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家长花 900 万买学区房,却遭遇对口学校「登记顺位」一事?

by , at 18 July 2020, tags : 学区 孩子 海淀 名额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弗兰克扬 发表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在新闻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1]

家长在买房的时候,心里是清楚地知道有 1911 政策的。

但是,因为这个政策在公布的时候没有写具体开始执行的日期,并且在政策公布后的时间里,都没执行过这一政策。

然后,家长又在咨询了中介和论坛上的 “资深人士” 之后,决定赌一把

总之,促使家长做出买房决策的依据,虽然说了那么多,但实际上就是一条:

这政策虽然是有,但就没见它执行过,所以我今年买了,应该也不会执行。

其余那么多所谓的依据,都是在找更多的认同自己观点的人来加强自己的判断罢了。

最后,招生政策出来,今年开始执行 1911 政策。

事情到这里,其实就应该结束了,选择下赌注的家长们应该为自己的决策买单,愿赌服输。

但,这件事情的后续却是,不接受这一结果,要求 “重新协商一个方案”。

我之前就曾多次写文章说过,大部分人都会天生抱有侥幸心理,还有更多的人是不承认风险溢价的,他们总觉得,赚了就是应该的,赔了就必须要找到人给他们兜底,刚性兑付。

[如何看待 26 岁女生靠朋友圈「完美人设」集资 1400 多万?​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501064/answer/1233475778)

还有很多人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希望能有个人给他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以自己不能再输了为理由,要别人给自己一个保证,为自己的选择上一个保险。

可实际上,谁又会为你的选择上一个保险呢?

[弗兰克扬:给你的选择上一个保险​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8588803)

而这个事件的结果,如果变成了,最后学校公布,今年暂不执行 1911 政策,改为从明年执行呢?

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英明伟大的决策,自己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然后转身就去嘲笑那些因为害怕风险而去买了别的房子的人吧!

没办法,这就是人性。

有些人选择不做某些可以很快带来看得见的利益的事情,是因为知道这其中有风险,不想承担这个风险,所以选择了放弃这个利益,这是很理性的抉择。
但总有一些人去嘲笑这些人傻,有利益都不赚,偏要去赚更难的那个钱,当你提示风险时,他们就会搬出来一大堆哪有那么凑巧就让你碰上了,不能因噎废食之类的理论,然后闷头就去做了,如果做了,没有遭遇风险,就会继续一见到那些没做的人就嘲笑他们。
如果做了,遭遇了风险,就开始整天抱怨,哭天抢地,到处去说这是个吃人的社会,自己遭受了不公的待遇!为什么会是他。
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卡卡学和林盛儿学泛滥的原因。[弗兰克扬:积极的悲观主义者​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9626067)

这个事件中我们能学到的经验教训就是,要学会愿赌服输,为自己的决策买单,承认风险的溢价。

如果还有一些经验的话,就是要对自己相信的信息源多加识别和验证,在这个事件中,很多家长做出判断的依据都来自一个叫做 “家长帮” 的论坛,这个论坛最早是学而思的。

但家长们都觉得,这里面都是学生家长,所以信息十分可靠。

殊不知… …

这和那些听了所谓的 “小道消息” 第二天就去买股票被套的故事看起来好像有点相似呢。

参考

  1. ^ 新闻来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0-06-23/1449334.html

知乎用户 枭斐 发表

每次遇上这种事,就觉得在中国炒股的比炒房的有素质多了。股灾时期,资金量从几万到几千万的老哥们,多的是腰斩乃至爆仓的,大多是默默关灯吃面,少部分网上骂娘,极个别相约天台,也没见谁闹到证监会要赔钱的。

归根到底,他们知道自己在投机,在赌,只能愿赌服输。

都是轮盘边的赌客,有觉悟和没觉悟的实在差太多了。

知乎用户 鹤运​ 发表

骗家长的是中介,是所谓口口相传的经验,家长为啥不去找卖家闹,不去找中介闹,而要找教委闹?

知乎用户 MUMA​ 发表

借这个问题从政府的角度谈一下除了学区房之外其他几个合法择校的运作途径以及政府对义务教育运作的一些机制。理解了这些虽然不能让大多数人借此拿到择校的机会,但至少能明白哪几条努力方向是正确的那些方向是纯粹忽悠人。

答主是某四线城市工信部门工作人员,因为本职工作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择校的缘故,和当地教育部门对此多有交流。由于部分内容涉及部门内部工作方法,且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故答主的回答,大体上以公开报道为基础,只保证基本符合逻辑,但在具体细节上并不一定能完全映射各地实情,甚至不一定是事实,千万不要以我为准。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初)中小学的入学名额,一般分成四块。其中的大头是按学区房划分。剩下的三个小头当中,一部分是内部福利名额,一般分给学校的教职工子女和当地政府部门公职人员的子女;第三部分是学校和政府统筹安排的名额,主要用于和其他机构做不直接涉及金钱的利益交换;第四部分是地方政府用来和企业做合法利益交换的名额。而择校生灰色交易市场(相当于入学名额的二级市场)上大部分拿出来卖的名额,大部分来源于第四部分,少部分来源于第二和第三部分。

什么?您说您所在的地区全部入学名额只和学区房挂钩,没有任何交择校费入学的行为?那这个回答您可以直接关掉不看了。

为了帮助理解后三部分及其衍生出来的二级择校费市场的运作机制,首先明确一些关于义务教育的概念。

1、国内绝大部分公立的义务教育均由县区一级教育局组织实施,并主要由县区一级财政负担。这句话的意思是,绝大部分公立小学和初中的教师工资和人事,学校运营维持费用,都由所在地的县教育局或者城区教育局负责,因此市级教育局和省教育厅对这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干预的能力很有限。换句话说,想让子女读上好的公立小学和初中,直接找县区要比找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厅要好使很多。

2、这并不是说,上级教育局从不给县区资源,只是上级教育局给县区资源的方向对于好的中小学来说,意义不大。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上级教育局考核市级更看重兜底的指标,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失学率、毕业率这些更涉及普惠教育的指标和不是拔尖教育的指标,造成的结果是,上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大部分更倾向于补贴失学率更高的县份——财政紧张的贫困县没钱养教师教育农村的学生时,就得指望上级教育局的拨款了,反而富裕城区的教育局获得的相关拨款很少。这就造成,发达城区最好的公立学校,通常不指望市教育局,也就不太买市教育局的面子。反过来指望市教育局拨款过日子的那些县份学校,又很少有人愿意择校。

说句题外话,国家对国内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思路,国内高等教育是资源向最顶尖的学校集中,学校越好,从教育系统获得的资源就越多。而义务教育阶段则更注重普惠,教育部在这个阶段更在意让每个学生都念得上书,主要的资源都投在了提高弱势学校达标上,反而有点刻意弱化一流中小学的地位。

3、由于国内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已经完全免费,所以对于县区这一级别的地方政府来说,接收一个学生入学,可认为是县区政府全额倒贴钱的。以答主所在的四线城市为例,教育最好的一个城区,通过对比城区政府公开教育部分的预算和全区学生人数,可以简单计算得出每年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致花费 1 万城区政府财政经费。算上政府以往建设学校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一个小学生六年的义务教育大概政府要花掉 10 万财政收入。而对应的本市最好的小学,二级市场上的择校费约为 5-6 万,对应的学区房市价约为 150-200 万。由于通过缴纳择校费入学获得本地学籍的学生,和本地学区房入学的学生一样也并不需要再额外缴纳小学阶段学费,这就造成目前对绝大部分地方政府来说,都没有了卖学位赚择校费的动力——十几年前部分地区有,但现在这么做对地方财政就是纯亏几万块的生意了。而某些家长有意愿也有能力交几十万择校费(私立学校学费)的发达一二线城市,明显优质的民办私立学校是更好的选择——但貌似现在教育部新出台了规定要求私立学校也要按学区招生以均衡优质学校和弱势学校的差距。因为答主所在城市顶级的学校仍是公立学校,故请发达地区的知友补充当地私立学校入学的情况吧。

4、从县区地方政府来说,多招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县区财政是一个纯粹赔钱的买卖。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为了子女入学走关系得花好多人情和金钱。对于同意入学的政府来说,则是另一番景象——每同意一个非学区房途径的学生入学,相当于地方政府给对应的学生家庭发 5 到 10 万的现金补贴。故绝大部分县区政府对学区房以外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名额的给予,其实都有一套明确的给予规则(当然这些内部规则并不对外公开)。由于该套规则并不对外公开,所以对于系统以外的人看来,入学规则更像是某个人决定的,这就造成普通人印象中的找某某人的关系就能搞定入学名额,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学区房外的入学名额也是通过一个明确的议事规则集体讨论决定的——大部分有决定权的政府官员和体制内公立学校校长,为了避免被纪检部门怀疑用入学资格(可以看成是价值 5-10 万的国有资产)谋取个人私利而被查处,都会在分配名额时给自己加一层保护的补丁,即入学名额的发放不是某个校长和领导的个人决定,而是整个班子成员基于某个明确且合法的议事规则经过民主讨论后得出的结果(之后入学名额流入二级市场被转卖是另一码事)。

5、对于第二三四这部分入学名额来说,其合法性来源于教育部解决学区以外学生入学的一系列文件,即教育部要求地方政府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口(包括没本地户口以及租房户)子女在本地接受义务阶段教育的系列文件要求——从某个宽泛的概念上看,所有不在名校学区之内的入学者,都可以看成是本学区以外的外来务工人员。这给了地方政府在学区分配入学之外,合法让其他学生进入当地顶级公立学校的法理依据——当然解决外来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地方政府不想承担这部分额外的支出而落实得不尽如人意。

对于第二部分给学校的教职工子女和当地政府部门公职人员的子女的内部福利,相当程度上则是向现实的妥协。以答主所在地区为例,由于近二十年来经济的发展,教师和公职人员的收入相比于城市中产和富裕人群提升有限,造成绝大部分地区的教师和公职对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下降。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基层公职岗位中男性比例断崖式下降。二三十年前答主读小学初中时,男性老师大概占到 40%,而现在答主所在城市最好的中小学,几乎连男体育老师都留不住,超过 90% 的老师是女性——同等学历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收入对男性来说过低,而体制内岗位在生育方面对女性保障程度较高,造成即使是富裕城区最好的公立学校,其薪酬也很难留住男老师。同样,答主十几年前考公务员时,男女基本相等,但最近这几年单位录取的公务员,男性比例减少到只占三分之一,而单位里收入更低的聘用制工作人员(即所谓的合同工),80% 都是女性。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教育局和公立学校来说,在法律规定没法提高单位在职人员收入的情况下,分给职工中小学入学机会就成为了挽留人才,避免本单位人员素质断崖式滑坡的为数不多的方式。

在答主所在城市的城区,公立中小学内的编制教师,默认的潜规则是可以将自己的子女免费送入同一教育集团内最好的总校入读——这还得感谢教育部力推的义均教育,即义务教育法要求各地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各学校均衡发展,优秀的中小学师资必须在一定范围内的弱势中小学内轮换,以提升弱势中小学的教学水平。这个政策在地方政府落实的过程中,大多采取一个公立名校和若干公立弱学结成教育集团,让弱校成为名校的分校,名校的优势教师资源在几个弱校中轮换教学。这个政策当然大大损害了名校的利益,所以大部分名校对推行这个政策的市级教育部门深恶痛绝。但这个政策也使得大量弱校保住了自己的教师——由于优质的师资并不确定自己子女入学时,自己被轮替到哪个分校;弱校的师资在自己的子女入学时,也有可能被轮替到总校,最终形成的平衡,就是无论总校还是分校的老师,都可以让子女入读环境更好的总校。又由于存在这个福利,相当多公立学校的老师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免费接受到较好的教育而愿意接受公立学校较低的收入而不是转到收入更高的私立学校或其他更赚钱的行业,这使得国内大部分公立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大体稳定在了一定水平之上。

同理,绝大部分基层地方政府也面临着给员工的法定薪酬偏低,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到基层政府的窘境。故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也不得不学习公立学校,用向自己的员工发免费择校这个福利,挽留住自己单位的骨干员工。以答主所在地区为例,几个城区政府半公开的政策,是向副科及以上公职人员提供子女免费入读本城区各公立学校的福利;比较穷苦的几个县份,则将该政策适度放宽到科员级别(几乎所有边远乡镇公务员的子女都读县一中)。什么,你说你在县区工作做到正科了还得靠自己攒钱买学区房?答主只能说你人缘是不是混得太差了,同级别的同事从来不提醒你有这个福利么(看不上本县区最好的中小学另说)?

相比之下,市直机关由于不像县区政府直接控制中小学资源,市直机关公职人员的子女就读问题就难解决得多——这就是体制内人常说但普通人听了却不能明确理解的市直晋升快,城区福利好。

那么市直部门公职人员买不起学区房又想给子女择校呢?这就涉及到第三部分学校和县区政府统筹安排用于和其他机构做不直接涉及金钱的利益交换的名额了。通常来说,这部分名额分为学校校长直接掌控和县区政府直接掌控两部门。学校校长直接掌控部分,通常被默认为校长手中运营学校时额外的资源(不然完全依照义务教育法校长没多大资源来将学校运营好的)。这部分学校掌握的名额通常被校长用于拉拢骨干,如某些出名的班主任和特级教师,校长通常会在其默认的子女入学名额之外,额外给予其少量的入学名额以作为奖励(至于拿到名额的老师是否拿这些名额到二级市场上卖校长就不管了);某些学校有求于它的主管部门,如学校希望某部门在上下学高峰期加强维护校园周边持续的力量,希望某些水电基建部门加快落实学校的某些基建项目;以及和其他学校的校长交换入学名额——大多发生在小学校长和初中校长之间。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部分名额最大的用途,就是和上级或者其他机构的相关直接负责人进行利益交换,比如县区想让市级相关部门在城区落地一些公共项目;比如市直部门对县区的绩效考核,县区在某项指标上完成得比较差,而县区为了争夺整体绩效指标的考核优秀,就有可能拿出一个入学指标和给该指标打分的具体经办科长(通常在打分之前)或上面的局长(通常在打分之后),而这也成为大多数市直部门公职人员择校名额最主要的来源(通常只有核心业务科室的正科或副处才拿得到)。

额外说一句,县区里如果有本市最好的中小学,对于县区政府的主官来说,往往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由于目前纪律环境下,无论是县区政府这个机构还是县区政府主官个人,都没办法直接向其他机构和个人塞钱求通融——即使最后想办法塞了钱,如果对方是体制内机构或公职人员,通常也不敢收,故入学名额就成了一个比较恰当且大体合法的向对方示好的载体。义务教育强的县区,在和其他县区竞争时,往往能据此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谁叫中国人如此重视子女教育)。也正因如此,教育强区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巩固自己的教育优势,教育弱区为了避免被教育强区持续使用盘外招白嫖,也会尽力在本县区打造一个尖子学校。

而对于所谓体制外人士来说,其主要获取择校名额的来源,则是第四部分地方政府用来和企业做合法利益交换的名额。而这部分名额大体上以下图这样的形式被大多数地方政府公开出让。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 “招商引资 + 子女入学”,可以得到一长串各地政府放在官网上公开承诺解决子女入学的文件。比如上面浙江江山市的这份文件,非江山市的人只要投资 500 万地方政府就帮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值得吐槽的是,江山本地户口的人需要投资 1000 万,算不算是反向价格歧视本地人?

从这一点上说,这个在北京花 900 万买学区房的购房者,钱还真是花错了地方——在北京买学区房在广义上也算是在北京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当然,由于北京的学区更值钱,通过走地方政府招商局或工信局(答主在工信的某些工作就涉及该部分内容)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获得入学资格的加码,肯定要远高于江山市的 500 万。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知友会要骂答主,如果付出的代价远比买学区房还高,答主不是在忽悠人么?自己还不如老老实实去买学区房。答主当然不是在忽悠人,实际上,这条途径上是有很多窍门的,其中可以利用的重点是搭便车——相当一部分有实际投资需求的人,并没有子女入学的需求,甚至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投资可以用来换当地入学资格这种冷僻的知识点,这就给有心人用较低的代价拿下入学资格创造了可能。

当然,地方政府关于这部分入学资格的发放,除了上面公开的交换之外,还有一些涉及到与企业半公开进行的更隐秘的利益交换,相当一部分企业依靠这种交换,不走投资途径就白嫖了不少地方政府的入学资格。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如果这个回答过几天没有被修改和折叠,答主再抽空简要介绍一下吧。

——6 月 28 日补充部分——

在介绍第四部分企业与政府交易的入学资格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从政府角度看这部分交易的思路。

对于政府来说,入学资格当然可以拿出来卖。但之所以给绝大部分人的感觉是政府不卖,那是因为政府被上级政府约束住了,没有很合适的渠道合法卖(当然从广义的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也不提倡卖)。但如果卖一个入学资格(可以看成政府付出 10 万义务教育成),能让政府获得 50 万甚至 100 万财政收入用于帮助其他贫困儿童入学,政府当然愿意做这笔买卖。

所谓合适的渠道?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地方,新开的楼盘通常都会有不错的学区,但五六年后,就逐渐开始在学区调整中从好学区划到一般学区。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呢?

