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影响经济账本的热词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过度消费现象加剧了过度浪费,容易使社会进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再大量生产”的恶性循环。分析历史上的消费排放,会发现一切排放最终都归结为消费,而不是生产。

十余年的低碳宣传让公众开始主动思考低碳生活。

《家庭低碳调研》的结果显示,31%受访者希望学习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辨识低碳产品,另有28%、24%的受访者分别希望了解产品的碳足迹如何计算、以及低碳环保是否会增加生活成本。

全文共4604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这个议题,无人可以置身事外。

这是80后在成年后才接触的话题、这是10后在幼儿园就能接受的教育,这个21世纪才出现的词将注定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感慨于这个话题的普及——研究显示,93%的人听过这个话题,91%表示理解这个话题。

我们也担心读者认为自己可以做个局外人——研究结果称,30%的人询问“与政府和企业相比,个人行动能带来多大的效应?”

很多人这一话题下做了多年努力,但在“如何激起公众更深层次的行动力”这个命题上,还是没有找到最佳答案。

这个话题是“低碳生活”。

1

2015年,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实现达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承诺,中国通过多项政策的引导和产业实施,在节约和清洁利用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出巨大努力。

在公众的普遍认识中,这一宏观议题更多应由政府与企业起主导作用。工业部门能耗在全国碳排放的占比超过65%,因此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点领域。然而在后工业经济社会,居民能源消费量正在悄然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2005年经合组织国家居民能源消费量占到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20%以上,其中英美等国达到30%以上。在我国,居民能耗的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工业能耗增速,居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0%以上。

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进入研究者视野。2017年,《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课题组认为,未来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消费端的能源需求管理,人们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对高品质用能服务的追求都对能源与环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组建的中国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在一系列科学、系统、定量化的研究后,论证出中国尽早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可行性。其中一条结论称——

调整消费需求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2020年初发布的《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家庭低碳报告》)从侧面证实了人们“旺盛的消费需求”,报告发现网购的便利和快捷催生了36%的不必要购物,有61%的不必要购物与网购有直接关系。

▲ 2020年4月1日,深圳邮件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搬运邮件。图/新华社

过度消费现象加剧了过度浪费,容易使社会进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再大量生产”的恶性循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曾经带领团队分析历史上的消费排放,结果发现一切排放最终都归结为消费,而不是生产。因此,低碳生活需要打破人们对物质消费的依赖,并由此开启一种新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文章开头的数据也是来自《家庭低碳报告》。该报告由能源基金会与南方周末在2019年共同发起,益普索提供调研支持,在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抽选3500份生活人口样本进行定量调研,并在北京、杭州、海口、武汉四座城市进行了8场定性调研,旨在为促进中国消费侧碳减排提供一些参考与依据。

从现在算起,距离中国的碳排放达峰目标,我们还有大约十年。在这十年里,低碳消费与低碳生活将成为影响经济账本的热词,消费端能源的需求应该为碳达峰贡献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2

2009年,曾有环境学领域教授撰写《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论文称“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俭朴,有时候会被解读为被控制的消费欲望与降级的生活品质。

被如此定义的“低碳生活”并不诱人,除了吸引环保人士投身其中以外,公众在主动拥抱这种生活时表现出了犹豫。但“全球变暖”是个紧迫的问题,人们在各种灾害中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巨变,并思索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

2020年的《家庭低碳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于“低碳”这个名词的熟悉度很高,47%听过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在定量研究中,通过分析低碳生活意义和影响认同度的回答发现,公众对于低碳生活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减少浪费对地球负责、可持续发展对后代负责,对于低碳生活的经济利益、带来的个人愉悦感认同度相对较低,该结果表明多数人是从利他和责任的角度看待低碳,低碳和自我受益之间的关联不强。

人们的一些举动印证了该结果。公众在购买衣服/鞋子时,前两位考虑因素都与实穿体验有关,包括舒适自然与结实耐穿,低碳环保还不是服装鞋品购买时的考虑因素。《家庭低碳调研》在线下定性调研时,告知受访者“竹纤维和亚麻布料在生产过程中比棉布更节省水和农药”,并辅以数字证据;受访者无一例外地表示惊叹,但依旧表示不打算为此更换衣物挑选标准,因为亚麻材质难于打理、穿着场景有限。

