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教授说不相信年年丰收数字,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撂荒地太多了,还有那些信息值得关注?

by , at 01 October 2022, tags : 粮食 土地 农民 撂荒 农村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Zpuzzle​​ 发表

评论中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可能曲解了温铁军教授的原话。在这里我先做个说明,我自己也并未见到温铁军教授是在哪里说了这个话,但我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那些认同这句话并认为中国粮食的丰收是虚报数字的人的回答。在这个角度上说,你也可以认为这个问题与温铁军教授关系不大。

————————以下是正式回答————————————————

这个问题,不妨配合知乎上这个经典问题来食用:

请问如何理解「缺粮 10% 的结果不是粮食涨价 10%,而是一直涨价到饿死 10% 的人为止」这句话呢?

如果你信这句话的话,那么按照目前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也没超出世界平均线多少。在这个基础上,都不需要减产太多,哪怕只减产 20%,这部分的粮食缺口,就已经相当于世界粮食交易的总和。

你说统计局的数字不可信,这没问题。可你不能连粮食价格都不信吧?

就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体量,如果粮食年年减产,米面价格不翻个三五倍,对得起那些国际粮商吗?

至于说土地撂荒,在一部分地区这当然是事实。但是有撂荒的地方,就有新增的耕地。比如黑龙江: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总面积为 2.579 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13%,约占该省国土调查总面积的 37%,与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相比,耕地增幅近 8%。

黑龙江超过 1/3 的土地都是耕地,过去这 10 年,耕地面积还增加了 8%,也就是大约 2000 万亩。

整个浙江的耕地面积也才 1900 万亩。

换句话说,哪怕整个浙江的人都在说 “我们浙江已经没人种地了”,那也不影响黑龙江的土地增产。

更不用说,黑龙江的土地在肥力和土质上,要远远胜过浙江。

除了黑龙江之外,同为东北的吉林,情况也差不多:

日前,吉林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联合公布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数据显示,吉林省耕地面积总量为 703 万公顷,比基于第一次土地调查逐年变更到 2009 年的耕地数据多出 149.6 万公顷。

1 公顷等于 15 亩,吉林这 700 万公顷的土地差不多就是 1 亿亩出头。而到了三调期间:

“三调” 数据显示,吉林省主要土地利用如下:耕地 11247.75 万亩,种植园用地 114.70 万亩,林地 13138.57 万亩,草地 1012.11 万亩,湿地 345.41 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276.37 万亩,交通运输用地 396.90 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897.10 万亩。

也就是说,在二三调之间,吉林增加了差不多 1200 万亩的耕地。

而福建全省的耕地面积也不过是 1300 多万亩。

总的来讲,很多地方因为种地收入太低不愿意种地而导致耕地撂荒,这的确是个事实。但同时也要看到很多北方产粮大省的耕地面积是一直在增长的。在这个前提下,如何提升补贴或者用其他方式,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一回事,但是只看撂荒的土地而不看新增的耕地,直接说粮食丰收的数字不可信,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最后,补充一下一个很多人可能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吧。

其实早在七八年以前,国内的发展政策就已经开始转变了。新的发展政策目标,简单来说就是三点:北方保粮食,西部保生态和国防,南方保经济。

之所以这么确定,一方面是想更好的发挥各个地方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很多地方再折腾也折腾不出多大东西来。

就以上面提到的浙江和福建来说,算人均耕地,一个是 0.38 亩,一个是 0.33 亩。而黑龙江呢?人均 8 亩,是前者的 26 倍。浙江和福建这种地方,人均就 0.3 亩的耕地,就算再给补贴,农民要种啥才能种出比做生意和打工更多的钱?

何况,浙江和福建的土地相对都比较贫瘠,还得靠大量的化肥才能提升产量。而东北的黑土地,可以用更少的化肥实现更高的产量。

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没必要在南方地区投入大量的补贴以种粮食。由此带来的结果,自然也就是一些南方省份的土地撂荒比较严重。

但一个黑龙江几年间的新增耕地就超过了浙江全省,一个吉林的新增耕地相当于福建全省,不看这个现实,单纯拿部分地方的土地撂荒来说粮食增长不可信,那就纯粹是被人给带偏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开会的时候,旁边坐的是个管设备的人。

公司要求:设备完好率 93%。

最开始,全部设备加一起算,完好率 95%。

不多久,两台出现了故障,久修不好。于是引入了 ABC 分类,只计算 A 类 B 类的完好率,数据还是 96%。

再然后,又有几台设备进入了养病阶段,恰好赶上年底,这回治标改成了 “关重设备完好率”,97%。

到最后,有一个厂房的设备因为电力问题全体趴窝,这个人悄悄把统计口径限定于 “在用设备完好率”,好了,这回是 100%。

到现在,仅仅改规则已经不能满足指标了,他出了一个新规定——设备管理部门界定哪些设备属于 “在用关重设备”。

知乎用户 晏之子 发表

有些时候傲慢是最大的敌人。

我看了一下,从回答的和评论的人的省份就能大概看出来,说有撂荒地的人大多数是南方山岭区域的省份,如果能显示到市其实更好分辨!我并不是说这些人说的是假话,而是说中国太大了,在中国说粮食的时候,南方诸省已经不是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了!

什么意思呢?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江苏,广西,甚至湖北在一些不是太大的地块,不怎么方便种植的地方出现荒地对全国的粮食产量基本上没啥影响。还没有每年收粮食的时候撒在地上的那部分多呢!尤其是广东,广东还有多少农业用地吗?八九十年代就没多少农业用地了!也就是说 18 亿亩耕地和十亿亩高标准农田都和广东关系不大。只看广东确实觉得全国每年增产不可信!

我是河南的,众所周知河南人多地少,在河南的农民确实把土地利用到了极致,除了规定好的分给自己的地。房前屋后,河沿上,空置的院子,甚至很多地方修路的时候路两边为了取土左右沿路挖出了两条宽沟,沟里都种上了粮食。当然了房前屋后一般种的是菜!说实话我还没见过荒地呢!现在你要是敢荒,村里和你说几次后那是真敢给你收了 (虽然并没有谁的地没收了),因此即使很多人十几年都没回来过,他家的地照样有人替种。我也问过其它北方省份的同学,情况差不多北京除外!也就是说撂荒只是非常小规模的出现在南方山岭区域,属于个别区域的个别现象。

其次就是受灾,有些人不理解的是中国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区域受灾,洪灾旱灾虫灾从来没缺过,并不会因为今年新闻报道的多和少出现太大变化!在全国目前将近 20 亿亩耕地的总量面前,受灾面积增减百万亩连全国总量的千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受灾一般不会出现绝产,大多数是歉收减产!

了解过或者说懂农业的人都应该知道目前中国有个法宝,超级温室大棚,西北农民种菜大棚都是一亩起步了!实力强的大公司建设的蔬菜大棚可以大到一个大棚几百上千亩,一个基地几百个大棚。而且建设的增速还在增加。西北荒漠土地几乎不要钱,地下并不缺水而且有大棚的存在蒸发量低,耗水量并不是很多!节约了多少土地?

现代粮食的产量,最主要的影响原因是农业水利工程,化肥,种子,农药。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和水利,因为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到了上线了

中国为什么能连年增产?一是因为育种不断进步,二是因为各地水利工程不断建设,还有个天时是全球温度上升,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学过农业的人应该知道,温室效应是可以增产的。今年河南的小麦大丰收不知道有几个人知道?我是河南周口的,我们家今年的冬小麦亩产达到了将近 1500 斤,而且品质非常好,创了记录。本来今年上半年有些旱,大家认为今年小麦产量应该会差一点。(周口市十年前的平均小麦亩产就达到了 1100 斤以上了,全国最高)

更多的抗旱,抗涝,抗倒伏,抗病虫害的新品种被选育出来,被推广。更多的水井,水渠被建设。再加上客观上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植物体的光合作用速率效率提升,这才是中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有些人我为什么说他傲慢呢,因为他认为他看到了一些地方就认为他知道了全国的情况,尤其是他用在非粮食主产区看到的情况,去估算全国的粮食产量,还不考虑这些年农业科学的进步,不严谨不科学,也不真实!而且对不起农业从业人员--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研究生的自语

备注:我对温教授的一部分理论是支持的。

知乎用户 宫乘风 发表

当卫星普查是假的?种粮食土地有多少,今年粮食产量大概是多少,早就有一堆卫星在天上过了几遍了。

佳格天地:如何运用卫星遥感预测大宗农产品产量?现在能通过卫星遥感识别出多少种农作物?创业天下:我国首次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夏粮分布情况大地量子 TerraQuanta:大地量子卫星遥感案例合集|如何使农业生产更可控?大地量子 TerraQuanta:大地量子|卫星遥感数据在农业种植监测中的应用都有哪些?数据禾:中美贸易摩擦下,遥感掌控我国大豆种植格局

然后还有粮食收储任务要完成。

现在的卫星已经到了占用耕地当地的自然资源局还没有发现,上面电话就已经下来了。

还真有人以为统计就是上面把下面报的数据加起来?做统计的会多方核查数据的可信性,对离谱的数据不采纳。至于说上面也造假,你当国外粮商是大善人?你说丰收,人家卫星一扫发现你造假,还年年是假的,国际粮价早飞上天了。国际粮价多少,基本就是看各个产粮国产量和消费。看国际粮价就知道我国的产量真不真了。

至于说农民种粮积极性,要有才是完蛋,现在还有 5 亿农民,才 18 亿亩耕地,人均 3 亩,这要怎么个积极法?把地每天翻一遍?现在中央头大的是,农业产业化不足,农村人口如何进城。这帮不学政策不看新闻联播的从来不知道现阶段农村工作的重点已经不是单纯产量了,而是环保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于保证粮食产量综合考虑。中国目前的农村工作还是很有效的,原因就是工业已经有余力反哺农业了。现在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明显上了几个台阶,发达地区的农村如果能在美观和规划上多下点功夫,和发达国家也差不多了!

拿温铁军做幌子,温铁军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扎根农村研究三农问题专家了,人家出名了要恰饭…… 自然会给某些那个啥站台。而且中国农村问题发展早就过了他研究那个阶段,现在农村根本不是温饱问题和农业生产。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向城市看齐,同时环保和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的协调。

他还老拿着扯,当然估计也是为了迎合城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办公室小白!…… 人家不傻,成名那么多年,都没有去学习借鉴下………… 这个就…… 呵呵呵呵了。温铁军这几年一下子火了,正好是 TG 重建农村党组织,而温铁军一直强调乡贤乡绅。而且一直强调农村分散式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加入到城市工业化体系中,而这个农村分散式的经济正好是是乡贤乡绅的土壤。

………… 这个乡贤乡绅其实有另外一个名字 “土豪劣绅”。当然乡贤乡绅不一定是土豪劣绅,要中国农村有美国那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随便一个农场就是上万公顷。乡贤乡绅没准都是造桥修路的大善人,那么多土地,种地真能当乡贤乡绅。问题是在中国这种资源匮乏,18 亿亩耕地 5 亿农民………… 只能出土豪劣绅,人均 3 亩地,想当乡贤乡绅除了抢还能怎么办?人均三亩地得种啥才能发家当乡贤乡绅?很多理念吹的时候高大上,一算账就知道都是 GP。而且这个帐还是工业化以后城市化率 64% 的帐,要 80 年代那种 15% 的城市化率,农村的情况一算账那种绝望………………

某些老左说温铁军是左,拜托人家要求农村回到乡贤乡绅自治的状态,要求城市放弃工业化把资源投入农村,保守的不能在保守得历史倒车了。左个 p 呀。某些老左别一谈农村就以为是老左,一谈工业化就以为是老右。老左也就不过是会念点左经,实际上要求在他之上共产给他,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保守主义者,名左实际上右都谈不上,应该说骨子里就是封建的。左右之分之工业化才有的。

这笔帐其实很容易算的,算下农村维持能上网能收快递能发抖音直播,需要多少电力、多少基站、多少光纤主干网、多少云服务器,多少水泥,多少物流小哥,多少……………… 这些工业化设施,根本不可能靠种田攒出来,连白送给农村靠拿 3 亩地的产出都不够维护。

中国的富裕不可能靠土地种出来,只能靠工厂生产出来,未来只能来自人的创造力!

知乎用户 特洛诺米 发表

这年头产粮主力军早就不是人均三分地的传统农民了。在连片土地上用大型农业机械玩大农场的才是产粮主力军。

2021 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 (moa.gov.cn)

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增速远高于农机总动力增速,配套农具增速也高于农机总动力增速。这说明大中型农机、农具,以及与适合大中型农机耕作的连片土地数量都在快速增加。而连片土地和大型农机具的快速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正在快速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高效率农业转型。

农业不再是一个老农一头牛单打独斗的时代了,组织与组织竞争、企业与企业对抗,比拼土地集中度、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管理效能甚至品牌与营销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在组织对抗之下,普通农民要么加入组织成为新时代的农业产业工人,要么融入城市成为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小农户这个生态位是注定要衰落的。

而伴随小农户衰落而撂荒的小片土地,不过是转型过程中开发成本偏高,暂时还没被充分利用的边角料资源罢了。


至于粮食产量到底如何这个问题,粮食价格、农机销量、汽柴油销量、食品加工企业成本、化肥销量、种子销量、水资源消耗量等等指标都可以作为粮食产量的佐证数据。

与其空洞的怀疑粮食产量,不如动动手,查一查上面这几个数据。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是真是假都是在猜了,看了看各种回答也没办法实证,结果这种事不是沦为立场吵架就是经验主义。

我对温铁军这段话不感兴趣,关键是他以这段话为出发点的论点才是关键。

他近些年一直推崇农村土地私有化,这段话只是个引子,目的是为了引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主体性责任,包括一直推崇的有机农业。

就像当年三聚氰胺事件最初是奶农自己加的,各种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激素使劲加。地方干部和城镇企业只在乎产量和价格不在乎质量,农民也就不管自己种的东西好不好,比如土坑酸菜。

他说的是事实,只是他给出的方案是劳动密集型的有机农业和土地私有化让土地流转,再加上农协式重新分配利润。

有的回答说自家村子撂荒多,有的说没有,其实其中的差异性就在于土地流转。比如常提到的河南和黑龙江,河南土地流转 + 托管已经实现 2/3 的土地规模化经营,而黑龙江早在 2014 年就实现 1/2 的土地流转集中。

也就是说土地耕种好的地方一般是土地流转集中比较好的区域,能撂荒反而是没人流转承包土地的结果。

这就是吊诡的地方,今天农业生产积极性问题依然值得争论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低利润前提下,想不撂荒要不搞有机农业,要不流转推动圈地。

知乎用户 大龄初级工程师 发表

关于这句话说两点

1. 数据还是要信的

耕地面积一般有两个维度统计,一是耕地性质的土地,一是播种面积,播种面积是每年按实际情况统计的,如果要在播种面积造假,那么粮食产量也要造假。

耕地性质的土地的统计,是包含撂荒三年以内的数据。

按 2019 年数据,我国耕地面积 19.12 亿亩,其中各类经济作物面积 6.3 亿亩,2019 年粮食播种面积约 17,5 亿亩。按照我国大约 1.5 的复种指数,用作粮食种植的耕地约在 11.6 亿亩。

两者相加 17.9 亿亩,这样看大约超过 1 亿亩的撂荒。

这个数据多吗?

当然多,耕地集中的平原地区,因为土地集中利于机械化,很难出现撂荒的,而耕地面积本来就少的丘陵山区,有超过 1 亿亩的撂荒,占比是相当大的。

所以温铁军说的撂荒多是真实现象,但是数据也是可信的。

2. 撂荒多需要重振农民的积极性吗

按农业部的说法,目前我们的粮食安全还是可以的,那么你还要让那些撂荒的农民种地干啥?

收购价格提个一两倍就能改变一家几亩地一季收成赶不上打工一个月?改变不了的。反而是一味的追求减少撂荒,会把耕地变成束缚农民的枷锁。

换句话说,小农的出路在哪里,不在农业啊。农民也不是一日种地就应该终身为农。改善产业环境,让小农在乡能够发展各种小产业;保障工人利益,让所谓的农民工能够在城市里扎根。自然就没有所谓的农民问题了。

知乎用户 月半微 发表

上世纪 90 年代有这个毛病,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

他们将河南政界的特点概括为两条:一是唯上,二是好吹。这两大特点密切相关。唯上,即在形式上坚决执行上级各项指示而极少顾及下面的实际情况。要完成上级制定的各项指标与任务,下级往往在时间上增加一个 “提前量”;同时,在指标任务上增加一个“增超量”。这样,从省到市(地),从市(地)到县,再从县到乡镇,从乡镇到行政村,层层下达,层层加码,到了乡、村两级,一项本来或可完成的任务,便成了一项难以完成难以执行的高指标了。再说,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为了执行统一的规定指标,往往削足适履。由于用行政命令来削足适履,农户们遭受乱折腾之苦;由于高指标难以完成,所以各项高指标、高任务只能写在各乡政府、各村委的墙上,只供参观之用。年末自上而下逐级检查落实情况,下面只能在统计汇报上落实故事,在接待应酬上大做文章。从上到下,一路吃喝下来;从下到上,一路吹上去。故民谣有云:“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 又云:“吹嘘出政绩,数字出干部。”这种情况,在官场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汇报者、检查者往往心照不宣。他们说,唯上,好吹,可以说是中国官场的一般特征,但以河南为甚,且成为强大的传统。1958 年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数十万农民的饿毙,就是唯上好吹恶习的一个结果,如今此风又炽盛起来了。
他说:“全镇村民人均年收入,今年我乡上报到县的数目是 792 元。” 我插话问:“我在河南各乡村采访,据他们说,各村上报到乡、各乡上报到县的人均纯收入数,通常都有一定的水分。你们乡镇有无这种情况呢?” 镇长沉默一会,说:“水分嘛,总是难免的。” 我又问:“你是分管农业的镇长,对农业情况一定是很熟悉的,那么在你看来,全镇村民实际人均年纯收入是多少呢?” 他说:“要准确统计全镇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是十分困难的。分田到户后,各家分散经营。种植结构也有些许差异。打工、经商收入史难估计。据我的粗略估计,就农业这一块而言,全镇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在 400~500 元之间。我镇近三年来,连遭旱灾。三年六熟,有五熟不同程度地歉收,其中二熟歉收严重。全镇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恐怕在 400 元左右。这是实话实说。外出打工这块收入,各农户之间差异很大,山地村民与川地村民的情况也很不一样。山地村民,交通相对闭塞,世代守着土地,只知向土地上投放劳力,外界可以利用的亲友关系甚少,故外出打工者的比例远比交通比较便利的川地村民低。至于办小厂与经商的村民,全镇毕竟是极少数。这一块收入极难估算。所以,人均年纯收入是个随意性很大的数字。” 我追问道:“那么你们今年上报的 792 元是依据什么来确定的呢?” 镇长说:“主要的依据是去年上报的数目,再增加一个百分比,便是今年的上报数。” 听闻此言,我着实吃惊。于是又问:“地不增产,且不加宽,而上报数年年递增,为什么要这样弄虚作假呢?” 他苦笑一下说:“问题很简单,我镇五六年来,镇党委书记换了三位,如今已是第四位。差不多一两年换一任。每任调离时,上报的人均年纯收入数总不见得与接任时完全一样啊!再说,辛辛苦苦干了一两年,总有点成绩吧。这个成绩表现在哪里呢?主要就是这个人均年纯收入增长量。五六年前,我镇上报的人均年纯收入大概是 500 元多一点。每年增长 8% 或 10%,五六年下来,不是增加到 800 来元了吗?实际情况是,由于连续三年的旱情,人均年纯收入还有所下降。这二年,仅有 400 元左右。”
我继续问道:“人为地提高人均年纯收入的数量,是否还与增加村提留、乡统筹这块乡村收入有关呢?” 镇长说:“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显示政绩。你所说的原因也确实存在。因为国务院文件规定,正常农负率不得超过上年人均年纯收入的 5%。人均年纯收入估计得高一点,自然可以多征收一点。全镇人口以 5 万计,如人均年纯收入 500 元,全年只能征收 125 万元;若按 800 元计,则能征收 200 万元。多增收 75 万元,这对我们这个穷乡镇来说,确是一笔很大的款项。”

知乎用户 花村妇联主席​ 发表

不需要让农民有种田积极性,现代农业靠的是工业化、集约化,天上的气象卫星,地上的农业机械,化工厂里的农药化肥,农科院实验室里的良种。

农民再积极,能顶几台拖拉机?

另外你永远可以相信阿妹你看的恶意,如果中国粮食产量真的歉收,人家 abcd 早就操纵粮价了,哪怕没歉收他们都曾多次尝试操纵国内粮价,只是没打赢罢了。

阿妹没说中国产量造假,那就是没造假,温铁军是哪根葱?能跟美利坚比权威性吗?

知乎用户 常安 发表

这个问题分好几层。

第一,撂荒地是不是事实,显然是事实。对于东北,中原等平原地区,粮食种植已经具备规模性,农机普及使得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消耗低,人均种植面积增大,规模化种植下,自然不会撂荒。但是对西南东南,大部分丘陵地区,这些地区的撂荒是非常严重的。在丘陵地带,农机很多地方去不了,对于农民而言,人均种植面积低,没有多少中年人愿意进行种植。反而是一些老年人在从事一种半退休状态的农业生产,产量也极其有限。大面积的撂荒确系事实。

第二,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上面说了,大农户的种粮积极性是有保证的,因为可以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在规模化,农机,农药,化肥,收购,政府补贴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而中小农户,也基本上能够实现一定的农机化,摆脱繁重劳动力,且有一定的资本支撑,小规模流转土地的经营者,确实能够获得一定的盈利。哪些农民没有积极性?显然是中国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尤其是丘陵地带的个体农民,显然不具备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相不相信年年丰收。显然不相信,以今年为例,如此大规模的异常气候,长期持续的高温,没有对产量造成影响,是可疑的。当然,就气候对于产量的影响,在当代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支撑,通过人力的水源灌溉,肯定能够缓解气候的影响。而作物的选育,对于气候的耐受性的提高,单株产量的提升,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能够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生产成为一种标准化作业模式。

第四,当前的粮食仓储水平是否足够,国家粮食储备是否足够,粮食市场,农产品市场是否健康。有答主提到了低廉的粮食价格,正是充足产量和存量的证明,这点是确实的。当代廉价的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土地资源。海运成本低,美国,澳洲的国际粮食价格,仍然比国内粮食价格低。国内北方,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呈现出地理性的分工,价格水平远低于南方丘陵地区的生产成本。因此,粮食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而且还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场。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粮食产量充足且价格低廉。同时,一旦粮食价格高企,必然会引发西南农业人口返乡种植。换句话说,大量的撂荒,正是粮食产量,存量充足的结果。

第五,如何管理这种撂荒,对于丘陵地区的农民而言,相应的撂荒,确实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国家方面,也确实做出诸多尝试。一方面是标准化农田改造,国土治理,将大量的丘陵改造为平地,通过工业化机械的力量,来实现高标准,大规模生产的农田改造。另一方面,在产权上也在积极的推进土地流转。试图通过扶持农业生产大户,通过大面积的土地流转,来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此外,对于不便于改善的,无力改善的,也提倡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进行蔬菜,水果,中药材,林木,等多元化的农业种植。

第六,农民何处去,在当前的政策逻辑下,在现代化的治理下,农民的前景,仍然是作为廉价劳动力,参与到工业化分工中去。也就是说,当前的主流政策,仍然是偏向于减少农民数量,增大农业规模化种植;倾向于将农民,转化为市民,通过源源不断的农业人口的转移,为工业和城市服务业,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第七,如何评价温老言论 。在温老理想的政策路径中,农民作为中国的数量庞大的人群,应当获得好一点的生活,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以这样的政策思路,显然,就需要国家对粮食进口方面,提高一点关税,就北方的规模化种植,也提一点税收。从而让大量的人口密集的省市的农民,仍然能够通过一定的中等规模的土地流转和经营,来获得足够的利润。也就是说,就长期而言,温其实也并不反对农业的规模化。但在短期来说,仍然希望这种规模化和兼并过程,不要太酷烈。仍然能够为家庭农场,为中等农户,提供较为充足的利源。仍然能够使得乡村,能够有一些中年人,有一些中间力量,来支撑起农村的社会治理。同时,农村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增多一些,向城市输出的劳动力相对少一些,也能够使得劳动者在劳资之间的议价能力强一点,进而能够使得工人的工资福利,城市市民的福利,也适当高一点。

最后,大争之世,有进无退;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工业化,资本化,规模化的进程,仍然以及其猛烈的速度来完成,且已经接近完成状态;一将功成万骨枯,强国和霸权的力量背后,必然需要供奉和牺牲;繁荣之花需要蚁民血泪浇灌。

知乎用户 清希 发表

其实我也不相信。

我老家有 1/3 的田已经荒废

土有 1/2 的也已经荒废。

农村人口少了一半

基本都进了城,但还是买粮吃

每亩田的产量

基本稳定在我十几年前离开老家的产量

以前产双季,

现在基本都是单季。

每次听说粮食年年增产。

就觉得不可思议

最好还是对全国粮仓摸个底。

(我们那边粮库已经卖给私人了,

也不存储粮食了)

防止出现 60 年那种大饥荒。

很多人喜欢歌舞升平,

报喜不报忧。

知乎用户 不想上吊朱由检 发表

大家只知道十八亿红线,很少有人知道十亿高标准优质良田计划,真正保障中国粮食产量的就是十亿高标准优质良田,基本上都是大企业在用现代化农耕进行规模化种植,你看到村里的农民零敲碎打的农田被抛荒了,影响其实不大。

知乎用户 橘子色的柠檬 发表

各位发言回答前能看看这个视频吗

温自己给了个解释

原视频:


质疑年年丰收的视频

并且网上关于质疑年年丰收的出处视频里

也是质疑粮食连续增收 关键不是对总产量丰收的质疑而是对连续增长的质疑

在原有基本农田减少 占补平衡影响下质量变差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较大的就是耕地面积 和 农业科技水平

技术水平提高影响能弥补吗? 特别最近几年粮食作物大田种植单产是能有连续增长吗?

温自己提出一个的解释就是气候变暖 北方有了新的耕地

温铁军现在的发言经常被截成一段一段

基本上都是各自借此表达自己的意思 自话自说

作为个人的我 更希望有所得 对很多东西要更全面认识

各位批评家 ············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他说的并不成立。因为现代农业大趋势是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型农业公司集团,村集体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少数集团组织会进行大部分粮食生产。而大部分农村农民会进城打工成为市民。很多农村正在消失成为森林草原湿地(退村还林)。

现在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工业国都是这样,少数农业集团负责大部分粮食农产品生产。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出口粮食。

而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是没有前途的。像日本韩国有现代工业国发达国家资金科技人才支持,有农协等大组织保护,有进口关税壁垒,有东亚季风气候平原丘陵等优越自然环境…… 但是即使如此日韩小农经济最后依然是失败拉胯一塌糊涂,日本粮食自给率不到 38%,韩国粮食自给率不到 25%,大部分粮食农产品需要从海外进口。比如小麦玉米从美国进口,蔬菜从中国进口,肉类奶类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棉花进口,甚至日韩农业主体水稻大米现在都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东南亚越南泰国等进口。而日韩农民数量比例持续减少,农村小镇年轻人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在农村种地。作为一个人口 1 亿多国家,日本农民总共就一百多万,大部分是年龄超过 60 岁老头老太太。

知乎用户 小乔 发表

老温的东西,这几年说白了,老了,思想固化了,还是那一套东西,没有新东西。不能结合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新他那套理论,终究会过时。

这几年农民的种地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毕竟老一辈的农民都还在,对土地的执念还是很深的。而且这几年,其他地方不知道,我们这里还算是风调雨顺。

我和我父母说过多少次,把家里那几亩地承包出去,二老都不愿意。

在他们有个百年之后,我是不愿意种地的。

那个时候估计真的会积极性很低。

大概还有个十五年左右的缓冲期。

知乎用户 房海波 发表

说个笑话,温铁军是三农专家。

温铁军大概不知道有个东西叫卫星。上个世纪就有卫星辅助统计粮食收成,各国的卫星在天上统计本国农业收成的时候也会帮其他国家统计下粮食收成。

中国说粮食丰收,结果他国卫星图片上不支持这个结论,你猜国外的人会怎么做?

知乎用户 习惯发呆​ 发表

经过搜索,我发现这个问题提的时间节点,有很大问题。温铁军教授这句话,出现在 5 月,甚至 21 年也出现过,对于这次讲话时间,我无法确定。而 5 月是粮价最高,粮食股也最高的时候。我有理由怀疑这是截取一部分视频,搞危机找接盘侠。对于撂荒,温教授也有讲解,这种只截取一部分搞话题的现象真是让人无语。

对于撂荒土地承包法有规定,如果你不知道,或者你的村没有对你通知,而你的土地又有经济价值的话,我有理由相信,你等两年会提问我的土地被收回,我该怎么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弃耕抛荒连续两年以上,可以收回土地。根据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经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满 1 年不使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基本农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 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 2 年未使用的,经国务院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重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 2 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针对农村土地撂荒问题,农业农村部最新答复!

原文我做了修改,

—————————————

我说现在粮食股都跌成狗了,又要炒粮食了吗?某些人大道理一套套,能不能走进农村看看情况呢?

跟其他农业股不同,苏垦农发有大量玉米和大米原粮种植,对于粮食丰不丰收特别敏感。

如果真欠收我早上车了,可以看下我的交易情况,开始俄乌战争介入,高点的时候乌克兰粮食可以出口,然后一直跌。后来反弹的那会是炒作美国干旱,加原油抬头。

本来很多市场消息,各地干旱,你会发现都说干旱,就没一个说粮食减产的。以今时今日的机械化,部分的干旱根本就无法动摇粮食减产,美国干旱也一样,主要原因是油太贵,美国粮食又便宜,补贴一来照样不会减产。

随着国内粮食两季丰收,加上原油价格下跌,粮价肉眼可见的下跌。

玉米收购价才 1.2 元啊!夏粮收购的时候预期至少也要比小麦贵的,现在这价格一下跌了 30%。不跌才有鬼了。

撩荒地一直有,但是影响粮食产量的是农业大省啊!农业大省多是平原,你看看大平原地区,那块地撂荒了?现在包产大户很多去种粮食了,比较省事机械化较高,价格也稳定。搞得很多人投资包地种植,不过现在有规定,包产人需要有农村户口,这就让很多人看到赚钱机会,确无法参与了。

现在我真的给某些人一个建议,能不能别在城市象牙塔里写农村,走出去看一看,了解一下情况再来谈问题,总算是知道经济专家炒股照样亏钱的原因了。

———————————————

希望能把粮食价格拉上去,我前天问了问,这价格我也没法理解,可能刚收的粮食有水汽,等放几天玉米价格会高一点。再有一个今年收割机收一亩地才 30 元,以目前的油价来说便宜的过分,可能主要秸秆贵了吧,收割机收秸秆归他们所有。

———————————————

很多回答都是农业大省 IP,走进自己本省地头,问问亩产多少,这很难吗?不说 30 年前,就算是最近 10 几年,随便问问也能知道亩产增减吧。

我知道这个问题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但是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弱才是常态啊!机械化后怎么可能用到这么多农民? 搞集体种植是大趋势啊,那些不利于机械化的土地撂荒不是正常的吗? 几亿农民,只有 18 亿亩土地,除非你一斤粮食搞到 10 块钱,不然永远没有做工赚的多。粮价真到 10 元,你做办公室的还活不活了?