新开的楼盘,一手房购买者其实很大一部分购房款,是用于支付对应楼盘的土地出让金(之前可以看成楼盘开发商垫付最终由一手房购买者买单),一套价值 200 万的一手房,土地出让金可能占了 50%,即地方政府合法拿到了 100 万的收入。故地方政府当然有动力给一手房的购买者提供好的学区(可以看成地方政府给购房者十万块优质义务教育的优惠返还)以促进一手房的销售。而过了五六年,楼盘开始进入二手房市场,即使二手房的成交价涨到 300 万一套,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涨的 100 万都被一手房东赚走了,地方政府只获得了三四万的契税(国内房产税税率就百分之一左右)。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给二手房房东入学资格,则获得的契税显然不足以抵消义务教育支出的成本,那么将好学校的学区划给新楼盘,将旧楼盘划入一般学区,就是一个舍小头赚大头的正常操作了。

回到题目所谓的 900 万买学区房,看似家长付出很多,但地方政府可能就只拿到 10 万的房产登记税,甚至不够覆盖优质学校的成本。因此,对于有心人来说,最好的方法是绕过学区房这种低效的条条框框,找合法的途径给地方政府塞钱直接锁定入学名额,才是高效的做法。

由于地方政府受法律的束缚,不能直接收取家长的择校费。故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家长选择纳税比例较高的投资品,通过买下这个投资品合法的向地方政府缴纳高昂的税收(如比例在 20%-50%),以换取地方政府给予的名校录取名额——至于什么样的投资品具有高税收比例的特性,请具体咨询当地投资促进局。

但第一种途径, 总体付出的成本仍然不低——900 万买学区房虽然同样购房成本不低,但考虑到房子还能继续以 900 万卖出去,实际付出其实不高。因此,第二种途径,就是搭实际投资者的顺风车。

由于相当数量的投资者,其对地方的投资是真实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求当地名校的入学资格,故对于有门路的家长来说,搭这些投资者的顺风车,提醒这些投资者可以和地方的招商引资部门谈入学名额的条件。名额到手后再花几万块从投资者手上买入,则是个成本低很多的方案。但这条路难度在于家长得有相当的人脉和机缘,在子女需要入学时恰好能找到这样的投资者——一般来说,如果家长不知道如何找这样的投资者,可以去本地老乡开办的同乡商会(以湖南福建浙江几省为最),又或者是圈子里的创投俱乐部找一下。当然,最靠谱的方法是直接搞到当地的投资促进局要近期打算在本地投资项目的企业名单(某些地方投资促进局会将这些本该保密的消息当做政绩新闻放出来),对着名单直接找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谈。

前两个途径要想比较大概率的谈成,通常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至少得是家二三十人规模的小公司老板——大部分愿意顺手转卖入学资格的投资者社会地位都不低,这些投资者通常不会光看钱来帮忙。这意味着如果你只是个高薪的打工者(年收入 50 万的 996 感到被冒犯),通常很难直接和这些投资者达成交易。此时,你就得依靠后面的几个途径。

之前的两个途径,基本走的是地方政府投资促进局的路子。由于投资促进局大多只考虑一锤子的投资买卖,故很难惠及高阶打工者。相对来说,惠及高阶打工者的入学名额,则从答主所在的工信部门放出。对于地方工信部门来说,从外地引进一家工业企业,不但是名正言顺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工厂投产后还能为当地提供数百就业岗位,这就带来了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如果该企业不指示财务过分合理避税的话)、大量员工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保,以及企业缴纳的教育附加费。因此对于地方工信部门来说,在和企业谈引进合同时,只要企业愿意签订每年的保底纳税金额,绝大部分工信部门都不介意给出每年帮企业搞定一两个名校入学名额的合同。

看到这里,有知友会问,入学名额是工厂老板的,和我一个打工仔有什么关系?其实企业每年得到的这一两个入学名额,就是当地工信特意发给工厂的老板用来笼络工厂的核心人员的。虽然绝大多数工厂老板都不会想到用当地名校入学名额笼络核心员工,但部分会做人的老板,确实会和当地工信部门谈这方面的合同。在拿到名校入学资格后,老板就可以给工厂的十几二十个核心中层一个条件,即只要他们在这个厂持续干下去,工厂的老板就给予他们子女就读当地名校的福利。有了这个福利,这些中层大体会接受相对其他企业同类岗位较低的年收入。同时,工厂老板在发放入学名额时,还可以向对应的职工收取个三五万的费用(视老板的黑心程度而定)。

总的来看,知道向当地工信部门要这种福利合同的老板,在留住核心员工(通过给核心员工子女入学保证)、减少用工成本(让核心员工接收相对低的工资)、赚外快(核心员工子女入学时老板额外收取部分费用)、做人情(当无核心员工子女入学的年份空出入学名额可以拿到外面做人情)方面,会方便很多。这个问题反过来看,如果知友所在的企业在当地规模比较大,知友在企业里也混到了核心中层的圈子,不妨提醒一下自己的老板,是不是忘了和当地工信部门签份对老板有利,也能让你搭顺风车的合同——至少你们老板渠道获得的入学名额,你今后用得上的概率比花 900 万买学区房要靠谱得多。

除了工信系统企业福利的第三条路,还有一条比较少用到的白嫖之路。这条路的核心玩法在于,某些企业利用同一个城市中不同的城区政府,对于税收来说,实质上是竞争关系的现实。以用在不同城区注册缴税为筹码,和不同的城区谈条件。

举例来说,某企业在一个城市的东西城区都有业务和收入,对于企业来说,就必须要缴纳各种税收、社保和教育附加。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由于企业缴纳的税收是分级提留的,即企业缴纳 100 万的税款,国家按比例分走一部分,省级政府分走一部分,市级分走一部分,注册地所在的城区政府分走一部分。这就造成了,对于同一个市名下的不同城区,某个企业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城区开展业务获得收益,但只在其中一个城区缴纳税收,也只有一个城区能获得该企业的税收分成,这实际上可以看成该城区利用了该企业薅了其他城区的税收羊毛。因此,某些城区为了赚这部分税收,会向某些企业给出一些优惠条件,怂恿这些企业在本城区注册并缴税。反过来,某些企业知道城区政府有这种政策,也会以此向城区政府提一些要求,作为自己留在该城区注册纳税的条件。这种事情搞到最后,就变成了某些企业什么也不用付出,白嫖县区政府。如果县区政府不答应某些企业提出的条件,这些企业就迁到周边给出优惠条件的城区注册缴税——反正对于企业来说,在哪里缴税都一样,但对地方政府来说,则会极大的影响自己的税收收入。

当然,这样的企业通常会直接要求根据税收水平获得现金上的返还——地方政府根据税收返还现金的这种做法严格意义上是违法的,但架不住大部分地方政府背地里为了拉拢税收都这样操作(尤其在相当一部分东部地方政府那里几乎变成半公开的行为)。但在部分对现金返还打击比较严厉的地方,会改成用名校入学资格兑现。

综上,通过本回答的介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入学资格来说,途径一买学区房通常是一个性价比不高且不确定性不低的操作。对于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义务教育阶段增加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地方政府头疼的支出。这反而让地方政府更有动力挖掘名校入学资格来获得更多确定的高性价比收入。途径二和途径三,通常得和相关当事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才可以获得(毕竟该部分主要是按需分配为主很少有多余的名额拿出来卖)。至于途径四,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像努力一下还是能接触到的,但实际上工信系统的第三条路相对亲民之外,其他三条路都需要一定的人脉和社会地位。由于择校费市场上存在很多不靠谱的中介,相当多中介打着有门路的幌子,实则只是在骗钱,而某些号称不骗钱,实则根本没有门路,只是为了白嫖你预交择校费定金赚一笔短期利息收入。故知友在为子女忙乎择校过程中,如果想自己找路子,记得去正确的地方找;如果想靠中介,则需注意中介介绍的路径是否符合逻辑,某些满嘴跑火车说自己和某某关键人士关系很铁的中介,大概率不靠谱(绝大部分入学名额是靠某个合法的途径获取而不是靠关系铁就能拿到)。

知乎用户 多巴胺 P 发表

有一种很搞笑的对比,一群大妈决定投资两处房地产,商量着前前后后买了四套房。

结果今年第一个地方被划成了学区房,大妈们欢呼雀跃,逢人就说自己投资了学区房,猛赚了一笔,吹嘘自己的投资太厉害了。

但是第二个地方,房地产公司因为疫情原因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于是计划以超低价抛售房子。大妈们一听不得了,跑去售楼部闹,说如果降价,就一定要赔偿自己之前买房的价位差。

为什么是很搞笑的对比?

买的房升值了,赚钱了,就装在自己兜里逢人炫耀;买的房贬值了,赔钱了,就去闹,去要回来差价。

你有钱买房做投资我不反对,但是你投资失败大张旗鼓地去要钱,这就不太好了吧,你升值了咋不把赚的钱给房地产送过去?


家长心理:900 万买套房,让我娃在这学校读书,这学校很厉害培养了很多状元。三年后,我娃考进北大,我请客吃饭赚一笔钱,再 1000 万把房子卖出去又赚一笔。我这买卖,稳赚不亏。

结果投资失败:

学校规定 19 年后再买的房子,不具有第一顺位的资格,也就是说娃上不了育英学校,而且这个房再次出售也上不了这个学校,意味着贬值了。

贬值了怎么办,闹呗:

美名其曰协商一个方案,实际就是去闹,去讨一个说法,要么退钱,要么让我娃进那个学校。

闹吧闹吧,反正白纸黑字,红头文件都出来了,你们不具备育英学校的资格,咋闹都进不去。现在这事一上新闻,谁敢私下给你们办手续?这个房又有谁愿意接手?

如何看待这个事?

明知政策会变,还打赌冒险往里冲,投资失败了就去 “协商方案”,最后娃没学上,房子贬值。说实话,我不同情,因为这本来就是投资。

关于教育投资,还有个新闻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如何看待爷爷奶奶花百万给孙女补课?​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635698/answer/1330829539)


我是

@多巴胺 P

,产生兴奋的多巴胺,要不要关注一下我?

知乎用户 约克公爵 发表

有买房子这钱,任何一个家庭都能活得不错还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帝都这十年,我同龄的朋友一半散养,一半投身于类似于星球大战一样的军备竞赛。我看到很多小朋友,感觉不到天真可爱,到能感觉到悲哀与荒诞

知乎用户 雪球妈妈 发表

最近刚买了学区房的人来唠叨两句。

关于学区房这个事情,我是比较想得开的,因为我自己就是菜场小学、渣子初中、重点高中渣子班一路走来的。

在这些不好的学校或班级里,想出类拔萃或者不被很差的学习氛围影响很难。

如果我家娃上了菜场小学,那作为家长,我肯定要有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思想准备。

但至少我自己有这方面的经历,所以我比较想得开。

想不开的是我老公,所以最终还是折腾了学区房。

我们 5 月付的定金,刚付完定金没几天,网上就传上海也要按照北京那种划片学区的政策了。

弄得我老公心里拔凉拔凉的。

其实我们也有思想准备。

我们在选学区房的时候,有 2 种选择,一种是偏僻一些但便宜很多,一种是地段很好价格也贵很多。我们考虑再三选了第二种,就怕碰到政策变化,学区贬值,好歹地段还不错,也不会贬值太多吧。

真要是遇上这种大片区了,那大家都一样了,顶多和原来一样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吧。

仔细看了一下提问中的新闻,在政策已经出了的情况下,那位家长还买了学区房,我觉得这个就和 du 博一样了,那也要有承担相应后果的觉悟,愿赌服输!

知乎用户 京城风四娘 发表

作为北京的家长,看到这个新闻确实心里也咯噔一下。

海淀的学区房我特意留意过,因为在北京,海淀几乎是所有家长的朝圣地,虽然海淀的学校之间差异比较大。但整体水平还算不错,而且好的是真好。

北京各区学校的实力,基本上海淀最强,西城也很厉害,西城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均衡不容易踩坑,其实是买学区房一个不错的选择,就算调剂也不会调到太差的。海淀两极分化有点大,但好学校最多最拔尖儿,尤其是清华北大等名校不少扎堆在海淀那边,更是给海淀的学区房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所以在北京但凡有点实力买学区房的,基本上都动过去海淀买房的念头。

然后因为我们家的首套首付优惠已经用过了,再置换学区房的话,哪怕已经还完了贷款,还是会算二套,首付几乎就是得全款。所以有那么两年,压力特别大,天天脑子里边想怎么暴富去买学区房。

大概 2016 年的时候吧,就是北京的房子炒上天的那一年,房价疯长,1 套房子 1 年之间几十万上百万的跳着涨,当时为了保证自己以后能买得起学区房,差点急红了眼去首付贷。

记得那会我还怀着我儿子,我、婆婆、还有我老公晚上出来散步的时候都在商量着,怎么先去郊区再弄一套房子,免得以后无力置换学区,当时的情景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

北京家长对学区房的执念可见一斑。

再来说说这个政策吧,其实我个人是持积极态度的。新政算是对我们这些全款买学区房很吃力,但是不买又觉得对不起孩子的家长们松了绑。

我们后来之所以终于不跟学区房去较劲儿,也是因为通过一些渠道打听到了学区房可能跟政策解绑的信息。也就是说以后就算买了学区房也不一定就能在心仪的学校上学。我们认真的盘算了一下家庭情况,觉得动辄几百上千万的学区房,万一真的踩了雷打的水漂,折在了手里边,对整个家庭的元气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有人可能会问北京的学区房,就算跟政策解绑了,也依然可以转手卖掉,少赚点就是了~ 可你不知道的是,北京很多的牛校学区房居住条件其实很差,如果不是因为学区,很少会有人高价买那种房子。

分析了很多因素,我们觉得这个风险有点大,家庭这么多年的积累,冒不起这个风险。于是才放弃了学区房的执念。

那会儿是 2018 年前后。

但是让我不能理解的是,明明今年新政已经出台了,也给了家长们一些缓冲时间,题中的家长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去顶风作案,难道是因为觉得在中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想打擦边球,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还以为哭一哭闹一闹,去教委把事情弄大了,舆论也热起来,然后给教委施加压力,给他们开绿灯?

别说现在公立学校要摇号,现在连好的国际学校都要摇了。我一直混迹于北京国际学校家长群,上周的时候群里边扔出来一个爆炸性的消息,说现在好的国际学校也需要派位摇号。所以,以后花重金买学区房或者送孩子去国际学校,对普通家庭来讲,可能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关于国际学校的问题,在我当初的一个万赞回答里面分析的比较清楚了,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我一年只有 7 万的收入,老婆却想要让儿子读一年 5 万学费的幼儿园,她说圈子很重要,圈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245131/answer/1221941049)

关于学区房的问题,业内大神

@左飞 Jacky

老师在一篇回答里一条条分析的很明白,感觉说的很透彻了,篇幅所限,我就不展开详细说了,直接把左老师的回答链接贴过来:[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学区房真的有必要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037861/answer/1298154596)

那么问题来了。以后既指望不上学区房,又指望不上国际学校,还想着孩子成龙成凤,那该怎么办?

