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那么重,张文宏医生怎么不出来说话?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安好心​ 发表

昨天我看了看问题,没说什么。就静静看你们这帮洗地的表演。表演够了么?

你们说,因为张文宏 1 月份说,要警惕疫情暴涨。所以现在黑张文宏的人,都是 “忽视他曾经说对的人。”

你来侮辱我的智商是吧。

不给你梳理下逻辑,你还真能给自己大脑点穴封印自己思考能力是吗?

来,动动脑子,从逻辑上张文宏那句话如何才能算说得对?

如果这是一个对灾难的预测,是不是像今天这样真实发生了才行。那如果不发生,他的预测就不对。

那问题来了,防疫溃败这件事是谁支持它发生的?

现在全国对上海所有的愤怒。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事情本可以不这样,是人祸导致的一切。”

而这人祸,体制内可以说得上话办得了事的 “专家学者”,难辞其咎。

合着你们共存派为了自己的预测,搞 “自我实现” 来了?这是开赌局了么。

我预测你会死,然后一刀捅了你。那我首先是一个杀人犯还是一个预言家?

我洗白自己时,可以说自己被死者生前欺负,可以说自己神经不正常不受自己控制。这些都很常见。可我如果说,“我虽然杀人了,但我预测的准啊。”

你觉得我可以因此减刑吗?

再者,如果这是一个对防疫的警醒。那你这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啊。奥密克戎啥样的,网友都知道,我需要你警醒吗?全世界拿生命和健康的代价不断得告诉你它有多厉害,你提出来,立大功了?

你们把他这话奉为经典的样子,也只在你们共存圈里装装先知,别出来丢人现眼好么。

1 月份是什么时候。天津作为全世界第一次真正打算解决奥密克戎的城市,我们老百姓天天体验如何配合打好这场仗,每天都在感受真正的精准防疫是什么样的,怎么改进它,只是不像你们会炒作罢了。最后再很短的时间内清零,恢复正常生活。

这是已经发生的现实,代表其经验可以推广。国外和港台那些家伙不信也就算了,大陆城市为什么不借鉴经验并用统一步调去严防?为什么反过来又让我们感染一次?有这样的案例在,你为什么要装作灾难先知?装做了灾难先知,你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预言去避灾?

这不就相当于自己信巫毒娃娃,还要扎巫毒娃娃么。这 tm 也能当闪光点来洗?

他明知道奥密克戎会带来灾难,还要宣传共存,代表这只是一种符合自己认知的坏,不代表其他任何事。

我这还没提那些对他与辉瑞有关的怀疑呢。如果算上这一点,明知有灾还要喊共存,就更合理了。代表他中途收钱了。

并且表明他的认知框架里发现危机在不久的将来,适合在这时期做坏事变现。如果张不知道奥密克戎会那么难防,那喊共存岂不是白挨骂也不赚钱么。病毒来中国却都没有病例的话,我们要个屁的特效药?

当然,有足够证据前我是不轻信这些的。

但既然有人这样怀疑张文宏,你却用他明知故犯的言论洗清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符合逻辑吗?越描越黑还差不多。

预测时说得蛮好,需要动员时撤防,这叫什么?口言善而身行恶,国妖也。

知乎用户 八云社​ 发表

世界名画《网红医生在上海指挥抗疫》

晚上 8 点 10 分的上海还真亮。


上海疫情恶化之前的张医生: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主任。

现在的张医生: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肝病临床医生。


张文宏最后一次出现在电视上是在 3 月 27 日上午的上海疫情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他宣称:“上海疫情传播指数级上升趋势已经被打断。”
而在 3 月 28 日上午的上海疫情发布会上,邬惊雷新出任上海新冠医疗救治组组长,媒体解读这是事实上取代了张文宏的新冠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知乎用户 极光 发表

本文分为 3 段内容:

1、

有些人说张没有借网红身份谋利带货,但实际上呢?新冠两年多来,他名利双收,赚的盆满钵满,至今不愿离席下桌。

上海作家程小莹写了一本吹捧他的书《张文宏医生》,把他吹成啥样了?张文宏本人的大幅照片堂而皇之地印在封面上,说明他认为自己受之无愧,对这些溢美之词全盘接收。

疫情几年多来,你可以在京东上发现很多挂他名字的书,有些还是畅销书,版税不少,而这些书,大部分是他的门生的凑数之作。其中最早的一本叫《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病毒》,出版日期是 2020 年 2 月 1 日。请问,那时候新冠肺炎疫情才出现多久?张文宏出名才多久?

上海观察的记者高渊在 2020 年 5 月左右采访过张文宏,问得挺犀利,张文宏回答得也很坦诚,确实不装,连怎么分钱都说了。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把自己当网红在运作的,他的整个团队,就是一个 MCN 机构。

书只是一方面, 他还多次出席了疫苗厂商、检测厂商举办的活动,就在前几天,他还当了一个所谓新冠病毒国抗原检测国际研讨会的主席。

上海疫情这么严重的时候,不在一线,难道是百忙之中抽空来做科普搞慈善的?

当然我相信这只是冰山一角。

可以猜测下,假如他作为资本的代言人,在防疫的检测或者药物使用上引导风向,裹挟舆论,那赚的钱可不是一般小老百姓能看明白的。

2、

另外,可以发现,他的屁股一直是歪的,微博每次发言,言必称香港,沪港经验云云,要跟香港学习。谁都知道香港疫情防控一塌糊涂,还好意思学?

来看看香港有识之士怎么评价香港疫情

香港有识之士评价本地疫情

3、

这是转自另一位知友的文章,看完你会细思极恐。张网红申请的新冠中重症病人对比研究,病例数 640 人,预计早就开始时间 2022 年 3 月 8 日,预计研究初步结束时间 2022 年 6 月 30 日。

牛逼吗?

他至少在 3 月份以前就预测会有 640 例中重症病人了,否则他这个研究怎么能完成得了?

原文链接

看看张文宏又干了什么

知乎用户 沉默是金​​ 发表

你的问题就是答案。

知乎用户 Bumpchicken 发表

如果张文宏参与甚至主导了上海防疫政策的制定,那他必须要为今天上海乃至全国的疫情现状负责!

如果张文宏没有参与上海防疫政策的制定,那他根本配不上之前获得的那些荣誉,上海过去 “精准防疫” 取得的成绩也与他无关!

一个人不可能只享受荣誉而不承担责任!

有人现在给他洗地,说什么张只是临床医生,不能影响政策。我简直呵呵,他过去的那些网红言论,基本都是针对疫情防控政策的,有几个是关于患者救治的?并且张根本不是呼吸疾病的专家,他靠什么救治患者?靠话筒吗?

知乎用户 徐辰 发表

张医生前两天失忆现象有所缓解,已经能记起他本人只是个临床肝病医生而不是防疫专家。

所以这会儿应该是返回工作岗位与肝病作斗争去了吧。

知乎用户 Sugar Daddy 发表

两年前武汉爆发时,他为什么会出来?

他不是中央的人,只是地方一个医生,怎么会频繁出现在媒体?

背后无非是利益推手,地方利益,资本利益。

知乎用户 如水 发表

他说的着嘛?

历次疫情,说不好听的,都是一线人员辛苦工作,居民以及各方面做出重大牺牲才控制住的。

要说这里面起的作用最少的就是这些个网上的专家。

俗话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但这两位,一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全崴了泥。

虽然冠了个传染病专家的名头,但这老先生支的招儿,怎么看都是偏向病毒那边的。

我甚至都怀疑,病毒是不是和漫画寄生兽里面说的一样。他们是来自宇宙的孢子,打算把地球当培养皿,所以选了这么几个代言人了。

共来共去,真以为病毒不会进化啊,几波下来就剩病毒就开心了吧。

所以,快别说话了,老老实实看肝病吧。

不过话说回来,他对于喝粥的观点,我还是很认同的,如果我们很多人脑子里不整天抱着喝汤喝粥养生健康的理论,去多吃蛋白类食品。我想我们国家人的免疫力会高一点。

希望,其他专家也多做实际的吧,毕竟靠说,和概念炒作,就算是吕轻侯也是说不干净病毒的。

另外,我咋都想不明白,为啥有人就这么爱这奥密克戎啊,上面是有急先锋啊还是咋的。

知乎用户 废土鞭尸挖坟者 发表

说什么?共存很成功?

知乎用户 玄觞永恒 发表

你快让他歇歇吧,别啥事儿都问他

他已经说了不少了,他说的话我都不敢信了

上海一夜之间都出来几千例病历了,还精准防控呢

是吧,上海的某位网红医生

知乎用户 青山布衣​ 发表

所以大家现在知道为什老爷们要那么说话了吧?因为不这么说话的,嘿嘿。

1、不管你问啥,关心啥,我都是照着稿子慢慢念;

2、答非所问,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3、啥都说了,啥也没说;

4、绝不给准话,问就是谈原则。

举个例子,问:下一步如何平衡防疫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则答:我们将贯彻执行 zy 的精神和部署,严格履行 xxxx 原则,把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坚决杜绝空谈主义、形式主义和务虚主义,最大化的保障兼顾防疫 “六个清零” 和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一个好的发言人,就是说完长篇大论后却让你完全想不起来他是谁的人。你没啥感觉,人家也一身轻松,你好我好大家好。

挺好。


知乎用户 五十万 发表

在 8888 一晚的迪士尼套房里喝红酒吃西班牙火腿看着烟花,外地农民工人勿扰。

知乎用户 尼德兰的老马 发表

张大夫在上海两会上书面提交的意见,有被采纳过吗?

上海市人大代表、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提交今年上海两会的书面建议中指出,全球抗疫已出现疲惫和松懈,中国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应未雨绸缪做好系统性抗疫准备。

他建议上海,应针对 “疫情规模超出现在 5 倍或者 10 倍” 做好预案,包括:实战演练、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加快抗疫科技平台建设等,同时应做好对更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分级诊疗的培训及物资准备。

张文宏指出,Omicron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中国近期多个地区的疫情都出现源头不清的情况,证明大多数 Omicron 传入时都无症状,很多感染者在早期很难被发现。

需要警惕的是,基于该病重症化下降,很多国家特别是 Omicron 流行已经见顶的国家,开始有了这样的观念:戴口罩、推进第三剂疫苗接种意义已经不大。这将对中国民众产生巨大的影响。Omicron 隐秘传播仍可能诱发较大范围的传播,继而带来医疗挤兑和次生灾害,因此防疫思维不仅一点也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做好新阶段的精准防控准备。

张文宏认为,当前,由于全球新冠疫情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是病例数出现 “井喷”,另一方面由于疫苗接种率与自然感染率的上升以及病毒本身演变的特点,疾病的严重性较早前有所减弱,直接导致了全球在抗疫措施上出现疲惫和松懈的倾向,世界主要国家都列出了放开限制措施的时间表。

张文宏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的强大输入性疫情和本土病例传播的巨大风险”。针对新一波疫情威胁,张文宏建议上海,进一步加强演练,对超出目前疫情规模 5 倍或 10 倍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做好预案,包括:隔离用房、疫调追踪、核酸筛查,扩大隔离区的物质保障等等,各区政府都要有具体的预案,甚至演练。

张文宏表示,上海在输入性疫情严重的时候,每日新冠患者数量接近 500 例。目前,上海输入性疫情已达到抗疫以来最高峰,需要为迎接更多的输入疫情,甚至是输入疫情与本土疫情叠加做好准备,包括将分级诊疗培训和物资准备向更基层医疗机构推进。

有人听吗?

现在想起人家的好了?!

知乎用户 无志青年刘敬梓 发表

张文宏是研究天灾的

对人祸自然没办法

知乎用户 云天明 发表

早让他闭嘴,会搞成这种地步?

知乎用户 加班中郎将 发表

我混了互联网这么多年,总结出来了一个经验。

那就是咱们不要去猜网红的屁股在哪里,然后用他的屁股去分析他的发言。

咱们简单点,看他说了哪种话,那他屁股就在哪边。

网红张医生,在上海搞网格化切块化,号称精准防控的防疫措施,感染人数蹭蹭长的时候,出来高强度发微博刷存在。声称打断了指数上涨,并且不忘记提醒大伙奥密克戎毒性有限,不要害怕,口罩疫苗作用有限。

而在上海全封控管理的今天,全民统一核酸的今天,他选择潜水装死。

我不去分析他说的话对不对,但就他这个发言的行为,他的屁股就是坐在 “共存派” 那边的。

有些话就是对,也要看发言的时机的。西方媒体最擅长的不就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鼓吹伦理道德,大是大非面前提人权自由吗?

网红张发这么长的微博,究竟那些话是他藏在里面,哪些话是他真正想在上海防疫这个重要关头打出来的,不言而喻。

最后,送各位一句。经济才不会心心念念和病毒共存,想和病毒共存的,只有病毒。

知乎用户 马铁 发表

刚看了上海疾控女领导录音。所以我很能明白为什么张文红最近不发声了。因为上海那边起码医学界都达成共识了,这波新冠根本防不住,而且也没必要防,危害类似流感。先抛开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我给大家详细说一下疾控女领导到底说了啥。(下面的话我只是原封归纳当事方观点,不代表个人观点)20 分钟录音归纳如下:

1 健康云信息是错的,阳性人员健康云依然会显示阴性,所以阳性需要隔离的人是疾控打电话通知的。

2 方仓医院条件比较艰苦,他建议无症状可以居家自我隔离,绝大部分大概 3-5 天转阴,集中隔离点相对方仓条件好点

3 目前上海存在方仓或者集中隔离点不足的情况

4 上海官方的节奏有点乱了。通俗说就是挠了爪了,歇菜了,干辟了

5 疫苗有效,3 针疫苗可以让老年人基本轻症或无症状

6 他们做过充足的调研并且书面提过好几次建议,轻症居家隔离,抓紧普及打第三针疫苗,这样这次新冠影响基本等于流感。但是结果没被采纳,这令他很恼火。

7 现在最想加入欧盟的不是乌克兰、不是乌克兰、不是乌克兰(不好意思这条是我发挥的)

以上就是疾控录音事件的所有内容。再次强调我只是一比一归纳复述当事人观点,不代表我的任何立场。另外我补充一下,第一:录音里这位领导的 title 是主任(看样子不是很高的职级)但是她又说她书面建议过好多次调整目前的防疫策略,从这点看似乎她又是个比较高 level 的人。第二:她说她目前是负责流调的,不负责医院方面的问题。既然她不是一线医护她的关于新冠毒性接近流感的观点似乎又不太专业(不过也可能疾控也掌握全面的信息,只不过现在这个阶段只负责流调)。

知乎用户 老铁别开车 发表

谁说没说话?

出来发言了好不?

请上《上观新闻》查阅。

我十分反感一篇文章里面的两个比喻:

第一个

拼图说。说抗疫是一块大图,一块拼图都不能少云云

可是事实上是,在几天之前,它上海是连一块拼图都没有,一直到中央来人。军区来人才慢慢的恢复秩序。

在这之前,保鸡儿市的职能部门可以说是几乎毫无作为,任由事态向着更严重发展。

真没听过那个地方的抗疫主要依靠志愿者的……

第二个:

是把抗疫比作一桌菜,病毒比作客人?

因为病毒太多了,菜不够吃?

我从没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比喻……


在文章的最后,上观新闻贴心的发了一条公告:

然而评论区放出来的留言都是一片歌功颂德,求助的留言可一个都没通过出现在留言区。

或者说,没有人求救?没有人需要帮助?

又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天呢?

魔都保鸡儿市,名副其实!

知乎用户 碎碎念的杰哥​​ 发表

4 月 2 日,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参加线上召开的 “2022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国际研讨会” 上,从科学和技术层面阐释了上海目前采用抗原检测的原因,最佳时间等问题。

估计张文宏现在压力巨大。

知乎用户 楼楼木 发表

我要是张文宏,我绝对不出来说一句话。

去年站在科学的角度,说了一句未来有可能要共存,被网暴,被举报学术造假。

封城关他什么事?他会没钱嘛?不会。封城封的越凶,清零清的越厉害,对他而言恰恰可以得到更高的利益。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出来说一些明知道要挨骂的话?无非是心里还有那么一点职业道德和良知。

但当发现这个社会不需要科学的声音,只需要服从上峰的决策,那就多说无益了。

知乎用户 毛宁​ 发表

我当过多年老师,学生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毛老师,中国傻子太多了,你救不了他们。”

人的智力和认识是个综合能力,需要原生家庭、校园教育、个人努力、时代环境一起塑造。中国多数人,要出身没出身,要教育没教育,自己再不努力,你说他能懂、能理解,这不扯淡嘛。所以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搞信息分级制度,让聪明人和聪明人沟通,蠢人和蠢人沟通,我算是能说会道的,你让我彝族老乡解释事情,我也费劲。张大夫是博士生导师,中国读过本科的才 5%!

知乎用户 杜哥漫话​ 发表

没必要出来说话。张医生是属于精英,留过学,一些见解很正常。但作为普通人,他的很多看法我也不赞成。未来是可以共存,但肯定不是现在。中国的所有的医院,特别是中大城市,是不是平时都很拥挤,做手术住院甚至都要等?那现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果放开就是上海现在这个样子,哭着喊着没地方救治。前几天那个录音里疾控领导说的是在家或者隔离酒店吧,没事的。那是概率问题,即使是香港那样医疗技术先进医疗资源丰富的地方,总人口才 700 多万,每天因为疫情死亡人数超过 100。我们要庆幸上海因为之前的防疫基础现在还没有爆掉,不然一天因新冠死亡人数绝对会比香港多得多。

那么如果那样的话,哪些人会死?最低层的、没有经济或者社会资源的人肯定难以得到救治。就像录音里打电话的年轻人,除了打个投诉电话,他能做什么?

