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维为教授的演讲《中国人请自信一点》各位有什么看法?
知乎用户 Ccc Ddd 发表 吊诡的是,恰恰是因为中国还有些人不自信,才说明我们正是处于上升期,而且空间还挺大的。 首先现在的中国并不是最不自信的时期。上世纪初大概是最不自信的阶段。后来解放了,我们又变得过份自信了,经过苏东波和改革开放, …
这一问题需要纵览历史,滤清英国从中世纪开始崛起的全过程和 19 世纪开始的衰败过程。深入到历史的细节中,把握其变化的线索。
作为近代以来对世界具有显著影响的国家,英国的崛起历程值得注意,对于英国的研究已经有丰富的成果,笔者在此进行一定的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来总结。
下面,我们就来对英国崛起的时间轴线追根溯源,滤清英国从中世纪到近代到底发生了什么,19 世纪的英国相比 18 世纪又有哪些变化。
英国的崛起始于 12-13 世纪的金雀花王朝,在这两个世纪里面,英国完成了从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这背后是数不清的农奴 - 领主 - 城市的多重博弈,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基层的农奴开始解放,城市开始扩张,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新兴的小领主开始借助英国的对外战争和海外贸易(早期英国的海洋贸易是兵 - 商 - 匪一体的)逐步崛起,并且和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联合(这在欧洲其他国家并没有发生,因为金雀花王朝的中央集权建构的更为有效)。在 13 世纪末期,英国的议会开始接纳商人,市民和小领主阶层,从而形成了比欧洲大陆更有代表性的博弈结构。同时,英国的农业也在发展,13 世纪末也迎来了大丰收。
14-15 世纪则同样是战争和变革的年代。这两百年里,英国的农业继续进步,并出现了乡村的 “约曼农” 阶层,这一阶层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基层的农奴解放后,有眼光有目标的农民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则是部分小领主和骑士转型经营土地后成长起来的。
这一阶层是 “农业资本家” 的雏形,他们普遍拥抱技术进步,并且也会参与乡村法庭的诉讼,联合其他博弈能力较弱的农民,和腐朽没落,只会收租的封建地主来回周旋博弈,争取权益。
可以说,英国的 “约曼农” 是全世界最早开始实行 “斗地主” 的群体。而且在斗争之后,还会在争取过来的土地上,进行技术改良和商业化种植。约曼农和城市的市民商人进行互动,借助城市的商业力量来拓宽销售渠道,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国外动态,交流新技术成果,尤其是机械和冶金技术。
可以说,英国乡村的工商业转型,与约曼农阶层的发展壮大,是紧密相关的。
有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种植,那么英国人的粮食怎么保证?
笔者的看法是,英国的粮食状况也不是一直平稳,但较强的国家执行能力,和较高社会参与度的博弈结构,使得英国在保障粮食供应上,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大波动,从而比欧陆其他地区更加平稳地渡过危机。(当然,饥荒在中世纪的英国并没有完全消失)
在城市方面,14-15 世纪英国的城市继续发展,并且借助英法百年战争里的掠夺扩张成果和北海商路的开辟,城市对外沟通的渠道增多,财富迅速增长。为了进行有效的协作,城市开始建立各种行会和社团组织。需要说明的是,当今的一些观点认为行会纯粹是 “阻碍经济发展”,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毕竟行会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组织单元,能提供一些基础的保障,在其创建之初还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
16-17 世纪,则是英国经济迅速成长转型的两百年。
经历了中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考验,英国的国家体制开始真正成熟起来。**从北欧到尼德兰,再到法兰西和汉萨同盟,**英国和各路强手不断交锋,有输有赢。
不断交锋的历程让它开始逐渐适应 “无政府国际社会下的多主体博弈”,战略手段日益纯熟,眼界日益开阔,对欧陆的了解日益加深,社会运行日益流畅平稳,从尼德兰和意大利引入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与金融手段。
与此同时,乡村的约曼农阶层,城市的市民阶层,商人群体,律师群体,都铎王朝的公务员群体,海外开拓的军 - 商群体,真正壮大起来,也适应了从国内到国外的纵横捭阖,互相联合,各群体开始互相利用各自的资源,一起完成特定的目标,从国内市场的挖掘,到海外市场的开拓,再到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在动态的两百年里,英国的普通人反而获得了很多的机会,可以去参加海军,可以去经商致富,可以去务农改进技术,可以去大学研究学问。
而这些行为最终都是产生了实际效果的。
在波涛万里的大洋上,英国的海军和海商从西班牙和葡萄牙嘴里虎口夺食,从加勒比到东非,再到斯里兰卡和东印度,一个据点一个据点地厮杀,一个小岛一个小岛的争抢,一种原料一种原料地争夺。
在北美荒凉寒冷的土地里,英国的移民艰难地建设农场,开辟林地,办工厂。在狡猾凶残,凌厉狠辣的英国人看来,当初的欧洲就是彻底的丛林社会,如今他们要把在欧洲学到的东西,变本加厉地施加到从冰岛到北美再到印度的地区,进而获得超额的利益。(当然,笔者坚决谴责这一行为,但印度的野心同样值得警惕)
在国内的乡村和小城镇,英国开启了第一轮 “工业化”,现在的史家称其为 “原工业化”。由于城市的行会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新的工业越来越难以在城市立足,此时,乡村的约曼农和商人敏锐地发现了机会,看到了工业的前景,于是在乡村和小城镇,建设了大批从尼德兰和意大利引进的先进产业,包括玻璃,纺织,机械,水利,金属冶炼等产业。这一波工业化,使得英国的工商业真正在乡村和小城镇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为后来真正的工业革命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包括融资条件,技术培训,配套供应链,与市场对应的法律体系,以及最重要的,适合于工业时代的文化和博弈经验。
根据最新的经济史研究,英国的农业效率在 16 世纪就已经位居欧洲前列。英国的人均财富也在 15-16 世纪开始赶超我国以及欧陆地区。**在 17 世纪,英国的人均财富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
经过了 17 世纪的国内动荡和洗礼,英国最终形成了能征善战,纵横捭阖,积极扩张的新生力量,并配合以荷兰的国债股票运作经验,锻造出了讲求实用,执行高效,进步飞快的国家体制。
而 18 世纪,则是英国结合了前面几百年国际博弈经验和国内建设经验,大踏步登顶的一百年。
在国债金融体制的运作下,英国在 18 世纪发行的国债和税收,比 17 世纪相比,增加了十几倍,但英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却能不断上升,经济却能越来越繁荣,同时在国际上能够战胜法国,吞食印度,在科技上能搞出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是为何?
1688 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崛起和增强经济实力打开了新局面。此时为保障和扩张胜利的果实,国家安全成为英国政府最为关心的事务,这一时期欧洲政治军事格局频繁变化,欧洲大陆任何的军事变化都刺激着英国国内政治的神经。无论是英国被动的参与军事斡旋,还是主动出击,这种军事竞争释放出的信号,对联合王国政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加强了其应对外部竞争的反应和凝聚力。
从 1688 年到 1815 年间,英国参与了欧洲主要国家之间以及欧亚之间和在北美洲的重要军事战争,并一直频繁的参与到欧洲军事竞争中,这种参与军事竞争的频度从权力分配的机制上看,改变了国家内部权力的分布:国家强化国内统治、政府集中权力,其直接果就是统一国内市场,这一结果为英国现代经济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首先是 17 至 18 世纪国家信贷金融体制和相应机构的逐步建立,其次是英国议会制下的财税体制的完善,这些举措一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收入,满足了战争支出需要;另一方面新的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阶级作为新鲜血液打破了固有的束缚社会进步的权力格局。
**每一笔国债和税收的去向,都要用到刀刃上,有实际效果,有切实收益。**投去打仗就必须打造好武器和战舰,投去科技就必须要有效率的提升,投去民生就必须要有道路桥梁运河的修建,投去贸易就必须把荷兰人在西印度的种植园产业全部抢到手,投去商业就必须要把法国人葡萄牙人从印度市场上挤出去,投去殖民就必须把孟加拉的沃土膏腴控制到位。
因此,在 17-18 世纪,英国的普通人上升机会是很多的,而且不同于宋朝式的 “科举”,英国的上升更多体现为国际上的开拓和对外财富的争夺。
自 1688 年到 1815 年间,在长期的欧洲军事竞争机制之下,英国国内政治经济结构达到一种均衡,国家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给社会提供了安全保护,同时外部军事竞争的刺激使得国内制度不断得到优化,如公共财政制度、财产保护制度等等,这些变革有效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到 1750-1760 年代,外部效应下产生的良好制度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技术飞速进步并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的兴盛。这一切都有赖于英国独一无二的社会环境,而这种环境是在长期军事竞争下不断改良塑造下形成的。此时,在保持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基础上,英国无论是在社会组织及治理结构上,还是在能够动员的军事、交通和传播技术上,都呈现出良好运转的态势,国内经济实力与政治军事实力形成了有效的互动。而这一互动,也最终使英国普通人受益。民生得以改善,经济状况得以变好,人均寿命和营养得以提高,生活环境得以更加舒适。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知乎回答,英国是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为什么衰落?)
因此,有观点认为,“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弱小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工业革命发生前的英国,既不弱,也不小,而是击败法国,压服荷兰,征服印度,开拓美洲,控制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黄金航道,国内科学团体遍布,技术氛围良好,法律令行禁止,殖民者狡猾敏锐,普通人跃跃欲试的状况。
而工业革命,则使得英国从 “第一强国” 跻身为“超级大国”。
18 世纪以来的乡村工业化和技术创新,以及融资渠道的扩展,反而使得英国工人和普通人处在很不错的生活环境里。甚至一些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原本就是乡村工业的技工,他们得以在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里筹集资本,改良技术,创办自己的企业。此时英国的工厂,对于工人的压榨和剥削还没有到很厉害的程度,反而使工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至少不会出现 19 世纪那种普遍的童工和某些工业城镇平均寿命仅有 20 多岁的惨烈状况。
并且,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伴随发生的,是同步进行的农业革命。在中世纪的英格兰,1050 万英亩的土地每年产出 4950 万蒲式耳的麦子; 到了 1800 年,1150 万英亩的土地能产出 14000 万蒲式耳。粮食供应改善的结果是 18 世纪英格兰人口从 521 万增长到了 867 万,增加了 80%。
(注:以下内容来自《欧罗巴一千年》,伊恩 · 莫蒂默著)
正如那些 16 世纪的开拓者和 17 世纪的自然哲学家,这些农业改革者也与他人分享他们的发现。 的确,他们颇为自负。为什么他们会说出自己的商业秘密? 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把自己视为科学家; 其中还有几个被选为伦敦皇家协会的成员。
我们可以肯定,他们中的一些人做生意赚了钱,买了乡间别墅,更加致力于改善农耕方法,以便能够轻松地在乡绅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位农业改革者,从商人转为地主的约翰 · 莫蒂默,他在埃塞克斯买下地产,并决计改良土地。1705 年 12 月他当选为皇家协会会员,比汤曾德还早五个月。
莫蒂默的两卷本著作《畜牧业的完整艺术或管理和改良土地之方法》(The Whole Art of Husbandry of Way of Managing and Improving Land) 出版于 1707 年,到 1716 年已出到了第四版。在改善农业的大量 观察中,他提到用冬季作物芜菁喂牛的诸多好处,其中也提到翘摇对土壤的好处以及混合畜牧的高效等。他推荐土豆,说它们容易生长,特别是为了养猪应提高土豆产量。他详细介绍了各地用粪便、翘摇和黑麦草改善土壤的最好办法。正是像莫蒂默这样用系统科学方法思考的地主推动了农业革命。他们把个人的重要发现告诉许多其他的地主和少数农民。
给改革者加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把企业经营的理念引入农业。迄今为止,土地带来的收入一直是稳定的,你不能指望从中获得巨额财富; 经营土地更是一种巩固从别处赚来的钱的方式。现在,改革中的地主们想提高来自土地的收入,而且愿意为此投资。
想想英格兰东南部低洼的罗姆尼沼泽,他们对此倾注了全力。多少个世纪以来除了滋生蚊子,它们几乎毫无用处,而且当地人因此深受疟疾之苦。**现在,这个地区的地主开始把原来潮湿恐怖的死亡陷阱变为英格兰最富饶的草场。**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让当地人免受疟疾的威胁,而因有利可图。增产的希望诱使其他地主尝试 “芜菁汤曾德” 的诺福克轮耕方法。有了这种方法,再没有必要像以前那样通过休耕来恢复耗损的地力。翘摇为土地增加了硝酸盐,而且还是很好的黄牛饲料; 芜菁同样可以在整个冬季用作饲料。
另外,18 世纪的英国国内交通,也有了根本上的改观。
在 1700 年,好的路段非常少。如果目的地是一个偏远乡村,如莫顿那样闭塞,冬天的沼泽地、巨石散落的路段会严重地阻碍行进速度,信使一天可能只能走 20 英里。
1750 年,在英格兰大约有 150 个收费公路基金信托机构,为到达东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个世纪的中叶,人们修路的热情突然膨胀起来。各处公路都对轮式交通工具开放。
从 1750 到 1800 年间,成立了超过 550 家的新信托机构。通过收费公路法案,一条从埃克塞特到莫顿汉普斯特德的新路被建造出来。不久,轮式交通工具第一次驶入了这个镇子。十年之后又修了一条穿过达特穆尔的路。1799 年,莫顿白鹿客栈发布了出租马车的广告,旅行者们可以随时踏上快乐的沼泽之旅。 自 16 世纪以来在英格兰就有邮政系统,但它仅仅覆盖四条线路:从伦敦分别到爱尔兰、普利茅斯、丹佛和爱丁堡。
1696 年又增加了一条贯穿全国的线路,从埃克塞特到布里斯托尔的邮政服务 因之建立; 随后在 1735 年建立了从兰开夏郡到西南部的邮政服务,以及 1740 年从布里斯托尔到索尔兹伯里的邮政服务。以伦敦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连接起来,意味着信件不必再经由首都,因此传递的速度更快了。
在 16 世纪,从普利茅斯到伦敦,215 英里的行程要花费一周的时间。在 19 世纪早期,彼此竞争的马车公司在地方报纸上做广告说他们能在 32 小时内把你送达目的地。
在英格兰,工程师詹姆斯 · 布林德利 (James Brindley) 监督布里奇沃特 (Bridgewater) 运河的建造,该运河在 1761 年开始运营。布里奇沃特公爵受米迪运河的启发,认识到用水路把他的煤炭从沃斯利 (Wolseley) 运到曼彻斯特将获利巨大,因此委托他人修建了布里奇沃特运河。这个工程的成功是英国在其后 50 年内再修建 4000 英里运河的催化剂。
而当时的清朝,由于满清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疯狂压榨剥削,普通人的生活状况跌到低谷。
笔者以马嘎尔尼使团的观察为例,说明其严重性。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这个外表繁荣富庶的处于盛世中的大国难以想象的贫穷。 更令他们惊讶的是随处可见的弃婴。 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
「极端的贫穷,无助的困苦,连年不断的饥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悲惨景象,恐怕更有可能影响到那些感情脆弱的人,并导致这一为习俗所鼓励,又不为法律所禁止的惨无人道的罪行。」
斯当东说,他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 「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在其他国家里,富有者和赤贫之间,还有着许多不同等级的中等人家。」
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可以说至少在 18 世纪,清朝的平均生活水平和英国的差距,可能比民国和同时期美国的差距还要大。
至此,伴随着战胜拿破仑和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终于达到其历史的巅峰。
然而,事情并没有终结。到 19 世纪后半期,英国国内的境况反而开始恶化。 在 1815 年之后的数十年间,欧洲大环境相对和平,军事竞争被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工业革命带来财富的巨大增长,到 1860 年英国在世界制造业生产中的份额上升到了 19.9%,它生产了全世界 53% 的铁、50% 的煤和褐煤,具有相当于全世界现代工业能力 40%-60% 的潜力,这些使得英国拥有了无可匹敌的地位。
但是英国日益增长的工业力量,由于缺乏外部军事竞争的压力,并没有像 1815 年以前那样升级军事装备和人力。同时重商主义被抛弃,自由放任兴起,政府被要求降低开支,减少国家对经济和个人的控制,包括国家和军队都要被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在国家权力缩减的情况下,国内各利益集团对利益的争夺开始日益明显。
新兴小资产阶级是推动工业化的新力量,掌握了大量的私有和家庭企业,控制着巨大的商业贸易利益,旧贵族和大地产、金融资产阶级控制着大量的资本和土地,并通过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在海外进行掠夺和扩张。欧洲军事竞争缓和对英国的影响突出地体现在 1815 年到 1885 年间,英国为战争做的动员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少得多,其军队规模从兵员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
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这个相对和平时期英国参加的仅有的一次欧洲军事活动,在这场战争中,参战的士兵普遍是老兵,陆军中后勤医疗工作原始而无能,没有可以抽调的后备力量,低效率的行政管理,这些都使英国政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政治上,掌权的旧贵族和大资产阶级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寻租,形成了各个利益集团,政治权力趋于分散——维多利亚时代的大量对外政策都是不清醒的,是在迫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做出的,从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导思想,政策的制定都是飘忽不定的。
作为社会动员的工具,长期的军事竞争机制被削弱,个人、团体、组织和政府在长期强烈威胁感知下形成的合作机制以及凝聚力也随之分散,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上的自由化、政治干预最小化,最终导致政府资本动员和政治动员效应的不足。
在无外部军事竞争机制作用后,英国国内由紧张走向松弛,凝聚力涣散,最终导致利益集团乘机膨胀,从而打破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均衡,国家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遭到了破坏,国家力量进而削弱。
这种改变,经过社会的重重传导,最终体现就是,英国工人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但工资也很难增长,而且预期寿命反而大大降低,英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而此时取代英国工业的,是德国和美国。
美国也曾面临英国遇到的工业和发展问题,在劳资关系上矛盾重重,但此时的美国,出现了以凯里为代表的 “美国学派”,该学派主张大力投资新技术,同时加大对美国国内资源的利用,分给工人更多的工资和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联合沟通,交换资源来解决困局。因此,美国在 1865 年内战结束以后,开始了腾飞的历程。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贾根良《美国学派与美国 19 世纪内需主导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充满前景的空间,自然吸引了大量的英国工人,摆脱沉闷乏味的英国工厂,来到美国创业。
德国的李斯特,本身就曾深度参与美国学派的讨论,深受启发,回到德国以后,结合德国和欧洲的政治史,经济史,创建了德国历史学派,也提出了独到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的理论。
由此,德美两国,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创意上,还是商业模式,还是政府投资和国民信心上,都逐渐超越了英国。
(注:本文以上内容和观点,主要来自于侯建新老师,英国作家学者麦克法兰,伊恩 · 莫蒂默等,以及笔者自己的思考总结)
真的有自信啊。
大英当年横行四海,殖民地遍布天下,日不落帝国。
现在中国别说殖民地的,对外驻军有几个?别说对外驻军了,人家都压倒家门口来了,公开喊话要晚冷战,本国国土还在分裂状态,都敢觉得自己是大英了?
大英当年横行世界,盎撒是世界一等人。
你觉得自己是大英,小黄人在世界是几等人啊?心理没数啊?
别说当年的大英了,就今天的小英,霸着毛里求斯的查戈斯群岛不还,国际法院都勒令归还了,就是不还,毛里求斯能咋地?
从 1840 年被人抽嘴巴,抽了一百年,从 1949 年到今天,这才缓过来几年,就因为几十年没被抽,就觉得自己是国际赵老爷了。
逗。
巧了,正好最近在看《福尔摩斯的餐桌:19 世纪英国的饮食与生活》。里面引用了不少当时关于英国各阶层家庭的调查统计,正好可以让我们一窥 “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 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水平与大英帝国的关系:
先说结论:19 世纪的英国,即使是贫困工人家庭,至少也能在饮食上达到 “每天有肉,面包管够” 的温饱水平。而这种生活水平的获得,与英国强大的工业与军事实力、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占领密切相关。
一、“1840 年左右伦敦典型的半技术工(semi-skilled)一家五口”,其收入是每周 15 先令,一周总支出如下:面包:4 磅的面包,5 个(共约 18 斤),3 先令 6.5 便士(1 先令 = 12 便士)。肉:5 磅肉(约 4.5 斤),2 先令 1 便士。波特啤酒(一种英国工人爱喝的深色啤酒):7 品脱(约 4.1 升),1 先令 2 便士。马铃薯:40 磅(约 36 斤),1 先令 4 便士。红茶和砂糖:红茶 3 盎司(85 克),砂糖 1 磅(453 克),合计 1 先令 6 便士。黄油:1 磅(453 克),9 便士。肥皂和蜡烛:各半磅,合计 6.5 便士。房租:2 先令 6 便士(原注:该金额只能租到 1 间房,最多 2 间房)。煤炭:4 英石(51 斤),9.5 便士。教育费:4 便士。杂费:5.5 便士。
二、1899 年一家七口(一对夫妇和五个孩子),收入为 20 先令 6 便士。这家是《贫穷:对城市生活的研究》所统计家庭中生活水平最差的,其他调查家庭皆能维持一天 4 餐(含下午茶),这家则只能一天 3 餐(无晚餐)。其 1899 年 6 月 24 日至 30 日菜单如下:
早餐 | 正餐 | 下午茶 | |
---|---|---|---|
周五 | 褐色面包和白面包,黄油,茶 | 鱼、面包、茶 | 面包、黄油、洋葱、茶 |
周六 | 培根、面包、茶 | 鸡蛋、面包、黄油 | 面包、烤油脂、洋葱、茶 |
周日 | 培根、面包、茶 | 土豆派、土豆、卷心菜 | 面包、黄油、醋栗蛋糕、茶 |
周一 | 粥、面包、黄油、茶 | 土豆派 | 面包、黄油、醋栗蛋糕、茶 |
周二 | 褐色面包和白面包,黄油,茶 | 肉、面包、茶 | 面包、黄油、烤油脂、茶 |
周三 | 褐色面包和白面包,黄油,茶 | 培根、面包、茶 | 面包、黄油、烤油脂、茶 |
周四 | 粥、面包、黄油、茶 | 培根、面包、面包布丁、茶 | 面包、黄油、生菜、茶 |
三、综上所引,19 世纪的英国,即使是贫困工人家庭也能在饮食上至少达到 “每天有肉,面包管够” 的温饱水平。但事实上,当时的英国农业早已不断萎缩,1899 年时的小麦种植面积从 400 万英亩降到 200 万英亩。英国之所以能有充沛且廉价的食物供应,主要依赖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和其他国家生产。书中引了当时《伦敦杂志》中的一篇评论《如果切断海外粮食供给,英国能维持多久》指出,当时英国 80% 的面包、70% 的黄油、66% 的鸡蛋、54% 的奶酪、42% 的肉、11% 的土豆,以及所有的茶、砂糖、咖啡、可可等均依赖进口。书中计算得出,当时英国 1 便士可以购买的食物热量,从 1840 年时的 416 千卡提升到 1901 年时的 626 千卡,这靠的就是海外农产品的涌入以及英国货币汇率坚挺。本土自给率高的土豆,1 便士可购买热量从 1840 年时的 818 千克降至 461 千克。而本土自给率低的面粉,1 便士可购买热量则从 571 千卡猛增至 1442 千卡。
当时英国军力强盛对食品供应保障,最突出的例证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英国的对手,德、奥在战后迅速实行了食品配给制,而英国则继续敞开供应 3 年后才开始配给部分食品,主要是每个成年人每周可配给 16 盎司(448 克)肉、4 盎司(112 克)黄油、8 盎司(224 克)砂糖,其余面包、牛奶、鱼、鸡蛋、奶酪、水果、红茶、可可、咖啡等均无限制。相比之下,德国每人每周配给 7 盎司肉、1.05 盎司黄油、8 盎司砂糖,此外面包(3 磅多)、牛奶(1.5 品脱)、鸡蛋(0.25 个)、奶酪(1.09 盎司)等均要配给,茶和咖啡只能供应代用品且有限额,水果、可可等更是市场无售。
英国人民是全球最勤奋的民族,儿童的尸骨垒成了日不落帝国
西班牙吃苦,只是水手吃苦了,英国,是整个英国人民吃苦,被残酷剥削锻造了英国人 400 年海洋霸权。
论勤奋,没有民族能有英国人勤奋,8 岁开始做童工,没日没夜的干活。
锻造英国这个最老牌帝国的强盛,和民主自由没有一分钱关系,比的就是谁的心更黑。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996,不存在的,一天干 15-18 个小时,吃饭的时间都不给. 工人每天在闷热、潮湿、毫无安全设施的车间里操作着轰隆的机器,飞扬的纤维不间断的飞入工人们的肺部,3 年以上,工人们必得肺病,不仅仅如此,工作稍微慢一点,就会受到监工的毒打……
在英国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加上各种工业技术革命的加持,英国的纺织品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永远供不应求,有多少卖多少。
但是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傻子才给资本家干活。
结果,英国直接用圈地运动直接把全国农民的土地全部抢走了,然后又发布法令,不许流浪,不许乞讨,其实就是告诉失去土地的农民:去工厂给我打工,不去也得去,否则弄死你。
在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后,英国资本家很快发现了新的秘密,因为在机器生产的帮助下,小朋友的效率并不逊色于成人,一个 12 岁的孩子照料两架蒸汽织机,织出 3.5 匹织物,可在同一时间内,一个熟练工人用飞梭织,只织出一匹。
同时,小朋友对比成人温顺,更容易进行管理。
关键是,小朋友的工资是成年人的 1/6 至 1/3,有时仅仅给食宿就算报酬。
也就是说,雇佣小朋友,生产效率几乎没有变化,但成本直接下降了 6 倍,英国老板哈哈大笑:我们最喜欢小朋友。
很快,童工的雇佣数量直线上升,根据 1788 年英国工业报告,142 个纱厂使用 8-12 童工 2.5 万人,女工 3.1 万人,男工只有 2.6 万人。儿童占了工人数量的 30% 以上!
童工们常常每天工作 14-18 小时,仅有 40 分钟吃饭时间,还得用 20 分钟擦机器。手指轧断,四肢被辗碎,事故层出不穷。繁重的劳动,使童工身体发育畸形,智力荒废…….
很快,劣币驱逐良币,工厂如果不雇佣童工,就不会有成本优势。谁敢不黑心?
不黑心就直接破产,因为同样的成本,人家可以雇佣你 6 倍以上的劳动力。
最高峰时,在曼彻斯特的一些工厂,小朋友占到了工人比例的 50% 以上,结果,成年工人没人要了,社会动荡不断加剧,最终,不得以,1833 年,英国议会立法对童工进行了限制。
是不允许雇佣童工吗,才不是,是 8-13 岁的童工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 48 小时,英国的小朋友们斗争了近 200 年,才赢得了 9 小时工作制的权力!
不是英国议会爱惜小朋友才限制劳动时间,是所有的英国工厂全部都去雇佣儿童去了,在这样下去,成人只好全部去闹革命去了!
非常遗憾,以上可不是童话故事,所有的英国官方文件和数据都可以查到……
看完这些,是不是价值观彻底动摇了,原来英国人民才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从 8 岁开始…..
