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抖音上看不到穷人?
大家好,提到抖音 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中年卖货还债的他? 还是猛男必看的它? 是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的她? 还是洗脑上头的它们? 总之,偶尔刷到农村 也多是滤镜包裹下的梦回故里 是每个格子间里偶尔喘息的 996社畜们向往的生活 曾几何时,比 …
你还记得,你是如何第一次坐飞机高铁的吗?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踏进星巴克、海底捞,是怎么摸索着点单的吗?
最近,一个名叫“打工仔小张”的抖音创作者走红了。让她出圈的,是一系列名为“如何如何”的视频,内容包括:
如何坐高铁、如何坐飞机、如何一个人看病、如何在星巴克点单……
不少人看了第一反应都是:这也用教?
一开始,就连小张自己也这样认为的。
第一期视频,小张显然还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
“虽然感觉好像没有什么人会需要看这个,但是万一呢,万一有人需要呢?”
视频发布,反馈却让人惊讶。评论区,全都是真诚感谢博主的网友:
“这些对我真的很有用!”
“真的很谢谢你!”
他们往往来自县城甚至更偏远的地区,很多人从来没出过自己所在的城市,坐高铁,对他们来讲不啻于一场冒险:
有人不知道怎么买票;
有人不知道高铁行李怎么放;
有人不知道怎么安检……
还有网友在评论区“催更”,希望小张教教“如何坐地铁”、“如何坐飞机”……一系列的“如何如何”出现了。
微博博主@DoMoshin是最早注意到小张的博主之一。她的总结,或许代表了很多人的感受:
当我刷到的时候震惊这也要教后点开评论区,发现自己也成了那个“何不食肉糜”的高傲的“城市人”。
你以为的常识,是别人的触不可及
小张的视频,可以称作现代社会生活指南:
坐高铁、乘飞机、办护照、订酒店,甚至在星巴克点单,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都是潜移默化的基本生存技能。
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些技能同样是需要后天习得的。
前些年,网上有一个经典段子:
第一次去麦当劳,怎么做才能像是经常去的样子?在线等,急。
在小张的视频下,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玩笑,而是很多人面临过的真实的窘境。
有人不知道,咖啡是分不同口味的:
有人不知道,吃汉堡到底应该用叉子还是筷子:
至于不会操作自动点餐机、不知道取餐要用取餐码、不知道热饮没有吸管、不知道吃完要不要主动收拾……
形形色色的困扰,都是习惯于在快餐店解决一日三餐的人难以想象。
当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时候,很可能忽视了一点:在中国,从来没进过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的人,才是多数。
根据各家官网的数据,中国目前有超过5000家麦当劳,超过6000家星巴克,近10000家肯德基。
这些数字乍看很惊人,但细究起来,一二线城市就占了绝大多数。
一位银川朋友告诉我,他的老家,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直到今年才迎来第一家麦当劳。邻近省份青海的省会西宁,至今一家麦当劳都没有。
在星巴克的6000多家门店中,超过1000家都在上海。
在更广阔的的县城乃至农村地区,“在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得体地点餐”,是一种超出日常生活经验的技能。
小张评论区呼声最高的坐地铁、乘飞机,也是相同的情况。
全国200多个城市中,只有51个开通了地铁;14亿中国人中,超过10亿从未坐过飞机、13亿人没有出过国。
那些形形色色的网友评论告诉我们,尽管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用着同样的软件,甚至在同一条视频下留言,但我们并不共享同一种日常生活。
便捷、有序的城市生活,对很多人来讲,却如同迷宫一样。
这种一无所知带来的不仅仅是茫然无措,甚至常常是自卑、窘迫。
有人会因为服务员一个眼神,就患得患失。
还有网友描述自己独自去医院的经历。
尽管临行前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但是看到人头攒动的走廊,呵斥排队患者的护士,依然会手足无措,怕排错队给别人添麻烦、怕做错事被指责,最后忍着不适临阵脱逃。
即使在这样的时刻,他们也往往很少从外界得到支持:
有人在评论区留言:
以前从来没有人教过我这些,后来他们问我,你怎么什么都不懂。
你“与生俱来”的松弛感
其实是一种特权
有很长一段时间,“松弛感”都是互联网上一个被受追捧的热词。
人们非常羡慕这样的人生状态:不纠结、不费劲、游刃有余、潇洒快意。
但大家都忘了,松弛感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可以自如地四处旅游、看演出、找乐子;自然地出入健身房,冬天滑雪、夏天冲浪,一切都得心应手。
而“小镇做题家”们,初入大城市,体会到的却是:
朋友圈里同学天南海北地旅游,而自己回家飞机都不敢坐,要为了抢一张火车票绞尽脑汁。
去年,互联网上几乎同一时期,出现了两个“消费挑战”。
一个是,大学生挑战把月消费控制在1万以内。
一个是,挑战一个月只花500元,要穷尽一切手段才能“不吃泡面不啃馒头”。
世界的参差已尽数体现,松弛感,哪里是你想松弛就能松弛的?
