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你印象深刻的行为艺术项目有哪些?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狼狈 发表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作者许立志

是一名普通的富士康工人,于 2014 年 10 月 1 日国庆节跳楼自杀。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知乎用户 一条​ 发表

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

在当下最火的社交网络 Instagram 上

每天发一张自拍,

短短 4 个多月,凭着 184 张自拍照,

粉丝迅速涨到了 9 万人。

照片里的她,有时甜美可爱,

有时又性感诱人,

有时又变成一个健康积极的 “有机女孩”……

现在全球有将近 15 万人,每天在关注她的动态。

其实,这些照片都是假的,

这个自拍的女孩是个艺术家,

叫阿马利亚 · 乌尔曼(Amalia Ulman),

这是她在 2014 年开始的一个行为艺术。

为了拍出这些 “网红照”,

她仔细研究网红们喜欢发什么样的照片,

分析网上最受欢迎的女生形象,

然后每天去酒店开房间,拗造型,

拍一张自己的自拍。

阿马利亚 · 乌尔曼的这些自拍照,

不仅在网上引起一股热议,

还被纽约的新美术馆收藏,

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伦敦白教堂艺术中心展出。

通过这个 “骗局”,她想告诉大家,

不要迷信网红的形象,

看似随意的自拍,其实很 “心机”,

造型,角度,布景和滤镜,

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好多人可是活在自拍里的哦。

自述 阿马利亚 · 乌尔曼 编辑 yali

我叫阿马利亚 · 乌尔曼,是阿根廷人,

从小在西班牙长大,大学时在伦敦学习艺术,

后来,又搬去了美国洛杉矶长住。

我生活过好几个国家,

这让我养成了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

在洛杉矶,很多模特、名媛喜欢去高级酒店,

就是为了自拍,然后晒到网上。

好像活得很精致。

于是,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观察和研究网红们是怎么发自拍的。

我的表演在 2014 年 4 月 20 日这天开始,

并且配上了一行字,写的是 “卓越与完美”,

是我给这场表演起的名字,

当时还没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然后,我就开始陆续发自拍,

暗示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刚到洛杉矶的少女,过着很梦幻的生活,

后来,因为失恋,她开始堕落,

化浓妆、整容、吸毒…

最后,又找回了自我,回归健康积极的生活。

每天,我专门去酒店开房间,

为了入戏,我先是把深色的头发,

染了欧美网红们最爱的金色,

又好好学习了一番她们给图片配文字的套路。

这些源于我对自己和身边女孩子生活的观察,

我把网红们,分成了几种类型,

放在了我的故事里。

类型一:可爱女孩

活在梦里的精致女孩,喜欢粉红色,

清纯可爱,萌萌哒,配上一段娇嗔火星文,

就是个柔美滤镜下的可爱女孩!

喜欢晒美食,咖啡要有精致的拉花,

吃饭之前要一定要拍照 “验毒”。

偶尔晒晒身体的局部,

一点小裸露,清新的魅惑。

精致女孩的日常,

当然也少不了鲜花和小动物。

类型二:蜜糖女孩

在 “梦幻” 了两个月后,我发了这张合影,

配了段文字,表明这是和前男友的合影,

配文用了那些很流行的鸡汤金句,

看起来是在安慰自己,其实也为我博取了关注,

自己感觉更良好。

那之后,我的画风突变了,

从梦幻美少女,变成了一个放纵的女孩,

发的照片更加开放,

在这一段里,我用了很多 “夜店网红” 很爱的元素,

也参考了洛杉矶明星的私生活丑闻,

吸毒,滥交,放纵自我…

我也很拜金,喜欢购物,

品牌的大 logo 开始有意无意的出现。

我甚至还去做了整容手术,隆胸,

不过,这当然也是演的啦,

其实是用胶带缠出来的假胸,

把袜子塞到内衣里!

故事讲到这里,网友有各种各样的反应,

这恰恰也是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偷偷告诉你们,

我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就是这一部分,

因为,我内心就是个不羁的朋克女孩!

类型三:生活女神

很快,堕落的阶段结束了,

我重新树立生活的目标和信心,

练瑜伽,冥想,分享心灵鸡汤…

这可能就是 “仁波切网红” 最喜欢的生活了!

牛油果是一种时髦的健康食物,

有机生活离不开它!

心灵鸡汤,也是我们 “成功学网红” 超爱发的东西,

爱生活的女孩们,共勉!

我发现社交媒体上是个很好的平台,

可以自由发表作品。

于是我就继续发照片,

又做了另一个作品。

巴黎 New Galerie 展厅现场

这次,我不再是冒充网红了,

表演的是一个怀孕的女白领。

我的工作室是在洛杉矶市中心的一座高楼里,

整个环境就像一间办公室,

我假装成一个在办公室里的大肚婆。

我觉得怀孕是女人的愿望吧,

但女人在职场太难了,

如果一边工作,一边又大着肚子,

就好矛盾,

职场就是偏男性化的 “厮杀” 之地,

不太适合我们女孩子呀。

和之前相比,这一回明显是虚构的了,

有好多卡通、无厘头的东西,

就像是在看无声电影、连环画一样,

一看就是假的。

为了达到卡通的效果,

我还创作了一个重要角色,

就是我的小鸽子,我给它取名叫鲍勃(Bob),

我和丈夫一起,养了它两年,

给它在办公室里拍了不少东西。

这个系列还在进行中,

喜欢这个系列的网友,

比上一系列更多了。

乌尔曼在北京,社交媒体截图

乌尔曼在朝鲜,社交媒体截图

和网上的形象不一样,

现实中的我,喜欢到处旅行和散步,

也喜欢可爱的东西。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一点也不想做网红,

也不在意粉丝数量,

我希望能让人们开始思考,

不断在网上发自己的信息,

其实是一种自恋和表演。

仔细想想,有多少人是假装在生活,

活在自拍里呢?

部分图片来源于艺术家社交网络页面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作为「行为艺术之母」,属于玛丽娜的行为艺术时代延续至今,靠的是直面淋漓的鲜血,释放残酷之欲,以及与灵魂伴侣的拥抱与撕咬。

1973 年,爱丁堡艺术节。

一位三十出头的美丽女子跪坐在角落一块空地上,面前放着二十把不同款式的短刀,依序取出一把,以异常熟练的速度玩一个俄罗斯游戏一一刀刃剁指缝。每一次切到手指,就换一把刀,重新再来,直到把这些短刀挨个儿用上一遍,还得让手指被切伤的时间和前一次保持高度一致。

观众目瞪口呆地看着她流血一一整整 20 次。随后便记住了这场痛感十足的行为艺术,以及作者的名字——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这是她的艺术首秀,也是成名作。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韵律 10》表演之后数十年间,这位目面清秀的南斯拉夫女子自虐式表演逐步升级,拿性命与芸芸众生做最彻底的沟通。

被禁锢的叛逆

上世纪 40 年代中期的南斯拉夫,铁腕政治家铁托建立了约束重重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性压抑」是那个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国民特色。玛丽娜就出生在一个对铁托政权顶礼膜拜的家庭,高祖父是塞尔维亚东正教的主教,双亲在二战时期参加了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和党派分遣队,被誉为「民族英雄」。这就意味着,玛丽娜全家都被贴上了「红色资产阶级」标签,所有的孩子都要接受军事化管理。正因如此,作为全家年纪最小的女孩,玛丽娜的「反骨」才最早被母亲丹妮卡察觉,那一年她才 4 岁,却不肯走路,丹妮卡因此对她产生了厌恶感,她的其他子女只要一靠近玛丽娜,她就给他们戴上口罩,以防止这种「病态」的传播。

玛丽娜 5 岁就开始画画,丹妮卡不仅无视她的天赋,还变着法儿打骂她;比如襁褓中的弟弟只要一哭,她就随手把玛丽娜打一顿,导致玛丽娜痛恨弟弟,甚至有打算把弟弟扔到浴缸里淹死。那时候,流血对玛丽娜来说是家常便饭,她总是满身伤痕,后乳牙脱落以后更是血流不止,医生只得跟丹妮卡讲:「你若再打她,她会死。」这才让玛丽娜得以生存下来。

不难想象,一个打小就习惯了挨痛的女人用自残行为来展示艺术秉性,大抵是因为对人性探索有些歇斯底里,处女作《韵律 10》就是这么来的。此后更是变本加厉,在下一个作品《韵律 5》中不间断吞食治疗躁狂症和抑郁症的药片,让自己躺在一个燃烧的五角星内,直至缺氧,被围观的人救下来。而《韵律 0》更可谓登峰造极,她站在一张桌前,桌上摆着包括玫瑰、蜂蜜、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肠器等不同的 72 种物品,让观众任意挑选工具,在她身上为所欲为。其结果是,在演出的 6 小时内,她的衣服被全部剪碎,带刺的玫瑰嵌进皮肤,装上了一颗子弹的手枪放进她的嘴里,并险些扣下扳机…… 当然,也有人善意地将玫瑰花瓣贴在她的双乳上,为她抹去惊恐的泪水。

这次高危表演,让玛丽娜体会到了真正的恐怖,事后她说:「把自己交给别人任意支配,你能感觉到自己快死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都是出自 Marina Abramović

(以下内容均出自豆瓣用户 “女尸”,在此特别特别感谢,如有不当,必当删除)

1.Rhythm 0(《韵律 0》)

“在 < 韻律 0> 中, Abramović經歷了人生中最驚險的一幕. 她在房間貼出告示, 准許觀眾隨意挑選桌上的 72 種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性身體接觸. 在這 72 件物品中, 有玫瑰, 蜂蜜等令人愉快的東西, 也有剪刀, 匕首, 十字弓, 灌腸器等危險性的器具, 其中甚至有一把裝有一顆子彈的手槍. 在整個表演過程中, Abramović把自己麻醉後靜坐, 讓觀眾掌握所有權力.

72 objects, Marina Abramović , Rhythm 0, 1974

Marina Abramović, Rhythm 0, 1974

這個表演歷時 6 小時, 在這個過程中, 觀眾發現 Abramović真的對任何舉動都毫無抵抗時, 便漸漸大膽行使起了他們被賦予的權力, 藝術家的衣服被全部剪碎, 有人在她身上劃下傷口, 有人將玫瑰猛然刺入到她腹中, 有位觀眾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顆子彈的手槍, 放入她的嘴裡, 意欲扣下扳機 —- 這是藝術家最接近死亡的時刻, 直到另一位觀眾驚恐不已地將手槍奪走. 在被施暴的過程中, 藝術家眼中漸漸充盈了淚水, 心中充滿了恐懼, 然而她的身體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她清醒地意識到: 他們真的可以對我做任何事情.

Marina Abramović, Rhythm 0, 1974

麻醉結束後, Abramović從椅子上站起, 帶著累累傷痕, 雙目含淚, 她緩緩走向觀眾, 用目光對他們進行無聲的控訴. 面對藝術家那憤怒悲傷的眼睛, 現場觀眾反倒恐懼了起來, 他們紛紛後退, 然後開始四散逃跑.

Abramović在後來的訪談中說道: 「這次經歷令我發現, 如果你將全部決定權交諸公眾, 那麼你離死也就不遠了.」(What I learned was that… if you leave it up to the audience, they can kill you.)”

Confrontation, Marina Abramović, Rhythm 0, 1974

Confrontation, Marina Abramović, Rhythm 0, 1974

2.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情人——长城》)

“在 12 年的同生共死的表演生涯之後, 他們的感情在 1988 年走到盡頭. 「無論如何, (每個人) 到最後都會落單.」Abramović如是說. 她決定以一種羅曼主義的方式來結束這段「充滿神秘感, 能量和魅惑的關係」. 這種奇異的方式竟然是來自夢的啟示和召喚. Marina Abramović和 Ulay 來到了中國.

以長征的方式, 歷時 3 個月, Abramović 從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出發自東向西, Ulay 自戈壁灘的嘉峪關由西向東前行, 兩人最終在二郎山會合, 完成了最後一件合作作品 <情人 —- 長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我們各自行了 2500 公里, 在中間相遇, 然後揮手告別.」”

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

3.shaking and cring

“2010 年 5 月 31 日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長髪長裙的 Marina Abramović從一把木椅上緩緩站起, 宣告了又一件劃時代行為藝術作品的誕生, 至此, 她已經在這裡靜坐了兩個半月, 在這 716 小時中, 她巋然不動, 像雕塑一般接受了 1500 個陌生人與之對視的挑戰. 眾多名人慕名而來, 其中包括 Sharon Stone(10 分鐘), Alan Rickman(9 分鐘), Lady Gaga(?), Björk(4 分鐘) 等. 有些人甚至一接觸到她的目光不過十幾秒, 便宣告崩潰, 大哭起來.

Marina Abramović, shaking and cring

唯有一個人的出現, 讓雕塑般的 bramović顫抖流淚了起來, 那就是 Ulay. 隔著一張桌案, 這對曾經一道出生入死的戀人伸出雙手, 十指相扣, 在分手 22 年之後, 他們再度相遇, 宣告和解.

原文链接:

http://m.douban.com/note/221479396/?session=8f36bd76

在此再次感谢 “女尸”

ps. 手机编辑真是累…

知乎用户 李如一 发表

謝德慶的「一年」系列啊。第一年每隔一小時打一次卡(全天候),第二年全年不待在任何遮蔽物底下,第三年全年用一條數米長的繩子把自己和一個女人綁在一起,第四年不做任何藝術,第五年做藝術但不發表。

知乎用户 赵阿萌​ 发表

传说中的 “美术馆电话亭开枪事件”。

艺术家肖鲁在八. 九. 现代艺术大展上展出一副装置作品≪对话≫,作品由两个公共电话亭组成,两个亭中间放了一部电话,话筒垂悬。

开幕展览进行到一半,肖鲁和唐宋(谁开的枪记不得了)忽然向电话亭开了两枪。

向这场 “对话” 开的这两枪为他们的作品画上圆满句号。同时也提前结束了画展。两位艺术家被逮捕。而最终,这个反映 80 年代生活现实(公共电话亭作为西方舶来的新事物的出现,年轻人 “对话不能” 的精神困惑)的作品以开枪艺术家因自己的家庭背景(美院院长)被警察释放作为结尾,似乎也更加证实了所谓现状。

这打向无谓对话的两枪无论如何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行为。从星星画展到 85 新潮到 8.9 大展,那时的中国还是自由的。

用手机打字太累了…

知乎用户 雷磊​ 发表

坚果兄弟近期的 “深圳娃娃计划“让我印象很深。我们曾写过” 娃娃机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鸦片“,很多年轻人享受每次将游戏币投入娃娃机,看到钩子将娃娃抓起的满足和快感。

但坚果兄弟这个艺术项目,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夹娃娃” 可以是很悲伤的一件事。

2019 年 8 月 4 日,在深圳白石洲的户外,出现了一台 “巨型娃娃机”,这个 “娃娃机 “是一台 29 吨的巨型抓机,地上铺满的 1000 个 “娃娃 “来自白石洲的 100 个家庭。

每一个娃娃上面,都标写着 “白石洲拆,我不想失学 “,以及孩子们的姓名。

白石洲是深圳最大的城中村之一,被称为深漂第一站,因低生活成本和便利交通,成为百万移民进入深圳的优选落脚城市。

但在 2019 年 6 月底,居住了 15 万人的白石洲将被拆迁,数千户家庭必需另谋出路,而一个更让人揪心的危机是:这些家庭的孩子上学怎么办?