————————————

抱歉各位看了各位回复,发现其他地区粮价略有抬头,我想买点股票了。

知乎用户 塔斯马尼亚雨林​​ 发表

农业学家大概不知道弃耕和丰收是同时存在的……

可能农业学家也不知道我们仅需 2000 万职业农民和不到 1/10 的农林牧渔占地 / 水面积和 1/30 的碳排放就能远超现在的产量并养活中国人……

可能农业学家也不知道弃耕地的结构主要是经济作物,这些作物绝大多数种类的特征是产地多元可以相互补充,甚至可以靠进口,因为弃耕可能最大的因素就是交通链接了牛逼的产地……

可能农业学家也不知道弃耕的原因是土地制度问题而农业问题是第二位……

可能你不知道,农业学家把政策上领导总结性的 “三农” 变成自己的发明“三农问题”,声称是自己第一次提出来……

可能你也知道,现在应该分别考虑 “三农” 中的每一个农,它们分别是不同的要素,而不是囫囵吞枣把它们打一个包一起解决……

至于是哪位农业学家……

知乎用户 萧拂雪 发表

都是打工十几年的人了,“积极性” 是啥骗人的玩意儿还不清楚吗?

知乎用户 陈必红​ 发表

我国一年粮食产量 13390 亿斤,除以 14 亿人,每人每年 956 斤粮食,肯定是吃不完了。已经十八连增了。我国粮食亩产量是九百多斤。我国陆地面积一百多亿亩,要守住的耕地红线是十八亿亩,不到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所以,撂荒一些地也无所谓。此外,我国历年海产量也是急剧上升的,主要是大量购买石油导致。石油变成海产,海产进人们肚子里,就不需要吃那么多粮食了。

我国远洋渔船急剧增加,我国军舰数急剧增加,谁敢找我们渔船的麻烦,活得不耐烦了?建议大家努力吃鱿鱼吃虾,真是太好吃了。

总之我相信五个字:

帕累托最优

知乎用户 张华 发表

知乎题主大概读不懂温的原话。

一:

现在连续十几年年年增产,因撂荒多,农民积极性不高,三农学者不能轻易相信。

二:

过去粮食生产有周期性,两丰一歉,或两丰两平一歉,现在连续增产,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经研究,是全球变暖,中国 400 毫米等降水线向北推进了一个纬度,内蒙,甘肃,陕西等平原高原降水量增加,大规模农业增产明显。

知乎用户 小王先生爱吃鱼 发表

其实吧。。。统计数据肯定不是确数,但是大差不差,没有网友想的那么离谱的,而且除了产量这个统计数据,还有个流通统计。

现在的粮食总量已经不是几户人家荒几亩地能影响的了。。。而且现在粮食产量高,有一半左右是玉米,这玩意就是产量高,种植区域也广。


任何人,在去掉官方背景,掺和进企业经营的时候,说的话都要酌情考虑,因为很难区分这是企业观点还是政府观点。

知乎用户 马略的百夫长 发表

可见他水平低而已,不是自己领域最好不要乱扯,农业产量是通过卫星遥感获得的。凡是喜欢在媒体上乱跳的,都是媒体恰饭人,不是专家

知乎用户 你明用户 发表

我笑死了。

中国农村人口 6 亿吧,我取个很少的,1 亿人种地行吧。这样人够少了吧。

然后去除东北新疆等机械化种地不需要多少人的。

人均能分到多少地?

就算你人均 10 亩地,你耕种十亩地能有多少积极性?有积极性才是大问题了好吧,有积极性说明生产效率极低。

你要农民有种粮积极性有啥用?

难道积极地给每株苗进行心理科普,能让每株苗产量提高点?还是能让苗更抗虫害?

知乎用户 应龙之翼 发表

在我看来,农民种粮食有积极性这个国家才真的出了大问题。

农民(单指自耕农,不含农场主等)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就相当于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奴隶制的奴隶(指一般意义上劳作奴隶,不包含 X 奴、杂役等非生产类的服务型奴隶)。

这里不谈贡献或者辛苦的问题,农民肯定是有贡献的,也肯定是辛苦的,但这不妨碍他们的生产效率低下

自耕农的单人生产效率是远低于农业工人的。

美国粮食产量 4.4 亿吨,农业人口只有 205 万人。

中国粮食产量 6.7 亿吨,农业人口约为 5.56 亿人。

美国这么少的农业人口,肯定是有他自己的问题,但中国粮食粮食产量仅比美国多出 1/3,即便中国农业人口里包含了大量老人孩童,但仅仅是总农业人口的零头都是美国的几十倍。

也就是说,农民辛苦种地,生产出的粮食,绝大多数是被他们本身消耗掉了,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流入了市场

而真正支撑起城市需求的,其实是东北(吉林黑龙江)的大型农场生产的粮食,以及部分地区开始连片承包的新农场。

知乎用户 贾玉民​ 发表

温铁军教授说的土地撂荒问题,主要是在山区丘陵地带,这些地方的土地大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32%,也就是三分之一不到点,换句话说,即使这三分之一不到的土地全部撂荒不产出,其对粮食市场的总体影响还是有限的,因为中国的资本集团每天每天都在拼命进口国外的廉价粮食,比如大豆,国外采购价每公斤合 3.20 元人民币,卖到国内至少每公斤 6.00 元。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民怎么可能有种大豆的积极性呢?当然,温铁军教授这里所担心的,并不是粮食的供求关系问题,而是中国经济在下行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这些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不下去,回乡又不愿种粮,因为种粮养活不了自己,他们就会变成流民。流民要生存下去,他们会选择干什么?这个问题不仅温铁军教授担心,很多熟读中国王朝更替历史的人都很担心,因为这才是真正要命的问题。至于说土地面积造不造假,粮食产出造不造假,这其实无关紧要,因为粮食说到底是个市场供求关系问题:粮食丰收了,储备充裕了,粮食就掉价,农民就不愿种地;粮食减产了,储备亏空了,或国外进口渠道堵塞了,粮食就短缺,粮价就会涨,面粉从每公斤 5 元涨到每公斤 30 元时,你不鼓励、不号召,农民也会去种地,是不是这个道理?

知乎用户 DIBAL 发表

求那些高赞大神科普卫星普查来判断产量

玉米小麦一亩多少斤卫星能看出来吗?

不同品种产量一样吗?

玉米只长穗不结粒这能看出来吗?

现在测产是卫星算的吗?

哪有那么多卫星供你这么用?

农业农村局一到收获季节往农村跑是干啥的?

卫星普查主要查长势,产量还是要实地测产。


现在卫星测产是根据卫星遥感测农作物光谱,根据光谱数据和产量的相关性预测产量。随着技术进步和算法进步这其中的误差会越来越小。

一个农业作物的品种期有多少产量是可以预期的,但农业毕竟是依赖天气的。

卫星遥感可以宏观观测作物的长势,但具体情况还是需要地面的农业相关人员实地工作来保证作物生长。

所以最后产量一定要落实到地面上的监测。

而且我国这农业复杂程度,现在完全替代还有一定距离,不然现在农业农村局的同志们收获前也不会往地里跑了。

知乎用户 呵呵 发表

今年回家发现家里已经开始把地段不好的地抛荒了,那草高的,人都走不进去。

我父母还残留一点点劳动能力,仍然种着地,我上学放假回家会去帮着干农活。但是要说等我父母不种了的话,我是一亩都不会种的,荒就荒了,长满草也就当是保护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了。

现在随便干点什么不比种地强?

农民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农民。

知乎用户 scsindo 发表

温铁军。。。呵呵,说句不好听的,他除开搞小农经济让农民永远在社会底层还能干啥??还有一堆农民或者农民后代崇敬这货说他为农民谋福利。

这么说吧,现在的科技有多厉害。我单位买了一块地,两个小山中夹的一小块平地,大概 200 平方不到。变更用途手续还没办下来的时候把地上种植的蔬菜给铲了,立马被卫星发现了,下文要求补种农作物。一直到今年终于把手续办下来才能铲平做个小运动场。

天上有卫星辅助检测,地上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后估算一下产量,最终结果肯定跟实际有出入,但是不会太大。现在农民抛荒的大多是不便耕种的土地,在南方丘陵地区比较多。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地方在东北,华北,西北,中部平原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说抛荒导致粮食安全问题我听了都想笑。

知乎用户 爱折腾的小笑笑 发表

不少你一口吃的就得了呗,信不信的能咋地,在撂荒你能吃饱那就荒着呗。个人也占不到郭嘉那种高度上,天天嚷嚷着饥荒该浪费的粮食也一点没少。

知乎用户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发表

温铁军教授已经落后了,连卫星这种高科技也不相信了,以为还是小农经济,中国的大粮仓主要粮食生产在哪里也不知道了,原谅他吧,是个老人了。

我先转载几个我同意的网友的回答,再附上两篇我的文章来说明现在的粮食生产问题及农村问题和城市化房地产问题。

房海波
停止等待,主动出击。
​ 关注
2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说个笑话,温铁军是三农专家。
温铁军大概不知道有个东西叫卫星。上个世纪就有卫星辅助统计粮食收成,各国的卫星在天上统计本国农业收成的时候也会帮其他国家统计下粮食收成。
中国说粮食丰收,结果他国卫星图片上不支持这个结论,你猜国外的人会怎么做?

scsindo
潜水大师
​ 关注
5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温铁军。。。呵呵,说句不好听的,他除开搞小农经济让农民永远在社会底层还能干啥??还有一堆农民或者农民后代崇敬这货说他为农民谋福利。
这么说吧,现在的科技有多厉害。我单位买了一块地,两个小山中夹的一小块平地,大概 200 平方不到。变更用途手续还没办下来的时候把地上种植的蔬菜给铲了,立马被卫星发现了,下文要求补种农作物。一直到今年终于把手续办下来才能铲平做个小运动场。
天上有卫星辅助检测,地上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后估算一下产量,最终结果肯定跟实际有出入,但是不会太大。现在农民抛荒的大多是不便耕种的土地,在南方丘陵地区比较多。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地方在东北,华北,西北,中部平原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说抛荒导致粮食安全问题我听了都想笑。

清徽
​ 关注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温铁军说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抛荒很多,这都是事实,只要愿意正视现实的人,都会认识到这个现状。
但温铁军质疑粮食产量,那就是他错了。
现在粮食生产的大头是规模化的集体农业生产,是大农场模式。
小农因为收益低,没积极性而抛荒,工业化的规模化大农业,因为规模大、工业化,收益率是高于小农的。

https://m.yicai.com/news/100736313.html

2019 年我国粮食产量前十的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内蒙古、四川和湖南,北方地区占据较大优势。另外,近十年来,包括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几个东部发达省份的粮食产量明显减少。
黑龙江、河南、山东位居前三
黑龙江、河南和山东三省的粮食产量位居前三,是我国最大的三个产粮大省。
榜首的黑龙江去年粮食产量达到了 7503 万吨,是去年唯一一个粮食生产超过 7000 万吨的省份。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省内平原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它们是我国东北大平原的组成部分。
黑龙江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 1/9、1/8 和 1/3,国人每 9 碗米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是名副其实的 “中华大粮仓”。
其中,著名的北大荒有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的美称。主要涵盖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经过五十年代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
不仅如此,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也吸引了不少大型企业进入。2014 年房地产龙头企业恒大开始在大兴安岭生态圈布局粮油生产基地。这个生态圈就包括了黑龙江大兴安岭 “岭东”——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黑河、绥化、双鸭山国家大粮仓。
黑龙江之外,东北的另外一个农业重省吉林的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五,总体上看,东北的粮食生产优势十分明显。
现代农业是依靠工业体系,进行现代化规模化种植。
无论是良种、化肥、农药、水利、机械,还是抗灾,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做保障。
光靠人力种植,靠天吃饭,粮食产量能上去吗?
如果这个工业体系出问题了,那么农业立马就能大退步,退步到传统农业的水平,农业产量也会大减产。
九十年代的朝鲜,因为没了苏联提供的廉价石油,结果朝鲜基于石油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立马就出大问题。
于是朝鲜农业大倒退,经常听到朝鲜遭灾,难道同纬度,或者同一个半岛的韩国就不遭灾了吗?
当然也会有遭灾,但是有工业体系的保障,可以抗灾减灾
而朝鲜没有工业体系保障,就做不到这一点,粮食大减产,就有了九十年代的苦难行军
直到进入新世纪后,朝鲜的工业体系才逐步恢复,农业水平也有所提高,粮食产量也在增加
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靠外国的工业产品,搞现代化农业,当然也行。
印度就是如此,搞了绿色革命,农业增产。
但是很快这些增产,就被外国用工业剪刀差拿走了。
别看印度是粮食出口大国,实际上印度人吃不行。甚至粮食人均还不如朝鲜

大龄初级工程师
讨论的价值是补充彼此的论据,避免做无价值讨论的方法是说再见
​ 关注
谢邀 @张铁钢
85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关于这句话说两点
1. 数据还是要信的
耕地面积一般有两个维度统计,一是耕地性质的土地,一是播种面积,播种面积是每年按实际情况统计的,如果要在播种面积造假,那么粮食产量也要造假。
耕地性质的土地的统计,是包含撂荒三年以内的数据。
按 2019 年数据,我国耕地面积 19.12 亿亩,其中各类经济作物面积 6.3 亿亩,2019 年粮食播种面积约 17,5 亿亩。按照我国大约 1.5 的复种指数,用作粮食种植的耕地约在 11.6 亿亩。

两者相加 17.9 亿亩,这样看大约超过 1 亿亩的撂荒。
这个数据多吗?
当然多,耕地集中的平原地区,因为土地集中利于机械化,很难出现撂荒的,而耕地面积本来就少的丘陵山区,有超过 1 亿亩的撂荒,占比是相当大的。
所以温铁军说的撂荒多是真实现象,但是数据也是可信的。
2. 撂荒多需要重振农民的积极性吗
按农业部的说法,目前我们的粮食安全还是可以的,那么你还要让那些撂荒的农民种地干啥?
收购价格提个一两倍就能改变一家几亩地一季收成赶不上打工一个月?改变不了的。反而是一味的追求减少撂荒,会把耕地变成束缚农民的枷锁。
换句话说,小农的出路在哪里,不在农业啊。农民也不是一日种地就应该终身为农。改善产业环境,让小农在乡能够发展各种小产业;保障工人利益,让所谓的农民工能够在城市里扎根。自然就没有所谓的农民问题了。

特洛诺米
业余口琴,业余骑行
​ 关注
43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年头产粮主力军早就不是人均三分地的传统农民了。在连片土地上用大型农业机械玩大农场的才是产粮主力军。
2021 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 (moa.gov.cn)

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增速远高于农机总动力增速,配套农具增速也高于农机总动力增速。这说明大中型农机、农具,以及与适合大中型农机耕作的连片土地数量都在快速增加。而连片土地和大型农机具的快速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正在快速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高效率农业转型。
农业不再是一个老农一头牛单打独斗的时代了,组织与组织竞争、企业与企业对抗,比拼土地集中度、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管理效能甚至品牌与营销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在组织对抗之下,普通农民要么加入组织成为新时代的农业产业工人,要么融入城市成为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小农户这个生态位是注定要衰落的。
而伴随小农户衰落而撂荒的小片土地,不过是转型过程中开发成本偏高,暂时还没被充分利用的边角料资源罢了。


至于粮食产量到底如何这个问题,粮食价格、农机销量、汽柴油销量、食品加工企业成本、化肥销量、种子销量、水资源消耗量等等指标都可以作为粮食产量的佐证数据。
与其空洞的怀疑粮食产量,不如动动手,查一查上面这几个数据。

![](data:image/svg+xml;utf8,)

编辑于 2022-09-26 19:45 ・ IP 属地黑龙江

18 亿亩耕地红线现在怎么样了?
谢谢各位的回答。
以此为基础,我原本更想探讨的是关于现在的情况,我们的粮食安全是怎么样的。
参考 08 年大豆危机,正如有些答主所言如今与土地面积相比,可能更为严重的是土地污染(据我同学说,实际污染比披露的严重的多。不知真假,有待查证),以及化肥使用过度的情况下如何保证 14 亿人的吃饭,吃好问题。(基因工程现在是什么情况,什么进度)
或者说,利用现在的优势,与小国互利互惠,然后开辟国外粮仓的可能性和安全性有多大。
谢谢各位。
关注者
2,225 被浏览
2,877,526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首先,我坚决支持国家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但也无需过于担心,现在有的地方退林还耕,此次还耕中的林地,原本的地就应该是耕地。在管理不严格的时候从耕地变为经济林地,再严格起来从经济林地变为耕地,这叫损失吗? 有说荒地没人种的,有说不希望土地开始流转造成失地农民的,还有人说被退了林的果农很惨。 我只能说,根据我们这边的情况,土地是必须大规模流转起来的,因为真的没有任何个人愿意小规模地种地。土地流转还有租金,荒在那里就什么都没了。所以土地流转还是要搞,农民进城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老年农民去世,经过两三代的更替,农村人口肯定大量减少,农业机械化和集体农庄不可避免,还是要未雨绸缪才好。
至于网友担心的灾荒年份,有我国的土豆做主粮战略和大量的化肥以及蘑菇种植技术,要想饿死中国人是不可能的,朝鲜为什么发展蘑菇工厂?不占用耕地,产量大,营养高,生产周期短是重要因素,值得借鉴,真要到了紧急情况可以大规模推广。
夏木 ​ 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个世界上可止是这些,一方面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穷人忍饥挨饿,而另一些国家的人却在铺张浪费。 缺粮 10%,那是要结构化的看待问题的,可能有钱的那部分多花一些钱,依然吃好喝好,而穷国会有更多的人因为买不起粮食饿死。 与此同时,那些大粮商囤货居奇,制造世界混乱。别忘了,对于美国,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干涉别国的武器。 发布于 2022-03-22 10:11
沉迷于匿名写故事的小五。 3,63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句话高估了粮价上涨幅度,低估了会饿死的人口数量。 一旦全球粮食产量下降,首先遭殃的绝对不是不产粮的国家,而是穷国弱国,古人尚且明白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怎么今天还有人糊涂着呢? 粮食产量不足以满足全球人民口粮的时候,情况会是 “吃饱喝足者,不是种田人”。 可是这样就够了吗?远远不止。 中国可以通过减少牲畜饲料、减少酿酒等方式迅速实现自给自足,同时我们也可以相信中国政府不会在这种艰难环境下把粮食用于出口。但乌克兰呢?印度呢? 越是粮食危机、粮价上涨的时候,那些产粮穷国出口粮食的意愿反而会上涨,进一步加剧本国的粮食匮乏。 至于发达国家,你去跟美国富人说 “你们不要吃牛排,非洲人都快饿死了”,美国人怕是要气的拔枪给你一梭子,地球另一边的人死活谁在意? 也许减少牲畜数量、增加主食比例就能缓解粮食产量不够造成的危机,但发达国家绝不会为了拯救第三世界就降低本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真实情况会是不产粮的穷国弱国粮价上天、饿殍遍地,产粮穷国增加了外汇收入、小范围挨饿,发达国家生活成本稍稍上涨无伤大雅,中国特例自给自足不问世事,足够养活全球 90% 人口的粮食最终只养活了 70% 的人口。地球一边歌舞升平,另一边哀嚎震天,直到该饿死的人都消失了,或者粮食产量恢复为止。 这同时也意味着除了那些真正陷入粮荒的国家以外,主流国家的粮价并不会起飞。 世界终究不是平等的。
麦苗青储 1500 元一亩引发热议,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在收购小麦青苗?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我个人认为此事办得不妥,农民有卖的自由,市场经济,有中储粮考虑粮食储备,牲畜没有合适的吃的,吃未成熟的小麦不照样是节约粮食吗?否则不也是需要吃豆粨制造的饲料吗?疫情期间,草料和饲料都不容易远途运输,吃个卖未成熟的小麦有何不可呢?还需要让养殖户杀掉牲畜吗?不理解。 就农业农村部发文:全面排查各类毁麦情况,确保夏粮颗粒归仓,有何看法?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隔行如隔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工作农业农村部还是要做深入的了解和相关沟通。农业农村部稳定民心是对的,但无需慌张,这点青贮饲料不会轻易的影响粮食安全。因为牲畜的数量是在可控范围内的。主粮是可以抓在手中的,最坏的情况是美国不卖给我们大豆,这也只可能是暂时的,世界范围内的大市场,别的国际上也有替代品,何况我国把土豆定位主粮,产量极大,真遇到特殊年份,粮食不够吃,现种土豆都来得及,有的是化肥,土豆产量很高,就是吃多了烧心,有胃酸,真要是等到那时候不好吃也吃了,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有考虑,一点青贮网友不需担心,国家会测算指标的。
怎样看待马铃薯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
马铃薯将成我国第四大主粮 —————-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 (俗称土豆) 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预计 2020 年 50% 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据了解,到 2020 年我国粮食需求增量将达到 1000 亿斤以上,但受耕地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空间变小、难度加大。而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种植起来更为容易。
[土豆营养丰富] 与小麦、玉米、水稻相比,马铃薯全粉储藏时间更长,在常温下可贮存 15 年以上,一些国家把马铃薯全粉列为战略储备粮。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早已将小麦、玉米、水稻、土豆列为四大主粮。马铃薯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及糖尿病等。飞人博尔特的老爸曾透露,吃马铃薯是儿子夺冠的秘诀。英国民众曾制作《舌尖上的英国》,而土豆就是唯一的主角。(人民网、国际在线、京华时报)
迟飞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要保有难度。
为了粮食安全,还是多开发高产主粮。
适合做主粮的不止土豆,山药也不错,南瓜也很好。
都能亩产万斤。
而且相对大米,更健康,升糖指数不高。
其实找到能替代大豆的高蛋白和油料作物更重要些。这方面中国是被确确实实地卡了脖子。
朝鲜为什么特别重视食用菌生产? 今年 6 月、7 月,金正恩曾先后视察新建的甫城蘑菇厂和朝鲜人民军第 534 部队所属 1116 号农场蘑菇厂。报道说,朝鲜国家科学院中央蘑菇研究所总建筑面积为 6100 多平方米,由研究所大楼、研究用蘑菇栽培室、原料仓库等组成,是按照金正恩 “谱写蘑菇栽培工业化新历史” 的构想而建成的蘑菇研究基地。 via 金正恩要求实现朝鲜 “蘑菇之国” 遗训 知乎用户 0I443n 797 人赞同了该回答 菌类可以利用动物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大量生产优质蛋白质,这对提高朝鲜人民身体体质帮助是很大的,完全没必要黑。以我们日常经常吃的平菇举例:

平菇培养基主料一般以棉籽壳、玉米芯、稻草、甘蔗渣为主,都是些农业生产下脚料。辅料有麸皮、米糠、玉米粉、石膏、石灰,也都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这里有几个常用培养料配方你们可以看看。 (1) 棉籽壳 95%, 麦麸 3%, 石灰 1%, 石膏 1% (2) 稻草 85%, 麦麸或米糠 10%, 玉米粉 3%, 石灰 1%, 石膏 1% (3) 玉米芯 88%, 麦麸 8%, 石灰 1.5%, 石膏 1.5%, 过磷酸钙 1% 至于管理,平菇生长力旺盛,甚至可以不灭菌直接做生料栽培。(因为污染的杂菌还没它长得快) 如果能发酵灭菌的话,产量会更高一些。接种后发菌期约 20~30 天,一般一个半月左右就可以开始收获第一波平菇了。整个生命周期大约可以采三波菇,剩下的菌渣还可以去喂猪。平菇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在百分之二十(干重)以上,对于朝鲜这种粮食比较缺乏的国家来说,是不折不扣的优质食品。
国内退耕还林,之后又退林还耕,农民损失大吗?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3296452/answer/24129552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而题目中把退耕还林和退林还耕两个词放在一起,实际上是有一定误导的。 退耕还林在我们这里,十年前也有过。 退的是什么耕,是以前以柴火为主要燃料时,部分林地被人为因素退化为荒地,然后被村里人占了种菜种水果的所谓耕地。 因为我们这里的山地、菜地、耕地都是按照户口划分好的,市里来人协助统计,画图,重新分配。把那些原本非耕地的土地全部种上树。这几年野猪都多了不少。 退林还耕呢,我确实在我们这没见过,因为没这个情况。但根据我不负责任的判断,基本上是原本的耕地被用来种经济作物了。想改耕地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最重要的是有水,而就中国一直以来的土地情况,有水,有条件改成耕地的土地,早在几十几百年前就已经是耕地了。 也就是说,这些此次还耕中的林地,原本的地就应该是耕地。在管理不严格的时候从耕地变为经济林地,再严格起来从经济林地变为耕地,这叫损失吗? 对了,以前耕地红线还不严的时候,我们这里有些地会用来种西瓜。这几年也几乎没有了,我说几乎是因为我前几年夏天几乎不在乡下没什么印象。至于抖音里那些果树什么的,桃子,樱桃,橘子,梨,我真没在平地见过,只在山上不可能用人工水渠引水的地方见过。我们这一直都没有梯田,山是连绵不绝高低起伏的。 早上看了很多相关回答,有说荒地没人种的,有说不希望土地开始流转造成失地农民的,还有人说被退了林的果农很惨。 我只能说,根据我们这边的情况,土地是必须大规模流转起来的,因为真的没有任何个人愿意小规模地种地。土地流转还有租金,荒在那里就什么都没了。
18 亿亩耕地红线现在怎么样了?
谢谢各位的回答。 以此为基础,我原本更想探讨的是关于现在的情况,我们的粮食安全是怎么样的。 参考 08 年大豆危机,正如有些答主所言如今与土地面积相比,可能更为严重的是土地污染(据我同学说,实际污染比披露的严重的多。不知真假,有待查证),以及化肥使用过度的情况下如何保证 14 亿人的吃饭,吃好问题。(基因工程现在是什么情况,什么进度) 或者说,利用现在的优势,与小国互利互惠,然后开辟国外粮仓的可能性和安全性有多大。 未迟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业 5 年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18 亿红线守不住了,即使守住,不精耕细种,产量也上不去。 2018 年开始一项 “两区划定” 工作,全称就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 这个划定工作在县农业局眼里就是红线中的红线。在基本农田范围内选取现在能耕种,坡度小于 15 度,集中连片的耕地。全国多少亩记不清楚了。 农业部目的是把这些地分阶段全部打造成高标准农田,政策上支持,也会在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想方设法提高产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尽量自给自足。前两天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也说了,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 基本农田调整权利也下发到各省了,不需再经过国务院批准。 所以,我理解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点,保证一定产量需求的耕地范围。 当前高标准农田比较少,产量不稳定。建高标是第一要务。
18 亿亩耕地红线还在吗? 失业在老家,看到没有种地的了,突然想起这个话题,不知道有没有大佬明白显示全部 ​ 轮回 3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数据来看,是在的。 但是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必须要完成的数字。 因为现在面临更大的问题是耕地抛荒的情况。并且这是没有确切数据的。没有一个机构认真统计过。 在这里,以我的经验,就是越没有数据的事情,越严重。数据好多年都不变的,实际情况就越难看。 有些地方不仅抛荒严重,并且普遍的以烂地换好地,甚至是废地统计成耕地。 有些地方,强制农村人口进城镇。 所以,像其它很多事情一样,这个耕地红线,更多的成了样子工程。 而且,农村还在种地的,大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人数不少,生产效率却不高。 比如英国一个农民可以提供十几个人的口粮,美国一个农业劳动者可以提供 100 个人的口粮,这里依然没有确切数字。 加上土地所有权的模糊,收入低等问题,农民对土地的再投入,养地等行为都十分罕见。这进一步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的问题。我们都不要先说安全问题,比如有些农民卖的和自己吃的是不同的两块地。我们就说这个生产效率问题,能否实现主粮的自给自足,现在就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之前几年搞过农村土地确权的改革,想提高农民种地和土地再投资的积极性。但是农民实际上还是没有获得真正的土地所有权。很多二代三代,即使回乡,也不愿意种地,到处晃荡,打零工,或者成为当地的流氓无产者混混。成为不稳定因素。 当然,原因同样是多样的,比如从小的无产阶级教育和生长环境(说农民普遍善良淳朴,就不会有翻车抢货的事情了),有种地辛苦不赚钱的原因,等等。

**
为什么要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了(深度文章)**
羽沐 房地确权登记专家,公号不动产登记实务操作与理论研究,付费咨询 40 赞同了该文章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不动产登记实务操作与理论研究,有更多精彩内容与您分享。 1986 年 6 月 25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 年 5 月 24 日国务院第 83 次常务会议决定,从 1991 年起,把每年的 6 月 25 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土地日” 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2020 年 6 月 25 日,是第三十个全国土地日,继 2007 年、2008 年连续两年 “坚守耕地红线” 主题后,再次将主题确定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耕地红线,为什么要严守耕地红线么?

