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 · 柯克(Charlie Kirk)被刺杀一事会对美国政坛产生怎样的影响?
知乎用户 周明 发表 提问者:“您知道过去十年美国有多少大规模枪击案吗?” Charlie Kirk:“包不包括帮派暴力(Gang violence)?” 枪手:“砰” …
先上结论: 现在是美国亡国解体,S3 前的垃圾时间!
作为 90 后,能亲眼见证远超 1929,苏联解体的氢弹级大烟花,三生有幸!
在通胀没能控制住的时候降息,很有可能是噩梦的开始
鲍威尔不是精神病人,不是反社会分子,不是一个诚心和美国经济作对的坏人
他当然知道美联储的激进加息给美国经济造成的危害
他当然知道,劳工部的非农就业数据是假的
他当然知道,长期的高利息,已经动摇了美国经济在过去漫长的低利率时代形成的经济秩序
是的,就连以曼哈顿的写字楼的产权及其租金为发行抵押的 AAA 级债券都违约了
他更知道,继续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一定会造成衰退
但是他还是拒不降息,还是要和特朗普较量
如果不是特朗普拿出政治迫害那一套手段对付他,他甚至连 25 个基点的降息都不会做出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因为他知道,一个造成衰退的美联储主席是可恨的,一个造成通胀的美联储主席是可恶的,但是一个造成滞胀的美联储主席是可恨且可恶的
他不得不吸取他的前辈美联储主席阿瑟 · 伯恩斯身败名裂的惨痛教训
阿瑟 · 伯恩斯,是美联储历史上最不幸的美联储主席
由于他和尼克松总统良好的私交,由于他的保守主义的政治理念,所以他承受不住尼克松的压力
尼克松对他说:“降息吧,阿瑟 · 伯恩斯,否则我们将会是最后一任保守主义的政府。”
彼时美国正处在 1969 年的经济衰退之中
尼克松政府因为经济发展速度停滞,备受指责
尼克松知道,在通胀没有控制住的情况下,降息的后果
但是他不得不降息,因为通胀虽然一定会发生,但是毕竟是几年后的事情
而经济衰退是眼前的事情
1971 年, 美国失业率达 6.1%,这个数字刺激着尼克松。
从总统的角度来看,如果为了平抑通胀,制造衰退
那么他的政治生涯就完了
但是,这是总统应该考虑的,不是美联储主席应该考虑的
于是尼克松大打人情牌,靠着友谊和政治施压让阿瑟 · 伯恩斯屈服了
美联储主席本人受困于朋友情谊和维持保守主义政府的政治思想,丧失了独立性
在他的干预下,美联储在降息条件不成熟的时候,降息了
至于后果,则是美国七十年代的滞胀
本来都已经几乎被控制住的通胀,自此一飞冲天,再也难以遏制
最终形成了美国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大滞胀
而这个大滞胀,让伯恩斯身败名裂。
通货膨胀,具有自我加强的逻辑,只要陷入了通胀,那就算是进入了死亡螺旋了
如果你不给一个足够强的外力,想要让通胀自然结束,几乎是做梦
最后终结这场通胀的,还是美联储,但是这个美联储是在保罗 · 沃克领导下的美联储
为了消灭已经成为恶性通胀的美国通胀
保罗沃克的美联储施加了一个不可想象的外力,他把利率加到了百分之二十
虽然很多小企业主说他是谋杀美国经济的杀手,虽然很多人对他十分厌恶,虽然他还时不时的受到恐吓
但是他仍旧维持高息
因为他知道,从美联储的角度来看,与其通胀,不如衰退
然后,他成功了,他成功的把美国的通胀制伏了,他为美国赢得冷战,创造了金融方面的条件
他去世的时候,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说他留下了深厚的遗产
他虽然是八十年代最被人讨厌的人,但是却成了九十年代之后最为人爱戴的美联储主席
作为给保罗沃克盖棺定论的后辈美联储主席
鲍威尔当然知道,自己应该向谁学习
他认为,美国的通胀没有控制住
这一点在数据上也能够显示出来。2025 年 8 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2.9%
在这么高的利率水平下,CPI 还能这么高
证明美国还有物价上涨的因素在
降息的条件,并不成熟。
这就是他为什么顽固坚持不降息的原因
他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降息,很有可能会重演伯恩斯的悲剧,如果造成七十年代那样的滞胀,那么美国就完了。
他不想当伯恩斯,他想当沃克
但是非常不幸,他遇到了一个比尼克松还要强硬的美国总统
他终于是没能够顶住压力
这不是美国经济的胜利,这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暂时性的胜利
美国总统特朗普,给自己选了一张怒气冲冲的照片当形象照
这个照片,实际上是非常晦气的
虽然他可能觉得这样比较酷,比较解气(这张照片的表情和他留在看守所的照片上的表情几乎一样)
这位地产大亨出身的美国总统,拿着当房地产商人时候的那一套经营策略经营美国
他二次上台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快半年了,在经济政策上几乎毫无建树
作为一个总统,他的经济政策的核心竟然是通过关税战来缩减美国的贸易赤字
这怎能不让鲍威尔感到忧虑?
高关税,意味着进口成本的增加,本来就会成为刺激物价上涨的因素
而美国的通胀,现在也没控制下来
两个因素叠加,现在又要降息,但凡是理性的人,就知道,通胀上面肯定会出问题
特朗普认为鲍威尔是阻碍美国经济的坏人,但是鲍威尔何尝不认为特朗普疯了呢?
但是特朗普也不是疯子,他想的也很好
通过关税战,降低外国进口货物的竞争力;同时通过降息,让美元贬值,增加美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
一来一去,就能够削减美国的外贸赤字
同时,因为进口货不再具有那么大的竞争优势,且关税战必然会造成美国的通胀,和美国市场的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再配合他的金融宽松政策
小企业会纷纷借债,然后迅速的填补那些被他通过关税战赶走的外国商品的市场份额
他认为他是在为美国的制造业创造利润空间
他认为只要存在这个利润空间
他就能够实现美国的制造业回流
只要实现了美国的制造业回流,那么就能够解决目前的就业困难问题
让美国的工人和农民再次过上好日子
但是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很有问题的
选择这条路,必然意味着美国人拆毁了自己组建起来的世界贸易秩序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美元还能不能有今天的地位?
假如美元没有了现在的地位,美国经济真的不会崩溃么?
需要知道,借助美元霸权的威力,美国几乎没有举债上限,完全可以合法合理的玩永续债
有的人说美国在玩庞氏骗局,这个似乎不错
而且由于美元的地位超然,他甚至能够扭曲一般的经济规律
按照常理,经济越差,本币越不值钱,但是美国就是能够靠着美元的优势地位,经济越差美元币值越高(当然得加息),美国的股市就越兴旺
现在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只要美元加息,大家就认为有了套汇套利的机会
就会一窝蜂的去美国投资美股
因为,大家相信,这种投资行为
一来能够获得股票收益,二来能够获得汇率利润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美国的非农数据一塌糊涂,但是美国股市却屡创新高
美国的中小企业,批量破产,但是美国的巨头企业却市值不断突破记录。
可问题是,这一切,实际上没有什么坚实的支撑,完全是出于对美元的信任
如果特朗普继续这么搞下去,这种信念会动摇
一旦动摇了,那么美元霸权形成的经济规律的扭曲就会反弹,这个反弹是美国无法承受的
假如美国通胀难以抑制,那么早早晚晚是会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的
到时候,大家都美元没有信心了
预期美元要贬值,当然会抛售美元
这就有可能会形成踩踏
到时候,美国人的国债卖不出去,只能积压在国内,美元在国际上的通货地位被质疑
可能就没法用低价来进口物资了
那么再如此情况下通胀就会和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起来
美国的国力已经不是五十年前的样子了
五十年前,美国靠着二战红利积攒下来的国力,靠着冷战的向心力,还能够在石油危机的大滞胀中混过来
现在可混不过去了。
同时,现在的时代已经和之前不同了
二战之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只有美国一个霸权
不要说什么苏联,苏联当时玩的是平行市场,和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几乎就是隔离的
但是现在,世界越发的多极化起来了,比如说中国就崛起了
除了美元还可以选择人民币
外汇这玩意,归根到底的用处无非就是在国际市场上购买产品
而中国能够提供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
你用美元问中国买工业品和用人民币问中国买工业品,在本质上能够有什么不同的么?
难道用美元买的质量就格外的好么?
所以,如果美元地位受到了动摇,大家使用美元的习惯丧失掉了,那么美元的前途绝对不会是和石油危机之后那样——虽然不是美金,但仍旧是硬通货
而是注定要从霸权的地位上跌下去了
因为可能的替代者已经出现了。
这个都不提,就说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
美国的制造业,曾经因为技术优势傲视群雄
但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技术还是先进的,但是因为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也不得不去工业化
现在,美国在制造业领域,就技术而言,不再具有六七十年代的那种水平的优势了
既然六十七年代有技术优势的时候,都会被去工业化
那么在现在,连技术优势都没有了,又该怎么二次工业化呢?
就算是能够二次工业化,那么现在美国的劳动力已经长期脱离实体制造业了,需要再次培训,三五年之内,怎么可能再次培养出来一个产业工人和技术员队伍?
就算这些都有
现在的环球经济都是在下行,企业的利润都是在萎缩的,就算是二次工业化,美国人打算把东西出口给谁呢?
这些也都不提了,就算是要工业化,那么至少需要设备吧,需要水泥、钢筋盖厂房吧
这些东西,不从中国进口,打算从哪里进口呢?
如果非得不从中国进口,非得国内自给自足,那么销售利润能够弥补建设成本的额外开支么?
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别看特朗普想的倒是挺好的,搞得风风火火,实际上他给的出路,是虚假的
而且有相当大的概率是有害的
他上台之后,四处煽风点火,打关税战
这一套,就是二战前的那一套
当时,一遇到经济危机,大家就玩命的互相加关税
这一套要是有用,二战还会爆发么?
关税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词汇,特朗普如此认为;赫伯特 · 克拉克 · 胡佛也是如此认为的
这俩人相似性还挺大的,特朗普是地产大亨,胡佛是矿业大王。
胡佛在 1930 年通过了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案,把几乎所有的商品的关税都提高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然后呢?
然后美国的经济直接完了,崩溃了
既然你能够问人家征收关税,人家也能问你征收关税
一来二去,外国商品固然是没有了,但是本国的商品也卖不出去了
而且随着他这一套,这个世界也不太平了
极右翼就是这个时候壮大的,希特勒崛起这个大悲剧上面,也有胡佛的罪孽
后来美国人醒悟了,这才在世界上推行自由贸易。
1930 年代的美国,好歹还是一个工业国,能够提供大家必须的商品,玩关税战就能玩成这个样子
现在的美国,主要靠着技术出口和服务业出口
1930 年代,就算是美国玩关税战,但是美国的小汽车,你还是得买的
但是到了现在,商标使用权费,技术使用费,专利权使用费,商业咨询费,品牌顾问费
哦,对了还有中国每年花出去的天价留学生学费
这种鬼东西,连个实体都没有
完全是建立在国际商业秩序之上的无形资产
美国真的打算拿这玩意和中国打贸易战?
你要是美联储主席,对于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你会觉得有用么?
现在这个总统把他恢复经济不力的包袱甩到你头上
说是因为你不降息才导致美国衰退
只要你降息,一切都会好起来
你愿意听他的么?你愿意按照他说的,重走七十年代的老路
当二十一世纪的伯恩斯么?
你肯定不愿意
讲道理,鲍威尔的鹰派不是没道理的,是大有道理的
美国的经济结构确实不健康,但是这个不健康是日久而成的
如果能够保住美元,这种不健康的局面还能够维持
按照特朗普那一套来,没准直接死掉了,连不健康都没戏
前一阵子,中美之间在西班牙谈判,到了今天都没出联合公报
看来谈的不怎么样
特朗普总统就像掉进井里的牛一样,折腾了半天,啥用也没有
就连他的贸易摩擦都像是一场闹剧。
中美逆差按照美国人的统计只有 3752.3 亿美元,按照我们中国的统计只有 2758.1 亿美元(比如说吧,中国人 2017 年去美国旅游就花了 321 亿美元,这个大老美就没算成出口,但是实际上这就是出口——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显示,2017 年服务贸易旅行项下,中国居民在美国的支出达 321.8 亿美元)
中美两国的 GDP 加起来都快五十万亿美元了
美国人和中国人做生意,每年只亏掉了 2758 亿美元
就算是特朗普把这 2758 亿美元的贸易赤字给消灭掉
又能够怎么样呢?
只有 2758 亿美元啊,这个当然是天文数字,但是也是这个数字,却连美国政府每年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不客气的讲,美国政府在量化宽松时期,发给美国人的四万亿美元都足够支持中美二十年的贸易逆差了
再不客气地讲,中国的廉价商品起到的平抑美国物价的效果
可能成本要远远低于美国人加息平抑物价的成本
更不用谈,一旦中美贸易脱钩
中国在很多事情上面将不会再配合美国
这个事情荒诞的程度不亚于一个每年能够赚四十万的人,因为 2758 块钱和他最忠诚可靠的商业伙伴翻脸
不是中国的逆差太多
而是特朗普总统陷入了误区
他虽然自称要挑战华盛顿的腐败官僚,但是所思所想却和 1930 年的胡佛一样了
八十岁的他,迫切的希望成为美国英雄,成为美国超人
这种急迫的心情让他丧失了理智
美联储降息之后
短时间内不会发生什么,因为目前的美国利率还是在高位上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17 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 25 个基点到 4.00% 至 4.25% 之间,符合市场预期。”
这也是鲍威尔为什么会降息的原因
纯粹是给特朗普一个面子
既然是给一个面子,那么就得控制可能的消极影响
降息 25 个基点,对各方影响都比较小
可能 cpi 会有一个小小的上涨,美元会有一个小小的贬值
但是这都没什么
因为鲍威尔已经展示出了他坚守原则的一面
所以这只是一个噩梦的开始,你在做噩梦的时候,醒来,噩梦就结束了
怕就怕,鲍威尔从此鸽派起来,连续降息
那么事情可就麻烦了
美联储加息,目的只有一个,消灭通胀
衰退不衰退,其实本不应该由美联储考虑
甚至加息的本质就是人为的挤破泡沫,制造可控制的衰退
可控制的衰退,从美联储的角度来看,正是他们加息工作的目标
美股现在正在屡创新高,这个时候降息,不能说是很明智的事情
目前这个态势,其实和次贷危机前夜已经有点相似了
无非是这一次,拜登政府为了选票,在 2021 年的时候搞了个量化宽松,把道琼斯指数往上拉了一拉
给本来都快完蛋的美国泡沫加了点料
现在降息还是太早,应该等到美股泡沫破碎的时候再降息
不过看样子,这一天也不远了
所以这一次鲍威尔还是卖了一个面子给川普的
无非就是把年三十的饭,挪到年二十九吃了一部分
这其实也没什么,只要不是在年二十九过年就行
这次美联储降息,本质上也不是什么利好,在我们这个经济周期下行的阶段
在我们这个存量时代
其实也没什么利好——当然,除非是重大科技进步。
媒体将这次降息描述为 “众望所归”(widely expected)。毕竟,这是金毛二次入主白宫以来的首次降息。市场也早已将降息的预期在过去的两三周内充分吸收,导致美股出现了连续上涨的牛势。因此,将降息的靴子最终尘埃落定之际,倒是显得相对平静。之前几轮暴涨的科技板块,甚至在周三收盘时出现了小幅回调。
当然,市场反应谨慎的另一种解释是美联储在宣布降息的同时,对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并没有如同市场期望的那样进一步释放鸽派信号,鲍威尔的讲话甚至暗示此次降息仅仅是一种 “风险管理” 行动,而并非预示着未来几个月更频繁,更大幅度的货币宽松政策。
尽管美联储在其声明中提到了近期就业市场的低迷。但同时指出,目前的失业率仍然处于低点。而通胀率却显现了回升的趋势。这表明未来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走向时,依然必须在控制通胀与稳定就业两方面进行艰难的平衡与取舍。
但是市场显然早已失去了耐心。其对于降息的渴望程度接近于数年前经受了长期隔离的民众对于开放的期望程度。后者为此可以不介意与病毒共存,前者亦不介意与通胀共存。只要后者没有在短时间内失控,没人在意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尤其是在对于关税政策后果的恐惧暂时消散之后。
这种情绪甚至同样存在于美联储理事会内部。从这次关于降息决议的投票结果,12 票中有 11 票赞成降息便可见一斑。当然这其中肯定也不乏政治压力的结果。
等了接近 300 天,美联储终于扛不住降息了。
大家都知道,就在今天凌晨,美联储召开了议息会议,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公开宣布,下调利率 25 个基点,消息传出,全球沸腾,因为美联储上一次降息已经是 2024 年 12 月份的事情了,距今已过去了接近 300 天时间,全世界所有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这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首先说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关注美联储降息这件事情?
你可以把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理解为一家巨大的银行,当美国这家银行利率居高不下的时候,就相当于在告诉全世界所有人,把钱存在我们这里利息更高,所以当美国处于高利息周期的时候,就会产生全球资本的虹吸效应,导致大量的金钱流入美国,尤其是美国还是世界货币美元的大本营,这样就会导致其他利率偏低的国家资金大规模流出。
市场上没钱,就没人投资,没人建工厂,就会出现裁员降薪、房价不断下滑等诸多问题,也会影响我们打工人的利益。
而且美国虹吸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所有使用美元的国家,包括欧洲、日韩、中东等国,当这些国家流动的资金变少了,就意味着他们的老百姓没有太多金钱来购买我们的货物,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的外贸出口。
总之,为什么我们的整体经济面看起来不太给力,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处于高利息周期,吸走了大量的资金。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经常被人忽视,那就是很多人一直在关注的,为什么我们不继续降息?从咱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如果房贷利息可以更低,就能省下更多的钱,这样对于刺激消费也是有作用了,所以很多人一直想不清楚,为什么国家不进一步用降息来刺激经济?
要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假设中美都有一个资金水池,美国的水池利率高(水位高),中国的水池利率低(水位低),那国际资本就会和水一样,从低水位的地区(中国)流向高水位的地区(美国),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资本外流,尽管我们有金融管制制度,但这个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所以我们的利率要和美国维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如果美联储不降息,我们却不断的降息,那就会引发大规模的资本外逃潮,从而动摇经济的基石。
为什么总有人说美国加息是为了拉爆我们的经济?根本逻辑就在这里,因为美国人可以通过高利息的方式来卡死我们金融调控的空间,让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消费不振、失业降薪的局面,却不敢放开了手去拉升经济。
再说明白点就是,美国人就是逼着我们二选一:
第一个选择方案,让我们死挺着不降息,国内的经济形势愈发严峻。
第二个选择方案,让我们主动大幅降准降息,导致资本外流,从而让美国可以趁机收割我们的财富。
当然,这样做对美国也是有伤害的,因为长期维持高利息,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影响: 第一,大量的美国人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导致银行压力越来越大,有倒闭的危机。
第二,钱都被虹吸进了金融系统,就会导致美国市场的资金不足,让美国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不断飙升。
第三,美国国债已经突破了 37 万亿美元,按照现在的利率支付利息,一年光利息费用就高达 1.2 万亿左右,远远超出了美军的军费开支。
所以中美维持这样的局面,本质上就是在进行一场憋尿游戏,我们得忍受消费不振,裁员降薪的整体格局,美国得忍受金融系统承压,债务压力爆炸的局面。
双方谁忍不住先泄了气,就会失去战略主动权。
结果现在美联储忍不住了,要开始降息了,这说明美国国内的局势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首先是 9 月 5 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8 月份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仅增长了 2.2 万人,大幅低于市场的预期,美国国内等着领失业金的人接近 200 万人。
然后是多家美国机构警告美国政府,说继续维持高利息,37 万亿美元的债务会直接导致美国破产,到时候无钱可用的特朗普就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为什么特朗普一直看鲍威尔不顺眼,就是因为美联储不降息,他压根就没有拉动美国经济的操作空间,到时候再拖下去,经济面不行,特朗普的支持率肯定会不断下滑,所以用降息的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来提升支持率,这是特朗普现在最核心的工作任务。
我知道有人又要问了,既然美联储忍不住要降息了,那对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第一个影响,会缓解我们的就业压力。
因为美联储降息,就相当于把大量的资金放到了世界各地,而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市场,到时候一定会有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我们国内,他们来了国内之后,就会投资,比如说你所在的公司,突然拿到了 5000 万的资金,你负责的项目,突然增加了 100 万的投入,这样就会导致公司利润增加,缓解裁员降薪的局面,甚至公司赚钱了之后还能进一步扩大招人规模,从而缓解现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总之,美联储降息,对我们整体的就业面肯定是好事。 然后第二个影响,美联储降息之后,我们肯定也会降准降息,到时候你的房贷利率大概率还会进一步调整,每个月让你少还几百块钱,这也算是变相的给你发了一笔钱,减轻你的压力。
最后第三个影响就是股市。 根据我的研究,最近 30 多年,美联储降息之后,中国股市上涨的概率超过了 70%。
1989 年美联储大降息,A 股从 95 点涨到了 1429 点。
1995 年美联储降息,A 股开启了长达六年的牛市,上证指数首次突破了 2000 点。
1998 年美联储降息,A 股上证指数一年涨幅超过了 30%。
2007 年美联储降息,A 股最高涨到了 6124 点。
2020 年美联储降息,A 股走出了 2 年的结构性行情,大消费、白酒和科技股涨幅显著。
2024 年美联储降息,A 股两周内上涨超过了 20%,达到了 3474.4 点的高点,这一次大家都有印象,我就不展开了。
也就是说,从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降息,A 股很大概率会进一步上涨,最近 A 股之所以能够快速突破 3800 点,有人极度怀疑是因为国际资本提前知道了美联储降息的消息,所以提前押注了 A 股,否则在经济面没有整体改善的情况下,你说 A 股为啥突然就会出现这轮行情? 就和去年 9 月份的情况一样,9 月 18 日美联储降息,然后 9 月 23 日,央行放出了 5 项大招,分别是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款利率,再加上降二套房首付。
紧接着 9 月 25 日,一发东风快递射入太平洋。
中国股市开始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大上涨。
今年也是一样的情况,9 月 18 日,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讨论降息的问题。
前置条件已经准备好,9.3 大阅兵的威慑作用超过了去年的东风快递,现在就看央行和我国的金融机构后续会有什么样调整了。
当然,我必须提醒一下大家,有了去年的教训之后,今年我国的相关部门肯定会相对谨慎,因为去年国庆之前的走势实在是太疯狂了,上面想要的是慢牛,而不是疯牛,所以今年美联储降息之后,为了防止市场带有过高的预期,我推测,一开始的力度肯定不会那么大,而是会分批次的依次出台刺激政策,一步步的改善股市的基本面,而且股市的分化也会更加明显,比如说科技、新消费等板块可能会更受青睐,但是一些夕阳产业大家就不要去购买了,至于具体哪只股票,因为国家有规定,不能荐股,所以我就不说了。
但总体来说,股市长远看会上涨,这样的判断不会有问题,只不过大家不要带有太高的预期,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
为了防止有人和我抬杠,我最后要强调一下,我国经济面的恢复,不是完全看美联储的脸色,而是 “以我为主”,以我们国内实际的经济环境为主要参照物,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美联储降息确实是我们经济刺激政策开始的一个重要信号,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每一次美联储降息,都是全球资产洗牌的开始,它必然会创造一些财富神话,让一部分人趁机崛起,当然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对国内经济面的修复,我们的就业压力、产业压力、还有股市基本面,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就是我们可以松一口气,期待后续更多的福利政策了。
9 月 18 日凌晨,美联储不出意外的宣布降息 25 基点,将利率调整至 4%-4.25%;符合市场预期。
在这次降息之前,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期降息 25 基点的概率是 94%,降息 50 基点的概率是 6%;
美联储这次选择降息,并不是迫于特朗普的压力,而是美国近期糟糕的就业数据。
9 月 9 日发布的非农年度基准修正数据,将截止 3 月的一年间,非农就业下修了 91.1 万人,去年本来看似亮眼的非农数据,在这样大幅下修后,已经有两个月出现负增长。
而且 9 月 5 日公布的 8 月非农数据,仅增长 2.2 万。
更关键是,6 月非农数据从 7 月第一次公布时的 14.7 万,到 8 月下修为 1.4 万,到了 9 月 5 日直接被下修为负的 1.3 万,出现了负增长。
所以,美联储的决议声明里,删除了 “劳动力市场状况依然稳健” 的表述,改成了“就业增长放缓”。
将 “失业率保持在低位”,修改为 “失业率略有上升但仍处于低位。”
这次声明里重点是:“判断就业形势的下行风险已经上升”
关于通胀的部分,将 “通胀率仍然略高”,修改为 “通胀率有所上升,且仍处于略高水平”。
也就是,一边是通胀率有所上升,一边是就业下行风险上升。
如果任由这样的趋势下去,就是美联储最害怕面临的滞胀局面。
在声明开头,还把上次声明里提到的:“尽管净出口波动继续影响数据,但近期指标显示,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有所放缓。”
修改为:“近期指标显示,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放缓。”
把 “尽管净出口波动继续影响数据” 的表述删了,估计是为了避免触及特朗普的敏感神经。
上次表述意思是,虽然上半年 GDP 增速因为净出口波动而显得很亮眼,但实际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是放缓的。
这次则直接说,上半年经济经济活动增长放缓。
在本月初,美国财长贝森特称:“如果经济形势那么糟糕,为什么 GDP 增速能达到 3.3%?”
贝森特这完全是睁眼说瞎话,他作为专业人士,能不知道美国二季度 GDP 增长,有 60% 的贡献来自于进口下降吗?
GDP 统计核算里,进口是减项,出口是增项。
所以,特朗普越打贸易战,美国进口越少,GDP 增长越快。
综合一季度进口剧增的话,实际进口波动造成的二季度增速异常更多。
因为美国的 GDP 增长是年化数据,是环比折年率,所以环比数据的波动,对美国 GDP 数据影响很大。
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美国进口在第一季度因关税预期而激增 37.9% 后,第二季度急剧回落 30.3%,净贸易为 GDP 贡献了 5 个百分点的增长。
也就是说,扣掉进口数据波动的影响,美国二季度 GDP 应该是负增长才对。
美联储 7 月的决议声明是隐晦指出这个事实,本月则删掉这个表述。
估计跟特朗普最近宣布罢免美联储理事库克,还有新任命一名美联储理事米兰有关。
在这次议息会议之前,9 月 15 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特朗普提名的美联储理事米兰,让米兰能够险之又险的得以参加本次美联储议息会议。
需要注意,新任命的美联储理事米兰,并不是替代 8 月 25 日宣布罢免的美联储理事库克。
而是 8 月 8 日,美联储理事库格勒宣布辞职,她的任期本来是明年 1 月到期。
这让特朗普喜出望外,可以提前安插一名自己心仪的人选进入美联储理事会。
而特朗普在 8 月 25 日宣布罢免美联储理事库克,但最近美国上诉法院驳回特朗普政府立即罢免美联储理事莉莎 · 库克的请求,虽然特朗普肯定会寻求最高法院的干预,但显然已经赶不上这次议息会议。
所以,这次议息会议,出现被特朗普罢免的理事库克,以及特朗普新任命的理事米兰,二者同框,并且还坐在相邻位置的有意思场面。
由于米兰仍然保留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务,这是一向自诩独立运作的美联储,首次出现一位白宫现任官员。
于是,在这次议息会议里,被特朗普新提名的米兰,也成为了 “白宫代表”。
米兰是这次议息会议里,唯一投了反对票的理事。他主张本次议息会议应当降息 50 基点。
换而言之,美联储所有决策者,只有米兰一人是投给了降息 50 基点。
不过,特朗普之前是说,美联储应该一口气降息 100 基点。
可见,到了实操过程里,特朗普的激进主张,也是需要打折扣的,变相 TACO。
美联储如果在单次议息会议里,一口气降息 100 基点,那才是真的在讲鬼故事,市场反而可能被吓死。
因为只有像 2020 年 3 月,出现全球金融市场崩盘,有流动性危机的风险,美联储才会一口气降息 100 基点,甚至临时召开议息会议,一口气把利率降至为 0。
在点阵图上,也能一眼看出米兰的位置跟其他人格格不入。
点阵图上的一个圆点,代表一名美联储决策者对于今年底利率的预期水平位置。
相比 6 月议息会议,多数美联储决策者预期今年还将降息 2 次,将利率降至 3.5%-3.75%;
但唯独一名美联储决策者预期今年底将降息到 2.75%-3%,孤零零的悬在其他美联储决策者之外。
本来美联储点阵图是匿名的,看不出是哪名决策者,但这次谁都知道,这个孤悬于其他人之外的人,肯定是米兰。
也只有代表特朗普的米兰,会预期今年降息到 2.75%-3%;
按照米兰的这个点阵图预期,剩下两次议息会议要分别降息 75 基点和 50 基点。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美联储多数决策者预期的,剩下两次议息会议,分别再降息 25 基点,才是比较有可能的。
美联储议息会议不是一言堂,需要由 7 名理事 + 纽约联储主席 + 4 名地方联储主席,一共 12 人投票决定每次议息会议的利率水平。
理论上,特朗普想要控制美联储,需要把美联储理事会里的 7 人,换掉起码 4 人,才能做到。
现在特朗普只安插了米兰一人,是还远远不够的。
而且,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纽约联储银行在美联储里也是核心地位,纽约联储的资产规模占了美联储很大一部分,所以美联储的市场公开操作都是授权给纽约联储去具体执行。
纽约联储对于其他储备银行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些地方储备银行在美联储里通常是同进退。
地方联储主席任期为五年,任期同时进行。
当前的 12 位地方联储主席必须在明年 3 月之前由美联储理事会重新任命。
也就是说,特朗普只有在明年 3 月之前,掌握了美联储理事会多数席位,才能通过任命地方联储主席,来彻底掌控美联储。
但考虑到当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任期是明年 5 月才到期,特朗普想要在明年 3 月之前,将美联储理事会里 7 人换掉 4 人,是基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特朗普想要彻底掌控美联储,是很难的。
鲍威尔在这次议息会议后的记者会讲话,也可以看一看。
鲍威尔坦言,美联储正面临 “两难且罕见” 的局面:劳动力市场走弱,通胀却仍处高位。
这个就是我一直说美国面临滞胀局面。
通常就业走弱,需要美联储降息。
而通胀走高,需要美联储加息。
现在美联储着重于就业走弱,选择了降息,那后面如果通胀失控,美联储就又可能不得不加息。
这就是我去年提到的,美联储可能先降息,再加息的仰卧起坐模式。
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也经历过这样的滞胀局面,当时的美联储也是频繁搞仰卧起坐。
鲍威尔强调,鉴于劳动力市场出现明显降温的迹象,央行在其双重使命中,正从此前长期侧重抑制通胀,逐步转向更加关注 “充分就业” 目标。
而美联储之所以暂时先忽略通胀,是因为美联储的基本判断是,关税对通胀的影响可能只是短期的。
这让我想起鲍威尔在 2021 年提出的通胀暂时论,结果 2022 年就通胀失控了,迫使美联储激进加息,现在鲍威尔又搞出一个 “关税影响短期论”。
美联储很有可能再次出现误判。
当然,美联储是不是故意误判,就不得而知了。
当被问及特朗普政府针对美联储理事丽莎 · 库克的抵押贷款欺诈案是否破坏美联储独立性时,鲍威尔选择了回避。“我认为这是一个法庭案件,我不宜发表评论。”
在被问及公众应关注哪些迹象来判断美联储是否丧失独立性时,鲍威尔给出了简洁的回答:“就看我们怎么做。”
鲍威尔表示:“基于数据来开展工作、绝不考虑其他因素,这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所有在美联储工作过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你会从我们的表态方式、官员的演讲、以及所作出的决策中看出来。”
对于关税冲击,鲍威尔表示,特朗普加征的关税似乎主要由进口公司支付,这意味着消费者还没有看到与关税相关的重大价格上涨。“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影响相当小,也比我们想象的要慢、要小。”
先不说鲍威尔的关税影响短期论,但鲍威尔在这里提到了一个事实,就是特朗普加征的关税,主要是由美国的进口商来支付。
这戳破了特朗普一直以来宣称关税是由出口国支付的谎言。
本文来源 “大白话时事” 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降息的定位就很有意思,风险管理决策,也就是预防各种不确定的环境下出现不可预期的经济下行风险,读者可以回顾下 2000 年以后美联储的降息周期,往往都是在经济下行周期才开启的,比如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2007 年的次贷危机,2020 年的疫情冲击等等,要说不一样的地方,这次的权重发生了变化,抬高了经济衰退风险在决策中的权重。
结果基本符合市场的预期,25bp 不出意外,而刚上来的米兰提议加大降息利息也不意外,毕竟大嘴巴的特朗普好处理,但一口一声的维持美联储独立性,但又把经济下行压力放在通胀之前,显然是比较精明的做法,毕竟美联储从来不会公开通胀、就业率以及金融风险之间的权重和计算方法,市场下行风险显然是后来者的集合,把这条的权重抬高也是政治期待绕路干预美联储决策的方法,只是一个人还改变不了美联储的降息路径,多了一个话语权而已。
回到这个问题,随着特朗普和主要经济体要么延迟关税政策落地,要么签订框架性协议,即便这种框架性协议可能随时撕毁,但至少短期内是稳定的,或者说,真正的高关税可能就没落地几天,结合年初的补货过度了一段时间,和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延迟落地,增加谈判周期,和一些盟友落地框架性协议,且关税并不高,比如 15%,增加对美投资(承诺,落地是个长期工程)连带增加对美国的商品进口。对应了鲍威尔发言中关税对于通胀的影响是 “关税的影响对通胀只是一次性的,会导致价格水平短期上升,”,因为虽然号称的力度大,其实高关税也没持续几天,主要是促使谈判用的,之前的观点是,降息与否其实主动权在特朗普身上,并不是说他可以直接干预美联储决策,而是尽快与主要经济体落地关税协议,降低关税的不确定性。
产生的影响其实在落地前就有消化:
1)美元指数,比如从 8 月开始,美元指数就已经在往下走了,从 100 来到了现在的 97 左右,反而降息落地以后还拉升了一些,这就是预期改变现状的表现,当市场普遍押注 90% 以上 25bp 降息的时候,谁也不会傻到真等美联储宣布降息才做调整,而是提前做决策,落地之后美元指数波动反而不大。
2)美股,也是类似的表现,在降息落地之前就响应过了,降息落地后表现差异很大,金融市场对预期更加敏感,在靴子落地后也没时间看这次,而是去预期更愿的未来决议。
还没消化掉的:
1)鲍威尔的发言基本也算坐实了在利率决议中,经济风险的权重增加,以及通胀一票否决权的地位下降,从 2022 年至今的通胀一票否决权落下帷幕,让未来的利率走势不太好预测了,以前只要通胀来到 3% 这个临界点以上,就一定不会再降息,未来可能要看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状况,比如修正后的新增非农就业,再比如经济实际增长,从当下的数据表现来看,可能会增加降息的速度。
2)美元指数长期走低,首次降息 25bp 大家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反应,更重要的还是预期,可能标志着开启降息,增加经济风险权重,那么大家肯定会押注未来降息,从而在长周期中压低美元指数,那么与美元指数相反的其他货币和资产会升高,比如非美的所有主要货币,欧英日中货币都将进入升值通道,可能最头疼的还是日元,贬值太快难受,升值太快也难受,汇率稳定才是相对好的,巨幅波动往往带来套利空间。
3)延续上个问题,美元贬值,不利于进口而利好出口,虽然与特朗普政府的经济目标一致,但前提是你得先有制造业,再有竞争力,否则不利好进口的情况下,也没利好出口,就像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结果,把美元强行压下来,并没有阻止去产业化和贸易逆差,那会美元相对于德国马克以及日元要贬值一半以上,还是取决于这些关税附带的外国投资能否尽快落地,重塑制造业。
4)滞胀风险,所谓的**风险管理决策,**就是要在通胀和经济衰退风险两者之间进行取舍,最理性的情况是既要通胀稳定,又要预防经济衰退,理想是肯定很好的,但现实未必按照理想剧本走。中间的结果是,暴力加息和维持高息抑制经济热度但稳定通胀(今年 9 月之前),或者允许一定的通胀换取经济热度(9 月之后)。
如果都不是呢?就是典型的货币政策失效阶段,也就是无法用更高的通胀换取经济热度,叠加本币贬值增加进口成本且本国产业并不能补充产出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滞胀风险,你别说现在的数据走势还真有点这个味道,一个是核心通胀再次逼近 3%,另一个是新增就业不及预期,经济增速放缓,核心的矛盾还在实体经济上,到底能不能再这一系列操作下,实现产业的回流,将决定了未来的走势。
如果真是朝着最差的结果走,不排除和去年一样,又一次冻结降息周期,因为降息只能带来更高通胀和经济泡沫:" 鲍威尔表示今天的降息举措是一项风险管理决策,没有必要快速调整利率。他还强调,美联储的政策一直侧重针对通胀,现在正朝着更中性的政策方向发展,未来降息的幅度和次数将取决于经济数据和经济前景的变化”,调整权重确实不好预测降息幅度,但还是有一些数据阈值可以参考,一旦通胀再次突破 3% 连续三个月,必然重归紧缩货币政策周期,毕竟历史上吃过大亏,不过也已经是四五十年以前的事情了,或许早就好了伤疤忘了疼,让滞胀起来,才能让大家再次认识到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吧。
本次降息带来的影响路径充满多重风险,其实际效果可能远不如市场预期的那样乐观。
北京时间 9 月 18 日凌晨,美联储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 25 个基点到 4.00% 至 4.25% 之间。
这是美联储 2025 年第一次降息,也是自去年 12 月以来,时隔 9 个月再度降息。
政策声明中,美联储删除了 7 月会议上 “劳动力市场状况仍然稳健” 的表述,并坦承“就业增长放缓,失业率小幅上升但仍处于低位”“就业方面的下行风险有所上升”。
这一措辞上的微妙变化,证实了美联储的政策重心已从抑制通胀向提振就业转移。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此次降息定义为 “风险管理举措”,旨在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
他坦言,美联储正面临罕见的两难局面,一方面劳动力市场走弱需要宽松政策,另一方面通胀居高不下又要求紧缩立场。这种双向风险并存的状况,使得货币政策没有无痛的解决方案。
反映每位美联储官员未来利率预期的 “点阵图” 显示,美联储官员的中位预期是年底前再降息 0.5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决策层倾向于在年内剩余两次会议上各降息 25 个基点,使年底利率区间降至 3.5% 至 3.75% 水平。
市场对美联储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普遍持乐观态度。
但需要清醒认识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债务高企与地缘冲突交织的背景下,本次降息带来的影响路径充满多重风险,其实际效果可能远不如市场预期的那样乐观。
从政策走向与现实约束来看,总体而言,美联储正艰难行走在抑制通胀、支持就业和应对政治压力的多维平衡之中。
与以往降息周期不同的是,当前美国经济中的中性利率已出现结构性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货币宽松的实际空间。
若未来美联储推行过度宽松的政策,不仅可能引发市场对其通胀控制决心的质疑,而且有可能导致通胀预期脱锚、价格再度攀升的风险。
1. 利率的本质是资金的价格,联邦基准利率是美国整个利率体系的锚。
2. 短久期米国国债的收益率和货币基金利率基本和联邦基准利率保持一致,长久期则不然,
后者 = 未来短端利率的预期均值 + 风险溢价。风险溢价和通胀水平,财政状况,流动性偏好有关。
3. 基于 1 和 2,利率水平降低会导致贴现率下降,即使在现金流不变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和短期国债价格也会上升,但长久期债券可能反过来,如果对未来通胀率和财政悲观,长久期债券可能会下跌,最近的欧洲长久期国债就是如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非加息周期,纳斯达克 100 只需要买入并持有即可。不要择时,那是 A 股板块轮动的玩法,放美股纯属搞笑。
对其他人的影响如何不知道,但是川普显然是很不爽的。
试着用重庆话版 “川普” 翻译一下:
鲍威尔才把利率砍了一丁丁点(25 个基点)——我日妈好 天才的操作哦…… 怕没得哪个龟儿子会这么说。纯粹是个哈戳戳!
本来可以砍 100-200 个基点的。要是老子来管美联储,砍利率的速度比拜登窝尿还快——没得脑壳的人啷个会脑壳痛嘛!鲍威尔你给我搞快点,下次会议给我砍 100 个基点,不然你就给老子爬!
在鲍威尔开始说话一瞬间,多模态大模型已经开始执行交易了。华尔街搞这一套已经很多年了,只不过那时还没有大模型,当年还爆出新闻机构给予对冲基金特殊付费新闻通道,提前几十毫秒把新闻传送给对冲基金。高频对冲基金则利用这几十毫秒,可以提前完成上万笔交易。
靴子落地,趋势继续!
