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挺进体制内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图为2019年12月8日,2020年北京公务员考试举行。 (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5642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在他看来,到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最佳时机已经过 …
剧中有自评。
这是一部公平的讽刺剧,什么都黑,包括剧组自己和观众。
忽然觉得 “三五人千军万马,七八步万水千山” 不仅仅可以形容戏曲
前面很多人提过了,《Yes, 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是神剧。
随手发一下 ypm s0203 的截图,真是对全世界黑的飞起啊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超爱 bernard 的插科打诨和掉书袋,还有 humphry 的腔调和超长从句,jim 作为首相,比大臣时期强硬多了,不过偶尔还是会颜艺 hhh
每天吃饭看一集,被呛到的次数越来越多,喜欢~
很高兴收到五十赞。决定慢慢更新一些 LSE 的笑话调戏同学。
-——–
-—-
-—-
——————- 原答案 ————————- 如果把我丢到一个孤岛上只能带一部电视剧,我会选择带 Minister/Prime Minister 系列。
心目中几部传世的剧集:
《Yes, Minister/Prime Minister》系列,《IT Crowd》,日剧《白色巨塔》。《Bojack Horseman》如果能保持水准,也有这个潜质。
其中 Minister 我刷到第六遍的时候依然觉得爆笑。对白精挑细选,角色们各种机智腹黑。相比其他的靠把阴谋和野心越写越大吸引眼球的政治题材剧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我说的也不一定就是纸牌屋啊:)
把这个剧看明白了,你对英国的政治体系(上下议院,在野党执政党,公务员系统,影子内阁,党内组织结构等等)会有很全面的了解。和美帝最大的区别是,在美国是选总统,在英国是选政党。
但这个剧集对英语的要求很高,大多数笑点都藏在比 GRE/LSAT 阅读里的句子还长的对白中。每集都有喜欢玩文字游戏的秘书们绕来绕去把大臣给绕晕了的段子。
撒切尔夫人也是此剧的粉丝,自己还写了个段子请主角们陪她演,是个黑经济学家的冷笑话。(真的很 Chill…)
《Yes,Minister》两位主演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电视小品 视频
Humphrey Appleby 毕业于牛津,是公务员中佼佼者,一直任职于 Public Service 系统。在前三季中任部门常务秘书,后三季任内阁秘书。看似只是大臣 / 首相的左右手,实则操纵着几乎所有的政治决策。Humpy 最大的特点是犬儒主义和精英政治,口头禅是: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you don’t just give people what they want.
值得一提的是 Humphrey 的出演者 Nigel Hawthorne 因为此剧拿了好几个电视剧最佳男主,而陪跑的每每都是和他演对手戏的 Paul. BTW 他是同志。
Jim Hacker 来自 LSE(平均每两集就有一个黑 LSE 的梗),是新上任的行政部长,后三季任首相。他在大部分的时候扮演着一个捧哏的角色。Jim 心怀理想,希望还政于民,但他的改革计划大多被喜欢大政府的 Humphrey 挫败。并且当他发现改革会触及他自己利益的时候,他立马就会妥协。当然偶尔几集里面也会有他设计 Humpy 出丑的剧情,但大多数时候他都是 Humpy 的‘傀儡大臣’。
Bernard 是第一配角,担任 Jim 的私人秘书,但行政上却是 Humpy 的下属。他属于 Public Service 中的菜鸟,有时候会被 Humpy 威逼利诱,有时候偷偷地给 Jim 助攻。
一个小缺点是,Minister 系列虽然是情景喜剧,但所展现的观点其实异常悲观。用一句流行语说就是,小孩才讲对错,成人只看利弊。因为要把幽默讽刺推到最高,所以往往结局都是那个 “坏人” 得逞。那种 cynical 太有感染力了。反正我是中招了。
第三季第六集中 Jim 发现英国把武器卖给意大利恐怖分子,想要揭发,而 Humpy 完全不以为意。在 Humpy 这个资深公务员的眼中政府跟对错毫无关系,它存在着仅仅为了维系它本身的发展和稳定。Jim 正义感爆棚地把他叫做道德真空 (moral vacuum), 而他欣然接受。在接下来对小弟 Bernard 的点拨中,他还颇为自豪地说,如果你工作够努力,将来你也可以跟我一样成为一个道德真空。
然后就是围绕三人发生的各种荒诞故事。
有一集里大臣 Jim 想要精简机构,结果提交议案后首相想通过撤销他的部门来达到裁员的效果。大难临头的他立刻抛弃他的执政理念,四处寻找可以用来威胁首相的内幕,终于在最后一刻成功取消了他自己提交的议案。
If you have got them by the balls, their hearts and minds will follow.
第四季里首相 Jim 想要取消购买核武(三叉戟),用省下来的钱恢复征兵制,研发局部战争兵器来提高国防,然后引出了这么一段讨论:
Bernard: 如果这个计划又能省钱又能降低失业了,那。。。。
Humpy: (立刻打断 Bernard) 我们国家的国防政策是什么?
Bernard: 当然是保卫英国。
H: 不是的,Bernard. 是让人相信英国是被保卫着的。
B: 让俄国人相信?
H: 不,是让英国人这么相信。俄国人知道我们是战五渣……
最后,此剧在 2013 年出过一季新版,基本就是对老版的侮辱,难看。
蔡英文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学博士 222333
其实这是一部纪录片和预言片。看起来不合逻辑的东西事实上都有发生
我剪了一个,你们可以看一下
幽默并不等同于搞笑,它是恰到好处的撩骚,点到为止,余味绵长。
故事从吉姆 · 哈克所在政党竞选成功开始,自己也因此顺利进入内阁,担任行政事务部大臣,该剧前三季《Yes,Minister》即是依此展开;《Yes,Prime Minister》则是自己入主唐宁街 10 号以及汉弗莱成为内阁秘书之后的故事。个人认为,与《是,大臣》相比,《是,首相》要稍为逊色一些,台词的精彩程度也略有下降。当然,瑕不掩瑜,整体上而言《是,大臣 / 首相》系列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巅峰之作。
《是,大臣 / 首相》一剧几乎是讽刺幽默的巅峰,这是喜剧,但绝不仅仅止于搞笑。因此,幽默这个词更合适,并且以讽刺的方式来实现幽默。**几乎每一句稍带笑点的台词,都少不了讽刺,但又因为这三人关系、身份以及所处的特殊环境,因此往往讽刺中又暗含节制。**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热闹或者过分依靠剧情冲突以及演员的肢体来达到喜剧效果,该剧则将台词的效果发挥地淋漓尽致。
J:法官多好过,他们不必讨好电视制片人,对记者撒谎,也不用假装喜欢内阁那些同僚。要是法官得忍受我那些内阁同僚,他们明天就会恢复死刑。
吉姆 · 哈克初为大臣的稚嫩、蠢萌(但后来在和汉弗莱的周旋中也可以逐渐占得先机)以及对于媒体曝光的热衷,汉弗莱为糊弄大臣、首相的各种经典杂糅式的长句(以至于在许多地方英文台词的播放速度都没有跟上他的语速而不得不选择删减一些英文字幕),伯纳时不时地插嘴和随后略显尴尬的神态都是本剧的亮点所在。对于这三个人的评价,破烂熊在纪念册里的评价最为精准不过,「吉姆虚荣里含有几分宝贵的天真,平庸里蕴含一点可笑的雄心;小汉老辣油滑,但世故得风度翩翩而不猥琐,恁是无情也动人;伯纳狂热追求语法的准确,每当吉姆听小汉说绕口令时,就在一旁露出梦幻般地笑容,其憨态激起许多英剧粉母性情怀……」
J:你给研究所的证词会不会支持我的观点,说公务员严重超编?是或不是,说明白!
