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质疑王艳芬:她的院士候选资格是否经得起学术审视?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再次质疑王艳芬:她的院士候选资格是否经得起学术审视?

作者:无羞无畏申院路

在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副校长、王艳芬教授的名字再次出现,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四年前,她就曾进入2021年候选人名单,当时即有媒体和学界人士提出过质疑。四年过去,这些质疑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因她再次成为“有效候选人”而愈加尖锐。

这一结果并不出人意料。王艳芬长期担任科研管理和行政职务,是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牵头人,在科研体系中拥有相当的资源调配能力。自2021年以来,她几乎每一轮院士增选都名列候选人之中,尽管至今未当选,但她显然并未因此退出竞争。相比一些学者在落选后选择专注本职研究或淡出评选,王艳芬的持续申报展现出一种近乎执着的“院士意志”。在其学术成果本身争议不小的背景下,这种“屡败屡申”的坚持,也难免让人怀疑其对院士头衔的高度依赖与强烈诉求,是否早已超出了学术荣誉的范畴。

熟悉王艳芬的人都清楚,这种“执着”并未伴随更具说服力的学术突破或独立成果。她的职业路径与许多一线科研人员截然不同。自青年时期起,她便几乎全身心投入行政事务,而非专职科研。如果硬要说她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那么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下班后顺带做一些研究”。这并不是苛责,而是事实层面的观察:一个长期担任行政职务的人,难以在学术上保持持续的、深入的原创性产出。 回顾王艳芬的学术轨迹,她在科研“黄金阶段”产出寥寥,而在掌握项目和资源之后成果激增,这种“倒挂式成长”模式,与许多真正深耕学术一线、十年如一日埋头研究的科学家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剔除掉外部头衔与行政光环来审视她的学术成就时,不难发现,其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至今其实仍然不比一所高校的普通副教授更为突出。科研工作最重要的阶段往往在早中期,而在这个阶段,王艳芬并没有产出多少高质量的成果。

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王艳芬在近年来近年的代表性成果中,不仅频繁担任通讯作者,有相当一部分论文的第一作者也署的是她本人。这在科研圈中并不常见,尤其是对一位长期担任管理岗位、非一线做实验的老年学者来说,更显得“反常”。在大多数学科中,第一作者通常意味着具体完成主要实验、数据处理和初稿撰写的人员,这些往往是研究生或年轻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如果一位行政高管型教授在年过半百之后还能在多篇论文中担任第一作者,要么是她个人超负荷地亲力亲为,几乎包办了整个研究流程——这显然不合常理;要么,就是署名规则被人为操控,违背了真实贡献排序。 颇让人联想到她上次申请院士时的推荐人于贵瑞院士的情况。于贵瑞同样是在职业晚期,突然涌现出大量第一作者论文,学术产出节奏与早期相比存在明显断层。这种“晚年高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术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学术成果与科研实际贡献并不总是完全吻合,行政权力、项目资源和人脉网络,是准院士人们“晚年高产”现象的重要助推器。

在讨论王艳芬的院士资格时,还不得不提到她与推荐人之间的关系。本次推荐她的是生态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傅伯杰院士。在一次公开学术活动中,王艳芬在讲台上当众表示:“今天我要向傅老师交‘作业’,并特意望向坐在台下的傅伯杰”(见中国科学报2025年6月25日第一版)。这本是一句看似轻松的客套话,然而置于院士推荐与项目管理的语境下,这句话的象征意义就显得格外微妙。在现实中,王艳芬不仅主持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还频繁与傅伯杰团队存在合作。她在推荐人面前所表现出的“低姿态”,不仅是礼貌,更是一种讨好方式——以项目平台和资源作为交往筹码,换取推荐与背书。外界无法确认这种互动是否伴随私下勾连,这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如果一个人在科研早中期缺乏扎实的独立研究积累,却在行政高位上突然“高产”,这种成果是否真正体现了学术领导力和创新能力?在很多科研一线学者看来,这更像是对院士制度的一种功能性“使用”——不是通过科研驱动荣誉,而是以资源和人脉撬动荣誉的结构性路径。 院士制度本应是对学术原创性、科研独立性和长期贡献的最高认可,而非对行政调度能力的奖赏。当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学者”凭借平台和权力挤入候选人名单,制度的公信力势必遭受侵蚀。这不仅压制了真正潜心科研者的晋升通道,也让青年科研人员逐渐对“以学术为本”的理想失去信心。

四年前,《新语丝》就曾刊文质疑王艳芬的院士候选资格,四年之后,几乎同样的疑问,依旧存在,依旧没有得到清晰的回应。她仍旧是“有效候选人”,而中国科研界对院士制度的信任却在不断流失。 院士之争,绝不仅仅是个人的胜负,更是一次对制度能否抵御权力倾斜、守住学术底线的检验。王艳芬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高位晚年高产”可以替代早期积累,如果行政轨迹可以包装成学术成绩,如果推荐关系可以左右学术评价,那么这个制度,确实该被质疑。

(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共有639名有效候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则有660名有效候选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候选队伍,除了王艳芬之外,还有几位备受关注的准院士,他们的学术背景和评选争议同样值得关注。待时机成熟,笔者将择机对一些候选人进行更深入的评述与分析,期待引发更多关于学术公正和评价体系改革的讨论。)

(XYS20250820)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质疑院士候选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

质疑院士候选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 作者:玉泉路 我们不关心谁上院士谁不上,我们关心院士的学术底线是什么。我与王艳芬教授没有私人恩怨,本文质疑王的学术水平,不谈论非学术因素。 熟悉王艳芬的人都知道,王从年轻时候就专职做行政,从来没具体做 …

院士候选人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的学术道德问题

院士候选人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的学术道德问题 作者:天大的笑话 方博士, 非常钦佩你对学术规范的坚持,对学术问题的揭露。 8月初,中国科学院公布了院士初步候选人名单,天津大学元英进副校长名列其中。 院士是学术的最高称号,院士的学术道德应该是 …

何祚庥院士:我不认同对院士贿选的指控

何祚庥院士:我不认同对院士贿选的指控 口述|何祚庥(知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整理|章剑锋 栏目|网易新闻《why星人》 你看饶毅的公众号不就撤回之前的指控文章了嘛,当时他发布那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贿选是不可能行得通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