可惜,资本家的道德,永远是没有下限的,童工法案长期得不到执行,英国的童工在狄更斯的小说里有较为真实的描绘,凄惨程度远剩余民国时期夏衍写的「包身工」。除了纺织业,英国的童工还有几个重要的使用领域。
一是煤矿。煤矿下面空间狭小,使用童工比使用成年人更方便。
二是造船厂。一条大船在制造时,船上很多空间也很狭小,比方说焊接工作,童工也就受到造船主的欢迎。
儿童矿工的遭遇更为凄惨。
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迅速,国内对煤炭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英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煤矿。
很快,煤矿开始流行雇佣 8 岁左右的童工。
地下巷道越挖越深、越窄,需要非常瘦小的身材才能进入;所以,很多儿童和妇女来到了煤矿。他们的工作就是在黑暗中挖煤,然后把煤运出去。
英国的小朋友们用绳子、皮带和马具拴着,就像狗拉着童车一样,他们黑色的身体浸透了湿气,大部分人赤身裸体,四肢着地爬行,身后拖着沉重的负载。
童工的平均年龄为 8-10 岁左右,每天的报酬就是几块面包;煤矿几乎没有对工人的安全措施,瓦斯爆炸、渗水、巷道坍塌…… 任何一次事故都能把井下的人全部砸死。
1844 年,英国威尔士南部的一座煤矿位于河口地下 60 米处。有一天,海浪汹涌,压塌了巷道,井下完全被海水灌满。当时正在工作的 40 名工人无一幸免,其中包括 32 名童工;
1835 年 6 月,纽卡斯尔附近的一个煤矿突然发生大瓦斯爆炸,101 名矿工在井下丧生,其中包括 75 名童工;
1838 年,英格兰北部一座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1 名 8 至 16 岁的女孩死亡,15 名 9 至 12 岁的男孩死亡。
看完这些,你就明白,帝国主义都有虎狼之心,他们对殖民地狠,前提是对自己人更狠。
帝国主义,要对自己狠一点!
看明白了这个,你就会明白,明代沿着海岸线的航行,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工厂,是能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萌芽永远都长不成资本的大树。
对比欧洲的虎狼之心,是对财富无限的渴望与对道德的彻底抛弃,这才成就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英国,干了 3 件事情,终无敌于天下,日不落帝国的旗帜全球飘荡。
以残酷的血汗工厂,将工人压榨到极致,依靠机器的规模化生产,树立了英国商品无可比拟的性价比优势;
以煽风点火、挑拨离间的娴熟技巧,挑拨各列强之间争斗,谁的商品敢和英国竞争,不是英国搞死他,就是英国组织的同盟搞死他;
以血汗工厂的强大资本优势,形成碾压性的坚船利炮,掠夺全球殖民地,我大英帝国的东西又好又便宜,你凭什么不买,不买就拿枪逼你买。https://user.guancha.cn/wap/content?id=387918
到了今天,战争和奴役童工的历史已在很多国家成为历史,但我们要感谢的,不是资本家良心发现,而是要感谢一百多年的红色革命以及科技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努力,因为码农和工程师、科技人员所能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童工和黑奴,金融和科技创造的财富远远高于战争的直接掠夺。
台湾人一天骂八遍大陆,就怕别人知道他是中国人,觉得掉价。结果在海外一出事接着直奔中国大使馆,你说工业和财富有用没用?
1903 年 8 月 13 日,中国驻美公使馆陆军武官谭锦镛奉公使之命从华盛顿来到旧金山处理外交事务,办完事后,天色已晚,谭锦镛走在大桥上,与他擦身而过的美国警察见他留着长辫子便对出言侮辱,还掀掉他的帽子并喊:“长辫子,猪尾巴!”
谭锦镛强压怒火,拾起帽子,用英语说:“请先生自重,中国人也是人!”“中国人是人?” 美国警官嚎叫着打了谭锦镛一记耳光,谭锦镛便与该警察扭打起来。
不料,这家伙吹响警笛,召来几个巡警,将谭锦镛按倒在地,一阵毒打;打完后,拖到桥下,将他的辫子缚在栏杆上示众。面对美国警察,堂堂的中国武官谭锦镛,只能被动挨打,像狗一样的被拴在栏杆上。
美国警察对谭锦镛百般戏弄侮辱后,将他扣上手铐,押进旧金山警察局。谭锦镛出示使馆武官证件后,美国警察狂叫:“凡是中国人都得挨打,谁也破不了例!” 折腾到深夜,一位当地华侨商人花钱疏通,谭锦镛才被释放。
平白无辜遭此凌辱,谭锦镛万念俱灰,终于走上高桥,投水自尽。
回到这个问题,谭锦镛的地位如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估计抽平民百姓耳光也毫无压力,想抽几个抽几个,但是在美国就因为是个中国人而挨抽。
**伦敦最贫困的工人自然没必要觉得自己拥有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舰队和大炮,就像北漂的青年千万不要产生 “自己拥有北京的繁华” 这种幻觉一样。但这并不等于自己要跟这些东西做切割。**当谭锦镛被像狗一样的拴在栏杆上的时候,他内心深处应该也在渴望大清的炮舰能轰烂旧金山,让美国总统给自己磕头道歉。
当你的国家在外国人眼中没有国格的时候,你在外国人眼中能有人格么?中亚汗国迫于俄皇的军事威胁,只得释放劫掠的俄国奴隶以免引火上身,可那些脖子上套着被固定在地上的绳索的波斯人,他们难道不希望卡扎尔王朝富强无比,伟大的万王之王能迫使乌兹别克人释放自己么?
所以,过得很差的伦敦工人自然无法享受到太多大英的财富,但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脱口而出一句英文,就能自然而然跟当地本是跟他同层级的阶级兄弟拉开差距。
再举个例子吧,你是个国内挣 3000 的普通人,没车没房,一肚子怨气,天天在网上刷 “感恩,赢麻”,结果跑去越南之后喝杯越南咖啡都能遇到仨妹子朝你抛媚眼。一边的越南棒小伙羡慕嫉妒恨,还不敢跟你耍横,你说这个时候,点开一部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边看边喝咖啡,爽不爽?是不是真的赢麻了?
大英帝国最穷困的工人,只要肯离开英国本土,格局打开,那就到处都是前途:
可以去印度,去非洲,去马来亚,去缅甸,去中国,殖民军里当兵待遇高的很,还能当殖民地警察,做人上人,这点活儿,只要智商合格的英国人都能干。
或者去澳洲新西兰南非,当地缺人开发,只要肯落户,白送你土地农场。
要是有知识懂技术就更牛逼了,赫德在本土就一个小知识分子,到了大清当上了海关总税务司,正一品赐黄马褂赠太子太保头衔…
要是胆子够大,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参与各种冒险、投机倒把、军事冲突,单车变摩托,分分钟发家致富也,克莱武那个穷地方的破落户,中学都没读完,不就在印度发了大财,回英国的时候壕得让大贵族大绅士都肝颤,他曾在英国议会上炫耀:“在我的脚下有富裕的城市,在我们手中有雄强的国家,在我一个人的面前打开了充满了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 20 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么客气呢!”
这种机遇是天上掉下来的?因为他们背后是个大英帝国啊!同时代大清国的穷人能比吗?他们有这这机会?他们想搏一搏只能卖猪仔……
我在文章的最后,有一段补充说明,对在非华人群体感兴趣的,可以留意。
——————————————————以下文正文回答————————
贴两个招聘通知:
中铁十二局尼日利亚项目部月薪一万招厨师一名,要求年龄 28~42 之间,有厨师证,三年以上酒店大厨工作经验,递交简历参加面试考试,给项目部领导做菜,管吃住劳保,工资每季度一发。办理周期一个月,有意向及时联系递交简历。
尼日利亚的人均 GDP 是 2100 美元,月薪 1 万相当于当地人均 GDP 的 10 倍。
你就算是社会底层,也可以到新东方这类学校来学习。只要不偷懒,出来后进个好些的酒店问题不大。在那里工作上几年,想找这种工作机会很容易。
赞比亚因兴建一批别墅群,急需一批室内精装人员,木、瓦、水电、油漆,具体要求如下:
1. 精装修细木工 5 人 要求吊顶,橱柜,门窗安装等等都会,技术精湛,在国内有代班经验,最好有出国经验,能够带黑人,能看懂图纸。
2. 瓦工 5 人 要求瓷砖工,墙砖,地砖等等,技术精湛,在国内有代班经验,最好有出国经验,能够带黑人,能看懂图纸。
3. 水电 5 人 要求室内穿线,下水管等等,室内水电的基础工作,要求能看图纸,能代班,带黑工。
4. 油漆 5 人 要求贴壁纸,刮腻子,真石漆,会调漆。看图纸,带黑工。
工资 8000-12000 元,季度发放工资。合同期 2 年。下周在我公司组织视频面试,通过后到福建进行面试签合同,面试公司报销单程路费。
赞比亚人均 GDP 是 1100 美元,月薪 10000 元相当于当地人均 GDP 的 20 倍。
我的朋友中,有在非洲做项目的。他跟我讲,这类人员在非洲真的是急缺。哪怕你就是初中毕业,你在国内随便找个师傅学两年,过去挣个 1 万的工资很轻松。
这个工资放在中国或许不算高,但以当地的消费能力来说,这已经相当于中国年薪百万的水平了。
如果这个对比不太直观,也可以这么看,中国人均 GDP 达到 1100 美元是在 1998 年。你想一下在 1998 年能达到 1 万 / 月的工资是什么概念?那个时候,北京市平均工资 1000 元 / 月,猪肉三五块钱 1 斤,房价 4~5 千元 / 平,而作为山东公务员的我爸,工资是 300 多块钱。
如果与国外对比,2021 年法国自己公布的统计数据是,有 50% 以上的劳动力月收入在 2000 欧元以下。你要是能拿到 12000 的工资,差不多相当于 1700 欧元左右,这个工资哪怕是在法国也比小一半的人高了。
当然,你要是觉得非洲远、一年回不了两趟家,那是另一回事。
在 100 多年前,大英的企业覆盖的地域丝毫不弱于今天的中国。发同样的工资,你在伦敦是入不敷出的社会底层,但到了殖民地,你就算不能说是人上人吧,但生活质量绝对是远超当地的大多数人的。
没有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支撑扩张,那些原本在伦敦工作的底层工人,放到以前可能也就是某些偏远乡下的底层农民。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今天的行为跟当年的大英一样。只是,从一个最简单的角度上说,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与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之间,肯定存在着技术和发展层次的代差。也许你在母国只是个最普通的职校学生,投简历都没人看,在一线城市一辈子都买不起房,但放到义务教育都没铺开的国家,你的水平至少也能是个高级工程师的级别,不管是在母国的企业工作,或是在母国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创业,日子都能混得不错。
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要能接受在一个落后国家异国他乡的生活。只要你能接受这个选择,那么国家的强大,就是你在那里混出头的保障。
另外,有些人说,非洲都是穷地方,生活条件也不好,有钱也花不出去。
这的确是实情,但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不一样。你不能接受,但总有人能接受。在 19、20 世纪,殖民地的生活水准与母国相差很大,可每年也依然有大量的人从母国来到殖民地。
随便找几个,比如 @小约翰 介绍过的到菲律宾谋生的失业工程师费尔蒂、到缅甸当兵的杰克 · 丘吉尔,就是到殖民地讨生活的代表。你要非得说今天的棉兰老岛、缅甸也不怎么样,那的确是不怎样,但就是有人愿意到这里来。
——————————————补充——————————————————
在这个问题下面的评论中,充斥着很多类似 “非洲怎么会有人去”、“你在非洲是挣了钱,可留在非洲有什么意义” 之类的言论。既然你觉得非洲这么烂,那就看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编的《侨务研究》杂志里与非洲华侨华人有关的内容吧。
先看一下整体的人口数据:
从非洲华侨华人的人数统计看,1996 年非洲华侨华人大致为 13.6 万人,目前,非洲华侨华人已大大增加。有的学者认为在非洲的中国人 (包括华人) 可能在 27 万到 52 万之间,其中包括 7 万到 8 万的合同移民。有的学者估计目前在非洲的所有中国移民及其后代至少有 50 万人,其中大约 15 万人持有中国护照。法国杂志《青年非洲》(Jeune Afrique) 上的数字为 50 万;德国《经济周刊》的估计数为 75 万。这是两个较大的数字,也有的学者认为非洲的华侨华人已达 80 万,还有报道说目前在非洲的中国人已经接近 100 万。
这是 2010 年文章中的数据。即便按照最保守 50 万以下的人的规模估计,这其中还有 “7 万到 8 万的合同移民”——那你不如问一下这 7、8 万的中国人,移民区非洲是为了什么?
而在 2020 年,《侨务研究》给出更为精确的数字:
虽然近 35 年来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数量增长了 1300 多万,增长了 3.55 倍,但华侨华人增长速度最快的却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中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1 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大批中国商贩和中小企业家前往发展中国家,导致非洲、拉丁美洲、中西亚华侨华人数量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在一些国家堪称从无到有。1980 年代初,非洲华侨华人总数约 12 万,到 2017 年超过 120 万,翻 10 倍。**中西亚华侨华人也从 14 万增长到 150 万,也翻 10 倍以上。拉丁美洲华侨华人增长 4 倍。这些地区的华侨华人绝大部分是新移民,尤其是 21 世纪初的中国商贩。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移民欧美的中国人不管在学历、技能还是经济水平上都远高于移民非洲的。但把这句话反过来看,就是学历、技能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人,正在越来越多的前往非洲定居。
而且《侨务研究》已经说的很清楚,在 21 世纪初移民或定居非洲的人里,绝大多数都是小商小贩,且启动资金多在 1 万美元以下——你总不至于说这些人是社会精英吧?而如果真如某些人嘴里所谓的非洲一无是处,那在过去 20 年里,超过 100 万中国人是集体脑瘫了才决定侨居非洲的?
而整体上看,侨居或移民非洲的华人数量也在快速增加:
目前世界海外华侨华人总共约 4800 万人,非洲华侨华人只有 50 万,同时又以新侨居多,南非的 30 万华人中,老侨仅有 7000 余人;马达加斯加 3 万华侨中,新侨占了三分之二以上。
这是《侨务工作》2011 年的数据。以马达加斯加为例,其人均 GDP 至今也只有 500 美元,但这里却有 2/3 以上的华侨都是新侨,难道说这些人侨居马达加斯加,是去受罪的吗?
在马达加斯加,中文就如同曾经的英语一样,是一个提升收入的重要技能:
在马国京城中文补习班学生名册上,有不少的混血华裔和马国本地人甚至是在政府机构工作的马国人。他们通过几个月的业余学习,就可以学会简单的对话,然后到马国的中资企业去应聘,可得到相当于原来 3 至 5 倍 (200 美元左右) 的工资。
没错,200 美元的工资你肯定瞧不上,但这对于马达加斯加人来说已经相当高。而很多中国企业外派到马达加斯加的人,工资一般最低也有 5000 起,超过 1 万也不稀奇。这些人里面,因为觉得在马达加斯加生活更舒服而留下的人,也是有不少的。
至于华人整体的收入情况,以毛里求斯为例,还是《侨务研究》里数据
目前占总人口 2% 至 3% 的华侨华人掌握着毛里求斯经济的 20%。
某些人整天爱援引 “占社会 X% 的群体掌握着 X% 的财富”,没想到在有些地方,华人也能成为这里面的主角吧?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儿呢?还是《侨务研究》的内容:
南非是非洲华侨华人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国家,至 2013 年估计为 30 万。其次是安哥拉。安哥拉是近年来华人增长最快的非洲国家。安哥拉内政部资料显示,至 2012 年,安哥拉的华人总数已达 26 万之多;再次是尼日利亚,据尼日利亚官方掌握的数据,2012 年在尼华侨华人约为 18 万,但将非法移民考虑在内,至少为 20 万左右。
尼日利亚,非法移民,中国人,这三个词是不是没办法组织到一起?但至少按尼日利亚的数据,的确有两万多来自中国的非法移民生存在那里。
总而言之,你可以瞧不上非洲,但现实中却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定居或者移民非洲。
只能说,也许你比那些在非洲生活的中国人更懂非洲吧。
PS:
另外,评论区中有人质疑这些招聘公告的真实性,说自己不信。还有人说,“我大学同学在 XX 国干过,他才挣多少多少” 之类的话。
这我是真笑了,大学毕业生什么时候能跟技工比了?
进土木建筑企业,大学毕业生工资 3000,民工技工 1 万不是很正常的情况么?
我的一位舅舅就在我们县城的工地当瓦工,日薪 400,按月结算,从不拖欠。
而这个企业,大学毕业生工资就是 3000~5000,资金一紧张就延后发,不想干就滚。
企业这么干,原因也很简单。民工一天不干活,工期就延后一天,拖不得。但少了几个大学生,公司照样能正常转。
觉得技工工资高没问题,工地常年缺人,想去随时可以去。
这上面提到的几个招聘岗位,比如厨师,你自己翻一翻国内有三年酒店经验的大厨,工资是多少钱?哪怕是在三四线城市,不给个六七千的工资,你能招来人?也都不用说大厨,就是个小城市的烤串店,找个靠谱的烤串师傅,你也得给人开个七八千的工资。
这是某个全国房价最低的五六线城市之一的酒店招聘信息。这里面,服务员、收银员工资两千出头,这是个很正常的价格。但再看一下炒菜师傅的工资,起点都比大多数岗位的最高线都要高。
当地房价 3000 多,稍微有点技术的厨师,两三年工资买套房,是非常正常的。
至于大学生嘛,月工资给三千,加个乡镇编制,呼啦啦一堆人考。
编制嘛,稳定,挣多少就别计较了。
水电工这个我就更熟了,我的一个堂弟初中毕业后读了中专,毕业后当了电工。现在在广州,每月工资 1 万多,公司包吃住,基本上一个月攒 1 万左右不是问题。
你招人家去万里之外的非洲工作,人生地不熟的,不多给点工资谁去?
你说大学生才挣五千?你一个毕业没几年的生瓜蛋子,凭什么跟人家干活干得干净利索的民工比?你是能布线还是能刷墙?
在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技术蓝领比普通大学生白领工资高,这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也别不服气,不管是公办的技工学校还是新东方这种民办学校,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The bones of cotton weavers are bleaching in the plains of India.”
——Governor-General of British-occupied India, Lord William Bentinck
“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白成了一片。”
——英国驻印度殖民总督威廉 · 本廷克勋爵
若非这个工人是英国人,那么他也应该是组成那一片白原的一份子……
1、“该不该自信地挺起胸膛”,应该由带英的工人们自己去感受和决定。议会里的老爷们也不能摁着头让工人去对维多利亚女王感恩戴德。
2、因为技术进步和帝国的全球扩张,带英的工人过得比工业革命之前更好,同时也有更广茂的殖民地来提供廉价的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表达任何的不满。物质的空前繁荣并不自然构成满足的充分理由。
3、带英内部的社会矛盾和工人地位的低下是产生宪章运动的社会背景。宪章运动的进步性不能因为帝国的繁荣而受到否定。
4、第一国际的建立和欧洲工人联盟的广泛串联是带英工人争取自我解放的必要手段,而不应该被认为是同法德等境外势力联合,扰乱帝国秩序的破坏行为。
更正:21 世纪有些非美国公民,在想到合众国的科技和财富时,也挺起了胸膛。
23 世纪会有人问:
当 21 世纪美国纽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合众国的科技和财富时,该不该自信地挺起胸膛?
你觉得呢?
19 世纪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财富和社会福利(平行比较),肯定是超过 21 世纪美国的。
21 世纪纽约最贫困的游民想到美国的金融和财富时,该不该自信地挺起胸膛?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写的 19 世纪英国工人生活水平也并没有表现得比同时期苏州手工业工人,或者广东码头苦力更高。吸再多维多利亚时代工业污染的王八之气也挺不起被肺结核、营养不良折磨得佝偻的胸膛。
19 世纪伦敦贫民区充满屎尿味 “砖房”(实际上大部分是及其可怕的拥挤)的卫生条件可比带清充满粪味的农村茅草房还差。
喝着牛奶,吃着面包,烤着炉火?你想多了,城里养牛么?你想想看牛奶怎么运来?面包,能在 30 岁时磨掉你牙齿的那种东西么(当然 19 世纪带英工人人均寿命到不了 30 岁)?烤着炉火,一氧化碳中毒在向你招手。
就算你没被以上这些杀死,各种传染病、肺结核、营养不良、工伤事故、经验丰富的 “医生” 也能大概率在 30 岁之前安详或不安详地带走你,如果你是童工,恭喜你更大概率提前 10 年结束不幸。
带英治下爱尔兰农民卖儿卖女人相食有比带清治下饥民好半点?当然说句公道话,带清还会装装样子拿出点府库赈灾,带英:赈灾是啥?
参考典型的英国和法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总会给人一种海外殖民、资本扩张、工业化的历史图景。似乎这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路径。
但不同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都会是带英这种外部殖民模式么?德国和英国路径一样么?美国和英国路径一样么?
打个比方,如果 19 世纪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是殖民非洲还是殖民内地农业区?资本主义工业化还有一种是再本土化的内部殖民模式。这种情况下内地农业区小生产者的生活状况会好于之前么?内部殖民在英国也发生的,只不过英国内部农业剩余劳动力和资源组合有限,这种模式在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相对外部殖民没有呈现主导作用。但在美国和俄国,这种模式就起了主导作用。
某乎知名历史发明家:
19 世纪俄国谷物出口量:
俄国:打俄土战争就是为了打通黑海 - 巴尔干 - 地中海商路,方便粮食出口。结果你带英把我摁回去了,还能增加粮食出口么?
话说 19 世纪资本家生产的无任何杀菌消毒措施和冷藏设备就运进城里的廉价牛奶您敢喝?英吹死挺。
混不下去到海外殖民地当 “人上人”?19 世纪伦敦不就有骗子拿这套忽悠人倾家荡产移民澳大利亚当免费人的么?21 世纪还有人信这?建议手机赶紧下载国家反诈中心 APP。
==========================================================
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弟锅 P 民是否好一点呢?恩,岂止是好一点,如果恁是 90 后的弟锅壬,那恁父亲有可能在南非被砰砰砰,恁又能赶上索姆河突突突,两代人都用上了灌注德意志油纸包工匠精神的国际驰名品牌毛瑟造,不信可以扒拉骨灰看看,妥妥的人生赢家。
某些人把前帝国主义产业资本殖民时代的带英产业工人与帝国主义金融垄断资本统治时代的工贵和小业主混为一谈,就显得极端可笑了。脱离时间、地点、条件的借古喻今纯属耍流氓。如果这些人一定要说 19 世纪英国工人(来自于破产的英国小生产者)比殖民地破产的小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过得好些。那么这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18-19 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让 19 世纪英国工人生活状况变得比以前(小生产者或者 18 世纪工人)更差,英国殖民扩张只不过是把英国内部的这种掠夺压迫放大到外部殖民地。英国工人有什么理由因为殖民地破产的小生产者损失比自己更大,而无视自己的损失和凄惨状况沾沾自喜,甚至为骑在自己头上拉屎撒尿的资产阶级老爷的蛮横挺起胸膛?这么觉得的人贱不贱?
迄今为止,大部分时代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在时代的洪流里挣扎着谋生,流着牛奶和蜜的耶路撒冷 & 赛里斯 & 维多利亚带英 & 美利坚只不过是距离产生的幻想罢了。
==========================================================
谁赢麻了?我暂时蒙在鼓里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
19 世纪英国底层穷人穷,那是相比于英国本土而已。相比于殖民地和被侵略压迫亚非拉第三世界,英国当时穷人生活综合水平已经算好的。很多英国本土混不下去穷人,还有选择,比如移民美国等新大陆淘金等开始新生活,或者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殖民地获得土地。实际上现在五眼联盟其他昂撒白人当年都是英国移民后裔。大英帝国在亚非美洲屠杀原住民掠夺土地,给本国穷人耕种繁衍缓和矛盾。
19 世纪也看情况,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情况并不相同。总的来说,整个 19 世纪英国社会情况是逐渐发展改善的,城市化继续推动,伴随着工人运动女权运动,政府国家也出台一些保障政策;公共交通,卫生,教育等服务逐渐建立完善;即使社会底层穷人也有粮食供应保障饿不死,甚至有下午茶,有甜茶喝。英伦三岛的物质财富这在其他地区是难以想象的,同时期中国,印度,爱尔兰,俄国等都爆发过大规模饥荒。
以吃的为例:
19 世纪早期,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吃面包,土豆和茶,有些条件好的吃干酪,牛奶和腌猪肉,肉类偶尔吃;城市贫民常见食物是面包加油沥(烤肉滴下来肥油),好点家庭有奶酪。根据一份 19 世纪 40 年代纪录,英国工人吃的主要是面包,购买食物包括面包,土豆,干酪,黄油,糖,盐,茶,偶尔有少量肉类。新鲜肉类如牛羊肉和新鲜水果蔬菜等缺乏,营养不良不及上层。
像恩格斯 1845 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详细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 19 世纪前期英国工人百姓生活状况。里面提到了除了工人贫民因为贫困勉强糊口,经常陷入营养不良外,当时食物安全质量也堪忧,经常有以次充好陈旧腐烂甚至有毒食物。恩格斯在文章里举到的食品消费品等造假安全质量问题举的例子,当时穷人百姓购买食物等日常消费品,包括面包土豆,蔬菜,猪板油,猪肉牛羊肉鹅肉等肉类,黄油,糖,咖啡,茶叶,可可,红酒,烟草等。
“利物浦信使报是怎么说的吧…… 葡萄牙红葡萄酒干脆就是假造的(用颜料、酒精等制成),因为大家都知道,单是在英国喝掉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就比整个葡萄牙所生产的还要多。在市面上行销的各种各样的烟草里都掺上了各种令人作呕的东西。”
城市商铺摊贩也会售卖各种食品给来不及做饭或招待客人的工人家庭,比如姜汁啤酒,三明治,馅饼,熏鲱鱼,肉饼,盐渍鳗鱼,各种水果饮料等等。当然这些花费不小。
有些家庭缺乏烤箱,需要在礼拜日假期租借邻家烤箱才能烤肉;收入有限,最好食物优先供应赚钱养家糊口的壮劳力,妇女儿童等缺乏新鲜蔬菜肉蛋奶,不得已吃面包点心甜茶等充饥;礼拜天假期食物丰盛改善伙食,其剩饭会留在工作日当午饭晚饭继续吃。
19 世纪后期,得益于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与国际化物流运输,来自北美廉价小麦,来自澳洲美洲航运冻肉等丰富英国工人等穷人餐桌,1877—1889 英国工人食物预算降低 30%。根据 1880 年调查,普通英国工人家庭日常食物增加了果酱,人造黄油,蛋类,咖啡,牛奶,可可等。更多消费鲑鱼罐头沙丁鱼罐头,更多奶酪黄油,等等。
http://yule.yjcf360.com/kaogutanmi/16716400.htm
普通英国工人家庭或许不像美国穷人那么土豪,顿顿有牛排炸鸡吃。但是面包土豆麦片,甜茶咖啡可可等饮料,炸鱼薯条,煎蛋培根,三明治点心,肉罐头鱼罐头,奶酪黄油等奶制品等还是管够的 。
英国工人或许不会因为大英帝国强盛而自信骄傲,但客观上帝国繁荣发展逐渐改善普通百姓生活。实际上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经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英帝国遍布全球殖民地物产,以及社会运动促成政府上层改革保障等等综合因素,英国人均收入和人均生活水平已经不低了,不仅碾压亚非拉第三世界,而且在欧洲也比沙俄,南欧西葡等国,甚至比德国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英国普通陆军士兵饮食等物资保障也优于德军等同盟国。
—————
除了生产力发展做大蛋糕让大家吃肉喝汤以外 ,19 世纪中后期,60—70 年代,英国迪斯雷利首相保守党政府,法国拿破仑三世,普鲁士脾斯麦等都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立法扩大选举权赋予更多工人平民投票选举权,提供更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收入最低工资,健全福利保障等等。因为列强发现,与其让工人运动爆发革命,不如给好处收买工人贵族,得到了好处甜头的英法德等西欧工人反而成为坚定爱国者保守主义者,维护帝国统治,支持帝国对外扩张。
而代价是,大英帝国等西方列强加强对殖民地剥削掠夺。1876—1878 印度大饥荒饿死了超过 700 万人,而英国在印度殖民地征收小麦超过 650 万吨,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印度皇帝搞了极尽奢华仪式。
看了高赞,我发现现在戴季陶的传人还真不少。
帝国主义一向是对外剥削,对内剥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能榨取双倍的利润,为什么要只拿一份呢?所以对内对外他们都会把工资待遇降低到无产阶级能接受的最低限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英帝国主义占有全球 1/4 的领土,最巅峰时面积达到 3550 万平方公里,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而她的普通民众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爱尔兰大饥荒就不用多说了,就算是英格兰本土的无产阶级在世界第一强国的处境也相当糟糕。直到 20 世纪初英国仍然存在大量的童工。
这些童工的处境又怎么样呢?
