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谈应对简要指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Source

约谈应对简要指南今天 12:42 更新

过去数月,我朋友圈里至少有几十位朋友因言论而以各种形式被约谈。即便在近期,也还有好几位朋友在询问我应对约谈的经验。有些“受宠若惊”,不过这倒也逼着我这名时不时被约谈的不合格法学生,必须对于约谈给出一些自己的思考,所以在此,我根据自己这些浅薄的经验写下此文,希望能给被约谈的人多多少少带来一些帮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试图去做关于“约谈”的社会学或政治学分析,而仅仅是站在法学的角度,分析约谈制度的法律特征及相关的法律风险,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去降低这种风险。这是本文的重点。

一、

首先,“约谈”是什么?

“约谈”本身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律概念。我们检索了大量与“约谈”相关的论文及法律法规,官方意义上的“约谈”,通常指的是“行政约谈”或“行政机关内部的某种管理行为”——前者指的是拥有具体行政职权的机关,通过约谈沟通等方式,对行政相对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规范的准具体行政行为,比如商家有不当的经营行为,工商部门对商家进行约谈沟通,以督促其改正不当行为;而后者指的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约谈行为,比如下级政府部门未正确履行其法定职责,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以促使其正确履职。

但以上两种对“约谈”概念的定义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本文所称的“约谈”更为广泛,我对此给出的大致定义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当中,强势一方通过运用“交流沟通”等正式制度以外的途径,对于弱势一方并未违法的行为予以惩罚或施压,以迫使弱势一方改变其行为方式的一种非正式的权力形式。

这种非正式的权力形式在社会上广泛存在——学校的领导与学生之间,企业的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公权力机关与公民之间……比如,某公民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某些言论,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舆论影响。该言论也许并不违法、但可能破坏了政府部门所认为的“稳定”,公安机关便可能约谈该公民(甚至是与该公民相关的其他人),通过这种非正式的途径予以施压,以迫使该公民不再发声。

事实上,上述公民言论自由以约谈的形式被公权力所侵犯的情形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广泛存在,本文关于如何应对“约谈”的讨论便主要围绕此种情形而展开。同时我认为,关于发生在公安机关与公民之间的“约谈”行为的讨论,对于发生在其他领域的约谈行为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如学校)。

二、

那么,如果公安机关因为你的言论而约谈了你,该如何应对?

首先,你需要确认自己到底有没有违法犯罪的行为。

可以记住一句法谚——**对于私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于公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前半句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自由,即只要是法律没有禁止的地方,就是每一个普通公民可以去自由活动的领域;而后半句的目的在于限制公权力,即公权力机关的所有行为都必须要有法律的明确授权。

一般而言,公安机关若要对公民采取法律措施,其法律依据主要是两部法律——一部是《治安管理处罚法》(更广义一点可以说是行政法),一部是《刑事诉讼法》(其背后当然也有《刑法》作为实体依据)。对于前者,意味着你违反了治安管理的规定,比如嫖娼,则公安机关有可能对你进行调查询问,并可能最终对你处于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对于后者,意味着你具有犯罪的行为,比如杀人放火,则公安机关有可能对你进行讯问,并进而可能采取刑事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反之,如果你能确信自己的行为既没有违反治安管理也不涉及刑事犯罪,那么在法律上,根据“法无授权即禁止”的准则,公安机关的约谈行为,其实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也就是说,警方是以一种法律制度以外的非正式途径与你接触,也就自然不能依法对你施以法律上的惩罚,换言之,“约谈”这件事情本身即意味着你在法律上是安全的(否则便不只是约谈,而是询问讯问拘留逮捕了)。

而一般来说,只要你的言论不属于政治反动言论,也未故意虚构事实散布谣言或侮辱诽谤他人,那么,你的言论便是合法言论。

你也许会困惑的一点是,既然自己是个合法公民,发表的言论也是合法言论,又为什么会被公安机关拉过去约谈呢?警察没事儿找事儿吗?

这与“稳定高于一切”的维稳治理传统有关。在中国当今的社会治理模式之下,对公民的行为与言论可以说具有两个评价维度——一是法律,二是政治。即虽然你的行为与言论完全合法,但仍可能由于破坏了政治稳定,而被当下的公权力所禁止。

至于何为“政治稳定”,便很耐人寻味了。可能是因为你发表的言论具有某种与主流不合的政治倾向(但还没到反动的程度,否则在现行实在法体系下,便会被评价为违法言论,所以我也提醒大家的言论不要直接触及X这条红线);也可能是因为在某些特定的时局下,你的言论虽然无关政治(也许只是陈述事实与真相),但可能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稳定”,比如你的言论可能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便可能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以及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造成冲击,而作为治理者,是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形存在的……

