾工作呢?至于拿多少才算救活,那就看大家灵活把握了嘛。
因为超发货币没有改变社会价值分配的比例。
公司利润大幅增长,老板会不会主动给你涨薪呢?
公司增加的营业收入,怎么很少进入工资呢?
只是没进入你的工资..
跟发货币的手段相关
国家发货币无非就是降息 减税 直接投资
想拿到降息发的货币 你得贷款 跟工资无关
想拿到减税发的货币 你得工资得到交很多个人所得税的阶段 但个人所得税在总税收里的比例很低 更何况真工资高的人 避税的方式多种多样 这部分钱跟工资相关性很差
想拿到直接投资发的货币 你的从事相关行业 比如 4 万亿时期做基建 但你还不能是基层 要不也轮不到你
其实 无论用啥方式超发
他都是做乘法 而不是加法
你得多掏钱出来 等他给你乘个系数
而不是等他直接给你加上去
超发的目的是什么?
搞清楚这个根本,就知道如果超发货币进入普通人群的工资,何必要超发呢?这违反了超发的出发点。
大家工资其实都在慢慢的涨只是少而已。
欧美的超发一般都会集中在富人手里和股市里面。
我们的超发一般都集中在国家、富人和楼市里面。
只是相对于普通人的工资来说,别的地方积累的更多资金而已。
稳定最好的办法是让人快乐
让人快乐最好的办法就是资产增加
所有人都想增加资产,但是总资产有限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随着增值到达上限,转化为了兼并,这就导致被兼并者越来越不快乐,尤其当中上层也开始不快乐的时候,这个稳定度就危险了
怎么办呢?多发点钱,把资产价值推高(比如某些东西的单价推到十万一平),假装所有人都在增值(这就是泡沫)
由于普通人信息有限,耐受力高,很多时候工资只要长个几十块就满意了,有时候在大环境,以及 “被灌输的大环境” 影响下,不提工资,甚至降薪都是满意的
而那些懂这类游戏的人(通常他们还有能力表达不满)就会发现,有时候账目上涨了 5%,实际上没涨一样。于是不快乐了,“我要把投资撤了,我要去东南亚开厂子,除非我能保证 10% 的增长”。为了满足他们的快乐需求,货币就流到他们手里了
但是回到之前,增值既然已经达到上限了,那 10% 怎么来的呢?也是印 / 吹出来的
于是第二年,这帮人把快了点提升到了 15%
……
所以说明白了吧,耐受力越高,快乐点越低的人,越接不到水
大多数时候是被物价上涨给稀释掉了,在涨物价的同时要控制一些大型商品和粮食的价格,另外因为工资上调必然会造成用人成本的增高,用人成本的增加会转化成制造成本的增加,所以超发货币直接转换成工资会间接的造成物价上涨,最好的办法是变成社会福利,所以国家应该把超发货币转换成公共福利和完善劳动者的福利保障而不是工资,比如基建医保旅游和假期。
这么多哄骗答案?
实际上是,你这问题没有必然关联。超发货币是政府提升宏观经济。
而个人工资是个人劳动报酬。
两者间没有必然关联。也不可能有关联。你生产 T 恤的工人一天生产一百件。一件二十元。你创造的价值就是二千元。也就是说除非你能生产一百件以上 T 恤,或者 T 恤涨价三十元一件。否则你的劳动价值是不变的。
而政府注资给工厂老板是希望他能在雇佣一个人,把工厂变成二个人生产二百件 T 恤,每件二十元。那么这个工厂产值就是四千元。
所以政府超发货币是宏观经济。和个人工资没有任何关联。
看到很多答主说的超发的货币会在封闭系统内循环…
这个东西还是过完这段时间再急着说吧
这段时间的物价上涨的明显不正常,等过一段时间稳定了再和前面的比比不就清楚了吗
超发的货币到底是用来解决问题了,还是用来割韭菜了人都不是傻子,洗地和抹黑都是不需要的,时间会证明一切。
财政收入大概通过两种渠道进入市场
(超发货币也属于财政收入)
第一类:直接发放到个人手中
第二类:政府出钱,面向社会招标。企业给政府提供服务,拿钱进行分配:纳税、员工收入、老板收入
自然是
谁超发
谁受益啊!
发行的货币进入市场的一般方式是:支付国债产生的利息、进入流通市场(当流通市场缺钱的时候,进行各种补贴、或由国家物资储备局购买市场物资)、央行给银行提供贷款……
控制不好发行的货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当很多发行的货币计入工资的时候,市场上很快就会物价飞涨(多出来很多钱,但物资数量却还是接近原来的物资数量),原来一元的东西,结果变成了两元。
富人不消费怎么把水给你喝呢?
假定此刻市场上有 1 万亿的货币,超发 5 千亿,如果按每人持有货币量直接发放,每人持有量变原来 1.5 倍,物价也变 1.5 倍,但购买力不变。
但实际情况是超发的货币怎么可能是直接到每个人手里呢。那就是超发的货币在手里,相当于他剥削大家嘛。
超发的货币一般用于偿还债务及其利息。
====
货币是如何超发的呢,不是指印钞机在那滋滋滋印。银行手里拿着 200 元,他向张三贷款 100 元,向李四贷款 100 元,又向我贷款 100 元,这样,通过我们仨的信用超发出 100 元。
我们仨拿着钱去买房,然后房地产公司、地方 zf 各拿走一部分,剩下的建筑工人还有建筑产业链钢筋水泥等生产线上的工人能拿一部分,这样钱就流通进了实体经济,具体流进去多少不知道,反正流进去了。超发的货币,呃,换句话说,更多的贷款,给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
但是贷款是要还的,连本带利还的,无论是我和张三李四通过工资还按揭,还是房地产公司和地方 zf 欠银行的钱,都是要带上利息还的。
也就是相当于,我和张三李四、地方 zf、房地产公司,各自通过透支未来赚的钱,来投入到现有的经济活动当中。
因为工薪阶层不是最先拿到新增货币的人。
新增的货币流入经济体是一个过程。先拿到新增货币的人可以在物价上涨前使用货币。而工薪阶层只能在物价上涨后才拿到新增的货币。换句话,工薪阶层的购买力被抢劫了。增发货币无异于强劫。
理想的货币,货币应该保持总量,随着生产力发展,物价下跌。自然通缩本身就是经济增长。当然骗子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
白花花的银子怎么能发给穷人呢?
因为搞金融,主要是在投资银行!如果你开了很多单,就会变成销冠肖小芳!其它的绩效都会体现在你的出勤和工作上!如果你不要底薪的话…… 尽量开单!
其实很简单。货币超发导致资产的直接价格上涨,但并不会直接提升企业长期利润。
简单来说,企业的净利润等于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然后扣除包括管理费用在内的三费,再扣除资产和投资损益,最后减所得税得到净利润。企业的一大管理目标就是实现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化。
可以看出,货币超发能在利润表上体现的地方主要就是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但未必能提升毛利,既然如此,企业也就没有扩大管理费用预算的想法。甚至处于产业链弱势位置的企业毛利还会在通胀中被压缩,以至于企业有必要进一步降低管理费用。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货币超发周期里面,管理费用增长的基本只有两个行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超发超发超发 3 遍了 你说为何不进入工资呢。谁能挣超发的钱呢?看新闻还不知道么?
