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慈禧,大清王朝是维持的更久还是加速灭亡?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将仲子 发表

谢邀

@韩槑槑槑脑袋

先下结论:**假如没有慈禧,大清王朝会维持得更久一些。**换句话说:慈禧在单独掌权以后如果不是为所欲为,如果不是搞出一整套骚操作,那么清朝也不会灭亡得那么快。

**客观地说,清朝的灭亡是一系列历史事件起连锁反应的结果。而在其中,慈禧起到了非常坏的作用,对大清来说是妥妥的负能量。**有人戏称慈禧是 “共和英雄”,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不是她逆历史潮流而动导致大清朝民心尽失,那么民主共和观念也不会深入人心。

清朝是如何灭亡的?笔者在下面的文字中有所论述。

极端腐朽的统治、极低的社会凝聚力、极差的战争动员能力、极其低落的士气使得清朝输了鸦片战争;输了鸦片战争以后割地赔款,加重了广大人民的生活负担,于是起义此起彼伏,最终推出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以曾左李为代表的汉族官僚集团迅速崛起;汉族官僚集团崛起以后,洋务运动也随之兴起,一支庞大的北洋水师出现了;北洋水师一时风光无限,被新兴的日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处之而后快,于是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战争以清军惨败而告终,被迫割地赔款,刺破了 “同光中兴” 的肥皂泡,加深了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了康、梁、谭等有识之士的不安,于是出现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变法仅维持 103 天即宣告失败,慈禧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光绪被囚引起列强的不满,它们的干预又令一向作风霸道的慈禧恼怒异常,于是她企图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抗击外来势力,终于向万国开战了;在八国联军战争中,汉族地方大员们没有出兵勤王,而是搞什么 “东南互保” 作弊上观,最终此战以清军失败而告终;战败以后,清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除了大量赔款以外,又惩治了一大批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此举令一大批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员、地方乡绅寒心),还采取了打击汉族地方大员、集权于中央、抬升满洲亲贵地位的措施(大约与 “东南互保” 有关);抬升满洲亲贵的结果就是 “皇族内阁” 的出炉,结果导致很有势力的立宪派(可将其视为维新派的升级版)彻底对清朝失望,此时清廷已经人心尽失,再也难以找到可倚靠的力量;因为不得人心,武昌起义(还是革命士兵因为擦枪走火意外引起的)之后清廷无力镇压各地的反清革命,于是隆裕太后只能在 1912 年 2 月 12 日下旨宣布清帝退位(袁世凯的逼宫、革命志士的暗杀也是迫使清廷妥协的重要因素),使得大清帝国走到生命的尽头。

**不可否认的是,慈禧在其执政前期(1861—1884 年)确实体现出了政治家的风范。**于此期间,她的政绩还是很出色的: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大员,勾结列强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支持开明地主阶级成员,掀起了还算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同意左宗棠率湘军入疆作战,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同光中兴” 的良好局面可能不会出现。

假如她死于 1890 年以前,历史对她的评价可能会非常高。如果那样,她可能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之一(也许连 “之一” 二字都可省略)。

但不容忽视的是:**“甲申易枢” 以前并不是她一人说了算,而是她与慈安、恭亲王联合执政。**如此说来,“同光中兴” 局面的出现并非她一人的功劳。真正能体现她执政能力的,还是她罢斥恭亲王以后的种种作为。

可是,在 “乾纲独断” 以后,慈禧可谓是昏招迭出。“灭建洲者叶赫”的谶语,最终还真的在她身上应验了。

知乎用户 南柯一梦 发表

首先,毋庸置疑,慈禧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很牛掰啊,纵观中国历史,慈禧基本是无出其右,有人喜欢去和武则天比,这个比不了,时代背景都不一样,你把武则天放到近代还真不一定做得比慈禧好,真硬要去一条一条搬出来去比那就是关公战秦琼,没意义。

其次就是如果没有慈禧,清朝只会凉得更快。

我们今天去看这段历史会发现,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2 民国共和,这 72 年清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能维持一个相对于后来的北洋政府时期来说比较稳定的局面这个是相当不容易的。而慈禧则在这期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她真正独揽大权是在 1861 年载淳继位,我们会发现之后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和慈禧有关系,而且每个事件都能处理的相当不错。

比如列强侵华,我们看到签了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割地又赔款,但是清朝能把这个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且在那么混乱的一个时期还能维持清朝大范围的统治,使其领土大面积完整,这肯定是要归功于慈禧的。在到后来两次改革,办女学,提出君主立宪,办大学,支持留洋,等等着一系列和西方国际接轨的举措都能看出来慈禧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有想法的人。但是可惜清朝过于腐朽没落,扶不起来了。清末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科技落后,统治腐朽,而是民族和阶级问题固化严重,这个不是你去搞搞新政就能解决的,它是需要深层彻底的变法去完成,就像戊戌变法,但是只要变法就不得不触及到右翼的利益了,可是这帮右翼大臣你给整下去了,那换谁上啊,谁能收拾这烂摊子,所以干脆直接铲除,搞民主共和,建立新的秩序。因此清朝的灭亡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慈禧选贤任能,做这么多也仅仅只是在维护清朝最后的统治,给清朝续命这么多年相当不容易了。08 年慈禧去世,4 年之后清朝就没了。

知乎用户 历史环游记​ 发表

有人说,甲午海战的胜者本来应该是中国,但是因为慈禧挪用了海军的军费去修颐和园,致使海军本来要购买的新战舰和炮弹都没有了,所以北洋水师才输给了日本人。

公元一八九四年对于清王朝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蓄谋已久的日本以朝鲜爆发的东学党起义为借口,挑起了对中国的战争,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日甲午战争」。

在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里,中国不但彻底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宗主权,还将辽东半岛(后经「三国干涉还辽」赎回)、台湾岛及其所有的附属岛屿割让给了日本,并且背上了白银两亿两的巨额赔款。

后人在复盘这场战争的失败原因时,认为清朝除了在军队实力上不如日本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统治者缺乏远见,看不穿日本的野心。其中应当负主要责任的,就是当时中国地位最高的人——慈禧太后。

有人说,甲午海战的胜者本来应该是中国,但是因为慈禧挪用了海军的军费去修颐和园,致使海军本来要购买的新战舰和炮弹都没有了,所以北洋水师才输给了日本人。

这个说法嘛,实际上是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为什么这么讲呢?说它对,是因为慈禧修颐和园确实是挪用了海军衙门和总理衙门的公款,而且数额巨大,总计有八百多万两。

但是她挪用的军费实际上没多少,占大头的是海军衙门的办公费——前者在当时叫「海防专款」,数额在六十六万两左右;后者叫「海军衙门经费」,数额超过了七百万两。

而修颐和园这件事,本来就属于海军衙门的业务范围之内,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倒也不能算是「挪用」。

我们这里可并不是为了给慈禧开脱,实际上,慈禧的贪图享乐,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在战争爆发期间,发生了一件对于清朝皇室而言比打仗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慈禧的六十大寿。

知乎用户 花猫哥哥​ 发表

1894 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满清国运的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之前,这个古老的帝国还撑着一个大国的架子。

特别是三十年前的中法战争,双方打成平局,一举扭转满清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形象,加上洋务运动,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一时中国颇有点中兴的样子。

晚清中兴四名臣

但是甲午战争却彻底将中国打入深渊,一个小小的日本轻易就掀翻这个庞大的帝国,满清虚弱的本质在列强眼里暴露无遗,然后才有后面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败的关键是北洋水师覆灭,丧失了制海权的满清就没有胜利的希望。

那么,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被日本联合舰队击败?

