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坦克”事件的另一可能:当羞辱“胖女人”的厌女玩笑触到政治红线
被誉为“带货一哥”的大陆知名网路主播李佳琦6月3日晚的直播销售突然被中断信号,留下大批错愕和失望的粉丝全网求“瓜”:“李佳琦怎么了?!” (网络截图) 直播事故发生后,李佳琦在微博上表示是因“后台技术故障”所致,随后又表示因“内部设备故 …
看到 K2 就知道题主什么水准了
你以为不能么?只是还不需要而已。
我参观(具体不说了,保密)某国有大型机械装备厂(三一的竞争对手之一,三一全国有六七个竞争对手呢)时,和带我参观的人聊起了这个问题,我就感兴趣,挖掘机,起重机也是流水线装配,工作台脉动式成组最后下线,生产坦克呢。
那个老工程师扶扶眼镜,笑眯眯说 “你以为我们不能么。只要上面一声令下,整个产线很快就能转产完毕”。然后他又补充道“不过前提是配件得跟得上。” 他聊到,发动机,轴承,负重轮,履带等等基础的东西,这些组装厂是不生产的,都靠外包,真正生产的时候,无数零配件犹如涓涓细流汇集到生产线上,在工人的扳手,电焊器等等工具下变成一台台成型的机器。
我边走边想,的确,你得把炮管,炮塔,各种传感器运到这,才能生产吧,不然你这不难为这帮大佬爷们么。所以,能不能生产真的不是三一这样的企业说的算的,配套得到位啊。
某民企生产的装甲车在海地维和时出过挺多事故的,部队非常不满。据说给 UN 车队开路时上坡上不去,把车队堵在后面吃子弹,车体还有被 7.62 多次击穿的记录。现在军品技术含量和投入非常高,光是资金门槛就把大部分民企卡掉了。
上一个工作接触过很多军工厂,
而且作为民企,我们也为很多军工厂和军队提供设备和服务。
仅仅我自己的客户,就有解放军某部等解放军,武警等单位,
当然也有中国电科研究所生产基地(军品部)和几个军工厂。
其中就包括内蒙古某个重型机械厂,
他们需求一种长几米,直径约 20 厘米的配件自动化问题,是啥东西,你懂得。
我介绍一下我了解的这些军工厂有什么不同,
也说一下我们工厂军民结合的一些事情吧。
这里说几点,
一、目前国家坦克生产需求不大,现有军工厂产能完全能满足,不必让三一重工生产坦克。
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三一重工生产工程机械在行,也为军方提供很多军用工程机械。
三、战时如果需要,国内所有大型企业都有转产军品的预案,很快就能投入到军品生产中。
四、军品和民品的区别。
我先一个个说吧。
![](data:image/svg+xml;utf8,)
一、目前国家坦克生产需求不大,现有军工厂产能完全能满足,不必让三一重工生产坦克。
目前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虽然有部分地区有战乱,但是那都是局部冲突。
那些皮卡车上架机枪,AK 迷彩人字拖的所谓战争,
还真不需要五常之一的中国大规模生产军备来应对。
即便是东南某岛,种树,梧桐树也好,合欢树也罢,
都是海空军为主,陆军坦克够用就行。
所以目前我国坦克生产的军工企业足以应付,
甚至开工率都不足,我们没有居安思危么? 当然不是。
这还是中国,每年还有大量军事订单,其实说实话,
欧洲和美国的重型坦克厂,很多国家十几年没开工了好不(开工也是出口订单)。
所以,目前不需要其他工厂放弃现有产品,
转产坦克来满足需要的,而且军工利润真的不大,现在都是明码标价,利润是固定死的。
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三一重工生产工程机械在行,也为军方提供很多军用工程机械。
三一重工是国内生产工程器械的领先企业,
他们在世界工厂机械领域都有很多领先世界的产品。
我的军队客户比较多,所以经常出入很多军事基地等地方,
就多次见过三一重工生产的军用工程器械在军队中装备使用。
所以,即便以后发生了某些全面作战的战争,
国内进入战时体制,大量企业转产军品的话。
也不会让三一重工生产坦克的,
三一重工会转产生产军用工程机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转产坦克,大概率会有拖拉机厂和汽车厂等来转产坦克,
其实,一些军工厂在某些年代,就曾经生产拖拉机,有的到现在还生产中。
三、战时如果需要,国内所有大型企业都有转产军品的预案,很快就能投入到军品生产中。
国家应对大规模战争,
其实是有一套已经和转产的预案的。
虽然目前看来,
但是很大程度是用不上了。
毕竟啥有核武器好使?
人类文明毁灭,地球重启怕不怕,怕? 那就别开战,开战就不止死人那么简单了。
但是预案还是要有的,
那些企业转产那些东西,如何转产,原料,配料甚至培训等等如何进行都详细记录的。
三一重工如果国家要求转产坦克,
一套下来还是很快的,开始可能只是组装和生产部分简单零部件,后期逐步更多的自己厂生产。
这个速度还是很快的,
比如 2020 年新冠刚开始,武汉急缺医用防护服,因为过年国内但是日产防护服才 2 万套,
为了节约不多的防护服,一线医护人员甚至工作前不喝水,中途不吃饭,不上厕所工作八九个小时。
当时 3502 厂接到中央命令,转产防护服,
大家都知道的,3502 厂是解放军最大的军服生产企业。
国庆阅兵,七月一日党的百年重大节日上到最高领导礼服下到士兵军装几乎都是他们生产的。
但是,3502 工厂没有生产过防护服,没原料,没设备,没经验,没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用品),
但是写是几天就解决了,安装设备进原料走审批和员工培训一起进行。
接到通知二十多天后,3502 厂生产线 24 小时不间断生产,日产 3 万套,占当时一半多(国内部分企业没恢复上班),
那些日子,我每天深夜甚至凌晨路过 3502 厂外面,都看到灯火通明的。
[
3502 衫短袖速干 POLO 衫军迷定制 T 恤战友聚会纪念衫 LU 款
京东
¥99.00
去购买
[
公配 3502 厂军绿色长袖圆领衫单上衣春秋跑步男 T 恤吸汗
拼多多
拼团价 ¥55.00
去购买
四、军品和民品的区别。
我根据个人理解来说一下吧,
不一定所有军品,但是大概是这样吧。
1、军品对质量要求要很严格,安全系数留的非常高。
2、军品的安全性,稳定性高于功能性,高于美观性。
3、军品有严格标准,有的标准要求很严,比民品高很多,有些高到了需要换特种材料才行。
4、军品定制产品特别多,都是步枪,95 步枪和 03 步枪就要专门生产不同规格的产品配套,有的订制品可能就需要几件甚至一件,但是照样定制。
5、军品对抗震性的要求很高,超出我们做的最高端的民品很多很多。
6、军品一般绿色居多,我们民用品肯定没有这个颜色,而且解放军和武警绿色要求还不一样,
当然,海军蓝,空军蓝也有区别的,
为了配色,我还专门每一个客户都拿回一个样品给厂里老师傅配色,对比我们自己的色号。
就部队现在这个需求量,包头厂都不一定能吃饱
没有谁拦着三一重工不去投标,坦克另当别论,军用吉普军用重卡这些都可以去做,但是三一重工不把此二项作为主营业务,那么凭什么认为三一重工会对造坦克感兴趣呢… 民营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是不亏钱。
民用产能转产军用的话题,二战时期一般按照 30 辆民用汽车产能换算成一台坦克,100 辆换算成一架飞机来计算。二战后武器系统越来越复杂,到今天已经没人敢说造拖拉机的工厂还能无缝对接造坦克了。首先炮钢你就造不出来,如果国家把所有配件都给生产齐了仅仅要三一重工来负责总装,我觉得这个活他们还是能接下。
所以其实你这里问的是为啥不让三一重工来当代工厂吗?
我觉得是因为他们看不上代工的利润吧… 当然保密规定也有要求。
未来的话,我觉得保密的规定还会进一步放宽,所以主要得看三一重工愿不愿意挣这个辛苦钱。
毕竟,军工行业的利润大部分都在科研。
三一造坦克那得是世界大战级别的战争时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99A 坦克从诞生到现在超过了 20 年,而目前装备总数也就 1000 辆左右,算到每年的产量里,不足 50 辆。如果让三一重工来干这个活,只有两种结果,要么三一重工饿死,要么现在 99A 的列装数量已经超过 10000 辆。
三一重工是民用装备的生产企业,其没有设计军事装备的能力,所以 99A 所固有的问题,三一在国产化的要求里未必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三一所能做的是在图纸定稿后的生产能力。而且在这个生产能力中还需要其他的国内重工企业的配套零部件,毕竟到现在三一重工生产的设备仍然是以国际采购为主,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不要求自主生产。指望三一全系列零部件自主生产是不切实际的。
我就问两个。
1 什么笔记本能在预报天气零下 20/30 的下,在无任何挡风加热措施下靠电池可靠工作两小时。
2 然后装包回到室内 18 度的环境下充电。
3 两三个小时后。再去室外重复 1。
4 夜里重复 2。偶尔还需要边充电,边工作。
鼠标线都能给你冻直了。直接不工作。
~~~~~~~~
2 某南方大厂,辅机厂,生产的东西。纯纯的机电设备。在严寒环境下不好使。拆下返厂。
大厂回去怎么测试怎么好使。其他地方也好使。
于是污水倒泼。维护使用不当。
整得,用户~ 买了个表~ 那你们来搞。你们带个好使的来。你们自己整。
来了,
趾高气昂,信心满满。
拆装,
冻成狗,手拔凉,鼻涕漂,嘴发瓢。
检测,
无话可说。
你这是太冷了,你们的故障,我们承认,是设备问题。太冷了。人都受不了,设备更受不了。
后来设计部门生产部门拿出了 B 型号。
工程机械多挣钱。
坦克,这玩意,军队能买多少?
坦克,跟无人机还不同。
相比投入。
不值当,真不值当。
产品的质量控制是管理问题,不是所有制问题,民企工人违规操作可以发大过单罚钱记过,国企也可以。有些人非要觉得国企吃国家饭管理肯定不行,这是误区,管的不好破产可怕,管的不好判刑枪毙就不可怕?
军企一向质量控制很严,这些军企进军民用市场也各各都是巨头,比如兵器工业集团下属的一家,已知比较著名的坦克厂,北方重工(原内蒙二机),去年资料查不到,13 年国内五百强排 161,比起去年 141 名的三一重工已经不乘多让。
一个民企拿头去做军品,拿找这种工程师,怎么和军方交流。
军方招标下代坦克,列出要求 123456789,
北方重工的厂代表和陆军谈笑风生: 你这个要求现在技术还不成熟,不过你这个要求很好办到,我们已经能做到这样这样了,我们提个方案你看这样修改一下行不行?巴拉巴拉
三一重工的销售代表: 啥?这是啥?这 tm 又是啥?
北方重工: 你们这个材料的要求我们一个厂搞不来,听说航院他们搞过,你们跟国防科工委打个报告跟他们要一下。
三一重工: 啥?国防科工委?报告怎么打?航院是哪?
北方重工: 原来那条做炮管的电渣重熔自紧的线这个型号我们不能用了,要调整,你们给的时间再宽限一点
三一重工: 啥?电渣重熔自紧?做炮管的?一定要有才能做炮管吗?能进口吗?产线跟炮管都进口不了?
so~
北方重工对三一重工说: 我不抢你的挖掘机生意你也别抢我的坦克生意,回头我这里要是产能吃紧,履带的规格标准我给你发一下,你帮我代工。
武器所需要在各种严酷条件下保持较低的故障率,信不信一辆退役 59 的柴油发电机装三一的挖机上面还能用个五六年。
99a 可靠性不够什么的,跟结构设计等等有关,结构复杂了自然故障多加工困难,当然也不否认有可能有产品质量控制不足的问题,但是不能简单归咎军企管理散漫。各国坦克谁故障率低估计不能有明确数据对比,不清楚 99a 的水平,不过你提的那个通不过水泥墩的 k2 洗洗睡吧。比 k2 和年年富士山军演趴窝的 10 式强还是有的。
另说一个民企转军用的问题
评论区说什么二战拖拉机厂改吧改吧就生产坦克了等等,觉得让民企涉及军用行业有国防考虑。
你要想,二战什么时代的事,那时候战斗机跟个卡车似的技术含量,那个时代全球都没工业化完,一共才多少个工业门类,本来不同产业之间异化就不明显。
其实经常有人在提未来大战会怎么打,打起来装备如何供应,这个问题叫个说不明白,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军工产量跟的上大规模补充的,就是战时大规模扩充征用,很多东西也是绝对跟不上的。武器越做越精密,账面数据越来越变态,战时不同行业的普通工厂根本就是力不从心。坦克还好说你们觉得长得和挖掘机还有几分相像,好像做挖机的厂有可能能生产,战斗机怎么办?一个苏 27 的线一年就能生产 17 架,战时可能一天的消耗量也就,你叫什么民企帮忙生产?不过好在好像也打不起什么世界大战了,一个规模较小不考虑战时大规模扩充的职业化的精品常备军是主要方向,相应的,兵工产业寓军于民什么的必要性大幅下降。
有人就不服了,说什么波音通用三菱重工不都是例子,是国外先进经验等等
这些公司技术实力强劲我不否认,但是说这是先进经验我就不认同了。
我们知道美国的军工公司也都是私营的,什么波音雷神洛马诺斯罗普通用等等,各自独立自负盈亏,五角大楼有需求就公开招标这些厂分别拿出方案竞标,技术相互保密,全靠各自单干
首先先纠正,别看这些厂都是私营,到了天朝跟三一一样是民营企业,可是人可都不是半路出家的民营企业,这些巨头们几十年前都在做了,而且虽然是一个公司名下,子公司却是分开的,民品部和军品部根本不是一回事,你叫波音的民品部战时生产 F22 它也生产不了,无助于战时提高产量什么的。三一要做坦克,也不是要在挖机线上改吧改吧生产,他想做先要另建车间产线,另招聘工人和工程师。
其次,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冷战结束后,武器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目前并购潮风起,全球最大军企大家都以为是美国的波音吧,其实不是而是英国的 BAE,这个公司几乎并购了英国所有的军企,什么罗罗和什么做坦克的维克斯都给吞了,还把维克斯坦克工厂给砍了(前面坦克话题下面有人在提挑战者 2E 和 99 比什么的我就乐了,日已落帝国连生产坦克的能力都木有了换装 2e 要等猴年马月去),就是因为市场大幅缩水了。大家想想,冷战结束后的 20 多年美国新武器项目,有什么?一个 F35,一个 DDX 驱逐舰一个濒海战舰没了,就单单一个 F35,那要在冷战,就不是今天这种各方妥协的玩意,而是最少分成 3 个项目乃至四个项目,十字军系统不会砍,科曼奇不会砍,F22 也不会封线,DDX 要建几十艘。这样这种私企单干技术共享很少的做法,在冷战期间蛋糕大,机械时代技术门槛不那么高时还好,而到了现在,蛋糕小了产量大削,研发成本却大幅提高,结果就导致了武器价格飞涨。国内的话,就好比我上面举得例子,突然要一种耐火材料,换国外这坦克厂就要自己单搞,国内打个报告就把兄弟单位的东西拿来用了,一样技术不用研发两遍乃至三遍,这样成本低很多。国外的话是不是在五角大楼主导下也有这种技术共享机制我不知道,就算是有跟国内也没法比。很难想象,洛马的 F22 和诺斯洛普的 F23 正在竞标,洛马说我们缺个技术听说你们诺斯洛普已经有了看在合众国的份上共享熊弟一把~
最少美国军工这块正在遭受非常严重的成本上升市场缩小问题,我们提到的那些个项目,F35 当初号称三军共用多国联合研发,模块化设计,靠数量降低单价,单价 2500 万刀,现在 TM 一个多亿了,还超期这么多,DDX 成本超支几倍,濒海战舰成本也超支几倍,有兴趣了解一下美军的步枪换代计划不知道是说客忽悠还是怎么的,给 M16 现代化改装的钱比别公司提出的新枪报价都高。未来整合并购和退出还要加剧,像 bae 这种管着半个欧洲防务的更大的军工联合体还会出现。我们本来有国防科工委统筹国防所需的技术项目,对未来更加异化烧钱的军事工业来说是好事,不用去比别人。
评论区说军品利润高如何如何的,然而这明显就是个夕阳产业,可能也就在中国,拜国运上升所赐有那么点欣欣向荣的意思,实则从未搞过军品的这些民企,最多也就做做个别零件或者警用装甲车和船这些,涉足高精尖的主战装备领域,一则完全没有切入资本,二则是对资源浪费的不明智之举。军企可以涉足民品和平时期养家糊口赚点小钱,民企就完全没必要涉足进来,跟军企抢市场就算了还要抢人才,武器专业都是定向培养的,民企也要要人这还怎么玩。一定要提战时生产能力,就多注重些制造业就是了,别的多做也无益。
这事真轮不到他
三一重工是私企,真要到了连私企都做坦克,三战都开打了
其实这事儿真的早就有准备了,给你看个地图
徐工集团我就不解释了,我们就聊聊王杰部队
王杰部队原名坦克二师,是解放军前二的装甲部队之一,如果你认真看过国庆阅兵,应该会有印象
这支装甲兵部队西边是津浦铁路,并在西门有铁轨直接链接,西门距离津浦铁路铁道线约 500 米距离
东面是解放军工程兵学院和徐工集团
其实现在的距离已经远了,三十年前,徐工集团就在部队的北对门,步行十分钟之内可以走到
当年的路线设计是徐工的坦克出门,几百米就可以进营区,在营区装备好之后,几百米就可以上津浦铁路
当初的徐工集团和工程兵学院之间是一条直路,连拐弯都没有,徐工子弟和工程兵学院子弟还有装甲部队的子弟连上的学校都一样(如果考不上重点)
技术,生产力,战力三大单位当年是紧密结合的
现在不造军用机械,三一重工和徐工集团是势均力敌的对手
一旦放开,企业可以做坦克等军事机械,三一就是瞬间被碾压的那个
徐工的烂股票马上就会一飞冲天向茅台发出挑战
三一就真成弟弟了……
完全不懂做生意。
现在的坦克厂连 10%的线都没开满,产能严重过剩,本来该去产能的,因为国防安全的考虑,才每年花费了大量成本维持生产线。这是国家买单的。
知道一个私企投资新开一条产线,打通上游供应链和下游渠道要烧多少钱吗?更别说是坦克这种比汽车还难几十倍的复杂系统。就为了去个烂红海市场抢每年的那一点点订单,产品贵上天毫无竞争力是必然的结果。100%的赔钱买卖。战时经济是可以不讲利润的,和平时期一个上市公司这么瞎搞,信不信股东点了老梁家的房子
因为民企造坦克一样可靠性不足。
军品装备的 “可靠性 / 鲁棒性”,指的是极端环境下的耐试结果 + 小范围列装后的长期定期验证反馈。而三一重工即便只把自己的强项(例如底盘部分)拿到极端环境下测试,也是同样不合格的。
这种极端环境测试,不是仅在高低温实验室跑个数据就可以宣布的。
仅就 201 所(毛明作为前所长任三代改的总师),从 90 年代中期的三代中期验收开始(祝榆生祝老任总师),整个团队的人长期往返于冬季的黑龙江的漠河塔河、秋冬季的西藏唐古拉山口、夏季的云南某地、春夏两季的海南某地……
在全国多地、多次频繁进行整车的极限环境试制才最终定型的装备,可靠性的 “不足”——这个不足的对比对象,从来也不是城乡道路跑几圈就验证的民用履带底盘。
你说的这个就是我国一直在讲的军民融合战略的思路啊。军民融合的好处之一就是让广大的民营企业加入军工产业链中,有助于引入竞争,提高制造效率。同时也能提高民营公司的技术能力,提高产品竞争性。唯一的阻碍就是那些军工企业不愿把蛋糕分出去的问题。当然还有保密问题,但就在前一段中国刚刚出了个新政策,取消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的三级保密资格。同时还取消了对武器装备科研的省一级许可,简单说就是生产企业现在可以直接向中央申请了,简化了这个审批的流程。总之就是更进一步的放宽了民企参与军工制造的门槛。
说所谓的管理沟通资源整合等等壁垒的都是没搞清状况的,军民融合战略就是要努力打破这样的壁垒啊。军工制造单纯依靠军工企业其实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可以看看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波音麦道通用这种成功实现军民融合的公司还好,像专门给美国造军舰的造船厂就连年亏损,因为无法进入民用市场,军方给的订单又不够他活下去,所以一直在失血。有因为只有他能造军舰,所以美国政府还不敢让他破产。
反过来像这种军工复合体,为了生存下去,甚至反过来绑架美国政府,一直设法推动美国多发动战争,好多采购他们的武器。所以这就是没有好好执行军民融合战略的后果。
美国的军民融合战略也有执行的比较好的时期,像当年二战刚打完,一大批军工行业因为再没有订单了只能被迫在民用市场上找饭吃,同时将他们的军工技术扩散到民用市场上,诞生了一大批工业巨头。
所以回到问题,让三一参与武器装备生产制造当然会比目前好,之所以没有让三一搞军工就纯粹是利益壁垒的问题,国家本身是希望搞军民融合的,在推了在推了,这个事情已经在推了。
在直 - 20 立项之前的十年里,邓景辉和团队就已经开始了旋翼防除冰的先期关键技术攻关,加上型号立项后的正式研制,前后整整 20 年,他不是带领团队泡在设计现场研究实验参数,就是分赴高原、雪野,在极寒、高温、湿热等外场追着试飞的直升机奔跑。他和团队 “四上高原、四进高寒”,并且通过了南方湿热环境的考验,试飞足迹覆盖了我国整个国土疆域。2018 年 2 月,邓景辉和科研团队在海拔 5000 多米的雪域高原成功完成最后一次试飞验证,这是直 - 20 首次进入真实恶劣环境下验证旋翼防除冰技术,风险极高。为了拿到宝贵的数据,跟随邓景辉多年的试飞团队一次又一次冲进结冰云层,成功完成了科研试飞任务。当直升机平稳降落后,邓景辉和研制团队欣喜异常!从那天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攻克直升机旋翼防除冰技术的国家。直 - 20 也拥有了全疆域、全天候作战的能力。
这题目本身就不成立,国家现在允许私企造坦克,只是私企现在还造不出来而已。
2005 年《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了鼓励私企参与军工生产。
自那之后,到 2018 年,已经有超过三千家民企参与了军事装备的生产。比较著名的是顺丰、京东无人机后勤服务,中航智信的载重无人直升机等。
而大型、复杂军事装备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积累的,也有不少中国私企在做着这些工作。假以时日,三一重工能不能造重型坦克不好说,但一定会有私企能参与、甚至主导新一代大型军事装备的制造。
军品的问题是啥,军品大部分类别,特别是你熟悉的坦克这类,最大的问题是销量太小。
军品的生产标准和民品完全不一样,并不是民营企业做不到,而是得专门为军品另外搞条生产线和管理方式。我做过几家民营军工的配套企业的尽调,利润率都很高,然而规模都不大。而且这些企业都是生产通用零件的,比如给飞机生产零件的,那这类产品几个型号的飞机上都能用,换句话说,即使飞机换代,用的还是他们家的产品。
而这类企业销售额小的几百万,大的几千万,再大就做不上去了。
如果你做集成,比如直接生产飞机或者坦克的整机,那要是这一代坦克没中标,你十年都打水漂了。中标了,采购就那么几百辆,还分成好多年,当然了,这些年能赚不少,但就规模来说,比民品差远了,而且饱一顿饥一顿,下一轮没中标,你这些中层技术人员要么离职,要么怕不是要摸十年的鱼。
说实话,中国这些民营企业要真放开了没人管,国外也没美国这些制裁,你看他们搞降级的民转军才吓人,他们的产业优势根本不是体现在造坦克这种军标武器上,而是体现在二流国家的小规模冲突和治安战上。
民品的优势是产能大,技术迭代快,特别是电子技术方面,别老想着造坦克造飞机,多想想怎么把民用品改成军用品。
比如大疆,一个月能生产出 10 万架穿越机,全改成自爆小飞机,那是个啥场景。
再举个例子,现在迫击炮弹可以实现激光制导了,生产这个的难度可比手机简单多了,迫击炮本身有极端轻量化的,60mm 口径只有 4 公斤,提着就能走。而激光制导的激光器和测距仪二合一重量只有几百克,
现在把激光制导装到无人机上,无人机只用和下方定向通信的,用于防干扰,无人机测距直接解算射击诸元。迫击炮只要大致把方向和距离搞对,剩下的交给激光制导。着
这一套搞出来是个什么效果呢?单人就可以实现迫击炮的携带和射击,全部武器弹药都可以藏在袍子下面或者一个书包里,而且 2 公里外躲在障碍物后面可以实现首发命中,还不怕无人机被干扰。整个攻击全程不露脸。这放到治安战里是个啥概念?而且这一套全部可以通过手机厂大批量生产,连那个迫击炮都不是啥无缝钢管做的,而是复合材料和铝,和生产手机壳子的产业链几乎重合。
没待过三一,但在某世界第一压路机公司工作过一年。。。
不清楚履带式工程机械的传动原理,单指压路机的话。。。这根本和坦克不是一个路数的好吧!
甚至和任何军工陆上运输动力都不是一个路数的。。。
简单的一个问题:
压路机发动机排量多少?3.0,4.0,6.0,8.0???
答案是 1.8 升。。。柴油。。。
我待的那家用的是道依茨的发动机,发动机输出动力至压力泵,压力泵输出液压油。。。然后包括行走机械,震动装置。。。全是液压传动的。。。
军用肯定不能用液压传动。。。原因很简单,挨一发子弹,打断任何一根液压油管就玩淡了好吧!甚至于过大的振动导致任何一根液压油管鼓包的话。。。都玩淡了!
当然,以三一的体量,相信三一有足够能力制造军工产品。。。但是。。。没有必要。
因为民用就是民用,标准、材料、验收要求都和军工完全不同,质量责任认定也完全不同。。。我曾经去过给国产直升机提供传动零件的厂家,结果去的前一天正好有一架 WZ10 摔了。。。然后第二天我们去拜访这家供应商的时候,公司里没一个领导在家的。。。全去开会了。。。为毛?怕的!
而我在压路机公司工作的时候,就没一天不出质量问题的。。。NCR 单子飞得满天都是。。。要是军工企业有这么多 NCR 单子的话,大家不用干活了。。。整天开会吧!