资本利得来的钱比劳动块的多
毕竟是印钞 大量进入工资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到头来还是大家一样没意义
我们主要是刺激产能后把多的在股市烧光 或者填到土地价值里面去
帐就做平了
超发的货币会先完全体现在资产价格上,然后再向其他终端传导,工资就是其一。
这就是劳动收入比不上资本收入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不能全民撒钱的根本原因。
求问 为什么不每人发 100 美元呢?这样多公平
经济问题不是很懂,工作多年的感觉是:如果就只有我们一小圈单位涨工资我会过得很爽,如果全国范围普遍涨工资那么物价就猛涨,涨的那两片钱还不够抵消物价的上涨。
你要感谢超发货币都进了房地产,没引起通货膨胀,否则你拿钱都吃不上饭,还在乎涨不涨工资?
超发的货币也能直接进入人民的口袋,当然不一定以工资的形式,比如以国家负债的形式直接增加人民的福利,补贴,助学金等,方法多得是,美国次贷危机后,医保改革就是。但中国是重商主义,只相信企业家和商业才能推动经济,老百姓是屁民一个,中国对外贸企业的补贴是世界闻名的,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其实是䃼贴外国消费者,对国民的福利待遇,却动不动就说,国家穷,沒办法,政策的谎谬可谓举世无双。
牛马也想吃蛋糕?醒醒,找准自己定位。
超发的货币大部分进入了有渠道的单位或个人账户里,这些渠道包括且不仅限于拆迁、贷款、融资、喜钱以及邢会,这其中普通人只有和这些渠道沾上关系,才能通过工资得到这些钱,比如 4 万亿那段时间,一个地方政府很容易就能贷到款,然后他立项审批,用贷款做个工程,做这个工程的公司就能得到利润,就能给员工发工资,钱就这样一级一级转移下来,每一级都有很多钱被截留,所以最后落到企业普通员工的工资卡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其他渠道就不说了,免得被封号,只提一条,现在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放款都很容易,无论信誉多么差的人,谁都知道他肯定还不上钱,但这些小额贷款公司都愿意放款给他,而且一笔接一笔的放,催款也很佛系,因为不上征信,很多人都不还,而且只要换了手机号,搬离了租住地,他们就找不到人了,就不催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钱,也来得非常容易,可以说是多得没处花了,又不得不花,就像是王多鱼那样的情况,才做小额贷款的。
08 年之前工资是跟着上涨的,因为那时候加入了 wto,我们赚了别人的钱,外汇换成基础货币,也就是大家一起赚外国人的钱,实体业赚了钱,工人工资上升,消费上升,惠及各个行业
08 年启动 4w 亿,之后的棚改,那时候货币超发渠道主要是政府投资基建、房贷和消费贷,这些方式主要是赚自己人的钱,也就是自己的钱被其他自己人赚了,直接影响就是贫富加大
肯定有人不认同基建这里,基建是 +–出钱,+–的钱主要是税收,就是百姓的钱,层层下来,资本家得益最多,工人得益最少,也就是百姓掏钱出来给资本家,还没算两个口落袋的
美国:印多少发多少
某国:印的多了,发得更少了,工资还更低了。也就是印的越多,反而劳动者需要劳动的越多
发的是补贴、贷款。领工资的人贷款了吗?有门路拿补贴吗?
如果领工资的跟住机会贷款买房了,也算沾超发的光了。
中国没有工会。美国这种国家,基本上大头必须进工资,否则没选票。
超发货币进入流通市场,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实现的。
在我国,银行贷款三大主力是什么:
这三大领域里,只有房地产领域曾经让整个行业人的工资普通增长了一大截,2018 年之前,房地产一直算是薪水比较高,解决就业数量也比较大的行业。虽然这个行业底层和头部的差距非常大,但大部分基层员工的薪水收入在很多年里,比起其他大部分行业,还是要高不少了的。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房地产行业被整体断贷之后,这个行业现在已经非常惨了。
基建其实和普通人没有多少关系,这里面层层外包下来,大部分都让中间商赚走了,最终到了底层的小老板和农民工这一级,要不来项目款发不下工资的很多。
最后一个不多说了,毕竟国企,特别是这些头部国企,能进去的人本身也是一小部分,而且国企里面钱最终给到基层员工的部分也很少。某种程度和基建行业一样,超发越多,头部的那些赚的越多。
这就是现在为什么货币越超发,普通人的日子越难过。
我忘了有一个啥效应来着,涓滴效应还是啥。
通俗点说,不直接体现在工资,但通过消费一层层下沉,最终能体现在下层的收入上。
当然你说你的全部收入就是工资,那确实蛮尴尬的。
另外,这问题我曾经也纳闷,包括这次 12 万亿,哪来这么大盘子能接住这种级别的资金。
我问我爹,我爹说,一部分平账,一部分还得是抬高房价,想不到第三种可能。
市场里有 1 万元 其中穷人手里有 1000 元,富人手里有 9000 元。
国家超发了 1 万元。物资涨价。穷人手里的 1000 元只能买到原
来 500 元的东西。
穷人想虽然我的钱缩水了一半 500 元。但是富人可是缩水了 4500 呢。
损失更大,也就平衡了。
但是事实是否如此呢?
现在看下一般情况下穷人和富人的资产配置。
穷人手中的 1000 元大部分是银行存款,现金组成的。
而富人很少保留大量的现金和存款,通常资产都是由
工厂、土地、机器和原材料组成。
而且富人会大量借贷。9000 元的本金通过层层抵押,
可能会从银行借出几倍的资金,
然后投入到工厂土地等生产资料里。
现在就保守算富人只借到了本金抵押的 9000 元。
回到通货膨胀的节点。
普通人的 1000 元缩水只能买到 500 元的物资
富人名下原来价值 18000 元的资产涨到了 36000 元。
所以,只要是通货膨胀,受损的永远是穷人。
因为穷人不拥有生产资料。
钱只是一张纸,生产资料才是价值的锚。
我先回答问题,再谈一些看法:
超发货币的确很少进入工资,因为超发的货币主要以银行贷款的形式进入市场,而中国人没有贷款消费的习惯,所以超发货币没能进入零售消费市场。
大部分企业的收入都和零售消费市场挂钩,哪怕间接挂钩也是挂,比如生产推土机的企业,推土机主要是商用,但推土机的购买者最终建的房子会卖给个人,所以推土机企业也和零售市场间接挂钩。超发的货币压根没进入零售市场,怎么能进入大家的工资?