由于过早从事劳动、工作时间长、严重营养不良等问题,19 世纪欧洲贫穷人口的孩子通常身材矮小、消化不良、以及被佝偻病、心脏病、眼病等困扰。因为生活环境差,女孩子们和男性一起工作,甚至是生活,因此 12-16 岁的女童工怀孕是正常的事情,而她们在怀孕期间依然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一直要坚持到快生产才能停止工作。因此这段时间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因生育而死亡的比例高达千分之五,而一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则高达 15% 左右,而工人的孩子则有 57% 活不过 5 岁。5 岁以后依然要面临高死亡率,据《英国史》记载,1840 年利物浦的工人、短工和雇佣劳动者,平均寿命只有 15 岁,而纺织厂工人的平均寿命则为 18 岁(纺织厂基本上是女工和童工)。
再比方说以前的日本帝国主义,东亚霸主,在二战爆发前,朝鲜,东北,台湾,库页岛都是日本的殖民地。二战中最巅峰时期,还包括中国大半人口最稠密地区,几乎整个东南亚。但是日本的普通民众因此过上好日子了吗?
同一个时期,大量的日本贫苦青年女性被拐卖到南洋,从事卖淫活动,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积攒资金。她们被称为南洋姐,死的时候墓碑都是朝向背对日本的方向。1976 年的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提名的日本电影——《望乡》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实的。
去年在国内很火的日本老电影《啊,海军》里也有相关的情节,主角平田一郎与儿时好友本多一起去酒吧寻欢作乐的时候,发现本多的初恋女友阿信竟然在这里从事风俗行业。
底层的贫困与上层的奢靡之间的鲜明对比也是二二六事变的诱因之一。
当然,你可能会说,日本帝国主义是贫穷的帝国主义,算不得数。那同时期,美帝国主义又怎么样呢?
美帝国主义当年的情况也同样糟糕。
更不要说当时的有色人种劳动者的境遇了,只会更糟。
到底是什么给日本,英国,美国的广大劳动者带来今天相对体面的生活的呢?
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也要归因于广大劳动者在左翼思想指导下,为自己权益前赴后继地奔走抗争。
1884 年 10 月,美国和加拿大的八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一个集会,决定于 1886 年 5 月 1 日举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886 年 5 月 1 日,美国 2 万多个企业的 35 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 4.5 万名工人涌上街头。这下,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便处于瘫痪状态,火车变成了僵蛇,商店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仓库也都关门并贴上封条。
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 35 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89 年 7 月 14 日,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这次大会上,法国代表拉文提议:把 1886 年 5 月 1 日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通过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
这就是我们今天 8 小时工作制的来历,也是五一劳动节的来历。
英国无产阶级的权益是靠议会的贵族老爷和资本家的施舍吗?不是,是靠工人运动,靠无产阶级自己的积极争取。
最后引用瞿秋白对戴季陶主义的评价。
他的主张,实际上是只要诱发 “资本家仁爱的性能” 和智识阶级 “智勇兼备以行仁政” 的热诚来替农工民众革命。这不但是纯粹的空想主义,而且是要想暗示工农民众停止自己的斗争,听凭上等阶级的恩命和指使,简单些说,便是上等阶级要利用农工群众的力量来达他们的目的,却不准农工群众自己有阶级的觉悟。
——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
这个提问非常好,可以说是左任经典话术了。当然现在的左任经典话术已经被神神一字不差的照抄了下来,或者说神神和左任就是重合的。
如果神左仅仅是复读 “伦敦底层工人” 这一话术,那或许还能骗到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然而他们同时还喜欢表达出对美、加、澳的无限向往,再与 “伦敦底层” 话术结合起来,就很难让 IQ 大于 0 的人绷得住了。这就不得不讨论一下现在的典中典话题——RUN。
以神左的知识储备,只能举出一个 “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 作为下限也是难为他们了。我来举一个下限更低的例子——大英帝国的爱尔兰人。众所周知,爱尔兰人在大英帝国里根本不被当作人,饥荒时英国人也不管不顾随便让他们死,其下限深不见底,伦敦底层工人与爱尔兰人对比就是弟中弟。
那么已经惨到活不下去的爱尔兰人能怎么挣扎呢?恭喜你猜对了——移民美、加、澳!作为对比,同样 19 世纪的大清帝国也有一批活不下去的人,被 “卖猪仔” 一样地搞到了北美。
刚到美、加、澳的爱尔兰人与华人的生活当然都是很差的,两个种族修铁路同样是尸骨累累。不过等到二者大量涌入新大陆时,差别很快就体现出来了——你黄种人还想 RUN 到新大陆?想的挺美啊,人家直接签署《排华法案》。你有听说过《排爱尔兰人法案》这种东西吗?
直到今天,华裔在美国依然是较为边缘的种族,而有爱尔兰血统的美国总统已经出了好多个了。19 世纪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爱尔兰人的人口,都比华人少至少一个数量级,那为啥他们移民美、加、澳的人数反而比华人多那么多?
https://epicchq.com/story/us-presidents-with-irish-heritage/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人列出数据所谓 “伦敦底层人很多,然而跑到殖民地的人数很少” 来表示底层人 RUN 不到殖民地,在大是大非前重新定义历史:大英帝国不存在殖民地红利。而事实是,伦敦底层工人买票乘船奔向新大陆**没有任何物质上的障碍!**伦敦底层 RUN 的唯一障碍是信息不对称 + 故乡情结,他们不知道新大陆好,就这么简单。当然,爱尔兰人由于不被当人,统舱票也买不起,乘船的待遇跟同样不被当人的 “卖猪仔” 华人差不多,这点与伦敦底层不同,我承认。不过爱尔兰人与伦敦底层的差别更体现出左任话术的搞笑了。)
RUN 这个动作分为出境与入境两个部分,出境是指能通过交通工具出国到达目的国境前,而入境指的是目的国要能接受你。19 世纪的跨洋航行远比今天困难,白人的强大就体现在不被当成人类的爱尔兰人依然能乘船方便的移民大英帝国的各个(前)殖民地讨生活,而且这些(前)殖民地也不可能搞出《排爱尔兰人法案》这种东西来限制爱尔兰人 RUN。
那么 19 世纪的华人和 21 世纪的你呢?你能 RUN 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能随随便便的接受你?有哪个(前)殖民地能让底层的、毫无一技之长的人随便 RUN?
神左喜欢谈分配,行。经过适当的分配,清朝的底层当然可以活得比爱尔兰人好,但清朝的中产无论怎么分配也不可能比大英的中产生活好。因为大英的人均财富就是比大清多。分配不能虚空产生财富,更不能虚空变出(前)殖民地供你随便 RUN。伦敦底层工人并不会骄傲的为大英帝国挺起胸膛,然而大英帝国的遗产能够让伦敦底层工人,在新大陆,过上体面的生活。
玩借古讽今时,两个热门的话题是大秦帝国与大英帝国。希望所有人发言时稍微思考一下——大秦时代,你是中原底层还是漠北人?大英时代,你是伦敦底层还是印度人?
————————
顺带一提,这里有一个转移阶级矛盾、试图证明英国工人不再是无产阶级、对世界其他人进行剥削的→→,希望左任立刻对此人重拳出击。以下是他的言论节选:
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自然,对一个剥削全世界的民族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
最后,我知道一谈到出境,就会有人试图创造出 “不给人出境” 的“正确的集体记忆”,我在这里再重复一遍。现在难以出境的是旅游,而 RUN 需要的是海外工作或者留学,不是出境游。其中以留学为原因办护照极其、极其、极其简单,而以海外工作为原因办护照会困难一些,然而对于一个铁了心想 RUN 的人来说办护照的路子太多了,也算不上什么障碍。你 RUN 的唯一障碍是入境和绿卡,冤有头债有主,RUN 不了请找目的国的麻烦,不要在知乎无能狂怒。
19 世纪最贫困的工人能吃得起牛肉罐头,虽然是很难吃的那种,不过确实比过年才能吃口肉的大清农民过得好多了。。。
放到现在,肯定是扶贫对象了,但是当时人家确实过得比大清农民好很多。。。如果二者毗邻,看着大清黑瘦的农民,吃着牛肉罐头的英国工人,八成是自信地挺起胸膛的。
我知道题主是想影射一下国内现在,不过也要认真学习一下世界历史吧。
世界历史在课本里确实是没提中国,所以好多人不知道当时的对比,你把年代主要事件自己提炼出来对比一下。
从农业发展到工业,平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放在世界各国都一样的。现在为了进一步提高,投巨资做产业升级也是一样的。
还是老问题,就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冲不冲突。题主八成是那种觉得二者冲突的人士,只是把 “请停下你的脚步等等人民” 换了种说法问了出来而已。
说这话的人最恶毒,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那时候英属印度饿死的农民完全不是人
分情况咯:
在清国耀武扬威当老爷,行!
在兰开夏郡的工厂里面打灰,不行!
在圆明园抢到甚么宝贝发财,行!
被机器把手绞了,不行!
去加麻大还是土澳摇身一变成带地主,行!
砸死在赫里福德的煤矿里面,不行!
当然,正是因为带嘤的工业和财富,19 世纪伦敦最贫困的工人免于饿死在大街上然后被扔进黄浦江的命运。
而同期的上海贫民也完全有理由为带清的文治武功而自豪,正是这份文治武功,让他们能被生出来然后饿死在自己的家乡,而不是爷爷辈儿就作为饿死在奴隶船上的奴隶被扔进太平洋喂鲨鱼。
知乎有几个影射史学烂梗,分别是:
大英帝国警告
大秦帝国警告
罗马帝国警告
瓦胡岛登陆警告
我很好奇,在这些玩影射史学梗的人眼里,美利坚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十九世纪世纪二十世纪世纪初为什么白人优越论那么盛行?因为那时候生而为白人就是上等人的象征——这里的上等人可不是名誉而是有实实在在好处的。
你比如说大英吧,虽然大英童工问题一天到晚被拿来当作国家强大与人民冲突,可其实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扩张后,在从血淋淋剥削中获得原始累积资本后,英国当局面对英国人民层出不穷的抗议,其实是一直不断妥协改善底层阶级待遇的。这里让步,一方面当然是英国人民的抗争,可另一方面,也与大量殖民地的输血有关。比如《穀物法案》废除后,大量廉价的粮食可以输入到国内,而这其中就包含大量印度的廉价农产品——而印度的农产品为什么廉价?
于是一种荒谬的现象就产生了,大英的贵族乡绅老爷们,为了捍卫他们土地上的农作物收益,居然开始关心起印度人民的权利了。他们大肆抨击印度总督府在印度发生大饥荒时候,居然还持续从印度那出口大量廉价粮食到本土——而英国完全有足够的农产品提供国内所需。
事实上,光一块印度就为英国人民提供十万以上的公务员岗位,其他大大小小的英国企业加起来,甚至能替大英创造上百万中产阶级。哪怕是底层阶级,也可以因为印度殖民地产出的廉价商品而受益。印度闹大饥荒到时候,还是有源源不绝的粮食从新德里运往伦敦。就连原本被关押在地牢终身不得重见天日乃至于等待吊死的死刑犯,因为有了澳大利亚这块流放地可能展开新生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殖民地上印度人民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贡献。
你说,英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能不高涨吗?英国人民面对殖民地人民,他们能不有白人优越感吗?既然能够从殖民地人民那获得如此多的好处,英国人民又凭什么不支持英国占领更多殖民地?凭什么不有种族优越感来解释对殖民地人民剥削是合理而正当的?
日本人民支持侵华战争以及日后二战扩张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关东大地震后多少日本人民流离失所?经济大萧条后又有多少人破产?结果满洲国建立后,满洲铁路、满洲钢铁满洲通信等一系列企业,又为日本人民提供多少中产阶级岗位?哪怕是一无所有的流民也能加入满洲开拓团,在远渡重洋后获得一片安身立命的土地。日本人民在台湾的小孩读的是小学校,汉人却只能读公学校,而原住民就只能上蕃人教育所了。你说日本人民会不会有民族优越感?会不会充满对大日本帝国的自豪与爱国心?
纳粹就更不用说了,所谓雅利安民族虽然是伪科学,可是纳粹德国里的雅利安人,在战争顺利进展的时候,可是从一次次的胜利里获得无数好处的。你说希特勒与纳粹党如果不是真提供给德意志人民货真价实的好处,哪怕希特勒再会演讲、戈培尔再能宣传,他们能呼唤那么多人陷入疯狂不惜跟无数国家开战吗?
反过来说,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提供上述条件,不能让自己的国民因为自己的国籍获得明明白白真真实实的好处,真的有比外国人比其他民族更好的待遇——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凭什么要求自己的国民有民族自尊心,凭什么要求自己的国民不崇洋媚外?
就比如说满清,满清统治时代自己一方面对外国政权予取予求卑躬屈膝,一方面又批判替洋人服务的汉人是所谓「汉奸」(甚至汉奸这词就是满清朝发明的)。这难道不很荒谬吗?不矛盾吗?
你慈禧再会演讲有希特勒会演讲吗?你恭亲王再会宣传有戈培尔会宣传吗?连他们这么会演讲会宣传甚至还给德国人民真真实实好处都有可能被反对了——一个连给本国人民与外国人民相同待遇的国家…
该不该我不知道,但是当这些人组成龙虾兵在天津登陆的时候,他们的胸膛应该挺得挺饱满的;他们是不是真的自信我也不知道,但是他们拿刺刀刮故宫的鎏金水缸子和抢圆明园的珍宝收藏的时候应该挺自信的;再往后推半个世纪,这些人中的一些水兵在万州轰炸居民区的时候,大概也是自信地挺着胸膛的。
如果某些神左如果觉得现在的自己就像 19 世纪的英国工人,那我只能说你太高看自己了——你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无产者,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印度、非洲和中国供你剥削,你甚至连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都比不上,因为你甚至不算 “文明世界” 的人——你今天觉得你像大英工人,然而在真 · 大英工人眼里,留辫子的赛里斯小黄人就是臭外地的来百京要饭来了。
第三世界最好的出路是砸烂帝国主义的旧世界,然后在新民主主义的新世界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二好的出路还是砸烂帝国主义的旧世界,然后去当新的帝国主义,虽然我们不太可能走这条路——不过我发觉有些人似乎幻想着向帝国主义投降就能自动晋升文明世界苦力工,又迷惑又好笑。如果你觉得剥削第三世界得来的高福利让你觉得舒适,那我建议你亲自上阵,做这个时代的龙虾兵;如果你觉得给旧帝国主义当走狗让你觉得快乐,那我建议你愿赌服输,划拉一刀趁早重开——不过别在屁股上划拉,那只会让你大开眼界。
我们假设一下,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人去他们的殖民地,比如香港,仰光,印度,澳洲,或者说美国,澳洲。
那确实维多利亚的昂撒工人活的太惨了,出了英国要被这么欺负啊。
一想到 21 世纪美利坚拥有的金融霸权和全球美军,远在大洋彼岸的神友和自由壬们都能自信地为之挺起胸膛,啧啧称赞
你能为美国而骄傲,人家英国工人凭什么不能为自己国家的强大而自信?不仅要自信,而且要更自信的把吸血鬼吊路灯
搞影射史学的前提是懂历史,不然搬起什么石头都会砸自己的脚。
咱要求也不太高,你给 19 世纪英国人指一个跪的方向。只要在地上,哪儿都行。
什么地方国虽小,不搞穷兵黩武,占绝大多数的人能有 19 世纪英国人的姑且有个人样,而不是更苦更累,或者压根 “不算人”,只不过是商品,牲畜或者野人?
姑且在人籍高地的欧洲,19 世纪的法国是混乱,荒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温床,生活质量高到爆了巴黎公社。德意志统一前的 “德国人” 形象是又穷又懦弱的塞外蛮夷,被英法两国普通人嘲笑,比现在昂撒人辱法还狠,你跟他们讲这帮家伙大半个世纪后会打烂欧洲,就像现在有人跟你说土耳其能封疆阿拉斯加一样可笑。
你要是非要用 21 世纪生产力下的道德观看 19 世纪民众的生活水平,那现在最右的文明开化国家都算左的成何体统。你十四岁挨了揍,擦着鼻涕跟你父母喊,你们成未成年的时候一定打不过我,不嫌没劲吗?
但凡看过恩格斯的《英国工人状况》也不会这样想,我本以为《包身工》已经是资本家最恶劣残酷的搞法了,没想到 19 世纪大英还能突破人类下限。而且在英国底层工人下面还有一层爱尔兰人,猪猡这个称呼不是夸张的辱骂,而是现实。20 多口人近乎赤身裸体的在不到 10 平方米的空间生活,滥交,乱交,时常发生。对于女工来说,工厂主就像旧封建老爷一样拥有除夜权,可以随便占漂亮女工的便宜,如果不听话的话就可以随意开除,而这在当时就意味着没有了经济来源。童工就更悲惨了,发育不完全的小孩不得不去工厂工作,每天 12 小时多的工作让孩子的腿都站不直,回家后昏倒在家里,醒来又得去工作。残酷的剥削让旧贵族和保守势力都觉得再这样搞下去大英的下一代青年劳动力就要完蛋了。而工人的愤怒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他们建立起地下委员会,秘密筹款雇佣人枪杀资本家和工贼全家,组织暴动烧毁工厂和资本家的房子,人民宪章运动前后甚至爆发过和警察的武装冲突。大英工人只有在反抗资本家剥削时,才真正自信的挺起了胸膛
说实话,
别说工人阶级,在十九世纪做一个普通的带英男儿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稍有不慎,你就可能被强制戴上下面这个玩意儿,那么你这辈子腰杆都直不了了。
整个 19 世纪的欧洲都将手淫视为洪水猛兽和亟需解决的社会难题,即使是在当时强到逆天的日不落帝国,在面对青少年下半身的问题上基本也是操碎了心。
大英帝国的医生们很快发现寄宿制学校基本都是 shou yin 的重灾区,里面的男学生各个手臂粗壮,找一个没做过这件事的学生基本上比找到一只熊猫还难。
这让本来已经被定性为精神病的 shou yin 很快又加上了传染性,医生们认为在寄宿制学校封闭的环境里,这种有害的习惯很容易就能从一个学生身上传染到另一个身上。
为了加强公众对于青少年 shou yin 危害的认识,维多利亚时代的医生们会以极其夸张地口吻描述着手淫造成的可怕后果:“健康、智慧、道德,一切与纯洁、尊严有关的品质都将在混乱与绝望的毁灭中沉没,如果手淫过度,将会产生这世上最恶心、最可悲的白痴,伴随有瘫痪、耳聋等令人痛苦的疾病,最终等待他的只有坟墓。”
维多利亚时代的寄宿学校校长们几乎各个都为学生 shou yin 问题而愁秃了脑袋,每天一大早,有关学生 shou yin 的报告基本上会堆满他们的办公桌。
在医生们众口一致对 shou yin 的批判下,当时正值青春期的年轻人们基本上都认为自己的脑子有问题,并且在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探索时都会抱有极大的精神压力和道德压力,其中就包括有一位名叫乔治. 德赖斯代尔的青年。
1824 年,乔治. 德赖斯代尔在爱丁堡呱呱落地,作为爱丁堡财政部长、保守党领袖威廉. 德赖斯戴尔爵士的第四个儿子,小乔治这辈子本来注定和贫穷无缘。
但是在 1835 年,小乔治无意中解锁了自己右手的秘密。在他的整个十五周岁,精力旺盛的小乔治每天都会进行多达 3 次的右手运动,他将之称之为 “秘密的羞耻”。
在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后,小乔治遭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梦遗,在一个满社会都在宣传 shou yin 危害的年代,小乔治很自然地将梦遗与自己频率惊人的右手运动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梦遗次数的增加,他越来越确信自己已经得了不治之症,精神病院大概是他最终的归宿。
对于出身于德赖斯戴尔家族的男人来说,因为这档子事去世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为了摆脱进入精神病院的命运和给自己高贵的家族蒙羞,自尊心极强的乔治在 1843 年伪造了自己的死亡,偷偷前往匈牙利开始了改头换面的生活。
然而身处异国的乔治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自己右手运动的频率,为了多活几年,痛定思痛的乔治决定从根源来解决问题,他将一根涂有腐蚀性液体的薄金属插入了自己的 yin jin 中,
希望由此来麻痹自己的神经末端。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乔治强忍剧痛给自己插了八根金属棒,神奇的是,它的功能居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倔强的乔治不甘向命运低头,为了克制自己右手的欲望,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忘我的大保健运动中去,希望借此来发泄自己过剩的精力。
男性并非是唯一遭受 shou yin 压力的群体,维多利亚时代的医生们每天也都会收到大量饱受 shou yin 困扰的女性信件。
1850 年 4 月,正值芳华的玛丽女士给她的私人医生写了一封求助信,她坦言自己在 14 岁的时候,就在学姐的带领下发掘了自己身体的秘密。
在她 16 岁到 19 岁的三年时间里,玛丽女士几乎每天都忘我地投入到对自己身体的探索中去,她自己还海淘了大量来自欧洲各国的情趣物品和充满肉欲的书画来填补自己的欲壑。
虽然她自知自己的行为远非一个贤良端庄的淑女所为,但是她无论如何就是无法抵挡 shou yin 的诱惑。在书信的末尾,玛丽女士用极其诚恳的语气希望医生能为她提供一些帮助,如果医生也感到无能为力,那么她也已经做好了出家做修女的准备。
为了避免国家的未来 “堕落” 下去,维多利亚时代的医生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应对来自右手的诱惑。对于有 shou yin 前科的学生来说,寄宿学校会禁止他们在任何时候独处,甚至还让学生会派专人和他同床共枕,以阻止 shou yin 的发生。
此外这些学生的床垫也会被换成硬纸板,并且每天天不亮就会被赶起来跑步,希望通过这种积极的运动来让他们远离 shou yin 的危害。
由于当时普遍认为 shou yin 的产生是因为患者遭受了过度的刺激,因此医生们会从各个方面来杜绝 shou yin 患者的刺激源。
在饮食方面,医生会建议 shou yin 患者尽量保持清淡饮食,所有油腻的、难以消化的、极易引起兴奋的食物都要远离,另外咖啡、烟草、酒精什么的也都是要极力避免的。除了饮食上的调控外,医生也会要求患者每天洗一个冷水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使用冰水,以达到清心寡欲的作用。
医生们的这些法子,本质上就和女朋友来大姨妈,你叫她多喝热水一样,对于治疗 shou yin 来说并没有任何卵用。
很快,医生们换了一个思路,他们开始给三番五次前来咨询 shou yin 问题的病人当起了媒人,希望通过婚姻的方式让病人彻底远离这种恼人的问题。
在尝试了一切手段都无果后,维多利亚时代的医生们终于下定决心用最极端的方式来根除青年的 shou yin 问题。随着一系列灭绝人性的反 shou yin 装置和钢铁内裤在 19 世纪末的大量出现,大英帝国的男儿们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蛋疼的时刻。
(二)
1876 年,哈维. 斯蒂芬森的防 shou yin 钢架在伦敦横空出世。这一套简易的装置通过一个袋子附在 yin jin 上,再由一个钢架紧紧绑在佩戴者的大腿上来防止使用者除开方便以外的任何行为。
由于初期的版本并没有做得十分坚固,哈维很快对他的装置进行了升级,不仅 yin jin 和蛋蛋都被套上了一层金属罩,罩子的内部还被安上了内衬钢钉,基本上杜绝了使用者的一切非分之想。
使用锋利的尖刺和夹子几乎是反 shou yin 卫道士们普遍的想法。
相比于哈维的装置,梦遗环是这一时期医生们在治疗 shou yin 时的普遍选择。
由于梦遗被定性为是由 shou yin 引起的生理性疾病,医生们会要求患者在睡觉时都要给 yin jin 戴上这种有着许多尖刺的安全装置。
如果你的下体在睡梦中有了无意识的反应,梦遗环的尖刺将是唤醒你的绝佳伴侣。
在利用疼痛方面,鲍登医生堪称是一个天才,他懂得如何利用最简单的装置来获得最佳的效果。1889 年,他发明的鲍登反 shou yin 装置几乎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
这一套装置由一个金属罩套在 yin jin 上,罩子的另一端用一个夹子紧紧地夹住患者下体的毛发,一旦前端有任何风吹草动,佩戴者将享受到体毛被连根拔起的命运。
弗兰克. 奥斯在反 shou yin 装置的设计上要比针刺,拔毛人道许多。
他发明的冷却内裤堪称是一系列反人类装置中的人性之光,穿上冷却内裤后,穿戴者的 yin jin 会被放置于两个杠杆间的一个口袋里,只要一有反应,内裤内置的一个小风扇便会被激活,冷空气也会通过管道向内输送,除了感到下体凉飕飕的以外,使用者几乎不会感到任何不适。
弗兰克在不久后还设计了一种冰水内裤,穿上这玩意儿基本上就等于带了一个可移动的迷你澡盆,可以让下半身持续保持凉爽。
在欧美各国解锁了电气的科技点后,大英的男儿们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1903 年,阿尔伯特. 陶德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动防 shou yin 装置。
从外表上看,陶德的装置仅仅像是一条环绕着一堆线圈的金属内裤,但是当这条内裤感知到下体的异动时,便会开始持续对佩戴者的蛋蛋释放出高压电流,保证让内裤的主人在几秒钟时间内失去做父亲的权利。
或许是因为杀伤力太大,陶德很快拆除了放电装置,转而推出了一款更安全的警报版内裤,当佩戴者在夜间出现梦遗或者是有不正常的异动,内裤的警报装置便会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直接让佩戴者体验一把社会性死亡的滋味。
这款温和的装置一经推出便深受广大父母的追捧,许多发明家嗅到了商机,也顺势推出了各自的防 shou yin 警报装置。
约瑟夫. 李斯的古典乐装备堪称是这个领域最高雅的设备,他通过在装置上安装迷你留声机来播放音乐,当佩戴者出现邪恶举动时,悠扬、舒缓地古典音乐便会从佩戴者的裆部缓缓响起,即使是欲望最强烈的男性此刻也只会留下激动和忏悔的泪水。
开发各种防 shou yin 装置并非是男性的权利,在 1908 年的时候,一位名叫艾伦. 帕金斯的女子也加入到了拯救英国男青年的行列中来。她发明了一种堪比中世纪铠甲的布质紧身衣,其中镶嵌有许多金属板。
当被问及设计这套防 shou yin 紧身衣时,艾伦女士不无感概地说道:“众所周知,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年轻人因为 shou yin 而变得弱智、低能和精神错乱,身为大英帝国的子民,我深感自己有义务要为国家做些什么。”
艾伦的紧身衣在普通民众中反响平平,但是在精神病院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畅销品。精神病院的医生发现,穿上这套衣服基本上和被绑起来没什么两样,对于他们手底下那些整天躁动不安的病人来说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算什么。有一群欲润无门的人,只要想到一美元炸鸡和 NASDAQ 时,也会不由自主的挺起胸膛。
以 1840 年英国手纺工为例,“一个手工织工平时一星期能挣六七个先令就算是幸运的,甚至要挣这个数目,他每天就得在他的织机上工作十四小时到十八小时。”【1】,而英国小麦价格 “1840—1844 年每夸特【英制,约合 12.7 公斤】为 57.85 先令,1850—1854 年为 49.03 先令,1880—1884 年为 42.40 先令,直到 1885—1889 年,才降至 31.58 先令;相应地,伦敦的面包(四只装)价格分别为 7.8 便士、7.0 便士和 6.0 便士。”【2】
很显然,这样微薄的薪水完全不能使他们能用面包裹腹,更别说像很多答主宣称的那样吃上肉,“他们的食品几乎光是土豆,有时有点燕麦粥,牛奶很少见,肉类就几乎从来看不到。”【1】
针织工人的境遇也很类似,“他附带报道了 50 个家庭的情况,这些家庭共有 321 人,依靠 109 台织机为生;每台织机平均每星期收入 5 1/6 先令,每个家庭平均每星期挣 11 先令 4 辨士。在这里面,房钱、针织机租费、煤炭、灯火、肥皂和织针总共要用掉 5 先令 10 辨士,每人每天只剩下 1.5 辨士(15 个普鲁士分尼)做伙食费,至于做衣服就一个钱也没有了。”,“这个针织工人写道:“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过,没有一个人听到过,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这些可怜的人们所忍受的苦难的一半。””**【1】**他说的很对,全盛的大英帝国,其对内部的压迫,即使是最顽固的民族主义分子也会感到难以置信,需要下意识的否定,并对指出者予以禁言并删除回复,以避免玷污自己对民族的信仰。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国手纺工和针织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很多答主不屑一顾的,所谓大清农民的生活水平高出很多,而他们却要付出极长的工作时间,大清的农民不可能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更不可能工作十八个小时,他们天黑前就要回家。
极端的生存环境和长期的营养不良迅速的吞没着英国工人的生命,“1840 年,利物浦上等阶级(贵族、自由职业者等等)的平均寿命是三十五岁,商人和光景较好的手工业者是二十二岁,工人、短工和一般雇佣劳动者只有十五岁。在议会报告书里还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事实。
死亡数字之所以这样高,主要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幼儿的死亡率很高。。。工人的孩子有 57%以上不到五岁就死掉,可是,上等阶级的孩子在五岁以前死亡的却只有 20%,而农业区各阶级所有的孩子在五岁以前死亡的平均也不到 32%。”【1】
所以当你问我 “当 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该不该自信地挺起胸膛?”,我只能回答你,因为他没受过任何,哪怕是最基础的教育,他可能都不知道“大英帝国” 是什么。“有几个男孩子从来没有听说过伦敦,甚至连威伦霍尔也没有听说过,虽然这个地方离乌尔未汉普顿只有一点钟的路程,而且两地的交通还是很频繁的。他们当中有几个人从来没有听到过女王的名字或者像纳尔逊、威灵顿、拿破仑这样的人物的名字。”【1】
【1】:马恩全集 第二卷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
【2】:Peter Mathias, 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1700—1914,p.441。
能告诉我英帝国那些贵族老爷、资本家在自己的地产上、工厂里攫取了足够他们躺平一辈子的财富跟一贫如洗的工人有什么关系吗?
