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方舟子指责蒋方舟文章由其母亲尚爱兰代笔?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小懋 发表

先说我的身份。我做儿童杂志已经五年多,其中三年做审稿编辑,每年接触儿童投稿大概有上千篇。最近几年在写童话和小说,自我感觉写得还不错。

刚刚看过蒋方舟从前的几篇文章,比如《白字先生》,个人感觉,就是十来岁孩子的文笔。蒋方舟虽然早熟,但顶多早熟几年而已。以我的阅稿经验,《白字先生》如果是九岁(大概是三年级)孩子写的,确实比较出色,但如果放在十一岁(大概是四年级或五年级)孩子身上,只能算中等偏上。我现在还有很多孩子的 QQ,要从中找出 10 个与当年蒋方舟同等水准而且年纪相仿的作者,非常容易。

而且,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儿童杂志的组稿方式。就我的经验,登在儿童杂志上的稿件 99.999% 都经过编辑的修改,有些稿件甚至每句话都要动刀。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掌控文字的能力都很弱,有的离题,有的篇幅太长,有的逻辑混乱,有的语句不通,杂志出版在即,很难再找到更合适的稿子,只能帮他们修改上稿。有的同行,甚至能把稿子改得连原作者都认不出来。

我不知道当年蒋方舟的书是怎么出版的,只能以我做杂志的经验揣测,她的稿件至少应该经过尚爱兰和责任编辑两次修改。就连蒋方舟自己都说,她是白字小姐,不修改根本不可能出版。既然有修改,就会有加工润色。有加工润色,就有可能出纰漏。所以方舟子指出的「九岁蒋方舟错写善字十年」的错误,在所难免。只是很难确定这个错误到底是蒋方舟写错的,还是尚爱兰与责任编辑给改错的,还是排版校对的时候弄错的。方舟子只凭一个尚不能确定成因的错误就断定蒋方舟代笔,有构陷嫌疑。

蒋方舟当年的文章虽然不算很出色,但文笔确实是属于孩子的。大家不要以为大人给孩子代笔很容易,去看看李承鹏的短片《可以在一起》就明白了。李承鹏是一个不错的成年作家,但是他写的《可以在一起》剧本里孩子的台词完全不像孩子说的话,太成人化,成人得都有点恶心。 甚至,就连童话大王郑渊洁,他写的很多童话和小说成人味都特别重。

我刚写童话的时候,语言也非常成人。后来做过三年的审稿编辑,耳濡目染孩子们的作文,才渐渐适应。后来一直写下去,语感逐渐形成。但是就算让我现在模仿十来岁孩子的语气写作文,还是不太像。所以我很难想象,尚爱兰能给蒋方舟代笔代得那么像。而且代笔那么多本书。而且,她还在《南都》写专栏,研究女性历史,出版成人小说,她的语感是怎么转换的?

当然,或许尚爱兰真的是神人。就像另一个神人韩仁均一样,能够一边用恶俗的文字给《故事会》写稿,一边用完全不同的漂亮文字给儿子写《三重门》。我们自己做不到,未必他们做不到。我们要相信奇迹,尤其是在一个有方舟子的网络世界里。

知乎用户 四佰本 发表

我想发出不同的声音。蒋抄袭星新一和菲茨杰拉德,是无可辩驳的。而抛开母亲润笔不说,蒋的成名,的确是家庭悉心炒作的结果。通过十年多时间呈现的结果,看得出这个天才作家注水的成分太大,资质平庸,且做作。哪一个天才作家到这个年纪,修为还如此浅薄?