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当家长的自己多花心思吧,再好的学校也比不上家庭的影响。

别把家长应该做的,甩给学校。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发现,要是负担不起北京学区房,还不如送孩子回老家念 “一中”,包括河南、山东、河北的 “一中”。门头沟的重本率还真不如山东的县一中。留在北京即使是门头沟也很难,老家的小康之家送孩子进一中却很容易。

甚至根据报载,环北京的河北民营学校做着这样的买卖:每月放一次假的寄宿制民办学校,专门招收全家 “新北京人” 但是没资格在北京上学的小孩。老师就像牧羊人,每月两次牵着几百个孩子从特殊通道进出北京西站。

然而,这样做的话,孩子将面临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切成长问题,甚至比农村留守儿童还惨。一个海淀走读大学毕业的北京土著,从房屋中介做起,靠着小时候玩伴的社会关系,最后能跟藤校硕士在西二旗某大厂的同一间办公室里编程。如果他没这么上进,南城 “老北京保留地” 也能让他的生活成本远低于西二旗员工。“新北京人”的孩子们,不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北京,都是毫无社会根基的异乡人。

缺少父母陪伴,如果不报学习班连个同龄人社交都没有,“新北京人”甚至是 “新中产” 面临着子女社会化的挑战。

儿童社会化(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是指儿童获得基本运动技巧、语言能力、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概念的过程。以家庭和幼儿园为主要力量。母亲的作用尤其突出。作为社会化主体的儿童,具有可塑性大、基本不能控制社会化进程、由各种社会化力量构建其生活环境等特点,但并非处于完全被动地位,他们的种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社会化的进程与方式。儿童社会化大致包括 5 个方面:①基本生活技能教育。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人类最初行为方式。②促使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调整好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⑤培养社会角色。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等。儿童正是通过一连串角色的培养和认定,使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百度百科

毕竟把各类精神疾病和假装精神疾病算上,再加严重人格障碍,现在少年儿童的问题比例已经没法忽略了。不信你们关注一位精神科医生

@宁静

那么,在老家可谓 “人中龙凤”、“全村最靓的仔” 当年为什么要排除万难留在北京咧?“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机会,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资源”;“假如我逃离北京,我的孩子将来会付出更大代价回到北京”。

知乎用户 Conan.chen 发表

婚后这两年一直在考虑海淀这边买房子的事儿,1911 这个政策确实是很有影响的一个政策,这两年选择买海淀学区房的都是在赌,这些家长就是不能愿赌服输罢了。

这个事儿其实主要是在反映这几年北京开始着手控制的学区房问题。

总结来看就是,不断增长的北京出生人口教育需求,与当前优质教育资源间的矛盾。

一、为什么北京开始出现【登记顺位】政策

可以先看下统计的数据:

能看到北京在 06 年开始,基本保持着出生人口 10%+ 的增长率直到 17 年,对应的年份幼升小,小升初都会出现明显的报名人数增加,然而在同时,家长关注的那些优质小学,很难做到每年都提高 10% 的招生名额。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的招生排位要求也会越来越多,其实即使没有 1911 这个政策,不少学校已经在执行根据房本时间来排序入学,比如下图中一些学校,有的甚至需要 15 年以前的房本登记:

二、为什么是海淀先开始执行这个政策

按前边全市出生人口来看,需要靠顺位入学的事儿,应该是全市问题,为啥先在海淀这么明显的出现。

原因在于海淀是北京的教育大区,家长在无力选择东西城的情况下(东西城大部分都是 10W + 的均价房价),海淀的整体学校情况在全市性价比最高(海淀好学校的学区在 8-12W 左右)。海淀相对来说学校更多,选择更多,加上中考锁区,整体教育氛围更强。相关的中考,高考数据很多,我只举一个比较好理解的高考清北的例子:

2019 年被 “清北” 录取人数,全市 671 人,各个区的情况如下:东城 54 人,西城 179 人、海淀 366 人、丰台 27 人,朝阳 25 人、顺义 8 人,大兴 3 人,密云 3 人,通州 2 人,石景山、昌平、怀柔、延庆各 1 人。

(注:2019 年全北京考生 5.9W,东城有 5000 多人参加高考,西城 6000 多人,海淀 12000 多人。对应来算全市 1.1%,东城 1.1%,西城 3.0%,海淀 3.0%)

加上所谓 “东西城大都权贵子女,很多选择出国” 的观念下,北京家长会更希望在海淀让孩子进行考试教育。经常会看到其他区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就选择卖掉其他区房子来海淀置业的情况。

结果就是海淀的生源是最先受到人口影响需要采取一些说法来控制入学。按前边的人口来看,政府在 18 年肯定早已意识到会出现问题,在没有有力措施在均衡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才在当时宣布了 1911 政策,至于 19 年没像今年这样全面公开执行,只是因为当时相对还有能力接收入学罢了。

三、未来北京的房价与学区的关系会怎样变化

首先明确一点,北京的房价,是与教育资源高度相关的,其次才是地理位置、交通便捷、新旧品质这些关联。本质还是开头说的教育资源矛盾。

只要教育水平还无法做到相对均衡,希望孩子有好坏境好资源,依然会是家长们追逐的重点。随着【登记顺位】以及后续随机派位的逐步执行,学区房对应的单一学校,就会变成对应好的学区范围。按之前的派位来说,海淀是选择以街道 + 片区的方式划分了 12 个学区,原则上会在学区内进行派位,这样的话,片区整体学校都较好的学区就会开始吸收优质生源,即使开始时部分生源 “不幸” 进了该片区的差小学,也会慢慢提高学校的成绩质量,从而出现整个片区学校都较好的情况。目前来看,符合这个情况的会是中关村学区(片内 7 个小学,有 4-5 个都很不错),海淀学区(片内 6 个小学,有 4 个不错)。其实,这两个片区,基本已经是海淀内最高的区域了。

四、未来北京的学区房到底是不是还那么值得买

之前学区房的概念,一直是有两个因素作为宣传重点的。一个是北京生源招生优势,重本比例高;二、北京学生学习难度小,容易考高分,买个学区房上好学校,基本稳上重点大学。

典型的例子就是经常看到的:“几年前,北京随便考个四五百分就上重点大学了,外地孩子只能专科。北京的考卷太简单了,外地孩子随便做都能高分。”(发现评论里很多纠结于这句四五百上重点大学的。。。这里写的意思是很多平台和信息里,会有人这么说的流传,而非是我的认知,近二十年的 985 录取成绩谁都知道怎么查。。。)

讨论这个,还是要回归到人口和教育资源上。

之前北京高考的考生,大都是出生于 00 年以前,这个时期留京生子的家长,还并非现在这样,大都是本地居民或者工作分配到北京的,当时的教育竞争还不够激烈,出生的孩子之间还没有太大的考学竞争压力(我来自河北,和北京同龄土著朋友沟通中小学,确实他们更轻松自在得多),对应上 2000 年后教育资源的不断增长以及北京对当地的照顾,确实出现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容易的情况。比如上边能看到整个北京市清北比例 1.1% 的情况(对应河北的清北 300 人,考生 55W,比例 0.054%)。比例上看差距很大,然而只这么看是意义不大,因为最后目标都得是考到同场竞技人群的前几百名。

继续说人口情况,从 00 年后,尤其申奥成功后,随着分配取消,自由择业的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收入或者高技能人群,尤其北方地区的优质人群,开始集中向北京流入。这就导致了从那时开始,北京出生人口的父母,开始从各类普通职工逐渐变成了各行业精英(避免被杠,这里需要说明精英的意思是说有能力在北京置业留下,要么家庭条件好,要么自身能力强)。尤其近些年,还能留京并且拿到户口的,实力不足的,即使举全家之力都很难。

从而导致这时开始的教育竞争愈发激烈,各类辅导班随着教育重视情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贵。北京一些牛校的孩子,很多时候在入学时,基本已经把该学期要学的东西都学完了以能在开始时保住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地位。我亲戚家孩子,即使还是在小学阶段(五一小学,一流二类,还不是一类),已经是每个周六日都有辅导班要上,有的周六是要上到晚上九点。我和目前省会的朋友沟通看,这个竞争力度,北京已经大了太多。

在这样的家长背景,以及学生的竞争情况下,未来北京的高考竞争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而且未来十年,北京的高考考生会从 6W 逐渐增加到 15W。在这样的人群里面考到前几百名才有机会清北,前几千名才能 211 大学。这就好比要在河北的衡水中学考前几百名,而不用去考虑全省的考生人数。

说了半天考试压力,再来说学区房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价值。

总结来说,就是有价值,起码能够熟悉前排同龄人的情况,不过真的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前边就提到了海淀区学生的课外 “军备”,现在北京学生的课外课内获取资源非常多,只要所在学校不是太差的环境,孩子如果愿意学习,未来高考起码进入 211 的机会并不会小多少。

(PS:其实以我目前的看法,未来十几二十年后,很可能会出现和几年前相反的高考移民现象,即有北京考生会在经过了北京中小学的激烈竞争下,跑去外地考学的情况,拭目以待)

知乎用户 六七五 发表

理解起来很简单,投资失败。

知乎用户 观星老道 发表

今年、明年、后年这类事件都会反复扎堆出现,背后的原因可以写一本书。

1、操作前调研工作太不扎实,甚至显得漫不经心;

2、对今年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环境复杂性缺乏认识,对人口周期和经济周期理解不深刻;

3、没有意识到 “其他家长” 的工作做得多具体到位,被 “挤” 下去了。

知乎用户 Pony ma 发表

国家出手,压制学区房,我举双手双脚赞成啊

知乎用户 曹多鱼 发表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学区房这个东西从来都是政策导向而不是刚性兑付。

其实最本质的原因也是教育、医疗、养老全都绑架到房产和户籍制度的直接后果。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同情这些人,愿赌服输学不会倒是一天天学会了按闹分配。

而且这种人的这些做法直接加剧了卷文化的影响,这玩意说实话就相当离谱。

你们说这些人为啥不找人补课,不出国上学,不干点其它的?

别闹了,人家看重的还有一层因素是学区房的升值空间,以过往二十年的经验来看,孩子上学的时候买一套学区房,然后等孩子上完学之后倒手一卖不仅孩子如愿以偿享受到了好的教育,而且自己也美滋滋收获了一波投资收益。

然后这个游戏似乎还可以无限循环去玩下去,只要能找到后续愿意接盘的人就可以,而且再不济嘛,毕竟这个房子还是北京房,就算是政策以后解绑学区房问题也不大的嘛。

我无法同情这个人,因为正是这种人的存在才催生了学区房焦虑,换句话吧,这种人看似是学区房政策的受害者,但他又何尝不是学区房上涨的推波助澜者。

当然从另一方面这也是土地财政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现在的地大多都被拿去建混凝土的房地产了,然后可悲的是一些新兴区域本应政府负责的教育用地如医院学校的建设出发点不是为了教育医疗而是更好的卖地。

在我家乡的某地,最荒谬的事情就是新开发区学校对面村里的人无法被按照划片入学,然后反而是那些荒无人烟、人烟稀少的新楼盘能够享受到这些教育。

每开发一批新楼盘,政府开始建设一些新校,开设一些分校来收割一波韭菜,然后继续周而复始。

然后我们再看看这些年代久远本该被淘汰的一线城市老房子的境况,旧房改造计划已经被提上了行程,大家不会觉得这些旧房改造会针对下面城市去改造吧。

别闹了,这些政策收益的人是那些人那些群体大家心里没点数嘛?

解决问题的最好做法就是让政府去建设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高校去保障教育的相对公平,而促进这个教育相对公平的最好办法是家长们共同努力去倒逼改革。

但这些对学区房推波助澜的家长们你让我去同情他们?

我可去你的吧,愿赌服输,按闹分配赢了就赢了,输了也别在互联网上焦虑。

都是为了孩子教育?别,方法有很多种。

再结合这些年人口出生率的问题看这个问题就更讽刺了,还有人居然敢提仇富心理。

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请关注

@曹多鱼

知乎用户 莫莫妈聊童书 发表

刚好我娃今年也是幼升小,头大。

多年前单身时候买了一套小房子,当时很偏的地段,售楼说地产会配套学校也没太在意。毕竟没结婚没娃那会没几个人有远见买学区房懂学区划分。

然后今年,这个房子附属的学校变成了孩子上学的保障,因为对口的公立都是这两年改建的村小,规模极小,生源。。。真的不愿意让娃读。

然后,不少非本小区的就会闹,上不进这个小学,就说,凭什么不摇号,不按照统一政策走?

凭什么,就凭当年同样的地段,因为宣传的有学校,这个楼盘生生比其他楼盘贵 2000-3000+,就凭占用了小区的地盘。

当年少花钱买房,觉得高价买的人是傻子。

现在轮到好处显现出来了,又闹着要分享。

怎么可能好处都让一拨人享用了,既少花钱,又共享学校。

回到题目里的这位,也是一样。明明政策出来了,还是买,不就是赌一把博一下吗?

赌赢了,回头到处吹嘘,自己多么高明多么有判断力多么胆大。

赌输了,就觉得不公平。

不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魔幻的世界。静待后续吧

知乎用户 夏丹心 发表

花九百万已经够自己在近郊建一个学校了……

花几十万盖个小楼(简单刷房铺地当教室花不了多少钱),招亲朋好友几个学生收点简单的学费,特聘十个私人教师,一共三年四百万的工资。

剩下四百万做其他用途。

知乎用户 观澜 发表

北京学区之所以贵是因为小学绑定初中,初中又和高中有较大关系。

育英是九年一贯学校,在海淀

因此,要想部分解决学区问题很简单,只要初中高中都全部靠裸分考就可以,不要搞派位,不要搞就近,不要搞简历坑班,不要搞艺术特长,公布考卷真题,让丰台的孩子有能耐也可以考西城四中八中。人家能考上自己会想办法上学或者租房子的,不用考虑什么就近。

现在好多地方都批评民办择优,这是对的。但解决办法未必是民办摇号,这样只会助长学区之风。解决思路也许可以是不光是民办可以择优,公办也可以。择优的规则要公开,透明,可以预测。

教育平等的思路可以是哪个学校都一样,也可以是不管家里买不买得起房,不管有没有 **,只要孩子成绩好就可以上好学校。如果觉得一考确定学校对孩子太残酷,可能发挥失常,可以六年级每个月考一次,在六次考试后取消最低分,取消最高分,再计算排名。大数据年代了,容易的很。

好好学习的孩子和重视教育的家长值得被尊重。如果他们被尊重了,学区房之风就会降很多。

下面正文:

第一,买房得看成交历史记录。育英这个价有点贵。当然可能是某些环境特别好的小区。

第二,学区追求适可而止,买整个学区(海淀被分为 17 学区,比如羊坊店学区这种)最贵的只可能有利空不可能有利好。

第三,少数西城东城片区可能更为稀缺。

第四,海淀的话,一些均衡片区里的渣小可以买,比如像是北 ** 小,西 * 小学之类的。万一多校有利好呢。一些均衡的普小,什么羊 ** 之类买了也不亏。

第五,育英学额其实蛮紧张的,不知道为什么中介觉得没事。

第六,好多高赞说花钱上民办的。我想说在我所知道的城市,只花钱就可以上的民办就没什么好的。不要把能买得起北京学区的当做傻子,也不要把他们当做贪婪的投资客,北京根本没什么炒房的了,炒房的也不会买育英。就是为了孩子而已。还有个特殊的,就是北京民办不太发达。

第七,好多说出国的,我只能说太乐观。而且上好学校和出国不矛盾啊不矛盾。

第八,特别希望说花 300 万就能一路国际学校再到国外读博的大牛们给我们北京家长指条明路,看看概率多大,救我们于水火。

第九,这是个魔幻的国度,一边是德胜火热,一边是骂出 900 万的 sb。

第十,总有人说买学区为了投资。这个家长看过家长帮就会知道,育英只可能有利空而不可能有利好了。北京换房的话 900 万才给贷 186,恕我直言,买学区为了投资很少的。而且,除了极少数学区,买大部分学区房在 15 年后升值率不高于普通房,举个例子,华清嘉园在 14 或者 15 年就近 10 万一平(宇宙中心就是这么来的),但 20 年了不过 11~13 万。再举个例子,你们看豆瓣胡同成交实际涨的也不多。所以买学区房,绝大多数是为了孩子而不是投资,是大家都有房子加点钱置换的。什么赚几百万,现在根本不可能。

知乎用户 鼎天立地​ 发表

这 900 万,抽出其中的 1/3,可以让孩子从国际学校读完中学,到出国读到博士毕业,全程精英教育。作为真正的后浪,完爆国内 99% 的同龄做题家。

说学区房是投资 “保值” 的就别自欺欺人了。你就是内卷成性而已。

你就是想让孩子 “吃苦、锻炼”,并参加高考而已。并坚定地认为上国际学校、出国都 “没出息”,“学不到真本事”,那些素质教育的都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同时固执地认为竞争越激烈越能培养人,“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啊”,觉得 985 的含金量远高于什么常青藤联盟。

但是反过来看,花 900 万买学区房的家长也真的是爱国人士,相当于把自己的财产主动捐献给国家。因为只要政策一变成 “顺位登记”,两三百万就立马蒸发了。其贡献比大多数爱国键盘侠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他们都是大东亚经济的大韭,哦不,大救星。

知乎用户 白天不懂夜的灰 发表

2019 年,长春一模一样的事,也是家长不接受调剂,一直闹到省里出面。最后想去的省二没去上,但硬塞到了东北师大附小,东北师大的附属学校,在没有私立学校的年代,经常全国前 10。如果是私立的话,每年学费应该不低于 20 万的那种。

家长乐疯了,学区房也应声而涨。孩子去了更好的学校,市场上也开始炒作房子是 “双学区,省二,师大任上”。

结果,年底几乎所有的好学校都发布了学位预警。一旦发布预警,意味学区内的着孩子超过学校的学额,后续所有学区房的,都不能保证进某个学校了。

知乎用户 小面包 发表

我真的一直都搞不明白这些普通中产家长拼了老命买西海学区房到底是图什么。

想让孩子上五大中学?

麻烦打听打听五大里面的实验班,家长都是些什么背景的人物。

红 N 代军 N 代官 N 代富 N 代,你以为你跟人家上一个幼儿园小学中学,你就跟人家一个社会阶层了?

这么说吧,我认识的那些官富家庭,孩子不是进西海的部委幼儿园小学,就是朝阳顺义的高端私立。人家嘴上从来都不提 “学区房” 三个字,因为要么就是早就在那边有房的,要么买学区房眼也不眨不算个事儿的,要么根本不需要学区房也能上的。

人家聊什么呢?

“我母校是宏庙小学,还行吧,我觉得我姐的母校更好,准备让孩子去那家。”

“犹豫到底让孩子上这边家门口的部委校,还是上朝阳家那边的国际校。”

“我认识 XX 的园长,哪天约一下组织一个看园会吧,大家在 XXXX 集合怎么样?园里可以派车接。”

“我家孩子美籍的,还没想好小学要不要回美国去上。”

“烦死了,家附近的私立被强制改成普惠了,一万一月的学费现在跌到一千块以下,这还能上吗?质量能保证?”

“哎呀幼儿园教不教东西无所谓,吃的一定要好。”

………………… 你看看人家有提学区房一个字吗?

榨干全家血汗、打破头好不容易跟人家的孩子进了一个学校,又能怎么样?

这帮白富美阔太,自己的学历都不见得有多漂亮(有高学历也有很普通的),那还不是照样当白富美当阔太,也没见人家阶层下滑。

你住着透支全家付首付、高额贷款买来的西海老破小,你娃读了优质幼儿园小学中学,就能阶层上升了?