为了揭露这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为即将流离的孩子们争取更多机会,坚果兄弟等人策划了这次项目,他说:“白石洲的孩子们,就像夹娃娃机里的娃娃一样,任人夹击。如果再没有任何解决方案,白石洲的娃娃们就要被扔到深圳之外。“

以上图片来自坚果兄弟的授权,我再补充一些更详细的背景报道:

被拆迁的 “深圳娃娃”

知乎用户 529D 实验室 发表

《Fixation》(固定)

这个男人为了艺术把睾丸钉在了广场上…

2013 年 11 月 10 日,俄罗斯警察日的当天在俄罗斯的红场,Pavlensky 在 60 秒内脱光了衣服并坐到了列宁墓前,现场的警察马上赶到并要赶走他,但是 Pavlensky 用一根,很长的钉子将自己的阴囊钉在了石缝中间,警察无奈只好先用毯子盖住他再想办法。

Pyotr Pavlensky,俄罗斯迄今最极端的行为艺术家,常年和克里姆林宫叫板,以至于在 2017 年的时候不得不逃到法国避难。

这位大哥自残的行为有一点点多,行为很极端,除了自残还喜欢玩火… 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而且他通过这种神经病式的表达,确实让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下面是他的其他作品介绍。

《Stitch》(缝)

2012 年 7 月 23 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艺术家 pyotr pavlensky 将嘴缝住表示支持因 “朋克祷告” 活动被刑事羁押的 Pussy Riot 乐队的 3 名成员。

Pavlensky 举着一面大牌子站在圣彼得堡的喀山大教堂前牌子上写着,“Pussy Riot 的演出

是实践我主耶稣在马太福音 21:12-13 中壮举!”。

除了这个牌子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缝合起来的嘴唇,很快他就被警察送到了精神病医院,但医生检查他精神正常之后便释放了他,现在那医生估计也很后悔当初怎么没多做两个检查。

Pussy Riot 是俄罗斯极端女权主义朋克乐队,同年 2 月 Pussy Riot 在莫斯科基督救世教堂前举行了,一场名为 “朋克祈祷” 的演唱会,期间还言语攻击了普京和大牧首基里尔一世,随后便被警察带走。

两名主要成员被判处了 2-3 年的有期徒刑,俄罗斯的大部分媒体都并不理睬此事,但显然现在有人出来支持她们了。

《Carcass》(胴体)

2013 年 5 月 3 日,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立法会前,全身赤裸的躺在用铁丝网围成的 “襁褓” 里,一言不发,以示对该市立法会议机构的抗议。

直到警察用一把老虎钳将他释放出来,或许他更愿意多呆一会,悄悄告诉你,他的这个作品获奖了。(瓦茨拉夫 · 哈维尔创意异议人士奖,以奖励 “用勇气和创意挑战不公、生活在真实中的创意异议人士”。)

这一行为灵感来自斯大林时代的古拉格集中营,古拉格老炮们在抗议时经常将阴囊钉在树上,因为在苏联只有不人道地对待自己,才会有被人道对待的权利,或许这也是 Pavlensky 自残行为的原因之一。

《Freedom》(自由)

2014 年 2 月 23 日,Pavlensky 组织了一场名为自由的行动,以支持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 2014 年的乌克兰革命。艺术家和他的朋友们在圣彼得堡的三节桥上弄了一个假冒的路障,还在焚烧轮胎,敲鼓,喊口号。

最后被圣彼得堡的警方抓走了…

《Segregation》(隔离)

2014 年 10 月 19 日在瑟伯斯基中心前,他用一把厨师刀切掉了一个耳垂。

这个地方由俄罗斯卫生部首席精神病学家 Zurab Kekelidze 领导,他以坚持同性恋是精神病并可以治疗闻名于世界,其实这个地方在苏联时期是一个类似关押政治犯的精神病医院,还有人形容它是俄罗斯的雷电法王。

《Lubyanka’s burning door》(卢比扬卡的地狱之门)

2015 年 11 月 9 日,这一年 Pavlensky 终于没有在自残了,但是请相信,他的作品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这次他火烧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大门,然后录制并发布录像,最后 Pavlensky 被判处蓄意破坏公共财产罪,但是他本人更希望被判恐怖分子,点着了克格勃的老窝还不算恐怖分子,想想这恐怖分子还真是不好当啊。

2017 年 5 月 4 号,Radio Free Europe 发布了一则消息,俄国行为艺术家 Pyotr Pavlensky 和他的伴侣 Oksana Shalygina 终于拿到了他们的政治庇护,留在了法国。

但现在法国估计也纳闷当初为什么一时冲动给他政治庇护了,这家伙在法国也按捺不住玩火的癖好,上两个月把位于巴黎巴士底广场的法国央行的大门给烧了,随即被抓进了精神病院…

行为艺术者的灵魂是深邃的,他们看透了太多你无法察觉的危险,真的不是在和你开玩笑,Pavlensky 的行为继承了俄罗斯和苏联异见艺术家的光荣传统,如果想发表点不同意见,那就准备好把牢底坐穿吧。

又或者他真踏马的是个神经病…

关注公众号:529D 实验室

在我们倒闭或者被封之前

知乎用户 谭瓒 发表

白双全的《等一个朋友》

没有约定任何人,

你站在一个地方,等待一个朋友出现。

当他问你:“你怎么知道我会从这经过?”

你就答他:“其实我并不知道,只是我在这里等了你很久。”

等一个朋友

九龙塘地铁站 (进又一城前的大堂)

29.12.2006 (12:47-16:38)

没有和任何人约定,我只是随意在香港挑选一個地方站着,等一个我认识的人出现。這这一次我在九龙塘等到一个很久沒有见的大学同学 Jacky,他问我:“你怎么知道我会经过这里?” 我答他:“其实我并不知道,只是我等了你很久。” 当我在等我「这个」朋友时,我想起耶稣说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我想我也是在等一个好的撒玛利亚人。

-——————–

以上内容摘自微信号《前线》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行为印象很深,身边很多朋友也是。

知乎用户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发表

冯骥才先生写了一段观看现代艺术展的经历,很有趣,发给大家看看。

—————————————————————————————————————

1988 年的农历春节,在日历上已经是 1989 年初了。今年这个春节让现代艺术展闹得有点奇头怪脑。头年入冬之时,致力于推动当代美术运动的高名潞到天津来找我,说中国美术馆已同意他们在年底举办首届中国现代艺术展,展览由中国美协的《美术》杂志等几家主办,年前择日开幕,要我出席他们的开幕式剪彩,还希望我主编的《文学自由谈》作为主办单位给一些经济上的支持。

那时办了几年的《文学自由谈》以其前沿性和批评性在国内评论界很有一些影响了。我说,中国的当代艺术还处于试验性和开拓阶段,我会支持的,只是《文学自由谈》资金有限,我们就拿出一万元吧。当时一万元也不算太少。临近春节时高名潞通知我画展筹备就绪,开幕式定在农历腊月三十上午十点,要我无论如何赶到。

我那天很早起来,乘坐市文联的一辆伏尔加车赶往北京,妻子同昭也去了,同去的还有《文学自由谈》的编辑刘敏。这天是大年三十,人们都在家准备过年,路上车辆明显稀少,我对司机小孙说: “哪有大年三十举办画展开幕式的,这群现代派故意选在这天表示叛逆,反传统。”

待到了沙滩的美术馆,只见美术馆前边宽阔的院子的地面几乎被几块巨型的大布铺满,这些布都是黑色,上边印一个 “不能向左和回转” 的交通符号,色彩刺目,气氛很异常,这也算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了。不少人站在这些大黑布上等候艺术展开幕。有的人披头散发,有的留着长胡子或梳一条小辫,一看就知是现代画家;还有肩挎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以及外国人。人与展览变得很敏感。

开幕式在一楼大厅里,场面很乱。剪彩的人有中国美术馆的馆长、雕塑大师刘开渠,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唐达成,还有我,再有什么人就不记得了。原本听说王蒙来出席开幕式,却没见人来。高名潞说文化部办公厅一早来电说,王蒙部长临时改去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参加一个年俗活动去了。

剪过彩,参观开始。我已记不清挤满中国美术馆三层楼所有展厅的都是哪些作品。各种个性张扬、奇思妙想、前沿前卫、异想天开、寻奇作怪、离经叛道、故作高深等等的 “创作” 不一而足。我看到一位身穿红衣的艺术家坐在一个矮凳上,在自己特制的脚盆里洗脚,脚盆内外贴了至少一二百张美国总统里根的照片。他把两只肥胖的脚泡在水里,不断蹭踏着里根总统的“尊容”。他要表达的思想已经被西方艺术家使用了千万遍:戏谑、调侃、反权威和反权贵。妻子和刘敏认为这很可笑。刘敏小声问我:“这也叫艺术吗?” 更叫人称奇的,还有人卖鱼卖虾,有人坐在地上“孵蛋”。其实在当代艺术刚刚出现时,很难免这样幼稚和荒唐地模仿西方或自我臆造。一方面我们没有当代艺术的土壤,一方面那个时代又“忘却” 了传统的根基,那就一定会这样荒诞不经了。就像那时的文学。但是当代艺术总是要开始的。

在一楼东侧的大展厅中,几个说话有东北口音的年轻人过来叫我看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是一个很大的四四方方的纸盒子,像一间屋子,纸墙内外画满写满甲骨、八卦、大篆、古文以及稀奇古怪的符号,一位瘦高个子对我说这就是受我的小说《阴阳八卦》启发 “创作” 的。说着,他掀开一面 “墙” 叫我钻进去,让我感觉一下是不是我的小说。我钻进去,里边也写满古体字画满符号。我对他们客气几句便钻出来,心里却觉得这样的 “创作” 未免有些幼稚和图解。如果说我在《阴阳八卦》中对当时僵死又空洞的传统的困惑, 更能使我找到相近感觉的却是在二楼上徐冰首次展出的《天书》。

一个小时后,我决定离开中国美术馆去看看王蒙。在我们下楼时,馆内的人愈来愈多愈杂,有点混乱。有人用避孕套吹成气球, 再用曲别针别上自己的名片,满地乱扔,被挤来挤去的人踩得叭叭响;两三个身体上下裹缠着白纱的人好像重伤员,直挺挺从大门外往里走进来,据说是 “行为艺术”。我叫司机小孙找来高名潞,我说: “现在有点乱,你要小心别出事,出事就把展览搞砸了。” 说完我就去南小街看王蒙。我心里隐约有点不祥之感。

此时,王蒙早已从虎坊桥搬到南小街一个临街的独门独户的四合院里。这房子原是夏衍先生的住所,闹中取静,格局挺好。我敲门时还不知王蒙是否已从白云观回来,门开了,原来王蒙在家。我说:

“哦,原来你故意没去美术馆。”王蒙说:“你怎么不懂,这种不知深浅的展览我能随便出席吗?”我想了想也是,他是国家的一位部长啊。刚刚展览上那种混乱的情况,他去了怎么表态?正与他聊天之时,电话响了,王蒙拿起话筒接听,忽然 “啊” 的一声随即面露惊讶。他放下话筒后便对我说:“我说这展览不好说嘛,开枪了。”

画展怎么会开枪?我一怔。

这便是一位艺术家肖鲁对着自己作品《对话》开枪射击的事件。刚刚在美术馆二楼,我看见这件作品,只是孤零零立在那里的一面镜子。作品名称写着《对话》。我还纳闷为什么叫作 “对话”?原来还有作者自己。当作者站在镜子前才是“对话”——掏出枪来对镜子中的自己开一枪,就是“对话” 了。这就是当时正走火入魔的 “行为艺术” 了。世界哪国的艺术展上有这种“行为艺术”?然而, 在消费社会和媒体时代,行为艺术会不会被异化为一种廉价的炒作的新闻事件和商业投机?

后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后,出于安全起见,中国现代艺术展当日被关闭了。

在返津的路上,妻子、刘敏和小孙对头次遭遇的荒诞不经的展览一边议论一边说笑。我心里却不是滋味。一时也说不清为什么不是滋味。

————————————————————————————————————

本文选自《激流中》 冯骥才讲述八十年代文坛内外的人情与世情。京东《激流中》(冯骥才)【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当当《激流中》(冯骥才)【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

知乎用户 海洋 发表

徐冰二零零四年的装置作品:「何处惹尘埃」(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http://www.xubing.com/index.php/chinese/projects/year/2004/where_does_the_dust_itself_collect_chinese

关于「何处惹尘埃」的作者自述:http://www.xubing.com/index.php/chinese/texts/ondust/

这件作品首展是 2004 年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我将在 9.11 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览中,经过 24 小时的落定,在展厅地面上由灰尘显示出两行中国七世纪禅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展厅入口处墙面上有一组照片,叙述了如何将这些粉尘从纽约带到威尔士的过程。
展厅象被霜一样均匀且薄的灰白色粉尘覆盖,有宁静、肃穆之美。但给人一种很深的刺痛和紧张脆弱之感,哪怕一阵轻风现状都会随之被改变。
……

Every thing comes from dust and goes back to dust.

陆兴华写过的一段文字:

作品没有内外,上下,在框内(parergon)没有作品(ergon),艺术品是帮助我们进行个人艺术理论反思的社会理论。
作品强加的边框,题目,签名,创作传奇等等,都不能打乱关于绘画,其作品,其买卖,其评估,其剩余价值,其炒作,其权利和其等级的话语的内在秩序(德里达《绘》 14)。

知乎用户 什么鬼啊也是鬼 发表

Yves Klein 1960 ,

![](data:image/svg+xml;utf8,)

Yves Klein 1960

![](data:image/svg+xml;utf8,)

Yoko Ono 1965

![](data:image/svg+xml;utf8,)

Bruce Nauman 1966-

Gilbert&George 1969

![](data:image/svg+xml;utf8,)

Otto Muehl Vienna Actionist 会用动物内脏和排泄物

![](data:image/svg+xml;utf8,)

Gunter Brus Vienna Actionist 他吃别人吐的痰

![](data:image/svg+xml;utf8,)

Vito Acconci 1970 自己咬的印子

![](data:image/svg+xml;utf8,)

Vito Acconci 每分钟 30 步的节奏上下

![](data:image/svg+xml;utf8,)

Vito Acconci 1972 欢迎体验亲密的手淫

![](data:image/svg+xml;utf8,)

Chris Burden 向自己开枪 1971

![](data:image/svg+xml;utf8,)

Carolee Schneemann 1964

看过个电影里面都是肉体的欢愉,还有吃糖,粉色的糖,还有画浓妆的妇女上电视节目,貌似是南斯拉夫的,没啥对白,名字忘了,谁记得告诉我,谢谢。

![](data:image/svg+xml;utf8,)

Carolee Schneemann 1975

朗读一本叫《塞尚,一位伟大的女画家》的书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Mariko Mori 1994 人工智能女郎求领走

![](data:image/svg+xml;utf8,)

Marina Abramovic 2012 看到这看哭

![](data:image/svg+xml;utf8,)

国内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行为项目,但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国内曾经震惊我的行为艺术原来外国人都实践过了,有点失落。行为艺术从身体上来,从强调存在主义,本质主义,抛弃身体实践,到身体与直觉的再次回归,整个过程惊心动魄,充满活力。大家没事,平日里也可以玩玩。

知乎用户 黄奎​ 发表

司屠行为艺术作品《做艺术能超越语言吗?》

在今年的 “me too”(米兔) 运动中,艺术家司屠在网上被一女孩指控为是 “性骚扰惯犯”,之后发生了一些事,根据这一经历,司屠做了这个作品。

在用文字回应女孩无果后,诗人出身的司屠想到一个 “艺术” 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将女孩所说的 “性骚扰惯犯” 几个字永久的纹在自己的臂膀上。

司屠《做艺术能超越语言吗?》

这个作品最后以录像的形式参加了 18 年底在上海香格纳 M50 和要空间举办的群展 “尴尬”。

知乎用户 gregor 发表

Francis Alys 作品 “徒劳无功(Sometimes Making Something Leads to Nothing)”

源自比利时艺术家 Francis Alÿs 所拍摄的一支短片——实践的悖论 I:

片中,艺术家在烈日下推着一个巨大的冰块穿过墨西哥城的大街小巷;上午 9:15 时,冰块的重量让艺术家觉得很吃力;而到了中午,冰块已经能被他用脚踢着走了;下午 6:47,巨大的冰块已变成人行道上一块若隐若现的水渍。

知乎用户 了不起的苏小姐​ 发表

怎么没有人提我最喜欢的行为艺术家 Sophie Calle 啊,那我就来说说她的作品。

Sophia Calle 生于 1953 年,法国人,是作家,摄影师,行为艺术家,她的作品有摄影、行为、装置、影像。

我超喜欢 Prestel 在 2003 给她出的这本书,里面涵盖了 Sophie Calle 的大部分作品,装桢极其精美,还有许多 Sophie 手写笔记的仿真印刷,纸张的大小和材质都会根据描绘的作品而改变。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作品集。

总的来说,Sophie Calle 的作品讨论了 “隐私” 的问题,探讨了一个个体身份在社会层面的构成,一个 “私人” 和“公共/群体/社会”的关系,包括个人信息,个人纪录,公共监视等话题。她的作品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独一无二的、极其主观的判断标准和衡量参考,她的作品启发了 1960 年代法国文学的 Oulipo 运动,可以翻译为 “潜在文学运动”。她的作品描绘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 vulnerability(易伤,脆弱),主要研究了个体身份和隐私。她的作品总是包含了照片和她的私人笔记,文图并茂,许多都可以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参考案例。

我比较喜欢 Sophie Calle 早年的一系列作品,真诚、天真、浪漫而且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幽默感。她是巴黎人,毕业后四处游历了 7 年,1979 年回到巴黎。她说那时刚回来,也没什么朋友,每日闲的无聊,就去咖啡馆坐着观察陌生人。最后决定每天跟踪一个陌生人,人家去哪儿她也去哪儿,人家干什么她也干什么,由此从另一个陌生人的角度探索巴黎这座城市。她一边认真地写下跟踪日志一边偷偷摸摸地给被跟对象拍照,像个私家侦探一眼记录下她看到的一个陌生人一天的一言一行,同时也写下自己的解读和想象。她的照片和文字构为了一个 “subject(对象)” 在文字和图像上存在的客观记录,构建起了一个没有内核只有表象的个体。

于是她做了_Suite Venitienne_ (1979) 这个作品,跟踪了一个陌生男人,给他取名为 “Henri B” 跟踪记录了他在巴黎的一天,给这个虚无的人建构了一个社会档案。她用这个举动探讨了个人身份在社会表象层面的展现,一个由地点、时间、数据、行动等 “硬性条件” 构成的一个具体的人的身份。同时也质疑了这种 “照片文字” 记录的真实性和可行度,包括公共领域的监控与监视这一社会隐私问题。她的这个作品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里 surveillance art 的代表作,因为它突出地展现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初衷较最后作品本身更为重要的这一事实。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还在他 1988 年的一篇论文里评价了这个重要的作品,认为这件作品展露了在追踪者和被追踪者之间的,相互的一种 “个人意愿” 的损失。这是代当生活中,人们生存的公共关系跟私人生活相处的重要元素。

Sophie Calle 玩得开心,后来还让母亲专门雇了一个专业的私家侦探,跟踪了自己的一天,记录下了自己作为一个 subject 在社会表像层面的文字和影像纪录。成为了后来在西班牙古根汉美术馆展出的作品_The Shadow_ (1981)。她自己说,她想看看自己在陌生人眼里的样子,也给自己留下一个图像的、客观 “真实” 的、表象的个人存在记录 (as an attempt to provide photographic evidence of my own existence)。

总的来说,个人隐私和私生活,包括私人生活的空间、场所、构成都是 Sophie Calle 的兴趣点。

也是在 80 年代初,她也是闲的无聊,就做了一个请陌生人去她家睡觉的艺术项目 The Sleepers (Les Dormeurs),企图用这种听上去十分大胆刺激的方式探试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做一个关于隐私的社会实验。她号召了她仅有的几个朋友,找了些朋友的朋友,甚至是街上完全的陌生人去她家,在她的床上睡八个小时。

‘I asked people to give me a few hours of their sleep. To come sleep in my bed. To let themselves be looked at and photographed…’ (1996, p. 21).