一、耕地红线有没有必要坚守 01 一提到耕地红线,大部分业内人士会想到一个数字,十八亿亩。对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质疑自始有之,在房价高涨期间甚至成为房价的挡箭牌,被认为是导致房价高企的原因,开发商的舆论攻势功不可没。也有很多经济学者从市场原教旨的角度讨论十八亿亩红线的废除,可能在其眼中所有非市场化的都是邪恶的要废除的。茅以轼接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发布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可废除的研究成果,原国家粮食局长当场拂袖而去。2020 年以来新冠病毒肆掠全球,受国际疫情影响,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开始宣布限制大米出口。越南可是全球大米第三出口国,一瞬间仿佛回到 2008 年,东南亚各国宣布暂停大米出口的情景。4 月份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2020 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认为今年 4、5 月份可能会出现粮食危机。2020 年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增至 2.65 亿,较 2019 年的 1.35 亿增加了 1.3 亿。今年全球每 30 人就有 1 人可能会饿死,每天有 8 亿多人饿着肚子睡觉,也就是十个地球人就有一个吃不饱。A 股市场农业股疯涨,非典时期屯的盐还没吃完,很多人又要开始搬空超市大米了。好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粮储局介绍,中国有充足的原粮储备,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 17%-18% 的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粮食还是要吃新的好”。这其中起到基础性关键作用的就是我国耕地面积一直保持在 18 亿亩以上。

二、18 亿亩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02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对 2020 年我国粮食需求的预测,《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 2020 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 11000 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 1000 亿斤。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18 亿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 15.6 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15.8 亿亩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 700 斤,良种覆盖率稳定在 95% 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 55%。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刚刚好是十八亿亩,真的如茅以轼等人所说拍脑袋得来的么。其实 18 亿亩的计算结果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计算过程。农田需要量 = 粮食总需求量 /(粮食单产 * 基本农田复种指数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其中,粮食总需求量 = 人口 * 人均粮食消费量 * 粮食自给率。1996 年《中国的粮食问题》采用 2030 年人口高峰值为 16 亿。国家统计局根据 1995 年的抽样调查资料,对 2030-2050 年的人口增长做了预测,如果总和生育率保持在现在的 1.9 水平,到 2030 年我国总人口达到最高峰 14.8 亿,2050 年降到 14.2 亿。如果总和生育率在 21 世纪头十年降到 1.6,人口规模在 2020 年达到峰值水平,为 13.77 亿,2050 年将降至 12.34 亿。国家统计局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中国总人口为 1370536875 人。根据东西方人口的消费结构差异以及我国人口的消费结构在 20 年内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历年的人均粮食消耗量,判断我国对粮食的人均总需求为 400 千克 / 人。依据 1979-2004 年的粮食单产数据建立的粮食单产预测模型,预测 2030 年的粮食单产可以达到 6706 千克 / 公顷。因此,如果继续加大政府的资金和科技扶持,同时改善农田基本建设,在未来的 25 年内至少可使粮食单产再增加 25%,实现粮食单产 5700 千克 / 公顷,是完全可能的。我国 2004 年复种指数为 1.26,考虑到生态建设和农田休耕等要求,确定 2030 年的复种指数为 1.2. 按此计算,到人口高峰期的 2030 年,我国具有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农田需求量为 1.04 亿 - 1.19 亿公顷,由于农业经营有一定的风险性(自然灾害、制度风险等),经综合考虑设风险系数为 10%,则基本农田的需求量为 1.144 亿 - 1.309 亿公顷,即 17.16 亿亩到 19.635 亿亩。

三、现在还有必要维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么 03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预期 2020 年、2030 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 1.8,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 2030 年前后达 14.5 亿人的峰值。2019 年中国总人口为 140005 万人,首次突破 14 亿,较 2018 年增加 467 万,人口增量持续收窄,自然增长逐渐放缓。1949 年中国人口(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华侨)5.4 亿,1981 年突破 10 亿,2019 年突破 14 亿。中国人口从 8 亿到 10 亿,花了 12 年;从 10 亿到 12 亿,花了 14 年;从 12 亿到 14 亿,花了 24 年。2016 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预估 2020 年中国人口为 14.2 亿人,要达到这一预期目标需要 2020 年中国人口增加约 2000 万,显然是不可能的。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对中国人口有 9 个预测方案,其中中方案假设 2015-2020 年、2020-2025 年、2025-2030 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 1.70、1.72、1.73,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 2031 年迎来 14.6 亿的峰值。此外,其低方案假设 2015-2020 年、2020-2025 年、2025-2030 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 1.45、1.32、1.23,人口将于 2024 年达到 14.5 亿的峰值。中国先后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 1950-1958 年的年均 2100 万,1962-1975 年的年均 2628 万,1981-1994 年的 2246 万,之后逐渐下滑至 2003-2012 年的 1600 万上下,其中 2012 年为 1635 万。中国总和生育率从 1970 年代之前的 6 左右,降至 1990 年的 2 左右,再降至 2010 年后的 1.5 左右。第四轮婴儿潮原本应在 2010 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独生子女政策终于有所松动,2012 年末中央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2013-2015 年出生人口分别为 1640、1687、1655 万。2015 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 2016 年达 1786 万、创 2000 年以来峰值;但 2017 年即下滑至 1725 万,2018 年再下降 200 万至 1523 万,2019 年为 1465 万。可以看出,即使面临人口下滑的长期趋势,但峰值人口比预计的减少 2%,不足以影响 18 亿亩的大数。耕地红线对生态和粮食安全有极大的保障作用。民以食为天,毛泽东四言诗: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形象的体现了中国人对粮食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粮食对人口的制约。金圣叹点评中国历史长期处于一乱一治的循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盛世人口繁衍过快引起粮食紧张,导致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尖锐,乱世易子而食。中国很多战争,都是由人口密度过大引起的,最终以人口大幅度减少而结束。18 世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因而造成人口过剩,不可避免地出现饥饿、贫困、战争和失业等现象。1974 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无法养活 10 亿人口;1995 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其书籍《谁来养活中国?》中,再度表达了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全球的粮食生产可能难以满足中国未来巨大的粮食需求。某些经济学家希望把群众对房价的怒气转移到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上,认为都是由于耕地红线导致建设用地减少,房价暴涨。并提出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允许购买境外粮食可以降低耕地保有量。且不谈房价高涨是否是由于耕地红线或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以同样国内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比例较高的猪肉为例,只要有 10% 的缺口无法满足需要到国际市场购买,囤积居奇的投机商会把价格炒到天上去。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掌握了粮食;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对于粮食安全保证来说,耕地数量的保障是基本条件。严守耕地红线,才能保障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意袭击所击垮。《战国策》写过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想吞并边上的郑国,奈何当地民风彪悍,担心代价巨大。有大臣献了一策,派人教郑国养蚕,同时大幅提高丝绸收购价格,降低粟米价格。郑国人纷纷弃耕养蚕,第二年楚国宣布不买丝绸,同时抬高粮食价格,郑国不战而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写道:“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保护中国自主自立于世界的能力。

18 亿亩耕地红线现在怎么样了?

半川先生 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5,040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朋友们,为方便大家阅读,我把每次更新之间用很大的空隙分开了(很粗糙的处理手段哈哈),每次更新之间的内容基本都是比较独立的,但是连贯看更好! 原答案————————————— 谢邀。(这问题答着答着跑偏了,更多的提到农村和土地的问题了) 中国的耕地红线一直都在,且寸土不让! 因为在各个地方向上汇报的资料里有土地一项,讲到土地问题就会讲占补平衡,但凡占用多少耕地就应该开垦多少补充,在这方面国家是严格把控的。 但也不是不存在造假问题,毕竟有关官声政绩问题,不过总是少数,因为这个问题有点严重。可能以次充好会严重一些。 回头来说耕地红线问题。 这点咱们得说公道话,中国政府难,真的太难了,中国人民也难,中国农民更难! 但凡说到耕地问题,一定会牵扯到三农问题,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又绝不能分而论之,三者是一个综合体。(我答问题不设字体加粗那些,太麻烦了,大家将就下看) 1. 为什么要死守 18 亿红线 18 亿是保证中国人民温饱问题的底线!平均而言,在杂交水稻推进之后,天气等自然条件最理想状况下,用光温生产力的算法,每亩地每年折合水稻产量大约是 1100 斤多些,按比例去糠后大约是 800 斤左右,而我国纲要中规定人均粮食水平为 389 公斤。则按该算法,一亩地 800 斤,大约可以满足一人的粮食需求,而 18 亿亩在该情况下可以养活 18 亿人。 但在实际上,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是一个自然灾害很多的国家,旱涝等天灾一来庄稼粮食就没了。事实上每亩地较为理想的状态每年可收获 650 斤左右的粮食。按这个标准来算,养活一个人需要 1.19 亩地,而为保证粮食水平能在温饱以上且较强的抗逆性能,所以一般人均一亩三分地,14 亿人算,共需要 18.2 亿亩地。而农村人口大约 9 亿人,所以有人均不超过 2 亩户均不超过 10 亩的规定。 18 亿亩耕地是保证中国人口吃饭的大问题,我曾经想过世界分工问题,如果中国在世界分工上搞第 2-3 产业,从人少地多的国家购买粮食,那么土地非农使用可以使中国迅速富起来,但是从这两年的猪瘟来看,这是不可能了,帝国主义巴不得我们出问题,哪还会卖粮食给我们,目前的猪肉已经涨到了 30 + 一斤了,直追牛肉价格。想想当我们自己不能养活自己的时候,怎么要求别人养活我们? 所以才说中国人自己养不活自己,世界上就没人能养活我们! 2. 中国农民是最辛苦的一个群体 中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只能维持温饱而这个问题还将会持续很久。中国农民分为 3 类,纯农民,半工半农,纯工农民。 —- 纯农民以种庄稼为职业,上面提到了有个人均不超过 2 亩的线,所以意味着农民除了一亩三分地的收入用于自给自足外,剩下只有 7 分地的可支配收入,一亩地 650 斤,年可支配一共 0.7×650×1.2=546 元!除了这个外,几乎没有闲钱!但是纯农户一般为种田能手,通常承包他人不种的地,所以年可支配收入也还能达到 2000-5000 元左右。 —- 半农半工户,一般由年老的父母在家种田,用种田保障自家粮食问题,还能有一点点盈余,此外由夫妇在城内务工,从近段时间的调研(在广东梅州调研)来看,这个算绝大多数。但同时仍然大多数人达不到在城内居住的工资水平,只能用工资改善农村生活,使自己在农村获得一个较好的生活条件,修建新房等,农村很常见。 —- 纯工农,纯工农就是进城务工农民中的佼佼者,他们有较强的能力可以适应城内生活,能在城内定居下来,或者通过将农村土地出让给集体的其它农民,从而获得一个进城的启动资金能支持进城做点小生意,或者其他工作维持生活,融入城市。 所以农民想要获得一个较高水平的生活是很辛苦的,但也不是达不到。值得一提的是,所有人都知道粮贱伤农,但事实上,粮食价格不得不贱(隐形红线,普通的大米价格一定不会超过 3 元),粮食价格一升,伤的最终还是农民。 3. 中国土地制度 实话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聪明且勤劳勇敢的民族。 除了中国谁能想的出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这套制度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只有中国人想到用到。而且我认为这个制度是解决王朝末期土地兼并问题的一剂良方。 城市居民能在城市中谋求工作,满足自己生存问题。农民则在农村用一亩三分地满足自己需求,当过了几十年,人口变动之后,例如两户人,A.B,最开始都分了 10 亩地,A 娶了老婆,但是只生了个一个孩子,B 娶老婆生了 3 个儿子,24 年一代人的算法,48 年后若再结婚,不生孩子的情况下,B 户比 A 户多 4 人,若生孩子可能多更多。这时人均耕地少了许多,在古代私有制制度下,人多的户,土地越分越少,直至吃不起饭。而集体所有在过了几十年后可以按情况调整土地,维持土地数量,像有些地方想出的两田制,或者 3 年小调 5 年大调等规定,充分保证了农民生活问题。 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就不得不保证 18 亿亩的红线,因为这是保证中国人不会饿肚子的一个红线。因此不是所有的农村都会拆掉修城市,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拆迁户是一部分,不可能人人都是拆迁户。所以靠拆迁富裕的人毕竟少数。 但由于土地位置的因素,导致非农使用的极差收益也不同所以不同地方比拆迁价格是不公道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照搬西方那套,鼓吹完全市场经济,提倡土地私有化,实际上国际的学者这样说比较多些,而国内只敢说永佃制。假如说土地允许自由买卖,那么将会有很多人失去土地又找不到工作,产生大量贫民窟,重现土地兼并与大地主现象。如同印度等国,他们的城乡贫富差距确实比我们低,而这样的数据却是引进了大量城市贫民窟,降低城市平均水平,提高农村水平做出来的,这样的降低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本来说红线问题,一下子又扯到三农,下车了,有空补充。。。 ———————————————————————————— 针对评论添两点 A . 有关良田造房,沙漠开垦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土地资源极端有限,优质土地分布于黑河 - 腾冲(事实上这条线还应该向东平移许多),而真正优质适用于耕种的东北的平原地区,华北平原,江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成都平原,这些地方是用于耕种位置最好的,还有周围地区。而其它位置的土地条件都较差,所以我国的土地资源有几个特点:a 分布不均匀,b 土地质量差异大,且优少劣多,c 人均少(远远低于世界水平),d 土地后备资源集中于西北地区。 按照用途最优来看,这些地方(华北平原,长三角,珠三角,成都平原)似乎也应该像东北的平原一样用来耕种最好,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使得我们必须用投入产出与利益最大化来考虑问题。土地的非农使用能够获得百倍与农业的效益,但这是基于土地位置的特殊性的前提上的。如果在一个非常偏远的山区,有一片土地,那么这片土地的非农使用甚至效益没有农业使用效益高;而在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周围华北平原,(虽然这些地都非常适合耕种),它用于非农使用的效益往往千倍甚至万倍于农业使用,而它农业使用的效益往往比偏远山区那块地农业使用效益又高不到哪里去,所以政府会占用这些优质的地用于非农使用,在其它地方开垦补充。 B 有关土地集约使用与兼并问题 这个问题点得很好,首先明确一点,土地的集约使用的效率确实比目前散乱的小块土地利用效率高许多,这一点政府不可能不知道。但问题是不好解决! a 中国有大约 8 亿农民(农村户口),剩下城镇 6 亿,贺雪峰曾经有个观点,叫 “如果能让 8 亿农民养活 6 亿人的局面扭转成 2 亿农民养活 12 亿人的局面,中国就可以解决三农问题” 云云,紧接着又阐述了如何扭转,但是发现中国除了不需要 8 亿农民,也同样不需要多出 6 亿工人啊!我们试想,土地集约使用,那么多余的农民去哪里找工作呢?他们将会是失去土地的那一批人,即完全失去土地那一部分收入,纯打工,哪有这么多工作机会提供给多出的 6 亿人?即使有,我在上文也阐述过,农民一般需要城内的打工与农村的收入才能维持一个较为体面的生活,失去土地收入的农民光靠打工根本不太能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 b 所以农村散乱小块的土地,只有 2 个目的!!!第一个虽然效率低,但是只要保证能供应中国人口吃饭就行;第二个,农民群体不能乱!!!!中国 8 亿农民,十万分之一的人乱聚起来就可以有陈涉吴广的规模了,万分之一就是长征人数的两倍了,千分之一就足以动摇国体了,所以中国农民乱不得!唯一的办法,牺牲一点效率,换稳定。 c 土地的兼并,在我看来,我认为国有与集体所有制是历史至今最好的土地制度。反对土地私有,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走到末端都会出现土地兼并问题,产生大地主剥削人民,而集体所有在一段时间土地分配出现不公平之后可以及时打乱重分,这是很好的一点。发布于 2022-05-15 11:31 ・ IP 属地山东

如果全球都停止出口粮食,中国能否自给自足?
鉴于现在越南等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出口粮食,疫情对世界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到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产量,那么中国这次会面临粮食不足的危机吗?中国的耕地足够吗?
关注者
3,228 被浏览
9,781,139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11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当然可以自给自足,粮食危机市值世界范围内,中国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耕地的 18 亿亩红线不能动,但要说饿死人那是不可能的,印度粮食产量比中国少很多,人口居多,结果是粮食出口国,中国粮食产量巨大,是粮食进口国,为什么呢?中国提高人民的吃饭上面的生活品质,未雨绸缪罢了,印度人吃的极差,太穷了,粮食吃不起还要出口,这就是这个世界,大家感恩出生在中国吧,不用过多担心粮食危机,你能想到的政府早已有所安排和准备,无需担心。
假如世界爆发超级粮食危机,中国为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发动全国所有青壮年下地干活能否提高粮食产量?
没必要,即便是世界爆发超级粮食危机,中国也有饭吃,不用担心饿死人,不可能的,吃的比以前差点罢了,中国的化肥产量很高,土地收成与化肥的使用直接相关,想提高粮食产量的话,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就行了,至于是不是青壮年大家不用操这个心,大家不知道农村还有老头种地吗?年轻人打工,只有忙不过来时年轻人才回来插手帮忙。
现在是全球化市场,平时粮食很便宜,农民种粮食国家要给补贴的,真要到了哪一年粮食危机,没法进口粮食,中国自然有中储粮的储备和加紧种土豆,这些事情没问题,过去了粮食危机,粮食还是会便宜,不可能全世界粮食市场停止交易的,真要是好几年进不来,那就多吃几年土豆,没啥大不了的。
请问如何理解「缺粮 10% 的结果不是粮食涨价 10%,而是一直涨价到饿死 10% 的人为止」这句话呢?
先不说别的国家,中国是不可能饿死人的。
首先,我坚决支持国家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但也无需过于担心,现在有的地方退林还耕,此次还耕中的林地,原本的地就应该是耕地。在管理不严格的时候从耕地变为经济林地,再严格起来从经济林地变为耕地,这叫损失吗? 有说荒地没人种的,有说不希望土地开始流转造成失地农民的,还有人说被退了林的果农很惨。 我只能说,根据我们这边的情况,土地是必须大规模流转起来的,因为真的没有任何个人愿意小规模地种地。土地流转还有租金,荒在那里就什么都没了。所以土地流转还是要搞,农民进城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老年农民去世,经过两三代的更替,农村人口肯定大量减少,农业机械化和集体农庄不可避免,还是要未雨绸缪才好。
至于网友担心的灾荒年份,有我国的土豆做主粮战略和大量的化肥以及蘑菇种植技术,要想饿死中国人是不可能的,朝鲜为什么发展蘑菇工厂?不占用耕地,产量大,营养高,生产周期短是重要因素,值得借鉴,真要到了紧急情况可以大规模推广。

假如世界爆发超级粮食危机,中国为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发动全国所有青壮年下地干活能否提高粮食产量?
能否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关注者
314 被浏览
325,389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没必要,即便是世界爆发超级粮食危机,中国也有饭吃,不用担心饿死人,不可能的,吃的比以前差点罢了,中国的化肥产量很高,土地收成与化肥的使用直接相关,想提高粮食产量的话,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就行了,至于是不是青壮年大家不用操这个心,大家不知道农村还有老头种地吗?年轻人打工,只有忙不过来时年轻人才回来插手帮忙。
现在是全球化市场,平时粮食很便宜,农民种粮食国家要给补贴的,真要到了哪一年粮食危机,没法进口粮食,中国自然有中储粮的储备和加紧种土豆,这些事情没问题,过去了粮食危机,粮食还是会便宜,不可能全世界粮食市场停止交易的,真要是好几年进不来,那就多吃几年土豆,没啥大不了的。

如何看待温铁军教授越来越火?
关注者
11,748 被浏览
10,231,513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哈斯塔
ai 博士.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 || 反对任何立场的极端化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温铁军的路线看来被中央彻底否定了。温铁军提倡的是保自然村,留住农民的同时促进市民到乡下置业和创业。温铁军并不相信中国能走集约化农业。他提倡的是小农经济配合上全国性的农业协会提高小农议价权,从而进化到生态农业。不过现在看来,国家的政策和他的想法正好完全想法。
国家要的是全国范围内 “农村人口市民化”。而大量人口市民化之后,农田自然会进行集约化农场化运作。
国家有没有房地产的考量我不知道,暂时也不讨论。但是显然,国家认为机械化集约化农业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比小农强
编辑于 2022-05-09 21:04 ・ IP 属地江苏
我的回评: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IP 属地山东 · 刚刚
温铁军的路线我个人也不赞成,要往长远看,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知道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过上几代,哪里还有现在的这些农民的生活方式?国家的县城化可能有分散风险保留向越南转移的低端产业的考虑,但从长远考虑,城市化是最终的结果,还是不要浪费资源在曲折的实现过程上为好。

