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史上最贵药(一支 ¥1448 万)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具有怎样的意义?

by , at 03 August 2020, tags : 药物 基因 研发 罕见 疗法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Klaith​ 发表

2019 年 5 月 30 日更新:路透社消息,制药企业 BioMarin 公布其 A 型血友病基因治疗(通用名 valoctocogene roxaparvovec)早期临床试验数据时称,该疗法一次输注部分患者有效期可能只有 8 年,仍需要长期随访疗效,确认必要时第二次给药的时机。Zolgensma 与这种药物并不完全相同,疾病特征也各有千秋,目前尚无法断言前者的有效期同样有限。


Zolgensma(通用名 onasemnogene abeparvovec)是全球第一款获批上市的全身给药(静脉输注)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 [1],堪称现代医学的里程碑。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批准 Zolgensma 的适应症是:患者年龄低于 2 岁的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SMA 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病因是运动神经元存活 1(survival motor neuron 1, SMN1)基因突变。该基因编码的运动神经元存活(SMN)蛋白是维持人体运动神经元细胞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突变造成正常蛋白数量降低,导致运动神经元细胞死亡,引起肌肉力量减弱甚至完全丧失。婴儿期起病的亚型(SMA 1)是该病最常见、最严重的亚型,症状通常出现于 6 个月时,由于严重的呼吸、吞咽困难,鲜有患儿存活超过 2 岁。

尽管科学家们对 SMA 从基因突变到蛋白、细胞的一系列下游变化已有相当了解,但近几年才逐步掌握直接干预最根本病因——基因——的手段。腺相关病毒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携带功能正常的完整 SMN1 基因片段,进入人体将其转入运动神经元细胞基因的正确位置,恢复正常 SMN 蛋白的合成,有望真正从源头治疗这种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

崭新的机制带来崭新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有效性,尤其是长期有效性。Zolgensma 的有效性证据,主要来自一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共 21 名 SMA 1 患儿接受试验治疗。截至今年 3 月,19 名患儿无呼吸机辅助通气的状态下依然存活,一部分患儿运动发育明显好于既往观察到的 SMA 1 患儿情况。虽然疗效观察期短暂,美国 FDA 充分肯定了新药的潜力,以一贯的先锋姿态授予了新药上市许可。然而,这远不是有效性评估的终点,毕竟 Zolgensma 的机制设想是给药一次,负责患者一辈子。输注入体内的正常基因片段能够影响机体的多少运动神经元细胞?获得正常基因片段的运动神经元细胞能否长期存活?患儿的运动能力最终能够恢复到什么程度?…… 大量短期试验无法解答的问题,只能依赖长期的疗效随访。此外,临床试验中一名患儿因疾病进展去世,不禁令人怀疑:究竟是单纯错过了最佳给药时机,抑或是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尚未达到听上去的那般无懈可击?

其次需要解决的,是安全性。Zolgensma 上市伊始即收获 “急性肝功能损伤” 的黑框警告,患儿需要在给药前后监测肝功能指标。而腺相关病毒作为异体,入侵人体自然也构成一定风险,因此要求患儿从给药前开始总共接受 30 天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抑制免疫系统。较短的观察时间,极少的患者人数,本身不足以观察药物少见的或长期使用才发生的不良反应。同时,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经静脉输注全身给药,携带的基因片段能否全部转入正确的位置,是否可能脱靶、转入不相关的基因位点,甚至在数年、数十年后引起恶性肿瘤,现有的数据根本无能为力——和有效性一样,Zolgensma 需要长期的安全性随访。

第三个问题,我以为是生产、运输、储存。作为第二款正式上市的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Zolgensma 在生产上极有可能谈不上得心应手,从工艺优化到质量保证、控制仍然具有相当的磨合空间。不高于零下 60 摄氏度的运输条件对供应链提出新的挑战;医疗机构接收后,可以储存于 2 至 8 摄氏度的冰箱内,但不得超过 14 天;放弃使用不允许重新冷冻。由于该药物预期较低的需求,昂贵的生产设施恐怕只能在少数地区建立,严苛的运输、储存要求容易带来不小的麻烦。据说另一款已经上市的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 Luxturna,患者如果愿意使用,由企业方安排患者交通,前往指定城市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鉴于 SMA 1 患儿的高危病情,转运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最后一个问题是药物定价,这大概是普通人最关心的方面了。200 余万美元的价格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家庭面前,都是永远逾越不了的珠穆朗玛峰。Zolgensma 获得美国 FDA 的 “突破性疗法” 认定后,诺华(Norvatis)制药就反复向媒体吹风该产品的实际价值在 400 到 500 万美元之间。当然,药品定价并不仅仅以成本(包括研发成本)为依据,还会考虑产品性质、疾病特征、竞争对手、使用者支付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市面上唯一的竞争药物 Sprinza(通用名 nusinersen)定价为首年 75 万美元,之后每年 37.5 万美元,5 年治疗总费用 225 万美元。Zolgensma 的 5 年总费用与之接近,稍低一些,透着浓浓的火药味儿。将来一旦证明了长期有效性、安全性,早期接受治疗的患儿家庭势必庆幸自己赚到,而企业则可能进一步推高价格。

面对历史上最昂贵的药物,政府和保险机构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表达了担忧,可见完全依靠 “支付者”(payer)也不现实。其实药物价格增长的趋势由来已久,世界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试图控制药价持续增长。政府、机构与制药企业谈判,可以削减 Zolgensma 的价格,但可能仍然与合理的医疗支出相距甚远,这或许将催生一些新的医疗保障体系——跟药物独特的新机制一样,这些初试啼声的系统有机会在现实中检验自身的作用和效率。

归根结底,我们始终盼望,新技术在未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本越来越低廉,竞争越来越充分,末端的产品却越来越好。正如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冲击原研药,道路虽不平坦,但总该有更便宜的类似药物出现,覆盖更广大的患者群体。不止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反义寡核苷酸等许多方兴未艾的手段,现在是 “王谢堂前燕”,总有一天会 “飞入寻常百姓家”。

Zolgensma 的获批上市,与其说是一个句号,不如说是一个问号。它所面临的有效性、安全性等问题,同样是越来越多同类型药物后来者面对的不确定因素。新机制、新技术需要时间、实践的检验,整个医学科学的前沿也正是在反复的探索中被不断推进。

扩展阅读

参考

  1. ^2017 年美国 FDA 批准上市的 Luxturna(通用名 voretigene neparvovec)同为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但属于局部给药(视网膜下注射)。

知乎用户 Suez. 张​ 发表

去年 “我不是药神” 刷屏的时候,大家认为格列卫是天价药。当时我盘点了世界上最贵的 10 种药——实际上,截至 2018 年,世界上最贵的十种药就已经都是治疗罕见病的疗法和药物了,相比之下,格列卫简直是“亲民”。

先把当时的盘点贴上来,然后再分析个中缘由:

No.1:120 万美元!基因治疗 Glybera
Glybera 是世界上第一个得到批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能够治疗一种超级罕见的疾病——脂蛋白酶缺乏症(LPLD)。通过一种逆转录病毒,Glybera 能够将正确的基因递送到患者体内,并且表达出正确的酶。
原本,患有脂蛋白酶缺乏症的人不能消化脂肪,所以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并且很容易发生胰腺炎。通过基因治疗,这些患者不仅终于可以吃蛋糕、巧克力、牛油等美味,而且胰腺炎的发作也会减轻。
不过,治疗的代价是 120 万美元的天价。
No.2:100 万美元!基因治疗 Luxturna
排名第二位的 Luxturna 也是一种基因治疗药物,用于治疗 Leber 先天性黑朦 (LCA)。这种疾病是由于 RPE65 基因突变导致的视网膜异常。
这种治疗方法是将正确的基因编码通过病毒载体注射到患者的视网膜。这样一来,患者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就能够存活,患者也有望恢复视觉。
No.3:79 万美元 / 年!罕见病药物 Ravicti
Ravicti 是一种氮结合剂——苯丁酸甘油(glycerol phenylbutyrate)。它能够避免尿素循环障碍患者血液中氨的含量过高,从而避免脑损伤、昏迷或死亡。不过,尽管药费高达 79 万美元 / 年,患者还是需要限制饮食中鱼虾、肉类、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No.4:63 万美元 / 年!罕见病药物 Lumizyme
Lumizyme 的有效成分是α- 葡萄糖苷酶,可以改善 “庞培病” 患者的症状。庞培病是由于身体不能正常分解糖原而导致糖原积聚所引发的疾病。
No.5:59 万美元 / 年!罕见病药物 Carbaglu
Carbaglu 的有效成分是卡谷氨酸,主要治疗罕见的 N - 乙酰谷氨酸合酶缺乏症。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血液中氨的含量过高,并且出现脑病和呼吸性碱中毒。患有这种疾病的新生儿如果不加以治疗,通常很快就会死亡。
No.6:57 万美元 / 年!罕见病药物 Actimmune
Actimmune 的有效成分是干扰素γ1-b,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恶性骨质疏松症和慢性肉芽肿病等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No.7:54 万美元 / 年!罕见病药物 Soliris
Solilis 的有效成分是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用于抑制免疫系统的失控导致的若干种罕见疾病。
No.8:50 万美元 / 年!罕见病药物 Alprolix
Alprolix 的有效成分是重组凝血因子 IX 和 Fc 融合蛋白,能够帮助血友病患者重建凝血机制。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异常而导致的疾病,患者一旦出血就很难止血,并且危及生命。
No.9:50 万美元 / 年!罕见病药物 Idelvion
Idelvio 同样是用于治疗 B 型血友病,有效成分是α- 异丙肾上腺素(albutrepenonacog alfa)。Idelvion 的作用机理是降低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率。
——补,评论区指正: 应为融合了白蛋白的重组凝血因子九。
No.10:49 万美元 / 年!罕见病药物 Naglazyme
Naglazyme 的有效成分是 galsulfase,主要用于治疗 VI 型黏多糖贮积症(MPS VI)。黏多糖贮积症患者体内缺少一种分解粘多糖的酶,因此全身各系统都会逐渐出现异常。

因为有上面这个盘点,所以 Zolgensma 上市的新闻出来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 “怕不是得 150 万刀?” 然而贫穷还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直接跳过了 100 万刀级别,到了 210 万刀。实际上,如果我们对比 2013 年的“十大最贵药物”,会发现排名和现在的有很大不同。

一眼可以看到,2013 年,最贵的药不过是 50 万刀出头,如今已是涨了 4 倍。而 50 万,已经从 “最贵” 沦落到快要被挤出前十。另外,2013 年的时候,癌症药物尚且能够上榜,而如今的榜单,只剩下了罕见病药物——孤儿药。

这是怎么回事?

还得从美国和欧盟对于 “孤儿药” 的政策说起。顾名思义,孤儿药就是指那些针对罕见疾病(主要是遗传病)的药物,过去因为罕见疾病的患病人数极少,所以很少有药企愿意针对罕见病患者开发药物,导致了这些患者只能等死。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和欧盟陆续出台了政策(中国也在跟进),鼓励孤儿药的开发。在美国,一个新药一旦获得 FDA 孤儿药身份,将享有税收减免、免申请费、研发资助、加快审批以及上市后 7 年的市场独占权,甚至还可能获得一张宝贵的优先审评券;欧盟的激励同样包括了费用减免和研发激励,上市后的市场独占权更是长达 10 年,并可酌情再度延长两年,在这段时间内其他竞争类似产品不予批准上市。

这极大地刺激了药企开发孤儿药的热情。从 2010 年起,美国 FDA 批准的药物中,孤儿药的占比逐渐增加:

除了孤儿药具有优先评审优势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药企开发孤儿药的热情被激发了。当然,药企不是被情怀所感召,更不是被被罕见病患儿的苦难所打动——驱动他们的,还是利益。相比于非孤儿药,开发孤儿药的好处是:

  • **开发费用低。**III 期临床费用只相当于非孤儿药的一半。
  • **高定价。**美国的孤儿药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企业可以按照市场所能接受的最高价格定价,常常达到非孤儿药的 6~7 倍。
  • **高盈利。**投资回报率是非孤儿药的 2 倍左右(而且有些孤儿药还可以在上市后扩展到其他适应症,包括非孤儿药)。
  • 周期短。各种评审政策的倾斜缩短了上市审批所需的时间。

所以不要拿什么研发成本高说事了,孤儿药的开发成本更低(特别是基因疗法的相关的技术趋于成熟),定价更高。这是纯商业利益在驱动。

(补充解释:

我并不是说商业利益驱动有什么问题,没有利益驱动,医药公司是不会有意愿去开发的。只是相对于很多人认为的孤儿药开发处境艰难,想要澄清一下:美国的医药公司,还是很有动力去开发孤儿药的,收益大于投入。反过来想想,中国的公司反而可能因为知道肯定收不回成本而放弃孤儿药的的开发,也是一个问题。

只不过,这种天价药,也是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

对了,如果你够细心,会发现 2019 的排名里面,竟然没有此前盘点中排名第一的,卖 120 万刀的 Glybera。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卖太贵!玩脱了!不卖了!

从 2012 年左右上市,到 2017 年底退市,5 时间里,总共只有一位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共计 120 万美元的费用中,德国 DAK 医疗保险公司对其报销了 90 万美元,剩下 30 万,患者需要自筹。

考虑到 Glybera 的适应症脂蛋白酶缺乏症(LPLD)的发病率只有 1/100 万,所以 uniQure(Glybera 的拥有者)在 2017 年 Glybera 的销售许可证到期之后就不再卖了。他们的 CEO 表示: “Glybera 的用途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并不认为病人的需求在未来几年会大幅增加。”

所以前车之鉴,Zolgensma 能不能给患者带来希望,保险公司是不是愿意承担这些费用,而普通人的保费,是不是还会继续、继续、继续上涨,我们拭目以待。

——补个图——

数据来源:

  1. 杜涛, 龚兆龙, 高翼. 美国孤儿药开发的政策、策略与实践 [J]. 药学进展, 2015(8):566-570.
  2. “孤儿药” 并不孤独 政策激励药企关怀罕见病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3-01/doc-ihsxncvf8766604.shtml
  3. Glybera 将不再销售,全球最贵药物 TOP10 榜首将易主 https://med.sina.com/article_detail_103_2_24751.html

(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不对其准确性负责)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2019 年 5 月,号称「史上最贵的药物」 Zolgensma 获批,一次治疗费用 212 万美元(约合 1448 万人民币)。该药物近日被 FDA 批准治疗一型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1),这是基因与细胞疗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事件。

近日,诺华公司基因疗法药物 Zolgensma 获得了美国 FDA 批准( 图片来源:http://pmlive.com
一型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是在一种常染色体隐形基因遗传病。当人的一对等位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1(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1,SMN1)基因都发生缺失或者改变时,SMN1 基因失去功能,无法正常表达 SMN 蛋白,神经系统无法控制肌肉,肌肉萎缩最终导致脏器衰竭死亡。在此之前,SMA 的病患儿童的预期寿命不超过两岁。为了解决 SMN1 基因缺失的问题,Zolgensma 利用了创新性的基因疗法,通过病毒载体将 SMN 基因的全功能拷贝递送到靶运动神经元细胞中,以提高机体 SMN 蛋白表达能力,从而从根本上缓解病情。
孤儿病与孤儿药
要知道,SMA 是典型的孤儿病(罕见病)。孤儿病是指在美国患病人数少于 20 万人的疾病,在美国国立卫生院( NIH-FDA) 的国立罕见病机构数据库里有 1200 种这样的罕见病。即便都是罕见病,不同疾病的罕见程度也不一样。当患者数量更少时,很难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药品的研发。比如囊性纤维化也是孤儿病的一种,约为每三万一千人中有一位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对于囊性纤维化的研究经费约为一亿美金,而美国国立卫生院对于 SMA 的研究经费约为 1300 万美元,,而从患者数量来看,SMA 的患者数量还不到囊性纤维化病人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投入于 SMA 疾病的资金的经济回报率显然不高。
Zolgensma 生产和面市的过程,也可谓一波三折。起初 Zolgensma 的研发项目在 Avexis 公司,并在此阶段完成了大致的工艺流程。而后,此公司被知名药企诺华(Novartis)收购,诺华在不到 3 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过程。对于一般的药物研发项目来说,仅临床 III 期试验就可能要 2~5 年,FDA 的审批也需要较长的周期,考虑到一款药物从进入临床 Ⅰ 期试验开始,最终的面市成功率不超过 10%,所以说 Zolgensma 的研发成功可谓十分高效了。FDA 针对孤儿药(Orphan Drug)有更为快速的审核渠道,根据 Zolgensma 在 SMA 治疗方面的突破性和创造性进展给予加速审批,这也使得 Zolgensma 在临床 III 期试验未完全结束时得以提前上市。

孤儿药法案(Orphan Drug Act)的提出使得孤儿病的疗法从 1983 年仅有的 34 种,到现在的超过 700 种。但对于孤儿病,还有更多需要做的事。因为仍有大约 95% 的罕见疾病没有经 FDA 批准的单一治疗(图片来源:http://rarediseases.org
浅谈药物定价

知乎用户 汤慎之 发表

没有这种药的话,富人穷人都治不好。有了的话,富人可以治好,穷人还是治不好。其实算起来,穷人并没有损失什么。而且这个药慢慢地总会降价的,可以惠及的人可以越来越多。

知乎用户 Alchemist88 号​ 发表

谢邀

@杨小树

从医药界的角度讲**:Zolgensma 是第一款 FDA 批准的以病毒为载体,且可以系统性给药的基因疗法**

之所以有这么多限定词,是因为 FDA 批准的首款基因疗法是诺华的 CAR-T 疗法 Kymriah,而以病毒为载体 (腺相关病毒 AAV-2) 的第一款基因疗法是 Spark Therapeuticas 的 Luxturna,治疗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但是 Luxturna 是直接往患者视网膜细胞中注射的,属于靶向给药。Zolgensma 的特点是可以穿过血脑屏障(BBB),直接静脉注射系统性给药,SMA 是运动神经元 SMN1 基因缺失或突变,所以这个特点对于 SMA 疾病来说很重要。

个人认为,从 CAR-T 到 Luxturna,再到 Zolgensma 标志着基因疗法的三次升级。CAR-T 需要在体外修改患者 T 细胞的基因,实现体外扩增然后回输进患者体内,“药物” 需要 in vitro 制造,in vivo 起效,并且一人一药,流程复杂 (近来广谱性的 car-t 也有人研究, 看能否有实质性进展);Luxturna 直接将包含 RPE65 基因的 AAV-2 注射入患者视网膜细胞,真正实现了 in vivo 的基因治疗,但需要靶向给药;而 Zolgensma 直接静脉注射即可,不仅是 in vivo 的,而且它可以跨过 BBB,直达病变神经元。这一点私以为很 NB,做药的人大概能理解过 BBB 的难度,小分子都没那么容易,何况这家伙还是个病毒… 而且,能通过静脉给药,在血液系统里循环说明免疫原性也解决了,至少之后的 in vivo 基因疗法在这一方面不用担心了。

