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与鲁迅的差距在哪里?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写在前面:本来最开始的时候,写这个回答只是看到了一时兴起随手一写,也是不明不白只有自己看得懂,但想不到有这么多人看,一些人赞成,很多人反对,后来更新的越来越多,结构也是越来越混乱,思路不很清晰。**鲁迅先生的很多不是我一两句话可以讲清楚的,我希望大家去看原文,特别是杂文,不要看一两篇网文就开始大谈特谈。不管你喜欢他还是讨厌他,我都希望你去了解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管怎样都需要把话说明白了,于是整理了一番,否则太不负责任了实在有些地方说不太明白的,只好请各位见谅了。

两人主要的差别有两个,一个是 “怀疑精神”,一个是“革命性” 和“空想性”。

关于 “怀疑精神”

钱理群教授说过,胡适怀疑过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但是有两件东西他从不怀疑,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他自己。同样,周作人也不怀疑自己,他无论如何都会留一片 “自己的园地”。而鲁迅是怀疑一切的,包括他自己。

鲁迅是没有信仰的,他是怀疑一切的。

他怀疑文学

“学文学对于战争,没有益处,最好不过作一篇战歌,或者写得美的,便可于战余休憩时看看,倒也有趣。要讲得堂皇点,则譬如种柳树,待到柳树长大,浓阴蔽日,农夫耕作到正午,或者可以坐在柳树底下吃饭,休息休息。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止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自然也有人以为文学于革命是有伟力的,但我个人总觉得怀疑,文学总是一种余裕的产物,**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倒是真的。”

他怀疑革命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他怀疑自己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我有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时时随风而逝,固然似乎可惜,但其实,亦不过小事情而已。”

他怀疑未来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他永远矛盾,永远不妥协,永远怀疑,这正是大多数文人所欠缺的——从未跳出过时代怀疑自己。大多文人局限在个人得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及时行乐、思乡之愁、儿女情长…

只有鲁迅他说

“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只是假知识阶级的寿命倒比较长一点。像今天发表这个主张,明天发表那个意见的人,思想似乎天天在进步;只是真的知识阶级的进步,决不能如此快的。不过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热闹,不过他的本身——心身方面总是苦痛的;因为这也是旧式社会传下来的遗物。”

鲁迅自己从不相信什么,却仍给青年以希望,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我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罢。”

两人的最本质区别在于,鲁迅敢于怀疑自己,鲁迅从来不信仰什么主义,什么制度,或者任何一个人。

譬如说,鲁迅一辈子都在搞文学革命,左翼运动,鲁迅看到他启蒙过的青年又来陷害他,他所支持过的革命又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一直在怀疑自己所支持的东西。

“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很像住在德法等国里的犹太人,他们的意中别有一个国度。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

鲁迅是真的知识阶级,是人类永恒不屈的灵魂。

关于王小波,在我看来他和伤痕文学没有本质区别。尽管他的文学手段更加先进,知识储备更丰富,思考的更加深入,但并没有质的区别。王小波很多时候很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讽刺的很辛辣,很是幽默,然而很多时候浅尝辄止,停留在抖机灵的层面,一笑而过其实经不住推敲,更重要的是,他没有鲁迅一般严肃的自省精神。

在改革开放后的文学作品中,要么将历史归结到个人身上来发泄情绪,要么就是揭露毛时代的各种 “非人道的” 现象。前者如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把他的愤怒用登峰造极的意淫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后者更多了,余华早期的短篇,莫言的《蛙》,包括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批评的性压抑。

然而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扭曲历史,他们描写文革总是不提派系斗争,不提阶级斗争,不提路线斗争,写什么都是老教授被抄家,知识分子被武斗,一问谁干的?红卫兵呗,还能是谁?哪一派?管他呢,反正都是打砸抢。个人崇拜是怎么来的?还能怎么来的,老毛晚年错误,头脑发热,个人独裁,刚愎自用,疑神疑鬼,清除异己… 嘿,别提了,那段历史是真的黑暗啊… 且听我用魔幻现实主义给你细细叙述一下什么叫做荒诞。

以至于他们总是将文革简单化,对立化,庸俗化,将其等同于古拉格,甚至类比于什么封建君主专制。忽视阶级斗争、忽视历史的发展和复杂性来谈文革,非蠢即坏。

王小波有一篇名为【洋鬼子与辜鸿铭】的文章,摘一部分如下,我认为没有断章取义,大家可以去看原文:

“中国有把自己叫贱人、奴婢的,有把对方叫老爷的,意思差不多。有些 M 在密室里说自己是条虫子,称对方是太阳——中国人不说虫子,但有说自己是砖头和螺丝钉的,至于只说对方是太阳,那就太不够味儿,还要加上最红最红的前缀。这似乎说明,我们这里整个是一座密室。光形似说明不了什么,还要神似。辜鸿铭先生说:华夏文化的精神,在于一种良民宗教,在于每个妇人都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丈夫,忠诚的含义包括帮他纳妾;每个男人都无私地绝对地忠于其君主、国王或皇帝,无私的含义包括奉献出自己的屁股。每个 M 在密室里大概也是这样忠于自己的 S, 这是一种无限雌伏、无限谄媚的精神。清王朝垮台后,不准纳妾也不准打屁股,但这种精神还在,终于在 “文革” 里达到了顶峰。”

按照王小波这逻辑,应当是把自己称作太阳,别人全是螺丝钉,或者大家全是螺丝钉或者太阳(王小波又要开始说这消灭了人性的差异了)才是好的。

(此处删除,时隔一月终于放出来了)

关于 “空想性”

如果一个人没有具备怀疑精神,那么他看待所有问题的角度都是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知识分子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公民,很容易从既得利益者的角度出发。

脱开一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一种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毫无意义的,比如给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那么资本家剥削工人自然是合理的。在一个分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社会,只有从被压迫者的角度出发才可能全面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

王小波一类人都在追求自由,民主,要完全的解放,不要思想控制,不要暴力,不要革命,那通过什么办法实现呢?笔吗?还是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一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不会有大多数人的自由,但是当这个生产关系被建立起来后会产生一个新的阶级,那么办法只有一个便是继续革命。

鲁迅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做《灯下漫笔》,提出一个观点,人类发展至今的所有历史只有两类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在于他没有丝毫的空想性和妥协性,“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革命是为了更大的人道主义,所有所谓维持现有民主自由的话语,无非都是在保护自己的特权罢了。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我每每觉到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安于现状的同一。惟政治是要维持现状,自然和不安于现状的文艺处在不同的方向。”

“一到了大国,内部情形就复杂得多,夹着许多不同的思想,许多不同的问题。这时,文艺也起来了,和政治不断地冲突;政治想维系现状使它统一,文艺催促社会进化使它渐渐分离;文艺虽使社会分裂,但是社会这样才进步起来。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

总有人喜欢拿胡风案暗暗戳戳地认定鲁迅活到建国后肯定死的很惨,这恰巧是把历史想成铁板一块,而不是矛盾的。革命与反革命,有矛盾才有历史,一个组织,一个人的前后,都有矛盾,而鲁迅恰巧是革命的,继续革命的。

没有革命带来强制性的公有制,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最后又是一次从头再来,车轱辘翻转不停,难道短暂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人道主义的吗?脱开这一点谈什么自由民主都是空想。

鲁迅是永远不满现状,不断革命的,不搞 class struggle 干嘛?(虽然鲁迅依然相信没有黄金世界

还是那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虽然鲁迅仍未知道革命后到底怎样,黄金世界到底有无,历史周期律到底能否被打破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危险。”——【老调子已经唱完】

向前走,

路总是有的。

知乎用户 俗不可耐​ 发表

鲁迅的小说有很强的历史性。这种属性跟《金瓶梅》,《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红楼梦》等伟大作品类似,经得住推敲和考证,很多东西可以直接当历史来看。比如《孔乙己》,《祝福》,《阿 q 正传》。

此外鲁迅是白话文运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一改千年以来文言文的文风,并且创作了类似《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这种形式新颖别具趣味的小说。这是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的。

王小波在现实层面的刻画不像鲁迅那么经得住推敲。他所表达的更多的是个人对自由的追求,强调个人的解放。但是从立意上他其实不像鲁迅秉承了中国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也正因如此,其小说的许多细节更多的是个人的感受而不像鲁迅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此读来他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特别的触动,但是你想从他的文字里考证出那个时代的人吃什么,用什么,想什么,发生了什么大事,这是无法跟鲁迅的文字相比的。

王小波的小说,是肖像画,时代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他真正聚焦的是个人的感受。而鲁迅的小说,是风景画,每个景物都刻画得清晰。此外,在文字形式上王小波的作品远不如鲁迅的书更具超越时代的突破。

作为对比可以看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开头如何描写的

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只能说有一点知道。她要讨论的事是这祥的: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偷过汉。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没有偷过汉。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如果我要安慰她,并不困难。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汉不能成立。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

没有太多时代的细节,“破鞋”出现了七次,“偷汉”出现了六次,“云南,插队,当医生,十四队,十五队”,时代背景的介绍非常模糊,几乎毫无细节只有代号。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 “破鞋” 和“偷汉”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禁忌。因此如果了解那个时代就会知道这样写有多么石破天惊,但是,如果对那个时代不了解,这些文字无法产生共鸣,看起来像是二流的小黄文。所以也可以这么说,王小波的文字是有时代性的,没有办法脱离那个特殊的时代。

相比起鲁迅的《孔乙己》的开头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酒店用热水温酒,工人傍午傍晚散工,四文钱一碗酒,二十年后涨到十文…… 这些都不是胡说八道,都是经得住推敲的!是可以考证的,可以当历史来看的。鲁迅文字的信息量极大,而且非常细致,相比于王小波的小说,高下立判。从鲁迅的文字里,我们直接可以了解那个时代,而且可以理解那个时代对人的作用。他直接勾勒出了民国初年,江浙小镇的样貌,可以说是传承了杜甫现实主义一脉。

许多人喜欢王小波,因为他是一个反抗者。那个时代的痛楚可以从王小波的嬉笑怒骂里得到些许的安慰和释放。但是,即便是那个所谓压抑人性的时代相比于饿殍遍野,战祸四起的末世而言,已经算是太平盛世。鲁迅反对的是末世,反对的是饥饿和战争,王小波反对的是治世,反对的是高压和禁锢。从立意来看,人权和人命怎么看后者都更加重要。

此外,鲁迅的文字里点出了中国革命的最大问题,就是革命不下村县。后期教员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土地革命,等革命路线,就是针对此问题。可以说鲁迅没有方法却敏锐的看到了问题的根本!尤其在当时那个时代把中国问题视为:“仿美学英” 还做得不够的情况下,鲁迅能够点出问题不在顶层制度的模仿而在基层建设,这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不确定教员的路线是否也受到鲁迅的启示,但无疑鲁迅的文字意义重大。

反过来王小波看到了权威主义对人性的桎梏,看到了集体主义在极端情况下的荒谬,但是止步于此。既没有去追问为何有权威主义,也没有探求极端集体主义的根源。就像一个被父母逼着刻苦学习的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时候看电视上网。他对为何要努力学习,为何要高考考个好大学,完全不在意,只是觉得父母的严苛有问题。所以他描写自己怎么偷偷看电视,描写怎么在父母眼皮子底下开小差,描写如何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通宵上网找借口。看着自然觉得爽,可是却完全没有触及深层的根本。

王小波总体而言既无鲁迅的坦坦荡荡,也无鲁迅的悲天悯人。因此,王小波是不能与鲁迅相提并论的。

王小波这种消极取巧式的反抗文字充满了魔幻的黑话,经历过的会会心一笑,没有经历过则一头雾水。然而等到那个特殊时代的篇章彻底翻过去,今天王小波所笔下写的那些 “离经叛道”,在现实中都已经视若平常。能联系时代背景看懂王小波并看出其勇敢无畏的人越来越少。而鲁迅,看鲁迅的文字不需要你真正经历过,它自带充分的信息带你进入那个时代。他的文字里并无王小波式的属于特殊时代的“黑话” 也没有那么多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故因其刚阳正大,因其家国情怀,因其细致白描,因其一针见血,再过多少年都会有其很高的地位。


最后,

我本人不是特别喜欢王小波(还是喜欢的),所以难免有个人主观倾向。王小波在我苦闷的岁月里带了我许多欢乐,只是这种精巧的文字游戏,和自娱自乐式的消极反抗,终究不是正道。最终的最终,还是要靠 “直面惨淡的人生”,才能走出泥沼。这也是我更加推崇鲁迅的原因。

当然我必须要是我是幸运的,因为并未遇到无法逾越的高山。而王小波则是不幸的,他其实是没有办法去做一个鲁迅式的 “真正的勇士”,因此,遇到王小波那种时代,能像王小波一样,自得其乐,在苦难中嬉笑怒骂也不失为潇洒。王小波身上还是有竹林七贤,陶潜唐寅的风度的。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补充和分枝也是有着独特的意义的。只是插科打诨终究不可与千古文章相提并论。王小波的文字很治愈很欢乐,但终归只是一剂麻醉药。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欢迎大家来探讨。

知乎用户 张居正 发表

王小波看出了中国有很多问题,而鲁迅看出了中国的问题背后的原因。鲁迅的思想远远超过了王小波。

王小波看出中国的问题,是因为他接受了西方的思想,王小波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真理,把中国的真理换成了西方,只是换了一个视角,尽管西方的视角我们要承认更先进,但是王小波并不知道西方先进的原因,王小波是真理的奴隶。

鲁迅看出了中国的问题,同时也看出了问题背后的原因,但是鲁迅不知道怎么改变,所以鲁迅的文章总是充满了一股悲哀的气氛。但是鲁迅又对青年人充满了希望,他认为青年有能力改变,所以悲哀之中又有力量。

有些人没明白什么意思。什么叫真理的奴隶?鲁迅批评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坐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用辩证法的话说,只有肯定和否定,没有否定之否定,只有正反,没有合。

中国 24 史一直就是治乱循环,当儒家思想好用的时候就用,随着时间推移陷入腐败和混乱之后就推倒,战乱又很快磨平了大众的反抗意识,新的救世主又挟天命统一天下,继续把儒家请回来。从来没有人认真反思,如何跳出这个轮回,没有人真正的反思儒家思想固有的缺陷,儒家的真理地位从来没有受到挑战,认为问题只出在执行环节。

近代以来西方用大炮轰开国门,尤其是民国以来,大家都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但是中国的痼疾并没有消失,国人看到西方的文化很繁盛,物质很发达,技术很先进,于是马上就认定,西方是对的,西方的思想是真理,一夜之间,儒家思想就被扫进垃圾堆。国人并没有认真的进行分析,西方先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内生动力是什么。西方思想又代替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所以我说王小波以及大批人士是真理的奴隶,轻易的相信真理,而不去审慎的对真理进行求证。

随着近二十年国家的强盛,鲁迅所批判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又卷土重来。国人重拾自信了,国学又死灰复燃,一大帮人打着捍卫传统思想的大旗,到处开班讲课,讲论语,讲老庄,痛骂西式民主。我们稍加品尝,还是原来的味道,一个世纪以前鲁迅所批评的现象,并没有消失,反而子孙颇多。

鲁迅不仅是看到了中国的问题,而且对其进行反思,看出了问题背后的原因,而鲁迅又自己深感自己也难免受其影响,鲁迅并没有找到改变的方向,于是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速朽,希望后来的青年人能够超越自己。

王小波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温格,温格结束之后,也对温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所谓的第二次启蒙。我并没有说王小波他们水平就很低,不是这样的,我只是说他们没有达到鲁迅的高度。

温格自然是痛苦的,痛定思痛,很快一大批反思温格的作品诞生了。王小波以一种讽刺的态度对社会进行批判,然而他批判的武器是西方的思想。王小波接触到西方的思想之后,发现西方的思想是很先进的,很痛快的,很舒服的,比如有关伟大一族里,王小波就觉得人应该有梦想,他的思想来源于 “美国梦”,尽管他并没有用这个词。

王小波使用西方的先进思想对中国进行批判,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王小波并没有搞清楚温格的内生原因是什么,没有对温格进行自批判。这是王小波不如鲁迅的地方。当然不是说鲁迅就能预知温格,而是说鲁迅已经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问题进行批判。鲁迅认为封建社会是一个满嘴仁义道德但是吃人的社会,鲁迅并没有简单的认为某些人是坏人,而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在害人。鲁迅又进一步进行批判,比如他评论二十四孝,说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鲁迅一针见血的指出儒家孝文化的弊端。这是一种自批判。

如果真想从根本上避免温格,就必须对温格进行内在的批判,搞清楚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造成温格的根源性思想,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从西方引进思想,当然可以获得暂时的进步,但是如果不能理解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仅仅是表面的模仿,那很快就会走向另一种极端。九十年代性解放思想进入中国,提倡自由恋爱,确实是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思想的自由度,但是中国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你能说女拳主义是自由吗?

[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京东

¥18.6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370409601159032832-0&p=JF8AARQDIgZlGFwVAhoDURNTFzISBlQaWhQGFzcRRANLXSJeEF4aVwkMGQ1eD0kdSVJKSQVJHBIGVBpaFAYXGAxeB0gyeVJQHi1VAWdnJQEEdWVAfU9JGRxRVAtZK1scAhAPVBpbEgEiB1QaWxEHEQRTGmslAhc3B3WDo7TKouQHj7-Nx4_CK1olAhUHXR9bFQITD10ZUiUCGgNlzfWB15q4jKv-w6i80tirjpypxrnTK2slASJcAE8SUB4SBVMaXhQKFQZVG18dAxAEXBlYCQMiBFQbWxILGgdWGzUQAhMGVx1eHAQTaVcaWhcGFgZQH1klAiIEZUU1FFESV1xLCUBsSFgeWFlISUhpVhpYFAQWDlUrWRQDEAU)

知乎用户 黄皮耗子​ 发表

问题问的就离谱,还真有这么多人在这一本正经的做比较,比文笔的也有,比地位的也有,按你这个比法,你比一下曹雪芹和鲁迅吧,看哪个更牛。

嗯… 你别说这活儿还真有人干。

比出来的结果呢?

是不是一堆精神相通,各有千秋就来了?


事实上鲁迅也被拿出来和莫言比过,我就不贴图了。

这回网友言论基本两种:

一派说:莫言自己说了,愿意用自己所有小说换鲁迅一个短篇,鲁迅更牛。

一派说:哎呀,鲁迅没写过长篇,这是种遗憾,莫言一堆长篇,所以长篇莫言牛,短篇鲁迅牛。

没有本人发言,又是各有千秋论。


话说到这了,蒲松龄和鲁迅也是被网友比过的:

这次网友答案:一样牛。

为什么不各有千秋了呢?

因为真能比到一起去,一个路子上的。

而且论地位,蒲松龄短篇之王啊,鲁迅《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老大哥啊,考研都得指这本书吃饭呐 。

所以结论就只能一样牛。


行,到底谁牛你分不清,结果你摘不出来。

你拿点现代人和鲁迅比一下,方便你能比出点东西来是可以的。

你好歹拿乡土文学的整一家伙啊?这好歹算同一门啊。

莫言拿奖了你蒙圈,贾平凹可还健在呢,这回你怎么又不比了?