但无论如何,你至少可以明白一点——**你的言论是合法的,所以你至少不会直接遭受法律的惩罚。**并且,也正是因为你的言论是合法的,所以公安机关就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来对你施以惩罚,也就只有通过“约谈”这种法律之外的非正式途径来施压,以迫使你不敢再发声。

那么,当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是安全的以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心态放平,别紧张、别恐惧、别害怕(心态是最重要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心态是最重要的!),**然后冷静应对警方的施压。

对于不同类型的言论(比如对于普通的批评性言论和具有广泛传播性的政治性言论,警方的反应肯定会有很大差别),不同地区的警察的约谈风格与施压强度都不尽相同——有些警察只是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简单的提醒、警告,有些警察则可能会叫你去派出所进行实地的面对面的交流,相应的,这对被约谈人的心理也会造成更大的压力;有些警察的约谈风格可能比较温和,而有些警察则可能相对比较粗暴;有些警察只会约谈你本人,而有些警察则还可能约谈你本人以外的家人、朋友、单位,进行更高强度的施压;有些警察只会进行言语上的沟通交流,不会留下纸质记录,而有些警察则可能在约谈之后让你签署询问笔录、保证书、声明等纸质材料……

如果你的言论还在网络上持续地造成广泛的舆论影响,则公安机关大概率会要求你删除并停止相关的发声行为;而如果你在网络上的言论已被删除(比如你的相关推送已经被微信的审核机制删掉),则公安机关大概率只是对你心理上进行施压,警告你不要再进行新的发声行为。

三、

铺垫了这么多,那么具体而言,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应对警方的约谈和施压呢?在对我自己及身边朋友的几十例约谈经历进行粗略观察过后,关于如何应对约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1. 完全主动。与警方据理力争,硬刚,因为我们本身并没有违法犯罪的情形,所以警方也无法在法律上对我们施以直接的惩罚,所以你完全可以不理会警方的意见。甚至是将局面扭转过来,由警察约谈你变为你约谈警察。当然,能做到完全主动的人极少,因为这需要强大的勇气和丰富的法学知识储备,也很考验个人的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

  2. 完全被动。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应对模式,即被警方牵着鼻子走。因为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不明白约谈意味着什么,并且大多数人也应该是人生第一次被警察约谈,所以往往极度恐惧、害怕、紧张。警察说什么自己就认什么,严重者事后甚至会产生某些心理障碍或应激反应(比如,有被约谈者的手机在约谈时被警方强制检查,事后这位被约谈者再也不敢接触该手机,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近似于被强暴的应激反应)。

  3. 适当配合。简单来说就是配合警方尽快走完约谈流程,其关键点在于——能配合的地方即配合,因为你知道自己是在对牛弹琴,是在鸡同鸭讲,所以与对方据理力争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所以还不如随意应付过去,早点结束;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该配合的地方也要学会据理力争。用四个字概括就是——逢场作戏。

关于如何选择约谈的应对模式,每个人有自己的自由。但我的建议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尽量选择或者学会“适当配合”。下面我主要介绍这种应对模式。

“适当配合”的关键点在于“能配合的地方就尽量配合,不能配合的地方就要学会竭力争取”。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哪些事项属于“能配合的地方”,哪些事项又属于“不能配合的地方”。而简单来说,如果仅仅涉及言论的交流沟通,就是你可以随意应付、配合的地方;而如果涉及纸质的文字记录(尤其是笔录),这就是需要我们去重视去争取的地方。

约谈时,警方通常会说国家很不容易,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应该批评政府,不要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要有正能量,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否则可能会破坏社会稳定,被境外势力所利用等等的话。对于警方的上述类似言论,你可以适当地反驳,比如说我们当然可以批评政府,因为这是《宪法》第四十一条赋予的批评建议权;也可以平和地交流沟通,和对方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是正能量;还可以完全应和对方,就说“嗯嗯,对对,您说的都对”。反正都行,看你个人的情绪与状态。需要重点注意的情况是留下法定书面材料的情形,比如在约谈之后,如果警方要你签署一份记录约谈过程的“询问笔录”,则对于笔录所记录的内容,就不能再随意应付了事,你尤其需要关注笔录所记录的基本案件事实是否属实,比如,你明明说的“A打了B”,笔录中记录的却是“A打了C”,事实不符,则需要去纠正,这是我们需要去据理力争的地方,因为这些笔录有可能会在之后相关的案件中作为某种证据材料(虽然概率较低),发生我们意料之外的结果,故对于基本事实,我们不能马虎;另外,如果警方要你签订什么保证书或者声明,比如要你保证以后不再发声,别担心,因为你在保证书或者声明中做出的承诺原则上是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这种保证书或者声明存在的意义主要是对你的心理进行威慑、施压、恐吓。亦即,就算你以后继续发声,只要你的发声行为本身是合乎法律的,保证书中的“不发声承诺”就根本不会妨碍到你的言论自由,公安机关也并不能以这份保证书为由对你直接施以法律上的惩罚。

