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丧斯文——送别余英时先生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余英时先生(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

文 | 吴远鹏,独立学者

作者授权发布,转载须取得授权

八月五日上午,有几个朋友几乎同时给我发来了余英时先生逝世的消息,惊愕之际,头脑里蹦出了“天丧斯文”四个字。过了一会儿,好朋友汤汤又发来了一个微博截图,知道余先生是在睡中安然离去,其夫人和两个女儿已经遵照他的遗愿,将他下葬于其父母的墓旁。

汤汤说“余先生福气大,寿终正寝”。余先生的后事如此简单,让我马上想到了当年钱锺书先生去世时的情形(详情见李慎之先生的《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我又想到李慎之先生到八宝山送别钱先生时花圈上别着的挽联:“万流失倚依;百代仰宗师。”现在,这副对子用来送别余先生真是太贴切了。李慎之先生文中说这个对子出自陈三立老先生,余先生和散原老人的哲嗣陈寅恪先生是“隔海神交”,平生为寅公发煌心曲不遗余力,时间长达数十年,用这副对子送别余先生另有一层深意在焉。

我和余先生素昧平生,但我和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一样,二十多年来读余先生的书和文章,感受余先生的士人风骨,受惠于余先生深矣。这种泽惠,不仅仅在于知识、见识的增长,于我更在于由知识和见识的增长而带来的精神的提升,特别是知道余先生在上世纪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义举和读到余先生的很多发表于报刊、面向普罗大众的时评和访谈,更是让我感佩万分,岂可瞬息忘怀。海内外很多读者视余先生的存在是人文学界的一盏明灯,现在这盏明灯熄灭了,怎不让人悲伤不已。

近两年来,蒙黎振宇兄的提携,在每年年底“学人”微信公众号的荐书活动都邀我参与。这两年我推荐的书目里就有余先生的两本:《余英时回忆录》和《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谨将两则推荐语录于下面,以寄托我对余先生的哀思和怀念。

《余英时回忆录》

**推荐语:**余英时先生是时下世界华人学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人文学者。这部《余英时回忆录》余先生将自己人生经历的小历史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大历史结合起来,既展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对于学术历程的演进,也有详实的记录。余门弟子、旅居加拿大的丘慧芬副教授曾说:“余先生令人敬重感佩的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贡献,而是因为他的论说与行动,已经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的存续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且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此观之,回忆录的价值自不待言。特别应该指出的还有,余先生的文字清通,回忆录更是娓娓道来,行云流水,读来甚是享受。

这部回忆录从余先生出生写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是三部曲的上部,接下来的中、下部一样值得期待。

(作于2019年12月17日)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推荐语:《论天人之际》是余英時先生在2014年初出版的一部关于中国思想起源的专题研究论著。实话实说,我关于这个话题所知非常有限,不过在二十年前读到李慎之先生的《泛论天人合一》的文章之后,对这个话题也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时常关注。之所以要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在阅读这部著作时感觉非常畅快,这种阅读体验是近几年来少有的。

本书有一篇篇幅很长的《代序:中国轴心突破及其历史进程》,可以说是全书的简要主旨内容,由此可知余先生是采用德国学者雅思培(大陆译作“雅斯贝尔斯”)的“轴心突破”理论,以比较文化史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的思想起源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考证、分析。讨论中国的思想问题,当然不一定非要使用洋理论,但余先生之所以采用雅思培在1949年提出的“轴心突破”的学说,正是为了“凸显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而且我认为,这样也有助于外国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毕竟余先生是中西学界都非常关注和重视的学者。

余先生这部著作的正文部分由引论、轴心突破与礼乐传统、天人关系的新转向、从巫传统到气化宇宙论、孔子与巫传统、“天人合一”的历史演变、结局:内向超越,这七章组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思想起源所牵涉的各个方面。余先生在驾驭古代典籍、历史资料方面已经是炉火纯青的境界,而且其论证方法更是丝丝入扣、严丝合缝,这些严谨的考证、深刻的内涵却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其功夫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艳羡不已。

