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取消全员核酸,自防疫措施放松起已过去四天,目前当地情况如何?防疫措施放松对市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人的流动,商品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创造了财富,财富的聚集和人的聚集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丰富的可能性。 断绝流动和人的聚集最后只能陷入普遍的贫困。无论这种断绝是来自于外部的强制命令还是来自于对疾病的恐惧。 所以一刀切 …
收录于合集 #蔡家欣 93个
**文 ****|**蔡家欣
**编辑 **| 王一然
14号在网上看到放开的消息,我就决定到石家庄去。我想看看石家庄究竟什么样,我本身的工作是巡店,去了也不耽误事。15号到石家庄,出站后,出示一次健康码,所有人都是呼噜噜地往前走,坐地铁公交只要绿码,根本没人看核酸。
我和几个司乘人员聊了两句,他们说两个月工资都没发全,不想继续封了。还有几个干农活的老人,有两个满头白发,扛着蛇皮袋,听口语像河南或者山东。他们原来在石家庄的工地上干活,后来被封了,等了40多天,一解封就赶紧过来。我感觉他们是急冲冲往工地赶。那天天气好,阳光打在他们身上,我这种外人看了都很欣慰。
我们做的是商超。16号我去了万达广场的永辉超市,被封后第一天开门。永辉超市划分比较细,生鲜区是人最容易去的地方,导购全穿“大白”。传统的营养品、日化区,戴个口罩就可以。超市很大,里面不到100个人,我觉得这算多的。
我们有商品在里面,我进店的目的是和导购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这是我最基本的一个工作职责。做导购的人几乎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每天能上班挣钱,销售拿提成就很开心。之前保定的一个导购,40来岁的大姐,离过婚,疫情前基本工资两三千,销售拿个一两千块提成,一个月收入大概四千多。
自从保定加码,她每个月只能拿2000多,孩子还在读书,家庭开支覆盖不上。他们就不愿意封控。为什么?没钱了要吃饭,吃上饭才会考虑健康。
我能理解他们。世界上只有一种病最可怕——穷病,我这两年全为了钱在打拼。我的穷跟疫情没有直接关系。2020年以前我自己做事业,本金都亏了,要从头开始。以前到一个城市大概三天就能找到对口的工作,现在因为疫情找工作变难了。
像这次,10月20号我到常州,找不到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很多在报纸上招聘的企业,只做广告。在常州待了10天,我又到宿州,11月4号才入职现在这家企业。
●新政后的石家庄超市。讲述者供图
今年5月我被封在安徽阜阳,两轮42天。开始有焦虑,后来习惯了。被封在家里面失去自由,我不知道你对这两个字怎么理解,反正这种滋味没办法用文字语言来表达,无奈、心酸、压力,所有组合在一起,最多的就是无力感。
我家在安徽,有房贷有孩子,还有父母。不管社会怎么停,一个月几千块的房贷不可能给停了,这是一座大山。一个五口家庭每个月的开支,极度节俭也要2500,房贷7000块,一个月基本要1万块。现在每个月只是刚刚好,家里不能有任何意外,我生活得小心翼翼,一点错都不能出。
网上很多人反对放开,我也能理解。我用阶层来解释,有的人是中产,本身收入就比我们高,父母也能挣点钱,那么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完全可以理解。
这是我第一次到石家庄。石家庄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住的宾馆,三个年轻人一起办的,都是广东人。他们有100多个房间,价格从300多调到80多1天,石家庄封控后,他们的费用都裹不住了,手里原有的资金亏完了,还借了一点。他们认为住宿业的春天要来了,原来那些被子旧了脏了,通通都不要,说是购置了一批新的,准备迎接新客人。