Sophie Calle 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敞开自己的怀抱去迎接陌生人,她把自己的最私隐的空间借给陌生人,自己则在一旁做安静的观察者——她在床边每隔一小时给来睡觉的人拍照,有时甚至跟他(她)聊天聊很久,在一个最私人的场所和地点跟一个不知名的陌生人进行亲密而自然的谈话。

这个计划记录下来很多有趣的信息,一个愿意公开和分享私人空间的艺术家,还有许多愿意主动奉献上私人镜头和私密经历的陌生人。除了大量的纪实照片外,Sophie Calle 记录下的,她与陌生人之间的对话内容也很好看。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早期作品是她的 “酒店陌生人系列”—— The Hotel (1981)。

Sophie Calle 去威尼斯的一家酒店当了一个星期的打扫清洁的 chambermaid,她就连续七天进入不同的房间,给住店的旅客的物品拍照。像记录犯罪现场一样客观真实的记录每一样物件的摆放、房内空间、当时的状况,目的不是为了产生一张张好看的照片,而是记录下一个人在酒店房间这个环境里存在的样子。

“I spent one year to find the hotel, I spent three months going through the text and writing it, I spent three months going through the photographs, and I spent one day deciding it would be this size and this frame…it’s the last thought in the process.”

这个作品一样还是图像和文字记录一起,描绘了一些个陌生人,但也是社会上真实存在的人生活的 “物像”,包括一种愿意展示给他人的状态。

而 Sophie Calle 的私家侦探般的观看视角也再一次探讨了侵入个人隐私的社会问题,一种观看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一种公共和私人空间的界限模糊。

我特别喜欢 Sophie Calle 的作品,她后来的_Address Book_ (1983) 也是在讨论隐私的话题,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搜。

而我也很喜欢她后期的很多带有自传体意义的作品,很感人。例如 2007 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_Take Care of Yourself (2007),_和 2011 的 “True Stories”,我都很喜欢。

希望你们觉得有用。

欢迎从知乎转发链接去微博/微信。

但如果要转载去《知乎日报》以外的其他媒体平台,麻烦私信联系我

===============================================

欢迎关注艺术杂志:《布林客 ·BLINK》(微信号:blinkzine)

and Follow 我的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了不起的苏小姐

知乎用户 琢磨琢磨 ZOMOZOMO​ 发表

从 2015 年 7 月 24 日开始,北京街头出现一个拖着 120 公斤吸尘器,举着吸头吸空气的小伙子,每天 4 个小时,吸了 100 天。100 天后,他将吸到的尘埃压制成了一块板砖。

这个人叫自己 “坚果兄弟”,这个计划叫 “尘埃计划”。他将计划分为三个部分:

1. 每天步行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用电瓶吸尘器收集空气里的尘埃;

2. 把 100 天里收集的尘埃,做成一块砖;

3. 把做好的砖,放入工地上成千上万块砖里面。

据坚果兄弟说,这个作品的想法是 2013 年开始有的,那时候关于北京雾霾的报道特别多,几乎每天都是 PM2.5 爆表的新闻。这让他有所触动,于是有了尘埃计划。

100 天后,过滤网中收集了大概 100g 的灰尘,他带着灰尘到制砖厂,混合粘土制成了这块砖。

他使用的是功率 1000 瓦的工业吸尘器,流量达到每小时 234 立方米,过滤精度 0.2 微米,不准确的推算,一天 4 小时吸到的空气,相当于一个人 62 天的呼吸量,那么,这块板砖就相当于一个人 17 年(6200 天)吸入的污染物。(想想今年多大,肺里几块砖了)

当年这事在网上引起了一阵风波,有人想花一万买下这块砖,坚果兄弟没卖,他说:“造成空气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追逐经济或商业利益,结果你想以商业的方式来结束,这不是很可笑吗?” 后来他把砖随手递给砌墙工,没人注意,就像一个尘埃融入到很多尘埃中。

他的行为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是荒谬的,但最荒谬的是,人们连呼吸这个最基础的权利都被剥夺了。生活太快太忙了,我们没精力停下来分析空气里有什么,坚果兄弟做的就是把这种荒谬实体化。

当然还会有人问,这有什么意义呢?能带来什么改变呢?我想用坚果兄弟的一句话结尾:

一个价值观单一的社会把赚钱、买房、买车才看作是有意义的,但作为一个有动物本能的人,一个精神的人,一个自然的人,有无意义并非那么清晰可见,人不一定要成功和成名,刨除意义的限制,我们能活得更加接近自由。


欢迎访问官网:琢磨琢磨 - 从创意到实现的企业级解决方案

也欢迎关注公众号:琢磨琢磨 ZOMOZOMO【ID:zomozomo-design】

我们正在招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岗位内容戳此链接 ▶ 招贤纳士 - 琢磨琢磨 - 从创意到实现的企业级解决方案(假如你有其他奇淫巧技,也来投递吧~!)

知乎用户 后浪​ 发表

身体艺术是行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常常在表演者与观众之间引发一种强迫式的亲密关系,其结果可能是愉悦的、诗意的、震惊的,也可能令人不适。

**女性艺术家对身体艺术在 1960 年代后期和 1970 年代的发展,做出了最为巨大的贡献。**她们把自己的身体视作表达自己愿望、恐惧和沮丧的最为有效的媒介。

我们从**《现代艺术史》**中选出几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艺术家以及她们活动的年代,文字介绍摘录自《现代艺术史》。

门迭塔 (1977)

古巴出生的艺术家安娜 · 门迭塔(Ana Mendieta)的作品,其核心是身体的戏剧性。

**她以女性的生理去象征大自然的生、腐烂和再生的循环往复。**她的雕塑 “过程” 作品,诱发人们联想到古代生殖礼仪的氛围。

这些作品常常是从身体的直接印迹中产生的,比如门迭塔用火药在地上勾勒出她自己的轮廓,然后把火药点着,这样就把自己的身形烧在了土壤之中。

最后形成的图像, 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就是 “将自己与大自然相结合” 的一种办法。

威尔克(1974)

汉娜 · 威尔克(Hannah Wilke)的行为表演强调了她的个人立场,即她的生命是由扮演女性艺术家角色而界定的。威尔克关心的是 “如何把你自己变成一件艺术作品, 而不是让别人把你变成你可能不赞同的某种东西”。

她把肖像作为作品的核心文件,为照相机和观众上演各种各样的事件。正如她所解释的,她即使睡着了,也是在摆出姿势。

但威尔克是在社会的预料范围内进行创作,把自己作为一个漂亮女人而摆出姿势来展示她的身体,扮演着诱惑者的角色。她呈现自己时,对图像会做一些加工,以显示出物质上的愉悦和这种物化的个人代价。

在《求救——被凝视的物体系列》(S.O.S. Starification Object Series)中,她在自己的身体上标出痛苦而不是关怀的符号。作品由众多的系列照片组成,这些照片原本是模仿时装图片

然而,粘附在她身体上的是被嚼过的口香糖,这些口香糖被叠成了形似女性外阴的形状。

口香糖雕塑以外在的符号破坏了人物姿势和照片所具有的诱惑力,艺术家把这些符号称为 “内在的伤口”。她用口香糖去暗示社会对女性和少数族群的咀嚼和唾弃。

史尼曼(1975)

1970 年代,卡洛琳 · 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的行为表演集中在文化、 意义与女性身体的关系之上。《内部卷轴》(Interior Scroll)是这十年当中创作的与体内最有关系的作品之一。

它包括阅读、大幅人物的绘画,最后是史尼曼慢慢地展开表演之前塞在阴道中的一个小手卷。她一边打开文本,一边阅读,讲述她与一个男性电影制作人之间的针锋相对。

正是搅乱引导当代艺术接受的审美规则的能力, 继续使得像史尼曼这样的作品能够如此具有挑战性。带着避免落入对男权的简单反对的敏感,史尼曼认真地思考在独立于男性象征的女性经验中发现意义。

她解释说:“我从很多层面去思考阴道——身体的、观念的:作为一种雕塑形式,一种建筑性的参照,神圣知识的源泉、狂想、产道、转化。” 史尼曼从自己的身体内部去描述生命,去挑战艺术世界的符码。

游击队女孩(1985)

1985 年,一群匿名的女性主义者以大猩猩面具伪装,在公众面前亮相。她们开始在大街小巷和公共汽车上张贴看似公共服务通告的各种广告。

这个 群体自称 “游击队女孩”[Guerrilla Girls,是与大猩猩(gorilla)的谐音双关语,同时也指涉她们旨在提升觉醒意识的非正统策略]。

她们以 “艺术界的良心” 为职责,对于画廊、博物馆和艺术界权力位置上只有少数女性被代表的事实,感觉沮丧和厌倦。

虽然女权主义的活动在 1970 年代打开了通往这类机构的大门,但只有极为少数的女性被接纳。这个群体早期的一幅招贴作品,讽刺性地列举了作为女性艺术家的好处,其开头就是 “没有成功的压力而创作着”。

另一个招贴上则说,花在贾思培 · 琼斯一件作品上的 1770 万美元,可以购买 67 位重要的女性艺术家每人一件作品,其中包括玛丽 · 卡萨特、弗里达 · 卡罗、乔治亚 · 奥基夫和阿尔泰米西娅 · 真蒂莱斯基。

游击女孩共同采取了各种各样形式的公共宣传,包括在城市街道张贴海报、 租用广告牌和公共汽车、举办公共讲座(穿着全套的大猩猩装束)、出版艺术史著作和运营网站(www. http://guerrillagirls.com)。

安托尼(1992)

珍宁 · 安托尼(Janine Antoni) 创作的**《啃噬》**(Gnaw),乍看起来似乎是一对极少主义的立方体,只是在边缘有些磨损、散发出怪异的有机气味。

事实上,其中的一个立方体是用脂肪做成的,另一个则是用巧克力制作的。作品边缘的磨损,实际上是艺术家啃食其雕塑的结果,她一口一口地啃掉了猪油和巧克力

在一次行为表演中, 安托尼啃到了让自己呕吐的地步,这让人联想到贪食症的幽灵,这是女性采取的极端做法之一,目的是获得主要被消费文化制造出来的所谓美的理想

安托尼与这两个立方体生活在一起,直到她从上面啃出足够的材料,用这些材料重新构造成鲜红的口红和心形的糖果盘,然后把它们陈列在陈列高档珠宝的高雅玻璃柜中。

尽管制作过程和装置都很复杂, 但是《啃噬》在表达上惊人地简洁精炼。

三种熟悉的物体——口红、巧克力和极少主义立方体——通过行为表演而并置在一起,这个行为虽然是观众看不到的,但它就像行为艺术家卡洛琳 · 史尼曼的行为表演一样具有身体意识和政治意识,它还催生了女权主义对艺术、时尚和消费不折不扣的批评

![](data:image/svg+xml;utf8,)

如果想看小野洋子等更多女性主义艺术,可以查看这篇:

为什么 / 如何看待 “现代艺术领域中只有不到 5% 的艺术家是女性,却有 85% 的裸体是女性”?

关于《现代艺术史》的详细介绍,可以查看这里: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关于现当代艺术的书?

本文内容来源**《现代艺术史》**现已全面上架,各大平台均有销售~

知乎用户 KWOK​ 发表

行为艺术

他们用更简单的行为,和更直接的方式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思考。

然而大众几乎都是像看热闹一样看他们。

![](data:image/svg+xml;utf8,)

“我们成为粘贴在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但同时肯定也有要脱离和撕裂的欲望,我要表达的大概就是两者之间的某个支点,用视觉上的离经叛道让我们与这个荒诞的世界接近。” 这是他对于自己表演概念的解释。

知乎用户 刘江 发表

何云昌

  《铸》2004 年,北京。 何云昌把自己整体浇铸在水泥空间里 24 小时。“亚洲艺术工厂” 意大利

  《一根肋骨》2008 年 8 月 8 日,何云昌为将自己的一根肋骨从体内取出而接受了一个医学上并不必要的手术。

《1 米民主》自述:我把一些好友邀来,请大家无记名投票决定是否在我身上开一条长 1 米,深 0.5 厘米—1 厘米的创口,结果以 12 票支持,10 票反对,3 票弃权通过。

知乎用户 戒修 发表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虽然我不晓得有什么意义。

知乎用户 陈老娟 发表

(多图预警)@赵阿萌提到八五美术潮,我猛然想起一个人——大同大张。有的行为艺术者在展厅做爱,有的在铁丝床上裸体展出一个月,有的则悬空吊穿肩胛骨。而大张是最令我震撼的一个。因为他用自杀完成了一次行为艺术。

大张是原 WR 三人小组成员,WR 小组致力于行为艺术,其他两二人现在已经是大学教授。大张死后二人按照其生前设计办了名为《穿越死亡》的巡回展。

会展宣传海报

观展的艺术家,白发老头是栗宪庭。

学生们。

展厅中的花圈。

大张生前为其死后的巡展展厅画的设计图,上张得花圈就是照此制作。

大张作品

大张生前的摄影作品《看见死亡》

大张的诗

大张其人

![](data:image/svg+xml;utf8,)

年轻时的大张英俊清秀

知乎用户 王子冠 发表

分享一组法国艺术家 Pierre Sernet 的艺术摄影,也是一个行为艺术,创作于本世纪初。

此人制作了一套移动式透明茶室,说白了就是 12 根木棍、凉席和茶具,然后在一个特别的环境搭建,并随机邀请陌生人进入品茶。

有些人一开始怀着疑惑,但他会耐心解释,盛情邀请。于是对方卸下防备,走进茶房,喝上一杯热茶,交谈几句,拍下照片,继而离开。

这个法国老头,走过干燥的北非沙漠,也到过热情的南美海滩,跟日本公司白领喝过茶,也和中国老农聊过天……

这一系列作品被取名为《ONE》,用他自己的话说:

“在看起来不同甚至冲突的群体、文化和环境里,寻找一种共属于人类的大同。”

这个说法没什么新鲜的,是很多表现文化差异的常用内核,也是属于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共同记忆。

不过这个记忆可能要开始消散了。

想起最近看的《未来简史》,说二十世纪是属于大众的世纪。

各国政府为了应对两次世界大战,必须发展国防,需要提高士兵的体质,于是有了公共医疗体系,继而普惠大众。

资本主义为了应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压力,也向最普通的工薪阶级让利,于是有了西方世界的福利制度。

市场经济为了获得高质量劳动力,于是扩大教育的服务范围和质量,让更多的人有了知识和文化,中国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

俱往矣。

书里预测,随着科技的进步,打仗不再需要普通士兵,而是通过网络战争和远距离打击;发展经济也不再需要普通劳动者,通过算法网络设计出来的无机生命将代替工人、农民、白领……

在不久的未来,人类社会两极分化,国家和种族的概念将消失,极少数的超精英人类成为一个新物种并统治全球,大多数无用智人,会像尼安德特人一样被打扫干净。(有没有联想到这次疫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所做的举动?)