真到了战争状态,军工企业制造能力不足怎么办?也不需要整个的三一集团全部转向军工,顶多军控个几个车间就够了。。。
第一, 三一自己是个 DIY Player, 原创能力极端不足, 这对于军品来说是致命伤
第二, 现代军事装备, 尤其是军事用途越明显的装备, 脱离民用标准越远, 普通民用厂家不可能具备生产能力, 至于所谓平时生产拖拉机, 战时生产坦克, 在现代装备条件下已经是陈年老黄历了
第三, 保密因素
本人军工企业上班,明确告诉你不行。
不是说民企技术不行、能力不行,而是民企和军工的行为方式完全不同。
军工企业优先为政治服务,比如设计思路、生产进度、质量管控、行政管理、企业文化,民企做这个就得大换血。
至于质量、可靠性,军中注重的是全范围质量稳定性、可靠性。比如一般的民用产品在正常条件下,性能很好,但是在极端条件下就会变差。我们生产的电子产品,常温、高温 60℃、低温 - 40℃性能全都是一样。比如说这个产品寿命 10 年,前 8 年都用在广东,啥事没有,第 9 年冷不丁拉到东北,气温零下 30℃,要求不能掉链子,军品的适用范围要求适应全国范围内的所有使用条件。很多特殊条件在整个生命周期可能都碰不到,但是设计、生产的时候都要考虑到。
民企和军工的差别,有点像顺丰和邮政的区别。顺丰很好用,但是偏僻农村不送、重要物品不送;邮政倒是慢,但是全国必达,费用便宜,而且送大件,有保证。
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不提技术难度,大概只有两个结局。
三一破产。
或者像日本的坦克当众淌大姨妈,或者开一炮炮管炸了。
先说破产的事情,所谓军工品质,是世界上质量最苛刻的,或许纸面性能上不是最先进的,甚至很落后,但是可靠性上民用产品连车尾灯都看不上。
前一段某手机不是吹什么测试 30 万小时,一堆专家洗地,说是正常的,科学的,先不论他们自身不懂装懂,混淆了不同测试。分辨说这么长时间老化测试不加速用脑子想想都知道不可能。这就是民用军用的差别,
稍稍有点常识的都知道,我们目前的很多民用技术,质量控制都来源于军工技术,很多军用材料老化测试时间寿命次数真的是一点都不带掺水分的。就是老老实实地硬堆上去,或者就是风吹日晒几十年来积累数据,美国如此,中国亦如此。
我有个邻居大爷,儿子一直在外地工作,等到退休才回来。
某天忽然出动找上门来,说想和我好好聊聊,有一些问题想交流一下。
他一辈子都是在陕西内蒙哪造飞机造导弹。
就不提他后来给导弹上打眼攻丝安装陀螺的事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工资才二十块,他生产飞机上的螺丝,八块钱一个。为什么这么贵,懂的都懂。
再后来,军工企业日子不好过,纷纷转向民用产品,也接受了什么市场经济,成本,管理,效益。然后就捅了个篓子,造了个火箭,众目睽睽下放了个大烟花。
原因么,就是没有采用当年造飞机螺丝的方法,一大块胚料掐头去尾刮厚皮,只取最好的芯那部分来生产。而是按照民用标准,也能用啊,然后就出了事故……
当然了,现在很多民企也进入了军工生产,一个是确实技术进步了,一个是相对要求不高,比如空中三蹦子。
对于核心主战装备,还是算了吧,原因很多,我提的只是一个方面。
哦,对了,有些配套的东西,民企早就进来了。
我们这有家企业生产耐火材料的,经过招标,成为酒泉基地火箭导流槽耐火材料的供应商,每次订单来了,全厂停工,精心组织生产,专心只做这个订单,一个农民,根本不在乎挣钱,只是想为国家做贡献……
当然了,耐火材料都是有下游客户,不面向普通消费者,这个军方特制的大奖状,质量可靠,信誉第一,不经意掏出来的效果,远远比什么孩子很喜欢,括约肌也能用强得多。
国企和私企的主要区别是
私企不受国家直接领导
不定哪天就把你打包卖了……
质量什么的都是其次……
接触军队订单的可能都知道
我军基本是全世界最好的甲方爸爸
各个方面都很随和
付款结算时比你还利索
但只有一点
绝对绝对绝对不能在政治上给他搞事情
私企在这方面远不如国企
第一,和平时期坦克需求量不大,现有的采购量维持只能维持目前的几个供应商和几条生产线,基本能在成本和质量之间维持一个平衡。
如果放开别的企业进入,增加几个供应商,减少目前成熟供应商的订购数量,那么现有供应商的生产线可能就维持不下去了,要么单价涨价,要么干脆关闭生产线。而新进入企业则需要重新研发或购买技术及专利,重新组织研发生产人员,重新组织供应链,这需要成本和时间。
第二,很多非军工企业未必愿意进入军工行业。因为额外成本的增加,相当长时间内企业会面临盈利压力; 因为和军方合作,需要进行保密体系建设,企业经营和员工个人会受影响(原来企业高管能随便出国旅游或公务出差的,现在恐怕很难; 本人和家属国外留学、移民基本不可能了; 新招聘员工,以及核心老员工也需要进行政审,以防止混入间谍或丢失机密); 可能会对公司海外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可能会被其他国家制裁或限制,连累其原有产品销售(三一的设备原来能出口美日欧的,如果涉足军工,恐怕这块市场就得丢掉); 可能会对该公司上市造成不利影响等等。所以很多非军工企业未必愿意进入这个市场。
只有两种情况下可能开放新的供应商。
一种是目前供应商的质量让军方忍无可忍,甚至拒绝接受新产品,或者成本太高让国家忍无可忍。这个时候国家和军方都会主动寻找新的供应商。哪怕牺牲一些时间和成本,也要建立新的供应商体系。
二是将来战争爆发,坦克需求量急剧增加,原有生产线和供应商全力开动依然无法满足军队需求,这个时候就有大批重工业企业被国家强制转型生产坦克,技术和专利甚至人员都按照战时体制予以共享。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会被国家强制控制。
二战时期,苏联的拖拉机厂都能生产坦克,真战争来了,何止三一,一大堆企业立马转成军工厂,什么是工业,工业就是祖国需要什么,就能生产什么。不让三一造坦克,完全是因为没必要,而且,你是不是看不起五菱?
我搜了所有叫毛明的访谈
没看到你说的质量不行。你麻烦贴一下出处吧
这能扯到国有企业不行
我觉得你挺行。
私企嘛,肯定是质量过关的。不过关的?那肯定都是业障,我眼睛的业障,谷歌的业障,百度的业障。假的,统统都是假的!波音的飞机,从来都是完整的飞出去的!接着奏乐,接着舞!
私企嘛,价格肯定是过关的。众所周知,那看不见的手才能最有效的分配资源。一块钱的 20 姬不是梦!
你太棒了
那就真成纸糊坦克了
除非要打世界大战爆坦克海,否则这是坑三一。
就现在坦克这点产量,根本就没法让产线吃饱。让三一生产,三一就必须维护整个产线,包括所有的设备、人员、备件等等,所有这些还必须保密。这开销可就大了去了,肯定赔本。国营厂无所谓,三一可受不了。
匿名回答。
想不到过百赞了,知乎小透明表示很开心 ,我昵名主要是这个问题关乎国防,很敏感。讲的话也比较含蓄,怕言多必失。家里有人是军工企业里的,也到过军工厂内部看过(不是家里的那厂)正好也干过工程机械。所以都了解点,但不是军迷。对军事一窍不通。所以只从生产制造环节讲。
军工产品要求和民用产品不一样。主要是侧重点不同,特别是核心武器和系统完全是另外一个思考方向,总之钱不是问题,能造出来能达到标准再来谈别的。还有现在零部件国产化都是有标准的,能用国产基本用国产了,耐用性不一定很重要。比方说发动机用 300 小时要大修,是没太大问题的,直接换发动机就完了。300 小时在外面打 10 天仗还有多的。要求不一样就代表要慢慢理解适应新要求,这是要交学费的!
我国的军工研发和制造也和美国不一样。美国是军方提标准和参数几家军工企业去做原型机竞标,中标了在继续研发生产。我国大概也许可能是军方提要求,搞个项目组联合各个研究所大学和军工企业共同开发,逐步攻关。知识产权是国家的。再分配各工厂研究所去制造零部件,最后总装。真正到了总装这步做的不见得是核心东西。但是总装这步涉及的技术参数是最全的,保密要求很高。这个责任重大!
武器和武器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我这篇也以核心武器做出发点写的。坦克是陆战之王,不考虑飞机导弹火箭炮,坦克是陆军最核心的武器。里面的尖端技术很多,也不可能像无人机一样民用直接转军用。所以限制生产规模的觉不是总装,而是里面的火控雷达等各系统。所以就算打仗了也不见得找三一去生产。就算三一要生产,产线肯定是独立的,工位工装夹具等一切生产设备都是要重新设计制作,员工要培训,军代表要照顾好。单看一台坦克可能毛利润很高,但是量没起来,固定资产投资无法摊薄最后亏本。这个做过生意的都懂。中国是穷国,军费开支这么一点,哪像美国那样赚钱!所以民企搞军工要三思。
军工产品里其实民企想进来也很容易,第一有关系,贼硬的那种,那么随便搞点小东西就发了,何必去碰核心装备,责任太大。还有就是技术特别牛,只要国家需要会自动找上门的。还有就是不重要的产品正好能做就帮忙做一些,一般量不会太大。企业也不见得赚钱,主要是拿去做宣传了。
下面是原文
原因是多方面的,保密,技术,和原军工企业的关系等等都有。
不过就算能给了三一重工,可能它也不会去造。
军工产品利润大不去说他,具体讲讲生产配套质量管理上的要求。
军工厂所有生产的原材料和外购零部件都必须在指定厂家购买指定型号或牌号。不能购买市场上同类产品。所有的外购件和原材料型号、牌号、厂家都是在指定的目录上登记的。这不算特别的,最要命的是如果出现用错零部件或原材料要付法律责任的,这不是罚两个钱就完事的,搞不好要坐牢的。一个民营企业如果不是自己产品在军用上特别有意义是不会主动参合这个事情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机会做军品,现成的例子:大疆,连美国军方都用,你说它不是军品?反正大疆不会认这个帐的顶多承认是个照相机或者撒农药的。还有山工和军方合作生产挖沟挖壕机,我找了现在网上没图片了。这种工程类的非武器军品还是可以生产的。坦克还是算了吧。
额。据我的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朋友说:
因为国外机床的加工工艺水平往往比较好。而国防工业的武器零件,却不能购买这种国外机床进行加工。
因此上有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把一个武器零件外包给某个私人企业。之后交给国家的总装车间装起来。
当然具体情况我一点也不知道。别问我。
一战的美国就是民企紧急动员出来给国家生产,战时自然是赚的盆满钵满,停战之后几个大厂几乎都要破产了。
二战想动员的时候,第一件事儿就是动员还记得一战之后发生啥了的军工厂,而且给他们想办法减少停战之后的损失,比如加速折旧之类。
和平和战争状态需求完全不同,比如步枪,现在和平时期,英国三十万支 l85 用到现在(96 年停产),如果战争了,一年搞出三百万支才好,这是需要代价的,虽然我相信私企也可以做的不错,但是代价太大,不适合用利润驱动的方法来组织。
1:军工产品的可靠性和民用产品的可靠性不是一个概念
军工产品可靠性分析 跟民用机械可靠性分析 就是两套系统 前者下线往往超过后者上限
举个例子 航天 / 医疗行业的显示器可靠性要求是 10W 小时无故障运行 很多国外机构在可靠性时效结束之后就换掉这些显示器换新,这也是千禧年左右 大量索尼 三菱 HP SUN 夏普 艺卓等品牌高端二手显示器大量进口冲击国内传统 CRT 市场的原因。因为这些行业二手显示器的寿命和效果完全碾压全新的民用显示器。很多主流 IT 媒体定期的为新上架的二手显示器做测评就跟现在手机新机发布测评一样。
另外坦克的可靠性不只是地盘 履带。火炮 火控 甚至使用的弹药,润滑油也是可靠性的一部分 也不是一家重工厂能独立生产完成
比如二战时期虎式坦克的地盘由保时捷生产 火炮有克虏伯生产
2:三一
国泰君安资料显示,三一重工不在 “航天军工” 板块中,而是在“军民融合” 板块中,算是小半个军工股
3:坦克
轻型拖拉机(Leichttraktor(VK-31))是德国一种实验坦克的假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军事发展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但德国还是秘密地以 “拖拉机” 的名义建造装甲车辆和火炮。
很多汽车厂 拖拉机厂 在战时就是坦克厂 中国的完整工业基础来自苏联援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以也继承了苏联拖拉机厂的光荣使命。
比如:
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厂 设计生产 T-34、T-44、T-54、T-64、T-80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 系列 KV 系列坦克
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拖拉机厂)也生产过 59 式中型坦克。
总结:可靠性不足不是交给一家民营企业就能解决的 解决方式是从材料冶金到程序辅助全产业升级才能解决的。
问题显然不在总装厂上,而是各个关键子系统的可靠性,比如柴油机、传动变速系、火控软件等等。你换个总装厂并没有卵用。。。
武汉疫情来了以后,私立医院各种逃避责任,各种不收治新冠患者,最后还是靠公立医院挑大梁,民营企业在关键时刻,很难有国企央企靠谱。
99A 那些所谓的缺陷对于坦克来说都不是核心。
坦克最核心的东西是装甲。
中国的陶瓷装甲。
这东西除去中国最先进的实验室也只能制造出钢玉装甲。钢玉装甲可是 40 年前俄罗斯淘汰的装甲。
就坦克装甲来说拿的出手也只有中国的陶瓷装甲,俄罗斯的重爆反装甲和美国的贫铀装甲。
其他的全是三明治装甲。
别看德国的豹 2A6 牛哄哄的,谈到坦克的核心装甲它也是猴巴姆的三明治装甲+空心大奶罩。
韩国、日本的主战坦克夹的是碳纤维。
被以色列吹的神乎其神梅卡瓦的装甲夹的是橡胶,比日韩都不如。
最差的是法国的勒克莱尔,人家用的均质装甲,就只是高密度钢板。
你觉得机械是坦克核心。
错
其实坦克的核心是冶金。
现在吹的神乎其神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对于大多数武器都不是核心。
武器的核心一般都是最难突破材料。
比如
它的技术核心也是冶金,鱼鹰的轴承你造不出来。
你在哪里看的访谈?
可靠性不足,缺陷很多?具体是啥请你列出来?
还有 K2?这缝合怪有资格拿出来和 99A 相提并论?
为啥不让?这玩意,真让了,三一重工得哭了。
军品的质量管控,至少在面上,是无敌的严格的。每一步生产都需要有记录,测试设备要定期检测。还有保密的工作,更是繁琐到崩溃。
而现在咱们 99a 才服役了多少啊,就算所有都是三一重工生产的,够他们折腾保密和质量的成本吗?
军民融合是大趋势,但是主战坦克这种东西,非战争时期民企不可能去做的。
不过武汉有一家叫高德红外的公司,他们曾经做过魔改得 59,改成巷战用的武器站,带小导弹,无人机等六七样东西,特别有意思。这个也能算作坦克?或者战车?这不就是民企造的坦克嘛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为什么不让民营企业参与主战装备的产品开发。
在军民融合战略实施之后,确实有很多民营企业参与国防武器装备的开发,但基本都是子系统或者技术含量不高的装备。
有答主借此喷国企和体制,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冷战后霉菌的主战装备去研究套路吧。
首先是竞标,几家企业参与然后选出一个最合适的方案或者几家合作开发,这部分没问题。之后是前期研制,之前竞标的时候说的物美价廉且量大从优的好处随着正式研制的开始都没了,加点这个改点那个,然后对国会姥爷说,这个东西情况有变以前能买架飞机的钱现在只能买个座舱了氧气我还不能保证供应。国会姥爷大怒,来啊换马,结果一看发现投入了几百亿刀了这个责任谁负?算了认栽吧
以上套路包括不限于,f22、f36、濒海战斗舰、福特航母、朱姆沃尔特、以及目前造价 130 亿刀未来还可能再涨的战略导弹核潜艇。
纳税人的钱真香
那些喷国企和体制的可以看看法国达索,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企,造出来的样样精品,除了外贸坑傻子和大户没什么黑点。
最后,永远不要相信高手在民间,尤其是在中国,自古以来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就算是挣钱最多的金融行业,最优秀的一批人也有不小的部分选择进入证监会和银保监会,更何况理工科?
也别想着私企竞争有活力这样的言论。摆脱,这是武器装备不是民用设备。它的生产流程是,首先通过对未来安全形势的分析得出我们需要的装备指标然后按照这个厂家投标。这里需要的符合要求,他不像民用产品那样要面对不同的消费者,他只要做到满足设计要求就好了。
补充一句,国企进行武器研发这不是经济活动这是政治任务,出了事是要承担政治风险的,而美利坚的私企们就算把纳税人的裤衩骗没了也没有政治风险。
三一重工没有发动机设计能力。没有炮管生产能力。没有观瞄系统制造能力。有没有复合装甲的生产切割能力算未知吧。
把这些都抛去,三一重工生产了一个啥。推土机么?
现代工业生产的产品,绝对不是一个工厂里就能完成的,那是一套体系的共同完成。
所以坦克是兵器工业集团出品,而不是第一拖拉机厂出品。
就说一个事。
法国海军的地平线级驱逐舰按军用标准建造,一条单价 13 亿欧元;
法国海军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舰体按民用标准建造,一条单价 6 亿美元。
驱逐舰啥体型,两栖攻击舰啥体型。
这里面的军标民标不是一家企业能轻易跨过去的。
目前,现有产量不足工厂军品产能的 15%,
在 96 改和 99 改系列保有数量成规模后,仅为维持性生产。
目前的需求连军厂军品连轴转都不能支撑,该怎么谈民厂产能呢?
动员以后,军厂年产能就能过万。
全面动员,一年 50 万恐挡不住。
要那么多作甚?坦克坟场还是扔到东海种珊瑚?
二战时期,美国通用,福特等汽车厂大量转产生产坦克。
三一,临工,徐工等企业不是造不了,而是现在用不着。
你说的质量问题,是个综合因素,既有研发问题,也有下游零件供应商质量问题,也有总装线装配精度问题,想要解决,就得大规模的实验,现在坦克产量这么低,就得慢慢改进。
中国还没有总动员,即使要总动员估计也是针对美国,中美隔海,先打通海路才有陆军发挥空间,所以造常规武器时候也优先造军舰、飞机、导弹,海战基本定型以后才轮到陆军。
不搞总动员的情况下,无故爆坦克产能,生产和维护费用非常高昂,又没有足够军人驾驶。造完坦克你不打仗,技术升级了,旧坦克淘汰之后还难以回炉利用(特殊合金钢太难加工熔炼了)。
总动员情况下三一被国家征用了,经过生产调整是可以爆坦克。但目前不需要三一重工造坦克。现有坦克厂生产线都不能满功率运转。
三一重工:你说我一个造工程机械的,咋就造坦克了呢……
军工企业还吃不饱呢…
现在那点需求,连正常产能都达不到…
这个问题应该和最近三一在美国建厂有关
一个只能造点工程设备的小厂,怎么造得出坦克
坦克最核心的是装甲、火控、发动机技术
何德何能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是我国最早的苏联援助项目,是国内坦克制造的权威,无论是工人熟练度还是各方面条件都比三一集团要强很多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我国北方平原地带适合坦克作战,而把坦克放在内蒙古包头制造,也是考虑了距离近,可以减少运费,坦克如果需要返厂大修很方便,不然楼主想一下一列列放着 99 式,96 式坦克的军列从长沙开出,开个 2000 公里运到北方?不说运费吧,沿途的保密工作也是很难的。
就我经常路过三一产业园的情况来看,三一的各种混凝土车,吊车,泵车基本就是买一个奔驰卡车回来让后给他改装个罐子吊臂泵管。。。。
1、人家 武器装备研发厂 作为一个军工实体,是有全套知识产权的,虽然坦克的国防专利,有可能产权构成比较复杂,国家也拥有坦克国防专利的相当权利以及最终决定权,但人家武器装备研发实验,功劳苦劳都有,你也好意思抢?还要不要脸?
2、
三一重工如果想介入军工,他可以申报军工资质啊,他可以自己从无到有研发生产啊,甚至不想白手起家的话,还可以真金白银引进俄罗斯的坦克技术,然后在苏联坦克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自行创新啊。
三一重工也可以先从零部件配套开始做起,然后一步步 慢慢向 整机总装厂 发展。
都可以的。
问题是,三一重工愿意进入军工领域的研发生产吗?
3、
现在国家并不禁止民营企业介入军工生产各环节,且提倡鼓励军民融合,问题是:你问过民营企业愿意不愿意干这个事情吗?尤其是整机装备,你问过 人家民营企业愿意不愿意干?人家三一重工愿意不愿意干?
4
韩国的 K2?
一个 80% 以上核心部件及核心技术,仰求于美国爸爸、欧洲干姥爷的引进许可生产的韩国组装贴牌货色,拿出来比较,不仅仅是侮辱了北方工业、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的集体智慧结晶,也侮辱了美国和欧洲的坦克总装厂——什么玩意?拿 K2 来和 99A2 坦克、豹 2A6、M1A2来比?
K2 主战坦克本身的许多技术都是韩国直接花钱买回来的,韩国本身并没有吃透这些国外的核心技术。
首批 K2 使用德国制造的动力系统包,包括 MTU 883 柴油发动机和 RENK 自动变速箱。
K2 配套的韩国国产动力系统(斗山集团研发制造)迟迟无法使用,已经严重的制约了 K2 坦克的装备和出口,证明韩国在关键技术的缺失,攻克难度较大——新的韩国国产动力包组件包括 1500 马力的韩国斗山工程机械 DV27K 柴油发动机,以及最关键的 S&T Dynamics EST15K 自动变速。
韩国国产变速器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K2 主战坦克的制造方,韩国现代集团近年已声称解决了之前 K2 主战坦克的变速箱问题。但韩国出口土耳其的坦克技术,土耳其相关坦克的维护状况糟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现代集团声称的问题,并没有获得很好的解决,是带病上岗。
韩国坦克上装备的高膛压坦克炮,是韩国现代集团凭借韩国自身实力无法解决的,估计还是得进口或者贴牌。
国企是个筐,民企是仙丹。
(狗头)
说个亲身经历,就想象一下军代表那个看着零件工艺规程 8 块钱一个工时的议价方法,估计大部分民企就不干了,这事发生在 15 年。
后续更新一下,三一真不一定有那技术能搞定坦克。
因为没有大规模战争。如果真打起来,五菱都能制造步战车呢。工业军事化动员是战争状态下的,现在是和平时期,所以核心军工还是不向民企开放。民企只能做边缘军工,比如造个工兵铲,手电筒啥的。
提问题的是不是对我国的拖拉机厂有所误解
你咋知道没造,造不造也不会告诉你吧…
当年我金工实习的时候去的某拖拉机厂,眼尖看见某师傅工位上的图纸是坦克履带… 师傅看我总伸着脖子瞄图纸把图纸锁起来了哈哈,完了还白了我一眼。
这个问题在搞笑吗?坦克是一件非常复杂高端的工业产品,需要高投入多年技术积累,民间企业有那个技术能力吗?毛总说的技术缺陷是工业水平达不到设计指标需求,说到底是技术问题,不是造不好的问题,明明是两码事。
还有,现在坦克产能连百分之十都不到,限制坦克数量的军费。三一要造坦克除非是在战时由军工企业提供全套技术与工艺,购入设备,培训人员。但那是战时民转军。美帝在二战就是这么干的。
三一重工没能力做!
这个没能力不是说造不出 1 台来,核心问是三一重工的体系架构与现有形式下的军工生产不匹配,三一造坦克这个企业就破产了。
三一的缺陷,很多回答所说的技术问题,这不是最主要的,技术可以砸钱提高,但最核心的是体系完全不匹配。(有些高赞的答主一亮相,就是军工体制内,实际上没答到点上)。
三一的不足:
1. 三一无法适应现阶段军工体系。三一目前的生产模式为流水线大规模生产,一张图纸至少几千辆车,最多几十万辆车,否则都回不了本。我们国家现阶段军工都是小批量的,但重研发,迭代快速,立项极多,不只是坦克,还有各种特色车,机器人啥的,一张图纸生产 100 台,停产,马上更新迭代了,尽管军工单台价值高,但也架不住数量 “那么少” 的“损失”啊?
(如果是战时体制,要求图纸不变,但要求产能,要求一天出 1000 辆坦克,那三一就有用了)。
2. 军工产品的保密性、服务国家性。对此来说,三一这个上市公司的形式就不合时宜了,上层架构要重新建立,服务于国家,而不是服务于股东(这里包括国有资本)。除此以外从上到下整个体系都要重塑,保证保密安全工作。jun 代表制度肯定也要引进进来了!
3. 军工对供应商包括二级供应商的严格要求。举个例子,我这个坦克里要装一个电脑(上位机),电脑性能要求 586 配置就行,但要完全国产。除了电脑本身是联想,里面的 cpu、内存、硬盘通通国产,操作系统也要完全国产。当然这个工控机可能还有更高的要求,防低温防辐射什么的,这就是另一层面的事了。三一目前的采购体系是全球采购,追求高性价比,尽管最近美国技术方面各种对华制裁,三一也就是近期稍微重视下涉美物料,但其根本的采购思路与军工完全不是一回事。
4. 军工的成本高,研发的 “风险大”,企业能否不怕“赔钱”,完全服从国家意志?如果赔钱,国家能否兜底?尽管现在军工企业的收入形式为军队采购,但对国家来说本质是左兜装右兜,这么做是为了提高效率,军工企业本质是有国家兜底的。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三一敢不敢做“高风险” 的事?
5. 军工企业的目前特性,资源投入方面,重研发,轻生产及相关配套,三一重工没有能力 “低成本” 雇佣国内顶级高校毕业的工程师?军工企业是事业单位,大家懂的,而且有些户口值钱的地方,军工企业给户口,所以军工单位敢开低工资,军工企业吸引人的是未来的安全感与福利,这个安全感与福利本质是国家财政。前两年记得一个新闻,西安有所的某火箭“专家”,在所内月薪 1 万来元,在社会上年薪百万。这个专家只是基层骨干,算不上领域大拿(这得院士了),三一能否承受研发人员工资的高成本?
6. 对接客户,客户是军方,“销售” 思路与民用是两个概念,三一整个销售体系要变。
……
总之,军工企业财政国家买单,但要完全承担国家意志。军工就是这样,肯定是高成本玩法,所有大国都得拿出几 % 的 GDP 用于国防,更别说我们国家啥都要求自主了,但这个的意义是保证我们国家安全。
你说三一全改了不就行了?
这改动也太……?如果这样,三一还是三一吗?这是军工某所某厂啊?
如果发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种情况,任何企业都有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然而这个前提目前不存在,就轮不到三一造坦克,但军民融合的项目也不一定是坦克,挖掘机和砼泵作用于道路桥梁机场,改变了战术地图,(尤其是南海地图编辑器——某鲸挖泥船那种机械)他也有利于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这力量更强大持久。
最近听说塔利班利占据了上风,是因为他们占据了美军遗留的环阿高速公路,控制地盘超过了 85%,回顾历史,为什么二战期间日本人要控制铁路,为什么百团大战要大规模破它…… 为什么在中印边境,要修路,这道理明白了吧?
工业和军事工业,是正相关的。
三一重工虽然不造坦克,但比造坦克有用,最好一直不需要他们造坦克。
能不能造的比 K2 好是什么鬼。
这个让字很有计划经济的味道了。
就没人提地理原因吗?
以前三一的厂在长沙啊。
旁边就是湘潭啊。
湘潭以下企业干嘛的你们查一下:
江南机器
江麓机械
湘潭电机
江滨机器
现在很多军品用民用品,比如鼠标键盘什么的。为啥不专门来生产线?因为贵呀!
产量大的产品有能力不断调整生产线,一批一批优化,弥补各种小毛病。
重型卡车和各种工程机械这种东西一年都是几万辆的生产。
但是坦克这种玩意儿,一年产 1000 个那就是急着换装了。
以美国为例,M1 系列主战坦克服役 40 年了,一共生产了 7000+。
当然,也不是一直在生产。M1A1 生产从 1985-1994 年,一共生产了 5000 左右,月产 70 是最高变量。
日本 90 坦克,20 年生产了 341 个,最多的年份生产 30,最少的就 8 个。
日本 10 坦克,2011-2015 年,5 年生产 68 个。
这种产量哪家公司扛得住。。。
这种一年几十几百个的产量,实在是太少了,谁来也白搭。
一般来说数量越少,小毛病就越多。
军工和民用生产体系完全不同,所以同一种设备,军工和民用标准也不一样。
就拿最常见的电动机来说,民用的应用条件很具体,哪怕标准高,应用场景也是相对固定的。也没有保密的要求。
军用就完全不同了,简单的来说要同时满足耐高温,耐严寒(高纬度高海拔),高海拔(高海拔),耐盐雾(沿海),带加热器(高湿度),防爆(复杂条件),启动电流大,超载能力强等等各种复杂工况。但单项标准并不一定高,比如可能达不到一级能效标准,经济性不好,生产周期长。
民用生产线的产品不满足军用要求,军用生产线的产品也不一定满足民用标准。
所以,军用和民用产品完全不一样,并不能简单的切换。生产民用成本控制的好,效率高,质量好,改成生产军用产品并不一定会适应。
因为啊,有些事情,真的不是钱就可以搞定的。
军品定型后不能随便改,这个搁民企是要心疼死人的。军品没事,可劲的造。
什么概念呢,例如 J6 上的电台,电子管的,隔壁新飞机呢电台都用上集成电路模块化了。这 J6 还不换,还维持老生产线生产配件。为啥不换呢?因为换一下要论证要改设计,花的比维持配件生产还多。在民用品看起来很简单的改型,放到军品生产那是麻烦的不要不要的。
主要是不打仗,太闲了,其实看着忙的要死,精力都没花费到有用的地方。要是打仗,来不及生产了,很多繁文缛节就省略了。
民企也没经验,但是真要全面战争了,你看民企有没有经验?没经验?派人去传帮带,三个月搞定。
结合这两天滴滴的新闻想想这个问题。军工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什么?
保密!!!!!!!!!!!!!!!!!
16 年我还在煤矿维修三一的综掘机,这玩意可以说就一个壳子是三一的,电路系统是西门子,液压系统和油泵是日本的,耐磨钢板是日本进口的,真心希望不在这样了,哎
和 k2 比?
你不仅侮辱了中国军工的设计制造能力,你还小瞧了三一重工的整合能力!
三一重工造坦克?
真要轮到三一重工造坦克的那天,那一定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中国军工企业很内卷了!
一年几百辆的订单三一能吃饱么?
昨天你还抱怨 996 来着,突然就忘了?