他们是把这钱拿来做慈善了还是干什么别的了?
他们把自己的钱用于自己的享乐、投资或者存进银行利滚利,让自己的后代不用付出汗水就能躺在利息上过一辈子。这种荣华富贵和你一个每天即便努力工作但也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工人有什么关系?
就因为你们都是英国人,所以一旦有人提起这些帝国精英,你就会自信心爆棚?
恕我直言,这种自信心也太廉价了一些
不妨换个问法
我想问一下,一个考研失利、奖学金、荣誉都没有的大学生听到自己所在班级在大学保研率第一、班级里很多同学拿奖学金、荣誉拿到手软,该不该为班级和那些同学感到自豪?
我不知道你们听到一个这样的同学说他为班级和那些同学感到自豪会作何感想,反正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是蚌埠住了。
为什么我会蚌埠住,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自信是要有条件的,你可以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自信,你可以为自己掌握的一门技能而自信。自信是什么,自信是自己对自己努力后取得成绩的奖励,它是属于你的优雅和从容,因为别人得知了你的成就会给予你相应的尊重。所以你拿到奖学金你可以自信,你考上研究生你可以自信,你职业考试拿到执业资格你可以自信,甚至你减肥成功了你可以因为自己的毅力而感到自信,你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你当然可以感到自信。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你的朋友考上研究生、你的同学拿到奖学金,你会不会感到自信? 别人的努力和成就跟你有什么关系吗,你在这起哄?
那个问题即是同理。
1. 继教泰国人民忠君爱国后,你乎开始教育英国工人拥护帝国。毕竟你英国工人是吃白食的崽种,所食所得都是帝国从殖民地刨来的,所以英国工人要感恩。
2. 你乎深刻学习维为老师的 “比较优势学说”: 这英国工人就是吃得比当时上海工人的好。所以你们不能不爱帝国,因为帝国是如此地爱你。再一次有力论证了英国工人从 19 世纪开始就是工人贵族。
3. 井峰说的好: 巴黎公社原则的要害是可以撤换干部。但你乎一些人的态度是: 可以批判 “大爹” 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是你绝对不可以不认这个“大爹”。
英国贫穷的伦敦工人当然应该自信地挺起胸膛为大英帝国骄傲,因为大英帝国的大炮和刺刀让他这个最可怜的穷人有了欺压其他民族的权力。因为英国的某种文明,即使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在文化落后的国家受到优待。
极盛时期的英国穷人只要愿意闯闯,到了另一个地方比如某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那就是太上皇和爷爷。到了某些文化经济落后的国家,英国的马车夫都可以当老师。
比如我们可怜的满清国
牛牧师在国内就传过道,因为干别的都不行。他听说地球上有个中国,可是与他毫无关联,因而也就不在话下。自从他的舅舅从中国回来,他开始对中国发生了兴趣。他的舅舅在年轻的时候偷过人家的牲口,被人家削去了一只耳朵,所以逃到中国去,卖卖鸦片什么的,发了不小的财。发财还乡之后,亲友们,就是原来管他叫流氓的亲友们,不约而同地称他为中国通。在他的面前,他们一致地避免说 “耳朵” 这个词儿,并且都得到了启发——混到山穷水尽,便上中国去发财,不必考虑有一只、还是两只耳朵。牛牧师也非例外。他的生活相当困难,到圣诞节都不一定能够吃上一顿烤火鸡。舅舅指给他一条明路:“该到中国去!在这儿,你连在圣诞节都吃不上烤火鸡;到那儿,你天天可以吃肥母鸡,大鸡蛋!在这儿,你永远雇不起仆人;到那儿,你可以起码用一男一女,两个仆人!去吧!”
满族老舍《正红旗下》
而且可以任意侮辱中国民族英雄,满清时期岳飞是武亚圣,仅次于关羽,已经封神。文天祥也进入祠堂祭祀,但在洋人眼里一文不值。
后来,(牛牧师)他打听明白了他们是谁,他便自动地,严肃地,提起他们来:你们的岳飞和文天祥有什么用呢?你们都是罪人,只是上帝能拯救你们!
而且半殖民地的人民比如满人多老大甘心为奴,还怒斥自己良心尚存不想当汉奸的弟弟多老二。
大哥!你忘了咱们是大清国的人吗?饿死,我不能去巴结洋鬼子!” 多老二斩钉截铁地说。
“大清国?哈哈!” 多老大冷笑着:“连咱们的皇上也怕洋人!”
如果你觉得满清太穷了怎么办?好办,你去沙皇俄国,虽然不像满清那么风光,但连理发师都可以当外语老师,教贵族少爷外语混吃混喝。比如我们普希金少爷自传式的小说就说自己的法语教师是理发师。法国佬比英国佬还弱一点都可以混吃混喝,何况我大英国人。
波普勒在他本国是个理发师,后来到普鲁士当兵, 再往后便来到俄国当教师,至于 “老师” 一词的含义他都不太明确,他是个好小子,只是过分轻浮放荡. 对女性的爱慕之情太切是他的主要毛病. 他需要发泄满腔柔情,因而不时挨揍, 挨了揍便整天整夜唉声叹气. 此外,照他的说法他并非酒瓶子的仇人; 而照俄国人的说法, 就是爱喝几盅儿. 不过,眼看得我家平日只有午餐才有葡萄酒,而且仅有 - 杯,再加仆人筛酒有时竟忘了这位先生,所以,我的波普勒对俄国药酒上了瘾, 甚而觉得其味无穷,比他本国的葡萄酒还得劲私下以为真能清脾健胃.
沙俄 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各位白左们,别幻想阶级解构民族了,一个民族强大,连他们民族废物都会变得强大,一个民族弱小,连他们民族精英都是低等人。这么多年我们刚从满清混成沙皇俄国,刚刚到勉强独立,但是外国的理发师和马车夫都可以当外教的水平,就忘记疼了?
一,可以,只要他们别去看 20 世纪教材对他们的评价。
毕竟人均初二,还没学到高中教材是正常的。
二,可以,但是不要去看某些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看书太多容易变成赤色分子。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_共产党员网只要亲眼看一下这些不幸的人们的苦难,看一看他们吃得多么坏,他们被疾病和失业折磨成什么样子,我们面前就会显现出这样一个无助和贫穷的深渊,仅仅是这个深渊有可能存在,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就应该引以为耻。我在工厂最不景气的三年间在哈得兹菲尔德附近做过牧师,可是,我在那里从来没有遇见过像在拜特纳-格林看到的这种穷得毫无希望的情形。全区在十个当家人当中,很难找到一个除了工作服外还有其他衣服的人,而且工作服也是破破烂烂的;他们中有许多人,除了这些破烂衣服,晚上就没有什么可以盖的,他们的床铺也只是装着麦稭或刨花的麻袋。关于工人阶级卫生状况的报告中有些资料也证实了同样的事实。1840 年,利物浦上等阶级(贵族、自由职业者等等)的平均寿命是三十五岁,商人和光景较好的手工业者是二十二岁,工人、短工和一般雇佣劳动者只有十五岁。在议会报告书里还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事实。因此,在一极(指资产阶级)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无产)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 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第一种人积累财富,而第二种人最后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没有可出卖的东西。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就是从这种原罪开始的。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 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
三,可以,只要他不去考虑其他一些英国人,比如 “圈地运动” 中被剥夺土地的农民,被血腥法律惩治的流浪贫民,在大饥荒中尸横遍野的爱尔兰人,还有在本国实在卷不下去了润到北美的移民。那些人大概是不会想到大英帝国的财富就挺起胸膛的。
(完)
这个问题和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很有意思。
几个高赞的思路,一种是将当时的英国工人和英国的殖民扩张绑定,将 “小资化” 的部分英国工人和 “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 混淆在一起,把当时的英国工人 “安排” 进英国扩张者之中,来通过民族感情“拉仇恨”,以证明英国工人在客观上获得了“殖民帝国的红利”。
另一种则是 “堆史实”,用当时英国称霸世界的地位搞“宏大叙事”,并通过其他国家和地区(像非洲和大清)的贫困生活,来证明当时即便是英国最贫困的工人的生活也是“可以的”,是可以“自信地挺起胸膛” 的。
还有一种则是直接避开历史事实回答问题,指责有人用 “19 世纪的英国” 搞“影射”。
这就很滑稽了。
其一,“小资化”的工人,即便是在 19 世纪末的英国,也不是工人里的大多数(10% 都占不到);而且,当时殖民扩张的巨大红利,大多数轮还不到 “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 来享受,这点看当时的英国财富分配占比就能清楚:
如果不是这样,维多利亚时代的那些工人运动了从何而来(单子不列了,网上能查到,比较敏感)?
其二,除一战以外,英国海外扩张战争里普通士兵的战死率,要远远高过贵族子弟,且大部分是为了讨生活,有些是在本土实在混不下去的,虽然英国和当时大多数被殖民的对手有技术代差,但能从战场上活着回家或在殖民地当 “人上人”,真正发战争财或靠战争“阶级跃升” 的普通英国人,少之又少。
而不靠肉身参与殖民扩张,靠参与股市获利并咸鱼翻身的英国普通人,又有多少?而他们获得的那些股票收益,和同时代英国的贵族和资本家相比,有可比性吗?
至于和大清与非洲的普通人对比就更搞笑了,难道十九世纪方方面面几乎都站在世界顶点的 “大英帝国”,在比惨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和非洲人、亚洲人进行对比来获得“自信” 了?
现在很多国人的生活水平也比非洲和拉美的普通人要好,可即便知道了这个客观事实,就足以平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吗?
至于为了凸显 “英国本土” 的高生活水平,而把爱尔兰和印度直接 “开除” 出英帝国的操作,就更迷惑了,原来这时候印度和爱尔兰就不是大英帝国 “皇冠上的明珠” 了?
帕麦斯顿和迪斯累利能不能跨时空给 21 世纪初的部分中国人打 “经费” 我不知道,但如果当时大英帝国的臣民,都是支持高赞答案的那种 “荣誉不列颠尼亚人”,觉悟这么高的话,那说不定直到今天,大英还是“日不落帝国” 呢,维多利亚女王幸甚,大英帝国幸甚啊。
——————————————————原回答—————————————————
19 世纪英国的工业和财富,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们创造出来的,他们为英国流过汗洒过血,甚至卖过命,他们自然应该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信自豪。
但他们不应该为了这个对他们而言苛刻异常的帝国,和操控这个帝国又整日盘算 “优化” 他们劳动成果并据为己有的 “大佬” 们的荣耀和尊严而骄傲。
英国的财富差距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往后总体不断缩小的(看下上图里 1895 年时英国前 10% 和前 1% 的财富占比,看看这些体面人给其他同为帝国同胞的人留下了多 “巨大” 的“财富”,其余 90% 的英国人在这种财富格局下,真能过得多好吗?),反而是帝国越衰落,普通英国人过得相对更好了一些。
英国工人当然不是全员都过得很惨,在当时就有类似现在 “中产” 的那种 “高级打工人” 了,他们是过得相对富裕的 “体面人”,这部分人不完全是帝国的“代价”,还是能享受到“大国子民” 待遇和一些近现代文明的成果的,他们自然可以对帝国心怀感恩,且有资格和时间为英国的 “帝国荣耀” 和“工业财富”感到骄傲。
但仅仅因为这部分(前 10% 左右的)“高级打工人”的存在,就要让伦敦最贫困的工人也得为了 “大英” 而自豪和挺起胸膛,让 “高级打工人” 们对 “大英” 的谢恩去代表他们的声音,这未免太没良心了。
英国人至今对 “阶级” 的敏感性仍非常高,背后的原因估计也是挺令人暖心的吧。
[
【搞笑娱乐向】生活在全盛时期的英国是怎样的体验?
Tomo 的视频
· 1080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50552677347893248)
抄一个小故事
-———————- 浓缩版 —————–
华商恃妓
1920s,华弱日强,南洋制:华人持证出行,日夜有别,违者皆捕。日人畅行,无证之束。
一华人富商日间访友,至晚方归。未携夜行证,惧捕。忽见和服妓者,乃出一元携其同行。巡捕视为日人同游,无扰也。
中山先生叹曰:“在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富商的地位居然比不上一个日本妓女,国家无尊严,个人富有了又能有什么尊严?”
-——————— 原故事 —————–
孙中山曾经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上个世纪 20 年代,有个中国南洋富商去了南亚某个国家拜访好友,他是白天出门去的,由于和好友畅谈,忘记了时间,等他出门走到大街上才发现天黑了,而他没有带晚上的通行证(那个时候南亚国家要求华人外出必须有两个通行证,白天一个,晚上一个,否者逮捕)。
这个中国富商很着急,因为他人生地不熟,害怕被捕后很麻烦,然而怕什么就来什么,恰恰街道的前方就有几个巡捕,这个时候就算花钱去贿赂巡捕,身上也没带那么多钱,而且俗话说,不怕官,就怕管,你没有带证件本来就理亏,人家如果公事公办起来,你吃的苦头还会更大!
正在这时候,这个中国人看到路边有一个日本妓院,他机灵一动,花了一块大洋,要了一个穿着和服的日本妓女陪他上街。当时的一块大洋很有分量,所以这个日本妓女很乐意,就陪他了。
当这个中国人挽着日本妓女大摇大摆招摇过市时,巡捕则视若平常,因为当时的日本在整个亚洲是个强大的国家,因此在东南亚,日本侨民不需要任何通行证。故而,这个中国人巧妙地转了这个空子。
孙中山先生讲完这个故事后叹了口气:“在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富商的地位居然比不上一个日本妓女,国家无尊严,个人富有了又能有什么尊严?”
原故事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777386/answer/3768517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你看看当时涉及到英国人在海外的小说,鲁滨逊什么的,就知道人家自豪之情和爱国之情都快溢出来了。他们认为自己文明,开化,智慧,有正确的信仰,是上等人。而且书里的带嘤征服也非常清廉高效,是值得国民信赖的对象。
最贫困的工人就不说了,这种极端例子没意思,反正带嘤帝国的普通工人过的比带清的普通地主老爷强的多,甚至连他们的殖民地的奴隶都过的比身为八旗奴隶的带清地主老爷强的多。
现在我锅跟其他发达国家生活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远不如当年带嘤生活水准吊打四方的地位都品客不少。当年的英国人比今天的品客更品客难道是个什么不可思议的事么?
毕竟,“没有大国崛起哪有小民尊严”,不能放在英国人身上这话就失效了吧?
我搞不明白: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全英国所有媒体发行的报纸数量都无法保证每个人一份,还卖的比面包还贵(1-2 便士,单张的);
同时又没有无线电,电视,互联网,博物类书籍卖的奇贵且极其稀少(根本流不到普通人那里去);
没有义务教育,大部分的劳动人口处于连自己名字和自己居住地名字都很难拼对的半文盲状态;
且一生基本都在自己郡度过(火车少,车票相对于普通人奇贵无比,且如果你出远门在天黑之前没能找到旅馆的话很可能被盗贼干掉);
… 的情况下,属于如上所述人群一列的,“伦敦的贫穷工人”是怎么能够理解 “让他们自豪的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 的。
(无线电时代前,有关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和财富的具体数据的资料都是要相当高级别的人员申请权限才能够查看的,承载有关于这些数据的二道内容也只有在大学图书馆和国家级资料库才能够查到,而这基本跟普通人没有关系。)
哪怕一个伦敦最贫穷的工人也有无数兜底的下限。
比如报名去当水手。
比如报名去当红杉军。
最难也不过是去教会的救济院喝肉汤罢了,你隔壁爱尔兰饿死多少人啊。满清多少汉人小地主都逃不过饿死的命运。黑人部落部落一样被送去当奴隶。
但你要是一个中国的破产农民呢?你要是一个非洲黑人呢?你要是一个美国黑奴呢?
事实就是,英国的工人再惨去了印度当兵也是手下前呼后拥的大爷。
毕竟给英王当走狗真的能当上 500 亩土地的大地主。
PS:别说美国的黑奴咋样了,三角贸易送到的物品数量只占收购的黑奴数量的五分之一,你当那时候的海船货仓是好地方嘛?
ps2:求别黑英国水手了,英国水手转业进美国,圭亚那,印度,澳洲加拿大的一大把。你要是被满清抓去服徭役那不比英国水手惨一万倍?更别说给黑叔叔抓走不用当兵就地送进船舱了。
看怎么说了。
大英的人攒够了钱能去殖民地田园牧歌,俄国村社的老农只有鼹鼠的日子能过,至于大清和英属印度,就只有饿死和饿死的路上选了。
骄傲确实没必要,但却是多了不少种选择。题主要是想诱导我说出你想听的答案,还是建议多看看。
伦敦的工人挺起胸膛也正常。
爱丁堡的工人挺起胸膛就算了吧。
都柏林和仰光的工人挺起胸膛那大概是有什么大病。
欢迎对号入座()
当他在织机前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时,他自信地挺起胸膛:“起码我比美洲黑奴干得要少!”
当他回到家用土豆和各种掺假甚至有毒的食物果腹时,他自信地挺起胸膛:“起码我比中国饥民吃得要好!”
当他月末拿到了微薄的仅能糊口的工资时,他自信地挺起胸膛:“起码我比印度织工拿得要多!”
当他最终暴毙在织机前的那前一刹那,他自信地挺起胸膛:“起码我比非洲野人活得要长!”
于是在天堂的门口,他见到了美洲黑奴、中国饥民和印度织工,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自信地挺起胸膛:“至少,再不济,退一万步说,我们都比非洲野人活得要长!”
英国工人当然可以挺起胸膛,横向比较的话英国工人的待遇比其他落后国家还是要好不少的,再怎么说英国工人也是能获得英帝国光辉照耀的,吃些残羹剩饭也比多数国家工人待遇好得多。否则恩格斯也就不会说什么 “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 了。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侵略扩张让本国无产者获得些许好处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比如小林多喜二《党生活者》中所描述的日本: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的战争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好处。比如金属和化学之类的军需品工厂,增添多少工人也显得不够用,出现了空前的盛况,还说从所谓 “战争股票” 的猛涨来看也可以得到证明,帝国火药公司的股票原来是四元,现在是九元,提高了一倍多;石川岛造船厂的股票由五元增加到二十五元;造子弹用的锑的市场价格,由以前的二十元左右涨到现在的一百元左右,另外像德国,人们都以为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败涂地,其实像克虏伯钢铁厂却比平时获得了十倍的纯利(这些大概都是从什么地方听来的),所以我们的生活也可以沾战争的光而得到好处。
不过,获得帝国的残羹剩饭也当然是有代价的,为了帝国扩张侵略当炮灰的当然也是帝国的无产者。
同时英帝这类帝国主义国家也面临着内忧外患,列宁曾讲过:
"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殊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所以说资本主义帝国是面临巨大风险的,尤其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成熟期,随着全球市场逐渐开拓完,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世界后,如果不能继续开发一些落后地区的潜力,亦或者科技突破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在已经 “无肉可分” 的情况下,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内部会发生不可遏制的衰退,而新崛起的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发起挑战,来抢夺老牌帝国主义得到的东西。一、二次世界大战都与帝国主义脱不开干系。而且帝国主义国家矛盾会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断加深。
而帝国无法继续扩张或者新兴国家也无法夺走老牌帝国的地盘进行经济殖民时,那么他们会怎么做?基本上会通过构建内部的不平等来完成自循环,通过减少本国无产者待遇来为资产阶级增值,或者是用地域的不平等来代替国家间的不平等,让地域差距增大 (基本上也是无产者受损更严重)。
帝国在给全人类带来灾难,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贫困的英国工人挺起胸膛自豪是不应该的。同时英国工人如果仅仅满足这些残羹剩饭,也是不值得的,劳动者创造世界,得到的可有他们贡献的百分之一?或者说,假如英国工人的待遇可以打 30 分,其他国家工人待遇不到 5 分,英国工人就应该满足了?
帝国主义带来的一点残羹剩饭就值得人们挺起胸膛自豪么?英帝国这类帝国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也不算小吧。帝国主义哪怕能短时间内带来那么些好处,从长期来看也是不值得的……
不会真有人同时认为 19 世纪英国的工业财富不属于英国人
21 世纪的英国人就福利好到处吹英国吧?
那你告诉我从 19 世纪的困苦,从什么时候起,英国做了什么,转变成 21 世纪的高福利?
英国这几个世纪的制度可是从未改变呢
莫非,19 世纪的英国工人没能生下子孙活到 21 世纪,现在的英国人都是以前得利者的血脉?那你有什么理由去吹嘘现在英国人的高福利呢?
帝国主义国家里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好于殖民地
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生活水平普遍好于无产阶级
英国从殖民地压榨来的棉花蔗糖茶叶,可不止供给给了资本家和贵族
当你抱怨被资本家压榨的时候,你也该想到你是帝国主义的一部分得利者
得了吧,你要是自信地挺起胸膛,你还算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意识到自己在压榨别人
你要是革了英国贵族的命,然后继续从殖民地那里压榨棉花蔗糖茶叶,还恬不知耻地跟黑奴们说:” 大英没有贵族了,财富都归了我们英国平民,至于你们?自由民主不存在殖民压榨,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没有一分一毫属于你们,按市场经济,我们 3000 美元一月,你们 100 美元一月都是理所应当的 “
“伦敦东区最贫困的爱国者, 只要一想起英国的工业和财富, 也会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论英国工人阶级现状》
恩格斯:我没说过这话
“事实是这样的:在英国工业垄断时期,英国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垄断的利益。这些好处在他们之间分配得非常不均衡;享有特权的少数人赚得最多,但即使是广大群众,至少也时不时地有暂时的份额。”——1892 年《论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德文版序言
“琼斯的事非常令人厌恶。他在这里召开了一次群众大会,并完全按照新同盟的精神讲了话。根据这件事来看,几乎确实应该相信:采取旧的传统的宪章运动形式的英国无产阶级运动,等不到发展成一种新的、更有生命力的形式,就一定要彻底毁灭。而且也很难想象,这种新的形式将是什么样子。不过我觉得,琼斯的新动向,与过去建立这种同盟而多少获得成功的一些尝试联系起来看,的确是因为: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自然,对一个剥削全世界的民族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1858 年 10 月 7 日《给马克思的信》
恩格斯:我真说过这话
番外——
“我们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因为三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曾剥削过你们、压迫过你们,他们曾留下了不少的债务,因此,今天我们要还这些债务。过去我国国内少数民族也同样受过压迫,我们对他们也要还债,这是我们的义务。”
《同蒙古人民革命党代表团的谈话和印发谈话记录的批语》,1956 年 9 月 24 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卷
你们确实不应该为大英帝国的辉煌而挺起胸膛,但你们应该为大英帝国的罪孽忏悔和赎罪(笑い)。
该。他们无论任何时候都应该尽量挺起胸膛,同时给予自己合理范围内的积极心理暗示。
不然很早就会腰肌严重劳损,而丧失劳动能力了。
而英国是在二战后,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
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应该对着宪章运动和《人民宪章》自信地挺起胸膛。
我很疑心这些最贫困的十九世纪伦敦工人是否真的知道远方英国的殖民地有更贫困落后、遭剥削更深重的印度工人,更疑心倘若他们知道后,真的会在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人的苦甘如蜜” 观念的安慰下对自己凋敝破败的工作环境熟视无睹,而在零碎的歇息时候挤在恶臭漆黑的机器底下谈笑风生:哈哈哈,你听说了吗,那个阿三国的农民今年又没有收成了… 真的,太人间喜剧了,太黑色幽默了,太行为艺术了…
一些答主是聪明的,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带英视为 “影射史学” 却又努力以维多利亚时期 “国进” 来掩盖 “民退”,似乎表面上的主张是:伦敦的兄弟们对内咱们当然要坚决斗争、争取权益啦,但对外咱们也必须要“自信地挺起胸膛”!可真到了斗争、争取的时候,你看看他们又在念叨什么呢?换句话说“不自信地对外挺起胸膛” 和“不自觉地对内争取权益乃至对着奴隶鸣鞭”哪个对他们来说更罪不可赦呢?更可笑的是,他们最开始不自觉地把这个问题当做影射本身就很_____笑话了。
这个问题其实不过是之前知乎火过的另一个问题 “____崛起与____尊严是否矛盾” 的变种。说的更露骨些,英国工人在自家没有足够的不被剥削的尊严,对外的 “挺起胸膛” 又算什么自信呢?和恶霸畜养的宠物在家被棒打在外边各种撒泼有什么区别呢?这些维多利亚治下的老鼠们又能对谁耀武扬威呢?倒是颇有 “仗人势” 之气概。可那也就证明了自己不是主人。
是啊,这盒饭确实比莫卧儿的刹帝利和美国南方种植园长工吃的好。但如果维多利亚女王今年少吃几顿鳕鱼羊肉,我是不是今晚也能再饭上浇上坎伯兰郡特产酱呢?这时候倘若有天天写英伦上流八卦的忍不住跳出来斥责你的贪婪,你且再看他的面目。
带英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如所有人斥责的一样划向拜金的深渊。那么什么自信岂不是更应该看自己所拥有的吗。至于什么源远流长的王室文化 那沧桑的钟楼建筑,莎士比亚弗朗西斯,是可以自豪自信的——可王室文化也无非是公主的童年青春,文学艺术又岂是天天挖煤的伦敦阴沟里的老鼠能触摸认知的?现在有人用什么文化艺术的 “天生” 小众来为贵族们的特权、伦敦工人的低矮作证明,实在是颇似姜戈里的塞缪尔杰克逊。
各位找资料的水平都这么差劲吗?
