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院士候选人”会给工程院掺水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酒精院士候选人”会给工程院掺水吗?

来源:为何鸭

这两天茅台集团的总工王莉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原因是贵州省科协把她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上报了,从而引发了争议。有网友评论说,这事科学性不高,侮辱性极强。随后山东黄金集团董事长陈玉民也入选了工程院院士的候选名单。

两院院士每隔两年评选一次,院士头衔代表着至高的学术荣誉,因此一直是公众与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人拿王莉来跟10年前的烟草院士相对比,认为是同等恶劣的事件。两院院士候选人应该有严格的标准,并且有严格的评定程序。

今天我们就与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王晨光和科普作家方玄昌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本期话题成员】  王晨光 原协和医学院教授  方玄昌 科普作家  贺哥 科学媒体人

【本期策划/撰稿】方玄昌 贺哥  【后期制作】蔡宁 贺哥

【内容概览】

方玄昌:无论是中国科学院还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都是学术界的权威,都代表学术的最高水准。工程院院士偏重于应用科学方面的考量,科学院院士则更偏向于纯学术。从评选程序上看,候选院士最后都是由同行的其他院士(不包括80岁以上的资深院士)来投票评定。

王晨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说工程院院士,它从三个方面确定标准。第一方面当然是学术成就,必须是在工程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开创性的成果。第二方面是道德层面,必须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还有一个是学术职称门槛,要求是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者是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才可以作为院士候选人。

从程序角度来看,由贵州科协来推举王莉作为院士候选人,倒也没什么不对。

贺哥:目前从程序上王莉仅仅是由贵州省科协做了推荐,后边还有很多程序,还要经过中国科协的推荐、上报,然后经过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还有很多流程才能正式成为有效候选人。目前可以理解成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其实如果从王莉所从事的酒的研究领域来讲,评选院士是无可厚非的。

方玄昌:不管是这一次的酒精院士还是上一次的烟草院士,如果他们在酒精跟人体健康的关系、或者是酿酒技术,以及烟草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等方面确实做出了新的发现,有重大的突破,我认为评审院士都没有问题。

贺哥:酿酒本身其实还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可研究的东西很多,酒类发酵本身还是严肃科学,这没有什么疑问。

王晨光:酿酒中间的一个环节就是发酵技术。有目的地让发酵技术服务于人类,其实也就是百年的历史,最主要的就是生产抗生素,一直到现在,一些生物大分子制药,依然还要用到发酵技术。

单纯从酒类的发酵来说,也有很多学问在里头。比如说近几年的新能源领域,为了提高酒精的转化率,也需要在工程方面做出很多改进。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推举院士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何评价具体的某一个候选人,到底他的学术成就是否达到了院士的标准,这是另外一回事。

贺哥:王莉其实不是酒领域第一个院士候选人,实际上,中国在酒的研究领域已经有几位院士了,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葡萄酒学院院长陈坚院士,他本人就在茅台、五粮液、金种子酒开了院士工作站;还有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都是在做酒类相关研究的,只是他们所属机构是高校,这身份可能不像企业高管那么引人注目。王莉出身于商业机构,她的成果究竟如何,实际上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王晨光:看到这个新闻之后,我在一些生命科学类的学术网站试图查找王莉,看看她到底在科学与技术方面有什么贡献。先是英文论文,把王莉和茅台这样的关键词输进去之后,只找到了一篇她作为第三作者的论文。从英文论文看,她在推动科学方面,并没有在国际上得到很好的认可。

第二方面,我也查看了国内的一些网站,搜集了她的学术成果。她到目前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并且在茅台集团也有自己的工作室。我大概浏览了一下她的论文目录,主要是针对茅台酒生产过程中,一些决定它风味的微生物、一些鉴定方法方面的研究。这些文章我不认为对一个学术领域、甚至技术领域有多大的推动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都知道,茅台作为一家酿酒企业,他一直在强调,他们引以为傲的是独特的传统工艺,好像还列入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茅台酒就是要忠于这种传统,生产工艺所有环节都要严格遵守这种传统。

既然遵循传统工艺,王莉对茅台酒的发展是没有贡献的。即便是分析这里面含有什么成分,这对现代分析手段来讲也没什么秘密,都可以分析得一清二楚,所以在这一块也不存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从她这些文章来看,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我不认为她能在任何一方面满足作为院士头衔所需要作出的贡献。

