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 14 岁女孩留下 6 页日记后自杀,称「几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家长该如何关心孩子心理健康?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与光同尘 发表

“天还在下雨,我还在等待 / 期盼,等待着星期天的到来,等待着自由与解放的到来。”

这是死者写在日记里的一段话。

你不明白这句话其实除了对当下的忍受,但至少还有一丝积极,那就是她还在等待,在期待,期待事情会好转,痛苦会有尽头的一天。

但这份等待是否有一天终会到来呢?还是终究难等到呢。

小时候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一直以为是一首明媚美好的诗,春暖花开,一切都那么美好。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他的每一句期望都是从明天起……

那么今天呢,今天该怎么度过,还要熬多久,明天是否,以及什么时候可以到来呢?

这种苦熬的痛苦,如果足够窒息,足够想不开,就会撑不到明天。

很喜欢一句话,“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但是如果心里已经觉得这个隧道没有尽头了呢。

小时候我以为熬过中学就好,熬过中学以后,发现大学的我却是孤独和格格不入的,我以为熬过大学就好,后来发现步入社会还是会有各种烦恼,

后来**才发现,不断地调整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烦恼从来不会少,而是会变换方式来找你。

其实,看完南风窗报道的全文,我觉得导致孩子如此的原因并不唯一。

如果仅仅是一件痛苦,熬一熬总归还能过去,

但如果痛苦是多方面的,才会让孩子觉得熬很难有头,等待很难到来,至暗时刻难以结束。

这种难熬和看不到希望,才是最痛苦的,最终会由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导火索。

最主要原因,我觉得是学校的高强度学习

她在第一梯队的顶级中学,类似尖子班,每天晚自习到 9 点 20,每周上课 6 天半,周日早上下课后休息半天,晚自习前就得返校。

每一分钟浪费都是可耻的,觉得自己是个机器,24 小时无休止学习,不能出半点差错。

对啊,就是在把人变成机器,而明明机器是人创造的,而人也在创造机器人。

好讽刺。

我们初三分重点班,那是我整个中学时期最痛苦,一天都不开心的一年。压力大竞争大,学习时长长,我从全年级前几,直接堕入全班倒数,被老师数落的巨大压力,

让我一点也不开心。

那个时候我的想法只有一个,“熬”。

学习压力,应该是死者最痛苦的原因之一。

其次,文章中还提到,她在学校总是独行,没什么朋友。

这大概也是痛苦来源,情绪无人分享,只能独自消化,没有合理发泄途径。

**住宿条件差,**30 人一间房间绝对的反人类。

大学时候 6 人间,住宿条件差,厕所差,我已经觉得很难受了。

老师的不理解。她在日记中提到,无法和老师交流。

她日记中提到,早些年就有这个念头。而此前,父母闹离婚。

所以,综合下来,她有太多的痛苦,无法排解,而面临高强度的机械般的学习最终导致无法承受和崩溃。

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有很多。

沉重。

知乎用户 你妈催你耍朋友了​ 发表

有的问题真的无解。

想到了我这边一个职高。

我朋友刚出来上班第一次当班主任,在开学当天就有一个女孩子跳楼,这个是因为早恋有了抑郁。

在大城市里,家长和社会环境开明,抑郁症相对更容易被正视。

但是像一些贫困县,镇 村,再加上留守儿童、父母矛盾这样的情况,被正视的概率几乎为 0。

我回老家的时候包了一个野的,跟师傅闲聊的时候他说他侄子就是抑郁症自杀,“一只手都割烂了,就是装病” 这是他原话。

还有就是大学的时候,当时正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突然一个人从楼顶跳下去。老师马上关门然后点名,点名的时候他就说这个人不管什么原因跳楼,哪怕是啥精神病抑郁症,都是个懦夫。

社会对某些群体的理解和包容,我感觉还不够。

回到开头,听我朋友讲,学校真会有一群人穿着旺旺紧身衣,豆豆鞋,也会用快手来点名某班某某这样约架,还有就是有一次一个老师正在处理一个上课玩手机的被抓的学生,那个学生冷冷的看着老师说了一句:你敢收我手机,我马上就从五楼跳下去。

还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同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了要如何虐杀他们年纪主任,而这个主任跟他是毫无瓜葛的。

哦补充一下,我朋友在的这所职高是一个贫困县里的,里面很多学生的穿着打扮加上那些离谱的三观,经常发生打架和高于其他学校很多例的自杀事件,部分学生也很容易表达出一些离谱的三观,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很容易被厌恶,被排斥。

但是我朋友讲,每年她们班主任都会有几个家访的指标,仔细一了解发现这些叛逆的孩子基本都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之类的,基本没有一个完整的温馨的童年。

固然那种一天不学无术打架逃学早恋的孩子让人觉得厌烦,但是请不要用自己的成长来评判别人的成长,我们去看待一个人尤其是十多岁出头的叛逆期的孩子的时候,多想想他们是不是也有我们的成长条件和环境?

不得不说,也有很多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我也是读书期间爸妈离了婚)他们是在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成为了一个没有给别人和社会添堵甚至还为社会做了很多贡献的人,这部分人值得 respect,但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我支持他们做错事儿后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有欺负同学那该开除开除,该处罚就处罚,我们外人也没有资格替当事人原谅谁。

只是在十多岁的年纪,自控自律和三观太受身边环境影响了,很多人的出生是没得选的,一时头脑发热冲动犯错的概率太大了,(除了叛逆还有开头讲的心理疾病什么的)如果我们因此不能正视这个年龄段的这些孩子,那么他们变成那样子除了一部分是主动且自愿意的以外,另一部分也是我们变相促成的。

知乎用户 田可乐 发表

她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样做的孩子,因为实在太典型了。

眼熟吗,为了供孩子上学辛劳一生的父母,早慧的小孩,一周上六天半的教育模式,难以启齿的琐碎心事和压力,阳光性格的阴暗面。

相似的报道我这些年读过何止三十篇。

她频繁发 qq 空间,有着旺盛的表达欲,连遗书都认认真真写了六页,却在父母面前对自己日渐加深的压抑只字不提。

两种可能,一种是心思敏感的她知道,自己的这些压抑在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面前算不得什么。

他们要劳作,在鱼塘与田间穿梭,被烈日晒得黢黑,很苦。以及,哪怕自己说出口了,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或许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开导,他们甚至难以理解这些情绪。

另一种可能是,她通过隐晦的方式传达了这些情绪,但父母和姐姐没能接收到。

就像最后一条 qq 空间动态里,她写,

“虽然你们舍不得我,但我还是该走了,再见。”

她的姐姐虽然看到了,但没有往心里去,因为 “周天返校时她总会这么说”。

年龄相近的姐姐在这方面都如此迟钝,到了忙碌的父母那边,这些情绪和压抑不被接收,太正常了。

“我感受到了机械化教育,就仿佛我就是一台机器,只要给了电,就要工作,还要二十四小时,无止息地工作,工作还不能出一丁点差错。”

每周六天半的课程,填鸭式教育,像只蚂蚁把小山一样的教科书和试卷一点点啃完,每天学习到夜里九点半,好不容易写完一堆,一扭头,身后又是一堆。

我曾经所在的中学一直试图模仿衡水模式,严苛管理,一周上六天课,出校要开请假条,写明具体原因,非病不得出去超过两小时。

被子叠成方块,叠不好就牺牲午休时间在走廊上一遍一遍练习,直到叠得棱角分明。洗漱用品整整齐齐排列,凳子擦干净放在桌子上摆正,蚊帐卷好塞进床垫底下,地面上发现垃圾要扣班级的荣誉分。

六点半起床,吃早餐,跑操,上早自习,五节连堂,吃饭 + 睡午觉一个半小时,再学到下午五点半,吃饭,回教室眯一会儿,继续上晚自习,上到夜里九点四十,也可以自愿留下来继续学。

有成效吗,有。

平均每年 5 个以上的清华北大,有校友去了哈佛牛津耶鲁,我们班四十来个人,我考上了一个末流 211,在班里排倒数。

出现心理问题的有吗,有。

包含我在内,仅仅我所知道的班里有抑郁经历的,三个以上。

那个跳河的泸州女孩儿选择了赤水河,她说,自己曾经顺着长江一直走,到赤水河畔时,觉得河水温暖异常,于是她选择从那里跳了下去。

或许敏感早慧的孩子们最需要的并不是名校光环、在大厂里 996 多年后全款买车买房过上社畜的巅峰人生。

他们要的只是一点点的愉悦、放松、理解,和温暖。

作为有着同样经历的小孩,压抑多年后,我终于还是幸运地长大了。

我曾经想过自己如果有一个孩子,她会有多么可爱,多么聪明,又多么特别。

现在我想,如果自己有了小孩,我希望她普普通通,但有什么心事都可以跟我说。我永远站在她身后,当她累了,往后仰就可以被我紧紧抱住。

而不是面无表情地往前,纵身跳进温暖的河水里。

知乎用户 第七地区 发表

我说几句不太正确,很无情的话。

有些事情,只能说是不幸,很伤人,但真是没法避免的。

我们不能要求完美受害者,那我们同样也不可能要求完美家长,家长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压力。

更何况,会选择自杀这条路的孩子,往往在精神上比较极端,甚至可能有相关的疾病。

而这一类的疾病,即使是专业的医生都不能保证治愈,更何况家长呢?

这个案例里,虽然家长并不完美,依然有可以批评的地方(比如实际离婚、比如打过孩子),但平心而论,我实在没法把责任全推到家长身上。

比如,孩子在做出极端选择之前,还在考虑父母的心情。

比如,父母发现孩子失踪,马上投入搜寻。

比如,不光是孩子的父母,年龄更接近的姐姐也一样没有发现异常。

比如,孩子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于 “作业”

事实上,从链接里的内容来看,孩子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学业。

但这种压力,又很难说是父母带给她的。

我也很反对一出了事,就说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交流不够。

反正事都出了,这么说天然就站在了不败之地。

但大家谁也别骗谁,哪个人不是从青春期叛逆期过来的?你自己回想一下,在那个年龄,父母来关心你,找你交流的时候,你愿意搭理吗?

我很理解,一条生命逝去了,大家总要找个理由,找个责任人出来。

但我还是要说,有些事情,在人人都是万能的理想世界里,或许可以避免;但在现实里,是避免不了的。

这就是凡人的不幸。

知乎用户 瓦夏 发表

作为一个家长,每次看到这样的事件,心情都非常沉重。

然而,沉重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希望的是透过这样的事件,能够吸取怎样的教训。或者说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防止我们的孩子以后走上同样的道路。

人天生对死亡是有恐惧感的。一个孩子从她产生轻生的想法,到她最终付诸实施,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比如此处提到的这个 14 岁的女孩,她在几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是花了几年时间才从想法变成了现实。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如果家长能够早发现、早干预,那事实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然而事实却是,绝大多数走上不归路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不仅没有办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甚至在知道事情发生以后还在认为不可能,依旧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去年疫情期间,附近一个小区的初二男孩跳楼自杀。他的家长痛定思痛,写了一篇很长的反思,在我们几个小区的家长群里流传。我仔细地读了好几遍,发现家长在之前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走向这条路,一直感觉孩子很正常。

但是我相信孩子定然是早早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只是家长哪怕听他这样说了,也只当他是开玩笑,不会真正当回事。

怎么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仔细想了很久,似乎是无解。或者说没有特别有效的,能够切实实施的办法。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的,可是学校里有谁能早发现吗?作为中小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是极为忙碌的。可能有个别的老师有条件,有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给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在不知不觉当中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可是绝大多数老师,都没有这样的能力、时间和条件。

至于同学,那可能就更难了。先不说不少走上绝路的孩子,在学校里就没什么要好的同学;哪怕有要好的同学听到他这样的想法,可能也只当是开玩笑,不会真的当回事。

那么依靠家庭来预防这类事件能否现实?那些有能力又有条件教育好孩子的家庭,他们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那些没有能力,没有条件教育好孩子的家庭,想要拥有这样的能力和条件,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够做到的。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经常跟孩子谈心,能够及时发现苗头,有效地防止此类事件发生。可是有的家庭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根本没有办法守在孩子身边;也有的父母虽然有条件守在孩子身边,可是每次跟孩子沟通只能是产生矛盾,却无法真正的达到沟通的目的。这种陪伴孩子的条件以及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不是当家长的短期内能解决的。

我想孩子之所以走向这样一条不归路,最根本的原因是觉得人生生无可恋,这世上没有什么让他值得留恋的东西。假如他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或者说将来会变得很美好,他应该不至于如此的轻易放弃。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对孩子多应该一些幸福观的教育,让他认识到:无论学习成绩怎么样,无论你的脾气性格怎么样,甚至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都有能力,有条件,活得幸福,活得精彩。

山有山的伟岸,海有海的辽阔,江有江的奔腾,泉有泉的幽咽。每一朵花都有属于它的春天,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出他的精彩。

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也有穷人的幸福。你只要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幸福的选择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每天吃斋念佛的和尚,物质生活可能贫乏;可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代伟人,成为受万众膜拜的大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在仕途上确实无所作为;可是他的人生选择也一样为无数后来人提供了启示,使无数人找到了心灵的家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是不管追求名还是利,不管追求财富还是高官,说到底都是为了追求生活的幸福快乐。

如果学校和家庭经常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幸福快乐的选择是各种各样的,不管他在学校的成绩如何,也不管他出自于什么样的家庭,哪怕现在短暂的几年内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将来都会面临多种多样丰富的选择,都会拥有各种各样精彩的人生。那么孩子走向这种不归路的概率会不会变小呢?

当然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选择的多样性,不代表就地躺平。每一朵花都有属于它的春天,可是它都需要自己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绽放自己的花朵。

知乎用户 枫华晓月 发表

看到类似的新闻,总是有人会说孩子的心志不够坚强,心理太脆弱等等,而实际上,恰恰是这些孩子是独自坚强了太久了,支持不住了,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大人一直倡导孩子要坚强,这种教育方式肯定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在坚强的前提下,也请允许孩子脆弱,试着给孩子创建一个避风的港湾,包容孩子的软弱、幼稚、任性、孩子气…… 这些大人看来恼人的表现,恰恰是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方式。

家庭的温暖和接纳,是孩子心灵成长最佳的土壤和养分。

知乎用户 little star​ 发表

可能这种事情在未来十年内会达到高峰频发阶段。

因为,别说小孩子觉得没希望,得不到解放。

青年也是得不到希望,你说,青年读完书,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甚至博士毕业了,又怎么样?
还不是加班工作、996、房贷车贷、养父母、给老人治病、养孩子?

哪一件不压跨一个人?

以前总是和小孩说,长大了就好了,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由自在,想怎样就怎样。

呵呵,你看看现在的青年父母,70,80 后这个年龄段的父母(这部分人的孩子现在大概是 10-25 岁),自己都累成狗了,这种话根本说不出来去鼓励孩子。

父母每天的精神都是紧绷的,每天下班回家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功课,孩子有点不如他们的期望,他们就紧张焦虑,生怕孩子以后跟不上竞争。

孩子天天在家庭教育里感受到的氛围是什么?是他必须要很努力才能在这个世界活下去,好像不配娱乐,好像不配玩耍,好像不配开心,

玩游戏肯定是不行的,看视频也是不行的,

出去玩?你作业写完了吗?学校双减没作业?难道你中考就不考了吗?中考也双减吗?你要是考不上高中,你就死了….. 你就出去扫街做清洁工、做保安、做乞丐、进工厂、送快递、送外卖(没有歧视,但是很多父母都会这样数落自己的孩子)

你看,30-50 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自己都活不明白,自己都在漩涡中挣扎,自己都天天焦虑,身上时房贷、车贷、养孩子、养老人,自己的精神压力都大得不得了,喘不过气,

怎么教育孩子?怎么给孩子希望?怎么让孩子透得过气?

别说孩子病了,是整个社会病了。

我现在是天天都想回农村,躺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孩子以后也别出来大城市了,就在乡下,种种地,别追求出人头地,就过点普通平淡的生活,甚至不要读书了,就初中毕业就算了,只要你不要想着出来竞争,一辈子在深山老林里,好像也能活一辈子,说不定这样还自由自在,轻松自由。

谁说一定要在大城市生活的呢?
我看很多深山老林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来过大城市,一辈子就是在村子里生活,人家也能活一辈子。

感觉人活一辈子就是不断循环,

长大了干什么?放羊、挣钱、结婚、生小孩。

小孩长大了干什么?放羊、挣钱、结婚、生小孩。

以及那个富翁和渔夫的故事,

富翁说应该每天勤奋打鱼、卖鱼、挣钱。

挣钱干什么?

休假,晒太阳。

那渔夫现在干什么?晒太阳。

所以我经常想,难道不能像渔夫那样直接晒太阳吗?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让我们努力,努力学习、努力活着、努力工作,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像富翁那样休闲地晒太阳。而我们总希望能够像渔夫那样,直接晒太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现实是,我们活成了那个放羊的人。

知乎用户 晏晏​ 发表

去看完文章了,很难受。

昨天还在跟朋友聊天说,我知道为什么我对儿子管教的宽松了,因为我害怕他哭。是的,我是害怕。

青少年真的是最容易想到死亡的人群了。前几天我同事说她女儿开始耍朋友了,她还算是一个开明的家长,默默的观察也不准备剧烈的干涉。我告诉她,在青春期里与父母的矛盾应该在伤害榜上排第一,接下来就是同学间的友谊破裂与合群与否,最后才是爱情…… (当然,这个仅限于我自我的感受,不能代表所有青少年)毕竟我也是青少年一路经历过各种狗血事件过来的,我也无数次想过放弃自己生命,怎么说呢…… 就,虽然遭遇的事情不尽相同,但是情感感受总差不多,想想活着总有好事发生,就活到现在了。

我朋友总吐槽我画画颜色深,仔细想想也很正常。我的用色和审美都比较偏,自己选择颜色也总是不那么明媚。所以我,害怕儿子哭。

前几天还,我在跟我儿子剖析我对他发火的这个心路历程。我可以选择不对他发火,或者不对他加大声音说话。可是我选择了用这种看似更容易的方式与他沟通,因为这种方式对我来说最方便。我也顺便分析了下他的心理,比如为什么不回应我,这背后是什么样的情绪等等。最后尽量达成了协议,希望能各自遵守。

我像对待一个 “人” 一样对待他,也是源自于害怕。我害怕被依赖,又享受被他依赖;我害怕我不够负责任,于是我督促自我,尽量以身作则;我害怕我对他有不好的影响,我明白我心理有缺陷,我在试图自我拯救。就因为这些害怕,我在对待他的时候会更小心翼翼。我知道来自父母的伤害有多痛,来自父母的不认可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来自父母的漠视会让孩子放弃求救,等等等等。所以我害怕,我自己错过信号,说错话做错事,引导错了方向。我不能说我这样是对的,我还在努力学习并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可以再严肃一点,或者用更利于我与他身心健康的方式来教育,可能会很难,但是说的玄幻一点,爱能拯救一切吧。

我希望父母们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更谨慎一点,再多聊一聊,陪陪孩子,抱一抱孩子。他们还没有足够成熟到可以独自应付风雨。如果他们有给你机会,愿意对你诉说,一定一定不要带着过来人的语气轻描淡写。把自己放回孩子同样的年纪,你会更有同理心,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那真的就是天大的事,能懊悔很久,能痛苦很久。

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父母、最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也是父母。希望每个家庭,都不要经历这样的痛。

知乎用户 腾讯医典​ 发表

“亲爱的老妈:哈喽啊!很抱歉我坚持不下去,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但我一直在安慰我寄己,比如说:我还没有游、吃遍全世界嘞;我还没有考上大学嘞;我还没有成年嘞…… 但是,渐渐地,我发现这些仿佛我都无所谓了,而后我又想初中毕业以后也不迟,万一你们不习惯了呢?就先让你们在我初中不在家时习惯一下吧。于是我劝着自己顽强地生活到了现在。”

孩子多懂事啊,为什么那么懂事的孩子却选择了 “自杀” 呢?

懂事的孩子往往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总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却没有能力做自己。

而当一个孩子总是顺应外在的需求,比如父母眼中的 “听话懂事”,那么极有可能他会发展出一个虚假的自体

这个虚假自体成型以后,不会再回应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是通过压抑自己,顺应外部世界。

**当这种诉求被积压过多,找不到有效的途径释放的话,不知道在哪一刻就会被引爆。**有的孩子就会选取 “自杀” 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寻求解放。

当孩子开始浮现自杀想法时,人大部分是处于抑郁的状态。

有的孩子可能会找人求助。但是家长有时候会觉得孩子就是矫情,一句 “为你好” 实际上就把所有的谈话终结了。在这种语境下是不平等的,家长永远是强势的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拥有成人早已遗忘的对自由、独立的渴求,但现实的情况常常是父母并不能真正尊重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在这种压力下,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亲情已经不是一道抵御风险的安全阀,而是施加重压的冰冷机器,转动着加速了孩子堕入深渊,引起了悲剧的发生。

**家长对他们的塑造和期待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压迫?**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感觉总是为别人而活。

作为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 “人”。

想想你和孩子一样大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他需要的是朋友,而非一个领导

在成为父母的同时,要学会摆脱本身的那种惯性,不要把孩子不当回事,孩子并不是你的 “附属品”,不是你们满足梦想的工具。

他们需要你们自己先做出榜样。

当孩子表现出有自杀的可能的时候,一定要柔和的去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把心里的郁结打开。

自杀,是抑郁症发展过程中最严重的后果,并不是无迹可寻。

有学者深入研究发现,其实大约 2/3 抑郁自杀成功者并不是非自杀不可,只是由于自杀前期和自杀执行阶段没有得到救援 [1]。

因此,识别抑郁症患者的 “自杀迹象”,可能帮助我们减少悲剧的发生。

(来源:giphy)

在长期临床工作以及和抑郁恢复的患者交流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普遍,但容易被忽视的提示自杀的 “信号”,希望能被大家重视。

很直接,就是一个人开始讨论关于自杀的话题

比如总是有一句没一句的提死亡这个话题或词汇,谈论对自杀的看法,询问有想过要自杀吗,会怎样自杀,哪一种自杀方式会最快最不痛苦等。

当一个人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有很大可能在想要不要做这个事情。

询问是因为想知道身边人的意见,虽然他们不会承认要做这件事,但我们要注意这有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求救信号。

好像要和大家道别的样子,把自己所爱的东西送人

普通人不会突然间毫无征兆地把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尤其是他们表达过曾经很喜欢的东西。

或许他们在想,这些东西他们是带不走的,送给别人的话,或许还能帮助到家人或者朋友。

出现奇怪的行为改变

  • 很温顺的人突然间变得很暴躁,时常发脾气,这可能是因为思考自杀的决定让他们非常苦恼和纠结。
  • 之前非常忧郁或伤心的人,突然变得很开心和安静,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下定决心而突然变得心安。
  • 亦有抑郁患者强作笑颜述说自己的情况明显好转,转移医护人员的注意力而进行自杀。
  • 我们常认为自杀行为一般会在患者精神状态最低谷的时候发生,这其实是错误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往往是在走出低谷,正在向好,而家人朋友正觉得他好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满心期待的时候突然发生 [2]。
  • 此外,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购买类似于绳子、炭火、利器或者特殊药品的行为,我们也要格外注意和小心。

写遗嘱或告知重要事情的密码等

通常一个人写遗嘱是有几个原因的,比如年纪大了、罹患癌症或者身边的亲人要离世了等。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原因,突然间要写遗嘱或告知银行卡、股票账户等密码,可能是在暗示着他们要把重要的事情交代好,准备离开才写的。

睡眠习惯的改变

(来源:giphy)

当一个人有抑郁症时,睡眠大都不会很好。他们会时常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很难入睡。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早上又会比较难起床。反复如此,整个人无精打采,毫无生机,甚至让人觉得行尸走肉、无所事事地耗费时间。

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抑郁症状往往有晨重暮轻的特点,因此凌晨不睡的时间,往往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高峰时期。

兴趣丧失,酗酒吃药

抑郁症患者大多数会变得没有任何兴趣或动力去做之前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当他们没有地方发泄他们的不开心时,有可能会用酒和药物来麻痹自己。而有一些人也有可能觉得喝了酒之后才有勇气去自杀。

自伤自残

这个迹象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发现的迹象,患者已经开始出现征兆,比如可能吞药,或者割伤自己的皮肤等。

有一些患者做这些是在尝试是不是要真的自杀,还有一部分患者并不是真的要自杀,他们想用身体上的痛来麻醉掩盖自己内心的痛。

(来源:giphy)

以上这些迹象可能会帮助我们作为参考,发现身边有自杀可能的人。

当然,有这些迹象的人不一定是要自杀,要自杀的人也有可能悄无声息地没有任何迹象。

无论怎样,最重要的是,当有人跟你讲述他们有这些想法,或者表达自己很抑郁的时候,不要泼他们冷水,说 “没什么事、胡思乱想、小题大做” 之类的。

因为这些话,可能分分钟就成为让他们下定决心自杀的原因。

懂得倾听,发现异常,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并治疗,可能是我们预防抑郁自杀中最实在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杨荣山. 自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河北医药. 2005.27(8): 633-634.

[2].Chung DT, Ryan CJ, Large MM. Suicide Rates After Discharge From Psychiatric Faci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2017. 74(7): 694-702.

知乎用户 希刺克厉夫​ 发表

我曾经在几个自杀题目下推荐过一本书,那就是《无声告白》,女孩的留言表达着自己 “为了父母顽强的活到了现在”,就跟书中莉迪亚一样,她的自杀是一时兴起吗?当然不是,是父母的期待,那种无法躲避的苛求要了她的命。

还记得去年自杀的那个小学生吗?“我活得太累了… 现在只希望能多睡一会”,他不怕死,但是怕不能多睡一会,谁不让他睡?当然的父母的期待。

当时高赞说的特别好,总有人说:

等你长大了,这些事都不是事

是啊,大家都会指责他或她死的如此盲目,不顾一切,但是却没有人真正的走进 “莉迪亚” 的内心深处看看她的“千疮百孔”,我大学心理学老师曾经说过很多人的心理并不像表面那样亮丽,而是“像一个破败的房子到处漏风漏雨”,也许他们的内心早已倾盘大雨,难以活下去。

他们没机会长大了!