9 月 18 日凌晨,美联储公布了议息会议结果,降息 25 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
市场不光预期本次会降息 25 个基点,而且预期年内会再降息两次,一共 75 个基点。
既然是预期内的事情,我们认为股市会按原有的趋势运行,该怎么炒还怎么炒。
这个从美股盘中表现可以看出,在议息会议结果出来前,美股有一波拉升,结果公布后,上演了预期兑现的一幕,指数开始跳水,但最终还是拉回到消息出来之前差不多的位置,既没有大涨,也没有大跌。
富时中国 A50 期货总体也是波澜不惊。
虽然是预期内的事,但毕竟降息靴子落地,长期来看这件事情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2024 年 9 月,美联储启动了四年多来的首次降息,但在降息 100 个基点后便止步不前。本次是美联储时隔 9 个月后,重新启动降息周期。
历史上 2019 年、2024 年美联储启动降息周期,全球的股市都有一波上行的走势。
毕竟美联储手里掌握全球流动性的总阀门。
此外,降息后中美利差有望收窄,汇率压力边际收窄,为国内央行货币宽松创造有利外部条件。后面中国央行也很有可能跟进降息、降准等措施。所以这是长期的利好,
A 股、港股大概率都会上行,港股弹性会更大。不过由于昨天有恒生指数涨幅较大,有抢跑的嫌疑,预期兑现后,有低开的可能。
但是一天的低开或者震荡对长期趋势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反而可能是短期很好的介入点。
昨天美股道指强于纳指,英伟达、博通、甲骨文等科技股都是跌的,短期要注意 A 股科技相关板块的风险。短期有机会的板块昨天已经预演了,新能源、大金融等有助于指数冲关的方向。
总结下来,这次符合预期的降息确认了两件事,一是美联储重新开启了降息周期,二是靴子落地后不确定性消失了,金融市场最不喜欢不确定性。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结合前几天指数是该弱不弱的强势震荡走势,后面很可能向上冲关!
扭扭捏捏降,但是终究是降了。
一口气憋不住了。
要我说美联储应该加息,加到 50,加到 80,不熬死中国不罢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可惜啊。鲍威尔嘴里再鹰,身体很诚实。去年 9 月到现在多熬了一年。哈,金融战还是失败了。
这下真该热战了吧?
追加回复:
某些玩意不要在我评论区动不动就开始赢赢赢。你们口头上的赢不赢于我一文不值。毫无意义。谁赢谁输,你们口头争论也没有任何用,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亚空间胜利永远只是自欺欺人。市场会做出回答。所以你再阴阳怪气,我删。
好戏开始,股汇债三崩:
十年美债已经涨崩了,因为就业数据大造假。
美元指数要跌,因为降息。
美股要跌,因为亚欧资本借机逃逸。
附送大礼包:
通胀重回 5%,今年 20 刀一个汉堡不是梦 ~_~
大家跑的真快,难道都不需要调整仓位么?点阵图镇楼:
这是川普跟 JPwell 直接开炮之后第一次投票,结果额外受人关注。老头上来一句 Good Afternoon,让多少人菊花一紧:
然而市场传说中的 Boom 并没有出现。还有段子说有人靠读唇提前 0.3 秒下单,不知道那位现在还好不。
就本次议题而言,虽然 5 年后才能解密会议记录,但大概率无非就是 “不降息 / 降息 25bps / 降息 50bps” 这三档。结果也很清晰:除了 Stephen Miran 坚持要 50bps,其余理事 + 纽约联储 + 4 位轮值行长都投了 25bps 赞成票。
我之前说过,美联储是一个极度追求共识的地方,对客观经济的观察,结果不太可能出现巨大分歧。现在的投票也证明了联储的独立性依然健在。当然,如果 Cook 真被开除,川普再塞进来一个人,真正的雷估计也要等到 2026 年才会引爆。
整体来说,这次决策市场早已 fully priced in,2025 年剩余时间大概率还有两次降息,目的是稳住正在走弱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在就业数据下修之后,黑人群体失业率上升明显,每周工时减少等迹象也在加剧。
记者会上,有记者问题了 JPowell 关于劳工部失业计算大幅下修的问题。这里我必须吹个牛逼,联储主席 JPowell 给出的回答与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答案几乎一样:
美国 7 月季调后非农就业新增 7.3 万人,5 月和 6 月就业数据合计下修 25.8 万人,如何解读?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 JPowell 在记者会前在知乎上看到了我的答案,要么就是咱已经到了神仙画画的地步。当然无论如何,我的牛逼程度,毋庸置疑。
回到逻辑上,我讲过无数次:当届联储是 Data Driven 的。除非就业真的恶化,否则他们不会轻易降息。因为趋势很明显:在关税大战的背景下,通胀压力必然抬升,而维持充分就业的前提是有温和通胀。大加税的效果至少要运行一年才能看出来,联储当前压力很大,只能抓大放小,把重心从控通胀转向保就业。
这次格外受关注的原因有二:
所以,政治压力配合就业压力,25bps 的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
根据即将公布的数据开展工作,从不考虑其他任何事情,这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 鲍威尔在回答有关美联储能否保持其利率独立性的问题时表示。“今天降息 50 个基点根本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 [1]
短期来看,25bps 属于杯水车薪,6–8 个月才能看出效果。更关键的是未来的路径:点阵图显示 2025 年底中位数在 3.625%,2026 年底 3.375%,这才是需要关注的信号。是否真的进入降息周期,还得看后续数据,不过至少市场能稍微喘口气。
星球号,美股带逛
一年前美国降息 0.5 个点时候,我的评论可以拿来再用一下:金融战教育了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赢得了金融战。
简单说几点:
1、中美金融战纯粹就是国运之战,美国加息降息跟 GDP、CPI 关系不大,完全就是冲着弄死中国去的。实际上一年前中美已经决出了胜负,但是看到降息后中国股市暴涨,美国高官出来说我们也许做错了,于是硬生生把高利率再抗了 9 个月(整个 2024 年总共仅降息一个点)。然后看到中国依然啥都没发生,股市跌了一下慢慢又涨回来,甚至创了新高。当然最关键的还是 93 大阅兵,和美国自己的阅兵形成了天壤之别,美国精英的心气被彻底打没,才终于放弃了。美国人民白白承受了一年的代价,却一无所获,这个反噬恐怕是美国精英层逃不掉的。
2、如果现在还基于经济数据来分析美国降息,我觉得太过肤浅,不会真有人相信美国上半年 GDP 增长 1.9%,美国当下 CPI 仅为 2.9% 吧?美国顽固的高利率政策对于经济产生了不可逆的伤害,美国发电量从 2022 年的 4.55 万亿度,下降到 2024 年的 4.3 万亿度,经济体量是在不断萎缩的,高关税政策又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懂王得意洋洋地宣扬高关税给美国政府每月带来了 350 亿美元额外收入,但这个收入是建立在对人民剥削基础上的。与此相应的,中国发电量则从 2022 的 8.7 万亿度,增长到 2024 年的 10.1 万亿度,东升西落的态势如此明显,让美国金融战成了一个笑话。
3、美国精英经常说,只有让中国接受从属地位,美国才有可能走出危机。这就是典型的赌国运策略,因为它没有回答,如果中国不接受从属地位,那美国将何去何从?事实上,美国精英压根不敢想这个问题,如果中国不屈服,那美国弄不好真要亡国了。这一点和日俄战争时,日本喊出 “皇国兴废,在此一举” 有何区别?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记忆中,很清楚赌国运是没有好下场的,就算一时得逞最终都要还回去。日本已经还回去了,美国的报应时间也不会太遥远了。
4、大家可以翻下我的帖子,懂王发动关税战后,老夫全仓进场为国接盘。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我的账户今年以来累计收益率已经达到 45%,虽然在破乎上不算什么,但以老夫拙劣的炒股水平,这已经是难得的高收益。这个收益哪来的,中国国运上行给的。就像巴菲特,半个世纪的高收益哪来的,美国国运给的。未来我的账户收益还会不断增长,而老巴那个哈撒韦公司我是不看好它的未来,当然老巴是幸运的,应该不用看到美国崩溃那一天。
5、美国降息会利好中国股市吗?长期来看会的,因为我判断美国 26、27 两年会进入降息通道,逐步把利率回归到零。既然资产收割不到,那就不要再自取其辱,回归到经济本原上来吧。但是短期来看,这个降息是典型的衰退式降息,揭开了美国经济的惨淡现实,而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大海外客户(把各种转口贸易涵盖进去),它自曝其短,承认自己经济不行,对于中国商品需求下降,那肯定是会对中国经济有短期的负面影响的。再加上中国股市已经处于相对高位,美国降息短线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情,大家要谨慎点哦。
主要不就想知道对中国的影响吗?我尽量写的让每个人都看得懂。
1. 之前美国维持高利息,全世界的资金包括中国资金倾向于流向美国吃高利息,享受高收益的资产比如美股。现在降息一点点,美国的一部分资金也会考虑流出美国一点,至于去哪,不一定,短期是流向了黄金,长期还有待观察。
2. 对中国和美国影响最大的不是降息,而是降息的同时宣布了资产负债表收缩,也就是说美国也正式进入通缩,开始挤泡沫。可以简单理解为美国接下来总的商品需求会萎缩,当然美国进口商品也会萎缩,对于出口大国当然不利,因此各国接下来也会被迫降息,否则不利于对美出口。
3. 为什么说缩表影响比降息影响大?因为每次缩表后都会进入经济衰退期,同时美国的经济衰退也会传导到世界各国,因为美国的需求才是世界各国真正的增长引擎,美国衰退你还想变好?当年美国的大萧条就是缩表引发的,可以简单把缩表理解为银行抽贷,银行开始让你还本金和利息了,并且不借更多钱给你了,虽然降息了,但是我也抽贷了啊,那经济能好吗?
4. 资金市场早就提前知道结果了,根本不会等到美联储明牌宣布,美国的期货市场大宗商品早就跳水了,而黄金却突破历史新高,说明对经济不看好才会卖出商品持有黄金。金银铜对比起来看更明显,金就跌的少,银次之,铜就跌最多。大资金总是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因为大资金就是在一次次的正确操作中滚起来的,但凡错了,它也就不会成为大资金早就消失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要预测,跟随,大资金怎么走就跟着,普通人只要做到跟随就已经跑赢大部分人,因为更多的人是后知后觉。
5. 我觉得资本其实很坏,他们告诉你一件事却隐藏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比如美联储降息的同时宣布缩表,明显缩表的信息更关键。但是普通人却看不到,因为资金会隐藏这些信息,只让普通人看到想让你看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后知后觉。
6. 信息都在那里,信息本身不带来财富,需要经过你自己去消化理解才能转化成财富。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比如我现在说缩表比降息更重要,不理解没关系,迟早会知道什么意思
这波我认错
还以为鲍威尔能死磕久一点,但终究还是妥协了。也可以视为懂王的一次胜利,美联储基本已经属于懂王的可控范围内了。现在开了这口子后续的连续降息已经没什么意外的了
每次消息的证实,意味着这一轮故事的结束,却是下一个故事编造的开端。在降息落地前,市场分歧造就了多空对决的盛宴,那才是收益最肥美的阶段。
而当消息明朗,波澜不惊的震荡往往成为主旋律——如果真走出一边倒的多空行情,大概率是散户后知后觉的集体冲动,而非机构玩家惯用的套路。
回到这次降息。
许多关于美联储政策的讨论,常以模糊预测开场,以批判美国政治收尾,缺乏扎实的专业分析。
事实上,自 2019 年起,中国货币政策就已明确 “以我为主”,不再简单跟随美联储节奏。
汇率与利率组成的一价定律背后,才是分析资本市场的基石理论。以美元计价的不同市场间的收益率 “温差”,才是驱动全球资本流动的真正动力。
鲍威尔发言无论是基于就业数据,还是通胀的考虑,都是表层的原因。美国频繁下调就业数据,是真实经济体现,还是为了降息有意为之?美国非农爆冷,衰退信号来了?美联储降息如何影响全球资金流向?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维持高利率政策,并不是单纯基于通胀治理需求,而是出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性。
当前美股与美债市场已形成高度联动的资金池系统,通过金融衍生品构建的嵌套对冲将美股和美债两大市场深度绑定。
市场从不等待事实,而是交易预期。
美联储降息前的三周,CME 利率期货早已将 25 个基点的降息概率推高至 90% 以上——这意味着真正的资金博弈发生在消息公布之前。多头与空头在预期模糊的阶段激烈交锋,波动率显著上升,而一旦 “靴子落地”,波动反而收缩。
这种行情特征背后,是机构投资者的预期管理策略。他们借助高频数据和宏观信号提前布局,在消息确认后迅速止盈离场,转向下一个潜在议题。而散户往往追逐确定性,等新闻头条出现后再入场,反而容易变成 “接盘侠”。
从经典的一价定律来看,资本永远追求更高回报。
截至 2025 年 9 月 17 日,以美元计价的人民币资产收益率约为 3.80%,而美联储降息后美元利率仍达 4.08%。这意味着,即便降息,美元资产仍比人民币资产 “更贵”,利差优势继续存在。
在降息前一周,人民币资产收益率从 4.00% 快速回落至 3.80%。这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正更坚定地执行以内需为主的独立货币政策,并不刻意维持高利率以吸引外资。这种策略转向,意味着政府更关注内部经济稳定性和长期结构性改革,而非短期的跨境资金博弈。
利差逻辑不仅适用于中美。目前日本资本市场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日元长期低利率环境叠加企业盈利回升,使日股成为全球资金分散配置的重要选择。随着美元降息落地,部分套利资金可能转向日本市场,寻求更高增长潜力。
换句话说,美联储降息更像是一场全球资本再配置的发令枪。它未必导致资金大规模回流新兴市场,反而可能强化发达市场内部的结构性机会——尤其是那些兼具估值优势和货币政策弹性的地区。
中国调控重心已明显转向 “稳内需、促民生”。更多的政策资源投向人力资本投资、消费激励与产业链升级,而非单纯追求利差带来的热钱流入。这种转变短期或许会承受资金外流压力,但长期看,却有助于构建更健康、自主的经济循环体系。
换句话说,中国不再扮演全球利率博弈的被动跟随者,而是主动选择了一条更适合国情的道路。这意味着未来人民币资产的波动会更取决于国内经济数据与政策节奏,而非美联储的一举一动。
美联储降息从来不是终点。
真正重要的,不是在消息证实后盲目追涨杀跌,而是理解预期与落地之间的节奏差,洞察不同经济体的利率温差,以及识别政策转型中的长期价值。未来的赢家,属于那些看清资金流向、提前布局叙事偏差的人。
而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问自己的不再是 “美联储为何降息”,而是 “下一个故事,正在哪里悄悄开始?”。
局长重病住院,昨晚用上了最高级但有严重副作用的进口药。今天单位同事两种态度:一派认为最好的药都上了,很快就会痊愈,现在赶紧带着重礼去探望;另一派认为用最好的药说明病情严重,九成要吹灯拔蜡了,赶紧另抱粗腿。
当地时间 9 月 17 日,如舆论预测,美联储宣布下调联邦基准利率 25 个基点至 4.00%~4.25% 的区间。这不仅是 2024 年底以来的首次降息,也是在就业市场走弱、政治压力高企、全球市场高度关注下的一次 “聚光灯会议”。从声明到点阵图,再到主席鲍威尔的记者会,释放出的信号既有政策方向,也试图表达美联储捍卫其独立性的立场。
降息背景:就业市场疲软与政治风暴
时间仿佛有意安排,去年 9 月 18 日,美联储以一次性 50 个基点的幅度开启了最受瞩目的降息周期;而一年后的 9 月 17 日,美联储再次选择九月 “动手”,但这一次,只是象征性下调 25 个基点。前后仅隔一年,同样降息,力度与氛围却大相径庭,这种反差可说是观察美联储政策与美国经济政治环境变化的绝佳窗口。
去年秋天,美国经济明显出现降温苗头,政策环境也相对单纯,美联储果断降息 50 个基点,幅度大于市场预期,释放出了 “避免硬着陆” 的决心。相比之下,本次降息更像是风险管理型的小步调整。
失业率上升、招聘放缓,让就业市场成为美联储最担心的下行风险。通胀虽有所缓和,却依旧徘徊在目标之上。更复杂的是政治氛围。特朗普政府反复要求加快降息,甚至对理事人选施加影响,使美联储的独立性再度成为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做出了降息 25 个基点的谨慎动作,不仅是经济考量,更是表达其独立性的姿态。
经济预测摘要和点阵图:温和宽松显露分歧
如果降息声明释放的是当下政策态度,那么经济预测摘要(SEP)和点阵图则揭示了未来路径。本次会议公布的 SEP 和点阵图,透露了几个关键信号。
首先,**年内还有两次降息。**多数委员预计,今年剩下的两次会议中,还会各降 25 个基点。这意味着,2025 年底前,利率可能下探至 3.50%~3.75% 的区间。对于舆论猜测的 “降多少、降几次”,这多少给出了暗示或答案。
其次,**长期利率预期下移。**这次公布的点阵图显示,委员们认为未来两年利率还会慢慢往下走,预计 2026 年大致在 3.50%~3.75% 、2027 年大致在 3.25%~3.50%。而在今年 6 月公布的点阵图中,委员们预测 2026 年利率大约在 3.75%~4.00%,2027 年则大约在 3.50%~3.75%,此次预期略有下调,但仍高于美联储官员普遍认为的 2.5% 左右的中性利率(既不刺激也不压制经济的平衡点),也高于 2% 的通胀目标,传递出了美联储不愿过度宽松的明确信号。
最后,**成员分歧明显。**新任理事米兰主张一次性更大幅度降息 50 个基点,而大多数委员选择渐进,最终形成了 25 个基点的决定。点阵图的分布凸显了美联储内部的意见不一。在记者会上,鲍威尔也承认委员会内部存在不同声音,但强调大多数委员认为循序渐进才是最稳妥的做法,并表示,这正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特点——通过多元意见的碰撞达成尽可能广泛的共识。
鲍威尔记者会:三大看点
在记者问答环节,鲍威尔的表态成为市场解读焦点,舆论从其发言中捕捉到了几个要点。
鲍威尔明确表示,50 个基点的更大降幅未获广泛支持,25 个基点是 “风险管理下的合适选择”。他透露,大多数委员都支持小步调整,这也是最终决定 25 个基点的原因。这一表态,说明了美联储拒绝大刀阔斧,强调渐进可控的立场,鲍威尔要告诉市场,这不仅是利率调整,更是稳定预期的动作,避免市场误以为通胀已完全解决,误读美联储要进入全面放水。
此外,鲍威尔直言,这次降息是为了应对就业市场疲软带来的下行风险,而非表明通胀已彻底消退。这一表述意味着,美联储抵御通胀和保证就业的 “双重使命” 正在重心微调:过去几年强调抗通胀优先,而现在逐渐转向平衡甚至偏向就业,**稳就业已成为重点,**这意味着,如果未来就业数据继续恶化,美联储的降息节奏可能会更快,而不是更慢。这是一次战略姿态的再平衡,换言之,鲍威尔希望告诉市场,降息只是 “防止下行” 的预防性宽松。
面对记者关于特朗普政府压力的提问,鲍威尔公开捍卫独立性,这也是此次发布会的一个重要主题。鲍威尔坚称,美联储的政策决策 “基于数据,而非政治”。这不仅是例行表态,更是在政治高压氛围下的明确回应,试图表明美联储仍在努力坚守作为独立央行的核心地位。
总体来看,鲍威尔在这次记者会上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外部压力与内部分歧之间,塑造一个渐进可控、独立自主的政策形象。
释放信号:谨慎开启,前路未卜
分析普遍认为,这次降息释放了三重信号。
如鲍威尔所言,降息主要考虑之一是就业疲软带来的下行压力,因此,相应发出的信号就是政策转向。
此外,鲍威尔讲话也表达出了渐进路径的思路,相比 2024 年 “大转弯” 的 50 个基点,这次显然强调渐进、谨慎。鲍威尔明确拒绝更大幅度的降息,试图发出 “稳定可控” 的信号,明确告诉市场,虽然宽松已开启,但节奏仍谨慎,不要将降息误读为开启“放水模式”。
除了政策取向本身,更为微妙的是政治压力下的拉锯恐将继续。这次降息本身就是一场平衡术,美联储既要回应就业压力,也要抵御政治施压。鲍威尔的表态更像双重信号:一方面告诉市场美联储会逐步宽松,另一方面告诉白宫美联储不会被迫 “屈服”。短期看,降息将缓解借贷压力、支撑就业与消费;长期看,通胀回升风险和政治干预疑虑,仍会让美联储的每一步都走得像钢丝上的舞蹈。
从 2024 年 9 月 18 日降息 50 个基点的大幅急转,到 2025 年 9 月 17 日降息 25 个基点的谨慎试探,这不仅反映出经济形势的演变,也折射出美联储在政治与市场夹缝中的平衡术。前一次是对经济硬着陆风险的紧急回避,这一次则是在就业压力与政治干预阴影下的小心调整。对市场与全球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利率的技术决策,更是一场关于央行独立性与政策可信度的深层博弈。(央视记者 武卫红)
这个降息整的华尔街,已经神经了
华尔街总结出一个规律,鲍威尔拿起话筒说的第一句话如果是 good afternoon(下午好),后面的观点就是收紧的鹰派,如果是 hello everyone(大家好),后面的观点就是宽松的鸽派。
于是,华尔街机构与科学家合作,已部署 AI 系统实时分析鲍威尔的嘴型,这是 AI 在行为金融的应用
当摄像头捕捉到他唇部形成 “g”(舌尖抵住上颚),算法在 0.3 秒内,触发国债期货空头;识别到 “h”(嘴角向两侧拉),自动加仓股票”。
此外,还分析鲍威尔的讲话内容、语气甚至面部表情。
现在好了,美联储正式宣布降息 25 个点
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市场已经消化了 25 个点的效果
现在更看重的是之后降息的连续性
毕竟,此次美联储降息 25 个基点,是一次广泛预期且事先充分沟通的 “预防式” 降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此次降息是 “单次行动而非持续宽松周期”,后续政策调整将 “逐次会议评估”。
不过,终归是降了
在预防式降息环境中,美股通常呈现三大特征:
一是在 “美联储看跌期权” 托底下难有明显向下调整
二是对利率敏感的指数或板块表现突出
三是历史经验显示美股降息交易大约在首次降息后持续三个月
美联储重启降息,对全球大类资产整体是个利好
美联储降息通常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和提升流动性来提振风险偏好,将推动全球资产配置向风险资产倾斜。
历史数据显示,在 1995—1996 年和 2019 年的 “预防式降息” 周期中,美股尤其是对利率敏感的科技成长板块和中小盘股表现突出。同时,美债收益率跟随政策利率也会普遍下行,10 年期美债收益率在降息周期中平均下行 80—100 个基点,长期债券和投资级公司债受益显著。
对于咱们来说,那边降息了,央行降息空间不大但仍有一定宽松空间,可能会下调 LPR 和 MLF 利率,或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如果继续采取货币宽松、保持极低利率,则可能对 A 股市场形成提振,并推动市场出现第二波上攻行情。或许,美联储降息可能成为市场转折点,助力 A 股 “金九银十” 行情到来。
但是,这次降息跟之前不同的是,会充满博弈
9 月 6 日《华尔街日报》署名文章 + 周末电视采访,标题直译就是《美联储必须找回人民性》
你看,这个味道熟悉不?
那么,其说了什么呢?
“后金融危机的功能增益实验”——QE、OT、BTFP 等这些非常规工具被滥用;结果导致 “资产膨胀 + 分配恶化 + 可信度流失”,反过来威胁央行独立。
师爷,你给翻译翻译,翻译翻译
好的,意思就是
美联储胡逼乱印钞,正在让美元变的不值钱了。关键的是大家不相信了,所以咱们提出了一个整改方案:别整天说什么就业和通胀了,也要考虑一下政府的利息成本。既要增加就业,也要抑制通胀,更要让川普政府少付利息
还有 QE 这些印钞的措施,不能由美联储想咋样就咋样,只能在 “真正的紧急情况” 下才能印。什么叫 “真正紧急情况”?这个要和联邦政府(财政部 + 国会)协同决策。怎么 “协同决策” 呢?就是听财政部的,或者听总统的
哎,对,你要听话
告诉你放水你就放,告诉你收水你就收
要把美联储的业务权限收归到财政部和白宫
现在 10 年美债利率是 4.03%,即便降低 100bp,也有 3%,这么高的利率,在这么大规模的美债面前,依然不可接受,所以特朗普会致力于推动更多降息,甚至他巴不得把利率降到零,在鲍威尔面临卸任的背景下,特朗普很容易就会控制未来美联储的内部势力。那么以后降息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现在的降息,其实与经济无关
那些数据只是遮羞布
现在是两个阵营的对抗
先看看懂王的部下:
斯科特・贝森特:现任财政部长、前索罗斯基金合伙人,宏观对冲基金 Key Square 创始人。2024 年大选期间为川普举办 “华尔街小型晚宴”,一次性募得 800 万美元,被川普称为 “懂钱的自己人”。
霍华德・卢特尼克:现任商务部长、建达公司 CEO,国债一级交易商。川普上任第二天即把 “国债发行节奏” 讨论搬到商务部,而非财政部,显示他对债券市场的直接影响力。
比尔・阿克曼:潘兴广场资本创始人,2024 年改旗易帜支持川普,被 CNN 称为 “华尔街最大金主之一”。2025 年 4 月公开炮轰川普关税,但随后被川普私下劝回,条件是对冲基金可优先获得 “关税退款风险对冲工具” 的试点额度。
彼得・蒂尔:PayPal 创始人,犹太裔科技金融大佬,2020、2024 两届大选均为川普提供数据与资金。通过 “蒂尔基金会” 给川普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注入至少 4500 万美元,并促成副总统万斯上台。
再看看美联储后台
杰米・戴蒙:摩根大通 CEO,被《新华网》称为 “影子总统”。戴蒙今年频繁进出白宫,足足有十几次之多,是往年平均访问次数的四倍多。他和特朗普等一大票具有政策影响力的重磅政治人物商议众多议题。这人在 2024 年达沃斯论坛公开称赞 “川普在关键经济问题上是对的”,被视为向川普递出 “和解” 橄榄枝。戴蒙与鲍威尔私交甚笃,每周固定通话一次;川普虽表面骂摩根大通,却多次通过戴蒙向鲍威尔传话,希望 “先降息再说”。
拉里・芬克:贝莱德创始人,这人也有个外号,“华尔街总理”,哈哈。贝莱德与美联储的 “紧急救市 SPV” 合作模式(2020-2024)让其事实上成为 QE 资产的代持方,对债券购买节奏拥有技术否决权。芬克与川普的交集:2025 年初,川普要求贝莱德为 “关税专项基建债” 设计 ETF,芬克拿到首批独家牌照,交换条件是贝莱德不再公开反对川普的 “去 ESG” 法案。
肯・格里芬:城堡证券创始人,共和党最大捐款人之一。他有个论文的核心议题是 “保持美联储独立性但须提高透明度” 实质上是把量化宽松成本转嫁给财政部。格里芬与贝森特为多年交易对手,二者在 2024 年联手做空欧元、做多美元,赚取约 18 亿美元,为川普 “强美元” 立场提供市场背书。
可以预见的是
这次降息,不会那么简单
高息一时爽,工业火葬场。
在美国,和金融业相比,工业是什么垃圾产业。
如果不降息的话,美联储基准利率是 4.25%。
相对的,美国工业的净利润率是多少呢?
4.3%。
就是你在美国,累死累活,雇成百上千人,辛苦干一年,和存银行的利息差不多。
2025 年第二季度,美国金融业利润达到工业部门的 4.7 倍,纯利润率达到 30%。
在 1970 年的时候,美国金融业利润只是工业的 1.3 倍,现在快 5 倍了,纯利润率更是 7 倍。
美国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从 1970 年的 2.3% 一路降低到 2025 年的 1.7,中国是 3.2%。
风险投资资金里,不足 15% 流入制造业,80% 以上流入金融和虚拟科技。
很好理解吧,当金融业的纯利润率是工业的 7 倍,什么样的傻子会去投资工业?
只有中国这样的傻子——中国央行 2025 年工作报告明确要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比例不得低于 70%。
哎,计划经济的好处就体现在这里,该干傻事的时候干傻事。
所以美国天天嚷着要再工业化,先得把自家的金融业干死。
谁敢?特朗普敢?共和党民主党,谁敢干死自家金主?
还是老实印美钞吧,在美债全面崩盘前,还能过几年好日子。
摇动身体,装作列车在前进就行。
别想什么工业化了。
去年 9 月 19 日,美联储降息 50 个 bp,
我当天上午大约 9-10 点钟打开知乎,
乌压压的一票回答已经整齐划一的从上到下占满了,
全部都是类似:美国认输了,美国跪了,美国金融战败了,美国被拉爆了,美国急了……
诸如此类,
每个回答都是几千个赞,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场景,
我今天在这个回答下,再没见到了。
对了,去年 9.19 我也写了回答:
如何看待 9 月 19 日美联储降息 50 个基点?央行长期的宽松马上就来(其实是已经来了),三个诉求,
1、拉通缩,控制通胀
2、政府债务,不得不持续大规模借债
3、刺激经济,尽管说不上猛药,但 8 月的新增国债那就是猛药,而且只是刚开始
为啥大家都去买长期国债?没人是傻子,
低利率时代,已经来了,
很快,银行存款、理财的利率,个人和企业借款的利率,都会肉眼可见的降低,4 字头到 3 字头到 2 字头到 1 字头…
我一年前写的,现在你回头看看,感觉如何?
回到这次降息:
1、仅就目前的情况看,美联储这次降息是基于就业风险上升和通胀一定回落(但仍高于目标)的风险管理型调整,尚不足以下结论认为是开启了大幅宽松周期
2、市场普遍预期年内再降息两次(各 25bp),取决于后续的就业和通胀表现
3、这次降息对全球的资本流动边际影响有限,不会有大的波动,中美利差还摆在这里,中国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且严格的资本管制没有任何松动迹象,目前看对中国基本没有什么大影响。
看点一,如何在不提 stagflation 的前提下描述 stagflation。
看点二,用词真的谨慎,一定要让人信这是预防性降息。
说一些有意思的思考:
曾经对美国 GDP 最重要的贡献是消费。今年以来美国 GDP 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两个,资本支出和进口减少。
为什么进口减少能提升 GDP,去查一下 GDP 的公式就懂了。什么,消费?消费拉动 GDP 是以前的事情了,生产?生产拉动 GDP 是上世纪的事情了。现在美国市场对生产相关经济数据的看法就是噪音,对消费数据的态度是可以看看但不重要。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算算今年以来美国的 real GDP growth,会惊讶到你,如果再看看传统制造业,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 earnings 还在下行,这不是制造业回流,是制造业大灭绝。
美国近两年真正的发动机是大公司的资本支出(CapEx),这些公司疯狂投入 AI 基建,购买计算卡,存储设备,建数据中心,甚至电厂,培养和高薪挖人,其规模大到成了支撑 GDP 增长的中流砥柱,搞出了 21 世纪企业主导下的凯恩斯式大基建。但与此同时,大建 AI 带来的全社会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传统制造业。用电量这个指标知乎很多人不喜欢,但在这里,大建 AI 的背景下,用电量的衰退,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真实情况,即这种定向资本支出对所有其他行业的挤压。正如我所说,这是对传统制造业的灭绝性攻击。
同时,依赖高 CapEx 维持的循环,面对一个衰退的消费市场,是可持续的么?AI 技术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提升效率裁人,而是怎么创造新需求。
关税和移民驱逐进一步加速了这个趋势,就业数据在极其滞后的反映情况。事实上,关税实际落地时间尚短,目前的通胀下美联储并没有太多降息的空间。
虽然似乎没人敢提滞胀,但滞的部分早就在了,胀也在,一个东西长的像驴吃起来像驴,那他就是驴,和怎么定义它无关。
滞涨时代最好的资产是黄金。不要看黄金今年已经涨了 40% 就恐高,1970-71 黄金启动的时候也是 40%,当时就有人认为贵,但到 1980,黄金 up 2000%
如果你预期一个全球大滞胀的未来,那现在就是黄金的入场窗口。技术回调有可能,但在全球信用货币体系面临生死考验的时代,Gold is god。
几篇相关文章:
美联储终于在九月按下了降息的按钮。幅度不大,仅仅二十五个基点,但市场反应极其热烈。
**原因很简单,这本质上不是一次常规的政策微调,而是一个信号。**美联储在通胀还没完全回落的情况下,选择优先考虑稳定就业和增长,这说明美国经济的风向已经正在悄然变化。
降息的技术动作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态度: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承认了自己正在走向放缓,并且试图提前托住局面。
这个信号最终会通过美元瞬间传导到全球。
降息意味着美元资产回报下降,美元指数转弱,资本开始寻找新的去处。新兴市场、黄金、大宗商品,都在第一时间迎来了资金的追捧。
对于那些过去两年被美元高利率压得喘不过气的新兴市场来说,这简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土耳其、阿根廷、巴西这些背负着沉重美元债的国家,短期压力明显缓解,本币稳定下来,资本外逃暂时停住了。
**然而,这种好处是带着时效性的。**资金进得快,也撤得快。一旦美联储降息节奏不如市场预期,资本转身就走。短期是解药,长期可能是毒药。
**美元走弱的另一面是大宗商品的走强。**黄金上涨,石油上涨,农产品价格也有抬头的趋势。资源出口国都会因此受益,巴西、俄罗斯、沙特会迎来更高的出口收入,但进口国却要承担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欧洲、日本、中国,都会因此面对更高的能源与原材料成本。美联储起初是想缓解就业风险,可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往往会重新制造通胀压力。美国自己或许还能承受,但其他央行却进退两难。跟不跟随降息,都是一个问题。跟了,通胀卷土重来;不跟,本币升值打击出口。于是全球货币政策可能被迫进入新一轮宽松竞赛。
**另外,这场博弈不仅仅是金融层面的,更是增长层面的。**美联储降息短期内能刺激美国消费,对全球出口国确实是利好。中国、越南、墨西哥会收到更多订单,韩国和台湾的半导体也会因为科技股热度而受益。
但这背后有一个更残酷的现实:美联储之所以降息,正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开始逐渐乏力。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降息带来的刺激可能更像是最后的闪光。
全球贸易的长期下行趋势并不会因为一次降息而改变。
**对新兴市场而言,这次降息更像是一场喘息的机会。**过去两年美元高利率让无数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困境,甚至濒临违约。现在降息让他们暂时缓了一口气,但财政赤字、产业单一、政治不稳这些结构性问题并不会因此消失。美联储提供的只是续命,而不是治愈。很多国家可能借着这波资金回流继续扩张债务,把眼前的火熄灭,却把未来的火埋得更深。
因此,世界经济会逐渐陷入到一个微妙的状态。
一方面,风险资产上涨、资本回流、消费刺激,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假象。另一方面,真实的增长动力依旧不足,债务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没有缓解,反而因为降息释放出的流动性可能在未来引发新的泡沫。美联储的降息是全球金融市场的蜜糖,却可能是全球经济基本面的毒药。
这正是世界经济的矛盾所在。
大家都知道降息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但副作用同样巨大。资本市场会用欢呼回应,美股、新兴市场、黄金石油齐涨,但就业市场未必恢复,贸易未必回暖,消费也未必能长期支撑。全球经济最终要面对的,是增长动力衰退的硬事实。
**所以,这次降息带来的真正启示是:**世界经济正在走入一个更脆弱、更依赖流动性、更容易剧烈波动的时代。美联储不敢等到经济衰退再行动,而是提前放水,说明连美国都没有信心继续靠基本面支撑增长。流动性泛滥会制造短期繁荣,但它注定无法完全解决就业下滑、产业转移、贸易疲弱的结构性矛盾。全球经济在这波降息之后,可能会更加依赖政策的输血,而不是真正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的降息,不仅是美联储的选择,更是世界经济脆弱性的写照。它给市场带来兴奋,却无法给未来带来确定。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更为具体:
美联储降息落地之后,中国金融市场的第一反应其实是复杂的。
表面上看,美元走弱,人民币自然获得喘息机会,股市的风险偏好被推高,房地产的融资环境也可能迎来一些改善。但深入去细致看,背后的逻辑远没有这么简单。
**人民币的压力是这几年最明显的经济症候之一。**美元长期高利率让人民币始终处在贬值压力之下,资本外流、结售汇意愿下降、外汇占款减少,都在蚕食中国的金融稳定。美联储降息意味着美元回报下降,人民币压力随之减轻,短期汇率确实可能企稳甚至小幅升值。**但问题在于,人民币的走势早已不只是利差问题,而是经济基本面的反映。**出口增长放缓,内需不振,外资对中国资产缺乏长期信心,这些才是人民币长期走弱的真正原因。
**降息带来的利差修复只是短期效应,不足以改变大趋势。**人民币能否真正稳定,最终取决于国内经济能不能走出低迷,而不是依赖美联储的操作。
**股市的表现更直接。**降息一出,全球资金风险偏好上升,中国的股票自然受到提振。外资流入可能增加,北向资金在短期会显得活跃,市场情绪也会有一波修复。科技股、消费股、地产相关板块可能迎来资金追捧。但问题是,中国股市真正的困境在于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投资者信心疲弱、制度性缺陷积累已久。
资金的短期流入能抬升估值,却无法改变盈利下滑的现实。投资者可能会享受一阵子美联储红利,但要想长期走牛,需要的是中国自己的制度红利和增长逻辑,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流动性的刺激。
房地产则是最敏感的一个环节。
过去两年,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几乎被完全掐死,美元债违约潮频频发生。美联储降息意味着海外融资环境的压力减轻,存量美元债的利息负担下降,部分房企的喘息空间扩大。这对恒大事件之后依旧挣扎的整个行业是利好。**但本质上,中国房地产的危机并不是融资成本高,而是需求端的塌陷。**人口下降、城镇化放缓、居民负债率过高,决定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融资环境的改善充其量是帮房企延缓死亡,而不是让它们重获新生。
对于购房者来说,利率下行带来的信心修复有限,买不买房早已不是看利率,而是看收入和预期。
**总得来看,美联储的降息从中国的角度来查看,更像是一种外部松绑。**它确实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压力,改善了股票的情绪,减轻了房地产的融资负担。
**但这种作用都是表层的,且是短期的。**人民币能不能稳住,最终还是要靠国内的增长逻辑;股市能不能走强,要靠企业盈利和制度改革;房地产能不能活下去,要靠人口结构和城市化的根本趋势。外部的宽松只能缓解压力,无法逆转现实。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这次降息其实透露出美国经济本身也在走弱。**如果美国的需求持续下滑,中国的出口就会遭遇新的挑战。短期人民币稳定了,但长期出口收入的减少又会压低汇率;短期股市资金回流了,但中长期外需不足会打击企业盈利;短期房企融资容易一些,但最终没有需求支撑还是要走向恶化。
所以,美联储降息给中国其实带来的并不是转机,而是一个窗口期。
这个窗口期可以让人民币汇率喘口气,可以让股市修复一阵,可以让房地产暂时稍微缓解。但如果中国不能利用这个窗口去做更深层的改革,比如重建居民信心、调整地方财政、改善营商环境,那么窗口一过,压力会更重。美联储提供的不是救命稻草,而是一点点喘息时间。
这就是这次降息对中国最真实的影响:**它短期缓解了金融市场的紧绷,却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根源在内部。外部的利率变化永远只能改变节奏,不能改变方向。**人民币、股市和房地产要真正走出困境,靠的只能是中国自己的出路。
鲍威尔是一个毫无公心的人 他不适合做独立的有两党的美联储主席 作为律师出身的人 只是按部就班毫无大将的头脑 打仗跟着这种人就是按部就班等死
只降 25 个点 过家家呢
你再牛逼也不能改变经济学原理吧
我 tmd 不信美国这么多企业在高息政策下活的好 不被搞死才怪 美国没小微?我是不信的
为了恶心川皇也是无敌了
OK,降息周期开始了。
不管是持有什么立场,什么倾向性,美联储今年也回不了头了。
按道理来说,这个降息应该在去年就连贯的进行,奈何种种因素,又强按了一年。
在耐力大比拼上面,美利坚的括约肌终于绷不住了。
当然,他们也祭出了稳定币天才法案 + 关税战两个办法,试图减少降息之后是市场波动,以及金融资本外流。
比如说,利用今年的关税战按着美国的盟友的头签下成千上万亿的投资,就是归于此列。
对于当下以金融立国的美利坚来说,平滑市场的期望跟尽量避免市场的波动是目前的头等大事。
就算是降息后金融资本外流,也要控制一下速度,或者说想办法尽可能多的留住资本。
所以,问降息后的影响。
答案自然是,美国会继续维持自身是唯一的可以让资本安全投资的所在国形象。
办法除了给炒作渠道(稳定币)+ 关税战(市场地位),也不限于策源、鼓励、参与发动战争,让潜在资本流出目的地变得不安全。
东欧的战争 + 中东的冲突 + 潜在的东亚风波,都能归于此类。
相对比较之下,只要世界变得烂,那美国在投资者眼中也会重新变得眉清目秀。
当然,中国在 9 月初用一场阅兵基本消弭了可能明面军事风险。
但是,悬而未决的关税问题,在美国降息之后,一定会再拿出来反复讲。
中美达成的共识协议,也会被反复撕毁再重新谈判。
这个时候,最倒霉的应该是其它人,比如说欧盟。
毕竟,这是过去三十年的优良传统,一如苏联故事。
秉持着,不吃饭就上桌的原则,在这种局面下,欧盟的有太多的理由被吃。
甭管是军事上不能自卫,还是经济上不能自主,科技上不能领先,这都算是理由。
现在的欧洲颇有一种稚子持金过闹市的感觉,只能说美国咬不动中国,还咬不动你欧洲么。
所以,除了关税上让欧洲对美让步之外,可能还会推动欧盟成员国的同步降息,以维持息差。
在俄乌问题上,或许会表现出对俄缓解,以换取俄对东欧的压力态势。
其它的就没什么好分析的了
对于我们的影响,我已经反复念了一年多了。
中国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都有能力跟办法提供更多增长。
所以,美国加息周期虹吸的资本回流是肯定的。
一堆人在那分析美国的金融数据,我的看法是别分析,失真的数据没有什么看头。
明眼人都知道,美国的降息加息从来都不是为了美国国内所考虑的。
以上。
川普想要的是 50 个基点,鲍威尔还是没买账。所谓的美联储独立性,就是暗示我们美联储真的不讲政治(不管民生洪水滔天)。
总体发言还是偏鹰派,加之前期已兑现部分一致性降息的预期,所以多空双杀,两头打脸,华尔街想告诉多方和空方,还是我坐庄,我还是老大。
对于大 A,谈不上什么重大利好吧(毕竟消化了一部分预期),还是得回归持久战。
9.3 保存的一张
美帝国主义终究还是顶不住了。
虽然降息只是东升西降的结果,但也是个重要标志。
再贴一下美股七十年长牛神图。
美股的问题不是短期或者三年五年涨跌的问题,是美股连续七十年长牛以后,要不要再走个 30 年长熊的问题。
说到底是个美国国运的问题。
这一两年确实美股够疯狂的,但越疯狂,跌下来越狠。
因为美帝的霸权崩溃已经是肉眼可见的无可避免。
逃顶之前都得拉高出货的。
几年后美国还在不在都是问题,就像当年日不落帝国的崩溃。
甚至可以说是,美国二战后第一次金融战战败,这一次降息是美国内忧外患、无法持续的最终白旗。
历史性的转折点。
实际上不是因为金融本身,而是**工业霸权、军事霸权、科技霸权依次被东方某大国全面击溃的结果。**
从 2018 年全面开启对中国金融战以来,整整七年,
其中 2020-2022 的疫情大放水和 2022 到去年的暴力加息,确实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压力,中国付出了房地产市场全面崩盘、消费低迷等一系列巨大代价,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但最后,在这场憋气大战中,美国还是输了。
毕竟目前美国还是掌握着全球货币霸权,进入降息周期,全球经济可以开始重新休养生息,加投资搞生产继续发展了。
憋不住了,就只能放水泄气,任由对手开始喘气发力。
这一轮发展结束,美国将不再有任何能力压制中国的伟大复兴了,大决战胜负已分,现在是清剿残余势力、打扫战场、分配胜利果实的时候。
其实去年就该一路降息了,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华尔街又挺了一下,来了个回光返照,也就是图中最右边的三个台阶。但没用,挺了一年还是没挺住,泄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工业、科技、军事三大战役打完,美元霸权是时候一泻千里了。
(文化霸权是打扫战场的工作)
大概连什么所谓美联储的独立性,也将不复存在了。
两年前的回答,供参考:
参考:
美股全线跳水,道指重挫逾 1000 点,大型科技股全线下跌,特斯拉跌超 7%,如何解读美股行情?全球资产全线跳水,美股集体收跌,欧股全线下跌,黄金、白银收跌,比特币跌破 7 万美元,发生了什么?