贺哥:茅台自己推出了一个宣传片,里边介绍茅台是怎样依据古法酿制的,特别强调说在茅台制取的过程中,里边有一个工艺环节,是找年轻的女孩用脚去踩酒曲,最后形成一个外硬内松的酒曲块。网友在茅台的股票论坛里问他们,是不是至今还保留着处女采曲这种传统工艺,茅台的官微回应说这是真的。茅台自己在对公众的宣传上,也一直强调自己保留着这种传统工艺的底蕴。

方玄昌:刚才贺哥谈到,研究酒的院士已经有几位了,那就意味着如果王莉真的成为工程院院士的正式候选人,她将由这几位学院派的院士来评定,即使走到这一步,我估计另外那几位同行也不会把她评上去的,更大的可能是进入正式选举之后,第一轮就刷下去。

贺哥:我对老方的判断有所保留。这个领域的院士不多,或许他们跟王莉交往还比较深厚;此前已经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够把她选下去。10年前烟草院士顺利当选就是其中之一。

与这次不同的是,那次是入选结果成为事实了才被舆论所关注。当年,52岁的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叫谢剑平,历经三次提名以后,最后当选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消息一出,舆论炸窝。当时有很多专业人士站出来抨击这事,包括原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功焕,还有科普作家方舟子,他们纷纷发声,主要理由是说谢剑平入选院士,所依赖的成果是“香烟的降焦减害”,而实际上大量研究已经证明降焦减害是不成立的。包括世卫组织在内,国际机构都认为降焦减害是一种欺骗性的宣传,实际上是烟草公司的一种促销手段,这是国际公认的。

当时杨功焕就说,这种研究居然能够被科学界认可,还能评上院士,这是中国科学界的耻辱,也是中国科学院的耻辱。评语可比现在的激烈多了。

谢剑平所谓的创新研究,还有一部分是把中草药给加到香烟里边,这就更奇葩了,因为相当于在烟草中引入了更多杂质,意味着燃烧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更多的致癌物质。

然后就有上百名院士联名上书工程院,要求取消谢剑平的院士资格。

中国工程院没有把握住这次自我纠错的机会,当时的副院长潘云鹤表示,依据章程,工程院方面没有办法主动撤销烟草院士谢剑平的资格,只能对谢剑平做了劝退的处理,但是对方不接受,没有主动退出,工程院就没招了。

这是一种很奇葩的处理方式,如果你认为他不符合院士资格,作为颁发机构,直接给他撤销了显然更好。你劝退,人家谁会把到手的利益放开?

方玄昌:烟草院士诞生之后又来劝退他,劝退行为证明工程院也认为这个院士不合格,而不合格的院士却已经诞生了,这只能说明整个评审机制出了问题。由于是由既有的院士来投票评选新院士,说明既有的院士这个群体至少在这一次评选中出了问题。以我过去的观察,我认为是由于利益输送,或者是裙带关系等一些原因,导致这个群体不自律,从而推选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院士,烟草院士如此诞生。

院士这个群体应该珍惜自己的羽毛,不应该再用另外一种强硬的手段来规范他们。推选出烟草院士,或者其他低水平院士,在我看来是这个群体对自己不负责任。

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中,之前已经有那么多水平很差的院士了,王莉就算真的入选,也未必能创造院士水平的最低纪录。

我作为记者,曾经跟特别低水平的院士打过交道。

早先我跟两个研究中医的院士打过交道,当时不是要去采访他们的成果,他们没什么成果值得我采访;是由于他们当时号称获颁了国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奖项,叫爱因斯坦科学奖,这个奖一年只颁发给一个人。与这两个中医领域的院士一同“获奖”的还有一大批中国人,而爱因斯坦科学奖网站上并没有这些人的名字,但他们坚信自己拿了这个奖。由此我们做了调查,发现其实是有一个类似于中介机构的去骗了他们。

这个事件在网上发酵、大家也清楚这是个低级骗局的时候,我去问他们,你们拿到这个奖了吗?他们非常坚定地说,我们就是拿到这个奖了。我把网上的一些揭露信息、包括对那个山寨奖牌的揭露信息拿出来给他们看,他们依然说“反正我就是拿奖的”。当时给我的印象,这两个院士,跟路边那些接受送鸡蛋卖保健品骗局的老太太没啥区别,属于一个层次。

