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谁:一个未被展开讨论的问题 | 舆论手札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原创 照相的宋师傅 旧闻评论

写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女学生,公号有100+的取关,我猜大多是不满于文章对学校的批评立场。一个月来,这是公号出现的第二多取关评论,第一多是写苏超话题的,大概有近200的取关量。尽管每一篇都有取关,但这两个算是突出。

苏超的取关量大、愤恨指数高,在我预料当中,因为在疫情时候写过南京老太成为扬州城“毒王”时就领教过了。江苏的内讧文化相当流行,人们之间靠偏见建立彼此的初步认知,但听不得说江苏的坏话,听到了就会一致对外,扣响扳机。

大连工业大学这个事,涉及到最容易对立的性别话题,某些男性读者容易建立临时的“友谊”,此情此境,与苏超的“拒斥外人妄议”是一样的情绪机制。由此可见,任何一个赛博集体都是不稳定的情绪体,今天要说到的主题也会遇到同样问题。

大连工业大学以有碍国格校誉为由,开除那位女学生,其舆论的爆点,即是众多党媒和机构媒体点了该学生的姓名,很多是放在标题中显示。一些媒体在被舆论炮轰后,匆忙删改了学生姓名。虽然改了,但这笔账算是记下了。

先不讨论学校有无权力在通报中使用拟处分学生的全名,现在值得讨论的问题是:1机构媒体在报道这件事上公开该生姓名是否妥当?进一步地,2如果在这件事上媒体修正了报道,是不是意味着在今后的报道中都不能对新闻当事人指名道姓?

我的看法是,机构媒体在报道中应当展示该生的全名,但这么做要符合一个前提,那就是机构媒体要有真实的采访动作,并且要做出尽可能平衡的求证。也就是说,是否露出当事人的姓名,应当是在尽到全部采访报道责任后斟酌的结果。

斟酌的结果是可以公开新闻当事人的姓名,也可以使用化名或像政府公文那样的姓+某某的称谓,做一些隐藏。而采用后者的考虑就是,当公开报道这个人涉及的事务会给她造成麻烦,或者当事人是确凿无疑的受害者,公开姓名会恶化她的遭遇。

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新闻当事人的选择,如果TA愿意实名或拒绝实名,新闻机构尊重照办即可。但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事情被报导时,机构媒体很少或没有配套专业动作,而成了通报的复读机和放大器,新闻专业主义的意识与能力双双丧失。

拿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女生一事举例,在最初的新闻报道中,我没看到一篇像样的长消息,5个W1个H这种最基本的消息体例都没有,全都是对学校通报的照抄照搬。新闻媒体因此遭到炮轰,并不冤枉,但背后的脉络与背景在谴责与慌张中很少人会深思。

在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中使用当事人的姓名,是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应当不分性别地执行,哪怕是警方通报中隐去的姓名,新闻媒体也应当补全,或者按照专业主义操作去执行,而不是任由外界有意无意的影响,即使有时这看起来不近人情。

假如我们在报道某个事件时,通篇都是某某某,或者全都是化名,那除非题材特别重大到足以抵消这种不真实,否则都会让新闻本身显得可笑与荒谬。在时下,舆论讨论确实不在乎(有时又特别在乎)姓氏名谁,但有自尊的报导者不能将新闻的标准降至舆论的水平。

这里要提到,在汤兰兰事件、鲍毓明性侵李星星两件事上,我赞成当时的新京报、澎湃新闻和财新的报道努力,为此也专门写过辩论文,支持它们对疑似受害女当事人的追踪报道、以及用可以交叉合适的事实描绘面貌复杂的女性当事人。

这种赞成与坚持的出发点,是希望记者能够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哪怕最后的报道不符合政治正确,但仍应该身体力行;同时,也希望有限的读者能理解这种新闻专业主义的做法,即使它可能在一时一事上令你们不爽,但对了解真相有着整体利益上的促进。

新闻专业主义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简单来说,它就是在求真意识下,执行一整套事实核查的技术能力。当然,在现有的信息环境下,坚持能做到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脉络下采访报道、品评事件,已经相当困难,矛盾最后竟聚焦在姓氏名谁这一点上。

诚实地而不是装腔作势地讨论女生姓名的公开与否,就该确立这样的背景,沿着上述脉络。机构媒体集体无意识地处理女生的姓名,实际上象征着机构媒体长期以来在新闻专业主义上的沦丧,我一直愿意为基于专业主义的做法辩护,但现在我觉得困难。

困难之处在于,机构媒体很少能持续地遵循专业手法处理新闻,当它们处理不当受到谴责时,已经无法从道与术两个层面加以辩护。你可以为遵循整体专业框架的激进采访辩护,也可以为揭示不受欢迎真相的记者辩护,但你无法为稀巴烂的自甘堕落辩护。

机构媒体正在陷入与政府相似的境地,因为无法在核心价值上自主,无力做整体上的匡扶,而在越陷越深的日常道路上,因为不得不做出有缺陷的新闻而备受指责。又因为新闻比通报的出现频率更高,所以机构媒体受到风评摧残的程度也比政府更厉害。

经过大连女生这件事后,假如机构媒体想到的改进,不是检视并提振专业操作,复兴新闻专业主义,而是在所有报道中隐去当事人名字,那就是最糟糕、最坏的状况,意味着机构媒体的堕落无底线,将会继续被蔑视,那可真是无可救药了。

这篇文章一出街,估计会引发新的取关热情。如果每一篇公号文都能得罪不同的人,只能说明人的愤怒管理不善,以及读者所代表的人类价值清单并不是那么丰富。虽然对媒体拉清单很欢乐,可新闻媒体若不能按新闻规律做事,最终会将灾难均摊给每个人,包括那些整天谋划媒体融合的媒体话事人。

【引用图已经艺术家秃头倔人授权】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在下滑吗?原因是什么?

知乎用户 黑白​ 发表 从高处落到地面才叫下滑。 向地下钻井叫做探索新的底限。 知乎用户 戈戈他爸 发表 2003 年 8 月 26 日,《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汇报:“我们《焦点访谈》1998 年舆论监督的内容在全年节目 …

胡舒立:新闻不是宣传,也不是迎合

视频来源:2013年第十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讲话实录 胡舒立: 我说一下媒体行业,因为媒体是天然应当把公共命运至于首位决定它要遵循的这种价值和它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为新闻专业主义。当然,在新闻界大家可能知道,但是在今天这个场合,我需要重新讲一 …

315:欠揍的媒体与该死的消费者 | 舆论手札

原创 照相的宋师傅 旧闻评论 今年的315揭示了一个存在很长时间的现象,哪怕是食安这种不算关键的社会问题,在它们被揭露后,被清算的都是机构媒体,被责骂的都是记者。在每一个被揭示的问题周围,拥挤着鲁迅笔下热闹又冷漠的看客,消费至死不死不 …

张雪峰配享太庙,新闻人奋起驱魔|舆论手札

原创 照相的宋师傅 旧闻评论 现时的记者节,重点不在于是以宣传的名义过一个祥和安乐的节,还是以新闻的愁绪过一个今不如昔的节,独独在于思考以下问题:“张雪峰配享太庙”这个梗中之恨当如何破之?至少六七十万新闻业者当有愧疚与不甘,不该假装无视这个 …

“新闻业务”退化的恶果正集中涌现

**摘要:**这些都是“新闻业务”严重退化的典型症状:文字水平低端化,错字、病句、不规范用法一大堆。新闻写作“野鸡材料化”,没有导语,没有5W,即使是正面报道,通篇也全是匿名。新闻采访“社交媒体化”,很多根本不用脚采访,靠材料整合、素材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