对啊,忘了,现在 007。
这是一个钓鱼贴,为的是调查中国民用转军工的能力,鉴定完毕,大家请勿上当。
你要比坦克也就算了,居然跟韩国比?
1. 中国需要坦克,但不需要特别多坦克,哪怕现在保有量有 2-3 千台,也是几十年攒出来的。请问三一重工愿意以现在生产挖掘机的几百上千人的规模搞一条生产线,每年就生产个几十台坦克吗?
当然如果发生世界大战,急需大量生产坦克,军队还真可能把部分零部件交给民用企业生产。
2. 军队要求的是可靠性,你确定三一重工有自己设计、测试超高可靠性的坦克技术吗?
就举例子:你造挖机不用考虑挨炮击,坦克的首要任务就是考虑怎么挨的住炮击。
坦克设计考虑受损了,还能不能开炮、飞奔、趟地雷,挖机会考虑这个吗?
当然你要说,可以让军队提供全套设计、技术,和配套的设备都交等给三一重工,那么请问选择你三一重工的优势何在?
坦克算什么? 他们都有高达了
坦克是一个武器系统,大马力的履带式行走底盘仅仅是一个武器搭载平台而已。
移动行走的底盘,主要性能取决于可靠性、操纵性、通过性和充沛的动力系统。国内不止三一重工可以生产,三一重工先进的动力装置也不是自己生产的。
坦克的作战系统,主要包括装甲系统、侦测系统、武器系统、火控系统、信息系统、干扰系统。没有哪家企业能独立干好这些活,军队也不可能将作战系统的核心秘密完整地交到哪一家民营企业的手里。
到了战时,坦克的行走底盘当然可以委托给民企生产,然后再集中将作战系统吊装到底盘上就是了。
高赞一堆尬吹民企技术能力的,姿态千奇百怪,共性就一点:毫无机械常识。
说点很现实的:汽车制造许可放开很多年了,乘用车制造资格也早就没太高门槛了,31 梁号称要造车也不是一次了,结果呢?
连门槛低得多的特种车、商用车都搞不定,造指望能造坦克这种机械工业明珠产品,还真不是一般自信。
骂中国军工不行只是发泄罢了,你还真以为中国军工不行啊。单单就一个技术的跟踪设计可以几十年不断,就不是国内这些所谓的顶尖民企所能比的,民企有自己所谓优势是因为他们不必承担军工的责任,他们可以有体制失误,犯关键性错误,但军工不行啊。
如果打世界大战的规模,那别说让三一造坦克了,就是让他停产其他所有产品,只造坦克,那都只是一个命令的事。
如果不打世界大战,我们现有的坦克生产线足够满足需求了,就让三一好好的造别的重型机械,满足基建的需要,顺便出口创汇。
没接触过军工企业,接触过造币系统。
我们给造币系统的涂布设备生产一种辊筒,合作的体验是,从廉洁,效率,技术等方面他们比一般民企要好太多。但是,他们对市场及新技术了解太缓慢。
因为涉及保密,他们的设备能自己做就自己做,同时也不跟同行(指有相同工序的企业,比如我们所涉及的涂布)交流。像民企中,通过人员流动,购买设备,互相交流等,新技术会很快扩散。但是保密级别高的造币系统,天然的无法接触这些。
这些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有的
一种方式是,纳入更多的民企进入供应链,比如造币系统通过跟我们合作,还是接触了不少新的的讯息,目前军工企业的供应链据说超过一半是民企了。我每年接到的军工体系的展销会邀请也有好几个。
另外一种方式是军工体系企业涉及民用。军工涉民其实是老早就搞,很多也退出了,但还是留下不少。比如长安汽车就是兵器集团的。还有一些小行业的,比如我接触过中国航天旗下的,一个造柔版印刷机造成国内最好的,一个是做光学膜的,是国内做的最好的。
但是,把整车整船都给民企,我觉得不现实。兵器行业研发打水漂的现象太多了,前期投入重金研发,一旦没被选中量产,对企业打击太大。国外为什么可以,你看看他们的价格,这么高的暴利他们愿意去冒险的。
这些年另外一个风险也凸现了,就是贸易战,波音等影响他们海外业务吗?咱们别说给军队提供整车整机了,就是提供个零部件都被制裁了。
所以三一造坦克暂时就别想了。
你要光说制造的话理论来讲只要能生产履带挖掘机的都能造坦克。都特么 2022 年产业链这么集中的年代,你以为造坦克你就得从炼钢开始?主炮有主炮生产厂家,发动机变速箱有发动机生产厂家,机枪有机枪生产厂家。甚至座椅都有座椅生产厂家。三一要造坦克顶多也就造一个坦克壳子,轮子,履带这些东西,生产线上一组装完事。
许多人都愚蠢的以为,军工企业就是一个高大上神秘先进的地方,其实,你要真走进了这些企业去看,就会大失所望。原来所谓的高科技军工企业,甚至还不如一个汽修厂高端。更别提那些真正的现代化民用工业厂房了。
苹果手机一年发一个新品,就算没多大新意,但其变革还是显而易见的。但美国的航母军机导弹等等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你看看它们服役时间,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了。现在给你一个苹果八你都会不能忍受它的落后,而你却觉得连摩托罗拉大砖块都还没有出现之前的军用产品兴奋新奇?
八十年代的很多电器产品,就是原来的军工企业转型生产的,现在你们还能叫得上的品牌,只有一个长虹,它就是做军品转民用而还没倒闭的一个典型公司。其他的军工企业,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就基本上被民企给击垮了。
我曾经有一个团队,经受不住国营军工企业的诱惑,集体被领头人一起带去贵州,但呆了几个月全部又都跑回来了,因为实在太失望了,你以为造军品的厂房一定非常宽敞明亮,却会发现破落潮湿,你以为造出来的军品一定科技含量非常高,这就更是一种错觉,军品唯一的要求是耐用,它从来就不是先进精密高端的代表。
让三一造坦克,有什么难的,宝马奔驰奥迪三菱波音谁不是造军品出身的,但最后为啥它们都转为民用了呢?俄罗斯倒是多的是专业的军工厂,它们全在半死不活,只因为民用才是真正的高科技,每年都得不停更新技术,不停迭代,稍不留神就会给市场否定掉,淘汰掉,而且很难回魂。这也是当初中国那么军工企业会全体倒闭破产的原因。如果一直像俄罗斯那样保持封闭的专业生产,它们活到现在一点都不艰难,但问题是,还会有现在的三一重工出现吗?
主要有个问题,坦克服役 30 年以后要改个零件,国企可以硬着头皮压你做,私企人家不管了怎么办
首先,要理清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配件 \ 模块研发生发、产品装配这几个点。这里面,产品装配是最没问题的,正八经的厂,差不多谁来都行,装配起来的产品也大差不差。
三一重工 “造”坦克的话,可能连该 “造” 啥、能 “造” 啥都搞不清楚…… 品牌厂做的是产品开发,而大国重器 99A 这种需要的整个体系的技术研发。品牌厂的开发方式是整合当前市场的技术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先进的军火的开发方式是预判技术路线,带着整个体系分别进行技术研发,推出具有长期领先优势的产品。
像 99A 这种现代的尖端产品,是系统的产物,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核心配件模块性能不足的问题,但这些不足,已经是国内最尖端的技术了。换三一来 “造” 也只有这些模块可以采购。军工领域,该开放引进体系外的部分早就开放引进了,剩下的都是没必要的。
简单来说——“造”99A,需要一个非常懂行的总工程师极其团队,他需要对国内各种厂家的技术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然后跟陆军充分沟通,了解 “产品需求”,然后结合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基础及发展预判来将“产品需求” 转化为可实施的 “技术要求”,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多方位调研、论证、谈判等等。“技术要求” 完成后就该给整个系统的各个单位布置任务了,一般来说是设计团队设计方案,各配件单位根据需求同步研发要求的配件,这个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多方论证,各种研发失败调整等等…… 发动机厂研究适配的发动机、装甲厂研究材料去搞符合要求的装甲等等,这每一项都是大难关…… 等所有的配件研发都解决了,原型机验证完成了,有订单的话就可以交给装配车间组装生产了。
如果没有国家意志推动的话,研发一开始就会陷入:
“哥,给我开发个 *&*……% 的新发动机呗”
“一年多少订单?”
“额…… 上百个呢”
“滚!”
——————
工程机械厂家,除了组装车间、没有技术价值钣金配件外,对于军工企业没有技术价值。工程机械厂家的核心技术是液压系统这种。
这不是个谁制造的问题。规根结低还是个路线问题。
现阶段的路线,国有经济在经济部门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之一就表现为国有经济组织垄断国防、能源、交通等经济命脉。这是政治规矩,不是简单的改革问题。
其次,如果突破政治规矩,允许民用企业军用生产,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一是国有军工企业生产单一,一旦开放竞争,很有可能订单减少,出现国企工人下岗问题,既而引起稳定问题。其二是民企以利润为导向,很可能为了完成指标,采取一些市场化经济手段,滋生采购部门贪腐空间,最终导致有关国防武器系统性能不达标。其三是巴统并未解除,民营企业也难以获得西方先进技术,反而容易招致西方制裁,让自己公司主业收到严重影响。
你以为这是在灯塔国啊,军工企业铆足了劲去推销,政府买了之后再动用议会力量搞事,把武器装备和士兵派到国外去消耗,然后政府再去买新的装备,当战争贩子?
因为不能钦点
楼上一群人说的 “民企”,是指哪一个?:
1,民用产品生产企业。
2,民营企业。
平时,没必要,民品和军品设计思路生产思路有差别,换 31 也不一定可靠性好。
战时,如果是全面战争,可靠性不是最重要的,产能更重要,工程机械农用机械乘用车商用车产能都会被利用起来的
三一当然是国内甚至国际上最具实力的龙头之一。但几乎可以肯定,平时三一没机会,也很难做出符合军标要求的整机产品的。除非国家陷入长期战争,否则民企很难有机会生产军品。即便是短期战争,可能也是没机会,因为在战时主要军工企业肯定会扩大产能,军工企业中原来做民品的产能也会转回军品。另一个事实是,军品与民品从整体到零部件的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质量和可靠性以及管理等方面差异很大,民企不可能在短时内完成转变,即便民企掌握了军品生产的图纸和技术标准,他也没许多必须的加工设备、试验测试设备、工装模具等等。尤其对于主战或高技术装备,那个门槛其实很难逾越,让民企造零部件、总成甚至军用卡车可能没问题,但造坦克飞机导弹就很困难。这不是贬低国内民企的能力,是产品真不是一路。有人会说外国军火商不也是民企吗?对!问题是国外军火商的军品和民品也是两套体系啊,而且国内民企缺少军品研发生产的经验,这不是三五年轻易就能获得的能力,无论我国军工还是外国军火商都是有几十年甚至百年积累的。实际上十几年前,民企就准入军工行业了,但至今多还局限于小型装备、特种装备、零部件这些,大型整机装备民企还是做不到。原因有很多,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大致提几个点:投入大、周期长、配套难、协调复杂、技术门槛等等。大型主战装备需要跨多个行业整合大量企业一起的,刚入行的民企做起这应该很难。另外一点,国家队是主力,民企是陪练和替补,这点是我国不像美国那样被军火巨头牵着鼻子走的根本。
光一个现代坦克炮塔座圈,全球就没有几个公司能造
我这回答都能给控评??点赞数不只 20 了吧??真是神奇
因为没那个实力
这个实力分几方面,技术实力、生产资料实力、政治可信度实力等等
14 年的时候,31 想试生产一种全动底盘,大概是为了其某种适应复杂小区域作业的工程底盘做前期研究,然后发现自己没有这种技术的储备,不过幸运的是可以在国内就买到,给它供货的厂家大家可能都不怎么了解,山东泰安的一个航空系统下的军工企业,8*8 全动底盘,但是不允许市场化,泰安方面派的业务人员来洽谈过,但是后续是否达成了转民品销售合同我不清楚。可是 31 能做的这个,泰安方面难道不能做么?真不能!你能想象我国大量出口由东风 31 底盘制造的各种大型工程机械出口以后干嘛用么?确定不会到中东成为移动导弹底盘?确定不会给伊朗土鸡逆向下达成某种成就?确定不会犯某些国际规章?
上面是个事实的例子
然后你就会发现个问题,对于军品而言,31 没有相关的技术储备。包括承载技术以及动力技术这 2 个相关的军用技术体系,31 是做不到的。接着大概几率,你会发现重型军事装备生产方不过黄河,不要以为这个是国家限制,本来的产业配套就没在南方而已,一个炮塔的锻构没准你都要去内蒙才能完成。最后 31 作为一个非国有参与企业,其政治可信度上本就不够牢靠,早 10 年国人没见过梁家上蹿下跳的往北京靠的各种事么?
另外这个题主有明显的资产自由化思想,举国体系下的各个企业集群都做不成的事,你指望一个成立 30 来年的私企能搞定?天有多高?
你去包头一机看一看就知道了,这种工厂前些年每年花在维持产能上的成本就不小。三一能花钱每年维护那么多不生产的产线吗?
三一怎么造坦克?坦克跟挖掘机底盘只是看着像而已,结构与原理完全不一样,对于三一来说,造坦克无异于从头再来。坦克的发动机三一没有,变速箱三一也没有,武器系统就更没有了,真正能做的,也就是造造底盘,造造炮塔了,可是这些东西它也没有经验,也得重新来过。既然关键子系统都没有,那它造得坦克质量如何比北方工业集团造得优秀呢?
1、可以
假设面临战争,技术一旦标准化,生产线建设完毕,这类民企量产军品是分分钟的事。
2、没必要
据推测,各种型号的 99 式主战坦克装备下来数量约在 682 辆,这几乎是整个欧洲国家军队对第三代主战坦克进行装备的数量的总和,早就远远超出了俄罗斯的数目。
三一的产能呢?
2020 年,三一重工的挖掘机械销售收入 375.28 亿元,同比增长 35.85%, 国内市场上连续 10 年蝉联销量冠军,挖掘机产量超 9 万台。
三一是要吃饭的,几百台的量还不够塞牙缝的。
其实重型机械企业和军工合作的很多,不过大部分是装载车、部分配件等,我曾经参观过一家生产导弹车的企业,本身就是造重型拖拉机的。
假设,国家要把某个新型坦克的开发项目,交给三一重工来做。
如果要求三一重工从火控到火炮,从动力总成到主动防御,从观瞄到三防,全系统开发这个新型坦克。
三一重工大概率是不能顺利完成的——因为三一重工没有配套系统的开发体系和技术储备。
在这个配套系统里面,难度最大的其实是车体防御和火炮钢材料这两个方面。都牵扯到了材料学,而材料学方面,军工经验的人才少之又少,国内圈子非常小,基本又都是国立军工体系下的战略人才,民企基本没有这类人才储备。
如果是从零开始研究车体防御材料和火炮钢材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技术储备,和实验数据积累。而这部分的技术与数据,对于国立国防科研力量来说,是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堆积的。
这对于新入圈的民企来说,根本没有那个条件去追赶。
对于观瞄设备来说,三一也不具备光电方面的开发能力。在之前的产品开发中,三一甚至牵扯不到任何民用的观瞄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唯一能牵扯到光电系统的,也就是装个摄像头一类的了。但这在军用设备领域上,是完全不顶用的。
主动防御系统和三防系统、数据集成系统等方面三一重工更是无从谈起。
唯一三一重工有技术条件和技术储备的,估计就是动力总成了。比较三一重工开发的产品,吨位上和坦克基本是一个级别的。
所以,假设三一重工要开发坦克,就只能走设计 - 总装路线,就如同现在的很多手机厂商从供应商那里获得对应模组,然后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总装。
单靠三一重工完成新型坦克的具体设计与开发,是不可能完成的。
不如让军企造民品实际。
首先在长期和平的情况下,军企订单是非常不足的,而我国军企的利润目前固定为成本的某个比例,订单不足的情况下根本赚不到什么钱,除非外销。因此用闲置产能生产民品,是解决军企利润的重要手段。
其次,军事技术可以用于民品生产,民用技术也可以用于军品生产。军企生产民品,利于军民技术交流融合,使军企不至于搞成闭门造车,也使军用技术研发成本能分摊到民品中;民品销量大、市场反馈快的特点,也利于军企构建现代化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工厂长期有活干,对于培养稳定、高质量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坦克已经很好了,工厂和产能都不是瓶颈。
造坦克两个目的: (1) 增加战斗力军力。(2) 养活军工企业生产研发能力,保持新品研发能力。
中国目前只有一家坦克工厂,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设在这里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地理原因。包钢就在这里,山西的一些工厂也可以就近提供配件,内蒙古广袤的地区可以进行试车。三一重工造坦克,好像不太现实,三一重工造挖掘机的质量还不够好,怎么能造难度更大的坦克呢?这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的。
那你觉得现在坦克不好,是一机的问题吗?
发动机,变速器,其他传动机构,材料,三一能解决么,他能自产还是自研,有知识产权么。
被制裁了怎么办,国外生意做不做了?
国内目前坦克这种东西利润也不高(甚至很低),产量也不高,三一为啥要为此单独开设一套生产体系。
题主的意思大概是
只要把某个坦克项目交给任意一家重工企业就能生产那样子
仿佛就是只要交给三一重工 坦克就会像下鸡蛋一样出来啦
呵呵 醒醒
一辆坦克牵涉到多少设计师 多少技术人才 写好了图纸还要看生产环节怎么产 品质怎么保证 工艺工序怎么安排 平时日常维护维修能否满足 后勤保障能否跟上 是否符合军方要求 各项指标能否达成
造坦克根本就不是随便找一家重工企业就能做出来的 题主可以自行参考印度阿琼跳跳虎
三一重工,这个坦克的观察视野太不人性化了,给我搞大点,就挖土机那样 360 度无死角的,
这是和平年代啊
主要是用不到,现在部队使用量包头北方重工都吃不饱。还有除了三一,徐工、临工、柳工、一拖、天拖、山拖、潍柴、福田、重汽、陕汽、宇通、二汽东风、中车等这些制造工程机械、农机、大型汽车、轨道交通的厂家都可以生产坦克。
呵呵,反正挖山,清河道,平路面等等等我见最多挖车国内二线牌子,柳和重能占四分一,剩下的就是进口 V 和 C。
买国产二线的,纯粹就是为了挣一两年的钱,不停工半年就回本。买进口的都是专门搞租车的老板,多用一月是一月。
反而三一见最多的却是搅拌车。
谈及 99A 坦克的弱点,毛明并不讳言:可靠性比较差,不皮实。他目前正在主持的型号就是有关可靠性提升的,“有点难度,核心还是和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有关”。
平均故障间隔里程是衡量坦克可靠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坦克平均 240—260 公里才会出现诸如掉一颗螺钉类的非致命故障,但目前我国坦克还达不到这个水平,问题集中在漏油漏水、插头松动上。
“我们的目标是到 2017 年实现可靠性大幅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毛明说。
民用制造业,绝大部分在战时都可以转型生产军械,和平时期,有必要让这些公司造坦克吗?这些公司要做外国生意,平日里要显得跟军队一条裤子,很多生意没法做的,股东和国家税收咋办?
而且,你从何确认三一就没参与制造军工产品?只不过那公司可能不叫三一,不是一般人他也不告诉你关联企业都有啥
虽然军品对民企逐步放开,但是因为体制问题,坦克这种大件民企基本染指不了。
坦克上很多东西都不是那么容易造出来的,像火控系统、发动机、火炮等等,没得技术积累和巨量投入,三一连边都摸不到。而在这些方面有技术积累的,都是国家投钱的国家队。
不过换句话说,如果战争爆发,坦克需求暴增,国家队无法满足产能,相关配套工厂提供核心零件给三一,三一生产线转型坦克生产线是完全有可能的。
人家三一造工程机械好好地,为什么要去造坦克,
术业有专攻,中国为什么不让题主去森林救火呢?
题主对军品的品控要求有什么误解?民品做的好的企业就一定能做好军品?怕是门儿都摸不到吧
因为用不着他啊,造多了没仗打还不是白花钱。
远的不说,我所在地区工业实力雄厚,有个已经倒闭的拖拉机场,两伊战争的时候可高兴了,开足了生产线造坦克装甲车底盘出口创汇。
就这实力,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倒闭退市了,全国保守估计这样实力的厂家应该在大两位数。
三一早就在造军工武器了,自己看
三一军工亮相珠海展,秘密武器之 “战獒”
http://club.sanygroup.com/thread-2301-1-1.html
三一重工能造但是现在没有必要造,国家也知道三一重工能造,但是现在也没有必要造。
国家已经对有能力生产武器装备的民营企业进行过摸底和统计,如果战争期间这些企业工厂只要简单改造一下就可以生产武器装备。
但是现在是和平时期,国家的军工厂产能已经能满足需求,没有必要再给民企订单,来加快换装速度。
而且民企也不一定愿意生产武器装备,光是资质以及各种保密制度,还有军代表进厂,这些对民企都是很头大的事情。尤其是重型装备(当然像航母这种就算)。而且军用物资招标时要求毛利低于 5%,对于三一这种技术性企业来说赚的太少了,还不如做大卡车和挖掘机,尤其是三一在市场的口碑和地位,有很多人愿意花这笔钱。
当然战时另说,当国家发布战时动员令时,三一肯定要生产军事装备
三一重工比三菱和川崎还差得远。
实际上可以。
有人说军工技术先进、要求严格怎么滴。
其实不是,军工产品没那么神秘,民用产品比如芯片每一两年迭代一次,军工产品用的芯片技术含量比十年前的民用芯片都不如。
有人说军工产品,可靠性要求高,实际上也不是,挖掘机装载机汽车一年几万公里都没事,坦克几百公里就要大修。
最大的原因就是:
不挣钱!
民企是可以干军工的,但是民企很少参与军工,主要就是不挣钱。要涉密资质、股东不能有外国人,涉密资质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每年军品都是可以公开招标的。
对于很多高科技公司都不愿意做军品,比如:大疆。大疆要是干了军品,国际市场就做不成了,很多军工院所找大疆做外协,大疆都不干!
比如:华为、海康…… 一大堆!
特斯拉超级工厂,每年 60 万辆汽车。
建一个坦克厂:
每年一两百两的采购量,还不一定卖的出去。
…………
这种生意就做不成!
三一也是有军品部的,不过也都是民品改装或是能力圈内的品类。坦克这玩意,你要说总装吧,其实也不是特难,尤其是中国这种重工大国,而且和工程机械流水线台量级别一致,从管理学角度,制造管理流程相差不大。但是题主说的 99A 之前可靠性不足主要是设计上的缺陷,和制造经验的不足造成的。三一和中联本世纪初开始批量造泵车的时候,质量那也是一言难尽,迭代了好几年才算质量凑合了… 坦克和平时期批量更少,可不得打磨设计和工艺好几年么… 另外,从毛利上讲,2000 万一台的东东,一般工程机械厂商毛利 40-50% 不过分,坦克这玩意作为军品可不好说能给到了…
整体看下来,现代汽车工业装行顶多生产轻型坦克,轮式装甲和步战车才是汽车生产厂家的主要任务,拖拉机厂 重型机械 重载卡车也是同样的问题,顶多搞搞中型坦克和重型轮式主站装备,重型坦克还是的平时就是专业坦克厂,如果中国收回蒙古及远东地区,基本上内蒙的重型坦克生产线就无任何安全之忧,可以源源不断为战时为中国生产大量的重型坦克,反而航空发动机,汽车生产厂家转产比坦克生产线容易多了,坦克这玩意相对比航空作用低很多产品反而要求更高,二战的很多经验也不能直接用在这个时代了,现代产品专业性越来越高,融合概率也越来越不容易,从历史长河来看,像二战那种拖拉机厂和汽车工厂转产坦克事情只属于历史偶然事件而不是必然的,另外美国人用汽车生产线大规模生产的谢尔曼坦克,要不是走以量取胜和欺负人德国偏师,但凡放在苏德战场,美国人坦克就是去给敌人送人头的而不会改变战场局势,所以综合比较下来,真的为可能战争,应该是提前布局坦克配套产业才是正道,如果以后使用燃气轮机作为坦克动力和当前采用柴油发动机为主工业体系来看,以后得以这两个发动机生产基地为中心去配套其他产业才更为合适,而不是让家用汽车重卡重型机械和拖拉机厂转产,坦克内部电子产品整体容易运输,战时集中运输或者就近建厂相对容易些,剩下就是坦克需要的大量钢材问题,目前来说问题不大,基本除了相对集中的河北和江苏钢材企业,其他地方多少都有底子,算下来战时极端情况下,燃气轮机目前主要是船用工业,上海到重庆整个长江流域上的重要城市都适合平时部署燃气轮机生产厂家,四川德阳专门生产大型燃气轮机的企业,在战时生产小不点燃气轮机明显技术难度低了很多,还有当初乌克兰引进那批搞发动机的技术人员,搞航空发动机企业,也是非常容易转的,现在船用和燃气轮机实际和飞机发动机核心机是同一个玩意,只是后面配套东西不一样,从而产品外表不一样,普通人认为是两个不同东西,实际内里是一个东西一样,如果我们坦克也采用燃气轮机作为发动机的话,就海陆空三军主战装备里子是一样的,还能降低三军设备生产成本,从长远来看,在燃气轮机油耗降低情况下,中国也是要逐步发展燃气轮机坦克的,目前是我们技术能力不够才继续使用柴油发动机,毕竟后者除了耗油量这个当前的短板,剩下的全是优点,包括故障率更低,功率更大,噪声低,反应快,推力更大跑的更快,可以兼容更多燃油而不是仅仅只能使用柴油作为燃料,一旦我们出境作战,燃气轮机的优势更是不必说,在当地更容易获得油料补给是汽油,天然气,煤油等其他燃料,也就是说燃气轮机几乎适应所有的燃料,这在境外作战大大降低我们的后勤补给成本,这样比较下来,三一重工,拖拉机,汽车企业实际在未来都不适合转产生产坦克,而是在航空发动机企业周边配套相关产业和重新建立新的生产线才是正道,也就是说以后最合适生产坦克城市应该是北京上海西安重庆(成都主要就给西安和重庆提供车内电子产品)这四个城市最适合配套建设战时的坦克生产企业,北京西安是内蒙的备份基地,上海重庆配套偏南方向的作战目标,然后湖南株洲生产的火车内燃机周边也相对容易建立配套企业,如果以后让奇瑞把航空发动机搞定了,那么在芜湖和合肥加一块也能产生一个新的坦克生产基地,也就是北边三个,南边三个城市有机会做现代意义上的坦克生产基地,二战那种玩法在新的时代基本不用考虑了,专业东西还是交专业人去做,这样评估下来,实际日本和德国能力就会被高估了,日本和德国被美国人阉割产业链后,这两个国家还是需要大量时间去补完历史旧账才可能像二战那样端时间爆发战斗力,但是基于目前这种情况来说,就算脱离美国控制后德国和日本机会也不大,两个国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对的技术人才缺失,也基本让德国和日本没有机会补课,或者补的很慢,以我们今天体量和技术人才储备,完全有机会和能力在日本恢复能力之前超越,一旦日本有不良心思就直接送小日本去见上帝,一劳永逸解决这个几千年来的麻烦。
用不着!!
如果哪天跟北方大国打起来的话,不要说三一重工,徐工,柳工,随便拎一个出来,谁都受不了!现在这些企业的任务,还是生产民用机械为主,因为现有军工企业已经能满足军事需求,生产多了就是浪费!更新换代的代价可是很大的!
至于南边那个号称的军事大国,呵呵呵,我们还有很多炮弹,火箭弹要过期了,要不都送去那边?