一大家子挤在几十平的小破房子里。楼道里黑漆漆物业连个灯都不给好好安——哦不这种老小区还不一定有正经物业。客厅巴掌大,只能放俩凳,全家老小五口人挤在小两居里面。卫生间的老粗水管暴露在外,难看也没钱大动装修。厨房小的一个人转身都困难。孩子从下长在这种阴暗逼仄的环境里,可意识不到这房子竟然价值大几百万呢。

平常全家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别说生活享受了,优质高蛋白食品都不舍得给孩子每天吃,毕竟还要攒钱报各种辅导班嘛。

孩子稍微有点跟不上学业,或者明明很优秀了只是没达到你心目中的要求(要求年级前三考了第十),就感觉天塌下来没法活了,歇斯底里情绪发作,张口闭口 “你对得起我们吗?” 毕竟“全家为了你都这样了”,把孩子逼得喘不上气。

你带着孩子在老破小受罪,你自认为是对孩子的巨大的付出,你把这种付出感完全施加于孩子身上。

然后把所有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一飞冲天考取清北、出任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岂不知白富美们正在大平层大别墅里,一边琢磨怎么度假怎么购物怎么医美怎么换个更省心的阿姨,一边教导女儿以后找对象要找门当户对的,再不济也要找个帅哥、没事咱家有钱,教导儿子学习不要太拼、千万别坏了眼睛,大不了以后看是进爷爷的公司还是外公的企业。

所以你花大几百万让你娃跟人家娃上一个学校有意义吗?

有这钱让全家过点好日子、自己下功夫好好培养孩子不行吗?

知乎用户 冬夜里的星星 发表

利益相关同是海淀家长,我和爱人都是海淀区京籍。说真的,作为传统海淀家长,我们看不上这样的投机型海淀家长,段位差得太多。

自己错误评估应届生数量和学位数量,不要怪罪学校和教委吧,人多学位少,只能用 1911 和西城 731 设限,国家也没法子。

说得难听点,人多学位少,国家出台什么政策卡人都只能认。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且有必要为孩子想在最前面,自己把能堵死的口子都堵好,而不是抱着颗玻璃心把新闻甩给记者卖惨。

我户口所在片区对应的学校没有孩子爸爸户口对应的学校好,于是选择孩子出生后户籍随爸爸,这样能稳妥第一顺位入学。注意⚠️我们是 2015 年怀孕就计划了这件事,并且开始留意幼升小政策的。孩子入学年份 2022。

身边的家长也基本都是先购置学区房 - 后怀孕生娃,这样的占多数,1911 后想打擦边球上车的,孩子少的时候还将就,最近几年我觉得还是别太抱着侥幸心理好。

说起 1911,19 年 1 月 1 号起入手的房产,执行区域划片,也就是说不再能直升某学校,而是片区内分配入学,那 1911 后入手的房子,本来就是拼个概率而已,如果没上成你不能怪学校和教委,你应该反过来问自己为什么不在 1911 前把学区房落实呢?

你说你是 1911 买房,那今年海淀区连四老外区有房都开始卡了,你觉得好无辜,那老人学区房想给孙子上学,小两口别处买房的这种情况今年直接被挤走了,难道就理应的吗?

举个例子,孩子入园那时候,我们带孩子去对口的某公立园(普惠园)面试,我们片区在海淀比较特别,可去的公立(普惠园)只有一家,条件是海淀区籍 + 一顺位 + 就近,我带着孩子自信满满去了,因为是一顺位入园,我觉得没什么问题,结果遇到猴年孩子激增,片区内的私立园刚转普惠幼儿园第一年,孩子多名额少。于是我对着招生老师说,我们是第一顺位,孩子是出生落户的。老师给我看了一本厚厚的 A4 登记表,**说她收了 360+,第一顺位且出生即落户的孩子,可是幼儿园只招 23 个孩子。。。**出门的时候我有一种深深被欺负的感觉,我和孩子爸爸都笑不出来,想象下精心策划很久的事情最后一场空的结局,还是关于孩子入园的,估计换谁心里也不好受。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吧

我更想说的是,你觉得 1911 稳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身边多少孩子是第一顺位?你落实了第一顺位,学校又说我们现在开始排名落户时间了,比如出生落户的排在最先,3,4 岁再入手房产的排得靠后,5,6 岁入手学区房的直接调剂了,到时候你又该说不公平了,事实上是自己错误评估了出生人口密度和学位数量。

附一张出生统计图,出生人口是按年份统计,国家入学时间是 9 月 1 日,我的算法是(可能不很准确)两年数字相加然后除以 2,基本可以用笨办法预估入学人数吧,2016 迎来二胎年,所以最多,但事实上,很多人刚开始要二胎没能一下就怀上赶在 2016 年 9 月前生产,于是导致最多的一届是 2016 下半年 + 2017 前半年。猴年鸡年预警!(表格里看 2016+2017)

顺利上车的人就万事大吉?

不要太天真吧,这一届孩子就是未来你家孩子小升初的那届 = 你家孩子高考的那届 = 你家孩子就业的那届

所以大家都尽量心中有数吧,做好一场硬仗前的准备。

知乎用户 神初仕 发表

在政策出来之后再买学区房,不就是赌博了。

赌对了,那就大赚特赚。

只是现在赌输了而已。

愿赌服输,网上找舆论支持,逼迫教育局,呵呵

知乎用户 霜溪不冷 发表

愿赌,就要服输。这大概就是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很难受,很别扭,很恨自己命不好,彻夜难眠,怨天怨地,我很理解家长此刻的感受,换做我也肯定如此,毕竟,已经付出了天文数字的代价,就是为了给孩子博得一个好的未来。谁也不愿意输在一个学区调剂上。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但是说实话,游戏规则早就写明白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在说好了不参与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商家那里买货,不满意,也没办法。怨不得商家。


1911 之后,多校划片之后,买学区房这事儿已经有了 “赌” 的性质。

多校划片,啥意思呢?再明确不过了,买这个房子可能对应多个学校。再说的直白点,可能这个学校也可能那个学校。

既然都有可能,那就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落入那个概率区间。

小概率事件永远存在,大家都抱着不当 outlier 的思想,但谁也无无法把 0.001 的概率等同于 0。落在自己头上,确实就是百分之百。

1911 是针对海淀区的政策,东城也早已多校执行。2020 年 7 月 31 日之后,一直坚挺的,北京名校云集的西城区,也将执行这个政策。大势所趋。

游戏就是这个玩儿法。玩不玩,下不下场,带多少赌注下场,自己决定吧。

而参与赌局,就永远有一句潜在的台词:愿赌服输。


【如何看待以 1911 这种神秘代号为标志的多校划片政策?】

不论是学区房,摇号,多校划片,其实一切的根本是:稀缺资源的分配问题。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个问题。既然是稀缺资源,就肯定意味着,有人得不到。

这世界上,大概除了空气阳光之外,一切都在某种程度上是稀缺资源,只是稀缺的程度不同罢了。在当日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是高度稀缺的资源。

许多行政政策,许多经济学研究,都在围绕稀缺资源的分配展开。但这大概是永远得不到令所有人满意答案的一个议题吧。

一切稀缺资源分配的方式,归根结底都是三种类别

  • 价的方式进行分配,例如学区房。
  • 就是凭运气——例如摇号,顺序
  • 行政手段非配——某权威部门进行评定,推选。

前两种分配方式看似粗暴引人诟病,但其实却是相对公平。

最后一种则很容易陷入利益纠纷,寻租问题,靠关系?靠权力?看家长学历?哪个标准最正确?似乎都更显偏颇。

学区房 + 多校划片,是把作价和运气两种可掌控与不可掌控的因素结合在了一起。


【为什么要把上学这件事弄的如此” 玄之又玄”?】

长远看,多校划片并不是一个糟糕的事情,它的本质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学员资源的均衡分配。

本来就是稀缺资源,如果再高度集中,那资源匮乏的区域就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资源会越来越集中,其实这就意味着,好资源的价格会越来越高,能得到它的人越来越有限,没钱的人真的连接受好教育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不是大家想看到的未来。

例如:

天价学区房早都让人恨的牙痒痒,但如果永远学校和学区一一对应,将意味着好学校的学区房只会越来越贵,能进入这些学校的只能越来越成为有钱人。阶级固化的倾向也会越来越严重。

另一方面,优质的师生资源也会以点招、跨区考试等形式进一步向这些优质学区流入,其它的学区逐步流失,也没有了改进的动力。

所以有了多校划片,所以有了中学阶段的大派位。

所以留一些可变,留一些不可控因素,正是在这种略显混沌的状态中,尝试去均衡这些资源。

不能说这个政策很好很完美,这里面一定也有许多让人头大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初衷是好的,有意义的。


【如何面对这种结果?】

痛过恨过难过之后,现实还是要面对的。

我也有孩子,将来等我的孩子上学,基本上也要面对相同的多校划片问题。我在思考学区房问题的时候,都会让自己首先想一个话题

如果我买了某个学区的房子,但我的孩子未能进入那所心仪的学校,调剂到了较差的学校,我能否面对?

参与赌局的时候,先想想自己能承担的最大损失是多少。想清楚,再下场。

命运已然如此,当必须面对的时候,我们必须有尝试把坏事变成好事的能力。这大概也算一种生存本能

  • 学区调剂问题失败了。但不必就此丧失希望。人的一生十分漫长,学校环境固然非常重要,但这只是开始。孩子的未来,依然充满可变性,当外界环境不利时,我们仍要对人的能动性充满信心(关于我身边的、世界上流传的,上了不好的学校,或者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成年后获得了极其优秀发展的案例实在数不胜数,在此不赘述)
  • 不要在孩子面前叹息,埋怨,更不要给孩子留下一种 “上了个差学校” 的观念。内心的暗示具有巨大的改变人生的力量。家长处理好心态,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和孩子共同成长。
  • 最后,当我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天,我始终对自己强调:教出积极乐观,三观明确的孩子,比教他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有意义的多。让他懂得体味幸福,比单纯的教他学会成功更是为他好。——我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否一直做到,但每当我在育儿问题上心态有了偏差时,我都会拿出这句话提醒自己。

这些话听来像是鸡汤,但是人生路长且阻,一碗鸡汤,在最荒凉的时候,却有着实打实的,暖身续命的功效。

知乎用户 清澜 发表

学区房贵的原因是预期可以卖出去,有人接盘;学位白赚,还挣增值…..

这位家长,赌博赌输了,这下亏大了,900 万学位没有买到,预期的接盘的卖家也将消失,回归本应该的房价,几百万没了…

知乎用户 黄医湿 发表

说明这个家长没有为自己孩子的将来充分考虑,这样的家长教出来的孩子以后成不了才。我在这里放一句话:这个家长的小孩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以后只会是一个平庸之人。

花 900 万买学区房,遇到登记顺位算什么事?我见过那些真正为小孩将来前途着想,认真负责的家长,他们直接将越秀区所有位置的学区房都买了一套,这样一来,就没有登记顺位什么事了,小孩安心地在越秀区读了重点学校,我看这些家长,脸上写着从容,自信,遇到事情都是运筹帷幄的状态,可以想象,这样沉稳的家长以后肯定能教出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而反观题目里提到的家长,遇到一点点问题就束手无策了,不得不说这样的家长真的是太没能力了,有句话叫什么,没有金刚钻就别搞瓷器活。

你连整片区所有的学区房都没法各买一套,看清楚是各买一套喔,我没说各买一栋,只是各买一套,连这个都做不到还学别人搞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这起跑线有都跟没有一样的,有什么用?

做人要踏实,要有自知自明,玩不起就乖乖送小孩去普通的学校,和同学打打架,混混黑帮,成绩下降,被学校开除,辍学然后整天无所事事,最后每天晚上都去夜店鬼混染上毒瘾被警察抓了坐个几年十几年牢又有什么咯?人生不就是这样嘛,有些人的小孩天生就是社会精英,有些人的小孩注定会坐牢,既然明知自己小孩做不了社会精英,ta 还可以坐牢啊,何不安心接受这一切呢?

知乎用户 Clara Schumann 发表

核心原因还是北京市这五年来幼升小人数连年快速增长,已达到学校最大学位数量的临界点。不妨关注下北京市的新生儿数据。当然热门学区的非京籍儿童数量也不少,甚至与京籍儿童数量不相上下。

话说回来,即使上不了本校,上分校不也挺好的吗?谁让你生孩子的时候赶上生育高峰呢?

知乎用户 李海 发表

作为一个关注过育英小学甚至还看过几套相关房子的家长来回答一波。

现在北京买学区房的家长大多没抱着升值的期望,大部分还是损失一定比例的年收益(租金 / 无风险收益 / 贷款差价),来给孩子一个相对好的教育环境。
大背景是北京小学入学户籍 + 房产就近,初中一个学区内随机派位,高中录取锁区;小学的就近原则最近正在朝多校派位转移(但是让小学生上学跑太远即不合情也不完全现实)。初中原来的择优通道正在接近关闭。所以真正博升值的投机客反而会买附近有好小学,但是小区对应一般小学的房子,赌小学多校。

其次,西城、东城都有一定比例的小学初中直升配对,通常是好的初中带一个一般的小学来搞均衡(80% 直升)。海淀例外,最好的几个初中都没有直升小学。育英作为一个较好的初中,又是 9 年一贯制,其实很适合家长 9 年慢慢培养孩子,而不是赶着小学鸡娃。所以从 17 年 3 月高点以来,房价几乎没有降(我不确认是否有上升)。
这位家长是在赌博,但是并不是在赌房子升值。另外,北京学区房溢价通常在 100~300 万之间,万寿路起码三环附近,靠近一号线,地段还是过得去的。
对比一下其它通路:
国际学校:前面说了,大部分家长能投入孩子教育的资金,也就学区房溢价部分,而不是国际通路的明面 2~3 百万,暗地里数倍的支出。何况部分家长还有两个孩子。北京好公立高中的国际部,也是面向公立初中招生的,大可到时候再做选择。
回老家 / 其他省会工作:看自己行业在对应地方的工作机会,以及原生家庭相对的人脉资源,以及自己是否适应对应的氛围。现在房价肯定是偏高,北京的房价确实不那么值得上船,当然很多地方房价现在也涨上来了。
对应的氛围适应很重要,像我这样的社恐宅男,父母也不是善于拉关系的,会觉得一线城市相对明面化的规则(读作:资本主义下每一张人民币都是平等的),比老家权力分封制模式容易一点。(个人例子,考进家乡 “一中”,信了没有分重点班的说法,教导主任是母亲同学的情况下没运作,分到了唯一一个英语没进过多媒体教室练听力,高二结束被打散的班级)
普通学校:家庭孩子努力教育,小升初看命派位,中考努力到好学校;北京这边最大的问题还是中考锁区,好高中跨区名额相当有限,不过也有这时走国际部的通路。这条路线我觉得也没问题,如果上班近,家庭氛围好,每天多陪孩子一小时,比学区房有意义。(别送进课外班然后家长等在外面看手机一小时算陪伴了)

总之,保证学校学风不差或者影响不到孩子的情况下,量入为出投资孩子教育没啥问题,就算赌博也是愿赌服输。但是家长最大的投资永远是时间,是有效陪伴。花钱之后能不传递焦虑给孩子,就可以花。

知乎用户 白磷 发表

人家有 900 万买那个学区房

就不需要我这个 100 万刚需房都买不起的人操心

知乎用户 幸福里 APP​ 发表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两件事:

1、学区房正在 “降温”,侥幸心理不可有

除了北京的西城、海淀,全国各地都开始了 “学区房降温行动”。

深圳 6 个区已实行 “大学区” 制度;

成都天府新区推出最新 “多校划片” 方案;

重庆出台入学资格不得与商品房销售挂钩的规定;

大连的中山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公布部分学校的招生预警提示:在特定的情况下,要实行摇号入学。

房产与 “名校” 捆绑,帮助了一部分人,却伤害了大多数人,实为不可取之举。由此可见学区房降温是大势所趋。 “天价学区房”的时代终将一去不复返。家长们别再抱有侥幸心理,到最后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事件背后透露的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不管是之前的深圳家长无奈下跪,还是如今海淀家长寻求协商,造成这些事件最深层的原因皆为 “教育资源不均衡”。

学区房为何价高?因为 “附带” 价值高。房子和子女教育,可以并称为中国家庭的两大历史使命,是中国人最愿意花钱的事,尤其两者搅在一起的时候更不得了,多的是家长愿意花高价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学习环境。

要想解决 “学区房乱像”,就要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多校划片”“集团化办学” 等举措,都是治标之策,只有推动 “教育优质均衡” 才是治本之策。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杨程认为: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固然很好,但只重增加不重均衡分配并不能治本。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加,尤其是北上广深的优质教育资源更是极为丰富,但学区房并没有像预想那样降温,学生的学业压力并没有彻底减轻,反而越是大城市,学区房的价格越高,学区房乱象越严重。分析其中的原因,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给区域内学区房降温,非各地方政府不能也,而是有着其他方面的考量。

学区房整治非一时之举,教育资源均衡更非一日之事。教育承载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必须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稳步推进学区房治理的综合改革。

文章源自网络内容综合整理,关注我们,省心挑好房,先上幸福里。

搜索「幸福里 APP」关注幸福里头条号、抖音号、公众号

点击关注幸福里官方微博

知乎用户 诸神黄昏 发表

鄙人认为,学区房的出现,是公平教育之耻之一,所以此问题实在是不想再吐槽耻辱柱上该怎么排序好了

希望以后教育资源能公平分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优质教育,不再有某某学校是重点学校,不再有某某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不再有某某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掏空家产买学区房……

愿这些公平教育之耻全不存在,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同样好的培养

疫情期间,国家推出了网课,许多教师可以在线教学。按此思路,很多优质的教学都可以录下来,分发到教学条件差的地区,再辅以老师讲解,或者通过网课远程教学,那样差地区的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不需要再挤破头去买学区房上重点了,如此便大幅推进了教育资源共享。

但是,有的人可能说了,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都共享了出去,重点学校还有什么优势啊,会丢了招牌,优质的教学你们得花钱购买,不能免费给你们,甚至根本就不能卖出去,只能我们买了学区房有户口的人才能有资格享受最好的教育。说的很有道理,有些东西已经根深蒂固了,变革起来不会那么容易。

知乎用户 踏歌​ 发表

学区房保持溢价的前提就是持续的刚性兑付教育资源。

而一旦不能刚兑,那么最后入手的那个卖家,就等于接盘。

实惨,这房子的学区房溢价就此终结了。

知乎用户 安夏之初 发表

什么时候 “按闹分配” 能停下,国民素质就真的算是提升了。

越是这种 “按闹分配” 的事,政府机关就应该越强硬。这样才能打压 “按闹分配者” 的嚣张气焰。对按闹分配的妥协本质是损害其他正常行为人的利益。

而且媒体对于这种事真的不应该推波助澜。说实话,按闹分配十个有九个是媒体推波助澜。这种明明白白的规则的事有什么好协商的?按规矩来办呗。媒体的介入本质上加剧了舆论的关注点,让政府机关的心理压力更大,为了平息事件更愿意退而求其次给按闹分配者相应利益。所以媒体某种程度上就是按闹分配的帮凶。

知乎用户 逝佑 发表

既然从未承诺过,只是自己一直笃信,一直抱着侥幸心理,那就应该愿赌服输。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成为了房奴(指大多数其它家庭,没说这家有钱人),有时候对于不少来讲家庭并不值得。

如果房子是孩子入学最重要的通行证,那么房子意味着 “钱”,在有些地方,还关乎着政策的 “权”,有所谓家长帮之类的网站配合房地产公司进行学区房炒作,把学区房和孩子的未来幸福所绑定在一起,然而这两件事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最终家长赌输了,受损失的也只是这些家庭罢了!