知乎用户 韩冬 发表

转一个帖子 www.qiushibaike .com/article/5652947 就在刚刚,接到了一个电话,一句应该在十年前说的话,电话里面那个女生哭着对我说:当年那钱是我拿的,对不起,希望你原谅我 ······ 此为背景。
十年前,小学六年级,班里面交春游费用,三十元。同桌的同学钱不见了。下午去上学,我在上学路上捡到了一个口风琴,全新的,因为好玩,就在同学中炫耀。就在这个时候,老师把我叫去了办公室,说:我知道你买口风琴的钱是哪里来的,你老实说,要不然我就叫你家长来了!我当时肯定解释口风琴是捡来的。老师见我不肯承认拿了同桌的钱,打电话给我妈妈。妈妈来到学校后问清楚情况后,也要我说口风琴的来历,我依然说是捡来的。然后妈妈甩了我一巴掌,把那个同学不见的三 十块钱给了老师。把我捡来的口风琴当场摔烂。我哭了很久 ······ 我真的没有偷钱!之后老师还在全班公开批评了我。
今后,老师就成了我的仇人,本来就调皮的我,越发厉害!老师也视我为坏学生。
电话中,我问到:当年你偷了钱之后,你拿去干嘛了?她回答:我买了新的笔盒,铅笔,贴纸,尺子 ·····
你们能想象,因为我的调皮捣蛋,被确认为偷钱的那个人,之后恨所有的老师,导致初中和班主任打架,被记了两次大过。中考后没有学校肯收我,我读完初中就提早的走进了社会!
现在,我没有怪那位女同学。我把事情告诉了我妈,我妈哭了,我妈说当年她也不信是我偷的,但是班主任真的对付不了,又怕老师会上报学校,所以 ·······
最后,我想对当年的那个老师说。你注意到了一个调皮的学生手中新的口风琴,却没有注意到一位女班干部的新笔盒 ·······
(我稍微修改了一下错别字,要看原文请点链接)

谈谈关于【质疑】精神的误解。质疑分两种,一种是对他人人品的质疑,一种是其它质疑。**对人品的质疑要比其它质疑要慎重的多,在有硬性证据之前不要抛出。**比如在你宿舍里,你见一个人哼了一首周杰伦的歌,就可以问问他是不是周杰伦的粉丝;你见一个人提到科比时眉头有不经意的一皱,你就可以怀疑这家伙很可能是个科黑…… 但是你在宿舍丢了三百元,除非你有过硬的证据证明是被某舍友拿了,否则轻易不要公开质疑该舍友是小偷,事关人格尊严,别提什么大胆质疑的精神。

如果有同学说,你看张三虽说他要去美国留学,但据我观察他很喜欢看日漫,寒假的时候还报了日语班,那次有个日本留学的师兄来,他还和人家聊了很久,我看他留学的目标不是美国而是日本——这可以说是合理怀疑。但如果有同事说,你看李四的老婆经常和王五一起出差,她和王五都是湖人的球迷,另外李四的眼睛小他儿子的眼睛很大,而王五眼睛大,你说是不是李四绿了——说这话的人应该向李四夫妇道歉。

回到那个被冤枉偷 30 元的例子来。其实如果这是个科学问题,我认为老师的怀疑是合理的。
1 少了 30 元已被证实,班里一定有小偷。
2 被冤枉者本身名声不太好,调皮捣蛋,而且是受害人的同桌,作案方便。
3 他正好在这个时间买了新口琴(他说是捡的,怎么这么巧大街上有个新口琴给他捡)。
总之按常理判断,按生活经验判断,班里的小偷应该就是他,不是他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这是对转基因的质疑,是对 XX 技术的质疑,理由充足到这个地步,我肯定站在质疑者的这边。但是这是对人品的质疑 。

对人品的质疑「1」,如果是错的,你无法弥补「2」【大胆质疑】适用于其他质疑,但在人格问题上,我不建议在你找到硬性证据前(例如摄像头拍摄到舍友偷钱过程),就把你的质疑公开,号召大家和你一起找证据。