PS. 其实从全球视角看,欧洲才是在基因治疗领域最早吃螃蟹的人。早在 2012 年 EMA 就批准了全球首个基因疗法 Glybera(uniQure,荷兰),治疗极其罕见的罕见病脂蛋白脂酶缺乏 (lipoprotein lipase deficiency),大约每 100 万人中 1-2 个患者,费用 121 万美元。这个也是用 AAV 作为载体的疗法。直到 2017 年停止销售,只卖出了一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全球第一款细胞基因疗法是 GSK 的治疗腺苷脱氨酶缺乏症的 Strimvelis,也是罕见病,每年欧洲病人大概有 14 人,2016 年 EMA 批准上市,价格是 59 万欧元,截止 2018 年 GSK 转卖给其他公司,总销售量是 5。

从大家比较关心的定价角度讲:Zolgensma 一针治愈,将按效果付费和分期付款(5 年)

传统的药物,不管是小分子还是大分子,基本都是在蛋白层面发挥作用,无法改变基因组,因此严格意义上讲都是对疾病状态的调控过程,需要长期用药,单次价格相对没那么吓人。2017 年后,美国 FDA 连续批准了三款基因疗法后,开启了基因治疗的元年,药物定价方式也随之需要改变。

根据诺华的公开信息,传统 SMA 疗法,头 10 年中总费用其实超过 400 万美元,这种 Zolgensma 疗法是 210 万美元,可以根据效果 5 年分期付款。美国一般是医保公司付费给制药公司,对于美国民众来讲,贵的医保才能有更好更贵的治疗,所以这款史上最贵疗法,短期内估计很多人是用不上的。目前诺华披露信息显示,Pilgram 公司决定给予其医保覆盖,但是需要看 5 年治疗效果。

其实从总成本上和效果上来看,基因疗法是非常划算的,但是由于这种疗法本身的特点(某些疾病能一针治愈)导致其为了收回成本必须定高价,哪怕总成本上长期看比普通疗法便宜,但是短期内很多人还是无法负担的起。这就像让你一个月拿出 100 万和分 10 年拿出 200 万一样,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想想也蛮魔幻的,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能开发出完全治愈疾病的疗法,但是开发成本极其高昂,为了收回成本只能定高价,高价注定只是少数人能用得起,市场小;反而那种没法一下子治愈,效果差一些的疗法,由于需要长期用药,定价低反而能赢得市场。如何对这种全新的治愈性疗法提供双赢的定价和收费方式,其实蛮难的。药物可及性一直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的成本计算能解决的,前面欧洲那两款药物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走在前面的药物或许能找出比较双赢的方法,等等看吧。

PPS. SMA 领域还有一款小分子药物叫 Risdiplam,靶向 RNA 的,目前在临床 2/3 期,如果快的话也可能成为首款靶向 RNA 的小分子药物,届时将开启小分子靶向 RNA 疗法的新纪元。(目前没有靶向 RNA 的小分子药物)这个应该价格便宜,不过得长期用药…

知乎用户 返朴​ 发表

5 月 24 日,美国 FDA 批准了诺华公司的第一个用于治疗 2 岁以下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基因疗法——Zolgensma。这个基因疗法的获批标志着用基因和细胞疗法 (cell and gene therapy) 来治疗疾病的一个里程碑。

(图片来源:https://www.theadvocate.com.au)

该基因疗法主要针对一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大部分患有这种病的婴儿最后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活不过 2 岁。

这项药物的成功研发和患者、家属、科研领域和制药公司的共同努力不可分割。本文就来讲讲脊髓性肌萎缩症药物研发背后的故事:一对父母是怎样为了治疗患绝症的女儿,从而推动了整个药物研发的进步!

Arya Singh 出生于 2000 年 3 月。起初,她的发育进程和书本上写的差不多,在正常的时间会坐会爬。但是到了学走路的时候,她就停滞不前了,17 个月大的时候还是走四五步就会跌倒。她的儿科医生安慰她父母说,这孩子可能发育比别的孩子晚一些。

2001 年 8 月,Arya 的父母带着她去参加一个派对。派对上的一位医生朋友看到她走路磕磕绊绊的样子,觉得很不对劲,建议立刻去看神经科医生。

于是,他们找了好几个专科医生,做了各种检查,能够确诊的血检要一个多月才能出结果。这个等待过程对 Arya 的妈妈 Loren Eng——一位正怀着 8 个月的老二的美籍华裔——来说,显得尤其漫长焦灼。就在 Loren 预产期前两天,神经科医生打电话告诉他们, Arya 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称 SMA)。Loren 还没来得及反应,医生就快速说了一句 “我非常抱歉”,挂断了电话。

什么是 SMA?

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 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人体内 2 个拷贝(分别来自于父母)的 SMN1 基因都变异 / 缺失造成的。SMN1 是对运动神经元的存活至关重要的基因,它的缺失会导致控制肌肉的神经逐渐退化,肌肉萎缩,最终大部分会因为呼吸肌衰竭而死亡。很多患有 SMA 的婴儿在出生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看着也许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但是他们的神经和肌肉会很快衰退,大部分孩子活不过 2 岁。

据统计,每 8000 个出生的婴幼儿就有一个患这种疾病,每 50 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突变基因的携带者 [1]

如果父母双方都是 SMN1 基因变异的携带者(一个拷贝正常,另一个拷贝变异 / 缺失),那么生出的孩子有 25% 的几率得 SMA。

SMA 的病理

1891 年,奥地利神经病学家 Guido Werdnig 首先描述了最严重的 I 型 SMA 的症状。可是它的遗传起因一直不详。直到 1995 年,法国研究人员在 5 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基因, 叫做 SMN1。

SMN1 基因突变或者缺失,是造成 SMA 的主要原因。

几乎所有的人,包括 SMA 患者,都有一个和 SMN1 几乎一样的基因叫 SMN2。SMN2 在基因序列上与 SMN1 几乎相同,只有 5 个核苷酸不一样。但是,就在这 5 个不同的核苷酸中,有一个是在外显子 7 上面的 C 到 T 的变化。这会导致转录剪接 SMN2 基因的时候,90% 会跳过外显子 7,产生截短的、无功能并且被快速降解的不稳定蛋白。

只有大约 10%的 SMN2 转录会产生全长蛋白,为 SMA 患者提供少量的 SMN 蛋白以维持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存活。

在 SMA 患者体内,SMN2 基因拷贝数有高有低。拷贝数越高,症状越轻。超过 95%的 SMA 患者至少保留 1 份 SMN2 基因 [2]。但是,虽然 SMN2 基因拷贝数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但并不能准确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因为有些研究发现可能还有别的因素可以影响症状。SMA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四型。下面的表格就归纳了四型的区别。

Arya 的父母在接下来的 24 小时里面慌忙安排血检,看马上要出生的老二是不是也会得这种病(好消息是他没有)。一些医生安慰他们说,Arya 的症状相对温和,应该可以活到成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会逐渐恶化,她会失去行动能力,向残疾靠拢。

疯狂给 Arya 寻找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她的父母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针对 SMA 的药物研发当时少得可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每年拨给 SMA 的研究资金是 1300 万美元, 是花在囊肿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也是一种遗传疾病)的九分之一。生物制药公司也大都忽视了这种疾病。

美国每年用于医学研究的经费大约是 280 亿美元。即使这样,有好些致命的疾病还是被遗忘了。它们没有名人代言,有些还有着奇怪的不太好读的名字,或者是病人死去得太快,没有足够活着的人来向公众宣传。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胰腺癌。美国政府对胰腺癌研究的资金投入只有前列腺癌的十分之一,政府对后者的重视很大程度得益于名人效应——虽然这两种癌症的患者人数差不多,但是前列腺癌有很多出名的幸存者,比如著名的自行车赛职业车手兰斯 · 阿姆斯特朗和前纽约市长鲁迪 · 朱利安尼。

鲁迪 · 朱利安尼被《时代》杂志列为 2001 年风云人物

很不幸,这些问题 SMA 都有。

首先,对于大型制药公司而言, SMA 病人数量太少了,还不到囊肿性纤维化病人数量的一半。投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成本并不能得到足够的经济回报。

其次,不同类型的 SMA 传统上被冠上各种不起眼的名字,诸如 “Werdnig-Hoffman 病” 和“Kugelberg-Welander 综合症”,还经常和肌肉萎缩症(Muscular dystrophy)相混淆。 直到最近十年,它才被系统地划分。

然而,Arya 的父母也不是普通人。Arya 的爸爸,Dinakar Singh ,是华尔街著名的人物。他当时是高盛的股票交易师和合伙人,现在是对冲基金 TPG-Axon Capital 的创始人,管理着 28 亿美元的资产。Arya 的妈妈,Loren Eng,曾经在投资银行工作,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和经济双硕士。他们自己拿出了 1500 万美元建立了一个叫 SMA Foundation 的慈善机构,致力资助这项疾病的研究。Loren 自己出任基金会主席。这个基金会的目标是:趁还来得及的时候,尽快给 Arya 和其他 25,000 名患有 SMA 的孩子找到治疗方法。

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1 / 争取政府的支持

其实在 2002 年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神经科学家 Kenneth Fischbeck 就已经提出了一项创新项目来开发针对 SMA 的新药。但是,由于政府机构的重重官僚主义,到了 2003 年初,这个计划还是拖拖拉拉的没有推行下去。

Loren 找到了 50 位科学家,其中包括 DNA 发现者詹姆斯∙沃森,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请愿更多的 SMA 研究经费。她还雇了一名说客,把各种 SMA 患者团体组织起来,给国会写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003 年初,他们就发出了 400 多封邮件。Loren 和 Dinakar 还去和参议员见面游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 年 4 月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一位参议员质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负责人为什么还没有推行 Kenneth Fischbeck 的 SMA 创新药计划。6 个月后,该计划正式启动,资金为 2.22 千万美元。

2 / 游说生物制药公司

2004 年春天,Dinakar 和 Loren 决定弄一个像投资银行的巡回展,来吸引生物制药公司的兴趣。 他们准备了 PPT 文档,估算了 SMA 药物的潜在年销售额(2.5 ~7.5 亿美元),以及这种新药可能有的其它衍生用途。最大的卖点是,相对于别的疾病,SMA 的病理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很快找到治疗方案的机会很大。他们也愿意给有意向的公司提供一笔可观的研究经费。

可是,实际操作还是比想像的要困难得多。2004 年 5 月的一个神经生物学年会上,他们邀请了七家制药公司的老总吃晚饭, 最后只来了 3 个。

有些公司的高管们担心不研究肥胖这样的热门领域,反而转向罕见病的研究会让公司股票贬值。还有一些公司的顾虑是传统上儿科药物的临床试验很难做,也很难得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还有一些人指出,测试药物所必需的小鼠模型和其他关键资源分散在各个大学实验室中,许多实验室要求一笔可观的费用才同意共享这些资源。

3 / 促进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合作

Loren 亲自飞到台湾,说服那儿的一个实验室把 SMA 小鼠模型和别人分享, 并且多次主办研讨会,邀请学术界和工业界著名的科学家来做讲座和相互交流。

最值得一提的是,和其他一些病人倡导组织不同,他们不是给研究人员一笔钱就不管了,而是积极参与其中,聘请专家,推动研究人员合作而不是互相竞争,尽一切可能给研究提供方便。当年, Arya 的一些组织被送来笔者的实验室做一些生物分析。当我们表示最好有一个健康人来做对照的时候,Loren 二话不说,立刻送来了她自己的样品。

所有这些都是在和时间赛跑,因为 2003 年底,Arya 已经失去了控制脖子上肌肉的能力。

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有很多公司开始了 SMA 的药物研发。

例如,麻省剑桥市的公司 Curis 拿到了来自 SMA Foundation 的三年 540 万美元的资金,利用其独特的在试管中培养运动神经元的技术来筛选可能的药物。

2016 年底,由百建公司(Biogen)和 Ionis Pharmaceuticals (伊奥尼斯制药)联合开发的第一个 SMA 药物 Spinraza 被批准上市。

Loren 和 Dinakar 在 Spinraza 的研发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99 年,一位名叫 Adrian Krainer 的科学家开始研究如何可以通过调整 SMN2 的蛋白水平来缓解 SMA 的症状。几乎在同一时间,Ionis Pharmaceuticals 也正在寻找机会来测试他们可以微调蛋白质翻译的新技术。他们决定合作,用 Ionis 的技术来微调 SMN2 的蛋白水平,并且取得了很快的进展。到了 2004 年,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能够用来测试药物效应的小鼠模型在大半个地球以外的台湾的一个实验室。

Loren 亲自飞去台湾,把一批小鼠运来了美国。随之而来的测试结果令人鼓舞:这些小鼠从仅能存活 10 天到用完药物以后很多能存活超过一年。

但是,像 Ionis 这样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人体临床试验,他们需要和一个大制药公司合作。于是,在 2011 年夏天的 SMA 基金会晚宴上, Loren 安排 Ionis 的高管坐在百建公司的首席医疗官旁边,最终促进了这两个公司的联手。

Spinraza 的缺点是需要脊髓腔内注射,每个月需要打一针。而且很贵,每个病人第一年的费用大约是 75 万美元,随后是每年 37 万 5 千美元。

这次被批准上市的 Zolgensma 比起 Spinraza 又改善了很多。它只需要静脉注射一针,目前的数据看至少 2 年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还是很贵,5 年每年支付 42 万 5 美金,是有史以来单价最贵的药物。

还有更多的药物正在各期临床试验中,其中很多是可以口服的药片。

虽然从 5 岁开始,Arya 就不得不坐轮椅,她的手臂上几乎没有肌肉,儿科医生打针只能打在腿上,但现在,她已经是加州某著名大学的大学生。

Arya 和父母

下面录像里名叫 Oskar 来自波兰的男娃,三个月大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最严重的 I 型 SMA,一般活不过两岁的生日。他加入了诺华公司正在开发的可以口服的 SMA 药物 LMI070 的临床试验,2 个月以后学会了翻身,2 年以后可以很好地抓玩具。

参考文献

[1] M. R. Lunn, C. H. Wang,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Lancet 371, 2120-2133 (2008).

[2] Y. Harada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SMN2 copy number and clinical phenotype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hree SMN2 copies fail to rescue some patients from the disease severity. J Neurol 249, 1211-1219 (2002).

本文为返朴原创,本文作者史隽老师。

**《返朴》,致力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联袂担任总编,与几十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关注《返朴》(微信号:fanpu2019)参与更多讨论。

感谢您的阅读!!!

对啦对啦,小伙伴们,这是返朴科普大分类,以后所有的返朴回答都会收集在这里,方便大家查询的:

[返朴 - 科学史话​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collection/351989848)[返朴 - 生命科学​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collection/351980683)[返朴 - 艺海拾贝​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collection/351979658)[返朴 - 格物致知​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collection/352916239)

知乎用户 崔翔 发表

利益相关:生物制药行业的技术开发科学家一枚;生产 Zolgensma 这个药的创业公司 AveXis 去年刚被我们的前东家诺华 87 亿美元收购,然后在我们北卡圈地建厂,最近又从我们公司狂挖了一批人,从开发到生产到质检。所以说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吧。

其他的回答对这款药物开发的背景和前景介绍得很详细了

@返朴

@Klaith

,还有很多回答也从普通人的角度提到了天价药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我还是从我所熟悉的领域出发,讲讲这款药物的原理和工艺生产的难度所在吧,也算是检验下周末的突击阅读成果。如有纰漏,请指教。

病因

先说病因——这个是比较明晰的,高中生物知识就可以看懂:SMA(spinal muscular atrophy,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虽说是一种罕见病,但其实是目前婴儿致命遗传病里面的榜首(新药出现前),最严重的 SMA I 型里,90% 的新生儿活不过两岁,照顾上稍有闪失,就会因为吞咽或呼吸上的困难而死亡。这是因为控制肌肉的运动神经里的蛋白质 (SMN, survival of motor neuron) 表达出现了问题,所以患者在行动、吞咽和呼吸都存在极大的困难。

控制这个 SMN 蛋白质的基因 SMN1 的突变是个隐性基因,而普通人携带率是 2%,也就是说每 50 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的基因是 Aa 型,但他们外表行动跟正常人完全一样。如果父母都是隐性基因携带者 Aa,那后代是 aa 致病型基因的概率就是四分之一。所以算下来,新生儿的发病率等于 50 * 50 * 4 = 10000,也就是万分之一。

图片来源:wikipedia

当然不幸中的万幸是所有患者都还有一套 “备胎系统 “,也即 SMN1 非常相似的 SMN2 基因,同样也能表达 SMN 蛋白质。然而备胎毕竟是备胎,SMN2 表达出来的蛋白质量少而且不稳定。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治疗原理

病因搞清楚了,治疗原理同样也很明晰,那就是 “先天不足,后天来补”:

诺华新药批准之前,Biogen 在 2016 年就已经获得批准治疗 SMA 的第一个疗法 Spinraza,将一种反义寡核苷酸类药物(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基因片段)直接注射入病人的脊髓,然后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在体内产生 SMN 蛋白了。然而作为一个核苷酸,它的稳定性是很差的,稍微一来就会被人体内的核酸酶给分解掉了,因此 Biogen 的解决方案需要每年都注射,终身治疗,十年的价格起码要四五百万美元。

那诺华新药 Zolgensma 采取的是什么办法呢?这时候基因疗法里面大名鼎鼎的 AAV(Adeno-Associated Virus,腺相关病毒;我个人更喜欢 “伴腺病毒” 这个翻译)就要登场了。

如果说 Biogen 的解决方案是汪洋中的一条皮艇拉补给的话,那诺华的新药可以说是巨型邮轮带着皮艇去航行:AAV 病毒就是那艘巨舰,基因片段就是那艘皮艇——皮艇随时有可能被一个巨浪吞没,而邮轮的抗风浪能力就要高出好几个级别了。

所以把病毒注射入人体治病,这算是以毒攻毒吗?