H:大臣,您一定要我明白地讲,我只能说,就目前情况,综观全局,纵览古今,考虑各部门平均水平,分析总结,也许可以认为,综上所述,概括说来,您可能会发现,尽管也许不中听,无论如何,恐怕前景微妙,现阶段只能如此预期。
J:你说「是」或「不是」?
H: 是也不是。
J: 如果不要你明白回答呢?
H: 那我会尽量争取时间,大臣。
现代社会下,政治作为公共话题理应是最值得调侃的对象之一。现在看来,即使是拍摄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这部剧的内容至今也不过时。网友曾就这个问题问道:**「你们究竟是怎样做到让你们的剧集在左倾风潮过去、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恐怖主义兴起、原教旨主义衰退、欧盟扩张、欧元出现等等的今天,仍然毫不过时?」**该剧的编剧之一乔纳森 · 林恩则回到道:
这部剧仍然不过时的原因是,20 年以来根本的东西一点都没有改变。其实这也是这部剧集的关键所在。唯一改变的东只有政界的人名和数据(由于通货膨胀)。比如,1986 年夏天我们动笔写「首相」时,我去了舰队街每日电讯办公室,查找 1956 年那周的报导。结果 30 年前后一模一样:写的是中东武装冲突升级、以色列是否会和邻国打仗、英国是否该属于欧洲、英国是否应该为了做好欧洲人而牺牲和美国的特殊关系、国防预算、对通货膨胀 / 通货紧缩 / 物价停滞 / 物价飞涨的恐惧、失业问题等等。尽管当时普遍认为我们的剧集紧扣时事,实际上剧本往往是在播出几个月前,甚至一年前写成的。紧扣时事只是表象而已。
两相对照,对于我们这个国度来讲,这部上世纪 80 年代的剧集所表现出的对于政治的解构以及直面整个体制的大胆讽刺,即使对于我们现今来讲仍然太过超前。英国人将他们对政党政治、公务员体制、媒体乃至于更为政治化的外交政策以及与欧共体的关系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既是讽刺、批判,更多地则是对自身民主制度的自信。
J: 伯纳,你想过从政吗?
B: 我不想,大臣。
J: 为什么?
B: 我在我的字典里定义过政治。
J: 怎么定义的?
B: 煽动、阴谋、操纵、推脱、贪赃枉法、蛊惑人心…… 还是留给诸位主公来操心好了。我觉得我没有这些素质。
J: 可别低估你自己,伯纳。
J: 听好了,卑微的社会公器,欧洲各国本是一体,致力于同一个目标。
H: 哦,哈哈哈!
J: 什么这么好笑,汉弗莱?
H: 大臣,我们客观地来看,这是各国利益的博弈场,我们为什么加入?
J: 为了加强自由西方国家的联盟。
H: 哦,是嘛!大臣,是为了离间德法,从而压倒法国。
J: 那法国为何加入?
H: 为保护他们没用的农民免遭竞争。
J: 德国不是吧?
H: 他们是为清洗种族灭绝的罪名,请求重新加入人类社会。
J: 这也太尖酸刻薄了。哪些小国总不是为了自身利益吧?
H: 是嘛?卢森堡是为了赏钱,作为欧共体首都,外国资金滚滚而来。
H: 大臣,英国的外交目标 500 年来没有变过——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因此,我们联合荷兰压制西班牙,联合德国压制法国,联合法国和意大利压制德国,联合法国压制德国和意大利,分而治之。您看,一贯的效果很好,为什么要改变。
J: 这都是老黄历了吧?
H: 对,也是现行政策。我们得打进去,从内部攻破。我们施加过外力,没有成效。现在可以从里面把他们搅成一锅粥了。调德国反法国,挑法国反意大利,挑意大利反荷兰。外交部高兴坏了,光辉岁月又回来了。
总体而言,推动整个剧前进的源动力的就在于以吉姆 · 哈克为代表的大臣(首相)和以汉弗莱为代表的常务秘书(内阁秘书)之间就政策推行之间的你来我往的交锋以及隐藏在大臣与秘书背后的重重矛盾。前者作为政客想要有所作为,捞取选票,博得政治资本;后者则代表的是整个不倒翁式的公务员体制,其初衷则是「不折腾」,尽可能地使得整个体制顺畅运转,以操控政党政治下的来去如流水的内阁。伯纳则既是大臣的私人秘书,同时又得接受常务秘书的领导,因此他的工作其实是「走钢丝」的艺术,不能过分偏袒任何一方。当然,吉姆与汉弗莱之间并非只是单纯的对抗关系,他们既互揭老底,同时又相互利用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既对抗又依赖的关系正是政治对抗中的常态,也为丰富剧情本身奠定了基础。无怪乎每一集的最后一句台词都是汉弗莱的一脸坏笑的说着:「Yes,Minister/PM Minister」,两人到最后总是能「可耻地」达成妥协。从整个剧集来看,揭露隐藏在政党政治背后的公务员工作、思考方式的内容占据了剧集内容的大头,这也是该系列剧集的主要目的所在,而对于这种公务员体制批判地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在第三季第六集「The Whisky Priest(知易行难)」中:
H:好吧!大臣,如果您非要谈道德问题,请容我指出,道德只有对与错,没有小错和大错。
J:别绕弯子里,汉弗莱。
H:政府不追求道德。
J:是嘛!那追求什么?
H:稳定,社会正常运转,预防混乱,制止分裂,屹立不倒。
J:为了什么? H:您说什么?
J:如果政府不行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H:大臣,政府不关乎善与恶,只关乎治与乱。
J:意大利恐怖分子用英国炸弹还不乱,你不在乎?
H:职责要求我不在乎,那是政客的事,我是执行政策的。
J:就算你认为政策不对?
H:政府政策几乎都不对!不过执行非常圆满。
J:汉弗莱,你有听过公务员为原则问题辞职吗?
H:当然没有,你怎们能这么说?
J:我第一次完全意识到了,你纯粹只关注手段,而非结果。
H:大臣,对我以及我的同僚来说,手段和结果是一码事。
J:你真这么以为,汉弗莱,你会下地狱的。
H:大臣,没想到您还有神学倾向。
J:你是个道德真空。
H:这是您说的,大臣。
H:怎么了,伯纳?
B:没事,汉弗莱爵士。
H:你好像不开心。
B:我在想大臣也许是对的。
H:不大可能,哪件事?
B:手段和目的。我也会变成道德真空吗?
H:我希望会的,伯纳德。如果你努力的话。
B:我觉得挺泄气的。如果我们的工作是执行政策,我们不该相信它们吗?
H:哦,真是异想天开!
B:为什么?
H:伯纳,我过去 30 年服务了 11 届政府,如果我相信所有那些政策,我会强烈反对加入共同市场,又强烈同意加入共同市场。我会尽心钢铁应该国营,并且私营,并且收归国营。死刑呢?我会强烈支持保留,又强烈要求废止。我会追随凯恩斯主义以及弗里德曼主义,主张保留并取消文法学校,狂热于国有化,醉心于私有化。不过总之,我会语无伦次,并且精神分裂。
B:那您相信什么?
