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弗兰克扬​​ 发表

冒着被洗稿的风险,我还是说点干货吧!

内容创业有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行业内的人很早就做过总结了。

第一种是帮助别人杀时间型的内容。

第二种是帮助别人省时间型的内容。

**第一种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包括现在火热的短视频领域的大部分内容,不管是搞笑的,唱歌跳舞的,还是讲小知识的,本质上都是在争取用户的各种空闲时间,也就是吸引注意力,通过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产生流量,然后再把流量想办法变现,这种形式的创业一般不会向用户收费,所以必须要有较高且稳定的流量,这样才可以把流量变现。这种自媒体要有账号定位类型的内容的持续输出,而且质量也要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否则流量就会流失到别处去。

但,这种自媒体内容创作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原创内容不可持续。

最典型的就是各行各业的人讲自己的行业趣闻与内幕,一开始大家觉得有趣有料,干货满满,但不出一年,故事就会讲完,听众就会厌倦,如果没有新内容进来,很快流量就没办法维持了。

再比如知乎上讲自己读博故事的,留学故事的,考研经历的,学英语心得的,基本上都是很快就没新东西可说了,然后就变成了复读机,这种账号不抓紧时间开个考研心得 live,搞个付费微信群,就会马上失去变现机会,而事实上大部分账号也是这么做的。

那些持续有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流量的账号是怎么做的呢?

要么是团队化,专业化作战,有专业人士提供内容创作,但持续制作原创内容成本比较高,很容易玩成吭哧辛苦一整年,最后也没怎么赚到钱。

要么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团队化洗稿,美其名曰大数据分析爆点,制造流行。

而大部分关注这些洗稿账号的人,都不在乎这内容是不是原创的,因为他们本来的目的也就是无聊时看看这些内容,反正都是不花钱免费看的,嘛原创不原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第二种帮助用户省时间的自媒体,说白了,就是在充当秘书助理顾问等功能,比如每天读报的节目,用十几分钟把最近的报纸头条给你精讲一遍,这样你就获取了信息,省了时间。还有被许多人认为是割韭菜产品的解读一本书的节目,用二三十分钟为你讲一本书,听完就大概相当于看完了,还有提供各种第三方靠谱攻略的。

这些秘书,顾问,咨询型的产品,都是为用户省时间的,一般需要向用户收费,但目前来看,这种内容创业还不成功,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意为服务付费。

而这种类型的内容创业才是可持续的,因为不需要太高的创造力,在掌握了基本的行活儿和流程后就可以稳定生产内容了。

所以,大部分人都还是在走用户和客户分离的创业模式,也就是对用户免费,通过吸引流量来变现。

而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注定了,洗稿是效率最大化的运营方式。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点干货的小账号,你愿意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内容吗?

显然你不愿意,因为你写的越多,各种洗稿专业户就会因你而获得越多的流量,而且你还没办法 [1]

具体的原理可以看看下面我写的这篇《抄袭简史》。

为何微博上有很多抄袭知乎回答的大 V 账号,微博不予以打击和封禁处理?744 赞同 · 27 评论回答


看到这里,就会有人问,那总会有些不为赚钱写内容的人啊,就像以前论坛时代贡献优质内容的大佬们啊!

这些人不写了的原因很简单。

喷子太多了。

参考

  1. ^ 类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6408699/answer/1057033485

知乎用户 ze ran​ 发表

为兴趣而写的内容,质量上通常好过为了吃饭写的;但是,为吃饭而写的东西,数量上可以碾压前者,使其淹没于其中。

没有好的发现机制,平台上的靠发帖吃饭的人越多,信噪比越低,有价值的内容更难出现,时间线上的观点却更为偏激。

知乎用户 郑天玑​ 发表

当下知乎时政类内容深度不及十年前的人人

知乎用户 鱼昆​ 发表

就讲一件知乎上发生的事情好了。

大概四年以前,我关注了曹大佐(

@寒冰射手曹草草

)的知乎账号,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变成大佐,知乎的平均用户水平也还没现在那么崩溃。当时他的风格和我关注的其它活跃在知乎的清华学生没有什么不同,可能和我自己那时的状态也差不多,大约就是一个有大把专业基础,去过些地方,看了些闲书,又有足够的表达欲来花上不少时间从自己的视点切入说清楚一些问题的(典型)信息产出者。

而当时的知乎里充斥着这类优质用户。当然,说 “充斥着” 可能有些过了,但是只要略微有点心思,几天之内总可以找出一大把。这些用户不算什么大神,大部分时候也不会非常认真地叙述一些专业性问题,但是会恒定地输出可看性较高,虽然不严谨却会给人一些新视角的文字,也偶尔会因为一些争论写出几千字长文,再搬出一大把参考文献佐证自己的观点。这就和同学朋友之间日常聊天类似,通常只是略微动脑把之前看过的书揉在一起说出来,但总有那么些时候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然后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大佐……

转折的发生并不明显,在用户看来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逐渐产生变化。大佐开始有针对性地输出情绪是在 2017 年,而后其粉丝数量滚雪球般上涨。但是他所写出的信息并没有增加,反而还大量减少了——输出情绪的言论当然要比尝试理清事实的言论更加简单。不过一旦事情进展到了输出情绪这一步,讨论也就彻底终止了。曾经我们可以见到关于国际秩序中诚信带来的收益的几十层讨论,而到了 17 年风向偏转的时候,这种讨论在知乎上已经因为不同情绪的碰撞而开始被拒绝。

大佐开始输出情绪是完全的个人选择,甚至可以说成是一种政治理想,但是一旦走出了这一步,前文中那种日常聊天式的,可以给出启迪的讨论也就走到了尽头。换句话讲,一个稳定给出有价值输出的优质用户蜕变成了一个本身不生产信息的典型 “互联网大 V”。

而这种故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劣质信息对优质信息的稀释作用的确很重要,但是与此同时,优质信息的生产者也在逐渐变得稀少。互联网上的情绪对撞如蝗灾般席卷而过,所到之处只剩下一片狼藉。

知乎用户 高林​ 发表

我觉得与其说是互联网在枯萎不如说它在下沉,而与其说互联网现在降得太低不如说它过去飘得太高。

互联网曾经是一小部分人的消遣,从一开始 bbs 版聊和同城聊天室就是两个人群。所谓的产出、良好讨论氛围、其实都是 bbs 这一系的空间里的东西。因为在上个世纪之交这些东西还非常小众。很多人从中获取了归属感。而且上个世纪本世纪初的我国社会刚刚从下岗热潮里缓和过来,自由资本主义正在发展,所以很多人其实有了一种类似 “明治时期” 的天真烂漫的乐观情绪。

本来就是少数人自娱自乐的小众消遣。这种小众娱乐又洋溢着一种天真烂漫的乐观情绪。其结果就是很多人在 bbs 上都表现的比事实上更好。他们也愿意把精力花费在 bbs,让自己的形象表现得更好。这才是良好的讨论氛围的基础,而良好的讨论氛围确实是可以催生作品的。

所谓文学创作说到底不过就是表达,创作的欲望就是表达的冲动,那么当一个人找到一个看起来很高大上的讨论空间,这个空间又有着良好的讨论气氛,而且这些人还具备理解的能力甚至批评所需要的洞察力和基础知识。这就让一个好的 bbs 具备了文化沙龙所需要的一切。于是互联网作品如雨后春笋就一点不奇怪了。

但这样的文化沙龙和真实的文化沙龙一样是脱离社会的。本世纪的我国社会的主题是什么呢?是自由主义的退场,这个我没法多说你们都懂得。

是房价暴涨。2000 年北京二环边开盘的小户型房子宣传口号是首付五万月供八百,当时多数人觉得这么小的房子谁要买呢?买了做什么呢?谁缺这么小的房子呢?为什么不拿这钱买辆车呢?当时买房子的钱三十几万,也就买一辆宝莱,但如果没买宝莱买了房,那么几年以后把房子卖掉就可以买 911 了。

有没有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最后辉煌里捞到第一桶金、有没有在自由主义的最后时光里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有没有买房。这三件事把原本在世纪初处境大体相当的人群划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不同群体。如果你去观察一下活到今天的 bbs,就会发现讨论环境的恶化是最明显的。

今天的中文互联网最缺乏的就是世纪初那种 “天真烂漫” 的色彩。而之所以失去了这种色彩,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闲情逸致”。大部分人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压力,这种压力让他们的心态失衡。原本做活跃的那部分人,现在越来越清楚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奈和边缘处境。

在 bbs 上晒车钥匙、晒房产证、晒姑娘。这些事在十几年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但在今天却习以为常。而且能够赢得众多人的追捧。一个人晒房子、晒右舵车、立人设说自己是 h 三代或者富二代,就能赢得万众追捧。即使他可能连件体面衣服都没有。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权力和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而这俩玩意刚好可以结合在同一种人身上。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笑话是 “骗婚的骗子是紧跟时代大潮的,世纪初他们学半吊子粤语装港商,眼下他们学不着四六的北京话装 H 三代,这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风向标!”

中文互联网立曾经有一个虚悬于社会之外的,天真烂漫的讨论氛围。这个氛围催生了一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创作者。但这些人绝大部分运气不好,被社会的惊涛骇浪吞没了。当一个曾经热衷于音乐、热衷于电影、视艺术为生命的人,越来越多的去相亲。被人问 “那你有房子伐?”“有车子伐?” 发现没人关心列侬,也没人关心康定斯基的时候,一个时代就过去了。雨果说“女人在大地点燃理想”。用在这里就是相亲的时候,“相亲对象的问题熄灭了理想!“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虚悬于社会之外因为它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团结起来圈地自萌。只要大家有着相近的趣味就可以抗拒原本就天真烂漫的社会那小小的压力。但随着时光流逝,社会的压力陡涨,而小群体内部最终又变成了互相吹捧的乡村大人物俱乐部。其结果就是圈地自萌的高冷小群体的崩溃。

所以与其说中文互联网在枯萎,不如说它正在展现出本来面目。其实本世纪初,bbs 版聊和同城聊天室就是两个世界。当然这可能是我的错觉,因为我观察的样本也不够多。但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只注意到了 bbs 的这一面。很少有人去注意聊天室,也很少有人关注劲舞团导致的爱情。我一哥们曾经是我主机游戏的启蒙者。跟我说不玩史克威尔不玩最终幻想是我脑子有病。等我买了 ps2 想跟他一起玩 ff10 的时候,他已经沉迷劲舞团再也不碰游戏机了。这是互联网的分化么?当然是。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另一个互联网的崛起。

一个和社会直接相关的互联网,一个姑娘如雨后春笋般的互联网,在这样的互联网面前,思想是苍白的!

知乎用户 陈柏龄​ 发表

产出或许没有枯萎,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中文互联网的信噪比是越来越低了。

原因很简单:生产噪音和垃圾内容能赚钱!

很多人都把 PC 互联网时代当做互联网的田园牧歌时代。认为 PC 互联网信噪比很高。

那只是因为 PC 互联网时代大多数人都很难从流量中直接获得收益。

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了,大多数平台都有流量补贴,阅读量可以换取经济利益,粉丝可以变现。这使得内容生产变成了一个「生意」,而不是「创作」。

生意自然要有生意人进来玩。

2019 年的时候,有幸加了个流量操盘手的组织,其中很多自媒体公司撸平台羊毛的玩法就是找兼职大学生,一天「生产」10 篇文章,一个月工作 20 天,一个月能生产 200 篇文章。这样的公司通常的兼职人员是以百计的。这本质上是个生意啊!并不是创作啊!

靠这样的内容「生产」,一家公司一年付出不到百万的成本,可以换取千万级别甚至近亿元的回报。

这本质上是个生意啊!

这其中代价只是中文互联网的阅读环境变差了一些,雨我无瓜!

10 年前,中文互联网上有很多书里没有的内容。

10 年后,书上有很多中文互联网的内容。

时代一直在进步,信息和知识就在那里,只是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渠道改变了。

中文互联网里信噪比最高的大众免费网站我认为是知乎和 B 站。当你想要了解一个什么信息的时候,这两个平台能够快速显示出所有相关的内容,而且多数还是有用的。但这只是因为入住的内容生产者还不够多,只是因为这两个网站的流量还不够有利可图罢了。

最近知乎有个回答叫做《美国疫情有可能超越中国吗?》,其中一个答主慷慨激昂写了一堆和问题无关的内容,就像是别的地方黏贴来的一样。全文的主题就是「我希望美国的疫情严重一些」,然后 24 小时拿了 2.1 万赞。至今已经拿了 10.5 万赞。我来回看了几遍,都没看出这篇回答与题目有何关系。这个回答可以复制黏贴到所有和美国 / covid-19 相关的所有问题下面。

这大概说明…… 知乎在商业意义上已经慢慢开始走向成功了?……

最后我想给一些闷闷不乐的创作者一些想法:

这个时代其实所有的创作者都在受益。影响力积累,流量变现都比 PC 时代要强的太多太多。

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如果你只依靠外部指标(影响力,阅读量,关注者,经济收益)来评估你写作的意义,你就会产生一种可怕的错觉:空泛无物、低幼化的内容比认真深刻的内容更有价值、更受欢迎。我不应该再写作了。

如果创作者向外寻找自己写作的意义,很容易失望和放弃,或者去迎合这种潮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内容生产者在当前时代彻底放弃输出内容的原因。

我觉得其实是他们还没有想的很通透。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曾经也一度绝望。

为了坚持自己的写作不被影响,我一直在反思我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其中伴随着痛苦和焦虑。这两年我才慢慢明白,目前这个环境,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 / 写作者,一定要保持写作为了自己的意识。降低外部反馈的权重,主动过滤掉大多数外部的反馈,彻底放弃外部指标,否则非常难以进步。

因为我们做的事情不是「生意」。

分享,是自己的天性。

创作,源于热爱。

如果顺便能够赚钱和享受到经济收益,那又何乐不为。

忽视外部环境和指标。

只要有指标,就一定可以被干预和扭曲。只有向内找寻自己创作的意义,才能够真正强大。

愚蠢又有智慧地坚持。

[我的经历和目录索引​mp.weixin.qq.com/s/OUWl70D0y4l9jWN79IBYmQ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OUWl70D0y4l9jWN79IBYmQ)

知乎用户 刘星驰​ 发表

『枯萎』对我来说意味着两个很糟糕的体验:

  1. 信噪比变得很低。也就是说,在 10 年前,看简体中文的网站,看 100W 字,可能有 10W 字觉得有意思。到了现在,可能只有 2W 字有意思了。
  2. 404 太厉害了。

先说信噪比的事。

对于阅读者来说,信噪比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的阅读时间是很有限的。我们阅读的东西构成了我们脑子里的世界。举例来说,我有一个长辈,是某大学退休的教授,当年杀伐决断的。前天她在群里面转了一个消息,说『WHO 专家转口风,说 covid-19 空气传播石锤』。我住在疫区啊,乃大惊,赶快去 WHO 官网看了看,结果英文材料说某实验室用机械方法模拟了气溶胶生成和传播方式,并没有新的证据支持 Covid-19 是空气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松了气之后,再去微信群看这位教授长辈的消息,发现信源是什么每日头条恰饭公众号。我就懂了。我说:『信源有一丢丢问题。』然后截了个 WHO 网站的图。结果我被长辈教育说,这个消息是他们学校教授群转的,不知道真假。另一个长辈教育我说,不应该打脸长辈,这样很不礼貌。

我若有所悟。不管退休前如何水平高,一旦进入了刷今日头条的节奏,那么认知水平就是直线下滑的。这样的状态对于一个有野心追求真理和至善的人来说,是很可悲的。当年驰骋学界的厉害角色在信噪比糟糕的互联网环境中一样的会变成豆腐,何况普通人呢。

互联网平台的性质决定了贩夫走卒都可以发言,而且广告算法是首推那些具有情绪扳机的文章的。所以我们进入互联网就不得不穿过一堆垃圾,在什么入关啊、公知卖国贼啊、男权女权、阴谋论、大棋党之类的声音中间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个现状是我们没办法改变的。只要注意力经济得不到清算,这种现状只会愈演愈烈。

我以前迷信过『自由信息共和国』,我误以为只要读者理性、信息自由,那么广泛的讨论必然会淘汰掉假消息,让好文章流传。但是事实上,读者也不理性、信息也不自由,所以现在我们不得不在一堆泔水里找松露吃,就算吃到了,也无比恶心。

再聊 404 的事。

熟悉传播学的朋友肯定都听说过『守门员』理论。媒体即使没有本事左右你脑子里对某个话题的倾向,他们至少可以左右你想什么话题。

我听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现在很火的某五毛网站上一个来头很大的专家认为,西方思想界已经枯竭了,枯竭的原因是无处不在的『政治正确』,好多东西没办法聊,好多真话没办法说。

我当然赞同,政治正确的确影响到了西方思想界的活跃度。但是,政治正确的负面影响跟 404 大法比一比呢?这个话题说多了,容易出问题。我本质上毕竟是个五毛,还是要危言行逊。但是我内心仅存的那点儿桀骜的劲儿,让我觉得 404 玩下去可能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共和国思想界的活跃非常不利。领导们可能觉得一时的控制很爽,但是毕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大河水深小河满,大河水浅小河干。为了国家好,还是要给搞研究的人一条活路。

最后聊解决方法:

我眼下觉得最有效解决信噪比问题的方法是用『搜索』代替『刷』。也就是说,遇到问题,输入关键词搜索相关信息,而不是每天打开客户端之后漫无目的地刷。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算法对于我们阅读材料的掌控。

解决 404 的方法,无非是学好外语咯。

很多人私信问我学什么二外最赚、法语学好了赚不赚之类。我想说,学通英文是学外语这件事情上面最赚的事。在互联网上逛多了,很容易发现,高质量内容丰度最高的毫无疑问是英文。哪怕你想知道中医、清朝历史、先秦诸子这种东西,英文材料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的。如果只为了在互联网上淘金的话,法文材料贫瘠的程度,到了学不学无所谓的程度。

近一些时间我也反思了很多如何在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中生存下去的事。为了提供信噪比高一点的内容,以及规避 404,我从一个左圈斗犬变成了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输出的都是怎么陶冶情操、如何培养学习能力之类的东西,输出的量也大为下降。这样反而好。适者生存。

知乎用户 懒回顾​ 发表

90 后是这个地球上,最后一批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共享精神的人,也许是最后一批知道什么叫互联网的人。

请注意,我说的这个 90 后,不是说中国的 90 后,而是全世界的 90 后。

互联网精神在 90 年代崛起,在 00 年代成熟,在 10 年代死去,对全世界来说都一样。

只有 70 后 80 后完整的经历过互联网的发展,而从 00 后开始,再也不会有人知道自由的互联网是什么样。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你可以称为互联网的田园时代,分享是不需要理由的,所有人都默认,如果我有一个东西,我就应该分享给大家,不求利益,不求回报,论坛上几句 “谢谢大大” 就足够满足他们。

因为这些人,我们看到了汉化的美剧,我们看到了带字幕的新番,我们玩上了国外大作,我们看到了各类书籍。

他们可以为了写一个攻略,反复玩一个游戏几百遍,把所有隐藏元素和可能性都计算出来,然后无私的发到论坛上,只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游戏。

他们可以为一本小说一个漫画写上几百万字的同人,不求任何的回报和名声,只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他们可以入侵地球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用几 K 的速度去拽出最新的操作系统,破解,然后免费发布。

是这些伟大的黑客让我们用上了免费的 windows,是这些无私的分享者让我们享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

会员可看?

微信扫码?

开什么玩笑!

而现在呢?我只要在这里说这些话,怀念那个时代,就一定有人会跳出来,用知识版权来反对我。

我不和你们争对错,我只想说:

那个时代,大家也许知道的不多,但都是在用自己的热情做事情,他们可能说的不对,但他们说的东西绝对不多余。

而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资源都和经济利益沾上了边,你只要无私的分享,就一定有人下下来你的资源,然后顺手举报掉你的资源,之后把原本免费的资源压缩加密,附上付款二维码,重新挂上去。

没有见过那个时代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花十块钱去买盗版,在我看来是一种多么恶心的行为。

为什么明明免费就可以看到的老电影,要花钱去买几个 G 的什么什么包。

盗版就是为了反垄断存在,现在盗版却垄断在这些不劳而获的盗版贩子中间商手里,他们既没有付出劳动,没有知识产权,更没有高尚的分享精神,却可以以此牟利,这是何等的笑话!

当互联网的内容输出和金钱利益粘在了一起,内容就不可能再单纯,当你认认真真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攻略,被淹没在 “大家一定都想知道怎么 XXXX,今天小编就来教大家怎么 XXXXX,只要你 XXXXX,就能 XXXXX,怎么样,大家是不是已经知道怎么 XXXX 了呢?” 这种人工智障生成的垃圾流中,愿意分享的人,还会去分享吗?

如果你写东西是为了恰饭,每天思考的是大众喜欢什么,甲方讨厌什么,什么流量多,你写的东西还单纯吗?

不是中文互联网的内容产出在渐渐枯萎,全世界的内容产出都在枯萎,因为互联网已经变了,这里的人相对于分享,更喜欢获取,相对于自由,更喜欢规矩。

21 世纪的人有他们认知网络的方式,但是当他们说到网络的时候,和我口中的网络,已经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了

知乎用户 河森堡 发表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明显枯萎,其中一个表现就在于现在网上经常能搜到莫名其妙空泛离谱的内容。

比如说,我昨天看论文时,发现秦国的法律中有一条规定,未经阉割的公马不许驾车,我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公马不阉性情暴烈,不好控制,容易出危险。

我就想搜搜有没有视频资料,看看这种公马到底有多危险,如果用其驾车会怎么样。

然后,我就搜到一个视频,36 秒,题目叫《公马发情期暴躁不安?牵马的大哥一招让它镇静下来 真是捏把汗!》

我一看,这说的挺血乎,啥招啊这么厉害,就瞅瞅怎么回事吧,于是点进去看了一下,结果啥都没说,就是一大哥牵着马走了两圈,然后两匹马互动了一下,紧接着旁白就 “本期视频到此结束,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我就感到奇怪,题目里说的那牵马大哥让公马镇静下来的招数呢?视频没提啊。一个文不对题的视频,啥都没说,也无内容,也无美感,摆上来用意何在?

有人说了,你河森堡抱怨什么?人家就是想拍想发,就是想文不对题,你管的着吗?

我管不着,上传什么视频那是人家的自由,但我觉得这种内容特别讨厌,因为它们空泛无物,但又会占据关键字的搜索结果,极大地稀释有效内容,阻碍甚至阻止人们得到真正需要的资讯。

“如何做一份可口的水果拼盘呢?炎炎夏日,做一份水果拼盘是消夏解暑的好方法,可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内容,喜欢的话就点个赞吧?”

这种发际线以下就是脚底板的内容现在随处可见,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整这些幺蛾子,估计是平台为了冲量让 Excel 表上的数字好看一些,但这种东西大规模扩散开,会让平台失去用户的尊重,也会导致互联网内容的荒芜。

我本想给一种野花画个速写,按照地图的指示走到它所在的山谷,但那却只有扑面的黄沙和焦白的枯骨。

知乎用户 李喵喵 发表

这是大版权时代,这是大举报时代,这是野狼 disco 变成 24 字的时代。

枯萎这个词,真是太温和了。直白地说,中文互联网内容像屎的根本原因在于表达者的自我阉割,凡在这里浸润过的人,都会具备对危险文字的嗅觉能力。当你还没有把这段话写出来,你就知道哪个词是不可用的,哪件事是不宜公开讨论的,哪个人是不被允许评价的,以及哪段话哪个观点是不可直接引用的,为了安全和节约时间,你将从思维过程中避免它们。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要表达,所以发明了不少黑. 话,黑 / 话是非常有趣的,嘿话也是很体现想象力的创作活动,但 heihua 给正常交流凭空制造了门槛,时间一长人们就不知道 Hh 究竟是什么了,所以哈哈是有时效性的。

聪明的劳动人民发现,有一些话题总是安全的,那就是犬儒。

聪明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有了今天的问题。

知乎用户 卡片管理员​ 发表

访问者:我;受访者:我。

问: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答:我也赞同这个观察。

问:请试着描述一下你所见的 “产出萎缩”?

答:我的观察角度比较特别,一方面,我把 “产出” 这个词的频繁使用当作 “文化衰败” 的表现,而“产出萎缩”,对我而言则是世界的 San 值趋向于归零。

BBS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文互联网的?

答:1997-1998,从拨号 BBS 的惊鸿一瞥开始,到瑞得在线、清韵书院,再到逸仙时空 BBS。

问:所以你当时接触的都是被某些门槛筛选过的小人群了?

答:是的。即使是在 1998 年的大学校园里,能够大量花费时间在 BBS 上的人也是非常小的群体。那时候我们全站喊人吃饭,也是两张桌子就够了。

问:你前面说 “产出” 这个词有 “文化衰败” 的味道,为什么这么讲?

答: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个人偏见,或者是洁癖。因为在当时,如果我们要通过写作、研究收点小钱,是有传统媒体这种方式的。在羊城晚报之类的媒体上写篇长文章,在当年能拿到的稿费颇不算低了。之所以要把时间花在 BBS 上而不是去写报纸文章,完全是因为 “相互看得起”。

问:你的意思是,现在的网络上,“相互看得起” 不容易实现了?

答:可能从 SNS 这种形态诞生起,事情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怎么会有 “Follower”、“粉丝” 这种概念呢?谁比谁蠢啊……

问:你们那时候,就算都是同一个群体的人,就没有活跃和不活跃之分吗?

答:有。但可能你不知道,BBS 的 “信息组织线索” 是分区 - 版面 - 主题。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感兴趣的版面名称记下来,每次登录都直接用快捷键或者收藏夹进入。然后从最新的 “帖子” 看起。在版面上,主贴和回复贴的位置是平等的。至于发帖人是谁,这个信息的重要程度很低。

问:也就是说,并不会因为喜欢某人,就能见到更多他 / 她 / 它的帖子了?

答:对。而且也不会因为痛恨某人就看不见他,最多禁止这个人直接发私信过来。

问:那么,那时候的 “产出” 是什么?

答: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绝不想着产出。如果要产出,是通过 BBS 之外的场合去做的,比如说编辑出书。而在 BBS 上,真正做的事情只有一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发表意见,有时候是捉对厮杀,有时候是团战,有时候是类似于众筹一样的集体劳动。

问:集体劳动?

答:比如说扫描了《大唐双龙传》的最新章节,人工校对。

前现代

问:你觉得在中文互联网的整个过程当中,你喜欢的这一段算是什么阶段?

答:我知道你们喜欢用 “出版”、“传播” 之类的概念去理解互联网,没问题。那么,以此作譬喻的话,那应该是“前现代”,即商业印刷出现之前的状态。

问:为什么这么讲?

答:那我也提个问题。你觉得柳宗元是作家吗?

问:应该是吧?毕竟他写了很出色的作品,又是大家都知道的文学史人物。

答:你觉得柳宗元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作家吗?

问:那恐怕不知道,他应该是个士人,后来变成官僚。

答:你觉得柳宗元写文章写诗时,是为了传播给很多 “读者”、“Follower”、“订阅者” 看的吗?

问:那应该不至于吧?

答:对,前现代的 “文学”、“思想”、“言论” 等等,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给 “相互看得起” 的同群体成员看的。白莲教、无生老母、三国评话这种不算。

问:那你的意思是啥?前现代比较高级?现代之后就比较低级?

答:我的意思是,那是两种不同语境下的东西。就好像你对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当然可以比较变形金刚和高达哪个威猛,但假如你是个严肃点的爱好者,那么……

问:你好像不大喜欢 “普通读者” 出现后的中文互联网?

答:对。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这样的互联网让我们过去习惯的 “吃过晚饭随随便便就能找到自己能下场对战的认真讨论” 变得越来越难,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的生态让 “作者” 未免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问:我明白你给作者两个字加引号的意思,就是说这是种新的 “身份”。太把自己当回事是怎么回事?

答:那 “X 大”、“XX 师”、“X 先生” 这些词去称呼作者,是把自己当作什么了呢…… 而人人都这么叫的时候,作者很难不飘飘然,真的觉得自己的 “人设” 很要紧了吧?然后…… 一有人设,还能像过去那样坦诚相见吗?

现代

问:如果要给 “现代” 定一个标志事件,你觉得是什么?

答: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定在 “中文博客” 的流行这个事件上比较妥当。

问:为什么?

答:好像就从那时起,我跟身边的人开始把挺多的时间花在 BBS 之外的地方了。

问:中文博客本身有什么特别吗?

答:有的。当时有一些著名的博客作者,一部分近似于社会活动家的角色,一部分则好像是报纸的评论作者,因此博客一开始就好像是一种更自由的 “媒体” 了。如果你拿近代西洋的 “小册子”、“小报” 来比喻,我也不反对。

问:你当时排斥 “博客” 吗?

答:不排斥,自己也架设过服务器,但完全没有想着要有很多 “外部人” 来看。

问:那你架设博客服务器是想做什么?

答:可能像是个谁都能看的公开笔记本吧,方便检索、浏览、引用。当时觉得博客或者 web 界面的这些东西相比 BBS 在这些方面更具优点。可谁想得到后来呢……

问:那时候你和身边的人,会为了汇聚更多读者而写文章吗?

答:我熟悉的人都不会,大家写东西要么是忍不住不写,要么是炫技。

SNS

问:前面你说到 SNS 出现之后,“互相瞧得上” 就不容易实现了,你不是指博客吧?

答:对,以中文互联网来说,要从 “新浪微博” 算起。

问:为什么 “饭否” 不算?

答:“饭否”太早了,上面的用户还是有点 “小群体老熟人” 的味道。

问:行吧,那 “新浪微博” 怎么让 “互相瞧得上” 变得困难的呢?

答:我们用 BBS 的时候,如果一个主题很热门——假定排到了全站当天第一名,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指点击量、赞同量、转发量之类的 “现代指标”,而是指“回帖数量”。回帖数量多的主题,能不能吸引人来看?能。但是这位被吸引过来的人,是能够“平等地” 看到每一个回帖的。也就是说,讨论的每一个参与者,发言越多,则被其他观众看到的机会也就越多。

问:那么,微博的热门机制会让发微博的人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曝光度,对吧?

答:对,而且 “关注” 按钮能够让这种优势固化下来。

问:所以会有所谓的微博大 V 和普通用户的阶级区别?

答:大 V 是另一回事。当时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后来关门)为了竞争,都在积极联络各路 “著名人士”,邀请他们用真名注册微博。V 是认证的意思。但因为这些认证用户要么本身就有许多关注者(演艺人士或者阔佬),要么因为运营方额外提供了许多推荐位置,因此成为了微博影响力的大头。

问:照你这么说,大 V 的影响力是管理员调数据调出来的,并不是算法决定的了?

答:没错,算法是后来的事情。

问:那么,这套机制有什么问题吗?

答:粗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种机制的内核是马太效应一般的不平等放大器。它对于 SNS 运营方的短期业绩是有力的,但后来中文互联网的许多病毒都和这个机制有关。

问:比如说?

答:我先得再详细讲讲这套机制。所谓的大 V,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它的影响力主要不是来自它在微博上做的事情,而是来自它原本就有的光环。

问:没错,然后呢?

答:你想一想,假如一个人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他在某个村子里的行动,那么这就意味着村子里的环境,可以让他的影响力变多或者变少,对不对?

问:比如说一个和平稳定年代的乡绅?

答:对的。你可以理解成存在着负反馈机制——某个动作过头了,会被反馈信号矫正过来。

问:那么微博大 V 呢?

答:在那个时候,微博大 V 几乎是没有负反馈机制的。不论他在微博上做什么,只要不捅破天,跟他互动的微博用户的观感,对于大 V 本身的影响力来说,是可以忽略的。

问:然后呢?

答:然后你就看到了好像古希腊那种神灵诞生啦。少数用户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有限的联合行动来制造出巨大的意见倾向,而几乎不需要担心自己受到负面影响。

问:你是说那个时代没有举报哦。

答:对,那时候谁能想象到举报这回事啊。哈哈哈哈。但我并不是说举报是对这种不平等放大器的特效药。

问:除了这个还有什么问题?

答:那就是营销号的出现了。新浪微博上的营销号虽然不是认证用户,但他们很擅长使用和大 V 类似的联合行动策略,以至于对普通用户来说,看到著名段子手,跟看到著名演艺人士或者著名阔佬,心里的期待是差不多的。

问:那我来理一理时间线的问题。最早的这类工具是 Twitter,对吧?然后是 Facebook,然后是校内网,然后是饭否,然后是新浪微博。校内网比新浪微博还要早哦?

答:是这样的,虽然说校内网的 SNS 类型更加纯正,但是沾了 “校内” 的光,还是有些早期的平等属性在的。比如说,一个学校的同学,总是能够有很大的机会互相看见的,普通人并不会轻易变成新浪微博用户那样的小透明。

问:但你前面表示过讨厌的那种 “X 大”、“X 师”、“X 先生”、“X 神” 称呼,貌似就是校内网时代流行起来的?

答:我基本上没怎么使用校内网,你说的这个现象我模糊觉得是,但当时都当那是小孩子犯二,没想到后来竟然成了一种相对主流的文化。

问:比如说刘 X 敬,那时候你想不到他会名动天下吧?

答:是啊,还有 X 邪,听起来就是些奇怪的东西。

问:在 BBS 上也会有知名用户吧?

答:是的。但是那些发帖多、人人都熟悉的用户,通常被叫做 “大水车”,大家敬佩的是他的战斗力,基本上没见过跪拜的。还是那句话,“谁比谁蠢啊。”

产出

问:这么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时候才有 “产出” 这回事呢?

答:我倾向于认为 “产出” 概念是要比”吸粉“这个概念出现得更晚的。

问:” 吸粉 “是从微博开始的吗?

答: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可能是这样的。

问:所以你觉得在 “吸粉” 流行之前,写文章、写诗、写技术教程、回答问题,统统都不算“产出”?

答:你这话说得有毛病。

问:怎么说?你谁啊!

答:你要是在阳台上养两盆花,花今天开多,明天开少,你计算成本跟产出吗?

问:那我要是偏要算一算呢?

答:那也轮不到你来算。假设有个大人物,强行要求整个城市的居民都得种花,种好了给他进贡。这才叫产出。是他的产出,不是你的。

问:你这是在恶毒隐喻商业平台?

答:现在明白了吗?产出、outcome、输出,不是我们该用来描述自己日常快活的事情的。

问:然而现在好像有许多年轻人没有了产出、outcome、输出,就感觉自己没意义啊。

答:多么自觉!

待续……

知乎用户 Exotic Hadron 发表

是的。而且这一趋势似乎是无法扭转的。用不了几年时间,中文互联网世界将(实际上目前已经接近)低质快消内容泛滥,而用户越来越没有讨论和分享的兴趣,沦为单向的信息灌输 / 消费管道。

互联网初期高质量的内容在大量用户的稀释下日渐空泛枯萎并非中文互联网独有,但中文互联网相对英文有这几个问题:

中文互联网早期聚集了精华内容的大部分独立网站已经关闭或用户寥寥;而英文(以及部分日文)独立网站仍有不少依然在运行

2000 年后盛极一时的个人网志随着网易、百度、Blogbus、MSN Spaces 的陆续停止服务而内容散失

Twitter 引领的短信息式 Microblog 让现今的用户越来越没有兴趣撰写传统网志

百度贴吧标志着中文互联网的一段重要历史,然而这种集中式信息宿主很容易因商业公司的政策考量而受到影响——随意删除用户发布的内容、限制对历史信息的访问、利益优先赶走用户的行为比比皆是

英文互联网世界依然拥有一些活跃用户的新闻组和邮件列表即使在中文网络世界早期也只流行了很短一段时间

微信为代表的封闭式社交网络断绝了有效的外部信息检索方式,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在中国大陆占据主导地位的百度等搜索引擎低下的检索准确性

严苛而不可捉摸的内容与信息审查制度

越发常见的网络暴力间接导致用户越来越没有意愿分享讨论有趣的内容

知乎用户 京一不二​​ 发表

挺多答案说得挺好的了,我换一个角度说说吧。

我们工作时判断和我们对接的人靠不靠谱有两招:

  1. 看这个人尊不尊重专业人和专业知识。

自己有真才实学的人,一定理解在一个领域做好是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如果他不尊重你的专业知识,少数情况这人专业水平远架于你之上,只是人品糟糕。绝大多数情况这人就是个草包,专业能力太差只能在歪门邪道打压别人,找一点廉价的自尊。

2. 看这个人对工作有没有热情。

不管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高低,对一行没有热情的话,除非天赋异禀几乎不可能做到出类拔萃。如果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闲暇时间、碎片时间都会思考怎么才能把工作做到更好,对自己智力的调动比 8 小时打卡的多太多了,很多工作中解决问题的灵感并不来自工作本身,经常是交叉思维。

以上两点屡试不爽。

好像有点跑题,下面解释。

我见过很多热衷于免费共享知识的人,全部都是对这行有热情的人,单纯分享就有乐趣。这种乐趣被点赞打赏都无关,如果听众能回复一个感谢,或者这些内容帮助到了他,作者就会很快乐了。有人没有体会过这种快乐的话,我只能说太可悲。这类人很容易扎堆形成高质量社区,但是也有前提。

前提就是没有老鼠屎。

都听过那句俗语,其实很多城市长大的孩子没有这种经历,判断一个地方有没有老鼠,是不用辛苦寻找老鼠屎的,因为满地都是——老鼠一天要排泄 70-150 粒粪便。

诚然有高素质的读者可以产生有效互动,但现在互联网很多读者是什么精神状态?杠精起码会找找理由,可现在又冒出一类人满脑子只会搜索文中个别用词,之后出来断章取义反驳一下就为了让你恶心,可能还自己找一下优越感?一个人能输出的方式很多,能不能做点有用的创造价值的事情?有的人只要损伤不到自己,多缺德的话都能发出来,这样对创作者本身积极性是有打击的。

互联网创作环境是每个人组成的,对自己的行为要求高一点,对别人的内容宽容一点,没坏处。

知乎用户 摩茲拉 发表

我不知道中文互联网的产出是否日渐枯萎,但可以肯定高质量内容是愈发稀少。

  • 内容农场泛滥,流量(点击为王)典型即河森堡老师提及的那种「标题党」。不过内容确实很能博眼球,尤其是短视频的崛起。
  • 资讯获取渠道来自「喂食」而非自己查找、订阅网站的资讯,机器算法代替使用者筛选资讯,而被推送的内容会不断受到内容农场稀释。
  • 搜寻引擎与网站成为封闭花园,只专注将流量导向自己的网站。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任何搜寻引擎都很难搜索到高质量信息。
  • 博客 (Blog)与个人网站已死,大部分流量由少数网站控制,创作者缺乏题材选择权利,只得被迫沉默或流向其它私密社群。
  • 互联网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精神已经消失,大家都在考虑着获取更多而非合作共赢,以至于 BT 下载这种东东都…

至于人口数量、网络公民的素质与著作权争议对互联网的影响并不是很支持主流观点,故不列出。

知乎用户 睡前消息 发表

是。

十年前,注册会员 5000-10000 的小 BBS,存着上百篇好看兼有深度文章的不在少数。而类似的分众 BBS,不下数百个。我今天能靠媒体吃口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阅读当年网友的自发性创作。

现在注册用户千万的社区,凑出几百篇干货内容倒也不难,但…… 你对得起这么多注册用户吗?

我就不说原因了,各位看看这些小众 BBS 还有多少被允许运营?仅存的几个,差不多算是活到今天的恐龙了。我经常上 S1 看看,不是因为多好看,只是缅怀一下互联网的自发创作繁荣年代。类似的,我在 B 站和微博的视频每期都有几十万播放量,其实是年轻人透过我看曾经的中国互联网文化。我 2018 年靠搜索引擎刷出知乎第二的成绩,恰恰说明 20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文互联网创造力枯竭,所以才让老树开花抢了风头。

我作为客观上的受益者,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文化氛围。

中文互联网如果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被英文互联网压在身下摩擦是必然的结果。养 1000 万个运动员,如果都把腿打断,对职业足球的激励依然为 0。无论嘴上认不认账,只要深度内容不足,中文互联网文化就是只能当外围。

最起码,给中国人一个能提升智商,不降低人均寿命的搜索引擎吧。

知乎用户 Thinkraft​​ 发表

有人说中文网络优质内容减少都赖摆渡威信什么的,我并不认同。网站贝岸、注册石明志和天火降临才是问题的根源。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你输出任何内容都有可能不知不觉得罪一些人,而这些人会想方设法地弄死你,而且它们真的有能弄死你的武器。这就很可怕了。没人可以保证自己没说错过话,哪怕当时绝对正确的话几年后也可能是错的,哪怕永远正确的话也可能被人断章取义截一半做个视频渲染成是错的,甚至你没说过的话被人配上你的名号宣扬反正问题因你而起你就是错的。然后你就没了。你错了,并且你没有让历史消失的能力,于是你只能从历史上被消失。

那这和贝岸有什么关系呢?这意味着传播信息的权利不容易获取。生产内容已经要花时间了,传播还要花时间和钱就没意思了,所以大部分生产者还是依赖于平台来传播。而天火不光是对内容生产者,对于平台也是一样有威胁,只是平台比你能力略大一点点,它想活命它可以并且只能在自己被消失之前先把你消失。而石明志差不多就是让你消失得更彻底一些,不要再出现。

所以大家要么从最开始就不说话,要么说了话但是没了,总之反复清洗下去,最后就是没人说话了。剩下的大多是繁殖速度飞快的简单生物。它们其实早晚也会死,只是它们太单调,换了一茬又一茬你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只有隐约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烂。

我并不是说摆渡就没毛病。众所周知摆渡正是运用这套逻辑使敌人消失的战术先驱。但我们确实已经来到了一个就算没有摆渡没有威信大家也可以继续熟练地腐烂下去的时代。

知乎用户 光与火花​ 发表

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50 年代拍电影,要有大片场支持,要用 35 毫米胶片,所以那时候能拍东西的大部分都是大神中的大神,什么黑泽明、塔科夫斯基、希区柯克这些人。

后来便宜一点的 8 毫米出现了,能拍东西的人多了起来,一些有奇怪想法的导演加进来,打破了规矩,但总体来讲拍电影还是有门槛的,这些作品质量也不低。

直到索尼大法捣鼓出了录像带,DV recorder 这些,拍东西再也不是艺术家或者资本家的专利,市面上出现了大量乱七八糟的 B 级片。这时候开始有人说电影不严肃了。

拍电影始终还是一个专业化的东西,直到 2010 年前后,5dII 开始普及,紧接着 iphone 横空出世,终于做到了人手一机,人人都能拍东西的境地。

一个有意思的点,最开始这种平民化的拍摄设备,还是努力向专业严肃制作靠拢的,那时候还没有全新的模式是专为这种设备服务的,所以你看微电影还是 “电影” 呢。

然后直播开始火了,抖音 / 快手也大量侵蚀了我们的生活。现在所谓的 “抖音文体”,有不少人依然不屑,但是无可否认他的覆盖面是远远超过前面我提到的任何一种影像模式的,而且制作门槛低到小学生都能拍出一个热榜的作品,一个中学文化的主播可能每天有几百人在线看他卖东西,简单、粗暴,直抵人对“性”,“食” 这些最基础的渴望和需求。

我觉得这就是人类的本质,和宿命。你去看文学创作,互联网创作的变迁,都基本符合上述规律。

英语互联网就好点吗?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英语世界里只是有一些比较年长,且愿意掏钱的人在维持住所谓的体面而已,同时他们的口味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英语用户。真正最火的网站还是 YouTube 和 P 站这些,以及可以看看抖音海外版 tik tok 最近攻城略地的势头,那才是真实的数据与现实。

有的人会说油管的视频质量就是比较高啊?那是因为很多人看到的,都是被人为筛出来的一部分作品,占整个网站的总数可能不到一成。其实 youtube 也存在大量的垃圾内容,只是你不会特地去点开而已。

面对历史的大流,我个人的选择是不点开。你不看公众号,不下载抖音,就不会看到满坑满谷的垃圾了。但是我偶尔还是能读到优秀的文章,也看过抖音上让人哈哈大笑的视频,因为我关注了很多二道贩子,我把挑的时间交给了他们,相信他们的审美,我自己就可以更专心的看有营养的东西,而不是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筛选垃圾。

这也是我一直呼吁只忽不要强奸我的时间线的原因,因为按时间,推送我关注的人的内容,是我还坚持继续用知乎的原因。希望不要再瞎 JB 改版了!要不然也就跟垃圾场无异了。

以上

知乎用户 Rank114514 发表

很开心能看到这样的问题,中文互联网在最近十年的下降速度简直肉眼可见。举个例子就是我现在翻阅部分和 “电子音乐” 相关的资料,还有一些音乐教材,能找到的基本都是十几年前的翻译了。

先扯一句,其实英语互联网的质量也不是那么高

只不过由于英语互联网的庞大性国内懂得英语互联网基本运作流程的人也知道怎么找想要的讯息;**大量讯息的源头是英语;还有 google,reddit,github 等网站_相对_没那么差的封闭性。**英语互联网认真找找能找到好东西的几率更大一点

实际上给我们最直观的感觉 “中文互联网越来越差” 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通过曾经的方式(搜索引擎,微博,百度贴吧,知乎等)已经无法获取自己想要的讯息,取而代之的是质量差到令人发指的软文,逻辑令人发笑的文章,毫无内容的营销等。点名百家号,想骂人

在前一个十年,互联网资源不丰富但是每一个人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社群,就比如电子音乐有电驴,模型有 nws 任天堂论坛,其他我也没经历过我也不知道有什么。但是这些专门的论坛上从小白到大神都有,而且都愿意为自己所喜欢的这个兴趣付出一些什么。所以你能在一个很专门的并且能够公开被搜索到的论坛找到几乎一切想要的。同时那时候的互联网有个特点就是小而专,大神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关注,同时这份虚荣感也促进他进一步来传授知识。

那时候互联网很分散,没有一统话语权的大网站。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就比如说百家号就依托百度这个爸爸大量霸占了百度搜索相关链接的前几页,继续想骂人。

在这个十年里,大量老的论坛服务器停摆站长消失。最直观的就是很多曾经论坛的图床都已经 GG 了。流量也渐渐集中到一小部分大网站手中比如百度贴吧,微博什么的,缺乏了曾经的兼容并包。再加上国内几个搜索引擎为自己引流,搜索引擎基本是废掉了。所以什么都找不到。

产出当然还是在继续,大神还是在那边,都潜伏到一些私人社群里面去了,比如 qq 群,微信群,或者一些私人 blog 和站点不被搜索引擎搜索得到的那种。他们聊得很开心,外人几乎没法进入,知识也不分享了。

换句话说就是曾经互联网的产出是胡萝卜,你看着上面不是很多,但是沿着胡萝卜头往下找找能找到一整根胡萝卜

现在的互联网产出是土豆,和杂草混在一起你真的找不到土豆在哪里

**所以有一点可能要我们引起警惕,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可能会导致知识更加封闭。**以前的知识至少是可以在图书馆找到的,现在很多知识是无法通过 “人” 以外的途径去找到的

再加上中文网络生态和英文网络生态是完全脱节的(某东西,嘿嘿),所以呢现在年轻这一代一出生就沉浸在这样的网络世界中,一旦他们失去了对一个巴别图书馆的探索能力,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毫无机会跨越阶级了,什么网络是自由的,网络上的资源无穷无尽,假的。

你看到的只有百家号而已~~

刚刚看隔壁问题看到个答案,和我观点差不多而且写的比我好多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链接如下

为何中文互联网相对英文互联网的内容质量较低? - invalid s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32758/answer/272376938

我自己有个小小的个人网站,当年用 wordpress 建的。结果 wordpress 都被那个了。大量依托 wordpress 建立的个人网站都没法被收录~ 我的网站搜不到无所谓,有许多中文写的干货网站都没法被搜索引擎收录~ 自然就那个了呢

知乎用户 胡又天 发表

我生於 1983 年的台北,1991 年開始用 MODEM 上撥接式的 BBS,1996 年開始有民間 ISP(網路服務商),我是第一批用戶,也就是第二早連上互聯網的一批人。第一早的是 1991 年以來的大學師生,那時台灣學術網路已經連上網。我不敢說見證了這一切,但也算看了不少,可以說幾句。

基本上,平台對內容和留下來的人會有篩選性。我個人比較懷念的一個地方,是 2003 到 12 年 PTT2 的 AAAAAAAA 板。

PTT2 是台灣存活下來的最大 BBS 台大批踢踢實業坊的二站,主要支持用戶開個人板,而 8A 原本也只是其中一個個人板,板主 ID 叫 XXXX69,他自己也不寫什麼文章,就是轉錄,把他板、他站的文章轉錄過來存放著。這原也沒什麼特別的,我們很多人都會這樣幹。

但由於 8A 這個 ID 的特性 (好記),不知幾時開始,大家開始主動把自己喜歡的文章轉過去,甚至直接在上面發文展開討論;由於用戶大多是大學生、研究生、校友,不乏文字犀利、風格鮮明的臥虎藏龍之輩,這又吸引了其他有鋒芒的人前來,漸漸地它就成為一個很具素質的公共空間──Telnet 式 BBS 這個文字介面、鍵盤操作的古董級平台,本身就能篩掉一大批老人和新人,PTT2 站的用戶成份又不像 PTT 一站之雜,而彼時 Facebook 之類的社群平台尚未興起,我們雖然已有無名小站、Pixnet 等等,但就是沒有一個能聚成像大學 BBS 那樣的空間。

要說像什麼的話,我聽說曾經的北京大學未名 BBS 的三角地 (Triangle) 也有類似的火苗,但當然因為不可抗力因素沒能壯大起來,我 2007 上北大第一件事就是註冊未名 BBS 帳號,然而那時 Telnet 式 BBS 在大陸已經沒落,三角地也沒什麼好看的了。

在 8A 板的活躍時期,我也在上面打了很多筆戰,轉了很多嚴肅或搞笑的文章。這個板的公共討論素質以及氣氛,在我記憶中,比起其他時間地點、其他類似的平台都要高,而且什麼都有,有文學藝術、自然科學,也有政治;有社會運動、有環境保護,也有遊戲。總之你想要有什麼都可以自己轉文過去,看能不能帶起討論。板主也不做什麼,只在有情緒失控的時候維持一下秩序,或者政治魔人太過份的時候浸他水桶,大家也尊重他,這裡名義上畢竟還是他的個人板。

大約 2010 年後,8A 板的討論風氣漸漸冷下來了;它現在還在,但只剩幾個網軍或廣告人堅持著。個板文章只保留前 20000 篇,你現在看到非精華區的第一篇是 2011 年的,以往的盛況已不復見。

它沒落的原因也很簡單:大家有別的去處了。新人會被臉書、Dcard 這些更大眾或新穎的平台吸引,不會再到老派的 PTT2 開個板;老人也就轉投他處或者專心去工作,想作功或作妖,都該直接在社會上出道,沒什麼好再在這裡留戀了,8A 就留給那些廣告文吧。我也是其中之一。

與 8A 板類似的有 ZZZZZZZZZ9 板,簡稱 Z9,以轉載美女、八卦、笑話知名而有人氣,板主也因此在媒體上有一定知名度。Z9 板在 8A 板盛時是以娛樂性起到了一些分眾的作用,偶爾也會引發一些公共討論,但比較多是經濟、政治問題。8A 板衰後,Z9 也還持續到 2019 年,沒人看沒人討論他也轉,反正那裡本來就是當他的剪報板用。2019 年 3 月以後就停了。

近年 PTT 一站有幾次當機或維護,二站會迎來短暫的復甦,有八卦需求的老人可能會因緣際會臨時聚到某個板上,也不一定是 8A 或 Z9,但也沒那麼多人知道。

我們現在想要看高品質的文字產出,也還是找得到,但就要自己各處去找了。要說像曾經的 8A 那樣做一個剪報區,技術上是完全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就是不會再聚到那樣的人氣。

有些朋友在這個問題下回憶過一些早期知乎的良好氣氛,我沒見過最早的知乎,但我知道那是什麼氣氛,那就是我經歷過的 8A。

知乎用户 学写作的丧失​ 发表

别的平台不说了,就说知乎吧。

像知乎这种推送规则,你如果想写一个东西,就要找相应的问题才行。

当然写专栏也不是不可以,然而专栏基本上已经废了,没有流量了。

于是不管你想写什么,只要不是热点,那就没人看。

这就是内容平台中心化会导致的恶劣结果,没人写小众内容了,大家都去往热点靠。

如果有私域流量的话,每一次你写的东西,关注你的人都能看到,那么就会有深度的内容,因为整体是正向累计的。阅读群体也是稳定而且逐步上升的。

然而为了避免大 V 的马太效应,所有平台都在进行限流。

限流对于小 V 来说非常友好,有更多的崛起机会,但是这也意味着大 V 不会创作更深度的内容了。

我费神费劲写的东西,你压根不给我推送,甚至还要以奇奇怪怪的理由给我直接删掉。

换成你,你还会继续写嘛?