按之前的常规防疫,虽然大家受点影响,但不至于很多人没饭吃。但现在,很多人会没饭吃,然后全部放开会有些人会没命。

看到一个视频,说的看法和我一致,共勉。

你连菜都抢不到,你却相信共存后你能抢到病床…

现在你连专家号都挂不上,你却相信共存后你能抢到呼吸机…

现在你连小区居委会主任都叫不应,你却相信居家隔离病情恶化后救护车能随叫随到.

现在你连你邻居的家暴你都不敢阻止,你却相信自己有勇气敢管他居家隔离时到处乱窜…

现在你连一年参加一位亲朋好友的丧礼都百般抑郁,你却相信共存后每次都参加丧礼会心平气和…

知乎用户 积分积不准 发表

看看这两天张医生的遭遇,知道为啥老爷们发布会从来打太极了不?

**很简单,多说多错,不说不错。**世界本身就是混沌的无序的,谁都不可能保证自己立的 flag 不会被打脸,这种情况下,打太极混日子是最正确的选择。

因为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你一旦表露了自己观点立场,就相当于把荣誉地位身家押注了未知的未来。后面你但凡迫于现实导致观点松动,立刻就会有高赞评论下面的一堆 “民意” 把你批成“骑墙派”。可如果你要是打太极,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张医生年初的时候还提交了警惕奥密克戎病毒的提案,这会儿你看有人说吗?不都是选择性忽视了?抓着他这两个月说错的话,开始批倒孔家店

可如果到了年后,因为这一波疫情导致全国所有省市全部财政赤字,不得不复现 2015 年的夜壶事件的话,你猜猜现在叫得欢的人又会把矛头对准谁呢?

所以平时也别怨老爷们发布会打太极,就是不给你办实事。说白了办实事的、说实话的他就不能犯错,犯了错就会被 “民意” 一拥而上万劫不复。能爬到那些位置上的老爷们,尤其是行政口的,对底下这些屁民是什么尿性太了解了。你们会说大白话的去哪儿了?很简单,被你们自己搞死了。

这年头想办件实事儿很难,但是想搞坏一件事,搞臭一个人那可太简单了。

知乎用户 忘忧玲​ 发表

不出来的仅仅是一个张文宏吗?

你们难道没注意到,钟南山、李兰娟、王辰…… 也不出来了?

你们说张文宏是买办,难道他们也是?

事实上,哪怕稍微清醒点的普通人都看得出,纵然面子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然而蘋风起于天末,一叶落而知秋,大牛要是这点嗅觉都没有,傻不愣登地跳出来高位接盘,那才叫不正常呢。

除了某些因为职位原因不能不说话的人,或者满脑子投机想着最后捞一把政治资本的赌徒,你看哪个专家像个凯子把自己绑在战车上?

知乎用户 陈天涯 发表

怕被有些人清算。

只要是医学专家出来说这个病毒的毒性其实不强,就被一群打了鸡血似的扣帽子查成分批倒批臭。

人家都成为一个你们眼中钉了。你们口中的反贼,资本代言人,还敢出来吗?吐沫星子都给淹死。

2 年前他还是你们的抗疫英雄呢。只要跟网络懂王们理念不同,那就是罪大恶极。

国内外医学专家们都是资本家,他们都没有人性,他们都视人民生命如草芥,不管毒如阿美莉卡还是隔壁新加坡,日本,他们专家们都是草包,都不懂,还是你们最懂。

知乎用户 Deep Van​ 发表

我还记得他因为说了 “不要给孩子喝白粥,多吃蛋白质” 而被傻【】们围攻,不得不删帖。

不出来说话最好,不值得给傻叉们科普。

知乎用户 lesmis 发表

首尾两端,鼠眼乱转;

辉瑞洋药,心中惦念;

外有国安,内有公安;

事己败露,岂敢乱言?

上次武汉是外敌,这次上海是内鬼,更严重!

有人搞伪绿码、搞防疫政变、到处放毒、透支中国防疫力量、逼迫全中国躺平!否定中医,然后好卖美国辉瑞疫苗,喝人血馒头!… 所以,清零对他们是灾难,是冬天,让他们无法挣大钱!

至于是不是最后一个冬天,要看中国是否守得住了,要看内鬼五纵是否够多,要看美国医药公司的在华势力是否足够強大了!

如果买办赢了,上海就是韩国,反复打针也会死近两万人;如果中央赢了,上海就是深圳,清零之后正常复工 …

总之,这次疫情,怪事多多!

事实上,750 万人口的香港的疫情是死了八千人的!而 1350 万人口的武汉只死了四千人!所以,这次病毒并非砖家讲的那样病毒逐步变弱了,变成了没有杀伤力的病毒,相反,它对城市的杀伤效果,事实上就是成了初版的 4 倍左右了,或因其传播更迅速,可以击穿医疗体系!所以,真实的死亡数据已经否定了奥毒无害的瞎扯蛋!

事实上,病毒若是自然变异,一般情况下会逐步变弱,但是,这一次,无论砖家们在实验室里的数据如何,但是,病毒事实上的杀伤力就是变强了,这一点就很奇怪了!再加上俄罗斯对美国生物病毒实验室的发现,可以认定:这次新冠病毒就是人造的!就是敌国对华的生物战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美国想投放高杀伤病毒还是低杀伤病毒,就全看美国人的心情!若听医药代表网红砖家张文宏的共存,那么,就将中华民族置于了被病毒灭绝的风险当中!….

关键时刻,新冠未知变种又登陆上海附近的江苏,真是太巧合了!

有人还为香港辩解找原因,说:香港病毒疫苗的接种率低,所以才会死那么多人,可是,当时武汉人的疫苗接种率为 0 啊!这样算来,奥版病毒的在香港的杀伤力,岂不是远超初版在武汉的 4 倍了…..

另外,韩国的接种率也不低,结果,还不是死了一万多人?上海人口加上流动人口的总人数比韩国还多,这样算下来,若不清零,那么,上海也会有近两万人死亡!也就是说,在最初的那个月内,至少也会有上百人死亡,可是,人呢?为什么上海只有 2 人死亡? …

如果都是伪绿码了,那些造假的人为了不暴露自己,怎么可能会让患者在名义上死于奥版新冠?如果都是伪绿码了,那些造假的人为了不暴露自己,怎么可能把患者按照新冠流程来救治?如果患者得了新冠而不按新冠来救治,那么,上海的某些穿白衣的人,是不是在妥妥地故意杀人啊?

这真是细思极恐啊!强烈建议公安部派出调查小组进行深入彻查!!!

如果没有杀人案发生,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上海人与香港韩国相比,大幅度降低了死亡数量?是人为修改了数字?人为修改疫情数据,动机是什么,难道不怕犯罪?若未修改疫情数字,那么,是否已经存在着某种特效药?若已有特效药,是什么药?是不是中药或国产疫苗?若已有了特效药,为何还要引进昂贵的洋药辉瑞?…. 太多疑问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目前,解放军武警都已奔赴上海了,今后,就看怎样来捉妖了!

有人想把刀子架在中国人的脖子上,然后吸血中国,那么,他就要先做好被拿来祭旗的准备!!!

知乎用户 Nicole​ 发表

他已经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他的目的就是倒逼中国防疫躺平与病毒共存,现在上海一天新增确诊八千,还用假健康码向兄弟省市输出病例,他觉得他做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那还有啥好比比的呢?

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不共存也得共存了。反正他已经事先推动美国辉瑞公司的药进了医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就等着感染者们刷卡掏钱了。

辉瑞公司今年的绩效张文宏已经提前完成了,不用继续辛苦干活儿了。

知乎用户 打王者被 ELO 制裁 发表

说了也没人听!

2022 年 1 月 29 日,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张文宏在提交今年上海两会的书面建议中指出,全球抗疫已出现疲惫和松解,中国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应未雨绸缪做好系统性抗疫准备。

张文宏指出奥密克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中国近期多个地区的疫情都出现源头不清的情况,证明大多数奥密克戎传入时都无症状,很多感染者在早期很难被发现。奥密克戎的隐秘传播可能诱发较大范围的传播,继而带来医疗挤兑和次生灾害,因此防疫思维不仅一点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做好新阶段的精准防控准备。

进一步剖析,一方面新冠肺炎病例数出现「井喷」,另一方面由于疫苗接种率与自然感染率的上升以及病毒自身演变的特点,疾病的严重性较早前有所减弱,直接导致全球在疫情抗击上出现疲惫倾向,世界主要国家都列出了疫情开放限制措施的时间表。

需要警惕的是,基于该病重症化下降,很多国家特别是奥密克戎流行已经见顶的国家,开始有了这样的观念:戴口罩、推进第三剂疫苗接种意义已经不大。这将对中国民众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强大输入性疫情和本土病例传播的巨大风险。

知乎用户 neilwang 发表

让他出来干什么?朗读检讨报告吗?

他根本不是卫健委的负责人,也不是公职人员,他站出来能说什么?说了能算数吗?接着听他高谈阔论新冠没那吓人但现实很骨感???

知乎用户 继续者张付​ 发表

话都让他说完了,上海已经按照他的 “病毒共存论” 发展了,他们公开和中央的 “动态清零论” 对着干,他任务完成的差不多了,上海人民和中国付出了天量代价和经济损失,为了拖垮中国,它们不遗余力了:

[

【新冠以来,张文宏预测是最差最错的,为什么媒体还在吹捧他?】

继续者张付的视频

 · 2.3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92179419716816896)

知乎用户 华明强​ 发表

一个网红医生,辉瑞的代言人,进口疫苗,进口特效药物的鼓吹者,躺平和共存观点的代言人,倒是出来说句话啊!

按照上海这种形势继续发展下去,迟早要跟他们秋后算帐的!

知乎用户 大钦岛别处书馆 发表

解放军进城以后,不光张医生,连主张共存的都没了

说明这是团队作战,并非生活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是一堆账号而已,账号后面是人是鬼都不知道

知乎用户 王雄 发表

因为没法辫经。

很多人吹共存的前提,是奥密克戎根本防不住。

问题是深圳防住了啊。

对不对?你拿上海举例,拿吉林举例。都挡不住一个事实: 深圳已经清零了。

想当初上海深圳同时确诊 65 例,再看看现在。

很多人都被那些共存的傻逼带错了节奏。

你就问他一句: 深圳有没有清零?做没做到?为什么深圳可以,上海不行?

知乎用户 宅某 发表

我要是张文宏我早就不说话了,憋啥都问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还想说问这问题的人是什么居心呢?

捧的时候狠狠捧,踩的时候要狠狠踩吗?

捧人是你们,踩人也是你们。

求求当个人。

他网红的时候我没追捧过他,他现在被人骂我也不会去跟着骂。

他是人不是神,人言可畏。

我们的敌人是疫情,不是针对某个人。

防控是靠每个人,上海那么大的人口量,是单独某一个人来说几句,布置一下防控措施就可以马上稳定得了的么?

一百个人传话,传着传着都变味儿了,更何况几千万。

自己该干嘛干嘛,不当网暴者。

尊重每一个奋斗在抗疫一线工作者。

知乎用户 查理斯宾塞 发表

很多人是这个观点

或者是这样

认为上海是被张文宏张网红给忽悠瘸了,搞精准防控,阳奉阴违其实要和病毒搞共存。

这是很可笑的

其实上海的防疫政策和中国的其他地方没有本质区别,正所谓全国防疫一盘棋,怎么防疫上海也是听防疫指挥部的指挥。

怎么可能上海自己搞一套?

所谓的精准防控,只不过是一种话术,对原来的新冠有用但不代表对奥密克戎变异后的病毒有用。

上海被击穿,难道深圳没有被击穿?吉林没有被击穿?长春没有被击穿?

大家都被击穿了,但为什么上海如此的严重?

众所周知,去年国内都很太平,防疫措施一直没有变,为什么今年 3 月份疫情突然发生了变化呢?

因为奥密克戎,病毒变异了,奥密克戎的传染能力比原来的新冠更强了。

对于病毒本身的性质,张文宏表示,病毒不断地更新迭代,从最早 2020 年疫情到现在为止,奥密克戎已经到第二代了,上海这次流行的是 BA.2,传播力度确切来说应该是 9.5 的 R0 值。
这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传 10 个人,在 2020 年初期 1 个人 R0 值大概是 2.5-3 之间。这还意味着,现在传播的力度几乎是早期传播力的 3-5 倍之间。
张文宏表示,通过非常简单的算式,一个人可以传 10 个人,代际之间潜伏期也在缩短,基本 3 天可以传一代。最早是 1 个人,3 天以后就是 10 个人,6 天就是 100 个人。如果这个人在外面充分和大家进行接触,10 天可能就是传 1000 个人。

这是今年 1 月份张文宏的预言

完全预料正确,而且书面提交两会。

张文宏提出:

1、国际上奥密克戎流行,传播能力更强,不能松懈。

全球抗疫已出现疲惫和松懈,中国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应未雨绸缪做好系统性抗疫准备。

2、有大量的无症状患者

证明大多数奥密克戎传入时都无症状,很多感染者在早期很难被发现。

3、需要增加演练以应对

上海进一步加强演练,对超出目前疫情规模 5 倍或 10 倍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做好预案。

很多人根据张文宏的说的,指责张文宏要躺平,张文宏要卖药,这是很可笑的。

因为问题的根本是病毒的变异传播能力增强了好几倍,之前的防疫手段已经抵挡不住病毒。

举个例子

原来的新冠病毒就像 7.62 的步枪子弹

你练个铁腿水上漂,就能活命。

现在不行了,奥密克戎哪是 7.62 的步枪子弹啊,奥密克戎是 14.5x114mm 穿甲弹,牛逼不牛逼?

https://weibo.com/tv/show/1034:4563556071571475

那什么一定是上海呢?

你看一到 3 例就熔断了,就转移到第一入境点入境了,那第一入境点是谁呢?

没错了,还是我们上海。我们上海不光要承担一线城市的入境量,还要承担第一入境点的入境量。

那我们上海承担了多少入境任务呢?

全国三分之一的入境航班,到今年 2 月份甚至几乎达到了全国的一半。

你以为你在和病毒打持久战,其实是病毒在和你打持久战。

钟南山为什么能被摆上神坛,那是因为当年 SARS 很快就被剿灭了。大家不要忘了,当年 SARS 的时候 SARS 也传到美国、传到加拿大,也没有传播开来,也被控制住了。

今天的新冠,直至奥密克戎,传播能力已经不是当年的 SARS 可以比的了。

至于封城,更不是张文宏能掌控的,甚至不是上海市的领导能掌控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三条 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谁决定?国务院决定,上海市根本没有封城的决定权。

张文宏为什么会被骂的这么惨?

主要是两方面

一方面,疫情持续不断,反反复复,无法根除,如果根除病毒,大家的生活回归正常,自然没有这一出。但现在疫情这样,这样 ,那样,那样。质疑专家的声音也会连绵不绝。

另一方面,张文宏给人公知,拿了美国人好处的形象。夸鸡蛋牛奶、夸美国的资源足。必然会被打上公知 50 万的印记。

张文宏只是个专家,并不是应对新国家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专家,必然腹背受敌。

你们让开让我狸子来

比如后沙月光本尊(怎么不是平民王小石?)对张文宏一直耿耿于怀,

直到今年的 4 月 1 日他还耿耿于怀,这很好解决嘛。

你后沙月光本尊和王小石完全可以给你们两的孩子早上每天喝粥吃脚丫咸菜,既然支持最近的观点就要坚持嘛。不要光收不练,我狸子嘴里说出来的东西我可以用命来证明。

支持张文宏的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吃鸡蛋牛奶嘛。

这日本牛奶广告厉害,这牛奶比大力还厉害_哔哩哔哩_bilibili

何必吵起来呢?有意义吗?

会打你脸的是现实,可不是我狸子哦。

我之所以讲这些,完全是看不惯网上各种陷害忠良的行为,张文宏已经算是把能说的都说了,把能做的都做了,被冤枉成公知 50 万,真是比袁崇焕还冤。

你们这些所谓的爱国者如此的拉胯,陷害忠良,将来还怎么入关?

我狸子实在是看不下去

知乎用户 阳光下的伦敦 发表

知乎用户 因为怕痛全点防御 发表

张文宏: 党员不管当初入党时怎么想都必须给我上前线。

网友: 张文宏屁股歪居然敢质疑党的纯洁性。

张文宏: 早上得吃三明治牛奶不要喝粥。

网友: 公知张文宏崇洋媚外宣传国外饮食。

反正张文宏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网友为了黑他连几十年前的论文都能翻出来,首先他老早就说过上海市政府要制定对应疫情再次爆发的应对政策,至于最终为什么不了了之,我也不知道,反正摆在大众面前的就这几个人,而张文宏是唯一一个可以在网上骂他而不会被晶哥哥请喝茶的,于是张文宏就得委屈一下自己吸引火力了,至于真正该为此负责的,我想我们也不敢骂

知乎用户 酱油七号​ 发表

一封控,抢个白菜都难的草民们,不愿意相信共存了能抢到 ICU、呼吸机。

我也不信,我也是草民。

本草民没事就套用阴谋论分析了一下:

共存谁获利?