H:眼下,伯纳,我们相信要阻止大臣去通报首相。
B:可为什么?
H:因为一旦首相得知,就展开调查,就像水门事件一样,一个小泄密牵出一连串恐怖的大事件,终于倒下了一位总统。这是条铁律,不要去揭烂疮疤。 ……
H:你干什么?
B:您不是要找内阁秘书吗?
H:我是要找,不过你作为大臣私人秘书,觉得有必要把刚才的对话通报大臣吗?
B:什么对话?
H:很好,伯纳,你一定会成为道德真空的。
这是一部足够欢乐的剧,也是一部值得思考的剧,更是让你一看再看并且越来越被这三个男人所折服的剧!
I’m appalled
什么也不说
这部剧是如此的出色,以至于在它上映前约一百四十年,也就是一八四三年,卡尔 · 马克思先生就曾对此剧写下过精彩的剧评:
既然官僚机构就实质而言是 “作为形式主义的国家”,那末就目的而言它也是这样。于是,国家的现实目的对官僚机构来说就成了反国家的目的。官僚精神就是“形式的国家精神”。因此,官僚机构把“形式的国家精神” 或实际的国家无精神变成了绝对命令。官僚机构认为它自己是国家的最终目的。既然官僚机构把自己 “形式的” 目的变成了自己的内容,所以它就处处同 “实在的” 目的相冲突。因此,它不得不把形式的东西充作内容,而把内容充作形式的东西。国家的任务成了例行公事,或者例行公事成了国家的任务。官僚政治是一个谁也跳不出的圈子。它的等级制是知识的等级制。上层在各种细小问题的知识方面依靠下层,下层则在有关普遍物的理解方面依赖上层,结果彼此都使对方陷入迷途。
Since the bureaucracy according to its essence is the state as formalism, so too it is according to its end. The real end of the state thus appears to the bureaucracy as an end opposed to the state. The mind of the bureaucracy is the formal mind of the state. It therefore makes the formal mind of the state, or the real mindlessness of the state, a categorical imperative. The bureaucracy asserts itself to be the final end of the state. Because the bureaucracy makes its formal aims its content, it comes into conflict everywhere with the real aims. Hence it is obliged to present what is formal for the content and the content for what is formal. The aims of the state are transformed into aims of bureaus, or the aims of bureaus into the aims of the state. The bureaucracy is a circle from which no one can escape. Its hierarchy is a hierarchy of knowledge. The highest point entrusts the understanding of particulars to the lower echelons, whereas these, on the other hand, credit the highest with an understanding in regard to the universal; and thus they deceive one another.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一部能让你边看边感慨这是部神剧的神剧!
唯一不好就是画质,因为是 80 年的。
现在的很多剧唯一好的也就是画质了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海外电视剧,没有之一。和它比起来,白宫风云纯属忽悠,纸牌屋又虚的很,关注于具体手段,细枝末节,显得避重就轻。这种对于真实世界实质的刻画,才是他经历三十余年依然似曾相识的原因。
另外,这是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所有单词我都认识,可连在一起我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在实诚的英国人面前,更显示了美国人的装神弄鬼。
白宫西翼是装神
纸牌屋是弄鬼
当年铁娘子说这是 “纪录片”,在上学的卡梅伦写文章说这片并不那么真实。后来卡梅伦当上首相之后说:好吧,好像确实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好剧,已经帮我做了三个回答,这是第四个。一部电视剧,能让不同人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产生共鸣,这是多少编剧的梦想啊。
你见过哪些谜之笑点的图片?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在这个回答中,我用了两个电视剧的梗套用国内新闻,一个是银行家,
发了,我就不发了。
国内新闻
[新闻 30 分] 吉林:白依拉嘎粮库 16000 吨稻谷被查封
马丁!布兰达这事儿怎么办!
那里怎么了?
发生政变了!
你怎么知道?
都上电视了!你没看到吗?你不知道?你可是外交大臣!
是啊,可是我的电视机坏了!
你的电视机?你不是有外交部电文么?
不。电文总是晚到,我都是在电视上看国际新闻的。
有进一步消息就告诉我
不,还是你告诉我吧。你有电视!
马丁之友张云军
另外两个
如何评价英国公民为中国台湾问题请愿?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有哪些「一黑黑两个」的故事或段子?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如果玩剧情梗,脑洞再大点这部电视剧和印度电影也能联系起来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而另一个社会高层,那个被抓的教授,片中出现这样的人物,有一定原型。他的学历那可不一般,是吉姆哈克校友,看年龄,弄不好在校时还见过面。另外、他念的中学是 The Doon School,是世界顶尖中学,拼爹最牛中学,不是最高的克什米尔婆罗门基本没戏。作为英吉拉甘地的校友,老教授被捕,内阁部长去做统战没准都不够格,可能要索尼亚甘地出面。
观看这样的神作,每一秒钟都是在享受,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神剧,对西方政治,政客,政党刻画入骨,甩什么《纸牌屋》几十条街。
,,,,,,,,,,,,,,
例如——————是,也不是。外交部亲欧洲,实际上是为了反欧洲。我们团结在这一理念之下,保证共同市场不能形成。所以我们打进去。英国的外交目标 500 年来没有变过: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因此,我们联荷兰制西班牙,联德国制法国,联法国和意大利制德国,联法国制德国和意大利,分而制之。一贯效果很好,为什么要改变?” J:“这都是老皇历了吧?” H:“对,也是现行政策。我们得打进去,从内部攻破。我们施加过外力,没有成效。现在可以从里面把它搅成一锅粥了。挑德国反法国,挑法国反意大利,挑意大利反荷兰,外交部高兴坏了,光辉岁月又回来了。” J:“但我们都忠于大欧州理念吧,不然为什么要增加成员国? ” H:“一个道理,就像联合国,人越多,嘴越杂,就越发鸡毛蒜皮。” J:“这也太世故了吧。” H:“是的,不过我们一般称之为外交,大臣。” W:“别的国家怎么看(指欧洲身份证)?” H:“德国人正合意,法国人不在乎,意大利和爱尔兰乱成一团,根本执行不下去——只有英国人受罪。”
无论在什么年代过去还是未来都可以运用到的神剧
2020 年 1 月 5 日 再更几个
接上面
目前就某些对一些羊辣鸡积攒下来的各种事件 的确如此。
米帝知道波斯有被保卫吗?并没有,要不然就不会像杀鸡一样简单了。
其实五带流氓都是一样的
To put it simply, Prime Minister, certain informal discussions took place, involving a full and frank exchange of views, out of which there arose a series of proposals which proved to indicate certain promising lines of inquiry, which, when pursued, led to the realisation that the alternative courses of action might, in fact,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be susceptible of discreet modification leading to a reappraisal of the original areas of difference and pointing a way to encouraging possibilities of compromise and cooperation, which, if bilaterally implemented with appropriate give and take on both sides, might, if the climate were right, have a reasonable possibility, at the end of the day, of leading, rightly or wrongly, to a mutually satisfactory resolution.
处女回答
这是一篇学术论文对 Yes, Prime Minister 的评价:
A sudden or dramatic transformation from a weak-willed Minister to a competent and capable Prime Minister would have spoiled the underlying comedic and farcical nature of the series and weakened the thrust of its political satire.
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看
But, I don’t hardly think so.
这是纸质版的结尾。为了方便看,我打出来:
I took a deep breath. ’Yes,’ I said quietly. My plans were turning to dust. Like all my plans. Suddenly I saw, with a real charity that I’d never enjoyed before, that although I might win the occasional policy victory, or make some reforms, or be indulged with a few scraps from the table, nothing fundamental was ever ever going to change.