温铁军理论中有什么缺陷?
关注者
2,368 被浏览
2,210,101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10 人赞同了该回答
温铁军的路线我个人不赞成,要往长远看,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知道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过上几代,哪里还有现在的这些农民的生活方式?国家的县城化可能有分散风险保留向越南转移的低端产业的考虑,但从长远考虑,城市化是最终的结果,还是不要浪费资源在曲折的实现过程上为好。
正义的力量 46 分钟前
温老师不是想法不对,是城镇化加速推动着这一走势,利益集团在推动政策方略,最后苦的还是底层农民。居无定所,老无所养,病无所依;我们要讲良心话,做良心事,看看乡村老人现实生活,你就明白,农民有多难,城镇化让他们更是难上加难!
我的回评:
农民在当年搞工业化剪刀差的时候的确付出了很多,是受了委屈才能实现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但是从长远看,农民固守农村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农村里用不了那么多的种地人口,随着老年农民的逐步去世,新时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周边转移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光想着搞生态农业,精细化和无农药高品质化就掉入了小市场的陷阱,全国没有这么大的市场,我的想法不是城镇化,我的说法中连县城都认为低了,不能浪费投资,应该直接城市周边化发展,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不是简单地理解,例如谁都知道吃花生油好,但是全国的饭店里不是大多是转基因豆油吗?便宜的调和油的成分能比贵的花生油好吗?文字噱头罢了,市场经济下,谁能要求饭店用花生油做饭?同理,市场经济是自发流动的找平行为,不可能精细化农业产出的昂贵食品占主流的,袁隆平院士推广的高产水稻好吃吗?不好吃,多用于米粉加工等,但非常有意义,对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巨大,温教授的生态资本化和管理精细化我个人认为虽然是他亲自实践得出的结论,但我个人认为什么是市场化呢?不是靠着几块试验田和村落的手把手的派上人多少年的管理改造和试错,而是在老年农民去世后,新型农民大量转化为产业化工人后,有村委会和产业化资本自发形成的市场化农业,18 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但其它的事情可以灵活,市场经济下要在城市管理级别的分管部门的党委的协调下实现混合所有制,灵活参股,给民营企业灵活性,但不能形成垄断,市场化经济的效率才能达到高效,把蛋糕做大,温教授的报告我去现场听过,对于他我也很敬佩,扎根农业不容易,但我还是主张眼光放长远,城市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浪费钱财去封堵这个行为是不明智的,宜疏不宜堵。
正义的力量:
有道理,我一直不理解这个观点,但是从市场整体趋向判断,你的判断与想法是对的,老农慢慢消退后,农场化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模式也会快速推进;作为发展观点判断,未来农村生态化,农产品无害化,产品流通物流介入,我觉得是一种必然的趋向性选着,温老师岁数大了,他从环境生态与生命第一的角度支持小农经济,支持生态多样性农村建设,但有些趋势不可逆转;但城市返村回流,在未来会成为一种趋势,具体多久谁也不明。
我的回评:
不客气,闲聊共同探讨罢了,现在是无序与有序并行,既有自发的方向,也有回流,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些个别有财力的人是愿意回到农村的,未来的农村是会有能人跳出来组织生产和建设新生态的,利益面前总会自发地有能人出现,这是市场经济的魔力,原来搞的新农村建的房子太好了,在我眼里是浪费,现在镇和县城的大建筑群我个人也不赞成,从长远看也是会闲置,不能因为现在的红火就只看五十年,我认为日本的现状是要为我们总结的,有些趋势无法阻挡,孩子上学要接受好的教育资源,只能向上发展,此问题无解,农村若最后剩下光棍懒汉和二流子的话,对于想正常生活的妇女也是个危险,随大流是老百姓的选择,哪里收入高就到哪里去,土地兼并产业化经营,土地流转,农民拿收益,这个收益需要村委和产业集团博弈,达到一个平衡,是充当产业集团的员工还是外出打工都是自愿的结果,市场经济下能让人心甘情愿的只有钱,也就是利益。我的一家之言,见笑了,再见。
我曾经写过文章 从回不去的故乡看中国农村特色产业差异化生存及房地产发展趋势
抑郁失眠
大家如果看陕北二后生给留守农村老年人做饭的视频就可以看出 陕北很多农村几乎没有年轻人 都去城里或者县城了 或者去镇里谋生 孩子也带着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老家只有老年人 我为什么谈的是生活的变化呢 生活方式决定居住方式 要往前看 如果这些留守的老年人在二三十年年老去世了 已经适应了外面生活的年轻人中年人还会回来农村延续生活吗 需要考虑 看看现在的日本就知道 农村和乡镇破败的房子太多了
陕北 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 家乡全是山 干旱少雨 若种粮食 产出很少 若种果树 照样需要水 那儿就是缺水 那怎么办 这属于回不去的故乡 那就沉住气在城市里发展吧 平原地带的区域 气候适合种粮食 若是成片也适合大片集中机械化种田 有的农民分到的土地还不到一亩 只有几分 平时种地也就是不买口粮了而已 上学等费用还是需打工 把地包出去也不过六百或八百一年的收入 这种情况下土地流转也是好路子 不惦记老家这一点土地了 融合到城市做个新城市人
为什么呢 城市提高了效率 有挣钱的机会 人需要到能挣到钱的地方去才能生存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群居动物 不可避免地要为孩子的教育发展做打算 还要攀比 所以最终的目标还是大城市 但大城市竞争激烈 也不一定能挣到钱 这就有了分化 下面就根据几种情况来进行一个分析
好学校都在县城 农村镇里只有小学和部分初中 想上好的学校就得去县城上 特别针对家不在县城的学生来说 相当一部分是寄宿制 这和城市不一样 城市是高中才寄宿 县城反而住校早 农村的年轻人回到县城生孩子是可以的 现在基本都有车 两头跑的状态 住在县城算是陪读 我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给台胞盖 3000 套使用权房子的方案除了作为台胞躲避战争风云的安居之所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考虑到台胞走后政府可以出租给农村有在孩子要在县城上学需要的农民 这样可以周转 不至于造成以后的浪费 租金估计贵的在大城市边上县城的千数块 偏僻的便宜的不超过 300 元 大家不买房了 经济压力就小了 可以响应政府号召多生孩子了 以后房子不是大问题 生活压力小经济压力小有利于多生 我赞成马未都老先生的教育说法 其实在 80 年代 高中只有两年 小学五年 初中三年 高中两年 大学上两年就行 19 岁参加工作 愿意继续学习的成绩好的继续学习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19 岁工作就行了 上两年大学学的知识足以应付大部分工作了 现在是教育和找工作内卷的厉害 普通岗位就要研究生 学历浪费了 国家取消辅导班就是避免内卷 人才总会脱颖而出的 自然生长或野蛮生长出来的人才才是聪明的 专门培养出来的好是好 有些方面还是要看天赋的 不好比 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实际县城的医学资源是不错的 脑溢血 开刀 ICU 都有 也是正规的硕士毕业医生 农民几乎家家有车 穷的也有电动三轮车 生活范围都扩大了 生活半径都是在县城和农村老家两头跑
中国是个面积很大 地理情况不同又发展很不均衡的国家 历史上群众的文化程度和依赖的收入来源都有差别而且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也就说明了政府适应实际情况而去制定的政策难度也很高 在 1998 年公家单位取消了福利分房这种政策就掀起了房地产市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后还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不大可能 但也会有小波浪 在回答的后半部分我会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房地产变化情况进行解释
中国现在处于巨大的历史进程当中 我们也许每天上班下班 没觉着哪一天特别 这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没有跳出来看问题 才不觉得移山填海般的变化 在三十多年前 农民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刚结束生产队记工分 实现了包产到户 还要交公粮 但以后就是农民工打工潮 包括现在的电商 十几年的光景把销售模式都颠覆了 现在的直播带货和淘宝拼多多也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部分农民也逐渐离开了土地 到了城市和县城过日子 这在最近十年是蓬勃发展的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首先声明一点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 历史的车轮不能阻挡 但可以规划路线 百姓若能看明白大势就根据潮流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 有些人想我能不能不参与这些竞争 在农村或乡镇过自己的小日子呢 我先举个例子 大家知道若要是自己家做饭一般是买花生油 讲究点生活质量的还会买贵的花生油 因为价格贵的是一次压榨 物理压榨 那便宜的不可避免就要用到萃取的化学方法了 但实际上去饭店或食堂吃饭 大部分为了节省成本是采用的调和油也就是主要成分是转基因大豆油 那能不能用花生油呢 高端饭店有用的 但很少 饭店的成本控制很重要 这也是它的竞争力之一 所以资本的作用就是让钱流到最低洼处 这样在同样液面高度时其实产生了最大的效益高度 所以说资本的流动是市场化的行为 只有在城市才能拥有最高的效率和性价比和竞争力 产品并不是最好 但优势最大
中办、国办发文指出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大家低估了县城的关系网了,谁主导是很重要的,离城市近的可以划到城市里,成为城市的一个区,由城市统一作为上级单位管理,可如果县城自己发展,那外面的资本和产业没有门道的话敢随便进到县城吗?有这个胆量吗?如果进去了,是和城市一样的管理上的公平和自主发展吗?
真的要依靠转移支付去实现县城的发展吗?县城会一直保持繁荣吗?能用转移支付的钱一直去维持吗?以后要是人口向城市跑怎么办?现在搞的城镇化建设如果浪费了怎么办?能眼光再放长远点吗?个人人微言轻,但为国家着想的心可是有的呀,心里真着急,想法是好的,还是要深入农村家庭和县城家庭听取未来的打算和意见,接地气很重要,我还是赞成钱要省着花,要看长远,城市化还远远没有结束,应该把资金应用到城市中去,向城市周边转移,不只是人口,产业也是如此,交通搞方便,即使是两头跑也要优先发展城市,这是不浪费的投资。
农村和县城的孩子如果上了大学 也许就留在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 不一定回县城 有一部分父母有可能跟着去了城市 就算留在县城的在年老去世后 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孩子也不会重返县城生活了 已经成为彻底的城市人口 所以从长远看县城的房子必然空置率在多年后会大大提升 会出现现在看到的日本的农村和县城人口缺乏的情况 而现在为了眼前的居住需要盖大量的商品房 农民掏出所有的积蓄去购买商品房从长远来看是不合适的 最后会构成浪费 房子会过剩的 县城不是是很多人都会想回去的 熟人关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县城的阶级固化程度可比城市高 想摆脱裙带关系的关系网不那么容易 各地出身不一样的人各有考虑吧
现在中国城市的房子从长远看不但不是盖多了 而是盖的远远不够 现在关键是钱从哪里出 指望着刚需吗 刚需手里不一定有钱 还需攒钱 暂时还需要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去撑过攒首付的时间 其它的居民存款和投机资金可为国家所用 别总想着高收益 国债水平的收益才是正常收益水平 把这些闲钱引到合适的蓄水池中去支援国家的基础建设的发展
中国现在虽然人均住宅面积已超发达国家 但农村的住宅不应该统计在内 农民工在城里打工谁不想在城里有套住宅 要是有个底层商铺家里老人卖个菜就更好了 不是不想要而是没有这个闲钱 有钱后这个想法会实现的 城市化远远没有结束 得达到百分之七十才能停下进行修修补补 早着呢 为什么国家不这样宣传 国家是实干 干就是了 说这个干啥 明面上说农民工没钱别来城里买房子买商铺这不是拉仇恨吗 中国的建筑行业还有大发展 已经批下地铁项目的城市围绕地铁环线还有建设高潮 中国的大飞机接着迎来很多国内订单 为什么以前不多买飞机 这个红利应该让中国自己的企业获得 随着大飞机的项目开展 中国的机场还要有大发展 机场建设 周边配套建设都是很大的建筑工程 长期向好 另外阿联酋 埃及 毛里求斯的国外的机场地铁酒店购物中心桥梁基本是中建字头企业中标施工 虽然艰苦 收入的确高 房地产行业还会有大发展
日本当年崩盘了 泡沫巨大 但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崩不了盘,可以有序发展,现在是刚起步而已。
经济只有运转起来,才能在里面产生钱生钱的收益和实现财富的分配。
现在仅依靠税收来完成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现在看起来还不现实, 绝大多数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大。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农村的住房随着城市化和农村老人的去世不应算入人均住房面积,农村的人口会越来越少,城市的住房建的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不是过剩,而是百姓的消费能力还没达到,随着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向城市靠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历史的洪流,日本是前车之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人口减少是放眼可见的结果。
房住不炒是对的,但土地财政暂时还是不能抛弃,政府急缺财政资金,公共支出在现在新冠疫情都不容易挣钱的情况下只依靠税收是很难充足的,国家对房地产松绑有利于房地产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复苏,土地出让金对财政收入来说也很重要,但不能象现在过于简单的放松,还是应该有相关的措施和引导,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结束,大城市的聚集不是以主观的政策限制就能控制住的,如果这样的话,也阻碍经济的活力,一二线城市的老旧小区应通过政策引导疏散到四五线城市中去,有利于一二线城市的拆迁,人员还需加强流动,大学生到大城市去实现集合起来的创造力的爆发,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整合旧房待拆迁房屋进行廉租房提供的措施,四五线城市快速去库存,房地产开发正常运转起来,但县城的住房建设要受控制,以租赁后转为主,否则会造成以后的浪费,城市化还没结束,最终县城的住宅需求会大幅下降,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的房价肯定是和国际化大城市例如纽约巴黎伦敦东京接轨的 这个价格肯定是高昂的 不是一般以能负担得起的价格 在伦敦等地 也有食利阶层 靠着祖先留下的房屋出租收取利益 实际上能支付得起高昂的房租的人是能在所在行业能有一定发展领取高薪的人 最终如果愿意的话 他们能买得起住房 但是那些出租房子的人会在未来的对多套房屋征收房产税的政策中衡量利弊 是否继续持有房屋 这就给房屋的流动性带来了活力 有利于参与高科技行业拿高薪的年轻人留在这个城市 至于普通行业的年轻人也会在房管局公司向外出租的房子里找到落脚之地 但这个租房管局公司福利房子的时间有限制 例如年龄不超过三十五岁 那但随着自己事业的发展 如果自己挣不到高薪 高企的的房价会让他们萌生退意 也就回到了故乡或者下一级生存压力较小的城市去发展 至于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老年人 随着年老生命的交替也就慢慢退出了 旧房子迟早要拆迁 一二线城市还是需要新鲜血液 特别是能创造出利润的新兴行业来进行人员的更替 所以对于老年的居住条件差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 不如未雨绸缪 采取我说的在三四线城市无成本买房的策略 既有了房租收益的补贴 不用付首付 月供由原先城市的房管局公司的房租收益直接划拨 也用不到钱 至于购买的房屋的位置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有的想回老家所在的城市 有的想去风景好生活便宜的地方 有的不想离孩子距离远 例如老北京的 可能就会选择燕郊之类河北的地方 这些选择与自己的房子出租的市场行情与要购买的新房的首付数额都有很大关系
城市更新是否会成为未来地产的重点?
专题收录
「十四五」规划下中国房地产业的未来与展望
城市更新当然会大发展,早晚大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还是要置换成大户型的,我的方法是把问题向后延,让子女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置换到大户型,最终提高整个城市的居住品质,也有利于以后多年后对本地的多套房收取房产税,房屋债券随时都有,拆迁随着房屋的变旧和规划的改变是个持续的过程,蓄水池可以建,有政府的信用背书,不会造成美国雷曼事件次贷危机,另外在把首付抽回的过程中,因为房地产开放商想要搞拆迁拿地必须向地方政府支付费用,赔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干,免费的房票面积填补进去再加上抽回的首付都是成本,即便这样,大户型房子在一二线城市也是价值很大的所在,在拆迁户子女的大户型置换的需求中,房地产开发商不会赔钱的,现在对于改善型住房有这个需求。只要能运转起来,当年的发行房屋债券的首付的小钱不是问题。
住房面积的大小也影响生活质量,家庭成员除了夫妻外孩子和老人每人一间自己的房间能提高幸福度,通过拆迁置换改变城市的规划,该拆除的破旧小区就拆除,该留白的区域建设街心花园,该盖高层的该高层,愿意在老家城市或者附近城市拥有房产的是享受类似于前苏联的百姓的林间别墅,也是为自己留后路,总要有个居住环境和条件好的愿景才有生活挣钱的奔头,虽然钱财为身外之物,但只要活着,除了服务大众利益他人之外,还是要有个打发自己时间的乐子,总要有个消耗掉精力和钱财的地方,城市旧貌换新颜,都赏心悦目点,值得保留的老建筑和新规划的方便社区交相呼应,和谐共处,这才是城市建设的目标,消灭鸽子笼住宅和破旧楼房小区,人员自愿合理流动,鼓励年轻人跑到大城市来发展有利于经济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中国的城市化是不是快要结束了呢?统计数据还应包括县城人口和乡镇人口吗?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不知道 IP 属地辽宁 · 5 小时前
朝鲜为什么不建满足所有朝鲜居民的高楼大厦? 为什么不开启城市化?
是朝鲜人不愿意进城住高楼大厦,非得住乡下泥土盖的草屋吗?
同理,我们能不能继续城市化,答案是不能。(不是我们不想继续城市化,而是我们做不到,没能力把更多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作者) 回复不知道 IP 属地山东 · 4 小时前
谁说的?时代是发展变化的,你不要停滞不前,七十年前还吃大锅饭呢,三十年前还要交公粮呢,现在哪还有这些事情?城市化是必然的结果,农村种粮食用不了那么多人口,肯定要解放生产力,摆脱土地的束缚,很多农民会成为产业化工人的。中国能做到的,暂时做不到不代表以后做不到,市场经济下是灵活的,产业灵活新行业和传统优势行业都要大发展。
你别逗 IP 属地山东 · 2 小时前
中国城市化 70% 就已经到头了,那 30% 根本做不城市化,目前已完成 65%,而目前空置的房子早已超过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
踟蹰无语静观天地​ (作者) 回复你别逗 IP 属地山东 · 刚刚
第七次普查全国人口共 141178 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9 万人,占 36.11%。
但不要被这个数据误认为是城市人口,我说的城市化既不包括县城,也不包括镇,这是主力,只有一二三四五线城市才可以说是未来大量人口不可避免的聚集地,六线城市以下也可能快要到县级市了,连制订标准也没有,现在的人口在城市的毕竟是少数,县城和乡镇最终的结局是人员会大幅减少,现在早着呢,你说的 65% 是达不到的,2020 年常住人口超过 1000 万的大城市数量已达 18 个。这 18 个大城市人口合计达 2.75 亿,约占全国人口的 19.5%。30 城全域人口已超 800 万,多个三四线城市人口逼近大城市,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些普通地级市的人口众多,但大部分人口都在下辖的县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并不大。我说的县和乡镇的人口数量不计入我说的城市化,所以离百分之七十的城市化还早着呢。
房地产泡沫会直接破解还是慢慢压缩,最有可能以什么方式结束泡沫,开启下一个周期?
我不承认房地产存在泡沫,城市化进程远没结束,盖的房子考虑农民进城了吗?该的数量连城市人口都不能很好地覆盖,农民都没考虑,以后进城的农民住在哪里?国家光盖廉租房吗?土地是有其社会属性的,土地出让金对于地方政府很重要,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在别的税收远远不够的情况下,土地财政是不能被抛弃的,房地产的发展要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而不是整天咋呼着有泡沫。
土地财政暂时还是不能抛弃,政府急缺财政资金,公共支出在现在新冠疫情都不容易挣钱的情况下只依靠税收是很难充足的,国家对房地产松绑有利于房地产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复苏,土地出让金对财政收入来说也很重要,但不能象现在过于简单的放松,还是应该有相关的措施和引导,下面给出解决方案的参考性思路。
作者:抑郁失眠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944219/answer/23938750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奇帆同志的土地流转方案是开创性的 很有价值 启发意义也很大
我是无名之辈 借鉴黄奇帆同志的方法去实现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展望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收取问题
我构想了一个既购买三四线城市又保留本地住房面积的流转方案 这是借鉴黄奇帆同志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地票方案的方法 以新闻中的山东菏泽为例 房价大约是五六千一平方 一百二十平方大约六七十万元 以七十五万元来计算 首付百分之二十就是十五万元 地方政府可以配合一二线城市的房管局出台一政策 由一线城市政府部门发行一种房屋收益债券 有地方政府的信用做抵押 收益率等同于国债或者稍高 因为本来每年卖国库券的时候老年人几乎要排队 买不上 这个需求是有的 政府就把这个想置换买菏泽房子的十五万首付给支付了 政府把一二线城市原先的旧房收回出租 政府给予原先的旧房子房主以原来城市的房票用以以后拆迁或新建住房时用来折换面积 买的新房房子抵押给银行 谁去还月供呢 因为原来的旧房已被政府收回房管局 房管局可成立一公司专门运营此类房源的出租运营问题
财政部表示,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释放了哪些信号?
依靠税收来完成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现在看起来还不现实 绝大多数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大
房地产税的金额太少了 暂时无法完成国家急需的财政资金的需求
大家都很担心地方财政的问题 地方政府不好卖地了 地方财政吃紧 本来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就是很大的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子卖不掉 不再继续买地 政府的卖地收入得不到 有个别地方的公务员工资都面临着压力 怎么办呢 下面给出解决方案的参考性思路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一(综述)
说明:这一系列文章由四篇文章组成
一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一(综述)
二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二(土地财政的去留问题探讨)
三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
四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四(跨年代的房产税逐步收取时机问题探讨)
背景与引子:
这几天有一问题 也是新闻 如何看待山东菏泽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20%?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这个问题出来后短短不到两天就有 1268 个回答 大家都很担心地方财政的问题 地方政府不好卖地了 地方财政吃紧 本来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就是很大的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子卖不掉 不再继续买地 政府的卖地收入得不到 有个别地方的公务员工资都面临着压力 个别地方居然交警罚款的收入加大了 竟然占据了地方政府收入的相当大的份额 依靠税收来完成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现在看起来还不现实 绝大多数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大 即便是依赖性最小的深圳 也有一定的份额 大多数地方是没法和经济高度发展的深圳相比的 另外 地方政府除了正常开支外 还想本地大发展 全国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富的富 穷的穷 很多地方都是靠着转移支付来实现地方政府的运转的 有个别的地方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动辄需要投入多少亿 就是想依靠转移支付 自己能提供的配套资金只有几千万 想向中央政府哭穷 富的个别地方就想是否藏着掖着 大家都想本地大发展 这个愿望是好的 但干什么事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中央政府可以有引导 但是个别地方政府不管不顾的追求大发展 逮住中央的钱狠花 这个做法是不是有些自私呢 我想起了原来的南泥湾精神 大家凭借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南泥湾的大转变 真是令人惊喜赞叹 但现在地方政府伸着手张着嘴向中央政府要饭 怎么就不是那么回事呢 地方上的发展固然很重要 国家要平衡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但有些地方明摆着是人口流出城市 还在大兴土木 搞城市化的高大上的建设 把城市搞成个遍地高楼大厦的混凝土建筑群 这得投入多少资金 什么时候才能在城市化带来的集群和高效效应中把钱挣回本来 管理者算过这笔账吗 能先不看 GDP 和政绩真正地为自己所在的地方做长远打算吗 能为中央政府省点钱吗 能减轻点百姓的负担吗 能把资金投入真正的实体企业中搞活经济吗 这都是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有部分网友担心政府少了卖地收入 又在讨论房产税的问题 想把这个房产税的问题提到现在来 实际上好几年前就一直讨论这个问题 但现在时机成熟吗 有的大城市的居民住着以前便宜但现在价值五六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房子 挣着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 和那些每年挣着几十万但背负着巨大房贷压力的年轻人怎么比 按房屋价值的什么比例交 他们交的起吗 能实现社会公平吗 不会诱发社会矛盾吗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在下面的文章中给出解决方案 仅是我的个人思路 属于学术性探讨 与政府制定政策无关 抛砖引玉 集思广益
我曾经写过文章 从回不去的故乡看中国农村特色产业差异化生存及房地产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家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是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了巨大的作用的 这也是一种创新式发展 这也是我国能够在道路建设 基本城市设施 工业用地等方面快速发展 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可以将土地出让金投入城市建设 搞配套 道路 交通 水电气等的施工建设使得商品房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是双赢的结果 当然必须有工业产业形成产业和住宅互相支撑的集群 否则只有住宅 没有产业 也无法做到经济的发展及收入的提高来形成人群的聚集 城市化提供的高效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这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城市便利性的提高 房价的上涨 地价也在上涨 最终形成一个越来越大规模的房地产市场 土地出让金政策使得地方政府投入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解决了 那国家税收用于公共服务支出的钱就相对宽裕了 国家的税收用在军事上也是这几年航空母舰航天航空大发展的原因 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前实现了大量基础性建设的完成 看看现在的农村年轻人 还会有父辈的去工地忍受艰苦的条件去打工的干劲吗 有的年轻人已经连去工厂上班都不想去了 宁肯做个销售 房屋中介 保安的工作也不想去挣一天三五百的辛苦钱
那这个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早期已经买房的人享受到了资产的升值 但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低收入阶层和广大的农民 就错失了获得局这个财富增值的机会 这只有后来才能看得明白 城市建设不光是住宅 如果工业用地带来的产业未发展起来 周围人群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 还是会造成住宅卖不动的情况 容易形成鬼城 也会造成开发商的烂账和政府土地的难以出让 所以必须有产业 工业 商业或者旅游 反正不是单纯为了住宅而住宅 那会是无根之木 长久不了
我再声明一点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 历史的车轮不能阻挡 但可以规划路线 百姓若能看明白大势就根据潮流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 有些人想我能不能不参与这些竞争 在农村或乡镇过自己的小日子呢 资本的流动是市场化的行为 只有在城市才能拥有最高的效率和性价比和竞争力 产品并不是最好 但优势最大
若普通百姓不被裹挟着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去 那连挣钱的渠道都很困难了 因为单打独斗的小地方的竞争力与城市的经过充分竞争的竞争力无法相提并论 那就有两种选择方案 一种是**(重点一)加入其中 另一种就是(重点二)搞差异性特色生存** 先说第一种 加入大城市的生存就产生了住房的需求和各种配套写字楼商场学校医院酒店的需求 住房的需求是大头 现在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实际上是落后于高企的房价的 群众的收入水平已经比第三世界很多国家高很多了 例如印度和越南 所以有些低端产品加工业也因为印度和越南的低工资转移走了 但是中国的产业链和配套是最全的 工人的操作水平较高 也易于管理 所以中国加工业还是有优势的 另外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因为中国管控的好 印度越南之类因为疫情也造成了生产上的影响 低端服装鞋子还有电子产业向外转移的速度放缓了 那中国在哪里挣到钱呢 在百姓纷纷融入二三四五线城市后 哪个产业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给大家开出工资来买房呢
实际上下一步中国能挣到钱的市场还是外部的大市场 在新冠疫情下我们虽然现在提倡内循环 把自己国内的市场做大 消费内循环 但实际上马无夜草不肥 只有外部的钱进入中国才会有持续的增长的经济发展和税收 指望着单纯内循环 都只是消费的话 创造的财富都消费掉了 怎么做大做强呢 现在这个情况国家是知道的 这次华为事件被芯片卡脖子已经显示出中国的全产业链必须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行业的全产业链 光刻机 硬件开发软件和模拟仿真软件这些技术 国内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所以国家已把发展此行业作为重中之重 投入大量的投资进入此行业 幸运的是 国内的市场本来就大 也有此类产品的巨大需求 也有国家意志 也有钱 在投入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巨额资金到此行业后 进步肯定非常快 在中国突破了技术关键和生产工艺过程后 世界的集成电路产量必将紧紧的抓在中国手里 这个行业的税收肯定超过政府通过卖地获得的收入 原来说的土地财政就一去不返还了 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集成电路行业上交税收 政府指望卖地的收入那是过去式了 现在有些年轻人已因为买不起房子而躺平了 这是不稳定因素 故以后国家不会再去依靠卖地拉动房地产来实现税收了 让百姓都有地方居住会成为一个简单可获取的事情 廉租房政策必会扩大化 集成电路行业需要不了太多从业人员的 在国家在此行业获得了大量的税收后 其它的行业也就减轻了负担 本来钱就不好挣 老百姓挣的那几个钱在没有很大购房压力的情况下也就生活富足无忧了 大家都步入小康
从上可以看出行业的发展前景不一样 我只是拿出来集成电路一个行业说了一下 其实还有很多行业中国占据绝对优势 例如工程机械 既可以向非洲等国家出口设备还可承揽建筑桥梁施工 都会有大发展 百姓还是想多挣钱 或者不愿到城市来过和别人一样的人生怎么办 那就是前面说的(重点二搞差异性特色生存 这也是分地域和条件的 举个例子 前面说的陕北 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 家乡全是山 干旱少雨 若种粮食 产出很少 若种果树 照样需要水 那儿就是缺水 那怎么办 这属于回不去的故乡 那就沉住气在城市里发展吧 平原地带的区域 气候适合种粮食 若是成片也适合大片集中机械化种田 有的农民分到的土地还不到一亩 只有几分 平时种地也就是不买口粮了而已 上学等费用还是需打工 把地包出去也不过六百或八百一年的收入 这种情况下土地流转也是好路子 不惦记老家这一点土地了 融合到城市做个新城市人
下面我说差异性特色生存的重头戏 一个是有特色资源的 例如种植中药材或者果树或是搞养殖 或是农家乐旅游民宿 或是特色加工产业等 例如假发专业基地 汉服专业基地 棺材生产基地
举例说明 下面为引用 据日媒数据,曹县垄断了日本近九成的棺材。在日本的丧葬习俗中,棺材会与遗体一同火化,而曹县生长的泡桐木——这种当年焦裕禄在隔壁河南兰考县为防沙而推广种植的树木,由于生长快、木质更轻且易燃,成为了绝佳材料。曹县西北角的庄寨镇,是中国最大的桐木加工生产基地,木制品加工产业可追溯到明代末年,更被业界称为木艺之都,尤其擅木雕。合适的木材、精湛的雕工,让 “made in 曹县” 承包了日本人最后一程的体面。2017 年日本东京电视台一档名为《不可思议的世界》的节目中,在介绍日本文化的同时,提到日本 90% 的棺材,来自于山东曹县。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日本人为何远渡重洋来中国买棺材,他们不也是火葬么?原来按照日本的丧葬习俗,虽然和中国一样普遍火葬,但死者的遗体还是要放入棺材中的,而在劳动力昂贵的日本,一具实木棺材的售价高达 20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12 万),而山东曹县所生产的棺材不仅物美价廉(约 200-2000 人民币)还很好烧,于是曹县的棺材就这样逐渐垄断了这块细分市场。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演出服和汉服基地。全县共拥有汉服的商家共计 2000 多个,原创汉服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当然宅男喜欢的 JK 什么的也很可能来自这里。以一县之力,占据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演出服市场,由此衍生出热门的汉服产业,把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汉风唐韵,浓缩成一件件长袖飘摇的服饰,发往全国各地。据统计,曹县的大集镇承包了淘宝 70% 的演出服,镇里有 80% 的村民从事演出服饰加工的上下游产业,可以说一个小镇掌握了一整个产业链,全县 2000 多家汉服产业商家,构成了曹县庞大的 “汉服帝国”。而淘宝百强县榜单上,菏泽市的 2 区 7 县全部入选,曹县更是以 151 个淘宝村、17 个淘宝镇的数量,排位仅次于成名已久的浙江义乌。
那梧桐木有生长周期 本地的用完了还没长出新的成才的梧桐树咋办 这就形成了迁移的生产工厂 迁到了兰考 还可迁到南方种植梧桐树较多的地方 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 所以围绕着特色产品 产业链是发展变化的 跟随者效益和产出 资本的流动是市场化的 这在周围就形成了居住和电商等建筑的需求
前面我说了大量的经济活动 牵扯到人员的转移和聚集 那最终是和房地产有啥关系呢 以后城市的房价是受国家调控的 百姓总得有住的地方 所以廉租房建设或者慢慢下降的房价是政府保障民生和稳定的选择方案 这有前提条件 就是实现了税收的巨量源头的突破 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把全世界的集成电路的产量紧紧的抓在手中 出口一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时代过去了 转向科技富国正是好时机 老百姓经过这么政府多年的教育投入 文化水平提高了 已经具备脱离土地当一个产业化工人的素质 所以等到老一代的农村老年人去世后 没有差异性特色生存能力的农村和乡镇必然慢慢要走向衰败 我们肯定不会让此事情发生 土地流转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把土地集中起来 总有一部分能人会脱颖而出 搞起来新的发展项目 至于县城的房价 也不会高 为啥呢 我到现在为止谈的都是正常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分析 这是大的趋势 这个趋势无法阻挡 当然这时我一家之言 趋势中还可能有偶发性的巨大政策波动 例如我提出的方案探讨 如果真实施了 也会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分析如下
我前面说了一个县多建 3000 套给台胞使用权的房子 这个房子肯定是为了以后进行多用途设计 不会造成浪费 钱县财政出 台胞走后的房租上交县财政一半 有这三千套房子放在那儿 谁敢多乱盖房子危害银行安全 现在县城里的房子是因为农村男人找媳妇女方一般要求在县城买房 孩子上学家长也要住在县城算是陪读 好学校都在县城 不买房就不容易娶上媳妇 但孩子若上了大学 也许就留在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 不一定回县城 有一部分父母有可能跟着去了城市 就算留在县城的在年老去世后 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孩子也不会重返县城生活了 已经成为彻底的城市人口 所以从长远看县城的房子必然空置率在多年后会大大提升 会出现现在看到的日本的农村和县城人口缺乏的情况 而现在为了眼前的居住需要盖大量的商品房 农民掏出所有的积蓄去购买商品房从长远来看是不合适的 最后会构成浪费 房子会过剩的 重写如下 方案探讨 虚拟设计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抛砖引玉 集思广益 和平统一 天下大同 我提出的给台胞盖 3000 套使用权房子除了作为台胞躲避战争风云的安居之所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考虑到台胞走后政府可以出租给农村有在孩子要在县城上学需要的农民 这样可以周转 不至于造成以后的浪费 租金估计贵的在大城市边上县城的千数块 偏僻的便宜的不超过 300 元 绝大部分都在县城 在市里的少吧 这属于未雨绸缪 不应浪费钱财 钱财应用在服务大众上 如果农民买的商品房以后单纯的变成了空置的无人问津的混硬土建筑 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长远看我的类似的方案如果国家实施的话会对县城的商品房价格造成冲击 心理预期是下降的 这倒是好事 保护了银行的安全 也把资金流入了真正的实体企业中去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二(土地财政的去留问题探讨)
前面说过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政策让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大发展 和土地财政相关的是房地产 “五税”,分别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财政 = 房地产 “五税”+ 土地出让金
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是毋庸置疑的 只有将城市建设好了 才能吸引外来的投资和人员购房安家 形成良性循环 可是有些四五线城市是属于人口流出的地方 哪怕建的很好也很难吸引投资方 那对策是什么呢
实际上 GDP 也是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 大家都想发展 这是需要有制度和规定 先说一下人口流出的县城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 从回不去的故乡看中国农村特色产业差异化生存及房地产发展趋势 从中提到现在县城里的房子是因为农村男人找媳妇女方一般要求在县城买房 孩子上学家长也要住在县城算是陪读 好学校都在县城 不买房就不容易娶上媳妇 但孩子若上了大学 也许就留在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 不一定回县城 有一部分父母有可能跟着去了城市 就算留在县城的在年老去世后 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孩子也不会重返县城生活了 已经成为彻底的城市人口 所以从长远看县城的房子必然空置率在多年后会大大提升 会出现现在看到的日本的农村和县城人口缺乏的情况 而现在为了眼前的居住需要盖大量的商品房 农民掏出所有的积蓄去购买商品房从长远来看是不合适的 最后会构成浪费 房子会过剩的 如果农民买的商品房以后单纯的变成了空置的无人问津的混硬土建筑 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长远看我的一个县多建 3000 套给台胞使用权的房子及类似的方案如果国家实施的话会对县城的商品房价格造成冲击 心理预期是下降的 这倒是好事 保护了银行的安全 也把资金流入了真正的实体企业中去
土地财政的弊端也很明显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很强 这个资金规模也是非常巨大的 到底是能不能继续保留土地财政的政策呢 有些专家学者提出要用房产税来替代土地财政 我先不谈法理 我说实操 这个房产税的金额和土地出让金比起来是怎样的一个规模测算过吗 怎么可能与之相比 老百姓有很多房贷都没还完 突然加上房产税 那是多大的负担 怎么可能承受得了 即便是自己父辈留下的房子 有的城市人口的收入很低 也承受不了房产税 房产税的征收时机现在还不到 具体怎么办我在展望之四(跨年代的房产税逐步收取时机问题探讨)中去详细谈
现在在新的模式没找出来的前提下是不能够放弃土地财政的 但这有条件 就是不能造成浪费 那就是我说的一二三线发展势头良好的城市继续搞土地财政 人口流出没有工业和商业产业的四五线城市必须严加管理 但土地财政可以搞 我有搞的建议 在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中仔细说明 至于县城 参照刚才说过的四五线城市 还需考虑建设我提及的 3000 套给台胞使用权的房子 尽量不构成浪费 重复利用的使用权住房是避免浪费的策略 我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给台胞盖 3000 套使用权房子的方案除了作为台胞躲避战争风云的安居之所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考虑到台胞走后政府可以出租给农村有在孩子要在县城上学需要的农民 这样可以周转 不至于造成以后的浪费 租金估计贵的在大城市边上县城的千数块 偏僻的便宜的不超过四五百元 大家不买房了 经济压力就小了 可以响应政府号召多生孩子了 以后房子不是大问题 生活压力小经济压力小有利于多生
我在这个县财政出钱盖使用权房子的的地方提到了资产证券化 这也就是我所构想的投机资金的蓄水池 围绕着建这些使用权的房子既投入了资金 也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了任务和活力 房屋的装修和空调家具的配置也为相关行业提供了需求 这就容易搞活经济 资产证券化以后 容纳了投机资金 不至于给地方政府带来过大的压力 也起到了蓄水池和拉动经济的作用
那地方政府怎么通过卖地来实现财政收入呢 地要变成住宅 住宅就是要有人住 这个需求在哪里呢 一方面有些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已进入尾声 有些住老楼的居民盼星星盼月亮的等待拆迁 结果等来的是旧小区的管道改造外墙保温和加固 居民很失望 甚至有的阻拦施工 下面是新闻:北京二环居民等拆迁等了 12 年, 现在却旧房改造, 居民情绪激动大骂_ 居民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 有的老年居民想要住养老院 没有钱 又想把房子留给子女 自己无法通过居住的这个房子来实现租金收入或其它的收入 这个问题如何让解决呢 能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既不花钱也实现了政府卖地收入的实现吗 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放在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中去回答 这里只说明一点 土地财政现在还不能丢 国家需要这个收入来进行经济大发展初期的资金保障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
下面就是探讨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了 在一线二线生活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在给孩子看孙辈的时候就和孩子的小家庭一起居住 或者两头跑 等到孩子上了学 也许就不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送了 老两口又处于了自己单过的状态 逢周末或者节假日 有可能孩子会带着小孩到家里来吃饭看望 对于老年人来说 有的退休金高有的退休金低 有的没有退休金 比较穷一点的如果想要通过房子来实现点收入是不可能的 若住的小区仍是老旧小区 拆迁遥遥无期 那再换个条件好的居住环境也几乎不可能 因为即使卖掉房子 也拿不出贴补房价差额的钱来 孩子也不一定同意他们卖掉住房 因为可能是学区 或者以后未来的几十年后可能会拆迁 孩子也在考虑拆迁后可能分配的房子 老年人住的房子实际上是赔本买卖 因为按照房价来说 房子的价格的利息比房租是高的 但现在因为上述原因房子住着 不可能卖的 也就实现不了任何收益来改善生活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构想了一个既购买三四线城市又保留本地住房面积的流转方案 这是借鉴黄奇帆同志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地票方案的方法 以新闻中的山东菏泽为例 房价大约是五六千一平方 一百二十平方大约六七十万元 以七十五万元来计算 首付百分之二十就是十五万元 地方政府可以配合一二线城市的房管局出台一政策 由一线城市政府部门发行一种房屋收益债券 有地方政府的信用做抵押 收益率等同于国债或者稍高 因为本来每年卖国库券的时候老年人几乎要排队 买不上 这个需求是有的 政府就把这个想置换买菏泽房子的十五万首付给支付了 政府把一二线城市原先的旧房收回出租 政府给予原先的旧房子房主以原来城市的房票用以以后拆迁或新建住房时用来折换面积 买的新房房子抵押给银行 谁去还月供呢 因为原来的旧房已被政府收回房管局 房管局可成立一公司专门运营此类房源的出租运营问题 出租给谁呢 在北京工作的有社保的年轻人 减轻来北京创业的年轻人的房租负担和时间成本 本来有些年轻人只能住在郊区很远的地方 现在房管局的房子针对年轻人可便宜出租 那也保证了出租收益的稳定性 这个出租收益并不是按照具体哪一套房子来计算的 而是按照全市此类房源全部的收益再平均到每套房源上来实现 当然上面还有地理位置的系数 最后归结为一个按照面积来得出的收益值
这个收益值覆盖月供是没有问题的 但并不是这个钱是都是给买了新房并拿了房票的老房主的 而是经过政府的测算 也许就是房租收益的百分之六十 这只是打个比方 提供一个思路 并不是真实的 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假如原房主获得的收益是三千元 那可能他原先的房子经由房管局公司出手出租的价格就是五千左右 三十年的房贷 每个月还两千 还剩一千来改善生活 大房子也住上了 改善了居住条件 还有钱来改善生活 那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呢 前面说过 新房的首付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房屋收益债券卖的钱来投入的 债券的收益要有出的地方 也许百分之十五就可负担债券收益 那还有百分之二十五 百分之十五用来支付运营费用 百分之十上缴国库 相当于多年以后要采取的房产税的热身运动
那这种房管局收来的旧房子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 因为原房主手里持有土地流转的房票 这是可以兑现的 房管局在收够了一定量的房子在进行拆迁时 可公示进行本地区周边五公里范围内的开发 盖大户型房子 持有房票的原房主可将此房票转给孩子折算面积投入其中 不够的差额要么按照按照市场价格要么孩子把自己的住房卖掉来补这个差额 不允许为此套房子贷款 还需补缴当时老年人购买新方式的首付十五万元 还需把未还完的已买三四线城市的贷款转移到此新盖房屋身上 由子女继续偿还原来的贷款 因为购买房屋收益债券的退出机制需要以把首付十五万转回这种方式把钱退出来放在一专用账户里 这个专用账户的大池子里放着债券到期后需支付的本金 为什么子女卖掉房子来住大房子的可能性较大呢 因为现在一线城市很多房产交易都是置换了 因为实在拿不出买一套房子的钱来 为什么不让为此套房子再进行贷款呢 我是考虑按照共产主义的目标 应该居者有其屋 但不应是一人在一地占多套房屋 不让贷款才能减少一个家庭占有的房屋数量 我构想的房产税的收取方案与同一地的一个家庭拥有的多套房屋有关 与家庭居住的单套房屋无关 这只是属于学术型探讨 与政府制定政策无关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四(跨年代的房产税逐步收取时机问题探讨)
我构想的房产税的收取方案与同一地的一个家庭拥有的多套房屋有关 与家庭居住的单套房屋无关 这只是属于学术型探讨 与政府制定政策无关
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的房价肯定是和国际化大城市例如纽约巴黎伦敦东京接轨的 这个价格肯定是高昂的 不是一般以能负担得起的价格 在伦敦等地 也有食利阶层 靠着祖先留下的房屋出租收取利益 实际上能支付得起高昂的房租的人是能在所在行业能有一定发展领取高薪的人 最终如果愿意的话 他们能买得起住房 但是那些出租房子的人会在未来的对多套房屋征收房产税的政策中衡量利弊 是否继续持有房屋 这就给房屋的流动性带来了活力 有利于参与高科技行业拿高薪的年轻人留在这个城市 至于普通行业的年轻人也会在房管局公司向外出租的房子里找到落脚之地 但这个租房管局公司福利房子的时间有限制 例如年龄不超过三十五岁 那但随着自己事业的发展 如果自己挣不到高薪 高企的的房价会让他们萌生退意 也就回到了故乡或者下一级生存压力较小的城市去发展 至于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老年人 随着年老生命的交替也就慢慢退出了 旧房子迟早要拆迁 一二线城市还是需要新鲜血液 特别是能创造出利润的新兴行业来进行人员的更替 所以对于老年的居住条件差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 不如未雨绸缪 采取我说的在三四线城市无成本买房的策略 既有了房租收益的补贴 不用付首付 月供由原先城市的房管局公司的房租收益直接划拨 也用不到钱
至于购买的房屋的位置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有的想回老家所在的城市 有的想去风景好生活便宜的地方 有的不想离孩子距离远 例如老北京的 可能就会选择燕郊之类河北的地方 这些选择与自己的房子出租的市场行情与要购买的新房的首付数额都有很大关系
如果采用这种措施的话 一个是地方政府卖地的收入保证了 因为房子通过这种方式会消化掉很多 另外在一二线城市 拆迁也容易了 有两三辈家庭的子女可以选择大户型 提高了生活质量 家庭拥有的一二线城市的住房数量会下降 国家可以在未来经过一两代的房屋更替后 对家庭持有本地多套房屋的家庭开征房产税 这就是我写这一些列文章的目标思路 房产税不是不征收 还是要看时机和征收对象 是否促进大城市的有能力的人才的合理流动 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合理措施 这篇文章用于抛砖引玉吧 属于学术探讨 很多不当之处 还需海涵 集思广益 才能维护全体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也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知乎用户 11ggdd 发表

