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落叶乔木 发表

恭喜小岗村靠集体经济成功脱贫,远处的纪念馆显得格外耀眼~

知乎用户 树影斑驳 发表

一夜跨过温饱线 30 年未过富裕坎 来自于人民网

知乎用户 种花家的包衣兔 发表

看看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就知道,80 年代的中国工业化基本完成,最缺的是什么? 缺的就是能够生产工业化产品的劳动工人,这个 “工人” 与工人阶级不是一个概念,这里所指工人是一种职业,一种劳动力,而这样的劳动力从哪里找? 只有在广大的农村。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包产到户真的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吗?我相信大家都不言而喻。包产到户后农村机械设施的变卖,基础设施的荒废都看得出。其本质割裂农民与土地的联系,为了城市工厂提供劳动力。想想 60、70 年代的那辈人吧,我的父母都是那个年代从农村走进城市进入工厂的,当年的深圳蛇口遍地都是纺织厂,而我的母亲正是其中的一员,而中国经济起步正是 80 年代起步的。甚至于今天的房价贵都是包产到户引的,农村基础设施的抛弃,城市更新建设的发展。可以说,农村的落后已经是必然了,

知乎用户 春过雪消​ 发表

一、资料

1、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流变:从小岗村出发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流变:从小岗村出发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提到: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当时还叫生产队,只有 20 户人家,115 人,517 亩土地。…… 大包干实行头一年,小岗村便实现了人均产粮 575 公斤,等于 1966 年~1970 年五年的总和……”

2、他们按下的红手印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们按下的红手印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提及:

“1978 年,小岗村全村只有 500 亩耕地,再加上 300 亩待开垦土地。……(1979 年)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超过 13 万斤,是之前十多年产量的总和。……”

3、来自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图片:

显示:

1966 年~1976 年粮食总产为 337000 斤,平均每年 30636 斤(15318 公斤)。

4、凌志军著:《1978 历史不再徘徊 - 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失败》第一章,第一节:

“小岗实在太小,在 1978 年 12 月,只有十八户农家,一百一十口人。…… 共同拥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和十头牛。……1966 年到 1978 年,总计一百五十六个月里,这个小小的村庄有八十七个月靠救济度过。总计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三分之一;……”

二、计算

综合这些资料,很容易就能算出:

1、小岗村 1978 年时有 20 户,115 人,517 亩耕地;1979 年粮食总产为 115 人 * 575 公斤 / 人 = 66125 公斤(超过 13 万斤);以耕地总面积计算的单产为 128 公斤 / 亩

2、15318 公斤 / 517 亩,1966 年~ 1976 年以耕地总面积计算的单产为 29.6 公斤 / 亩. 年

3、“大包干实行头一年,…… 等于 1966 年~1970 年五年的总和”(即曾广为宣传的 “一年打了五年粮”),66125 公斤 / 517 亩 / 5 年 =25.6 公斤 / 亩. 年。从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图片数据看,1966 年~1970 年五年的总产为 73500 公斤(14.7 万斤),以这个数据和耕地总面积计算的平均单产为 28.4 公斤 / 亩. 年

4、凌志军的数据有点问题:1966 年到 1978 年 “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这 13 年中,小岗村自己生产的粮食为 11.4 万公斤 * 0.75=8.55 万公斤。以耕地总面积计算的平均单产为 12.7 公斤 / 亩. 年。这个数据完全无法直视,但又与《他们按下的红手印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文中 1979 年产量 “是之前十多年产量的总和” 的说法吻合。

5、同样是以耕地总面积计算的全国粮食平均单产(公斤 / 亩):

1966 年 1967 年 1968 年 1969 年 1970 年 1971 年 1972 年 1973 年 1974 年 1975 年 1976 年 1977 年 1978 年 1979 年 1980 年

123.2 | 124.6 | 119.4 | 120.0 | 135.7 | 141.1 | 135.2 | 147.7 | 153.0 | 157.9 | 158.3 | 155.9 | 166.6 | 181.1 | 174.6

请对比一下前面小岗村和全国平均的相应各年单产……

说实话,刚看到这些小岗数据时,我是大受震撼,反复验算了好几遍才确定没算错。

小岗村的农业自然条件在全国肯定能排中等之上,因大包干所以 “辉煌” 至今…… 然而 1979 年这个 “震惊全国” 的“一年打了五年粮”,其单产却仍然仅有全国平均单产的七成,和西南陡瘠瘦山田、西北风沙盐碱地的单产相当……

而小岗村 “辉煌” 之前的亩产是什么水平呢?这么说吧,大凉山里面的彝胞刀耕火种如果是用良种年成好运气好,也能收到每亩 30 公斤…… 看了小岗事迹才知道,世上是真有父子兄弟也不能合作,“佛系” 极致到了没有救济粮就宁愿饿死、也不给团队出一丁点力的人……

……

三、真相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现在农业工作理论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提到现在农业的问题和出路时,几乎都认可土地分割零碎阻碍了农业发展,小农经济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认为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才是唯一出路,但是对 “包产到户”,依然只能是肯定了又肯定。当然,“治大国如烹小鲜”…… 也并非不能理解,我也说过 “印度和中国相比较,少了个毛泽东;苏联和中国相比较,少了个邓小平”,“…… 所以,也许…… 也许现实中的做法才是最好的……”

但是,时易势变,现在、如果仍然以 “父子兄弟也不能合作” 为典型,仍然宣传 “一包就灵,一夜脱贫”、“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的小岗神话,仍然把 80 年代前期的高增率完全归因于 “包产到户”…… 这种说法在政治上倒是简单明了,但违背了科学规律和实际情况,经不起任何推敲。若真如此,那么其后近 20 年的低增率甚至停滞又怎么解释?

这种理论上的暧昧及其对法规、文件指导精神的影响遗患无穷。

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是怎样的?乡村振兴建设应该怎么做,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连续 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但是农业却没明显的发展?也缺少高学历人才加入?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农村的乡村振兴的根本怎么建设,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春过雪消:为什么连续 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但是农业却没明显的发展?

春过雪消:1949 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就中国而言,近代到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春过雪消:平常都说印度的缺点,有没有人普及一下印度的优点及优势?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春过雪消:中国整体的潜力有多大,尽头在哪里?

知乎用户 陈子文 发表

蝶变小岗村 终圆脱贫梦_葛红英

一个很好的地方,经济很成功,顺利在 2018 年打赢扶贫攻坚战顺利脱贫了。一起祝贺吧!!!!!!!!!!!

知乎用户 赫尔姆林 发表

我有个疑惑,根据宣传:1979 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相当于 1966—1970 年 5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这个增速,已经腻害到没朋友了。

然而根据同期全国数字,1966 年全国人均粮是 287.1 公斤,1976 年上升到 305.5 公斤,1979 年则为 340.5 公斤。这个增长速度,似乎更符合常识。

我想知道,到底有什么超自然力量,令小岗村在 1979 年羽化登仙,同时粮食亩产却仍未达到全国平均?

而此前靠全国约摸五分之一的口粮,怎么能够勉强活下来(毕竟其他地方也只能勉强温饱)?靠乞讨吗?前提也得是其他地方有能力施舍啊。

知乎用户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发表

你听说过,“献祥瑞” 吗

其实当时已经有很多村子开始包产到户了

但是没有小岗村这个 “拼死按手印” 有轰动性和炒作性

就像夹谷会盟,其实双方都没啥想法,但是就有人能吹成危机四伏,全靠我才能力挽狂澜

很正常的一个包产到户,也硬是吹的像是上法场殉道一样

当然很有用

原来的那个人以前也献过祥瑞,但是没用

这回这个祥瑞直接让人一飞冲天

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有啥不好

至于小岗村

以前大集体的时候,吃国家返销粮,包产到户了,还是吃国家各种补贴

大集体干不过自然条件更差的大寨,包产到户了还是干不过自然条件更差的大寨

这难道真的是人种不行?

至于要饭这个,90 年代了,当初按手印的严金昌几个人,家里有各级拨款,都存了 5000 块钱了,到了冬天还是打发家里人出去要饭 ·········· 人家想的是能要一口,自己就能省一口

按照沈浩日记的说法,小岗村的问题,在于不够民主,村里的权力被集中在几户人手里,以前大集体的时候,还能硬压着小岗村修个水库,后来直接就没办法了,村里集资办的厂子没几天就倒闭了,然后厂子里边的资产工具就到了 “按手印” 的家人的家里,算是最早的“国企改革”。

最后靠着沈浩挨家挨户做工作,打击村霸打击乡贤打击这些人,总算是把村里的正气树立了起来,加上省财政厅的对口援助,才终于让小岗村脱贫。其实小岗村脱不脱贫,那几家都很好过 ··· 反正不管哪个大领导来了,都得给这几个 “祥瑞” 好处不是

知乎用户 张海祥 发表

小岗村的真相并不复杂,但是相当犯忌,说出来可能被删帖、关小黑屋。

中国当时开始搞私有经济,但是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公社、工厂里,私有经济很难招到廉价的打工者,然后就有了小岗村,再然后公社解体,工厂也大批倒闭,大批劳动力被释放出来,给私有经济提供了廉价、充足的劳动力。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只靠农业陷入贫困很正常吧,全国每天都有一百个自然村在消失。网上关于小岗村的细节比较零碎,不亲自去考察已经很难了解全貌了。

【安徽日报专版】小岗村 为乡村谋振兴 为农民谋幸福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全域水利工程、马家坝水库清淤扩容,实现把水留住;今年又启动了 “引淮润岗” 项目,将彻底解决一直困扰小岗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田园综合体高标准农田改造治理项目 8000 亩,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和 “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小岗村 90% 以上的土地实现高标准农田综合治理,通过对 “田、水、路、林、村” 的综合整治,完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达到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 的格局,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实现 “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 全覆盖,力争到 “十四五” 末,实现 “一户一块田” 目标,进一步释放农业生产的“细胞活力”。

这里其实就点到了小岗村的困境,一是水利条件持续恶化,二是人口激增导致土地破碎。

前者是因为小岗村正好处在黄泛区波及范围内,想要改善水土条件只能靠水利工程建设,而这些只能靠集体组织动员。经过前三十年的投资建设形成的投资红利和机会收益让后来者吃到了,却有人将之片面化成单一要素作用,忽视了前面四个馒头。

分地后就很难再集中起来进行投资建设,只能消费旧的劳动,原有的水利设施老化破败是自然的结果。这也是改开后坚持集体经济的农村成功之处,保持持续性投资,维持劳动积累实现了工业化升级。


后者人口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否则不会说什么土地破碎。由于农村依然是宗法制下的男性均分继承法,说不准就土地就乱了。加上宅基地等鸡毛蒜皮的事,没有组织运作更是难上加难。

网上很难找到小岗村具体的人口数量,因为现在的小岗村已经不是当年自然村小岗村,而是合并多村后的小岗村行政村。

1993 年和与大严村民组合并升级到行政村,从 1978 年的 20 户 115 人 800 多亩地的自然村,变成 1993 年的 112 户 486 人 1800 亩地的行政村。2008 年又与与严岗村、石马村两个行政村合并,到了现在已经是两万多亩地 890 户数千人的大村。

“美丽中国行” 公共民生类—走进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

这些原因下来,作为一个农业村贫困很正常。我查了下 90 年代他们也有过其他尝试,都失败了。现在小岗村五成以上的土地都流转规模化了,七成的人出去打工才有的今天。它只是走了一个农村应该有的被城市剥削的样子,只不过被政策竖成了典型,包括不少贫困户是非小岗村的一起被并了进来。


1954 年以后就已经逐步放开了农民搞自留地弄副业,从 5% 升到 10%,又逐步开放赶集贸易,后来又强制收了收,经历了条块矛盾下多次反复拉锯战。

青浦农村调查
陈云 一九六一年八月八日
小蒸地区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有自留地七百多亩只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其中大田约五百亩,其余都是 “十边地”。
人民公社化时把自留地统统归公。一九五九年郑州会议后分了三百多亩大田作农民自留地,可是,春天分了,秋后又归公,自留地所产粮食也折价归公。本来社员还保留一些 “十边地”,后来也陆续变为公共食堂的菜地了。
今年春天,在农业 “六十条” 下达后,又重新分给农民自留地七百二十六亩,平均每人不到八厘。其中,大田只有一百二十亩,占耕地总数的百分之零点五,不到高级社时期的四分之一。社队干部的意见,现在这一点自留地,显然满足不了农民各方面的要求。农民的自留地不 仅不应该比高级社时期少,还应该多一点。
在与社队干部讨论时,他们提出,让农民多种一点自留地有以下好处:
(一)可以补充口粮。现在口粮少,多数农民一天吃四餐粥,这是不能持久的。上海郊区的口粮标准已经高于其他地区,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再提高。多给农民一些自留地种粮食和瓜菜,是目前补充口粮的主要办法。
(二)便于养猪积肥。增产粮食,肥料很重要。增加肥料,主要靠多养猪,多种绿肥。现在养猪,不能像过去那样依靠外地供应豆饼和麸皮,单靠自己的口粮加工所得的一点糠也不够,必须在自留地上种些杂粮作饲料。
(三)可以种些蔬菜,满足农民自己的需要。过去小蒸的蔬菜靠外地供应,现在供应很少。要吃蔬菜,必须在自留地上种。
(四)农民可以有些零用钱。现在农民用几个钱,都要向生产队借,“比做媳妇还困难”。有了自留地,农民可以种些东西出卖,也可以养鸡、养鸭,卖蛋换钱。农民手头灵活了,干部也省掉许多麻烦。(五)可以恢复和发展竹园。因为自留地不够,有些农民砍了竹子种粮、种菜,竹园比解放前减少很多,这是十分不利的。现在木材供应困难,竹子的用途更多了,特别是制除草用的耥竿和翻土用的铁搭柄所用的竹子,每年需要补充,不能短少。从外地买回竹子也很不容易。应该分出一部分自留地恢复和扩大竹园,并在宅 前宅后多种一点竹子。
社队干部一方面认为很有必要再多分一点自留地,另一方面对多分自留地仍有各种顾虑,主要是担心因集体耕地减少而完不成粮食征购任务,社员可能只关心自留地而不积极参加集体劳动。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
为什么呢?农民种自留地,可以种得很好,单位面积产量比生产队高。增加一点自留地,可以使农民的口粮得到一些补充,生活有所改善。再加上包产落实、超产奖励、多劳多得等一系列的措施,农民对集体生产的积极性就容易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种这样一点自留地决不会妨碍集体出产,相反地会促进集体生产的发展。生产发展了,国家规定的征购任务也就更容易完成。
在讨论中,小蒸公社的干部提出把自留地扩大到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最近上海市委已经决定,自留地增加到占耕地的百分之七),其中大田只占耕地的百分 之三点五。达到这样的标准,要再分七百亩大田。现在饲养场饲料地和公共食堂菜地共有三百七十四亩可以分给社员,再抽出三百二十六亩大田就够了,这并不算多。

所谓三自一包的包是什么,恐怕不怎么在意,就是包工包产责任制。为什么包产到户那么顺利,就是因为除了自留地外,农村实际生产早就逐步进行包工制了。为什么把包产到户叫大包干,就是因为之前有这个小包干,人民公社早就松动了。

安徽省关于加强包工包产责任制的办法(草案) - 族讯文化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规定生产队要加强责任制,有的责任到组,有的责任到人,从各方面搞好生产管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
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包工包产责任制。办法就是大活包工到组,小活包工到户,按大小农活的比例实行奖赔
所谓 “大活包工到组”,就是犁耙播种、育苗栽秧、抗旱排涝、防汛抢险、收割拉打等农活,由作业组(我省的协作组,一律按六十条规定改为作业组)统一安排劳力,统一记工;
所谓 " 小活包工到户 “,就是锄草耘田、积肥追肥、车水灌溉、防治病虫害、拾棉花、摘豆子,以及其他适合分散做的农活,一律包工到户,固定责任田,逐丘定产量,超产部分按大小农活的比例给奖,减产部分按大小农活的比例赔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新华社 2020 年 1 月 19 号发的 从小岗看小康:三次 “分红” 分出美好生活 第 13 自然段

知乎用户 以梦为马​ 发表

@流浪猫

这位台湾网友又在拿 “三自一包” 说事了,那我再更新一部分。


网上就有记者对小岗村村民的采访,和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我就截取几段经典的。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的看法

小岗村村民直言单干的种种缺陷

来自学者的研究

总有人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搞包产到户就能吃饱了,这未免有点天真了。

知乎用户 Paylong Chung 发表

是 18 是 40 是一场关于先富的美梦

是不安 是躁动 是早已得知警示却也按耐不住的尝试

是锄头 是红指印 是蒙住你我的一块白布

是上天 是落地 是一个时代的遗憾谢幕

是真相 是谎言 是早已掌握却又遗忘的真理

是沈浩 是安徽 是被遗忘的井冈山

是单干 是大包干 是人口迁移的躯干

是你 是我 是每一位在历史中沉浮的人民群众

知乎用户 老好已疯 发表

有些个问答很有意思,但我想问一下,指鹿为马,难道是为了把鹿的名称改成马么?

英国的羊为啥吃人?

土地种植才多少钱?

家庭土地不承包,那么国有企业是不是也不能承包?

增量和存量始终是经济中的重要指标,这又要看谁的增量,谁的存量?我把几十年的存量吃掉,去年赔了一百万,我通过变卖辞退等各种手段今年赚了 100 万,是不是提升了 200 万?提升的这两百万是不是都算在我自己打头上了?

到了今天,仍然可以骗过大部分人,那么能一直骗下去么?我们拭目以待。

知乎用户 五水合硫酸铜 发表

我就想问几个问题:

到底是集体干活累死人还是三个和尚没水喝?

罪名到底是分田还是破坏,还是发起?

积极性能当原子弹还是不能当金坷垃

继承岗位到底是维护底层权益还是固化?

他是当了吉祥物还是无所不能的神?

鸡的屁在 80~90 年代和 90 年代之后表达了同等意义吗?

…………

你们这帮布尔乔亚统一一下口径可以吗?挨个点名太累了

知乎用户 弹吉他的胖达​ 发表

真相其实也不稀奇。

其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各地公社如果土地富裕的多多少少都会留一点自留地。

而粮食增产除了投入劳动力外,还需要化肥农药等技术力量的投入。

否则一味地强调劳动力无限投入,边际效益越来越低,这种过密化投入,意义不是很大。

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的土地增产其实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就已经呈现劳动力过密化的现象了。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就是种地所需的劳动力并没有那么多,达到临界点后仍然过多投入劳动力所增加的农业收益很低。(当时很多公社资料显示,如果公社有副业,那么副业的收益远大于农业收益。)

这也是为什么和美国建交后,引进化肥工业。因为化肥才是当时农业建设十分稀缺的技术产物。

1972 年 1 月 16 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呈送《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提出:为了争取时间,掌握技术,加快我国化纤、化肥工业建设的步伐,求得一个较大的突破,并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拟争取在(1972 年)上半年与外商签订合同,花费 4 亿美元,引进 4 套化纤技术设备和 2 套化肥技术装备,以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争取五六年内全部建成投产,投产后,一年可以生产化纤 24 万吨、化肥 400 万吨。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教员的想法是将公社从单一农业,变成工业教育科技一体的新公社。

具体就是将农业上富裕的劳动力投入公社自办的小工业企业,这也是后来乡镇集体企业的前身。

另外将农村一部分富裕劳动力引入城市。

因为城乡二元制下,城市发展工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按照当时一些学者的论文和著作来看,

小岗村以后,打破了城乡二元制对劳动力的束缚,这是解放了生产力。

但是没有重塑乡村的组织性,也是一点遗憾。这点遗憾到了今天,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了。

有些三农学者提到,过去冬季农闲时,组织村民兴修水利,结果现在你去乡村找不到修的人了。

年轻一点的都以远离乡村为荣,中年人聚众打牌的居多,老年人动不了。

当年大包干提出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一派学者认为要重塑乡村的组织性,方方面面的文章写了很多。

但是要做起来,并不容易,比如控制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地利润提高,真要做起来了,反对声大不大了?

