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报在罗帅宇事件中遭遇何如?|舆论手札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原创 照相的宋师傅 旧闻评论

在从前的公号文中,曾写过官方通报这个文体形式,当时的判断近乎常识:官方通报不等于真相。有人会争说,“不总等于”,这就取决于许多对信息流动的站位、认识与见解。在罗帅宇事件中,官方通报遭遇了什么,再次成为需要辨析的问题。

在官方通报出来前,罗帅宇死亡的热度随着“魔鬼医生”刘翔峰判刑17年而看涨,最后脱离了刘翔峰话题,关注度在罗帅宇爸爸的微博账号周围聚集,拥簇他对儿子之死的控诉,很快成了相当强的舆情事件。官方通报迟了几日后公开,搏击舆论。

那份官方通报刚出来时,舆论适应了大几个小时,随即面上的反应是不相信的居多,基本能够接受通报的也有,但与不相信、不接受的相比,在声浪上还是差了许多。紧接着,针对舆论对通报的质疑,官方通过几个特定博主放出了楼顶勘察的视频,作为补充。

通报+补充发布的组合,就是明摆着要打舆论战了,这是本次舆情应对中的败笔,它加重了人们对通报公信力的怀疑。这种组合方式帮助公众反推出一些不利于官方口径的的判断——哪怕它们只是逻辑上的,也会削弱官方发布的威信。

官方通报问世后,罗帅宇事件的热度降温,谈论的烈度骤然下降,参与的人变得稀疏,这都是肉眼可见的。但是,依据这些变化,并不能得出官方通报在解释罗帅宇之死上是“权威”的,通报有收效,但通报与舆论速冻之间的因果关系挺难建立。

这是需要解释的点,不然会产生两个误区:一是官方会高估通报在应对舆论上的有效性,以为通报无所不能,把敬畏错认是信服;二是民众会低估舆论发生的作用,在公共事件中积蓄政治抑郁,导致社会无门之感,这也不是人所乐见。

开头说,官方通报不等于事件真相,但不管承认不承认,通报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真相,在重大事件中往往因媒体被排斥,它就成为唯一大发言人。问题在于,通报对真相无用,却对舆情有效;通报不利于当事人/家属,却有利于平台。

假设在一种不附带其他干预手段的前提下,官方发布通报之后,罗帅宇事件降温,根本原因是平台获得了管束此事信息流的“依据”,将通报作为后台调控的对照,人工编辑介入算法,加速事件舆论周期的终结,在平台使用端就会看到关注流的断崖式下跌。

对平台来说,官方通报的内容是不是真相,它也不见得有多在乎。但与通报一同展露的官方口径,对平台有强约束力,这就是平台要遵守的纪律。这应当是通报与平台间互动的一般过程,很容易发现,这种互动当然不是以真相为基础的。

好多医生被赞誉为“吹哨人”,向社会不特定人群发出某种预警。但意味深长的是,热点事件重大舆论的最后,官方通报才是那个吹出终场哨声的角色。闻哨声而动首先是平台,舆论体制内外的人也会因通报哨声调整心态、语言与动作。

就信息差、细节颗粒度、对问题意识的解释力度诸方面,官方通报与公众期待的悬殊不说百分百,也可以说是百分之八十以上,事情越大,此间悬殊越大,这是被反复证明了的,不算什么新论点。可悬殊不代表任何,因为信息流通的基础设施改头换面了。

主要还是,流媒体用户的“原子化”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他们的行动力完全被平台稀释,公众的精神涣散是日常,公共议题像流沙一样散布在被细致分割、投喂的“小世界”边缘。这为通报的流行准备了良好匹配的信息环境,通报可以尽情享用。

说这么多,无非是要概括一点,官方通报在罗帅宇事件中遭遇的,依旧是不信与质疑,尽管以真相为归依的质问还在,但对通报本身的合法性并不会构成威胁。舆论与通报的低烈度对峙再度证明,通报是可以脱离真相运行的,且运行有效。

法治、程序争议、个人自由、社会自决等古老的工具,在官民互动的模式中呈现历史性的退却,真相成了硕果仅存的稀薄盾牌,为舆论问责提供最后一点屏障。通报见证了沧海桑田,而真相踏进的则是一个新社会,理解罗帅宇事件的通报,少不了这点觉悟。

【题图已经艺术家秃头倔人授权】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官方公布 “罗帅宇” 坠亡详情通报?

知乎用户 摩柯梭之眼 发表 你不能在 2019 年 11 月 5 日发通报八人因传播新冠谣言被调查,而你们一句道歉没有,就认为你们的通报一直有权威、公信力。 发一篇通报就认为自己澄清了所有疑问,自己才是权威、可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知乎 …

火灾事故“试探气球”飘过,某省一些官员可无忧过年了

这是一篇历经艰难才侥幸发出的文字,看来它们急于为事故责任定调,开始不容骘评了。 我倒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宁可无话题可说。贵省也该争点气,别在短期内,频频酿出惊天事端来啊。 学校发生惨烈火灾的那个县,以“事故处置指挥部”发布的一则通报,读完如鲠 …

那些正在“烂尾”的新闻

收录于合集 #世事评论 148个 1、 4月13日,贵州毕节市,两名小学教师在织金县凹河溺亡。据悉,上游引子渡水电站曾放水。 据媒体报道,有家属称学校安排捡鹅卵石。但这一说法被学校方否认,称是老师个人行为。 那这起溺水案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

丰县事件第四次通报引发了什么? | 舆论手札

今天写这个东西,主要是总结一下丰县事件第四次通报之后的舆论局面。虽然第四份通报延续了简陋的行文风格,但它所节略的部分——也就是缺乏基本事实的描述——激活了两股舆论,它们在提供小花梅的故事版本,形成公众印象上,开始了公开的激烈竞争。 第四份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