别的我不谈,我只谈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们”,真的,父母给予了他们的生命,但又无形中剥夺了,再多的眼泪和后悔都无济于事。

最后引用《无声告白》的一句话结尾: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希望做家长的都能看一看这本书,要看懂,我们是否真正走进过孩子的内心,是否真的尊重过他的感受!

[

岛上书店 + 无声告白(套装共 2 册)

知乎自营

¥57.00

去购买​

](https://www.zhihu.com/xen/market/mall/detail/1357297158329384960?mcn_card_id=1444328022391955457&source=goodsRecommend-pc&zh_nav_left=back&zh_nav_right=empty)

知乎用户 纳本心理咨询​ 发表

南风窗的文章,作者的角度是什么:

1、和班主任不对付,班主任没收了手机,被移出家长群……

2、从姐姐和父母的说辞中得出一个结论:小悦以前挺乐观开朗的。

父母亲面对失去孩子的创伤,自己无法理解 “脑海中的女儿” 与“现实中的女儿”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并猜测,“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入秋以来,她每晚都要对自己说:“有什么可难过的,不过就是一些人,一件事而已,为它们落泪,值得吗?…… 但那一些人与那些事真的毁了我太多的温柔。”
“那些人”“那些事” 指的究竟是什么?这成为小悦父母永远无法追问的事。

父母印象里活泼开朗的女儿是真实的吗?

当然不是的。

女儿的各种情绪,他们也许因为生活疲惫所累,学历知识程度不高,无暇顾及,也不太懂。在父母的印象里,女儿聪明乖巧,能考上最好的初中是她们的骄傲。

她们没有能力顾及到孩子的心理:学校的压力是不是很大,学习开不开心?在学校里有没没有委屈?这些心理,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都是顾及不到的。也许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是他们没有能力,甚至没有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意识。

在大部分人眼中,这样的孩子乖巧懂事。

但是,从小悦的信件和 QQ 空间的留言来看,她已经处在消极悲观的情绪里很久了,最终形成了抑郁,并一点一点加深。她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倾听她。

从一开始的不开心

到后来的抑郁,轻度抑郁到重度抑郁,走向最终那一步,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就像她自己说的:几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但是没有人发现。

她一定曾经轻微地尝试过和周围的人表达,但是没有人懂她,她就把她伸出去与世界链接的触角收了回来。

这个世界没有人懂她。

就像她信里写的那样: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已被连根拔起,无法再重新生长。

这一刻,她绝望了。但没有人发现她的绝望。

我们可以假想,在某个时刻,小悦的姐姐、小悦的父母、小悦的老师或者小悦的某个同学…… 在某个时候能够倾听她内心的声音,这个孤独孤单的生命对这个世界是不是就没有那么绝望。

但,我们不能苛责这些父母和老师。

对于没有 “心理学” 基础的人来说,对心理疾病的理解是很少的。一个 “抑郁” 的孩子也许会被认为是懒惰、散漫、贪玩的。就像老师给她布置的作业,她就是不想做,抗拒,烦躁,但是她没有对抗的力量。这种状态她自己也不想,但是她没办法控制。

甚至产生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

所以:

家长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有识别的能力。不要孩子已经走了,还觉得自己印象里的孩子活泼开朗。如果家长有识别的能力,了解多一点心理学知识,孩子也许就不会走那一步。

其次,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对抑郁症要有识别能力。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老师也有升学的压力,但老师的压力可以压到学生的作业上,但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只能背负,实在承受不住,也就崩塌了。

最后,国家要加大中小学教师,甚至全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很多的家长,觉得孩子这么小能有什么压力啊,但孩子幽怨的眼神早已诉说一切,只是周围没有人懂罢了。


更多专业心理学文章请关注公众号:纳本心理咨询

知乎用户 自由职道​​ 发表

老祖宗说厚德载物,这个德其实就是人格,人格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格基础没夯实,楼盖的越高就越危险。

这个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以至于快到父母都没时间和孩子相处,没有建立起连接和亲密关系,孩子的心其实是空的,学业和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意义感,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一切,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类似的悲剧近几年越来越多。

很多人说孩子很乐观,很懂事,但懂事真的不代表她快乐和坚强,也许心底早已有一个大洞,只有自己知道,恰恰正是因为她们懂事,才会产生自责,才会走向悲剧,没心没肺的人是不会走这条路的。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种事情其实都是过去相当长时间问题积累的结果,当你去关注结果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已经既成事实了,家长需要做的是关注过程,其实这孩子已经发出过求救信号了,就是想回家走读,但信号得不到回应,完全的绝望。实际上,所谓的学校条件不好、作业压力大都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本质在于她内心孤立无援茫然无助。

越来越觉得我们要向泰国人学习,她们就是守着一个小摊,也是快乐的,每个人看上去好像都很满足很平和,看不到焦虑。我们虽然物质极大的丰富了,但内心也空了,在所有人都向前狂奔的时候,保持自己的节奏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的。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条茫茫大海上的孤舟,家人的爱就是船的锚,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父母的作用并不是传承给孩子多少财富,而是当孩子这条船无论行驶了多远,遇到多大的风浪,只要想起父母,内心就充满温暖,就有勇气面对风浪。

少了这个东西,驾船的技术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知乎用户 张忘川​ 发表

我是个精神危机极其严重的人,俗称厌世。

我从未寻找到过我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生活下去的意义,我学不会享受一切由人构筑出来的世间美好。可还是要活着,这是任务,责任,是如同我无权选择是否出生一样无权选择的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活着是需要理由的,每个人都有活着的理由,为父母,为爱情,为享受,为自我实现,所以大家都是在为了很多纷杂的理由,热切而努力的活着。

在我过去许多年里,大部分时间,其实都不是在思考怎么样去好好活着,而是在思考为什么要活着。

这是一件极其幼稚可笑的事,但确实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面对的精神危机。

我很多时候,都像一颗孤荡的游魂,试图去寻找到一些生命的意义。

亲情,爱情,事业,成就。

我也在很努力的去做这些事,以符合世俗标准下的生命的意义,可我的精神从中得不到任何的提振。

这些对我来说,就像你父母告诉你 “结婚生子” 是人生必然,不然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你会去结婚生子,可你决然不会从中得到什么生命实现的欣快。

就像有人站在产房门口,迎接一个新的生命,一个爱情结晶,一个血脉的传承,真的会落下泪来,感怀无限的意义。可还是会有人,既无为人父的喜悦,也无对爱情的圆满,更无一家一姓血脉传承的使命感。

那些别人告诉你的,你应该有的欣喜,激动,感怀,你全然不能通过自己来感受到。

你毫无期待,自然孤独且苍白。

我对人生的观感,大概也是如此。

我上下顾盼,找到唯一的生命的意义,是人性光辉。

我的生命中会出现一个人,并不重要于她和我是怎样的关系存在,但她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智慧。

遇到这样的人,感恩这样的人,成为这样的人。

是我这一生,唯独有力量的事情。

我会去习得,模仿,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并且和这种人永远相处下去。

我遇到的第一个这样人性光辉的人,应该是我妈。

多年前我父亲得病的时候,我妈一个并未读过书的农村妇女,逆反了乡野家族的话语权,逆反了粗放式对待生命的放任生死,逆反了她认知局限内的对于开颅手术的恐惧。

我妈签手术同意书的时候,手抖得写不了字,最后按的手印,但内心依旧是坚毅的。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浸染,也塑造了我后来对于生命,对于责任的认知态度。

我遇到过前前任,她的人性光辉在于她的 “慎独”。

无论是怎样的出离愤怒,悲愤不已,她从不会跌落传统意义上的待人之道。

无论事后怎样去复盘这件事情,她都会在他人做出种种私德有亏,道义不得的事情的情况下,恪守着极其高维的处事守则。

也是因为她,让我学会了 “慎独”。

在很多情况下,无论他人是怎样的,都要恪守自己的道德尺度。

人这一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你总会在很长时间之后,去回头望如今在做的事情。我不想多年之后,当我成熟,体面的时候,回望来还要遭受对自我良知和道德的鞭挞。

我更想,即使垂垂老矣,我回望如今,能审视自己的行为做法后,自认为我私德无亏,堂堂正正。

在去年我遭受了太重的精神危机,几乎毁掉了我这些年来,经过这么多人性光辉后濡养起来的一切。

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我一度思考不出,若人生如此才是真相,那么还要不要活下去。

后来和桐桐有了联系。

不框架于爱情之内,桐桐是让我太欣赏的人性光辉。

她既可以通透的感知一切,理解我的一切情绪感情。

又可以很坚韧,很得体的承担起一个角色的一切责任。

甚至坦言,如果我这一生,在这个年纪,能够修行成桐桐当下的样子。

即使当下生活困苦,即使当下艰难太多,我也会依旧对生活充满力量。

我遇到了桐桐,就像遇到了救赎。

在每一个我无端思考人生,世间,意义的瞬间。

桐桐都会像一张模板一样,不容置疑的出现在我面前。

我的心,本是人海里浮沉,就像突然有了一个锚点。

只要桐桐在那儿,风雨也罢,昏暗也好,我都毫无畏惧。

人性光辉是我这一生都在贪食的良药,是我的救赎。

是我依旧存活于世,是我甘愿忍受许多,还依旧生活下去的意义。

一想到要和桐桐走很久很久。

我只愧于爱还不够,所敬奉还不够。

我身无长物,但愿意把我的整个世界都送给她。

这大概就是爱与人性的智商税。

但因为是她,我一切都愿意。

这世间必然会有一人,让你觉得生死无畏。

这是我前段时间写下的一段措辞。

它的意义并不止于示爱于所爱,而更是我的一篇对于人生笃定的喜悦。

一个茫然浮沉于世的人,所痛苦的从来都不是往前走的艰苦,从来都是不知道要往哪儿走。

我很理解新闻中的这个小女孩,因为那也是我历经过的年岁。

我很多次,很多次,都在极力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活下去。

当他人热爱世间的时候,我只是在想我为了什么活下去。

今年我二十三岁了,我早已学会了论述出太多的意义去告诉自己,应该活着。

可是我还是会想起在小女孩这个年纪的时候,我该找寻什么去当做希望。

一无所有,万般负累。

我一直都劝解,不要拿高维目光去审判低维人生。

不要拿成年人的精神丰腴去讥笑小孩子的那些琐屑。

要听他们说话,要听他们的悲喜。

可是啊,当无人如此时,一颗稚嫩孤荡的灵魂,是找不到去处的。

没有能让她寄予时,离开也就显得合理了。

知乎用户 爱吃虾的小丹丹 发表

我曾经以为,

只要我乖乖听话,

他们就不会骂我打我;

我曾经疑惑,

明明可以过得更好,

为什么要天天争吵不休?

我曾经眷恋,

亲人的疼爱、朋友的陪伴

以及所有美好的时光

当时心里的想法是:

只要能停留在美好的那一刻,我什么都做。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也无数次想过要离开。

因为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有什么值得眷恋的

我想要的都没有

而我认为那不过是小小的乞求。


幸好我长大了。

幸好我接受了教育。

幸好我接触过更多的人

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

我终于分清了他们是他们,我是我。

我终于不再局限于眼前的这些人际关系

我会走得越来越远的


我不是很担心以后的事情,

因为对于我来说,

现在的每一天都是赚的。

我已经尽我能力做到了最好

我非常佩服我自己

知乎用户 羊栗子​ 发表

有研究表明,百分之六十的自杀者生前曾处于抑郁状态,而百分之九十的自杀者有心境障碍。从小悦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有这种想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她身边的老师、亲友、父母竟无一人有所察觉。

年轻的生命已逝,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已经无从得知。不过我们从小悦身边的亲友口中,还是可以一探端倪。

在父母亲友村民眼中,就读 “科创班” 的小悦是开朗、活泼、父母的骄傲。可是在老师同学的眼中,小悦却是独来独往、“无语的”、“乖乖女”。

在父母眼中,小悦很轻松就可以名列前茅,从来不会熬夜写作业,可是在小悦的日记里,是对枯燥学习生活的深深绝望,还有对永远写不完作业的无奈。

哪个一个才是真实的小悦,还是说正是这种强烈的现实反差,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青少年自杀问题,多数由三方因素导致:家庭因素、学业因素、同伴关系。

自杀预防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师生、亲友、父母能否识别出孩子在情绪和精神上的异常,并积极的进行干预和引导。自杀绝不是一个 “坚强一点” 就会好的的单纯心理问题,而是需要家校甚至社会的多方努力。

这其中父母是最关键的一环,为孩子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这只是基础,重点在于能否和孩子建立一种强烈的信任依赖。尤其是抑郁症气质的孩子,他们心思敏感脆弱,更应该得到父母的呵护。

就比如题目中的小悦,我在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只因为小悦对着父亲高声埋怨 “你管我多久回来”,他的父亲就能一怒打了她一巴掌。在此我无意指责小悦的父亲,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都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从这个小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父女关系很难建立起信任依赖。

就如小悦的父亲所说 “小悦更习惯一个人生闷气”。因为小悦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倾诉,不懂如何进行解压,最后负面情绪都堆积在自己身上,能消化就消化,消化不了就这样累积着。

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在平时生活中多进行换位思考,我说的换位思考不仅仅是要考虑当前孩子所面临的困境,还要考虑孩子当前的心智能否应付,有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但在孩子眼里也许就是天大的事情,就比如那些因为没写完作业而选择轻生的孩子。

同时父母在教育中,应该着重培养孩子这三种能力:①抗挫折能力②纾解负面压力的能力③重拾自信心的能力。

要和孩子建立信任依赖,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都可以找父母,没有什么事情沟通不了,尤其是天生气质忧郁型的孩子,父母更应该注意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

最后,附上史铁生的一句话:“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知乎亲子


我是 @羊栗子,一个关注儿童教育和科学养育的职场妈妈,欢迎关注或私信我,共同讨论低幼儿童的带娃小妙招~

推荐阅读:

好书推荐:生命教育绘本 | 阅读对于写作的影响 | 国学启蒙书籍 | 自然科学启蒙书籍 | 亲子共读书单 | 1 岁以下宝宝绘本推荐 | 2 岁宝宝绘本推荐 | 车类绘本推荐

育儿:孩子被同学嫌弃怎么办?| 孩子总作弊怎么办?|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 “明知顾问”?| 孩子是否应该延迟上学?| 熊孩子闯祸怎么教育? | 孩子画画被人嘲讽怎么办? | 怎么可以让幼儿园老师对孩子多照顾? | 孩子威胁父母时应该怎么办? | 脾气暴躁的妈妈怎么能变温柔? | 体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母婴好物:自用纸尿裤使用心得 | 胖宝宝纸尿裤推荐 | 1 岁半宝宝玩具推荐 |2 岁男宝宝车类玩具推荐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小孩根本没有世俗压力,当街要饭都是个很好玩的事情,只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

儿童自杀是这个世界上最绝望的事情,内心深处无依无靠,决绝赴死。

愿他们在天之灵保佑普天下所有的儿童少年不缺爱。

知乎用户 燕掌门 AngelWu​ 发表

作为过去几年不太顺利也经常想到 “自杀” 的人,我说几句简单的:

当你听到周围的朋友(包括孩子)经常说起 “自杀” 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这并不是气话也不是一时冲动,能说出这样的话,一般都表示至少起了念头了,只不过还在犹豫,还有些因素没有执行~

从念头一起到付诸行动,可能缺乏的只是一个导火索~从你第一次听他说,就一定要引起重视。

幸好我的家人和亲密的朋友一再开解,我终于平安地活到现在。

对于孩子:

1、尽量净化试视听环境,减少甚至避免环境中出现 “自杀” 这个字眼。这个很重要。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有助于积极生活态度。

3、该享受的美好一定要经常带孩子享受,这不是享乐主义,而是只有感受 “活着美好”,才能留恋珍爱生命。孩子又不太懂 “责任”。

4、看孩子年龄,和他展开生命意义的探讨。

暂时想到这么多~

愿人人珍爱生命。

知乎用户 洪恩儿童乐园​ 发表

想起来上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

下班回去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孩子说:“妈妈,我今天不开心。”

我问:“为什么不开心?”

孩子说:“我不想说。”

“那其实我今天也有点不开心,今天的工作有点复杂,我还没弄完,晚上还想要等你睡着了加会班。”

“那你这个算啥,我的才是大事,我今天都被老师罚站了,自己站在教室后面。”

“为什么啊?发生了什么,你可以跟我说一下。”

“今天数学课的时候我没有带尺子,我就转过头去跟后桌的 XXX 借,老师看见了,说我在课堂上说话,就让我到教室后面站着了,站了半节课。”

“那老师罚站你的时候,你有没有跟老师解释下你说话的原因呢?”

“没有,我当时不想说,太丢人了。”

“其实这也没啥大事,小时候妈妈更难,还没老师打过手心呢。现在都能回想起来当时可疼了。”

“啊~ 那你这个比较严重。”

“其实你被老师罚站,你觉得丢人是正常的现象,说明你有自尊心啊。但是我们下回可以避免这个情况。**首先,你下次应该记得自己带好尺子;第二,你忘记带了,想跟别人借尺子的时候,可以先举手跟老师说;第三,老师喊你罚站的时候,你也可以跟老师解释一下情况。**你看,这样我们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是的,妈妈。那你能带我先去买个尺子吗?下回我一定会记得带。”

这是我跟孩子的日常。我耐心又认真地跟她沟通就是为了能让她把我当做朋友,有什么不顺心或者是不好的事情都愿意跟我说,而不是自己憋在心里。还有几年她就到了青春期了,我也是在给我们的感情打底,希望她能跟我平等地交流,让她到时候不会对我满是排斥。

我想要孩子能健康快乐地度过接下来叛逆的日子,那就需要我在这之前多付出一点,让她多感受一点我的爱,让她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站在她的身边,能为她扛事。

(ihuman)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很多父母因为自身局限,缺乏一种跟孩子心灵交流的能力

●大部分家长的收入、地位还是不如老师,他们在跟老师、学校打交道的时候是处于劣势的。

自己也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最后都变成了告诉孩子要听老师都话,告诉老师好好管教

●●学校缺乏民主,老师跟学生不平等。学生没有参与规则的制定。

●可能上学跟上班一样吧,也是关注不到每一个人,也是有很多难以处理的关系,尤其现在学生也早熟、心思重了。

●不仅学业累,要做的事情多,很多事情其实做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因为就是没用,就跟基层累一样。【还是教育方式落后,竟然一点科学的手段都没有,还是最原始最落后的手段都不如。只剩下了简单粗暴的压霸】

●然后他可能也感到未来无望什么的。

●再次是一些 “特定的青少年文学作品的影响”。都问题很大。

●学生不喜欢学校真的不是很随便的一句话。

希望家长重视。当然只有少数家长有条件说不喜欢就不去,或者咱换个学校。

但相比起来还是命更重要,活着更重要,不是吗?希望家长能权衡,想想,到底是要学校,还是要孩子。

●不仅老师会欺负人,很多同学也会欺负人。但是学校就收钱了,或者害怕那些学生的家长,不肯把那些害群之马清除出去。

中国的校长都没有一点教育家的样子,他们都只是喜欢当官。建议把他们都撸下去换成那种有教育理想的大学生什么的。

而且现在真的还有什么有教育理想的人吗?我感觉没有了。好像教育学也是被阉割的。因为各种社会科学都要主张什么中国化,塞一堆滥竽充数的东西进来,清除掉一些可能不好的但有益都东西,也没有西方最先进的一些思想理念吧。

●中国人、学校对教育都理解就有问题。

否则也会就不会有衡水中学这样的存在了。

大家都已经接受和默认教育是少数一个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放任和鼓励这种无序竞争。就像鱿鱼游戏一样美其名曰给你机会。

高考是多好的一件事,多么公平,是其代表言论

●最后,今天不死,明天也是要死的。

我现在对这些已经没有同情了。

我知道我也只能自求多福,争取不要成为这种新闻里的人物。

大家都觉得这是非主流、小事情,小部分人的事情。这阻碍了问题的真正解决。

反正每次都死一两个人,也不一块死,出力好后事就行了。有什么需要反思呢?

管教育的人甚至也不用知道这些事。

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是功利性的。

没有尊重。

尊敬老师只是因为他有资源,他能帮你…… 啥玩意儿啊都是。

教育教育需要大加批评。

每一个这种问题我都会批判教育的。

不服就来捂住我的嘴。

不批判中国式教育、还有中国式关系就不会触及根本。

那些轻生的都是很笨的人。

当然外国也有这种事,但是那是另外的原因。

知乎用户 陈熙 发表

斯人已逝,何必嚼舌?

洋洋洒洒千余字,甚是呱噪。

知乎用户 阿董 Adong​ 发表

你们如果把这条新闻转发父母,得到的回应大概率会是 “心里承受能力太差了”“太自私了,自己去了都不管父母”“小孩子那来这么多烦恼,都是自己作的”

**当孩子心里有烦恼跟父母倾诉时,效果就如同煤气泄漏时抽根烟冷静一下。**家长如果真的希望关心孩子,就应该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同等的地位来看待,而不是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由自己来决定他们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当他们表现得不如自己预期时,不该一味地指责埋怨批评。但试问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呢?

知乎用户 大黑儿 发表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是班里的五人小组成员,所谓五人小组,就是五个学习差不听管教的赖子。五人小组是老代给我们封的。老代是我们班主任。

五人小组成立的那天我记得很清晰,忘了是谁偷了他爸的散花烟,趁着自习课背课文老代回办公室的间隙,然后我们几个就给点上了,其实小屁孩哪会抽烟,就是为了嘴里冒个烟儿,装一下。然后我们五个轮流抽了两口。

老代回来给我们五个从班里揪出去,拿教棍儿教育,那天意外的没有打身上,而是敲的头。荆条教棍儿打头上那个疼,记一辈子。知错就改,我再拿起烟抽就是 13 年后了。

五人小组正好是同一个村的,真给村儿张脸。大人们见了打趣道:五人小组来啦!

尴尬的集体回应着哈哈哈哈哈

你们几个打架在班里排第几?

没第几,第一在我们中间,你猜是谁?

可以可以,能打架排第一也行。千万别学习,学会了可就摊上事儿了,给老代对着干。

又是尴尬的回应着哈哈哈哈哈。

都知道大人是在说反话,我们也知道,但我们装作不完全知道。

快乐,有时候就是打哈哈。

后来上了初中,学习成绩跟不上,学校离家 500 米不到,学着人家离家远的孩子住学校寝室。

美名其曰,没空回家,要学习。

其实是独生子回家没有玩伴,在寝室睡觉热闹。

学习实在跟不上,开始自我安慰,以后去技校学个技术,也不比大学生差!以后谁有技术谁吃香。

成年后,花着父母的血汗钱上了大学,学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完成了儿时的任务。毕业时一个专业证也没有,啥技术也没学到手。就顾着玩了。

步入社会后,尤其是最近几年开始反复感慨,和别人比着真是吃了个文化亏。

没办法,自己年少时不求上进,怨的了谁?

好在从始至终父母没有说过一句你不如别人家孩子之类的话。

只是嘱咐的话从 “别和人打架” 变成了“好好吃饭”“工作别太累”。

时间很不经品,一个没留神,就从父母不给买手机就哭闹,到主动给父母换手机的年纪。

青少年叛逆期时,我妈一天被我气哭一次,场景历历在目。

我欠她的,所以她现在说什么我都顺着。他们只要开开心心的,咱们也能安心不是。

感激她从小到大就拿皮带抽过我一次,因为偷别人家果园的李子,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廉耻。

我考倒数第一他们没揍过我,我偷拿他们的钱也没揍过我。

有时候我在想,他们是在等我醒悟吗?可能不是,他们可能就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他们没文化,他的爸爸在他 6 岁时就离世了,他是吃着亲戚们的救济粮长大的,所以他没经验去学去模仿。

而我比他幸福,我有爸爸。他们大概在等我自己醒悟,在等我自觉的发芽生根。

如何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他们真不知道。不强迫,不威胁,不干涉就挺好。

我爸有一年喝醉,一向沉默寡言的他说了这辈子对我说的最长的一句话。

“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喜欢和谁交朋友就去交,我这辈子太窝囊,没什么朋友,我不希望你和我一样。需要钱我给你凑,凑不够砸锅卖铁。别想着贪小便宜,别违法,你有你的梦想,我有我的儿子!”

这话过去七八年了,我一直记得。

偶尔听到爽子的一首歌《自由的飞》

让他去说 让他去做
给每个孩子一颗自由的心快乐去生活
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梦
所以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所不同
给他一个干净的天空去跑去追去飞
不必担心他会迷路和对错是非
他也许根本不需要你的帮助
他会找到他的理想他的快乐出路
这就是他本该有的追求他的态度
何必按照自我方式给他不平等的约束
在这个欲望世界里有理想多不容易
别藏起他的吉他让他试着创造奇迹

其实看看歌词,这不就是我从小到大一直被对待的方式吗?

希望你们也能如此!