我看有的人还真信美联储预期管理,说什么中长期降息幅度有限。
咱能别这么搞笑吗???经济数据恶化只是刚刚开始,而且这还是掺了水的。衰退迹象大规模出现的时候,美联储很可能会在 1 年内把利率降到接近 0。
当初一堆人喊人民币汇率到 8 到 10,接下来几年直接破 6 接近 5,你们又会怎么说?贬也输升也输是吗?
靴子落地!美联储 9 月如期降息 25bp,表述鸽派。讲几个影响市场的事实:
1. 预计 10 月和 12 月各降 25bp,年内累计降息 75bp。符合预期。
2. 承认经济增速放缓、强调非农数据下修让就业风险增加放缓。美联储利率决策开始关注就业对经济的影响。符合预期,新任的劳工统计局局长是谁的人?一切责任在拜登就行了。
3. 强调关税对通胀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但依然把 2% 作为目标。略超预期,重点在前者。之前美联储和老鲍一直强调关税对通胀的长期影响,这次终于鸽了。这一点是略超预期的,因为他也可以继续说 Data Dependent。
4. 年底的中性利率是 3.5%。明年呢?不重要,明年就不是老鲍了,是懂王的人,我是不信能维持在 3.5%。
我认为暂时不跟。现在市场不缺流动性,而且央妈的工具有很多,逆回购控制水的流速就能完成很多事。
美联储年内预期还要降 50bp,央妈有可能在四季度降一次 15bp 的,也要看经济情况。纯主观 yy。
隔夜
1. 美股:公布利率决议前,美股小跌。公布 25bp 反弹。鲍威尔讲话开始,冲高回落。讲到关税带来一次性通胀,反弹。收盘基本回到开盘时小跌的位置。
2. 中概股:盘中图形和美股差不多,只不过是在 + 1%-+2% 之间震荡。依然很强势。
3. 黄金 / 白银:靴子落地前一天回调,落地后继续回调。
4. 美元:靴子落地后反弹,和黄金走势反过来。
权重类市场表现还是很强的,预期的是没有衰退风险下的流动性宽松。
AH
1. 港股:美股和中概股表现不错,所以港股理论上应该不会低走。但港股是继续高歌猛进还是高位震荡还需要看。如果真高开低走,短期就要谨慎些。说明反馈不好。
2. A 股:A 股祖训和各种隐患的叠加下…,看反馈吧。
上篇回答怎么没了…
鲍威尔这场发布会,说白了就是被一群记者追问到露怯的公关救场。鲍威尔前脚刚用 “风险管理” 给 25 个基点降息套上专业外壳,后脚就被各种预测拆了台。
记者一上来就戳破降息的矛盾点,
你说降息是为了就业,但通胀明明还在烧,为什么不等更明确的数据?
这问题像根刺,鲍威尔支支吾吾绕了半天,先用 “就业下行风险”,再用 “住房疲软” 解释降息,被记者戳穿:
美联储自己的 SEP(经济预测摘要)明明写着通胀要到 2028 年才回 2%,甚至 2026 年还得往上冒。
鲍威尔当场语塞,只能含糊承认通胀 “仍会涨,只是没那么凶”。
鲍威尔几乎史诗般崩溃:一边喊着还要继续降息,经济会有增长,一边承认通胀的火苗已经压不住。
等于在说,通胀加经济衰退双杀,我也没辙了,这种美联储主席谁会做?
整场发布会没提关税半个字,对政府撒钱似的开支更是绝口不提,毕竟美联储自己的货币政策都已经焦头烂额,还有空管政府那边的花钱无底洞。
说到底,这哪是经济解读会?
就是一场用专业话术遮羞的政治表演,既要给市场画饼,又要应付政治压力,最后只留下自相矛盾。
股市反应分化:道指重回 46000 点,但纳指连跌两日,印证能源股受益、科技股承压的规律。
债市早已提前定价降息,但其核心矛盾未解决:10 年、30 年长期利率由市场决定,美联储仅能操控短期利率,而长期利率才是房贷、企业投资的关键,这意味着实体经济难获实质支撑。
黄金短期冲高后回落,但长期仍受地缘风险与经济衰退风险驱动,长期价格看涨,目前绝非黄金高点。
每当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预示经济衰退),黄金都会上涨,现在仍是上车机会。
对拯救经济来说,降息是治标不治本。
企业端,降息并非盈利救星,历史数据显示降息周期中企业盈利 (EPS) 往往下滑,唯有美联储重启加息后才触底——逃不过背后的经济周期铁律。
特别目前美国天量美债问题不解决,市场都等着看美国如何出逃。甚至美联储今年早些时候开始放风可能来个破釜沉舟,通过黄金重新定价,甩掉数万亿债务——等于给美国按下重启键。
但那时美元会贬成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有答案之前,谁敢下注投资?
消费者端,53% 美国人月光,低收入群体占比超 70%,降息对普通家庭意义不大,反而会损害储户收益。
政府端,降息也挡不住利息支出飙升,美国政府挥霍式开支才是债务问题核心。
这次的降息是浓烈的政治干预下的无奈之选,起不到振作经济的效果,还是抛弃降息 = 牛市的幻想。
降息暂时掩盖了美国通胀、债务、就业三大矛盾,只会让滞胀风暴来得更猛烈。毕竟,廉价货币买不来繁荣。
这波高血压大战低血糖,高血压投降了,再不投降就爆血管,全身瘫痪了。
要怎样趁你病要你命,这才是我们要关心的。
CIRCLE 开盘涨 8 个点,一度让本座可开心了,以为降息五十个基点,最后二十五个基点,所有涨幅全部回撤。
食蕉啦鲍师傅。
米兰一人孤零零,懂子愿望又成空。
9 月降息 25 个基点这事早就没悬念,市场关注的是美联储在懂子一顿折腾下,能不能保持自己 “资本主义最坚固壁垒” 的地位,不跟懂子那个封建主义残余势力走。
至少从这次议息会议看,美联储虽然自己也没啥好主意(当然美国经济政策美联储也管不到),但在降息问题上的蠕动,的确是美国如今最好的选择了。
毕竟按照美联储的常规,就业不好降息,通胀上涨加息。就业不好和通胀上涨同时到来怎么办?嗨,这世上最难的就是决定放弃什么,尤其是在懂子这位总统不背锅的情况下。
蠕动不止反映在这次只降息 25 个基点,今年最多降息 75 个基点上,从美联储这次最新的点阵图看,美国在懂子任上会一直在 3% 以上利率。懂子要的低利率,还需要其再多多折腾才能实现。
当然懂子折腾的前提,是学学人家登子,主动把责任担负起来,在就业和通胀之间主动选一个,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个人建议还是和登子一样,优先保障就业,通胀弃疗吧。毕竟懂子现在主抓的几个政策:
**提高关税:**这个肯定会带来持续的通胀,虽然鲍威尔也认可了贝森特那个 “关税带来通胀是一次性的” 理论,可问题是懂子的关税就不是一次性的呀?普遍性关税,各国的对等关税,对铁铝和制品的单独关税,对汽车与零配件的单独关税,未来还有对半导体和药品的单独关税。以及对巴西、印度、中国等的单独关税。那是一波一波又一波,新增关税不停出现,就算每次新增关税都只带来一次通胀冲击,那这通胀冲击也得连绵不绝了。
**抢劫小弟:**日本(5500 亿),韩国(3500 亿 + 1500 亿),欧盟(6000 亿)的投资承诺,懂子可一直逼着呢,而且已经成功迫使日本签署了 3 年真投资 5500 亿的书面协议。
如果懂子真的抢劫成功,这 1.65 万亿美元可是全要投放在实体经济上而非金融领域里的。也算是浩瀚的一次大灌水了。
**推动 AI 基建:**AI 算力中心的核心设备(GPU 与服务器)是东亚生产的,而配套电力设施得美国自己修建。前者效率显然比美国自建高太多,于是美国电价接连上涨。也会带动通胀。
**打压能源价格:**虽然有了成效,可以色列再折腾个大的,比如跑去炸了沙特活土耳其,那还能有个好吗?
**增加房屋供应:**先宣布房屋紧急状态再说吧。
您看,懂子的经济政策其实多数是在推高通胀,少数为了降低通胀的政策,不是有不可控风险,就是需要一堆官司。
还是弃疗吧,能保障好就业,给美国加厚点底子,就算是之主了。
从 2025 年 9 月 17 日,美联储降息,标志着美元霸权时代的结束。
本轮加息降息,没有引爆任何一个经济体,川普连关税都用上了,依然没啥效果。
多说一点,本来在拜登时期,鹰酱和欧公子的计划是通过俄乌战争,吃下大熊给老美续命,欧洲分一杯羹,但是一股神秘的东方力量从天而降劈死了那两个 b。
那大哥没吃饱,只能拿小弟开刀,这就是为什么大熊和鹰酱都会谈了,欧公子只能在那跳脚。
相比之下:
1. 1980 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
爆了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的金币。
2. 1990 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
东南亚:泰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大放血。
3. 2000 年代初互联网泡沫,
美元绑定大宗商品,收割了一波资源进口国。
4. 2010 年代中后期的新兴市场债务违约,
土耳其、阿根廷、巴西 → 本币贬值、债务违约风险上升。
所以,等市场回过味来,等着美元资产的烟花吧。
《孙子兵法》上说:兵贵胜而不贵久。
《左传 · 曹刿论战》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易经》上说:刚不可久,柔不可守。
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改天换地,也就三年时间。
更加壮烈的抗美援朝,也是三年,其实大规模的战斗也就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万里长征,也就一年多时间。
对印自卫反击战 32 天。
对越自卫反击战 28 天。
在 2022 年 12 月,基准利率已经超过 4% 了。
与一个发达经济体来讲,这么高的利率是非常惊人的,对于金融体系和经济部门来讲,其实就是相当于一个战争状态。这种状态极不正常,代价极大,是难以长久维持的。正所谓刚不可久。
我真是没想到他能坚持三年,其中 5% 的极端利率,甚至接两年。对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冲击是灾难性的。
再坚持下去,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唉,我还希望美联储能加息 50 个百分点呢,直接重现当年拉爆苏联的雄风,延续文明世界痛击野蛮世界的剧情,太遗憾了。
可快点对宏观经济分析祛魅吧,这领域相比其他现代科学领域落后几个时代。
看美联储点阵图本质上和龟壳占卜没区别。
0
我是金融白痴。
请问对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我不是阴阳怪气,是真的在问,比如我们的存款利率也会下降? 我们贷款利率也会下降?
钱会更不值钱还是会更值钱?
就业顶不住了呗。
川普开除前劳工统计局长根本没用。没了拜登遗老的 “伪造”,美国就业数据依然逐月下滑,甚至出现了 2020 年 12 月以来的首次就业岗位负增长。
美联储的一贯态度都是就业疲软时减息、通胀高压时加息,8 月通胀数据虽然仍令人担忧,整体通胀上涨至 2.7%、个人消费支出指数涨幅增加至 2.6%,均高于美联储的 2% 通胀目标,但 8 月失业数据更触目惊心直接干到了 4.3%,求职人数比空缺职位数量多出约 20 万,如此危急局面下美联储只能被迫降息,先放弃对低通胀的追求、转而保住经济不垂直下落。
决定本次降息的美联储理事会议上,11 名理事同意降息 0.25%,1 名川普新任命的理事要求降息 0.5%,显示美国经济界对川普胡来造成美国经济衰退的现状已达成共识。鲍威尔在宣布降息时向记者表示,目前美国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在大幅下降,恐怕是受到了川普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的影响。他的言下之意是,如果美联储不出手,那么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双双下降极有可能演变为整体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双双下降。
当然,美国经济进入滞涨状态已经不算什么新闻,神奇的是知乎答主们似乎极不愿意讨论这个事实,即使偶有涉及也一定会把川普政府的责任撇清。怎么港,确实是默认给与特殊保护了。
唯一投反对票的是特朗普刚刚亲命上任的米兰,因为他觉得还可以再多降点。
其实本次降息的原因很明显,美联储的声明中也明确指出来了:就业放缓,失业上升。
当然,声明里还不甘心的提到:通胀依然很高。
之前美联储反复提到自己对通胀控制的目标是 2%,但在通胀仍远高于目标的情况下,还是降息了。
首先是因为经济实在是扛不住了。
自从 8 月对就业数据惊人的小数点左移下修法之后,9 月在懂王的指示下又再次进行了全年数据的大幅下修。
赖以维持高利率的 “经济强劲” 叙事,其基础已经崩塌。
其二就是来自懂王的源源不断的政治压力。
懂王典型的到处甩锅逻辑,把美国的财政压力和经济萎靡一股脑的甩给美联储的高利率。还直接插手其人事任命。
所以在数据和政治的双重冲击下,美联储其实已经无法做出独立而可靠的政策。
他现在既无法控制通胀,也不能维持政策的长期性,更无法保持独立。
美国的降息就像便秘
既不能让资本因为降息流出美国,更不能让资本跑去中国。
又必须降息减轻还债压力,还要让资金从银行跑去实体行业,还要扶住美债,还要撑住美元,还要降低融资成本,还要………………………
25 个点已经很艰难了
长债收益率已经开涨了,充满了对偿债和通胀的不信任
倒要看看美股能蹦哒多久。美国想要成为阿根廷土耳其的话,我不介意我的 put 归零
第一,美国降息,结果呢,中国股市又吃了一波红利。
第二,这就是问题所在。
美国降息,大放水,实际上不解决问题,反而在制造问题。
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政府这整整八年时间,在疯狂放水,核动力印钞,单单拜登政府,四年借十一万亿国债,直升机大撒币,结果呢?
被特朗普哈里斯赶下台。
降息放水是没用的。
不过在重复做拜登的无用功。
第三,怎么办?
无限量印钞不能解决的危机,只有绞杀欧元人民币才有解。
美国只能不停给欧元人民币制造麻烦,美元危机才能有空间操作。
但凡和欧元人民币和解,都会促使欧元人民币经济圈复苏并大发展,把陷入滞涨泥潭的美国经济踩在脚下。
熊来了,谁被落后边,谁被熊吃掉。
在特朗普任期里,中美关系没个好。
第四,为什么只降了二十五点,就是因为以上原因。
镇痛,麻醉,给美国经济体一点安慰,然后,腾出手大举进攻欧元人民币,仅此而已。
所以大家看到了,乌克兰红军城撑不住两个月的局,突然开始打起了反击,钱,给上了,搅屎棍又有了新动力。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半身不遂的菲律宾,拖着残躯在和中国硬怼。
第五,然并卵,美国最应该做的是监测自己的经济数据,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经济危机已经爆发了,有病看病,该吃药吃药,不要隐瞒欺骗,这样只会小病变大病,大病变绝症。
美国正走在不归路上,没多少寿元了。
鲁迅: 降息救不了美国 ´•ﻌ•`
对中国而言,
泼天的资金洪水会在一年内持续涌来。
只要川普在,降息周期毫无疑问。
别管鲍威尔如何嘴硬,
降息,只有一次,和无数次。
美联储一定会变成川普的忠狗 ,
大家可以完全相信川普的执行力!
很多人很不屑,说美联储利率只降了 0.25%,能有什么影响?
有这种想法的人,明显存在认知障碍,不懂得用 “概率论” 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这个人要么持有美元,要么持有人民币。
美元虽然降息了,但仍然保持在 4% 以上,而相应的人民币已经降到了 1% 区间。
既然人家美元利息高,这个人当然要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存着。
可问题是,这个世界不只有一个人,而是有 80 多亿人,每个人又可能持有多种货币。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现实情况,有些单纯只看利率选择币种,有些则根本不看利率。
所以,美元利息高,只是会让更大比例的人持有美元吃利息,而并非所有。
反过来,美元降息,自然会降低持有美元的比例。
以概率论的视角看,刨除其他因素,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贬值是极大概率事件。
就算考虑其他因素,降息导致美元贬值,也是大概率事件。
而一旦美元贬值,就一定会有大批美元兑换成其他货币,例如人民币。
这个道理我们之前不止一次讲过,简单点,你记住一个关键,当存在两种以上货币时,货币本身也会成为商品。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受供求关系影响。
美联储降息,导致很多人觉得存银行不再划算,就会把钱拿出来,或者投资或者消费。
国际市场上美元的供给就要变多,价格就要相对下跌,美元就要贬值。
作为商品,一旦贬值,那些囤积商品的人会受到损失,而且他们中很大一批人会改变对商品的预期,认为商品未来会持续降价。
于是这些人就要抛售商品,改成囤积其他商品。
于是就出现了美元流出美国,然后回到中国,兑换成人民币持有。
[
广告
墨子连山新作 最有趣的《孙子兵法》
拼多多
拼团价 ¥29.50
去购买
在中国,很多人没有外汇需求,可能对这个过程不敏感。
我身边有很多往返于美国的朋友,包括我自己,也持有美国信用卡,需要兑换美元还款。
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美元汇率和利息,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去年我从哈佛访问回来,把手里的美元换回人民币,就有人劝我留着美元,毕竟利息高,而且还能升值。
我告诉他们,货币之所以叫货币,是因为有货才有币。
现在世界上谁生产的 “货” 最多呢?
显而易见,是中国,美元计价的工业产值占比超 3 成,如果换成平价购买力计算,很可能超过 5 成。
什么叫平价购买力?
美国一瓶 500mL 可乐,纽约 CVS 便利店里卖 3 刀,中国街边便利店卖 3 元。
按汇率 1:7 算,同样一瓶可乐,在美国产生的 GDP 就是中国的 7 倍。
如果只看 500mL 可乐的平价购买力汇率,美元对人民币应该是 1:1,只有实际汇率的 1/7。
当然,并非所有商品都是这个比例,有些东西美国相对没有那么贵。
所以综合算下来,按照世行统计,美元平价购买力对人民币应该在 1:3.5 左右,是现在汇率的一半。
那么美元现在为啥这么虚高呢?
原因有几个,包括货币惯性,包括美国霸权,也包括投资属性等。
可问题是,惯性不会长期持续,美国霸权摇摇欲坠,美国经济虚胖,投资又有什么吸引力?
当这几个前提都不存在,美元溢价自然也就没了支撑。
按照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原理,最终美元对人民币要回归到 1:3.5。
甚至更低,因为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比美国快得多,将来变成 1:1,甚至变成 3.5:1 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 10 年尺度上看,美元贬值是必然。
而且以美国现在的经济,降息也是必然。
既然如此,留着美元就只有贬值的份,那我为什么还要留?
[
广告
职场通关秘籍 墨子连山 精装版(定制书皮)
拼多多
拼团价 ¥68.00
去购买
当然,我说的是 10 年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美元一直跌,人民币一直涨,微观上谁都预测不了。
但如果你用概率论的眼光看世界,时间拉到足够长,那么趋势就一定朝着大概率方向走。
我在美国转悠了大半年,走遍美国 30 几个州,包括加拿大,聊了不少人和项目,也没找到任何机会。
这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讲过。
所以,理性最终还是让我选择回来投资中国。
也是运气比较好,到现在正好一年左右时间,当初所有预测的趋势在一一得到验证,投资的几个项目也在逐渐走上正轨。
什么叫 “顺天应时”?
站在中国一方,也就站在了生产力一方,也就走在了历史趋势的方向上。
反过来,那些选错了敌人,叫嚣着中国崩溃,誓死与中国为敌的人怎么样了?
最后说一句 A 股,历次美元降息,次日 A 股均收跌。
这还是预期问题,利好落地,预期需要重新定位。
但长期看,之前那些外贸商手里持有着几万亿美元趴在美国银行吃利息。
现在降息了,他们会做什么?
当上万亿美元换回人民币流入中国,你说会去哪?
大势所趋,言尽于此。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注意!我要打广告了:
中美贸易战,我要参战!
墨子诚邀中国外贸厂家,订制墨子俱乐部周边(服装鞋帽、日常用品等),长期合作,不低于外贸价格,追求品质品位。
有意者请加助理微信:moziclub,亲身见证美国衰落,中国崛起。
精装书皮、速干帽,已上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微信小店 “墨子定制”,里面还有 3 本我的**签名版图书**。
还有,助理忙不过来,继续再招第三位全职助理(直播辅助及视频剪辑),远程居家办公,老粉丝优先,加助理微信注明 “应聘”。
最新专栏:《道德经》《论语》《周易》独家解读连载中,真正可以实践的经
逆天改命!《周易》顶层智慧洞悉万物认知升维!《道德经》厉害的人站在顶层血脉觉醒!《论语》的顶层思维(上)认知觉醒:你会发现升职加薪竟然如此简单AI 降临,最终只能存活一种人高维中国史:弱者心态是因为你对中国一无所通关攻略!职场跃迁捷径(建议面试前背诵)
没什么意思。
去年降息,就意味着捞妹儿已经没有能力在经济上击败中国了,眼看着就要缴械。
但是她又不想输得那么难看,于是扭扭捏捏,硬是又熬了三百天不泻。
但是越熬越难受。
核心通膨 3.1 的情况下,同比社零 5%,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是新低。
继续这么硬挺着,马上就得一泻千里。
所以不得不降息。
但是我上个回答说,弄不好美联储反手一个加息。
以前捞妹儿也不是没干过一会加息一会降息的把戏。
毕竟捞妹儿不当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所以还是谨慎看待,捂住钱袋子先看看情况。
Powell 的讲话:
Good afternoon。我和我的同事们仍然专注于实现我们的双重使命目标: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造福美国人民。虽然失业率仍然很低,但略有上升,就业增长放缓,就业下行风险上升。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近期有所上升,并且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为了支持我们的目标,并鉴于风险平衡的变化,今天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将政策利率下调 0.25 个百分点。我们还决定继续减持证券。
在简要回顾经济发展情况后,我将就货币政策发表更多看法。最近的指标表明,经济活动增长有所放缓。今年上半年,GDP 增长率约为 1.5%,低于去年的 2.5%。增长放缓主要反映了消费者支出的放缓。相比之下,企业对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投资已从去年的增速回升。房地产行业的活动仍然疲软。在我们的经济预测摘要中,受访者中位数预测今年 GDP 将增长 1.6%,明年将增长 1.8%,略高于 6 月份的预测。 在劳动力市场,8 月份失业率小幅上升至 4.3%,但与过去一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过去三个月,就业岗位增长显著放缓,每月仅新增 2.9 万个。增长放缓很大程度上可能反映了劳动力增长放缓,原因是移民减少和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便如此,劳动力需求已经减弱,近期就业岗位创造速度似乎低于维持失业率不变所需的 “盈亏平衡” 水平。此外,工资增长持续放缓,但仍高于通胀率。
总体而言,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显著放缓并不常见。在这个活力不足且略显疲软的劳动力市场中,就业下行风险似乎有所上升。在我们的 SEP 中,对今年年底失业率的预测中值为 4.5%,此后将小幅下降。通胀率已从 2022 年年中的高点大幅回落,但相对于我们 2% 的长期目标仍略有上升。基于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其他数据的估计表明,截至 8 月的 12 个月内,个人消费支出(PCE)总价格上涨了 2.7%,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类别后,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上涨了 2.9%。由于商品通胀回升,这些读数高于今年早些时候。相比之下,服务业的通货紧缩似乎仍在持续。总体而言,受关税消息影响,今年通胀预期的近期指标有所上升,这在市场和调查指标中均有体现。然而,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多数长期预期指标仍与我们 2% 的通胀目标保持一致。SEP 对今年 PCE 通胀的中值预测为 3.0%,2026 年降至 2.6%,2027 年降至 2.1%。
我们的货币政策行动以促进美国人民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双重使命为指导。在今天的会议上,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 0.25 个百分点至 4% 至 4.25%,并继续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政府政策的变化仍在不断演变,其对经济的影响仍不确定。关税上调已开始推高某些类别商品的价格,但其对经济活动和通胀的总体影响仍有待观察。一个合理的基本情况是,对通胀的影响将相对短暂——物价水平的一次性变化。但也有可能通胀影响会更加持久,这是一个需要评估和管理的风险。我们的义务是确保物价水平的一次性上涨不会演变成持续的通胀问题。短期内,通胀风险偏上行,就业风险偏下行——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局面。当我们的目标如此紧张时,我们的框架要求我们在双重使命的两端保持平衡。随着就业下行风险的增加,风险的平衡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在本次会议上,朝着更中性的政策立场迈进一步是恰当的。凭借今天的决定,我们仍然能够及时应对潜在的经济发展。我们将继续根据即将公布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来确定合适的货币政策立场。
在我们的 SEP 报告中,FOMC 成员根据各自对经济最可能情景的判断,写下了他们对联邦基金利率合适路径的评估。**参与者的中位数预测是,今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的合适水平为 3.6%,2026 年底为 3.4%,2027 年底为 3.1%。这一路径比 6 月份的预测低了 0.25 个百分点。**与往常一样,这些个人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并非委员会的计划或决定。政策并非预设路线。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有两个——最大就业和稳定物价。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支持最大就业,将通胀率持续控制在 2% 的目标水平,并保持长期通胀预期稳定。我们能否成功实现这些目标对所有美国人都至关重要。我们深知,我们的行动会影响到全国各地的社区、家庭和企业。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公共使命,美联储将竭尽所能,实现最大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目标。谢谢!我期待着我们的讨论。
总之,老美降息通道的重新开启,也为我们再次打开了降息通道。
原文:
Good afternoon. My colleagues and I remain squarely focused on achieving our dual mandate goals of maximum employment and stable price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American people. While the unemployment rate remains low, it has edged up, job gains have slowed, and downside risks to employment have risen. At the same time, inflation has risen recently and remains somewhat elevated.
In support of our goals, and in light of the shift in the balance of risks, today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decided to lower our policy interest rate by 1/4 percentage point. We also decided to continue to reduce our securities holdings. I will have more to say about monetary policy after briefly reviewing economic developments.
Recent indicators suggest that growth of economic activity has moderated. GDP rose at a pace of around one and a half perc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down from 2.5 percent last year. The moderation in growth largely reflects a slowdown in consumer spending. In contrast, business investment in equipment and intangibles has picked up from last year’s pace. Activity in the housing sector remains weak. In our Summary of Economic Projections, the median participant projects GDP to rise 1.6 percent this year and 1.8 percent next year, a touch stronger than projected in June.
In the labor market, the unemployment rate edged up to 4.3 percent in August but remains little changed over the past year at a relatively low level. Payroll job gains have slowed significantly to a pace of just 29 thousand per month over the past three months. A good part of the slowing likely reflects a decline in the growth of the labor force, due to lower immigration and lower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Even so, labor demand has softened and the recent pace of job creation appears to be running below the “breakeven” rate needed to hold the unemployment rate constant. In addition, wage growth has continued to moderate while still outpacing inflation.
Overall, the marked slowing in both 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workers is unusual. In this less dynamic and somewhat softer labor market, the downside risks to employment appear to have risen. In our SEP, the median projection for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4.5 percent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and edges down thereafter.
Inflation has 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its highs in mid-2022 but remains somewhat elevated relative to our 2 percent longer-run goal. Estimates based o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and other data indicate that total PCE prices rose 2.7 percent over the 12 months ending in August and that, excluding the volatile food and energy categories, core PCE prices rose 2.9 percent. These readings are higher than earlier in the year as inflation for goods has picked up. In contrast, disinflation appears to be continuing for services. Near-term measures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s have moved up, on balance, over the course of this year on news about tariffs, as reflected in both market- and survey-based measures. Beyond the next year or so, however, most measures of longer-term expectations remain consistent with our 2 percent inflation goal. The median projection in the SEP for total PCE inflation is 3.0 percent this year and falls to 2.6 percent in 2026 and to 2.1 percent in 2027.
Our monetary policy actions are guided by our dual mandate to promote maximum employment and stable prices for the American people. At today’s meeting, the Committee decided to lower the target range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by 1/4 percentage point to 4 to 4-1/4 percent and to continue reducing the size of our balance sheet. Changes to government policies continue to evolv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economy remain uncertain. Higher tariffs have begun to push up prices in some categories of goods, but their overall effects on economic activity and inflation remain to be seen. A reasonable base case is that the effects on inflation will be relatively short-lived—a one-time shift in the price level. But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the inflationary effects could instead be more persistent, and that is a risk to be assessed and managed. Our obligation is to ensure that a one-time increase in the price level does not become an ongoing inflation problem. In the near term, risks to inflation are tilted to the upside and risks to employment to the downside—a challenging situation. When our goals are in tension like this, our framework calls for us to balance both sides of our dual mandate. With downside risks to employment having increased, the balance of risks has shifted. Accordingly, we judged it appropriate at this meeting to take another step toward a more neutral policy stance. With today’s decision, we remain well positioned to respond in a timely way to potential economic developments. We will continue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s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based on the incoming data, the evolving outlook, and the balance of risks.
In our SEP, FOMC participants wrote down their individual assessments of an appropriate path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based on what each participant judges to be the most likely scenario for the economy. The median participant projects that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the federal funds rate will be 3.6 percent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3.4 percent at the end of 2026, and 3.1 percent at the end of 2027. This path is 1/4 percentage point lower than projected in June. As is always the case, these individual forecasts are subject to uncertainty, and they are not a Committee plan or decision. Policy is not on a preset course.
The Fed has been assigned two goals for monetary policy—maximum employment and stable prices. We remain committed to supporting maximum employment, bringing inflation sustainably to our 2 percent goal, and keeping longer-term inflation expectations well anchored. Our success in delivering on these goals matters to all Americans. We understand that our actions affect communities, families, and businesses across the country. Everything we do is in service to our public mission, and we at the Fed will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achieve our maximum employment and price stability goals. Thank you. I look forward to our discussion.
美国经济这把算是万事皆休了,搞金融霸权最怕的就是最后不了了之,金融有个特点那就是特别喜欢从历史趋势里找规律,特别的精明且难以掌控,美国这次收割失败带来的影响就是从此金融领域就再也忽悠不住大资本了。
我昨天看见了这么一个新闻。
瑞士央行狂买美股:持仓量近该国 GDP 五分之一,科技七巨头达 516 亿美元
再加上这些新闻,日本,英国疯狂购入美债,美国要求韩国在美投资 3800 亿美元等信息。
未来的格局就是美国准备镰刀向内了,这种玩法基本上等于众叛亲离是结局。
再说反应到股市层面的影响,今天全球主要股市里,就 A 股实现先扬后抑,大部分股票下跌了吧,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和美国金融关联性不断走弱的一个事件,美国降息的利好对中国影响力没有过去那么明显了,当前中国股市更多的还是看上市企业自身发展和整体市场趋势。
我认为这次的美元外流冲击的主要目标也并非中国,因为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和部分西方资本很难下决心到中国投资。那中国是不是就会错失红利,我认为不会,因为中国是世界主要市场,钱在世界无论怎么流动最后总会有流入中国的部分,中国甚至可以等等看美元会不会冲垮部分亲美的市场,让中国的相关竞争产业进一步在全球扩张。
总体来看,美联储宣布降息对美国长期经济发展是个呈现负面影响的事件,对中国而言是个中性事件,后续发展现在还不好说。
大 A 上 4000
美国降息,世界又要乱一阵子了
这次降息,实际上从美国的角度上来讲,主要是防止资金出逃。要通过各种围追堵截,把美元留在美国。现在没有了息差,最主要的手段就必须是搞乱世界,让别的地方变成刀山火海,尤其是中东、欧洲、东亚这些有钱大户的地方,让胆小的钱不敢往这些地方跑,才能实现软着陆。
所以我们看一下现在的情形:
1、俄乌战场上,本来前几个月大家的主基调是谈判,现在又开始加油添火了。不光特朗普嚷嚷着要加码制裁,还喊着欧洲加码制裁,波兰和罗马尼亚也虎视眈眈,说是大毛把他们也惹了,要讨个说法。
请问,波兰和罗马尼亚有这个胆吗?这三年的时间都一声不吭,为什么现在就要不忍了呢?
意思说:欧洲最近别想太平了。钱去了留不住,想开厂有可能被炸。
2、以色列炸完卡塔尔有轮番炸中东其他六国,而且明显升高了 “打击哈马斯” 的调门,意思是虽远必诛。只要呢里有哈马斯,就要炸哪里。
请问:现在的局势比起阿克萨洪水行动时候还紧张吗?为什么两年多以色列都没有出圈,都和卡塔尔好好的,现在要炸这朵中东白莲花了呢?
意思说:钱在中东不安全,你们中东搞那些算力中心或者再投资建厂,也不是那么安全。
3、法国国内乱成一锅粥,英国出现股汇债三杀。
意思说:西欧虽然离着战火远,但钱去了那里也会有风险。
4、最近有个传闻,说的是华盛顿 “讹诈” 韩国 。说韩国投资美国的 3,500 亿美元必须留在美国。
当然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企划财政部 9 月公开文件与记者会均未提及这个事情,也许这个事情是假的。但是对于日韩的投资款,一定是要盯住看紧,催着赶紧到位,才能对冲和抵消资金的外逃。
意思说:日本韩国的钱跑不了,有绳子拴着呢。
5、特朗普把国防部改名战争部,然后用导弹打委内瑞拉的游艇,然后封锁加勒比海。这个事情仅仅是受到 9·3 阅兵的刺激吗?仅仅是想在南美杀鸡儆猴吗?
意思说:我们是真的敢耍流氓的。尤其是那些软柿子,比如中东、日韩这些地方,你们有点不听招呼,是真的要挨逼斗的。
所以配套降息周期的启动,美元必须是要把世界搞成一锅粥,把北美搞成资金的安全港,才能维持美元资产的泡沫。
不妨想想另外的问题:这几年的美股是什么情况?是降息也涨,加息也涨。都有理由,降息说是有钱了,加息说是钱都跑到美国了,还是有钱了。这两天美股并没有因为进入降息周期创新高,而是不痛不痒地盘整,像特斯拉这种明星股还是应声大跌了。
所以现在的逻辑变了,美元资产由正向螺旋变成了反向螺旋。
啥意思呢?
就像口罩期间的熔喷布。如果在涨价周期里面,你稍微降降价,东西就被抢光了。但如果进入跌价周期,你月降价,大家越不要,生怕砸到手里。
这个事情是需要特朗普和美联储通力配合搞定的事情。
不要看特朗普好像和美联储不对付,动不动要炒掉鲍威尔或者要搞反腐倡廉,实际上在这个事情上的配合是很密切的。
再想一个问题:特朗普是真的想 “大幅度” 降息吗?是要逼着鲍威尔拉一坨大的吗?
很多人觉得是。觉得特朗普说这个话的时候是斩钉截铁的,又一直说鲍威尔是个 “太迟先生”。甚至在美联储安插了三个自己的死党,一定要贯彻意图。
但投票的结果怎么样呢?
特朗普 “自己人” 并未形成“三人同盟”,最终只有斯蒂芬 · 米兰(Stephen Miran)一人投下反对票,主张一次性降息 50 个基点;另外两位特朗普任命的理事克里斯托弗 · 沃勒(Christopher Waller)与米歇尔 · 鲍曼(Michelle Bowman)均投票支持降息 25 个基点的主流方案。
以特朗普的脾气,只要是自己任命的人,谁敢忤逆一点点?无论是卢比奥还是万斯,还是莱维特,赫格塞斯?
但这两个赞成降息 25 个点美联储的理事为什么要 “忤逆” 特朗普的意思呢?
因为他们就是在执行特朗普的意思。
特朗普吹牛说是要拉一坨大的,只是在红脖子们面前秀人设。降息节奏方面,他还是要对幕后大佬们言听计从。降多少?怎么降?需要那些配合?那些演戏?
这些特朗普只有照办的份儿。
至于贝森特和斯蒂芬米兰说是要降 50 个点,是搞乱市场认知,形成 “预期差” 的一步。就是要让市场晕。
接下来就是走一步说一步,如果美元外逃不多,那就降息力度可以大点;如果美元出现外逃潮,那就要暂停降息,然后在全球的各个地方再添点柴加把火,让这些地方彻底乱。
这些钱想跑?看你往哪跑?
相对于资金的安全港,目前全球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东大。
这是降息周期的资金流主线。
直接上结论,美联储降息不但不能够帮美国解决问题,反而是在经济下行的道路上踩油门,美国经济下行再度加速。
之所以我能直接下结论,就是因为自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就是这么干的,美国的路径依赖已经到了连我们这边的金融白痴都能猜到美联储会降息的地步,而这种方法要是能解决问题,那过去 17 年里早就起效了。
准确来说,现在就是 08 年金融危机的延续,或者说 08 年金融危机根本就还没有结束,美国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去应对,现在只不过是重复这个过程,那么结果自然就是与过去那 17 年一样,美国经济将加速下行。
不过,现在与 08 年危机相比,出现了两个根本性区别,一个就是政府官员炒股的问题愈演愈烈,另一个就是美国的债主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加清晰,不那么容易被骗了。
国会山股神、特朗普发币,这些动作都在说明政客们正在公开地薅国家政策的羊毛,甚至很多人都已经看出来了,这些政客推动的政策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去割韭菜。
当国家政策已经成为了政客们的谋利工具之时,国家政策就失去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作用,换言之,现在的政策对美国是不利的,而闯下的祸都指望着美联储来买单,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大家看美股就知道了,现在的美股就是完全脱离基本面,就是指望着美国经济出更多的问题,然后逼着美联储降息扩表,靠借更多的钱来解决一切问题。
连美国财政部都已经公开说现在的利率太高,抑制了美国的举债能力,那么反过来说,就是美联储降息之后,美国政府就要大举发债,至于经济问题就没有人管了。
对于全球投资者,也就是美国的债主们来说,同样的伎俩都已经使了快 20 年了,就是白痴都能够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这时候再指望他们去借钱自然是越来越难。
事实上,现在特朗普在干的事,就是当年蒋介石的翻版,他们都是只管搞钱来解决一切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就根本没有人管,这样下去美国经济不加速下行才怪。
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现在的美国已经到了民国在抗日胜利之后的阶段了,降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美国更容易出现各类金融危机,逼着美联储更频繁大力地扩表,然后美元加速下行,再然后美国政府会想出各种代币来给美元输血,但这些代币都只是又一个金圆券而已,美元将会加速崩溃。
而根据美国一向国际战略,它要是不行了,肯定是要拉其它国家给它垫背的,于是我们可以预计美国会更加积极地向外输出风险,对盟友往死里收割,最后也就是闹得个众叛亲离的结果。
现在的美国已经走上了死路,甚至更准确来说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就已经走上死路,谁也不可能把它拉回来了,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静静地看着它走向死亡。
也谢邀
。
大预言家又回…… 来……
淦!大预言家忘记做预言了!