但如果国际知名品牌推出了限量款环保服装(例如由可回收塑料制成的服装),年轻受访者则趋之若鹜,他们视之为“时尚”。这种带有环保光环的时尚单品能为个人带来“愉悦感和认同度”。

▲ 2019年10月16日,第三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时尚秀在江苏苏州举行。 图/新华社

事实上,在“个人受益感明确”的场景下,低碳消费往往被贯彻得更好。

《家庭低碳调研》提供的数据显示,54%的受访者购买家用电器时考虑的因素是“节能/使用成本低”,这与选择“低碳环保”因素的人数几乎一样,两者并列为首要因素。“节约”带来的受益感——譬如省油、省电、省水、继而省钱——成为低碳话题最被理解和认可的落点。

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分会秘书长、曾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的蒋南青认为,“消费者的这种想法其实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的定义相符合。可持续消费也强调要在不牺牲个人生活福祉的前提下,增加生态系统的财富,也要增进就业,最后达成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平衡。”

在“节约的受益感”之上,是公众的价值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该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的低碳行为,客观带来了“低碳生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低碳寻找与现有价值观的结合点,是帮助概念和行为落地的好方法。

“节约”能促进低碳生活,不过,“低碳生活”的内容其实更多元。

“低碳生活的内容很广泛。首先是减量,例如减少食物浪费、节水节电等;其次是提升能效,比如选用节能家电和节能建筑;第三是模式转变,比如从开私家车转为使用公共交通。”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主任荆卉认为,低碳话题的沟通或许不用言必称北极熊、言必称冰川融化,“如果与我们的价值观、自我认知结合,能与我们对健康、舒适、便捷等的利益诉求结合,效果会更好。”

人们应该厘清的事实是,节约的核心应该是资源,而非钱;在某些场景下,节省资源与省钱能实现目标统一。

海南一女性受访者在《家庭低碳调研》中谈及家中电费居高不下的情况,研究者发现她的家庭电费约是同城家庭的2-3倍。追问之下,受访者才意识到问题出在了家中使用近十年的高能耗空调上,“几个月的电费省下来,就够一台空调钱了。”

3

 2017年,能源基金会支持了一个关于气候变化意识的调研。当时的受访者90%以上表示对气候变化很关注,这与2020年公布的《家庭低碳调研》结果十分相近。

这个“乐观”的结果并不能让人满足,研究者更想知道低碳行为如何发生。“人们的关注与行为之间到底需要迈过一条怎样的鸿沟?”荆卉及其团队想找到答案。

启动于2019年的《家庭低碳调研》通过从衣、食、用、行等方面解析居民家庭低碳消费形态与低碳生活方式,最欣喜的结果出现在“家用电器”领域。

研究者发现公众最被接受(或者最常见的)低碳行为集中在家用电器的购买、使用、处置上。这一方面得益于公众明确的“受益感”效应,一方面得益于包括能效标识在内的政策和标准,而在家电消费链上的丰富低碳选择,也为消费者进入低碳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家电领域的低碳行为为全领域推行低碳生活带来有效思路——

谈及低碳家电,社会上有广泛的认可;当人们想要购买家电产品时,会主动产生节能低碳的诉求;当人们进行产品选择时,能通过明显的能效标识进行辨识、可以享受节能补贴或省钱的绿色金融计划;当人们使用家电时,有类似“空调26度”的低碳使用建议;当人们需要处置商品时,又有正规的回收渠道。

▲ 2010年5月28日,北京科博会上,有家电企业以“低碳生活”之名推出新款洗衣机。图/视觉中国

所以,当人们期待“低碳生活”的理念真正转化为行动的时候,也应该思考是不是打通了类似节能家电这样各环节的便利条件。

“应尽快推进现有低碳产品的认证工作,降低消费者甄别低碳产品的成本,提高低碳产品在市场中的识别度和占有率。”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在供给端提出低碳消费的推动建议。

十余年的低碳宣传让公众开始主动思考低碳生活。《家庭低碳调研》的结果显示,31%受访者希望学习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辨识低碳产品,另有28%、24%的受访者分别希望了解产品的碳足迹如何计算、以及低碳环保是否会增加生活成本。