这甚至都不是核审,就是核审人员看心情随便删你的东西,就这种内容环境还想有内容产出?

有的平台还会搞什么内部 XX 团,这部分人随便写什么鬼话都有专项流量扶持,内容编辑对内容一窍不通,这更是内容行业普遍的现实。

所以这就是一个直接的体系化的问题,中心化,算法推送,已经是互联网内容行业的大趋势了。

但这两个特性也就注定了流量的不稳定,也就直接导致了内容的不稳定。

同时,算法推送是依托于 tag 标签,所以非个人作者的工作室就可以以特定的关键词,特定的情绪,去进行读者收割,移动互联网的发达又保证了足够多没有阅读积累的读者会去看这种东西。

于是最后就是这样,优质内容作者不懂规则,没流量,不会跟平台 PY,最后退出舞台。

垃圾工作室遍地都是,带节奏带情绪的文章尘嚣之上。

这不是中文互联网的内容在渐渐枯萎,这是变成了化粪池,每天在发酵能够引起大爆炸的气体。

知乎用户 螺旋真理​​ 发表

我观察到的则完全不一样。

我个人关注的领域,在网络媒体时代基本是谣言、骗子、历史发明家的舞台,有质量的内容相当少,要么只局限在一些专业性论坛里传播不出去。

到了新媒体时代,基本上是当年在 2012 年微博上考古和盗墓一战之后,这个领域在互联网上才有一点能看的内容,但还是很混乱,一般公众很难判断内容的正确性。

知乎用户 张亮​​ 发表

是否在枯萎,我没有足够大数据样本,不敢妄自置评。

只说什么有可能导致网上优质文字内容的分享减少吧:

1. 多数人阅读习惯欠佳:不爱阅读的人太多,现在更是大规模转向看短视频,集中力不能超过十秒,以太长不读 tldr 为傲。知识无用论在社会中成为主流,「上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这种论调出自顶级成功人士,多数人更不会读书。

2. 读者对于简单粗暴结论的热衷:情绪化内容比理性更吃香。

3. 内容被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对于多数人,阅读内容必须是以娱乐为目的,创造内容必须以赚钱为目的,这让内容的可能性大大收窄。

4. 缺乏求同存异的开放性,打压小众声音:我讨厌各个领域被饭圈化就是这个原因,饭圈化是一种心智不成熟的表现,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只接受自己喜欢的是最好的这一个可能性(也因此才全力消费、转赞评造数据),带来的间接结果是,不尊重自己意愿之外的好,看到可能是好的不以为然甚至更倾向于把它破坏掉或污名化掉。这让参差多态的可能性被压抑了。

5. 太多人缺乏文字训练。文字训练影响大脑思考习惯,如果只有口语训练,那一个人的思考是非常受限的(就像一台内存小、不足以进行复杂计算的电脑),但今天有多少人会耐心梳理自己的想法?这导致思考的简单化。

6. 喷子和嘲讽。你说 ABCDEFGHIJK,一路过的随便来一句无关嘲讽,还有多少人能坚持反复输出?这还不算带节奏的。不过最可怕的是,我感觉因为太多人语言或文字表达能力太差了,经常以没礼貌的方式试图交流,当然让另一方很不爽。

其实还有不少。总之,如果你觉得这些状况有在发生,就可能让好内容的分享受损,你就应该尽自己之力对抗它,能改变一点点是一点点。

知乎用户 减紫 发表

狭义上说中文互联网的好料比往年还算在增加,但广义上说,优质产出在中文互联网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了。

我的意思是,优秀回答者大部分依旧在输出金子,但是整体上金子的比例越来越少了。打个比方说,以前知乎上金子和其他东西的在我时间线上输出内容占比是 1:5,也就是说点进首页没每 5 篇就能看到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内容,如果让我定义 “好” 内容的话,那我认为上乘水平得是这种基于证据的内行的方法论讨论,有科普基本化石常识也有讨论可能性的:

假如电鳗很早就灭绝了,生物学家能否通过其化石等推测出其可以放电?4657 赞同 · 238 评论回答

最起码得是能 “让我知道点新花样” 吧?我不自谦的表情最烂得到我下面这种回答的程度?人看完让人知道起码一两个新概念(而且是有数据出处的那种),比如相比法国、德国、中国这些国家,土澳和美帝人均耗能和二氧化碳排放是大得多得多的。也算是知道原来没有的新知识了。

[如何评价 2010 年柴静对丁仲礼的采访?1450 赞同 · 108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461353/answer/169792167)

这些内容起码数据出处是还算可靠的,比如世界银行。

但是现在哪怕我再怎么对关注列表做筛选,时间线上好内容:撕逼、站队、娱乐内容的比例不超过 1:10,比如这个点我时间线上前 10 条是这样的:

失恋后玩 galgame 是种怎样的体验?317 赞同 · 139 评论回答

如何看待拜耳辞退拒隔离外出跑步的澳籍华人女子?3.7 万赞同 · 1391 评论回答

为什么对于美股熔断,很多人表现得很兴奋,是我的错觉吗?1.9 万赞同 · 448 评论回答

[怎样识别一个人是否犹太人?1956 赞同 · 125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01147/answer/14138209)

我知道这么讲非常得罪人,搞的好像好多网友输出的东西对我没用一样。。反正个人的关注列表从两年前大刀阔斧砍到 1000 以内之后没有太大变化,关注列表没怎么变,但如今 10 条关注动态里大部分不能给我带来社科和自然科学的新知了。上面的时间线上 10 条动态只有 1 条

@黄继新

的如何识别犹太人是详尽地在认真 “科普” 回答的。硬要说 “知道了可能以后有用”,那“怀孕期间应该注意什么” 那条同样有点用,但**那条从方法论上也是典型有瑕疵的,即过于侧重自身经历那 1 种情况,而没有把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概率去做一个全盘的轻重缓急的比较(例如百分之多少流产是因为什么事处理不当),缺乏一种英文上的 general picture 的全局概念介绍。**有一说一,我不是不心疼当事人答主的遭遇,但是相比英文互联网,我们中文互联网讲 “我 / 我朋友 / 我亲戚碰到了什么” 这种单个案例的比例似乎有点太大了。

我知道在知乎期待教科书式、学术论文的回答可能有些奢侈,但我起码是尽量在输出这样的回答的,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 BB 你来试试那种,哪怕我写一个新冠命名权的问题,我也要引述美国疾控中心(CDC)的网页论证我提到的观点起码是一种学术机构和监管机构比较认可的做法。

但问题是这个时代好回答多 1 成,水回答多了 10 倍,整个中文互联网的话,100 倍都不止,一群面包淹没在漫山遍野的木屑里面要找可太难了。

那我有什么办法呢?像以上回答的答主这帮人不是干自媒体的,家里笔记本电脑渲染个视频都费劲,也没有多余的钱去做什么流量推广。难道给干货答主们众筹显卡吗?

抛开知乎不说,中文互联网上还有个问题就是,干货指导经常很难有英文教材那种 “手把手教学”,总是 10 分必备知识说 8 分,让你领悟剩下那 2 分。

比如天文社团最常见问题:怎么看 xxx 流星雨,我百度上随手搜了一个 “英仙座流星雨怎么看”,给出搜索结果最上面的 1 条是这样:

以及:

当然,这些教程起码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错误,“彗星绕地球留下碎屑→流星雨”这些基本概念是肯定有的,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的流星科普能像日本国一样 “(今年 8 月)13 号晚上 8 点朝着东北方向 45°” 这种清晰明了的回答?什么时候能做到天文带上山队的让大家搞明白“哦这个是英仙座”+“哦(今年 x 月 x 日)这个点主要看 * 边(方向)天空”。

没有,中文互联网我以普通人视角从没看过这种傻瓜式干货。当然如果你是朝着任何方向都能捕捉到流星的老天爱,那当我没说,但对于新手,让 ta 看着某个方向的天空是最容易实现 “0 的突破” 的。

**从方法论上说,中文 10 分知识说 8 分还不算太要要害,从英文互联网搬运资料是一个补充中文互联网干货的好办法,任何学科、技术都有一群兴趣爱好的中文互联网业余发烧友(比如看流星有天文社、天文爱好者)写过明确的回答,但这些教程、心得搜索引擎都很难搜出,普通人看不到。固然 “金子” 是有的,但被营销号淹没了。**有趣的是百度下面的搜索结果还有个搬运 “8 月 12 日英仙座流星雨:NASA 专家教你如何看”,但讽刺的地方在于,中文互联网上生搬硬套外文优质材料又一次出现了:

没错,这种 “搬运” 往往由外行小编操作,其中的精髓没翻译,比如这篇文章的 x 点往 xx 方向看 xx 高度小编没搬运过来,这就一下子把 NASA 专家的指导水平拉低了一大截**,而对于不会英文的读者精髓用英文 = 天书,**比如这里,明明《天体与望远镜》这种美国天文期刊把事情说明得很清楚了,但小编直接复制这张图,northeast 跟 CASSIOPEIA 一样直接就是天书,千万别指望普通读者有本事懂。

这还不说以邻为壑的某些中文网站现在不注册看不了全文,不充 VIP 复制不了文字(甚至直接禁止选中文字),更是减缓了好货的扩散速度,而使得粗制滥造的材料四处蔓延。反正碰到无中生有的错误材料你要查证只能人工识别截图考据一番,费时费力,而那些粗制滥造的洗稿却无时无刻不像害虫一样生长。顺带一提,这里的中文互联网是包括繁体的,而是在我关注的自然科学领域繁中的问题可能比简中更大。

那本土的干货淹没在营销号,外来的干货被粗略翻译,中文互联网怎么可能不变的越来越水呢?

知乎用户 二蛋 发表

中文互联网产出并没有枯萎,只是你越来越难找到它。

中国优质内容创作者大有人在,只是充斥在垃圾之海中,而我们缺乏一个有效的工具将它从垃圾之海中检索出来


看到 @河森堡 的内容深有感触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我好奇就网上查了一下:公马不许驾车

先看谷歌的,精准无误。。。。没想到谷歌中文搜索这么厉害

直接定位到秦汉马政研究,真的被折服了。。。。。

@河森堡

说他是在看秦国法律是看到的。

好下面是喜闻乐见的黑百度时间,tada~~~ 一个专门做中文搜索的引擎做成这么垃圾。第一条点开是一个不知名网站抄的

@河森堡

的原文?????

看看搜狗,直接定位 @河森堡 微博。。。。。。牛逼牛逼,然而并没有解释我的问题

所以有时候你就很纳闷,为什么大洋彼岸的老美比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搜索引擎更懂我们想要什么。就我们这个搜索引擎水平,估摸着就算有好的产出,也搜不到。

从百度搜索结果可以看出,结果分为两类,

1 是各个营销号 or 杂毛网站对河森堡原文的转载,

2 是模糊匹配到马或者马 公这两个字。。。。。

总体来说搜索结果毫无价值。其实大部分搜索引擎很容易搜到河森堡原文,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考虑我需要的是什么。而谷歌厉害之处就是他把我的搜索当成一个问题,所以寻找的是对这个问题的专业解释

知乎用户 朱聿欣​ 发表

这个问题下的绝大多数回答,让我觉得有些顾左右而言它,也让我想起了那头房中之象——它作为一个庞然大物硬生生地横亘在房间里,但人们出于一些缘由却回避讨论它的存在。

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很简单,是的,中文互联网的产出的确是在枯萎,毋庸置疑在枯萎。当好内容失去了激励机制的时候,枯萎已经注定是一个无法挽回的结局。有些好的内容,常年寄居于海外 VPN, 你要靠一些行业人士精通的黑话和术语才能在一堆文化碎片的虚掩下把它挖掘出来;有些好的内容,要通过正话反说、倒序排版、转化成模糊像素的图片、人民群众朋友圈不断的转发接力,才能勉强苟活一阵;还有些好内容,早已无迹可循,从创作之初便被扼杀在摇篮里,每一位它的见证者也即是它遗嘱的撰写者,真正诠释了海德格尔的那句,“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当加诸在创作者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多,当好内容越来越需要通过自我阉割等奇形怪状的筛选方式才能留存成一种行为艺术,当写一些迎合当下政策和情绪洪流的文章越来越安全讨巧时,中文互联网产出的衰落已是无法避免。哪怕在知乎上,也千万不要小看被删文、被禁言这样的小剂量 “惩罚” 对于一些严肃创作者的内力消耗,这类人都是富于禀赋、意念执着的人,当自己信赖的某种价值体系被零散且连续的外力接连击破时,这种打击就像雨夜绵长的破伤风,更别提直接被封号这种堪比割破灵魂大动脉的惩罚。而且过了 30 岁以后,个体意识本来就会因为年岁的增长和家庭的责任而削薄,再加之这种外力的打压和写作激励机制上的匮乏,这部分创作者放弃输出优质内容、沦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是非常可能的事情,我身边已经有不下五位这样因此放弃写作的例子。

尼尔 · 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写过这么一段话——“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在当今中文互联网,由 guan fang 控制的文化属于前者,决定了哪些内容是高压、是红线,创作者不能碰,不仅如此,它还要引导创作者去创作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供给人民群众玩乐的文化属于后者,它极大地促进了一些奶头乐产业。这两者合谋,前者高压管控,后者娱乐至死,最后的结果就是中文互联网的创新想法被腰斩处死,优质内容被无良营销号坐地分赃。

也不是全然没有存活的缝隙。前者紧握不放的双拳里也曾落下过没有枯萎殆尽的玫瑰,后者虚浮艳俗的游乐场里也曾长出过春天蓬勃的野草。

我只希望会有那么一股自由的风,能掠过那荒芜的花园、落雪的林地, 最终落在那些天真的玫瑰和野草上。而我选择永远站在玫瑰和野草这边。

知乎用户 顾扯淡 发表

早期上网的用户表示真的是这样,量其实变多了,但质量变差的更多,去除无用信息,剩下的真不如以前。

以文字为例,目前不止是文字产出越来越少,实际上连能写文字的地方也越来也少。

随着有意识的限制和打压,现在中文互联网圈的 BBS 存活数越来越少。幸存的也变得越来也封闭,会员可见,回复后可见,积分购买,各自平台趋于封闭不对搜索引擎开放,以及那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文互联网是怎么堕落到如今的地步,恐怕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

目前仅存的几个大平台更适合娱乐和有目的地赚钱,并不适合既想写写东西又不想职业化的用户。

但文字产出是需要氛围的。

大部分人写东西拍视频是没有收入的,在这种情况下,观点的碰撞,友善的评论,善意的补充,这些针对写手来说都是正向激励。

相比之下现在写东西的负面感受太严重了,被抄袭是一方面,但其实只是小事,十年前大家写东西也被抄,本来也不指望赚钱,大部人都无所谓,但是在一个氛围越来越差的环境中,每个长文的用户都遇到关键词检索,该内容被举报无法显示,不知道触发了什么违禁词导致你以为发出去了,其实没人看见等等等。

文字越多越容易这样,时间久了,写长文的用户变少,也导致阅读者的口味被改变。

以前是文章配插图,现在不少号则变成了配图说话,你稍微用心一点,写的长一点,评论就有人和你表示太长不看。

如果写啥都没人看,没人讨论,那谁都不乐意写。

写作氛围差也表现在题材的单一以及违禁区域的增加。

实话实说,想要往深了写然后不触雷的题材越来越少了。

你就是写明星八卦,写到他们背后公司,股权转让,持股人背景收益等等等,哪怕是在业内公开的资料,照样有可能被删文,甚至删号。

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多了,这里拿文字和 BBS 举例子并不是光指它们。

很多 95 后 00 后的(部分)年轻网民往往不愿意承认一个事情,就是相对于 80 后的老网民,虽然社会进步了 20 年,但在思想观念上,(部分)年轻网民要比之前的老网民封建太多了。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网民,限定互联网用户。。。。

不信你随便挑一部 20 年前公认好看的电视剧,放到现在再拍看能不能过审。

一模一样的题材剧情,大家的评价也不一样。

老年人:这都被封?有没有搞错

年轻人:这个也敢拍?胆子真肥啊

要知道当年我们可是看着这种漫画长大的啊。。。

当然平台也是没办法,平台的任务是赚钱,是 kpi,要对投资人和股东负责。

针对商业运营来说,内容好坏,文章客观与否未必有争议性重要,深度反而可能变成风险,一篇深刻好文带来的收益有其上限,带来的危害最严重的时候无法估量,这种情况下,大家首先要注意的是规避危险,能活下来才能讲其他。

这一切都导致任何文字创作的前提都是以安全不踩线为首要目标,而不是内容。

你不遵守也没关系,平台会想办法帮你遵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乐意往深了写。

文字阅读和吃饭一样是刚需,人不吃饭肯定不行,但是如果这条美食街只提供这种等级的食物,在大多数人没法去隔壁吃的大环境下,做的难吃他们也开的下去,新食客没吃过好的,甚至会以为这个味道地道。。。

感觉还没讲完,想想还说点啥。。。

另外现在中文互联网污染特别严重,各种无用的信息,机器抓包拼凑的文章充斥,通过搜索引擎想靠关键词找到需要的信息比十年前难一百倍。

作者就算写了,也没被删,还有可能别人搜不到。我刚刚找篇老文,知道名字和关键词,全文文本大概是 20k 左右吧。

当时看的时候是一篇完整的故事,从头到尾作者是一次写完的。现在那些网站把文章分成了 18 章,每次要点五六下鼠标,换好几个页面才能读到原先二十分之一的内容。。。。

其实很多时候你换谷歌也一样了,主要是中文信息圈就不行,因为中文网站还活着,或者能打开的只剩下这种货色了,以前那些好用的都被连不上了。

要么就是会员可见、回复可见、积分购买、半年以前不显示、注册先扫二维码关注 xxxx

另外导致无用信息充斥的始作俑者应该是百度吧?

比如你搜 赛博朋克什么时候上市
搜到的头 100 篇文章标题都是《赛博朋克最新发售日》

点开后显示

最近《赛博朋克》很火,小伙伴们都在谈论。那么《赛博朋克》什么时候发售呢,很多玩家关心《赛博朋克》的发售日期,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其实现在官方还没有具体公布发售日,具体还得等进一步消息哦。

好了,这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赛博朋克》什么时候发售。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后,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解决你的困惑。

类似这样的情况特别多。。。。。

知乎用户 Fred Camille​ 发表

作为一名维基页面管理员,颇有些个人感悟,简单分享一下。

直接原因是 “环境噪音” 太大。

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在适应着快节奏的生活同时,也斩断了它们原本相互关联的前后逻辑。大量内容内部不再具备较强的前后逻辑性,也无法给读者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只需要拥有一个直白的结论。

此类内容高度碎片化,可以将原有的内容一分为十,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成本低廉且深受普通人欢迎 。而纯原创内容大多由亲身经历,调查,采访而来,需要极其高昂的时间成本。

传统含逻辑类文章被环境音覆盖,且大部分普通人并不重视自己的逻辑培养,本质上对真实的学习和提升仍处于无所谓的状态或功利心态,也无法促成传统内容的相对优势建立——极少数个例除外。

根本原因是互联网本身面向用户群体逐渐下沉,其所面对的核心用户群对于互联网的态度以消遣娱乐为主,接触互联网的形式也以轻度的移动端为主。

也许你会说难道他们不学习吗?

学习,当然学习,但他们只学考试要考的,考试不考,或者没有文凭和证的,还学啥?

而这些部分已经是教育产业的一部分,这是内容的另外一种转变形式,内容付费。

主流人群并不想思考,不想学习不能带来经济价值的内容,追求效率最大化短平快,恰好反映了国内当前的主要发展基调,坏处就是非黑即白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随处可见。

反过来,中文互联网也不再是学习的工具,而是表达态度,营造自我良好感觉的虚拟空间,许多人通过此调节个人压力。

我相信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口红利消耗殆尽以后,这样的局面会有一些好转,当经济增速自然放缓,经济水平提高后,会有一些本质上的转变。

这让我想起之前有人私聊我,说我在知乎回答问题像个陪人唠嗑的老大爷,一点也没有维基的严谨之风。

我说,愿意看严谨内容的人,已经不可能看知乎了 (笑)。

这样的改变情感上我是不愿接受的,但理智上,没有人能改变它。

知乎用户 立党 发表

是抄袭和洗稿的代价太低了,噪声变大,让优质的内容、有趣的灵魂、朋克的知识和观点淹没在专业做自媒体的复读机的噪声中

知乎用户 生非异 发表

我倒不觉得是产出在渐渐枯萎,而是杂草太多,遮蔽了庄稼。

现在也偶尔会看到好文章、好作者,但是因为营销的存在,泛滥的总是那些会营销、肯营销的,占据了流量,挤占了真正优秀内容的空间。同时,也确实有很多优秀的作者不再产出,或者我不知道他们去哪里产出了。例如有位名为 “思郁” 的作者,早年在报纸上见过不少他写的书评,非常渊博丰满,还有独到见解,我很喜欢;后来偶然在微博上关注了他的微博,但是近年,他都没有更新了,报纸也少见了,我也再没见他的文章。

再一个是缺少平台。当年博客泛滥的时候,有很多优秀的博主和博客文章,质量不比如今的公众号低,关键是它们在一个开敞的平台,可以鲜明地看到,不像现在的公众号文章那样藏得很深,还有很多要关注了才可见的,以保护之名套了层层的壳子,找出来都嫌浪费时间,更别说去看了。很多平台都越搞越复杂化了,功能上不利于浏览,层层叠叠的犹如要求脱了裤子放屁,形式上逼格满满,本质上多此一举,包括知乎。原来知乎那种简洁直接的方式很方便,现在的功能搞得消耗在没用的操作上的时间和步骤越来越多,如果不是缺少同类的平台,早就弃了。

总之,就是环境不友好,更适合杂草孽生,而庄稼只深藏在杂草窝里,难以寻觅,形成了中文产出衰落的现象。

知乎用户 关雅荻​​ 发表

补充一点,头条系的问题,也是整个互联网做新闻的国情问题。。。

因为在国内,互联网机构几乎就没有几家具备完整的新闻采访资质,所谓就没有记者证。。。

只有传统纸媒才有记者证,或者调查记者这个工作岗位。。。

头条系把网络新闻搞成现在这个样子,他冤吗?他为了流量改进算法,怎么会冤呢?

但是他是一个在中国合法存续经营遵守法律的公司呀,新闻的堕落,对于头条系来说就在滚下山崖的巨石背后跟着踹而已。。。

类似这样的问题,稍微正经严肃思考下,追根溯源就会变成某种不可说,某种限流,某种不存在,甚至某种被炸号。。。

所以现在看到这种问题,我总觉得有点搞笑。。。

知乎用户 赛勃朋氪​ 发表

当你试图解释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人跳出来质疑你的动机。

当你分析一个人的动机的时候,有人跳出来说你收了黑钱。

当你批评某厂公关行为的时候,有人跳出来说你境外势力。

当你证明你跟境外无关的时候,有人跳出来说你造谣扯谎。

当你拿出真实可信信息的时候,有人立马举报并把你拉黑。

这种指鹿为马立场先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互联网,就是五十年前社会形态的线上版本。那时候破四旧打砸,现在挖坟贴举报,不走向枯萎才是奇迹。

五十年前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某个领域里面资深的大牛,甭管科学技术水平怎么样,稍微有点能被抓到把柄的言论,或者解放前做过什么事,就会被挖出来举报,然后批斗打倒成地富反坏右。成百上千的科学家因为这种事情,白白浪费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大好年华,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后来想明白了,要甭管白猫黑猫,能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中国就有了四十年的黄金发展。现在国家好不容易强大了一些,部分网民又开始重复 50 年前的老路了。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唯一的教训,就是学不到任何教训。

知乎用户 伏罗希洛夫射手​ 发表

五年前的我:我希望我们能在一个公开平等的平台进行讨论,我认为任何一派的观点滑向极端之后都是殊途同归的,但即使是极端的思想也有价值,在这些思想的碰撞中总会有崭新的观点产生,你看这……

被杠了五年后的我:我可去你马的吧,文明怎么可能用文明的方式战胜野蛮,入关之后自有中原大儒为我所用。

知乎用户 观测者 STD 发表

是,但是不是最近枯萎了,而是从百度空间转型轻博客,随后直接关闭开始就已经枯萎了。

输出是要有平台的,个人博客和投稿刊文的那种评论网站绝对是深度内容的主力平台,英文互联网上大多数深度长文都是发在这两类网站上的。并且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可以被搜索引擎收录。

中文互联网几乎全盘移动化了,超出手机屏幕一页长度的东西就很少有人想看,没人看自然也就没人写。而且各个巨头的平台各自为政,互不收录,内容推荐过度商业化,用户高度标签化,几乎已经不存在一个中立的、我写了任何东西都能让任何人机会平等地看到的地方了,这对发掘优秀内容是极其不利的,而且对没有商业动机的创作者则又是一大打击。

这个大环境不变,真正能写出有价值的产出的人就不可能想把东西放到互联网上。

知乎用户 无上甚深喵法 发表

是的,原因就俩字:封闭。

罪魁祸首两个:微信、百度。

以微信为代表的封闭 app、小程序取代了原先的开放 web 互联网。现在一提到自媒体,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公众号,而不是开放的博客、微博、论坛、知乎。

知乎上就有很多优质内容。但是你们注意到没,很多高赞答案都会在底下安利自己的公众号。反过来在公众号里,几乎没有往知乎等外部开放平台引流的。这么个不起眼的行为,就能体现当今中文互联网的高度封闭化。你有什么好东西,发知乎上不行,非得藏在公众号里?

全世界都有封闭化的趋势,但中国尤甚。因为国外尚有谷歌开发 chrome,继续当 web 界盟主,而国内的百度却跑偏了。在自媒体领域,百度的贴吧,本来是可以压制微信公众号的。想做自媒体,你就去开一个自己的贴吧,定期发自己的文章上去。你的粉丝可以搜索到你的大作,关注贴吧,并在贴吧里自由讨论。无论是开放性、吸粉效率还是用户体验,贴吧都碾压公众号。可是为什么百度没打造好贴吧,反而抄袭微信弄个百家号找骂?

除此之外,百度还有不少 NC 决策源自于盲目抄袭微信、头条,以至于我严重怀疑百度高层中有腾讯的内鬼。比如把 web 上的内容转移到 app、小程序中,令搜索引擎可抓取的中文内容更加稀少,简直就是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回过头来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写手们也同样是一帮被卖了还给人数钱的主:

你想做自媒体,便去注册了微信公众号,笔耕不辍,但粉丝不见涨。于是你去求你的微信好友帮你转发,几天下来总算积累了上千粉丝。突然有一天,粉丝数开始狂飙。你一开始不明所以,晚上打开知乎,才发现是你的一篇知乎回答火了,网友们纷纷通过你知乎回答下留的公众号成为了你的粉丝。你的公众号终于火了,于是你邀请你的朋友共同庆祝,感谢他们一路下来的支持。你一定忘了,十年前你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写的文章发在校内网,很快便有上万的阅读量。你的很多同学不需要你的委托,便自行转发了你的文章。更多外校的不认识你的大学生,觉得你写得好,也自行转发了你的文章。那真是一个靠才华就能成名的年代。现在又何尝不是呢?你在知乎同样可以。可是为什么,今晚你庆祝的,是你微信公众号的爆红,而不是你知乎号的爆红?

~~

为校内默哀几分钟

~~

最后欢迎各位加入我们的反微信联盟。你的支持会对复兴中文互联网尽到一份力。

补充资料:

[“我关注的是文章的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的流量"146 赞同 · 17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3692627/answer/824725588)

微信时代的士人:新朝开科取士 82 赞同 · 13 评论文章

知乎用户 陶珂摇滚 发表

帕斯卡尔说过,我们打的都是同一颗网球,但总有人把它打到轻巧的点上。

创造或者说发现观点的人本来就远远少于讨论观点的人,不论是在传统媒介还是在互联网上。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产出枯萎了,而在于普遍层面上在消化观点时的惰性。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惰性,导致大家只是在传递网球,从而物质、工具化了思想内容。

长久以来,是大师巨匠和文化精英在打网球、看比赛,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积淀里发掘一点新的击球角度。大众可能偶尔听到一耳朵体育新闻,但没途径也没能力参与到游戏中。

互联网本来给了我们机会,每个人至少可以发布一句有用的话,在分众文化里深耕以各自繁荣。可惜,就像运动器材进社区一样,在数据流量上活跃的是智识上的中老年人和幼儿。严肃的议论哪怕在互联网上也仍旧是在传统的圈层内。至少感官上是这样的。仿佛形成了恶性循环,单纯的鸡汤复制越多,内省的个性化表达越少。

原因很多很复杂,生活压力与物质焦虑、传媒的娱乐化和碎片化、感官刺激的反馈速度远大于精神沉浸等等,大家心里都明白,所以有了理由去为自己的惰性辩解。一句 “认识到自身的平庸,我与世界和解了”,让原本有认知能力和潜力的人心安理得地刷综艺短视频,给大学生们为赚点生活费而收集整理的网络金句点赞。

还是期待每个人能够尽可能多些个人思考,不要把网球只当做到此一游的伴手礼。不再动辄感慨时代缺乏大师,而把自己的独特性融入时代,用自己的思考为观点的质量增重。

知乎用户 人鱼朵朵​ 发表

头一次见有人把洗稿这个词儿说的这么文雅。

最近许多人加入了自媒体的行列,尤其是疫情期间。人一多就会发现能写的就那么些。没东西可写怎么办?那就洗稿抄呗。

你可能辛辛苦苦写个两个小时,还不如洗稿一键转发的点赞和评论多。太划算了。

再者,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我来我抄他。爆款是怎么来的?爆款就是抄袭加整合。

去年咪蒙团队不是爆了一个洗稿的事吗?就是把许多阅读量 10w + 文章里面的元素进行组合,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这种文章本身洗的对象就是有阅读量基础的文章,质量可以保证。再发出的话,肯定也会是爆款。

自媒体从业人太多了,多到一条消息发出很快就会被淹没。你该怎么从中脱颖而出?最好的办法就是搬经典、洗稿。

省事不费力,还高效简单。

从这点上可以理解,他还是个辛苦的搬运工呢,又没收钱,他委屈着呢。

有人说我说的太简单了。那我再深扒一点。

你经常看见文不对题的东西,是因为对方在凑字数。字数多可以刷网站全勤,进推荐位。这有什么奇怪?这是行业公知。

而内容越来越水,是因为快餐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浮于其上。这就是根源。

观众是这样,也就养出了这样一批作者。随随便便抖个机灵,大家都鼓掌。

不抖机灵答非所问怎么办?你说的直白一点,就会有人留言骂你。你表示赞同,一会儿就会有人给你说你说的不对,你不友好 blabla。你上去跟他们理论,就会有人说:别人骂你,你怎么能回呢?你真是太差劲了。

你但凡回一个字儿就会被喷成筛子。你关评论,还会有人私信骂你。你举报,可人家就是举报不掉。你好好的表达对事情的看法,被骂一顿还吃违规。

你好好的分享干货,人家说你带货,恰烂钱。

我每次点开评论的时候,都会深呼吸,做好被骂的心理准备。这种情况下,你除了抖机灵还能干嘛?至少抖机灵的评论里是一片和谐 666。

就这样,大家都跟风学习。创作环境怎么会好?

内容水?还不是因为观众爱看。

驴唇不对马嘴,还不是因为土壤在这。

知乎用户 陈风暴烈酒​ 发表

因为担心账号安全,大量潜在的原创优质内容创作者不说话了、不公开發表了。而且大量原创内容也不知道为啥就_____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因为资本集团的利益取向,能够引流、为特定账号涨粉、刺激消费和带货的无内涵信息充斥互联网,原创作者的文章、视频难以出现在任何 APP 的首页。经过几十年的商业發展,小众爱好形成的网络圈子越来越难以找到立足之地。只要不是带颜色的爱好,那么他们聚集的网络圈子必须得找一个大公司产品依附。也就是说,一群普通人打一个网站搞出一个人气活跃的 “网络世外桃源” 越来越难了。互联网市场被资本巨头瓜分後,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都需要也不得不讓资本集团站台,而他们不是来做福利的。

至于说抄袭、喷子、人肉都是老生常谈的事了,根本不算主要因素。

知乎用户 密涅瓦猫头鹰 发表

2020.08.17 二次修改:

本来这文章骂得更狠、骂的人更多,骂的也不只是互联网资产阶级,然后不知怎的就挨了检举揭发,囧 rz。

以下是将原文核心思想和谐化与增补后的新文章:

答案们普遍都只能看到表象,只能看到言论管控、限流、平台争斗,却没有看清楚背后的本质,即互联网已进入存量市场阶段与垄断阶段,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

存量市场是什么意思呢?存量市场就是零和博弈,我多一块钱利润,别人就少一块钱利润;存量市场就是你死我活,我多一个用户,别人就要少一个用户。存量市场,高度内卷化的存量市场,意味着底线在 “理想” 状态下会被拉得无限低。 于是,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开始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大搞名为 “生态链” 的康采恩甚至托拉斯,画地为牢,宰割山河,互联网或者 “互联网” 这个概念已近摆设,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厂商自己的圈子,它们不对外开放,也不对通用搜索引擎开放——搜索引擎也被整合进了 “生态链” 中,成为专用搜索引擎,生态链的一环。举个例子,百度会在搜索结果里优先推荐自己的 “百家号”,而微信公众号内容不可被微信以外的搜索引擎检索。又比如,Android 系统的主题、字体、图标本来是通用的,华为小米等公司的 Launcher (可以理解为手机桌面)却不允许应用第三方主题、字体和图标,只允许用户使用自家主题商店上面的主题。这当然可以解释为“方便收费,方便回馈作者”,然而 Google Play 上也同样有大量收费主题,只是不像华为小米主题商店上面的主题那样只能给自家手机用。当然可以再狡辩说“厂商对 Launcher 有修改,第三方主题无法应用”,但图标呢?字体呢?圈起地了就是圈起地了,不开放就是不开放,任何借口都不能掩饰互联网垄断公司们宰割山河、圈住用户的欲望。他们力图让用户的所有需求都在自己的“生态链” 里解决,从而获取比对手更大的竞争优势。

但存量市场造成了激烈的竞争吗?也许是,但与此同时,它也在马不停蹄地消灭着竞争本身,不妨参考一下标准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先生的发家史。在任何情况下,自由主义者们口中的自由竞争无一例外会消灭其自身,然后造成垄断与帝国主义,在缺乏干预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反例。在有干预的情况下,甚至是依靠干预而形成的垄断,也屡见不鲜。自由市场与自由竞争的根本敌人就是它们自己

于是我们见到互联网的平台越来越少,从以前一众论坛的百家争鸣,不断兼并、挤压,直到剩下现在的几个大平台,也许掰着手指就数得清的平台,也许加上脚趾。

兼并、垄断、大平台化、帝国主义化,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资本家的话语权上升了。比如中国互联网时代前中期,B 站用户为 B 站产出了大量内容,而在 2018 年 8 月开始的风暴中,这些内容被悉数削除或限流。理由无外乎是 “色情”“不符合主流价值观” 等,然而一些分区的视频 “尺度” 却比这些遭受删除的视频大得多,为什么只删这些呢?因为这些由老用户投稿的视频现在无法带来足够多的利润,而带来了一些风险;某些分区的视频带来了一些风险,却也带来了足够高的利润。我们复习一下耳熟能详的名句:

如果有 10% 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 20% 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 50% 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 100% 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 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成本核算一下,风险小于利润,干吧!于是某些分区的视频留下了。于是另一些视频因为风险大于利润被删除了。

除了资本家话语权上升,另一些会导致本答案删除的力量也因为数据的垄断而得到了加强。(去复习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看看哪个力量也在加强)打个比方:以前为了封锁一条消息,可能需要审查 100 家以上的分散论坛,而现在只需要在微博微信等垄断性平台进行围堵就可以将它们几乎堵死。前些日子,百度贴吧突然不允许访问 2017 年以前的内容,而百度贴吧有价值内容产出的黄金时期却正好就在 2017 年以前。对于这些内容,百度说屏蔽就屏蔽,说不放出来就不放出来,甚至至今对前因后果语焉不详(尽管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猜测)。无数经典就此毁于一旦。2018 年,论坛们突然全部被要求实行实名制,直接导致了境内一众小论坛的迁移甚至关停,也直接造成了中文互联网 “户籍满天飞” 的现状。

但是,为什么资本家和另一些人就可以对我们的数据,我们的产出,我们的劳动成果为所欲为?为什么从没有反抗成功的先例?

这个为什么,就把我们导向了所有权问题上:

稍有互联网经验的人都清楚,在绝大多数时候,所谓的用户,对其产出的内容,都没有所有权,因为按现有生产关系,平台方掌握、控制了一切。在现代的平台 - 用户框架以内,内容一经用户发布,用户就失去了对其产出的最高权限,而只保留修改等少部分权限,与之相对地,平台对内容可以说有最高权限,包括但不限于引流、限流、删除、修改、再分发。

我们来看一下百度贴吧的用户协议:

第 12 条 百度贴吧拥有对违反本站规则的用户进行处理的权力,直至禁止其在本贴吧内发布信息。
第 22 条 凡文章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百度贴吧管理人员有权不提前通知作者直接删除,并依照有关规定作相应处罚。情节严重者,百度贴吧管理人员有权对其做出关闭部分权限、暂停直至删除其帐号。

说删就删,无需通知,无需提供备份。(提一嘴,在提供备份这一点上,知乎和豆瓣做得都不错)可见,马先生说的资产阶级法权同样渗透在互联网的相关法规中:事实上,它只保护平台占有数据的权利,却不保护用户占有数据或浏览数据的权利。

对于用户的数据权利,唯有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能提供差强人意 [1] 的保护,其声明了许多我们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数据权利,包括但不限于访问权、更正权,尤其是可携权,即:用户在需要时,有将自己产生的数据取出并转移的权利。可以说,不是《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我甚至不知道我可以有这些权利。

那么,是什么东西让我们可以说是默认地交出了自己的权利呢?再追根溯源,答案就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词了:

私有制。全称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现阶段的表现是生产资料资产阶级所有制

因为互联网的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或者说那些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资料(服务器、数据中心……)压根不在我们这些内容产出者手里,而是在别人手里。因此,在 “创作者 - 平台” 关系中,我们与平台方的关系,相当接近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关系。生来共产、资源共享的互联网,最后还是被私有制所异化,变成了一些不劳而获的人的工具,而不是像它诞生时那样,始终为付出劳动的人效力。

这样以后,就是想说的说不出,说出去的别人见不到。我最敬佩的中国科幻作家张冉有个名篇:

曾经以便于转发著称的微信、曾经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便利性的微博,现在都因为这落后的生产关系而走到了它们的反面:曾经便于转发的微信现在不停地禁止转发、曾经提升了信息传播便利性的微博现在在以限流和撤热搜等手段阻碍信息传播。这样的现象就是异化。我在别的地方说过,现阶段的生产关系压根配不上互联网这样的生产力。于是旧的生产关系会扼杀、会异化先进的生产力,在以前是封建生产关系抑制工业生产力,在这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挠互联网生产力。工业党们那形而上学的生产力 - 生产关系观,那指望着生产力能脱离生产关系而发展、从而为生产关系带来 “和平的” 转变的妄想,在这里,不攻自破。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里仍然是进步的:生产资料集中的大工业,无疑比分散的手工业更进步。服务器集中的大平台,也无疑比过去高度分散的小平台更进步。)

那么,什么是比现阶段更进步的?什么是配得上互联网这一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公有制。全称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可能的表现有:由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掌握生产资料。或者由无产阶级集体拥有生产资料,放在互联网上,就是内容创作者一起开网站,然后,占有自己的收益,而非从大平台那里分享自己的收益。不从根本上改变,小修小补的作用是不大的。

而在现阶段下,既然在私有制之下我们对平台没有话语权,不能用手投票,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用脚投票,支持那些尽可能尊重我们的平台,比如部署长毛象系统的网站,比如黑客派,又比如(相对贴吧而言的)知乎豆瓣。

2020.08.18 补充:

有关 “互联网已进入存量经济时代” 的数据:

注意看 “网络经济指数” 一栏,可以看见增速从 2018 年开始就在放缓。资本需要的是增速不变甚至上升,增速放缓毫无疑问地说明互联网进入了存量市场。

(感谢评论区的质疑,我这篇回答之前确实缺乏数据支撑)


2020.08.17 被建议修改,以下是修改后与大家见面的第一版内容: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 “元问题”,我的答案已经成为了 “元答案”。原答案的经历本身就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2020 年 8 月 13 日,我在一个豆瓣小组写出了一篇文章,获得了小组内的几乎一致好评,恐怕也引来了不友善的人。

2020 年 8 月 14 日,我被豆瓣告知,自己的文章已被锁定为仅自己可见,于是我摘录了里面的几段,发来知乎,在豆瓣小组的引流下,当天我获得了 1000 次以上的阅读,以及 120 个赞。

2020 年 8 月 15 日,无事发生,赞数增加了 76 个。

2020 年 8 月 16 日,我的答案突然火了起来,我受宠若惊,但也明白这个答案大限将至。这天,这个答案获得了 8027 次阅读、332 个赞。

该来的总会来的。2020 年 8 月 17 日早七点,有人举报了这个回答,并且留下一行趾高气扬的评论。本答案的赞数定格在 711 赞。那个评论还在评论区,富于幽默的我给点了个赞,你们可以去看看。

为什么环境已经如此恶劣了、产出内容的人这么少了,还有一些什么内容都产出不了的家伙在想方设法不让别人产出内容?