嗯?

怎么就能找出来个王小波?

王小波是什么人?

之前文学圈都不要他的一个人。

小说写的是长篇,年代和鲁迅差出十万八千里,内容跟鲁迅一个写天上的云一个写地上的人,除了俩人都用汉语写东西,全身上下没一点一样,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

真就打棒球的职业和玩滑板的比跳高呗?

哦,这回你知道不是一个量级啦?是乔丹和哈登之间的区别啦?知道用语稚嫩啦?

牛的。

在这种比较中,我们能得到点啥?

上官金虹高过李寻欢,你至少还有个直观的快感。

余华讲昆德拉三流,至少跟大众说明他有个独立审美。

很多人连王小波都没看明白,就拉出来和鲁迅 battle,咋地鲁迅你明白啊?

动不动就《暗店街》,就卡尔维诺,这点词汇难道不是王小波书里自己说的?

除了这个你还能知道王小波读过什么书?仿过什么作家?

你只知道他西化,整体性不好,你知道他是个脑子里除了小说基本不放其他东西的人吗?

哥们儿插队的时候,个人卫生都搞不好,大妈说他床单都黑的。

整天想东想西,没事拿本练习册出来做,他故事里那些段落语句逻辑,你拆开来看过吗?是一种极客思维的组合吗?

你都不知道。

因为喜欢他的人很多,但像鲁迅那样有人专门写一本书分析他的人很少。

没书,于是你没 “观点”。

你只能找一个理由,鲁迅伟大,所以有人分析。

金圣叹还伟大呢?有人给他写传吗?

这么牛的文学评论家,他的传都是现代人写的,现代传的开头告诉我们——因为这哥们当年考试调戏考官,所以这人没官职,继而没传。

现实魔幻。

而现在中国翻译圈学阀也有了,文学圈连贾浅浅也要了,你总惦记那破王小波干哈呢?读了这么多年书,到最后你就读出来一个文有高下?

论现代小说,你拉出来任何一个我们国家搞文学的都不应该和鲁迅比,因为他已经成为我们一个永恒的精神符号,是一种名副其实,带不上丁点儿贬义的政治正确,他的精神已经永垂不朽,他的技术再拿出来做比较已无任何意义。他的技术和他的经历以及他的人都黏在一起,根本拆不开。他是个思想为主,思想先行的人,为了启发民智,牺牲了太多文学性的东西,这种天才,你根本不知道他到底能有几层楼高,你只看到他盖了几层楼。 类似的还有斯宾诺莎,这种东西你怎么去比,你比的是什么,甚至都可以单开出来一门课。

所以想欣赏的可以欣赏,想模仿的可以模仿,想夸的可以夸,实在想比较的,至少和鲁迅后第二个十年的老舍、巴金去比比。

要么就和芥川龙之介、贾平凹这种去比比,最起码还有部分相似。

王小波和鲁迅有啥差距?没十年脑血栓这问题你答啊?

有时间你少看两本七龙珠多读两本书吧 。《海贼王》和《雪国》有啥差距?你告诉告诉我?

按现在这风气,答案应该是——尾田荣一郎揍是个臭弟弟。

知乎用户 凯鹅​ 发表

一位是在读者群中具有稳定人气的优秀作家,另一位是文学家、学者、新文化旗手、启蒙者、青年导师。

甚至到今天为止,单纯看文学作品,鲁迅的创作也依然是非常惊艳的。他的那些代表作品,比如《阿 Q 正传》、《狂人日记》,虽是白话文试笔之作,但却有国际视野,至今我还经常在脑子里过其中的某些段落。

知乎用户 诗与星空​​ 发表

二者不具有可比性。

鲁迅是改变世界的人,他立志用纸笔改造人的思想;

王小波是记录世界,改变自己的人,他的志向就是做一个有趣的人。

知乎用户 曾国藩小姐姐​ 发表

这两位都是我最喜欢的。

他们的文字都是有力量的,我想我们能从他们的文字里品读出他们的人格魅力。

我搜寻整理了部分鲁迅和王小波的语句,供大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主张。

鲁迅

1、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2、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3、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4、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5、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

——《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

6、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7、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一九三三年

8、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9、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

——《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

10、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11、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12、中国人不但 “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以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 了。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13、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空谈》一九二六年

14、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 “人口众多” 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随感录廿五》一九一八年

1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不满》一九一九年

16、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17、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坏了的事,今天忘记了,明天做起来,也还不是 “仍旧贯” 的老调子。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18、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随感录四十一》一九一八年

19、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致赖少麟》一九三五年

20、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 “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可恶罪》一九二七年

21、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22、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 “鬼打墙” 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23、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 “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一九三三年

24、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它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战士和苍蝇》一九二五年

25、专制者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

——《谚语》一九三三年

26、其实,中国人并非没有 “自知之明” 的,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比如病人,患有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胡涂,误认他为肥胖。

——《立此存照》一九三六年

27、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孙子们在瞪眼中长大了,又向别的孩子们瞪眼,并且想:他们一生都过在愤怒中。

——《杂感》一九二五年

28、酷的教育,使人们见酷而不再觉其酷,例如无端杀死几个民众,先前是大家就会嚷来的,现在只是如见了日常茶饭事。人民真被治得好象厚皮的,没有感觉的癞象一样了,但正因为成了癞皮,所以又会踏残酷前进,这也是虎吏和暴吏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还是毫无办法的。

——《偶成》一九三三年

29、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还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今天的两种感想》一九三二年

30、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

31、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妙不可言。

——《随感录三十九》一九一九年

32、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

3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3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35、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记念刘和珍君》

36、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论睁了眼看》

37、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38、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 《且介亭杂文 · 病后杂谈四》

39、 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致曹靖华》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七日

40、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鲁迅《而已集

41、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42、 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43、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南腔北调集》之《捣鬼心传》

44、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风筝》

45、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坟 · 未有天才之前》

46、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花边文学》之《安贫乐道法》

47、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鲁迅杂文精选》

48、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 “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 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49、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50、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集外集拾遗补编》之《关于知识阶级

51、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52、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53、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54、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空谈》

55、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二心集》之《上海文艺之一瞥

56、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57、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58、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59、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60、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

61、 一个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生物之群,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道尊重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奴隶之邦。

62、 我们是奴隶,革命之后我们发现受了骗,做了奴隶的奴隶。

63、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娜拉走后怎样

64、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

65、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可以做圣贤的,可惜全被女人给毁了。

——《呐喊》

66、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热风 · 随感录五十七》

67、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8、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69、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70、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欣慰的纪念》

7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2、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致陈烟桥》一九三四年

73、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华盖集续编》之《学界三魂》

74、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随感录廿五》一九一八年

75、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六十六 · 生命的路》

76、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三闲集 · 流氓的变迁

77、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78、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79、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鲁迅全集》

80、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

81、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

——《无花的蔷薇》一九二六年

82、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花边文学》之《安贫乐道法》

83、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野草》

84、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鲁迅全集》

85、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王小波

1、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2、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3、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4、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5、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 ? 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 。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

6、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7、你可以说我贱,但你不能说我的爱贱。

8、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 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

9、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越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嬉皮。

10、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11、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说吧, 和我好吗 ?

12、深思熟虑的结果往往就是说不清楚。

13、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14、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15、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16、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17、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18、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你肯用这样的爱情回报我吗?就是你高兴我也高兴,你难过时我来安慰你,还有别爱别人!

19、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20、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在明知道有的时候必须低头,有的人必将失去,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依然要说,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有一扇窗等着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

21、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22、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于是我开始存下了一点希望 – 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

23、人活在世上 就是为了忍受摧残 一直到死 想明了这一点 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24、虽然岁月如流 什么都会过去 但总有些东西 发生了就不能抹杀。

25、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26、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27、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28、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 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 其余的一切 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 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29、每个人的贱都是天生的,永远 不可改变。你越想掩饰自己的贱,就会 更贱。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 贱并设法喜欢这一点。

30、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读了他们的文字,你觉得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欢迎留言评论,我们一起探讨。

知乎用户 潘大人 发表

王小波是望山跑死马,你以为你很快就到,实际上能活活累死你。到了山脚,抬头一看壁立千仞高耸入云,不过从理论上说,你还是有可能找到路上山的。

鲁迅是天上的太阳,你低头不见抬头见,习以为常,但就是没有上去的路。

简单来说就是,鲁迅绝版了,但王小波还可以期待一下后来者,不一定能后来居上,但是天资 + 努力 + 运气,再加上一部分阅历,产生王二式的作家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知乎用户 燠灞 发表

说两点吧,想起来再补:

一、王小波的文章视角更多的落在自身范畴内,他写李卫公也好,写王二也好,你能明显看出来他本质都是在写他自己。而且我个人直观感受上,王小波很多文章的出发点是源自对自身遭遇的不满,相比之下鲁迅更多的聚焦于社会的病态。所以同样是充满了智慧的文字,鲁迅显得更深邃一些。

二、两人都写了很多荒诞的场景,但相比之下,王小波的荒诞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达成反讽刻意为之的手段(并不属于魔幻现实主义范畴)。而鲁迅笔下的荒诞属于现实主义范畴。 更多情况下王小波给人的体会是只有怒其不争,缺乏哀其不幸,显得讽刺有余,同情心不足。(并非说没有同情心,但以《黄金时代》举例,结局处即便你能体会到他对于陈清扬深沉的同情,但他依然是在以大量笔触做辛辣的讽刺。)

知乎用户 拔矢啖眼司马师 发表

后世的守成君王有几个名声能超越开创之主的,李世民这种除外,因为大唐是他打下来

回到王小波跟鲁迅也是如此

现当代文学,鲁迅是祖宗,中国现当代白话文的游戏规则是鲁迅等五四文化先锋确定下来的

后续的作家只要是写白话文,都得按照鲁迅等人设立的规则来

这样一来,超越五四那一批人的可能都小,更何况是超越,或者退一步来说是与五四那一批人种最顶尖的鲁迅打平手

其次,改革开放以后的当代文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乃至于现在屡屡被提及的 “纯文学” 概念,其背后的作者他们个人的文学功底和修养和鲁迅他们那一批人还有着不少的差距

当代文学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起步是乡土文学,而风格乃至美学思维是西式的,我并不是说西式的美学或者文艺思维不好,但这批人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当然这也不是这批作家的过错,因为这批作家在早期也因为时代的原因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缺乏学习,比如张炜,他的文字就很粗糙,是一种类翻译式的语言风格,这些年张炜重新对古典国学再次学习,目的也是为了重新锻炼文学语言

而鲁迅这批人则不一样,他们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正规的,乃至严苛的中国古典文学教育,在成长期间吸取国外优秀文艺创作养分,所以文笔之下既有中国式的文辞优雅,又有西方审美情趣,这份功底也显然不是改开后的那批作家可以比拟的

补充说明,乡土文学不是不好,作为文学的一种,乡土文学一直是五四以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改开以后的乡土文学中,过分的文学张力让这种文学有了粗犷,野性的美学,也失去了中国传统中对乡土的审美意趣,这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作家本人过度效仿西方尤其是魔幻现代主义的因素

知乎用户 菜刀劈豌豆 发表

王小波一直在模仿,鲁迅从未被超越。

王小波如果让他写下去,我相信他一定能够更进一步,但他在完成自己的路上出了意外,王小波的早逝是令人惋惜的。

至于鲁迅,人家一出手就是《狂人日记》。

知乎用户 虚伪的 00 后 发表

鲁迅先生的时代,我们山河破碎,处在一个变革而又屈辱的境况,那时需要英雄,于是先生站了出来,告诉我们什么是英雄。

到王小波的时代,我们也一脚迈入了后现代,已经有人开始需要「我」,于是王小波站了出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王小波。

一个是真的英雄,一个是真的王小波。

从无数个角度上来看,英雄都比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我” 更加伟大。

毫无疑问英雄和 “我” 有差别,但他们到底有没有「差距」,我没有个答案。

我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王小波从 1889 年活到 1936 年,那么他也会彷徨、呐喊;如果周树人从 1952 年活到 1997 年,他也会彷徨。

至于文学上的成就,我现在非常矛盾。

一方面我相信事物是发展的,后来人大概率是比前人强的。

一方面我对马督公 “现代网络小说里有一堆比四大名著强” 式的工业党暴论嗤之以鼻。

一方面大家都说鲁迅先生的文学性更强,我喜欢跟从大家的观点。

另一方面我真心觉得《黄金时代》比《故事新编》“先进”。

到此为止吧,吃饭去。

知乎用户 南方福克纳 发表

想啥呢,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1918 年 5 月,《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对于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功绩永垂不朽!

一般来说,作为开创者,他的作品往往有些明显的缺陷。比如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就是如此,可鲁迅一出手便是娴熟老辣到一种大成的境界,虽然有成熟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但对比五四时期其他的作家,鲁迅的水平简直可以碾压他们。一个人如果能把鲁迅的短篇小说里的技巧学到个七八层,不说一定能写个好作品,至少写作技巧上面基本是玩明白了。

鲁迅作品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他的小说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他鞭打人的灵魂,最终目的是为了 “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以及人的反抗。

王小波的小说,很难归结于哪个流派。有秀技巧的作品,但没有先锋作家玩得那么深入。他小说里有解构,消解,反讽的特征,作品里的黑色幽默对知识分子凝重的叙事形成了美学上的冲击,同时向人的困境投入真诚的注视与表达。他的小说 “西化” 的痕迹很重,《2015》是奥威尔的低配版,有些小说留有明显的卡尔维诺痕迹,又有莫迪亚诺那样对 “自我” 的追寻。小说里女性角色挺有意思的,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过他老婆李银河女权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倒是比很多当代作家好不少,有些作家创造的女性角色真的男权意识太浓重了,读得我都无语。

王小波小说突出的算是对性的看法,以及黑色幽默。在当代文学里算个好作家,但算不了什么大家。不过我很好奇是谁管他叫 “中国的卡夫卡和乔伊斯”,这高估得有点过分了。有些读者提到重视他小说里的哲学性,我倒是没看出来他有什么多高深的哲学,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昆德拉才会说王小波的小说写得 “哲学” 吧。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算从 0 到 1,王小波没啥明显的贡献。不过他也算是个有特色的作家,挤进当代文学的一梯队大概可以?跟文学史对鲁迅浓墨重彩的描写相比,王小波的关注度确实小得可怜了。

知乎用户 千千万花世界 发表

如果说鲁迅是时代的引领者,敢于改变时代的流向的人。

王小波就不过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保证自身趣味的人罢了。

两者不仅仅在文学能力上的有着区别,在思想境界上与责任感上更是存在天堑。

当然我并不是黑王小波,反而在近代作者中那些即看不起底层人民又被上层人抛弃的知青伤痕文学中,我还挺喜欢王小波对婚姻,爱情这些的探讨的,虽然他的探讨过于依赖直觉,没有更加深入下去的意思。

知乎用户 萧萧​ 发表

大概十多年前上高中时候,买了一堆王小波先生的书,比如《绿毛水怪》《地久天长》《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就放在书桌抽屉里头,写作业写烦了就掏出来翻一翻。

上面提到的都是早期小说和杂文集,中后期的小说基本也都看了,但的确喜欢不起来,原因很简单:写法太罗嗦。一句同样的话反复说的叙述方法,用在杂文里会很可爱,写中长篇小说就实在太絮叨,既影响情节推进,情绪表达又很单一。拿最出名的《黄金时代》开头来举例:

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只能说有一点知道。她要讨论的事是这祥的: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偷过汉。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没有偷过汉。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如果我要安慰她,并不困难。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汉不能成立。

基本上每句话中不是「破鞋」就是「偷汉」,一个词重复七八遍。当然,我也能理解这种表达方式的意义所在:用三段论来对一个很平常的事搞拆分定义,这种脱裤子放屁的说话方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嘲讽批判,体现的是人所处环境的无意义性,逼得只能说废话来消磨时间。

某种程度上,这跟我国学生青春期的遭际相通。学生小时候处于重压之下,天天做题,心烦得很,又搞不清楚做题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很自然就对这种文体产生了共鸣,觉得酣畅淋漓,读起来相当之痛快。

大学时候,自己在知乎上也写了一些小说,笔法受王小波影响很深,主题大差不差,也都是批判威权、宣泄苦闷。原本只是随手一写,但没想到很受欢迎,有个别的过万赞,少的也有几千赞,当时还有关注者鼓励要结集出书,让彼时才 20 岁出头的我信心大起,于是不管有没有灵感,又硬挤了一些。但很快就实在写不下去了,只能搁笔,一搁就是好些年。

刻奇(Kitsch)是什么?如何克服刻奇?如何文艺地描写一个姑娘很性感?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仪式感?萧萧:最难忘的一件事

之所以写不下去,原因很简单:批判也是要有生活底子的。即便思想境遇有相通之处,但程度毕竟大大不同。王小波本人是老三届,先后经历了大跃进、上山下乡和文革。宏观层面上也许能给这些事找出工业化、阶级斗争、缓和就业压力等一堆理由,但在个人发展层面上基本可以全部等同于毫无意义,所以肚子里自然攒了几十年的愤怒要宣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些愤怒开闸泄洪,便成了文章。

考虑到我们这代人多少受点原生家庭、高考内卷、校园霸凌、贫富不均、官员腐败之类的鬼东西影响,愤怒和怨气也有一些,但毕竟 GDP 一直在高速发展,大环境始终好的比坏的多,平常发两句不疼不痒的牢骚就算了,实在够不上需要连篇累牍去讨伐什么的地步。于是凭着一点儿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灵感硬挤出几篇之后,肚子里很快就没东西了。

更何况,随着年龄增长、国家富强,整个人的注意力也慢慢从「批判」转向了「建设」。虽然一个健全的社会两种声音都要有。但光批判不建设,一把年纪正事不干成天指天骂地,似乎总显得不够高级。

(btw,喜欢王小波的人,很大概率会同时喜欢上韩寒、李敖、李海鹏、李承鹏、李诞、昆汀、萨沙 · 拜伦 · 科恩、《南方公园》、《马男波杰克》、《无耻之徒》、《瑞克和莫蒂》等等…… 同理,都是光批判不建设的主)

批判和建设的关系,还可以类比成花钱和赚钱的关系。花钱人人都会,但赚钱就有了门槛。因为变现能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人认知的反映,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其实很不简单。更何况随着年龄增长,除了赚钱,你还要在有限的时间中安排生产、消费、健康和人际关系等一大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工作上怎么进步?怎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产出?怎么调和工作和理想的关系,相互借力?怎么平衡长线发展和短线收益?怎么保持精神健康?什么时候买房找女朋友娶媳妇?春节回家分别要包多少红包?跟领导怎么把关系搞好?

……

相较于酣畅淋漓的批判,这些问题都相当之琐碎,非常之不酷,思考多了,人就容易从翩翩少年变秃头男。就好比工地上打灰打一个月,小白脸也要变大猛子。小时候不管这些,是因为统统甩给父母代办了,现在不行,全都要自己琢磨。就算家庭条件尚可,父母能支持一些,也得警惕一个人格独立性问题——自己的任务自己完不成,找别人买单,跟巨婴有什么分别?

