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赶“烤”,背后无人关注的危机
这两天,很多地方都派了考察团、代表团去淄博"赶烤"。 其中就包括辽宁锦州代表团,要知道,在淄博火之前,名满天下的可是“东北烧烤”。 现在,头把交椅转头向二把交椅学习了。 面对这个热度,该夸的我都夸了。 现在想适度泼一点点 …
这个五一假期,流量最高的城市是淄博。具体有多火,视频博主的镜头比大星写字有现场感,那大星今天就说点别的。
淄博今年为什么能火,很多人说是因为一年前疫情期间上万名山东大学学生来这里隔离。和其它地方吃不好住不好相比,淄博是个另类,隔离餐品种丰富不说,大学生们临走时当地政府还安排上万学生吃了淄博烧烤,上了大巴还看到领导们还在路边挂横幅挥手相送:
常回家看看。
然后今年,大学生们带着流量回来了。流量来了人家淄博也接得住,公务员带头好客,老百姓自发组织要给自己家乡长脸,全国风评一下就起来了。整个五一,淄博的旅游订单量比疫情前的2019年五一翻了4倍多。
现在很多地方都想学淄博,研讨会开过不少,道理不知道想明白没有。
山东人孟子写过一个叫《邹与鲁哄》的故事,讲得是春秋战国时,山东大地上的鲁国去打邹国,邹穆公率领军民抵抗,没想到自己的军队一触即溃。
他很生气,找孟子抱怨说我带的官员战死了三十多个,为啥老百姓没有一点家国意识,站在一边幸灾乐祸?
孟子说,你平时只管自己搂,老百姓饿得死走逃亡伤,你搁这儿问谁呢?
这些道理古圣先贤讲过不少,汉初的晁错说得很直白,你别折腾老百姓,少收税让大家该干啥干啥。
你看,老百姓要的也不多,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偶尔假期旅游别被刀罢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星觉得淄博做得挺好。当然,这个好也是有认知改变过程的。
2015年时,淄博下大力气整治露天烧烤,罚款额4年最多翻过10倍。直到2019年江敦涛和马晓磊搭班子开始,鼓励发展夜间经济,书记市长带头去撸串。你不为难引车贩浆的百姓,百姓在关键时刻才不会站在一边幸灾乐祸。
大家说淄博在五一期间做好了一个服务型政府,这个大星同意,但有人说这就是典型小政府的卑微,那就有点过了。
大星有个山东朋友都看不下去了,他说:
还记得这是最爱考公当官的省份嘛?
随着大家的讨论深入,还有一种说法,大概是淄博火起来属于短期流量,一个城市无法靠消费形成产业升级。
这话对,地摊经济没有复杂分工,没有产业链集群,也没有智力密集无法提供大量高薪稳定岗位。但以此要求淄博有点不合适,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世界难题。
五一前,上一个网红城市,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岗发了一份喜报。今年一季度,鹤岗市GDP同比增长8.5%,增速黑龙江排名第一。八项经济指标,有三项全省第一。
仔细看一下数据会发现,这和鹤岗走红的原因低房价没有关系。去年房屋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了40%,但是仔细算下来,不会超过1000套。
按照统计局数据,鹤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贡献差不多是6成,剩下接近4成来自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而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水平,则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这些能不能促成鹤岗转型大星不懂,但我看到了另外一组数据。
作为负债率超过460%,全国第一个财政重整的地级市,鹤岗甚至锁了公务员名额。黑龙江省去年的财政收入同比下滑的情况下,鹤岗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
这其中,除了固定资产投资,石墨产业和新煤矿等带来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他们省下了不少钱。比如,去年鹤岗一般性支出压减4654万元,:
三公经费缩减12.5%。
七普时期公布的数据显示,鹤岗从2010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减少了16.7万人。有个朋友说得好,永远不能低估民众的沉默和“用脚投票”。
当然,也永远不要低估有的城市要活下去的时候能爆发出的潜力。
加大星微信:Howbigstar
备注公司-职业更易通过
给我一个在看,我能撬动整个星球
这两天,很多地方都派了考察团、代表团去淄博"赶烤"。 其中就包括辽宁锦州代表团,要知道,在淄博火之前,名满天下的可是“东北烧烤”。 现在,头把交椅转头向二把交椅学习了。 面对这个热度,该夸的我都夸了。 现在想适度泼一点点 …
一 淄博烧烤非常火。火到什么程度,据说这种万人来朝的景象,还是当年齐国之时。 这是一种调侃。但是也指出了一个现实:作为一个没落的工业城市,淄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以烧烤为依托,利用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市民高度的集体荣誉感,正在向公众 …
淄博烧烤一夜走红,正在大踏步铺陈一副荒诞的景象:成群结队的外地人蜂拥前往,烧烤摊前排满长队,市政府正在从各个方面应急建设,以奠基淄博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这是发生在烧烤架边上的沉浸式场景,淄博东北化,而社会加速荒芜 …
淄博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在于它的营销手段多么有创意,烧烤多么好吃,恰恰是发挥了最传统的那一面,即强政府社会的优势。 1.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一个地方基本可以依托本地充足的人口红利和土地资本,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两个驱动力,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 …
大约十二年前还是十一年前,记不清了,韩寒在博客上抱怨,大意说,当时的年轻人在方圆十里之内,很难找到一个励志故事。 没过几年,韩寒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励志故事。试图为他贴上某些标签的南方系媒体人和热血文青们,就此失去了一位精神偶像。 这或许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