知乎用户 悄悄问圣僧​​ 发表

不单独说小岗村,就说整个包产到户,耽误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四十多年了

知乎用户 咪咪咪 嘤嘤嘤 发表

真相是什么先不谈,关键是吹过头了,吹得一股大跃进味,让人觉得是一拨人干的。

知乎用户 MR.ONE 发表

提示:请认真看完回答再质疑!!!

如果您时间宝贵没空看完,爱好断章取义,语文理解力差,以及对农村、地理等缺乏常识,以及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基本政治经济学概念不清楚的,请您还是别留言了,解释起来费劲。您移步百度,比我解释更有说服力。

关于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的问题,我和我父母聊过好几次。当然是在茶余饭后,断断续续听他们回忆过去的事,并不是那么严肃。

父母都是 50 年代初生人,直到公元 2000 年前后,一直生活在江汉平原上一个小村,也恰好经历了从公社到包产到户的变革。

(一)关于饿肚子子。父母都说只记得很小的时候,吃过胡萝卜丁红薯丁和白米掺在一起煮的米饭,但是也没吃多长时间,大概是自然灾害时期,或者是忆苦思甜饭,后来基本没挨过饿。父母他们生活的**那片区域是小麦棉花产区,但以米饭为主食,因此吃的是国家调拔粮。**父亲说大队有户人家饭量大,口粮不够,于是大队专门开证明,从公社多申请粮食,提供给这户人家。

(二)关于集体劳动。基本是农忙天天干活,农闲修水利工程。干活记工分。农闲主要是在冬天,除了要修自己大队和公社的水利,还要参加全县的大会战,到其他地方搞支援。**每年的任务很多,基本闲不下来。**当年他们挖下的农田灌溉水利叫 “银河道”“滨江沟”,居然是我小时间钓鱼摸虾的地方,现在依然是灌渠。还有汉江堤防,他们一肩一锹,连年加固,才有了现在的样子,然而我一直以为江汉堤防是机械修的。还有黄荡湖工程。以及当年他们参加了漳河水库第二次整修,是全县动员支援的大会战,修漳河水库第一次大会战时他们年龄太小没有参加;现在漳河水库是风景区以及水源地。

(三)关于规模生产。父母说那时候公社都有大型的播种机,脱粒机,翻耕机。附近的国营农场还有自己小型飞机,用来喷农药。倒是没提起过收割机,大概那时候不多。大队为了平整土地,专门到洛阳买回来一台履带拖拉机。**种地的效率还是很高,**全大队的地,几台大机器,用不多久地里的活就都弄好了,弄完自己的还要去其他大队去支援。就是除草除虫割麦拣棉花比较麻烦,庄稼生长关键期中耕和追肥基本就起早摸黑了,但这些事主要还是老人妇女等弱劳力在干,壮劳力还有其他的事,大队还有其他产业。

(四)关于产业。大队除了种粮生产,还有自己的产业。我父亲说大队当时有马队,几十匹马还有大板车,在外面拉东西,搞运输,马队队长是父亲本家爷,旧社会就是赶马帮的,父亲年青时生脚疾,就骑着马队的马到公社找医生;有林场,一大片树林以及苗圃,培育的树苗供不应求;有锯木厂,从省里买回来的大锯床,既搞来料加工,也把大队林场的木头解开,卖出去;有养殖场,养猪鸡鱼鸭;有捕鱼队,村子在汉江边上占据地利,几十条小机船,在汉江里捕鱼;农机队,父亲是拖拉机手,每年都在队长的带领下到其他大队支援,农机队到哪都是开小灶,吃得好得不得了,父亲说有一次到某个大队,看到炊事员做鱼没用油煎直接水煮,愣是没动一筷子,现在我母亲还埋怨我父亲嘴叼难侍候,嘴叼的毛病估计是那个时候养成的。所有的产业都有工分而且不低,当然绝大多数收益归大队集体。还有其他一些产业,如豆腐坊,木工房等等,父母都只是提了那么一嘴,没大详说。

(五)关于为什么离开农村。因为太穷了。包产到户后,地太少了,父亲说是是人均 1.2 亩地。2000 年前后,好像正是三农问题热议的时候,农业税还没有取消。我父亲是乡里的种粮技术能手,但人均 1.2 亩地,除掉农资税费提留,任凭怎么下功夫,产出勉强全家人糊口,里外里算下来还要超支。**包产到户后反而越过越差,不得不放弃了耕种背井离乡。**父亲年轻的时候拜师学了门手艺,于是带着全家离开了那个村庄,以手艺为生,家乡也就成了老家。我也很困惑为嘛地那么少,父亲说因为包产到户的时候,父亲的这个小队是新分出来不久,本来地就不多,又受到了村里不公正的对待。这也印证正是因为地少,大队才办了那么多产业。

(六)关于对小岗村的看法。父亲说,过去,讲究的是人定胜天战天斗地,农田水利建设,防汛工程,都是靠人。公社大队书记都要想办法让大家吃饱吃好。像小岗那样弄得饭都吃不上,很丢人。

(七)关于风气。我问,大家集体劳动,是不是经常偷懒,出工不出力。父母说,**偷懒也有,但是很少,那时候大家好像都不好意思偷懒。**在集体主义的氛围下,大家还是有觉悟的。另外,父母说那时候没有赌博,大家确实打牌,但是不赌。比如在外面修水利工程,上午下午中途各有半小时休息,大家围一起打打纸牌,放松下。

(八)关于对过去的情怀。父母都说,公社时,大家能吃饱饭,生活水平差不多,大家都很简单,似乎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不像现在,要面子,要挣更多的钱,生活太累。但他们还是觉得现在好,过去太穷太乏,而现在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太多。

(九)关于一点惋惜。父母都说,如果当年不包产到户,以当时大队有那么多产业的情况,也许比现在更好。包产到户后,机器荒废,马队解散,林场没了,随着产业的破败,从前的公社社员,变成了农民,渔民,木匠,泥瓦工等等,他们单打独斗,不禁风雨,大多生活并没改善多少。父亲并说,搞集体并不见得就大家受穷,他说华西村,大邱庄就能让大家都富。

(十)关于对农村未来的展望。父亲说过去的大脱粒机,比现在的大客车还大,几十行的大播种机,几十个犁头的大翻耕机已经好多年没见了,大块平整的田地,一眼望不到边。现在的播种机,才 8 行 10 行,太小了只能种几亩小田。好几次,电视里放到东北那种联合收割机收粮作业,父亲立刻就有兴致,嘴里还在喃喃地说,**种地就该是这种大规模大型机械化。**我看到,他的眼里有光;我想,他一定是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端坐在几十个犁头的大拖拉机头上,机器轰隆,他握着方向盘,傲娇且快意。

火热的集体,忙碌的人群,巨大的机器,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公社农庄,终究是那个年代的荣光吧。

————分隔线吧 =========

关于一些问题的说明

1. 关于本意。其实并无美化或者为某个时代洗地的意思,或许只是想说明,包干单干也许不是一个唯一解,也不是最优解。又或者,我把父母的一些回忆搬过来,只是想为这个话题增加一点不一样的视角。况且,我父母也并不想回到那个时代。

2. 关于那个小村。一个普通的江汉平原上的村庄,不是模范村,不是明星村,过去红火过,但现在很贫穷;地很少,渔船很多,手艺人很多,走出来的大学生很多,我邻居一家出了 3 个公派留学生。

3. 关于我父母。都是踏实本分之人,断不会欺骗我,何必呢?我父亲是手艺人,80 年代末进城兼顾种地,2000 年前后彻底不种地了,但户口还在农村,经常还会回村子。

4. 关于个体与普遍的争议。我只是把我父母关于那个村子的记忆表达出来,并不代表普遍的情况,正如有的回复所言,地域有别,有的地方不好,不代表其他都不好;有的地方好,不代表其他都好。

5. 关于大机器。不少回复都表示见过大机器的遗存,甚至包括在偏远小地方有喷洒农药的飞机,简直如同黑色幽默。我也见过大机器和飞机遗存,说明并不是个例。我也相信那个年代,国家是有能力生产这些机器的。

6. 关于生产组织方式。集体 - 包干 - 集约,本质上是生产组织方式,方式并无价值观上的好坏,但有效率之别,相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优化提高效率;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有组织的社会化大生产在效率上一定优于个体生产,这是客观规律。所以我说,都是大集体,有的搞得好,有的搞得大家挨饿,这是正常现象。而我父母回忆里的村子,也正好说明了在土地很少的情况下,大集体也可以搞得很好。

7. 关于经济制度与生产组织方式。二者并无必然联系,如同主义与经济制度一样的道理。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与用合还是分的方式组织生产,没有矛盾。将来,必然还是用合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很简单,看看新闻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大户的联合收割机,很少见到小单缸拖拉机呀。只不过这种合,由过去的集体变成了集约。

8. 关于一条隐藏的逻辑。我父亲年轻时是农机手,包干之后他也就没农机可操作了;但再后来,他见到那些小农机又觉得很缺意思,只能种几亩小田。我想,站在他的立场,包干制或许是打断了农业现代化或机械化的进程吧。

9. 关于对农村的情感。我来自农村,在我的记忆中,农村苦,农民穷,但是我始终认为,农民有资格享受到现代化机械化的便利,他们不应该被束缚在狭小的土地上,脸朝黄土背朝天,不应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千年前的小农形态;他们应该很体面地握着操纵杆,驾着机械,徜徉在广茂无际的田野,从事着现代农业生产劳动;他们有余力,可以去打工,去做买卖,去从事其他副业,并且这是一种自愿而不是因为种地太苦收入太低;他们应该享受充分的社会保障,不必因为担心明天而舍不得吃穿,舍不得看病吃药,他们可以携妻儿尽兴出游而不是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等等。

10. 关于曾经的理想。我无数次回老家,江汉平原沃野,有着大片平整的田地,然而地里的庄稼却长势不一,我知道,在庄稼之下,还有界桩,这些界桩,让整块田地条块分割,各家摆弄各家的地,无法进行规模化的耕种,也就没有相同的质量标准。我曾经跟我父亲表露想回农村,用 3-5 年时间做一些关于现代农业的尝试,但我父亲坚决反对,他认为我们整个家族已经离开农村老家太久,失去了宗亲的基础,想要把土地集中起来就极难。事实上,之前有外地大户带着资金已经试过,钱亏了,事情也没办成,铩羽而归。农村的复杂,远超我的想象,于是我也放弃了做点尝试的念想。或许会等待一个时机吧,若干年再试。

。。。。再分割。。。。随便写几句

1. 关于农村的生产活动。农村不是只有农田,农民不是只种地。所谓 “鱼米之乡”,有米也有鱼,且米不是稻谷,鱼也有可能指的是渔。不论在哪个年代,在农村,都有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以及产品的贸易业等等存在,只是呈现的形态不一样,初级的,精细的,个体的,团体合作的;归属的对象不一样,或为集体,或为个体所有,等等。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对此作过十分精到的分析,或可作为看待农村生产活动的一种范式。

2. 关于棉麦套作。这是一种很精细的套作方式,一年四季地里均有农作物生长,可以说实现了土地的极大利用率,但把投入的人工和有限的产出结合起来看,却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棉花用温棚营养钵育苗,转运到地里逐一栽种,中途追肥,除虫,整枝,都是手工;追肥也叫点肥,液体肥或颗粒肥逐株施入,除虫是不能寄希望于抗虫棉和农药的,得手工抓虫,整枝有点类似于果树,不整枝就只长苗不结果。摘棉花是人挂着袋子,在比人高的棉花中穿行,正是八九月最热的时候,剥棉,晒棉,卖棉花都不轻松。摘完棉花还得用扯棉棒把棉花连根拔除,年复一年。小麦稍好,但冬播抢种,春夏防病虫防倒伏,末了抢收,也是无比艰难。一年算下来,常常是超支的,而且人被死死得拴在土地上,不得半点空闲。我父亲先是改套作为小麦 - 杂粮一年两季,后来索性不种了。

3. 关于一部纪录片。央二纪录片《中国粮的奇迹》,里面提到了小岗村,以及农业现代化。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小岗村的发展变迁,

4. 关于解放劳动力。或者说是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5. 关于再次重审。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只是搬运了我父母的回忆。评论里,很多不太友好;有很多朋友私信劝我关毕评论;但我想我所传递的这些逐渐淡去的回忆,只是两位亲历的老人很个人的感受,并不是想要辩解什么;两位老人是没有多少文化的朴实农民,如果冒犯了一些人,实属无意。

6. 关于宏大的叙事与个体的表达。个体有表达的权利,这是一种基本的权利;宏大的叙事,是一种社会治理的需要;两者的目标不同,因而并不冲突。宏大的叙事与个体的表达,传递给人不一样的甚至是矛盾的感受,也并不能就此质证彼此对错,以至给个体扣上否定历史进程的帽子,这太草率。个体在历史进程中是渺小的,所以,二者之间应该是补益的关系,宏大的叙事展示了大多数人的情况,而个体的表达刚揭示了总体中需要改进的地的。

待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真相就是生产积极性可以弥补生产力不足,甚至可以让农民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太牛逼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包产到户说白了不就是古代小农经济,唯一不同土地归国家所有,没看出进步多少。

从实行后历年数据来看,粮食产量不增反减,直到化肥农药革命,粮食产量才大幅度提升。

包产到户可能对于山地丘陵地区起到关键性作用,可像是平原粮食主产区,走集体化才是未来出路。

现在种地的收益明显与付出明显不成正比,三百六十行,有几个是靠种地发了财的,家里种地一年不如在外打工两月。

而田间种地的那个不是四五十岁,年轻人种地越来越少,等这代人都老了,动不了了,地谁去种?

是你?是我?还是城里人?

不,不…… 最后还不是要土地流转,回到大规模经营老路!

可目前对土地流转我持谨慎,观望的态度,真流转起来,不是什么好事,农民有可能丧失最后立身之本。

这些流转土地大面积承包土地的人,认真研究种地的少,投机取巧的多,踏实肯干的少,骗国家补贴的多。

那时,良田最终变成一块块荒地。

知乎用户 积分积不准 发表

小岗村粮食增产的真相不在 1978 年的小岗村,而在 1973 年的 “四三方案”。以及 1960—1980 年一系列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四三方案”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0 年代初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

是 “文革” 后期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由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的 “旨在改善民生” 的对外引进方案的简称。因该方案提出 “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 43 亿美元的成套设备” 而得名。

中国利用 “四三方案” 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至 1982 年建成了 26 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 200 亿元人民币,至 1982 年全部投产

而小岗村增产的真相,就在这 26 个大型工业项目里。这 26 个大型工业项目包括:化纤设备 4 套、石化设备 3 套大化肥设备 13 套、烷基苯设备 1 套、大型电站设备 3 套、钢铁设备 2 套。

看到了吗?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第 2 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工业计划。26 个项目里,可以说有 16 套是为粮食安全服务的

这十三套大化肥设备,每年为我国提供了 **390 万吨合成氨**和 636 万吨尿素。这 13 套化工设备全部于 1979 年 10 月 1 日前投产,而小岗村按手印是在 1978 年冬。1972 年我国化肥产量为 244.4 万吨1980 年我国化肥产量为 1000 万吨


此外就是 1960-1980 年建设的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

1969 年,河南林县 “红旗渠”(华北,灌溉面积近 50w 亩)、江都水利枢纽(华东,长江 - 淮河,灌溉面积 250w 亩)投入使用;

1972 年,完成辽河治理工程(东北);

1973 年,完成海河治理工程(华北)、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华中,长江,灌溉面积近 200w 亩);

70 年代初,淠史杭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竣工(华北 - 华东,灌溉面积 1200w 亩);

1974 年,完成三门峡水库扩容改建工程,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利枢纽相继竣工(涵盖黄河上中下游全流域,仅刘家峡、三门峡就提供了 3000 多万亩灌溉面积);

1980 年,葛洲坝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期竣工(长江上游)。

粮食增产,最重要的就是水利和化肥,小岗村只是千千万万个从这些工程建设里获益的乡村的一个缩影,跟它能不能富起来没有直接关系。

知乎用户 啊湃 发表

小岗村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县 ,位于滁州市凤阳县东部 25 公里处,距宁洛高速(G36)凤阳出口 15 公里。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全国十大名村之一,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沈浩精神起源地、中国幸福村、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全国旅游名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1978 年,十八位农民以 “托孤” 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截至 2008 年,辖 23 个村民组,940 户、3970 人,村域面积 15 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土地面积 1.9 万亩。

截至 2012 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5.8 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 410 万元、较上年翻一番,村民人均纯收入 10200 元。

知乎用户 普通人士 发表

一大二公入脑的左人根本弄不清农村的根本矛盾是什么。

中国农村的主要矛盾是人力不足吗?正好相反,是人力过剩!土地稀缺才是中国的农村的主要问题!

一亩地产八百斤粮食,一斤粮食卖两毛,那这一亩地顶天毛利一百六十块。村里一百口人,只有一千亩地,那不管你组织形式是租佃、小农、合作社、公司还是公社,收一茬庄稼全村不吃不喝每人最多也就赚个一千六百,进厂打工一个月顶你种一年。

左人整天复读某几个农村拆了拖拉机的事,农民又不缺心眼,有用的东西他们不知道用?咋没见公社解体后化肥没人用了呢?大型农机的作用是节省人力,又不能一亩地给你种出一万斤来,现在我种完这十亩地甚至还有大把时间进城搬砖,那我要这大型拖拉机做啥?

为什么说公社时期没有活力,一包产到户就活力迸发,是农民故意跟你队社过不去吗?是因为公社时期这不让干、那不让干,随便发展几个副业就有走资的帽子扣下来,更别说进城打工,那农民除了在地头上侃大山磨洋工还能做啥?

知乎用户 尘歌 发表

你要相信,大包干要是好使,早就有效了,何必等 40 年?

所有答主列举再多反对公有制,污蔑公有制的例子也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小岗村为什么 18 年才脱贫。河北石家庄晋州周家庄乡人民公社为什么人均收入全国前列且各种免费福利。

知乎用户 菠萝不是萝卜 发表

都特么 0202 年了,是个傻子都知道,想要富都得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机械化大农业的产出和效率甩了小农经济一百万条街。工业的利润也是小农经济的一万倍。

知乎用户 荻 生​ 发表

分田就能提高生产力?那中国古代除了王朝末期,农村里基本都是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怎么也没见生产力有本质的提高?

中国农业大发展大跨越,根本原因还是 1971 年 “43 大化肥引进项目” 的成果,说一千道一万,想要大丰收,把尿素砸下去才是硬道理,与分田不分田,单干不单干,没啥必然的关系也!