相比下来,鲁迅先生的思考层次就复杂很多,他的行文虽然看似也是在批判,实则是一直在找「建设」的路子。而且他很少琢磨个人情绪那点事,思考的一直是国家的前程,命题的复杂度又陡然上升了几十倍,这是他从根上就比王小波强的地方。

当然,碍于过往经历和思维局限性,鲁迅先生没办法像主席那样对家国前程提出什么具体的操作建议(这个要求太高了,实在有点难为人)。但人和人的差距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思维格局,同样是在赶路,一个人一路盯着太阳,一个人一路盯着路边的野花,不管最后有没有抵达终点,两个人沿途走过的路径肯定会大不一样。

但我现在依然会偶尔读一读王小波的杂文集醒脑,尤其是在心情烦躁的时候。虽然时过境迁,很多东西都变了,当年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少了一大半。但轻松感和趣味感不减,能够有效缓解工作生活不顺时的情绪梗阻。

而且从字里行间能看出来,王小波是一个真正的好人,虽然同是北京土著,但完全不像很多京派作家那样时不时流出一股子非常讨厌的优越感。这几年「自由派公知」渐渐成了骂人话,但公知与公知之间其实也有很大区别。低级的如范跑跑,怂就算了,还非要腆着个脸写文章论证什么利己主义;高级的骂归骂,国家遭了外族侵略,照样提枪上战场。就像班里坐后排的小痞子天天没事就发发班主任牢骚,可一听说同学被外班欺负了,瞬间暴跳起来拎板凳冲出去打人。王小波就属于这一挂的。

那我觉得这就够了,每个人其实都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没必要都按神的标准去强求。

知乎用户 十三 发表

鲁迅的主题是呐喊,小波的主题是沉默。

鲁迅喜欢宏大叙事,小波喜欢日常叙事。

鲁迅喜欢说中国人如何如何,小波喜欢说王二如何如何。

如果他们都在知乎,那么,鲁迅会去键政,小波会去科普。

他们不会有太多的交集,因为他们是如此的不同。

常有人说鲁迅的话放在今天一点也不过时,这当然是褒扬,但也说明了一件事,鲁迅的批判并没有改变什么。

百年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百年后还是如此。

这大概就是鲁迅和小波最大的不同。

鲁迅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所以呐喊。

小波觉得世界哪有那么容易改变啊,所以沉默。

小波并没有强烈改变世界的愿望,也并不迫切的想要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他认为,你有一个脑袋,我也有一个脑袋,即使你的脑袋比我聪明十倍,但要把我的脑袋换成你的脑袋,那我也不干。

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笨点,丑点没关系,有趣特别就行。

押沙龙说,小波太过于注重有趣了。

而我觉得这恰恰是小波之所以是小波的原因。

因为他没有强烈想改变别人的愿望,所以道理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有趣才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的选择。

你可以选择有趣,也可以选择深刻。

同一个故事,

你可以拍成喜剧,也可以拍成悲剧。

你可以改变世界,也可以改变自己。

不同的选择,成就不同的人。

你觉得可以改变世界,你就会有强烈改变别人的动机,你的措辞就会变得激烈。

你觉得自己改变不了什么,你就没有强烈改变别人的动机,措辞就会变得温和。

所以鲁迅是激烈的,小波是温和的。

鲁迅即便幽默,也是严肃的。

小波即便正经,也是搞笑的。

看鲁迅会让我愤怒,看小波让我平静。

即便是文格,在小波的笔下也是有趣的。这让我觉得没有什么事是大不了的了。

幽默是用笑的方式与世界和解。

小波和鲁迅不同,他不是一个斗士,他只是一个凡人。

我喜欢小波,

因为我也是一个凡人。

我改变不了世界,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我也不能改变你。

我不能让老爸不要抽烟,甚至让他少抽几根都不行。

我能做的是:

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

知乎用户 茂茂文 发表

狂人日记里有一段写‘我’和他们争辩完该不该吃人,恐惧而又癫狂的状态。

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

你品品,这是差不多一百年前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知乎用户 雪山飞狐​ 发表

时代的不同。

王小波的思想启蒙于在知青下乡时期,对于那个特殊的日子里的特殊感悟。

虽然条件艰苦,但已是新中国。

鲁迅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去日本后弃医从文。

国破家亡,民生动乱,战争横行。

真没大多数人说的那么复杂,

就是两个时代的不同思想产物。

莎士比亚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差距在哪里?

抛开一切实际情况空谈政治思想就是耍流氓。

都新中国了你还能说中国人麻木?

还能说政府?

还能说民族没精神?

这不是扯淡吗,?

鲁迅想改变世界,改变民族精神,

换新中国你改变什么?

你要改变民族?

你什么意思?

别以为新中国就没特派员查水表了。

知乎用户 Gavin​ 发表

我感觉他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所以这两位根本没法放一起比。除非关公战秦琼了……。

知乎用户 TsengHee 发表

王小波某种程度上是鲁迅所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继承者。

新文化运动又名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现代汉语。王小波认为现代汉语是完美的写作语言,后来者只需要去学就行了,不需要去使用呕哑难听的方言。他认为文学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诗歌化,要提取现代汉语的音韵感,所以他非常推崇优秀翻译家的作品。他《我的文学师承》中推荐了穆旦翻译的《青铜骑士》和王道乾翻译的《情人》。

我阅读后发现,拿《青铜骑士》几个译本进行对比,确实是穆旦版最优,因为他译的韵最优美。《青铜骑士》是现代诗,用现代汉语翻译仍有诗韵,说明现代汉语存在一种优美的韵律。

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原著本就用了诗歌化的表达,王道乾同样用现代汉语把这种韵律写出来了。说明现代中文小说也可以有韵律,文学语言向这个方向前进是有可能性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发展方向。

那为什么说王小波是新文化运动的继承者呢?

我们现在的现代汉语,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旧文人继往开来创造出的 “新” 语言,文体和语义几乎都可以在过去的经典中找到线索。这批人研发和推广白话文的方法就是写作,可劲地写作,其中尤以鲁迅的文章写得最早写得最好。这个时期这批人,持续写作,不断研究,成果相互融合,最终有了我们现代汉语的基本形态。而后百年,随着白话文普及,无数创作者的作品为这门 “新” 语言注入了生命力,最终衍化为我们今天不知觉地使用的形态。可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现代汉语到了今天几乎已经臻至圆满,再做创新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路都被前人走完了。当代作家普遍都想找出与过去不同的新路来,而王小波是我见过的,新路走得最让人赏心悦目的一个。他的小说有新意而且在大众中的接受度广。这样说起来,就和百年前鲁迅干的非常像了,可以说是站在鲁迅的肩膀,继续走鲁迅的路。

而其他一些当代作家,找不到路,逼急了就试着开始往歪路上走,大量使用方言,精确描述令人生理不适的情境,或者写一些逻辑混乱的东西(也可能是我资质不足看不懂)。在这些作品的衬托下,王小波写得东西就非常合人意了,有创新,有探求,看得下去,阅读愉悦感还很强。也更符合当年运动的初衷。

有个题外话必须要说。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叫嚣要保护方言,保护某种只有几百人使用的语言。方法大多是建专门学校、给中小学加方言课程、地方电视台专门开辟一方言台。在我看来,这些方言的消灭短则旦夕之间,长则一两代人。原因无它,只是没有人再用这些语言进行创作了。粤语为什么是中国第二大语言,就是因为有香港这个根据地在源源不断地创作粤语作品,源源不断地给粤语注入生命力。

说回王小波,他的小说反应现实的成功度不及鲁迅,但结构复杂度上胜出,一者因为时代不同,写作技法相较于当年有了很多革新,二者因为鲁迅的小说大多一口气写完,写完就发,特别高产。而王小波会反复修改调整,《黄金时代》更是一直带在身边写了十年,这一点他比较像曹雪芹,更加纯粹地钻在文学里。

知乎用户 蓝丝绒 发表

这两位处在不同时期,写的东西也不是一个路子。

王小波受西方文学影响很大,小说主要反映人性。

鲁迅(只说他的小说)受日本文学影响很大,特别是芥川龙之介,有些借古讽今的意味。

两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诉求的作家很难比较,何况王小波的小说都是中长篇,鲁迅都是短篇额。

知乎用户 WhoIsBelly 发表

内卷,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内卷,是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

除了内卷式社会,文化圈还出现了一种内卷式问题。

举个例子,常见的内卷式问题有,「多弗朗明哥和克力架谁更强?」,「三灾烬和钻石乔治是一个等级的嘛?」,「勒布朗 · 詹姆斯回到 90 年代能不能取得现在的成就?」,「陀氏和托翁哪个更伟大?」,「花剑比斯塔和现在的索隆谁更强?」

这些问题一概都是因为提问者的思维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而产生的现象,所有回答都会陷入消耗精力无意义的死循环。


知乎用户 TakySafu​ 发表

不谈小说,就谈杂文。

王小波的杂文教人不去思想,鲁迅的杂文教人去思想(这么比我觉得对王小波来说不大公平,因为王小波也没有这个写作目的。但题主想要拿他们比我就顺着题主的意思吧)。

鲁迅的文章达到了更高的高度,他的文化批判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触动了中国文化的灵魂,它不仅仅振聋发聩,同时也是一把剖析中华文化的手术刀。在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批判中,有许多所谓的 “杰出” 成果也不过是跟在鲁迅后边捡漏,有很多还不如鲁迅的深刻。

而王小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写的东西很有趣,我看着也觉得有意思。但有趣的同时让许多人无端地接受了他所写的东西,最终反而让一部分思想不成熟的读者丧失了思想的张力。读完他的杂文,我甚至会开始反感他。诚然,很有趣,但我总是认为这些东西和电视上的那些低智综艺节目一个性质,没有什么思想性。有这时间我甚至愿意去听齐泽克讲几个笑话。

知乎用户 予明​ 发表

王小波是一个有趣的人,他自己也是这么说的,「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大一在自习室读到这句话时,我虽然不完全认同,但确实很喜欢。不认同是因为我觉得他的成功标准太低了,我那时候野心很大。事实上,打我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是个很有野心的人。当然,应该说是雄心更准确,野心是很个人的东西,但我以前也没细究,一直觉得野心比雄心更拉风。

比如小学的时候,每每抬头看到教学楼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我就想快快长大。因为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欠我横空出世。不过慢慢的,我觉得这个世界有点荒诞。这种感觉到了高中,达到了一个阈值,我开始想改变世界。「圣人出,黄河清」,那时候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圣人。

王小波的一生就是解构荒诞的一生。我看到了世界的荒诞,他也看到了世界的荒诞,所以我喜欢。这个原因很朴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习惯了 COSPLAY 柳下惠的我,读到「敦一敦伟大的友谊」的时候,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再比如后来烂大街的这段话,「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小学就像老爷爷一样看报纸,高中就把央视新闻频道作为休闲的我,那时候是个很无趣的人。但读到这段话我觉得很浪漫,我突然觉得,去他妈的心忧天下,我也想爱。我以为这是生猛的标配。

但喜欢归喜欢,认同不起来就是认同不起来。因为我开蒙早,那一年我还未满 18 岁。

就在读王小波的几个月前,曾在高中一起搞社团的朋友约我去社会实践,和他们一起应聘暑假工时我和一家教育机构的老板怼了起来。我觉得他太黑心,想要压榨我们,所以该怼,怼完后想起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很是生猛。后来才知道,那是彪。

所以直到几年前,我才深刻领悟到,生活就是个锤子的真谛。

不过如此痛的领悟并没有持续多久,我买来了一套《鲁迅全集》。

「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鲁迅先生有一颗敏感的内心,心眼相通,敏感的另一端是敏锐。但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敏感的人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会让人内心脆弱,自怜自卑,建立自我保护机制,甚至变得自私。这种痛苦也能够让人磨砺心智,勇于自嘲,建立强大的共情能力,懂得自省。鲁迅先生就是后者。

鲁迅先生「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所以他能够写出一针见血的文字。读者看了往往觉得扎心,芒刺在背,但其实那射出来的针是鲁迅先生首先扎向自己的。我们现在讲自我革命,所谓自我革命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但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很多人连接受真相的能量都没有,遑论去凝视深渊,探究真相。

所以同样是看到世界的荒诞,王小波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把自己从荒诞的世界里摘出来,然后将自己看到的现象写出来解构一番,这有何难呢。鲁迅先生则不一样,他知道自己是荒诞的一部分,所以他在《狂人日记》里写「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所以他能够直指本质。

所以王小波会觉得这个世界不需要改造,是人出了问题,只要人人像自己一样有趣,就天下太平了。但王小波不会告诉你,事实上他也不知道,怎么让人人都像自己一样有趣。

鲁迅先生也是一个有趣的人。可以说,鲁迅先生有王小波的一面,但王小波不是全部的鲁迅先生。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字太过悲观,实际上真正悲观的是王小波。

鲁迅先生的悲观对象是客观世界,但他相信人能改造世界,所以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王小波的悲观对象是其他人,他认为世界都是其他人搞坏的,所以他插科打诨,虚无犬儒。

一言以蔽之,王小波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鲁迅先生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先生和自己斗了一生,和这个世界斗了一生,这是一个不朽的战士。而王小波,终究只是一个有趣的逃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王小波作品里的性太多了。我不是认为性是庸俗的,我只是觉得它不应该成为体现思想的主旋律。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太单薄。

而且我觉得王小波不懂女人,不懂女人而写性,这容易弄巧成拙。王小波笔下的女人常让我感觉像是一个大胡子的男人画了个女人妆。陈清扬是真实的,可能王小波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当模特。毕竟他确实到云南插过队。

这就是理工男转行当作家,但是还保留着一股子实验室的味儿。

王小波用逻辑学用心理学用各种方法来写作,但是真正的大家,不爱玩技巧,主要是感觉。

王小波的作品我只推荐《黄金时代》单行本。这是王小波修改了好多遍的作品。

王小波的梦想是当一个好作家。鲁迅的梦想救中国人。两个人的出发点本就不一样。

鲁迅对于人物的塑造,王小波是不及的,很多作家都不及。想想孔乙己,是不是像从书里走出来了。王小波笔下的人物总给我一种画素描画一半没画完,然后给这幅素描随便取个名字的感觉。

读鲁迅吧,鲁迅是真厉害啊。我十来岁读的一些鲁迅写的的文章现在都还记得。

鲁迅擅长用最短的话说最多的事儿。

小波的语言真实又幽默,可惜塑造人物不行呀。哎,语言再怎么好,但是是为几个不像样子的张三李四准备的,再好也不会出彩的。

人物,永远是作品的重中之重。

我想到了《史记》 高祖本纪中,对刘邦的描写。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功夫了得。刘邦离开家乡去争霸打仗,多年后,已经加官进爵,路过自己的家乡沛县,就召集父老乡亲来喝酒,还叫来了一群小孩子,刘邦一边击鼓一边教小孩唱家乡的童谣,感慨落泪,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读到这一段,我似乎能体会道刘邦的心情。可是,刘邦是何许人物?一个小小的亭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竟然也有这样的一面,感叹!

我也知道了为什么出身贫贱的刘邦能战胜当时的大贵族项羽之流了!项羽这个人物也让我反思,刘邦能胜在于得民心,项羽败之在于不得民心。而项羽过于情绪化,到咸阳就烧了阿房宫,百姓怎会选择这样的人做君主呢!我们为人处世也是同样的道理啊!

以前我不喜欢刘邦,因为霸王别姬的故事,导致大家都同情项羽,认为刘邦是小人。然而,刘邦确实也很有人格魅力。

《史记》对于刘邦的塑造相当成功。我也很喜欢这个故事。

知乎用户 出云​ 发表

王不怎么了解,专门来强调一下鲁迅的价值和地位。放心,我不是老调重弹,我来说一下新的思路。

简单说,鲁迅能够获得今天的地位,是因为中国人是 “识货” 的,鲁迅的文章和思想都具有相当强大的实用价值,所以才具备今天的地位。

这里面我要引入两个基础的看法:

观点一:好的理论、思想带来效率。好的理论、思想,一定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然后,好的理论、思想,它应该更准确地描绘出事物的核心特征,更精到地总结事物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然后再提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好的理论、思想是 “自己带腿” 的,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传播,“自己带嘴”的,有天然的说服力。“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好的理论、思想就会更有效率,帮助人们找到 “更短的那条线”,更加接近“真理” 或者就是真理本身。

观点二:有的人说中国人是 “实用主义”,而我的总结是中国是现实主义,而且是 “精致利己现实主义”[1],但是不管怎么样,作为这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之一,中国人是 “识货” 的,中国人愿意寻找并选择更好的理论、思想,来“武装自己”。

先说一个文学方面的例子:《孔乙己》。鲁迅通过一系列的文章,丰富了中国人骂人的方式和 Level,知乎上就能经常地看到 “孔乙己” 体。因为这东西有用,所以,就自然生出很多 “徒子徒孙” 来。

需要说明的是,骂人的方式有千万种,包括最直接的说器官或者描绘祖先的春宫在内,花样一直在翻新。但是,“孔乙己”体的价值在于,用 “体面” 的方式来揭示 “不体面”,这对于那些“讲究体面” 的人来说,这才是莫大的讽刺。这跟把 “我是你爸爸” 变成 “我是你爷爷” 不一样,直接提升了若干的维度,它也许不有 “杀人” 那么直接,但是却有 “诛心” 的功效。

因为它好用,所以人们才尊重鲁迅。

再说思想方面,《让子弹飞》里面鹅城的百姓发银子发枪都不肯打黄四郎的碉楼,而是 “谁赢帮谁”,这是戏剧化,同时也是表面化;鲁迅通过一系列的文章,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人民思想上愚昧、腐朽、麻木的深刻影响。在过去,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被俘虏的果党官兵,经过思想改造,转身到战场打得昔日队友们赞叹 “有高达”,甚至到朝鲜战场上 “大杀四方”? 放到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改造,让我们这个国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当初鲁迅所面临并且指出的各种封建思想、殖民地思想的遗毒,有一些仍然一直深入骨髓,并且没有得到彻底地清除。

比如,鲁迅在思想方法的实用价值这样用:你生活当中接触到的 “猪队友”,或者是各种“蛋疼” 的社会现象,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他们很大一部分是从鲁迅那个时代过来然而一直没有痊愈的“病人”。阿 Q、祥林嫂、孔乙己、华老栓这些人物的行为模式,也可以很精妙地概括或者套用到一部分生活当中 “没有开化” 的现代人。通过鲁迅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很多问题便可一望而知,避免你继续迷惑下去,这样你便获得了效率。

——鲁迅带来效率,而这年头,谁不知道效率?