但是大预言家可以指个路,下面这个问题下嚷嚷着美国年内不可能降息的,其专业水平大家就需要打个问号了。
美国财长最新预言,9 月可能降息 50 个基点,释放了什么信号?
不过和其他高赞的观点不同的是,这次的降息虽然在市场普遍预期中的,但是降息幅度也许不及预期。
为什么这么说?我之前提到过,金融市场对于信息很多时候是 “负延迟” 的,也就是投资者按照预期会提前布局,市场价格也会提前到位。
这就导致了在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落地之后,市场反应很多时候会按反直觉的方向变化,即:
这次降息的消息是当地时间下午两点公布的,我们可以看到纳斯达克指数在之前不能说欣欣向荣吧,只能说是一溃千里,显然是对降息不确定性的悲观情绪,但在降息的消息宣布之后突然跟打了鸡血一样收复失地,最终 17 日小幅收跌。
而如果说纳指本身还能解释为短时间小幅震荡的话,纳指期货在之后则更是一路上扬,已经有点不知天地为何物的那个意思了。所以如果不出意外,今晚美股开盘之后,即便情绪沉淀后不承接这种乐观情绪大幅上涨,大概率 18 日的行情也不太可能太难看了。
当然了,美联储为什么只降息 25 个基点而非 50 个基点:
……
我也不知道 (狗头)
但就像一开始所说,让我们先嘲笑一下之前言之凿凿说年内美联储不可能降息的那些答主吧。

鲍威尔还是有自信的,宣称这次降息是 “预期风险管理”,意思是虽然通胀抬头,但还是比较温和的,虽然劳动力市场恶化,但失业率还是处于历史低位的。
所以这次小幅降息代表一种对潜在经济下滑的预期管理。
这个口气听上去有点像 95 年的格林斯潘,在小幅降息 50 基点后,带来克林顿第二任期的黄金时代。
但实际数据应该比鲍威尔和理事会的判断要差,而且还没看到这次的投票情况,也许沃勒正急得跳脚。
最近看到一个消费数据,虽然过去三个月美国个人消费数据比较稳健,但驱动力核心来自富裕人群消费。
最富裕的 10% 人群整体消费占比超过 50%,这是 30 年来从没有过的高位。
因为富裕阶层受益于宽松财政和降息带来的财富增值,特别是股市持续增长的财富效应。而剩下的百姓不得不承受通胀带来的消费力侵蚀。
这不是我说的,是贝森特说的。
如果你看收入变化,低收入人群受益于疫情带来的转移支付红利期已经过去,劳动力市场又恢复到高收入人群税后收入增速高于低收入人群的时代——也就是疫情前的情况。
这个时候懂王还在坚持关税,说实话与他的 MAGA 理念是背离的。
改稻为桑,只有 “再苦一苦百姓”。
不过显然 25 个基点的降息是不够的,要想拉起 GDP 增速,期货市场预期年底还要再降息 50 基点(概率超过 70%)。
最后,继续降息,美元指数上不来,给东大的继续降息带来空间,也有利于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对我们算是正面作用吧。
加上最近的各种政策催化,还有海南 12 月那波
注定是疯狂的 2025
另外一点 25 点降息和预期一致
今年预测还有 2 次 25,总共 75
警惕央妈防止市场火热,外资提早盈利兑现
差不多落袋为安即可,越到后面风浪越大,不好搞
跟很多专家意见相悖的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小,围绕中国的人民币体系越来越成熟。
从美元加息过程中就可以观察到中国一带一路的规模日趋扩大。
我看到的是,昂撒犹太喜欢玩货币政策的根源是玩不转实体经济,想用货币政策来实现抢劫或者渡劫而已。但当货币政策不灵时抢劫或者渡劫都不好使时怎么办?只有战争一条路了。
好就好在,我们是碾压式的。
人民币体系中的金融会做大做强,尤其银行业,是未来的趋势。放下房地产包袱后,还有新兴产业、一带一路各国以及部分西方国家的金融需求、甚至星辰大海。
而人民币体系的金融政策与美元体系的金融政策有本质的不同,不同点就是人民币体系的金融政策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的、从属性质的,而不是掠夺式的、独立性的。人民币体系的这一特点,也有其独特的投资特点。
从目前的市场和经济环境来说,金融行业的反转不是一年两年的趋势,而是长期的趋势。实业的全球大跨步,金融业也必然大跨步。
这是我们股市目前热度能起来的底色。
美国正 “有预谋” 的降息,A 股散户再次沦为被收割的对象。
搞不懂美国降息逻辑的 A 股散户,就好像 2000 年前不会使用锄头的野蛮人、200 年前不懂得使用大机器的原住民,只会被全球金融资本降维打击、肆意收割。
这些散户,可能会精明地在实体经济中积累财富,但最终都会在金融世界中被搜刮得干干净净。
但如果我们看懂美国降息的底层逻辑,则会轻松拥有收割财富的能力,至少不会掉进被人收割的陷阱。
今天凌晨,老美宣布降息 25 基点,财经大 V 集体高潮。
乐观大 V 认为,老美降息是利好,中国股市将从今天开始大涨!
悲观大 V 认为,老美降息是利空,因为今天 A 股冲高回落,正在大跌!这显然是利空啊!
两派观点炒得不可开交,散户听得云里雾里。
那么问题来了:老美降息,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股市是上涨还是下跌?现在该买进还是卖出?
搞不懂这个问题的人,很可能要在股市被收割得连渣都不剩。
这句话绝没有夸张的意思。
实际上,这轮老美降息,我们就是在资本市场 “收割” 财富的“镰刀”。
因为早在 9 月初,也就是半个多月前,我们就发文,提前预判老美将在本月降息。我们更是直接亮明观点,在老美降息的大背景下,港股新高概率极大。
这篇文章,是我们 8 月 31 日内部直播的观点总结,9 月初才发布而已。
显然,我们能提前半个多月精准预判老美降息,说明这场降息绝不是横空出世,而是 “蓄谋已久”。
我们做出 “马前炮” 预判后,9 月初港股和中概果然连续大涨,创年内新高。
以港股某概为例,短短半个月时间,从 1.5 涨到 1.75,涨幅高达 15%。
换句话说,观看直播、参考文章的朋友,都可以提前埋伏,轻松套取这波金融红利,成为资本市场中的 “财富镰刀”。
但那些不懂 “美国降息逻辑” 的 A 股散户呢?
他们大概率,在今天早上看到降息新闻、听完马后炮大 V 的解读后,火急火燎冲进股市。
结果却迎来高开低走、高位站岗的行情,落得个暂时套牢心慌慌的痛苦结局。
因此我们才说,能够提前看懂老美降息逻辑的人,可以轻松拥有收割财富的能力;搞不懂降息逻辑的散户,则只能在金融世界中倍搜刮的干干净净。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们能提前半个月预判老美降息,并且精准布局?
这涉及一个重要的金融信息差。
掌握这条金融信息差的朋友,相当于能摸到 “金融收割术” 的认知井沿。
这篇文章,我们来解密这场 “马前炮布局” 的底层逻辑。下轮美国降息时,你也能提前布局,套取金融红利。
实际上,搞懂美国降息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只有 3 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美国降息是什么?
我们不做复杂的学术解释,一句话粗暴理解:美国银行降低利息,就是美国降息。
举个例子。
昨天美国银行利息 4.25%
今天美国银行利息 4.00%
美国银行利息下降,简称美国降息。是不是很好懂?
其实金融逻辑挺简单,只是被那些半桶水大 V 搞得很复杂而已。
第二个问题:美国降息会带来什么影响?
全世界的金融精英,都非常关注美国的银行利息。
因为美元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货币。美元利息只要轻轻扇动翅膀,都可能引发全球资本市场的金融海啸。
这里有个金融规律:
美国加息时,美国银行的利息越来越高,全球资本可能涌入美国吃利息。美元容易升值,其他货币容易贬值。
美国降息时,美国银行的利息越来越低,全球资本可能逃出美国、流向世界。美元容易变质,其他货币容易升值。
这个规律,叫做 “美元潮汐”。
现在美元重新回到降息周期,因此美元大概率贬值,人民币则可能被动升值。
人民币升值,会引爆中国资产重估潮,带动中国股市向上冲击!这就是我们提前预判港股新高的 “秘密武器”。
第三个问题:人民币升值如何影响股市?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现在有 100 万美元,按照 7.1 的汇率,我们可以换成 710 万人民币。
随着美国降息、美元贬值,人民币将会升值。
假设一年以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 6.3。我们手里的 710 万人民币,将能换回 112.7 万美元!
我们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净赚十几万美元!
因此,在美国降息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会把手里的美元,换成人民币、购买中国资产!
外资涌入,抢购中国资产,那中国资产将会迎来一轮小爆发。
更加重要的是,由于大陆资本管控,外资进出有限制,而香港是自由开放市场,外资可以随意买进。
因此我们上个月在星球做出 “马前炮” 预判:随着老美降息、外资涌入,港股可能率先收益,中概很有机会创年内新高!
现如今,港股果然新高,中概也创年内新高,我们的 “马前炮” 预判再次兑现,因此我和星友们轻松吃到这波金融红利,赚取财富与盈利。
但大部分 A 股散户后知后觉,每天看马后炮大 V 的精彩分析,自以为无所不知,亏钱也就是顺理成章顺其自然顺水行船,再正常不过。
**金融市场相当公平却又十分残酷。**高认知收割低认知,就跟高中生打幼儿园娃娃一样简单。
21 世纪不懂金融,就像两千年农业文明不会用锄头种地,两百年前工业文明不会使用大机器,最终只能迎来任人收割的厄运。
不懂金融思维的 A 股散户,在实体经济靠血汗积累的辛苦财富,将会在金融牌桌上无形之中被人吃干抹净。
唯有提高认知、提前预判,才不会掉进被人收割的陷阱,成为金融牌桌笑到最后的财富赢家。
--
全文完。喜欢文章的朋友,点个赞支持一下。
更多是试水,因为 “市场已经消化了预期”
P 提到了现在短期内通胀就业都不好,所以 “不存在没有风险的路径”,不管鸽鹰都可能有相应后果。
一方面 fed 认为就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同步下降)会抑制长期通胀,并且 fed 认为关税的传导是一次性的,所以长期来说通胀 “应该” 是符合目标的,所以先降息拉就业。
超出预期的动作都可能造成短期内数据失衡,这对 fed 不利。
PS:Miran 是 fed 白宫双任职,Powell 请他进门不捏鼻子不皱眉头我是不信的,对于 fed 来说国内政治压力不比经济不确定的压力小
影响就是上证指数冲到 3899.9 马上跳水到 3800 附近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上次美联储会议这么热闹是什么时候了?不记得了。
每当美联储会议,尤其是像今天这样降息后,一般都会有几种画像:
1、一本正经型:深入解刨鲍威尔说的每一句话,拆解点阵图和经济预测,回看历史,展望未来。
2、幸灾乐祸型:“崩了、崩了!蚌埠住了!“
3、自说自话型:谁关心你买了什么?赚了还是赔了?别晒那 P 过的仓位了。
4、大胆预言型:看星球得花钱,瞎预测总不用吧‘?
5、闷头捞钱型:“这些破玩意儿我根本没时间看!”
6、懒得分析型:今天有什么特别的么?不都已经研究烂了?
请自己对号入座!
美国升息,我朝股市肯定得跌。
美国降息,我朝股市必须得跌!
艹,苍天呐,大地啊༄༂༃ༀ♛
继续周期大法推演一番:
这是全球出口金额和美国进口金额情况,进口反映美国需求,出口反映全球需求,二者高度拟合,将二者数据除以 2005 年的数值,拟合情况就更加清晰了:
这是美国进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2011 年之后,美国进口占全球出口震荡上行,表明 2011 年之后,美国逆全球化,通过债务超发的方式推动国内需求,推动制造业回归,推动供应链转移,引领全球需求。
从美国进口的 6 月移动平均情况来看,美国进口进入下降周期。
2025 年,美国企业利润也出现增长停滞迹象,基本上,2024 年就是美国企业利润拐点。
从大力驱逐非法移民、非农数据调整、关税战讹诈等情况,也反映美国企业增长到了拐点。
美国需求引领全球需求,美国进口下降会引领全球需求下降。
债务驱动的经济,债务创造货币,需求紧缩意味着债务紧缩,意味着债务创造的货币要紧缩,意味着高度膨胀的资产要杀估值,也意味着全球资产狂欢进入末日狂奔的时刻,包括黄金在内。
全球广义货币占 GDP 比重 2021 年见顶下行,基本上意味着全球货币扩张 2021 年就见顶了,2021 年之后属于末日狂奔周期,资产进入最疯狂膨胀阶段。
2001 年、2007 年、2019 年三次降息,都伴随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股都出现剧烈调整。
中国股市长期来看,是与美股同频共振的,2022 年供应链转移,美股逆转上行,中国则持续下行,2024 年 7 月之后,中国双循环政策发生转变,寻求与美国妥协,中国股市再次与美股同步。
因此判断美股调整,中国股市也要跟着调整。
不过中国核心资产还是房地产,房地产的膨胀水平大约在股市的两倍上下,因此房地产将加速杀估值,与股市形成跷跷板,预计中国股市调整的程度会远低于美国股市调整程度,可能仅仅是第四浪,不改变牛市趋势。
我的一位朋友,38 万,赚了 628 万!从不盯盘,也不看股票!他反复说一句话:炒股,就是盈亏同源!
入市 17 年了,我差不多赚到了 3 千万,我的第一个一千万,差不多花了 6 年,入市的前三年,我还亏损了 75%。第三年收益曲线才开始平稳,之后一路波动 45 度向上前进。现在每月从股市中取出个几万元,感觉没有任何影响, 生活悠闲,自由自在,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过自己想要的本来生活。
现在每天的日常就是。
6:30 起床跑步,雷打不动。
9 点打开电脑,通过对咋日的复盘加上今天早上消息面的更新,结合自己的仓位和具体情况做波段,或小资金操作短线,增强盘感。
收盘进行 3-4 小时的复盘总结,这是一天最重要的功课,目的是在寻找价值低估的股票。然后写一篇投资类的文章发到知乎,也算是记录一下自己的炒股生活,到老也有一个回忆的地方,有时间也爱写一篇投资经验和心得,渡人渡己。
炒股,就是盈亏同源!
盈亏同源,就是大涨的时候,你不在,大跌的时候,你也不在。大跌的时候你在,大涨的时候,你也在,不是天天想着抄底逃顶,主力都做不到的事情,散户能做到吗?
机构、外资、社保、基金,私募…… 哪个不是靠熬出来的收益?他们十多万亿资金,靠短线博弈,靠波段,这个市场还要不要?
所有历史大底,都没有什么抄底的概念,价值投资,长线投资的人,基本都满仓了,只能躺平了,就像葛卫东说:躺平,追求幸福的事情。最低点,是给神秘资金准备的,谁叫这个场子就是别人的开的,想跌到哪里出手,没有人猜得到。
在底部,各路资金都有心思,只有神秘资金,一无反顾的投入,才能引导他们,所以 A 股叫政策市。一直清楚自己不可能抄底在最低点,年初我在 3400 点就挂壁了,满仓躺平了 400 多点跌幅,因为没有躲大跌,后面就没有错过大阳线的拉升,持有大盘指数,确定性是上涨了。
接受了盈亏同源,你才不会纠结抄底逃顶了,没有这个想法,自然就能减少很多追涨杀跌了。天天幻想抄底逃顶的人,最终就是追涨杀跌了。
炒股真正厉害的人,这 6 类股票绝对不会碰
1、基本面有问题的股票不要碰。比如公司业绩差,连年亏损,这种公司连实现盈利的能力都没有了,就会有被随时退市的风险。
2、换手率低的股票不要碰。没有换手,就说明股性不够活跃,没有人看好,后期上升的空间自然就不大,进去的话只会浪费时间。
3、大股东减持的股票不要碰。连自家股东都不看好自己公司的股票,其它人就更加不会看好了,这个时候股价都会下调,我们也不要轻易出手。
4、利好落地的股票不要碰。股票的上升都是在利好之前的,等出利好的时候,主力就会借机出货,这个时候进去的话,很有可能就是接别人出局的筹码。
5、高位放量滞涨的股票不要碰。近期创出新高,或者是接近前期新高的时候,成交量突然放大,但股价却上不去,说明有大量的人在高位抛筹,这个时候进去很有可能就是在山尖尖上。
6、股价大幅波动的股票不要碰。股价暴涨暴跌,一般是主力洗盘或者是出货而造出的假象,波动的幅度越大,风险也会更大,不要相信什么所谓的高风险高收益,除了真正的高手,几乎是没人能做到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
炒股票有一个最简单,最笨的方法,却能让你轻松吃肉,实现复利。这一招就是 MACD 升级版,送给有缘的朋友。
固定的一个指标,统一的参数设置,用的人多了往往出现失真,就像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鱼塘有鱼一样;MACD 指标从 1979 年发明到现在大家普遍使用,固然有一定的作用,虽然有的朋友认为它比较滞后,减少了对它的使用。
任何的指标都有局限性,所以它是一个参考,不能作为判断股票买卖的唯一条件,通过多年的实战和数据对比,可以将默认参数(12、26、9)改成(6、12、5)这样修改后,对市场的敏锐度有一定的提升。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和总结是为了更好的进步。一方将 MACD 入场方法和参数做了综合的应用,效果大家可以自己来验证:
MACD 入场技巧:“前大后小,金叉出击”。
MACD 离场技巧:“前高后低,巨量离场”
为了方便朋友们学习,做成了图文给大家,用案例来帮助大家成长!
在 A 股,每一个强势股的启动都有一个关键的信号,那就是大幅放量,只有放量才能提升市场人气以及洗掉之前的浮动筹码,两者完成之后才会进入真正的拉升阶段,而 “叠倍量支撑” 就是一种典型的强势股启动信号。一定出现我将重点留意,确认之后便会果断跟进。如果你也想要把握强势股,那么下面的内容用心理解,定会得到超出预期的收获。
这种形态主要是在长期的盘整后,连续两天出现成交量翻倍的拉升信号,并且在后面震荡调整过程中连续三天都未跌破倍量阳线的实体,当 5 日线有效站上倍量阳线实体后,便是强势拉升的开始。
“叠倍量支撑” 需要的具体条件如下;
1 在行情启动初期连续两天倍量拉升。
2 拉升震荡阶段三天不破倍量实体。
3 伴随着持续放量短期均线逐步上移。
4 介入位置,三天不破倍量阳线实体建仓。
以上就是需要重点留意的条件和细节,为了让大家理解的更加容易,我也是做好了图文介绍,需要的条件细节表述的十分清晰,建议直接保存下来,方便后面继续学习,如果觉得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给我点赞,也可以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一、怎么选股呢?
(1)在价值投资的前提下,选择 30 日均线昂头向上的股票。
(2)选择沿 45 度角向上运行的股票,而成交量逐步递减的股票。因为沿 45 度角向上的股票走势最稳,升势最长,所以我把这样的股票称之为 “慢牛股”。
(3)选两类股:是在弱市中发现 “慢牛股”;是牛市时,买涨停股,跟着庄家赚涨停,做短线。
如对涨停股感到吃不准,等待机会寻找预计能有 50% 至 100% 以上涨幅股票,一年中只要抓住 2、3 只就行。中短线结合:中线持股时间为 2—5 个月,短线持股时间为 7—15 天,中短线资金比例 6:4。
二、选股技巧
1、看资金知趋势
观察个股一段时间内大单净量走势变化,如一段时间内大单净量翻红天数增加,股价出现稳步抬升走势,可果断逢低介入。不是非要买在最低位才能赚钱!
如下图:
2、风险、机会轻松判断
同样的 K 线,不同的后市,看大单资金,洞察主力动向! 规避风险,还是果断跟进,轻松把握,炒股其实并不难!
如下图:
3、K 线选股
操作要点:选择小阳小阴底部逐步攀升的股票,这里也要注意一个重点,最好不要是中阳以上的阳线或中阳,切记以小阳小阴为主。
如下图:
核心:这些小阳小阴的 K 线最好是在均线之上,这种股票很容易拉出大阳线。
4、量柱选股口诀
梯量柱选股公式是以三天量柱为一个组合,要求第一天是矮量柱,第二天是小倍阳量柱,第三天量柱高于第二天的选股公式。
如下图:
虽然梯量柱本身是没有多少涨停机会的,但是他具有独特的衡量涨停机会的方法技巧。原因在于梯量柱的形成预示着市场多空双方已经奋力拼搏过了,之后必然会形成多空双方力量的平衡点,而这一个平衡点就是捉拿涨停机会的好时机。
5、“炮坑洗盘” 选强势股
“炮 坑洗盘” 是拉升之前的洗盘,碰到它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很难忍受。如果我们忍受不了,第一次选择止损出局,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其止跌之后,再次突破的良机出现时,我们可以选择再度介入! 对股票,我们不应该因为它第一次使我们止损亏钱就痛恨它! 股票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难以控制自己人性! 但是,可 以用纪律和技术来弥补人性的不足。
如下图:
6. 第 3 浪和第 5 浪选股法
在波浪理论中浪与浪呈现循环的关系,也就是浪中有浪的形态,其基本的浪形结构有 8 个大浪,这里主要关注第 3 浪和第 5 浪,它通常是最猛烈的一浪,并且伴有成交量的放大,时间也是最长的,可以在 3 浪和 5 浪的上升时机,在升势中选择好股票。
①在第 2 浪结束的时候介入,2 浪结束的标志是成交量萎缩到地量;
②出现放量中阳线等反转信号就可以确定买入点的位置;
③5 浪可能是 3 浪的延伸浪,介入点是在第 4 浪结束的时候,进行选择合适的股票。
如下图:
军规一:坚持满仓轮动
我做了十年,基本都是满仓轮动,那和传统投资者的方法有点差异,甚至我可以告诉大家,我在 2008 年都是满仓的,但我 2008 年满仓的品种不太一样,我 2008 年满仓的品种是债券。如果大家知道 “股债轮动” 的概念,就可以看一下历史上债券跟股票走势的差异,基本上是负相关。
在轮动里我放了三个层级,最里面的圈是 “股票轮动”,中间一圈是 “策略轮动”,最外一圈是 “股债轮动”。我在雪球上发布了 40 个因子,看这 40 个因子每天的强弱。看得很清楚,小市值因子很多年市值越小涨得越快,前十年年化可以到 70%、80%,巨高无比的因子,但今年就不行了;今年比较好的因子反而是那些价值投资的,PE、PB、股息,这些因子在走强。
军规二:学会全局观念
我这里特别讲一句,用满仓轮动替代止盈止损。过去为什么要用止盈止损呢?大家理性地想一想,所谓止盈止损就是你要去想我们散户的资金,10 块钱买某一个股票,你的成本会影响股价的涨跌吗?不会,所以你要做到理智,忘记成本。有人很喜欢算我在浦发上赚了多少钱、我在兴业银行亏了多少钱。但对我们来说,难道我们真的是要看一个股票的得失吗?其实我们是要看整个账户的得失,至于在这个股票上或那个股票上的得失,那么那是你做个股的分析。做人必须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做人,但做投资不能谈感情,做投资一谈感情就完了。
军规三:杜绝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比如你用某一种方法做投资,然后做赢了,你就会很自然地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你用某一种方法做投资做输了,往往就坚持不下去。量化告诉我,你用这种方法做投资,你在十年里赢多少输多少,最后你如果坚持下来,你的期望值是多少。股市里其实是没有专家的,只有输家和赢家,你要做到大概率地赢,就要很理性地学会计算。不是所有量化都要用到那么高级的方法,还是会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大概率地战胜市场。
军规四:避免量化误区
我只能简单地讲一下,因为有很多没做过量化的我说了也不一定能听懂。
1、过少的数据。
2、使用未来函数。
3、不注意边界条件
4、过度拟合
5、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值
6、把量化等同于对冲
7、把量化等同于高频交易。其实在中国很难有高频交易
8、量化一定要用高大上的工具
军规五:不断复盘总结
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复盘,我们假定回到原来的地方,你用什么方法改进,会比原来做得更好,那就是提高了。
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这次也是把特意自己炒股十六年总结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希望有缘人能看到并加以重视。无论你是新手还是老手,身家几何又或者处在怎样层次,都会对你有所帮助。觉得我分享有用的朋友可以转发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受用!
**最后,淋过雨的人,总想给别人撑伞。**以上都是我炒股 17 年实践经验和技术的总结,自己经历过孤立无援的日子,所以看到别人亏损才会感同身受。会想要伸出援助之手,会想要弥补那个当时渴望被拉一把的遗憾,像是穿越时空给曾经淋雨的自己撑伞一样。这也是我分享的初心,希望能帮助广大散户朋友们少走一些弯路!
关注公众号【一帆聚财】,探讨交流炒股技术,龙头战法 ,主力控盘战法,强势股操盘方法,识趋势,知买卖点!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一帆聚财
来源: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昨天盯到 2 点半,总算靴子落地了。意料之中,总算没出什么意外。
首先下定义:历史永远会奖励勇敢者!
回头看,这次降息可能是一切胜利开始的开始。第一次,中国在金融领域逼美联储先退步。美联储的本轮加息周期美元回流策略彻底宣告没有成功。不能说失败,但是肯定不成功。而我们忍受了一年多的通缩之后,终于引来了战略转折的机遇期。
对于资本市场,不存在什么利好兑现是利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核心指标就是流动性。基本面是需要跟上,但是跟不上那就吹泡沫呗,早晚会跟上来。而且四季度估计美联储还要继续降息,那么全球都会进入水季。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这边放水,然后被别人抽水了。对于前期有大量美元债的房地产企业,也是难得的喘息机会。美国逼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策略也算是破产了。
上面说的是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下面我们谈谈对于实体经济影响。
发债,发债,还是发债!
积极的扩张财政迫在眉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居民端去杠杆,政府端加杠杆。做好债务高低切换。才能彻底激活经济活力。用政府带的居民端消费。这里面的抓手在哪呢?就是资本市场创造财富效应。兜里有钱了,大家就接着奏乐接着舞。消费就起来了,流动性就回来了。
没啥意外,市场已经早早的消化完了预期。
比特币里,一大堆大聪明说利好出尽是利空,早早清仓做空,我预计一周内都得死。
大 a 可以稍微吃到一点水,但是这轮牛并不以美联储控制的流动性所决定,还是自身的决心。
黄金微微往下走,而后会感谢小以和欧洲大干特干而一路向上,一两年走出 dowble 的牛。
而最为关注的美股,一定会伴随美国佬最后的一丝力量,不断地经历高位超级震荡,而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彻底坠入深渊。
我话讲完,以后欢迎回来鞭尸打脸。
纵观历史,美联储每一次降息,并不意味着风险资产就扭头往上,而是有将近一半的概率,反而坠入深渊。
这是因为,降息和扩表这些经济学的手段,终归只是手段,最终还是要看经济体在这个阶段,本身是否健康。
一阵青霉素下去,不能说癌症晚期病人就没病了,道理一样。
美国的经济,不管是就业通胀还是负债泡沫估值讲故事这些,一句话,等死把。
别听那些经济学家花里胡哨的各种分析,你只要记住两点。
第一,这个世界终究是物质的,绿纸是绿纸,资源是资源。
第二,维系力量和 power 最底层的东西,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兹有皿煮价值观,更不是一堆账面上的数字和估值,最底层的定价权,就是暴力,现代社会,你可以翻译为军力。
以上,未来一两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贴个个人星球的见解。主要很多人盘前问我美联储降息靴子落地对大盘影响如何
短期趋势不会改变,大盘上攻的动能会增加,同时我们这边很有可能继续跟进降息。
今天继续是机器人概念狂欢的一天,三花上周星球里说了后已经快四十个点了,拓普也近三十个点收益,比较夸张。地平线也不错。当然这些我在知乎文章里也有做列表,近一周每日也都会反复讲到,只不过简略了很多而已。
总之,别学那种半吊子搞什么利好出尽是利空的玩意儿,现在的趋势就是第五次工业革命迎接机器人时代,和降息关系不大。和降息关系大的是高红利品种,可惜暂时还是按兵不动毫无气色,说明资金短期还在往机器人方向冲。
贴个自己某个账户目前的持仓股吧,比那种半吊子每次说话都模棱两可的博主是不是要好很多? 当然不是建议大家买哦,荐股现在是不允许的,我不推荐任何股票只分享自己的观点。
目前我们过得好不好,与美联储的关系其实不是很大。
看看点阵图,光站旁边看,都帮他们觉得累,心力交瘁。
人均微操大师。
既要又要的端水。
换句话说:走钢丝,用战术的精巧来掩盖战略的无奈。
有选择,谁 tmd 愿意当战术大师?给老子炸,劈头盖脸的火力覆盖就是了。
两难,矛盾,目标混乱。
完全就是帝国裱糊匠,只要还有流动性,就左脚踩右脚,能不能上天,上天后会不会掉下来不管,混一天算一天,活一天是一天。
一切为了补充流动性,一切为了不丧失流动性,至少,不断崖式的丧失。
旁氏骗局中后期。
迟早会看到史诗般的洪水。
美联储此次降息 25 个基点至 4.00%-4.25%,是 2024 年 12 月以来的首次政策转向,预计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随后都会跟随降息或降准,以应对美元宽松周期,整体而言降息符合美联储谨慎的判断,对就业结构的改善目前意义尚不确定,但对债务利率控制会有所帮助,同时,预计核心 PCE 会进入到长期 2.6%-3% 的区间,美国经济滞胀可能加大!
从本次降息的动机来看:
尽管美国整体失业率维持在 4.3% 的相对低位,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但就业市场已呈现供需双弱特征!
其中供给端收缩,移民减少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速下降 0.3 个百分点,劳动参与率从 62.8% 降至 62.4%,抵消了部分岗位增长。
而需求端则是降温,最近三个月非农新增就业仅 2.9 万 / 月,低于维持失业率稳定所需的 8 万 / 月均衡水平。人工智能(AI)替代效应显著,仅 2025 年前七个月就有超 1 万个岗位因 AI 技术消失,这种经济结构升级导致的劳动者被动淘汰,十分考验国家福利保障!
因此,美联储即使本次降息,也始终存在政策悖论:降息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难以解决移民政策收紧、人口老龄化等长期结构性问题。鲍威尔明确表示," **劳动力供给问题无法通过货币政策解决 “,**当下全球都在进入低利率陷阱,市场供需失衡、美国的锚定效应减弱、AI 和数字货币冲击、资源价格上涨是导致全球经济问题更主要的原因!
从数据看,即使本次降息,美国依旧将面临通胀黏性与关税冲击的长期博弈!这主要是因为当前通胀呈现暂时性反弹与结构性压力并存的特征:
其中核心通胀韧性尤其大,8 月美国核心 PCE 同比 2.9%,住房(占 CPI 权重 34%)和医疗服务(+6.2%)仍是主要推手,而供应链扰动可能使 2025 年 PCE 再升 0.2 个 %。
此外,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关税已使核心 PCE 上升 0.3-0.4 个百分点,若持续实施可能引发 " 滞胀式冲击 “,虽然特朗普认为关税不会持续影响,但除非对美出口国生产端制造业大幅度过剩式衰退,不然就会像鲍威尔说的那样,“关税的一次性影响可能演变为持续性通胀”,这将限制未来降息空间。
而本次降息后,**最新点阵图显示 2026 年 PCE 预期上调至 2.6%,暗示美联储允许通胀阶段性超调。**但密歇根大学调查显示,消费者一年期通胀预期已回升至 6.7%,创 1981 年以来新高,可能形成自我实现的通胀螺旋!
我们还看到,降息虽然缓解了短期债务压力,但加剧了中长期风险:
当下美国的居民债务陷阱正在放大,信用卡利率仍高达 20.5%,家庭债务收入比升至 105%,降息可能刺激过度借贷,标普 500 非金融企业利息覆盖率虽升至 6.2 倍,但商业地产空置率维持在 18.2% 的历史高位,写字楼贷款违约风险攀升。
这就可能对银行盈利产生持续挤压,美国银行业净息差已经从 2023 年的 3.3% 收窄至 2.8%,降息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摩根大通测算,每降息 25 基点将导致行业净利润减少 50 亿美元,但对于每年利息超过军费的财务部而言,降息不论多少,都是救自己的稻草!
而尽管联邦基金利率下调,但我们看到,美国 30 年期固定房贷利率仍维持在 7.2% 高位,显示金融条件未显著宽松,这与美联储缩表进程(每月 950 亿美元资产负债表缩减)形成对冲,美国的住房危机不会随着降息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不是单一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
在经济预期方面,美联储官员们较 6 月时的预期有明显变化,他们整体预期 GDP 增速小幅抬高(2025 年 1.4%→1.6%、2026 年 1.6%→1.8%);但对失业率预估变化则不大,还小幅下修了 2026 年的数据;但对通胀的判断更为悲观,他们将 2026 年的 PCE 与核心 PCE 展望均抬高 0.2%,至 2.6%;对长期 “中性利率” 的预期维持在 3%,这距离当下的利率水平有近 125 个 BP 的空间,依然远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水平!

在美联储宣布降息前后,全球美元定价资产价格出现撕裂式反应!
其中,美股分化加剧:金融板块(银行 ETF 涨 1.1%)受益于流动性宽松,能源板块(埃克森美孚涨 2.3%)因油价企稳走强。
但成长股承压:纳斯达克 100 指数当日跌 1%,英伟达动态 PE 达 65 倍,反映市场对估值透支的担忧。当下市场的预期至少已经达到了年内 100BP 的水平,但美联储很可能年内只有 50BP!
我们还看到美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2 年期美债收益率反弹至 3.54%,反映市场对 “降息周期缩短” 的定价。10 年期收益率则维持在 4.05%,显示长期通胀预期仍锚定在 2.5% 以上。
而美元指数先跌后涨 0.4%,最高至 97.069,鲍威尔 “不进入持续降息周期” 的表态扭转市场预期。受此影响,新兴市场货币分化:墨西哥比索(+0.8%)受益于制造业回流,土耳其里拉(-1.2%)因通胀高企承压。
我们再看新兴市场股市,美联储降息日前,印度 Sensex 指数当日涨 1.2%,外资单日流入 23 亿美元,主要加仓信息技术(塔塔咨询 + 3.7%)。越南 VN30 指数涨 1.8%,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同比增 45%,显示产业链转移红利。
而降息后,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 2.85%,百度(+11%)、蔚来(+6%)等标的受流动性宽松与产业升级双重驱动。
但大宗商品开始预期落地,进入调整:
黄金(伦敦金 - 0.83%)因实际利率反弹承压,但只要有以色列在,短期不至于大跌!铜价(LME 铜 - 1.4%)反映全球制造业 PMI 疲软(48.7),但新能源需求(电动车产量增 32%)形成底部。
而其他国家在美联储降息前后,均进行了一些表态,比如:
欧洲央行维持利率不变,但暗示可能放缓缩表,欧元兑美元下跌 0.1% 至 1.065;日本央行维持 YCC 政策,但干预汇市力度加大,美元兑日元回升至 148.5;巴西央行加息 25 基点至 10.75%,以应对通胀预期升温;印尼央行降息 25 基点至 6%,成为东南亚首个跟进降息的国家。
如果 9 月非农数据若低于 15 万,可能强化降息预期;若超 20 万,市场或重新定价 “降息终点”!
而 CPI 与 PCE 方面,8 月核心 PCE 同比 2.9% 若持续,可能迫使美联储在 12 月放缓降息步伐,如果超 3%,并呈现增速扩大,甚至会重新进入加息可能。
最后,当前利率期货显示市场预期 2025 年累计降息 75 基点,但美联储点阵图中位数为 50 基点,存在预期差修正风险。
所以,本次降息标志着美联储从 “抗通胀” 向 “稳增长” 的阶段性转向,但并未改变 “高利率常态化” 的底层逻辑。
投资者还是需警惕三大风险:一是预期差修正(市场激进定价与美联储审慎政策的冲突),二是政策独立性风险(特朗普施压可能削弱美联储信誉),三是滞胀螺旋(关税推升成本与需求疲软并存)。
在当下 “高波动常态化” 的环境下,多元化配置与动态风险对冲将成为超额收益的核心来源。建议密切跟踪 10 月 FOMC 会议对降息路径的修正、11 月美国大选前的财政刺激预期,以及 OPEC + 产量政策调整等关键变量,适时调整仓位结构。
上一个回答在分析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关系时,提到过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公信力是美联储最宝贵资产,它必须通过言行让公众相信其实现通胀目标的承诺。当央行具有公信力时,通胀预期保持锚定,实际通胀控制更易实现且经济代价更小。
这个回答很长,大概 3000 字,但是免费,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读。
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美联储的立场非常有帮助。本次美联储决议和发言,在被问及公众应关注哪些迹象来判断美联储是否丧失独立性时,鲍威尔给出了简洁的回答:“就看我们怎么做。”
“基于数据来开展工作、绝不考虑其他因素,这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所有在美联储工作过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你会从我们的表态方式、官员的演讲、以及所作出的决策中看出来。”
鹰派降息,利好落地,可能会跌
我的态度非常明确,下跌即买入机会
话说那些老喜欢聊中国的人脸皮是有多厚啊,在美联储做决定,啥时候考虑过中国了?
之所以只降 25 个基点,原因非常明确,因为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始终高于预期,在接近 3% 的左右徘徊
一旦美国进行大幅度的降息,很有可能会点燃通货膨胀到,那个时候,通货膨胀率高,结合就业率低,那不就完蛋了吗?
但是不降息又不行,因为就业率表现的太差,所以只能慢慢的降,然后逐步观察
在整个过程和中国都没有 1 毛钱关系,
懂吗?一帮大聪明
之前的美联储加息也是,之所以加息是因为当时的美国,由于大规模发钱再加上财政刺激计划,导致通货膨胀率一路狂飙,美联储迫于无奈才开始加息的,结果很多人却扯什么要拉爆中国,这不扯淡呢吗
包括美国后来的停止加息,也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已经被驯服了,正在逐步的下滑,那美联储自然就停止加息了呗,结果很多人又理解成为说是美国输了,人家美联储从头到尾就没考虑过中国的事儿
今天降了 0.25 后,老鲍讲了一堆通胀和失业率在走钢丝的话。估计接下来会连续四次降息到 3% 这样可以在明年五月走人前维持住。
为了降息才捏着鼻子在西班牙跟东大谈,真是难为懂王了。
美联储降息 25 个基点是预期内的,核心 CPI 数据已经有些反弹的迹象。
无论是 25 个基点还是 50 个基点不重要,重要的是美联储降息周期重启,由此引发的美元潮汐会继续,未来美联储还会继续降息,美国的资金外溢效应还会持续,对中国资产估值会重估,有利于 A 股。
终于扛不住了,等于承认这轮美元潮汐收割失败。接下来逐步降息,压力给到了美元。
统计局技术型官僚该出来走两步了。
2025 年 9 月 18 日,
时隔一年,
而这一天的中国股市,
不但没涨,
还放量收了一根大阴线。
这叫什么?
这叫 “喜事丧办”。
这次美联储会议投票支持降息 25 个基点的成员
主席杰罗姆 · 鲍威尔
副主席约翰 · 威廉姆斯
迈克尔 · 巴尔、米歇尔 · 鲍曼、苏珊 · 柯林斯、丽莎 · 库克、奥斯坦 · 古尔斯比、菲利普 · 杰斐逊、阿尔贝托 · 穆萨勒姆、杰弗里 · 施密德和克里斯托弗 · 沃勒 。
基本上是全票通过,唯一投反对票的是美联储新任理事斯蒂芬 · 米兰,不过他主张本次应降息 50 个基点 。
所以基本可以预测后面的情况了,今年至少会降到 75 基点,甚至是 100。
S3 都打 5 年了,讨论这些还有意义吗?
武力是一切的基础,
你美债搞一堆手段政策,想收割、想赖账、想辗转腾挪让别人吃亏,
全部白吊搭~
美国现在的问题不是利率太高,而是物价太高,而且还在加速涨价。
为什么物价太高呢?因为上市公司要赚钱,要涨股价,就必须要更高的利润。
还是那句话,老百姓也不会一天吃六顿,开 4 辆车,用几个手机。而且人口没有增长,还开始下跌了。卖的量不涨,那就只能涨价或者减量了。
美国没什么工业,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消费型服务企业,说白了就是民生行业,那所有的民生产品都要涨价,电费水费网费手机费车保医保房屋保房租吃饭穿衣油费全部都要涨价,老百姓资金耗光那就不消费了。
企业涨价也维持不了股价,那就只能裁员,一边是新高的股市,一边是上升的失业率,丢工作的人越来越多,那消费就更不行了。最后螺旋升天。
美联储也说了,利率是他们唯一的筹码,唯一。一旦不好使了,就等着爆炸吧。
如果美国到十月份议息会议之间,没有更糟糕的经济数据、资本市场动荡或者更强力的施压,美联储十月份降息的可能性很小。
这次鲍威尔重申了 2% 的通胀控制目标,并且表示失业率小幅上升但仍处于低位,通胀有所回升,仍处在相对偏高水平。
这段话是美联储甩锅的动作,鲍威尔想表达的意思是:“控制通胀的目标没有达到,而且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就业率并没有很糟糕。这次降息是特朗普逼我降的,我已经被逼到墙角了,所以只能降 25 个基点意思一下。
8 月特朗普把关税政策落地了,根据历史情况,关税提现到通胀上,一般会有 3-4 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就是 11 月左右,美国将面临一次通胀抬头。如果美联储采取激进的降息,到时候因为物价上涨出现民怨时,特朗普的黑锅,就要分一部分给鲍威尔。
现在,鲍威尔演的就是一副受委屈的小媳妇形象。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美联储主席,站在为专业和美国民众好的角度,明知不能降息,但没办法了,特朗普已经把我逼到墙角了,不降不行了。但我还是讲原则的,只降了 25 个基点。到时候出问题了,你们可别找我啊。
就顺着这个逻辑往下走,美联储在鲍威尔任上,降息路径就是特朗普的小鞭子抽一下,动一下。十月份美联储降不降息,明面上看的是美国经济,实际上是俩老头的甩锅结果了。
低于预期
洗洗睡吧
如果人民币升值到 3:1 美元会发生什么? 协助推演一下。?中国和西方竞争,我们的筹码是什么?欧美在华企业收入远大于贸易逆差,为什么欧美都急眼了?