非也非也。这个 AAV 虽说是一个病毒,但是没有任何毒性:从发现 AAV 至今,从来没有任何病例报告因为感染 AAV 致病,而且它的免疫原性也非常低,意味着不会受到免疫系统的大规模攻击而被消灭掉。

更重要的是,这个病毒弱得要命,没有腺病毒(Adeno Virus)或者疱疹病毒的帮助,它甚至不能自我复制,也就是说它在药厂被生产分离出来、继而被注射入人体以后,它就已经失去了复制的能力,这大大提高了它在人体内的安全性。

更为神奇的是 AAV 竟然还能突破血脑屏障,因此不需要在脊髓注射给药,而只是静脉注射就可以了。血脑屏障作为人体内牛逼的保护网,一般只让氧气、二氧化碳和小分子糖类通过,大部分药物和蛋白质大分子都无法通过,更不用说病毒这样的超大型巨人了。

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下,生物界就是那么神奇,总有那样的神来之笔存在于世间,然后被科学家点石成金。

当然 AAV 也不是没有劣势的,它所能携带的基因片段比较少,只有 4.7k 个碱基对。然而对于单基因突变的致病基因来说,这个负载已经绰绰有余了。

以上是对 SMA 这种罕见病以及 AAV 新型给药方式的简单科普。总结一下,就是:

SMN 基因突变 ->SMA 蛋白质表达受损 -> 运动神经受损 -> 患者行动吞咽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AAV 搭载 SMN 正常基因 -> 注射人体 ->SMA 蛋白正常表达 -> 患者行动恢复正常。

生产工艺

这部分会写得比较偏技术向,不感兴趣的可跳过。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搭载治疗基因的 AAV 生产难度要比普通化学小分子药高出很多 (比如诺华的格列卫),因此没那么容易仿制,希望印度药厂很快有仿制药的还是别太抱希望了,估计二十年内都造不出来。

待续

知乎用户 路见不平 苟一苟 发表

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诺华公司用于治疗 2 岁以下的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患者,而且为一次性治疗,定价为 212.5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 1460 万元。

2、美国药企 Biogen 的 Spinraza 是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物,与诺华不同,Spinraza 是终身治疗,第一年的价格为 75 万美元,之后每年的价格为 37.5 万美元。

3、数据显示,15 名 1 型 SMA 患儿接受了 Zolgensma 治疗,随访 24 个月时,所有患儿仍然存活并且不需要永久性的呼吸支持,Zolgensma 将患儿活过 2 岁的概率从原先不到 10% 提高到 100%。

4、诺华方面表示,他们准备以五年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减轻患者的初期负担,五年内万一治疗无效或病患死亡,诺华会退款,并向愿意签订标准化承保条款的付款人提供先期折扣。

想法:

这个药确实很贵,这个是我们或者说制药公司都无法决定的,他们迫于的是成本压力,而我们也只能去默默接受这个现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你不能既然他们治病救人又让他们赔钱制药。

最最重要的是,这种药物是一次性治疗!花费 212 万美元

终身治疗呢?75 万美元 + 37.5 万 × 你想活多长时间

或许我们想不到这个天价药吧!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看待「天价药物」,其实不必用道德去绑架,更重要的是让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险制度发挥作用。

2019 年 5 月 24 日,全球药业巨头诺华(Novartis)集团的「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基因疗法 Zolgensma,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上市许可,一时话题如潮。争议的中心,并不是这种疗法的效果,而是因为价格高达 212.5 万美元。

令人瞠目结舌的价格一经披露,有的网友认为药企「黑心」,有的网友想知道定价的规则。基因治疗是怎么回事?这种定价是不是真的「漫天要价」?

转基因和基因编辑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把外部的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用以纠正或补偿由于缺陷或异常基因引起的相关疾病,达到治疗的目的; 换一种说法,就是用外源的正常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嵌入病人的某些适合的细胞中,从而取代病变基因,治疗疾病。

早在 196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乔舒亚 · 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首次提出基因交换和基因优化理念,奠定了基因治疗的基础; 7 年后,美国的一位医生进行了首例人体试验,但以失败告终。由于相关技术不够成熟,基因治疗在当时并未得到长足发展。

1990 年,威廉 · 安德森医生与团队对患有腺苷脱氨酶(ADA)缺乏性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症的儿童进行了基因治疗。接受治疗后,患者缓解了病情,并存活了下来。这次治疗的成功,使安德森医生被后人称为「基因治疗之父」。

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接连成功后,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投资,各个团队开展了上千例临床试验。

1996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顾问委员会认为,人类对基因治疗背后的各种基础机制研究还不透彻,研究人员应该把重心放回实验室和基础研究领域。

1999 年的一次临床试验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用腺病毒将缺失的基因传递到 18 岁的患者体内。4 天后,患者死于强烈免疫反应导致的多器官衰竭。基因治疗随即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指责。

21 世纪的头十年,基因治疗有了一定的发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欧洲药品管理局已经批准了一部分基因治疗药物和疗法。

2012 年,荷兰 uniQure 公司的基因药物 Glybera 在欧盟获批上市。此药用于治疗脂蛋白脂肪酶缺乏引起的严重肌肉疾病,上市时售价高达 160 万美元。

基因治疗一贯价格昂贵,但市场前景未必一片光明。

同年,被称作「CRISPR 女神」的詹妮弗 · 杜德娜(Jennifer Doudna)与美籍华人科学家张峰发明了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奠定了基因治疗领域的里程碑。

知乎用户 陈兰香 发表

青霉素刚刚问市的时候,由于产量低,价格如同黄金,但是今天所有老百姓用的起,不至于得个感冒就一命呜呼。

胰岛素刚刚问市的时候,由于直接从胰腺提取,产量低到大众绝无使用资格,但是今天,哪怕是农村家庭也完全可以承受,我婶婶农村妇女,糖尿病带病生存十五年,曾经的绝症现在一个月不到一百块就可以控制。

我相信,在这些药物刚刚问市的时候,人们也不敢相信有一天青霉素菌株会突变成为高产菌株,更不敢相信可以通过转基因让大肠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

这几乎突破了人类的想象,可是它真的都发生了。

所以,一种病只要还有药可医,哪怕今天它的价格足以把 99.9%的患者挡在门外,但终有一天,它的价格会降下来,我相信科技的力量,也信人的信仰。

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给人类希望,只要有希望,哪怕千山万水,总有到达的时候。我这辈子体验过的最深刻的绝望不是倾家荡产地给孩子治病,而是所有医生告诉我,你儿子这病没有药。

今天这种药只能拯救个别人,但终有一天,它能拯救大部分人。可能有的人等不到被拯救的那一天,可有的人能等到,我为自己流泪的同时,也为他们高兴。

人类的命运是共通的,一个人的厄运有可能成为整个人类的厄运,同样,一个人的幸运,也能成为全人类的幸运。

一个罕见病家属的肺腑之言,此刻我生病的儿子睡在我的身旁。

知乎用户 怜喑是阿库娅么 发表

终于上新闻了,其实前段时间这个药就已经有了,今天新闻才上

我就是研究 SMA 的,不过不是治病,是 sma 检测试剂盒,要比现在常用的 MLPA 省事的多,用的是 Q-PCR……

sm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的五号染色体有两个基因 smn1 和 smn2,smn1 决定发病,smn2 决定病症表型…… 中国人群携带率 1/40-1/50,父母双方都是携带者的话,1/4 概率生出 sma 的宝宝,这种一般建议产前筛查,不然真的生出来病宝宝,实在太苦了

现在做 sma 筛查的准妈妈太少,医院也不多,常用的检测方法是 MLPA 法,麻烦的很,毕竟都不懂这些,产前筛查可比这药靠谱,减少生出病宝宝的几率,比治好要好的多,毕竟 200 万美刀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不过有了这种新药,就给了人们新的希望,可能以后会有更多的新药上市,总之不是坏事,定价贵要理解,毕竟为了研究这种药,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努力和智慧才做到的。药物研发的科研经费是无底洞

现在的社会,医患关系很紧张,并且人们的认知度普及率也不高,有可能医生提出来要不要做一个 sma 或者其他检测,人们却觉得贵,说医院坑人,最后受苦的还是家庭

就很希望越来越多的产前筛查像唐氏筛查这样高的普及率,并且纳入医保,人们的认知度提高,才是减少悲剧最实在的方法

现在做 SMA 筛查的医院,有,但不是很多,甚至很多医院对于 SMA 的了解都不是很深,也并不看中这些,如果要做检查的话,三甲医院,或者妇幼保健院,都是有的

知乎用户 Roy 爱吐槽 发表

更一下最近的新消息,公司今年会实行一个叫 Compassionate Use Program 的计划,每个季度 25 个份额,一年免费发放 100 支 Zolgensma 给没有办法获得该治疗国家或地区的儿童。最近的一个订单是发台湾的!目前还没有中国大陆订单的消息。另外新冠的问题可能也对此有一定影响,虽然我并不知道如何可以申请到这个名额。下面有一个公司相关的链接应该可以联系到有关的协会,找到申请的方式,大概就是这样!

[AveXis: A Gene Therapy Company​www.avexis.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avexis.com/patients-and-families/spinal-muscular-atrophy-facts)

我是一个分割线——————————————————————————————

利益相关。不请自来,这个药是我公司生产的!虽然没有参与定价,但是作为亲身经历 Zolgensma 从研发到生产到药试再到审核的整个过程,我可以分享一些信息为什么这个药这么贵!首先 Avexis 在我加入的的时候还是一个小的创业公司,在去年中旬被诺华收购以后作为诺华基因药的旗舰厂在运作。但是在诺华收购以前,大致的工艺流程都已经开发完毕!诺华在后期审核的过程中给公司带来了很多的帮助!

很多答主已经分享了有关我们药的竞争对手 Spinraza 的定价和区别,作为基因治疗的先驱,它的过审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能治病的都是好药,我在这也不针对这点多做分析了!

虽然针对孤儿药 FDA 有快速审核通道,但是从业这些时间来,能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从实验室新技术到商品药的转化,是我闻所未闻的!所以作为快速过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砸钱!前期公司的投入可谓是不计成本的!为了让产品能快速过审,不但在技术上投入大量最新的一次性生产工艺来节省 validation 和清洁的时间和人力,也雇佣了大量 CMO 公司来提供工艺研发的实验。17 年刚进公司的时候,连超净室都还在搭建,那时候公司上下只有 50 多个人,从工艺流程设计到第一批工程药的生产,大家不知道熬了多少夜,加了多少班,但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更早的受到治疗,基本没有什么人抱怨,996 是很常有的生活方式,谁说美国人不加班!我们加班都是干到干不动公司隔壁开个房睡六个小时就回来继续上样的!

另外公司也在积极和美国这边的保险公司协商费用。理论上好的医保会承担巨大部分的药物治疗费用。在通过审核前,公司除了基本的药物实验以外,针对 SMA 的病理的紧急性,在得到 FDA 的允许情况下,给很多申请了药试但是没录取或者病情很急的患儿提供了无偿的免费药!

这是我们 warehouse 的一面墙,上面每一个手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每完成一个 dose 的 packing 都让我为之高兴,因为我在传递这赋予生命的礼物!有一个家庭可以远离 SMA 的折磨!之前有很多家长联系我有关药物审核的问题,每次我都可以看出他们字里行间的无奈与焦急,有一个可以治愈之前绝症的药物,对他们来说都是希望!

说实话,作为孤儿药,Zolgensma 针对的病人目前并不是很多,而且作为基因替代治疗的先驱药品,它的目前产量也很小,而且作为生物药,一批成品药的周期也很长。其中还有很多质量监控的环节,生产成本目前也因为刚成型,并没有做很多的 cost cut。通过审批后,在保证市场供应以后,我相信很多的成本控制可以让药品的价格得到一定程度降低!公司目前正在致力将 SMA 的检测加入医保覆盖的产检,让更多家庭提前做好准备,对抗这个不再是绝症的恶魔。另外日本和欧盟的批文也在审核中,相信很快会有结果,希望将来也可以把这个药引进中国!

这些都是参加中试的孩子,希望他们都能健康的成长!下一步我们正在致力研发针对 Rett 和 ALS 的新药,希望能给更多人带去希望!

知乎用户 阿笠​ 发表

其实这个价格并不高。在美国,干细胞移植都要花 100 万美元,一款基因疗法提供的效果保守来说也跟干细胞移植差不多,所以 200 多万的价格并不是太高。第一款在美国上市的基因疗法 luxturna 价格是两只眼睛 85 万美元。以后上市的基因疗法药物也会在 100 万到 300 万的区间。

如下图所示,基因疗法药物的价格与患者人数呈相关,人数越少,价格越高。毕竟研发一种药物的成本大体上在一个区间,患者人数越少,分摊到每个病人的价格只能越高才可以收回成本。基因治疗目前主攻的就是罕见遗传病,所以价格高是有其道理的。

**但是这是美国医保系统前提下的价格,在中国如果上市,价格不能简单乘以汇率。**毕竟在美国,一个普通骨折账单上几万美元很正常。基因疗法在中国的价格是多少很难说,毕竟中国连罕见病定义都没有,更没有纳入医保,定价上千万人民币没有太大意义。真有这钱的人去美国治疗不就完了。

世界上第一款基因疗法 glybera 在欧洲上市,定价 100 多万美元,最后因为保险公司不愿意支付,最后有价无市,只卖出一份不得不下市收场。显然,后来的 luxturna 吸取了这一教训。luxturna 是治疗先天性眼疾黑蒙的基因疗法,据悉接受治疗的患者视力大幅提升,甚至已经拿到了驾照。在定价上,luxturna 采用了以下策略。

根据效果收费
创新的销售模式
分期付款

luxturna 采用直销的模式,而不是由医院代理,这样避免了‘中间商赚差价’。这一措施可能让价格降低了 50% 之多。zolgensma 有可能也采用了类似的定价策略,才让原本预期 400 到 500 万美元的价格降至 200 多万美元。

**关于效果,因为 zolgensma 用 aav 病毒载体而不是基因编辑,我个人对其疗效的持久度持保留态度。**因为 aav 病毒载体不会随细胞分裂而复制到下一个细胞,也就是说细胞分裂一次,aav 载体就稀释一次,理论上,aav 基因疗法无法提供终身疗效。当然,现在的临床试验(一般跟踪 3 到 5 年)也没办法测试 zolgensma 更长期的疗效。所以,请不要以为基因疗法就等于一针治愈,疗效持续终身。

另外,我整理了下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遗传病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下一款上市的基因疗法药物应该就在此之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


PS: 如果您想为罕见病患者做点事情请私信我,让我们看看能一起做点什么。

每篇相关回答和文章下面我都会写上这么一句,而且真的有很多患者联系我,虽然我能帮到的也不多。最让我感动的是许多单纯想为罕见病患者做些事情的热心人,谢谢你们,让我觉得黑暗中还有希望。

references:

  1. Ou L, DeKelver R, Rhode M, Tom S, Radeke R, St Martin SJ, Santiago Y, Sproul S, Przybilla MJ, Koniar BL, Podetz-Pedersen KM, Laoharawee K, Cooksley RD, Meyer KE, Holmes MC, McIvor RS, Wechsler T, Whitley CB. ZFN-mediated in vivo genome editing corrects murine Hurler syndrome. Mol Ther. 2019 Jan 2;27(1):178-187.
  2. Laoharawee K, DeKelver R, Podetz-Petersen KM, Rohde M, Sproul S, Nguyen HO, Nguyen T, St Martin S, Ou L, Tom S, Radeke R, Meyer KE, Holmes MC, Whitley CB, Wechsler T, McIvor RS. Dose-dependent IDS expression and prevention of metabolic and neurologic disease in a mouse model of Hunter Syndrome by ZFN-mediated in vivo genome editing. Mol Ther. 2018. 26 (4), 1127-1136.

知乎用户 老北京小麻花 发表

生命的价值

我们医学经济学教授上课第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一个新药可以延长你一年的健康生命,你愿意花多少钱?”

班上同学有的说 10 万刀,有的说 20 万刀。

其实国际上的标准是人均 GDP 的 1-3 倍,简单的说,大多数人至少愿意花自己年薪来延长一年的健康生命,放在日本或英国就是国家至少愿意为民众花 5 万刀去延长一年的健康生命(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美国会高一些,约 10 万~ 15 万刀。这个就是医保的最大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

Zolgensma 可以延长 13.3QALY,考虑到上述美国医保最大支付意愿为 10-15 万刀,所以价格定在 120 万刀~210 万刀之间。

5 月 24 日,非营利性组织—美国临床与经济评估研究所 (Institute for Clinical and Economic Review,ICER) 对于 Zolgensma 的定价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根据症状前人群的疗效数据,Zolgensma 的定价处于 ICER 基于价值的价格基准范围的上限之内”。

https://icer-review.org/announcements/icer_comment_on_zolgensma_approval/​xn–icerzolgensma-6m2u71ca7016ctnbc95xu2zd

同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发病率,如果是罕见病,发病率低,哪怕延长一年寿命的花费超过 5 万美金,医保也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前段时间的白血病新药(Kymriah),价格为 3349 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 210 万元)。日本厚劳省预测,使用该药的病人一年仅为 216 人,总需花费金额为 72 亿日元,并不对医保基金构成威胁,所以一样进入了日本的公费医疗保险。

所以天价药物的本质其实是医保定价和覆盖,通过卫生经济学给药物定价,在提高医疗效率同时降低医疗支出。从社会全局的角度来看,天价神药并不天价,通过医保局的讨价还价并进入医保,最终可以成一个病人药厂医保的三赢局面。

至于什么时候进我国医保?

我知道我们的人均 GDP 是 7000 刀,大家算算我国的医保的最大支付意愿呢

知乎用户 诗与星空​ 发表

210 万美元一针的神药,研发支出决定药企未来

最近,经美国 FDA 批准,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基因疗法在美上市,一支药物标价 210 万美元(约 1448 万元),号称史上最贵的药。

此消息一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种药物让穷人看不到希望,也有人说医药公司付出了昂贵的研发成本,只有 10 年的专利保护期的情况下,有必要靠高定价收回成本。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简称 SMA)是一种罕见病,病因是运动神经元存活 1(survival motor neuron 1, SMN1)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运动神经元细胞死亡,从而肌肉萎缩,因为吞咽和呼吸困难,极少有患者活过两岁。

本来医药公司对这种研发成本高昂回报率不确定的罕见病药物是不感兴趣的,只是比较偶然,一个叫做 Arya 的患儿被诊断出这种疾病,如果是普通人的孩子,很可能就在痛苦中缓缓的走完一生了。但是 Arya 的父亲是对冲基金 TPG-Axon Capital 的创始人,管理着 28 亿美元的资产。Arya 的母亲曾经在投资银行工作,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和经济双硕士。他们拿出了 1500 万美元建立了一个叫 SMA Foundation 的慈善机构,致力资助这项疾病的研究。最终他们通过获取政府的支持,以及游说医药公司,实现了这种药物的研发并快速投入市场。

这种药物的名字叫 Zolgensma(通用名 onasemnogene abeparvovec),是一款真正的基因药物,腺相关病毒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携带功能正常的完整 SMN1 基因片段,进入人体后转入正确位置,恢复正常的蛋白合成,从源头解决病因,堪称现代医学的里程碑。

一、阿斯克勒庇俄斯的两难抉择

在希腊神话中,光明之神阿波罗有个儿子叫阿斯克勒庇俄斯,他治病救人妙手回春以至于冥界门前冷清。

因为阿斯克勒庇俄斯行医时带着他的蛇,因此这条蛇的形象也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

最终,因为救人过多导致冥界生意不佳的阿斯克勒庇俄斯被宙斯放电处死。所以在救人的时候,医神也面临着两难选择,救还是不救。

《我不是药神》从病人的视角,讲述了对活下去的渴望。在这部影片里,医药公司的代理成了恶魔的象征。

但是,如果医药公司无利可图,就不去研发这类药物了,那病人又靠什么活下去呢?