有一部分人是享受到超发货币的工资福利,就是早些年的房开人,在房子好卖的年景里,房开人的收入几乎逐年上涨,房开企业也因此虹吸了大量优秀人才。
原因自然是中国刚需们必须贷款才买得起房。最后刚需受苦,房开享受的局面就此达成。
贷款消费这件事吧,是个囚徒困境,假设一部分人贷款消费,另一部分人有储蓄习惯,时间久了,贫富差距自然就出来了。假设有两个人都是月薪 1w,一个月光,另一个每月存 5k,几年之后,财产就有差距了,存钱的人再买点理财,差距就会更大。存款习惯对个人和家庭传承来说是好事,但对我国来说,不能再照抄美国的经济政策,就意味着不能摸着鹰酱过河了。
这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专家教授,各种人才库相继建立,也有这类原因,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必须自己学着过河。
还有一部分人,是真的通过超发货币发家致富,那就是最初的房子拥有者,在商品房全面铺开之前,各地已经有很多房子,比如单位分的,集资建的,占地赔的。这些老房子在地价上涨过程中也跟着涨,只要脱手,就赚翻了,比开工厂赚一百倍,所以国内有 “实业误国,炒房兴邦” 的二流口号。
我认识的人就有早些年占地赔了几栋楼,后来房价上涨,身家已经难以估计。
这些人比炒房者更早占住赛道,属于天命之子,开挂奇才,后面的炒房者不过是火中取栗,玩的是击鼓传花的赌博游戏,他们在游戏开始之前就赢了。
我之前也是戾气有点重的人,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天听王心凌的歌,感觉戾气消减,很多事都能看开了,甜心教主,yyds。
一、常规路径
超发的货币通常是通过信贷出去,以下传导路线(后者是前者的结果):
信贷——消费、投资——企业利润——投资、分红、工资——消费、投资…
再反过来推导,因为信贷没少,所以路线是(后者是前者的原因):
工资少——企业利润少——消费不足、投资产能过剩
而投资产能过剩的原因还是消费不足。企业利润流向个人的时候,分配是不均衡的,最终造成富人有钱但是消费意愿边际减少,穷人有消费需求但是没钱。
技术进步,经济持续向好的时候,蛋糕在变大,穷人富人都可以吃到更多,矛盾不明显;经济停滞,蛋糕不变的时候分配就会出现矛盾,富人有能力分到更多,穷人分的较少。就会出现超发货币但是只有很少进入工资的结果。
从社会关系来看,是贫富差距拉大,阶级固化。从技术发展来看,是科学技术发展停滞造成的经济停滞。
二、房地产
以上是常规原因,中国的实际国情不但包括上面的传导路径,还有另外一个——房地产。
超发的货币通过信贷进入房地产,推高房价和房子的金融属性,这部分资金只是在房地产里面空转吹泡沫,并没有使消费和生产能力的提升,自然也不会变成工资。
超发的货币会全部进入工资,全部,只是分配不均,你感受不到说明你是末位者。
经济活动就是一个买与卖的过程,买方出钱,卖方提供产品,服务,卖方拿到了钱一部分发了工资和分红,一部分买了材料,一部分扩张了企业买了其他公司产品,其他企业提供材料和产品,于是花出去的钱又成为其他企业的收入,以此循环。最终都会变成人工成本。
在这个循环里,钱是越来越少的,一部分流入了老板股东的腰包,一部分流入了打工者的钱袋,直到所有的水被分完。
等你分到这杯水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被多少人喝过了。所以你感受不到。
见过香槟塔吗?不装满上层的杯子酒是不会到底层杯子的
说实话,只要你们工薪阶层,把选票投给我,我就敢桌子一拍,这印的钱必须发给我的选民,否则我的选民就要打土豪分田地!
往你头上浇一盆水,你一定是头发湿透,身上很多地方却是干的。
央行是那个盆,各大银行最先被 “浇透”,他们同时也接到了上层的命令:扶持小微企业(毕竟国内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业),多向小微企业贷款,尽量让货币以贷款的形式流入实体。
但是各大银行以及下面的支行负责人又不傻:说的轻巧,贷给小微企业,贷款收不回来可是要挨处分的,他们作为理性人,于是顺理成章的要求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房产抵押。
这下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就犯了难了:疫情来来去去,本来就生存困难现金流紧张,有房产厂房啥的早就抵押换钱续命了,哪里还有房产抵押呢?这不是摆明了玩人么?
但是持有多套房产存货的房企和专门注册用来炒房的皮包公司炒房客爽了,要房产抵押还不简单?你有我有全都有啊,轻轻松松掏了十多套房产抵押给银行,弄出几千万经营贷,眼看着房地产依然是银行认可的硬通货、完美抵押品,他们自然毫不犹豫的继续拿着这些贷款入手房地产——这不,去年疫情四起,一线城市尤其是深圳房地产扎扎实实的涨了一波。这波超发的货币就算是彻底的流入了楼市和炒房团之手了。
负责给一大半中国人发工资的中小企业、制造业拿不到续命的资金,要么直接打出 GG 破产一了百了,要么裁员降薪苟活续命,大家的工资自然就起不来了。
超发的货币到哪里,取决于不同人的借贷能力。借贷能力其实也就是一个人可以用多大的杠杆(leverage),穷人的杠杆是很低的,信用卡可能都办不下来。富人可以用资产做抵押贷更多钱。中产阶级最大的杠杆可能就是买房(20% 首付就是 5 倍杠杆)。所以自然的,超发货币主要流到富人(在中国就是政府,因为政府理论上可以有无限大的 leverage)那里了。
目前,中国是低工资、高物价,而美国是高工资、低物价,将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就使中美两国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远高于货币收入之间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便是,美国工人仅靠一人之力便能养活全家,而在中国的工薪阶层,即便夫妻二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他们共同负担一个子女仍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还需要父母的接济。为什么中美两国工人货币工资之间的差距看似在缩小,但中国工人供养家庭的能力却在下降,甚至下降到了夫妻二人共同工作养活一个孩子都困难,这种状况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我国的 GDP 大幅攀升,但居民储蓄的上升却非常缓慢。如果储蓄可以用来衡量财富的指标,那么我们这几年的 GDP 尽管每年以 10% 的速度增长,却和老百姓的关系不是很大,因为老百姓的财富并没有相应的增加。也就是说,老百姓财富的增长速度和国家 GDP 的增长速度差距逐渐拉大, 国民的收入跑不过 GDP 的增长,更严重的是,我们国民的收入竟然也跑不过 CPI。所以,这次两会通过的 “十二五” 规划提出,“十二五” 期间国民收入水平要与 GDP 同步增长。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实呢?答案十分简单:中国财政。
无论是美国的低物价,还是中国的高物价,都是中国财政运行的结果。这也是美国政府如此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
首先,美国低物价与中国的财政补贴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外贸的财政补贴政策,一是通过出口退税的方式按商品发放;二是通过亏损补贴的方式对企业发放。
其次,中国的高物价,则是中国实行高额税收和通货膨胀的结果。中国税收占消费品价格的比重最高竟达 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 36%,中国老百姓每购买 100 元商品中就包含有 64 元的税收,超过商品本身近 1.8 倍。如此惊人的高额税收加到商品价格里面,自然会造成物价扶摇直上。
但情况并不仅仅如此,问题还远没有结束,中国老百姓还要承担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货膨胀的损失。因为中国每出口 1 美元商品,国内就要按照大约 1:7 的汇率增发 7 元人民币来加以平衡。以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 2.3 万亿美元来算,国内由此增发的人民币要超过 16 万亿元,相当于 2008 年 3.4 万亿元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近 5 倍。 这些由外贸出口结汇投放的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大幅度贬值,物价自然就会相应大幅上涨。