最近某特效药批准开卖了,什么大号流感、什么共存就开始满天飞了,不由得多想一想。

好好想想也好。

知乎用户 666666​ 发表

呵呵,之前一堆人一股脑地说美国人不听 Fauci 的,美国抗疫 ZZ 化,两党狗咬狗,没人好好抗疫,我们中国听专家的,讲科学,有优越性。

好了,现在反过头来干和美国人干一样的事,不是听专家的讲科学吗?现在怎么又不听了?还开喷上了?精神分裂?

在这种舆论环境里,专家得是傻逼才出来说话,他又不傻,干嘛要出来被骂。

知乎用户 夏末遇见伱 发表

买办

知乎用户 末日审判 go 发表

说啥都不对,说啥啊?

帮领导背锅?

知乎用户 陈必红​ 发表

应该说是不知道。不知道那么谣言一定多。比如,万一我成为了所谓网红,哪天突然不想说了,那纯粹就是玩够了,我是不可能发表什么告别感言之类的。万一弄出一大堆谣言,我会很得意,认为是自己人生的成功,留芳百世遗臭万年都是成功。做人就得弄出一些动静,这当然是资产阶级思想。我选择突然消失。我这人很缺德,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

就算组织上叫一个人禁声,原因也不一定是他说的话,可能是别的硬杠杠。比如,发现了一段视频和五个美女大被同眠。或者,国外某特务机构给他转了一笔帐。

知乎用户 Eccedentesiast X​ 发表

说了有人听吗?

知乎用户 浮生如如​ 发表

疫情防控需要科学决策,而不是科学家决策封城揭开了上海疫情防控的遮羞布

知乎用户 相关规定 发表

解放军都进城了,买办还嚣张?

知乎用户 灰产圈​​ 发表

春节过后,奥密克戎带来的、这波病毒非常严重,已经造成 10 万 + 人的感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这几天里,疫情最严重的城市,就是上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昨天,抗疫专家说,上海这波疫情的规模,比 2020 年初武汉那波都还要大。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这就意味着,奥密克戎超强的传播速度,造成的巨量无症状感染者,让疫情管控难度变得非常的大。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魔都上海,沦为实苦人间。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曾经的抗疫优等生,如今面临疫情以来、最严峻考验和最汹涌疫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其中悲欢,上海本地人比我们更有发言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在现在的网络上,偏激言论非常汹涌,辱骂声音此起彼伏,就连张文宏都成了泄愤的对象。

漫长疫情考验着所有人的耐心,停工停学刺痛了普通人的神经。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疫情的第三个年头,不断升级的病毒就像杀不死的怪兽,让原本充满信心的我们,集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我们为什么一次次重蹈覆辙?

疫情何时是个头?

接下来要怎么办?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结合这几天上海疫情,谈 6 点个人看法。

思想摇摆:病毒才有机可乘

抗疫的第三个年头,病毒一直是在升级。

今天,我们走到了十字路口。

当下,才是我们最难的时候。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是坚持全面清零,还是陆续放开,舆论分成两派,大家都处于摇摆状态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于是奥密克戎:就趁着我们思想的摇摆,突袭了常住人口有 2500 万的上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本想以 “精准防控” 探索抗疫新道路的上海,最终在 “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执行不到位,保障不周全” 中,沦为抗疫差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上海的失误,恰恰从一个方面印证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作为人口大国,眼下中国的抗疫政策,除了要坚持 “动态清零”,不能抱有半分侥幸心理,也没有捷径可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我们人太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庞大的人口底座,决定了我们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和孩子多,我们免疫力差的基础病人多,我们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前功尽弃的被动局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这是上海的教训,也是我们国家这两天再次明确必须坚持 “动态清零” 的原因:

我们不同于任何国家,我们必须坚定走自己的路。

最难的不是开战:而是持久地交战

2020 年、武汉疫情暴发时,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恐慌:“天啊,新冠病毒是什么?它太可怕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短暂的恐慌后,我们马上调整了状态,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共同抗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那时候,我们有很多体力和精神,与病毒战斗。

我们的确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也遥遥领先过其他国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我们以为胜利在望,谁知道病毒一个回马枪,我们一下子回到了 3 年前。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问题的关键是: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相比 3 年前的一鼓作气,

如今作战、太久的我们,

肉体和精神都陷入了 “再而衰” 的困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长久的抗疫中,让我们从集体到个体,在高速运转和高度紧张中,陷入了身体和心理的承受极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没有迎来想象中的 “胜利”,反而陷入了始料不及的 “绝望”。

这是这波疫情带给我们的最大内伤。

我们这代人走在抗疫的长征路上,不知道敌人如何出招,也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

相比漫漫长夜,人们更害怕的,是不知黎明何时到来。

黎明终究会到来,而在天亮之前这段最黑的日子里,我们要如何统一思想、相互搀扶、走出暗夜,这是当下最急迫最重要的任务。

我们从过去汲取的最大教训就是不长记性

上海这波疫情的众生相

让不停刷手机的人们,一次次陷入恨铁不成钢的似曾相识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有人隐瞒病情,坐着火车和飞机到处乱窜;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有人大张旗鼓,不顾疫情的凶险举办婚宴;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有人初筛阳性,还回乡 “投毒”,殃及无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有护士被自己所在医院拒收,突发疾病而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有老人突发哮喘,却被 120 救护车拒救,最后散手人寰;

更有 “婴儿隔离点” 的小孩,挤在一起,哭声一片,乱作一团,让人隔着屏幕都能强烈感受到管理的混乱,孩子们的不安……

我们以为 3 年的抗疫,足以让我们成熟,

让城市完善,让决策者拿出说得过去的应急预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现实中那并不遥远的恸哭,却一次次提醒我们: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我们总是跌落进同一条河里,且在相同的事情上,在相同的地点。

黑格尔说:“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

这是新冠大流行时代,再次印证的悲剧。

壹个城市的问题:不该让一个人背锅

上海疫情日益严重,且造成外溢扩散后,张文宏的微博沦陷,被人喷被人骂。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这对张文宏不公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在过去 3 年的抗疫中,作为防疫专家,他无数次成为我们的定海神针,和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分享了很多常识,也让我们避开了很多可怕的雷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那时候,他是张教授、张主任、科学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现在,因为上海的疫情、闹得人心惶惶,

他就被骂:“网红”“败类”“砖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这种 “造一个神,再亲手把他推下神坛” 的极端做法,只会让下次危机到来时,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不敢说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他如果保持沉默,人们会更加恐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A3MzY3Mw==&mid=2247556689&idx=1&sn=19c7215df9e3fdaf96f1d45801b72ce7&chksm=fd4f7037ca38f92138a252a0f339be9bc9528426e944b95bfebb8e1a1d3fd7398a3abd6836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他如今发表了声音,人们就把恐慌的枪口对准他。

这太不公平。

科学家并不能代替决策者发号施令。

如果怎么抗疫完全是科学家说了算,美国病毒学专家福奇,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对华盛顿那帮政客翻白眼。

科学家和一线抗疫人员是命令的执行者,他们有他们的苦衷。

在疫情如此严重的关头,“张文宏” 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而不是被他们拼命救下的我们,推向舆论的断头台。

教条主义:是另一种病毒

上海哮喘病老人死亡事件,还有大货车司机被困高速服务区多天猝死事件,都是所谓的教条主义害的。

壹名货车司机因疫情管控,在吉林松原王府服务区内,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死亡。

我没有参加抗疫,无法苛责严格遵守抗疫规则的人员。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我最大的困惑在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是什么:

让执行命令的抗疫人员,陷入了死板的教条主义,不敢灵活半分,不敢违旨半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以至于让保护人民利益的抗疫,一次次发生损害人民利益的悲剧?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让那些身患急病却无法救治的人,没有因新冠肺炎而亡, 但却因新冠肺炎而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这个问题要交给当地的决策者来回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决策者和执政者,有担当、有智慧;

执行者和办事者,才有进退,有温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下达命令的人,要给办事的人容错空间。

而不是一出事儿就把办事儿的人停职开除。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否则,就会出现 “懒政者无罪,有为者冤屈” 的集体不公,进而反噬我们的体制,失去民心支撑。

愿从今少犯错误:愿我们都没有白白受苦

就在我写这篇文字时,手机给我推送两条新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条是,台湾出现感染、XE 变异株的首例病例。

新冠病毒 XE 变异株,奥密克戎 BA.1 和 BA.2 变异株重组后的新变种,传播速度更快。

另一条是,苏州发现奥密克戎新变异株,和全球已知毒株均不同源。

这就意味着,新冠病毒家族中又一个陌生可怕的毒株,又造访了中国。

新冠病毒,这个难缠又凶险的对手,正在七十二变中,以无穷多的变种,考验着我们,以及带来更多未知的凶险。

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求快,求急,求捷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傲慢,撒谎,耍聪明?

肯定不行。

国家正在严防严控的同时,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抗疫之路。

当下的政策,依然是坚持 “动态清零”,为了更多老弱病残。

我们的决策者,要从每一场并不一定发生自己执政城市的疫情里,吸取教训,习得智慧,未雨绸缪,准备预案,保障民生。

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拥护。

而不是口头说说,或做做样子。

而我们,平凡的我们,也要在这惶惶、不可终日的春日里,别当键盘侠,当个建设者,保持沉静、客观和善意,对困境之中的同胞,施以援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c1MTIxNw==&mid=2247495991&idx=1&sn=cb2050751f0048df5fef393310b827f4&chksm=ec096569db7eec7fc562a4d63a061f2429040dfa4ebba65b55d0bc1dc431d78855388bf7e333&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这一场接一场的大考,我们都是考生。

我们必须要抱团攻坚,才能早日交卷。

愿不久的将来,阳光撒满中华大地,我们摘掉口罩,相遇在温柔的风里,看山河无恙,享人间安详。

知乎用户 华厦夏 发表

几个问题:

1. 上海之前所宣传的 “精准防疫”(也被称为科学防疫)成功的功劳算谁的?上海政府英明领导,还是网红张爸专业素养?

2. 很多人现在说网红张爸只是医生,政策是政府制定的,网红张爸不应该被大众指责。那意思基本就应该同意 “精准防疫” 有过的功劳应该是上海政府的。但,怎么不见网红张爸的拥护者们夸奖上海政府,给上海政府送个锦旗什么的?这样来说,网红张爸没有那么大的功劳在身,是什么让这些拥护者来夸赞他的?就因为那些视频里、微博里的漂亮话?那跟政策制定者以及执行者上海政府比,这份对网红张爸的赞誉和热情不对等啊,是不是过头了呢?

3. 如果说 “精准防疫” 的功劳就是网红张爸的。“网红张爸只是医生,政策是政府制定的,网红张爸不应该被大众指责”这种说辞就站不住脚了。现在一些人民大众的指责是没有太大问题的,经得起多大的赞美,就要受得起多大的批评。下一个说法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国家卫健委的专家们就不是专业的人了?眼里只有上海喜欢发言的那几个“专家”?上海这些医疗专家还兼着经济专家、公共政策制定专家、社会民生专家了?是不是不太对呢?

4. 本轮疫情一开始,出现了一些 “沪吹”,说上海一定行。这个一定行,指的是上海政府,还是网红张爸那些?现在来看究竟行不行了呢?

目前对网红张爸的种种维护,怎么看都经不起推敲,逻辑牵强。那究竟是怎样形成这种状态的呢?背后是一种什么目的呢?

上海的香港化态势

这次上海疫情发展,除去疫情本身的问题,其本质更加严峻的情况是上海的香港化。

虽然上海在共和国开国大典前就已经解放,但其半殖民地的特质特性并没有完全消除。在改革开放之后,与西方重新接触,半殖民地心态愈发严重。这与香港的殖民地心态推崇西方在逐步接近。

相当一部分上海人对外地人的排斥、鄙视与歧视,并没有因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有好转。反而在上海土著与老上海人之外,改革开放之后迁移而来以及在西方国家留学后前来工作生活的新上海人,有不少的比例加入了对 “外地人” 的排斥、鄙视与歧视。有一些居民的言论中甚至出现了 “沪人治沪” 的想法,与五湖四海原则背道而驰,十分危险。这与很大部分香港居民,包括老香港人与新香港人,对大陆民众表现恶意的情况十分接近。两个地方的这些居民都时常以所在城市在全国的特殊地位而自视甚高,对国内其他地方民众展现傲慢,甚至不惜恶语相向。同时,对西方国家赴华人员乃至全部外国人展现出友好甚至谄媚的姿态。这些在广大民众层面是很清楚的,并且越来越清晰。

在疫情处置过程中,上海在全员组织能力、整体把控能力、城市深耕程度、民生供应调配等各方面漏洞百出,上演各种滑稽剧。香港早先在国家的医疗人员支援下,仍无法完成全员核酸检测,建好的方舱仅很少人入住,民众对政府的配合意愿低,最后宣布全部放弃的投降姿态。两地在城市治理管理的各个方面展现无能状态,对中央阳奉阴违,相关人员在重大灾情面前束手无策,而在过去几十年却不停地自夸自满,情况十分相似。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海和香港的老城区的城市更新缓慢,缺乏翻新规划,与深圳新加坡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上海的香港化,是躺在功劳簿上骄傲自满,缺少谦恭的腐化态度。这种情况不仅限于政府学术界等层面,当地民众中的很大比例也持这样的态度,对外来谋生活做服务的同胞群众不友好。根本上是私心重,想搞独立王国,缺少团结一致,互相体谅,互帮互助的思想和氛围。如果这样继续恶化蔓延下去,将成为整个国家协同深度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和毒瘤。

人民英雄 张伯礼院士就差指名道姓了

知乎用户 雍和​ 发表

非常明显,不仅仅是以张文宏医生为主的上海防疫专家没说话了,

上海行政领导,就剩下李书记说话了。

现在发言更多的是张伯礼,属于空降过来的,

之前的防疫措施和观点属于全部被否定了。

这一波,也是上海从躺平被扶起,属于仰卧起坐了。

知乎用户 东方逸绫​ 发表

最烦微博天天叭叭叭写小作文的了,哗众取宠

知乎用户 丶青峰​ 发表

他说了 你们竟然不重视

知乎用户 Olivia 发表

大概是被 mute 禁言了。

现在局势很清楚了,共存派最终没能赢过清零派,张医生以后都很难有机会再出现在公众面前了。最终还是被他言中了 这说到底还是政治。

今夜舆论阵地已被清零派血洗了,以后共存就是历史了,没人敢再提了。

张医生辛苦了,希望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依然为你留一块净土。

上海现在成了买办之都大家纷纷要求撤侨。

希望在上海的 “华人” 们出来说几句公道话吧!

知乎用户 松鼠饿了​ 发表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搞技术工作的始终还是埋头搞好技术

有些漩涡不应该卷进去,有些浑水不应该趟

尤其是公开表达立场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因为一旦涉及利害,哪怕你技术方面再权威,也仅仅是太过于单纯的一面,技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就好像鲁迅说单靠医学救不了中国人。。。

不管你动机如何,是好是坏,总是难有善终的。。。

历史上这类教训比比皆是

知乎用户 LLL ZZZ 发表

张文宏说不说话,要看那位刚把党委从地下转地上的书记。

知乎用户 大叔 206​ 发表

张主任我还是非常尊重的。

只不过说的话被人利用了。

我觉现在他最好还是避免进入公众的视线,做好他的工作就好了。

知乎用户 刘志鹏 发表

提醒知乎 er 几个事实。

共存不能回复经济,欧美躺平之后经济一样是负的。

共存也不可能防疫 ,死亡人数可以玩数字游戏,超额死亡可是瞒不住的。

但是我身边基本都是共存派。

为什么呢?共存就需要大放水,富豪们需要救不良资产,中产阶级不自量力大把房贷车贷。

换句话来说,就是我赢了就是自己英明神武,输了就必须救我。

至于什么冒着风险创业,勤劳致富,那可不行,累着我了。

知乎用户 禁与千寻 发表

有些时候谁都可以说,有什么不可以说得

有些时候不是谁都可以说

有些时候谁都不可以说

有些时候必须谁说

知乎用户 尼尼尼 发表

一个肉喇叭而已,背后的人现在都缩起来了,他还吱什么声。

再说,一直说话一直被打脸,他的脸皮能撑这么久已经是奇迹一般的厚度了。

知乎用户 太空铁​​ 发表

因为无论是谁都得拿实际行动说话,现在工作干砸了,还说什么?说了不也要被喷么?

知乎用户 woyaoh 发表

大概是《f="http://www.baidu.com/link?url=biyISqZGa44lOUrBQIMuuNbVNenXqZXW-U8tQhmNYqJfaWatM2NoKXgG-e3LT8TfrPdtzmSe9uk24M5hAJx8zV2twywDrPkIOWwZyNXUTkO"> 上海市网信办: 进一步查处网络圈群造谣行为

知乎用户 抹茶味的小比熊 发表

年初他就说过了,还说啥?