看了一些自以为的回答,真逗。
1、军工并不是要求就一定多高,或者比民用就夸张的厉害。只是成本不太需要控制,能给了充足的堆料空间。
2、并不是每个军工厂都需要研发,甚至夸张点说,这些军工厂基本不需要研发,有专门的军工研发部门,研发好把图纸分发给各个代工厂就行。甚至出于保密需求,一辆车一定会分给众多的代工厂。而不会在一个厂里造成全部的加工生产。否则中东来的订单接不接?真给了无法拒绝的理由呢?所以分散开最保险。
3、想生产军工关键得有牌照,这个牌照是个稀缺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历史遗留产物,新的牌照很难下来。
4、我们看制造业,看的是车铣刨钳,以及冲压等这些基础操作。中国有大批量这样的产业工人,而这些工人在老工业区工资并不高。但是,这个对应的叫生产潜力,或者说战争潜力。如果真的有战争了,如果你运气好,你会接到一些订单,打款很及时,但是不需要你去问,只管生产就行。可能就是某个战场上的战争机器的某个部分。
5、拿着订单进行生产的话,可以这样说,中国几乎所有的汽车生产工厂都具备生产组装坦克的潜力。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没有人会想跟这样的工业怪兽作战。这战争潜能夸张的可怕。
6、阿三人口虽然不少,但是制造业的相关的产业工人太少了。这对应的是我们这边如果需求的话,一系列战车,犹如洪水一般可以直接涌入战区,就跟你开了加速和金钱无限的作弊码一样。美国佬精明的很,是不会想尝试的。只有阿三不停的在跃跃欲试。阿三也是一直玩火。
现代化的制造业工业强国才是真正的利维坦,想想当年一个半成品的小日本,已经够受的了。而今的中国,可真是不好惹啊。可以跳,但别动真格,否则就是无知,这雷霆一击,应该是没有谁能受得住的。
可以先让三一加工一些部件,至于招标,三一没有接触过武器研发,积累少。
其实三一重工完全可以,战时转产不说分分钟吧,也是可以很快做到的,不存在什么迈不过去的技术、管理门槛。
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有人觉得 “某某产品可靠性不足,缺陷很多” 就是国企的问题,怎么会觉得私企技术能力比国企好的?事实上很多领域,特别是这种重工制造领域,大多数领军企业都是国企,剩下的那些著名的私企,查查就能发现绝大多数还是国企改制或者直接控股的,以前那个年代确实是很多国企方方面面都不行,被改革了,但不意味着所有国企都不行,更不意味着现在的私企就都行,对国内的有成见,可以看看英国的国企改革嘛。私企追逐经营利益的本性决定了这种带着政治、社会利益的东西就不可能做的好。
最后,还 k2,你干脆拿阿琼比算了,既然你这么儿戏,我也认真的告诉你,蓝翔低年级生手工打造的 99A 都比现役的好,满足不?
现在不需要,需要的时候别说三一了徐重中联厦工都得造坦克。
发展生产力靠的是生产要素按最大效率运转,
唯一在本质上有意愿保障这一点的,只有资本家,因为资本家拿的是剩余分配——集体组织的经营所得优先满足其他职业和岗位而最后满足资本家。
其他任何职业在本愿上都想摸鱼,都想比别人干的少而拿的多,都想从集体组织中吃拿卡要,这是人的本质决定的,人只能不停地和这些私欲对抗,除了资本家这种拿剩余分配的职业,资本家愿意自己能有更多时间干活。
不管军事用品在质量上跟民用的有啥区别,只要能定义具体的需求,一个私营企业在本质上一定更有意愿满足这些需求,乃至于创造出新的需求。
一个工人说,质检员的工资是自己这些工人给的,这些质检员只会哔哔赖赖。
质检员的劳动不算劳动吗?质检员的劳动没有劳动价值吗?
质检员的劳动不是直接生产,但是显然对生产活动非常重要。
资本家的劳动也类似,将那些落后的、过时的、懒惰的、自私的的行为找出来淘汰掉,这就是资本家的劳动。
资本家是为生产要素的运转效率负最终责任的人,而且拿的是剩余分配,显然应该获得更加宽幅的收入水平。
手机码字,随便说说。
1、各国的专业军工厂产能和产量是不匹配的,可能计划年产一万辆设计的,结果实际订单才一百辆,小批量订单维持生产线的运转,停产在恢复的成本太高了。就目前的情况,那几个专业厂能吃得饱吗?还有多少市场空间留给其他企业的?
2、考虑过生产线的承重能力吗?看到一群人说能造汽车的也能造坦克,考虑过两者的重量差异吗?有幸参观过某汽车厂的总装线和某曾经生产坦克(早期重量不重的那种)后来生产工程机械,据说随时可以恢复。后者给我的感觉也就只能造造轻坦,重了生产线相关设备是扛不住的。
设计上承重 2T 的地方,你去折腾 50T,有啥后果大家自己想吧。吃安全余量也不是这么吃的。
3、三一会考虑接这个业务吗?直接公开涉足军工市场,那么很多业务你就必须要放弃。当年美国的风机折腾几个来回才保住,这要是干了军工,怕是直接给你拆了,理由很充分。
4、配套企业。很多专用的零部件配套生产也是问题。有些地区都没有想过配套加工能力,你怎么办?曾经一个老领导在广东干船用低速机,配套加工厂找不到,没办法从长三角运过去,干了几台样机就宣布放弃了,成本太高了。
SFA 的来领奖金!
以后还要加强工作,99A 就是 59 改,明白了?
仅以作战装备的军品订单为例,很多都呈现小批量多型号的特点,不适合自动流水线生产。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电子军工厂家至今仍保留了相当比例的人工贴装。
军品在逐步普及竞标机制,成熟产品的利润在逐年下降,盯着这块肉的厂家们也都储备几十年的技术经验与关系,妥妥的红海。
该类军工市场有以上特点点,单纯民企很难找到直接进入成品市场的契机,但是作为外协厂家仍然可以参与其中。
大型民企的技术力和活力,与军工企业相比应当是占整体优势的,但毕竟是采用不同的生产方式,大型民企在和平年代想做军工,有自身与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
以上是为什么不造。
如果真要让三一造,那它担任什么角色?
大型作战装备的研发制造,从来都不是某个大厂独立完成,需要数十计的供货厂家配合才能完成。这个 “三一造坦克”,我该怎么理解,单纯的组装,某个方向的配套,还是二者的结合?
作为组装,三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是爆产能,品质提升其实有限。关键部件如电子设备,火炮的性能仍然由各配套厂家决定,并最终由总体整合形成战斗力。
作为配套,三一的科技树为大型工程机械,在液压,履带,自动化等很多方面必然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实中的装甲车制造,如有三一作为技术支持,应当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对于一般工业化国家来说,军品的难点除了生产制造,更难的在于设计研发。
二战中,当美国开启战争机器以后,其国内几乎所有的厂都接到过军品订单。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麦道等老牌厂商就不用说了。就连那些生产家具的工厂,也会被派订单,要求生产步枪枪托。
所以只要在战时状态,所有具有相关生产能力的工厂,都会被分配到相关军品生产订单。
所以关于 31 重工生产坦克这件事,要看处于什么样的时间状态。如果一旦进入战时状态,民转军也是很快的事情。前苏联的第 1 批坦克也是由当时的农用拖拉机厂生产的。
不过军品的生产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可靠,很多时候可以不计成本。
我当年在某著名空调厂上班,我隔壁小组就曾接到一个军舰用空调的设计任务。当时我由机械刚转到系统设计,还在拿备份项目练手。
听到军用项目特别有兴趣,于是经常参与他们的讨论。看他们小组长一点也不急,并且胸有成竹,就觉得很纳闷。
见我的求知欲这么强烈,他们小组长就给我解释了:军品项目从来只提要求不提成本,这就好办了。并且问我:你最近在做的备份项目,你们领导是不是还要求你降低几十块钱材料成本?我说是。
为了降低几块钱物料成本,你要反复的调试测试,降低了成本,市场售价可以更低,就更有市场竞争力。
而军品订单他们只给了需求工况,要求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还能正常使用。所以我只花了一上午时间,就把项目任务书给分解了,然后下发到下面各个单位,要求所有的零部件全部特制。
并且这样的需求,数量并不多,部分特制零件需求到工装图纸的,我都提前准备好了,他们可以手工制作。
根据经验,这样的机器基本上都是一遍测试就过。
听他讲了这么多,我就突然有所明白。民用消费品的生产考虑的因素太多,而军品生产,就要求可靠耐用。
更重要是对于大国来说,武器的设计研发才是真正困难的。
苏式武器皮实耐操,简单易生产。缺点就是人机功效差,性能低。
而西方的武器普遍高精尖,但平时维护是个大难题,一般的国家搞不定。
在和平时期,军费是有限的。军品的需求量少。那些研发单位只能依靠国家拨款。国家拨款就不可能大水漫灌,只能确保重点单位,重点项目或者重点武器。
并且武器的研发都属于国家机密,这也要求,一般的民营工厂不得涉及。
所以 31 重工造坦克是能够造的。只不过平时还用不上你造。
至于造出的坦克什么水平,那要看设计研发单位是什么水平。
你真的以为波音,洛马这些公司是民企吗
一台装备越精密,越复杂,越先进,战斗力越强,相应的故障率就越高,和谁造的无关
毛子让我知道了,只要是个机械厂就能造坦克,哪怕是拖拉机厂…….. 所以,三一肯定能,不过话说这种几千万的东西你造一大堆还得保养什么的其实是很麻烦的,够用就行了,没必要穷兵黩武,毕竟现在海军吃钱,何况还有一堆老坦克没退役呢,59 都成靶子了(伤心)
不会。
还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因此还不需要爆兵!
一旦爆发全面战争, 现有的武器估计几个月就打完了!到时候全社会都会动员起来, 一切都为战争服务, 那个时候你就可以看到三一制造坦克或者火炮, 战机了!
这个情形你可以参考疫情期间的口罩生产或者二战时期美国参战后 4 年间的武器产能
当然, 谁也不希望这个事情发生!
造估计没啥问题,问题是你给钱吗?造了卖给谁?
首先哈,韩国的 K2 没有资格和 99A 比,他差的多了。99A 就是目前最好的坦克之一。
至于你说的引进三一重工,那就是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军工。这个肯定是不行的,武器性能要保密,技术也要保密,民营企业做不到这点。
还有,技术需要积累,三一做挖掘机的,看着像坦克,可实际上的技术还差了好多。三一是能自己弥补技术差距还是要军方分享技术?这都是不现实的。
你对工业不了解,洛阳一拖就造过 59 式坦克。
为什么不让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问题,现实中军品生产只要符合国军标的要求都可以做。但是现有的军工企业人家有自己的圈子好吧。贵乎小学生一放假这类问题就多了。
因为问题一不严谨,问题二没有回答的必要。
军品这块蛋糕,军工自己都吃不饱,你一个民营企业也想分一块?
单纯从技术上将,三一重工生产坦克并不难,难的是自己去研发。如果是战时,军工厂忙不过来,把总装图纸交给三一,发动机图纸交给潍柴,火控系统图纸交给某个光电民企,这个坦克完全可以生产出来。
总有人把军品拔高到有点神秘色彩,其实一般的这些军品,技术水平未必有民用行业先进。它们完全就是要可靠罢了。举个例子,东风猛士,军品吧,那发动机,按照民用标准,就是个渣渣
三一重工优势在上三路
反坦克投石车
反坦克开盖器
首先国内军工就不是什么高利润行业,中国军费只有美国零头但是装备更新速度不比美国慢你不会真以为全靠成本低吧。
天朝的柜子,洛阳一拖,就是出东方红履带拖拉机的那家;再就是包头的什么国营机械厂(名字也是拖拉机厂)对,就是这么土,不土没有战斗力。
31 从出生就没有题主的那个属性,你以为君时击米是什么东东?
可是,假如,真的要爆兵了,31 的生产能力属性,会不会被开发,反正我不知道。
曾经给一个机械工程师看了分解的 92 式手枪部件图片,直接把他看愣住了:这个工艺水准,放在江浙地区的村办小机械加工厂,也是要被吊起来打的啊!
为啥要让三一造?三一是有成熟的坦克生产工艺还是有成熟的生产线,或者有吊打星球的坦克技术?
题主是不是举例说,美欧都是民企参与国防兵器制造?
如果国防兵器全部由民企资本制造,你信不信,他们能几百万投标,然后实际生产出来要上千万上亿。
要嘛中途更改设计,要嘛哭喊着追加预算,要嘛哭喊着不保护民间企业,最会哭喊就是他们,因为别的声音普通民众是听不到,他们会操纵一切渠道发表危言耸听给当权者施压。
您这是嫌中国企业被美国制裁的不够多?
随着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坦克现在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低,而且技术发展已经是瓶颈了。
即使烧个几千亿下去也很难取得质的飞跃。
现在包括美国和欧洲,也没有新坦克的研发项目了。
坦克这种东西,适合的就行,没必要追求太好了
只要一声令下,比亚迪可以造口罩,五菱宏光造呼吸机。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只要国家需要,莫说三一重工,汽车厂设置流水线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事
先不说保密资质什么的问题
三一重工要是生产就是能产个底盘啥的,外加总装。其他系统还得靠军工厂。
民品的可靠性和军品的可靠性不是一个概念,军用的很多条件比民用恶劣太多。
现在我国对坦克需求每年没那么多(陆军摊子大还没钱),617 一家产能都用不完。
很多企业其实都跟军方勾搭的。广西某装载机公司就经常会收到特殊要求的各种零件 虽然不是成批量的走 但是大家都知道是哪里来的单子
三一在火炮 装甲 火控 发动机系统上没有任何积累, 怎么造? 说白了, 就能造个铁车身, 只是个铁车身, 谁造都没有多大区别, 所以如果只是组装或是部分代工, 完全可以, 民企成本上应该有优势.
因为坦克的本身采购量就不大,每年最多更新 1-999 辆,三一造了,中联造不造?徐工造不造?都造了,那兵工厂造什么?
一机听到这个问题后,看了看三一。
我在三一重工泵送事业部制造部某车间干过几年车间主任,已离职。以我对老东家生产、研发、工艺三个体系的了解,它做一些配套结构件、装配件、或者整机装配还是可以的。另外,军品和民品的精度要求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如果靠目前制造部这帮子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流程,造出的坦克别说水泥墩子,泥巴墩子它都过不去,真要是上了战场,我估计梁老板也只能自刎以谢天下了。必须匿,怕被同事打~
有啥不行。长城汽车可以造坦克 300、长城炮、保定库里南。
不是不让造,是现阶段让造也没人造,产量这么低还得单独开拓一条生产线或者把已有生产线停产改装成坦克需求的~三一老板梁稳根也是做过全国首富的人,厂子的产能可想而知~这么大的胃口造非战时的那点坦克的利润够塞牙缝的么?还得和军企抢这点生意,图什么呢?非战时军工其实主要在于研发,说白了是个倒挂的划拨型生意,生产纯属为了不断代持续研发~你别急啊,如果真开战了,这些有名有姓的机械类企业分分钟转产,产能打开~不过就是不知道谁会吃这么饱没事打中国陆军~
民用品厂家也就配给军方生产被褥胶鞋水壶啥的,头盔都困难
让三一一 “资本家” 干?不怕他觉得亏本么?毕竟我们这玩意只供国内,能要多少?三一愿意么?
没戏,军事项目,特别是这种主战级终端武器项目国内一般不会轻易给民企机会,因为首先政治上不相信民企的可靠度,其次而且就算参与军事项目,民企也是从分系统零部件或者低等级装备开始逐步参与。
而题主让完全没有坦克研发经验的三一立刻参与研制主战坦克,成为央企的竞争对手,让其成为主机所也是 Too Young,Too Simple 了. 别以为任何项目让民企参与立刻就能获得某种提升。国内民企在国内很多以央企国企把持的行业里遇到的玻璃门和天花板多着呢,民企不可能一上来就突破这些原有利益格局。
就像楼上某些答案里提到的 “某民企生产的装甲车在海地维和时出过挺多事故的,部队非常不满。据说给 UN 车队开路时上坡上不去,把车队堵在后面吃子弹,车体还有被 7.62 多次击穿的记录。” 这个民企说的就是
。10 年前左右推出的
就是一种军民两用或者说是警用级的轻量级防暴装甲车
。记得当年这款装甲车是抢了国内老牌军工厂商
( 北方工业集团里某研究所)的生意(因为当年国内还没有合适的轻型装甲车,是个空白被民企抢了先机)。只不过呢,05 轮式装甲车作为民营企业的产品,资源上肯定比不过国内企事业结合的央企老厂。其底盘采用的是南京依维柯出品的 2046 型军民用底盘。总重量是 5 吨级别的轻型装甲车)。
相关的分析参考;
而且央企的优势不只是技术上的,还有舆论宣传导向上也是具备体制优势的。接替 ZFB05 这个小白鼠的是临时拼凑的 03 运兵车和后来花费几个月时间赶工研制的 GA06 装甲防暴车。但是后者的重量可不是前者 5 吨级的装甲车,而是 10 吨级别的。简单对比并不公平。
而且
GA06 的娘家是北方车辆研究所..
03 运兵车的娘家也是北方车辆研究所
<坦克装甲车辆> 杂志的娘家同样也是北方车辆研究所
.
2007 年第 3 期的坦装第 24 页, 有段话很有意味:
在 GA06 装甲防暴车服役之前, 在海地任务区服役的装甲车辆主要是 03 型装甲运兵车 和国内某民营企业生产的 2020 型装甲车. 然而, 由于这 两种 装甲车辆在 技术性能, 防护能力, 车辆稳定性和复杂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不能较好的满足我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需要, 使得我维和人员不得不在更为危险复杂的环境下执行任务.
.
这种专业舆论营销偏向本企业的舆论宣传也是普通民企没法直接抗衡的。
回到主战坦克研发领域,三一重工缺乏这一领域的上下游资源控制能力,如果作为主机所去研发,没有经验和人员优势,而且很多底层基础测试实验手段也需要花费资金和时间去积累(说实话,资金上如果民企没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是无法对抗国内央企这类靠国家财政支持发展起来的军工集团的,而且这类军工集团也不是纯粹的企业,有很强的官方色彩,裁判员和运动员身份综合体,其国外情报搜集能力也是国家官方支持的,当年从别国获得的前苏联装备也是一般民企无法做到,普通民企没有官方支持玩不转)。而我国主战坦克的可靠性缺陷是分系统的技术水平问题,也解决也不是替换主机所所能够解决的。而且同样在舆论营销宣传上 ,也会面对 坦克装甲车辆和兵器杂志 娘家的对抗。所以还是洗洗睡吧,从底层分系统慢慢做起。或者从做民用(警用)项目开始做起,慢慢进入军事主项目里。
当然,TG 的主战坦克由于一直被央企兵工集团垄断,出现某些大企业病也是必然的。如果国家想扶持一个良性的竞争对手,估计才能让相对僵化的央企有一些活力。
术业有专攻!三一转产军品(可能的话),必然要专注于此,也就是有必要放弃民品的生产。中国出来一个洛马般的军工企业指日可待,但是失去一个强势民企也实足可惜!
外行看热闹,个人观点,缺陷多,故障多分两种,一种是制造,装配精度差,这里有材料,公差,工艺流程,生产人员技能。另一种是设计问题,设计结构不合理,经验不足,或者各种参数之间取舍问题。目前材料工艺差和设计差,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这个问题短时间无解,所谓的工业基础薄弱。真的弱。所以想入关的兄弟们,继续努力,虽然我们在黑暗中耕耘,却服务光明的未来。当然,是全体人员的未来。
我看下面一直在聊技术先进与否的,这个我觉得有点跑题。本质上军用品和民用品的区别是军用品是可以稳定持续地输出或者辅助持续输出,成本是个不太关键的问题(尤其是大国成本就根本不是问题);民用品的问题是怎么样在成本可控且利润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功能,成本和利润是个大问题。
所以像三一这种企业做坦克的问题其实不在于科技,而在于最基本的一个公式
利润 = 收入 - 成本
做坦克这种军用产品,技术太先进,研究周期长,肉眼可见地亏本;技术可控,制造数量少,维持生产线和团队也是肉眼可见的亏本。而且事实上,以中国目前的地缘格局,只要不是出现时空逆转老毛子突然从坟里出来,顺便勋宗对着我们三北地区准备想动点什么,中国现在这 3000 辆现代坦克的数量足够威慑绝大多数国家了。
包头某个工厂估计生产线都是摸鱼节奏,真的轮不到三一去赚这个钱。
本质上三一不做坦克原因就是利润问题。至于可靠性我个人觉得倒不是技术问题,还是用的太少,用的少制造维修经验也少。某型坦克几百辆集群奔袭个几百公里打个几十万发毛病都出来了可靠性修修改改自然也就上去了。
顺便说一句,别说三一,洛阳一拖又不是不能造坦克,而且从政治可靠这种角度,一拖明显要靠谱的多。
军工央企有一个很明显的的特征,那就是不计代价。这才是最关键的特征。也就导致和平年代,很多领域民营企业不会涉足,不说牌照的事情,就是让你做,你也不愿意做。
这里的不计代价有两方面,一是研发,二是维护。
就研发而言,不必多说了,军工央企的垄断性地位能让这些科研人员更加专注的进行武器研发,能更加完美的落实业主的指标。这期间,有的成本时降不得的,然而对于民营企业,不能将本则是致命的。
关于维护,举个例子,我买了根钢笔,十年过去了,钢笔店倒闭了,我都不知道找谁去修。央企不怕啊,别说十年了,二十年三十年前的设备,是我的我都会安排去修,我有技术资料,我有责任担当。不要小瞧这一点,对于一个系列的装备型号,这是最基本的传承性和技术积累。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民营企业且不说想不想做,有哪个敢做呢?所以武器研发并不都是像歼 20 这样的一飞冲天,更多的是军工科研人员默默的积累和突破。
总结一下,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这两类企业的站位和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军工央企是以责任为导向的,“我不是在征求你的意见,是通知你必须完成这个指标”;民企则不同,没有利润何以生存。但是这不同的立场也会有志同道合的时候,那便是战时。
真到了战时,这些企业都会去做,不言而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另外,和平年代与战时的武器装备需求是有本质区区别的,那就是先进性和可靠性。和平年代,我们的钱花在研究更尖端,更战略性的武器,我们的钱花在如何建设更经久耐用的装备,我们的钱在攻关如何让炮弹存放更久的时间,同时保密需要也提到了最高。但战时不同,我们的钱花在快速高效批量地生产最需要投入实战的武器,炮弹因工艺或成本问题保质期只有十天?没关系,第二天我们就会放掉它。
从这方面而言,也能看出来,和平年代的武器装备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更高的成本,还需要绝对的忠诚和崇高的信仰!
三一造坦克会不会比现在更好,这个另说。
但如果战争发展到原有的兵工厂的产量跟不上的时候,三一之类的企业肯定是第一批被征召转型生产坦克的。
技术从来不是问题,专家组驻场支援就是了。
不过拿韩国 K2 来比,这是来搞笑的吗?
只有参与的份,别想牵头。
如果放开竞争,中国产生一家像洛马那样的公司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现实是:给你点汤喝喝就不错了了,还想抢筷子吃肉?
你要么低估了现代坦克,要么高估了三一
肯定比现在的好
99a 为了国产化,很多地方明明能买到进口更好的,偏用国产的
让三一造,外国啥好买啥回来
就像他的挖机一样
目前坦克是由包头的北方重工生产制造的,估摸着这一块的产量可以满足军队需求,暂时还不需要民用工厂转产,否则保密管理之类的问题也会比较麻烦。
至于质量问题,也得看是哪一块。比如这些重工厂可以制造整个底盘、炮塔,但是柴油发动机、减速机、火控就要外采。如果装甲是特殊合金,那么材料也需要专门的公司提供。要是发动机故障,不得怪重工厂。
假设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和毛子之类的正面战斗了,估计国家会动员三一这样的投产军品,具体产什么得看战事紧张程度,损耗量。
如果三一重工真想造坦克,而且造得出来,卖得出去,当然可以,通过相关的资质审查就行。我们国家现在搞军民融合不就是这个套路么。而且现在有证的民企很多,2018 年就超过 3000 家进入采购名录了,如果题主感兴趣,可以去看看每年的军民融合展之类的展会,没有什么限制,随便看。
但是,关键点有三个,企业意愿,产品技术水平,销售渠道。
首先,企业得愿意做军品。已经有很多答主说过,军品和民品的区别很大,做军品是要大把大把烧钱的,而且有很大几率烧了钱还卖不出去。资质,销售,研发,测试,供应链,维保……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让前期投资打水漂。像主战坦克这种单车价格就两三千万的超级豪车,研发经费打算投入多少?几个亿可能连水花都打不起来,研发时间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民企是要赚钱养活自己的,有几个能拿出这种魄力去做如此大的投入呢?
其次,是技术门槛的问题。这里说的技术,不仅仅是指单纯的开发,还涉及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对相应元器件零部件子系统的认识和整合,甚至还包括生产工艺技术,运维保障技术等等。或许有小伙伴看出来了,这不就是产品管理流程么。没错,就是军品也是产品,但是懂产品管理的人就能开发军品吗?以题主提出的坦克为例,你要做坦克,得知道坦克怎么驾驶吧,得知道坦克怎么开炮吧,得知道车长怎么指挥吧,得知道装甲要多厚,炮筒有多粗吧,得知道坦克作战环境大概长啥样吧,得知道装甲战斗怎么打吧,得知道现代主战坦克都有哪些分子系统吧…… 更不要说那些让人头大的细节需求了。坦克不是自行车,全中国能当坦克总师的也没几个。所以我们就能看出,为啥老牌国企研究所有优势了,人家和坦克打了一辈子交道,几十年前就研究这个,外人一头雾水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你白手起家对比人家几十年的积累,优劣势一目了然。
第三,销售渠道的问题。和技术门槛一样,销售渠道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铺成的。做军品的人都知道,最理想的销售结果就是列装,而且像坦克这种主战兵器肯定是要列装的。现在时代变了,军品也都走招标了,网站也是公开的。当然像坦克这种要特殊一些,不过竞争是免不了的。你的销售能力能不能找到机会,能不能找到门路,能不能协调到各种资源(比如各种试验场)…… 这些做过销售的人都知道这些从头开始弄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那些老厂和研究所做这些事的时候必然比你要轻松的多。
所以,现在的民企军品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技术含量有限的产品(比如帐篷,军服,口粮之类的),或军民技术差异不大的产品(比如改装车,摄像头等等),或不那么复杂的新概念武器(比如单兵导弹,小型无人机等等,不是坦克这种超复杂的玩意)等等,还有很多干脆就是民品军用。当然我说的不全,疏漏之处请包涵。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很多民企进入了航天领域,确实是这样,但这些企业主要还是以设计研发为主,人也基本上都是体制内出去的,产品生产基本上还是要靠传统的厂子。
综上所述,并不是不让三一重工造坦克,他们的意愿和能力才是造不造坦克的关键因素。
三一重工为啥要做坦克这种低档玩意,做三一万能侠不香么。一个能打几百台坦克,问你怕不怕。
真的是这样。
兵工企业固步自封真的很严重,要大力引进竞争模式,产品发标书提示重点要求要企业自己自己筹集经费动员技术力量开发肯定比现在军工产学研开发能力强很多。
我们能管三一重工?还是先管管钓鱼岛吧。。。
99 坦克也是国企造的,质量好,性能强于欧洲美国日本同类坦克。
有这种想法的人,根本不了解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
我滴妈,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三一重工已经进入军工领域!!!!!!
保护国企这个嫡长子呗啊,私人企业也配吃军工这块肥肉?
当年歼 7 改型推进不利,某现在大名鼎鼎的西南国有单位只是跳出本系统内部配套单位,原则把其他国有企业拉进来一起竞标就被本系统老大连年批判—啥,你说这个西南单位改出来的战斗机非常好?
好有什么用?你西南某单位是好了,其他系统的配套国有单位是好了,本系统配套国有单位坏了啊!把肥肉分给其他系统的国有单位,你说你西南某单位是不是不识大体不顾兄弟的自私自利鬼?难道不该大力批判大力谴责以儆效尤?
所以呢,你看看,国有企业之间都打出狗脑子,你一私企也妄想来分一杯羹?是不是先往自己脸上来一巴掌,问问你自己 “你也配……”
次日更新: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鼓吹国有企业成了政治正确。你要说国有企业对中国有重要贡献那是没什么问题,但认为民企就差劲——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 100% 都是私企主导的私有制国家,谁给你们的勇气认为国企能带领中国富强?
民族主义者也好,马克思主义者也好,要追求真理第一条就是要实事求是。历史一再证明国企带领不了人民走上幸福生活,在军工领域也应该放开私企进入。中国军工进步很大,但问题还是很多的。三一能不能造坦克还在其次,只是既然民用领域能出华为、大疆、比亚迪这种私企,为什么军迷要迷信私企干不好军工?
次日二次更新:
念经完全是无能狂怒的表现,在国企主导的发达国家出现以前,可闭上你们那张 “国企优越论” 的嘴吧。人家私企造就发达国家是真打实干千真万确的,国企干出了哪个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 100% 都是私企主导的私有制国家;
——国企就是好,你个收了拜登经费的 XXX
——每个时代对人类社会改变最大的商业发明和商业模式 100% 都是私企的;
——国企就是好,你个收了拜登经费的 XXX
——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最显赫的代表大疆华为都是私企
——国企就是好,你个收了拜登经费的 XXX
——历代工业革命都是私企发动和主导的
——国企就是好,你个收了拜登经费的 XXX
——具体到军工领域,每个时代最先进的武器绝大多数都是私企研发制造的
——国企就是好,你个收了拜登经费的 XXX
——要说保密,泄密的基本不都是吃公家饭的吗?