这种家长不要感觉自己是受害者,与其抱怨学区房政策不公平,不如想明白自己也是学区房顺位政策的推动者。

记住:在教育这件事上,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

知乎用户 强哥 发表

新北京中产应该联合起来,这部分人属于 2000 到 2015 年大学考到帝都高校,并留在帝都获得户口的新北京人,可以组团众筹建个私立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 15 年一贯制培养,每家出 1000 万,按年度 vip 会员付费,每家都是学校股东,声明一点不收土著,即使收土著,要缴纳 5 到 10 倍的高额赞助,按 100 亿规模预算建设,请最好的老师,并在家庭背景等方面入手,设置入学门槛,比如父母统一为双一流高校毕业,我们也知道,升学这个最重要的智商因素,筛选优秀基因的新北京人抱团,就可以将学区房视之为无物了,相信发展 20 年,绝对有和人大附叫板的资本

知乎用户 清流 发表

愿赌服输,

别急说不定人家这一套房,过个几年,转手一卖,可能都不低于 900 万了,还是赚的,

就算赔了,也赔不了多少钱的,

知乎用户 Skyfall​ 发表

看到很多说学区房的,说浪费了 900w,谈一下观点。

学区房其实也是一种投资。不是说这 900w 就亏了。

孩子入学后,这个房子还能卖出去,甚至房子也能升值。就算不能升值,也亏不了多少。

加上杠杆来看,900w 房子,首套应该是 300w 左右本金,二套房应该是 700w 左右本金。

可这个钱如果出国留学,花了就是真的没了。

你问买了学区的人,他们肯定对学区房看涨。

你问买不起学区的人,他们肯定对学区房看跌。

所以这个东西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看涨看跌这件事,有钱买,才有资格评价。

你问一个没钱上车的,他一般肯定看跌啊。

你问一个已经上车的,就算跌了他也看涨啊。

所以只有有钱没买,并且看跌,这群人才是真的看跌。

我个人观察到,有钱能上车的人(除去那些真的富豪,就大小中产而言),大部分都是会上车的。

其一学区房用完了还能卖,这个钱一般来讲不会亏。

其二有能力给孩子在国内提供一个好的条件,为啥要出国呢?一年见一两次面真的好么?人生不只有追求成功,还要生活。

知乎用户 伟萍​ 发表

这跟 900 万没什么关系。跟学校执行了 1911 政策也没关系。

仔细读了一下,学校不犯规,也不是朝令夕改:

“1911 政策指的是,2018 年末海淀区突然甩出重磅炸弹,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在海淀区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住房用于申请入学的,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实施多校划片。”

这一条款有没有更具体的执行细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枚炸弹在购房之前已经抛出来了。

再看看买房子的时间点:

“2019 年 7 月,在对比过西城、海淀十余套学区房后,余婷花 900 万元买下了海淀区万寿路一套 70 平方米的老房子。”

只是家长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能够赶上政策之前的末班车。

这是一种 “现在没有变化,就意味着以后也安全” 的错误认知模式作祟。

就像是 “股票过去一直涨,所以从趋势上看未来也一定会涨” 一样的思路,金融危机不是还得照样来。

现在怎么办?

到这个地步了,孩子上学为大,虽然涉及到与各方沟通,也得有个轻重缓急。

个例只能个别争取,诉诸报端求同情、或者责斥中介、批评学校都不是个好方法,偏离了上学初衷。

本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确定沟通目标、与各方沟通,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

[有哪些优秀的沟通思路?​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88643/answer/1248181944)[如何才能提高沟通能力?​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340594/answer/1260418112)

知乎用户 有木桑 发表

所以,压根就不应该有 “学区房” 这种东西存在

知乎用户 CCcc 发表

今年 4 月刚换北京学区房的二胎妈妈体会

孩子今年北京幼升小,东西海朝,四大学区考察了三年(也是因为卖房不顺利拖的,让我有充足的时间选择学区房),最后今年四月入手西城,还是高陵的德胜,没有选老牌的育翔、西师,也没有选最火的直升三帆附小,考虑二胎折中一所中上小学。签约后一个月西城发布 731 政策,回头看感觉自己太明智了!

1. 学区房政策每年变,一定提前多了解近三年政策,你会发现政策导向,所有的惊雷都是有铺垫预兆

2. 不要侥幸,东城真派位,但是海淀和朝阳一直阳奉阴违,我没有听中介忽悠,因为还有老二,庆幸

3. 学校是一,家庭教育是二,不用自怨自艾,还有机会,毕竟北京的起跑线还是不低的

4. 收集了很多东西海朝的升学政策资料(幼升小白皮书、各个学区学校介绍,学区划分…),感兴趣私信我,可以分享,也自发建了一个关于学区和升学的群,多多交流,每个学区的鸡娃范围不同,不做井底之蛙!

看看这几年新生儿数据,前途漫漫,各位高考同行者共勉!

知乎用户 林河边儿 发表

利益相关:还有两年,海淀入学。

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满足了多方位住房需求但是学校赌输了的悲伤故事。

900 万在万寿路附近买房基本可以满足一家多口居住需求。虽然房子老,但面积还算可以,位置在一号线沿线,万寿路附近大院儿多,除了公主坟傍晚的乌鸦比较烦人以外,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对口学校九年一贯,这就是脱离了小升初压力,还是名校。

如果顺利入学绝对是买到划算。

但问题就在于,1911.

2019 年 1 月 1 日以后购买的房产,要多校划片。而这几年入学学位紧张,学校如果班级少,四老房产都被调剂。

所以不能听中介忽悠。

育英今年是走在前面了,严格执行了一把。仔细看其他学校的招生简章,很多也还是收了 1911 以后的。

预计这几年还会变。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会怎样。

教育公平、资源调配是个长期的事儿,

但是阵痛,是的确痛在了家长的身上。

最后安慰一句,万寿路地区有套房,就算没上了好学校,也不会亏的。

毕竟是一号线地带嘛。

知乎用户 紫琉璃 发表

学区房本来就不应该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而是一个投机标的。投机和投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学区房的价值是建立在教育部门相关文件和政策上的,而这些东西本来就不稳定,时刻在变。而且,房子作为资产,其流动性还不好。

知乎用户 王伟 发表

投资学区房的风险比普通房产大很多。

从三四十年的时间尺度上,学区调整是大概率事件。并且调整不是缓慢过度的,而是伴随着入学政策改动的突变。

可能哪天,教育局根据上级部门要求,下发文件调整学区,部分学区房的 “价值” 就会发生剧烈波动,暴涨暴跌个几百万。

从传出风声到下发正式文件,最长不过几天,根本来不及将学区房脱手卖出。

赌博式投资学区房之前,最好三思,天下岂有三十年不变之学区乎?

知乎用户 霜天晓月 发表

就四个字,愿赌服输。

政策已经公布了,却去赌不实施。

不只是被中介忽悠了还是被谁忽悠了。

这事咋说呢,有这九百万,孩子考不考上大学也不用担心这辈子了。不知道为啥非用来买所谓的学区房。

知乎用户 Mild Seven 发表

1911 这事去年就已经说了,只是海淀当时没执行,今年开始执行而已

两种可能

一种是被中介坑了,家长本身对学区政策不了解,中介忽悠肯定能上,就买了,中介家长责任各一半

另一种是家长知道 1911 政策,想赌一把,赌今年也不执行,结果赌输了,这种就只能怪自己了

其实还不如买西城,西城政策是今年 7 月底开始实行,只要 7 月底之前买房落户就还是按照以前的政策上学

现在东城,海淀,西城(7 月底)都是执行新的政策了,家长们买房前要慎重考虑,千万不能听中介瞎忽悠,也别总想着赌一把,代价太大

网上找了下育英学校今年的登记顺位方案(海淀每个学校不一样,具体要看那个小学的要求),对 1911 之前和之后的执行方式已经说挺清楚的了

知乎用户 我爱我 发表

有现金 900 万买学区房的人,而且还懂得找媒体爆料的人,本身就很厉害,还是有本事给小孩找到好学校就读的。

知乎用户 行人逆旅 发表

突然觉得我这个回答有点不合时宜,会考虑买学区房的人自然心气、能力都是上上之选。给他们泼冷水,还泼这么狠,确实有点不对。将就着看吧。


如果拉长时间,历史的看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你会发现,只从教育这个特殊角度,它贬值的非常厉害。

以上海为例,大概 2007 年以前,复旦大学上海本地招生接近 50%,更早的时候超过 60%。如果交大也差不多,那上交复旦两个学校在上海招生就超过 2000 人,彼时上海参加高考的人呢,2007 年 10 万人多些。如果加上同济,那就更容易上名校了。

现在你买不到顶级学区房,复旦交大的录取率也就和十年前的平均数差不多。这些历史我们都曾经历过,因为太辛苦,所以想给孩子找捷径,殊不知用尽手段,也不过堪堪和过去平手而已。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北京上海居大不易,进入的人几乎是 211 甚至 985 起步,硕士博士也是层出不穷。父母平均学历远超过去,但北京上海的录取率却已是定死,注定大部分人没办法达到父母的大学起点。

所以说,如果以投资来看,现在学区房对教育的正向作用影响已经很小。因为像北京上海,任何一个学校招的老师水准都远超我们上学时。他们教小学初中,只要你孩子愿意学,那就是绰绰有余。

当然,学区房还可以卖给下家。但如果你买学区房的初衷没有达到,那这笔投资就是失败的。

如此热衷学区房的大家,建议去看一下考上清华北大真的是靠努力吗这种问题,给自己的浇一盆冷水,平静下来再讨论。

我始终认为,稳定的家庭环境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局促的生活环境是会影响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情绪。身为父母一旦有付出感会不自觉的给孩子压力。家不和谐,孩子怎么可能排除干扰,远迈同侪?

如果不会出现这些情况,古孟母择邻而居,今孩子择校而学自然都是锦上添花之举。前提是你有能力把孩子培养成锦缎,否则又有多大的益处呢。

知乎用户 大慈大悲孙一峰 发表

每个买学区房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 “登记顺位” 这个东西。如果不知道,那也只能怪自己没有做好功课,拿一个千万级投资不当回事,怪不了别人。

愿赌服输,仅此而已。

知乎用户 秋叶海棠 发表

你们自己旁听一下我的付费咨询(1 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而且我只能分一半另一半是给提问者的),所有来咨询我买学区房意向的人我的建议一概是 “除非您家孩子明年就入学,否则不要考虑学区房,目前政策对学区房不友好,赌政策买学区房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风险太大” 虽然说有个固执症患者大姐死活不听我的还给了我差评(发当然我也送她上了我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听了我的建议。

来找我咨询的一成是财富自由的人,我依然记得那位富婆说一句话开一个咨询,说了六句话开了六个咨询,但是更多的是小康或者都市白领阶层,30-40 岁居多,都是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父母,虽然他们的学历和工作在同龄人里比较突出,但是对待子女的教育很多却显得不够理性,特别是学区房上。许多人来咨询上来就是 “老师我想给孩子买个学区房以后上学用”“你孩子多大了”“我们明年要孩子”“…….” 一方面,确实我承认房子捆绑了教育,造成这样的现象可以理解,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家购买学区房真的不够理性。

咱们先说学区房,学区房这个东西是一个政策性导向特别强的东西,所有的溢价都集中在 “上学” 这个属性上,房地产的政策走势永远是看北京看上海看一线城市,无论是 17 年的 317 限购政策还是 1911 政策还是摇号入学,都是由一线城市牵头全国铺开的,所以一旦有了不好的苗头学区房的溢价是会瞬间蒸发的,这种风险不是大多数咨询我的人能承受得起的,中国的家庭资产配置永远不是赌博,永远不能抱侥幸心理,永远是越稳越好。当然了,部分咨询者不存在这种问题,比如说那个富婆…… 人家问的是 4000 万在北京哪里买别墅,之后又问我学区房的建议,我都是直接说的该买就买,没必要犹豫,因为对于人家来说现在买了学区房不用再操心了这就是对家庭的稳…….

挺好的,也算是敲响了个警钟,等等看吧,我是觉得学区房这个东西一定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无论是对教育,还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知乎用户 包莫实 发表

执行学位摇号政策实在是妙,妙就妙在教育广大人民:商品房终究是商品,逃不开市场规律支配。

最开始的神话是房子只涨不跌,后来出现了海南房价崩盘,后来又出现了鹤岗等个别城市房价崩盘,再后来还出现了一线城市成交量急剧下降、挂牌价开始下跌。这么多事实已经把只涨不跌的神话推翻了个彻彻底底。现在学位摇号也开始从个别试点城市向北京这种庞大而又复杂的城市扩展,砸碎了最后一个 “只涨不跌 “神话——学区房。

房地产这个东西好不好,当然好。带动了上游的水泥、运输、建材,下游的中介、租售市场,让房价腰斩 50% 势必会造成新房不开盘、相关行业停滞,更有可能传导到其他各行各业,所以大范围大幅度下跌是各方面都不愿意看到的。

只有房价又涨有跌,才能一直有交易,各相关行业才活得下去。

那么如何真正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首先要遏止过快上涨,限购 + 新房摇号 + 学区逐步脱钩等一系列政策,打击了炒房客的积极性,也令广大投资者更加清醒——房子不是投资神话。

我一直认为公允价值——市场上最近一笔交易的价格是个资本主义时代一个很恶劣的伪命题,公允价值迫使全市场跟进、追涨杀跌,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每一笔交易由于交易双方不同、时间不同,都具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盲目参考公允价值是不客观的。但是公允价值又是价值规律的核心、市场经济的精髓,要想摆脱公允价值的束缚,大概要等到人类进入下一历史阶段了。

第二个手段是费改税,也即土地出让金改征房地产税和资本得利税。房产税一方面要征收固定税、累进税,每户持有房产越多税率越高;另一方面要征收房产交易中的资本得利税—频繁交易的房产当然属于资本。对于一个人凭借房地产赚取的差价部分,要征收 20% 甚至更高的税收。(来源于孙中山涨价归公的思想,还望批评指正)

第三个手段是加大转移支付。可以通过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工业用地指标交易等手段扩大转移支付力度。这样也有助于欠发达地区摆脱土地财政的恶性循环。

第四个手段是加大城市郊区化进程,甚至可以用行政命令手段低价征地、提供大量基建岗位给失地农民。在新开发郊区大型基建,缓解中心城区房价畸形—尤其是学区。

农村农业问题永远是资本主义时代的阵痛啊!

第五个手段就很玄乎了,发展科技,这是当前一切问题的症候。

知乎用户 curious mouse 发表

就没人觉得,为了孩子上个学,要花 900 万买一套老房子本身就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了吗?

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啥时候能解决一下,教育和房子捆绑的流氓政策,啥时候能解决一下?