知乎用户 末末 发表

很多家长都觉得现在孩子很矫情。动不动就要死要活,哪像他们那个时候,吧啦吧啦

我超级讨厌听到这样的话。时代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教育方式就应该不一样,而不是一成不变。

我妹以前有过自残行为(不严重。只是在手上弄伤痕),包括我以前上初中的时候,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喜欢这样做。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其实也说不出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过得不开心吧,想找个方式发泄。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真的蛮大的。有些父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等孩子出事了,还觉得是孩子无病呻吟。有些父母是对孩子极其严格,将自己的期望和遗憾全部压在孩子身上。孩子撑不住自杀了,父母还会觉得是孩子抗压能力太弱。

但是中国式父母,有时候,就是蛮难沟通的。可能,等 90 00 后为人父母后,其孩子会过得快乐一点吧

知乎用户 原小飞 发表

越懂事的孩子,可能越压抑。

我注意到一点,就是文章里提到,小悦想出去住,父母说再等半年,再等半年可能家里就会租房子,小悦也答应了。

可小悦当时的真实心理活动大概是:我好想出去住啊,可是这样会不会多花父母的钱,这样会不会让父母更辛苦。我不想等到半年后再出去,可是我这样是不是太任性了……

我搜了一下,在合江租一个小房子,一年也就一万块钱。可在她眼里,这就是给父母的沉重负担。

也许当时,她就应该任性一下,坚决要求马上走,和父母摔个门,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饭不理他们,事情可能也就解决了。

也许当时,她应该说:我上学你们多花点钱怎么了?我给你们省了多少补课费?多少家长想在给孩子我这学校旁边租房子都没这机会呢……

也许当时,两口子应该商量商量:“不行咱们就给孩子租个房子吧,反正早晚也得过去。也就是来回跑辛苦点呗,也不差这半年了,也能让孩子少受点罪……”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结局,那压倒骆驼的稻草,可能会少一大把。

所以啊,父母在夸耀孩子懂事的时候,能不能摸着良心想想,是孩子真的不想要么?

知乎用户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 发表

这就是独生子女的坏处了啊!!!!

比如我弟,现在上初二,现在高中分流 50% 的人上,50% 的人去技校!在叛逆期,和他父母说不了几句话就会吵起来,父母的话想听就听,不听就不听。。。然后和父母之间代沟贼严重!一说就是你们什么都不懂!。。。。。。

然后他父母,就让我去和他沟通,这样就比较好!我和他年龄相差不大,我还是看着他长大的!所以说我和他勾通有共同话题!对我也没有像父母那样急躁!

所以,如果家里面有兄弟姐妹的,可以让他们去沟通了解!

当然,最直接简单的就是找心理医生!!!家长小孩一起去看!!!!这让最有利双方!

不要认为自己没问题,只有小孩子有问题!你的小孩也是这样想的!那这样更没得沟通的!

不知道用什么理由去看的,可以提前去咨询一下,然后让专业人士来进行帮助!

如果不舍得花钱,我只能说,那是你自己孩子,虽然大多数都不会有过激的反应,但万一呢?如同这个一样自杀了!你怎么办?

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钱重要还是一家团聚重要?

钱重要还是一家和谐重要?

问一下自己!

举一些我见过的例子吧,我小姨是华西毕业的心理学医生,然后放假的时候找她去玩,她就给我说,她接诊的病人中,有小孩自己来找她的!那是个男孩,但是她相当女孩,问她怎么办!能怎么办?肯定是向积极正面方向引导啊!(不过有一说一,我看那个那个男生照片的时候,我也觉得长的真清秀!真的好看!!是女生我就去追她!)然后了解过他的家庭,他的父母离婚,他跟母亲,他和母亲没太多交流没沟通,她母亲为了赚钱养家也没怎么管他!他在某个平台上进行直播赚钱,自己年龄大概是 14 岁左右,已经赚了几万块钱了!

大致问题就是:问他后面的打算。告诉他有这种心理不用感到害羞,害怕!这是人的一种心理!但是只不过有这种心理的人很少!告诉他因为你的年龄小,不要被网上的骗了!**要注意保护自己!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出去见网友!问他后面的打算,他说想去变性!然后问他有没有和父母沟通过?你的父母支不支持你好?当然肯定是没有的!为了稳住他,让他近期没有去做这种手术的想法,我小姨通过查论文查资料来告诉她中国做不了这种手速,要做你得去外国!而且最好去欧美那边,泰国的手术成功性和后遗症比较差!术后生存年龄会比较短之类的。。。。。。

然后通过他留下来联系方式和母亲进行沟通!告诉她她儿子的想法,并了解他母亲的想法,让他母亲多关心她儿子。。。。。。

心理医生对每个患者是保密的!!!!比如你是学生孩子,**你和心理医生的谈话内容聊天内容是不会被告知父母的!!!是对患者保密的!你父母来问也是不会被告知的!!!**除非你有自残自杀的想法等会告知你的监护人!!!!这是医生的职业道德!这点你可以放心!!!

所以,觉得自己和父母无法沟通,觉得对世界没有什么希望的!活着没有什么意义的!可以去咨询一下!每家三甲医院都有!而且不贵的!不贵的!不贵的!不要害怕被歧视!!!心理问题是疾病的一种!不是我们认为的精神病!!!和去三医院的人是不同的!!!!

知乎用户 皮皮虾也是虾 发表

好想,好想抱抱她,冬天的河水这么凉……

如果以后我有孩子了,我一定要好好的爱他,春天带他去山坡上放风筝,夏天给他吃冰西瓜,秋天和他一起去爬山,冬天牵着他的小手去卖烤地话……

我会看很多书,让自己变优秀,而不是期待我的孩子生来优秀,关于他的成长,我会好好的陪伴着他,唯一的希望,他的童年不需要治愈。

如果我的孩子,有任何心理问题,或者我看他总是发呆,不爱说话,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或者原本嘻嘻哈哈突然安静下来,或者他身上经常出现伤口,我会带他去看专业的心理医生,而不是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经历,忍一忍就好了,更不会骂他矫情,我会告诉他,就像人会感冒一样,心情有时候也会感冒,如果心情一直感冒,那么我们就需要去看治疗心情感冒的医生,不要害怕,妈妈会陪着你的……

看到这个回答的人,如果你有很爱很爱你的父母,那么恭喜你,如果很不幸你没有遇见,那么上天是希望你成为很爱很爱孩子的父母吧!

知乎用户 Lam 发表

看完问题,与很多高赞的答案……

我觉得我也无法给出什么有效的答案。

反而有一种感叹,看完这些答案,反思…… 怪不得这些懂事的孩子会选择离开…… 因为,无力感,无奈,淡淡的绝望,自责,累了,无感,没有意义,没有想去期待的,累了……

知乎用户 极奇迹 发表

父母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差,女孩的性格内向、思想有深度,学校不给用手机,上课时间长,学习压力大,这些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

我认为最惨的是初中女生第一次住校,住 30 多人宿舍,床位正对门口的通风口,没有热水的大澡堂,有老鼠蟑螂蜘蛛一起睡。相对来说,坐牢简直是天堂。

你要我努力学习,起码让我住得下去吧?

知乎用户 Gavin​ 发表

根据我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这个报道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首先这家人家庭状况不是特别好,然后又是两个女儿,这种家庭在乡间恐怕都是属于最被人瞧不起的那种。家庭对孩子关爱肯定是不够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真的,能有几个关爱学生的老师。不过我这里不是指责老师,因为我知道,基层,尤其是地方上,中学老师真的不好干……。而家庭问题其实本质上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国家是富裕了,但是我认为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还是非常不足的,尤其是心理辅导这块。

这个孩子,我觉得,通过报道我们可能感觉不太出来。但是她所承受的压力,恐怕是很大的。虽然和这个孩子本身的体质,心理素质什么的也有一些关系,但是家庭和社会(学校)的冷漠我觉得才是根本问题……。

所以老托说 “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却各有不同……”。

校园暴力也是一样的,校园暴力说白了就是学校疏于管理,学校疏于管理就是因为师资不足。真的不要觉得中学生就能和有责任心的老师斗心眼了……。老师不想管,并不是说老师不能管或者管不了……。

知乎用户 隽维 发表

逼女生读书真的是件好事吗?

灭绝的得意女弟子,都写道 “实在不爱搞学习,上课困得不行”。

我也很讨厌背书做卷子,高三的日子绝对不想再来一遍。

我一直跟姑姑说的都是不要给表妹太大压力,不要唠叨她好好学习,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

知乎用户 零度银河 发表

☘孩子是一面美丽的镜子,照出来的是我们这个环境或是我们成人的现状,现在镜子碎了

抑郁症,已经要了 20 万人的命了,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男孩女孩

为什么?现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严重

11 月 15 日,教育部印发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按照学段,分别要求如下:

(一)小学阶段,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养成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学会与家长、老师沟通

(二)初中阶段,学会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学会欣赏和宽容他人;做好进入高中学习或就业的准备;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学会减压放松方法,学会克服焦虑情绪,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能够主动求助

(三)高中阶段,了解社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高健康的异性交往能力;正确认识和对待童年期不良经历,健康成长;理解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学会公平竞争和团结合作;能够识别并预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从文件看,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层面的问题,而且还很严重

☘但,更根本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内卷,我们拼尽全力,也只是活着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照出来的,是那个疲惫 沮丧 压力下的我们

我们与社会无形的给他们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要求

你要上进,否则你一辈子就是大街扫地

你要管理你的情绪,否则老师和同学不喜欢你

你要这样 你要那样

孩子们往往被搞得七荤八素,不知所措,达不到这些要求,只会觉得自己不好,觉得自己不好,是抑郁症的根源

如何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先关心下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吧

知乎用户 红尘破劫 发表

很奇怪,是什么让孩子做出了极端的选择。她这几年来到底经历了什么,让她如此痛苦。

很痛心,孩子在花季年龄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的风光,还没有去见识。

很同情,家长中年丧子。这是最沉重的打击,是他们一辈子无法愈合的伤痕。

很无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轻而易举的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自己也是从孩童时期成长过来的,对孩子的经历,痛苦,也可以感同身受。但是无法认同她的抉择。

知乎用户 身心灵疗愈​ 发表

四代人,使命不同(个人观点,)

我们的新中国 4 代人的生命使命,用几个字来概括发展阶段就是☞活下来,吃的饱,奔小康,跨纬度,第一代爷爷奶奶们他们生于战火年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无数的先烈在建立新中国的征程中奉献出了血肉之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祖国。所以祖父辈的使命,就是活下来,活下来,才有希望,活下来,才能发展!活下来,才能谈一切。

第一代,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我们的新中国。他们,是时代的英雄。

第二代,他们用忍饥挨饿,换来了我们的新发展。他们,是时代的英雄。

第三代,我们的使命,是从吃得饱到奔小康。

第四代,也就是我们的下一代,从第一代物质的极大匮乏,到他们这一代物质的极大丰富,他们的使命,是跨纬度,精神世界的发展。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出现 “心灵” 问题,他们的苦是“心之苦”,从身体苦到心灵苦,从有形物质到无形精神,这就是我们孩子的使命。越来越多的孩子,叛逆,不上学,情绪大,抑郁,我们看到的一切表象,都是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在完成他们这一代的使命。抑郁症的孩子,自杀的孩子,他们就像曾经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生命的战士,他们是在跨纬度阶段,精神世界的发展中,牺牲的先驱,他们是探路者,前路充满荆棘,而他们是我们所有人的英雄!而给予我们的深刻思考是,他们在和我们建立起的整个教育制度抗争,和我们陈旧的思想与限制抗争。我们,生于 80 年代,他们,生于 00 年代,我们已经不能用父母给予我们的条条框框去制约来自未来的孩子啊!那些是属于 80 年代的,而不属于我们的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越来越感觉自己无法明白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原本就比我们拥有更多的精神世界。

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我们不过是这河水中的一个小点,时代的使命与尘埃,压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如同一座大山。但是,当你了解你所处的时代,当你明白,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成长之痛,都是在为变革而做努力,就是在为这个时代做贡献,你就会明白,你是英雄!所有的变革都是有阵痛的,越大的变革,阵痛越大。我们终将被历史所淹没,但请你不要忘记我们肩负的使命,我们学习心理学,开启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是可以让我们的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走的更远一些,而让他们更好的完成他们的使命。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国家也在心理健康之路上投入越来越多了,希望不远的未来,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社区,甚至每一个家庭,都可能会有心理咨询师,随时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调整情绪,共同学习成长,让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让我们的孩子在他们精神之路的探索上,走的更远。

亲爱的孩子,我们的小英雄,祝福你,愿你在天堂,离苦得乐,幸福快乐。

知乎用户 噬珂 发表

不发表意见

知乎用户 好剧分享 发表

近日,泸州一位 14 岁的女孩留下了 6 页的日记后投河自尽。然而在去年 2020 年 12 月 16 日,同样在泸州,一名小学生留下一张纸条后坠楼,纸条上写着「我活的太累了,现在只希望能多睡一会」。

面对屡屡发生的此类事件,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样疏导孩子的心理?

知乎用户 孔涛罗 发表

说实话,我这边有很多平时看不出来,甚至很开朗的人,突然就自杀了的例子。

都是亲戚们在闲聊的时候我听到的。

都是自杀的很突然。

像她这样。

为什么会如此,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适应不了这个越来越摆烂的社会吧。

本来美好的恋爱,现在已经遍地骗局,萌新们在远方看着就根本不敢入坑。

本来美好的生活,现在已经学校时是学畜,毕业后是社畜,这又能看到什么希望。

本来美好的亲情,现在已经每天即便联系也说不上几句,甚至干脆不联系了。

孤独,绝望,逼迫这萌新们,萌新们受不了,总有自杀的。

知乎用户 这是嘉心糖士道捏​ 发表

别一个劲怪家长吧,有的事情是天生的,有些家长对他的孩子我觉得比我妈对我还好,但是就是孩子心理出问题了,有些时候我去了解了一下他们觉得自己的家长对他们的不良影响,就是那种很多家长都会干的事情,我只能说我基本上从小就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除非家长能成为圣人,不然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多和自己倾诉吧,说真的早恋或者什么奇奇怪怪的想法家长都不该太放在心上,孩子肯对你说这些比闷着好太多了,至少你能及时得知问题,当然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据我观察基本都会和家长减少沟通了…… 这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能先在他还小的时候让他觉得很多事情你能够做他的倾听者,实在绷不住了应该还是会找你说的,大概吧。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敏感了,我觉得还是玩得不够多,压力一大了就容易想太多,但是这个减负的话又没法减下来,说实话要不高考中考降低难度吧,反正都是百分比录取,再好好建设一下职高,这样才是好的,这些不去做就说减负这辈子都减不下来,然后加强一下中小学的艺体教育,说真的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非得让不爱学的孩子去硬学,至少我个人是在完全不喜欢学习的情况下勉强读了个本科,如果真的可以我其实更喜欢去唱歌去搞音乐,但是以我的天赋属实是没法靠这玩意吃饭,就这样吧。

总结下,不仅家长,学校社会都得一起努力才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现在完全办不到,还是得加大教育投资,不过钱不够多,赶紧把那群苟官和苟奸商吞的钱给扣出来充国库。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七个东东 发表

消极也是一种态度,值得肯定。

知乎用户 管产 发表

活着比死去更艰难。理解她,同情她。

知乎用户 二狗子​ 发表

我说一下我的青春期的心路历程吧。。其实,和她很像。在青春期敏感又自卑,别人的随意的一个举动,就会让我感觉到痛苦。

十几岁时,我也经常会冒出离家出走的想法。每次想到这,我又开始担心如果爸爸妈妈找不到我了一定会难过的,于是无数次打消了念头。

后来,我妈更年期,脾气异常暴躁。我做错事情的时候,不是教育,而是对我拳打脚踢,扯头发,往墙上撞。

隔三差五的,只要她不顺心,我就会挨揍。那时候是真的无数次想过死。没去真的实施,是因为后来早恋了,我看到了生命中的光,感受到了爱!但是回家面对家里人,依旧是不开心,在家总是觉得压抑。如果没有初恋,我可能早就去死了吧。

可能父母自己觉得对孩子没有亏待的地方,但是孩子没有感受到爱,来自父母的爱,真的会绝望。

我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男孩子,他温柔,纯粹,校园里纯纯的爱情让我感受到了爱。后来虽然分手了,但我们现在还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也已经结婚生子。他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特殊的家人一样,在黑暗之中,给了我光的那个人。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脆弱,动不动就自杀,其实我们那一辈也有。只不过大部分人运气好,身边会有好朋友,早恋男女朋友,或者某个特殊的人给我们带来光和活下去的希望。

运气不好的那些孩子,是因为真的没有来自身边家人的爱,没有朋友的爱,没有任何一个特殊的人去深入了解过他们,喜爱他们。

人是群居动物,感受不到连接,那么会生不如死。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她的灵魂也许因为没有人去探索,没有人去试图了解,家里人都不曾对她上过心,所以生命里没有光,直到最后觉得真的没有可留恋的了,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不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而是当大部分孩子被家长宠爱甚至溺爱的时候,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对比一下,内心倍感忧伤。

想想从前我被揍的时候,我心里唯一的想法:我一定不是她亲生的,我一定是捡来的,不然为什么会这么对我!我一定是不值得被爱的,所以像个蝼蚁一样,苟延残喘。

青春期的孩子,居然用蝼蚁和苟延残喘来纵容自己的生活,是多么悲观消极。她到最后放弃了抵抗,彻底听从内心的声音,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个她感受不到爱的世界!

知乎用户 猫奶 发表

首先,家长应该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能让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

其次,家长应该持续学习,了解世界,了解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最后,没有几个家长能做到前两条,生活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

所以,孩子,随缘吧

知乎用户 张羿​ 发表

唉…..

想说的很多,又说不出口,只能是一声叹息。

知乎用户 Dloading​ 发表

说句题外话,我也时常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感觉自己更像是装着发条的工具。

另外祝逝者安息,亲属节哀

知乎用户 辅导作业不痛苦 发表

她做过无数的作业题,不会做可以看答案、问老师,总会有办法,但 “生死” 这道题,她暗地里做了好几年,却得出了这样一个选项。

每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自杀,都是一场预谋已久的 “谋杀”。

**凶手是谁?孩子自己和父母,**到底谁是主谋,我一度认为父母是主谋,但现在认为这是个谜…… 至于老师、学校、其他同学、教育体制等,他们可能有责任,但占比很小。

自杀的本质是什么?当下的痛苦非常强烈,已无法忍受而且看不到希望,这种痛苦和绝望己经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人的本能)。

根据资料,小悦的自杀动机很可能是受不了学习压力,但把锅往老师、学校或教育体制上扣是不对的,因为这些并没有堵死孩子的活路。

活路千万条:

1、放松一点对成绩的要求,活下来了,在这么好的学校还可能考上大学,未来可期。

2、换个班,不在尖子班压力会小很多,活下来了,做为鸡头反而成绩更好也难说。

3、换个学校或休学,更可能活下来,虽然学业上可能没成就了,但也可能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从常人看来,这么多退路,为什么单单要选择 “死” 这条路呢?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不易看到的“隐秘的角落”。

一个 14 岁的孩子,不小了,为什么从有轻生念头开始,花了几年时间都找不到自己的活路呢,(别它 md 说孩子天生就是这样) 因为她的社会支持系统留给她一天死路。

社会支持系统,太文绉绉,说白点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坚定的站在她这边。

先说次要的,班主任没收的日记,可以看到她有轻生念头,但没有启动帮助……

姐姐、同学、朋友、其他长辈,但凡有一个人值得她放开了倾诉,能坚定的帮助她,她就不会自杀了,都没有……

**家是港湾,父母是每个人在面对残酷现实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孩子还能感觉父母爱自己,她就会有活下去的价值,孩子就不会自杀。

“哎,我们不知道孩子想什么,她也不跟我们说。”

放屁,父母不知道孩子想什么,是因为不想知道,知道孩子面临的困难是父母的义务。

孩子不跟父母袒露内心只有一种:不敢说!

说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被理解,说的话变成被父母批评指责甚至羞辱的素材,还可能被打,或者在一些方面被父母严加防控。

——————

那次回到家后,小悦、小嘉怨声连连,埋怨父亲让她们回来太早了,小悦高声喊了句:“你管我们好久回来?” 一怒之下,刘兵在她脸上拍了一巴掌,力量并不重。当晚刘兵就后悔了,他找到两个女儿道歉,也获得了她们的谅解。

——————

很简单,为什么不说,说了没好处,说了不如不说,当一个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袒露内心时,责任 100% 在父母。

孩子是有智慧的,如果袒露自己内心,得到了父母的理解接纳,得到了父母的安抚,得到了父母的一个拥抱,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谁不愿意说啊?!

根据小悦的判断,她目前的痛苦已经到了极限,未来没有希望,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对于父母也不抱有希望**(不是小悦傻,是她从 14 年生活经历里总结出来的)**,自杀是当前的最优选择。

小悦自杀了,用生命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作为未成年人她只能负一部分,另外的,她父母必须得负。

知乎用户 萝卜丝一丝 发表

反正最后 996 结果也差不多

知乎用户 努力​ 发表

作为全县最好的中学,合江中学的课程强度相对的高:初中部每天晚自习要到 9 点 20,每周上课六天半,周日早上下课后休息半天,晚自习前必须返校。根据南风窗记者在校内走访询问,该作息初一也不例外。
……
小悦是去年读初中才开始住校的,好巧不巧,正好被分到学校里最大的宿舍,30 来个学生一间,卫生条件似乎也不那么好。小悦出事后,张霞在家里又发现女儿留给自己的一页信,提到学校宿舍,“虽然我不怕蜘蛛这些的,但这并不代表我能忍受它们从天而降到我身上,我也并不喜欢那么小的窗,而且感觉浑身不自在。

稍微看一下就发现就学压力简直大的离谱,这还是初中,是义务教育,结果义务到哪里去了,一周七天就全在学校里,没有一天是在家睡的,搁我我也受不了

但是,那个经常笑脸的女儿或者妹妹,却在日记里哭诉道:“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内心都太脆弱了,经不起考验,但他们又真的以对孩子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吗?”

现在的社会对孩子越来越苛责,老师打孩子耳光那是孩子做的不对,不该嘲笑老师,不该和老师顶嘴,什么小 chu 生小 za 种骂得一个比一个难听

我艹,现在的孩子一周七天六天半都在学校里,跟社会完全隔离,所有的社会常识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8 分都来自学校,结果教出了坏学生却骂学生骂家长,不想想是不是老师有问题是不是学校有问题,总之都是孩子有问题,孩子家长有问题,不可能是那啥有问题

双减这个政策好是好,就是没太搞对点,你把私营的培训班搞倒了,公立的学校给你一周七天塞学校里,请问减的是什么呢?

知乎用户 三岛老贼​ 发表

要么让他的生活有意义,要么让他看不到别人 “有意义” 的生活

好像都挺难的

要不咱还是别生了吧

知乎用户 教育网的师哥 发表

教育、婚姻、职业是人生三大问题,而三大问题都根基于家庭教育。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近 60% 左右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网络成瘾、自闭自虐、啃老、厌世等教育问题; 80% 左右的家庭不懂或不完全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甚至感到力不从心。

![](data:image/svg+xml;utf8,)

太多这种问题了,太多悲惨的实践在提醒我们要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与孩子沟通;

为啥国家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关闭一些培训机构;

知乎用户 皮实妞​​ 发表

我们很少有人能换位思考,如今孩子们的生活。

毕竟大人们也疲于奔命,拘束着自我。

像是人们都在闷仄的空间生活,习以为常,各自劝对方忍耐——我们劝小小的孩子忍耐。小小的孩子们进入学校后,我们就劝他们懂事、听话、忍耐。我们要他们体谅,要他们乖巧,要他们服从,要他们努力——若是不用家长直接管束孩子已然乖巧,欣然之外,语境仍然是孩子要听学校的话,要听老师的话。

老师们也勤勉,同在闷仄中——老师与孩子们是在一起的,与我们是在一起的。我们都是一样的。

没有人敢出声反对,也没有人敢停下。

没有人肯全盘深入的反思。大家还记得 37 个家长请妞妞转学的讨论吗?事件的真实性我们没有能力刨深,姑且忽略妞妞家长极端或不恰当的表达,有一点需要我们拿出诚实来正视:大方向让减负,老师想尽责提高,家长们认同老师。 那么执行人是谁呢?执行人是孩子。 承担压力的人只有孩子吗?老师也在评价体系中。

最后就全部卷起来,老师家长行动起来,押着孩子执行——六七岁的孩子们,在学校学完,回家学。当然有人说作业并不多,但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正视,这些小小的孩子们,他们有没有自我支配的自由时光?

有没有,我们问问自己有没有——他们的每一小时,都被尽职尽责爱他们的大人安排好了

他们没有徜徉,没有精神的放空和流浪,没有无所事事的自由,没有无意义中的感官吞吐,没有动机从无意义中,探寻自己的意义。

大人们告诉他们,生活就是这样的。你的任务就是这样的。人人都得这样

老老实实的家长,勤勉的工作,朴素地把孩子托付。他们在自己的辛勤中,希望孩子走出不一样的路——家长并非不接纳,他们只是愿意孩子站在自己的肩头。这是爱孩子的方式,日复一日的耕作,只为了孩子的手不再被生疼的老茧折磨。那一点点的期许和希望,不是那么绝对,但如果是可以,为什么不扶着孩子上呢?

所以,我们有这么多花季的孩子,在各个校园中。 他们课间是奔跑的,大人们哪,他们去上厕所和吃饭是奔跑的——因为来不及啊。

他们争分夺秒地做作业啊,清晨的校园铃响了,入夜的熄灯号响了。 这些乖巧的孩子们,他们每一天在争分夺秒,做作业,上厕所,去打饭—— 课间的时候,孩子们匆匆忙忙地小跑,他们之间没有交流。

没有嬉笑,没有游戏,没有淘气,没有交流。

我们不要装作看不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门去:听话啊,上课好好听讲啊。接回家来,赶快做作业啊,一会儿去上兴趣班。

周末的时候我们告诉他们,要先完成作业。腾出一天时间给孩子不报班,就觉得自己是特立独行的家长了,但这一天也要过得有意义——去户外,去科技馆,去做一点有明确 “价值” 的事,哪怕是为了休息眼睛锻炼身体。

总是得给孩子安排出意义。

我们没有人敢停下来,问一问,什么是生活。 卷起来,卷到麻木,会做许多题,出了校园后再也不用——不是那么多人要当科学家,要当工程师,要建功立业。 每一个孩子都珍贵,有的孩子的灵性不在卷高数。

可是他们要在这条通道上先跑操,挑选之后再去想自己要干什么——他们在人生的列车上,这一站下一站,一站又一站。 家长们不想让孩子被甩下车。

人们习以为常,学生就该学习——至于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学习,学习与休息的平衡点,一个小小孩子心理承受的饱和度……

这些有什么重要的? 当你说孩子需要自由的金色童年,需要一些时间与同伴和大自然嬉戏,需要劳逸结合,需要在不同的生活中都有接纳和热爱的能力…… 去看看评论区吧,看看家长们整齐的热切盼望。家长要孩子充实地忙碌起来才觉心安,或一马当先,或踉跄跟随。

小小的孩子,他是一个人。

一个人,不应该休息一下,就像是罪不可恕。

知乎用户 猫南北 发表

现在社会越来越复杂了。

谈恋爱,要考虑这,考虑那。

结婚很多也是互相算计。

朋友也是。

在社会上,你还不能当好人,你当好人很快就会被人当成傻子,吃干抹净。

你写书,都不能写主角帮助别人,不然就是圣母,各种。

这个社会给人的绝望太多了。

成人还可以自己去排解,但是未成年人哪里有那么强大的能力呢?