Humphrey was now in the best of humour. I heard his voice, as if in the distance. ‘Prime Minister? Prime Minister? Are you all right?’
I focus on him. ‘Yes.’
‘Excellent. Then shall we continue with the agendum?’
‘Agendum?’ I smiled. All the fight had gone out of me. ‘No, Humphrey, we have no agendum anymore. Meeting declared closed. All right?’
‘Yes, Prime Minister.’ He smiled at me with sympathy. He could see that at last I understood.
我们来看看原作者的话:
Jonathan Lynn has not been steeping himself in civil service double-speak all these years for nothing. He smiles with all the assurance of a practiced mandarin. ‘I would think’, he says, ‘that Sir Humphrey would be very happy to hear you say that the politicians are now obviously in charge。
这两段我一直在思考,有一种很强烈的呼应感觉。
言有尽而意穷。原著里是以 Hacker 的败北作结,而作者 Jonathan 给出了 Humphrey 内心的想法,他其实对于政客能掌权感到开心。至于这部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
以下开始是一点拙见:
其一
Yes, (Prime)Minister 这部作品是围绕官僚主义(bureaucracy)展开的,说起官僚组织,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可能或多或少都带有贬义色彩,但其实它只是描述一些带有相同特征的团体:
1)雇主和雇员的薪资不与团体的收入呈明显相关关系:所以我们会看到当经济不景气(The pound was under pressure)的时候 Sir Humphrey 还是和 Frank 一起继续给公务员加薪,加津贴。但是你要知道,整个官僚体制追求的并不是钱。根据 Tullock 理论他们追求的是 3P,津贴(Perks),权力(Power), Patronage(任免权)。所以他们阴阳怪气的那一段 Pay rise 其实是编剧细心的考量,很多政府职员都觉得这部剧 “非常还原”。还记得卡梅伦的“真香” 吗?当首相前:”这部剧乱扯 “。当首相后:” 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2)团体有一部分资金来源是划过来的,说白了,是 “白嫖” 的:所以我们看到剧里说其实教会,学校,医院,慈善机构和政府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与政府同样具有以上两个特征。
3)绩效这种在官僚体系下基本由上司决定:看到 Bernard 被 Humphrey 各种威胁了吗 - -
其二
官僚政治中的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信息失真”
在 Yes, Prime Minister ‘A Victory For Democracy’里面有这样一段话:In the British Foreign Office an instruction from the Prime Minister becomes a request from the Foreign Secretary, then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Minister of State and finally just a suggestion to the ambassador. If it ever gets that far. 大概意思就是说如果消息能够传达那么远的话,首相的命令传到外交部就变成了要求,再到国家元首就变成了推荐(英国国家元首名义上为女王),最后到大使那里就变成了建议。很好的描述了” 信息失真 “的现象。
这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信息再一层一层传递中被 “耗散” 了。
其三
为什么到了上层以后都是像 Sir Humphrey 这样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才能在官僚体制下活下来。这就像一个筛子,你必须服从上司的意愿一级一级往上爬才能爬到顶端,而那些意见不和者都已经被筛子过滤掉了。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只是 Humphrey 适合官僚体制而已。
Reference
llock(1965),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cy
这本书华盛顿邮报的建议是不要去读,因为很多晦涩难懂的概念。但是它是作为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研究官僚主义的书,感兴趣推荐阅读。
缅怀天堂三人组,谢谢你们,你们成功影响了下个世纪的人。
希望听听大家的理解 0.0
蟹蟹,00 后一枚,认为这部剧可以吹。
常看常新的神剧
比如日本这次疫情以厚生劳动省为代表的日本政府所作所为吧
厚生劳动省新冠病毒检查方针
厚生劳动省防疫政策实施方针
厚生劳动省防疫政策实施目的(就这里需要改一些内容)
1、没人提戒烟那一段么?烟民死了可以给国家做好多贡献……
2、伯纳德被记者围追堵截一通问,说了不该说的,哈克训他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伯纳德听了,急哭着说 stop yelling at me。哈哈哈
3、伯纳德说自己想 have a clear conscience,汉弗瑞顿了顿,说你啥时候有这么奢侈的理想了。哈哈哈还对着伯纳德背丧钟为谁而鸣,唬的小伯一愣一愣的。
4、哈克跟剑桥还是牛津领导吃饭喝多了,哭着说自己要是当法官就把汉弗瑞关起来,说自己害怕他,说得小汉一脸吃瘪和尴尬。
5、去阿拉伯国家那里。
实在太爱这个系列的剧了,看完会觉得英剧美剧也就到这里了。英剧观止。
但笑归笑,有时候想想国家大大小小的政策被这么一群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左右玩弄,进而影响到作为普通小老百姓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挺悲哀的。
这两部剧还是有一定毒性的,看过之后会觉得其他的喜剧特别傻。
看得很开心,笑得很彻底。还觉得英国人真能自黑啊。
多年后来才想起,这个剧和后续正好在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大搞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年代。
BBC 是媒体,媒体靠钱活着。无论是本能,还是别的私有化得利集团打钱。都是 BBC 难以拒绝的。
其实,我并不是反对私有化,在上个 80 年代全球波澜壮阔的私有化大潮确实让全世界的经济爆发式增长。可以说私有化是世界的大潮流,BBC 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潮流,所以这个才成为神剧。
并不能说私有化是错的,错的是利用私有化和国有化的折腾,把人民群众的财富聚变成私有财产的统治者。
国有化,把负担和坏账让给国家,把垃圾企业卖出了超高价。私有化把优质资产低价收购。把坏账留给国家。
1979 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开始执行大规模私有化方案。从 1981 年起至 1985 年止,已先后将英国宇航公司、电报和无线电公司、爱姆夏姆国际公司、布里托尔石油公司、美洲虎汽车公司等 20 多家国有企业私有化。出售资产达 50 亿英镑,转到私人部门工作的人数达 40 万。并正在计划将英国天然气公司、英国机场管理局、英国航空公司、肖特飞机制造公司、皇家兵工厂等 8 家企业私有化。英国私有化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抑制通货膨胀和减轻财政负担起了一定作用。但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私有化不是对 “国有化” 的否定。交替采取 “国有化” 和私有化措施的目的是为垄断资本获取更多利润服务。
你疯了!怎么能够把真话都讲出来?!