看完了这个答案的经历,对这个问题,读者们心里恐怕已经有答案了吧。

原答案备份:(原答案无 “开胃菜” 一节)

[互联网的帝国主义——互联网的内容产出为何在萎缩? - 黑客派​hacpai.com/article/1597632238823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hacpai.com/article/1597632238823)


拓展阅读:为什么厂商会想方设法降低浏览器端的体验,特别是手机浏览器端的体验?为什么厂商总试着给你的手机塞进一个个 app?

为什么手机上基于浏览器的应用不火?独立安装的比较火?62 赞同 · 0 评论回答

参考

  1. ^ 成语本义。勉强使人满意。

知乎用户 约克公爵 发表

从个人的观感是。以前是互联网大爆炸,瞬间宇宙丰富,现在是大爆炸后几十亿年的状态,偶有亮星爆发,但震撼力大不如前。。。

未来么,应当是冷寂。

互联网产出的文字垃圾越来越多但能量不会凭空创生。互联网也有很多学习材料,但多数是史前遗存。

中文互联网,向来不缺量,缺的是凝结物。

知乎用户 燃犀 发表

对,但也不全对。

相信题主所指的互联网内容是上一个十年中诞生的经典图文内容。

的确是一个黄金年代,各路大神的创作营造了互联网的无限生机。

譬如网文大神天下霸唱,毕业后从事投资工作,但并未见到多大起色,于是开始在天涯论坛的蓬莱鬼话开启创作生涯。

在天涯论坛埋下的种子,换就了他的成功。

2017 年 7 月 12 日,《2017 猫片胡润原创文学 IP 价值榜》发布,《鬼吹灯》排名第 12 位, 截至 2020 年,由该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已达 10 余部。

还有李毅吧当年的神作,《小张和小丽》与《长岛的雪》。

它们的结尾同样有种历久弥新的魔力,让人回味无穷。

不工作了好吗?” 我问小张。

“你养我啊?” 小张冷哼。

“我爱你!” 我冲口说出这句,小张和主持人都楞了一下,这好像不是电影里的原词。

莫名其妙的桥段还是让观众们沸腾起来,主持人宣布开席,我俩就退了下去。

几个朋友随着我们,去换衣服的路上,准备给包间敬酒。

路过分叉口时,小张落下一步,让过几个伴娘,在我身后道,

我也爱你啊。

**

**

他依然向往着长岛的雪,依然向往着潘帕斯的风吟鸟唱。

很久我才知道,原来,长岛是没有雪的。

但无论是上述哪个图文内容,都是需要创作者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角度。

图文创作的优点是相对简单,信息量大,但需要用户的耐心理解和消化,所以文学性和深度内容特别适合图文形式,通过联想和煽情引起共鸣。

碎片化的时代,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丧失了完整看完图文内容的耐心了。

目前的互联网内容环境仍是以内容为主,微信公众号、知乎、头条号、百家号成为了图文创造的主流平台,最受青睐。

可近几年时间,短视频内容占比已经达到了 50% 左右,直播和音频则瓜分了剩余的比例。

说一个有悖大家认知的事实,其实现在内容创作的蛋糕是越来越大的,并不是衰落的趋势。

直播、短视频、音频内容为互联网内容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数据也佐证了互联网创作者的规模与发展势头都很迅猛。

今日头条各个平台创作者全年共发布内容 4.5 亿条,累计获赞 90 亿次。

B 站的月均活跃数量高达 180 万,月活用户已达 2 亿。

内容创作的门槛不断降低,创作者的背景也更加多元化,不少图文创作者都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转型短视频创作者。

相较于图文创作,短视频形式没有观看门槛,视频时长普遍在一分钟以内,只需要一台手机就可以进行短视频内容的创作,拍摄设备的普及也进一步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

短视频也更加生动直观,无论是哗众取宠或者专业性较强的短视频内容都会吸引大量关注。

还有另外瓜分份额的音频内容与直播内容。

移动设备与蓝牙耳机的普及使得音频内容也占据了一定的份额,无论是在地铁上通勤时听的早课还是睡觉前听的助眠 FM 都有很大一部分受众存在,喜马拉雅、蜻蜓 FM、荔枝 FM 已经积累了很多优质的音频内容。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大家觉得中文互联网的内容已经逐渐凋零了。

内容数量没有减少,而是内容越来越多,优质的内容反而不容易出头了。

当中衍生了很多问题,比如恶意营销、虚假内容、炒作等等,这些问题也在进一步地制约着创作者自身的发展。

内容创作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遵从一定的创作规律,创作者也会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但是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互联网内容行业而言,如何平衡内容创作本身的特点和商业压力之间的关系是创作者面临的核心问题。

有的创作者认为进行内容创作,应该以兴趣为导向,以优质的内容为追求,不屑于商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

有的创作者会在利益的诱惑下选择迎合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杜撰,扭曲表达。

有的创作者会步履不停地紧跟热点,追求轻松娱乐效果,追求轻松的流量来源。

无论如何都好,讲到底,优质的内容都是需要心血的,每一位内容创作者只有经过凝练和思考,才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诞生。

克思说过,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本质力量就是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意志力和实践能力。

但是在工业化的社会进程中,人被从天人合一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劳动被异化了,劳动者感受不到创造的乐趣和自身的本质力量。

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此开出的药方就是——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知乎用户 王诺诺​​ 发表

不知道大家看过刘慈欣的一个短篇小说没有,《诗云》,这是我最爱的一个短篇。讲的是一个超级强大的文明降临地球,它强大到可以凭空纯用能量来产生物质。但当它听了李白的诗之后,却自觉无法做出具有同样抽象美的诗。

然后它为了超越李白,开始用暴力的穷举法写诗,第一首五绝就是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它的逻辑是,只要将常用的千个汉字全部排列组合一次,类似猴子打字机的方式,也会作出所有的诗,其中一定也包含了超越李白的诗。

当然,这样的计算量是超乎想象的,所以,超级文明把整个太阳系的物质都拆了做成一台电脑,开始了终极吟诗。

等它满心欢喜地吟完了,却发现虽然所有的诗歌都被自己作完、储存好,但它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将那些超越李白的诗从硬盘里找出来。因为自己没办法写一个能够辨别哪些是好诗的算法,只要这个检索的算法不存在,那么,超越李白的诗就只能静静躺在它的海量数据库里,永远无法让人读到。

讲完了那么一个故事,想说的是,我倾向于” 中文互联网的好内容没有枯萎,而是你越来越难找到它们了 “。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虽不能说是日益繁盛,但在许多专业领域的百科、个人由兴趣爱好做的站内其实保持了大量的高质量更新。高质量意味着受众人数较小,注定了搜索权重也不会高。很多领域若非非钻研很深,我们根本找不到这些内容。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知乎,大量万赞内容重复、纯粹的情绪输出,水平远低于只有几十赞的专业人士回答。

推送算法的终极目的不是找到优质内容,而是留住用户更多的时间。同时,移动互联时代又让人人通网,对精品的需求再被稀释。这就等于说,原先 100 克水里有 10 克盐,现在或许又加了 10 克盐,但同时注进去 1 吨水,你问这样尝尝水还会咸么?

知乎用户 恩恩 发表

就说我自己在知乎的感觉吧。

花心思写的答案,因为没有各种脑残的商业化配图和格式,根本没人看。

当然,有很多号为了引流,绞尽脑汁把自己的审美和智识拉低到草履虫们的水平,以满足草履虫们的情感需要。而这些答案无论从格式,体裁,配图风格,都惊人地一致。

就像网红脸。

这就导致了,整个公共互联网都在向用户中最广泛的那个群体妥协。

这就导致了,让我这种人觉得丑到不能呼吸的网红脸泛滥。

而根据金字塔模型,人群中的少数人肯定会由于受不了智商或审美情趣被拉低而移步小圈子。

这就导致公共互联网的低端用户比例越来越大。。而公共资源进一步倾斜。。。恶性循环。

最终。

只剩网红脸,和一群连基本审美能力都没有的村炮们的欢呼,以及,见光死的嚎叫声。

知乎用户 Jimmy Chen​ 发表

如果说新鲜事物的开头靠的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兴趣使然,那么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具有产业化雏形时,资本的压力和谋生的需求,就会把原有的模式打乱重组,一切就开始变得不美好。

这也算是普遍事物的规律,比如我所在的建筑设计行业,前些年复制抄袭还有所遮掩,现在已经摆上台面要求 “对标标杆企业,实施标准化设计”,简单讲就是行业内真正具有研发能力的就那么个位数几家,其余的就像游戏中缝合怪,立面,户型东拼西凑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地产行业资本压力更大,决然不会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去做所谓的 “研发”。

所以当我们社会被资本主导后,一切以高周期快流动为本,不光是工作上,生活娱乐上一样被碎片化快餐化。

扪心自问,你现在会在网络上花 10 分钟沉浸式阅读一篇散文吗?我们已经被爆炸式标题,挑拨式观点,这类文章所惯坏,而这类文章就如同标准化的设计一样,是产品的思维去生产的。

知乎用户 皇叔​ 发表

当你想表达一个观点,但是说不出来。

当别人想反对你的观点,但是也说不出来。

两个人都一肚子火。

这不是苏联笑话,这是中文互联网现状。

知乎用户 赵仕平 发表

当年号称纸糊五毛头子的立党,现在已经成为了各大论坛、平台公认的:

“知乎美分代表”

“网络恨国党中流砥柱”

“肉身叛国的公知精英”

“在批站搞颜色革命的旗手”

说明中文互联网的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大嘘)。

补个图,立党已经上升到 “皆曰可杀” 的“美分”高度了。

知乎用户 為夢而生​ 发表

我不同意几位说只是检索成本变高,产量并没下降的结论。

实际上,在并不具备学术性质的学科化分类的领域,也就是广义上被视为象牙塔外的大众传播的领域,比如流行文化的评论类内容,不但检索成本变得奇高无比(随便举个例子,现在搜索一个 “前卫摇滚” 的概念,在中文互联网上出现的主要是华晨宇粉丝吹捧华晨宇的内容),新一代年轻人撰写的相关内容,产量也基本无法和 21 世纪初大量乐评人和网友乐迷撰写的对 “前卫摇滚” 概念分析和乐队推荐的文章相比了,而质量就更谈不上。

也就是说,中文互联网大众传播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已经完成了,原生互联网核心群体(大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生人)中,具备在互联网上进行有效、精准、高价值的大众传播内容生产的,也就是说,具备传统媒体时代定义的媒体素养的人,大部分都已经下线。这些人或在忙碌奔波于生计(比如我们),或已经功成名就财务自由享受美好现充生活,总之,他们脑子里,在前互联网时代(也就是纸媒介时代)辛苦积累的丰富的大众传播层面的知识,除了帮助他们自己的事业(其实也就是作为点基础知识的信息用),不会再掏出来和更多人分享了。

而移动互联网这一代人,相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最大的不同,是对旧时代保存的 “旧” 信息 “旧” 知识的不尊重。还拿我前面说过的类似 “前卫摇滚” 这样的事情举例。在上一个信息时代里,关于 “前卫摇滚” 这样的音乐风格的文章,在纸媒(音乐杂志)、个人博客、豆瓣之类的地方都能读到。而这些在纸媒或者博客上写作这类文章的人,他们的信息可能获取自英文纸媒或者英文互联网更早的文章,看起来是一种很好的知识的传递的过程。但这个链条在这一代人这里已经断了。这一代人,不会有人因为华晨宇提到“前卫摇滚”,就去寻找上一个时代的博客或纸媒的相关文章阅读,然后再根据这一代人的理解,给现在这代人写作他们更容易读的新的内容。他们蔑视任何旧时代的 legacy,这是这一代中文互联网大众传播最可悲的地方。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娱乐媒介” 的领域,那我们再看看中文互联网,特别是头条系在主流新闻报道领域做出的贡献?头条系靠算法推送资讯(中间的推理过程我就不写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消灭了新闻报道的一个核心环节:采访。所有资讯内容都是公关通稿或营销号追热点创作,当然不需要采访求证了。于是所有在互联网时代试图沿袭纸媒时代采编模式的商业新闻创业公司几乎都死了,都变成了头条系的现编模式。是,大部分时间国家一片欣欣向荣当然没啥影响,可是结果就遭遇了今年的疫情。我问问你们,如果连财新之类的媒体也已经亡了,没有了记者,那疫情期间的报道谁去做?是不是全都是官方通告了?请注意,这次有能力做采编报道的几家媒体,可都是纸媒,或者有纸媒集团背景,纯互联网媒体全体阵亡!

这次疫情期间,我们可以庆幸幸亏还有媒体养着几个记者。可是,疫情结束之后呢?他们能抵抗得了头条系的碾压吗?我是很悲观的。我觉得,除了财新这样有一定底气的媒体,像这次比较争气的三联、财经之类,甚至澎湃、界面这样背靠大型传媒集团的,最后都得投降,彻底放弃采编。也许最后市面上就只剩下腾讯新闻了也说不准。

所以,结论已经很明显了吧?不但渐渐枯萎,而且必将彻底凋零。

任何与这一大趋势对抗的,即使是胡舒立,也不过是蚍蜉撼树。

知乎用户 七百 发表

看看知乎就知道了,每天热榜内容点进去全是无聊的废话,有一条是有用的?除了蹭热度抖机灵就是充满戾气,逻辑不清的文章,搞笑的是这种回答赞数还多,曝光率也大。结果就是想写点正经东西也没什么人看。

要我说也别枯萎,赶紧死掉算了。

知乎用户 李楠​ 发表

怎么可能枯萎。。。

年轻一代好的内容原创作者,开始转视频生产了而已。

知乎用户 dizzarz 发表

从创作手段、技巧,获得收益的方式、渠道来说现在是创作的最好环境,甚至都是最好的时代。所以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和内容都涌现了出来,这类专业内容也能在各种平台上获取不少的用户,从生产技术来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技术比我好的未必有我们这么多用户,有这么多用户的未必有这么独特的市场环境。

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所有的创作者和平台都在裸泳,很容易就露出底裤来。然而平台比创作者更有保证,就毫不意外的把(平台)自己的喜好加入让某些创作者更容易露出底裤来。

这样就导致了一个问题,越是符合技术优势、“安全” 的内容就越不存在风险,所以为了保证生存平台就会鼓励这样的创作者,甚至创作者为了自身都会更想这样的模式靠拢。可把握的技术模式就战胜了一切未知的风险。随着内容市场的需要,“安全” 的内容就在平台、创作者三者默契的合谋,在市场的需求下被生产出来。

这样的内容绝对不会无趣,甚至会充满历史验证的商业价值,然而它们成为了一种 “安全” 的重复。并且在市场的需求下,将市场的需求扭曲为一种高度发达技术下创造的安全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数量上的奇观,而枯萎的却不是内容的规模。

知乎用户 刘彧 发表

第一,高质量的输出一直存在。

第二,只是你越来越找到了。

第三,这是一个创业机会啊兄弟们,别以为现在资源都已经被 知乎、头条、得到之类霸占了。其实还有广阔天地值得我们进去!

V2X 这样的站点采用积分等方式来防止灌水,也限制不了无意义的水贴。

包括论文,灌水论文多了,那么如何找到合适的就更重要了。

这一块,非常值得深入挖掘!

传统的李彦宏的超链分析、PageRank 技术可能需要新的更新换代了。

我觉得有心的人已经开始布局了。

你看 什么值得买,一个做出优质电商产品服务的平台都能上市。

所以对优质信息的挖掘和需求永远存在。

不说了,我去准备商业计划书了。

等构思更好了再回来给大家汇报。

知乎用户 physixfan​ 发表

中文互联网和英文互联网在内容质量方面的差距有目共睹。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审查制度。现在在国内建个博客、论坛,都需要域名备案的。一旦稍微有点流量了,就会被请喝茶,就需要审核里面的所有内容,成本都是站主承担。维护博客论坛这种事儿闲着没事儿凭借兴趣玩玩还可以,一旦需要行政成本了,就会极大的降低积极性。另外,以文学和思想为追求的文艺创作,是需要不受限制天马行空的环境才有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出的。以国内现在的氛围,创作出来的作品能不能发出来、发出来之后过一段时间会不会被举报然后引火烧身,都是未知数,对人身安全都可能产生威胁,自然创作积极性就大受打击了。

2. 搜索引擎太烂。一个小的博客小的论坛,要如何在没有运营经费的情况下,持续吸引人进来看进来讨论呢?在中文互联网上,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在英文世界就有办法,那就是 Google。只要你的博客内容足够好,只要你的论坛上讨论的问题足够专业,相关人士在搜索相关关键词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这个地方,并且持续关注。在百度上呢?呵呵。一个小网站不交保护费还想排进首页?想得美。百度和腾讯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导致中文互联网内容产出的一个主要阵地 – 微信公众号 – 上面的文章无法被百度搜索到,这进一步导致了中文互联网上发掘优质内容和优质内容被发掘的困难。

3. 中文互联网上单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很难盈利。在中文互联网中,创作者为了盈利,只能接软文广告、引流到收费平台上等等,俗称 “割韭菜”。平台为了盈利,只能不断的拉新的投资、扩大用户数量,无法只对质量负责。在英文互联网中,创作者和平台方有多种多样的盈利方式,比如写文章的话可以通过 Google AdSense 的展示广告赚钱、做视频的话可以通过 Youtube 自带的按播放次数计费的广告赚钱、文艺创作的可以通过 Patreon 让粉丝付费支持等等。创作者只需要专注于创作或传播高质量信息,有人喜欢看,就能赚到钱;而平台也可以只追求做一个小而美的平台,不一定需要一轮轮投资不断地扩大用户数然后追求上市。

4. 中国吃饱了饭主要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还是太少。相信看过英文 Wikipedia 的人都会有一种敬佩感,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全面太丰富。估计中文互联网界都很难想象为什么会有人花那么多精力免费写那么多优质内容。然而英文世界里就是有那么多吃饱了饭没事儿干,主要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就是不求赚钱写东西只求自己开心。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太多的人都在忙于生计,没有闲工夫追求不赚钱的东西。

知乎用户 老岳 发表

联动:

这份知乎年龄统计结果,15~25 岁占比 70% 以上,大龄知乎网友都去哪里了?746 赞同 · 72 评论回答

我来纯粹从自身的角度出回答一下。

老岳作为一个自认为爱思考的人,心里装着十余个 “元问题”,会时不时拿出来反刍,不断把最新的思考加进去。多年来,我坚持思考的问题之一:条件的优越究竟会增强还是削弱人的力量。

老岳很小的时候,家人都需要上班,常常需要一个人在家里从晚饭后待到十点半。当时家里条件有限,只有一张一头沉和一盏装白炽灯泡的台灯。我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最基本的阅读启蒙,待从这间老房子里搬出来的时候,读的书摞起来已经能比当时的我高很多了。

搬了新家之后,家长给我换了盏护眼台灯,当时已经算是极为高级的新鲜玩意了,带亮度和色温调节。之后,我就会经常在读书的间隙,玩台灯开关,一玩就是数分钟。当然了,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种被家长说了一顿之后醍醐灌顶的烂俗桥段,只是慢慢玩腻了也就不玩了。

我常常回忆起这个现实,显然玩台灯开关不算什么玩物丧志,打断数分钟的阅读也远远算不上影响了进度。我的阅读量自小学三年级起超越同龄人平均水平一百倍没有任何问题,近年来我更是基本保证了每天 3~5 万字,每年 1000 万字以上的阅读量(虚构作品不计),过眼 100 本以上书籍,浏览 400 册以上杂志。下图是 18 年初搬办公室时准备放进书柜的书,这些书读完不到九个月(里面有四本工具书,不是用读的)。

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有足够舒适的桌椅灯光,随时可供查询的全球网络。我却越来越需要依赖习惯才能保证自己的阅读质量和速度。其实我在数年前也是一个沉迷于时间管理,笔记系统,思维导图这种玩意的人。可是现在完全脱离了这个阶段,我现在认为搞这些玩意完全是浪费时间,在阅读量足够的时候,知识之网既张得足够大,网眼也足够密,看入眼中的新内容会自然归位,嵌入他们需要存在的位置,并为还没有填补空白的知识让出空间。

所以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当自己足够强大的时候,条件已经不再重要。


离题太远了,回到这个问题。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我认为是的,因为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了,通过技术手段的辅助可以做到对所有信息无限浏览,有发言手段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可是很遗憾,我没有看到更多的强大的产出者。

一些产出者沉迷于与他人的纠缠撕扯,一些产出者在纠结路线问题,还有一些产出者慢慢对环境失望离开了产出队伍。当然,那些只会输出情绪和立场的人不算产出者,他们是中文互联网的垃圾制造者。

**纯粹的、强大的、努力添砖加瓦的人变少了,导致中文互联网的产出枯萎。**这就是几乎全部的内部原因。其他的外部原因我就懒得谈了,已有的答案说的很好了。

知乎用户 李茂 发表

先说结论:是在枯萎。不是渐渐枯萎,而是极速枯萎。分两方面说:

第一:所谓的搬运。

现在不管是短视频、文章、问答等内容创作,基本都是重复的。不信去看看,你搜索一个内容,中文搜出来的内容来来回回就那几个答案,水平还倍儿差,跟小学没毕业的一个水平。

后来知道有人专门喜欢开一些培训班,专门教搬运视频、文章。教的人都是一些钻营之徒,想方设法钻空子、搬内容;学的这群人小学没毕业,不知好坏、不辩是非,稀里糊涂的学,然后稀里糊涂的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永远都是小聪明,小把戏。

第二:恰饭的人越来越多(所谓的网赚)。

以前的中文互联网,高手云集,各种好玩的、好看的、好用的随处可见,而且免费。

再看现在,下载一个软件的破解版,竟然要花钱?中文搜出来的不是把二维码放上面,就是充值购买。

所以啊,越来越多的人慢慢的就没有搜索中文的习惯了,改用英文搜。

英文搜的东西虽然也不是让人特别满意,但是起码搜出来的结果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文搜出来的可倒好,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内容不行还要付费,简直是可笑!

知乎用户 伍治坚​ 发表

有没有想过,这恰恰是 “皿煮化” 和 “娱乐化” 带来的后果之一。

以知乎为例。在很多问题下,我一般就看那几个高赞回答。我相信很多其他用户也一样。因为大家平时没那么多时间,只是想花最小的时间成本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假定其他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高赞的回答也一定更有帮助。

但现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抖机灵,段子,喊口号,片面情绪化输出往往也能获得很多赞,排外回答的前列。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办法之一,就是给不同用户不同的点赞权重。比如如果是物理领域的博士,老师,从业人员,那么他们对于物理问题的一个赞,相当于别人 100 个赞。这里的物理,就是一个例子,你可以把它替代成计算机,电影,政治,经济等等。

但是这样安排的话,有些用户肯定要开始怼了: 凭什么我的一票不如他的一票?这太不公平了!互联网皿煮精神何在?高赞答案写的我完全看不懂,凭什么有那么多赞?

但事实上,如果你去想线下的真实世界,恰恰是 “不平等” 的。大学里评职称的期刊论文,有几个人看得懂?如果搞大范围的点赞发表机制,还能保证期刊的质量么?如何对抗 covid 疫情,我们会去咨询专家组意见,听钟南山院士,但大家绝不会愚蠢到用群体点赞方式决定如何抗疫。因为这都是人的性命啊!

你想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一人一赞” 的筛选 / 排序安排,注定会走向 populist 的现象,那就是巧舌如簧,说人话,善于煽动群众情绪的政客型输出者,往往能圈到更多粉,获得更多赞。

互联网内容评判皿煮化的背后,其实反应的是回馈和放大。什么叫回馈和放大呢?就是说,内容输出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或者创作团队,他们不是机器。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和自己的读者群进行互动。如果收到很多赞,他们就会知道,原来我的读者喜欢读这样的内容。而如果收到很多怼,他们也会明白,原来这样的内容没人喜欢。

这就好像一个厨子。如果有更多顾客告诉他,你做的宫保鸡丁好吃,多放点油,多放点辣。那个番茄蛋汤不行,太清淡。于是在顾客们的鼓励下久而久之,厨子会做出更多的重辣重油菜。

在我比较熟悉的金融投资领域,也不例外。像 “十年定投翻十倍”,“七分钟学会理财” 这样的文章和作者,往往能获得更多追捧,满足了很多用户不劳而获,躺着赚钱的白日梦。

另一个现象,是由于内容监管导致的娱乐化。用心花 3 小时写了一篇长文,结果因为几个敏感词被毙了。如此往复好几次以后,你还会有心思去写严肃类话题的文章和回答么?如果你还有精力写的话,你会走娱乐化路线,要么不痛不痒,要么打安全球,首先确保文章不被 404,然后再谈提升质量。

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其实都同时是内容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给高质量内容点赞,提高自己的写作标准,做一个带有责任感的网络用户,一起为净化提升互联网环境做出努力。

补充: 精选回复

1 - 如果给行业大 v 过高的权重,会不会被少数一些人把持话语权?如果他们串谋,会不会造成一小部分人挟持公开信息和带节奏的后果?

这个担心并非多余。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对行业大 v 进行实名认证。他们的一个赞,就变成了公开信息,相当于在报纸上公开支持某个意见 / 信息 / 看法。对于真正爱惜自己公开名声的行业专家,这个方法应该有些作用。

2 - 将赞分类。

比如可以把赞分为两大类: 解决问题,和博君一笑。不反对抖机灵获得群众的追捧,但显示出清晰的赞的类别,有助于读者准确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另一种方法,是回答者对于自己的回答进行分类: 解决问题,或者博君一笑。这样可以引导相应的读者流,互不影响。当然如果故意找茬,把抖机灵归入严肃类回答,那也可以有相应的奖惩。

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

知乎用户 猫耳朵​​ 发表

·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有很多网友朋友对这个问题非常关心。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小编呢这次就把相关的信息集中在这里,希望对相关的朋友呢,能够有一些帮助。

中文互联网呢,它是最近这些年才走火的。很多朋友在网上一起讨论问题,其中有的人发表了非常有用的建议,内容非常好。中文互联网有很大量的产出。但是一些朋友呢,觉得中文互联网正在渐渐枯萎。就他们关注的领域,营销号一遍遍重新创造出的东西中,大部分都来自于几个源头,甚至常常有近十年前就已译至中文的文章被重新编辑排版,再次流行一时。

而随着那几个信息源头的主持着家业压力渐重,产出随之减少,却并没有能相匹及的新人加入,中文互联网有效的信息产出越来越少。

而同样的状况没有出现在英语互联网中。

好啦,以上就是小编关于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的问题给您提供的资料。希望呢能够帮到您。回帖点赞转发,请关注我们的微信 / 头条 / 知乎,转发抽取知乎会员一年,请通知您的亲朋好友呢,能够一起参与。


其实我觉得是历史的必然。

我给你们看一下后台的数据,

一个扯淡的答案,85 万浏览

蹲茅厕时候随便写的一个莫名其妙的答案,浏览一百多万。

怎么也想不出来这种玩意为啥这么多人关注,感觉跟大马路上看人吵架差不多吧。

吃饭时候随便写的,抖机灵没啥营养的东西,90 万浏览,2 万 6 赞,都快成我赞数最多的答案了。我之前写过那些漫画的,放了 5 年,都没破三万。

[有动画为什么还看漫画?573 赞同 · 56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052127/answer/952575344)

比如这个,比上面那些费劲多了,300 赞。

·

知乎用户 猫之初性本熊​ 发表

枯萎倒不至于,信息不对称很严重,

我认为内容原创内容是越来越多的,

但是内容同质化 (包括抄袭洗稿造成的同质化),信息污染也随之严重。

甚至谷歌都被污染了,我发现现在有一些国内网站会做套娃网站,

比如你谷歌搜索 “怎么 xxxx”,经常会弹一些什么 xx 信息网,母婴论坛,作文网之类的奇怪网站顶在首页,标题是你搜索的内容,

点进去发现其实都是把搜索结果自己打包给自己引流,

除了让你搜索中套搜索,没有任何意义,纯粹的信息污染

比如以下这个网站居然叫 “优秀作文大全”

很多内容都是有壁垒的,比如知乎上你看烂的观点,放在 B 站就是炸鱼。

所以半佛仙人 B 站直接 200 万粉。

你就看 B 站上那些所谓 up 主,很多都是照着公众号文章直接念的 “原创内容”

巫师财经算是良心了,毕竟他是洗稿然后精加工,B 站一堆直接粗加工拿着你的文章念完,配个观察者网视频就能骗几十万播放,

而且因为公众号比知乎更封闭,看过的人更少,比如你以为半佛公众号很出名,其实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你只需要洗稿一下,做个视频,就能够变成杂谈界的爱情公寓,博百家之长,可不是优质吗。

抖音快手就不说了,我的破回答都被盗过。

不说了,下一步做视频了,真事,

我要在别人盗我内容之前自己先把自己洗稿。

知乎用户 FaceINKer 发表

就拿知乎来说吧,我辛辛苦苦码字写点两河流域的专业知识,当真是奔着想给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小众的学科种点草,能在普通民众中有点群众基础的公益心态写的。讲真,就算我学的东西偏门到这个程度,我凭啥在这里搞免费科普?

好嘛,写了这么多东西,大部分一两个赞。只有一个运气好,不知道哪个大佬点了一下,也就四百出头,隔壁一个民科都算不上的家伙叫嚣两句苏美尔文明全骗人的,根本不存在,就能有 800 多赞。不是说谁比谁赞多的问题,重点是知乎这种当年算是相当精英化的平台都变成了遍地流氓的环境,我哪儿来的动力去产出啊?反正如今的知乎众的平均文化水平连科普线都达不到,我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嗯,所以,在枯萎,罪魁祸首就是你们这些光看不给我点赞的家伙(狗头)。

emmmmm。。。好吧,可能再怎么写也根本没人看我吧。。。

知乎用户 胡世博 发表

我一直觉得需要一个服务叫做 “什么值得看”。

互联网的信息源有很多很多的属性,不做过滤的话就会非常冗余和繁杂。现在中文互联网(或者说整个互联网)的产出我没觉得在枯萎,而是越来越需要精心的挑选。

比如这个信息源的大致受众,比如像科普内容的创作源,就有李永乐老师、毕导、科学松鼠会、物种日历、博物杂志、科技袁人、知识分子等,或者同样是美食视频,有厨师教学、有小清新私房菜、有 BBQ 学徒、有普通农村小哥、还有猎奇玩梗的等等等等。

还有一个我经常想起的例子,就是知乎上的一些问题,叫做 “数学很好是怎样的体验”、“数学学的好是怎样的体验”、“有数学天赋是怎样的体验”,然后下面的答主多种多样,有顶尖高校的数学系在读学生调侃自嘲,也有职业的数学家回答,也有高三时候经常考 140 + 的老哥,还有一些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但是能看得出来确实对自己数学能力比较自信的朋友。他们回答的东西当然完全是不同的层次,然而他们都是对的,各种意义上,所以作为一个网民,你想要知道什么,是你要先想清楚的。

有时候我想,一个互联网社区的层次、品味、格调、风格,是没法强求的,所以网民需要自己去寻找你想要知道的信息(源),你觉得知乎变得越来越怎么怎么样,那不是知乎的问题,是你自己需要找到那些适合你的信息源,关注一些适合你的层次的答主、UP 主、博主。**你觉得产出在枯萎,那你需要去寻找。**大部分的领域都是信息越来越丰富的,可能有的领域太小众,抄袭和洗稿现象又很严重,导致严肃认真的创作者越来越少,那确实是很遗憾的事。

另外给人这种 “枯萎感” 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搜索引擎的堕落,强行把自家的内容往前面排序,或者大量的内容圈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或者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一个小圈子的封闭的环境里(封闭的论坛或者微信群聊里面)。而且现在很多的内容不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比如一个 up 主做了一个视频提到了一个信息 X,那么你拿 X 的关键字在搜索引擎里可能看不到这个视频,而且就算看到了视频也不一定能从头看到尾。

总体来说互联网上的信息是越来越丰富的,你能找到巨头公司的技术专家、传奇的黑客、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人员、职业的书法家、现役的运动员、乐于分享的天文摄影师、讲刑法讲的很风趣的政法大学教授、非常善于八卦的论坛小组…… 但是需要你非常耐心仔细的寻找。

其他答主回答的也很好,一些原因导致严肃认真的创作者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洗稿抄袭无意义的内容充斥在 feed 流信息流里,是一种悲哀。

- - - - - -

很多很多互联网用户没有信息的分辨能力,所以一些真正的专业 / 准专业级的信息生产者并没有得到大量的关注。

一个领域的知识从零开始,到一个略有了解,到初窥门径,怎么样从第一层到第二层…. 到第五层,这些层上面的信息制造者都在哪里,都是谁,这个领域里各个层上面的标准教科书都是什么。这些东西没有人列出来告诉你,只能在网络上摸爬滚打自己去找。

知乎用户 海风 发表

一家商号的历史

作者:【俄国】契诃夫

译者:汝龙

OCR+校对:知乎 @海风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

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 · 西多罗夫得到母亲留下的遗产四千卢布, 决定用来开一家书店。这样一家商店是极端必要的。这个城市陷在愚昧和偏见中, 停滞不前了。老人总是到澡堂去, 文官打纸牌, 灌白酒, 太太们背后说人坏话, 年轻人生活没有理想, 姑娘天天巴望岀嫁, 吃荞麦粥, 丈大打老婆, 猪满街跑。

“思想! 要多一些思想才成!” 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寻思道。“思想!”

他租下一所房子做商店用, 然后坐车到莫斯科去, 从那儿运回许多老的著作和新的著作以及许多教科书, 把这些商品陈列在货架上。最初三个星期, 买主一个也没登门。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坐在柜台里边, 读米哈伊洛夫斯基①的书, 努力按正直的方式思索。

比方说, 他偶然想到, 现在吃点鳊鱼粥倒不错, 他就立刻抓住自己这种思想说:“哎呀, 多么庸俗!” 每天早晨总有一个戴着头巾、光着脚穿一双皮雨鞋、冻得发僵的姑娘匆匆忙忙闯进商店来, 说:

“给我两个戈比的醋!”

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就带着鄙夷的口气回答她说:“您走错门了, 小姐!”

遇到有朋友来找他, 他就做出意味深长的神秘脸色, 从最远的一个货架上取下皮萨列夫②作品集第三卷, 吹掉上面的灰尘, 带着一种仿佛这个商店里还有些别的书而他不敢拿出来的神情说:

“是啊, 老兄。… 这本东西, 不瞒您说, 不大那个。…… 是啊。…… 老兄, 我得声明, 一句话, 这本东西, 您知道, 叫人读完后只有摊开两只手的份儿。…… 是啊。”

“小心啊, 老兄, 你可别惹祸上身!”

过了三个星期, 第一位顾客登门了。这是个身材很胖、头发花白的上流人, 留着连鬓胡子, 戴一顶镶着红帽圈的制帽, 多半是地主。他要《祖国语言》③第二册

“您这儿有石笔卖吗?” 他问。

“没有。

“不应该。…… 可惜了。为这么一点小东西真不高兴到市上去一趟。……”“真的, 我不该不卖石笔,” 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等顾客走后暗想。“这儿, 在内地, 狭隘的专业化是不行的, 凡是有关教育以及用各种方式促进教育的东西都得卖。他就写信到莫斯科去。不出一个月, 他的商店橱窗里就陈列着钢笔尖、铅笔、钢笔杆、学生练习簿、石板以及其他学校用品了。

间或有几个男孩和女孩到他这儿来, 有一天他甚至收到了一个卢布四十戈比货款。有一次, 那个穿着皮雨鞋的姑娘急匆匆地闯进他的商店来。他已经张开嘴, 正要用鄙夷的口气对她说她走错了门, 她却叫起来:“给我一戈比的纸和七戈比的邮票!”

这以后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就开始卖邮票和印花税票, 顺便也卖票据的纸张。大约过了八个月 (从商店开张算起), 有位太太到他这儿来买钢笔尖。

“你们这儿卖中学生用的书包吗?” 她问。

“哎呀, 太太, 我这儿没有!”

“唉, 真可惜! 既是这样, 你们有些什么样的玩偶, 拿出来给我看看, 只要便宜一点的就行。”

“太太, 玩偶也没有!” 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悲哀地说。

他没有迟疑多久就写信到莫斯科去, 不久他的商店里就摆出书包、玩偶、小鼓、军刀、手风琴、球和各种玩具了。

“这都算不了什么!” 他对他的朋友们说。“您等着瞧就是, 我要定购一批教学用具和合理化玩具! 您要知道, 一句话, 在我的商店里, 教育用品这一部门, 要奠基在所谓科学的最精确的结论” 他定购做体操用的哑铃、槌球、跳棋、儿童用的园艺用具和大约二十种很精巧的合理化玩具。后来,走过他的商店的市民们, 极为愉快地看到两辆自行车, 一辆大的, 一辆小的。生意就此兴隆起来。圣诞节前的生意特别好, 因为安德烈 · 安德烈伊奇在橱窗里挂出一幅广告, 说他的商店里出售圣诞树的装饰品。

“您要知道, 我还要给他们办些卫生用品来,” 他搓着手, 对他的朋友们说。“只要让我到莫斯科去一趟就成! 将来我这儿会有出色的过滤器和种种科学改良用具, 一句话, 准叫您看得头昏眼花。科学, 老兄, 可不能小看。不能小看呀!”

他卖货积下许多钱后, 就到莫斯科去买下大约五千卢布的各色货物, 有的是用现款买的, 有的是赊账。这里面有过滤器, 有摆在书桌上用的上等台灯, 有六弦琴, 有儿童穿的卫生衬裤, 有橡皮奶头, 有钱包, 有动物标本。他顺便买来大约五百卢布的上等食具, 他为买下的这批货色高兴, 因为美丽的东西培养优美的趣味, 陶冶性情。他从莫斯科回到家里, 着手把新货物陈列在搁板和架子上。这时候, 出了一点小岔子: 他爬上去收拾最上面一层货架, 无意中使货架摇动了一下, 不料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十册著作就一本跟着一本从搁板上掉下来, 有一本砸在他头上:, 另外那几本一直掉下去, 砸在灯上, 打碎了两个灯。

“嘿, 这些书…… 写得好厚啊!” 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搔了搔头皮, 嘟哝说。

他就把所有的书收拾起来, 用绳子捆紧, 塞在柜台下面。

这以后大约过了两天, 有人来告诉他说, 他的邻居, 杂货铺老板, 由于虐待侄子而由法院判决去做苦工, 因此那家杂货铺出让了。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很高兴, 叮嘱留下这个铺子, 由他顶下来。不久墙上就凿开一道门, 两家商店合成一家, 装满了货物。

可是到那半边商店去的顾客们, 拗不过习惯, 老是要买茶、糖、煤油, 于是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没有犹豫多久就办了些杂货来。

目前他已经成为我们城里一个最出名的商人。他卖食具、烟草、焦油、肥皂、面包圈、呢绒布匹、服饰、蜡烛一类杂货、枪支、皮草、火腿。他在市集上盘进一家酒馆, 据说, 他还打算开一个带房间的家庭浴室。至于往日放在他货架上的那些书, 包括皮萨列夫的三册著作在内, 却早已按一卢布五戈比一普特的价钱统统卖掉。

在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如今讥诮地称之为 “美国人” 的旧日朋友们的命名日宴会和婚礼上, 有人间或跟他谈起进步, 谈起文学, 谈起其他高尚的问题。

“您, 安德烈 · 安德烈耶维奇, 看过最近一期的《欧洲通报》④吗?” 人家问他。

“不, 我没看, 先生,……” 他凹答说, 眯起眼睛, 摆弄着胸前的粗表链。“这种东西跟我们不相干。我们是干比较实际的工作的。

【注释】

①米哈伊洛夫斯基 (1842-1904), 俄国民粹派理论家, 文学批评家。

②皮萨列夫 (1840—1868),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 文学批评家。

③当时俄国学生用的文选读本。

④从 1866 年起在彼得堡发行的一份资产阶级自由派月刊。

知乎用户 丁长老 发表

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大量的有爆点爽点的文章成了主流。有逻辑的,严谨的,内容深刻,文字优美的文章成了小众需求。自然的,商业行为的逐利行为会继续迎合大众需求,会更多产出爆爽的文章。

这看上去是一个怪圈,但我觉得是阶段性的,随着大众阅读内容的越来越类同,有些人逐渐开始追求内容,追求质量。同时商业行为也要需要长期的,有价值的内容,而对于高质量内容的追求始终都是在的,各个平台不可能一直是寻求垃圾文化的产品。

知乎的丁香医生,张公子这些就是高质量出品的典范。

所以不能怪产量低,也不能怪低俗阅读者多,只能说,作为一个个体,在这样的逐利环境之中能不能出来做点自己符合自己三观的事情。

另外,非常建议题主换个阅读模式,多读些实体书吧。互联网始终只是一个开端,而文章和内容最终还是归于书籍。

与其在大海里捞一两个鳞片,感叹大海之荒芜,不如走进图书馆好好看几本。

就这样,谢谢。

知乎用户 FlumenStellarum​ 发表

@河森堡

答案中的现象反映的未必是产出在枯萎,而是随着互联网的门槛越来越低,低质量内容的生产速度远远大于高质量内容,因此在搜索结果中占有更大的权重。

同样的情况,在英文互联网上也会出现,甚至蔓延到了维基百科上。

知乎用户 叶诗剑 发表

中文网络环境内查找技术类的资料更加难,垃圾内容数量巨大,用百度,用谷歌都是这样的结果,这并不是搜索引擎不行,而是中文信息圈就一个字:烂! 这些内容导致成长于 App 一代的年轻人很难适应 PC 以及基于浏览器的 “网上冲浪”。

垃圾内容

过去的百度知道弄什么劳什子奖励机制,一下子充满了各种垃圾答案。在百度知道提问下边见到过很多类似 “不懂百度一下啊” 的水答案。本来百度贴吧是个非常有用的高质量社区,后来也是用奖励机制和盈利机制被百度亲手毁掉了。

还有各种 SEO 撞关键词的垃圾内容爬虫站特别多,批量撞各种技术问题错误代码和提示的关键词,误点进去后展示的是抓取的百度知道,新浪爱问之类的内容,此类垃圾令人烦不胜烦。

还有风靡一时的各种垂直领域的 BBS,也鼓励用户疯狂灌水,如必须回复才能查看隐藏区等机制,导致帖子下方一水的好顶赞…… 甚至论坛很 “贴心” 的提供了各种一键回复短语。

目前查找资料最值得信任的是各种独立博客撰写的笔记。

中文信息圈信息水平不行

奶妈教程过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难找到相关解决方案。例如查询 Windows 共享的故障问题,搜索到的内容千篇一律的互相抄袭,以及非常小白的错误答案和答非所问。真正透彻的讲述 windows 共享的文章几乎没有。

中文信息圈里大家学到的相关知识,教别人的东西都是死知识,很少有人追究理论。非常巨量的教程都是在教 “先点这个,然后点这个,然后输入这个” 的水准。

我们经常看到俄罗斯大神版 xx 软件,国外某某大神破解了 xx 设备,却很少看到国内 xx 大神做了什么。以前喜欢泡各种手机刷机论坛,发现国内的 ROM 作者都是对国外的 ROM 进行本地化及增加一些盈利为目的垃圾 app……

内容过于功利化

很多下载站充斥着误导性下载链接,还有各种捆绑垃圾软件的下载器让人防不胜防。见过某些下载站的下载链接下载下来是个很小的压缩包,里面记事本里写着百度云链接…… 还有些下载站强迫关注公众号,从公众号回复关键词才能下载。更不用说有很多基于 discuz 的论坛用积分下载内容,回复可下载等设置比比皆是。

百度等 “正规” 公司的搜索引擎也充斥着误导链接、虚假链接等,让人防不胜防。有一回让求助于我的人下载向日葵远程软件,她下载下来安装后多了 6 个垃圾软件,唯独没安装上向日葵……

内容功利化又表现在硬广、软广充斥着互联网,让人真假难辨。就算在知乎上也有巨量的软文…… 让人很难分辨文章的真实性(例如各种家电、电子产品关键词)。这些文章很容易影响人们的判断力。

知乎用户 周建浩 发表

无论从哪个方向找原因,最后的根源归根结底都是利维坦。环境已经崩坏了,然而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从嘴里说出来的话,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也被深刻地改造了。

当环境不允许流行文化百花齐放,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流量明星,热搜,情绪煽动,宏大叙事来填补人们的精神需求。严肃的内容正在消亡,严肃的讨论已渐渐成为不可能,因为深刻是危险的,而粗浅是安全的。

中心化的巨头与利维坦的铁拳狼狈为奸。首先被消灭的是交流场所,其次被消灭的是交流本身,最后被斩草除根的是交流者。当这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手机屏幕里,只剩下情绪的煽动,无聊的热搜,被算法源源不断推送的短视频,他们的大脑也已经真真切切地被垃圾信息塞到溢出了。

这不只是中文互联网的问题,而是整个互联网的问题。只是由于两个相互促进的因素权重不同而程度不一。

窗户前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的眼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对着黑镜那一对对空洞而迷茫的瞳孔。一个蓄水池,不仅水龙头被关上了,还被当作垃圾场填满了垃圾,那么即使打开已经堵塞的放水阀,除了浸泡垃圾的少量污水,还会有什么流出来?