呃,这个原因很多我们就不展开了,我们只关注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北洋水师 “二十年未添舰添炮”——这个表述有点夸张,不过基本也算属实。

1888 年北洋水师成军之后,到 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确实 6 年时间既未购置新的军舰,也没更换更犀利的速射炮。

那么,为什么北洋水师长达 6 年没有购置军舰以及更换大炮呢?

因为没钱。

为什么没钱?

历史记载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慈禧太后为了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的军费;

另一个是 1891 年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因为与李鸿章宿怨(这个是事实,翁同龢大哥就是被李鸿章一本折子整死的),上了一个折子——

折子内容就是三年内暂停南北洋水师对外购置洋枪洋炮与船只,这个折子被满清朝廷批准了。

因为这两个原因,后世就把北洋水师覆灭的屎盆子扣在慈溪与翁同龢身上,一个为一己私利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一个为个人恩怨卡海军的脖子。两个自私自利的反面角色形象就跃然纸上。

那么,历史的真相是这样吗?

1 筹建北洋水师

那么,甲午之前满清朝廷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我来讲讲北洋水师的筹建历史。

北洋水师,中国晚清时期建立的新式海军。同治六年(1867)创议,十三年(1874)筹划,1888 年正式成军。

海军是最烧钱的军种,为了筹建北洋水师,满清朝廷每年拨款 400 万两,另外各省协饷若干,历时 14 年,总共花费近 1 亿两白银才建立的一只近代新式海军。

可以这么说,这只北洋水师是满清举国之力建设的一只海军。

北洋水师官兵合照

能让满清政府举国去建设一只海军是因为当时统治阶层——从中央到地方都达成共识——无海防就无国防。

没有一只强大的海军,那么,这个国家就处于不安全的状态。

但是这个北洋水师筹建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880 年左宗棠进军伊犁,由于地处边陲,后勤补给耗费巨大,满清财政不堪重负,当时朝廷就有很大的争议。

第一个跳出来提反对意见的就是李鸿章。李鸿章认为,新疆不过贫瘠之地,丢了也不影响大局。国家应该把资源集中起来先完成对海军的建设,海防比新疆更重要。

李鸿章这个意见对错先不论,但是因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已经挤压了满清中央财政,严重影响了北洋水师建设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1888 年北洋水师能顺利成军是非常不容易的。

2 大婚与颐和园

下面,我再来列举一组甲午之前的历史事件。

光绪十三年(1887 年),光绪帝亲政;

光绪十四年(1888 年)二月,下诏修颐和园;

这一年还有两件支线剧情,这两件支线剧情都与光绪的生父奕缳(我打拼音最痛恨这种生僻字)有关,也与北洋水师有关。

其一,同年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奕缳上书请求修建铁路(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障北洋水师煤炭运输补给),次年慈禧批准了这个提议。

其二,同年奕缳以海防捐名义(为北洋水师买船买设备)找各地督抚募捐,一共筹集了白银 260 万两。

最后这笔钱没有给北洋水师,而是私下给了内务府去修颐和园(这就是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园子的由来)

光绪十五年(1889 年)正月,光绪帝大婚,二月,慈禧归政;

光绪十七年(1891 年)翁同龢上书,请停南北洋水师对外购置洋枪洋炮与船只,被光绪帝批准。

光绪十七年(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

光绪十七年 (1894 年)颐和园基本竣工,1894 年也是慈禧的 60 大寿,就是这一年慈禧入住颐和园。

那么,大家知道上述这个时间表是在描述什么吗?

这是描述满清最高权力的交接过程!

这个权力交接过程有两个关键词:

大婚、颐和园。

光绪皇帝还是一个婴儿就被抱进皇宫当了皇帝,因为年幼无法处理政务,所以,才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后来慈安皇太后死了,才让慈禧成为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但是皇太后当政毕竟是权宜之计,这个最高权力到底是要还给皇帝的。

慈禧太后

那么,皇太后在什么时候把权力交给皇帝呢?

这个就要皇帝成年,皇帝成年的标志就是大婚。

皇帝大婚之后,理论上就应该亲政掌握最高权力,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传统。

但是,到了满清光绪皇帝这一届又有点微妙的变化。

3 权力交接

1887 年,光绪在大婚前两年亲政,但是这一年慈禧没有直接退,在朝堂议事时,慈禧这个皇太后与光绪皇帝还是坐在上面。

其实,大事还是慈禧做主,相当于慈禧这个老领导在大婚前这个过渡阶段 “辅佐” 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1888 年,光绪大婚,然后慈禧就不上朝了,在朝堂上就是皇帝一个人坐在上面处理政务,理论上太后与皇帝已经完成了权力交接。但这只是理论上!

因为慈禧还没搬出紫禁城!

慈禧执政十五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威望,加上满清是以 “孝道” 治天下,所以,理论上已经亲政的光绪皇帝还得向同样住在紫禁城的慈禧早请示晚汇报,国家大事还是慈禧拿主意——光绪没有真正拿到最高权力。

光绪皇帝

这种畸形的权力格局不仅光绪皇帝很痛苦,而且翁同龢为首的帝党也是无法接受的——皇帝拿不到权力,这票帝党也没有出头之日啊!

怎么办呢?

让光绪皇帝不去早请示晚汇报?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满清是以 “孝道” 治天下,只要住在一个地方,皇帝就必须每天早晚去给太后请安,皇帝请安的时候,慈禧发出指令,皇帝还不能不执行。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慈禧搬出皇宫!

只要慈禧搬出皇宫,不仅光绪就有理由不用去早请示晚汇报——离得太远嘛,而且慈禧搬出紫禁城这个权力中枢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皇太后已经是彻底退居二线了。

所以,帝党与慈禧达成协议——修建颐和园作为慈禧养老的居所。

所以,这个颐和园建设完工以及慈禧入住就是满清帝后两代人实现权力交接的标志。

请注意前面罗列的这个时间线:

光绪十四年(1888 年)二月,光绪下诏修颐和园,而光绪是在 1889 年大婚,也就是说,在光绪大婚之前(理论上皇帝真正亲政),其实光绪与慈禧已经达成协议,为慈禧养老修建颐和园——

皇帝与皇太后心照不宣的权力真正交接时间不是大婚,而是颐和园建成之后。

封建帝制社会什么事情最重要?