总之,鲁迅并不只单纯是一个历史人物或者挂着 “文学家、思想家” 之类头衔的名人,他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实用价值,后人当然要感恩戴德地尊重他。

假如要问 XXX 和鲁迅的差距在哪里,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鲁迅的伟大是跨时代的,很少有人能和他比肩。

参考

  1. ^ 关于精致利己现实主义,我的上一个回答有详细的论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3074722/answer/1876316880

知乎用户 张右侯 发表

小波是青年人的作家,代表一种朝气,永远不怕锤,你可以说是他是晴空中的一片云,是席卷全身温热的风,是似水柔情眼眸中的泪。

但是他是虚幻的,是飘渺的,是空灵的。

只有象牙塔里的人适合吸收,而且只能打底子。因为他的作品谈的就是常识,谈的是性解放,谈的是要多一点个人主义,多一点浪漫主义,多一点滑头与俏皮。

这在 80 年代的先锋,2000 年是朝气蓬勃的太阳,但现在是 2020 年了,这已经是过时的文青墓志铭了。换句话说,浪漫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青春总是需要一点这样的浪漫。

他谈的个人主义,现在短视频时代,个人主义已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都在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他谈的自由主义,而自由派的灯塔已经堕落,完美的光环都褪去了。只能急的说 “比烂”,这在王小波的时代能想吗?“我们还能和别的国家比烂?”

他谈的哲学,罗素就已经是天花板了,《西方哲学史》经常挂在嘴上。现在能想吗?罗素先生这种西哲里基本约等于胡博士在中哲的水平,小波现在来知乎发言都要被认为是门外汉中的门外汉。

你可以认为他是没什么正确政见的作家,没什么指导现实能力的作家。是一朵芳香好看的花,探出头去闻一闻外面的太阳,也想屋子里的人闻一闻。“这是好东西!” 他想把好东西介绍进来。

后来我们都知道,其实没啥两样。他设想的世界来了,结果一群人想回到过去。搞笑的是还用他的名义。

但毕竟他是在一个转向时代中探索的作家,一个有足够资本任性的前浪,这是嬉皮士风余波吹到的人,在大陆显得特别另类。

他的价值就在于常识。如果你是一个常识健全的人,看他的作品会感觉到困惑和厌恶,因为他很喜欢分享自己的伤痕,“只顾着俊美,却不像了太爷。” 是那一代人的通病。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对他的痛苦无法感同身受,但对他漠然的东西,可能更加在意,因为那是我们现在的痛苦。

这就是时代性作家的局限性。他没法和三十年,六十年后的人一起共情。

他的生命太短,还来不及写不朽的篇章,就悄然逝去。《黄金时代》虽好,但就是一朵彩云,好比他常提的杜拉斯那轻飘飘的一本《情人》,可以给他名声,但是无法让全年龄的人都记住他。想拔高到什么文学地位,更是不可能。甚至不如他的杂文更上台面。

“王小波?一个把颜色搞的很好看的人。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看,后来觉得有些幼稚和无趣了。”

这是我中年长辈说的。也接近我重读后的感受:下半身的事太好看,上半身的事太浅薄。毕竟男人大多数都是要 ed 的,房价、物价、女拳、孩子、工作、身体总有一个把你干 ed 了。那时候你再看黄金时代那句永远生猛,想起你年轻时候的傻样……

还是别看了吧。

倒在九十年代,这是他的不幸,也是幸运。

我最喜欢的反而是他后期写的好几个版本的红拂夜奔,一个有趣的故事,有趣的演绎。有趣的人写有趣的事,搞纯文学的事,讲人性和道义,在哪都不会被讨厌,所以很遗憾啊。谁会讨厌一个已经不能长大的青年?

小波的日记,你会知道,他讨厌的是任何名义下无秩序的暴力,讨厌装神弄鬼的气功,喜欢研究计算机,并没有像河殇派那么极端。本质上来说,他真的很像一个大孩子,喜欢搞颜色,认为正当的搞颜色很有必要的 “现代人”,一个理工男,一个标准的受过伤,跳过脚,但有底线的知识分子。

喜欢他的,做门下走狗的,现在还在说这话的已经是有点搞笑了。这类人都是有资本,可以不长大的孩子,还要做梦的年轻人,留在旧时代的旧人。其他的则是跟风小鬼。

而鲁迅。鲁迅是年轻的作家,他的作品永远年轻。只是年轻的时候,人们很少能意识到生活是怎么回事。

知乎用户 苏素 发表

希望不要给我推荐这种问题了

知乎用户 onio 发表

这是我见过的黑鲁迅黑得最惨的一次……

仅次于当年把韩寒比做鲁迅的那一次。

知乎用户 拉姆桑 发表

本来不太想回答这个问题但看了这个问题的最高赞回答惊了,我真的一直都在低估某群体和互联网的水平下限。

首先回答问题:鲁迅和王小波这两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可比性,他们身处的时代,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他们两人都是悲观主义者,但是具体的人生观又有不同。可能是受到尼采的影响,鲁迅的悲观主义中含着一种英雄主义的味道,一种接受现实而又突破自我的感觉。就像他曾经劝导青年向上的那段句子一样即使这段句子现在已经被严重滥用了。而王小波的作品我看过的不多,他仅有的几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一种乐观的反抗者的存在,反抗秩序始终是王小波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东西。联系一下这两人所处的时代,大概理解两人的思想轮廓并不困难。

接下来开始反驳这个答案

鲁迅的怀疑精神是真的,但这个怀疑一切是什么鬼?

怀疑一切地只有彻底的虚无主义者,文学家绝不可能怀疑一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学的存在几乎离不开诗一样的意向,即使是现在看来比较晦涩的卡夫卡,愤世嫉俗的赛利纳等等,他们的文字中也可以提取到一种诗意的存在。没有这个不可称之为文学,文学的写作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目的性的,哪怕是纯文学也包含着作者世界观的指向,一个文学家怎么可能怀疑一切?

更别说鲁迅还是一个非常注重历史与过去的人,熟悉鲁迅的都知道鲁迅虽然对中国的很多地方颇有微词,但是他依然对历史和过去很有间接抱有深情。看过朝花夕拾的人很容易就能体会到鲁迅对于过去所持有的温情。对于童年伙伴,童年记忆的怀念。鲁迅一个如此注重过去的人怎么可能是 “怀疑一切” 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代表其不相信历史,他只是厌恶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怀疑一切,他的责任感从何而来?

当然,他那里的怀疑和我这里的怀疑也许内涵不全然相似。不过这个答主似乎自己也没搞懂所谓的怀疑是什么东西,看一下后面的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鲁迅到底要求不要求自由民主和解放呢?毛自己是不是 “特殊公民” 呢?

还有,王小波真的认为这些东西,能实现吗?我们先看一下《黄金时代》的开头内容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个匿名用户的意思无非就是王小波追求的那些东西难以实现。可王小波恐怕自己也没想过什么样的措施能到一个所谓的完美世界,这段话很明显可以看出王小波对人性所持有的悲观态度。这里这个答主试图把王小波的这种本该复杂的世界观简化或者污蔑成为一种:“啊只要自由就好啦只要自由就完美啦” 的不伦不类的东西。当然答主也可能仅仅是压根看不懂王小波。

这里先装模作样肯定一下北岛的怀疑精神,然后就开始质疑了,你这个人看的太浅!个人 cb,专制和集权,这都是有原因有苦衷的,这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可我暂时倒是没想到毛怎么样具有怀疑精神的东西需要专制和集权去实现,也许怀疑精神得按着路线怀疑,别走岔子,现在顶多被小将骂几句,毛时代说不定项上人头不保。或者说,难道专制本身就不是最大的错误?你还需要装模作样在那分析?

在后面又提到鲁迅没有思想的妥协,而北岛这种人就是向西方妥协了,可大运动年代到底有没有妥协呢,对谁妥协呢?我暂且搞不懂。

先不说 “什么革命所带来的强制的公有制”,停停,公制性是哪个革命带来的?以及,现在大运动搞了那么久,国家一定很公有制了吧!

作者似乎也意识到现在没那么公有制,然后甩锅给互联网自由(虽然似乎没这个东西),至于比文革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嘛这点我觉得有点怀疑,毕竟 wg 时期斗起来可是争斗,现在最多耍耍嘴皮子,武斗的话有警察来抓。

再来欣赏一点作者的神论

(发声的自然就不是知识分子了)

(剥削和躺平到底是因为有自由还是没自由呢?)

总结一下:

夸赞鲁迅,是小正确,夸赞仏,是大正确,让小正确显得更加正确就是让其归在大正确之下。


又重新看了一下我的回答,整体而言写的有些太散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这个匿名回答处处都是逻辑错误,让人反驳其实也很难下手。不过他的思维出发点倒是蛮简单的,先说鲁迅是怀疑一切的(事实上这点根本就不成立),然后再说仏也是怀疑一切的,这下鲁迅就归于仏的大正确之下了。对于王小波或者北岛胡适等人的作品谴责只相信西方的那一套,只相信自由云云。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再是 “怀疑一切” 的了。是无脑舔西方的人了。当然写到这里也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仏要不要去怀疑他呢?不怀疑的话就和 “怀疑一切” 的大前提冲突了。哦,只好勉强肯定一下北岛啊王小波对仏的怀疑,不过重点还在于后面的批判,啊专制啊集权啊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这些批判仏的人目光短浅了。

凡是革命,都需要两个东西,一个是破裂,一个是建立。对旧制度的否定里面本身就包含着某种价值观。从这个程度上来讲,革命家就已经不是 “怀疑一切了”,恰恰相反,革命家都是做事目的性极强的人物,而且是最最最对人间天国有信仰的人,就是革命家。革命家宁愿流这么多血也非要达成某个目的居然还有人说革命家是怀疑一切的,他只是觉得当下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世界罢了。

作者的很多论述的存在点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公有制是革命带来的,哪个革命带来的?革命不一定都会带来公有制,而且往往会带来集权和独裁,大家猜一猜在大吃饱时代,真正能吃饱的那群人是农民吗?在大健身时代,等级身份到底还存在不存在,有人能威胁到权力中心吗?旧时代很坏,只是新时代似乎也没那么好。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就说过:革命往往是愚蠢人才会去做的事情,这句话并不是对反抗的否定,而是对革命所期许的新时代的怀疑。

更为可笑的是,作者在后面一直拿不存在的概念开刷,互联网自由啥时候有这个东西了?竟然把资本家的剥削和躺平也归于没有自由了,你被剥削到底是有自由还是没有自由呢?你自由太多了反而失去了某些权力了是吧,251 事件也是太自由了吗?

专制和目的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点就是最愚蠢的辩护,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完全就不理解权力和金钱对人的吸引强度有多高。高高在上对某些人来说就已经是无比的享受了,换个时代人性就不同了?一个人都能独裁了,你还期望他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

知乎用户 Loquat-Honey 发表

鲁迅认为第一要务是改造大众的精神,而改造精神的方法是通过文艺。他搞翻译用字面对照的硬译,为了给中文带来新语法,认为中国人思维不严密。他的文章不是白话文,是古文脱胎出来。他赞同欧化文。
王小波对文学(小说)的看法是,文体最重要。而中文现代文学最好的部分是翻译家贡献的,对文体感觉最好的是那些诗人。他举了:傅雷、汝龙、查良铮、王道乾等人。王小波对欧化文体深恶痛绝。

知乎用户 sky4 发表

王小波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戏谑中带着潇洒,而鲁迅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绝望和悲悯。

之前看过王小波的杂文,也看过鲁迅的杂文,相比之下,我感觉鲁迅的知识面更广,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更多,更关注社会议题,也积极参与关于社会变革的讨论,相比之下王小波就不太关心如何变革社会(他有批判社会,但他不太想去奋力行动改变社会),可能因为文革严酷的压迫让王小波对社会的变革丧失信心了吧。

(说句多余的话,我看鲁迅的杂文的时候,有时看到鲁迅会赞扬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制度和文化,不知放到今天这样的赞扬会不会被他人认为是 “公知”)

知乎用户 李某某​ 发表

从有趣程度来说,差不太多。

两个人的作品同样有趣,让你喜欢看。

但是从思考的深度而言。差太多。对读者的益处来说,差太多。

王小波是让你觉得,是那么个意思,但是你得仔细琢磨,还得担心,我想的对不对?

鲁迅直接就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反复琢磨,觉得,嗯是这么个理。

差距就在这里。

同样的东西,自己懂,给内行讲明白,这不算本事,内行都做得到。给外行说清楚说明白,这就太难了。鲁迅就能给外行说明白,还振聋发聩。王小波依然属于懂的都懂的境界

知乎用户 绿叶如盖 发表

1920 年,中国需要鲁迅这样的作家拯救思想,向世界传达声音;

1980 年,中国不需要王小波这样的作家拯救思想,向世界传达声音;

王小波命不好,生得太晚,死得又太早,给他十年时间,或许能像莫言一样摸透这个世界的喜好和文学家的使命,然而上天没给他时间。

其实伟大的作家,都代表了一个集体的声音,王小波还没来得及真正确立派别,导致只有文艺青年爱他。

知乎用户 张小山​ 发表

王小波和鲁迅之间,差了冯唐和王小波之间的那段距离。

知乎用户 ping qing​ 发表

鲁迅所处的是真实的成年人的乱世,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呢?闻一多名气大吧?多说几句话就被杀了。朱自清是大师吧?不吃救济粮也要饿死。左联五烈士有理想吧?有理想就枪毙。在这种真实的世界中,鲁迅慢慢看透了几乎所有的统治伎俩,然后以笔为刀去抗争和呐喊,为启迪民智而燃尽生命。挈妇将雏,那是真的在刀光剑影之中,万一没跑掉是要命的。

而王小波的书,看起来就像在幼儿园一样,像在梦里一样。他所遭受的所有的痛苦,无非是基层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对他进行了过家家式的所谓欺侮,最多也就像校园霸凌,还是不那么严重的校园霸凌。王小波的书里讽刺的很多社会不良现象,当然有的也相当恶劣,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也算不得什么大问题。所以我看王的书,总觉得他真的不算受过什么大的波折和委屈。他遭遇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正常渠道表达和纠正,至少也能通过个人的智慧和努力去改变。

但王小波要是在鲁迅的年代,可能跟那个年月的很多人一样,声音都发不出就没了。kmt 拉壮丁的保长可不会客气。即便他在那个年月侥幸成了作家,他那种讽刺也没什么意义。鲁迅时代的社会问题,除了成为历史的这条路,用其他任何思路都无解。

王相当于文学界的德云社,有艺术价值,有点意思,但鲁迅那个时代需要的不是他这种东西,也出不了这种东西。当然王小波也没能力、没意愿去改变时代,正如德云社的讽刺不是为了改进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他们就是看到有反差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说,逗一乐。真碰到硬茬子,德云社肯定不能是冲在最前线的,王小波也不能。社会对他们也没有这个要求。

王小波的时代,吃人的妖魔都赶跑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不再了,很多人就开始发觉这里痒那里麻,过得不太舒服。回头一看,欸?人家美国人日本人怎么日子都那么好呢?肯定是我们这个社会有问题。于是他们开始观察,开始表达,开始讽刺,开始提醒其他人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如学生对学校的弊端体会最深。

知乎用户 王天元​​ 发表

虽然王二在思想成就和作品数量上明显不如迅哥儿,但王二和迅哥儿所处时代也大不相同,而且王二活得太短,所以也不太好比较。

知乎用户 诗人琉璃姬 发表

**寄 语:**我一直对先生的定义是诗人,作家,小说家。也就是于我看见先生成就最好还是诗,不是五四前后写作白话篇(类同当下口语诗),而是《野草》。《野草》是先生最为特殊与另类的著作,在艺术性层流甚高于先生的杂文与短篇小说,我知觉散文诗的定义是确切的,在先生的《野草》后,再没有那么深邃的散文诗吸引我回味,当今的散文诗只有艺术的描边,临帖,修辞,内容大致空无有,少有先生那般对人性甚至于自我至暗时进入,《野草》是用灵魂与思想作的诗,且是大诗,与时代对过话的那种诗,我不认同主流对《野草》的解读与看法,太局促,《野草》中是深邃的中国人里世界,富有深刻的哲性,残酷的人性,与唯感性与唯理性,今天来读也不过时,我会用我自己的思与观断断续续尝试写一些觉与悟,读诗唯有诗人来过最为妥帖,敬意,共享。

先生的精神也是中国作家的精神,甚至是青年精神,就像索尔仁尼琴于俄罗斯,惠特曼于美国,莎士比亚于英国,是民族魂。很多人也忽略了鲁迅也是诗人,且是大诗人。需要一代代人传承下去,吾虽边际落拓之人,匹夫亦有远志与担负。

鲁迅《野草》:《死后》原文与琉璃姬读文

鲁迅: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

**琉璃姬:**先生活着时太用力,深情会写死在道路上。

鲁迅:这是那里,我怎么到这里来,怎么死的,这些事我全不明白。总之,待我自己知道已经死掉的时候,就已经死在那里了。

**琉璃姬:**人若死在梦中的道路上,确实不会感到死亡。

鲁迅:听到几声喜鹊叫,接着是一阵乌老鸦。空气很清爽,——虽然也带些土气息,——大约正当黎明时候罢。我想睁开眼睛来,他却丝毫也不动,简直不象是我的眼睛;于是想抬手,也一样。

**琉璃姬:**喜鹊,乌鸦,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鲁迅:恐怖的利镞忽然穿透我的心了。在我生存时,曾经玩笑地设想: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谁知道我的预想竟的中了,我自己就在证实这预想。

**琉璃姬:**若是死亡还有感觉,那真是永无宁日。

鲁迅:听到脚步声,走路的罢。一辆独轮车从我的头边推过,大约是重载的,轧轧地叫得人心烦,还有些牙齿。很觉得满眼绯红,一定是太阳上来了。那么,我的脸是朝东的。但那都没有什么关系。切切嚓嚓的人声,看热闹的。他们踹起黄土来,飞进我的鼻孔,使我想打喷嚏了,但终于没有打,仅有想打的心。

**琉璃姬:**如果我们不存有用之身,能做什么呢?

鲁迅:陆陆续续地又是脚步声,都到近旁就停下,还有更多的低语声:看的人多起来了。我忽然很想听听他们的议论。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才死,就露了破绽了。然而还是听;然而毕竟得不到结论,归纳起来不过是这样——

**琉璃姬:**盖棺,才讲真话,中国人如此。但自我批判总不会错。

鲁迅:“死了……”“嗡。——这……”“哼!……”“啧。…… 唉!……”

**琉璃姬:**先生一直都有黑色幽默情节。

鲁迅:我十分高兴,因为始终没有听到一个熟识的声音。否则,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他们快意;或则要使他们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都会使我很抱歉。现在谁也看不见,就是谁也不受影响。好了,总算对得起人了!

**琉璃姬:**只是先生自我暗示罢了,先生活着时并不快乐,且遭受孤立。

鲁迅:但是,大约是一个马蚁,在我的脊梁上爬着,痒痒的。我一点也不能动,已经没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时,只将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着一个哩!你们是做什么的?

