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按:这篇文章总体是不错的,不过最后一点有误。《基准》说的是 “实验是检验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方舟子按:这篇文章总体是不错的,不过最后一点有误。《基准》说的是“实验是检验科学真伪的重要手段”,这是对的,文中误把“实验”看成“实践”。】

牛顿为什么哭泣——科学素质必须包括责任精神

作者:何三畏  来源:腾讯大家

网络搜索“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得到一个靠前的结果说这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但打开相关网页,却没有看到争议——有人指出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错误而已,大多是“基准范围”的错误,不属于科学前沿,应该是不好意思争议的。《基准》的“主要责任方”科技部也没有说话,单边不能争议。当然,除了明显错误,“基准”中也有一些逻辑和分类方面的含混问题,这或许是可以“争议”的,不过事情才开始,估计后头会热闹起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本身就是很值得讨论的。很粗略地说,目前呈现出的“错误”和“不准确”的条目,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是知识弄错了。举“基准48”为例。它要求中国公民“能理解力是自然万物运动的原因;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能用它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但推翻“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恰恰是牛顿定律在当时的革命性所在。这是十五六世纪伽利略和牛顿已经解决的问题,也进入了当代中国的初中和高中教科书。这个错误来自日常生活的直觉,也是很典型的错觉。

▲ 媒体批评《科学素质基准》常识性错误

“基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故?能说炮制和审订“基准”的人们都“不能正确地描述牛顿力学定律”,也“不能用它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吗?不能这么说。这么说太过分了。但这个事故需要解释。昨晚我在网上问过,连“文科生”都知道,因为初中都讲惯性定律,理科生在高中还会再碰到一次。中学课本在讲伽利略和牛顿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消除这一错误观念。再说吧,不少少儿趣味书也讲过这个啊。

更不可理解的是,类似的情况还不少。例如“基准45”,要求公民“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49,要求公民“知道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69,要求公民“知道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如此等等。要说它们错得有多离谱,这里不占篇幅了,请搜索网络,目前有方舟子和8位科学家署名的两个版本可以参考。

第二个方面是显示为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看上去并不是大错特错,相当于中学老师批阅作业的时候,觉得一言难尽,需要当面跟学生谈,只好暂时画一个问号或者打上两个标点的那种情况。但是,也足够误导公众了,所以需要讲一讲。

例如“基准60”,要求中国公民“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一日,形成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伴有月圆月缺”——说太阳和地球,用公历;说月球和地球,用中国的农历。同时,四季更迭的主要原因,也在这段文字中隐蔽着。这只能说明“基准”没有弄清年、月、日和四季的形成。“基准72”,要求公民“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体”——既然都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了,还不“知道DNA”吗?并列使用这些概念,也就是说明“基准”没有弄明白这些概念。

▲ 《基准》错误内容: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事故”?现在去哪里能找到没有上过中学的公务员?我觉得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责任心的问题。就算主事者“没有科学基准知识”,但只要具有起码的责任心,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故。假如按照公共政策的决策程序,在一定范围开放讨论来决定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基准”,就足以避免这样的低级错误了。就算你习惯了关着门弄,但只要最后交给比较严谨一点的人看一下,也不至于有这样的后果。

当然,我这是退而言之的说法,实际上,如果真有给中国公民——人类的五分之一——颁发一个“科学素质基准”的必要,那么,这将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本,它完全应该像制订民法条例一样,逐条逐条地经过专家的充分讨论。

好了,现在,惊世骇俗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已经面世,做何解释?如果不是有人毫不在意地把这样一件重要的事件,顺手丢给某一些既没有科学常识,也没有“责任精神”的人去干,然后这些人要么太自负,要么太无知,总之,胡乱地编造出了一个如此不堪的“科学素质基准”,就拿回来报告当局,主事人也不审订,就签字画押,然后文本又一路绿灯地通过了多个国家最高级别的相关机构,也都没有人认真看一眼,就这样通知全国各地,各级部门,照此印发,并落实到全体公民头上去了,如果不是这样,那就需要第二种解释。还有解释吗?据说牛顿听到有五分之一人类这样解释他的定律,他正在地下悲伤地哭泣,或者愤怒地抗议。诸公打算怎么办?能收回成命,改一改再说吗?