当然是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

这个事情处理不好,或者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或者就引发国家的剧烈动荡。

所以,对于统治集团而言,顺利实现最高权力交接绝对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

特别是光绪与慈禧达成权力交接的协议之后,维护这个协议的平安落地,不仅符合光绪与慈禧的利益,也符合所有满清官僚的根本利益。

特别是对于朝堂重臣,顺利实现最高权力交接简直不能太重要!

开玩笑,万一这个交接过程出个什么纰漏,皇帝与太后互相掐起来,这票朝堂重臣怎么站队?

慈禧有实力无名义;

光绪无实力有名义。

怎么站队怎么错!

不管站那边都后患无穷!

所以,推动帝后顺利实现权力交接就是满清统治阶级集体共识!

怎么顺利实现权力交接?

焦点就是颐和园!

立马、赶紧将颐和园建起来!

4 财政压力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花钱,花大钱。

颐和园占地 290 公顷,就是 4350 亩,这么大的面积要修建一座美轮美奂的皇室园林,后世统计大致花费了 3000 万—4000 万两白银。

颐和园当时满清中央财政一年收入大致是 8000 万两白银,在没有战事以及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每年财政盈余不超过 300 万两。

颐和园在 1888 年动工,如果要在 1894 年(慈禧 60 大寿)前完工,中央财政就必然要大幅度挤压其他的开支。

这个开支就包括北洋水师扩充军舰与大炮的军费。

北洋水师运气实在悲催。

这只近代海军 1888 年成军,第二年就遇到光绪大婚——这是帝国统治者的成人礼,牵涉最高权力交接的合法性问题,是绝不能马虎大意的。

所以,从 1888 年—1889 年,满清中央财政全力保障这个大婚的开支,这场大婚花费白银达到 550 万两。

光绪大婚之后,距离慈禧 60 大寿只有 5 年,要在 5 年时间挤出 3000 万—4000 万两白银把颐和园建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财政的压力!

但是压力再大也得干啊!

谁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打马虎眼,影响最高权力交接,就是整个满清统治集团的公敌!

所以,1891 年翁同龢上书请停南北洋水师对外购置洋枪洋炮与船只就是一种必然。

**

**

翁同龢

5 共同的沉默

满清朝廷每年应拨北洋水师军费是 400 万两。如果只是军队发饷以及日常训练与军舰维护只要 140 万两,其余就是对外购置洋枪洋炮以及军舰的开支,把外购军火停了,朝廷每年就能节省 260 万两。

翁同龢一个折子就砍掉了北洋水师大部分军费!如果是过去翁同龢敢这么干,李鸿章早就一跳八丈高。但是,这次李鸿章却罕见的保持沉默。

李鸿章何许人物?

李鸿章

因为镇压太平天国以及捻军起义的功绩,在满清朝堂绝对是一言九鼎的重臣。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心尖肉。当年左宗棠出兵新疆,因为军费耗资巨大影响了北洋水师的建设,李鸿章都能跳出来公然提出新疆可以不要了!

为什么翁同龢上书请求削减北洋水师军费——李鸿章反而一声不坑?

就是因为这个全力修建颐和园涉及最高权力交接,这个事不仅是符合整个满清统治集团的头等大事,而且也符合李鸿章自己的根本利益——

万一交接出篓子,帝后互掐起来,朝堂第一个逼着要表态站队的就是李鸿章这个手握重兵的北洋大臣。

同样,奕缳打着为海军募捐的招牌拿到的 260 万两白银转身就送去修颐和园,李鸿章也只能保持沉默。

各地督抚能够这样爽快的掏腰包本来就是知道这笔钱是修颐和园——之所以打着海防捐的招牌,不过是为了维护皇太后的体面。

站在慈禧的立场,奕缳用这种灰色手段为修颐和园募集的这 260 万两白银还只能接受——

奕缳是啥身份?慈禧的妹夫,光绪的亲爹!这样的身份是绝对不希望帝后之间权力交接出篓子的,所以才会积极为颐和园筹集经费。

相反,如果慈禧拒绝这笔经费,反而给奕缳以及满朝官员传递一个耐人寻味的政治信号——慈禧不希望这个颐和园尽快建成!

你看看一个颐和园其实绑架了满清统治集团所有人的行为,从慈禧到光绪,从翁同龢到李鸿章,不管这些人内心是怎么想的,但是只要是牵涉颐和园的事情,所有人的行为都只能是全力支持。

所以,不管是所谓的奕缳 “挪用海军军费” 给慈禧修园子,还是翁同龢上书请求削减北洋水师军费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你很难用对与错,或者昏庸、贪婪还是自私自利来评价。

因为他们所有人的行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都属于绝对的 “政治正确”,站在满清的立场都是老成谋国之举。

另外,大家不要觉得满清统治集团对海军建设不上心,北洋水师建设除了中央财政拨款,各省协饷也高达几千万两,如果不是满清统治集团高度重视海军建设,让各地督抚从地方财政掏出几千万两白银为北洋建设水师是不可能的。

奕缳打着海防捐的名义为修园子筹款从另一个角度也是与慈禧做政治交换——换来慈禧批准了铁路建设。这个铁路建设李鸿章呼吁了 17 年都没取得满清朝廷的同意。

6 历史的玩笑

历史人物再厉害也不是神仙,谁也没有上帝的视角。

谁也不知道在这个帝国最高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日本偏偏会挑起甲午战争!

历史就这样与满清开了一个玩笑。

国运这玩意与个人运气差不多,个人运气背的时候喝凉水也会噎住,国运背的时候往往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1894 年慈禧入住颐和园,同年甲午战争爆发,光绪皇帝刚刚掌权就挨了一记闷棍!

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赔款高达 2 亿两白银,还被迫割让了台湾,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这口黑锅是一定要找人来背的,于是光绪很郁闷的背下这口黑锅,将还没焐热的最高权力再交还给慈禧——慈禧以训政的名义再次执掌了帝国的最高权力。

7 历史大背景下的个人行为逻辑

在文章的最后,再多说几句。

可能有人会觉得慈禧太贪恋权力,如果在光绪大婚之后就完全交权就没有后续一系列的麻烦事,也就不给满清政府财政造成这么大的负担。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不懂在历史大背景下个人行为的逻辑。

光绪大婚之后,慈禧在形式上是交权了,也不与光绪同时上朝听政了。

但是慈禧还住在紫禁城,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必须每天都要去给皇太后请安——这是彰显清廷以 “孝道” 治天下的象征。

大家想一想,光绪从婴儿时代就是慈禧看着长大,长达十五年里都是慈禧在处理政务,光绪只是一个摆设。

就算大婚之后慈禧形式上是 “归养” 了,难道光绪在每天给慈禧请安的时候就能闭口不谈政务?