**琉璃姬:**战士倒下,蝼蚁也来欺负罢了。

鲁迅:事情可更坏了: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走了几步,又一飞,开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但是不能说出来。他却从鼻尖跑下,又用冷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还有几个则聚在眉毛上,跨一步,我的毛根就一摇。实在使我烦厌得不堪,——不堪之至。

**琉璃姬:**苍蝇也来了。

鲁迅:忽然,一阵风,一片东西从上面盖下来,他们就一同飞开了,临走时还说——“惜哉!……”

**琉璃姬:**这可是蝇营狗苟的胜利。

鲁迅:我愤怒得几乎昏厥过去。

**琉璃姬:**可又能怎样呢?

鲁迅:木材摔在地上的钝重的声音同着地面的震动,使我忽然清醒,前额上感着芦席的条纹。但那芦席就被掀去了,又立刻感到了日光的灼热。还听得有人说——“怎么要死在这里?……”

**琉璃姬:**先生活着时,写自己轻如鸿毛的死,不想身后却沉重如山。

鲁迅:这声音离我很近,他正弯着腰罢。但人应该死在那里呢?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可惜我久没了纸笔;即有也不能写,而且即使写了也没有地方发表了。只好就这样抛开。

**琉璃姬:**我懂了,喻象的世界,先生还是借散文诗,借自我批判的死,表达当时自己的处境与心境,同时对当时的文坛进行指向与讽刺,百年后,我们也只是在互联网上发表。

鲁迅:有人来抬我,也不知道是谁。听到刀鞘声,还有巡警在这里罢,在我所不应该 “死在这里” 的这里。我被翻了几个转身,便觉得向上一举,又往下一沉;又听得盖了盖,钉着钉。但是,奇怪,只钉了两个。难道这里的棺材钉,是钉两个的么?

**琉璃姬:**抬先生的人,无不是在盖棺,当然不是真盖棺,而是捧杀。

鲁迅:我想:这回是六面碰壁,外加钉子。真是完全失败,呜呼哀哉了!……

**琉璃姬:**失败了,先生早已看穿文人的秉性。

鲁迅:“气闷!……” 我又想。

**琉璃姬:**百年之后也没有改观。

鲁迅:然而我其实却比先前已经宁静得多,虽然知不清埋了没有。在手背上触到草席的条纹,觉得这尸衾倒也不恶。只不知道是谁给我化钱的,可惜!但是,可恶,收敛的小子们!我背后的小衫的一角皱起来了,他们并不给我拉平,现在抵得我很难受。你们以为死人无知,做事就这样地草率?哈哈!

**琉璃姬:**很难有真心实意尊敬,善待先生之人,都在身后。

鲁迅:我的身体似乎比活的时候要重得多,所以压着衣皱便格外的不舒服。但我想,不久就可以习惯的;或者就要腐烂,不至于再有什么大麻烦。此刻还不如静静地静着想。

**琉璃姬:**后人也需要静着想。

**鲁迅:“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不见约有二十多年了,倒还是一副老样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实太毛糙,简直毫没有加过一点修刮,锯绒还是毛毵毵的。琉璃姬:**鲁迅之死果然是杜撰出来的,旧时还是旧时。

鲁迅:“那不碍事,那不要紧。” 他说,一面打开暗蓝色布的包裹来。“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这是……”

**琉璃姬:**还是儒家经典,大清读物,陈旧的中国。

鲁迅:“你!” 我诧异地看定他的眼睛,说,“你莫非真正胡涂了?你看我这模样,还要看什么明板?……”

**琉璃姬:**先生果然死在了道路上,谁又能死在新世界中。

鲁迅:“那可以看,那不碍事。”

**琉璃姬:**更可怕的莫过于死后的世界,是个旧世界。

鲁迅:我即刻闭上眼睛,因为对他很烦厌。停了一会,没有声息,他大约走了。但是似乎一个马蚁又在脖子上爬起来,终于爬到脸上,只绕着眼眶转圈子。

**琉璃姬:**仍是蝼蚁的世界。

鲁迅:万不料人的思想,是死掉之后也会变化的。忽而,有一种力将我的心的平安冲破;同时,许多梦也都做在眼前了。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琉璃姬:**与身后的世界和解?还是与死后的世界和解?

鲁迅:我觉得在快意中要哭出来。这大概是我死后第一次的哭。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流下;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样,我于是坐了起来。

**琉璃姬:**这是坐实了后人那句玩笑话,先生气得从棺材里坐起来!原来先生身前就知道,就把中国看得通透,罢,罢了。

**结 语:**我把最有趣味的几篇,放到最后才读

《野草》的好在于最真实的鲁迅,必须不那么伟岸

先生尖锐,倒也幽默,讽刺却也爱自我解构,批判

对于中国人了解之深切,先生于百年前已看得真彻

读到最后一节,我没有笑,方才明白士人至死不渝

鲁迅写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二日

琉璃姬读于二零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诗人琉璃姬:写作也是将头摁进黑夜的过程

知乎用户 革雄 发表

王小波的骨子里是自由,鲁迅的骨子里是悲悯。

知乎用户 成都心理工作室​ 发表

第一,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不是课本,如果不是强迫你去理解中心思想,你会读鲁迅吗?

第二,除了教材上那些内容,你读了多少鲁迅?

第二,你了解鲁迅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吗?更重要的是,你了解你身处的这个社会时代背景吗?如果你喜欢,那么哪些东西是你喜欢的?如果不喜欢,哪些是你不喜欢的?还是某人,某些人告诉你应该喜欢,应该不喜欢,你就喜欢和不喜欢了。

第三,除了鲁迅,除了教材和辅助教材,你读过多少同时代中国作家的文学和思想作品?

第四,读过多少同时代全球范围内的文学和思想作品?

第五,读过多少人类史上各自推崇的那些文学和思想作品?

第五,王小波你读过多少?你自我感觉读懂了他想表达的意思吗?与王小波同时代的中国和世界文学作品和思想作品,你读过多少?

第六,你的判断力,你觉得够不够?

第七,你读书,读的是你自己还是别人?

。。。。。。。。。。。。。。。。。。

读书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你喜欢就好了。

非要搞个高低,那不是读书,是思想统治,也难怪很多人无知不自知了。

看看这些评论,还是很感慨。

一些基本社会观念,道德判断,基本的自我认知方式的整体性改变,真的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人的意志可以完全掌控的。

知乎用户 肥桃爱吃面 发表

你先开了枪,再竖起靶子,还有什么意思呢?两个人放在比较,本身只是要话题,不能体现你对他俩的思考有啥深刻洞察。

况且你上来就说王小波和鲁迅的差距,这种倾向性本身就代表了你的观点,何必多此一问?

另外这种问题的背后与造像有什么区别,捧一踩一,这种思考方式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想要国民独立思考的初衷。

你是希望有人继承某种思想、然后固化这种思想,直至它变成万人敬仰的雕像,还是希望有人从这种思想诞生出自己独立的人格?

换个假设,如果这个世界不曾有王小波,你觉得这是鲁迅先生希望的吗?

如果鲁迅先生看到王小波的文字,会与别人讨论:【这个年轻人不如我】——这个话题吗?

鲁迅先生难道希望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在 100 年后,竟然有人通过对比一个与他同样有独立自我精神的年轻人,来凸显他的厉害?

恐怕这种讨论才是对鲁迅先生的侮辱,也是对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思想的漠视。

知乎用户 Dorian Electra 发表

一个用动物性反对人性,一个用人性反对动物性

知乎用户 神游天外 发表

不在一个层次

文笔 维度 影响力 创新 通俗 感染力 等等都比不上

知乎用户 斯斯 发表

鲁迅的思想成就应该是高于文学成就,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已经相当高,但他的思想是开创性的,甚至说是他的思想引领中国人在思想上走向现代化也不为过,可以说,鲁迅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高峰,很好的完成了他那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王小波文学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但可能只停留在了一个探索的姿态上,没有开创性成果。思想上也影响了很多人,但也属于一种局部反思。同样作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高峰,王小波应该不算是完成历史使命的人。事实上,到现在为止,王小波没有完成的使命,也没有其他人完成。

知乎用户 无名泽​ 发表

王小波和鲁迅的差距,不在于个人品质、努力程度、社会阅历、智商情商,而在于时代背景。

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鲁迅先生,向来以敢说真话著称,但是他若出生、成长于不是那个特定的时代,他也不敢说出那些话,说出了也发表不了。

其实对此他自己比谁都通透,比如他的这篇短文:

《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 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彩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

  Hehe!he,hehehe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在文学创作上,鲁迅是反感油滑的,曾经反思自己的 故事新编 有的地方有些油滑了。

皇帝的新装 中,敢于说真话的也只可能是一个孩子,因为如果是成年人可能立马就会人头落地。

如果不能说真话,又不愿说假话,那也就只剩下缄口不言,或者 呵呵呵 了。

而王小波恰恰要替 沉默的大多数 发一点点声音,可见也的确对的上 社会良心 这四个字。

知乎用户 汉家天下 发表

好的作家,不是为了发现中国社会有什么问题,更不是为了找到制度有什么问题。

好作家,是开拓语言的边界,人性的边界,道德的边界,思想的边界。

王小波和鲁迅,分别创造了自己的一种文学语言。

从鲁迅的文学中,可以获取一些悲愤的力量。

从王小波的文学中,可以收获一些有趣的深刻。

差距,真的不太好说,特色不同而已。

这就好像,李商隐和李白。李白当然名气更大,但你不能比较,李商隐比李白差在哪里?

如果你真的读过两人的诗,以严肃的态度而言,这种差距是没法得出来的。

有人喜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人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难以有高下之分。

同样,鲁迅的文学脍炙人口,入选了中小学课文,名气很大。而王小波的文学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但照样,有人喜欢王小波的《红佛夜奔》,不一定看得下鲁迅的《狂人日记》。

读文学就好比,去饭店吃饭。川鲁淮粤,各有各的口味,各有各的受众。不能说,川菜跟粤菜比差距在哪里。也不能说,粤菜跟川菜比差距在哪里。

最后,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文学家也是如此。

鲁迅的时代,文学家(作为社会精英)“或许” 有责任去找到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思考民族解放的可能。而王小波的时代,文学家则应该总结 WG 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响应改革开放的大局。

而鲁迅和王小波,作为自己那个时代的作家,承担了自己的时代责任,并且做得很不错。

知乎用户 七月的鬼 发表

提个简单的问题,为啥现代社会,有很多黑现代诗的,却很少有黑现代小说的。

原因很简单,在新文化发展之初,你要证明新文化的优越性,不说要出现超越一流古典文化的作品存在,起码要有之并列的作品才行。现代诗就没有出现与古典一流诗并列的作品,因此人们一直没有确定性的偏向现代诗,而对古典诗依旧存在一定的依赖。

小说不一样,小说出现之初,便有了成熟之极的作品《狂人日记》,足够媲美古典一流作品,后来的呐喊等皆是一流作品。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开始,也是集大成者,更是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偏向的风向标。

王小波最多算一个较为出名的小说家。

二者具有可比性。

知乎用户 lingofstyle 发表

鲁迅开着迈凯伦都追不上王小波

鲁迅就是喇叭手,被鼓吹起来的故事会作家。

王小波可是洞悉人性和社会。王小波写的文章点到为止,剩下就有读者去发挥。

鲁迅的文章骂了一顿感觉自己很解气,其实读者读了感觉好傻好天真。

鲁迅不写本质,只写自己多愤怒,作品两个字可以概括,肤浅

知乎用户 华云飞丶 发表

相比,从小波写《唐人传奇》时就败了。

时间充裕的话细读三遍故事新编和唐人传奇你会发现小波和迅哥的差距在无限拉远。

之所以挑这两部作品是因为两人都是以一种无厘头的方式解构古代一些传奇故事,虽说文无第一,但是这两部作品就像两个人同时用降龙十八掌的亢龙有悔,抛去招式纯拼内力,哎,心疼小波一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反对某些答案说鲁迅看到了背后的主因而王小波只看到现象一说。简直是把人云亦云和主流舆论背的熟到不能再熟的典范!

刚好相反,鲁迅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其实和 18、19 世纪雨果和托尔斯泰陷入一样的窠臼,只不过反过来了:把绝大部分问题都推到中国人本身的麻木、病态与互斗之上,却忽视了时代、阶级和生产力这些其他因素。

不要忘记,鲁迅本身也是翻译家,你仔细注意一下他翻译的重量级作品:《死魂灵》、《毁灭》、《浊流》,所以鲁迅的文学理念受日俄影响很深,而这两个国家的经典文学因为物哀文化和托尔斯泰、妥氏等人的影响,都是直接从内省角度来思考的,也就是把主要社会问题都归结于人身上。

甚至有人说鲁迅没有被超越,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好吗?你们的历史马哲毛概学到哪里去了?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矛盾,因为很多作家缺少专业的历史研究和政治经济学基础,更多是偏向于感性认识,对问题的看待很容易陷入一个纯凭借自己思考的局限性,所以有的人视角比较宏伟,看的就比较全,比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骆驼祥子》,就更注重时代、社会与个人的影响,老舍也远比鲁迅更早受到西方注意。

而鲁迅虽然天才,但是他过于细腻,不在意宏伟的目光,他的眼光更集中在对现状的思考而非对时代的理解。换句话说,鲁迅的视角是静态的,从这一点来看,他和约瑟夫 · 海勒其实是一个类型的作家。

而王小波的思考是动态的,已经到了接近类似卡夫卡的地步,他们更懂得世界会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这一真相。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人会提到,鲁迅可能会到牢里继续写的缘故。

知乎用户 夏糖糖糖不太甜 发表

文无第一。王小波和鲁迅比较,首先要明白王小波和鲁迅主要表达的是什么。

鲁迅先生的文章一般语文课上都学过,不算陌生。鲁迅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他救中国人的方法是文章,是思想性上来救,在他笔下,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如阿 Q,如闰土,如祥林嫂,病的根源不在身体,在于思想上,在于中国封建礼教给与其根深蒂固的观念,愚昧也罢,冷漠也罢,其态度是所谓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简而言之,针对的是当时的国人,针对的是封建礼数对国人的思想控制,《狂人日记》很明显了。

王小波来说则是另一个方向。很多人喜欢说王小波在讽刺这个,讽刺那个,我个人认为,与其说王小波在讽刺这个,讽刺那个,倒不如说他一直在试图解释自由是什么,人如何才是自由,这个命题。而且,很明显受到李银河的影响,文章中有大量关于性的描写,让我想起了一百年前,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对欲望的满足,而大多又和性欲有关。

关于人,王小波认为,人的价值观由生活经历自发的构成,妄图直接赋予价值观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说起来,封建礼数也在其中。比如,陈清扬对被称为破鞋疑惑不解,王二说她觉得自己清白无辜就是最大的罪孽。比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面,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再比如,他直接就说了,知识分子喜欢站在上帝角度教化普通人,却忘记自己也是普通人,他那个给学生讲二十四孝卧冰求鲤的大学教授,最后被人抓去卧冰求鲤。

换句话说,鲁迅先生一直在试图解决中国人思想上的问题,当然了,很多时候抛出来问题,他也不知道啥解决办法,只能是把人叫醒。而王小波并没刻意区分中国人外国人,估计在他看来,人都差不多,当然了,具体到如何才能实现自由,构成个人价值观,他也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解决办法。

不过,二者的文字读起来都十分有趣,都十分耐读,某种意义上,二者其实反对的东西是一致的。另外一点,别把王小波归为伤痕文学,他和那些算不上一路人,他就算描写那段时代,王二也是个敢爱敢恨的混球,不是个哭哭啼啼的怨妇。还有,也不要把他和某些只会把中国人写成愚昧,西方英明正确的作家联系在一起,那些作家都是体制内的,王小波一直在体制之外。

知乎用户 paradox 发表

不是一个职业,能问出这个问题,如果不是有什么特殊目的,对近现代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可以说毫无概念

鲁迅算是承前启后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家,本身精通文言写作的前提下,打响白话文写作第一枪,保留了汉语在书写方面的生命力。现代汉语言的作文逻辑,可以说奠基于鲁迅

王二的职业是小说家,非要论文学性有多少,我估计王二自己都不认同,他语言上的天赋,同时代确实一时无两,但是他用于写作的白话文的语法逻辑,是从鲁迅这开的头。

这样层次就出来了,根本不搭噶,如果你拿莫言路遥或者贾平凹和王小波比,说不定评论区还有能吵一吵的,拿鲁迅估计起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这事还能往深层次说,两次西学东渐,两种思潮,两个 class,区别很明显。

知乎用户 陈石 发表

这样比较本来就是不合适的。

尤其是一般人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不会把文学牵扯进来,最多说说作品的社会思考。

但是一个作家,他只能写他所身处的世界。不属于他的,他写不了。鲁迅处于一个反抗的时代,王小波处于一个怀疑的时代,二者表达的思想本来就不一样。

当然非要说不同时代的深度不一,这也无可厚非。

知乎用户 再世阿 Q 发表

鲁迅千古一人,不要随便找个人来比。至于王,差距太大,无可比性。

知乎用户 薛家河 发表

《黄金时代》你可以这样看,把里面的性通通改成吃饭。对做那事的描述通通改成饭桌上的推杯换盏。再看看它还是不是那么有趣。

鲁迅的成功是《阿 Q 正传》,虽是一个中篇,到现在无人能超越

知乎用户 一起慢慢变富 发表

是不是脱贫工作做的挺好,一天吃四顿饭了

知乎用户 随风而逝 发表

鲁迅用文章来改变我们的思想,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无论何时都应该作为一个标杆。

知乎用户 安守庸 发表

差在现在的人喜欢搞比较搞假设这件愚蠢的活动所造成的差距上

知乎用户 Joe Wu​ 发表

MD 实在忍不住要 BB 两句。后大直算哪门子社会良心?!他不过就是个可怜又浅薄的吐槽 bot?!我可去 TMB。人鲁迅有改良社会的创作动机,悬置问题的思想深度,他的东西是人文关怀,他希望人和人的处境可以变得更好!后大直有 JBM 啊?他的创作母题不过就是抱怨他经历的现实和他想象的不同。就这,好意思把他两放一起比?如果你非说鲁迅是良心,那后大直最多算是任性的利己主义小心思;如果你硬说后大直是良心,那你应该在家里给鲁迅立个像,每天三遍上香叩拜。

求求了,别拿后大直说事了,walking dogs under the door 都收收心吧,年龄也都不小了。

知乎用户 风笑尘 发表

鲁迅是恨而怒骂,直指人性

王小波是怜而嘲讽,揭示命运

知乎用户 关山老愚 发表

如果笼统的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或者如答主说没有信仰之类的,其实都找不到统一的答案。

人是复杂的,鲁迅尤其复杂。何况人在不同阶段,思想会随着外部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 04 年留日到五四前,他几乎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所以一心抄古碑。

五四后到 24、25 年左右,是他在文学上创辟最多的时期。小说除了《故事新编》,其他的大多写于这一段时间。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鲁迅是文学的鲁迅。

25 年到 28 年左右,这是鲁迅最痛苦的时期。他迷茫、痛苦、低沉,典型的就是散文诗《野草》,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虚无主义特点。具体来说就是面对世变的混乱,女师大事件、直接导致段政府倒台的刘和珍和杨德群等牺牲事件,以及后来常凯申的反革命屠杀等。这是鲁迅思想裂变的时期,这一段时间他集中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于是他走了出来成为了一名为普通百姓而战的知识分子。之后的直接产物,就是他全面参与创建左联。

