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外来常住人口 2015 年首现负增长?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谢谢邀请,上海人口负增长是一个很值得深挖的话题。

我在中国的人口数据 - Clean Data - 知乎专栏里提过,2005 年,上海就已经犯过低估人口的错误,在 2006 年统计年鉴上(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html/D0404c.htm)说当年上海人口为 1778 万,等 2010 年人口普查结束,修正成 1890 万(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html/D0304c.htm),上调 112 万。同样的错误,这次会再犯一遍吗?

首先参考一下其他变量。

第一是通勤人口数。2015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 66.41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0.9%。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 30.68 亿人次,增长 8.5%;公共汽电车客运量 25.48 亿人次,下降 4.4%。

同样的指标在 2014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则是:

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 65.85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3.6%。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 28.27 亿人次,增长 12.8%;公共汽电车客运量 26.65 亿人次,下降 1.7%。

事实上,近 5 年,每年的公共交通客运量的年增长率都在 2.1% 到 3.6% 之间,只有 2015 年突然下降到年增长 0.9%,这表示上海市的通勤人口增长出现了停滞。

当然,公共交通客运量不能说明所有问题,相对于总人口,他在某些方面低估了常住人口(一些人口不需要通勤,一些人口使用私人车辆通勤),也在另一些方面高估了常住人口(上海市的旅客量从 2014 年开始连续两年增长,2015 年接待的外省市旅游者增加 6.8%,一些游客也会使用公共交通),我们还需要观察别的指标。

第二是居民用水量。用电量会和天气有关(上海被曝居民用电量骤降的原因是什么?真的是因为人口大量撤离吗?和经济的关系大吗? - chenqin 的回答),但是用水量和天气的关系要小一些。从 2010 到 2015 年,上海市居民用水和人口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橙色的线条代表居民用水,蓝色线条代表当年常住人口总数。可以看到,用水量在 2013 年达到了顶峰,19.69 万立方米,随后连续两年几乎保持不变,略有下降,到 2015 年是 19.64 万立方米。值得注意的是,从 2013 年到 2015 年,上海市的统计人口也保持不变,与用水量数字相呼应。

当然,居民用水也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和用电量类似地,用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天气的影响,比如 2013 年天气太热,气候极端,用电用水可能都会显著上升,进而导致 2013 年在人口少于 2014 年的情况下,用水量却仍然高于 2014 年。

但是,2014 年和 2015 年的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异,2015 年的用水量却仍然在下降,这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通勤人口停滞,说明上班需要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没有增加;生活用水下降,可能意味着人口下降。那么哪些人减少了呢?总不能是上海的老人到外地养老了吧?想一想,我们还漏了什么?

是的,是那些不需要通勤,吃住在集体宿舍的产业工人。所以,我们要看的最后一个指标,就是工业增加值

统计公报说,上海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7109.94 亿元,比上年增长 0.5%,但我们把 2012 年到 2015 年的增加值画出来,见下图:

大家要觉得奇怪了,明明从 7362.8 到 7109.9,下降了 4.5%,比 2012 年还低,怎么能说是增长了 0.5% 呢?这里就要说到这个「增长」的定义了,一般来说,有统计意义的增长必然去除了价格因素,比如你去年生产了 100 辆汽车,今年同样生产一百辆同样的汽车,你的产值增长理应为零,但由于汽车价格变动,你的「现价产值」有可能是会变动的,去除价格因素,就是要把汽车价格的变化给消除,算出「实际产值」的变动情况。

那么 2015 年上海市工业生产的价格因素怎样呢?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 96.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 90.6。

也就是说,你买进的原材料,价格低了 9.4%,你卖出去的产品,价格低了 3.9%,那么再采取双缩法,把 2015 年的现价总产出除以 96.1%,减去中间投入品除以 90.6%,就得到了「可比」的增加值了。所以,尽管现价工业增加值显著降低,但实际上,他,咳咳,他还是升高了,咳咳。

价格因素,可以说是 GDP 计算里一个最说不清的因素。明明看着每个季度都在萎缩的现价 GDP,一经过价格调整,不知怎的,增长率一下子就正了过来,而我们又不能像观察 CPI 一样用生活体验观察出厂价格,也只好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言归正传,工业增加值显著降低,哦不,增速放缓,又是通过哪些产业来体现的呢?上海有一套「六个重点行业」的定义,这些行业无论是从业人数还是总产值都占所有制造业的一半以上,而这些行业在近些年来的工业总产值(这六大行业没有公布增加值,只公布了总产值)如下所示:

我们看到了同样的趋势,上海市从业人数占制造业从业人数六大重点行业,2015 年的工业现价总产值低于 2012 年,有些行业甚至是连年下降,这三年间,电子信息行业下降 9%、石油和精细化工行业下降 15%、钢铁下降了 26%,如果只看 2014 到 2015 一年,石油和钢铁行业的总产值就分别下降了 11% 和 20%(如果去除了价格因素,这几大行业在 2015 年产值下降 0.2%,钢铁行业也下降 7.6%)。

2014 年,上海市工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 366 万人,其中外来人口比例超过 60%。制造业的衰落,必定会导致这部分外来人口选择上海的其他行业,或者离开上海。那么,上海市有没有其他快速增长的行业,可以容纳这批产业工人呢?

去当建筑工人?不行,2015 年上海市竣工面积下降 4.3%。

去当农民?也不行,2015 年上海市农业产值下降 12.7%。

那么只好去服务业了。这个是个不错的建议,2015 年上海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业都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但转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2012 年,上海市进行了一次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我们发现,一来上海就从事制造业的外来人口,只有 6.9% 最后转行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业,其他人则始终从事制造业。而且,这 6.9% 这还是多年来的转移存量,不是说今年制造业要裁员 6.9%,这 6.9% 的原产业工人马上就能转移到其他行业去的。在当年没有足够岗位吸纳这些人口的情况下(别忘了外来农民和外来建筑工人也有可能找工作),他们只能选择离开上海。

综上所述,结合停滞的通勤人口(白领通勤人口不变)、萎缩的用水量(总人口略微减少)以及多个部门的工业产值减少这三个因素,我们能够推断,这次统计局也许没错,上海市人口真的在减少。这批减少的人口,主要是上海的产业工人(也许还包括一些外来农民和建筑工人),他们原本生活在宝山、青浦、金山等上海郊区的工厂里,吃住都在工厂,平时并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当这些工厂倒闭关停,减少生产,他们也选择了离开上海。

知乎用户 bluememphis​ 发表

看了

@chenqin

的回答有感想说两句。
总的来说,chenqin 将人口下降归结为工业企业的衰退导致的外来人口流失。然而我有另外的一些思考(我手头并没有数据,也没有时间来进行严谨的论证,只表明一种可能性):
工业企业的衰退会导致人口流失,虽然有相关性,但上海总人口的下降与工业企业的衰退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1、首先工业的衰退不止 15 年才出现,前几年早就出现这种衰退——或者说产业转移的迹象,但在总人口上没有显现出来。我认为可能是有一些其他因素在工业企业衰退的时期仍旧能够吸引人口的流入,这样与衰退产业导致的人口流失相抵消导致了总人口的持续增长,使得总人口没有呈现负增长。
2、基于 1 的分析,我认为上海的产业结构变化很可能是导致前几年工业企业衰退,但是总人口保持增长的一个原因。在这里我引用产业结构的改变说明两层意思:第一,有些产业衰退了,于此相关的产业人口流失。第二,有些产业在增长,导致人口流入。两项相平衡,可以得出总人口的变化。同样,产业结构的改变也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变化,所以通过能源消耗分析实际总人口的变化可能也会出现偏差。
而前几年工业企业的衰退的情况下没有出现总人口的负增长,有可能是增长产业的净流入大于刷退行业的净流出。而今年人口的减少不一定是第一项增大了,可能是第二项减少了——也就是说总体经济环境较之前更差导致的。这里还要考虑的生产函数和反要素需求函数,因为上海的人力成本要高于其他附近地区,所以总体经济衰退可能导致集聚出现负的效应。
3、再次,还有一个统计问题。坐落在上海市郊区的驻厂工人,是否真的能够被有效的,准确的统计在 “常住外来人口” 中,也是个疑问。所以产业工人的流失能否反映在统计表上,反应的是不是准确和灵敏,也要打个问号。总而言之,这是一笔有点糊涂的帐,但是总人口的下降还是说明经济形势不好。
4、最后多说一句,熊彼得曾经提出过一个破坏性创新的观点。我认为破坏性创新正是我们国家现在需要,同时很可能正在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个破坏性创新意味着旧行业的死去,新行业的诞生。破坏性创新并不意味着创新和破坏同时进行。有可能是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导致旧行业的死亡,倒逼新行业的繁荣。所以增速放缓可以被看做创新的前戏,但不是一个必要条件。我们看到的是大批产业工人的离去,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涌入的上海人或许代表了一种破坏性创新的趋势,这是一种代表更高的产业层次,更高生产率水平的集聚。
综上所述,我提出的两个观点是:
一、上海总人口的变化有可能是产业结构改变和经济环境变化双重影响下的结果。
二、上海总人口的负增长不一定表明城市的效率的降低和集聚出现了拥挤,未来人力和稀缺资源向经济优势地区集中的趋势不会减弱。