就算光绪闭口不谈,慈禧自己不可以 “问问”。一旦慈禧下了“懿旨” 不管是历年积威,还是 “孝道” 的角度,光绪能不执行?敢不执行?

所以,只要慈禧不搬出紫禁城,光绪就不能真正掌权,这是从慈禧到光绪到满朝官员都心知肚明的事实。

那么,站在慈禧的立场,能不能在光绪大婚之后,主动避嫌绝不干预政务呢?

不能!

光绪大婚才刚满 18 岁。谁是慈禧也不可能完全放心将这么大一个国家完全托付给一个 18 岁的年轻人。(我们现在大型民营企业的老板有哪一个让自己的子女二十来岁接班的?)

所以,以颐和园修建作为过渡阶段,慈禧再手把手指导光绪几年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这里是 @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 713**

相关阅读:

原创 | 中国: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知乎用户 回答问题​ 发表

公正、客观、实事求是,以唯物主义大历史观来看待慈禧现在已经是时候了,

任何人都是多面性的,非常复杂的,

对与错,恶与善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就不存在绝对的事情,而都是相对的。

对历史人物的脸谱化,是对历史的歪曲。

假如没有慈禧,大清王朝会更早的结束其历史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

以曾国藩为首的清朝后期的名臣们,

如果没有慈禧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都不可能完成其名臣之路。

1860 年六月清廷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钦差大臣头衔。

1861 年,肃顺举荐,清廷把镇压太平天国的任务全权交给曾国藩。

当时清廷很多人都知道曾国藩是肃顺的人。

慈禧 “辛酉政变”,查抄肃顺家产时,发现了许多朝野文武大臣与肃顺交往的信件,却没有发现曾国藩写给肃顺的只言片语,慈禧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曾国藩乃忠臣”。

奕訢就奏请两宫太后,委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的军务。

曾国藩接到朝廷的圣旨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朝廷收回 “节制四省军务” 的成命。

并郑重其事地申明理由:“权位太重,恐开争权竞势之风,并防他日外重内轻之渐”。

曾国藩说的是实情。

之后两宫太后发上谕:“若非曾国藩之悃忱真挚,亦岂能轻假事权?”、“望以军务为重,力图征剿,以拯民于水火”。

并严令曾国藩不得再请辞。

也就是说没有慈禧的鼎力支持曾国藩及一干名臣们,就没有消灭太平天国的可能。

而因为曾国藩及一干名臣们的成就,才延续了清王朝的生命,惊险的度过了清朝亡国危机。

当时在北京清廷关于曾国藩的各种流言一直不断,不少人也在反对他,

曾国藩的对策就是小心谨慎,对江南任职高官的满族大臣维持好关系,

不让那些反对他的人找到借口,

但慈禧的信任和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这首先需要清朝的领导者的知人善用,

而这就在于慈禧。

慈禧很好的重用了汉人大臣消灭太平天国,消灭捻军,剿灭西北会乱,

在清末对需不需要收复新疆的时候,

清廷形成了两大派别,

一派以左宗棠为首的力主收复新疆,

另一派以李鸿章为主,主张以海防为主,放弃新疆。

当时支持李鸿章的大臣远多于支持左宗棠观点的,

而最后慈禧认为以 “海防” 与“塞防”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从现在看,慈禧的观点对中国来说是完全正确的。

清末的洋务运动也是得到慈禧的支持才能进行的自强运动。

慈禧既能支持清朝后期的这些名臣们,又能驾驭这些名臣,

直至慈禧死后,

清朝的领导者再也没有能驾驭这些权臣的人了,

也就在宣统时代刚开始不久就很快结束了清朝历史。

知乎用户 浮生若梦 发表

那得看是谁了。

就光绪那样的估计药丸。

要是光绪的那些爷爷太爷爷,可能能成功。

但是清朝赶紧按历史完了不好吗,假设个屁啊。

知乎用户 杨天津 发表

同样的老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也和大清帝国面临着类似的危机,所不同的是慈禧迈过了宫廷政变,太平天国,八国联军,同治回乱,甚至甲午战争战败举国哗然也没让大清倒掉,慈禧太后已经很厉害了,而奥斯曼帝国却在内忧外患中被分裂成若干国家。

知乎用户 一冉 发表

慈禧在清末的满清贵胄里,已经是数得着的明白人了。能比她还明白点的,大概就只剩奕訢和荣禄了。

剩下的什么奕劻、刚毅、载漪什么的,都属于满脑子屎汤,走路都能顺鼻子流下来的那种。要是没慈禧,咸丰驾崩,大清就乱了。

慈禧虽然肯定不是啥有道明君,但是应该说是 “洋务运动总设计师”,而且还敢重用李鸿章这类汉人,还是给大清续了一波。

知乎用户 左利手​ 发表

假设没有慈禧:

1861 年咸丰帝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且皇家人员正处承德,大清内部一片大乱。

(同治为慈禧所生,如果没有慈禧,咸丰将没有子嗣,所以接下来的皇位只能强制猜想)

恭亲王奕訢正处京城与八国联军谈判,听闻消息后,火速赶往承德,最终在慈安太后的帮助下,登基为帝。

因道光帝在立储遗诏里破天荒地加封了奕䜣为亲王,所以在其继承地位上有着绝对的权威。

之后,奕䜣提拔了在北京谈判时交好的户部侍郎文祥、文华殿大学士桂良等,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集团。

奕䜣对外加强了与西方,特别是英国的联系,开放了众多口岸,加深贸易;对内重用汉臣镇压义和团。

1864 年,太平天国灭亡,奕䜣一边削弱汉臣的实力,一边开始了洋务运动,兴建现代工业,学习西方技术,开办新式学堂,大清出现了中兴。

七十年代,沙皇俄国不断侵蚀新疆和东北地区,奕䜣一边派左中堂前去守边,一边又向俄国人交好,让出了大清大片土地,换来了一时的安宁,此时大清内部对此行为十分不满,朝堂逐渐分化为主战派与主和派,主和派势力较大