作为父母,就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觉得小孩子不懂,或者小孩子矫情。

你想想你在哪个年纪的时候,会不会记事情。

反正我 5 岁左右就开始记事了。

一些事情,我可能以前不懂,我以后也会懂的。

关心爱护可以治愈孩子一生。

而只是把孩子当撒气桶,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他只能用一生治愈过往。

知乎用户 建哥 发表

无法劝,也没有什么办法。

其实我也抑郁很久了。我甚至好几个月才会发自内心笑上一次。我有很多次想自杀的想法充斥在脑海中。

只不过,小女孩比我有种,她不怕死,不怕痛,她不贪恋人世间的种种浮云。

我很喜欢孩子,我曾一度想要很多孩子。我想象过美满的婚姻,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还有一家人在阳光下草地上追逐打闹。

但日渐成长,我发觉,这是奢侈品。人生中泥泞远比风景多的多。我现在,不是经常敢这么想了。因为我自己现在过得也一团糟。糟糕到,就连把还不知道是否存在的一个女人、几个孩子拉进我脑子里,我都觉得愧疚。

如果我真的有一天会成为一名父亲,我希望我的事业上有成绩,我的账户里有足够给人安全感的存款数。我希望我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我希望我已经成熟。我对他 / 她的要求不仅仅是我的期盼,更是我从人生中中领悟的技能和道理。我希望言传身教,让孩子无论在任何时代背景,都能崇拜我的人品、我的风格、我的习惯和我的能力。

我希望,我是一个能压得住情绪的人。我希望我是一个能抗住八面来风的堡垒。我希望我的心会像泉眼一样总是能够喷涌出能量。无论我的孩子做什么,他 / 她都不会紧张焦虑,因为我会永远给他们指引和力量。

可人生终究不能像做菜吧,不能等到一切准备好才下锅。因为未知而难受,也因为乾坤未定才有活着的乐趣。

我能理解当父母的不容易,因为生存其实已经消耗了大部分人很多。

但我不耻与那些人为伍。道理懂了不做和不懂道理一样,愚昧、无能,枉得一张人皮。

我只希望,那些还没有与我相遇的缘分啊,你们不要太着急。等我的状态好了,你们再来和我团聚。在这之前,就让我自己把苦吃干净吧。

但愿,我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最好,生活也不要对我下手太重。也祝各位辛苦看完的年轻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知乎用户 十三 发表

脊背发麻,这不就是个人当年的想法吗?

唉,想一了百了但又有些许牵挂。

这几年住院,抑郁症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了,以前初中生都没几个,也不是说以前初中生没有抑郁症,是普遍认知不高导致案例少。

个人是高中得的抑郁,从初中开始就出现问题了,只是到高中才爆发崩溃,大多数父母会以为你只是在逃避,在作死,唉,怎么说呢……

家长可做的

①多了解一些关于抑郁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相关联的科普和文章(权威靠谱)。有条件的可以听听医院的课。

②陪伴,不要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这个过程会形成更为坚固的信赖,会很容易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更多的以孩子角度去看待事物。同时也要以身作则。

现实更多的是这份最基础的信任经历某件事崩塌后,他们开始不轻易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声,默默自我消化,逐渐封闭抑郁,亦或看似开朗实则是装给你们看的,后者居多。

身心健康第一位,可以施压但必须建立在你非常非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前提下。现实永远是残酷的,每个人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竞争模式和自带压力,完全没压力基本不可能。只能说尽力而为,任重道远,人生马拉松还真不是简简单单的大道理。

我记得当时,我个人脱离了管理严格作业繁重的中学后突然陷入迷茫,就像高考后突然失去了目标。成绩为重的思维已然根深蒂固,一直在追赶,好像看不到尽头,亦或看透了尽头。

自己已经渐渐不会享受生活了,那种无法感受是最痛苦的。

③多带着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接触外面的世界和小伙伴,“内向” 现在可不是优良品质,这类被称为内向的孩子往往特别容易抑郁,正青春年少却老老实实不活泼您觉得这样很好吗?也许您觉得是自己教导有方,那当咱什么也没说。

④多读书,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甚至这一方式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沟通桥梁。刷新一下认知,年纪大了容易落伍很正常的,但有的人会以落伍为荣,农村尤其常见,不愿接收新事物以自我认知去处理所有事情丧失换位思考能力。

⑤孩子生病了要及时去靠谱的心理医院就诊,医生确诊后不要不当回事儿,耽搁病情,后面你好日子可能到头了,您有条件每年都有那么几次要辞去工作去住院陪护吗?您能承担的起一小时几百上千高昂的心理咨询费用吗?(如果没有承担心理咨询的条件你该怎么办?)

您能接受你的孩子可能因为反复发作,成绩一落千丈,不断休学甚至退学连学业都不很难完成吗?

我个人和我姐在严苛中成长,我姐熬过去了,但我姐也曾崩溃过伤害过自己,她现在研究生毕业。我没能挺住,从本科到专科,不断退学休学,一步步退让,记忆因为 MECT 的副作用到现在都还没好,无法集中注意力还要忍受药物副作用,甚至可以说丧失了作为正常人奋斗的资本,周围的小伙伴都考研的考研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个人毕业都遥遥无期……

最后说句恐怖的,如果他们离开了,你们晚年…… 自求多福吧……

不要说什么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拿着刀在手上比划比划你有勇气割下去吗?想想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大勇气才可以冷静地告别这个世界……

知乎用户 壹心理​ 发表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是给予孩子尊重与理解。

无论是中国的父母,还是中国的老师,他们大多都以 “教育” 为名,剥夺了孩子的尊严,摧残了他们的精神。也正正因为这样,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才会如此居高不下。

在父母眼里,这位泸州 14 岁的女孩开朗、热爱学习,可他们却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痛苦。而这位 14 岁的女孩,其实一直在隐隐地向父母、姐姐表达:

1. 住宿条件差

2. 和姐姐表达过对老师的不满及烦躁的情绪

3.qq 空间的内容诉说心事

这并非在责怪谁。而是我们的大部分家长,都习惯性认为孩子很健康、他们的内心困扰不算个事。

可一旦他们爆发时,代价就有可能是生命,就像这个女生最后的留言:

有人会说,这些孩子太脆弱。

对不起。并不是他们太脆弱,而是小到家庭,中到学校,大到社会,都未曾重视过这些孩子的说话权,更谈不上给予他们尊严。要知道,中国孩子骨子里的自卑,正事源于这种没有尊严的教育,让他们失去了接纳自己不足的能力。

就像《心灵捕手》里的威尔。他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到处打架滋事,没人想挽救这个青年。直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肖恩在公布栏上写下一道无人能解的数学题,威尔在打扫时却轻易解开了。肖恩决定拯救这个天才。他安排威尔接受心理医生的辅导,但却发现始终没有任何的进展。

在一次次的沟通后,威尔终于向肖恩说出真相 —— 自己童年被养父虐待,被烟燎,被利器刺,被打得遍体鳞伤,他从来未获得过他人的尊重,也未被他人认可。

故事中,肖恩静静地看着威尔。他一步步地靠近,拍着他的背说:

孩子,那不是你的错。

威尔像往常一样愤怒的推开他。

肖恩又说了一遍:孩子,那都不是你的错。

他摸着威尔的头,一遍遍地重复: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

威尔抱着肖恩失声痛哭。那一刻,那个骄傲不羁的灵魂,突然有了一个出口。他开始接纳肖恩建议,重新踏上学习之路。

因为他第一次感受到:我被肯定了。

“我不被爱,不是我的错,是别人错了。”

多年来,威尔一直在用童年父亲对他的虐待惩罚自己,觉得自己不应该存在,不值得被爱而自暴自弃。我们很多人没有那样严重的童年创伤,却照样背着 “我不够好” 的潜意识负重前行。

当你没有达到大人的要求时,他们很可能否定你身为一个人的全部价值 ——“你怎么这么没用”,由此背负自卑的阴影。中国孩子的自卑,源于没有尊严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只会生产更多的 “心理患者”。

所以罗杰斯说:对待孩子,一定要做到 “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论一个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是符合你的标准,你都可以让他展露真实的自己,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担心会被嘲笑、指责和抛弃。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不幸福不成功的根源是缺乏尊重的成长环境。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 8 岁的男孩伊夏,是所有 “问题儿童” 的代表。他总是漫无边际地神游,对所有人的话充耳不闻,无法控制地破坏集体纪律。面对父母老师的严厉指责,他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只能通过画画化身成幻想王国里无所不能的 “伊夏船长” 来化解内心的痛苦。

后来,伊夏被送到了寄宿学校 —— 一所 “最难驯服的野马也会服帖” 的学校,因为他的父母认为伊夏这样是因为他们管教还不够严格 。家庭联系被切断,伊桑再无依托。遗弃感让他的幻想世界发生扭曲。恐惧之下,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出现了隔绝、偏离和扭曲。他的幻想异化为无数令人恶心和恐惧的蜘蛛,侵袭他的现实世界。

伊夏只有启动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屏蔽自己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切断跟幻想世界的联系。但这样之后,他连画画都做不到了,最后甚至再无法感受到家人的爱与关怀。

幸运的是,新来的美术老师拉姆对伊夏进行了家访。他发现伊夏并非顽劣,是和自己小时候一样有读写障碍。他觉察到伊夏的心理状态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他告诉伊夏:这不是你的错。“爱因斯坦小时候也有这个问题。”

于是,他使用了一种非传统的 “放置型” 沟通方式来和伊夏沟通。

单词默不出?没关系。不着急,慢慢想。
数学题老出错?没关系,让老师帮你找找出错的规律。
上课发呆?没关系,给你时间尽情想象。

他不强迫伊夏画画,却领着他在自然界中自由取材。

为了让伊夏获得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他在家访时痛批伊夏的爸爸,让固执的父亲明白什么是读写障碍。为了让伊夏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他努力说服校长,让自己可以在学校施展对伊桑的帮助方案。

最后,在美术大赛上,伊夏的作品获了成功获得了第一名。他的画中重新看到缤纷斑斓的色彩。他喜欢幻想的所有元素:天空、星辰、山川、树、水生物……

当顶着帅帅的莫西干头的伊夏奔向拉姆,他的脸上泛着从未有过的喜悦与自信的光芒。

为什么很多被定义为 “不可救药” 的孩子,短时间内会变成完全不同的自信开朗的人?因为大部分能力上的缺陷,来源于人格上的空洞。

所谓的叛逆并不是 “非理性” 的,是他防御的面具,保护自己不被伤害。他的内心本就有自信的种子,只不过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这也是很多有天赋的人,最终因心理障碍陨落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唯有是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才能把所有人固有的优异潜都能自动得以实现。”

当教育者透过 “世俗” 的眼镜,用疏远,责罚,奖励,苦口婆心,把一个孩子拉回大多数人颔首赞许的条条框框里。他们忘却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原本纯净、鲜活、有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灵魂,而不是一个该被功利化、工具化只会 ABCD 打勾的流水线机器。

另一方面,大量的统计数据及经验观察表明,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自杀的念头。自杀不是一个病态现象,而是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北师大学教授石中英对此曾表示:“不管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具体社会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即:他们失去了生而为人的价值的感知。

当代社会教育中,太多人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一个孩子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性,高于一切。而一个懂得尊重的教育者,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足以改变这个孩子的一生。

虽然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加上熊孩子熊家长的缘故,让每个教育者都做到天天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无条件支持、关注孩子们很困难。这一点,我们都清楚。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为自己设立一个底线,那就是:即使不理解,也绝不伤害。

如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所说: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而尊重,这个被集体遗忘的教育底线,需要每一个教育者铭记在心。

如此,一个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人格完整,自我实现的人。

☆ 壹心理粉丝福利

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壹心理来抽奖啦!

关注

@壹心理

并转发想法,即有机会获得价值¥188 的【蓝色治愈礼盒】!

点击链接,立即参与:

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壹心理来抽奖啦! …​www.zhihu.com/pin/1443535812335583232​www.zhihu.com/pin/1443535812335583232​www.zhihu.com/pin/1443535812335583232​www.zhihu.com/pin/1443535812335583232​www.zhihu.com/pin/1443535812335583232​www.zhihu.com/pin/1443535812335583232

评论区,和

@壹心理

聊聊:

你觉得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什么?

知乎用户 AN0NYM0US​ 发表

家长关系不关心本质上帮助不了孩子,

几千年来把人当成机器用的传统导致科技发展停滞的事情还少吗?

知乎用户 今生有幸入华夏 发表

自杀就是心理不健康?

知乎用户 树根​ 发表

……

知乎用户 话不投机半句多 发表

教会孩子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可惜大部分父母自己都不会, 又如何教孩子呢?

如果父母本身就抑郁强迫, 这种父母最好是放养孩子, 给予孩子基本的吃穿住,不用强迫自己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 也不用期待孩子有什么出息。

知乎用户 米凯拉 发表

小孩眼里天大的事情,在大人眼里其实是很小的事情。平时多陪伴孩子,和孩子聊天谈心,帮孩子解决问题,或者教孩子怎么处理。太小的时候千万不要住校,我觉得大学住校还差不多。

太可怜了,自己有孩子之后最怕看到这种新闻了。

知乎用户 Flover 发表

国内这种高压模式下,没自杀的才不正常。

6 岁到大学毕业学习高压,之后 996 高压,家庭高压,鸡娃高压,一辈子没为自己活过,我去他娘的。

知乎用户 心灵驿站之琪琪​ 发表

93 年后的孩子都是天生觉醒来到这个世上的,他们是新人类,可是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需要,还是像原来的年代一样,让她活着很没有意思。

我虽然是 84 年出生的,但由于我的家庭教育和氛围比较特别,我从小就经历很多孩子本不应该经历的事。因此我也是在八岁的时候不想活着,但我没有做出冲动的事,是因为我的性格很开朗。

到了 12 岁我给自己规划了一生,当初就真的只想活到 30 岁。现在每天身边都会听到这样的事,尤其是疫情以来这类的问题很多,我才能大胆的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不能被懂的感觉真的很累很累。

[

教育的意义何在?

关于教育,当下的父母应该都是高度重视的!但关于如何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许多父母采取的方式是跟风! 曾经,大部分人出了社会对于教育就变成可有可无。而如今,成长好像已经变成每个人成功必备的大事。这个现象非常好,因为有话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至…

1 赞同 · 1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4159472)

希望父母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继续发生了。

[

能做一名心灵成长导师是我此生最荣幸的事!

能找到一件事,让你乐此不彼,让你能力把它变成终生事业,我觉得这就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吧! 关于学习,我一直有所选择,因此不是所有的书我都看,所有的课我都听。在实际的食物上我还不是太讲究,但在心灵的食物上我一直要求非常严格。不权威不学习,不…

1 赞同 · 0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3994296)

到了 25 岁我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我才有勇气活下去,现在的每一天我都活得很用力。

[

我是精神世界的富二代!

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是他人生的底色,虽然作画后底色几乎看不见,但这底色却影响深远。有一个不雅的比喻,文化底蕴带给你的自信好像底裤,虽然别人看不见,但一定要有,因为这是你保护自己最好的明证! 我是出生在一个大家族,并且拥有一个大家庭,之后有一个…

4 赞同 · 2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1788251)

希望我的心声能被更多的父母看到,你懂孩子,有有方法帮助孩子,其实孩子很想有人可以帮助她的。因为自己帮助过很多孩子走出来了。

[

你迷茫了怎么办?三部曲走出困境!

心灵驿站之琪琪的视频

 · 196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42767381362274304)

知乎用户 小猫咪 发表

想说点啥,但似乎也说不出啥

家长,父母,教育,文化,社会……

似乎都能扯上点关系

我觉得,营造更宽容的、宽松的价值观,公平的、合理的社会,剔除传统的、封建的旧时代文化遗俗,才是有用的做法。不过自杀多是个例,似乎心理辅导也有用。

总体感觉,老龄化加剧,新时代的人会逐渐替代老一辈的人,总归是有些改变吧。

比如不那么催婚,不那么鸡娃…… 但愿吧。

知乎用户 大猫心理学 发表

心理问题是很多人自杀的原因,贫穷是自杀的根源

知乎用户 狂奔的蜗牛 发表

简单说就是缺爱,缺少父母的关爱,为人父母的以为给吃给穿就行了,很少有愿意去了解孩子内心的

知乎用户 云齊 发表

赶紧推行社会化抚养吧

知乎用户 原来可以改名字 发表

有什么好奇怪的

只要人生没有锚点

只要你仔细的思考关于生命、未来、意义、自我的问题

死亡就会跃入眼帘,并且在一段时间无法获得锚点或者加固锚点后

死亡就会成为唯一的选项

当然,绝大部分人受生活所迫,被驱赶向前,没有时间省事自身,有没有锚点都不影响他们

知乎用户 优雅的老衲​ 发表

孩子,我打心底里敬重你。

知乎用户 张先生 发表

管好自己下半身,爽的时候带好套吃好药,比 “关心孩子心理健康” 有用太多。

核心问题是中国人太多,“你不 X 有的是人 X” 仍不绝于耳。

在疯狂内卷中,这种现象并不稀奇。卷的动的继续卷,卷不动了躺平,再被催着卷就会像这个孩子一样爆炸。

知乎用户 做最好的自己 发表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自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时候家长要转变态度,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感觉他是孩子,他是什么也不懂,他就得听我的,我都是为他好的。其实这种想法就是错误的。

不能打着为他好的名义,就要求他们全部听大人的,他不能单纯认为,我供他上学,培养他,给她买好吃的,买漂亮衣服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也像大人一样,也会有烦恼,也会有麻烦,在你那里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们的世界里,可能就已经天崩地裂,觉得失去一切了。

所以,作为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比如作业被老师要求重新写了,回家就感觉他不开心,可以随口和她谈谈心,妈妈爸爸小时候也经历呀,怎么做的呀,谈完她的情绪会缓和很多,也没那么难过了。

还有就是小时候在家里不要一味宠爱,不要她什么都是对的,没有一点挫折,适当的挫折教育很重要。比如,分吃的,爸爸妈妈宝宝就应该一样的;做家务,大家一起分担,宝宝也帮忙;做错事,家长要告诉他和适当批评他,及时改正等等。

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永远在,难过和不开心的时候,能安慰她,开导他。孩子长大了,不可能什么都告诉我们,我们也要尊重他们得隐私,但是我们要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一直,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找爸爸妈妈,家是你永远的依靠!

知乎用户 勃逗花 发表

不发表意见

知乎用户 王昔 发表

越懂事的孩子活得越累。懂事的孩子总是主动地或强迫自己去懂别人,可正因为 TA 太懂事,谁会懂 TA 呢?长久压抑之下,消极情绪积累,又无法通过攻击外部释放,就会自我攻击,导致焦虑、抑郁。

知乎用户 滏麇 发表

想起我的侄女,高一时压力很大濒临崩溃,感觉没朋友学习压力也大

所幸家里体谅她,侄女主动休学一年,然后就调整过来了,现在活泼开朗,成绩也还不错

知乎用户 天才少女 发表

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要去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一个孩子自己的性格是脆弱容易内耗还是乐观开朗,一是周围的环境,但是更多的是孩子自己的性格

除了要给孩子一个尽量积极的环境,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自己遇到过一些小朋友和家长,真的能看出来家庭的关系,爸爸妈妈的状态不同,孩子真的也会很不一样

所以希望爸爸妈妈除了要关注孩子的状态,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给孩子的影响和家庭环境

知乎用户 伊壁鸠鲁主义者 2​ 发表

建议上大学以前,隔绝网络

读历史,特别是伟大人物的传记

把精神从儿女情长或者小家小事的地方引开来,这个年纪正是做白日梦的年纪,需要的是宏大叙事

知乎用户 比企谷 Yuki 发表

作为一个刚刚从高中毕业的孩子,我感同身受,如果真的有来世,望她幸福。

知乎用户 流木 发表

痛心。我也觉得现在的大环境,实业凋零,努力无用。希望来生重开人少的地方。

知乎用户 曼洛达人 发表

**家里条件不好的家庭,切记不要给孩子买手机。**你说你是有钱人,富二代,这我管不着。有钱人人家容易翻身,中下平民玩个什么手机呀?家里有矿啊?这才吃上饭几年啊?小学生初中生谈恋爱的一大堆了,momo,soul 上面随便搜个人都是小学生,啥意思呀?

声明:我的意思没有让游戏短视频背锅,而是因为这种东西家长就应该好好管控,否则陷入奶头乐,轻则翻不了身,重则家破人亡。

我知道电子游戏和手机不会直接导致这些后果,但是从客观事实来说,电子游戏的确毁了很多人的一辈子,我身边的例子数不胜数。就像当年《古惑仔》的出来,很多人争相模仿,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我们中学很多人十四五岁开房我不知道?偷抢拐骗抢劫斗殴我不知道?精神小伙以自己谁关的久为 “荣耀” 我不知道?《古惑仔》当然不是直接原因。关键在于“管控”,你看,古惑仔没什么错,但《古惑仔》没有祸害青少年我倒是不相信的,经历过校园霸凌的都懂得。

知乎用户 卢沟湖砍柴人 发表

命运很残酷 该死的一个都留不住

你说不该死 事实该不该死 从来不由人说的算

这个世界不美好

我也不期待他美好

至于死 我不认为是坏事

有人活的不开心 重开一把就是罪?

自杀总比报复社会要好的多

我很愿意看到对社会不满的 自行了断

至少别伤及无辜

还是那句话 从不劝别人想开点

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该死的都会死

不该死的 怎么样都能苟活

敬所有愿意还陪我一起活着人

也敬那些成功重开的小伙伴

记得下回别在回地球做人了

按照宗教体系 如果真的有的话

跟他商量商量 换个星球 别选地球

真心不值得

地狱和天堂没区别的 只是自己的心感受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愿想活的能活到不想活

愿不想活的 能早日解脱

知乎用户 春寒料峭 发表

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比如学习不好就不好呗,全班倒数第一也没什么。将来怎么办?那就是靠你啊,现在抓紧赚钱,给孩子更好的条件,不用学习好也能活得好,不就行了。

很多家长都是反着的:我过得不好,所以孩子必须努力,往死里鸡娃。于是。。。。。

知乎用户 青鸟 发表

这样曝光人家日记不好吧。

还有错别字?

知乎用户 开心 de 蛋蛋 发表

期望一个了解她的人,等来的却是失望。

看不到希望的未来,迎接她的就是绝望。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青少年需要更多细致的关爱,才能平复那颗悸动的心。

提醒家长要多陪孩子,多沟通,别等到孩子不想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到那时候多数就已经抑郁了。

知乎用户 4king 发表

根据我的观察,抑郁其实跟物质条件没什么关系,环境艰苦点的意志反而强大。

知乎用户 FeelatHome 发表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症状,你不承认它是病,不承认有,那就要你命。本来治一治最快 2-3 月就好的事,非得死活不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这种心理问题长期加深的话,我愿称之为心理癌症。

知乎用户 bhgy 发表

家长如果无能,就不要生孩子了。对于任何人都是痛苦,是人生的其他幸福弥补不了的痛苦。

想一想自己到底爱不爱孩子,还是说完全没想法等有了再说呗,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想法,给予一个孩子以生命在传统价值观中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恩典。

但现在需要重新想想了,让一个孩子降生是一件极其蛮横不讲理的事。没人想经受苦难,苦难本身无法带来任何东西。

我本人是绝不会让某人降生的,因为我知道自己无法回答别人 “为什么让我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个问题。

知乎用户 木头舟舟 发表

关于代沟,在这个时代是无解的。

大人忙得喘不过气,孩子被压的已经麻木了。

其实轻生的人是已经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了,每一个试图过轻生的人都是对世界还有一丝眷恋,那份眷恋或是美好或是遗憾,一旦这份眷恋消失或者得到满足,那么死亡将会变的毫无压力。

说实话,我很羡慕她,因为她还有一个姐姐,她不担心自己走后父母无人陪伴。

初中的时候我翻到了我妈的结扎证明,那时候我意识到我不可能再有弟弟或者妹妹了,如果我走了,真的没人可以替代我的位置,所以尽管很多时候我都不想继续在这人世苟且,却又不得不活下去。

轻生的人是自私的,因为他们已经不想去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了,正是因为总为其他人考虑,才活得那么累,所以,希望活着的人原谅轻生者最后的一次自私,这也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自私。

死亡的过程很痛苦,祝你解脱后再无痛苦。

知乎用户 Abel Lu 发表

儿童社会是成年人社会的一个缩影,就像电影《超脱》里面讲诉的一样,电影的英文名是 detachment,我更愿意翻译为脱离。

电影讲诉了美国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价值下,孩子怎么样被影响,怎样主动一步步甘于堕落。

传统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被冲击的支离破碎,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又不可能或许说不会被大多数接受,于是价值体系混乱,评价体系混乱,坚固的大厦轰然倒塌,剩下满地残骸。

本该以白纸作画构建美好蓝图的孩子,纸上布满了各种颜色,黑的,白的,灰的。

太多颜色的叠加在一起,被重叠最多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破洞的地方,

知乎用户 知乎 Er 百度 Er​ 发表

孩子真的很脆弱,每个人的心灵都很脆弱,也包括我,这个世界真的很残酷,所以真的需要对周围温柔以待,一直再看索罗的《瓦尔登湖》第一遍,没读懂,这一遍带着感受,读懂了很多。

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旅行最重要的是心态,但是每个人都带着沉重的行囊,并且旅游时还不断的买这买那,把原本轻松的旅途变得异常疲劳。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同做题,第一遍哪会做,都是重复了一遍才会做,更者做三五遍都不会,每个人都不相同,但是我们的有些学校,有些班级希望这里全是拔尖的,一个班考 50 个清华,哪能呢?对好的百般忍让,对差的百般刁难,个性青年体无完肤,我们人为的创造问题,却说如何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如同一个创造问题的人,在问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应该解决的不是问题,而是创造问题的人。

很多人看到这里以为我在抨击 yins 教育,其实不是,教育没错,错的是人,就算是最好的班也会有最差的学生,所以我们对所有的孩子不能用同样的要求,对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要求去对待,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忍耐,每个孩子其实都挺善良,只不过我们的对待的方式不对,这种新闻我看了都非常害怕,我有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他们成功,成为伟人,但是我又害怕我的过分压力把孩子压折,所以真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时间线,我应该鼓励他们多在意沿途的风景,不要太在意人生的得失,我们一定会好起来的。

知乎用户 钢蛋 发表

心痛,唉,学校也该配社工和心理老师了,能花几个钱?

