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觉得西方的节日越过越浓,而本国的节日却越过越淡呢?
知乎用户 伊菲斯 发表 你怎么定义 “越过越浓”…… 圣诞节你去教堂听圣歌了吗?没有,你顶多吃了个苹果。 万圣节前夜你扮鬼逛街,让孩子敲邻居家门要糖了吗?没有,你甚至不知道你说的那个万圣节其实应该叫 “万圣节前夜”。 复活节你有兔子和彩蛋 …
中国人该不该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我能多放两天假工资又不少的话,什么节我都想过。
只要 steam 打折,啥节都过。
有个神父到中国传教,他写给教廷的信里,很讶异中国一个很小的县城里,在一条主要街道上,既有道观,也有佛寺,还有基督教堂。大家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老百姓也各信各的,没听说有什么信仰纠纷。
中国民间对宗教的态度,一向是朴素实用主义的,释迦摩尼还是玉皇大帝基督耶稣,甚至是黄大仙,信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烧香上供了你要保佑我,要给我好处,只要大家都说灵验,哪怕一棵树也能搞的人声鼎沸香火鼎盛。如果不灵,估计那就只能野草丛生了。至于佛学易理,那是士绅阶级读书人的事。那是学问,不是信仰。
中国人这种对待宗教的独特方式,其实跟中国历史有关。
世界历史上其他文明,多半宗教都是伴随着这个文明始终的,比如古埃及的拉神,阿蒙神的太阳崇拜,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印度教的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古波斯的祆(xian)教(也就是拜火教,善神是阿胡拉.玛兹达,没错,马自达汽车的最早的 LOGO 就是袄教的标志)。有些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是随着宗教传播开始的。
黄河文明不是这样的,在佛教汉代传入中国之前,上溯到商朝,实际上黄河文明已经发展了 1000 多年了。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了。在耶稣殉难的时候,中国已经到了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在春秋战国中华文明最活跃最蓬勃的时期,黄河文明地区是没有成体系的宗教的。这个区域一直都保持着最原始的宗教形态:巫。中国传统文化里实际很大一部分都是巫文化的遗存。
所以当外来宗教进入到黄河文明区域,遇到已经非常成熟的汉文化的政权和老百姓,那么态度就变得有点奇怪了:有好处吗?有好处我可以信啊。没好处的纯粹形而上?俺们有儒家有周易啊。所以黄河文明区域,宗教一直以一种非常市侩的姿态在中下层老百姓里传播和存在。
扯了这么多,说回到万圣节,对绝大部份中国人来说,这就是个热闹的日子,跟淘宝双 11 差不多。一个万圣节能把中国社会怎么怎么样,实在是想的太多了。根本谈不上包容不包容。
有小朋友质疑我是编的。那我举个例子,有兴趣的可以在地图上搜一下山西平遥古城。在这个古城里分别有:吉祥寺(佛教),清虚观(道教),天主教堂(基督教), 基督教堂(基督教新教),文庙(儒家),武庙(兵家),关帝庙 / 城隍庙 / 财神庙 / 龙王庙 / 二郎庙(神仙道)
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张地图把这些都标清楚的。有兴趣自己去看看吧。
好了,赞够多了,各位不用给这个答案点赞了。
真的不要点赞了,通知又不能关,但是我不想收到这条答案的通知了,看完就过去吧
忍不住想要点赞的,你们就点收藏吧。
说实话,这就是个发泄情绪的回答,也不是啥好答案,观点也没啥新颖的,各位不要鼓励知乎生产这种答案了,请把你的赞送给干货答案。
真的不要点赞了,通知又不能关,但是我不想收到这条答案的通知了,看完就过去吧
忍不住想要点赞的,你们就点收藏吧。
说实话,这就是个发泄情绪的回答,也不是啥好答案,观点也没啥新颖的,各位不要鼓励知乎生产这种答案了,请把你的赞送给干货答案。
真的不要点赞了,通知又不能关,但是我不想收到这条答案的通知了,看完就过去吧
忍不住想要点赞的,你们就点收藏吧。
说实话,这就是个发泄情绪的回答,也不是啥好答案,观点也没啥新颖的,各位不要鼓励知乎生产这种答案了,请把你的赞送给干货答案。
请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
请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
请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
请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
请不要给这个答案点赞
请点反对➕举报
请点反对➕举报
请点反对➕举报
请点反对➕举报
请点反对➕举报
一个残忍的事实,西方的节日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不需要跟家人一起过,还能聚会 happy,不用像传统节日那样,就是回家,回家,回家。先不说年轻人回家的心理负担,回家的经济负担比不回家和同学同事甚至情人伴侣小家庭吃饭聚会的花费都要高,回家不仅麻烦,要请假买票买礼品还要返程,身体劳累还千篇一律,而过洋节,即使是最盛大的圣诞,无非也就是布置一下,出去吃个饭,蹦个迪,或者其他方式嗨一下,这比回家有意思,花费还低,所以这种不用回家还能聚会的节日都很火。年轻人够累了,找个噱头消遣一下,各位不用这么认真。
随手写的答案竟然有这么多人看,还有一大堆争论,本来我不想扩展说的,不过我看有些人抓不到重点,在评论区声音还挺大,我就再多说点。
我们传统的节日之所以不受一些年轻人喜欢,是因为传统的过节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了,团圆是我们传统节日的一大主题,那是因为古代战乱纷争,聚少离多,所以都盼着年节回家团圆,看父母孩子老婆,在那时候,这样的团圆受欢迎,是因为开心啊!而现在回家看望父母,虽说也开心,可是压力,心里负担,经济负担有时候大的盖过了愉悦,所以就不想回去了。时代不一样了,现在过节为得就是个乐,为了舒坦,如果没有了乐,过节为啥?为了各种不情愿的仪式?那是反人性的,以前也许还有人配合,现在能躲就躲了。所以万圣节这事,不在万圣节,也跟商家宣传没关系,越来越多人过,就说明好玩,你说别的没有用,什么文化不文化的,说过个节就毁传统文化的,第一,你杞人忧天,第二,你的文化太脆弱,如果几个节日都干不过,那早晚要完蛋。另外,我们的传统节日即使不以团圆为主题,其娱乐方式也过时了,划龙舟?有几个人划过?逛花灯?猜谜?我不知道还有啥娱乐,你们可以在评论区指出来你们知道的你们喜欢的传统娱乐项目,反正我是没玩过几个。时代变了,都进入 21 世纪了,我们的节日娱乐却在原地踏步,连老人都没兴趣了,何况年轻人。
此答案没有说外国人过节怎么样,我们讨论的是中国人过改良后的中式西方节日,那些上来就说西方人圣诞感恩也团聚的,这跟我们毛关系啊,我们本来也没有全方位照搬,如果要再准备发这个评论就省省吧,那属于跑题,都懒得回复你。
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说不想回家,他就不愿意了,他不去想背后的深层原因,就知道发泄情绪,喷,我觉得您还是刷点小视频,多乐呵乐呵,别过来看别人讨论问题,省得给自己心里添堵,你只会发泄情绪,根本不适合讨论问题。就因为这个答案,已经有两个用户因为骂我被我举报禁言了,你说你们图个啥,刷刷抖音不好嘛
真的不要点赞了,通知又不能关,但是我不想收到这条答案的通知了,看完就过去吧
忍不住想要点赞的,你们就点收藏吧。
说实话,这就是个发泄情绪的回答,也不是啥好答案,观点也没啥新颖的,各位不要鼓励知乎生产这种答案了,请把你的赞送给干货答案。
唐人就没这种问题,每次波斯胡寺开盛会了就跑去凑热闹,也没人担心啥 “文化入侵”。无他,大唐,天下无敌啊
没问题,因为中国人过任何洋节都是情人节模式。
记得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的有个英国人叫富善先生,既过圣诞节,也过春节。理由很简单,他觉得这样都过可以多开心几次。
先说明白本人至今是反对任何宗教群体的,尤其是对外扩张传播态度积极的宗教。
但就对万圣节和圣诞节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洋节来说,在国内过这些洋节的人不就图个开心吗?他们有几个是懂宗教的?有几个会因为万圣节的糖果加入基督教?又有几个会因为圣诞树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以前大学每年过圣诞节的时候,学校团委就会准时发下文件要求我通知学生会所有的部长干事,抵制过洋节,圣诞节当天学生会所有的干事干部不允许在朋友圈发任何有关的内容。我同样会用这开头的那段话去阴阳怪气校领导。
如果有人要说洋节是一种文化入侵,那我倒是觉得抵制文化入侵的方式根本不该把重心放在要不要包容万圣节上,我们有多少传统节日?为什么不去发扬?让商家图点利益,让年轻人喜欢,节日快到时氛围就自然来了。当然,像【冬至】【清明】【中元】这些节日还是需要保持严肃性。
若是以抵制洋节来解决所谓的民族与文化问题,那单纯就是某些领导的懒与虚伪,通过压制营造出一种表象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这既惹怒了商人赚钱,影响了经济;也惹怒了找乐子的人,影响了民心,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那一套,把这些所谓的洋节大大方方拿来为我们所用,难道不好吗?
怎么,我找个理由吃口好的还得被你送上火刑架不成?
恁就是当代宗教裁判所?
只要最终呈现,完全是给成年人放假、消费、打炮儿的,不论是什么节,我就都支持。
但如果有明显且强烈的,指向未成年人,特别是指向少年儿童的种种文化建构和价值褒贬,那我的态度就只能是从谨慎到反对不等了。
看这个问题下面那么多人煞有介事、洋洋洒洒的扯上几千几万字我就想笑。
咱先确定一个事行么?咱中国人过的除了这个名字以外真的是 “洋节” 么?
感恩节,99% 的国人没有商家或媒体提醒压根都不知道这个节是那一天,就算知道了朋友圈里发的是啥?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祖国,印第安人?关我们什么事?
圣诞节,有几个知道那个红衣白胡子老头是谁的?除了基督徒以外又有几个能在酒店床上想起这是耶稣生日的?更不要说 “平安果” 这种 100% MADE IN CHINA 的 “习俗” 了。
而愚人节和万圣节就更别说了,谁关心你是不是有什么宗教背景,谁关心你的文化内核是什么,就是大家找个由头玩一下而已。
而与之相对的,哪怕你找个初中生都知道屈原是谁,也都知道寒食的典故,“东风夜放花千树”、“遍插茱萸少一人” 更是人人会背。嫦娥的典故别说咱们自己了,中华文化辐射的周边其他国家也都有不少文化创作。过个洋节就如临大敌,咱能有点文化自信行吗?
说起来三八、五一、六一也是洋节来着,也没见你们抵制啊?
洋节为什么这么火?说白了就是传统文化和 “团聚” 的重担压着,导致传统节日普遍气氛过于严肃,而年轻人需要找个由头宣泄一下而已。大家不是在过节,而是在玩、在找个理由聚会、在享受一下气氛,仅此而已。
欧洲金靴、继续者张付这种号基本肯定是团队运作的。
别看他们反这个资本,反那个资本,他们自己流量背后就是资本。
前有 “白云先生” 名下好几家公司,单 “至道学宫” 注册资本就有 1000 万。
反 996 的可能是真的是打工人;
但见到双 11、圣诞节这种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都跳出来反的,就是来收割流量的,“小布尔乔亚” 的帽子满天飞,表面上装穷人,其实故意吸引眼球,吃着流量钱美滋滋呢。
我以前对什么西方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之类的一直是嗤之以鼻的态度。
我认为中国人完全没有必要去过西方的节日,而且就算过,也是不伦不类的。
比如万圣节,西方都要把自己的别墅装点的很恐怖,在国内,能给外人看见的就楼道里一扇门,有啥可装点的;西方家家户户备着糖果随时迎接孩子们敲门,在国内敲开门估计对方会一脸懵逼。
圣诞节就更不伦不类了,国内把圣诞节基本上过成了吃苹果开房和商场大促销。
所以我从来不过这些洋节,甚至有些反感国人对洋节的追捧。
不过,今年万圣节前几周,我们小区的亲子群在策划万圣节讨糖活动,我孩子的好朋友都要参加,我也就报了名。组织者尽心尽力,统计参加人数,统计发糖的住户,安排讨糖活动的流程,万圣节前一天还发布了发糖住户的门牌号列表。那天的活动办得非常热闹,每个小孩都盛装出行,我家孩子玩的异常兴奋。
这两天我在重新思考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问题。单纯地以是否崇洋媚外来理解这件事情,有点极端了。
其实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本质上只是找个机会来娱乐一下而已。
大家可以想想,西方节日是有很多的,就拿美国来说,一年中的节日包括:总统日,马丁路德金日,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阵亡士兵纪念日,独立日,劳动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
这么多节日,是不是都被中国人拿过来了?并没有。只有那些好玩的节日才被拿过来了。
情人节是情人专属,可以趁机表白送花;
愚人节可以光明正大的搞些恶作剧;
母亲节父亲节可以让含蓄的中国人更直接的表达对父母的爱;
感恩节可以借机对一年中想说谢谢的人和事表达谢意;
万圣节给孩子们一个扮成心目中的形象狂欢的机会;
圣诞节前夜可以约着心爱的女孩去开房第二天还能趁着打折买买买。
以上这些,都是好玩,跟西方的传统,在本质上已经没多大关系了。
至于那些没被追捧的节日,都是啥啊,总统日,马丁路德金日,什么鬼,没听过;阵亡士兵纪念日,包括在朝鲜半岛打过解放军的士兵吧,脑子抽了会过这个节;独立日更是不可能过的;劳动节,我们过五一国际劳动节,重复了。
所以说啊,中国人过洋节,其实是我们现在日子好了,手上零花钱多了,得找个名头花出去啊,娱乐起来啊。咱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不太够用啊,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都留给家人了,朋友之间玩玩闹闹的事情,只能借这些洋节了。
那么再回到题目,中国人该不该包容过万圣节呢?我觉得看个人喜好了,娱乐第一,毕竟,这一众洋节,早被我们本土化了。
我们有传统的鬼节——中元节,不过那天除了要去路口烧纸,好像也做不了什么;
我们有传统的情人节——七夕,不过除了讲故事,老祖宗什么活动都没有留下来;
我们有传统的老人节——重阳节,据说那天要登高,不知道和老人们有什么关系;
当然,我们还有独特的端午、清明、中秋、元宵和春节,除吃之外,鞭炮也不许放了,这些节日共同的主题只剩下和家人在一起吃饭,除此之外我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了。
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因为洋节热闹,没有那么多规矩和历史包袱,不用想其他,只有玩闹。
这不正是节日的重要意义吗?