另外,那 4 个人的审判定罪里,原来有一条是 “破坏人民公社,逼迫群众分田单干”,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的时候,简直惊呆了!

知乎用户 人造海 发表

一个村子,成了榜样之后四十年,还需要扶贫,你琢磨琢磨?

知乎用户 春风化雨喜上眉梢 发表

我想就自己的看法,来说说改革开放前国家穷的原因。

首先,纵观历史,没有一个王朝,连年征战,不穷的!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汉武帝征匈奴,国进民退,十室九空,百姓民不聊生。

再比如说,日本,在经过了二战之后,国家也基本被战争拖垮了。

而我们新生的共和国,那穷就穷的更加理所应当了!

我们中国,在短短二百多年的光景里,连续遭遇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八国联军侵华…… 中日战争、国共内战、抗美援朝、中印边境战争。

打了这么多的仗,国家能不穷么?

俗话说的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只要战端一开,国家财富迅速缩水。

至于改革开放后,国家之所以能够迅速繁荣富强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毛时代,我们已经还清了战争的外债。

另一方面,国家除了对越反击战之外,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和平。

和平的国内环境,加上富裕的人口红利,使得国家迅速富强了起来。

至于积极性什么都不谈了……

我们中国人民本来就是最勤劳最努力的民族!

无论是用荣誉还是用皮鞭,都能发挥人民的积极性……

ps:美国也参加了二战,他们之所以不穷,反而富裕了。

是因为,1,战火基本没烧到他们国境内,属于境外作战,对国家的经济和生产设施破坏较小。

2,美国是军火商人,在二战主要买卖军火。不仅仅给盟军卖军火,还给法西斯也卖军火,属于两头拱火,大发战争财。

后来美国自己亲自下场参与了几场小规模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等,美越战争等等。

照理说美军那么强大,参战应该所向无敌才对。

实际上美军打了几场小规模战役,基本都是惨兮兮。

不仅仅没有赚到好处,还亏了好几万亿美元,拖垮了美国的经济,给后发国家以超越的机会。

总之,远离战争,追求和平,才是国家繁荣富强之道。

知乎用户 风大 可稍息否​ 发表

当时应该以千万为单位输出人口。

知乎用户 陈必红​ 发表

问题是小岗村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不是联产承包是否正确?所以我们不能避而不答第一个问题直接讨论第二个问题。

那么小岗村的真相是什么,我是不知道的。但是我怀疑这句话:

二十三年未向国家缴一粒粮还年年吃供应。

我高度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估计是当年记者胡编乱造的假新闻。

这句话并不是左派不同意,很可能右派就特别反感这句话,因为和右派脑子里的图像严重不符。

二十三年未向国家缴一粒粮还年年吃供应?打个比方我雇了一个保姆二十三年未扫过一次地我还管吃管住。

但是右派的理想图像是中国的现代化是剥夺农民实现的。用我的比方就是我雇了一个保姆二十三年未扫一次地我还管吃管住,效果是这个保姆受到我的严重剥夺?这不扯淡吗?

知乎用户 KSWP 发表

根据我个人四十年来的研究发现,小岗村的发展逻辑其实很简单——在人民公社或农业学大寨模式出现了严重的极左问题后,选一个在当时比较贫穷落后的公社或生产大队来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尝试一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可行性。结果,就选上了在人民公社时期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小岗村进行试点,最后获得了成功。

不管怎么说,小岗村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至少解决了小岗村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温饱问题。

至于后来小岗村又出现了问题,那不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造成的问题,而是因为城市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后因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高潮是在 1978 年—1985 年这一段时间内,因为 1985 年之前的城市还没有进行市场化改革。

1984 年之后,那 “两个代表人物” 急功近利为了《迎接挑战》,他们急于在城市里进行市场化改革。由于其改革进程过于激进或迅猛,导致当时还处在 “后计划经济时代” 温室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时间措手不及。

这个逻辑,与我当年面对突如其来的中考导致我惊慌失措是一个逻辑。因为当年在突然宣布中考后,留给我去挽回因十动乱耽误了我大好学习时光的时间仅仅只剩下三个月了。你让当时才 15 岁的我在三个月之内去挽回因十动乱耽误了我的大好学习时光,当时我一个才十五岁的小孩子有那么大的能量吗,这不是在搞笑吗?

因此,小岗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行了六、七年之后所出现的问题,是因为城市在进行市场化改革时城市对粮食的供需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或渠道所导致的,此时小岗村生产的农业品如果不能与城市的市场化去相适应的话,那么小岗村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滞后的。

说通俗一点,如果当时的城市还是计划经济模式的话,而小岗村试行任何发展模式 (集体或单干)都是没问题的,只需要看哪一种发展模式更适合小岗村就行了。假如,当我们的城市发展模式还是计划经济模式的时候,小岗村生产的所有农产品都是不愁“嫁” 的,因为城市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是没有自主选择粮食供需方式的权力的。

而当城市正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突飞猛进之时,那么城市的发展肯定就必须是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城市自身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到了此时,如果小岗村的农产品不能与欧美更先进的进口农产品抗衡的话,那么小岗村就只能弃荒而背井离乡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学逻辑,根本没专家们说得那么复杂。

因此,当我们所有的城市在市场化的改革中突飞猛进之时,此时农村的农业生产也必须要与城市的市场化进程相适应,此时你小岗村就不可能还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时那样把农产品拿到集贸市场的地摊上去兜售赚几个仅仅只能维持温饱的零花钱了,因为此时城市大超市里充斥的全是从各地或国外采购来的更便宜、更好吃、更先进的农产品了。

小岗村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因为当初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时,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市场经济中的强大资本所产生出来的巨大威力。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背后的操控者是美国中情局的原因,美国对农业的强大补贴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美国对农业的补贴力度相当于一整个韩国的 GDP,我这有可能还是少说了。

大家想想看,此时一个小小的小岗村的村民们,他们能与美国中情局操控下的美国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相抗衡吗?这就是市场经济中资本的强大力量,它是用更强大的股份式集体所有制来实现的。

今天媒体上对小岗村出现的问题说三道四的,其实是非常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这不是小岗村本身的问题,而是小岗村或今天中国其它所有农业生产模式无法适应今天城市市场化的迅猛发展所导致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今天城市市场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大环境下,哪怕今天所有的农村还是集体化或人民公社制度,其结果与小岗村也都差不了多少,全都是半斤八两而已,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这不是人民公社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的问题,而是城市在市场化的迅猛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我再说简单一点大家就更明白了——在今天城市资本市场化的强大压力之下,哪怕我们当时不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还是延续着人民公社或集体制的话,今天的中国农村同样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个人认为,今天的华西村、南街村等一些农村公社集体的发展模式不值得推广,因为这些现存的公社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大发展,但其也严重违背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或初衷,其与小岗村弃荒进城打工赚钱再回乡盖房的模式也好不到哪去。当然,这也不是华西村和南街村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城市资本市场化的强大压力下进行的自保。

如果以村集体为单位来进行比较,华西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比小岗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的要好,华西村的集体经济碾压小岗村的个体经济,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以村民个人的生活质量为单位来进行比较,今天华西村的村民与小岗村的村民之间没多大差别,华西村的村民们是在自己的村子里工作,而小岗村则是离乡进城务工,两者的生活质量在本质上差不多,只是工作地点不同而已;

但是,如果以国家农业在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标准来进行衡量的话,我个人认为——家庭联产责任制虽然没有成功,但由于个体经济本身的基因缺陷导致其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原因,从而因祸得福地把我们最宝贵的耕地保存下来了。从表面上看,今天公社集体经济对耕地的破坏比单干经济对耕地破坏要严重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公社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不利于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的,因为公社集体经济的大规模发展把宝贵的耕地全破坏了。

以我们大武汉的东西湖国营农场为例,原来的东西湖国营农场可以为整个武汉市提供粮食和蔬菜保障,其在三十年前也是武汉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基地。然而,在今天集体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下,整个东西湖农场近千平方公里面积的良田全部硬化为城市的高楼大厦,而且还发展不起来而没人愿意去,真是两头不是。东西湖集体(国营)农场的城市化发展走到了今天,他们现在只能把剩余的一点点耕地和湖泊湿地改造成农家乐,以此来吸引中心城区的居民来游玩、采摘。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可惜了那近千平方公里(是平方公里,而不是平方米)的优质湿地良田啊!

当年,我在我们大武汉的汉网论坛上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有一个事后诸葛亮的宏大设想:

用股份式集体所有制把中国所有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合作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全都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庞大的农业托拉斯,用分工合作的流水线形式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所有的人民公社、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责任制中的个体成员全都是这个庞大的农业托拉斯中的子公司,这个农业托拉斯中的所有子公司严格按照科学化管理来分工合作进行生产,其结构就像今天的世界五百强企业那样,以此来与美国的现代化转基因农业进行对抗,,,,

——我在汉网论坛上的那篇文章有近十万字,我也不知备份了没有,一时也找不到了,汉网也关闭两年多了。现在没有精力再写了,而且写了也白写,反正就是这个意思吧,大家应该是明白的。

(急性而写,没有打草稿。若文中有病句、错别字或逻辑不通之处,我发现后再校正、修改或增减。如果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我将在回复中与大家进行详细的讨论)

知乎用户 未名湖畔铁拳虎 发表

小岗村离我大学时女朋友家不远,十几里路吧。当地人的说法是,本来小岗村在当地还过得去,不算富也不算穷。后来上头要他们做典型,就策划了十八个人按血手印的事。

本来没搞大包干,小岗村还过得去,结果搞了大包干,小岗村却一年不如一年了。生产工具拆掉了或卖掉了,拖拉机什么的都化整为零分掉了没法用了。村里又回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之后的几十年就是漫长的贫困和落后。如果不是县里市里要保住包产到户的典型不倒,每年给他们各种救济补贴,小岗村的农民真的很难活得下去。毕竟,一家一户的农民力量有限,能吃饱饭就算是菩萨开恩了,哪里还可能致富?

知乎用户 云中幽梦 发表

坚决大包干,砸烂大锅饭,争当新时期脱贫典范

知乎用户 江竭波 发表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改革重要的十年,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这一过程。除了一年外,从 1978 年后的每一年我都有 5 到 6 个月时间在中国。从 1980 年开始,为期五年,我作为联合国草原管理项目的顾问呆在离北京东北约 600 英里的内蒙古 chao 区. 翁牛特旗”。在那里,我们寻求草原沙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一有空就去山西省长治市的张庄,在那里我帮助农民们发起了空前的全面机械化的实验。

但当这个改革开始反对农村的集体化所有制时,它迅速地和我所从事的两个项目发生了冲突。翁牛特牧场,在这片被我们称为大面积沼泽化、盐碱化、退化和沙化的草原上,是一个独特的国营一集体合资性质的企业,为牧民与省政府共同所有。双方合资的生产性质,与私有化的改革家们和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渴望 “先富” 的牧民发生了冲突。他们共同煽动起当地人清算集体化。

五年过后. 当联合国投入 4 百万美元、中国政府也投入相同的资金之后,私有化使得我们的草原项目全泡了汤。地区政府不愿根据具体情况而保留牧场. 他们将家畜、干草场、草原都统统分给了牧民个人。到 1984 年,新建的牧场灌溉系统难以维持,而且也征集不到牛、羊、草场来做放牧踪迹实验,联合国不得不放弃了. 草原沙化问题研究在没有得出结论的情况下中止了。联合国购买的农业机械就废置了。我们的工作转为帮助单个的牧民,但我们的项目被认为过期了。

这是在北部边疆的情况,而在山西东南角的张庄,虽然五年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张庄的农业机械化项目最终也化为乌有。1978 年,张庄人就开始自己搭建组装的农业机械,在 200 英亩的玉米地上,可以自动完成从施肥、平土、播种、除草、收割、烘干到将烘干后的玉米存入仓库的全部过程。机械组只需要 12 个人,但劳动效率是手工时的 15 倍,而且花费仅仅为原来的一半。但改革后,土地被划分为无数的小块分给了单个农户,机械化农业也不得不让位于原始的间断的个人耕作了。农民们没有选择,只有抛弃他们先进的农机,重新扛起了锄头。而银行向村里索要贷款时,村里的头头们说:把机器拿走吧!银行自然是不可能找到买主的,所以直到今天,这些施肥机、平土机、喷雾器、喷灌系统、玉米收割机、干燥机都躺在院子里慢慢的锈烂,默默的述说着那个过去的年代,那个被刻意回避的年代。

——韩丁

————————————————

再补点东西

迪恩提出的另外一个附和改革者的观点是在合作化时代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不可否认的是,在大部分合作社经营得不好的地区,生活水平确实是停滞的。但在其他的一些地方则没有停滞,某些公社实现了非凡的繁荣。42.8%的队年人均收入低于 50 元,这与提供给我的收入结构按 30.40.30 分层数据相矛盾,但这个数字究竟是总的收入还是可支配收入,所指的并不是很明确。在合作社时代,许多服务和福利是免费提供的,人们也能分享公社的公积金,并且也作为拥有者从公社的投资中增加了收入,还有生产费用都由公社支付。在作比较之前,必须先认真分析被比较的各个概念。真实收入可能至少两倍于所报告的 50 元。但是,当然,根据日常需要,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是必要的,并且农村整体上并没有产生本应该产生的、与它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所拥有的潜力相对称的发展。停滞不前的地区,不管是 30% 还是 42.8%,在数量上太多了,也太广阔了。农村确实需要改变。问题不是是否应该改变,而是应该怎样改变,难道在合作社体制范围内没有有效的选择可以用来克服停滞吗?私有化是解决被引起的问题的首选解决方法吗?

另外一个指控是西北的农村特别的贫困。在解放之后,偏远的山区确实趋向落后. 尽管中央政府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那片土地贫穷,远离市场,非农职业贫乏。集体制时代的农民面临着这些问题,私人承包制时代的农民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有在今天,农民们才独自地面对它们,独家独户,在对自然的斗争中和公平的市场上单打独斗,代替了以往作为一个公社一起承担风险的方式。在历史上,生活水平取决于公社经营的好坏,这可能是一个优点,也可能是一个缺点。但总体而言,一个黄土地上的农民会发现独自面对生活是非常艰难的。

1988 年,我在延安东北的黄土高原呆了一个月。我的印象是情形令人非常绝望。实行承包制的土地不能提供足够的食物,因为首先农民买不起化肥,或者有钱也买不到。结果,他们开垦山上的坡地,并将之作为自留地,在耕种过程中破坏了这些土地。大坝、梯田和其他集体的工程设施都土崩瓦解了。我们看见废弃的灌溉系统和被冲毁的土木工程。很明显,这些设施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不可能在私有制经济中建设,并且它们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恢复。跟我们随意交谈的农民非常生气,并且说在合作社体制下他们过得更好、更富裕。

——韩丁

张庄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达两年. 最终以失败告终――高层领导给当地 d 委一纸最后通牒,命令他们在一个月之内在当地完成承包制,否则开除 d 籍。王公庄的领导躲过了这样的最后通谦,县里领导一来他们就躲。

在中国零星的存在着一些公社,他们根本没有解除集体制,或者只进行了表面的改造但仍保持着坚固的集体核心。可惜的是,在我的观点里,他们是太小的一部分,或许 1% 还要少。在这里我们想反映的是农民的真实愿望。在大规模的运动下,在违抗处罚服从有赏的情况下,在回到过去总比开创未来更容易的意识下,改革者能够解除集体制(哪怕是运转良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经济萧条,集体制与其说是解放生产者的自愿组织还不如说更像封建农奴的组织,在这样的情况下,勿庸置疑,农民把这次改革当成 “二次解放”。能够摆脱头上的干部让他们欢天喜地。但是农村从整体来看,农民的处境千差万别,有大量的成功的人民公社,也有更多的不甚成功的,前景也各不相同,都有不甚乐观的情况。

在这样情形下个体农户的心态相去甚远。即使在管理最好的、最成功的、最得民众支持的公社中,有一技之长或者很有体力的农民都希望单独劳动。越是不成功的公社,这样的想法越是普遍。然而,即使在那些经营非常不善的公社里,仍有许多没有特别的本事的、没有多少或者根本没有体力的、把集体化看作救星的农户,想继续维持集体制。在不同的地方总可以发现有一些非常有远见的个人,他们在哪种体制下都可以干得很好,但是他们在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下意识到只有合作制才是中国农民的出路,于是才努力为之奋斗。他们只是想要在到来的社会繁荣中的平等一份,别无他求。我私下认识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反对私有化,被改革者们称为保守派。

许多人不知道或者忽略了改革中颁布法律政策、制定财政货币政策的进展程度。1983 年中央 1 号文件中允许私人雇佣体力,允许购买大规模生产工具(设备、拖拉机、卡车等),允许私人投资的资本积累,允许向个人出租集体财产。紧接着,开始有人从事高利贷。新的财政信用政策对私有经济放松了税收政策,允许银行向这些企业还有个人发放自由银行贷款,实际上同时堵塞了集体生产企业、农村大队的信用渠道。家族企业越大,私有经济越发达,贷款条件就越有利. 也就越容易得到贷款。承包集体企业的个人有对工人的聘用解雇权,有确定工资水平和利润率的权利;而且如果他们对企业加大投资,他们就有将企业逐渐变为私有财产的权利。

此外,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或者仅仅是忽视了,在清算集体财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无耻的剥夺——这使得那些有 “钱、力、本事” 的所谓特殊家庭迅速先富起来。在瓜分集体资产的时候,有影响有关系的那些人——干部和他们的亲戚、朋友、亲信,可以大折扣的买到拖拉机、卡车、井、泵、设备等;这些都是集体在几十年里公社成员们一起奋斗积累下来的。这些买方不仅能够给资产开低价(经常是实际价值的 1/3 甚至还少),而且能够很容易得从国家银行拿到贷款,最后经常也没有按条件还贷款。特权阶层如此尽情的侵吞财产,恐怕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场交易的规模之广、对普通社员的利益的损害之深真让人难以想象。

公共财产的迅速清算、能够从容地分得一杯羹的特权阶层的大规模 “先富”、以及有足够的财富成为“专业户” 的人能享受到的优厚的待遇――有鉴于此,改革席卷一切的 “滚雪球效应” 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旦这样的让自己致富的风气刮起来,那么大多数人也就很快意识到应该抓住眼前的利益捞一把。在周围都是立即抓住财富和利益的情况下,要退让、要因大局利益将集体牢牢团结住是十分困难的。不仅如此,私有化后的农民看到尚存的集体中有粮食和财产,伺机瓜分,又一些公共财产面临清算。集体变成被环伺的孤岛,很难团结起来。

意识到上述情形,究竟有多少农民支持改革似乎是个不相干的问题了。他们面临的不是二选其一的问题。从中心层而言,决定早就做好了。一家之主必须考虑公社解散后如何能使家族财产和收入最大,在利益还不错的时候如何获取最大份额,保证将来不处于劣势。

——韩丁

知乎用户 奥雷里亚诺 发表

别人咱也不好评价,就说我自己家吧

我妈她们家就是典型的吃饭砸锅

我姥爷他爸是保长,拉别人的半大小子上战场打仗,死在外面了

他自己说奉命行事,反正也没枪毙他,还给分了土地,最后划成富农

就这我姥抱怨了一辈子,说自己家的地都是省吃俭用从那些懒汉手里买的,那些懒汉好吃懒做败坏祖产,就像《活着》里面的福贵,我姥给我描述这事儿的时候我就想到龙二了

土改之后

人家那些失去子女的家庭,有的就剩俩老人了,分了地也艰苦的很,这就是小农经济

所以集体化的一个初衷就是帮扶

这个特点还被当成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旗帜

当然了,人力集中管理,可以代替资本,投入到农村的水利交通的基建当中

还可以降低 “征税” 成本,收生产队的“企业税”,比收户头税容易多了

然后我姥又抱怨,说开抽水机的,开拖拉机的,就因为他会开柴油机,每年不用干活,就抽水,修机器,然后工分满分,到年终分到的粮食最多(鄙视技术工人)事实上,这些人在当时算技术人员,如果不留在农村会拿到更高的收入。而且,生产队的机器,抽水机和有限的拖拉机以及柴油,也是国家给分的,靠小农经济谁买得起?诚然农业剩余在滋养工业化,但工业也部分反哺农业,而且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这种反哺力度会越来越大

而且我姥绝口不提她和我姥爷就两个成年人挣工分,20 多年陆陆续续养了 8 个孩子,每个孩子不出工,年终也能分粮食,每个孩子上学几乎免费。是怎么做到的?我姥确实很会过日子,但多生多育在当时就是普遍现象

国家为了鼓励教育,是不给未成年人的工作算满工分的,要不然半大小子都下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家这么穷我爸还能读完三年高中的原因

我姥爷的爸,后来也遭殃了,各种运动都拉他凑数,受不了批斗,自杀了。这确实是个悲剧,而且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亲外孙女,带头批斗自己的亲姥爷,我妈说其实别人也都是走走过场,就她二表姐是个憨憨,然后我姥爷他们三兄弟就和自己姐姐家不来往了

我姥的 8 个孩子,50 后 60 后 70 后都有,人均受教育水平初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但是我四姥有个儿子考上了

到了我舅那一辈,我表妹,88 年的,初中上完辍学打工,早早结婚

所以 80 年代中学毛入学率是回落的,这能没有关系吗?