由此,我们也看到一个让老百姓欲哭无泪的现象:中国出口商品越多,赚取外汇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
生产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由此换取的美元也借给了国外,而把借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上,变成了没有任何商品做基础的 “废纸”。
这些增发的 “废纸” 与现有货币一起流通,必然会造成现有货币大幅贬值和物价大幅上涨。其结果就是中国老百姓不仅损失了出口商品那一大部分财富,连手里的货币财富也都遭受贬值损失。
而美国的情况恰恰与中国相反。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流向了中国,而中国的商品流入了美国市场。这样货币减少而商品增加,钱少物多必然导致物价下降,美国老百姓手里的钱便能购买更多商品。
再加上流向中国的美元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到了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就可以用中国的这些钱来增加公共品的供给,
高赞回答把这个现象渲染得很玄妙的样子,但其实很简单,简单到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了答案,就是因为 “工资” 和“新发货币”之间没有直接通路,相隔环节太多:
新币 – 银行 –(政府)– 企业 – 劳动者
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下吐槽政府不直接发钱,问题是这个吐槽不对题啊——问的是工资,美国政府疫情期间发了那么钱,那也是补贴,不是工资。。
新增货币转化为工资的效率不是那么简单的。
工资不是政府白给的补贴,是企业发给劳动者的报酬,劳动者的数量规模是由真实生产规模决定的,单个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是由当下的该岗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所以,只有新发货币能够带动实体生产扩大规模的时候,才能带动工资总量的增长。
细说一下里面的细节。首选,新增货币在社会中的扩散不是均匀的,同步的,而是像石头扔进池塘里那样一波一波外溢的。直接从银行贷出新币的企业、或者直接从政府拿到新合同项目订单的企业,是接触新增货币的第一波次。大部分企业没有这个条件,只能通过企业间上下游采购等联系,间接获得新增货币,这就是第二第三甚至第 n 波次了。
所以,新增货币,先在银行层面分了一部分变成银行利润,然后在第一波次企业里又分了一部分变成企业利润,再在第二波次企业里分出利润 。。。每分一次,分给对应劳动者的工资就稀薄一点。
而各层次劳动者和利润之间到底咋分,就要看该企业具体的劳动力供求情况,也就是劳动技能的稀缺程度。如果供求情况对劳动者不利,而且扩产不需要扩大劳动力规模,那么甚至可能新增货币全部用于企业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成本和利润,工资完全不变,都是有可能的。
而层层分出去的企业利润,只有经过企业主的消费、或者变成银行存款后再贷款出来变成另一部分企业的经营资金,才有可能把利润其中的一部分比例再转化为另一部分企业的获得的收入,其中一部分再转为工资,如此递归循环下去。如果这部分利润没有拿来进行消费或再投资,而是进入了非生产性的投机空转领域,那么就完全无法转换为工资,递归结束。
把上面的过程整合起来看,新增 m2 货币里面到底多大比例最终能体现为社会工资总额的增长,其实主要还是要看整个经济体是否生产旺盛,是否需求旺盛,生产消费的总量和结构比例是否协调,也就是经济整体是否健康。越是不健康的经济,新增货币最终转为工资的比例就越低,然后导致社会总消费能力越低,经济越不健康,进入结构失配的正反馈。
btw,如果劳动者想要直接获得新增货币,怎么办?第一,如果本来就有大宗消费需求,可以考虑新增货币带来的消费贷,利息当然变低了一点,算是占到一点便宜,但是要保证自己有还款能力。
第二,可以自己努力开办一个能拿到较前波次贷款的企业。。。这个。。。难度较大。。风险更大。。。
第三,充分薅政府补贴的消费券的羊毛。政府虽然不太可能直接普发现金,但定向消费券差不多可以接近于现金。这对调节新货币的扩散结构非常重要,也是把经济整体从下降螺旋往出拉的较为有效的方式。
因为货币发放路径是用信贷的方式投入资产方的
说白了就是得有个锚点把钱借出去,货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这个锚点,当然是要从经济运转的话语权方注入
说白了也就是不是谁都能在增发货币的时候有权借出钱来的
这就是经济权力
我在这个回答中,用贾贵举了个例子,贾贵在鼎香楼欠的账够石青山吃二年(估计石青山每次给交通站的补给也够贾贵吃二年)
为什么穷人欠了几十万就要死不活的,而富人欠了几千万都不觉得是事呢?
可是贾贵是大资方吗?他不是啊,他的本质,是他有权力。仅此而已,也就是说,很多时候
我们决定借钱借给谁,不是因为全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本身的需要,而是经济权力的必然
而借钱给这些人,必然就会造成更加深刻的两级分化
因为增发货币本身就是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你猜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币是拿来干什么的?
比如说,社会总资产是一千个包子,总货币量是一千块钱,那么社会上包子的价格,就是一块钱一个,市场上有 100 个资本家 400 个工人,每个工人只有一块钱,只能吃一个包子,而每个资本家六块钱,可以吃六个包子
现在要往市场再投放一千块钱,造成一个包子两块钱
那么我假设给每个人都分一样的钱,那就是一千块钱分五百份,每人多得两块钱,资本家变成了八块钱,工人变成了三块钱,资产比变成了八比三,每个工人能买 1.5 个包子,而资本家则能买 4 个包子
这样,资本家的实际资产缩水了两个包子,而工人占据的物质资料则多了半个包子
为什么老胡说都发钱等于不发钱,都发钱,受损的是经济权力方,而我们说了实际的经济运作是经济权力方的诉求,而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老胡肯定得这么说,他作为一个肉喇叭,得维系这个体系
这就是为什么增发货币不能通过 “都发钱” 的方式注入工资的原因。
可从另一个角度看,资产方借钱总要还,也就是说,增发货币通过这种信贷方式借给了资方,从 “经济权力” 上来说,是合理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信贷风险
而从这个角度就又是对小民的一次盘剥
因为占据经济话语权的资方,在经济活动中的霸权是小民比不了的,小民的信贷危机总和叫 “次贷危机”,虽然也是一笔烂账,但上面完全可以不管你
可如果大资本方,比如这几个月来那些大地产,许家印们,搞不灵了就要忙着 “纾困”
可你住烂尾楼楼板你活该啊,许家印欠那么多账,他住楼板了吗?
给房地产纾困,动不动就要出台各种政策吸引消费者买房启动楼市
全国各地人民封个十天半月收入清零,政策是——下月还,你想跑?你跑不了的
这就是为什么上海恢复经济政策五十条,只有一个自然段讲民生的原因
我们常听马克思说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什么啊,本质不就是对经济的绝对权力么。
工资收入是通过消耗个人时间和精力来兑换成货币或者直接生活资料。是围绕社会生产率决定的平均利润率波动的,不可能有超预期的利润。
如果增发的货币是直升机撒钱方式,也就是雨露均沾,只会防止消费的断崖式崩塌,托住整体循环。不会有财富的转移。
其实每次超发货币都是一次造富的过程,很多人会说是一次富人掠夺穷人的过程。客观的表现上的确是这样的。
实际上应该是一次财富的转移过程,转移是一个中性词,也就是不一定都是往富人手上集中,至少不是全部。
每次货币超发都是富人财富指数增长,同时也是普通人翻身跨越阶级的机会。为什么呢?
