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则《乱世佳人》式的好莱坞故事——《洛拉,我家的奴隶》读后感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原创 北大飞 北大飞
北大飞
微信号 flyingpku
功能介绍 美国政治与经济
点击上方蓝字“北大飞”订阅本公号
阅读这篇文章,感受最强烈的,除了洛拉的命运之外,就是作者在这场道德困境中挣扎的惨烈。
大西洋月刊翻译组翻译的最新封面文章《洛拉:我家的奴隶》在中文世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朋友圈里我们反复看到这样的评论:
“翻译的真的很好,感觉不到翻译。”
“原作者的感情都有翻译到,好多人都看哭了,包括我。”
今天很荣幸的,本公众号再次推广这篇优秀的译文。先附上译者导读如下:
阿列克斯4岁随父母从菲律宾移居美国,11岁时第一次意识到, 从小照顾他和他兄弟姐妹的洛拉原来是他们家三代人的奴隶,而这是一个隐藏至深的家庭秘密。
这位毕业于斯坦福的普利策获奖记者在各种意义上都是一个成功的移民,故土和历史却遗留给他一个难题:如果你最亲密的人之一其实是被你的家人剥夺人生选择的奴隶,你应该怎么做?你会怎么做?
作者在57岁时终于决定将这个真实故事公诸于世,却在大西洋月刊发表这篇文章前夕意外离世。对这个关于时代和观念的变迁, 关于亲情、选择、人性和救赎的课题,作者究其一生探索给出了自己的答卷。而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让我们每一个移民掩卷长思。
再说说本人对这个故事的读后感。我觉得最紧要的,是要理解到作者是在以这篇文章,探索如何面对自己家族隐藏半个世纪的可怕秘密。他绝不是要纪念家族中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任何人与洛拉的感情,也不是要纪念洛拉的高贵品质——这里并没有任何可纪念或可庆祝的,因为铁的事实是,他们家族奴役了另一个与他们尊严完全平等的人类,这是一项重大的罪孽。到底他们家人与洛拉是否真有感情,或者到底洛拉是否品质高贵,于此相比,都无关紧要。
但事情的困难刚好在于,洛拉的确与他们家人,特别是他们这一代的孩子们,建立了感情,而洛拉也的确具有各种大家想象中淳朴劳动者的品质。同时,洛拉的晚景也并不算坏,特别是最终作者本人持家之后,真正把洛拉当作自己的亲人,并尽其所能给她以补偿。
只要讲述这个故事,就不可避免的要描写这一切——甚至这些将占到描写的主要部分。作者所面临,也很明显在极力避免的局面是——因为这些描写,温情化了洛拉被奴役的事实,温情化了至今在世界各个角落里仍然存在的奴隶制度。
而作者的努力只能说有部分成功。读者意识到洛拉命运的悲惨,但读到结尾又知道洛拉晚景相对不错,于是多少有了一种“事情没那么坏”的感觉——我相信这一点既是作者料到的,也是他极力想避免发生的——同时他也料到了这种努力不会完全成功——因为毕竟,诸位读者,作为人类在漫长而残酷的进化史上幸存者的一员,也早就获得了将黑暗以各种自欺欺人的方式进行消解的心理能力。
其实我阅读这篇文章,感受最强烈的,除了洛拉的命运之外,就是作者在这场道德困境中挣扎的惨烈。他和洛拉之间的确情同母子,但他又知道从道义上他配不上这种感情,甚至这种感情本身,都是对洛拉人格的一种侮辱。他对洛拉的补偿,一方面看似感人,另一方面,又可能其实加剧了这种道德困境。
到底做什么,才能真正获得救赎,这问题无解,作者也确实没有等到答案就撒手人寰。
作为读者,我们能给予已经离世的作者的最大尊重就是体认,而不是加剧这一道德困境。我们不能,也不应把洛拉的故事看作某种乱世佳人一类的心灵鸡汤。我们尤其不能认为——奴隶制度的罪恶,能够因为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偶尔存在的某种温情获得任何意义上的消解。
请大家点击文末左侧“阅读原文”链接阅读这篇优秀译文全文,对翻译组的工作进行支持。
欢迎您留言发表高论
欢迎个人用户转发。其他公众号如有意转载请留言
北大飞
微信号:flyingpku
后真相时代的思想游击队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