1881 年,慈安太后去世。此后,奕䜣对西方的列强的一些无理要求越发肆无忌惮地满足,朝内主战派势力逐渐壮大。

1885 年中法战争,奕䜣因为对列强态度过于模糊,贻误了战机,大清战败。

同年奕䜣两个儿子载澂和载澄相继去世,奕䜣身心俱疲,治国精力大减,大清停步不前。

因为奕䜣的三子载滢出继给了道光帝第八子钟郡王奕詥为嗣。所以,奕䜣只好立唯一的子嗣溥伟为皇长孙,进行培养。

1894 年,溥伟成年。奕䜣因身心俱疲,将政务逐步移交给了溥伟。溥伟刚接手权利,就接到了来自日本的威胁,并且溥伟正直青年,年轻气盛,受主战派鼓动,遂即迎战日本,最终惨败,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后,奕䜣无奈接过政务,将溥伟革职反省,并命李鸿章前去谈判。

1998 年,奕䜣去世,溥伟继位。

同年一位名叫康有为的赶考人,冒死上书,请求大清皇帝溥伟变法图强,最终溥伟听从建议,开始变法。

其中废除八股令考生怨声倒栽,废除八旗制度令北京城哀戚升天,溥伟霎那间失去了人心,那段时间,只要溥伟一出门就会被暗出扔来的香蕉皮砸一脸,吓的溥伟脸色惨白,四肢无力,大病一场。

病愈后,溥伟无奈废除了大部分变法,并下令抓捕康有为等乱党,戊戌变法宣告破产。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溥伟碌碌无为,逐渐消沉。

直到山东传来义和团运动,溥伟一边向列强交涉,一边令山东巡抚出兵镇压。谁知列强强占理由不愿退步,清政府虽据理力争,但仍然无奈签署了《辛丑条约》(内容和史实类似)

《辛丑条约》之后,国内爱国声音渐起,其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救中国,迅速掀起一波思想浪潮。

最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除了溥仪变成了溥伟,剩下的历史同步进行。

———————

历史课上每一段结果都在教我们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所以我的答案就是:在历史眼中,慈禧只是一颗棋子,整个国运的流转没有你慈禧推动,就会由奕䜣来推动,没有奕䜣还会有其他人来推动,而历史的结果,只会有一个。

补充:国运与每个人都有关,但又与每个人都无关。国家由这个国家的人共同推进,所以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改变最后的大结局,这个定律对历史的罪人一样,对历史的伟人也一样。比如,即使没有毛主席,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仍然是世界强国。

ps:目前我接触到的人物,还没有发现一个可以扭转大清国运的人才,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太多危险了,大清像是一个运气很差,差到令人费解的赌徒,所以要想完全逆转,就必须由现在一个精通大清史料的人(注意是精通哦!)穿越回去才能救的了。

不信可以回答我一个问题:穿越者要想甲午海战成功,从战争资源上讲,应该最先把谁搞下去。

[如果你是光绪,如何操作才能逆风翻盘?​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668785/answer/1467076086)

知乎用户 黑化的小白 发表

假如没有慈溪,皇帝亲政,那么如果改革成功可能清朝还是能够维系下来,因为当时革命派并不是主流,改革派才是,是改革派失败被杀,戊戌变法失败被杀才让更多人导向革命派,所以实际上如果能够较大力度的改革是有可能成功的,毕竟日本就有改革变法成功的先例

知乎用户 小因要读书 发表

如果没有慈禧,肃顺和奕訢两派的争斗可能时间会更长一些。

我感觉奕訢仍可能会最后胜出,站出来继续维持清朝统治。

奕訢相比慈禧,对清朝统治的长久与否影响,不好说。

但奕訢领导下,至少也有能力平稳地延长清朝若干年份吧。

以上。

知乎用户 我不是二胖 发表

不知为什么,最近总是看到花猫哥哥的回复,写得特别长,特别没营养。一旦沦为写而写,文章就兑水了。

清亡于慈禧是没错的。原因呢?很多人忽略了慈安。慈安并非那么懦弱,慈安活着的时候,鬼子六等一干名臣得到重用,慈安去世,慈禧多用制衡策略,大清裹足不前。

如果慈安活得足够长,清朝或许会不同。

知乎用户 光头最帅 3 发表

没慈禧,大清当然是维持更久。
清慈禧(也包括后来的载沣),和明崇祯的作用完全一样。
慈禧派几个大臣出去考察,不值一提。
她穷奢极欲,日费 4 万白银,对八…. 国…. 宣…. 战….. 毒死光绪……….
2021.6.10

知乎用户 骑着电车唱着歌 发表

慈禧重用汉臣,发起洋务运动,缔造同光中兴。你说呢?

清末五帝,从道光开始,一个都不争气。说明大清气数已尽,没有慈禧,大清早就亡了。

知乎用户 丁一 发表

没有慈禧重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清朝早亡了

知乎用户 坐看云起时 发表

小族临大邦,再碰到外力刺激,灭亡的结局是注定的。除非一直没有外力影响,百姓彻底愚化,以大清高度成熟的封建管理模式,很难被内部推翻了。

知乎用户 萌遁 发表

没慈禧,主少国疑,大概率 gg 了。

当然也可能是又换个傀儡皇帝。

慈禧治国不行,宫廷里那套手腕还是挺牛的。

从皇族内部来看,慈禧稳固了满清江山,

当然从现在人看来,慈禧还是快点死好。

但再从另一方面来看,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中国没变成印度,或者说列强发现中国无法成为印度,说明清庭还是有点凝聚力,而这个凝聚力的贡献就来自于慈禧了。

知乎用户 狸花猫的男人​ 发表

应该是更久吧!有两点

第一:如果慈禧联合恭亲王那次政变失败了,或者没有政变,那么掌权的就是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了。

在我看来,肃老六是比鬼子六厉害的一个角色,对外极其强硬(但绝对不是后来的端王等人的无知强硬),对内重汉抑满(曾左李等人就是在他的推荐下提拔甚至保命的),这种政策很符合清末的政治格局以及开明汉族大员的政治诉求。反观慈禧一干人上台,她们的权力基础就是维持满族上层人士的利益,而彼时满族上层贵族的能力比汉族人士要弱很多的。他们更加在乎自己的既得利益,公器私用。

事实上肃顺,郑亲王,怡亲王为首的八大臣之所以轻易团灭,就是因为当时在京师的满族上层没有支持他们。而汉族大员远在各地,无法驰援。

第二:慈禧统治半个世纪以后,临终之前,大清千疮百孔的模样她是很清楚的,这样的社会局面下,一定是需要强有力的几个人托孤治理,可是即便如此,她的选择却是。

毒死光绪帝(光绪死因已经明示是中毒,李莲英,袁世凯,慈禧三个人中最有可能的就是慈禧)

立三岁的娃娃溥仪为新主(国家都要灭亡了,上来个娃娃。)

封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二代醇亲王除了出使德国以外几乎没有政绩,而且观其后面的作为真的让人一言难尽,和清初的摄政王没得比,这个摄政王是被强行提上去的,有权力法统却没有权力根基,驾驭不了那帮老臣。)