没关系,民众只会以为这是笑话……
优秀的电视剧永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其现实意义,永恒的现实意义。
《老友记》讲述的是亲情,爱情,友情
《是大臣》讲述的是官僚体制以及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猫和老鼠》留住了人们心中永远的那一抹童真,不论是懵懂的孩童还是西装革履的老绅士
这些东西,别说是四十年,恐怕再过四百年,其根本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相比之下,纸牌屋之流就显得很荒诞了,
我永远也记得我妈看完人民的名义第一集就弃剧了 “检察院的人哪有这么英姿飒爽,正义凛然。实在是看不下去”
非要说是大臣那么经典好看,无非也就是两个字 “真实” 虽说每一集都没看过,却处处有种 “这集我看过” 的感觉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这部剧想告诉我们:
真正的官僚,敢于忽悠最英明的元首。
真正的官僚,敢于无视最愤怒的民众。
当潮起潮落,烟花散尽,各方英雄谢幕而去,执掌天下的还是这帮真正的官僚。
电视剧很精彩,原著也不错
我摘了一篇原著中汉痞的日记,大家可以看看
汉弗莱爵士日记一则
在少数的,会令帝国中堂(毫无疑问,他非常值得被这么称呼)汉弗莱爵士尴尬的场合里,同如今的西方左派女士冲突的场合,无疑令人印象深刻(尽管其他也很深刻),尤其是在西方左派闹得老右派心神不宁的今天,这场冲突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预示的影子。非常有幸,我们找到了被誉为大英帝国最后的良心的内阁秘书汉弗莱爵士当天的日记。
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汉弗莱爵士可以利用 19 世纪以来建立的并且极其完善(虽然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一般,但不能因此苛责它)的公务员体制下成千上万的先例(它也有个别名,陋习)与程序(毫无疑问,它确保了任何改革都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以及与他的同僚之间的通力合作(我们应该相信公务员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为了国家利益,毕竟他们是这么声称的),加上对首相以及大臣之间微妙的关系(敌对的松散联盟)的把握,成功阻止了哈克首相多次试图冲破体制的举动,并很成功地安抚了好大喜功的首相,确保了公务员的利益,首相和公务员都不会忘记是谁让他们的工资变得多了起来,首相也不会忘记是在谁的协助下让财政部吐了 15 亿税款,财政部也不会忘记,是谁让首相放弃禁烟。可以说,大英帝国的中堂为了所有人的利益(我们不应该在未经汉弗莱爵士的允许下认为,这个所有人都范围包括人民)奋战到了最后,他维护了体制下的和平,就像老右派时常提的那样,大家都是体面人,体面人有体面人的规矩。无论是首相还是公务员,大家都是体面人,既然是体面人,那么在体面人的规则下,没有事情不可以解决,毕竟体面人都是为国家服务的。(阿诺德爵士曾经指出,公务员出的错理应国家埋单,因为公务员是为了国家犯的错,而让人民知道公务员犯了错,显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所以国家应该对为国牺牲的公务员予以回报,至于政治家,他们一直都没有犯错,即使有,那也没有人可以指责他们,毕竟本质上政治家犯错就是他们背后的公务员犯错)
这套理论在体制下从来畅通无阻,当然不是因为这套操作多么合理,而是因为没人愿意深究。西方左派,伯恩施坦的追随者,在某个年代,还不算完全属于学会议会斗争精髓的时候,往往这些人对政府的抨击是从来不按套路走的,正如这位女士指出的,文官对于基层的了解,是一种纸面上的了解,是一种用于表明自己确实是国家服务人员的装饰,汉弗莱爵士对于民情的完全不熟以及利用文书式的回复解答自己的工资并委婉的表示自己虽然愿意善待人民,但是不应该用自己过高的工资补贴民生以及愿意发动一切本事维持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的意见,让那个年代的社民党清晰的见识到了老右派的虚伪,尽管老右派不这么认为(虽然汉弗莱爵士经常嘲笑哈克自欺欺人,但显然他也喜欢自欺欺人)
是的,那年社民党看到这个,还是会发自内心的愤慨的,这份愤慨想必会让人联系到让撒切尔夫人瞩目的科尔滨同志,是的,至少汉弗莱爵士不愿意面对这些愤慨,这或多或少说明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拥护者曾经还有那一份初心(就像某个叫工党的党派一样,至少 200 年前他们曾经呼吁工人阻止英国干涉美国内战)
但是,说了,社民还是社民,你既然走了议会斗争的道路,谁都清楚,你的愤慨背后的矛头势必不会指向某个东西本身,毕竟那年是你亲口告诉别人,你不会掀桌的。(我相信你们一定很信守承诺)
汉弗莱爵士在经历一开始的慌乱后,在日记的后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开始以打趣的口吻调侃西左的梦想。女权,动保之类,挺高尚的(是的,汉弗莱表示:我们得承认这点,不然它们一点优点也没有了,是这很美好,我也希望它实现,如果它能的话。我的意思是,它大概能实现,或许在梦里。这充分表达了我们对它可能性实现的肯定,对吧你肯定不能理解为我们在反对它)
有趣的是有些汉弗莱的死敌们在这点上和汉弗莱观点一致,不过死敌们还是对西左表示了理解,毕竟西左是要做体面人的,得有个让现在的体面人下不来台的背书,才能多有些名额。在这场冲突之后,作为一个树大根深,见得多的老右派,汉弗莱清楚地认识到,西左不惜在支持荒谬的观点,利用民主制度的缺陷,发动群众,反对政府,根本上是为了自己坐江山。当首相认真地推行还政于民(将地方政府委托民众管理,中间不要政党与议员作中间商)政策的时候,汉弗莱不失时机地与西左会面,西左得知首相的政策之后发现,自己被排出领导岗位了,便立即与公务员们站到一起。女议员与汉弗莱的默契,让他们互相认为对方适合从事彼此工作。
还政于民政策与这则日记,基本反应了是首相编剧对政治的态度。相比于首相的核政策,民众更关心一条走失在军事禁区的狗,这种对民主政治的冷漠,很大程度是因为英国文官一直嘲讽的政党竞争上位的民主制度的逐渐失灵,西方议会斗争中的参与者,无论左右,不管怎么竞争,上位者都不会真正关心民众利益,他们比较关心自己作为民众喉舌与地方机构与民众间中间商的地位。政治家经常嘲讽文官不在乎民众利益,只关心部门死活,而背后操纵政治家的文官早已看透,民主空壳下,政党竞争仅仅只是各利益集团代表人风水轮流转的结果,没人可以代表他们想代表的人,体育大臣是烟草集团的说客,财政大臣与金融城的关系不清不楚,首相本人在行政事务部的时候也不很亲近自己的选举,以至于念错演讲稿闹笑话。这些政客不仅没有民意代表地位,连基本行政本领也不具备,在这种啼笑皆非的场合,让政治家治国显得尤为可笑。汉弗莱虽然品行不足够端正,自私自利,但多多少少也知道,大英帝国表面的繁荣,需要文官们同心协力,共同裱糊,装点繁华。编剧对文官帝国主人的地位予以了肯定,哈克对文官的反攻倒算终究在废除教育部的战役里完全失败,哈克在信件中承认自己根本突破不了文官制度对政治家的封锁,毕竟只要大英帝国活着一天,公务员体制就不是政治家可以打破的。
但编剧在书中留的一个彩蛋,耐人寻味。
汉弗莱爵士因为某种原因住进了精神病院,原因很有可能是知道了太多秘密。
这个时候,聪明的读者会想起阿诺德爵士对汉弗莱爵士说的话
公务员体制不能倒下,但个别公务员是可以牺牲的。
附上汉弗莱经典自信
以及作者借哈克之口对汉弗莱文官的看法
是一部伟大的剧,对其评价便言尽于此。
以我浅薄的阅历,我还不配为它做过多的评述,因为我觉得自己一定还未完全参透其中深意,也不能讲自己脑中因此剧而牵引出的火花转述出来。
所以呢,我把每一集中最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对话截出来,制成长图,与大家分享,欢迎保存、转载!谢谢~
至于为什么如此喜爱、推崇此剧,大家尽可以去剧中寻找答案!