但有些人不这么认为,他们特别喜欢给节日加任务,什么节、从那来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比如传统节日大都强调回家敬老,这就很好嘛,年轻人都敬老,社会就会和谐。三八节、五一劳动节都源自国外,但中国过的最多,因为尊重妇女、尊重劳动者,这个主题多好,一定要过!
父亲节、母亲节也是洋节,也有宗教渊源,但可以过,洋为中用嘛。
万圣节、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是什么鬼?这种没主题、没意义的节过什么过,浪费时间、浪费粮食!
但年轻人不这么想,一年到头的忙活,敬这爱那,闲暇之余他们也想心疼一下自己,过一下自己能做主的节日,不过分吧?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 猫大叔的财会窝!我会尽量回复来自公众号的问题
如今很多中国传统节日,根本就不是真正中国文化传统上的节日,而是某些所谓的文化人自以为是,把自己心目中以为的中国节日,强行加给大家的。
过节日就是为了好玩,不好玩过节干什么?
中国传统的节日越过越让人奇怪,如今比较重要的传统大节,清明节是为了扫墓,中秋节是为了团圆,春节也总是体现家,体现团圆。似乎什么节日不扯上祖宗,不扯上家和团圆,不扯上某种所谓的意义,就不能体现中国节日的文化和底蕴。
但这根本就是扭曲中国传统文化,阉割中国传统节日。比如已经消亡了的三月三的上巳节,很久以前就从一个祓除仪式成为了一个大型郊外的踏青活动,连孔子都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唐朝,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为了春游踏青、临水宴饮。也就是说,以玩乐为主。
如今国内上巳节没有了,基本和清明节合为一体了。所以春天郊外踏青的主要日子就是清明节。但现在的清明节,一般就是一家人进山扫个墓,然后顺便踏个青。但扫墓为主,踏青为辅。这和当年纯粹以男女相约,一起出去踏青郊游狂欢的三月三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对老年人来说,追思祖宗更重要,而对年轻人来说,一起出去玩才更有意思。可是既然是清明,年轻人只能迁就父母。
这就尴尬了,踏青郊游的三月三没有了,扫墓祭祖的清明节不但保留了,还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法定假日。
再比如春节,中国传统的春节,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明朝的时候,春节有各种游艺活动,那是真正的全民狂欢,舞龙、耍狮子、唱戏、说书、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戏、比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各地举办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
如今的春节,就是什么一家人看春晚啦,包饺子啦,回家啦,催婚啦,打麻将啦,旅游啦,基本是为了迁就家里人,年轻人却找不到自己的空间。现在还好点,以前春节商店饭馆等等都不开门,年轻人想出去玩也找不到地方,只能出国去玩。这样的春节,对年轻人其实并不友好,因为要一家团圆,很多年轻人没法自己一起约出去玩,又因为要遵守各种传统礼仪,也很不习惯。
而且中国古代的春节,其实应该还包括元宵节的,这在当年是年轻人最喜爱的。中国古代的元宵节,那就是给青年男女恋爱创造机会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那就是写的元宵节。再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也是在元宵佳节,一个男子追寻一位心仪的女子的过程。
可是如今的元宵节,一说就是吃汤圆,要团团圆圆,而且还不放假。对年轻人来说,和老人一起团圆没有错,在春节忍受一些年轻人并不喜欢的传统习惯也可以,但最后给年轻人放飞自我寻找爱情的元宵节却被完全淡化,这就过分了。三月三不能郊游也就忍了,春节也只搞团圆,不让青年人有个自由谈爱的机会,年轻人需要自己的节日和自己的空间。
我记得很久以前海南的元宵节还叫换花节,所谓换花节,就是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男女都拿着花上街,看到心仪的对象,就双方交换手里的花,相互告白,表达爱意。这种节日很有意思,其实就是给男女双方一个恋爱的机会,平时不敢表达的,在那一天可以勇敢和自由的表达出来。1991 年的海口市换花这个习俗都还存在,但到了第二年,海南大开发之后就渐渐没有了,如今根本很少见了。
所以,中国传统的节日之所以热闹,有意思,并不是因为很多人心中自以为的有文化,有传统,而是这些节日本来就有意思,能让人开心,尤其是对年轻人很友好。年轻人所引领的,是这个世界的潮流,他们关注的、喜欢的、钟情的,不是因为几句要提倡所谓的文化传统就能阻断,能扼杀的。而且,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今所提倡的很多中国传统节日,本身就和传统的节日大不相同,失去了原有的传统节日的精髓,也没有原来中国传统的底蕴,甚至可以这样说,如今很多中国传统节日,根本就不是中国文化传统上的节日,而是某些所谓的文化人自以为是,把自己心目中以为的中国节日,强行加给大家的。
因此,中国该不该包容万圣节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只要万圣节好玩,只要年轻人能在这一天找个借口,大家一起聚一聚,一起喝一杯,逛个街,或者能在这一天,找到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呆着的机会,这个节日,你再看不惯,再反对它,它也会在中国延续下去,会成为年轻人的节日。
要反对洋节,不是总是拿中国文化做借口,一味的说教和抵制就可以的,要反对洋节,就要让自己的节日比洋节更有意思,更让年轻人喜爱,自然而然的去过自己的节日。时间久了,大家才会真正忘记洋节。
补充—————————————————-
评论好热闹,但发现有些人脑子还是很糊涂。比如这位先生:团圆祭祖不算传统文化,年轻人好玩,谈恋爱就算好节日,真是 “好文化” 啊。
还有这位:好玩就是节日的意义,第一次听说!节日让你放假,远方的游子能够回家陪陪老人,我觉得团圆更有意义。只是年轻人没有子女,没有变老而已,等你老了,天天一个人在家里,孩子也不回家,天天一个人玩?打游戏?玩手机?追剧?
真是霸道的文化人啊。
团圆祭祀祖先并非不好,也没人说它不好。但如今法定放假的所有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为了扫墓祭祀祖先,中秋节是为了一家团圆,春节更是为了回家团圆。老人当然喜欢团圆,喜欢儿孙满堂,喜欢看着年轻人围着自己团团转,可是年轻人呢?
年轻人更喜欢的是和同事朋友一起吹牛喝酒爬山打游戏,更喜欢和心爱的人一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更何况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在节日期间,三二知己,畅论理想,感想人生,展望未来难道不好吗?难道年轻人聚在一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就真的那么不堪?
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本性,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自己的节日,不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向老人倾斜,迁就老人,强迫年轻人,而且还美其名曰是发扬传统,继承中国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尊老,也有爱幼,年轻人迁就老人,尊重老人,老人也要给年轻人自己快乐的空间,给年轻人自己开心的节日。
然而到目前为止,年轻人都是自己给自己创造节日,这些节日没有一个是法定假日,情人节虽然有一中一西两个,但都要上班,哪怕五四青年节,也没有假期,基本过节和不过节差不多。再就是双十一光棍节,也就是年轻人的一个自嘲,慢慢被商家所利用,但哪怕是被利用,年轻人也心甘情愿,因为有和没有这样的节日,对年轻人来说,是两种结果。至少年轻人又多了一个开心的理由和借口。
即使是古代的封建帝王,到了过节日的时候,都不会频繁的去讨人烦,他们觉得既然过节,最重要的就是 “与民同乐”,让老百姓都玩得开心,玩的尽兴。结果到了 2020 年,有人过节反而总是今天要讲传统,明天要讲文化,好像不是传统文化这个节日就过不下去了一样。
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在过节的时候还不让人的思想轻松不下来,舒缓不下来,过节本来就是为了休息,为了放松平时紧绷的心情,为了日后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结果如今那些道德家们,教育家们,所谓的文化家们,在这个时候,还不放过大家。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不会娱乐的人也不会生活。很多东西,过犹不及,灌输得太多,教育得过于频繁,只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为厌恶。更不要假道德和文化之名,塞自己的私货,大家都不傻。
所以,如果有些人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流传下去,真正让年轻人喜爱,真正过自己的节日,而不是去过各种洋节,还是少谈点文化,多给点快乐。
补充 ———————————————–
评论里有一位先生被禁言肖哥选了一段孔子的话,比我说得好,所以录下来。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驰,文武弗能;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孔子家语 · 观乡射第二十八》
这才是中国传统对待节日的态度。
应当包容,这是大国公民文化自信的体现。
将近一百年前(1925 年),鲁迅先生就在《看镜有感》里表达了他对外来文化和排外主义的态度: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现今在坟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绘画,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鸟,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个草书一个俗字么?许多雅人,连记年月也必是甲子,怕用民国纪元。不知道是没有如此大胆的艺术家; 还是虽有而民众都加迫害,他于是乎只得萎缩,死掉了?
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薰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彷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 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中国人已经很累了,就这样抽时间娱乐一下还要被一些人骂不尊重传统。绝大部分中国的传统根本就和娱乐背道而驰,不受欢迎很正常。这根本不是什么中外文化冲突。
没必要上升什么包容不包容,这不是什么文化渗透,它也渗不进来,因为这什么劳什子万圣节,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玩剩下的。
万圣节起源,是苏格兰等地区的人,相信在夏秋季彻底过完的季节里,亡魂会归来,而活人为了吓阻亡魂,便会打扮成各种恶魔,从而祈祷来年的幸福。
这种把人打扮的很恐怖来吓唬鬼的节日,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非常盛行,叫做大傩 (nuo)(二声) 驱邪。又叫大傩祭。
如今,在很多偏远地区,仍然有这种大傩祭存在,流坑地区的大傩祭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看这些又是化妆又是面具的又是舞会的,跟万圣节不是如出一辙?
归根结底,这种通过扮鬼吓唬鬼的仪式,反映的是文明早期人类对于死亡和自然未知的恐惧,想通过虚张声势的手段来在与自然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如今,大傩基本失传,一是因为蒙古满清等时期的断档,二来,现在也没几个人信鬼,信鬼的也不相信这玩意能吓唬鬼。万圣节也一样,他们玩的就是一乐和。
中国的礼仪文化发展时间太长了,长到几乎所有的节日主题都太过严肃,春节寄托希望,清明哀思,端午伤感,中秋团圆,重阳寂寞…… 所以碰到这么一个饱含上古人类野蛮狂野气息的狂欢节,借题发挥一下平常的压抑而已。
说文化入侵?太抬举了。
对大傩仪式感兴趣的可以看十多年前的电视剧《汉武大帝》第一集,里面由汉景帝刘启主持的第大傩仪式,戴面具,跳舞,唱歌,发糖,最后火烧妖魔,活脱脱一个汉代万圣节,那时候距离耶稣他妈怀孕还得一百年,它拿脸文化入侵呢……
在《初来乍到》里有这么一集。
大背景是黄家是初次来到美国的亚裔家庭,丈夫路易斯 · 黄开了一家牛排餐馆,妻子杰西卡 · 黄主要顾家,不过后来去做了不动产销售,有三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埃文最聪明,也最受杰西卡喜欢。
杰西卡认为小儿子埃文对于自己文化的认知不足,也因为圣诞老人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但是传统的圣诞老人并不符合杰西卡眼中的榜样,于是杰西卡 “升级” 了圣诞老人。
在杰西卡的版本中,圣诞老人是一位航天工程师,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科学家,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每晚认真学习,从不浪费时间在找对象和喝酒上。他喜欢别人关注于他的慈善事业,但他送玩具的钱,是自己搞科研挣来的。每晚都能空出两个小时,陪他妈妈边喝茶边聊天。
不过因为中间有一个小插曲,简而言之就是黄家本来请了一位傻乎乎的员工当圣诞老人,但是为了杰西卡的版本又请了另外一个聪明的邻居当圣诞老人,结果两个圣诞老人出现在埃文面前,杰西卡只好继续优化自己的版本。
在杰西卡说的第二个版本中,圣诞老人又变成了中国人…… 杰西卡说最大的证据就是大部分的圣诞老人送给孩子的玩具都写着 Made in China,并且路易斯也说圣诞老人总是穿着红衣服,而红色很明显是中国的代表色。并且之所以大部分在商城、餐厅的圣诞老人是假扮的而不是真正的圣诞老人,就是因为真正的中国圣诞老人是老板,雇佣白人来作员工而已。埃文很快接受了这种说法,因为他觉得如果一个圣诞老人要设计出会飞行的雪橇,肯定得学过航空工程学,并且同时能钻烟囱,一定得是中国人(暗示白人太胖)。
但又因为学校晚会上,埃文公开说了圣诞老人是中国人而被遭到质疑,其他白人都说圣诞老人应该是白人,于是杰西卡只好想了另一个办法,自己假装中国圣诞老人在夜里给埃文送礼物。
于是在夜里的第三个版本中,圣诞老人,变成了一位女性,在 12 月 23 日晚上送给孩子礼物,把礼物藏起来,然后在 24 日的晚上让白人手下去假装圣诞老人把礼物送给孩子们。也因此,真正的圣诞老人,被称为圣诞老板(Lao Ban Santa)。还有 J.D., M.D., DDS, PhD(法学博士、医学博士、口腔外科博士、哲学博士)学位,同时还是公证人。
就这样,圣诞老人从一个基督教文化传统中的肥胖、乐天、自己驾雪橇送无数个礼物的白人,变成了一个苗条、智慧、懂得管理学的女人,后者不仅从逻辑上补全了原本人物设定中的瑕疵,并且更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如果从一开始就对所有其它文化是敌对的、隔离的,这种解构与重塑便不会发生,也不能增加自身文化的多元性,反而只会更加孤立。
中国本来也在很多事情上是 “借鉴” 其它国家的,如果说 AK47 到中国可以变成五六式冲锋枪,瓦良格号到中国可以变成辽宁号,那么文化上不也是一样吗?
中国过万圣节的青年们,也不乏装扮成中国的传统僵尸或民间鬼怪的人,最终也让中国文化本身得到传播,让中国的青年可以有一个机会去欣赏和审视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中国进行的商业活动,最终也有利于中国经济,中国青年自己享受的乐趣,也提高了中国青年自身的幸福。
文化并不是零和博弈,人家多一点,自己就少一点。相反,越是强大的文化,就越是融合了不同元素的文化,多元性增加了稳定性,一个不断吸收精华的文化才是长久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只要去看看日本文化就知道,日本文化能在各个电影、游戏的领域盛行,从来不是靠封堵西方文化来扶植出的。
越孤立,就越贫瘠;越开放,就越繁荣。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题目表述就有点小问题,不是该不该包容,而是轮不轮得到你去包容。
作为私法主体,我们每个人,做每件事,都理应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对法律限度内的一切行为,任何其他主体都是无权干涉的。
这不仅仅是宣示性的原则,也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权利。
2020 年了,我们隐私权的概念早就与国际接轨,有了大大的扩张,绝不仅仅是 “阴私权”,不只是 “个人信息保密权”,还包括 “私人生活安宁”,“私人空间不被打扰” 等等内涵。
所有对其他人自己的私生活指指点点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标标准准的侵权。
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暗含着 “我们应不应该” 意思的讨论能越来越少,否则,今天舆论汹汹,一番激辩,看起来给大家争取到了过万圣节的自由,那明天换个其他什么节呢,换成其他什么事呢?难道一二三四再来一次?