地铁上下班人很多,很多的意思是,车厢能坐满不用站着。其它时间,6个人的凳子能坐3个人就不错了。我也观察了不少人,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跑,都不戴口罩,一个中年人,极度近视,为了玩手机,自己带放大镜在地铁上看,还有人在路边用手机打牌……
我觉得人们没有恐慌心理,如果恐惧,一定是急匆匆地走过去。印象最深的是一个40来岁的人,拿着CT片在那边抹眼泪,看他衣服,手上的茧子就知道家庭不是很富裕。
我在的两天(15日和16日),石家庄的核酸点都是免费的,不是网上讲的完全关闭,愿意就做,不愿意就不做。做核酸的地方不超过宾馆1公里,很方便,下午5点排队,前面有小200号人。这里的疫情比较严重,但我感觉当地政府在试探,从火车站开始放开来。按照我的逻辑,这个城市会慢慢火起来。
进石家庄好,出石家庄是相当困难的一个事情。16日到唐山就查得严,我在石家庄哪个区什么地方住,要到哪里去,坐什么车都要报备,还要48小时核酸。下一站打算去秦皇岛,昨天晚上报备,也不允许我从石家庄去,要真管控起来了,只能按照他们的要求,你想到哪个地方去,就得接受哪个地方的政策。
21日回到苏州,我又被隔离起来了,至少要7天。听说这两天石家庄的大学生回家了,感觉这波(疫情)很难搞干净,(石家庄开始全民核酸),我倒不觉得失不失望的,这都是民意裹挟。超市还是正常开放,只不过对每个时间段进人的数量有要求。
以我微薄的思考能力,我觉得石家庄已经放开过,重新关上不至于,今年已经封过两次,地方的经济压力很大了。
14号那天看到这个政策,我们挺不知所措的,很不安。你不知道周围有什么事,可能这个人是阳性,但你就是不知道,其实到现在还是这种状态。
周一(14号)通知线下教学。我开始想把孩子送过去,但一直有小道消息,哪个学校又阳了,我想算了别去了。周围有一个小孩每天都去上学,都会带回来消息。
据说学校管理还可以,下课不让小孩乱窜,除了上厕所要在屋里待着,上课口罩也不让摘。50个人的班级,周一18个人到校,周二14个,周三8个,到周四就只剩5个。周五那天,那小孩就跟他妈说,他也不去了。
单位还在居家办公,我也没太出门。刚开始是观望,看一下外面到底是什么状况。过了两天,趁着人少我自己骑车去外面溜达了一圈,顺便买药买口罩。
路上倒是蛮正常,不像网上说的这么冷清,我觉得人流量至少恢复到放开前的80%。原来退烧药不让买,现在登记姓名就可以,买了也不会弹窗变码。
●石家庄地铁一角,乘客零星坐着。讲述者供图
这三年疫情对我个人有影响。我们是私企,有好多项目回款慢,大家的收入都受到影响。生活也不太便利。今年5月我生孩子,只能一个家属陪护。我是剖腹产,有一两天基本上动不了,孩子一直哭,爸爸就得连轴转,有点顾不过来。要在以前,家里亲戚都能来搭把手。
我自己倒没有经历过那种完全的隔离。石家庄今年封控过两轮,每次三天左右。有一段时间出门,要在早上10点前做核酸,做完后,居委会给发一个条才能出去。刚开始肯定都不习惯,后来慢慢也习惯了。结果以前的不习惯都习惯了,突然间放开又不习惯了。
那几天核酸点虽然开着,但已经没有要求三天两检,一切都是自愿的,需要就去做。排队的时候,居委会的人一直提醒大家把距离拉开,保持一米,一点聚集都不行,做完就让人赶紧回家,尽量别出门。之前其实都不太管,而且他们自己也捂得越来越密实,口罩都换成N95。我自己的感觉是变得更敏感。
我们家几个大人都打了疫苗,(感染了)大不了就吃药弄几天。关键我家小宝刚半岁,什么防护措施都没有,老人本来冬天就爱咳嗽,肺也不好,(万一)再染上病毒,他们也很痛苦。
所以我们也挺纠结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把我们当试点。几乎每天都传要封控,一传就好多人跑去买菜。大家都习惯了。其实当时(14号)也没有清零,就这么放开,肯定会有问题,所以大家就一直这么传,也是人们心里比较忐忑吧。
这种状态,我们也没办法,只能自己保护自己,尤其孩子和老人,尽量把口罩戴严实。我囤了一些药,会看一些预防的东西,出行就自己开车或骑车,尽量不坐公共交通。
昨天(20日)晚上10点多,小区物业来发抗原,通知早上做核酸。我们小区完全不能出门了,听说有的地方做完核酸,拿出门证能出两个小时。看看(病例)数据,我们已经麻木了。但相比上周(放开),总体感觉还是好些吧。