反正对我月薪 3000 没有影响,不过我倒是希望有影响,美元降息了是不是美元就会流出美国,一部分来中国投资,老百姓工作就业是不是就会好起来?不懂,随便说几句。
这场景令人联想到 2007 年:当时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美股一度涨至历史新高,但随后急转直下,次贷危机爆发,并在 2008 年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
而今,美国正面临通胀升温、经济滑坡的滞胀困局,8 月消费物价指数升幅加快至 2.9%,同时失业率攀升至 4.3%,这是典型的衰退期降息,但是通胀却在历史高位,情况十分复杂。
到了 2007 年 12 月 11 日,美联储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至 4.25%,投资者原本期望更大幅度的 50 基点降息,结果失望情绪席卷市场。
当天,道琼斯指数暴跌 294.26 点,跌幅达 2.14%;标普 500 指数跌 38.31 点,跌幅 2.5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 66.60 点,跌幅 2.45%
这次降息并没有阻止经济衰退的到来。事实上,它反而暴露了经济深层次的问题,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当前美国经济正面临与 2007 年不同的困境——滞胀风险。8 月美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 2.9%,为今年 1 月之后最高水平。
同时,就业市场明显恶化。8 月非农就业仅新增 2.2 万人,远低于预期的 7.5 万人,失业率攀升至 4.3%,创 2021 年 11 月以来新高。
更令人担忧的是,劳工统计局对 2024 年 3 月前 12 个月的就业数据进行了历史性修正,将新增就业人数下调 91.1 万,这是 1979 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基准调整。
美国的债务水平和资产泡沫已达到历史极值。在特朗普政府推行大规模关税政策和财政刺激的背景下,国债规模持续攀升。
企业也频频发出预警,数据显示,包括美企在内的全球企业,本季度财报因关税影响的盈利损失将达 150 亿美元,近期美股在历史高位徘徊,企业高管纷纷趁高卖股套现,这通常是经济急速转坏、华尔街股市见顶的信号。
至于当前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国的科技股,我已经写过多篇文章分析,其估值都是历史极值水平,除开移动市盈率,其他均已经超过了 2000 年科技股泡沫顶峰,而所有的指标都超过了 1929 年和 2007 年危机时期的顶峰。
经济背景决定了货币宽松政策的有效性。在当前高估值、高债务的经济环境下,降息可能不再是拯救市场的万能良药。
这轮美元潮汐,美国无法收割全球任意一个经济体。
这也是其金融霸权没落的开始,接下来降息的步伐不会停下来。
只要是脑瓜子好使一点的,大都不会选择持有美元资产。
————
发现评论区又出现杠精了。
美国为什么降息会影响如此之大?
因为美联储降息,其实就已经说明了美国国内的统计数据造假,不管是失业人数还是通胀数据都很可能是有问题的,而在数据失真的情况下,美联储依然选择降息,那么自 1970 年代以来,美联储所谓的独立性就成为了笑话。
2% 的通胀速度是美联储给全球画的饼,只要美国国内的通胀速度在这个范围内小幅波动,那么持有美元的人可以把放下心来,因为美元的购买力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削弱。
而一旦美联储不能通过加息降息来调节通胀,那么持有美元的人就得小心了,因为这是美元在变相贬值,而且这种贬值速度甚至还可能会失控。
现如今美国国内通胀高企,真实通胀率存疑,但毫无疑问是远超 2% 这个既定目标的,在这个基础上,失业数据屡次造假修正,失业人数大幅提升,美联储却依然选择降息,这就等于告诉全世界,通胀我搞不定,我不管了,失业人数太多,我得宽松提振国内经济了。
沉淀在美国的全球资金一看,你 tm 搁这闹呢?你降息导致通胀率一直变高,那我手里的美元不变相贬值了?
而站在国内角度,在美国不在紧咬 2% 通胀,决心降息之后,人民币还要不要紧跟美元,保持在 7 块,这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因为面对从美国出逃的热钱,还紧盯着美元汇率,无疑是贱卖国内商品和人民币定价资产。
说什么国家要保出口,稳就业,人民币就不能升值的人,典型的没有什么大局思维,也是纯纯的一根筋,历史无数次证明了,少数人的利益是可以牺牲,来保存大部分人利益的。
降息以后美债能否继续卖,这已经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了,美国面对的是否即将陷入衰退的问题。
美国不可能永远强大,就像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一样。
杠精来,我 24 年发的。
“爱在深秋” 估计又要来了。
虽然利率降了,但不及预期。不过,在 “各种为难” 的情况下,降息就已经很不错了。
根据美联储 8 月 22 日在官网披露的演讲稿显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讲话时表示,基本前景和不断变化的风险平衡(通胀面临上行风险,就业面临下行风险)可能需要政策立场调整。
同时,他还说:我们的政策利率现在比一年前更接近中性水平 100 个基点。
这也被外界普遍视为马上要降息(也就是 9 月份)的信号。
其实,如果不是特朗普上台后滥用关税政策,在特朗普上台后的这几个月,要降息好几次了。
那为什么不降息呢?
原因很简单,美国很多商品依赖于进口,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也就是把好不容易降下来的通胀再一次抬升。
而美联储的目标是什么呢?
把通胀降到 2% 这个合理的水平。
但眼看目标就要达成,离目标水平越来越近,这个时候是需要缓慢降息,好让经济平稳着地,但特朗普的一纸关税政策,给这个目标浇了盆冷水。
如果通胀了上升怎么办?加息呗。
所以,为了刺激经济需要降息,为了抑制通胀需要加息,两者就相互抵消了。
但现在,不得不降了。
当地时间 9 月 9 日,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大幅修正就业数据,将美国在截至今年 3 月的 12 个月内新增就业岗位下调 91.1 万个,修正后的数据还不到最初公布数字(179 万)的一半。
与其叫下修,还不如说是数据造假。
也有人认为,是特朗普操纵数据,倒逼鲍威尔降息。因为此前特朗普一直喊鲍威尔降息,甚至扬言要炒掉他,但鲍威尔就是不降息。
至于降息的影响,对国内来说,关注最多的应该就是金价和股市了。
这个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
自从去年美联储降息通道开启以来,经历了三次降息,分别是
2024 年 9 月 18 日:第一次降息,下降 50 个基点至 4.75%-5.00%。降息前金价持续上涨,降息后金价上涨到 9 月 26 日
2024 年 11 月 7 日:第二次降息,下降 25 个基点至 4.50%-4.75%。降息前金价下跌,降息后金价下跌到 11 月 14 日。
2024 年 12 月 18 日:第三次降息,下降 25 个基点至 4.25%-4.50%,降息前金价下跌,降息后金价相对稳定。
所以,这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确定的规律可循。
但大家不要忘记了,2024 年下半年有个大事件,那就是美国总统选举。
11 月份,特朗普胜选,市场预期特朗普执政可能推动减税和支出计划,加剧通胀压力,促使美联储推迟降息,导致美元指数突破历史高位,直接压制黄金价格。
因此,在后面两次降息,特朗普胜选冲抵了降息带来的影响。
至于后面的黄金价格上涨,则与特朗普的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关。
因此,美联储降息可以作一个参考。
如果以降息作为参考的话,9 月份的降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根据会议日程,美联储 2025 年 9 月议息会议将于美国东部时间 9 月 16 日至 17 日举行,利率决议公布时间为北京时间 9 月 18 日凌晨 2:00。
换言之,金价上涨可能会持续到 9 月 25 日左右。当然,幅度有大有小,甚至不排除中间有个别日期小幅下跌。
股市的话,去年的 “疯牛” 大家有目共睹,今年会再次上演吗?
从开盘来看,暂时好像都比较克制。可能是在酝酿吧。
2025 版的 “爱在深秋” 可能又要重演了。
免责声明: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金融学的最基本,最不核心,最不用动脑的知识。
结果仍然大把人玩利好出尽,这不是炒起来的概念,不是大 A 那种军工垃圾股,而是活生生的把全世界的钱做活,我就寻思你出尽以后留着那个钱干啥?
接着在各类 ETF 干就完事儿了,今天是最后的入仓机会。
论降息,东大更 j8 夸张,只不过被没存款一身房贷的沉默的大多数掩盖掉了。
美联储降息 25 个基点
像给垂死病人打了一针葡萄糖
还美其名曰 “稳预期”
你家楼下便利店老板欠了二十万货款
银行说:“别急,我给你降个息”
他笑了
笑完继续往货架上堆过期罐头
拜登四年借了十一万亿
不是为了救经济
是为了让华尔街的晚宴多续两轮香槟
而你房贷月供涨了三百块
孩子补习班停了
因为那钱得留给明天的通货膨胀
特朗普没走远
他在电视里啃着汉堡说 “我们被背叛了”
哈里斯在白宫翻旧账
翻出的是前任留下的国债抵押单
和一堆签了名的空头支票
美元是世界货币
可它早就不值钱了
值钱的是它能砸碎谁的汇率
乌克兰的炮弹是美元换的
菲律宾的军舰是美元撑的
人民币的跨境结算越走越宽
欧元的债券没人敢碰
美国就急了
急得半夜打电话给北约:再给我三十亿
不然我就让台海 “意外” 一下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
他们一边印钞
一边骂中国抢了他们的产业链
一边制裁华为
一边偷偷买深圳的芯片
一边喊着 “去风险”
一边把订单塞进越南工厂的缝里
这哪是降息?
这是慢性毒药配麻醉剂
医生不治你的病
只给你注射镇痛针
然后转身去拆隔壁邻居的墙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吗?
老板娘蹲在仓库门口数硬币
她说:“美国降息?关我屁事”
“我儿子在东莞厂里拧螺丝
工资三个月没涨
但上的美国货又贵了三成”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通胀
是人民币变成全球结算的暗流
是非洲用数字人民币买石油
是巴西用黄金换中国高铁
是全世界开始问:
为什么非得用你们那张破纸?
美联储的降息不是政策
是表演
是舞台剧的最后一幕
灯光亮起时
观众都走了
只剩演员还在台上跳脚
你问我怎么办?
我没答案
但我记得我妈说过
人饿的时候
别盯着别人碗里的饭
先看看自己锅里还有没有米
美国的锅底快烧穿了
他们不修锅
却天天拿勺子搅别人的汤
以为这样就能熬出一锅好粥
可粥是熬出来的
不是抢来的
你我都知道
这场戏演不了多久了
当所有人都不再相信美元
当手机支付比信用卡更流行
当一个非洲农民用二维码收了中国工程师的工资
那时
降息 25 个基点
连一声叹息都听不见
而我们
还在等一个不会来的春天
却早已在冬天里
学会了怎么活下来
事前事后分析文章一大堆,实际都是胡扯,根本没啥影响
完了之后美国还是四点几,中国还是一点几,能有啥影响?
人家资金会因为少赚了几块钱所以跑到中国来亏损吗
所以说这帮搞经济的都是忽悠
连大 A 都是绿的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有房贷的群体,短期还能再看见房贷利率下跌,不仅如此未来也会进入一个长下跌周期。还有就是 A 股会进入下一个上涨周期。
长远点儿来说就是社会基本面会开始逐渐走出通缩周期,这十多年的历史最低点已经出现了。
另外还可以侧面回答一个互联网上天天嚷嚷的问题,为什么不大水漫灌。答,中国的绝大多数投资都被一个躺着就有 4 的低风险投资爆杀,任何的社会面发钱最终都会化为美元。
看到很大答案都是用过去的经验来解释现在的问题。
现在的全球化还是美国主导的吗?
中国还是美国全球化的一部分吗?
未来,中国代表的金砖国家以及南方,中东和非洲国家还会傻傻的被美国的金融潮汐收割吗?
美国佬有本事继续抗啊,高息吸储 + 全世界关税战,已经高通胀和失业潮下,等于自己捅自己几刀飙出一大波血,像个智障一样带着一身血凑过来恐吓中国:你怕不怕!
中美汇差会滞后,人民币会升值的,在中国主动调整行业与产业结构,全世界经济萎靡双重承压这边也有困难,但主动的调整以蓄势待发期,伪小知们团建天天唱衰中国,看不清大势和本质的伪小资们那点加杠杆贪的那点息差和七姐妹股票浮赢,见好就收赶快跑——人民币升值到 6.8 会大踩踏。不要被各大资金的去套息杠杆多杀多带的把那点利润吐回去,到时还要倒贴一波本金,跟 16 年那波有钱的傻老粗一样半条命和半辈子财富没了!
如果中国不配合,他的全球关税战就是一张废牌,除了丧失信用和反噬到美国本土高通胀、成本高企打击美国本土中低端制造业继续扩大失业外,啥用也没有。这就是之前耶伦一而再跑来中国想好好谈,继而现在批评特朗普乱来的原因。—耶伦还是足够专业的!
中国如果继续加码,特朗普连中期选举都够呛!—美国支持特朗普的红脖子农业州因为大豆、玉米、油菜已经失去了吞纳它产出 1/3—1/2 的中国市场而严重过剩要出现破产潮,在逼美国政府补贴或者找海外市场替代呢(除中国足够吸纳这种农产品的大宗产出,全世界没别的市场可容纳,也就是根本找不到其他市场)。
美国佬如果想要主动滞胀,继而民怨沸腾伤到基本盘导致特朗普中期选举失败,那就给你滞胀——中国几十年给欧美输入天量的物美价廉产品压制他们的通胀,买美债欧债以方便美联储随意扩表,才是他们过的很爽的三大原因之一。现在逼的中国继续扩大全球各国贸易链,经其他国家中间商加价造成美国老百姓多掏钱,关税转为对美国老百姓征税,反而造成了美国历史最大逆差,中国第一次万亿美元顺差,啥用也没有。
美国佬横惯了,有本事放弃美元霸权的金融、国际政治利益,就可对冲掉作为全球硬通货币导致的高汇差,稍微降低高制造业成本以图制造业缓慢的部分回流,否则第四次机器人和 AI 工业革命前没半毛钱可能性回流。关税战只会加大美国中低制造业外流,它根本不知道占了中国人多久多少便宜,持续几十年凌辱、仇视、污蔑、摸黑、中国人和想围剿分裂中国国土。
现在不是美国要对中国硬脱钩,而是中国国策和战略已确定了就是要主动渐进的对美国脱钩,而这里国策和战略一定,是不会轻易变的——从高科技到美元都会努力独立自主去依附,而美国佬好像搞不清现状和未来的趋势一样继续当巨婴撒泼打滚。
没中国给他天量的输入物美价廉货品,几十万亿出资以支持配合它扩表,吸收分摊一大波伤害,挽救了美国和世界经济危机,从而埋下了自己的房地产危机,08 年它就扛不住缓不过来(疫情没那么强力支持它,它就立马降不下来的高通胀高民怨导致特朗普、拜登轮替选举失败)。
如今它继续昏了头失了智,看不清楚本质,觉得自己从 08 年逃过去冻蛇复活,反过来从南海危机—香港暴乱—围剿中芯华为 TITOK—新冠造谣—新疆污蔑—关税绞杀—禁卖芯片—想挑动亚洲代理人战争等等啥下三滥手段用尽了疯狂围剿中国,但它好像搞不清冷战前后几十年给他持续输血,维持他霸权的最大盟友是谁一样两党高层集体弱智。
中美脱钩脱定了,但这次是中国要全面的主动、有序、渐进对美脱钩去依附,全世界关注下名正言顺的自卫反击:即不可能在被美国认定为除之后快的首要敌人下持续天量借钱和输入商品给你以绞杀中国。也早做好了足够多到已经储备了两年主粮,堵上了石油缺口两大致命伤(唯一的弱点是高端芯片),且军备力量上足够威慑美日台印不敢乱动。
美国佬最好不要搞错了本质,搞不清中国千百年,尤其近现代历史主线和脉络,执政集团和民众心理—中国是 刻在骨子里、基因里、文化里、历史时间上的中央—四周蛮夷自觉高一等的文明心理的,中国是视百年屈辱而隐忍发展四个现代化富国强兵,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亚洲霸主对外搞朝贡让四夷宾服的:当年中国极其弱小贫穷时,尚且即敢在朝鲜、越南与绝对优势的美军事对决,也敢经济、技术、国防、外交上对苏去依附脱钩。而目前是中国国力、工业能力、军事与科技水平、全球外贸网顶峰下,是主动要跟美国脱钩,是中国主动去依附反围剿,且并不希望美国主导的二战国际秩序立马崩溃,目前还是在公开场合承认你是国际老大,要维护雅尔塔秩序给足了面子的。美国佬最好不要给脸不要脸!
A 股的涨跌是国家的意志!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你以为是说说而已吗?
可以断言,以后的 A 股会越来越不看美资本主义的脸色。
最新消息是美联储预防式降息 50 个基点不是 25 个基点!
美联储 9 月议息会议前,特朗普大动作不断:1、加速让亲信米兰进入美联储理事会,现在已经成功;
2、加速让法院审理开除美联储理事﹣﹣库克的案件,目前联邦法院判决非法,可能会上诉到最高法院!
3、持续施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降息!
特朗普政府挖掘美联储 " 第三使命”!
美元就是绿废纸,未来属于卢布、人民币。
黄金可以入场了,长远来看突破 4200 点不是问题
喊了几个月的降息,
终于要落地。
明天凌晨,美联储开始降息。
一定有人很懵。
美联储是什么鬼。
美联储降息管我鸟事。
呵呵。
今天老孙给大家再上一堂金融课。
还是老规矩,
用最简单的比喻,让小白也可以听懂。
美联储,相当于自来水公司。
美国,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小区。
美股,相当于,小区里面的喷泉。
世界各国,也是小区,与美国这个小区通过管道相连。
每个小区,也都有一个小喷泉。
小区里的喷泉,代表各个国家的股市。
以上,全部通过管道相连。
美联储这个自来水公司,
开闸放水,相当于降息。
首先,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小区,每家每户水量充沛,代表着钱充沛。
其次,美国小区里这个喷泉,也就是美股,由于水量充沛,会喷的更高。
别忘了。
美国这个小区,和世界各个小区都是连在一起。
水满则溢。
多余的水,会溢到世界各个小区,以及,他们的喷泉。
关小水龙头,相当于加息。
美国的喷泉由于水量,水压不够,会喷的很低。
管道里没水。
世界各个小区的喷泉,自然也会熄火。痿掉。
总结:
美联储降息→开闸→水量充沛→美国小区喷泉射的高→溢出→世界各小区喷泉射的高。
美股高,世界各国股市高。
反之,
美联储加息→关闸→水量不足→美国小区喷泉射的低→倒吸→世界各小区喷泉阳痿。
美股低,世界各国股市低。
有没有人问。
美联储是自来水公司。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他的开闸和关小水龙头。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美联储加息降息?
不卖关子,直奔主题。
第一,通货膨胀率。
第二,失业率。
第三,突发事件引起的金融市场风险(比如,2020 年的疫情)
所以,关注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可以直捣黄龙。
因为,美联储,也是这么想。
通胀高 + 失业低 → 明显加息信号。
通胀低 + 失业高 → 明显降息信号。
通胀高 + 失业高 → 需要平衡。
美联储加息降息的脉把好了,就知道世界上金融市场的大致周期规律。
有没有人再往下深挖?
决定美国通胀率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需求端,也就是消费者和企业支出增加。
成本端,也就是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传导至商品价格。
比如,油价,运费。
老孙一直通过关注国际油价,判断美国通胀,进而判断加息降息。进而判断美股大周期。
特朗普 2.0,他在模仿他的偶像里根总统,恢复传统能源。油价必跌。
油价跌,全美运输成本将大幅下跌。
油价跌,中和关税带来短期成本上升。
成本下降→ 物价涨得慢 → 通胀低→ 降息概率大。
上次特朗普去中东,就是去签石油协议。让中东那帮王子,加大马力生产石油。
进一步加大降息概率。
看到这里,你只懂了一半。靠这个,想在金融市场玩,就是书呆子。
大概率会亏的裤衩都不剩。
有一个概念叫预期。
当大家,都认为要降息,降息股市会涨的时候。
就形成降息预期。
比如,今天晚上降息。
实际在三个月前,
聪明人已经提前预判了你的预判。
3 个月前布局了。
降息那一天,就是聪明人高位套现走人的那天。
这就叫,利好落地,就是利空。
真正的利好,是在预期到落地那个波段。
股市,高手玩的是心理战,玩的是道。
小白,整天研究一堆技术,玩的是术。
看三国就明白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 PK 之前。
都是一堆虾兵蟹将,硬拼打群架,拼武功,拼蛮力。
他俩一出山,
拼的是战略,拼的是心理。
手下当兵的,根本不知道大都督在干嘛。
回到世界金融市场。
大众怎么想,
机构怎么想。
华尔街怎么想。
美联储怎么想。
特朗普怎么想。
预判他们的预判。
然后,和大多数走相反的路线,
如果做不到,
就选几个优质标的,长期定投 + 复利就行了。
足以跑赢 80% 的聪明人。
川普提名的美联储理事米兰认为 9 月本次会议应降息 50 个基点,但鲍威尔保持了独立性,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
这一点,是符合市场预期的。
接下来的趋势,仍然是一路降息。
按美联储点阵图,2025 年底至 2028 年底及长期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分别为 3.6%,3.4%,3.1%,31.%,3.0%。
此次鲍威尔宣布的降息 25 个基点,显然还是满足不了川普的胃口。
特朗普在鲍威尔发布降息消息后,批评鲍威尔动作太慢,甚至骂他是 “笨蛋”。
鲍威尔如此谨慎,只降息 25 个基点的原因在于:
目前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比较大,但是通胀压力也同样很大。
其实美国经济的增长放缓和通胀问题,锅在川普这里。
川普上任以来,持续开展关税战,严重影响了美国的物价水平,而且严重阻碍了其经济增长。
美联储降息后,市场压力会减轻一点,但未来的压力并不小,所以本次降息,可以说是有一定积极因素。
如果一次性降息 50 个基点,反而会让人感觉鲍威尔反转有点快,引发市场猜疑导致恐慌情绪上升。
虽然美联储反复强调独立性,但除了通胀数据、就业率数据、经济增长现状的影响,鲍威尔等不得不面对川普长期以来的施压。
这种政治因素,在可降可不降的情况下,就会成为决定性因素,影响美联储的决策。
美联储现任 7 名理事中,除了新任理事米兰,还有鲍曼和沃勒两人,此 3 人由川普提名,剩下 4 人则是此前由民主党政府提名的。
有意思的是,鲍威尔说出 good afternoon 后,市场情绪出现短期恐慌。
good afternoon 和 hello everyone 对股市短时间影响的定律再一次得到了验证,但最终还是要看具体内容,市场还是趋于稳定。
鲍威尔表示此次降息举措是一项风险管理决策,没有必要快速调整利率。
这意味着本来按数据和其原则这次可以不降息,但是为了防止未来出现风险,还是预防性降一下吧。
后续美联储不一定会按市场预期那样,采取持续的或者动作更大的降息措施,对市场的乐观情绪有一定打击。
美联储 9 月 17 日降息 25 个基点至 4%-4.25%,因就业增长放缓、通胀压力持续,年内预计再降息两次。降息幅度选择 0.25% 而非 0.5%,旨在平衡通胀与美元稳定。美联储独立性抵御特朗普降息压力,基于就业和通胀数据决策。经济稳健但劳动力市场疲软,降息为预防式调整,年底或再降 0.75%,货币政策趋中性。
9 月 17 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了一项投资者万众瞩目、特朗普千呼万唤的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 4.25% 至 4.5% 目标区间下调 25 个基点到 4% 至 4.25% 之间。这是美联储 2025 年第一次降息,也是继 2024 年三次降息后再次降息。
下面,三郎将客观地为大家介绍,这次美联储降息的原因,年内降息的基本预判。
三郎的分析大家一定要仔细看。因为三郎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他是中国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降息策略了解得最透彻的人。
三郎在 2021 下半年成功预估了美联储将在 2022 年 3 月加息,也在 2023 年 12 月 7 日的《美国就业市场依然供不应求,明年 9 月份之前美联储不会降息》一文中成功反驳了国内绝大多数经济研究人员认为美联储将在 2024 年一季度降息的论调,确定地预测美联储最早将于 2024 年 9 月开始第一次降息。
2024 年 12 月 8 日,三郎在《美联储 12 月会降息吗?减缓降息和中性利率,对我们有何影响?》一文中,在国内第一个明确判断,“停止降息,至少是缓慢降息,可能是美联储最近几个月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选择”。
2025 年 2 月 14 日,三郎在《1 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上涨 3%,美联储下次降息可能后延至 9 月份》一文中,三郎明确指出:“冻结利率可能会延迟至 9 月。虽然特朗普仍在推动降低利率,但美联储屈服的可能性很小。”
此后,三郎在以下多篇文章中,均强调非农就业略降、或通胀略微回暖、或特朗普要求降息,均不会迫使美联储在 9 月份之前降息。
4 月 20 日,《为维护独立货币政策地位,美联储主席坚决抵制特朗普的降息要求》;
5 月 15 日,《中美达成 90 天内谈判贸易协议的意向,9 月份前美联储难以降息》;
6 月 8 日,《5 月新增非农就业略降,失业率持平,美联储会应总统要求降息吗?》;
7 月 25 日,《特朗普参观美联储翻修工地,缓和与鲍威尔关系求降息,会如愿吗?》。
当然,三郎为什么能够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做出如此准确的预判,是三郎的独门秘诀,不宜公开。
保持适度通胀和充分就业,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其实非常简单透明,加息主要看通胀,判断指标主要是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辅助指标是 CPI、PPI 和失业率、非农就业、新增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降息主要盯劳动就业,核心指标是失业率,通胀指标、非农指标是辅助指标。
在美联储会后声明中,该委员会再次将经济活动描述为 “放缓”,但添加了“就业增长放缓” 的措辞,并指出通胀“已经上升并保持在一定程度上”。就业增长下降和通胀上升与美联储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相冲突。
美联储声明说。“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 委员会关注其双重任务双方面临的风险,并判断就业的下行风险已经上升” 。
在会后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回应了对劳动力市场的担忧。他说:“在这个活力较弱且疲软的劳动力市场中,工人供需的显著放缓是不寻常的…… 就业的下行风险似乎已经上升”。
因此我们可以确信,就业的下行风险已经上升是美联储 9 月份降息的主要原因。
就业方面,实际上美国的失业率从 6 月份开始回升。7 月份回升至 12 个月来的高点 4.3%。以历史标准来看仍相对温和,但为 2021 年 10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的非农数据也从 6 月份开始陷入疲软。5 月份新增 1.9 万,但 6 月份减少了 1.4 万。不过 7 月份又增加了 7.9 万,8 月份只有 2.2 万。远低于预期,也是近几个月美国劳动力市场降温的最新迹象。修正后的数据表明,在过去三个月中,美国经济平均创造了不到 3 万个新工作岗位,比 1-4 月平均 12.28 万大幅减少了四分之三。
二季度以后,美国创造的就业的机会一直停滞不前,美国劳工统计局最近的更新显示,在 2025 年 3 月之前的 12 个月期间,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比最初报告的要少近 100 万个。这些使得美联储认为,现在应该放松货币政策,以避免劳动力市场未来出现问题。
在周三讨论降息幅度的美联储会议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以 11 比 1 的投票结果表明将基准隔夜贷款利率下调了四分之一个百分点。异议人数少于华尔街预期。这意味着,降息 0.25%,是美联储绝大多数投票人的高度统一。
降息 0.25% 而非 0.5%,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虽然对劳动力市场的担忧加剧,但对通胀的担忧仍然难以排除。
理论上看,特朗普大幅度增加关税,驱逐非法劳动力,推动制造业复苏,具有减少劳动力供应,增加劳动力需求,推动劳动力价格上涨,增加商品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动能。虽然 4-8 月份的 CPI 和 PPI 显示,美国的通胀低于预期,主要是关税成本大多由出口商自行消化了。但 CPI 从 4 月份的同比上涨 2.3% 逐步回升至 2.9%,8 月份与 4 月份比,CPI 累计环比上涨了 1%,这也显示出美国通胀压力较为顽固,非常有可能在降息之后,因为贷款的增加而刺激消费,对通胀推波助澜。
第二,维护美元基本稳定的需要。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美元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美元指数是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预期,而一旦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及预期,美元指数会做出补偿反应。
从 2025 年 2 月份开始,美元指数便开启了单边下行走势,至加息前一天的 9 月 16 日,美元指数从 2 月初的 108.99 下降至 97.04,累计下跌了 11%。如果降息 0.5%,美元指数可能会加速下跌。降息 0.25%,则将推动美元指数基本稳定。
事实上,由于降息不及市场预期,17 日美元指数上涨了 0.25%,18 日上午上涨了 0.15%。
第三,第一次加息或降息,选择 0.25% 是美联储的习惯。
如果没有突出的事件,美联储开启加息或者降息周期,第一次一般都会选择加或减 0.25%,这是美联储的习惯。在冻结利率 9 个月后第一次恢复降息,当然也会选择 0.25%。这也是美联储的投票,主要集中在 0.25% 的原因。
美国经济为什么面临各种突发状况能够超预期表现?毫无疑问,独立的美联储是美国经济的稳定器之一。
会议前发生了一系列惊人的政治戏剧性事件,特朗普对一个通常安静地开展业务且几乎没有异议声音的机构公开的施压。
一年前,尽管人们担心失业率的逐渐上升可能预示着更广泛的疲软,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批准了降息半个百分点的决定,特朗普称这是出于政治动机,旨在影响总统选举,以支持他的民主党对手卡马拉 · 哈里斯。
特朗普对美联储的犹豫不决和米兰的任命,引发了人们对美联储传统上不受政治影响的独立性的质疑。米兰还公开批评鲍威尔和他的同事,并普遍被视为对总统的忠实投票以及他对大幅降低利率的愿望。
特朗普在重返白宫后多次表示,需要降低利率来提振美国房地产市场并降低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
美联储的独立性,确保了美联储主席和董事会大多数成员能够忠实于专业判断而非听命于政府。
而美联储的独立性,不仅表现在既有法律上的制度保障,也有政治文化上的传统支持,还有财政独立性的保障。
美联储的主席、董事会成员任期与总统任期不一致,这导致其成员无法被一个总统垄断。而且总统也无权随意撤换美联储董事成员。比如特朗普多次威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降息就换人,但鲍威尔不为所动。比如特朗普以涉及抵押贷款欺诈为由宣布撤销丽莎 · 库克美联储董事资格,但在丽莎 · 库克上诉后,本周美国法院阻止了特朗普的决定。
美联储不依赖国会拨款运作,其运营资金来自自身的业务,比如国债交易、利息收入。盈余利润上交财政部,相当于 “净赚归国库” 这确保了美联储的运作不受美国财政部和国会的预算控制。
这些独立性确保美联储能够保持超然的地位,基于专业的知识和对美国经济的客观判断,独立执行客观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本次决议仅出现一票反对意见,虽然令人惊讶,但这显示了美联储董事会基于专业的团结一致的判断。
只有特朗普提名的新上任的董事斯蒂芬 · 米兰,是唯一投票反对降息 25 个百分点的政策制定者,他主张降息半个百分点。
而同样是特朗普任命的董事米歇尔 · 鲍曼和克里斯托弗 · 沃勒 ,他们都投票支持将利率降低 25 个基点。
沃勒被外界视为鲍威尔的潜在继任者,鲍威尔的任期将于 2026 年 5 月到期。
降息,一般分为预防式降息和衰退式降息。前者是发现了经济中可能隐含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趋势,通过降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后者是经济已经开始下行,经济数据已经开始展现衰退之后,通过降息阻止经济继续衰退。
目前,美国的经济虽然存在劳动市场走弱的因素和趋势,但最近的信号显示,尽管劳动力市场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经济增长仍然稳健,消费者支出高于预期。
从总体上判断,虽然招聘速度缓慢,但 8 月平均时薪环比增长了 0.3%,同比增长了 3.7%,符合预期。
8 月份零售销售环比增长 0.6%,与上修后的 7 月增幅持平,远超市场预期的 0.2%。这是零售销售连续第二个月保持 0.6% 的增长,显示出消费需求的持续强劲。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消费者支出仍保持稳健。大多数经济指标表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9 月 17 日,美联储的 GDPNow 模型对 2025 年第三季度实际 GDP 增长(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年率)的估计为 3.3%,与第二季度美国实际 GDP 年化增长率持平。
美联储会议后发布的总体经济状况预测显示,美国的经济增长略快于 6 月份的预期,而失业和通胀前景保持不变。
所以,美联储明确表示,这次降息 0.25%,是为了降低政策限制性,而政策此前的限制性程度超出他们预期。降息的决定使美国的货币政策处于 “更中性” 的位置,而不是之前的适度限制性。
美联储董事的利率 “点阵图” 显示,年底前还将再降息两次。这将表明美联储在 10 月和 12 月会议将继续降息。一般而言,第二次大概率将降息 0.5%,第三次可能会降息 0.25%。目前美国的经济趋势,美联储在 2025 年降息的总幅度,大概率将保持在 1%。
【作者:徐三郎】
继 2024 年的三次降息后,特朗普终于再多次喊话、替换理事 / 劳工统计局局长的 “努力” 下,终于等来了 2025 年的第一次降息。
但从降息幅度和鲍威尔对此次降息的表态看,降息还是有点 “不情不愿”,特朗普的预期应该没能得到多大 “满足”。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
1. 此举并不意味着将开启长期的降息周期,打击了市场做多情绪。
2. 因为劳动力市场出现明显降温的迹象,央行在其双重使命中,正从此前长期侧重抑制通胀,逐步转向更加关注 “充分就业” 目标。
但是,市场普遍预计今年年内还将再降息两次(各 25 个基点),这比 6 月的预测还多出一次。美联储官员们则预计 2026 年、2027 年将分别降息一次(各 25 个基点)。
按照特朗普的计划,不但希望尽快降息而且是要大幅降息的,起码 9 月份这次 (可能的) 降息幅度最好在 50BP;这里得说明的是,即便按照就业数据大幅下修之前的市场预期看,美联储 4 季度的有 1-2 次降息也是肯定的:
美联储降息的困境之前我也分析过,不难解释:
美国的通胀和就业这两个影响美联储利率政策的核心指标,出现了政策制定上的方向背离:CPI 仍在持续上升并显著高于美联储的目标 2%、而就业数据则屡创新低。从政策依据层面看,就是要确定眼下的通胀和就业对美国经济增长潜力哪个更重要。
长期看应该是就业。
降息后,短期内,美元指数走弱,整体上应该是利好美股 (虽然降息后三大指数表现不一有涨有跌)、美国债市、黄金以及特朗普的后续国内政策落地的比如减税、企业新增投资计划落地等。
但要具体的看,美国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较大,低增长是 100% 确定的:关键科技发展放缓让很多投资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稳定币能够吸引的外币资产规模暂时也是有限的。
这应该是美联储对利率政策不确定、摇摆的原因,毕竟你懂王的政策再好、起码现在依然没有看到太多实际效果。
按照特朗普的 “计划”,美国内部的消费、投资会开始更多的流入本土企业包括那些被胁迫来美国建厂的外资企业手中,通胀即便短期上涨后也会下降。
同时随着产业链转移,转口贸易承接国的本土产业体系逐渐投入使用、进入国际贸易通道,美国的物价可能进一步回落。
关税协议陆续达成、以及前面美国当地中下游企业 “抢进口” 囤积的库存消耗完毕,即便关税覆盖的产品仅占美国社会消费的 20%,但输入性通胀是不可避免的。
降息落地,也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的国内 “产业政策”– 利用关税胁迫大型企业增加美国投资的计划会加紧,美国一些本土的传统制造业也会走强,国际贸易竞争会更加激烈。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要返场了。
符合市场预期,短期小小利空,长期利多,特别是美联储的独立性得到保障。
懂王从上台以来上蹿下跳,先网爆鲍威尔不作为,旷工等,然后两人对喷,后又诬陷鲍威尔美联储装修存在贪污,然后又又辞退库克反被告,上蹿下跳和猴子一样,只为了让美联储配合他的政策,透支美国的未来,让他自己再次伟大。
要我说,懂王就是个傻嘚,一张红头文件就行了,不听就让警察一秒 6 棍!一个老头天天在哪里 good afternoon,真是缺挨打!
靴子落地了,没有超预期就是不及预期。
前期几个月的充分酝酿,早已把美联储降息的消息消化完了,A 股美股该涨的已涨过了,利好刺激没有太大的期望,因为大家早就知道这次必定会降息,至于最终降多少,是个不确定的因素。
按常规,是降 25 个基点属于预料之中,但是也有专家预测,有可能降息 50 甚至 75 个基点,如果那样的话,将是意外惊喜,今天的 A 股一定会大涨。
事实证明,他们只涨了 25 个基点,没有超预期。没有超预期就是不好的消息,或者说,利好出尽是利空,对于期望加杠杆一把梭的投资都来说,这就是没投资机会,就是失望。所以,今天的股市如果没有其他消息面刺激,很可能会波澜不惊,也有可能会低开。
不过,目前的行情本来就没有大的波动,今天低开的话反而是好事,低开,情绪消化掉,没有包袱,有望走高。相反,高开低走反倒是很磨人的。
还有一个多小时,坐等开盘。
根据鲍威尔的说法,这是一次: 风险管理类型的降息。且对降息 50 点不太支持,总体来说,符合预期,但还是偏鹰派。
这并不值得意外,鲍威尔因为担心通胀而保持鹰派已经很久了。
通胀并没有飙升原因我之前推测过,是因为失业和经济放缓对冲了本来关税造成的通胀,而失业变差的原因,除了关税和经济下行,我认为也可能是 AI 这个新变量导致大量的低端岗位被替代。
可见,哪怕是美联储主席,也无法准确预测市场,大家都是根据已有数据去判断。
从点阵图来看,今年可能有更多降息。
如果连续降息路径实现,我们或许可以在 2025 年末到 2026 年初,看到一个黄金,美股,加密的共同牛市,而且涨幅不低(注意,此观点前提是连续降息路径实现且无其他意外因素发生)
目前下两次的议息会议日期暂定为 10 月 28-29 日,12 月 9-10 日,9 月的就业数据时间为 10 月 3 号,重点还是在 9 月就业和通胀数据,届时我会再进行解答。
聊胜于无,这就是这次降息的所有影响。
倒不是说降息完全没用,但是动了这么大阵仗后的这点降息,实在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解决任何问题。
不是美联储不想可预期的持续的降息,不是不想大幅降息,而是现在的情况美联储没法这样降息。降息造成的通胀和资本流失的代价,没有地方可以帮美国做代偿,川普必须给美联储创造出降息的环境,然后才会有美联储的实质降息。
老川和美联储从来都不是敌人,他们是一体两面。
什么阵仗?为了促成降息的条件,老川都做了什么?
首先是为了促成降息,老川连美联储都小小得罪了一下,直接开了个人,当然自己这边也被反击干掉了一个。老川也是知道了,自己在美联储这头用力解决不了问题。
除此之外,与鱿鱼合谋干了中东一下,而且还在继续往加沙打。普京也见了,和中国也谈了几次,关税战也打了。
加息需要配合战争,把全世界的钱拉回美国。降息也需要别国配合,让钱别跑出美国,打得过的打,打不过的要么孤立要么合作,结果都是保证滥发的美元能维持购买力。这就是降息环境。
所以会出现想和俄国人和解的姿态,这是需要俄国加入美元系统保持美元购买力。所以会出现一边用菲律宾和蛙蛙刺激中国,一边不停找中国谈判的奇景,就是以战争孤立中国的威胁希望和中国和解,以中国的生产力维持美国滥发的美元的购买力。
当然也包括被中国 PL15“意外” 干躺的印度,本来也是计划作为威胁中国安全,来和中国谈判的筹码的,要不然美国锁巴基斯坦飞机干什么。
至于鱿鱼的无差别开火,那是以武力维持美国在中东的暴力威胁,逼迫中东各国保证美国泛滥的美元对石油的垄断结算和购买力,同时还要中东保证不乱花收到的美元,造成客观上的通胀,即对美国几万亿的投资承诺。
至于委内瑞拉,更是抛弃美元结算的反派典型,全用人币结算了不干你立典型干谁?“谁敢用人币结算石油的,委内瑞拉的下场就是你的下场!”
但是!到现在没有一个地方做成的!