取决于两点:信用 和 信息
信用: 富人拥有更多的资产和抵押物,当货币超发,借贷成本十分低廉的时候,富人可以获得超发货币的很大一部分。
信息:富人的信息渠道更多,对趋势更加敏感,这不是谄媚,冷静的想想,是不是这样,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本质还是混的圈子。
富人用低廉的资本去投资快速发展的行业,信用变现结合大概率成功的主趋势分析,财富再次增加的机会很大。
信用:普通人没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抵押物,自然也就占有了少部分资源。甚至认为借贷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很难把自己本就不多的有价值的信用转化为现金流进行集中投资或者投机,大多消耗在了消费贷款上。
信息:同时由于受限于相对保守的生活方式或者态度,对未来趋势认知较弱,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
应该平时多积累,所谓的自强不息,始终不认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弃儿,不管现况如何,要始终关注机会和趋势,在时机来到的时候,把有限的信用换为现金流进行有效且理智的博弈。
国外的资本发展就不多说了,从大航海时代直到现在的工业空心化的国家资本主义,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改革开发四十多年以来,实现财富突破,阶级跨越的人,有的是运气好步步踩在点上,与国家一起发展。但是的确是有一部分人摸到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所谓的赛道,然后在货币超发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去用较低的借贷成本加杠杆实现财富自由。呵呵,爱拼才会赢。
特别声明:
绝对不鼓励赌徒式的加杠杆借贷,这是十分危险的。借贷用于投资,甚至是投机都好于消费,年轻人少点消费不打紧,有的是机会消费,否则很容易就碰到了消费的天花板。借钱消费能有多大的空间?首先要看清楚这个社会发展的主脉络,正是所谓的趋势交易,然后逐步加仓。才是正途。
绝对不是在吹捧所谓的富人思维,而恰恰相反,人的一生有创造或者有信用的阶段也就是 30-40 年,这中间和大时代发展共振的机会不超过 5 次。如果能够抓住 2 -3 次,人生可能会更开心一些,至少可以选择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为什么不能按照上一年的 cpi 规定下一年全年工资上涨基线,没达到的人可进行申报,由超发货币直接补贴,达到的人当然不补,当然最好从高所得人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进行补贴,你说不够,我看是收入的透明化还不够。有些人说这会影响效率,但即使一个人今年和去年做一样的工作,不应该因为超发货币或不合理分配使它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这不应该是他能影响和解决的问题,国家和企业应想办法高效利用资金把经济盘活,分配也需要适度合理。对于那些管理层和基层分配不合理的企业,政府应该限制它们获得廉价资本的权利,这种企业实在有违可持续发展,还可能是在埋雷,后续还是国家和普通民众承担损失。
增发货币,一定是先进入少部分人手中。
一部分人给这些少部分人服务,获取部分增发货币。
然后大部分人给这一部分人服务及提供物资,来获取部分增发货币中的部分。
这一套模型运转流畅,通常不会出现大问题。
可是当少部分人和一部分人都出现需求饱和的时候,增发货币就很难再流通到大部分人手中了。
超发的货币被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先拿去买优质资产了,哪有机会进入工资呢。
当前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打工人在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棵树从树根上吸收养分到达枝叶,如果一路畅通,那就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现在大树干上全是大瘤子,叶子少了,枝叶枯萎了。你使劲浇水,你猜树听你的还是听自己的。
放水没有灌溉到庄稼地,都进了私人池塘,他们用不了,哪怕高价卖都懒得卖,而是修更大的池塘,等着庄稼地干旱时再蓄水。水对他们而言只是用来承载欲望和野心,他们不知道,家里堆着米山面海、酒池肉林,周围都是饥民,其实就是把自己置身危险之中。
就相当于开公司,假如一个公司原先是 100 股(1 元 / 股),你占了 20 股(20 元)。某一天有个人想加入你们公司,他准备出 100 元想占股 50%,你们公司就增发 100 股你们公司变成股票总股票 200 股,新入股的 100 元老板拿去给自己买房子买车子,你们公司对外估值还是 100,因为老板把钱拿走了最后你们公司的估值没变。你占 20 股,但是从占股 20% 到现在的 10%,但是你们的公司的估值还是 100。你是不是亏了。
资本时代,钱总会进入投机,机会领域,由银行贷款发放的货币传导不畅,导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现在国家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推行注册制,让市场来选择资金的流动,减少人为干预。
因为最近十年,超发的货币是以贷款而不是现金的形式进入市场的。
因为超发的工资利用效率低,要么流入市场推高物价,要么堆银行造成金融问题,超发货币的目的是更有效率的支配生产资料(虽然走资走到毛都不认识了),因此不会直接给每个人超发工资。
比如说苏联解体正当时,给每个国民分发国有企业证券,结果发的当天就被门口小贩一张票一瓶伏特加换走了。大部分人手里多的钱反正也留不住,所以效率一点就直接将超发货币面向生产资料持有者了(虽然这话政治不正确)再早一点的历史上,沙俄的斯托雷平改革,也是充分发挥先富的能动性,经济和社会总产品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超发货币相对于工资而言,流入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货币超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经济发展的建设上,当投入过后,经济不一定立竿见影的得到一个持续性的正增长,企业利润没有上来,员工的工资想上来又谈和容易呢?
而且我国当前的国情来看,每年 M2 的增速在 4% 的左右,算上去近十年也有好几十万亿的货币超发了,为什么物价没有飞涨,企业发展依然滞缓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 “房子” 这个巨大的蓄水池存在,房子基本吸收了大量的超发货币,要不然早就崩塌过一次了。
所以要通过超发货币来使得我们工资增长,关键还是需要资金实实在在的流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个良性收益,我们的收入才会相应的提升。
树根,树干,树叶,的问题!
解题先审题
这个问题涉及两个主体,超发的货币和工资,货币本身就像水一样,哪里投资收益高就去哪里,所以无论是超发的还是不超发的,他们的流向都是基于基础规则!
工资是什么?工资在商业角度就是一种资源或者资产!
好!问题的核心内容简化为,资金为什么不愿意投资工资这个资产?原因很简单,投资收益低啊!
因为我们的实体都是低技术的,属于产业链的下游,对于人员的要求不高,同样,对人力的投入回报就很低!
哪些行业的人力要求高,也就是对人力投资收益高呢? 金融 高科技 就是!
因为超发的货币本来就没有打算给加工资 很少一部分还是混进工资里面的
假设我今天超发一万亿,这一万亿不是印出来就叫超发的,他要投到市场中流通起来才叫超发,否则这些钱擦屁股我都嫌硬。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万亿我能用来干什么?其实可选选项并不多。
1. 全民发钱,2. 国家级工程, 3. 用来还国债, 4. 军费,
可能还有别的选项,但是,我可以保证,这一万亿最后大头都是发给人民了,只不过是形式不太一样。好了,你兜里现在多了点钱,你回去干什么?当然是消费啊,要么买买买要么还贷款,还贷款,你的钱肯定是给银行了,你买买买,最终你的钱还是会转化成别的公司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最终流入市场,到最后三转两转,还是要进银行啊。也就是说,大部分通胀,最后都会流进银行,流进银行以后,这笔钱又变成了贷款放出去了。
也就是说市面上不管是公司里的资本家还是个人,可能都不太能拿到这笔钱,最后你的钱全都给了银行。这套资本流通框架本质上就是这么玩的。所以资本家都没捞到多少好处的事情,为啥你觉得他会大发慈悲分给你?