——国企就是好,你个收了拜登经费的 XXX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常年跟德国争第一,里面绝大多数也是私企创造的啊
——国企就是好,你个收了拜登经费的 XXX
——可是国企主导的发达国家在哪呢?
——国企就是好,你个收了拜登经费的 XXX
——咱能不提拜登经费吗?
——国企就是好,你个自干美
次日三次修改:
国企主义者都是顶级的笑料制造家。苏联都成了发达国家?!
各位,谁见过在本国物质待遇中上水平的技术专家大学教授,一去美国一去西欧的大型超市就信仰崩溃的 “发达国家”?咱是没见过。
苏联那些个特殊商店被当成反面特权黑成碳,结果里面供应的除了顶级鱼子酱这种苏联特产,基本都是美国底特律汽车工人家里司空见惯的西方大路货。这么 low 的 “发达国家”,咱是没见过。
总有国企主义者狡辩说,国企主导的国家不行是底子差发展晚。我寻思着,同样是从沙俄出来的芬兰人民生活水平高了苏联人民十万八千里;日本韩国近代开端底子差了俄罗斯捷克十万八千里,然后嘛……
次日四次修改:
我就奇了怪了,国企主义者一边大肆吹嘘国有军工企业吊打私有,一边却不敢开放门庭跟私企公平竞争——您都天下无敌了,为啥连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都不给人家呢?
次日五更:
干啥啥不行,瞎话第一名。国企主义者除了念那条 “私企主导国家能发达全靠掠夺别人” 的经文外,并没有别的本事。
那么,芬兰新加坡韩国二战后的西德和日本抢了谁呢成就的发达国家呢?
第三日更新:
我真的很奇怪,国企主义者都是历史发明家怎么着?我上一个更新都没看到?
还在说国企主导国家生活水平低国家不发达是因为发达国家抢了别人的?还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有经济主导的发达国家,这些发达国家一百年前就是列强”?!!!
我上个更新已经说了,芬兰韩国新加坡是哪门子列强?!!抢了谁的?
再次更新:
我就说了嘛,国企主义者不是历史发明家就是不学无术。
第三日更新:
所以我说,国企主义者不是顶级的笑料制造家,就是不学无术。把私有军工企业 = 军工复合体,你要说军工复合体绑架国家,全世界谁能跟斯大林开始的苏联比啊!
所以根据这些不学无术者的高论,要么斯大林开始苏联就是私有制国家;要么,国企才是军工复合体绑架国家的罪魁祸首。就请不学无术者们二选一吧。
多日后更新:
国企主义者都疯了吧?一机厂的 99A 坦克是国之重器,私企华为的通讯技术就不是国之重器?
你即使放开,也没几个民企会参与,不赚钱
三一造坦克,别说能不能造 K2, 能不能造好 59 都不好说。
当然您要是说三一能像造挖机一样全球采购,那另说,不过全球采购造坦克,巴统要怎么办?
和韩国比坦克?
军工品的战技术指标和民用品完全不一样,生产民用机械的企业如果要涉足军工,不仅生产线要全部更换,连相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层也要全部更换;更不用说厂区还要加强安全保密等级,人员的保密等等工作也要专门新增保卫部门来负责。这样做的成本搞不好比新建一个企业还高。
另外,私企涉足军工还有生产保障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净亏损状态下,为保障军需供应,私企依旧必须长期维持生产,但是私企的性质决定了其本性始终是逐利的,因此在特殊时期,私企不一定能完全执行生产任务。
从各个角度来看,私企只适合参与军民融合,而不适合专门的军工生产。
三一造坦克会赔死的,这东西需求数量很少,配套又很复杂。
所有系统全部自己开发不现实,极几乎做不到。靠供应商,供应商也看不上它。
三一确实很厉害,但想要造坦克就真的是自寻死路了,技术差距太大了,全面技术引进也解决不了问题
高达了解一下?不过这货是徐工的,当然是民用的啦!军用?那是不可能也不会的,DIY 迷彩涂装谁都会搞,户外迷彩服军品店随便买啊
三一重工凡是技术含量高的部件很多是进口并组装到三一的产品中的。坦克部件很多都是没地方进口的。
对军工一无所知,你知道军品要求多高吗,你知道多少个零件才有一个是合格的吗,还真以为是炼钢啊?
国外确实是民企造军事装备,例如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
但中国不行。
民改军,那是战争动员以后的事
和平时期谁这么干
你造这么多坦克想干嘛
让造也不造啊 就军品的这点利润鬼才想造呢
你说薄利多销?我信你个鬼!
除了保密性这一条外,我觉得可以试试
当然可以。。。。各大民用拖拉机厂,汽车厂,把图纸给他,产线,设备改造改造,都可以造坦克。
楼主你这是想干嘛?准备发动三战么?
不是我看不起三一,问问买过三一汽车吊的司机。连民用设备都能做成这样,军用的,凉总有几个脑袋够被砍?
按照我国现在军工企业的产能和实力,以及现在军队对坦克的有限的需求,军工企业自己都吃不饱,所以根本轮不上三一这样的民企来造坦克。
三一造坦克,估计只有在全民总动员的时候吧。
三一这样的民营企业,和徐工之类一样,技术力量肯定是有的,产线设备也是有的。焊装之类都可以。坦克上主要的一些关键部件比如发动机,火炮和火控系统等,说句实话,术业有专攻,也轮不到三一自己生产,自有其他专业企业代劳。
三一这样的民企,主要的作用是民用,就是用自己的挖掘机之类抢占市场,虽然没有硝烟,也是一场不同领域的战斗。面对其他国家,战争时代能把坦克开过去很重要,但是和平年代,能把挖掘机能够开过去占领大部分市场,更重要啊!
不是不让三一造。。是让三一造的话,你知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起码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共和国的战争机器将全面启动。
而现行的专业军工企业足够保证共和国的军备可以正常更新换代和列装部队。
军工这个东西还是稳扎稳打比较好,一定要积累。
三一虽然发展很快,免不了很多地方做的很不扎实。
你说的未必是制造的问题,而很可能是研发的问题。
如果只说制造的话,现有的重型机械厂家,如果需要那么大的坦克产量,几乎都能转产。但是你想想,如果需要那么大的坦克产量,得是什么样的战争规模?
这问题一看就是弯弯或者港台的钓鱼贴。造坦克是个系统工程,你们别指望某个公司或集团能完成。目前能独立造坦克的国家只有美国 俄国 中国 法国。
搞材料需要基础科学,而这玩意没人学,学了也没啥就业空间,也不能为资本家到来利润,说白了前期是个无底洞大投入,后面肯定会有产出,不过要到啥时候要投入多少大家都没数,所以没人愿意干,就走一步算一步摸着鹰酱过河,没得摸的时候就傻了,因为底子太单薄了。
三一想造就造啊,国家有拦着不让?动不动就是 “中国” 不让,这锅 “中国” 不背。
坦克是什么东西?50~60 吨,1500 马力的战车。国家最多就是不准三一生产炮弹。炮管都不拦着。“三一” 有本事就照着 99 的标准生产一台,能有现在 99,9 成水平就行,你看国家和你合作不。
啥东西都拿不出来,凭啥给你订单?帮老板买迈巴赫?
坦克市场就这么大,研发得多少钱,民营企业没事别做这个,炒炒房炒炒股,赚点轻松点额钱比什么都强
我跟你说啊,这玩意要是三一来造,那重量最多 20 吨,防穿 1 米 5,放破防碎加主动防御,五公里外穿深 5 米 1,越障 1 米 5,越壕 5 米 1,潜渡,哦,这重量不需要潜渡了,直接漂了,加两瓶二锅头能跑十公里,火箭助推能腾空 200 米。
为啥现在的那些不能做到,国企做的啊,说到国企,你懂的。
三一 重工是上市公司,大股东是民营企业,对于政府来说做不到完全可控,所以不能让三一重工造坦克。
军服之类的东西让民营企业来做还是可行的。
三一上市公司,得考虑成本效益。
就算是挖掘机,也有盈利点,产量到不了就会亏损。
高性能主站坦克,越来越高科技,越来越贵,不可能像二战那样上万辆生产。有个几百台就能横扫东南亚了。
让三一有盈利空间的产量少说也要好几千台,生产这么多主站坦克,邻国将长期处于恐惧边缘,引发周边大规模军备竞赛和军事联盟。
没必要爆兵,现在有能养活的企业,养活产业工人,假如那天需要爆兵了,预案已经准备好了。只等一声令下
制造业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你造出来了,卖给谁?美国的军工企业有这庞大的订单,这点谁也比不了。
日本的军工产品出了名的贵,属于出钱养着军工制造能力。
韩国的 k2,k9,外贸都要贴上其他东西,汽车生产线或者超低价。
德国的豹 2 一直是抢手货,没什么说的。
英国的维克斯也卖的不多。
美国国内订单庞大,还有海外订单。
国内军迷圈著名笑话。
空军有了 Y20,z-20 j20
海军有了,055 075 003
陆军,陆军不是刚换了解放鞋么??
你就是拿刀架着三一高层,三一也不会去造坦克。
16 年的懂哥,咋上 21 年的主页的。。。
如果你打算让三一造坦克。如果造出来更好的,谁买?价格是多少?军工不是好买卖。就在于不能敞开卖。
不会
基于挖掘机造坦克你觉得行吗
如果允许,三一肯定可以造,坦克本来早已经是很成熟的产品了,战争中坦克不就是机械类的快速消费品之一嘛。 从经验上看,军品和民品有些不同,关键就是耐用,设计的时候都会加上很大的安全系数,美观和经济性不用太在意,就像液晶屏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其实都不如机械按钮可靠。
能生产。
除非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然还用不着三一生产坦克。
比如当前的全球疫情,比亚迪都开始生产口罩了。
装配分两种集中性装配和流水线装配
集中性装配需要大量熟练工这个需要培养
流水线装配需要先设计个流水线然后需要制动每个岗位的装配流程,费钱还费工艺人员
首先 三一和军队有过合作,买过挖掘机………
三一如果找坦克的底气不足,而且最主要的是工艺制造方面有点弱
工艺设备,和工装前期跟不上,
三一习惯做法是,结构件发外然后标准件采购
装配,等成熟之后招标买工装和在自己做
买完工装之后,就开始去结构件厂挖人,
在配套工装上在花点心思,就可以生产了
不会
坦克可是需要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连续工作数百摩托小时,重达 40 吨以上的履带式车辆
国内民企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设计和制造经验
民参军好像有些开始搞了,因为军工产能不够,所以让出了一部分订单
我讲一个小故事,我们那批兵是第一批穿上迷彩胶鞋的,01 年~02 年。头一批鞋鞋底磨平了,鞋面刷的泛白,但是从来没有出现开胶的现象,第二年说是社会化保障,来了一批迷彩胶鞋,半个月不到,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开胶了,有些鞋底竟然裂开了。然后把鞋全收回去从新发了一次。不说别的,当兵五年,胶鞋开胶就见过那一回。
国家没有不让三一造坦克,这点毋庸置疑。造不造坦克是三一自己的选择。截至目前,三一并未进行坦克开发,为什么呢?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坦克需求太少,三一开发动力不足。还有就是某所开发坦克是几十年的经验了,很难被超越。技术需要传承的。
未来多关注军事,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多民品公司的产品
一般来说,大陆人是不会用 “中国国企” 这个词的,都是直接用 “国企” 或“央企”这两个词。
你咋知道不让呢?关键是和平年代,三一不一定愿意接啊,做军工手续很麻烦的。不是人家下单你就能做的。很多配套工作要做的。产线要调整,制度要调整,人员要调整。最后一年没几台产量。
你去看看历史资料,造拖拉机的工厂战时就造坦克,和平时期发展经济,造那么多武器干啥,战时经济发展统统靠边站,所有工业体系都会变身,军工产量乘 10,至于性能个质量,即使有点差距也不会影响大局的
民用和军用是两条不同的科技树,不管是材料,要求,冗余,测试,相当于从头开始
不含设计,配套,测试只是按图装配总装的话,分分钟的事情。到这份上已是三战了
你要是造了就是卖给民用市场,那可以造
他说的这些缺陷放在民品上可能都不叫缺陷,质量要求不一样啊。
再就是军品不赚钱,好不容易拿到承制资格,产品也过了认证,然后发现一年订单是个位数。
1. 实际控制人梁稳根,持有三一集团 58.24% 股份,2011 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一,财富 594 亿人民币。他曾是兵器工业部下属的湖南洪源机械厂的技术员,1989 年创办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随后该公司逐步发展并改组成为了三一集团。
三一重机拥有 1000 多名高端研发工程师,40 多名外籍专家,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研发试验体系。三一重机先后研制出 200 吨液压挖掘机、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新一代正流量挖掘机、纯电动小挖等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创新性产品。三一重机的挖掘机型号已全面覆盖 1.5T—200T 大、中、小挖三大系列,20 余个品种。
私企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各种经验证明,私企就没有几个搞高科技的。
我只听说军企技术下放,没听说民企向上攻克军品技术。这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逻辑
因为目前国内并没有大规模需要装甲装备的需求,国内的军工企业目前装甲装备的生产能力是够的。以三一重工生产机械设备的能力,生产装甲装备完全没有问题。
连个水泥墩都爬不过去的 k2 何德何能跟 99a 比。我们国家的坦克要求是什么,北到漠河南到三沙市,坦克都能用。南朝鲜有这需求吗,有这设计吗。另外又不是二战,拖拉机厂挖掘机底盘加个炮塔就能拉出去开打。炮管身管怎么做,下反怎么解决,反应装甲怎么挂,钨合金穿甲弹怎么匹配,三一一个都解决不了,级别不够。如果国家都给解决了,那就不是三一了,就另外一个北方了。另外 99a 的稳定性已经可以了,比刚出那会好多了。最起码你能看到的阅兵没跟躬匠国一样,年年趴窝漏大姨妈吧。
最后,心情可以理解,三一的机械稳定性确实感觉上还行。没接触过真坦克,希望能跟三一的民品一样好,甚至更好。
因为三一做坦克的话干出来的就是个 k2 啊。
所有子系统三一自己一个干不了还是得买各家国企的,我就差你贴个牌?
华为有一款定制的珠峰便携基站,价格是同性能普通版本的 10 倍 +
区别在于,普通版本适用环境是 - 10-40 度,湿度 45% 还是 65%
那个定制版本是 - 40-60,IP68
不知道三一能不能生产最先进的坦克部件
主炮炮管、大功率发动机、复合装甲、火控观瞄设备、各类精密仪器。
反正工程机械肯定是用不上这些的,我不相信三一会研发以上这些技术
军民融合造个坦克座椅履带车轮我觉得还行,高精尖设备我看悬。
民企啊,不是不能用,上次遇到一个做传感器的,宣传指标挺好,地面测试也还行,一上天直接角速率跳变,还好我们那个是做着玩的小飞机,摔了就摔了
作为 P 社骨玩,不希望出现军工复合体。。。
我们公司某项目,和某 A 城国资委下企业合作,项目在 A 城非常成功,然后想去开发临 A 城的 B 城的项目,招投标前信心满满势必拿下,结果前一天,我们的股东:A 城国资委下属某企业老总,直接被分管副市长拉过去喝茶:你特么的是不是有病?你一个 A 城的企业,你去 B 城抢人家饭吃,小黑状都告的省里了。。。。。。。。。。。
你哪天倒闭了我找谁售后?
首先,作为一名亲临飞机生产一线的人,我想说,坦克这种机械的制造难度并不是很高,国内做重型机械的厂子都能生产,它不是什么特别精密的东西,再精密还能比得过飞机?
国内企业生产军品需要申请三证,国内已经申请下来三证的企业还挺多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内的采购数量不大,现有的企业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需求,而且最起码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有扩产的需求,即使有地区冲突也是。
我们那个厂子主要客户是庞巴迪和波音,人家下单,我们生产,整个工厂完全没有人们幻想得多厉害。验收标准是很严格的,所以各位坐飞机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
战时会的
不是不让造,只是现阶段没有这个需求而已
中国的军工受苏联影响极大,任何国营民用工厂都有随时转成军工厂的可能及准备,当然现在还有没有就不知道了
举个例子,武汉市硚口区古田三路里面,三个工厂呈品字形规划,内燃机厂,钢板厂,无缝钢管厂,您觉得这三个厂加起来是什么?
我怀疑他们说 99A 性能不足,对标的是三级的天启坦克,噗噗就能打爆基地的那种
军品质量要求高,程序复杂,利润低,工作量大,谁干谁知道。
生搬硬套二战经验的话,三一还真有坦克总装的潜力,只不过总体设计肯定干不了。
如果是战时暴装备,估计国内所有能总装工程车辆和配套零件的民企都有可能转军,军企发包委托生产,执行军品质量管理标准。
如果是和平时期,你还要和国企军企抢单子,人家就靠这点订单来维持产线和人员种子了,如果军企国企垮了,难道要民企来顶国家安全这个天吗。
中国为什么不让私企造动车,建铁路,研发运 20,歼 20,芯片这些东西呢?
但凡民企有一个争气一点的,我们的科技发展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已经有了,这不是吗
造的确实不错
别问,问就是保密条例
军品这玩意,不是说技术多高,但是一定要可靠,耐操!三一的东西也挺好,但不是干那个的料,因为不挣钱。如果强制三一去干那个,那就不是市场经济了
三一是民营企业,造了卖给谁?
让三一造坦克??美俄欧和一众小国表示兔子你想干嘛??打外星人吗?北方公司表示老子都吃不饱,你想干嘛
参考苏联的拖拉机厂
没实际生产不能说好不好
国家需要,是会生产的
希特勒:坦克越大越好
陆地威胁不大,需求不足!现在生产坦克的厂家和配件厂都在压着产能生产!还在拉其他重工进场?
为什么不是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光荣传统不能丢
会呀,爆兵时绝对会哈。目前的形式不会,保密的累死,研发的气死,使用的晕死。
难道我中联会比你三一差吗
军工饭不好吃啊
保密审查,体系内外审查年年都来。
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根据接触的东西设立保密等级。涉密人员想去个港澳玩一圈麻烦的要死。
武器这碗饭太好吃了,国企兵器集团想一个人吃啊,国企可是党的儿子。
丰厚利润的动力是无穷的,要是允许民企参与武器产业市场化竟争,不出十年能垄断全球中低端武器制造业。
还是市场太小了,其实真要搞,你们说的技术问题都不是门槛,真正限制提升的是本国的工业基础。
电渣重融搞的好像很高大上,都多少年前的技术了。
很多东西民营搞比较好,比如面向大众的业务如电信、石油、银行,相信会做的很好,军工这东西太特殊,市场太小了,你看下那些鼎鼎大名的军工企业如洛克希德马丁真让人看不下去,6 亿美元就叫大单,CEO 还要郑重的出来宣布自己抢了个大单子,在庞大的民用市场,6 亿美元是不是太寒颤了点,国内民用重工业光工程机械这块比军工大多了,毕竟现在不打仗,真打仗了让三一转军工也是可以的,没啥技术难度,你们把军工想得太高大上了。
让私企干军工,老美就是这么干的,一个杯子一千美元,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估计答案里一群吹捧私营万能论的人
来源:@首席数智官(ID:shouxishuzhiguan)
hello 大家好,我们是首席数智官,研究产业数字化已经 10 年。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一直试图寻找「新品牌是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快速崛起」的答案。
为此,我们走访了大量知名企业,与上千位技术专家、创业者、前辈同行等一线精英们交流学习,看他们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打造新的爆款产品。
我们希望把这些技术影响商业创新的案例分享给你们。
关注我,每天给你讲一个商业案例。
今天我们要给你讲的是:中国自己的重工业企业——三一重工的崛起,和它背后的传奇创始人梁稳根的故事。
20 世纪 90 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深化的浪潮,国内开始大兴土木。
各地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到处驰骋着外国机械,却难以寻觅中国品牌的身影。
一位叫做梁稳根的湖南青年目睹此景,万分悲愤。他大喝一声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便毅然投身其中。
30 年后,他创办的三一重工营收破千亿,成为世界第五大工程机械制造商,一举改变了国产重工薄弱的局面。
三一重工到底有多牛?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每下线 10 台混凝土机械,就有 5 台产自三一。
除此之外,去年三一还夺得挖掘机和履带式起重机的全球销量冠军。
更厉害的是,通过自主创新,三一还创造了工程机械行业多项纪录:世界最长 86 米臂架泵车,亚洲首台 1000 吨级全路面起重机,全球最大 3600 吨级履带起重机,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第一台无泡沥青砂浆车……….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走进梁稳根波澜壮阔的一生。
1956 年 12 月,在湖南娄底涟源县偏僻的小山村,一个新生儿在一户梁姓人家呱呱落地。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四的缘故,父亲按照族谱给他取名为 “梁永根”。
梁家在那时家徒四壁,甚至就连简陋的破土屋都是借来之物。为了养家糊口,梁永根的父亲常年在外给别人做蔑制品(蔑,是劈成条的竹片)。用后来的话来说,就是个典型的个体户。
只不过按照当时的环境,梁父只能被定性为 “扰乱生产积极性” 的落后分子,并因此遭遇了几次批斗,梁永根对此印象深刻。
但也许是血脉的传承,没想到日后的梁永根也走上了世人以为 “离经叛道” 的道路。
高中时,梁永根谈过一段恋爱,对方是当地一位官员的女儿。
但由于并非门当户对,这段感情不久便无疾而终。深受打击后,梁永根跟身边的亲朋好友发誓:“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成就一番大业!”
不过受文革影响,梁永根高中毕业时,高考一度中断。没有什么背景的梁永根只能极不甘心地回到村里,在生产队干了几年的农活。这和许家印的经历非常相似。
1977 年恢复高考后,梁永根无比激动,他没等村长同意,便自己火急火燎地跑到县里报了名。
但由于准备不足,梁永根第一次没有考上。后面又拼搏了两年,才考上了中南矿治学院(中南大学前身),就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梁永根在大学虽然学的是工科,但却经常 “不务正业”。他这边上着材料课,那边转眼又跑去选修管理。
兴许是课听多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梁永根脑子里一度想的都是企业的事,就连平时和同学聊天,也喜欢就这个话题高谈阔论,因此大家都喜欢调侃他为 “梁厂长”。
1983 年,大学毕业的梁永根被分配到位于涟源的洪源机械厂,隶属兵器工业部,是当时十足的 “铁饭碗”。
刚进厂的梁永根激情澎湃,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他在生产时非常用心,常常工作到深夜才离开工作岗位。工作之余,梁永根延续了大学时期的风格,喜欢找同事闲聊,讨论国有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特别是每次看到未来学家阿尔文 • 托夫勒的演讲时,梁永根都会热血沸腾,后者描述未来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场景让他心向神往。
但回到现实,梁永根又无比的失落。厂里的工人大多都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一到点就马上下班,他们最开心的就是机器出毛病停产,这样就能获得带薪的休假。
“国家还这么穷,这样子怎么能富强?” 梁永根在心里哀叹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来,国企的各种弊端开始显现。想大干一场的梁永根试探着跟厂里提出建议:能否承包一个车间,盈亏自负。
毫无意外,这个建议立马被厂里以 “资本主义的尾巴” 严词拒绝。
在国企看不到希望的梁永根,此时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那时候,中国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是步鑫生和马胜利。熟读西方管理学著作的梁永根觉得,步和马的那一套非常粗糙,自己不比他们差,他决心成为中国一流的理论家和一流的实践家。
因此有一天晚上,梁永根便和厂里三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跑到工厂后山,他们在那里义结金兰、歃血为盟:“今生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
梁稳根秀 1985 年 “义结金兰” 帖
1985 年年底,看到改革日新月异的梁永根再也无法稳坐钓鱼台,深感时不我待的他带着唐修国三人,正式向厂里提出了辞职。
不过彼时,梁永根已是洪源机械厂的体改委副主任。作为厂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又是核心骨干,他的辞职遭遇了多方力量的阻扰。
首当其冲的便是梁永根的父亲。梁父听到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抄起扁担追着梁永根,要把他撵了回去。
除此之外,工厂领导也不放手,不但当面拒绝梁永根的辞职申请,甚至还扣下了他的户口本。
但梁永根去意已决,他甚至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一旦失败,就写一本书,告诫后来的年轻人,然后再去山村当老师。
最终,梁永根找到当地改革派头号人物—洪源县县委书记阳花萼,在他的帮忙下,才成功离开了洪源机械厂。
后来一次演讲中,梁稳根(已改名)回忆这段经历时提到:
当时那个岗位是很光荣的,一把手当主任,我在那里做副主任主持工作,是副处级。
我为什么会放弃这个工作呢?就是当时体制改革,我们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改革开放,而改革最中心的一个环节,就是怎么把中国的企业做得更有活力和竞争力。
所以我们就想建设一个试验田,探索到底怎么把企业做好。当时厂长说你在这里做实验不成吗?我记得跟他讲过一句话,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我说与其拯救一个坏的细胞,不如换一个新的。
现在大家有一个理念,认为创业首先要有创业计划书,一定要成功,其实不然。当年我读《基业长青》这本书时就讲过这个问题,很多大的企业不是先有产品,先有规划,而是先有梦想。
我们当时确实没有产品,也想好了退路。那时一个老师告诉我,你有两个最大的问题要考虑。
第一个问题是创业不成功后你要干什么,因为你把你的饭碗已经丢掉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如果创业成功的话,中国再来一次打地主、分田地怎么办。
当时我这样回答那个老师:如果这个民族都没有希望了,那么我还要个人的希望干什么呢?
初出茅庐的梁永根四人空有一身理论,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做企业的经验。他们只好先放下干大事的念头,打算做些小买卖积累资金和经验。
这时,不知梁永根从哪里打听到了 “羊买卖” 生意火热的消息:一头羊可以赚到 20 多块。于是梁永根便带着袁金华他们跑遍了湖南、贵州,做起了羊的搬运工。
不过在千辛万苦买到第一批羊之后,梁永根才知道一个残酷的事实:羊最近之所以涨价,是因为当时外贸部门与日本签订了一份短期合同,但只要双方交完货,羊价很快就会跌落。
所以,梁永根不得不赶紧将羊低价卖出,他的第一次下海尝试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后来,梁永根卖过白酒,推销过玻璃纤维,尝试过非常多行业,但最后都无一成功。
一连串的失败让梁永根一蹶不振,他把自己关在当初酿酒的小屋里喝闷酒,一连喝了三天三夜,谁喊也不开门。
梁母看不下去后,硬闯了进来,指着装满酒的大缸对梁永根说:“你要还是咱们梁家的儿子,就从这小屋里走出去,重新站起来。或者,你就跳到自己酿的这些苦酒里淹死!”