就四个字:关你屁事。
基督教徒应不应该过 12.24—12.25 的异教徒**农神节**?
不该!耶稣不是被异教罗马人钉死的么?
尤其是女基督徒,有必要过**密特拉**的节日么,你是男人,杀得起牛么?
英国基督教徒凭什么过 “五朔节”?
那不是拜鹿拜火的巫术神节日么,耶稣个基督哟,和鹿巫斗争了那么多年,忘了?
木匠在十字架上看着你们呢!
还有这个万圣节,知乎还有基督教徒号召抵制这个凯尔特的旧神节日咧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104921
—————
笑什么,中国人也别跑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玩什么磨喝乐?
人家两河流域到中亚拜火教用来纪念七月七日神子殡天的道具,跟纸钱一样的玩意,你就拿去送人?
中国人看到外国人拿冥币当情人节礼物送人什么感觉,估计当时中亚人就什么感觉。
——
基督教徒不在乎,信奉儒教祖宗之法的祖宗也不在乎。
你们在乎,你比宗教裁判所还凶咧。
根本不存在该不该包容的问题,你压根没有这个权利去干涉。
中国是公民自由的国家,不是教士把持国家的极端保守王国,只要不违法,不破坏社会稳定,不干涉他人合法权益,公民可以自由娱乐,而且国家法律保护公民依法娱乐的权利。
所以,中国人过不过万圣节是个人自由,且任何人没有权利干涉他人过不过。
按照我区的新条例,以民族文化或宗教为由,阻碍和感受百姓依法自由娱乐是属于极端思想和行为,除非这个条例是有针对性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看还是包容吧,有些 yxh 为了流量编造抵制洋节的理由已经开始说胡话了,总不能顺着他们心意来吧。
。
这是个宗教性质的节日,同时带有强烈的异族色彩。
从宗教来讲,很多人很喜悦、也可以说是很庆幸地说,中国的佛教和道教自古以来就能够和平相处。
这话说出来,令人觉得仿佛中国天然就可以令宗教变得和善起来似的。
这种想法,未免有点蠢萌。
不同宗教和平相处,这样的社会现象是前人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后人沾了祖先的光。在最初,是我们的祖先用刀剑告诉宗教必须遵从基本规则。
唐代法律已经明文规定,佛道相攻者一律开除出教。
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 698 年)正月,条流佛道二教制: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是一宗。比有浅见之徒,竞生物我,或因怼怒,各出丑言;僧既排斥老君,道士乃诽谤佛法;更相疵毁,备在加诸;人而无知,一至于此!且出家之人,须崇业行。非圣犯义,岂是法门?自今僧及道士,敢毁谤佛道者,先决杖,即令还俗。(《唐大诏令集 · 卷一一三 · 条流佛道二教制》[1]
看到了吗?“自今僧及道士,敢毁谤佛道者,先决杖,即令还俗。” 倘若中国的其他教徒也遵从同样的规则,那么我相信现在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奇形怪状的事情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现在的宗教法律法规在关键条款上是远不如古代的。
那么,你们知道这一条记载,我是从哪里看到的吗?
是从佛教戒律资料里看到的。
不是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佛教戒律中看到的,而是从 21 世纪的佛教戒律中看到的。
尽管很多教徒实际上不可能真的看完所有的戒律,很多教派也都只截取自己看重的部分去宣传。但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高僧大德,总会有机会看到这些戒律。
在中国,合法宗教不得相互攻击,已经成为宗教戒律一千三百多年了。
一千三百多年,比基督教从公元 4 世纪成为罗马国教到 16 世纪进行宗教改革进行近现代化的时间还要长,几乎和整个伊斯兰教的历史一样长。
我们谈到西方,会谈到宗教战争,会谈到宗教宽容。但是在中国,我们谈到的,是宗教管理。
宗教战争是宗教裹挟着社会,宗教宽容也同样是宗教裹挟着社会。但是宗教管理,是社会制约宗教。
性质截然相反。
在宗教管理中,自然也是有善政有恶政的。中国的宗教徒们经常谈到的问题是 “三武灭佛”。在宗教徒来说,这当然属于“暴政” 的性质。然而我们不是宗教徒,抛开他们的立场来看,那么这既不是宗教战争,也和宗教宽容没有关系,这仍旧属于宗教管理的范畴。
在中国,世俗政权对宗教事务享有完整的、居高临下的、毫无争议的管理权——如果不说成是 “生杀予夺随心所欲” 的话。
中国没有宗教战争,因为一开始就禁止宗教暴力。
所谓的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前提是立下铁的规矩。
你要来,可以,听话。
不听话,可以,别来。
来又不听话,那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打吧。
从逻辑上来说,你我要包容你,就是说一开始你就要来侵夺我的空间,对吗?那么,客随主便,我有意见,并对你进行管理,也是十分合理的。
后来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不能怪罪于宗教本身,也不能怪罪于古人,而只能怪罪于我们自己。
倘若我们仍旧像古人一样充满智慧,那么这些宗教都应该遵从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
即便如此,由于先人的余荫,我们依旧可以生活在一个宗教氛围宽松自由的环境之下。
然而有的人,却不以为荣,反以为耻。认为中国缺乏宗教暴力是不正常的,谴责中国人不够虔诚。这可真的谈得上是 “数典忘祖”、“认贼作父”、“是非不分”、“阴阳颠倒” 了。
万圣节原本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度警惕的东西,甚至本来就没几个人把他当回事。比他更有影响力的,诸如圣诞节,情人节,早已泛滥。而且也早就有过相关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个节日本身没有危害、危害轻微,而在于这代表了什么。
一方面,中国人不许说猪;一方面,中国人不许放鞭炮。这些宗教禁忌和民俗禁忌,和所谓万圣节一起,构成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这一件事情,就是民族自信的萎靡不振。
外国人为了庆祝节日放起了绚烂的烟花,中国人却因为化工厂污染了空气禁止了烤红薯。这指东打西的抽风一刀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砍到了地瓜的头上。难道因为地瓜有个一起住在土里的朋友叫土豆,和一心一意要嫁给洋鬼子的 EG 们想来称呼中国男人为 “土豆” 有关联,所以恨屋及乌,顺带着恨到了地瓜的头上吗?那么黑漆板凳是不是反映了板凳文化衰落的深层社会根源呢?
我就不说海鲜和竹鼠的关系了。
很久以前,我们都经常看香港粤语影视剧。如今粤语片式微,甚至还有港独作死送了一程,风光早已不再。当年,电视里的霍元甲、陈真,都是一身功夫,神话般打赢外国强人,终究不免于悲痛牺牲。这些民间传奇,无时无刻不在讲抵抗意识,但又无时无刻不在讲失败、在讲对方的强大。台湾地区仅仅经历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不断讲述日本侵略历史的同时,也将对日本的恐惧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骨头里。
最近又有人在做类似的事情。例如说拍一些 “我军内幕”,不断讲述敌人的强大和我军的 “白白送死”。
知道的是拍的我军,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拍的日军。
那些曾经既快乐又勇敢既乐观又残酷既真实又自信的抗战片解放片,例如前几年的《地下交通站》,《永不磨灭的番号》,早些年的《智取威虎山》、《铁道游击队》,乃至更早的《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都不见了。横行荧屏的都是些 “西游记续集” 之类翻拍续貂的鬼魅之作。
你就是看一眼《上甘岭》、《董存瑞》,也没脸拍出你那破片啊!
还敢抓住疫情结束票房反弹的机会割韭菜?你拿个破片忽悠人,觉得你懂得最多的内幕,殊不知你就是最坏的内幕。
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前者是中国的传统,讲的是君子之风。后者是英美的传统,讲的是盗匪之风。
孰是孰非,很容易做出判断。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窝们中国人是泛神论的,每年十月末祭个南瓜神碍着谁了
真的没必要过分的渲染文化入侵问题。
因为节日这种东西,走出国门稍微远点基本都会变味儿……
在中国多数地区:
万圣节 = cosplay
复活节 = 彩蛋
圣诞节 = 聚会 OR 宾馆酬宾
圣瓦伦丁节 = 屠狗 OR 宾馆一日游
早就没有原形了……
事实上,节日,多数情况下只是起到一个 “聚众” 的作用。
一个人 cos,尴尬;一个人表白,尴尬;无缘无故的发起聚会,尴尬;无缘无故的约,尴尬。
但是一旦有一个公认的时间点。在这一天,大家都认为,今天应该干这个。
让每个人都淹没在集体之中,就无形中消去了这种尴尬。
至于这些节日的起源,其本来蕴含的文化是啥……
真的不重要……
就不提圣瓦伦丁这种佶屈聱牙的词,就连圣诞节、复活节的 “主角” 是谁,好多人都不知道。
甚至于说,为什么一句 “Merry Christmas” 就会在美国会引起宗教问题,我估计都得至少有小一半的人不明白……
何况好多我们看到的西方节日,其实也是西方商业包装的结果。
比如圣诞老人形象之于圣诞节、圣瓦伦丁节 = 情人节等等节日元素和习俗。
再往上倒,很多节日,也是古代对更久远的节日包装的结果,早就连亲妈都认不出来了。
最重要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免对外族、外国节日的吸收,但最终还是变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在文化入侵问题上过度渲染这件事。
因为这些节日终究会变成本土化的节日,终究反应的是本土文化。
另外,关于宗教和封建迷信问题我是这么想的。
要是觉得现在这个形式的万圣节都不能接受的话,那中国传统节日也一个都不能过。
因为所有传统节日都有封建迷信和宗教元素。
包括但不限于除夕、元宵、清明、七夕、中秋、盂兰盆会、下元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难理解?
我反对鞭炮驱祟,烧纸祭鬼,焚香拜神这种封建迷信行为,以及混杂其中的道教、佛教以及少数原始宗教元素,比如自然崇拜之类的;
不等于我就不能欣赏烟花,思念亡人,踏青郊游,表白爱情,弄月吟风,游览庙会。
简而言之,取其娱乐、聚会等习俗,去其封建迷信,宗教糟粕,有何不可?
辩证唯物主义是个好东西。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黑和白,0 和 1,肯定不代表要肯定一切,否定也不代表要否定一切。
以前负责过公司的电商项目
项目部有一个日历
全年 365 天
其中 260 多天是各种节日
只要是节日,就要搞个创意促销
仅此而已
见过非基督徒过万圣节,但是咋没见过非穆斯林过开斋节?
新闻联播上经常播放洋人过中国节日、说汉语这种一看就让中国人有 “民族自豪感” 的画面。
而到了民间,许多人却纷纷为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而痛心疾首。
我就想问,你们是怎么一边为伏拉夫式的 “我爱中国” 点赞,一边觉得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是被文化入侵了呢?
部分中国人直到今天还处于一种萨义德式的 “后殖民状态”。
这种一边急需西方认可又一边排斥西方文化的表现恰恰反过来说明了他们极度的文化不自信。他们在无意识中已经把中国文化置于西方文化的地位之下了。
补充:
这事越来越滑稽
点开那些抵制洋节的用户资料,看往期点赞与回答,各种西洋娱乐西洋玩意玩得不亦乐乎
还有个用着美国的苹果手机宣称抵制洋节抵制文化入侵标榜比大多数国人更文化自信的(双标与贬低广大同胞)
岳不群好歹能伪装成君子,这群人却能明目张胆的双重标准
这有什么说服力?
哪怕是戒色信徒,自己真戒色,跟我宣扬戒色的好处,我也只是认为这是保守主义,求同存异
至于那些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这帮人是真的认为自己有婆罗门特权?
欧洲中世纪教士宣扬禁欲主义,哪怕是两面派,很多好歹表面上也装装样子呢
而这些精神婆罗门更过分,许他们自己玩乐,要求别人禁欲
——
看到有答主说 “中国人过什么洋节?这是文化入侵”
若说:“中国人用什么西医,中国人用什么西洋物件” 来反驳,那是就欺负他们了,毕竟现代社会这些舶来品必不可少
我想,他们说的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精神需求无必要用洋玩意,本土文化即可满足
那么:
这些人,身为中国人,玩什么西洋游戏,看什么西洋电影,看什么东洋动画?
着什么洋装穿什么牛仔裤?莫要用便于行动来狡辩,西装革履领带高跟鞋哪个便于行动,牛仔裤哪有布裤舒适轻便?本土服饰劳动走江湖的款式怎么就不方便?
那些个洋玩意是不是文化入侵,该不该戒了?
若说是为了愉悦,那过洋节也是为了愉悦而已,给自己找点乐罢了
——
什么万圣节、圣诞节,在西洋都已经世俗化,成了购物节、情人节、找个由头庆祝节,哪有多少基督教的成分,甚至部分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还嫌这些节日异教与世俗成分太高
什么万圣节化妆南瓜头要糖果、圣诞老人送礼物,这些跟基督教有什么关联?
——
这些人,叫嚣着 “中国人不过洋节”,让他们不玩洋游戏,不看洋影视剧,他们却不愿意了
为何呢,他们可以不过洋节,但绝对放不下洋游戏洋影视剧,他们真有一头牛
——
若不信,点开他们的资料,看看他们发的往期内容,有几个不玩洋游戏、不看洋剧、不穿洋服的?这时候他们不说文化入侵了,实乃双标
还有 fgo 里面氪金抽卡沉了一单又一单的,却说别人是消费主义,也是魔幻至极
——
再就是,一个社会若流行狼性文化,就会出现一群精神婆罗门来
我说的狼性文化是怎样的呢:
狼性主义者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当人上人,哪怕损人不利己,他们只要能欺压别人,就是他们人生最大的快乐
借着各种政治正确,在网络上对他人发号施令,将他人审判为女巫,他们也能享受一把掌握权力的快感
被人上人剥削,非狼性主义者想着如何博弈抗争,至人人平等
而狼性主义者,被人上人剥削,却要找更弱者去欺压,自觉的维护了种姓制度
——
这种人还有个特征:
混淆施暴者与防卫者,当防卫者对施暴者以直报怨时,他们就说:“看,你们还不是和我们一样”
——
这种人装成民族主义、本土主义,但若提起汉服,他们也要围攻,他们标榜维护本土节日,若提起上巳节,他们也是嗤之以鼻,称其落后,更不用说其他没落的本土节日
他们所谓的传统,就是他们自记事以来,自己知道且能接受的,才是传统
他们所谓三观正,就是全世界都得听他们的
他们认为正常的世界,就是他们不感兴趣的,统统应该消失
至于他们一会指责真本土主义者封建落后,一会又指责过洋节的人们崇洋媚外(他们自己过洋节则例外),不过就是 “你为什么戴帽子、又为什么没戴帽子”,寻衅滋事、猎巫的由头罢了
——
这种人那,直说就是坏,纯粹的坏,或者说是心理变态,欺负别人,别人不高兴了,他们才能高兴
——
刚才点开两个人的资料,一个指责别人过洋节是公知的,就那么五个回答,一个关于日本动漫,一个关于西洋游戏,这就不算洋玩意了?尊师六老师?