包产到户有什么不好的,第一不用给孤寡老人分粮食,第二可以让子女提前打工挣钱

后面就不用再说了,说多了也没意义,反正也回不去

不抛弃不放弃 vs 先富带动后富

知乎用户 萧楚白​ 发表

对了,还有件事很重要——允许投机倒把(做买卖)了。

可以这么说,日子会改善,是一系列政策的结果,而公社到底怎么样,我就一句话: 能干得起来的,就不会散。

——11.27 补充

我外婆 36 年生人,在公社干活阶段,她的体验是这样的:(一切骂我外婆或者咒我外婆的,拉黑并举报)

1. 大家都在磨洋工,就像今年双十一,有些商家不肯参与一样,算不明白自己到底能拿多少,生怕自己干多了吃亏。(有人说这是自私自利,我寻思想搞清楚自己能到手多少,也有错?国企员工谈不谈工资?)

2. 说是算工分,可工分这个东西本质上,或者说先天上就有不公平不合理的成分。(这个也还只是个小问题)

3. 表面公有实际私有的问题——公社的一切都该公有,对吧?可是实际上很多东西说是公有,结果常年在私人手上,根本没法公用。(如果你觉得农村里大家都是和和气气你让我谦,可能你真没住过农村,或者你们村发展很好。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平凡的世界》。)

4. 农村的法治体系——显然,现在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年就更是一笔糊涂账了,一开始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大家凭着热情和利欲就能干,后面真要过日子了,三分钟热度也好,宝训也好,当不了饭吃,指望觉悟跟上来?最后就变成了农村的团伙山头罢了。(现代农村尚且解决不掉的问题,不知道评论区某些人口中怎么公社时代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5. 解决不了日益低下的工作效率和产出问题,当年的公社不能转型,就只能破产。(有人拿所谓水利工程建设之类的问题来说当年效率没问题,我寻思改开几十年了,水利没搞过?哪里的农村现在浇灌有问题?都是当年建立的?)

6. 说一个当年的实际问题: 村里有人没饭吃,粮食就在地里,却没法弄出来吃。评论区还有人拿救济粮说事,种地的还要吃救济粮,你想想这逻辑?

联产承包后,外婆年纪比以前更大,但干劲却突然上来了,为什么?再也不怕什么工分不公平了,不怕某些人为难你了,自己的地里出来的,有多少是自己的,心里清楚,干则有不干则无,干就完了。——这就叫解放生产力,本质不是大家突然能干了,人也没增加,地也没增加。

就是这么简单——实际上,用脚趾头想都能想通一件事: 资源整合的效果绝对比分开利用的效率高,产出多,那为什么公社反而垮了呢?(这里请注意,我强调了,合作绝对比单干有优势,小农经济注定是薄弱的。)

问题恰恰是: 怎么整合?整合本身的成本如果高于增加的产出,这个整合就是无效的。

我能带五个兵,超过五个兵交给我,只能导致我带不了,韩信能带百万兵,他带百万兵的效能,大于十个十万兵的总效能。

近些年探索出来的新模式就很好: 农村集体拆迁住楼房,土地集合起来资本化投资,收益大家分。总收益比原来的独立总收益高,大家自然乐意干。(这里仅仅是举例,并不是说这种模式全国通用。更常见的还是土地流转变成美式大农场,其他人收租,同时出去打工。)

一句话: **不是理论有问题,**而是策划有缺陷,执行有问题。

想说公社好,很简单: 你说恢复公社模式,看有多少真在农村种地的人同意呗?(小岗村现在搞的是新集体经济模式,华西村倒是著名的那啥,现在都快家天下了,经济上这两年也没啥人好意思提了)

好,评论区还有什么杠,继续抬!

知乎用户 进击的基洛夫飞艇 发表

0. 机械化大生产只存在那些非传统农业区,开发越晚越好,比如中国东北三江平原(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发),乌克兰平原(十六十七世纪开发),美国中部平原(十八十九世纪开发)等等。诸如尼罗河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平原,中国黄淮海平原这样的农耕历史三千年往上的地区,因为村落人口众多,在工业发展不完备的时候维持了以中农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

1. 所谓 “前三十年”,如果按照城市化的角度来说,可以分成“黄金十年” 和“停滞的二十年”。在 1949 年到 1959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 10% 增长到 20%,而 1959 年 “三年自然灾害” 一直到 1979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维持在不到 20%。这意味着,中国此时的工业还不足以承接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2. 因为抗日敌后战争的经验,当时中国决策者认为,以乡为基础,建立农村的基层组织,有利于对抗未来可能的 “帝国主义(苏联?美国?)入侵”,所以,尽管人民公社的规模过大,存在大量的“脱产机构”。但是全国性的人民公社一直维持到决策者认为“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为止,即八十年代。

3. 事实上,比起人民公社,当时 “以粮为纲” 政策更影响农村经济。因为中国农业的一大特点就是 “人少地多,商品化率低”,副业是相当数量农民至关重要的收入来源,乃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有大量篇幅规定了“竹材” 这一类副业材料的归属问题。日后所谓几个“集体经济典范”,倒不如说是“工业经济典范”。那些没有把握工业经济机会的村庄,无论是包干经营还是集体经营,其实都走向了贫困。

4. 八九十年代不合理的农村税收影响了当时的农村经济。

知乎用户 被情暖的酒醉参赞 发表

小岗村不是第一个包产到户的农村,最早的包产到户是 1959 年的三自一包,也就是人民公社〈类似苏联的集体农庄〉成立后的第二年。

1958 年搞集体农业,第二年就开始了 “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有人搞 “三自一包”。

三自一包, 包产到户(三自是:农民有 自留地,自产自给,自负盈亏) 参考阅读:

老兵尹吉先 如何评价《老农民》这部戏?

吕西群:毛 为什么反对包产到户?

文润观书:彭 的万言信(1959 年庐山会议)

知乎用户 元辰 z​ 发表

众所周知,太阳是鸡叫出来的,而不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客观规律。

知乎用户 卞老板​ 发表

决不能走西方农业工业化的邪路

知乎用户 卡尔. 东泽 发表

如果每个农民都可以选择在公社的集体企业里,有 “五险一金”,那么谁还会去给官老爷和人民富豪和买办和洋人当廉价的农民工韭菜??

如果不把公社弄解体,怎么沦为毫无议价权任由城市里官老爷和人民富豪和买办和洋人的廉价韭菜??

如果不把公社弄解体,公社集体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购买本国工业品,这样怎么打破自主工业化进程?不打断本国独立自主。怎么光明正大的造不如买?洋爸爸怎么挣钱?

如果不把公社弄解体,农民看病靠赤脚医生,教育靠公社的学校,谁还会为昂贵的教育医疗买单??官老爷和人民富豪怎么挣钱?

如果不把公社弄解体,城市资本怎么发展?尤其是房地产,谁来接盘??

如果不把公社弄解体,小农经济怎么产生?小农经济不产生,资本主义怎么会有土壤?资本主义没有土壤怎么证明走资是对的???

知乎用户 不惑于心​ 发表

真相就是真正让中国吃饱饭的是化肥产量,是 70 年代引进的几个大化肥项目。

知乎用户 疾风之科基​ 发表

解放思想的标的。

改革开放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不解放思想就没有办法释放多元化的生产力,当时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冗余生产力,这个问题下没有一个人提到这一点就很奇怪。

知乎用户 混混恆 发表

看了一下这个问题下的不少问题和答案,真的感觉很有意思。不少人心头想要的答案无非是包产到户是错的,人民公社 yyds。

说这些话,渴望这些的人,真的去过农村,找过农村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们问一问吗?,看看他们怀不怀念那个时代,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更为可笑的是,以现在来否定一个 40 年前的制度。任何一个制度和政策,都不可能让一个事物一直向前发展,政策的好坏难道不应该站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去看嘛?更遑论中国 40 多年改革开放,生产力,经济,人民思想观念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一直在改革。

现在各地在搞大面积承包,大背景是中国城市化,经济,科技的发展,但你让 40 年前的中国去搞,那就是一剂毒药,饿死穷死一堆农民。

现在在知乎玩耍的各位,祖上三代不少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吧,农村农业问题永远是动态的,坐在城市里只看一些数据有时是看不到真相的

补充一下,1949—1978 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从 10.6%-17.92%,1978—2020 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 60%+,意味着 78 年以前我们的国家 80% 以上的都是农村人口,评论区里告诉我现代经济单干肯定处于弱势,78 年以前和我谈,和一个基本上都是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谈现代经济???那怎么不现在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呢!我们这里比较的是人民公社那个年段的粮食产量,比的是制度不同所带来的产量差异,而不是现在中国科技发达了,靠化肥带来大量增产(废话,是个 9 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这里只有一个变量,制度

第二,中国这 40 几年,城市化率突飞猛进,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改天换地,所以必须要特定时段研究特定问题。想靠一个制度,不改革,一直不变适应这 40 几年致富,做梦吗?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制度,只有适合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的制度。说现代经济的,能告诉靠人民公社搞农业致富还是走城市发展工业致富容易?建国初期中国工业怎么起来的,靠牺牲的是农民,剪刀差(有想了解的可以百度),那时候的农民不更悲惨吗?。而改革开放其实便是让大量农民进城,发展工业的一个过程,不将现代经济发展起来,谈何现在脱贫攻坚,哪来的钱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增产

知乎用户 开心一笑 发表

吃饱和脱贫是两回事。

“2019 年末,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 551 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 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 2019 年末,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 551 万人, 比上年末减少 1109 万人, 下降 66.8%; 贫困发生率 0.6%, 比上年下降 1.1 个百分点。 扩展资料: 经济日报 - 中国经济网 3 月 12 日讯

那这 500 多万人,他们吃不饱吗?为什么依然是贫困人口?

至于包干以前能不能吃饱,包干以后能不能吃饱,和他们 18 年后进入小康,这是不同的问题。

知乎用户 玄机道长​ 发表

小岗村的真相就是国家严禁那些农民公社再组织收粮队收粮食,农民只要向乡政府交粮食就行了。农民公社因为国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化肥农机统销,加上很多农民公社还有很多办工厂欠债的,到 70 年代末,一年往往收粮食会收走农民一半以上的粮食,农民苦不堪言,很多局部性的饥荒都产生了。小岗村 78 年产粮实际也有 7 万斤粮食,却被收粮队收走了 4 万斤,只留下来了 3 万斤。正是因为 77 年开始,国家禁止农民公社收粮还债,打破了乡村系统性债务危机,农民才从贫困中走了出来。

大包干的经济背景:72 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政府大规模引进西方机械设备,毛去世后,华国锋在 78 年继续大规模引资,导致过度投资。79 年之后,经济陷于萧条。什么叫过度投资?就是你手里原本只有盖两栋楼的建筑材料,却同时开工了五栋楼,短期看来红红火火,但很快材料就接续不上,不得不停工,这就叫萧条。79-81 年,中国就处于萧条之中。

当时的农业是什么状况呢?72 年之后,从西方国家引进了轻工、石油化工和一些支农工业为主的新项目。在政府垄断下,化肥和农机等工业品被 “统销” 到农村,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同时 “统购” 的农产品价格却保持不变。因此,尽管粮食产量增加了,农业却是在高负债中运行。到 70 年代末期,绝大多数农村公社严重亏损,成了政府财政的“包袱”。而此时,国家工商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国家财政收入也主要依靠城市工商业。

此时,农村人民公社已完成了其历史任务:集体化,便于国家成规模地提取农业剩余,以支援工业化。

农村公社成了财政包袱,而 79-81 年,国家财政很困难,没有力量继续对农业进行投入。“大包干” 的意思其实就是 “你们自己来吧,我们不管了。”

知乎用户 一丨 发表

要什么真相?

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话,其实对于农业存在一个认知的变化:

第一阶段,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继承父母的遗志,要发展有机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要让那些愚蠢的打工仔羡慕嫉妒恨;

第二阶段,一亩地累死了也就打几百斤粮食,家里三口人只有五亩地,全国大家都是有机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挣得没有打工一个月多;

第三阶段,举家搬迁到县城,变成新市民,老家几亩地能流转就流转,不能流转就种点红薯玉米茄子豆角,能长成啥就算啥,有机的不好看吃得香。

……

今天的一切成就,不可能每一个都和小岗村扯上关系,工业化道路的确认也不可能只是一个小岗村事件。而是先总体确定了 “经济发展为中心” 的核心思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然后正好这个时点,需要找一堆典型来推动落实思想、路线的落地,然后找出各种各样的典型,小岗村只是其中一个典型。

根本的真相就是,中国的农业基础非常薄弱,无法容纳庞大的农业人口就业。中国的农业基本数据,全国目前大约 19 亿亩耕地,人均只有一亩三分的耕地(2010 年全球人均耕地占有量为 4.2 亩,2016 年澳大利亚人均 28.56 亩耕地),1980-2020 年中国城镇化率从 19.8% 到了 63%。78 年,经过几十年的人民公社,证明了在当前农业生产力条件下,无法从农业生产上创造更高价值,成为匹敌工厂、制造业这样的存在。想要经济发展,必须坚定的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并且是需要发展大量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逐渐把海量的农业人口转换为工人。包产到户,起到了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换之间一个过渡的作用,给了农民更多的自由空间,把农民从人民公社这个强力组织中解放出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产积极性。小岗村包产到户,就是我国坚定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小岗村原来只是一个生产队,现在的小岗村和 78 年的小岗村不是一回事。

无论是否包产到户,你说原来归集体,一亩地产 300 斤大米,现在产 350 斤、400 斤大米,我相信。但你要说一年顶之前 15 年,我不信。实际上,当时小岗村只有 517 亩土地,115 人。

1979 年秋,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 6 万多公斤,相当于 1955 年到 1970 年 15 年的粮食产量总和,自 1956 年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 12488 公斤公粮。
截至 2018 年,小岗村由 1979 年的 18 户变成了一个 940 户的大型村落,小岗村共有 4173 人,都是汉族,其中劳动力 2200 多名。
大包干实行头一年,小岗村便实现了人均产粮 575 公斤;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当时还叫生产队,只有 20 户人家,115 人,517 亩土地。

按照 6 万公斤年产量,当时一亩地 100 多公斤的年产量。你和我说这个 100 多公斤亩产量顶之前 15 年?意思就是之前一年一亩地产不到 10 公斤粮食呗!而 1975 年的人民公社时期,全国粮食平均亩产就已经有 156.5 公斤了。亩产不到 10 公斤,那是什么概念,10 公斤种子种下去一季后收回来 10 公斤粮食做种子。

对于那些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而且土地比较肥沃,特别对于平原地区的小麦种植基地而言,每亩地种植小麦种子在 15~18 斤即可。对于那些比较贫瘠的土壤,可以多施用一点小麦种子,特别那些山地或者是丘陵地带,种植小麦种子目前平均在 25 斤左右即可。

出现这种荒唐的情况,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人的问题。

但是,这种行为正好与时代方向相合,活生生的被树立了典型。对于那几个数据,不过分解读。

知乎用户 黑暗浮士德 发表

其他什么的我啥也不知道,我就知道我父母觉得包产到户比原先好多了。

知乎用户 有所思 发表

大包干一年解决温饱问题,通过集体股权制三十年后解决脱贫问题,至于致富问题大概在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前可以顺利解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网络上,选择大农场生产有几十个理由。

选择包产到户却只给了一个理由。

…… 呵呵

机械化大生产,00 年到 03 年手扶和大型收割机才在农村出现,08 年大型收割机才开始普遍使用。

都特么 0202 年了,是个傻子都知道,想要富都得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说的太对了,但经济发展规律是从农业到工业。要把所有人留在农业,扣个大帽子,你是何居心?

左人但凡真的和底层人在一起,也不会在这个问题被农村人喷。

左人但凡是能放下自己的高傲精神,去接纳理解平民的生活思想,也不会仅沦为网左。

知乎用户 1863​ 发表

2009 年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在去世前和人喝了一瓶 15 年茅台。

这是当年 11 月出的新闻报道,现在网上还能搜索到。

11 月 4 日中午,沈浩带了一瓶 15 年的茅台酒来找崔志林。吃饭地点是村民严德友家。对于这段经过,小岗村前村主任严德友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我不是很清楚”。

  崔志林以为沈浩是来找他游说村民签字的。但沈浩说,县里这样搞土地,农民以后吃啥?集体经济搞空了,村里又得不到钱。

  沈浩又说,你们要想办法抵抗和阻挡,能不能组织人出来反对?

  被抓过一次的崔志林说,不敢。

  末了沈浩又问,如果我想留下来,小岗的事要怎样才能做好?

  这段谈话没有为小岗村的未来找到出路。下午沈浩又打算叫上崔志林吃饭,但他中途接了个电话,被领导叫到县里开会去了。

  翌日中午的酒桌上,沈浩酒喝得很凶。他平时也喝酒,房间隔壁办公室的东北隅,也备着许多,古井贡酒、贵州茅台、口子窖⋯⋯但只限应酬,“不遇到人不喝”。

  有村民认为,沈浩这天是在喝闷酒,往死里喝。

没有着落的未来

  第二天,沈浩死了。

知乎用户 筷子 发表

解决农村富余到底要靠什么?是靠大包干自己吃饱就行么?