还有一个院士,现在已经去世了,也是研究中医发家的,当年陷入了一场学术造假风波,挂他名字的好多篇论文出了问题,他所在的学校处理的时候,让他课题组里面的一个博士来顶缸。当时舆论汹汹,认为学校的做法属于抓小放大,把主谋给放了,让下面的小兵来顶替。但这个事,舆论还真可能是冤枉他了。这几篇论文作假,他很可能真是不知道的,为什么?因为他根本读不懂这些论文,不仅仅是英文不行,而且这些论文的内容并非他研究的方向,他研究的方向是跟中医有关的,说白了就是啥也不懂。

王莉如果入选院士,从学术水平上来说,是不太可能比这三个院士更差的。

王晨光:我跟个别院士在学术上有过合作,从我的经历来看,他们还是非常优秀的,能推动行业的发展。当然这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也有一些熟悉的院士,包括最近的某个院士,学术论文出现问题。如果算上那些中医院士,从学术成绩方面看,我想王莉也不会比他们更差。

方玄昌:一方面,有一些水平特别差的院士,另外一方面,还有许多高水平科学家入选不了院士。比如饶毅老师,他学术水平是很高的,但他当年回国之后参选了一次院士评选,结果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他一怒之下,声明以后再也不去参评院士。从饶毅的学术水平看,很多院士同行可能都不如他。

至少从有限的这几个案例,入选的烟草院士、正在等待入选的酒精院士,以及之前的中医院士,加上第一轮被刷下来的饶毅,两者对比可以给出一个结论:院士竞选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么一种现象。然后再结合院士造假而获得保护的系列事件,可以得出一个让人更不舒服的结论,那就是院士参评变成了名利场的竞逐。这是我做科学记者20年来所获得的一种观感。

王晨光:院士的评审标准决定,它是一种荣誉称号,是一种终身荣誉,而不是学术职称。但这跟现在的院士遴选机制其实又是矛盾的。几年前公布过一个院士改革的决定,内容重点是优化学科布局,还有一点是要提高中青年人才在院士中的占比,并且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一方面,你说院士是一种终身荣誉称号,另外一方面,你又要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施院士退休退出制度,这显然是矛盾的。

大家都知道,院士制度之前叫学部制。中国科学院的管理也是按照学部管理的,有数学部、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部等。之前院士叫学部委员的时候,他是掌握学部实权的,他决定学部的发展方向。后来改为院士制度之后,其实内容并没有改变,院士依然掌握着他所在学部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学术资源的分配。

所以说是荣誉称号,其实院士绝对不仅仅是个荣誉,而是体现了很大的权力。这也是为什么各个省市,甚至以一省之力来推举院士。而行业协会也在推自己的院士,都是有重大的利益在里头。

对比美国,院士才真的是荣誉称号。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2010年,我所在的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大学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位Hilary Koprowski教授,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一纸诉状就把托马斯杰弗逊大学告上了法庭,是因为大学要把他的实验室关掉,把他手下的人全部终止工作,等于是大学要把唯一的一个院士要给赶出去了,而且还是非常有名的一个院士,他是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的发明人,在疫苗研究领域非常有名气。

就是说在美国,院士确实就是一个荣誉称号,他在获取基金等方面没有任何优势。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同样是院士,在中国它已经不是个荣誉称号了,已经是实实在在的权利。

贺哥:甚至可以说,在中国院士是有特权的,院士头衔意味着他后面是一个副部级的待遇,而且是终身的。院士掌握着很多学术资源,能够左右一些重大项目的经费分配,对机构来说,院士就是一个大宝贝,能够带来更多的科研项目。

对比之下,官员都有退休,到了岁数就要退下来,所以院士的含金量甚至远远大于一些担任过实权的官员,它是能够终身持续从中获益的一个头衔。曾经有一起大的风波,有几十位部级官员都成为了院士候选人,当时舆论就很担心工程院会不会成为高官俱乐部。这是过往的一个印证,就是说院士的头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比一个部级官员的身份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大家前仆后继参与评选的原因。

正是因为此前暴露了很多问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一直在推进改革,2018年就有一个比较大的改革措施,院士正式有了退出机制,也就是说职务上不再是终身制了,但院士的荣誉称号还保留。任职有一个岁数年限,当时是说到80岁以上就不再担任职务,最终目标是降到70岁以上的院士不再担任职务。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2019年的时候,就有一些机构通过返聘,又把退休院士聘回了原单位。当然这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他可能确实有贡献;另一种解读,这是换汤不换药、延续此前的做法。