给隆裕太后问政之权(慈禧临终前自己都说了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却还是要给自己侄女大权,隆裕太后深宫中生活的女人,平平无奇,却占据最高法统,摄政王后面竟然都被她搞辞职了,可见这两位最高统治者的水平如何。)

这样的人士安排,其结果就是载沣谁也指挥不动,最终在全社会翘首以盼的立宪开议会事件中搞出来了一个皇族内阁,满族上层人士又一次获胜了,但这一次,时代却不会再容忍无能者。

知乎用户 陈思恺​ 发表

没有老佛爷,咸丰以后大清就没了。

大清本来也死不了,辛亥革命能成功真的很偶然。如果不是溥仪他老爸,摄政王载沣,耳根子软优柔寡断胆小怕事,说好听叫忠厚说难听叫没担当,在慈禧过世后,没按着她定的步子一步一步来坐立宪运动,一下子步子跨太大扯到了,大清真有可能活到现在成为一个二元君主立宪制国家。慈禧如果能多活 10 年,活到 80 岁,很可能中国历史会改写的,现在中国极有可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知乎用户 何以解忧 发表

满清贵族后期多是废物,没有慈禧的政治手腕维持全局,早灭亡了,但这样的帝国,早死早超生。

知乎用户 生而知之 发表

沉疴已久,病入膏肓的病人,谁都救不了。晚清内忧外患,国力衰微,人心思改,灭亡是必然的结果。

知乎用户 博渊散人 发表

慈禧死后,看下大清死亡的速度

知乎用户 李不白 发表

清朝到底是被谁灭亡的,这得看清楚。

我觉得即使南方被革命党革命啦,其实北方新军还有很大战力的,清朝灭亡的主要元素之一是袁世凯的倒戈。

革命党才一亩三分地,比当年的长毛少多了。

所以,慈禧在的话,大概率清朝会维持很长时间,但是民族仇恨会更深吧,毕介个娘们不像好银。

知乎用户 迦南 发表

谢谢知友:

丶假如没有慈禧,大清王朝是维持的更久,还是加速灭亡,

丶回答如下。

丶没有慈禧大清会加速灭亡。

没有慈禧等两宫太后。肃顺等八大臣一家独大。肃顺为谋取个人利益。为逼迫两宫太后将旨意的议定权交出, 即先由肃顺等八大臣议定后报备皇帝即可发出。当时小皇帝还小。此举势必使肃顺的全力凌家于皇权之上。遭两宫皇太后反对后肃顺等八大臣竟然全体罢工。治国家公事和安危于不顾。为一己私利,横行不法。

另一方面,肃顺集团之所以被迅速铲除,大多原因是肃顺为人专横跋户。八大臣当中就有两人跑去告密。即使夺权成功也是离心离德。肃顺在途中被扣押。很多执掌重兵的人物隔山观虎斗。稳坐钓鱼台。两不相帮,与两方都离心离德。这也就是慈禧在掌权以后,在执政,初期对恭亲王高度拉拢以安抚百官,


但是一旦大权在握,基本盘稳定。马上将恭亲王革职回家十年不得重用, 恭亲王哀叹,我这王爷的帽子就像纸糊的。先皇帝罢免过一次。小黄帝罢免过一次,两宫太后罢免过一次。晚年复出后再无作为。慈禧办事干练周到。杀发果断。由此可见一般。所以没有慈溪。肃顺一定把大清朝搞得更加糟糕,不可收拾。

知乎用户 我就是钢铁侠 hu 发表

没有慈禧也会有恶悲。清朝也是要经历加速灭亡

知乎用户 及第状元郎 发表

慈禧是继乾隆之后又一位强势统治者,如果没有她,清朝扛不过太平天国。

知乎用户 柳鲲鹏 发表

慈禧错在北洋水师头目任命错了。北洋水师战力相当于日本海军,双方真打就是同归于尽。中国还有南洋水师,还有钱再建海军,而日本不可能了。

结果怎样?北洋水师送给了日本,外加两个基地。战后赔款 2 亿两白银,外加台湾。这结果谁受得了?

知乎用户 会飞的蛐蛐 发表

这个答案两百年前就有人替你回答过。

结论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正是《共产党宣言》作者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
简单来说针对于这个问题唯一个解决理论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不归属于个人,即归属于人民。

回题

当时的社会状况由上层统治阶级最具有活力,底层或劳动人民因思想束缚,无法施展个人才能以拯救社会意识,而最终形成了传承千年的 “皇权至上” 观念,深入人心,使人刻在骨头里传承下去。

只不过,其中有不乏能跨越阶级属性,开启了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以夺取国家政权。

也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解释是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大清朝灭亡是必然趋势,不是一人所决定,清朝灭亡由百年所沉淀的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也由人民所决定。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被抢劫。

富裕就可以决定抢劫的对象

为什么

因为大都数强者的手都是充满鲜血

无情且冷酷

而你则是世界唯一

因此,只能和你作对

以证明自己可笑的清白

为什么

只为你流淌的是真情

世界如此暗淡

点点星火在盛茂草原发出红色的光芒

最终照亮世界。

知乎用户 日出日落 发表

如果慈禧,清朝接受君主立宪制,让光绪实行变法维新,中国的历史很可能改写。慈禧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不假,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使封建统治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激化,失去和平演变,温和过渡的可能。假如光绪支持的维新派成功,将慈禧软禁,国民党也许就成为内阁政府,中国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最起码不会被八国联军打破北京城,更不会那么容易就丢失东北,沦陷大半个中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没有半点隐瞒,承认历史,才能看清自己,承认不足,才能改正错误,慈禧敗国,是历史定论,有必要为她翻案吗?

知乎用户 沉默的阿呆 发表

清朝到了乾隆后期,走向灭亡已经成了必然——就算没有对清廷而言科技如同外星人一样的西方殖民者,单单是过剩的人口、急速增长的贫民,就足以让清朝走向灭亡。

而且清政府皇权过度集中,给自己的政权带来一个致命的弱点:当皇帝年龄过小的时候,会出现长时间的权力真空。

之所以前面有 “康乾盛世”,那是因为乾隆之前的清朝皇帝,继位时都已经是壮年,已经受到多年的高强度教育,本人能力也都不弱,这才维持了表面的繁华。等到乾隆之后的二帝,已经是守成有余开创无能的笨货。再往后,到了咸丰死后留下幼子,这皇权已经岌岌可危的。

在这种情况下夺权的慈禧太后,客观来说她的政治能力绝对可以在中国历史上能排上第一线。

因为历史局限性的问题,她当然也干过不少蠢事——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义和团事件的处置。但是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换上其他的任何一个人,恐怕只能干得更差。在晚清的最后这些年月里,要不是因为半路杀出来的这么一个篡位的女人,大清的天下恐怕亡的更快。

从这个角度看来,冒出一个慈禧,也真算是清政府暮年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恰好冒出一个政治能力超强的慈禧,这件事对于历史是个小概率事件。那么就让人忍不住去想,假如没有冒出这个慈禧呢?假如把持朝政的是另一个迂腐无能,眼界狭窄的笨蛋呢?清廷会亡的更快,那中国历史会发生什么改变呢?

