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说错了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1054年,基督教会在争议圣餐是使用发酵饼还是无酵饼的问题上,东西方教会互不相让,最终教会大分裂,以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告终。一千年后,在是否喝粥的问题上,中国社会也撕裂了,他们一派倡议“中国人早餐别喝粥”,另一派高喊:“不喝粥不是中国人!” 后来,前者被称为“畏粥派”,后者被称为“唯粥派”,把一个不明就里的作者维舟也牵扯其中。史称“中国粥大论战”。

当然,这是我编的。但有一点是真的:张文宏树大招风,最近被一些人盯上了,而喷他的重点之一,居然是因为他在谈到早餐时建议不要给孩子喝粥。

微博上这个质问张文宏不推荐早餐喝粥是“崇洋媚外过头”的“平民王小石”,有627万粉丝,而他的这条质问获得了3.4万点赞,1.9万转发,近2万留言。当然,评论中点赞最高的几条也是大型翻车现场:

“粥容易消化非常适合成长期的小孩子,早上喝点粥,吃鸡蛋,再吃点奶黄包、豆沙包的主食,营养很全面了。怎么就三明治高营养,不许吃粥呢?” 

“我觉得没错,粥营养密度太低了,而且升糖贼快。” 

“懂点营养学的都知道这话没问题,除非你早上有空弄一碗五谷杂粮八宝粥,不然白粥真的没营养。” 

“粥不是没营养,是高糖食物,话说你们这些极端民族主义居然盯上张文宏了???有意思吗???”

“博主是故意带节奏黑张医生,从科学的角度主食确实不提供营养,只提供能量。” 

“看到评论区惊呆了,充分体现了微博用户只有4%的本科率。”

“丁香医生”也发了一篇《说真的,白粥还是少喝点吧!》,从营养学角度给出了论证。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很多人仍纠缠于这一点,认定张文宏是“公知”,质疑他的政治立场。

这样的事看起来琐碎可笑,但在历史上倒是常有的事,只不过这通常见于神学争论中。除了基督教东西教会因无酵饼的争论而分裂之外,1653-1656年俄国东正教会改革也一样,其五项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作祷告时放五块圣饼以代替以前的七块,宁死不肯改变的那些人就成了被打成异端的旧礼仪派。在佛教中,关于食物可不可以第二天再吃、食盐可否放在角器中供日后使用(称为“角盐净”)等十件事,两派争论不休,就此分裂为大乘、小乘两大教团。

外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把这么无聊的议题看作原则性分歧,但对身在其中的人们来说,关键不在于议题本身的大小,而在于其象征意义,那就丝毫不能含糊了。至于这意义有多重要,就全看对当事人的价值观如何认定了——例如很多宗教将饮酒视为大罪,而什叶派的一支德鲁兹人可以饮酒,却禁食豆苗。

显然,张文宏原本只是从营养学角度出发给出早餐建议,但向他呛声者却把一个科学议题转换成了身份政治:中国人为什么不喝粥,而要吃牛奶、鸡蛋、三明治这样的西式早餐?

当然,确切地说,粥并非中国特有,英语的“粥”congee/conjee就源于泰米尔语kanji,因为英国人是在南印度才接触到这种食物的,而印度人也至今食粥。但这里的重点当然没这么学理化,而是因为“粥”似乎成了中式早餐的象征,而一旦套入这样非此即彼的框架,火药味就陡然变浓了,喝粥俨然变成了一个是否爱国的原则性问题——而对世俗的中国人来说,“爱国”问题的严重性丝毫不亚于基督教会的圣餐礼。

当然,一个人尽可以不顾营养学的建议,而为了捍卫中国人身份去喝粥,但抛开泛政治化的无趣不论,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好像是没有选择的,好比你是中国人就得吃中药、用国货

有一次公司出国旅游,有同事说起自己老公:“我们家里的党员,最反对出国游,他说,我们中国这么大,什么样的地形地貌、风土民情没有?有什么必要出国看?”另一位则说:“那我爸倒不反对出国,但唯独我们去日本,他最看不惯,说那么多地方可去,为什么要去日本?”