如今经过系统治疗的 Arya 已经是加州某名校的大学生,而 210 万美元一针的神药,也通过了 FDA 的评估,至少让一部分有经济能力的患者家庭有了希望。

治不起的,怎么办?只能等死吗?

其实,医保才是终极解决方案。

据诺华的公开信息,传统 SMA 疗法,头 10 年中总费用其实超过 400 万美元,这种 Zolgensma 疗法是 210 万美元,可以根据效果 5 年分期付款。美国一般是医保公司付费给制药公司,对于美国民众来讲,贵的医保才能有更好更贵的治疗,目前诺华披露信息显示,Pilgram 公司决定给予其医保覆盖,但是需要看 5 年治疗效果。

领先全球的技术背后,是医药企业不计代价的研发支出。据普华永道思略特发布的数据,2018 财年,只要、生物技术、生命科学行业,罗氏、强生、默沙东、诺华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 108 亿美元(占营收比例 18.9%)、106 亿美元(占营收比例 13.8%)、102 亿美元(占营收比例 25.4%)、85 亿美元(占应收比例 17%)。

二、自研和仿制,A 股的两面派

把目光转回国内,有没有中国医药企业,能像诺华这样做出拯救苍生药物的吗?

中国的现代化医药行业起步比较晚,多年来以仿制药为主,和辉瑞、诺华、罗氏等巨头无法抗衡,但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崭露头角。

1、研发就是生命,不惜血本研发投入的药企

贝达医药几乎是只靠一款新药打天下,公司几乎所有营收均来自盐酸埃克替尼,这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为靶标的新一代靶向抗癌药,完全由我国科学工作者和肿瘤临床专家自主原创,经历 8 年时间研制而成,其第一个适应症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2018 年公司研发投入 5.90 亿元,同比增长 55.01%,占营收比例达 48.20%,从比例上来说是 A 股医药企业之冠。据公司年报,共有 13 项处于临床阶段产品,同步推进 19 个临床前项目。恩莎替尼二线治疗 ALK 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注册申请已于 2019 年 2 月纳入 NMPA 优先审评,有望于 2019 年获批上市并成为该领域第一个国产创新药。多靶点 TKI——CM082 处于三期临床阶段,预计 2019 年完成中期评估,与君实生物 PD-1(JS001)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申请已于 2019 年 1 月获批。贝伐单抗生物类似物 MIL60 正处于三期临床,预计 2019 年完成试验。帕妥木单抗已准备提交上市申请。

沃森生物因为财务状况较差饱受质疑,但公司在 2018 年依旧投入 3.8 亿进行研发,占营收比例的 43.25%。

公司在自主疫苗方面投入重金研发:13 价肺炎结合疫苗处于申报生产的审评阶段,预计年中获批上市销售; 2 价 HPV 疫苗已进入三期关键时点,处于收集病例及分析的最后阶段;九价 HPV 疫苗处于临床一期阶段;重组 EV71 疫苗申请临床研究获得受理。

恒瑞医药是 A 股中投入研发资金最多的公司,2018 年研发支出高达 26.7 亿,占营收比例的 15.33%。虽然金额无法和国际巨头比较,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占营收比例已经十分接近。

公司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从事仿制药的生产,另一方面在创新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PD-1 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目前已完成技术审评,即将成为国内第三家获批的 PD-1 厂商。卡瑞利珠单抗还有多个适应症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非小细胞癌、肝细胞癌等大病种适应症均位于临床 III 期。瑞马唑仑有望于 2019 年下半年获批,目前正处于审评审批阶段;此外公司还有包括瑞格列汀、恒格列净、贝伐珠单抗类似物等多个重磅品种位于临床 III 期。

2、把医药做成化工的低端仿制药企业

和上述公司不同的是,A 股有一部分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极低。

比如鲁抗医药,作为一家老牌药企,公司几乎没有一款新品,只是生产抗生素原药和兽用抗生素。

公司的毛利率和化工企业不相上下,如果不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因为环保问题被查封,公司的盈利能力都成问题。

3、不得不说的中药企业

5 月 25 日,第 72 届世界卫生大会日前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在走向国际的道路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但是,中药企业却让人一言难尽。

最近步长医药曝出的董事长女儿行贿上学事件后,被翻出中药针剂的问题;著名的中药上市公司云南白药,如今已经成为一家主营业务为牙膏的日化用品公司,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不足 0.5%;从事中药饮片业务的康美药业被爆财务造假;片仔癀的研发支出只有营收的 2%……

中医药虽然打开了国门迈向了世界,但在吸收精华、摈弃糟粕、研发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医药股研发支出排行榜

以 2018 年年报为例,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超过 10% 的 A 股医药公司共计 37 家,这些视研发为生命的公司,更有可能在未来获得超额收益。


如果想获取更多的上市公司财报分析资料,请关注公众号:诗与星空

知乎用户 Qootas 发表

史上最贵药物获批上市,一次治疗费用 210 万美元(北京三环边一套房)。网友纷纷质疑:这是在拿孩子的命要挟家长,讨要赎金。

我觉得很荒唐的是,这可是人类作为一种文明的一个极具意义的 signal invention(几乎有发明了飞机一样重大),竟然有人觉得它的价值应该不如北京三环边的一套房。

知乎用户 九乡河龙牙​ 发表

首先恭喜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又一款救命药,也恭喜一些能负担得起该救命药的家庭可以留住孩子的生命。

然后纠正一个逻辑,如果世界上没有这种药 SMA 的患儿是否能活下来?如果有了这种药是不是至少能有一部分能活下来?无论怎么思考逻辑,这种药的出现有利无弊。如果换个角度来说世界上能开得起布加迪威龙的人就那么多是否对剩下的开不起人不公平?如果你一定要揪问生命的价值和奢侈品的关系如何衡量,那么建议看一下各大案件人命的价值,讨论哲学会没完没了的。除此之外研发该药物的人是不是人呢?为什么中国药学研发人才都往美日德跑? 为什么这些国家的药学不是冷门劝退专业呢?

实际上这种药美国人也有大量人群用不起,但是总有人用得起这就够了。你知道麻省总院、梅奥诊所、安德森、克利夫兰诊所等等里面的病人都是什么人?除了中产及以上的美国人外几乎都是中国人、阿拉伯人、俄罗斯人、日韩等,你猜他们在各自国家的阶级地位是如何的?公平吗?为什么你得了绝症能续命我却要原地等死?远的不说,国内顶级医院的顶级资源你能享受得到吗?你抱怨不?哦,又不抱怨了对吧~ 这就对了

话说回来,题主也说了,北京三环一套房,你要是目光在放远点上海类似的财富家庭有多少?目光再放远点南京、杭州、天津等市中心有 3 套房的有多少家庭?目光再放长远点全球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是不是想想能买得起这种药的地方还不少?如果你是个潮汕人在深圳打拼多年有了 4 套房,现在你唯一的儿子得了 SMA,原本只能全家抱头痛哭现在只要卖掉两套就能把传宗接代的金宝贝留住了是不是觉得还挺划算的?

作为个人的建议,我特别想引用我一位老师对我们说的话。很多年前我们研究生要毕业了,老师问我们要去哪有的要去一线,有的留南京,有的想去三四线选调生或者找个国企啥的性价比高,老师当时直截了当的就说了,**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性价比。**你回家房子是便宜了,但是无论哪个城市的 iPhone 都是一个价格,无论哪个城市进口心脏支架都是一个价格,短时间内你在三线城市拿着 6-7K,住着 100 多平的洋房,美滋滋看着同窗一线城市为了二三十 K 的月薪,月供 12K 累成狗,等上有老下有小遇上事情才后悔当初自己没有再拼一点,与诸位共勉吧。

很多回答说白了,根本原因还是骂药厂不会被怎么样,安全!爽!所以能发泄下,骂一骂资本家仿佛真的是错在他们身上,打字打爽了甚至还有正义的风从鼻尖吹过的得意感。记得之前有些所的朋友在知乎上吐槽工资低,被广大网友以情怀教育之,这都是一批人。

**还有人提苏联模式,这位大兄弟太逗了。**你以为的苏联科学家兢兢业业用情怀建设伟大的乌托邦,事实上苏联科研人员被官僚压榨的苦不堪言,苏联解体后没了关卡撒丫子往知识能换钱的地方跑。

1982 年到 1994 年的 12 年间, 苏联地区主要是俄罗斯地区的人才外流到美国的共有 31.3 万人, 其 中 8000 至 9000 人被美国方面公认为是科学界的优秀人才。1991 年, 俄罗斯流 向德国的科技人才有 4000 人; 到以色列的有 31000 人; 法国 1500 人。1992 年 有 37 名达到世界水平的俄罗斯科学家在法国工作, 其中有 16 名是前苏联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 有 4 名是前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员, 在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威望。
俄罗斯人才外流主要以普遍物理学和天文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动力学的物理技术问题等。在外流的人才中, 数学和物理学人才占 52%; 生物学人才 占 27%; 化学人才占 12%; 社会科学人才占 9%。

以及苏联时期的部分资料

**苏联报刊发表了不少反映苏联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比较其工资待遇越来越低的资料。这篇题为《知识带来贫穷》的文章列举若干知识劳动部门的工资低于工业工人的数字。**其中:卫生部门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比工业部门工人月平均工资低 37%;教师的工资在提资后仍只有工业部门工作人员工资的 71%;文化部门只有 56%;科研人员生活得比较好些,他们的平均月工资相当于工业部门工人工资的 96%;但如果同建筑业工人的劳动报酬相比较,科研人员月平均工资还是偏低,因为建筑业的工资比工业部门要高 12%。
  脑力劳动者月平均工资愈来愈低于工业部门工人月平均工资,是 20 世纪 70~80 年代的一般趋势。如:1974 年医务人员工资为工业部门工人工资的 69%,1989 年已降为 63%;教育系统原来相当于工业部门工人工资的 81%,到 80 年代降为 71%;文化部门原为 64%,现在降为 56%;科学和科学服务部门 1970 年原为工业部门工资的 105%,现在则降为 96%。
高等学校刚毕业的工程师每月拿 115~120 卢布,而刚开始工作的工人则拿 160~180 卢布。一位能干的工程师工作到第五至六年,才能拿到 160~170 卢布,而工人经过同一时间就可拿到超过 200 卢布的工资。一位工程师工作 20 年当上了工程局局长,月收入加奖金可达 400 卢布,而工人 (例如机床工具工) 工作同样年限得到的更多,可到 500 甚至 600 卢布(注:[苏]《社会主义工业报》1989 年 2 月 4 日。)。
  苏联《社会学研究》1989 年第一期的文章《工程师变成工人的帮手》也报道了这种情况。文章写道:现在一个熟练的钳工或一个旋工的收入多于一个普通工程师。**1981 年机器制造业的工人平均工资为 193 卢布,超过专家的工资 191.2 卢布。**从第十个五年计划起,1986 年机器制造业专家工资为 220.9 卢布,而工人工资则增加到 222.5 卢布。专家工资仍落后于工人。
第一,压抑了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1965 年以来的 25 年中,在世界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苏联的新型机器设备及仪器的数量每年减少 1.2%~1.3%,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又减少 1.3%(注:[苏]《社会学研究》1989 年第 1 期。)。
  第二,在科学、工程技术人员中,出现了 “兴趣转移” 现象,即从本职工作转移到业余领域去捞外快,至少有 1/3 的人获得额外报酬。
  第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多挣钱,当上了工人。“相当多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了多挣钱,放弃技术工作去当工人。1977 年苏联国民经济中有 680 万技术员,估计有 1/3 以上当了工人。苏联《技术与科学》杂志 1987 年第 7 期报道,苏联在国民经济部门工作的工程师有 500 万人,但有 100 多万人是在工人岗位上。作者估计,据 1983~1986 年的全苏调查材料,“只有 1/3 的有文凭的工程师,在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从事特别有创造性的工程师劳动的只有 10% 的人”,“坦率地说,若是谈到今天的工程师参加研制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在生产中采用它们的话,人数是不多的。”这就是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工程技术人员 “不务正业” 的凄凉景象。
  第四,高级技术劳动后继无人。工程技术人员低工资的情况,一方面使一些工程师去谋求工资高的工人岗位,另一方面,又使中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定向时,宁愿去当工人,而不去上大学。
  第五,科学家的工资过低,值得单独提一下。1940 年,科学家工资同国民经济部门平均工资相比,要高 50%,1981 年到 1989 年实际上已经拉平。据调查,90 年代在科学院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只有 52% 的人工资略高于平均水平,其余 48% 的人工资低于平均水平。当时全苏最低生活费标准为每月 80 卢布。而科学院系统有 15% 的科学工作者生活费低于这一水平。科学工作者月收入 200 卢布的只有 21%,其余在 80~200 卢布之间。有 36% 的科学工作者其工资只够他们日常开销,置点衣服都感到困难。在调查中,有 71% 的人反映,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感到物质方面的困难;85% 的人指出,物价上涨使他们忧虑。

附一些资料:

世界顶尖医院的排名

世界顶尖医疗器械公司的排名

世界顶尖医药公司排名

新药上市全球比例

知乎用户 夕颜雾见里 发表

最近一段时间帮刚到日本的一户中国家庭当日语翻译,兼职打了点零工,没想到我就这样碰到了一个患有脊髓型肌肉萎缩症的家庭。

夫妻都是广东人,爸爸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眼神里还带点生意人的聪明和狠劲,细金链子大手表,穿着打扮透着有钱人的自信,虽然是初来乍到还不会日语,但举手投足都显得自在而从容。随身带着的包包里,各种证件都整理得井井有条。

妈妈眼窝和鼻子有点外国人的感觉,长得很漂亮,说话的时候会张着大眼睛看着你,眼神很清澈单纯,看起来不像是做生意的样子,一问才知道她是和老公一起做室内装修的,看样子夫妻俩的分工,她主要是和设计人员打交道,生意上都是老公在负责。

两个年纪都三十多岁就生了三个小孩,长女 8 岁,喜欢到处乱跑,虽然完全不懂日语,才几天就和邻居的姐姐玩到一起了,问起她们如何交流,小家伙得意地拿着手机,原来她通过苹果的 siri 来翻译她们两人的对话,她已经会自己去附近的商店替妈妈买东西了,适应能力挺强的;二女 4 岁,长得比姐姐要更像妈妈一些,精灵古怪还很会撒娇,要我牵着她的手拉着她走路,还要往前冲刺一段再急刹车一段,玩得不亦乐乎,满头大汗的;走了一段路后,我回头发现她突然停下来不走了,过去一问,她就说什么天太热了,腿有些疼之类的话,我笑着说那抱着你走怎么样,她就很开心地跳了上来;她妈妈一看,就跟我说不要太宠她,说家里这个老二别看年纪小,鬼点子最多,想要抱抱了也不会像老大一样直接说,而是会拐弯抹角的,一肚子坏水,小家伙还听着乐呵,我这才发现自己原来被小家伙 “套路” 了;然后还有一个 1 岁的小宝宝,在出门的时候也没怎么看到妈妈抱他,整天躺在婴儿车里,让我觉得有些奇怪。

我带着他们一家人先去区役所报到,然后办理户口,询问孩子如何入学等问题(期间让我感慨在日本抚养孩子算是负担较轻了,每月对每个孩子政府有 1 万多日元补贴,对孩子的医保的补贴额度也十分之巨大,生病自费的额度一次都在几百日元而已,让我震惊不已);之后我帮孩子爸爸办理了手机,预约了之后安装宽带,第一天就很顺利结束了。

没过几天,正是日本的お盆节日的时候,下午我正和同学们聚会准备晚上吃火锅,接到了爸爸连续几个微信电话,显得十分焦急。那个 1 岁的小宝宝发烧了,他们想去大医院,可是怎么在日本看病完全不会。医院离他们住的地方都有些距离,我建议他们去附近的诊所。在知道我没有时间陪他们去医院后,还询问我能否帮找人替代。不过好在后来发来消息,说孩子烧退了。

隔两天还下着雨,一大早我就和这一家人来到京都大学的附属医院,带着孩子去看病,孩子爸爸问我知不知道医疗的日语,孩子得了一种叫做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 “的疾病,用日语该怎么和医生说。我回头望向婴儿车里的小宝宝,不禁心里一沉,这孩子未来蒙上了多大一层阴霾,这个时候婴儿车里正朝着我笑的他是完全不知道的,正是不知道,他才会笑得如此开心和快乐吧。

在等待医生门诊的时间里,妈妈和我主动说起他们在国内带着小宝宝看病的艰辛。

国内医院治疗费用昂贵,国家也没有补贴,不仅看病花费巨大,更大的问题是国内会治疗这个疾病的医生和医院十分少。孩子妈妈和我说,光是在深圳的私立医院给宝宝挂个门诊就要花费几千块钱。即便如此,最让人心寒的是,国内的医生看到这个宝宝的情况,基本都是劝他们放弃治疗的,以国内目前的医疗手段和医保体制,医生这样建议也不是没有道理。

我这次想起,于是询问是不是前段时间出了个什么特别贵的药。爸爸立马接着说,美国的嘛,210 万美元一针,可以完全治愈。妈妈也接话说,这个药可惜国内还没有引进,而且就算引起了估计也不会有医保报销的,她看了看宝宝说,我们家的小孩是来不及了。

妈妈也打开了话匣子,戏谑道他们夫妻两个现在是这个 SMA 疾病的半个专家了,哪个国家有这个药,医保是否报销,他们都查了个遍。具体有哪几种治疗方法,应用情况以及药效如何等等。

妈妈接着详细给我科普了下,这个史上最贵药的基本情况。目前接受治疗的一个美国宝宝是个什么样的基本情况等等。并且这个基因药得在 2 岁前注射才行,日本暂时也没有引入这个药的计划,因此他们家宝宝即便来日本也只能选择另一个保守治疗的方式。

发达国家这方面的保障毕竟比我们发展中国家要先进一些,虽然我们国家在发展,未来也会更好,但是孩子妈妈说,为了这个小宝宝的病,他们没有办法。

在国内,这个小孩,连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

他们夫妻在国内更能赚钱,未来发展也会更好,但是这个孩子,却享受不了。

我这才问,那他们一家不会日语却急着移民日本,就是为了这个宝宝咯?