原文两段话就说清楚的事情,东拉西扯都说的是啥啊。
" 现代工业存在的条件——蒸汽力和机器,凡是有燃料、特别是有煤的地方都能创造出来,而煤不仅英国有,其他国家,如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甚至俄国也都有。这些国家的居民看不出,仅仅为了让英国资本家获得更大的财富和光荣而使自己沦为饥饿的爱尔兰佃农有什么好处。他们就动手来进行制造,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也是为了世界的其他部分;结果,英国享有了将近一百年的工业垄断,现在无可挽回地失去了。但是英国的工业垄断是英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基石。甚至在保持着这种垄断的时期,市场也跟不上英国工业的日益增长的生产率;结果是每隔十年就有一次危机。而现在新的市场一天比一天少起来,连刚果的黑人也正在被迫接受曼彻斯特的印花布、斯泰福郡的陶器和北明翰的金属制品这种形式的文明了。当大陆上的特别是美国的商品日益大量地涌来的时候,当现在仍然掌握在英国工厂主手中的那个最大份额将一年年减少的时候,结果会怎样呢?让自由贸易这个万应灵丹回答吧!““那时我是二十四岁。现在我的年纪比那时大了两倍,但是当我重读这本青年时期的著作时,发现它并没有什么使我脸红的地方。”
以上是 1892 年德文第二版序言。
岁月也完美回答了作者 24 岁时的见闻。
大英帝国的基石就是先发的工业垄断,
而这种垄断是低级的,
有煤有水的地方就能干同样的事,
当英国扩大的产能大到倾销全世界都消化不了的时候,
英国自己工厂主掌握的份额仍然是连年减少的,
而丧失垄断地位的下场是什么?
是全方位的地位崩落。
这些国家的居民看不出,仅仅为了让英国资本家获得更大的财富和光荣而使自己沦为饥饿的爱尔兰佃农有什么好处?
连爱尔兰佃农都不跟你玩了知道吧?
爱尔兰人去了美国,然后一两代人以后就崛起成正儿八经的美国市民了,
加入了铁路大潮,赶上了汽车工业,创造了繁荣,现在爱尔兰裔早就以天龙人自居了。
是个人都知道 120 人共用一个厕所的资本主义不可长久,除了恩格斯,甚至包括资本家自己,
因为内需太差,消费力太低级,诞生不了任何高水平工业消费品,
相同的工业链条随便就在其他地方被复制了,而且是优化过分配方式的,可以通过内需的扩大反作用于生产力,
垄断地位一旦保不住,所有人都不会惯着资本家。
最贫困的工人挺起胸膛是因为国家垄断,
而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和持续低制造等级的工业产品,使英国很快就丧失垄断地位了,
工人挺起胸膛出海了,
19 世纪连华工也要出海,
如果出不去,垄断地位还被资本家弄丢了,
也很简单,
挺起胸膛就不生孩子了。
这也就顺带回答了为什么联想如此令人失望,李嘉诚为什么一定要驱逐,
从什么角度洗地都是拙劣的,
因为你聚敛资本卖水泥搞拼装,用恩格斯的话说,产煤的地方都能干,
保持不了垄断地位,劳动者直接就把你给灭了,
二十四岁时,恩格斯观察了贫困辛劳几乎看不到未来的工人阶层,想看看这样的模式如何收场,
二十多年后,恩格斯看得非常透彻了,
爱尔兰贫困工人最多给资本家一代人的时间,
过时不候,
用脚或者用子宫投票,都已经写在历史书里了。
你们现在二十多岁,也有二十多年来好好看着,从历史角度上,人人都是恩格斯。
以下是摘自历史文献,我把 quote 引用的内容翻译成了中文方便大家阅读,但是保留了来源以证明文献出处的合法性以及权威性是完全值得信赖滴。 欢迎大家评论批评,都可以谈,有什么不能谈的?
对伦敦考察的某处产业工人说:“一切都是比较而言,这个(炸鱼薯条)盒饭,确实比德国容克吃得好。” 在吃的方面,营养摄入和美食上,大英帝国的产业工人已经麻了。吃的显然比容克好。
在帝国议会发言说: “越去欧陆越爱国,(18)90 后更加爱国了。” 十九世纪的 90 后年轻人显然包括产业工人
在伦敦某俱乐部说 “到 1900 年,也就是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英帝国近 3000 万人将实现全面小康。这意味着大约是 100 个普通欧洲国家人口加在一起的人民达到相当水准的生活水平,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创举。欧洲大陆强权崛起的过程几乎是一部对外扩张和掠夺资源的历史,大英帝国和平崛起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面小康的人群中显然是包括了产业工人,感谢帝国带来的繁荣。
在另外一个帝国议会的工作会议上,Wayway 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 “未来的年轻人如果不吃苦,大不列颠还有竞争力吗?” 未雨绸缪,说明现在很有竞争力,那么想来带来竞争力的产业工人待遇也很好把?
综上所述,只要是个英国人,必须感恩。这当然也包括了所有的产业工人(前者子集)。 这当然也包括了最贫困的产业工人(前者的子集)
以上发言和评论来自: John Wayway, Former German translator for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Former Member of British Imperial Council & Professor of British Studies, Center of Britain Studies affiliated to Fordham University
补充一点
提到了当时的购买力问题, 根据 Chancellor Pink 的描述, “2000 先令大于 3000 法郎” 所以购买力来说也完爆了欧陆。
不该,就像 20 世纪 90 年代最穷的美国人也不用为当时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而自豪一样
然而这就是个 “自 X 在时,亦不觉异;自 X 之后,不见其比” 的事,当时的穷人不自豪,不意味着未来的人(包括本国和外国的)认为他们会为当时的国家而自豪
首先第一点,大英工人毫无疑问应该自豪于大英帝国的工业与财富,因为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与劳动,大英帝国才能有这种成就。但是如果你讨论到大英帝国时期的工人们到底过的怎么样?我只能说不敢恭维了,这种自豪应该建立在我们创造了一切的财富,而你们却什么都不给予我们的的大前提之下。
可见,大英工人的工资的确在上涨,但是对比之下,大英工人从国家整体发展之中所获得的份额却越来越小。
或许会说,大英帝国的强大仰赖于殖民体系的剥削,全世界的人都在供养着他们的工资,他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请来复习一下一段历史:作为殖民商贸的历史——吐槽一点,我深刻不建议各位按照课本所讲述的框架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后殖民和新自由经济体制之下的角度来切入维多利亚时期乃至之前的殖民。
首先我们先谈谈第一个:大英的财富真的来自于殖民活动吗?
是又不是,首先我们得先理解前帝国主义时期的全球商业体系(殖民体系是容纳在这一环节中的),是怎么样运作的。首先,不论是什么产业,市场都尤为重要,而在当时殖民地的投资收效甚微——英属东印度公司甚至陷入过短暂的债务危机,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去讨论殖民的投资收益和直接利润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大英在 1850 年之前最大海外投资国恰恰是美国而非殖民地国家。但是我们也应当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伴随着金融资本的不断出海,英国毫无疑问成为了这样投资的最大受益者,但是还是那个问题:谁创造了这些金融资本?是工人们?还是那些商人们?
或许你会认为大英从殖民地源源不断获取的原材料是这一关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正如这里所揭示的,大英在前 1850(也就是工业资本形成期),其主要商贸对象依旧是欧洲大陆的商贾市民贵族们,毕竟在我们亲爱的英属印度,主要的国民财富仍然是土地,他们又有什么能力购买来自英国的高级商品呢?当然,如果眼细的人肯定会发现庞大的东印度在商品贸易价值上甚至不如西印度和美洲土地。这一原因的背景则是 1730 之后的欧洲糖业热潮,在 20 年的时间里糖的价格上涨了 9 倍,西印度热带源源不断的糖类的确产生了巨大的丰厚的利益,但是这依旧不如英国对欧洲大陆其余商品的出口,更何况:
贸易占据的英国国民收入也不比某些最封闭的国家高出多少。因此想必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大英帝国的财富,源于工人,农民自己所创造的,而不是简单的殖民掠夺和经济殖民,更何况经济殖民所需的资本也恰恰来自于工人农民所创造的金融资本。这一点在下表也早有体现:
也正是如此,英国工人更需要通过斗争夺取回自己所被侵占的一切。“虽然我们骄傲,但是我们愤怒” 我想这是一种更合理的思维逻辑。
那么,英国工人如果觉得大英不好,能不能跑得掉呢?
回答当然是**能,**毕竟就连饿着肚子的爱尔兰人都跑得掉,为什么英国工人跑不掉呢?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英国工人最喜欢跑去哪里?跑去之后会不会成为大地主呢?
回答是:最喜欢去美国,并不能成为大地主。
因为英国工人们没钱啊。
看看这可怜的占据移民仅仅只有 9.3% 的比例,相比于英国工人同期 30% 左右的社会占比(当然可能更高),英国工人们哪里有那么多钱跑得掉呢?普通的英国工人们还要面对 1840 年以来的城镇地区房租增长,哪里有钱筹备船票把自己一家人送出呢?对于在殖民地成为地主,移居澳大利亚的英国工人的反应,则是
We have no taxes here […] We have plenty of good land and I often feel very sorry and grieved to my very heart when I look upon this beautiful fertile country […] when I think of the poor starving people in England while this beautiful land is laying waste.
是啊,多么美好的土地啊,但是澳大利亚当局的土地政策是要花钱赎买的,而正常的英国工人们则长期困于贫穷,正如同这封信的主人公一般,他和他兄弟在没有家人的情况下,两个人劳作却得不到购买土地的资格:这是多么伟大的帝国主义啊。国家的伟大和个人的悲哀又有什么联系呢?
那么英国工人为什么吃的比其他国家好呢?
很明显就是农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
也就是说,忽略 1700 之后在英国发生的绿色革命,去讨论英国工人吃的是不是从印度那里盘剥来的,就如同讨论生育却在讨论前列腺一般,或许有点关系但是缺乏直接联系一样。
所以我常说一点,要去查资料,互联网对你打开了大门,谷歌学术不要钱,scihub 不要钱,zlib 也不要钱,这不比知网那种抠门的对象好多了?不比百度和课本实在多了?互联网都没对你闭上大门,你自己把门闭上了,那还能怪谁呢?
参考文献:
Peter H. Hempstead, “Halfway across the World: Emigration from Bedfordshire’, The Bedfordshire Magazine 18 (1982)
Allen R C.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Daunton M. Wealth and Welfare: 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851-1951[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Demand, 2007.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 Volume 1, Industrialisation, 1700–1870[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Van Vugt W E. Prosperity and industrial emigration from Britain during the early 1850s[J].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1988, 22(2): 339-354.
Brezis E S. Foreign capital flows in the century of Britain’s industrial revolution: new estimates, controlled conjectures[J].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95: 46-67.
Allen R. Engel’s Pause: A Pessimist’s Guide to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Department of Economics[R]. Series Working Papers, 315, 2007.
容我答非所问一下,我描述一下现在这个问题下正在发生的事:
从体制上看,一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公民试图证明 19 世纪大英帝国的底层臣民对统治他的王室的热爱。
从民族上看,一群汉人试图证明两百年前万里之外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于其日耳曼首领的忠诚。
从阶级上看,一群中产 / 小资产阶级试图证明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爱戴。
你说我除了顺服还能干什么呢?
啥叫英国三代纺织业吞噬掉九代工人啊~
要不是独立的美国地广人稀自由接纳欧洲移民,导致有地可 run,英国立时就要爆发革命
那时候英国工人,佝偻着背是常态,还挺起胸膛呢,搞笑不~
这种问题就类似于南洋姐该不该为大和号自豪
人家土方与志伯爵,岩仓靖子公主都要推翻这吃人的世道,你一个帝国海军都不站你一边的捞雪蟹的,就大可不必上赶着自豪了吧 (=^^=)
据说有人想去澳大利亚开拓事业?
那也行,就让我们看一下作为一个曼彻斯特纺织工人有多大几率去上澳大利亚吧:
![](data:image/svg+xml;utf8,)
总的来说那个时期每年到澳大利亚的移民不过万把人甚至几千人,更不必说这些移民未必都是英国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以犯人的身份来到澳大利亚,而且早期英国往澳大利亚的移民中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流放犯人:
如果是以犯人的身份来到澳大利亚,境遇大概比在本土悲惨得多:
取决于你决定挺起胸膛面对谁,家里吃不饱饭的孩子,面黄肌瘦的妻子,对岸和你一样穷苦的法国兄弟,刚刚从你面前坐着马车趾高气扬的老爷,还是殖民地那些你们都没有当做 “人” 来看的人?
以下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工作日》第三节《3、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
斯泰福郡的陶器业,在最近 22 年来,曾三度成为议会调查的对象。调查的结果,第一次见斯克里文先生 1841 年向童工调查委员会提出的报告,第二次见奉枢密院【106】医官命令公布的格林豪医生 1860 年的报告(《公共卫生。第 3 号报告》第 1 部分第 102—103 页),最后一次见朗格先生 1863 年的报告,载于 1863 年 6 月 13 日的《童工调查委员会。第 1 号报告》。在这里,我只要从 1860 年和 1863 年的报告中摘录一些受剥削的儿童本人的证词就够了。根据儿童的情况也就可以推知成年人的情况,特别是少女和妇女的情况。同这一工业部门比较起来,棉纺织业之类的部门还算是很愉快很卫生的职业呢。[66]
威廉 · 伍德,9 岁,“从 7 岁零 10 个月就开始做工”。一直是 “运模子”(把已经入模的坯子搬到干燥房,再把空模搬回来)。他每周天天早晨 6 点上工,晚上 9 点左右下工。“我每周天天都干到晚上 9 点钟。例如最近七八个星期都是这样。” 就是说,一个 7 岁的孩子竟劳动 15 小时!詹 · 默里,12 岁,他说:
“我干的是运模子和转辘轳。我早晨 6 点钟上工,有时 4 点钟上工。昨天,我干了一整夜,一直干到今天早晨 6 点钟。我从前天夜里起就没有上过床。除我以外,还有八九个孩子昨天都干了一整夜。除了一个没有来,其余的孩子今天早晨又都上工了。我一个星期挣 3 先令 6 便士。我整整干了一夜,也没多得到一个钱。上星期我就整整干了两夜。”
费尼霍,10 岁,他说:
“我不总是能够得到十足一小时的吃饭时间,而往往只有半小时,每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都是这样。”[67]
格林豪医生指出,在特伦特河畔的斯托克和在沃尔斯坦登这两个陶业区,人的寿命特别短。20 岁以上的男子从事陶业生产的,在斯托克区虽然只占 36.6%,在沃尔斯坦登只占 30.4%,但是在这类年龄的男子死亡人数中,死于胸腔病的陶工在斯托克区占一半以上,在沃尔斯坦登区约占 2/5。在亨莱行医的布思罗伊德医生说:
“陶工一代比一代矮,一代比一代弱。”
另一个医生麦克贝恩先生也说:
“我在陶工中间行医 25 年了,我发觉这个阶级在身长和体重方面显著退化。”
以上这些证词是从格林豪医生 1860 年的报告 [68] 中摘录的。
下面我们从几个调查委员 1863 年的报告中摘录几段。北斯泰福郡医院主任医生约 · 特 · 阿尔莱兹说:
“陶工作为一个阶级,不分男女…… 代表着身体上和道德上退化的人口。他们一般都是身材矮小,发育不良,而且胸部往往是畸型的。他们未老先衰,寿命短促,迟钝而又贫血;他们常患消化不良症、肝脏病、肾脏病和风湿症,表明体质极为虚弱。但他们最常患的是胸腔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和哮喘病。有一种哮喘病是陶工特有的,通称陶工哮喘病或陶工肺结核。还有侵及腺、骨骼和身体其他部分的瘰疬病,患这种病的陶工占三分之二以上。只是由于有新的人口从邻近的乡村地区补充进来,由于同较为健康的人结婚,这个地区的人口才没有发生更严重的退化。”
不久前还是该医院外科医生的查理 · 帕森斯先生在给调查委员朗格的信中写道:
“我所能说的只是我个人的观察,并没有什么统计材料作根据。但是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每当我看到这些为满足父母和雇主的贪心而牺牲了健康的不幸孩子们的时候,激愤的心情怎样也平静不下来。”
他列举陶工患病的种种原因,最后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 “劳动时间过长”。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希望:
“一个在全世界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如此卓越地位的行业,不能再容忍这种可耻的现象:它依靠工人的劳动和技巧,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但伴随而来的是,工人身体退化,遭受种种折磨,早期死亡。”[69]
这里所说的英格兰陶器业的情况,也适用于苏格兰的陶器业。[70]
知友
让我看看他的回答,我看了,大致有点自己的想法,因为比较长,我就在回答下随手写下。
我虽然在英国学习生活过两年,但我对英国历史并不了解,也没兴趣了解,其实我对所有西方国家都没兴趣,我主要兴趣是东南亚和南亚。因为人的感受是存在的,在泰国时,我觉得我是社会一份子,总想帮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有很强的归属感。但在英国和西班牙时完全没有,感觉就是来进修的,学完就走人,下个月我就离开英国整十年了,十年间我就梦见过英国一次,还是上个月。
闲话说完了,说正经的。虽然对英国没什么感情,但一些社会问题我还是思考过的。有一个故事我觉得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去伦敦时,我专门去过大英图书馆,我不说,大家应该也能猜到我去干嘛了,对!我去找马克思的脚印去了。当然,脚印你是不可能找到,因为大英图书馆的座位是随便坐,不可能给你一个固定位置。但除了脚印,还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马克思学成后不在英国,而是来了中国或泰国,以他的聪慧和勤奋,他能不能写出《资本论》?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说,“肯定不行,他资料都没有!” 我觉得这就是问题的答案。马克思在十九世纪能搞出《资本论》,就和我们今天写论文一样,首先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之上,而他能找出问题,就说明问题是大量存在的,如果把问题具体化,无非就几个大方面,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浪费、再就是对工人的压榨。**我今天上午看了一个纪录片,叫《小镇青年打工的奋斗和梦想》,里面的主人公基本都是十几岁就出来务工的,但从他们的交流你能发现,他们对哪家企业好,哪家企业坏,是有很准确客观认知的。换言之,企业的宣传,并不能真正给工人洗脑,用工人的话说,“你是上市公司,你是世界五百强,和我有屁关系?我还不是按件计费嘛!” 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上面这问题就有答案了。这世界只有两种钱,你的钱和别人的钱,至于别人的钱是在你亲戚张三口袋,还是在路人李四口袋,有很大区别吗?
至于知友
说去殖民地能当人上人,我不是特别同意。我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是影视作品,2018 年时国内上映过一部电影,叫《青年马克思》,里面有几个镜头,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去工人区找人,感觉生活环境就是很恐怖。有点现在印度的感觉。如果事实层面举例,其实马来西亚槟城的英国人墓地就是例子,墓碑上有写这些人的生平,基本都类似我们今天文官学校或军官学校毕业,和工人不是一个群体。
如果要了解更多,我推荐英国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当然,狄更斯也行。
神奇的左壬总能突破你以为他们不敢突破的下限。
我曾经以为既然 “坚决反对中修帝国主义”,那至少在口头上总是要反对帝国主义的吧
不,原来白人帝国主义是好的,是泼撒文明火种的普雷米修斯,殖民地人民要永远感谢他们。
可这话我怎么觉得那么耳熟呢,真不是直接化用我大英帝国万邦来朝时,格雷斯顿、迪斯雷利首相们的名言吗。
全球大疫情叠加放水型萧条后,神左全面合流,左壬充当神友理论骨干的趋势真是越来越明显了。
需要注意的是,19 世纪英国是对外掠夺为主
这个问题,其实《雾都孤儿》这部作品已经回答大家了。
你觉得雾都孤儿中的男主角,是否应该挺起胸膛呢?
当然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作品或者电影,现在去看一看也可以。
当然如果你从中得出,我们应该对资本主义进行无情的批判的结论的话,那么恭喜你,至少你思考的方向没有错。
人家带英的工人不用吃观音土和桦树皮,内卷了可以去南非,可以润美洲,犯罪了还能去澳洲
读点书,当个兵,还能到带清混个洋教官,或者去霓虹国当教官
佐壬们拿带英的工人说事,实际上就和农民想象皇帝用金锄头一样,属于以己推人。
人家英国工人但凡有点技术,去美洲大陆,不说成功当企业家,那基本上也是牛肉自由,牛奶自由的主
如果这个英国人能跑到殖民地,那么或许可以凭借着英国国籍,混出一些名堂。
但是这个英国人在本国,英国的工业与财富,能让他忽视自己活在最底层的事实吗?
也许有人会说,那他不会跑到殖民地去啊!不就能混出来了。
那也要他到殖民地之后,地位有所改变再说。
但是当他的地位改变之后,他还是那个英国底层工人吗?还是压迫殖民地人民的老爷?
而且又有多少人能混出来?
1829 年,在为《天主教解放法》辩论时,一位苏格兰下院议员提出:“英国宪法的伟大原则是,把所有如此美好的祝福散发给共同体的每个阶层。” 同样的话语被应用于《国会改革法》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政策中。面对着正在崛起的工业巨兽,爱国主义话语成为反抗社会剥削与压迫的武器,在反对剥削童工时,奥斯特勒宣称:“英国的土地上没有奴隶,那是英国的骄傲…… 但是我们成千上万的少男少女们这时候正处于奴隶状态。”在《穷人法》、十小时工作制以及其他社会正义议题的辩论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爱国主义话语的身影。当保守派的迪斯累利在 1872 年宣称 “工人阶级的内核仍然是英国人,他们支持维护国王与帝国的伟大,他们为成为我们主权的臣民与这一帝国的成员而自豪” 时,除了诉诸国际主义,我们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更加直接的追问:“成为英国人,意味着什么?”
在欧美语境中,爱国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被频繁引用的《托斯坎纳论集》中,西塞罗将祖国与自由、法律联系在一起:“正义的斗争应该是为法律、为自由、为祖国而战。”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之后的意大利,这种联系被进一步明确,布鲁尼在《佛罗伦萨史》中赞美了佛罗伦萨是一个正义和自由的共和国,在佛罗伦萨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并且不存在对外国人的歧视,他是所有遭遇不幸或不公正的人的祖国:“只要佛罗伦萨存在,就不会有人找不到故乡。” 马基雅维利在《佛罗伦萨史》里强调:“我将不会尊重这样的城邦,在那里法治不如人治…… 财产可以被随意掠夺、朋友出于自身恐惧而在你最需要时弃你而去的祖国。”因此,当马基雅维利宣称 “我热爱我的祖国胜于热爱我的灵魂” 时,它所强调的祖国“是国王的敌人,是对荣誉的热爱,是对其共同善的热爱。”
正如拉丁文中的 “res publica” 原意是公共事务,逐渐衍生出 “罗马人的集合”,戈登伍德在描述英语世界的“共和主义者” 时所使用的并非 “Republican”,而是“commonwealthman”,而“commonwealth” 直到今天仍可作为英国或英联邦的代称,就其字面意义的公共福祉而言,祖国在英国语境中具有更为深远的含义。在 1649 年平等派共同发表的《宣言》中,他们强调:“竭尽全力促进联邦幸福、追求国家的自由与善的义务。” 弥尔顿在《建立自由共和国的简易办法》中强调 “愿意公正地成为我们自由保卫者的爱国者” 的重要意义,因为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是对正义、自由、荣誉的爱,同样正是由于复辟期间的英格兰不是他想象的共同体,他在信中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日渐消退。
到了 18 世纪,那些将国王视为国父的王权话语已经消退,英国所有党派都自认为共和主义意义上的爱国者,即使是托利党的博林布鲁克在《爱国主义精神》中也同样认同 “为国家服务” 意味着支持好的政府、保卫共同自由,国王本人同样如是:“保卫、维持这一宪政自由便是爱国的国王最神圣的义务。”他从《演讲集》中引述一个君主 “最佳的利益是成为一个好的君主,接受对其权力的限制,而不是如同暴君一样无需法制的统治。”《百科全书》延续了此种经典定义,将政治美德界定为 “对祖国的热爱”,并且明确祖国并非出生地,而是通过法律保护 “我们自由与幸福的自由国家”,共和国就是自由的同义词,在专制主义的枷锁下,人是没有祖国的。
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到更宽广的大西洋革命,我们会发现那些 “反叛者” 才是 18 世纪语境中的爱国者,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奠基之父们坚称自己才是爱国者(patriot),而将那些追随英国王室的人称为效忠派(loyalist),如果在美国语境下,所爱之国是哪个国仍然争议的话,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更为清晰的展现了那一点,当三级会议的代表聚集巴黎们,他们的名号并非 “革命者”,而是“爱国英雄”,他们与旧制度的腐败与不平等为敌、与高等法院“按照 1641 年形式召开会议” 的封建传统为敌、与路易十四党人口中 “国王的永恒荣耀” 为敌。
也许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 19 世纪爱国话语被更多染上民族主义情绪时,当国家的荣耀开始更多指向排外、仇恨与侵略时,当迪斯累利宣称工人阶级应该 “为成为我们主权的臣民与这一帝国的成员而自豪” 时,我们不应该忘记,爱国并不只有一种话语解释权,对于爱国主义的自由诠释存在于西塞罗的话语中、存在于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史》中、存在于关于《天主教解放法》和十小时工作制的辩论中,因为 “成为英国人” 不仅意味着全球贸易帝国和女王的荣耀,更意味着对共同体成员的同情、对共同自由的保障和对公共福祉的承诺。
当然,特别是当皇家海军和红衫军狂暴轰入紫禁城和塞瓦斯托波尔的时候,看到曾经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大清和帝俄摇尾乞怜的时候,英国人民就更高兴了。对了别忘了事后让大清和帝俄的左壬洗一下地,就说大英人民是无辜的,全是帝国政府的错,不许他们记仇,否则他们就是法西斯。
不错了。
2000 年左右,是影射大清。
2010 年左右,影射的是 226 前的日本
现在是影射到 19 世纪巅峰时期的大英了。
应该应该当然应该。
特别是当年大英帝国的前任首相竟然能说过:
“风可以进,雨可以进,国王不可以进 “ 的时候 [1]
1: 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这句话是 1763 年英国首相皮特在国会发表《论英国人个人居家安全的权利》的演讲中说的
不论如何,资产阶级的英国怎么说,都是管管管知名的法家秦制不可同日而语的吧?
不该。
但是同时还有另一个问题: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童工,也不会像布尔的婴儿一样,被丘吉尔拿了头盖骨取乐。
当然,因为哪怕最贫困的白皮也能到北美屠杀印第安人,能到东亚洗劫圆明园,甚至 100 年后最贫困的白皮到了东亚,不但不需要为他祖宗的罪孽赎罪,还可以夜夜新郎
哪怕大英最危险的时候,也能从苏格兰和爱尔兰搜刮黄金和土豆,苏格兰和爱尔兰别说什么尽可留着改善民生,连人都活活饿死,就这也还要被镇压
最贫困的白皮有什么理由不为大英帝国的强大挺起胸膛?
如果他是一名伦敦普通工人,那么他当然应该自信地挺起胸膛。
如果他不是英国伦敦工人,而是大清农民,俄罗斯农奴,那么他只能终日劳作换不饿死,一到灾年就背井离乡易子而食;
如果他不是英国伦敦工人,而是印度等广大殖民地的底层人民,他只能拼命摇尾抢到能做狗来活命;
因为如果他没出生在英国而是非洲,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是在追逐野兽和饿肚子中循环;
19 世纪,能出生在英国,你已经比全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出生的人,多了无数种选择了。
十九世纪?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煤矿工人一个小时才十几便士工资
我刚去英国的时候,经常和一个邻居老太太聊天
她只做临时工,一天两个半小时,一个小时六英镑多一点,周末做全天,因为 double pay
但怎样算,他一个月也就不到一千镑
租房,一个月三百多房租
一台二手老丰田,没结婚没子女
妥妥的社会底层
有一年她居然飞到英属某岛度假去了
一个星期
我脑袋上面如果喷有显型粉,你肯定能看到斗大的问号
我就问她,这一趟花了多少钱,都玩啥了
她说机票特价的,99p
在那连吃带住一天不到三十镑。。
海鲜大餐带龙虾那种五镑钱。
说到这你明白了嘛?