本来,“中国人”的身份是给我们以更多自信,但在这里,它却反而限制了你的选择,仿佛你不照此做就“玷污”了这个身份似的。这就好像说“女人就要像个女人”一样,都是一套身份规范,而不允许稍有逾越。

但是,如果照此逻辑,那是否也可以说:“你是河北人,要用河北货,河北什么风景没有?又为什么要去北京工作?”甚至,你还可以继续细化到一个城市、一个县、一个村子。要说这很荒谬,那么为何跨越省界可以,跨国、跨文化就不行?

另一个批评张文宏的角度,则认为他的建议没有关照低收入阶层,因为很多家庭没能力给孩子按科学方式补充营养。这至少委婉地承认“牛奶+鸡蛋”的搭配是营养更高的,只不过是对低收入群体而言“不切合实际”——它争辩的不是“你说的不对”,而是“你说的这个有什么用?又不能解决问题”。这种实用主义思维不关心建议本身的对错,而关心能否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

正如“沙尘暴躁”在豆瓣上所说的:“这个角度其实很好,但是却指责错了人。低收入阶层无法给孩子保证营养,不是张文宏医生造成的,也不是他能解决的。解决这个问题是政策层面的事情,那些指责张文宏医生忽视低收入阶层困难的人,是真的不明白这个问题要找谁去解决么?”

确实,这个质问是错位的,但却折射出很多人的心态,简言之,他们内心期望的权威是全能的,既是建议者,也是决策者,还能最终解决问题,总之包办一切,否则他们就很困惑:“你都解决不了,提出来干嘛?”最终是我们常看到的,一元的权威只提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那些提出问题的人。 

这两种视角也有内在相通的地方,那是一种反精英的民粹主义倾向,我此前曾说这是**“狭隘的心灵”,**也就是不管什么事,只偏执地认定一条理,对任何其它东西都不感兴趣。他们比谁都更坚信“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无法欣赏、接受其他东西的好处,不是说那些不好,而是因为那不是他们的,也就是俗话说的“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狗窝”。

正因为太相信“自己人才是好人”,他们常常变成煽动家最忠诚的支持者。近代民粹主义最惯常运用的办法就是诉诸大众刻骨铭心、牢不可破的偏见(在法国有著名的“布热德主义者”),但却不时出现“诱惑完即转向”(Paul A. Drake语)的现象,也就是依靠民粹主义纲领上台的个人魅力型领袖,获胜后的施政方针却满不是那么回事。历史学家Tony Judt在《战后欧洲史》中说,1989年后新右翼民粹势力的崛起,真正令人惊讶的一点是它们“利用了人民的不满,却没有能力改变过去的欠佳政绩”。实际上,特朗普的上台也可说大抵如此。

别看这样的人似乎很固执,难以说通,但其实却往往容易被煽动、诱惑,因为他们的要求说到底并不多,而对自己认定的东西也从不怀疑。有时甚至看起来很奇怪的是,他们可以再三受骗都百折不回,因为他们一旦认定某一点,例如“别玩虚的,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我就站谁”,其它说什么都没用,而别说是反思自己的错误,就算仅仅承认自己的错误,对他们而言都显得太难了。以往或许“只认定一条理”就够了,但现在社会已经变得太复杂了,多看看几条不同的理,学会分析评判,对自己没坏处

p.s.日前一篇《正能量强迫症》被删,还有兴趣一读的,请到本公众号首页下方输入“正能量”,我设置了自动回复长文截图。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思考问题的乐趣,是不可替代的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方舟子:可怜的稀粥——评网红医生的粥论

文 | 方舟子 王蒙写过一篇小说《坚硬的稀粥》,那是以稀粥作为政治隐喻,并非真与稀粥有仇。网红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却是真的与稀粥有仇,最近至少在五个场合呼吁中国人不要喝粥。他主要是针对三个群体: 对中国小孩:“绝不要给 …

张文宏解读美国疫情:拐点何时出现?

【财新网】(记者 周东旭)“没有到高峰,就谈不上拐点,高峰何时出现,取决于美国非常严厉的紧急事件响应。”3月26日,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受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邀请在线直播,解读美国疫情。张文宏认为,美国的医疗储备很充分,医疗设施紧急生产能力 …

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张文宏式耿直”才显出可爱来

这几天,数以百万计的人在为张文宏医生鸣不平。 三部门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506人大名单,为什么偏偏张医生没评上?他不优秀吗?他没有在一线吗?他不努力吗?他去哪了?是不是被欺负了? 大家很可能是误会了。 我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