知乎用户 路人甲宋兵乙 发表

这个问题,其实官方的说法是有点问题的,请看下图

我专门去找了 2014 年上海人口普查的数据,跟 2015 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大家可以发现有以下情况:

这里面就有个问题了,户籍人口死亡 - 出生 =-1.12 万,而户籍人口却增加了 4.36 万,这说明大约有 4.36-(-1.12)=5.48 万的外来人口转入了上海户籍。
而外地人口流出的数量应该是 -14.77-(-5.48)=9.29 万
当然,总体上来说,人都是流动的,所以,有人来,有人走,离开的人肯定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接下来分析下离开的原因,上面很多人都说是房价太高,我觉得未必。
因为上海的房价早就很高了,对于大部分外地到上海工作的人来说,房价都是属于天文数字,要离开早就离开了。所以离开的主要原因肯定不是房价。
我觉得 2015 年中国经济的整体下行才是常住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上海的就业机会变少了;另外一方面,对于某一部分人来说,在上海工作的收入不再那么吸引人了。这两点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
刚看到了别人发布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引用了上海 2014~2015 年度在校人数的统计数据

小学和初中的在校人数也都开始负增长了。这里引用一下 @农筠筠 的评论
“确实,最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和初中人数,因为这两种类型的学校对外地人口的吸引力最大,门槛最低。毕竟由于各种限制很多外地工人子弟是不能在上海中考 / 高考的。但是制造业的离开对上海的影响并不如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小,制造产业的工人都跑了你第三产业上哪里找顾客?某些郊区短视,把制造业全赶到昆山太仓苏州一带,腾出来的地造楼盘。”

事实就是这样,任何的社会现象,其实都是相互联动的,而不是单独的孤立事件。就好像之前知乎上讨论:如何评价中国政府全面放开二孩? - 你如何评价 X 连续多年的一胎化政策,所导致的后果并不只是每家最多只生了一个娃这么简单的事情。它后继引发了一系列的可以说是当初实施这个政策的时候完全没想到的社会问题。

而这种社会变革,一旦发生,基本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抗拒的(有点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感觉)。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变革趋势下,需要怎么去应对,才能让自己顺应时代,活的更好。
-------------------------
其实,讨论这些都是然并卵的。
由于政策原因,作为一枚单身外来户,在魔都一直租房居住。
今天傍晚,接到房东通知,今年房子到期后,续签加租 25%。是的,您没看错,就是 25%。

再联想最近上海政府的一系列整治群租房行动,看来,今年上海常驻人口还将继续负增长

欢迎大家讨论。

知乎用户 宥罗 发表

这件事情,被作为政绩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也就是说,从上海市政府来看,这是一件值得宣传的好事。
最近两年,上海人口服务管理(调控)的力度明显加大,方式方法也有所改变。具体来说,是以房控人、以业调人,主要针对的是低端行业的人群、尤其是无序流动。举一个例子,上海最近轰轰烈烈的整治五违,五违里面有违法建筑,违法群租、违法经营。我们知道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无非是这儿可以有更好的经济回报。那么五违地区提供了什么呢?违法经营提供了低端的工作,违法建筑提供了廉价的居住场所。但是这带来了几个问题,一是这个地方环境脏乱差,二是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同时这些地方,对于政府而言,只有管理的麻烦,却无法带来经济的贡献。
上海现在建设国际都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缺什么呢?缺人才、缺土地。人才和企业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五违显然是副作用,而且这部分人员占用了很大的公共服务资源。同时这些五违现象严重的地区,其实也是低效用地,当然要整治。上海围绕科创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人才服务和土地管理的政策,值得细读。
所以人口减少,要具体分析,看看减少的主要是哪部分人。上海的外来人口的结构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我所知道的某些区,初中以下学历占了半数乃至七成。不是学历底一定不好,但是,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
上海老龄化很严重,所以来沪人员对于上海很重要,只不过现在上海的发展,需要更优秀的人才。那么在这种调整中,势必有一部分人伴随着产业调整和土地管理而离开。但对于城市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
甚至,随着违法群租和违法建筑的减少,很多原本居住在里面的仍然有留在上海能力的人开始寻找新的住处,从而催生了更多的住房需求。(其实我也是群租过的,收入当然租得起公寓,但是那里更便宜)当然,这部分需求,上海应该会通过一些方式予以补贴,这是后话了。