图片来自 b 站 up 主华理月。

那个视频里,温铁军说完粮食连增不可信就开始问,有没有南方来的同学;

然后这个问题底下又有一群浙江福建广东的说家里地荒了所以粮食应该减产的。

实际上中国的大多数粮食产量都是北方撑起来的,南方这两年发水灾粮食减产不假,北方这两年可是真的风调雨顺,国家还给政策,今年我老家包地钱一亩地还涨了 200。

何况那是个老视频,中国粮食总产量在 18 还是 19 年有过一次下跌,并不是什么 18 年连增。

我甚至不知道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你讨论的再多对粮食产量也没什么影响。

知乎用户 战斗红猪阿特拉斯 发表

我也不信年年丰收,但是我也觉得差别不大。

撂荒的同时是开荒,是的,今天仍然有在开荒的地方。然后,撂荒几年后,地价足够低,就会有人抄底。

而且我国不同地区的种粮模式不一样,“供养了 “全中国的黑龙江是走的国营,大农场模式,不存在积极性问题。

我不信丰收是,地面积减少,顶着自然灾害。而且化肥产量进口量双下降还上升的。

——————————

2022.9.27

当初随手一答,有偏颇之处。

我国的粮食确实还有增长空间,发达地区如天津、上海,仍然比周边地区产量高。目前主要是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硬件的,机械化、水利网、田间硬化路面,都能促进精细化作业,也就是” 高标准农田 “;另一方面,还是化肥的广泛使用

所以,我这里最清晰的疑问其实是,如何在化肥量少了的情况下提升产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答主地处中部平原地区,之前确实有撂荒的,但是现在很少了。

因为有很多地都被大老板承包了。地里安装了水管,大片地都开始规模化机械化。规模化之后基本就机械操作了,人力需求减少了。很多农村的人身体还硬朗的去县城的工厂打工去了。高中开始往城里搬迁。然后县城里的房子又卖出去不少。县里之前一直招商引资,吸引就业。受大环境影响,最近回村里的人多了一部分,因为有些工厂停工了,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地种了。好在靠之前的积蓄能支撑并且农村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不然只能去当城市流民了。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温铁军说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抛荒很多,这都是事实,只要愿意正视现实的人,都会认识到这个现状。

但温铁军质疑粮食产量,那就是他错了。

现在粮食生产的大头是规模化的集体农业生产,是大农场模式。

小农因为收益低,没积极性而抛荒,工业化的规模化大农业,因为规模大、工业化,收益率是高于小农的。

https://m.yicai.com/news/100736313.html2019 年我国粮食产量前十的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内蒙古、四川和湖南,北方地区占据较大优势。另外,近十年来,包括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几个东部发达省份的粮食产量明显减少。
黑龙江、河南、山东位居前三
黑龙江、河南和山东三省的粮食产量位居前三,是我国最大的三个产粮大省。
榜首的黑龙江去年粮食产量达到了 7503 万吨,是去年唯一一个粮食生产超过 7000 万吨的省份。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省内平原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它们是我国东北大平原的组成部分。
黑龙江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 1/9、1/8 和 1/3,国人每 9 碗米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是名副其实的 “中华大粮仓”。
其中,著名的北大荒有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的美称。主要涵盖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经过五十年代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
不仅如此,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也吸引了不少大型企业进入。2014 年房地产龙头企业恒大开始在大兴安岭生态圈布局粮油生产基地。这个生态圈就包括了黑龙江大兴安岭 “岭东”——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黑河、绥化、双鸭山国家大粮仓。
黑龙江之外,东北的另外一个农业重省吉林的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五,总体上看,东北的粮食生产优势十分明显。

现代农业是依靠工业体系,进行现代化规模化种植。

无论是良种、化肥、农药、水利、机械,还是抗灾,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做保障。

光靠人力种植,靠天吃饭,粮食产量能上去吗?

如果这个工业体系出问题了,那么农业立马就能大退步,退步到传统农业的水平,农业产量也会大减产。

九十年代的朝鲜,因为没了苏联提供的廉价石油,结果朝鲜基于石油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立马就出大问题。

于是朝鲜农业大倒退,经常听到朝鲜遭灾,难道同纬度,或者同一个半岛的韩国就不遭灾了吗?

当然也会有遭灾,但是有工业体系的保障,可以抗灾减灾

而朝鲜没有工业体系保障,就做不到这一点,粮食大减产,就有了九十年代的苦难行军

直到进入新世纪后,朝鲜的工业体系才逐步恢复,农业水平也有所提高,粮食产量也在增加

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靠外国的工业产品,搞现代化农业,当然也行。

印度就是如此,搞了绿色革命,农业增产。

但是很快这些增产,就被外国用工业剪刀差拿走了。

别看印度是粮食出口大国,实际上印度人吃不行。甚至粮食人均还不如朝鲜

知乎用户 鲲道乾元 发表

不相信就使劲屯,国家搞了这么多粮食储存压力也很大,屯粮需要成本,老百姓家里多存点粮食是双赢,吃起来方便, 存起来心安,还能为国家减负。

知乎用户 keytam 发表

我能怎么回答?

有人在这个问题下,拿温铁军的理论说,要保障农民收益

青贮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吗?

然后看看其他平台。

【三农锐评丨青小麦能卖高价?别忽悠农民了!- 哔哩哔哩】

再看看央视农业(这回干得不错,反应快了一些)

这是一个观点立场,决定理论事实解读的网络社会。而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现实社会。

我有什么看法?我的一部分工作涉及三农,但不是主攻三农,声音也不大,比不过那些 “网农” 有资格去评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老家发了个通知,如果不种地,荒两年以上的土地。这些土地的承包权将会被回收。

知乎用户 龙门 发表

温铁军这不是胡扯吗,当年你和杜润生们鼓吹包产到户有积极性,那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

知乎用户 这是嘉心糖士道捏​ 发表

这种问题我相信还是敌人比我们清楚,可以问问四大粮商

知乎用户 硅基生物 发表

没丰收吗?

官方回应黑龙江防疫人员将居民大米丢进垃圾桶,称「认为外来物资有传播病毒的风险」,如何看待此事?

知乎用户 万里洋 发表

撂荒地很少,因为把不种的地租出去是可以赚钱的

去年小麦价一块五一斤,今年一亩地租金已经涨到了五百

我们山里的地没人种了后,外地一个人租了,一亩地给几十块种十几年,听说外地人在那里种草药,种花,收益挺不错的

很多人以为抛荒是你不种地了,地就没人种了,但实际是你不种有的是人种,我老家那块有个人外号叫十八万,因为他分地的时候人多关系大,有十八亩比较好的苹果园,年收入最低十八万,种地不赚钱,是地少,一家人总共三亩地,所以穷。

现在租地的人越来越多了,去年我们这里有外地一个人来租了几百亩,所有地全面装监控,听说之前是个人物,因为犯事了,工作丢了来我们这,租地由村里的干事一手包办,种地收东西都是雇人,卖东西也是专用的,躺着赚钱。

有时候农民贫穷真的不是土地不好,而是土地太少,而且土地这东西,真的是有的是人种,地越多,种地成本越低,哪来抛荒这一说。

知乎用户 夜幕晨曦 发表

我们这里很多耕地都流转出去了。一是缺乏劳动力,二是经济效益太差,种粮食还真的只有规模化才有利润。这是关中平原地区,至于陕北陕南的山地,现在种苹果,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比较多,这部分还是小农作业为主,因为经济作物收益较好,农民积极性也比较高

知乎用户 来来往往 414​ 发表

我也不信,但是从哪里找更可靠的信息来源?

只能装糊涂,反正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

知乎用户 小镇来猫 发表

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这种事情的!

僧行持,明州人,有高行,而喜滑稽。尝住余姚法性,贫甚,有颂曰:“大树大皮裹,小树小皮缠。庭前紫荆树,无皮也过年。” 后住雪窦,雪窦在四明,与天童、育王俱号名刹。一日,同见新守,守问天童觉老:“山中几僧?” 对曰:“千五百。” 又以问育王谌老,对曰:“千僧。” 末以问持,持拱手曰:“百二十。” 守曰:“三刹名相亚,僧乃如此不同耶?” 持复拱手曰:“敝院是实数。” 守为抚掌。

行持和尚是明州人,有很高的品行,而且幽默风趣。曾住在余姚县的法性寺,生活却十分贫困。他曾做过偈颂:“大树长在大皮里,小树也有小皮缠;法性寺的紫荆树,光秃无皮也过年。”

后来他住持雪窦寺。雪窦寺在四明山一带,与天童寺、阿育王寺同为明州的名寺。有一天,三个寺院的住持一同去见新上任的明州知州。

知州问天童寺的觉老:“你的山里有多少僧人?”

他回答说:“一千五百人。”

又问阿育寺的住持谌老,他回答说:“一千位僧人。”

最后问到雪窦寺住持行持禅师,他拱拱手说:“一百二十位。”

知州说:“你们三座寺院的名望相当,而僧人的数量怎样会如此悬殊呢?”

行持再次拱拱手答道:“敝院所报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数。”

知州听后高兴得直拍手。

看来报数字,评先进是老传统了!

知乎用户 残阳如影 发表

别总拿温教授的只言片语来提问题,这不是抹黑吗?大家别总是拿一句话就来知乎辩论。有本事,把经济学,中国历史,三农问题根本,和西方农业史搞清楚再来分析一二。

有本事自己写篇论文来辩论,能发表到一些期刊去。

别在这儿瞎掰掰!

知乎用户 陆仁贾 发表

没种过地,只说感觉。

农民? 那种农民?

是那种全家好几口人,就一亩三分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出的粮食不够自己一家人吃的农民 撂荒?

还是人均 100 亩以上,全机械化种地,需要了还有飞机 / 植保机来帮忙撒农药的 农民 撂荒?

前面那种,撂荒就撂荒吧,温铁军教授说的没错,他们没有积极性。反正种出来的都不够他们一家人吃。

后面那种,哪有? 我还想包几百亩地,就种玉米,在补点苜蓿,一律青储饲料。老家的远亲,种地的人均 120 亩地,也有专门做青储饲料,专门养奶牛,专门跑饲料,专门买卖修农机的。

我都想去干植保机。。。

知乎用户 杏花如梦​ 发表

温铁军,算了吧,守着二三十年前的一点研究成果,就可以吃一辈子了??

来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江苏看看,农村耕地这几年基本都流转了,都是县镇村推动的,为什么? 第一种田不赚钱,第二流转了正好可以减少抛荒,既保障粮食生产,又给你们多一份收入,流转价每亩每年 800–1000,自己种纯收入也就最多一千四五百,还累死累活。加上中央明确了农民承包经营权 30 年不变+承包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置、允许土地流转种植, 这两项政策一明确,大多数农村老百姓都高高兴兴的流转了! 谁想种田?!

另外,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超级加速发展中,就现在,农村还有多少 55 岁以内的人种田的?? 现在主力都是 55-75 岁了, 再过 10 年 20 年呢?

土地流转掉,规模化种植,最广大的农业才能有看得上眼的收入,农村问题才能有改善的可能

像温铁军那样,试图把农民永远束缚在土地上,永远维持小农模式,嘴上还叫着为农民代言,哈哈哈,我送他一个称号:

农贼 !!

知乎用户 北落师门 发表

知乎用户 数字 oba 发表

说假的

你们还不去囤几顿粮食帮帮消化库存啊

知乎用户 爸爸的带娃日常 发表

我打赌,教授除了节假日出去旅游,肯定常年在城市的

本人浙江绍兴

我爸农民,给一种粮大户打工,月薪 4500, 最大的活就是水稻种下的时候,时不时给田里放水

播种和收割的时候,要么无人机要么大型农机,人力就是边上打打杂

该种粮大户在我们这边还是属于小户,某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

总共承包了两个镇的大概 1500 亩左右的地

这些地只能种粮,不能做其他用途

该大户收入也不高,年纯收大概 30 万以上。

知乎用户 夜泮 发表

如果在下面就会知道,政府说的没错,温老也没错。在聊粮食问题不要说十个亿,你只要考虑城市 2-4 亿人口足矣。乡镇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哪怕是贵州。

现在耕地都是国家土地花着巨资补贴一些公司在种,山东的合村并居,东北和内蒙的大面积土地作业,新疆和河南联动,背后都是公司运作,承诺保交粮。哪怕歉收,政府补贴的钱去世面收亏损,钱也是足够的。

另一边大面积从外国买粮,这个大家都知道。

国内价格稳定建立在各方维稳,农村自种粮只是维持农村稳定,对工业和服务员帮助真的聊胜于无。

知乎用户 老友 e 面​ 发表

那他说自己信哪个数字没?

知乎用户 犭央犭茶湖工务人 发表

看粮价不就得了,粮食有无降价

知乎用户 李昀 发表

撂荒的地都是什么地?好种的,适合机械进场的,撂了吗?

我不说我们乡了,就说我自己村,但凡平整一点的,也都被人承包走了。撂荒的都是那种犄角旮旯不好去的田。

知乎用户 王亚斌 发表

身为普通百姓,你自己问问自己,这个数据你信不信。

知乎用户 予泓 发表

温铁军老师还说过:中国很多农产品是结构性过剩呢。

看了一些回答,发现一直没人问一个知乎的经典名句:

先问是不是,再说是什么。

虽然不敢说看了温铁军所有的文章、视频,但至少看过的相当多,我真没看到过问题里这三个短句连在一起出现过。

“温铁军教授说不相信年年丰收数字” 这句我还真没看到、听到温老师说过。不清楚题主具体在哪里看到的,分享一下来源,我好去看看原文啥意思。

“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撂荒地太多了”

这 2 句,在不同语境下,单独出现过,但我没见过连在一起出现。

希望题主能发布一下信息来源。我去看一原文,再来回答问题。

…… …… ……

这里还是写一下后 2 句分别出现在什么语境下吧(只是大概印象,毕竟不是天才,还没办法过目不忘):

“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

基本是在讲中国粮价的成本,只算成本,也就是地板价,比美国那种殖民地农业的天花板价还高。

“咱们的地板价是人家的天花板,粮价怎么涨?但,这么便宜,收益这么低,让农民怎么有动力去种粮?”

我印象中,温老师原句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虽然都是讲 “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 但是,比常见的说法要更深入一些,温老师还讲了粮价低的起源~ 比如中国加入 WTO 放弃了农业进口税的权力,造成了现在也无法用税收调控平衡进口粮价等等一长串解析。

“撂荒地太多了”

这个是在讲具体事情的时候偶尔提过。基本都是在讲部分地区的农民打工比种地赚钱,农民也要算经济账的。但通常也就是一笔带过。我印象里没有和前 1 句连着出现的时候。

此致。希望题主补充一下信息来源,我先去看一下原文,再来继续回答问题。

知乎用户 江东帆影 发表

根据我在网上看到的关于温铁军的视频和文字内容,基本上都是掐头去尾发泄情绪制造流量的。这个问题大概率也是如此。

知乎用户 古海炼心 发表

老数据了,而且小农经济不符合发展需求。

知乎用户 桑伽夜​ 发表

我不清楚温铁军教授懂不懂高新科技,但他肯定懂什么叫火龙烧仓。

知乎用户 清风一缕浮萍远 发表

他这话不能正着听。

我的理解是国内会种地,能种地,肯种地,受得了种地苦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种地的性价比跌的一塌糊涂。

所以会导致农业断层出现,因为我国耕地分布不均匀而且不像美国那样地势平坦,考虑到经济,人口和托底功能所以人力依然是目前农业主要劳动力。

这两年国势好,撂荒就撂荒就当休耕吧!但万一天时有变,外国可以一夜之间断掉你的粮食,你可以一夜之间找出足够的熟手劳动力去耕地么?(或者说你能找出足够的人去操纵机械去耕地么!)

那为什么要质疑粮食丰收呢?

一个,是因为我们习惯结果导向一俊遮百丑。

另一个,怀疑相关部门的人品。

知乎用户 宅闻天下 发表

每年有涨有跌很正常,到统计数字里削峰填谷也是老套路了。不过整体上还是和统计数据差别不大。

一方面中国很大,每年都会发生这里涝那里旱,综合起来就是总共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耕地总是小几十万平方公里遭灾,年份之间多点少点反映在遭灾率上就是百分之个位数上变动的区别。

其次山区丘陵干旱地带农田抛荒本就是计划内的事,而平原易耕种的农田出租出去一亩一年也有小几百,出去打工的走之前该租的都租了。而且以我老家情况来说,因为大面积种粮最省事,现在主粮种植占比比之前还多了

知乎用户 冷月 发表

抖音半神温铁军,好像在知乎上吃不开。

知乎用户 granat 发表

产量的数据,不要信温铁军的。最准确的是保险公司和期货市场那几个巨头的数据。那些公司真派人去看的,买卫星数据专门请机构去估产的。

知乎用户 扯淡城城主 发表

本人列车乘警,根据我走南闯北的经验。

北方平原地区基本没有庄稼撂荒,平原嘛,农业生产从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都可以机械化,农民的体力劳动不多的,而且平原地区交通条件好,农民从家里到田间地头也就 10 分钟以内,方便的很。

南方丘陵地区田地撂荒的很多,很多小丘陵之间的田地都撂荒了,概因耕种实在不易,小块小块的梯田种了也没几个钱,如果是我,我也不愿意种。

就像其他回答里说的,南方丘陵地区不是粮食主产区,其实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微乎其微。

另,南方丘陵和北方平原地区在种菜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南方丘陵的农民喜欢在距离自家近的田地里或者河边的荒地开辟小块菜地,而北方平原的农民喜欢在自家院子里或者自家空着的宅基地种菜。

附南北田地差异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名打一波。

今年老家 2 亩地包不出去了,又不能撂荒,就决定种玉米。

账单如下:

种子两袋,50 元 / 袋,100 元。

玉米专用复合肥 2 袋,180 元 / 袋,360 元。

除草剂两套,18 元 / 套,36 元。

控旺药两瓶,送的,0 元。

打地,60 元 / 亩,120 元。

机播,50 元 / 亩,100 元。

杀虫剂杀菌剂,30 元。

浇水,邻居浇地时蹭的,给了 10 元电费。(我家没有水泵)。

中间没管理,虫害严重。

机收,120 元 / 亩,240 元。

收完带着皮卖,一共 3000 斤,0.6 元 / 斤,1800 元。

实际收入,1800 元,成本 996 元,实际收入 804 元。

出门打工,一天 200

种个嘚的地

知乎用户 原来如此 发表

丰收肯定是丰收的,只是和你理解的丰收不一样而已。你理解的是全国十亩良田大丰收,国家告诉你今年丰收,确实今年也是大丰收,可能国家没告诉你今年的十亩良田只种了五亩,另外的五亩有有其他更加高的经济价值,比如种点砖头,种点杂草,它们不都是高附加值作物吗?你的理解和国家的意思有亿点点出入而已。

知乎用户 贾剑君 发表

年年丰收没啥问题,

年年增收就有问题了。

知乎用户 小九 发表

回答的有几个种地的???

你们懂什么呢?

我恰恰是个农民

所以我来讲一下

我家今年种了 4 亩小麦

留了两千斤

卖了四千斤

一亩地 1500 斤,这还不算因为干透了在收割时候被打碎的,掉落的

而且我家只浇了一遍水

如果两遍水的话,我父亲预估应该在 1800 斤

而且我们家的地还不是最肥沃的……

知乎用户 咕咕 发表

没啥值得关注的,农民一户两三亩地四五亩地,种一茬成本几千块钱赚个几千块钱,遇到极端天气一分钱都回不来。等这一代农民都自然死亡,所有地都重新收归集体,自然就有人回来种上了。你现在越是想折腾,越是拖慢这个进程

知乎用户 布鹿 发表

我觉得温铁军是忘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了。

他又不是普通百姓,设计一个调查方案,组织实施实地调查对他来讲并不是难事。或者组织一个团队,把卫星数据和各地农业部门数据做对比,统计各类灾害和丰收情况,得出一个粮食产量的数字区间。

然后把数据摆出来,说,我不相信年年丰收数字,那才是一个农业专家该有的作风。

而不是全凭推理就直接下结论,这样和普通网民还有啥区别?

当然,虽然我不支持温铁军的结论,但我支持他的论调,也就是 “种楼” 和撂荒问题确实要解决。

尤其是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面对美国输出的通胀压力和金融攻击,粮食安全绝对是各国最重要的压舱石。

知乎用户 兔兔兔兔兔兔兔兔 发表

有一件事情我是以前没想到的:

大概在 2018 年以前,我爸妈每年会买很多西瓜吃;我自己在 2014 年左右的时候也会吃很多葡萄;

但今年出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事情:

我岳母岳父给我拿了好几个西瓜,说他们已经吃不动了,我爸妈根本就没买西瓜。我去年吃西瓜还挺猛,今年也萎靡不振了。我媳妇也不够生猛了。

从这件事情我发现,随着人的年龄增长,欲望有可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下降,而不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的。事前完全不可预测。

从我的观察来看,确实,周围很多农田都撂荒了,我猜温教授说的没错;但另外一方面,我看到,听到却是,附近农村几乎每天都有葬礼。

那么一种是粮食产量或许下降;

一种是人不断去世,但小孩数量却不多;

同时老龄化会随着年龄增加,存在欲望的突然消失;欲望的衰退意味着浪费也大大减少了。

这三种力量方向完全不同,大小又不可知,结果怎么可能研究得清楚呢?

我觉得个人来说,储存粮食是必要的,但更多的担心似乎并不必要。

知乎用户 照妖镜 发表

相比之下,更应该警惕火龙烧仓。

每到粮食大阅兵的时候,粮仓就容易起火。

建议加强粮仓消防。

毕竟,每年大丰收数据可以作假,粮仓里的库存不太好作假。

目前粮仓库存作假的手段,大家也基本知道了。

好在粮食没法掺水蒙混过关,顶多就是在粮食下面堆沙,然后在沙子上铺上厚厚的粮食。

话说回来,我本以为这些事情只在大跃进时代才会发生……

知乎用户 xiaochi 发表

就我在家长所见,大规模的地都被人包了。小规模的地存在撂荒。

目测可以养几百只羊。虽然我没那个本事。

知乎用户 加菲猫 发表

今年丰收了吗?

今天在百度热搜上面看到这个热搜,然后怀着好奇的心点了进去。

就是这个

点进去看到了如下数据:

1、秋粮已收获超过 2.9 亿亩,完成 22.7%。

2、在山东成武,3.4 万亩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进入收割期;

3、河北沧州通过流转土地、托管服务等方式,引导群众发展订单花生种植,每亩收入达 3000 多元。

4、新疆安集海镇的万亩天然戈壁晒场上,农民们正在晾晒刚采收的辣椒,脱水后的干椒产量每亩可以达到 500 公斤。

5、江西宜春奉新县,近 10 万亩猕猴桃迎来了大丰收。当地果农们正忙着将采摘好的猕猴桃,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装箱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6、青海都兰县的 20 多万亩枸杞也进入采摘旺季,晶莹剔透的果实挂满枝头。为了更好地保持枸杞的新鲜度和湿度,当地农户一大早就赶到田里抓紧采摘。

以上都是经济类作物的收成,而关于口粮的报道只有:

1、安徽省有序调度 15 万台 (套) 联合收割机,确保 6400 多万亩秋粮抢收顺利。在黄山市黟县的稻田里,收割机、秸秆打捆机正在有序作业。

答主是身在鱼米之乡的中部农村,每年的 7、8 月份是我们那里的 “双抢” 有经历过的应该知道那时候的忙碌,而到了 9、10 月份,到了收割的时候,晚稻就是这个时候该收割了,应该到十月初就是晚稻收割的高峰期了,但是看到的情况是,农田都荒了,以前都是水田的地方长满了草,也干烈,没有人种了,今年从 8 月份开始,一直没怎么下雨,很多池塘水都少了很多,灌溉的水都供不应求,今年的晚稻价格是 93 块钱 100 斤,一斤谷不到一块钱,农民肯定也不会种很多的,种了也是自己吃,再加上干旱,产量肯定有下降的。

现在农村种田的大多都是爷爷辈的,也有六七八十了,干不动了。

现在种田的确比以前科学了很多,产量也提高了很多,但是价格这么低,种田的人这么少,年龄这么大,再加上天灾,我是不相信口粮丰收了的,可能经济作物丰收了,但是口粮不一定。

知乎用户 文化人​ 发表

笑死个人,温铁军说不相信丰收数字

你们说遥感可以测产量,虽然遥感模型计算产量很精确了

但是他讨论的是政治问题,你们说的是技术问题

你们还说如果产量造假,美国 NASA 早就披露了

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遥感计算模型,可以仅仅只通过卫星,就能估算整个国家的粮食产量。

现在遥感模型很复杂的,化肥,农药,种子,气候,土壤,坡度等都要放进去,而且这些模型一般都要根据实际产量以及环境的演变一直来优化,我们用了很多年时间,才把精确到搞上去,而且这些数据已经涉及到了国家安全,美国肯定没有的。

这种问题,归根结底,是信任的问题。

也就是,周公子,河南储户,上海核酸,郑州烂尾楼,等让很多人失去了信任

知乎用户 吴夜 发表

我在 2014~2017 年在东北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证,简称农经权。那三年吃住都在农村,我所说的是东北啊。

以前撂荒是存在的,当时农业税没有取消,农村普遍叫做提溜。与许多老会计聊天,当时有许多撂荒地。因为种地不挣钱。但是又存在霸王条款。就是分给你的地你种不种村上不管,村上到日子要收你的提溜钱。于是照成很多人哪怕不种地也要出去打工挣提溜钱。

现在存不存在。也有可能,但觉不可能是大面积。因为那种撂荒地,播种和丰收打下来的粮食钱还不够人工钱。现在不愿种地,把承包出去。只要价钱合适。

1983 分地,30 年不变,活人不增,死了不减。村上按照账本分地面积去收提溜。可是那个时候土地不像现在值钱了。你分的地多,提留也多。

人民群众智慧是无穷的。东北当时土地多,去开荒,去做开荒地,开荒地不在账本上,所以不用交提留款。当然碰上一些强势村干部,也会要求开荒地交钱,但毕竟乡里乡亲。开荒地交的依然也少。

我有次在某村确权,每户账本上的地不超过 10 亩,但是每户开荒地都能达到 20 亩往上。

去一些村确权,有些时候和混熟老会计打诨,你手里的账本到底哪个准!答案大同小异。但是得到的答案永远都是 04 的年账本最不准。

我获得的信息是,2004 年上面突然让各村统计各村统计农耕土地面积,形成数据上报。许多老会计也懵逼。这是要干嘛?于是本着不得罪的道理。让各户自己上报。有的人老实,把分到的地和开荒地报了上去。有些人害怕报了多了,多交农业税。就故意少报。所以整体下来,这个账本的水分很大。

数据报了上去,上面就按这个数据给农业补贴。其实现在想想,上面直接告诉各村统计数据,按数据给农业补贴,这个数据水分会更大。

至于说年年丰收,这个我有一个不同观点,反倒是粮食丰收的年,粮食价格会很低,才会出现最低收购价。灾年粮食的价格反倒会高一些。有的时候粮食收购价格,可能一天一个价。打个比方可能精确到厘,0.545。因为大批量粮食那最后一位数,都是百十来块钱。

而且还有一个农业保险,就是如果却是受了灾,保险公司也是要赔偿的。至于赔偿款多少,我道真不太清楚。

我倒是可以说一件事,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大概是 2015 年我去某村与老会计工作。反正村委会是中国最小的行政机关,也存在上面的摊牌。比如各村农业保险是有名额的。但是有些村民就是喜欢赌吗!所以就是不报名,老会计没办法,自己拿钱以村民的名义办了保险。但是恰好那年受灾了,保险公司也赔钱了。老会计也忧愁那笔钱如何处理。自己揣兜,被人知道一举报一个准。分下去吧,农村乡里乡亲,也会被人埋怨,你为什么给他买保险不给我买保险。恐怕明年保险钱还是要老会计拿。交给村上吧,以什么名义上交?后期和老会计没碰面,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

其实东北某些地区也开始学习北美玩农业托拉斯,一些公司或者农村成立合作社,和村民谈土地承包价,你不用种地,我直接给你钱,并且地还是你的,只是租用。然后购买大型机械种地。效率相当高。当然这种农业托拉斯可能也只适合东北,在广东,完全玩不下去,他的基本农田不支持这么玩。

知乎用户 紫川树​ 发表

撂荒是没见过。

现在种地基本上是机械化了,不需要太多的人手,认识的人都把土地转包了出去,每年包的人给一定的承包费用。

也有一些人把地包出去,规模化的工艺,比如打井、取水、播种、收割都是承包方统一操作,土地原主平时看着,除草、浇水、打农药。一年不管收成如何,按合同给钱。

所以这和种地的人多少以及积极性关系不大。

其实是个双赢的结局,而且承包土地风险也不小,这两年推行农业险还好一点,之前赶上干旱、冰雹、风灾、暴雨,以及市场的波动,也有赔的血本无归的。

但感觉总是怪怪的。

感觉地主好像又回来了。。。但官方做这些做不明白,只好私人去做,做着做着就有点像农场主的感觉。

刚刚查了一下,现在的土地是三权分置,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个人,出让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从法理上应该不存在我担心的情况。

最后这个权益的设置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土地闲置的问题。至于催生出来的由于承包土地经营而发达的人,这个界定应该是资本家,农民还是其他的,就不太清楚了。

知乎用户 秋海 发表

感觉现在知乎都好割裂。一边是到处撂荒产粮数据不可信,另一边是卫星监控农业信息高科技,哪里占了一块田立马就有人来查。

农业卫星应该也不是只有我国有吧?ABCD 四大粮商应该都会盯着吧?国内减产,国际粮价肯定会有剧烈反应。可俄乌战争都打了这么久了,到现在知乎上还没有多少关于国际粮价的讨论,全在盯着欧洲的电价天然气价。那接下来再等一两个月看看有没有国际粮价大涨的新闻呗。