持续更新中~
《Yes,Prime Minister》以及《Yes,Minister》(这个暂时还没看完)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政治喜剧,没有之一,相较于美帝《纸牌屋》那种暗箱操作,这部英剧完全高了一个段位,本剧中主要有三个角色:
——James Hacker:本剧的男一号,英国的新任首相。一个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的虚伪政客。他刚愎自用,全剧中总是雄心勃勃的提出一大堆政治改革计划,看似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努力让政府变得清明,让国家变得强大,而实际上时刻想到的都是自己的选票和名声,嘴上说 Made Britain Great Again!实际上你懂得!全剧中他与 Sir Humphrey 时而互相利用,时而相互拆台,他用荒诞而又天真的表演自以为把弄的英国的政坛,在官僚系统中攫取了最大的政治利益,其实他本质是也只是官僚集团和资本家推出来的一个品牌代言人而已,此君真是标准的选票政治下国家元首,与我国东南某诈骗岛屿的那些政客有异曲同工之妙。
——Sir Humphrey Appleby:本剧男二号,一个老奸巨猾的常务秘书长,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的存在让我想起了和珅、严嵩等从古到今一系列在中国官场上善于打太极、和稀泥的技术性官僚。在剧中他八面玲珑、避重就轻、话风转进、化简为繁、明褒暗贬、暗箭伤人、正话反说,能够理直气壮的做到颠倒黑白、摒弃理想、无视良知,坚定不移的成为了传统官僚系统的利益保护者,通过满嘴的废话来转移话题、模糊概念并最终扭曲事实。道德与良知这种奢侈品对于他来说早就已经丢弃,他印证了那句老话:会有人背叛自己的阶级但是绝对不会有人背叛自己的利益。他在保护官僚集团利益上真可谓是任劳任怨、不忘初心,不愧为现代官场搅屎棍。
——Bernard Woolley :本剧男三号,一个看起来很傻很天真的首相私人秘书,每天在官僚集团和首相之间周旋,不经意间提示领导的语法错误和数学问题,还经常无意间扯下官场的遮羞布,让一切道貌岸然、虚以委蛇全都展露无遗。但是这样一个看似呆萌的角色,却在这样的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游刃有余,两边人物都对他信赖有加、极为倚靠,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大智若愚的本质,毕竟一个天然呆根本不可能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混的如鱼得水。
由这三个人物构成了西方官场的生态圈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个结论:政治,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毫无疑问都是肮脏而又黑暗的!有介于此,我一直认为任何涉及历史、政治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喜剧、悲剧还是正剧,其核心都应该是严肃而又深刻的。
去年的《人民的名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官场现状,核心也相对严肃,里面也有不少刷新观众三观的台词,但是与《Yes ,Prime Minister》这种嬉笑怒骂中看尽世间冷暖的神剧相比明显低了好几个段位,一本正经的去说教,远远不如这种诙谐幽默中带着一针见血的犀利进行讽刺来的深刻。
而《Yes,Prime Minister》虽然是喜剧,但是其内在的核心确是极其严肃、慎重甚至是沉重的,虽然电视剧中所展现的戏剧冲突可笑,但依然掩盖不了其中政治斗争的赤裸和残酷,以及全剧背景本身的黑暗感。同样的,虽然本剧主要是对英国政府的批评与讽刺。但是,全剧并没有一味地贬低政府,它的批判在现实中都有极为精确而且完全可以对号入座的反射(有些甚至变成了最黑色幽默的对现实的预言),其批判对象自然也不限于政府。它的批评虽然强有力而且毫不留情,但是可以让被批评的对象要么心服口服,要么无可奈何,堪称忠言逆耳。同样值得赞赏也是难能可贵的是,这么一部意识形态色彩浓烈的政治剧,对当时的意识形态敌对阵营(例如苏联)的表述依然保持住了克制和叙而不作(全剧几乎没有涉及对苏联的评价与描述,只是谈及过苏联的活动——多为情报工作——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多为剧中人物对英国的讽刺),对比一下如今各种花式黑苏联的西方影视(兵临城下)、游戏(英 hei 雄 su 连 lian)这一点弥足珍贵。最为可怕的是,《Yes,Prime Minister》反映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依然存在,《Yes,Prime Minister》的黑暗与美国的《纸牌屋》完全不同,《纸牌屋》中主角一行所做过的任何肮脏勾当都只能在黑暗中小心翼翼进行,一旦曝光,只会造成政治危机,党派内乱,总统下台并坐牢,甚至坐上电椅;而《Yes,Prime Minister》的黑暗却都是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运作,体制内外人人都心知肚明,大摇大摆,因为他们无计可施。这也是《Yes,Prime Minister》在这几十年里依然没有过时的原因,也是它成为教科书级政治情景剧的本钱。
它是最好的!!!
我国建国初期的很多问题和矛盾大概也是这样来的。
领袖是无法忍受官僚的,但是官僚做事就是这样。
总体来说,是教科书一样的剧。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强。
对英国这种以经验主义哲学为核心的国家来说,这部剧几乎是一门政治学实践课。而且也确实可以经常在读新闻的时候脱口而出:卧槽,这集我看过!
可以和《是,大臣》相提并论的经典好剧。
本文包含剧透内容。
大概浏览了一下现在的答案,大多数人都在评价 80 年代的 BBC 版本的《是,首相》
其实 2013 年 BBC 也翻拍了一版新的《是,首相》,以经济危机,环境问题和欧盟的分离崩析为背景,中东某石油大国来英国投资为故事情节,出了六集。 唯一不同的是这六集说的是同一个故事。
我觉得和美剧相比,英国人对意识形态看法稍微开明一些,对政治正确也没有美国那么敏感(比如英国之前拍的黑镜子和美国 netflix 接手之后的黑镜子)
新剧中对话笑点比老剧少了一些,但是出彩的地方也很多, 三大主要人物 Sir Humphrey , Bernard 和 Jim 的性格也和老剧类似(感觉新剧中 Jim 的良心少了一些)。 但是这三个人都没有原剧中长得帅。
幽默的比如这种
这位是 Bernard (后文不再介绍)
这位是 Sir Humphrey
下面是 Sir humphrey 介绍 “精英主义”,典型对话
后面还有一大段关于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的介绍,也非常精彩。 我就不截图了。
这位是 Jim Hacker,首相。
这是一段首相在外交晚会上的致辞,因为稿子没写所以用 Bernard 打印的 Wikipedia 念的:
然后 Humphrey 的表情是这样的
大哥,您把殖民历史又提出来干嘛?
然后,就是双方已经谈好了石油出口,但是到了晚上,对方外交部长提出要找一个 “夜陪女性”
这位女性是 Clair ,是 Chief advisor
再多的回来再截。
总的来说,虽然 2013 版不如 80 年代那一版好,但是也还是值得一看的。
被知乎推荐看这部剧,唯一的评价就是,看到这部剧是我人生的幸运。
英国政治大百科全书,可以这么说。撒切尔夫人说这是她最喜欢的电视剧,而且还亲自客串过一集 (好像是跟汉皮访谈)。举个例子,前年英国首相访华的时候吐槽过唐宁街十号连个给他做工作餐的都没有,还得从外面叫,请各位影迷回答这是哪一集的情节?
对 “官僚主义” 最精彩的描述。
如果现实中你对官僚机构或某些官员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那就去再刷一遍这部剧吧,你肯定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一个饱含知识的智者向一个幼稚的新手循循善诱指点人生经验,内容时而涉及一个同时在场的地区元首。这么好的英剧实在 excited!
