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陈晚年怎么不见面?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当然,“邓陈”指的就是邓公和陈云。

昨天是陈云同志的逝世纪念日,他是在1995年的4月10号离开的,距今已经过去28年。

我昨天刷到这个信息,就想到一个问题。邓陈两位是仅有的横跨一二两代的领导人,有着长期共事的经历,曾携手推动历史的进程。他们都很长寿,都活到了1990年代。

那么,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候呢?

图为邓公与陈云在交谈。

01

要考证这类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翻阅领导人的生平年谱。

这个我就熟得很呐!

邓陈的年谱都已经出齐。这是最好的,因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对照。

我想当然地从后往前翻。可是,从90年代中一直翻到80年代末,才找到一条他们身处同一场合的记录。

那是在1989年的10月1日晚上,在天安门城楼举行庆祝建国40周年的联欢晚会,邓陈都有出席。

年谱显示,那天晚上有不少外宾也上了城楼。鲜少出席外事活动的陈云,和原苏中友协的副主席阿尔希波夫说了话;而邓公,则和另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亲王聊了天。

年谱上没提到邓陈两位,相互间有什么交流。

这会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吗?

如果仅从时空上说,在后来的时间,他们是完全有条件碰面的。

最合适的地方,就是上海。

在往期的文章《邓公为什么喜欢上海?》里提到过,晚年的小平爱到上海过春节,从1988年至1994年的春节,他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陈云也爱江浙沪。

上海的青浦就是他的家乡。他曾多年习惯在杭州休养。不知什么原因,从1990年的10月起,他将休养地点改到上海。每年“十一”前后,他就到沪过冬,一般在来年的四五月间才返回北京。

两位元老春节都在沪,那么上海的负责同志过年就比较繁忙了。

以1993年春节为例,当年1月20日,上海的吴同志和黄同志专程前往住地,向陈云拜年;1月22日,他们又陪邓公度过了除夕。

这是1994年春节的新闻报道,我没找到93年的。

这些都是年谱上提到的。

不过,两套年谱确实都没提到,两位老人在这期间见过面。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定,邓陈两位在进入1990年代后,就没有再见过面了。

这或多或少算个遗憾。

02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像有的海外学者认为的,他们两位有分歧、合不来呢?

如果从个性上说,小平和陈云确实很不一样:前者敢作敢为、干脆利索;后者深思熟虑、严谨稳重。

可是你要说他们合不来,这不是事实。

有一个事情就很说明问题。邓公这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话就不多,更鲜少开人玩笑。可他至少开过陈云两次玩笑。

一次是在年轻时。1938年,陈云与于若木结婚。他们的缘分,是因为陈云劳累工作导致常流鼻血,组织就派若木同志来做看护工作,两人因此产生感情。小平从前线回来闻得喜讯,便借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合的典故,赋打油诗一首:

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

另一次是在四十年后。陈云开会总习惯提着一个塑料文件袋。有一天,他在走廊上碰到了小平。小平打趣他:老兄,你出门总是不忘带上你这个能买菜的袋子。陈云颇为得意地说:

我这个袋子既能装菜,也能装米。

众所周知,陈云擅长理财。他说的这个“米”,不知是不是有点今天网上说的“钱”的意思。

建国初期,两人在聊天。

在不了解陈云历史的时候会令人感觉到,这位元老不显山、不露水,常年在养病,为什么会有这么崇高的威望呢?

包括小平也是相当倚重他的,很多事情都要主动征求他的意见。

譬如,在1979年的6月,小平收到“荣老板”荣毅仁的一封信。信中提出,不应给合资企业设置外国投资不超过49%的限制。小平阅过后,又专门将信送给陈云看。要说陈云还是更熟悉经济工作,当即就批示:

我同意荣毅仁的意见,只要外资愿意来中国,我们总有办法对付。

这样的案例我还看到一个。

也是在1970年代末,东南亚某国气焰嚣张,邓公考虑要自卫反击。要知道,他在军事和外交上的经验很丰富了,可拍板之前他依然专门请陈云“从多方面考虑利弊得失”。

对一位主帅来说,帐中有位深谋远虑的高人,在决策前能问上一句,是难能可贵的事。

03

邓陈之间也不是没有分歧。

举个例子,他们对待外国借款的态度。

1978年,小平听取了谷牧同志出访欧洲国家的汇报后,感到国内外的差距巨大,或许是产生了紧迫感,就说:

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

陈云有他的一套经济学。他认为,“对外债要分析,真正的自由外汇很少;现在国际市场是买方市场,只要国际关系不出大变化,这个有利条件不会失掉”。因此,不用过分着急。

小平一贯号称“钢铁公司”的,这里竟然让了一步。他后来说:陈云同志的意见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研究,我赞成这个意见。