孩子妈妈点点头说道,为了这个孩子的未来,她们把全球的移民都基本查了一遍。当然美国是最合适的,毕竟有那个药,但是美国的医疗也太贵;欧洲的移民也考虑过,法国和英国还有挪威都曾经是候选,孩子妈妈的哥哥就移民了英国,他们本来也打算移民法国,但是孩子爸爸还是觉得太远了,于是综合考虑后,他们还是看上了移民日本。

听着孩子爸妈一脸平静地讲着,我心里却五味杂陈起来。一方面佩服孩子爸妈抚养这个宝宝的坚强和勇气,一方面感慨抚养一个孩子有多么不容易,自己也差不多快到成家的年纪了,可是自己却从来没有做好这些心理准备,看着这一家人,我也感慨自己爸妈当年抚养我是多么不容易。

到了约定的 3 点半,带着孩子去问诊,说明了基本情况后,医生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手段都在孩子爸妈的预料之中,毕竟没有任何别的可能。

保守治疗也只是能够维持住孩子未来的活动能力不会减弱,但是这种维持就需要没 4 个月从脊髓注射药物,持续终生。

为了给这个不幸的宝宝创造一个有些希望的未来,这对爸妈勇敢地作出了一个改变全家人未来的决定,我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但是都足够伟大了。

在认识这一家人以前,如果你问我如何看待这个史上最贵药的话,我会觉得价格太昂贵,似乎只有少数富人用得起,这种药的开发以及使用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都会让我产生许多怀疑。并且定价如此昂贵,是否会拖垮治疗的家庭等等,药厂这样做是否太不人道。

然而,当我认识了这一家人后,我才意识到,对于真正需要这个药的家庭来说,只要出现了这样一个药,人生都会完全不一样,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人生也会完全不一样。

为了自己爱的孩子,父母即便拼上性命也会去尽力争取那一丝丝的希望。

如果 210 万美元能拯救一个家庭,而他们又愿意拼了命地去负担,那么这个药的昂贵与否,并不应该由我们这样的局外人去评判。

ps 多谢评论指正,sma 和渐冻症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知乎用户 Doctor Z 发表

这个药上市之前申请的定价是在 100-500W 美元之间,最后定为 210W 美元。由于价格太贵,药厂还提供了分期 5 年支付的方式,每年需要支付 425000 美元。

准确地讲,这个并不叫药,而是基因疗法,是 SMA 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曾经我遇到过一位 5 个月大的婴儿被确诊 SMA,家属不远万里奔赴美国面诊 SMA 专家,美国医生当时开具了美国 FDA 于 2016 年批准上市的首款 SMA 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商品名 Spinraza),该药可以改善 40% 的患者的运动功能,这款药美国参考价格大概是第一年 750000 美元,此后每年 375000 美元,通过腰穿鞘内注射,每 4 个月注射一次,而且可能需要终生注射。而本次美国上市的基因疗法 Zolgensma,患者仅需静脉输注一次即可,既不需要腰穿鞘内注射,也不需要长期反复注射,所以实际上,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疗效上都是优于诺西那生钠注射液。

对中国大陆患者而言,幸运的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商品名 Spinraza)已于 2019-02-22 被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目前中国大陆最终定价还未公布也暂时还未铺货,不过会很快了,相信中国大陆的价格肯定会便宜不少,而且一般说来也是全球最便宜的。

最后,想对本次美国 FDA 批准的 SMA 基因疗法 Zolgensma 的具体用法等详细信息进行了解的知友,可参考以下这篇文章:

[Doctor Z:美国 FDA 批准史上最贵药物 Zolgensma(附美国报道视频)​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040534)

知乎用户 丁丁猫 发表

重点在于

治疗该病只需_一支药_,且在医保覆盖范围内,还可以分期付款

知乎用户 Gavin Huang 发表

故事不说,创新需要收回成本这些也不说,就直接回答 “有几个人用的起” 的问题。

首先,现在的普通患者用不起,但是几年后的普通患者就可以用的起。通常一个药品的核心专利组是 20 年,在研发和临床阶段消耗 13 年,上市后专利有效期在 7 年。只有在这 7 年里,这个药品才可以维持目前的高价,其后专利过期,就有仿制药上市,价格会在 1 年里跌到原价的 10% 甚至更低,并且价格会持续下滑。如果没有这个价格,没有这个药品,那么就会变成现在的普通患者没得救,几年后的普通患者还是没得救。

其次,“医药公司则称治疗该病只需一支药,且在医保覆盖范围内,还可以分期付款”,联系到外资药企的新药在国内为了进医保都进行了大幅度降价,这家公司在美国已经采用了医保覆盖,在国内也必然会争取覆盖。过去两年的医保谈判中,有些外资的创新药价格直降 70%, 那么我们假设这个产品价格下降 50%, 医保负担 50%, 也就是价格是 362 万。如果在进行分期,比如 15 年分期,加上适当利率,每年 26 万左右,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仍然是很困难,但是已经不是 1400 万那么遥不可及,一线城市卖套房子就可以救命了。

另外,SMA 不是罕见病,如果这个产品在这个价格上还呈现出一定市场接受度,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竞品,比如更少副作用等。竞品的出现就会让这个药品的价格进一步大幅度下滑。在核心专利组的有效期内,这个药品也会不断面临法律挑战,专利组中可能有些专利早申请早过期,就有可能导致剩余专利被挑战成功,被仿制的时间点比 7 年更短。也有可能其他企业在某些早过期的专利基础上发展出改良产品。

总而言之,“有”比没有好的太多了,而且 “有” 这件事情也和每一个普通患者的利益相关。

知乎用户 王子超人 发表

本身我是一个罕见病患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简称 EB,目前国外也在研究我这种病的治疗药物,据去国外参加学术交流的专家说,目前正在招募临床志愿者,以后研究出来上市的话也要卖到几百万。

我想我这辈子是不可能治好了,药也不可能用得起。但希望就在于,起码我这种病从此有了治好的可能性,而以前是彻底没有的。

即使刚出来是天价,毕竟高昂的研发费用和极少的病例 (相对于全人类而言) 无法摊薄成本,但对于未来的患者们,他们不会再像我这样对治愈彻底绝望,有句话叫: **希望,是这个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也终将有一天,用药的费用会降到普通人能用得起的程度。

这就是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意味着又攻克了一种疑难杂症,于我个人而言可能没什么用处,但对于全人类而言,对付病魔的道路上又拔掉了一颗荆棘。

至于说定价太高,我觉得这完全是市场行为,无可厚非,定得太高了,自然用得起的人少,定得低了,人家研发成本在那,利润都不能保证,你当世界是靠爱发电的。

起码现在是有药了,就有了治愈的希望和可能性,比起那些至今未攻克的疾病,这就是他积极的意义。


什么是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请看这个链接

[得了治不好又一时死不了的病是什么感觉?​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940771/answer/667220638)

知乎用户 饭饼饼 发表

这个药卖的怎么样了➡️https://zhuanlan.zhihu.com/p/89911233

简单聊聊这个药物的可支付性和定价为什么这么贵。

SMA 是一种罕见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我国首批 121 种罕见病目录的第 110 个。发病率约为 1/10000~1/6000,携带率为 1/50~1/40。我们国家暂时没有 SMA 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

不过据说每年国内一共新增 SMA 患者 1500-2500 例,患者数超 3 万。在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罕见病诊疗指南 2019》中提到,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药物治疗能够影响 SMA 进程。

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不到 5% 的罕见病能够得到有效的药物治疗,所以罕见病药物大多被称作孤儿药,诺华的药物能够批准上市,还是很值得高兴的。况且不是说没有疗效能够退款嘛。

药品的可支付性 =(可支配收入 - 药品售价 * 药品医疗保险自付比)/ 可支配收入

根据《2018 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 28228 元。在没有保险和医保的情况下 blabla 不算了,太可怕了

大多数罕见病药物的药价都很贵,今年发布的《中国罕见病药物可及性报告》也统计了相关的药品情况。

《2019 中国罕见病药物可及性报告》

那么 Zolgensma 为什么这么贵呢?简单说来就是研发成本大,患者数量少。

人家也不是乱定价

药物的研发周期往往包含 6 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中期的临床 I、II、III 期试验,药品注册和审批。随后通过审批上市并投产以及最终上市后的药物警戒。这中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本。一类新药从发表的研究成果开始到最终上市,通常需要 10-20 年的研发时间,10-20 亿美元的研究经费。药厂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在临床试验阶段前期,就会申请专利。等到新药上市了,平均剩下的 7 年的专利保护期(当然,有的国家对罕见病药物有特有的市场保护期),所以药企要在这个专利保护期里赶紧把成本赚回来。

大家都在讲《我不是药神》,实际上格列卫研究了近半个世纪,而它真正的受益者也仅仅是发生了 “费城染色体” 现象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

所以我觉得讨论药价高不高没有意义,我们要看的是未来我们还要不要有新的药物。

送上一段我很喜欢的《奇葩说》里薛教授关于知识的论点:https://m.weibo.cn/status/4307076601613733?wm=3333_2001&sourcetype=weixin&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知乎用户 海布里炮兵​ 发表

“史上最贵药”Zolgensma,是科学的尝试和进步,但绝不是问题的答案。

脊髓性肌萎缩(SMA)有四种亚型,最常见的 SMA-I 型占比约 50%,患者一般在 2 岁内去世。

  • 由于患者在生育前去世,致病的_SMN1_突变,面临非常大的进化压力:遗传缺陷将在患者这一代终止传递;
  • 与此形成对比的亨廷顿舞蹈症:患者多在生育后发病,致病突变的进化压力小,遗传缺陷很容易传递下去,对后代造成影响;
  • 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对生殖细胞进行基因治疗是绝对的禁忌。

所以,Zolgensma 的潜在风险是:

  • 如果患者在治疗后能够正常生育:生殖细胞并没有受到 “治疗”,致病突变会逃脱进化压力,传递给后代;
  • 如果患者成年了,但不能生育:人们应该替一个不到 2 岁的婴儿,做出接受治疗的,但终身不育的决定吗?

即便价格不昂贵,Zolgensma 也没那么容易推广。

在科技层面,这是一项积极的尝试;在人文层面,这不是尊重生命的态度。

知乎用户 Fate-stat 发表

更新

今天跟一些同事讨论了一下,基本上大家都觉得这价格当然是非常高、但并不是很不合理。主要是 Zolgensma 毕竟是 one-time treatment,加上现在诺华要推出一个五年付费计划,每年 425000 美元,total cost 很可能并不比现存的、Biogen 的药更贵。另外,因为我们也有好几个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的项目在进行中,所以大家都明白这个领域的研发有多难、成功率有多低

当然毕竟我和同事都是利益相关,对于我们的想法,不爱听也随意了

————————————————————

原答案

没什么特殊意义,这种超级高价是很正常的结果

作为一个制药领域的从业者,我得说这价格并不离谱(相对其研发成本),更不是诺华故意高价骗钱。如果了解一些药物研发的背景知识,就应该知道药企成功上市一款药的成本有多高。这个成本不仅仅包括资金成本,也包含时间成本。不说别的,光是一个三期临床试验,药企就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和数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因此,国际上的大型药企每年的 R&D 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实际上,药企在 R&D 上的投入比其他任何领域的公司都要高(不管是比例还是绝对值):在欧盟委员会公布的《2018 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里,研发投入前五十的企业,制药企业占了 16 家

当一家药企投入十数亿、甚至是数十亿美元,耗时十余年才成功让一款药上市(背后可能是几款同类型药的研发失败,直接导致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打了水漂),它自然希望靠这款药的销售收入把之前的全部投入都赚回来。而因为 SMA 是 rare disease,每年的发病人数极少,这就意味着相关药物的销量会极其有限。当诺华把研发成本分摊到每一位 SMA 病患的身上之后,自然会导致单价非常高。此外,很多答主已经提到了,诺华这次的新药是一次性治疗。如果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存时间超过五年,那么实际上诺华这款新药的总花费并不比市场上已经存在的 Biogen 产品(需持续接受治疗,第一年 75 万美元,之后每年 37.5 万美元)更贵。最后一点,SMA 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直到今天,这类型的疾病,包括渐冻人症、阿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都极少有成功的药物。这次诺华的成功可以算是对这个领域研究的一种鼓舞

PS:这个问题下面,有些人根本不了解制药企业的运作和盈利模式,就信口开河、对诺华乃至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大肆批判,偏偏还以为自己说的头头是道、自觉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真的让人很无语。我希望某些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在发表意见的时候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知乎用户 Dr. 娜娜 发表

一年前,我们帮一个国内不到 2 岁的 SMA 患儿到美国 UCLA 申请临床试验和用到当时美国最贵的基因药物(75 万美金一年)。我亲身经历了国内有这样消费能力的 SMA 患者, 对于基因疗法 Zolgensma 现在以 200 万美金上市,我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第一,有卖方必然有买方,存在即合理。如果我都能接触到能够消费 75 万美金的 SMA 中国病人,足已说明这个市场的存在。我在 2018 年和 UCLA 的神经内科教授沟通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之前已经有 2-3 名中国患者到美国去使用这个药物,这还只是一家美国医院。

我初步预估美国前 50 家大医院,如果每个美国医院接纳 2-3 名这样的中国患者,也就是说,75 万美金一年的 SPINRAZA 在中国有承受力的患病家庭大概是 100-200 户(2018 年), 意味只是中国患者就可给药厂带来超过 2 亿美金的营收。 同理,Zolgensma 在美国,欧洲,中东,东亚,这个客户基数是存在的,市场规模也不容小觑。

第二,药物定价一方面遵循市场供需原则,另一方面需要寻证健康经济的原理, 不是拍脑袋想的。 为什么 Zolgensma 是定价 200 万美金,不是 100 万,不是 400 万?刚刚说了 Spinraza,第一年治疗需要花费 75 万美金,之后每年需要花费 37.5 万美金,十年下来 Spinraza 的治疗花费已经超越 400 美金。

200 万美金的 Zolgensma 是一次性治疗,如果患者存活期达到 5 年,则相当于每年平均花费 42.5 万美元,并不比现有 SPINRAZA 疗法更贵。 患者使用 Spinraza 时需要 72.8 万美元才能获得一个 QALY 或生活质量校正的生存年。

从这一点来讲,如果定价 200 万美金,对标其竞争者 Spinraza,Zolgensma 产生的效价(Cost Effectiveness)就极具市场竞争力!

第三,每一个成功上市的基因治疗的鲜花后面,都铺垫了无数次失败。这些失败这些都是花费上亿美金,却无法突破而夭折的先驱治疗研发项目。

一旦药物没有通过三期临床试验只能撤资,药厂损失惨重。很多 “罕见病药” 的研发失败对一些小的制药公司是毁灭性的。

这些花费从哪里来, 如果没有高价盈利的支撑,谁来驱动这些吃力不讨好的罕见病的研究开发?谁来推动科学边缘的突破?

为了激励药厂研究罕见病相关药物,美国政府以及 FDA 都给到了很大的支持以及奖励机制。

美国有一条 1983 年通过的法律,叫 Orphan Drug Act,专门为了激励罕见病的研究,对于小数目罕见病人群的药物研究,美国食药监局 FDA 会给予相对的奖励措施,例如减税,快速审核绿色通道,以及进入市场后对药物的法律保护措施等等。

当然这个可以理解,毕竟罕见病人群是少数,药厂也是要做生意的,放着那种几千万人的大病不去研究,为什么要研究那种只有几百例的罕见病?实在是没有动力啊。

The Orphan Drug Act of 1983 is a law pas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facilitate development of orphan drugsdrugs for rare diseases such as Huntington’s disease, myoclonus, ALS, Tourette syndrome and muscular dystrophy which affect small numbers of individuals resi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1]

所以这条法律通过以后,很大的激励了美国药厂对罕见病的研究。所以这条法律对于罕见病人群的帮助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2]

ODA 颁布后罕见病的研究已经从 1983 年的 34 个项目上升到超过 700 个项目

不光是 Zolgensma,举几个例子,罕见病相关药物,比如诺华的 Luxturna,首个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疗法, 定价是 850,000 美金,Kymriah,诺华针对白血病的一次性细胞疗法治疗,定价 475000 美金。当然像 Zolgensma 这种超过 200w 美金的药物世界上只此一只。

纽约时报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参与 Zolgensma 的研发人员, David Lennon,他提到公司对于 Zolgensma 的定价是在诺华心中的价值价格上还打了五折的价格。也就是说,诺华认为 Zolgensma 的价值应该在 400 万美金左右(参见我上面提到的 Spinraza,十年治疗下来花费超过 400 万美金)。[3]

第四,国内的 SMA 患者不要气馁

参加美国临床试验或许是一条可选路径,大部分家庭不论 SMA 还是 DMD,其实都无法承受基因治疗一旦上市后的高昂费用!

虽然国内罕见病家长每天都在关注美国最新药物动态,这些药物的发展进展让人觉得欢喜和希望。

但另一方面,这些基因药物就算美国上市,心理其实更加悲哀,因为注定价格无法承受,**并且药物的专利期是 20 年,也就是这 20 年药厂会最大化其经济利益!**降价在短期之类不可实现啊~

在美国至少几十个齐头并进的临床试验在开展。罕见病患者可以考虑这个路径使用到免费的药物。 稍后我去搜藏一下美国有哪些正在开展的 SMA 临床试验,看看是否对大家有帮助。

附:我接触的这个 SMA 患者家人选择了先在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用了一年的基因疗法 Spinraza:75 万美金一年。文末图是我和 UCLA 的 SMA 协调负责人 Jacquilin 的邮件截屏(是小朋友用到第 4 针 Spinraza 的时候的对话, 一针就是 15 万美金呐!)