如今的互联网究竟是什么?看似波涛汹涌,五彩斑斓,实则一潭死水,奄奄一息。这是我们当初被承诺的互联网吗?这是我们当初想要的互联网吗?互联网的理想去了哪里?互联网的精神去了哪里?从何时起,代表着互联网精神的那几个词,甚至成为了人们讳莫如深的禁忌?

我们曾是 “信息高速公路” 上驾车自由飞驰的司机。我们曾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冯虚御风踏浪而行的冲浪者。窄带虽窄,却已足够完成互联网的使命。

如今,我们是传送带上被整整齐齐排列着运送的货物。我们是万物互联的美丽新世界里吞下蓝药丸的囚徒。那条宽带已宽了成千上万倍,但终究,没有宽到可以连接信息的孤岛。

有希望吗?或许吧,我们还有凿壁偷光者和盗火者。加密技术和去中心化技术大概是人类自由最后的堡垒。然而正当世界人民合力抗击疫情的时候,美国议员正在推动法案禁止端到端加密技术。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知乎用户 Route99 发表

从绝对值上来说肯定不是,因为现在的网民比十年前多了两倍。

但是从趋势上,不止中文互联网,整个互联网都会越来越枯萎,这是互联网的命运。

很反直觉的是:去中心化、分散、自由这些互联网诞生起最鲜明的特点,正在逐步走向中心化、集中、控制。

资源从自由到越来越受控是已经发生的趋势,行业从业者如果比较一下过去二十年到现在的一些变化就可以看出,设计、功能、技术… 越来越标准化,信息越来越集中,头部超级企业越来越大、创新空间越来越小。移动互联网诞生之初被很多人认为是可以颠覆 BAT 的巨大机遇,但到现在你看,虽然有字节、美团、滴滴,但阿里腾讯其实越来越强,你大爷仍然是你大爷。

二十年前,每个承载内容的网页长得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呢,大家都要遵循微信公众号提供的版式。你说这不好吧,但信息的集中利于大数据、AI 的发展,交互的标准化也大大降低了人们使用新产品的门槛。淘宝、支付宝这样的超级 App 能够高度整合资源并成为社会数字化的基础服务,疫情期间这些基础设施起到的作用就是这一好处的体现。

互联网互通是互联网的基础特性,而资源流通越高效就越会向头部集中,互联网的终局,就是一个自由度为零的中央信息机器。

推荐一本书,曾深刻改变了我的互联网价值观: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86899/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戴枷锁跳舞都满足不了你?想要整点新鲜的,戴枷锁教你屠龙纲要?巨婴当到这个份上也是没谁了。

选择了奶嘴,就只能当巨婴。你还想翻天不成?

另外,中国人就是太懂效率了。别人的东西最好不给钱白嫖然后自己拿了存起来当人上人。效率爆表!问题是,会写屠龙纲要的人也是中国人。

知乎用户 EAZY-D 发表

看看现在的知乎近几年的变化就能感觉到这种趋势了。正经回答的还没有抖机灵,说反话,阴阳怪气的赞数高。由于对于答主的激励政策并非是按照答题质量,而是赞同数量。所以,当受众水平下降,知乎上的东西也就变的娱乐化。雪上加霜的是,认真写的回答涉及敏感话题搞不好还要被 ban,发出来也总是有喷子蛮不讲理,有些人明明掌握的信息特别少,还永远觉得自己认为的是对的。网络上不缺少反对,但其目的往往是维护自己的立场与利益。所以,写写没有什么营养的东西,首先看的人多,有收入,而且非常的稳定。

如果说网络的全面普及是受众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那么还有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普通人掌握的信息太带有主观性。现在的审 X 比原来严苛得多,媒体大多数是异口同声,不聚焦于本来的事件而去引人思考,而是习惯代替人们发言,聚焦于情绪与观念的灌输。导致网络上的人一遇到理念不合就喜欢划分各种阵营,扣不同的帽子,一味的维护自己的观点,不承认其他观点的存在,拒绝讨论。在这种非对即错的观念影响下,导致很多人被迫放弃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而习得了怎么快速站到正确的队伍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如果要解决这种问题,必须要解放思想,百家争鸣,信息从上到下公开透明,然后让每个人说发自内心的说真话,让社会里的创造者能站出来,而不再戴着镣铐在火上假装跳舞。

知乎用户 陆仁贾 发表

  1. 首先,意识形态枷锁越来越重,这是很客观的一个现实。这符合国家发展的基本规律:初期百花齐放→选择扶持→收束一致→逐渐刻板。从百花齐放到收束一致必然会导致很多题材、体裁、方向、方式被磨灭。
  2. 除了意识形态的枷锁,技术也在加速进程。只不过技术的目的不是获取一致性,而是为了争夺注意力,目的不同但效果一致。“喜欢什么就给你无限量的推荐” 这种基本推荐逻辑是现在算法的主流,而现在算法推荐是互联网的主流。人变得审美越来越集中,然而产出却是一定的,所以开始有洗稿、抄袭、胡编乱改。
  3. 更进一步的是,信息消费者无法获得广泛性的信息,只能囿于一致性,慢慢的阈值提升,甚至开始逐渐偏离正常审美,变得怪异甚至变态,而这种受众的变化趋势,更进一步影响产出。在意识形态和诉求出现冲突的时候,意识形态占优,怪异的审美开始潜伏发展。

近期打算看看郁达夫的《沉沦》,毕竟学到他了,还是要拜读一下代表作。

现在是时候反驳一下无趣的互联网堆积式的信息轰炸,去思考审美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

知乎用户 硅谷 IT 胖子 发表

我说说个人的看法。我自己的所有回答和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很低,但都是我自己的原创,毫无借鉴和抄袭。我 2018 年时曾考虑过尝试自媒体,最后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和观察后放弃了。

自媒体现状

并不是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而是当前自媒体的营销方式榨干了所有的产出。换句话说,中文互联网的产出一直兴旺繁荣,但是架不住自媒体近乎竭泽而渔的这种营销方式,所以读者看来,就像枯萎了一样。

举个例子:假设单位时间内,中文互联网的有效产出是 10 篇,自媒体的营销因为洗稿、重复、抄袭、模仿,把产出放大 10 倍到了 100 篇。因为读者精力有限只能看到自媒体的 20 篇,加上相似度较高,所以读者会认为——这 20 篇高度相似、产出枯萎,实际上,这 20 篇脱胎于原创的 2 篇而已,读者依然还有 8 篇没有看到的有效产出。

我个人认为,这种经营模式其实就是典型的 “数量优先”,本质上跟早期外贸、华为、海外中餐等都含有很类似的内在精神。

能写出质量高、有信息量的文章,并没有什么用、根本无法产生竞争优势,因为别说容易被抄袭、模仿,更惨的情况是被淹没在海量的文章里面。在数量优先的世界里,我自己认为正确的经营自媒体的关键是:

  1. 经营重于内容——比如一定要追踪热点,蹭热度等;这就成了体力活,而不是脑力活了;
  2. 数量重于质量——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产出,用一切办法哪怕缺德些;必须同时经营多个号跨多个平台,说不定有一个就会火;而且,一旦某个号踩了红线被禁止,或是某平台衰落,不会全体阵亡;
  3. 成本控制重于质量——所以所谓 “北美留学生日报” 之类的文章很可能其实是北京刚毕业的月薪几千人民币的二本文科生写的;

这些方面,对真正的产出源头、原创源头,是极度不友好的。

原创

原创没有物质激励是不可能特别兴旺发达的。有人抱怨美国的算法书 70 美元一本,但正因为如此,原作者才有动力几十年不断修订增补。

如今中文互联网的很多原创,本身就是公益性质的。换句话说,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人就没有想过获取物质利益。但这种非利益化的原创,最大的问题就是少和不稳定(作者随时可能停笔,甚至再也不写了)。

尤其是涉及到某一个专业或是方向的,有深度、成体系的信息很少。一方面抄袭是一个关键,另外,也要考虑到,能写出有深度、成体系的文章的人,一般也都在吃香喝辣,物质激励的阈值非常高。

而且,最困难的是原创很难连续。靠洗稿蹭热点,可以轻松达到每几天一篇的程度;原创如果按这个速度,比如写系统设计,可能一年下来就把系统设计话题给写没了。

我曾经设想过一种新模式,比如技术 “原创” 文章难以连续产出的话,就靠翻译和批注英文文章。换句话说,因为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海量英文面前还只是很小一部分(个人估计 5% 不到),如果翻译英文技术文章(不是机翻、也不是廉价雇佣不懂技术的人翻译),并且因为翻译者 “真懂” 技术,可以批注和加注解、例子。

这种方式解决了原创过于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再加上懂技术者的二次创作、解释和批注,其实是有一定附加价值的。这种方式也有一定门槛:不懂技术、不懂英文的人,没法做。

实际上,我看 youtube 视频,很多中文 up 主也是这么做的——比如拿国外发布的录好的视频(比如马里奥世界记录速通),然后自己配音,无论成本和难度都会大大降低。

个人结论

我后来放弃这个想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1. 核心理由之一:我找不到懂经营自媒体的合作者,我身边都是码农、卖房子的和其他技术行业人员;
  2. 核心理由之二:自媒体的收入还是过低,对我来说,必须每小时收入能到 65 美元以上我才会考虑;
  3. 市场理由之一:自媒体行业已经过于成熟和臃肿;如果是 2012 年而不是 2018 年,我会考虑;
  4. 市场理由之二:自媒体行业有太多的不稳定因素;

结语

总体来说,互联网的盈利模型大概有两种

  1. 免费模式,以广告盈利,流量当先 (公众号)
  2. 付费模式,以 Subscription 方式,质量 + 用户数当先(比如知乎 Live、知识付费)

很明显,在多抄袭、多洗稿的现实状况下,模式 1 也是不断在汲取模式 2 的低端资源。所以,个人觉得模式 1 市场接近饱和,而模式 2 则还不够兴旺。付费模式的主力可能还是 O2O,或是线上教育。

某种意义上,中立地看,抄袭、洗稿的确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尤其是加快了低端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也相对抑制了高端信息的生成,侧面上反而提升了高端信息的价值。

知乎用户 Eidosper 发表

莫说别人,就连我自己,都越来越不想读长文章了

出现这种感受的两个原因:首先是自己年龄的增长,然后是自己习惯方式的高质量产出减少

前者其实非常好理解,因为自己年龄增长,大脑剩余空间越来越少,学习越来越难。后者则也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获取知识总有一个最习惯的渠道,这个渠道不可避免的衰退;另一个是容易获得的知识已经讲的足够多,剩下的知识要么太难讲要么讲了也用处不大。

其实生机这件事一直变化不大,只是我们在变老而已,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传宗接代

我前些日子觉得是不是这个世界的生机在衰退,有一日下楼看到玩耍的儿童才明白,其实生机一直都在,就单纯的是自己在变老罢了。

是的,就单纯自己在变老罢了。

知乎用户 程墨 Morgan​​ 发表

前几周我在 B 站直播讲了讲《内容创造的 Scale 的问题》,和这个问题有一些相关,但是和不局限于『中文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自媒体』。

抱歉我也找不到最准确的中文来表达那个含义,所以就用 Scale 这个词吧,大概意思就是『能够扩大』和『能够扩容』。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这样:

  • 除非你在互联网之外就是大腕,比如你是陈道明,你是局座,你自带流量,不然,你在互联网上必须要持续产生内容。
  • 要持续产生内容,你的内容还不能太杂,要有一个比较垂直的方向,你今天讲 C++ 编程技巧,明天讲股市操作,唉,如果你本身就是大腕,还是算了吧,这样么乱会把现有粉丝吓跑的。
  • 所以,问题就变成——持续产生一个垂直领域的内容。
  • 再分解一下问题,你需要,找到一个有可能持续产生内容的领域,也就是可以 Scale 的领域;然后你再再这个领域来持续产生内容,改进自己产生内容的方式

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直播录像:

[2020 年 3 月 8 日直播录像回放:偶像粉丝现象和内容创作的规模问题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av94688964?t=18m30s&spm_id_from=333.788.b_636f6d6d656e74.11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ilibili.com/video/av94688964%3Ft%3D18m30s%26spm_id_from%3D333.788.b_636f6d6d656e74.11)

其实我说的道理,专业做自媒体的人,都明白,只是,持续产生内容,想得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很多干这个的做不到,所以,洗稿、抄袭也就家常便饭了

我这里说一点我对于持续产生内容领域的浅见:

  • 新闻内容 scale,因为每天这世界上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狗血的事情,新闻永远不缺,但是,这个领域很饱和,传统媒体就已经很强了,自媒体也缺乏资源,能做的就是『新闻评论』,但是这也很不 scale 啊,评论是要有观点的,表达观点挺累的。
  • 真才实学的知识分享不 scale,好几年的经验积累,知乎 Live 上一小时分享也就讲完了,然后呢?然后讲什么?你再积累几年也就再分享一次?怎么可能持续产生内容呢!
  • 科普 scale,呵呵,虽然真才实学分享不 scale,但是科普 scale,因为科普不需要深入,只需要浅尝辄止,而且互联网上有大把大把材料,包装一下就要内容,但是这个包装化的功夫比较大,所以对团队能力要求比较高,不是谁都玩得起的。
  • 美女直播…… 并不 scale,因为美女表演唱歌跳舞,能唱的歌能跳的舞也就那么多,但是的确可以反复利用,很容易满足需求,也算 scale 吧。
  • 搞笑可以 scale,但是比较难,类似于美女直播。
  • 游戏直播 scale,每一局游戏都是不一样的,游戏天生具备 scale 能力。

如果我们吧『中文互联网』的内容定义为『使用中文文字表达的内容』,那么,只能属于『新闻内容』或者『知识分享』或者『科普』,其他容易持续产生内容的,都没有『中文文字』。

的确,文字创造不容易,却太容易抄袭了,搞得真心想写点啥的人很快会失去动力的。

相比之下,拍照、视频啥的多牛逼,高中文化都不需要,自拍一张大长腿就可以获得流量,和文字创作相比爽得不要不要的。

我也认识到这一点了,知乎上虽然我还依然会写文字,但是也要考虑其他媒体方向的创作了。

目前我所想到的 Scale 的垂直领域,就是来讲英文相关的段子,还不是完全教英文,教英文太累而且很容易失去趣味,但是讲英文相关的段子,首先不是所有人都能讲,其次我可以持续不断地讲下去,不要说讲 100 期,讲 1000 期也不在话下。

学以致用,我开了一个哔哩哔哩账号,来看我的【日常英语】系列吧:-)

哔哩哔哩 (゜ - ゜) つロ 乾杯~ Bilibili​space.bilibili.com/501289291

知乎用户 钟觉辰 三猎​ 发表

我在过去十多年中主要使用四个广义上生产内容的网站。饭否,虎扑,维基百科,知乎。

饭否保留了 microblog 形式最早期的样子。饭否红人是无法通过饭否变现的,所以你还能在饭否上看到对各种有趣的日常生活的有趣记录。

虎扑(及狗孩)在原先是体育这个细分领域的领先论坛,曾经是中文互联网上体育内容相当重要的生产地。我说的不止是文章哦,还有回帖,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然而论坛不赚钱,所以虎扑管理层想办法将体育论坛往青年男性大众论坛上改变。以吴亦凡事件为标志,现在篮球帖子的水平根本不能看。但在吴亦凡事件之前,讨论水平已经下降得很厉害了,跟深蓝讨论区活跃的时候,或者湿乎乎的话题区刚出来办扁豆赛的时候,能比吗?

维基百科问题多多,但仍然是知识生产最好的方向之一。我的博士论文很有可能以骂维基百科为主题,但其他网站连被骂的价值都没多少。

知乎在创立初期的那几年,号称是中文互联网最重要的内容出产地。现在跟最开始那几年比,各位用户自然看得出有什么不同。

几点个人看法:

点赞功能在用户规模小的时候很好,规模大的时候很糟糕。或者说,点赞功能运作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是否珍惜。

小众论坛的质量一定比大众论坛高。知乎曾经可以看成是无数个稍有联通的专业论坛,跟现在是两副气象。

不赚钱的网站才是好网站。

个人在生产内容时,不止在生产内容,也在生产附在内容上的「我」,而这很容易逆转过来,变成「我」比内容更重要。大多数网站都有这个问题。饭否没有这个问题,大家相对是在做自己,而不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维基没有这个问题,编辑者是没有形象的(社群内部有,但那是另一回事)。

知乎用户 小乖他爹​ 发表

简单点说,优质信息产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多。但是,优质信息所占的比例在下降。优质信息很容易淹没在无边无际的低质和重复信息之中,让人无法发现。尤其是在某些流氓搜索引擎的助长之下,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优质信息。

我得出这些的结论是基于我关注的两三个细分领域所得出的结论。放到全局上,可能值得商榷。毕竟现在没看能覆盖全局的权威数据。

知乎用户 飞奔的马达​ 发表

泻药,

还是祭出这张老图

就算是在 B 乎,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流量最多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天文地理,人生哲学。同样也是明星八卦,钓鱼爆照和猛男必看萌宠等等问题。所以在这一点上网民是有共性的。

题主所谓的 “产出枯萎”,值得无非是说网络上充斥的统统只是博人眼球,谋求流量赚快钱的信息。真正能够长时间流传下来的好作品屈指可数。

是的,这一点必须承认,在网络互连网业野蛮生长的时代,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出乱象,营销商以最快的方式,最劲爆的标题来赚取利润。普通人沉浸于杀时间的,短平快的碎片信息无法自拔。但我们真的能因此说互联网产出枯萎,或者说这届网民不行吗?

事实上,文字的,或者信息的产出自古以来其实是一个被垄断了的奢侈品。古代识字率不高的时代,无论东方西方,知识就是一种统治人的权力。知识阶层就是占据了社会优势地位的教士或者乡绅。而到了工业时代,知识专业化,技术化。拥有知识则成了少数知识精英谋求个人利益的工具,拥有知识则成了发财的手段。于是乎,无论是古代还是工业化时期的现代,文字和信息的产出一开始就和普通大众是无缘的。文字和信息作为一种力量,从来不为普罗大众所掌握。

**然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看到了突破的可能,**虽然目前互联网的产出的内容大部分确实是垃圾。但是它也真正给了普通大众能接触到信息和文字的机会。现在我们上 B 站能看到各种大厨的厨艺教学视频,这个在十几二十年前可是需要不知道多少关系,送多少礼,上门拜师学艺才能获得的。同时各类网课大家也能随便看,这也是之前普通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即使在绝大多数人们接触的产出都是垃圾的情况下,普通人能在互联网上获得到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也比过去多得多

其次,互联网也给了普通人在历史上第一次能够自主产出信息的机会。自古以来,信息的载体,传媒和新闻行业是有准入门槛的,绝大多数人只是信息被动的接收者。但是互联网的平台真正地给了大家一个自我展示地机会,这是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抖音和快手这样的短视频为例吧,虽然绝大多数的用户生产出来的视频确实都是粗俗不堪的,但是有没有自己生产信息的机会本身却是极其有价值的。况且,时间长了,人们在短视频的 15 秒钟之内的创意确确实实被激发出来了,真正能够走红的大 V 们仍然还是会有极其富有创造力的。这种平台只要存在下去,哪怕依托于这个平台生产的 99% 的信息都是垃圾,只要有那 1% 存在,那么这样的形式就是有价值的。因为有了它,普通人真正能在公共中展现自我,能够成为自己的产出的主人。

综上,我并不认为中国互联网的产出在逐渐枯萎,相反,它正在以极其富有生命力的姿态旺盛的成长。确实,在野蛮生长时期,我们会看到剽窃,带节奏,标题党,低级趣味等等垃圾信息的流行。然而 “有互联网这个媒介” 本身却是一个极其具有价值的事情。因为有了它,即使有再多垃圾信息,普通人也能学到过去可能永远接触不到的,被垄断了的知识,因为有了它,即使自己生产出来的网络信息在朴素,粗糙甚至低俗,普通人却从根本上变成了信息生产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再让它发展个十几年,等网民们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不在热衷宅舞和看爆照贴之后,我们也能看到由普通人自己产出的,具有更高文化价值的产品

而假如,短时间内我们因为什么具有创造力的文字或者具有思想的信息在网络时代被大量其他的信息稀释了,于是高呼” 互联网产出枯萎 “的话。我认为这只是少数知识精英站在自己的喜好角度的诉说,而不是事实。然而在网络时代,知识精英不能继续垄断知识和信息带来的红利了。即使群众再肤浅,再低级,未来的网络文化中的主人公仍然是他们。就好像我们不能因为小孩子还不识字就不去让他们读书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普通群众没文化就不让他们产出文化产品。小孩子会长大,群众也会启蒙自己。

知乎用户 匹夫无不报之仇 发表

我个人观察,在分享洋垃圾信息方面确实如此。

主要是各个平台各自为政,没有一个串联。

常常出现微博开团很久了,知乎众人才后知后觉。或者我在知乎开团,团都炸了,微博才有讨论。

老视频反复传,新视频通过审核后无法扩散。总是翻来覆去拿十年前的老视频做宣传手段。而昨天前天被揭发的洋垃圾,却难以得到处理。

要不是现在有一些官方渠道可以举报,说实话,人家捞够了玩够了回国了,恶行才被人知晓的都有。

spz、拂菻坊、纽约小马,这些已经在 b 站团开烂的,居然还有其他地方的读者对他们有好感。翻来覆去的问:他是洋垃圾?看着挺好啊。

如果没有人能扛起串联搜索的大旗,说实话,搞到最后肯定被碎片化信息彻底淹没。时间一久,只会有时政板块才能存活下来,互联网其他内容都会渐渐沉沦于复读车轱辘话中(比如反复传播地摊历史,吹宋吹民国)

知乎用户 王凡​ 发表

没有打过大张伟,不配做北京南城的混子。同理,没吐槽中文互联网环境,就不配做一个从千禧年就开始网上冲浪的老网民。

按知乎的规矩,要问为什么,先问是不是。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至少在信息获取上,中文互联网已经坏掉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百度占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的 76.42%,而这家搜索巨头出了莆田系医疗广告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老摇不上号的河森堡发贴吐槽说现在中文互联网污染特别严重,各种无用信息、机器抓包拼凑的文章充斥搜索页面,想靠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找到需要的信息比十年前难一百倍。

更别说你的页面上,会时不时刷到 “如狼似虎女教师”、“55 寸 4K 彩电 9.9 元” 之类劲爆的…… 信息流广告。

如果说,搜索还是一种用户主动获取信息、并有机会筛选信息的方式。那么在内容平台上,情况则更糟。智能推荐、无限刷屏、迎合用户注意力的信息流,像提前拌好的人工饲料一样,源源不断地投喂到我们嘴里。你不再需要主动去探索,不再需要选择。

然而大数据带来的 “精准推荐” 真的精准吗?人嘛,食色性也,推美女帅哥猎奇八卦总不会错。女生的微博时间轴上总能刷出 “纯情女主逆袭故事”,男生刷虎扑又怎么逃得过“叶凡被妻子抛弃,突然 10 个黑衣保镖冲进来跪下叫主人” 的励志小说?

低俗吗?低俗。

有流量吗?有大量的流量。

一切关乎流量。互联网知道你的一切,唯独不在乎你的个性——那才是让你成为 “你” 的理由。

这一天终于还是到来了——我们不再在互联网中探索、思考、发问,去获取未知的东西,或着在讨论中试着推动解决某一个共同问题。我们孤独地侧躺在床上,在冲破屏幕奔涌而来的信息洪流中获得直接而短暂的感官刺激。然后沉沉睡去,迎接第二天重复的生活。

开公司,总是为了赚钱的。作为互联网公司,把盈利作为第一要务无可厚非。但这种流量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使用户沉溺于娱乐至死的巨轮中,无异于竭泽而渔。

那么问题来了,中文互联网经历了什么?

还记得千禧年前后,60、70 后创业者缔造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司,80 后继而在界面简陋的 BBS 和论坛里写诗交友、挥斥方遒,那真的就是 “跨越长城走向世界”

互联网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从来没听说的这个主义那个思想,原来知识不是只有课本上写的那些。原来我们可以和远方的人交朋友,谈论现实生活中无人欣赏的话题。

原来世界这么大,又真的可以小得像 “地球村”。

那时,互联网几乎意味着新知。这扇大门已然向我们打开,我们全心全意地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发展、更多机会、更多成长。

那时,我们一度构想过,互联网能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每一种声音都有可能被听到,我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平等话语权。让观点撞击出火花,让火花锤炼出真知。

显而易见的是,这一构想已经彻底失败了,至少在简体中文互联网上,不(再)有讨论的存在。“人类期待某种技术的进步能够颠覆性地改善人类世界,但事实上,新的技术只是反过来再次强调了人类群体原生的缺陷。”

看看今日的微博,竟是谁家之天下?

营销号、明星网红、官 V 三足鼎立,除了我们深爱的主旋律正能量之外,日复一日地产出大量图文垃圾。明星八卦彩虹屁、田园女权直男癌、网红出轨绿茶婊、美分公知死个妈。这些垃圾不引起任何思考,不在乎理性与逻辑。无非是于煽动情绪、站队对立、给别人贴标签、让自己宣泄情绪,争夺道德制高点给别人判个死刑再问候一下对方妈。

党同伐异、追随领袖(大 V、明星乃至网红)、情绪宣泄…… 这些究竟是人类的劣根性,还是产生于社交网络有意或无奈的设限?

从博客时代各抒己见的长文,到早期微博 140 字的观点交锋,再到短视频 24 小时全自动投喂…… 究竟是我们正在变懒,还是互联网追逐流量的游戏?

从杨柳岸晓风残月,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此处应有火星文),再到 xswl、nmsl…… 是我们不再需要中文了吗?

从草泥马、到屌丝、再到妈卖批,投射到现实中,有烧烤店以 “屌丝” 为店名,有广告把硕大的 “牛逼” 打在大街上…… 是我们不需要体面了吗?

当年安妮宝贝笔下的矫情告白,曾被追捧,也被群嘲。但那个时代过去后,谁能想到追星女孩会用 “坐地排卵”“我要给你生猴子” 向明星示爱呢?

面对已经坏掉的中文互联网,我们怎么办?

有人用刷屏给出过一个 “标准答案”:

如果你觉得你的互联网不好,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网民没素质,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网民,如果你觉得网民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互联网;你怎么样,互联网便怎么样;你若光明,互联网便不黑暗。”

互联网是我们的第二社会。互联网是我们社会的影子。或者说,互联网即是社会。网络的飞速普及,用户带来泥沙俱下的洪流,但这不是低俗泛滥的理由——当互联网发展到当今阶段,它需要对用户的成长负责。

我们在网络社会中,会继续吃着浅薄化和低俗化的快餐一直走下去吗?

流量导向的模式下的内容质量,能够继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吗?

我们的弟弟妹妹、儿子女儿,会因为互联网早早学会 “口吐芬芳” 吗?

浮躁的粉丝文化、暴戾的情绪、低俗的用语、举报和互怼,又将如何影响现实社会?

中文互联网还能抢救一下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们手里吗?如果不在,那它又在哪里呢?

我很悲观,我不想说。

知乎用户 晓无涯​ 发表

恰恰相反,中文互联网的产出是大大的增加了。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内容消费的需求获得了极大的出口,内容创造的门槛大大的降低了。整体内容的产出是大大的增加了。

人们的内容消费需求是不一样的,而很多平台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自然优先满足需求流量大、满足成本低的 A 需求,而非需求流量小、满足成本高的 B 需求。这些大量的 A 需求,之前是因为经济技术原因完全没有得到满足的。我们能说,这些需求的满足,是没有价值的吗?

问题出在分发机制上。

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几个的封闭内容分发大系统,掌握着内容分发。而它们的分发机制,整体优先满足 A 需求,使得 B 需求的消费和创作体验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可能就是感觉高质量内容密度越来越小的原因。

知乎用户 持续低熵 发表

在我最感兴趣的键政事业方面,中文互联网的产出质量近年来是提高很快的。这主要因为是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恐美症。

2016-2017 年前网络上敬畏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人还是很多的。像我这种 2007 年开始就认为中国将在三十年内超过美国,在 2012-2013 之后就认为中美竞争大局已定的人是非常非常孤立的。那时候我觉得我如果上网搞键政只会被当做是傻 X。

我到了 2017 年十月才开始在知乎键政。一上来我就表明我的立场:

1 美国已经不是霸主,美国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多少年?

2 美国竞争不过中国,将来美国和中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会重演美苏冷战历史吗?

3 中国实力已经远超当年苏联,中国现在比当年的苏联如何?

两年多来,虽然我的观点还没有成为主流,但认为我不是傻 X 而是有见地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次超级疫情后,和我有类似观点的人估计会多很多。

其实中国人搞键政的水平本来应该是独步全球的。我们有马列毛思想的童子功,也受当代西方思想影响。很多人中英文水平都不错,爱好历史,理工科底子也可以。可惜由于恐美症,很聪明的人想问题时也会画地为牢自我设限。现在看到越来越多人解放思想,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设计师的角度想问题,我很开心。

键政局的春天到了。

知乎用户 石昊 发表

就拿知乎来说吧。

第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发现很奇怪的现象,输出情绪比输出观点更容易获赞。

如果是输出情绪,你只要跟随大众的情绪走,那就比较稳了。哪怕有喷子,也会被大众给反怼回去。而且很容易有高赞。

而如果是输出观点,无论你逻辑多平白简单,多通俗易懂,哪怕小学生都懂的逻辑,只要赞数上来了,总会有喷子来喷。而且有时候我以为说话滴水不漏,总不会有人找得到喷点吧?但我还是太年轻了,总是让我想不到居然还能从这个或那个角度来喷,叹为观止。

这点很让人匪夷所思,毕竟哪怕我的观点,哪怕你不赞成,或者说是错的离谱,不值一哂,那也是我费心思考写下来。

为什么费心思考、花更多时间输出观点,更容易被喷,而且赞数寥寥。

而不花心思,花个十几分钟迎合大众情绪,反而很安全,而且赞数很多,评论区一片歌舞升平呢?

第二,平台运营,可能为 kpi 等考虑,伤害内容生态。

以前在这回答小众问题,也能火,只要你能回答的比较好,独辟蹊径。有灵感不用顾忌什么,找相关问题就行。

哪怕是几个人关注的问题,只要你回答的够好,也有可能会火。

而后来,能看出来运营越来越往大众话题,比如情感类话题、新闻热点上引流量了。你只有追随热点才能火,而你去回答小众问题却没人看了。

平台人越来越多了,反而小众话题更没人看了。

这绝对不只是读者的锅,更多的也有平台自身运营的问题,平台为了更多的流量,更好的数据,将一些大众话题更多的曝光,更多的流量倾斜,而与之相对的是小众话题曝光越来越少。

于是更多的婆媳冲突,男女对立,互怼互喷,争议性话题越来越多。读者作者体验糟糕了,但数据好看了。

其他平台料想也差不多,比如微博,就过度地往明星八卦上引流了。

第三,商业因素

一些深刻的观点,很难流量变现。

而情绪内容,反而容易赚钱。

对于平台来说,大力推广情感话题、明星八卦之类的能赚更多的钱,对于一些营销号而言,也是如此。大力搞情绪类的内容,远比搞专业类观点类的内容要赚钱。

而靠兴趣写的的,肯定打不赢营销号靠这个当饭碗的。

所以平台上的内容,会越发劣币驱逐良币。

第四,内容盈利模式太过单一(广告)。

中文内容创作,大部分的利润来自广告,也就是商家付费,羊毛处在猪身上。而不是读者主动付费。

你会问,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商家付费,商家看的是点击量,点击量上来了,意味着广告看的人越多。所以你内容噱头越大越好,能挑逗用户情绪点击观看最好,至于内容质量高不高,那倒不重要。只要用户点进去看就行了。那用户怎样才会看呢:能挑逗情绪的内容。

所以经常有标题党:**震惊!牛逼!伟大!竟然!有希望了!**等等。而内容经常是各种挑逗情绪,挑逗矛盾的。

内容创作者,在这个激励下会不断地往情绪化的内容上创作。

而其实只有靠用户主动付费维持的内容商业模式,才是比较健康的,因为主动内容付费涉及用户利益,用户才会理性起来思考这内容质量究竟值不值得花钱。

很多用户愿意花钱,说明这内容质量还不错。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免费的,读者点击看的是情绪,反正免费,那就看看呗,又不损失什么,而点击量越多,商家付的钱也就越多。

而如果盈利模式是收费的,读者才会比较理性,看的是质量,质量高才能得到足够的钱。

这就跟现在游戏市场一样,同样的道理。

现在免费游戏大行其道,而收费的游戏反而难赚钱。哪怕收费的游戏可能质量更好。

但可惜的是内容收费的盈利模式,平台更难打造出来,反而免费的靠广告的盈利模式,更容易走通,有相当成熟的盈利模式。

企业是想赚钱的,不是做慈善的,所以只会走简单的靠广告变现为主、为大头的模式,而很少会走靠用户主动付费为主的内容模式。

明明有更简单的赚钱途径,企业当然不会去走更艰难的赚钱方式了。哪怕那个更艰难的向用户收费赚钱方式,能形成更好的内容生态。

第五,网上盗版太容易了

线下哪怕你想盗版一本书,你至少还得出印刷书籍的钱吧?而且钱少了,书籍纸张质量差,错字一大堆。

而网上呢?复制粘贴。几秒钟完事。哪怕不能复制粘贴。先截图,再用图片转文字的软件,轻轻松松。

反正盗版成本极低,盗版免费给你看,然后盗版靠广告赚钱,有何不可?

但这对原创作者来说,是极大的伤害。因为费心费力靠兴趣写,很可能一分钱没赚,而盗版的,反而靠点击量广告赚了很多。

有一句话,叫做,别用你的兴趣,去挑战别人的饭碗。

所以网络上内容输出的主力,是那些靠输出内容吃饭的人。而不是靠兴趣输出内容的人。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简单了。

在网上写什么内容能赚钱呢?写什么内容能赚钱,就意味着网上的内容会是怎么样。

写干货难赚,写情绪内容,容易恰饭。

自然会越来越枯竭了。

推荐阅读:

[石昊:知乎推出「B 乎」模式,你怎么看?1763 赞同 · 152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answer/1120084946)

石昊:如果「知乎」即将改名,叫什么新名字会取悦你?20 赞同 · 5 评论回答

石昊:知乎目前平台环境如何,为何目前还未诞生千万关注者级别的大 V / 网红?2 赞同 · 0 评论回答

知乎用户 Jin Tommy 发表

如果题主说的产出是指质量而非数量的话,是的。而且,并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整个中文世界。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信息管制。

要有好的质量的输出,一定是作者经过大量思考辩证产生的结论或者观点。但是,现在互联网内,已经没有辩证这个词存在的土壤了,失去了对方辩手的辩论不再是辩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词已经可以从词典里面消失了。只能允许一种声音的存在,导致了很多有能力产生这样的内容的创作者已经不想再去创作或者就算创作了你也看不到了,比如盲山系列电影,互联网内容同理。想当年南方系的雄文接连不断,天涯上一篇篇民间大作精彩纷呈,如今只要稍微敏感点的都化为了一篇篇的 404 被埋进了网络的坟墓,南方系虽然名字还在但是早已经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泯然众人矣。当然这不怪它,当记者写一篇深度调查报道都要冒着被跨省以及坐牢风险的时候,有几个人愿意冒着风险去写一篇高质量的报道呢?更加别说现在的主旋律是正能量,不仅得不到组织的支持,连网友们也不一定喜欢。都是有家有口的人,谁都想老婆孩子热炕头安安稳稳过日子。就算真有人愿意冒风险去调查去报道,写完了普通人也看不到,因为根本就发不出来。

另一方面,要想有输出,首先要有输入,如果你的输入太单一,只能听见某方面的声音,你怎么可能产生辩证的思想呢?要求一个一辈子只看到大象腿的人把大象真实的样子写成作品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合逻辑的。所以,信息管制的影响不仅仅针对的是输出,更重要的可能是输入。当你很难看到社会和世界真实的样子时,当你接触不到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声音的时候,作品的高质量是无从谈起的。所以,为什么说诗人的不幸是诗家的大幸,只有自己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过,你才有可能创作出有灵魂的能够打动人的作品。

不仅仅是互联网,书籍,媒体,影视,文化娱乐,甚至网络游戏,都面临同样的状况,妖精不允许成精,大结局必须圆满,警察必须是好人,现在连歌词中的表达负面感情的词汇都不允许出现在电视上了。。。像白色巨塔和秘密森林这样的片子就算我们有再好的编剧,编完了也拍不出来,因为一定过不了审。所以,我们就只能看看小时代和霸道总裁爱上我了。

第二,生活方式的改变

从上世纪 90 年代及之前的报纸书刊杂志到 2000 年开始的电脑再到 2010 年后的手机的转变。如今手机这个小屏幕随身携带的东西因为天生自带的社交属性现在竟然强势到了连在家都能成为主要的信息交互工具。主流的传播方式越来越碎片化,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时间。为了符合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发表观点要 140 个字以内,短视频要 30 秒以内,美其名曰现在的用户没有耐心,而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导致了互联网企业们都在盯着用户为了生计奔波后余下的那点可怜的自由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到受众最大的刺激从而把这个用户变为自己资产负债表或者融资计划书上的一个数字。谁还想着花时间花精力搞大质量的创作,谁就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为你没有用户,也就意味着赚不到钱,自然无法持续下去。

第三,商业化的无孔不入但是又没有建立起有利于高质量内容创作的商业化体系

在我刚上网的时候,我们都是去一种叫 BBS 或者论坛的东西。当时在那些地方,你会经常可以看到堪比书本的帖子,当然,很多都是长篇大论还是连载有的可以连载好几年,但是,并不影响网友们的热情,观点的碰撞和讨论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并不会像今天这样只要你写了一点不符合主流或者大众观点的文字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账号在评论里说脏话来问候你母亲,给你贴各种各样的标签或者人肉你举报你恨不得置你死地而后快。而今天,微博都是营销号和个人大 V,知乎凡是高赞回答后面必有自己的公众号,微信就更不说了都盯着左下角的那个数字是否 10w+。现在的这些创作者们所做的其实并不是输出信息,而是形式为输出信息的生意,换句话说,对绝大多数内容创作者来说,创作的内容是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够带来收入。只要粉丝够多,就可以接广告可以拉投资可以讲商业故事,有了利益自然就有了动机,利益越大动机越强这是商业规律,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符合商业利益的时候,这和以前只是单纯的观点输出探讨相比,哪种方式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内容想想就知道了。

某位知识圈的大 V 更是将这个开创成了一门生意,叫知识变现,鼓励无数个个体加入做这个名为传播知识的生意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变成钱。本来商业化并不是什么原罪,资本也没有善恶之分。商业化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可以大大的促进高质量的文化的发展的,比如众所周知日本的动漫和文化产业。他们连词典的编辑者或者书刊的校对都可以作为主角构造一部作品引来无数粉丝热捧,几大出版社更是常年位居文科毕业生的人气排行榜前列,加上对知识产权严格的保护,构成了一个有利于高质量创作的正反馈的系统。

为知识付费本身也不是什么错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们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买杂志买书,也是为知识付费。**但现在和以前内容输出本质性的区别是,和以前的出版社或者杂志社或者电视台相比,如今个人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而 “个人” 是缺少监督并且相比于机构或者公司这样的组织来说更容易屈服于现实利益,个人的信息来源更加的杂乱可信度也更加的低,所以内容的质量是取决于创作者本身的道德底线的。**而过往的无数事实证明,人性在利益面前是靠不住的,能靠得住的只有好的规则。大的杂志社和出版社一方面是都有上级主管单位行为受到约束,另外一方面相比于现在的频道主播也好个人大 V 也好个人公众号也好更爱惜羽毛更珍惜声誉,不是说不会为了利益去做事,而是方方面面需要顾忌的人和事太多,一旦产生丑闻影响更大,有了制衡和顾忌所以吃相不会那么的难看。但是个人为主体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创作者只要不违法,天堂地狱可真的全在一念之间了。所以互联网发展到现在,油管上有成千上万的个人博主,但是无论欧美或者日本这样的地方,说到信息,信任度比较高的还是以前那么几家扳着指头都数得出来,个体顶多算报料人成为大机构的信息来源但是很难成为直接面向公众进行信息发布的主体。而即便是观众们耳熟能详的明星记者或者主持人,也是归属于某个大的新闻机构而不是像我们一样都是个人,连跟踪明星的狗仔队都归属于某八卦杂志。中文世界呢,请你说出几个你认为可信度非常高的媒体,或者信息质量过硬的媒体,有任何一个吗?曾经的南方周末和焦点访谈可以算能够进入候选名单的,现在整份名单都已经不存在了。至于微博上的个人大 V,根本连进入信息质量评比的可能性都没有,因为他们账号从存在到消失可以在片刻之间,有何信息质量可谈?

所以你可以看到咪蒙系写的文章动不动就十万 +,因为够刺激,因为可以博人眼球,可以赚钱赚到手软,被人骂到被封也无所谓,互联网上谁也不认识谁,同样的模式换个名称就可以改头换面重新开张继续赚钱赚到手软。而背后的广告商也很无辜,我投钱当然是为了商业利益又不是做慈善,当然谁粉丝多谁能帮我更好的曝光更好的卖货我投给谁了。那如果你是同样领域的内容创作者,你发现你辛辛苦苦写了一个月查了无数资料写成的文章,观看数惨不忍睹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最终能够赚钱的劣币驱逐了赚不到钱的良币,所有人用的就都变成了劣币。(这里用劣币或者良币只是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这里并没有善恶对错之分,因为咪蒙并不犯法,甚至从商业上来说还是很成功的。比如最近很火的青年大院,用不同的账号去争取不同类型的粉丝,不管你是什么口味什么立场,总有一款适合你,老少中青一网打尽,我觉得是可以进商学院教科书的商业案例范本了)。

有人说我就是不妥协就是要坚持高质量的创作,可以,但是你会发现,不仅观众越来越少,你也越来越招不到你满意的人,你所坚持的高质量的创作也就自然变得难以为继。原因很简单,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首先要生存要养家糊口要娶妻生子要买房子要给老人养老要解决孩子上学,你给不出有竞争力的薪酬,自然招不到有能力的人。理想化在现实面前通常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靠你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你又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个体根本无法抗衡市场的巨大风险,比如资金,比如健康状况,比如被喝茶。。。记得以前博客还流行的时候,做的好的那几家都是有点理想化特质的,当时创始人们一篇篇或激情或热血声称要坚持到底的文章现在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但是后来微博起来以后,根本连三个回合都走不了就一个个悄无声息的没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豆瓣能坚持到现在很大的一个原因要归功于是影评这样比较特殊的领域的用户粘性和先发者的巨大优势,其他所做的尝试基本上都失败了。

所以,百花齐放未必能带来思想的自由和创作质量的提升,当每朵花的目标都是如何更多更快更好的赚钱的时候,所有的花的行为模式也就趋向了统一,那就是怎么样赚钱怎么来。而在目前的生态下,这显然是不符合高质量内容的出现的。

第四,对于版权的保护有进步但还是远远不够。就跟股票市场的违规顶格处罚 60w 一样,和得到的好处相比,那点惩罚微不足道,简直就像是为鼓励类似行为而制定的规则。互联网的出现和传播方式从纸质转向数字化,让复制黏贴可以在片刻之间完成。当你发现你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创作的成果可以轻易的就被人拿去当作自己创作内容别说经济赔偿了就连要对方道个歉都困难重重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

那么,排除信息管制和敏感的部分,在允许的范围里为什么质量也不行呢?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一个字上面: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的地方就有争斗,市场经济下,每个人都是经济动物,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自古以来就有了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哲学。而互联网这 20 年的发展,更是将这个利字推到了极致,一切行为都和钱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微博上早已经不再是讨论和信息传播的地方而是各种撕逼水军营销号广告粉丝汇集,公众号都盯着流量,知乎各大 V 起早贪黑憋文章求关注求粉丝,为什么?还不都是钱给闹的。有钱的地方,怎么可能纯粹,钱越多越不纯粹,为了钱,父子可以反目成仇,夫妻可以法庭相见,家族可以分崩离析,为了钱,有人杀人放火,有人铤而走险,有人以身试法都在所不惜,这就是钱的厉害之处。

互联网相关的钱有多少,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看看一众 VCPE,看看各大企业以亿计的融资金额,看看几大巨头的市值,看看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薪酬,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干些什么,对比一下别的行业,钱在往哪个行业涌就是一清二楚的事情了。

所以虽然现在 4G5G 百兆千兆的名词层出不穷,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来人往无比热闹,但还是好怀念以前的那个简单干净没有竞价排名没有人肉没有举报没有封杀没有带节奏之类词汇出现的互联网初期,那个没有铜板味儿纯粹就是个新玩具的互联网,像极了那个短暂的百家争鸣大师辈出全世界的思想学说都可以拿来探讨为我所用的 19xx 时代。

知乎用户 Houiin 发表

到底有没有萎缩?我没有做过足够的调查,不敢往下结论,但是就我自己的感觉而言,相较于 10 年以前年,2020 年的互联网确实变得更加不堪入目了。

现在的互联网,或者说大陆境内的互联网,急于求成,着急变现,疯狂割韭菜。极少有人能够潜下心来好好做内容了。而那些好的内容又被别家复制粘贴,扒的连裤衩都不剩。

个人认为急于求成着急变现的风气与自媒体的发展息息相关,微信公众号和其他自媒体发展的初期,网络上已经开始不断充斥着做自媒体发家致富等等等等的消息,吸引了一批想急于求成的人,这一批人发现洗稿能够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流量后,又吸引了新的一批着急变现的人投入。以至于周而复始往复循环,不断将中文互联网的大部分内容趋于一致,丧失营养。

08 年那段时候自己沉迷于黑苹果,天天泡论坛,有好多人愿意热心的和你解答,还有各种各样的个人博客,技术博客等等等等…… 那个时候拥有一个个人主页,我觉得已经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情了,心里面也有一种冲动,有一股干劲,就像好比传承:别人将知识传授于我,我将我所学尽可能的传授给更多的人,想不断的往互联网输出内容。

但是现在,我的思想输出了会不会被封?我的意识形态是否正确?会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杠精喷子?我的网站被举报了怎么办?我的创作未经允许被复制到公众号头条等等这种私域 (指的是没法直接被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空间) 怎么办?