另一个语气温和点,说 “洋节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入侵”,点来资料一看往期回答,买德国进口啤酒,用洋品牌手机,这要上纲上线,这何止文化入侵,这是资敌
对付猎巫者,有时不得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常人不喜欢猎巫,因为常人有良知,且常人没猎巫的变态嗜好,但不代表常人就不会反制猎巫者
文化自信的才不会抵制这抵制那,越是自卑的越喜欢抵制
应该,因为人过节是图个乐子,不是找罪受。
其实包容万圣节的意思就是包容 “洋节”。最为严格的中国文化卫道士可能想把所有洋节都扫荡干净吧。那就先看看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个什么德行吧。以过年为例,从大城市跑回小城市 / 城乡结合部 / 村里,和七大姑八大姨坐在一起看一个中老年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尴尬晚会,然后接受七大姑八大姨尴尬的问询包括不限于啥时候结婚挣多少钱这种在正常现代社会明显已经突破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敏感问题,然后给一堆没怎么见过的熊孩子**数额不小的钱。再早几年还要在晚上冒着崩瞎眼睛、炸断手指的危险,近距离引燃一些烈性炸药,然后忍受噪音、吸入大量有毒的硫化物。**最后度过百无聊赖的几天之后回大城市。
“洋节” 又是啥样呢?万圣节,在大城市里和朋友 / 同学 / 女朋友 / 一起穿着好玩的衣服吃个火锅 / 烤肉 / 西餐 / 日料 然后接下来可以去酒吧嗨 / 去游乐园嗨 / 看大家穿着奇怪好玩的衣服,总结下来就是想干什么干什么,怎么高兴怎么来。
因为中国人过圣诞节 / 万圣节 / 情人节其实不是在过洋节。中国人过洋节只是找个借口玩而已,因为不会有一群爹味满满的人包括不限于你爹你妈、你七大姑八大姨、土尬春晚、超市的大喇叭告诉你该怎么过节、你该怎么干那些令人作呕的事情。过洋节就是为了玩,和世界上除了基督教国家以外的所有国家一样。普通中国人过圣诞节不会去教堂做礼拜(传统美国家庭很重视这个),不会去和七大姑八大姨的见面(美国人也会串门的全世界都一样),中国商场、饭店、好玩的地方也不会关门,(美国圣诞期间没有人上班的)想干啥都不行。
**我们只是想玩而已。**和什么洋节不洋节的没有什么关系,根本就是挂洋头卖狗肉,我们这代人想购物都能发明出个双十一来,借题发挥找个能玩的机会有啥稀罕的。过节本来是为了休息,玩,高兴,快乐。现在过中国传统节日在应付各种愚蠢事情的同时还要身背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天呐我们 996 已经很累了这么重大的历史使命,还是另请高明。
回到万圣节。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本身是否受人欢迎,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拿个大喇叭大声疾呼就有人附和,也不是摁着人脑袋强行过大家就会支持。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建设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国家的价值是普世的,比如包容、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等。所以其他现代化国家拥护的我们必然拥护,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果改良、进行了现代化,那么其他国家也会接受,反之在本国都不会有生存土壤。
死亡相关的节日简直是最明显的。古代中国人对死亡的认识就是恐惧、迷信,因为不知道人为啥就死了、不知道生病怎么医治,恐慌,只能求助鬼神。烧纸、上贡、求神拜佛…… 这些都是建立在古代对死亡的愚昧认识上。现代社会对死亡的认识是,死亡是自然现象,每个人死亡都有原因,是病毒,是癌症,是器官衰竭,没有不明不白的就死了,死亡是可知的,而不是因为牛鬼蛇神。大量的年轻人出生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现代化了,对死亡的认识也是现代化的,接受的教育都是反封建反迷信,对这些封建迷信牛鬼蛇神的东西,不去取缔实在是传统势力过于顽固,只能是一笑了之。
**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发展,牛鬼蛇神早就是可以拿来戏谑的笑话,万圣节这种拿牛鬼蛇神来取乐的节日自然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因为他的价值内核是现代化的:生老病死,没啥稀奇;牛鬼蛇神,尽是放屁。
中国传统节日不受欢迎的最本质原因还是,所有的传统节日反应的还是封建社会的价值观、社会架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人肯定是不好接受,接受的人都没现代化。
**倒不是说全体中国人要全体一步实现现代化,很多叔叔阿姨们这辈子看上去是希望不大了,这个事解决起来也方便,就是不要多管闲事,你过你的,我过我的。**传统节日让人过不舒服,又不愿意自我改良,那我们只能要么发明出个新节日来,要么找个洋节假借名目干自己想干的事。任何东西都是这样的,不好玩就没人喜欢,你们非得要接着过也行,奉陪。大不了我们换个地换个时间自己乐呵呗。
要是这样都没法接受的话,也好办,你现在不让我们年轻人过万圣节不要紧,总有一天四个现代化会实现,这代年轻人和更年轻的人会成为社会的主人,万圣节会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开心。
至于奉为圭臬的 “传统节日” 们,要不是法定节假日,你猜 20 后们长大了有几个知道端午节的?
有什么包容不包容的…… 外国人过圣诞节万圣节你也管不着不是?
中国自己的年轻人爱过洋节,人就想找个由头趁着家大人不瞎掺合攒个局,喝酒约饭蹦野迪,招谁惹谁了。非得有这帮不着调的人,这时候跑来叨叨——你!过洋节!你不爱国!
说来说去不还是欺负自己人么——真是怎么看怎么没溜。
更有甚者,张付等恰民族主义饭的自媒体连「万圣节是西方撒旦化表征」都整出来了…… 绝了……
非不让过节也行,要不您找个中国节日带着大伙蹦野迪去?
比如清明节当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坟头蹦迪?画美不看。
我发现很多答主的回答可能是对共产主义有什么误解。
如果消费 = 助长资本主义,那么麻烦各位答主先以身作则,从此时此刻起停止一切消费。
都 0202 年了,为什么还有人觉得娱乐性消费是不正当的。这难道不是封建荼毒吗?带上左派的帽子就可以批判一切了?真就知乎左壬了呗?
现实的情况就是无法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那么合理的娱乐活动应该是被允许的,合理的消费应该也是被允许的。
而且事实上,即便消灭了资本主义,作为人本身,正当的娱乐活动也应该是合理的,只不过不用被资本家剥削了而已。
所以,麻烦各位答主在批判过节之前,先把枪口瞄准了,麻烦先解决一下那些在周末无偿加班的可怜的公司员工,麻烦先解决一下想方设法从消费者手里骗钱的无良商家,等等。
即便是革命尚未成功的这个年代,为我们今天牺牲的革命先烈们,他们的牺牲也是为了让我们今天可以安稳的生活并过着快乐的日子,而不是苦哈哈的只会当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顺带一提,我倒觉得双 11 更应该被知乎左壬们批判,这个是妥妥的商业陷阱,不知道左壬们批判了没,毕竟一直不太关注知乎左壬。
双十一你们都可以忍,就别挑三拣四了好吧?
万圣节是商家打造出来的消费节日——这不废话吗,现在哪个节日不是消费节,吃喝玩乐不要钱?
万圣节是西方人的节日——现在的节日,情人节、元旦、五一,包括礼拜天,多多少少都和西方有点关系,只不过时间长了成为普世节日,被所有人认可了。不是说万圣节一定得被认可,起码要允许一部分人以它幌子活跃活跃紧张气氛吧。
万圣节宣扬西方文化——别拿牙签当棒槌好不好,谁真明白啥万圣节,不就是找个理由组织点活动,吃喝玩乐一番嘛。你天天说年轻人过得苦逼压抑,现在找个理由休闲娱乐一下都不行了?真上纲上线,把所有和西方文化相关的东西都剥夺,你都活不下去。
反对万圣节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因为吃喝玩乐和他们没关系了,子女有理由出去玩去了,能不难受吗?他们不但反对万圣节,还要求 30 岁不结婚就判刑,苹果退出中国,你以为他们反对万圣节是维护中国文化?图样,仁义礼智信达早被他们糟蹋的一点不剩了。
他们最喜欢过中秋、春节,那样就可以有理由顿顿吃饺子了,可以教训子女或者向亲戚朋友展示他们的培养成果了。至于子女是不是愿意被一大群亲戚朋友评头论足,追问各种隐私,催婚,他们不管。
洋节的引进对中国来说仅仅只是商业需求,文化入侵论可以歇歇了。
强大的中华文化,早已把这些节日同化。不信你们去看看,现在万圣节满街跑的除了西方独有的南瓜头和 Ghost 之外还有一大批清朝小僵尸呢。
节日除了纪念意义之外,经过老百姓长期的发展,都演变成了一种欢快的庆祝氛围。特别是人人必过的大型节日,工作之余的消遣和消费欲望的释放,成了节日要承载的主要功能。
由于我们以前长期处于农耕经济,节日的安排大部分是跟着农业节奏分布。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商业文化兴起,传统节日显得越来越不够。
对,没错。我们需要更多的节日。
首先我们来看看
春节(2 月),不用说,肯定是最好用的黄金周。中国人在这段时间可谓是卯足了劲消费,而且主要消费地点还集中到了人口回流区是,可谓是消费扶贫两不误。
清明(4 月) 虽说有三天假,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怀着缅怀先祖的敬畏之心在过这个节,因此娱乐项目的消费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商业价值低。
**端午(6 月)**法定三天假,但时间已经逼近七月,全国炎热的天气难以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带动的商品也极其有限。而且端午往往与屈原和爱国主义挂钩,这让节日再次打上严肃的烙印,商业价值不高。
**七夕(8 月)**中国情人节,越来越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喜欢在情人节的时候送礼。商业价值不亚于西方情人节。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也没有法定节假日,但是从商业价值上讲,效率是最高的。
国庆(10 月) 黄金周。效果不言自喻。
**中秋(10 月)**法定三天假,主题为家人团聚,可以很好地拉动家庭消费,商业价值高。
**重阳(10 月)**没有节日,但是却是中国人向老年人表达心意的绝佳时期,此时的保健品、养生器材和相关产品带动效果好,商业价值较高。
现在我们再看看,西方节日其实正好弥补的了中国节日的空白:
1 月 元旦 我们现在的纪年方式选用国际通用的公历,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作为公历新年,这个节日的消费拉动能力非常强。
3 月 妇女节 妇女节也不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但是只要是与女性相关,商业价值就不可估量。
4 月 愚人节 愚人节作为四月的开头,对清明节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补充。
5 月 五一国际劳动节 没错这也是个洋节,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节日哦。
6 月 六一国际儿童节 这也是由联合国发起的国际节日。现在成了长不大的巨婴们的狂欢节,消费力蹭蹭蹭往上长。
10 月 11 月和 12 月 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 这三个节日是在 “双十一”“双十二” 被创造出来之前对我国年底消费的最大刺激。
一般而言,年底的消费欲望是最高最有效的,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却大部分集中在上半年,把所有的消费都集中到春节显然也容易滋生出一种畸形的商业业态。那么为了分担下半年旺盛的消费需求,在双十一创造出来之前,许多商家会选择西方节日作为噱头。
而且,这几个西方节日商业化开发早,营造的是一种轻松诙谐的节日氛围,更容易刺激消费。
即便现在有了 “双十一” 和“双十二” 年底三大洋节也被商家视为重要的营销节点。
不论舆论包不包容,面对诱人的打折和琳琅满目的商品,骂骂咧咧的消费者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商店消费。毕竟,吃饭才是人类的第一需求。
有多少人不包容了?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被认为包容?难道要放假吗?
万圣节这种东西,以目前中国的氛围和表现形式,我基本是看不到任何迹象来表明这是一个 “文化现象”。
好好的衣服不穿,去套一堆五颜六色的废品;好好的小脸蛋不洗干净,去抹一些屎不像屎的颜料……
至于那些完全不符公共场合秩序的血腥、暴露,在万圣节的大棒下,你都说不得,一说,你就是 “土老帽”。
回想 2015 年 10 月,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不到两年,当时克里米亚行政长官亚克修诺夫就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西方万圣节的黑色传统旨在摧毁俄罗斯的文化与价值,所以他呼吁民众避免戴上令人厌恶的面具,像群魔乱舞一样地狂欢庆祝。
在俄罗斯,也有不少人士呼吁俄文化部禁止餐厅或俱乐部庆祝万圣节,他们指出这个西方节庆造成的纵欲狂欢,已经使得道德更加沦丧。
今天在中国,万圣节这个原本为一神教的宗教节日,除了提供给小美分们一个跟风装逼的由头、让他们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胡乱打扮、学 “鬼上身” 究竟有什么道理的那一刻,享受一下虚伪的 “与西方接轨” 的伪全球化、伪时尚感之外——剩下唯一的功能,就是提供给资本一个刺激消费的说辞。
被割菜都能那么舒服,正如鲍德里亚说的:“流行,意味着透视法的终结。”
资本的一个杀招,就是赋予一切平平无奇的东西以虚头巴脑的「意义」,从而对被洗脑者产生预定的控制。
一个成本 1 块钱的巧克力面包被胡吹成 38 块钱的 “时尚脏脏包”,一枚成本 1 块钱、只是用来喝水的猫爪造型杯被饥销成拍价上千的 “星巴克可爱猫爪杯”,一双成本 35 美元的 AJ 被炒成几千上万的 “限量版鞋中霸王”……
再比如,把寻常的一个日子强行打造成 “节日”,然后商业化、消费化、狂欢化。
今天这个日子——万圣节 + 购物节的喧闹,资本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资本是没有国界的。
资本主义的运行伦理与之作为辅助的文化诛心,放之四海而通行。
所以,消费主义下的西方万圣节和中国 “双十一” 购物节,在 2020 年 11 月 1 日历史性地实现了合流。
能够实现合流,倒是不得不让人对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资本家,由衷地夸一句:丧心病狂!