被母亲一骂,梁永根顿时清醒了:母亲说得对,我不能在自己酿的「苦酒」里淹死,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随即,梁永根重新找到袁金华他们,准备再次回到涟源寻找新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醒自己今后做人做事要踏实稳重,同时也希望未来的事业能稳定,梁永根把自己名字中的 “永” 改成了“稳”,正式更名为梁稳根。
因为在四个创业伙伴中,有三人是材料专业的高材生,所以这次创业,在梁稳根他们总结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后,准备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寻找机会。
顺着这个方向摸索,梁稳根打听到了一种有色金属焊接材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于是,他们分别找亲戚朋友借钱,最后凑了 6 万元,在 1989 年 2 月创办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
这一年,梁稳根 32 岁。
材料厂成立以后,梁稳根四人便一直窝在地下室里搞研究。在经过 100 多次调整配方,几十次改变工艺后,他们的第一个产品 “105 铜基焊料” 问世。
梁稳根兴高采烈地把一批样品寄给辽宁一个工厂,可不久他便收到退货,原因是质量不过关。
为确保这来之不易的创业成果,梁稳根回到母校,请恩师翟登科教授来现场指导。
在恩师的帮助下,105 铜基焊料最终质量达到了合格,梁稳根他们终于顺利开张。
据梁稳根回忆:“1989 年 10 月 9 日,那是我们永远难以忘记的特殊日子。这一天,我们 4 个创业者中的 1 个,从农业银行的一个营业所取回了 8000 块钱的第一批货款。
他拿到这个钱便一路狂奔,跑回公司,跑到我们办公室的时候,就把钱抛到了空中,边抛边喊 “我们打过长江了!我们打过长江了”。然后我们几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唱起了「酒干倘卖无」。
为什么这么激动呢?因为当时这八千块钱意味着我们可以生存了。之前贩羊和做其它的事都不顺利,所以虽然我们才研发不到一年,但那时我们已经快无米下锅了。”
在特殊焊材得到订单的同时,梁稳根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人造金刚石。
当时中国的人造金刚石主要从苏联制造进口,但苏联解体后,金刚石市场的缺口一下子无人填补。
梁稳根逮住机会,网罗了一批专家,迅速组建了人造金刚石压机厂和人造金刚石厂。
借着这次突进,梁稳根的事业得以腾飞。到了 1992 年,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产值过亿,利润达 3000 多万,已经成为湖南娄底市最大的民营企业。
也是这一年,材料厂正式改名为湖南三一集团,透露着梁稳根进一步做大的野心。
其实在材料厂产值不高时,梁稳根就把 “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 的口号标语挂在工厂的各个地方。
后来一次春节期间,省委领导来厂里视察,看到标语后表示:“还要做出一流贡献。” 三一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9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国迎来了大规模基础建设的高潮。但那时的建设工地上,基本都是进口设备的 “博览会”,很难找到国产工程机械的身影。
在很多人心里,那时的中国产品一出场,就会被贴上 “品质低劣” 的标签。
“一个强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啊!” 心怀产业报国梦的梁稳根,看到这种情形不免感慨。
刚好那时,梁稳根也在琢磨,为什么比他起步晚的张跃能把远大空调做到 20 亿产值。最后他得出结论:焊接材料这个行业太小,要干大事业,就必须进入大行业。
而工程机械不就是大行业吗?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梁稳根和刚加盟三一的副总裁向文波在 “双进” 战略上达成一致,即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工程机械。
向文波
其实当时在高管会上,也有人提议三一集团可以进入利润丰厚的保健品等行业,梁稳根只是反问了一句:“做出的保健品你会让你的儿子吃吗?如果不会,那我觉得这个行业就不能进。”
梁稳根认为,那种缺乏真正价值而靠营销取胜的产品,第一是违反了基本的商业道德,第二也很难可持续发展。
于是 1994 年,三一重工便在长沙正式成立。
彼时国内工程机械市场有 90% 都被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等国际巨头霸占,核心技术也掌握在他们手中,初出茅庐的三一面临着重重困难。
但湖南人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的个性让梁稳根无所畏惧,他选择从自主研发杀出一条血路。
混凝土拖泵(用于混凝土施工中的输送和浇注)是三一重工最早的产品。但第一批样品出来后,由于性能太差,被客户全部退回。
为了摆脱困境,梁稳根在全国广撒英雄帖,八方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最后找到了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的液压专家易小刚。
易小刚也是湖南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一直致力于工程机械的研究,曾主持开发国务院多个重大项目,后来成为了三一重工的总工程师。
来三一之前,易小刚从没接触过拖泵,没想到这个短板却成为了他的优势。因为传统拖泵的高低压一般通过不同的管子来切换,而易小刚则跳出常规,设计了一个可旋转阀门。
这个设计遭到工人和车间主任的一致反对,理由是:国外都是用管子!梁稳根权衡后,决定支持易小刚:“我们到底是相信科学,还是相信外国人,可以先试一下。”
梁稳根的信任没有被辜负,在易小刚的攻克下,1995 年 12 月,三一第一代拖泵问世,其液压稳定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级别产品的水平,三一重工也因此诞生了第一个专利。
拖泵
拖泵之后,三一重工又在混凝土泵车上向外资品牌发起了挑战,很快就成为国内第一家出口泵车的企业。
在研发团队的攻克下,三一在泵车相关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当时 400 米以上混凝土输送技术长期被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垄断,而三一重工不但把 400 米踩在脚下,还在 2008 年创造了上海金融中心 492 米的输送记录。
另外,对于泵车上的臂架,国内最早只能生产 32 米的型号,现在也保持着 86 米的世界最长臂架泵车记录,三一因此被大家称为 “世界泵王”。
泵车
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重工的泵车不但横扫市场,还积极参与全球的抢险救灾。
无论是 2010 年的智利矿难,还是 2011 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三一重工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力量!
挖掘机是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求都极高。
美国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曾提出,可以帮助三一重工发展混凝土机械,但前提是三一今后不得进入挖掘机市场。
梁稳根果断拒绝了这个提议。在他看来,放弃挖掘机就等于放弃成为世界一流工程机械制造商的机会。
早在 1998 年,三一重工刚在混凝土机械领域站稳脚跟时,梁稳根就尝试将业务拓展到挖掘机上。
刚开始,三一研发人员根本不清楚挖掘机是怎么制造的,他们只能从图纸开始,反复试验。最后用了两年时间,才研制出三一的第一代挖掘机 SY200。
但投放市场后,由于这款挖掘机工作时间短、耐力差、故障多,大众普遍不太认可。
因此,挖掘机研发团队的成员们都很沮丧:在国外产品基本垄断国内市场的情况下,谁会认可三一重工?谁会去买一个小公司的第一代产品?
更糟糕的是,由于挖掘机项目的研发耗资不菲,三一集团的高层也产生了激烈争论:到底要不要继续研究生产挖掘机?大家都很迷惘。
关键时候,梁稳根还是稳住了局面,他鼓励技术团队继续研发,等待机会。
2002 年初冬,三一集团驻香港子公司新恒利的总经理梁林河给梁稳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新恒利在三亚接了一个军港项目,急需一批挖掘机,希望总部能够采购一批。
梁稳根一听就乐了:“我们生产的不就是挖掘机吗,还需要购买?”
不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梁稳根还是委派三一挖掘机研究所所长戴晴华,亲自前往三亚实地考察。得到后者自信的承诺后,梁稳根才将自家三台 SY200B 挖掘机运到三亚,正式投入作业。
一个月后,三一董事会在三亚召开。会议结束后,为了坚定大家的决心,梁稳根将董事会成员带到工程现场,感叹道:
“三亚一座山坡上就有三百多台挖机,而三一的挖机只有 3 台。你们想想看,中国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个市场该有多大,我们一定要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挖机!”
自此,董事会成员才一致决定,将全力支持集团在挖掘机制造上的投入,三一的挖掘机事业由 “实验” 转向了“实战”。
2003 年 7 月 3 日,三一重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支民营企业股。这不仅使得梁稳根一跃成为湖南首富,更是为三一挖掘机的研发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
为了扭转产品质量不利的局面,梁稳根专门成立了三一重机事业群,并挖来了时任阿特拉斯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宏福担任一把手,全力攻克挖掘机。俞宏福后来被誉为 “全球挖掘机企业里最懂技术的 CEO”。
俞宏福
对于当时基础薄弱的三一重机来说,国外有两条技术路线可以学习:一是韩国,二是日本,后者比前者的标准更高。
在梁稳根和俞宏福看来:“做挖掘机是和世界顶尖高手过招,要做就做最好的,只做到韩国的水平就是失败!”
于是三一重机便从日本请来很多专家,在基础技术、结构件强化技术和核心部件液压油缸等方面进行研发。
经过五年的卧薪尝胆,三一重机终于在挖掘机的性价比、效率和油耗方面,比国外企业略有优势,也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 200 吨级的挖掘机。
后来,三一重机更是和国内供应商企业恒立液压一起合作,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对于挖掘机液压油缸的垄断。
除了挖掘机,三一重工在其他工程机械领域也全面开花。
亚洲第一台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全球吨位最大的 3600 吨级履带起重机、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第一台无泡沥青砂浆车………. 全部出自三一之手。
另外,从 2006 年到 2010 年,三一重工在印度、美国、德国和巴西分别建立了四个研发和制造基地。三一不仅带动民族品牌全面收复失地,还走出了国门,扬名海外。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三一工程机械相比外资品牌具有一定竞争力时,一个 “天大的馅饼” 落在了它和同行的身上。
2008 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政府实施了 “4 万亿” 的刺激计划,全国各地开始大兴土木。
相关数据显示,2009 年上半年,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 2517 %,挖掘机自此变成了印钞机。
市场对工程机械的火爆需求、颇具竞争力的产品、改革后的三一代理商销售制度,将三一重工和梁稳根推向了巅峰。
2011 年,三一重工实现近 800 亿的销售额,不但打败所有外资品牌,以 20614 台销量登顶国内挖掘机行业冠军,还以 215.84 亿美元的市值荣登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市值 500 强。
同年,55 岁的梁稳根也以 700 亿元的身价成为了中国内地首富,声望一时无两。
2012 年,和吉利收购沃尔沃一样,为进一步提高三一在混凝土机械领域的产品质量和全球影响力,携首富之势的梁稳根带领三一和中信产业投资基金共同出资 3.6 亿欧元,收购了 “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 德国普茨迈斯特 100% 的股权。
三一重工从此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域无可争议的王者!
工程机械是一个受大环境影响明显的行业。就在梁稳根意气风发的时候,4 万亿的刺激效应达到了尾声。
从 2012 年开始,国内机械工程行业步入长达 5 年的衰退期,之前高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开始爆发,一大批中小公司陆续宣布倒闭。
而三一此时的市场主要还是在中国,自然避免不了遭受巨大的冲击。
据三一财报显示,2012 年,三一重工的净利润缩减至 56.86 亿元。2013 年继续萎缩,为 29.04 亿元,较上一年减少 48.96%。到了 2014 年,净利润仅为 7 亿。这之后,三一重工连续三年净利润为亿级个位数。
在三一内部,这次惨痛的教训被认定为 “五分天灾,五分人祸”。“天灾” 指的是整个工程机械行业集体滑坡;而 “人祸” 则指管理不善,在高速增长时,风险控制不好。
所以从 2014 年开始,梁稳根开始淡出所有主流财经媒体的版面,他把战略和对外发声交给了向文波,自己则开始深化内部制度和流程管理,对公司风险和经营成本进行严格控制。
为了降低三一的盈亏平衡点,梁稳根对细节的把控到了一种极致。
比如以前为了拿下一个客户,三一的营销代表会不惜费用抢占山头。当手下拿着文件去给梁稳根签字时,他一般都大笔一挥。但从 2012 年开始,他在签每个文件时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如果涉及核心业务,则一个字一个字地改。
另外,梁稳根开始思考行业周期和风险的问题。
为此,在业绩最差的 2015 年,三一还试图进军手机、军工以及汽车市场,甚至还涉足过保险、汽车金融和租赁业务,希望以此增强公司未来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这在今天看来,颇有几分病急乱投医的意味。
不过这种尝试很快戛然而止,从 2016 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开始回暖,苦练内功的三一率先缓了过来,并在接下来几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
而在 2020 年,随着国内新一轮大规模基建的兴起,三一又重新迎来了高光时刻。
这一年,三一重工营收破千亿,市值一度突破 4000 亿元。
这一年,三一重工销售挖掘机 98705 台,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这一年,三一重工跻身世界五大工程机械制造商,被《财富》杂志评为仅次于华为的 “2020 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无论在哪个组织里,人都是最重要的变量。
曾有同行公开说,三一之所以能杀出重围,成为工程机械领域的霸主,与他们舍得花重金引进人才密不可分。
另外,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三一的创始和高管团队极为稳固,二十几年来基本没有什么人中途退出。
那三一到底是如何招人、用人和留人的呢?
1、志同道合
三一集团四名创业元老最初在洪源机械厂相识、相知,并因为产业报国的共同理想走到一起。梁稳根成熟稳重、年龄最长,成为理所当然的带头大哥。
创业早期,项目的资金链频频告急,最难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甚至连出差的路费都是他们卖掉自己国库券换来的,但四个人始终不离不弃。
“如果是一个人,可能早就动摇了,但是四个好兄弟,互为依靠,像江湖一样。” 副总裁袁金华告诉记者。
2、信守承诺
在长沙三一行政楼左侧的墙壁上,写着「心存感激」四个大字。长期以来,对于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梁稳根都会以各种方式去回报。
当年搞焊接材料时,他的恩师翟登科帮了大忙。后者临终前,希望其子能进入公司高层,梁稳根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翟去世后,他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李冰是梁稳根从长安大学挖来的专家。当初加盟时,梁稳根承诺对方只要工作满十年,就会得到重奖。
后来,李冰主持开发了一系列产品,为三一重工立下汗马功劳。只可惜,他工作不到十年就因病辞世。即便如此,梁稳根依旧一诺千金,一次性奖给其家人 3500 万元。
1995 年初,在三一重工长沙产业园奠基仪式上,梁稳根给在场员工每人发了一张白条 “兑奖券”,后来换成了铜牌、金牌。
凭此信物,员工可以在集团每个重大里程碑时刻获得奖金:“产值超过 100 亿,可领 10 万元;超过 1000 亿,可领 100 万元;超过 1 万亿,可领 500 万元。”
而这些承诺在后来都一一得以实现。去年 2 月 28 日,在三一集团例行的 “三一节” 上,梁稳根将 3300 万元奖金分发到 33 名 “金牌员工” 手中。
此外,还有 4159 位持有 “千亿纪念券” 的员工、6 位抗震抗灾功臣获得奖金,总额超过 1 亿元。
梁稳根从小就深受母亲的影响,母亲总是教育他:“孩子,记着娘的话,做人,一定要学会宽厚,要用一颗包容之心对待别人!”
因此,梁稳根不仅为曾经瞧不起他创业的洪源机械厂老厂长操办过 70 大寿,甚至当拒绝过他的初恋女友的父亲去世时,梁稳根也委派公司高管前去吊唁,并且带了一份丰厚的奠仪,对方家属无不为之动容。
梁稳根认为,企业决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企业,它是社会共有的财富,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都应该心怀祖国、感恩社会、善待众生。
4、财散人聚
当年三一材料厂转型时,梁稳根和其他三位创始人平分了财产。而三一重工一开始是负资产,梁稳根主动承担巨大的风险,揽下了大部分负债。
后面三一重工走上正轨后,从唐修国等 3 位创始元老,到向文波等近 10 位高管都分别获得了 1% 到 9% 不等的股权。
“三一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激励,甚至人才也是有市场价格的。
既然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创新,那我们在激励人、吸引人方面就要出得起价,要给这些优秀人才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三一重工新任董事长向文波谈及人才激励时如此说道。
因此除了 “三一节” 上的里程碑奖励,三一还设立了其他诸多奖项,其中包括:
“针对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奖是工资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专门针对研发人员的增量毛利提奖,单个研发人员甚至能得到几百万元;另外,还有专门针对事业部核心高管团队的增量利润提奖;最后在国际化方面,三一最近也在推动增量销售提奖。”
5、尊重人才
对于老员工来说,忠诚和勤奋可以换来丰厚的金钱回报。但对于那些身怀绝技的人才来说,一个能够得到尊重和充分授权的事业平台,或许更有吸引力。
2009 年 8 月,刚从日本回国加入三一重机的曹东辉,建言公司开启挖掘机耐久性试验场项目。梁稳根立即拍板,三天后向文波就飞到了昆山,跟曹东辉一起去找试验场的场地。
离市区要远、要有交通、居民要少、要石头山、地质硬⋯⋯两人转了一天都没找到合适的场地,提前返回的向文波给了曹东辉充足的授权,“随便挑,看到合适的场地就赶紧定下来,建起来。”
辗转几天,曹东辉终于在湖州偏远的山村看中了一块完全符合要求的场地,面积近 20 万平方米。
而之后短短十天内,三一就迅速买下这块地,开始建起了国内首个挖掘机野外耐久试验场,填补了中国挖掘机行业寿命试验的空白。
在三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蒋庆彬在日立等大厂待过多年,来三一后就被委以重任,负责灯塔工厂的改进,后来又被调往泵送公司任副总经理。
“我们老板最大的优点就是包容。他自己不懂技术,就请人过来,给你股份,给你平台,给你权力,对技术一点都不干涉。” 蒋庆彬感叹道。
6、三顾茅庐
据同行透露,三一重工对人才具有极大的侵略性和耐性。
就侵略性而言,三一重工总是 “不择手段地挖人”,甚至把招聘会开到了竞争对手的门口。很多同行都有过被三一重工挖墙脚的经历,其中最惨的是抚顺挖掘机厂,整个团队最后都被一锅端了。
另外,就耐性而言,三一重工现任总裁俞宏福曾谈到:“三一重工很多的国际人才,是通过 3 到 5 年持续地追踪、交流才 “追” 到手的。
现在的副总工程师曹东辉,我们大概追了 5 年。一辈子都在搞挖掘机制造的专家刘宏伟,我们也是跟了将近 5 年才过来。”
甚至,就连俞宏福自己也是这样被三一 “追到” 的。
他大学毕业后在国企里做研发,后来又去了合资企业,2006 年被三一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唐修国 “三顾茅庐” 请到三一,现在成为了“全球挖掘机企业里最懂技术的 CEO”。
显然,志同道合、信守承诺、胸怀宽广、财散人聚、尊重人才、三顾茅庐,便是三一的用人之道,也是三一的强大之道。
去年 6 月,梁稳根曾表示要再干十年,可最近他却辞去三一重工董事长一职,隐居幕后。
有人说,是不是因为过去半年工程机械行业再次遇冷,三一重工市值大幅蒸发让梁稳根心灰意冷,决定告老还乡?
这个言论着实可笑,像梁稳根这种身经百战,颇具家国情怀的企业家怎么可能临阵脱逃?
据三一重工董事会公告显示,梁稳根是想减少日常工作事务,把自己更多精力聚焦在公司长期战略和发展机遇上。
在他看来,眼下的工程机械行业除了行业周期之外,更多叠加了技术周期,电动化、数字化将是未来重要的竟合战场。
的确,三一重工虽然已经位列世界第五工程机械集团,但在业务国际化、多元化、数字化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梁稳根不可能熟视无睹,他还有着更大的野心。
而这种野心,正如多年前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
“如果有一天,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行业真的做到了世界第一,我就回涟源老家钓鱼去。”
-END-
你知道三一重工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点赞分享收藏。
如果你想进一步与我交流,欢迎随时私信我。
关注 @首席数智官(ID:shouxishuzhiguan) 看精英们成功的商业方法论
p.s. 我也会回关你噢
作为一个间接参与军品零部件加工的民企小业主,我的回答是:
民企可以参与生产坦克吗?当然可以。
为什么没有参与?或者是说为什么大家没概念?
是因为一个坦克的部件十几万个,民企目前还没有那个能力搞出来总图,总图能弄出来也属于绝密,一般来说不可能交给民企,或者搞出来也不会有人知道。
但是坦克里面的配件有多少是民企的,这个大家可能都不知道。
现在国家实行军民融合的政策,军方民间合作很多的。不论是” 尖叫 9”,救灾通讯车什么的,只要符合标准,达到特定资质就可以参与生产甚至设计,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一下。一般来说包括国军标,也就是国家军品标准,可以参与一些零部件生产,但这个阶段一般来说你只有零部件的图,连它是干嘛的都搞不明白。
第二个是保密资质,你们公司得让国家信得过。第三个武器承接资质,有了这个就可以去承接军方武器装备的生产,不限于搞简单的零部件了,有时候你的生产技术成为了固定的工艺,以后这个武器生产就绕不开你了。
但一般企业就止步于此了。因为下一个资质叫做武器研发资质。
那就是你们得有很强大的技术能力,绝佳的保密性,坚定的政治站位,以及很多钱。毕竟研发是不一定能定型的,过程当中你还得开得起技术工资,以及负担不能投产,投产也不能决定产量,研发成本无法转化变成成本摊低利润的尴尬,等等等等。
拿到这个资质,你就等着被收购,或者上市了。
再唠叨一句,不要把民品的质量检验和军品混为一谈,军品检验,即便最简单的东西必须经过长时间淋雨试验、疲劳试验、激光探伤等等,时间还特别长,他们不一样,效率永远让步于安全,让步于精准,让步于品质。
这也让我们前些日子碰到的某蛋蛋挂架的订单不敢承接,精度 3 丝,关键有部分必须是人工加工,那玩意儿万一出问题我就吃牢饭还得老天开恩。
首先确认一下三一具备制造坦克的能力吗?三一重工只是一个主机厂,不是所有的零部件都是自己成产。三一重工在组装一台搅拌车或者挖掘机的时候,载重车子是其他公司买的,搅拌的大罐子是自己买钢板焊接的,起重的液压机是外购的。所有的东西在采购后由三一重工组装起来贴牌销售的。换句话说连三一这样的大型企业也不能够所有的东西自己生产制造。(有些小零件就不拿来讨论了)也就是说如果我把坦克订单拿给三一,三一会怎么做呢?
把坦克图纸分包出去,投标来做。炮管给一个公司做,履带给一个公司做,装甲给一个公司做(当然这个保密合同是都要签的哈),一个坦克成千上万个零件,最后拿着坦克零件图纸把全国的加工厂都问询了一遍。全国各地的厂家给三一供货,不说是不是全部能找得到加工的地方。就是所有的零件都好幸运的有厂家给供货了。拿到了三一自己组装。懂的都知道,装配起来难度之大,想把螺钉全部上到螺孔里面都是奢望。好吧,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装好了,能不能动是个问题,能动了爬个 30° 的坡就熄火了怎么拿来打仗!!!!!!!
然后由于是找全国的厂家来制作的,都签订了保密协议的。但是你拿着图纸到处问能不能做。估计见过图纸的人也有几千上万人了。可能三一的坦克没造出来,知乎上面一套的 99 坦克图纸可能就可以提供下载了。
再说一个如果三一自己来做不分包。我只能说三一先定一个小目标:拿一百个亿出来买设备,刀具,夹具。好吧,三一突破重重技术障碍从国外买归来设备,谁来使用?没有十几年的操作谁敢用!!!!!自己看《大国工匠》里面是不是都是五十岁左右的老技师,老工人来操作。这种人才干了三十年才有的经验。多少钱才能够请的来!
以上是讨论一个主机厂在不需要开发图纸,只是加工制作上面的难度。就是三一直接投一百个亿我看也得三五年才可以自主制造出辆完整的坦克。
上面是谈论主机厂单做坦克的难度,下面再说最重要一点不一定是三一。我们直接说成私企把。
单拿坦克里面的炮管来说,一根炮管的材料费用我不清楚大概估计个 15 万吧。加工收费 1 万,买加工这炮管的大型车床或者镗床 1 千万。能够操作这台设备的技师 500 元 / 小时。这样全国能够做的私营厂家真的不多,而做这种炮管费时费力,还需要中间几次热处理。一个月做 5 根炮管就不得了了。那么不算工人工资,水电摊销,单 5 个炮管一个月加工收入就是只有 1 万 * 5=5 万元的收入,而一个月一台一千万的设备只有 5 万元收入。这个是军工产品精度要求高,不合格就直接报废。这个是要赔钱的一个月废一根就赔 15 万(只是炮管材料费)。一个月亏 10 万,完不成部队的任务还要赔,哪个私营厂家敢来接手做。就是妥妥的亏!所以只能是国企上,有大型设备,有经验丰富二三十年的老工人(合格率也不高),来做,亏也得做。
最后说一句,99A 可靠性不足,缺陷很多,不就是因为加工合格率不高,使用了一些尺寸超差的零件造成的吗。(15 万的材料,尺寸超了 0.01mm 报废还是不报废?)所以大家还是多去加入。生化型材的大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值此党 100 年,祝国家富强!
我记得几年前知乎上有人说过。
制造炮管是高技术活,没那么简单的。
单就说膛线和管体的各种参数,能解决这些硬性指标问题的只有五常和其他极个别国家工业水平能满足。
这种技术和工艺要求,三一要满足,可能只能靠白嫖。如果是轮到给它白嫖的话,那可能已经开始打灭国战争并且出现危机时刻了。
正常的国防还是要靠导弹,卫星,飞机,军舰。这些东西三一这种厂最多做做配合工作就完了,在产业链里可能根本排不上号。
现代战争中国家间的国防安全,坦克这种武器,造出来我觉得就是欺负欺负对方没空军,打个治安战,维持个社会稳定啥的就完了。哪怕是国境局部战争,也没必要跟红警 2 一样搞钢铁洪流。军舰和飞机一封锁,逼到对方回到石器时代,政治目的就达成了。要那么多坦克干嘛,人家埋个地雷,时不时一个自爆步兵,自己还要承担伤亡,没必要。
围起来,不战而屈人之兵,完事。
因为三一重工在研究盖塔射线制造盖塔啊(斜眼)
617 厂是不可替代的
其实,这几年国家也在陆续放开一些军品项目给民营企业来竞争,能够入围的民企当然乐开花了,因为拿到军品项目就意味着什么?军品生产可以不上税,市场竞争压力小,利润自然很可观。但这个军品项目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到的,产品首先要先进可靠,这个先进可靠不是说你品牌响亮,通过什 ISO9000 等就可以的,要通过中国自己的国军标质量体系,产品性能制标要得到军方评价认可,做军品的质量要求是产品全数全尺寸检查,而不是民为了控制成本做的抽检和免检,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要求作全系统的归零,这也是我国控制军品质量的一大特色;同时研发,试验,生产要尊守严格的保密规定,等等总之做军品和做民品是完全不同的产品控制体系,做民品的那一套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是做不了军品的。(当然做惯了军品也不好改作民品,这也是我国多年前好多军工企业军转民项目不成功的因素,不会控制成本,不适应市场,这几年好多了,几大军工企业都有自己的民品项目,比如重庆和四川的几家军工企业,民品比军品做得还好)
坦克的技术特点要包括几大方面,比如突出生存能力,装甲防护结构,动力强大,射控技术先进,对抗能力强,火力强,精确打击等等,这些都不是做一台先进挖掘机可以比拟的。
生产坦克的中国兵工集团是和中国航天,中国航空,中国船舶并列的并且是世界著名的几大军工集团,在某种意义上(对国家的重要性)这几家并不比美国的洛马,波音等公司差,这几家做的军品在国际上也都是叫得响的。
三一的工程机械确实做得很不错,是中国基建狂魔能够拿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名片,但挖掘机做得好不代表坦克就作得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中国这两个产品目前做得都不差。所谓术业有专攻,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就好,究竟做什么最好,企业自己的选择应该更好,我们瞎操心没必要。
最后,做个类比,让三一重工去和中国兵工去对比,就好比让美国作工程机械的卡特比勒和做坦克的通用动力对比,让日本的小松机械和三菱重工对比,你会觉得这些做工程机械的公司会比原来作坦克的公司更会做坦克吗?
毕业后工作单位有国家级设计大师一名,铸造专业,造坦克的。然后呢。我工作的前几年,亲眼目睹了中国大量兵工企业在转民的浪潮中苦苦挣扎。不光是工厂转民,设计院也转民。设计人员分为民用所和工业所。。民用所忙的脚朝天,赶上了房地产大爆发。。工业所一年几个项目。半死不活。靠设备费勉强活着。。
兵工系统是有保密协议的。。常规弹药火工,坦克车辆,枪械这些东西,在原理上真的没啥高科技了。。基本就是自动化电控雷达上在改进。。有人开玩笑说,保密的原因是怕外国人发现我们这么落后。。可能也就是玩笑吧。。陆军常规装备的设计生产水平不算高。毕竟这东西不太用得着了。。一般就是国外打仗了。我们能卖点常规装备过去。。设计院就有点活。。不打了。。大家就没事儿干了。。基本上兵工系统设计院的设计人员,一多半在搞民用项目,另一半大多数时候在弄非兵工系统的工业项目。。部里知名大院,做烟厂做的风生水起的。。
航天,航空是主流了。坦克这类东西已经没啥新发展了。。中国造坦克是一点问题没有的。。技术储备足够,工业体系完善。。可是造出来谁要?没人要的话工人吃啥。设计院吃啥?