当你的国家因为雄厚的实力而在国际社会中出类拔萃
你即便在你的国家里是一条狗,走到国外别人也觉得你是条龙,因为你有的资源哪怕微不足道也是那群下里巴人不能拥有的
就好比我去莫桑,送了个小米 Max 给百威当地主管,他爱不释手,因为他就没见过这么大屏幕的手机,当地买不到
这可是在几千工人面前撒钞票的货
他买不到中国人眼里的低端机
今天的中国人若觉得挺不起胸膛,那么就一个原因,你的国家还没那么强,你我还需努力
要不是心怀感恩地拉煤,可能这个童工也挺想挺起胸脯的
干嘛用 19 世纪的英国
干嘛不用 21 世纪 美国呢?
为什么不用美国是因为………… 经费………… 呵呵
根据当时一些文学作品和纪实报道的描述,英国贫困的工人没有足够的娱乐手段,他们一般买不起报纸,也没有广播和电视。所以本来应该通过大众传媒传递给他们的工业和财富相关的宣传信息,并没有到达他们那里。
容易获取的大众传媒帮助建立国家意识,准确的说是从 1930 年代美国人和德国人每家一台的收音机开始的。后来 30 年代末开始日本也是这样,所以当时最贫困的日本人想到同胞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当然也自信的挺起胸膛了吧。
当然必须要说的一点是,大众传媒在宣扬国家意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即使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福祉,我们当然也不是说吃饱喝足的就算,能在一个文化和意识共同体当中成为其中的一员,也能够给我们的心理上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这当然也是我们生活福祉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不过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在仓廪已实的基础上,物质基础满足的情况下,由人民自主的去认知,发自内心的去认同和热爱国家。画饼可以美化家居环境,但不可以用来充饥。
那当然不能啊,殖民地一年非战斗减员多少,伦敦一年有多少残疾工人被赶出工厂,我去你大爷的,去殖民地捞钱的美差也是你一个狗腿子能够得到的?办事员不走后门都要大学毕业!不会真有人觉得去殖民地是流放吧?
看到不少回答都在说题主在搞 “恶毒的政治隐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你们会觉得这是在影射呢?
你以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从哪来的?
可以 但挺胸的同时记得别吸气
肉体最贫瘠的人仍旧是人,肉体贫瘠精神仍旧高贵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精神最高贵的狗依然是狗,肉体贫瘠精神依然高贵的狗,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耻的狗
有些高贵的狗啊,删评论,禁回复,做法还真像那些能让它为自己的狗粮比山区孩子还好而自豪的主人呢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
打仗地不想,回家地想
梦羽灵泉的视频
· 1818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50827276674314240)
[
我们争取了一个日本俘虏,正在闹脾气
梦羽灵泉的视频
· 577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65454225321828353)
然后回答会在 “痛斥大不列颠已是被垃圾把持的当局吃人的黑暗社会” 到“你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满洲等)鬼子算什么东西也想在你皇英爷爷面前装颗葱”之间震荡。
昂撒的民族主义发源非常早且非常深入人心(毕竟岛国),又通过一次次战争逐渐辐射到社会基层,英法百年战争更是极大强化了这种民族认同。具体表现嘛。。。段子很多,甚至浓到从英语词汇中析出了。
人是社会性动物,把自己归类,把人群画圈是天性,没有大的圈子就搞小的圈子。没有民族标签统摄住尽可能多的人,就会有信仰标签、地域标签、职业标签、性别标签、取向标签、宠物标签、偶像标签来画出一个一个圈子,团结、动员、教化圈内人。
最贫困的 Gay 会不会在想到 LGBTQI 社群在全世界收获海量经费时,感到自信呢?
哦,题主问的不是会不会,而是该不该啊?
很自信,很精神。
告辞。
我就提一点,一美元炸鸡。
当这名英国工人享受着远超世界平均水准的肉食和糖类;把玩着从军到亚非拉远征所掠的使数代人富足的珍宝时,当他们效命英国所能白朴的东西远超同他与秘鲁平珉同等劳作的所得时,当然要挺起胸膛!
当这名英国工人所享受到的上述生活水准因亚非拉民族主义的兴起和英国国内矛盾的凸现而下降时,当白朴的东西与同等所得开始接近时,就向秘鲁的佐刃们灌输:“秘鲁民族的竞争与掠获不值得挺起胸膛,天下宫人是一家!” 把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为更富足的英国工人勒紧裤带送援助,为把福音传向世界而自我鞭挞,同时向英国精英施压输出。英国工人在享用着他们的援助维持相对富足时,同时通过秘鲁养寇自重,要求英国精英让步,提升自己的桶蘸价值,待价而沽,当然要缩起胸膛!
此时,英国精英震慑于秘鲁佐刃的街机狂热,出于自保于是让步,开出了令英国工人满意的价钱,也就是说白朴的东西可以远超同等所得时,那就要很很地备刺!正好秘鲁因为佐刃长期援助与输出而空虚,又因为各种惠惠而自我傕育,于是英国工人在次扛起 gun 来又涂涂了秘鲁一遍,英国工人赢了两次,双赢赢麻了,当然要再次、更加骄傲地挺起胸膛!
什么?你说英国工人该怎么回复秘鲁佐刃?那简单,就说这辈英国工人 “咻正” 了,开了这一辈英国工人的宫壬籍,在整点好活讨好秘鲁佐刃,这样英国工人的子孙们就能再糊弄一次秘鲁佐刃了,就像榨干橘子皮一样,德古拉吸的雪都没我多。毕竟沙鹅和 Esu 是两码事对吧?而英国工人只需要在圣玛格特学司马昭掉点眼泪演几场戏写几本经书就能让秘鲁佐刃继续当泡绘。
这蒸治啊,不仅讲究一个灵活的道德底线,也讲究一个灵活的胸膛(限于蒸治)。本来就是诞生于人们在桌上分割猎物,利益博弈的肮脏工具与艺术,偏偏有人把它当成了通往天堂之路的信仰。尽管各路蒸治学说都是建立与科学之上的方法论,一旦丧失了(亲缘之内)人本位和利益本位,就变成了一厢情愿,自我安慰的宗教神学,所谓 “迷信”,不仅有对自然科学认知上的蒙昧,也包括(亲缘之内方为人)人本位,(实效与利益)利益本位与(横向相对)自我定位的迷失。谈该利益时却大谈信仰,许多壬建正了那么久,说得出如此多的概念与著作理论,其实越建正越倒退,他们还是别建正的好。
看了这个提问下的很多回答都在说英国工人过的比中国人印度人好,言外之意是他们应该能够挺起胸膛。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个真正见识过 19 世纪末英国工人生活的中国人——孙中山。
孙中山 1896 年抵达伦敦,在此生活了一年多,期间一度被清政府绑架,经多方营救被释放,后经常出入图书馆阅读书籍钻研革命理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就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中民生主义就与他观察英国工人生活有直接关系。孙中山发现,尽管英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在这个强国中,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却与帝国的强大形成鲜明的反差。
孙中山生于一个中国广东的普通家庭,12 岁被下南洋有所成的哥哥接到美国读书,成年之后到香港学医,后经常在内地活动。他见过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与这些中国人相比,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无疑会更高。但孙中山的理想是把中国也建成像英国那样强大,甚至比英国还要强大的国家。所以孙中山其实是把当时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作为强大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的参考,然后他发现这个参考对象很不怎么样,与他理想中的国富民强有很大差距。
19 世纪末的英国工人在衣食方面已经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最起码不用担心饿死冻死,却仍然没有摆脱贫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自己的房产。18 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像伦敦这样的工业城市,由于涌入了大量的工人,导致住房价格奇高、数量短缺、居住条件差,供需矛盾突出,住房自有率极低。一直到 19 世纪末,英国城市工人依旧住在贫民窟里,这里不仅聚集了大量工人,也是犯罪分子的天堂。富人和中产阶级则选择在尽可能远离平民窟的地方居住。在伦敦,就形成了工人聚居的东区和富人聚居的西区。
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让孙中山感到触目惊心,也使他下定决心不让此类情况在中国重演,因此提出了民生主义。最初的民生主义比较奇特,说要平均地权,却不是像过去的农民起义那样均分土地,而是要平均土地增值收益。这是民生主义相对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先进之处。天朝田亩制度的设想仍是基于传统的静态农业社会提出的平均主义原则,跟李自成的均田免粮没有本质区别。而民生主义则是基于未来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提出的。国家一旦开始工业化,必然会出现城市化浪潮,城市地价上涨,涌入城市的广大劳动者——不仅是工人,还包括服务业从业人员、手工业者等等,肯定无力购买房产,导致居无定所。由此将衍生出大量的平民窟,进一步恶化居住环境,放大劳动者的生活困难。孙中山的设想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之前先进行土地价值评估,此后地价无论怎样上涨,土地所有者进行买卖时都只能以此前的评估价获取收益,增值的部分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分配,使全民共同受益。这样一来可以最大限度的遏制土地所有者涨价的行为,二来也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孙中山唯一漏算的是可行性,想让这样的政策落实下去,真的需要 “海专精”,而当时贫弱落后的中国最缺的就是这个。即便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没有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一直执政,这个政策也很难落实下去,所以后来又把平均地权的含义改回到实现” 耕者有其田“了。
本来不想回答。但属于手欠。忍不住敲几个字。
19 世纪的工人自信与否咱们不好说。但他们 21 世纪的后代们,应该是很自信的。
第一,只要长了个白皮,读完高中,或者水一个地区大学,加上地道的 “老伦敦” 口音,就可以在东亚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动辄在贵族学校一年大几十万当外教。然后还有一堆 eg 不要房不要车的倒贴。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7313687
宣称英国男友教会自己什么叫爱的那种。日子比 985 毕业的还中产还体面。
https://www.zhihu.com/answer/829709072
第二,不愿意出国也无所谓,只要有一栋房子,夫妻俩可以给各国小留学生当监护人,一年几万英镑那种。体体面面的中产生活。对,完整的名字叫寄宿家庭。
https://www.zhihu.com/answer/1096155439
这还是大英帝国没有殖民的东亚,都这么吃香,在英联邦国家有啥超国民待遇,咱们就不好说了。
总之,大国崛起,其福音是造福子孙 N 代的。神神老用这种论调来阴阳怪气实际上特别没意思。有那心思,好好过好自己一生,相应国家号召把三胎生了,自己留下的后代必然萌荫。
宗教的永生在于修来世,唯物主义者的永生在于培育后代作为生命的延续。东伦敦的铁锤敲打出一件件产品,倾销到世界各地。带回无数黄金白银。让英伦三岛从此富庶,引得全球富豪来此置业。让工人们的后代,仅仅因为说话 “伦敦音” 就足以被东亚各个教育机构追捧。无论从宗教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他们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我也希望我今天社畜生活,种下的树,能让后代乘凉。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此生劳碌的一点点慰藉吧。
--
另,评论区很精彩。
富二代齁币多,真假咱评论区里面说。
你是说越南已经可以和 19 世纪英国的类比了?
去航吧随便抓个兔粉
估计都没你这么自信
你这已经是盲目爱国了
不可取
当 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肯定无法自信地挺起胸膛。
但是,当他们起来抗争,以 “挂路灯” 和共产国际来威胁资本家时,聪明的资本家在大势所逼之下,并不吝于从大英帝国的庞大财富中分一碗残羹冷炙出来。
现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如此:生产中人工成本太高的衣服、玩具、鞋帽等;生产中污染太大的化工、粗钢、电解铝等;需要庞大的产业链和巨量生产线工人的手机、电脑、家电等;通通转移出去由全球产业链生产,国内只留下高科技、高利润、高运输成本的 “三高” 产业和第三产业。这就是“雁阵体系”。中国整体的潜力有多大,尽头在哪里?
只要在饕餮盛宴中为科研精英等 “白领”、“金领” 留下一席,再养上批“工人贵族”,把占比已大大下降的“蓝领”,用残羹冷炙安抚好,用黑墨绿女 LGBT 等族群分化好了,就是太平盛世。
以前美国一个资本家一天雇 10 个工人生产 100 个面包,资本家自己拿 90 个而工人每人只有 1 个,濒临饿死当然要革命。现在科技发展了,有了美国独家生产的 “新型面包机”。资本家到墨西哥去雇 10 个工人用机器一天生产 1000 个面包,给墨西哥人每人 2 个,再用 30 个面包雇个美国技师管理、维护机器,自己拿 950 个。于是在资本家利润率提高的同时美国有了中产阶级;而墨西哥人从濒临饿死提高到半饥不饱,不容易革命甚至会“感恩” 了。即使墨西哥人醒悟了要革命也就大不了把机器搬到 “墨南哥”,或者转为以超高价垄断出售“新型面包机” 获利,甚至还会禁止出口 “新型面包机” 及其零部件到墨西哥以示惩罚,让革命之后的墨西哥人生活水平反而大幅下降。
这就是上世纪 70 年代之后,革命陷入低潮的原因之一。
当 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肯定无法自信地挺起胸膛。
但 21 世纪英国伦敦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肯定会自信地挺起胸膛。
但 “墨西哥人” 呢?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农村的乡村振兴的根本怎么建设,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春过雪消:1949 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就中国而言,近代到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春过雪消:中国整体的潜力有多大,尽头在哪里?
一个但凡脑子还正常的人。
如果发现他身处所在地区的最底层。
要么因为生计而无暇多想。
要么计划或者正在 Run。即便你所在位置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你在这里最贫困也可以跑路。跑到其他地方你就不是最贫困的了。
要么为翻身而努力或者思考。
除此三者之外但凡多想些其他,都是脑子有泡
这群人在贵族老爷的吆五喝六下,在私有派的流氓打手般的助威下,被 “羊吃人” 赶出了世代耕作的土地
这群人在伦敦的陋巷犄角中在鼠疫的肆虐下苟延残喘
这群人在黑烟中,在地下矿洞中,为日不落送上世界中心的宝座,他们造出的车船枪炮,让大英的旗帜,插遍了世界。但他们只能换取一点点可怜的生存资料。
他们住在矿井遍的棚区中,未成年的孩子因为身材较小而去干探矿等最危险的工作,妻女成为老爷们的仆人,自己像商品一样出卖劳动。最终换得的,可能温饱都得不到。
他们曾经在 1832 支持绅士和 boss 们进行议会改革,让他们跟这勋那爵分享权力。可他们呢,还不是被老爷们唾弃的 “the lower class”
这样一群一无所有的人能对这一切挺起脊梁嘛?
但是当英国 proletariat 为《The people’s charter》进行第二次请愿,慷慨陈词:
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
在 1848 的总爆发中,面对 “铁公爵” 威灵顿老儿的部队,面对虚假推诿的老爷们。站在肯宁顿广场上的伦敦人民,在请愿书上签字的百万英国 proletariat。
这个时候的他们,带着百年的郁顿和不屈,坚定的挺起胸膛。
他们一无所有,但是他们创造了一切。
如果你真的相信阶级斗争
那么,承认自己比别国底层过得好,不该影响你把资本家和官僚吊路的决心
当然了,如果你没胆子去搞斗争,那你承不承认现实也没那么重要了
基本上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白皮只要不酗酒脑子正常,哪怕没受什么教育大老粗一个,随便到一个什么殖民地比如南非印度这种,在当地入伍怎么都能从军官起步(带下面一群土著兵),哪怕是平级的工资都比当地平级同事高好几倍,当地女人随便玩,你在当地惹事儿都没事政府和单位给你撑着(详见英国警司在香港横行霸道)
你觉得这种人上人气质怎么来的?还不是背后强大的祖国给的?
真理在大炮射程范围内,不好意思这句话英国佬第一个实践出来的
某些润学簇拥者天天吹嘘美利坚最贫困的失业者有一美元炸鸡带来的自信,英国工人就不行了?
伦敦不是啥底层了,苏格兰格拉斯哥爱丁堡的工厂,爱尔兰都柏林贝尔法斯特的作坊,里面的工人在英国本土才是底层。
但是他们的后代可以去当兵啊,海外驻扎一番,立马就是大爷。退役了跟殖民政府理顺关系,搞得好了还能开洋行。有钱了再买个爵士啥的,嘿,美滋滋!
没有强大的帝国炮舰,他们算个 P。
应该,别说正经工人了,技女都能挺胸抬头。
以前南洋有个故事叫富商与技女。孙中山讲的。
在南洋爪哇,有一位财产超过一千万元的华侨富翁。一天下午,他到一位当教师的好友那里聊天。二人谈得高兴,忘了时间。直到深夜,富翁忽然想到该回家了,但自己离家时却忘了带夜照(夜间通行证)和夜灯。按照当地法令规定,华人夜出,身边如果没有夜照和夜灯,给荷兰巡捕查获,轻则罚款,重则坐牢。这位富翁自然不敢冒这个风险;但他又总想当夜赶回家去。
富翁和他的朋友左思右想,总找不到好的办法,只得偷偷站在门口了望。富翁发现离门前不远的地方,有一间日本娼寮。他计上心来,便对朋友说:“我有办法回家了。” 这位教师正在愕然,富翁已经直朝日本娼寮走去。
富翁到了娼寮,给一块钱叫了一个日本妓女,让她陪伴自己散步。妓女得了一块钱,也自然很愿意。他们挽着手散步,一直走到富翁的自家门口,富翁才让妓女转回娼寮,他自己也达到了回家的目的。
孙中山接着给听众分析:假如不是那个日本妓女,这位中国富翁在那夜便不能回家去。因为他有一个日本妓女同行,荷兰的巡捕以为他是日本妓女的客人,便不敢动问,所以他能够安全回家。由此可见,拥有一千万元的中国富翁,竟还不如日本的一个穷妓女。
【孙中山曾讲了一个富翁和妓女的小故事,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个大道理__搜狐网】https://mbd.baidu.com/ma/s/K0yLZTbp
虽然你混到这么惨的地步,但好歹有个 “最” 字,你不自信谁自信
别以为在帝国内混不下去就可以润到殖民地当人上人
不存在的,反倒是不少人被骗去当了白奴,荷兰人当年因为废奴导致劳动力短缺可没少霍霍这种人。
被骗了船票钱还被送去殖民地当奴隶,双赢,人家殖民地老爷赢两次。
当时大英在国外的侨民 150 万左右,绝大多数从事商业,要么是带过去的技术工人,基本上人均中产,想去殖民地作威作福?你问过殖民地老爷嘛?
你就一个国内的臭屌丝,上哪弄土地跟原始资本?先来的老爷已经把利益全给占了,你动个试试,你骗到一个子,都是老爷的钱,他分分钟把你吊路灯。
说句不好听的,殖民地的贱民都是老爷的私产,会给你一个屌丝嚯嚯?
然而 19 世纪英国最贫困的工人,也可以靠着英国累积的财富在整个世界大多数国家当人上人。
大部分国家除了几个圈养的贵族代理人。随便一个英国最最最最低阶的公民都可以肆无忌惮。英国皇家海军为每一个英国人跑马圈地,掠夺谈判,甚至颠覆他国保驾护航。
换个角度爱新觉罗家最底层的在籍旗人你都够呛高攀的起(包衣奴才都是二等伯)
我知道你想玩文字游戏问现在的。现在确实不该,费拉不堪给祖宗丢人。
当然应该。这是因为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英国的工业和财富,全部都是英国的工人和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英国的每一条街道、每一间工厂、每一艘战舰、每一座高楼,虽然不是以劳动者,而暂且还是以英国的许多民族败类(特别是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王室)命名的,但是,任何人都将要清楚这个事实,如果不是英国的劳动者建造了英国的高楼大厦,那些大城市就不可能享受今天所在享受着的的荣光;如果不是英国的劳动者在工厂和写字楼里夙夜匪懈地工作,那些财富就不会被创造出来,英国人民就要生活在一个同样贫困,但是并没有能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希望的时代。
第二,英国的这些工业和财富,虽然现在还不是,但是迟早要成为英国劳动者,特别是英国无产阶级的财富。英国的垄断资产阶级,只是暂时为无产阶级保管着这些工厂和楼宇。总有一天,伦敦到都柏林的人民,要和卡拉奇、拉各斯、约翰内斯堡、孟买、蒙特利尔的人民联合起来,推翻那些酒囊饭袋的文官和夸夸其谈的政客,把这个王国(联邦)变成克伦威尔的国家。无产阶级将会领导劳动人民,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政党又会领导无产阶级,处决掉贵族和地主,清洗掉祖国的叛徒,亲美帝国主义的买办资产阶级,让资产阶级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样,建立起一个所有工业,所有劳动属于英国劳动人民,也属于国际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新的英国。
一定要自信。一定要记住,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不是因为写着 “帝国” 两个字就与您无关,而是相反,本来就属于您。
你如果呆在英国,那确实跟你没啥关系。但是如果这些英国工人去了国外,那还是可以挺起胸膛的。大英帝国辉煌的时候对本国人民还是挺好的,像英国和清朝在鸦片战争后就确立了治外法权,也就是领事裁判权。“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 对了,说一个有意思的题外话。在中国最早获得治外法权的其实还不是英国人,是浩罕汗国。1835 年浩罕汗国和清朝开战,结果清朝战败签了一个《伊犁协定》,在这个条约中六城地区对中亚商人的司法管辖权被授予商人头领,这是最早的治外法权的案例。
这个治外法权,1946 年才算彻底在中国废除。所以洋人那时候在中国那是真的可以做人上人,并且列强算是真的落实了祖国是你坚强的后盾这一说法,在中国死了伤了,告到领事馆一下子母国军舰就跑到中国领海巡逻给洋人撑腰来了。
不光是洋人本身,就连洋人的狗腿子,跟着洋人一起信基督教的中国二鬼子都能沾洋人的光,欺压当地民众。像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时候就写过奏折:“备受传教士案困扰的曾国藩在奏折中曾写道:“凡教中犯案,教士不问是非,曲庇教民;领事亦不问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屈,教民恒胜。教民势焰愈横,平民愤郁愈甚。郁极必发,则聚众而群思一逞。” 说明了洋人和教民,互相勾结,欺压百姓的事情。当然曾国藩知道这事,不影响他继续在天津教案里面偏袒洋人。
教民在晚清的飞扬跋扈,也是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导火索。1899 年 10 月上旬,山东省冠县飞地蒋家庄,教民和当地民众发生冲突,义和团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数百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 “。很快义和团运动由山东席卷到北京,天津等地,他们打着“扶清灭洋” 的旗号,对西方列强及其附庸,教会,教堂发起了攻击。义和团之后的辛丑条约更是厉害,直接规定中国人民永远禁止成立或参加 “与诸国仇敌” 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各地官员如发现 “伤害诸国人民” 事件,必须立即镇压,否则立即撤职,永不任用。
还好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不像晚清一样偏袒洋人,给他们超国民待遇了。
【面对外国人挺,面对本国人挺不起】
该啊。事实上人家也挺了。
不过砸机器是另一回事。
比较的维度不一样,看和谁比喽:
1、和原始人比,历史的纵向。
2、和同时代的国家比,时代的横向。
3、和生活在一起的社区内比,内部横向。
4、和过去的生活比,内部纵向。
。。。。。。
选一个靠谱的维度或认识不同的维度来确定自己的座标会让自己更加清醒。
找到自己的座标,再找到向往的点,划出一条可到达的路线,这就叫合理规划。
应该,因为他们作为劳动者创造了这些财富,而工人们也确实从大英垄断性的国际地位中受益。
令人吃惊的是,虽然那时英国工人们的待遇在现在看来简直堪比地狱。但是他们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的工人乃至同为劳动者的农民,同样是国家强大的受益者,这两点并不矛盾。甚至**恩格斯**都在批判英国的工人日益资产阶级化,原文如下(关键词用拼音替代):
英国工业 long 断地位还保存着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分沾过这一 long 断地位的利益的。这些利益在工人中间分配得极不均匀:取得绝大部分的是享有特权的少数,但广大的群众有时也能沾到一点。正因为如此,所以从欧文主义灭绝以后,英国再也没有过社会主义了。当英国工业 long 断一旦破产时,英国工人 jieji 就要失掉这种特权地位,整个英国工人 jieji,连享有特权和占居领导地位的少数在内,将跟其他各国工人处于同一水平上。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将重新在英国出现。
en 格斯《英国工人 jieji 现况》
————————————————
en 格斯在 1858 年 10 月 7 日给 ma 克思的信中说的: " 英国无产 jieji 实际上日益资产 jieji 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 jieji,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 jieji 化的无产阶级。自然,对一个剥削全世界的民族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en 格斯在 1882 年 9 月 12 日给考茨基的信中又说:“您问我: 英国工人对殖民政策的想法如何? 这和他们对一般政策的想法一样。这里没有工人政党,有的只是保守党和自由激进党,而工人十分安然地同他们共享英国的殖民地垄断权和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权。”
什么?你还能挺起来?
看来你还是缺加班啊。
都说了,最贫困的工人。
那时候的最贫困的工人什么样?
你除了睡觉之外,必须一直干活,一刻也不能停,停了你就饿死了。
当时的工厂是怎么雇人的呢?
除了具有统战价值的监工,工程师,会计,高级管理人员,剩下的全部都是日结工资。
一天一雇,天不亮你就给排队去,去晚了就没活干了。工资是按时间和件数算钱。你拼命干了一天,从天黑忙到天黑,最多也就够买点当天的吃的,你要是被监工罚了,你今天就别吃饭了。这种条件下,能活到三十岁都是长寿。
有人说什么全世界的粮食什么的都往英国卖,粮食很便宜。问题是,粮食便宜,工资更便宜。大量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只能扔了。在经济学里,穷鬼买不起粮食那是没有需求。
还有人说什么去海外闯荡。有本事去海外闯荡的,你当船票是公交票那么便宜?你一个最贫困的工人连火车都坐不起,还能买去殖民地的船票?
当然,如果你想去殖民地也不是不行,你去偷东西,然后被英国警察逮捕,没准直接给你送澳大利亚去,你就自动润到殖民地去了。澳大利亚那个总理莫里森,他在 2021 年的 G7 会议的时候,去英国来了一趟寻根之旅,发现他祖宗是因为偷了 2.5 斤的纱线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
莫里森借 G7 寻根,祖上身份被曝光:因盗窃 2.5 公斤纱线被流放澳大利亚
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人在要求合理的工时和合理的工资的同时,还组建工会排斥新工人,搞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工联主义如此形成。
而且,实际上工人并不是天然进步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跟反动势力联合,而真正信奉进步主义的工人群体,得在工党建立后形成。
而这受迪斯累利的一国保守主义在保守党内失势,索尔兹伯里勋爵那一派保守主义成功的影响。
比起皮尔,迪斯雷利更加浪漫主义,也更有远见,但他仍反复宣扬着同样的信息:必须适应工业化新时代,但不忽视古老的价值。迪斯雷利的保守主义标志着对土地利益集团那种旧的高举 “教会与国王” 的托利主义的摒弃,过渡到土地与工业、政府与专家、尤其是阶级与阶级的一系列联合上。迪斯雷利的行动在多大程度配得上他的雄心,他的信念能支撑他走多远,不是我们目前所要讨论的。他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赋予保守主义一种新的内容和方向——“托利民主”、“一国”(One-Nation)、“帝国主义”——但又总是强调传统的社会稳定力量。研究英国政府的历史学家可能会一针见血地揭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承诺与实践的矛盾,但观念史学家则指出,迪斯雷利主义的理念与设想在 1881 年他死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发挥着持久的力量。这决非浮泛的溢美之词,而是得到证明的:**保守党最终成功适应工业社会,并同时吸引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选民。**历史学家正确地观察到,无论在任的保守党领导人行为多么像皮尔,但他们总是唤起迪斯雷利的愿景来吸引大众。
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人跟现在的美国工人没啥区别,当时他们支持过迪斯累利,现在他们支持特朗普。
我如支持美国工人反对民主党一般支持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人反对自由党。
至于工人需不需要支持 “帝国”(这里指的并不是大英帝国这个国家,而是帝国这个状态),这点不好说,但是迪斯累利可以靠帝国主义来建立自己的执政同盟,而工党在建立后支持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马岛战争。
怎么会是呢。
芝麻糊上 99% 的影射史学问题都可以用以下三句来回答:
你 寄 吧 谁
我 寄 吧 谁
那 我 们 呢
十九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可以在济贫院喝上稀薄的肉汤。
而同一时期的爱尔兰人正在饿死。
同一时期的非洲人正被捕捉。
同一时期的法国农民喝燕麦糊糊喝到吐。
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在啃树皮。
我奶奶当年为了口吃的在土里拉大铁犁,同样岁数的我捧着手机躺在床上浪费生命刷知乎。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段话我也觉得动容,然而后来我仔细想想,这不过就是试图将人民与政府撕裂的高级一点儿的技法而已。
本质上,这些人的意思其实就是 “你的努力是你自己的,国家的荣耀和你没关系,咱们不要大国崛起,咱们顾好小民尊严就行。”
只不过龙应台用的是 “合辙押韵就是有道理” 的技法,而这句话,则卖弄了一些历史知识罢了。
以上。
英国最贫困的工人可以保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工资,顿顿都能吃到饭,有时候还能吃肉,如果肯去殖民地开拓,生活水平便会有所提升,如果参军,有升官发财或者从殖民地战争捞到好处的可能。
更不用说英国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食物供给本国,最底层的工人吃的比很多国家中产还要好。
而同时的其他国家和殖民地呢?清朝正在打太平天国,国家死于战乱的人有一亿,其余的人大都是农民,天天吃糠喝稀,遇到灾年就得逃荒或者饿死。
很多殖民地国家过得还不如清朝人呢,甚至还有的人活在原始社会。
所以说英国的工业和财富多少还是照顾到最贫困的工人的。
并且英国并不是完全不顾及底层工人,英国拼命地开拓殖民地,也有安置本国贫民并劫掠物资供他们享用的意义。
该,不挺起胸膛就愧对库克船长,克莱武,惠灵顿。
同期的大清龙鸣还在为了一块腐烂的老鼠肉而争抢。
同期的嗨叔叔还在阳光曝晒的加勒比煮糖浆,一不小心就会挨鞭子。
同期的幕府龙鸣还在嗯造一天三个饭团的豪华带餐。
同期的印度达利特正在恒河里淘垃圾吃。
同期的俄国龙鸣还在当农奴,无人身自由。
大英的工人虽然每天灰头土脸,被 XX 剥削,但是可以嗯造培根,哪怕是掺着胶的。
可以喝上葡萄酒,哪怕是兑着色素的,
可以在咖啡里加蔗糖,哪怕咖啡豆有石子。
请问,要是你,你选谁?