往年都是 11 月 11 号一天而已,今年从 1 号就耍开了?看来,仅仅一个 24 小时已经是不够让那帮资本老爷割菜的了,狂欢日变成了狂欢周,又变成了狂欢季。
疫情之下,如坐针毡的食利阶层一不满足,麾下的宣传机器和算法部门就立刻开动阀门,满大街挥洒着优惠券:来来来,都给我狂欢!谁也不许躲开!
资本老爷们需要韭菜们持续作战、长达半月的挑灯扫货,你若稍有遗忘,一个接一个的天猫商铺短信、所有财阀控股下 app 开屏广告,以及准时到位的花呗增额,都会时时刻刻地敦促你:别停,马上给我消费!
恰如直播带货第一人李佳琦那句露骨的:“别睡,一睡几百块就没了”——他指的不过是优惠和赠品罢了,但是每一笔优惠背后的流量辐射边际,以及实际层面的消费者时间成本,都不在李佳琦们以及资本的宣传范围内。
同时,所谓 “优惠” 是否真的优惠呢?
像雅诗兰黛某款粉底液,已有人算出:在薇娅直播间 “买 30ml 送同款产品 26ML”,加上美妆蛋等总价 410 元;而代购单瓶 30ml 价格 258 元——算下来,薇娅卖 7.32 元 / ml,而代购价格 8.6 元 / ml。
“瓶瓶罐罐一大堆”的盛景,加之 “抢抢抢、一扫而空” 的紧张感,在视觉冲击和心理自攻的双重层面里,万千少女无法不沦陷。
女拳别激动啊,大数据摆那摆着:直播带货的观看与消费,男女比例二八开——自己想想,为啥运动品牌对直播带货这种形式那么的谨慎……
需要注意,追求购物节 “狂欢” 时间无限延长(今年从十月下旬就开始)的,不只是财阀平台自身,各个品牌方同样拥戴平台打造的双十一节日。
去年双十一,共计 299 个品牌成交额破亿,相比 2018 年增加 63 个,其中 15 个品牌单日成交额破 10 亿。
很简单,它们都在双 11 期间推出了新品。
这反应了品牌对双十一的支持,他们非常信任 “双十一狂欢” 这个概念对消费者的“洗脑度”,因而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一天视为自己一年中的大发日。
这就再次印证前文:资本总是抱团的。
资本不但没有国界,在阶级边界面前,彼此就更是没有隔阂。
反倒是边界另一侧的无产阶级似乎永远总是不团结的…… 哪怕资产阶级永远充满着危机感,生怕无产者们会觉醒、生怕消费者们会冷静。
还有有一点需要看到,财阀今年的危机感不仅来自于疫情、不仅来自于对韭菜们荷包分量的不自信——早在去年的双十一即 “后马粑粑时代” 的第一个双十一,当天在所谓 “继续打破双十一销售额” 的当口,就有人爆出天猫双十一销售额数据造假,且逐年攀升轨迹完全呈规律性的公式状。
其实,今年 10 月 20 日的李佳琦 / 薇娅直播观看量同样存疑,pv 数和 uv 数的宣传完全是有选择的。
尽管当时财阀果断出手删帖禁言,但 “愈发割不动” 的窘境还是藏不住,不论他的双十一晚会有多么歌舞升平。
每年的 “双十一”,财阀自身设有买量 / 放量的操作团队,道理如同 “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兑水”,把全站交易额精确控制在一个自己想要的曲线,这是最简单的 ROI 算法。
如果内部设了 25% 的同比增长,但是过了中期发现冲劲不够,那就按照比值加买流量,直到把缺口补足。
这种窘境,早在几年前的美国万圣节就出现过,2017 年 10 月 29 日,在万圣节这个早就异化了的消费日里,个人理财网站 “walle 理财” 推出最新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一 (26%) 的美国人表示,意外金融危机是他们最担忧的金融恐慌因素,其次是失业 (20%)、欺诈(11%) 和糟糕的信贷状况 (7%)。
由于低利率和工资停滞不前,美国人近年来难以储蓄,而工资水平几乎与通货膨胀保持同步。
当年度的哈里斯民意调查还发现,在 18 岁至 36 岁的千禧一代中,近一半 (49%) 的美国人没有足够资金来支付 500 美元的应急费用(也就是说没有 500 美元的存款),而 34% 的岁数更大一些的美国成年人也表示有同样情况。
万圣节狂欢遇冷,也就不难理解。
这本该值得警惕,但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万圣节的商业活动已经一年胜过一年。
尤其随着本土资本的 “双十一” 不断地向十月份渗透,未来在中国,万圣节的声浪会随着它的商业性质逐步加深且赤裸化,愈发愈发的膨胀。
我甚至有理由推测,随着 “双十一” 无底线的延伸,除了向十月底的万圣节渗透,还会向十一月底的感恩节渗透,最终在双管齐下——消费主义洗脑 + 崇洋媚外诛心的双重作用下,继续推动利润滚积。
…………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这不该成为一句笑谈。
这世界上本就没有牛鬼蛇神,但是假扮牛鬼蛇神的人背后,却站着庞大的资本和资本的乏走狗们。
他们应该被彻底的粉碎。
节日到底是干嘛的,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
西方三个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和万圣节最后都引申成了逗小朋友开心的节日,圣诞节父母要把精心准备好的礼物,趁孩子睡着了塞进他事先准备好的袜子里,等到第二天还要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告诉他昨天晚上圣诞老人来过了。
复活节和万圣节也差不多,彩蛋是巧克力做得,内里封着很多糖果;复活节周围的小朋友挨个敲开邻居家的们,涂抹的惊悚怪异,嘴里高喊 “不给糖果就捣乱”……
中国为什么最近这些年开始过洋节,一方面是商家的营销策略,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满足不了我们自身的需求,有多少在外的游子一听春节和国庆就头疼,没结婚的催婚;没孩子的催生子;有孩子的比学习… 好不容易从家里出来透口气,那边各种婚宴寿宴还在那等着呢….. 不少人放假就盼着上班,宁愿 996 都不回家啊,可见这些节日不得人心啊!
这些家里长辈不过的洋节,恰恰非常的轻松,非常的惬意,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补上了我们孩童时光…..
有很多所谓的汉服爱好者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前一阵我和一个网上的汉服爱好者聊,她就觉得穿着这个一定要庄重,然后要大力推广,让所有汉族人均一件。我就告诉她,如果要庄重,那么就推广不出去,因为一旦拘谨过了头,再好看的东西也会成为枷锁,要想让大家觉得一个东西好,首先就是不能让大家觉得为此而感到累!
我也觉得,这么大人了,还过小朋友过得节日有点奇怪,但是这些并非法定节日的洋节,却成为了所有人的假日,商家可以趁此机会赚钱,年轻人也可以趁此机会放松,没有逼婚,没有邀约,没有人会觉得你这件蝙蝠外套不正宗,多么美好的日子啊~
可以说在这几天里所有人都可以放心大胆的成为 “小朋友” 放下所有的拘谨。也许有人会问 “我们有六一儿童节,那不是专门给孩子的节日吗?” 你再仔细想想,那天儿时的你正在干嘛,想想,想想,再想想……
明白了吗?也就这几天,我们能够给自己补一个迟到了很久很久的儿童节,你还要反对?还要不包容?你是不是人啊?!你信不信我今天就到你家捣乱啊?!
咬文嚼字一点说:
我寻思中国也没啥人过万圣节啊,过的都是万圣节前夜。
——————————————————————————————————————
实际上,万圣节和万圣节前夜,这还真是俩节日。
就我熟悉的意大利文化来说,一年 365 天(除了 11 月 1 日),每天(包括 2 月 29 日)都有一个着重致敬的圣徒。如果一个人的名字和这个圣徒同名的话,这一天甚至都可以作为他的幸运日。facebook 上面大家甚至可能会在这一天祝福他。那阵势甚至都和过生日差不多了。
而 11 月 1 日。没有一个圣徒,而是 tutti i santi(all Saints),这一天是用来纪念所有基督教圣徒的。所以叫万圣节。
——————————————————————————————————————
而 10 月 31 日,则是万圣节前夜则是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装鬼吓唬真亡灵的节日。
——————————————————————————————————————
结果随着基督教文化的扩展,两个不相干的节日就连起来了。
先是万圣节前夜的装鬼节,基本就是 cosplay 热闹一下。
然后第二天是严肃的基督教节日。
两个节日依然是从内核上就分离开的。
——————————————————————————————————————
至于万圣节前夜,这个节日在意大利也根本不放假。但是反正大家都在晚上开始活动,而且第二天是正式放假的基督教节日。所以大家就可以拿那天当周五晚上一样去熬夜狂欢了。接着凯尔特那个传统习惯的由头,集体搞好了热闹一下。
但说到底,万圣节并不是法定节日。只是许多人商量好了这天以这种形式搞搞怪开开心。
试问,就算不是万圣节,只要我自己不怕尴尬,我搞搞怪,自己玩自己的,你又能拿我怎么样?
更何况万圣节前夜大家都有心理准备,看别人搞怪也不会吓到。
那大家这么玩一下,有什么的?
————————————————————————————————————————
这也就在网上,你还问问该不该包容别人在这个日子凑热闹搞怪玩。
当面我在那搞怪玩得正开心,你不包容一个试试?你猜我削不削你?
成熟点吧!包容说到底不就是互相给个面子么?你不给别人人畜无害乐呵一下的面子,请问你是哪根葱轮得到你不给面子?是不是找削呢啊。
应该。原因很简单——我从小就想过!
我小时候看介绍西方节日的文章,看到万圣节小朋友们都穿着奇装异服上大马路绕来绕去,还 “不给糖就捣蛋” 的时候,心里是无比羡慕的。
哦,我还羡慕日本小朋友过男孩儿节女孩儿节,虽然比起万圣节来不是那么有趣,我也不喜欢摆娃娃,但是好像还是可以穿着漂亮的和服被全家人围着说一句节日快乐,然后吃顿好的。
请问我小时候过什么节?儿童节?请问儿童节有什么活动?小朋友们的节日上小朋友们都在干嘛?你说啥都没干?那你很幸运啊。我怎么记得是六一儿童节汇演,我这个小朋友在表演节目娱乐大人啊?感谢祖国,感谢父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啊?
我可去你们的吧,什么文化入侵,什么国将不国,扯了那么多,你倒是给我过节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倒是给我过节啊;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你倒是给我过节啊!
好不容易啊,时代不同了,现在我的娃有机会穿着奇装异服,满世界 “不给糖就捣蛋”,我干嘛要反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道吗。
我不仅支持过西方节,什么日本节韩国节,中东节非洲节,但凡好玩儿,我全支持过!人生苦短,我过个节我高兴还不行吗。
而且,只要不是法定节日,也没人会逼你过对吧。你看,我父母从来不过情人节、圣诞节,我很久不过双十一了,元旦的主要活动是买日历,感恩节已经叫火鸡节了。过不过、怎么过,还不都是自己说的算,自由,自由好吧。
当然,回到万圣节,这中间也有很多恶了八心的事情。什么强制参与并收费啊,什么家长攀比啊,明天活动今天通知啊,商家坐地起价啊,屁事一堆。但是这不是万圣节的问题,你过洋节他们这么搞,过中国传统节日,过法定国际节日,他们就不这么搞了?有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有问题就不过节。
今年万圣节,我给我儿子缝衣服缝得腰都快折了,累死。可是我儿子高兴啊,他在镜子前面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我也高兴啊,我小时候梦想的事情,终于在我孩子身上成真了,他果然也喜欢。
可以包容万圣节,但也应该宣传那些被年轻人遗忘的中国传统节日。
11 月 15 日,就是寒衣节了,公司给社畜放假一起祭祖,商家搞阴间套餐活动,网站优惠祭祀用品,推出墓地踏秋路线,酒店鬼屋双人房什么的,不好吗?
什么节日,都是生意!
但话说回来,如果你有值得追思的去世家人,比如某个从小爱你的长辈,不如在寒衣节这天,烧个纸,怀念他们的音容笑貌。哪怕你从不了解这个节日的传统,也是有意义的。因为纪念并非为死者,而因为生者的思念,让我们更好的活着。这才是传统节日对于今人的意义。
一种文化真正的融入,往往是悄无声息地影响道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沙发。这种西方座椅几乎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甚至每个有条件的家庭。而中式家居,反而曲高和寡。
为什么?是西方文化浸透吗?也许是。然而我以为,个人不成熟地以为,背后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如同赵武灵王胡服改制,中国人将就的恰恰一直都是实效性——哪个好用,哪个舒服,哪个便宜,哪个实惠…… 就用那个。沙发软软地垫子比起中式家居硬板子要舒服多了,而且价格也是比较便宜。但是这不意味着凳子、马扎这种我们就不要了。
中国文化,我认为最优秀的特点就是兼容并包,然后以实效为价值检验标准——有用就用,没用基本成为不了主流。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百家争鸣到后来的法家风行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伟人说得好:“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能被历史发展保留下的,基本就是实践检验了有效,否则早就弃之无用了。
又比如,西方典型的圣诞节。这个节日引入中国比万圣节早多了,而且相对来说,比中国人忌讳的 “鬼” 来说,圣诞节温馨祥和多了。可是,圣诞节除了商家宣传的节日消费效果外,真的被中国人骨子里接受了吗?有多少烤火鸡砍颗松柏树回家的?不好意思地讲,大部分中国人过这节日不过是——凑个热闹,喜庆喜庆,开心开心,玩乐玩乐,消费消费…… 对于其中的什么圣诞老人耶稣基督的,根本不关心。外国人要吃火鸡,中国人要吃苹果橙子,因为“苹苹安安”“橙心橙意”。到了中国这里就变成了自己的喜乐形式。
中国人真正的节日,比如春节,才是骨子里的,即使鞭炮烟花被禁止,依然还有春联、饺子等各种全国上下都会进行的统一形式。
同样,情人节也是如此,就是找个机会和理由热闹热闹轻松轻松。到了现在的万圣节,还是难逃其外。
但是万圣节我更不看好,因为中国人的文化里是忌讳 “鬼” 的。圣诞节和情人节之所以还有点市场,说白了是中国人从骨子里就喜欢喜乐祥和的气氛,但是对于 “鬼” 其实是讳莫如深难以等大雅之堂的。
今年的万圣节看起来来得挺凶猛,有很大原因是因为现在生活在 “网络” 里。走入生活,推开邻居的门,走入大街上,看看有多少万圣节的影子。网络的好处就是传播特别快而且越是出挑越容易引起关注,说不定一个洛杉矶纽约的华人在过万圣节的朋友圈照片就被传成了中国某市某家庭的新闻,加上商家花大力气的宣传投资,让人误以为万圣节是最新的流行,不凑这个热闹就赶不上流行了。爱凑热闹的国人不明所以就开始跟风。
我为啥不跟风?很简单,要是我这么个打扮出现,看看我妈不瞪死我:“你要穿这个出门,我打断你腿!”