首先能推测的是,假如不是慈禧专权而是另一个笨蛋,洋务运动还是会搞的。

因为洋务运动学的是技术,是枝节问题,动的不是儒家伦理的根本。中国任何一个王朝,都会在打仗上面去努力学习最先进的技术。而且就算这个当政的笨蛋拒斥洋务运动,因为到了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地方实际已经半独立了。尤其是太平天国之后地方独立得更厉害,因此地方上也一定会偷偷的引进外国的武器和机器。

那么,假设这个笨蛋没有慈禧那样的能力,昏招百出,此后没几年清政府就完蛋了,那会是个什么局面?

到底怎么完蛋的其实无所谓了,无论是太平天国那样的农民军也好,袁世凯那样的地方大员也好,八国联军那样的外国入侵也好,这几种完蛋方法,最后都会造成地方割据的出现。因为在太平天国之后割据已成事实,洋务运动就会加剧地方的独立性。尤其是东南各省,尤其是湘军一系,一定会出现一些割据的省份。

那么,这里出现的历史最大的变数应该是:

既然清廷灭亡后,没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那么外国列强多半会干涉中国内政,扶植代理政府。

这是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八国联军的时候,外国侵略者几次讨论过在中国扶植殖民政府的事——就像在其他被他们征服的国家里做过的那样。最后,都是被 “清政府还有很强的统一性,还可以成为列强利益的代理人。如果换了其他的政府,很可能会导致中国四分五裂,无法维护列强利益” 的原因驳回了。

那么,在这个假设的时空里,中国已经四分五裂,列强就没有不扶植政府的可能了。

接下来更可怕的是,依照列强在真实历史里对殖民中国的各种讨论,以及他们之间激烈的斗争,他们对殖民政府的扶植,多半是瓜分型的——每个殖民者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利益的省份。

实际上在真实历史里,已经有这样的趋势了。列强在中国选择殖民地和口岸的时候,有一定的地域性。每个国家有自己钟爱的省份、地区。那么等到中国分裂已成事实的时候,这些殖民者直接就地派大军上岸、控制重要城市港口、扶植代理人就太方便了。

就像在真实的历史里,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背景一样。那些霸占各地的军阀为了在互相攻占中不落下风,也会主动去找帝国主义当靠山。

接下来,还会发生第二个和真实历史不同的地方。

在真实历史里,清廷灭亡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一批学习西方文明,立志于拯救中国的知识分子。典型的以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为代表。

这批学习了西方知识的读书人成了早期民国政府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很快建立了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政府——虽然国力上不能并肩,但是在国家意识上,在对外交流的方式上,已经接轨了。

但是,这批留学生都是甲午战争后才培养出来的。在假设的时空里,清廷灭亡太早,还来不及拥培养有西化思想的留学生。

那么,在外国扶植的政府里,居于管理者位置的,都是外国人,或者是由外国殖民者直接培养的中国知识分子。当然,他们之中最后也会出现反抗者——就像英国培养的甘地最后赶走了英国人。但是,等他们被培养好了,再觉醒,再站起来恐怕又要十几年的时间。在前面这十几年里,中国可能会一直陷入 “由外国人控制主要省份” 的,被外国人瓜分的境地。

那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看看同样被殖民的印度。英国人为了能以少数殖民者控制庞大的印度人口,干了很多挑拨离间的事。他们故意制造民族矛盾,故意把一些族群划分到国家之外,故意随便划分国境线,要的就是族群分裂、内斗不乱。

在真实的时空里,清亡之后的民国政府都是一些接受西方训练,又热爱中国的人组成。因此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提出 “五族共和”,提出“中华民族” 的概念,提出东北、新疆、西藏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样才把中国凝结成一个整体。

如果是已经分裂的中国,又被居心叵测的殖民者挑拨呢?

很有可能,殖民者会故意挑拨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对立,甚至在中国划分出一个个分裂的地区,让不同民族的人处于互相仇恨之中。

也许吧。

幸好这一切都没发生。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说慈禧是个好人。

也许对于清政府来说,慈禧是个力挽狂澜的救星。但是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慈禧的一切所作所为只想为了延续清廷的统治,她并不在乎平民百姓的幸福,不在乎中国是否能走向进步。哪怕上述一番推论成立,也不能说明她是一个好人。

我只是想说,中国的历史也许还有另一个可能。只因为慈禧上台这样一个概率不大的事情发生,才避免了这个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这能算是中国的幸运吧。

知乎用户 老五玩卦​ 发表

结局一模一样!开局注定结局! !

知乎用户 刘毅歏​ 发表

清朝的灭亡,源自于统治阶级更替,汉族地主阶级的崛起,和满清皇权衰落。

清廷灭亡的直接掘墓人是袁世凯。而袁世凯是李鸿章提拔上来的,他是汉族地主的代表。李鸿章当年跟着曾国藩发家的时候,还是太平天国起义之际。而那时候,慈禧还没有掌权。慈禧除掉 8 位顾命大臣是在 1861 年,当年 12 月才开始垂帘听政。而太平天国始于 1851 年,终于 1864 年。1861 年的时候,曾国藩率领的汉族地主武装已经很强大了,太平军已经走下坡了。

所以,没有慈禧,汉族地主阶级还是会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崛起。清朝的军权,还是会被汉族地主阶级分走。所以,清廷被汉族地主阶级消灭,是早晚的事。

当然,很多革命党其实也是地主阶层出来的。因为,当时也只有地主阶级(官僚也是地主阶级代表)才有钱读书,学习新思想。地主阶级后来又衍生出民族资产阶级。

总之,说到底,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汉族地主阶级崛起。

慈禧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女人,慈禧作为咸丰皇帝死后一个实际统治者,没有她的认可,洋务运动肯定开展不起来。慈禧虽然不是什么思想家,也提不出改革的思想,但洋务运动提出改革建议,她都同意。从此洋务运动在慈禧的推动下开展了,后来慈禧敢向世界各国宣战,她并没有考虑到清朝的这场改革只是一场不彻底的改革,只在 “器不如人” 改了,但体制及思想上却并没有改,特别是没有改到慈禧的权力。但无论慈禧生活如何奢侈,她毕竟是一个后宫女人,权力欲很强,并没有长远的战略。所以慈禧扮演的只是一个掌权者,就算没有慈禧也会有其他人,她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大清也终会灭亡。