知乎用户 Ueberich Wang​ 发表

找到了两年前回答另一个问题时候做的图(资料来源:中国上海
2009 年以前,上海的外来常住人口一直维持在 400-500 左右,每年增长大约 20-30 万人……
然,2010 年一年激增到 900 万,也就是一年时间增加了 66%……
请问那一年发生了神马?
去年才减少了 15 万的外来人口,没啥好大惊小怪的…

根据 @haojie gao 的评论:“全国人口普查每 10 年进行一次,尾数逢 0 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成功进行过 6 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 1953 年、1964 年、1982 年、1990 年、2000 年和 2010 年。 2010 年激增是因为做了一次人口普查,纠偏了。”

再看了

@纪和

的数据,发现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 数据已经修匀了。其实是想说,2010 年左右,因为 EXPO 的关系,需要引入大量服务业从业人员(如地铁安检,到现在还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存在,还有各类安保人员),以至于那几年的外来人口政策是极其宽松的。而去年开始,人口政策调调又变化了。所以,我觉得十几万的波动很正常。

知乎用户 MR.TANG 发表

成都人表示,几乎都是从我们这一届开始,下一届人数都比上一届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是如此。两年内的减幅,在 10% 到 30% 的比例。
成都虽比不上上海,但也是一个高度移民的城市。
成都人更能生还是上海人更能生,大家自己判断。

不是什么房价上涨,也不是上海人都走了,而是真的生太少了。
一旦新移民速度减缓,新进来的人堵不上生育缺口的时候,自然就会看到人口下降了。

还有一点更恐怖,上海不是拿外地新生儿来堵本地新生儿缺口。
而是拿全年龄段的移民人口来堵当年新生儿的缺口。

你猜上海的生育率到 1 了吗?
我猜 0.8 都不到。

为什么说计划生育是世界上最傻逼的政策?

知乎用户 云已不在 发表

据说,实际统计局的数据是 30 万左右,该数据是通过观测通勤人口等方法得来,总的来说还是真实可信的,最后为了避免社会恐慌改为了 15 万。

不管是 15 还是 30 万,其实只有上海常住人口 1% 左右,高峰时期上海一年涌入近 100 万。关键在于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高票答案

@

chenqin 已经说过了,这是由于产业工人减少造成的,这说明上海退二进三的调整有成效了,而且标志着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

什么意思?退二进三的政策 2000 年左右上海搞过一次,结果立马 GDP 增速就下滑了,又立马强调工业的重要性,导致上海成为一线城市中二产占比最高的城市。但时代变了,去年上海增速不如北京,也是受工业,如宝钢,汽车等影响,北京主要靠服务业,发展不受限的。既然这次结构重新调整,就意味着必须坚决,再想像上次一样改回来不太可能,现在减少的是产业工人,未来连工程师都可能离开上海。

其实大工业是上海维持经济中心面子,保持 gdp 全国第一的重要保证,因为文化,IT,科研等跟北京,甚至深圳都有一定差距。即使是金融业,在证监会,保监会等都在北京的前提下,也只是一个前台而已。由于外资正撤离中国,上海是没有那么多国企民企总部做支撑的,未来估计只能靠吸纳长三角企业总部了。毕竟,从道理上讲,产业结构调整是不会人口减少的, 把工厂换成办公楼,人口密度应该增加才对,只能说明结构调整还任重而道远。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个上海本地人,虽然今年我在国外没在上海,但光是看新闻和逛本地论坛能强烈感觉到上海市政府今年搞拆违,整治群组,加速淘汰低效产能这三件事上是来真的,不再是一步步来了,就拿整治群租为例,以前还上门好好说,现在直接上门把群租房给砸了,一点磨机想蒙混过关的机会都不给你。上海市政府从今年开始的发展思路是补短板,也就是停止不断向外扩转而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改进填补以前长期不去管的遗留问题,光是一个闵行区今年的拆违指标就是一千万平方米,这个原本是打算三年完成的现在直接一年完成。时隔 11 年,上海再次召开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启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称,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要求规土局,建设用地规模必须只减不增、必须 “负增长”,“零增长也不行,这是对上海负责”

知乎用户 新一酱 发表

上个月新一酱办了一场爬梯,请到了领英中国企业市场及市场运营总监陈婷,她的一些观点回答了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

戳这里看视频:【新一线】领英中国陈婷:逃离北上广的人都去哪儿了?