一个美国二流子拿着 1000 刀的低保到东南亚小国连吃喝带嫖赌能玩上半年,
想睡成年的睡成年的,想睡未成年的睡未成年的,
本地女人看到他美国护照和白脸疯狂的往他身上扑。
本地男性敢反驳就是两耳光,然后当地警察来把这个反驳的当地男人抓了,
这时候这个美国小混混会不会因为家里 11 条航母和美元霸权骄傲的挺起胸膛呢?
这时候帝国的繁华和底层有没有关系呢?
没必要去这种猜想,毫无疑问,只要工人有工作,他就饿不死,而且吃喝还不错, 他们面对同时期的中国人时候,为什么不自信的挺起胸膛?
如同作为题主的你,你面对亚非拉穷人时候,难道会羡慕他们贫穷困境?
搞隐射的前提是你肚子里真的有料,明明对历史一无所知却还要绞尽脑汁地玩文字游戏,只会贻笑大方。
当 21 世纪读传统工科的汉族男性小镇做题家左壬,
身处卷到天昏地暗也只能考上末流一本、还只能住八人寝、还要被小作文网暴的境地,
但是一想到邵敏轻轻松松就能通过专门通道进入华五、非洲的国际友人舒舒服服地住着留学生宿舍的独卫大公寓、从事文教法卫领域的钕同学在舆论司法方面占尽优势的时候,
该不该因国际主义、民族大团结、妇女解放的实现,而自信地挺起胸膛?
自信个毛,自信是有闲阶层的事情,吃不饱肚子的哪有功夫自信:
朗特里的工作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深深挖掘了贫困的根源。在他之前,英国富人应对贫困的方式向来是志愿服务与宗教救济并举,还要掺杂大量的道德说教。贫民窟确实很令人恶心,但真正的贫民窟数量很少(朗特里的研究却表明贫民窟到处都是),而且贫民窟的成因完全是因为穷人不懂勤俭,酗酒无度,或者违背道德。按照《泰晤士报》的说法,在维多利亚女王去世那年结集出版的朗特里调查报告一经面世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泰晤士报》认为,“穷人的工资足以保证他们身体强健,但他们不知勤俭,好酒好赌,不知道或者不在意维持室内清洁的益处。”朗特里也很熟悉道德说教的论调——他毕竟是一个不沾酒水的贵格教徒——但是他一心想要刀刀见血地摧毁 “贫困是穷人的过错” 这一论点。他发现三分之二的穷人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生活来源,“这些人要么是遭到男性抛弃的女性,要么是守寡的女性,要么是由于疾病衰老而无法工作的人们。”还有些人家中人口太多,一份工作难以供养。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他所写书的时候贸易循环正在上行,商业活动也很景气,但是对于最底层的工人来说,他们的处境依旧 “极其绝望,身体不适意味着低工资,低工资意味着食物不足,食物不足意味着缺乏体力。恶性循环就这样完成了。” 很多女性反复告诉他,她们在丈夫面前不得不强作欢颜,隐藏自己忍饥挨饿的事实,只为了能让他们足够健壮地继续工作。饥饿发生在私密的角落,发生在妇女儿童群体当中。用一位受访女性的话来说,“吉姆吃了晚饭就去干活,我给他照常做了晚饭,他根本不知道我们没吃晚饭,我也根本没告诉他。”
……
朗特里的书在英国政坛掀起了炸弹引爆一般的效果。这本书表明,尽管帝国如此风光富有且志得意满,但在帝国中心将近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穷得食不果腹,其中许多人都已经陷入了沙皇帝国境内司空见惯的彻底穷困当中,而沙皇帝国正是共产主义者兴风作浪的乐园。
……
温斯顿. 丘吉尔在这本书刚刚出版时就买了一本。很快他就在黑潭市(blackpool)告诉自己的听众这本书 “气得我汗毛倒竖。” 在一份读书笔记当中他这样描写约克镇的穷人:“尽管大英帝国如此广大,但是这些人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尽管大英帝国如此富丽堂皇,但是这些人却像南海群岛上的食人土著一样没有追寻幸福的机会…… 英国本土的恶劣生活环境使得我们的全球霸权沦为了笑柄。” 后来丘吉尔在给密德兰保守党主席的信件当中又提到了这个题目。与英国工人相比,美国工人伙食水平更高,效率也更高:“我们这些昂首挺胸的帝国主义者在不假思索地扩充军备、提升税率以及扩张领土之余也绝不应当忽视上述事实。就我本人而言,我认为大英帝国纵然能够统御万顷波涛,假如下水道不能疏通也毫无荣耀可言。”
日后的反动统治阶级头子丘吉尔自己都承认:当时的大英帝国毫无荣耀而言。
当然,现实中看了中国这些小粉红的例子后,我觉得说不定大英帝国的中产阶级真的更有帝国觉悟,至少是比丘吉尔更有觉悟
知乎最近这论调都什么毛病?
维多利亚时代是全英国的骄傲。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何止是自信的挺起胸膛,那真的是自豪到极点。喝两句酒就高喊女王万岁了。英国工人不为帝国骄傲,难道让清朝人为慈禧骄傲吗。让阿富汗人为阿富汗政府骄傲吗 笑死了
一个个的在这带节奏,抱怨 996,润的,抱怨剥削的,羡慕躺平的是真的吃的碗里,看着锅里的,抬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真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要利己可以,别把自己美化成反剥削。又想阶级跃迁,又想舒舒服服朝九晚五。这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你们像润去的西方国家,一个小镇出生的人,想要阶级跃迁到纽约伦敦,别说买房了,大学的贷款就要还十几年。起码国内小镇人靠做题是不用刚毕业就背负巨额学费贷款就可以开始奋斗的。国内的上升通道还没有完全关闭。
真正能掀翻社会的不是你们这些有安稳工作的小中产的废物,而是那些完全失业却根本找不到工作的人。等经济真正下行了,还 tm 抱怨呢,那可是去大广场排队等着工头招工都排不到,要给工头贿赂才让你干活的。
『英格兰,你要自信!』
『这,就是伦敦东区』
我现在很好奇,伦敦东区的工人在佑佑壬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
在别的国家佑佑壬嘴里,它们是来烧杀抢掠的龙虾兵。
在自己国家佑佑壬嘴里,它们(还有费边社和工党)是国际犹太人势力的走狗。
左佐壬你坏事做尽!
首先呢我们把时间拨回 19 世纪。
这个时候呢,带英的工人基本上就是带英社会的底层了这个没有意见吧。
带英的工人的日子比大清的佃户如何?比印度的吠舍首陀罗如何?比日本的农民如何?比非洲的部落民如何?比中亚的教民如何?比俄国的农奴如何?
你不能拿带英的工人和大清的老爷,大地主比待遇对吧。
所以如果必须穿越的话,你还是去带英当工人吧,看看老照片和资料,大清的自耕农甚至是小地主 (农忙雇短工那种),生活条件还不如带英的工人。
另外基于带英当时的大殖民潮,如果伦敦的工人愿意买张船票去印度,东南亚等殖民地混一混的话那日子其实还行,当然前提是能活着到达目的地并且不死于当地的原住民反抗,疾病,水土不服等意外。加上治外法权不说为所欲为把,当地的普通老百姓基本上随便欺负。运气好发一笔小财的也不少。
那么接下来,就该你回答了,带英的工人坐船来印度,大清,东南亚,全部身家除了几套衣服就剩下几英镑。这时他看见了孟买的吠舍首陀罗,广东的佃户,菲律宾的土著。他该不该自信的挺起胸膛。
问题:大英帝国最贫困的工人应不应该为帝国的工业和财富,自信的挺起胸膛?
问题下的老右:大英帝国最烂的工人也比外国的底层好!还有殖民地优势,家里待不下去还能继续去下水道,去囚犯岛内卷。
就不能自信点吗?
国家这么强大,你这么贫穷,入关只是提供环境,最终还得靠自己。
还不是你不努力。
你该为国家挺起胸膛,为你自己的不努力而羞愧的低头!鬼!
入关本身是向上挑战,但入关人在分配上却向下比烂,这是不应该的,我认为,入关人应该更正自己的态度,不仅要入阿妹的关,还要向上继续挑战,把大爹的关也入了自己当大跌,积极向上。
关门。
十九世纪的大英,最贫困的不是工人。
而是农民。
特别是爱尔兰的。
很多人都认为不会,其实根本很对。
第一次世界大战谁打起来的,不就是端着 IPA 胡咧咧的大门牙们嘛。
一个不学无术的洋垃圾都能来中国当一个装模作样的外教,轻轻松松发家致富妻妾成群,难道不是因为中国百年积贫积弱吗?
19 世纪伦敦最贫困的工人也有机会参军来带清洗劫一番,至少他在带清非常自信。
作为 21 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 面对这个问题很尴尬啊.
如果回答应该, 那似乎是在为 19 世纪万恶的资本主义招魂.
如果回答不应该, 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应该好好调查一下提问者发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和动机何在, 是不是收了拜登的美元.
高赞诸君笔下这些自豪的工人们,既然这么自豪,怎么组织起共产党了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人过的比我更不好,所以我就该自豪我的小日子还过得去?属实贻笑大方了
更何况当时的工人们昨天挣得今天就会被自己吃完,连余钱都攒不下来,会有闲心关心你带英的工业和财富?
海地底层吃不上一美元炸鸡一定是因为他们没有美国底层努力
19 世纪中叶,英国人的工资水平高于欧洲其他国家 50% 左右。工人阶级从早期的 “大杂院”、背靠背、地下室等住所,逐步走进联排式住宅。在出行方面,从步行发展到公共马车、有轨电车,再到地铁,扩大了人们的出行半径。到 19 世纪 80 年代,英国人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很多人享受星期六半休;到世纪末,只有极少数人仍旧每周需要工作六天。19 世纪 50 年代起,全国范围的大众体育运动成为显著的特征,虽然上流社会热衷于高尔夫、网球等体育活动,但板球、足球、游泳和骑自行车日益流行,男人的钓鱼俱乐部也很时尚;当然,足球是一种人民运动。海滨休假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成为中等阶级下层的日常生活,在北方甚至成为工人的生活。
尽管 19 世纪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但贫穷问题并没有解决,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茅屋与宫殿并存。财富的分配如此不均,以至于后来成为保守党首相的迪斯雷利也说:“英国可以分为两个民族——穷人和富人,他们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19 世纪中叶一位社会学家对工业革命的心脏城市曼彻斯特议论道:“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的贫富悬殊是如此之大,贫富之间的鸿沟是如此难以逾越。”
在 1820-1840 年代,差不多 20 人中就有 1 个是乞丐;根据济贫法委员会的报告,社会上 1/5 的人衣不蔽体。根据提交给枢密院的医疗状况报告,农业工人和城镇中的大批劳动者食不果腹,甚至因饥饿而命丧黄泉;绝大多数英国人终身劳作,年老时唯有靠教会救济。
在在饥饿的 40 年代,“黑乡” 的悲惨状况难以言表,通常兴旺的斯托布(Stourbridge)愁云惨淡,到 1842 年 1 月,有 1/3 的居民陷入绝望境地,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有 50 户人家没有床,到 6 月份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在家;9 月份,人们到地里偷土豆充饥。饥饿状况持续到 1843 年初的寒冷冬季,到夏季铁工厂重新开工才算结束。
这种贫困状态的生活意味着仅能维持生存。意味着一个家庭完全不可能花钱乘车,不可能买报纸或听音乐会,不可能给在外面的孩子写信,不可能对教堂施以捐助,不可能给邻居提供任何金钱方面的帮助,不能存钱,不能参加友谊会、俱乐部和工会,不能给孩子买玩具,父亲不能喝酒抽烟,母亲不能为自己和孩子购买衣服。除了维持生存必需的东西以外什么都不能买,所买的必需品也一定是最普通最便宜的。” 他对约克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归纳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家庭主要劳动力年老或生病;家庭主要劳动力失业;非经常性就业;多子女;低薪就业等。他指出人生中可能贫困的几个时段:童年,兄弟姐妹年幼而缺少劳动力,上有老下有小的壮年,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换言之,任何阶段稍有不慎都可能陷入贫困中。
可见,19 世纪的英国社会财富丰盛是一个事实,生活水平提高也是事实,但贫穷也是事实:富裕与贫穷同在。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现象,原因在于财富分配不均,以及政府对社会问题的无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认为贫困是懒惰的结果,贫困对社会是有好处的,它是催人奋发的推动器。1806 年帕特里克 · 科克洪(Patrick Colquhoun,1745-1820)说:“没有贫困就没有人愿意去劳动,这对于那些富有者来说,也就没有金银财宝,没有精制物品,没有舒适生活,什么益处都没有——这是因为,若没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那些游手好闲者就不可能为争取美好生活而努力工作…… 因此,罪恶之源不在于贫困,而在于懒惰。”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于 1834 年制定新济贫法,即《济贫法修正案》。
在 19 世纪早期,生育率没有显示明显的阶级差异,每个阶层都能生育很多子女,构成大家庭。但 19 世纪晚期生育率下降,则开始呈现阶级差异,从 1870 年代中期到一战爆发,出生率下降最快的是雇主、专业人士和技术工人,其次是非技术手工工人;下降最慢的是农业工人和矿工。
从 19 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生率明显下降,其原因一是不结婚的人比例上升,结婚率普遍下降,到 1860 年代 40-44 岁的人群中大约有 11% 从未结婚,比半个世纪前增加了一倍。另一原因是婚姻内的生育节制,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费用日益高昂,妇女也不愿意承受过多的生育负担,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中等阶级首先实行生育节制,但工人阶级却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他们仍然维持传统的大家庭,直到 1900-1914 年才开始限制家庭规模。
对 19 世纪英国人来说,拥有并统治最大的殖民帝国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是英吉利民族所担负的世界责任,是上帝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英国人对帝国的狂热已经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了”,“一想起帝国,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就必然充满骄傲。” 因此,每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散发浓厚的帝国意识:历史教科书描述帝国的建立、赞美帝国的伟大;大英博物馆陈列世界各地的文物,有意无意地颂扬殖民者掠夺的功绩;维多利亚女王的塑像在全世界矗立,无声地昭示着大英帝国的辉煌;当英布战争中英军解除马弗金之围的消息传来后,英国举国欢腾,伦敦人高唱爱国歌曲,在大街上庆祝游行。帝国意识渗透在每个英国人的肌肤中,有书宣称:“少男少女共学习,要做帝国之藩篱。英伦人民无所惧,吾国强大不可移。” 殖民主义者对殖民统治大唱赞歌,罗得斯多次说:“我们碰巧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种族,拥有体面、正义、自由、和平这些最高的理想。” 连自由主义的旗手约翰 · 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都在赞扬英国对印度的统治,说它 “不仅在意愿上是最纯洁的,而且是有史以来对人类最为有益的统治之一”。
最贫困的工人活不下去了可以搏一搏,去海外领种地 说不定单车变摩托
同一时期,殖民地的原住民呢?
笑死我了
补充:记住,你不在大英帝国。大英帝国最贫困的工人就是该挺起胸膛,因为他不在乎什么阶级不阶级,他只知道自己比亚非拉其他地方的人过的日子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如果不知道,那更说明这些地方根本就不在文明世界之内,大英帝国的工人根本不关心他们,自动开除人籍了属于是)
想问这种问题,先问一问:1. 如果在那个时候,你是大英帝国的工人还是大清的农民?
2. 如果在那个时候,我是大英帝国的工人还是大清的农民?
你网左觉得被针对是体制的锅,那就是体制的锅,为什么你知道吗,因为网左说的话,就像是癌症晚期患者说的话,他都已经这样了,你为什么不顺从他呢?你总要给人最后一段时间的一个好的回忆吧?在最后的时光里。因为网左这种人很尴尬。再往上一点,真左派,哎可能说有点知识和经验,能干个一二三四。往下,小粉红,啊人家是真不懂,自己也知道没有水平拆哪 No.1。但是网左,上不去下来不来的这个水平,他觉其他小粉红不努力,对吧,但是呢,他自己也要当个小资,想真正干左派又做不到。没办法,卡在这里,想成左派,又没有心思读书实践,不当网左,他又觉得不值得,对吧,我好不容易靠批判性思维蹭成了网左我为什么不继续往上爬呢?这个人说我国外就可以不管体制,越说越起劲。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是网左。他觉得他比你更懂马列恩斯毛邓,并不管你说的有没有道理,我网左我最猛,北伐我上我也能进历史书,那小粉红就是脑残,就是该死,不跟世界对着干就是右派,就是修正路,但是你们其他人骂我就是不行,就是愤青,就是小粉红。这就是这种人的想法,但是呢,他想法都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癌症晚期。
当然应该自信地挺起胸膛,甚至还需要更进一步组织起来重新夺回自己在大英帝国的话语权。
我只听说过 19 世纪亚非拉居民拼命想去英国,没见过英国工人拼命想去亚非拉当农民。根据 “美国那么不好,为什么都要去美国” 逻辑,该不该自信已经很明显了。
挺什么胸膛?有什么自信?
我们仔细翻阅当时的哲学家罗素是怎么评价英国的富裕生活和中国的困难生活的。
“即我们自己是某种优越文明的传教士。或者,更糟糕的是,认为我们自己有权利剥削、压迫、欺骗中国人。理由是,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
“在对一个社会作出判断时,我们必须这样来看:不仅看这个社会行了多少善、作了多少恶,还要看这个社会在推动其他社会行善作恶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个社会受用的多少好东西是在别处作恶得到的。从这方面来看,中国也比我们要好。我们的富裕生活、我们汲汲以求的大部分东西都是靠大范围压迫、剥削弱国而得。而中国目前还不很强大,不足以给其他国家造成伤害。他们得到的东西、受用的东西仅仅是靠发扬美德、费心尽力而来。”
“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变化最终可归结为:西方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在未来,西方强大的经济实力可能也很有威力。我认为,如果给中国人自由,让他们从西方文明中吸收想要的东西,拒绝不好的东西,**他们就有能力从自己的传统中获得有机生长,综合中西文明之功,取得辉煌成就。**但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防止两种危险。第一种危险是,中国可能完全西化,变得没有任何特点,变成另外一个虽然懂知识、有工业实力,但焦躁不安、穷兵黩武的国家,让地球多遭一份殃。第二种危险是,在与外国侵略势力抗争的过程中,中国可能心态保守,强烈排外,只注重武装备战。日本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中国可能也会发生。中国文化的未来与政治、经济问题息息相关。受政治、经济问题影响,会出现种种险情。”
总结
就目前来看,我觉得知乎不少所谓高知连最基本的传统美德都缺失了,总认为自己的困难是因为国家不去剥削其他国家、压迫其他民族造成的。好在不是多数,而是少数。至少几十年内中国不会走西方那种靠作恶来使自己富裕的道路。
西方再富裕的生活都没有什么值得好炫耀的。
不一定挺的起胸膛
但肯定消费的起烟酒糖,比起那些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刨食的来说。
毕竟有的人只是不饱,有的那只能说是不死了。
去年五一,一家人回我太太老家湖北探亲,从一个亲戚家出来,车开在一条滨江大道上。
当时武汉开着节庆景观照明,对岸江边的高楼大厦全都是高清晰度的动态灯光秀,效果我随手找了个网图:
一家老小纷纷感叹,啊,真的太漂亮了,牛逼,然后举着手机对着拍
结果十分钟后,我们的车开到了这片装着灯光的楼底下。发现不知道是为了辅助照明还是啥,不光朝着长江的这一面有灯光,这一片楼宇的内部也装着一大堆灯光。这栋楼外立面挂着一堆极其刺眼的 LED 灯带,隔着两条车道的小路,另一栋楼也是同样的配置对着对面骑脸输出。两边都是居民楼,看那样子不用专业的隔光窗帘,夜里可能根本不用开灯。
一家人面面相觑:这日子他娘的怎么过啊。
我觉得一切宏观与微观的观察,大抵都可以套进这个故事里
哦对了,十一的时候我俩又回去了一趟,专门订了江景的酒店想再感受一下夜景
然后赶上限电了,要是没船都看不到哪里是长江……
没有必要,不过一群牲口而已……
根据比较权威的相关资料,20 世纪一百年,英国有 60% 的人口死的时候一贫如洗,身无分文……(需要注意的是,20 世纪经历了二战后的财富大爆发时代,21 世纪可没这么好的运气……)
由于英国是前任霸主,所以死前破产人数比例要比其他欧洲国家要好看一些。
比如,法国巴黎二战前,70% 的人破产……
所以该怎么说呢?不管过程如何,大部分的人最后结局是差不多的,死时身无分文,如此而已……
伦敦的白人当然可以为大英帝国骄傲
但万一你是孟加拉的印度人呢?
看了英国论文,论述一个英格兰农民陷入极端困苦,后来发现人家农村极端贫困人口户均二百亩土地。。。。。。
马某鼓吹 996 是福报,因为很多人想 996 都没有门道的时候,我看大部分人都看的很清楚,知道他在胡扯。怎么许多人一到这个问题就站在马某的立场了?
打工人在 996 的同时,也间接享受着许多剥削农民工、流水线工人带来的好处(现代化的写字间,便宜的日用品)。如果认为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人,因为生活质量比殖民地人民好就应该感恩这套剥削体系,那同理 996 的打工人是不是应该感谢资本,是不是应该心甘情愿地领福报?
真没想到马某的毒瘤思想居然还能有这么大的市场。人人都骂马某,人人都信马某,可悲。
疾风知劲草,检验人 “真正” 对一个信念的认同的方法,不是正向检验对这个信念的认同,而是反向检验,看一个人在这个信念受到威胁的时候,愿意付出什么。
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提呢?应该反过来:“19 世纪的英国工人,会不会认为因为自身贫困,所以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是不值一提或者有害的?”
答案是后半句这个概念会让他们感到极大的困惑,因为圣经上说,人——也就是信仰圣公会的英国白人——天然应该管理这个世界,英国工人听你讲这个,可能差不多类似于你听到有人说 “因为你 996 所以时间和空间不是对立统一的,所以相对论是错的” 的感觉。。。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虚伪的时代,社会风气就是利用虚荣来掩盖惨淡的现实。所以这个工人会自豪,但这并不妨碍他被剥削。这个道理对男女都适用:
所以说不妨把问题换成这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站街女会不会为了大英帝国的荣誉而骄傲?”。答案也很明显,不会。大英帝国的胜利不会给她一便士,而她还被社会鄙视、唾弃。
描写 1979 年对越反击战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战士们流血攻下的越军阵地工事里,堆满了中国援助的大米、压缩干粮、武器 —
战后一位烈士的母亲和妻子为了省点路费,下了火车就走路,怀里还抱着刚满月的婴儿,走了两天两夜才到部队 —
你觉得中国 70 年代还在遵守 “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的农民,该不该为中国有能力帮助北越赶走法国美国军队、统一南越而自信地挺起胸膛?
当 21 世纪中国二三线城市被房价和 996 弄的焦头烂额的普通公民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步和成绩时,该不该自信地挺起胸膛?
大多还是会的,因为他们就是帝国扩展的受惠者,甚至帝国解散后,一个叫约翰.梅杰的泥瓦匠,夜校学了会计后,就能跑非洲做财务总监了.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其居民大多是被有意驱赶出来的罪犯,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在本土, 他们实际是不太认可英国人这个身份的, 但他们及其后代还不是以英国非常认同, 因为大英帝国帮助他们在海外立足发家呀.
但也有就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为帝国扩展交税的,美国就这么诞生的, 从地理条件来说, 因为美洲太大了, 对他们来说往西往南夸张即可, 根本不需要依赖帝国的扩展.
该,因为起码他不用担心死于旅顺大屠杀。英国再穷的工人也吃得上印度来的粮食,有什么不值得骄傲?
不如问:想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大规模对外近乎无偿的援助时,莫斯科的工人该不该认识到这是伟大国际主义行为而挺起胸膛?
其实这个问题又是一个时空错乱问题。
十九世纪前期和后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到了 19 世纪后期,原生态野蛮资本主义转变为帝国主义阶段,之前恐怖的工人生活环境开始…… 变好了,尤其是英法两国,甚至变好的程度很大。
这也可以回答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地区首先爆发革命” 的最初设想完全没有实现。
这个问题,当国家属于人民时,且自己的生活比几十年前好时,家里生 7 个都能养活,且都能读上书,聪明的能考上大学,上了大学国家不收费,而且给生活费时,自然会挺起胸来。
如果这个国家不是人民的,资本家的利润,与你何干?
何况,大英高祖说:我看透了大英国的资本家,他们哪个敢殖民,侵略、抢夺别的国家,不被别人殖民、侵略、掠夺就上帝保佑了!我看他们只敢当买办,剥削大英国人民,供上英国人民的劳力、资源给法国、德国。
应该,因为他们无所谓,当时没有护照这个概念,而工业革命是伴随着世界人口大迁移,英国过不下去可以去美洲加拿大南美有的是好地方开拓,所以喜欢不喜欢他们都有底气,至于你?哪里来的底气呀,你能润那里去呀。
实际上,根据《欧洲经济史》:大英在 1903-1911 年人均肉类摄入量是同时期欧陆帝国的 125% 到 300%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饮食、饥饿和生活水平】https://mbd.baidu.com/ma/s/jBEfuFNY
19 世纪英国工人的肉类摄入量是比时清朝农民的 100 倍。那个时候有很多中国人是一辈子吃不到肉的。1949 年的时候北京人饭桌上完全没有肉,高级知识分子可以吃到鸡蛋。英国有他们的阶级矛盾,但是这绝对不是中国人可以拿来玩影射的,用英国的历史来给田园左派趣味背书是自取其辱。
应该,当然应该了
同时代大英(只讨论大不列颠岛)底层是全世界过的最好的底层,比大清底层奥斯曼底层过的好太多了 这都是托大英帝国的福 当然应该自信地挺起胸膛。
你这也太崇洋媚外了吧?