俄欧方向可持续的打打谈谈,还都是小打,美国军事和政治上都无法逼迫或者拉拢欧洲和俄国的任何一方与美国合作,欧洲没办法团结,俄国根本没把川普当菜。所以欧洲的投资只能是承诺,俄国的和谈更是忽悠,都无法合作。
中东更是捅了马蜂窝,沙特和巴基斯坦顺势签互保条约了,接下去以色列敢威胁沙特,中国的 PL15 就要干 F35 了。巴基斯坦完全可以开着中国飞机在沙特持续训练的。
委内瑞拉也是不吃硬的,用武力威胁根本没用,谈都不谈,空袭轰炸之后更无法保证会谈,用他立不了棍就无法解决问题。
中国这边更是硬的过分,贸易谈判连要个 TT 都没结果,框架共识是个什么玩意?武力威胁更是主动出击,在菲律宾门口建保护区,合法驱赶菲渔民逼着菲律宾出来干。
你是美联储你能怎么办?
一旦开启降息,俄国如果开始大举进攻,欧洲打仗钱要取出来吧?俄国要继续打仗美国能主动解除俄国制裁让美元能购买俄国石油吗?中东还在打仗,以色列不要美国花钱吗?沙特阿联酋万一用人币结算抛弃滥发的美元,美国人怎么用连哈马斯都打不过的以色列威胁这些国家听话?用 F35 去撞和沙特签了协议的巴基斯坦的 PL15?怎么让中国放弃供给侧改革,接受滥发美元扩张生产缓解美国通胀?
怎么说服世界各国,不抛弃滥发的美元,接受美国的吸血,而不是接受能结算石油和工业品的稳定的人币?你说这不可能,人币不可能有这能力,是从来没有过的臆想,那么你的美联储敢赌么?只有一次机会,死了就是死了,你敢赌吗?人币失败了无非是退回现在的阶段,人币本来就不是世界货币,但你美元的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你敢拿来赌吗?
所以现在的降息只能是聊胜于无的,只能告诉市场 “你看我减了,会减的,再坚持坚持”,一边催促川普赶紧点火把除了美国的地方在不影响美国,美国不出利益的情况下都炸了。
但是川普已经很努力了,已经超出预期很多了,又如之奈何?
今天已经回答过了。总体而言,美联储 9 月议息会议是一场团结的大会,一场胜利的大会。这场大会不仅再次开启降息,而且为以后的连续降息奠定了思想基础。
盘面上。纳指近期不断再次新高,**我美股最重仓的特斯拉启动突破 425 刀,我之前精准抄底的 cb 已经浮盈,结构性山寨季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我提前精准布局的 RWA 已经启动,成为当前市场最热的热点,没有之一。**在以我十二字箴言——“抓准板块、控制仓位、不断轮动” 为原则的操作下,既能充分抓住牛市机会,又能有效防止回撤,实现个人资产规模高质量发展。尽情享受牛市第四节吧,这是普通人改变阶层的最后机会了。
详见我之前的知乎文章
每经记者|岳楚鹏 郑雨航 每经编辑|王嘉琦 兰素英
当地时间 9 月 17 日(北京时间 18 日凌晨),美联储宣布了自 2024 年 12 月以来的首次降息——下调 25 个基点。
“空降” 美联储的理事斯蒂芬 · 米兰(Stephen I. Miran)上任仅一天,就投下了反对票,力主激进降息 50 个基点,他仍身兼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代表了特朗普大幅降息的立场。
在就业与通胀之间,美联储的 “双重使命” 正面临挑战。议息会议声明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政策重心已从抗击通胀转向提振就业。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宋雪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 “每经记者”)表示,9 月的降息决策是一个政治与经济的双面镜,25 个基点显得有点少,50 个基点则过多。
巴克莱研究团队向每经记者预测指出,美国失业率将小幅上升且就业下行风险加剧,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在 10 月、12 月实施两次 25 个基点降息,并在 2026 年 3 月和 6 月各降息 25 个基点。但是,若失业率突然飙升且超过预测,降息将更激进。
重心转移——从 “抗通胀” 到“保就业”的微妙转向
在备受市场瞩目的 9 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的最新决策声明透露出一个明确信号:对就业放缓的担忧明显上升。
声明删除了 7 月 “劳动力市场状况仍然稳健” 的表述,并坦承 “就业增长放缓,失业率小幅上升但仍处于低位”“就业方面的下行风险有所上升”。这一措辞上的微妙变化,坐实了美联储的政策重心已从“抑制通胀” 向“提振就业”转移。
“点阵图” 显示,美联储官员的中位预期是今年底之前再降息 0.5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决策层倾向于在今年余下的两次议息会议上各再降息 25 个基点,使年底利率区间降至大约 3.5%~3.75% 的水平。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固定收益宏观策略主管西蒙 · 丹古尔表示:“目前,FOMC 多数成员的目标是今年再降息两次,这表明委员会中的鸽派现在占据主导地位。”
对此,美联储的解释在于通胀的下降速度可能不如此前预期。最新经济预测显示,官员们将 2026 年的个人消费支出(PCE)通胀预测上调至 2.6%,核心 PCE 也同步上调至 2.6%,这意味着美联储实现 2% 目标的进程可能比想象中更久。
在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详细阐述了此次降息背后的考量。他指出,在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 “双重使命” 间,目前遇到了微妙的平衡挑战。
一方面,美国通胀率虽已从高位回落,但核心通胀仍在 3% 左右,明显高于 2% 的目标;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种种指标正发出降温信号,用工需求和职位空缺下降,而失业率也从多年来低点略有抬升。
鲍威尔特别指出,人工智能(AI)可能是劳动力市场放缓的因素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今年 7 月美国失业人数自 2021 年 4 月以来首次超过了空缺职位数量。而人力资源机构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的数据显示,仅今年前七个月,美国就有超 1 万个岗位的消失与生成式 AI 直接挂钩。硅谷资深人力资源专家 Tom Zhang 博士指出,裁员并非企业经营不善的 “断臂求生”,而是一场旨在为股东创造更高价值的主动战略收缩。
宋雪涛向每经记者分析称,从劳动力数据来看,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似乎并不存在太大的争议。
他解释称,美国在 2024 年 3 月—2025 年 3 月的非农新增就业下修了近一半。如果将此数据线性外推,则在过去的 4 个月,美国几乎都在经历非农新增就业的负增长。同时失业率的跳升也开始引发更大的关注,**这些都是美联储可以降息 25 个基点的理由,9 月降息单从就业来看具备很强的合理性,市场已经对此有明确的定价。**但如果降息 50 个基点,市场将毫无疑问继续定价美联储独立性的丧失。9 月的降息决策是一个政治与经济的双面镜,25 个基点显得有点少,50 个基点则过多。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中心特约研究员马天平向每经记者表示,现在美国的最大问题是利率的绝对值太高,相较于早年 0.25% 左右的水平,如今利率已达其 10 倍甚至接近 20 倍,这直接导致美国国债付息压力急剧攀升,政府对美联储的施压相应增加,推动降息成为重要政策诉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美联储进入降息通道,反对的人应该不是特别多。
出乎市场意料的是,点阵图显示,2026 年美联储只预计降息一次,远比目前的市场预期保守得多。
但是,巴克莱研究团队向每经记者预测指出,若失业率突然飙升且超过预测,未来降息将更激进。
幕后博弈——“特朗普代言人” 上任仅一天,投出唯一反对票
美国私募股权巨头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此前预计,将有三位理事投票支持降息 50 个基点。但令市场意外的是,本次议息会议仅新任理事斯蒂芬 · 米兰主张降息 50 个基点。
米兰的身份尤其特殊。他于当地时间 9 月 15 日才紧急确认成为美联储理事,并在当地时间 9 月 16 日宣誓就职。在此之前,他担任着特朗普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声称在美联储工作期间,自己在白宫的工作将 “停薪留职”,直至明年 1 月理事任期届满。这也使他成为 1935 年以来,美联储首位同时在白宫供职的美联储理事。
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米兰直言特朗普选择他,“大概是因为我的政策观点令他认可”。
米兰与特朗普的渊源极深。他不仅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担任财政部高级顾问,还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被任命为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成为总统的首席经济智囊。他也被视为特朗普第二任期中主要经济战略的策划人之一。
当被问及美联储独立性问题时,鲍威尔表示,尽管华盛顿当然是一个政治重镇,但美联储是个例外,“我们的文化根深蒂固,就是根据收到的数据开展工作,从不考虑其他任何事情,” 鲍威尔说。“我不相信我们会走到(丧失独立性)那一步。”
不过,对于 2026 年降息预测,美联储内部出现了巨大分歧,两名官员预计降息幅度将高达四次,三位官员预计明年将降息三次,其他官员预计降息一次。
信安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师西玛 · 沙阿表示:“明年的点阵图是不同观点的混合体,准确反映了令人困惑的经济前景,劳动力供应变化、数据测量问题以及政府政策动荡和不确定性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达拉斯联储前行长罗伯特 · 卡普兰说道,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可能不得不习惯于未来(美联储内部)会有更多异议。”
宋雪涛向每经记者表示:“7 月议息会议出现两位理事投反对票,已经十分罕见,但这其实是给此次会议打了一剂‘预防针’。鲍威尔还有不到一年就要卸任联储主席,我认为市场正在逐渐认识到更大的宏观环境变化,即整个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之后转向‘鸽派’倾向。”
市场的 “冷思考”——华尔街“唱空” 美股,黄金被持续看好
就在美联储降息靴子落地前,市场一度陷入 “降息 50 个基点” 的猜测。渣打银行上调预期,力挺美联储将进行 “追赶式” 降息。在会议前夕,有 “神秘交易员” 押注出现大幅降息 50 个基点的意外事件。但 Forvis 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乔治 • 拉加里亚斯(George Lagarias)指出,贸然降息 50 个基点可能会 “吓坏金融市场”,传递出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的错误信号,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不过,本次降息 25 个基点符合市场主流预期。美联储降息决议公布后,美股短线拉升,美元跳水,现货黄金升破 3700 美元。
但鲍威尔讲话后,美股回吐了之前的涨幅,美元指数重新上升,黄金下跌。截至发稿,道琼斯指数上涨 0.57%,标普 500 指数下跌 0.09%,纳斯达克 100 指数下跌 0.21%,美元指数上涨 0.4% 至 97.04,现货黄金下跌 0.85% 至 3658.48 美元 / 盎司。
对于市场的后续走势,市场态度不同。
Yardeni Research 的 Ed Yardeni 就发出了 “泡沫” 警告。他直言,向一个并不疲弱的经济体注入额外宽松,可能催生脱离基本面的投机性上涨,最终导致剧烈调整。他指出,美国劳动力供给不足,降息无法解决就业瓶颈,反而可能带来投资者的 FOMO 情绪(错失恐惧症)和估值泡沫。
摩根大通策略师米斯拉夫 · 马特伊卡也站在 “唱空” 队列。他表示,尽管此前美股无视疲软指标,创下多个历史新高,但一旦美联储进行降息,这种趋势可能会逆转。他在报告中写道:“一旦重启宽松政策,股市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并将计入更多下行风险。”
摩根士丹利则给出了 “利好出尽” 的警告。他们预计,由于降息已被市场充分消化,股市可能面临短线获利回吐的压力。“市场此前已将股指推至新高,仅温和降息 25 个基点,股市可能小幅下跌”。
花旗美国股票交易策略主管斯图尔特 · 凯泽(Stuart Kaiser)则将矛头直指疲软的就业数据。他称,8 月份的疲软就业报告是一个 “负增长信号”,其 “比降息带来的利好更为强烈”。他警示,如果就业继续放缓,失业率持续上升,那么对股市的影响将大于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短期提振。
马天平向每经记者表示,美国经济当前处于略显疲软的状态。股市虽未陷入疲软,但此前迅猛上涨的势头已明显放缓。此时降息有助于提振股市信心。美联储逐步进入连续降息通道,而非一次性 50 点大幅降息,并不构成利好出尽。一次性猛降可能让市场担忧经济基本面恶化,而缓慢降息反而会让市场持续处于 “政策宽松延续” 的预期中。
对于美元和黄金两大资产,分析师们则表达了一致预期:降息将使美元持续承压,而黄金的配置价值则被继续看好。
Corpay 首席市场策略师卡尔 · 沙莫塔(Karl Schamotta)表示:“美元交易基调沉重。人们认为杰罗姆 · 鲍威尔及其同事淡化了通胀风险,并明显倾向于支持劳动力市场。这可能为未来几个月的一系列降息奠定基础。交易员们都在为美元下跌做准备。”
在美元偏弱的背景下,黄金成为市场避险和资产配置的 “香饽饽”。Zaner Metals 副总裁兼高级金属策略师 Peter Grant 表示:“黄金的上涨空间很大,短期至中期目标在 3600 美元至 3800 美元左右。到明年第一季度末,黄金价格甚至可能达到 4000 美元。”
马天平也认为,黄金具备较强的配置价值:一方面,美元走弱支撑了以美元计价的金价;另一方面,美国股市存在一定泡沫,而美债需求则因通胀难以根本性缓解、国际关系变化以及部分央行减少美债持仓等因素而承压,市场避险需求与资产配置调整正在推动黄金走强。
从历史数据中,也可以窥见美联储降息对市场的影响。
从 1980 年至 2020 年,美国历史上共经历了 9 轮降息周期。在这 9 轮降息中,美股有 4 次下跌,分别经历了 1987 年 10 月美股经历 “黑色星期一”、2001 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2007 年的次贷危机以及 2020 年新冠疫情。
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时,美元往往面临下行压力。历史上 9 轮降息周期中,美元有 6 次下跌。比如,在 1984 年启动的降息周期里,美国经济当时并未出现衰退,但美元下跌最为明显,跌幅达 27.3%。1989 年那轮次之,美元下跌 22.1%。
黄金走势则与美元呈现明显反向特征,在 9 轮降息周期中有 6 次上涨,其中,在 2001 年和 2007 年启动的两轮降息周期里,黄金表现尤为突出,分别上涨 28.4% 和 16.6%。
美联储的此次降息,远不止一个简单的利率调整,无论是美联储面对的独立性挑战,还是华尔街围绕 “泡沫” 与“利好出尽”的激烈争辩,市场情绪的每一次波动都可能被放大,而黄金等避险资产的崛起,或许正预示着一场新的全球资产配置大潮开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美联储降息 25 个基点,特朗普提名的新任理事投下唯一反对票,力主降 50 个基点,如何看待这一倾向? - 知乎
鲍威尔称 AI 是劳动力市场放缓的因素之一,数据显示超一万个岗位消失与生成式 AI 直接相关,如何解读? - 知乎
华尔街警告美股可能利好出尽,持续看好黄金,美联储降息后,全球各类资产走势会如何?哪些资产最具吸引力? - 知乎
我只知道缅 A,一直以来都是朝着反方向走的,就是所有人认为某条消息或某件事会肯定 会导致缅 A 大涨的时候,往往到那个时间它都是下跌的,哪怕不跌,也不会大涨,这就是缅 A 的套路;就算涨了一点点,第二天也会马上跌下去。不信就等着看吧
更新下,9 月 18 日下午 14 点 37 分,看看现实吧,这就是缅 A 的常规操作,大家觉得会涨的,就一定会跌;而且跌的狠
买入中国地产股,持有三年,你会感谢我的!
车厢里,一位太太要关窗,另一位太太要开窗,两人互不相让,最后只好把列车长请来。
“列车长先生,” 要关窗的太太说:“车窗开着,我会冻死的。” 要开窗的太太马上接着
说:“不行,车窗关着,我会闷死的。”
列车长感到十分棘手,只好求助于邻座的一位将军:“您看怎么办,将军?如果这是一个
军事问题的话,您怎么处理?”
“在作战时,我们处理这类问题通常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 将军果断地说,“所以您最好先把车窗打开,冻死一个;然后再把车窗关上,闷死一个。
你有没有发现
美联储一降息,中国股民立马笑出腹肌,仿佛天上掉馅饼,还带葱花的……
降个 25 个基点,不是救市,是打麻药
疼是不疼了,病根还在烂,烂到骨髓里,美国自己都不敢照镜子,怕吓哭
八年印钞机开到冒烟,拜登四年借十一万亿,钞票印得比厕纸还勤
结果呢?通胀没压住,老百姓菜篮子炸了,华尔街倒是肥得流油,中产在房贷里游泳,游到抽筋
你以为这是经济政策?不,这是政治止痛贴
贴哪儿哪儿不疼,撕下来血肉模糊,可他们偏要贴,因为不贴,选票会跑,权力会崩,白宫会塌
特朗普骂拜登印钞印到国库见底,转头自己上台第一件事也是开闸放水
哈里斯接棒,嘴上说 “重建”,手上干的还是老一套直升机撒币,撒给谁?撒给华尔街,撒给军工复合体,撒给选票收割机
降息 25 点,不是温柔,是试探
试探市场反应,试探中国会不会接招,试探欧洲会不会跪下,试探全球还能不能继续给美元抬轿子
乌克兰突然 “神勇反击”,背后是谁打钱?菲律宾瘸着腿还敢硬刚南海,是谁递的拐杖?
美元危机不是经济问题,是霸权续命问题,只要欧元人民币不死,美元就睡不踏实
你去看超市里那瓶矿泉水,三年前两块,现在四块五
你去看加油站那根油枪,加满一箱,工资少半截
这不是通胀,这是美元的慢性自杀,自杀前还要拉全世界垫背
他们不治病,他们制造病人
中国股市吃红利?那是暂时的糖衣,糖衣底下是炮弹,等着你消化不良,等着你资产泡沫,等着你内部分裂
美国最该做的,是承认自己病了,病得不轻,病到需要动大手术
可他们偏要化妆,偏要 P 图,偏要开直播说 “我状态很好”,然后半夜偷偷吃止疼药,第二天继续蹦迪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人?
嘴上说 “我没事”,手上在写遗嘱,脸上在笑,心里在哭,口袋里全是借条,还请朋友吃大餐
美国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体面是演的,崩溃是实的
降息 25 点,不是答案,是拖延
拖延到中期选举,拖延到大选年,拖延到下一任总统来背锅,拖延到全球忘了他们有多烂
他们不怕你骂,怕你清醒
怕你看穿美元的底裤是破的,怕你发现欧元人民币联手就能掀桌子,怕你不再相信 “美元是唯一避险资产” 这个世纪谎言
熊来了,跑得慢的不是被吃,是被选中
选中当替罪羊,选中当缓冲垫,选中当美元续命的燃料中国、欧洲、新兴市场,谁都别想独善其身
你说怎么办?
老实说,没解,药方早就被他们自己撕了,现在开的都是安慰剂,吃了不治病,但能让你觉得 “还有救”
你问我信不信美国会崩?
我信,但不是明天,不是下个月,是一点点烂,烂到某天早上醒来,发现国债没人买了,美元没人要了,总统演讲没人听了
那时候,没人哭,因为早就不信了
就像你明知道老板是废物,还得笑着鼓掌,直到某天他摔下台,你连惊讶都懒得装
美联储降息 25 点,不是经济决策,是政治表演
表演给市场看,表演给选民看,表演给全世界看看,我们还在努力,我们还没放弃,我们…… 还能再骗一轮
你信吗?
反正我不信,但我还得看,因为我的钱在里头,我的命在里头,我的未来在里头
这就是现代人的宿命明知是坑,还得跳,跳的时候还得笑,笑的时候还得喊 “真香”
香不香不知道,坑不坑,你脚底下那堆美元纸屑,已经说明了一切……
不及预期
这场持久战大家都在熬
美国的高息就是为了熬死对手
飞速降息说明美国自己扛不住了
扭扭捏捏的降息说明还不想认输
不过至少比不降息好一点点
鲍师傅内心 OS,特老头气的朝他扔汉堡天天在他耳朵边放一堆唐僧念降息他都没拿出擀面杖,要不是非农数据窜天猴,他也不会以摇身一变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闪电提着 25 块糕点迈着小碎步来了
降息 25 个基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就在这两天,芝商所联邦基金期货市场上,有一笔神秘资金期货合约达成交易,总计 84000 份,相当于每个基点的风险敞口高达 350 万美元,成为联邦基金期货有史以来最大交易。
深入挖掘这笔交易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对冲美联储直降 50 个基点的风险,这也从侧面说明,真正的国际机构投资者已经普遍消化了本次降息 25 个基点的降息预期,甚至有资金在埋伏 50 个基点。
这次降息会议,最让人震惊的是,本以为分歧严重的美联储内部,反对票竟然只有一张。而这张票,并不是反对降息 25 个基点,而是觉得应该降息 50 点,这说明,美联储内部已经完全统一了降息的意见
美联储降息,意味着全球再次打开了 “量化宽松” 的通道,全球货币整体都会贬值,那么黄金的避险需求必然上升,利好价格长期上行,所以昨天降息政策一出,黄金再次创下新高,达到 3700 多点。
很多人问,为什么美联储降息,其他国家的央行也会跟着降息?
逻辑是现在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很差劲,而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印钱,提高流动性,刺激经济。
但自己又不能自顾自无限降息,因为只要美联储不降息,美元指数不动,自己降息就会导致本土货币加速贬值。后果,就是被全球各大经济体收割劳动力。
比如之前你生产一辆车,出口 10 万块钱,一旦货币贬值,你的车出口的实际价值只能是 8 万。
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等美联储降,自己跟着降,保住汇率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刺激。
所以,美联储降息,很多人说就是人民币升值,出国旅游玩,更省钱了。
这只是短期逻辑,背后深藏的含义是,东大也会相应打开降息通道。
9 月新方向!
一直关注我的朋友都清楚,最近做的卧龙电驱(600580)收获 60% 下车,必得科技(605298)涨幅 130%,都是实实在在的吃 肉机会,至于其他的就不在这里一 一列举了,这已经足以证明我的实力,这也是大家对我信任的原因。
最近我有新的布局策略也已经出炉,精选了一只底部启动龙头,底部筹码单峰密集日高度集中,套牢盘很少,获利比例高达 99% 以上,尾盘大资金介入明显,可以说爆发在即,笔者预计可以 120% 入袋!明天正是低吸建仓布局最佳的时机!
因为风控的原因,名称就不在这里讲了,想了解并且学习这个方法的可以在伀 / 众 / 呺:许你暖阳,回复 “学习” 自动弹出即可了解。我深知作为散户的不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这个市场轮动很快,市场中其实并不缺少机会,只缺少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的人。
为什么?
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刺激经济,脱离了美国的掣肘,降息是必然的路径之一。另一方面,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是最大的出口国,汇率不能太高,否则东西太贵,会抑制出口,不利于经济发展。
那么美联储降息后,全球跟着降息,国外货币泛滥,通胀高企,那么就会来中国 “进货”,利用中国相对便宜的产能,对冲本土通胀。
所以第一个层面,利好沿海地区经济的复苏,不出意外,年底进出口外贸会爆单,沿海经济复苏,会带动内地经济复苏,对楼市也是利好。
其次我国央行降息后,存贷款利率下调,个人的房贷、车贷、消费贷等利率也会同步下调,不过存款利率也会下行,大额存单的收益也会越来越少。
接下来再讲讲楼市。降息后,对楼市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一方面,房贷更便宜了,LPR 利率持续下行,存量房贷也会跟着下调,居民买房成本下降。目前利率基本在 3 字头左右,未来 2 字头是常态化操作。利率只会越来越低。
另一方面,会促进外资来中国内地抄底资产。
今年中国房价已经回调充分,来到相对历史低点,而美联储降息后,钱会涌入内地抄货。比如上半年,施罗德资本、新加坡庆隆集团、星狮集团、黑石集团等等,都已经在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布局,不过收购的都是写字楼和商业地产。
这也是历史上,股市先热,房地产后热的原因。
如果你的资金在 50 万以内,想要通过股市快速成功,那么请你认真阅读本帖,看完相信你会对炒股的本质恍然大悟!
这些年之所以能快速做到翻倍,能从几万财富做到千万资产,那绝对都是从悟性开始,这么多年总结下了经验,这些都是我从实战中获得,大家可以借鉴学习,价值千金!
1、筛选股票一 - 挑出近 30 天内曾涨停的票,把他们都加入自选池。注意,须排除三连板以上的防止资金获利跑掉。
2、5 日线是生命线一 - 股价跌破 5 日线赶紧跑别犹豫,赚钱的股票不会让你天天提心吊胆。
3、尾盘买,早盘卖一下午 2:50 后找机会进场,第二天冲高就溜,赚个快餐钱也比被深套强。
4、看量比,选活跃股 - 量比大于 1.5 的才考虑,说明资金在动,死气沉沉的票别碰,等它睡醒黄花菜都凉了。
5、开盘 30 分钟定方向 - 高开不追,低开不慌,最好等股价站稳分时均线再下手,免得一进场就挨套。
6、涨停次日别上头 – 很多涨停是骗散户接盘的,高开低走的套路太多了,宁可错过也别做错。
7、大盘绿油油时别硬扛 – 行情不好就休息,逆势操作就像逆风撒网,鱼没捞到还容易翻船。
8、每月只做 3 次,多了必输一一操作越少,犯错越少,天天折腾的手续费都比赚的多!
9、别信 “内幕消息”- 有稳赚的买卖,人家亲爹都不会说,轮得到你?
10、本金分成 10 份,每次只玩 1 份一一就算连续亏 9 次,第 10 次还能翻身,一把梭哈的早被市场淘汰了。
最后教你一招,20 秒就能学会。实际上,判断一只股票是不是强势股,不用去看那些指标,因为股市里大多数指标没啥用,要是有用,散户就不会亏钱了。
我这想的法子,只要你有眼睛就能学会。下面我用一分钟给你讲明白到底咋看,特别简单,就看量比,记住这十大用法。
第一,量比小于 1.5,别去瞧这样的股票,简直就是一潭死水,没资金关注,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第二,量比在 1.5 到 2.5 之间,股性开始活跃起来,资金缓慢进场,主力开始建仓之前的试盘,这时候得留意,随时可能发动一波行情。
续写时可以从不同量比范围出发,结合市场情况、主力操作意图等,阐述对应的股票特征和操作建议:
第三,量比在 2.5 到 5 之间,这是明显的强势股启动信号。大量资金快速涌入,股价极有可能出现快速拉升,此时若 K 线形态配合良好,比如处于突破关键压力位,可果断跟进,抓住盈利先机。
第四,量比达到 5 到 10 之间,市场关注度极高,大概率是有利好消息刺激或者主力高度控盘后的强力拉抬。这种股票短期内波动剧烈,收益空间大,但风险也高,操作时要设好止损,防止股价大幅回调。
第五,量比超过 10,往往意味着股票进入极度活跃状态。若股价处于低位,可能是超级大行情的开端;若股价已在高位,很可能是主力最后的疯狂出货,要保持警惕,谨慎参与。
第六,股价上涨过程中,量比持续稳定在 2 - 3 之间,说明资金流入稳定,上涨趋势健康,可继续持有,享受股价上升带来的收益。
第七,股价下跌时,量比突然放大至 3 以上,表明恐慌盘涌出,此时要观察股价位置。若在低位,可能是空头最后的宣泄,有反弹机会;若在高位,可能是下跌加速的信号,应及时离场。
第八,在横盘震荡期间,量比偶尔放大至 2.5 以上,随后又恢复常态,这是主力在试探市场承接力,一旦量比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突破震荡区间的可能性极大。
第九,新股上市首日,量比若能维持在 10 - 20 之间,说明市场对其关注度高,股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后续几个交易日可密切关注走势。
第十,当大盘处于调整阶段,量比在 1.5 - 2.5 之间且股价逆市上涨的股票,往往有强庄入驻,值得重点关注,待大盘企稳,这类股票很可能成为领涨先锋。
终于等来了美联储 2024 年 12 月以来的首次降息,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下调 25 个基点,到 4.00%-4.25% 之间,距离上次也有半年多,这将是新一轮的降息周期,这一消息立马又引起了市场波动。
鲍威尔表示,此次降息是美联储的一项风险管理决策,主要鉴于最近市场就业率降温,通货膨胀率也在一定的高位,美联储想通过此次降息来刺激经济市场,也考虑到风险平衡的转变。此次降息幅度为 25 个基点,也符合市场的预期,大幅降息会引起市场轰动和大家的恐慌,导致国债收益也不稳定,为后期利率调整留足了空间。
这次降息,首先影响了国际金价,自宣布降息以来,金价经历了剧烈波动,决议前一度拉高,甚至突破了 3700 美元 / 盎司,但在鲍威尔发言完,下跌约 1.4%,这表明市场情绪和政策解读对短期走势影响显明显。其次降息有助于降低个人和企业的贷款利率,鼓励消费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但此次降息后,明显美股短线拉升后冲高回落,降息加重了债务风险,后期美联储可能会暂停降息,从而没法达到刺激经济的效果。美联储降息可能引发全球央行跟着一起降息,美元指数一度大跌,虽然有所反弹,但整体持续走弱,这将会使得大批资金流入股市、债市。最后美联储降息有希望吸引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对于 A 股市场也是大大利好。
鲍威尔这个慢动作大师终于降了 25 个基点,相当于房子着火了,他拿了瓶矿泉水来灭火。
特朗普时代道指四年涨三万点,现在这群人降个 0.25% 还要开两天会,看来还是得让懂王给鲍威尔上点强度。
简单梳理下美联储降息后 A 股的表现情况,短期内市场情绪可能导致震荡,甚至 “利多出尽” 的回落,但从历史经验看,成长风格(尤其是 TMT)、部分消费以及小盘股在降息周期中往往更受关注,而一些高股息红利资产可能阶段性承压。
1989 年,为了应对 “储贷危机” 引发的经济浅衰退,选择降息,A 股虽然大幅上涨不过没什么意义,毕竟 A 股的正式诞生还得在一年后;
1995-1996 年预防式降息,为了应对经济放缓时实施以实现软着陆,
2001-2003 年,纾困式降息,应对互联网泡沫破裂,A 股表现较为疲软,先跌后震荡;
2007-2008 年,纾困式降息,应对次贷危机,A 股大幅下跌;
2019 年预防式降息,应对贸易摩擦及全球经济放缓,A 股整体小幅下跌,但结构性强;
2020 年纾困式降息,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全年大幅上涨,但降息次日大跌;
2024 年 9 月,除了今天,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降息。
接着奏乐,接着舞。不过是我东大的小小发力而已。大的还在后面呢。
现在 2.25 年 9 月。如果,如果,如果,明年再降个 50 基点。最终降至 2.5 左右。到时候,全世界就会回到以前的状态。
所以,大家不用着急。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次,比降 25bp 更重要的是,
1. 点阵图显示今年还会降息 2 次,每次 25bp,也就是今年一共会降 75bp。这个其实有点小超预期,只能说风险市场的好机会来了,美股加密货币继续飞。
2. fed 12 位理事里 11 位同意降息 25bp,1 位同意 50bp(就是最近一次刚进入的米兰,Trump 塞进去的)。所以很明显这次议息会议其实完全被 Trump 影响了。但鲍威尔还嘴硬说没受总统影响。
3. 而且到了 26 年,鲍威尔任期结束,trump 有可能是塞一个降息更加激进的人做主席,所以 26 年可能会有更多降息。
最后只能说美联储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从受政府影响到逐渐独立,现在在 Trump 手下,还是逃不出重新要被政府影响的情况。Trump 真是最近几十年实际权力最大的总统,可以说是美利坚大皇帝了。
凌晨,老鲍毫无疑问的宣布降息二十五个基点
最早 8 月的时候我就提出来美联储需要降息,而且是连续三次降息才能稳住市场
8 月份 cpi 非农和 ppi 数据出来以后,我斩钉截铁的说 9 月份老美不是降不降息的问题,而是降 25 个基点还是 50 个基点的问题,大家可以去看我以前写的帖子,包括昨天早上写的
同时还写帖子告诉大家 25 个基点已经被市场消化了,就算美联储宣布降息也不会有太大的行情(情绪会涨一波,但不久就会南下,甚至是天地针),果然如果所预判,大饼昨晚的行情就是地爆天星天地针加 V 行走势,甚至还预判了米兰会投票支持降息五十个基点(自我陶醉一波)
接下来我给大家分析下饼子接下来的走势以及产生的影响
1. 昨晚美联储议息决议之后,市场反应不大,符合我对降息二十五个基点已经被市场消化的判断,美联储之所以做出降息的决策,原因是在于就业市场的拉胯而非通胀(非农数据下修爆炸),昨天老鲍的讲话也证明了这一点,美联储认为目前的通胀只是因为关税问题暂时的,核心在于就业人口的大幅下降,美联储需要做出降息决定,是为了稳定就业,而非市场预判的稳通胀。
2. 今天凌晨 2 点左右,大饼除了在市场情绪到位的时候, 拉到 116320 以外,就开始回落震荡,在凌晨两点半老鲍子开始讲话后,开始急速回调到 114722,形成天地针,然后老鲍开始讲话,老鲍整个讲话是非常偏中性的,他既强调了美联储的独立性,也讲到了就业情况的不乐观,表达了非常中性的观点,所以市场在凌晨 2 点 45 左右开始爬升,体现出降息的利好出来,总体体现 V 形趋势,符合市场基本要求,同步平缓了市场情绪,打破降息五十基点的恐慌和美联储独立性被挑战的质疑。
3. 从点阵图来看,其实很一般,特别对未来长期的来看,利率都还在 3 以上,美联储有 9 位官员预计年内还有两次降息(年内降三连降占了大多数共识),2 位预计降息 1 次,6 位预计不降息,从各项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大漂亮经济活动的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增速减慢,失业率上升,通胀有所回升并依然偏高。
4. 投票方面,这一次美联储的各大理事紧紧团结在老鲍子周围,连川子的铁杆降息派鲍曼和沃什都只投了降息二十五的票,只有米兰投了降息五十个基点的票,甚至连被川子打压吃官司的库克都秉持了非常崇高的专业性,没有因为被针对而投反对票甚至是加息票(真心给点赞),这无疑再次像外界证明美联储的独立性,
5. 接下来的两次议息会议,我们要着重关注的是就业数据,这个是目前美联储最关心的核心数据。截至目前,市场整体向好发展,未来如果能落实三连降(含这次),到年底可能会是非常利好的局面,大饼破 16?二饼上 6 千?狗子冲到 1 附近?我们拭目以待,市场的信心又回来了!
这个点可以回答了
充裕市场流动性,市场再次突破三万亿成交量,4400 家具备上涨空间条件,人均持股体验较好,开创了新局面新气象。
大型下阶段目标:回本。
欸,怎么你长的这么猛,我瞎了眼当初买这个。等等我马上割,我还没买到。
在预期内。只要美国经济基本面没什么重大变化,定投继续。不要忘记美丽大法案的功效还没完全释放。个人继续买一些美国房地产基金,抄一下巴菲特的作业。降息对房地产是重大利好。
撑不住了,所以降息而已。但实话实话,一码有点少。
老美最近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实际上很差。第二季度 GDP 看起来还不错,但 ppi,CPI,就业与失业数据,救济金数据,都差得很。
按道理,防范于未然才是美联储的功能。但鲍威尔为了与川普斗气,死撑着不降息,结果经济数据快崩了,才姗姗来迟。
以就业失业数据来看,这次只有一码有点少,只能延缓,而不是阻止。当然从稳健角度,先试试水,也可以理解。
降 0.25% 能干啥呢,从 4.5%-4.25% 降至 4.25%-4.0%,还真是高高在上呢。
其实稍微了解一点美国经济情况的也知道现在降息治标不治本,8 月 corepce(核心通胀)3%,而美联储一般核心通胀低于 2% 才会降息。说白了就是寅吃卯粮,比降息刺激经济无非是继续通胀。
☝ ️我觉得川普要是务实一点,可以和中国保持低关税降低通胀,然后给加欧日韩印度东南亚高关税割韭菜补贴顺差。
至于未来盟友会不会离心离德、美国会不会更依赖中国、产业会不会都转移到中国、h 国际贸易会不会去美元化,管他的,川普就四年任期了,相信后人的智慧。
你就说通胀有没有降、逆差有没有减少吧。
对美国的影响是直接的,传导是迅速的,但不是大放水,甚至不算是放水,类似于浮上水面透口气,再潜下去,银根收紧的性质没改变。对美国以外的影响是间接的,甚至是负面的,降息半厘才能算中性。美元指数与汇率应该很快会反应出来,拭目以待。美元人民币离岸汇率尤其值得观察,2025 年 1 月开始,美元已经对人民币贬值接近 10 个月,虽然幅度不大,但时间太长,足够完成一段完整的走势。
美东时间 9 月 18 日,美联储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之后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 25 个基点至 4.00%—4.25% 区间内。美国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之际,这是美联储今年首次降息。12 名美联储官员对这项利率决策进行投票时,11 票对 1 票的表决结果说明,美联储内部对降息幅度的争议意外小于市场预期。只有 9 月 16 日临场上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的新理事米兰(Stephen Miran)主张降息 50 个基点。
虽然特朗普在本次议息会议之前反复施压美联储 “大幅度” 降息,但在 7 月的会议上曾经投票支持降息、被视为下任美联储主席有力竞争者的鲍曼(Michelle Bowman)和沃勒 (Christopher Waller)两名理事,这一次都支持谨慎降息 25 个基点。
特朗普公开要求其辞职的理事库克(Lisa Cook)也参加了本次会议投票,她也赞成降息 25 个基点。
过去几周,市场已然完全押注美联储在 9 月降息,但针对降息幅度和年内降息次数的看法,投资者之间存在较大分歧。
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计今年还将降息两次的概率,从议息会议前的 70% 升至 80%。
虽然美联储一如预期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但决策者中并没有更多人支持降息 50 个基点,而且美联储发布的更新版 “官员个人对利率和经济的预期” 显示,未来降息路径或比市场预期得更加“鹰派”,令市场情绪在盘中震荡。
截至当日收盘,美国主要股指涨跌不一。道指收涨 0.57%,标普 500 指数收跌 0.10%,纳斯达克指数收跌 0.33%。
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在美联储降息决定公布之后,先大幅下行至 4.000% 以下,然后又短时间内上行 8 个基点至 4.080% 以上。美元汇率下跌。
黄金现货价格一度创下 3707.40 美元 / 盎司的历史新高,随后小幅回落。
更多内容请看:
美联储降息 25 基点 鲍威尔称之为 “风险管理” 市场情绪颠簸
只敢降 25 说明没底气了
怕宣布降 50 当天直接崩盘
现在扭扭捏捏还装清倌人
实则底裤被人看穿
丢人啊
4.5 的利率,讲真的这降和不降也没啥区别,除了刺激一波股票没什么用。
上次降息周期就已经开始了,结果过了 300 天才降息,只降 25 个基点。
我觉得现在的美元利率,降到个 2.5 左右才有用。
影响就是没什么影响。
脱钩断链不仅限于大豆芯片,科技也在范围之内。你不脱离,它就会拿着来卡脖子。
金融也是一样,它要是认为你离不开它的金融资本,就必然拿着作要挟。一个索罗斯算什么,华尔街有一堆的索罗斯,个个绿着眼珠子等机会。
所以应该发展自己的华尔街,美资想来投资那可以,要是想来搞事情就滚远一点。
说一些已经明牌的东西吧。实际上是华尔街退了半步,而特朗普也没有拿到好处。
2024 年 12 月,美联储降息 25 个基点,实现了 2024 年三连降,然后 2025 年 1 月特朗普就职典礼前几天发特朗普币。过了几天特朗普老婆也发币了。2025 年 9 月 1 日,特朗普家族加密货币企业正式公开交易。
懂王是看到必然要降息放水,他于是这个币那个币天才法案等等都已经把水池建好了就等着美联储降息放水然后吸水套现。
而联储局一群华尔街老钱拿着算盘算账认为放水对自己没没好处就一直顶着不降息。从 24 年 12 月开始到 25 年 9 月,10 个月后,降 25 个基点。简称如降。
特朗普天天催降息,甚至威胁要鲍威尔辞职,是因为他发币和维护交易,特别是承托电子币价格是有成本的,如果流动性不支持,这些比冥币还没有价值的电子货币只要你不掏钱出来维持价格,必然就是电子墙纸。
而联储局这帮老登也是毒,拖了 10 个月降 25 个基点其实提供的流动性不足以覆盖这 10 个月的时间价值,想套现就更别想了,所以我才说是如降。
关于美国本次降息的各类经济技术分析,经济板块的大拿应该说得很清楚了,我就不扯了。
由于我们是野生吃瓜群众,只能野生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事。
美联储本次降息给人的感觉,扭扭捏捏,心不甘,情不愿,就像黑社会老大别人拿枪盯着脑子,不情不愿地对手下说,你们先把枪放下,但心底还是笃定,优势在我,我先让手下把枪放下,我有那么多兄弟,等找着机会,我干死你。
美联储这次妥协降息,还真得感谢那个被献祭的查理 · 科克,你打死我的一个马仔,我让你降个息(米兰的 50 个 BP,就是特开出的价码)。
结果,尼玛。扭扭捏捏,直接砍半,还 “Goog afternoon”,说了一堆阴阳的话,明显心里不服呀。
所以,还是回到我之前对美国的分析框架,即利益派别冲突下的美国政治经济走向分析,这次美联储降息,只是双方博弈妥协后的短暂风平浪静,水面之下,暗流涌动,双方利益裂痕将难以弥合。
目前对战的两派,各有基本盘,其斗争态势的发展,决定着美国未来的政治经济去往何方:
一派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收割派(董事会,民主党是总经理,美联储是财务总监);
一派是以 MAGA 铁锈带红脖子利益为主的本土利益派(本土产业资本派,也包括马斯克为代表的科技资本派,共和党为代表,其实红脖子利益只是政治承诺,更大的价值在于选票)。
9 月 18 日,鲍威尔为何没有红光满面地来一句,“Hello”,因为不爽,因为保护费没有收到,华尔街国际金融收割派没有割到大块的肉。
为啥割不到?