这种负增长其实从另一方面表现了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带来的吸引力。

陈婷:

“最初,由于北上广都是集结了 985、211 高校,这些地方通过优秀的大学吸引非常多的年轻人到这里;几年之后他们大学毕业,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当中提供了非常多的职场发展机会;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讲,大都市多元化的价值观可以让年轻人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

在职场发展几年之后,推力慢慢的明显起来,不单工作的压力大,生活的压力也非常大。如房价的问题,年轻人会感叹他的工资无论如何涨都追不上北上广的房价;同时当他结婚有孩子之后,北上广这几个地方非常有限的教育资源;户口问题也是年轻人需要面临的。除了这些需要花钱买的东西,甚至那些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免费的资源,例如空气,都变成了奢侈品。

这些广大的年轻人在城市的推力下又去到哪里了呢?很多年轻人回到了三四线城市,他们并没有从此就过上安然的生活。他们回到家乡也要面临家乡的推力,周围的人都在拼爹,而你毫无背景;亲戚、朋友用同样的价值观来衡量你,让你显得格格不入;职场上的发展、工作节奏特别慢,让你感觉自己在浪费生命;而业余时间你的文化生活又特别单调…… 所以有非常多的人陷入了留不了北上广,却回不了故乡的尴尬境地。新一线城市的崛起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新的选择的机会,这些城市有更多的职场发展机会,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质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首选。

离开北上广深的人他们去了哪里?领英的数据发现这些人才的流动会有共通的区域性,他们都会愿意选择离自己城市比较近的。比方说从北京离开的人,他们会喜欢去天津、大连;我们看一下上海,从上海离开的人会选择南京、苏州、杭州附近的一些城市;而同样是南方的城市广州和深圳,我们却看到一些不一样的趋势。离开广州的人更加喜欢留在广东省,例如佛山、珠海、东莞;但是它的隔壁城市深圳,它的人才流动更加多元化,喜欢北上。

在逃离北上广这个浪潮当中的人才大赢家,首先就是是杭州,其次是天府之国成都,以及九省通衢的武汉,它们都是新一线城市崛起的代表。

杭州最近几年创投非常热门,所以它会促使非常多的人从大的公司辞职创业,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交流变得非常活跃。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些企业也抓住了职业社交的浪潮,它们在杭州的公司数量以及工作数量在整个领英平台上都是遥遥领先的。杭州的职场人士的一个行业分布,它的优势行业是高科技和制造业,帮助杭州吸引到了非常多的海归、以及国内优秀的创业人才到这里来。而杭州人最关注的十大公司无一例外的都是高科技互联网公司。

过去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公司、企业之间对人才的争夺,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人才争夺在今天来讲是作为一个区域、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参与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政府积极参与进来,从过去到资金的扶持,到今天对人才的扶持,都在帮助本地的企业不断地吸引和保留人才。”

以上。

欢迎关注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 知乎专栏

知乎用户 无敌小菜鸟 发表

真的不要太关注人口的数量好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口的就业质量,质量!

新闻上报道的 2015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是 2415 万,上海给自己提出的上限是 2500 万,这还不止是十三五期间,是未来几十年的人口天花板啊。就算今年正增长,涨到 2500 万之后,负增长还是会来临的。

相反,我们更应该关注上海的常住人口中,人口的质量:比如学历,比如就业!

先来了解一下在沪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

按照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截止 2010 年 10 月 31 日),上海市的外来常住人口有这么几个特点:

1**、集中在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 64.2%,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2**、年龄结构以劳动年龄为主**

由于外来人口流动主要目的是经商和工作,所以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也以青壮年人口为主,15-64 岁年龄组人口占 90.2%

3**、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在上海 6 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 14.1%!!

4. 职业相对简单化、体力化。

上海外来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二、三产业中以制造加工、建筑施工、运输操作、商业服务、餐饮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外来人口绝大多数进入城市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从事的大多是较为艰苦的工作岗位

以浦东为例,2010 年外来人口就业结构中,排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占比超过 65%,三产就业人口比例为 48.8%, 但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较行业,这四大行业占外来人口就业的比重达 35.37%。

从事相对高端的金融、信息服务、教育文化科技等行业的总和不足 10%,低于浦东从事这几个行业的平均比例。

总结一下:上海的外来人口,大部分属于学历程度相对较低、从事简单劳动(因而收入也不高)的青壮年。

在对上海外来人口的大致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后,然后再来看上海外来人口流失的原因。