知乎用户 何莉​ 发表

家长教育观念有关系,女孩子比较敏感,家长就要敏感,有问题及时疏导,性格养的活泼开朗一点。所以我女儿初中高中,想陪读,除了给她料理生活以外,自己也要保持放松,没事看看书,保持良好状态,到时一定不能太忙了(我给自己说的,所以现在要多赚钱才可以支撑我不上班,或者找轻松的工作没有加班的)

知乎用户 帅气无比的郭昊东​​ 发表

想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家长只需要做到这四点。

详情请观看视频。

知乎用户 39 健康网​ 发表

那么乖的孩子,为什么就自杀了?

或许,

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而是每一根堆积起来的稻草。

自杀前的孩子,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原创内容来自

@39 健康网

公众号:跳楼自杀前的孩子,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愿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范逸哲 发表

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成为热点,宣扬只有坏处没好处。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谁都想躺着,但是对不起那是做梦。我看不出她的父母有太大的问题,问题在她自己身上着了魔。

个人的想法是老百姓努力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不要搞错了。

几乎就等于暴躁老哥报复社会,你能说社会不好吗?为啥放到孩子身上 就一定要去反思教育不行呢?难道不是孩子自身性格缺陷是主要原因吗。

我之前也反复说过自己选的路自己负责,肯付出至少有饭吃,也许可以改变人生,但是你躺着怪这个怪那个,就是被自然法则淘汰。这个女孩子不和自己家人沟通就自己选路子,亲尊重她的选择,也许她很高兴这样离开世界。一帮人说可怜有啥用?不明白?

我非常反感出了一个这样的事情就 来科普就来毒鸡汤,我愿意相信大多数孩子都是正常的。只是她是一朵特别的花朵而已。

知乎用户 放凡​ 发表

【几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如今的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真的很重要!】全文看完仅需两分钟,尤其是育儿期的父母请认真看完!

她才十四岁!正是花季一般的年纪啊!怎么可以如此冷静的写下冰冷的遗书?

那么这个女孩 14 岁,并且早几年就有了自杀的想法!这是什么造成的?看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意思是——学业!

各位可以将自己摆到这个十四岁女孩的位置,问问自己: 我是有多绝望才能选择自杀离开这个我还没有好好看过的世界啊!

我不清楚各位的想法,但我知道,能把一个花季少女逼到这种地步绝对不只是这个事件展现给我们的最表面的问题——学业!

那是因为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是家庭!因为对于孩子而言最温暖的港湾莫过于家庭,即使她步入了叛逆期!

家庭的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是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导致的,你相信吗?如果不相信的话:

希望你的孩子不会被你眼中的【乖巧懂事】毁掉!

在这里我提醒各位年轻父母——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中【乖巧懂事】请千万要看完这篇回答,因为这篇回答可以为你在育儿教育时提供有关孩子人格成长方面的经验!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一篇回答,可以给予父母发现孩子另一面的方向,三个案例三种诱因,看完后如果还有疑惑,不妨转战评论区留言!我会及时回复,补充更新内容!

以上

码字不易,喜欢记得点赞关注!

知乎用户 苏罗多​ 发表

不敢妄论中国教育,只是对当时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境至今心有余悸,我的灵魂无数次被汽车碾过,随河流飘走,从高楼坠下。只是肉体没那么勇敢,零零散散,拼凑着长成了大人。

知乎用户 向阳​ 发表

不良教育下的孩子成长,必经四个阶段

1、寻求过度关注

![](data:image/svg+xml;utf8,)

比如孩子一个劲儿的叫你,搅的你无法工作。或者时刻需要你盯着 TA,只要不盯着就要哭闹。

2、权利争夺

比如孩子犯了一个错误,你要求 TA 承认错误,无论怎么样 TA 就不,特别倔强。或者你要求 TA 不要做什么,TA 偏要做。

3、报复

比如乱花钱,摔东西

4、自暴自弃

![](data:image/svg+xml;utf8,)

多出现在 10 岁以后,打不还口骂不还嘴,消极抵抗,无力感。这个阶段孩子更容易想到死亡。是唯一最好的方式

这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绝对关系。

针对四种不良行为每一类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给他们分配一些小任务,孩子都喜欢做游戏的方式完成任务,有很多游戏绘本,可以借鉴给孩子下任务,还要时常拥抱孩子,最后,创造一些特别时间,这个时间里就专注于陪孩子,放下手中所有事情和电子产品。让孩子感觉到这个时间里,谁也不能打扰到你们,孩子会觉得特别被关注。以后他就不会寻求过度关注。

2、对于权利争夺的孩子,身为家长一定要及时暂停,不是要暂停孩子,而是暂停自己。你要及时退出权利争夺,你试想一下,你跟一个孩子讨价还价,要求 TA 必须服从,是在干什么,是在要你的权威感,你去要权威感就证明你已经失去了权威感,希望你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只要退出权利争夺,冷静下来,让自身情绪缓和了,再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情。这里要用共情的方式,共情可以锻炼,这里只给一个小的案例师范 “妈妈知道,刚才妈妈那样要求你,你很生气,现在妈妈冷静下来了,可以跟妈妈谈谈这件事情怎么处理吗,当然前提是,如果你不把玩具收好,那妈妈只能把所有玩具收好,并且放起来,锁好,你会有一周时间都无法看见你的玩具,等你觉得什么时候,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玩具,妈妈再拿给你。现在妈妈给你两个选择

一是妈妈把玩具锁起来,一周以后你可以申请拿到玩具,但得是你保证可以管理好玩具的前提下。

二是,现在你去整理好玩具随时都可以玩,但是每次玩过玩具需要整理” 如果孩子就是不整理,你就锁上玩具,也确定一周不能给他玩,让 TA 知道不整理玩具的自然后果。当然这个时间不一定是一周,一周对于一个小孩子可能比较残忍,多长时间自行决定。

3、对于报复阶段的孩子,不要还击,TA 打烂了碗筷,你踹碎桌子,过后都要你花钱买,得不偿失。孩子为什么报复你,一定是平时你对他的忽略,和关心不够,很多家长把控制理解成爱,把管束理解成爱,比如孩子现在不想学习,很多家长会怎么办——不学习怎么能行啊,这孩子就是得盯着,不盯着就不行,然而他们从来不问孩子,为什么现在不想学习。这就是忽略,就是不关心,忽略了他不想学习背后的心里诉求,只关心 TA 学不学习,不关心 TA 累不累!这里需要一个动作,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其实不难,就是想一想,如果自己在这样的高压下,会有什么样的负面感受,就是换位思考,很多人让他换位思考,他们都会说我换位思考了啊,要是我爸我妈盯着我学习,我就好好学习,这不叫换位思考,想一想要是像你一样,孩子为什么会是另一种结果呢?你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重新解读了应该怎么做。不叫换位思考。

4、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到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是积攒了前三种,那么多年的负面高压慢慢变得极具挫败感,这个阶段需要家长花费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孩子之前的缺失,如果你再施压,这种自杀的结果是极有可能的,相信大家看过报道吧,有的孩子有自杀群,真正获得父母的爱的孩子,是不可能会加入那个群的,别等到后果如此严重,再考虑改变教育方式。孩子到了这个阶段,一定是感觉不到父母的爱,爱的极度缺失,往往这个时候父母也进入了放弃孩子的阶段,他们觉得孩子无法补救了,任由 TA 自行发展吧!到了自暴自弃阶段的孩子都进入了叛逆期,方法太长,希望身为父母的你们自己花时间去了解,我给建议你们也不一定能有动力去做,我只能提醒到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会出现自杀或者杀害别人的可能,提醒大家问题很严重,方法在

[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

知乎自营

¥26.00

去购买​

](https://www.zhihu.com/xen/market/mall/detail/1357103053385048064?mcn_card_id=1444304424672342016&source=goodsRecommend-pc&zh_nav_left=back&zh_nav_right=empty)

这本书中,请花一些时间救救你的孩子!

知乎用户 西瓜泡泡糖 发表

非常理解这个女孩,因为这也是我的想法。

我上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思考 “死亡” 与“存在”这件事了。

那时候我就得出一个结论,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不能思考的问题,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只要一思考这个问题,我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黯淡无光了。

既然我终将会离去,终将会经历到那天,终将会被抹掉在世界上的所有痕迹,那么,今天的我,为什么要活在一个并不美好的世界?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细碎银两吗?为了吃饱穿暖吗?

所有的普通人,在离去的百年之后,当所有认识你的人也都离去之后,真的就没有什么可念可想之处了。

所以,我很理解那些寻求 “解脱” 的人。

因为,这也是我的想法。

我没付诸行动,只是因为,我父母尚在,我不想让他们伤心。

如今,那个常常在深夜哭泣,觉得活着没意义的小女孩长大了,可惜,她仍然觉得活着没意义。

“死亡” 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很难再连根拔起了。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能想明白的人,都是聪明人。

我愚钝、敏感,可能永远都无法与 “存在” 这件事和解。

因为我是否来在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我能选择的。

如果你问我的愿望,

我多希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

“存在” 即痛,“虚无” 则空。

我用力地 “活着”,努力地生活,热爱一切美的事物,

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痛恨 “活着”。

我再也无法磨灭掉有关 “死亡” 的想法。

虽然我仍然活着,但其实,我已经死了。

就好像一株生长在阴暗角落里的花,尽管她仍然活着,却只是作为旁观者,观看着一切与她无关的熙熙攘攘。

分享几段话吧,这或许就是打破心结的方式。

“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最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太宰治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如果残疾意味着不完美,困难和阻碍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

虽万难君未死也,今一路尔可行之。

——史铁生

知乎用户 手中不可无剑 发表

女孩寻短见,十之八九都和恋爱有关,其中一半又和婚前性带来的心理问题有关。

几乎所有家长,都在教育孩子如何起分别心,并压低孩子的价值以方便管理。

美名曰:怕她太骄傲

1. 家长对于孩子的框架太过绝对,孩子根本没有话语权,只能向父母寻求价值认可!很多家长千方百计的压低孩子信心,有想尽办法把孩子交给学校看管。

家长喜欢 pua 孩子,并且不陪伴孩子

2. 我经常看到母亲教育女儿在用特别恶毒的语言进行攻击。一个毫无妇德的女人,真的不配做家长,更不配教育孩子。自身对于道德的蔑视,间接教育了女孩的贞节观。

女孩小学就能体会性愉悦,到了中学更加渴望有个成熟的人,管理她,取悦她,陪伴她,认同她。

3. 大量文学作品都在传达一个观念:这世界上存在自己的另一半,和对方在一起人生才算完整。

这样的灵魂伴侣,其实并不存在。

但为了维持观众对于爱情的憧憬,所有作家都在强化这一超现实!

其实不存在什么灵魂伴侣

即使存在,只会是一些,而不是一个。

因为任何人不属于特定的人!

我们会经历很多人,也会成为很多人的过客。并不存在唯一,只需要珍惜现在,珍惜身边的人和自己。”

当这些文学不断对大众洗脑,所有人相信自己有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所有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会不计代价的投入成本,以宣誓自身的正确性,宣誓自己空洞的爱多么感天动地。

把大量精力,大量成本,投入在一个所谓的 “真命天子” 身上,如果获得不到想要的反馈。女孩会崩溃,会去走极端。

灵魂伴侣神话,害了太多人。

知乎用户 打印机 138 发表

上一周,我和正在上大三的女儿在电话里争吵了起来,去考教师资格证不想跟学校的大巴车,

想自己打出租,离考试点不算远但因为要早起熟悉考场,我就担心安全问题

她说总算约好滴滴车了(都考试,车不好约),第二天 7 点前来学校接她

我多插了嘴说,早知道这么不好约车,跟着大客车去就好了,主要是安全

结果女儿不断指责我,意思就是我打乱了她,我一再解释没用,女儿第三次说我的时候

我气急一顿回怼,最后女儿挂掉电话结束……

第二天一早她打来电话告诉我坐上车了,下了车了,中午准备吃饭了等等

我都反映比较冷漠,晚上打了个电话确认她回校结束

几天后和女儿视频,女儿在那边委屈连连,我在这边也止不住流泪

女儿说中午打电话时坐在考场不远的路边吃汉堡,天气很冷,我的回话很冷

我说前几日争吵时你爸爸全程围观,我感觉自己也是难受的不得了

女儿说妈妈你消气儿了吗,我说那天吵完就立刻反映过来你是因为快到生理期了控制不住脾气

然后两个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又哭又笑的聊了好久,也探讨了以后避免这种问题的办法

因为爱因为无顾忌,所以最亲的那个人反倒伤自己最深,怎么办呢

我说你大了,如果决定了一件事就告诉我,不要被我干扰到,哪怕错了自己勇敢的承担就是

中年妇女凡事都想的太多,你参考一下妈妈的意见就行…………

还好,之后的几天互动正常,大人经过多年历练已经能承担太多,

小孩子真是,怕她们内心弱得经不起一点打击,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着如何开导她

我想自己以后少说话,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不能急不能急,一定不能急

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安全度过自己最无助最脆弱的时候,

人生虽然有诸多坎坷,但也有很美好的时刻,太心疼这些自杀的孩子了

知乎用户 张胜利​ 发表

亲爱的老妈:哈喽啊!…… 但我一直在安慰我寄己。

多么懂事的一个孩子啊,告别中还有俏皮和安慰。

看起来有说有笑的孩子,就是开心宝宝吗?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悲剧没发生,这些日记、遗言发生在日常,暴露在面前,能够引起亲人、朋友们的重视吗?

很遗憾,大概率,并不能。

面对这些绝望的心思、表情、文字,我们很可能会指责、怒骂、讥讽,甚至回击一顿拳脚,或者当作是心智未开的玩笑。就像小孩子没有腰一样,“小孩子哪有什么伤心事”。

或者干脆回避。

我们以为,当我们蒙上眼睛,他们的绝望和灰暗,就会消失和康复。

当悲剧发生后,才会觉醒那些绝望表情是真的,所说所写是真的。他们的求助也是真的。

死亡也是真的。

我们自以为有多重视他们,他们就能感到自己有多被忽视。

“我们在努力的养家,他一个孩子只需要学习,能有什么不满足?还像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点都不懂理解父母。”

每个自杀成功者,都曾经求救过。

他们努力的尝试向我们求救,但是求救发出后,我们反馈的是:不可能,你太小了,你啥都不懂,你不懂事,你别作,我比你累多了。

求救被回绝,求救就停止了。

他们成了懂事的微笑的孩子。

悲剧发生后,冷冰冰。一切都很陌生。我们甚至还是觉得不可能**。**

所以啊,父母们,朋友们:一旦捕捉到了任何的消极的自杀想法,都不要认为是假的。任何的消极想法和行为,都是在向你求救啊。

知乎用户 kurewtyu 发表

重点不在压力大,不在父母,在于学校环境啊,你们真的没经历过,这种环境,30 个人挤在一起,换衣服会被外面看到,晚上都是蜘蛛老鼠掉到身上,这对一个 14 岁的女孩来说就是地狱,我敢说只要走读她绝对不会自杀,一定能撑过去,这环境太糟糕了。学习压力是一部分,但是只要身体环境舒适是可以撑住的,她父母也很好,没对她要求太高,心理方面也排除。

学校住宿环境绝对是罪魁祸首,对孩子还说,这真的太糟糕,而她们却没有任何力量反抗和改变,说真的,能走读走读,不要让孩子住在这种地方,太摧残孩子心灵了。

住宿环境是地狱

住宿环境是地狱

住宿环境是地狱

不信的人可以去试试这种环境。

知乎用户 樽粮与红浅学 发表

很多年前我的一个表妹也是在 14 岁的时候自杀了。我的表妹生活在一个距离县城不远的,一个比较富裕的乡村,除了父母她还有一个弟弟。

她的父母性格都非常和善,我的表妹既没有受到过虐待,也没有受到过轻视。

她采取了比较悲壮的上吊的方式自杀了,说是活着没意思。

而这种青少年妇女自杀,在一个阶段,在他们所在的乡村形成了一种风尚,很多少妇一言不合就自杀,吓得老公们个个惶惶不可终日。我的另外一个表姐夫曾经专门到我家来要求我们帮他做主,如果我表姐自杀的话跟他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风尚。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长期把解决温饱作为一个社会目标,吃饱了大家就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了,很少人会想到人的精神,也需要滋润。我们的肚子吃饱了,但是精神却饥饿了。

根据官方调查,目前患有抑郁症的人已经达到了 20% 多。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无论现实中还是线上遇到的人,都可能是有心理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在网上已经不和别人吵架和辩论了,因为你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具有精神障碍的人。

患有抑郁症的人每天都找不到快乐,也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会经常产生自杀的冲动,表面上他们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但是内心里是一个非常晦暗的世界。

大多数父母都不具备心理学的知识,他们无从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觉得能让孩子吃饱穿好上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责任。

事实上也不能苛求父母们,因为在这个时代想维系好家庭也是不容易的。福特汽车的创始人曾经说过,人生 95% 的痛苦都是源于贫穷。对于一个贫穷的家庭,想要拥有富足的心灵,显然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有点难能可贵。

知乎用户 泽风过 发表

我有时觉得勇气是所有品德中最重要的。

有勇气,就可以面对一切的状况和变化,即使没有喜欢。

希望大家都能有足够的勇气。

知乎用户 嗒嗒 发表

走了就不用受罪了,现实真的有太多的问题无解

知乎用户 123321 发表

她不是自杀的,她是被别人吃了的,有人在吃人,想不通这一点,将来你和你的后代也会被吃。

知乎用户 冬哲 发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9389194/answer/1699865608?s_r=0&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wechat_session

以上这位知友的回答能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

一个月前我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长久的内心积郁在家庭里爆发了出来,于是删除了很多人的联系方式,暂时要求家里别跟我联系,然后想好好的了解下自己。

我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喜欢过度思考,很多时候人际交往让我觉得很累很累,但是又无法言说,经常会陷入到抑郁情绪里,当然不至于到抑郁症的地步。父母其实也无能为力的吧,但每每我与疯狂的念头作斗争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活着才有希望,我明白什么问题折磨着我,但我相信时间会让我解决它,看上去这种想法比 “吃好吃的”“周游世界” 更飘渺,但我希望落实在每天的行动中,都可以让我慢慢的更轻松一些。

当你觉得需要关注,需要倾诉,需要爱的时候,请毫不犹豫的提出要求,在我看来这是很自私的一种做法但是生活不像电影,独自一人背负悲伤然后被人发现帮你化解郁结什么的很不现实,你觉得这种行为很崇高很成熟,但那只是活在影视作品中可能不到三个小时的角色而已,现实中你不说永远没人知道。不要愧疚不要自卑,遇到挫折导致你难过,你希望有人花时间安慰你,这是作为人类正常的情感诉求,并不是你的错。

敏感的人大多都是温柔的人,因为自己有诸多顾忌,所以会过分的考虑他人的感受,先学会爱自己吧,自己的情绪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内耗,也不要过多的思考,什么未来,什么人生社会的大问题,每一天都能开心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好好活着。

知乎用户 乌合之众 发表

世人皆苦,难得糊涂。

活得越明白,就越接近自杀了。

糊涂坚强的过完这一生吧。

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现实的真相还热爱他。

知乎用户 桥豆麻袋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来我 14 岁那一年在干嘛呢?应该是在上初中,在一个很小很小的镇里面上初中。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一个奶奶。家里没有父母作为 “靠山” 长得又不高的我,自然而然的成了被欺负的对象。

为了不被欺负,我只好加入他们。不读书,逃课去网吧,因为各种奇怪的理由打架。而且打架的时候我永远是冲在第一位的。最凶险的一次,我拿着木棍冲第一个,人家直接掏出来一把刀,对着我的头砍下来,我抬手挡一下,砍在了我手臂上,缝了 6-7 针,至今都有一个疤。

那时候的想法里,只有怎么过的舒服,怎么看起来会更拽一点(更 不 好 欺 负 一 点),至于生命、危险、将来。既没有概念,也没有想法。

初三那年,我爸觉得我成绩太差,回来陪读三个月。有一次我爸把我从网吧抓出来,说要送到学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我一顿。在去学校的路上,我反复的想着在学校颜面扫地的画面,想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 “威信” 垮塌,看到旁边有个池塘,我一跳就下去了。水很深,我呛了几口水之后后,被路过的人救下来了。我爸并没有下水。其实我可以感觉到,那个时刻,他也许真的不想救我,不想救我这个在他眼里只会撒谎,骗钱,不读书,打架惹事的网瘾少年。

当然万幸的是,我在我爸的棍棒教育之下,中考居然奇迹般的考了九百多分。离县城里面最好的高中录取线,只差了几十分,然后通过多交一些学费的方式进了县一中。最后慢慢的脱离了县城。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

当然也有那些纯粹家里爷爷奶奶带的孩子,父母连两三个月时间都抽不出来,最后啥也没考上就在家里闲着的。有一件事情到现在我都记忆很深刻,应该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放暑假回了老家奶奶家。闲着无聊去网吧打游戏,居然遇到了初中老同学,他当时在学校也算是一号人物,打架厉害很凶。但学习很差,不读书,初中读完就辍学。

他也在网吧玩游戏,记得当时是玩 cf,他和我说他账号被封了,想重新注册一个账号,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因为他连登录界面的字都认不全,网吧里也不认识什么人。所以露出那种有点讨好的笑容请我帮他申请一个。这种表情居然会在他的脸上出现,就像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真的和印象中那个在学校里叱咤风云的他差别太大了。不知道他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就是因为这个事情,所以现在无论我爸,多么多么催我结婚生孩子,在我没有能力亲自带孩子之前,我都是一口回绝。不希望我的孩子有和我一样的童年。

知乎用户 听教主说 发表

好怕,好怕。不是每个家长都学过心理学,不是每个家长都肯花时间听孩子倾诉,不是每个家长都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当成宝贝,他们甚至连自己都没活明白呢。

这也不能全怪家长,养鸡场的鸡妈妈有能力阻止鸡蛋被拿走吗?

鸡蛋本来是用来孵小鸡的。母鸡也不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鸡都被异化了。

作为个体,只能通过学习来觉醒。

作为群体,只能通过抗争来获取权益。

或许在将来,孩子们不再只属于父母,而是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最科学的,最全面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健康的成长。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花点时间来了解她,跟他聊聊天。

如果你想了解她,帮助她,就花点时间学习如何才能了解孩子,而不是你父母教你那一套:野蛮的打骂,或者无原则的溺爱。

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有条件的去系统的学一学吧!