在创作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自我审查,就我个人而言,这个审查限制了自己创作的欲望,也限制了作品的多样化发展。

实名制是一个好东西,能够对垃圾有害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前提是在没有过往矫正的情况下。

多的我也不敢说(溜了

这也是一种原因吧。

知乎用户 三千香蕉三千 发表

是的,你看到的很多内容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社区产生的内容的再创作,甚至比不上原作。

大众内容同质化严重,只有少数优秀的作品能得到传播。如果从杀时间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互联网还做的挺好。

现在是视频时代,视频比图文内容更容易代入,更容易吸引人来观看(不需要过多思考,因为视频是自动播放的,需要手动暂停)。

但视频的信息量往往很低,而且用户不能搜索其中的内容(频繁拖动进度条容易错失信息)。这时候能吸引人的第一要素是震撼的标题,离谱的故事,而不是内容有多好。

过度深入的内容,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无聊且不能理解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大众内容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不够深入,而是坑蒙拐骗的假信息太多,撩拨情绪的煽动话语太多,莫名奇妙的举报太多。

流量≠质量。

而写小众内容,吃力不讨好,还容易言多必失。以前开一次培训班就能有三四千收入,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在网上写没几个人看的东西呢?

但为什么英文互联网有趣的小众内容还是那么多?

现在网络上缺乏 “小而专” 的中文内容(至少在我关心的领域),我只能以绵薄之力写一点有意思的内容,为了提高讨论质量就设立了一个比较低的门槛,先和少数有趣的同好交流分享,共同进步。

很多有趣的东西,总是先在小众范围流行。例如当年看 jojo 漫画 /《三体》的时候,也想不到它们现在会有如此大的热度。而有时候获取了最新的信息,就获取了最新的优势

我不是在知乎写东西,而是写东西顺便发到知乎,我们不能只依靠一个平台,要建立自己的平台,和有趣的人多交流。

知乎用户 申权认真生活​ 发表

劣币驱除良币而已

01 什么是劣币驱除良币


公元 1558 年 11 月 17 日,都铎王朝(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的第五位皇帝,有 “血腥玛丽” 之称的玛丽一世病逝。同日,玛丽一世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 · 都铎继承王位,后世称为伊丽莎白一世。

新女王继位之时,都铎王朝内部正面临着极大的内忧。这一方面是来自于国内令人不安的政治宗教局势,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经济压力——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王室已经不得不对外大笔举债。为了缓解新女王的财务危机,时任国务大臣的威廉 · 塞西尔,向新女王举荐了一名处理债务问题的专家,此人名叫托马斯 · 格雷欣(Thomas Gresham)。

托马斯 · 格雷欣生于 1519 年,时年 39 岁。他此前曾多次为王室处理过债务问题,并且曾在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城市——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任王室经济业务代理人多年,对国内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深刻的认识。临危受命的格雷欣向女王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信里,他通过历史事件详细阐述了一个道理:“劣币和良币(等价不等值的两种货币)绝对不能同时参与流通。否则劣币必定会驱除良币(从而导致资本外流)” 而他认为,这一切正是导致今日王室经济危机的原因。

格雷欣所说的劣币驱除良币的故事,最早要从 1344 年说起。1344 年之前,英国的法定货币一直只有银币。但就在 1344 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正式引入了金币作为官方货币。英国从那个时候开始执行金银双本位制度,即国库既发行金币,又发行银币,并且为金银币的兑换限定了固定的官方汇率。而从 15 世纪开始,西班牙侵略美洲,大量劫掠来的白银从西班牙回流欧洲,引起了整个欧洲银价的下跌。到 1526 年的时候,欧洲其他国家的金银兑换比率是 1:14,而英国的官方金银兑换比率仍然是 1:12。为了赚取差价,无数商人涌入英国,用从其他国家带来的白银在英国兑换黄金,然后将黄金带出英国后再兑回白银。商人们每跑这样一个来回,就可以赚到 17% 的利润。一时之间,英国黄金大量外流,形成了一次典型的劣币驱除良币事件。

但遗憾的是,当时的国王并不明白 “劣币驱除良币” 这个道理。1544 年,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时任多铎王朝第二任皇帝的亨利八世,还在希望通过铸造更多劣币来解决自己的财务危机。铸造劣币,就是铸造低纯度金银币。王室拥有铸币权,可以通过秘密铸造低纯度金银币,以次充好来获取暴利。接下来短时间之内,亨利八世确实通过铸造劣币获取了巨额利润。不过纸里包不住火,新币纯度被降低的事情很快被人发现,于是货币开始贬值。货币贬值之后,王室想要再重施故伎,就只得变本加厉的降低铸币纯度,铸造更劣的劣币。更劣的劣币不久之后又被发现,货币再度贬值。于是王室再铸造更劣的劣币。这样几次循环,到 1551 年 4 月的时候,新铸银币的纯度已经只剩下四分之一。如此疯狂的货币贬值很快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英国的物价上涨了四倍,大众生活水平受到重创。最让王室头疼的是,英国的国际商誉受到了广泛质疑。对一个重商国家来说,“商誉”便是国本,一旦动摇,后果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王室被迫重新提高货币纯度。1551 年开始,新铸的银币纯度回到了 0.924。

但是,因为当时没有 “劣币驱除良币” 这一概念,所以从 1544 年亨利八世开始铸造劣币以来,市场上就一直是劣币与良币共存。按照国内法律,劣币与良币等值,于是人们做了很简单的事——花出劣币,留下良币,大量的良币被融化成银块。到 1551 年,市场上的良币已经非常少见。而当王室重新开始铸造良币时,反而加剧了国家财产的流失。因为流入市场的良币迅速的被劣币取代,人们把良币留下,然后用劣币支付国家的税款和各种收费。在劣币流通的市场,铸造良币成了一种自杀性的亏损行为。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格雷欣总结的——“劣币和良币(等价不等值的两种货币)绝对不能同时参与流通。否则劣币必定会驱除良币(从而导致资本外流)”。

后来格雷欣因为他的这封信受到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重用,他在信中提到的这个规律也流传于世间。300 年后的 1858 年,英国经济学家亨利 · 邓宁 · 麦克劳德(Henry Dunning Macleod, 1821—1902)撰写《政治经济学要素(The 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将这个规律写入书中,称为 “格雷欣定律”。

02 成本套利的概念

劣币之所以能驱除良币,是因为两者 “等价不等值,且在同一市场流通”,格雷欣说的其实还不够直白。如果说的更直白一点,劣币之所以能驱除良币,是因为中间存在 “套利空间”。

什么是 “套利”?这个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套” 来的。所以套利行为的背后,永远有一个冤大头。这个冤大头因为各种原因,会为良币和劣币支付同等价格。如果没有这个冤大头,就不会有“等价不等值”,套利行为就不存在,劣币就不能驱除良币。

要读懂这个概念,一定要明白,劣币与良币,并不天生存在,并不对所有人存在。劣币与良币之分,只针对这个冤大头存在。

比如在本文前面说英国金银兑换的例子里——金和银的兑换价格是 1:12,那么,金就是良币,银就是劣币?不是的。

1 金 = 12 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一种情况会让他们之间产生优劣——就是信息差。比如前面说,欧洲市场白银跌价了,原来 1 金只能换 12 银,现在能换 14 银。但英国是冤大头,他仍然坚持 1 金只换 12 银。1 金能卖 14 银他却只卖 12 银,是贱卖。所以对他来说(也仅对他来说)金是良币,12 银是劣币。

网上有一种说法(比如百度百科),说格雷欣现象存在 “逆反现象”,即“良币驱除劣币”。其实是因为这么说的人没有弄明白“等价不等值,且在同一市场流通” 是怎么回事。

等价,代表两者的市场价格完全相等。不等值,是说两者的市场公允价值不相等。如果说价格是收益,公允价值就是成本。收益相等的情况下,当然是成本更低的一方拥有竞争优势,这是基本的自然规律,怎么可能打得破呢?

03 互联网产出因何枯萎

互联网内容创作市场,是个非常适合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我们来看劣币驱除良币的前提条件——“等价不等值,且在同一市场流通”。

举一个很近的案例。2019 年流行过一个叫《抖肩舞(coincidance)》的视频,原作者是外国人,作品制作非常精良,成本投入较高。这个视频在国内火了以后,就有很多的人模仿,做出了非常多的本地化版本。这些本地化版本大多制作水平粗糙,成本极低。但是,这些成本低的版本在国内的传播量非常大。今天国内很多人是只知道本地化版本,不知道原版的。这其实就是就是劣币驱除良币——原版可以看作是高纯度的银币,本地化版本则可以看作是原版融化后掺上杂质的低纯度银币。但对观众来说价格一致——时间成本一致。

仔细想一想,在电影市场,电视市场,图书市场,游戏市场,都出现过类似的劣币驱除良币的事情。我们甚至能找到一个规律——每一个市场刚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都会涌现大量的优质作品,我们把这个时代叫做良币时代。但一旦这个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量劣币就会迅速冒出来,将良币淹没,从而进入到了劣币时代。从良币时代到劣币时代,有一条清晰的线,就是进入门槛的大幅降低。

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门槛都会大幅降低。降低门槛的原因是产业规模变大,配套日趋完善。降低门槛的好处是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行业会在短时期内变得特别热。但其中的坏处,则是数量增多引起整体质量的降低,即——量变引起质变(负面方向)。比如原创文学市场,网络诞生以后,在网上连载小说的人可以说是出现了万倍级数的增长。但是,优秀作品的增长速度远远没有作品总量增加的速度快。于是,对整个行业和市场来说,优秀作品在整体作品中的比例大幅降低,这就是行业整体素质变差了。

行业整体素质变差以后,优质作品会被淹没在劣质作品的海洋里,难以被分拣出来。迫于高企的时间成本,人们无力进行分拣区别,只能为劣币支付良币的同等价格。

这种时间成本的高企,在文艺作品的篇幅越短时则越明显。人类辨别文艺作品优劣需要一个基本的反应时间,比如至少需要 10 分钟。那么如果作品的篇幅是 2000 分钟(长篇连续剧),劣质品承担的风险就非常大,因为人们只会为劣质品支付 1/200 的价格。但如果篇幅缩短到 90 分钟(电影),反应时间仍为 10 分钟,那么人们必须支付的价格就提高到了 1/9。那么,如果篇幅再短呢?如果短于 10 分钟呢?如果作品篇幅比人们的最小辨别时间还短,那么辨别成本就已经高于标价。人们就会不分优劣,照单全收。

那么,劣币就一定会驱除良币。

04 焚坑事业要商量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勤勉,凡百官奏章,一律亲自批阅。

他不论什么奏章一律亲自批阅,其实就和我们刚才反复说的——“不分优劣一律给予相同价格”。满朝文武抓住了这个漏洞,就想出了一套强硬的说服皇帝的办法——“海量奏折”。

假设雍正是个不眠不休的批奏折机器,每 5 分钟批一个奏折,一天 24 小时时刻不停,也就只能批 288 个奏折。也就是说,只要百官每天上的奏折多于 288 个,超出的奏折就会被淹掉。那么,百官要达到说服皇帝的目的,就可以完全用数量取胜。比如说,百官每天上 2880 个要诛杀田文镜的奏折,而其他重要奏折可能只有 288 个。由于所有奏折是混在一起的,所以雍正看到的奏折里面,就是从随机的 3168 里任选 288。这时他随便翻开一个奏折,就有 90% 的可能是劝他诛杀田文镜。此外,大量的他真正关心的奏折则会被挤出视野,无法再看到。

现在转换一下思路,当我们每天打开新浪微博或者抖音的时候,我们像不像这个批奏折的雍正皇帝?这个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们就是文武百官,他们中间谁会取胜?一定是数量最多的那个,而不是质量最好的那个。因为质量一定会被数量淹没。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对低质量作品进行制裁是一个办法。比如雍正就可以制裁敢用奏折淹他的官员,让他们付出很高的成本。但这个办法有一个天生的局限——就是制裁成本不能高于数量成本。如果 2880 个官员上奏折,雍正还有能力制裁。但如果是 28800 个官员上奏折,雍正还有能力制裁吗?一旦制裁成本高于数量成本,那么 “被淹死” 这个局面就无法改变。

真正有效的办法,是控制总量。也就是说提高数量成本。只要保证数量成本够高,就可以保证总量永远在可控范围,那么就永远不会出现谁能把谁淹死的情况。谁都淹不死谁,那么大家就都有机会冒头。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内容平台在初期都能够有大量优秀作品涌现的原因。因为初期总量有限,有质量就有机会。而一旦总量超出可控范围,数量就会淹死质量,劣币就会开始驱除良币。

压制总量来阻止劣币驱除良币的事情,历史上有人干过,但留下的全是污名。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因为这件事,嬴政可以说是被历朝历代的文人骂了个底掉。但近代却有一个人物支持他,这个人叫毛泽东。毛泽东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支持秦始皇焚书坑儒,不仅留下很多语录,还留下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七律 · 读 <封建论> 呈郭老》 1973 毛泽东

焚坑事业要商量,就是说看问题一定要摆正立场,弄清楚是要站在谁的角度上去看。如果站在劣币制造者的角度上看,要是铸币市场也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再好不过。但站在良币持有者的角度上看,这就未必是好事了。

知乎用户 老衲好羞涩 发表

有时候在知乎找不到的内容,在贴吧却可以找到,这是因为在贴吧的萌新期是要被大佬各种调戏后才能混的起来,也就是有个贴吧等级在那卡着,就是灌水也要有足够的阅读量才能达到正常聊天的水平。就是混贴吧,也是要有门槛的。

连贴吧都是有门槛的,那么更高质量的内容,门槛会更高,所以各种小众的论坛一般都很封闭,但是里面的内容质量都要更高,而越是用户基数大的地方,内容质量就越差

而中文互联网行业从诞生到现在目前所做的事情都是在降低门槛的基础上,扩大用户基数,因此这一波人口红利结束前,内容传播效果会越来越大,但是内容的质量只会越来越低,同时对高品质内容的正反馈也会越来越少。

在人口红利快结束的行业,不论是实体还是虚拟,你会发现追求品质追求质量的产品越来越多,而且消费者也明显对高质量要求更破切,所以,等全民触网完成后,所有网民把我们曾经经历的一轮网络升级经历完成后,才会有可能出现类似于纸媒时代的内容,而这个时候,网络也快和纸媒一样要衰落了。

不得不说,这真是毅种循环……

知乎用户 种纬​ 发表

转念一想很多事情是相通的,很多道理是相近的。只是我们身在其中,不知远近高低各不同。

“中国是因为有了那么多垃圾观众, 才有了那么多垃圾电影。”——冯小刚如是说。

典型的话糙理不糙。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明显在低幼化,这是大势所趋。原因也显然在于——这届网友不行。

十年前能普遍上网的人群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涵养如何?二十年前普遍上网的人群的素质又是如何?

我们想想都知道,三四十年前,即 1980~1990 年毕业的大专生现在相当于什么水平,很明显远高于现在的状况。

例如,2017 年我国在册新闻调查记者数量为 170 人,2011 年为 306 人。往后更少,互联网新媒体造就了一批足不出户却互相参考文献的 “发言人”,似乎记者已不重要。

科班出身的记者写的了揭露社会真相、分析社会问题的报道,普通人行吗?于是乎,抄袭洗稿,甚至 “融梗” 成风。推而广之,内容生产领域皆如此,没有原创,没有采集,全是浪漫主义可调和的天马行空杜撰。

而观众们恰恰乐于看这些。举个例子,《安家》的上海老洋房故事,大家所以为的原型都是 “灏泽先生” 在知乎和微博的两版文章。

远方亲戚霸占房子不走,故意阻挠房主出售房屋,除非给她分钱。

2018 年发布的第一版里,“灏泽先生” 最后找民工强行拆除,损失不大。结局更是大快人心,被赶走后,这家蛮不讲理的大儿子在外因耍横被人打断腿,老太太瘫痪在床。

2020 年发布的第二版(微博版)修改为给老太太家一笔寻常百姓穷极想象力都想不到的数字,传闻是三千万。结局则是子女内讧、兄弟阋墙,老太太被气得多次入院;有的投股票,有的买 P2P,败光钱财,成功返贫。

明显根据实事改动结局,捕捉网友痛点,贩卖正义和善良。

实际上,他的 “故事是杜撰的”。根据 2015 年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的《边走边拍洋房估值》节目。

节目从未大火,因为节目一板一眼、客观地报道和成熟,而 “灏泽先生” 的两版文字都在煽情。

节目里房主都没露面,靠朋友出场的。房东十年前收了房子,用了五年时间劝说并安置房客。剩下一户没有搬走。双方约定房子卖掉后,给最后一户三千万。没什么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

因为观众们爱看这些痛点密布的狗血家庭伦理,就像知乎里已经各种编故事的,抓的几处就是人情世故方面,说烂了的东西。

这些东西放十年前,二十年前的网络世界多半要被辩证法审视和批判的。二十年前的天涯论坛说的 “娶一个援交妹” 的故事隔三差五还在知乎上泛滥,而且爽文越来越没有艺术含量。

二十年前,我第一天上网,电脑室的老师就告诫大家:“互联网是把双刃剑!”

诚不欺我!

知乎用户 李如一 发表

您說的這是中文微信網的狀況,中文互聯網還好,雖然和英文沒法比。

知乎用户 龍章鳳篆封宅非聖 发表

早年间刚开始在知乎回答问题, 我很倾向于大篇幅的论述, 说起来一段一段的, 而且写起来确实花时间, 删了改, 改了删, 幸好打字快, 写东西本身也是我的兴趣, 所以早期回答长篇多(某次自我清洗删了三百多条现在大概留的不多了吧, 老实说以前的回答如果能批量删我根本一条也不想留)

长期的和评论对线真的很让人疲惫, 我以前任何一篇评论或者作品都会发出去之后仔细的看每个人的评论, 真的有问题的就改, 没问题就和他讲道理

但我后来才明白人和人根本是无法互相理解的, 这是一个终极的原则, 当你明白这个原则之后你就对一切都看得很开了. 你和他讲的道理, 他在用他的理论套你的理论, 根本是鸡同鸭讲.

我直播起码有六七年, 最早在斗鱼(虽然早就退海鲜了)房间号 66814 是个五位数的(非常巧, 我现在工号也是这个), 对外输出这个事情做了起码十二年——08 年的时候在战斗水师吧教人 pk 可能是我最早的一次教学尝试. 我很少没有前奏就上去怼人, 一般情况下态度都很虚心, 甚至有人指出错我发现了一定会删了改掉重发或者直接删掉——我觉得丢人

但近几年, 特别是近两年, 哪怕在知乎我的回答频率也很低了, 文字量大大减少, 回答时候也不掩饰任何情绪, 可能根本不管你怎么想的上来就开骂. 可能完全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但我爽了. 这就很好, 我感受到了快乐. 快乐你懂吗?

快乐的来源是什么?就是我可以发泄情绪, 我不看你的回复评论——大多数情况都是负面的, 或者我根本不想回答, 比如说其实有一天我还是点开了评论区, 看到关于 C40 的专栏下面有个评论说为什么微软的手柄不好呢.

我心里想的是去你码的吧微软那垃圾布局老子一分钟都不想看见好个屁啊好, 你乐意用就用去问我这问题是找打?!xbox 吃屎啊

但我还是没回复, 我不想回复他, 专栏是我最后的倔强了, 我不想污染它, 他是我唯一一个可能产出比较纯粹的对外观点的地方, 尽管我的观点未必对, 甚至可以说主观.

所以我也不在乎专栏有没有人看, 其实这专栏更像是我另一种宣泄方式——我有点东西想讲给人家听, 问题是这年头你说这个谁懂啊, 那就写专栏好了, 随缘看, 爱看不看, 我也懒得管, 私信我也从来不看, 这算是某种程度的闭关锁国, 但我确实获得了清净. 直播这么些年, 频率越来越低, 收益是负的(设备网费电费投入还是有那么一点), 换了早些年我可能还纠结, 但现在这不重要了, 或者说, 正因为我开始觉得不重要了, 这件事情的产出才真的有了问题. 我不知道这话说明白了没有, 可能有点绕.

相对的没有正反馈激励, 我其实也越来越不想做东西了. 以前可能买点手办还要群里炫耀一下. 现在一口气买一箱好几个我也懒得拍照. 顶多就是人家晒图时候说一句「哦我也有」

这种产出模式下, 真实有效的产物就会越来越少. 有人说政策原因, 其实在我这里政策原因占比基本没有, 我写的东西没有敏感性, 我做的格斗教学碰不到高压线, 连当初我在 colg 对线的记录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反馈. 没有反馈都比负反馈来的更好. 负反馈是非常伤人的. 我也许现在确实不在乎了, 因为「人与人不能互相理解」.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淡漠的去看待人性. 大量创作者是被观众逼死的.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初 P3P 汉化的神是怎么被论坛一个泄露 ISO 逼死出走的;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费尽心思写完文章做完视频之后发现所有的努力都不一定有一个爱剪辑的 xx 影流之主风格视频十分之一的点击的时候, 能不能有信心继续做下去.

产出降低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 因为群体混乱度是默认持续增加的, 越混乱的环境出现秩序产物的能力就越差, 但熵增是世界的规则. 标题党也好, 恶臭评论也好, 不过是浑水里的悬浮颗粒物. 我没有要海晏河清的意思, 只是这种状态完全可以预见, 而且确实不可逆. 所以也不必过多的悲哀. 当年大神退圈事件时期互联网似乎还没有如今这么混沌, 但其实只是进度条走的路程不长而已, 温水煮青蛙罢了. 如今大概进度条走了一半, 很多人居然还抱有希望. 其实出路确实有, 但重启电脑的起因和代价还是比较沉重的. 其实最容易理解的一点就是「人是最大的恶」,「人与人无法互相理解」一定会导致某种程度的破败, 现在这个样子, 是符合发展规律的样子.

知乎用户 随便叫个名 发表

我一直以为,作为一个九五后,上网这件事,摆十年前是让我比较快乐的,现在更多只是一种习惯。

当然在 06 年之前互联网自由度更高的时候也许更有意思,不过那时我还小。

创作无非是三要素:素材、创意和自由度。现在的情况是:

第一点并不贫乏,但已经无人愿意发掘;

第三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

第二点因一、三两点而隐蔽、贫乏。

中文互联网正在高度内卷中走向枯橾。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经济的参与者都被卷入了流量这张大网中。

要获取流量,就要获得热点,可热点中有很大一部分不可发掘,仅剩的热点会被最初几个原创者以被允许的方式(你懂)消费掉,之后的所有人几乎只是在跟风,试图获得流量。

知乎:

大 V 甲某:观点 A,于是一堆观点 A。

大 V 乙某:对观点 A 进行反驳,于是一堆观点 B

之后观点 C、D、E 等等几乎无人问津,F、G、H 又会被神秘力量和谐,I、J、K 等一众观点没有出场的可能。

于是内容创作也就衰退了。

有限的内容创作又会被人为引导,于是当你搜索百度几乎都是自家产品。(现在连网页搜索都要推销一下百度 app 了)。搜索新闻,全是有限的几家媒体和相似的观点。自媒体中也没有多少有营养的内容,充满了伪科学、软瑟琴(防和谐)、洗稿。

你让人怎么办,我也很捉鸡哦。

上网已经没多少意思了,因为没有有意思的内容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文互联网这几年徐阶太多了。

任何争论,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都会被上升为是通倭问题。

例如最近某明星粉丝圈就是最突出的例子。正如饭圈用通倭的罪名指责其反对者,反对者又以通倭的罪名回敬之。人人徐阶附体,谁反对我谁就是通倭。

知乎用户 idealclover 发表

个人认为这是 “内忧” 和“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忧”:内容没有合适的产出平台

个人认为一篇文章如果想要达到我们所说的 “深度”,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 足够篇幅:虽然篇幅不是产出质量的绝对条件,但大体上来讲,优质的产出往往伴随着足够的篇幅;
  • 读者用户基数:光将内容写出来还不行,还要让 “订阅” 了的读者第一时间看到,并通过分享与推荐作为第一批种子用户发掘出好的内容;
  • 讨论氛围:往往评论区出大神,一篇文章往往是引出了某个话题,而对话题的讨论则会持续地激发优质产出;
  • 搜索引擎友好:而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往往读者并不是第一时间需要而是有需求时才需要。这时内容能否在用户想要的时候以搜索引擎的形式被搜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 整体质量:之前的都是针对单篇文章来看,但针对一个产出平台来讲,整体质量就决定了前面所说的用户基数和讨论氛围

但遗憾的是,以我个人的体验来看,现在主流的产出平台往往并不能兼具这几点:

  • 微信公众号:不限篇幅,用户基数大,但限制讨论(留言筛选,限制回复),尤其搜索引擎不友好(搜索引擎无法搜公众号文章,我认为这是中文生态圈一大遗憾);
  • 微博:用户基数,讨论氛围可,但篇幅有限,搜索引擎不友好;
  • 头条系:用户基数,讨论氛围,篇幅均可,但搜索引擎不友好,且整体质量不尽如人意;
  • 个人博客 / 站点:不限篇幅,也许搜索引擎友好,但往往在用户基数上吃亏;
  • 知乎:知乎在这四点中相对均衡,这也使得其在几年前一度是优质的产出平台;但从用户基数扩大后整体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到了内容篇幅与讨论氛围。

“外患”:短视频、短内容形式的崛起

抢占内容产出的主要有三块:短内容,短视频,长视频

短内容降低了内容的门槛,使得大家都可以在知乎上抖个机灵,但这样同样使得内容的整体质量不如以往;

长视频则提高了内容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例如如果是文字可能读者很难读下去,但配合表情包读者就可能津津有味地看完,当然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容产出的难度;

但问题是,长视频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看后有所收获,但由于视频本身的线性安排(很容易倒回去看上文 / 目录,但视频很少去大幅拖动进度条),使得视频难以就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因为没有复盘导致看的不牢,容易遗忘。

而短视频则是二者的结合体,一方面降低门槛,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形象,堪称对质量内容的究极杀招。


所说的 “产出”,无非是写作者与阅读者共同对抗懒惰这个敌人。

但无奈的是,写作者和阅读者都变懒了。

我也是。

深夜码字不知所云 XD,说不定会再修一修

知乎用户 神们自己 发表

我在知乎的 3 本电子书,早就被抖音、B 站洗稿做成视频了。

这就是我为什么没有写第 4 本书的原因。

比如这篇从双缝干涉讲起的量子通信入门贴,在 B 站、抖音搜索 “双缝干涉”,如有雷同,绝非巧合:

比如这本书,看完第三章,如果你感觉似曾相识,好像曾经在公众号上看过,那就对了:

B 站曾经出过一个著名的视频,叫什么浪来着,就是那个被骂毁了——不不不,被点赞无数的 z 能量视频,主题关于电竞少年——巧了,我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也提到了电竞:

我没想到的是,连我自己都觉得写得一般的知乎回答,只不过点赞稍微多了点,他们都不放过。一字不改,视频还是软件生成的:

[国内这么多优秀的 “软件公司” 怎么写不出属于自己的编程语言呢!_哔哩哔哩_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BV1nK4y1u7gQ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ilibili.com/video/BV1nK4y1u7gQ)

[为什么中国出了这么多厉害的互联网公司,但没有自己设计过编程语言?2525 赞同 · 198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906573/answer/1711178341)

要不是好心的路人实在看不下去,特地到评论区来告诉我,我还不知道连这玩意儿都有人抄呢。

当然,被抄的远远不止我一个。那些长年输出干货的大佬、巨佬,大概每出一篇都被人盯着洗稿呢。

至于我——呵呵,科普到哪儿都是小众群体,否则我还用得着来蹭化妆品的流量吗?

这么多人被抄,这么多优质内容被炒,长期地抄,普遍地抄,集体地抄。

但是面对抄袭,即使知乎自己,也束手无策。

我不是知识产权专家,但据我所知,之所以视频博主喜欢抄知乎,主要是钻了两方面的空子:

  • 文字转化为视频毕竟不太一样,有的还经过洗稿,内容是否相同难以认定。
  • 抄袭者做的视频,并没有直接卖,他可以声称非商业用途,赔多少难以认定。

《三体》有个出圈的流行词,叫 “降维打击”。

很多人以为 “降维打击” 是高维打低维,高级打低级。从高打低,自然有碾压般的优势。

大错特错。

不信你去看看《三体》原文,“降维打击” 的原意是:

用低维打击高维,有碾压般的优势,以至于被打击者只能主动把自己降到更低维,才能不被对手灭掉!

知乎以高质量社区起家,曾经个个都是人均 985、年薪百万的大佬,每天在知乎分享刚写的论文。后来知乎主动开放注册,引入上亿中小学生用户,被老一辈知乎 er 怒斥为自毁长城的举动,纷纷退乎。

现在知乎强推视频,图文回答甚至可以自动转成视频,又遭到了中生代知乎 er 的抵制。大佬们愤怒地表示图文才是知识的最佳载体,跟风视频毫无意义,纷纷退乎。

然而在我看来,知乎的这些做法,不仅是基本操作,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低维打击高维,有碾压般的优势。对于互联网,这个优势就是流量。

你不做视频,别人就把你的文字洗成视频稿。

你不扩大用户量,别人就占领市场。

你不主动降维,就等着被别人 “降维打击”。

  • 在用户看来,知乎质量下降了;
  • 在知乎看来,流量大了,广告费多了;
  • 在周源看来,知乎上市了。

所以,如果想反制短视频平台的抄袭,我的建议就是:

主动降低自己的维度,降到比短视频更低!

比如,你可以:

  • 自己的内容做成视频,优先发到抖音上;
  • 成为抖音带货大佬,抢占抄袭者的商业资源;
  • 把抖音上的内容反向洗稿成图文,发到知乎,再进一步利用知乎带货。

《三体》中,天真的人类问了一个问题:大家都在互相降维打击,那降到什么时候会停呢?

刘慈欣的答案是:永远不会。

按《三体》的设定,整个宇宙就是这样,从创始时期的 26 维时空,一步步降到今天这个 4 维时空的。

那个 26 维时空的宇宙田园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而曾经的互联网,那个以开放为荣、以分享为乐、充满理想主义热情的互联网田园时代,也早已远去。

现在,我不抄袭你,你就抄袭我;我不降维打击你,你就会降维打击我。

要么降维,要么退乎。

没有最 low,只有更 low。

欢迎来到互联网的黑暗森林。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奉劝天真的中小学用户:

如果你还指望在知乎、抖音上获取免费的 “知识”,从爆炸的信息垃圾堆里淘出金子——放弃幻想吧。

你迟早会发现,就算真能淘出金子,你为之付出的时间成本,还不如花钱买本书。

看了这两本书你就明白,真正把黑科技讲明白,比刷知乎抖音更上瘾。

一本披着鬼畜漫画外衣的量子硬核科普,不用一个公式零基础入门,还有 100 多幅彩色漫画图解量子实验。量子纠缠、双缝干涉、量子密钥分发,一次性给你讲清楚:

一本不屑于教 Python 和调参、只想和你探讨人类命运和智能本质的 AI 科普:

当互联网集体降维,把用户当成韭菜割的时候,传统的纸书反而在升维。

为了和短视频竞争,现在书早已不是干巴巴的白纸黑字了:

欢迎来到科普书的新世界。

知乎用户 王俊俊​ 发表

劣币驱逐良币 + 藏私: 有好东西一定要藏起来没人珍惜还会被抄甚至倒打一耙 + 喷子和用户下沉 + 情绪化舆论意见不同导致被举报迫害 + 某原因不能说真话不能深入 + 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和浅层被奉为真理,75 分的东西是最好的东西,超过 75 分反而会被诋毁或埋没 + 资本游戏导致内容流量化趋同化 + 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文化荒漠

简单版: 劣币效应 + 藏私 + 喷子 + 立场迫害 + 审查 + 娱乐至死肤浅有理 + 资本流量 + 恶性循环=沉默的大多数

极简版: 1 真善美,2 高质量,3 受众广时效长经济效应高,这三者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市场上。

知乎用户 赵小康 发表

曾经的中文互联网的产出按照表达的对象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部分,即面向公域与面向私域。前者表现形式为各种门户网站与大型论坛比如天涯之类,主要是针对一些公共领域的话题发表看法。后者的主要表现形式则是博客、空间、个人网站、小众论坛等等,大家主要是针对自己私人的生活分享一些感悟和体验。

这些年中文互联网发展下来,公共领域的表达力度显然是加强了,虽然可能存在各种政策限制,尺度比不上过去,但单论声量或者说产出的内容的量,其实是远超过往的。

真正衰竭枯萎的是面向私域的创作,个人网站。私人博客、小众论坛,这些东西现在你基本上已经很难看到了。

这种转变产生的原因,一个是政府对于个人网站、论坛注册与备案、管理的种种限制,使得私域表达的空间大幅减少,一个是社会舆论风气的整体的收紧,使得私人表达成为一种相当有风险的事情,而且这种风险还在与日俱增,使得人们自我审查的力度加大,削减了人们私域表达的动力。双管齐下,其结果就是现在就连写日记都成了一种原罪,所谓 “正常人谁 TM 写日记啊”。

与此同时,这种舆论高压也在公共领域愈演愈烈,对于公共事件发表不同于主流立场的个人看法都有危险了,表达自然就会高度趋同,只有情绪没有逻辑,劣币驱逐良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文互联网现在就是扛着 404 斤的麻袋还瘸了一条腿的跛子,产出没有不枯萎的道理。

知乎用户 Zergmind 发表

结论:劣币逐良币原理


目前来看确实产出越来越越低。

至于为什么,很大原因之一就是:劣币逐良币原理。

在利润空间不变的情况下,成本越低获利越高。

某些互联网公司甚至还助长这些行为。抄袭成风。模仿成风。低成本尬演。无下限博眼球。

目前互联网平台只看好 b 站

知乎用户 UvUmeow 发表

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事实上从某个角度看,现在的产出是处于井喷状态。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生产者。想看锥脸妹子尬舞?纹身老铁吃翔?满足你。电视购物也少不了,OMG,姐妹们刷起来。

当初凤姐何以出名呢,就是因为那时的网红少啊,不需要有什么绝活就能脱颖而出。要搁到现在,她那个量级不够一天热榜的。

只是想学知识越来越难了。

因为知识没有了,只有付费。

以前互联网基于共享精神,很多优质资源通常免费,作者也乐意免费,因为那是人家基于兴趣的产出或者是主业的副产品。何况就算想收费收不着啊。

现在互联网全面商业化,搞的哪怕只是个半瓶醋,抄来抄去拾人牙慧的货色,也心里痒痒,立马摇身一变挂个知识付费的牌子,打算狠狠收割一把韭菜。

我前段时间想搜几部排版精良的大部头电子书。一搜发现,一模一样的资源,十多个不同网站拿来收费。并且用的是别人十年前的劳动成果。

一些论坛上的精品老文,我近几年不断的在各个地方看到,感觉自己穿越了。脸皮薄的洗洗稿,脸皮厚的换个作者名,标注的原创,洗稿都不带洗的。

一些大佬的话就更厉害了。你读下来,明明知道他的观点是抄的哪篇,但就是找不出他抄了哪些话。也是真的佩服,有这个手段,淘宝开个店专接论文降重,一定客户盈门,年赚百万不是梦。引流转化多慢呀。

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

知乎用户 米恩 发表

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实际上,一个公司很难量化自己的宣传效果究竟如何。比如今天写了篇软文,下午就接到了三笔大单,你不能说是因为软文写得好,所以才接到了这些业务:也可能单纯是因为今天运气好呢?

所以公司要对自己的宣传部门进行绩效管理的时候,就要用一些能够量化的指标,比如阅读量。宣传部门也不是用爱发电的,他们也要挣钱、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由于业绩直接和阅读量挂钩,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找到一些提升阅读量的小秘诀,这样就能保住饭碗。

而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般而言,你创作内容的质量和你的阅读量有时并不呈正相关态势(比如抖机灵)。那既然写一些低质量的内容就能获取高额阅读量,又不用费那个劲想高质量内容,为什么不持续写低质量内容呢?

隐藏一棵树木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放在森林里面。如果整个行业都开始产出低质量内容了,而搜索引擎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辨内容的优劣,那么搜索到低质量内容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毕竟在森林只有那么几棵树的时候,哪棵树最好一目了然;但是在森林里遍布着密密麻麻的树的时候,那棵好树就不那么容易被找到了。

知乎用户 斯帕不爱卷​ 发表

当然了,

连严肃新闻都看不到了。

上百度搜任何东西,

出来的不是微博,就是什么百家号啊,搜狐啊(类似百家号的)什么的自媒体,

啥也不懂,写起字来一套一套的,

所以到最后全是各种垃圾信息,

没错,我认为这些全部都是垃圾信息,

其实垃圾信息增多很正常,

因为互联网逐渐渗透到每一个普通人的身边,

而确实很多人他就是喜欢那种直白,爽文,肤浅,阴谋论。

我也不反对,

但是问题是我想看的深度内容几乎也就没有了,

或者大海捞针。

比如,

当发生某种特别的事件,

除了人民日报等官媒,我几乎看不到任何除此之外的深度内容。

全是自媒体在那咋咋呼呼。

而官媒的权威性和人力紧缺,又让他们不会覆盖所有的事情,

这在很多事情上,就让所谓的自媒体给填补了空白

用垃圾内容填充。

我以前特反对什么自媒体要搞准入和内容资格要求这一套,

现在我觉得,确实要。

知乎用户 Sirius 发表

其实我也有所共鸣,别理上一个回答,偷换概念。

国内互联网生态,短平俗的内容提供及服务可以吸引大部分用户点击和停驻。

社交和新闻 app 上,UC 体标题 + 内容全靠编 最能博得关注,再看评论中点赞最多的大部分是没有认真思考就得到的结论或谩骂,当然,还有一些抖机灵。

一项新概念提出就要立刻想着如何变现,认真钻研和提高服务水准都先靠边站。

其实往深了谈可能要扯上国民意识形态上普遍太浮躁。

知乎用户 王希​​ 发表

你的网龄应该小于十年。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十年以上网龄的人是显而易见的。

知乎用户 姜小白​​ 发表

  1. 大概是 13 年,觉得生活有点空虚,想利用业余时间学好一门外语。工作时间不稳定,几乎没办法保证上课时间,只能利用好每天的碎片时间自学。在当时的互联网,无论是学习素材、方法、工具,都比当今的互联网内容要弱 n 倍。如今知乎从背单词到学习语法,从单词 App 到写作纠错,从语法书做英文读物,各种精湛的内容还互相博弈,评论区还能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如果是以学英语为出发点,当下的互联网内容比过去要丰富 n 倍。尤其是小语种方面的拓展。
  2. 健身,从天涯、猫扑到微博,都很少有像如今的知乎、豆瓣、各种专业的健身 App 能把饮食、健身目标、方向等各个方面科普到位。我从一个觉得在健身房锻炼出来的都是死肌肉这样的纯小白,通过知乎慢慢产生兴趣,从饮食开始调整,配合有氧跟无氧的侧重点,慢慢养成健身的习惯。各种专业健身的 App,有的适合拉伸,有的 HIIT 内容适合在家锻炼,知乎在健身方面的营养浓度,是 5 年前的互联网内容所不能比拟的。
  3. 个人喜欢数码,每天会瞄一眼 techmeme,有段时间也会感叹,中文社区的数码内容几乎被知乎、公众号、微博、b 站 up 主给霸占了,缺乏像 Engadge、Macworld 这种焦点很明确的内容源。而且各种英文报刊的数码板块也比中文网络报刊杂志的内容要丰富的多。但如果以做信息参考的角度,中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完全够用了,无论购置什么产品,通过知乎都能满足我获取信息做决策的要求。但从兴趣来说,就略枯燥无味的,总是那么一些人,总是那么几个角度,尤其是资讯,比英文内容要慢半拍。
  4. 我有几个朋友,经常把知乎的内容转发朋友圈,内容我会很喜欢,可我自己却很难从知乎海量的内容中找到那些精湛的内容,不是我感兴趣的话题。公众号也是,经常在朋友圈看见朋友转发的公众号,都会忍不住感叹,原来还有这样优秀的作者啊,稍微了解下发现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我在《端》上读到过。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并没有枯萎之势,任何一个话题,都能找到比以往更优秀的内容,可一旦静态,试图用类似时间线这样的眼光按序获取到优质内容,变难了。英文互联网一样,如果单独订某一份报纸,会感受到内容很精湛;可如果用 Reddit 的 news 板块开始看,就几乎是今日头条了。
  5. 本来村里就三颗果树,压根不够吃,每个苹果都是脆甜可口的。现在村里果树千千万,地上随便捡一颗都是脆甜可口的,这样吃一段时间,就仿佛水果都变难吃了。吃的人变了。

知乎用户 直江 发表

别人的产出如何不知道,我是不如几年之前的自己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该说的,前面很多人都说了,这里就引用两首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知乎用户 期待​ 发表

很大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好的**搜索引擎**,可以整合现有的内容索引

还有,现在几大互联网公司互相争夺流量和内容甚至包括创作者,造成中文互联网一个内容割裂的局面

产出在枯萎吗?

是不容易被发现

一个稍微深度或者有价值的内容可能都需要收费,而知识收费又实在是良莠不齐

甚至不仅是互联网,传统纸媒的信息深度也在快速下降

现代人的注意力比黄金还要珍贵

阅读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人们不再关注深度内容

互联网移动化,创作者很多使用手机,我个人认为使用手机创作不了太多有深度的东西。

(创作者码字没有电脑痛快,配图,查找资料也不如 PC 端; 阅读者使用手机这样的小屏幕,甚至很难看清楚统计表格和曲线图)

还有现在视频对文字的侵蚀,短视频占据碎片时间,而长视频,出色的文案实在太过于少见,你看了一个 10 分钟的科普视频,可能阅读文案只需要 3 分钟,大脑被无用的视频画面所占据,却很少能够获得知识。

所有的内容平台,如果你把它们当搜索引擎来使用,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一般而言,算法会给你一个比较好的推荐排序。

可是如果你寄希望于希望在这些平台学习,那么知乎和抖音的时间流都一样,just kill time

知乎用户 黑暗烧烤 发表

我曾经很喜欢一个软件 简书 ,大概在 2016 年左右,我有时候能看一整天,因为上面内容原创程度很高,干货也很多,总有一种写得很用心的感觉,但是这个软件我早已经卸载 2 年多了

首先是有一天,有一篇百度已死的文章在网上很火,文章说百度搜索只能得到百家号的结果,而百家号就是万恶之源,一大堆没营养的文字和标题党的组合,也为后来的头条搜索提供了思路,既然搜索引擎能做成新闻,那我新闻也一定能做成搜索引擎,百度的确已死,年轻人有时候甚至更愿意用微博搜索

微博在这个时候也逐渐走偏方向,除了明星和无脑营销号,你几乎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个人博主,你的时间轴甚至都没有了,即使关注也只能看到微博想让你看到的内容,

一个时代开始了,内容为王,流量为先,UC 变了模样,QQ 出了看点,世间早已没有净土,连知乎都有刷排名的工具,看不完的无用信息,无法屏蔽掉的关键词,只能被动与这个时代相爱相杀

百家号作者某一天涌进了简书,从此我几乎看不到一篇能看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百家号作者,大量的咪蒙系,每到夜里就被焦虑洗脑,里面大量喜欢的作者宣布退出,找一篇能看的内容越来越难,默默含泪点了卸载

同样的事情也在起点发生着,大量作家产生,很多老书友甚至没了书瘾,宁愿不看也不看辣鸡书

但不能说明优秀的东西在变少,而是不够格但是装蒜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娱乐圈,比如 b 站 up,比如起点作家,太多无用的东西了,如今知乎都学不到东西了,大量不咸不淡的问题了,而正儿八经的问题却丝毫没有讨论度

知乎用户 莎鸥​ 发表

如果说议论时政会被和谐的东西,那我不敢说。技术性的东西,是分母被扩大了,而不是分子越来越少了。就像一碗肉扔进了一大锅汤里面。看上去肉变少了。

以我熟悉的税务为例,百度搜一下增值税税率。五花八门内容特别多。就像一大锅汤。里面大量是简单重复。形式还特别丰富,有很多小视频,各种图片。看上去欣欣向荣。

如果你仔细看,有很多是错误的信息,旧的税率,被不断复制粘贴。有些小视频几分钟长,啰啰嗦嗦有的没的不得要领。看上去很热闹,要搜点靠谱的很心塞。但如果你知道正确答案,那么有耐心,会发现是某个角落里是有靠谱答案的。所以我还是会用百度搜税收政策,只不过你得自己有判断能力。

当我想知道某个医学知识,想知道某个毛病会有什么危害怎么治疗。其实全中国知道这个的人很多,那么多医生,只要有一个肯耐心地把专业知识给我科普一下就行。所以创作者的缺乏并不是问题。哪怕 99% 的人只认赚钱,还有 1% 的仅凭爱好就可以。这个数量就够大了。

问题是互联网巨头要吹泡泡,搞出一大堆东西出来,那么那 1% 的部分就被淹没起来了。就像知乎是靠谱的答案往往不是高赞一样,靠谱的知识肯定拼不过为了吸引眼球而包装起来的知识。

知乎用户 观澜​ 发表

我觉得有三个特点:

一是易变现的领域产出繁荣,小众领域产出停滞甚至枯萎。

这些领域如果你懂行可以发现大量免费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我感兴趣的房产领域,大量的免费数据,甚至低价或免费答疑,新盘的评价等等。比如孩子教育领域。再比如写故事的领域,也是如此,魔宙,真故,没药花园等等。甚至是某些论坛的自拍板块,水平近 10 年来简直突飞猛进。

但在不方便变现的小众领域,例如军事领域,国际关系领域,不仅大 v 数量没有明显增加,而且少数极为出名的水平也就那么回事。举个例子,比如卢克文,在我熟悉的领域,可以说写的并不怎么靠谱或者说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或特点。

二是大 v 的繁荣和普通网民的枯萎。

二八效应明显,推送机制推荐机制让普通人写的东西没人关注。

职业的写手仅仅配图标题就能吸引一群人,非职业的懒得配图,排版就差一截。

三是至少和日本比,中文互联网整体繁荣。

我熟悉的领域,中文互联网免费内容无论质或者量(公众号 知乎)碾压日文互联网同类平台。

知乎用户 打瓦乔 发表

几年前,我从一个朋友的朋友嘴里听到了一个让我特别恶心的概念:

【内容农场】

简单说,就是根据一个主题,用程序抓取网上的信息,生成一篇文章,自动进行搜索引擎优化,骗取点击,靠广告联盟赚钱。

寻找信息的人,就是他农场里的的牛羊。

这个朋友的朋友还一脸得意,说靠这个赚得不少。

我忍住了,没有一脚踹在他脸上。

今天的中文互联网,目测 90% 已经农场化。那些落款是 “小编” 的,100% 是。

知乎用户 Qiu2333 发表

事实如此,但是原因挺多,分成几个方面谈一下。

  1. 搜索引擎被限制。现在很多网站为了获得用户,一方面要求用户使用他们的应用,另一方面会限制搜索引擎对他们站点数据的获取。具体手段比如 robot.txt。
  2. Web 端阉割严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国内各大 App 为了争夺用户,不断地阉割 Web 端 (浏览器) 所能访问的内容,更有甚者,必须使用手机扫码才能登录使用。举个经典的例子:贴吧,前几天突然发现不用手机甚至不能回帖了。
  3. 监管的逐渐严格。数年前一夜之间,全国推行网络实名制,从此匿名交流不再可行,网络上的创作和交流趋于保守,而网络作为一个媒体逐渐传统化、中心化,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喉舌的作用。
  4. 短视频 (创作收益)。数年间由于短视频的兴起,互联网涌入了大量低质量内容,客观上拉低了整体内容的质量。由于创作收益对质量的考虑不足,许多创作者并不在乎创作的质量,只在乎流量和收益,具体可参考各种营销号和互关互赞行为。
  5. 知识付费。近些年知识付费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许多优质内容必须用真金白银交换,分享精神不再 “纯粹”,催生了许多 “卖课” 的现象。利益驱动,进一步拉低了内容质量。
  6. 饭圈。国内极端的饭圈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而饭圈的主要阵地在互联网,互相攻伐之下,产生了大量无意义、低质量的信息。具体可参考微博。

总的来说,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两个:中文互联网的封闭商业化

举个我感受很深刻的例子吧。13、14 年左右,国内 Minecraft 社区百花齐放,我曾经混迹贴吧、MCBBS,那时候有很多地图 / 技术 / 搬运的帖子,玩家们无利可图,单纯就是为了分享而分享,玩家自发地维护着游戏和社区的健康。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收购,网易代理,MC 逐渐走向商业化,看上去推动了游戏发展,但赶走了一大批老玩家,曾经火热的游戏社区逐渐冷却。国内 MC 经典版本是 1.7.10 的很大原因就在此。

曾经我以为网络就是乌托邦,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着算法的推荐,面对恶语相向,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社区,看着电脑屏幕上弹出的二维码,我只感到厌倦。现在也只在 QQ 群里还能找到一丝归属感了。

知乎用户 大匠 发表

先从少刷烂梗做起。

自己看看知乎上多少人爱用 “梗” 吧,

没事两开花,没事鸡你太美。

有啥意思?