之后直至死亡,他都是一位坚定的左派知识分子。余生都在与右派战斗,所以这一阶段的杂文最多。32 年瞿秋白第一次将鲁迅的杂文提升到思想斗士的深刻程度,他是真正了解鲁迅的人。所以在他牺牲后,鲁迅亲自编撰了《瞿秋白文集》,并写出了那句有名的句子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我以为鲁迅不能简单的标签化,他的伟大之处有很多,除了那三个 “家”,更有他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今日之我,遗弃昨日之我。要知道否定自己既有的认知体系,是非常痛苦的。许多人一生只有一个历史时期的标签,并以此代替了他的全部人生。原因就在于不能随时代更替而更新,比如提起康有为,许多人就只会记得戊戌变法,似乎他的全部人生只在那短短百天,因为之后的他对于时代已经不重要了。

而只有鲁迅在不断更新,从最开始的清末反对革命党,到支持革命但批判革命党的堕落,到迷茫虚无中转向马克思。每一步都跟着时代浪潮一同进步。

但鲁迅之所以会转向马克思,跟他从小的经历有关,也跟他此前对社会的认识有关。如《一件小事》就是一件后来看着挺普通的帮助底层人的小事,但在当时可并非任何人都认同的 “小事”。这就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观。再比如《伤逝》,就是非常明显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问题。后来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便是看到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相契合,它是真正科学的。

再说王小波。

当初我也是非常迷他的,小说虽没全部看完,但也看过最著名的几篇《时代》三部、《革命时期的爱情》、《红拂夜奔》等,杂文基本上都看过,不同时期还反复看过即便。

首先说王小波最吸引人的是他的文风,慢条斯理中带着幽默。小说,他从性压抑入手,从对人生最自然的性来反抗当时。但老实说,性行为确实是人类最具天性的本能之一,他认为那时将人的本能压制了,自然就揭露了当时的错误。但其实他并未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有的只是个人最直观的片面经验主义,通过自我的感受来条件反射般反抗,这也是后来伤痕文学出现的原因。

当然他并没有落入伤痕文学的大坑,但同样没有认识到人有演化遗留下来的动物性(性本能),同样也有过去人类文明创造出来的道德性,更有当下时代集体共同最求一种更高价值理想的愿望。在那个时代,至少 “性” 在三者中的序列绝不是第一位的。如果以性入手批评那个时代,其实是认识并不深刻的表现,当然比伤痕文学要高太多。(原谅我再次鄙视伤痕文学)

王小波的杂文还是很好的,也许是时代经历的原因,他着重点都在推崇西方的理性主义,以及科学。这当然是好的,但深刻性上,以及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上就差了好些意思。这部分他有点类似于五四以后吃过洋面包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没有很好的与自己生活的时代彼此渗透融合,关注的重点从来不是时代大潮下的普通人如何生活,他们的困难与缺陷,以及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这恰好是鲁迅一生为之斗争的核心。

一流的作家关注的是时代宏观下的微观,以及微观背后的个人与体系各自的问题所在。他们往往能踩准时代的脉搏。——这也注定,他必须是左的,或者中偏左。

二流的作家以经验直觉审视时代,与一流相比,写的是同样的东西,但内核就肤浅得多,并未认识到时代背后深刻性。——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价值,其实他们甚至有较高的价值,且能在当时获得一定的高度和声望,因为这种自觉性是普遍的,人人都能引发共鸣。但同时他也是一时的,而不能成为具有一个时代代表的经典型作家。这一类中左中右都有。

三流作家如畅销书作家,不论。

四流作家,便是上个时代糟粕的遗留的产物,是文化脉络中还未完全消失的最后回光返照。他们是最右的。还不如畅销书作家有价值。

但除四类之外还有一类作家,他们的思想往往能刺透时光的阻隔,具有超脱时代局限性的永恒的智慧。他们是一座山峰,可以照见过去与未来,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丰碑。

至于鲁迅、王小波,或是其他什么作家,他们属于五种中的哪一类,各位自己评价。

知乎用户 1949 发表

鲁迅和王小波不是同一时代的人,鲁迅是民国以笔为刀的战士,王小波从人大辞职到美国留学师从许倬云教授。妻子健在李银河社会评论家,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小说奠定了中国卡夫卡的名号。不一样的是时代 ,时代先锋是鲁迅而王小波算是时代的观察者,我最喜欢的是王小波的散文沉默的大多数。在其一书中里面的序言写的非常好,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差距太大了因为时代不同怎么相提并论呢?提出这个问题的题主很有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疑惑时代的差距文章的不同意思的差距。鲁迅是可称一代大师吧!中小学生学的课程中也有其文章,而王小波则没有从中可看二人的差距。在幼年时期便知道了鲁迅大家。在少年时期有幸看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读其文字的时候便被其中的文章所震惊,说震惊有些许夸张之意有些许震撼吧!原来一切的事情都可以用屎尿性来解释。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人生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但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鲁迅的精神永存但王小波也活在我们的心中!个人所感不喜勿喷。

知乎用户 YC555 发表

有一点我得说一下,鲁迅的作品可不是死后才哀荣备至。

知乎用户 夕阳山 发表

鲁迅,不只是现代中国文学大先生,应该还是中国四千年文学大先生。王二有什么可比之处?

知乎用户 Marvin Ma 发表

多数作者和鲁迅的区别在于他们写作是因为自己有问题,鲁迅写作是因为自己有答案。

知乎用户 三石法子 发表

鲁迅主要喷老百姓,王小波思考范围是所有人。

知乎用户 小萌新 发表

好家伙,鲁迅先生集天时地利人和与一体,天时当时的环境很容易滋养文学家,地利鲁迅先生当年公费去日本留学,当年的留学生有多厉害跟重要都清楚吧,人和,政治红利,当年双方的最高领袖都对他有很大的好感,常凯申是浙江奉化人,而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教员是左,而鲁迅也是左翼文学家,加上鲁迅先生 t0 级别的文学实力,最终导致鲁迅先生的文学综合实力至少在那个时代是独一档的,单论文学水平当时只有沈从文老先生这种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等 t0 级别的作家才有资格跟实力跟鲁迅先生相较一二。

知乎用户 一个路飞倒下去 发表

知乎用户 钟离别 发表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知乎用户 小说读者 发表

王小波的文学比表现力不足,但比鲁迅写的多,而且运气(写作环境)也远不如鲁迅。

知乎用户 纪妄 发表

问题不是真的认真思考王小波跟鲁迅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问题是提这个问题的作者有问题

鲁迅的成就和在中国历史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必多说但凡上过学的,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那个时候你可能不知道你校长叫啥,鲁迅的名字你肯定听说过,都不必在这里论述,就是你为了考试的选择题填空题都背了想吐,更不必说为了写作文绞尽脑汁引述人家

王小波,人很独特,书也很独特,爱的人爱的不行奉为神作,不爱的虽没翻过但肯定听说这个名字,他应当担得起他的作品真实处在的那个地位,但是有人说他是世界级的作家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这种话不为错,因为这是他内心真实所想,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怎么想别人干涉不了,但是正是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权威正式的言论,倒是不必立马反驳抨击小波,只是这种话如果不是特意挑起事端,自己想想就好别乱说,但是我估计这种话王小波听见了也得爬起来写一篇散文抨击一下

不论是认可鲁迅的地位还是表达对于王小波的文章的喜欢,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贬低或者否认王小波的成就和地位我认为都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两者完全不必要处在同一个维度上去比较的,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年代,面对着不同的背景,写作担负的使命和思想的侧重,呼吁号召,都有所不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差距在于,一般作家 60 分的水平能获得 60 分关注度。

王小波 80 分的水平只获得了 50 分的关注度,后来人一看 “卧槽王小波被低估了 30 分啊!”,便立刻忙着给他张罗。

而鲁迅,人们都觉得已经给到他 100 的关注度,也应当说一句 “差不多得了”,他的水平其实是 110 分。

知乎用户 后撤的法布 发表

抛开文学性,王小波的创作中丝毫不见 “阶级感”。

文人在创作中对各个阶级,不管高层还是底层,那种强烈的疏离感,换句话说,认为世人皆 low 的优越感,是显而易见的。

而王小波不管写王公贵族还是知青京痞,不管是描摹上古氛围还是柴米油盐大杂院,对政治,对文化,对生活中的种种,有不以为然,更不丛生怨恨;幽默达观,更具阳刚健美。

所以他在西方读书、旅游,但从不谬赞;家庭和个人饱受国内冲击,但从不攻讦;对同行嘲讽中更多的是规劝,表白中更多是引为知己;

对普通大众,从不失望,有一种老北京特有的普天之下,莫非公民的包容心,四合院是小家,北京四九城是大家,普通人有能力的讲科学与逻辑,没能力的讲基本的逻辑,最不济也可以讲道理。

最关键的,只要上头不折腾。滂滂民众汇聚的历史百态,是无所谓雅俗优劣的。

我不认为他对国际博弈、市场经济什么的有什么洞见,所以他的这种心态从何而来,我也不知道。他没有 “救国民” 的概念。超越了那个时代,兼并东西。

总的来说,王小波是一种很接地气的破落贵族骑士精神,“愁容骑士” 谓此。

自五四开民智以来,有才气之人中,不管留过洋与否,能保持如此的理智、谦逊和阳刚之气,以至于任凭钻牛角尖也找不到稍稍可诟病之处的,

独此一人。

相比之下,鲁迅是救国民的。但我觉得他缺少理论武器,从而更显悲怆。

知乎用户 萧萧​​ 发表

鲁迅: 整个民族都走错路了,我得驱使他们走向另一头。

王小波: 另一头也没有答案,想那么多干啥,活在当下吧。

知乎用户 Bigjun888 发表

鲁迅大概是绝唱了,不可能再出现这样的人物。有两个原因,一是鲁迅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四书五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深入的研究,在这种基础上的磨练出来的文字功力当代作家已经不可能做到了。第二那个思想、社会制度激烈变革的时代,造就了鲁迅的思想深度,这个条件现在也不存在了,所以鲁迅这个高峰基本上不可能有人可以超越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哭了 这就是捧杀吗 小波泉下有知也会无奈一笑吧

知乎用户 Hydrion 錜珂 发表

初中时因为学校不准看小说,我又怕被抓

所以闲暇时多是看那些必读名著,以及语文教材、历史教材

关于鲁迅,印象最深的是一是狂人日记,另一个就是阿 Q 正传

要问原因,首先是这两篇都还算长,看一遍能打发一两节晚自习

现在回想起来,读书时的记忆格外清晰,书里的内容;透过教室半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教室里埋头写作业的同学和自己脸,窗外一片漆黑

我每每回忆起来,都觉得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当然,萦绕在我脑海中的

多数时候是 “救救孩子!”

有时忽然就能读懂鲁迅文字中的情感

比如风筝中,鲁迅对弟弟的愧疚

后来他终于有机会道歉了,可是弟弟却不记得了

想不到当时我一个初中生也能对这有很深的共情

在我刚上小学时,我很想要一个滑板

我记得我想要的是那种有跟柱子扶着的

那年六一,我妈和我舅妈两家人在外面玩

我妈说去看一下那边搞什么活动,我们就在这边等着

没过多久,我妈回来,手里抓着一个大滑板——一个现在回想起来相当漂亮的滑板,但没带把,不是我想要的

我觉得我妈肯定是想着给我一个惊喜,然后花了不少钱买给我

照理说我应该很开心

可因为这跟我想象中的滑板差的太多,我第一时间居然是不开心的,我说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妈当时有些没想到,随后她很生气

这事闹得很不愉快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件事印象这么深

每次想起来都很愧疚

后来跟我妈说时,她也不记得了

我爸在我小时候也给过我惊喜

但我这人不知道有什么毛病

可能是情商太低吧

当年四驱车很火,记得是大年初几吧

他从外面办点事回来,突然拿着一个装着四驱车的盒子跟我说:登登登登!看看这是什么

我记得是哪一辆车,是这个

当时我嫌这个车在动画片里的拥有者埋汰

对我爸说:我不喜欢这个,能不能换一辆啊

每次想起,我都有些羞愧,对那时的自己有些失望

后来我给女朋友送礼物时,渐渐明白,给别人准备惊喜时是一个什么心情

那绝不是希望看到对方这个反应的

我爸没有多说什么,说你想换那就去换吧,然后带我去换了另一辆

只是现在回想起来,他当时的表情一定是有些失望的

我现在重提这件事,他也忘记了

所以我虽然年龄不大,却也能深深体会到《风筝》中的那种感情

这样的例子很多,随着我慢慢成长

对鲁迅的东西也越来越喜欢

相比现在普遍爱提鲁迅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品,对我来说最忘不了的还是《朝花夕拾》

这实在是能令我感到幸福的精神财富

读王小波就是在高中了

时代三部曲、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印象中还看了一些别的短文与采访录

但说来很惭愧,我至今只记得他写给李银河的那一句 “倒挂的阴茎” 了

看他的书是很快乐的

但可能是高中的我并不具备足够的人生经验

读完他的书,我并没有太深的感触

当然,读的时候时不时喜笑颜开这样的体会,在我大部分阅读经历中都是没有的

我没有资格评价二位

他们的差距不是我所能点评的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鲁迅给我留下的还是太多、太深刻了。相比之下,王小波的书我大多只看了一遍

所以我的回答绝对是不客观的

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两人的生辰虽只差了短短六十余年,但这六十余年发生的剧变绝对是人类有记录的历史中都少见的

作家是尤其能体现一个时代的

所以拿王小波那代作家去和鲁迅这个时代的作家作比较,是很不公平的

因为历史,不能比较

知乎用户 唯有践行 发表

两位都在我最喜欢的近现代作家之列,小波的小说我都读得差不多了,鲁迅先生的散文我读得不是太多,但是小说基本已经拜读完毕,要问这二位之间有什么差距,我还是可以说得上话的。

1. 小波出生在 1952 年,鲁迅先生出生在 1881 年,他们之间的差距是 71 年,我现在是 20 岁,大概差了 3.5 个我吧。而鲁迅先生活了 55 岁,小波活了 45 岁,都是英年早逝,他们差了一个十年。

2. 小波确切的身高应该是 185 左右,鲁迅先生大约一米六,他们差了 25 厘米左右,此阶段,小波更胜一筹。

emmm,看到这样的题目,我就只想抖抖机灵而已了,硬要我给两位我心目中都很棒的作家比较,我的心会痛的,而且也比不出来什么,无非就是比多爱谁一点。提问者心里应该有个答案。

知乎用户 胡不云 发表

鲁迅是珠穆朗玛。

王小波是香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鲁迅的文章读过很多

王小波的只读过《沉默的大多数》

如果说鲁迅是朝阳,那王小波是超大号的白炽灯

知乎用户 四仰八叉 发表

王小波大概是学逻辑的,乍一看很惊艳,多读一些就很乏味,有点水喝多了泛胃的感觉。

故意脱离事物的复杂的客观环境,孤立出一些所谓怪诞,生造出一些荒谬,说是哗宠取宠一点也不为过。

针对一个观点,他会做各种限定条件下的反复推演,以证明其荒谬,无聊的很。

这不是作家,这是杠精。

这不是深入灵魂的批判,这是邀人喝彩的炫技。

逗闷子的文字罢了。

知乎用户 刑天唐伯志 发表

鲁迅文笔老辣,王小波这方面差的很远。不客气的说王小波文笔还比较稚嫩。其次,鲁迅阅读量要远远超过王小波。这在行文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鲁迅不是死后声名大作,他生前名声就非常大,属于文坛领袖之一。这点王小波无法比。

唯一遗憾的是鲁迅没有长篇小说,这和他忙于赚钱和泡妞有关。王小波比他勤奋。

刑天唐伯志:茉莉:我的爱情故事(下)

知乎用户 叶式微 发表

只针对部分回答。

相似点两人都指出了中国人身上的部分症结,特别自由精神方面,但显然今天都不可能解决。

一个人是你明显能感觉到他有对国民的关心发声。

一个是以客观来写,感受到,思考到的东西。他有这份心吗?或许有的,但是他没表现,也不屑于表现。

你说一个人指出你的问题,他一定是为了你好吗?他不是,他为什么非要呢,他就是实事求是,觉得这样不对。我们非要问为什么,难道我们不应该重视他所说的内容本身吗?这就是我们一些人爱重人情的表现,爱搞圈子,不重事实重关系。

就算你证明了鲁迅的这种热心,除了大加赞扬和自我感动,他说的那些问题,解决了吗?把他高举在旗帜之上,而他的独立和热切,深刻的洞察,我们半分没学到。

你要问我们会什么,我们会爱国啊。

我们期望再出鲁迅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衷心地期望像王小波一样的人多有。

知乎用户 千千影业​ 发表

我们对鲁迅的理解远远不如对王小波的了解。

看一下 “鲁迅” 的标签: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1]、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注:文学,只是他诸多成就中 “不值一提” 的小技,尽管如此,他仍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大师,没有之一,请细思下面的每一个词语: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顺便说一下:鲁迅还是漫画这一形式的理论开创者,对于电影影响深远,只是空前绝后,没有承继而已矣。

他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系统性推进文学这个门类的进步,无人能及,而这,也是我们至今仍有很多人自豪于民族文化的原因。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王小波,当代学者,作家。

主要是小说作品。

对于人性的探索和解放,惊世骇俗。

主要是西方思想对传统的冲击和反抗。

感觉还是萨特加缪一派的思想意识。

没有可比性,

大概类似爱因斯坦和掘越二郎吧。

知乎用户 隽维​ 发表

文字功底不如鲁大师。王小波,最出名的也就一个题目《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其次是他老婆李银河。王小波的书我也看了好几本,没留下什么印象,没有任何收获。而鲁大师虽然对国人恶意满满,但不得不承认他刻薄起人来是有才华的。

知乎用户 共产主义是科学 发表

王小波不配和鲁迅先生比较

知乎用户 陈胖呆 发表

王二很轻,虽然轻也是一种风格,当代文学史可以留名,百年后能不能比肩张恨水都不好说。虽然我也很敬重张恨水,算是能开创一种风格吧,也就如此了。

迅哥很重,重到担得起去世时覆盖的民族魂。他笔下的人物,会一代代流传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中。

不可比,不堪比,完全不在一条线。

知乎用户 爱死机 发表

原评论于某答——

年轻的时候,读过很多书,庞博芜杂,落到人生观认同层面,还真就和答主一样,鲁一王二.

自我反省下来,鲁迅的文字, 输出成一句话就是 “过来,你们这些傻逼”;而王小波差不多是 “滚开,你们这些傻逼”…

——————————

横眉冷对千夫指,周王

俯首甘为孺子牛,周

知乎用户 进击的孟明视​ 发表

王小波相信,只要肯认真造梯子造桥,问题就解决了。

然而鲁迅已经试着造过了。

王小波认为,只要肯正视人生的荒诞,相信有趣,人类就可以进步。

然而有趣的中国人往往是第一批次就被宰光的。

王小波相信一个建立在自然理性上的规则。

谁又不是呢?可惜费厄泼赖必须缓行。

知乎用户 12 点 19 分​ 发表

单从小说来说,一个是白话文小说从 0 到 1 的人物,一个是白话文小说从 9 到 10 的人物。

知乎用户 戈多走了 发表

鲁迅先生的作品没看过多少,所以没有评论的资格

但大多数人看王小波先生不管是他的杂文亦或是小说都只看到了其中的批判、讥讽,这不得不说是更加讽刺和悲哀的一件事。

“人们只是在王小波死后假装发现了他的价值” 这句话不得不说很精辟

王小波先生文字最值得深入的地方个人认为是其文字大巧若拙式的纯粹,这一点我在《黄金时代》中感受尤为深刻,如果以画家类比大概相当于毕加索后期的作品,在经历了人世沧桑后依旧以孩童的眼光观察,描写。

很多回答以王小波先生之短比鲁迅先生之长,实在是说不过去。再者,人间事而已,比来比去又有什么意思呢?各取所长,开心就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什么王小波不王小波的,没别的意思,我就是来看看,是谁在侮辱周先生☹️

淦!