知乎用户 逝影绝忧 发表

试试算一下农民的人均农田亩数,

再算一下每亩种粮的纯利润,

试试看乘完看看,数字是多少。

也欢迎评论区提供自己家的亩数与利润数据。

农业税没有了,

但是各种生活所需却终究是种的粮食换的,

也就是物价的上涨在于生活不变的情况下税收上升,只不过这个税收来自市场而非行政。

这里发一个国家保护价的通知,里面说的是三等,等级分类我不是太懂,高等级的能卖多少也有待补充。

知乎用户 黑白灰​ 发表

有多少撂荒,国家比你清楚。相比知乎上各种知情人士,我还是相信国家公布的数据。

自然资源部 2021 年 8 月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各项主要数据,数据以 2019 年 12 月 31 日作为统一时点。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 “三调” 以 2019 年 12 月 31 日为标准时点,全面查清了全国国土利用状况,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全面掌握了全国主要地类数据:
(一)耕地 12786.19 万公顷(191792.79 万亩)。其中,水田 3139.20 万公顷(47087.97 万亩),占 24.55%;水浇地 3211.48 万公顷(48172.21 万亩),占 25.12%;旱地 6435.51 万公顷(96532.61 万亩),占 50.33%。
(二)园地 2017.16 万公顷(30257.33 万亩)。其中,果园 1303.13 万公顷(19546.88 万亩),占 64.60%;茶园 168.47 万公顷(2527.05 万亩),占 8.35%;橡胶园 151.43 万公顷(2271.48 万亩),占 7.51%;其他园地 394.13 万公顷(5911.93 万亩),占 19.54%。
(三)林地 28412.59 万公顷(426188.82 万亩)。其中,乔木林地 19735.16 万公顷(296027.43 万亩),占 69.46%;竹林地 701.97 万公顷(10529.53 万亩),占 2.47%;灌木林地 5862.61 万公顷(87939.19 万亩),占 20.63%;其他林地 2112.84 万公顷(31692.67 万亩),占 7.44%。
(四)草地 26453.01 万公顷(396795.21 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 21317.21 万公顷(319758.21 万亩),占 80.59%;人工牧草地 58.06 万公顷(870.97 万亩),占 0.22%;其他草地 5077.74 万公顷(76166.03 万亩),占 19.19%。
(五)湿地 2346.93 万公顷(35203.99 万亩)。湿地是 “三调” 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 7 个二级地类。其中,红树林地 2.71 万公顷(40.60 万亩),占 0.12%;森林沼泽 220.78 万公顷(3311.75 万亩),占 9.41%;灌丛沼泽 75.51 万公顷(1132.62 万亩),占 3.22%;沼泽草地 1114.41 万公顷(16716.22 万亩),占 47.48%;沿海滩涂 151.23 万公顷(2268.50 万亩),占 6.44%;内陆滩涂 588.61 万公顷(8829.16 万亩),占 25.08%;沼泽地 193.68 万公顷(2905.15 万亩),占 8.25%。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3530.64 万公顷(52959.53 万亩)。其中,城市用地 522.19 万公顷(7832.78 万亩),占 14.79%;建制镇用地 512.93 万公顷(7693.96 万亩),占 14.53%;村庄用地 2193.56 万公顷(32903.45 万亩),占 62.13%;采矿用地 244.24 万公顷(3663.66 万亩),占 6.92%;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57.71 万公顷(865.68 万亩),占 1.63%。
(七)交通运输用地 955.31 万公顷(14329.61 万亩)。其中,铁路用地 56.68 万公顷(850.16 万亩),占 5.93%;轨道交通用地 1.77 万公顷(26.52 万亩),占 0.18%;公路用地 402.96 万公顷(6044.47 万亩),占 42.18%;农村道路 476.50 万公顷(7147.56 万亩),占 49.88%;机场用地 9.63 万公顷(144.41 万亩),占 1.01%;港口码头用地 7.04 万公顷(105.64 万亩),占 0.74%;管道运输用地 0.72 万公顷(10.85 万亩),占 0.08%。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3628.79 万公顷(54431.78 万亩)。其中,河流水面 880.78 万公顷(13211.75 万亩),占 24.27%;湖泊水面 846.48 万公顷(12697.16 万亩),占 23.33%;水库水面 336.84 万公顷(5052.55 万亩),占 9.28%;坑塘水面 641.86 万公顷(9627.86 万亩),占 17.69%;沟渠 351.75 万公顷(5276.27 万亩),占 9.69%;水工建筑用地 80.21 万公顷(1203.19 万亩),占 2.21%;冰川及常年积雪 490.87 万公顷(7362.99 万亩),占 13.53%。

三调采用的是优于 1 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标准为 200 平方米,耕地等农用地图斑为 400 平方米。三调查清并汇集的调查图斑数达 2.95 亿个,通过实地拍照、无人机拍照和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举证的图斑有 1.74 亿个,占总数的 60%。

这些实地拍照的图斑,对角度、方位、记录数据都有要求,行走轨迹在软件里也都有记录,确保作业人员确实走到了那个地方拍的照,简单说就是从技术手段上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精细度,也提高了作假难度。

有没有弄虚作假的,当然也有。

自然资源部:国土三调发现 83 个弄虚作假、调查不实典型问题

这只是查出来并且摆上台面的,没查到或者问题不严重的肯定也有。但并不会产生颠覆性结论。

知乎用户 养猪酱 发表

该抛荒的十几二十年前就抛荒了,没抛荒的也去种经济作物了。

前者是我家的田,我奶奶生了六个孩子,全走出去,去城里了,现在也只有我大伯退休回村生活。

后者是我舅舅的田,以往回老家,看他种的都是稻谷,近两年回去,他田里大部分都是经济作物。

也有别人的田,种的稻谷,不过也都是机械化作业了。


我不知道温老师说这话是在啥时候,什么情况下说的。假设是在最近说的,那么一个问题——在最近没有农民大量进城,基建没有大规模扩张,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把地抛荒了的农民是怎么养活自己的呢?

知乎用户 小竹枝成子 发表

2020 年开始到县级市农业局工作,我还是负责粮食作物相关的。

温的言论不全面,我仅仅说一下我们县市个人了解的情况。

小农户种粮积极性降低了,种粮人口老龄化了,近两年个体粮食增收了,种粮面积基本未出现较大变化(实际应该是小了因为有征地,但是收到的数据没有);

大户多了,种粮补贴多了,大户种粮积极性较高,合作社、农场和示范区每年都在增多;

收益总体:种地成本增加了(油、机械、化肥),2022 年小麦价格非常高了,2022 年补贴非常多,近几年测产是丰收的,大面积种地是赚钱的。

政策方面,我就不解释了,基层就讲基层的事情。

江苏临近地区差异不大,供参考。

知乎用户 小杨​ 发表

如果中国粮食产量每年造假,中国的粮食产量实际是每年都在下降的话,那么在粮食价格上就一定会体现出来,如果中国的粮食产量减产 10%,粮食价格会只涨 10% 吗?

2021 年中国粮食总产量 6.8285 亿吨,位列全球第一,分品种看,稻谷产量 21284 万吨,小麦产量 13695 万吨,玉米产量 27255 万吨,大豆产量 1640 万吨,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 8887 万吨。

世界粮食十大出口国,美国排名第一,2021 年出口金额是 1490 美元,占世界出口额度的 10%,出口品种以玉米小麦大豆和肉类为主。巴西以 790 美元,世界占比 5.30% 排名第二,巴西的出口主要是大豆、小麦、大米、玉米。排名第三的是中国,出口金额 630 亿美元,占世界市场额度的 4.30%,出口以小麦、水稻、高粱为主。

世界粮食十大进口国,中国排名第一,2021 年进口了 1.6453 亿吨粮食,日本排名第二,进口了 1.3930 亿吨,墨西哥排名第三,进口了 1.1535 亿吨,排名第四到第十位的是埃及、印尼、意大利、西班牙、韩国、荷兰、阿尔及利亚。

数据显示,我国进口最多的是大豆及豆制品、油料,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达到 87.88%,大量进口大豆和豆制品是用来满足榨油和饲料需求,棕榈油对外依赖程度 99.97%。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土地资源有限,耕地用来种植主粮和蔬菜了,而对于产量低的大豆,油菜籽等则是以进口的方式满足空缺。中国每年的粮食出口也是世界前三,如果粮食产量连年减产,中国出口的又这么多,粮价岂不是会飞上天?中国又不是印度,一边饿死人一边出口粮食。

中国有些地方土地的确是荒了不少,我老家四川农村的地就被承包去种果树了,田还是归自家种,没人种的别人也会拿过去种,实在种不过来的才荒。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现代科技对农业的加持,育种化肥等现代农业的手段对粮食产量的增加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还有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温室效应对粮食产量的增加是有利的,我小时候冬天晚上睡觉我妈会放一碗水在我床边让我半夜醒来可以喝,第二天早上一般就结冰了,以前屋沿下挂上冰棱也是常事,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近年来重庆四川的夏天气温连创新高,这不止是温室效应的原因,应该还有小冰河时代结束的原因,要知道以前的河南是有大象的,气候的变化对粮食的增产也是有利的,我们四川的水稻就一季,小时候水稻割了地就会空几个月再种油菜,但现在好像听说有些都有再生稻成熟的事情了,虽然产量低的可怜。如果平均温度再高一点,四川的水稻怕不是都要种两季了。

知乎用户 大青蛙 发表

看到这问题才发现,原来搞遥感的人都累死在岗位上了,或者说高知现在已经不上知乎了。

连我这样的外行人都知道卫星弄到的浙江的数据、福建的数据、江西的数据等等都是不靠谱的,目前遥感测量种植情况的应用只适用于北方大平原大面积的连片地区。多山,分片,混种等等情况的测量结果都有很大偏差。

要知道有没有浮夸和虚报,还不如去看粮食保险的理赔数据。

知乎用户 秦正凖 发表

看了高赞答案吓一跳,人类的遥感技术原来那么牛逼了吗。

知乎用户 氏盛 发表

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文章运用截距模型等统计模型(没用过不是很懂),指出全国粮食产量与总初级生产力在 2009-2018 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总初级生产力的停滞与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产生矛盾。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遥感等数据计算的粮食生产潜力和统计资料记录产生了矛盾。

https://mp.weixin.qq.com/s/0lF7EMEpc5d89_p3djG12Q

知乎用户 Mysterion 发表

我不太了解这些数字,但是可以说一下自己的老家是个什么情况。

我的老家村子过去的时候种地的人很多,村子还有一个学校,学生不少。当时村子里的大部分男性都会选择出去打工,女性则留在村子里种地带孩子。

我们家是在 12 年的时候离开了村子,就跟老家渐渐失去联系,只是偶尔能听到些消息。村子里的小学关了,因为招不到学生,只好跟镇里的小学合并。有小孩的家庭也渐渐去镇上住了。

后来村里开始修房子了,地点是曾经的一片庄稼地。我对这个土地还是有印象的,小时候我跟妈妈一起去过,那时候土地还是黑色,一锄头下去,还能把蚯蚓弄断。但是这块地依然被拿来盖房子了,很简单,就因为它是挨着大路,方便。

再之后,听说村子里开了粽子场,有不少人回去了。但是大部分人也是种芦苇,顺带去场里打工。种地能挣几个钱?

拿我们家的地来说,我们走了之后,只剩下我奶奶还在村子里。我奶奶不可能把我们家的地都种上吧?只能种一些容易去的,山上的土地自然荒了,山下的土地看我奶奶的想法。可我奶奶都七十多的人了,虽然身体还是很硬朗,但是也不愿意种那么多的地。因此就是简单的种点蔬菜罢了。

人活在世上,总归是想要好日子的。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挣到钱就是好日子。

哦,对了。我爸爸之前还想着要回家养老,但是今年突然说要卖掉老家的房子,在现在居住的地方买房。可能我爸爸也喜欢上自来水的生活了。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卖好电脑来。需要的买一买,不需要的就看一看。

知乎用户 慕晓强 发表

呵呵,中国很大,很多人视角都是自己的周围。

很多地方都退耕还林,耕地变少。这是事实。但是,中国还有黑龙江,黑龙江耕地面积在扩大。中国粮食增产相当一部分是黑龙江增加的。

黑龙江从入不了前十,现在年年超越河南连续十年第一,增产了多少你们自己算。

知乎用户 return-1 发表

撂荒多是事实,丰收有点水分但也不假。

撂荒地确实多,没撂荒的地更多罢了。

统计本就是数字的游戏,有水分正常。但要真是丰收歉收都反过来,市场可不看统计数字。

知乎用户 一壶热茶 发表

温铁军是典型的知识诈骗犯,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知识诈骗获得流量,并获得名声和利益,这种人实在是非常的恐怖的,就像邪教的教主一样的套路。专门从农民等弱势群体下手,把自己装成他们的代言人,实际上是真正的害了农民。

知乎用户 ARTANIS 发表

知乎 er,包括我这种,大多数没下过地,也不是农业研究出身,也没有在体制内参与过农业管理。下结论全凭脑补。但至少有些逻辑可以理一理。

要反驳温,只需要指出:为什么在国内增产的情况下,进口也在逐年增加?

对于什么遥感测产量这种,只需要指出:如果遥感能精准辨别作物和测算产量,为什么今年中央红头文件多次强调农业保障问题,如果农业问题用遥感就解决了,还需要这么多动作?其次,遥感技术怎么解释当年朱镕基视察河南粮仓被骗的事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2014 年底,老李是村委会副主任,我是刚报道不久的大学生村官。

一天下午,我心中隐隐有些纳闷,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思来想去忽然明白,原来今天没有见到老吕。这老头子天天在村委会,这是跑到哪里去了?

晚饭时间,我从农家书屋前面路过。一瞥之间,老李头戴老花镜,聚精会神地坐在书桌前,手指在计算器上戳戳点点…… 遂进屋查看。一问一答之间原来老李是在做本村本年度以及第四季度的农业统计报表。

第二天早上,老李继续在农家书屋奋战,我想自己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过去帮帮忙。把统计报表拿过来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小麦、甘蔗、菠萝、红薯、甜菜这些本村根本没有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竟然赫赫在列。

一大杯普洱茶下肚,茶劲上来,我额头微微冒汗。老李风轻云淡的告诉我,所谓农业统计报表,原来是镇上的统计部门下放了各种数据指标,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数据分配到各个村民小组。因为横向纵向都要求和,有的还弄到了四位小数,他埋头苦干了一天,头晕眼花,错误不断。

刚毕业的我,哪里见过这种明目张胆的作假气势,真的是颠覆职业观。确定了他们这些年都是这样干的之后,我决定帮帮老李。

我让他打电话给镇上统计部门的负责人,通过 QQ 发送过来统计报表 Excel 模板,整理好表头,简单设置了几个 ± 函数,随心所欲输入假模假样的数据,然后调整了一下,打印、盖章签字、存档,一气呵成。

老李瞪大了眼睛,对我说: “小宁,还是你们年轻人厉害,我们这种老乖头,干不得吃了”!

我风轻云淡的抽了根烟!

从此,我开始跟各种统计报表打交道,开始各种惊掉下巴。

最最最最最令我吃惊和惶恐不安地是——镇人民政府的农业统计数据、郑农业服务中心的农业和经济作物统计数据、国家粮食种植补贴统计数据关于某些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数据竟然大相径庭。也就是说,本来这些数据就不真实,各部门之间还各自为政,各有各的不真实数据,根本不统一。这真是各假其假,假假与共啊!

知乎用户 蒙头读书​ 发表

我是很喜欢温教授的,但是他老人家也不是圣人啊。

现在中国这一亩三分地至少四波人盯着,国家层面的卫星飞机无人机和各种统计部门数据分析,编假数据一个容易,一条上下就容易对不上,一张数据表直接开摆,根本没人配合。

第二波是各大投行,第三波是粮食公司,只要有证据说明中国粮食有显著问题,几秒钟内期货市场,芝加哥、伦敦、大连、郑州就立刻是冲天狼烟。

第四波就是大漂亮~

知乎用户 nothing 发表

温铁军教授是一个伪三农砖家,纸上谈兵,大而化之,事实上对三农问题懂得不深,不接地气,说了也是白说,乱说。

农业年年丰收不假,但与农民种粮收入关系不大,与农村发展关系不大。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大,根本原因在于收益不高,回报不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目前农民种粮大多不成规模,产量有限,亩产投入不低,扣出成本和劳动力付出,收益却不多。辛苦了半年,承受了自然风险,却收入很低,感觉吃力不讨好。还不如进城打工收入高,既不用操太多心,又不用担心没收入。如果不是政府政策性补贴,可能还亏本。

农民种粮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传统农业,一般农业,靠天吃饭,效率低下,增产增量很难。没有大规模,没有高产量,没有高效率,就不会有高回报。应该说,种植规模越大,种粮成本率越低,种植效率越高效。

农民种粮必须要走规模种植的路子,走高效农业的路子,走科技农业的路子,这样才可能有高收益、高回报,才能有种粮积极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解释学的角度分析,统计学是必须要有一个主观第一因才能展开演绎的学问。所以统计行为不是围绕现象而是围绕服务对象的主观第一因展开的。

因此,严格意义上一切统计只对购买统计数字的那个人是有用的,因为他想要通过买到的数字实现的用途≠统计的目标事实≠你看到的。所以你没有任何必要参照别人的统计数据,因为产生这个统计数字的本来目的不是给你看。

另外需要强调一点: **对于买数字的人来说统计的意义在于 “有用” 而不是“准确”。**准确可能没用,不准确也可能有用。

作为做过统计的人,就补充这么点统计的实质供大家参考参考。至于农业的事情我没有涉猎过就不多说了

知乎用户 朱一旦的酒肉朋友 发表

你以为他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的三农专家,实际上他领着美国基金会的工资,理论只是为了推出那个基金会要让我们相信的结果,就是为了这点醋,才包的饺子

知乎用户 帅到掉渣 发表

几年前,和我爸看央视新闻,又是丰收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和我爸就探讨起老家种地的情况,他说的这几句话我印象挺深刻的:

“就会吹大炮,别的地方不知道,我们村每年都有田地荒掉,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看得到明显是减产减收,但是村里上报却是增产增收,其他村情况都一样,镇里面也年年上报的都是增产增收,你说有多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讲个笑话,温铁军是三农问题专家

知乎用户 小楼卧听雨 发表

单说今年,百年难遇的持续高温,你别告诉我对农作物没影响。

知乎用户 阳光​ 发表

在大学里我是隔三差五的逃课。在宿舍玩游戏的时候我始终能看到同室的还有隔壁寝的也有人在玩。

因为我是亲眼所见,所以我认定学校里就没学习的学生了。那些考试及格的肯定是用了不光彩的手段。

知乎用户 Jay 丶 发表

我老家是邢台农村的,人均不到一亩地,一家的地一年的收入不如在男的外面打工一个月的工资,确实很多人不种地去城里打工了。但是地没有荒废,我舅舅包了村里的上千亩地纯机械化种植了,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上个月回去看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地建了好多柱子上面有太阳能发电的板,下面的地阳光不足就不能种粮食了,改种的应该是花生 (我不太认识) 之类的对阳光需求不高的东西。其他地方我就不知道了,如果是那些没法大规模机械化的土地荒废了也很正常,毕竟谁愿意当一家只靠几亩地生存的怨种。

知乎用户 InfinityL 发表

合着国际粮商是 cn 的亲儿子,cn 产粮少了不涨价卖给国内

知乎用户 海胆黄 发表

荒的是零散的垃圾地,无所谓

好地产量多的很,能大规模机械化,人口又负增长,根本不慌

知乎用户 一介布衣 发表

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年年报道年年丰收,只拣好的说,回避问题,关公过五关斩六将,不提夜走麦城。

说实话,别说温教授不相信,估计稍有些判断常识的人,谁都不相信。

农业发达国家早就农业现代化了,我们的现状是,小四轮耕地,人工操作,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这是实际情况。

只要你往农村走一走,满眼尽是些农民老伯伯,农民老婆婆在田间地头劳作,丰收靠的是老年人在那里支撑,何曾见一个年轻人从事农业活动。

一个简单的常识,地就那么些地,这是基数,没有发展。再加上这些年撂荒,工业占地,城市发展,都要侵占田地,土地空间被无限压榨,只会减少,不会增多。

产量就那么个产量,不会增加,再遇上个天灾什么的,分明就是歉收了。

换个方向思考问题,做调研的,搞宣传的人,都是建制派,盯准一些农业示范区,拍个图片,做些宣传,片面报道一番,再加工一下,做成一连串数字之后,归纳一番,总结一番,很自然就得出丰收的数据。

农业都已这么落后了,农民没有种地积极性,问题一大堆,我们不能痛定思痛,直面问题,反而天天报都一些虚假消息,什么意思。

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存在的问题太多了,不去直面问题,反而避重就轻,高唱一些编造出来的信息,自欺欺人的套路,花里胡哨的,图个热闹而已。当个笑话也就罢了。

打假,打假,是该打一打虚夸冒报的作风了。

温教授常年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揭露了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关键问题是,温教授的话,有谁肯听。

古往今来,说实话的人讨人嫌,溜须拍马的人受宠,

提问题的人,永远不受重视,怕马屁的人,反而受到欢迎,这就是一个怪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宅基地都不批了,种田的只见死的和出去了的。就没见回来的。人少了产量高了,只能说科技真的发达了,更少的人种出了更多的粮食。我们这些老农民的后裔已经不适合种田了,感谢国家能给我们远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感恩,共产党万岁,无产阶级万岁。

知乎用户 翻滚吧咸鱼君 发表

说个实际的。

河南某个乡镇下小村庄,原先基本都是粮食地,哪怕是开荒地也是种粮食,现在除了北地是种粮食的,其他三个方向种了芦笋,种了金银花,挖了鱼塘,莲藕坑。

多是养殖基地,养猪的养牛的,养鸡的,葡萄园,苹果园等等等。

地?种地的就我家,半年的粮食 2 万多块钱,一年也就 3 万 4 万的样子,这还是没有抛出原先花费掉的。

种地?人家一头牛都 2 万呢。

知乎用户 胡夷 发表

我是浙江小县城。

县城周边都被开发造楼了,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开发。

这丰收数字,我不知道能不能信。

反正年年增加,看着害怕,但也没办法。

理智来说,耕地被占了,产量少了。

路过耕地边上,稻谷都是种满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市场价格就是最好的反应。

如果粮食丰收供大于求,价格必然下跌;

如果收成不好,各类粮食价格必然上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多人都把自己眼里看到的村头抛荒的半亩一亩的地,觉得可惜,有点好笑。有时候你们一个村的土地加一起都不如别人一家的多。黑龙江这边,抛荒的都是犄角旮旯小田还有山坡上的地,好地都承包出去了。我三个姨家,16,17,19 垧地,一晌地是 15 亩。她们现在老了都是把山上的地种树,平原的地出租,这才是产粮大户 这么多地可能抛荒吗?不可能,别人抢着租。。。还有黑龙江有很多大农场,都是大规模种地。这些才是产粮大头

知乎用户 西早木公​ 发表

温老上世纪末是从事苏联东欧剧变实地研究的,后来主要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研究建国后的各次社会经济现象,他是经济学家,也是社会矛盾的研究学者。摒除意识形态的前提上研究资本和剥削,这研究方法光提出就很大胆, 但温老就从世纪初公开宣讲到现在,这待遇难道不是囯士。

八次危机的讲座我听完过,至少有七次危机是靠牺牲农民利益解决的。温老提倡新农村建设,实际目的是为农民劳动力老化劣化后提供最后的栖生之所。史诗级老年化大背境下的这届农民不得巳有负 G 恩,老病不堪命,求一地苟活而已。答区有要农民进城变市民的观点,就现实的现在,我觉得变流民的可能性大的多。

至于农业部的数据你们真信?计生部门的数据多年严重失真,直接影响人口囯策的调整,错过了最后的调整窗囗,没见谁被追责。

人民币汇率 6.3 时,囯际市场粮价是很便宜,现在可是 7.25 了。街面上大米陡涨百分之十几,不是应该查查自家的米缸?

答区有说卫星扫描下无虚事的。卫星扫描肯定是很清晰,非法占用耕地这么多都没有纠正,偏要去纠查农民的一亩三分地开春荒没有?官员财产公开这么没技术难度的事都还没见影呢。

至于各地的常平仓,按历史经验,一定要狠抓消防啊!

如果一个历经岁月变迁的古稀老人,从自己的学识经验,推测出某种三十年未见的大变局。劝你多做储蓄,少透支借贷,给你讲以前每次灾荒的例子,你可以不听,但应该尊重。

知乎用户 WildNo96​ 发表

“撂荒地” 这个说法 我个人保持质疑

因为我就是农村的 我家就是搞蓝莓种植的 全家上阵那种

我这的荒地 几年前是有 有的是家里有地但是外出工作这种 有的是种经济树木这种 但是自从国家下发了那个 18 亿亩红线的文件后 我这的荒地已经全部被当地政府开发完了 对 全部拿去种粮食了 你人在外地打工或者不想种地 政府会上门跟你谈价钱 租用你的地 然后雇人种地。种经济树木的也都砍了。反正几年前的几个荒地现在全都种上小麦了

你现在撂荒地 就是和中央对着干 地方政府怎么敢

知乎用户 押青仔 发表

其他人那里看到的

为了黑一个人,已经完全不在乎事实了

这就是今天的网络环境

知乎用户 易凡 发表

脑子转不过弯而已。经济学家都有的毛病。没事儿,晾他两天就好了。

你去听温老的讲座就该知道,在他看来,现在这个情况,知青就该下乡了。而我们现在还在这儿骂美国玩。这不符合他自己的经济学模型。

当然也有可能温老这是打算把袁老给气活过来。

顺便网上这些讲经济学的专家,你听个乐就行了。无论是福山还是温铁军,他们都没骗你,但说出来的都很可能和事实不符。所以金政委才说 “经济学家的主要作用是总结经验教训。”

知乎用户 萤火的诗 发表

说实话,我也不太信数据。

我以前在某地电视台做过。

老爷们发的文章压根没人看,什么歌功颂德的新闻播放量不到两百。

但上头规定的指标至少要过万,这怎么办?

只能往高的报,在后面加零,或者加其他数字,强行超过几万。

知乎用户 观澜 发表

这群人真了解农业吗?动不动就拿卫星说事,要不就是东北顶全国,好像光靠东北的产量就能供应全国一样。

就拿卫星来说,确实卫星能时刻看到你田里有没有种粮食,但是随便撒一把种子和精耕细作的产量差距有多大?卫星总不会能像人一样看到麦苗和水稻长势如何吧?不会吧!

再说说东北,东北纬度多高,一年基本只能种一季,但是南方呢?不说长江流域的平原产量,就广东福建广西那零散的丘陵土地,水稻是三季稻啊,一亩产量至少顶东北两亩吧。更别提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了。这时候肯定有人杠,人家东北是黑土地,那土壤肥力多高。这个问题我还恰好了解过,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报道过东北黑土地退化的情况有多严重,与同纬度的乌克兰黑土地相比,东北黑土地已经很薄了,再不注意,可能过些年就彻底没有了。

如果还是坚持认为中国粮食问题不严重,那为什么河南农民卖个青储能引起中央发话?粮食问题已经很危险了,当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的产粮总量开始逐渐下降的时候,仅靠东北是没办法补上这个缺口的。

现在了解到的山东河南一带种地只能靠五十到七十岁的老人了,年轻人已经基本不种地了,在土地产权零散,流转困难的时候,很难像东北一样进行规模化种植。完全抛荒虽然不至于,但是产量下降是肯定的。

知乎用户 临沂 发表

粮食不能凭空变出来,你没饿着,然后查查进口了多少粮食,查查养殖了多少肉,再算算进口粮食增量与养殖业增量所消耗的饲料能对上吗?

能的话说明数据没问题,差别大了说明造假。大数据能说话别瞎自己感觉。我不能因为自己村里一百户中有 50 户没宽带,然后以此信誓旦旦的说全国只有一半的家庭有宽带吧

知乎用户 猫吃猫粮不抓耗子 发表

撂荒严重是事实,种地不赚钱农民没积极性也是事实,年年丰收也是事实,充分说明 积极性没什么用,

知乎用户 隔壁大叔 发表

请问这个问题的出处在哪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城市超市、农贸市场以及军粮系统里至今还未上架新闻报道里产量不低但网络评论很难吃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和海水稻。市场依然是东北大米打遍全国无敌手。

所以我想看东北网友的说法。

知乎用户 zhangyingyi​ 发表

把教授俩字去了,我觉得他不配

知乎用户 AssisaSeele 发表

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我是认得,撂荒地应该是存在的,但是要说这两点就能推倒出丰收数据造假,我觉得是有些想当然了

之前答东北振兴的时候发过这张图,现在我们再看一遍

上次用这张图时,我着重强调了一下东北三省粮食大省的地位,这次我们反过来看看那些产量比较小的省份

年粮食产量在 1000 万吨以下的省份有 9 个,分别是:

北京、上海、西藏、青海、海南、天津、宁夏、福建、浙江

这 9 个省份的粮食产量加一起,是 2234 万吨,也就跟辽宁省的产量差不多(甚至还要少一些)。再夸张一点说,如果这 9 个省份的耕地都撂荒,东三省只要努努力把粮食产量提升 15.6%,就能补上他们的亏空

现在你觉得这些省耕地撂荒,能对全国粮食丰收造成多大影响呢?

以上这些只是举例,真正目的是为了让你明白:在农业资源(如耕地)不平衡的现状下,个别省份的撂荒现象并不能影响整体粮食产量。国家抓黑龙江一个省,十分之一的中国人有饭吃,国家抓住头部五个省,将近一半的中国人不会挨饿,这就是耕地不平衡的现状。

至于尾部这几个省,你就是农村耕地全撂荒,对全国粮食产量的影响,也就是百分比个位数的波动。

如果你说这几个省的撂荒现象就能导致粮食丰收数据造假,那我只能说:啊对对对。

温铁军说的现象在他那个时代里可能存在,但是他毕竟老了,没能看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终究是有限的。

知乎用户 money os 发表

要是真的缺, 怎么不见老家的稻谷收购价有上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莫名其妙!!

“种粮没有积极性,撂荒地太多了”???

三四十岁的农民能进厂的干嘛去守着那几亩田种地啊?

老人又种不动地,再说怎么可能撂荒,种不动粮食也基本上种了菜,或者芋头,或者改种莲子,易于打理的(老人赚那三瓜两枣的积极性可不低)。农村能有六十岁老人、妇女种点菜就好了,一般家庭省点菜钱,老人赚点菜钱,城中村的荒地,可不能随便种菜,那是要等着修路,或者建房子的,荒也就荒这几年,急什么?!

梯田早十年就开始退耕还林了(江西),现在主要靠平原地区的农村的农田,基本上可以实现机械化,才能有人几十亩几十亩地租地种粮。

以后可别打 “三农问题专家” 的名号了!!

知乎用户 聚宝盆 发表

想了几个新名词。

1 温老:带指温铁军一样的人物,天天苦心沉入基层研究,很值得尊重,但结果方向都是错的。好比你研究把插座插在土里发电插了一辈子,也不明白为啥没电。

2 温教徒:代指一个人拿他爱听的话,却让他做他最不愿意做的事。但是那个人对温类似人物还是崇拜。

3 铁军课题:指说了半天问题,各个都直插灵魂。但是一个现实性解决方案都没,等于没说甚至还不如不说(不就等于告诉你无解?)