参考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phan_Drug_Act_of_1983
  2. ^https://rarediseases.org/orphan-drug-act-resolution-introduced-in-congress/
  3. ^https://www.nytimes.com/2019/05/24/health/zolgensma-gene-therapy-drug.html

知乎用户 脑脊液科陈红伟​ 发表

药品的研发成本是非常高的,有时几年几十年都无法研发出一种新药。只要患者为正版药品买单,才能推动更多的科学家安心地去研发药品。而且就生命的价值来说,这个价格并不贵。但为挽救更多的生命,还是建议把价格调到能接受的范围。因为本身得这个病的患儿就不多,如果因为太贵用不上,那有这个药跟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研究,最终没用上那就很得不偿失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谢谢这一对美国夫妻,也感谢华尔街的财富,让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赢了一局。

正常人无法理解,医者仁心,为何药物如此昂贵。

但做为一个缺陷基因的携带者,我深知钱能买命,钱,也能让人为你卖命。

我们家族代代遗传,没有机会逃脱基因的厄运。我此生自己也不太有机会等到科学的发展,给我们有效的药物,脱离病魔,但我真的感到鼓舞,因为我的后代或许有了希望,或许更多像我们这样的人有了希望。

如果没有高额的研究投入,就不会有产出,那么无人可以获益,特别是疑难杂症。随着科技的发展,专利的失效,价格自然会下降,能惠济更多的人。

科学家应该获得他们应有的经济份额。

从人类的角度,一定要为此鼓掌 。

知乎用户 徐相杰 发表

泻药。命就是钱,钱就是命啊……

看了下,猜测本质上来讲就是用腺病毒过表达 SMN1 的蛋白质,腺病毒本身是种非常安全的病毒,并不存在免疫原性,又不整合到基因组,是种很好的基因治疗的载体,就是腺病毒的包装有些难度。很多单基因的遗传病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尝试治疗,包括肿瘤也可以通过腺病毒结合一些自杀基因来治疗,貌似这是世界上第二款腺病毒治疗的方法,如果临床效果好,越来越多疾病是可以尝试治疗的。

我们实验室有个师兄在筛这个的药,希望能筛出更便宜的药惠顾病人。

知乎用户 kun yu 发表

好巧,最近正好听了个播客关于这个的。

继续是 99% Invisible 出品,链接在此:Orphan Drugs - 99% Invisible

说的就是孤儿药法案是怎么通过的。

1968 年的时候,Abbey Meyer 的第一个孩子有抽动症,但是当时很多医生根本不知道这种病,而 Abbey 自己也是看到一份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才注意到的。当时有个医生推荐一种本来面向精神分裂症的药品,可能能够治疗抽动症,但是那种药品的临床试验对于精神分裂症疗效不佳,结果药厂就决定停止这种药品的开发了。

于是 Abbey 开始了她的游说,1980 年的时候她终于让一个加利福尼亚的众议员举行了一场听证会,但是感兴趣者寥寥,药厂之类的则根本没参加,只有一个洛杉矶时报的年轻记者后来发了个小文章。

但是,小文章引起了一个重要人物的注意,那就是当时风靡美国的电视剧 Quincy 的制作人之一,也是 Quincy 的主角 Jack Klugman 的兄弟 Maurice Klugman,而 Maurice 自己也有一种当时的罕见病,骨癌。

于是 Quincy 电视剧里有一集就谈到了孤儿药,有了一个有抽动症的角色,并且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说,这一集上映后他们收到了大量来信,都是支持他们的。

于是,Abbey 又有了一个听证会,这次门庭若市。

然后,因为有个参议员总是阻挠法案,Quincy 又来了一集,这次他们找了一群的确有罕见病的人做群众演员,进行了一场在华盛顿的游行(当然,其实并不是真的在华盛顿拍摄的),多年以后,还有人以为那场戏是真实发生的游行。

然后法案通过了,但是多年以后 Abbey 自己会说 “小心你自己希望的是什么”。

因为她并没有预见到之后的事情,孤儿药法案给药厂七年的垄断时间,而药厂在这段时间当然要赚回本,所以 1991 年的时候就有一种药的费用是 150000 美元每年了(当然和这次没法比)。

当然,药厂依旧会说,没有这么多钱的话根本就没法开发,而事实上大多数极其昂贵的药品的确都是治疗罕见病的。

所以,有时候事情真的会往想象不到的方向发展。

知乎用户 Joying Wong 发表

医学上的突破可喜可贺,又多了一种被人类征服的疾病。但具体到个人,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患者出生在富裕家庭那一切迎刃而解。如果出生在中产,可能要一辈子背着这笔债务苟且活着。如果出生在贫困家庭呢,眼睁睁看着孩子慢慢走向人生尽头明知有办法却无能为力。后者在我看来是个大悲剧,而且在这三种情况中发生的概率最高吧。

有时候总是会疑问,明知开发药物是一件千辛万苦,风险极高,耗费极大的事,为什么仅仅把它交给一个公司去做,而不把它上升到和其他基础科研一样,用纳税人的钱去研究,最后成果全人类获益呢?可能我的想法太天真,其中涉及的利益太多,所以药物开发才会形成现在的格局和模式。

知乎用户 马文彬 发表

我就两个看法,

第一,这个新闻和 “我不是药神” 放在一起看,感觉特别良好。

第二,我觉得日本人就比较聪明,他们发明的癌细胞定向技术,需要一套几层楼大的设备支撑,市场价格十亿美元以上。就算按照 1 万次的寿命计算,使用一次也要十万块。。。一个疗程怎么也要用几次吧。

疾病的治疗就是对死神的贿赂——理解这句话就好。

知乎用户 空空如也 发表

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无他,仅为和大家一起了解下为何如此定价。

首先了解一下市场上主流的大量销售的药品是如何定价的,一般而言,企业有三大类方法定价(这些都可以不看,可以直接到文章后面看新药定价策略):

第一大类是成本导向定价,也是最常用的,有如下 4 种(这些都可以不看,可以直接到文章后面看新药定价策略)

  • **1 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在产品的成本上加上标准的加成价格。加成就是利润。单位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总成本 ×(1 + 成本加成率);**例如,某一医药企业的固定成本为 500 000 元,生产某药品的变动成本为 200000 元,企业期望达到相对于成本的利润率为 20%,预计该药品销售量为 20000 件,则该药品单价为:总成本 70 万 利润额 14 万 单价 = 84 万 / 2 万件 = 42 (元 / 件)
  • 2 **目标利润定价法:即在产品的成本上加上企业目标利润。单位产品价格 =(总成本 + 目标总利润)÷ 预计销量;**例如:某制药厂固定成本为 200 万元,单位变动成本为 10 元,企业计划实现的目标利润额为 300 万元,预计销售量为 10 万瓶,则该药品的单价 =(200+10 元 × 10 万瓶 + 300)/10 万瓶 = 60 元 / 瓶
  • **3 盈亏平衡定价法(保本定价):即保证企业在不盈利也不亏本价格水平。单位产品价格 = 固定成本 ÷ 销量 + 单位变动成本;**例如某医药企业的固定成本为 100 000 元,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为每盒 20 元,如果企业接到 10000 盒药品的订单,则保本单价 = 100 000/10000+20=30(元 / 盒)
  • 4 **变动成本法:仅计算变动成本,略去固定成本,而以预期的边际贡献补偿固定成本并获得收益。边际贡献 = 产品价格 - 变动成本;**当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时,盈利;当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时,盈亏平衡;当 0 < 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时,亏本;当边际贡献 = 0 时,停止经营。例如:某药品固定成本为 100 万元,变动成本为 6 元 / 瓶,根据市场调查,该药品的市场接受价格为 10 / 瓶,年销量为 20 万瓶。企业是否继续生产?边际贡献 =(10-6)×20 万瓶 = 80 万 固定成本 100 万。

第二大类是竞争导向定价法,有如下 3 种(这些都可以不看,可以直接到文章后面看新药定价策略)

  • **1 随行就市定价法:按照同行平均价格水平来制定自己的价格,也就是说,跟随价格领导者或竞争对手定价,**比如 B 公司的健胃消食片定价是 25 元,A 公司的健胃消食片定价是 20 元,该公司的健胃消食片就可以定价为 23 元。
  • 2 **竞争定价法:**即产品有优势,是品牌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时候,定价高于竞争者价格;为了促进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则定价低于竞争者价格。
  • 3 投标定价法:是指由投标竞争的方式确定商品价格的方法。是近年来药品生产企业对参加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采用的定价方法。

第三大类是需求导向定价法,有如下 3 种(这些都可以不看,可以直接到文章后面看新药定价策略)

  • 1 反向定价法:以市场需求为定价出发点,力求价格能为消费者接受,出厂价 = 市场可销零售价 ÷(1 + 批零差率) **÷(1 + 进销差率)或:出厂价 = 市场可销零售价 - 批零差价 - 进销差价。**例如:①根据市场调查,某医药产品的市场可销零售价为 26 元,进销差率为 10%,批零差率为 15%,请计算其出厂价。②企业财务人员做成本测算,此产品单位固定成本为 10 元,变动成本为 7 元。则出厂价 = 26÷1.1÷1.15=20.55 元 总成本 = 10+7=17 元
  • 2 **需求差异定价法(价格歧视): 厂商将同一商品对不同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让愿意出高价的人用高价买,让愿意出低价的人以低价买。**其细分 3 种:一级价格歧视——也叫顾客差别定价法,销售者为不同顾客购买的每一单位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夜市小商贩,不明码标价的服装店,二手车市场,网上拍卖;二级价格歧视——企业为所有消费者提供同样的价目表,让消费者自选不同的价格种类。基本形式:限时定价,优惠券,数量折扣,二部定价;三级价格歧视——如果购买者的特征是可以观察到的,企业可以将目标顾客划化分为几个群体,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也称做市场分割。基本形式:地理位置分割。

重点来了,那么新药是如何定价的呢??有如下 3 种(可以只看第 1 点即可):

1 撇脂定价即高价策略(很显然该新药的定价策略就是这个):即在新药上市之初,价格尽量定高一些,以便在短期之内获取高额利润,回收投资,以后再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变化分阶段降价。

  • 使用条件:①市场有足够的购买者;②高价带来的数量减少不会抵消利益;③在高价条件下竞争者少;
  • 这种定价方法适合不差钱的企业,总之就是不差钱,也不图量,坚持不讲价,先赚他一笔再说。
  • 撇脂定价优点——利润高、回收成本快、认知质量高、利于品牌的建立、有降价空间、更新换代快。
  • 撇脂定价缺点——抑制需求、易诱发竞争、大的竞争者挤入。
  • **这里就可以看到重点了,无疑该新药的研发成本的巨大的,否侧也不会定价如此之高,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治疗罕见病的新药而言(该病发病率为 4~10/100000,流行病学上属于罕见病范围),第一,其触动的刚需人群的数量相对而言是有限的,不会引起巨大的社会问题;第二,撇脂定价的好处是远远多于坏处的:其首先是如果该公司不差钱(显然该公司真的不差钱),如果短时间内没有竞品,其将树立很高的竞争门槛,可以用高利甚至是暴利快速回收新药研发成本,此外还可树立利于高端品牌及品质的形象,一旦有同类竞品,其可以降价予以还击。第三,由于其已占得先机,后续还可以通过技术更新换代,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这也就是该药为何定价如此之高的原因。
  • 当然该药降价是迟早之事,其也是有巨大社会压力的,前提是先让有钱有刚需那部分人,也就是有需求差异的人来回收成本,其后在维持基本利润的前提下该药自然会降价。

**2 低价 “渗透” 定价策略:指新药上市之初,把价格定在相对较低水平(可以不看)。**使用条件:①市场对价格敏感;②成本随销量增加而减少;③低价可以排除竞争者;• 优点:促进需求市场、占有率高、不易诱发竞争;缺点:利润低、回收成本慢、认知质量低、没有降价空间、后续产品难以定高价

**3 中间定价策略 - 反向定价:是介于撇脂定价策略和渗透定价策略之间的一种定价策略(可以不看)。**对产品既不利用市场上需求迫切的有利条件制定高价,也不从对付竞争的角度考虑制定低价,而是制定能获得 “公平” 利润率的价格。

知乎用户 阿汝娜老师 发表

我昨天读这个问题下的回答,读到深夜。

01

回复里,有人贴出作家史铁生的一段话。

有位护士说:“看着那些没钱透析的人,真还不如压根儿没发明这透析呢,干脆要死都死,反正人早晚都得死。“
走进透析室才发现最可怕的是什么:人类走到今天,怎么连生的平等权利都有了疑问呢?有钱和没钱,怎么竟成了生与死的界线?

一个朋友和我吃饭时说:

“娜娜,你做了几百张重疾保单,专业知识你比我懂。但是你真的知道,家里有人得了重疾意味着什么吗?如果你不亲自进入那个场景里,你永远都不会懂。

去年她家人去世,照顾半年。

同一个医院,同样的绝症。

  • 有老大爷觉得国内化疗太难受,搬去香港私家医院,一住一年半,最新的免疫疗法、质子疗法、抗癌新药一个个试过来。

家里做生意不差钱,一年上百万也没关系,香港不够好,咱再去美国。

只要有一线希望,哪里有新药,就去哪里。

  • 有三十来岁的家庭支柱,一家老小陪着,含着热泪搬出医院,回家等死。

钱真的花完了,唯一的房子也卖了。

真的没办法了,已经倾家荡产了。家里剩下的人,还要活下去对不对?

你看过他们的眼睛吗?

我看过很多,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不用为穷人呐喊,我们自己不要说 1500 万的药,就算 150 万?15 万?1.5 万?我们能多撑多久呢?

生命无价,但是资源有限。

生和死,有时候就是会被标上价格。

那是不是,我们就要诅咒那些花得起钱的人,宁可新药和技术不要被发明?

要死一起死?

02

回复里有一位陈兰香女士给我印象很深,她本人就是罕见病家属。

一种病只要还有药可医,哪怕今天它的价格足以把 99.9%的患者挡在门外,但终有一天,它的价格会降下来,我相信科技的力量,也信人的信仰。
**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给人类希望,只要有希望,哪怕千山万水,总有到达的时候。**我这辈子体验过的最深刻的绝望不是倾家荡产地给孩子治病,而是所有医生告诉我,你儿子这病没有药。
今天这种药只能拯救个别人,但终有一天,它能拯救大部分人。可能有的人等不到被拯救的那一天,可有的人能等到,我为自己流泪的同时,也为他们高兴。
人类的命运是共通的,一个人的厄运有可能成为整个人类的厄运,同样,一个人的幸运,也能成为全人类的幸运。

脊髓性肌萎缩症药物研发背后的故事,是一对父母为了治疗患绝症的女儿,自己拿出了 1500 万美元建立慈善机构,致力资助这项疾病的研究。争取政府支持、游说制药公司,最终推动了整个药物研发的进步。

没有高额的研究投入,就不会开发出新药。新药的价格不够高,就无法收回研发成本。随着新药的专利期过了,价格自然会下降,帮到更多的人。

从人类的角度,我们要为进步鼓掌。

也许我们享受不到,但是我们的后代和更多人,从此有了生的希望。

03

3 年半之前,我开了公众号,写下第一篇保险科普文章。至今原创文章超过 250 篇。

不断有人留言指责: ” 你写来写去,不就是想洗脑卖保险!“

实际上,我的几万读者群中这几年成为客户的,很少。

更多的朋友,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来买香港的保险。

而我们很多客户,是基本不看公众号文章、不发朋友圈的。

我问过我自己,既然带不来明显的直接好处,

我为什么要一直写,一直分享?
哪怕花了两天整理数据写的专业干货,阅读只有寥寥小几百?
哪怕无数篇自己落泪写出的心声,都默默沉淀在公众号里没有声响?

看了知乎这个问题的答案后,我想我明白了。

因为我们都在这片大地、这个社会里努力生活,为家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们的思想、情感、愿望,都是共通的。

我写下的文章,我分享的知识,必有回响。

如果我的文章和经验,能够让很多遥远的、这辈子都不会见到的朋友看到,给他们一点人生启发、一点保险知识,让他们的生活因此好了一点点。

我这些时间,就没有白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们可以很渺小,渺小到无法决定自己和家人的生死。

我们也可以很伟大,伟大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人类的命运是共通的,只要有希望。

希望是我们对抗这个无常世界,永远不会输的武器。

为科学致敬,为人类祝福。

知乎用户 书包 发表

马尔赛斯说人口增长到与资源不匹配的时候就会有疾病和战争来平衡,灭霸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人类无数次的自救,通过人性,通过科学。

这个病我不懂,这个药我更不懂,为什么会这个定价也不是我能知晓的。

但是这个问题提的好,说这有什么意义?治病救人就是他的意义,但是更大的意义在于人类没有放弃自己的族人,没有真的被社会达尔文主义左右。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义,下一个被放弃的可能就是我!

知乎用户 蔡自 发表

美国的药厂喜欢干这事,先把药品价格定高一些,然后跟保险方谈,跟政府谈,然后不断地降低价格。这在经济学上,就是高级的歧视定价。

患者,有医保觉得不贵,就没感觉,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但这会导致医保透支。没有医保就断了想买的念头,或者等药企发慈悲,搞点慈善赠药。

本来说,创新药自主定价,本无可厚非。但是,美国这种高端的定价并不是市场机制使然,而是垄断方孕育出的投机行为。

知乎用户 汗青 发表

外行一个。但是受益于某种国外新药。

说下我的观点。

无论价格是什么,这种新药上市,是毫无疑问的好事。给无数不治之症的病人予希望和实实在在的生存质量改变,甚至整个人生的改变。

至于价格,肯定是贵得难以承受。但是我觉得这也合理。因为只有这样,才有企业有动力去研发新药,如果没利润,一个企业凭什么去开发新药,动力何来?学雷锋吗?

诺华在 2015 年的新药研发投入是 840 亿美元(应该是这个单位?)**。**诺华各项研发预算都在世界上排名前十,排名前十的一水的美国日本这些国家药业。2016 年欧盟有个关于全球研发药物的投入排名,其中关于生物制药的,中国企业有上榜,排名 619 位,还有一家是 700 多位。

这个投入需要赚回来吧,你是股东你愿不愿意不要这个钱了?

一个新药研发成功要多少年?

研发不成功、研发不出来的的是绝大多数,不然就没有那么多不治之症了,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不治之症,就说明一直在研发,但一直没成功。

所以我对这个价格虽然无法承担和接受,但可以理解。没有足够的利润,就不会有人去研发,那么就彻底没有了希望。

彻底没希望,和有希望但很贵,选一个?

至于说解决方案,其实这是政府的职责。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虽然很好,但里面表达的观念我是不接受甚至反对的。说白了就是推卸责任,为什么这么要紧的药不是医保范畴?这难道不是政府的责任?为什么人家地盘上这个药就是医保范畴?然后就把药厂塑造成黑心反面角色承担责任,有意思吗?

药贵,没问题。保障制度跟上就好,医保也好,商业保险也好,只要有途径可以解决,那就不是事。买份比医保高点的大病商业保险,可以接受吧?

所以如何看待呢?两句话:大好事。保障制度赶紧跟上。

知乎用户 郑氏 发表

就没几个人注意到,提问引用的新闻里提到,这只药是在美国医保范围里的吗? 然后各位就自行富人穷人的讨论着,代入我国国情来脑补美国。看来各位这种阅读水平都不适合去当律师啊。

知乎用户 Re 姐 发表

5 年医药代表,作为医药行业从业人员,说说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 “医药代表就是药贩子”,不辩解了。

当这个 “天价药”(一支 ¥1448 万)宣布在美国上市,随即登上知乎热榜和微博热搜,网友众说纷纭、各种消息铺天而来,在药代圈儿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我们普通人(穷人)可能还理解不了 210 万美元 / 支的概念,有人就贴出了,相当于北京三环边上 CBD 地区一套大房子。

把治疗疾病、拯救生命的花费,拿房子的价值来衡量,究竟是对还是错?