一个把剧刷了 N 遍,顺便看完了两本周边的人来回答了。
没错,这剧在本世纪还出了两本周边,一本是《Yes Minister Miscellany》, 另一本是《A Very Courageous Decision: The Inside Story of Yes Minister》,两本都特别好看,第一本里面有三位主角的讣告,透露出了他们的结局,都是比较悲剧,小 Bernard 当上了内阁秘书却大权旁落我一直不太能接受。
第二本更让我爱得死去活来,详细叙述了这部剧想法的提出一直到新版的诞生整个过程,其中有编剧和演员的回忆和传记摘取(Paul 本来想演 Sir Humphrey,结果被编剧一顿坑蒙拐骗演了 Jim Hacker),有拍摄过程的叙述(Nigel 一开始紧张,不得不靠吃药缓解压力),有当时社会的反应,还有对某些集背后真实故事的考据(看完以后真是服了,纪录片石锤了,结合时事的话 ypm103 那集里面也是根据现实改编的)。
写的有点跑题,至于怎么评价它,我最近因为这剧走火入魔啃内阁秘书的历史(资料少很冷门,不推荐),只能写一句人人都像 Sir Humphrey 的地方,但人人不是 Sir Humphrey。四十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变了,又有太多的东西没有变化,虽然这其中有些东西是我们想要改变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或许就像剧里面说的 Administration is eternal。
【更新】
《The Inside Story》里面三位主角姓名的由来:
Jim 本来叫做 Gerry,由于演员 Paul 在《The Good Life》演过 Jerry,所以就改名 James/Jim 了。Hacker 跟黑客没有关系,而是源于 hack,意为在白厅的丛林中劈出一条自己的路。
Humphrey 源自编剧 Lynn 的大学同学 Humphrey Barclay,Appleby 则是看起来适合英式田园风。
Bernard 出自一种叫 St.Bernard 的狗,Woolley 跟 woolly 有关,取了 “模糊” 义。
看上去荒唐可笑,但是仔细一想非常真实,给人感觉 “政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对比一下美版纸牌屋(虽然我只看过前两季),看起来还算比较真实,但是仔细一想就是胡扯:政治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子的
纪录片 yes prime minister re-elected 里面(b 站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220775/?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
提到了撒切尔夫人跟一个记者说过 “This is not a sitcom it’s a documentary"(这不是情景喜剧,这是纪录片)。
还提到了前首相卡梅伦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报纸上发文章说 yes prime minister 这个剧没有那么真实。到了他自己当首相之后,因为 13 年要上映新版的 yes prime minister,别人又问他这个剧怎么样。他说 “yes prime minister has got it right”,“it’s basically like that”.(“yes prime minister 讲的是对的”,“基本上就是那样”)。
纪录片里前任内阁秘书 Gus O’Donnell 也说 “(剧上映的时候)你们觉得它是喜剧片,我们被(领导)教育这是培训视频,‘你们就要这样训练你们的大臣’”。
总结一下,这两部剧可以作为政治这门学科的视频培训材料。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才会有这个问题,在我料想中应该早就有了。非常奇怪。
我想,或许是因为这部作品根本不需要这样的问题吧,看看其他回答就知道,用尽溢美之词形容它也不算过分——这大概是不需要问的。看过哪怕一遍就知道这部作品本身的措辞和剧情比这里的所有回答来得都要好,与其问这么个问题还不如看一次。
第一季刚看完,非常精彩,想要从政的人应该去看一看这个影片。然后就会知道官僚系统到底是多难对付。
各个国家的官僚系统应该是大同小异。
第一季里。有些很有价值的片段,比如新首相电视讲话的着装问题,神态姿势等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考究。那是手把手地教啊!
政府是真的爱烟草公司啊! 吸烟有害健康?有害就有害吧!早点死了的好,总比你老了,领养老金花政府钱更强。
购买新式武器(三叉戟)只是为了装逼,炫耀。叫英国人感到安全!请把 “感到” 圈起来。
财政部是先敛财,然后才去考虑该怎么花。而且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它一定会哭穷。
裁员可以,别裁我部门。干得好的,可能有野心,威胁自己地位。散播不利消息,逼他辞职。
公务员涨薪才能维持常务秘书在公务员系统的领导地位,不涨薪将会导致 “文明的毁灭”。
涨薪方案被否决后,汉弗莱爵士立即找到前任秘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各种基金,奖励。只是在明面上取消了涨薪。总之,一定要得到。
军队高层拒绝调往北方,只是因为军官夫人们会丧失奢侈消费的场所——首都多好啊!夫人们反对,这个战略布局就干不成。
首相跟常务秘书最讨厌 “后排议员” 各种瞎逼逼。这总是干扰他们。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外交部门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空降了个外交大臣,也不知道他们在干啥。外交部官僚还派了个秘书来监视首相。
英国的政策就是没有政策,拖字决。公务员系统的一切目标都是维持现状。
首相的命令,层层传达,就成了 “参考意见”——您说了不算,您没我们懂行。敷衍方案众多,滴水不漏。所谓政令不出中南海,大体如此。
公务员系统讲出身,讲学历,讲门生,学校。东西方皆是。“我们”与 “他们” 的分野。
媒体都是有背后势力控制的。媒体说什么领导很在乎。尤其是好大喜功的领导。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报告故意写得长而且多领导根本看不完,议员也是。于是真正重要的细节只有秘书清楚。这无懈可击。常务秘书们有能力让领导 “看起来” 聪明或者愚蠢。
暂时总结了这些。大体感受是,这帮官僚不好对付。要真正掌权,最好的办法还是把这些官僚骨干办了。不干他们他们就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领导人。
兴许有点文不对题,但是我今天看到了新闻,觉得很悲伤
伯纳德 · 伍利的扮演者德雷克 · 福兹在 2020 年 1 月 17 日去世了
记住一点:这剧集的一切其他您都可以忽略,但是有一点所有人都应当铭记:这部剧集是真正的贯彻了以完美的小资产阶级追捧的优雅和传统来执行彻底的剥削。他的方法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穿透现实看待这一份让人沉醉的雅致背后是怎样的残酷。
Debout! Debout! Debout!