知乎用户 九月 发表

1,家长爱子心切,花高价买了学区房。理解,太理解了。换我有 900 万,我和先生也会义无反顾的给孩子提前买好学区房。可惜目前我们没有九百万。

2,海淀 1911 政策大概是 18 年年中发布的,提前半年就公布了,可谓给了家长很长时间考虑期和选择期,但这位家长还是选择堵了!对,在这 1911 的政策已经落地的条件下还买了育英,真的就是一场赌博了,想买股票一样,进了本校,赢了赚了,进了分校,输了赔了,说白了,就是这么简单。很遗憾,今年他们输了。凭借 19 年的招生状态去判断 20 年的招生政策,有点坑爹啊(不过没事,今年海淀 1911 后的还有更坑的呢)

3,常年看学生幼升小,看着自己的学生因家长的选择而进了不同的学校,尔后又拥有了不一样的同学圈、朋友圈,很有意思。

4,海淀最坑的,不是幼升小,而是小升初,幼升小以前拼学区房就 OK 了,小升初你试试?笑而不语,潜水去也~最喜欢听家长跟我说:老师老师呀,我们上岸啦!是哪哪哪个学校!真心为孩子位家长感到高兴。

5,买学区房,真的要打听好啊,好多学校最好出生就落户才最稳妥,世纪城前些年满三年就能上人大附本校,今年据说满四年的一顺能上以前看不上眼的灰指甲小学就不错了。中一小记得两年前就要满四满五了。不过,随着海淀的 1911,西城今年的 731 下来以后,还是觉得东城最好,因为东城才是把 “大锅饭” 实施的最好的地方,平均,平均,感觉形成的小学,教育质量和硬件都很优秀,而且平均,初高中也非常好,去年高考全市第二还是第几来着,感觉不错。只要不奔着史家小学去,我觉得还是 OK 的。有点后悔当年没买东城了,当然最大的问题是,没钱,买不起。目前,有钱的话最想选的是西城或者海淀万柳的房子,中三学位年年很富裕啊,可能这位家长不选中三的原因在于中三初中派位有坑啊,不过,据中一的家长说,班里只有成绩后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才会选择派位,剩下的全部要尝试点招!

6,海淀六小强,真的挺香的!!!北京的好初中好高中,真的太棒了!闺女一岁多,可我真心希望她以后能进 rdf、bdf、qhf,当然我现在只想让她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就好了下至于该死的奥数,pet,区三好、市三好,以后再说。

7,别跟我说快乐教育,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幼儿园阶段对孩子实行快乐教育的家长,在孩子小学三年级以后都跟我说他们后悔了,好吧~听人劝劝吃饱饭!快乐教育见鬼去吧,但我保证我会尽量把学习变成一件让学生有成就感的事,我更相信孩子们的 “内驱力”

8,我貌似又跑题了,拉回主题,900 万房子上了分校 想家长崩溃的不是孩子小学要面对的老师同学,本校分校那么近其实不差啥的,家长崩溃的是,本来小升初能直升不用拼点招的,现在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去拼了,这个才是最崩溃的。深表同情,但海淀大部分有点想法的家长,或者孩子天分可以的家长,都想拼一拼点招的,别跟我说点招过几年会死,教委政策你我决定不了,啥时候点招死了再说点招死了以后的事。

9,真正的牛蛙,都被人大附的早培、早早培招走咯~

10,北京各区教委年年都能整出新的幺蛾子!对,就是幺蛾子!年年!每一年!每个区还不同!!!买房子要提前看本区教委两三年前的一系列的政策变化,推侧可能出现的新变化,1911 前最稳妥的就是:出生前落户!1911 后,且看两年吧,20 年入学的 1911 后家长和娃被坑的很惨,家长觉得被坑了也是因为海淀目前对 1911 没有出一个很明确的细则,就甩了一句话:1911 后多校划片。很多情况没有补充说明,家长觉得多校派位不够透明,估计也是第一年开始搞 1911 后的多校划片,有点懵逼,估计明年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细则出来。

北京的家长和孩子,真的很累,竞争压力很大。大家都加油吧。这个世界,资源分配本来就不是公平的,想为自己为孩子争取到更多的资源,那就只能拼了,带着孩子一起拼!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 我觉着评论里买不起育英学区房的没几个。

争议在于:

1、不透明,今年育英 5 顺总数多少,被调剂多少无法考证。前三百多个名额真的录取到 5 顺了?看来今年孩子挺多。

2、四老本质是父母无房。比如说,我是说比如啊:小孩子在家里高空抛物,导致楼下好多人生命财产损失,法院判法定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全部损失约 500 万。

那么:

(1)法院是不是能强制执行拍卖父母房产,拍卖所得用来赔款。不知道父母是否有责任、义务为孩子的过失买单,法律会不会支持伤亡人员向孩子父母索赔。

(2)父母没房四老有房,法院能不能强制执行拍卖四老房产,拍卖房产所得款项用来赔款。不知道四老是否有责任、义务为孩子的过失买单,法律会不会支持伤亡人员向四老索赔。

要是 1、2 都可以拍卖房产还钱,感觉四老优先 1911 没毛病。

法律支持向四老索取赔偿吗?会不会是:不承担孙子孙女相应的责任,享受孙子孙女上学的权利,今年的育英顺位主要是四老与 1911 之争。

不懂法律,纯纯扯犊子!

3、家长帮里有人写到四老过户给父母的没限制过户时间,1911 后过户的也都能上。我觉着这纯属造谣,教委一直强调公平、公正、公开,不会这样的 (狗头表情怎么打不出来)。

4、新鲜出炉的人大附小亮甲店 - 世纪城了解一下。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愿赌服输!

这群房主找政府碰瓷而已。

中国股市输几百万的人无数,

没有见到股民去集体找政府抗议啊?

95% 买学区房的人是买学区 + 学区房未来涨幅

更多是看重学区房未来涨幅

如果只是买北京学区,

他们根本不会买,

900 万现在放银行理财,

4.5% 稳定收益太简单(我不说信托 6,7% 的收益了,现在存在风险)。

一年妥妥到手 40.5 万,

即使在北京,

一年 40.5 万教育费完全可以享受顶级私立学校还富裕,

傻了去买学区房啊??

这群家长看中的是学区 + 学区房涨幅,或者仅仅只是学区房涨幅

我买这套房,不仅孩子读书读完,

孩子读书读完,房价差还大赚一笔,大赚几百万!!!!

结果该房子上不了学校本部,要接受调剂,

房价最少跌幅在 20%,甚至更多,

损失一大笔。

房主借着学区变化名义,就找政府

知乎有大 V 说可能存在家长买学区房不知道政策调整,

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可能性低于 5%,

买上千万的房子,事先不搞清楚?

这群有钱人钱是捡来的?

其实他们清楚知道,只是在赌而已。

赌输了,就找政府碰瓷啊!!!!

这群人没有组织起来,

我以前见过组织起来的,

500 元一天花人请人磕头,

200 元一天游行,

再花钱找自媒体,外地媒体,

更多手段就不说了,

只要政府屈服,

这点钱对于房价涨幅而已,就是毛毛雨。

碰瓷碰赢了,就赚几百万,

是我,我也想去碰瓷!

知乎用户 启明星 - 阿亮 发表

作为一名纯粹的吃瓜群众,看了这个问题后,又查阅了几则相关报道和几篇热点回答。

报道上几乎一边倒的都是 “愿赌服输” 的论调,举了很多 “言之灼灼” 的实例(无非也是人云亦云)来证明故事的主角余女士本就抱着侥幸心理来“赌博”,既然人家学校今年开始严格执行了,那就只能认栽了……

且不说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究竟是舆论一边倒的 “带节奏” 还是另有隐情?),作为旁观者,我其实还是非常同情这位家长的,一心为娃的良苦用心还有辛辛苦苦省吃俭用的 900 万,真是可怜天下家长心啊!之前陆续听说过 “海淀养娃” 的“老母亲”是如何艰辛,以至于 “海淀养娃” 作为现代生活艰辛的真实写照上了百度热搜。所以,在此,我谨致上对这位家长最诚挚的问候,希望你能尽快调整好心态,娃儿的健康成长其实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家长的日常陪伴!

然后,也想对相关部门提出一点建言:既然相应政策正式出台了,就应规定好具体执行日期并 “到点” 严格去执行。很多家长的 “侥幸” 和炒房客们的 “引导”,根源还是在于政令的执行出了问题,出现了很多“人性化” 的操作空间。如果政令既出,就严格执行,透明、公开的面向所有社会大众,这样的事情就会大大减少吧?当然,透明化运作了,是不是又动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呢?这个问题还需要相关部分认真权衡,只有更大的公平才能更得民心,就不会导致现在不少 “潜在受害者” 强烈不服来找你郑重协商了,“擦屁股”的事情毕竟不好做啊!

最后,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拙见,不代表任何群体的立场,欢迎朋友们积极交流沟通!

知乎用户 高川普 发表

其实好多人没明白一件事。

就教育而言,需要的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根本不是读一个好高中能够描述的。

这要从教育的目的说起。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不是考清华。

是成为尽可能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不是成为做题机器。

所以,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去探索自身的无限可能,去挖掘自己的无限潜力,而不是啃下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要让孩子接触尽可能多样的世界。

让他疯,让他闹,让他见识人间疾苦,让他领略上层社会的富奢。

带他去不同的地方,去看不同的人。南方人的吃苦耐劳,北方人的爽朗大方,东方人的矜持,西方人的活泼,不带有主观倾向地带他去看。

甚至,让他体验一下快递员的辛苦,体验一下公司高管面临的压力,甚至可以给他一笔钱让他自己做点儿小生意,体验一下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

如果有条件,让他参加一些具有深刻思想的讨论会,去思考一些问题。哪怕想不出什么,但是他思考过了。

以上这些,900 万,真的不够。

更需要的是时间,是精力,以及身心的投入。

教育的目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以我的看法,900 万买学区房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

当然不排除人家不差钱。

知乎用户 唠叨 发表

本质是投资,投资的教育资源,投资有赢有输,颇有点,赢了我很牛逼,输了你得负责的无赖感

知乎用户 乌丸莲耶 发表

击鼓传花,非要压在最后一刻想来个绝杀,结果没杀准,砸手里了…

知乎用户 三观最正​ 发表

愿赌服输,输了就哭。

这就是文中家长的心态,666

知乎用户 RT Huang 发表

有这个钱,读美高美本不香吗?即使在新一线和二线城市,请各科顶尖老师私教,也足够天赋合格的孩子上不错的大学了。

如果不在意这个钱,买学区房相当于投资,亏损很正常,折价卖了再买套呗。

知乎用户 舒晴​ 发表

其实前面的答案说的很清楚了,这就是一个赌博,只不过家长赌输了而已。但是,家长没有愿赌服输,而是提出抗议。如果闹得大了,或许这个赌约是可以更改的吧。

代入旁观者的角度,家长是明知有风险还要冒险,是一种自作自受,现在反抗是一种蛮不讲理。

代入家长的角度,900 万砸下去没有学区房,那是心里十分非常极其不平衡的。

代入我的角度,这啥家庭啊,有 900 万可以买房……

知乎用户 大王猫 发表

建立在侥幸心理上的 “投资”,亏了有啥可说的?

明知 1911 政策的存在,完全寄希望于学校不执行或者晚执行或者选择性执行。

那其他人处处先你一步,最后用合理规则把你卡掉,而且还不是为了图你的钱……

你不愿赌服输,还想闹什么?

拿自己 900W 和孩子前程

的是你自己好呗?

而且买这种学区房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别逗了

为了是转手再卖一笔,最起码也是北京房不亏好么。

这根本就不是给孩子教育投入,而是纯粹的赌博性投资谢谢。

知乎用户 无招胜有招 发表

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提前考虑,未雨绸缪,

临渴掘井,渴死都不多。

我们家媳妇儿跟我吵架的时候有一句灵魂拷问,叫 “你早想什么来着?”

通常这句话一出,我就直接投降了。

对啊,你早想什么来着?

孩子还有一年就上学了,才想起买学区房,又不是没钱,前几年干什么去了?

别说海淀去年的 “1911” 了,有些小学头十年就开始有诸如 “购房满五年,落户满三年,六年一学位” 之类的土政策了。

我身边买学区房的,绝大多数也是结婚的时候就买在学区或换在学区。

我一发小结婚,特意把家里北五环的大两居卖了,到西城换了个老小区的小两居,房龄比他都大,58 平米没客厅,没电梯天天爬五层楼,就为了孩子能落个好学区。

前两年我一前同事,来我们小区看房让我碰见了,随便一聊,原来他媳妇怀孕了,在娘家养胎,俩人一商量,反正从怀孕算起得在娘家住个一两年,不如趁这段换个学区房。

俩人大兴 145 平米三居室不住了,要在我们小区换个 60 多平米两居室。

过了多半年,收到他短信说媳妇生了,就顺便问了问房子换没换,他说换了,不过最终没买我们小区,嫌我们小区只能上海淀的二流一类,干脆一咬牙换了西城的一居室,50 平米 600 万,能上全市前 10 的热门小学。

我说一居室将来你们三口怎么住啊,他说谁告诉你三口了,我们是四口,将来孩子姥姥还得住过来负责接送孩子加做饭,他都想好了客厅打隔断改卧室让孩子和他姥姥睡上下铺。

人家这样的,这才叫有个为孩子上学的态度。

说句难听的,要是题主这样轻轻松松就上了好学校,我上面说的那两位不就白忍着了,对他们公平吗?

凡事还真是得想在前头,事到临头投机不成再找媒体哭唧唧,也怪没意思的。

知乎用户 蜗牛跑的比我快 发表

家长怎么把这件事情闹得人尽皆知了?正确的操作难到不应该是悄悄的把房子挂牌出售,别砸在自己手里吗?

有关部门从来没有承诺有学区房就一定能上指定的学校,这个事件给越来越热的投资学区房行为泼一盆冷水。

正所谓 “公文短短的一句话,落到学区房接盘者头上就是损失了半套房。”

知乎用户 NULL 发表

海淀的 1911 早就提了,说白了这些家长就是想赌一下呗,愿赌服输,没啥好说的。

知乎用户 墨华 发表

我有点看不懂,为什么清一色地批判家长?

“学区房政策的推动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手里有足够的钱,孩子要上学,学区房在那摆着,有多少人能做到为了 “抵制学区房的伟大事业” 不去买房?

这事算不算 “愿赌服输” 且不论,单说这一个 “帮凶” 的标签,打得有点奇怪了吧

也许是我看问题水平不够?怎么想都觉得这是典型的矛盾转移,不去批评学区房的始作俑者,却去批评和自己一样的受害者,这是什么心理呢?

**我不懂为什么这些有力买学区房的人就成了一些人口中的 “既得利益者”“不是受害者”。**这世上不是只有亿万富翁和升斗贫民,有多少人是刚好处在 “勉强买得起” 的层次,为了孩子咬着牙掏的钱?难道这些冒着风险买房的人都是炒房客?别人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凭白为了孩子上学而拿出这样大的一笔就不是损失?难道 “有钱” 是原罪,被剥削是理所应当?至于一些人所谓的 “还能投资算不上损失”,照这样来说,高房价本身就是天大的好事,能住又能投资,算得上什么问题呢?何必去控制什么房价上涨。

这世上多数人都是普通的,被不合理的规则压着,没有谁有力量去改变,只能低下头去接受、努力去适应,适应得好的人根本不是 “压迫者的帮凶”,而是与其他人一样的 “受害者”。

我翻来覆去地想,只在字缝间看出这么点东西,这大概是因 “嫉妒” 而生发的“受害者内部的互相伤害”

不满找不到正主发泄,就往同样受害的人身上发泄,看着别人和自己一样摔得灰头土脸嘻嘻而笑,这种思维恕我无法苟同。

兔死狐不悲,反而仰天大笑,真不知让人作何表情。

知乎用户 明月青枫 发表

其实吧,学校还真没多少责任

别说坑不坑的,人家压根没承诺过这件事

不过,按照现在的情况,只要聚众闹,就会有希望

多闹闹,这事就解决了

知乎用户 Shirley 发表

我一直觉得 “学区房” 讨论得有点过了,又或者说,“学区房”不过是炒房子的噱头。

全国那么多没上过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不照样活得好好的。反过来说,读了重点小学初中,就一定有出息吗?

我觉得只要学校风气好,重不重点无所谓。有的重点学校反而破事更多,不是攀比成绩,就是攀比家庭,还搞小团体。越是重点的学校,越注重成绩,或者说,更注重成绩,这必然会忽略掉其他方面。在重点学校出类拔萃自然更好,但是团体里出类纳粹也就那么几个,更多的还是普通学生。有的重点学校的学生,还不如普通学校的学生。

小学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开心地成长。初中要学会学习方法,然后尽量冲刺一个好的高中。高中无论重点与否,都要好好学习了,毕竟考个好大学的好处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别盲目信学区房了,孩子成不成,也不是一个重点学校就能决定的。

知乎用户 随缘吧 发表

孩子的教育问题最不应该存有赌性~

如果赌了,赢了别张扬,输了也请愿赌服输~

一些论坛中所谓大神的话,不是神谕,可以咨询,但请别沉迷~

一些咨询收费的所谓大神,也请自重,收钱了就好好分析,给建议要有依据,要负责任,这跟你收钱多少没关系~

家长要以教育主管部门的官方意见为准,别依赖小道消息道听途说,你赌得起,孩子赌不起~

以上。

知乎用户 白玉京 发表

现在好像各地都在提高对学区房的各种资质要求。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也在思考该用什么策略:

策略 1: 买最好的学区房,从小补课奥数、钢琴、英语、舞蹈、再来一个篮球足球之类的体育项目。高中一定也去最好的。大学要能奥赛加分或者自主招生降分录取,考上一个名校,然后还要留学啥的。

这个背后,就是要花相当多的钱。感觉一年 10 万,18 年 180 万,加上校区房啥的,没准三四百万了。

策略 2: 自己教他一下毛笔字。奥数以自学和保班为主,有天赋没准挺厉害的,没天赋就让他愉快的上一个离自己房产中最大的房子最近的一所公立学校,让孩子有很多邻居是好朋友,愉快的踢足球、成为皮实、坚韧、晒黑一些的棒孩子!