主事者有常识,可以避免常识错误。主事者没知识,有开放的程序和负责任的精神,也能避免错误。这叫“科学决策”。所以,“责任精神”是一个必备的科学素质。这一条应该写入“科学素质基准”。这一条太重要了。疫苗不安全,食品药品不安全,皆是因为决策者缺乏“责任精神”。假如这些“基准”是药品生产“基准”,也就开始死人了。

另外,“基准”中有涉及“科学与伪科学”的问题,现代科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科学素质的中国特色”问题,我把它们归为一类。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当然是知识。问题是它是不是科学知识。它们作为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神秘暗示的感应”,跟现代科学是什么关系?我觉得认真读过中学的人应该能回答。如果科学和哲学也是越古老越好,那我们就该守住亚里士多德“力是运动的原因”,而不要接受牛顿定律。爱国和尊重传统哲学属于文化和感情范畴,要跟科学分开。格物致知如果不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格,一定“格”得死路一条。

“基准9”就要求中国公民“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这没问题。但必须补充一点:中国公民要知道“朴素的唯物论”跟现代科学不接轨。科学不是道德,不是越朴素越好。有了牛顿力量,亚里士多德不灵了,到爱因斯坦那里,牛顿定律不能用了。你说说看,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的“现实意义”在哪里?至于古代的“整体系统的方法论”,也跟现代科学方法格格不入。你能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按照“人体的原理”把卫星送上天吗?牛顿力学的“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就可以把“天”整合进去,按它的指引就可以把一砣铁送到天空更转动。

“基准”把科学素质弄出了国籍的分别,我喜欢。“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这句话的前缀表明,它提倡的不是科学素质,而是中国的科学素质。这很酷。我是理解的:作为中国公民,必须懂得“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的局限性,而不是别的什么“现实意义”。否则,你就不能成为一个有科学素质的人。而外国公民就没有这个负担。否则,在西方读完博士也是中国意义上的科盲,从小送到西方留学的中国孩子,以后回来也可能是科盲,因为他可能不懂“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这一点,我觉得是《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应该重新考虑的。

“基准87”也就作如是观。这一条要求中国公民“了解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疗手段,与西医相比各有优势”。中国公民当然应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因为每一个中医院都在用“西药”,而西方公民就不必有这一项“了解”,因为他们的医院暂时还不用“中药”。

还有一点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在某些属性上跟男和女的差别一样大,这边的“基准”不能往那边放。试看“基准32”:要求中国公民“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科学真伪的重要手段”。这句话逗号前后两半不搭配。A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是检验“科学真伪”的“重要手段”。那么,“真理”和“科学真伪”是什么关系?“真理”不是只有一个吗?除了“科学真理”还有别的“真理”?为什么A不是检验“科学真伪”的“唯一标准”而成了“重要手段”呢?

这一条的前半句勾起我们遥远的回忆。那是“文革”结束时,为了迈过“两个凡是”,很多简单的道理一时半会儿没法讲,当时的政治家雄才大略,把它作为压倒所有历史积淀的“强理”的最高真理,发挥了极大的正能量。但是,在数学和科学方面,这个判断可能不灵。你不知道一半以上的数学家都在研究纯数学,他们的成果或将永远无法被“实践”检验吗?罗巴切夫斯基几何诞生好多年了,它最初的设定就跟现实不符,但它构造出了一套完备的逻辑体系,能够无矛盾地推演下去,你说它不是科学?

当人类还在蒙昧的时期,在数学和科学的源头,可能大多数“真理”得依靠“实践”检验。但是,在今天,科学就是证明科学的手段。逻辑和归纳就能判断命题的真伪。但这话没必要说,就像“了解吃饭是人获取能量的主要手段(而不是输液)”不需要写进科学素质基准一样,除非你真没科学素质。一个有希望的民族都是善于思辨的。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会一直唠叨“科学命题要用实践去检验”,这在科学上只有消极的意义。我真心建议把“基准32”删去。

(XYS20160430)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谈谈关于科学素养的个人看法

谈谈关于科学素养的个人看法 作者:sAy 近日方先生将一封别人发给他的求助信《普通人到底要如何培养科学素养?》公开供大家一起探讨,而我正好有对科学素养有一些看法,于是便写此文来谈谈. 一个人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培养起严密的思 …

也说说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科学素养

也说说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科学素养 作者:小树 转基因的安全性在欧美发达国家早有定论,没有证据表明它是不安全的,即可认为是安全的。但是在中国出现一种怪像,本属于科学争论、学术争论的范围,却要靠政治家来下定论。如科普作家方舟子所说,大众考 …

科普的艰难

科普的艰难 作者:贾湛 一封在德国的华人写的信《普通人到底要如何培养科学素养?》,确实非常让人思考。科普的声音敌不过反科学的声音这让许多人彷徨。新语丝一直就不是一个仅仅揭假的网站,只是政府被利益集团捆绑不作为,许多人只好借助新语丝平台让作假 …

争议韩春雨:应从公众关注回归学理逻辑

争议韩春雨:应从公众关注回归学理逻辑 作者:贾鹤鹏 来源:科学媒介中心 因开发创新型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而一举成名的河北科技大学生物学家韩春雨是否造假在最近数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7月29日,随着一度支持韩春雨研究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