真正该挺起胸膛的
是隋炀帝时期挖运河的徭工啊!
19 世纪搁现在才几年啊?
大运河千年流淌
河底埋骨看尽多少王朝更替、沧海桑田
这才够味啊!
就可惜了
当年没有你奉献的机会
这么说吧,
大英帝国的工人,在国内闹工人运动。
在各个殖民地,虽然也不一定必然能横着走,但是当个仌也不是难事,特别是作为大英帝国的子民,在很多地方享有历史课本上反复批判的治外法权,犯了事当地人管不了你。最差最差,可以远离拥挤,污染重,缺乏政治权利的英格兰,去殖民地住大豪斯。
(英国历史上一直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财产限制,到 1867 年都才只有 5% 的人口具有选举权,真. 资本主义,像 1905 年允许妇女选举的时候,还规定了大学学历,变相的提出了财产要求。真正的全民普选是二战后的事。相比之下,美国稍微好一点,最开始也是要求有财产限制的,但是在 1830-1855 年间,各州逐渐废除财产限制。相对来说,19 世纪的美国政治更加清明)
很多人甚至专门为了飞黄腾达而离开故国。我英语专业,18 19 世纪,有个短语具有别样的含义,叫 seek fortune,除了字面意思,有时候他还指去新大陆。
所以嘛,当时的英国工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对内唯唯诺诺,对外重拳出击。
我知道题主提问什么意思。但是时代变了啊,我们错过了好时候。
当年去殖民地的,除了官员,平民以中下层为主,在国内混不下去了就去殖民地。反观我们,由于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我们作为后来者,他们不要我们,只允许有钱有知识的上层移民。
什么 996,什么内卷,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质,因为竞争,另一个是客观原因,走不出去。
还是要想办法出关才行。
首先,他肯定不会因为大英的伟大而挺起胸膛,反而会因为自己是伦敦最贫困的底层而弯腰。
人的感知范围是很有限的,基本局限在自己目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底层的人由于教育和见识,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其实在世界范围内是人上人这一事实。
就像苏联群众大部分不能和第三世界的人共情,老挝群众只看到太平洋对面的繁华,看不到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进步。
底层工人只能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下水道,意识不到下水道下面是殖民地的累累白骨,好歹他还有桥洞可以住不是吗?这就是人的天性。
如果有人教育他要为日不落帝国的伟大挺起胸膛,他一定会嗤之以鼻,因为他不认为自己的境遇和帝国有什么关系,他只会为长时间的劳动和低下的生活水平哀叹。但如果能够让他看到恒河平原被糟蹋成什么样子,看看行尸走肉的印度人,他可能会庆幸自己还有一口饭吃。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一个底层工人只和周围建立了直接联系,你让他变成一个国际主义者是很难的。就像里德和白求恩,也是亲自经历之后才产生了巨大的蜕变,在这之前他们是无法体会帝国主义的压迫的。
因此伦敦的底层工人压根不会有什么自信,但见识过亚非拉人民惨状的英国人必然会产生人上人的优越感。
当时的英国人自不自信我不知道,作为同时期中国人的后代,我是非常羡慕的。
怎么说呢,真要恶心人也得找几个失败国家。
二战日德什么的。
苏联倒是没法在这方面黑。八小时工作制、男女平权、国家分房。
十九世纪的英国?真希望中国能有那时英国的地位 ,至少能解决 “蛋糕从何而来” 的问题。
当然要自信的挺起胸膛,因为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是工人们创造的,多么贫困的工人,他也是工人,用自己双手劳作,他只是贫穷,不是懒惰,当然要挺起胸膛。
19 世纪的大英帝国是世界的中心,可以说是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贫富差距,资产阶级和贵族拥有着来自全世界的财富,享受着来自印度的茶叶,非洲的矿石,美洲的农作物等等。而底层的工人阶级却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世人只知道爱尔兰大饥荒,其实大英帝国自己的英格兰也好不到那去。而当时大英帝国最贫困的工人就是大量的来自于爱尔兰的饥民。而大英帝国的绅士们却在关闭救济院,实行谷物法,谷物的价格波动巨大,马尔萨斯理论流行一时,认为流浪汉,贫穷工人,爱尔兰饥民是过剩人口,是消灭对象,嘲讽工人因为贫困而产生的偷盗和淫乱。
在当时,英国生产过剩,内卷严重,英国工人是润出去的代表,比如美国的纺织之父,人家润去美国的,这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一大堆,而且社会分层严重,所谓的中产阶级几乎没有。所以马克思才说社会日益分离开来。
至于工人阶级该不该挺起胸膛,那当然要挺起胸膛,因为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工人阶级。但是英国工人阶级创造一切,大部分却一天劳动十二小时,从八岁开始在纺织厂上班,每天工资两三个便士,吃着垃圾食物,然后终于和工厂女工结婚了,如果长的漂亮,可能还被监工占的先机,然后自己孩子八岁因为养不起又去了工厂,再看老板的儿子去牛津大学读书,准备继承工厂,没希望了,至于职业保护,健康等等观念,还得等一百年。
所以要夺回劳动果实,一切归劳动者所有,消灭寄生虫和毒蛇猛兽,而不是给资产阶级世世代代打工,结果创造的财富全给他了,你说资产阶级第一代如果诡辩也算是艰苦劳动过的,第二代,第三代呢?这不就是寄生虫么?
最后,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一代更比一代强,民众能够享用从世界而来的产品,能够摆脱大面积的饥荒,拥有最基本的人权,如果忽视爱尔兰和殖民地的话,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你说一个资本主义日不落帝国本土跟什么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比什么?要是这么比的话,干脆跟原始社会比,那我说现在全世界的人们的生活都幸福无比,毕竟大部分都有衣服穿了,不需要茹毛饮血了。资本主义社会比前面的社会要强是毋庸置疑的,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大,对人的异化严重等等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要改变他,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社会,要纵向对比,别横向对比,比烂,毕竟现在非洲还有奴隶呢。
如果十九世纪的大英图书馆有一个链接知乎的传送门,说不定今天沙皇还在统治俄罗斯。
换个问法,大英工人想到自己桌子上的面包比法国工人多半块,应不应该感恩?
国民政府蒋主席对工会发表演讲词,指出工人自救的出路
本日为劳动节,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特对工会发表演讲,强调要从增进民族地位之中,求工人地位的增进;从发展中国工业之中,求中国工人生活的改进。蒋主席说:
「五月一日是工人要求八小时工作制获得成功的一日,也就是工人为解除痛苦而奋斗获得胜利的一日。所以五一节乃是工人运动的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日。世界全体的工人到了这一日都要同声庆祝以纪念过去的胜利、鼓励将来的成功。自从五一节流行到中国以来,中国的工人每年到了今天也都开会庆祝以志纪念。我觉得中国工人当这个可庆祝、可纪念的日子应该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就是要认识中国工人所处的地位及其应努力的方向。
中国工人现在所处的地位是怎样?简单的说,中国工人所处的地位和外国工人所处的地位不同。总理在民国十三年五一节对工友演说道:『外国工人是受本国资本家压迫,不受外国资本家压迫;中国工人恰恰是相反,不受本国资本家的压迫,要受外国资本家的压迫,这就是中外工人不同的情形。』
总理这几句话很明白而深刻的说明中国工人所处的地位了。因为在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之下,外国人不仅可以最低的关税输入外货,间接的阻碍中国工业的繁荣,而且可以在中国内地经营工业,直接的压迫中国工业的发展, 所以中国现在工业的势力差不多完全操在外人手上。中国自己所经营的工业,不过在外国的经济压迫之下苟延残喘罢了。因此,剥削中国工人、压迫中国工人主要的是外国资本家。中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比较起来实在是不足轻重。总理说:『我们本国的资本家实在没有压迫工人的大能力。现在工人所受的最大痛苦,是由于外国的经济压迫。』我们从此就可知中国工人现在所处的地位了,外国资本家是剥削者、是压迫者、是主人;中国工人是被剥削者、是被压迫者、是奴隶,这就是中国工人的特殊情形。所以中国工人要奋斗的对象是外国资本家,如果中国工人没能看清对象,也和外国工人一样只在国内对本国资本家斗争,工人的痛苦绝对不会因此解除。因为即使把中国的资本家全部打倒了,仍旧不能免除外国资本家的剥削,仍旧不能解脱外国资本家的压迫,这个理由很浅显,不必多费说朋。那末中国工人应该怎样奋斗呢?总理明白告诉我们道:『诸君是工人,是民国的一份子,要抬高工人的地位,便先要抬高国家的地位。』这便是总理指示中国工人努力的方法。中国工人要求增高地位是有两个先决条件的: 第一便是整个民族的独立,第二便是本国工业的发展。如果整国民族还在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的下,工人要想单独求解放是万万做不到的;如果本国的工业没有相当的发展,工人单独要求物质生活的改良也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我们第一要从增进民族地位之中,求工人地位的增进,离开民族利益,便没有工人的利益;第二要从发展中国工业之中,求中国工人生活的改良,中国工业一日不发展,中国工人的幸福便一日不能实现。中国工人如果知道了这个这理,就可以明白努力的方向了。这是中国全体工人第一要在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之下,努力于抵抗帝国主义,以求中国的民族独立;第二要协助国民政府努力于工商业的发展,以求国家经济的建设,这乃是中国工人唯一自救的出路。
至于政府方面当然是重视工人利益的,对于失业的工人使之有业,对于有业的工人改良其生活,都是政府应负且应尽的责任。换句话说,保障工人的生存、增进工人的利益都是政府应做的事。这种责任,政府还没有完全尽到,乃是政府非常抱歉的一件事。不过工人不应该只站在工人的地位主张工人的利益,应该站在国民的地位体谅国家的艰难和政府的环境。现在中国受剥削、受压迫的不仅是工人,工人以外的一切国民没有不受帝国主义者的剥削和压迫的。政府在这个国际经济侵略、国家经济衰落的当中,不能单独为工人谋充分的利益。但是政府却没有一时一刻忘记了工人,两年以来政府时时刻刻努力于工会法、工厂法以及其余劳动法规的制订,并努力于劳动保险、劳动敎育的提倡和实施。只要于工人有利益的事,政府无不尽力做去,这是政府足以自慰,且可以对我工人有所交待的。
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本不甚久,工人所受的训练也不甚多,因之中国工人较之外国工人实觉幼稚。这乃是事实。因为中国工人比较幼稚,所以容易被人欺骗和诱惑,共产党等利用工人作工具,以遂其私利、私益的野心,常乘着工人的幼稚,不是以甘言巧语来欺骗,便是以不可实现的幻想来诱惑。中国工人在这重重诱惑和欺骗的当中,如果得不到正当的指导,寻不出正当的途径,不仅是不能解除压迫而且要增加痛苦。中国工人要解除痛苦,只有在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之下,有秩序、有步骤、有计划的努力于国家经济的建设,然后继能成功。如果像过去的罢工示威徒然扰乱秩序,适足增加工人痛苦而已。在此训政时期,**中国工人们应与政府共患难,负艰巨,耐苦耐劳,坚忍沉着,**一步一步的遵照训政大纲、建设计划做去,不但工人痛苦可以解除,即国民革命亦可以完成,这乃是在今五一节纪念的时候,全国工人应该认识的。」
中华民国十九年 五月一日
來源:《中央日報》,民國十九年 五月三日
何止如此,就连在 19 世纪的印度新德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达利特,想到殖民自己的是全球最强大最富有的大英帝国时,都会自信的挺起胸膛。
假如你是个工人,你当然可以不自豪,这是宪法赋予你的权利。
资本主义不是完美的,从来都不是。但是如果你不幸出生在了一个不开化的野蛮国家,很可能你要住在茅草房里靠一点地薯和土豆充饥的同时还要对地主和皇帝感恩戴德。感谢上帝你有幸生在英国,没技术没文化而且不愿意出海闯荡的你靠着出卖体力就能享受印度的茶叶,南美的白糖,劣质的熏肉和油腻的糕点,你也知道,这一切跟你的个人努力毫无关系,完全是因为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祖国,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自豪是具有合理性的。
如果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丝毫没有惠及工人,那么帝国的强大与他有什么关系?
我想应该为英国工人着想一下,跑个题,毕竟上了一天工老这么挺来挺去的挺累。
毫无疑问,伦敦的工人是要比同时期带清人吃的好,比非洲人活的长,像恩格斯说的那样偶尔吃老爷们的 “残羹剩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就这么轻松的挺着胸膛了,老爷们自然不会跟他们分享从非洲和带清弄来的财富。像一些回答说的 run 新大陆和殖民地开农场,也只可能是小概率事件。更何况到了后期俾斯麦和威廉二世都开始打马恩牌提高工人待遇了,要说该挺胸膛的也是海峡那边。
过去了近百年,不列颠的老爷们赚了个盆钵满。可工党和艾德里宣布大英要搞福利社会了,把老爷们的财富分了一大半过来(这里面既有伦敦工人自己创造的,也有老爷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弄来的)。从此伦敦工人们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可此时,非洲和印度的普通人依然过着和百年前一样的日子。即便在塞里斯,也要在这之后发展个几十年才稍微有点好日子。
所以回到问题:当 19 世纪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起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不太应该挺起胸膛;
最后也请各位注意一点:上面是针对伦敦工人来说的,而我们从来就不在伦敦。
没有那个时期英国人的努力,我们的学校肯定不会现在坚持要上英语课!
不知道,只知道在 19 世纪,如果你在煤黑的工业区里受不了了,要得心理疾病了,你还可以去新世界冒险。一张船票跨过大西洋,风里雨里,自由女神像等你。下了船一路往西,哪里没人哪归你。
可是 21 世纪,地球已经彻底站满了,连非洲都分完了 你没地方去 所以人就开始抑郁 抑郁了怎么办呢?需要有个地方去发泄不平,消解空虚,略遣孤独,于是你来到了知乎,打下这一行字,
当 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该不该自信地挺起胸膛?
以此,引诱了更多和你境遇相似的人,以及通过讨好和你一样的人吸粉从而向你带货推销电动牙刷的营销号进入这样的键盘同温层。
可键盘倥偬,还是想要告诉你,玩网,确实有助于缓解孤独。但它也仅仅像垃圾食品、快餐。你以为你吃饱了,其实身体还缺营养,长久下来可是要生病的。所以,还是去见你爱的人吧,当面说你爱他,那才是你的鲑鱼、牛油果、沙拉甜心。要知道,剥下所有的意识形态之后,这个星球上几十亿人,终究还是几十亿颗跳动的心。
但如果暂时没有人相爱,或所爱之人不在身旁。也可以关注她们,为你在空荡荡的生活里当一份代餐点一盏灯。
直播间:https://live.bilibili.com/22625025/
个人主页:https://space.bilibili.com/672346917/
贝拉 kira
直播间:https://live.bilibili.com/22632424/
个人主页:https://space.bilibili.com/672353429/
珈乐 Carol
直播间:https://live.bilibili.com/22634198/
个人主页:https://space.bilibili.com/351609538/
嘉然今天吃什么
直播间:https://live.bilibili.com/22637261/
个人主页:https://space.bilibili.com/672328094/
乃琳 Queen
直播间:https://live.bilibili.com/22625027/
个人主页:https://space.bilibili.com/672342685/
直播间:https://live.bilibili.com/21452505/
个人主页:https://space.bilibili.com/434334701/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对外扩张同样改善了工人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应该感谢资产阶级
伦敦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然后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但这并不能避免他在工厂繁重的劳作中不出三年就满头白发,不到 30 岁就死于各种疾病。
你应该爱你的祖国,就如同祖国爱你一般。
最富有的奴隶主能给他的奴隶提供的食宿待遇远超其他奴隶主,那么作为奴隶是不是要为自己的主子自豪呢?
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还可以在砖房里,喝着牛奶,吃着面包,烤着炉火。
此时,他想着世界东方,还有一群正在卖孩子,吃不上饭,被大英帝国侵略的大清王朝;
他想着在遥远的非洲,还有被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奴役的黑人;
想着西伯利亚寒风中死去的沙俄农民…….
但凡他想的到这些,他都会感激是大英帝国的国力,能让他实现温饱。如果不是大英帝国的工业化水平,他连当工人的资格都没有,看看同时代,地球上其他国家的同龄人都在干嘛。但凡他投胎到大清王朝,大概率被地主打死,或者在抽完鸦片之后被洋鬼子杀死?
可能他会抱怨,为什么我爹不是英国王室贵族?为什么我爹不是资本家?
可能他会抱怨,为什么人家能发明电灯泡赚那么多钱,赶上了风口,我却还得打工?
他如果不想当工人,想赚更多钱,想实现更多价值…. 很简单…. 离开大英帝国,他可以凭借一张白人面孔 + 英国口音,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英属殖民地过上好的生活。去印度撩妹子,去大清卖鸦片,去非洲倒腾棉花,去澳大利亚……
你以为你能当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其实你在伦敦工人眼里是加尔各答农村的达特利。
你以为含铅的肉罐头是罪恶资产阶级敷衍你的廉价食品,而百年后的民国底层每天以下水道的潲水为食,同时代的远东清朝康乾盛世每年饿死万人计人口。
你以为在 19 世纪十岁当童工是罪恶恶极,而印度人刚果人南非人危地马拉从 4 岁就开始劳动,且他们的劳动成果正在被所谓的伦敦纽约芝加哥洛杉矶 “底层” 享用。
搞无聊的历史隐射之前,先把高中历史考及格行吗?先看看 19 世纪全世界其他人是个什么生活水平,再看看英国人是个什么生活水平。纽约流浪汉都没在 reddit 上发问 “美国这么牛逼和我有什么关系”,你一群达特利倒自认“伦敦人” 了。
真 • 伦敦人:你个戴斗笠坐竹筏眯眯眼远东未开化原住民也配自称伦敦正米字旗?
他应不应该自信的挺起胸膛我不知道,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他真的沉溺于这种宏大叙事而忽视了自身遭受的苦难的话,就上了大英帝国统治阶级的当了!
毕竟大英工人还能在殖民地体系下经常吃到咸牛肉,奶酪,喝茶死命加糖,拥有勉勉强强算稳定的蛋白质摄入。再反观带清朝地主,想中小地主连豆腐这类食品都不能敞开吃。大英工人还是有在英国殖民体系下获得了极大好处的。
英国从 1810 年第四次经济危机到 1900 年第十五次经济危机。几乎每十年一次。
工厂破产失业降低工资,大家一起游行,英国军警镇压。最贫困的冻饿而死在贫民窟或者街头。
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是这么诞生在欧洲的。
虚无的脑补历史发明家们冷战以前是全世界平民的暗夜。
人家的精英再次也知道抢外面的肉自己吃饱了给下面的分口汤。
某地的精英再强也只知道只要自己饿不死,那就尽可能的把本地的肉倒贴给外面,自己分个骨头啃,连口汤都不给下面留。
我记得看过一本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史》,里面就列出数据说,19 世纪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一直是提高的。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泛泛观察。他的结论,英国社会工业越发达,个人生活就越贫困,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英国是最早搞国家社保的。而且凭借当时英国国力,国民社保是不用缴费,符合条件都可以领取。后来国力衰弱,财政收入不行,就又改了。
社会保障、国民福利水平主要不取决于意识形态,而是更直接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财政收入等因素。比如中东石油国,虽然是封建家族王朝,但是靠石油资源,国民整体社会保障就是高。苏联虽然是集体主义,但受限其经济能力,社会福利水平从来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当然不会。大英帝国和他们有关么?
他们只是底层的工人,每天为了面包劳累。
别忘了最早的工会组织,为什么成立?
为什么大英帝国被推翻帝国主义变成了宪政?
多去学学历史,而不是想当然。
问题是,大英帝国最贫困的工人来大清也是洋大人,死了,清政府要焦头烂额。
而大清最贫困的人,甚至都不算人吧?
我铁哥们的好朋友 F,身高 1.5 米多一点,大专毕业,按年龄今年大概四十岁左右,家庭条件非常一般,大学时期父亲生病去世,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按知乎的标准,这样的人已经废了,毕业就进了 NX 厂做 QC,每个月拿四五千,那么多年据我们所知,连女人的手都没摸过。
在我们眼里他确实废了,跟我们基本玩不到一块,谈家庭他没有家庭,谈女孩他没谈过女孩,谈生活他基本闷在工厂啥都不知道,每次出来他都一个人默默在旁边做个透明人。
几年前他们在越南开了分厂,F 义无反顾的过去了,没两年在越南结婚了,铁哥们过去参加了婚礼,回来就跟我们说到,F 大概不会回来了,他说能感觉到,F 在越南,明显自信,开朗了很多,中国人在越南,再不济也是一个中层领导,手下管着一票越南人,中国人驻外工资,再低也是一万起跳,在越南妥妥就是高收入阶层,而 NX 这种大厂,挺受当地政商欢迎,就算作为一颗螺丝钉的 F,头顶也能自带光环。因此他也能迅速结束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单身。
说一句非常政治不正确的话,原本按照 F 的生活轨迹,大概会一辈子孤单一人,唯唯诺诺的被社会逐渐碾压淘汰,就像被抹去的一粒尘埃。但是背靠国家资本,让他有机会体验一把 “人上人” 的感觉,权力是男人的春药,金钱是男人的胆,哪怕是一点点的权利和金钱都可以让一个足够卑微的人产生质变,焕发人生的第二春。
你看,一到这种时候拥有国际主义理想的网左们就只剩下竖向对比了。
——分割——
但很显然 1949 年之前的中国人是连站起来 “自豪” 的资格都没有的,且这个世界上依然有 40 多亿人没有这种资格。
不管你自诩什么派别,但别忘了共产主义最重要的永远是实践而不是批判。
当然,自信不彻底等于彻底不自信。
作为 21 世纪的年轻人,为什么会感到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对自己未来充满绝望?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2353961
这话好像是恩格斯用来批判资产阶级时候的吧
当然应该,因为殖民地给英国民众提供了海量的中产阶级岗位。
因为大英帝国的强大,就算不是牛剑的人上人,读个县城大学去殖民地当官就直接晋升社会中上层。因为大英帝国的强大,普通人当个龙虾兵满世界抢劫也能保底小康。哪怕你是个贼,也不过就是去荒凉的地方当个农场主。有这样的底线在带英的中下层能过的多惨呢?
大英帝国的底层就算不能和贵族老爷比也比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幸福太多。分蛋糕的做蛋糕根本就不该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就是要分蛋糕也是为了更好地做蛋糕。
当然。
他不过是英国的底层。但是,只要他买一张来中国的船票。
在帝国主义的殖民与掠夺下,在帝国内的无产阶级也会在一定程度资产阶级化
中国的神友想到美国的权利财富时尚且能骄傲的挺起胸膛。
中国的兔友乃至普通国民,在享受着自己国家工业化生活的同时,为自己的国家骄傲的挺起胸膛又怎么了?
喏,我修改一下,拿某著名《后浪》的台词改编一下对英国工人说一下,希望能得到英帝国工人的认同。
某英国资本大善人在某一天,看着英帝国的繁荣昌盛,顿时文思泉涌,挥舞大笔写下如下诗篇。名为《英浪》。
“那些口口声声,大英一年不如一年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大英掠夺了几十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工厂轰隆,工人勤奋,城市繁华,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的给工人享用。
——自由选择一间厂房,学习怎么通宵,欣赏劳动的汗水,去遥远的殖民地旅行。”
“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厂房实习。”
——选择实习什么工作,不喜欢什么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出身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一起劳作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打工的权利!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大英,但是大英更有幸遇见了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你们正把原材料的变成成品的,把无用的变成有用的,把血汗变成金钱的,把世界的变成大英的。
你们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向你们的自信致敬。
不知感恩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歌颂!
向你们的大气致敬。
小人怨天载道,君子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样的工具,劳动和灵活的工资。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劳作,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剥削。
那些抱怨大英一年不如一年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最贫困的工人可以干一天活可以玩两天的活法过一辈子,如同三和大神。而毕竟想当时别的国家没有这个选项。
想做三和大神也相对需要一个环境不是?
嘿嘿,当然要自信啊。
以前看过一个留学生在韩国酒吧的故事。
一个普普通通的留学生,在韩国酒吧,遇到美国大兵来抢吧台位置,基本上韩国人都跑开了。那个留学生愣愣的盯着那几个美国大兵走到前面,大兵看到他还盯着他们看也愣住了,问:Chinese?他说:yes!
大兵马上转头走开还扇了另一个吧台韩国人一巴掌,说了句 f 开头的话。
神友们的键政水平,跟古墓派公知相比,堪称卧龙凤雏。。。
影射是吧,伦敦最贫困的工人当然不能在本国挺起胸膛,但英法这些列强可是有大量人渣在亚非拉淘金的,它们的腰杆可是挺的直直的,甚至给当地土著带来了全民族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直到现在还在那挺着呢
说英国没给它们撑腰的,是不是忘了 “治外法权” 这个词了?
伦敦的最底层工人可以大致有这么几条可润路径:
Run 到北美,去北方搞工业化当资本家,去南方开种植园畜奴,去西部剥 redskin 的头皮,去湾区淘金,闲的时候还可以羞辱一波留着辫子的清国猪崽。
Run 到濠州纽西兰当地主,偷原住民小孩,淘金。
Run 到南亚和香港当真。人上人,享受廉价的亚洲 cheap labor。
所以当然要理直气壮地挺起胸膛。
想到 19 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积累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哪些?)英国人该不该(面对谁?)自信地挺起胸膛?
这个问题根本就没问全,括号里的就是缺失的部分。
如果把括号里的内容填上,答案也就自然清晰了。
让我们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英格兰人到底是怎么想的,答案非常明显,去看看 1914 年英格兰人是怎么经过动员成为英国远征军的。
我记得即使到了战争的第二年或者第三年,新征到西线蹲沟的英国新兵还是爱国主义豪情满怀,妄想直着腰一个冲锋就打进柏林。
等到一战结束、苏俄内战的时候,英国非但派不出军队,连码头工人的表现都好了很多,他们拒绝为支援俄罗斯白匪的物资装船。
就是说,这帮人不 TM 死干净了,我们好人就没有出路。
所以,让他们入关,中国这边的爱国农民工比英国佬还反动呢,自带旺代属性你怕不怕?
当然要想办法让他们去作死嘛。
挺起胸膛?笑话,当年日不落帝国下的被遗忘的苦难,不知道么?
要不要自己买本儿被遗忘的苦难,看看所谓荣耀帝国,是什么没下限的东西换来的。
建议去看看贝克街的亡灵,我哀是怎么评价当时的英国的。
知乎用户 Ccc Ddd 发表 吊诡的是,恰恰是因为中国还有些人不自信,才说明我们正是处于上升期,而且空间还挺大的。 首先现在的中国并不是最不自信的时期。上世纪初大概是最不自信的阶段。后来解放了,我们又变得过份自信了,经过苏东波和改革开放, …
知乎用户 执伞者孙羽 发表 中国人确实需要自信,这样才不会被兜售 “中国人 你要自信” 的大忽悠给忽悠瘸了 知乎用户 FrankZhu1996 发表 张维为,你也要自信,有复旦毕业证书就不要去瑞士搞个野鸡大学毕业证了 知乎用户 皛白 发 …
知乎用户 毅不拉稀莫为奇 发表 如果我是他,我会说 中国人,我们 / 我要自信 而不是 中国人,你要自信 知乎用户 Johnze 发表 蚌埠居士张维为的各种言论让我想起电影《甲方乙方》里葛优逢人就夸的那一段。 在电影中葛优作为 “好梦一日 …
知乎用户 一个人渣 发表 因为网易开放评论区。 知乎用户 Coldstream 发表 我不了解美国,我还不了解中国么? 我不了解中国,我还不了解我自己所处的小环境么? 知乎用户 末代沙文 发表 我想骂他的人很多都不喜欢 996 吧 知乎用 …
知乎用户 星森 发表 1. 张教授就是幽默。 2. 一切都是比较而言。 2. 维维豆奶,欢乐开怀。 3. 张教授是真正的喜剧大师,他一笑起来大家都跟着笑了。 4. 一直很喜欢张教授的一句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