显然不行。想要富余,一个地方完全依靠农业是不行的。除非你接受土地集中和人口减少。否则农业不能让整村人富余。

农业只能让少数人富余。其他人要自谋职业或者村集体卖地。

知乎用户 阿兹迪 发表

这么傻逼的问题为什么总争论,如果你是统治者,你是喜欢对一盘散沙的农民征税,抓夫,还是喜欢层层有领导,一呼百应呢?反过来你是农民,你喜欢刚分到的土地被一个选举出来的队长做主吗?或者祖辈留下来的田地,被不相干的人以国家的名义霸占,干很多的无用功而赚不到钱吗?小岗村分地的目的是为了富裕吗?是为了吃饱饭能活命而已。知乎键盘侠哪一个农村有地的人想把自己家的地捐给村里,让队长支配你去干活,然后想出来务工要给村里交买工钱。你们想的其实是回到村里做队长吧。

知乎用户 aogutu 葛忠涛 发表

不是狭隘的集体制或个人制。

原先的集体制度,说理想点,是基于不抛弃不放弃,再搞集体制度。

后来的个人制度,说白一点,是基于撇清责任先跑,助推个人制度。

这跟单纯的集体制度、个人制度不一样。

允许抛弃,那集体主义更会飞奔,很简单嘛,团队有更多更高可能。

不允许撇清责任,那个人制度更容易陷入困境,就像现在的打工仔,总有绊脚的事困扰。

●如果允许死一批人,啥大困难都好解决。

●如果选一个人当发泄桶,人人都可以宽容极致的对别人。

●如果有免死金牌,谁都可能是天才。

本质上,私有经济的发展,小部分是基于劳作,大部分就是人权的买卖、剥削。

家庭责任承包制,小岗村,傻子瓜子,深圳、上海,这些都是没法明说的情况下,用群众身边的例子给群众留下道,让群众自己领悟。

具体的事是表象,暗示的道才是政策。

知乎用户 柳桢的笔记本 发表

啥叫真相?

真相不在教科书里写着吗?

那也是党中央对小岗村的结论。

怎么?

你们连党中央都不相信?

这属实是纯纯的五十万了。

知乎用户 龙门 发表

小岗村打响了市场经济私有狂潮的第一枪,所以无论后面发展的怎么不好,小懒村这面旗不能倒

毕竟类似的就是普京评价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无论他俩怎么废物,都是建立俄联邦的大功臣

为了鼓吹小懒村连脑子都不要了,号称包产一年产量超五年,结果之前一年的产量是人均二十五公斤。

全国人均粮食三百多公斤,亩产一百五十多公斤的情况下,这个懒鬼村人均才二十五公斤,且这个懒鬼村人均土地是四亩多地。

知乎用户 艾因罗 发表

我有个问题是,集体制和公司在运营模式(不包括分配模式)有什么区别吗?

主导大局的领导,分管各科目的小领导,埋头干活的工人。

为什么公司企业就个个拼了命的干活,在集体里就是懒汉。

公司里拿着三千块工资的员工也没见全都是懒汉,怎么集体里拿着工分的农民就全成了懒汉?

你说出工就有工分所以磨洋工?那公司里打卡上班就有工资为什么不磨洋工?说白了还是公司里干活不够扣工资。那集体里干活不够不扣工分吗?

所以到底是监管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

到底是有缺陷,还是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还是如同邓公说的,我们在过去把本来就不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东西当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来坚守,把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来抵制。

而公社就是应该被抛弃的不属于社会主义属性的东西?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一直在实行的小农单干就是具备社会主义属性的东西?

知乎用户 sishen3991 发表

试问,当今国家保证粮食产量的种植面积,有多少是包产到户占比成分?有多少是集体农业化的占比成分?一目了然嘛。

知乎用户 玉珂琉​ 发表

小岗村当时的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解决了温饱才有资格谈小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改革开放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增产粮食多少(有,但粮食的增产更依赖技术的进步),而在于通过土地承包的方式将原本束缚在人民公社中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让这些劳动力资源流入 “自由流动空间” 之中成为 “自由支配资源”,而相对于公有制(国家所有制)而言的“自由流动空间” 和“自由支配资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相较于为城镇化、市场化和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和市场,土地承包所释放的生产力是比较小的;和农村流入到城市的粮食资源相比,所提供的劳动力资源才是市场所亟需的。

其实如果正常情况(像西方那样)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迁移,有田的自耕农积累资产变成商人然后完成现代化,小岗村的发展还是比较可观的。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逐渐释放自己的资源助力基层发展。

可中国在过去四十年所经历的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超大规模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进程务工,大量的社会生产资源从国家的手中释放出来,整个国家急剧市场化、城镇化,农业转瞬间从最赚钱的行当变成了最不赚钱的行当。而且,由于 “保持土地关系长期稳定” 的要求,农村土地在城镇化之后不能进程集中化,无法产生规模产业,很自然的,农村落后于时代了。

我个人觉得我国农村的问题在于没能在迅速发展的时代中找到自身定位,没能和迅速发展的城镇形成互补的经济生态位。当然,只是我的一点愚见。

关于小岗村为什么直到 18 年才脱贫,因为小岗村和其他农村一样,没能跟上时代的飞速发展,小岗村的区位也不具备迅速发展的优势。

应当所,大部分农村,都是如此。

知乎用户 杳渺 发表

过去的事已是历史,将来要补付的代价,才是你需要关心的!万事万物皆有代价,从来没有那种只让你爽,却不让你付代价的好事!从现在开始,付代价开始了!

知乎用户 爱海的人 发表

前几天看了关于小岗村的纪录片,想说几句感想。

首先,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小岗村开启了一场伟大的变革。这个变革要比 CR 更加伟大。CR 只是让学生去斗争几个官僚,而小岗村则是把权利从人民公社手中夺回来给了农民。这是非常伟大的。

我们要明确一点,小岗村人是一群普通的农民,他们的智慧不比我们这些人差,而且他们还多了很多生活经验,和你我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生活需要,有自己的感情。

很多人在评论小岗村的时候,只是把小岗村人当作一群农民, 或者只是种粮食的,有一天,这些农民有了自己的主张,于是这些人开始惶恐起来,说小岗村人懒惰,不团结。

自从 1958 年人民公社以来,小岗村人也应该经历了这片土地上农村都经历过的事情,农业学大寨,深翻地,密植。他们日子过得还要苦一些,他们还要过饭。在经过这么多事情之后,他们会产生一种改变生活的想法,于是这些勇敢的人,这些不屈于生活禁锢的人,想办法承包了土地。

知乎用户 爱打针的小王 发表

李锦柱: 小岗村的大幸福 — 中国文明网

看看人家领导怎么说的呗

知乎用户 狗熊吃麦片 发表

各位如果真的有动手能力,查查论文查不到吗?

这篇文章是我花 10 分钟从爱学术查到的。

至于骂人小岗村懒汉什么的,但凡能有点心查资料的都说不出这话,这回答了一帮伪农业专家伪左,真的有人查过但凡一丁点资料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人歧视黑人,不行。

南街村剥削外地人,行。

知乎用户 北塔卡比兽​ 发表

有的村是被人画了一个圈,

小岗村是自己走了一个圈。

知乎用户 宋洪庆 发表

我是 64 年生,你说的都是客观的,中国人民公社搞到现在,绝对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三农问题?首先必须讲清一点,集体化生产大队时,虽也有极个别懒人存在,但百分之 95 以上人,都有名声感!是怕成为落后分子的……。小岗村那帮子货色!根本代表不了中国农民当时整体人格人设!另,我们这里离漳河水库不远。

l

知乎用户 阿诺​ 发表

全国看,搞得好的公社还是有的,相比较而言,搞得不行的公社,更是比比皆是,根子在哪里?

人多地少!

按 1978 年中国 10 亿人口,9 亿农民,18 亿亩耕地,人均两亩地,南方显然更少,怎么致富?扯淡呢!

农业本身就是资源型经济,以小岗村在安徽北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靠农业发展致富是没戏的,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的水平。

就像傻子瓜子的年广久,当年也是典型,但典型的不是他企业做到了多大——事实上,傻子瓜子也没做到多大,地方一个还算知名的牌子。而是一种体制的变革!

华西村、大邱庄,能解决 9 亿农民的温饱和致富问题吗?不能!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村劳力,对外开放引进了资金、技术,加入世贸找到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劳力 + 资金 + 技术 + 市场,这才是发挥中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发展之路!

即便是华西村、大邱庄,离开改革开放的上述四个要素,一样发展不起来!

而这,才是小岗村当年不起眼的行动对于今天的意义所在,质疑小岗村的人显然不懂这种社会变革风起于微澜的含义,难道你会质疑革命老区很多至今还没脱贫吗?

知乎用户 南行​ 发表

小岗村真相:

30 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 20 户、115 人的生产队。小岗作为 “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1978 年冬,小岗村的 18 位农民以 “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 “秘密契约” 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 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知乎用户 疯 2​ 发表

历史证明,再优越的制度,也需要完善的执行方法与足够的科学技术才能发挥效果。

人民公社理论上可以实现土地、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的集中使用和劳动成果的集中分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当劳动力并不是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作为劳动力的人需要参与分配的时候,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调度就会面临种种限制。

这对公社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和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保证对劳动力的控制力,又要保证分配的公平性。但公社管理者的素质,往往同一般人没有区别,最多只是脑子灵活些的普通农民,接受的是高中以下的教育,即使他们的情商很高,在处理诸如劳动成果分配、余粮处置等问题时,由于资本和产品的集中,也会难孚众望,更不要说前三十年工农业剪刀差比现在还要大不少。这种情况根本不是当时中国社会能够适应的。

即使是有浓厚的村社经济传统的苏联,农业集体化也进行得非常艰难,而自耕农为主的中国社会,对人民公社的适应性更不能称得上好。

这大概就是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的内在逻辑之一。

知乎用户 回忆一下 发表

给你们说吧,我是陕西农村出来的,我的爷爷奶奶的原话是,当时集体的时候,饭根本吃不饱,每年都有饿死的,包产到户后,才整个村子慢慢都能吃饱吃好,你们说有些话的时候真的去贴近一下人民,尤其是农民,看看农民是咋想的,不要一天天理论理论的。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还没死光呢!你们就开始编造历史了!但凡去农村问问七八十岁的老人们,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集体和包产到户的!

知乎用户 啊哦呵​ 发表

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其实归根结底是小农生产的典型,属于封建主义时代小农经济遗留下来的思想的表现。

传统农业生产在没有工业生产力反哺的状况下,无法实现大的突破,土地的肥沃程度决定了产出是多少,无论你农民多么地卖力。即单纯依靠小农个体的农业生产,永远无法使小农个体摆脱贫困。而成为工业生产体系中的原材料加工基地,或者说市场需求较大、市场价格较好(通常是需求弹性较大)的经济性农作物的生产基地,是可能摆脱贫困的其中路径。

农村生活水平,或者实际上说的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依赖于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将导致需要大批量的工业劳动力——这一大量的工业劳动力便来自于农民,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业无产阶级,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将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村生活水平摆脱原始破败环境。换句话来说,无论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还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其实就是农村富裕的两大象征,都依赖于工业发展。

事实上,这也是前苏联和我国一开始就在实行的发展策略,即以剥削农业剩余价值扶持工业生产力发展,再透过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民(实质上已经转化为了工业无产阶级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众所周知,前苏联和我国当时工业无产阶级的福利待遇比目前的国企职工都要高。

回到目前的现实,目前比较有名的富裕的村镇,例如南街村,是将当地产出的农业产品转为工业用原料,发展食品加工业,并逐步扩展到其他的第二产业领域,当然该村发展也与前期充足的工业贷款有关系。当地的特色是将其整个村转化为了一家资本集团。

知乎用户 月青岩 发表

一点问题都没有啊,反而抓着这点说事的就是利用了你们思维盲点新型公知。

78 年包产到户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

今天的脱贫解决的是小康问题,吃饱饭之后能不能有点闲钱的问题。

知乎用户 天动万象钟​ 发表

真相就是早就脱贫了,但是一直不富裕

知乎用户 特林布莱克曼 发表

断送了大好的革命形势,共产主义失败的开端

知乎用户 爱吃鱼的熊 发表

建议看电视剧《永远的忠诚》。讲的就是小岗村,看完你就懂了。

知乎用户 狐白 发表

1979 年包产到户第一年大丰收,粮食 13.3 万斤。油料作物没有计算,四舍五入按亩产 300 斤计算。

1955 年 - 1970 年 15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1966 年 - 1970 年 5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1978 年安徽全年产粮 296.5 亿斤,全省耕地 6624.2 万亩,四舍五舍亩产 447 斤。

1978 年全国粮食产量 6100 亿斤,全国耕地 149247 万亩,四舍五舍全国亩产 408 斤。

苏联解体之前,所有加盟国就认为只有自由和民主才能拯救他们,然后呢?

我国的耕地面积其实在逐渐减少,但是并不影响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包产到户的作用确实有,但更多的是科技的发展(化肥 良种 机械)。

知乎用户 夏天的雨​ 发表

看了大家的回答,了解小岗村不多,不直接评论,只说一个简单的问题。

40 年前通过单干的确让不少人富起来了。

等一部分人先富以后,剩下的人怎么富?我觉得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因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已经成为一个个强势的市场主体,已经把剩下的人里边的大多数纳入他们主导的市场秩序里了。即使其中一些人没落成普通人,这种秩序还在,还会有别人填补空缺。

而这剩下的后富的人要想富起来就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办企业,自己当老板当股东,才能取得和原来自己的老板们同等量级的市场地位,才能在分工中相互挣对方的利润,而不是挣工资和对方挣分红,建立新的市场秩序。

说到这里,后进国家的发展和后富人们的致富道理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一个说机械化的,但你有没有想想。

一个村子就那么点地,只要化肥和种子条件一样,机械化和人力耕作的产出有个 * 的差别啊。是,机械化效率是高,但那是人少地多的情况。

相同一片地,你用三五个人种,机械化效率是高,但挤个一百来人的村子,你机械化效率高个 * 啊,只要化肥和种子保证了,说实话产量还真不一定能比人家小农精耕细作的产出高。

知乎用户 hygge 发表

以前的集体制不合理,现在的更合理。

以前集体民智未开,更无狗头军师出谋划策。现在民智打开,普遍内卷,不缺有想法的人。

有的公社风风火火,是因为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并且知道按部就班就有希望。

有的公社死气沉沉,是因为上顿不接下顿,多一份劳动多一口饭。并且时不时的天灾人祸就能让你颗粒无收。

而且有些人拿黑土地和石头地比也是挺没有道理的。

知乎用户 羽晓舟​ 发表

想抓一个典型玩田忌赛马都找不到吗?

知乎用户 sakagamitomoyo 发表

写得很清楚了: 彻底打破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看明白了这句话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成为典型,为什么推行这种制度。

知乎用户 psh 发表

之前的问题还是在僵化,不在于集体化。

人口没办法流动,农民根本就没有上升空间,要么上大学要么出嫁,否则只能当一辈子农民。

知乎用户 白木 发表

农村当时大多数地方的问题在于人多地少,土地产出就那么一点点,人又全拴在当地经济自然不好。有的地方自然禀赋好,其实公社问题倒是不大。大包干只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知乎用户 比尔海特八世 发表

一定要建立这样一个思考的基础:

每一个农民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地主。

让农民自己决定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唯一选择就是建立一个完全由他自己说了算的小小庄园。

这个庄园拒绝为外部付出任何成本,外部世界从农民身上拿走的每一分钱都要面对农民的抱怨。

这个庄园对内部除了家主之外的一切成员(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老婆、子女、长工短工)执行绝对的专制统治,殴打、谩骂、形形色色的虐待是农民在家庭内部追求的特权。

农民只对一种政策唱赞歌:无偿地帮助他们的小庄园生存和发展。至于这种无偿的外部帮助是怎么来的,以及想要干什么,农民一概不予关心。


当这些农民以农民的心态进入工业生产时,就是对无产阶级的一场灾难。

他们不要任何福利,他们也不要任何权利,他们只要眼前的工资。

吃的差、穿的烂、住的破、恶劣的劳动保护、甚至最基本的人格尊严,农民工什么都可以不要,都可以折成工资。

他们拒绝使用右派的打官司签合同来要工资。

他们也拒绝左派的劳工结社来要工资。

他们总是坚持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搞民变爬塔吊,然后要到钱以后一哄而散,把领头的傻蛋晾在半山腰。

如同他们在过去一千年出卖的所有农运领袖一样。

甚至于,当代农民工像宋景诗那个年代的农民一样,不下雨种不了地就出门造反,下了雨再回家种地,当代农民工有下一份工作以后都不会坚持要他的这一份工资,毕竟种地时时有绝收,犯不上怄气。


必须要消灭农民!坚决要消灭农民!

农民如果不被消灭,就不会形成任何进步的被压迫阶级,就不会提出向下一个历史阶段进化的要求,社会总是会向巨富与赤贫的两极分化,导致最后的毁灭性后果,然后在一片白地之上继续循环。

无产阶级绝不应该和农民结成任何联盟,和农民结盟只能变成农民无偿的外部援助,不剥夺农民,就无法从农民那里得到任何东西。

相反,无产阶级只能被农民的低人权标准拖入到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之中,农民接受低人权标准是因为他指望着有朝一日能拿这一套来对付别人,无产阶级则是要消灭剥削。

不要去想农民的要求,要消灭他们!

知乎用户 司空星星啊 发表

刷了一圈答案,真的是感慨知乎上有恁多高种姓么? 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十几岁下地干活不罕见吧? 合作社阶段,孩子多了吃不饱也不罕见吧?您们三代都是干部家庭子女,从不下地么?

您们都一口一个粮食产量增长跟积极性没关系,我很怀疑您们有没有一丁点农村的生活经验? 是,灌溉技术、优质种子、化肥的作用非常非常大,但是农村包产到户后的积极性也极大促进了生产资料和土地的结合,进而提高产量。

君不见,援助非洲的化肥散落在地头没人去撒,有再好的种子有啥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各种冷嘲热讽、阴阳怪气,就在刚刚,我特意问了我妈。

我:人民公社时候是不是真吃不饱饭?

我妈:是啊!

我:为什么?

我妈:都出工不出力。

我: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这样做不会被说吗?

我妈:大家都这样,有什么好说的。

我:饿成这样都不说?

我妈:大家都这样啊…

我:那什么时候开始吃饱饭的。

我妈:分田到户的时候,吃饱饭也挺累的。

我:为什么?

我妈:自己的田,负责任一点,什么都是自己做,我们分了四亩田,就我和你外婆外公,两个姨,还有你大舅,自己的田能不能好好种,累也有奔头。

我:人民公社的时候有机械设备帮忙种田吗?

我妈:哪有什么机械,全都是自己种。

我:你觉得那时候好吗?