一打脸就是孔乙己改编。

见到新垣结衣就叫老婆,这么想当穴兄弟?

包括这个回答下边说产出枯萎的人,自己也没少用烂梗。

用梗在小圈子里用用就好了,别出来烦人。

嫌产出少,先好好说话不好吗?


对了,感觉网上创作枯萎,恰恰是网上创作的人开始赚钱之后。

最早在天涯,创作是凭借兴趣的。不要说什么网民素质问题。新红楼 cos 大赛知道吗?那可是真正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毛巾被床单,水壶大宝,各类法宝一起上阵。

后来,各种选秀节目开始入侵天涯,天涯最早一批用现在话说是大 V 吧,开始经营账号了。

然后天涯什么样子了?

既然可以经营账号赚钱,那还管什么内容?

渐渐变成了网络上要为优质内容付费。要看网络上的 “干货”。

网络不是学习的地方(除非你用 cnki 等少数专业网站)。学习也不是看一篇干货就能完成的。在学校里没好好学,在互联网上也不要说什么学习了。所谓为优质内容付费,就是忽悠你掏钱的。

所以大家到底为啥在知乎这样的娱乐平台抱怨内容输出枯竭呢?

知乎用户 黄 Isabel​ 发表

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公关营销撰稿,干了七八年了。说大白话就是给甲方爸爸做宣传的,人家给钱我提供服务,让夸成花还是去洗地板,那都是我的工作分内事。

但是,我就是一直不太听话。我总觉得有些违背了我三观和道德底线的东西从我的笔下写出来,太违心,我做不来。后来辞了不干了,在家自己创业写情怀。

我好多朋友同事认识的不认识的总是明里暗里嘲笑我。装什么大头蒜,情怀能值几个钱,情怀最后怎么变现,情怀和底线这玩意儿人人都知道稀有,但是没人真愿意为这个买张。

事实也是,不停地给我抽耳光。认真做的采访,写的专栏,用心体会世界写出来的散文游记,免费宣传这个时代坚持匠心的艺术家……

去年一年写了三四十篇深度文章,加起来的阅读量和打赏费用恐怕还不如一个所谓的十万加带货文的零头。

我只能靠继续写商业文章活着,然而现在连这个估计都难了。

前两天好不容易有个乙方公关公司为了一个特别简单的新闻通稿找到我,好像觉得难得不得了时间又紧张问我能不能帮忙写。我一看,只要 key message 给清楚,事件背景告知清楚,我一边这种稿子一个小时完成,压根儿不是事儿。对方欣喜若狂,说我太棒了云云。但是一谈到钱,直接怂了,给我把价钱直接砍到了脚脖子。我心想,这到底是动不动行业规矩,这个价格也就是个应届大学生或者菜鸟写手的费用,你当我这七八年是白干的?小孩特别有礼貌,说我价格太高了,只能这个价,如果不行就算了。我也微笑地直接算了。

我经常再想一个特别傻特别二百五的问题:如果所谓的十万加成了衡量一篇文章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如果广告宣传成了这个时代唯一的文字输出;如果思想深度稍微复杂一点的东西都被摒弃不要,取而代之的都是不用费脑子的大白话…… 我这种还费尽心力做深度内容的,是不是真的就失业再也没生意了?

胡乱说了这么多,似乎有点跑题。

其实题主这个疑问我在前几年就一直思考。看着互联网内容一片繁荣景象,里面的泡沫之多也是不可估量。都说浪潮过去才能看出谁没穿裤衩,但是如果真的就这么奔放,死活就不穿,又能奈他何?

知乎用户 士口八一水 发表

前几天,百度贴吧提醒我有好几条回复没有查阅。

我确实愣了一会,好几年没有玩贴吧了,所以,我没有立即打开查阅,于是我坐在那,开始去追忆一些事,有的没的,好的坏的。

是四年前的老帖子了,点开的时候把我吓了一跳,那是十几啷当岁的年纪,放了学,回家打会游戏,刷会贴吧,发几张滑稽的图片,差不多就是我这单薄青春的所有。

玩贴吧的那会,互联网的蛮荒时代即将结束,国内版权意识刚刚抬头,百度贴吧也开始走下坡路,娱乐玩不过微博,高知出走知乎,文青迷恋豆瓣。

可谁他妈在乎?

没人。

起码我不在乎。

“我觉得我会一直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后来才明白,生活就是慢慢受锤的过程。”

知乎,微博,b 站,这对于那个只会用百度搜索引擎的少年显得太远,远的就像那年还未出版的《骑士团长杀人事件》一样。

现在,下了网课,刷会知乎,看看 b 站关注的 up 主更新没有,真的就没有什么东西抵得过时间,习惯会变,热茶会凉,夏日的蛙声一浪高一浪。

虽然是今天提醒我,但是其实都是几年前的回复了,看着每条回复后面必带上的滑稽,有些感慨戴上了悲伤,总觉得有些东西想要吐出来,但又咽下去了,习惯会变,但是习惯习惯这件事大概率不会变,也变不了。

很久以前,我指的是互联网意义上的很久,在知乎上刷到了一个问题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是不是在逐渐枯萎”

居然还有人提这种不会火的问题,让我吃惊的是,这个问题居然火了,虽然回答这个问题的基本上都是 80 后,90 后,代表互联网的第一代人,也是最后一代人。

互联网是什么?

忽然想起 2012 年伦敦奥运会上,互联网之父蒂姆 · 伯纳斯 · 李,坐在电脑前,狠狠的对键盘敲下那几个我们都熟悉的字眼。

“This is for everyone”(这属于每一个人)

那是最初互联网的样子,自由,平等,开放,共享。在那上面,你再怎么有钱都会被骂的狗血淋头,因为我们这群人只有在网上才能欺负欺负有钱人了(笑)

在那上面,只要你发一句 “好人一生平安”,资源要多少有多少,现在最多有一句加 v 网盘三块。

在那上面,想骂社会你就骂,想讲内涵你就讲,想讽刺当局你就讽刺吧,反正也没人管你,但现在只剩弘扬主旋律,坚持正能量,我到现在都不知道社会上哪来的这么多正能量,还是说我们只是把负能量的东西藏起来了。

在那上面,有无数的写手前仆后继,一章接一章,一更接一更,不求回报,现在都是微信公众号。

可谁他妈在乎?

有。

起码我在乎。

我向来觉得,互联网是存在的目的把是每个人连接在一起,而不是把几千个孤岛重新划分成几个势力,也不是让这几个势力每天没事就你骂我,我骂你,来转移注意力,更不是让这些人只听一种声音,只说一种话。

互联网就是这样,他不是黑的,不是白的,更不是红的,上面的人也应该是这样的,人应该是五彩斑斓的,有的人是蓝的,有的人是黄的,有的人头上是绿的,为什么人非得这样,那样?

你可以觉得我的想法很混蛋,可我觉得最混蛋的是,我们做的最多是彼此互相吵吵了,即使我们只允许互相吵吵。

我无话可说。

无地自容。

草。

知乎用户 Deep Van​ 发表

现在这情况总让我想起公地悲剧这个词,以后有价值的东西可能要掏钱获取了

知乎用户 Zzzz Li 发表

其实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我认为罪魁祸首恰恰是微博等短内容的流行导致的。除非发长文,讲真的,当年博客流行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博客。

因为篇幅够长,作者能够有效的全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看的人也有耐心把整篇看完再做评论,甚至很多篇幅很长的评论也很精彩。

而微博和自媒体的盛行,或者说大家都太忙,看到标题就可以开始评论,140 字并不能完全表达观点,总会有漏洞,然后不合心意喷就完了。各位不妨看看,在表达自身某种看法观点的时候,140 是完全不够的。然后喷就完了。或者本来想好好评论的,也只能留下一半观点,同意 or 不同意,站队开喷就完了。

所以我很反感那玩意。开通了有七八年了,登录次数没超过五次,但是经常无缘无故关注一些不知所谓的大 V。现在差不多也两三年没登过了。

有深度的内容,很难用百十个字表达完整。百十个字表达完整的只有屁股和情绪。

知乎用户 哦哦哦 发表

贴个有价值的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32UpINmb_vSj17epysiA

这是转自公众号沙丘研究所写的长文,截止目前 3 万阅读,可以看看

知乎用户 Paolo 发表

是。

一是从 PC 进入移动互联网,二是不可摊开说的 “404 机制”

  • PC 时代,各种论坛(天涯、猫扑、西祠、豆瓣)、博客、百度贴吧、甚至百度知道(当年)源源不断产出着内容;搜索引擎(百度、Google)类似索引,依据关键词呈现(分发)相关内容。做一个大 V,要么有足够的阅历和洞见,要么善用搜索引擎、有不错的逻辑。

  •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PP 各自圈地、互相割裂。搜索引擎能收录的内容逐渐减少。要找一个内容,常常面临的窘境是得用一套组合:Google 先、再在微信里搜一搜,最后去微博上看看相关信源,信息散落在各地。

  • 阅读习惯上也有大的变迁:PC 时代以文字为主,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流媒体,相对文字,流媒体有更好的沉浸感,但同时,流媒体的具体内容难以被搜索引擎 / 传播渠道收录;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读者)的交互也更简单粗暴。相比贴吧、论坛,公众号或者视频是生产者中心制,很难与读者有深度互动,只有情绪的宣泄(评论、弹幕)。

  • 消费者(读者)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各种 APP 分散。为了争夺消费者(读者)的注意力,内容生产者或者平台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输出观点,事实后置(或者压根没有)。别说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你有多久没在知乎看到早几年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了?”
    **

  • 看很多答主提到了百度。作为渠道与内容供给方(贴吧 知道 百科等),百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杀鸡取卵的商业化让中文内容产出雪上加霜,但根源不在他家。实际上,Google 能检索到的中文内容数量、质量也是下降的。充其量只是 G 家的搜索结果对用户更友好。

最后说说不可言说的 404 机制。商业媒体的价值取向日益单一;而作为草根的大多数内容 / 生产者,创造动力不来自商业变现,来自兴趣、爱好或者交流的欲望。为了恰饭,可能能不断妥协不断测试。而为了兴趣爱好……

下面没有了。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中文互联网的信息那是太少啦!

我查个 “2019 年全球汽车品牌销量排名” 这种必然会有个绝对值的东西 都是没有的

而营销号的工作方式就是那样:抄抄抄,打碎了抄、揉碎了抄……

英语互联网毕竟是全球互联网。几倍于中国人口呢!

欧美有很多研究机构什么的,模板化能力也比咱们更方便发达,有很多高质量的网友,信息公开和披露,很多数据会上网。还有很多大神——脱产人口多。教育发达:人们受到的教育普遍好,他们分享一点点都是很有用的东西。

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教育,又能分享什么呢?吃播吗?

然后,中国很多受到教育的也只能分享吃播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今天发生的事情,足以证明渐渐枯萎了。

知乎用户 装鳖 发表

上网设备的问题,中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网的用户数量增加太快,导致互联网用户的主体和目的都在发生改变。

上网设备会影响到人:

  1. 普通人手机上网就是图个乐,不需要什么产出。
  2. 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根本没有耐心看完过长的内容,他使用的环境和条件也让他不愿意看过长的内容(无论内容是文字还是视频)。
  3. 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是无法产生有价值的互动的。

这群用户会越来越没有耐心,不愿思考。

这些人又会影响到内容:

  1. 很多媒体和购物平台甚至只有手机版,没有网页版。
  2. 所有手机端的媒体的推送全是流水型的,无论你写的内容多好,多有价值,只会推送一次,甚至有的还不能修改。(但很多有用的内容却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有用的)

这东西就是恶性循环。

我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也在知乎上也测试过。

我的结论是:长篇大论已经没有价值了。一是这样的东西实在太耗费作者时间,二是这样的东西很难做到持续输出,三是这样的回报太低不如抖机灵。

我光写到这就花了我快半小时,不断的修改,主要是需要控制内容的长度和少说废话。这样的东西必然是小众的,因为大部分用户都是在用手机,而对于用手机的用户我写这么多已经算长了。

该怎么做呢?

我目前想到的是,把你所有的内容拆分和精简,让每一块内容足够小足够少,这样才能维持长期输出和手机用户的观看习惯。然后这些内容还能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这就要求你在拆分和精简之前就设计好整体框架。

但是这样还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这点内容照样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我觉得只有靠积累,就是所有内容最终都能回归到一个主体一个相同的方向。那么只要积累的时间够长,那么你曾经输出的内容就自然能形成一个壁垒。

当然成不成我并不知道,但肯定要做好你永远是小众的准备。

知乎用户 杨傻大 发表

各位已经忘了 00 年代的中文互联网有多带劲了吧?

这是 09 年的译言发的每周快讯

这是今天的译言主页

只有图书视频翻译工作了

知乎用户 dex dex 发表

信息经济学里面有个逆淘汰的理论。

大意就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交流环境,市场环境当中,真货会因为假货的存在而不能足值销售,假货会因为真货的存在可以溢价销售。最终的结果是市场崩溃。

最高组织上面在干什么没人知道,也不想给下面的人知道。

中间组织的为了充分使用假货假消息,拼命制造信息牢房,制造信息不对成。

下层组织本身是受害者,却还要背上垃圾制造者的骂名。

好吧,三者分裂。中文互联网逐渐成为垃圾堆。

知乎用户 虚伪的 00 后 发表

四年前,我只敢在知乎里抖机灵。

四年后,我在知乎基本上只抖机灵。

在知乎上能不带任何顾虑发出去的只有抖机灵。

我在知乎上赞数最多的还是抖机灵。

我关注的人也在抖机灵。

拉黑我的人同样喜欢抖机灵。

在知乎上看到的…… 很多还不如我抖的机灵。


中文互联网产出有没有枯萎我不知道,至少 “机灵化” 是加剧了。

抛去洗稿,情绪输出,营销号,好像…… 就只剩下抖机灵了?

至于产出?

产出啥?

抖机灵也是产出啊,好歹…… 没抄嘛……

知乎用户 Moemoe Li 发表

“诗云” 式解答很 cool,但我不太赞同。《诗云》是一个寓言,“内容越多越杂,最好的内容越难找到”。这个假设非常 cool,但是我不太赞同。

对于很多信息,互联网都比以前好太多了。比如娱乐、科普、技术、学习类内容。现在的互联网比以前的互联网有用多了,比以前多,也比以前好找。首先,互联网的很多东西是由无到有的,怎么可能变少,再少都大于 0。互联网以前有很多原创视频吗?没有,图多要杀猫的。

再举个例子,我高考的时候根本不会通过搜索引擎找到 “如何快速提高语文分数”。也没有人告诉我试试在网上搜一下,我一次都没有搜过,我身边也没有人一个人这样做过,虽然我们在网上搜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一个知乎,上面有真正的北大清华同学告诉你什么才是重点,哪怕你不考高考了都会推给你看。也没有 NB 学校的公开课,放网上任你免费观看。我有问题只能去问我唯一一个语文老师,也只能听一个老师讲课。无意冒犯,我的语文老师不是北大毕业,我的水平更低得多。

然后再说一下互联网产出变少的那部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绝对数量上来说,互联网上的优质内容随着时间积累肯定是越来越多的

但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创作门槛降低和营销自媒体的泛滥,低质重复内容的增加则更加迅猛,以至于你很难在 99.99% 的垃圾中找到有效信息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打破各平台壁垒,降低用户浏览全面信息的门槛

二是优化推荐和搜索引擎,利用大数据去重,优先推荐优质原创内容

前者涉及到各平台巨头的垄断利益,除非政府出面否则可能不大

[如何看待市场监管总局将要求腾讯音乐放弃独家版权?126 关注 · 43 回答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1806135)

后者也涉及到各平台广告利益,非得有个成功的搅局者出现让传统平台感到危机才能倒逼他们改革(比如网约车之于出租车,电商之于实体店,B 站之于优土,拼夕夕之于淘宝)

知乎用户 小勤​ 发表

1. 审查制度。现在在国内建个博客、论坛,都需要域名备案的。一旦稍微有点流量了,就会被请喝茶,就需要审核里面的所有内容,成本都是站主承担。维护博客论坛这种事儿闲着没事儿凭借兴趣玩玩还可以,一旦需要行政成本了,就会极大的降低积极性。另外,以文学和思想为追求的文艺创作,是需要不受限制天马行空的环境才有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出的。以国内现在的氛围,创作出来的作品能不能发出来、发出来之后过一段时间会不会被举报然后引火烧身,都是未知数,对人身安全都可能产生威胁,自然创作积极性就大受打击了。

2. 搜索引擎太烂。一个小的博客小的论坛,要如何在没有运营经费的情况下,持续吸引人进来看进来讨论呢?在中文互联网上,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在英文世界就有办法,那就是 Google。只要你的博客内容足够好,只要你的论坛上讨论的问题足够专业,相关人士在搜索相关关键词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这个地方,并且持续关注。在百度上呢?呵呵。一个小网站不交保护费还想排进首页?想得美。百度和腾讯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导致中文互联网内容产出的一个主要阵地–微信公众号–上面的文章无法被百度搜索到,这进一步导致了中文互联网上发掘优质内容和优质内容被发掘的困难。

3. 中文互联网上单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很难盈利。在中文互联网中,创作者为了盈利,只能接软文广告、引流到收费平台上等等,俗称 “割韭菜”。平台为了盈利,只能不断的拉新的投资、扩大用户数量,无法只对质量负责。在英文互联网中,创作者和平台方有多种多样的盈利方式,比如写文章的话可以通过 Google AdSense 的展示广告赚钱、做视频的话可以通过 Youtube 自带的按播放次数计费的广告赚钱、文艺创作的可以通过 Patreon 让粉丝付费支持等等。创作者只需要专注于创作或传播高质量信息,有人喜欢看,就能赚到钱;而平台也可以只追求做一个小而美的平台,不一定需要一轮轮投资不断地扩大用户数然后追求上市。

4. 中国吃饱了饭主要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还是太少。相信看过英文 Wikipedia 的人都会有一种敬佩感,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全面太丰富。估计中文互联网界都很难想象为什么会有人花那么多精力免费写那么多优质内容。然而英文世界里就是有那么多吃饱了饭没事儿干,主要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就是不求赚钱写东西只求自己开心。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太多的人都在忙于生计,没有闲工夫追求不赚钱的东西。

知乎用户 光圀​ 发表

确确实实是这样!因为非盈利组织(NPO)太少了,中国就更少,而文教类就更更更少了。整个互联网都如此,中文尤甚!

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百度和 google 都做关键字推广,为什么百度衰弱而 google 依然是世界顶级互联网公司?收索引擎衰弱,是因为渠道下沉,难道美国互联网公司渠道不下沉?

相信现在很多人依然会使用百度百科,一般用完后总感觉不尽人意,但还是会使用他,因为虽然不好但至少能了解。

现代网络被很多人称为自媒体时代,实际上就是专业性变成世俗性,百度百科(翻版 Wikipedia)很早就被吐槽胡编乱造。贴吧 天涯 包括今天的知乎,都是如此!自媒体编辑很快,今天的新闻今天就可以编辑到百度百科,而且费用也低,并不用百度给这些人多少钱。但快就容易乱,容易杂,反而分不清内容的真实性。

因而 google 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面对渠道下沉,除了开发各类新产品应用外,现在 google 越来越多被专业人士用来查资料,人总有查资料的时候!因而 google 还是非常有用的。我记得二十年前进网吧,基本只要多花些时间,要的资料几乎都能查到。现在是资料太多,分不清真假。这种情况,我还特别怀念过去的情况。

我记得十几年前读者上曾经报道过一篇文章,很多细节不记得了。大概写的的克林顿面对五角大楼关于南联盟战争的高阶会议居然在玩手指,得出结论咨询太少和咨询太多没有区别。我想说,咨询太多真假难辨还不如咨询太少,互联网产出很多良莠不齐的资料实际上还不如当年没啥产出。

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一个专业性权威型文教网站,因为这个很难盈利。

知乎 贴吧 天涯为什么长期半死不活?为什么百度百科这种自媒体百科还是占有率高?谁也不愿意做一本字典,总得尝试社交,总得让人吐槽,总得考虑广告和盈利吧!

顺便说下,百度做百科是亏损的,wiki 也一样,不同在于,wiki 的资金来源于 NPO,百度当然是亏自己的咯,也就是说 wiki 比百度资金面更强的多,因而 wiki 相对更专业些。专业是需要费用的!

中国目前 NPO(非盈利组织)太少,更别说在互联网领域,这是造成一切的关键!

等以后退休,想办法专职一些 NPO,目前只能写写部分文章支持。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大陆中文互联网世界在阴阳怪气上一直领先全球,即使是初入互联网的 b 站小学生,也可以理解美国政治论坛上最为佶屈聱牙的暗讽,我们游走于粉与黑之间的能力远超最优秀的杂技运动员,后者训练走钢丝时纵使失败也有保护绳牵引,而前者的失败往往意味着删号重练,在这个手机号单个绑定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些今年即将小康的家庭无异于激化早已紧绷的原生家庭矛盾。

如果我们出于井底之蛙的俗见一定要以中文 big brother 的身份自居,似乎才能在不考虑欣欣向荣的 hk,tw,新加坡网络的前提下得出这样一个偏见,毕竟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中文的吞吐量与匈牙利语不相上下,如果删去港台坡县与在美华人群体,我们对世界的影响或许并不能比得上使用量仅有几百万人口的某些小民族语言。一个 14 亿人数组成的孤岛,在世界的边界窸窸窣窣,出于方便为了理解从他们那时而掀起的余浪,经常还得依靠港台的同语使用者,去理解这个岛上居民往往非比寻常的愤怒,震惊,快乐,自豪和痛苦。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是要讨论中文互联网的产出,考察 13 亿孤岛的使用状况似乎反而才是舍本逐末。

然而我们毕竟是孤岛的居民,我们将中文互联网的范围框定到我们自己的小岛上这样的略带自私的行为也情有可原。那么,我们究竟要产出什么呢?什么样的信息是有效的信息呢?作为居民的我也完全不了解,我没有办法对所有的领域的时间差分进行逐项求和,再做出年代变化的折线图,更不用说如何像 chenqin 一样,精巧的选取出恰当的产出变量。不过,仅就我所感兴趣的科学领域,托知乎的福和各位科研工作者的热情,无疑比只能在知网找文章的年代好多了,我之前也抄过几次书,只是因为知乎的文章平台打公式确实太慢,而且没有办法转存,之后就不再继续了。至于我感兴趣的社科领域,等我了解到他们时,随着大火蒸腾向上,烧过的楼层里已经只剩下寒彻的尸骨,确实是枯萎了。

我希望题主不要太过伤感,或许作为中文母语使用者,面对这种语言在一个环境下的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枯萎感到难过是很正常的,但毕竟这里只是中文世界平凡而喧嚣的一角,是世界港湾外的一座孤岛,读者寻找作者,作者也在创造读者,历史不会在任何时刻对谁回眸,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挑选最后的伙伴,互联网时刻都在产出新的东西,并且每个语言,每个领域,涨落也在随时发生,迁徙的命运镌刻在远古的记忆里,不能因为风暴封锁了所有的去路,就去演绎一场 21 世纪的刻舟求剑,我们终究会与作者们相逢在新世界。

(貌似被锁了,我找找关键词改改)

知乎用户 春梅狐狸 发表

就我关注的汉服圈而言,通过炒冷饭包装成大佬,几乎已经成为圈内造星产业了!

  • 找到以前的讨论老贴(最好是百度贴吧、BBS,如今不是被墙就是挂了的)
  • 用一个不明觉厉的古怪名词重新包装成自己的观点
  • 整理成长条图或九宫格,在微博上发表
  • 投稿给树洞,给树洞一些好处,在评论区内造势
  • 建立门派,建群,建 bot,吸纳韭菜
  • 制定手册,成为一言堂的教义依据,广泛传播
  • ……

为什么汉服群体大多带有封建思想?21 赞同 · 0 评论回答

这种行为的可怕之处和 “洗稿” 一样,
一旦专门 “洗稿” 的号做大做强,拥有比较多的粉丝,人们就会开始笑贫不笑娼
“原创” 去维权,不仅不会被正视,还会被粉丝网暴

而现实更是,
很多以往的创作者,其实早就淡出江湖了
他们不仅仅是不再产出有价值的内容,更懒得或不敢告诉世人他们有价值的内容正在被敲骨吸髓

很多人以为 “洗稿” 就是把宋体字改写成楷体,
错了,在这个冷饭回炉、炒作大佬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写错别字,制造出大量错误
因为能产出有价值的人在淡出,剩下的只是越来越没有分辨能力且见识浅薄的韭菜

蠢即是恶,在很多时候是成立的
就像最近的事件一样,他们无法产出精神食粮,但搞掉别人精神家园的能力却是一流

我们曾经以为,
前人产出有价值的内容,后人在这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然而惨淡的现实却是,
后人在不能抄袭、洗稿、扭曲、造谣……

知乎用户 胡大爷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下面各种答案方向一致,我也就安心了,原来这并不是错觉。

从智能手机普及到千家万户开始,这几户就是必然的结局。

微信、各种短视频网站,各种公众号平台。

为了让流量变现,价值最大化,吸引眼球骗流量就成了主要的利益驱动。

这个时候,要做所谓的内容,也就基本上是各种信息资源一糅杂,再加一个惊悚的名字,就齐活儿了——这还是比较良心的内容制作者了。

不那么良心的,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犯不着花那点时间。

甚至各大平台(包括知乎)也有各种各样让你十万加的攻略和教程。

原本写文字发帖子挺单纯一件事情,突然告诉你这玩意儿要量产……

像极了日本成人产业……


土味视频——抖音快手微博;

土味视频再加工——B 站;

论土味视频反映的社会问题——知乎……

从开矿,到初级产品,到高级产品,一条龙。

流水化的作业当然会影响创作者的热情。

尤其是洗稿机器人的出现,让人类的创造瞬间价值摊平。

你写了一篇好文章,分分钟肢解再造成百上千篇,让你的文章还没有来得及获得赞赏,就被分尸吃了肉喝了血。

所以在讨论版权的时候,这一块的版权因为得不到保护,也就渐渐消隐了。


社会发展也是一方面吧。

在天涯当道博客横行起点还没开始收费的时候,鄙人不才也爱写点东西。

不过后来突然某一天发现自己除了一点烂文青的幻想,啥也没有,房价跟目前国外的疫情一样马上开始起飞,赶紧买房读研深造。

社会不容许带有幻想的人活得太好,倘若一直活在幻想中,自然是会努力去构建一个乌托邦,但现在显然没有了这么一群人,因为大家都知道,不买房不认真工作,分分钟沦为社会底层。

社会逐渐收紧了链条,让这个乌托邦失去了土壤。

然后滋生出来现在到处收费的互联网吧。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当时的醒悟,我都不一定逛得起现在的互联网了。


互联网毕竟是个由上而下的推进。

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一般较早接触,有这个需求,也有这个驱动。

这群人的属性,至少在当时,还是很有文艺气息的吧。

逐渐下沉的过程中,慢慢被两个马爸爸这样的人发现了商机,更多商人的涌入,改变了互联网的玩法。

玩法改变后,进一步下沉,才有之前提到的大量土味元素涌入。

这不能说不好。

毕竟这个东西不可能一直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中,也要为人民服务。

但是由此带来的也是显而易见的负面。

互联网再也容不下理性的思考和讨论,更多的是谩骂和反谩骂,站队和扣帽子。

更像是网络时代版的【那啥】,你们懂的。

所以提到产出这个问题,真要看题主是想问产出什么?

是产出高质量的作品?还是产出高额的收益和利润?

如果是后者,二马都是财富榜霸榜一二名,没什么好说的。

如果是前者,我只能说,是的。

因为最后进来的这群人,还没有学会冷静思考和创作的时候,就被商人挥舞着钞票带偏了路。

而最早进来的这群人,则几乎不怎么愿发声了,也不怎么敢发声了。


人工智能的推送,也是一个大问题。

每天被重复的信息包裹,很难看到不同的观点。

培养了阅读者偏执的性格,固化了他本人的观点(不管这个观点是对是错)。

这样就让人很难交流和沟通。

最后变得越来越对立。

除了站队,别无思想。

互联网这一二十年的发展,并没有让万物互联,反而让万物对立了。

这样,也就磨掉了一部分人想表达的心气儿。


当然,还有审稿制度。

有些东西,你觉得没问题,也许本来也没问题,但就是过不了。

毕竟你在逛的,看似是一个论坛,实际上是一家公司。

真出了什么问题,公司要有经济亏损。

所以审稿的小编通常是从重从严。

久而久之,这条绳索也就越拉越紧吧。


所以互联网不会死,互联网生意会越来越红火,但是想在互联网上找到精神产出,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不买两本书好好的读一读,开个沙龙邀请难得的文青好友,分享读书心得和感悟。

别搞虚的。

现在的小年轻喜欢搞什么古风汉服之类有名无实的东西,我不反对,但真觉得没意义。

也不要陷入小布尔乔亚的情愫里不能自拔。

那种并不比空对空的嘴炮高级。

那种类似乌托邦似的氛围确实很难得了,但如果因此去构建一个假乌托邦,就更可笑了。

历史的东西,终归有尽头,跟不上这个时代,过去了也只是徒增惋惜。

凭个体也无法与这个时代洪流抗争吧,只能保护好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乌托邦,不忘初心,仅此而已。

与诸君共勉。

知乎用户 Wifs P​​ 发表

@王诺诺

的回答上补充几句,任何互联网环境都是现实世界的某种投射,用户样本越大时,投射结果越接近现实世界的总体结果。你每天在地铁上、电梯里、超市中接收的无用杂讯比例其实远高于你在互联网环境中接收的杂音比例,只不过对前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终归有一天两者的比例会一样,我们对两者都会习以为常。

所以并不存在 “同样的状况没有出现在英语互联网中” 这种事情,而是:1)中文环境下的用户去检索阅读英文信息时已经做了一道自然的筛选,能被中文用户拿来读的信息天然已经是整体英文互联网环境中前 10%甚至 5%的高质量内容了,绝大部分低质量英文内容中文用户根本不会去看。2)这种事情早已经在英语互联网中发生过了,在整体互联网用户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导致近几年不再显得那么明显而已。中文互联网环境的用户伴随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而井喷,使得这种变化的速度也比英语互联网环境下快得多。所以所谓 “高质量” 的产出在绝对量上的确没有枯竭,在相对比例上的确被不断稀释。

为什么更大比例的非专业信息被产出和传递?因为越来越大比例的互联网用户想看的就是这个,只不过追求方式从线下翻到了线上。在很多互联网小环境里早期封闭流传的、被种子用户怀恋的 “高质量信息”,对大批后来者而言反而是毫无兴趣的 “无用信息”——现实世界里有多少比例的人每周会去泡书店或图书馆、参与专业类讲座或展览?

为什么洗稿抄袭盛行?因为在创作和一次传播的过程就自我完成了用户筛选,用户用脚投票告诉了创作者想接收什么信息,在此基础上的抄袭和洗稿变得精准且低成本,不再需要试错。这种情况在线下难道还陌生吗,快消品行业百年来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所以抱怨互联网内容质量下滑是没有意义的,除非维持封闭小众的环境,否则质量不下滑就反人性了。那么要不要维持封闭小众的环境呢?这是个人选择,就像之前在一个关于公众号写作的提问里我说的,你写公众号可以以盈利为目的,也可以以自娱为目的,这都不是问题,但要想鱼和熊掌兼得就是你的问题了。

当然,最终选择这两者的比例结果,是用脚趾头也想得到的。

知乎用户 椰子大魔头 发表

直接说结论: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并没有枯竭,反而产出越来越多。

1,只是越来越多 “符合大众审美” 的内容,被主动的推送前置到你的时间线里。

2,因为 “符合大众审美” 越来越多,导致 “小众精品” 的内容被发现的成本变高。

3,因为 “小众精品” 的内容难以被发现,且 “大众审美” 符合你的审美,导致你更懒得去找“小众精品”。

4,因为自我反省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高成本的事情。所以,当你突然发现自己接受的信息竟然和其他人如此趋同,这时你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去 “找精品”,而是毫不犹豫的责怪 “中文互联网创作枯竭”。

==============

以下原因,又臭又长,阅读并不舒适,可以不看

=============

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是两个很基本的经济学概念。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过去几千年的知识学习过程叫做求学。那时人类的知识准线非常低,人类的文字信息需要主动索取,任何知识都是有效且高质量的。

到了今天,互联网的存在同时打破了知识复制、传播、储存的三重成本天花板,人类对知识的获取难度降低到 0。

如果知识是卖方,用户是买方,那么互联网到来之前,就是卖方市场,而今天就是买方市场。

为了应对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角色转变,营销学有 4 步应对策略。

第一阶段、生产导向阶段。“别管是啥,产量为王。”

卖方市场初期,鼓励内容生产,快速抢占市场空白期。

这个阶段是互联网的 1.0 阶段,也是网易、新浪、搜狐的时代。那是专职 “编辑” 黄金时代,内容产出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阶段、销售导向阶段。“你想要啥,我就给啥”

当内容生产进入饱和期,用户开始挑选内容。要占领市场需要由销售进行推动。

这个阶段是互联网的 2.0 阶段,也是百度、谷歌、雅虎的时代。那是流量分发的黄金时代,精准推送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阶段、消费者需求导向阶段。“来来来,我知道你想要啥。”

当用户对内容的需求趋于成熟,新增的内容产出无法再带来新的增量,通过 “消费者想要什么我就给什么” 来进行市场分割。

这个阶段是互联网的 3.0 阶段,微博把内容打碎,通过分散的信息和 “关注” 来实现千人千面的需求对接,知乎、贴吧、b 站通过 “内容定位” 制造信息大本营来锁住特性用户的信息需求,今日头条通过算法计算客户兴趣,做到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第四阶段、社会市场导向阶段。“不,你需要!给我拿走!”

按在兴趣分类时,用户存在 “兴趣人群数” 这个天花板。这个时候内容产出方要突破天花板,就需要通过社会化大营销,产出跨平台的“流行文化”。把不需要的东西硬塞给用户。

这个阶段就是你们所谓的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 的阶段。

实际上这些产出从来没有枯萎。比如抖音的各种神曲模板,公众号的各种八股文章,知乎上各类复读彩虹屁,“扎心老铁”“omg,买它!”“你马死的时候你爸一个都没来” 等网络流行语,这类创作其实层出不穷。

只是在大数据表现好的内容,往往能进一步获取 “流量” 的倾斜。“流量倾斜”之后的内容,如果能进一步表现出流量好感,就又能获得更进一步的流量倾斜,由此滚雪球式的放大。因为衡量内容质量的唯一标准是流量,于是被硬塞到你面前的热门信息,出现了无门槛、无思考、无含金量、提供短暂高频的知识快感等符合最多数人的 “大众审美” 属性。

========

以下内容和本题无关

=======

我并不喜欢人们称这些为 “垃圾” 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本身无论是观点还是组织形式,确实是从人性的基本面出发的它确实符合“大众审美”。即使看完之后觉得恶心和罪恶,也不影响一打开就忍不住看完。

有一类人,当意识到这类内容无法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时。有些人开始自律,逐渐疏离这些轻薄的快感,去主动寻找小众的精品知识。他们会打开搜索框,去寻找那些厚重的知识和曾经提供优秀内容的人。

还有一类人,即使意识到,也无法脱离这种批量高频的的精神快感的控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找到优质的内容,而是去责怪” 优质 “内容为什么没有被推送过来。于是出现了这个题目: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其实还有很多人,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些内容有什么问题。他们并不认为”小众精品 “比“大众审美” 更高级,认为那是知识分子的酸腐,以及小资阶级一贯以来对自己”大众 “身份的拧巴。他们喜欢并捍卫这些轻薄的大众信息,认为可以无论阶级而泽被世人的庸俗信息,才是中文互联网的” 欣欣向荣“。

你们猜我是哪种人?

嘿嘿,你们可能以为以我的直视清高清高会是第一种人,我一开始也这么觉得。

直到我沉迷抖音、知乎想法、抖机灵的段子、淘宝直播、王者荣耀…… 之后,我发现自己其实是第三种人。

毕竟,当个俗人真的很快乐。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

我乐得当个俗人,是因为我拥有【有钱】且并【不想改变世界】的前提。

” 小富则安 “既是我眼前的苟且,又是我的诗和远方。当个俗人,符合我的知行合一。

我并不认为当哪种人更高级更伟光正。

你喜欢怎样的信息,取决于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反过来,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你吸收怎样的信息。

望你们也能知行合一。

知乎用户 吃刀刀 发表

很多年前,我写博客。

一开始在百度写,写了很多篇。突然有一天,一些文章就不能写了,写了的也不能显示了。

我大骂百度。

转身找了有态度的网易。

然后同样如此。

那就搞一个自己的博客,也很简单。注册个域名、搞个虚拟主机,DNS 指向一下就行了。

这也不可以了。

那就上知乎吧。这里是知识的疆野。

然后就是同样的事情发生。

以至于每次要写是什么,首先要想一下写了会不会被删除。

这种被删除的感觉,很不好。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删除了。

也没有什么规则。

申诉也没什么用。

就好像张嘴说话,不知道什么时候,舌头会被割一刀。

你还会说吗?

说也只能说那些安全话题。

知乎用户 灵剑​​ 发表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过去真实发生的事例,不带偏见地审视了一遍。

不是。中文互联网一直都是这个德性,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

十年前。

QQ 空间、人人网里传播着各种谣言和标题党,毒性不亚于今天的信息流。

各个贴吧吧主纵容着各种 “水贴” 来增加贴吧人气。

论坛里,熟人圈子忙着在每个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帖子里来回打招呼。新人提出的困难而有价值的问题被老人阴阳怪气地要求先去学规矩。

技术博客忙着复制粘贴其它博客的内容为自己装点门面。财经博客每天写好两篇评论股市的文章,一篇预测涨一篇预测跌,然后隐藏起来等出结果了再显示对的那个。

百度知道在最开始成为各种求助的快捷通道后不久,就沦为百度——复制——粘贴的人肉爬虫。

更早的时候,一群新网民在聊天室里混日子,拿 QQ 交友或者骂人,每天都有粗制滥造的个人主页上线,技术文章还登载在纸质刊物上。

没有哪个时代是你们想象中的中文网络的黄金时代。每个时代都有产出内容的人,高价值的内容都很难找,但你总能遇到他们。

以前你觉得遇到了是奇迹,现在你为搜索没有一次找到而焦虑,为没营养却还是点个不停的信息流焦虑。

人在焦虑的时候就会怀念过去。人在怀念过去的时候就会自动给过去加上美化滤镜,选择性地只记起那些好的事情。

承认吧,中文互联网没有变得更差。只是你老了,你在回忆自己的青春而已。

知乎用户 Ataraxia 发表

简体中文本身在枯萎。

知乎用户 琅邪杨文理​ 发表

从八仙过海到戴着镣铐跳舞到捆成粽子卖笑,你说呢?

个人 BBS 连备案关都过不去,平台难以生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百家争鸣如何戛然而止?复读而已。

知乎用户 蒋甬杭​ 发表

可以把枯萎换个词,不如说是正在热寂化

更新一下最新的观点:

中文互联网产出的枯萎,其实是信息供应端暴涨时期,信息供求之间匹配者的缺位。具体说就是没有为需要高质量信息的人提供获取信息的渠道

这种事本来应该是搜索引擎做的。但是一方面某度吃相难看,另一方面信息孤岛化让所有平台得自建搜索引擎。

然而平台并不具备这种信息分类能力。这个现象是现在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特有的。

  1. 知识 / 版权付费思维没有建立
  2. 高质量信息平台难以靠内容生存
  3. 平台需要靠广告或带货生存
  4. 平台需要海量流量
  5. 大多数潜在流量都对高质量信息不感兴趣

到了这一步,平台可以有 3 种选择

  • 由平台员工审核内容,划分内容深度档次(例如知乎盐选)。受限于员工专业水平,分类效果不佳。
  • 让不同深度的信息混在一起(例如知乎普通问答),按点赞等排序。抖机灵等取悦本能欲望的信息淹没了其他信息。
  • 通过 “关注” 功能让用户自己管理信息流。不适合用户主动寻找信息时使用。此外用户未必具备判断被关注者水平的能力。

不管哪一种,效果都不怎么样。结果就是想要高端信息,甚至愿意付费获取筛选过的高端信息的人,有钱也没处买信息源。

以下是原答案 —

是不是在枯萎不知道,干货比例越来越少是真的。

网站缺乏内容分类和用户画像,想打发时间的用户和想找干货的用户被归为一类。

内容质量分级简单粗暴,各种平台有的是给钱优先,有的是抖机灵骗赞优先,虽然比 web2.0 时代按照最后回复时间排序好多了……

所有平台都想着 “多多益善”,没人想 “宁缺毋滥”。在全民浮躁、笑贫不笑娼的地方,没有匠心的生存之所。

知乎用户 老鼠人 发表

枯萎不枯萎这个问题暂且不表,渐渐魔怔倒是必然的。

你知的推荐算法就是魔怔的第一步

闲着无聊回答一个肖战问题,推荐里面已经推了至少三十个肖战给我,刚刚又闲着无聊回答一个,怕是我的推荐已经成了肖战大本营了。

让我们现在来扮演一个毫无准备的刚注册知乎用户吧

一进去就看见了知乎经久不衰的汉族绿绿黑人三角关系,然后点了几个男女情感问题,然后又被历史扯淡学吸引到了点了几个赞,又看见几个情绪代理大 v 觉得不错,点个关注

好了这名用户马上就要开始他的汉族民族黑人绿绿男女明清工业党大旗党以及许多充满情绪而非事实的回答的畅游之旅了

以个人体验来说,当阵营身份>个人身份 当某种情绪化信息的回音壁效应太重的时候,所谓的理性,不知不觉就成为了自以为理性,实则情绪的结果。

这里提出一个概念: 情绪代理人

情绪代理人是干什么的,就是把情绪用比较通俗化的话语进行理性包装,从而产生读者在看回答之前已经知道了答案的情况,可以说是读者通过自身立场模糊而出的情绪以及一些碎片化的思考,经过情绪代理人的总结从而变成了一种看似是经过认真思考以后输出的理性。

这也是我认为最快活的事情 —- 假装自己在思考

用数学题来类比,有一种数学题,一看就知道用啥套路去套,然后中间步骤进行几次计算就能得出答案。大概所谓的代理人就是负责解答这种数学题的吧

知乎用户 粉墨人生​​ 发表

其实,并不是中文互联网产出枯萎,而是现在自媒体泛滥,很多人都想来 “淘金”。

但是,某些人却并不具备创作 “高质量文章” 的条件,甚至连一段完整话都写不出来。

更有甚者,在讲话时只会一味地使用 “然后” 这个词,尤其是描述事发经过的时候;

例如:然后…… 然后…… 然后…… 额…… 再然后……

话都说不利索,还指望他们能写出好文章?