他们之间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分歧,是关于经济特区的。

邓小平1984年在深圳。

陈云支持最早的深圳等四个地方试办经济特区,但也特别提到“像江苏这样的省不能搞特区”,原因是“江浙一带历史上是投机活动有名的地区,坏分子的活动都熟门熟路”。

相反,小平在办特区的问题上比较积极。在进入90年代之后,他还特别懊悔地说:“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

不过,后来陈云靠拢了小平的观点。

1992年4月,当上海的同志看望他时,他主动提到:“不是有新闻记者向你打听陈云对开发、开放浦东的态度吗?我非常赞成开发、开放浦东。”

那天,他还赠送给他们自己亲笔书写的条幅:

_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_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赞许。

可以看出,邓陈的分歧其实不是要不要改革开放,他们都不想走回头路,只是邓公总希望步子大一点;陈云就希望能走得更稳一点。

傅高义教授认为,他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成功。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吧:一辆车既要有油门,也要有刹车。

04

通过上面的这些史实,你也可以发现,邓陈有他们沟通的模式。

他们要么通过书面,要么通过中间人。这些中间人有好几位,薄老就是其中之一。比如,他纪念陈云的文章里证实,“我还担负一些他与小平同志思想联络的工作”。

对,叫“思想联络”。

邓陈不常见面,我觉得有一个很具体的原因:两位老人都有些耳背,据考证,他们都是右耳听力不好。

这怎么聊天?

当他们真的需要见面时,那就是要议大事了。

譬如在1986年10月30日,叶剑英元帅追悼会的第二天,邓、陈、李,相聚在陈云住所,关起门来有过一次长谈。那时,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老革命家,都已年过(近)八旬,这就涉及到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了。

那次谈话的留影。

这次长谈在邓陈的年谱中,都有记载,只是着墨不多。另据陈云警卫员赵天录回忆,谈话途中他被电铃召唤,刚打开门,便见三位老人都高声冲他说:

烟,拿烟。

三位老人里,只有邓公抽烟。那次谈完后,警卫员注意到烟灰缸里留下了六个烟头。

可以想见,这是一次非常沉浸式谈话。在这次谈话中,三位老人商定了“退下来”的计划。

这样的谈话后来还有一次。那是1989年的5月20日,是陈云来到邓公的住所。这次参加的人要多一些。在这次会上,确立了“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后来,我看到陈云的秘书朱佳木,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在邓陈的合力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比较好地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新老交替制度化的问题,使党保持了生机与活力。

05

那么,当历史的进程来到1990年代,接班人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邓陈不止一次称赞新一代干得好。

他们还需要见面谈什么重大事项呢?他们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根据邓年谱记载,1993年,89岁的邓小平对孙辈说了一句话:

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

陈云倒没说这句话,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邓陈是一体的。

《陈云全传》的作者曾写道:邓小平和陈云共同书写的传奇,使他们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邓陈”成为“朱毛” “毛周”之后又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

他们已经交卷了。

参考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与陈云的合作岁月,百年潮2020年

晚年陈云与邓小平,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

改革开放初期的陈云与邓小平,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陈云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领袖元帅与战友,人民出版社

关注这个传达室

并且设为“星标”

或****点击文章末尾的“在看”

才容易收到我的消息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小谈天门山事件:我们不配穿长衫

2023年04月09日 在文档前沉默良久,不知道如何着笔。“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让春雨 挑动着呆钝的根。”艾略特说“四月最残忍”,残忍的是天门山玻璃栈道的悬崖下三个年轻的男孩的尸体和医院里也许在太平间叫王 …

贫穷加孤独,致命的配方

收录于合集 #众生相 2个 文|西坡 四个农村青年,赴张家界天门山跳崖自杀。跳崖之前,他们服了毒药,并写下简短的遗言:本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本人是自杀,与其他人无关。 这一决绝的举动,激起巨大的悲哀与同情。人们普遍关注他们的贫穷,但 …

靠抠门落户北京的年轻夫妻

" 紧缩时代的年轻人不可避免走向消费降级。省钱不仅是风潮,更是一种乐趣。 在北京通州,林华李朵夫妇过着极简的生活,他们拒绝一切基本生存需求外的消费。通过极度抠门的生活方式,夫妻俩完成了一场阶层跃迁,并成功落户北京。 “抠” …

lilaoshizuikeai|评鬼山哥和他所代表的 00 后

在我看来,鬼山哥身上有着一个当下年轻人很典型的朴素价值观。坦白说,这一代 00 后是真正吃着共和国的经济红利长大的一代人,在他们的学生时代是没有任何压力的,所以他们当然爱国,因为他们享受,并且他们接受的也是东升西降亡我之心不死的叙事。但是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