我妈:饿肚子,吃不饱饭,有什么好的。

这个小小的对话不一定是最全面的历史,但它是真实的,我妈 1965 年出生,今年也才五十多岁,她对饥饿还有很深的记忆,包产到户实实在在的改变了她的生活,因时因地制宜,这很正常,而我们还是吃的太饱了。

![](data:image/svg+xml;utf8,)

手动分割线

没想到我就说了这么一个事情,不停有人喷我,评论里一个大哥写的一个用心的有理有据长评我是很服气的,但其他的真的一言难尽,你不服就写出你的经历,人身攻击我的亲人,你黑的是你自己的良心,我也懒的回复了,都是混社会的,什么套路我不清楚?爷不奉陪了,你开心就好。

知乎用户 吐息间时光中 发表

网上非此即彼的话太多,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也太多,不用变化眼光看问题的也很多。二元论甚嚣尘上,刻舟求剑比比皆是。

各种理由十分充分,以今天的情况否定昨天,或者以当时的作用否定今天。

很多人长篇大论言之凿凿,有多大意思呢。无非是两种观点扯皮:一,大学生只吃奶,肚子饿的咕咕叫。所以应该从小吃肉蛋米面。二,婴儿吃肉蛋米面噎死了,所以应该吃一辈子奶。

知乎用户 十六世纪的流浪猫 发表

分田单干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近年来,小岗村不断深化改革,走起了集体发展的道路。终于在 2017 年度小岗村实现首次分红。

属实黑色幽默。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12668114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V6omJF 发表

当劳力是农民唯一资本时,你说小岗村人懒,就没看到问题的本质。

农民唯一资本(劳力)没有得到合理回报,撤资、抽逃资本(懒),是人性的,是天经地义的。

分田到户,是给农民的资本一个创造合理回报的机会。在这里真正的资本是土地,却只是生产工具,真正的生产力是劳力,却成为了资本。

全国分田到户,是同一个道理,解放生产力。它的真实内涵是解放农民资本。它的原初意义是打破社会主义的神性,承认个人的人性。我们就是这样走到今天的。分田到户前也就人均三百多斤,我记得 85 年左右我姑姑家人均就达到 600~800 斤,短短几年而已。所以不是小岗村懒,是全国都懒。

小岗村人均 50 斤?也不看看人家的红土山地,去对标全国人均。

沉舟侧畔千帆过,等市场经济成熟、资本市场壮大后,你们当然不理解、也有了权利讥笑小岗村,不去实现机械化农业、却带着全国农业走回头路。

知乎用户 向南楼孙儿 发表

并没有什么真相,古今中外私有制搞了几千年,思想解放到解放前而已。

知乎用户 我的名字很长 发表

有些人巴不得世界上所有自己没亲自参与过的事情都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我还想知道你出生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直白点说,包产到户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力的倒退。

中国农村几千年一直是自然耕作的小农经济,破车老牛嘎达套、老婆孩子热炕头。封建王朝后期土地开始被既得利益集团兼并集中,以致到处是流离失所没有土地资料的农民,民不聊生,于是封建王朝开始另一个轮回。根本上讲,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建国之后开始搞的是互助组,三五户结成一个组,实验性的。结果发现,第一,规模化生产比单打独斗能提高生产效率;第二,互助合作有利于抵御各种风险。于是,农业合作化进一步升级,互助组、生产队到人民公社。形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农村的走上集体化之路之后,农村生产力迅猛发展,机械化初具规模,小块田地规划为大块耕地,便于规模化耕种,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规模化机械化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已见雏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更是在集体的组织下如火如荼,农民战天斗地前的积极性前所未有的被释放。此时已是 70 年代。

然后就是 40 年,恢复了小农经济,破车老牛嘎达套、老婆孩子热炕头。拖拉机卖废铁,农业机械拆成零件分给社员。

40 年之后,小农经济的生产效率太低,换句话说,10 口人的地 2 个人就能种,反应的是小农经济已经严重低效率,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于是,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农村开始空心化,很多土地无人耕种,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努力缩小的城乡差距持续并一去不回头的被拉得更大。

农村耕地目前已经确权,下一步就是可以上市交易,和农业集体化不同,交易了的土地不是交给集体打理耕种分红,而是一去不复返,卖地农民再无耕地,以何为生,看自己造化。

再下一步,农业终于开始又机械化规模化耕种了,但是耕种的人却是个人农庄,或者说土地使用权的持有者是农业资本家。未来会不会影响土地所有权,要看资本影响政治的程度。

40 年之后的今天,农业机械化又回来了,但可以预见的是土地使用权可能已不在农民手里。

所以,40 年是农村遗失的 40 年,是生产力倒推的 40 年,也是城乡差距持续拉大且很难弥合的 40 年。

这 40 年里,还夹杂着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下,集体林地、集体黄荒山被贪婪开垦,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集体主导下的水利设施、公共设施无人维护导致的渐渐废弃……

以及,人心散了。

小岗村的情况一点都不意外,起于斯,必毁于斯。78 年天降圣人,必有祥瑞;现在,王谢堂前燕,终落百姓家。

反而现在保留集体化的几个村发展的更好。

知乎用户 年华殇逝​ 发表

题主知道中国多少个行政村、多少贫困村吗,截止 2021 年行政村 69 万个,贫困村 12.8 万个,接近五分之一的比例,可是这 12.8 万个村里,最穷的村也没听说过饿死人的。

你以为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就能奔小康,走向共产主义,撑死也就顶多就混个温饱,小康社会还要看集体经济。

这些在脱贫标准里都走啊,提问前先百度一下。

知乎用户 空山鸟语​ 发表

吃饱饭和脱离贫困并不是一个概念。现在的贫困线是人均年纯收入 3500 元,如果买稻谷,可以买 3000 斤。两条线差的有点远。

知乎用户 克洛诺斯 发表

积极性是第一生产力,化肥只是添头。

过去五千年小农经济,人人积极性高涨,家家户户能吃饱,绝不存在破产沦为农奴和易子而食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dyk9HU 发表

当我们围绕大包干争还在论不休的时候,第三个历史决议再次对我国以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农村改革成果和历史地位加以确认。

“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农村改革的伟大成果

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要弄清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和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哪个因素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什么是生产力?通俗讲,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生产工具(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劳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

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有制形式,二是人们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三是产品如何分配。我们可以理解为基本的经营制度、管理方式。

由此我们知道,农村生产力能否发展,最关键的取决于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如果人有劳动积极性、创造性,那么生产力就会快速发展,反之,如果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生产力就不可能发展。

所谓的大集体是指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的人民公社,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那么,这种体制有什么特点呢?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程度高。稍有常识的人,就应该明白,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规模大和公有化程度高,责权利不清,管理难度增大,并非是优势,反而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样的历史条件,大集体体制显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其结果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会有人坚持认为是化肥、育种和农药等科学技术推动了农业增产,而不是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改革呢?

现象是人们能够通过感觉感知到,而本质的东西是抽象的,人们无法通过感觉感到。比如,昼夜交替,我们第一感觉是太阳东升西落的后果。但这是现象,隐藏在背后的、抽象的、本质的东西我们仅凭自己的感觉,得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而不是太阳 “东升西落” 形成的。同样,农业增产的根本原因,是抽象的认识,它虽然反映事物本质,这个本质的认识是:包产到户责任制这种生产关系,适应了农村生产力,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是衡量农村生产力的水平的尺度,而不是根本原因。试想,如果没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人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没有人的主观努力,仅仅有育种农药化肥等科学技术,农业生产不可能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家庭承包责任制,责权利清楚,实现了农民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如果没有农业生产责任制,人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育种农药化肥等等,根本无法得到推广和应用,甚至会引起生产力暴动,迟滞生产力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 1983 年初,全国农村已有 93% 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我国在没有走土地私有化道路前提下,实行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这种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模式,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粮食总产量从 1978 年的 6095 亿斤,增至 1984 年的 8146 亿斤。我国农业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

也正因为如此,第二个历史决议总结过去时强调指出: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恢复并适当扩大自留地,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农村副业和多种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两年的粮食产量是建国以来最高的,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的生产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由于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今年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再次对我国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改革成果加以确认,指出: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转自:某高校政教教学教授。ID:名都阳光

知乎用户 星宿老仙 ame 发表

为了复辟资本主义而特意献上去的祥瑞包装的典型。

只是献祥瑞的人看走了眼。这个祥瑞过于烂泥扶不上墙。

知乎用户 尽力而为的人 发表

太简单了,不团结、浮夸风。

知乎用户 joudan 发表

说小岗村 18 年脱贫的新闻最早应该是出自汴梁晚报的《小岗村:“我们脱贫啦”》

小岗村:“我们脱贫啦”

其实是河南杞县小岗村,并非安徽凤阳小岗村。后来朱继东转发了,可能是没仔细看或者真的搞错了,也可能是故意混淆。之后又转发另一条新闻说小岗村靠集体经济过上了好日子。

又有_“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介绍,2018 年 12 月,小岗村的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2019 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600 元,同比增长 21.8%。自 2018 年起,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连续 3 年分别为每名村民分红 350 元、520 元、580 元。”——中新社合肥 9 月 19 日电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9-19/9294957.shtml_

所以这能不能说安徽凤阳小岗村是 18 年脱贫的?我自己的话,还是不确定。

知乎用户 墨知 发表

包产到户纯属坑人的。

农民只有放弃包产到户,统一合作,形成规模化的农业合作社或者农业公司才是生路。

农民以土地入股,由专业化公司对土地进行集中商业运作,开发文旅小镇、休闲度假山庄、高端智慧农业、无公害欧盟标准的种植养殖业,农民化身为员工。

知乎用户 潇洒的霪荡 发表

贫穷和制度无关。

贫富是相对比较出来的。

小岗村再贫,肯定比印度农村富。

小岗村再怎么富,也富不过北欧农村。

因为穷,所以穷。

知乎用户 联安 发表

地里种的庄稼确实不少。但七扣八扣后勉强够生活而已。

这个重点啊,这么一整下来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可以攥在自己手里静等几十年等天地变换。以图后势。农民是读书少了点,但没一个是傻子吧。

知乎用户 江团之海 发表

1 乌有之乡把小岗村污蔑成 xxx

事实上是

这就是左派津津乐道的公社时期

说白了,只要不折腾,小岗村这些农村本来养活自己就没有问题。也很好解释为什么突然改开后突然吃饱了。

但是,吃饱饭,和小岗村能不能致富没有必然关系。

小岗村折腾了四十年,都没找到合适的发展路线,事实上,90% 的中国农村都是这个情况。

大家想想自己所在的农村,有工业吗?靠种粮食种蔬菜种水果能致富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十个人就能种好的地非要把几十人绑在土地上,那只能是一个个的磨洋工呗

知乎用户 以善为本聊世间百态 发表

以善为本聊世间百态(原创)

小岗村真相是改革者为了放弃人民公社而树立的典型村。

改革者为了发展市场经济,需要从农村开始为发展市场经济铺路。虽然,当时改革者没有公开提出发展市场经济;但是,到了 1992 年改革者公开提出发展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不破市场经济就没有发展舞台,改革者就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

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后,企业也实行承包经营了;从而,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尽管改革者把小岗村树立为分田到户后农业大增产的典型;然而,小岗村的农业大增产离开了杂交种植、农药化肥、科学灌溉等的决定性作用,能有农业大增产吗?

分田到户就是重回小农经济,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相比投入大、收益低;无法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精细化、高效化。为了发展市场经济,把当时有些地方实行机械化耕作的土地,硬生生分成若干小块,人铲牛耕代替了机械耕种。

市场经济并不是新生事物,已经存在几百年了。市场经济真的比计划经济好吗?如果农业离开了杂交种植、农药化肥、科学灌溉等决定性作用和工业离开了科技发展、设备更新、技能提高等决定性作用;那么市场经济还不如计划经济呢?不信可以通过实践证明。

计划经济是不完善的公有制经济,不能充分适应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不能因此否定公有制经济,股份制不是公有制而是私有制的资本最高形态;市场经济不符合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只符合私有制经济发展需要。其实,公有制经济可以继续促进、完善形成供需经济,彻底实行公有制;充分适应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可惜,市场经济最终代替了计划经济,公有制经济在计划经济中走向了失败;目前,只有朝鲜还坚持计划经济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公有制经济陷入瓶颈期。改革开放后,国内的公有制经济没有得到继续促进、完善的机会,更没有得到彻底实行公有制的机会,现在公有制经济已经名存实亡了。

实践证明:分田到户后小岗村只能解决温饱,现在的小岗村全靠政府大力扶贫才过上好日子。如果全国的农村也得到政府大力扶贫,相信也能过上好日子;可是,所有农村能得到像小岗村这么多的政府资金投入吗?

由此可见,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吹响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冲锋号,改革者不久后就放弃了人民公社。

2022.03.29.

知乎用户 星星之火 发表

温铁军教授三农讲座。这一分直接优化掉了 13%的农村建设预算 (教育医疗道路…… 和相关人员工资),社办小经济体瓦解。地方城市的公共开支来源于三提五统。

知乎用户 卡达飞 发表

小岗村当年有人说了谎。至于为什么说谎,农民在意分配,种出的不交或者少交公粮。

干部在意政绩。

爪清楚关键两点,一个生产力,一个是分配。

小岗村在安徽凤阳。这个地方出了个朱皇帝(不是小岗村,整个凤阳),十年到有九年荒。

地理水文条件,温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主粮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

耕种条件良好,小岗村 78 年有 500 亩耕地,18 户 110 口人,人均平均 4.5 亩。户均 2.8 晌土地(这个基本上市黑龙江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了),66 年到 78 年一共领取救济粮 11.4 万公斤,平均每年每人要领 86 公斤粮食。

1976 年粮食产量: 35000 斤、人均口粮 230 斤、人均收入 32 元

1979 年粮食产量: 132300 斤、人均口粮 800 斤、人均收入 200 多元(某历史分析题)

1976 年

35000÷500=70 斤 / 亩 结果是和人均 230 斤有出入,结果可以推算人均 4.5 亩土地实际粮食耕种大概在 3.3 亩左右,500 亩实际耕粮食种面积在 360 亩左右,也就是说亩产 97 斤。

1979 年,

132300÷500=264.6 斤 / 亩。人均口粮 800 斤。这样算人均本来 4.5 亩土地实际耕种成了 3 亩,这样推出 79 年亩产 400 斤。

79 年以后从未上交公粮,到每年足额上交是有很大进步。

当然亩产 97 斤是什么概念,

清朝正常年份,顺治和乾隆山东一带,没有水淹靠天吃饭的情况都是亩产 130 斤左右。

而大锅饭那些年,其他不好说,后来农田基本水利设施都是那几年建起了的。

而 49 年我国粮食单产就是 138 斤。

还有就是积极性的问题,小岗村每年要大概要领 192 斤的粮食。

是小岗村的积极性不高,还是全国都不高,全国都不高拿什么 192 斤粮食来援助小岗村。

知乎用户 Teahenn Yutian​ 发表

知乎用户 清谈风度 发表

不论是 “左派”、“市场派”,都要多学一点历史尤其是学一点明史,那个地方一直都是老大难,跟什么“小农经济”、“大规模生产” 毫无关系,从明代开始甚至更早,那个地方就是农业生产的老大难地区,老大难到什么程度?就是全民要饭,凤阳花鼓就是个要饭小调,每年荒季,临淮关一带的流民,不是往河南中部跑,就是往江苏跑,因为淮北也一样。到了朱元璋皇帝登基后,将苏南一带张士诚的支持者强行前移到这里,这些人更是一百个不情愿,所以就出现 “十年倒有九年荒” 的小调。哀怨朱皇帝(不敢骂)。这样就更加加重了逃荒习俗的蔓延,不想兴修水利,荒政为零,明朝时期还因为是帝王乡可以靠外省粮食过得很好,清朝时期就更只能得过且过了。别忘了朱皇帝一家都饿死的地方,你搞什么生产都不行,只能全国支援,重新开始。去过凤阳,深有感触:以后得搞朱元璋、明朝文化旅游才能解决问题。中国国足的整了多少训练模式?所谓什么公社制还是什么单干。其实说白了就跟足球训练模式差不多。目的是为了走向富裕嘛对不对?那国足那样的,你搞什么模式都不行,小岗,也是如此,能不讨饭就不错了。

知乎用户 飞鸿雪泥 发表

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当时的中央只承认八大的正确性,八大的目标是要保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央要做战略撤退,但是当时的公有制已经成了国家体制的形式,转化需要方法,需要一种形式,于是承包制就成了最为中庸圆转的改变策略。

这就是小岗村几十年来获得殊荣的根本原因。和小岗村脱贫不脱贫没有关系,也不是观注重点。

知乎用户 易炜翔 发表

大锅饭不能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原因有三个个:

1. 有人偷懒摸鱼的问题

2. 工农业剪刀差,农民负担极大

3. 科学技术带来的生产力问题

解决 1 问题可以让勤劳人人不至于饿死

解决 2 问题可以让勤劳的人吃的起肉

解决 3 问题才能让农民致富

1 问题是改革开放解决的,2 问题 3 问题是从当时开始到这些年逐步解决中的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没有错,也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发展和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的问题就是谁来计划?怎么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如何保证计划的条件下人们的创新性问题。

反之市场经济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市场进行控制和调整,如何促进行业之间的公平和保障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如何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知乎用户 龚敏迪 发表

历史教科书是用来考试的,每个历史阶段教科书内容都会不同。现实是需要自己考察思考的,标准答案是没有的。凤阳历来是穷地方,光靠那点地,以及传统的农耕手段,温饱就不容易了,要达到富裕的程度非得另谋出路。

知乎用户 王不知 发表

所有买彩票的人,只有几个中了一等奖……

知乎用户 静湖 发表

你就是用金锄头锄地,你一年多少收入?都 21 世纪了还去幻想那种限制人权,管理混乱莫名奇妙的垃圾政策呢?

小岗村在农村方面的作业只是它微小的成就,解除人身限制才会带来后面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奇迹,而左壬也就只能盯着那几个拖拉机,几个水渠了。

贻笑大方。

知乎用户 公理降维碾压 发表

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好!中央对此早已有了明确的定论,而且现在还延长了承包期限。自己种如果赚钱少,也可以租给别人种搞集约化大生产多赚钱,避免了小农经济
虽然科技种子和化肥的作用在 70 年来是逐渐变大,但是施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马上第一年产量立刻大福提高了,甚至有些地方翻了几倍,真的主要是因为分田提高了积极性!
第一个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分田第一年 1979 年就已经富裕起来了吃饱了!!但是,现在有人非要用小岗村 2018 年 “脱贫” 达到了 21 世纪的财富标准去否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分田到户政策,偏偏要小岗村仅仅只靠分田种田就达到 21 世纪的 “脱贫” 的标准,完全不顾种田以外的其他因素,例如,不顾现在种田产出的粮食在全国市场上早已不如四十年前那么稀缺那么宝贵,不顾 “贫困村” 帽子享受的各种补贴优待偏偏要人家自愿 “脱贫” 摘帽。这些人就是恶意的偷换概念,侮辱大家的智商,恶意的污蔑分田到户政策。

公社化之后刚刚当上了主人翁,有新鲜感,所以产量提高了,还有大跃进浮夸风气亩产虚报上万斤。但是不到两三年新鲜感过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互相学习偷懒了,吃大锅饭干多干少都差不多一样,不偷懒的才是傻瓜!!!紧跟着三年饿死人了。幸好停止了大跃进,否则还会饿死更多人。

至于有些人说什么分田到户承包以后水利没人修了,公路没人建了,这都是胡扯。分田以后的公粮农业税没少交啊,交的反而更多了,义务工也延续了十多年没取消,所以,全国水利公路建的比过去更快了。例如,东北大平原水利建设和三峡大坝等等。
粮食产量当然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粮食多了就粮贱伤农了。1980 年代分田到户以后,自己种蔬菜水果经济作物,不种粮食了,或者干脆把土地抛荒自己去当农民工了。

前三十年计划经济的根本原因,其实是 “准战时经济”。我们经常打仗。所以必须包分配吃大锅饭。集中了力量办大事,打败了周围的强盗。
后来,和平与发展变成了世界的主流,所以我们才能够结束这种准战时经济。
未来,如果新冷战热战变成世界的主流,我们也不得不被迫重走战时经济的老路。
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强制农民公社化逼迫农民只能按照低价销售农产品,禁止奢侈高消费,哺育了新中国的工业飞速发展,几年后就超过了印度,打赢了中印战争,证明当时的公社化也是正确的。

当年分田到户的政策无论被贴上了什么主义的标签,是姓社还是姓资,黑猫还是白猫,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几十年了,维护着自由公正的市场经济,分田到户阻止了偷懒吃大锅饭,先富带动了后富实现了共同脱贫致富,提高了积极性效率赶超了国际竞争对手,娶起了越南乌克兰洋媳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就是好!