上周在一个病例还是缓慢增加的状态下放开,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从心理预期来说,大家明白最后会放开,或者说会有这么一个过程,理智上能接受,但情感上会有一点突然。
(14号那天)石家庄全区的高风险达到600多个。高风险地区在增加,病例数也在增加,突然宣布不测不查(核酸)了,大家心里都会发毛,很不踏实。
从医疗条件来说,石家庄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对石家庄的三甲医院来说,不管放不放开都会很难。武汉人口1200多万,三甲医院有60多家,石家庄人口1100万,现在的三甲医院只有20来家。总体来说,石家庄三甲医院的承受能力要比武汉弱。
如果发生医疗挤兑或者像之前武汉大范围的患者涌入,每个三甲医院要负责的患者数量更多。这还不论技术水平没有武汉医院高,全国(或许)也不会再像武汉那样大范围的支援。
按现在所谓的千分之零点几的重症率,放开之后有多少重症病人,石家庄三甲医院的呼吸科、ICU有没有那么多床位和呼吸机,有没有那么多医生?
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感染率和死亡率摆在这里,如果所有人感染一轮,那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去解决这个问题?
说放开挺简单的,就是告诉大家不测也不查(核酸)了,但有没有配套的政策?如果石家庄疫苗的接种率能达到90%,大家就不会这么担心,实际上没这么高。还有对新冠后遗症的判断和宣传,对特殊人群的防护有没有做到位?
我们应该把这些事情先跟大家说清楚。从政策的角度来看,现在所谓的放开只是一根树干,但上面没有枝叶。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最大的担心是政策导向的问题。虽然都在讨论放开,实际上从医疗的角度来说,还没有一个指导的东西,就是医院到底该怎么收治感染患者——
比如患者到病区被感染了,那医院封不封病区,还是设置专门的房间治疗?患者来到你的科室,你的科室又治不了这些病,那医生该怎么办?又或者患者过来做手术,身体倍儿好,但一查阳性,没症状,不影响做手术,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现在这方面的政策是比较缺失的,所以还是要等。
我个人感觉这几年医患矛盾在逐渐尖锐。这两年对医保的核查,用药报销这些方面都在收紧,现在还大力推集采。这些反过来也会影响医生,因为在给患者治疗,需要更多地遵循医保政策,比如可能会先用集采的药或器械。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大家都想更健康,也想花得更少。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矛盾。
疫情是一个加速器,让这些问题更快地凸显出来。我是一个外科医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外科感染,像胆囊炎、阑尾炎都会发烧。去年开始,医院要求设置发热门诊,只要发热,都要去发热门诊。
发热门诊查两次核酸,查肺部CT、血象,非常严格。像腹腔感染,患者明显是腹痛,疼得哇哇叫,你还让他查这么一套,急诊都不接。这种情况下,患者肯定会有极大的反感。
我自己就遇到过,一个化疗病人腹腔感染,去了急诊体温稍微有点高,就被打发到发热门诊了。本身就是晚期肿瘤,身体不太好,还要折腾,家属肯定有意见。
我们也只能解释,确实有这么严格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发热门诊和急诊是一个性质,一般不走医保,等于患者自己掏钱找麻烦,所以很多患者确实很难理解。
●近日,石家庄街头市民出行。讲述者供图
医生护士执行防疫政策,患者要尽快治疗,中间就会产生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政策不太灵活、合理,但最终承受冲突的是一线的工作人员。一边是患者压力,一边是上级的防疫压力。这种情况下,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会困惑,到底该怎么干这个事?