知乎用户 yan one 发表

谢邀。

  1. 生不如死的时候,死是很具有诱惑力的;而这个生不如死的痛苦,是由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个体感受决定,而非普世观念。

2. 有的人死了,从个体感受来讲,比活着更解脱。

3. 你想让他们活着,首先要让他们把一些东西彻底的释放掉,然后得让他们觉得活着比死有意思。

我三个月前给一所学校做了一个关于青少年自杀的短演讲。因为我一生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其中一些让我至今都受到影响。我后来参加过一些这种组织,确实也劝回过一些自杀者。我觉得就这三句话,别的就不扯了。

知乎用户 左上角男生 发表

还是别生了吧,直接赢

知乎用户 7 点 发表

学校是工厂

老师是工人

学生是产品

成绩是业绩

知乎用户 lasxmidnight 发表

老实说,她这个学习作息我也经历过,不过我那个时候是高中了,一周上六天半的课,每天到晚上 10 点半,每天每科目能发三张试卷,你永远都做不完,一望无际,没有尽头,上课是越来越听不懂。

压力大到真的整天浑浑噩噩,我没有想过轻生,但是我厌学了无数次,可能因为我没有她学习成绩好,也没有她懂事吧,她可以压迫自己去学习,直到自己也顶不住,活不下去为止,而我有退路,我可以不管不顾的选择摆烂。

我是走读的,每天我都能回家吃上家里的饭菜,洗一个好澡,不用自己洗衣服,睡自己熟悉的床,我们高中是一个宿舍 12 个人,我进去看过,中间还能放下个桌子,我无法想象 30 个人的宿舍是什么样子。

我一直觉得轻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几乎没有什么比人类的求生欲更强烈,她连自己生命都不要了,外人再说什么想想家里人,想想未来,那都属于站着不腰疼,所有未来的光,在眼前的深渊里都是微不足道。

女孩已经考虑了很多年了,她不是一时冲动,她为了让家里习惯没有自己的生活,撑到了走读离开家才真正开始考虑这个事情,后面连篇的日记里,看不出害怕,看不出遗憾,几乎都满是对将要发生的期盼。

有时候就像人独自陷入了泥潭,假如有人拉一把,假如有人关心她,假如有人注意到,这些都没有意义,环境注定了只会越陷越深,能左右这件事的只有自己和现实。

如果这个坑没有那么深,自己没有那么沉重,就可能撑过去了,反之,没顶

知乎用户 长 爰 发表

如果当年不是因为我妈那看似 “软弱好说话” 的性格,我可能就不会打那通电话,对她说“我好痛”。如果不是我妈抛下在成都的所有,回来陪我,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初中我一个人回老家宜宾读书(我老家就是他们后山的笔架山,看到笔架山这几个字感觉就像回到了那个时候),过年过节父母才会回来看我几天,平时就跟着爷爷奶奶住,他们俩可以一天一句话也不说,宜宾县城这边中学每天的学习时间确实很长,早上七点二十到晚上九点二十,有时我早上出门爷爷还没起床,晚上回家爷爷已经睡了,好几天都见不到人。知道家里不止我一个人,只是见不得面。

初高中情绪性格一直有点小问题,刚从成都回宜宾时我是那种会主动和同学说话的女汉子,后来和我耍得好的朋友说我越来越文静,再后来他们说我多疑孤僻,于是我尽力融入他们,每天都让自己笑,和他们打成一片,只是越来越不喜欢和别人有肢体接触,一直压抑自己。高中的时候班上女同学们都叫我姐姐,因为她们觉得我很懂事,性格很好,(感觉那个时候的自己演技超好)没有人知道我有多想爆炸。终于高三我每天没日没夜的哭,同学们也不再叫我姐姐,开始远离我。我的坏情绪已经把我装满,慢慢的开始溢出来,对外开始有了表现。

每天晚上回到寝室洗漱完就会蒙在被子里用诺基亚的按键小手机和妈妈发信息,告诉她我很好,会把别的同学发生的快乐的事情按在自己身上然后给妈妈说,发完信息在被子里无声的哭到背痛。最后最后,我每天都感觉自己在燃烧,就在快要烧没的时候,我想和妈妈摊牌了,没有和她发信息,因为我觉得发信息的时间再等她回我的时间我都坚持不下去了,于是那天晚自习下课后,我跑到寝室楼下,用阿姨窗子上的座机给我妈打了电话,本来以为我能好好说,但是一听到妈妈的声音,憋不住的哭了,最后只说了 “我好痛,妈妈,我好痛”“你能不能回来陪我”“我受不了了”。

所幸我打了那个电话,所幸我妈回来陪我了,所幸我妈把那个电话当回事了。

这种情绪,心理会有后遗症。包括现在,我也会觉得快乐没有那么足,孤独的感觉会常常找上我,但是我知道我要努力的活着,最起码要活着,他们已经快老了。

知乎用户 夜雨声烦 发表

一对父母,亲手找到了自己女儿的尸体。

那是在 10 月 29 日上午,每天十几个小时寻找着女儿的刘兵和张霞夫妇,终于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赤水桥附近的一截江段边上,他们找到了失踪 5 天的女儿——一具浑身浮肿、泡白的躯体,漂浮在河面上。

在父母和老师眼里,女该懂事听话,是个 “乖乖女”。

“当初学校只收 300 个学生,她在 18000 多个孩子中脱颖而出,进的是学校的科创班”

遗书里,一个夫妇俩完全不认识的女儿浮出水面。

女孩倾诉道,进入初中后,自己的快乐更少了,对于结束生命这件事

“渐渐地想要速战速决了”,她想去到天上,“在那里陪齐天大圣了,就不再回来了”。
“上厕所是浪费时间,作业不会写就睡觉是对学习的不重视…… 我感受到了机械化教育,就仿佛我就是一台机器,只要给了电,就要工作,还要二十四小时,无止息地工作,工作还不能出一丁点差错。”
“我几乎在每天晚上都会说:有什么可难过的,不就是一些人,一件事而已,为它们而落泪,值得吗?”“我没有时间了,自然不能再停留于这个人世间。就像树叶在秋天到来时,时间也就到了,它也就离开了。”
“人们总是说:现在的孩子内心都太脆弱了,经不起考验,但他们又真的以对孩子的方式对待的吗?这个社会待我以泪,我想还之微笑,却无法做到。”

经过一次次挣扎以后,13 岁的女孩最终选择了死亡。

我们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成人意识,把未来赤裸裸的现实过早地摆在孩子们面前,本想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哪曾料到,让他们心生恐惧,不敢面对未来,干脆选择逃避。

知乎用户 红旗插遍地球 发表

心理太脆弱,承受能力太差,这种人长大了也适应不了社会,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的是抗压能力强的,能吃苦的人

知乎用户 研尤​ 发表

很多时候活着真的很难,很多时候不敢死是因为疼痛可悲伤到一定程度,压抑到一定程度那点疼痛算什么。我认为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节奏太快了,感觉一眼都能看到头,对未来没有期望,而且也太功利了,我们需要的是心灵的归处

知乎用户 浴火重生 发表

以我一个老阿姨以及抑郁轻生的状态,我认为,有位知友说得对,这个社会节奏太快,网络信息技术太快,现在的小孩过于早熟,十几年前就遇到过,十来岁的小孩,自己都还是个娃娃,就跟别人谈恋爱滚床单,甚至是几岁就会骂粗话,很多时候,当这些不起眼的不正确不符合一个年龄应该有的状态步入社会后,形成一种非常盲目随风逐流的爱慕虚荣攀比越来越重,

我很认同一句话,

在一个年龄阶段里做一个年龄里该做的事,我现在都认为二十岁谈恋爱都太早了。现在的人,真正成长的有几个,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都还没真正成长没有活明白。

这个社会太浮躁了。

包括我自己,我也很容易盲目莫名的浮躁起来。

如果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应该有的童年,

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读书时代应有的学习模样。

不攀比不爱慕虚荣,多关怀照顾孩子的情绪,多沟通多交流会好很多。但是现在不是,现在小孩感觉读书太夸张了,快跟上古时候的考状元了。

没有人会照顾孩子的情绪。

太累了。明白吗

父母们做不到,就急功近利的要求子女做到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连我家也有,小时候考了七十多分被打得差点打死赶出家门,看个电视,就说你看看人家几岁就能挣钱,你能做什么?

可当父母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可有想过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这世间大多都是普通人,我们都只不过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我们能做什么,能到什么样的高度,这已经安排好了。

我们可以努力争取,可以努力一把,没有人会认为脱穷有错。但错就错在于你一个活了三四十年的人却要求一个十来岁左右的子女去要他给你摘星星摘月亮就是你的错。

所谓 宁欺老人翁,不欺少年穷。

一个人白手起家都需要一个时间,少说都得十年,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何要强加在一个孩子身上。

我国对于父母太宽容了。宽容到让我感觉,能活着,活到成年人,都是非常不易的事情。

很多时候,身为父母,多自我反省,多放慢脚步给子女一些自己的空间。

否则,得不偿失。何苦来哉。

知乎用户 浏儿 发表

作为一个老师,班上也有早熟的孩子,他们敏感,心思细腻,我给孩子家长提过很多次让他们多关心一下孩子的生活,多交流一下爱好之类的,别只关心学习,甚至很直白的说了让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但是大部分家长都没当一回事或者觉得老师危言耸听

知乎用户 天才卡​ 发表

青少年生活没有盼头的。

太多感受没体会过,人生的支柱就只是父母。

但是父母也不能只关心孩子不关心别的。

这是世界难题

知乎用户 染尘 发表

何止是家长怎么关心孩子,这个世界的运转机制本来就有问题。家长不懂的怎么教导孩子就做了父母,学校除了抓学习,多多有名声招好学生,也是很少对孩子去关注,哪怕是有心理室,真正自己去的孩子又有多少。社会也在要求孩子要有优异的成绩,却没有考虑过孩子们童年问题,尤其贫困地区,好好学习考出去,就是改变命运的途径。除了学习,就还是学习,很少有像大城市的少年宫之类的活动。设备,环境差,压力还大。

现在网上传的卷的越来越严重,只看到表面全国的人能力都上升了,那压力也大了,就免不了有不少人承受不住压力去轻生了。

小学,初中,高中,不缺乏产清华北大学子的,青一代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不过是这个社会越来越要求更好了

知乎用户 红豆生南国 发表

哈哈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不知道哪一天我才有这个勇气呢

知乎用户 月弧 发表

毁灭吧,累了

知乎用户 Vinaai 发表

当了父母后越发觉得,现在的小孩压力真的很大很大,从小就被各种卷,被各自的 “鸡爸鸡妈” 推着卷。

这个世界怎么了?

知乎用户 努力起名中 发表

1,有次喝多了,真喝了不少,大概得有 1 斤白酒,半斤红酒,N 瓶啤酒。

那次喝多了就想哭出来,然后就打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大半夜的,哭了半天也说了什么跳楼啊,让他帮我照顾家人啊之类的。而且我现在还记得,说明并没有喝多,没有断片。

回想应该是因为同事,他总是哭诉,哭诉工作不顺,老婆管的严,儿子不听话等等,这顿酒就是他请的,然后可能我就是被他带进去了,没一会他就喝醉了,我也安排他休息了,就剩我了,咱从小节俭,菜和酒都没喝完,不能浪费,所以我就一个人又喝了一会。

现在朋友还会偶尔那这个说事儿,我也坦然的说啥时候买个高楼啊,跳下去不疼,现在三层楼太疼了。装个衣架,都会说能不能上吊,断了可就太疼了。就是时常挂到嘴边,但是却从未真正想过死。

-—– 以上,我以为还是要原理负面能量太多的人,我大多还是很乐观的,广东话 “傻嗨” 是骂人的,我觉得说的就是我,傻傻的很嗨,傻傻的很开心,这是我认为死只是一个字,怎么看,小学就学过的一个字而已。

2,网络传播的某些社会新闻,我都会为死者惋惜,但从不敢看视频,《电锯惊魂系列》都能看下去,因为我知道这是演的,是假的,但到真的的时候,我就不敢看,完全不敢看,初中还是高中交通教育看车祸现场,我都不敢看,那时候我以为是怕血腥,长大看恐怖电影发现并不是。

然后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至今未接触过死亡,和爷爷辈的由于家里千里,关系没有大家那么亲密,所以也没有什么感觉。

-—– 以上,我以为死亡是恐怖的,是一切的断,即说话说一半断了,做事做一半断了,就是很违和的东西。所以,我又有了新,,,,,(就这样,再没有后续的断)

3,我之前看书都是看功能书,比如学围棋就看围棋书,学钢琴就看钢琴书,工作就看名人自传。前不久诺贝尔奖颁发,又有为村上春树鸣不平的声音,每年都有,我就好奇看看,连看了好几本,感觉日本的想法是有点奇怪,但不能片面,就又找了太宰治,东野圭吾等日本小说来看,平时看书不多,所以说说我的浅显看法。

日本对姓看的很开放,这不是重点,日本自杀率很高,似乎对死亡一样开放,两个密友找个僻静的地方拿瓶清酒开始谈心谈论死亡,而我竟然觉得如此合理。刚看的时候觉得矫情,什么啊,就死死死,到现在,觉得他们的境地都可以理解,甚至有美其名为完结。

我发现,我似乎又受到影响了。然后就不看日本小说了,这种平静对待死亡,平静对待犯罪的行为,让我很容易接受,这点我无法接受。

-—– 我又懵了,是要如何看待死亡呢,是该逃避,还是该平静看待?

不知道该如何看待,也就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这种事情,也许是解脱,也许是断,也许是完结。不敢多想,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知乎用户 痛苦 更多 发表

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亲子之间的关系还算过得去,一个孩子心里难受了会不向父母求救吗?

我也是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感觉很多情况下家长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对于孩子的内心想法的表达毫不在乎,认为孩子只是不懂事。

我初中,我爸出轨,父母离婚,我妈抑郁了,三天两头割腕自杀,逢年过节离家出走,我妈这情况持续了整整三年。

我和外公外婆讲过我很痛苦,我在学校里觉得不开心,其他同学嘲笑我,我经常哭。他们觉得我只是小孩子不懂事,就是我不想好好学习,完全否定我的情绪。

之后,我拿刀划手臂,一下子吞一板感冒药,他们看到惊讶一下,然后又对我毫不在乎。

看着好像是,一个贫困的家庭,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把一个孩子供上了大学,这个家庭挺不容易的。

没人在乎我怎么想,我挺痛苦的,我后悔当年父母离婚的时候没选择跟我爸,至少他是个正常人。

他们一步步推着我走,看似是竭力推着我走到光明的地方,其实我是被绑住手脚,堵住嘴巴的。

我的选择呢? 谁在乎我的选择呢? 我初高中无数次和他们反映我很痛苦,我在学校觉得不舒服 ,我想退学。

我高三二模的时候成绩掉到了班级十五名,心情不好,我在学校整晚整晚地睡不着,白天上课也不在状态。我和家里打电话说我想请假回家休息两天,睡个好觉,第二天一早外婆和我妈就拦在宿舍门口,不让我回去。

我到教室早读,同桌笑我说,她听见我外婆和我妈在宿舍门口说,看到我就把我拦住。这是家长正确对待一个快成年的孩子的态度吗?

我在他们眼里是个人吗? 我只是一个应该固定在教室里的工具,我不该有情绪,不该有自己的主张。

明年毕业,最近经常有退学的想法。学历对我可能有用,但是与我至今都无法释怀的痛苦相比,什么都不值得了。

一个人死的时候,会考虑学历亲情吗? 没必要,太多东西都无所谓了。

前两年外公外婆去世了,我妈现在常年吃药,三天两头手麻头晕的。我迫切地希望毁灭他们再毁灭自己。

在同一阶段的同学在忙着考公考研找工作毕业的时候,我依然没从过往的痛苦里走出来,基本天色一暗,就开始心情不好,经常哭到半夜。我好不喜欢学校这个环境啊,我以后要离老家还有这个城市远远的,我宁愿一个人死在外面也不要回来了。

知乎用户 中华打工仔 发表

这个孩子遭受了什么?严查

知乎用户 旅行的箱子 发表

首先,我是泸州合江县人,和这个孩子读的同一所中学,只不过那时候合江中学还没有初中部,我是高中才去合江中学读的。看到这样的新闻,很痛心,我的老乡,我的校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她的平时的表现,应该是那种很懂事的小孩,知道爸妈劳作的辛苦,平时学习也认真刻苦,可是,这样的懂事对这样的年龄来说太累了,让她感受到的全是生活的坚信,父母如此辛苦也挣不了多少钱,自己努力学习也可能只是中上水平,这真的是很多农村的孩子的真实写照,让她们觉得生活太累了,压力太大了,没有开心,愉快的时候,最终导致悲剧。

我也是农村的孩子,不过从小可能父母没有让我看到他们的辛苦,爷爷奶奶有退休金,带着我到城里读书,没让我住校,也一直给我比较好的条件,所以我那时候没有感觉到太大压力或者心情不好。我是在我 20 岁之后才感受到这样的心累和压力,有段时间也觉得很无力,父母打工很辛苦,我找的工作待遇也不高,存不下钱,房价那几年疯涨,我感觉我就是他们的负担,父母总想给我安排好西撇,要给我买房,多难啊,每天不停的劳作,拖着近 50 岁月的身躯。

后来为了打破这样的困顿,回去读了研究生,读到了博士毕业。回去读博后,除了科研的压力,人反而其实比工作心理状态轻松多了,总觉得对生活算是有了点希望。

以后,可能这些农村的孩子更难,家庭条件不那么好,自己学习压力也大,确看不到出路,怎么也比不过城里那些条件好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的,那种无力感,让人看不到希望,才是最可怕的。

知乎用户 嗨 文学 发表

看到女孩子写的日记,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她说,我还没有游,吃遍全世界,还没有考大学… 其实她还是对未来有很大的期待的,她只是对于现状无力改变,无法承受了而已。

对我来说,很幸运的是我和她一般大的时候,靠这些信念活了下来。虽然现在,也不到存在的意义了,但我已是成年人,也自由了,也有能力去改变一部分现状,甚至说,也可以不懂事不那么听话了,也有勇气去反抗了。而她只是个孩子,好想回到有她的地方,然后在那个一遍遍绝望的夜晚,听她讲,抱抱她,给她出主意,陪她走过那段时间。

愿以后你可以快乐。

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主动去求助,更多的大人能够真正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不是仅仅把这种情绪当作青春期叛逆。

不管怎样,一定先好好活着,其他的爱咋咋地

晚安

知乎用户 犹在梦中 发表

轻生的种子早已发芽,思绪在脑海中无数次碰撞,对死亡的未知给予人们一个缓冲,对比现实的冷酷,解脱和自由就像是梦幻一样的结局,也许熬的了一时,但性格使然,坚持便只会堆积更多的痛苦,或许在无数次自我排解中,那些东西渐渐隐匿了身形,但只要有一个爆发点,所有的过去都能串联起来,成为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坚持的意义,有时候真的不好界定,更多的痛苦,还是积累的欢乐,都能在瞬间成为自己想要的结果,那是谁都说不清的,只有自己明晰,所有情绪,只有当下最有意义,活在当下,每个人都只有最后一天生命。

知乎用户 豆豆吃饭了 发表

父母陪伴和关爱真的非常重要。

知乎用户 文化小先生 发表

我从六七岁开始就想自杀!

别问我为什么没死成。

问了就是怕自杀不成功,死不了会被我妈打死!

我的心理健康吗?

做量表肯定不健康,搞不好还是重度抑郁。

但,心有余悸也好,心有牵挂也好,必然死不了!

我看了南风窗的提问,顺便看了看南风窗后面附上的他们的杂志文章。

一如既往,在阅读不到两分钟之后,文章开始引导读者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情况。

没有明示,句句暗示。

不引导着激化社会矛盾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对吧?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 “死者为大”!

一旦事件主角去世,总有人去对事件主角的,人生经历进行挖掘,各种分析悲剧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但是,每当这时候看似在主持正义的那一方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一件事必然会有观点和态度。决定后续人的行为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而这种态度和看法,很难改变!

除非自己顿悟,外人特别难改变!

不然为什么总有人抱怨心理咨询疗程长,效果不明显?

承认这个孩子长期钻了牛角尖,很难吗?

承认父母教育的失败,让孩子既心无牵挂,又没有心有余悸,很难吗?

当然很难,因为谁都不想承认自己的失败。

抽丝剥茧,找到孩子是因为在学校的不如意才想不开,无论是名声上,还是心理上都要好听一点。

孩子自己都写了有这想法不是一两天了,能怪到哪个老师和同学身上?

一个开朗的女孩,能有那么糟糕的经历:几年来遇到的老师和同学带给她的都只有痛苦?

用脑子想想,可能吗?

当然,我也能理解孩子在被没收手机后,不让她爸爸给老师打电话时说的那句:“你千万不要和我们老师打电话,我和他交流不下去。”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明知道学校不允许带手机还带手机的学生,我也很难交流下去。

看,两个人之间,并不是只有一人对对方无语。

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维护?

顺其自然,抓住时机,该肯定肯定,该批评批评!

80 后从小学开始被教育的那句话:

温室里长不出能抵抗风雨的话,与诸位家长共勉。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爱自己吧 发表

这种事普通人遇到了还是很无解,计划性自杀,我经常劝我朋友,别死了,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呢,但是她压力太大了,父母亲戚不理解她的人都给她压力要考最好的学校,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做错了点事情就要骂她。骂她的气话都是你不如去死。我知道这些知道她每天都在痛苦的煎熬,自残。考虑如果自己死了别人会不会就能理解她。

知乎用户 艳阳高照​​ 发表

有个人去买葱

问葱多少钱一斤

卖葱的人说 1 块钱 1 斤 这是 100 斤 要完 100 元

买葱的人又问 葱白跟葱绿分开卖不

卖葱的人说 卖 葱白 7 毛 葱绿 3 毛

买葱的人都买下了

称了称葱白 50 斤 葱绿 50 斤

最后一算葱白 50*7 等于 35 元

葱绿 50*3 等于 15 元

35+15 等于 50 元

买葱的人给了卖葱的人 50 元就走了

而卖葱的人却纳闷了

为什么明明要卖 100 元的葱

而那个买葱的人为什么 50 元就买走了呢?

你说这是为什么?

好好想想 把答案留下

知乎用户 强迫性纠结患者​ 发表

曾经我也认为那些自杀的、自残的人都是懦夫,认为那些陷入抑郁状态的人是自己抗压能力太差,意志力薄弱。直到这几年自己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才开始慢慢变得能体会到那种绝望,漆黑,看不到尽头的感觉,那种你明知道未来会是怎样却无力改变的感觉。

逝者已逝,如今我们再去思考具体是哪件事让她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只是希望如果我们身边也有小悦这样的人,给他个机会,放下偏见,至少让他能够释放出求救的信号吧。

知乎用户 静水听风 发表

好难过,真不愿又看到孩子因为学业问题想不开的报道。

说说我带孩子的大概情况吧。孩子 07 年底出生,一直在北京生活(非京籍)。幼儿园大班结束如果按部就班地继续上应该是幼小衔接班,当问清楚这样班的作息和学业与小学一年级几乎一样时,果断让孩子再读一年大班。理由: 1. 大班有午睡。多一年的午睡比幼小衔接班那点微不足道的知识来说太值了,长远看,这一年的午睡对孩子身高、体重、心理等各方面的作用是提前学多少小学知识也换不来的。2 不想孩子过早地接触到家庭作业等死记硬背的教学。

再说说幼儿园时经常和孩子沟通的两个话题。话题 1 是不用怕老师,老师和家长一样有时候也会做错事。话题 2 是如果不想写家庭作业,在都会的前提下,可以不写。如果老师问,告诉老师去找妈妈问原因。幼儿园阶段没有老师因这个问题找过我。有段时间,每周五下午各班会互相打擂,孩子总能给班里赢来一个胜利。

小学阶段,每次考试之前几乎从不说要好好考之类的话,就是和平时一样,最多早上提醒别忘了带齐文具。送的路上说一句,考多少妈妈都不怪你,只要尽力了就行了,或者和考试有关的啥也不说。结果六年中每次大考都是全班前几。

初中,平时依然延续小学的做法: 不打疲劳战,不搞题海战。不同的是考前会嘱咐多少要提前几天就要复习。但依然不给任何名次压力。现在依然每次大考都是年级前三。

幼儿园小学初中从没报过任何课外班和兴趣班。

体育每次大考成绩都是全年级前几。自学国际象棋,小学暑期获得过社区一等奖。小学阶段参加了三年的学校武术社团,获得过北京市、区名次。平时在家打打球,跳跳绳。

初一第二学期五月份突然开始学起了乒乓球,到九月份,水平已经超过周围几个同龄的上过两年兴趣班的(没有花钱报班或者请人教,纯粹就是突然喜欢然后自己摸索加上学习周围同学)。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 小学初中真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做题从而导致孩子自由时间太少,尽量给孩子多一些自主时间。不要过多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尤其不要过多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还有,有时候学习时间越长并不意味着学习质量就一定越好,有可能学习时间越长,学习质量越差。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高中学校并没有几个老师和领导有魄力敢于缩短每日每周教学和自习时间,更没几个老师和领导敢于把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作为重要目标来抓。

当孩子拥有了足够的自主权限时,当孩子从心底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充分尊重和信任时,学业成绩想不好都难,综合能力想不好都难(对大部分没坏毛病的普通孩子来说,不抬杠那些有恶习又不改的孩子)。可悲的事,大部分家长不能理解这样的做法,更没几个家长能如此轻松淡定地年复一年地贯彻下来。总认为孩子如果不去管教会变得怎么怎么样,很多好的非焦虑式科学的育儿办法自己都不去尝试一下,反而愿意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不科学的育儿做法。唉 一声长叹啊

以上不是针对问题里这样的家长,只是想借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想法。(其实这个孩子的家长在育儿方面做得其实挺好的,有比较多的可取之处,谁也不想遇到这样的情况啊。)

知乎用户 小葱拌豆腐 发表

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羡慕她可以选择。

知乎用户 战斗力旺盛的伯爵 发表

都怪腾讯游戏。

知乎用户 杨佳眉 发表

死很容易,活着更需要勇气!!!

知乎用户 cyxmydb​ 发表

打了好多字又删了,问题大到说都说不过来。这种出问题的教育影响着几乎所有人,可我们没法改变,只有顺从。太难了,普通人真的太难了。太难了。

知乎用户 格子 发表

很多父母觉得有了孩子就有了希望,也许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噩梦的开始

知乎用户 赏心悦目​ 发表

家长的悲哀,家长的无奈。孩子的心理问题无关家长学历的高低,无关家长财富的多少,就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令人无奈。

如果一直往上追问我们就会发现,发生悲哀事件的孩子大都有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这个家庭中父母或者情绪不稳定,或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亦或语言犀利伤人等等;造成父母这样的的原因自然是原生态家庭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像环环相扣的结,无法解开。断开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一)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去解开这个解。要想解开结,先要把束缚自己的结解开 – 原生家庭的阴影。

成就感就是对抗烦恼的良药。

“世人慌慌张张,只图碎银几两,偏这碎银几两,压弯世人脊梁”。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是生活的正规程序。人生的每一次升级,都需要用 “碎银” 垫着,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都肩负着不少的车贷房贷吧!不知有多少人在生存的重压之下,被压弯了脊梁。

生活的不易,让我们每天都不开心,一点小事就觉得不公平。我们应该去寻找自己成就感。去菜市场买菜,还价便宜的五毛钱是自己的成就感;坚持每天早期为娃做早餐是自己的成就感;自己无意间的一个动作逗笑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也是成就感。成就感来自于小事,需要很多耐心去自己体会,不能用金钱衡量。

减少人生痛苦的妙方—区分过去的痛苦、惩罚和现在的问题。

在我们面临困难的时候,就会产生负面情绪,产生负面情绪大都源于自己的过去,我们不要用过去的痛苦惩罚现在自己。我们只看当下的问题,现在这件事与以前无关,与自己是谁无关,直面现在的问题。

如果这个世界都不接纳你,你要接纳你自己。

一点小事自己纠结好多天,甚至嫌弃自己,总是强迫自己做的事情是完美的。我们要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看到自己,走出情绪。家长学会控制情绪,家长的乐观积极的心态会给孩子带来放松的家庭环境。

![](data:image/svg+xml;utf8,)

(二)家长要教会孩子幸福的能力。

不幸不要积累,否则会深入骨髓。

当我们无法摆脱心里的难受的时候,如果自己碾碎了往肚子里咽会更苦。教孩子学会倾诉,学会觉察,可以把自己想法情绪写到纸上发泄出来。

教会孩子幸福不是不可以有情绪,而是要学会和解。

这个就需要家长在平时的家庭中注意,家里面可以有矛盾争吵,但是主要的是夫妻二人针对争吵要做到和解。这对孩子影响很大。让孩子意识到,有矛盾很正常,矛盾也不可怕,和解的方法有很多。

教会孩子在日常中习得幸福的能力。

平时说话积极正能量,从五大感官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发现家里多了一束花点缀、闻着花香、苹果的香甜、大大的拥抱、欢声笑语都是在表达爱,表达幸福。

![](data:image/svg+xml;utf8,)

愿望没错,期望就错了。

如果晚睡前孩子很想吃一块糖,你会怎么办?