我的某个老师,因为 2000 年的洛阳大火而欢欣鼓舞:“看见没?中国人过外国节,就是这个下场!”
你对这个老师有什么看法?
万圣节本来本来也就不是一个跟圣诞节那样的宗教节日,也不是像感恩节一样来自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西方基本也就是一个小孩子要糖年轻人 party 大人哄孩子的节日。
想过就过呗,不过就是找个理由聚一起玩呗。
别过感恩节这种为法西斯张目的节日就行。
另外党员不该过万圣节 / 圣诞节等宗教节日。
其他人只要对借机传教的保持警惕,跟个风也没啥。
该不该?
包容?
凭什么?
该不该?
我晕哦。
该不该穿和服?该不该穿汉服?该不该穿 jk 制服?该不该穿洛丽塔?该不该玩 cosplay?该不该过情人节?该不该过七夕节?该不该过圣诞节?该不该过万圣节?该不该过双十一?该不该生二胎?
一说就是忘国耻;一说就是蝗汉;一说就是啊微女忧;一说就是大码童装;一说就是援交;一说就问过不过七夕节;一说就是过的不是七夕节;一说就是文化入侵;二说还是文化入侵;一说就是资本割韭菜;一说就是女权主义。
该不该?
你是谁啊就来这儿定义该不该?
家住太平洋呢嘛管得倒挺宽,
爱过过不过拉倒的事儿,
有意思吗?
非得上升文化入侵?非得上升文化自信?非得上升资本主义?
不制造点儿破话题你这知乎是开不下去还是咋滴?
咋滴啦?
中国人不配过万圣节啊?
还是万圣节是新冠,中国人沾不得啊?
小嘴儿吧吧的,一天到晚的,你有意思吗?
该!
非常该!
为什么不该!
饺子它不好吃吗?
猪肉芹菜它不香吗?
为什么要拒绝一个既能吃饺子又能团员的日子?
为什么?
啊?
有人说这是外来节日
有人说这是文化入侵
有人说这是外来的宗教文化入侵
呵呵
YOUNG!
TOO YOUNG!
你们在酒店里过 214 情人节的时候
你们在朋友圈里过的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
怎么不说这是外来节日?
怎么不说这是文化入侵?
你们知不知道如果没有宗教帮助传播
你们连个名正言顺打炮的借口都不好找!
再说
你们对自身文化也太不自信了把
要真是个把节日就能把文化影响了…
那这个民族的文化连五年都传承不了
更别说五千年了!
你们太小瞧中华民族文化改造的能力了
我们一般都会把国外文化结合中国实际
走出中国特色的文化
腊八都是起源于佛教
中元节是起源于佛教,来到中国跟道教融合的
平安夜送苹果是中国的谐音梗
看到了吗?
我们从历史上到现在
任何国外的洋节进来
经过几年几十年的改造
通通会变成祭拜祖先、家族团聚、思乡归乡、吃饺子、现在还有购物打折的日子
这不是他节日起源决定的
节日起源只是个种子
种到我们的文化沃土中
就会开出独属于中华文化的花
我们的文化思维不是西方的非黑即白、零和博弈、异教徒必死的思维
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思维一直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依然是海
海纳百川才能是海
这是我们的文化立足与世界的根本
借张老师一句话说
中国人你要自信!
气量大一点比较好。你觉得是文化入侵?万圣节扮点中国鬼就行,完 美 同 化,岂不美哉?万圣节本就不是铁板一块,英国有英国万圣节,法国有法国万圣节,都有各种不同点,“中国万圣节” 也一样可以创造出来。中国传统节日到了外面,也变成 “日本中秋节”,“韩国中秋节”。世界就没有什么 solid 的东西,别抱着一些实际不存在的想法不放了。
当然别人扮外国鬼不影响你,你也无权管理他人的娱乐。
我觉得可以这样
引用新浪博主里神乐的图,我们社会主义的万圣节,应该是这样过的!
每个国家的节日都代表该国家的风俗,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风俗文化,自己是否参与过节是个人的选择。在奥地利我们也不过万圣节,像视频里说的由于万圣节也是南瓜丰收的季节,很多奥地利人都会用南瓜做装饰。也有些父母会和小孩做像视频里类似的南瓜灯,或搭配视频里的牛油果酱做小吃,都是不同的个人的选择。
文化交流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并使传统文化找到可以感染其他民族的方式进行传播造成文化影响力,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觉得有的人管的太宽。东亚文化的一个特点是看不惯看主流大众不一样的东西,好像世界不应该有不一样的声音和事物,人和人都应该一样,好像去掉拔尖和差的去掉不一样的个体让队伍更整齐是理所应当的,然而这种观点是反人性的。别人爱喜欢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事情,只要不是违法乱纪违背道德,你就没有权利去管,你有不喜欢的自由,别人也有喜欢它的自由。
请不要没看见一个事情就要扣个民族大义的帽子,试图通过道德绑架让他人闭嘴以便支持你的观点。曾经有段时间的人们很擅长做这个,给所有自己看不惯的东西扣个帽子然后就能让他们倒霉,于是我们度过了那失去的十年。
说实话,万圣节比圣诞节的宗教气氛还要淡,即使在欧美国家也是基本没有宗教意味了。真的不需要上纲上线到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或者 “崇洋媚外” 之类的。
其实,现代人压力已经够大了,能有些机会做个不一样的自己,放飞自我,发泄一下,也是减压的一个好办法。再说了,cosplay、动漫神马的都能接受了。为神马不能接受多一个纯粹就是为了化装搞怪的节日呢?
而且,对于圣诞节的批评,有一个角度是过于消费主义,要大家买买买。这一点在万圣节身上也是不成立的。毕竟,化个低配版的妆,例如我下面这个大统领唐川普,几块钱人民币就可以搞定。(我是用了前一年剩下的、$1.99 一盒的脸部颜料)
花个几块钱就能变身低配版唐川普大统领,回公司吓人,他不香吗?
咔咔咔,看这飘逸的金发,纯白的眼圈,金桔色的面庞,黑色的西装,红色的小领带,就是大统领唐川普本普嘛:
是想回复盛唐气象,还是梦回大清啊。
???
一个万圣节也配让中国人思考 “该不该”?
别说什么包容了,就是把西方节日全加进中国,也装得下!
爱过不过,不过除夕,年三十不回家的中国人,海了去了!
我为什么要为一个万圣节而思考该不该?
配?
应该包容,并且融会贯通,把它变成有中国特色的节日,不去理会其中的宗教因素,搞成一个大型 cosplay 狂欢节日,解放一下平日积攒的压力,中国人太压抑了,不释放都成变态了,犯不着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去批判,老外不也有大把等到中国年跟着扮演成皇帝宫女太监的玩一把嚒。
唯一可惜的就是,万圣节应该把我国的鬼怪也发杨一下,钟馗狐仙蜘蛛精什么的,翻开志怪小说那么多可以选的,老整些僵尸吸血鬼都审美疲劳了。
连劳动节都不包容了还包容个 p 万圣节
中国人当然不该包容过万圣节。
我们必须明白,一切外国文化产物都是潜在的颠覆 TG、洗脑国人、演变中华的工具。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把全中国的外语课程都停了,将所有的外语老师都收监,他们就是隐藏得最深的第五纵队!你想啊,一门老外的语言,那得包含多少潜移默化的反动思想啊!必须得禁了,尤其是美帝的英语。
接下来把所有外语译制的书籍、唱片、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统统收缴下架,这种东西年轻人看不得的!里面尽是老外的价值观,分分钟就被洗脑了,必须消灭!还年轻人一个干净的文化空间。
再来净化中文,把所有非汉字的词语都从日常生活里剔除出去,什么 wifi、沙发、咖啡、的士通通删掉,删掉!还有日本人翻译的科学、民主、经济这些词也都不许用了,小鬼子最坏了,谁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
最后不能放过那些键盘侠,中国人凭什么用拉丁字母键盘?谁让你们用 abcdefg 替代啊波次得呃佛哥的??把他们的键盘都收缴销毁!让他们用五笔输入法,那才是中国人应该用的。
还有什么 wifi 啊蓝牙啊宽带啊这些个,这些是什么啊?电信移动你们这是害人不浅啊你们这些运营商,把老外的技术引进来祸害我们中国人,把人的思想都搞乱了!搞乱了!
以前没有网的时候人们思想多单纯,哪有这些破事,你们迟早要害死中国人哒!互联网就是老外对中国最大的文化入侵!必须关掉!
什么,没网了发不了微信刷不了抖音?行吧,那什么,网暂时可以不关哈。
圣诞节,情人节都过了,又何妨多一个万圣节。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不是法定假日。
也就是你高兴过,不高兴不过,所以,自然可以包容。
外国人过中国节,好!
中国人过外国节,不好!
这个事矛盾不?
但追根溯源,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过万圣节,圣诞节,乃至光棍节?因为传统节日要回家啊!
春节、中秋、国庆、端午,大家都回家了,一点也不嗨。倒也不是自己想回家,家人眼巴巴地看着你呢(或者是命令你), 过节啦,该回来啦,然后组织一大堆传统活动。
1)走亲戚。没结婚的催婚,结了婚的催生娃。生了娃的,抱怀里,大家一起上来逗一逗,跟逗狗似的;能下地了,大家一起起哄让表演节目(表演你大爷,买门票了吗);念书了问考试成绩;再大点,跟当年催你似的催婚。
2)同学聚会。大学同学聚会也就算了,高中、初中同学聚会是真的烦人。都不在一个城市多少年不联系,聚了干嘛。再说了,真的关系好的用组织一个专门的聚会吗?大城市还好,小城市的同学会最难顶。考上名校的你现在在陆家嘴的写字楼里上班,没考上高中的同桌在家隔壁的电子厂做工,高中毕业上了普本的同学在二线城市做技术员。你挺难熬,看上去挺光鲜实际上一个月到手也就那几千白瞎了这么好的学历。你同桌挺难熬,羡慕死你收入高工作又光鲜,觉得自己白混了(殊不知到手还比你高两千)。同学也挺难过,高不成低不就,羡慕你在大城市,也羡慕你同桌能回家。
3)参加各种婚礼。xxx 结婚了,份子钱随了一大堆,到头来新郎 / 新娘也就跟你客气一下,随便聊两句,毕竟不能聊太多也没那么熟。叫你来参加婚礼的唯二理由,一是家里亲戚没这么多得交朋友充人数显得自己关系广有面子,二是逞结婚捞一笔份子钱榨一榨你的剩余价值。
至于万圣节和圣诞节。
1)老人不过节,没有人催你回家。
2)没有什么要纪念的,公司不会搞奇奇怪怪的活动占用你的时间。
3)谁过万圣节真的是过万圣节,无非是找个由头大家出去玩点平时不玩的活动。发泄一下压力。
4)没有人正儿八经过节。不信你看有几个人圣诞节去教堂和去家里人团聚的,不都是出去嗨去吃饭了么。
所以什么万圣不万圣的,对中国人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借着这个由头出去嗨皮(女孩子可以借着这个由头要礼物),才是最重要的事。
看看这个老相声就能明白一点
https://www.ixigua.com/6781742453826257416/
过节只是借口
买买买 吃吃吃 玩玩玩才是真的
万圣节是本意吗?
并不是
消费主义才是
节日不过就是个理由
当中国的生产力真正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365 天都过节,也没所谓
但现在,万圣节不过就是资本主义的一次反扑
1、反对万圣节。
这个东西和我国文化不合,整一堆骷髅、丧尸、坟地吓死人的东西,与我国传统的尊重死者、入土为安的文化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应该玩弄与逝者相关的东西,特别是象征逝者身体部位的东西。
2、杀 “敌” 一千,自损八百。
万圣节本质是一个基督教的宗教节日。
如果基督教的万圣节可以包容的话,伊斯兰教的宰牲节是不是也应该包容?斋月是不是也要过?五功是不是也要包容?佛教的万佛节是不是也要过?
我国历来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由理性哲学管理社会;而不是靠非理性的、惟心的宗教来管理社会。(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由一个神来吓唬他们的民众)
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在社会中的扩散。
只有在一个真正世俗化的国家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色人群才能和睦相处,友好地一起玩耍。全世界也只有当今我们能做到。
如果任由包括宗教节日在内的宗教活动在社会中传播,越来越多的群众就会被宗教思想迷惑,被宗教组织裹胁,从而做出反社会、反人伦的事情来。历史和现实都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我们很多惨痛的教训。
而即使在 21 世纪那些所谓发达、文明的国家,宗教迫害社会的事情仍然比比皆是。像美国的犹太人仍然要割包皮、摩门教仍然一夫多妻(甚至互相性侵教友女儿);韩国总统被邪教渗透;日本奥姆教制造恐袭;法国伊斯兰教徒动辄将人斩首;英国地铁爆炸,等等,不可胜数。
不是说信了宗教一定会害人。
但信教的人数、宗教的组织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后,一定会出现极端份子。
有的宗教极端分子的比例还特别高。
你以为中国人过的是基督教的万圣节?
实际上中国人过的万圣节、情人节都是日本转手过来的 cosplay 节、巧克力玫瑰节和购物节。
习俗会随着形式的流变改变其意义,就像这些节日一样。日本人过圣诞开心得要死,但大多数年轻人过圣诞节就只是找个由头约会或者出去玩。
无神论者可以包容所有的宗教表象,因为表象在无神论者眼里能够与其本质剥离。这样的话你过任何节日都只是一种找乐子的约定俗成。
最基本的,你可以过任何小团体的纪念日。好一点的,你可以借外部概念打造一个集体的节日,比如万圣节之类的,又或者被改造成购物节的新兴节日光棍节。再好一点的,还能加上现实意义和假期,比如中国人本来不过的公历元旦。
如果你心里足够坚定,也就可以包容所有的此类节日。而最终我们只想要一种节日,就是 holiday!