(扯远了,说说自己擅长的)

药品的研发、上市过程是怎样的?

原研药临床前研究

新的药品研发到上市,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上市后监测三个阶段。

01 临床前研究

新药开发工作的第一步是原料药合成工艺研发(Process R & D),这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第一批提供的原料药主要用于毒理研究(100—1000g),要求是越快越好,成本不是主要考虑因素。

第二步研究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了解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这些数据可以指导临床研究以何种形式给药(口服、吸入、针剂),给药频率与剂量。

第三步是安全性药理和毒理性研究,除了评估药物对疗效以外的作用,还要研究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对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其次是毒理研究,种类较多,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等。

第四步是制剂开发,制剂开发是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以何种方式用于治疗,是口服的片剂、还是直接静脉注射的液体制剂。比如,有的药胃肠吸收很差,就需要开发为注射剂。有的药对在胃酸里面会失去活性,就需要开发为肠溶制剂。

02 临床研究

当一个化合物通过了临床前试验后,需要向药监部门(C)FDA 提交新药临床研究申请(IND),以便可以将该化合物应用于人体试验。

临床研究要经过 Ⅰ 期临床试验、Ⅱ 期临床试验、Ⅲ 期临床试验。

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将新药第一次用于人体以研究新药的性质的试验,称之为 Ⅰ 期临床试验。这一阶段的临床试验一般需要征集 20-100 名正常和健康的志愿者,目的在于观测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和安全剂量提供依据。

为了证实药品的治疗作用的,就必须在真正的病人身上进行临床研究,即 Ⅱ 期临床试验。 Ⅱ 期的临床试验通常需要征集 100-500 名相关病人进行试验。其主要目的是获得药物治疗有效性资料。

三期临床用药以商业化生产工艺提供临床用药,通常需 1000-5000 名临床和住院病人,在医生的严格监控下,进一步获得该药物的有效性资料和鉴定副作用,三期临床研究往往持续好几年。

03 新药申请、批准上市和 IV 期临床研究(药物上市后监测)

完成所有三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并分析所有资料及数据,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证明,新药持有人则可以向药监部门(C)FDA 提交新药申请。

通常一份新药申请材料可多达 100000 页,甚至更多!按照法规,FDA 应在 6 个月内审评完新药申请。

新药申请一旦获得药监部门批准,该新药即可正式上市销售,供医生和病人选择。

药物在大范围人群应用后,需要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继续进行监测,即 IV 期临床研究,若出现大面积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药品还要被下架或者退市。

如 Merck 的抗关节炎药物 Vioxx 因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于 2004 年 “主动” 撤离市场。

这就是药品的整个研发上市的基本流程,现在的药物研发的一个趋势是,小公司能够更好的找准市场上的空缺,开发出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具有良好表现的候选药物。这时大公司通过并购小公司或者购买专利(或者使用权),将这个项目买过来继续开发。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个最贵药物,Zolgensma 基因疗法,也并不是诺华制药自己研发出来的。

它的前身叫 AVXS-101,是基因治疗创业公司 AveXis 发展的研究项目。2018 年 4 月,诺华宣布以总计高达 87 亿美元 (溢价 88%) 的价格收购了 AveXis。

为什么药品价格那么贵?

因为新药的研发长达数年,更有甚至达到 10 年以上。

据国外的调查显示,开发一个新药的平均成本约为 26 亿美元,需要 12 到 15 年的时间才能将一个新药从试验室走入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药企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更承受着研发失败的风险。

从诺华财报中可以发现,其年的研发费用 / 占营收比都高达 15% 以上。

具体到 2018 财年 (2017 年 7 月 1 日 - 2018 年 6 月 30 日),其研发费用达 85 亿美元,研发费用 / 占营收比为 17**%**。前

药品研发

而这些砸出去的钱,要么一本万利,要么血本无归。


作为一名医药行业的销售人员,很开心能够看到 “基因治疗” 药物研究的突飞猛进。

我们始终要感谢这些药企,他们是商人、资本家,但同时也是药物的研发者,带来生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是昂贵的。

我们始终要感谢医疗、医保、医生,他们是政府给予我们的普通人的社会资源,带来治愈的希望,减少病痛的折磨,尽管有些资源分配不公。

我们始终要感谢自己,积极向上、平安健康的活着,能够安稳照顾家人,照顾自己。

感谢幸运的自己,出生时没有罕见病,是健健康康的!

天价药物能够拯救无价的生命,它就是无价的!


有药代圈儿疑问都可以来问 Re 姐,5 年资深老代表,欢迎来撩,记得关注并点赞同。

推荐阅读

[Re 姐:拒绝 “跪舔”,医药代表,这 7 个方面你帮助医生了么?​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712072)[Re 姐:新手医药代表,我们必备的素质有哪些?​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168857)

知乎用户 张洪涛 发表

很多人都在说知识产权,我也是支持正版的,最近刚买了《全面战争:三国》。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很多正版商品的价格中,不仅包括知识产权,还包括垄断溢价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智商税。

如果只是奢侈品里面有智商税,老百姓还能接受,反正 “奔驰再漏油也不骗穷人”。但是像药品、教科书这种东西,他的必须性要远高于奢侈品。这个时候,我们的不满就会强烈很多。

而且我们为正版付出的钱,不一定能到原创人员手里。某些药品的早期研发是政府主导的,或者大学、小企业在努力,然后跨国公司通过收购等方式获得专利,就开始哄抬价格。比如青蒿素的专利,就在诺华手里。正所谓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我们为“丝绸” 付出了大价钱,但 “养蚕人” 可能还在 996。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只聊 “中国人缺乏版权意识”,也要反思一下跨国企业的垄断问题,不然《药神》就白拍了。

所以中国重视自主创新,不是没有道理的,只要一件商品能够实现国产化,通常都会大幅度降价。

吉利德科学公司可能是制药行业玩弄美国纳税人最过分的例子。事情是这样的,在 2014 年,吉利德推出了一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颠覆性新药索非布韦片(Sovaldi)。慢性丙型肝炎如果不治疗,最后结局可能十分凄惨,就像一名护士所说:“我见过的最惨的死亡…… 死的时候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肚子看起来像怀孕 12 个月,营养不良,或者流血而亡。” 幸运的是,新药疗效非常好,治疗成功率近 90%,且副作用很少。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了激励创新,为突破性药物和疗法的研发提供一些资金。像许多新药一样,索非布韦也是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下研发出来的。吉利德以 110 亿美元收购了研发该药的小公司 Pharmasset,并于 2013 年 12 月快速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于 2013 年 12 月开始销售索非布韦。**愉快的部分就此结束。
吉利德将每片药物的价格设为 1000 美元,也就是说 12 周疗程的费用为 84000 美元,但是分析人士认为制造 84 粒该药物的成本可能不过 100 美元。公共和私人保险公司在 2014 年,即索非布韦上市的第一年,对索非布韦的支出比其他任何处方药都高。但是,这个天价药对许多患有丙型肝炎的低收入人群或退伍军人而言遥不可及。天价药导致联邦医疗保险处方药物计划和医疗补助计划的预算越来越紧张,退伍军人事务部也难以保证向所有患有丙型肝炎的退伍军人提供该药。
根据美国税收公平组织 2016 年 7 月份的报告,吉利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收回了初期投资,并且为 CEO 提供了 2 亿美元奖励,2 亿美元奖励额度如果用来购买天价的索非布韦片,购买量足以治疗三千名丙型肝炎患者。两年来,吉利德的利润飙升了五倍多,从 2013 年的 40 亿美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220 亿美元。然而,其整体缴纳的有效税率却从 27.3% 急剧下降至 16.4%。怎么做到的? 首先,吉利德将部分实物资产转移到爱尔兰,然后,虽然三分之二的收益源自美国却道貌岸然地称仅有三分之一的利润是在美国产生,于是吉利德去年得以规避了 97 亿美元的美国税收。
想知道美国失去的这 97 亿美元有什么用吗?根据美国税收公平组织的数据,这些税收收入将使得 “一年中参与启智计划的低收入儿童和孕妇的数量翻一番,达到 200 万,或者通过联邦低收入家庭能源资助计划(LIHEAP)保证 700 万家庭连续三个冬天的供暖,或者保证 850 万名加入妇女、婴儿与儿童营养计划(WIC)的人一年半的营养补充”。 记住,索非布韦的初期研发费用是由美国纳税人支持。纳税人为批准市场专销权的政府机构提供资金,这个机构迅速想知道美国失去的这 97 亿美元有什么用吗?根据美国税收公平组织的数据,这些税收收入将使得 “一年中参与启智计划的低收入儿童和孕妇的数量翻一番,达到 200 万,或者通过联邦低收入家庭能源资助计划(LIHEAP)保证 700 万家庭连续三个冬天的供暖,或者保证 850 万名加入妇女、婴儿与儿童营养计划(WIC)的人一年半的营养补充”。
记住,索非布韦的初期研发费用是由美国纳税人支持。纳税人为批准市场专销权的政府机构提供资金,这个机构迅速批准了索非布韦上市。纳税人为无数老年人、低收入患者和退伍军人提供补贴,让吉利德成为 2015 年《财富》00 强中最赚钱的处方药公司,利润超过 180 亿美元。而吉利德感谢纳税人的方式是逃避近 100 亿美元应交给国家的钱。

知乎用户 白金之星镇魂歌 发表

说成每年需要打一针,一针只要 10 万美元,得打 21 年能打好,是不是显得好那么一点

知乎用户 灭绝老泥 发表

歌星唱几首歌,球星打几场球就能赚这么多了,没人有意见。科学家研究几十年才出成果你们倒嫌贵?

知乎用户 洋耗子 发表

美国医保的报销比例一般大概是 80% 吧?

也就是自付 42 万美刀。据说可以分期 5 年,那一年也要 8 万美刀(还不算利息)。这个钱对于美国中产家庭来说,也必须是卖房卖车了。分期方案的话,这个价格等于一般美国中产家庭的全部收入了(还是税前的)。

如果是中国,如果不进医保,那就算卖房也恐怕没多少家庭能凑这钱。

如果进了医保,按 10%-20% 的自付比例算,也要一百多万到三百万。坏消息是,必须卖房,好消息是,卖房还是有希望凑得出的。

最后一句感想:

赶紧普及这个病的产前筛查吧。

知乎用户 好狼坏兔 发表

2019 年 2 月 ,渤健公司宣布诺西那生钠注射液 (Spinraza) 正式在中国上市,是中国首个获批的 SMA 治疗药物。Spinraza 需要多次用药,以求功能性恢复 SMN-1 的基因功能,Spinraza10 年费用约 450 万美元。

而今天的主角 Zolgensma 刚刚被 FDA 批准, 适用于治疗 SMA 小于 2 岁的儿童,定价在 212.5 万美元,同时 Zolgensma 为一次性治疗,无需多次使用,能够给患者带来长期获益。

在 Spinraza 国内上市的同时,SMA 诊治中心联盟也随即成立。

SMA 诊治中心联盟

在其中之一的医院实习,

以前,

家长问:医生,有药物治疗吗?

医生答:现在还没有,等等吧。

家长沉默离开。

现在,

家长问:医生,有药物治疗吗?

医生答:有,好几百万美元。

家长沉默离开。

有意义吗?

有,意义重大。

但对于支付不起药费的大多数家庭来说,无力感依旧。

知乎用户 蔡司同学 发表

1970 年以来,美国平均一个人的医疗花费增加了 5 倍,平均预期寿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可憋在说美国药物研发投入贵了好吗。

这种研发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畸形的啊,最可怕的是这种研发方式把大公司和美国政府绑在一起,流程越严格越好,时间线有多长就拉多长,只有严格到令人发指了小公司才没有插足的机会,只有大公司才能出新的药物,就算小公司发现了有用的分子式,呵呵,您有能力砸钱耗下去吗?(事实上现在美国就是这个情况,n 多小公司直接打包卖给仅有的几个大公司,无奈但也没有办法)所以最后只能低价卖给大公司,所以这种药订价一个亿都不会奇怪的,因为永远只有那么几家公司在开发,而且当药物公司在面临治愈药物和长期缓解药物的抉择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别把美国的制度看的太好,资本家永远是资本家,他们投入资金再多时间再长不也还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吗?

知乎用户 深蓝水晶 发表

所以不太懂的来问一句,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这种病如果不想掏这 1500 万,提前一点做个孕检不行吗?

知乎用户 卡德加 发表

希望与失望并存。我女儿是遗传性先天视网膜疾病:全色盲。

这种病几率十万分之一几率都不到,也不知道我和老婆上辈子做了什么孽,或者真的就是命?我和我老婆都是隐性携带者,生孩子有四分之一几率生出患病儿。

此病不是一般的色盲症,因为基因突变,视网膜锥细胞完全失效,极度畏光,视力极差以及只有灰暗之分。昨天放晴后,我看到头顶那蔚蓝的天空和白云,想到女儿眼中的世界,心里特别难受。

基因病基因治,很多视网膜变性的患者或家属都知道现在对眼疾的基因治疗是我们的一大希望。先天黑蒙 rpe-65 的基因治疗药物已经上市,虽然价格昂贵,疗效并不完善,但总归给人以希望!也许开始是百万美元,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国的合作,专利国有,国家补贴。或许基因治疗的价格会越来越便宜!

全色盲一型 cngb3 和二型 cnga3 的基因治疗都在临床阶段,我感谢和敬佩这些为世界做出贡献的专家和医生。上年我们知道,与国外有研究合作的庞继景医生回国后,以后每年都要来厦门找他做诊断,虽然没有治疗的方法,但总要抓住这唯有的希望,尤其为人父母,哪怕最后没钱买药,至少努力了,如果有机会去国外参加临床我也会一试!

看了药神,都说穷是病。我也知道科研的不易,谁都要挣钱。可这天价的数字哪怕是我砸锅卖铁,卖房借款都是无所企及的。后半生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女儿能像正常人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相信很多盲童的父母比我更揪心与不甘!我们不是要钱,不是要与常人不一,我们要的只是平凡!要的只是自己的孩子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

但愿世界会越来越好,这些希望不是靠一个国家的,正如任总所说,芯片业不是一个国家或公司能垄断的,要靠全世界共同来发展。

希望世界和平,少摩擦。也希望中国强大,国内科研环境和国家政策能越来越好,这样我等穷人才会有更大的希望。

Zolgensma 的天价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价格和销售预期,药企不会去收购这些研发药物的医疗科技公司;

如果没有药企的资金支持,医疗科技公司不会有能力招募最好的科学家团队,针对一些罕见疾病进行研发;

如果没有优秀的科学家参与研发,这些看起来 “和大多数人无关” 的罕见病患者,或许面对的就不是 “有药治,但差钱买” 的问题,而是根本无药可救的绝境。

所以,对于所有患有罕见病的患者来说,无论是否有能力支付这样的天价药,有效的新药物的出现,都不应该是一件坏事。

知乎用户 丁长老 发表

如果各位有机会去医院的住院部仔细参观参观,就会知道在这个看上去一切都安好的社会上,还有有那么一群人是出于绝望和无望的状态。

无药可治,毫无办法,安慰治疗等等。

这种完全无望的等待是可怕的。

就如同在一个完全不可打破的密闭铁屋子里醒来一样,你要睡着死去要么醒着死去。不管是屋里还是屋外的人,都毫无办法。

我有个护士朋友说过,看多了这些病人之后,她只有一个想法:当她哪一天得了绝症之后,她一定希望自己能安乐死。

这种天价药品的出现,就如同牢不可破的铁屋上被人开了一个针眼大小的洞。

这是希望,也许很多人依然会在这个洞变大过程中死去。但可以肯定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活到离开这个铁屋的一天。

这就是这个药品最大的意义。

牢不可破的铁屋被人类的智慧钻出了一个洞!

知乎用户 魏俊年​ 发表

这就体现了学生物的意义么… 估算了下,自己动手的话,成本在 1000 美元… 有种挣了 200 万美元的感觉呢…

知乎用户 boa8811188 发表

作为 SMA 患儿的家长,我想说这支药的上市对于我们大多数患儿家庭来说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欣慰。科技在进步,孩子的病有药治了;另一方面,内疚。没有足够的钱去接受治疗 ,如果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干预不在了 ,我们只会想着 “对不起孩子 ,是我们父母没有本事,我们害了你” 进而陷入无限的内疚。我认为第二方面会多一些。

SMA(脊肌萎缩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剥夺人生存的两项基本技能:呼吸 与 吃饭,因为肌肉的逐渐萎缩最终会蔓延至呼吸肌与吞咽肌,进而剥夺你的生命 。绝大部分 SMA 患儿的死亡源于呼吸功能丧失 或者痰堵。正常人肺里产生的痰液可以自主咳嗽慢慢排除体外 ,可是 SMA 患儿不行 ,所以随时出现的痰堵也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基因治疗的出现(本次上市药物) 使 SMA 被医学界认为是 21 世纪最有可能被治愈的遗传病。因为 SMA 的致病机理十分清楚,就是 SMN 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肌力衰退的单基因遗传病。所以只要能使 SMN 开始工作就能缓解 SMA 的症状。

基因如何发挥作用, 分为前后三步:基因—RNA—蛋白激酶 ,最后在人体发挥作用的是蛋白激酶,诺华的基因治疗着力点就在中间这一步 ,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干预基因产生正确序列的 SMN 基因 mRNA,进而产生功能性激酶。所以,它说一次治疗即可,人体一旦感染这种安全病毒,就可以留在人体无限复制发挥作用。不仅仅是遗传病,基因治疗也是癌症的最理想治疗方案,激活抑癌基因,压制致癌基因。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些科学家 ,使我们一直保有希望。

对于大多数 SMA 家庭来说,这种孤儿药只存在于新闻中,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寄希望于其能纳入医保,尽管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它太贵了,中国又至少有几万名患儿 ,国家有可能都负担不了 。我个人建议;一方面积极加入相关临床实验。另一方面,家庭条件如果允许,呼吸机 ,吸痰机,制氧机,鼻饲及时介入,如果你能翻墙看 YOUTOBE,你会发现能接受先进治疗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欧美家庭也是靠机械通气,鼻饲把孩子养大的。然后等待科技的重大突破,唯有如此 。

最后 愿我们 SMA 患儿家庭一起扶持前行。

知乎用户 蝦蟇堪兵衛 发表

你们都想《到我不是药神》

我想到了《我是传奇》

知乎用户 脑浆炸裂少年 发表

关键词:医保范围内

当然指的是美国医保。

讲道理作为罕见病的特效药,定价过低的结果就是就算把所有人都治好了还是收不回成本。

所以这样的价格也属于合理范围内。若不在医保范围内,那价格可能会更高,因为能承担的人更少,要收回成本的话所收取的单价也就需要更高。

这种药如果引进国内那我估计是无法进医保。不然就相当于拿中国纳税人的钱送给美国,然后来就救一个患罕见病的病人。虽说生命无价,但是资源是有限的。救了这个,就代表要放弃更多的其他人。

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只能说等专利期过了有仿制药才能有机会使用它。而此间其他人,虽然很无奈,但也只能这样了,或者寄希望于 “药神”。

知乎用户 格格家的牡丹 发表

这个新闻出来第一次看到后,我好好哭了一场。

作为严重的基因病(Cdkl5 基因突变),癫痫性脑病孩子的妈妈,这可能是有生之年,唯一一个有希望让宝宝不再每天癫痫发作的法子。我们基因病群,有孩子比我家还严重,有的母亲受不了这种每天犯病对孩子的折磨甚至写了遗书想抱孩子跳楼,幸好被及时发现。

现在很贵,不代表以后很贵,对吗?