4 温粉:指只看他说啥,不看他做啥的粉丝。

5 温友:指自己交流的都是陈平,张 vv 之流的人

知乎用户 大山​ 发表

太行山区 西柏坡 这边的农村大概都是坡地,贫瘠,地少,大概有十年了,都不种小麦了,都只种玉米,甚至荒着玉米也不种。这些年城市化,建房修路占用了不少好的耕地,年年增产我也不信。只是,中国人的饮食更多元化了,相比二十年前,人们吃米面更少了,有蛋奶肉补充更健康。

知乎用户 Wens’s 发表

坐标豫东,最近两年已发现多块撂荒地

现在普遍都承包出去了,自个种地的越来越少,部分常年不在家的,撂荒也存在,相比土地总量那是极少的,但是这种现象却实打实存在了

豫东几乎是粮食产品最多的地域之一,这里出现了,那意味着全国绝不会好到哪里去

知乎用户 船长 发表

无妨,反正国际上那若干吸血鬼粮商愿意相信。

你不相信,大可好好地写篇小作文,邀请他们再来试试做空中国粮食。白花花的银子谁不喜欢呐!

知乎用户 曾几何 发表

温就是纯粹一条神棍

知乎用户 树木成林 123 发表

基层统计数据真真假假,说不清楚的。大部分是领导定,但是也是根据实际然后编一编。对于一些硬性要求任务,我只能说只要是不合理的要求,任何时候这都是数据造假重灾区。

知乎用户 zuoyou2000 发表

有这种可能,但概率大不

付出和获得不成正比

知乎用户 赵欣 发表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虽然是 90 后,但是记忆中还是有几年是跟着长辈去地里拿镰刀割过麦子的(那个时候收割机有的性能还不好,收过去之后会压倒一大片,得用镰刀收割),接下来晒场、除尘、收回家。。要干的活还算是挺多的,主要是每天的晒场,早上得推开,晚上得收起来盖住防止返潮,如果可能下雨得全家出动赶紧收起来。。。全家得忙好些天。当时作为学生最高兴的是,每当收麦子的时候,是会放假的——农忙假,10 天到两星期。。。

现在,我们家我爸、我、我弟全都不在家,种、收的时候,街上都会停着不少旋耕机、收割机啥的,我妈准备好钱跟种子化肥到时候叫机器就行。。。而且收了的麦子因为家里吃饭的主力不在,所以都是收完晒两天就有人上门收麦子了,直接卖。种的回茬玉米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操作。。。而且种子、化肥、农药确实能报证产量。。。但是种子、化肥、农药、机器这一套下来,小麦也确实不赚钱,我家 5 亩地种麦子,每亩下来能挣不到 1K。。。

农民确实没有种粮的积极性了,因为一年下来那点钱确实不够一家人花销,得出去打工才行。经济作物是个提升收入的好办法,但是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种经济作物。。。再加上种子、化肥、农药、机器也确实把种地变成了一件不那么辛苦的事了,家里有个人就行。。。至于撂荒这个,像我们村,除非全村一个人都没有,否则可以便宜点承包给别人。。。去年我儿子出生,我妈帮我带了大半年孩子,家里的地就是几百块钱一亩包给别人种去了。。。

综上,年年丰收数字数字有问题,这个在我已知的现状里不太对的上。。。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正确,因为收入太过于微薄,能出去打工的都去打工了,所以农村现在才会是 613899 部队(儿童、妇女、老人)。。撂荒地过多,这个不太可能,自己不种承包出去还能弄点钱花,撂荒不太像正常人能做出的选择。。。

知乎用户 雅鲁藏布江的海 发表

温专家是教授,不是农民,也不是一线生产者,国内的好多所谓经济学家早已经脱离了生产一线!所谓的农村撂了许多荒地,那只是所谓的丘陵或者产量很低的土地!你看看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南的平原,,等等有荒地吗?中国的粮食产量还是那些产量主产区,或者那些所谓的高质量农田!光靠丘陵那些小碎地怎么可能养活这么多国人啊!河南之所以发展慢,很大原因也是没有太多的工业商业地指标,没地你发现啥工业,所谓的工业用地指标都是非常严格的,现在卫星很厉害,多少亩地用卫星一拍就能算出来…

知乎用户 哈喽百科 发表

不会搁置太久的。

首先,我们这里确实有很多人不愿意种地了。

坐标华北平原,人均土地不足 2 亩,一年两茬玉米、小麦或者一茬花生,每亩地收益 1500 左右 (去除承包费,化肥种子,电费,播种收割费用)。算上个人的人工费用,收益会更低。

同时,又有一部分人愿意承包土地,其中就包括我的父亲。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购买了大型的播种、收割机器。

早些年买的农机,父亲给村里人种了 20 多年地,拖拉机从东方红 654,754,更换到现在的 1204。这些年种地收益越来越低,我父亲承包的土地也越来越多,灌溉播种收割的成本也在降低,收益尚可。

今年粮食价格升高,一亩地收益也有升高。我们村种粮大户 400 亩地左右,虽然没有精力精耕细作,土地质量良莠不齐,产量略有降低,但是总体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

如果有可观的收益,还不会有人去种地么?

顺带回答大家一个疑问,土地越来越少,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粮食产量却屡创新高?

那是因为亩产越来越高,我印象里 20 年前我们这里玉米亩产 1300 斤,现在亩产 1800 斤,答案显而易见多亏了科技与狠活儿。

知乎用户 从今天起匿名了吧 发表

他当然不信啊。因为这个所谓的三农专家是个鼓吹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的伪专家。

如何看待温铁军教授越来越火? - 从今天起匿名了吧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8141415/answer/2386550436

知乎用户 李蒙 发表

拿三当年和普鲁士开战前询问战备,他的元帅回应:我们已经把最后一双靴子上的最后一个扣子都扣好了。然后拿三就穿着他的靴子进了战俘营。半年前普京询问他的将军们多久能搞定乌克兰,将军们欢快地笑着露出不屑的微笑,现在普京用苦瓜脸宣布动员了,不知道他的将军们什么脸色。我很好奇,我们的制度和他们差多少?我们能比他们强多少。事实上,我也上报数据,不敢说百分百,但至少七成是编的,别人有多少是编的呢?别问我,我不知道。

知乎用户 某个人 发表

丰收也没证据,欠产也没证据。

最多就是盲人摸象。

但粮食够不够吃?是不是铺天盖地的卖?变着花样的卖?

猪肉鸡蛋涨价归涨价,缺不缺货?

进口粮食多,那是改善生活的需要,真有事,多吃粮少吃肉,把撂荒的地种起来,最多一年的事。

慌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所以期待未来工业化室内栽培代替人工种地。

世界最大的垂直农场,年产蔬菜可达约 91 万斤_哔哩哔哩_bilibili

通过室内立体种植农场,用生产力的提升去实现增产增收的可能性。

知乎用户 内拉组里 发表

可以看进出口数据

知乎用户 李小鹰​ 发表

提醒一点,绝大多数农民一定是觉得自己家的地在抛荒,在减产,农业在完蛋大吉的。

因为机械化时代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农民,就是得回归少数人持有大量田地的 “地主” 时代的啊!

不然农民工哪来的?搞教育搞城市化在搞什么?农机和化肥都抛到哪了?

所以视野不够广的话,哪怕一线农民同志说的话都不足以采信。

整体农业一定是在向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集约化、化肥增产、温室效应增产…… 发展的。

这跟客观上存在抛荒、占地、污染、虚报、贪腐、垄断、剥削、转产、减产…… 不矛盾。

知乎用户 笨蛋啊 发表

在乡镇工作过一年,有幸见识过了大清特色国情,我想只要在乡镇工作的人都数据造假过。

知乎用户 蒙奇大帅​ 发表

基层民警一枚。温专家的话不敢恭维。每到秋收和播种季节都有因开荒地界限闹纠纷的警。就沟里都种上了苞米,何来撂荒? 温铁军到底实地调研过没有?坐绿皮车看外面不是林子就是田地,哪有荒草垫子? 告诉我呗,我去当大户去

我在农村派出所呆了六年

知乎用户 奥蕾迦娜 0032​ 发表

所以有人能说说他是啥时候,在什么场合说的这话吗?最好还要有上下文

知乎用户 浪里个浪 发表

高高在上的专家。。我们家四口人两亩多地,自己积极性有用吗?只能租出去

知乎用户 铁剑库丹 发表

温教授别尬黑啦。

现在撂荒犯法,你敢撂荒地第二天村上就能把你地收上去。

啥?种地不挣钱你想出去打工?那好啊,我这有人想租你地,一年四千你租不租,合同签三年。

啥?嫌少不租,那行,那你自己种!告诉你奥,敢撂荒把你家地给你收了?

什么?你家地?哪写着你家地,这是村里按你户口给你分的地!是国家的地!

哎,早说租不就行了吗!告诉你奥,合同在那呢,三年不能违约奥。

哎王哥!谈好啦谈好了,明天你找人来和他们家签合同就行啦,哎呀吃饭就免了,咱不都是朋友吗,帮点忙是应该的嘛!

知乎用户 亘白 发表

我只说我们那边农村的事,之前主要是种小麦和大豆的,今年回村发现各家的地已经被集体承包给某单个人了,现在全部种的是玉米。之前好多人外出打工,荒地是挺多的。

知乎用户 难返蓬瀛 发表

粮食现在都不是农民在种了,但凡有个真正下过地的人都知道现在农村地啥情况

现在都是承包出去给别人种,每年每亩地给钱,真以为农民不种了地就荒了?大把人等着承包呢

知乎用户 leon lu 发表

这种没种过地的人,不会以为现代化农业得靠农民积极性和那一亩三分撂荒地吧?

当现代化的种子技术,全自动的耕作系统,高度现代化的公司运营是假的吗?

如果农民不撂荒,被那一亩三分地困住,他们的生活一定很困顿,粮食产量也一定很低。

就像工厂一样,现代化的工厂里,基本不需要操作工插手,工程师只要看看屏幕上的数字就可以,可以很悠闲的工作,然而工作效率早已超出手工劳作无数倍。

知乎用户 阳光猛烈 发表

你们进入商场 / 写字楼没测过体温吗?

知乎用户 齐奚 发表

有啥不相信的,可以查一查温老言论出来 ,粮食系统多少高官落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问了一下我妈,去年雨水较好,玉米收了 1500 斤左右。今年收了 2000 斤左右。

还可以吧

对了,去年一亩二分地

今年种了两亩多一点

这个不重要,关键是今年我们抗住了各方的压力,在抗疫的情况下实现了增产。

可以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记得前几年全国粮仓大清查,结果全国多地粮库失火

知乎用户 真真假假 发表

如果粮食没出问题,今年就不会全国疯狂种番薯了哈哈哈,懂得都懂,不懂的还是去看统计局数据吧

知乎用户 早早早早 zzzz 发表

大部分地区荒地越来越多是事实,但是总产量越来越高也是事实。荒地多不等于产量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曾经在基层做外账会计,乡政府的秘书来找我主管帮忙填写资料,要求填写一份给最上面的报表,我看这粮食企业,地址不存在,固定资产 2 亿,流动资金 8000 万,还有些其他的信息,多嘴问了句,这被上面查出来了怎么办,他轻描淡写说: 提报的多,查不出来。还有替小企业开会时,统计人员让我们大胆的报数字,原因是数据少了,领导挨骂。

知乎用户 杂林 发表

用 “积极性” 作为标准,就是笑话了。有多少人上班有积极性?如果上班没有积极性,所有的工作结果也是不存在的;那么,温铁军自己说的每一个数字都应该是假的了。

荒地确实存在,但不能说明什么。现在本来就是轮耕制度的存在。至于说 “荒地太多了”,这是小学生的话吧?专家说这种话?

荒地的存在,绝对是有原因的。要么山区,要么偏远。如果这样,退耕还林,也是好事啊,对生态有利。

之前为了生态,搞退耕还林时,有些农民拿到补贴,又复耕了。复耕就充分说明,有价值的地,是不会荒的。

没有数据,用 “积极性” 作为标准,是很可笑很荒唐的。

知乎用户 懒懒蛋弹棉花​ 发表

说实话,这个数字我是大概相信的。

第一,有亲戚就是种粮食的。因为生产技术进步,他一户就可以种过去很多户的地。

第二,我在淘宝买粮食,除了四五月因为上海疫情导致交通中断那段时间,都是立刻发货的。

数字可以造假,但是没有就是没有,后段的表现造不了假。

另外,即便是春季上海疫情期间,我们这边粮食价格也没有大涨,疫情结束后就恢复了。上海是特殊情况,跟粮食产量无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下面很多说卫星监测的。这种人肯定不是体制内的。

统计局搁我们体制内的说法就是估计局,任何一个从统计局出的数字都是估出来的。但至于水分有多少就不好说了。

比如这次的人口普查,这个应该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但据说某些数字的口径跟公安部门登记的不一致。

知乎用户 无名之火 发表

这段话是在评价前一段时间部分经济发达城市搞的土地政策。就是在保证农耕土地红线不变的基础上,用山地和一些不适合种地的土地,甚至是农村拆迁空出来的宅基地化为农耕土地(那个城市大家都知道的),再将发达城市周边有经济效益的良田转化为商业用地。这个事情最早是重庆这样的山城城市,因为地域的特殊性,所做的无奈之举,但是其他平原地区内陆城市看到重庆这样做,也开始趋之若鹜。

还有温老师在网络上视频,除了官方媒体采访视频,还有他自己的团队 “全球国仁大学” 发布的视频,其他视频可以有选择的观看,不排除有剪辑。

再说一句: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知乎用户 威盛 发表

人均不到 2 亩水田,每亩收益不过 1000 左右,你问农民愿不愿种地,好多人上人教农民种地,真够下贱的。

知乎用户 eeyylx 发表

粮食每年丰收 结果进口粮食逐年增长。

人口老年化严重 少子化愈演愈烈。 粮食消费

应该下降或者持平才对。 反正这些数据根本对不上。。。

知乎用户 耕地侠 发表

不相信的话可以去期货市场做空,祝你发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堆人夸卫星技术 我就问一个问题

你们参与过农村的统计工作么?没从事具体工作的来基层走走吧。

为什么一月份接到的通知就是今年粮食产量必须增产 10%

在今年洪涝严重 庄稼倒伏的情况下 九月这个任务仍然不变 。

你告我怎么增产?

卫星照下来也必须给我增产。

知乎用户 潘佳栋 发表

这如何造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有些人说卫星不准确的…

作为一个钓鱼佬,熟练使用卫星地图找钓点是必备技能。

山东有个政府搞得地图叫天地图,更新速度基本上落后一个月多。

里面清晰度 2 米的地图,虽然看不出细节,但是能分出树还是草还是庄稼。

分辨率 0.5 米的地图,仔细一点儿都能看出种的是小麦还是菜。

这是人眼 + 开放地图的水平… 不开放的只会更高。

不服气的可以去百度搜一下 “天地图山东”,注册个账号看看。

本地有些地方搞农场(类似美国那种,浇地用的是大铁架子)铁架子的腿在田里压出来的一溜不长庄稼的线都看可以看到。

知乎用户 司为先 发表

我上班也没有积极性,影响我满勤了么?这种涉及全国的数据,靠主观感受没用,靠实地调研也没用,只能靠中央政府和科技全面监测才有意义。

每年都会有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每年粮食丰收都有人用自己网上看到的灾害信息或者自己所在省市的信息,论证粮食产量造假,属实是对 “中国” 没有概念了。

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存在所有地方都正常丰收的气候,所以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绝收本身就是 “正常” 的,甚至部分地区减产还会让其他地区增产。“大量”撂荒的土地也是正常的,甚至政府还鼓励退耕还林,影响粮食产量的问题很多和粮食丰收并不矛盾。

只能说中国农业的问题导致粮食产量达不到理论上限,但不影响下限一直在提高

知乎用户 量体裁衣 发表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世界上最卷的一类人,我们从建国后 4-5 亿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到如今的十几亿人,问题依然如故,其实我们这个国家 90% 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此,为啥会这样,历史遗留问题,要改难度很大,城市化进程需要加快,我们需要行业去接纳人群,说起粮食问题,为啥粮食永远不过剩,其他畜牧业,肉类,蛋类,水产业,都过剩,那是因为粮食承担了太多,如果粮食不承担主食,其他的肉类,蛋类,水产业也不可能过剩,没粮食吃,你可以去吃香蕉么,香蕉大丰收,当你饿急了,这个确实可以充饥,但很多粮食出现危机,香蕉也不可能大丰收,因为农作物都一个尿性,需要水源充沛,一旦干旱,啥也不行,水产品更不用说了。撂荒地这说明大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去谋生,可以在多个行业反复横跳,你觉你什么赚钱,你就做什么,这有啥,这就是供需关系,你必须聪明起来,有的是机会谋生,哪儿能大家都集中农村,农村卷死了。为啥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总是形成大气候,大家都卷在农村,统治阶级的认知缺陷,统治阶层重农抑商,导致很多问题在发展初期就一呼百应,根本无解,永远都在这个维度反复撕扯,反复拉扯,统治阶级的儒家士大夫的尿性永远都是在鄙视生产劳动,他们最擅长的是玩弄权术,玩弄人性,各种鸡贼,各种思想,精神,灵魂,神鬼控制,你服不服,这就不是人了,这是对待畜生才这样,中华文化,目前可用的并不多,你不需要多开明,但是你的认知维度要超级高,否则你永远都觉得自己的认知就是真理。

知乎用户 吾心永固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我在想也许温老是担心再次出现 “大跃进” 一样的悲剧了吧

知乎用户 冥羽 发表

今天看完每日粮食的视频,我觉得他的观点很直接

你说丰收是假的,大面积撂荒,请问,国际粮价起飞了吗?

知乎用户 嘿嘿嘿哈哈 发表

我也是

知乎用户 不是二班​ 发表

温教授的逻辑是对的,首先现在撂荒地确实多,其次现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实有所降低,第三粮食十几年连增确实不太可能。

但是

他没有说咱的真实土地远超土地红线,因为农民以前自垦地压根没有纳入统计,撂荒地虽然多,但是撂的都是犄角旮旯低产地,对整体来说没有大影响。

他没有说虽然粮食不可能连增十几年,但是如果某一两年研发出好品种、好化肥后,粮食增产 100 公斤,统计局可能只敢报增产 10 公斤,以后每年报增 10 公斤,这不就实现十年连增了?

他没有说农民种粮积极性虽然不高,但是中国人均土地本来就少,加上机械化种植,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就可以胜任种地这点工作,本来就不需要多少积极性。

知乎用户 cgjjdvy 发表

知乎标题党。

知乎用户 手可摘星 发表

我相信温铁军说的。

至于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我只希望世界再稳几年,然后我回老家。

知乎用户 Just 发表

人都会老,温铁军也不例外

知乎用户 可可菠萝 发表

主要是这帮小布尔乔亚吃得太饱,很久没机会体验饥饿的感觉,开始无病呻吟 emo 了

知乎用户 午夜的阳光 发表

既然产量和耕地面积逐年上升

建议放开耕地红线

给全国人民多建几所大学

知乎用户 不要浪费时间了​ 发表

这几年的天气,不光种地的愁,地里做育种的头也大完了

心疼今年黄淮做玉米的各位老师

40 多度高温。。。

知乎用户 海上升明月 发表

温铁军老了,人都有局限性。

知乎用户 D27GMZ 发表

出处呢 我还说你 Y 刚拉屎没擦屁股呢

知乎用户 伊壁鸠鲁主义者 2​ 发表

那你去郑州期货所做空啊

知乎用户 陈玟 发表

不相信官方的,可以看美国给的数据,美国卫星的能力和情报收集能力还是能信任的,况且美国没必要和中国一起在中国粮食数字上作假呀。改天找美国农业部的链接,虽然它预测出偏差不是一回儿两回儿,但偏差不大,觉得美国农业部的数字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另外,都已经有北方地区机械化种粮了。机械化种粮比传统种粮节约人力很多,种粮工人的收入也高于传统农民,毕竟一个人管那么大一块地,还非得让丘陵地带的人在一亩三分地上种粮(有的地方人均不到 1 亩),烦不烦,出门打工不好吗?

知乎用户 AudreyHepburn​ 发表

粮食要涨价了

知乎用户 着陆脱离 发表

提供视频出处,或是文字出处,你这张嘴谁谁谁说过就来问,前因后果也没有,很招黑

知乎用户 纪律执行者​ 发表

数据做的好的是东北三省,结果,你懂的,

知乎用户 张二麻子 发表

坐标山东枣庄滕州,村西一块一亩大小的地决定要抛慌了。本来只有半亩地,大爷一家去了城里,他那半亩不种了,我父母看着扔了可惜捡起来一起种。这块地离村最远,基本无法浇地,每年靠天吃饭。今年玉米收成连种子钱都不够。每年都劝二老种不了的地扔了算了,每年他们都不舍得,现在都快 60 了,家里也没年轻人,终于决定要扔了。别人怎么说都不管了。

知乎用户 Findone 发表

我只信粮价,十几年都是吃两块钱一斤的大米,物价上涨多少,米价都没变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农民没有,国营农场的工人有啊。级别高工资足,机器配的齐。

知乎用户 无踏马侠 发表

有这个力气说这样的话,那是因为几个农业大省在负重前行。

知乎用户 Starcfaft 发表

大家看好

到底是谁觉得

有些人只能种地

不种地就是懒惰

就是不务正业

还积极性

东北 西北的地多的是

他咋不去种

以上

知乎用户 困泡 发表

我只是个学生,没有实际调查,不要轻信我,下面是我的总结:

种粮没有积极性这个问题挺简单的,挣钱不多的工作没有干的欲望,种子一播进地里,剩下的靠天吃饭 (比如旱年要浇水,积极性高的农户一看叶子卷就浇,积极性不高的农户权衡了下工时浇个一两次),更多的时间留给进厂打工,特别是现在村里一些学历不高的年轻人向往大城市,想出去看看闯闯

撂荒地出现的原因也大致相似,大灾一过,需要补种,眼瞅着刚在厂里有了工作,何必回家干那费力不讨好的农活?

总结起来,时间只有一份,给了工厂就不可能给农田,工厂不可能建在自家门口,更不可能像村口学校似的农忙时节再放个假。农民成了工人,原来的个人的田就空了。

这几年在搞承包,让愿意种的人多承包,是解决的途径,但既然在转型期,总要经历不想种 - 撂荒 - 有人看到商机 - 承包这个流程。当然,这里有个惊险跨越,如果好几个村没人出来承包咋整?当然,这只是我不负责任的猜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今年旱灾都咋样了,老家老人种的菜都干死了只能上街买菜吃

这还能丰收,丰收个屁,搁我我也不信

知乎用户 不靠谱的费曼先生​ 发表

不相信可以,请拿出确切的数据,请不要拿个例,电视剧里面的,以及出门倒垃圾听大爷大妈说的内容作为论据。

知乎用户 三思 发表

不知道,因为之前大米是超市长出来的,现在大米是手机下单就有人送过来。

知乎用户 George 发表

河南农村自己的地对外出租每年租金 800 元。今年粮价好,租金要 1000 元。

有的农户承包土地,手上有上百亩地。昨晚刚和我老爹算了下,租地成本 1000,化肥,种子,收割,耙地等加起来要 1100(成本中最大的是化肥,400 多),也就是一亩地一年总成本 2100。一年产 1000 斤小麦和 1000 斤玉米,大概能卖 2600 元,也就是一亩地赚 500 元。

说农村地没人种,在平原地区,因为有机械化种植收割售卖,是一个不错的生意。100 亩低,投资 21 万,净利 5 万。年回报率 23% 左右。

知乎用户 观测者 发表

这个问题下的答案都有点辣眼睛

粮食年年丰收又或者年年欠收都不是最要紧的问题。

要紧的是你产出的粮食,究竟是归谁的?是真的归贫苦农民,还是归外部资本,亦或是本地的大户?

知乎用户 微信用户 发表

国土面积是不变的,每一座城镇周围的土地,原本都是最好的耕地,十八亿耕地的红线人尽皆知,请问每年各项建设用地从哪里来的?

知乎用户 171732674 发表

全球变暖雨带北移有利于东北万亩良田。

靠南方种地不如全家去喝西北风。

知乎用户 设置个人信息 发表

丰收数字是真的,农民没有种地积极性也是真的,你说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上种粮食的是什么人?那是以农产品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老板,企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人还没有找到新的经济收入

知乎用户 GZEC 发表

什么身边统计学

知乎用户 咸鱼 发表

资本下乡,农民撂荒≈农民转型农业工人≈新时代佃农

知乎用户 daphneapollo 发表

首先呢,荒地是肯定的,现在村里很多荒地,我也去问过,本身工作也接触这些,荒地是因为种地不赚钱,想想看现在村里有几个年轻人?年轻的都去城里了,谁种地呀?都是老头老太太们,他们种地最多自娱自乐。现在很多地方地都租出去了,像我接触的那个地方,地租出去一年 800 块钱。与其费力种地,还不如租出去。而承租人如果能吃下一个村连片的土地,他们就机械化收割,飞机播撒啊啥的。如果不能连成片,一般地就荒芜了。

但是呢,经不住中国大啊,像东北现在还有大量的国有农场,供货量完全没问题。同时,如果我们说荒了,国际资本一定会炒爆粮食期货,让咱们高价接盘。同时,现在农业产量都是卫星估算,中国如果造假,美国早就知道了。可见其实就算掺水,也没有掺水太多

知乎用户 小钱钱真的甜 发表

温铁军在三农问题上越来越 * 了

知乎用户 天衣 发表

质疑没问题,人人都应该有质疑的权利。

至于真实性,还是得拿实际数据说话。

知乎用户 卡密 sama 发表

1. 山地地区弃耕撂荒不假,承包出去搞中等规模种植业也不假,但主要是经济作物,不是粮食,因为粮食利润低。粮食产量也不看这些地区

2. 粮食产量主要看产粮区也是对的。卫星测产量就有点扯了 你一近视眼能知道 100 米外是个人,但你能知道他多重吗?测产量的具体方法官方有介绍

3. 最关键的,随着激进的工业化及大规模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领域的污染是很严重的。加之单一的大规模作物种植会使土地肥力下降,所以温老所谓的侮辱他的常识是指: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土地肥力下降,耕地面积不变甚至有缩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还能连连增产,这是侮辱他的常识。(有人会问种植面积不是在增加吗,那我倒要问一句城市化进程占的地从哪里来?而且每个阶段的统计方法不一样,之前就有过前后两次统计的耕地面积相差较大的情况)

4. 粮食局局长今年六月份落马(各省市今年落马的跟粮食局有关的官员新闻今年很多)

PS: 作物种植土壤才是关键,有人说育种技术(不使用转基因作物的话增产效果有限),二氧化碳浓度等等确实可以增产,但能指望污染严重的土地上靠这些增产吗,恐怕只有续命的作用。

最后,温老怀疑粮食产量的问题至少在去年以前就有视频,现在才有人提这个问题,我怀疑他的动机。

知乎用户 画卷白 发表

信与不信重要吗?

粮价有波动吗?

你买不起粮吗?

没影响百姓生活就是小事。

事实在这摆着,怎么天花乱坠也改变不了粮价稳定的事实。

饿不着你就行了,这些事你瞎想瞎猜也改变不了什么。

知乎用户 翱翔精灵 发表

以前还以为温至少算是个了解农业的,现在看来也是个象牙塔里的大嘴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什么三农问题版张文宏

知乎用户 啊明子 发表

你现在就敢不信,真不知后面你想干嘛

知乎用户 白天犯困 发表

对国家的统计数字有异议可以,但是不能再公共范围发表不同意见,这个属于妄议 ZY。对自己有利可以闷声发大财。有一个搞期货的大咖,付海棠吧,他对国家发表的棉花生产入库的指标有异议,也没有随便议论,而是开着车跑新疆能棉花产地,到储备库数车,最后得出实际产量偏低的结论,然后做多棉花期货,大赚特赚。这个才是对国家统计数字的标准态度。姑妄听之,不姑妄信之。

知乎用户 真香. jpg 发表

笑死了,要是四大粮商信这个多好

真要是说我有一个朋友系列

哪怕是哈尔滨那么差的疫情管理,租我家门市卖种子化肥农药的那个生意还是越来越好

知乎用户 大客​ 发表

又一个把专家学者当成一通百通的天生圣人的。文科教授有几个还踏踏实实走基层做田野调查的?躲在书斋里搞文献研究,吃二手馍,读数字,然后就开始开脑洞玩逻辑自洽,形成各种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成果。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一个事情如果需要反复强调,那么这个事情可能没有,无中生有才需要反复强调。

知乎用户 所有灯都 发表

我信,我们的地都是送人家种的

每年一袋农作物

知乎用户 mace 发表

所有的缺口,最后都会反映到价格上。就这样

知乎用户 赫萝天下第一 发表

市场不会造假的。粮价没涨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荒地,说明产能已经足够甚至过剩。如果粮价涨了还出现荒地,那就是经济危机了。

知乎用户 胡兰芝 发表

他老啦

他虽然是教授 但是应该不是相关这方面专业的

还是不要少发表不专业的评论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到农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小农,家里几亩薄田的那种,但是现在粮食生产主力是大小农场主,这些农场主有没有积极性?现在不是那种守着几亩薄田精耕细作的年代了

知乎用户 鬼蜘蛛 发表

我国在实事求是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可不敢乱说

知乎用户 王水瓶 发表

我相信温老绝对是有水平的专家,真正的爱国者,但有些人把他说的一切当真理,我也觉得大可不必

知乎用户 胖哒二世 发表

今年黑龙江啥样,都没个 AC 数吗;媒体上报了吗

知乎用户 笑看美畜 发表

???

知乎用户 清水流 发表

我们那儿积极性是没有,但是撂荒地是

知乎用户 在路上 发表

单产越来越高,单产增加的产量肯定大于撂荒土地减少的产量

知乎用户 stars 发表

人口至少到 21 年为止一直是正增长

饮食结构一直在多样化,肉蛋奶的比例一直在增加,酒类消费增长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全都是耗粮的大户

你们非说粮食丰收是假的,那么请问,为什么粮食不涨价?

知乎用户 王大锤 发表

不要迷信任何人

我这里说的迷信,指的是 “相信某个人任何言论、行为都是正确 / 错误的”。包括对待伟人。

温铁军是社会问题的专家,是对农民抱有同情心,愿意为农村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但是不代表他为农村问题,提的所有建议都正确。

比如我曾今听他的一个节目里说

应当限制城市的 “中心化”,大力发展乡镇产业。目的是将产业、经济留在农村。

但只要是发展产业,只要没有垄断性,最重要的就是产品成本,集约化生产无论对错与否,是降低成本的最关键且有效的手段。违反市场规律发展产业,能否带来真正的发展,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知乎用户 影月 发表

两个角度吧。好多答主提到卫星统计耕地和丰收面积。我从两个角度猜一下。

温铁军教授说不相信年年丰收,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撂荒地太多。的确近些年很多地区出现农村青年人进城务工,中老年人不在耕种。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大多是偏远地区小块耕地或者干旱少雨的不适宜耕种的地方。这些地区的确出现撂荒,但是数量上并不大,相对全国耕地面积来说影响很小。

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和耕地平整。小块地合并成大块地,同时统一种植散户家的耕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升了单位土地的产量。很多人不知道散户种地往往碍于耕种成本和文化程度,不能达到土地的最大产出量,而大集团耕种科学规划往往能达到土地最大产出量,并有一定的抗灾能力。

两方面结合,撂荒土地导致的粮食削减量小于机械化大集团耕地带来的粮食产出增加量。当然具体问题还要结合卫星和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分析。

知乎用户 gor 发表

积极性不高不知道哪里看出来的,至少我知道在 2022 年土地兼并有多抢手

知乎用户 瑾玖​ 发表

感觉老一辈的确实是种地习惯了,说那些剪刀差不赚钱他们不在乎的,舍不得荒在那里,只要农村还有老一辈在,还有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在,很多地方都不会完全荒掉,等到 90 后来种的时候可能就没人想种了,会真正开始荒起来,不过到时候上面可能会想想办法把土地收回去,没人种不是,政府给你点钱回收,然后把人赶到城市里去,廉价劳动力增加了,土地也到手了,可能还能增加一点点房产销售,双赢,新一轮的吃苦耐劳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又能用起来了,然后用手里拿到的土地搞搞产业化机械化,有些地方很多都是平原,应该还是能搞的,就跟现在房产卖不掉,以后或许会自己收过来然后租给你,到时候房价稳住了,房租搞上去,不买房交高额房租,越调控房租越高,照样吃你,当然我这都是很消极的想法,是不好的

知乎用户 Nalson 发表

笑死,农友哪去了,咋不鼓吹积极性了? 太讽刺了,这个回答下面全是说机械化对农业带来的显著性增产——诶呀诶呀,农友的积极性怎么不顶用了?