货币超发的本质就是剥削,这不会有任何人会教你,你的劳动成果被无情掠夺,好比一个人不劳动 光印假币,那么这个空发的假币由全体劳动人民买单,是现代剥削主义的隐蔽形式,具有剥削的最大手段特征,不容易被认识
货币超发,出自哪本金融学教科书?
让一群既得利益者去分钱 ········
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不是拧开水龙头,下面几个桶接水。无良媒体做几个不恰当的比喻,老百姓听到相关内容脑子里就全是水,这真是太可怕了。
货币发行是通过贷款创造存款,也就是说贷款等于印钞,贷到款的人获得了新鲜印出来的货币。因为贷款通常都有个用途,所以新发行的货币,第一步就是流向贷款所用的地方。
比如,政府成立一个平台公司,贷款搞基建,那么超发的货币就是流向工程项目,工程项目里面也要支付农民工的工资,买的水泥,钢筋,最终也是支付水泥厂,钢厂,矿山上的工资。
比如,贷款买一手房,开发商拿到了超发的货币,也是用来支付工程款,地价,税费,开发商自己员工的工资。地价和税费给了政府,其实也是支付了体制内的工资。
比如,工厂主贷款买机器设备,那就是支付了设备厂商工作人员的工资。
所以,超发的货币一定是用来发了很多人的工资,养活了很多人的,这些一手工资通过二三四五次流转,又会流向其他人的账上。至于新发的货币为什么有的人拿到的多,有的人拿到的少,为什么存量的货币转了几个圈以后总是流向那么一批人,你们自己心里没有数吗???
问题问的意思应该是指工资增速为何不如货币发行量增速。超发的货币在宏观经济上是信贷扩张。资本增殖的需求决定了信贷的流向一定会流往最需要他的地方。这其中也有财政政策在发挥引导货币流向的作用。因为我国并非一个消费国,支撑经济增长的主体在于投资和外贸 (换言之满足美国的消费需求)。因此,超发的货币在理想情况下会流向工业部门,增加投资,进而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从而提高工资。这一规律在十年前是奏效的。
但这是理想情况,现实情况下是随着投资的增长,工业部门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无法吸引资本继续进去 (会形成坏账,银行不愿意贷款),自然这些行业的工资无法增长。而投放信贷的金融资本会去寻找回报率更高的行业。最典型的比如互联网等行业,其薪资水平长期看是明显上涨的。
而我国信贷另一个投向是居民部门,其主要为房贷 (原因上面说了,我国不是消费国,因此消费贷无法取代房贷老大的位置),因此在源源不断的信贷支持下,房地产成为吸收通胀的蓄水池。
而在实体经济中无法获得可观回报的剩余资金,则会返回金融部门,投资于同业的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因此金融资产也会成为超发货币的蓄水池。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我国财政体质下,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的债务,被打包成了金融资产,躺在众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而其抵押物其实大部分都是土地。而我国银行体系占据了信贷投放的大部分,因此大量超发的货币饶了一圈又进入了地产和政府手中。而政府部门的薪资也因此可以抗通胀。
所以总的来看,谁离放的水越近,谁的薪资就越有可能追上放水的速度。然而大量传统行业和就业岗位,是无法接触到的。
这句话就是问题的答案
“白花花的银子都散给了穷人,造孽啊!”
这也就是死不发钱的原因。一帮人会说这不是最优解。但是啥是最优解他们也不会说╭(╯ε╰)╮
超发货币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解决流动性危机或者是刺激需求。
解决流动性危机就是 2008 年和 2020 年 3 月美联储干的事。印钱给银行应急一下,和工资谈不上关系。
超发货币刺激需求就有意思了,刺激需求说明有效需求不足嘛,也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没钱。
最广大人民群众没钱是分配出了问题,1980 年以后美国把中低端产业链外包给了东亚,丢了饭碗的蓝领只能去干低端的服务业,也就是餐馆刷盘子这类的活。
刷盘子、服务员这类的工作岗位是最难加工资的,而美国 70% 的工作岗位都是这种。
因为打工的没有生产资料。
你要明白,超发的货币一旦到你手中,就意味着它已经失去了价值。
超发货币的受益人,是政府和第一批使用者。
这都是取消金本位的后遗症。
一边采用浮动汇率法币本位,一边又大量储存黄金,哈哈。
凯恩斯背不了这个锅。据我所知,凯恩斯是保守主义者。
产业升级需要国家意志和国家支持,所以我们理解国家控制投资方向的举措。
但是,产业升级又特别需要民众的购买力,没有购买力,没有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家只能买便宜货,最终只会使市场变成劣币驱逐良币。
钱能不能直接发一些提供给民众用来购物,我认为是可以的。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如何提高民众收入。
自己的行业和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超发的货币要以贷款、投资、消费券等形式流入社会。可以把钱看成水,离水源越近、位置越高,就越能在通胀发生前或通胀早期拿到钱。
比如国家把这部分货币投入基建,那基建相关的金融、企业、原材料商就会首先拿到钱,跟着可能从事这部分行业的个人工资收入会提高;这时候通胀还没有开始或者处于通胀早期。
随着货币的流通,离基建行业越近的行业和个人也会慢慢从中获益,但这时候通胀会慢慢提高。
如果你周边的人和自身所处的行业、位置跟基建完全扯不上关系,也没有持有相关的权益类资产,那等这笔钱流通到你手上的时候通胀早已经吞噬掉一部分资产了。
看过一个结论,对于通货膨胀、货币超发这类问题,整个货币流通链路上,谁距离货币发布(铸币权)越近,谁越得利。
比如说,央行(发行货币)——〉商业银行——〉企业(贷款)——〉员工(工资)——〉商贩…..
对员工工资来说,自然比较靠后。
如果对于贷款买房来说,则比较靠前。央行(发行货币)——〉商业银行——〉个人买房贷款,这个要比员工工资靠前一档,就得利了。前提是 “货币超发”。
简单的来说是这样,超发的货币第一时间不会进入自由市场,而是进入政府和大型国企。大型国企里面有很多僵尸企业,就是承担了社会很多就业,但是常年亏损。这些企业虽然不盈利,但是绝对不能任期倒掉,不然失业人数激增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个去向是政府用来搞投资,拉动地方经济,比如给公务员涨工资,商业银行放贷,用于基建投资。政府偿还债务等。
这样超发的钱在上游就已经花完了。这些超发的货币大部分没有进入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所以,超发货币刺激经济并不是一个好方法,会像美国那样造成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因为富人的上有产业更多,会优先吸收这部分超发的货币。穷人只有工资。
因为放水的上层并不高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飞快的发展,但是现在执政的人成长的年代是七八十年代,他们的世界观也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用那个时期的世界观来强行契合今天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很多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直接发钱,打到账号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才是最优解。
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本不断增密,排斥劳动。这个过程不断演化,就会出现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外在表现为实体经济不景气。而超发的货币必然会导致货币贬值,这就让大多数一般生产型制造业失去存活空间,资金必然绕过实体产业进入投机领域。于是炒房、股票成为资金最大蓄水池。资金不进入实体产业,必然就很少进入普通人的工资里了。
只是没有进入你的工资而已…
当政府发行过多的货币,物价上升,。
就是你口袋的钱 贬值了。
好像间接的抢了你的钱 。
工人持有的资产、工资,
本来占社会资产的比例就很低,
超发货币按相应比例自然很少进入工资。
超发的货币 应该是流向强势人群 打工的应该是比较弱的吧
这点国师说对了,都发钱的确等于都没发。
这个问题我也想知道。
为什么不直接往我银行卡里面打钱?