如果人类未来果真如此,也许《ONE》这样的作品就会让我们回忆起,人类曾有过大同社会的梦。

梦模糊而脆弱,但那是前人文主义时代的美丽余晖。

知乎用户 张艾菲​​ 发表

扔纯金大米的中国艺术家,

把自己扔上日本新闻头条了……

日本网友也纷纷表示太深了,看不懂。

起码还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里了,

这么想,也还算回点本儿。

知乎用户 子龙 发表

几年前在一部纪录片看到的,忘记是谁了。

那个艺术家准备一袋米,把很多硬币混在米里,背着米袋在市场上走,在米袋底部划了一个大口子,

市场人很多,艺术家在人群中走过,米袋中的硬币和米一直洒落,他身后很多人都在捡硬币,只有一个小男孩帮他捡回一捧米。

我时不时还会想起这个场景,觉得挺有趣。

知乎用户 六毛​ 发表

2012 年 2 月我去北京宋庄的美术馆玩,看到了两个叹为观止又百思不得其解的行为艺术。

一个是放在电视里播出来的,搬来很多很多面粉堆在一边,然后找块空地 (土地),用手把面粉捧到这块空地上,让面粉连续成为一个圆周,这个圆周印象中有十米直径之类的吧,总之不算小。然后艺术家脸贴在地上把圆周上的面粉吹散,一次当然只能吹开一点点,就一次次的趴下去,一点点地吹,吹完整个圆周就完成了这次行为艺术。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另一个是一位入狱的艺术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艺术家,暂且这么称呼吧。他用一个本本记录下每天吃的馒头的多少,某月某日,早上一个馒头,中午半个馒头,晚上两个馒头,其他就没了,日复一日,从不间断,每天的记录只有日期和馒头个数的变化。最后他把出狱那天最后一个馒头带了出来,在馒头上写了几个字,放在那里展出。我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意思……

另外有两幅画,虽然只是绘画作品,不过我感觉也算是某种行为艺术吧,我很喜欢。

一个名字大概是叫我与毛主席有多少距离之类的。很长,是差不多 100 张差别非常细微的照片挨个儿排列,第一张是作者吧估计,最后一张是毛主席,每一张照片都比前一张更像毛主席一点点,很有意思。

另外一幅画上面有很多星星⭐,每个星星就是一种商品的商标 logo,比如老干妈王致和之类的。所有商标构成了作者的生活。

知乎用户 ziyan 发表

我想给来大家介绍一个治愈系男神 约瑟夫 · 博伊斯 Joseph Beuys 的行为艺术作品。

作为 20 世纪德国极富盛名的艺术家,Beuys 本身的经历极富传奇性,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大时代的背景。

博伊斯 1921 年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了德国空军。在 1943 年,波伊斯驾驶的飞机在轰炸苏联时被敌方击落,舱内的战友当场丧命,而波伊斯则幸运的在颅骨、肋骨和四肢全部折断的情况下被当地的鞑靼人救了回来,并靠动物油脂、奶制品和毛毡恢复了健康。

退伍后博伊斯选择了艺术作为终身的职业,「治疗」冰冷理性的社会一直是他创作的主题。提出的 “人人都是艺术家” 的这一论调更是对西方艺术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精神层面来看,他更像是一位传道士,传递着他信奉的人道主义与生态保护。

1974 年,他在美国策划了一次轰动社会的行为艺术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我爱美国,美国爱我”。

这个行为艺术从德国开始,一辆救护车把他从杜塞夫的家运到了机场,随后他裹在毛毡里,躺在担架上被运到了纽约。另一辆鸣着笛的救护车将他带到了目的地。

在这个行为艺术中,除了画廊,博伊斯从没有踩到美国的土地。原因是当时的美国正在发动对越南的战争。

博伊斯说 “除了这只狼以外,我不想看到其他的美国。” 而这只野生的郊狼才刚刚从德克萨斯州的沙漠逮捕过来,野性未除。在三天的时间中,博伊斯和这只郊狼被关在纽约的 René Block 画廊,同睡同眠,真实上演了一出与狼共舞。每天,观察员和参观者可以隔着铁栅栏参观他们,博伊斯此时依然裹着毛毯,露出一只手杖,形象仿佛是一只幽灵或是萨满巫师。

散落在地上的还有三角铁和手电筒,以及堆着的一摞《华尔街日报》,而美洲狼那边是一堆稻草,很快裹在博伊斯身上的毛毡也被狼撕碎了。

所有人都把心提在了嗓子眼,担心着他的生命安全,但慢慢的,气氛开始转变,这只郊狼竟然很喜欢这张毛毡,博伊斯也不吝啬的和它一起分享,最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博伊斯睡在了稻草上, 而美洲狼则紧紧的裹着毛毡。在三天的表演结束后,他又搭上救护车从机场直接回到了德国。

博伊斯的这个作品仿佛是一连串的谜题,每个物品都是一个符号更是解谜的提示。毛毡是博伊斯经常使用的材料,这与他个人在战争时期被救下,用毛毡取暖的经历相关,对他而言,这象征着温暖,而且可以把自己包裹而与这个世界隔离。躺在担架山和救护车上则是他对现实社会的诊断,为了掠夺资本而一次次的发动战争,人类似乎已经病了。

而《华尔街日报》则代表着人类的资本,现实的世界。美洲狼的选择更是富有深意。通过这个作品,它一方面想让大家看到自然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鸿沟,另一方面则是影射了用美国白人武力大规模屠杀印第安人的历史,在印第安文化里,郊狼是智慧的神圣象征,它聪明,机敏又富有灵性。但白人却将狼视为阴险,残忍的代名词,从前被崇敬的郊狼而今却被美国白人捕杀,此时的郊狼就像是美国过往文化的象征,又像是一个凝结着仇恨的生灵,使人无法淡忘这段历史。

而最后,博伊斯以身犯险,如同释迦摩尼佛舍身喂虎一样,换来了与郊狼的和解。他极其激动的说,自己能够活下来完全是神的作用!在最后一天,这只郊狼已经可以和平与他共处,并且能接受他的拥抱,他们看起来竟然是如此的和睦。而这是寓意着白人与印第安人的仇恨也能得到和解吗?答案不得而知。艺术家已经逝去多年,这个世界仍然没有盼来和平,但希望如博伊斯所愿,最后的最后所有的伤痛都能被治愈。

知乎用户 艺术作品集情报局​​ 发表

01// 博伊斯和被讲述的兔子

德国前卫艺术大师约瑟夫 · 博伊斯

《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1965 年

![](data:image/svg+xml;utf8,)

在这场持续长达三个小时的行为艺术表演中,博伊斯用蜂蜜和金箔涂满整张脸,左脚踩着毛毡鞋底,右脚绑着一块铁铁板,向一只被他抱在怀里的死兔子,以耳语的方式,向它 “解释” 杜塞尔多夫的史梅拉画廊(Galerie Schmela)墙上挂着的绘画作品。

所有观众只能通过窗户观察他,直到最后门被打开,大家涌入房间,他只是继续怀抱着死兔子静静背对着大家坐着。。。

WHAT….?

同学们也许会觉得困惑:大师搁那儿干哈呢?

没错,这件作品也算是博伊斯的作品中最为晦涩难懂的了。

其中极具隐喻和象征主义

  • 蜂蜜和金箔所构成的面具分别代表了新生和纯粹的智慧;
  • 钢铁和毛毡鞋底分别象征着坚硬的理性和温暖的感性(他年轻时曾在二战期间随着战斗机翱翔于天际,却因意外被击落,据说是被鞑靼人用毛毡和动物的油脂救下的,这两样东西在他日后的创作中意义非凡)。
  • 兔子在曾经的欧洲文化中代表着收获与生命力,他以此为隐喻,代表芸芸众生,身为与自然天地而联系的圣物。

他的表演宛如一场神秘的法事,超越艺术表达了来自艺术家对于社会以及未来的思考

我们不难看出,行为艺术从来都不是盲目的。艺术家所选择的每一样道具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或许与其经历相关,又或许影射了某些现实问题。

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去看一些有关艺术家背景的介绍、访谈或者作品讲解是很重要的,可以尽量避免 “看了个寂寞” “一脸懵逼” 等状态,从而更好的理解。

如果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或者作品集制作的相关问题,都可以后台私信或点击下方加特工微信,与橘长助理 1v1 交流哦~ 也可以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帮你分析一下。

想要了解更多国外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详细信息或者如何申请,点击即可添加特工微信咨询

点击跳转至第三方

感兴趣的同学们不妨可以自行了解博伊斯的其他作品,下面我再来给大家继续介绍另一位艺术家。

02// 弗朗西斯——埃利斯与消逝的城市

你见过追逐龙卷风的男人吗?

你见过在城市里带着枪游荡被警察抓住还说服警察大哥一起再表演一次的 “狼人” 吗?

![](data:image/svg+xml;utf8,)

你见过遛狗不溜狗而是溜玩具狗还溜得津津有味的邻家大叔吗(真不是顺口溜)?

。。。

好的你可以来了解一下了!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有趣的艺术家!

以上都是他亲历亲为的行为艺术,不过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他的《sometime makes something leads to nothing / 徒劳无功》这件作品。

Francis Alys 是一名在墨西哥生活的比利时艺术家,他曾是一名建筑师,对城市环境充满了兴趣,他的工作室于 90 年代创建于墨西哥的老城区,多数作品都与城市生活为灵感

艺术家艰难地推着一块巨大的冰在大街小巷里行走,烈日当空,冰块渐渐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直到化作一滩水,消失的无影无踪。

看似并不复杂的作品中,充满着荒诞的趣味性和巨大的讽刺意味,引发人们思考问题。

相比于许多行为艺术家喜偏向于在室内展厅进行表演,Francis Alys 都是选择一些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城市和人群中进行创作。

他的作品不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令人瞠目结舌的攻击性,而是带有幽默诗意,有着同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温度,大家在欣赏的时候并不会觉得紧张。

这里引用一句 Francis Alys 自己的话:

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溜达… 很多作品的概念就是在步行的时候蹦出来的。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的身份就等同于要在移动的还击那个中安置自己的。我的作品是成功的记录和指南。”

![](data:image/svg+xml;utf8,)

他是一个理智的观察者,也是一面为人们反应现实问题的 “镜子”。

通过直接介入到环境中来获取灵感是他的创作方法。如果同学们觉得很难从个人背景中有所感悟,不妨到周围的环境仔细看看,去与更多的人交谈,说不定会有惊喜。

世界很大,每个人通常都有固定的生活轨迹,我们可以试着打破这道边界,让行为艺术回归到社会与人群中。

03// 著名女性行为艺术家小野洋子——《床上和平运动》

也许很多人知道小野洋子更多是因为她的另一个身份 —“披头士” 乐队成员约翰列侬的妻子,有人说她的出现使得世界上最棒的摇滚乐队解散;也有人说她像一个女巫夺走了列侬,毁了列侬前妻以及儿子原本幸福的家庭。

但是不管世间流传着怎样的说法,至今人们也许会诋毁她,却不得不尊重着、佩服着这位蜚声世界的先锋艺术家,她时而疯狂时而冷静,独立、聪明而且才华横溢。

1969 年越南战争爆发后,小野洋子和新婚丈夫约翰列侬在度蜜月时创作了令世界震撼的行为艺术**《床上和平运动》**。

他们在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 902 房间,连续七天不下床,身着睡衣,叫来各路新闻媒体记者、摄影师乃至政治人物来进行拍摄采访,并在第六天面向所有人完成了 Give Peace a Chance 的录制。以此呼吁和平,反对战争。

这个作品虽然奇怪而偏激,却最直接地表达了其思想:

武力不会对和平有任何帮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躺在床上一星期而获得和平。

“床上和平运动” 影响深远,轰动一时,其宣扬的也是当时乃至现在人们最追求的和平。

我们不难看出,行为艺术可以精准且特别地反应出当下正在发生的问题,小至个人,大至整个世界。

在小野洋子的作品中,直面现实的创作非常常见,这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呼吁,也是拥抱自己的表达。大家可以学习借鉴,通过了解和创作去直面生活中的所思所感

04// 90 后艺术家王煜雯——《贴标签》

坐在巴里艺术学院门口一动不动六个小时,任由过路的人把对她的印象和评价写在便签纸上,然后将标签贴在她的身上,以此表达被不了解的人评价、定义的社会问题。

05// 中国著名艺术家谢德庆

中国著名艺术家谢德庆曾经做过许多为期一年的行为艺术作品,漫长且充满挑战性。

例如一年生活在室外、一年生活在牢笼里、一年和一位女性艺术家靠绳子系在一起但是不解除….

他的作品充满着对人性和生活常理的挑战,不断令世人感到震惊…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不断前进,行为艺术代表着前卫的观念,好似一个又一个社会实验,不断突破着,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都在其中找寻着自我。

如果大家也对创作行为艺术很感兴趣,那么第一点就是:通过不断的思考,才会有灵感 —– 去发现、质疑身边的问题,尝试拓展新的观点。和创作其他种类的作品不相同的是,我们更需要一个观念来阐述,而且过程中会有着不可预测的偶然性。

在清楚了自己想表达什么之后,第二步就是去规划以哪种形式来进行表演、是否需要互动、涉及哪些关键点来进行隐喻等等。这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行为艺术往往不会非常直白就让观众知道其立意。

![](data:image/svg+xml;utf8,)

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有趣的艺术知识或者艺术留学相关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后台私信或点击下方加特工微信,与橘长助理 1v1 交流哦~ 也可以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帮你分析一下。

戳我添加橘长助理,解锁更多纯艺术院校申请情况及作品集制作小窍门

点击跳转至第三方

知乎用户 光明城 发表

想起那个虚构的餐厅冲上猫途鹰伦敦美食榜第一的故事。

Oobah Butler 是伦敦的一个小网红

脑洞清奇,总是做各种无厘头的事

这不,今年四月份

他突然想开个 “虚假餐厅”

也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餐厅

以此试试口碑的威力

看能否把餐厅做到猫途鹰网美食榜的第一名

(PS:猫途鹰网类似于大众点评网)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

Oobah Butler 立即开始行动

第一步,注册新手机号

第二步,在猫途鹰网站注册餐厅

并大胆地取名为 The Shed at Dulwich“德威小屋”

地址写成自己家后院

更奇葩的是

他设置了新奇又高大上的菜单

所有的菜都用 happy、love 等情绪化的词命名

再配合一些无厘头的原材料注释

比如,约克郡马卡龙

看起来真是不明觉厉呢!

接着,他开始上传精致的美食照片

这简直就是米其林级别啊!

精致美味的巧克力甜点

鸡脯太阳蛋

为了吊大家胃口

他顺手标明,本餐厅为私家厨房

只允许预定

不接受随时就餐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猫途鹰网审核

静等了一个月后

某一天,Oobah Butler 突然收到一封邮件

是的,你没看错

他的 “德威小屋” 通过了网站审核

可以正式营业了!

但是那时的 “德威小屋” 在美食榜排名 18149 位

在同类中算是倒数

这离 NO. 1 差了几万条街啊!

于是,Oobah Butler 决定开始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刷好评!提高排名!

因为曾经做过这种兼职

Oobah Butler 轻车熟路雇佣了好多人为自己的餐厅刷好评

他严格要求评论者必须给五星

写的内容真实、丰富、有感染力

不仅有下面这种言简意赅的类型

还有长篇大论的

这些评论看起来那么真实

以至于连猫途鹰网的人都没看出什么猫腻

就这样,几个星期之后

“德威小屋” 冲到排行榜 1 万名

正当 Oobah Butler 享受着进步的喜悦时

一天下午,他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现在可以预定就餐吗?”

听到这句话

Oobah Butler 顿时手足无措

他慌乱地说

“不好意思,近 6 周的席位都已经预定满了”

接下来,Oobah Butler 隔几天就会接到类似的电话

他一边拒绝着顾客

一边又每天刷好评,冲排名

四个月之后,“德威小屋” 的名气更大了

它冲到了美食榜第 1456

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循着它的美名

来到 Oobah Butler 的家门口

可是,每次的询问只会得到一个答案

“不知道这个餐厅在哪里”

或许是这种想尝试又得不到的诱惑

让 “德威小屋” 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今年八月份,它竟然冲到了第 156

这是 Oobah Butler 想要的结果

却又让他害怕起来

因为,这个实验已经失控了

“德威小屋” 的超高名气

已经让它具备了很高的商业价值

找 Oobah Butler 合作的人越来越多

他不断收到食材供应商寄来的样品

政府部门发来的希望餐厅搬迁到新区的邮件

航空公司拍摄宣传广告的邀约

以及公关公司帮他宣传的请求

甚至连美食家 Jay Rayner 都表示想尝尝 “情绪菜品”

这种间接的评论无疑为 “德威小屋” 增分不少

但是,面对杂草丛生的后院

Oobah Butler 只好一次次地拒绝邀约

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刷五分好评

终于,11 月 1 日,

“德威小屋” 一跃成为猫途鹰网排名第一的餐厅

Oobah Butler 的实验有结果了!

口碑居然有这么大的威力!

谁能想象,美食榜排名第一的餐厅

居然根本不存在?!

谁能想象,“德威小屋” 所谓的美食其实是垃圾?!

这顿米其林大餐中,红色那坨是洗碗剂

白色的是剃须泡沫

鸡脯呢?竟然是 Oobah 的脚掌

而诱人的巧克力也只是 “油漆 + 海面” 做的!

可是仍然有那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

看着 Oobah 的脚掌流口水

预约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最多的时候,有 116 个

目标做到了

可 Oobah 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么多粉丝

于是他决定请 20 个人来后院吃顿 “大餐”

并向大家说明真相

接下来的周末

Oobah 开始着手清理垃圾,修剪草坪

后院太小,他就把房顶收拾出来

租了鸡场的鸡

表明餐厅的食材绿色,无污染

然后没有一点做菜经验的他

果断逛超市,买速食

为了增加神秘感

Oobah 就在路口等着

客人一到,就把他们的眼睛蒙上,

牵着手引到自己后院

还喊朋友在院子里放动感音乐

以掩盖微波炉的声音

借着刚买的素食

Oobah 不一会儿就给大家上了菜

或许是受 “德威小屋” 的好口碑影响

顾客纷纷表示这些菜太好吃了

下次还要预定

但是,为了表达歉意

Oobah 并没有收取任何餐费

只说今晚是配合电视拍宣传片,所有人免费

客人走后

Oobah 迅速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实验:

经营虚拟餐厅 “德威小屋” 大半年

只是为了试试口碑的威力有多大

可以说印象非常深刻了!!