不应该过分上纲上线,也反对强行把洋节与道德败坏等罪名联系在一起,但应该十足警惕西方的文化霸权对我们本土文化的侵蚀。
万圣节 圣诞节算不算文化侵蚀?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们过得洋节日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含义早就本土化了,和西方的节日是两回事。
的确,中国的洋节被消费主义营销和享乐主义改造后与原有的节日差别很大,但这不意味它从根本上变质了,你以为洋节只不过是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借着洋节的机进行的狂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文化入侵用消费主义来伪装自己,利用所谓的本土化来美化自己的侵略性,更隐蔽的进行传播?
一说起来万圣节就和鬼怪精灵 舞会 角色扮演 南瓜等形象联系起来,一说起来圣诞节都是 圣诞树 圣诞老人这些标志性物件直接闪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在过洋节大多数所进行的消费行为也要与上述物件产生联系?
文化入侵不是让你直接照搬西方的习俗去过,这太蠢了而且不可行,文化入侵其实很简单,王者荣耀买个貂蝉的圣诞节限定皮肤就已经算文化的成功入侵,它能让你强行将某一物品与某一天进行联系,或者赋予某一东西在我们文化里本所不具备的含义时说明它就成功了,只要此时我们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割裂的同时与西方文化产生哪怕一点点的表面的联系,它就能够非常隐蔽的改变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哪怕一件事微不足道,但是长久的、全方位的文化霸权的入侵能够积少成多形成质变。
而我们一旦丢失在文化上的话语权,不论我们外在有多么的蒸蒸日上,都能直接釜底抽薪直接断了我们整个国家的根本,那基本上我们未来的上限就是日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特别强调文化自信,就像古代中国被蛮族征服但是通过文化自信也能靠同化别人来取得另一种意义上的胜利。
日本尽管怎么看都是一个文化大国,它的文化强到甚至能够反过来影响到美国好莱坞文化,虽然取得如此多的文化成就,但是它改变不了它自身被西方控制的事实,它取得这么强的影响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它自断臂膀以服从者的身份加入到西方文化阵营的体系达成所谓脱亚入欧才能达成的,没有西方阵营的在全球范围内对它的认可和背书,怕是很难。表面来看被文化入侵对日本反而是件好事,但是实际上日本过度的西化,包括洋节的盛行,直接切断了日本的潜力,比如 90 年代就算经济上的再强势,也完全无法抵御美国小指一动,甚至连反抗的心都没有,眼睁睁的看着广场协议生效一点点摧毁经济的基石。
所以国家层面的防微杜渐是有必要的,在正式的场合里需要禁止,比如要求企业 学校(非特殊) 不能将圣诞日统一放假等等,但是年轻人私下里可以自己集会玩是可以的,国家不能在这方面采取鼓励态度,但是也没有必要严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其实应该抱有足够的安全感,快餐性质的文化上不了台面很快就过去了
我们过圣诞,不是为了纪念宗教领袖,是为了热闹。
我们过感恩节,不是为了感谢印第安人,是为了热闹。
我们过万圣节和情人节,可巧了,跟外国人过这个节的目的是一致的,也是为了热闹。
不过现在外国人过圣诞和感恩节,应该也是为了热闹吧。
大家都是爱热闹的人,串个节有什么不妥?
这几个节日,现在的寓意都很好。圣诞就是冬天已深,新年快开始了;感恩,从名字就知道了,你爱感谢谁就感谢谁呗;万圣节,大家装神弄鬼玩儿,小朋友最喜欢;情人节,也是节如其名,你总不能说爱情有什么问题。
你就别去想老外为什么不过春节清明中秋重阳了。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老外不懂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对光阴岁月、生老病死所形成的解读。西方发达国家里没有以农业立国的,他们怎么去理解以春种秋收为基础的四季轮回?
文化包容,本来就是汉族的一大独一无二的特点。你去搜 “中国传统乐器”,二胡赫然在列。二胡,胡字明确的表明了这个东西的来源,但现在就是我们的了。
会不会有人问,中国人本来就有了琴、箫、鼓、埙、笛,还该不该包容二胡?
“过洋节不过中国传统节” 的来历,很可能是因为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该怎么过节而不是单纯的崇洋媚外。
年轻人本就喜欢新鲜刺激,多数人也没耐心了解冗长复杂的条陈。“洋节”进入中国又被中国人简单化,“洋节”就更容易被人接受。中国年轻人理解的过洋节就是直接去酒吧,夜店,化妆,商场购物,约会。他们也不会像欧美人那样花费大量资金,用一个月的时间装饰房间,家里装满墓碑挂满鬼的话很可能会被家人和街坊四邻打死,毕竟我们可是信风水的,中国人的文化里可不会把家打造成灵堂。圣诞节平安夜对他们来说也无非就是找个借口收礼物,除了教徒恐怕也没几个人真正去了解其背后的宗教含义。而在中国最流行的 “洋节” 也不过就是万圣,圣诞,情人节,平安夜,复活节。而其他 “洋传统节” 对那些喜欢瞎凑热闹的年轻人来说也没那么大吸引力或者是“知之甚少”:俄罗斯的谢肉节,墨西哥的亡灵节,印度洒红节和排灯节等等……
传统节日的文化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很多人是确实不知道传统节日条陈中的要求和过节的意义。也有很多人对传统中国节日的理解就是 “放假”,甚至对有的人而言不放假的节日都不能称为节日,而人们为什么要过节,反而没人深究,节日就会失去意义,丢失灵魂。在古代有礼部主持节日祭典,现代人面对节日却实在是捉襟见肘。这可以说是有关部门的失责。
很多当代人根本没真正感觉到传统节日的魅力及其独特性,而传统过节方式也基本没有跟现代人的生活融入在一起。现代人太功利又太累,过节对很多打工人来说只是休息日,并不是用来体验节日的,这很可悲。可要说社会压力,日本人也在压力下,可人家的传统节日依然有滋有味,每个人都是会在过节前很长时间里进行准备的,提前感受节日氛围,人们也更愿意为过节花费时间和心力,比之我们,恐怕只在过年过清明有如此的准备心力了。
总之我觉得只要中国人不在中国庆祝外国人的国庆节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该。
众所周知,一切除清明、中秋、春节等这种有明确意义的节以外的节日,都会被过成情人节。
过成情人节,自然就很可能促进男女感情进展成婚。
新人成婚,自然就要办婚宴。
办婚宴,自然就利好茅台。
我们怎么能不利好茅台呢?
上面玩笑的意思是,所谓 xx 节不过是一种消费的由头罢了。
而市场经济最看重的,就是你这个什么鸟节能创造多少消费,同时也有消费人群的侧重划分。
显然,洋节的营销模式更贴近年轻人——通常以热热闹闹、毫无负担、兴趣为主的同龄人聚会解决。
而中国传统节日消费数额倒未必少,但是不是脑海中立刻浮现了——拎着的五粮液和人参礼盒装、大桌子上要敬酒 “走一圈”、烟云吞吐里中年人们的吹牛、语重心长的介绍一点人生的经验。。。
委实说,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当然大多数也会做人。该应酬的后者,也能应对好。但对于相当多的人,这是在消耗精力,而不是休闲,更非娱乐。
人们总是要真正没有负担的休息一下,这个载体可以是节日也可以是活动,只不过这一次恰恰是个洋节而已。
节日可以是礼仪的一部分;但如果一味的礼仪化,终究会让人们变得 “会去做,但莫得热情”。
中国传统节日,不是没有可能发掘出真正的娱乐休闲功能。登高踏青插茱萸不能成为真休闲么?我看行。
以前要跟国际接轨,现在害怕文化入侵,到底想咋样。
万圣节扮鬼不行难道中元节扮鬼嘛?国内哪个节日会被万圣节影响啊?国外在春节庆祝的时候外国人也一样凑热闹,什么舞狮花灯也是街上演商场里摆着,有这些东西还能把他们圣诞节取代了不成。
互相尊重传统不行嘛,非要你杀我我杀你。
至于消费主义陷阱,你不花钱不就得了。别人就算没有万圣节,也有漫展,也有 party,也会跟对象秀恩爱,也去蹦迪,也在花你觉得是消费主义陷阱的钱。
人家基督教有这让大家花钱的活动,佛教道教就没有吗,各种去寺庙求子的,保佑成绩的,戴什么观音首饰的,算命看风水的,哪个不花钱花精力。难道各位这些都避免了吗?还是各位都是宗教信徒?
咸吃萝卜淡操心。
万圣节是凯尔特人的民族节日,跟基督教有毛关系。小战狼反西方反基督教反魔怔了?
其他欧洲移民觉得好玩就传开了,杰克烂汤灯在爱尔兰还是用芜菁做成的,到了北美发现空心的南瓜更容易雕刻就换成了南瓜。
西方节日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有两种原因。
其一是自晚清以来开始的西方文化渗透,这个问题大抵是一个历史事实,也是我们没法改变的。在当时,此类西方文化的渗透基本模式就是 “殖民者过节——高等华人附和——知识分子宣传”。
虽然在上世纪 50 年代之后这一 “西化” 的进程曾经被打断(当然那时候也加入了很多社会主义阵营特有的节日,比如五十年代的时候移植了很多苏联节日等等),**但在八十年代之后,这一思路再次被捡起来,只不过这次吃相要稍微 “好看” 一点点,带了点 “文化包装” 的意味。**在这种模式下,“洋节” 文化甚至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教材。比如大家都熟悉的 “李雷和韩梅梅” 版本的英语教材,在初三教材中就专门拿出好几章来介绍 Jim Green 一家要回英国过圣诞,还专门把宗教内容给包装成无公害的样子。
所以那几年,上学的孩子不说两句 “圣诞快乐” 都不好意思和同学打招呼。什么“感恩节”、“万圣节” 等等自然也在其中。
但是,文化渗透只是一个层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洋节” 在西方能够落地生根,主要还是因为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洋节” 遭遇了消费主义大潮。而在消费主义的潮流下,“洋节” 恰恰能够填补中国本土节日所缺乏的东西。
可以说,与 “洋节日” 相比,中国传统节日有自己的优势——实际上,在中国的“节日经济”语境下,春节、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无疑有它的一席之地。但是,国人在这些节日的 “消费”,往往与“消费主义” 关系不大。其消费方式、消费环境、消费对象更是与 “圣诞消费” 南辕北辙。毕竟,**中国传统节日的核心是 “人情”——即便在 21 世纪的今天,这一核心命题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无法回避的。**围绕这一命题所产生的 “礼节”、“关系” 等等,也自然成为了传统节日消费的重心。譬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年青人会在情人节、圣诞节购买名烟名酒、月饼粽子、保健食品、大米豆油来送人,也很难想象人们会在 “洋节” 彼此打电话、发短信互致很正式的祝贺,会选择在这些节日与长辈团聚,给晚辈“压岁钱”…… 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种 “传统节日消费” 与当下社会中风行的 “消费主义” 是完全南辕北辙的。毕竟,这种消费无论从动机和结果来讲都很难直接惠及消费者本身,工业化社会下习惯了日常简单生活的消费者不仅很难从中获得愉悦,反而会加重自身的心理负担——譬如,虽然大家嘴上都说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是“有钱回家过年” 和“没钱回家过年”的意义终究还是不一样的。
反观 “洋节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洋节日” 之所以能引领消费风潮,很大程度上就是其既有 “节日效应”,又没有捆绑太多的 “人情属性”。因此,消费者进行的往往是 “悦己型消费”,而且消费与否,跟谁消费,怎么消费,完全都可以由自己来决定。**譬如,在 “圣诞节” 你可以选择出去跟同龄的好友吃大餐,也可以在 Steam 平台上自由氪金,还可以选择和另一半出去共度良宵。做这一切的时候,你完全不必有任何来自 “人情” 上的心理负担,你不用担心在酒桌上碰见话不投机的长辈,也不必担心“熊孩子”,更不用拎着礼盒出门走亲访友…… 这种感觉,显然是传统节日所代替不了的。
因此,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可以预见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只要消费主义没有退潮,“洋节” 作为消费契机,就很难销声匿迹。**毕竟我们是一个可以创造出 “1111 购物狂欢节” 的国度,那么把万圣节当节过,怕也就是难免的了。
要解决这一问题,光凭传统民族主义者的搏杀,恐怕是难以为继的。恐怕还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意识形态根基,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手段,以合理的经济政策为引导,并且有效地建设精神文明,才能从长远上解决这一纷争。
其实还行,中国过万圣节不过是看中了化装舞会这种可以嗨起来的方式,找个名义聚会嗨皮。
其实从底子里并没有去真正宣扬万圣节的文化。
比如
家家准备糖果
小孩子挨家挨户的去 “不给糖就捣蛋”。
进行弥撒的仪式等。
中国人过万圣节没有搞这些,只是去酒吧变装聚会,就相当于老外过中国春节穿个唐装吃顿饺子。但是不贴春联,不守岁,不放鞭炮,不给压岁钱一样。节日的习俗与文化内涵并没有去学习,只不过借了个皮毛,所以目前并不构成文化侵袭。
恰恰是像香港,台湾,日韩,东南亚的中产白领都十分认真的在过这些欧美节日,脱亚入欧,这才是妥妥的文化侵蚀。
没有好吃的节日没有好玩儿的就没有必要过啦。
端午节吃粽子,
中秋节吃月饼,
腊八节喝腊八粥,
春节啥都能吃到,
五一好歹能放几天假。
情人节能够给老婆送花,
圣诞节吃苹果留着还行,
万圣节总不能去吃南瓜吧,这个东西没啥好吃的,还是不要了吧。玩儿也没啥玩儿的除了吓人。
你随便过,我不管,你要是躲起来吓我,能把你屎打出来…
你以为真的是过节吗?无非就是为了玩。
中国的节日,以前还有一个春节能玩烟花爆竹,现在基本禁止燃放了。元宵节,有些地方会办灯会,也因为跟不上形势,也只有老年人去的多点。清明节,上坟烧纸,怎么玩?坟头蹦迪?七夕,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复兴起来,远比不上西方情人节。中元节,以前还有放船灯,路口烧纸,放孔明灯,现在说是陋习,基本也就很少了。孔明灯涉及消防安全,禁了也好。中秋节,本是团圆的节日,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也成为了年轻人的一个负担,回去,时间金钱不允许,不回去,又怕父母说。
西方的节日,因为父母的不参与,基本是年轻人在玩。本来就是图个玩,图个开心,谁会当真去过节。圣诞节,我也没看到哪个年轻人去教堂礼拜,去跟基督的羔羊们阖家欢乐(基督徒除外)。
潮汕地区的节日,貌似比较热闹,年轻人参与度也很高。
说白了,就是图个开心,图个热闹,西方还是东方,都无所谓。
天天想着一神教阴谋是在逗我吗
首先,你别觉得这是单纯东西方差异或者文化入侵,西方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万圣节。
你在谷歌搜 “基督徒万圣节”“christian Halloween”, 你就可以找到很多反对过万圣节的文章。这节日本身和基督教没啥关系,是来源于凯尔特人的节日,加上装扮鬼怪的行为,部分原教旨主义基督徒也是不过万圣节的。实际上 20 世纪 80 年代及以前,相当多的保守基督徒对万圣节相当抗拒。直到近几十年没有严格宗教信仰的一代世俗化年轻人成长起来以后,万圣节才变得更为大众接受。
And throughout the 1980s, anti-Halloween sentiment grew, as religious concerns overlapped with fears about children being corrupted in all sorts of ways.