当代最恶心的事情就是穷人反对直升机式发钱。说的好像钱只要不给穷逼就不会有通胀了。
通货膨胀就是剪老百姓的羊毛,让权贵的财富更集中,中下层群众更贫穷
但是,从国家的统治与巩固来讲,的确是良药啊(当然有一定限度)
当大多数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时候,占有绝大多数的金字塔下层的群众能够分配到的资源就越少,资源的价格就会越高,少数的金字塔中上层的既得利益者就会越富有
有些资源会变成富人间的游戏(比如现在的古董,字画),完全失去群众基础;而如果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过度集中,一定会爆发极端冲突事件,造成社会动荡
zf 通过不断稀释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并且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平准制度,一方面保证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基本吃饭问题,另一方面让中下层群众手中的余钱基本消耗在特定的商品上,以至于不得不马不停蹄的劳作,这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向前发展
讲讲底层逻辑:真想提高你购买力方法多的是。比如限制房价,比如减轻税收,比如控制物价无,比如减低利率,比如发钱… 问题人家 “辛辛苦苦”“绞尽脑汁” 收刮到的,为何还给你?超发得一起还通货膨胀。人家双轨制都不用交社保的,凭什么跟你们韭菜一起承担通胀?
然后讲讲扩展逻辑:一个国家要健康发展,就得把钱往好的地方流动。至于国民幸福感这种东西,只要控制得住,只要稳定,自然花销越小越好。把钱投给互联网,投给新材料,投给AI智能,投给现代机械… 不比你拿来买包包买跑车强?当然,让你们买包包买跑车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你们很差钱又很有欲望的时候,才可以任劳任怨,积极工作。所以必须控制你们购买力的同时,又要勾起你们的消费欲。这个就是管理(用中国话就叫帝术)的底层逻辑。
发行又不是直接发到你的手里,货币只是流通到市场,然后顺利通过各个层级才有可能流通到你手里
你真以为你是市场金字塔的上层?
你以为超发的货币是为了干嘛
水流不下来
请把题目修改为——“超发的货币为什么只有很少进入我的工资呢?”
因为进房地产了。
心脏里泵出来的血,流向肢端的最少。严重的就象糖尿病人一样烂手烂脚。
因为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铸币税。
把货币看作全世界实体资产的百分比就理解了
我这样和你说:对于传统经济学
人的工作时间是一个定量,甚至是工业原料。
超发的目的是拉动流通,流通高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就高(换句话说基础工业和税务才有水盘)
至于人工作时间在市场上的地位?每年都超量供应,你说按要素市场怎么涨价嘛。甚至跑过通胀都很难,产生劳动与收入慢相关。
至于非劳力收入。
(#^.^#)(#^.^#)(#^.^#)
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原因,也知道唯一的解决办法。
按身份证号打钱啊 平均分 至少 8 亿人肯定同意
没什么好说的发一个以前写的货币与财富的观点吧人与人的悲观并不相通
天上下大雨,你用手接水,能接多少水?别人有一个湖,能接多少水?
因为发钱的人压根没想过怎么进入工资。
目的是让企业活下去
企业死了,没人给你继续发工资了
一波强心针帮垂死之人续命几天意义不大
除非定向发到你银行卡账户里,不然流转的过程中都会被吸筹。
更何况超发的货币也不是给你发的。
因为大部分领工资的人别说参与政治决策,连建议权都没有。
选国家管理者的选票很有用,那是证明国家属于自己的依据之一。
进到工资里岂不是失去了超发的意义?
老板买了地再拿贷款去买地外拿地去贷款,
中间没有任何一环应该变成工资,
更没有任何一环应该让工人的工资增加!
而滑稽的是:过去十几年,超发的货币都被吸在房地产里面。
首先说为什么要超发货币?
因为在 GWG” 过程中,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有时形成了商品还未销售出去回笼资金,但是工厂又没资金周转,怎么办呢,我先借给你,等你把东西买了再还我钱。
总不能因为你没卖出去商品没钱付给原材料商导致整个产业链崩溃吧。
所以,超发的货币是给工厂周转用的,或者是夸大再生产。你工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降低,你提升个屁工资啊。
你那 30 年的房贷不就是超发的货币~
印钱的逻辑是要有民众认可。不然就是金园卷
白花花的银子发给穷人,造孽
因为不会搞经济
不是很少,是进入的很慢。货币具有完全弹性,工资和物价水平等等具有粘性,有一定的时滞效应,长期看会很明显
有很多答主都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或者道理论证了这个问题,我这里说下实质吧:
因为超发的货币主要是以贷款的形式(央行 - 商行 - 公众中去贷款的公司或个人 - 个人)进入到市场中的,你不去贷款(市场利率),实际上就没有超发到你这里,而你贷款了,你的工资不涨,也没有市场性的营收的话,你也还不起。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钱给了企业,然后发工资,如果不给企业,大面积的失业。。。
08 年金融危机,没有大面积的失业,超发的货币起到很大作用。
但是大面积的失业也不怕,我们有坦克、大炮、机枪呢。。。。
但是各种企业 over 就不行了,他们可比坦克、大炮更猛烈。
进了工资就会炒物价,不进工资,就进了房地产,两害取其轻,房子住不起总比饭都吃不起要好。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近年来的社平工资涨幅是超过 GDP 的。
很简单的道理,工资是老板发的,老板怎么可能让超发的货币使自己的资产缩水呢?
进去到了某些人的口袋里了呗
新的货币的发行肯定是通过银行到达第一个人手中,一步步提供交易与交换,逐渐流向大众手中。当第一个拿到钱的人还没花出去之前,社会的商品和资金和原先一样,这个人还是按照现在的价格交换的,当他慢慢花出去,社会的钱多了,大家的购买力就上去了。用原先价格交换了商品的人没有通货膨胀的感受;而后面挣到钱的人将面对社会上更多的钱和更少的商品而引起的价格上涨。所以越先拿到钱的人,不花出去,钱不会多,价格也不会涨;越往后拿到钱的人,越要承受通货膨胀。
大多数企业是最后拿到钱的,那时候承受了通货膨胀,企业效益反而更差,企业自身生存艰难,又有多少钱可以给员工呢。名义上工资会多一些,但是和超发的货币相比,反而是亏的。所以,个人是宁愿忍受通缩,而不是通胀。
抢你的钱,然后再还给你?闲的?