前不久听说一个基因病娃的家庭愿意自费 500 万做国内的第一只小白鼠参与基因疗法的治疗。据说他家还是很幸运的,因为前期实验刚好国外已经做了国内不用再验证能省很多钱。

研究遗传性疾病,癫痫性脑病的毛博士,说以后国内可能研究仿制的药物,费用就会降下来,而且最开始还有可能免费。

这就是我们这种罕见基因病家庭的希望。

我们基因病一百多号人,甚至热切的讨论我们是不是自己建一个组织,找基金会筹款,为未来基因疗法昂贵的费用做准备?我从脸书上找了我们 cdkl5 国际组织的主席,让她加进了病友群,希望能及时看到国外最新的相关研究。

对于很多普通人,基因病可能非常陌生,其实,有很多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疾病的病人生活在你看不到的角落,不为大众所知。普通癫痫,据说是千分之一的发病率,我们基因国际上说是四万分之一。我们属于那一小撮人,我们的孩子在过去是活不下来的,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了好时代,再怎么糟糕,也能在与病魔的抗争中苟且活下去。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罕见病,基因病。

有的基因病,你不知道孩子的基因它为什么突变了,孕检也查不出来,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毛博士说,有些就是没有原因,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突变的基因,只是有的不致病,有的致病。

我们这种病孩子,可以算的上是人类基因进化的牺牲品。

求关注,希望基因疗法能被更多的国内科研机构关注,研究,我们基因对症的疗法尽快面世。

我家的基因突变致病的小宝宝,看照片是不是很正常孩子一样可爱?可一岁半了,除了翻身什么都不会,不会说话,不会用手,不会坐,每天 2-3 次痉挛发作。

知乎用户 吴有容 发表

我来说点政治不正确的吧。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类得各种奇怪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了。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是很难治愈的,病人也很难有后代留下来。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对有害基因的自然淘汰。但医学进步了,能治好了,那这种遗传基因就有可能扩散开来,进而越快越多携带这种遗传疾病的患儿就会出现,更多的人生下来就要面对病痛的折磨,更多的家庭陷入悲剧。

拯救了一个婴儿,是莫大的喜剧,但更多的婴儿面临死亡的威胁,谁来负责呢。

知乎用户 唐朝廷 - China 发表

你错了 作为一个奢侈品消费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家 中国是最有能力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药企愿意冒这么大风险研发治疗这么少见病的药品,还能说什么?当然是夸它!

知乎用户 面霸七七 发表

1448 万人民币 / 支,看上去丧心病狂吗?

先来看这支天价药 Zolgensma 治什么病?脊髓性肌肉萎缩(SMA)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肌无力萎缩的疾病,是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划重点遗传病!(有评论说可以吃糖丸打疫苗,没用!)这只 Zolgensma 适用于治疗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小于 2 岁的儿科患者,并且只需注射一次!讲个真实案例:Nicole Almeida 怀孕五个月时被诊断出胎儿将会是 SMA 患儿。医生告诉她 “你可以带宝宝回家,爱他,给他拍照,但是,他活不到一岁生日那天”(原文见 https://www.statnews.com/2019/06/03/is-2-1-million-too-much-for-a-drug-for-affected-parents-there-is-no-debate/),这是个当时被宣判了死刑的孩子,但是幸运的是彼时 Zolgensma 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Nicole 的儿子入选并免费注射了 Zolgensma,宝宝现在已经三岁,活泼可爱,看不出 SMA 的痕迹。

这么贵的药有替代品吗?有!Spinraza 是已有的 SMA 治疗药物,但 Spinraza 治疗必须终生,每年花费 375,000 美元。 Spinraza 在治疗的第一年中的四个初始负荷剂量总计 750,000 美元。在 10 年的时间里,Spinraza 的花费将超过 400 万美元,由此看来 Zolgensma 的成本效益很明显。就生活质量而言,Spinraza 是每年多次脊柱输注(要承受注射针插入颈椎的痛苦),而 Zolgensma 只需静脉输注一次,哪个更有优势一目了然。Zolgensma 和 Spinraza 的批准,是治疗 SMA 的开始,没有任何治疗,SMA 仍将是 2 岁以下儿童的最狠毒遗传病杀手。

价格: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药物(希望以后不会有更贵),但是如果没有经济激励,我们如何获得罕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在 Spinraza 之后,诺华公司的 Zolgensma 是 SMA 批准的第二种治疗方法,从长远看有竞争就有价格下降,特别是如果 Zolgensma 能被批准用于年龄较大的 SMA 患者。罗氏目前在开展治疗 SMA 疾病临床试验,每日服用一种名为 risdiplam 的药片。如果它也得到批准,那么所有三种疗法的价格都将进一步受到竞争和下行压力。

Zolgensma 造成的一个重要负面影响:血友病和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疗法即将出现,试想如果每个的定价都朝 Zolgensma 看齐,后果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走地鸡​ 发表

这个病绝大多数都是 I 型,可以在孕期检查到,但在宗教观念浓厚的美国,堕胎是禁忌。

这个药,为什么这么贵,本质上就是转基因人,和贺建奎的区别就是,病都病了,转就转吧,没给没病的人转基因。

但是,我仍然可以告诉知友,这次也肯定会出问题的。问题是转基因的原理决定的。要转基因一个人,其实没别的办法,其实只能是用携带目标基因的重组病毒感染他,把病毒携带的基因整合到体细胞内。这些重组病毒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肯定不会只承担送快递的任务,百分之百会搞破坏。

一千多万的天价,其实也包含了后续赔偿的费用。

知乎用户 西山望 发表

在美国这个定价合理,这篇报道里面还有提到研发人员对药物价格的评价… 研发人员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做一台器官移植手术的所有费用是 300-500 万美元,比药品贵多了… 但是没有人质疑手术费用,这样的医疗模式需要改变…

知乎用户 ColdEdward 发表

至于价格问题 不是都说了 靠美国医保支付么…

你可能要问刚出生的孩子哪来的医保 美国的医疗保险绝大多数商业医疗保险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购买的 所以一出生就有保险很正常 甚至生产的费用都在保险范围内 所以美国整体保费偏高(美国医疗费用偏高也是因为保险的原因) 不过如果你任职的公司待遇好 可能会替你买 或负担保费的一部分

这个药目前肯定不能回本啊 只能说在专利期内多赚点 后面就当造福人类 少赚点 这才是为啥要鼓励药企研究罕见病药物的意义

btw 有些人算病人数量的算法也有问题

不能用总人口去算病人数量

应该按新生儿总数量再乘这个比例算

这个病是先天缺陷 不医治 100% 夭折的病

但至少在美国有好的保险 就算中奖了 抽到了这个病 有药可医 不会夭折 给小生命一个长大的机会 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药价高不高跟患者其实没多大关系

药价是保险公司要去跟药企谈判的问题

这价格对于一般家庭可能算是天价

对保险公司就不一定了 美国医疗费用本来就高

就当是做了个救命的高难度手术 美国有些手术的费用甚至比这个 “天价药” 还要高

说到底这是两国 保险和医疗体制的不同 造成的认知偏差 习惯以本国思维去看待他国问题……

ps: 美国保险费用支出比例 大概占一般中产阶级家庭税后收入的 20% 左右

知乎用户 靠后同学 发表

说点题外的吧

中国人总是愿意相信药价贵,恨不得所有制药企业免费赠送药品。

这样的现象使中国制药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越来越没有能力投入研发和创新。

医学和药品的尖端技术永远在人家外企手里攥着。一盒卖你多少钱,你就得交多少钱。

老百姓买到药品后继续嚷嚷着药价贵,国家继续打压国产企业价格…… 恶性循环

知乎用户 肥猫西藏行 发表

算了,还是自问自答一次吧。

美国 FDA 批准的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基因疗法在美上市后,一支药物标价 210 万美元(约 1448 万元),堪称史上最贵药。一开始题主对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这种疾病是不了解的,看到这种病可以治好,挺为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及家人感到高兴,但是看到治疗费用达到 1440W 左右的时候被吓了一大跳。

这是真的贵啊,甚至很多人一辈子都挣不了那么多钱。虽然医药公司则称治疗该病只需一支药,且在医保覆盖范围内,还可以分期付款,但 210W 美元在美帝也不算少了吧。

其实我也明白,那就是一种药品前期的研发成本是很高的,而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这种疾病人群不算大,不说美国,就只说咱们中国,群体有 3~5 万人左右,那么研发成本以及后期利润势必会平摊到这些患者上,要知道这种药前期的研发成本,动辄都是数亿美刀起的。药厂不赚钱,他们肯定不愿意研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卖这么贵很正常,你想想到底是你的命重要还是钱重要。

但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肯定无法承担的起的,哎,如果中国可以研(仿)制(造)出该多好啊!!!(PS:**我知道知识产权很重要,知识产权很重要,知识产权很重要!**这一点明白。但还是替得了这种疾病的家庭感到难过,买不起啊)

我觉得吧,像这种药变成便宜药还是得指望指望 “伟大” 的印度,三哥,三哥,起来干活了哟!

知乎用户 温行江 发表

这种先进科技收费高昂很正常,就像第一颗原子弹一样,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还有现在说什么都说北京一套房,人们自认为房子值钱,但世上还有很多东西比房子更值钱,一个博士需要多年的培养,一个实验室需要多年的磨合,一个模型需要多年的开发,相关知识的沉淀需要大家多年的无私奉献,最后成型的结果就是一颗小小的药丸,这是智慧结晶,人类合作的胜利。

如果有人将知识垄断,比如美国根本不向全球提供这种服务,搞成可口可乐那样的商业秘密做法,那才是毫无人性的表现。

至于钱,专利期过了,价格就会大幅下降,后来者站在新的起点上肯定能造出更强大的对抗病毒的武器。人们也在探讨新的方式,将这罕见遗传病纳入医保范围。

很多人有这种知识不需要付费或者只有付很少的钱的心理习惯,这其实是农业社会造成的心理习惯。传统农村社会近乎一切都是可以从土里弄出来,或者自己动手制作出来。一切都很实际和现实,没有什么隐形资产,也没有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这种说法。

人们自然会以身边的事物来给东西定价,这小小的东西竟然比一套房子还贵,一定是欺负人,哪里有东西会比房子还贵?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肯定是有种神秘力量在背后操弄一切。

来,我们起来打倒这种神秘力量对我们的剥削。

这让我想到最近的一个消息,攀登珠峰因为人多,大家上下不得,直接冻死十一个人。新闻里那视频,人多的简直就跟八达岭长城一样,珠峰已经变成一个旅游景点了。

其实现在只要你将北京的房子卖掉一部分,去南极,去太空,去海底,去珠峰,都是可以去的。我查了一下,去珠峰大约要五万美金,是不是有一种好便宜的感觉。只要五万美金,你在某种程度上跟王石是一样富裕的,你并不比他差在哪里,一样的服务,一样的危险,一样的生命体验。

而 SMA 的特效药刚出来,就是冒险家刚刚去珠峰回来,人家冒着倾家荡产和崇高理想探路回来得到的知识,理应得到尊重,在这一刻房子变得不重要,让我们为冒险家的顺利归来而喝彩。

我们需要更多的冒险家,因为他们,我们终究战胜疾病里的各种高峰,海洋以及不可能。让珠峰变成人人都可以去的地方,美好人间又离我们近了一步。

知乎用户 沉默是金​ 发表

人类的福音,开心呀,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有解决方案了,人类跟疾病的战斗中又拿下一城!剩下就是钱的问题了,社会历史发展史告诉我们,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事儿。

分割线—-/-//——————————————

至于说价钱,好东西从来都是贵的。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长期看成本,短期看供需,药品价格既看成本也看供需,抛开这个谈价格,是耍流氓。一个药品的研发国外数据以十亿美元计,专利保护期内的药物都贵,开发者要收回成本呀,这也是个良性循环。

定价这个事儿,主要还是交给市场

药品企业的本能是追逐利润,其实这是他人包括我给人家贴的标签,人家的口号也是治疗疾病造福人类,这也不矛盾。国内对药品采购政策调控后,出现过一些低价药品例如鱼精蛋白由于价格过低厂家没有合理利润不再生产的例子。问题来了,怕是贵一点总比买不到好吧。

同理,推到这个药,恐怕是买不起比没有这个药要好吧。

——————————————————-

生命无价,治疗疾病挽救生命的药物不也可以是无价的。尊重别人的劳动,是文明社会应有之举。

也有那么一撮人买个包儿几万,给狗做个节育手术上万,给父母、给自己做个体检却不舍得人是复杂的动物。

实事求是,客观面对现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新,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不会被 “敌人” 轻易卡住脖子,织毛衣就是个例子。

知乎用户 another 发表

终于,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国外的医疗费用有多高了。。。。。

其实,我在临床这几年,总有各种各样的患者表示对于我们治疗的种种不满,其中,80% 是由于经济问题导致的。

比如,你让患者做个 MRI,患者总是一遍遍问你,能不能不做,做的意义有多大,可不可以换成 CT 甚至 X 片。但是,如果你告诉他这个 MRI 免费,那么,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不做白不做,这是多少中国人的心声。

当然,这也是由于中国人民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目前的经济水平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果人人是马云,那么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但这显然不现实。

我觉得大家不用悲观,医学一直在进步,有希望就是好的。就像很多答主说的,有总比没有好。对于普通群众来说,这个药的出现对我们没有任何损失。

总有一天,普通人也能用的上这类药。

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这个价位,市场简直天然就是印度仿制企业等各路 “药神” 的。企业要是识相,赶紧找媒体报道病人们组织各种活动哭诉“没钱就要死这世道怎么了”,甚至冒着骂名抓几个仿制药物的病人,略(省去若干字),在仿制药出来之前进入医保。这样才能把持住市场。反正是小品种孤儿药,市场就这么大,挺适合各路神仙赚走面子和里子的。

知乎用户 七月鸟 发表

果然外国没有中医,只能被金钱束缚,而且花那么多钱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真是水深火热美利坚呐!

知乎用户 南珠儿 发表

这支药的出现首先是一件值得开心的好事!

要知道,在这之前,SAM 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支持治疗。大部分孩子要经历并发症的痛苦,并且可能活不过几岁。

虽然药物很贵,但起码治疗的希望有了。随着国家医疗水平的发展,希望早一日出现 “平价” 治疗药物吧!

想起《我不是药神》里,穷病才是最大的病……

知乎用户 阿尔萨斯 发表

希望不会有:

药这么贵病都看不起,政府也不给报销,无良药商迫害人民这样的声音。

知乎用户 名字 发表

现在这个阶段,就是富人为研发成本买单;等富人把研发费用付了,就是穷人享受科技成果的时候了

知乎用户 淡定先生 发表

上中医。。

好吧,我开玩笑的。

惊叹于科技的伟大。

不管有钱没钱,

能治病的药,有总比没有好。

知乎用户 海底大鲨鱼 发表

中国移动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赚钱的还是赔钱的地方,美国的大电信公司只布局赚钱的地方,所以很多在美国偏僻地区居住的华人很怀念中国移动。

开发这类疾病的药在商业上是不赚钱的,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需要政府甚至几个国家的政府联合投入,委托药企研发,平价出售,跟修路架电线杆差不多。

知乎用户 折纸的平原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实话实说,这药不贵。

贵这个词从来都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值——就像你拿十块钱买一根黄瓜你觉得贵,可是十块钱买个电脑呢?

为什么医药公司要投入大量资金去研发药物? 是情怀吗?

当然不是,一切药物研发的最终目的都是利润。

医药界不成文的规定就是 1 billion 规则。

SMA 差不多算是一种孤儿病了,这种孤儿药有人研发基本上就是万幸。

为什么 FDA 给了那么多优惠条件都没有多少大公司愿意研发孤儿药吗?因为一不小心就是万劫不复。

是生物药,还是孤儿药。

或许是专业反射问题,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真厉害。

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潜在实验以及临床的问题,我想都不用想就能说出十几个…… 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在费神费力的同时,耗费的金钱也是巨大的。

价格由市场决定,投入和产出总是相符合的。

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他们要挣钱要养家的。

科学家们有情怀,公司没有。

科学家们有情怀,可是没钱。

想要便宜点的这种药也不是没办法,等七年就行了,或者能买到印度的,说不定都不用七年。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巨额诺奖实验室意义几何?

巨额诺奖实验室意义几何? 作者:ABC科学家 最近参加深圳某著名大学诺奖实验室的教授应聘面试。在去之前满怀希望。毕竟学校本身的声誉很好,再加上学校本身脱离了传统体制,又有诺奖得主在那边支撑,应当可以真正地做非常出色科研。此外诺奖实验室还获得 …

我是罕见病患者,我想当妈妈

胡陆一家合影 图/黄国 罕见遗传病患者的生育故事,充满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却也让人看到技术和伦理共同进步的前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本刊记者 邱苑婷 发自北京 编辑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全文 …

生死赌博:拼完全力的母亲与未被批准的基因药物

秦可佳为女儿争取的临床试验在类别上,就是 IIT 研究,即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但其实,这条路径对属于新兴技术的基因药物研究来说,其实际的规范程度和风险控制能力均被指不足。患者自身要承担临床试验和这一方式的双重风险。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丑闻 …

如何证明言论自由的好处大于坏处?

知乎用户 高海涛 发表 大部分人对 “言论自由” 的理解都有偏差 “言论自由” 不等同于 “自由言论” “言论自由”中的 “自由” 可以理解为“出于自己意志的行为的权利” 这里的 “言论” 指的是“持有和发表观点和意见” 所以 “言论自由” …

大国隐痛:做一个操作系统有多难?

北京明十三陵龙虎山脚下,有一处地势隐蔽的地方,藏着一个叫做 “200号”的科研基地。 在中国,这种只有一个数字代号的机构历来不简单。前有代号“542厂”的北京印钞厂,后有在青海的核弹研究机构“211基地”。这个“200号”由周总理亲自批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