人们总是责备最具体的那个对象,越具体越好拿捏,而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

这些人,造神毁神最擅长了,大多数普通人没有专业医疗水平,容易人云亦云。

张文宏医生 2 个月前的书面建议:做好疫情暴增 10 倍如何应对的准备,有多少人听了呢?在大家开始松懈时提醒预警,在大家遇事慌乱时候分析形势鼓舞士气,专家做的也就是这么多了。

大家总喜欢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寄托给英雄,总是希望有一个英雄可以给自己保护,为自己主张,以前是,现在依然是。然而,国人不仅期待着英雄,甚至希望这个英雄成为完美无缺的神,所以,当发现英雄不够完美的时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否定。但是你从未想过是否自己的认知存在片面,也从未考虑过他的观点是否有其科学性、合理性,而是急匆匆转向对立,否定一切。

我从来没有把张文宏医生当神,我喜欢他专业知识过硬,说话深入浅出 还会讲梗,不古板不官方,我感谢他疫情期间高质量的科普和对民众的安抚,这次上海破防,在于上海承受了全国大部分的入境航班,受到输入病例的攻击,政府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希望尽快调整,积极应对。对此,我并不责怪张文宏,他在我心中依然为抗疫做出了巨大贡献。

多多口下留德,他才敢出来。

知乎用户 测不准的猫 发表

他终于知道学医是可以救中国人,网红救不了中国人,记得自己是个临床医生了。

话说,大家都说医生都超负荷,出现次生灾害了,怎么上海有个名医这么闲运营微博,还有好几个名医抢救钉钉?

知乎用户 波利​ 发表

这两年上海的网格化管理非常有效,但显然病毒也一直在变异,以张文宏为代表的上海专家组的政策没有随病毒的发展而调整,以至于彻底失败且付出了惨重代价。他们推崇的精准防疫在经此一疫后已经不可能被接受,即使上海这波疫情平息后,他在整个专家组的话语权也大大被削弱,他即使再出来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随随便便夹带私货的扯别的事了,比如中医一无是处,中华 5000 年算什么,犹太人 5000 年多牛批,这种完全和他专业无关的事。以后要出来肯定收敛很多,仅限于他专业知识方面的讲解。他是不是和境外有勾连我也没证据,不能乱说。但现在这舆情有点自知之明的也不会舔着脸出来说话。我只希望他现在仍在践行他当年爆红的那句话,党员先上,希望他现在奋斗在一线,和当下几万基层党员,医务工作者一样,而不是在复星辉瑞的办公室里。

知乎用户 鲍峰博士​ 发表

我认识的一些前同行,把张文宏医生毫无具体依据地当做网红,直接与疫苗和特效药的利益挂钩,把他当做了医疗腐败的靶子。

我不知道他们这些怒气是哪里来的,又或者只是把工作中遇到过见到过听说过的一些事情故事说法谣言,一股脑宣泄在这个具体的人身上。

没见过任何真凭实据,靠着捕风捉影和简单粗暴的逻辑链接,编造出了一个自己相信的 “真相”,然后进一步添油加醋,戴着有色眼镜把所有不利于张文宏的信息,揉搓到一起,进一步地强化他们这种主观的认知——你所看到的大部分互联网上的煽动文章,都是这么炮制出来的。

炮制这种似是而非煽动情绪的炮弹的人,是坏人。毫无依据跟风的人,是傻子。背后利用这群人甚至从一开始就奔着把他搞臭的目的去的人,心怀的可不是简单的私人目的。

如果你是张文宏,你面前站着几个想一心除掉你的阴谋家,几百个煽风点火的坏蛋,几万几十万个跟风的傻子,你为什么还要站出来说话?

对方就等着你说话呢。

想要远离尘世独善其身很难,想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环境更难,想要坚持一些 good 的东西,那是难上加难。

用阴谋论看待一切事物的人,恐怕是没有体会过,有些人,选择某些职业,是有职业追求的,不是单单奔着利益去的。医生的职业追求就是治病救人,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后,这些职业的差异才会极大化地体现出来。

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尝过职业追求的快乐,以为赚钱就是全部了。用这种眼光丈量世界,那世界还能长成啥样呢?

离开这些是非,回去踏踏实实追求自己的职业梦想不好吗?

祝福张文宏医生。

也希望我们能尽快摆脱当前的阴影。

知乎用户 路人甲 发表

张文宏医生一直说的是动态清零拒绝躺平吧,上个月还上了热搜的,上海疫情他也没有决策权,有本事去骂上海那些领导人啊,只敢网暴一个医生算什么东西,呵呵

知乎用户 龙宇 发表

说话有用吗?现在是得把疫情遏制住

知乎用户 哄哄 发表

复星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人忙着数钱呢,还跟你们 p 民 bb 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啥事情一出来,声讨医生?上海这情况不是一个医生能左右的,现在说啥都不对,不要忘了,当初新冠严重的时候只有他敢发声,不要让敢发声的人以后都不敢张嘴

知乎用户 陈雪明​ 发表

张网红和他的专家组死党罪大恶极。

张网红的死党们,擅自篡改新冠诊断分类标准,把一部分普通症定为轻症,一部分轻症定为无症状,导致许多按国家标准该住院治疗的患者住不了院,害得病床被闲置,造成医疗资源极大浪费。

张网红的死党们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上海新冠死亡率不达标,没有完成上级交给上海的任务。

张网红犯渎职罪。

知乎用户 warefox 发表

人家说话被骂不说话被骂…. 太接驳难了!

知乎用户 房住不炒科技兴国 发表

文宏头牌已经吓坏了,从论文事件就可以看出其为资本家的墙头草,文宏这是在站队


家里五套房可以养老吗?全国十大物业公司市场占有率及未来发展潜力,物业费与房地产税真实的预估对比

物业公司在资本的加持下开疆拓土,除了本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商品房以外,他们还不断地拓展中小房地产商的物业市场。截止到 2020 年底,全国十大物管公司合计管理合约面积达到了 48.53 亿平,2021 年底合计合约面积达到了 63.39 亿平,随着自身房地产企业大量的新房交付,合约面积会进一步地提升。

1992-2021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了 229.2 亿平,前十大物管公司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27.65%,试想一下当这些房企全部破产以后,核心物业极有可能被两到三家国资控股,这又是多么大的一个垄断利润。

2020 年十大物业公司合计营收 924 亿,那么预估全国商品房物业收入为 3090 亿,2020 年、2021 年全国二十家商管公司营收分别为 1329 亿、1677 亿。

预估 2020 年全国商品房和商业地产营收总和为 4419 亿,福利房、企事业单位住房、小产权房等非商品房物业费预估为 500 亿以内,**2020 年全国物业市场规模合计为 5000 亿。**预估未来三年合计交付 52 亿平,按照 1.5 平 / 月物业费计算,**未来的新增物业市场规模为 936 亿,接近 1000 亿。**在房地产税开征前后,物业市场总规模可以达到 6000 亿左右,2025 年以后我国的物业行业将进入存量时代。

截止到 2021 年底,我国现存商品房面积 229 亿平,福利房预估为 55 亿平,合计市值达到了 456w 亿的规模。

合理市值为当前市值的 10%-20%,合计 45.6w 亿 - 91.2w 亿,如果按照合理市值的 1% 征收,那么房地产税的规模为 4560 亿 - 9120 亿。

根据上述推测房地产税 = 物业费 * 2,这能够弥补财政赤字和地方土地出让金的亏空吗?2021 年底,按照 1%-2% 的租金回报率,我国商品房全部出租的情况下,合计租金规模为 4.56w-9.12w 亿,从目前来看,全国商品房的租金回报率在 1.5%-2%,非常的低,按照租金总额 9.12w 亿计算,20%-40% 的出租率,那么实际租金市场的规模为 1.6w-3.6w 亿。

在我们原先的预估中,房地产税必须达到了 1.5w-4w 亿才能弥补财政缺口,否则房地产税无法起到应该有的税收作用。

预计 2023 年全国物业费 + 租金 = 2w 到 4.5w 亿,如果要拿到 2w 亿的房地产税,难不成取消物业费和租金?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房东和物业各分担一半呢?实际居民就得承担 1w 亿的房地产税,城市户均 2511 元,那么物业公司和房东不愿意降价呢?

意味着 2w 亿的房地产税直接落到居民头上,合计城市户均 5022 元,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讲是灭顶之灾。2020 年居民工资性收入为 25.26w 亿,其实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低于 22w 亿,2w 亿的税费合计为工资性收入的 10%。(参考《中美对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有多大,平均主义给我们多计算了多少收入

无论怎么计算,2w 亿的税收肯定要兑现,而房东阶级、物业公司必然要让利于民,关键是在市场竞争下,可能让利多少。

-—

最终的答案是,我国的商品房收益率可能长期维持在 1%-2%,彻底进入房住不炒的时代,这个结论是房价暴跌以后,原先 100w / 套房价,变为 30w / 套,原先租金收入为 1.5w / 年,未来收入为 0.6k / 年(0.6k 为纯收入,含税 1.1w / 年)。未来靠租金养老?

根本不可能了,家里五套房,合计一年收入为 3w 元,如何养老?收益率降低不仅反映在租房市场,还反映在银行存款利息方面,目前 1 年期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利息在 1.5% 左右,未来一定会降低到 0.8% 以内,而与此同时房贷利率也会进入 3% 的时代。

[1] 低收益率、低息会伴随中国未来经济二十年。记住我们的判断,收藏好本文,如果未来有一天成为现实,那么记住一定要回头来看。

参考

  1. ^ 家里五套房可以养老吗?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jE5MDAzNw==&mid=2247487744&idx=1&sn=eaef5b6f00fc8b692b0b07f2b4cfdba9&chksm=fb84b83accf3312c9d0d33bcd306b76fd993c89f3a55b16bfbb9c7863cce32cad5571ddfaf6f&token=1811101939&lang=zh_CN#rd

知乎用户 曹封号 发表

我给各位举个例子

看看时间,秒折叠,魔幻不

知乎用户 秃头小法师​ 发表

说什么呢?

方便张文宏这类买办卖药是吧

知乎用户 勃学家​ 发表

这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知乎用户 闲云流水 发表

他想出来说话也没机会,很多话不是他想说就能说。知乎上带节奏太厉害,仿佛智商鉴定。再不显示登录 IP 我就宁愿去 B 站看电视剧了。

知乎用户 一觉醒来又赢了 发表

就现在这时势,不出来是对的。

知乎用户 FlumenStellarum 发表

1. 上海疫情,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其实张文宏甚至没有说过现在要和疫情共存的话。“和疫情共存” 究竟是什么意思,本身也是模糊的。)。我没读到过有社会影响力的体制内人物公开反对动态清零的。具体谁付什么责任,我们外人不了解,不好随意下结论。

2. 西方舆论作用于中国,未必就是通过某一两个人去当 “舆论领袖” 了。和疫情共存这种思潮,在从事某些行业的人群里广泛存在。归根到底,是一些人的小资式生活方式受了影响,所以产生了怨言,西方舆论场主要作用于这些人。没有这些人存在,哪怕几个专业精英真的被收买了(我不认为有这样的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关键时刻,全国人民必须都站到最根本的利益上,中国的产业链优势是吃饭的本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守。如果真的放开了,全国医疗资源崩溃,那么某些行业的小资们的生活可能受的影响少,但是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产业链吃饭的最大多数人的生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3. 这些人不只是在上海存在。别的城市,别的行业的年轻人里,这种一味追求自己生活享乐的思想也是广泛存在的。几天喝不了咖啡就受不了了,却不想想自己喝咖啡的钱是哪来的?如果没产业链了,人家非洲人、南美人凭什么种咖啡给你喝?

4. 我们的流行文化长期以来就有严重的问题。盲目模仿日韩,悬浮剧宣扬不切实际,远远超出国民生活水平的幻象生活方式,让一些人不能自拔;教育长期以来让青年人认为自己所得的一切都只是因为自己的所谓 “价值” 和努力,看不到现代化生产所产生的社会联系的广泛性和相互依赖性。等等,这些,都是上述思想产生的原因。

文化不能只作为产业来做,投资文化的人,首先必须要考虑社会效益和价值取向,其实才是利润。

5. 对于有社会影响的人物,其任何发言不可能只代表个人意见,因此必须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本意,还要考虑到某种环境下可能被人理解成的意思。如果发言起不到好的社会效果,还不如不说。

知乎用户 深海恐惧 发表

现在面临的是医学问题,又不是数学问题,他有什么好说的。

不过,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期望他只是在集中精神写材料。

知乎用户 江河 发表

小丑过来看看

知乎用户 fisher16​ 发表

他怎么说? 说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坚持清零? 怎么清? 如何清? 像深圳一样全面封禁然后再突然摘星绿码吗?上海的医生是要面皮的好不啦!东莞还挂着星还有新冠患者增加但是深圳就已经清零摘星绿码这种神操作上海做不出来的呀!因为东莞的新增新冠患者来源既非本土又非外来传播的情况解释不了呀!反过来,如果他坚持共存,那他就犯了和 20 年一样的错误,在政治上错误在技术上正确的大实话他受的教训还不深刻吗?既然进也不得退也不得,那索性就不说话呗。把自己藏起来,认真做事低调做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知乎用户 唐僧肉 发表

决策,不是方案论证,决策是主观的,论证是尽量让决策合理。

决策完了就坚决执行,没有什么好多说的。

知乎用户 Diego 大叔 发表

有段话,“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同样的道理,一专家,何必呢?和一堆网民理论,而且网民里面有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有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说赢了,对专家自己不会有一点好处,不升职不加薪。而且但凡有一点说的不合适,就会被拿出来不断地放大,挨骂,喷粪。而且架不住网民里面牛二太多了。

我要是专家,我才不出来呢。

知乎里面有不少医生,有些人会发贴子表述一下观点。其实很多医生的关于清零和共存观点现在都已经很统一了。

例如这个上海疫情思考:我们是否防疫过度? - kkhenry 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0838523

里面既有清零派的观点,也有共存派的观点。

而且不少网民,也更理性。如这下面提到的共存也分 3 种派别。极端的始终是少数。

现在与新冠共存的声音是有人带节奏吗? - 任幻想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4560747/answer/2417998434

所以为什么不说话?

问问

@Sugar Daddy

,问问

@八云社

问问

@一一一一

**,这哥们发了一个新冠后遗症很严重的帖子,貌似是支持清零派的。**下面一堆跟帖的骂共存的。

男子感染奥密克戎康复 20 多天无味觉,从医学角度来看新冠病毒将对人的身体带来哪些长期影响? - 一一一一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5899796/answer/2424162514

结果这个帖子其实是支持共存派的,因为查看文章出处原文可以看出,主人公之所以被截肢,是因为没有打疫苗。而且原文里面也写出来了。而且所有跟贴的也都没有看原文。。。。。

相较于康复训练,她更关心自己什么时候能接种新冠疫苗。“看看我,这就是为什么要接种疫苗:我的兄弟仅仅是失去了味觉和嗅觉。而我失去了四肢。”

我给答主指出来他给的例子错了,结果他删了我的回复,然后把我屏蔽了。是何居心,不得而知。。。

所以你说,网民里面这种人多了,哪个专家有闲心去理。。。

知乎用户 上官人 发表

2020 年我就说过啦,张文宏医生走公知路线,当初公知怎么没的,他就怎么没。

无非也就是最初大家叫好,造神,然后鸡鸣狗盗之徒抓住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批倒批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网上长手的就能 BB,这就是民粹的必然,暴民政治。

知乎用户 知乎感恩怪​ 发表

早该收拾了,他一个医生懂什么医学

知乎用户 koji 发表

他只是一名临床医生,他需要要去最需要他的位置,即核酸阴性的肝病患者病房 [doge]

知乎用户 simple 发表

需要说话的时候叫他出来 不需要的时候自然不需要他出来了。 书生从书生精英的角度考虑问题 ,小资们从小资们的角度看问题 根本不考虑国情和现实。

外地医护连夜飞机外地过来增援,你看看上海做核酸的样子。

知乎用户 Shakes.Bi 发表

实际上就是,这个人就是个铁混子。

上海防疫,和他有个屁关系,同理,之前各地防疫他出来 bb,也就是光 bb。防疫跟他有个屁的关系。

他专业很对口吗? 有什么政策按照他的思路走过吗? 他的所谓预测有几次对的?

你找个算命的不见得干得比他差。

专家,多少是安抚民众的混子。

知乎用户 赤膊赤卵赤屁股 发表

り・つよい都没讲话,轮得到他同乡小弟吗?