1、成本因素。上海的外来人口更多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他们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收入相对较低,购买力较弱,对生活成本的敏感性更强。而在所有生活成本中,影响最大的显然是居住成本,对于大部分外来人口而言,要在上海拥有一套住宅相当困难,因此居住成本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房租的成本。近年来上海的房价和租房价格走势我想就不用再列了吧。在日益高企的居住成本倒逼下,没有住房的人们选择向成本更低处迁移:一部分外来人口选择离开上海(人口负增长),一部分外来人口迁至外环和郊区地段,还有一部分人则选择城市管理的洼地城中村、厂中村,衍生出群租、违章搭建以及一系列治安和管理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被成本逼走的,不只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外来人口,还有他们所卖力的工厂。一方面,是成本倒逼企业迁移。劳动力密集性的加工类工厂同样对成本很敏感,地价的上升降低了这些工厂的竞争力,逼迫工厂外迁出上海。另一方面,是政府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被政府叫停和迁出,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而转移一些产出较低的产业,因而这些产业上附着的劳动力往往也随厂迁移。

我想说的是,上海的人口绝不是静态的在报纸上负增长 10 万人这么简单,更应该看到其背后一个动态调整的结果。上海人口的变化,有一进一出,出的是在低端产业从事简单劳动的外来人口,进的是学历更高从事脑力活动的外来人口。

PS:当房价涨上天之后,会加速外来人口的流出,同时抑制高素质人才的流入,对这座城市来说,恩,是个挑战。

知乎用户 王欽嵐 发表

要我说啊,大家都多去松江、金山卫、奉贤和南汇吧!别总是往市中心挤呀!这些新城都建好很多年了,设施都是很不错的,可就是没有什么人气,只能靠搬大学过去。精英聚集的地方以人气带动综合发展,也能很好减轻人口压力。况且地铁什么的都通了或即将通了。

应该出台政策,让企业在卫星城落户,吸引各地精英,这样对大家都好,也不用怎么限制人口了。

如果这些卫星城都是万达之类的百货商场一应俱全,有轨电车(松江在修)如市区的地铁一般方便,教育资源是引进的市区分校,我相信上海的卫星城能和国际标准媲美了,而且能当做模范。

关键是政府要出台政策优惠郊区卫星城的投资才是。

参考:中国第一个卫星城——上海老闵行

知乎用户 流川猫 发表

据我一个朋友说,这是去年杨市长给市发改委下的指标 后来分给了各区县 这是唯一的原因

知乎用户 v1v1 发表

现在只是开始,房价继续涨的话,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投票。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房价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是贫富差距这么大,安全的问题了。二线及以下的城市工薪阶层,一辈子也买不起一线一百多平房子的时候,国家还稳么?

知乎用户 永城居士 发表

上海 2014 年、2015 年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人口调控,说白了就是要控制外来人口数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赶出上海。通过整治群租房使打工者租房成本上升,从而是其逃离上海。这样看来目的达到了

知乎用户 回到未来 发表

1、是不是真的负增长还有待商榷,因为去年制定了严格的人口考核办法,各区县都有很大的考核压力,迫于压力,少统计一些也是很有可能的。
2、去年上海搞了力度极大的清理群租和拆除违章活动,应该讲效果是不错的,赶走了一批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居住人群。
3、即便人口减少,gdp 总量下滑,对上海而言也不算什么坏事,上海已经抛弃了唯 gdp 论,解决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才更重要。
4、赶走的人并非全部是劳动力,上海对正规就业的劳动力仍然欢迎,赶走的非正规就业人群对经济社会都是负面作用,大多数案件都是这些人所为。
5、上海的目标是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这就决定了吸纳人口的能力将会下降,但社会治理水平和环境质量将会提升,这两项的提升又会吸引高端人才来此定居,形成良性循环。