知乎用户 项木咄​​ 发表

这个世界,太丧了,丧到我们似乎一毕业,就成了行尸走肉。

你每天起床、通勤、上班、下班、睡觉,日复一日做着相同的事情。

你挤着公交车、赶着地铁,周围的人与你一样,都是冷漠的脸。

站你旁边的女孩在小声通着电话,讨论晚饭吃什么;斜对面的男孩坐着,脸对着窗外,窗外的霓虹闪烁了他的眼。你心里重复了一句:无非是为了生活。

是这个世界不好吗?是这个人间太不值得了吧。

很多同学都听过西西弗斯的寓言。在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是一位被惩罚的人。他被要求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是每次到达山顶后,巨石又会重新滚回山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听着很悲观,很绝望吧?有时候想想,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你每天的一次睁眼和一次闭眼,中间的过程似乎没那么重要。因为第二天,你还是要重复着这些动作。

可是能怎么办呢?日子还是要接着过啊。好在我们还有哲学,给予我们希望。加缪有一本随笔集,名字就叫作《西西弗斯的神话》。书中有一段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因为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而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拥抱当下的光明,不寄希望于空渺的乌托邦,振奋昂扬,因为,生存本身就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

可我觉得,这还不太够,还不足以说服自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何云昌的行为艺术。真的就像一部电影的名字一样:“暴裂无声”。

在这里,我无意于过多地叙述何云昌的生平和艺术经历,也无意于阐述每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我只想聚焦于他的行为艺术本身。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和它不期而遇时的猛烈一击。

《摔跤:1 和 100》

2001 年,何云昌连续与 100 个人进行摔跤比赛。最终,何云昌 18 胜,82 负。整个时间,66 分钟。

《空当接龙》

2002 年,何云昌用双臂将一个参与者背在肩上,将参与者背到台上,然后参与者再以同样的方式将他背回原地。在行为中,所有参与者依次进行。

《上海水记》

2000 年,何云昌从上海苏州河下游用水桶取是 10 吨水,倒入船舱中,运往上游 4 公里处,再将 10 吨水倒入苏州河中,使其重新流淌 5 公里。

《石头英国漫游记》

2006 年,何云昌在英国海边拿起一块石头,沿着英国海岸边行走一圈,最终回到开始的地方,那石头放回原处。历时 112 天,行程 3500 公里。

《卧游 - 从福冈美术馆到富士山》

2009 年,日本福冈美术馆。何云昌被埋在 999 块石头中,想象从福冈美术馆前往富士山历时 3 年的旅行,并将每天假想的行程线路图记录在 999 块石头上,历时 9 小时 45 分。

是吧,徒劳无功。看完这些作品,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这个。可是我竟有些隐隐不忍,慢慢地,心被撕开一个口子。那个口子告诉我,何云昌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其本身就是有意义。你做了,你反抗了,即使结果没有任何改变,那石头,也是看遍了全英国的风景,那河水,也曾沿河顺流了 5 公里。行为艺术的意义,就在于行为本身。

就像加缪说的:生存本身,就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


欢迎关注我的公号:「有别」,关于艺术史与考古学,还有传统文化相关。

知乎用户 BYART 艺术 发表

这几天,白蚁君的朋友圈

被这样一段视频刷爆了

一个生活在佛罗伦萨的中国男孩

提着一块纸板走上热闹的街头

面对来来往往的意大利人和海外游客

他轻轻的放下了手中的纸板

然后给自己戴上口罩、蒙住眼睛

沉默的站在那里

而在他身旁的纸牌上写着:

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

不要对我有歧视

一场实验就此拉开序幕…

**这是一场沉默的街头实验,也是一次人性的拷问。**躲避、厌恶、包容、帮助…… 一切皆有可能。

一开始,大家只是好奇的看一眼小哥身边的字牌,然后默默经过。渐渐的,有人开始为了他停留并拍照。

也有人亲昵的站在他身边,举起了大拇指与小哥自拍、照相。

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有人质疑小哥是否真的看不见,然后举起包包测试。

而接下来出现的这位白发老人,给独自站立良久的中国小哥,送上了第一份巨大的感动。

一个简单有力的拥抱 ,一个无声却温暖的鼓励。

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前去,他们带着同样的微笑,热情的拥抱住这名华裔。

更令人动容的一幕随之出现,有人开始为小哥取下眼罩褪去口罩。

然后注视着小哥的面庞,再次给他一个用力的拥抱。

“**当时我什么都看不见,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拥抱我,也不知道谁会来拥抱我。**直到第一个人上来拥抱我,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拥抱我的时候,紧张感才终于消失。”

偏见、歧视、漠然… 有时候这种人为的隔阂、不安,其实和病毒的杀伤力不相上下!

对于目前的很多海外华裔来说,真正令人恐惧的病毒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而是散布在空气中的偏见!

这位华裔小哥,用他勇敢的身体行为(其实也已经上升为一场行为艺术),证实了这个世界尚存的温暖,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受到了海外同胞的力挺。

也在国内收获了超多人的眼泪:

“在如此危难的关头,看到大家暖心的拥抱,太感动了!”

“当小哥被摘下口罩大力拥抱时,忍不住哭了,中国加油!”

中国小伙意大利街头实验视频

▲相关新闻视频

看完华裔小哥的这个视频,相信很多人和白蚁君一样心中感动良久,但与之同时,白蚁君也看到了很多对这一行为报以反对甚至批判的声音。

“出风头,刷存在感,还暖哭?眼泪不值钱!”

“我不支持这种看似温暖有爱实际无聊而且增加麻烦的行为艺术,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特殊情况,各自安好就是最好的艺术!”

考虑到疫情灾难的严重性,白蚁君并不打算为这位小哥多做争辩。但想在此和大家分享并探讨另外一场洞见人性行为艺术。

“我是物品。6 小时内,你可以对我的身体做任何事,由我自己承担所有责任。”

在艺术家面前的桌上,摆放着面包、水果、酒、玫瑰、口红,也有绳子、刀和一把有子弹的左轮手枪

然后艺术家就将自己麻醉,任人摆布。

这听上去很疯狂对吧?但确实有人这么做了。

1974 年的意大利那不勒斯,28 岁的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发起了这场探索人性的行为艺术《节奏 0》

实验的一开始,场面还算得上温馨。一些好奇的观众们开始与玛丽娜互动,有亲吻她的,也有人给她鲜花。

有人上前亲吻玛丽娜,也有人将鲜花放在她手上。

但很快的,一切都失控了。

人们开始用口红往她脸上乱涂,用刀子划开她的衣服,玩弄她的身体,让她完全裸露在众人的视线之下。

人群开始变得疯狂而聒噪,“你要不去睡了她!”,“不行,这里人太多了。”

还有人用刀片割破了玛丽娜的脖子,任血液滴落。鲜血昭示着这是一场兽行的狂欢。

玛丽娜眼含泪水,可旁人却在狞笑。即使是这样还是没有人站出来阻止,直到有人用装着子弹的枪对着玛丽娜。

面对别人的阻止,行凶者还在说:“她签了法律文件,她是自愿的。”

而被打了麻药的玛丽娜此刻根本无法逃离,她只能眼睁睁的受人摆布。

千钧一发之际,终于有人上前制止,保住了玛丽娜的生命。

终于,六个小时过去了,玛丽娜的身体终于恢复了知觉。她此刻赤裸着上身,满身脏污狼狈,虽然身体感觉不到疼痛,但恐惧让她泪流满面。

可有人却因此嘲笑玛丽娜,他们笑她忽视人性的丑恶,笑她的鲁莽无知,笑她想出风头自酿苦果,就算她因此真的丧命也是活该。

其实,在这两场行为艺术中,无论是玛丽娜还是华裔小哥,他们都只是一个载体,所有的旁观者才是实验真正的主角。

两场测试,两种答案,人性的善与恶,是这个世界最复杂难辨的问题,感谢他们的实验,也让这两种抽象的情绪,以最具象的方式得以显现。

善意的拥抱让人感动,而恶意的伤害让人沉思,行为艺术的意义正在于此。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注定要承载这个世界看得见的病毒、看不见的病毒,看得见的高尚与看不见的邪恶。

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自身所承载的事物,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对他人的态度。

白蚁君希望开阔视野之后,你会看到不同的世界。

—END—

想要和一群臭味相投的朋友们一起讨论

想要了解最新展览消息吗

请加白蚁君

他会带你找到你的 “组织”

知乎用户 报时雀仔 发表

昨夜的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当最后一件拍品 Banksy 的 Girl with a Balloon (2006) 以 1,042,000 英镑(约 1,071 万港元)的高价成功敲下拍卖槌后,作品画框突然响起警报,框内画作开始自动向下滑落,被画框内藏的碎纸机破坏。

苏富比欧洲当代艺术部主管 Alex Branczik 表示此前并不知晓并猜测,此事应该是 Banksy 本人按下遥控,操纵碎纸机运作。此次 Banksy 的行动被视为对艺术市场的抗议。

转发朋友圈,侵删

更新

买家开开心心的搬回家了,这玩意价值又一次翻倍了,估价 200+

知乎用户 科技公元 发表

关于印度登月的行为艺术~

不得不说咖喱国不仅 IT 业厉害,艺术领域也是人才辈出啊!

关于印度登月的行为艺术~

知乎用户 大科学 发表

1、苍鑫的 “身份互换” 系列作品,还有他与其他几人联合完成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2、蔡国强的爆破艺术作品(若也算行为艺术的话)。

3、谢德庆的 “一年” 系列作品。

4、高氏兄弟的 “拥抱” 系列作品。

知乎用户 张小豆 发表

我还小没见过世面,但是我们学校有个哥们是搞行为艺术的。

前几年山东这边有个小女孩高度烫伤,上新闻了,呼吁大家为小女孩捐钱。他就做了个行为艺术,用烤鸡翅用的那种锡纸把全身包起来只剩一双眼睛,然后在太阳地里晒了一中午,身上很多地方烫伤。

还听说毕业以后在一个果园里,站在树杈上,把自己当成是一棵树,然后一站就是一天,果园的果农差点报警。

知乎用户 茶么 发表

没人说小野洋子的《切片》。我来补充。

1964 年,小野洋子在卡耐基诵厅第一次表演了她最为出名的行为作品《切片》(CutPiece),随机挑选上台的几位观众被要求用剪刀将她的衣服裁成碎片,直至赤裸。那时,她 32 岁,离过一次婚,和第二任丈夫生下的女儿 K 洋子还不到两岁。那时,她盘腿坐在台上,长发披在肩上,脸庞丰润,眼色清澈。
第三年 9 月,她在伦敦再次表演了《切片》,在英国艺术界引起轰动,当时观众席上坐着约翰 · 列侬,那是他第一次见到自己 “一生里最重要的女人”。2003 年 9 月,70 岁的洋子在巴黎又一次表演了《切片》。她在台上说:“来吧,剪下我的衣服,随便哪里;每个人剪下的面积不要大于一张明信片,并请将这碎片送给任一个你爱的人。” 她解释这场事隔 37 年的表演时说:“1964 年我第一次做它时,心里满是愤怒和不安,但这次,我是怀着对你、对我、对全世界的爱而做的。”此时,她端坐在一张椅子上,一袭黑裙,满脸皱纹。
《切片》是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激浪艺术浪潮里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洋子并不承认自己属于这一流派,特别在其舵手乔治 · 马西纳斯试图将这场地下艺术运动等同于一场致力于价值观革命的社会运动,并试图为其设立宗旨、谱出宣言时,洋子几乎不屑地说:“正是‘流派’、‘运动’、‘团体’这样的概念遏止了新艺术的活力。我从不认为自己属于任何团体,当有人想让我加入某场运动中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逃离。”激浪派曾被称作 “音乐、戏剧、诗歌、艺术中的新达达”,在它初现时的激进期,是以破坏传统艺术的严肃性,直至解构作品的意义甚至象征意义为目的的,它嘲笑以“训练”、“继承” 和“技巧”为基础的创作(即“生活者就是艺术家”),以及任何形而上的艺术意图。在马西纳斯为激浪派寻求社会价值坐标时,洋子已嗅到这朵昙花灭迹的端倪;她脱身出去,是因为她对列侬的爱尚未损害她作为一位先锋者的激进性——在她刚和列侬一起生活时发行过的几张唱片里,人们听到的更多是无意义的尖叫、呻吟和器乐及非器乐的噪声——当她开始用吉他和弦及旋律来配饰爱的谣曲时,她已不自觉地被丈夫引入主流世界。
就像激浪派的另一位代表艺术家博依斯,他早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用刀割伤手指后细心地为刀包扎,这无疑是对既成概念的转换和破坏,是标准的达达,而后来他像个绿色和平主义者般种下 7000 棵橡树,并呼出 “维护自然” 的口号,此时,他已回流入意义的藩篱。可以说,洋子最近以 “呼吁世界和平” 为目的的《切片》表演,不过是把她 30 多年前剪成碎片的衣服收拢、缝合并披挂起来,用于遮羞或避寒。

资料来自豆瓣。原文:

小野洋子 日本行为艺术《切片》

好吧,其实洋子和列侬两个人的照片也算是行为艺术。贴上来一瞧。

shit,之前看还没打码的……

唔,豆瓣还有个说法,列侬和小野洋子的结婚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最近的迈阿密艺术展上,意大利艺术家 Maurizio Cattelan 用胶带把一只香蕉贴在了墙上,取名 “喜剧演员”。一共有三个版本,其中两个版本的香蕉以每只 12 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藏家购得。

第三只香蕉在上周六的时候被行为艺术家 David Datuna 从墙上扯了下来并被吃掉。Datuna 把他吃香蕉的全过程视频放到了 instagram 上,并把此次行为艺术命名为 “饥饿的艺术家”。

“我很喜欢 Maurizio Cattelan 的这个艺术作品。它很好吃。” Datuna 说道。

知乎用户 外星人 发表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1995(苍鑫版 版数 1/5)48 x 59 cm;2018 年 3 月 29 日保利现当代艺术拍卖,估价: 3-5 万港币;成交价:8 万港币

作品为 10 位行为艺术家王世华、苍鑫、高炀、左小祖咒、马宗垠、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段英梅、朱冥的集体创作,项目由孔布策划,著名摄影师吕楠拍摄。作品于 1999 年参加第 48 届威尼斯双年展,轰动国际,成为代表中国行为艺术的经典之作。(图片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23 年前春末夏初的一天,蚊蝇和瘴气围绕的午后,10 位艺术家爬上了北京妙峰山的一个无名山头。

在镜头前,他们站成一排,在薄雾中迅速脱了个清光。他们有男有女,有年少有年长,在彼此的目光中,像屠宰场的动物一样轮流上秤,然后按肥瘦排序,重的做地基,轻的盖房顶,以 32221 的形式,从下往上,屁股叠屁股,大脸贴后脑勺,垒起了一米高的人肉金字塔。

拍摄过程。

摄影师吕楠咔嚓一下,计量局的朋友卷尺一放,天地为证,宣布此塔刚好一米高,于是,著名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诞生了。带了手绳的马六明是汉堡馅儿,他说,那一刻,他们融为一体。而另一个 “屁股” 苍鑫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量体重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就像马上被开膛破肚的祭品。

脱衣前的团队。

这种侵犯到人类本体的表达方式拳拳到肉,经常像战争片一样让人不安和反胃。伴随 “85 新潮 “美术运动,行为艺术也传入了中国。其十年后的《无名山》算是一次成功的井喷,它众说纷纭,毁誉参半。基于当时境况,它没有一炮而红,直到 4 年后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才扬名国际。艺术评论家岛子在《行为艺术论》里说,这件作品给出了身体艺术前所未有的 “中国经验”。

拍摄时,段英梅和张彬彬分别是左小祖咒和张洹的女朋友;左小祖咒当时提议金字塔顶上的人面朝天空撒尿,被否决了,最近他在综艺节目《奇葩说》自我消费了一下;而张洹等人始终坚守行为艺术之路;王世华和高炀在事后采访中显得没啥想法;策划人孔布据说已经出家了;《无名山》是第一只被嘎崩的螃蟹,它似乎是一次试水,在当时的中国显得前卫而又混乱,以至于很难判断是愤青还是哗众取宠,每一位参与者全都是冲艺术而来,还是其中有玩票性质,谁都有权评说。

拍摄过程。

《无名山》不仅是形式上的挑战,更是一脚踩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初期的版权意识漏洞。释放完创造力的美好之后,名利当前,人性显露无遗。作品和荣誉归谁?是个问题。因为当初每人凑了 200 元份子钱,这就让版权如股权,归大家所有了。因为每次快门都会略有不同,所以吕楠拿出底片让大家挑,一人一张后,他当众把剩下的都剪掉了。吕楠一张没留,作为一个苦行僧式的纪实摄影师,他不在意。而剩下的 10 人,可以拿着自己的底片,决定冲洗的版数。所以,在拍卖场上,这张作品的价格和版本还是一团云雾。

——————————2018 年 9 月 19 日更新———————————

@半桶水

转自网络,侵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草园地艺琅国际画廊展出由崔灿灿筹谋的艺术家冯琳的个展 “绝望的主妇” 其中的某一件。。。作品。。。

知乎用户 环球黑卡 发表

还记得去年的 “葛宇路” 事件吗?这可能是近年来影响最大、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国内行为艺术项目了。

葛宇路是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偶然机会发现附近城中村主路没有名字(后证实 2005 年已被命名,但路牌缺失),就萌生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想法,在 2013 年在该路段放置了自制的 “葛宇路” 路牌。后来该名称相继被地图软件、民政区划地名公共服务系统收录,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认证。2017 年,相关文章出现在知乎等网络平台,引发极大关注,葛宇路也陷入争议之中。后来事件以市政部门拆除 “葛宇路” 路牌,恢复原名 “百子湾南一路” 告终。

这个项目远远超出了行为艺术的范围,在当时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葛宇路也成为了第一个 “网红” 行为艺术家。它令人兴奋的点主要是下面几个。

以 “清流” 姿态,颠覆了人们对行为艺术的看法

长久以来,国人对于行为艺术的看法都是偏负面的,晦涩、怪异、低俗、极端、哗众取宠…… 比如 “裸体叠罗汉” 的《为无名山增加一米》,何云昌取肋骨、把手浇进水泥的 “自残” 行为,不可否认这些项目在艺术上都有可取之处,但对于一般民众来说,明显太 “硬核” 难以接受。而 “葛宇路” 这个项目却是安静、轻量,还带有一些微妙的幽默感,算是行为艺术里的一股 “清流”,迎合了当代对“小清新” 的审美。在这次事件中,民众赞赏理解的看法占多数,对比以往的行为艺术,真是非常难得了。

“多方合力” 完美地完成了项目

葛宇路当年的举动只是临时起意的 “小打小闹”,但意外的是各方齐心协力,将这个小小的“恶作剧” 一步步变成了一个完善的项目。首先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收录,之后民政区划地名公共服务系统收录,让葛宇路的装置艺术品意外具备了实际功能,而时隔几年后在网络平台的走红,更是他没有想到的。“葛宇路”项目因此有了更广的维度。