所以,我们才能给许多曱甴废青们两不愁三保障让他们能够躺平。

但是公知们为了赚流量眼球钱,污蔑分田到户政策,挑起争议问题制造矛盾,甴曱暴民们仇富,还有美分们吃狗粮,破坏自由公正,仇视改革开放,仇视市场经济,仇视分田到户,仇视邓小平理论,非要把田地从几亿农民手里强制征收出去搞公社化大锅饭,明明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们却偏偏要偷懒吃大锅饭缩小贫富差距退回到共同贫穷娶不起越南乌克兰媳妇,还天天叫嚷着什么民主颜色革命阶级斗争体制崩溃,它们喊破了喉咙也没啥用呀,都在地上被几亿农民摩擦碾压了几十年啦哈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吴知 发表

小岗村实际上非常好的反应了 “调动积极性” 的重要性,但是要提醒下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农村,不要攻击农村人,这也不是如今养老金差异的合理理由。


更应该问的是:今天如何调动积极性!

知乎用户 剑皇啦 发表

吃人!

只有公有制才能完成就地工业化。

我要进城买房,我变成了生活的奴隶。

知乎用户 asdfgh 发表

至少大大降低了基层治理成本,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属于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你搞这种大组织搞不好,还不如倒退回去按老辈子来。

知乎用户 托洛茨基之冠​ 发表

连知乎都知道

知乎用户 赵惜墨 发表

有些人吧,开口就是三农问题,农民没保障。

然后又说某些合作形式不行,拉胯,要自己单干。

单干吧,给上了新农合,骂说低保才一百多,我就纳闷了,不是咱自己给组织干了,怎么还提待遇问题呢?

同理啊,小岗村这个,好就好在,成功的调动了积极性,搞出来了,是他们牛逼。干不出来嘛,可能就是要饭村?

所以啊 咱们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到底是要组织,还是要自由,想清楚就好。

想清楚了就别嫌新农合垃圾

知乎用户 sionfinger 发表

搜索英国圈地运动

城市化集约化发展需要基建 需要农民工 当时工人待遇好 哪里找低待遇的工人呢?当然用魔法创造新工人啊

建议结合商君书 配合食用。中国几千年一直外儒内法,管住自己人(奴隶)才是最重要的。联想到企业宁愿你加班磨洋工也不要你 8 小时工作制,为的就是消耗人的独立性创造性,乖乖做好工位上的螺丝钉用到三十五可以换新才好,谁让你的钻车库搞创新 万一掀翻了互联网封建主的一亩三分地咋办?

知乎用户 大木头 发表

知乎用户 混子 发表

你所相信的,就是真相

知乎用户 雪夜弹铗 发表

共同劳动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人性是复杂的。

知乎用户 九洲清晏 发表

吉祥物

知乎用户 呵呵 发表

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

徐水县是第一个放卫星的地方——1958 年 8 月 11 日人民日报第 1 版新华社报道: 徐水县委书记报的是全县(约 90 万亩耕地)总产 11 亿斤(其中三分之一是土豆)——也就是平均亩产千把斤,确实是吹的过高。这是浮夸风时期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铁证。

小岗生产队是第一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地方——分单干当年,在只有 18 个农民按手印的情况下,小岗全队粮食总产 13.3 万斤,相当于 1966-1970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总产 3.5 万斤,相当于过去 20 年的总和。小岗全年的粮食征购任务是 2800 斤,过去 23 年颗粒未交,当年上交 24995 斤,超额 7 倍多————据说这是包产到户促进农业发展的铁证。

注: 现在的小岗村远比当年的大得多,分单干当年只有 18 个农民按了手印。这样两厢对比,包产到户的作用确实是非常神奇

知乎用户 算不上君子 发表

一样的工具,不一样的使用。

知乎用户 陈飞 发表

毛主席的教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如果没有丰衣足食,请先自查有没有动手!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优秀品质!

安徽还有一个村子,歙县的槐塘村,山多地少,现在成了闻名的欧元村

有些事,对比着看,能看得更清!

知乎用户 孙悟空 发表

公有制集体经济的典型是大寨,私有制包田到户的典型是小岗村。不同时代树立的不同的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这个力量是中性词,没有说好,也没有说坏。这个榜样也是中性词,没有说好,也没有说坏。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时代的特征,好和坏的评价标准也大相径庭。同时,与评价者的身份有关系,评价者的身份决定评价的客观性。

知乎用户 Fou007​ 发表

国家要富强,就得发展工业。要想发展工业,就要有本钱。本钱从哪里来?别国靠偷靠抢,我们靠内部输血。农业交公粮给工业输血,工业终于有所起色。接下来怎么做大做强?需要劳动力,劳动力从哪里来?刚好农械化肥种子有所进步,粮食要增产了,种地不会需要太多人了,那就把多余的劳动力送到工厂。后来,工业终于有点样子了,有人成为人民企业家。后来,还要有世界富豪,那就合村并镇、城镇化再进一步,让所有人都到城里去。

知乎用户 找不着北 发表

是因为粮食产量上去了有的分,因为工业化之前粮食产量很少 100 多斤,但是我们通过兴修水利和 1974 年以后化肥产量的提高,粮食亩产提高,所以以前国家的都不够人民吃饱,因为最低粮食保障满足了,所以粮食可以分给农民,也标志着合作社制度的破产,历史上其实很多农民始终没有参与合作社,合作社制度是在粮食产量极低的情况下保证粮食分配的制度,只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必然不同。其实自古饥荒都很常见,因为一亩地 1 百多斤,稍微自然灾害就会造成很大的饥荒,因为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颗粒无收,如蝗灾,洪水。19 世纪清朝安徽的饥荒死了全省近一半人。所以农民种地其实都很辛苦努力,毕竟粮食多一口在荒年可以救命。其实和农民的努力关系很少,主要考化肥和水利。

所以小岗村其实是中国农业工业化初步完成的标志,前 30 年生产力都放在农业和国防上,两弹一星和农民粮食有的分。毕竟在 60 年代中国核武器实验之前美军随时准备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知乎用户 房住不炒抖泥丸 发表

人民公社需要被解散时冒出来半朵昙花。

知乎用户 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发表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知乎用户 Xier 发表

没有什么真相。社会发展正常规律而已,规律不能阻挡,但规律可以被加速或者减速。

当时没有什么象征好发动大家,小岗村这时刚好探索人们以前不敢想象的方法。然后就通过人民智慧的双眼所发现,就以此开启了伟大的工程师带领我们走向了恢宏篇章。

……………………………

改革创造大奇迹,中华文明留记忆;发展才是硬道理,祖国翻天又覆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中华,为万世开太平!

革命风云变,夜沉沉,刀光剑影,奸徒背叛。革命航船何处去,党把乾坤扭转。听八一,南昌天半,一片枪声惊广宇。看城头,风卷红旗遍。喜此日,我军建。

一百载风雨同舟,传承党训,发奋图强,携手并进,开创未来。

我坚信,我们就是沃土里的一颗种子,阳光下的一朵葵花,在党的关怀下,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们将会茁壮成长,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富强。

确定今天的方针,设置明天的路线,存储坚定的信念,粘贴无悔的誓言,复制优秀的楷模,打印高尚的境界,发送深切的祝愿!祝党永远年轻,祝你永远快乐!

一百载呕心沥血峥嵘沧桑,您用不屈的意志挺起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

知乎用户 中医胡阿克巴 发表

有必要怀念农奴社会吗?

知乎用户 压力比五指山大 发表

真想就是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道路,无论是那些手印代表的承包责任制还是这些年有的集体化,这都是对道路的追寻,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完全崛起,无论那条路都是尝试,在这条路走不下去那么换条路试一试又有何妨呢?

知乎用户 盟主 发表

大锅饭不是致富,而是脱贫。

给予最基本的生存物资,教育,医疗,养老等等。

知乎用户 jibuzhua 发表

需要好故事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好故事涌现出来的。

知乎用户 一只球​ 发表

在前三十年,为了工业化和国防,对农民的负担很重 (当时有农民写信给毛泽东主席,抱怨负担过重,毛泽东主席也尝试解决过,但他最后没有成功拿出来好的方案,农民仍然被盘削得较惨)

包干以后,基层当官的又开始大收农税了,红利很快就没了。

总之,农民自使自终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五千年末变。但是改开有个好处,就是允许农民转化为工人和市民,这算是个改命的机会。

知乎用户 1984 动物农场 发表

知乎用户 我在等一个湖南人 发表

一点收集到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知乎用户 AKGA​ 发表

宣传需要什么,就找什么样的典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吃二遍苦,受二遍罪。

知乎用户 拔云见日 发表

读初中那会,2006-09 年间,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啊,说小岗村分田单干的好呢,

没想到在 2020 的某一天看到 2018 年的一条小岗村新闻,集体分红,绰绰怪事。

知乎用户 烙印​ 发表

时代是变化的。

当年,农村的问题就是村民积极性的问题。需要解放农村生产力,所以包产到户,所以一夜之间解决温饱。

现在,农村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家庭承包的土地被迫抛荒,必须整合土地资源,由种粮大户承包土地组织生产。

这个过程中,有的村用了合作社的名义,有的没用,是村民与种粮大户直接签合同。就算是合作社,也是合作社将土地直接承包给种粮大户,种粮大户出土地租金。本质上与大包干没有区别,但是一群人在大脑里高潮迭起,真是笑死个人。

最后说说农业机械的问题。

改开前,中国机械就是一坨狗屎,98 年抗洪,中国最大的机械集团徐工,连挖掘机推土机都整不出来,解放军只能用肩膀扛。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全国直播,电视里就没国产的机械,全是进口货。

农业机械方面,任正非本来打算卖了华为带着部下转型做农用机械的,谁知道摩托罗拉不给力,中国农业机械一拖就拖到了今天,国内大型农机,至今都不如进口的好使。

那么当年的农业机械,是个什么德行呢?不客气地讲,那时候的农业机械,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你必须要买,买了还必须要修,修改必须花钱!关键是它总是坏!农民买进口的,远远比国产农机合算!

知乎用户 感恩咸因戊大戈人 发表

我也不理解,第一块牌坊立给性工作者,是什么操作?

知乎用户 俞文华 发表

这种问题说了几十上百遍了,农种粮食想要芝罘区,你的产量必须足够大,成本足够敌人。因为粮食关乎社会稳定,回家不会允许商品化随着市场节奏走,只会被调控限制在一个极地水平。

知乎用户 rossetta 发表

无法直视

知乎用户 大灰狼 发表

在 00 年的时候,那个小麦脱粒机也很壮观

知乎用户 颜志发 发表

小岗村确实是包产到户的代表,但在新时代一样遭受着人口流出的困扰。

昨天的先进只能代表昨天,世界和社会条件无时不刻都在变化发展。

“发展” 指的是事物在时间线上的前进,不一定符合我们的理想预期。乡村空心化、城乡二元对立就是典例。

新时代有新问题,新问题要新办法,我觉得可以理解。

知乎用户 钟表见证时光荏苒 发表

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典型案例

知乎用户 云杉 发表

中国农村改革的真实的逻辑,既不是穷也不是懒,而是对农民在地非农在天的必然冲击。

知乎用户 玻尔不接受反驳​ 发表

我们宣传口需要一个典型,小岗村就是那个典型

知乎用户 白鱼歧古村 发表

资本的新装,

居然穿了五十年!

还真是某人说的:

五十不变!

知乎用户 万智牌​ 发表

现在的初中政治课本还有小岗村这章吗?

知乎用户 好逛 发表

虽然农民的最好的出路在集体化,防止农民的个人生产资料被贱卖,但个人精己主义盛行,给老一辈不计代价的奉献已经不可能,相对于个人的土地流转,把乡村集体财产打包吸引大资本下乡才是出路。

知乎用户 caoyuan 发表

自耕农取代 nongnu 制。

知乎用户 Jim Green 发表

那 18 户农民自发冒着巨大风险签下了手印

收益是他们的,责任粮也在缴,风险也没转嫁

你们到底有什么不满意

他们的人生,他们家庭的命运,应当听命于谁?

你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43 年前,这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如今故事愈发精彩——笔直的大道,两旁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小饭馆、特产店、小超市,一间挨着一间。沿着村庄放眼望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小岗百姓对富裕、兴旺、幸福未来的期许,对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良好环境的追求,已然成为触手可及的事实,处处都是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画卷。

知乎用户 梵音余耳​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发现都是搞混了时代,当年的公社,走的不是现在这种公平分配按劳分配的路子,是公平分配,也就是说很多地方,你只要上工,就有公分,不管你干的好不好,最后到手的报酬都是一样的,当然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所以当年包产到户会成功,就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知道你做的多就收入多,和现在的农村集体制并不矛盾,现在农村集体经济,也是一种按劳分配,不是平均分配,在集体里做好了,自己收入就多了,看到有人偷懒就会自觉去要求偷懒的人上心或者退出,不要以为都是集体经济就认为一样,要看最好的分配是分配的,而且小岗村后来穷也是因为小农经济,跟不上时代还有就是地理环境的问题,不能单纯说因为包产到户导致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b1cUVe 发表

首先,小岗村确实不是 18 年脱的贫。18 年是另一个小岗村,其他省份的。

但是小岗村确实是在集体经济下脱的贫。18 年第一次分红。兜兜转转,还得是集体经济。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bZgtF6 发表

人力扭转不了客观规律,就像用爱发不了电。

但是用财政拨款是可以的。

知乎用户 楼船铁马刘寄奴 发表

小岗村人是懒汉,歌名圣地延安的群众也是懒汉吗

知乎用户 迷人的大反派 发表

小岗村就是,迎合上面决策的典型案例。知道献祥瑞吧?实质一样。现代式的祥瑞。

知乎用户 月萬川 发表

真相,真相就是设计师没钱,只能放手。

好处坏处?

公社和现在推的集约化有什么不同,在于地是谁的。

不说温铁军说的农业 3.0,农业总体推崇大、集中。公社是集中了,可公社是束缚人的变通。一村的人都被绑在公社这辆大车之上。放开后可以让大家集思广益,天高任鸟飞,村民可以自由组合。乡镇企业和现在的集约化农业不比公社好吗。或者说有的地方继续公社,不也是村民因地制宜自由组合的结果吗

知乎用户 田正东 发表

65 年中学招生 345.7 万,69 年 1127 万,76 年 3205.4 万了,中学在校总数接近 6000 万了。1969 年,开始抓革命促生产。这一年按国家统计局数据,当年 gdp 增长 16.9%,次年 gdp 增长 19.3%,重要经济数据基本突破了 58-68 年。。

从 69 年到 76 年,粮食产量从 21095 万吨增长到 28630 万吨,7 年增长 36%。70 年代也称得上是算的上是人民公社的黄金年代了,工业也不错。用粮食产量算一下 1969-1978 年粮食增长可比 1978-1987 年快啊,这后来被硬生生歪曲说成是国民经济崩溃边缘。79-84 年的农业增长,其实也是 70 年代以来农业增长的延续。

“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

“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1975 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人小平同志。

70 年代为了兑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承诺,国家财政对农村支出一度曾经高达 30%。

这些钱用来支持农村修路、通电、农田建设等等方面。还有教育、养老等福利事业。

就像现在的乡村振兴。当时每个公社都有自己的中学,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小学,公社还成立养老院、孤儿院。当然,受当时条件限制养老院还只能给孤寡老人住。

后来那个谁们搞了洋跃进,大量盲目引进西方技术和生产线,把外汇掏的差不多还欠了不少贷款。加上对外战争开支,80 年代开局政府就面临 300 亿赤字。300 亿现在看着也就那样,但当时财政总收入不过 1000 亿多点。

有赤字就要想办法节流。于是人民公社和人民公社绑定的农民福利就没了,财政对农村支出降到了 3% 左右。一个直观的数据就是当年的中小学生毕业人数。

知乎用户 蓝胖纸 发表

说白了,建国初期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好好过日子。

而建立公社是为了对抗美帝和苏修而搞的战时经济,其目的就为了让农民老老实实待在田里种地,农业剪刀差搞工业输血。其实包产到户说白了就是新中国的第二次土改,只不过这次分地的对象从封建地主老财变成了国家,农村从国家手中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和自主权,而前三十年的农民只有种地的权力,却没有决定种什么的权力,决定权完全在生产队长那里,他让农民种什么,农民就得乖乖的种什么,种出来的粮食全部上交国家,这其中到底有没有克扣? 克扣了多少? 也没人敢问,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反对包产到户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打土豪打到自己头上了,谁会高兴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各位勤劳致富的

你们用你们原始农具一天二十四小时随便干

我用化肥 机器 水利 高产种子 我一天只干两小时

比比谁的产量高

知乎用户 楚风 发表

说点旁边的的吧。现在宣传什么 “农民的土地是资源,要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股份变分红”。

他娘的,股份挣钱了,自然有分红;那股份要是没挣钱呢?还有没有分红?

要是赔钱了呢?

要是 “股份” 资不抵债了呢?

咋办?股份抵债呗!股份是啥玩意?是从资产变得,那资产哪来的?资源变来的。

资源是什么?资源就是是农民手里的土地。

国企改革走一波,当年吃得很饱,很爽,富及三代。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三代之后咋办?

要不,咱再来一波?

好主意,赶紧打基础

知乎用户 wawa​ 发表

吹公社也就算了,居然开始否定改革开放了

知乎用户 一只 aint 发表

需要一个轰动的(历史性的,可以载入史册的)事件(不论真假),论证 xxx 是可行,在当时是走得通的,之前的 xxx 是不行的,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农业土地是可以这样搞的,那么其他产业也是可以类似这样搞的。

知乎用户 知乎理科生 发表

啥都不说,看官方调研,都是新华社

这算不算?是不是很可笑?第一批包产到户的村子又公有化了。

知乎用户 香脆柠檬辣椒 发表

有一本小岗村的故事作者陈桂棣和春桃,是一本纪实文学,写的很具体,书中在三至六章写了小岗村的严宏昌在温饱之后有尝试过办厂让村子富起来,可是从村民到领导处处都是阻力,最后也没办成

贴几个片段

第三章引言

严宏昌真的有些搞不懂了,难道就因为自己是大包干的带头人,就这不许干,那不许干, 一干就会影响到小岗村的声誉? 他做梦都想让小岗人富起来,可他什么也不是,有劲使不上呀!