知乎用户 缘来分去 发表

我个人觉着,只是个人觉着,没有理论依据,不负任何责任。
国家现在的政策是把人往二线城市集中。
一线房价飚到天际,更多人买不起,就会有更多的人考虑二线。
三四线城市配套跟不上,房价又下跌,人们就想往大城市迁徙,而一线压力又太大,二线正好。
假如一线房价暴跌,三四线房价暴涨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觉着不能。首先一线房价暴跌的基础不存在,因为聚集到一线的人口基数,产业链,购买意愿都很大,跌一线房价不然就导致恐慌性资金撤离,影响深远,继而经济硬着陆,属于嘬死。三四线又同时上涨,就导致安稳保守的一类人看不到希望,继而影响基层民众。所以,我认为一线暴涨,总有人愿意在一线,给特殊实力的人留着。三四线房价下跌,周边二线又大力发展,人口自然往二线聚集。
比如,山西经济增长率垫底,但是单看地市,太原一骑绝尘,其他却发展迟缓甚至倒退,给人感觉就是倾山西之力,发展太原,加上太原地铁建设,公交措施完善,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拆迁等一些利好因素。
起码大方向上就是给人的感觉为政府利导人群流向二线。
别说太原不是二线,那你说以省为单位的发展模式,难道倾山西之力发展郑州?
以上纯属瞎猜,蒙对算我赶上了,蒙错就蒙错了,你咬我啊,我又不是大 v。

知乎用户 愚者之影 发表

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短期一两年内的波动是很正常的,即使是长期来看人口增速大幅放缓甚至停滞,都是正常的

北上广深都是巨无霸城市,然而再大也有个顶峰,扩张到一定程度,城市优良配套的辐射能力就会减弱,边缘地带甚至弱于二线城市,所以增速放缓甚至停滞,个别时期甚至人口净流出,都是以后的常态

不要看到这些巨型城市一旦人口外流就唱衰,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素质,仍然远远甩开二线城市一大截。只要城市配套还在,总会吸引人口

知乎用户 Xu Weihong 发表

高赞答案提到的减少产业化工人的趋势应该是居住人数下降的原因。但是我很担心房价会导致第二波人才的流逝。上海的房价已经高到了,夫妻俩口子最好都是码农 / 金融,还能从父母手里搞点钱才能买房的地步了。

知乎用户 星辰 发表

针对特大城市人口负增长,主因是城市本身对于常驻人口增速的刻意控制,低端产业外迁,鼓励人口向环北京,泛上海的区域疏导。包括这些城市在十三五都在各个区下达了人口梳减的目标。
所以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是需要看京津冀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 或者叫泛上海和泛北京区域的人口集聚和增长情况。整体来看人口迁移的轨迹依旧是向三大城市群汇集。随后我会把具体数据给大家补上

知乎用户 一只大光头 发表

这题我可以答。我就是去年决定永远离开上海的。
一、居住证政策!!
我是典型的民工二代,我小时候还能勉强多交一些钱在上海本地学校借读,现在我的孩子想在上海读一年级条件那个恶心。清理群租 + 强拆贫民窟(违建)+ 居住证 + 社保的组合拳能打掉大部分的我这年龄的民工二代,并且当年吃过不能中考的亏的我也并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步我后尘。
二、低端制造业迁移潮
或许是我本身的圈子太 LOW,反正我几乎所有在魔都的亲戚朋友都是从事低端制造业或者建筑业的,从 14 年年底开始的规模性工厂向昆山江浙迁移,相对上海来说,那些城市房价便宜而且入户条件相对宽松,对农村人来说上海的所谓各种高端大气生活圈跟我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我们只关心哪里工资高,哪里房租便宜,那里好找工作。
三、民工二代失去耐心
对于我这样同辈的民工二代来说,魔都是一个永远都看不到出头之日的城市,呆在魔都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反之更多的是来自本地人的歧视以及各种政策打压,精神压力。换一个相对没那么物欲横流的城市,反而会感觉更亲切!(更像我们穷困的老家)

知乎用户 佛跳墙 发表

我就不分析了,简单说一说我的感受,去年年初,带朋友去租房,相比前一年大概涨了 30%,自己买房,6 月成交,到 12 月过户,期间涨了 150W 左右。衣食住行中的住带来的高额成本导致许多人退离上海,相比上海,苏州无锡的环境、生活,并不会有太多的下降,但是房价和房租实实在在的差距相当大。
很多年轻人有梦来到大城市,之后发现除非是精英,并且是非常辛苦的精英,否则极难在此扎根。虽然最近房价超级凶狠,流出的人口在 1.5% 左右,但个人觉得可能会是在两到三年内的房价拐点。人口也会持续性流出。

知乎用户 Pluto 发表

就我观察到的情况,离开的不仅仅是低端外地工人,甚至包括一些制造业聘用的欧美籍高薪人员(年薪七八十万,企业为降本而裁员)。
低端外地工人撑起了郊区租房市场(月租两千以内),欧美雇员撑起市区租房市场(月租八千以上)。
可惜没有找到具体数据披露。
离开的原因有很多,产业外迁、生活成本过重、政策收紧等。
已经这样了上海房价还在疯涨… 拭目以待。