拿一个白话文写作业的,和一个白话文游戏规则开创者做比较,不怕折王小波的寿,哦,忘了他已故了。

这么个比法,得和周先生多大的仇才干的出来?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伊重 发表

其实撇开文学成就不谈,两人立场倒是很接近的,尽管一个晚生了七十年。同样进行小说、杂文创作,同样具有理科背景。传统方面,鲁迅强得多,旧学功底深厚,小波也勉强算是看过孔孟程朱的人(见《我看国学》) 我小时候翻过这两人的不少杂文,凭映像说这两人在崇尚科学,反对国学,推崇西学等方面态度颇为一致。区别可能只在于对共运的态度,迅哥儿即使有疑虑,对左翼运动始终怀有期冀。而王二作为经过 WG 的人,对运动就意兴索然得多了。(见《在美国左派家作客》) 不过这也是时代使然了。

知乎用户 北河五 发表

他俩谁高,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尼采自杀以后产生的文人里,聪明 + 有责任感的文人都是啥性格。

暴躁,易怒,悲哀。

这是见到大恐怖之后本能反应。

鲁迅是暴躁的,悲哀的。这说明他聪明而且有责任感。

王小波既不暴躁也不悲哀。聪明和有责任感他必缺其中之一,要不然就都缺。

知乎用户 精神病老大哥​ 发表

这问题提的……

政治意义不论(我个人认为在讨论艺术作品的价值时,政治性至少应该是退居二线的),就文学性和文字运用的层面上,二人各有优缺点,如果考虑推动中国书面语言发展的作用的话,鲁迅先生应该更重要一些,毕竟人家搭了新文化运动的车,尝试着将中文写作从文言文解放出来,形成更易阅读理解掌握使用的新白话文。王小波先生对语言文字的探索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他的探索了白话文写作的美感和节奏。也是一种艺术上的进步与发展。

就阅读语感看,后来者是优于开拓者的。(检验方法就是大声朗读两位的作品,看看哪个读起来更顺,节奏感更好)

就内容和创作核心来看,我不认为这二位存在可比性——表述的重点和中心思想都不一样,有什么可比的呢?难道民族危亡和思想自由非要分出个高下?民族危亡就必然抹杀思想自由?思想自由就必然导致民族危亡?没有这种逻辑上的必然性吧?

至于作品内容和风格,则完全是个人审美,众所周知,个人审美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不存在绝对的理性。

最后,可以来谈一谈政治性的差距:鲁迅先生,无疑是主流的,在官方或历史上都已定论,王小波先生则多少有些非主流,其追求的人性和思想的自由也绝对没有民族危亡的议题那么有市场那么具有普适性。所以在这方面谁的受众群体更大一目了然。加之鲁迅先生的文章还具有官方加持推广的属性,责令其更容易经受时间的考验——即便我们不专门购买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课堂上也会学到,甚至要求背诵,并有很多阅读分析的题目帮助大家理解;王小波先生的作品则无此殊荣,甚至对于一些浅尝辄止或看热闹的读者来说,王小波先生的作品甚至是二流黄文。

但实际上,这二位都是优秀的作家,实在没有一分高下的必要。

知乎用户 光速流浪者​ 发表

要是放在俗人眼里

鲁迅是公知

王小波是犬儒

哈哈哈哈哈

现在的人对待有独立思考能力讲真话追求自由的人就是这态度

知乎用户 吃梨子的鸵鸟 发表

看过小波不少散文杂记,还有经典的《万寿寺》、《黄金时代》等小说。鲁迅先生的著作看的相对较少,但杂文小说也读过一些,因此也来发表一点拙见。

先说小波的不足。小波的杂文和小说大多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他经历过上山下乡,看到了文化的贫瘠,也看到了被扭曲的人性,因此他要记录自己认为荒谬的地方。但正如其他答主所说,小波在那个年代远不是最不幸的:他不是 “黑五类”,没有被关牛棚,也没有被折磨过,更没有家破人亡。这使得小波的控诉和反思即使和同时代作家相比,也稍有逊色。举个例子,在张贤亮的《绿化树》中,原本清高不凡的知识分子,经过饥饿的折磨,全部的脑力几乎都用在了给自己寻找食物上。为了多点吃食,落魄的诗人活像一条摇尾乞怜的狗,甚至会偷吃糊报纸的面糊。在《灵与肉》中,年轻漂亮的女班长爱慕被打入牢狱的男主角,不仅对他照顾有加,还大胆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而被折磨怕了的男主角最终选择的是举报揭发。这种血淋淋的反思,也只有被打落到尘埃之中的亲身经历者才能写得出来。因此,如果说张贤亮、余华、季羡林等人的作品是批判和控诉,小波的作品更像是吐槽:吐槽娱乐太单调,只有样板戏;吐槽食物不充足,吃一顿饱一顿;吐槽人们被禁锢的太紧,还不如一只猪独立特行。亲历这个年代时,小波只是个年轻人,所以他用年轻人的眼光去审视他所见到的一切,在深度和广度上自然赶不上前辈作家。

再说小波的优势。前文提到,小波的不足在于他太年轻,但他的优势也恰恰在于此。因为年轻,他有活力,他追求浪漫、追求有趣,渴望在天上飞、渴望去远方旅行,他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在动乱结束后百废待兴的灰色基调里,他写出了《万寿寺》、《绿毛水怪》等想象力天马行空的作品,塑造了小转铃、陈清扬、王二等浪漫又独立特行的人物形象。如果说老一辈作家充满反省的作品是一棵棵橡树,小波的作品就是贫瘠土地上努力绽放出的一朵木棉。我们需要《绿化树》、《兄弟》和《活着》,也需要《黄金时代》和《三十而立》。一个是我们要挥手作别的过去,一个是我们无限憧憬的未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鲁迅的古文修养比王小波高到不知哪里去,白话文占了时代先机,成了祖师爷奠基者,后人即使成就绝对值比怹高也灭不过他的次序去……(我在瞎说些什么)

知乎用户 初来乍到诚惶诚恐 发表

我想写一下他们相同的地方

活得短,有好处,活的长也有好处。作家有两个幸运,活着久和活得短。废话文学了属于是。

活得短,少后人议论是非。

活得长,能看人间沧海巨变。

少人议论,就没有大众干涉想法。观点也纯粹也偏执。好处是独特对艺术有溢处。

活得久,沧海巨变,看的事情多,自己也多思考变化,多计较推敲。都是有溢处的。

两人一个是清朝末年出生,一个是解放后出生。

一开始两人都没打算写字,一个是学医学的,一个是学数学的。

一个经历了改朝换代,一个经历了十年动乱。

他们都出过国,一个去东洋,一个去阿美利卡。

他们都在大学校园里混过,也都离开了学校。他们都做自由撰稿人。

他们的太太都活的挺久的。

他们写的小说都讽刺幽默,都借古喻今,都有旧故事装新酒。

都写很多杂文,发表看法。

欢迎大家补充。

知乎用户 隔着秦岭望眼欲穿 发表

???哪里来的可比性!

知乎用户 吉尔君 发表

文学不是竞技体育

天天谁更强谁更牛还一个个讲的头头是道鲁迅怎么怎么牛逼怎么怎么境界高王小波怎么怎么不行怎么怎么屁股歪

我只能说用这种方式吹捧鲁迅的既没读懂王小波也没读懂鲁迅

知乎用户 xxx 发表

受过系统的现代科学(理科类)教育,是鲁迅和一般的酸文人最大的区别。

中国自喻为文人的作家也好、艺术家也罢,大多都没有受过系统性的现代科学教育,这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极度唯心,认为文学是万能,思想是万能的,自己读的历史和文学作品让自己的思想高于他人。这些人往往只能看到问题本身,相信所见即真理,而看不见背后的原因,他们极度相信自己的认知,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对的,但事实是这些人是最容易被蒙骗的,也最容易相信所谓劣根性这种观点的人。

但鲁迅这样的人,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他们不仅仅关注问题本身,更关注问题背后的机理,因为现代科学的原理就是教你怀疑一切,相信一切都是可以被科学的解释,不存在什么玄学、什么劣根性,教员也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不论是搞文学还是搞政治,都能看见更深层次的东西。

知乎用户 彭天同 发表

王小波口欲期,鲁迅生殖期。

王小波逻辑差,用屌写字;鲁迅发语深刻,用脑子写字。

知乎用户 光追不上我​ 发表

王小波是 “你别管我” 的青春期叛逆孩子,鲁迅是负民族之重的成年人。二者心理年龄至少差 20 岁。

知乎用户 Sola 发表

中国真正的自由主义者,王小波一人耳。

但正因为他是自由主义者,所以他也就无法达到和鲁迅同一个高度了。

知乎用户 李汤 发表

知乎分享的知识、经验、门道。

我可能没有什么知识,也不懂什么门道,但勉强算是勤于思考,还有些体验。

文学最本质的是体验,也只是谈谈王小波与鲁迅带给我的体验。

王小波是我的朋友。

鲁迅是我的导师。

**我在 17 岁的时候,喜欢跟小波玩耍。**我们可以谈谈喜欢的女孩子,谈谈亲吻的感觉,谈谈馋小姑娘的身子,可以谈谈历史,谈谈武侠,谈谈一切我们喜欢的,热忱的,谈谈一切我们迷惑的,惘然的。我们无话不谈。

我们聊一聊打书包仗,聊起在书包里装两块砖,哈哈大笑。

我们聊一聊喜欢的女孩子,说起小转铃、陈清扬、然后哈一大口啤酒。

我们下象棋、做题、聊文学,一起去野地里撒欢,躺平晒太阳。

小波是我最好的朋友,跟他在一起,我最快乐,他就是我,我们一起体验生活。

**我 30 岁的时候,才开始明白鲁迅先生讲的话。**我开始知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开始在书房里看先生年少时候的故事,也开始怀念我的阿长、社戏,开始知道 “吃人”,开始自觉也是个 “阿 Q”,开始逐渐坚强,开始学着 “抽刃向更强者”。

我开始懂得先生的学问,学问是立身之本。

我开始懂得先生的悲悯,心极热而眼极冷,言语做投枪,心未尝不流血。

我开始怀念先生,年少时都以为是陈言旧语,都该扫进故纸堆中的文章,

三十岁开始重新翻找,好想再有个这样的先生。

他们都对我很重要,但他们不一样。

知乎用户 张懂懂​ 发表

初见这个问题我就感觉到心里有一阵不舒服,为何如此?可能我见识少,思绪乱所以不明,看了几个回答之后,逐渐了然。鲁迅的文章和其中的思想深度很高,在那个年代是具有开创性的,即便放在今天,很多暗讽依旧实用,这证明老人家对人性的劣根性认识之深。

但为何要拿小波和鲁迅先生来比呢?我读小波的书其实比鲁迅先生的多,他的文字有一种置身事外的高度,我十分喜欢用微信读书 ai 那没有感情的声音读着小波的书,将一些黑色幽默毫无感情的读出更有悲剧感。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过是一粒沙,小波即便是被裹挟着,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形状,不失本心,感情热烈,敢爱敢恨。

他写书多在 40 岁以后,也许书中总提到自己已经失了年轻时的特点,不过我仍能感受到他的不甘和反抗,我真的很爱他的文字和个性。

因此,无论是官方钓鱼还是个人疑问,这种关公战秦琼的事还是少干的好!有人说得好,这不是选择题,可以全都要!

知乎用户 牛黄 发表

鲁迅的作品主要考虑的是中国和中国人民怎么活下去,而王小波告诉我要过有趣的生活。

知乎用户 初学者 发表

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

知乎用户 IlVA 发表

鲁迅笔下中国人有病: 什么祥林嫂、 阿 Q 等并没有指向特定的阶层(放到今天网络舆论就是牧羊犬) 即便他有些文章表示外国人也是英雄和苍蝇都有

从我看王 2⃣️的俩份作品看: 王 2⃣️是笔下领导就是灵导, 假正经没人性没脑子 而且王 2 散文(流水账)小说 言说生活更戏谑, 红拂夜奔 很多主题都导向 “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个是读着乐乐,越读越空虚

一个是读着思考,越读越心惊

差距就在,千百个王小波也抵不了一个鲁迅先生,先生千古。

纳闷了,怎么会问出这种题

知乎用户 CQ.WugAgoni​ 发表

结合其时代背景,你读完了他俩的所有作品后就知道差距在哪里,差距有多大。

所有的回答给你剖析得多么深刻,这也是各位知友自己的理解,与你何干。

知乎用户 小飞象 发表

王小波侧重于个人理性,提醒在生活中不要太盲目随大流,不论时代怎样都不要丧失了个人理性思考。用一个成语形容是 “特立独行”。

鲁迅处于新旧文化转换,侧重于抨击旧时代弊病,唤醒麻木不仁的社会群体,为新文化开路。用一个成语形容是 “革故鼎新”。

知乎用户 张明 发表

王小波是觉得自己委屈

鲁迅是觉得百姓委屈

知乎用户 iliiilllilll 发表

好家伙,一黑黑俩?

捧杀王小波,同时拉低鲁迅?

知乎用户 蝴蝶对上帝的体会 发表

大约可以用福柯与尼采的差距来比拟。

但是讨论二者的相似性在我看来才是更重要的话题,因为很多读者似乎都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背景,甚至可以说没有读懂两位作家。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rbgdZ 发表

王小波最多算个小学生写作文的水平不能再高了,鲁迅属于大师级别的

知乎用户 汪晨帆 发表

王小波是神友,鲁迅是公知

知乎用户 小叮当 发表

王小波写的出鲁迅的作品,鲁迅写不出王小波的作品,鲁迅和王小波比差了天赋

知乎用户 阿欣 发表

王小波的东西不仅不好读,而且实在是没什么深意,风凉话偏多,只是为了写而写,没什么建设性。

知乎用户 verso 发表

你要是比影响力的话,鲁迅肯定是碾压王小波的存在,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之一了,而搞纯文学的王小波永远达不到这种高度。

你如果单纯比写作水平,他们俩的写作风格,表达的内容压根八竿子打不着,关公战秦琼了属于是。更何况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本来就是主观的,在两者同样优秀的情况下只能看个人喜好。你说鲁迅好,我就是喜欢骚话连篇的王小波,难不成咱俩得打一架?

知乎用户 败狗不是狗​ 发表

又搁这关公战秦琼呢

知乎用户 九十九度 发表

鲁迅的作品是对现象的描述

王小波的作品是一种方法论的萌芽

鲁迅苦大仇深

王小波热衷思辨 他面对现象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描述 以及从中产生的比较与思考

所以显得轻盈

单纯的批判与痛苦会让人深陷

希望 理智与反思 才能人认清局势 让人们走向幸福

鲁迅会引起人类的情绪

王小波却能让我们感觉到理智与希望

知乎用户 一猪耳 发表

一个是医学生,写小说写杂文搞翻译推介版画

一个是理科生,入经济院系学偏理科专业,出国学中国历史,回来写小说写杂文撸代码教统计学

我觉得比起别人贴上去的 “社会良心” 标签,他们更觉得是理性思考看清自己。

知乎用户 傻人​ 发表

我不喜欢看社会性文学家的作品,我这人不拘小节,所谓一屋不扫,对这种类型没兴趣

知乎用户 1427421804 发表

仅古风小说而言,只有不同,没有差距。

因为他们的时代不同,鲁迅《故事新编》更多顾及家国大义,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也是值得纪念的国家脊梁。而王小波《青铜时代》包括其他古风小说,对人一生的努力提出了怀疑,即便做到李靖、红拂、虬髯公的地位,也会被生活折磨,即便像隋炀帝、李世民这样最高者,也要去把一切变得无聊,搞愚民才能维持住统治。而像《舅舅情人》里的唐高宗更是被折磨的仿佛得了精神病。

鲁迅是告诉我们怎么活得正道,王小波则是对生活本身进行解构,告诉我们生活无聊无趣但又必须活着。

知乎用户 林城 发表

这种满含政治因素的问题,恐怕没法评价文学

知乎用户 好不具象 发表

不是一个维度的人吧。

什么时候王小波的作品上了教材又被删除,会让大家都十分惋惜,甚至觉得是有坏人故意为之,说明他和鲁迅是一个维度上的人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intp 与 infp 的区别?

知乎用户 秋水般的眼睛 发表

鲁迅的多篇文章参与构建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他为人民群众发声,是中华民族的良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王小波更像是青年人的灯火,反抗各种 “你应该” 带来的枷锁,除了《黄金时代》外,找不到对国家、时代的大格局批判。

知乎用户 春天的花花 发表

这么喜欢比较和评价?

知乎用户 吴阿嬷嬷哒​ 发表

王小波的文字很露骨,但他就是露出来然后和你嬉皮笑脸一顿。

鲁迅的文字也很露骨,但他把骨头露出来,然后刮掉黑的留下白的,还要告诉你为什么。

知乎用户 Emmm 发表

yrfbjuyv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波的文笔并没有鲁迅好 相差太多

知乎用户 ruby58 发表

不堪比。是极客的休闲类写作?和林语堂比一下?学问见识也比不上。

另一类的吧,就别拉他了

知乎用户 BENNNNY 发表

讯哥说,中国烂透了,文化都是教人做孙子,做权贵的孙子,做敌人的孙子,要抽筋剥皮刮骨,亦不见得能有所改变,如若不变亡国灭种也无妨。

小波说,中国很有趣,既不存在历史也不存在文化,通通写的是笑话,史官们只写元音,不说辅音,读下来像貔恘放屁,没有源头,不过这样也还好,也能过,也能开心,得看你自己。

知乎用户 beginner 发表

差距在于:一个我不认识,一个我认识

知乎用户 入世报告 发表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他倆的文字我都喜欢。

差距在,判断者所依据的文学尺度,心理价值标准,甚至政治立场。

夹带着私心的话,王看人的眼光要差于鲁迅些吧(:-D

知乎用户 二楼 发表

差在时代!时势造英雄,如果纵向比较没什么可比性,时代背景不同,王小波时代不需要鲁迅,鲁迅时代更不需要王小波!横向比较才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现。

知乎用户 礼貌 发表

我看过王小波也看过鲁迅。鲁迅先生的小说严肃,是正经的严肃;王小波的小说严肃,是不正经口吻的严肃。鲁迅的杂文探讨的东西多,庞大;王小波的杂文探讨的是小方面,个人。鲁迅先生的小说看完会赞不绝口,王小波的小说看完会迷迷糊糊,一个是明示,一个是有隐喻。两位是不同的路子,时代造就的不同作家,没可比性。你要是按照文字是否优美来说,鲁迅先生更厉害,而用屎尿屁给你解释一些东西,也很有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对中国文化研究不深吧。

我觉得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对中国文化也研究,对西方文化也研究,然后,再加上当时时代的一些背景,就能塑造出相对牛 X 的文学家。

不过 这个事儿不赖王小波,那个时代的新兴知识分子,貌似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冒,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恰恰是他们攻击的东西。

但是,归根结底,一个很容易让人警醒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看起来比较厉害。所谓大音希声,看起来那么深刻,不见得有啥真正的作用。

人们生活好起来了,就不看了,那不相当于,还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哗众取宠么?