这个背后,如果有天赋,没准还是能考上顶级名校。如果没天赋,那至少我给他攒下来了策略一本来会花掉的三四百万。而这些钱如果用来理财了,并且从小教导一下孩子也有理财观,似乎孩子也可以活的很不错。

不知不觉,我自己就被自己说服了!不仅这样孩子很棒!而且因为成本低,还可以生两个!一起公立学校免费足球场散养,那样有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机率又增加一倍!

可是!我现在还在因为担心自己工资少,没法给孩子提供顶级资源,所以三十多岁了在努力工作没时间要孩子!

嗨!

我这操心啥!

知乎用户 奔驰的蜗牛 发表

这位家长的遭遇,我深表歉意。我谈谈自己对学区房的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学区房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是由财富决定。美国收取房地产税,城区 (社区)把收取的税用于社区服务,社区建设。高端社区收取的税多,投入安防、基建、教育的钱就多,吸纳更多有钱人聚集。大概是这么一个链条。

学区房概念引入中国后,发生了一些改变。简单来说变成权利决定。每年动态划分的名额分配逻辑,与楼盘住户的官职以及是否需要有关。

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全国各地有有 “公务员小区”“单位集资房”。别的地方我不敢说,就我所在城市而言,这些小区的学区基本都能划分附近最好的学校。曾经出现一次例外,某公安局小区没有划入著名小学学区 (往年都划入的),很简单,一个小区有 20 + 年历史了,小区住户的孩子基本都上大学了,不再需要这个中小学名额了。

我建议大家选购学区房之前,要明确几点: 第一,从来没有一个官方文件明确规定学区房,都是每年动态概念,一个调整牵涉太多利益,不仅仅是钱。第二,要去了解著名学区附近有多少权贵单位,看看他们住哪个小区,或者索性购买 “✖️✖️公务员小区”,“✖️✖️局集资房”。第三,进一步了解这个小区权贵业主年龄构成(即他们的孩子需不需要这个学区)。假如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需要,那这个楼盘一定能划进著名学区。跟“就近原则”“小区适龄儿童多少”、“房价高低” 没有一毛钱关系。

知乎用户 慕木 发表

900 万,70 平米。觉得这个价格,也不会是啥好学区房吧。。。

知乎用户 吹过耳边的风 发表

愿赌输服,

其实这房子大概率不会赔钱的,在北京过几年,转手一卖,还是能拿到不少钱的,

有钱人的世界,越有钱越有钱

知乎用户 尤里乌斯 发表

900 万是疯了么?

育英学校就在我高中边上啊,那学校分数印象中不高 ,有那么多钱来买我家房啊,我当年上高中就能分育英学校。

不用 900 万,您给我 450 万我都卖了。

这家长要是瞅见了给我个联系方式。

知乎用户 星河里的星星 发表

我觉得学区房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成绩也很重要

因为我是在一个城市,房价物价都不高,最贵的房子顶多 1 万多一平,学区房,因为我爸妈担心我考不上初中,所以三套房都是买的学区房,(房子买的比较早,挺便宜的,喷子别酸) 我觉得还是要看成绩吧,像一般的私立中学都很难考,而且它也不划片

还是以自己为准吧,我小升初的时候是考上了几个,所以没有按划片儿的来,是以孩子的能力来为主

知乎用户 tom pareto 发表

这一幕,曾经在香港发生过,连特首董建华都搞来下台了。

现在终于也在内地发生了。

批评的说法够多了,比如愿赌服输。

如果我们从另一面来看看,其实这个诉求也是有合理的一面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个的个体而言,趋利避害是正常的。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一套 1984 的 70 平米老破小,为什么可以卖出 900 万?

我们只对个体的批评,其实是不公平的,很容易流于表面,无助于事。

知乎用户 金正 发表

2018 年底公布政策: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在海淀区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住房用于申请入学的,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实施多校划片。

2019 年 7 月,买下了海淀区万寿路一套房子。

2020 年 6 月,育英学校发布幼升小登记顺位方案,第一顺位明确 “2019 年 1 月 1 日(含)后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除外”。

这不就是投机失败了吗?和多少钱的房子有啥关系?和教育局学校有啥关系?在买房前 7 个月不就告诉你顺位怎么排了吗?叫你不信邪,该。

知乎用户 yang leonier 发表

以后干脆规定,不仅父母必须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必须是北京户口,而且祖父母户籍在北京必须连续保持 30 年以上,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

知乎用户 优洋国际教育研究院​ 发表

说实话,如果是真正为了教育,900 万可以新西兰或者北欧读到大学毕业了,家长陪读都没有问题。可怕的学区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县市区内师资流动已经势在必行了。还有人唱反调。

区域内,县、县级市内师资流动的必要性已经体现出来了。

一、政策操作可行性。本地中小学教师编制属于县(地级市)管理,财政支出也是这样。所以本地流动在方向上操作上可行。

二、交通可行性。本区域(选择 3–5 所学校)每五年换一个学校。从交通上可以实现。城市有公交,农村有电动车汽车等。交通十分方便,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蹭学生班车。记忆中 1996 年,我村里老师骑自行车 5 公里去上班。方圆 5 公里内三五所小学绝对没问题。

三、激励老师学生。现在的情况是名校是名师的名校,名师是名校的名师。要想打破教育资源的集中,要想有更多的优秀教师,必须培养更多优秀校长,让优秀教师带动更多教师变优秀。

知乎用户 emaliu 发表

愿赌服输呗,学区房从没有说保证入学的,只是一个报名资格。

知乎用户 allen 发表

先要弄清楚,学区房是投资还是投机

投资者,长期持有,伴随目标成长,共同获取收益,本质上是资本发挥价值变现的过程。

投机者,短期利用,资本作为砝码,基于市场情绪判断,本质是在比拼运气的零和博弈。

学区房,本质上看所有资金是为了利用不明确的规则抢占固定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凭借家长对教育资源的追逐和焦虑,赚取远高于房产投资应有的市场差价,最终零和博弈,因为投入的学区房款并不能直接流入学校变成创造更多教育资源的动力。

那么,它就是一种投机行为。

投机行为自然风险大收益大,破坏市场平衡且扰乱正常的资源分配。有时候因为当前市场分配的局限性它客观存在,但不意味着是合理的更得不到任何保护。

看到别人进行了类似操作成功了,哪怕之前无数人都成功了,并不意味着规则是不变的。从长远来看早晚会被取替并入更加合理的新规则里面。

为了孩子考入优质大学,给孩子找补习班花了天价学费,依然没考上,家长找培训机构退款也算消费者维权。

为了孩子上学,买个天价房,希望用资本力量从其他学习更好但家庭贫穷的本地生源手里抢夺更好教育资源,失败了你怪谁。

各位家长还是把钱花在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上吧。

知乎用户 麦芽的香气 发表

我坦白,我有点羡慕,仇富达不到,没有仇,就是嫉妒!

知乎用户 壹戈 发表

六年前,我小孩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们很庆幸,小学对口的是附近重点小学,我们户口房产都匹配。那时还在暗暗得意,区重点初中就在家门口,肯定跑不了。

但是,几年前开始,初中改成了自主招生,学区房无效,如果要划片对口,孩子初中对口的是几公里外的一所垃圾学校。多个熟人都说过,小孩在那学校打架吸毒早恋,初中的,想想看。

如果想上家门口的重点,需要保证班级前 5 的成绩,然后还要参加摇号。摇号是个什么情况,大家都懂的,意味着无权无势无钱,考上了也没指望。

说到底是资源有限,大家都想要好的,也因为学校好坏差别实在是过于明显。

学区房这种东西根本不靠谱,疫情期间不是出现了那么多小留学生吗?这账我们早算过,在一线大城市买学区房,比出国留学还贵,这就是现实。

知乎用户 勤劳甜瓜瓜 发表

昨天我老婆给我发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一名海淀家长,真的挺难的 (//∇//)

我本人户籍通州,但是父母当年觉得城里读书好,让我跟姥爷一起住,所以我读的是 “翠小”。

我老婆外专局子弟读的 “西颐”,升的 “八一”。

帖子里也谈过,翠小八一现在还是直升。我本身是海淀南部,深知南部初高中是软肋,中部整体还算好点。

学区房这个概念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还没有,但真的是已经经历过一轮了,比大多数家长早三十年吧!

下一代真的还是挺拼的,比如我大妹妹十一中,小妹妹清华附,我老婆一个表弟三小,另外表弟表妹早出国了。

之前我老婆也讨论过换房,但不是因为学区,想换个大点 / 新点的。

看过附近之后觉得,太难了!140 平米以上三居户型真的不多,而且户型合适的价格都比较喜人:

万柳书院(最低 3600)三小

万城华府(最低 2400)三小

新新家园(三居 1400)对口万泉小学

大河庄苑(三居 1450)直升八一还算不错。

优质学区附近都是老破小为主,可选择的范围太小了,未来可以预见的就是贬值,再贬值。

学区房的概念随着补习班和学生家长越来越专业化,会逐渐淡化。

乐此不彼的上车主要是小户型试错成本比较低,900 万对于中产来说还是可以努一努力的,就算上错车便宜点也能出掉。

大户型真是上车难下车更难……

知乎用户 火鸟 发表

人和人真是不一样啊,我要是有九百万,都想提前退休了……

知乎用户 泡墨 发表

北京的学区房该变天了。本来它们的存在的逻辑就很奇怪,发的是公共资源的财,政府在里面的收益却非常非常有限。这么多年没收拾,只不过是这种金融产品有太强的示范性,“学区房价格血崩” 是房市不能承受的新闻。不血崩,那就阴跌呗。

知乎用户 HalfmanG2 发表

其实,一个学校好不好靠的是生源,大家都花钱进了,也就没什么意义了,自学区房开始炒起来的十年来,传统上的好学校质量已经一年不如一年。

知乎用户 刘式发电机 发表

为什么不,按照成绩,择优录取。

为什么不,竞价拍卖、价高者得。

为什么不,抽签摇号,各凭天命。

知乎用户 Hong 发表

为什么有钱买得起学区房的人就有资格让自己的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更好的教育下,后代又能更好地赚钱买学区房,再让后后代延续这个剧本。

而穷人的孩子活该上烂学校,赚不到钱,无法提供给后代公平的教育资源?

这并不只是个学区房的问题,而是资本主义阶级固化的问题。要时刻记得,人人生而平等。

知乎用户 拼搏者者者者 发表

富人的事,何必由非浪操心呢。

900 万就算是放银行,哪怕按照 3% 的年利息算,每年近 20 万的收入,也足够打赢大量 985 和 211 的应届学生。光利息钱,存个十几年,高中三年每门课都雇一个 985 大学生,每年 20 万专职辅导功课,只要小孩愿学,能强行把小孩子拽上 985211 吧。

抛开这件事,我一直觉得学区房的存在很畸形。买房钱不给学校,收的房产税也不大够给学校发工资用的,然后学校无形多了收学生的义务。造房子一平方也就一两千的成本,维持那么高的房价,房产税又没多少。既然兜兜转转要钱,那干脆取消学区房等哄抬房价的无聊因素,然后抬高房产税比例,让中间哄抬房价的人吃瘪,房价直接优惠平民,房产税直接增加给财政,多好。

说实话,多少小学一个班 70 + 人,不如趁着还有地,扩建学校或者新增学校,把蛋糕做大。没钱?900 万的学区房都有人买了,按这套路来血赚。政府先手一波盖房然后办个顶尖学校,就按这学区房价格,随便卖掉几十间都能够学校用一辈子了。

当然,政府不能这么干,可别人可以这么干呐,900 万呐,最后流入税收才多少钱,可学校却要承担学区房高价不能崩的责任,感觉过分了些

知乎用户 官紫依 发表

计划赶不上变化。

现在社会一味随波逐流,家长为了孩子的上学,成家,生子总是不停地焦虑。总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家长是否想过这是都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现在城市里的孩子自然教育极度缺乏。其实这时候我很庆幸自己从小是跟大自然下长大的,在山丛中,在竹林里,在土路上,自由得奔跑,所以现在也无比较向往大自然。

大部分不知道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生活经常失去乐趣和新鲜感,没有发现生活的能力,容易受周围环境和大众心理的影响。旅游也是走马观花,,没办法静下来享受眼前和当下。

家长总是看的很远,但是认真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后面结局不就是顺其自然吗,何必强求。与成绩相比,孩子快乐不才是更重要的吗。后面也不会有遗憾。

知乎用户 Drove 发表

答非所问,就是每次看到学区房问题,都特别想问各位家长,孩子买不上学区房,那直接送到私立高中,读完不走高考,直接出国念本科,能花 900 万吗?

知乎用户 李文亮 发表

900w 想买入场券时,已经知道入场券随时可能变彩票,买完真变成彩票了!

和是不是二手房没关系,和房龄没关系

知乎用户 10 点 43 发表

这位家长真的是关心孩子学习吗,还是心疼钱?

有这 900 万,可以在国内先读完义务教育,高中直接送出国,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随便选,有这 900 万,孩子读到博士没问题。

知乎用户 Wealthy Ryan 发表

这里需要宣传一下曹学了,与其拿千万在帝都被收割,不如回老家省会,三百万基本上能上当地最好的学校,反正本朝都到 70 多年上了,改变阶级是不太可能的,其实下边的重点高中升学率也不差的,而且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物质层面不太存在说我们 9095 后小时候那样,以前我们小时候帝都小孩儿确实就是见多识广的,但是现在物质方面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了,精神层面和社会地位层面的差距不是一套学区房就能弥补的,对孩子身心教育还好,不像一线那么严重的阶级差距。而且一线想混成当地人尖尖还是挺难的。

知乎用户 doben001 发表

亏本的买卖

就算被他读成功了, 单价 12.8 万的房子在 6 年后也起码跌掉一半, 也就是亏 450 万, 学区房起码在北京已经大势已去成定局了

450 拿来读私立, 可以读到大学了

知乎用户 韩冰 发表

有人提出:“花 900 万的几分之一就可以让孩子上很好的学校了”。这个观点的人没有明白大部分买学区房的家长怎么想。

买学区房的家长想的是:不仅解决的孩子的上学问题,以后卖又能赚一笔。

不能去读书了,其实就是愿赌服输,怨不得其它因素。

我没有买学区房,永远不会买。孩子如果上学,送去私立,一年 2w 多,承受的起。如果私立考不上,大不了再多花钱,我就不相信一个私立学校用钱搞不定。周围人宁可花上百万买学区房的人,觉得我是在浪费钱。可想而已,买学区房的人根本不是想花这么大的数字供孩子上学。如果学位是直接卖的,大家就会发现,宁可花百万买学区房的家长,花 5w 买学位都会觉得肉疼。

知乎用户 白衣 发表

活该,让你侥幸。

鸡贼的家长,买房的时候心知肚明国家政策是要求调剂,真上不了就又纠结 40 几位家长聚众要挟政府。

都这么干,以后 1911 和 731 政策都形同虚设了,合着法不责众呗,今年你聚众 40 个家长,明天她聚众 80 个家长。

今天政府为调剂退让,明天为汽车摇号退让,明天为尾号限行退让。

真要是几十个家长要挟了,明天分分钟几百万汽车车主站出来问问尾号限行的事儿。后天分分钟几亿劳动人民站出来问问延迟退休的事。

知乎用户 钱研社张殚 发表

谢官方媒体邀请~ 嗯~ 学区房~ 一直都是泡沫,我是一直不怎么看好学区房投资的~ 因为这类金融产品看似很稳定,但实际上,非常不稳~ 极其容易遭受冲击~ 而且一旦受到冲击~ 亏的可不就是几十万的事情,而是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来~ 搬好板凳~ 听我尾尾徐来~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给你一千万,你会怎么用?

买房?买股票?或者是买保险?

相信大多数人第一想法便是买房!

房地产好啊,不仅用来自住,且保值,还能抵抗通货膨胀。

可这真的是正确财富管理方式吗?

不是!

前段时间,广发银行联合西南财经大学通过对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东北、西北七大区域、23 个城市的上万家庭进行调研分析,发表了一份长达 76 页的《2018 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不仅揭示了中国城市家庭财富管理的现状、特征及问题,而且对公众对银行产品服务的态度与需求也做了全面统计。

报告显示,中国家庭财富在逐年增加,目前财富总值已位列世界第二位。

同时,我国城市家庭存在财富管理不够健康,健康得分平均值为 68.5 分,处于 “亚健康” 状态,距离 85 分非常健康的程度还有较大距离;近四成家庭财富管理得分在 60 分以下。

报告中分析,出现这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是房产占比过多挤占了家庭的流动性;

二则是家庭存在低收益资产上配置过多、高风险资产上投入太极端、投资不够多样化等特点。

报告中提到,“房产占比在家庭财富配置中过多”。

多到哪种程度呢?