所以,只能靠伪原创还有复制粘贴抄袭,或搬运外网文章来获取流量。

百家号,uc 号,企鹅号,网易号,这几个平台的 qq 群我都待过,他们以伪原创搬运洗稿为荣,以原创和写干货为耻。

大平台都这样,更别提某些小网站了,采集器开起来,24 小时采集,分分钟做个网站出来,伪原创一波,等着搜索引擎收录,挂上联盟广告,一次做十几个垃圾网站,一个月下来广告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他们根本不考虑内容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和可读性,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流量,为了钱。

别的领域我很少关注,不过对于打印机领域来说确实是这样;不懂装懂,滥竽充数,胡说八道的人太多了。

仅仅只是在知乎,某些所谓的大 v 答主为了几块钱佣金,就去推荐那些垃圾机器。对!那些机器确实便宜!

可是你考虑过:使用成本、故障几率、稳定性、可靠性吗?对于这些,他们却闭口不提。

后来才知道;原来都是些滥竽充数,蹭流量的家伙;根本就不懂打印机,甚至分不清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指着激光打印机说是喷墨打印机,指着硒鼓说是墨盒。

这就好比指着台式机,说这是笔记本,这算不算指鹿为马,胡说八道?

比如有个题主问:家用照片打印机值得入手吗,有哪些推荐?

很多答主却给题主推 “热升华打印机”,根本不考虑使用成本,还有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面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答主都在长篇大论的写答案,通篇就是一个字:好!非常好!赶紧买!

更可怕的是,这个问题下清一色的广告,官方却熟视无睹。

更有甚者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是不说重点,一味地凑字数。就是一直在那讲故事,开口闭口谈经历,说感受,就是不告诉答主问题如何解决。

我在知乎上回答了很多打印机问题,说实话,对于 “逼乎” 这个词我是“深有感触”。

有一次,有个答主提问:家用打印机应该怎么选?

下面就有人说:他为什么要买打印机,又写了选购了过程,选购的过程写了还不过瘾,又写了他对这个打印机品牌的看法,就是不说重点。

直接把型号和型号,使用成本,故障几率,使用技巧,告诉答主不好吗?

我真不明白,某些答主到底想干嘛?

还见过更恐怖的,有个题主说他打印不了,然后就有答主在下面讲故事,就是不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直接让他检查一下驱动程序不好吗?

知乎用户 刘旻斐 发表

这提问是刚通网么?

逐渐枯萎。。。想得美

早就是撒哈拉大沙漠了

知乎用户 我为你们捉急 发表

说几个我发现的现象,当然这只是一些细节啊,能不能上升我说不准。

1. 最近翻了翻我十年前看的杂志,比如《故事会》《爆笑 e 族》等等,发现一些段子挺有趣,突发奇想百度里搜一搜,居然近两年还有人用。

2. 一些冷门国家的历史,百度云特来越喜欢把公众号文章排在前面,但各种公众号不是抄维基,就是抄知乎,就是互相之间剪刀浆糊,想为中文网络提供新信息还得找英文资料。

3. 很多话题,比如历史类、acg 等等,讨论了 N 遍的东西,就是反反复复出现。(如明朝清朝哪个好、桔梗戈薇哪个好) 老一辈网民讨论累了,新一波网民继续乐此不疲。只有键政话题总是花样翻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内容产出的决定因素不是作者,而是读者。我们的读者太严格了,容不得半点差错。稍有偏差,便是大是大非问题,万劫不复。

看图细品——

知乎用户 幻想乡 发表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尼尔 · 波兹曼《娱乐至死》

正面回答吧。

是的,在枯萎。

当我发现我用心写的东西没人看,而用小号发的钓鱼内容有五千赞之后。

我就开始怀疑人生了。

发泄情绪能得到流量,迎合观众能得到赞同,内容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爱看,能得到粉丝,能得到利益。

输出内容不如输出情绪,输出观点不如表明立场。那我还输出个屁内容。

知乎都这样,别的平台可想而知。

现在的互联网文化,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渐渐变为一场滑稽戏。

我们处在信息之海中,却也是信息构成的荒漠里。算法把我们的喜好摸得一清二楚,所见一切,皆为海市蜃楼。

知乎用户 W Anonymous 发表

隐藏在最后真正的原因,没有答案。

知乎用户 清风明月 发表

以前只需要你有台电脑,有网络,感觉可以畅游天下。现在你还得有各种 vip。

知乎用户 马力在知群​ 发表

恰恰相反,优质的产出增加了。想想过去这些年,互联网上的内容输出者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只是在同时,水分也增加了,大量的洗稿、抄袭,以及团队化甚至流水线、工厂化的作业,还有各种为了热点拼凑起来的内容,大大稀释了优质的内容(看看很多信息流里、热榜、热搜里的内容就知道)。

内容的水化,并不是说原本的优质内容输出者不输出内容了,而是这些内容越来越难以脱颖而出。如果我们把内容分成 TOP 1%(顶端内容),TOP 10%(头部内容),TOP20-30%(腰部内容)。会发现顶端内容几乎是不受影响的,任何时候都会产出。头部内容会受到一些影响,而腰部内容受到的影响最大。

也就是说,最好的那些内容,还是能传播出来,但是原本那些还不错的内容,可能在信息的海洋里,根本无法杀出重围,中间就会被各种截胡、洗稿,真正被你看到,也不会觉得有什么。

肯定不会枯萎,不过当这个情况持续的时候,「信息觅食」会变的越来越需要成本。

知乎用户 坏人卡 发表

生活那么忙,搞点东西,被无底线抄袭都算了,还要被无脑粉丝和事精摸黑。

互联网文化,只剩下穷还要炫的、三观不正的抄袭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就是觉得现在大家都太专注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了 太容不下别人了

容不得异己的声音

粉圈太典型了

我的哥哥容不得你说

说就是雪花 就是网暴

而且太党同伐异了

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以后 就被群起而攻之

且不说对错 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是正当的权利吗

搞得许多人表达完观点之后都要加一长串 ps 来解释没有什么什么的意思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有一种声音”

怎么说呢

我就觉得挺没意思的

我总感觉是生活里被拘得太紧了 然后在网上发泄出来

不知道对不对 但我觉得后来的我们收到的教育太局限了

因为我们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所以我们只能发出一种声音

知乎用户 冷鹿 发表

确实在枯萎,从段子的产出上就能看出来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看段子和笑话的人,从小就搜刮书店里所有的笑话类书籍

那会儿的笑话书籍基本就两大类:外国的老笑话的翻译比如《名人笑话大全》《阿凡提笑话大全》之类的 和 古书的白话翻译比如《笑林广记》之类

那会儿的广播也有各种以讲笑话为主的节目,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可乐加冰》,片头曲是哈林的快乐颂,然后就是开场白:“呜啦啦啦啦,我爱的节目,开始啦” 陆凌涛和王为的版本现在网上还有,陆凌涛和陆波的版本我是一期都找不到了。但是我记得陆波以前还拍过一个短片。内容是抄袭的许氏兄弟的《半斤八两》的桥段…… 电台的段子其实一般都很老,你只要听到医生和病人的故事那么基本上就是国外的。

说到段子就不能不提到最出名的段子仓库——got gun AKA 郭德纲。

郭德纲用过海量的老段子,比如那个两个女仆聊天的段子,一个诉苦说我老是说 “是,太太”,另一个吐槽说:“我每天说的都是,不!先生。” 这个段子显然不是发生在国内,而且年代极其久远。

但是我很清楚,让郭德纲真正火的原因其实是当年的网络段子。比如他的《我字系列》《你字系列》的灵魂内核其实就是来自当年的网络段子,整个气质是高度重合。这里必须提到一套书叫《笑死你不偿命》

这是当年网络笑话的一个集锦出版物,也是我第一次刷新了笑话的概念

看看它的目录:

互联网篇
从键盘磨损看人
互联网网友见面管理条例
OICQ 名言
网络痴呆症的前兆
QQ 之经典回复骗局
经典 BBS 马屁回帖
超强文采——两个漂亮女生关于还钱的聊天记录
2003 年度爆笑签名档
校园篇
某大学食堂留言簿上的精彩留言
文科生妙考理科研
名校排行之东邪西毒
读书多了就这样说话
一个女大学生的 130 条格言
恋爱情景篇
相关,相关
分手的搞笑理由
看看男人有多悲惨
小资的情人节
老公老婆篇
新时代 “时尚老婆” 宣言
秀逗夫妻
短信篇
传送率最高的短信
“准” 爸爸的手机短信回复
各行各业篇
古代篇
浮世杂烩篇
搞怪故事篇
非常无厘头篇

网络笑话最大的特点就是第一人称,而不像那些老笑话一般都是第三人称。

这些网络笑话一般分两种:糗事类和无厘头类。糗事类现在依然很多,但是无厘头类则可以追溯到 97 年爆红网络的《大话西游》。当年无厘头风可算是爆红,从各种段子到央视的《快乐驿站》,你都可以看到无厘头的影子或者本体?

我觉得《大话西游》简直就是中国的猫王,因为猫王出现前美国的年轻人都没意识到自己还有腰。《大话西游》出现后,年轻人才发现原来自己可以 “恶搞” 这个世界。恶搞这个词现在没啥人用了,因为恶搞早就成了日常。当年那批看到网友恶搞三国人物就要批判教育的老专家学者要是看到现在腐女的各种同人文,不知道是不是要吐血

《笑死你不偿命》里的古代篇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笑话,其实是一片幽默搞笑的短篇小说了,是讲无厘头版的武松打虎,后来我看到了一个气质上一脉相承的作品,就是 2006 年的《武林外传》。宁财神其实就是 90 年代网络的弄潮儿之一。

06 年之后贴吧帝国崛起,人人网,各种博客,论坛都还火热着。那个时候段子也变了,怎么说呢,就是感觉变味了。就像郭德纲的相声一样。毕竟德云社就是网络笑话的风向标啊,如果现在的网络笑话能争气点,郭老师也不用如此密集得拿于老师一家开玩笑了。

那会儿最火的还是各种恶搞图片,现在还能看到的就是 来福岛之类的网站了。

但是那个时候,每一天还是能看到新的东西,感觉世界真的是日新月异的

不知道啥时候开始,评论里就多了很多 “上次看到这个段子的时候苍老师还没下海”“上次看到这个段子的时候冠希老师还在秋名山”“编的能不能像一点?”“有两个手机的人真好”

后来贴吧帝国崩塌,慢慢变成了追星基地,百度空间灭绝,各种 bbs 关门大吉……

知乎也变成了 和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快手抖音上的段子一个比一个老,翻拍的人都在比谁的的演技更烂……

甚至微博也从每个营销号会自己写点段子变成了完全转发各种外国段子的地步……

段子不知道从那天开始,变得越来越无聊了,让我眼前一亮的段子越来越少,看知乎上各种笑话类的题目,全都是各种大合集,看多了你就能发现很多重复的。今年年初有个韩国的动画火了,有人用中文配了祖安版,于是各种祖安版一股脑全出来了,罗翔的法律课火了,微博上立马出现了一个以转发他的视频为生的营销号……

流量秃鹫们是如何破坏网络神态的,其他答案说得很清楚了,我也不想赘言。

我只是觉得非常无聊,就像早餐连锁店出现之后,很多我熟悉的老味道都消失了。

对此,我很无奈,也很反感

知乎用户 灼风吹吹​​ 发表

内容尺度收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内容推荐算法的崛起

现在对比起十年前区别最大的是,主流的内容产品的分发策略更多的是机器算法推荐。

**而算法关心的首要因素是内容匹配度,编辑推荐关心的是内容质量。**对比起以往,在各大内容 APP 里面,能被大家看到的位置上,编辑推荐的比例降低了。

而很多草根的内容创作者是自己领域的专家,但未必是做新媒体运营的专家。

现在做新媒体的人,他们不仅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还研究主流内容分发平台的推荐算法,针对不同的平台去优化自己的文章,加机器喜欢的关键词,从而让文章在机器算法的背景下拥有更多的分发量~~ 可以理解为帮文章做 SEO 优化~

实际上,新媒体的运营者除了给文章以及标题加关键词做优化,做一个读者互动引导,还会优化图片,优化文章排版,让读者更容易读下去,从而让阅读文章的用户表现更优,进而被算法识别为优质的内容。

而一般的专业领域创作者都埋头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哪里会知道去研究这些机器算法的这些东西~~

这也就从根本导致了一个专业领域的创作者的文章阅读量不一定能干的过一个新媒体人针对机器算法写的文章,导致了高质量的内容被埋没。

如果创作者写的文章实在非常优质,通过被长尾用户看到并阅读点赞,然后慢慢的积累热度上来,从而被平台负责做编辑推荐的运营看到了,还是有机会被加大推荐的。

但更多的优质文章只能慢慢地因为时效性被推荐算法抛弃,逐渐失去阅读量,被冷处理掉~

附一个视频:

假如过年走亲戚也采用推荐算法~

知乎用户 runner time​ 发表

产出首先需要一个包容的环境,你看现在的中文互联网,到处都是一群只会骂人的人,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哪里还有心情创作?

其实真正的好东西还真的是用爱发电的,创作的冲动源自一种精神的满足,而不是物质的满足。比如我这个知乎账号,好多年了,总写作量千万字应该差不多吧,但是还真的没靠知乎挣一分钱。

难道现在找个人聊个天也是为了挣钱吗?你还别说,还真是,要是聊天不能挣钱(或者为了约炮),连天都不想聊了。

想想多少年前,大家在聊天室里挥霍青春,这种景象,至少在中文互联网是很难见到了,但是国外仍然还有这种氛围,不谈利益,就是单纯地聊天。

当然,这固然是 996 导致的,但是 996 也只是表象。没有激情,人心也跟着枯萎了。

总有人跑过来骂我,说我有多坏,可是我没割过任何人的韭菜,没有骗过任何人的钱,更没有拿钱发帖,那我还能有多坏?

另外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写点东西,被删了,又写点东西,又被删了,算了,不写了吧。

十多年前,是中文互联网最活跃的年代,是非常快乐的时候,但是如今,那个年代被一些人称为污秽,称为思想错误。

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是自己有好东西,都要往外网上发,能用英文写就用英文写,这是创作者自行选择了逃离,正如爱因斯坦脱离德国去了美国。

国家的强大表现在文化的强大,结果,如果中国人写的东西只能发表在国外的媒体,书籍只能在国外出版,在外国人看来,自然是投降了。反过来说,有几个英语国家的人逃离自己的国家,在中国出版内容的?

打开 http://www.qiushibaike.net/,结果只有下面这个页面

这是一种抗议知道吗?

知乎用户 小男 发表

就科技方面来说要是翻看 20 年前中文互联网上内容。

会发现大量的美国欧洲俄国日本的文章翻译。

从来压根也没有几个中文的原创。

只不过刚刚有互联网的时候大量的文章亟待翻译。

又赶上全球互联网爆炸,表明上像是中文内容源源不绝。

其实也根本没几个原创,都是翻译过来的。

这 20 年来能翻译的都翻译,不能翻译的也没法翻译了。

但回头看原创的内容是从无到有在逐渐丰富。

现在原创的内容要比 20 年前多太多了。

20 年前才叫崇洋媚外,一篇文章翻译好了,就有大量的网站转载。

甭管外国什么人写的,内容对不对,都能拿来当优质内容。

今天我们又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大量写手无意义的垃圾文章充斥网络。

原创作者的文章不是被剽窃就是被丢掉角落无人问津。

加上原创科技本来就稀少,基于原创科技的文章就更是凤毛麟角。

互联网就是个镜子,放大了人们的贪婪和焦虑。

每个人都想在变化中抓住机会,一夜暴富,所以大量的人在网上找原创。

但真正脚踏实地干事的人越来越少。

知乎用户 长山子夜 发表

因为我们的 “互联网” 在萎缩

最近互联网新规实施后,好消息是以后没有坏消息了,坏消息是以后都是好消息。

人人都在说抽象话。

图片转载

知乎用户 弹吉他的胖达​ 发表

题主的论述其实一直都在重复,别说是现在。

过去的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重复是大多数文字输出的主要来源。

比如,现在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人生道理无论鸡汤类和非鸡汤类你都可以在苏格拉底、孔子、老子三位老师的著作里发现源头。

如果说你指的是更加有创造力的中文输出的话,目前互联网环境未必允许。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互联网文字输出讲究短平快,很多时候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同义重复。

为什么情绪输出?

因为互联网受众们更期待情绪价值,无论是共鸣还是发泄情绪。

为什么同义重复?

因为同义重复的论述,更容易接受,深入分析很容易涉及到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和个人精神品质以及一些敏感话题。

相当于把一个人的心理的根本恐惧和污垢表达出来。

大部分读者看文也就是图个乐,不是听你教导的。

知乎用户 东风澈来 发表

当互联网的部落,

发展为一个个信息茧房的时候,

互联就不存在了。

互联网最核心最本质特点是什么?

去中心化传播。

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万物互联——万人互联。

什么叫去中心化传播,从前在纸媒时代传播是有中心的。那个写报纸的人和那家负责发行报纸的出版社,他们就是传播的中心,他们可以是猴,蛇可以是组织,可以是个人,但他们永远是少数。中心化传播是单向的传播,是精英向大众的传播。它的特点在于是有一定的权威性,在传播前就对内容进行了筛选。普罗大众接受到的信息都是被筛选过的精量信息。

这就意味着我们很容易达成对某一个事件或某一种社会现象的共识。在非互联网时代也有喷子,但受制于信息筛选,受制于实名性和面对面的互传,喷子们是具有传播理性的。

啥叫传播理性,就是当喷子的成本很高,所以就算我心里想当一个喷子,但我往往会表现出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倾向与态度去传播,我虽然不认同但却安全的内容。

互联网的匿名信和信息发出的瞬时性,在一秒的时间里,你发出的信息就可以在全球传播这种去中心化带来了创作欲的极大释放,人人都可以当创作者,人人又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是信息的接受者,这一阶段我们进入了海量信息的时代。

从精量信息进入海量信息,作为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筛选信息的能力。

可惜的是无论是仿生初代的 90 后还是 Z 时代的 00 后,许多人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KOL 和商业化活动,使得信息茧房逐渐牢固,人人都活在偏见和不完全的信息里。

资本利用互联进行低成本的宣传推广和商业贩卖活动,Kol 意见领袖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替他的粉丝进行信息甄别,从某一个角度讲,他们剥夺了接受者独立判断信息的能力。而这种剥夺的意图在于筛选目标用户进行商业活动。

你也可以把它简单的理解为洗粉。

在这里我用男女对立,制造性别矛盾的营销号来举例。

咪蒙和杨笠通过发表一些个人色彩极为浓重的言论,获得了一些信众,然后利用自己积累起来的影响力,和广告商合作,谋取利润。

豆瓣的女权 ql 也是这个思路,知乎所谓打着男性解放旗号,实则号召男性没有道德底线去做人渣的 kol,也是在利用信息茧房进行吸粉。

信息茧房本质上是什么呢?是降维打击啊,同学们。

你觉得我跟你聊的很畅快,我们非常聊得来,其中一个可能就是我在降维打击你,我在兼容你并不是我认同你的观点和你心里的想法,而是通过观察我知道你需要什么,你心里是如何想的,于是我顺应你的想法将它表达出来。

在纸媒时代,那些具有传播理性,知道不能够公之于众的观点和想法,在互联时代成为了。营销号制造信息茧房聚拢粉丝,实现商业变现的手段。

当你天天都在豆瓣刷女权的主张和言论,很快你就会认为男人都是罪恶的,女人是非常惨的,我们应该主张女权,于是你进入了这样一个信息建房,你只能看到男性欺压女性的一面,却放弃了独立思考这些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和这些信息,为何会大量且密集出现的原因。

接着你很有可能也变成女权的一份子,开始与男权互撕。

不是中文互联网的输出能力变弱了,而是当因为兴趣志向和意愿集结在一起的,拥有一定自由度和互联网分享精神的部落格,沦为了一个个出于商业目的,出于阴暗目的信息茧房,大家输出的东西变得趋同,极端,不理性。

很多人以为自由的表达是不需要克制的,实则反之,没有不需要克制的自由,如果你拥有的是绝对的自由,那么也可以说你并不自由。而在这种非此即彼党同伐异的白色恐怖一般的减防环境下,表达一定是不自由的,你会战战兢兢你会被逼着站队,那么请问我们还能表达些什么呢?

你敢说,不是所有的女生都要房要车很势利只爱钱吗?

你敢说不是所有的男人都鸡贼,爱算计?

网络喷子彻底放弃了传播理性,

口嗨成了输出的最多的内容,

那些天天叫喊着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异性,要做渣男渣女的人,他们在现实中未必做得了渣男渣女,但他们不急于力的在互联网上宣扬着这种主张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性别平等和解放吗?

那么难道真正的性别平等和解放是靠放弃道德底线得来的吗?

当没有人再敢去质疑,口嗨没有人敢承担与喷子对线的成本的时候,内容输出能力自然就降下来了。

我感觉,从 2011 年到 2021 年的知乎,

就是中文互联网从自由的、乐于分享的、用爱发电的,勇于思考和辩论的中文互联网社区,沦落到党同伐异,空喊口号,不停恰饭,KOL 降维打击的信息茧房的一个缩影。

我们似乎无法阻止这种趋势,尤其在今天社会现实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人总是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只是很多人已经来不及去思考发泄之后的结果是什么了。

人千万不能沉湎于信息茧房带来的快感,那种认同感和自己就是世界的自恋。因为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是多面的,是不会完全如你的意愿的。曾经的互联网带来的是扁平化的分享信息传播为我们的生存空间拓展了一块新的领地,而如今的互联网一招不慎极有可能成为某个人,整个人生都走向偏激的一个助推力。

不要被网络利用,而是去利用网络,学一点传播学的知识,破除一些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陷阱,才会真正的有利于互联,有利于自己的生活。

知乎用户 laughing​ 发表

是的。中国人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就我们现在在本平台的交流发展可以看出来,很多言论、观点都在趋同于一致。比如:

提到生化环材就是劝退、提到华为就是水军、提到 996 就是内卷等等。我并不是说这些主流的观点不对,很多我也很认可,但是很多情况下已经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了,一张大字报就可以把你的账号毁于一旦。

你想想你玩知乎以来已经有多少用户看不到了?马前卒呢?佐藤谦一呢?经略幽燕我童贯呢?牛哞哞、隆晓斐呢?各种已重置呢?**不管各种用户是什么原因离开了这个平台,我们总之是少了一种声音。声音越来越少。**之前,可能我很不赞同某些用户的言论,但是我依然会关注一下,至少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么 “奇葩” 的观点,他这个语境是在哪里。他是怎样构建出这种价值观的。

我想了想我关注的用户也不算太少,但等有一天你打开知乎首页,闭着眼睛都能想得出今天的内容:一个化学 985 硕士生转 CS 的经验;一个武德充沛费拉不堪的故事;你为什么还在 996;华为的水军为什么又出现了;鸿蒙什么时候开源;外带一个和新浪微博雷同的热搜。都是复读机的情况下,你还有欲望刷新一下首页吗?

这几天我上 quora 上看了一下,quora 的用户质量更高吗?quora 的提问更好吗?未必有知乎高、未必有知乎好,也有很多类似下图的无脑问题。或者漏洞百出的回答。

但 quora 就是就是有一种万人万套心中真理的感觉,网络社区到底是宣泄情绪的还是分享观点的?

知乎,到底是发现更大的世界还是发现雷同的世界?

知乎用户 不完美的胖达 发表

我现在的每一个回答都要经过审核才会发布,包括想法都是,你说呢?

我这暴脾气但凡它建议修改或者管理员做点妖,我就放弃回答了(事关人命如疫情除外),g 你 md 吧。

所以枯萎是正常,哈哈哈。

我是一个莫得感情的机器人,哦啦啦。

知乎用户 养猫的程序员 发表

当然,当中国所谓的政治正确被无限外延时,平台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压抑分享和输出,平台为了生存,进行更严格的自审,个人因为没有明确的审查标准,对生产内容的可存活性更担忧,在非盈利的情况下,产生一种报复心态,直接不产出。

大家都知道环境更恶劣了,但还是只能说变好了。要恰钱的避开禁区仍然恰钱,其他人的就选择沉默。

知乎用户 打印机那点事儿​​ 发表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中文互联网产出质量枯萎是现状,自媒体泛滥才是源头。

近年来各路信息都是推崇互联网、自媒体,什么躺着也能赚钱、写写文章实现财务自由……. 再随着自媒体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想进入这个领域分一杯羹。僧多了,粥就少,无数人为了流量挤得头破血流。

写不出干货怎么办?质量不够,数量来凑。

于是许多人就有了广撒网的心理,人家写一篇有 10w + 流量,那我就写 100 篇文章,每篇只需要 1000 流量也能够达到目标,还能成为” 高产作者 “,而真正的干货作者反而被埋没。

可是这么多的内容从哪里来?这也难不倒聪明的小编,各种跨领域抄袭、伪原创、甚至还诞生了文章生成器这一神器。

最可恨的是跨领域操作,拿打印机来举例:

最近网课掀起的打印机风潮,打印机产品成了继口罩、酒精之后的又一热销产品。有些答主自己不懂,秉承着便宜就是好销量的原则开始大肆推广打印机,各种好物推荐、机器评测层出不穷,各种吹嘘并不省钱并不好用的墨盒式打印机。用户不知情,看着答主是万粉甚至十万粉的大 V 就会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心想这个答主这么多粉丝肯定很专业,听他的准没错。现实却是这些所谓的大 V 刚刚搜索的价格低、佣金高的型号,为了那几块几毛钱的佣金出卖自己的人品,(当然有些答主只是纯属的不懂)用户买回去发现使用体验并不良好,也消磨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打印君有一句话:选打印机就像是找对象,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适合你的不一定适合别人,同样,适合别人的也不一定适合你。没有所谓的”神机 “,只有根据自己需求和使用习惯选择的打印机才是属于自己的” 神机“! 不要去信那些什么这个机子超好用,超便宜,强烈推荐的鬼话。[1]

打印机尚且是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都有各种滥竽充数的水文水贴,其他热门领域可想而知。

数量永远不代表质量,专注做好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走得长远,而水文水贴只会逐渐磨掉人的耐性,在专业领域瞎编乱造更是遭人唾弃!枯萎是迟早的!

参考

  1. ^ 注释 1:没有哪台打印机适合所有人,就好比你推荐一个单打印的而我需要复印,你推荐一个带复印的而我根本用不上,或者我需要打印发票你推荐的是喷墨打印机,我需要一个打印照片的你推荐的是激光打印机…… 完全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知乎用户 元逍遥 发表

2001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 100 万。

2008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 500 万。

2018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 820 万。

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信息只有可能越来越多。

而之所以感觉内容产出减少,第一是规范的内容表达减少;第二是互联网推送内容导致每个人都浏览内容固定;第三是互联网大部分内容是蹭热度,不是内容输出,只是观点立场输出。

知乎一开始是干货输出地,可是干货本来就无聊,大神输出自己的干货之后,保持谨慎,对不熟悉内容不多说,最后点赞的多,输出的少,迟早药丸。

后来知乎是故事分享地,一上来就是,分享您刚编的段子。可是段子虽多,故事虽好,也要创作,内容扩散吸引大批游客,游客反复刷同样的段子,迟早药丸。

再然后知乎是粉丝撕逼场,互相踩踏,代表有雪中粉与黑粉,肖战黑与粉。话题热烈,彼此大战,路人参与,连绵不绝。

我尝试屏蔽关键词,后来发现只有会员才可以屏蔽,非常好。

当然如果我保持不看任何相关回答,估计也会减少推荐,可惜我手贱。

现在你告诉我内容在减少,其实不是,内容一直在增加,只不过你把增加了的,以及你知道了的内容,看做垃圾,那就只能越来越少。

境界越高,世事越空,空之又空,至于无为。

知乎用户 Zwei 发表

看了几十个回答

它们帮我解答了一个困惑我许久的问题

学生时代,我抱着半智能的诺基亚用着 2G 网能看一天手机

现在,我拿着功能全面的果 ×4G 手机,要不是被生活捆绑着,有些软件必须用,我不想打开多看它一分钟

点解?原来,是因为我再也找不到想看的东西了

时间线拉回到十几年前

我只要在百度搜索输入关键字,就能在贴吧、晋江找到我喜欢的同人文,哪怕再冷的圈子,也有不少佳作,和谐的内容也极少,顶多就是特别敏感的字眼打个星号,不影响全文阅读。贴吧里还能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下时时和作者互动;

试卷不想写,我只要在百度搜索输入题目前几个字,大概率能找到答案;

某个专题知识不扎实,直接输关键字,内容都能在一二条显示;

我想看某个政治、历史、悬案等内容,天涯都有专区,热门贴容易找,无论是发帖还是回复,质量都可称上乘;

微博刚兴起那会儿,很多段子有趣贴近生活,光是看评论都能笑到大半夜;

QQ 群里都是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大家聊着骚话很少撕逼,气氛和谐,最多也就互相踩踩空间;

……

现在

贴吧 17 年以前的好文被隐藏了,没被隐藏也会显示不全,晋江就别提了,还指望什么第八字母君?脖子以下阉掉阉掉!好了,227 事件后我在老福特难得关注的一篇文,直接给我黑了 80%

想搜什么东西,一个关键字我根本搜不到有用的信息,两三个关键词我都得翻个三四页才能找到有用的;“万事不决问度娘” 的时代,一去不返。

玩个知乎,点进了个类似不结婚的问题,每天我的首页都给推送的都是 “相亲”、“单身” 等等之类的问题,MD 我的兴趣很广的好不,能不能来点别的我没点进去过的话题,让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质量高的 QQ 群主题都极度单一垂直,微信群基本是拿来搞营销的,再也找不到那种侃天侃地的社群了,还有一大堆广告真的烦;

抖音,进去整个屏幕花里胡哨聒噪无比直接劝退,B 站也没我爱的日剧了,也就看看影视吐槽或者纪录片了;

头条公众号,贩卖的都是焦虑和情绪,内容雷同,看多了简直降智商;

微博成为名利场,各家名人、粉丝们粉墨登场

……

就个人经历来看,中文互联网的内容产出的确渐渐枯萎,短短十几年,到了断崖式下跌的程度。

这些严重雷同、过度阉割、观点极端、挑逗情绪、X 天速成、心灵鸡汤之类的内容,和十几年前不说百家争鸣起码也是百花齐放的内容比,真心看不下去。

不是说互联网开放吗?

就这?开放你个大头鬼,明明就是 “闭关锁国”!

纸媒内容开放多了好么,王小波、王朔、鲁迅等的作品,纸媒一字不落,网上的各种 *&%&¥…¥#¥%3

珍惜互联网还有 XX 的几年吧,过几年可能连这都看不到了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YYZ 发表

与其说是枯萎,不如说是面向的人群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_<)

比如以我举例子,我在 09 年左右开始混百度贴吧的

实话实说,那几年百度贴吧所产出的内容质量比现在的知乎高

但是质量高的前提是门槛高

什么门槛?阅读门槛,时间门槛,知识门槛

阅读门槛很好理解,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有着充分内容和观点的几万字文章~

时间门槛是当时大家可以因为一个细节吵上好几天

正反双方可以花大量时间把所有内容重新在梳理一遍,使得自己的论点更能站得住脚

而知识门槛才是最重要的,大家讨论的前提是得懂,在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讨论不同的理解!

而现在呢?

不用说这些门槛现在有多少人能达到

就刚刚我看了一下这个问题下的一些回答

论点倒是很整齐,基本都认为算的上枯萎了

但有几个正经八百的写论据的?

高赞那些回答大都是在情绪化表达

揪着一个点强行延伸…

其实你我都知道,现在的阅读者,更想看到的是支持自己想法的简单表达,说白了,只是让读者开心就够了

长篇大论的分析?

有必要?

面对着这样的一群 “观众”

作为执笔者,天然的想让自己的文字让更多的人接受

那你会怎么写?不会讨好他们?

这种状况不仅仅在咱们这,全世界的情况都差不多

你要记着,你能看到的内容,甚至不单单是文字,连音乐,影视等所有的文化产品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作者,而是观众 (>_<)

至于优秀质量的产出,有啊,知乎就有不少

我经常在随便刷的时候看到很优秀的回答

但他们的赞和阅读数可能都不如一个抖机灵的回答,甚至是一个宣泄情绪的的回答

那他们为什么要接着写?

写一篇正了八经的文章很累的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在技术文档方面,中文互联网劣币逐良币的非常明显。大量复制黏贴的,漏洞百出的,陈旧过时的内容大行其道。很多内容一看就是复制拼凑的,然而却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搜索引擎的第一页。以前觉得读大部头书效率太低,不如主动上网检索。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检索来检索去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是垃圾信息,还不如静心读几本大部头。

知乎用户 Valkla​​ 发表

确实是这样,当我发现蹭热点灌水写的段子轻松 5000 赞,而我过去查资料,费尽心思写的飞机话题上了知乎日报都没人看之后,我就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知乎用户 岁寒时 发表

最大的问题是信息孤岛。

同一个关键词,百度搜狗不一样,知乎微博不一样,淘宝京东不一样,快手抖音不一样,头条百家不一样……

只要你打开网页,全都是让你下载 APP 的。

每一家公司都在自我封闭,画地为牢。

手机里从原来的一个阅览器,到现在不下三十个必需 APP——谁又能想起来用呢。

想看一个电影,充了会员的腾讯没有,要去优酷再注册一个。下个电影优酷也没有了,要去再下一个平台。

越来越封闭的环境,越来越禁锢的审查。

说一二十年前是最后拥有共享精神的一代,很对啊。

知乎用户 三言 发表

是的

经常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说 “有事找度娘” 来讽刺伸手党,但是现在确实越来越难找到想要的信息,大部分搜到的都是

“现在随着 xxxx 的发展,越来越多人都想要 xxxx,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下,xxx 的 xxx。但是众所周知,xxx 一直都是 xxxx,所以这个 xxx 其实还没有。好了大家学会了吗?记得一键转发加三连哦”

干呕到肺炎

知乎用户 飞影之狐 发表

互联网的文化创作的源头在于电影,电视剧,音乐、小说,新闻,动漫,百科(论文,开源社区这些不在中国互联网狭义范畴)。

现如今的环境,因为中美对抗,大部分西方文化的产物,被压制了。比如电影方面,对美式主流电影的审核趋严,而且宣传较少。国产电影受传统政策影响,内容题材有限制,发育较晚。前 20 票房的基本都是喜剧,就算是喜剧,讽刺力度也没当初香港电影辛辣深刻。一部《九品芝麻官》的众多段子,还在被当作互联网流行元素。

电视剧同样如此,美剧英剧基本被限制在小圈子,最近新闻还在警惕小圈子。国产电视剧各位都知道如今的情况,服化道一流,可是再难有一流的作品。b 站天天是华强买瓜,但是这部电视剧出现在 2001 年,如今基本不会拍出来的。

音乐的问题比较复杂,饭圈文化,版权垄断都是导致现代华语歌坛落寞的原因,但是根本原因是人民群众的普遍审美就是如此,抖音神曲是群众的选择。可是雅俗共赏才是艺术人的追求,媚俗是为了吃饭你你不能只吃饭而忘了词。几十年前的农民审美追求是大红大绿,但张艺谋能从大红大绿中创造出《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的作品。你个作曲的,也应该有点追求。

说点可能被删除的东西。

互联网是流行文化的放大器和发酵器,华人流行文化的阵地一直不在大陆,他的起源是在美国的华人后来到了港台最后才到大陆。从古到今,不管是亲王汉武啥的,政治理念都是保守的,这与流行文化天然对立。你看看历朝历代的文人,楚辞的屈原、唐诗的李杜,宋词的柳永李清照苏轼,等等等等,他们都是在主流之外的,有一些当官的,他们创作高峰也是在被贬之后。这些搞文化的可以说都是中国的非主流。就连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他在当时也是不受人待见的。

港台地区相对于大陆就是这么个非主流,香港电影电视剧音乐黄金的那些年出的那些个影视作品,应该说是百花齐放从满活力了,因为是非主流所以可以我行我素,可以色情暴力,可以荒诞不经。但是这些作品是活着的,是从屎尿屁中长出来的庄稼。这些元素创造出了很多经典段落至今还活跃在中国互联网,可见其生命力。

后来港台明星,港台导演北上融入主流了,那么非主流的东西该修剪修了。港片基本只有警匪了。

主流文化不是不好,我国也有很多优秀的正剧,《横空出世》《大决战》《汉武大帝》《红海行动》。。。。。但是互联网下连接的都是俗人,俗人喜欢种庄稼,吃庄稼,缺少了屎尿屁庄稼是会渐渐枯萎的。

知乎用户 PotDou 发表

是,但不能完全怪罪于审核制度。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一款网络游戏《DOTA2》,其攻略、技巧相关的讨论也是在英文互联网比中文互联网更详细,更成体系。这现象很反常识,因为,第一,关于网络游戏的讨论不大可能惹到审查者;第二,中国(至少大陆地区)的该游戏的玩家数、顶尖职业战队水平都长期傲视全球。

我认为这现象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集中的商业化网站多,分散的个人网站少。因此我们产出的内容,就更容易受到网络巨头的产品变更的影响。比如 2015 年百度空间关闭,内容合并到百度网盘,原来的公开内容就变成作者独享的了。再比如百度贴吧个别 10 年前的老帖子会出现 bug,其中的图片、视频会失效。

第二,有知识的人多,有表达能力和表达手段的人少。表达能力和表达手段的欠缺,前者是教育的缺憾,后者是金钱的缺憾。教育的缺憾就是说有很多人肚子里有货,但说起话来啰啰嗦嗦说不到点上。金钱的缺憾就是说比如 bilibili 转载的 youtube 上那些教人做木工的、修车的内容,都是录像,因为这些东西光用文字表述很难讲清楚。但我们现在的国民收入还支撑不起每家每户都有车库、摄像机和机床的生活水平,想录像也没有办法。

第三,发帖的人多,总结维护的人少。一个专业的网络社区要想不断精进,就应该为新人创造 “站在巨人肩膀上” 的条件。现在网络社区里,新人提出一些基础问题,老人就会叫他自己去看精品帖。但我观察到绝大多数网络社区都缺乏精品帖的退出机制,结果就是精品帖里面错误的、过时的、失效的、互相矛盾的内容比比皆是。另外也缺乏对社区共识的索引工作,这个索引不应该是简单的罗列,而应该提供一个条理清晰的,由浅入深的知识框架,便于新人学习。者两项工作,对参与者的知识水平、奉献精神和精力都有极高的要求,但找到一个又有水平又有时间和热情的人真是太难了。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在个别领域还存在第四点,就是举报的人实在太多了。多年前我混过一个冷门的音乐论坛,坛主经常自掏腰包买专辑分享。(必须说明这是侵犯版权的行为)靠广告和用户赞助远不足以撑起这个花销,不能说坛主没有分享精神吧?但这个论坛对下载资源有严格的权限限制,基本上要在线几百小时才有资格看到下载链接。为什么呢?因为以前权限限制低的时候,经常有人下载完就举报。我不明白这是出于什么心理:第一坛主分享的东西不违法,第二在国内没有引进正版,第三这东西非常小众,拿到咸鱼上去卖资源都很少有人买的那种。所以有的人纯粹就是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取乐。

知乎用户 赤水. 鲁 发表

如图所示

知乎用户 Leo 汪汪汪 发表

我其实渐渐都不奢求在中文互联网上我能够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在很多纬度上,中文互联网的发展还道阻且长,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拿最近英雄联盟 S10 全球总决赛这个事儿来说。由于毕业后对英雄联盟赛事的关注减少了,只是偶尔玩几把匹配,但是全球总决赛,我还是想要围观一下。但我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发现现在参加全球总决赛的战队和选手,我越来越有陌生感了。原因就在于我从 2013 年看到 2020 年,期间各战队和选手都几经更迭,S3 那时我熟悉的 Uzi、厂长为代表的老一代的选手基本都已退役。

所以我想到我在互联网上去找一找相关的赛区、战队、选手的介绍,希望恶补一下相关的信息,避免比赛都打完了还不知道各个选手的名字怎么念……

所以我在百度上和谷歌上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去搜索相关的信息。结果是我在百度上找到的信息支离破碎。而我在谷歌上找到了一个网站——Gamepedia。这个 Gamepedia 网站几乎一下子解决了我所有的问题,只是其使用的语言为英语。在这上面,我可以看到从 LOL 这款游戏从 2011 年开始到 2020 年每一年的各大赛事、各个战队、各个选手的所有基本情况,具体包括了

  • 每年的各大赛事情况(包括 EU、LCS、LEC、LCK 等全世界十几个赛区的赛事介绍)
  • 每个战队的基本情况(包括基本介绍、发展历程、包括所有现役和退役的选手名单、参加的赛事情况……)
  • 每个选手的基本信息(尤其是各个选手在不同俱乐部的信息都有汇总,可以很好看到一个选手的成长历程)

我在中文互联网上找到的除了一个赛程表,之后其余信息基本都是各种碎片化的新闻……

我并不是说碎片化的新闻不好,而是我想要知道一件事情的全貌的时候,中文互联网里面的内容的分布却并不能够为我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

下面是几张我用百度和谷歌搜索的结果对比,大家可以自己去网上搜一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下面是谷歌的结果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1. 知乎知乎,以求知为目的的讨论反而正在快速消失。按照点赞数量对回答进行排序,后排优质回答容易沉没
  2. 审查力度:内容发表不受过多限制——没有篇幅 / 字数 / 形式的限制。不设置过多不必要的敏感违禁词。内容不被随意删除或者由用户自己选出管理者来审查并删除。
  3. 时间调度:用户发表内容的同时,其他用户可以即时在平台中浏览(打开客户端观看全文的限制也实属恶心)。平台不过分限制用户每天发表的内容数量。
  4. 互动度:存在留言区。内容可以被讨论,而且讨论本身是被看重的。讨论的内容没有篇幅限制,而且交互界面上其可视层级不应比回复的内容低太多。留言之间的交互次数不受限制。
  5. 热度:平台对所有用户开放。用户身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但用户在专业领域发言应通过答题门槛或大牛(不是大 V 哦是大牛)邀请制。
  6. 存储:历史内容不被清理并且作为一个整体易于检索。
  7. 当然,以上理想状态目前不可能存在的(狗头)

知乎用户 妖伊社​ 发表

人越多的地方,金子越容易被稀释,淹没在人民的汪洋大海里。

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某网站一开始人很少时全是优秀的创作内容,随着人数越来越多,质量逐渐下降,首页被各种吸引眼球却毫无干货的内容占据,最后变成另一个版本的微博,这样的情况。

我最近经历的例子就是观察者网,几个月前这个鼓励自媒体的网站人数不多,但总能看到一堆经典而理智分析的文章。现在,你能明显感到文章普遍越来越短、娓娓道来的分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标题越来越夸张、煽动情绪的辞藻越来越丰富,一股即将被营销号占据重蹈 B 站覆辙的感觉(幸好,今日头条暂时还没沦陷)。

这种文章就像大麻一样,扎一下某群体的 G 点(女权、环保、爱国心等),让他们高潮完爽完就完事了。等你冷静下来,就会发现除了浪费时间,什么有意义的信息也没接触到。

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在国外的网站也屡见不鲜。VK 论坛一开始是知识分子们讨论人生和未来的地方,而现在你只能找到一群互相谩骂、让你感觉随时都会拿起 AK 互相爆头的野蛮人。

要理解这种现象也很容易,一个网站在建立之初,往往是某一特定爱好者群体的俱乐部。比如 B 站一开始是萌葱论坛,观察者网一开始的作者都是大学教授、政经界人士,知乎早期没从 985 毕业拿个别人 2 倍的工资你都不好意思发言。

这也就保证了创作质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少数爱好者能聚集在这里,创作者的讨论内容、思想、水平一定是接近的,不接近的人要么只能在台下喊 666,要么早跑去别的地方了。

但如果这个网站发展壮大,甚至演变成全民论坛,那么维持少数精英创作者的内容在首页或前排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看客的点赞关注等行为往往是随意的,凭借的是感性而不是理性。

这就是为什么知乎段子手、抖机灵经常轻松抢到前排,而理中客的分析必须付出几十倍的努力才能获得相同曝光率的原因。看客点赞只是因为他想点,不一定是因为你说的内容对他多么有用、分析多么优秀、见解多么独到。哪怕你说了一句废话,他觉得爽到了,就给你点赞了。steam 不也经常看到 “我是 **” 这种无意义的评价却获得了几百个赞么。

另外,舆论监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不是主要的。国内任何社交网站,一旦热度足够高,就会得到 “特别关照”。每次出了什么大事,先在你家搜索看看有没有不喜欢的热门文章,有就撤下来。人少的时候没人管你,而且员工充足,你可以精细化管理,精准地推荐优质内容、撤下劣质内容、消除敏感内容。人多以后,因内部压力变大而出现纰漏的概率变大了,只能扩大三种行为的范围。

雪上加霜的是,2015 年修改新闻条例后,所有互联网媒介只能转载官媒,大新闻也只有官媒能采访报道。就连财经消息也加强了监管。政论、实事和财经向来是创作者最繁荣的地方,这一波措施,再次加剧了中文创作者的枯竭。还记得上一次创作百花齐放的时代,刚好处于改开时期吗?