拒绝他,然后告诉他吃糖蛀牙么?错!我们可以跟他讲:我也很想吃糖,因为糖真的是太美味了,你的这个愿望真的很好,只是现在我不能满足你,因为我们马上就要睡觉了。

我们不能否定孩子的愿望,因为愿望本事是没错的。这样即便是一个孩子生活物质条件不是很好,或者他的愿望不是被经常满足,他都不会很失望。因为他知道,我这个愿望没有错,我有这样一个愿望很美好,只是我现在得不到它的满足而已。

孩子长大之后也会告诉自己,愿望没错。我们不期望别人来满足自己,我们长大了,可以自我满足。婴儿都可以吮吸手指满足自己的口欲,我们比婴儿强大百万倍,我们可以自己满足自己,自己爱自己。

你若向阳,心不忧伤。

想想我们期盼孩子到来时对孩子的心愿,但愿家长不忘初心,祝孩子健康平安喜乐,万事顺遂。

知乎用户 魔仙堡的门卫 发表

如果我小时候也有这种勇气就好了

知乎用户 熊出没 发表

我倒是觉得这个孩子心理大体上是健康的。

从遣词造句,到具体的表达叙述细节,其实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孩子都是大体正常的。可是却是如此的后果。更多在我看来就是趋死亡的思维倾向。

这种在我小时候就有想过:如果,如果,死亡会是什么下场?

死亡真的是结束吗?

到后来的对于死亡有更多的假设:

我适合什么样的死亡?

我死之前该怎么做?

我一定要老死吗?

在无人知晓的暗处,这个孩子其实已经假设了无数的死亡。同样也因为这种思维,收到了太多来自社会的死亡的预示。

于是,有一天,她告诉自己:该死就死。

一个很棒的小朋友的生死观,就在这里走歪了,这确实就是凡人的悲哀。

所以我选择喝酒。

知乎用户 高三联考卷 发表

压倒骆驼的是每一根稻草,安息吧

知乎用户 张丹 发表

学习压力,真的体会过才懂。感觉很曾经的自己,家里穷,不好好读书。对不起父母,内心自卑又敏感。甚至到了大学逗不敢放开了耍,觉得自己不务正业得耍,父母却在辛苦劳作,觉得自己放松一刻,就是对不起他们。当时宿舍有个女孩真好,她说 XXX 你父母那么辛苦,就是希望你可以穷点,开心点。大概这个意思后来也慢慢释然了。那种贫苦家庭出生的孩子,背负的压力真的太大了。

但是有什么办法,任何地方都有竞争,只能说你尽己所能,善待自己,也善待她人。毕竟太多事我们无能为力。

知乎用户 迪奥 077 发表

本人刚刚从抑郁症中走出来,今年 22 岁,曾经也调侃自己永远不可能抑郁,妈妈还是心理学硕士,可我依旧走进了这个圈子。

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想不开,很多时候是一个圈子问题,当孩子发现自己身处的环境和自己的舒适区相差太多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大多会采取消极面对的态度。

以我为例

我爱好挺多,朋友也不少。热爱篮球,健身,乒乓球,看电影,打游戏。可当我进去这个闭环,虽然这些活动我还在进行,可是他们已经不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所以抑郁症不是每天出去锻炼一下就可以解决的,我生病的时候每天还在坚持打篮球,可依然挡不住心里的焦虑和煎熬。

尤其是下午四五点和晚上八九点的时候,整个人都处于一种萎靡的状态,我开始惧怕以后的人生担心自己未来 60 年是不是会一直这样。

那时候已经不是对前途的担忧了,而是对生命的怀疑。半夜失眠已经成为常态,有时候暗下决心要勇敢面对生命。可这都是屁话,要是靠决心能解决我早就上北大了。

这就是一种病,必须通过心理疏导,严重的需要药物治疗。

但是抑郁症也是敏感又脆弱的,很担心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希望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那时候我反复想的就一句,我什么时候能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于是我在人群当中隐藏自己,希望大家正常的对待我。

这也是很多家长没有关注到孩子内心的原因,因为她就没想让你们知道。

而如何发现并治疗呢,首先要关注孩子是不是真的开心,假笑和敷衍也是会表现出来的,比较好辨别。

其次就是关注孩子晚上的情绪,抑郁症一般上午状态较好,看孩子晚上是否愿意出去玩或者跟家长提要求,当一个人抑郁时,是没有很多要求的。

最后呢,治疗我就不发表太多言论了,我是比较严重通过药物加上换了环境,又大玩特玩了几个月,才算是差不多好了。

这是种病,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犯病的时候生不如死,那种感觉不是一句想不开或者想太多能带过的。

最后希望所有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童年。

知乎用户 马背酒 发表

唉,人生何处不抗压

知乎用户 圣枪爆裂哈士奇​ 发表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记住这句话,很多悲剧都不会发生。

知乎用户 拷贝没有声音​ 发表

其实做父母的只要多跟孩子沟通,平等的平和的去沟通,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情绪才会稳定,家庭环境如果健康,就不会养出心理不健康到要自杀的地步的孩子。

以上是我个人经验。

知乎用户 张五之 发表

遗书里的文字越是冷静,就越是让我心惊

知乎用户 生是过客 发表

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因为太宽泛而无法界定责任人。

当悲剧发生后,小悦的父母才发现,遗书里的女儿,是夫妇俩完全不认识的女儿。

学校也及时撇开责任,称 “没发现有校园霸凌的发生,也没有早恋或同学打骂的情况。”

在别人的描述中,我们拼凑出一个父母家人朋友眼中完全不同的小悦。

在别人眼中,她开朗爱笑学习好,是个懂事的 “乖乖女”。

可事实上的小悦,在几年前就萌发了离开这个世界的念头,时常抱怨学习压力大,在学校里独来独往。

只能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悄悄崩溃,连聊天软件的自动回复都是:本人已死。

更让人害怕的是,13 年来,父母未曾察觉到女儿有半点情绪低落。

按理说一个小孩子应该有吵闹叛逆的时候,可小悦收起了那一面,只展示好的一面。

可是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只能向内攻击自己,让年纪小小的她就沉浸在巨大的痛苦和绝望里。

有一个细节,今年暑假,小姨带小悦和姐姐去城里玩,父亲叮嘱她们回来,回到家后,小悦和姐姐怨声连连,小悦高声喊了句:“你管我们好久回来?” 一怒之下,父亲在她脸上拍了一巴掌。

可见父亲是不太懂与孩子沟通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也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夫妻俩平时也是努力赚钱,为生活奔波,未放太多心思在注意女儿的学习上,更别提关注孩子的内心了。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别说农村的孩子,城里的家长一样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健康。

我们的心理教育太欠缺了,家长不懂,学校回避,代价是一个个被压垮的孩子。

知乎用户 戏里春秋戏外听 发表

问如何关注,家长,关注孩子。

做过孩子的,还没遗忘孩子生活的人,多少没有忘记自己曾不被关注。

这题真的很难回答一个立马可以操作的方法。我想只有更多的问题被曝光,更多的科学照顾与关怀渗透到生活里,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有些孩子在不被家长关注之后获得其他慰籍。

孩子为什么最后放弃了挣扎,因为看到不希望,没有任何稻草了。成年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也很容易选择放弃。

指望家长立马变得会关心孩子很不现实,但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却非常值得做。

更多的心理从业者进入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多一个可以拯救自己的途径。他们那么年轻好奇,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可能好不挣扎。如果他们挣扎的时候有一根稻草很坚挺,帮他们渡过一次危机,下一次他们还可能会选择抓住稻草,而不是次次失望,原来不存在稻草,那还有什么意义。

把生的权利交给别人很难说不危险,教会孩子们关怀自己的心理健康却更容易些。

知乎用户 xeno 发表

一周上课六天半?现在还有学校这么丧心病狂的吗

知乎用户 7 日游 发表

一路顺风

知乎用户 告诉我 发表

知乎用户 我先润了 发表

都学衡水模式,天天 24 小时待机,30 人宿舍,女孩子换衣服还会被人看,还有蟑螂老鼠,换谁不崩溃啊

知乎用户 谢克儿 发表

应该在 20 岁之前做好女孩心里建设的,现在社会上容易引起女孩心里不良反应的事情太多,这和女性既容易被看作是一种资源,又容易被看作是一种(投,即购买力)资源有关系。处于这样氛围下的女性,难于调制自己进入社会。

知乎用户 碧湖 发表

想要自杀的想法很正常,想方设法延续自己生命才是一种缺陷

知乎用户 高考谢老师​ 发表

看到这样的事情深感惋惜,一个年轻的生命,还没有在这世间尽情绽放就枯萎了。

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仅是家长关注,更多是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社会方面:

近日,教育部已经把学生心理健康普遍纳入体检和日常生活中。

同时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宽松和善意眼光。让每位学生都能正试心理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学校方面:

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课堂,定期开展心理论坛和倾诉树洞,让学生们无处倾诉的情绪,有个安放地方和排解空间,并且学生的价值观和抗压能力不足,一定有老师的正确引领。

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的角色不仅仅是保障学生吃好穿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心态健康成长。

昨天看了一个视频,家里有二胎的,父母的全部精力都放到老二身上,老二什么都不懂,老大什么都懂,已经有感受能力,最不想被父母忽视和冷落,这就是二胎家庭,更应该关注的是老大,不是老二。

所以,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知乎用户 Freelancer​ 发表

十四岁,按照六岁一年级来算,大概初二初三的年纪。恰巧是我当时青春期的时候。

95 后的我,在那个年纪还没有像 00 后 10 后因为如今网络的普及接触太多不同的声音和价值观念。老师家长书本(电视都没有)是我所有的认知来源。而那时接受到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比如上学无用,考试作弊,打小报告… 这些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 “利益” 冲突的常见问题出现时,一直以来的乖乖学生遭到了同学们的孤立和敌视。

要么你屈从对方,要么你孤身一人。但总归你的心会开始思考迷茫,当黑白第一笔不分明,对错第一笔不重要,正确答案似乎没那么正确的时候,是学生价值观第一次重塑的关键时期。

而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和欲望,长辈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些软教育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孩子都会在这个时期 “走偏” 的。

太多人关注成绩了。

包括孩子自己。

其实学校教育、家长责任,很多时候不单单是课本成绩、吃饱穿暖昂贵学费。很多事情你都要跟他们解释,在第一次遇到一些情况的时候你就要开始一点一点慢慢建立孩子的价值认知了。

比如,哥哥面对妹妹倍受宠爱自己被 “打入冷宫” 躲起来的时候。孩子看到有人偷偷在超市里藏一把豆子或者蒜头的时候(甚至可能就是家长本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和同学朋友之间的贫富差距的时候。女生男生生理卫生知识。第一次在路上碰见露阴辟的怪人的时候。第一次未经家长同意拿家里钱买零食玩具的时候。怎么看待作弊?自己要不要做打小报告的人?到底要不要让同学抄作业?遇到校园霸凌怎么办(受害者旁观者施暴者)?发现老师犯错了怎么办?

这些问题仅仅是那个年代的我们需要人来告诉我们的。而如今,2021 年 14 岁的 00 后们,他们所面临的价值观冲击,远比大人还要多。需要我们告诉她的讨论的更加复杂。

这种时候,大人都不一定是对的。

所以对话不再是说教,而是交流。是平等的对话。谦虚谨慎的对待你孩子的问题疑惑变化。

悲剧有的时候,并不是个例。而自杀的人,在自杀之前一定会多次发出求救信号,一些 “不正常” 的行为背后,不要一概定论大部分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

良好的沟通,多一份的关注,更多的理解,往往能挽救很多人。不限于柔弱的学生。

知乎用户 苟富贵勿相忘 发表

社会压力已经不光作用于成年人了

甚至连本该享受快乐的孩子也被压力侵袭了

问题出在哪里了?

知乎用户 Christa Reiss 发表

“孩子太自私了呢”

知乎用户 猎鹿帽 发表

也未必是绝望,就暗淡的未来在自己眼前一天天积累,不知不觉间 “活着也没啥意思” 的念头就冒了出来。趁哪天风和日丽,心情恬淡,也就自杀了

知乎用户 会飞的猪 发表

其实这个问题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着

不是家长做的不好,不够关心孩子,因为家长也是过来人,也是从那个苦不堪言的时代过来的,他们也曾被父辈要求这要求那,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把这点传承下来了,可以说是潜移默化,更准确点是无缝对接,更可能是变本加厉,他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把自己缺失的遗憾从孩子那里弥补回来。

你放眼望去,满大街的补习班,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书法班,围棋班,钢琴班,舞蹈班等等,才三岁的小孩就被逼成这样,回头想想我们这般大的时候在干嘛,这样的孩子何来童年可言?一个过分压抑的童年,一个完全没有自我的童年,一个被操控式的机械化童年,你让孩子们怎么对以后抱有希望,类似泸州这个女孩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这样的悲剧也实在太多了,可能,我只说可能还会发生,这并非杞人忧天。

所以,家长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给孩子最起码的尊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属于一个独立人格的尊重,培养他们自己的兴趣,而非主观臆断,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们,让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家长们可以给出一定合理化的建议,毕竟孩子阶段思想都不成熟,需要有人给他们适时的参考意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习这条路走不通,可以培养其他他们喜爱的事情,结果可能比你预想的还要好,那又何必再纠结其他呢

知乎用户 肆意飞舞的小星星 发表

我初中的时候也是想过自杀的,上过天台因为太高不敢,拿过刀片,怕疼也没成功,初二到高一的三年我都是有很强烈的自杀倾向,跟我的家庭有关,跟我的性格有关。

像我这样的并不是个例,只是很多都没有爆出来,爆出来的基本都死了,也只有死了才会有人知道他们原来这么痛苦。更多是熬,熬着熬着就过去了,熬不过去的也许就成了路边的一朵血花,湖里的一具浮尸,电视里的一则新闻。

青少年的思想其实很容易走极端,因为很多事在那个年龄段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把自己解决了,一了百了。人为干预其实没有太多的效果,因为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有这个倾向,等他死了你才会猛然想起很多被忽视的细节。

而他们也不求救,就等着哪天那水没过头顶了,窒息了,他们就消失了。

知乎用户 Zzllzz 发表

初中就一周上六天半课,心理不出问题才怪

知乎用户 yssp01 发表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知乎用户 麋鹿兜兜儿 发表

谁还没有过自杀的想法呢?

知乎用户 夜雨书香 发表

看到女孩写的日记,似乎一个明媚活泼的身影就在我身边。

那一句我还没有玩、吃遍这个世界,那一句让妈妈适应一下等毕业才离开…… 我泪目了,她看到过这个世界的美好,她想拥有这些美好,她也爱她家人,但最后她依就决然的走了,行里字间你能感受她青春的气息,有趣的灵魂,但她无所谓了……

哈喽,妈妈,别为我难过,我一点都不痛苦,我希望你们能开开心心,我会想你们的……

知乎用户 jing 发表

不要把自己放在家长的位置,努力和孩子成为朋友,一起吃喝玩乐,分享快乐,同时也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一起分担忧愁。

知乎用户 黑白玄翦 发表

未成年的女权

知乎用户 王某人 发表

想说点什么,但是说不出来,本是泥菩萨,谈何渡人?

知乎用户 白云 发表

这个…… 我觉得应该和父母没什么关系。

从文章看的话这个女孩儿还是很爱父母的。

我感觉问题更多的还是学业吧。

我在初中的时候和她很像,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到晚上十点多睡觉,这段时间几乎都是想着怎么学习,写作业。

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娱乐。课外书也是不允许看的异类。连去跑个步都是要想想怎么跑得快,因为中考有体育。

作业永远做不完。在那个年纪,孩子所有的信息流入都指向学习。指向作业。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学习,自己就是为学习而生的。

而中国大多数老师都是批评教育,就是说当我累死累活坚持写了好几天,但老师还是只会说 “你们还不够努力”。

永远都是 “还不够努力” 这真的会压死人。

然后那些不发达的城市,学校有很破烂的,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压抑。

我直到现在都不想回忆我的初中,那真的是一段非常阴暗的时光。

充满了紧张,压抑,枯燥,与自卑。我也好想在那个时候好好睡一觉。

知乎用户 路灯 发表

以前看着美国总想着是赢了还是输了,现在看看,俩都输了

知乎用户 韩安岈 发表

什么太平盛世,自鯊和报复涩会的案例越来越多了,一说就是要多关心人群身心健康,能不能憋回避涩会问题啊。

知乎用户 嘉佑​ 发表

作为一个刚过 30 的四川娃,文章里的学校、自然环境仿佛就在我周围。

高一开始,每周只有周日下午的三个小时可以出学校采购,我和来自同一个初中但分在不同班的同学先各自在寝室的地板上洗完衣服,然后一起出学校,到农贸市场周围吃一碗刀削面或者再到书店买点文具就回学校了。

高二的时候,学校有了第一届高三,晚上他们在四节晚自习后,还有人自愿留下来继续学习。然后这个风气就自然而然的感染到高二的学生了。领导刚开始还觉得学风大提升,然后过了一段时间认为实在不妥,到教室来赶人。一般情况下我们熄灯上床就 11 点了,男生之间再吹一会儿牛逼就 11 点半了。但是也不排除零零星星的有人熄灯后还打着手电筒补作业。

作业虽多,但是我们生源差,成绩也着实不怎么样。我清楚的记得每一次放月假的前一天,课间时间每一科老师一人贡献一份作业,试卷纷纷洒洒落在桌子上,就像北京今年冬天的大雪一样。

我补习了一年才在 2010 年考了 536 分,当时真的是非常高兴。不过这几年自嘲为小镇做题家、985 废物的人越来越多,我竟然对当年的我也心生不满了,觉得还是没有更近一步的提高成绩,充满遗憾。

文章中的小姑娘,仿佛就是我高中班上的某位同学一样。前三年囫囵吞枣,成绩不理想。补习的时候差不多每一个月月考成绩出来后就要和班主任谈一次话,那可真是说着说着就哭了。我们还会写周记,我印象中关于自己最近懈怠的自责占了很大一部分。每次发卷子的晚自习,都能听到有人哭,或者看到有同学抱头痛哭。还好当时已经经过了一次高考,补习生在面对老师、同学和自身不理想的学习状态时会稍微豁达一些,大胆一些。

其实老师也很无奈,或者说在升学压力下变得无意识,没有精力照顾学生的精神健康。

我非常理解这个姑娘的苦恼,有时候就是会没来由的生出很多失望、逃避、悲伤的情绪,不然为什么高中时代萌芽小说那么多人喜欢,郭敬明能卖那么多最小说,就是大家需要找到同类,也需要排遣。

知乎用户 Nsjnz 发表

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及时的关注到或者过于的去干涉孩子的生活,都会给小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家长过度的去干涉孩子的私生活的时候,有些孩子是不愿意的,每个孩子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小隐私,当父母过多的去干涉,有些孩子会有点反感,拒绝和你沟通,会与你的想法产生分歧,就会很叛逆。

当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时,有些孩子也很可能会缺钱家庭的爱,比如当小孩子在学校受了一点委屈,回家和家长说,但是家长很忙,没空理会的时候,这样很容易让小孩子产生失落的心理。

知乎用户 凌一十五 发表

我又想起了写的这个

[

一个关于 “我是谁” 主观描述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古来先贤也用无数经典诠释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这里要再次提起呢? 社会发展和个人认知的脱节 中国成立不到百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在…

0 赞同 · 0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1912909)

某些人只知道逼孩子,道德绑架,疯狂卷,碰到心理问题,就以 “要承受压力,经历磨难挫折” 来说话。

社会、学校、家庭都是这个鬼样子,没得救,所以我可能不会要孩子,这个世道不合适小朋友快乐生存

知乎用户 宸枭 发表

很内向,遇到困难委屈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憋在心里,内耗,不敢对别人说,对父母一直都是保密的,独生子,父母对非常好,但他们越对好,心里就越愧疚。

知乎用户 爸爸再爱我一次​ 发表

在知乎热榜上看到这个问题,我感觉等到特别的悲伤。

因为就在前不久,身边的一个小姑娘选择了自杀,所以更加的能够理解看到这些消息的人的心情。

暂且称其为 M,我认识 M 大概有 13 年,M 的弟弟 A 和我是 hxd,好到什么地步,人生四大铁起码能占两样。

M 年纪不大,25 岁左右的小姑娘,正直大好年华。

回家大半个月,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之前,给自己的亲戚买了礼物,给自己家里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给自己父母发了红包。然后把自己的钱全部转到一张银行卡,把银行卡密码,电脑密码,手机密码在纸上放在抽屉里面。

清空了网盘,清空了手机,也清空了电脑的硬盘。

没有和这个世界告别,她走了,无声的走掉了。

她小号发出的最后一个朋友圈,是《如果我忘了你,耶路撒冷》。

失望,释怀,抑郁,悲伤。

谁也不知道究竟哪一个词汇可以形容 M 最后时刻的心情。

当我接到消息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

为什么这样一个年级的女孩子就这么无声无息的离开了,你说她抑郁吗?我认识 M 那么多年也没有发现,你说她遇到什么事情了吗?也似乎没在圈子里面听说过。

所以一切都似乎成了不解之谜,但是又把话换过来说,就算知道了,又可以怎么样?人能活过来吗?

后来我也曾经问过 A,你知道 M 有好闺蜜吗?A 思来想去。

:我只能想到一个,就是 H。

H 在事发过后大概 5 天,问 A 为什么 M 不接电话也不回消息。这个时候 H 才知道了发生了什么。

H 说,去年的时候 M 就说自己抑郁,因为家庭,因为感情, 有因为工作。

我不知道他们后续怎么沟通,我第一反应就是问 A,为什么这件事情 H 没有和你说过?

所有一切都尘埃落定了,就算把这些事情反推反问,也没有什么用。

说的再多,人也一样没了。

但是借题主的这个话题,我们应该做一些假设。

假设 M 的家里人知道 M 抑郁,会不会给 M 足够多的关爱?

假如 A 知道 M 抑郁,会不会让曾经姐弟之间有过的争执不再发生?

假如我们都知道 M 抑郁,会不会在平时多一声问候?

这是个没有结果的问题,也不可能有结果。

但是它可以有答案,

答案不应该在人的心中,而应该在人的行为里。

知乎用户 红烧鱼丸 发表

谢邀

真的不是说别的,十八岁以前的孩子,跟父母说,我可能抑郁了,十有八九得到的答复都是什么?

“小孩有啥可抑郁的?”

能察觉到自己抑郁的孩子本身就已经是少数了,有的孩子可能也仅仅只是觉得自己不对劲,有很多孩子甚至都察觉不出自己已经很崩溃了

可以明确地说,现在孩子的压力源中的两个大头就是父母老师,他们给孩子的负能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多于负能量的,当然肯定有那种能积极引导孩子的父母,所以别对号入座

对于老师这一角色,就不多评价了,毕竟有些老师作业也得家长帮忙批改,没别的意思,阐述事实罢了

而对于家长是不是给孩子负能量了其实很好判断,当孩子做了一件 Ta 自己也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的时候,家长是安慰鼓励还是责备,我想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责备,当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家长做不到在孩子身后加油打气,反而站到孩子的对立面成为孩子的敌人,我觉得这是很离谱的行为

家长面对孩子一定是会有优越感的,这是本性,这也是为什么家长们都讨厌顶嘴,因为威严受到了侵犯,而问题就在于家长们放不下架子,做不到事实上的平等,很多家长觉得,我是过来人,我肯定懂,但事情并不是这样,在你们青春期的时候你们自己都活不明白,又哪来的资格教孩子怎么去做呢?就算你的青春期和童年很完美,时代在变化,孩子经历的也和上个世纪的完全不同,你们的经验是不是已经脱离实际了呢?再者,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真理落到这个孩子的头上,那也必须考虑个体的特殊性,为什么有的家长就能以区区 “过来人” 的身份来要求孩子呢?

放下所谓的父母的架子(虽然很多人一辈子都放不下,没办法中国人就这样),完完全全平等交流才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什么叫完完全全平等?那就是抛弃一切世俗观念,以平等姿态交流,说的通俗一点那就是,你骂孩子 cnm,你也就必须能容忍让孩子骂你 cnm

知乎用户 尘埃​ 发表

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偶然,但在我看这是高压社会下的必然。家长纵然有责任,但所有责任都归为家长是不妥当的?学校有没有?如此内卷的大环境有没有?

知乎用户 小晶同学 发表

这就是中国式家长的问题,跟外国很在乎孩子的感受完全不同。

中国孩子给大人说个自己的心事,他们会归结为年纪小!

长大就好了!

这完全就是 ***(脏话)

很多自杀或者想轻生的孩子,都不会直接就有了想法,他们是会表现出来的,表现的可能是不开心,有时候也会直接说。

都是家长的冷漠,跟敷衍导致的!

知乎用户 心月仙子 发表

看完了整篇文章,没有人觉得班主任怪怪的吗?