艺术,本质是在追求不朽,不朽的东西,不太可能长这样。

知乎用户 哲也 发表

王小波是有趣

鲁迅是深刻。

知乎用户 黄星星 发表

“院子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最近在看鲁迅的书,大学看过王小波的书,阅读他们的书就好像是和他们在交朋友。

王二是个疯疯癫癫的朋友,很有才华,精通计算机和文字游戏。

鲁迅是个让我尊敬的学者朋友,他对文化艺术涉猎很广,每次都能给我新的启发。

两人比较,一个人好像是你的一个同龄的朋友,知道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嘻嘻哈哈的。

一个人像是你精神的导师,可以帮助你认识这个世界,处理好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知乎用户 无间天宇​ 发表

不合适的问题。

都是闪耀天上的星星,

一个自由浪漫,狡黠可爱,热爱生活,乐观洒脱,璞玉浑金的骑士,

一个横眉冷对,执笔如刀,永远独立于人群外,随时冷静质疑反思一切的斗士,

何来差距而言呢?

知乎用户 约书亚王某人 发表

非同时代我不知如何对比所谓差距。

但是可以说的是鲁迅所处的乱世,从他笔下可以感受到末世的悲凉,怒其不争的悲怆和求索的希望。

而王小波则一眼就能看出他在太平年月,里面有拿起笔来做刀枪,有小护士,有乱糟糟的头发,有郭伦,在他笔下你能感到呦,这事儿有些不对咱们好像做错了什么,那么咱们改一下吧,把事儿做好行吗?是在希望中寻找方向。

你要拿他和鲁迅比较,那我只能说他比鲁迅的时代幸福太多了

知乎用户 Axioo 发表

文字文学都是不断进步的

知乎用户 说的嘛 发表

tmd 让他去云南插队,逼事一大堆,就这事他能写一辈子

知乎用户 阿斯塔 发表

鲁迅是新文化的倡导者,新文化倡导者随便哪个拿出来,谁能比?历史意义就不一样。

知乎用户 王小一 发表

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

乡间小调和黄钟大吕。

翡翠琉璃和国之重器。

没有可比性。

硬要比,就是有个回答里说的,《海贼王》和《雪国》

知乎用户 农村人进城了 发表

个人简介:时代不同,不予以比较。也没必要比较啊。他们写的书都很好,拿起来读肯定有收获。懂得多了,问题自然也有答案了。

知乎用户 乒乓球葡萄 发表

鲁迅先生是个前现代或曰前现代向现代过度状态的人。在他的思维和世界里还有强的叙事,有宏伟崇高的建筑,有中心和使命,有太阳。

王小波是个后现代的人。后现代没有传奇,消解崇高和权威,强叙事不复存在,所谓的故事实则是一些段落,耀眼的光斑。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raDM5M 发表

格局不一样。

知乎用户 蟹黄堡 发表

谈不上差距吧,人家也没有把鲁迅当做努力的目标。只是觉得鲁迅的讽刺和时评都是一针见血,像孤独避世的剑客,冷眼看着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的人生百态,看完以后是深深的刺痛,却又有一丝无力,因为那种时代背景所造就的人的命运,谁也改变不了。但王小波的文字不会那么高雅,他更像入世的杀手,以自己 “俗” 对抗和讽刺所谓文人界的“雅”,看完且看懂以后,才能明白他的傲气和清高。文为时势而造。时代也不同,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差距在哪里?

知乎用户 Wake 发表

时代不同怎么能拿来做比较呢,完全没有可比性,各有各在那个时代对人的影响,以及受当时环境影响衍生出的作品,所处的时代不同,在不了解王小波的肯定会更偏向鲁迅先生,完全不适合拿来做比较

知乎用户 永恒 发表

时代不同

差距不同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Gs5dkn 发表

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才有问题,评价一个人和他的作品必须放在特定的时代。

本身就是两个人,他的作品当然不可能相同写法也不可能相同,你怎么可能拿两个人来比较,所处的时代也不一样。

你不能拿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说爱因斯坦比牛顿伟大,也不能说牛顿比爱因斯坦伟大,因为他们的贡献方向是不一样的。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他们为文学史上留下的都是瑰宝,我们有什么资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评价巨人说他不好。

我们是历史上的一粒沙,一群沙子说历史上的几颗明珠,哎,这颗没有那颗亮,有意思吗?

知乎用户 Zenya 发表

感觉每个个体都是小波,而某个全体是鲁迅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夸鲁迅就完事了。

知乎能换个套路不…

知乎用户 熊猫研茶社 发表

王小波像个有趣的哥们

鲁迅像训导处主任

知乎用户 RL-1 发表

用具体现象针对具体目标的批判有多难,只要举证然后批判就好,这种批判从古至今,各种文艺作品数不胜数。

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批判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些具体的点上。以孔乙已为例,奸滑吝啬的老板,欺软怕硬的短衣,为富不仁的举人,跟着大人有样学样的 “我” 和邻居孩子,对社会各个阶层批判虽简短却犀利。文章用孔乙已一个人的悲剧反应了整个社会的畸形,有点有面,不会让人简简单单说一句都是 xx 的错草草阅过。鲁迅本人所说文笔没那么 “锋利”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但我觉得难就难在这,将所有人都视为敌人的批判要如何获得支持与认同?有多少人会在明白自己属于被批判者后还会公正的看待自己和作者?删了你的脸你还要发自内心的夸对方打的好,能做到这点真的是古今少有。

知乎用户 风轻云淡 发表

没有可比性。不能只比写作水平,还要看所处的环境。致敬鲁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咋不问郭敬明跟王小波差在哪里呢

知乎用户 那谁谁​ 发表

鲁迅伟大,王小波牛逼。

知乎用户 Zero 发表

鲁迅的小说隐喻讽刺和象征更强, 所以显得深刻, 内涵更丰富, 语言也极为凝炼, 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 而王小波的小说虽说也有一定的思想性, 但是轻松通俗, 黑色幽默, 更直接, 有种生活情趣在里面, 然后他本人也更偏向于小说的艺术性与美感, 比如节奏感, 画面感之类的.

至于杂文, 我读鲁迅的不太多, 感觉鲁迅用笔更锋利, 冲击性很强, 而王小波有种戏谑, 半笑不笑的感觉, 毕竟经历过文革, 有些东西比较狡猾. 我想和两个人的性格, 社会地位和时代环境也有关.

鲁迅是开山鼻祖那一类, 有各种方面的影响力, 不只局限于文学, 还有美学, 艺术, 政治之类的, 而王小波属于在世界的花园里玩耍那一类, 主要偏向于文学小说, 杂文更有点像写着玩的

两个人我都很喜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题目就踩一捧一,你当这是饭圈?

知乎用户 bluetrees​ 发表

小时无忧喜欢鲁迅,青春奔涌喜欢顾城,长大躺平喜欢小波,老了以后都忘了。

他们都只是一段感动一段共鸣一段训练,但都远不如当年学会骑自行车有用。

最有价值的还是读的数据结构,算法概论,那些才是不偏不倚平衡优美的哲学。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难道不应该是用唯物主义的方法选择的吗?

鲁迅和王小波的差距就是时代的差距,如同孩童和少年。孩童摔得鼻青脸肿但充满了信心依然呐喊,少年则饱受挫折寻找不到出路虽颓废却不甘沉沦。相同的是他们都还年轻。

最后,说句不中听的,就文字而言,我更喜欢王小波,更流畅一些。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4w0dM9 发表

鲁迅的洞察力,语言表达的精准,就像一座高山,是让无数来人仰望的。

知乎用户 王孙归 发表

王小波不是社会良心,只是个人的良心

鲁迅是社会良心没错

这就是区别

知乎用户 小辉 huei​ 发表

看王小波的杂文我觉得像和自己对话,或者与一个人很懂自己的人在交流。

迅哥儿看的不多,语文不好,历史也不好,只能看到表面传达的,看不到很深。

知乎用户 方木 发表

一个写自己,一个写时代。能比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座的只要是被题目的话术引导着踩一捧一的回答,只能说明压根既没读过小波也没读过鲁迅,有一个算一个,全是 xx

知乎用户 金咸因 发表

站台的人不同。

知乎用户 林胖 发表

豆瓣酱和腐乳的差距在哪里?

不是一个时代,考虑的不是一个问题,没啥可比性。

知乎用户 又下雨了啊 20 发表

当年的理科生,想问下王小波是谁?

鲁迅我知道。

知乎用户 盗玲 发表

我没有读过鲁迅的多少著作,但我还是想说说个人的一点看法,我觉得这两个人并不需要放在一些比较,去得出差距在哪里,因为没什么可比性,也不需要可比性。

王小波,我比较熟悉,读过不少他的作品,《白银时代》、《黄金时代》、《黑铁时代》、《青铜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等,王小波的作品多少都带有黑色幽默的成分,还夹杂着西方浪漫色彩,通过这样的表达,来揭示社会存在的种种现象问题,本人是极其喜欢王小波的。

对于鲁迅,除了上学时代课本上学过的,几乎不太记得他的作品,可能也是因为他的作品偏严肃一些,不管怎么样鲁迅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尤其在国内,影响更大。

知乎用户 多罗罗 发表

写黄色,波哥是真的行

论深度,树人兄是真的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大的差距在于,

鲁迅生在了旧中国,

而王小波生在了新中国。

至于为什么,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知乎用户 韦三昌 发表

你不如问范马勇次郎与琦玉老师的差距在哪里

知乎用户 drurrdtit 发表

这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

你觉得关公水平高还是秦琼水平高?

你觉得养由基李广水平高,还是狙击手水平高?

知乎用户 hsksv 发表

差距在处的历史背景。

知乎用户 嘻嘻 发表

我只想知道马拉多纳和鲁迅的差距在哪儿

知乎用户 micy1888 发表

进没进课本的差别

知乎用户 知白守黑 发表

小学生和清北硕士的差距

知乎用户 一个小号 发表

就是题主和王小波之间的差距

知乎用户 折剑头 发表

或许存在着南北差异,这应该是无可避免的。。

知乎用户 nothing​ 发表

我不太喜欢差距这个词,用距离可能更合适吧。一个是用笔想改变世界的人,一个是用笔守护自己不想被世界改变的人。他们因为时代的不同,站在了不同的方向上,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距离。一个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个不愿意呐喊但更不愿意做沉默的大多数。这俩距离这么遥远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多么的亲近呀。

知乎用户 静候佳音 发表

小波聪明睿智思想超前 也看出日坛大趴体 就是不该多看一千年

所以呢……

这世界不值得理喻解脱了

看看是七天?还是永禁

知乎用户 野生东宇 发表

王小波这家伙就像一挺刺戟,埋伏在生活周围,遂不及防就从四面八方给你来一下,让你觉得没必要被滚滚红尘的时代裹挟前行。

鲁迅这家伙就像一把手术刀,给一群人看病,一刀下去鲜血淋漓,让你觉得咱们都有病,吃药不行,得开刀。

知乎用户 嵇中散 发表

王小波写时代变革,鲁迅题材广泛,国民性批判、封建制度抨击、农民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乡土小说皆为近代先河,人物形象刻画入木三分,个性化语言更是经久不衰,文学创作充满革命精神,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另有散文、杂文等抒情、叙述、议论相统一。

可以说上过学的没有不知道鲁迅的,近代文学史不能失去鲁迅,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王说过他的很多思想是鲁迅那批发来的 这俩人一脉相承 各自有各自的时代 这个问题问得先来了个定论 没意思

知乎用户 生命练习生 发表

王小波的更有趣更幽默

知乎用户 狗屁不通 发表

知乎用户 掀桌子啦 发表

大概是一万个题主的差距吧,但凡百度一下都不至于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王小波离鲁迅远着呢。王小波最多是二流作家,胜过他的同辈作者数不胜数。说是先锋说是实验吧,好像还嫩了点;说语言吧,更是难看。他能火,无非作品通俗了些,迎合小文青需要罢了。

知乎用户 猫头鹰 3057 发表

鲁迅作品的生命力至少一百年了吧,笔下的人物仍然鲜活的活在脑海中。王小波的作品我只记得作品名字了,最多还有搞破鞋和小和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波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承前启后,拳打卡尔维诺,脚踢博尔赫斯,堪称一代文学宗师,岂是辣鸡周树人能比?本问题乳小波了!

知乎用户 里里爱吃肉 发表

??????????????????????

知乎用户 果果可乐 发表

小波毫无疑问特别喜欢,迅哥也是在我心里杂文第一人,但是两人毫无可比性

知乎用户 申论素材积累 发表

年龄小

知乎用户 哟今天很有精神啊 发表

立场上的不同,某位伟人曾讲过,路线不对,知识越多越_ _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虽然很喜欢小波,但是跟鲁迅比就过分了哈!

两个人首先从文学出发点就全然不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鲁迅是他那个年代的先锋,是白话文的开拓者,因此在作品上就不够好,身为一个文学家,他的文字其实是很糟糕的。

但鲁迅有他的历史地位,但我们现代人如果还吹捧他的文字有多么好,思想多么深刻,就是在否定这么多年来中国文学的进步。

在文学的贡献上王小波肯定不如鲁迅,单论作品的话,鲁迅还是不如王小波的,因为他身为一个文学家,竟然连个长篇都没有。而且他的思想夜没什么先进的,杂文多是对当时民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鲁迅批判国人,但话里话外都是在希望国人变得更好!

鲁迅不信仰任何主义,但由衷地希望中国更好!

王小波:中国人骨子里带着奴性,中国文化充满奴性,没救了!

他觉得中国人不会变好,觉得就这样吧!他自己当一只没有奴性,特立独行的猪即可。

知乎用户 Jim wen 发表

小波恰如其名,大概是一个刚性成熟,带有一丝丝叛逆,但沉迷于经常手淫和意淫

知乎用户 知李 发表

鲁迅不太了解,除开语文课本必学的文章,就没看过他其他的文章了,主要原因是我觉得他文笔很差。而且当年我还是初中生……

王小波可以说是最符合我价值观的作家,或者说是思想家。他对于中国 xfh 的批判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且不失幽默。

如果有个 “你最想见的作家排行”,他肯定是第一个。

可惜他已经不在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96X0nz 发表

同样的话

在民国时期叫启蒙者

在现在叫公知

知乎用户 忍冬藏在月亮里 发表

我向来以文豪,文学家,作家,写手来区别划分这些人物。鲁迅在我看来可以被划分为文豪一类,王小波作品可读性及深度多少还是有一些的,所以划分为作家一类。二者对比可见一斑。

知乎用户 莫敖叶 发表

王小波是个把幽默当作思考的人。

知乎用户 AZURE 发表

大概和李文亮与钟南山之间的差距差不多

知乎用户 张文宗​​ 发表

中间差了一万个莎士比亚。

犹如烛光与太阳的差距。

云泥之别。

尘埃与泰山。

路上的积水与大海的差距。

涓涓细流与排山倒海的差距。

蚂蚁与大象的差距。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王小波和鲁迅均批判现实,且提出新的制度理想,二者均为知识神教教徒。所不同的是,他们二者所处年代不同。王小波所处年代,全球科技突飞猛进,尤其是西方,被科技所灭的宗教,此时名存实亡,但人类的宗教渴求还在,于是人类只有将西方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中几个词组当作图腾,疯狂迷信崇拜,甚至搞原教旨主义:只要我这几个词组,其余文化都必须俯首听命,否则灭掉。王小波的书,受知识神教影响尚不太深,但不是完全没有,而是有相当一部分。

而鲁迅却很深,鲁迅崇拜日式民主,除了日本的 “日式民主”,其余文化一概否定。而日式民主最后走向法西斯主义。另外鲁迅生活的时代,法西斯主义的人种论酝酿已久,当时全球的人种论思想铺天盖地,人种论直接导致了二战的产生。人种论,说穿了就是纳粹意识形态,认为某个人种愚昧,吃人,,帮凶,奴性,阴险。。。然后搞有罪推定,到这个人种的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中罗织罪证。人种论必然伴随反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不是几本书几件文物,而是人种特征。所以纳粹所到之处,当地的传统文化灭尽,人也杀光。

上个世纪,全球反思法西斯的人种论意识形态,联合国规定:“人种不是价值体系,严禁对人种进行各种形式的价值判断。”

因为中国是世界有影响的大国,自然要率先做出表率,于是,鲁迅的文章撤出课本。同时,越南、古巴等多个国家亦取消课本对鲁迅文学和思想的相关介绍。

知乎用户 陌上花开 发表

这两个人的作品都很喜欢,都读过一点,不过印象中鲁迅更加伟大,在哪一个由砖家评选的排行榜上,鲁迅的作品 100 分,盖过所有的文学大师。不过这个得怎么看了,我以为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等这些文学大师都不在他之下,可是为什么是鲁迅被人推崇备至呢?完全不明白

知乎用户 nicolas​ 发表

在思想的犀利和深刻程度来说,没啥差距。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人,阅读量极大。人生经历也都很丰富。

他们作品的批判性也都是一个量级的。杂文水平也是一个量级。唯有小说水平,鲁迅要比王小波高一些。因为鲁迅的小说更简洁,王小波的小说非常好,但还可以更简洁一些。

知乎用户 刚开机看见 发表

他的书吧,年轻时看看激动一下子完事儿就得,稍微有点见识阅历再去看,smjbwy

我说的谁,你猜对了吗

知乎用户 汪绍凯 发表

王小波比鲁迅差强得多好吧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怎样看待鲁迅这个观点?

知乎用户 闰土猹迅 发表 这个观点就是想要汉字拉丁化,其理由就是汉字的学习成本太高,通过拉丁化降低成本、普及教育,具体的一些做法是从地方方言拉丁化再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汉字拉丁化。今日来看这个观点自然是错的,但很多人还是对汉字拉丁化的具体内容不 …

鲁迅的文字有多一针见血?

知乎用户 是萝卜呐 发表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 - 1936 年 10 月 19 日) 以前不懂先生,再看满眼泪花。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日记》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 …

如何防止普通奋斗者受西方思想影响变得和西方一样懒?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家畜分两种,一种是用来吃的,一种是用来干活的。一般来说,用来吃的家畜都很懒,比如猪、肉鸡、奶牛等等,而用来干活儿的家畜都不懒,比如牧羊犬、耕牛、驮马等等。 毕竟用来吃肉的伙计们贡献的是自己的身体,懒一点也是对他们的 …

23 年前,史景迁对谈余英时:世纪交替中的中国知识人

联经思想空间编按:2021 年 12 月 26 日,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史学者、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于康乃狄克州家中逝世,享年 85 岁。 史景迁一生著作极丰,包括《追寻现代中国》、《太平天国》、《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