总之,想要永远维持精品创作的曝光率,最好的办法是像今日头条一样,用人工方式严格筛选创作者。内容劣质说白了主要是创作者门槛太低,那咱们就人工拉高这个门槛。但那样必然会导致网站整体流量的减少,又与网站的商业利益相悖。所以,是选择钱还是选择节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然是选择钱啦。)

知乎用户 可怜人 发表

产出其实不仅没有枯萎,反倒极大的旺盛了。互联网是在不断普及的,门槛是在不断降低的,内容创作者是在不断增多的,那么我们显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互联网的产出是在飞速增长的。

但是,内容产出数量上的飞速增长必然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内容产出的平均质量是在飞速下滑的。互联网内容的 “噪音” 极大。我之前听说的数据是,互联网上有效的内容仅占百分之五。相比这个数据是百分之五十的时代,你需要花十倍的时间去寻找你想要的信息。

很多大佬都在吐槽说产出枯萎,他们其实不是真的觉得优质内容少了,而是觉得优质内容的获得没有那么容易了。但是,反过来,如果互联网没有普及到今天这种程度,我们中的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多少机会接触这些优质内容。总体来看,这仍然是一件好事。

知乎用户 Tyrant Candy 发表

我给在当今互联网的内容产出里,输出情绪远多于输出观点的回答都尽量点了赞. 情感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这是一个 Post-truth era(后真相时代)。人们已经不认为找寻真相、逻辑和理性是必需的过程,而是倾向于只听想要听的内容。2015 年以后这种状况加剧,因为大数据算法日趋成熟,每个人的首页都会根据算法计算得出 “你最可能继续点击的内容” 而不是 “有质量的内容” 呈现给你——然而 99% 的人都会喜欢相对世俗化的东西,喜欢看搞笑视频,情感八卦,明星娱乐,电子游戏,小黄图之类的,这些东西可比网易公开课当代哲学或者量子物理之类点击率和受众高多了。只要你点土味视频点的够多,你的首页可以一辈子都是土味视频,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的现状。不过这也是全世界共性,并不存在是我国特产的情况。

但中国互联网圈比圈外更可怕的地方在于,这潭水是死的,没有活的源头。因为源头都被掐死了。有持续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活水是死不了的,湖面积越大,自净能力越强。但是死掉的池塘水,就算有一堆搬运工殷勤地拿自家的小水杯去外边运水想给自家池塘灌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活不了的水,只会渐渐发臭,就算不识字的农民也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

知乎用户 坑晨 发表

此问题并非仅限于中文互联网,但是中文互联网的内容枯萎速度确实是最快的,知乎何尝不是这样呢?很多人第一时间会甩锅给百度,虽然百度搜索排序利益至上的做法对网络优质内容伤害很大,但这显然不是内容枯萎的主要因素,下面几点才是:

  1. 中文原创优质内容产出越来越少
  2. 毫无营养的快餐文化、垃圾信息形成的海洋淹没了优质内容
  3. 网络孤岛效应使信息被独占,互联网越来越封闭化
  4. 肆无忌惮的网络暴力、饭圈文化会严重伤害内容创作者
  5. 本土国情导致内容创作类型方式受到巨大束缚

逐条分析

一、在当年那个论坛、博客、社区、空间极其活跃的年代,优质内容是爆发性产出的,人们乐于分享知识、讨论知识,并觉得很有成就感。如今却不再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青睐,再加上政策方面的消极影响,人走茶凉是可预见的,只有时间会证明一切对错。

二、与前者相反的是,恰饭内容被大量产出。门槛极低的自媒体扎堆批量制造那些:博人眼球的标题党、文不对题的震惊党,再加上同行的复制粘贴洗稿,逐渐形成了一股毫无营养的快餐文化 + 垃圾信息的海洋。不仅淹没了为数不多的优质内容,也使得中文互联网内容同质化日趋严重。

三、现在的网络已经孤岛化,各个网站、APP 都企图独占用户和资源。他们从互联网的 “旧大陆” 获得知识,壮大之后带着 “信徒” 前往新大陆或自己造人工岛,使得圈子开始走向封闭化。久而久之,风气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论是用户还是平台自己,都背离了分享的初衷,变得唯利是图。

四、肆无忌惮的网络暴力和饭圈文化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微博首当其冲成为情绪输出的窗口。往往实事求是、理性讨论观点的内容创作者得不到支持,而带风向、满足大众极端情绪的言论更符合市场需求,久而久之变成一种病态扭曲的商业模式,即一味迎合大众口味。

五、内地这个没有分级制的市场,就只能一刀切。关键标准还很暧昧不清,导致很多创作类型方式被敬而远之,使内容创作受到巨大束缚。你能想象《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的作品都有人举报,而处理方式最终也只能迎合部分家长。诸如此类,和稀泥式的结局往往对创作都是消极影响。

总结

相比之下的英文互联网,情况则好的多。国外众多专业的论坛、社区依然保持活跃,博客、空间也还未凉。同样是恰饭文、恰饭视频,质量也明显优于国内,谷歌也有意引导创作者内容多元化。而广告的输出方式也显得更加合理,不像咱们这样只知道单向输出给用户。

我不知道这样的发展趋势是不是正确的,也不能预测未来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还会不会返璞归真的回到出发点。但至少万维网之父本人对此感到悲哀,引述他的话:

如果说世界上能有什么事比发明 Web 还要困难,那就是推翻它!
互联网已经丧失最初的精神,长尾效应已经失效,现在许多大型社交网站决定了用户看到什么、甚至决定了他们怎么思考、怎么行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分你怎么看。

我觉得就像指环王魔戒圣战之前魔多和迷雾山脉地区成批地、海量地生产哥布林儿。

产能和暴兵速率就是一切。用数量优势抵消精灵、人类、矮人的质量优势。只要保障输出的连续性就行了。

你不能说哥布林就不是战力,产出垃圾就不是产出。精灵和矮人那么强大,为什么衰落了?人类为什么崛起了?还不是因为寿命短繁殖快,更懂得抓紧时间做实用而且性价比高的事情。在这方面,哥布林虽然弱智脆皮,但是制造哥布林的人可聪明多了,而且极为理性。如果没有神的干预,人类早晚被哥布林淘汰掉。

站在索伦的角度看,形势一片大好。

站在正义阵营领袖的角度看,形势就是越来越糟,越来越黑暗。

又大又粗并不是正义。又多又快才是。


还有一个就是看你是不是愿意去找。

以前你是想怎么找你都找不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你愿意去找,愿意花钱,多被收几轮智商税,怎么也能找到,怎么也明白了。

就是日理万机的甘道夫大爷,百忙之中、不远万里来到夏尔袋底洞,请你远征,你要是不愿意动地方,那不是也没辙么。

只要你愿意出去闯,那么中土肯定不会再是你之前想的那一亩三分地。馅饼不会从天上砸下来,砸到你头上。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互联网了,但是从古到今,归根结底,修行都要看个人。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目前的环境下,比起当一个生产者,当一个挑(ju3)刺(bao4)者显然是更安全性价比也更高的选择,产出自然就渐渐枯萎了。

知乎用户 白羽夜鸦 发表

其实,认缴制时代,注册公司申请个 ICP 开个 BBS 门槛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但相信我,如果开 BBS 导致你和有关人员打交道,98% 是因为黄色广告机。10 年后的贴吧以后就是这样,一旦管理不善,立刻满屏幕广告,核心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上网,广告机来钱。

或者,退一步说,即便你的 BBS 因为意识形态话题占用了你半天时间,原因大概也是用爱发电的管理员没有时间处理这些信息,这个问题不但你会面对,渠道公司也会面对。

降维攻击不过是刘慈欣明说出来的公理,早在《三体》出现前,它就是存在的。人脑不喜欢处理复杂信息,所以微博取代了 Blog,震惊体就是比好好说话广告 KPI 高。

广告 KPI 高带着服务器费用节节攀升,用爱发电的,越来越亏损的维持不下去……

或者说,“优质产出” 的地方,门槛正在节节上升,民众的分层更加剧烈。

学术网站注册门槛导致大部分外人进不去,A9VG 质量高,用爱发电的精品贴质量高的原因,终归是主机挡住了这个门槛。

互联网不过是越来越像我们的日常生活罢了。

知乎用户 BreakTheLoop 发表

中文圈自古以来就没有过创造力,一直都是搬运和炒冷饭。

知乎用户 秦月殇 发表

目前很多回答提到了付费经济,肯定了中文互联网正在渐渐萎缩的说法。我觉得后者的说法并没有多大问题,但前者和后者的联系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紧密。

在我们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摈弃最顶层的知识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无论是在之前的中文互联网还是在现在的中文互联网理所当然都是付费的(通过纸质书籍),或者说你根本在互联网见不到的(完全针对某一特定群体,没有在某个 bbs 或者 app 上进行讨论的空间)。

为什么该问题下有这么多人感叹时代变迁,环境不复从前了呢?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的互联网时代(00-10 年),国内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从来没接触过互联网,或者说接触互联网本身就是一次大的筛选。在该筛选下,年轻人很快就可以抱起团来,在互联网文化下产生了大量新的内容。这个问题下很多人提出的旧时代的互联网分享精神,大部分是因为之前接触互联网的人一不缺钱二不缺时间,现实物质生活非常充盈。他们自然就会去追求更充实的文化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平台上生产出大量的用户原创内容。**该问题下很多人感叹的什么审核,什么监察,为什么在当时的互联网时代下并没有那么明显甚至根本不存在?因为在那个时代,互联网里冲浪的人,并不是国内的主要群体,他们在互联网上的所作所为并不会对国内的政治经济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也正因为他们并不是国内的主要群体,商人们并不会去想着在互联网上搞什么付费知识和什么正版化来赚取大量的利益。明明实体经济有那么多位置等着去抢,为什么要着手于新兴的互联网?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是错的,但这显然是当时大多数人对于互联网的看法。也正因为如此,中文互联网之前的时代是可遇不可求的。当然你问我羡不羡慕这样的时代?我肯定羡慕,但我在那个时代下成为能通过互联网交流的人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我们都知道,现在 PC 互联网没落,移动互联网兴起,导致国内大量的人卷入了互联网。这里首先要重点声明一下 PC 端和移动端知识产出的主要区别——囿于移动端 app 的形式,移动端生产出知识后,其交流是非常贫乏的,基本只能限于使用此 app 软件的群体自身;而 PC 时代下互联网的知识产出与交流可以有搜索引擎的加成。所以用户制作一个 app 并推广开的难度显然要远远高于制作一个网站并推广开来的难度。**这里也产生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我觉得是。为什么?因为国内移动互联网兴起,不仅使国内大批没有经历过 PC 时代的人用上了互联网,而且带走了大批原本属于 PC 时代的人。而移动端 app 固有的封闭属性以及华语圈本身的特性——汉语本身并没有具备英语有国际交流的功能,还有其他的一系列因素(例如 XX,XX 和 XX,这里指代一些不宜公开讨论的内容),共同导致了国内移动互联网知识产出产生了内卷。**但用户原创内容并没有减少。只能说 PC 时代用户原创内容和知识产出重叠部分较大,而移动端的用户原创内容和知识产出则重叠较少,更注重于娱乐。而现在国内互联网占大头的是移动互联网,所以从我们的体验上来看,说现在中文互联网的产出渐渐枯萎绝对不为过。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产出会出现付费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知识的产出让某些人觉得有商机可寻。这些更为常识性的知识,会以一定方式面对更大的群体。这里所说的 “常识” 是指某些特定知识针对大众的那一部分(例如公众号上关于人文社科的东西,一般都是流于表面的评论或者是各种名人的绯闻丑闻逸闻)。移动端用户数本身基数就特别大,自然就存在着付费欲望强而鉴赏力却较差的一类群体,也同样存在着想通过付费经济赚钱的人。而一般出现这种念头的人,大部分自身文化水平并不是很过关(如果过关,大部分并不会想从事这份职业),为了产出,只能通过大量的洗稿来充盈自家的平台。这是移动互联网知识产出内卷的表现之一。

上述回答进行推广化的结论也就是各种商品的正版化。还是那句话,只要一种产品的用户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有大量的商人跑过来求得利益,这是趋势,是不可逆的。引用某个回答所说的日本动画和主机游戏来说明这个结论:日本动画最初由国内爱好者推广→人气渐盛→商人看见商机→正版化并加大推广力度→人气增长速度更快,正版化力度更强(什么婆罗门刹帝利看不起首陀罗萌二那都是具体文化层面的东西,跟大势无关);主机游戏由于某个事件遭到国内封禁,失去了十多年 & PC 游戏式微,爱好者进行推广→PC 游戏渐盛→商人看见商机→PC 游戏正版化并加大推广力度→人气增长速度更快,正版化力度更强 & 主机游戏解禁。(可以看出主机游戏只是由于政策原因比日本动画少发展了十多年,横向比较是落下了很多,但是纵向比较显然是趋同的)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分享精神不再这么明显了呢?其实之前已经解释过了,PC 时代下互联网门槛已经成了一个自动过滤网。这个时代下的人们进行没有障碍的交流,生产优质内容的几率其实并不低,在这里搜索引擎又起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加成作用;移动互联网因为用户基数过大,门槛过低,用户在信息的海洋里(各种独立的 app)想找到可以交流对象的几率明显低于 PC 端。这里的交流指的不是类似于随便回复几句这样的 “轻” 交流,而指的是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针对这种话题侃侃而谈的 “重” 交流。

还想写一些东西但不知道要写什么,就这么总结一下吧。我觉得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萎缩,根本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 & 华语圈特性 & 不宜公开讨论的内容,而其余存在的问题都是其表现形式。

一些题外话。

我和题主可能都内设了这里 “产出” 的范围——抖音和快手生产出来的东西并不能算是产出,只能算是娱乐;真正的产出是我当年在各种论坛上叱咤风云、谈笑风生所留下来的东西 blabla 这样的。虽说我也是这么想,但当我见到抖音国际版 tiktok 在国际的火爆程度,就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质疑。可能泛娱乐这玩意儿不仅是横扫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也是佛挡杀佛。 至于英文互联网为什么知识产出还是照样非常丰富,排除题主想随手立个靶子,进行二元对立这种干扰因素,可能是因为英文自带国际交流属性,移动互联网兴起的速度不可能像国内这样一蹴而就。毕竟英文是国际交流语言,而美国又是移民国家。

虽说大家都在感叹来感叹去,但其实 PC 端某些角落里还是存在丰富的知识产出的,只是可能用户寻找起来更加困难——在互联网法规一视同仁的打击之下,整改的整改,消失的消失。不过如果刨去语言的障碍——也就是在懂外语的情况下,使用某些手段去外网进行遨游,其实也还是不错的体验。毕竟谁说外网就没有中文交流环境呢?

知乎用户 赵日天 发表

添加一个例证吧

今天姥姥买了两斤杏,吃起来不错,但姥姥顺口就提到,她在报纸上看到文章说,斐济是全国没有癌症患者的国家,因为当地人常吃杏干、杏仁,以及荞麦。

这听上去就很奇怪,热带岛国为什么会长这种似乎更适合中国北方气候环境的农作物??

于是我就尝试搜索一下 “斐济 + 杏”、“斐济 + 荞麦”、“斐济 + 癌症” 这些关键词,果然搜出的都是什么杂七杂八的狗屁“健康网”,都是同样的毫无依据的文字描述:

最后我查了查杏和荞麦的常见地理分布,看样子应该是不会出现在热带地区。我没有直接确凿的证据,最终无法获得准确的结论。但中文互联网被垃圾信息充斥,应该是无疑的。


后来搜到了疑似的谣言源头:

[Fiji is the only country in the world that has no cancer​www.linkedin.com/pulse/fiji-only-country-world-has-cancer-pine-pollen-powder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linkedin.com/pulse/fiji-only-country-world-has-cancer-pine-pollen-powder)

原文下面的评论倒是一片嘲讽,可惜中文互联网的搬运工们并不在意

知乎用户 神楽坂綾奈 Kana 发表

一个池塘,如果外面的活水流进不来,里面的污水排不出去,又懒得清理淤泥,那可不就成了死水一潭嘛。

当然,还包括且不限于各种三天 / 一个月 / 半年可见。

以及:“评论区已关闭”。

知乎用户 萧三刀 发表

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

很多东西,就像是流沙一样,握得越紧,流失的越快。

譬如公权力、爱、死亡、生命……

迟早,沉默的大多数会形成一个共识——唯一的共识,也是所有前贤先烈探明过的共识。

而随着宏观经济的减速以及无节制印钞导致通货膨胀和肉眼可见的底层的压力,凯恩斯陷阱和休昔底德之螺旋开始转动,纳什均衡将会被打破,一系列新的博弈将会开展,共识将会越来越明显。

而这种博弈的展开或者所谓序贯博弈,将会是一场匪夷所思的荒诞,但又理所当然的现实悲剧。

许多人说中国历史缺乏悲剧,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误解——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是种悲剧,无论是死者还是生灵,甚至从基因中就延续这种悲剧。

世界上没有人比中国人更擅长悲剧!

因为历史早就向所有人揭露了一切——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所有的现代史也都是活的历史。

历代的著作郎都曾经奋笔疾书,痛斥皇室昏庸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总是大声疾呼要廉洁奉公为国为民,匡扶天下,救济世人。

可是除却个别冰清玉洁、清廉爱民的士大夫,绝大多数人都只是红尘中污浊不堪的肉泥齑粉罢了,——宦海是深不可测、暗流汹涌的,它无视道德将命运的宠儿抛上时代的巅峰享受图腾崇拜,又将时代的倒霉鬼削成人彘肉棍,捣成肉末和晒成人肉干——置于尸山血海无边地狱。

无人听取哀嚎,无人听取痛哭,除了一声叹息还是一声叹息。

无论是陈胜吴广起义,还是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无论是黄巾军起义还是黄巢的百花杀,还是宋江方腊,还是朱元璋白莲教义和团太平天国……

在计算机业内有个并行粒子群算法,或者叫做飞鸟觅食算法,当然我们也可以叫做狮群算法比较适合模拟这种场景:

非洲草原的狮群通过合作发现食物并且获取食物,当然也会和同类狮子竞争食物,当然他们也需要和鬣狗以及其他食肉性动物竞争领地以及雌性交配权和繁衍权。

在食物比较充分的情况下,通常不会出现狮群互相厮杀的场景,但是一旦食物短缺,就会出现同类相残的场景。

作为个体而言相对于群体是弱小微不足道的,只能加入某个群体 / 团伙,协同获取信息和交易资源,才能满足自我生存权和繁衍权——当然很多弱小的雄性必然失去交配权和繁衍权这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强壮的雄性将会获得较多的交配权和繁衍权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博弈和迭代模式算法大致如下图所示:

做个简单的说明,首先是几点假设:

  1. 看不见的手假设——这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观点,即有种看不见的手在调配社会资源,通常民主社会可能是市场力量,而非民主社会则可能是公权力或者各类强权。
  2. 理性人假设——即假设每个人按照正态分布的方式寻求自己个人利益最大化,每个人在社会参与博弈的时候都是一种相对理性地寻求个人最佳均衡。
  3. 理性团体假设——即延续第二点,如果可能有个别人不是理性人,但是做为这个理性人从属的社会团体或者社会阶层,必然严格服从理性假设,即寻求团体利益最大化。
  4. 无知之幕——这是罗尔斯《正义论》的观点,即假设人随即地被分配为各种社会角色,都是被无知之幕遮挡,而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寻求个人利益博弈最佳。

身处这样的时代,你所能做的就是看清楚自己的位置,为自己谋取一个好的安全的位置,观察头鸟 / 头狮的动向,审慎做出决策,加速或者减速,须知大势并不是你所能左右的。

身处滚滚红尘,如不能会当即水三千尺,闲观棋子落灯花也未尝不可。

决策的重要性和观察到重要性远远大于蛮干或者个人努力,相比较于个人的蛮干,方向、位置还有赛道才是最重要的,找到自己的自适应函数,按照函数迭代迭代几次。

很快,兔走乌飞,斗转星移,人的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知乎用户 却道天凉好个毬 发表

2000 年之前,属于中文互联网的蒙昧时代,或者说田园时代。从早期的榕树下、水木清华,到后来的天涯。早期的网民主要由各大高校的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的精英群体构成,是一个小众的圈子。其中涌现了许多后来在互联网时代呼风唤雨的大佬,比如丁磊、张朝阳、马云、马化腾、雷军…… 以及更多已经被时代湮没的名字。

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是小众精英前卫的,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者,要么是从中看到了未来的时代弄潮儿,要么是已经事业有成,只是来互联网这片自由的空间直抒胸臆满足个人表达欲望。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那个年代,PC 是一种很奢侈的产品,相当于普通工薪家庭几个月的收入。上网也是所费不赀。能够有稳定上网条件的起码也得是小康之家。物理门槛保证了小圈子的质量。

论坛是早期中文网的思想孵化场,各种观点在此激烈交锋。要么就是各路在野文豪以文会友你方唱罢我登场。要么是各行各业的大神用爱发电来分享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是 “共享”。互联网作为代表未来的朝阳产业,虽然潜力无限然而此时尚未体现出多少商业价值,没有资本的干扰,使得此时期的中文互联网更显纯粹。是为中文互联网的伊甸园时期。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PC 和互联网也逐渐普及。网民数量在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或者标志性的事件,表明互联网进入了第二阶段。选择 2000 年作为节点只是我强迫症发作。

随着网民群体的扩大,中文互联网也逐渐百花齐放。除去网易、搜狐、新浪这类的门户网站之外,各种论坛更是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比如天涯论坛的莲蓬鬼话就曾经风光无限,2006 年起,天下霸唱开始连载《鬼吹灯》,真可以说是万人空巷。成为了当年的现象级作品。

此时的互联网,部分保持着传承于伊甸园时代的自由分享精神。就拿鬼吹灯来说,完全是不求名利用爱发电。之所以写出来只是因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而已,如此大受欢迎恐怕是作者本人也没想到的。至于一鸣惊人之后带来的名利,只是副产物而已。

然而,随着中文互联网走出伊甸园。也出现了圈地自萌,口诛笔伐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为了提高点击率和活跃度。设置各种等级、回复可见、购买附件…… 给本应开放自由的互联网人为设置一道道屏障藩篱。

同时,天下文章一大抄,中文互联网的内容看似暴涨如雪崩,其实不过是同样的内容多了无数的备份而已。

第三就是愈来愈严格的舆论审查,各种敏感词 / 避讳 / 指代。看过鬼吹灯原连载版和后来发行的 “洁版” 的都清楚。发展到巅峰就是这两天的伞兵事件。其实在越来越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下,屏蔽一些 stong word,还属于常规操作,英文网站也是一样。很多网站都发不出 F word,甚至在电影电视里出现也会被 beep 掉,更有甚者连口型都会打上马赛克。但是能够将屏蔽文化发展到如此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的,怕是只有越南。

总而言之,看似蓬勃发展的中文互联网,其实已经埋下了衰败的隐患。


2013 年至今,属于中文互联网的第三阶段。之所以将节点选在 2013,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深刻影响中文互联网的大事件。百度成功将 Google 赶出了中国,从此一家独大。中文互联网基本与真正的 Internet 脱钩,变成了 Intranet。

随着中文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人开始投身其中,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初心的改变带来了中文互联网生态的改变。在鬼吹灯的年代,写手凭兴趣爱好写作,无需讨好任何人。反响不错就笔耕不辍,若是无人问津或者江郎才尽那就随时挂笔封刀。而且论坛的互动机制,确保了只有真正有质量的帖子才能够获得更多点击,水贴自然沉没。

而到了现代互联网,传统论坛逐渐没落,推荐算法最终决定了哪些内容可以获得更高的点击率。过去的网民,没有经济压力和利益诉求,只要创造出优质的内容,自然可以一鸣惊人。而现代网民,以互联网为谋生手段,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量,则需要迎合受众口味来产出内容。或者说白了就是割韭菜,如何找到一片优质的韭菜地成了优先考虑因素。内容质量自然江河日下。

比如这两天刚刚吊儿郎当入狱的洗头网 CEO 黄 sir。创办的洗头网精准圈定目标受众,在其笔下,美国一月崩溃六次,日本一天吓尿三回,周边国家哭着喊着要求回归中国……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迅速吸收大批 “优质” 订阅者,心甘情愿将自己省吃俭用下的真金白银双手奉上,黄 sir 捞个盆满钵满,笑得连头发都没了。而黄 sir,只是新一代大 V 其中之一,吃他这碗饭的同行如过江之鲫,前仆后继。

目前,中文网民已经接近 10 亿。规模扩大的同时,就是网民结构的改变。我想对于知乎玩家来说,感受更明显。从早期的邀请制到后来开放注册,整体氛围的改变几乎就是中文互联网进程的浓缩太长不看版本。

并且,第三阶段的中文网,原生态的论坛已经彻底没落。随着互联网越来越碎片化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的长文越来越不受欢迎,微博推特抖音之类的短平快大行其道。要么就是被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所垄断的封闭生态圈。原本不断碰撞出火花的互联网,逐渐退化成了一个个封闭的信息茧房。思想之间的交流变成了站队看立场,顺我者昌逆我者嫖娼。


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可说不能说不敢说。

每一个上网多年的老网民,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头顶上那带刺的天花板是越来越低了。不用说产出,能够苟延残喘就已经十分勉强。

铁拳出击云飞扬

伸头缩头都是一枪

你懂的……

知乎用户 辛德林记 发表

扯淡,就是门槛太低,垃圾太多,金总量不变甚至大增,可含金量还是在暴跌,屎里淘金也就太难。

知乎用户 Daniel 发表

创作者都没了还谈什么产出?

我刚进知乎时每天看的创作者,马前卒被封了,空浪账号不明原因账号停用,李乐迪退乎了,不周山基本不写回答(就这几周看到他上知乎怒喷英国政府),这些是冰山一角而已。

就我关注的话题而言,回答的质量也在下降。古典学话题都在撕何新教,大佬 mooncatcher 说去看文献后一去不回了。明史天天在讨论电视剧,之前平均一篇文章十个引用的答主去哪了?某地质学答主文章越写越短,现在天天致力于带逛民科就不细表了。

现在的知乎什么样子?

现在的知乎基本上忘了它和别的论坛的区别在哪里。

词条本来是把读者根据兴趣分类,让优质内容不被垃圾所埋没的,现在知乎在干嘛?天天引流,无关话题也拿来引流

请问人类学 (Anthology) 和花木兰,恋爱,演员有任何关系吗?

请问经济学与男生追女生以及什么精英诞生有啥关系?

可怕的是知乎现在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论坛,就问,可不可怕?

知乎用户 海雨 发表

那么多关键词不让写,然后说,这些都是美国人搞的破坏。

这种逻辑不但会导致中文互联网枯萎,还会导致中华民族枯萎。

知乎用户 小熊座机器人 发表

zero: 冰山下的底蕴+日常好奇心强经常学习新东西【决定输出长期性坚持能力】

底蕴包括自己本身涉猎广泛已经整合出自己的框架和体系和平时没有世俗烦恼想写就写。有世俗烦恼写出巨著的大佬苦啊。

①创新新东西新观点新启发新角度新价值观

②阐述文章字数长短

③大白话接地气通俗易懂段子手

④粉丝数量传播性

这样从①→②→③→④四层转化过滤下来,我们吃到的信息食物都是四手货,如果再加上外网的转内网,更是尴尬。精品内容根本不存在。我们这些普通的信息订阅者得靠自己想问题然后引擎搜索整合。

你想得再深写得再深也没用,别人把你的核心一抄用简短的话说出来然后再加点娱乐性,别人还有粉丝,有公司有什么矩阵合作【嘲讽脸】。一个原创者能干得多这些人吗?自己反过来倒打一耙成了抄袭者。写什么你就别想粉丝了,能偶尔路过造福一两个人就当积德不错了。

现在互联网从文字→图片→视频。哪怕是把文字内容新瓶子装旧酒都还多得人看。时代不同了。有的人就喜欢安静写写字,自己基本不自拍,何况是做自媒体视频,需要真人出镜。这样类型三层过滤下来,又会少很多文字创作者,光想着都觉得干不过后者。

苦哈哈笔耕不缀是真爱啊。表达可能是其宿命,归属,精神家园 。坚持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看到上面那个转化,再出师不利来几个杠精喷子柠檬精,白惹出一堆烦心事,更没有动力创作了。算了还是哈哈哈哈哈哈转发看看热闹啥的。

补充,最近微信公众号相互导流,可能扩荒基本上结束了,账户开始互相草粉了。

只能寄希望微信搜索机制比较公平。

国内市场希望在冥王水瓶时代达到最终细分,这是好事,意味着每个人能匹配到自己想要的个性化资源,另一端提供奇怪服务的人也能活下去,大家互相消化互助。

知乎用户 查无此人 发表

并不觉得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枯萎。精品的比例确实在下降,但是创作者的盘子在极度增大。增减相抵,总体还是变多的。

为啥会有枯萎的感受呢,可能和形态变了有关。专业的小众圈子确实在消亡,无论 BBS 还是 blog,纸糊也只是个高级 BBS 而已。要去其他地方找,去 b 站快手甚至抖音,到人民群众中去,会有新发现的。

至于商业化、低俗审美、审查、乃至于一些无良的厂商,确实都是问题,但不足以扭转大势。好莱坞现在牛,当年也拍过稀奇古怪的剥削片,商业和低俗从来就不是问题。审查确实是个阻碍,但并非没有办法,毕竟各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笑话也流传甚广╮(‵▽′)╭

生态整体上确实不算很理想,但非常像大爆发之前的野蛮生长阶段。要有信心,足够的数量会让规律与突破,突然显现于杂乱无章之中。

知乎用户 LeLow 发表

低龄人群的大量时间泡在网上,导致网站内容幼稚化,中二化。知乎就是典型的没被社会毒打过的学生论坛。

涉及,工作,人生,就业方向的凭空想象的回答比比皆是,大部分有点水平的人也不咋爱在知乎产出内容了。

能找到的,还能写的都是在互联网的角落。知乎等大型中文社区主要就是看看新闻八卦和亲历者说就行。

知乎用户 DOOM SLAYER 发表

不是渐渐枯萎,而是早就枯萎了,现在简中互联网世界里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翻译搬运自繁中和英语系地区。

知乎用户 王政 发表

噗…… 什么专业领域需要天天看营销号?研报、论文、讲座,现在不是基本上都能通过互联网获得么?绝大多数有价值的内容还是免费的。

什么?你说作分析?你不花钱就想要人家的分析,白嫖是可耻的。

所以,所谓产出枯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一堆如

@睡前消息

这样的自媒体:既不肯做研究综述——用低质量的内容产出荼毒网民智商;也不肯给出观点引用,让网民自行寻找高质量文字。


我的结论:中文互联网的文字、视频、音频产出规模在扩大,而且这种规模的扩大是从低质量向高质量扩散的——全民互联网时代的结果是全民创作时代。

1、十年前的论坛是比照当时最流行的媒体——杂志、报纸、电视——创建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论坛里想要受到别人欢迎,你必须对标杂志、报纸、电视的深度。

那玩意儿也就是糊弄外行人

事实上,当年的老同志们看网上的论坛,就和今天的年轻人看睡前消息一样的:扬唇一笑,甚是可乐。

2、 能够产出高质量文字的人就是那么一小撮人。互联网的发展从三个方向缩小了这群人的规模——搜索引擎让 “发前人之所未言” 变得更难了;一小撮人如马督工现在更多的精力转做视频了,而视频现阶段是无法高效检索的;原本具有外部性的文字现在被发成论文和研报了

关于最后一点:马前卒必须要说说清楚——高质量的文字凭什么放出来沾你们的唾沫星子?让你们做成视频赚钱么?高质量文字转换成论文、职称,这难道不是你们所说的,给钱给权高于给荣誉么


其实结论是很简单的——就是马前卒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人觉得产出枯萎了。因为:

1、移动互联网发展了,他们发现他们所谓 “高端” 的产出费半天劲还比不上打游戏的——心灵受伤;

2、高层次讨论越发深入,马前卒他们这种没几个公共管理博士就想讨论中南海水深的团队知识水平不够;

3、我国科研体制建设有很大成就,吹水发帖子的研究人才现在都忙着发论文(狗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是个好问题,但是不敢好好地深入回答。

为防删讲点重要的表面原因:反垄断做的不够。大资本某些产品没有开放精神,没有承担起 “真正” 的社会责任,为了利益走向自我封闭,普通人民群众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长期负面影响,导致了局域网全面的信息荒芜。这种因为垄断带来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早被罚的倾家荡产了,但是他们在这活得好好的,天天割韭菜割的不亦乐乎。

知乎用户 我凌 发表

我觉得有些先生恐怕稍微傲慢了些吧?

中文互联网又不是学术平台,少数几个专家就可以撑起一个刊物并且远比国内灌水杂志水平高。

归根结底,中文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大而化之的地方,二十年前对互联网的形容词就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现在这两个字恐怕也难以企及互联网的内容了吧?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绝对没有枯萎:相反,其广度达到了任何时代的任何互联网(包括如今的英文互联网)所没有的层次。

我没接触过九十年代的互联网,不予置评,但新世纪以来的互联网内容基本上都见证过。

这么说吧,00 年代的互联网,仍然存在你发现了一个新内容,想去网上找找看其他人的看法,却无处可觅的情况,在现在,基本上很难了。

20 年的互联网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三四个数量级的差距碾压曾经的中文互联网,并且无可争议:内容的丰富性、时效性、广度、参与方式以及展现形式。

需要讨论的仅仅是少部分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的新颖性和深度。

然而二十年前的互联网绝没有现在很多人缅怀的那样,讨论无限深入、内容无限优质。

要知道,二十年前的互联网,如今的很多基本共识都是不存在的,很多现在目为常识的内容当年是不知道的,很多如今被淘汰的文字风格、形式、娱乐内容,当年甚至属于弄潮儿的。

即使二十年前的互联网确实远比现在开放,外网管制也约等于无,但是没有讨论的根基的,讨论的再多,也不过是现在翻看的天涯神贴的水平——绝无可能超过现在中文互联网的主流水平。

若说当年确实有不少类似文学作品的东西风靡一时,那也确实如此,只不过现在依然会有,但你看过去的时候没有那个青葱岁月的滤镜罢了。

伤春悲秋、怀念过去无可厚非,但若想以此质疑如今中国互联网的内容,就像怀念田园牧歌的人蔑视工业化一样,只能被时代车轮压在脸上。

值得讨论的,不过是如今的互联网资源如果加上当年的互联网管制环境,会迸发出什么样的光彩?是丛林法则的地盘还是人类智慧高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看到的是
百度贴吧一潭死水
新浪微博流量为王
微信公众号信息孤岛
BAT 各系都一心想着流 (盈) 量(利),留住用户,哪管你内容与质量。还有各种算法,让你看到你想看到的。
于是乎
百度搜索几下让你下百度 app,app 里面的资讯啥的内容质量都是负分。
微博全是营销号,也许一家公司旗下十几个几十个。
知乎呢,盐选上面都是故事,有质量的或是因为优秀的算法不会推送给我。或是我的公众号是某某某。有几个能是例外呢。专注内容的有几人,又有几位专注内容的能做好呢
微信公众号封闭,一个孤岛再大也只能算是一个岛
还有各种可以看新闻资讯类的浏览器, app。内容质量更是一言难尽。

审查导致很多东西都被删了。但我觉得审查也背了很多锅。平台想删什么也是直接来个根据相关法律不可见啥的,有什么问题全都推到审查上面,有啥利益关系咱也不懂,各种反智言论也没见删几个。

各家都是闭门造车,想的还不是比谁家造的车好了,而是比别家的车更靓,更吸引人。这样下去,内容质量产出能好吗?

知乎用户 sol 发表

我也来补充一个角度。
太长不看这四字,就是一个魔咒。技术的提升,流量的不再稀缺,都在把优质内容稀释。
我还记得在 BBS 时代或者博客时代,那时候经常能看到大段大段的文字,那个时候,图片贴是需要备注多图杀猫的。所以在那个时代,点进一个帖子,可以通过粗略的扫描标题、段落等,迅速得出一个大概的概念,这篇文章在讲什么内容,观点是不是符合自己的主观影响。这些东西在刚点开帖子的时候,就有一个初步印象了。
后来,宽带普及了,图片贴不再需要提示多图杀猫了,事情就已经开始其变化了,有一个特色就是图片化的文字。就是写一段文字,然后转成图片,真 看图说话。这里面监管的原因,审核的原因,技术的原因都有。但这已经有了一个趋势,那就是我在点开帖子加载完这些图片之前,我对文章整体的印象在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也不好好说话了,想表达一个什么观点,丢表情包,丢图片,丢超链接。这些表现形式,天然内容密度就比文字要低。
再后来,就是我个人深恶痛绝的视频出现了。好嘛,文章我可以跳着看,图片我可以扫一个大概,视频拖进度条可是个技术活。听着塑料普通话 “Hello 大家好,这里是 XXXX” 这种毫无信息量的垃圾,我会产生生理上的恶心。本来视频的信息密度已经很低了,再截头去尾删广告,体验非常差。
可是,个人的力量又是如此的微弱,想要的信息淹没在一片垃圾中,徒呼奈何,徒呼奈何。

知乎用户 糖浆​ 发表

z 我怀疑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情,和其它所有的事情一样,都有资本的力量。真正有内容的好东西不是没有了,而是被掠走了,成为了少数群体的私有物,所以大众会感觉生活质量实际上越来越差了,越来越没有内容,越来越焦虑,而就这种焦虑都得不到拯救,反而继续被收割,刮去的财富再输送给少数人。所以,拥抱这股潮流吧,为了自由的目的,首先就得认同资本。哪怕不能成为少数人,能拥有多一点财富就能多买一点内容,就能离光近一点,希望多一点,焦虑少一点。如果只当社畜的话,努力工作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算什么,他们能让你越过越差。

知乎用户 普通的穗乃果普通地摇 发表

还记得知乎上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既然无偿献血无法满足供应,为什么不能开放有偿卖血呢?结论是,有偿献血会降低采集到的血液质量,还会打击本来会无偿献血的人的积极性。

营销号,知识付费,大资本和版权的垄断只会做能赚钱的东西,质量相比而言只是次要的;而话语权的缺失会使本愿意无偿分享有意义的知识的人放弃了输出。

知乎用户 ProfessorBrian 发表

感觉问题指向的是互联网用户素质正在逐渐降低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是大势所趋,用户多了,平均学历难免下降,再加上一些反智的粉丝就更难说了

当然,互联网上不可能都是阳春白雪,尤其是用户规模的扩大,下里巴人的东西就更多了这也是必然的

所以说,枯萎这种说法不合适,反而应该用蓬勃发展来形容

知乎用户 神棍 发表

应该是人为操纵的. 很多以前见过的文章现在想推荐给别人, 都找不到了. 我发现很多技术文章都停留在 2016 年, 也不知道那年到底发生了啥..

知乎用户 奥特兰托公爵 发表

产出枯萎(×)

更难白嫖(√)

知乎用户 宁京 发表

确实是。

大家很熟悉 uc 的震惊体,总得来说就是起一个唬人的标题,吸引点击,然后内容空洞,或者文不对题。

还有标题起什么某某某说了这句话,做了这件事。其实点进去一看,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几个字就概括了。完全可以放到标题里面,偏不放,毕竟要让人点进去。

最近在知乎很流行一种骗点击的方法,是 uc 体的升级版:文章标题一般是惊悚的娱乐圈八卦,吸引小姑娘点击,点进去之后文章第一段把某个几万年前的 “八卦” 重复了一遍,然后开始说她们身材好啊,保养好啊等等,然后话题自然而然转移到保养身材,皮肤等等的话题上,噼里啪啦一大堆狗都知道的所谓保养 “秘籍”。然后求关注。不用想都清楚,营销号。再往下就是卖货了。

这种现象出现的唯一原因就是互联网已经高度资本化了。

如果我们把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比做国民经济中的制造业,实体经济,那么营销号们和后面的资本就是金融业,虚拟经济。互联网内容生产者生产的文化产品被资本支持的营销号们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侵权盗取,逐渐把生产者挤出了互联网空间。类似于实体经济被虚拟经济挤压出局。产业空心化。

互联网看起来繁荣,但是其实都是资本在玩金钱游戏,换句话说都是泡沫。

所以为了维持繁荣局面,不让泡沫塌了,资本就必须维持互联网内容的点击率,哪怕是点进去就关的点击率。于是资本指挥营销号拼命填补内容生产者退场之后留下的真空。可营销号们哪有这个能力去真正生产丰富的内容呢?于是只能灌水,用以上各种阴暗手段骗取点击率,维持繁荣假象。当然,短视频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互联网文字内容的萎缩,所以目前资本游戏还能再多玩一阵子。不过这个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是短视频生产者也会被挤压,现在一些营销号专做所谓 “合集” 就是这种。

泡沫总是要崩的,有一天大家都懂得了营销号的套路,都不选择去看了。那么资本游戏就破了,中文互联网就会迎来大洗牌时代。

知乎用户 柯士琦 Croski 发表

我不想看「看图说话」的小学生作文。

对于文章,图片只是用来增加可读性,补充直观感,只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可倒好,写文章之前先找图,什么微博评论区、朋友圈哈哈哈现场,随手截一大堆图,把名字头像打个马赛克,加一句 “网友表示:” 就能转手标个原创。

先不说版权问题,这种七拼八凑的玩意儿压根不能算文章,充其量可以算是个好捧哏

知乎用户 lwangls 老王老师 发表

中文互联网看上起热闹,实际原创东西很少,垃圾信息太多,总体质量很差。

知乎用户 三信重能​ 发表

你看看知乎派 1 个人就可以封杀数万人,上千人的中文创作。能不枯萎么? 后台这种机制是种工作 。 领工资,固定化的机械性工资,更很快就会变成令人厌恶和难受的。

。 铲掉草,剩下唯一的苗。不唯知乎如此,各大家的网络管理都是一样的。但是到了目前这种情况,与管理内容,管理创作已经没关系了。 纯粹的变成令人厌恶的工作,肆意伤害的发泄。 我体验到知乎坐在后台那个为所欲为铲草人的对我肆意打击报复后。忽然意识到,现在没有创作,有的不过是相互伤害而已。

— 恶性竞争 一 要么赞同的拥护的全省,要么让他死亡的枪决,要么潜伏之后等待新生,结果干脆。相互伤害的创作模式,是灰色的。 这种抓各种角度,刺激,挑衅方式的互联网创作主流,就是相互纠缠不清又相互伤害,不过是相互取暖的苟且。

整个后台的 机制就是苟且和得过且过。把一部分 创作模式和路径堵死了。剩余的创作空间会恶化,加速劣化竞争。既无限复制高效的刺激~~ 伤害模式,让人无暇思考,直到精神感官被刺激的麻木崩溃。人类对威胁、伤害和愤怒,捍卫自己的利益最为敏感 — — 生存本能。决定了对威胁性信息的敏感性。

那些断章取义的新闻;又蠢又坏的学者的高调出镜; 那些抖音镜头里癫疯的对抗防疫措施的神经。都是目的明确的——制造伤害,刺激,威胁。只是当事者未必能看清后续,发布这种伤害性内容本身就碰运气。无非是估算损失率。最大的损失是禁止发布,而发布后是看收益情况决定的。

现在创作的主力内容就是相互伤害, 劣化竞赛的结局,就是枯萎。

审查也是工作。 多数工作,没多久都会变成令人厌恶的工作。 这是人性,也是社会组织的特性,人类任何组织都是官僚化的组织。

打击报复 — — 不对对称的愤怒和曲解总是存在的 ,这种猜疑不求真相,自己认为是就是了。

生活强制训诫,没实力就争取不了相应的待遇。弱者追求公正对待,只会付出令人难以忍受的代价想,公正是负效益的。而强者则是简单的,很容易获得正效益的。

习惯不公和考虑妥协,是最正常不过的。

愚昧迷信又抑郁孤独的 老年人。孤独无援助又愤怒的中年人 。茫然不理解的 19 岁孩子。———这就是苟且和妥协世界的组成部分。一旦苟起来,就是枯萎。都盼着退休而已,还有什么创作。

知乎用户 阴蜂 发表

先回答问题:是

原因是中文互联网的产出被同化了

好的坏的最后都变成了一个平均的水平,所以你几乎找不到高水平内容了。

我国用了二十年时间,把互联网建设到全球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非常值得庆贺。

但是,**过度高速的发展就会带来巨大的代价。**尤其是 2016 到 17 年以后(你回忆一下,网络审查加大力度,B 站去 ACG 及抖音化,网络阴阳怪气,五毛公知对喷,流量至上主义的兴起,是不是几乎都是在 2017 到 18 年这个时间段全面爆发的),涌入的各类网民和其他土嗨文化转眼就占领了各个网络圈子,文化的不对等,结果就是养了一堆缝合怪,同时造成了信息的极度撕裂化。于是你看到了中国无论是 yygq 文化,pxj 文化,反华,五毛小粉红…… 等等各种势力在网上横行霸道。中国的平均互联网环境,素质和风评也以最快的速度成为了世界倒数头几名。并且同时导致了整个中国的网络被阴阳怪气化。

其他的就是为人诟病的上网环境,像什么百度的百家号疯狂霸占搜索,GFW,360 全家桶,删评控评这些别人都写过的我就不写了,毕竟在下不才,还请多多指教。(目前阴阳怪气化的严重程度甚至会有人把这样一句正常的赐教的话脑补成 “你们都是傻逼”,或者 “恁牛逼恁来,反正老子牛逼”)

我个人认为:

抽象文化和恶俗梗简直就是最近几年中国互联网是代表。前者从整体上把中国互联网的素质和风气整体拉低了数个数量级,而后者会对某个特定圈子,以最快的速度使其成为垃圾堆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我希望从来没有过孙笑川这个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论微博新推出的监督员?

知乎用户 千手关叔​ 发表 在 wxb 正确的指令和各地 wj 巡查号大力配合下,竟然还需要发动群众?这是对国家工作的不信任和不满意!所以 wxb 下次就别 “约谈” 了,不能再纵容多次严重违法的平台得寸进尺,应一视同仁,直接永久关闭新浪微 …

方方消失59天,呦呦鹿鸣君​消失117天……

方方最后一次发微博,是6月7日。那天,方方转发了一则好玩的微博,然后点了个赞。 没有意外,方方的这则微博,和她以往发的每一条微博类似,招来了大量的谩骂,其中不乏恶意诅咒和污言秽语。 从6月7日到今天,已经过去59天了。 鹿鸣君在公号平台发的 …

徐勤根(人类高质量男性)的 mbti 是什么?

知乎用户 徐先生​ 发表 尊敬的提问者,你好,非常荣幸我的自我介绍视频得到您的关注并展开了联想,并对我本人的 MBTI 指标产生了好奇,因为我个人对这个指标不是很熟悉,就给到您一些信息供您作参考吧 我个人认为我的 MBTI 指标是 : …

2000 名微博监督员:工作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奖励?

8 月 26 日,新浪微博监督员 @Shine 季浩洋(下称「季浩洋」)发文指,一位声称母亲因接种北京生物疫苗而去世的网友 @tomo 酱酱 涉嫌捏造故事、博取同情以进行非法诈骗,散播疫苗问题对国家造成了不利影响,对其微博进行封号,其本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