因为之前岁月静好中的小肥羊,现在变成了棕熊或东北虎,干不过呗。
说到干不过,就得引出美国的另一股势力,就是军方势力,这依然是盎格鲁 · 撒克逊的基本盘(军方绝大多数中高层都是盎格鲁 · 撒克逊出身),即使华尔街的犹太人再怎么折腾,只要没有影响到军方利益或者盎格鲁 · 撒克逊的根本利益,即使红脖子哭得再凶,美国政府也不会去干涉美联储。
那现在为啥老特(MAGA 派)步步紧逼呢?
短期看,肯定是因为选举,明年中期选举在即,如果不做出点成绩来(失业和通胀搞不定),红脖子的利益得不到呼应,特多半会变成一个跛脚总统。一旦成为跛脚总统,美国当下的政治生态已经决定,干不死别人,就会被干死(上台之前差点被干死)。
特朗普七老八十了,估计无所谓了,关键他得为他的家族考虑呀。你看人家拜登,临走之前,还给儿子来了一个特赦。中期选举得稳住,这样下台前,还有筹码跟对手做交易。
长期来看,军方甚至产业资本利益群体(盎格鲁 · 撒克逊),至少在思想层面达成共识,你们这帮犹太人再这样搞下去,我们不得全部跳海呀。之前,你们在全球任意收割,还不是因为老子强,见一个灭一个。
现在倒好,我的产业(制造业)被你们掏空了,我的子民被你们玩废了。你们股票玩得飞起,钱都装进口袋了。那我的呢?朕的银子呢?
尼玛,美债的利息都超过军费了;眼瞅着对面的,大火箭飞起来,六代机刷起来,我们有什么?现在连修个船都费劲。
我承认,之前你们犹太佬是帮朕赚了不少钱,替朕干了不少脏事,遮过风挡过雨,写过青词。
但你们得记住,这就江山姓 “昂”,不姓 “犹”。
“好嘛,200 万两银子三条船,游南游北,我大明朝(大美丽)这条运河倒是为他们修的了。”
“朕的钱,他们拿 200 万,分朕 100 万,还要朕感谢他们!”
大明朝,实亡于嘉靖。
大美丽呢?
难道华尔街资本(严党)就这样束手就擒?
拜登朝,通俄门,想把特朗普搞死搞臭,结果没搞死,竟然还能第二春;
竞选时,就差了 0.01 公分,尼玛,还成就了金毛最帅的照片;
现在锦衣卫多,至少我可以杀一个马仔(查理 科克),杀杀你的威风吧?
你让我降息,我就降,我岂不是很没面子。
看在刚杀了你的马仔的份上,还是给你点面子。
25BP,“Goog afternoon”。
所以,华尔街资本其实已经拼了老命,在全面打击 “倒严” 势力。
现在,关键的命门,就是朕的态度。说白了,就是盎格鲁 · 撒克逊基本盘的态度,这个态度的转变,可能源自于一个黑天鹅事件,或者来自于犹太人玩火玩大了,再来一次 08 年一样的大危机,全盘崩溃;或者,来自于与对岸的直接对抗,感受一下工业 / 军事克鲁苏的灭霸潜能。
这个时候,“倒严” 就很必要了。最起码,还可以守住美洲大陆,全球霸主,就算了,我洲霸。
“门罗主义” 真心不错。
考虑这些,有啥用。
当然有用。
如果严党,还不收手,掏空美国,埋下大雷,关键还不给君上分钱,他们的覆灭也是迟早的事;
如果 “倒严” 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比如军工集团、产业资本、硅谷科技资本、红脖子美国人,甚至还有中国,帝国至少可以体面地退回美洲大陆,说不定还能来个。
如果任凭 “严党” 灭绝式收割,掏空了帝国的根基,傲慢而不自知。
那么,鲍威尔的那张死鱼脸,就是最后的傲慢。
等着吧,让子弹飞一会。帝国的倒塌,都是从内部的你死我活的党争开始的。
至于东大的野生吃瓜群众,我得跟大家说句真心话。
妈的,该让我们喘口气了,都快被憋死了。
不久的将来,我们资产价格应该会得到修复,无论股市,还是房地产。
东升西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宁做盛世的屌丝,也不要做乱世的小地主呀。
不要杠,杠就是你对。
看我牛逼吹得唾沫星子又乱飞,点个赞,顺便点个关注呗。
高血压选择吃降压药了,低血糖怎么办?
很多人都说东大 GDP 增长乏力,是面临强势美元,所以人民币被动贬值导致名义 GDP 下滑。
现在水开始退潮了。。。
希望裸泳的是西大吧!
美国在俄乌战争之前,实际上当时美国的通胀已经非常高了,但是那时候的美联储还是按兵不动,当时市场上的评论就是美联储鸵鸟心态。你要么把对中国的关税撤了降低通胀,要么美联储就是开启加息进程,但是美联储就是按兵不动,我当时也觉得好懵逼,这是搞哪出?
直到俄乌战争爆发了,美联储后续很快就启动加息进程了,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实际上美联储非常清楚经济处境,只是由于某些 “原因” 而迟迟不做动作。美元加息,配合俄乌战争,战争可以让美元收割的威力加倍,效果更佳。
而这次收割,很明显矛头对准的是中国。而接下来的事实就是,中国国内经济从 2022 年开始直到 2024 年进一步萧条,大批企业裁员,多个房地产企业暴雷,甚至 A 股曾经多次出现股灾的危机,经济惨不忍睹。世界的两大经济体,在金融方面正式展开较量。
而伴随着美联储的率先降息,这轮金融战的结果不言自明。这也表明,美国在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全部都没能够将中国打趴下。相反,中国的对美贸易依赖,已经降低到现在不到 10% 的份额。在科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最新科技以中国的 deepseek 现世标志着美国企图通过人工智能垄断在未来赚取高额利润的计划破产。而最后的金融方面,以美联储降息宣告美国失败。这表明,冷战根本无法摧毁中国经济,那接下来只能主导热战。
但接着,在美联储这次降息之前没多久,中国就进行了 93 阅兵。93 阅兵相当于中国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全面超越美国,美国想通过热战击败中国的幻想也成为了泡影。
所以,回到题主问的问题,美联储降息会有什么影响?**很简单,美国是死定了,这个国家已经没救了。**中国现在开始已经有必要做好准备,迎接一个美国崩盘以后的世界。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俄罗斯。一旦美国彻底垮掉了,中俄目前的关系很可能就要扭转。
美联储会议决议结果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鲍威尔靠不靠谱。从鲍威尔的发言看,他对目前局势的把握和美联储的目标都有异常清晰的认识和坚持,所以从长线看,鲍威尔的工作将降低长期美债的收益率,也就是说长债长线看涨。
目前的局势是就业有危险,通胀有粘性。鲍威尔思路很清晰,就是要确保物价是一次性上涨。
如果能够排除未来川普政策添乱,那么物价被控制住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就业放缓有助于压制通胀,所以这个兑现胜算更高。
如果长债收益率被控制下来,那等于彻底解除了美国债务危机。
如果川普更换鲍威尔,反而有可能造成长债收益率居高不下,所以我认为如果川普找不到合适的人,鲍威尔可能获得继续连任。当然这和川普的认知有关系,如果川普认为鲍威尔做决策偏向民主党,那么就会更换他。
但几乎所有人都会告诉他,损害美联储独立性会让长债收益率居高不下,所以川普依然会 taco。
鲍威尔主席任期于明年 5 月结束,如果物价被控制住,川普又提前放出消息让鲍威尔连任的可能,那么长债收益率会大幅下降。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景。
川普依然是个很大的变量,美联储主席任期有 4 年,共和党有动力换上自己完全信的过的人选。
符合市场预期,8 月份的非农就业数据大家都知道有多难看。
特大统领:诱导已亮,前方净空,准许跃迁,祝君武运昌隆。滞胀,你该起飞了。
0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两点,美联储如期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符合之前市场预期。美联储这次降息开启了今年新一轮的降息周期。根据点阵图显示,年底还会降息两次,分别在 10 月份和 12 月份两次议息会议上,明年和后年各降息 25 个基点。这次降息后,美联邦基准利率降到了 4%-4.25%。这次降息的主要驱动力就是,前几个月美国劳动局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远低于预期,显示出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甚至有陷入衰退的风险,而美国通胀回到了 3% 以下,接近美联储长期的通胀目标 2%。
但是令交易员失望的是,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讲到,此次降息是一次 “风险管理式降息”,也就是说并不是连续降息的开始。但是这次降息改变了之前鲍威尔一直强硬的鹰派态度。之前虽然受到特朗普多次压力,但是鲍威尔一直保持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没有大幅降息。这次降息主要是由于就业数据较差,以及通胀暂时没有上行的势头。
美联储降息对于全球资产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在宣布降息之后,美股三大股指一度出现冲高,随后则出现快速回落。美元指数一度出现大跌,跌至 96 点多,但尾盘出现反弹,最终收涨。中概股则纷纷出现大涨,特别是知名中概股涨幅较大。美联储降息对于黄金价格也会形成一定的支撑,近期国际金价大幅上涨,现货黄金价格甚至突破 3700 美元每盎司,创历史新高。去年我就提出,美元越发越多,黄金价格长期上涨的趋势不变,将来突破 5000 美元甚至 1 万美元每盎司也只是时间问题。近期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将国际金价的目标提到 5000 美元,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美联储降息可能会引发全球央行降息潮。中国央行也有较大的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有望通过降息降准来提振经济,稳住楼市股市。这对于当前已经开启一轮牛市的资本市场会形成利好的推动。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美联储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之下,国内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普通人可以通过提升对于股票和基金的配置比例,提高预期回报。当前中国权益资产将更具有吸引力,债券价格则出现回落的风险。普通投资者还可以在投资组合中配置 20% 左右的黄金类资产,从而实现保持增值的效果。长期来看会金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虽然短期涨幅过大,也有一定的震荡回调的压力。
这次降息总体上来看,符合之前市场的预期,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并不太大,而当前 A 股和港股已经开启一轮慢牛长牛行情,有望持续两到三年的时间,建议投资者保持信心和耐心,通过配置优质股票或基金,争取实现财富增长。(观点供参考,投资需谨慎,图源:网络)
降息本来皆大欢喜,符合预期,反正后面美联储还要降的,挺好的。
国内股市上午也好好的,走的还行,大票乱拉,工业富联又是涨停。虽然散户没赚到大钱,至少还稍微红一点。
一到 2 点,直线跳水,国内这些控盘的真不是人,这些机构,拉高套人,来回割。
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1
我们也会降息或者变相降息。
按例,每月 20 号公布 LPR,9 月 20 日是周六,顺延到 9 月 22 日周一公布。
9 月 22 日未必降,或只象征性降 10 个基点之内,因为逆回购的操作利率起码截止到今早(9 月 18 日)还是 1.4%,并没有下降。
就算本月不降,本年度依然有较大概率降息。
若本年度也没降,那央行也会启动其他工具去精准调控政策利率。
最迟四季度,央行几乎 100% 会重启国债买卖。
全面降息依然是大趋势。
一旦降息,你的存量房贷也会降,但终究是存款的人去补贴贷款的人,
相应的,各个银行存款利息也会逐批下降,国内可投资标的愈加减少。
再次重复我之前说的那句话:未来几年趋势之一是官方想方设法把你的钱从银行存款里赶出去。
2
消息刚出时,也就是北京时间 18 日凌晨两点,我终于有了困意,但依然去观察了四个品种,走势几乎神同步:
纳指。
有几分钟的短时上冲,紧接着回落,早起一看,回落后又反弹,终收阴。
纽约金。
凌晨两点多,纽约金也短时上冲,后一度跌到 3700 以下。
汇率。
美兑离岸人民币汇率走势和纳指相似,先上冲 7.09,后回落 7.1 上。
走势和上述品种差不多,但幅度小,算是波澜不惊,可能那时中国的交易员们都在睡觉。
投资界一向有 “美联储手里掌握全球流动性总阀门 “的说法。
而今,若 “总阀门” 真有渐开之势,理论上利好全球股市。
那为啥纳指最终收阴呢?
因为在此之前,市场已经充分普遍预计本次美联储降息幅度为 0.25%,所以,本次降息利好早就被市场完全消化。
若再涨,炒的就是趋势,是年内还会降息,明年还会降息的趋势。
以前的文章里说过好几遍,可投资(非投机)日本,香港银行卡里有相关产品,某宝里也有平替但总体要差一点,好像还有限购,体验太差。
日本资产,现在依然可长投。
越南也不错,实在不行,某宝里也有平替,虽然体验很差。
但要时刻警惕一个意外,就是美国的通胀数据。
美 8 月 CPI 同比涨 2.9%,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 CPI 同比上涨 3.1%,虽未达到目标,但符合预期。
这才有了这一次降息。
但是,若之后连续两、三个月 CPI 又回到 3% 甚至以上,那么资本市场就会传出 “滞胀” 的鬼故事,降息的热度还得降温。
毕竟在美联储官网上,很清楚地写着本次降息的重要原因是通胀虽高于 2% 的目标但总体上有所回落,以及为规避就业形势的下行风险,依然属于为保持 “风险平衡” 的调整,而非趋势。
至少他们是这么写的。
如果接下来非农数据良好,且通胀高企,那继续降息的预期就会受到影响,全球资本市场还会随之调整。
3
必须承认,这次 25 个基点的降息对 A 股的影响远远远远小于去年 9 月 19 日 50 个基点降息时对 A 股的影响。
去年降息 50 个基点的消息一出,港股率先启动,A 股到了 9 月 24 日央行大开大合地表态,9 月 26 日大官方开会提 “提振资本市场” 才开始上涨的。
那一波,港股至少比 A 股先涨 3-4 个交易日。
因为那时资本市场普遍认为 “阀门” 将开始打开,炒一个大预期。
A 股今天的走势大概率和美降息关系没有太大,下午跳水的主要原因是本来就该调整了,本来就已经积聚了很大的短期风险,两融数据每天都在增加,本来就宜释放一下。
按投机的逻辑,今天下午跳水应该进场抢反弹,但我们却大幅减仓,因为今天是放量下跌,收盘总成交额有 3.17 万亿。
高位放量下跌……
不管明天怎么反弹或有没有反弹,纪律上都应减仓。
我们愿意相信这只是一场短期调整,或中短期调整,长期能否继续上涨,并不取决于市场本身,还得看那只 “手” 的决心、魄力和能力。
4
插一句。
有人问:美降息了,是不是意味着海外存款就不香了呢?
亲,他们降,咱们也会降的,两国息差还在 2% 以上,且海外其他可投资标的实在太香……
不赘述了,我只打开一扇窗告诉你窗外的景象。
5
插一个段子,是真事,美国人和我们一样卷。
华尔街总结了一个规律:
鲍威尔拿起话筒说的第一句话如果是 good afternoon(下午好),那么后面的观点就是偏紧缩鹰派,如果是 hello everyone(大家好),后面的观点就是宽松鸽派。
于是,卷到天际的华尔街就弄了个 AI 系统,去实时分析鲍威尔的嘴型:
当摄像头捕捉到他唇部形成 “g”(舌尖抵住上颚),算法在 0.3 秒内,触发国债期货空头;
识别到 “h”(嘴角向两侧拉),自动加仓股票”。
这套办法该不是华人总结的吧……
问:美联储为什么降息 25 个基点?
我最不明白的就是知乎高赞上,不管美联储做什么都是要针对中国。
我请问去年美国最大的事情是搞中国还是总统竞选,今年美联储最大的事情是搞中国还是保证不被特朗普搞?
如果这个问题都想不清楚,还在这回答什么问题?
至于为什么中国会受到影响?这个很好回答,假如奥特曼在地球上打怪兽,人类有可能不受到影响吗?
鹰派降息,鲍威尔顶住了压力,维护了美联储的独立性,没遂了特朗普的意。
虽然大家都觉得 11 月和 12 月还会降,但鲍威尔说了没有什么分阶段降息计划,梗着脖子跟特朗普杠到明年退休了。
今年鲍威尔和特朗普俩加起来 160 岁的老头对骂成啥样了,人脑打成狗脑,特朗普撬不动鲍威尔,还硬把个美联储高级董事给踹了,换斯蒂芬 · 米兰上去,后面想快进到希特勒三项政策实际国有化美联储,然后大水漫灌。
人鲍威尔这才是真正在保卫美国现代生活呢,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祖宗之法,什么高通胀、高失业率,什么穷人、什么总统爱死不死。
25 个基点而已,不算什么。
不一定会持续一直降息,因为去年也是降了 25 个基点就没动静了。
应该还是会持续维持利息水平。
因为美国其实并不存在什么【顶不住】的迹象,他基本盘不是他的老百姓,几十年前开始就天天枪击了,老百姓物价膨胀和金融大鳄们也没什么关系。
所以基于【失业率过高】之类分析的,必然是错的。这些数据只是表面上造给 AI 模型看的而已…… 毕竟美国现在的交易大部分都是 AI 自动交易…… 世界上估计也只有中国的赢学家输学家会装模作样地分析这个数据……
要把美国现在的各种数据,政策,理解为美国政府在和市场上的 AI 自动交易模型下棋。AI 模型通过 signal pattern matching 取得收益,相应的美国政府通过 signal manipulation 取得收益。AI 模型再识别出 manipulated signals,美国政府再进一步去 manipulate 更多 signal,这么一个博弈过程……
普通人看得懂就见鬼了……
昨晚美联储宣布降息 25 个 bp,美股仍然出现分化,道琼斯涨,标普和纳指跌。
美股三大指数映射出来降息效果的就是:美国制造业回流有利,科技略微不那么友好。
对应昨晚我分析的情况来看,实际上美联储还是相当保守【当时预计会降 50BP】,而且鲍威尔的发言里偏 “鹰” 的属性多一点。
尤其是:
降息 25BP + 缩债。
核心目的还是那俩:保就业 + 稳通胀【2%】
现在很明显还没达到目的,因此美联储仍需要谨慎控制降息频率。
市场上押注的交易是年内还有两次降息机会【分别是十月份和十二月份】。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概率并不高。
昨晚,英伟达、博通、甲骨文、AMD 等 ai 科技股在宣布降息后,跌幅并没有收窄。
但英伟达,博通等股盘后交易微涨。
而且就目前的走势,英伟达的走势不太好看【如果英伟达回调有可能拉低其他 AI 公司的走势】,但需要进一步观望。
但看样子,美股科技板块的彻底回调期还没到。
昨晚降息后有跌幅,黄金跌幅不少,下跌了 1%,大资金兑现了降息预期。
但中长期上涨逻辑不会发生太大变化,问题不大,国际黄金期货价格现阶段应该会在 3500-3700 进行震荡。
汇率方面,美元不出意外走弱,这很合理。
但其他主要经济体应该大概率会跟随美元降息而调低利率,所以美元走弱是阶段性事件,不太可能保持一直弱势。
a 股很可能也呈现资金兑现的情况,尤其是金融类(例如弹性最好的证券)昨天有拉升迹象,今天可能会有资金兑现。
但值得一提的是,昨晚纳指中国没有跟随美国走势,a 股有自己的独立行情(慢牛)
不过科技类(海外线)大概率会受市场外围干扰,下跌。
短期 a 股还是要震荡,大跌的理由看不到。
金融和红利类,微盘股估计会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表现最好
港股应该表现仍然是最高的
après moi, le déluge.
人明年就退休了,还想咋样?反正能降息就已经符合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了。
1、就在刚刚,美联储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了 4.00% 到 4.25% 之间。这是美联储 9 个月以来首次降息,也是特朗普 “二次执政” 以来第一次降息。
降息的消息发布后,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 7.0845,纽约黄金报 3744 美元 / 盎司,美股略微上涨,美元指数报 96.22。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 4%。
2、此次降息力度符合预期,没有意外惊喜。但它带有拐点意义:未来 1 年到 1 年半,美联储不仅会持续降息,而且力度会比较大。美国自 “疫情—货币放水” 以来飙高的利率,将逐步回归常态,重返低利率时代。
3、美联储为何此时降息?因为美国就业数据不理想,失业率反弹到了 4.3%。虽然通胀率尚未回落到 2% 以内,但还是决定降息,以防止经济坠落。
4、特朗普是地产商出身,天然喜欢低利率。目前美国利率处于历史高位,30 年房贷利率高达 6.3%(中国大约 3%),这遏制了经济活力。美国如今的高利率,跟疫情后货币大放水带来的高通胀有关。美联储暂停了 9 个月降息,是为了观察特朗普关税政策是否会刺激通胀。
5、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利率将逐步回落到疫情之前。**按照特朗普的设想,美国基准利率应该尽快回落到 2% 以内。**明年 11 月要举行中期选举,特朗普急于出政绩,让共和党赢得选举。从降息到产生效果往往需要 1 年时间,所以他一直逼着美联储降息。
**6、美联储重启降息,并可能加快节奏,这对全球资产价格构成利好。对美股、加密货币、黄金也构成中长期利好。**预计今年年内,美联储至少还有 1 次 25 个基点的降息,但更有可能是 2 次每次 25 个基点的降息。美联储本年度还有两次议息会议,一次在 10 月 28 日 - 29 日,一次在 12 月 9 日 - 10 日(均为华盛顿时间)。
**7、美联储大幅降息后,中美利率倒挂会有所缓解,中国的货币政策空间也将加大。**本月中国的 LPR 利率将在下周一(9 月 22 日)公布,有可能降息 10 到 15 个基点。由于当前楼市偏冷,我们大概率会降息。即便本月不降,10 月也会降息。在 LPR 降息之前,央行会下调 7 天逆回购的利率,发出降息信号。
**8、港币绑定美元,所以港币降息幅度会跟美元保持同步;人民币由于利率倒挂,未来降息幅度会小于美元。**人民币、美元、港币的不同步降息,有利于内地留住资金。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存款利率有显著差异,换汇到香港存款的人比较多。未来会有所减少。
9、美联储降息,对中国股市、楼市、经济也都构成利好。其中,由于港币降息幅度会大于人民币,所以港股、香港楼市迎来的利好显得更大一些。
**10、未来一段时间,美元降息节奏将快于人民币,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入了一个缓慢升值期,贸易谈判会强化这种态势。**今年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重返 7 以内,明年将有更多的升值空间。升值的重要前提是:双方达成贸易协议;否则,就要另说了。
整体基调属于中期鸽派言论,把本次降息视为 “风险管理式” 降息即我们常说的 “防御性” 降息!
整体明确的暂时降息路径:10 月 12 月降息 25BP,符合预期,所以大 A?
不够明确的降息路径:26 年 27 年每年降息 25BP,明年就不是老鲍了,是懂王的人。
承认经济增速放缓、强调非农数据下修让就业风险增加放缓。美联储利率决策开始关注就业对经济的影响。符合预期,新任的劳工统计局局长是谁的人?一切责任在阿登(doge)。
推动因素认为是移民减少、劳动力参与率降低、人工智能影响招聘需求,劳动力需求同比下降。态度明确转变,不在认为就业市场稳定。看来灵活就业不太行啊。
看来 Ai 快速发展,大家都还没有适应。
回顾历史,2000 年以来,美联储共出现 4 个降息周期:
利率调整:从 6.5% 降至 1%;
A 股表现:连续下跌 - 28.59%,但是随后在 2005 年底行情见底,2006-2007 年开始了 2 年大牛市。
利率调整:5.25% 降至接近零;
A 股表现:大熊市,连续下跌 - 63.57%,但在 2009 年 1-8 月展开了接近 80% 涨幅的反弹,随后是 5 年大熊市。
利率调整:从 2.5% 降至接近零;
A 股表现:震荡行情 - 4.89%,但在随后的 2020 年上半年开始了一轮白马股大行情。
利率调整:从 5.5% 开始降低;
A 股表现:2024 年 9 月 18 日见底,随后 9 个交易日大盘猛烈上涨 28.43%,截止今天 2025 年 9 月 18 日,一年时间,大盘上涨 42.66%
看这情况,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接下来就是谁先适应 AI,谁就能尽快从中恢复。
金融行业,就应该是量化交易咯。
(外刊精读)《华尔街日报》—— 美联储将利率下调四分之一个百分点以应对就业市场放缓,并暗示可能会有更多降息!
1. 原文
Concerns about a job-market slowdown are overriding jitters about inflation in justifying a pivot towards a shallow sequence of rate reductions
美联储将利率下调四分之一个百分点,并暗示可能会有更多降息。
由于担忧就业市场放缓,决策者在政策转向时更重视这一点,而不是对通胀的顾虑,这推动他们走向一条温和的降息路径。
公众号(英语大队长)更简约、阅读体验更好!
●
WASHINGTON—The Federal Reserve approved a quarter-point interest rate cut Wednesday, the first in nine months, with officials judging that recent labor-market softness outweighed setbacks on inflation.
A narrow majority of officials penciled in at least two additional cuts this year, implying consecutive moves at the Fed’s two remaining meetings in October and December. The projections hint at a broader shift toward concern about cracks forming in the job market in an environment complicated by major policy shifts that have made the economy harder to read.
Recent declines in the growth rate for both the number of people looking for jobs and those gaining employment have “certainly gotten everyone’s attention,” Fed Chair Jerome Powell said at a news conference.
Powell, who referred to “downside risk” six times at a news conference in July, said on Wednesday, “That downside risk is now a reality.”
1.1 翻译
●
华盛顿——美联储周三批准了降息 25 个基点,这是九个月来的首次。美联储官员们认为,近期劳动力市场的疲软超过了通胀方面的挫折。
多数官员们预计今年至少还将有两次降息,这意味着在美联储 10 月和 12 月剩下的两次会议上将连续采取行动。这些预测暗示了一种更广泛的转变,即开始关注就业市场中正在形成的裂缝,而当前环境因重大的政策转变而变得更加难以解读。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 · 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求职人数和就业人数增长率的下降 “确实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
鲍威尔曾在 7 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上六次提到 “下行风险”,他周三表示:“那种下行风险现在已成为现实。”
1.2 重点详解
●
1. quarter-point interest rate cut
2. labor-market softness
3. shift toward concern about cracks forming in the job market
4. downside risk
The projections hint at a broader shift toward concern about cracks forming in the job market in an environment complicated by major policy shifts that have made the economy harder to read.
句子结构分析:
主句是 The projections hint at a broader…(这些预测暗示了一种更广泛的…)。
核心部分是 shift toward concern about cracks forming in the job market(转向对就业市场中正在形成的裂缝的担忧)。
修饰成分是 in an environment complicated by major policy shifts…,这是一个介词短语,描述了发生这种转变的背景环境。
that have made the economy harder to read 是一个定语从句,修饰 major policy shifts,说明这些政策转变如何让经济变得更难理解。
中文理解:
这个句子主要表达了美联储官员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Projections(预测)是动作的主语,这些预测反映了官员们的想法。
他们关注点的变化是 shift toward concern(转向担忧)。
担忧的具体内容是 cracks forming in the job market(就业市场正在形成的裂缝)。
这种转变发生的背景是 in an environment complicated by major policy shifts(在一个因重大政策转变而变得复杂的环境中)。
而这些政策转变的后果是 made the economy harder to read(使经济更难解读)。
综合起来: 这些预测暗示,在由于重大政策转变而变得更难解读的经济环境中,人们的关注点更广泛地转向了对就业市场正在形成裂缝的担忧。
2. 原文
●
The Fed’s carefully drafted postmeeting statement pointed to those concerns when it said the rate cut was justified “in light of the shift in the balance of risks.” The statement no longer described the labor market as “solid.”
Eleven of 12 Fed voters backed the quarter-point cut. Fed governor Stephen Miran, who served as a senior White House adviser until his confirmation to the central bank board this week, was the lone dissenter. He favored a larger half-point cut.
The projections underscore how coming decisions could be more contentious: Seven of 19 meeting participants penciled in no further rate reductions this year, and two more penciled in only one more cut. And they show that most officials don’t expect to make many more reductions next year under their current outlook for solid—if somewhat slower— economic activity.
Officials had been reluctant to lower rates until now because the labor market had looked firmer and inflation has been stubborn, moving sideways or rising this year. “There’s no risk-free path,” Powell sai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 Fed faces risks of both higher inflation and weaker employment, “it’s not incredibly obvious what to do.”
Wednesday’s decision unfolded against a backdrop of unprecedented political pressure on a central bank that has generally been allowed to operate with independence from direct political control.
2.1 翻译
●
美联储经过精心起草的会后声明,在提到降息是 “鉴于风险平衡的转变” 而合理时,正指出了这些担忧。声明不再将劳动力市场描述为“稳固”。
在美联储 12 名投票者中,有 11 人支持降息 25 个基点。美联储理事斯蒂芬 · 米兰(Stephen Miran)是唯一的异议者,他本周刚被确认为央行理事,此前担任白宫高级顾问。他倾向于进行幅度更大的 50 个基点降息。
这些预测突显出未来的决策可能会更具争议:在 19 名与会者中,有 7 人预计今年不会再降息,另有 2 人仅预计再降息一次。而且,他们表明,根据目前对经济活动稳健(尽管可能略有放缓)的展望,大多数官员预计明年不会再进行多次降息。
此前,官员们一直不愿降息,因为劳动力市场看起来更稳固,且通胀一直居高不下,今年以来一直在横盘波动或上升。“没有一条无风险的道路,” 鲍威尔说。在一个美联储同时面临更高通胀和更弱就业风险的环境中,“该怎么做就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了。”
周三的决定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背景下做出的,而美联储通常被允许独立于直接的政治控制之外运作。
2.2 重点详解
●
1.shift in the balance of risks
2.quarter-point cut
3.lone dissenter
4.half-point cut
5.no further rate reductions
6.risk-free path
7.unprecedented political pressure
Wednesday’s decision unfolded against a backdrop of unprecedented political pressure on a central bank that has generally been allowed to operate with independence from direct political control.
句子结构分析:
主句是 Wednesday’s decision unfolded against a backdrop…(周三的决定是在… 的背景下展开的)。
核心部分是 unprecedented political pressure(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
介词短语 on a central bank(对一家央行)修饰 political pressure,指明压力的对象。
紧随其后的是一个定语从句 that has generally been allowed to operate with independence from direct political control,它修饰 a central bank,描述了这家央行通常的运作方式。
中文理解:
句子的核心信息是,周三的决策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做出的。
backdrop 是 “背景” 的意思,所以整个句子的结构是“决定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这个背景是 unprecedented political pressure(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
压力施加的对象是 a central bank(一家央行)。
这家央行有什么特点?定语从句进行了说明:that has generally been allowed to operate with independence from direct political control。这部分意思是 “这家央行通常被允许独立于直接的政治控制之外运作”。
综合起来: 这句话完整地描述了周三的决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特殊背景下做出的:在一家通常被允许独立于直接政治控制之外运作的央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
3. 原文
●
President Trump has berated Powell for months for the central bank’s reluctance to cut rates. Senate Republicans confirmed Miran to his seat on Monday night, and he was sworn in just before the Fed’s two-day meeting began on Tuesday morning. Miran, who is on unpaid leave from the White House, has said he could go back when his Fed term expires early next year.
Last month, Trump attempted to fire a Fed governor, Lisa Cook, the first-ever such removal effort, over alleged mortgage wrongdoing. Cook challenged the decision in court. A federal appeals court this week upheld a lower-court ruling that allowed Cook to remain in the job—and participate at the meeting.
Powell has said the president’s criticisms aren’t affecting how the Fed does its job. Markets have rallied in recent weeks, including after Powell indicated in a widely watched speech last month that a cut was more likely than not this week.
The rate cut will reduce the benchmark federal-funds rate to a range between 4% and 4.25%, the lowest level in almost three years. The cut should provide some immediate relief to consumers with credit-card balances and small businesses with variable-rate debt. Mortgage rates and other long-term borrowing costs are less sensitive to individual Fed moves, but have declined in recent weeks as investors anticipate a modest sequence of additional cuts.
3.1 翻译
●
特朗普总统几个月来一直严厉批评鲍威尔,因为美联储不愿降息。参议院共和党人周一晚间确认了米兰的席位,他于周二上午美联储为期两天的会议开始前宣誓就职。米兰目前从白宫休无薪假,他表示当他的美联储任期在明年初到期时,他可以回去。
上个月,特朗普试图解雇美联储理事丽莎 · 库克(Lisa Cook),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此类解雇尝试,理由是其涉嫌抵押贷款不当行为。库克在法庭上对这一决定提出了质疑。本周,一家联邦上诉法院维持了下级法院的裁决,该裁决允许库克继续留任并参加了此次会议。
鲍威尔表示,总统的批评不会影响美联储的工作。最近几周市场有所上涨,包括鲍威尔在上个月一次备受关注的讲话中表示,本周降息的可能性很大之后。
此次降息将使基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 4% 至 4.25% 的区间,这是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此次降息将为有信用卡余额的消费者和有浮动利率债务的小企业提供一些即时缓解。抵押贷款利率和其他长期借贷成本对美联储的个别举措不那么敏感,但最近几周有所下降,因为投资者预期会有一系列温和的额外降息。
3.2 重点详解
●
1. berate /bɪˈreɪt/ 严厉斥责,训斥
2. reluctance /rɪˈlʌktəns/ 不情愿,勉强
3. removal /rɪˈmuːvəl/ 免职,开除;移除,搬迁
4. benchmark /ˈbentʃmɑːrk/ 基准,参照标准
5. variable-rate /ˈveriəbəl-reɪt/ 浮动利率的
6. sequence /ˈsiːkwəns/ 一系列,顺序
长难句解释:
A federal appeals court this week upheld a lower-court ruling that allowed Cook to remain in the job—and participate at the meeting.
句子成分拆解:
主语: A federal appeals court (一家联邦上诉法院)
谓语: upheld (维持了)
宾语: a lower-court ruling (一项下级法院的裁决)
定语从句: that allowed Cook to remain in the job—and participate at the meeting (该裁决允许库克继续留任并参加会议)
核心意思: 一家联邦上诉法院本周支持了下级法院的一项裁定。这项裁定允许库克继续留在她的职位上并参加会议。
句子难点: 句子结构清晰,但定语从句较长,需要理清它所修饰的宾语 “a lower-court ruling”。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裁决结果的进一步说明。这个句子的核心在于 “上诉法院维持了下级法院的裁决”,而这个裁决的具体内容就是 “允许库克留任并参会”。
4. 原文
●
The Fed cut rates by 1 percentage point between September and December 2024, lowering them from a two-decade high, to prevent unnecessary weakness to the economy after a substantial and broad decline in inflation. But officials paused cuts after that, amid signs of stronger growth and potentially stickier inflation.
Officials are navigating an economy reshaped by sweeping policy experiments. Trump has imposed tariffs that far exceed those of his first term, raising costs for manufacturers and small businesses. The full effects on consumer prices remain unclear as companies adjust supply chains and pricing strategies. Sharper curbs on immigration could be contributing to a slower pace of job gains by reducing labor force growth.
Some policymakers have been more concerned about inflation, which has been running above the Fed’s target for more than four years. They worry that businesses and consumers could become more accustomed to price increases in ways that make inflation more persistent. They are also uneasy about making bolder commitments to lower rates at a time when stocks are hitting new records and new tax cuts might provide stimulus in the months ahead.
Others have expressed concern that the lagged impact of the Fed’s aggressive moves to combat inflation with big rate hikes in 2022-23 will lead to undesirable weakness in the labor market, particularly amid softness in the rate-sensitive housing sector.
Several of these officials acknowledge that tariffs may temporarily push up prices. But they warn that higher costs from imported goods and materials could sap hiring as firms shield profit margins from the hit delivered by tariffs. In addition, taxes on imports will rob consumers of purchasing power as firms pass along higher costs.
4.1 翻译
●
美联储在 2024 年 9 月至 12 月间降息 1 个百分点,从二十年来的高点下调,以防止在通货膨胀大幅且广泛下降后经济出现不必要的疲软。但在此之后,面对更强劲的增长迹象和可能更具粘性的通货膨胀,官员们暂停了降息。
官员们正在应对一个被 “大规模政策实验” 重塑的经济。特朗普征收的关税远超其第一个任期,这提高了制造商和小型企业的成本。由于企业正在调整供应链和定价策略,其对消费者价格的全面影响仍不明确。对移民更严格的限制可能会通过减少劳动力增长而导致就业增长放缓。
一些政策制定者对通货膨胀更为担忧,它已连续四年多高于美联储的目标。他们担心企业和消费者可能会变得更习惯于价格上涨,从而使通货膨胀更具持续性。在股市屡创新高以及新的减税措施可能在未来几个月提供刺激的情况下,他们对做出更大胆的降息承诺也感到不安。
另一些人则表示担忧,认为美联储在 2022-23 年为对抗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大幅加息的滞后影响将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不必要的疲软,尤其是在对利率敏感的住房领域表现疲软的情况下。
其中一些官员承认,关税可能会暂时推高价格。但他们警告说,进口商品和材料的更高成本可能会削弱招聘,因为公司要保护利润率免受关税带来的打击。此外,进口税将剥夺消费者的购买力,因为企业会转嫁更高的成本。
4.2 重点详解
●
1.rates /reɪts/ (n.):利率;比率。
2.stickier inflation:更具粘性的通货膨胀。
3.sweeping policy experiments:大规模的政策实验。
4.tariffs /ˈtærɪfs/ (n.):关税。
5.supply chains:供应链。
6.labor force growth:劳动力增长。
7.lagged impact:滞后影响。
8.sap hiring:削弱招聘。
9.profit margins:利润率。
10.purchasing power:购买力。
长难句解释:
But they warn that higher costs from imported goods and materials could sap hiring as firms shield profit margins from the hit delivered by tariffs.
结构分析: 这是一个包含一个主句和一个原因状语从句的复合句。
主句: “they warn that higher costs from imported goods and materials could sap hiring” (他们警告说,进口商品和材料的更高成本可能会削弱招聘)。
原因状语从句: “as firms shield profit margins from the hit delivered by tariffs” (因为公司要保护利润率不受关税带来的打击)。
句意: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这些官员警告说,由于公司需要保护自己的利润率不受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进口商品和材料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它们减少招聘。这个句子揭示了关税对企业行为和宏观经济(劳动力市场)的间接影响。
5. 原文
●
Fed officials have debated how to manage those tradeoffs all year long. In leading his colleagues to cut rates,Powell is making a calculation that the risks from inflation may be easier to manage and that the Fed should accept more inflation risk to prevent deeper cracks from imperiling the labor market.
The picture on employment has shifted notably since officials last met in late July. Back then,payroll gains were reported to have averaged 150,000 a month over the three months ending in June. That figure has since been revised down to 96,000. It declined further to 29,000 in the three months ending in August.
Officials aren’t sure how much those figures reflect weaker demand, because immigration restrictions could also be reduc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available to work. The unemployment rate edged up to 4.3% in August. It had held between 4% and 4.2% over the preceding year.
Meanwhile,inflation has ticked up in recent months. A key measure of underlying inflation that excludes volatile food and energy prices edged up to 2.9% in July from 2.6% in April, which was a four-year low. That measure stood at 2.7% one year ago, when officials began to lower rates and began with a larger half-point rate cut.
“Even putting the politics aside, it’s a tough, very complex situation,” said Donald Kohn, an economist who spent 40 years at the central bank and served as Fed vice chair during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ere are some tariff-exposed goods with price increases that central bankers might be able to ignore as a “one-off,” said Kohn, but firmer services inflation is “harder to look through, and gives reason to be cautious about how fast you want to cut.”
5.1 翻译
●
美联储官员全年都在争论如何权衡这些取舍。在领导同事们降息时,鲍威尔做出的判断是,通货膨胀的风险可能更容易控制,而美联储应该接受更大的通货膨胀风险,以防止更深的裂痕危及劳动力市场。
自官员们 7 月底上次会议以来,就业情况已发生显著变化。当时,据报告 6 月之前的三个月里,非农就业人数平均每月增加 15 万人。该数字此后被修正为 9.6 万人。在 8 月之前的三个月里,该数字进一步下降至 2.9 万人。
官员们不确定这些数据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需求疲软,因为移民限制也可能减少了可用工的人数。8 月份,失业率小幅上升至 4.3%。而在此前的一年里,失业率一直维持在 4% 至 4.2% 之间。
同时,近几个月来,通货膨胀有所上升。一项剔除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潜在通货膨胀关键指标,从 4 月份的四年低点 2.6% 小幅上升至 7 月份的 2.9%。一年前,当官员们开始降息并以较大的 0.5 个百分点的降息开始时,该指标为 2.7%。
“即使抛开政治不谈,这仍是一个非常棘手、非常复杂的情况,” 在央行工作了 40 年、并在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担任美联储副主席的经济学家唐纳德 · 科恩说。
科恩说,一些受关税影响的商品价格上涨,央行官员或许可以将其视为 “一次性事件” 而忽略,但更坚挺的服务业通货膨胀则 “更难忽视,这使得人们有理由对降息速度保持谨慎。”
5.2 重点详解
●
1.tradeoffs /ˈtreɪdˌɔːfs/ (n.):权衡,取舍。
2.Powell /ˈpaʊəl/ (n.):鲍威尔,美联储主席。
3.inflation /ɪnˈfleɪʃən/ (n.):通货膨胀。
4.imperiling /ɪmˈperəlɪŋ/ (v.):危及,使处于危险中。
5.payroll gains:非农就业人数增长。
6.immigration restrictions:移民限制。
7.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
8.rate cut:降息。
9.one-off /ˈwʌnˌɔːf/ (n., adj.):一次性的(事件)。
10.services inflation:服务业通货膨胀。
长难句解释:
There are some tariff-exposed goods with price increases that central bankers might be able to ignore as a “one-off,” said Kohn, but firmer services inflation is “harder to look through, and gives reason to be cautious about how fast you want to cut.”