本书最为重要的创见是,余先生论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源起与“天”“人”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关联,他更发现孔子对“天人合一”的内容,有了不同于之前的理解和阐释。经由孔子的解释,“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开始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转向。结果就是形成了对“天命”的新看法,认为“天命”不再是君王的垄断专权,而是每个人经过一定的努力都有可能在精神上与“天”合而为“一”,都有可能接受“天命”。这就是余先生说的孔子通过“内向超越”的途径来让“天命”得以“个人化”的突破,是孔子作为“士”在古代中国带动的“第一次精神觉醒”。这个精神觉醒为中国文化发展出了一个真正独特而且是富有“原创性的超越”,它开始“对于现实世界进行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的质疑”,同时“对于超乎现实世界之上的领域发展出一种新见”,使得“道”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出现。古代中国的系统性思想史由此开篇,中国文化的发展特性也因此奠定。

孔子这个重新阐释的“天人合一”的新内容,着眼于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得到自身的“精神觉醒”的新观点,其实就蕴含了每个人在“天”和“道”之前都是一样的,这似乎离“人人平等”的观念只有短短的一步之遥了。可事实是中国在孔子之后仍然在“君君臣臣”的等级专制主义笼罩之下运转了二千多年。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最后一步迟迟不能迈进?这个疑问是我在读了余先生大著之后一直萦绕心头的。

余门弟子、旅居加拿大的丘慧芬副教授曾经披露过余先生是在病中,“做了四十二次化疗、外加电疗”,与病魔辛苦对抗中完成的这本著作。余先生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学术超越生命的信念、坚韧的生命力,实在让人感佩万分。

丘慧芬副教授说:不论如何,这本书撰写的时间与过程,都已经可以看作是余先生和“天”或“道”的一个互动交往。让人高兴的是,“天”与“道”,显然都决定支持老师,让他在对抗病魔中完成了这本书。谨以此语,结束本文。

(作于2020年12月21日,冬至日)

2021年8月7日深夜

于海陬小城迩室

实地探访余英时墓地,先生永眠于普林斯顿公墓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去世,享年91岁

葛兆光:几回林下话沧桑——我们所认识的余英时先生

支持学人scholar生产更多优质内容,长按二维码打赏

- 后台回复关键词,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回复『学人书单』,阅读学人独家荐书。

年度荐书、专题书单……

2.回复『学人访谈』,提取学人精彩专访。

萧功秦、方方、徐贲、周启早、王笛……

3.回复『学人专题』,深入了解学人与学界。

余英时、郑也夫、博士论文、虚假期刊……

4.回复『先生之风』,一览略学人风采。

胡适、陈寅恪、钱穆、蔡定剑……

学人君

思想的芦苇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思想的芦苇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葛兆光:纪念余英时先生

几回林下话沧桑——我们所认识的余英时先生 文 | 葛兆光 余英时(1930-2021.8.1) 四一按 余英时先生中西会通,研古析今,风骨识力均是一代海外华裔学人表率。今日得知余先生于美国时间八月一日凌晨睡梦中去世,不胜感慨。余先生尝言:" …

余英时:《国史大纲》发微——从内在结构到外在影响

文 | 余英时 一九五〇年我在香港新亚书院修业,曾有幸在钱穆先生亲自指导下,细读《国史大纲》,并写成全书提要一册。每篇提要都经过钱先生评阅,有所审正。不但如此,在阅读和审评的过程中,我对于书中不甚了解或略有疑难的部分一一向钱先生请教,他都详 …

余英时:我为何不承认自己是新儒家

6 月 20 日,余英时教授获得唐奖第一届汉学奖,并就其治学经历发表演讲,凤凰网大学问摘编相关内容,与读者分享。 中国人重视传统,学术传承,往往以 “守先待后” 四字加以概括。学问是公共的,不是一个人的私有物。所以 “守” 不是自己老师一人 …

余英时:从传统 “士” 到现代知识人

[导读] 本文为 2003 年余英时为《士与中国文化》新版写的序言。 《士与中国文化》初版刊行于 1987 年。十五年来我在同一园地中继续做了一些垦荒的尝试,现在趁着再版的机会,选进了论旨最相近的论文四篇,以扩大新版的面貌呈现于读者的眼前。 …

余英时在台发表演讲:中国文化与自由民主,不是尖锐对立

余英时发表演讲,凤凰网王德民摄 “不要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的民主自由处在尖锐对立的状态,这根本不是事实。” 今日上午 11 点,84 岁的余英时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题为《中国史研究的自我反思》,时长 60 分钟。演讲后,他接受了记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