严宏昌和上海的朋友办了几个厂之后最后镇上却要收了

想到这,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地申辩:“公司, 有公司法; 我觉得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公司法有关的规定办事。小岗农工商实业总公司的管理权,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任何组织和领导都不应该强行干涉企业的正常运转,即使我和公司触犯了法律,那也是执法机关来处理,镇里这样改变我们企业的性质和作这样的人事安排,是没有道理的。”
许正航显得不耐烦,他严肃地问:“ 你是在我们管辖之内,我们收你的企业,还能有错吗? 我不管你有什么权利,那也都是共产党给的; 难道你就不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吗?
严宏昌虽然想不通,又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僵,只有选择提前离席。但他仍然抱有侥幸的心理,他认为镇里的这种任命是无效的,因为公司的营业执照上,写得明明白白,他严宏昌才是这个公司的法人。况且,公司的三个工厂,又不是 - - 件小东西,谁说拿走就可以拿走的。
几天后,严宏昌去镇里办事,下意识地朝大门口瞅了一眼。这一瞅,他的眼睛顿时发直了。
门口不知何时竟然多出了一块大牌子,上面赫然写 着十七个大字:
“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农工商实业总公司”
严宏昌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又连瞅了好几遍。他确信自己没有看错。他怎么也想不到,镇里竟然连公司的牌子都挂出来了!

最后这件事上了焦点访谈最后却是一场空

严宏昌没想到,这以后不久,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也将这一事件进行了披露。显然,这事被捅大了。不少村民为他担心,说镇头儿是得罪得起的吗? 他却一点害怕的感觉都没有,而是以为这一下一定. 可以解决问题,会有一个好结果了。让严宏昌感到悲哀的是,尽管这件事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可在凤阳,在小溪河镇,却不是雨点儿小,连个地皮儿都没湿,就好像啥事儿也没有发生。严宏昌非但没有讨到说法,时间不长,他名下的那三家工厂也相继消失了;小岗米厂由镇里强行收去,不久就被卖掉;承包食用菌厂的福建人是奔着严宏昌来的,企业被镇里接过去,又一下提高了上缴款,福建人不干了,食用菌厂随即关门; 严宏昌请史家齐承包的工艺被厂,史家齐发现电视将这事曝了光,外贸那边的订单就再也拿不到,大家无事可做,只得各自回家,工艺被厂也就很快关了门。好端端的三家工厂,就这样,随风消逝。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要说日子,还是刚解放那几年好啊。”

“地是自己的,打的粮食,除了交给公家的之外,那剩下全是自己的。”

“满仓的大米啊,白花花的,别说摸了,就是看上一眼,人心里,也觉着踏实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张昭奏曰:“近闻武昌东山,凤凰来仪;大江之中,黄龙屡现。主公德配唐虞,明并文武,可即皇帝位,然后兴兵。” 多官皆应曰:“子布之言是也。” 遂选定夏四月丙寅日,筑台于武昌南郊。是日,群臣请权登坛即皇帝位,改黄武八年为黄龙元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左棍哪怕有一点基本的良心,也不该在这个问题下如虫豸般群集。如果没有包产到户,我穷乡僻壤里的父亲大概永远都走不出山区,遑论考上大学,只能一辈子过着被红薯干的反酸折磨的日子,对于他来说,无边的苦难在包产到户来临的那一刻仿佛是奇迹般地消解了,以至于他对于童年的印象虽然模糊,包产到户第一年终于吃上饱饭的每个日子都还记得牢牢的。他对于饥饿的回忆被一遍遍提起,意在使我成为一个坚韧顽强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我对于苦难,苦难的制造者,甚至是战胜或忍受苦难的人们都产生了深深的憎恨。现在,谁歌颂苦难,谁企图为我的人生再制造任何无端的险阻,都会得到我发自内心的鄙夷,比起强奸犯和恐怖分子,我更认为他们失去了为人的基本道德。

知乎用户 沧海一粒粟 发表

真相是小岗村通过村集体又脱贫致富了。等等,我为什么说又呢?

知乎用户 南光少佐 发表

评论区 城里人为甩屁股装精农很严重 我一城乡结合年年收秋的不言语 真认为单干行自己去秋收几天就知道什么样了 倒头还是得雇机器和人 人好说 但机器这十亩地干 100 年也赚不出来 干一年收 1w 干球啊 不如保安了

知乎用户 做核酸做卵酸 发表

知乎用户 新入关学 发表

打脸吹四三方案的,当时公社为了阻止小岗村包产到户,把供应化肥都停了,小岗村用的是人粪

https://epaper.qingdaonews.com/html/qdrb/20120213/qdrb376034.html

知乎用户 最帅的翔哥 发表

把好不容易逐步建立的集约型现代化农业又打散成零散的小农,这是进步吗?这完全是倒退!

知乎用户 Matrix 发表

我觉得除了制度外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些客观问题呢,比如地势,土壤等等,万一小岗村就是一片特别贫瘠的土地,那怎么规划都解决不了问题啊。

都说了平均亩产,那指定是有高有低啊,这和 “你穷因为你不努力” 怎么味儿这么像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对于未知,我不推荐轻易的用已知的否定未知,或者没有通过真正的深入思考就去否定。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而是要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反过来说,这是对自己存在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

知乎用户 老八宝​ 发表

不过积极性叙事随手拿来举例子的玩意而已。积极性叙事是很典型的故意混淆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以达成某些人物目标的狗头军师理论。

北北傀某十年以降与南伪的朴全卢时期极其相似,不少事像素级复刻。只不过北北傀是全朴卢,而朴不得不把全供在奉先殿里,且不拜全的一心会把子就不能有任何作为。

卢很想搞大动作,从根本上改变青瓦台自全朴以来的走向,但这些动作却一事无成,而顺着原来走向的政策则被与张玲子们同气连枝的下面排山倒海地加速执行。卢至今也丧气了罢,很久不谈普通人的伟大时代这种理念上的顶层设计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岗村是当前农村的一个缩影,当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认为应该新的模式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农民以土地入股,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包括流转外包,自身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即使老了,不能劳动了,还有村集体收入作为保障,这里边的问题也是很多,如何让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化运营,如何分红,如何引进人才,如何监督,等等。至于所谓的新农村现在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而是和英国的羊吃人运动一样,洗劫农民的财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大包干之后当然要好好干了。

不好好干,可没用公社给你分口粮。

知乎用户 大臭臭 发表

时代改革下的先锋

知乎用户 dgj 发表

事实求是是什么,包产到户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知乎用户 宣大总兵 发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为了用最少的人力进行农业生产,也让农民摆脱组织的束缚,进城打工(当时城里条件远优于乡村),配合城市改革与开放,加速城市化

至于你问小岗村为什么那么穷?凤阳一直就很穷啊,老朱落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农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是劳动者,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另一方面他是小私有者,具有产生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虽然中国在社会主义时期建立起了人民公社,但是由于机械化还没有普及,很多地方生产方式没有彻底实现社会化,农村工业化也由于官僚的破坏而受阻,农民的小生产倾向就还没有根本消除。而很多农村由于政治思想工作差、官僚主义严重,集体化就更是难以得到农民的支持。而 “三自一包”、“四大自由” 就是这种自发性的集中表现。

**承包使集体财产严重流失。**土地由农户直接占有和使用,大牲畜、农机工具等集体生 产资料一般都折价归户,社队企业的固定资产被折价变卖或承包给个人经营。据统计,农村水利设施、农业机械中 70%低价卖出,30%废置丧失效益。1978 年底,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拥有的农业固定生产资料(不包括土地)达到 977 亿元,到了 1986 年末,农村集体所有的农业固定生产资料已经只剩下不到 30%。在过去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绝大部分农村都变为个体经营,农用机器 20%承包给个人,80%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大队领导及其亲戚、朋友。

**而与集体财产流失相对应的是私有财产的增长。**据统计,到 1978 年,全国每个农户平均拥有住房 3.64 间 (其价值不超过 500 元),年末储蓄余额 32.09 元,除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小型农具外,物质资料储存很少。258 然而人民公社制度瓦解 后,农民私有的生产资料迅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推算,农户私有财产 1985 年比 1981 年增长 1.68 倍。从 1983-1985 年,农民私人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由 27% 上升到 62%,小型和手扶拖拉机由 68% 上升到 89%,农用载重汽车由 33% 上升到 61%,农户拥有的脱粒机、磨面机、碾米机所占的比重都在 50% 以上。1987 年,农户拥有的生产资金占农村生产资金的比重,从 1980 年的 9% 高到 54.2%,农村生产资金已由集体所有为主变为以私有为主。

所以看看现在的南街村、华西村,大家应该对此有所感触。

知乎用户 十夏 发表

65 年中学招生 345.7 万,69 年 1127 万,76 年 3205.4 万了,中学在校总数接近 6000 万了。1969 年,开始抓革命促生产。这一年按国家统计局数据,当年 gdp 增长 16.9%,次年 gdp 增长 19.3%,重要经济数据基本突破了 58-68 年。。

从 69 年到 76 年,粮食产量从 21095 万吨增长到 28630 万吨,7 年增长 36%。70 年代也称得上是算的上是人民公社的黄金年代了,工业也不错。用粮食产量算一下 1969-1978 年粮食增长可比 1978-1987 年快啊,这后来被硬生生歪曲说成是国民经济崩溃边缘。79-84 年的农业增长,其实也是 70 年代以来农业增长的延续。

“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

“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1975 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人小平同志。

70 年代为了兑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承诺,国家财政对农村支出一度曾经高达 30%。

这些钱用来支持农村修路、通电、农田建设等等方面。还有教育、养老等福利事业。

就像现在的乡村振兴。当时每个公社都有自己的中学,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小学,公社还成立养老院、孤儿院。当然,受当时条件限制养老院还只能给孤寡老人住。

后来那个谁们搞了洋跃进,大量盲目引进西方技术和生产线,把外汇掏的差不多还欠了不少贷款。加上对外战争开支,80 年代开局政府就面临 300 亿赤字。300 亿现在看着也就那样,但当时财政总收入不过 1000 亿多点。

有赤字就要想办法节流。于是人民公社和人民公社绑定的农民福利就没了,财政对农村支出降到了 3% 左右。一个直观的数据就是当年的中小学生毕业人数。

知乎用户 陈曦​ 发表

一道题几百条答案,现在小岗村里边村民都还活着,就没有当事人聊聊亲身经历么,讨论来讨论去的,这才是最简单直接的实事求是。

知乎用户 友谊 发表

真相很难说。只能说小岗村人分田单干的思想。是什么?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他们的支部书记在中央电视台说的。现在分田单干已经是穷途末路。

知乎用户 南在南方 发表

小岗村这事一句半句讲不清楚,有本书,叫大逆车专,里面讲的清楚

知乎用户 zhang 发表

最近知乎上刮的都什么邪风?!

知乎用户 沐全 发表

小岗村虽然是 18 年脱贫的,但是谁能想到小岗村没改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如果集体真的过的好,那人家为什么要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总有人觉得 49 年之前大吃饱。

知乎用户 风尘星 发表

假设要生产一个东西,那么人的能动性最多只能够解决从无到有质变,以及极少数的量变,想要在量变上真正有飞跃,那就必须要改进生产工具或是生产方式,妄图在生产方面用主观想法直接克服量变方面的客观困难,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知乎用户 NORTH 发表

第一个形成农业社会的两河流域今天怎么样?要不大家都回到采集时代?

知乎用户 隔河 发表

一个差班,学习好的会被排挤,一个好班学习差的会被排挤,而小岗村究竟咋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知乎用户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 发表

有了自己选择的权力不好吗,凭什么农民就一定要种地挣工分拿配额?什么叫眼前利益?牺牲几代人去换取后代的一劳永逸?凭什么同时代的日本人可以过现代生活,中国人要 80% 住在农村吃红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时的安徽 万 li 需要一个改革开放的试点

知乎用户 生而不自知 发表

因为 92 年以后,我国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

包产到户的个体农民根本没办法面对市场的冲击。

小冈村率先分地的行为本身,是没有经过正式批准的,所以小岗村农民难以走上自发的联合道路。市场经济下个别村庄农民走向联合,率先摆脱贫困,发展良好的例子是有的。

知乎用户 临渊​ 发表

人有多大积(极性),地有多大产!

积极性万岁!!

知乎用户 第一 发表

现在支持单干的,怎么说呢,纯粹是没脑子。

现在又开始兴起集体经济和合作社了。

鼓吹单干的,干脆公司企业也别搞了,一律个体户算了。

知乎用户 星星 发表

知乎用户 野马夲 发表

非常赞成先生对农村的看法,工业要现代化必须粮食要过关,现在经常炒作朝鲜粮食危机,朝鲜粮食危机就是农村的劳动力流失,没人愿意弯腰种粮了,再过十年中国也会面临这样的危机!

知乎用户 燎月 发表

不管发生了什么

中国的经济确实是腾飞了

人民的贫富差距确实是拉大了

谁说的清是好是坏呢

知乎用户 名既非名是名名 发表

真相是军事工业化转向城市工业化的需要,会。

国际环境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建设方向,准备核大战环境下全体人民只能备战备荒维持饿不死就行了,和平与发展环境下全体人民可以解除战备,自主生产生活。

所以说集体是对的,包干也没毛病。

至于所谓积极性,核大战时搞包干别说积极性了恐怕都得跑路;同样,和平与发展时还搞全民备战备荒积极性必受挫。正所谓,因时因地制宜。

我们的党为什么有活力,不是掌握了什么万能公式,也不是马克思保佑,正是因为共产党人的心学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此心不动。从土地革命到人民公社化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就是随机而动。

知乎用户 长安 发表

关于这个事情我去请教了我的毛概老师,老师告诉我这件事最大的影响是让有能力者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时是人民公社,是生产大队队长说的算的,不乏有的公社队长能力强,能带领大家吃饱穿暖,但更多的队长能力平平,甚至不行,就导致全国大部分人民过的并不好,而取消人民公社不仅是粮食生产问题,而是国家需要农业,更需要工业,高科技产业,举个例子(就像袁隆平爷爷,如果一直是人民公社,大队长能力不行,整个公社都不行,袁隆平爷爷还能去研究杂交水稻吗)可能举的例子不是很准确,水平有限希望大家理解,当然取消是有利有弊的,通过整体来看利远大于弊。如果说的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提意见,不接受 ‍♂️杠精。

知乎用户 摸了 发表

就简单来说罢,历史书上所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什么第一个大包干的村 18 年才脱贫呢”

这个有啥想不开的,大包干只是不去吃大锅饭了,又不是解放了生产力。

一时先进不代表一直先进。

知乎用户 丢失的盗火者 发表

与其扯小岗村的淡,还是研究下现在农村的生产模式吧。

现在但凡条件可行的农村,基本采用集体统一耕作的模式。地,名义上到户,但是生产又重新统一。

农业社会化生产是趋势,包产到户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生产方案,而且不是个太好的生产方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起来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能按下血手印的一堆人,说出事帮养家庭的一堆人。

为什么容不得别人一起集体种地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全国百强千强的乡镇多的是,为啥没有小岗一个村呢?

我要是香港财团,欧美财团,早就把小岗树立个典型了,亏点钱也要干,很多企业并不挑地域吧,为啥没有呢?

反倒是那些周家庄,南街庄什么的,有很多私企去投资,集体企业也是年年分红有销路,都卖给了谁呢?

知乎用户 聒噪的寒鸦 发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匹配

左人拿出各种经文论证集体化好,确实。

集体化可以提高效率,简而言之,原来要两个人的活一个人就干了。但是有的地方有四个人在等着,人多地少,集体化只会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

在春秋时期奴隶社会中建设计划经济的必然失败,无它,生产力没到尔。

知乎用户 旗帜​ 发表

小岗村在九十年代的部分年代确实发展得不太景气,但也没有沦落到需要脱贫攻坚的地步;自 2004 年起,小岗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了。

这是详细的考证:

如何评价小岗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包干和改开要连起来看,中国 78 年的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谈什么机械化、集体化就是搞笑。

知乎用户 AdFc​ 发表

1978 年,小岗村偷偷签订 “生死协议” 之后,小岗人的积极性大涨。小岗村包产到户第一年的 1979 年,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小岗村仍然获得大丰收,实现粮食总产 13.3 万斤,油料总产 3.5 万斤,交售粮食 6.5 万斤(合作社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油料 2 万斤,归还贷款 800 元(历史上第一次归还贷款),人均收入达到 400 元,是 1978 年的 18 倍,一举摆脱贫困。

而在 1966 ∼ 1976 年间,小岗村全年有一半的时间需要吃供应粮,人均收入基本维持在 30 元左右,而全年粮食总产量基本在 3 万斤,而这个数字比建国初期缴纳的 “公粮”(4 万斤)还要低,可见当时小岗村的经济生活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穷”。根据大包干纪念馆中的一份档案资料显示,1966 ∼ 1976 年间,收成最好的 1969 年小岗村人均日口粮仅 0.9 斤,人均日收入 0.11 元;年收入最差的 1968 年,人均日口粮仅 0.23 斤,人均日收入仅 0.04 元(详见表 1),小岗村成为众所周知的“三靠” 队,即生产靠贷款、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1966 ∼ 1978 年间,小岗村总计吃国家供应粮 22.8 万斤,占全队粮食总产的 65%,占集体分配口粮总数的 79%,国家供应农用物资,下拨救济款,农业生产的凋零,迫使小岗村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讨饭,最高时期,凤阳县外出讨饭人员遍布大半个中国 [1]

到了 1979 年,全国样本户的农民人均收入为 160.2 元,比小岗村少 240 元。因此,无论是从小岗村的历史纵向来看,还是从与全国比较的横向来看,小岗村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是具引领示范作用的。

文章来源 [2]

参考

  1. ^ 骆海邦. 小岗村经济制度变迁研究 [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35. 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07-1012272624.htm
  2. ^ 小岗村改革发展引领效应: 历史考察与新时代定位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h4h00108g2a06008x2p0470m1579465

知乎用户 虹光星海 发表

别搞反了,小岗村当年是为了 “活下去”,而不是为了 “富起来”,二者的条件不一样

知乎用户 服服服 发表

在短时间内农业和国有工业不受重大影响的前提下,把人从公社土地上解放,在天量的人口红利下让乡村农业人口逐步转化成城镇工商业人口,这一过程就是后发国家的经济腾飞。这一过程中农业发展的暂时停滞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暂时倒退是正常并可以承受的代价。那些只盯着农村的不是蠢就是坏。

知乎用户 资呼买办拥护者 发表

人定胜天嘛,觉得所谓的 “因为包产到户而激发” 的人的生产积极性能克服自然条件

知乎用户 青锋三尺笑你妹 发表

左左一边迫真论证 “反对资本家剥削”“躺平” 的必要性,一边却对 40 年前真正 “躺平” 的小岗村横加指责,堪称世界奇观。

知乎用户 大咖侃娱 发表

现在探讨这个没有意义了,你就算知道这些又能怎么样呢?工业国家打农业国家就是很简单啊,纯农业国家就比如大清,被工业打的四分五裂不是没有前例。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当初群众对人民公社态度如何?

知乎用户 春过雪消 发表 首先声明,我摘录这几段资料不是为了宣扬或否定什么,请不带任何偏见来认真阅读、或者至少看完本文。文章不看完就瞎扯的喷子请出门右转找卫生间。 一、 河北省晋州市有一个号称全国唯一完整地保存下来的人民公社——周家庄人民公 …

当初的人民公社为什么积极性不高?

知乎用户 Bint Shanghai 发表 人民公社的 “积极性不高” 主要存在于那些评工计分的场合,如果是定额包工的话,农民往往会表现得非常 “勤奋”。然而定额包工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常会出现农民干活只顾数量不顾质量,“抢工分” 的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