看看铸造专业现在混啥样了。。北理工的兵器已经成了招生的污点了。。北航能拿航空航天去忽悠,大国情怀啥的。。北理工招生的一般会解释,我们兵器是小众的。有好多跟兵工没关系的好专业。分配也不去兵工系统。。
就这样吧。。中国兵工系统的设计能力中等偏上。生产能力绝对没问题。不用担心。。坦克不是啥高科技了。。造现有水平的坦克,咱国秒秒搞定。。
行有行规。
行业壁垒很高。各行基本都没肉吃了,都是咬着牙坚持。
不是不让三一造,而是三一去跨行业,不划算,而且就是成为行业一分子,会发现,大概率还不如老本行。
三一是民企,民企其实搞啥都容易,毕竟金钱开道。
三一的行业属于机械部 (一机部) 管辖,重型机械行业。
坦克呢,属于原兵器部行业 (三机部)。
想挣钱,还得搞民品,量大事少。
军品,那是量小事多。
每个行业都不容易。
机械行业,不论是民用和军用,都是屌丝行业:待遇差,加班多,工资低。
造坦克也不是啥高大上的事,而是一个行业必须,基本就是国家养着 (国家养着,意味着穷),而民品就得自己去市场上拼了。
我觉得三一已经是国际上很牛的重型设备制造商了。至于中国的军工机械水平,就是被民企吊打的水平,在国际上应该不入流 (国际上也没几家搞)。
又一位商界的传奇人物即将退居二线。
1 月 19 日夜晚,三一重工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梁稳根将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等职务,选举向文波、俞宏福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聘任俞宏福担任公司总裁;至此,在三一重工前线拼搏了数十年的梁稳根,即将功成身退。
作为集团创始人之一,对于三一重工而言梁稳根一直都是稳如磐石的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此前,梁稳根还曾公开表示将 “再奋斗 10 年”,不过如今 10 年之期才过去 1 年多时间,梁稳根便辞任董事长,着实令人感到意外和可惜。
而在另外一边,被誉为 “机械茅” 的三一重工处境同样也不太好。除了跌跌不休的股价以外,近年来三一重工还陷入了周期困境之中,业绩触顶迹象十分明显。
如今,传奇落幕、新人上任,新的董事长能否带领三一重工走出困境?没有了梁稳根带领的三一重工,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1956 年的冬天,在湖南娄底的一个偏僻山村里,一个小婴儿呱呱坠地。
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四的缘故,按照家族排序父亲给他取名为 “梁永根”,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出生在村里的小婴儿在日后能够创立三一重工,并因此成为中国首富。
自幼家境贫寒的梁永根,从小开始对每一个学习的机会都格外珍惜,在上学时就非常刻苦,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1978 年高中刚刚毕业的梁永根恰好碰上了高考改革,在经过了两年的备考后,梁永根考上了现在中南大学的前身——中南矿冶学院。
![](data:image/svg+xml;utf8,)
当时还是毕业包分配制度,1983 年,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的梁永根,被分配到了兵器工业部下属的洪源机械厂工作,端起了 “铁腕饭”。
不过,作为厂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梁永根和厂里大多数的工人比起来却有点格格不入:厂里的工人都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一到点就马上下班,最开心就是机器出毛病停产;而梁永根则对生产非常用心,经常在厂里待到深夜才离开。
就这样工作了许久,梁永根逐渐感觉到郁郁不得志——厂里大多数工人都是得过且过,对于任何的创新都是一副拒绝的态度,难道自己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吗?
1985 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按捺不住的梁永根终于递交了辞职信。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梁永根已经是洪源机械厂计划处的副处长,而且作为厂里少有的大学生,梁永根的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梁永根会辞职,工厂领导更是直接当面拒绝了梁永根的辞职申请,甚至扣下了他的户口本。
不过,面对领导的强硬态度,梁永根并没有选择妥协,最终靠着县长在中间的周旋,梁永根才成功离开了洪源机械厂。
至此,梁永根短暂的 “铁饭碗” 生涯结束,不过后面精彩的从商生涯却才刚刚开始。
虽然好不容易才从厂里辞职,但因为之前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梁永根和一起从厂里出来的 3 个同事在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捣鼓点啥。
而就在这个时候,梁永根不知道从何处打听到了 “羊买卖” 生意火热,一头羊可以赚 20 多块,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 “羊买卖” 生意就这样拉开了,梁永根带着 3 个一起从厂里出来的同事,跑遍了湖南、贵州,做起了羊的搬运工。
不过,生意显然没有那么好做,在捣鼓了好一阵子、好不容易买到第一批羊之后,梁永根才知道羊之所以可以涨价,是因为当时外贸部门与日本签订了一份短期合同,只要等双方交完货之后,羊价很快就会跌落。
于是,梁永根不得不将羊低价卖出,第一次下海尝试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后来,梁永根卖过白酒,推销玻璃纤维,尝试过非常多的行业,但最后都无一成功。
折腾了一大圈之后,梁永根再次回到涟源市,寻找新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梁永根把名字中的 “永” 改成了“稳”,提醒自己做人要踏实稳重。
在涟源市,梁稳根从多方面打听到了焊接材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他们 4 人小团队中,有 3 个人正是材料专业的高材生;于是梁稳根没有犹豫,跟亲戚四处借来了 6 万块,创办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而这正是如今三一重工的前身。
在材料厂成立之后,梁稳根带着 3 个同事一直窝在地下室里搞研究,最终成功研发出了第一款产品—105 铜基焊料,而这一款产品在推出后没多久便有工厂使用,在收到第一笔 8000 元的货款之后,梁稳根正式 “开张了”。
在成功 “开张” 以后,梁稳根的事业越走越顺,1993 年,本着要 “创建一流的企业、造就一流的人才、作出一流的贡献” 的理念,梁稳根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改名成为“三一”,并从此开始进军重工业。
当时,重工业一般只有大型国企才会涉足,但梁稳根发现国内仅有的几家生产混凝土设备的企业,而且多数都是 “拼装企业”,赚的都是辛苦钱,于是带着光耀祖国的决心,毅然决定进军重型机械行业。
现在来看,梁稳根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在进军重工业没多久,三一集团的营收就突破了 1000 万;2005 年,梁稳根更是借着三一重工成为了当年的首富;而到 2020 年,三一重工的全年营收高达 1001 亿,成为了国内重型机械的龙头企业。
传奇终有落幕的时候,梁稳根也不例外。
2021 年 1 月 19 日夜晚,三一重工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梁稳根将辞去董事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职务,选举向文波、俞宏福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聘任俞宏福担任公司总裁,至此,在三一重工前线打拼了超过 30 年的梁稳根,即将退隐二线。
对于梁稳根而言,从卖羊开始到如今营收千亿的重工业巨头,他的经历已经足够传奇。
但对于三一重工而言,缺少了梁稳根的带领,三一重工的未来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去年三季报的数据来看,去年三季度,三一重工实现营收 207.8 亿,同比下降 12.98%;实现净利润 24.93 亿,同比下降 35.31%,营收、净利双降,瓶颈已经出现。
而从股价上看,截至 1 月 28 日收盘,三一重工股价报收 20.14 元,较去年高点 49.7 元已经下跌了 53.36%,市值更是蒸发了 2509 亿。
根据鸿鹄研究院发布的《2021 年工程机械行业白皮书》内容显示,2021 年是工程机械行业迎来显著边际变化的一年,疫情后宏观经济逐渐复苏,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国内工程机械主机厂设备销量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而由于疫情还未消退,2022 年仍将继续延续弱势格局。
在周期困境之下,三一重工业绩已经出现了 “触顶” 的迹象,而那个曾经带领三一重工乘风破浪的关键人物却又退居二线,三一重工的不确定又增加了许多。
非战时,造来干嘛,国家也不允许,国家允许厂家估计也不想造,主要是利润少,国家规定军企卖给军队的武器军需是不能超过成本的百分之三十好像,还得要跟其他竞争对手去竞标,到海外开拓市场,那也得砸下巨量投资去竞争,能打起仗的不是巨富的国家就是巨穷的国家,富的国家不买咱低端武器,自己也能造。穷的国家卖他武器赚不到几个钱,搞不好还给人赖账黑吃黑也不定,也说不定是穷的来不及结款就给富的灭了,一私企跟谁说理去。
武器的研发费用那也是巨量花费,而且,大部分企业仅限于生产线做组装机,这些企业,只要在战时,国家一纸令下,就能上线各种军需品因为打仗的是后是不计成本的,特别是打大仗,而且试问,当今天下,哪个国家能把中国逼到国企私企都开动产能生产军品的,那得是多大阵仗。
真正会做企业的,特别是会做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必须是战时,国家需要什么就造什么,治时,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看看人家五菱,抗战年代造飞机造军车造炮弹,解放后造完缝纫机造拖拉机,在看到囊中羞涩的车民后,神车悄然问世,遥想当年桂系三巨头,坐上首部新能源概念车,绕城一周的那股豪气,就像排气管突突出来那激情澎湃的烟,萦绕在邕城上空,看看现在五菱神车早已开遍华夏大地,田间地头,您想想,现在五菱还会去造飞机军械吗?你买啊,那么大厂的工人养得活?除非国家下个文件,那个…… 现在缺光刻机,咱厂是不是安排一下,试试……… 呃呃!!!!
给同样的资源,民企肯定造的更好,这个问题还有争议?
但凡在国企和民企的厂里上过班的,都懂
制造业的老板挣再多钱,能带走多少?自己又能花多少?
同类型的石化装置,各项运行指标哪项不是民企吊打国企?
国企里面也就央企还能勉强看一看,其它的国企不忍直视
作为一个兵器工业集团下面某民品事业部(且三一某类产品曾经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之一)的员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制造什么东西远不像一般人想想的那样,生产出必要的零部件,再把他们组装起来这么简单了,一台坦克的制造,需要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
部队,作为装备的需求方,也就是甲方,需要符合 “军工六性” 的装备。
设计方:按照装配部队的需求(很多时候还得讨价还价),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装备。
供应方:按照设计方的需求(很多时候也得讨价还价),提供符合要求的各类部件。
制造方:按照设计方的需求(更多的讨价还价),加工或装配符合需求的各类部件、总成或整套装备。
而且上面所说的每一个因素,都是包含很多细分因素的,比如部队类型有很多具体的细分,任务有更具体的细分。整机设计方负责整体的设计,但并不负责各子系统的具体设计,比如火控系统和动力系统,会有各自的设计方。相应的也会有各自的供应方和制造方。
简单说来,就算是三菱重工(日本 90 式主战坦克的制造商)这样的企业,也不是可以独立制造一台坦克的。
所以三一能不能造坦克,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三一的自身能力
但就主机厂的生产能力来看,三一的现场是一定具备坦克组装能力的(毕竟这也不是啥技术活)。但设计能力可能需要时间打磨,供应商的控制能力现有的主机厂都不能游刃有余,更别提三一了。
2. 三一愿不愿意
武器装备制造跟民用产品的利润率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更何况要求又多,还得符合保密要求,为了这些产品本身或产品之外的要求企业也得投入成本。
3. 市场需不需要
现在人民军队需要的更多的是符合现代战争的武器装备,坦克再怎么吹也是夕阳产业了。我们可能不能没有他,但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已有的兵工厂都喂不饱,三一没道理再下场了。
4. 政策是否允许
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仍是和平,同时考虑到国内已有的产业结构和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美帝天天抹黑我们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走私商,政策是不可能扶持题主期望的民转军项目的。但前些年确实是有说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域和范围。
综上,感谢网民对我军装备的关心,但其实并没有不让,只是他们不愿意做而已。
而且就像很多人提到过的,真要打起仗来,我丝毫不会怀疑民转军的工厂的生产效率会比现在的专业坦克装配线低多少。
因为暂时不需要解放美利坚
你研究一下为什么同等价位 光明的牛奶质量远比伊利、蒙牛好
包头的几家造坦克的军工企业都在造工程机械了,这说明什么?坦克的需求量连现在的军工企业都养不活。
可以造,东西也不会差,但是卖不掉。除了几个特大型央企以外,部队的小供应商都有官二代红二代背景,关系错综复杂。部队的东西并不都是高大上的高科技产品,很多都是这个公司外包给其他公司做拿回来贴个牌,人家老板和某某军长从小一个大院光屁股长大的
在湖南,造坦克轮不到三一
我同学在北京一民营军工企业工作。
主要生产导弹。
用的技术是从美国买的 30-40 年前的。
回来自己再改造和加工。
生产出来的东西,
国内部队根本看不上。
主要销售在中东和非洲小国。
而且打的是价格战。
不仅仅卖给他们导弹,还培训他们怎么发射,还有日常包养技术。
军品要求很严格,呵呵。核心产品不知道,配套产品都是糊弄
我国各大重工前身基本都是军工厂,凡是造过拖拉机挖掘机的几乎也都造过 59(举个你们听都没听过的例子,某三线城市不知名小屁厂:小拖),题主你以为三一以前就没造过吗?只不过新时代不需要那么多厂搞军工了而已。
三一如果造坦克,至少还得好几年适应和改进流程及生产线才可以做到,不是三一不强,这是跨界的必须代价,不过这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是三一真想接这个担子?军工企业这个身份可不香,真关键时刻交给它做当然没问题,平时把这个交给三一做,怕他们还得故意做砸好推掉呢。
下一代主战会不会用上比亚迪的油电混?配上电磁主炮,想想就来劲
三一做的那些玩意,吉利长城长安要想造也不会比三一造的差,拿他和专门搞军工的企业比,是看不起谁呢?
钓鱼贴鉴定无误,请慎重回答,注意保密!
你也不去车间看看,十几年的破设备,还造坦克?重工说白了,没啥技术含量。不如让车企去做
造坦克也是个系统工程,617 只负责总装,目前兵器工业基本在这个行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什么叫绝对垄断,所有陆军常规武器的子系统研发与制造单位都是兵器的子公司。兵器工业不允许有这么一个搅局者出现。在这三一重工也强在系统整合方面,可以做到全球采购,可惜这个优势在兵器行业无法发挥。民企进入兵工行业最好的切入点就是系统工程子系统领域!比如导航系统,光电观瞄,发动机,变速箱等等!
作为内工大的学子有幸参观过北方兵器集团,看着 99A 坦克组装完呼啸开过来,吓得我们这些本科小崽子们躲得远远的。真是那种对心理上的震撼真是陆战之王的特色。好像他一凑过来就要把我们碾压一样。
我还记得开坦克的是个五十多岁的大爷,还跟我们带队老师打招呼。
因为造坦克亏钱
坦克比起工程机械构造要简单很多。
除了炮塔之外,其他部分是很多重型汽车厂商都是可以做的,而且难度比做重型汽车要简单。
但是,涉及武器装备有一个生产标准,简称军标。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做出来的汽车装备哪里设计的不好,你可以在改设计,改图纸。但是军标是只要设计定型了,那么后续的产品你是一个连一颗螺丝钉的尺寸都是不能改的。
这些工程机械厂商在推出一个产品后会不断的更改设计,不断完善这个产品。但军规产品是只能是充分实验,确保在一定时间内不出问题,才能开始批量生产。三一做个新挖机肯定是论证过了,做个原型机,再更改一些设计,直接开始批量生产了。后续的问题慢慢改图纸就好。军规和工程机械完全不一样。
所以,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
民企如果没有强大的民用产业利润支撑,最好不要做军品!!! 军品市场太狭小,而民营企业自负盈亏,不会预先研发储备相关军用技术。私企做产品,为节约成本,很难对产品做到充分的实验,都是做了基本实验后,卖给用户,让用户当小白鼠。私企各种习惯性降本最让人受不了,老板就喜欢那种在保修期内不出问题,越便宜越好的配件。
看到 99 坦克毛明的访谈,说 99A 坦克可靠性不足,缺陷很多。这个是中国国企造成的么?
这个问题完全错了。跟国企私企都没有关系,是我国现在的整体技术水平达不到。如果民企能达到更高水平,那军方完全会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生产。现在民企私企在做很多的军方项目,不同的保密资质做不同等级的项目。如今的坦克设计和生产需要大量顶级技术和人才,说实话,国内现在技术底子和欧美发达国家比还是弱了些。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国家现在军用装备及武器中的各种芯片严重紧缺,严重限制了军备的更新换代,是因为国企、军企做不出来吗?不,是因为我们中国做不出来。航天和军方项目用芯片时提的限制通常是仅限国产或者国产优先,民企国企都行,反正保密工作都是要一样做的。
三一坦克,随车必备的配件应该包括:
机械工程师 1,电气工程师 1,焊工 1,装配钳工 1
来占个位子,三一很可能成为民参军的龙头
从现实来说,
三一没动力造,因为这玩意不挣钱啊。
三一技术实力肯定是吊打军工厂的,问题是,装备可靠性,需要的是经验积累,玩坦克三一没有任何经验重头开始,肯定搞不过造坦克的老手。
最后,军工厂和军队关系复杂,三一很难进入,即使知道自己技术实力远胜军工厂也没用。
最近军民融合,基本上都是民用支持军用,因为军用落后于民用太多了,但是制度上不许民用涉足,所以要改革,但是困难重重。
题主设想是好的,但是还需要漫长的改革之路要走……
只要有需要,地方性拖拉机厂都能造坦克,只要放开,中国的坦克能淹没你能看见的任何地方。
我从事过军工相关的工作,和军工单位打过交道。
军工单位,有很多种,比如 兵器工业集团,中航工业集团 还有 中航发等。
我这么给你介绍,是想让你知道,军工和我们平时用的很多产品一样,不是一个厂子能够造出来的,都是分工合作,组机装配,民用上管这个叫产业链分工。
我们所熟悉的成飞的歼 20 沈飞的歼 31 他俩都是组机厂而已,飞机上几万个零件,其实分包给了全国各地的军工单位,具体的我不方便透露,而且我也只是知道一点点而已。
所以,作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三一可以造出坦克的壳体或者某个零件,完全没问题,但是坦克的发动机三一一定造不出来,他自己造的重卡多垃圾卡友都清楚,更别说坦克搭载的动力控制系统,火控系统,通讯制导系统,武器系统,等等,这需要多家军工单位的配合,不是一家能独立完成了。
另外说句题外话,现在很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很现代化了,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自然内部有先进的通讯设备,这在军工单位是不允许的。不能有无线通讯设备,不能接外部互联网,为了信息安全,也是为了国家安全,三一这样的企业如果要生产军工武器,还需要阉割一些东西,改造一番才行。
可以用超级跑车的工厂类比军工企业,大部分都是小批量的,没有流水线,基本都是固定工位。工业产品的改进,需要长期的用户使用时长,需要大量的用户基数,这是客观规律。所以,很多军工产品并不具备这个条件,一年就那么几个批次,还有大半放在仓库备战物资,用户提供的经验数据有限。有些新产品,虽然涉及的厂家很多,但试验就那么几十个人。
回到题主的问题,好多企业做大了,也不一定看得上军工订单,大部分真的太小了,而要求并不少。国家必须保证军工企业稳定的活着。
坦克核心就是装甲,发动机,主炮,雷达,仓里面面积就那么大,驾驶员,观察员,炮手,以后可能会往无人坦克方向走,但人工智能跟不上,人工智能是啥? 现在民用最火的项目之一
如果那个答主说三一重工参与了坦克制造,那么某天,可能就会看到美国制裁三一重工了。
当然,这只是个假设。是想说明:虽然这是个言论还算自由的时代,但就个人操守而言,还是应该既不要乱问,也不要乱答。
扯啥蛋,三一差得太远了,就是材料他们都过不了关,都是一些民用廉价技术,如果那军工标准来要求,三一的设备及工艺基本要换一半,投资巨大,而老军工虽然陈旧但是除了效率低一些,各方面指标是合格的。
咱能造的厂子太多了。。。
你对三一重工的了解就知道它叫这个名儿。
因为没必要!目前军工企业足够供应坦克。另外只要有设计图纸和设计指标,民企造的坦克和军用品是一样的!和平时期民营企业也要活下去!
不是时候,原来好多军工厂后来改成了拖拉机厂晓得吧,到了用的时候啥都有了
看到 99 坦克毛明的访谈,说 99A 坦克可靠性不足,缺陷很多。这个是中国国企造成的么?为啥不开放民企早坦克,例如三一重工可以造的好么?三一重工能不能造的比韩国的 K2 好?
业内人士注意答题深度,小心被钓鱼,网上间谍一堆,稍说多一点就是重要情报,战忽局的快上。
航天厂造冰棍。飞机厂造冰箱。没办法要活着啊。
哪有市场留给三一呢。
军工是不惜代价以某一两个方面特别突出,其他方面耐造稳定就行。民企是追求六边形平衡,两个发展方向不同,这也是为啥毛子军工很行,民企轻工差的一比。而三一定位就是民用重工器械。
最简单例子就是冷战时期米格战机,毛子搞不出高价值合金,敢拿不锈钢攒出米格战机,连霉帝那会都怵米格,但显然这种不锈钢飞机永远不能拿去当民用客机,所以所有民用客机毛子都是进口波音。再比如能造 28 个轮的大矿车,但毛子的民用汽车拉达,是被国家领导都吐槽的辣鸡。而我们国内也是不缺造坦克的,缺的是民用重工,甚至更缺的是民商用重型直升机
得先热热身,先造个装甲运兵车先练练。隔行如隔山。军队的要求可不低,还是一直要高精尖的。。
民企可以接部分军工生产任务,军名融合是个趋势。但不大可能接到核心生产任务。
例如生产不了坦克,但是坦克的标准件还是可以生产的,比如螺栓,履带之类的。外围的配件也能赚一些。但核心的东西就不行了。
因为军企和民企就不是一类物种。差的太多。
这里只说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军企的核心之一是保密问题,人可以死,企业可以倒闭,但绝不能泄密!
保密制度涉及方方面面,各种安检,公司的通讯网络也要专人维护,人员教育要时刻跟上。定期接受上级和国安的部门的审查,普通民企扛得住么?我集团给下属的企业送一份普通的文件,必须双人携密封袋送纸质版,两人相互监督,文件袋不能离开视线,一趟下来两个人的食宿,交通费用,出差补助会在几千到几万不等。如果是一般民企,也就是发个邮件的事,也许会寄个 EMS 就完事了。但军企不行,通讯效率可以低,可以成本高,但不能泄密,保密比天大!
民企的优势在于管理效率,问题是管理效率提高,不听话的效率低的员工,让他走人就行了,缺人了再招。但这必然带来的是员工淘汰和人员流动。这个硬伤,保密怎么解决?一个保密厂房,接触到工艺的人很多,但普遍几年就离职,那还保密个屁!
普通民企也有需要保密,但民企的商业秘密是财产的一种,可以用钱来衡量的,无论怎么样赔钱就行。民企有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泄密的员工你可以让他赔钱,竞争企业你可以起诉它侵犯专利。
但军企怎么办?敌人知道了就是知道了,你找谁要钱去?要钱有用么?泄密的员工可以抓起来,但是人家已经知道了,于事无补。所以军企只能在各种地方不惜成本的防范。而公司员工流动性就不能太大,效率低一些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进行适量的内部竞争,但不能太卷。
换句话说,如果单从保密角度来看,民企如果想达到规定的效果,做的不一定比军企更好,而且由于投入大,利润低,风险高 (包括法律风险,泄露国家机密,如果稍有牵扯,人就废了),民企也不一定愿意生产这些军工核心零部件。
先回答问题,技术上没有问题
不过呢,原来参与工业和民用市场的企业开展军工业务这个话题也算得上是很有趣的点。由于前东家算得上是军警民通通涉猎的,自己入职时也和资深销售聊过相关问题,现东家也曾想要开展,那我就说一下从我的角度上看同样类型的产品军工和民用方面的区别吧。
1. 国际市场合规性问题
一般涉及国际市场的企业自身不会亲自下场参加,大多是通过各种子公司孙公司或者持股控股其他企业的方式。因为贸易战大背景等多种因素,国际上很多公司对国内涉军背景的公司都有所鸡忌惮,如果直接参与,不止原本的客户会有一些担忧,供应商也会有所限制。
PS:之前曾与某美国器件商申请样品,当时的过程分别是:首先签不用于军用领域开发的承诺书,然后是需要营业执照信息,并通过公司官网等公开渠道进一步核实(据说官网上只要挂着诸如军舰坦克之类的图片就不给过),如果所需求的频段与军用重叠还会非常详细的询问应用场景之类的。
2. 资质问题
军品开发需要资质这个就不说了,军品贸易也要有资质。
3. 试验问题与标准问题
以通信举例,一般民用终端遵循的是 3GPP 等组织的标准,而军品遵循的都是军标。标准之间差异很大,侧重点都各不相同,没有接触过的可能一时半会儿转不过来。
PS:某电容厂家曾经说,他们的电容,军品级和工业级的产品都是同一条线出来的,不同点就在于军品级的做的试验会多好多。
4. 市场开拓问题
这个好理解一些,就好像民用市场,To G 和 To C 业务的开展,路子都完全不一样。比如军品如果要对外国销售,途径要么是军援要么是军贸。
5. 项目时间问题
和消费电子不断迭代的紧凑节奏相比,军品的研发到交付的过程一般都比较长,中间反复扯皮修改 PK 会消耗很多时间,有时候一个不算复杂的项目从立项到交付可以有一两年左右。有的企业往往适应不了或者等不起。
6. 工作节奏问题
由于第五点原因,再加上军品的项目利润一般都比较高(一单吃好久),使得研发人员经常是忙一阵闲一阵,会有人不适应这种节奏。
7. 工作保密意识
有过军工研发的人员,相比于没有相关经验的人员,会下意识地注意保密和合规。没有这种经验的人员贸然上场,没有这种意识,很容易有风险性行为。
我们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某天,小 Z 因为某国内通信发射机装备项目向某器件厂商 H 询问器件选型,为了准确,小 Z 给了一个大概的指标范围(频段、输出功率、增益等)但没告知具体应用,H 厂商的销售也做了记录也没多问,但知道小 Z 所在公司的军工背景。当天晚上,H 厂商销售在工作汇报中提及了这件事并通过网络进行汇报。没多久,两人就被有关部门请喝茶了,据说理由是,基于这些数据很容易猜到该装备的一些技战指标范围。
其他的点想到再更吧
别乱写答案,不会是钓鱼贴吧,有些企业确实可以民转军,但不会告诉你
看到了这个老问题,强答一波。
首先强调,我不是搞军工的,对军事的了解也仅限于各种军事杂志和军武视频,但工业相比也有可以类比的地方。
这个问题,就好像是五菱宏光这么流弊,为什么不让五菱去造 F1 一样,五菱造 F1 会比 sauber 更好吗?或者反过来,梅奔的 F1 团队这么牛逼,调他们去搞最新款的 Actros,会比现在更好嘛?
大家完全不是一个赛道的,跨行跨界也不是不可以,但付出的成本和时间是非常高的。还要强行分个高下,不难受吗?
行业内部人强答一波。
你以为三一、徐工他们不想做么?军品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奈何人家竞争不过正儿八经专门制造坦克的啊!
一句话,没订单
我高度怀疑这是钓鱼贴,不过是境外势力还是安全机关在钓就不知道了……
因为不知道装甲厚度会不会偷工减料。
以前干发射车的时候就被军方爸爸吐槽:“你们弄的这玩意,还不如让三一干呢”
坦克在军事上不需要多少,现代战争不需要那么多。军事产品很多是需要材料来支持的。关注我们有多少种高精尖的军用材料更靠谱。
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你听说过齐齐哈尔的建华场么?专门做坦克炮管和火箭炮炮管的,这厂子基本上已经 9 成入土了。东北地区很多大厂都是军工出身,没人买坦克了场子就废了。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坦克的时代了。
目前没必要,也没能力也没资格。
真的需要的时候,图纸给你你造呗。
民企参与军工,就放弃了国际市场。
技术上毫无问题,只需要下订单就行,只不过没那么大需求量而已
平时可靠性和战时可靠性不一样,再说谁就肯定三一在需要的时候不会转身生产坦克或者某些零件或总成呢。
这个问题或有钓鱼嫌疑。
这两年我没有看到三一的标书啊?
实习过一个军民结合的工厂,造发动机的。见到过一个跟你大拇指指甲盖差不多大的锥齿轮,在满是黄油的插齿机里,插了一天。
三一造坦克?他得自己建配套的生产线,三一自己得投入这一笔钱,而不是把现在国企的东西转给他,而且他是制作坦克还是让他研发?可以做让他的做,模仿美国的军火商洛马这些就可以了,把钱先准备好就可以了。
不知道重工企业都有装备部门嘛
只不过干的不一定是造坦克的活
我哥在里面干刷油漆的活,就在湖南金洲大道那个三一. 我刚刚问了问他,他说:炮筒子里面该怎么刷油漆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水平啊,装发还真的考虑过这件事情,只不过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还没有搞,以后说不定能成。
一拖表示,劳资是亲儿子都没轮到造坦克,凭什么你三一能造。doge
首先,本国搞军工是需要许可证的,搞一套体系去认证要不少钱的。武器研制生产售后的成本也很高,最要命的是现在军工企业之间的内卷极其严重且越来越严重!此坑慎入!
最好的办法:搞出口!搞些价格便宜量又足的,卖给第三世界朋友、中东土豪,碾压下当地反对派游击队、恐怖分子之类的,相对门槛低些。
补充一下:核心产品一般不会交给中小民企做的,为什么?比方国家像某个公司订购一批关键武器,保质期 3 年,使用 3 年后发现有问题要修改,贵公司可能已经关门结业了,不违法!这在国防领域是万万不允许的,所以只有国有企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即使国企产品差一点也得选!
我一看题目没怎么在意,一看详情,好家伙,K2 都来了?我感觉你把阿琼拉出来也差不多,反正都是笑话,99A 是打猎熊和鹰这种大型食肉动物的武器,性能只会过剩,可靠性不会有问题,陆军也不会要有问题的东西,别过来侮辱 99A 了,K2 什么玩意儿?
让谁当这个总装厂有区别吗,三一重工又不可能全程仅靠自己就设计和生产各个子系统
轮到中联和徐工也轮不到三一。
一个工程机械从业者看到这个提问的第一反应是
“这是不是三一重工来买的广告”???