知乎用户 asdfghjk123 发表

张医生好歹是没有说话,有的人直到孙副总理来上海了还在提彻底放开共存。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很有必要彻查华山医院与复旦系在此次疫情背后的利益链条。

知乎用户 刺客杰尼龟​ 发表

很明显,仅仅作为临床肝病内科救治专家的他,不想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头衔来发言。

所以不要找他,跟他没关系。别动不动张医生张医生,他跟我们不熟。

接地气的他最在行的还是带着千万粉丝并跟他们说:“只是作为一个临床救治专家”“早餐要吃肉蛋奶哦”“别喝粥”“共存”(划掉)

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一直在负责医疗救治方面,确实看到了最近几天医院隔离进来的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意味着现在增高的例数对于整个医疗体系造成了压力。其实病人多或者少,最终关心的是这个疾病是不是对我们造成非常大的威胁。非常大的威胁当中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疗资源是不是受到挤兑,你关心的问题是病例数一直不下来,其实你更加关心应是疾病疫情的风险,这正是我们所面对的。作为一个临床医生,针对现在上海的风险,我们一直和全球抗疫在做比较。最终,中国会走出自己的抗疫道路,最近大家看到国家就核酸检测的实施指南第三版做了更新,更新中提出在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对核酸检测区域进行选择。
从这当中,大家会发现上海所采取的策略。我作为一个临床救治专家,关心的跟你是一样的:疫情是不是受控?如果不受控,一旦医疗资源受到挤兑,我们是有风险的。
今天我提到一个问题,病毒本身的性质。病毒不断地更新迭代,从最早 2020 年疫情到现在为止,奥密克戎已经到第二代了,上海这次流行的是 BA.2,传播力度确切来说应该是 9.5 的 R0 值。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传 10 个人,在 2020 年初期 1 个人 R0 值大概是 2.5-3 之间。这意味着,现在传播的力度几乎是早期传播力的 3-5 倍之间。如果我跟你算一个非常简单的算式,一个人可以传 10 个人,代际之间潜伏期也在缩短,基本 3 天可以传一代。最早是 1 个人,3 天以后就是 10 个人,6 天就是 100 个人。如果这个人在外面充分和大家进行接触,10 天可能就是传 1000 个人。这是所谓的指数级上升,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控,这个数据从 3 月 10 号到今天为止正好半个月时间,这个级别应该接近于至少是几万的水平。
很多人会想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这是最终采取防控策略的问题。上海前段时间几次发布会,我看到防控专家对上海采取的防控知识做了很多解释。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对于目前看起来传播力度远远超过新冠病毒前面几代的传播数,世界各地对这个病毒传播的决策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就上海来讲,我们坚持走的防控策略使传播指数级的上升被打断,我们采取的不是封城策略,我们不断在做滚动筛查。如果今天看到非管控区域筛查比例不断在下来,最终拐点必定会出现。
我现在看到两点意见:第一,现在数据在上升这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数据,但是指数级上升趋势被打断。第二,管控区域和非管控区域病例数比例,特别是非管控区域病例数比例。我看过大数据的数据应该是 10% 左右,不断在下降。疫情初期,3 月 10 号左右这个比例最高时,非管控区域发现病例比这个要高。所有病例发现,当中非管控区域占所有比例 10%,目前降到这个水平,意味着如果大家看到这个水平不断下降,拐点必定会出现。这里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个人觉得这是超越行政部门本身的,需要全体市民的配合。这个策略就是核酸检测,现在上海的速度在加快,通过滚动筛查最终每个人都会筛到。但是不是每个人做到筛到,需要市民的配合。
最近,市政府在做有关管控时,对小区管控希望越来越精准。开放的小区越来越多,是不是能够保证核酸检测做到位?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拐点能不能来到?对奥密克戎,原则上来讲,现在采取的所有措施,如果仅仅是大家在家里办公,或者不去学校,或者大家不去餐馆,R0 值控制不到 1 以下,一定不可以,就是它会持续传播,而且持续出现指数级上升。但是我们今天的核酸做到位了,我们可以把 R0 值控制到 1 以下。
在这里我只是作为一个临床救治专家,市卫健委领导也在这里,他们没日没夜地在做有关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来确保这个城市每个地方更容易做到核酸。另外一方面,滚动筛查过程当中希望大家配合,只有核酸做到位了,前面所有的这些措施才会真正起效,我们可以把 R0 值控制到 1 以下。
拐点什么时候出现?我提醒,你也可以关注我们在非封控区域病例筛出的比例。如果这个比例持续下降,拐点很快会到来。刚才邬主任提到仍然非常严峻,原因是什么?现在全市市民和有关防疫部门协同在一起,能不能更快把核酸检测滚动筛查做到位。技术上能够到位,市民的配合能够到位,各方面都到位了,同时尽量降低封控时间,中国最终会战胜这个病毒,但是时间会比较长。
今天的防控,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把病毒抑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仍然要根据病例数多少调整管控的措施。你提到的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如果今天拐点了,你觉得从此世界美好,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没有一个国家战胜这个病毒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这不是今天一场战疫能结束的,而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足够的耐心、比较多的勇气,更多需要智慧,我们才能战胜。
上海现在是最艰难的,如果离开所有市民的帮助,我个人觉得专家解决不了问题,我自己本人每天也只能救几个病人而已,整体来讲我们现在到了新阶段,拐点何时来临?各方都要做出努力。

知乎用户 星辰的跳动是爱 发表

应你们这些人的要求被雪藏了。

你又不满意了,那怎么做你才满意?

知乎用户 占鳌 发表

上海感染者超 2 万,张文宏被骂惨:疫情没完没了,这是我们必须知道的真相…

作者:李月亮
来源:李月亮(ID:bymooneye)
3 月的末尾,疫情愈发严峻,新增感染者一天比一天多。
仅仅 29 日、30 日两天,上海就新增了超过 1 万个感染者,本轮累计已经 2 万多。
我每天看着上海疫情的感染情况,心情真是复杂。
感觉像看着一个多年的学霸,忽然发挥失常,科科不及格。
虽然知道是试题难度增加了,是学霸在探索更好的解题方式,但还是有点惊心。
这两天,很多网友在质疑上海的防控策略,骂上海,骂张文宏,骂他们把防控搞砸了。
我刚才去张文宏的微博,发现最近的评论简直没法看了。

不久前还是 “老百姓最喜欢的专家”,转眼就成了 “垃圾网宏”。
想想张文宏也不容易,一边焦头烂额抗疫,一边被骂得狗血喷头。
心情肯定比我们还复杂。
疫情这两年,实在发生了太多奇葩事。
也给了人们太多前所未有的感悟。
我最近想明白了几个道理,特别想跟你分享。
169. Don’t let yesterday use up too much of today. 别留念昨天了,把握好今天吧。(Will Rogers) 170. If you are not brave enough, no one will back you up. 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171. If you don’t build your dream, someone will hire you to build theirs. 如果你没有梦想,那么你只能为别人的梦想打工。172. Beauty is all around, if you just open your heart to see. 只要你给自己机会,你会发现你的世界可以很美丽。173. The difference in winning and losing is most often…not quitting. 赢与输的差别通常是 – 不放弃。(华特 · 迪士尼) 174. I am ordinary yet unique. 我很平凡,但我独一无二。175. I like people who make me laugh in spite of myself. 我喜欢那些让我笑起来的人,就算是我不想笑的时候。176. Image a new story for your life and start living it. 为你的生命想一个全新剧本,并去倾情出演吧!177. I’d rather be a happy fool than a sad sage. 做个悲伤的智者,不如做个开心的傻子。178.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ose who believe in the beauty of their dreams. 未来属于那些相信梦想之美的人。(埃莉诺 · 罗斯福) 179. Even if you get no applause, you should accept a curtain call gracefully and appreciate your own efforts. 即使没有人为你鼓掌,也要优雅的谢幕,感谢自己的认真付出。180. Don’t let dream just be your dream. 别让梦想只停留在梦里。181. A day without laughter is a day wasted. 没有笑声的一天是浪费了的一天。(卓别林) 182. Travel and see the world; afterwards, you will be able to put your concerns in perspective. 去旅行吧,见的世面多了,你会发现原来在意的那些结根本算不了什么。183. The key to acquiring proficiency in any task is repetition. 任何事情成功关键都是熟能生巧。《生活大爆炸》 184. You can be happy no matter what. 开心一点吧,管它会怎样。185. A good plan today is better than a perfect plan tomorrow. 今天的好计划胜过明天的完美计划。186. Nothing is impossible, the word itself says ‘I’m possible’! 一切皆有可能!“不可能” 的意思是:“不,可能。”(奥黛丽 · 赫本) 187. Life isn’t fair, but no matter your circumstances, you have to give it your all.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188. No matter how hard it is, just keep going because you only fail when you give up. 无论多么艰难,都要继续前进,因为只有你放弃的那一刻,你才输了。 When Paul Jobs was mustered out of the Coast Guard after World War II, he made a wager with his crewmates. They had arrived in San Francisco, where their ship was decommissioned, and Paul bet that he would find himself a wife within two weeks. He was a taut, tattooed engine mechanic, six feet tall, with a passing resemblance to James Dean. But it wasn’t his looks that got him a date with Clara Hagopian, a sweet-humored daughter of Armenian immigrants. It was the fact that he and his friends had a car, unlike the group she had originally planned to go out with that evening. Ten days later, in March 1946, Paul got engaged to Clara and won his wager. It would turn out to be a happy marriage, one that lasted until death parted them more than forty years later. Paul Reinhold Jobs had been raised on a dairy farm in Germantown, Wisconsin. Even though his father was an alcoholic and sometimes abusive, Paul ended up with a gentle and calm disposition under his leathery exterior. After dropping out of high school, he wandered through the Midwest picking up work as a mechanic until, at age nineteen, he joined the Coast Guard, even though he didn’t know how to swim. He was deployed on the USS General M. C. Meigs and spent much of the war ferrying troops to Italy for General Patton. His talent as a machinist and fireman earned him commendations, but he occasionally found himself in minor trouble and never rose above the rank of seaman. Clara was born in New Jersey, where her parents had landed after fleeing the Turks in Armenia, and they moved to the Mission District of San Francisco when she was a child. She had a secret that she rarely mentioned to anyone: She had been married before, but her husband had been killed in the war. So when she met Paul Jobs on that first date, she was primed to start a new life. Clara, however, loved San Francisco, and in 1952 she convinced her husband to move back there. They got an apartment in the Sunset District facing the Pacific, just south of Golden Gate Park, and he took a job working for a finance company as a “repo man,” picking the locks of cars whose owners hadn’t paid their loans and repossessing them. He also bought, repaired, and sold some of the cars, making a decent enough living in the process. There was, however, something missing in their lives. They wanted children, but Clara had suffered an ectopic pregnancy, in which the fertilized egg was implanted in a fallopian tube rather than the uterus, and she had been unable to have any. So by 1955, after nine years of marriage, they were looking to adopt a child. Like Paul Jobs, Joanne Schieble was from a rural Wisconsin family of German heritage. Her father, Arthur Schieble, had immigrated to the outskirts of Green Bay, where he and his wife owned a mink farm and dabbled successfully in various other businesses, including real estate and photoengraving. He was very strict, especially regarding his daughter’s relationships, and he had strongly disapproved of her first love, an artist who was not a Catholic. Thus it was no surprise that he threatened to cut Joanne off completely when, as a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he fell in love with Abdulfattah “John” Jandali, a Muslim teaching assistant from Syria. Jandali was the youngest of nine children in a prominent Syrian family. His father owned oil refineries and multiple other businesses, with large holdings in Damascus and Homs, and at one point pretty much controlled the price of wheat in the region. His mother, he later said, was a “traditional Muslim woman” who was a “conservative, obedient housewife.” Like the Schieble family, the Jandalis put a premium on education. Abdulfattah was sent to a Jesuit boarding school, even though he was Muslim, and he got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a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Beirut before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to pursue a doctoral degree in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summer of 1954, Joanne went with Abdulfattah to Syria. They spent two months in Homs, where she learned from his family to cook Syrian dishes. When they returned to Wisconsin she discovered that she was pregnant. They were both twenty-three, but they decided not to get married. Her father was dying at the time, and he had threatened to disown her if she wed Abdulfattah. Nor was abortion an easy option in a small Catholic community. So in early 1955, Joanne traveled to San Francisco, where she was taken into the care of a kindly doctor who sheltered unwed mothers, delivered their babies, and quietly arranged closed adoptions. Joanne had one requirement: Her child must be adopted by college graduates. So the doctor arranged for the baby to be placed with a lawyer and his wife. But when a boy was born—on February 24, 1955—the designated couple decided that they wanted a girl and backed out. Thus it was that the boy became the son not of a lawyer but of a high school dropout with a passion for mechanics and his salt-of-the-earth wife who was working as a bookkeeper. Paul and Clara named their new baby Steven Paul Jobs. When Joanne found out that her baby had been placed with a couple who had not even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she refused to sign the adoption papers. The standoff lasted weeks, even after the baby had settled into the Jobs household. Eventually Joanne relented, with the stipulation that the couple promise—indeed sign a pledge—to fund a savings account to pay for the boy’s college education. There was another reason that Joanne was balky about signing the adoption papers. Her father was about to die, and she planned to marry Jandali soon after. She held out hope, she would later tell family members, sometimes tearing up at the memory, that once they were married, she could get their 别让梦想只停留在梦里。181. A day without laughter is a day wasted. 没有笑声的一天是浪费了的一天。(卓别林) 182. Travel and see the world; afterwards, you will be able to put your concerns in perspective. 去旅行吧,见的世面多了,你会发现原来在意的那些结根本算不了什么。183. The key to acquiring proficiency in any task is repetition. 任何事情成功关键都是熟能生巧。《生活大爆炸》 184. You can be happy no matter what. 开心一点吧,管它会怎样。baby boy back. Arthur Schieble died in August 1955, after the adoption was finalized. Just after Christmas that year, Joanne and Abdulfattah were married in St. Philip the Apostle Catholic Church in Green Bay. He got his PhD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next year, and then they had another child, a girl named Mona. After she and Jandali divorced in 1962, Joanne embarked on a dreamy and peripatetic life that her daughter, who grew up to become the acclaimed novelist Mona Simpson, would capture in her book Anywhere but Here. Because Steve’s adoption had been closed, it would be twenty years before they would all find each other. Steve Jobs knew from an early age that he was adopted. “My parents were very open with me about that,” he recalled. He had a vivid memory of sitting on the lawn of his house, when he was six or seven years old, telling the girl who lived across the street. “So does that mean your real parents didn’t want you?” the girl asked. “Lightning bolts went off in my head,” according to Jobs. “I remember running into the house, crying. And my parents said, ‘No, you have to understand.’ They were very serious and looked me straight in the eye. They said, ‘We specifically picked you out.’ Both of my parents said that and repeated it slowly for me. And they put an emphasis on every word in that sentence.” Abandoned. Chosen. Special. Those concepts became part of who Jobs was and how he regarded himself. His closest friends think that the knowledge that he was given up at birth left some scars. “I think his desire for complete control of whatever he makes derives directly from his personality and the fact that he was abandoned at birth,” said one longtime colleague, Del Yocam. “He wants to control his environment, and he sees the product as an extension of himself.” Greg Calhoun, who became close to Jobs right after college, saw another effect. “Steve talked to me a lot about being abandoned and the pain that caused,” he said. “It made him independent. He followed the beat of a different drummer, and that came from being in a different world than he was born into.” Later in life, when he was the same age his biological father had been when he abandoned him, Jobs would father and abandon a child of his own. (He eventually took responsibility for her.) Chrisann Brennan, the mother of that child, said that being put up for adoption left Jobs “full of broken glass,” and it helps to explain some of his behavior. “He who is abandoned is an abandoner,” she said. Andy Hertzfeld, who worked with Jobs at Apple in the early 1980s, is among the few who remained close to both Brennan and Jobs. “The key question about Steve is why he can’t control himself at times from being so reflexively cruel and harmful to some people,” he said. “That goes back to being abandoned at birth. The real underlying problem was the theme of abandonment in Steve’s life.” Jobs dismissed this. “There’s some notion that because I was abandoned, I worked very hard so I could do well and make my parents wish they had me back, or some such nonsense, but that’s ridiculous,” he insisted. “Knowing I was adopted may have made me feel more independent, but I have never felt abandoned. I’ve always felt special. My parents made me feel special.” He would later bristle whenever anyone referred to Paul and Clara Jobs as his “adoptive” parents or implied that they were not his “real” parents. “They were my parents 1,000%,” he said. When speaking about his biological parents, on the other hand, he was curt: “They were my sperm and egg bank. That’s not harsh, it’s just the way it was, a sperm bank thing, nothing more.” Silicon Valley The childhood that Paul and Clara Jobs created for their new son was, in many ways, a stereotype of the late 1950s. When Steve was two they adopted a girl they named Patty, and three years later they moved to a tract house in the suburbs. The finance company where Paul worked as a repo man, CIT, had transferred him down to its Palo Alto office, but he could not afford to live there, so they landed in a subdivision in Mountain View, a less expensive town just to the south. There Paul tried to pass along his love of mechanics and cars. “Steve, this is your workbench now,” he said as he marked off a section of the table in their garage. Jobs remembered being impressed by his father’s focus on craftsmanship. “I thought my dad’s sense of design was pretty good,” he said, “because he knew how to build anything. If we needed a cabinet, he would build it. When he built our fence, he gave me a hammer so I could work with him.” Fifty years later the fence still surrounds the back and side yards of the house in Mountain View. As Jobs showed it off to me, he caressed the stockade panels and recalled a lesson that his father implanted deeply in him. It was important, his father said, to craft the backs of cabinets and fences properly, even though they were hidden. “He loved doing things right. He even cared about the look of the parts you couldn’t see.” His father continued to refurbish and resell used cars, and he festooned the garage with pictures of his favorites. He would point out the detailing of the design to his son: the lines, the vents, the chrome, the trim of the seats. After work each day, he would change into his dungarees and retreat to the garage, often with Steve tagging along. “I figured I could get him nailed down with a little mechanical ability, but he really wasn’t interested in getting his hands dirty,” Paul later recalled. “He never really cared too much about m189. It requires hard work to give off an appearance of effortlessness. 你必须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190. 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To keep your balance,you must keep moving. 人生就像骑单车,只有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平衡。(爱因斯坦) 191. Be thankful for what you have.You’ll end up having more.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最终你会得到更多。192. Beauty is how you feel inside, and it reflects in your eyes. 美是一种内心的感觉,并反映在你的眼睛里。(索菲亚 · 罗兰) 193. Friendship doubles your joys, and divides your sorrows. 朋友的作用,就是让你快乐加倍,痛苦减半。194. When you long for something sincerely, the whole world will help you. 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echanical things.” “I wasn’t that into fixing cars,” Jobs admitted. “But I was eager to hang out with my dad.” Even as he was growing more aware that he had been adopted, he was becoming more attached to his father. One day when he was about eight, he discovered a photograph of his father from his time in the Coast Guard. “He’s in the engine room, and he’s got his shirt off and looks like James Dean. It was one of those Oh wow moments for a kid. Wow, oooh, my parents were actually once very young and really good-looking.” Through cars, his father gave Steve his first exposure to electronics. “My dad did not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nics, but he’d encountered it a lot in automobiles and other things he would fix. He showed me the rudiments of electronics, and I got very interested in that.” Even more interesting were the trips to scavenge for parts. “Every weekend, there’d be a junkyard trip. We’d be looking for a generator, a carburetor, all sorts of components.” He remembered watching his father negotiate at the counter. “He was a good bargainer, because he knew better than the guys at the counter what the parts should cost.” This helped fulfill the pledge his parents made when he was adopted. “My college fund came from my dad paying $50 for a Ford Falcon or some other beat-up car that didn’t run, working on it for a few weeks, and selling it for $250—and not telling the IRS.” The Jobses’ house and the others in their neighborhood were built by the real estate developer Joseph Eichler, whose company spawned more than eleven thousand homes in various California subdivisions between 1950 and 1974. Inspired by Frank Lloyd Wright’s vision of simple modern homes for the American “everyman,” Eichler built inexpensive houses that featured floor-to-ceiling glass walls, open floor plans, exposed post-and-beam construction, concrete slab floors, and lots of sliding glass doors. “Eichler did a great thing,” Jobs said on one of our walks around the neighborhood. “His houses were smart and cheap and good. They brought clean design and simple taste to lower-income people. They had awesome little features, like radiant heating in the floors. You put carpet on them, and we had nice toasty floors when we were kids.” Jobs said that his appreciation for Eichler homes instilled in him a passion for making nicely designed products for the mass market. “I love it when you can bring really great design and simple capability to something that doesn’t cost much,” he said as he pointed out the clean elegance of the houses. “It was the original vision for Apple. That’s what we tried to do with the first Mac. That’s what we did with the iPod.” Across the street from the Jobs family lived a man who had become successful as a real estate agent. “He wasn’t that bright,” Jobs recalled, “but he seemed to be making a fortune. So my dad thought, ‘I can do that.’ He worked so hard, I remember. He took these night classes, passed the license test, and got into real estate. Then the bottom fell out of the market.” As a result, the family found itself financially strapped for a year or so while Steve was in elementary school. His mother took a job as a bookkeeper for Varian Associates, a company that mad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they took out a second mortgage. One day his fourth-grade teacher asked him, “What is it you don’t understand about the universe?” Jobs replied, “I don’t understand why all of a sudden my dad is so broke.” He was proud that his father never adopted a servile attitude or slick style that may have made him a better salesman. “You had to suck up to people to sell real estate, and he wasn’t good at that and it wasn’t in his nature. I admired him for that.” Paul Jobs went back to being a mechanic. His father was calm and gentle, traits that his son later praised more than emulated. He was also resolute. Jobs described one exampl What made the neighborhood different from the thousands of other spindly-tree subdivisions across America was that even the ne’er-do-wells tended to be engineers. “When we moved here, there were apricot and plum orchards on all of these corners,” Jobs recalled. “But it was beginning to boom because of military investment.” He soaked up the history of the valley and developed a yearning to play his own role. Edwin Land of Polaroid later told him about being asked by Eisenhower to help build the U-2 spy plane cameras to see how real the Soviet threat was. The film was dropped in canisters and returned to the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in Sunnyvale, not far from where Jobs lived. “The first computer terminal I ever saw was when my dad brought me to the Ames Center,” he said. “I fell totally in love with it.” Other defense contractors sprouted nearby during the 1950s. The Lockheed Missiles and Space Division, which built submarin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s, was founded in 1956 next to the NASA Center; by the time Jobs moved to the area four years later, it employed twenty thousand people. A few hundred yards away, Westinghouse built facilities that produced tubes and electrical transformers for the missile systems. “You had all these military companies on the cutting edge,” he recalled. “It was mysterious and high-tech and made living here very exciting.” In the wake of the defense industries there arose a booming economy based on technology. Its roots stretched back to 1938, when David Packard and his new wife moved into a house in Palo Alto that had a shed where his friend Bill Hewlett was soon ensconced. The house had a garage—an appendage that would prove both useful and iconic in the valley—in which they tinkered around until they had their first product, an audio oscillator. By the 1950s, Hewlett-Packard was a fast-growing company making technical instruments. Fortunately there was a place nearby for entrepreneurs who had outgrown their garages. In a move that would help transform the area into the cradle of the tech revol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s dean of engineering, Frederick Terman, created a seven-hundred-acre industrial park on university land for private companies that could commercialize the ideas of his students. Its first tenant was Varian Associates, where Clara Jobs worked. “Terman came up with this great idea that did more than anything to cause the tech industry to grow up here,” Jobs said. By the time Jobs was ten, HP had nine thousand employees and was the blue-chip company where every engineer seeking financial stability wanted to work.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ology for the region’s growth was, of course, the semiconductor. William Shockley, who had been one of the inventors of the transistor at Bell Labs in New Jersey, moved out to Mountain View and, in 1956, started a company to build transistors using silicon rather than the more expensive germanium that was then commonly used. But Shockley became increasingly erratic and abandoned his silicon transistor project, which led eight of his engineers—most notably Robert Noyce and Gordon Moore—to break away to form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That company grew to twelve thousand employees, but it fragmented in 1968, when Noyce lost a power struggle to become CEO. He took Gordon Moore and founded a company that they called Integrated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which they soon smartly abbreviated to Intel. Their third employee was Andrew Grove, who later would grow the company by shifting its focus from memory chips to microprocessors. Within a few years there would be more than fifty companies in the area making semiconductors.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this industry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phenomenon famously discovered by Moore, who in 1965 drew a graph of the speed of integrated circuit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transistors that could be placed on a chip, and showed that it doubled about every two years, a trajectory that could be expected to continue. This was reaffirmed in 1971, when Intel was able to etch a complet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onto one chip, the Intel 4004, tronic amplifier. “So I raced home, and I told my dad that he was wrong.” “No, it needs an amplifier,” his father assured him. When Steve protested otherwise, his father said he was crazy. “It can’t work without an amplifier. There’s some trick.” “I kept saying no to my dad, telling him he had to see it, and finally he actually walked down with me and saw it. And he said, ‘Well I’ll be a bat out of hell.’” Jobs recalled the incident vividly because it was his first realization that his father did not know everything. Then a more disconcerting discovery began to dawn on him: He was smarter than his parents. He had always admired his father’s competence and savvy. “He was not an educated man, but I had always thought he was pretty damn smart. He didn’t read much, but he could do a lot. Almost everything mechanical, he could figure it out.” Yet the carbon microphone incident, Jobs said, began a jarring process of realizing that he was in fact more clever and quick than his parents. “It was a very big moment that’s burned into my mind. When I realized that I was smarter than my parents, I felt tremendous shame for having thought that. I will never forget that moment.” This discovery, he later told friends, along with the fact that he was adopted, made him feel apart—detached and separate—from both his family and the world. Another layer of awareness occurred soon after. Not only did he discover that he was brighter than his parents, but he discovered that they knew this. Paul and Clara Jobs were loving parents, and they were willing to adapt their lives to suit a son who was very smart—and also willful. They would go to great lengths to accommodate him. And soon Steve discovered this fact as well. “Both my parents got me. They felt a lot of responsibility once they sensed that I was special. They found ways to keep feeding me stuff and putting me in better schools. They were willing to defer to my needs.” So he grew up not only with a sense of having once been abandoned, but also with a sense that he was special. In his own mind, that was more important in the formation of his personality. School Even before Jobs started elementary school, his mother had taught him how to read. This, however, led to some problems once he got to school. “I was kind of bored for the first few years
01
世事多变数
不知多少人还记得,疫情之初,我们是多么 “幼稚”。
那时大部分人都以为疫情很快就会结束。
2020 年 1 月爆发,我们以为 2 月就好了。
——大家都在家里闷一个月,怎么也把病毒闷死了。
但是没有。
然后我们又以为 3 月一定会好。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病毒怕热自己就会消失。
但是也没有。
事实是,直到两年后的 3 月,我们还在辛苦抗疫,而且依然不知何日结束。
回头查新闻,你会发现,早期绝大多数人,对疫情的判断都是错的。
这场疫情,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世事多变数。
世间很多事,真是超出人的预测能力。
你以为往东,它偏偏就往南了。
你以为必胜无疑,它偏偏就让你败北。
你以为三天两天的事,它可能拖上十几年。
你以为三下五除二就能解决,它可能跟你周旋八百个回合。
所以永远不要对未发生的事太肯定。
世间绝大部分事,都暗藏变数。
凡事多想个 “万一”,多做点准备,还是有好处。
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懂得事情的复杂和多变,而不是一直用简单又绝对的思维看问题。
02
变动时期,最好求稳
最近有个新闻,很扎心:
海底捞去年亏损了 40 多亿,一年亏掉了三年的利润。
海底捞创始人、业界大神张勇承认,主要是因为他错判了疫情形势。
2020 年 6 月,他认为疫情会在 2020 年 9 月结束,所以顶着疫情大开新店。
一年的时间,开了 700 多家,门店总量翻了一倍。
结果没想到,2021 年疫情出现反复,餐馆客人少、房租贵、食材价格还一直涨。
海底捞顶不住亏损,不得不决定关掉 300 家店。
这一开一关,就亏掉了几十亿。
教训惨痛。
而像海底捞这样,因为错判了疫情,导致巨大损失的人,多得数不过来。
人生有时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判断失误,就可能亏掉半生心血。
所以在变数太大的时期,还是要尽量求稳。
不贸然行动,更不拿太大成本去赌。
否则一旦出错,这一跤可能跌得你爬不起来。
03
手上还是要存点钱
也是前几天的一个新闻。
福建泉州封控区,一个 41 岁的男人,骗防疫人员出去买菜,结果跑出去做工了。
被发现后,他被行拘了 5 天。
这新闻,真是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不禁又想起武汉疫情时,那个横渡长江的老哥。
当时湖北黄冈封城,一个男人为了出去打工,一个人划着木盆跨过长江,到了江西。
一个木盆,一个水桶,一根木棍,就这么横渡了长江。