知乎用户 千杯月华 发表

多说无益。

造不造假,我寻思现在国际粮价什么水平?国内跟了吗?难道国际四大粮商是带善人?

知乎用户 Jack​ 发表

积极性不高是真的。不过不是不种了,而是该种种,只是没以前那么上心了。

我小时候,整天去拔草,现在我们村种地基本上就是播种机种地,然后浇浇水,收割机收割了。不怎么用人耗费精力了。有点草就有点,收割的时候撒了点就撒了点,没人去捡了。

知乎用户 砼龙 发表

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是果子不够贵。一亩三分地重来就不是粮食主产区,撂不撂荒跟粮产量无关

知乎用户 流光​ 发表

政策正常点的地方(村集体别乱搞),土地正常(比如平原地区,可以机械化)种粮大户到处这种地来包。

至于山地撂荒,自留地撂荒确实存在。但这是因为经济上不划算啊

知乎用户 juliarui​ 发表

首先,温铁军什么时候说的,有出处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对统计局的数字不是很相信,因为真有亲戚在统计局工作。

知乎用户 Dung Eater​ 发表

如果统计局的数据都是真的,为啥央行还不加息抑制经济过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多答案觉得卫星啥都看得到,这还咋骗人,怎么可能瞒报呢,说的不错,那我请问判断田里是什么作物的是人还是卫星,判断粮食丰收多少的是人还是卫星,我做过国家三调,我们测量单位倒是想实事求是,人家局里真给你压力啊。你觉得这个数据还好的了吗?

知乎用户 煜箸 发表

看消费端不就知道了,网上抱怨菜贵油贵肉贵,但我还真没见过抱怨米面贵的。

知乎用户 max 发表

是真是假自然会反应到市场上

知乎用户 张一 发表

要是靠农民的积极性,大米得卖 100 元一斤。傻子都知道,这些年随着血汗工厂里面的工资缓慢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是在不断下降的。

但是似乎农民反而越来越富裕了,城里人也从不担心买不到粮食。起码说明了粮食安全跟农民的积极性没有任何正相关。温教授老了,可能年轻时候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总是担心中国人饿着了。实际上多做几条航母,印度,东南亚,乃至北美大平原都可以是我们的粮仓。航母越多,外国人种地的积极性越高。中国的粮食安全这方面,外国人的积极性比农民的积极性重要一亿倍。

知乎用户 十万个金手指 发表

作为一个 “三农专家” 讲出这种话来,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知乎用户 邢允​ 发表

反正我们村从来不存在撂荒,可能一些偏远地区不好耕种的地方存在!

知乎用户 知识有限份子 发表

就我黄泛区老家,基本上就没有撂荒的,自己不种,让别人帮种,现在种地虽然不挣钱,但也不怎么费气力,因为是平原,机器进的来,啥都有播种、收割都有自动化机械。

当然其它人说的撂荒,我也相信是真的,我的南方的同事就说,他们说过他们老家的地都不怎么种了,但是他们那的撂荒的都是梯田,机器进不来,人力收割的话确实不值得。

那么问题就来了,撂荒的地数量怎么估算?

知乎用户 foxbat 发表

在哪说的

知乎用户 求生存 发表

农民收入问题,我来自哈尔滨,经常有人说东北平原有的农民大片土地机械化种植,赚大钱。

咱就想,东北才多大,他这么多土地,十分之一农户人口有这土地都不怎么可能,而且实际上那些地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包拿补贴的

第二个问题,读大学的时候,农村出来的同学家庭很多都是失地农民,有也是那一点点土地,听说只种点调料蔬菜什么的,他们肯定没有足够的自给自足的产量地

第三个问题,如果种田养殖真的那么好,资本家为什么不去做?肯定杀成红海对不对假设他很赚钱,还清晰地记得哈尔滨羊肉冬季白灾来临前有多便宜

这些都是城镇人口自己能观察到的现象,不以我农村同学和同事的口述为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奇怪,我老家村里基本农田虽然没拿来建房子,但也不种东西了(全是老人种不动外加太偏没人承包)

知乎用户 刘武 发表

人大米倒垃圾桶都不准吃,还不能说明丰收?

知乎用户 江南铁笛 发表

温铁军也是个神棍。

知乎用户 胖胖鱼 发表

这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1. 因为确实有一些地方变荒地了,但是产粮大户东北我没有发现异常。

2. 每亩地的产粮,总体来说,比 5 年前多。

综上所述,我无法确定粮食数据是否有异常,有多少异常。

知乎用户 大风扇​ 发表

粮食产量不可能是假的,至少粮食消费量不会是假的。事实上就是现在能够买到的粮食越来越多。说是年年丰收,其实粮食产量也就 6 亿吨,2000 年就有 4 亿吨,20 年里中国 GDP 上升了 10 倍,粮食产量只上升了 50%,不算多。

知乎用户 轻胜马 发表

家乡有地 13.8 亩,坐标华中丘陵地代,几年前一年两熟,水稻年产 2W 斤左右,小麦 1.5W 斤左右,现在基本上就种一些口粮田,一年产稻 1000 斤左右,其他土地除了种一些芝麻、玉米、花生之类的自己消费的经济作物外基本抛荒,这种情况在我们那基本上是普遍现象……

家乡人为啥不愿意种地了?

1、谷贱伤农,粮食价格这几年基本上没有上涨,种子、化肥、农机、燃油、人工大幅上涨,即使不算自己的人工投入,年成好的时候尚有一些盈余,不好的时候基本上亏钱;

2、外劳务工收入高,房地产调控前的房地产投资,加上国家转移支付的新农村建设,这几年农民收入提高后的自建房需求,以及部分产业转移内地后的用工需求,催生了大量的外劳机会,这部分收入在前几年是稳定的,远高于种地产出。

年年丰收的数字有水分吗?
1、粮食产出的基本盘大体上应该是稳的,我们家的 13.8 亩地,其中有 1 半的水地,在当地算是质量较好的地块,原本以为是基本农田,最后翻看承包书并不是,国家在处理稳粮这个问题上是抓大放小的;

2、作为印证,隔壁家的家乡在荆州平原一带,他们家的地,政府有明确的规定,不允许抛荒,而且限定了只能产出水稻和小麦;

3、年年丰收的数字应该还是有一些水分的,国家规定基本农田的占比不能低于 80%,即使按照剩余耕地 15% 的比例进行计算,普遍存在的抛荒现象,也足以影响粮食产量的总量。

年年丰收的数据对于国家的意义?

1、中国的城镇居民占比已经超过 63%,换言之,至少有 63% 以上的人口需要购买商品粮,丰收意味着粮价稳定的预期,大众对经济的预期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远比政策工具更重要,参考房地产调控后,房价预期差之后,各种救市政策和工具的失效;

2、粮食贸易的需要,中国粮食进口占比十分之一左右,2021 年 1-12 月,中国进口粮食 16453.9 万吨,同比增长 18.1%。2021 年,中国进口粮食 16453.9 万吨,占粮食总产量(68285 万吨)的 24.1%。这意味着,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为 19.4%。年年丰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意味着中国有足够的信心和裕度对抗国际粮商的买空卖空行为,避免出现粮食危机。

经济下行,随着外劳务工机会的快速减少,家乡人该怎么办?

房地产繁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农村建设的基本结束,基本上宣告了对农民进行大量以工代赈的结束,国人工资水准的提高,一方面提升了大家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基本上阻断了高度依赖人工的加工类企业大量向内地转移,服务周边城市的特色农业,农庄专业向强,投资大,一般农户基本上被排除在外

^ 难啊……

我并不关心年年丰收的数据问题,我关心剩下几亿家乡人的生计问题!

知乎用户 地球太寒冷 发表

前几年说说也就算了

如果今年再说丰收那我真是无语了

北方涝死,南方旱死

这年头能丰收老天爷都解释不了

说明中国人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处境

但事实如何,去问问农民就再清楚不过了

知乎用户 予安 发表

十几年前,我们村水地,旱地,密密麻麻全是粮食。一到收获时节,大家收粮食都要看日子,怕没地方晒。

后来退耕还林,所有旱地不让种了。

再后来种粮食不挣钱,年轻劳动力都出去务工了,现在整个村也就一些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最好的水田里才种点水稻和油菜。现在规模可能就当年五分之一。(四川,别的地方我不清楚)

知乎用户 活在当下 发表

从小再农村长大的人,要是能去东北黑龙江、河南待一段时间,就对全国粮食情况心里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粮食丰收这个水分不说, 十八亿红线,感觉这个水分更大。 多少良田变成了钢筋水泥。

现在主要是国际贸易发达,进口方便。一旦战争到来,尤其是上级别、高烈度的战争,

粮食问题肯定是第一大问题。

知乎用户 小白龙 发表

我也不信。小弟在云南,家里也种地,云南应该是受到气候自然灾害比较小的一个省份。

年年看你们哪儿洪灾了,哪儿又旱灾了,年年做吃瓜人。

但今年云南蔬菜基地通海县遭了水,很多作物不是被淹就是被水泡坏了,导致减产。这些农民深有体会,通海人民自然深受其害,而外地人民印象也深刻,因为通海减产了,某些农作物涨价了,他们赚了点。

至于说丰收数字,今年初参加过一个县里的会议,各方领导都在,是在规划实施(保耕地的战略。

是这样的,市里把指标下分到各个县,县里开会下分到各个镇,街道,街道在想办法。

后面的会议和实施过程我没有参加。

但是县里有个镇,刚好有朋友在里面做事,非正式公务员。市里下了指标,要完成数字经济的任务。那个镇主要产业是种植,还有点小矿,一直是传统经济,咱也不知道,那朋友和几个同事天天加班,完成了该镇的数字经济指标。

厉害厉害。

敢情好多指标都是在办公室完成的啊!

不知道你们的城市有没有形式主义。

我们市里,经常在大街上能看到穿着志愿者服的人在街上捡垃圾,已经两年了。其实是各单位,各街道的人,轮换着捡垃圾。他们内部称作逛街。

我也在想,这属于市政卫生这块,他们做不好有负责的人啊,找那些基层人员扮做志愿者捡垃圾算怎么回事?

如果是基层公务人员太多,机构臃肿,没那么多事干,那就该裁撤一批,少招一点,省点钱。如果是市政卫生搞不好,问责负责人不就完了。天天捡垃圾算怎么回事?

有些老太太老头听说街道鼓励群众捡路上的烟头,于是去垃圾桶里鼓捣烟头,一袋一袋的卖给街道,街道没办法,一个月以后停了这个鼓励。

知乎用户 赵飚​ 发表

现在的国家的种粮基地都到东北去了吧。

浙江以前是鱼米之乡,但是现在高速一路开过去,看不到多少田地了。以前是田地的地方都修了高楼大厦,生产厂房。

以前都是农民自己种地,然后出去卖粮食。现在自己还种着粮食的都是自己吃了,拿出去卖也卖不了多少钱。农忙时种地,闲时出去打工。

所谓的丰收应该是大规模的生产基地把,没有算个人种地,个人种地估计是很多荒废的。

知乎用户 行侠仗义西门庆 发表

粮食减产那是肯定的,土地的生机被抽取的太多了,以前之所以有那么高的产量,是在竭泽而渔,透支未来呢!树根都顶出地面,扎不进地里了。这福已经享到顶了,再不返本还源,就只能等死了。

知乎用户 leeliingyoung 发表

温铁军教授说不相信年年丰收数字

这句话是指不相信 “丰收”,还是指不相信 “数字”

我生活在华北大平原

我们这里的土地肥沃,我们村的土地没有撂荒的,这里寸土寸金;

90 年代末的时候,小麦的亩产也就是几百斤,当时有一家 600 余斤,还出门谝一谝;

现在都已经超过 1000 斤了

农业科技在发展,丰收肯定丰收

知乎用户 汪神机 发表

教授是砖家,怎么可能,我老家的水稻良田因为年轻人在在打工,一半改成了种橙子树,有点常识么?一千克水稻有一千克橙子重??再加上水稻亩产也在增加,随随便便连年增产。今年我们老家还比较干旱,是少有适合水稻生长的大年!想不增产都不行。而且现在农业都已经科技化了,东北,华北才是粮仓,集约化发展!又增产不少!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能翻两番!

知乎用户 惊起一滩鸥鹭 发表

我 96 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每年春夏就跟爷爷奶奶去田里种地,那时候收获后除了自家人吃,给亲戚朋友送,老人们还会拉去市区卖。

现在我家的田地比以前小了,也荒了。

知乎用户 路过群众 发表

丰收不丰收真正在农村的人都知道,难不成偏偏在我这里农村一半多地撂荒了别的地方都没有吗?所以很明显嘛

知乎用户 xiaobaijia 发表

这个事,农村,农业,农民,各自生活水准有说服力,种粮售粮积极性,田地荒芜程度

农村现有人口结构有说服力

农村的人口,青壮年要么在当地进城,要么外漂去大都市了

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在村里,

或者当前村里是外地过来包地的老乡

参考如下:

种粮只能温饱,以前要交提留,后农业税免了,再后来种地有补贴,也没见有多少人去种地交粮

好比最初人多力量大,到计生一胎,然后放开两胎,现鼓励三胎,人口到了峰值数字再也上不去

知乎用户 森 SEI 发表

不仅是粮食产量这个信息吧

知乎用户 爱猫 - 控御姐 发表

这不和就业率一个德行?

知乎用户 lywnko​ 发表

饿死了,关老爷什么事?

没别的意思、平时多拜!

知乎用户 KEK​ 发表

我家所在的农村,基本没有荒地。仅限本屯。其他屯不知道。

知乎用户 飞天 发表

方正我们这里前几年玉米八毛多的时候大部分地都没人种,这几年玉米一块三了,就没有荒地了,用我爸的话说就是除了石头,上能种田的地方都种田了。

知乎用户 夜 sol 发表

家里人农业相关,自己农村出身。

1. 很多以前的土地撂荒周边很多村有的,种地不如打工多,为啥要种地?

2. 不是全部不种,留守的种菜种地,看农户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流转,承包给一户,种菜种树或者弄种子,单纯的种地,因为农药化肥成本增加,已经很少了。

3. 农村有退耕还林等等政策,种地不是唯一出路。

4. 现在种菜,包括京津冀很多都是大规模的种菜,比如娃娃菜,你们吃的,我们一年种两季,上百亩,上千亩那种。

很多人的想法

我们粮食增加和土地不对等

我们的粮食数据作假

我们的技术种子不如人。

我只想说一句,实践出真知。

中国土地千千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说的也只是一种,你我只是账簿上的统计数字,仅此而已。

统计,你总是说它假,可是,它的来源可是在坐诸位。

知乎用户 没有号 发表

但凡有点良心的人,也不会相信年年丰收的报告!

知乎用户 雪泥鸿爪 123 发表

我是相信丰收说的。因为虽然粮食产量有水分,但人口数量也有水分啊,甚至更大。所以相比而言,看人均粮食产量,应该能保证年年丰收的。

知乎用户 杜一​ 发表

看过一个视屏,中国一些城市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卫星照片,曾经大片大片的良田上,现在已经密密麻麻的爬满了房子,地都没了,粮食年年增产?

知乎用户 单车周边新号 发表

大家记住网红都不是好东西。网红说的话大家爱听那基本上都是废话。

知乎用户 腾小飞 发表

坐标黑龙江,老家都在齐齐哈尔,除了我们进城的几家,还有两家在农村,三个孩子都不愿意种地,早年宁可进城当农民工都不愿意干种地的活,后来干脆拿家里的钱去县城开买卖,没开起来黄了也不回家,家里的地都是接近六十的人种的,你说能种成啥样?

知乎用户 介子 发表

我这个人始终有点悲观,我觉得不用多少年,农村就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镇上和村里的干部会挨家挨户的去农户家征收粮食,你胆敢私藏的话……

知乎用户 恨己 发表

我记得我外婆家以前家里都有粮库。大概装几千斤谷子。基本家家户户都有。

现在老房子都塌了。

知乎用户 不如回家卖红薯 发表

怎么又相信积极性了

知乎用户 极光破晓 发表

传统艺能,丰收的时候少报,这样歉收的时候就显现不出来了。我相信统计数字不可靠,但大概率是少报,毕竟增产多和少区别不大,增产和减产区别可就大了。

知乎用户 嘿嘿​ 发表

我只能说这条回答下的外行人太多人。知乎的局限性

知乎用户 核武器失灵 发表

那个我们家刚把地租出去

今年粮食价格不低

连带着租地价格水涨船高

一亩地上千块甚至一千五的租地款

就这还都是抢着来的

也许平常年粮食不咋值钱

有荒废的地

今年在我这,只要你说你想租地,保准一群人来找你

知乎用户 风之年华 发表

真是一群纸上谈兵的玩意。撂荒就撂荒呗!凭我们国家务农本性,但凡是好地能荒着。

知道粮食主产地在哪里吗?是东北平原,中原地区。国家年年培养的高产种子,年年调控的水利设施,都看不见吗?

江西,四川干旱,虽然影响粮食收率,但是这几个地方粮食产出占比少,其他地方的收成足以抵消掉这点损失。要永远相信我们对于农业的重视,别天天被这些公知带节奏。

知乎用户 墨尘 发表

进口的粮食规模可能被低估了,现在山区田地抛荒的很多,哪怕是自给自足,零敲碎打的也不少了,以前的粮农现在很多都是农民工或者小职员,生产变少,消耗随着人口还增加,粮食的单位面积增产可能根本覆盖不了。粮食统计本来就很困难

知乎用户 Achilles​ 发表

一旦涉及到屁股,那么思想正确与否就成了问题。

一旦相关数据和政绩相关,要是我是相关位置也可能会美化美化数据。

所以不相信是正常应有的态度,看报告看数据要根据报告调研方式和发布人屁股位置进行自行判断调研。

我自己身处南方县城,经济好一点的地方基本没人种粮了,收益不大,还不如打工或者做点生意,一年就那几千块,看病都不够。

有小型农机但不多,更多情况是适合规模种植的地块村里集体打包给规模化种植户,生产高价值的草莓等经济作物,一年付农户一点租金。

荒地肯定是有的,有些不适合农机规模化种植,有些地方偏,有些早期就变成石材厂等各类工厂了,各种各样。

比较关键还是看国内是否能有大型种子企业,大型粮食种植企业,大型化学物合成研发农药农机生产企业,不管有没有国资,能在价格规模销路等方面和国际这些粮商拼一拼也是好的。

至少衣食住行的食把控住,才不会变成买鹿制楚一样的被制裁方。

知乎用户 罗甜耳多 发表

他一向反对现代化,城市化,非常腐朽。

知乎用户 破败 发表

这有啥不信的,,,,农民种粮食确实没有积极性,我们这平原就是这情况,,,,但是有承包的,地给承包的,一年给你多少钱。

至于撂荒,有的也解释了,反正平原地带撂荒很少见

知乎用户 韭过三旬 发表

还是信的好,不然一查,失火又会少一部分

知乎用户 福特曼 发表

我反而觉得年年丰收是好事,甭管数字如何。我最怕等会又说为了粮食安全恢复交公粮,毕竟如今太平盛世,农民也终于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如果来个粮食欠收,强制农民回去耕地,不敢想象

知乎用户 陈昆 发表

温教授是忘记了大跃进里的放卫星吧?现在最多也就是放飞机而已啦

知乎用户 李圣园​ 发表

丰收才抛荒吧?要是饥荒了,大米几百块一斤谁会抛荒呢?不是丰收了买不上价才不种地的吗?

调整下大米几十块一斤,几百块一斤基本上没有工薪阶层吃得起了。

知乎用户 古月苍 min 发表

丰收和撩荒这两本来就没矛盾,在说中国过度开荒了几百年了,土地终于可以歇歇了

知乎用户 微尘 zsy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那我们吃的是哪来的?全是买的吗?

知乎用户 橘子香水 发表

炒作中国粮食问题居心不良。就算中国某年天灾人祸粮食减产,库存也够吃的。其次农业技术发展极快,比如西藏新疆的大棚发展。

知乎用户 否极泰来 发表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反映的是 “主观能动性” 的原理,但不应该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还需要注意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浮夸只有大与小之分,绝无有与无的对立。

知乎用户 any 夏天​ 发表

什么锤子教授?

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每年数以万亿计的 “三农” 经费投入,

数以百万计的农业企业进行经营和研发,

这么多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

即便是打水漂,也能听个响啊。

除非遇到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不然,不年年增产增收,才是没天理呢!

现在的农业生产,早就不是靠天吃饭的年代了。

知乎用户 linlin 发表

温铁军不能算是专家,他只是网红吧。

知乎用户 Zero one 发表

丰收,一定是丰收,不信你们可以看新闻!我打赌一定是丰收!修路建房子能占多少地?种两季的只种一季能减多少产?拿补贴搞特色种植能占多少地?几个省干旱有什么影响?你们买粮食不是在超市买的吗?农民种不种地会影响你们去超市买粮的价格?你们瞎操心什么,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再缺粮也不会是农民缺粮。除非你把农民都赶到城里,不让他们种地。就是今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那国道两边要求必须种两季水稻,种一季罚款?

知乎用户 沙雨 发表

一问就是啥也不信,要调查数据就是没有,为啥没有就是有关利益集团阻挠,好家伙逻辑完美自洽,建议老温去搞传销。

知乎用户 会飞的加菲猫​ 发表

大家知不知道什么叫卫星图片?知不知道卫星图片是每个月发一次的?知不知道这东西是直接由自然资源部门直接发放到乡镇一级的,你一个乡镇有多少基本农田被非法侵占部里都知道的一清二楚!能看土地就不能看粮食?有多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多大的产量一估算都出来了,所以折腾别的没有用!

温这种人就是教员说的,那种彻底脱离了人民群众,而且也不懂更不愿意去接触新鲜事物,抱残守缺的老知识分子,说他不对吧,他确实忧国忧民,但是你说他对吧,他又完全跟不上新发展新形势,只能在这里徒留笑柄

知乎用户 哄哄 hello 发表

不知道粮食丰不丰收,但是农业’‘放卫星’‘这个传统倒是很好地传承下来了

我也反对温铁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言论和一些有意无意的因果逆推,以及相当保守主义的推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一味圈地自保的政策。

但是,起码温铁军老师好歹是站在实质农民被剥削剩余价值的事实上,虽然指了一条路径依赖的歪路,但是起码还有些普天之下黎民最苦的怜悯之心。

可是这些回答呢?

都说了些什么?

"农民其实年年丰收,用卫星一照就能看出来,粮食是丰收的,农民是高兴的,肉蛋奶饭菜价格是低廉,得益于此,10 块钱的工地盒饭吃的比美国的中产阶级都要好。"

如果把年份遮住,我还以为是 1959 年公社干部的反反冒进的批斗大会呢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正月猴 发表

这不已经把年老的农民工赶回去种地了?

知乎用户 猫族宇宙​ 发表

铁军教授一语道出了数字背后现今农民的无奈!

农村里在国家搞了一波城市运动之后,大批的农村人进入三四线城市,成了有房没工作,身在城市心在农村的另类城市公民!

双重身份的农村人其实是比较矛盾,一方面不想丢掉土地,一方面不想落后于时代, 特别是在跟随城市生活的趋势里下付了自己一辈子的成本买了一套看拟可以改变生活状态和档次的商品房,也有更甚者还是付全款,这导至了很多人坐在城市的商品房里,一边吃着自家农田的土特产,一边到处寻求能在城市生活下来的出路!

这种无稳定根基的生活,表面上住在城市里的农村人过着比城市里的无产阶级还要自在的生活,在农村有一块自己的田和土地,在城市里又有自己的居所,不时可以吃到自己种的米和蔬菜,这种像堆积木式的生活却是在城市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无产阶级做梦都想实现的事!

但农村人有自己的生活哲学,一是自己的长久形成的农村人生活习惯会自然地改变城市的生活逻辑,他们一方面厌倦了农村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生活,一方面长期的农村的思维下去努力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在不经意间又会回到农村的生活印象里!

城市改造着这一批新人,同时这批新人也影响着这个城市,犹如钱中书老先生所说,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来,这其实是一个矛盾的生活状态!

城市的农村人花了大投入来到城市之后,不可能轻易放弃,还好农村人的性格比较能吃苦耐劳,他们试着在城市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工作上是能各显神通了,挣钱的效应让农村人改变了以往在农村长周期的收入模式,让其中绝大部份得到一定的思想的解放,也不可能再回到以往的农村的慢的生活状态,于是农村的土地基本上成了自己的一份牵挂,一份寄托,一份象征!

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将农村的田地租的租,转的转包,另一方面这种以租代劳没有统一规划的方式对农业的角度来说是不利的,一是农田没有长远的利用计划不利于地区农产品以地取材,发挥地区因地制宜的优势,更不存在有好的产出,二是对地区的长期增长来说没有附加溢价,包租人也不会想着如何把这个地方搞好只是以租田的心态就地变现没有太多的长期的积极性!

一当农村人口在城市化之后,必将为农业科技提供可实施的可能,农村的未来在于智能农业,解放出来的人力成为了另一种生活群体成为了生活的夹层里,在现阶段城市基础生活还需要完善的时代存在一些工作机会暂能安放一部份移民来的农民,随着科技的应用,农村,城市的人口需将会陆续续减少并升级,各方面向智能,自动化和一体化衍化,农村人口需求减少成为必然,关键是农业化需要人去承接,估计后面又会来一批大学生下乡来快速融合科技,将中国农业走向世界成为一个科技与农产品输出大国!

知乎用户 永远忠诚 发表

从小没有改过考卷成绩,真的是因为成绩好,而不是因为我妈是会计对数字敏感

知乎用户 屠奉三 发表

老温天天用事实说话,这是活的不耐烦了?

知乎用户 威尔逊 发表

年年都是大丰收,别问,问就是粮仓失火

知乎用户 好似开香槟喽 发表

我也不相信年年人均收入增长。

毕业第一份工作月薪 7000。

毕业第二份工作月薪 3500。

现在我失业了,呸不对,应该是在灵活就业中。

知乎用户 qwer 发表

对工业化大生产的力量一无所知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一边荒地越来越多一边年年丰收是可能的。

知乎用户 小个 发表

我本来也不太信

但是最近喜欢看国外农机视频

我觉得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呢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任重道远

还能提高

知乎用户 亚铁氰化钾 发表

中华民族太善良了,西伯利亚,非洲,美洲那么多土地闲置,不想着去开垦还惦记自己家一亩三分地。。。。

知乎用户 平安语风 发表

南方是这样的,但北方不清楚。

如果北方大规模种田,还是有可能年年丰收的。

———

目前来说,米价不高。

知乎用户 TSOl 发表

泻药。

好好查查温公知背后的主子是谁。

知乎用户 随风 2223 发表

和文宏罗圣一样,是个网红

知乎用户 芝士改变命运​ 发表

不是

你不信中国

不信中国人民

还不信灯塔吗

妈呀,灯塔都觉得你粮食太多了

你不信

你瞧不起山巅之城?

知乎用户 余小余​ 发表

不会跟钱过不去,一般村里都集中机械种植了,大家去打工进城,一个村可能也就两户干农活,人家给钱啊,干嘛要把地荒那呢?都是机械,多一点地也不累多少,干嘛不顺便做了?

不要想当然,真去了解一下

知乎用户 Tedward 发表

我查了一下,“温铁军教授说不信年年丰收数字” 百度搜索一整页都是这个问题的知乎答案页面,相关的其他来源信息一条都没有。虚空打靶很好玩吗?破乎已经缺流量缺到编瞎话来骗点击了?

而且温铁军的农村发展策略重点并不是在粮食和耕地上,而是在农村资源资产化上,他的目标是农村的各种资源能够拿出来充分交易,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换种说法,就是怎么把农村保障基本民生之外的资源卖出好价钱,改善农村生活水平。

知乎用户 拭心尘 发表

今年的特高温让很多地方的幼苗受损严重,面积非常大,这样的情况下还硬说有大丰收,有点侮辱智商了

知乎用户 平安​ 发表

人口普查数据也含水啊,办事处明说要补够多少人多少流动人口多少商户

知乎用户 都不是 发表

卫星可以估算出粮食产量

知乎用户 毒瘤团团长 发表

年年火龙烧仓,换我我也不信。

火龙烧仓,必须没有丰收啊!

知乎用户 勾乎 发表

你要相信国家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有的学者要将农民的宅基地收走?

知乎用户 盛京剑客 发表 我们是典型的爆款经济模式。 即每个时期必须推出一种主流爆款模式,经济方能增长。 如八十年代,爆款是短缺经济,生产任何东西都不愁卖,因此乡镇企业,投机倒把,双轨制,倒卖批文极大的刺激并拉动了当时的经济。 九十年代,爆 …

我国的农民有多幸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耕地被卖掉,分到手高达几千元。 村子要强拆,居然只是出了仅仅两条命而已,当然那跟拆迁有没有关系咱不知道,只知道事情出来后不久,农民们就非常配合的搬出去了。 被拆之后,开发商好言相劝,要农民把拆迁款都存到自己的金融公 …

作为农民的你,为什么幸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90 年出生,很幸福。 家里盐吃完了没钱买,只能用泡咸菜的罐子里的水来炒菜吃。 交不起农业税时,村干部会来拉你家的牛和猪。 我小时候不懂事,吵着要吃方便面,我爸就用面条炒给我吃。我说是假的,味道不一样,不肯吃。 我 …

为什么现在农村这两年已经不允许批宅基地了?

知乎用户 R1ckandmorty 发表 因为乡镇自建房真的是房住不炒的。 10.23 日更新 房地产税试点了,宅基地自建房不收,又不准建新的,想安居乐业的,兜里的钱一个都跑不掉。 知乎用户 跨境农夫 发表 老家福建, 听我妈说,老家隔壁村 …

如何看待农民日报评多地鼓励农民进城买房?

知乎用户 逸杯二锅头 发表 这篇文章本质就在说一句话,房地产不是蓄水池,是抽水机! 你们现在抽不到水,就要抽农民血,我可不同意。 从小麦抵房、西瓜抵房、荔枝抵房,房地产的镰刀早就挥向了农民,但是如果不到不得不说的时候,相信一介官媒是不愿意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