还有就是刚才提到的,高官入选院士有了规避制度。两院现在都有一项禁止规定,党政机关处级以上干部不能再去参评院士,这个规定把官员通过参选院士将利益变现或延长这条路给堵上了,这是挺好的。

还有一块,此前院士增选有三种途径,除了院士推荐、专业协会推荐,还有一个叫所在机构推荐,这里边水就深了。

所在机构推荐这种方式导致当时很多机构会包装院士候选人,甚至愿意花钱给这些院士候选人做一些活动,比方说把这个领域内的院士都请过来,开个会,通过一些专家顾问费等形式,以变相的利益输送方式贿赂具有投票权的院士。现在院士制度改革取消了所在机构推荐,剩下只有两条路,院士个人推荐,还有是科协这种机构来参与推荐。

方玄昌:中国整体的科研水平、研究人员的水平,肯定是在逐步提升,跟30年前40年前相比,今天的教授恐怕水平要高出很多;但作为院士这个群体,他们相对于普通教授的水平优势有没有在下降?也就是院士的评选标准有没有放低?

王晨光:这点很难讲,现在科学院院士的评价,主要看论文,看谁发的重量级论文多,或者谁专利数量多、谁的荣誉称号多,都是拿这些来评价。像饶毅这样有突出贡献的教授,进不了院士圈的也不多。我认为,如果能够严格按照中国的院士标准,它是完全没问题的。从整体上看,我认为院士还是能够代表中国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最高水平。

方玄昌:晨光你会去参评院士吗?

王晨光:看了王莉的简历,我觉得她能上的话,从学术水平看我也能上。当然这是开玩笑了。正是因为我对院士的理解,它是荣誉称号,我不太赞同改革院士遴选机制中的一部分,比如倾向于让更多的年轻人入选,这表面上好像是鼓励年轻人,让他们承担更大的责任;但到了具体执行环节往往就变样了,变成年轻人为了院士而院士,挤破了头往这条路上赶。

我认为,它既然是个荣誉称号,我们把它作为一种荣誉称号来对待就好了,在年轻的时候、还有精力去做研究的时候,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研究上。如果在这个阶段做得好,我想包括院士这些荣誉称号,应该是随之而来的,而不应该是说追求的,这是我对院士的理解。

所以,我即便认为自己水平够,也不会去找关系,或者找机构给我推荐什么的。

这次事件,主流的观点都是反对王莉作为茅台企业的总工程师身份来参选院士,也凸显出大家对院士标准还是有期待的,还是把院士群体作为中国当前学术群体的最高标准。从国家的层面,要想把中国学术领域规范化,针对当前存在的学术造假进行医治,还是要从院士群体入手。如果成天只抓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城市小机构的人,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如果某一天,院士这个群体让大伙没有了如同这次一样的感受,也就是民众失去了对这个群体的最后的一点点希望,那么我们还能指望谁?

(XYS20210226)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李彦宏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知乎用户 Oliver 发表 技术上不质疑 但至于 “职业道德”、“奉献精神”? 名单中大多是奉献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实业军工等等 “非热门专业” 也一直以为院士某种程度是对部分艰苦行业荣誉上的补偿 现与百度同列,不知作何感想? 资本家选院 …

饶毅VS裴钢:学术打假也要尊重规则

饶毅VS裴钢:学术打假也要尊重规则 来源:为何鸭 方玄昌:最近连续发生了三件事,一个是饶毅老师,北大生科院教授、首都医大校长,站出来“揭露”了一个叫裴钢的院士,认为他20余年前的一篇论文造假;几乎与此同时出现了另外一件事,之前大家广为关注的 …

饶毅VS裴钢:学术打假也要尊重规则

“饶毅举报裴钢学术造假”这一事件经媒体推动成了一个公共话题。裴钢的论文是否真的存在问题?饶毅的举报是否有着足够的证据?其举报方式及程序是否符合学术惯例?法院是否能够帮助判断学术是非?本期播客,科学记者与科学家一道,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

如何看待裴钢院士正式回应:请提供举报学术不端的实质证据?

知乎用户 就是一颗小洋葱 发表 实质证据??? what the fuc??? 你的实验只有你做出来了,世界上其他人都重复不出来,这不是科学的怀疑么???这不是对科研结果严谨的维护么? 还要拿啥??让饶教授拿出原始实验记录,上面写着您直接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