结果好不容易过去,还被江西民警发现,被劝返了。
疫情这么严重,他们为啥非得费尽千辛万苦偷偷跑出去打工?
生活所迫啊,难道还是热爱工作?
但另一方面,要是人都这样往外跑,疫情可能就控制不住。
他们不易,大白也不易啊。
所以,这个题真是无解。
其实疫情这两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平时还得存点钱。
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不会像新闻里的男人那么苦。
但也不能太大意。
因为意外随时可能出现。
疫情,失业,行业没落,忽然生病……
没钱真的很难熬。
所以,经济实力不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节制一点生活。
不要总是追求什么大品牌、最高配、限量款。
尽量保证手上的存款,不少于大约三个月的收入,以备不时之需。
一个成年人,要看得见远方的危机。
要知道意外随时可能发生。
而一旦出了状况,还是钱最管用。
手有余钱,心里才不慌。
04
职业需要备份
这次疫情,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
旅游业、娱乐业、餐饮业、航空业、进出口、房地产……
很多人都失业、降薪,又找不到新的出路。
但我之前看过一个导游姑娘的采访,感觉挺提神的。
她之前是带出国团的,疫情一来,很快就失业了。
一起失业的同事们都叫苦连天,也不知去干啥,眼巴巴在家等着疫情过去。
但她迅速找到了新职业——做直播。
因为做过多年国际导游,她又很喜欢研究国外的风土人情,读了很多相关的书。
所以她说起很多国家的景点、文化,都如数家珍。
加上她本来就伶牙俐齿,直播就做得很好。
她说收入比之前还高。
挺让人羡慕的。
其实这次疫情,给我们提了醒:
人不能只有一个谋生能力。
否则一旦行业遭遇意外,你可能就束手无策。
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在岁月静好的时候,就想一想,万一这行干不成了,我还能干点啥?
然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做一个职业备份。
比如做旅游的也关注一下媒体,做餐饮的也研究研究生态农场。
做一个 planB,让自己有第二竞争力,不至于失业的时候抓瞎。
05
及时解锁新技能
2020 年 1 月 23 日,武汉市发出通知,要求 “市民进入公共场所必须戴口罩”。
那时我们还完全没意识到,两年后的今天,口罩早已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品。
现在出门不戴口罩,真的就像没穿内衣一样不安。
除了口罩,这两年生活有了太多改变。
好多以前闻所未闻的新词,现在我们都耳熟能详:
流调,密接,混检,健康码,核酸检测,方舱医院,动态清零,精准防控,群体免疫……
还有层层加码,恶意返乡,大水漫灌……
我常想,如果一个人 2020 年 1 月之前闭关了,今天出来一定会很奇怪:你们都在说啥?两年而已,世界变化这么大吗?
是啊,这两年,世界真是日新月异,好像每天都有新状况。
一个又一个 “没想到” 和“真意外”纷至沓来,让人倍感焦虑、疲惫和陌生。
而我们必须紧锣密鼓跟上,必须解锁各种新技能。
使用健康码。
帮孩子上网课。
及时打疫苗。
熟知防疫政策……
这样你才能正常生活。
而其实,疫情只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
还有更多变化悄然发生,而很多人没有察觉。
现在社会正在加速进入科技时代,很多技能需要我们解锁。
比如网购车票,使用地图导航,在线学习课程,判断信息真伪,传照片到云空间……
这些技能,其实像疫情常识一样,对我们同样重要。
如果科技时代,你不会扫码付款,不会语音通话,不会用打车软件,就会像疫情期不会用健康码一样,生活非常不便。
所以别偷懒,该学的技能必须学,年纪越大越要扎扎实实学。
别让自己成为活在科技世界的古代人。
06
学会换位思考
我一个亲戚,家里的状况很像整个国家的缩影。
她和老公是开拉面馆的,家里俩娃,老大初中,老二幼儿园。
还有一个老妈,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好,肾病严重不能打疫苗。
这两年,她家拉面馆生意也大不如前,收入微薄。
碰上疫情严重餐馆关门,家里的钱只出不进,俩娃还都在家上网课,鸡飞狗跳,那真是焦虑不堪心乱如麻。
她有时就想,不如干脆放开算了,该吃吃,该玩玩,最后群体免疫,疫情就过去了。
但转念一想,要是老妈感染了怎么办?
岁数大了,还一身病,不能打疫苗,多半扛不住啊。
然后她就瞬间冷静,觉得还是不能放开。
宁可生意不好,也要保住老妈的命啊。
其实很多国家现在也面临 “要钱还是要命” 的选择题。
一直严防死守,经济肯定大受影响。
可一旦放开,肯定就要死很多人。
那些说 “死的都是老人,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的,家里八成是没老人。
否则谁愿意自己老爸老妈成为代价?
现在人们对防疫方式争论很大,还都觉得自己特对。
可能本质上就是因为立场不同。
做生意的不理解家里有老人的。
不差钱的不理解家里揭不开锅的。
其实只要换位思考一下,立刻就能想通了。
人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想问题。
疫情是我们共同面临的灾难,大家需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我们要跟病毒较劲,而不是跟同胞较劲。
07
人是多么渺小
新冠病毒有多小?
100 万个新冠病毒加一起,才有 1 个人体细胞那么大。
现在全世界的新冠病毒加在一起,也就装满一个可乐瓶。
两年前的 3 月,大概只有一汤匙。
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小东西,折腾得我们苦不堪言。
而这个小东西,也有它们的神秘世界。
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已经流行了好几代新冠毒株了。
而且新的毒株会把前一任完全取代。
德尔塔出现,原始毒株就没了。
奥密克戎一来,又灭掉了德尔塔。
我们很难知道,奥密克戎是怎么变异成功的,怎么发展壮大的,又跟德尔塔经历了怎样的激烈战斗,最后成为新冠之王,传遍世界。
而奥密克戎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届新冠毒株。
一定还会有下一个毒株杀出来,击溃奥密克戎,成为新的 “毒王”。
新 “毒王” 如何产生,何时产生,又有什么特性,人类无法预测。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它更加温和,毒性更低,让我们免于新冠的威胁。
唉,你看,我们最后可能还是要靠病毒自己搞定自己。
以前人类很骄傲的,觉得我们征服了老虎狮子,建起了高楼大厦,我们是地球的主宰。
现在看来,这纯粹是因为无知。
我们不了解和搞不定的东西太多了。
集全人类之力,都灭不掉一可乐瓶的小病毒。
这次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能,重新了解了世界的多元和复杂。
如果以后能多些谦虚和思考,也算没白辛苦这一回吧。
08
说到这里,不禁感叹,我们可能真的是见证历史的一代。
疫情冲击,科技革命,世界格局动荡……
在这样的大时代面前,每个人都是小蚂蚁。
被裹挟着,被拉扯着,被忽视着,被惊吓着…… 被迫手忙脚乱地奔忙着。
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人依然在努力把控可以把控的部分。
努力让生活过得从容点,美好点,踏实点。
我们深知自己渺小,但我们希望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这是最让人感动的部分。

原文链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说话:疫情这么重,怎么不出来说话?