——————2016.10.16 更新分割线—————

整整七个半月了,今天看到一则新闻:

魔都某工业区招聘会,应聘者寥寥无几。

真棒,“低素质人口” 如你们所愿,都圆润地团成一团离开了上海。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1. 作为中国的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都陷入了人口负增长或者停滞的局面。
  2. 从经济层面上说,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3. 并不是因为诸多的限制人口流入政策导致的。因为这个政策由来已久,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是不是决定性的 。
  4. 这说明中国经济正在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一个城市人口衰退,其原因一般是经济衰退引起的。如果连北上广都面临这么严峻的经济问题,何况其他二三四线城市呢?
  5. 一个地方,人口持续减少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参加美国底特律、中国的东北、俄国的远东地区。
  6. 上海人口持续 20 年负增长,这注定了上海将是最先衰老的城市。虽然上海有大量的外来劳动力人口补充劳动力老化的问题。但是这部分人并没有扎根上海,来去都是很快的。
  7. 当然我承认上海的人口调控等赶人的政策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北京广州一样愚蠢。所以上海这方面只能说不比北京广州更愚蠢。
  8. 如果人口减少趋势不能遏制,那么上海的生活条件将会不断劣化,生活成本将会不断增加——换句话说生活水平将会不断降低——原因很简单——人口越少,劳动力越少——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少。
  9. 上海人口流失最主要的群体肯定是青壮年劳动力,这也是生产服务的主体。
  10. 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方。然而我们去偏偏要限制特大城市发展,限制他们的人口和土地扩展。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一种逻辑。
  11. 然而上海还在为调控人口 “政绩” 的成功而沾沾自喜。等他们明白过来时,上海估计已经成了沈阳 2.0 了——
[@农筠筠]()

——我补充一点:这主要不是政策的原因,主要还是经济的问题。

知乎用户 尘言 发表

这么讲吧!上海是个大池子,池子里的水就是人口总量。 水太多了,往里面扔几个石头,一些水花就被溅到赤字外面了。再不行,就再扔几个,或者直接弄个大,只要别把池子砸坏就行。好吧!有天水少了,把水龙头放大点!然后捡几个石头出来。所以,水龙头在政府手里,随手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少个 15 万还是问题吗?更何况,这个数字对不对还难说。

说经济衰退造成人口外流更是荒谬至极,以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如果连上海都受影响的话,基本上已经横尸遍野了。所以,至少现在不是。

说上海去工业化的就是非常搞笑了,你以为外迁几个 OEM 工厂就是去工业化了?你去看看越来越大的张江高科,越来越高大上的漕河泾,去工业化?高端制造业早就是上海重点产业了。

你如果说,要是这样一直每年减少几十万的话怎么办啊? 我告诉你,只要上海市政府把应届毕业生的落户分数从 72 减少到 70,人口增加个百万是分分钟的事情。

知乎用户 南海 发表

本地贫民的生活环境会更加恶劣,排外风气会更严重。

低端就业人口减少会抬升基本生存成本,对高端人才这些成本是可承担的, 而对低收入群体可能将无法承担。

外来人口已经完全工业化,随工作机会漂流。
而本地贫民因为各种福利而早已经失去离开城市的勇气。

我不认为在环境恶劣化之后这部分会选择离开城市去寻找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机会。只怕更愿意要求城市政府提供更多的福利措。

而这些年国家福利的改革方向,我个人觉得对城市贫民是不利的。
怎么说呢。
这些福利更像网游游戏里的卷轴。使用后粮食产量增加 50%、可如果你自身产量只有一百,那么用了后也只有一百五十。而另一个外地人产量是一万,使用后变成一万五千。。。。。。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上海如果少一千万所谓的「外地人」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2013 年,上海总人口为 2415 万人,其中拥有上海市户籍的人口 1432 万人,外来人口 983 万人。题主想要知道上海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的后果,那么不妨假设这 983 万人口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紧接着 …

据诸位观察,「中国式鬼城」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吗?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如果把「鬼城」理解为「新建了许多房屋却没有人居住」的城市,那么只要算出未来将要竣工的住宅和未来会新增多少住宅需求,就可以预测出未来会出现哪些鬼城。这里的预测包括所有地级市的市辖区和县级市。 新增住宅供给总面 …

「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知乎用户 团支书 发表 坊间存在着一个传说:北京穷了周边,上海富了周边。 这个传说有没有道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北京周边是不是穷、上海周边是不是富。 我们以 GDP 总量和人均 GDP 来衡量城市的贫富程度。为了较为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