引发广泛的思索讨论,持续产生影响力

最后中央美术学院也送上 “神助攻”,一纸违纪处分让人们探讨起社会对特立独行人物的包容。(但是处分发生在事件走红前,据称是因为葛宇路在学校旗杆上放置了不雅物品……)事件还引发了社会对于市政管理漏洞的讨论,还让人们关注到类似“葛宇路” 之类 “无名路段” 交通设施的缺失和混乱。事后百子湾南一路获得市政部门的关注,路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说,虽然 “葛宇路” 项目已结束一年多,但它的影响仍在持续。

知乎用户 月亮猹 发表

我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人为此发声,月经羞耻就一定会慢慢消失。 首先要让人看到,让人知道,卫生巾不过是一种和纸巾一样的日常用品,我们才能讨论价格。 所以用我的方式,让你们看见。不再羞耻、不再敏感、更加自由。

知乎用户 捉影者 发表

好的行为艺术兵不必要是那些生理反感和刺激性的,前段时间传的沸沸扬扬的 “葛宇路” 在我看来就相当牛叉:

“研究生毕业设计中,葛宇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北京的一条无名道路。该名称先后被高德地图、民政区划地名公共服务系统、百度地图等收录。”

提到葛宇路,他说,当时自己用 KT 板做了很多写有 “葛宇路” 的路牌,出门背着,看到哪条路没有名字就贴在墙上,最后只有百子湾的那块路牌保留了下来。他进一步将路牌做得符合规格,并当做了毕业作品。

传言他还 “曾经在一次展览时将一个成人用品放在其旗杆顶上。”

“如果我专门盯着摄像头,我的目光通过电波传到摄像头的那头,然后让那边的人知道有人想认识他,把他从摄像头后面盯出来,我们对话一下,还是蛮浪漫的。”
之后的一个月,闲暇的下午他都让朋友帮忙搭脚手架,他坐在上面 3 个多小时,对着一个摄像头,直直地盯着。如果半天没有效果和反应,他就换另一个摄像头盯着。
最后,在央美旁边的一个小区,他终于得到了回应——有人喊他下来,“喂,小伙子,你在干嘛?”
葛宇路说:“我在用艺术的方式检测和修复监控机制。”

前段时间看了蔡国强的《天梯》,给老母亲做这个一件事还是很令人动容的。

2015 年 6 月黎明,泉州小渔村惠屿岛海边,在国内技术专家和当地数百村民的帮助和见证下,他再次一搏,把《天梯》作为献给百岁奶奶和家乡的礼物。

说起来,杜尚才是牛逼,他几乎用行为定义了当代艺术。

知乎用户 小橙子啦啦啦啦​ 发表

谢德庆

1978-1979《笼子》

谢德庆在其位于 Tribeca 工作室里,建造了一个 11.6 × 9× 8 英尺的木笼子,并将自己孤独监禁于其中一年。这期间,艺术家不交谈,阅读,写作,听收音机,也不看电视。

在这期间,他不能洗澡,马桶不能抽水。

助手给他送食物,清垃圾,清理大便,但他们从不交谈。

1980–1981 《打卡》

谢德庆在这件作品中每小时打一次卡,一天打 24 次,持续一年。

一年内每隔一小时打一次卡,一天内打卡 24 次。8760 个小时,8760 次打卡,时间就这样被极度地物化了。谢德庆特意在打卡机旁安放了一台摄影机,每打一次卡,摄影机就摄入一画格。每一天压缩成一秒,一年就是 6 分钟。

这个作品的设计,意味着他不能做任何超过一小时的事情包括睡觉。这对人的精神和肉体,都是很大的折磨。

1981–1982 《室外》

谢德庆居于室外一年,其间不进入任何建筑物,地铁,火车,汽车,飞机,轮船,洞穴,或帐篷。

身体长期暴露在室外,忍受着风水日晒雨淋雪冻强光,不能洗澡,一身恶臭,再也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纽约的冬天极冷,但他不能入室内。美国法律规定,不许流浪汉冻死街头。所以警察多次要求把他带回警局。他拼命拒绝,最终强行被带入警局拘留 15 个小时。

这是他一年中唯一在室内呆着的 15 个小时。一年里他只洗过一次澡,身上全是虱子。

1983–1984 《绳子》

谢德庆和艺术家琳达 · 莫塔诺在腰间用一条 8 英尺长的绳子绑在一起,却相互不接触一年。

何云昌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1995 年,何云昌带着他的一帮艺术家朋友,包括左小祖咒、马宗垠、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朱冥、段英梅、吕楠等人 11 个人共同创作了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11 个人赤裸着身体,从下而上以 3、2、2、2、1 的人数层层叠成了一个一米的 “山峰”。

与水对话

1999 年,何云昌在云南做了《与水对话》。他用吊车将自己倒吊起来,放到河中央,在胳膊上刺了两刀,血不停地往河里流,同时他试图用到将河水分成两半。整个过程持续了 90 分钟。

行为艺术的存在告诉我们,有时候你对抗命运的方式,就是尽量去做荒谬的事情。

知乎用户 哈哈 发表

室友在影院看《小时代》看得痛哭流涕

知乎用户 冬月 发表

他从未说过自己在演绎行为艺术,他的行为却充满艺术性,或许他比很多行为艺术家更接近行为艺术本质。

这个人在中国首都街头,用一台吸尘器吸取雾霾空气,要借空气中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制造砖块。

他叫坚果兄弟,他成功了。

(整块砖并非全由雾霾颗粒构成,可能是因为纯雾霾颗粒物无法像粘土一样烧制成转)

他自己从没表示过自己的行为属于艺术表演,采访中,他甚至坦言这是自己的商业思路,然而他解释起自己所谓的商业思路,却让人听后不免联想到艺术。
~~~~~~~~~~~
媒体:
  12 月 6 日晚,坚果兄弟从北京回到了深圳,离开仅过两天,北京雾霾便再度升级。7 日晚,北京市应急办将雾霾橙色预警升为红色,即全市于 12 月 8 日 7 时至 12 月 10 日 12 时,启动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这也是北京首次启动重污染红色预警。

  坚果兄弟通过网络也看到了这个消息,他认为雾霾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挺复杂的”,自己无法提供解决方案,但可以通过 “身体力行” 的感知,然后把它呈现出来,借此希望引发公众的讨论、对话。(摘自南方都市报)
~~~~~~~~~~

如不受文字干扰,很容易判断他的行为到底属于商业行为还是艺术行为,因我对艺术个人见解,我认为他是艺术家。

人们之贪婪饕餮,不觉地把空气化作人类种群半透明的坟墓,他所做之事,就是让人们亲眼看见此坟墓其一块砖。

《尘埃计划》我照上述解读,感谢坚果兄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每周周一至周五静坐放空 思考人生 以一个半小时为单位 每日频率三到四次 地点某大学各教学楼 堪比行为艺术 可惜观众只有教授一人 且鲜有互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学校地上印的

不知道是哪位同学作品诶 侵删

知乎用户 夏康 发表

蔡国强,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1993 年。

去年去纽约的时候在大都会博物馆偶尔看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展里的作品,现场展示了整个项目事前的计划以及实施当时的录像记录。

我印象中,创作的灵感似乎是来自于当年 “万里长城是从太空中唯一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建筑” 的流言,一直用火药做创作的蔡国强就有了用火药将太空中能看到的长城延长的想法。用了六百公斤火药,将火药从长城最西头往西铺设一万米,然后点燃“给外星人看”。整个燃烧过程十五分钟。

这件作品本身可能不够震撼,也没有所谓对人性的探讨之类的行为艺术常有的内涵。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规模之大,时间之早,以及地点之敏感。做这么一件作品不可能没有当地政府的同意,事实上,从视频记录里可以看到,点燃 “仪式” 的现场围了很多当地百姓和一些穿制服穿军装的人。既不是在全民思想大解放的八十年代中后期,也不是在半国际接轨的二十一世纪,以我今天对九十年代初国内政治文化环境的“臆测”,在相对封闭的内地省份,竟然能批准艺术家做这样一件几乎没有效益的事,让人惊讶。

在墙内的网站查不到详细一点的资料,凭印象写的东西可能有不少错误。出去了再回来改。

3.26

在大都会博物馆里展览时的注释:

In this ambitious pyrotechnic display, the artist has appropriated the Great Wall as a piece of Land Art, revitalizing one of China’s most enduring icons by tapping into its perceived cosmic energy. For this work, Cai and a team of volunteers laid a ten-kilometer fuse across the barren ridges of the Gobi Dessert, starting at the westernmost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wall at Jiayuguan, Gansu Province. Small charges were placed along the line at three-meter intervals, while larger charges were set at every kilometer. The fuse was ignited at dusk on Feburary 27, 1993. The initial explosion took fifteen minutes to travel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line and was seen by forty thousand residents and tourists. For Cai, this collective effort also subverted the Great Wall’s “original practice and ideological function.”

知乎用户 刘晓俊​ 发表

说到印象深刻, 有一件 “行为艺术” 令我非常震撼, 篇幅有点长, 如果你有耐心读完它应该可以感受到这件 “作品” 的震撼, 这件 “作品” 叫做爱情天梯。

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这是一件我认为非常有力量的作品, 做这件作品不是艺术家, 他也不是为了做作品, 可是我用艺术的角度来观看, 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件令人震撼的作品。我会在后面慢慢解释。

这件作品的叫做 “爱情天梯” , 主人公是两位老人, 男的叫刘国江, 女的叫徐朝清, 介绍这件作品我得讲很长很长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上世纪 50 年代, 重庆江津中山古镇高滩村的地方有一个 20 岁的小伙子叫刘国江爱上了比他大 10 岁的 ” 寡妇” 徐朝清。在那个年代如果和一个比自己大的 10 岁的女人并且还是个寡妇在一起, 是会被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所以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蜚语, 刘国江和徐朝清一起私奔到海拔 1500 米的深山老林里生活, 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 靠野菜和双手养大了 7 个孩子。为了让妻子徐朝清出行安全, 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 因为有些生活必需品还是得到外面换取的, 几十年如一日, 刘国江造出了石梯 6000 多级, 被后人称为” 爱情天梯”。

要介绍 “爱情天梯”, 首先我得讲述他们第一次认识的时候, 徐朝清出嫁的那一天, 徐朝清嫁给第一任丈夫的时候, 那一年刘国江 6 岁, 徐朝清 16 岁, 所以那时候刘国江还是个孩子, 由于他磕断了门牙, 村里有个习俗, 掉了门牙的孩子只要让新娘子摸一摸嘴巴, 新牙就会长出来, 这是刘国江和徐朝清的第一次见面。

徐朝清 13 岁订婚, 16 岁结婚, 不幸的是 26 岁的时候, 她的丈夫患急性脑膜炎去世了, 她成了寡妇。婆家说她克夫, 不耐之下, 她选择独自带着 4 个孩子离开了婆家, 没吃的就背着孩子到山上捡野菜吃, 有时连一斤 3 分钱的盐都买不起, 她就靠着编草鞋卖, 一双能够卖 5 分钱, 生活过得极其辛苦。

在她丈夫去世的那一年, 有一次, 她和孩子掉进了河里, 很巧, 被当时 16 岁的刘国江恰巧遇到了, 并救起来了她们母子。之后刘国江经常主动帮徐朝清挑水, 做家务, 如此 4 年, 他们培养了感情. 但是徐朝清比刘国江大整整 10 岁, 而且还是带着 4 个孩子的寡妇, 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是很封建保守的, 这给他们两个人很大的压力, 为了避免村民说闲话, 1956 年的一天, 他们选择了离开村子进入深山老林里生活, 村里的人们以为他们还有 4 个小孩失踪了。

就这样过了将近 50 年, 2001 年, 有一个户外旅行社在原始的森林探险时发现在偏僻的地方住着两位老人。两位老人过着如同原始时期的生活, 甚至没有电灯, 他们用的是自制的煤油灯, 住着非常简单的泥房子. 其实在他们刚开始去森林的时候连泥房子都没有, 他们最初的时候在山洞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自己种田, 过着自己自足的生活, 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面对这么艰难的日子, 还需要把孩子养大。

他们的生活在第一次被人们发现之后, 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上山看望他们, 也给他们带去很多山外的东西。一开始, 两位老人不习惯别人打扰他们安静的生活, 在经历了不安之后, 他们慢慢地接受了外界的帮助. 他们的生活也渐渐地得到了改善。

有一家媒体想邀请他们参加一个七夕晚会, 刘国江担心妻子的身体不适, 独自下山参加了晚会, 当主持人介绍了爱情天梯的故事后, 请他上台讲话, 想让他对观众说点什么的时候, 他却脱口而出 “我想回家了, 我怕猴子来偷我家的苞谷!” 场面非常尴尬, 观众一脸懵逼。事后, 当别人问起他这件事, 他说其实当时想回家的原因并不是猴子会偷他的苞谷, 而是担心妻子, 只不过当时不好意思在那么多观众面前说。

刘国江对妻子的呵护可以说是非常夸张, 有一次徐朝清下山的时候因为山路太险要了而摔了, 刘国江因为担心妻子再一次遇到危险, 自此他下决心为妻子做一条路, 在森林里住的日子里, 他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拿着铁锤带着几个煮熟的芋头一大早出门, 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 大家可以在图片里感受一下这个石梯, 你很难想象这是纯手工打造出来的。

整整 50 年, 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白发老人, 铁锤凿烂了 20 多把, 一共 6000 多级的阶梯, 在每次下完雨后刘国江都会去打扫阶梯上长出来的青苔, 这样一来阶梯就不会滑了.

徐朝清有一次在别人来访时说**: “我很心疼他, 可他总是说, 路修好了, 我出门就方便了, 其实, 我一辈子也没出过几次山。”**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留着眼泪摸了摸丈夫手上的老茧.

2007 年 12 月 7 日凌晨半夜, 刘国江突然病倒了, 家里又没有其他人, 因为他们的孩子长大后都选择了下山生活, 徐朝清慌乱之中把刘国江扶到床上, 赶紧下山找儿子, 这是上山半个世纪以来, 她第一次一个人走这 6000 多级的石梯, 她在后来回忆说她平常都是丈夫刘国江牵着她的手, 扶她一起下山, 丈夫要下山办事的时候她就在家里等, 因为刘国江从不放心她一个人走山路。

徐朝清到了山下找到儿子刘明生, 因为下山中途摔了好几次她的肩背和腰都已经摔伤了, 刘明生听到父亲出事的消息后, 便和家人马上赶到山顶, 这个时候刘国江已经无法开口说话了, 在刘明生等人抬着刘国江准备下山时, 刘国江却用颤抖的手指了指橱柜上的全国十大经典爱情证书和一位日本友人为他和妻子的画像, 刘明生明白父亲要他把这些东西也一起带上, 因为那是父母爱情的见证。

之后的 6 天里, 刘国江一直躺在床上半昏迷状态。刘明生说: “父亲临走前几天, 母亲一直守在他身边, 几乎没吃过什么东西。”

6 天里, 徐朝清一直待在丈夫刘国江床边, 讲着半个世纪以来他们经历的点点滴滴, 回忆在山上与世隔绝的生活, 手里拿着 2007 年一位日本友人专程上山看他们两位老人时送的画像。躺在床上半昏迷的刘国江每当看到那幅画像时就会眼神发亮.