说话了:疫情这么重,你还好意思出来说话?

知乎用户 阵雨 发表

别闹,今年药代绩效好分成高,谁有空出来说话啊

知乎用户 不想说话了 发表

我们很难向乡里老家人解释自己的工作到底是在做什么。

人和人是有区别的。

知乎用户 哈哈哈哈哈 发表

罗翔老师一个研究法律的

都被逼的退网

何况一个学医的?

知乎用户 双笑生 发表

两个人在谈论上海的疫情。

甲:我最好的朋友在上海的医院做胸腔内科医生,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收到她的消息了。她给我最后的留言是 “非常非常忙!”

乙:我最好的朋友在上海的医院做感染科的主任,我也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收到他的消息了。他给我最后的留言是 “上海防控策略打断传播指数级上升,非封控区域病例下降”。

知乎用户 水之道 发表

在网红 “砖家” 胡编乱造的忽悠之下,上海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自我包装不做实事,这就是上海的防疫。宁愿相信世上有鬼,不要相信 “砖家”“叫兽” 那张破嘴!会咬人的狗是不叫的,会做事的人是不包装忽悠的。

…………………………………………………………………

判斷一個醫生醫術水平的高低,不要看廣告宣傳!不要看 “磚家”“叫獸” 的名頭!首先看這個醫生的醫德如何【醫德水平好的醫生,醫術水平一般不會太差。】?!其次看這個醫生是否熟悉醫理【中醫需要熟悉中醫的醫理; 西醫需要熟悉西醫的醫理; 中醫和西醫的醫理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奔著治療疾病的目的。】?!~ 當前大環境下,老百姓確實不容易,如果啥都不懂,很容易被黑心醫生狠宰一刀,人財兩空【建議家裡保存一本毛澤東主席時代的《赤腳醫生手冊》(網上有賣,非常便宜。;這本書包括了中醫西醫基礎知識。),如果某些醫生連上面的知識都不知道的話,基本上就是打醬油的大忽悠。】。

天朝醫療界三大害:(1)拿了黑心資本的黑錢,昧著良心做黑心事的 “中醫黑”;(2)舉著中醫的旗號賣“包治百病” 保健品的偽中醫【這世界上沒有包治百病的醫生,中醫西醫都是如此。西醫 “化療”“放療” 之後,癌症病病人 “人財兩空” 的情況比比皆是。】;(3)自我包裝、狗屁不通的網紅“磚家”“叫獸”【這類人應該做演員,而不是做醫生。】。

當前 “金錢至上”“忽悠包裝” 的社會環境之下,如果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看看上海的疫情防控水平】,寧願相信世上有鬼,不願相信 “磚家”“叫獸” 那張破嘴。

醫道的本質是治病救人!!!疫情大環境下,靠譜的醫護人員都在想辦法解決問題,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醫者德為先!衹要醫德高尚的醫生都是值得尊重的,包括中醫和西醫。】。那些忽悠炒作的不是拿了黑心資本黑心錢的 “中醫黑”,就是扛著“中醫” 的旗號推銷保健品的 “偽中醫”【不懂中醫基本醫理推銷保健品的“偽中醫” 雖然號稱“中醫粉”,但其實是“中醫愣”。】。~~

知乎用户 ABC 发表

这个时候,作为身处疫情最严重的上海医生,他哪有时间说话。

知乎用户 Raymond​ 发表

文宏倒春寒,一倒倒回 20 年

知乎用户 無何有之鄉​ 发表

这,这,这…,这问题~~~

哪壶不开提哪壶不是?!

上海疫情那么重,抗疫都来不及,怎么出来说话嘛?!这可不是吹牛批长脸的时候,轻重缓急,医生怎能分不清楚呢。医生很忙,请不要干扰!

真的是,这问题,尴尬的很…,简直,简直是居心叵测,意欲何为?!

等这阵子疫情过了,自然会出来给大家分析的,慌什么慌?

上海发展到昨天,还真的没有想到,那么大的阵势,感觉好严重了。

江苏援沪

浙江援沪

天津援沪

湖北

江西

河南

海南

山东

陕西

广东

安徽

……

知乎用户 朱会来 发表

大概率已经跑到国外去了,不信看窗户外的景像。

知乎用户 Merlin 发表

不发声,

要么是因为无法发声

要么是因为不想再发声

要么是因为忙于抗疫无暇发声

上海此次问题不简单

不是一个医生说话就改变什么的

何况现在他还没发声你就盯上他了


网民是盲目的这个论断正在被验证。

现在的情况很简单,可以参照当初袁隆平与钟南山被骂的情形。例如袁隆平摸了一下豪车,袁隆平的一生就被他们否定了。

人无完人。境外水军其实时时刻刻都在蹲点,等着我们国内的各个抗疫一线的战士们犯错,只要犯一个错,不管他为了这些骂他的人能够活下来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都会引导舆论将他们骂成十恶不赦的人渣。

恶魔放下屠刀就成了佛,反之却不然。

其实但凡学过生物的人认真看过张文宏对于共存的看法的文章,就会明白他讲的是什么,以及网民讲的又是什么,完全不是一回事。

就好似张文宏讲吃粥没营养一样,网民骂的和张文宏讲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网民大多看了个标题就开骂,丝毫不管张文宏讲了什么。

并不是说说张文宏就完全是对的,人无完人,只是说不要过分盲目的去发疯似的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一个人,何况人家在专业性上要远超你我。

就现在这样的形势,没有几个医护敢发言,因为你说的一句话会被解读成很多种含义,总有一种可以骂你,这样的情况谁还敢说话?若是解读不出什么,那搞个阴谋论扣个帽子照样继续骂你。

所以,抗疫的事情,你骂上海我理解,你觉得张文宏讲的不对我也可以理解,但你直接说张文宏是汉奸,直接全面否定他,那就太离谱了。

这样你还希望他发声?先逼得大家都不敢发声,然后跑来质问,为什么不发声了?

知乎用户 空留白 发表

不需要张医生,李医生,王医生先说话,疫情重不重,临床数据说就可以咯,现在官方都没出数据,说明光临床医疗数据不全或者模糊或者自相矛盾无法让高层得出结论。政经还有生命,这个话题 99% 的人,既没有尊重科学事实的价值观,也没有客观分析需要的信息量和智商,这种话题普通人抱怨抱怨得了,太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让你站在解决这种复杂社会公共卫生危机问题的任意关节,你都等同于废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他的话只会对人造成影响,而不会对病毒产生任何影响。

知乎用户 凯凯 发表

不请自来。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张医生当年放弃奖学金留学的资格留在国内抗击非典的事迹了。张医生一直主张动态清零,都不记得了。可能很多人不想听那些他们不符合他们心意的事情。我就想说两句话。

曾经把张医生捧上神坛的是网民,媒体。现在把张医生拉下来玩命炒作的也是网民和媒体。

诚然很多时候并不是同一拨人。也许某些网民只是被某些声音蒙蔽了眼睛一起义愤填膺。

但对于张医生来说,有区别么?

如果我是张医生。我所热爱的人们,我想保护的人们,因为听到一些捕风捉影的过度解读、流言蜚语,就对自己恶语相向,我需要说什么?澄清?辩解?还是对骂?

很多时候不说话不是原谅,而是算了。

知乎用户 圆果团子 发表

这两年张文宏的微博一直有发布消息,有时不发可能只是太忙了。

我之前没有吹捧过他,他论文出事的时候我还认为他应该主动辞职谢罪。

但是现在我要说,你们最好还是忘记他吧。

他只是个说话有趣,有时说的话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地方医学专家而已,用不着捧那么高,也用不着砸那么狠。

“疫情之后,你们看我们医院里绕着墙根走的就是我。”

张医生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知乎用户 摆渡 发表

相信科学不是迷信科学家

无论科学还是科学家都需要接受检验

知乎用户 净江烟 发表

不知道为什么一堆阅读理解不及格的人还天天要人再多说两句

知乎用户 昌哥红茶 发表

做人要善良,多把人往好处想。

万一张文宏他们并不是坏,也不是学术不精,而是仅仅想为辉瑞直播带货呢?

知乎用户 不清 发表

不是当官的就不要再中国发表观点,哪怕是科学、游戏、文娱、金融等等

这么多年了还不懂吗,这些都是政治。

知乎用户 ddd 发表

不仅他,最近钟老出来的次数也少了很多,为什么呢

知乎用户 田甜​ 发表

武汉说过话的,现在都不说话了,你没看见吗?

你是故意的还是?

知乎用户 两千大于三千 发表

知乎用户 七七 发表

说啥呢,有啥好说呢……

当初建议你们多补充蛋白,都被喷……

对啊,说到底只是医生的建议而已嘛,可以不听啊。

还是这帮人想的太多,老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我说的其实也不单单指依靠某个医生这事。

说到底也是文化属性的问题,在家靠父母 出外靠朋友嘛…… 不靠个什么东西,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活了……

知乎用户 hikaru2046 发表

说什么?张文宏是从科学医学角度看待这次疫情,但现在国家政策就是动态清零,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封城加全民核酸呗;

就像你孩子和你说他想做什么事有什么理由,你直接回绝,然后再说一句我都是为你好,那孩子还能说什么?

知乎用户 xy8569 发表

幸亏万幸,要不然他可能就是曹操的粮官了

知乎用户 臨溪​ 发表

去看看他微博下的留言就知道了,辱骂的很难听,在这样的敌对舆论导向下,他说什么都是错。

知乎用户 刘林 发表

出来说活就是等着被骂,人家又不傻。

出来说话能得到关注提升知名度和存在感,获得得到表扬,实际得利,他才会出来的。

网民对他的愤怒是真的,非常真切真实真情实感,因为外溢。

老实说,如果上海不外溢连累其他地方

随便他怎么蹦跶也不会引起多大反感,顶多看笑话。

现在普通群众真的是很愤怒,他很聪明的。

但是如果更上头的人,背后的人要他背锅,他胳膊拧不过大腿,可能也会出来说话和背锅。

知乎用户 勃列日涅夫 发表

张文宏突然想起,肝和肺是两个器官

知乎用户 星之所在 发表

因为共存派破产了,已经不需要他这个共存派的学术权威发声了。本来呢无论上海炸成什么样,只要能控制住疫情的溢出,上海自己去实现共存,问题也不大,坏就坏在造成了严重的疫情溢出,人家兄弟省市本来什么事都没有突然就被上海拖下水了,这大家能忍吗?!上海这波操作过于自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太难听的话我就不讲了没意思,既然上海自己不愿意体面,那这波就只能大家帮上海体面了。

知乎用户 吴名 发表

因为张文宏医生是真正的聪明人啊,百度下他的履历,就知道他有多少荣耀是在担任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后获得的。

张医生说的话早就不代表他个人了,而是代表上海市政府,凭他的头衔是没资格对上海市的防疫政策指手画脚的,而且作为上海新冠肺炎救治组的成员,他说话的方向也不会跟防疫组反着来,通过微博他的数据与信息屏蔽情况也知道上海市政府把张医生的微博作为一个网络宣传突破点。他为了不是他职责内的事说了太多话,但是同时也利用上海市政府为他创造出来的声望为自己谋取了很多利益。

而且张医生之前讲的话是有套路的,只讲大方向,不给你讲现实状况实施细则实施的可行性,最多说三个武器三个条件这种套话,所以大道理听起来都对,你挑不出错,但是真正考虑到实施,基本行不通。比如他说的抗疫的三个武器,第三点是 “非常充足的医疗冗余度”,这点就行不通,国有医疗有限,私人医院的成本太高,就算有大量的私人医院,也会有人看不起病。

所以张医生很聪明地说了句,我是 “救治组” 的,不是防疫组的,就从公众面前消失了。毕竟决策不是他定的,他只是个传话人,如果他出来说话,只会让群众对于上海政府的不满发泄到他的身上,除了不能再当网红外,他的专业素养在那里,作为一个医生他凭自己的本事他依然能过的不错。

另外建议百度下邬惊雷的头衔和张文宏的头衔,对比一下,你觉得谁有权在防疫方案上签字?

知乎用户 ldchenghe 发表

没法说了。

首先,上海疫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前几次他发言给出的预测。他几次发言中所谓 “精准防控” 可以把上海疫情控制住,但事与愿违,上海疫情已经到了国家主导、全国支援的地步。网上嘲讽张医生的声音普天盖地。

其次,疫情防控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张医生以医学判断为主的意见,在科普和个人防护指导方面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涉及千万级人口规模城市的防控策略,他不专业。在上海疫情防控吃紧的关键阶段,需要与国家的防疫政策保持一致,干就完了。

第三,张医生是聪明人。他之前发言有 “放开、共存” 的隐含意思,但经过这段时间的试验以及国家的强势管控,可以看出,所谓 “放开、共存” 在当前阶段是不合理的,是推行不下去的。

知乎用户 Unit 发表

钟南山也没说话。

李兰娟也没说话。

上海疫情一点也不严重,百分之九十都是无症状感染。让你现在得新冠,你也不怕。

防控不利与医生无关,新冠现在大家都清楚是怎么回事,有疫苗,有特效药,有医保兜底,传染性贼强。

张文宏医生为什么要说废话?

知乎用户 剡 main 发表

要么数钱要么反省。

前者没说得,敌人。

后者能确定,蠢货。

还是别出来蹦跶了。

知乎用户 十年一 发表

作为十二月第一时间第一波经历奥米克绒的人,我当时一直在看各种消息,我那时候转机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悉尼,所以各种消息都在看。当时国内北京不让飞,上海让飞,各地因为变种 病毒收紧政策中差点没走成。直到国外各国陆续再次躺平。

从一月起,张医生说的话,如果看英文的新闻,会明白他说的什么意思,数据和研究报告不到一个月就铺天盖地了。基本就是该变种的高传染性和低致病性会突破原有的很成功的病毒清零政策,这是时间问题,比如这波上海压住了,下一波什么时候开始,继续清零?但从个人利益上,他完全可以保持沉默或者说些场面话。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既然如此何必非要开口,开口又因为一些原因不可能说清楚自己到底什么意思,似乎他总是憋不住说半句留半句。疫情最后一个冬天什么的。

张医生的话,是基于医学的一半陈述事实和基于目前舆论的另一半遮遮掩掩,如果政策一直不转向,他今天的处境是注定的,相信他四个月前也清楚这些事。

所以他老是让我想起马寅初

知乎用户 霸霸 发表

他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很多技术型人才的短板,懂技术不懂人心。面向大众的事,一定要考虑大众的构成,中国普通人本科率多少?互联网民多少人是专科以下?这样你才能说他们想听的东西,看看 z 老,该说什么说什么,焖声那啥,这才是醉犼的。名利都有了

知乎用户 文文 9​ 发表

因为他不想再暴露自己太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可能他去防疫前线了吧?唉?原来他是医生,不是网红啊!除了在网上煽动与 dzy 相反内容的舆论,他干什么了?他见了美驻沪领事然后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与美国辉瑞合作了。他说话也是挑时机的呢,上海现在这么严重的时候,辉瑞突然进场了,他现在知道闭麦了?这就是好医生有良心的医生?就这还一群人追捧他的。也不想一想,他的职位,如果他有不同的想法,需要在网上煽动言论吗?他不知道跟上层打报告吗?这医生是给这些粉丝灌迷魂汤了还是有些人脑子被病毒入侵了?跟国家对着干的这些人,你生病的时候这位张医生能给你出一张病床吗?

知乎用户 jjhjl​ 发表

没必要拿放大镜踩一个人。上海的的问题顶多只是受他影响,但主要责任肯定不是他。全国有那么多地方那么多专家,作为相关负责人不可能只听一家之言(假设是只听了张,假设张是公存),那造成今天这个后果,主要责任也不是张。现在全网集中喷他,我想也是有可能转移注意力吧。

知乎用户 TxTxTx 发表

一个真敢说,

一个真敢听,

有一阵张医生就差直接把躺平喊出声了,

然后就成这样了,

少说话,

多干活吧,

赶紧救治病人去。

知乎用户 益谦​ 发表

当前的主要矛盾,不是各省与上海的矛盾,也不是上海户籍居民与非户籍居民的矛盾,而是中国人民与一小撮试图破坏中国抗疫大业,破坏中国和谐安定局面的破坏分子的敌我矛盾。

这一小撮破坏分子藏匿在人民(包括港台)群众中,主要藏匿在上海各级抗疫领导队伍中,在洋主子的指使下,他们阳奉阴违、消极抗疫、欺上瞒下、左灯右拐、制造矛盾、激化冲突,试图造成疫情扩散、全员感染、全国混乱的局面,以到达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恶魔常常会以菩萨的面目示人,在夜里发光的不一定是星星,也可能是群狼的眼睛,要警惕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 “网红” 和“专家”,听其言,更要观其行,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不要把上海人民,把全国人民当傻子糊弄。

集体主义、万众一心,这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天灾人祸、战争动乱的淘汰下积淀的生存基因,不是你们这些宵小三两句话可以改变的,国家既定防疫政策是用来执行的,不是用来争吵的,与他们争辩反而着了他们的道,造成思想、行动的混乱。

国家的既定防疫政策只有正确的贯彻执行才能有效果,我们应该警惕个人主义,地域主义,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在国家的抗疫大政方针上,团结能团结的大多数人,只能这样才能战胜疫情,打败这些破坏分子和西方敌对势力,最终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

欢迎转发扩散!