女孩和班主任似乎关系不好,颇多抱怨。

女孩轻生后班主任拉黑父亲微信,家长群踢出母亲。

——这不是很奇怪吗?按照人之常情,起码应该安慰一番,却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唯恐避之不及。

奇怪 奇怪 奇怪。

知乎用户 Inner peace​ 发表

氛围问题

知乎用户 逆 风 发表

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未来是不可知的,在基本的规则和教育框架之后,孩子更需要先去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才会随着时间成熟渐渐的去理解责任和义务。

知乎用户 摩根弗里曼丶 发表

每每看到这种话题,心中都是忍不住一片感慨,题中貌似每个人都没有过错,但是终究无法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此类事件,近些年也是或多或少出现的比较频繁,但是我们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所站的角度不同,抒发自己的情感,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也想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的情景,更不用说,学校的领导,就是想通过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来证明的学校的雄厚的教资实力,打出高质量学校的旗号!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每个学生的环境不同,但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为了这个家,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辛勤的劳作换来家的优质的生活,但是在此间,工作与培育孩子不能兼得,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更侧重于工作,来获取物质生活条件,在培育孩子的方面,可能是力不从心,并不是每个人家庭都能鱼和熊掌一具兼得,然后,我们每个人都会第一感觉,那就是老师的孩子成绩一般不会差,因为 TA 们是专业的,知道教育的方式,以及有充足的时间花在孩子的教育上面,这也导致社会上普遍的认知,老师的孩子成绩一般不会差!在孩子心中,不能每个孩子都可以适应高强度的学习,都有极强的抗压能力,在种种事迹面前,已然告诉我们,内向的学生不擅于在学校内,打开自己的心扉,也不习惯跟老师沟通自己的内心,什么事情都装在自己的心里,当学习把自己的放松时间压缩的寥寥无几时,TA 们也会在侧面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在 QQ、VX 等社交软件上感叹自己的近期状况,当然,旁人会以为 TA 目前是无聊,就是感慨一下而已,没有什么其他不好的倾向,因为孩子们在青春的年级,也有很多的事情想要做,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比上课学习的感觉要好的很多,把能属于的自己的时光充分利用好,也是学生们想要的剩余生活,这一切的东西 看似很简单,但是要解决其中的矛盾,就是多方面的考虑,才能打造好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TA 们需要更多的方面的照顾,而不是仅仅在学习上面,固然说 学习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但其中的道理,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途中,作为学子的时候慢慢领悟的,不是每个人在当学子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氛围。家人的陪伴、老师的教育模式、学子自身的感悟,这些都是缺一不可!但愿这个女生在天堂自由快乐,把自己的心灵寄托在遥远的西方国度!

知乎用户 秀秀 发表

想起了我高二高三的时候,升学压力很大,曾经一度想要自杀。每天我坐在教室里,透过窗户看向走廊的扶栏,时常有跳下去的冲动。但是每到最后那一刻我总会想到如果跳下去,父母将会有多么的痛不欲生,我不忍心父母遭受丧子之痛。对父母的爱,是那个时候维系我岌岌可危的理智的唯一绳索。现在,我常常庆幸自己坚持了过来,每次回想也总带了几分后怕。不管是什么原因在轻生边缘挣扎的朋友们,要相信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告诉自己多坚持一天,再多坚持一天,最终黎明总会来到。加油!与君共勉。

知乎用户 llllLLC 发表

小妹妹好勇敢啊,希望她能获得解脱吧

知乎用户 觉察者 发表

其实,看完这篇文章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家长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有很大的差别。成年之后有冷静的和爸妈沟通过,发现自己小时候在意的伤心的那些事情父母都根本不记得。说实话,现在有很多家长忙于生计,确实有些供你好吃好喝尽到父母责任了之类的想法。不过文中的父母也还算不错了。

就这吧

知乎用户 弗兰克信 发表

有些事总是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有些人总是走了才被想念。

这个曾经开朗活泼的小女孩让我们再次意识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值得我们重视、重视、再重视。

从文章中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一些问题:

一、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有些孩子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她们会把这些感受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但就是不和父母说,而父母就认为孩子没有问题,进而导致孩子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小悦的父母本来有很多次机会拯救小悦,但是他们却因为小悦的懂事而错过了。

父母重视孩子的感受并不是说一定要方方面面,但是一定要确定孩子能够接收到,孩子接收到了,才能知道自己是被关心的。

二、多和孩子沟通

有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好沟通,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在社会上和其他人沟通就很容易吗?

孩子的生命力一部分来自自身,另一部分就是来自父母。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和他们联系最紧密的人,如果这两个人都无法理解自己,那他们的生命力可以说是少了一半。尤其是那些比较敏感的孩子,本来就需要更多的关心,如果再被父母忽略,那么只会加剧孩子不好的感受。

三、帮助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值得他们留恋的东西,而不是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情。小悦的初中生活除了学习就不再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先别说一个初中生是否能够承受,就是很多成年人也会觉得受不了,可见我们的孩子们还是十分坚强的。

可是坚强总是有限度的,突破了这个限度,危险也就来了。

孩子们的判断能力有限,又不能控制和改变自己的生活,出现无力感,产生轻生的念头也就很正常了。

现在的大环境又十分复杂,甚至出现了在群里约一起自杀的情况。其实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自杀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像国外,国内的青少年接触到了很多本来不应该在这个年纪就接触到的观念,比如自杀。

人的大脑中存在一种镜像神经元,也就使人会有模仿的倾向,而这种模仿的倾向是没有方向的,好的也会模仿,不好的同样会模仿。

现代社会各种恐怖、凶杀、暴力的电影、电视剧、小说到底在其中发挥了大多的作用我们无判断,但是一定发挥着作用,我们是可以肯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开始监管这一块内容。

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但是我们可以从家庭环境去控制孩子们接触这类事物。

父母做好了,孩子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

知乎用户 小冰渣 发表

我想起了电视剧破冰行动里的一个片段:

林胜武因为他弟弟录了贩毒集团行贿的视频,被林耀东派人追杀,他弟弟已经被杀了。他骑摩托跑,被开枪打中,慌乱之中从小山坡上摔下去了,眼看跑不掉了,很快就会被找到,林耀东的马仔肯定要杀了他防止秘密被泄露。在临死前他掏出手机打给他辉叔林宗辉,说:

“辉叔,这次我可能过不去了。”

林宗辉问他在哪是不是要钱,再给你打点钱。

林胜武说辉叔,他们没有相信过你,你多加小心,那个录像藏在 xxx 房间的马桶后面。

想起这段不是说贩毒分子可怜,而且一个没有人性的毒贩,临死前都可以打给一个人说我撑不住了,咱下辈子再做叔侄。14 岁的小女孩临死前找不到人说一句告别,只能提前几天写下日记才能留下想说的话。真挺难受的。

知乎用户 新款哦哦哦 发表

想的太多又得不到,青少年抑郁症的普遍表现形式

知乎用户 东方豆浆 发表

一心求死的人是没办法的,心理医生说的。

知乎用户 云雾 发表

我们希望孩子飞得高,就要更多地关心她飞得累不累。

一个美好的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逝了,让人心痛!虽然不知道这个 14 岁的女孩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但从她的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她内心长期的煎熬。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但每一根稻草都不无辜。**在他人眼里,女孩的崩溃是一瞬间的,殊不知,这一瞬间是多少绝望的累加。小小年纪,到底承受了什么?不得而知,但她承受的,一定是她现阶段的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可能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给孩子做心理疏导,但是,从预防心理问题的角度来讲,家长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鼓励孩子有问题找家长交流,等等。

1、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从报道中可以感受到,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是不够的。孩子成绩好,是全村人眼中的 “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很放心,也很骄傲。

但是,他们却没有去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态。他们告诉孩子:就算你在这个学校考最后一名也没关系,出了这个学校,成绩排名还是很靠前。却不曾问过孩子:你在学校的学习怎么样?觉得累不累,压力大不大?跟老师同学们相处得如何,能适应吗?

而这位懂事的女孩,承载着父母的期待,承载着全村人的夸赞,哪怕力不从心也仍在人前表现得积极乐观,把阴暗面统统隐藏起来,写进日记里,无声地呐喊。

如果家长能在孩子提出要走读的时候,问问她的想法,问问她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生闷气的时候,鼓励她表达内心的想法,或许这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人人都渴望被理解,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如果看到孩子 “很懂事” 就很满足,不去关心她的内心世界,那就大错特错了。

2、鼓励孩子表达想法,遇到事情要和家长沟通

14 岁的女孩,内心藏满了负面情绪,且维持多年,却从不愿意告诉家长,还在家长面前表现得若无其事。可见,家长在孩子的内心里,是缺位的,她不认为父母值得沟通。这很可悲!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从小到大从未被家长理解。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跟家长提出 “要求”,和家长说实话,总是被家长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表达了,再大一些,就变成不愿意表达了。

比如,孩子小时候,想吃零食会直接说,家长讲一堆道理就是不让她吃,等她大一些时,她就不敢直接说,而是说成:我很饿。这样一来,又被家长认定为是撒谎,教训一顿,可以想见,孩子以后很难再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能不会和父母沟通了。

再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长会说:不疼不疼,不要哭。孩子继续哭,家长就烦了,威胁他,给他讲道理。殊不知,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家长能表现出理解他的疼,就够了。

所以,家长需要有共情能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只有这样,被理解的孩子才愿意和家长沟通。

3、心理健康永远是第一位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一生的幸福,而不仅仅是盯着孩子眼前的成绩。

一个心理发展良好,内心充满快乐,充满求知欲,充满好奇心,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期待的孩子,综合素质一定差不了,包括学业成绩。

反之,一个内心充满压力,充满阴暗面,对生活失去热情的孩子,学业成绩再好,也只是昙花一现,崩溃就如定时炸弹,让人猝不及防。犹如这位表面光鲜,内心痛苦的 14 岁女孩。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正面的事情也好,负面的事情也罢,都需要考虑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而不是回避或者简单粗暴地解决。


人性是共通的,成人有的需要和感受,孩子也有。

预防优先于治疗。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从关注他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开始。

我是林远纯
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 研习中
喜欢孩子,喜欢探索有趣有用的育儿方法
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探讨,让育儿变得轻松有趣!^_^

知乎用户 一脸美人痣 发表

其实对于这样的悲剧真的不好说什么,这件事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校的学习压力确实很大

那么对于孩子们我们该怎么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呢?

从心理学层面,儿童青少年突然轻生的背后原因有六大类——

1. 处于强烈负性情绪状态。当陷入极度的恐惧时,这种恐惧比对死亡的恐惧还要强烈,有时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恐惧一般来说都是短暂现象。如果自杀未遂,自杀者往往会后悔自杀行为,并希望自杀冲动能够及时抑制。

2. 失去社会归属感。失去社会归属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会的坐标和参照系,引发绝望。有时担心失去社会归属,或者预计自己将失去社会定位也可能诱发自杀。这常常是因为:(1)感觉到被抛弃:如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抛弃、被恋人抛弃 / 遗弃、被亲人抛弃 (包括丧父母、丧子) 等。有时社会角色扮演失败也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情绪极端时可能感觉到被整个社会所抛弃;(2)受到反对和限制:如丧失自由等;(3)要求遭到拒绝;(4)行为、心情、想法等得不到理解。

3. 精神痛苦的煎熬。来自心理的痛苦折磨,痛不欲生,自己与自己的矛盾、与家长的矛盾、与老师的矛盾、与学习的矛盾、与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得不到解决,有时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就有可能选择自杀。

4. 学习困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没有掌握,跟不上学习进度;孩子与外界的事物接触太多,比如网络、手机等;学校里的欺负行为、不公平待遇等。

5. 特定动机。如报复性自杀,自杀对其他成员造成更大的伤害或利益损失;在死亡随机性中的自愿选择行为,如打赌谁先死 (左轮枪、安眠药等)、决斗、求死游戏(主要是丛林游戏) 等;世界观、价值观异化,如错误地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由、自杀崇高等。

6. 假性自杀。自杀者没有自杀动机,本意并非自杀,但是由于操作不当,使得某些危险行为 (致死概率很高) 成为事实自杀。

2. 抑郁发作、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是诱因

从精神疾病层面上看,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是诱因, 都可能导致自杀。这类自杀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绝望性自杀;另一类是愤怒性自杀。

绝望性自杀,如被同学人际孤立、无法面对老师的处罚,一时想不出应对办法而自杀;又如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下降,是经过努力而不能克服,技穷而自杀。

愤怒性自杀,表现为被家长、老师、同学激怒时,因怒而自杀。当他们被激怒时,最初有向外攻击的念头,但由于不具备攻击条件,或惧怕攻击后结果,而将攻击反转指向自身,冲动选择跳楼自杀:我没有力量和你们斗,只有回避,以死解脱。

3. 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家长一定要注意并行动起来

首先,苗头初现时,就应紧急寻求心理危机干预帮助。这里所说的苗头,大致有:

(1)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对家人、同学和朋友保持沉默,变得孤僻;
(2)突然的暴躁、愤怒或者情绪低落,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3)出现自伤行为,甚至自杀倾向;
(4)出现与家长和老师对着干等异常行为;
(5)出现精神恍惚、没有现实依据的恐惧感、负罪感、麻木、胃口不好或者暴饮暴食、夜间睡眠差等状况;
(6)不能够胜任日常的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厌学的情况。

其次,父母们行动起来:

(1)走进孩子的世界,聆听一下他们的呼声,不要总是父母说,孩子听。
(2)给他足够的爱和尊重,不要在公共场合骂孩子,别总是抱怨批评他的成绩,剥夺他的兴趣爱好…… 爱孩子。
(3)努力发现你和孩子共同喜欢的事情,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中,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多听取他的意见,并尽可能达到共识。参与过程中,应尊重与引导并用,而不是一味地顺着孩子。
(4)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务必做到保持冷静、换位思考;不要随意给孩子 “贴标签”。
(5)对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适当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期望,重新定位

4. 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要,可及时拨打心理援助热线

学校方面重视心理健康保健是非常关键的。关注重点人群,避免边缘化现象的做法是:

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关注高风险人群。定期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将抑郁筛查纳入心理健康体检中,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评估环境安全,选择合适的谈话环境。采用积极、鼓励式的交谈技巧。

加强家长—学校双向联动机制,双方加强沟通交流,建立有效沟通的联动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帮助病情缓解复学学生重新适应学习。学生因病情缓解重新入学时,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能良好融入新的学习环境,避免被 “过度” 特殊化。建立学校—医院间转诊转介绿色通道,确保他们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

最后,儿童青少年自身应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多与家人、朋友谈,说出自己的负性情绪。将能唤起自己快乐记忆的物品摆放在显眼位置,将突出自己优点的东西放在显眼位置,促进自信。转移注意力,寻找快乐来源,如运动、听音乐、享受美食、与人交流等。

知乎用户 沉默术士平起子 发表

生而为人,实属不幸。

知乎用户 丛雨丶绫 发表

悲痛的故事,题主的标题也起的很好,那个开朗的女孩 走了。

该如何关注呢?答案就是在出事之前是不可能关注的。

家长在意的是孩子有没有比别人更快的走路说话,报好仅剩的体美培训班后在乎他们有没有在小学考试里拿到满分,有没有被短视频和电子鸦片的游戏害的成绩下降,有没有进入好高中和大学,然后是苦苦劝说在工作中坚持一下和催着结婚,他们永远不会满足。

当孩子出事了,这群不懂满足的家长才会马后炮的说着 好后悔啊啊啊。

最后的办法可能是期待这个世界的医学大幅度进化,

如果那些绝望的的孩子了断失败了,被救下来了,

那么那群废物家长就能学到一点东西了。

知乎用户 Tty 发表

又是泸州,泸州就没点好新闻吗

知乎用户 等待烟花 发表

人生建议。

不要对自己期望太高,

这世界谁不欠谁,

躺平比杀人更报复社会,

觉得有问题才是有问题。

知乎用户 不想要房子 发表

这种没什么好 说的。毕竟网上信息太缺失。例如说什么村里口中的乖乖女什么的?老实说,我还真不信。只是出了这样事,访问时,大家都在说官方话罢了。知乎和记者说的也是官方话。没几个人愿意深入真正了解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大家都喜欢浮于表面然后在那夸夸其谈。

知乎用户 森垚 发表

,,,,唉

知乎用户 山川湖海 发表

生前日记称是一台机器 “不能出一点错”

在孩子留下的遗物里,刘园的父母发现了 13 岁孩子写给妈妈的信和生前留下的日记。
在日记里,刘园说:“上厕所是浪费时间,作业不会写就睡觉是对学习的不重视…… 我感受到了机械化教育,就仿佛我就是一台机器,只要给了电,就要工作,还要二十四小时,无止息地工作,工作还不能出一丁点差错。”

刘某兵说,女儿生前留有遗书,隐晦称在学校被针对,感到压力巨大,无法承受。

通过 QQ 聊天记录,刘先生发现女儿曾多次抱怨班主任牟老师。
刘先生告诉正观新闻记者,10 月 7 日,在女儿返校时,他们给了孩子一部老年机方便跟家人联系。
刚返校时,女儿与自己通话说到了学校,正在通话过程中电话被匆匆挂断,孩子的手机被班主任收走了。

刘先生感到不解,他不知道女儿的压力来自于哪里

家长不知道孩子的压力来源于哪里?

这句话暴露了最大的问题,平时不与孩子沟通,不交流,更不关心孩子的成长,过多的就是要怎样、必须怎样的教条。

不管家庭还是学校,都应对孩子的心理多一些关心和关注。

家长总想望子成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扼杀了孩子成长应该有的幸福。

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真的很有必要,社会学校家庭应该给更多途径去跟孩子沟通。

知乎用户 Jaylen 发表

现在的家长和整个教育疯狂又烧饼,总想着一劳永逸,逼孩子学习一些没用的东西拔苗助长,正常的教育是因材施教而不是 tm 比谁拼命学习,学校选拔也应该是根据各人的天赋而不是 tm 拼命努力的烧饼,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校阶段只是一小部分,现阶段学校教育性价比极低,高额的费用,没用的垃圾知识,费力不讨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了还是一个很一般很凑合的前景,为什么这样现在家长还逼孩子学习呢?是因为它们自己就是啥也不是,啥也不懂啥也看不明白的大烧饼

知乎用户 Jean 发表

孩子的离去,令人心疼。可是我们能责怪父母吗?未成年的心理健康,是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学校和社会同样要重视。如同文中的父母,孩子住校,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限,受教育程度不高,忙于农活生计,难道我们忍心去责怪他们吗?

知乎用户 饲悔​ 发表

我佩服她,她所做的曾是我的梦,为什么是 “曾” 呢?

因为我怕了,我不敢想了。

知乎用户 守仁的阳明 发表

假设文章里就是这小女孩的全部压力来源,假设这文章报道了全部事实没撒谎,那我完全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要去自杀呀?

家庭:夫妻还算和睦,没什么家庭暴力,她爹打了她一巴掌还会道歉,离知乎好父母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不过已经超过现实社会大部分父母了。

学校:没有校园欺凌,日记里对学校的不满主要体现在住宿环境差和压力较大。这个学习法比较坑的地方就是一周半天假,其它都还好,晚修下课时间还算很早了。

老师:这位小女孩曾抱怨过老师——99.99% 的学生都干过的事情,而且绝对不会用这么温和的词语去评价自己的老师。不过后面老师联系不上了,说不定有点隐情。

总之这事就诡异,你说她学习压力很大吧,她父母说差些就差些无所谓;住宿环境差吧,她父母说过段时间我们接你出来住好了;老师不好又没啥朋友吧,她日记里又没提似乎她都不把这当回事?然后她的日记里还写了一大堆公元前的网络用语,真让我怀疑是个觉得抑郁症很酷自杀很酷才去死的。就这种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自杀的孩子,能吸取个啥经验教训呀。

知乎用户 雨丶 发表

30 个人的大通铺 睡觉有蜘蛛蟑螂 换衣不便 是个人常住下去都会抑郁…

知乎用户 杏林星雨 发表

想了想自己在 13、4 岁每天满脑子都在想些什么,发现自己活到现在真是挺不容易的

知乎用户 装是挨揍的前兆 发表

我看了真的好难受啊。

心里面难过就流泪吧,将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都给他流出来。

不要憋着,越憋越难受,还不如大哭一次呢。

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人对你说,我的心情不好,千万不要说,你心情能有什么不好的呢?

一定要听她说,听她说完,认真的听。

知乎用户 某乔 发表

越来越觉得心理健康筛检很有必要——

近日,教育部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 3839 号(教育类 344 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六页日记,显然有备而为。为何没有和父母交流?疏远了。不信任。有代沟。孤独无奈。終走绝路。不良信息,环境生态,学习状况,无一不是诱惑原因。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到好好调整的时候了。正确的关系是朋友,导师,知己。如若如此,何愁不解?何欢不来?何至如是?

知乎用户 啥子都不尽人意​ 发表

要多关心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听听他们的想法

知乎用户 蹲家要匿名 发表

不会是我们学校的吧,前几天有个失踪的

知乎用户 不名 发表

alright

有一种很奇怪的体验,毕竟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宇宙,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去世了。这更加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荒诞,真实和美好,那种触不可及的感觉好像淡了一点,顿时变得清晰。

典型的家长模式。人类怎么回事?本不应该是很美好的吗。人总喜欢给自己设限,家长就觉得孩子应该好好学习,而孩子那么小,也很容易服从家长权威,不服不行,那么小不懂得拼尽全力说出自己的心声,不懂得反叛 反抗。 没办法了,但这确实是一场悲剧。每天都有人死。现在也有。那个小女孩有点可惜,因为她再也无法经历我们经历的事。同时,正因为她不会经历,也许反而更美好呢?世界本身,没有绝对的答案。

还有一点,她不在了,我们还活着,这究竟有什么意义,也许我们应该做一些从未做过的事情,更加洒脱一些,毕竟最坏的结局无法就是死亡,我们还死得晚一些??勇敢一些。

还有如果你是家长,你也有孩子的话,我想对你们说,别过于《在乎》孩子。

你也许听说过爱不能太过了,物极必反。把孩子看得开一些吧,中国这点对于西方文化来说还是太落后了,也没办法。高考又不是一个孩子的一切,生出来孩子就别那么逼他们。我们没有权利,他们才是未来,难道就因为我们是家长就可以肆无忌惮?让他们做我们想的事情,相信我们相信的东西?

也许我们应该学着相信孩子,尊重他们的决定。并不因为他们做的决定是对的,他们毕竟是孩子,我们要适当纠正,而是本该如此,他们是一个独立个体,人类。没有谁有权利,别人没有,我们更没有。

其实这些也许并不是我的想法。现在我已经很麻木了,也许这是退步吧。

我只是想尽力找回我以前的想法,努力模仿,当我年轻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知乎用户 浮生若梦 发表

孩子在选择轻生这件事情上,还在为父母考虑着,担心父母不习惯接受不了,可见孩子是爱父母的!想到这里,眼泪忍不住要流下来!而我们做父母的明明很爱孩子,却时不时地做着伤害孩子的事,对孩子大吼大叫,剥夺孩子的各种自由,逼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究竟是什么导致的?是焦虑。

知乎用户 程丽 发表

这个女儿的离去!值得很多的家长反省,孩子不是她们的私有财产,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一个单独个体存在的!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如果有偏激语言和行为,家长一定要重视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的心灵才不会受伤,不要把学习当成一门死任务来完成!有多少家长问过孩子的意愿!

学习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只有孩子一个人在承受,没有人可以跟她去分担!必须是自己一个人面对的!就像一个生病的人,身上的病痛没有人可以去替代一样的!

孩子毕竟是孩子,承受东西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的极限就会崩溃的!

我记得几十年前邻居家的女孩,才 10 岁也是喝药自杀了,父母还不在家里!就是奶奶说了几句孩子不听话,让孩子去干活,孩子说天天干这样的活够够的!就不想活了!

大人也没有多想,还是女孩 8 岁的弟弟去跟奶奶说姐姐喝药了!奶奶都不相信,等去看时已经晚了!农药敌敌畏!奶奶都后悔的!

总结是,大人还是多给孩子的一些方式对待孩子,多陪陪孩子,毕竟孩子一天天的在长大,陪她们一起成长,人生就一次,陪她们扬起启程的帆!做好的导向标!个人观点

知乎用户 我不知道 发表

什么时候家长把孩子看成有灵魂的个体,他们才真正开始了解教育与成长的意义

知乎用户 SkySunshine 发表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人最后的写法都很奇特,曾经死了的那个微博行尸走肉也是这种写法,已经是重度心理疾病了,脑子不受控制了,看到想到的都是乱七八糟不符合常理的东西。可以称之为有毒的艺术,沾着毒液的蓝色妖姬,这么形容差不多。

模仿这些重度抑郁症患者随便写两句:

倒立的火车在天上飞,我站在车头,看着地上的河流在倒着走。天上有一个蓝色的太阳和绿色的月亮,我就这样一直飞啊飞,直到钻到地缝里去。

所以那些解读的就别解读了,这些都是随便写能写出来的东西。

知乎用户 消失的艾米 发表

知乎用户 绚烂夏花 发表

这不是我心里健康问题,而是人权问题

你让一个成年人过这样的生活也是一样的结局

知乎用户 盗法神兔 发表

为什么要自杀?我们国家难道不如美国好吗?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小学生跳楼,留字条称「活得太累了」?

知乎用户 九持欢 发表 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 等你长大了就会发现,这些事情根本没什么大不了。 我当然知道十岁的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对于二十岁的我来说没什么大不了。 我当然知道二十岁的失恋挂科,对三十岁的我没什么大不了。 我当然知道三十岁的车 …

如何看待当今小学生的疯狂内卷?

知乎用户 Chloranthus​ 发表 看过一个新闻采访:一位官员说,政府从来没有想要把北京房价降到人人都买得起的程度。(视频更新在文章后方) 是的,全中国十三亿人,不可能人人都住在北京。 同理,中国十三亿人,总要有人送外卖。 如果我和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