结构分析: 这是一个由 “but” 连接的两个并列分句的复合句。
前半句: “There are some tariff-exposed goods with price increases that central bankers might be able to ignore as a’one-off’"。主干是"There are some goods”,后面跟了一个定语从句"that central bankers might be able to ignore…",修饰"goods with price increases”。
后半句: “but firmer services inflation is harder to look through, and gives reason to be cautious about how fast you want to cut."。主语是 “firmer services inflation”,后面有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短语 “is harder…” 和 “gives reason…"。
句意: 科恩说,一些受关税影响的商品价格上涨,中央银行官员或许可以将其视为 “一次性事件” 而忽略,但更坚挺的服务业通货膨胀则 “更难忽视,这使得人们有理由对降息速度保持谨慎。” 这个句子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商品通胀和服务通胀),解释了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面临的复杂性和挑战。
比我个人预期的低
我个人预期是 50 个点
美国真得比我想象得能抗
Trump 已經等了很久。
美國最新債務總額超過 37 萬億美金,而聯邦政府債務 35 萬億左右,今年六月就有幾萬億債務到期,美國需要發行新債來填補舊債,而降息是降低融資成本最直接方式,可以接少一些美債的利息支出。美國公開巿廣可交易國債 28 萬億美金,那麼,立即受影響的是浮動利率國債(TIPS 之外的浮息券、FRNs) 和 新發行 / 再融資的國債。中期影響(幾個月到幾年):美國國債平均剩餘期限大約 6 年左右。這意味著每年大約 15%–20% 的存量國債需要再融資,因此利率下降會逐步反映在再融資成本上。
假定受影響本金 = 28 萬億美金(公開流通國債)。
每年大約 20% 再融資,即 5.6 萬億美金。
降息 25 基點,則新發債平均利率下降 0.25%。
每年利息節省 ≈ 5.6 萬億 × 0.25% = 140 億美金。
如果再加上浮動利率國債(大約 3 萬億美金,會立即受影響),再節省 ≈ 3 萬億 × 0.25% = 75 億美金。
合計:首年大約可減少 215 億美金的利息開支,隨著更多國債到期再融資,節省會逐步累積。
同時今年初成立效率部裁汰冗員縮小政府規模,凡此種種皆指向節流。同時與諸國啓動關稅之戰,意在縮小貿易逆差,吸引制造業回流,為本土藍領工人帶來工作崗位,以兌現鐵锈地帶對他支持的承諾。
對於美股而言,融資成本降低流動性更加充裕,估值會更高,是利好的,某些國家可以短暫松口氣繼續寬鬆貨幣。
影响就是傻缺们又开始做梦 “通胀” 了
一个月之前我就说过
咱们且听刀吟:
随着美元降息 全世界货币跟着降息 钱生钱的时代结束
一切还在拉升的 都是诱多
一切还在下跌的 都是诱低
想吃肉 就如火中取栗 带有风险
越是短线思维 人家越是造空中楼阁 只要人家脸皮够厚 一直放水 也侧面可以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
钱生钱的时代 失败可以东山再起
反之 是起不来 命也难保
人民币升值 购买力增强的话 物价其实要下跌 为了不下跌 发优惠券 抬着物价 贬低现金价值 缩水服务质量 来掠夺相对更多现金 人家服务人员拿钱了还会嫌弃拿的少 贬低穷人一番 达到穷人打脸装胖子 想好的服务 掏更多现金 而现实发展就那么好笑 穷人要么失业 要么收入降低 想好的服务 也掏不出更多现金 那谁现金多 谁就是别人围猎的对象 为了面子多掏钱不值得 借钱掏钱更不值得
庄家要是抽老千 赌徒的结局就是背债侠 卖儿卖女 切手指
有人说 为什么谋士只能给别人出主意 因为谋士的头发丝接触到的讯息 是自然规律下的事物走势 而主子们是丛林法则 人定胜天 不管别人死活 这恰恰说明不是神明不爱世人 是你们自己人不爱自己人 甩锅给神明
据新华社报道,9 月 17 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主席鲍威尔在记者会上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 25 个基点到 4.00% 至 4.25% 之间。这是美联储 2025 年第一次降息,也是继 2024 年三次降息后再次降息。
决议公布后,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现货黄金有所回落,但在北京时间 9 月 18 日下午再次回升。亚太市场方面,9 月 18 日,日经 225 指数、韩国综合指数上涨,A 股、港股则出现调整,科创 50 指数表现抢眼,收涨 0.72%。
本次降息落地前,市场对于降息的预期已经趋于一致,主要分歧在于降息力度。会议召开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9 月降息的预期概率超过 90%,并逐步定价今年降息 3 次(9 月、10 月、12 月)的可能性。
不过,对于市场预期降息 50 个基点的预测,鲍威尔则相对谨慎,表示不认为会快速降息。东吴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认为,鲍威尔的说法相较于市场预期更为鹰派,他不认可市场对于未来利率路径的预期,或暗示当前市场对于 2026 年政策利率降至 2.9% 的预期过于乐观。同时,鲍威尔表示此次降息可视为 “风险管理” 降息,本次会议也没有广泛地讨论降息 50 个基点。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降息的落地,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国内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预期。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认为,美联储降息可能会引发全球央行降息潮,中国央行也有较大的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有望通过降息降准来提振经济,稳住楼市股市。这对于当前已经开启一轮牛市的资本市场会形成利好的推动。
杨德龙表示,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美联储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之下,国内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普通人可以通过提升对于股票和基金的配置比例,提高预期回报。当前中国权益资产将更具有吸引力,债券价格则出现回落的风险。
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研报分析称,美元走弱和全球流动性转向宽松,为人民币及其他新兴市场资产提供了支撑。离岸人民币汇率在此前已显著走强,而温和的降息最有利于人民币资产,因为反映了当前美国经济仍然可控,衰退尚未到来,而资本加速流出美国追寻低估资产,人民币资产正是那个全球最低估的选项。
从政策端看,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开启再度打开了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中国货币政策降息降准仍值得期望,而财政和产业政策则需要等待十月份陆续出台。
2024 年 9 月,美联储开启了自 2020 年以来的首次降息,全球资本市场也随之出现大量变化。2024 年 9 月 24 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了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A 股随即迎来 “924” 行情。近一年来,A 股、港股均呈稳健上涨态势。
而本次降息后,市场对大类资产的走向,也出现了新的期待。
华夏基金高级策略分析师匡月晴认为,当下在中美周期错位的情况下,美联储的决策无法主导 A 股走向。从历史规律看,美联储降息周期中,A 股的成长风格与小盘股通常相对占优,计算机、电子、通信等行业往往领涨。
她表示,本轮降息启动以来,成长板块的突出表现已与这一规律相契合。与此同时,有色金属板块受益于金价上行与国际贸易不确定性下稀土的战略价值,亦有亮眼表现,而部分上游周期性行业、消费行业则相对偏弱。
而港股的特殊定位,使其价值锚点同时取决于国内经济基本面与海外流动性两大变量。历史经验表明,美联储降息短期内可显著改善海外流动性环境,而港股对外部流动性的敏感度高于 A 股,在全球资金再配置的驱动下,港股往往展现出更高的弹性。数据显示,降息重启后的 12 个月内,恒生指数平均涨幅可达 35.4%。
债券市场方面,9 月 5 日公募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出台后,市场迅速定价,推动中债收益率快速上行。随着资金面回归宽松,收益率已逐步回落,但债券市场短期仍处于逆风期。从中期视角看,美联储重启降息将为中债市场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中美利差收窄将降低国内货币政策的外部约束,政策操作空间进一步打开。尽管短期存在震荡,但低利率环境的大方向并未改变,中债的长期配置逻辑并未发生变化。
而作为避险类资产的黄金,在 8 月 22 日鲍威尔对外透露 “可能降息” 的消息之后,就已经提前开启了新一轮的上涨,年内涨幅也突破了 40%。匡月晴认为,历史数据显示,降息临近时,市场提前交易宽松预期,黄金往往涨幅显著;而降息落地后,“买预期、卖事实”的交易行为可能导致涨幅收窄。但参考 90 年代以来的历史经验,降息周期中的金价表现历来不会太差。
杨德龙表示,普通投资者可以在投资组合中配置 20% 左右的黄金类资产,从而实现保持增值的效果。长期来看,金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虽然短期涨幅过大,也有一定的震荡回调的压力。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孙凯杰
责编: 陶纪燕 | 审校: 李金雨 | 审核: 李震 | 监审: 古筝
预期的靴子落地了,但宏观叙事的天平,正式从抗通胀向 “防衰退” 倾斜了。
很多人看到降息,第一反应是 “放水”、“利好”、“牛市号角”。先冷静下。这次的降息,与其说是给经济引擎加注的燃料,不如说是为防止它过热后骤冷而提前进行的降温处理。它释放的信号,比那 25 个基点要复杂。
为什么此刻降息?一场精密的软着陆操作
必须明白,美联储本次降息,建立在两个支柱上,缺一不可:
1. 通胀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前提。CPI 从 9% 以上的高位回落至接近 2% 的目标区间,意味着那头叫 “通胀” 的猛虎已被关入笼中。美联储的首要使命达成,这才获得了降息的空间。忽略这一点,任何分析都是片面的。
2. 经济出现降温迹象: 这是动因。近期非农就业数据放缓、失业率小幅抬头、消费动能减弱,这些迹象表明,过去两年 525 个基点的猛烈加息药效正在显现。美联储需要通过降息来微调药量,避免 “用药过猛” 导致经济陷入不必要的衰退。
所以,这不是一次 “恐慌性” 的急救,而更像是一次 “预防性” 的保养。是鲍威尔船长在确认风暴眼已过之后,试图将船从 “高速迎风” 模式切换至 “平稳巡航” 模式,以期穿越前方可能出现的风浪区。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众人期盼却难度极高的“软着陆”。
会产生什么影响?全球流动性的阀门微调
对我们而言,关系不小,但需要理性看待。
· 对全球市场:预期先行,事实跟进 “美元潮汐” 的理论没错,但市场交易的是预期。过去半年,全球资本早已开始为降息定价。因此,正式降息带来的瞬时冲击可能有限,更多是确认趋势。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压力会进一步缓解,获得宝贵的喘息窗口。但这并非大水漫灌,而是滴水灌溉。
· 对中国:外部枷锁松动,内部逻辑主导 这确实为我们的货币政策打开了更大的窗口。中美利差压力减小,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增强,央行在运用降息降准等工具时,可以更专注于国内的通缩风险和需求不足问题。但切记,我们放水与否、放多少,核心取决于国内经济基本面,美联储降息只是移开了一个外部约束,而非我们政策转向的主因。
· 对我们普通人:重估资产,稳字当头
· 对投资者: “现金为王” 的极端策略性价比正在下降。资产需要重估,但绝非无脑冲入风险资产。降息初期常伴随经济不确定性,市场波动可能加剧。优质国债、黄金、以及真正有盈利能力的资产会更受青睐。是结构性机会,而非全面牛市。
· 对打工者: 不必恐慌,但需增强风险意识。降息是对经济潜在压力的确认,而非制造压力。它提醒我们,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在增加。深耕主业、提升技能、保持流动性,是在任何经济周期里都最可靠的 “安全带”。
我们似乎再次见证了一个循环:当经济出现痛感,央行最先掏出的工具,依然是利率。
这并不意味着 “药方” 失效,而是揭示了现代经济体系的深层特征:它对货币政策的依赖已深入骨髓。 美联储此轮史诗级的加息 - 降息周期,证明了其有强大的能力应对通胀,但同样也证明了,它无法承受维持高利率太久所带来的经济代价。
而我们普通人,在这样的宏观巨浪中,最明智的选择或许是:理解周期,放弃对单一消息的狂热或恐惧,做好自己的微观决策——管理好现金流,投资于自身价值,构建反脆弱的资产布局。
其实,这就是预期内的,降息 50 个点算利好,不降息算利空。而降息的预期已经全部反应在资产价格。那么换句话说,部分资产如今会因为利好兑现而回落。市场当然还是有奔头的,核心奔头其实就是看未来降息的幅度。50 个基点每季度基本满意,25 个基点每季度不甚满意,再一次不降息则为利空。而预计,美联储将以 50 个基点,依旧是一季度两次,每次 25 个基点来降息,只要通胀率和非农别爆出黑天鹅。
从投资看,其实如今的美股和黄金是估值有点高的,现在很多人指望,说 AI 和加密货币繁荣,能够让美国企业业绩追上估值。这一点,如果实现,那么如今的估值依然合理,美国涨了十六年,但依然不能以时间来衡量牛市的长度。但如果,我是说如果,AI 和加密货币都是镜中郁金香,水中广寒宫呢?AI 只是表面看着热闹,最终没有给世界经济增加 1 点财富。那么,参考 2007 年,那一年,利率是九月降的,美股是 10 月见顶的。而 A 股,也一样。
但,我还是偏向乐观的,我觉得加密货币可能有点问题,但 AI,可能还真有点价值。至少我经常用。所以,很可能本轮是美国最久的牛市,可能没有之一。
至于 A 股和港股。我依然是那句话,A 股投机,你得跟党走,港股投资,你得跟估值走。港股贵了别跟,便宜了别手软。
这次降息的影响力比较大,很可能影响到经济结构,对 A 股而言,机构会大范围调仓。。今天的 A 股也体现了这个,利用 3899 开始往下打,让散户产生巨大的挫败感,然后明后天开始吸筹。。下周等到散户开始怀疑自己时,A 股突然就过 3900 了。
个人观点,只要中央不加息,不降低准备金,牛市马上要吹号角了。
本来是不降的,特朗普盟友那一枪值 25 个基点,明摆着告诉特朗普给你点面子,别太过分了。
符合预期,但并没有惊喜。
之前就已经为降息铺垫了很久,又是下修非农就业,又是公布各种市场数据,就连特朗普也公开给压力美联储。
这样一系列动作下来,市场预期是肯定降息。25 个基点起步,50 个基点才是大家的心理价位。
但美联储还是选择了求稳,降息 25 基点。
至于对市场影响?
先谈论东大,就在降息的前一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冲破 7.1。也就是人民币开始升值,圈外资本在降息前,就开始行动。
紧接着今天观察了一下港股和 A 股,其中恒生指数突破 27000 点,创 21 年以来新高,看来大资金陆续进场。
不过相较于股市,现在央行有了更多工具,去提振国内消费需求。首当其冲,便是跟着降息,降息后中美汇率趋于稳定,不会冲击外贸;人们房贷需要还的利息会变小,也就有了预料外的余钱,可以流入消费市场。
叠加,在 9 月 16 日,多部门发布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措施。覆盖到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推动互联网领域开放、吸引境外人员入境、放宽中高端医疗以及休闲度假等市场准入…… 可以说,市场迎来多个政策面的利好。
谈完东大,接下来就要谈美国了。
每次降息周期,美国都会引发金融危机。
比如 1995 年至 1996 年,美联储开始启动降息,1997 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
原因很复杂。事实上,金融危机并非由降息引爆,而是金融体系以及感受到金融风险来临前兆,以降息展开的主动应对。
这次也同样,美国金融市场极其地不健康。
所以这场金融危机,肯定会爆发。只不过,这个黑天鹅会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起飞,很难预测。
美国去年就降息了,很多回复是直接复制粘贴去年的吗。而且同一个事情,它能失败两次?不要过度解读,不标志着什么,不是转折点,不是分水岭。。。知乎有个特点,就是很多知识分子喜欢无病呻吟,什么事都要强行怎么看,标志着什么,意味着什么,表明了什么,有什么深远的影响。早餐吃了个茶叶蛋,都能解读一堆出来。
其实影响没有想象得那么大。而影响力也没有想得那么短浅。
作为之前就被人们所熟知的必然会发生的事,大家对降息其实都有预料。
只是什么时候开始,降多少难以预料。毕竟我们根本不知道美国佬到底能撑多久。
有人预测,黄金可能会价钱大波动。我个人来说并不看好。
降息意味着持有美元的收益降低,而黄金的金融属性和抗通胀属性凸显。短期看,金值还是比较坚挺的。不过之后还是会出现更大的投机性波动。
降息会让美元在过去近一年因为收益而吸纳的资金放出。但是这绝不是简单的经济变化。
在政治博弈下,各大集团各大资本要站队,要逐利。背后肯定有各种新干预手段。
房地产又可以涨价去库存了?
美乙己
硅谷大街的格局,是与别处不同的:皆是临街的玻璃幕墙大厦,楼下专设着交易所,可以随时买卖那些泡沫。做事的程序员毕了业,每每花几个比特买了咖啡,抄着手看盘——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时薪总要涨到三四十镑美钞——倘肯多花点,便可得一份零工或无保障合同,做做临时工了,但这些顾客,多是穿格子衫的,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着西装戴腕表的,才踱进隔壁的华尔街区,点瓶红酒,慢慢地坐着割。
我从二十二岁起,便在华尔街的 “自由灯塔” 酒吧里当侍者,老板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联储局的老爷们,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草根散户,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鲍威尔讲话是否鹰派,又亲看彭博终端上的走势,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做手脚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老板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擦那 “国债钟” 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刻度牌前,专擦我的绿漆。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老板是一副霸道脸孔,债主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美利坚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美利坚是站着喝酒而穿昂贵西装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枪炮的硝烟味;一脸乱蓬蓬的地图纹路。穿的虽然是人权牌西装,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几十年没有换补丁,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自由平等,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自称自由世界灯塔,别人便从推特热榜上的 “美国债双寅” 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美乙己。
美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美乙己,你账户上又添了新赤字了!” 他不回答,对我说,“温两杯热钱,要一碟金融衍生品。” 便排出几张新印的绿纸。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收割了别家的韭菜了!”美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弄跌了埃及的汇率,吊着割。”美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量化宽松不能算收割… 收割!… 联储的利率工具,能算割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 “美元潮汐”,什么“特别制裁” 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美乙己原来也阔过,但终归坐吃山空,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要蹭盟友油水了。幸而印得一手好钞,便换些石油军火,暂度光阴。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充霸王。做不到几天,便连黄金储备,都偷运到不知哪里去了。如是几次,找他借钱的开曼群岛兄弟也都不信他了。美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加息减息、唱鹰诵鸽的勾当。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大英帝国的账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大英账本上拭去了美乙己的名字。
美乙己喝过半杯热钱,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美乙己,你当真能还得起债吗?” 美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总滚到快三十六万亿去了呢?” 美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长期收益率曲线倒挂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老板是决不责备的。而且老板见了美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美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跟我说道,“你看过股市么?” 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看过,…… 我便考你一考。资产负债表缩表,有多少种方法?”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美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答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事应该记着。将来做财长的时候,管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财长的等级还很远呢,又好笑,又不耐烦;美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桌上画曲线,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财政部的小专员听了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美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张国债。小员们拿了绿纸,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他衣袋。美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兜罩住,弯腰下去说道,“诺克斯堡的金子,是战略储备!” 直起身又看一看兜里仅存的绿纸,自己摇头说,“还能付利!够付吗?够付!” 于是财政部小员们便在笑声里走散了。
美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感恩节前的两三天,老板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美乙己长久没有来了。上月的息还没付呢!” 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 他又被架在火上烤了。” 老板说,“哦!”“他总仍旧是印票子。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印给军火商拉选票去了。军费账单,能平的了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是财政悬崖,后来是降息,降了三次半,连总统都亲自拍桌了。”“后来呢?”“后来又要再降息了。”“降息了怎样呢?”“怎样?…… 谁晓得?许是割不动了。” 老板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感恩节之后,债息一日紧似一日,看看年底关口;我整天的擦着国债钟,分数已经破 36 万亿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点热钱。”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美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靠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洞的星条演讲服,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 F-35 模型,用牵引索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点热钱。”老板也伸出头去,一面说,“美乙己么?上月的息金还没给呢!”美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钞,票子要新。”老板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美乙己,你又想割韭菜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收割,怎么会加息又降息?” 美乙己低声说道,“通胀压力,压,压……”他的眼色,很像恳求老板,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老板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栏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介绿纸,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油,原来他刚偷了中东的石油。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脚不点地的飘走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美乙己。到了圣诞,老板取下粉板说,“美乙己还欠十九个基点的息钱呢!”到第二年的劳工节,又说 “美乙己还欠十九个基点的息钱呢!” 到感恩节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美利坚的霸权的确快要被债台压塌了。
美联储自加息至现在,一共才降了第二次息。咱们大越南的网民都颅内高潮啊,大赢特赢,有没有想一想,大越南一共降多少次息了?你查一下现在的利率
因为加息对抑制通胀已经没用了,继续维持高息将出现高利率,高通胀,经济衰退同时出现的最坏局面,到时候美联储就要背锅了,此时降息就可以把锅甩给川普,接下来通胀重来经济衰退就说是川普威胁美联储降的。
从今天的 A 股市场反应来看,大票的股价多数在下跌,中小票的股价多数都在上涨。整体指数是上涨的,这就可以了。看看能否借此机会冲破 4000 点。不过,有些人认为美联储降息将会导致股市下跌。因为这有前例,需要谨慎进行。
今天下午 A 股震荡中下行,盘中最低跌幅达到 - 2%,全天成交量放大,应该是有资金被动平仓以及恐慌盘出逃。但从另一方面也看出了资金的承接力度比以往要好,这个位置能够放量,说明有资金看好后市。
就问,房价能不能涨一波,让我把深圳的房子卖掉,然后回家养老?
美国人民进入:
炒股比上班赚钱于是不就业 -> 就业数据差 -> 降息刺激经济保就业 -> 股市大涨 -> 炒股比上班赚钱于是不就业的享福趋势
我都想当老美在家躺着炒股挣钱了
美元此次降息倒是可以类比美国 1998-2000 年降息加息周期以及日本 1987-1990 年那段先降息再疯狂加息,最后泡沫破灭的阶段。市场在降息和加息之间巨幅波动,最后股市泡沫在加息之后 6 个月左右崩溃。
降息是经济有压力,加息是通胀压力大,现在的美国也是类似,通胀明明压不下去,可是经济先一步快撑不住,那只能先救经济,这就需要快速降息(同时也是为了少还点国债利息,毕竟美国就是靠着发国债来给企业发补贴,以及给老百姓发福利的,国债崩了美国也要崩了),在通胀数据起来前先打强心针,到了 2027 年通胀压力上来,再快速加息呗,2028 年等待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吧。
美国的降息,我早就预料到了。
(1 条消息) 如何看待以色列议会投票决定吞并约旦河西岸地区? - 知乎
我不是 7 月份才这样认为,我早在美国加息的时候就这样认为了。
因为美国开始衰落,想要续命,只有两条路。
第一条是收割别的国家,手段有加息加关税之类的,我没想到川皇还能直接抢钱——欧日韩投资美国好几千亿,钱怎么用由美国说了算,赚到的钱美国分 9 成。
第二条是收割民众,也就是放水加通胀,经济可以搞上去,苦的是民众。
美国当然想只用第一条,但是,第一条的成效不太行。
中国不但不肯被美国收割,居然还胆敢帮助被美国收割的国家,搞得美国的收割成效大打折扣。
既然第一条效果不能达到预期,那也就只能启动第二条了。
现在是第一次,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美国的经济前景还是很不乐观。
这才哪到哪,利率还有四点几,等降到 2 以内再说。
终究还是缅 A 买单了
预料之中底事情,所以,“大家”爷木有神马 “惊奇” 表情,“应该”是该干嘛干嘛辣啥辣哈,怼毋辣?早上乘公交上班,一个老太太上车向司机亮辣一虾身份证,说过辣七十岁辣,木有办辣个老人免费公交卡。司机言语中 “透露” 着愤怒: 听谁说老人可以凭身份证坐车辣?木有回应,司机 “大哥” 也只得 “无奈” 按部就班底开他底公交车辣啥辣哈。“你”说咋整?总不能把老太太 “n” 虾车去吧?老人家凭 “智慧” 乘车,“你”阔以说她错辣,但她阔是 “理直气壮” 底哟。“你”倘若默许辣,多少爷脚得心理“g 底慌”,啥缘由辣啥辣哈?美联储降息,对普通中国老百姓而言,有毛关系值得关注底?老太太们关注辣儿菜便宜,辣儿有免费鸡蛋发放,看啥直播阔以薅羊毛,等等,“拉群”交流 “不亦乐乎”?“我们” 知道有影响,南美洲底蝴蝶煽动一虾翅膀,遥远底欧洲就会发生一场大地震,酱紫话是 “谁” 说过底来着?拭目以待,静观其变,云云,“谁”爷不知道明天与意外,辣一个先来。美联储降息底 “风” 枣已经 “吹” 辣一段时间辣,该 “反应” 底反应辣,“应该”是为虾一个 “阔能” 底变化做 “反应” 辣。人类社会,舅视人的总和,或者说是 “人类关系的总和。”,总之,概念与定义“你” 阔以不懂,蛋现实生活底 “材米油盐酱醋茶” 辣丝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变化底辣啥辣哈,怼毋辣?“余老师”对未来始终抱有客观底态度,做好最坏底打算,争取最好底结果。祝 “大家” 好运!
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一,日元会升值
第二,美国政府债务压力会减轻
之前每次都说 “数据太好了,所以我们不降”
那非农数据和就业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下又要纠结了
美国降息是他们降低的是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利率,降息本身就在注入市场里面对企业的流动性,只是美国金融流动性系数强,所以才会同样对居民端起作用。
其实最终目的都是给企业放贷,降低企业的压力,虽然美国企业压力就那样了。然后加薪招人扩大再服务再生产,搭配各类食品和补贴,凑合凑合降息就从金融到企业,然后普通人都收益,但前提是供应链要稳定,毕竟离不开中国这个通缩输出来源。
降息的对象:美联储降息,降低的是联邦基金利率,银行间相互借贷准备金的利率。它是整个美国利率体系的 “锚”。
传导路径:通过降低这个基准利率,美联储旨在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成本 → 商业银行的借贷成本下降 → 然后影响到各项金融市场比如企业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 → 进而鼓励银行以更低的利率向企业发放贷款和信贷。
流动性注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核心手段。更便宜的钱意味着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来扩大生产、投资研发、维持运营甚至进行股票回购。其典型的普遍的流动理论是降息 → 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利润压力减小 → 企业有能力且有意愿扩大再生产、加薪招人 → 居民就业稳定、收入增加 + 同时获得低息消费贷款 → 居民消费能力增强 → 经济繁荣。前提是供应链要稳定。
而中国作为 “世界工厂”,是全球最主要的供给端和通缩输出源。中国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效应,能够以极低的成本生产出海量的商品,有效压制了全球(尤其是美国)消费品的通胀水平。
理想状态:美国通过降息刺激需求,中国通过稳定供应满足需求,全球经济良性循环。这就是过去二十多年的 “中美经济共生” 模式。
现实风险:如果供应链不稳定(例如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壁垒、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美国的刺激政策释放出的巨大需求,就无法被有效满足。
后果:需求旺盛而供给短缺,唯一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这将直接吞噬降息带来的所有好处——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的收益被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吃掉,居民薪资增长被物价上涨吃掉。美联储将被迫在 “保经济” 和“抗通胀”之间陷入两难,甚至可能被迫重新加息,导致经济衰退。
这种模式比中国降息要温和稳定的多,只是很考验金融流动性和企业活力。美国的降息相对 “温和稳定”,其政策传导过程的“自动性” 和“市场化”,而非政策结果。传导机制是 “间接” 的:美联储并不命令银行给企业贷款,也不命令企业给员工加薪。它只是调整资金的价格(利率),然后依靠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逐利的企业,像一套精密的齿轮组一样,自动将政策意图传导至经济的末梢。这个过程是水到渠成的。
决策分散化:成千上万的商业银行、企业和消费者基于自身利益做出的数百万个微观决策,共同汇聚成了宏观政策效果。这种分散决策机制天然具有稳定性和抗冲击性,不会因为单一环节的失败而全盘崩溃。
依赖系统韧性,而非行政指令:其稳定性来源于整个金融和经济系统的健康度(即您说的 “金融流动性” 和“企业活力”)。只要系统本身是健康的,传导就是顺畅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时常面临 “最后一公里” 的阻塞。央行 → 商业银行:这一步很顺畅,央行通过 MLF、降准等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
商业银行 → 实体经济(尤其民营、中小企业):这一步容易卡住。在经济下行期,银行风险偏好降低,宁愿把钱贷给安全的国企、地方政府,也不愿贷给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同时,企业端因需求不足,自身贷款意愿(融资需求)也同步下降。
需要 “强干预”:因此,中国央行时常需要辅以“窗口指导” 等行政手段,甚至需要财政政策(如补贴、减税)直接介入来疏通堵点。这种模式效果更直接,但有时也显得更 “剧烈” 和“行政化”,市场化程度不如美国。而美国这个降息方式就很考验金融流动性:这意味着需要有一个深度、广度高且极其有效的金融市场。这个市场需要:丰富的金融工具:提供除银行贷款之外的多种融资渠道(如企业债、商业票据、风险投资等)。成熟的金融机构:有大量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来定价风险、配置资产。透明的定价机制:利率信号必须能无失真地快速传导。如果金融市场失灵(如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所有齿轮都会卡死,降息就会像 “推绳子” 一样无效。美联储不得不直接下场充当“最后交易商”(QE 就是这种极端体现)。另外也考验企业活力:这是需求端的考验。降息只是提供了便宜的供给(资金),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健康的需求(贷款意愿)。
企业必须有意愿贷款:只有当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有信心,看到投资机会时,它们才会去贷款扩大生产、投入研发。如果企业普遍悲观,即便利率为零,它们也不会贷款(日本 “失去的三十年” 就是经典案例)虽然说日本谈不上失去。
企业必须有能力加薪:企业拿到低息贷款后,是用于给员工加薪、扩大招聘,还是用于金融投机(如回购股票推高股价)?这取决于企业的长期主义和社会责任,更取决于其主营业务能否创造真实利润。如果企业活力不足,降息的好处就无法惠及普通员工,反而会加剧资产泡沫和贫富差距。
所以看出来中美降息模式的对比与本质差异了没?
特征 美国模式
核心机制 价格型调控:调整利率(资金价格),依靠市场自动传导。
传导路径 间接、漫长但市场化:央行 → 金融市场 → 银行 → 企业 / 居民。
依赖前提 高度依赖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企业的活力。
优势 传导自然,不易扭曲经济结构,更具可持续性。
劣势 前提条件苛刻,若市场或企业失灵则政策无效。
中国模式:
核心机制:数量型调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MLF 等(资金数量),并常辅以行政指导。
传导路径:直接、迅速但易阻塞:央行 → 大型银行 → (国企 / 地方政府)→ (民企 / 居民)。
依赖前提:高度依赖银行体系的顺畅和政策的精准直达。
优势:力度大、见效快,能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
劣势:容易导致资金空转、资源错配,市场化改革受阻
美国的降息模式更像是在培育一片肥沃的土壤(金融系统) 和健康的种子(企业),然后适时 “浇水”(降息),期待它们自然生长。这个过程看似温和稳定,但前提是土壤和种子不能出问题。
而中国的模式有时需要直接 “挑选苗株”(产业政策)、“修枝剪叶”(窗口指导),甚至 “手动施肥”(财政补贴),以确保生长方向和目标,其调控更直接,但也更费力。
总的而言美国降息机制更加市场化,自然,是通过影响银行之间的融资成本,而不是储户的融资成本出发,降低银行的资金压力,从而引导银行在放贷时降低利息。而中国降息非常直接,先降低储户利率降低银行融资成本,然后再直接降低 LPR 贷款利率。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由两国完全不同的金融体系决定的:因为双方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不同,美国那边已经不那么依靠储户存款的存贷差了,但中国的银行受限于土地包税制度的模式,始终无法摆脱存贷差的资金来源,而非转向市场资金。
美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其资金来源非常多元化,对传统储户存款的依赖度相对较低。批发融资(Wholesale Funding):这是关键。银行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发行商业票据(CP)、大额存单(CD)、以及债券等方式,从金融市场上的其他机构(如货币市场基金、其他银行、保险公司等)大规模地获取资金。
资产证券化:银行将贷款(如房贷)打包成证券(MBS)出售给投资者,迅速回笼资金,从而摆脱了对 “存款 - 贷款” 循环的完全依赖。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降息如果放在我们国家的环境里面总是看起来非常有限,按道理它明明应该是一个间接调控的工具而不是我们更加强力的直接调控。 显然是美联储降低的联邦基金利率,直接针对的就是银行 wholesale funding 的核心成本。这个利率一下来,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的成本应声下降,从而有了降低贷款利率的空间。它是直接从资金的批发源头入手。
而中国银行的资金来源:仍然高度依赖居民和企业存款。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 “银行主导型”,商业银行的核心商业模式依然是传统的 “吃存贷利差”。
存款立行:“存款是立行之本” 这句话在中国银行业是金科玉律。居民和企业的储蓄存款是银行最核心、最稳定的资金来源。银行的资产规模、信贷能力与其吸纳存款的能力直接挂钩。
批发融资渠道相对较窄:虽然中国的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也在发展,但其深度、广度和重要性远不能与美国相比,也无法替代存款的基础性地位。
为什么中国央行要直接调整存贷款利率? 因为要降低银行的贷款利息(资产端),就必须先降低银行吸收存款的利息(负债端),否则银行的利差被大幅压缩,会直接影响其放贷意愿甚至生存能力。因此,中国央行需要 “双管齐下”:先通过窗口指导或利率自律机制降低存款利率为银行 “减负”,再通过下调 MLF 利率来引导 LPR 贷款利率下行。
至于为什么中国银行业始终无法摆脱这个存贷差模式显然我此前的《现在中国经济主要靠什么在支撑?目前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周期中?多久会结束目前这种状态呢?》明确提出了原因。
为什么中国银行业无法摆脱存贷差模式?
因为存贷差模式是整个 “土地金融 - 现代包税系统” 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不是银行自愿的选择,而是现行体系下必然且唯一的结果。银行的角色是“系统现金流管道”,而非“独立风险定价者”
在 “土地财政” 作为核心 “税基” 的系统中,银行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像美国投行那样去发现和定价风险,而是高效、可控地将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对土地和房地产的信用投放(贷款)。
存贷差是这个过程中银行获得的稳定 “过路费”。这个模式简单、可控、可预测,完美服务于将社会资金导向政府指定的“税基” 领域。“土地”是完美的抵押品,扼杀了金融创新的必要性。美国金融体系复杂,是因为其服务的对象(企业)风险各异,必须发展出风险投资、垃圾债、复杂的证券化产品等来为不同风险定价。而在中国呢,过去二十多年最优质、最无风险的抵押品就是土地和房产。政府信用隐含其中。银行不需要复杂的风控模型,只需认 “地” 和“房”放贷即可。这天然强化了 “存款→房贷 / 地贷” 的简单循环,抑制了向 “存款→资本市场→企业” 复杂循环转型的动力。这自然就导致资本市场的弱势,反过来强化了银行的核心地位。正如我之前这篇文章所说,股市是一个糟糕的“包税工具”,其财富难以被体系有效汲取。因此,体系没有强大动力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当企业难以从股市和债市获得融资时,它们只能更加依赖银行贷款,这进一步巩固了银行 “存贷差” 商业模式的重要性。银行系统的强大,恰恰是以资本市场的相对弱势为代价的。
这自然导致利率市场化受到系统性约束
完全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负债成本(存款利率)会上升,压缩其存贷差。这会直接冲击银行作为 “现金流管道” 的盈利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会抬高整个系统的资金成本,从而抬高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的成本,侵蚀 “包税系统” 的根基。因此,对存贷款利率的某种程度的管控,是维持整个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
土地作为 “核心税基” → 需要银行信贷持续输血以维持地价、房价 → 银行最安全的业务是房地产抵押贷款 → 这要求银行有稳定低廉的资金来源 → 因此必须维持“存款立行” 和“存贷差”模式 → 这种模式抑制了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 → 导致企业融资更依赖银行 → 进一步强化土地 - 房产的抵押品地位 → 反过来巩固了土地作为 “核心税基” 的地位。在这个闭环中,银行业存贷差模式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是服务于整个 “现代包税系统” 的最关键金融安排。只要这个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系统不发生根本性转变,中国银行业就难以真正转向以金融市场交易和服务费为主的西方投行模式。
任何试图打破这个循环的尝试(如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都会像之前说的历史类比一样,触及深刻的 “体制成本” 和利益格局,遭遇巨大的结构性阻力。
美联储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综上所述效果有限,因为供应链目前不太稳定,但依然有效果。影响传到到中国,则几乎没有什么效果,还凭空产生了一些货币升值压力,即便是想跟着继续降息,推绳子阶段的情况下,我们明明有着更强力的降息系统,却毫无用处,说明耐药性已经极高,美国用小玩具搭配一下就还能起效。我们已经直接伟哥和看小视频了,还不见效果产生蹦跶。说明美国降息对我们目前起到的反而多为压力,包括货币升值的压力,(别只看 M2,还要意识到金融系统是可以吸收 M2 总量的,另外还有劳动力服务价格的作用,中国现在目前货币流动性很差,虽然造成的原因不同,但结果跟当时的金本位产生的结果都有居民拿不到钱的异曲同工之妙。),出口压力,就业提供压力,资金出逃压力(没错,降息也会提高美债市场价格的吸引力,没想到吧。)。美国这轮之后继续承压,他迟早也要用伟哥,但我们已经把伟哥用完了。怎么办?不知道。。。
有没有懂行的老哥分析一下,哥们准备结婚买金戒指,这个降息对金价的影响到底是涨还是跌? 理论上是涨为啥今天却跌了?
加息也是大 A 买单
降息也是大 A 买单
什么情况?
用大白话跟大家聊聊美联储宣布降息的事:
你可以把美联储(相当于美国的央行)降息,简单理解为它觉得经济有点 “冷” 了,需要 “刺激” 一下。降息就像是给经济打一针“兴奋剂”。
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就业市场不太行了。找工作的人变多了,但工作岗位新增得很少,失业率升到了 4.3%。虽然通胀(就是物价上涨)还有点高(8 月份 CPI 同比涨了 2.9%),但美联储担心再不刺激一下,就业市场会垮掉,经济可能衰退。所以先打个 25 基点的小剂量,看看效果再说。
这针 “兴奋剂” 打下去,多多少少会溅到我们身上,有好有坏:
1、房贷压力可能小一点
美联储降息,给咱们中国央行提供了更多降息空间。一旦央行跟进降息,房贷利率(LPR)就有可能下调。每个月要还的房贷可能会少一点,这对正在还贷的房奴们和想买房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2、找工作可能稳当点
美联储降息是为了防止美国经济垮掉。美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它经济稳,对我们出口企业是好事,能帮助稳定相关的就业岗位。国内政策空间更大,也能更好地刺激经济、保就业。
3、出国玩、海淘可能划算些
美联储降息通常会让美元变 “便宜”,人民币相对就更“值钱” 一点。这意味着:
你换美元出国旅游、留学,能换到更多美元,更划算。
海淘买美国的东西,或者买以美元计价的东西(比如进口化妆品、包包),感觉上可能会便宜点。
4、理财投资要更费心
银行存款利息可能会变少:如果国内跟进降息,那你在银行存钱的利息收益可能会继续下降。
股市啥的可能有机会也有风险:市场上钱变多,可能会流到股市等地方找机会。但全球经济形势还比较复杂,波动和风险依然存在,投资还是要谨慎。
美联储这次降息,主要是因为它那边就业市场凉得快,怕经济出问题。对咱们来说,好处是房贷压力有望减轻,人民币更硬气,工作机会更稳。但也要注意,存款利息可能会变少,投资理财更需要眼光。
它这次只降了 25 个基点,剂量不大,属于 “走一步看一步”。未来还会不会继续降,得看美国就业和通胀的脸色。咱们也保持关注就好。
知乎用户 周明 发表 提问者:“您知道过去十年美国有多少大规模枪击案吗?” Charlie Kirk:“包不包括帮派暴力(Gang violence)?” 枪手:“砰” …
知乎用户 杜氏利什鳗鱼饭 发表 原来颈动脉枪伤以后血是这样喷出来的,学习了。 而且受伤后立刻出现双侧上肢上抬,屈曲内收,和教科书的去皮层僵直很像。是脑受伤的一种表现: 知乎用户 卷心菜炖大鹅 发表 自由派顺风时总讲一句话 “我不支持你 …
知乎用户 SWKCDSK 发表 舆论场对美国及其奴隶国无比友好,对中国及其朋友就刻薄又残忍。这个新闻同时涉及美国和中国的朋友,舆论场的反应就很幽默。 美国先是入侵主权国家,又在不受任何威胁,没有任何收益的情况下,屠杀一船朝鲜人,只能认为美国 …
知乎用户 中国新闻网 发表 没来的领导人里,只有特朗普承认实时观看了视频,还为此专门发文 并且特朗普在第二天特意安排了一场迷你版的空军阅兵 看来特朗普真的对阅兵有很深的执念 总的来说, …
知乎用户 SWKCDSK 发表 舆论场对美国及其奴隶国无比友好,对中国及其朋友就刻薄又残忍。这个新闻同时涉及美国和中国的朋友,舆论场的反应就很幽默。 美国先是入侵主权国家,又在不受任何威胁,没有任何收益的情况下,屠杀一船朝鲜人,只能认为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