知乎用户 擎森 发表

张文宏说他只是个临床医生

那个哭了的书记说他们缺医生

张文宏在哪呢?

知乎用户 胡静怡​ 发表

他付出的代价还不够大?

你还要害他

知乎用户 慕大侠​ 发表

提供三个视角,自己判断。

1、上海市人大代表、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在提交今年上海两会的书面建议中指出,全球抗疫已出现疲惫和松懈,中国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应未雨绸缪做好系统性抗疫准备。

他建议上海,应针对 “疫情规模超出现在 5 倍或者 10 倍” 做好预案,包括:实战演练、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加快抗疫科技平台建设等,同时应做好对更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分级诊疗的培训及物资准备。

请问,张大夫在上海两会上书面提交的意见,有被采纳吗?

2、上海市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吴凡**表示,如下的采访

3、现在上海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当地的防疫感染专家不出来说话,在行为逻辑上是不通顺的。

你现在需要想的是,怎么样的情况下不出来说话,

(1)我国惯例是严重的事件背后总需要有人来承担,承担什么,这个人是谁?

(2)那就是不关我的事,硬是憋着不说。不过这不是张医生的做法,前面都顶着这么大的压力下,还在诉说一些东西,现在事件很严重了,但是没有声音了,你不奇怪,我都感觉奇怪。

(3)在你说的对的情况下,预判对的情况下也不能再说了,因为什么,你自己判断。

现在的公工域论环境下,说的多错的也多,那为什么还要说?

你在单位里面感觉氛围不对劲的时候,你会接着说么,不会的,你早就闭嘴了。

那张医生为什么还要大声呐喊,还要去提案。

知乎用户 Rockyouupanddown 发表

我永远支持张医生,他说的话,做的决定都是科学的,客观的。

知乎用户 正雪 发表

静态了,还 tm 3 天两头的 瞎折腾全员检测,浪费人力物力。 检测是能治病还是能当药?

就算查出是阳性,极大可能也是居家隔离,去隔离点谁伺候,哪有那么多免费的餐盒和房间。

吃中药能治病,吃饭就不能治病?要不要来个对照组,看看几天人先扁。

知乎用户 码农派生 发表

疫情轻的时候,他才敢说话。

重了大家都整明白了,他还忽悠得了吗?

知乎用户 Richy​ 发表

救救上海人吧。

知乎用户 alex 发表

因为他,上海已有近十万人感染新冠,经济损失上百亿!真 tm 天才

知乎用户 大约克​ 发表

说说我对张的印象:

1、他在网上有很多关于传染病(不止新冠,包括肝炎、流感等)的专题演讲,讲的深入浅出,很适合向公众科普;

2、武汉疫情期间,当时大家对新冠还不熟悉、还很恐惧,张没有任何官话、套话,而是用他的专业知识、口才甚至幽默感,普及了很多防疫常识,包括 “你觉得你在家里闷得慌,可是你要想一想,病毒也被你闷死了” 这样让人印象深刻、很 “上头” 的金句,虽然做科普的不止他一个专家,但能将专业知识用幽默易懂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语言表达出来,很不容易;

3、疫情以来,他一直是上海地区新冠临床救治的负责人;

4、每次有新的新冠防治指南出来,或者每次有新的国内外疫情出现,他都会第一时间向公众解读、研判,说的应该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我不记得又什么重大误判(不过面对新冠,有哪个专家能保证自己一定正确)?

5、主导上海的精准防控,在奥密克绒之前,基本上在上海成功实现了动态清零,将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即便面对奥密克绒,你也只能说如果以 “动态清零” 为标准,上海的精准防控失败了。那如果以共存为标准呢?如果以防重症和死亡为标准呢?其实不能说上海的 “精准防控” 就失败了。甚至我觉得有一天,“精准防控”是我们全中国每个地方不得不做的选择;

6、去年以来,反复强调将来要与病毒共存,要做好共存的准备。这点也是现在最为人诟病的地方,现在看来,他说的对,有他这样的专家反复给大众打预防针,做好共存心里准备,总比天天喊着 “体制优势”” 必须清零”“据约翰斯霍普金斯”“美国在疫情下崩溃” 这些要有营养的多,否则真到了经济承受不了、或者无论如何也无法清零、不得不共存的时候,公众的思想如何转变?没有公众的配合和理解,有点发烧咳嗽就往医院跑,怎么可能不发生医疗挤兑?

7、“应该喝牛奶不应该喝粥”,牛奶比粥有营养,这当然是常识,但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否则他不必强调,还因此受到了一些人的抨击,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反复强调;

8、他走红的那句 “共产党员先上”,现在又有很多人抨击这句话,说是一句“正确的废话”。问题是,如果他说的真是一句“废话”,如果在他说话的时候,大家真的认为“有事共产党员先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那他怎么可能因为这句“废话” 而走红呢?他之所以走红,难道不是因为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年来的心声么?诚然,疫情这几年,很多党员干部冲在了一线,那之前呢?有多少基层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觉得他们“德不配位”?

9、也是在张刚刚走红的时候,有人总结他,说他有一种 “少年感”,虽然人到中年,但是一点都不油腻。两年过去了,我觉得他依然配得上这个评价,这也是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

知乎用户 品茗叹生 发表

他还敢吗。现在他是说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被骂的。。。。。

知乎用户 悬崖上的金鱼佬 发表

他哪有不说话了?他不是一直最多话讲的吗?

卖国卖得这么高调的汉奸也算是活久见了,满门忠烈的柳家人都没他狂。

知乎用户 hyn 发表

我中午吃的有点撑,怎么也不出来说话?

知乎用户 锕秀 2007 发表

你以为,这个级别的医生,跟你我一样,很闲???

知乎用户 流云 发表

镇至挂帅网民打手,砖家还不得乖乖闭嘴扫大街?

知乎用户 彭悟迪 发表

张最大的问题就是

不晓得适可而止

不晓得政治挂帅

不知道木秀于林,风必催之

这种人

只能在风头过后尽快出国才能说真话

否则就要赶紧说顺风话

即使是假话

知乎用户 华菱薰 发表

除了吃以外,还有一个方面必须要吐槽:到底是哪个没脑子的下令把药店关停的?

家庭常用药,医用酒精,84 消毒液等等怎么办?有个大毛小病(发热除外)怎么办?本来医院的门急诊就没有资源,就算有也出不了小区,就算能出小区,进医院也要核酸阴性。再加上跨省快递停运,百姓自救的路都被堵死了。

经过二十多天的封控(我个人因为公司原因,3 月 3 日就开始封控,小区是 3 月 13 日开始的,本回答发自 4 月 6 日),小区群里求药的人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还有人咨询什么表征应该如何用药。

难道吃喝重要,百姓就不会得其它的小毛病么?求求决策者长点心吧——呃,或者脑子?

知乎用户 曦鈅 发表

知乎用户 蒹葭 发表

以前乞丐讨钱的时候还会唱莲花落

也没看见你们把他们当爹捧起来啊

知乎用户 探寻者 发表

复旦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主任。

啧啧。

知乎用户 不知道看热闹 发表

精准防控基本上要变成精准传毒

知乎用户 小白鸽健身 ing 发表

难道现在只有张文宏不出来说话吗?

这点政治嗅觉还是有的吧。

知乎用户 Haizzzz 发表

换帅换刀,他以专家的身份影响着上海的防疫方针,要改变一个地方的防疫政策,拿下他也正常。本来我觉得他没什么大错,还有点可怜他,直到上外网看到有反华反党的节目突然开始推崇他,说他是为真正的科学家。我就不理解,这人也不是那么地对形势预判精准,也不是作出多大贡献。为什么内外网一致地有那么多吹捧地诞生,大概是他们成功找到舆论合流的点吧

知乎用户 夏末 发表

你看到的是有人想让你看到!

显然,

现在有人不想让你看到张主任~

知乎用户 AAA XXX​ 发表

在前线,没空

知乎用户 大道至简 发表

知乎用户 理想三和 发表

信用破产了懂吧,“打破指数增长” 算是重大判断失误了,再出来说话带风向谁信?

而纯粹技术官僚定位,谁上都一样,以前推他也是图他的说服力

知乎用户 darkknight 发表

怎么现在这么多人还不明白?张文宏说不说话,全看官方让不让他说。张文宏是网红医生?搞笑,他是什么地位?他需要当网红赚钱吗?他自始至终就是代表官方意见的传话筒,或者负责引导舆论的发言人,你们还真的觉得官方允许一个网红医生在抗疫这么大的事情面前误导几亿网民?如果他是以个人意见瞎说,够把他行政处理几十次了?你问问你们的公职人员家人朋友,问问你们的医生家人朋友,他们敢在网上随便评论疫情吗?

对了,你们是不是不认识张文宏,我再介绍一下啊:

张文宏,党员,公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党支部书记,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卫健委下属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还什么张文宏给国外药物引路,他要是赚钱,路子多的很,用得着干这个?张文宏为 paxlovid 摇旗呐喊有用吗?这是处方药,他在网上当网红能带动卫健委审批处方药?卫健委是看微博和抖音审批药物的?没错,另一位网红医生说了一句话,做莲花清瘟的企业股价三个月涨了三倍,因为莲花清瘟是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全靠打广告,但是给辉瑞打广告屁用都没。你要是拿不出张文宏给卫健委游说外国药的证据,你就是诽谤。

知乎用户 约翰. TotallyFail 发表

他要是嗅觉够灵敏,应该提前半年到一年开始潜水,能全身而退

知乎用户 ljx 发表

这种非常时候,他不被人抓出来祭旗就不错了。。。

哎,一年比一年有那个味。

知乎用户 假装很聪明 发表

对人说了,人听了。但鬼听不懂!

知乎用户 bighive​ 发表

不懂政治的人根本分不清轻重,后面能全是而退就算运气了

知乎用户 维洛逐风 发表

说了也没人认同,何必自讨没趣

知乎用户 布衣伴侣 发表

有人栽赃污蔑说,是因为张文宏说了 “奥密克戎只是大号流感”,所以上海放松了疫情管控,导致本轮 #上海疫情 #。

首先,张文宏只是个医生,不是上海防疫的指挥人,没那么大的权力。

其次,来看一下,张对于 “奥密克戎是不是大号流感” 究竟是怎么说的???有视频有真相!

张文宏奥密克戎是不是大号流感

知乎用户 曹破延 发表

袁绍力主打曹操,田丰力劝。袁绍怒,囚田丰。

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劝君莫做刚而犯上的田丰。

庙堂之人对与错,输的都是你。

知乎用户 绚辻词 发表

说什么?说共存很成功?

知乎用户 全麦吐司 发表

我都迅速澄清了我只是个临床医生,关键时刻你们为什么还不赶快忘记我

知乎用户 1P 和 1N​ 发表

钟老出来说话了么?

知乎用户 insulin 发表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我们既不要贬低谁也不需抬高谁,张文宏主任的观点只是从学术层面出发的,任何一个事件不能脱离其社会基础,对与不对三年后再论为好。

知乎用户 风之方向 发表

事情好大了引来了解放军

知乎用户 一叶扁舟 发表

说什么?

说完被一帮屁民网爆吗?

不觉得可悲吗?一个专家级别的人物,用最通俗的话普及疫情这个东西,完了被人喷的现在都不愿意发声了

试想一下,普通人见个全国级别的专家有多难?

以后对专家好点吧,尤其这种良心专家

知乎用户 木子不写诗 发表

如果说真话,说实话都要被喷的话,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生活在全是演员的世界里!珍惜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勇气和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夜郎自大是无知者,是好辩者的天性”。 法外狂徒张三罗翔 icon

知乎用户 Zealot 发表

我说我 “适当努力” 科研搞设计,我说我“生活作息平衡”,用精准模拟结合少量实验就能出好成果,你们这些只会搞实验的都是 fwblablabla,结果我数据造假,热力学数据事实上没去搞实验扒数据库,结果模拟计算结果拿去中试爆炸炸飞了五个操作工,我只落个开除都算轻的,我还敢露面?

知乎用户 jjjastronomy 发表

因为防疫已经从科学问题变成政治问题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借用另一位答主的一句话:对人说了,人听了。但鬼听不懂!

还是别出来了。做好自己就行,你是叫不醒那些人的,说好听点会被当作工具,说不好听点是被当作……

还是别出来了,因为不值得。因为你说什么都会被当作恶意。因为你做啥都会被被扣各种莫须有的帽子。

当初的走红是被裹挟也好,被炒作也好,都让它过去吧。回到不受打扰的岗位上去吧。

聚光灯不适合你这样的医者,师者,仁者,长者。

知乎用户 随遇而安 发表

说真话 被骂 打官腔 被骂 不说话 被骂 因为 不说话 靠骂他的人下一顿没吃的了

知乎用户 柠檬薄荷 发表

他就是个跳梁小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着很多人对着他发火,这完全可以理解。不过,不会真有人以为上海弄成今天这个样子只跟他一个人有关吧?

知乎用户 笨笨 发表

他现在哪敢说话,他说话不但没人听,还引来大家的谩骂声讨,他再说话网友隔着屏幕都能把他活劈了,多少人网暴他让他以死谢罪呢。

我感觉张文宏医生能不辞职跑路就不错了,现在应该已经是一种身心俱疲不堪重负的状态了。

知乎用户 坤梅水仙​ 发表

我倒是想说,但我一说你鸡蛋就砸过来,叫我怎么说,还是算了吧!

知乎用户 宿二​ 发表

一种可能,现在忙没时间。

二种可能,现在他也想骂人,然后被禁言了。

三种可能,现在他是怕了,和一些人猜测的一样。

还有一种现象,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非黑即白,还有能调和黑白的阴阳八卦。

知乎用户 而栗多年 发表

看看评论。

张文宏也许还是怕了。没啥重要的事情不想出来说,无谓的挨骂。

支持他的人比反对他的人要多。

只是支持他的不发声,反对他的人不停说。

知乎用户 Oaixam 发表

个人不相信张文宏的能量能把上海搞到目前这种局势。

知乎用户 peter 发表

钟南山,高福,李兰娟,张伯礼,一个个怎么都不出来说话。所有中国防疫专家不是信誉已经破产,就是唯恐这次说了话仅存的信誉就会马上破产。

知乎用户 大龄车神 发表

政府让说什么就只能说什么,不是他想说的

知乎用户 秦琼华​ 发表

疫情年代,中国顶尖的感染科医生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太正常了。

上海疫情那么严重,中央一肚子火,张文宏是个刀尖起舞的人精,也不敢在这个当口站出来作没有必要的牺牲。

站出来挨骂当靶子,他就不是张文宏,是董存瑞了。

知乎用户 罗罗 发表

看了知乎网友的图片 我大概明白了些啥

可能他越来越忙吧

一起看看知乎网友的图吧

知乎用户 世界是我的脑洞 发表

当年鸠摩智端坐莲台说法,口灿莲花,听他讲法的人,无不欢喜赞叹而去。

后来在枯井污泥中,只觉得五蕴皆实,万法不空。

不在此山中的时候,自然可以纵观全览、指挥若定,说对了是孔明在世,说错了是学术探讨。

现在要为自己说的每一个字负责的时候,谁还敢说话呢?

另外一个可能,他想说的,不是网民想听的。又不愿意顺着网民说网民喜欢的话,索性闭嘴了。

知乎用户 白鹿青崖 发表

张的言论危害巨大,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张和支持共存的都应该拉出来批斗,斗完后再判刑。

知乎用户 eternalinterest 发表

外国医药资本把他抛弃了,现在在选下一个人当药代。

知乎用户 兔神 发表

人家从去年开始说要做好准备,到底是他说错了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做好准备。

知乎用户 隔壁老王哟吼 发表

他说啥也做不了主,问题根本就不在这儿

知乎用户 紫色隐者特别有用​ 发表

说白了,张文宏在这事之前,有点上海钟南山的味道,结果事情真来了,不敢拿自己的专业拍桌子,怼领导

知乎用户 425joker 发表

中医粉跳啥呢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海上的疫情难民 | 舆论手札

上海新一轮疫情依旧看不到拐点,2400多万人口陷于超规模战疫状态,线上舆论当然无法完全反映实际政策的运作,这里面必定有相当多一线人员的付出,市民无量数的牺牲无法被看到、被记录,但舆论展露的一线,却也保存了疫战难民艰难的求生呼号。 以下挂一漏 …

张文宏与他未完成的角色 | 舆论手札

最近公号写的张文宏行止,有师长提出了委婉的批评,认为过于谨慎,想必是要鼓励作者可以再大胆一点,再直率一些。本公号写过三次张文宏,面对这么个近乎“完美”的人物,曲笔的时候多,没办法直接批评,想要藏的东西多过要表达的,所以阅读体验不好,像极了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