早在21世纪初,英国政府官方网站上就提供免费的二氧化碳在线计算器,为家庭或个人提供碳排放的数据服务;日本则提出“远程办公计划”、“生态铁路标志”认证制度,推动建立低碳社会;荷兰通过制定环保标识制度,在商品上标识出产品从生产、运输到废弃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以此评估人类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改变消费行为是件长期的事,蒋南青建议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提供激励机制,以鼓励公众低碳行为的发生。中国商务广告协会数字营销研究院院长马旗戟提出还需要考虑供给侧,“即市场应当提供低碳消费产品/服务”,并建议在消费文化和认知中注入强化低碳要素。

近年来,多个低碳消费项目的研究结果均指向同一个结论:低碳消费社会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低碳消费标准、信息和产品,从而培养和增强其低碳消费的偏好。

4

公众对低碳生活并非没有深度思考,甚至产生“担忧”。

约五分之一的受访者问及低碳是否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增加生活成本等。这是《家庭低碳报告》定量调研得到的数据。在定性调研中,有些受访者表示更愿意在“不影响目前生活”的前提下,接受“低碳”的概念。

大部分受访者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描述包括“充裕的金钱、时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提及“低碳”。但项目组认为,公众对未来高品质生活的环境要求,与低碳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

▲ 2019年7月14日,中央美术学院多幢教学楼、办公楼及学生宿舍墙面被爬山虎覆盖,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节能降温的良好效果。图/视觉中国

“事实上,中国公众对当地环境质量的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多次强调一个更大的责任目标:让低碳的理念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风尚。

在四个城市的抽样调研中,项目组发现受访者对“低碳生活”的理解千差万别,有人认为“尽量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很潮的事”,有人认为“节约即低碳”,有人认为“低碳代表清苦的生活”,也有人认为“低碳是财富自由后才应该考虑的生活方式”。

《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课题组提及现代“低碳消费模式”的两个维度:第一,居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目前能源强度低的发达国家水平,并在健康舒适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产品与服务的消费;第二,单纯为财富增长而产生的生产活动水平大幅消减,产品的质量与使用年限显著延长,同时考虑共享经济等多种使用方式。

这意味着“低碳生活”需要满足健康舒适的基本生活需求,以此为前提采取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低碳生活是环境责任也是生活智慧,既是利他的,又是利己的,是我们追求的可持续、高质量生活的应有之意。”荆卉表示。

《家庭低碳报告》试图传递一个重要信息:“低碳”与“美好生活”相辅相成,人们应该追求“低而美”的生活。增强低碳在生活中的可执行性、让它更加有迹可循、具有对行动的指导意义,形成“当我想低碳的时候,我知道怎么做”,才是低碳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件事也许会花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只要我们正在跨越意识到行为的鸿沟,这个热词就不会冷却。

 (专题)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完整版**《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研究报告》**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全国170城发了190亿消费券

**** ▲ ****2020年5月4日,辽宁沈阳,市民从消费券广告牌前走过。 (IC Photo/图) 截至2020年5月18日,全国发放消费券的省、直辖市、自治区29个,涉及172个城市,其中由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城市有170个,62%是以 …

生活的高潮在于无聊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59篇原创 1 最近我玩游戏,刷视频的时候,获得的快感越来越短暂了,甚至感到了厌倦。 这不太正常,因为这些内容是无数最聪明的脑袋耗尽了头发所发明出来的。 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让我摆脱无聊。 过去我一直非常享受这种刺激和 …

豆瓣9.3,每年夏天必刷,越嗑越上头,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啊!

爆笑、治愈,又暖心又清凉。 2.7万人,为这部剧,打了9.3分。 有人说:如果只推荐一部日剧,那就是它。 这话也许夸张,但说它是最适合在夏天看的剧,一点都不过分。 有的人,连续10年,每到夏天,都把它翻出来看一遍。 每一年,都品出不同的滋味 …

哪一个国家的留学生粉红最多?

品葱用户 Cole 提问于 5/22/2020 人在美国东部一所私立高中,目前遇到了3个香港人,1个台湾人,有一位香港人也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位,冷静反共,其他三位就很激进 而大陆的呢?40%是很清醒的,明白中国是一个权贵领导的国家,但是我们勉 …

如何证明你在西二旗工作过?

俗话说 每一个北京的互联网人 都会在西二旗久别重逢 北京的互联网人 不是在西二旗上过班 就是正在西二旗上班 要不就是在即将到西二旗上班的路上 如果你在西二旗工作过的话 那你一定经历过至少一件 下面这些事情 —— … 当然 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