After three people died in the Chicago area from ingesting cyanide-laced Tylenol pills the month before Halloween 1982, some parents were reluctant to let their kids go trick-or-treating for fear that evildoers would hand out poisonous candy. Stories of razor blades in apples found during trick-or-treating ramped up in the ’70s and early ’80s, though scholars like sociologist Joel Best found most of those stories were hoaxes. Fears of child abductions abounded. A general panic about satanism took hold in the late ’80s and early ’90s. Dungeons & Dragons players were accused of being a cult that was drawing kids into satanism, and Geraldo Rivera’s TV special “Devil Worship: Exposing Satan’s Underground,” which aired the week before Halloween in 1988, only fueled those concerns. Televangelist Pat Robertson still warns that Halloween is a day when millions of children “celebrate Satan.”
…
Christian opposition to Halloween, argues Bivins, continues to be “a natural extension of occult panic that begins in the ’60s, and clearly [there’s] anxiety about the declining cultural hegemony of Christianity.” Polls show that people who don’t identify with any religion have been on the rise in the last decade, and that younger Christian adults are less likely than older Christian adults to say relig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m.https://time.com/5711847/christian-halloween-controversy-history/
现在的万圣节,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个偏世俗娱乐的节日,如果本身没有宗教信仰问题,大家过个节乐呵乐呵就完了。
另一个万圣节能火的理由就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也不用指望逢年过节才能吃顿好的了,反而传统节日繁琐的规矩和胡吃海喝令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万圣节这样相对禁忌少又能让人发挥自己的巧思的节日自然能吸引年轻一代,这一点在中西方是互通的。
当然啦,化妆出行的时候请注意场合,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
在学生群体里有句俗语:不放假的节日都是鸡肋。想推崇中国的传统节日,那就在这些节日全国放假。我保证不需要几年,它们就比外来节日什么圣诞,万圣在广大劳动群众,学生心中更重要。
方法还是有的,就看用不用。现在大多节日年轻人就是过个新奇,哪个有趣过哪个。万圣节能找个理由打扮得稀奇古怪,圣诞节能名正言顺收个礼物约会吃饭。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时被赋予了太多的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样并不是不好,但在传播中也无疑多了一份枷锁。
想到小时候上学,一到重阳节就会宣传尊老爱幼,就会到敬老院做志愿活动,同学们不仅要劳动,还要写稿子,抒发自己的感想,最后还要评比。这些本该是自主完成的活动被强加了一份义务,使得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在传播中变了味。
所以我觉得要回归到节日的本身,大家为什么喜欢春节,国庆,因为能得到片刻的休息,和家人团聚,这是件快乐的事,有了快乐幸福感,才有动力去庆祝。万圣节也是,因为觉得有趣新奇,所以才有了市场。用 “外来文化入侵” 这面大旗来打压只是治标不治本。
我就想知道本土节日中元节,明明文化含义比万圣节丰富多,为什么变成烧纸节了,就这,还过什么万圣节。
万圣节是一个基督教的宗教节日,纪念早期 “殉教” 圣徒,与佛教犹太教等宗教以及欧洲美洲原住民传统文化里面类似于中国传统中元节那种死者灵魂回家看看的节日 (孟兰盆、赎罪日、冬至节、亡灵节等) 完全不是一回事。
天主教新教和东方基督教又有不同的日期,中国国内基本上就是美国加拿大新教徒的宗教习俗基础上发展再魔改出来的,刻意往中元节上靠。还不如按 11 月 2 日墨西哥的亡灵节来 (本来美洲传统文化在冬至,天主教殖民者入侵后强行改到万圣节后第二天了,基督教宗教色彩还少一点。
并且现在基本上就是购物节,与资本主义发明的双 11 没什么区别,就是割韭菜。
但是一些地方出动公权禁止万圣节也是非常恶心的,一,只是禁了万圣节,传统节日也不会变好;二,引起人逆反心理,不让过更要过;三,侵犯信仰自由,基督教又没有被国家定为非法宗教,直接禁止过万圣节,那基督徒过不过呢。
吵吵着要过节的,吵吵着不许过节的,其实差不多,坟头跳舞、电话营销、朋友圈带货、地铁抖音的通通一路货色。
要说包容,能包容下不爱过节,不爱吵吵的,爱过节的小声点过,不爱过节小声点说
如果有一个国家,它过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节日并且放假,那这个国家 365 天没有一天是工作日,都 tm 在放假。
刚刚在英国被迫过了个万圣节,外面熊孩子还是有动静的时候就把家里灯灭了,熊孩子敲门特么敲了 5 分钟后就走了,主要是一不想招呼他们,而来没有糖。忘记补充,我在一个英国朋友家里,他们都化妆完毕准备出去喝翻,反正也是第二次封城前的最后狂欢了,但是他们也觉得很烦这群熊孩子。
怎么说呢,想过不想过,该怎么过都是个人自由,我感觉嘛,这个节本来人家就是闹着玩的节日,很多人可以解放天性化妆出门,不被 judge 所以有些人喜欢,有些人觉得没这个必要,很傻,很无聊,也就纯粹找个借口跟朋友聚聚,素装出息也无妨。
回过头来说,就算是在西方这个不算是个啥,第一人家不放假,第二人家不家庭聚餐,第三,人家本来就过好玩的,见人就祝 Happy Halloween!
你要放在中国过中元节的时候,你试一下祝其他人节日快乐,要不试试?
万圣节…… 说难听点,够干啥的…….
影响力有没有 618 和双十一大我都怀疑
现代人对于节日就一个要求:好不好玩。
你看像什么圣诞节、平安夜、万圣节,或者国内外都有的情人节;或者我们自己新出的双十一,传统的除夕节,都有个啥共同点?不是什么所谓的含义,什么感恩,什么平安,什么搞怪,通通只有一个核心:好玩。
小孩子好玩,大小孩好玩,情侣好玩,出去逛街热闹,买东西开心,约会有理由,平淡的日子有了个不一样的色彩。
当然这过程中也有商家的推动,街上的圣诞装扮、优惠活动,让这些节日更加充实普惠,影响力也变大了。
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国外引进倒逼国内进化的案例,否则中国还有太多人不会玩、不敢玩、不认可玩的文化,而未来人类不愁吃喝之余,能追求的就是享受了,享受就是好玩,就是娱乐,而中国停留在贫困和温饱务实阶段太久了,思想能不能及时转变到 “娱乐至上” 还很难说,还有太多人在提倡节俭、奋斗、踏实、老实、务实、…… 总之就是教导大家不要贪欲享受,不要玩。
思想教大家不要玩,社会教大家不要玩,但是大家内心很诚实,就是想玩,国内没这个土壤,即使长出来也是畸形的,那只能引进了,因为人们总对 “打包引进” 的东西接受度更高,会默认 “人家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来自我解释。所以大家即使看着万圣节打扮得跟鬼一样,也不知道在玩什么东西,照样不会去质疑去反对,因为这可是一个成熟的引进的节日啊,你不理解是你自己的问题。
中国的确需要一点改变,增加一些娱乐的 “借口”,不要事事搞口号,即使你用不着调的理由给人们增加娱乐,又有谁会去计较娱乐来得有没有道理呢。
增加一些 兄弟节,这天男人都可以无条件出门喝酒撒欢,饭店都给男人打五折,什么名牌鞋名牌酒都五折;还有闺蜜节,这天女人可以清空购物车,可以出门血拼,男人必须买单;还有儿童节,把当下的儿童节扩大化,任何组织机构不许搞演艺活动让孩子当工具人,全部放假让孩子去游乐场去公园,打折甚至免费(孩子 6.1~6.2 放假,家长也放假一天);差不多把双 11 的模式套到各个人群就差不多了。
——————————
这个话题貌似包含恶意了。
中国人继续过万圣节就是应该的,不继续过万圣节就是不够包容?这样的问法太有恶意了。
我认为这些洋节,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所有官方机构不能有组织地过节,比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国企等,个人要过节、要带一些装饰物随他们去,但是这些单位不能悬挂各种装饰物、不能放假、不能发福利,让这些洋节永远停留在 “不入流” 的民间娱乐而已,不能有一点点国家背书的迹象。
另外,初中以下,特别是幼儿园这个空闲多花样多的阶段,要明文规定园所不能宣传洋节,否则我们新一代在没主观意识的情况下就已经被动接受了这些东西。
过,都可以过,只要能解构并重构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而非全盘照搬歪果那一套。
平安夜送苹果这一套就是很棒的中国特色圣诞节习俗。
中国的文化内核根本不必担心被西方侵蚀同化,而应该反过来吃掉西方的节日。
他年我国取代美帝,自有歪果仁来吹嘘我国天命所归。届时平安夜的苹果指不定就反向输出为西方新的圣诞习俗。
两个问题。
中国最强大的时代是什么时候?我们会毫不思索地回答:盛唐
中国被知乎 er 吹得最厉害的刀是什么刀?我们会毫不思索地回答:唐刀
然而实际上唐大刀的制式很大程度上吸纳了波斯王超直刀的造型,双山形的佩挂方式更是直接照搬。环手刀和汉剑那种通过剑鼻串在腰带上的佩挂方式早就不见了。
这就是真正的强大:自信,开放,兼容并包,万国来朝。
而不是遇到什么外国事物就如同遇到了牛鬼蛇神唯恐避之不及,那正是懦弱的体现。
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不是?
包容是肯定能包容的啊,中华文化具有很大包容性,董仲舒融合儒学法学,到魏晋三教合一,到了现代我们提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很包容啊,你过啊谁不让你过了?
然而,也不能太过分了不是?你过年顶天了也就吃顿好的买身新的,你万圣节又是 cosplay 又是雕南瓜又是要糖,你上蹿下跳还想放假搞活动,不合适吧?
你过年还有寒假作业呢,咋轮到万圣节就得遵从外国传统玩到尽兴?
虽说咱们这儿不过洋节,你偷着过谁搭理你,你 cosplay 南瓜魔女上热搜都不带有人指责你过洋节的,你非让国家给你放假是啥路子?得寸进尺了呗?
还什么文化自信,还有圣诞节就该吃饺子,这什么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强盗逻辑跟韩国人申遗有什么区别?
真正的做法不是抵制,而是包容,海纳百川,把万圣节变成我们自己特色的节日,比如感恩节,有的地方不是过着过着发现变味了?变成一个感谢父母,感谢朋友,感谢亲人的感恩节日了,这有什么不好?我们拿过来,改造下,再输出给他们。
要坚定四个自信!朋友们!
另外,说不过洋节,中国人只过中国节的,我祝你们五一,38,61,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全都在加班,加通宵那种,为祖国添砖加瓦,谢谢。
天猫购物都能搞个节,过个洋节怎么你了
“法无禁止,即为可行”。不管你兹不兹瓷,如果有中国人要过这个节,那么你没有阻止他的权力。
如果你问这个节到底是不是中国的节日?也简单,就看官方给出的假期里是否有这个节。现在我国官方的几个假期,春节,端午,中秋,元旦。有万圣节吗?这一天哪个单位放假?
但如果你想过这个节,没问题。下班放学之后去玩一玩,国家也不拦着你。
要是有人拦着,那才不对。
能皮厚蹭个节过节有问题吗?非要一周六天上班加班才满意吧?懂了懂了。
这个问题针对的是国外节日吧。
你真的认为,我们喜欢国外节日是因为崇洋媚外吗?
大部分的国内传统节日,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一般来说我们的活动就只局限于回老家,见亲戚,喝酒应酬。
那边亲戚的小孩咿咿呀呀很吵闹,这边你都不知道名字的亲戚来敬酒,说着:“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
我不想喝酒,我想健身,想练球。中午喝个酒,四五杯之后,这天就没有下午了。
那边一桌有人吞云吐雾,二手烟混杂在食物的气味中让人莫名迷离。这边一桌有人喝大了高谈阔论,粪土万户侯,天上地下万物乾坤皆尽有迹可循。
我不想听国外教育医疗免费或者直接研发 6G 这种事,我土澳本科的学费有多少我不知道?我怀疑我们是不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我就是喜欢
知乎用户 伊菲斯 发表 你怎么定义 “越过越浓”…… 圣诞节你去教堂听圣歌了吗?没有,你顶多吃了个苹果。 万圣节前夜你扮鬼逛街,让孩子敲邻居家门要糖了吗?没有,你甚至不知道你说的那个万圣节其实应该叫 “万圣节前夜”。 复活节你有兔子和彩蛋 …
知乎用户 伏罗希洛夫射手 发表 所有节日都是为了消费而产生的(是消费不是消费主义,不要半句话没看完就杠)。温带人通常会在冬季设置一个大型节日。东方有春节,西方有圣诞节,东正教的圣诞节不是 12 月 25 号,但也是冬天。节日本质上是一次集 …
知乎用户 西门吹雪饼 发表 郭杰瑞做过视频,纽约圣诞节期间,所有西餐店都关门,只有中国城继续营业。所以以犹太人为首的一群不信基督教的外国人在圣诞节期间养成了吃中餐的传统,有的人已经坚持了几十年,都已经成了家族传统了。连移民美国几十年的华人后 …
知乎用户 李狗蛋 发表 理解不能。 圣诞节早已经变成了情人节——或者说那帮无良的商人除了清明什么节日都能包装成情人节,一个根本没什么人认真过的节日有什么好抵制的呢? 大抵是需要这么一个靶子。 可我仍然理解不能,比如某学校号召不过圣诞节(说得 …
知乎用户 脊梁 发表 我认为首先要抵制五一劳动节 警惕资本家打向无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知乎用户 汪有 发表 看到大家过洋节比过本土节日都快乐,我也很痛心。 我有一计可安天下,让大家讨厌洋节,捍卫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现在洋节更热闹,有个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