輪不到,去洛陽一拖看看,人家門口還放輛坦克呢
三一不清楚,徐工待过两年,当时我们总工这么告诉我们的,战争时期,我们就是军工厂 产线可以快速转换为坦生产线
知道什么叫军代表吗?再研究这个问题
我国军工是公有制经济,政府有军工厂可以造,没必要找私人造。而且国营厂比私有厂吃香。全部变成私有制,这个国家就完蛋了
五个核大国之间是不会发生战争的
叫三一搞军工就算了,它的挖机旋挖机开四年的稳定性都没人家外来货开了七八年的好,最起码看着老破旧的卡特挖机只要能用,一般就爆油管这些小毛病的多,但三一故障频率跟老破旧一样那就不应该了;工程行业,见的不少三一的,一坏就停工,多了就有印象;要是这标准做坦克,估计故障也不少。
三一现在就涉足军工行业,生产过一些装甲车。但是军工行业没有完全开放竞争,国企专注一个行业更加专业,再加上订单量也没那么大,实在必要引入民企。
三一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零件加工厂,到今天最高到 4000 亿市值,能收购泵车龙头,在多个领域数一数二。如此大的能量,那么我相信在未来发生战争急需产能,三一一定能造出来。
军品和民品执行标准都不同,造出来的坦克敢开么?
军品对质量要求很高,对成本敏感度不高,民品要综合考虑质量和成本的。
三一重工能造啥?发动机还是底盘还是变速器?
你把长沙看成斯大林格勒 时间回到二战 你看人家造不造 现在只是时间没到
和平年代他闲的啊
搞民品挣钱不好么
军品体量不大,要求多,没事再给你来个保密审查,平时还得看军代表脸色
军工企业的别暴露自己信息
造不了。坦克比工程机械难多了。而且涉及保密等工作。
一个是因为保密问题
再有一个就是利润太低
一年能有几个订单啊?想饿死三一?
真有需要的一天,别说三一造坦克了,国内生产化肥的工厂,第二天就能卖炸药了。
为啥要让三一造坦克呢?
是要开战爆兵了?
还是所有军工厂一夜之间全消失了?
三一又没有相关技术储备,凭啥能比军工厂造的坦克更好呢?
要嘛世界大战,要嘛外星人大规模入侵,要嘛我兔变色,不然三一没必要干这苦差事啊
各位熟悉国营制造业答主
不要回答!
不要回答!
不要回答!
如果这答案里面有敌人特务出没,从你们的拌嘴和举例里面就能看出来国内装备建设的水平。
不是不行而是现在没必要,真打起来了全民皆兵,哪时候都能造了
一个坦克炮 三一都搞不定
绝不是技术问题
三一是私人企业,私企的所有产线基本都是为了赚钱服务的,切军工产品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军工企业的产线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军事装备的产出和质量,不是为了赚钱,所以有很多对私企来说属于过度设计或多余设计的东西。
评论里有人提到徐工,徐工现在也向私企看齐了,但在临战转军工这块,还是比三一有优势。
我是军工从业人员,大概自 2014 年起,国家就一直在大力提倡军民融合以及军工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保留核心去边缘化。现在私企有不少在从事军品业务且参与了许多项目的招投标,当然由于军品业务本身的特殊性,暂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具备与国有企业竞争的能力,相信今后国内军品的发展方向是核心产品以国企为主,配套以私企为主的模式。
有些回答把民用技术贬的一文不值,军工是哪个次元的技术不下来拯救一下民用市场吗
只不过不需要而已,如果打仗打的国家军工企业产能跟不上了,分分钟三一可以转做坦克
三一不能造坦克 就要让它能造坦克,这样我国的工业实力才是货真价实的战争潜力。
如果三一不能造坦克,说明我国的平战结合,很失败
如果竞标下一代坦克什么的,完全没问题的
因为有一机厂啊,比三一的坦克技术强啊
军队一律不得经商
肯定不行呀。
至少要另外再挂一个牌子,请问弄个法人代表。
不然下回你到国外收购项目 / 企业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阻碍。
这个,肯定不是技术的原因。肯定是供需的原因。因为现在对这些主战装备的需求有这么大吗?需要民营企业也参与进军工产品制造吗?然后还有一个问题。一下子弄出这么多主战坦克,后面的坦克不升级了吗?和平年代的军工产品肯定是慢慢来的,就像歼 20 肯定不能大规模的暴兵。一批次生产多少架。然后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升级。然后下批次生产改进。一下子生产了那么多,后面怎么操作。一有问题就都有问题。毕竟现在还没有大的战争冲突出现。
当然你猜猜。要是现在突发战争。这些企业能不能给国家大规模暴兵呢?
觉得最好不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人想从中获取些什么
太看得起三一了,产品质量也就那么回事,另外再去稍稍了解一下这家财务状况,看看梁稳根是怎么通过融资租赁等财务运作炒到首富的…… 你就不会提这样的问题了。
你不就想全面私有化吗?大方承认。
夏姬霸扯,这个关公战秦琼有什么区别?
两个都不是一个领域的有什么可比性?你知道一个型号产品从立项到实装要经历什么?稳定性压倒一切!其他方面暂且不谈!!
所有参数你以为是拍脑袋定的?没有试验验证怎么确定?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你以为项目单位、专家组、主管部门都是酒囊饭袋?抱歉,这些环节人才专业技术领域的视野、眼光可以秒杀大多数国人!
三一不是不能造,只要有总装工艺、配套系统参数、零部件加工工艺谁都能造,就像有菜谱、菜谱需要的材料、菜谱需要的佐料,是个人多搞几次总能做出可口的大餐。但是,菜谱、材料、佐料难道是灯神的祝福?
你怎么知道可靠性不足,缺陷很多?章口就莱?? 还是想钓鱼??
需要战时动员,很快转产。这不是常识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个伪问题。
和平年代,不可能给民企造。
战争年代,危难时刻,需要爆坦克海时,民企不能造也必须能造。
等三一也开始造坦克的时候,那时候一定能看见满天的流星和遍地的蘑菇云了
三一造坦克完全没有问题,只是现在没有必要用。一旦开战,国家机器切换到战时模式,连拖拉机厂都能产坦克,更何况三一。现在小步快跑的模式,不需要用到三一而已。
别的不说,三一重工就是个组装厂,动力 - 液压系统,全用的国外的。三一就能生产个铁壳子。………… 奔驰发动机,法士特,川崎液压…… 不想说,他佩吗?一个破组装厂,佩生产坦克?等着炸膛呢?
没到时候呢。现在不打仗,经济建设肯定以经济为主。国有军工企业可以满足日常的训练 研究 为什么要民企放弃利润参与军工研发?每年三一和中联(我就知道这两家,别杠)生产特种车辆很挣钱的。你让他新起生产线,各种立项按照国内习惯小步快跑,每个型号只生产不多,怎么盈利?
你是在搞笑吗,三一机械的性能连合资产品都干不过,发动机是国产五十铃,连原装日本货都干不过,
干工程的谁不知道,要不是进口税太高,国家在保护机械产业,现在什么 31 徐工龙工早就被进口机械给干趴下了。
还让他们去造坦克,连合资产品都干不过还造坦克造个毛线。
三一机械有多少核心技术是他们自己研发的有什么多少是他们自己的,从国外买来的技术造出来,质量还不如国外。
为什么不让不知道,反正三一挺辣鸡的,从挖机质量可见一般,大型工程,工作强度大的项目都买小松,还有卡特,挖机都造不好还造坦克,如果真让造,估计坦克后面得跟个维修车,万一炮管震断了马上就能换,毕竟三一断大臂是传统。
再说三一还想走外贸市场呢,一做坦克,被漂亮国列入名单,得,外贸凉了,发动机也买不回来了,双坑啊这是……
军工属于特殊领域,虽然利润丰厚,但是要求更高,普通企业根本没有能力介入。
指望三一造坦克,就像指望波音造战机,BMW 和丰田造战车一样(如果波音和丰田制造过,当我没说)。这行业水太深,不要介入。
民企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能省就省,低价中标,只要甲方没要求,绝对用最便宜(差)的,产品追求速度,下面工人也是被剥削,上面没要求,能敷衍就敷衍,干完今天明天说不定就被裁员。
试想,这样的产品上了战场,是要拿生命去检验质量吗?
一个企业的文化,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产品,试想,以赚钱为文化的企业,能整出好的军工产品吗?
坦克几大关键部件
炮管,复合装甲,大型柴油机 / 燃气轮机,变速箱,火控系统
这几个东西世界上全部能造的国家只有中美俄德四国,你说三一能全部自己造?就算三一能研发出其中任何一个,达到世界顶尖水平,都有资格来造坦克。
外行看坦克才看外形,像 K2 那种组装货,长得跟圣诞树似的,外表牛逼,其实很废。
坦克的核心是机动、火力、防护、信息化。内行看的是这几个指标,而不是看外观长得像圣诞树还是高达。
之前医院改革也是这样想的,改成私立医院政府负担就会好很多,理论上也能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但是一场疫情下来,医院公改私全停了。。。。
先让三一变成国家控股,国有企业,即可造坦克
这严重怀疑这问题就是出来钓鱼的!!!
一句话,我不希望我们的解放军用的装备是以盈利为目的制造出来的,不希望资本染指子弟兵的生命安全。
其实,不是不让造,真要是进入全体动员时代,别说三一,各种汽车厂,各种汽配厂都可以变成动员体系一部分,到时候是工业资料数量制约产能,生产效率是没问题,怕的是材料不够。
和三一有过业务来往,就这么说吧,三一能造的不仅仅是坦克,咱们普通人就把心放肚子里。
等三一,徐工,柳工开始爆坦克的时候,就是 81 军演的苏联复活也刚不过。
这个题我会,刚搞完保密,废话不说了,就坦克的这个大传动箱 31 会玩么?火控程序他会写么?各种弹簧,你看 99 找他们采购他们干敢不敢卖不。。。
民品军品完全是两个系统,民品需要平衡质量和价格;军品的重要部件突出一个万无一失,这个万无一失都是那海量时间成本的实验出来的。。。
在现有模式下,只要上面调查后决定换装 1000 台坦克,那么给军工下订单(下命令)就可以了。
如果民企掺和进来,他们会不会和汽车一样互相抢夺坦克市场?那么没卖掉的坦克怎么办?降价打折赠送一年保养?总不能出口转内销吧。
还是去拜托那些负责调查的人把需要换装的坦克数量从 1000 换成 3000?
虽然很多人在大喊人均军费不够,但不会无限制的喊下去。
按需生产和先生产再推销那不是一个玩法。
就算民企想按需生产也不行,因为他生产线但凡开了,只要不用就会亏本。
不邀来答。
类似这种问题我最近两三个月在知乎看到不少了,尤其是 “为什么不让三一造坦克……” 这种问题。
我就想问一句,现在,对,就是现在,需要三一造坦克吗??我国现在坦克产能不足吗??坦克不够用吗??供不应求吗???
第二个问题,你知道国家在坦克上的产能吗?现有企业产量不能满足军队需要吗?
第三个问题,你知道国家是怎么统筹的吗?怎么安排战时生产计划的吗?
你不了解以上问题的答案,或者知道了装不知,再一再二再三的问什么三一不生产坦克之类的问题,那我有充分理由怀疑你想了解我国的战争潜力,你这是出于什么动机???
再问这种问题,就脱离了军事爱好者的范畴。
挖机还都没造好,就想着造坦克,坦克的技术含量已经那么低了么?当年我们造推土机,为了在摇臂钻上把发动机安装孔加工到 +/-0.5mm 的位置度,连上几次 30 小时的班才解决,这还只是推土机,坦克,就算了吧。造出来也不是不能用,而是不可靠。
是不是觉得三一重工这样的公司效率高,北方工业这样的军工央企效率低。
生产民品还是军品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如果让三一重工加上北方工业的保密质检等等一系列部门每干一项工作都要层层审批,他的效率一样会低下来。但是这些部门和层层的审批流程对于军品企业是必要的,所以什么样的团队干什么样的工作,军工央企干不了民用,民企也干不了军品。
我们公司军品民品都生产。
为了生产军品,在外地额外的新建了一个工业园,专门生产军品,销量贼少,质量要求贼高,根本不赚钱,纯属交个朋友,业绩还是要靠民品。
军工都是亏本的,你确定民企会干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军品不赚钱。
就拿汽车来说,一个汽车工厂一年产量就可以达到数十万,整个型号的全寿命销量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万辆。
而坦克、步兵战车呢?
就连中国这样的陆军强国,也才只有 600 辆 99 系列主战坦克、2500 辆 96 系列主战坦克。而美国目前保有的坦克也就一千四百辆左右。
就这些产量,都不够车企一个月生产的。
另外也别扯军工企业技术先进、民营企业技术落后,事实上技术先进与否是看资金投入的。
当民营企业普遍用上机械臂焊接、自动化生产线,军用坦克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线生产。
都是工人 ,军工厂的工人就比民工厂好?
没有这个道理来着。
而很多军事爱好者口中的军品性能可靠、民用品差更是胡说八道,要知道普通的汽车生产一样要经过各样测试修改,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标准来着。
投资研发费用大,产量稀少无法摊薄成本,这就是为啥军品普遍比民品价格昂贵的原因了。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企业,然而它的 2021 年 Q1 营业总额为 162.58 亿,净利润只有 18.37 亿美元,2020 年的营业总额只有 653.98 已美元,净利润 68.88 亿美元。
相对于的美国通用汽车 2021 年 Q1 营业总额为 324.74 亿,净利润 30.22 元。2020 年的营业总额达到了 1225 亿美元,净利润 64.27 亿。
需要的时候自然会造
没有那需要造那么多坦克卖给谁
都是流水线组装车间图纸零件一到直接上马
技术上不是问题,大部分军品的技术含量并没有那么高,只是在可靠性适应性等方面要求高大全而已,而且必须有严格的测试和验收流程…
民企做军品最大的障碍是资质!
如果获得了保密资质,就可以参加一些不重要的后勤装备的研发和投标了,如果接触到主战装备需要更多的资质…
一个民企大概率是拿不到研制主战装备资质的,各种审查根本就通不过,而且很多项目都是实物竞标,一般民企也玩不起 (此时 FC31 低调路过)…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真的发生战争了,而且相关企业产能不足,这时候一些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可以代工一些部件
综上所述,民企基本不存在转向生产主战装备的可能
没有不让,是三一不想做。
明面上真的想做,军工承制,军工保密,军工装备三证要做完吧?其实这还比较简单。
还有投标,这个有点玄学。做总装肯定比不过老牌国军企,做配件问题不大。
最重要的是三一很多业务布局的是海外市场,如果涉及军工产品,可能受到制裁。这对三一来说负面影响太大。
众所周知,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二战时期主要产品是坦克。而战后,部分坦克除了刀枪入库,也能凑合着当拖拉机。
能问出这种问题,应该是三一高层示意。用来将军中国军工企业,一般来说,中国处于战时,三一会被征召生产军品,但是你们三一目前的管理体制和做消防设备的水平并不意味着三一可以做军品。三一应该先问自己:如果做军品,还需要哪些改进?
三一属于努力做民用产品,却妄想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产品。没有自知之明
它会在短期内赔死,攒出的东西撸军能看一眼都多余
如果要放开,谁还找三一啊,交给河南的兄弟们,再放开出口,十年之内非洲军事就现代化了,到时候 AK 白给都没人要
中国不是制造问题,而是石油能源问题,一但战争,海上被封锁,你又没有多少战略石油储备,你这些坦克耗油大户还不都爬窝才怪。所以,要有多种能源储备,煤能、氢能、核动力能、太阳能等…
我记得抗美援朝期间,某地方的一个城市(不说南北方,怕被说煽动南北对立)用黑心棉造的纱布,资本家的企业在军工上真的靠得住么??
不是信不过,这种事情真的只有 0 次和无数次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制造厂是造啥的?你猜?
军品谈可靠性不谈国产化都是耍流氓。
不行的,本人军民融合民营企业工作,坦克属于武器类装备,目前仅军队直接军工厂生产,研制则有科研院所,这些军工厂和科研院所都是有部队番号的,民参军仅是在一些常规类装备领域,或者军方确实没有的很少一部分部件
你是嫉妒湘潭可以造坦克的长沙佬么(半恼)
K2。。。你是想笑死我么 跳起来能打到 96 的膝盖么
笑话!说的好像真干起来了,三一重工造不出来一样。别说三一重工了,国民品牌五菱都分分钟干出来一两个师的装备出来!
就问你信 不 信 !
第一目前不需要,第二个三一造不会比现在好。
很多回答扯七扯八说三一哪里哪里造不了军工,和军工企业一大堆不同云云,真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三一现在不造真的只是因为没必要,而不是不能或者不会,要是现在三战开始,三一柳工甚至五菱等分分钟造给你看。
为什么选的不是三一,因为经过考量,三一不是最合适的。中国对企业和地方的掌控可以说是全球最好的,谁最合适干什么肯定能让他干什么。所以现在不是三一,只能证明三一不是最合适的,所以他造出来可能不会比现在的差,但也不会比现在好。
现在这种问题都需要这么多人去争论了么?
有竞争才有进步。
有利润才有动力。
军工行业利润高吗?简直暴利!
但,谁能卖?
只有国家!各国都有在卖。
但是,个人,甚至私企,你连入场券都没有,想卖是要吃子弹的。
私企卖不了这玩意,顶多是做下游供应链,为上游供应零件原材料。
因为不需要,如果真的发生战争,所有的资源都会被统一管理和调配
首先为什么不让造,三一这类重工企业有自己的供应链和公司与需求,行政任务不是经济任务需求,公司也是要活着的,国家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坦克目前,盲目要求这样会让重工行业亏损
造坦克工艺上会有优势,但是决定坦克性能的是设计,代差大到工艺好无法弥补,比如新一代的坦克可以吊打老一代最好的坦克这样的
能造太简单了,都是供应链匹配的问题,国内重工企业都可以干,而且满速的话产量惊人,至于机床这个,就不能用进口了,一旦监测到生产军品,机床会远程锁死,如果你去重工的工厂里,那些上百个刀头的机床往往会写着,严禁搬运和生产军工,一旦锁机联系日本 ** 或者美国 ** 或者芬兰 *
这里造坦克到底是是单纯生产坦克,还是设计并制造坦克呢?
单纯生产的话,花钱改一改生产线就能生产了。
设计并制造就算了,起码设计团队就难搓出来,机械这种东西想造好必需有经验,经验丰富的坦克设计师也是在前辈带领下锻炼出来的,没设计过坦克的三一完全不具备自主培养设计师的能力。
到头来还是为国家坦克添一条生产线而已,但国家压根不缺产能,有合作的一家底盘生产商,聊天时说过他们的生产线不扩建,仅仅全部转军用,开足马力三班倒,现在正在生产的某装甲车底盘,年产量 18 万件保底。
军品有民企在做的,一般都是零部件级的,或者是给一些军工企业做配套。整件核心装备很少直接给民企做的,一个是保密,如果生产核心装备基本是一级保密单位,股权是不能有外资的,也不能随意变化,单位电脑要和互联网物理隔离,核心人员不能随意出国等等,一般民企很少愿意去满足要求。
二是利润不高,军品有些你看上去卖得贵,但一来军品要求高,质量程序标准多,人力物力投入很大,本来就成本高,二来量少,你一款产品研发出来,卖不了多少,研发费摊下来很高。
民企一般搞军品赚不到啥钱,至少不能靠这个活,就是赚个吆喝。国企很多军工厂利润也不高,还靠着国家投钱,除了卖产品,国家以科研啊,条件保障啊之类的明目分摊一点成本。
没有配套的企业和产业链,三一重工拿什么造坦克?
给它同样的配套企业和产业链,它凭什么就比军工企业造得好?
思维惯性而已。
我们还是习惯于掌控,包括军工研发与制造。
让民企干这个,效率当然高得多,但是心理不踏实啊。其实还是习惯问题。
再过个几十年就好了,因为慢慢的很多民企也开始做军品了。
就很想不通,为啥题主会认为 99A 不如 K2??
简单一句话不会,如果说几十年努力的成果被你几个私企就给超了,我觉得这个国企就可以解散了。
另外叫嚣民企可以转军工的省省吧,只能说太扯了。
因为民企和军企侧重点都不一样啊,民企注重利润啊。军品的利润并不高啊。
今天上午刚看到这个问题,中午就在公司内部的报纸上看到一句话,大体就是 “在本行业内的中游企业,例如三一.…… 会下降 40% 左右的产能。”,我寻思着我们公司有点膨胀了。
下午刷知乎又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感觉这个问题挺有缘,胡乱写的,打扰了。
个人认为完全是国家不敢让民企这样做,其中的门路大家自行脑补
凭什么一定要让三一重工造?如果让三一重工造了,你又来问为什么不给比亚迪造?你看大家很闲吗?
先整个零件少的枪支试试。拿到白城检测一下,争取整个世界名枪来。
坦克三大指标防护、火力、机动,三一只能做为总装工厂,三一并不能提高以上三个指标,所以三一可以造坦克,但性能如何不取决于三一。
总结一下:题主完全不了解军工。题主是个纯国企黑子。题主很大概率也完全不了解重工业生产,八成根本没有进过车间。
以三一的高科技水平,造宇宙飞船都没问题,驶出银河系也只是时间问题。可惜,三一重工怀才不遇啊,空有一身好科技!
我老家有一个大的军工厂,为了赚钱,他还开了民用产品的工厂,军用的车间保密性极强,歇产时,保养什么的都不能停,还有军代表监控;所以成本上相当高,估计不会随意放到民企中。
民用产品的车间盘剥的极强。
工厂号称集团,集团老大级别是高过当地市长的。
我们湘潭有个江麓机器厂,现在很多产品是工程机械,比如说塔吊,但是这个厂是可以生产坦克的。只是和平时期没那么多坦克需求,所以转民用,不浪费。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卡车之家里有一个新闻,梁总一边吃方便面一边开会抓三一重卡的质量问题
如果搞坦克,他的油肚不保啊!
三一和一拖股份都去造坦克,三一能比一拖好吗?
先了解一下单一个坦克炮管的制造工艺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目前能造这玩意的国家也不超过 10 个
非战时状态没有必要,战时状态别说三一了,你们村口小机械厂可能都跑不了军工任务。
涉及二级以上保密的问题,拒绝回答!
三一,山河智能等,你不知道并不代表他们没做军品。哦 也不代表他们做了
三一造不了,军工很多东西很深很专业,一个工程师要蹲几年才能上手。民企这种底蕴不足
有件事可能需要说一下,不要高估民企到管理能力,也不要低估国企的管理水平
军品最重要的是可靠性,在这点上,国内民企还有差距
很多核心技术三一没有,一直被控制着。军需品管理很严的。
三一已经开始做军工了~
很不幸,在三一工作过两年,以三一的水平,跑两圈焊缝都开裂了
管的严,图纸不好偷。
现在中国还有几千辆 59,对于 99 的需求并不大,现在国家可能实施的是尽可能研发新型坦克,但并不大量装备,所以并不需要民间厂家介入,不过在战时可能会要求民间厂家配合生产。在质量方面现在我国坦克在不断创新升级,谁也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到来,有可能 99 坦克永远不会大量生产,一些产品小批量生产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大批量生产,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工人技术不断熟练可能会质量会变的更好。
三一重工不是三菱重工~
军工这一行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尤其是中国这种体制军工想出精品有点难。
就说说三一的履带吊吧,是不是会有焊接问题导致底座开裂,增节臂断裂,因为电焊工有时候偷懒。原来在上海还好点,现在去湖州明显不行了,留不住人。要走的路还长着
用三一重工去搅拌敌方的工事吗?
三一制造的水平怎么样不好说,但是营销水平绝对第一,先是零首付或者低首付给你用,剩下的钱分期还,如果你不还钱,那么就远程锁死,如果你私下解锁,那就报警抓人了
说句实话,个人感觉,整体装备的能力,和国外还差至少五十年。
与军工企业打交道这么多年,牛逼的军工企业,就那几家,建厂比较早,规模比较大,经营的产品的品类比较多,科研性质也比较强。
真正为战争准备的一线企业,企业,批量,有多少人见过?
在大城市,靠普通的地面侦查,很难找到和辨认这些企业存在。
如果你有幸第一次到这样的地方,你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
以上都是一线军工企业。
三一这种做民品的,有多少技术科研积累?
給三一了 军工怎么活
这不是能力问题 是蛋糕分配的问题。
至于三一生产坦克好不好,你看看以前靠军工活着的某些企业,没了军工订单现在是什么德行。
我毫不怀疑,如果国家把坦克制造完全按照市场那套来搞,让国内其他厂商能参与,那么内蒙古的那家坦克制造厂大概率会死掉。
计划体制下的企业干不过市场的,这四十年在各行各业验证过无数回了,坦克制造也不会例外
我笑了,几天前贴吧看见一个帖子,某地防恐演练戴的头灯都是质量没保障的山寨地摊货,民营企业生产军工了,买办们还怎么活?至于说民营企业生产不了军工的,隔壁三菱富士新明和觉得很赞。别的都能改变,唯一的区别是所有是私人还是国家罢了
看需要,首先很多民企都有军品资质,军品管理流程是具备的,三一在这方面不会太差。其次像三一这样的重工企业,只要打通供应链,做坦克总装厂是富富有余的,毕竟型号装备生产不是开发研制,上条组装线就可以干。问题就在于有没有必要让它来组装坦克,兵器集团那么多工厂都吃不饱呢,你还是老老实实玩市场经济去吧。
看了一圈发现没人谈到关键点。
关键点就是:不让三一重工造 99 不是因为三一造不好,而是现在是和平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养活广大的军工企业不能让他们都垮了,一些军事装备国家要分给不同的厂来搞,这样他们才能活下来。
要是到了战时,你看三一重工造不造,不仅它造,徐工中联等工程机械大厂都会疯狂造。
这种重型技术兵器会出现的缺陷,除去类似于 K1 爬不过水泥墩子这种设计问题,基本上是国家整体工业实力发展水平不够——比如密封件,比如发动机,比如润滑液 / 传动液,比如精密轴承。
包头 XXX 厂在国内买不到的零件,换了三一,同样买不到——你买进口件就没准要签各种 “我用这个造飞机 / 大炮让天打五雷轰” 限制条约——你会用各种皮包公司 / 给办事的塞钱绕这个,兵器集团也会用,而且他们跟国外资本家打这种交道的经验一般比你丰富(
朋友是军工研究所的,他说打个比方,申请下来 2000 万经费,所长花 1000,其他领导花 500,研究人员一起糟 300,磨蹭一两年,离验收近了。怎么办?剩下 200 外包民企搞出个项目对付过去。大家都合适了。
十年前的事,现在想来改观也不大。
军火是超级赚钱的生意,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军火生意当然得归国家经营。把军火生意让给私企做,这不是做大了资本家吗?绝对不行。
因为保密,坦克厂我见过,进门都要刷脸,搜身验指纹。连一颗螺丝都要保密。
但坦克厂和坦克厂又是两回事。
他们好像叫特种车辆,好像就没这么严格。
当然造出来的东西,一言难尽。我觉得这没必要保密吧?就是网上谷歌一下,东边抄个发动机
西边套个装甲壳,接着凭自己多年的经验设计四个轮子。塞进去一些电子零件。按炮弹要求焊个炮管。
俄国的坦克厂因为制裁停工了。重要的不是生产坦克能力,而生产配件能力。
被誉为“带货一哥”的大陆知名网路主播李佳琦6月3日晚的直播销售突然被中断信号,留下大批错愕和失望的粉丝全网求“瓜”:“李佳琦怎么了?!” (网络截图) 直播事故发生后,李佳琦在微博上表示是因“后台技术故障”所致,随后又表示因“内部设备故 …
知乎用户 财联社智库 发表 乌克兰的坦克,现在还在用 3BM22 和穿深更低的 3BM15,最好的也不过是苏联留下的少量 3BM42 而 3BM22…… 正好和一款 105mm 弹纠缠不清:以色列的 M111。苏联测试明确指出 3BM22 …
收录于话题 #对世界的态度 171个 ** 将「明白知识」设置星标****★** **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 国企和民企,谁才是国家纳税的主力军? 按照常识,答案毫无疑问,是民企。 然而,司马南在11月22日发布的视频《宋方敏将军:警 …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教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写道:“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 …
《长津湖》不靠谱的军事细节:志愿军战士会开坦克、打飞机吗? 作者:快哉风 《长津湖》描述了六十年前那段震撼人心的抗美援朝历史,不过在军事细节上硬伤多多,实在让人如鲠在喉。 电影中的主角第七穿插连,是一支什么部队?从武器配备来看,至少拥有四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