12 日下午, 刘国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用颤抖的手示意妻子把他们的全国十大经典爱情证书和画像放到他身边, 之后他还是在那儿指, 好像还在寻找什么东西, 徐朝清顺着他的手指看去, 原来是放在墙角的铁锤, 徐朝清马上明白了, 于是将铁锤拿来放到他身边, 这时刘国江才安静下来. 当天下午 4 点左右, 刘国江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他儿子刘明生在后来回忆说**:“在父亲去世时, 两位老人的手一直紧紧握着, 我拖了好久都没拖开。”**

重庆江津中山镇,刘国江的三儿子刘明生家中,徐朝清坐在老伴的棺材前,听到门口放起的鞭炮声,她不断地向外张望着。

刘明生说, 他们会把父亲葬在山顶, “爱情天梯” 的尽头, 再接妈妈在自己家住下。但是徐朝清不愿意, 对儿子说**: “不行,你爸葬在哪, 我就要住在哪, 我要一直陪在他身边。没有我, 他也会不习惯的。”**

**2007 年 12 月 18 日上午, “爱情天梯” 的缔造者刘国江老人下葬。**当时很多人自发的前来为他送行. 当天上午 8 点左右, 刘国江的棺木被村民抬起, 徐朝清一想到跟自己朝夕相处了 50 多年的刘国江就要永远离开, 一下子情绪就蹦了, 扑了上去伤心地哭了起来。

“小伙子你走了,哪个叫我老妈子,哪个来陪我唱《十七望郎》?” 徐朝清趴在黑色棺材上,哽咽着轻声唱起那首她以前和老伴最喜欢唱的山歌——《十七望郎》:

初一早起噻去望郎, 我郎得病睡牙床, 衣兜兜米去望郎, 左手牵郎郎不应, 右手牵郎郎不尝, 我又问郎想哪样吃, 郎答应:百般美味都不想, 只想握手到天亮, 初二说噻去望郎……

在刘国江去世后, 徐朝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 经常有人来看望徐朝清, 徐朝清有时会对来访者讲着曾经和刘国江在山上美好回忆**: “以前在山上好安逸哦, 他怕庄稼被偷, 经常跑去赶野猪和猴子, 有一回飞了只鹰来, 把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叼走了, 他怄气得很, 担心我没得鸡蛋吃了…”**

2012 年 10 月 30 日, 在江津区中山古镇高滩村刘明生家中, 徐朝清去世了, 我想老人家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一定是非常平静的, 对她来说只是去另一个世界和自己的丈夫相聚, 或许她早就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听到徐朝清去世的消息, 有近 3000 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赶往中山古镇, 11 月 4 日是徐朝清的葬礼, 所以 3 日晚上古镇的房子特别难租, 那些人都是为了徐朝清的葬礼而来的。从中山古镇到爱情天梯的路程有几十公里, 车是无法通行的, 很长一段路需要步行, 很多人被堵在了镇上, 来不急为徐朝清送行。即便如此, 还是有很多人提前踩着泥泞路步行进山。

![](data:image/svg+xml;utf8,)

11 月 4 日清晨, 天既然下起了雨, 徐朝清的葬礼还没开始, 攀爬天梯的人们惊奇地发现, 在天梯上山的路口, 密密麻麻铺满了白色玫瑰, 估计是前一晚人们悄悄前来放的, 几万朵白色玫瑰。

据说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友, 请了当地的几位员工放置了近一万朵白玫瑰, 因为担心不能及时在葬礼当天铺撒在天梯上, 还动用了直升机把这些白玫瑰送进山, 这位网友还叮嘱请来帮忙放置白玫瑰的人一定要提前把这些白玫瑰放到天梯上。

那天葬礼有近 200 人的队伍在泥泞又颠簸的山路上, 步行前往葬礼的地方常乐村。山路滑且难行, 随处积水, 有些路段是在悬崖壁上, 非常窄, 大部分石梯都是刘国江硬生生凿出来几乎近 90 度垂直的峭壁里, 用当地人的话说**: “上山碰鼻, 下山碰屁股。”** 有些石梯一次只能通行一个人, 极其危险, 还好比较险要的峭壁上有凹进的扶手, 那也是刘国江生前担心妻子徐朝清不好走而凿出来的, 有一个前往参加了葬礼的人回忆说: “当时感觉脚已经不属于自己了。”

这个唯美的爱情故事到这里就介绍完了, 虽然两位老人都去世了, 但是天梯的故事却是不朽的, 这是两个平凡的生命创下的永恒。听到这里你是否又相信爱情了? 还是依旧觉得相信爱情是一个笑话。

很早以前就想分享这个故事, 在 2017 年的时候我有幸知道了这个故事, 当时我在意大利学语言, 有一次写作文我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跟我的老师 Mario 讲, Mario 是个悲观主义者, 如果在他面前讲 “我相信爱情”, 他会觉得是一个笑话。但是当他听了我讲的这个故事, 当时我意大利语还特别烂, 可是他也被这个故事震撼到了, 他的第一反应和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一样, 倒吸了一口气。他还把我的作文拍了照片分享到了脸书上。他非常吃惊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

讲到爱情天梯的故事, 让我想起我外婆的爸爸妈妈, 我们当地叫外太婆外太公, 他们年轻的时候是在 40 年代, 因为外太公的身份, 不得不去台湾, 外太婆则留在大陆独自一人带着我的外婆, 那个年代一个单身女性并且要养着孩子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 那个年代外太婆是无法去台湾的, 外太公也无法回到大陆, 我们知道文革时期大陆的人和台湾连发信件都是不可能的, 有可能抓去批斗, 台湾也禁止和大陆相互联系。不过外太婆没有选择改嫁, 她就是这样一直等啊等啊, 想等着外太公回来。

一年两年, 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也没等到外太公, 甚至连一封信也没等到。一直到 1987 年开始, 台湾终于开放大陆探亲, 从此, 外太婆和外太公在分离了将近 40 年后, 外太婆终于收到了来自外太公的第一封来信。 那个时候送信没有我们现在那么方便, 一封信需要经过几经周折, 经过非常多次的转送才能收到。我妈妈回忆那个时候说一听到外太公有信件传来了, 全家都会沸腾, 像是天大的事, 外太婆会开心的不得了。

90 年代, 外太公第一次回到了大陆, 那是外太婆和外太公在离别了 40 年之久的第一次重聚, 外太婆等成了老太婆终于等到了外太公。他们见面没多久, 外太公又得返回台湾, 因为他在台湾早已有了新家庭。外太公一共回来了 3 次看望外太婆, 最后一次是 2006 年, 之后的一年 2007 年外太婆去世了。

我是在外太婆去世后才知道她和外太公的这些经历, 我才终于明白了一些事, 我小时候的记忆里, 每次见到外太婆的时候, 我都会觉得这个老太婆神神叨叨的, 她经常在院子里一瘸一瘸的来回走来走去, 要么坐在屋里的椅子上一声不吭的发呆, 有时则会轻轻地发出一声哀叹。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屋里吵吵闹闹, 在她面前晃来晃去她似乎看不到我们, 有时跟她讲话她也听不到似的。或许她正在盼望着外太公的归来, 无暇顾及我们的吵闹。

外太婆和外太公的这些经历其实是一个悲剧的故事, 那是时代的问题导致了他们的不幸。不过从艺术的角度观看, 我们又能看到一种凄美, 感知到一份美好, 并且相信这世间有美好的存在, 值得我们去追寻和坚守。木心先生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 “从前日子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老一代的人似乎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幸运, 有时他们甚至无法选择自己所爱的人, 可是他们还是愿意花一辈子坚守一份情感。

这次分享爱情天梯这个故事, 其实, 我并不是只为了赞美爱情的美好, 我有两个原因想表达。

第一个就是关于情感感知, 如今,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恋爱越来越自由了, 有多少小情侣因为很小的矛盾然后失去对方, 从而错过有缘人, 人们可以频繁的更换对象, 却好像失去了珍惜的能力。 我们快速发展的社会, 同时又变得越来越浮躁, 我们把眼光都放在物质上, 我们拼命的工作, 内心却越来越空虚, 我觉得人的一生其实是短暂的, 过程中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究竟为了什么, 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 我们早已无暇欣赏鲜花的红, 草儿的绿, 亦或是落叶的黄。

我想通过今天的故事提醒人们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 敲醒内心深处正在沉睡和逐渐削弱的感知能力。在忙碌的生活中, 抽些空慢下来, 去感知身边的小事物, 比如低头看水中的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然后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连落日一起浪费, 再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全部被吹到窗外。

接着, 我讲一下这次分享爱情天梯的第二理由, 大家可以看到这次的标题是 “不是艺术的艺术作品”,很矛盾的一句话, 大家一定会困惑我不是要讲艺术吗? 今天讲的内容跟艺术毫无关系啊。(可是对于爱情天梯, 我不要你觉得, 我要我觉得它就是一件很好艺术作品。) 通过艺术的思维来看, 爱情天梯好比一件装置艺术作品, 而我外太婆等待外太公的行为就好比一件行为艺术作品。

一开始, 本想着讲一个比较有温度的艺术作品, 希望介绍一件偏感性一点而且感动的作品, 我一直在艺术领域里寻找这么一件作品, 我找来找去好像都没找到令我足够满意的。可是当我跳出框架, 在艺术领域之外却偶然发现 “爱情天梯” 这个故事。

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能用产生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任何一门我们所谓的学科都是有局限性, 包括艺术也是如此, 宇宙的物理法则无法单纯用一个方程式来总结, 这世界上也没有唯一的真理。

**所有学科的发展, 从起点到终点都是曲线向前的而不是直线向前, 在前行的过程中很多曲线会相互交织, 在每一次的交织后轨迹都会发生一次扭曲变化, 最终所有曲线会通达一个顶点。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条线, 前行的过程当中, 如果你是直线向前, 可能你会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 可是你可能错失了与其它线相互碰撞的美好。**比如艺术, 如果你愿意与它相交汇, 它可能改变你前行轨迹, 把你推向另一个未知领域的线, 给你带来惊喜。

我认为学习艺术是有益处的, 刚才谈到任何所谓的学科都有局限, 包括艺术, 可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我谈下我学习艺术的心得, 学习艺术并不是为了知道什么是艺术, 也不是为了习得一手娴熟的技法, 因为任何事物都可以是艺术, 艺术思维是最主要的, 学习艺术除了让我们感受美之外, 还可以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艺术思维。那么问题又来了, 什么是艺术思维?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 它类似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 一个循环的过程。

聊到这里, 估计大家会听得一脸懵逼, 这期节目前面讲了 “爱情天梯” 这么感性, 后面又扯到艺术这么理性, 毫无逻辑的组合嘛。把两段毫不相干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讲有点奇怪, 可是我觉得这样组合是可以的, (我要我觉得可以, 没什么是不可以的, 哈哈) 说不定可以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产生另外一种思考。

**在尼采的哲学中, 有两种重要的精神,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意味着激情与冒险, 偏感性的, 而日神精神代表一种原则和秩序, 偏理性的。尼采认为, 从苏格拉底开始, 古希腊传统的酒神精神被摒弃了, 而这导致了人类心灵的衰败。在尼采看来, 世界是虚无的和无意义的, 而人只有在一种戏剧式的激情释放中才能寻获人生的意义。注意了, 重点来了, 在社会普遍走向理性与逻辑时, 便也意味着走向了衰亡。

是不是突然觉得很高大尚, 你们看, 我为了让自己讲的内容合理化, 把尼采都搬出来用了, 我真的太难了…

如果喜欢艺术的人可以关注我, 我还写了一些其他文章

刘晓俊:艺术品不是由艺术家决定的 -《当代艺术商机》- 小山登美夫 (一)刘晓俊:艺术创业论 - 村上隆 (一)刘晓俊:艺术作品在市场中流通产生更高的价值 - 村上隆 (五)

如果喜欢艺术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我还写了一些其他文章哦~

微信公众号:需艺工作室

知乎用户 肥皂君​ 发表

说起令人印象深刻的行为艺术。

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绝对让全世界人印象深刻。

“我是物品。6 小时内,你可以对我的身体做任何事,由我自己承担所有责任。”

这听上去就很疯狂是吧?而玛丽娜就有胆量把这一切付诸行动。

她站在众人面前,而在她前方的桌子上,摆放着面包、水果、酒、玫瑰、口红,也有绳子、刀和一把有子弹的左轮手枪

然后艺术家就将自己麻醉,任人摆布。

1974 年的意大利那不勒斯,28 岁的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发起了这场探索人性的行为艺术《节奏 0》

实验的一开始,场面还算得上温馨。一些好奇的观众们开始与玛丽娜互动,有亲吻她的,也有人给她鲜花。

有人上前亲吻玛丽娜,也有人将鲜花放在她手上。

但很快的,一切都失控了。

人们开始用口红往她脸上乱涂,用刀子划开她的衣服,玩弄她的身体,让她完全裸露在众人的视线之下。

人群开始变得疯狂而聒噪,“你要不去睡了她!”,“不行,这里人太多了。”

还有人用刀片割破了玛丽娜的脖子,任血液滴落。

鲜血昭示着这是一场兽行的狂欢。

玛丽娜眼含泪水,可旁人却在狞笑。

即使是这样还是没有人站出来阻止,直到有人用装着子弹的枪对着玛丽娜。

面对别人的阻止,行凶者还在说:“她签了法律文件,她是自愿的。"

而被打了麻药的玛丽娜此刻根本无法逃离,她只能眼睁睁的受人摆布。

千钧一发之际,终于有人上前制止,保住了玛丽娜的生命。

终于,六个小时过去了,玛丽娜的身体终于恢复了知觉。

她此刻赤裸着上身,满身脏污狼狈,虽然身体感觉不到疼痛,但恐惧让她泪流满面。

![](data:image/svg+xml;utf8,)

可有人却因此嘲笑玛丽娜,他们笑她忽视人性的丑恶,笑她的鲁莽无知,笑她想出风头自酿苦果,就算她因此真的丧命也是活该。

**一场测试,得到了一种答案,人性的善与恶,是这个世界最复杂难辨的问题。**感谢玛丽娜的实验,也让这种抽象的情绪,以最具象的方式得以显现。

善意的拥抱让人感动,而恶意的伤害让人沉思,行为艺术的意义正在于此。

除了这场震撼人心的行为艺术,玛丽娜的艺术实验并未停止。

其中最让肥皂君感慨万分的便是,她和前任乌雷,那场跨越 20 年石破天惊的会面。

▲这张经典的对吼照片,相信很多人都曾经看过

他们曾以情侣的身份进行了长达 12 年的艺术创作,诞生了大量极具深度与强度的艺术作品,也成为艺术史上讨论最多、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

在介绍那场震惊世人的重逢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乌雷与玛丽娜之间的相恋,似乎是一场命中注定。 同样的艺术爱好,相似的性格特点,就连生日也是浪漫的同一天。

火热的爱情一触即发,玛丽娜甚至为了乌雷大胆选择私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过着拮据而浪漫的日子。

没有地方住?那就睡在货车里。他们深入文明的都市,也走遍荒芜的沙漠。只要和你在一起,去哪里都不是问题。

与之同时,爱情的力量也促使两人合体表演,他们常常选用一些极端的身体行为,来论证爱情中的两性关系,而这也让他们逐渐走向事业的巅峰。

爱情是否就等于完全包容、接纳彼此?▼

▲1978《呼气吸气》

两人将嘴巴完全贴合,互相吸入对方呼出的气体,17 分钟后他们的肺里充满了二氧化碳,最后一起倒在地板上昏迷不醒。

我已经用尽全力的去爱你

为什么反而遍体鳞伤?▼

▲1977《空间中关系》

全身裸体的两人,从相距 20 米的地方起步,朝对方小跑,简单擦过,再重新回到原地。而后一次次的不断重复,甚至加剧碰撞时的激烈,半小时后,阿布被撞倒在地。

原来男女之间,天生就有着偌大的差异。

我们可以因为爱情互相包容、彼此支持

可时间一长,真的很累 ▼

▲1977《时间中的关系》

他们将彼此的头发绑在一起,背对背静静坐了 17 个小时。意味着两个人在一起会给彼此带来爱与支持,但同时也意味着捆绑与束缚。

没有哪一对情侣

能躲过鸡毛蒜皮的争执 ▼

▲1978《AAA-AAA》

他们脸贴脸大声疾呼,直至嘶哑气竭。

![](data:image/svg+xml;utf8,)

乌雷和玛丽娜用他们的行为艺术,不停论证着情侣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最恰当的距离。

但可惜的是,两个太过相似的人,虽然能很快点燃爱火,却往往很难彼此包容。

12 年的情感拉扯,把原本的激情慢慢磨平,而包容的忍让也难以再续。

玛丽娜对于艺术创作的绝对掌控欲,以及不愿生育的执着,都成了终结两人关系的暗雷。

在一次次的无效沟通后,乌雷开始频繁的出轨,这段神仙式的恋情也终于画下句点。

时间一晃过了 20 年,他们奋力过好各自的人生,不再相互打扰。

直到 2010 年,阿布在纽约 MOMA 举办了一场 “艺术家在现场” 的行为艺术。

在这场展览中,玛丽娜每天都会坐在一张木椅上,接受和大众对视的挑战。两个半月,1500 多人的互动参与,甚至连莎朗 · 斯通、Lady Gaga 都慕名而来

无论对面的观众用什么样的表情面对玛丽娜,她始终面无表情,没有一丝情绪的外露,反而是那些参与对视的观众,竟然纷纷落泪。

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个人在她对面坐下**,像一座雕塑般的她,颤抖着流下了眼泪。**

那个人就是跟她分手 22 年的乌雷。

他们紧紧握住了对方的手,轻轻的低喃了一句。25 秒后,乌雷微笑着离场,而玛丽娜也调整好情绪,等待下一位观众。

这是一次动人的重逢,也是一次体面的告别。

推荐大家去搜索一下这段行为艺术的视频,在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旧爱释怀的激动与宽慰。

我是 @蓝铅笔肥皂君,偶尔分享艺术界的那些小故事

如果内容对你有用,可以【点点赞 + 关注】哟!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顺利升级,走出绘画新手村~

日系插画新手自学宝典 - 蓝铅笔 · 快乐学画

知乎用户 凯诺空中设计课​ 发表

圣奥兰转世

My work is a struggle against natural, inexorable, programmed nature, DNA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our direct competitor in terms of artists) and God!
我的作品是在与自然做抗争,与不可阻挡的、无情的、程式化的自然做斗争,与 DNA(艺术家所视为的直接竞争者)和上帝做斗争!