知乎用户 之乎者也 发表

村里你家族占据所有土地,其他村民为你家族耕种,你觉得你家会产生一个把田地免费分给村民的人?即使有这个人,刚刚产生这个思想时,其他二大爷三大叔四大姨五大姑等一锤子就把这个代表人也干掉了,然后扶持一个乖乖收租的小子上台作为家族代表。

知乎用户 汀坷 tingke 发表

一个极端自私只看重自己利益的女人对一个政权所起的作用无疑只能是负面的

知乎用户 sunRise 发表

没慈禧是好事,清加速,走向宪政

知乎用户 9527 发表

大清已经很腐朽了、还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帝国。

假如慈禧让位给光绪帝进行改革,那么面临着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问题:殖民、贫富、毒品、官僚、军队涣散、人民思想。要进行改革就必须彻底改革、必须拥有一只强大的军队,但列强是不会允许有这样的军队。所以只能维持着腐败,改革是不行了要革命要有人民军队。

慈禧同理。

很遗憾他们没有决心没有能力进行革命。

纯属个人理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您说的可是那位抗清名将、中华民国建立的功勋大臣、革命党可靠的盟友及汉民族意识觉醒的伟大助推手——叶赫那拉同志?

知乎用户 大紫牡丹 发表

能更久些,慈禧只是靠着天赋玩玩权谋而已,与吕雉、武则天、刘娥相比少了政治天赋,清朝皇子都是六岁开始就早五点到玩五点的学习,一年休息五天,你可以说清朝的皇帝是庸君,但没有昏君。

即使最不着调的咸丰和同治也是勤政的。

知乎用户 哈哈 发表

个人还是很佩服她的,能把科举废了,这真是大喘气的手笔

知乎用户 前言岁语古今谈 发表

肯定灭亡的更快,慈禧一个女人能从满清这种男权发展的极致的朝代杀出一条血路垂帘听政个人能力强到爆表。咸丰去世的时候可是留下顾命八大臣,两宫皇太后(慈禧慈安),加上恭亲王奕訢共同辅助同治,就是怕主少国疑被后宫操纵权柄,慈禧把剩下 10 个人全干掉了,包括鬼子六都不是对手,说慈禧给满清续命 50 年都为过,慈禧一死袁世凯掌握大权,没几年清帝退位。

知乎用户 兰花花 发表

慈禧属于有能力有魄力的。

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时代。

也正是因为高度的中央集权,所以没人能动慈禧。

她比后面的隆裕太后不知道高出多少段位。

其实,好多事情都是隆裕太后时代发生的,奈何慈禧名头太大,都算她头上了。

知乎用户 宣大总兵李思明 发表

你清把江山社稷都交给了叶姐,那是因为果家不能毁在光绪这种小屁孩手里,没有我叶姐你清早就完蛋了。

知乎用户 雪球​ 发表

加速吧!估计没有她中国不是这大地方了,毕竟是如果

知乎用户 王子歇​ 发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慈禧无疑是祸国殃民的反动派,但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她绝对是满清的一等功臣,如果没有慈禧的政治手腕,大清早亡了。重用汉人权臣,扑灭各路农民起义;起义军覆灭以后马上搞均衡,扶持王爷打压汉人权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都是一时之人杰,莫不被慈禧玩弄于股掌之中。慈禧一倒,哪个摄政王都稳不住大清了,这个女人厉害

知乎用户 古村老槐 发表

历史没有假如!

知乎用户 Ray 发表

说实话可能更快灭亡,虽然慈禧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个个人至上,为自身利益出卖国家的老佛爷,但可以说晚清的改革是有其功劳的,二鸦以后咸丰帝吐血而亡,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败在洋人手里,倒是慈禧这时候已经有了洋人有先进之处的想法,后来的洋务运动也可以说是慈禧全力支持之下进行的,但是晚清中兴成也慈禧败也慈禧,当真到要变制度的时候慈禧变成了顽固派的靠山,毕竟深居宫中的老佛爷确实不太可能像严复,梁启超这样的人一样去看真实的西方,再加之两千多年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只能说晚清的格局,中兴也好衰落也好,慈禧功过各半,但倘若执政人都像道光帝,咸丰帝那样的话,可能连洋务都只能是幻想吧

知乎用户 小和尚 发表

我觉得,如果说,戊戌变法成功,中国可能会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知乎用户 木雁 发表

加速灭亡,崇祯上来几天就完蛋

知乎用户 想要逃离 发表

我觉得是维持的更久吧。没有慈禧,说不定日本的吉野号就是中国的了,可惜让李鸿章给慈禧弄弄那个啥船了。但是百日维新君主专政可能会持久一点,可能会对无产阶级有点影响。而且慈禧身为国家最高权力者,胸无点墨。曾国藩的评价

知乎用户 水石头 发表

我认为是加速灭亡。因为慈禧其实挺勇敢的,也挺有手段的。她在清朝那样一个时期站出来,试图挽救清王朝,不得不说,她做了一个许多男人不敢做的事。就好像一个家快败了,家里的男人都看不到未来,躲了起来,但是有个女人站出来挑大梁,好像许多中国女人那样,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认输。虽然慈禧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该灭亡的还是会灭亡,该消失的还是会消失,但,慈禧无疑为清朝多撑了最后一刻,让它晚些灭亡。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慈禧?

知乎用户 山高县​ 发表 她太明白自己的权力是怎么回事了,以至于她干不成什么事。 以最核心的满汉问题为例。 如果皇帝想卖八旗的话,徐徐削弱勋贵势力,慢慢搞一只可靠的新军,期间手腕足够的话,还是很可能做到的,毕竟君父这张牌足够大,满人也足够废 …

光绪皇帝容貌成谜,教科书里的大头照已删

说一说光绪皇帝的容貌问题。 在使用至2016年的旧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收有一张大头像,号称是光绪皇帝。如下图所示: 图:旧教材中的“光绪帝”照片 这张大头像流传极广。在中文网络上,几乎已成了光绪皇帝的“标准照”。不过,最新版 …

为什么中共国这么尊奉清朝?各种美化清朝?

品葱用户 红色江山代代传 提问于 12/22/2020 早些年我看香港台湾的电影和武侠小说,满清都是以反派形象出现的为多,满清早期都是各种天地会 红花会反清复明为主线,清朝酷吏酷刑还有众多的鹰犬 满清皇帝抓捕反清义士,黄飞鸿2中满清搜捕革命 …

「东南互保」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知乎用户 何楚之 发表 先说结论:东南互保意味着政治层面上自 1860 年以来的地方化倾向的成型,以及社会层面上士绅势力正式走上历史前台,是之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近代化历程的先声。 首先说政治层面上的地方化倾向成型。1860 年对于清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