有明确政策指导的前提下,医患矛盾都这么突出。放开后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只靠医院、科室甚至医生自己决定(收治方案),就没有人(为医生)撑腰,矛盾会更加突出。
上周两三天一个所谓的“放开”,大量社会人员就拥着去医院做核酸,甚至都不是治病,只是最细枝末节(的一个环节)。很多事情最终会落到医务工作者身上。比如之前20混1,10混1,现在单人单管19块钱,这个事情怎么去跟患者交代,患者理不理解?可能最后落脚点还是医患矛盾。
我一直比较支持清零,我觉得这对社会大众的健康来说更好。但不放开虽然对医疗没有太大影响,但大家都要上班挣钱,做生意开店的,确实没法生存。我家人在政府机关工作,疫情以来,她长时间处于一种高压的工作状态,责任很重大,容不得半点疏忽,也觉得受折磨。
放开头两天,路上人特别少,大家都还处于一个观望的状态,也没人出小区。后面几天有人陆续开始上班,路上人会多一些。除了早晚高峰,其余时间路上没什么人。
也有不一样的想法。我带孩子去公园玩,有几桌老人在打麻将,都没戴口罩。我在旁边听他们讲话,他们的概念是既然放开了,那就是没有大问题,也不太担心这个事,反正出来玩最重要。
17号晚上,社区群和小区群都在传要临时封控。我去超市囤菜的时候发现人挺多,感觉大家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可能大家也都想明白了,封控确实有损失,但放开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反正最后都听政府的要求走就行了。
20号又宣布五天全民核酸检测,这应该是最近的数据显示有大量的社会面感染,我觉得也是对当下疫情实际情况的一个反应手段。
所以不管是从一开始的不检不测,到后来的社会面检测,再到现在的连续检测,以及伴随的封控手段,我觉得这都可能是一种尝试,事后来看,这次可能不会被定义为一个彻底的放开,只是一个波澜。
(应讲述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 END -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人的流动,商品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创造了财富,财富的聚集和人的聚集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丰富的可能性。 断绝流动和人的聚集最后只能陷入普遍的贫困。无论这种断绝是来自于外部的强制命令还是来自于对疾病的恐惧。 所以一刀切 …
城市里一贯让人心生厌烦的堵车,如今在石家庄可能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它俨然成了这座城市“烟火气回归”的证明,意味着终于有越来越多惊魂不定的市民开始走出家门。 能这样,还是因为一条冲上热搜的当地新闻:自从11月13日触顶的689例阳性感染者之 …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其实只是把压力给了单位和个人。 目前整个石家庄也是笼罩在一片忐忑中前行,虽然让出门,但是有出门意愿,出门冲动的人很少,昨天下班路过以前车水马龙的烧烤摊,人并不多。 幼儿园小学依旧自愿做核酸,但是基本上都愿意,注 …
“动态清零”何时结束?这是个充满赌博性质的问题。乐观主义者在上海封城前期待上海成为“试点”,为中国防疫政策转向趟出新道路,在广州本轮疫情达到日增2000例而无封城时,也有人认为它是作为精准防控样本的“异类”。上海用铁腕封城粉碎了寄托在它身上 …
知乎用户 卡卡 发表 坊间传闻石家庄被选定为 “开放试点”,于是就出现了 “攻守互换”。 防疫爱好者造谣说开放第一天石家庄人人都不敢上街,大街上空荡荡。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全面放开了 外面没有免费核酸了,社区里也不要求组织了。 去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