在国内家庭总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比高达 77.7%,远高于美国的 34.6%。

意味每 100 块,中国家庭就会支出 78 块用来支付房产。

而当我们仔细去观察其他资产配置数据时发现,金融资产仅占我国城市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 11.8%,占 11.8%,股票占比不到 1%。

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 42.6%,在日本,这一比例为 61.1%,英国、新加坡、瑞士则都超过了 50%,加拿大为 48.6%,法国为 39.8%。

而在我国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中,又以银行存款最多,占比达到了 42.9%,其次为理财产品,占比为 13.4%,股票占比为 8.1%;基金为 3.2%;债券仅为 0.7%。

为什么出现以上畸形的资产配置方式呢?

因为房产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具有投资、保值增值和居住等多重属性,很多中国家庭把房产作为家庭的重要资产配置。

从过去 15 年来中国一二线城市房产来看: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来看,房产投资回报超过 10 倍。

比如 2003 年深圳市商品住宅均价为 5785 元 / 平方米,2017 年已经达到 54632 元 /㎡,涨了约 10 倍,而北京、上海也差不多。

如武汉、南昌、合肥等二线城市,房产投资回报超过 5 倍以上,比如 2003 年合肥市商品住宅均价为 2341 元 / 平方米,2017 年已经达到 12844 元 /㎡,涨了约 5.5 倍;

如果从 2000 年合肥房价 1200 元/平方米计算,则过去 18 年来,合肥房价涨了约 10.7 倍。2003 年,南昌市区商品房的均价约为 2438 元 / 平方米,2017 年已经达到 12223 元 /㎡,也涨了约 5 倍。

在如此高回报率之下,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把财富分配到购买房子上。

但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而言,以房产为主的财富分配方式是不健康的,而且风险很高。

如果把家庭财富 80% 都投入到房地产当中去,一是容易因为政策波动和房价涨跌带来系统性的风险。

尤其是后者,严重影响到家庭财富的健康发展。

我的一个朋友,10 年前在南京买 “知名” 学区房,房子就在南京四大名校之一的附近,虽然比其他地段的房子贵一百多万,但 “买一送一” 多好啊,既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又能坐等升值。

于是想着指望学区房继续升值。

可没想到,随着近几年附近学校本身排名的变动,曾经的名校,也逐渐被后起之秀所替代。

自己住的 “知名” 学区房正在慢慢被人所遗忘,当学区房与 “学区” 脱钩后,原来的房子将会变得比其他地段的房子更加不值钱。

所以啊,这项长期投资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见一斑。

其次,还记得我之前跟大家分享我姑妈讲的故事吗?

链接:身家资产上千万的人,其实都是负债人生

我姑妈的闺蜜用全款买房,而我姑妈却认为这样会严重导致现金流动性差,非常不值当。

如何让钱最大化流动起来,这才是理财的本质思维。

确实如此,房产属于不动产,流动性差,当家庭出现大额资金需求时,很难在短时间变现,快速解决资金需求。或当经济出现危机时,不动产出现贬值也会让家庭财富迅速缩水。

这也说明了,目前国人的家庭财富资产配置非常不合理,尤其是建构以房子(自住)为核心的资产组合包,这样会严重扼制了资金流动性,不利于更好为自己财富建构坚实的堡垒。

而如今,政府频繁出台相关政策,扼制炒房,让房子逐渐回归到居住属性,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将会长期进行下去。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作为曾经最为出名的对冲基金小镇,众多对冲基金公司在这里设有总部。

而从格林威治去往纽约曼哈顿,乘坐城市轨道交通用时不过一个小时,再加上当地政府优惠的税收政策,所以这里一下子涌入了大批人员。

出于天时地利人和,格林威治的房子也水涨船高,更是为众多富豪所青睐,一座豪宅基本均要价 3000 万美元以上。

可从 2011 年开始,众多对冲基金公司在经历过一个时期的风光后已显示出偃旗息鼓的迹象:对冲基金公司纷纷撤离,裁员现象严重。

在遇到企业经营困难时,富豪们开始出售豪宅,以图弥补公司亏空漏洞。

可奇怪的是,尽管富豪们一再降价出售豪宅,但至今仍没多少人问津。

如今这座城市有 1200 所住宅正在挂牌销售,其中 250 所住宅挂牌价格超过 500 万美元,还有 57 所价格超过 1000 万美元。

还须注意的是,2016 年格林威治的平均房产价格为 220 万美元,比 2015 年降低 9%。

当地目前潜在的房地产买者,更愿意在能够步行到达地铁站的距离内置业;

而与曼哈顿有地铁相连的地区,那些价格在 200 万美元的房产,也更符合这些人的消费心理预期。

为什么要在文末提及这个案例呢?

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房子是最有价值、最保险的投资方式,是一辈子不可能跌的,但远在美国的格林威治,却实打实地打脸当地人,告诉大家:就跌给你看。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做好家庭资产多元化配置,提高家庭财富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当下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是钱研社的张殚,更多相关干货回答:

你知道的哪些反常识的常识!

有哪些圈子里才知道的小秘密?

生活有哪些残忍的真相?

婚后的生活你们是怎么攒钱的?

如何看待城管打电话喊商贩去摆摊的现象?各地的地摊都开始活跃起来了吗?

如何看待全美示威失控,苹果多家零售店被洗劫一空?这会对苹果产生什么影响?

知乎用户 橙果果 发表

对家长来说:花的钱,又打了水漂。

这不,媒体一曝光,是不是水漂还不一定。

对开发商来说:他们只顾卖房,方得也能吹成圆的。真有那么多学区房?

对学校来说:他们有权,能咋地…… 又没把 9000 万给学校……

知乎用户 Liu 波顿 发表

活得应该,无理取闹,不值得同情。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关键在于建设好学校,付出的成本在政府

而学区房增值收益归了买房人。

政府在第一次土地出让的时候,收了一笔钱,之后的收益政府拿不到,但是社区建设维护的成本,需要政府持续投入。

那么最初那笔钱,随着经济发展已经不够用了,甚至早就用光了,需要用现在收的土地出让金,去填补这个持续投入的窟窿。

所以又要扯到房产税这事了

知乎用户 王廷 发表

来河南吧,900 万,什么学区房买不到。

知乎用户 404-NotFun 发表

打怪是为了什么?为了掉装备。

掉装备是为什么了?为了打怪。

学区房是为了什么呢?

知乎用户 境境美 发表

风险投资要谨慎,900 万啊,怎么也是个天文数字了,你存银行,银行都得有个客户经理专门照顾你吧。买房子时候不得谨慎考虑一下吗?

海淀万寿路那一带,住着真没想象中舒服。北京真是人才太多了,身价千万的人都和你一起住同样的破小区,在同样的早点摊吃饭。

知乎用户 Miss 无心 发表

政策出台在先,买房在后,充分知情,为什么还要赌呢?

因为政策细则不明晰,“多校划片”概念模糊(“片区”划分是否违背 “就近” 入学原则?“片区”究竟是指 “城区” 还是“学区”?电脑派位与顺位排序哪个优先级更高?诸如此类的问题),新政看起来实操性并没有那么的强。

文中家长很可能认为所谓 “多校划片” 政策只是相关部门为了应对近年来持续暴露的畸形学区房问题引发的火爆舆情而拍屁股想出的“权宜之计”,短时间内不会落地。

没想到,相关部门动真格了。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敏感问题,但凡风吹草动都能触动大众的脆弱神经。教育部门试图通过增加教育资源与房产关系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来避免学区房的过度炒作,松绑两者的关系,某种意义上是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

目前看来,“多校划片”、“师资流动” 大概率会成为大势所趋。但随机性不等于 “黑匣子”,这里也想说说,既然动真格了,相关问题也尽早确定细则,不要让公平成为幌子,不要让教育改革的不完善成为教育寻租的新温床,那将是更加严重的不公平。

言归正传,有人问,那教育资源与房地产就不能完全脱钩吗?

答案是,不能。优劣是相对的,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资源,教育要做到公平但做不到平均,学位供需不匹配,提高门槛是必然的。况且,以前靠成绩筛选的时候也是问题重重。与高中教育不同,义务教育强调均衡,既要照顾社会公平,又要完成人才选拔,着实很难。

在我看来,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技术加持下,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权重急剧增大,大众传媒把学区房的火爆归因于优质学校教育,真正的逻辑或许是学区房通过钱过滤出优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 “合谋” 形成了义务教育的金字塔塔尖。

其实,文中家长的做法也并不一定就是十足的投机行为,这背后折射出的还是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

什么人对学区房最上心?多是学校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他们通过学校教育改变了命运,暂时脱离了原生家庭所属阶层但并不稳固。在阶层固化日益严峻的今天,这一人群急需通过玩转自己手中的资源让下一代不要从自己好不容易爬上来的阶层掉下去,对,没错,不要掉下去,仅此而已,中国的中产就是这么惨,就是这么没有安全感。

可是除了比父辈多了点钱,这个人群中的大部分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资源,所以只能继续通过学校教育,哪怕这是一条从学区房到 996 的狭窄通途。

他们真的愿赌服输的愿赌吗?

知乎用户 微醺的工程狗​ 发表

这位家长如果是倾家荡产拼了命买上的,必定会誓死捍卫学区房的价值,只要学区的价值还在,还被公众认可,孩子读书期间花 900 万买房,等孩子读完书卖掉或许还能赚个百把万。

一旦房子和学区脱钩,买了房子也读不了好学校,40 年房龄的老破小还想 900 万出手?到时不仅孩子没读上心仪的学校,本来赚百把万的生意直接变成赔几百万,这家长能不急吗…

知乎用户 孔庙祈福 发表

还好并非房款打水漂 再捂四年满五出手说不定还能赚点 只是没上育才 亏的比较大

究其原因 还是太冒险了 这种赌博就是 0 和 1 这也敢赌… 大概率是被中介忽悠了

西城也出了 731 政策 我之前去看房 中介一直说西城一直也没实行六年一学位 结果没到一个月打脸了 所以中介说的话 不要全信 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 也正基于此 我和媳妇换了片区 从椿树馆到了陶白 放弃了直升八中的椿树馆 因为我们对直升也看空 严格来说我们也算在赌吧 但是我们是稳妥的赌

知乎用户 悟空 发表

这不是正常的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政策怎样就怎样呗

知乎用户 罗老师的育儿笔记 发表

在这闷热的夏日午后,看到 900 万买不到学校上学名额,顿时感觉到一股清凉周游全身,通体舒泰。真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已经能想到并且能看到大家对这类人都是看笑话的态度,而且大家最喜欢说的是,当年我们没读学区房不是都上大学了?读了好学校就一定能念出来?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只是后来我曾经在家教辅导机构工作过一段时间,基本上本市所有小学初中都会碰见几个孩子吧(三线城市也没几个小学初中),不谈学生怎么样,我们这个三线城市的教育不平衡严重到了我之前没有想过的地步,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差学校的学习氛围,老师负责任程度离好学校真的是差太多,学习内容也不一样,这打消了我决定不买学区房在家辅导孩子的想法,直到辅导了几个孩子正好是我家所在学区的,连续一个星期我在孩子的作业中多次发现老师居然把孩子错的题目改对,对的题目判 错!有人肯定说了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这引起了我极大的焦虑,所以我买了学区房,现在孩子如愿进入了好的小学,真香!!!老师真的工作负责,家长们对教育重视程度明显不一样!毕竟我们普通家庭孩子还是要争取一下多读书的!不能跟有钱人比。

知乎用户 有车不开的老司机 发表

我能说我想笑么。。。

即便把教育当作投资,这恐怕也折了老本了吧。

投资娃,最多同情一秒钟;

投资房,愿赌服输不用谢。

知乎用户 橘子 发表

我觉得下面弗兰克杨这个答主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我就不要脸的换个思路说一说。

把这件事分成俩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就是通过购买学区房的方式来获取孩子在主校上学的资格,这一阶段在政策存在的前提下是高投入、高收获和高风险的。而为了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选择了这次投资,选择去赌。

在第一次赌输之后,他们第一次买房的投资的钱已经算是沉没成本了,纯按利益考虑,理性人思考于边际,就不再考虑沉没成本了。

而现在第二轮投资开始了,这一次是通过闹和协商的方式去获取本校上学资格、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个高回报,低投入,低风险的投资。成本无非是脸皮和时间,风险几乎没有,失败也不会失去什么东西。

综上,为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高风险、高投入的投资都做了,有什么理由不做第二阶段低风险,低投入的投资呢。

知乎用户 朱柠檬 发表

有一说一,学校这事儿办的不靠谱,难怪别人去闹。

但家长也有责任,白字黑字写着的规定,你也知晓,现在人开始执行,赌输了,没办法,要承受。

这事儿就跟我们平时违章停车、车主跑黑车一样,先定个规则,平时由着车主,等上头有任务或者指标了,立马来个巡查。这种就跟养鱼没啥区别了。而且撇了自己的责任,我有规定在这,你停这里,被贴单了责任那全是你的。

对车主来说,很流氓。

我觉得规则定下来了,必须要严格执行,才能维护规则的严肃性。上面举的例子对个人而言是小事,但这小千万的学区足以让一个家庭垮掉的啊。

规定下来了,又不执行,不就是在引诱家长钻空子?套住一个人家现在挣扎一下闹一闹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而且家长老倒霉蛋了。

家长肯定有赌的成分,学区房,又老又小,谁会去住?价格这么高唯一的卖点也就是个学区了。等孩子上完学,学区房一卖,按照这几年的行情,翻个倍不是问题。又赚了钱,又上了学,美滋滋。

可惜天不遂人愿,学校现在按片区划分,家长飞了鸭子打了蛋,孩子学区没了,房价肯定也贬值。

学校这边,文件下来暂不执行,肯定有原因,之前学区房家长的压力也好还是开发商的压力也好,都是推脱不掉的责任。也让其他家长有了赌一把的心理。

但是家长这边既然想赌,就要做好了亏本的准备,不然闹一闹又给学区了,哪有这么稳赚不赔的买卖。

知乎用户 boyman 发表

之前在抖音上看过一则这样一则视频:小鹿在过河时被后面的狮子盯上了,不韵世事的鹿宝宝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到来,还是慢慢悠悠地踏着步子。

一旁老远的鹿妈妈忽然急速飞奔到河中央,把自己送到狮子的面前。最后鹿妈妈深情地望着已经安全的鹿宝宝,仿佛在说:“孩子,妈妈只能送你到这里了,以后的路要你自己走了。” 之后的结果所有人应该都已经猜到了。

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不求回报的。这种爱是其他的爱永远也无法比拟的。花 900 万就只求为孩子买一张能进入重点学校的门票,这得是多么磅礴的爱啊?让旁观者都不禁有些许惊叹。不是赞叹这 900 万花的多,而是那种为了孩子不顾一切的举动,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父母对待孩子学习教育的畸形心态。

好的学区到底好在哪方面?好的学区通常意味着好的学校。好的学校拥有好的师资、好的学习氛围。能让孩子在这样的学校上学,相当于铺平了他们通往一流高校的道路,进而可以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加一道保险。

但是,好学校真的等于着好成绩、好大学吗?那么,有钱人孩子的学习成绩永远都是好的?没钱人只能让其孩子上非重点学校,他们的学习成绩就永远都是不好的?没钱人的孩子永远是没有出息的?

这显然是不对的。

首先,如果孩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压根不想学习、不爱学习,即使上了好学校,他的成绩也不会好。就像把哈士奇丢到狼群里,哈士奇永远都是哈士奇,它永远不会像狼一样去捕食。

更有甚者,面对身边各种优秀的同学,孩子的自信心会受打击,有些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从而抑郁或心理扭曲。

其次,家长不要认为买了学区,上了重点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家庭的作用也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没有一个温暖、上进的家庭环境,把孩子的教育全部丢给学校、老师,是不行的。父母要给孩子以鼓励、疏导,做好坚强大后方。

即使孩子考上一流的大学,孩子就真的会有出息吗?北大学子、也是弑母凶手吴谢宇,不就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失败而导致心理缺陷、智商情商失衡的典型吗?

最后,孩子们按照父母规划的路,一步步地考上大学,找个好的工作,就会得到幸福的人生吗?有没有谁问过当事人,这些都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吗?为什么他们不能规划自己的人生呢?

强扭的瓜不甜。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其他选择。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知乎用户 Hermann 发表 之前有段子把这个题目当个笑话,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话题。我想花点时间彻底把这个问题的本质说透彻,毫不抖机灵。 “学历”和 “学区房” 作为两个变量,循环套,看似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般纠结。但是 …

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未来究竟有多重要?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探索世界的兴趣与生俱来,所以科学探索书籍一直都是很多小朋友的挚爱。 选择科普书籍和其他故事绘本不太一样,除了绘图精美外,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专业性。 刚好前段时间,出版社向我推荐了一套科学百科启蒙绘 …

如何看待动画片因角色染发被举报,频道停播并整改?

知乎用户 YorN​ 发表 《大闹天宫》:占山为王、抢劫盗窃、奇装异服、殴打公职人员、毁坏财物、蔑视规则。 《葫芦兄弟》:袒胸露乳、拉帮结伙、虐杀野生动物。 《舒克和贝塔》:非法持有重型武器。 《海尔兄弟》:染发、衣着暴露、给同伴戴绿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