在经历过九次整容手术后,法国当代艺术家奥兰,以一种近乎自残的极端方式,暴力的反抗世俗对女性外表的苛责与物化,以狰狞却不屑的姿态讽刺了当下审美的歪曲。

这就是奥兰(Orlan)最著名的行为艺术作品《The Reincarnation of Saint Orlan 》(圣奥兰转世),在 1990-1995 年之间她经历了九次手术,将绘画或雕塑中的女性外貌特点拼贴到了自己的脸上: 维纳斯的下巴,赛姬(Psyche)的鼻子,欧罗巴(Europa)的嘴唇,狄安娜的眼睛以及达芬奇笔下蒙娜 · 丽莎(Mona Lisa)的额头。

《维纳斯的诞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桑德罗 · 波提切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根据波利齐安诺的长诗吉奥斯特纳而作,描述罗马神话中女神维纳斯从海中诞生的情景:她赤裸著身子踩在一个贝壳之上,右边春之女神正在为她披上华服而左边的风神送来暖风阵风,吹起她的发丝。《维纳斯的诞生》目前存放在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中。(wikipedia)

![](data:image/svg+xml;utf8,)

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和狩猎女神,众神之王朱庇特和温柔的暗夜女神拉托娜的女儿,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耳忒弥斯(阿波罗的孪生姐姐)。狄阿娜也是司管贞洁的女神,形象通常为一个持弓的圣洁少女。

历史和希腊神话上欧罗巴是美丽的腓尼基公主,主要有两种关于她的故事,一说她被宙斯诱奸,然后宙斯将她带至克里特岛,生下拉达曼迪斯、米诺斯、萨尔珀冬,其中拉达曼迪斯死后米诺斯与艾亚哥斯一起成为冥界的判官。一说她是被克里特人绑架到克里特岛。欧洲大陆以她的名字命名。

![](data:image/svg+xml;utf8,)

画作的主题取自希腊神话,爱神丘比特与赛姬的故事。现时该画作被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因为赛姬与邱比特的爱是并非真正的互信之爱,而是有点讽刺当时女性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选择、而且还必须像个商品,所以现今已经有很多课程有批评与探讨,爱情并非神话。(wikipedia)

**奥兰对这些人物的选择并非是只是因为他们符合男性的审美标准,而是因为她们所代表的神话故事与背后的象征。**奥兰之所以选择狄安娜(Diana),是因为她拒绝屈服于神灵或男人,她很积极进取甚至带有侵略性;蒙娜丽莎(Mona Lisa),由于她所代表的美丽或反美标准,同时对蒙娜丽莎本身也有他是男人的传言;选择赛姬是因为她的柔软和脆弱,她对爱的需要和精神上的美;维纳斯代表着丰腴的肉欲之美和具有创造力;而欧罗巴(Europa),则是因为她对未来充满冒险精神,允许自己被带到不确定的未来。

《圣奥兰转世》不单单是在指手术后的结果,整容手术的过程也以录像的形式完全的记录了下来,如同一场表演,成为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完全重新设计的手术室成为了 Orlan 的艺术家工作室,她使用自己的绘画,照片,视频,电影等进行装饰。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室便成为了一个超现实的剧院,她的每一个 “表演” 都经过精心编排。每一次手术,奥兰会身着帕科 · 拉班(Paco Rabanne)和三宅一生(Issey Miyake)等设计师为其专门制作的服装,在疼痛的手术过程中她却大声的进行诗歌朗诵,甚至带入自己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血肉模糊的摆动着自己的身体。观众可以看着外科医生抽取她大腿上的油脂注射到脸部的指定部位上,每一寸组织都暴露在公众眼中,在现场奥兰还能解释着手术的项目,回答着公众的问题,手术后的奥兰还依旧拿着三叉戟和头骨继续着表演。整个过程触目惊心,而奥兰仿佛无法感知疼痛般沉浸在她的艺术中。

My work is not a stand against cosmetic surgery, but against the standards of beauty, against the dictates of a dominant ideology that impresses itself more and more on feminine . . . flesh - Orlan
我的作品不是反对整容手术,而是反对美的标准,反对越来越多地在女性肉体身上留下深刻的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 奥兰

奥兰是第一位使用外科手术和整形外科来摆脱其点缀和复兴的习惯的艺术家。“圣奥兰的转世” 不是反对整容术,而是反对它所遵循的世俗条例及其背后的铭文,特别是在女性的肉体中,那种因父权社会压迫而畸形的审美标准,这也是反对自然的立场。丰乳细腰翘臀,断食减肥整容,现代人为改变外貌而做出的 “修行” 某种程度上和明清时的裹小脚一样,通过一段身心的煎熬,改变自己非自然的外在来迎合时代的美感。

奥兰通过自己的极具冲击力的作品将其表面化,通过她的艺术试图将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联系起来。这个作品毫无疑问带着平权主义色彩,同时也对先进的科技提出了质疑。科技的进步对人类是有利的,但科技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不能因人的主观意识而滥用科技。

肉体艺术(carnal art)与女权主义者:奥兰

Carnal Art is self-portraiture in the classical sense, but realised through the possibility of technology. It swings between defiguration and refiguration. Its inscription in the flesh is a function of our age. The body has become a “modified ready-made”, no longer seen as the ideal it once represented ;the body is not anymore this ideal ready-made it was satisfaying to sign. - Orlan, Manifesto of Carnal Art
肉体艺术是一张在古典感觉的自画像, 通过它时间技术的体会。放在损毁的外型和成形之间, 这是一个在骨肉里的雕刻, 因为我们的存在使它现在成为可能。不再看见作为它曾经代表的理想, 身体成为’现成被修改’ 可能 ——奥兰 《肉体艺术宣言》

经历过整形手术后,奥兰的脸早已不是原本的模样,而其实奥兰这个名字也不是她的本名。她想保持自己在历史上的隐晦同时也希望奥兰能成为一个文化的象征。“奥兰” 这个名字有四重含义:1. 著名圣徒 2. 电影 - 奥兰朵 (400 年的演化由男变女 - 性别不定) 3. 他者 other 4. 情色片女主角。

1971 年开始奥兰给自己施名圣奥兰,她效仿着贝尼尼的雕塑中的圣德雷莎的狂喜(The Ecstasy of St Theresa)身着夸张的巴洛克式服装,以黑色乙烯基或白色人造皮革做成布料来装饰身体,将女性雕像二分化,分裂成了圣母和妓女,并暴露一个乳房 (在古老亚马逊神话中, 这是自由投掷战士在行动中被暴露的胸口),她声称要为圣奥兰洗礼,并让展览中参观者用舌头亲吻她,劝说自己是一名反基督的超级巨星。她化身为圣奥兰,讽刺社会的伪善。

从《圣奥兰转世》以来,她称自己的艺术为肉体艺术。过去,她通过表演作品和摄影使自己成为临时的艺术品。而通过她的肉体艺术系列,她使自己成为永久的艺术品。与 “人体艺术” 不同,奥兰认为她的肉体艺术不希望痛苦成为救赎或获得净化的手段,她要的并非是对身体改造后的结果,而是以身体为媒介让大众看到其被改造的过程,激发大众对此的思考与探讨。肉体艺术让身体融入语言,骨血汇成词句,她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成为大众的辩论擂台。

肉体艺术是一座连接言说与难以言说、表现与无法表现的一座桥梁。任何表现的属性之一是要求观众体验它。 奥兰选择让自己成为一名代表来代替观众体验,记全方位录其真实的行为来让观众得到一种近乎真切体验感。

ORLAN 自称女权主义者,新女权主义者,后女权主义者和异性女权主义者。在批评整容手术的普遍用途和父权制的美的社会理想的同时,她也向观众表示她的反对与抗议。她说,妇女有能力改变自己,使自己的身体说出自己想说的任何话。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可以在没有同伴压力左右其意识形态的情况下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她还表达了对身体的暴力行为,尤其是对女性身体的暴力行为。她通过强化客观性来提高女人的观点,强调女性在男性统治的社会眼中遭受苦难。她的行为艺术不是为了成为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而是将自己对行为的意识当作对行为本身的批评。正如那九次整容手术,奥兰并不是去为了表演因父权社会审美而被迫改变自己外貌的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她始终是让自己的意识占主导地位,以一种心肝情愿的姿态去 “改头换面”。

奥兰对 Lady Gaga 的起诉

与《圣奥兰转世》相关的并值得一提的便是奥兰对 Lady Gaga 的起诉。在 1993 年 11 月奥兰进行的广为人知的 “Omniprésence” 手术,她在额头上用液体植入了两个对称的突起物,以模仿 Mona Lisa 的突起眉头。如同异骨一样的突起物并不平缓,形状如同号角,他们成为了奥兰的标志。在 2009 年的作品 “bumpload” 中,也包含了这一部分。

2013 年奥兰起诉了 Lady Gaga 的单曲 “Born This Way” 视频背后的创意团队,她声称 Lady Gaga 抄袭了她的两幅作品的概念:“ Bumpload”(奥兰的脸上和肩膀上的异骨突起)和“ Woman With Head”(一个将头放置在桌子上的作品)。奥兰在巴黎提起诉讼,要求其获得 2011 年专辑利润的 7.5%,即 3,170 万美元。

然而,巴黎高等法院驳回了这一要求。据报道,法院在裁决中说,不能将奥兰的艺术视为简单的视觉创作,而应将其视为由强烈的思想和信息构成的作品,这些思想和信息对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而对于 “bumpload” 艺术作品中的异骨造型,这是一种将人体转变为混合生物的方式,这一概念至少和科学怪人一样古老,法院认为这种概念是自由的不存在抄袭。而根据法国法律,Orlan 必须分别向被告 Lady Gaga 和 Universal Music 支付 10,000 欧元。

当代艺术的创造力在哪里?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还是背后的想法?这场欧洲艺术家和美国顶级音乐家的博弈,或许能给大众带来启发。

行为艺术与自残

Carnal Art does not inherit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it resists it! Carnal Art illuminates the Christian denial of body-pleasure and exposes its weakness in the fac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Carnal Art repudiates the tradition of suffering and martyrdom, replacing rather than removing, enhancing rather than diminishing – Carnal Art is not self-mutilation.
- Orlan, Manifesto of Carnal Art
肉体艺术清楚地不从基督徒传统继承什么,它作战! 肉体艺术指向身体的、 乐趣的、宗教的否认, 和透过科学来发现在空间中被开放赤裸的身体。肉体艺术不继承任何从圣徒传记中被杀头的受难者, 它比它拿走的更多。增添他们力量而不是减少他们, 肉体艺术不是自我切断。——奥兰 《肉体艺术宣言》

尽管奥兰一再强调自己的艺术并非是为了体验持续性的痛苦和传递痛苦,而观众在欣赏其作品时还是免不了‘疼痛感’。行为艺术家也往往选择极端的有冲击力的方式来激发大众的身体和心灵的‘疼痛感’,其中就有诸多如同奥兰一般以身体作为媒介的艺术家,他们近乎自残的极端方式通常口味较重,甚至会引起观众的不适。

在此不得不提到被称为行为艺术教母的玛丽娜 · 阿布拉莫维奇(MarinaAbramović),在她诸多经典的作品中,《节奏 0》(Rhythm 0)是最为著名的也是最为血腥的一个作品。

What I learned was that… if you leave it up to the audience, they can kill you.
如果把决定权交给公众,他们或许会杀了你。

在 Rhythm 0 中,阿布拉莫维奇被动地坐在观众的怜悯下六个小时,展示出了人类黑暗的一面。 阿布拉莫维奇在自己面前摆放了各种物品 - 玫瑰,羽毛,刀,枪等等,之后麻醉了自己并签署了协议,观众被允许用她提供的物品对她做出任何事,可以戳她,刺探她甚至伤害她。 尽管在最开始的几个小时里人们只是充满好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观众们越发越趋极限,变得越发暴力。 她的衣服被脱去,皮肉被刀割伤了,一个人甚至把枪装上并将其按在阿布拉莫维奇的头上,这是艺术家最接近死亡的一刻。这是一场由信赖、脆弱与连结创造而成的行为艺术,以极端的形式体现了人性之恶。

以极端闻名的还有优秀的中国艺术家何云昌。在他的作品《一根肋骨》里面,何云昌纯粹是用艺术的名义提取出来身体左侧的第八根肋骨,并用黄金与其组合成了一根项链。他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女人(母亲、妻子、前妻和朋友)分别戴上这个意义非凡的项链,并与他们合照。

该作品通过在其概念中实现创造的思想来体现诗意,其变化元素——肋骨,寓意着宗教故事中夏娃是由亚当肋骨制成的。何云昌在与她们合照的过程中,在每个人的身上他都体会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让他自己深刻的明白了两性关系,同时艺术家也想通过这件作品向大众传达最纯粹的两性关系。

总有一些东西是比肉身还重要的 ——何云昌

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行为艺术家们可以换掉自己的面容,伤害自己的肉体,甚至为此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荷兰艺术家巴斯 · 扬 · 阿德(Bas Jan Ader) 在从事摄影,电影和表演艺术生涯之后,于 1975 年在表演《寻找奇迹》(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的过程中中消失在海上。

他的目标是从美国马萨诸塞州穿越北大西洋到英格兰的法尔茅斯。 他预计这次旅行会花费大约两个半月的时间,但是阿德在短短三个星期后就失去了无线电联系。 十个月后发现他的船是空的。 究竟他原本就有自杀的意图还是他的死纯粹是一个意外,仍然未知。也许阿德(Ader)并没有淹死,但幸存了下来,并以另一种身份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也许他自杀了。 鉴于他对存在和缺乏,脆弱和命运的兴趣,这两者都可以与阿德的艺术计划保持一致。他将自己置于大海的摆布之下,远离任何照相机或眼睛。 多年后,_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_似乎不像是一种宏伟,浪漫的姿态,而是贴近大多数观众从未看到的东西的私密艺术品:一个孤独的艺术家,挣扎,漂泊。

这些行为艺术家们以殉道者的姿态,将丑陋的社会现实以极端的方式撕碎在大众面前。行为艺术中的美感无论是暴力还是安静,“行动胜于语言”,有表演的地方就有无形的体验,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亲密感,为在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体验。或许有人不太欣赏也不鼓励这种极端的艺术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不惜以身体为代价所创造出的强烈的冲击性作品,如同刺耳的厉哨,敲打着大多数或沉默或麻木的鼓膜

Reference:

https://alicefryart.wordpress.com/2016/11/16/manifesto-of-carnal-art-by-orlan/

https://blog.xuite.net/hairut/twblog/brick-view/121687695

知乎用户 Patti Chen 发表

Marina Abramović 去年在纽约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中庭放置了一张木桌和两把木椅,每周 6 天,每天 7 小时,就坐着,面对所有人。

知乎用户 张伯炜 发表

八十年代末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有一件《不许回头》,主体是禁止掉头的交通标志,铺在地上,面积不小,印象里还有几位艺术家躺在那上面,具体造型记不得了。这算是早期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在那个年代,有特殊的意味。

更有影响的作品,就是这次艺术展的开枪事件了,导致艺术展被迫停展。

知乎用户 Sopic 发表

34 岁未婚美女,记录了在相亲角的遭遇

2015 年,大龄未婚女艺术家郭盈光到全国有名的相亲角上海人民公园体验,被人山人海的父母和相亲广告震撼,她开始做调研,还搞了个行为艺术:举着征婚广告为自己相亲,没想到却遭到群嘲。她拍下这一切,做了组名为《顺从的幸福》的攝影作品。

在网上看见了这个,来源一条,侵删。

知乎用户 宋强 发表

十年前跟朋友去 798,碰到一个人在锯木头,他突然紧张兮兮地拉住我,悄悄说:快看,行为艺术!——走近一看,就是一个工人在装修而已!

知乎用户 Canva 可画​ 发表

左小祖咒《我也爱当代艺术》

1995 年,左小祖咒北京东村的艺术家们在北京郊区的妙峰山上做了行为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十名男女以全裸的形式根据体重排名用叠罗汉的方式为这座山增高了一米,成为了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顶峰之作。不久参加了第 48 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并引起巨大轰动。

而在 2007 年,他自己恶搞了自己的作品,把这十位男女换成了猪。他说,因为 1995 年是猪年,2007 年也是猪年。

而对于创作的初衷,左小诅咒很诚恳的说:“主要看到现在的煤矿老板、房地产商、餐饮巨头也都热爱起了当代艺术,所以,你可以爱,我可以爱,猪也可以”。

在 90 年代的时候,大家对于当代艺术是什么并不清楚,但只要挂上当代艺术就会被人追捧,左小诅咒对于自己作品 12 年后的恶搞,很难不让人想到是否在讽刺着人们的不懂装懂和盲目追捧以及对于所谓 “当代艺术家” 水平的质疑。

这不是他的偶尔为之,按照网友的说法就是他的当代艺术风格总是能够在对世俗的 “邪恶” 中锤炼出高尚,在 “兽性的” 叙事中升华出人性。他尤其善于拿捏艺术语言与现实主义的关系,给人们及时补充更加准确、激进、要命的想象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能让你看懂 “艺术”,最后“艺术” 还是会被他狠狠摁回“生活”。

========== 我们是 canva=========

精彩设计,随时随地。

不用出国,看遍全球设计。

海量模板,尽在 Canva!

→戳这里即刻拥有超级简单易用的平面设计软件 - Canva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共青团中央批判当代艺术的言论?

知乎用户 杨书翔 发表 这就很尴尬了,毕竟马克罗斯科不管从作品还是个人经历来看都是妥妥的反资先锋啊。 当初资本家出巨资想要买罗斯科的画挂在酒店里招揽生意,罗斯科画了一半硬是把钱退回去了,理由是不想让自己严肃的艺术作品和商业挂钩。按照伟大的共 …

如何客观评价范曾这个人?

知乎用户 艾习角 发表 知乎用户 一个短篇 发表 知乎用户 Xin Yan​ 发表 维基百科词条,纯为方便不能翻墙群众  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范增。 范曾,(1938 年 7 月 5 日-),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华人民共 …

陈丹青到底是画家还是个作家、评论家、牢骚家或是其他什么家?

知乎用户 刘斯坦 发表 画家是肯定,另外至少也是艺术理论家,他的退步集很值得一看,很好的艺术理论文集。出完退步集,他就算隐退不再出现了,地位也是牢固的。最近搞出来的局部,还算不错的,但也是走下坡路了。 知乎用户 庄泽曦​​ 发表 陈丹青先是 …

被家暴后依然很美?可别恶心人了

因为很火,所以就是值得拿来玩的东西?/社交平台截图 当家暴变成一种娱乐,将有更多人毁于这场娱乐。妆容,是一种展现魅力的手法;而家暴,无论怎样美化,始终是凶残与丑陋的行为。将两者划等号,无论是故意为之或纯粹贪玩,都不值得认同。 近两个月,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