比起行动上的自由潇洒,情感和心态上的松弛更难以习得。
去年“小镇做题家”成为全网热词的时候,有一位名为@高山滑雪运动员 的网友,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我羡慕出生就在一线城市的人。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可以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里。”不必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资源离开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和伴侣。
而小镇做题家,从农村到县城、到省城再到一线城市,一路往外走,一路都在抛弃过去的自己,重新适应和塑造新的自我。
要面对的除了漂泊感和孤独感,还有了解到世界的参差,时时席卷而来的幻灭感。
他们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就是充满了不确定。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
对城市生活了如指掌,穿梭其中自由、轻松、舒适,实在是一种幸运得不能再幸运的“特权”。
城里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如影随形的心态和技能,对其他人来说是需要后天习得,甚至是争取才能得到的。
小镇做题家也许需要花好几年的时间,好几倍的精力,在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才能真正适应城市的生活,摆脱那种尴尬、发怵和窘迫的感觉。
《如何如何》评论区,有一位网友提到,自己来到大城市从读书到工作,这么多年过去,才终于可以坦然地在贵价水果摊上说:怎么这么贵,我不想要了。
终于有一天,自己再也不会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也不会迫于面子被架在那里下不来台。
是的,不了解城里的生活模式,在陌生的环境中手忙脚乱,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羞耻感。
—— 仅仅因为不了解,就会被人视为贫穷、匮乏、没见识和土气。
《如何如何》系列视频,最大的意义正是在于,它撕开了城市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在中国40多年的城市化的进程中,上亿的人从小地方迁移到大城市,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困窘的适应过程。
几乎所有人都把这种适应过程当做理所当然,一种类似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高高在上的自然法则,从来没有人在乎过,在这过程中,大家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挣扎。
《如何如何》至少给人在生活上带来了一点点安抚:
你的茫然无助,你的无所适从,原来也是可以放到台面上,大大方方分享和交流的感受。
终于有人温柔而坦然地告诉大家:你不懂也没关系,很多人都不懂,我愿意耐心教你。
这一系列的视频成了互联网上少有的,温柔的、慈悲的一刻。
一个看似毫无必要的教程,背后保护的,是几百上千万人那颗小小的,却又时时颤动着的自尊心。
说到底,这些在城市生活的技能,如何点餐、如何坐地铁、如何看病……其实都只是一种资讯信息。和“在农村生活的技能”一样,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就像罗翔引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那句话:
农夫不懂交通规则,不是愚蠢,他只是不理解;就像城里人到了农村,同样搞不懂高粱和小麦的区别。
曾经火爆一时的《变形记》里,让城市的孩子和乡村的孩子身份对调,而每一个城市的小孩,到了农村都是抓瞎状态。
只不过,同样是水土不服,但很显然的一点是,城里的孩子去农村不会有羞耻感,反而充满了喜剧色彩。
杜华的儿子去农村背猪,他的“笨拙和失败”成了网上经久不衰的段子,但大家不会说他有城市病,反而只会夸他可爱,反差萌,叫他“最惨富二代”。
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见识”“眼界”这些词汇,对于农村与城市的价值判断,何为高级、何为低级非常鲜明。
同样是基于生活体验了解到的知识,能否如数家珍讲出不同航空公司餐食的区别,与走过一条乡间小路能叫出所有路过的植物名称,隐含其中的价值判断是截然不同的。
在农村、小地方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被探讨和欣赏的。
但知识和信息本身并没有立场,是人用自己的习惯和偏见,强加在信息之上的价值判断。
而这种价值判断是会发生变化的,一切原本以为理所当然得价值判断,未必像我们从来以为的那么牢靠。
某种程度上,如今的互联网正在冲击和改变着这种现象。
李子柒塑造的农村生活,如何劈柴做饭,饮牛喂马,关心粮食和蔬菜,让全世界都看得津津有味;
博物杂志,靠辨别各类昆虫和植物火遍大江南北;
哪怕是在网上教人如何省钱,也能成为抠组一姐,接受媒体采访……
这是一个一切的生活方式都有独特价值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
不必傲慢或者大惊小怪,只是大家彼此的成长环境,了解的信息并不相同罢了。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说的那样: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不要嘲笑别人的手足无措,坐上顺风车的你,从来都只是少数。
作者|米利暗 王动 编辑|闫如意
大家好,提到抖音 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中年卖货还债的他? 还是猛男必看的它? 是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的她? 还是洗脑上头的它们? 总之,偶尔刷到农村 也多是滤镜包裹下的梦回故里 是每个格子间里偶尔喘息的 996社畜们向往的生活 曾几何时,比 …
大家好,提到抖音 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中年卖货还债的他? 还是猛男必看的它? 是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的她? 还是洗脑上头的它们? 总之,偶尔刷到农村 也多是滤镜包裹下的梦回故里 是每个格子间里偶尔喘息的 996社畜们向往的生活 曾几何时,比 …
记者/ 张涵 编辑/ 石爱华 搬进小区的第一天,陈雨生将自己的摩托车停放在单元门口的停车位上,随后被老人推倒 推倒摩托的老人去世了,陈雨生(化名)还在打官司。 2022年6月,陈雨生的摩托车在小区停车位上被一位患有精神障碍的老人故意推倒,损 …
又到了节后返城的时刻,翠花们重新变回了Tracy——通常还带着回乡见闻的深深感慨。对穿梭往返于大城市和老家之间的人们来说,春节长假这些年来不仅仅是一个亲友团聚的日子,还给了他们一个难得的契机来观察故乡的变化。他们的身份使他们既能作为内部的知 …
1月29日,网传成都某景区一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殴打一位卖糖葫芦的商贩。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视频中打人者系该景区管理人员,并非网传的“城管”,涉事双方已协商解决此事。 网传视频显示,一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当街殴打一位卖糖葫芦的大爷,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