此外,鉴于部分警察的法律素养与行事风格实在不敢恭维,以至于在约谈过程中可能发生强制检查被约谈者私人物品的情况。一般来说,警察的这种做法都是违法的,但当它真实发生时,你又确实很难跟对方讲理。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所以也建议在去派出所进行实地约谈之前,尽量不要带上不必要的私人物品,“轻装上阵”,以免个人隐私被侵犯。对于随身携带的手机,也要注意提前删除或隐藏好不宜让警方知晓的信息,若条件允许,可以带备用手机。

总的来说,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并不建议与公权力正面硬刚,对抗的前提是要先保护好自己。否则很容易得不偿失,使得损失进一步扩大化,付出没有必要的代价。及时止损,尽量降低约谈在当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未来审时度势、伺机而动。这是我的建议。

因为在约谈之外,还有许多法律之外的非正式途径可能对个人施以惩罚。比如监控甚至封禁社交软件、比如通过你的利益相关方进行间接的施压、比如加入某种黑名单等等。甚至于,这种非正式途径所造成的惩罚力度可能并不亚于正常法律途径所造成的惩罚力度,并且,在权利被侵犯之后,还并无救济的渠道。约谈制度之恶,正在于约谈背后呈现出来的社会治理特征是人治而非法治,维稳的治理传统亦然。

四、

洋洋洒洒讲了几千字。还是再简单总结一下,其实,对于大多数因言论而被约谈的普通人而言,约谈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前面讲得这么复杂——“约谈”这件事情本身便意味着你没有什么违法犯罪的行为,所以别担心,你并不会遭受什么法律上的惩罚。它基本上只是一个程序性的事项,基层民警走程序对你提醒、警告一番,并不会造成什么法律后果。作为普通人,最重要的依然是摆正心态,别紧张、别害怕、别恐惧,就当去见见朋友喝喝下午茶。

**、**

最后我个人再提醒大家一点:根据这些年参与及观察各类维权事件的经验来看,当局对于两类事件大概最为敏感(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网络还是现实,言论还是行动)——一是“群体性”事件,因为涉及“破坏稳定”;二是“政治性”事件,因为涉及“国家安全”——归根到底都是担心对现存的政治秩序造成冲击。尤其当两者叠加为**“群体性政治事件”,如果同时还辅有直接的、具有传播效力的行动或者言论**,那么危险系数会呈指数型爆炸。对于这类事件,万一遭受不测,现行的司法权利救济体系是几乎无能为力的。

朋友圈里,左右资社的朋友都有,在日常的交流当中,尽管政见不同,但都可以尽量做到求同存异,尊重彼此看法。我无意干涉大家的行为,这里仅想提醒的一点是,在当下的政治时局下,特殊时期,尤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评估好自身行为的代价与风险,**尽量在法律的框架下行动。可以有隐喻、讽刺、反讽……但千万别在群体性的场合公开发表直接的反X言论(尤其在可能造成进一步传播的情况下),别直接触及“X”这条红线,**那太危险了。约谈事小,万一涉及刑责,代价就太大了。

对抗是一门艺术,里面包含着高超的权衡技艺。当然,如果有殉道的觉悟,另说。虽然我会觉得这代价过于巨大而不值得如此。

吾友,别轻易将自己推上祭坛。

——五木

2020.6.23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独家 | 明尼苏达案关键72小时

独家 | 明尼苏达案关键72小时 财经杂志 文 |《财经》驻美记者 刘泓君 编辑 | 宋玮 2018年8月31日,刘强东因疑似性侵在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商学院被逮捕,警局报告显示,嫌疑人涉嫌罪行等级为“重罪” (Felony),涉嫌罪行为“强 …

法律还能拯救香港吗?

法律还能拯救香港吗? 作者:余若薇 2019年11月16日纽约时报 香港——作为一名执业40年的律师,过去几个月里,我每天都在Facebook上被焦虑的香港人弄得应接不暇,他们敦促我用法律手段帮助抗议者。这既让我感到宽慰,又令我沮丧。 他们 …

黑人为什么不能用法律维权?| 无力的法律,不完美的正义

点击蓝字关注 爱健身的王小厨 法学院最会健身的厨子 2020年5月25日,一个黑人男性,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因为被怀疑制作假钞,被警察逮捕。 逮捕他的警察,把他牢牢压制住,一个警察跪在他的脖子上,另外两个警察摁住他的后 …

【旧事重谈】跨省抓捕的先河: 华为沪科案

三、华为最著名的员工泄密案——沪科案 1、案件基本背景 “沪科案”源自一家“上海沪科技术有限公司”,15年前,也就是2002年,由于沪科涉及侵犯华为的商业秘密被业界广泛关注,而且沪科案涉及华为、UT斯达康、上海贝尔等3大电信设备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