一部老剧
《yes,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系列是两部非常古老的 1980 年前后的英剧,也是豆瓣分数最高的电视剧之二,在 360P 的低清画质和带着电子混合音的配音之下,我居然看到了自己非常热爱本命的一部好剧。
没有女主角的热门剧
这部剧中的主角一直只有三个男人,完全没有女主角来吸引男性观众,但是观众应该也肯定大多是男性,毕竟这部剧有经典自嘲:“讽刺政治的剧是史上第二无聊的。那么第一无聊的是什么呢?夸赞政府的剧。”
政府首脑 DAA 的大臣(最后两季中成为了首相)吉姆哈克,首席秘书汉弗莱爵士,私人秘书伯纳德三个男主角完完全全地撑起了这一部剧。
吉姆哈克是一个并不老练的政治家,一直想做一些为国为民的实事,但是没有足够的能力,而且作为一个政治家首先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大于一切,所以一直被政府公务员体系限制,每次想有什么举措都会被汉弗莱爵士用各种方式打回来。但是作为剧中角色最高者,他也是实打实的是在下议院和选区中战斗出来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能力都非常强。当然这个剧毫无疑问在讽刺吉姆这样选举出来的政治动物,并没有能力真正赢得和公务员体系的斗争,真正做好事情,运作好这个国家。
汉弗莱爵士则是英国公务员体系中的翘楚,一直延续着英国公务员体系的系列做事方式乃至运行规律,维持着开始的 DAA 后来的英国政府正常运作。在这个运作过程中,有很多铺张浪费和低效,也有很多不公平和问题,还有自己的上级不断出一些听起来非常合理,其实会打破平衡的想法,但是汉弗莱一直在维持着这种平衡(哪怕这种维持中的很多动作,看起来并不符合道德和英国利益)。
而伯纳,作为一个后进的公务员,既是吉姆的私人秘书,要帮助吉姆与公务员体系斗争,同时又是公务员的一员需要辅助汉弗莱管理政府,在这两者之间如何能够走好平衡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太过于艰巨的任务。但是在剧中,伯纳扮猪吃老虎的表现,一个又一个出乎意料却又令人有一丝佩服的举措,显然在走钢丝的过程中越来越得心应手。
隐藏在简短笑话下的隐喻
人们在谈到政治剧的时候,往往会想起美国的纸牌屋,中国的大明王朝系列,也有不少人在讨论大明王朝的权谋水平和纸牌屋相比孰高孰低。但是在我心目中,大明王朝对标的本来就不应该是纸牌屋,而是是大臣系列。而纸牌屋中的所谓权谋,有不少其实更像是为了讽刺而讽刺为了权谋而权谋。
《是,大臣》系列中,每一集都是一个简短的冲突和完整的故事,每一集都有不少的笑点,在是首相系列中的第一集,吉姆哈克玩命想取消核军购计划用来节约成本,但是最终却被汉弗莱用一个厨子给打发了。
这让人第一印象觉得,似乎这部剧就是故意把政治家描述的很蠢,把公务员描述的非常坏,而伯纳作为私人秘书,就是一个拿生命在抠字眼,告诉领导你不可能同时咬紧牙关的同时去咬别的东西,顺便给你讲讲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希腊都是同一个发音。
但是细想下去就会看到,吉姆哈克在用自己的政治手腕上位之后,一直在希望真的为英国和英国人民干一些实事,取消三叉戟的核军购,就是为了去削减开支,减少已经财政压力很大的政府的支出。
而汉弗莱作为实际做事儿的人,他也清醒的认知到,三叉戟的军购作为一个巨额的支出计划,实际与大量的外交、军购、内部利益分配、国民安全乃至信心等一系列问题都有着很深度的关系,并不能说取消就取消。或者说汉弗莱其实是经过了公务员系统的系统分析认证,才会上马这个军购计划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下我们作为观众肯定会支持吉姆,但是在细想之后,却会发现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很多政府体系的决定是牵扯方方面面的,吉姆作为政治家,是否能够理解背后这些方方面面的牵连?
而同样的,汉弗莱在公务员体系中太多年了,他变得非常的老成世故,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公务员的利益,太多地牺牲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吉姆作为一个善良有理想的政治家,能够将很多理念和价值观带到这个原先的体系中来。
未完待续
跟 ls 诸位握爪。英剧里面最爱的 yes minister&YPM,Blackadder(黑爵士)。上世纪 80 年代 BBC 太强悍了,这两部喜剧压死后面几十年的喜剧。
yes minister 里面有一集,小汉对哈克强调说他的第一职责是为整个部门争取更多的经费来运转,且不裁员。这根本是映射现在的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公司的各个部门,为了局部利益舍弃全局利益。
一血给这比我年纪还大的腐国剧。
集集看的笑尿!叼炸天的编剧,叼炸天的演员。后来又出了新版的,远没有那个味道了。
汉妃的好多金句真是让人茅塞顿开,作为最早的君主立宪、建立议会制度的国家,他们早就把这一套摸得门清,我们黑他们远不如他们自己黑得到位。为神马没有改变呢?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
最后愿汉妃在天国继续建设腐国特色资本主义民主国家!
宣宗最崇俭德,故道光时内务府岁出之额,不过二十万,堂司各官皆有臣朔欲死之叹。一日,上思片儿汤,令膳房进之。次晨,内务府即奏请设置御膳房一所,专供此物,尚须设专官管理,计开办费若干万金,常年经费又数千金。上乃曰:“毋尔,前门外某饭馆,制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耳,可令内监往购之。”
半日复奏曰:“某饭馆巳关闭多年矣。” 上无如何,但太息曰:“朕不以口腹之故妄费一钱也。”
翻译一下就是道光特别节俭,所以道光时候内务府都不方便敛财,有一天道光想吃片汤了,然后内务府就上个了计划让道光能吃上片汤,计划的内容是专门开个新的御膳房专门给道光做片汤,然后在专门设立官员来管理这个御膳房,而这个御膳房开起来就要花几万两,每年的经费又要几千两,结果道光看太贵就说宫外有便宜的去买吧,结果半天的功夫内务府就上报说宫外卖片汤的饭店关门多年了。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记者问撒切尔,政府是不是真的如电视剧那样运作?
撒切尔回答:“Yes or no.” 然后是一通官样的解释。
神作。每次听见有人想看英剧就忍不住推这部。看了 20 遍还是能笑出来,还想再看 20 遍。
我看了 3 集,感觉像官僚政治百科全书一样
一种轻松的黑色,一种一本正经的虚伪。
一种看似轻浮的现实主义。
一则束手束脚的政治新闻。
一群实干的谎言家。
一部名副其实的 “纪录片”。
匿了(图侵删)
这部剧可以说是普及了很多打交道的方式,受益匪浅。
今年 7 月份因为一些原因跟着老板在饭桌上结识了某红二的夫人。公公是开国将帅。
一个 20 多岁的年轻人是没啥资本在餐桌上有话语权的,因为人家见多识广,历经 WG 风雨,年轻人的那些把戏如儿戏。恰好老太太是山东人,喜喝酒。
于是就疯狂的喝了一斤多。
结果酒精差点中毒,昏了一天。
事后老板的事儿谈成了,而且那天老太太喝的特别开心。
现在老太太那里的一些琐事由我来打理。
综合实力相差悬殊时,诚实是最好的。
记忆最深刻的是 open government 那集,humphrey 说:you can either be open or you can have a government.
还有关于 Jim 的各种蠢 die 的决策,humphrey 总是萌萌地表示:it’s a courageous decision。
以及,我最爱的两部老英国喜剧就是 yes minister 和 mind your language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图为2019年12月8日,2020年北京公务员考试举行。 (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5642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在他看来,到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最佳时机已经过 …
品葱用户 阿拉花瓜BOOM 提问于 10/27/2020 有葱友了解的吗? 品葱用户 ssxzhhl 评论于 2020-10-27 这种投毒的属于极端案例了,曾经我在体制内待过些时间,要说互害那还得数当年党内搞的自娱自乐性质的民主生活会了, …
知乎用户 李子安 发表 两千多年前,有个叫商鞅的人,在秦国搞了一场变法。 他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声明无军功的宗室贵族不得入宗籍、亦不得承袭贵族特权。 随即又配套性地推出了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军功爵位不仅仅是进入贵族阶级的象征、亦是当 …
品葱用户 brfee 提问于 10/17/2020 如题 我去办证什么的总是会被莫名其妙地intimidated到 他们总是装的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但是对你又是高高在上,老百姓完了去办证厅办些证件还得低声下气的 就好像香港驻军的那个草包说的什 …
品葱用户 暴打战狼 提问于 10/17/2020 品葱用户 暴打战狼 评论于 第一次发图,感觉操作有点尴尬。 品葱用户 一只鹿兒 评论于 @暴打战狼:你要選擇複製圖片地址。 品葱用户 卡卡里 评论于 2020-10-17 補充一下資料。 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