哈哈。都被有权有钱人收入之际的腰包。普通老百姓只能被割韭菜。第三次世界大战运量中
首先超发货币不是白送,不是说国家印钱白送,一人两千,皆大欢喜。
一般是钱放到银行,通过贷款,国家投资,购买债股等形式流入市场,这样货币并不是瞬间进入市场,可以降低一点点副作用,其次给企业提供了资金,帮助企业盘活,挽救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减少失业。其次,这些钱不会大规模的流到普通人的手上,首先是资本不允许,其次是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商品可以购买,这样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第三,真的发钱也轮不到普通人。
超发的货币最先进入房地产和金融行业
假设一开始水是 10 块一瓶,一旦开始放水,这些靠近龙头的行业会先拿到钱,因为上游拿钱的时候水还是 10,等钱通过层层消费流到下游时候,此时水就会因为通胀变成 20。
结果是同样 100 块,上游可以买 10 瓶下游只能买 5 瓶。因为行业上下游拿钱时间差的关系,就产生上游剥削下游的情况,,水放越多,剥削越狠。
回到这个问题,水在进入金融行业 (银行) 后,银行放贷(房地产等),以工资的形式发放个人,,这都是有时间差的。
本文的意思就是这个时间差,工资早晚会涨,因为货币超发太夸张不可能违背经济规律。说没涨说明还没流下来,但是这个时间差越大,底层越苦逼
我觉得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因为资金逐利,会聚集到利润最高的地方去,工资显然不属于此列
工资上涨: “我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老板的肯定了”
物价上涨: “妈的, 央行又放水了”
首先大多数人都是靠实体经济赚钱,而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这些货币没办法让你赚到手上啊,只会流到房地产和金融行业里面去。
不是很少进入,而是最后进入。
放水时,能拿到水(能融资能贷款做投资)人和公司,才能分享放水收益,普通人拿不到水当然是被割。至于等水下沉到工资,(除了有水利的行业)只能说是发洪水了。
在大环境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大众的工资明显提高,则社会商品价格一定会更高;这就叫通货膨胀。
没有感觉进入工资,说明超发货币国家在通过政策引导它的流向,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社会及物价稳定!
针对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实质上已经在国内争议了很长的时间。近日,管理层再度表示,中国货币不存在超发,不应该以西方标准衡量。同时,管理层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个抽象的概念,应该主要看物价、GDP、就业三个数据,货币供应量是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平衡,如果经济发展相对稳健,物价相对稳定,就不能断言 “货币超发”。
大部分都做了基础建设了,高铁高速各种形象工程,绿树红花大桥公路,都是钱堆出来的,难道大风能吹来?
全世界大部分的货币都是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对于超发的货币,政府也是心知肚明,会找相应的资金池以避免引起通胀,造成社会动荡!
近水楼台先得月 钱都被拐走了
放水的货币很多都没进入实体经济 所以还不如直升机撒钱
超发货币,货币贬值会引起通涨,可以涨果,涨粮,涨肉,涨菜,涨楼,涨楼就是变相涨工资,假如他本人有物业的话。但物业有升跌,物业跌超过四成,而供楼三成按揭,新买家就可以考虑楼都不要了。所以,货币是纸而已,除了美元。
不管是 M1/M2, 发出来的货币, 理想情况是进入流通渠道.
中国人喜欢存钱, 储蓄率一直不低.
如果货币大部分变成存款, 那一定会有相应的机制, 让大家主动把钱拿出来, 进入流通, 而不是牢牢地放在银行定期存款中. 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几年, 房贷比例逐年升高, 提倡消费升级, 储蓄率也屡创新低.
更直接一点, 在货币变成工资收入之前, 就进入流通, 少一道转化率折扣, 那不是更理想吗.
货币从哪来,又到哪去。
中介,房地产业和金融也暴涨好吧~_~
都去瑞士银行了
超发的货币应该主要是国债 ,用于生产领域的投资吧,而工资要用劳动换取的,直接进入工资,实际意义不大,购买力反而会下降。鄙人粗见。
因为超发的货币就是用来稀释工资收入的….
郭嘉觉得你收入太高了会懒得工作, 通过货币超发的方式来稀释. 这样大家才有动力继续工作.
没进你的工资而已,进了大部分人的工资就糟糕了!
毕业生的工资都涨到企业经营困难大量破产,还睁眼说瞎话!!!员工一边说工资不涨,老板一边又说工资高不好请人,谁在装可怜呢!
超发货币的表现,房价涨,工资涨,物价涨,贷款稀释,所有在目前都能强烈感受到。
你的老板涨工资看超不超发货币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印完的钱是怎么流通
第一,钱从银行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借出给各个地方的银行,假设利息是 1
第二,银行在把钱借给有钱人,银行是不会把钱借给穷人的,假设利息是 2
第三,有钱人拿到这个银行的钱成本就是抵押贷款或者是纯信用,假设利息是 4
第四,他们的成本就是 4,产生的利润假设是 2 各点,那就纯赚 16 个点
第五,穷人即使能借,借了还不如富 0 头
第六,富人多借几轮,发出来的财富基本就平分到他们手上
就像房地产,前几年,你就要凑足买地钱的保证金,把地买下来,假设地 10 个亿,你凑足一个亿保证金,买下地,然后借款,在花个 1 个亿开个头,剩下就工地垫款,然后先卖房,假设卖 20 亿,房子成本 15 亿,感觉赚不多,但是你真正的成本是 2 亿赚了 5 亿。所以别看有的工程没什么利润,假设工程 100 亿能赚 1 亿,感觉不多,但是假设你只出 1 千万就可以,那利润就十倍了。
改革开放以来,从来只有 “工人要为国家想”,没有 “国家要为工人想”,这是政治立场问题。
只有想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很多现象。比如,超发的货币不会大量发给穷人改善民生民情,因为国家不是做慈善的,没必要把老百姓活的是好是坏放在心上。
大明王朝是朱元璋一手创建的统一王朝,在王朝的初期正处于百废俱兴之际,为了解决国库不足的问题,朱元璋发明了著名的 “大明宝钞”。
起初,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不论是对外战争所需钱财,还是内部发展所用资料,于是尝到了甜头的朱元璋加大了 “大明宝钞” 的发行量。
然而结果却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大明宝钞” 的迅速贬值,直接让大明的经济货币体系崩溃
不想让它进入工资啊。
如果想的话,就直接打到大家的银行卡里了。
至于为什么,借口有一万个,你想听哪一个?
海的对岸不就送到个人手里了。
核酸可以有大数据
这个是不可以的。
知乎用户 九乡河龙牙 发表 其实能放的早就放了,银行放贷现在本身就有业务压力。我们公司是某行的工资卡,消费贷、信用贷之类的直接 App 里面点两下就款项到账了。 现在的问题是,有很多贷款处于一种微妙、诡异的状态,我总觉得不太对 …
知乎用户 Humphrey 发表 企业和国家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从企业跳槽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从国家跳槽很难。这决定了企业员工和国民之间不同的生存策略,也决定了企业和国家在不景气的时候对自己雇员的态度。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集体的普遍降薪造 …
知乎用户 戒烟室主任 发表 已经丧失信心。 以我自己为例吧,一直从事 “互联网 +” 的业务,也就是为公共部门和机构提供信息服务。我从事的细分领域中,2020 年合作的几个头部城市的年人均数据下降超过 35%,公共部门也开始缩紧投入。为了自 …
知乎用户 晓伟宏观 发表 4 月份的金融数据,犹如黑夜中依稀可见萤火虫在闪烁 央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用心良苦,原本每月 12 日前公布的金融数据,挨到周五晚上才公布,因为央妈知道,如果周四公布,周五股市定会轻松跌破此轮反弹底部。 无论从哪个 …
收录于合集 #真实中国系列 10个 记得多年前,我还在体制内做市场研究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位著名外资机构的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你最喜欢看什么数据?” 他几乎是脱口而出,“社融数据”。 再问他为什么,他狡黠的朝我眨了眨眼说,“因为这是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