在证据不太充足的时候,采用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赞同对一个执政党有罪推定,但不赞同对一个人进行有罪推定,尤其是一个没有权势的公众人物。因为执政党是老虎,我们对它有罪推定是自我保护的需要。而对于一个个人来说,评头论足的观众是强势群体,被观众审判的个人是弱势群体。我反对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进行有罪推定。
………………………………………………………………………………………………………………
「1」人品的质疑的定义:如果该质疑被证明是真的,那么就会降低大家对这个人的人格评价,这样的质疑就是对人品的质疑。
例如一个人在某次聚会上迟到了,用堵车做理由。你质疑说该路段今天不堵车,罚酒三杯。如果真的不堵车,这个人说谎。大家也不会因为这事降低对这个人的人格评价,毕竟迟到找借口说个小谎是大家都做过的事,除了道德帝外,没人真的当回事。
如果质疑某个回族人吃过猪肉,质疑某人学历造假,这个就是对人品的质疑。因为如果是真的,这个人即使没有人格破产——一般而言肯定会人格破产——也会大大降低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无论是科学结论还是人品问题。采用最谨慎的推理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坐在苏格兰的火车上,看到一只黑色的羊。二逼青年的推理:「苏格兰的羊原来是黑色的啊」。普通青年的推理:「苏格兰有黑色的羊」。谨慎的推理:「苏格兰至少有一只羊是黑色的」。最谨慎的推理:「苏格兰至少有一只羊面对我的那一面是黑色的」。
众所周知,最谨慎的推理是不犯错的,然而也是得出的结论是最不吸引眼球的。例如医学上一些科研项目会得出一些结论「我们发现葡萄籽含有的 XX 酚对高加索人种男性的 A 型慢性肝炎发病率有一定关联性」,而媒体则喜欢把这个结论变成「葡萄不能多吃,会导致肝炎」。
我 的意思是,如果用最谨慎的推理,一般是得不出方舟子等想要的结论的,所以大家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使用不太严谨的推理:1 没有证据的地方使用脑补(根据我多年的经验……);2 把「很可能」变成「必然」…… 如果采用这种推理来猜测一些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问题,比如猜测女神到底喜欢什么颜色和电影,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不要用这种推理来质疑人品。
人品并非不能质疑,我只是说,如果会造成严重后果,请用最不容易犯错的「严谨推理」。而方舟子的很多推理,不像是受到过科班的理科科研训练的人的所为。

「2」解释为什么【对人品的质疑,如果是错的。你无法弥补。
链接:迈克尔 · 杰克逊(MJ)的相关谣言都有哪些?哪些是假谣言?哪些是真的?迈克尔 · 杰克逊的相关传言都有哪些?哪些是假的?哪些是真的?
顺便说一句,当年对迈克尔的质疑,作为一个不关心迈克尔是谁,只知道他是个歌星的我,是相信媒体的。(就像一个不懂化学的人,听人说虾和维生素 C 不能一起吃,也是相信的,直到辟谣出现虾和西红柿能够一起吃吗? )。
但是,辟谣的传播力远远低于谣言。

知乎用户 王立群 发表

方舟子打韩寒、打蒋方舟的路子就是——“我质疑你的权利比天大,你回应我就接着往下质疑,你不回应你就是心虚,你就是默认罪名,我就可以单方面宣布胜利。你所有的一切包括身高、体重是否戴假发我都可以无条件质疑,而且质疑错了我也不负责任,接着另起炉灶重新来过,你被质疑方要么出来跟着我的节奏走两步,然后我再挑你走这两步的毛病,你要是不出来,我就给你定罪然后再大肆宣扬。你别想说我是造谣,我有技巧我说的话就是质疑不够定罪,我就铁了心耗时耗力这么跟你玩,你玩不起你就输”
也就是说,方舟子把 “合理质疑” 变成了一种“合法伤害”。定不了你的罪我也要毁了你的名声。至于你到底是真的假的,有多少真多少假,反倒已经不重要了。至于我的目的嘛,进一步树立打假斗士的形象喽,扩大影响力喽,卖书喽、增加基金收入喽(卖书和基金进账大增已成事实)
我认为这种行为比造假还恶,还要可怕。自从方韩之战开始到现在,网络上贴标签、打黑棍、翻老账、告黑状等各种下作手段轮番上演,粉丝之间更是挑衅、谩骂、互相侮辱,暴戾之气充盈网路。方舟子主导的所谓方式质疑打假绝对要负大部分责任。

知乎用户 尚爱兰​ 发表

我现在不想答代笔的问题,我更愿意接受方舟子先生的持续质疑或渐渐不质疑或懒得质疑中的任何一项。

知乎用户 断桥 发表

老谣既然被顶到我的时间线上就趁机安利一发。利益相关:《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作者。蒋方舟帮我这本书订正了第 3 章第 6 节中的少许内容,不过因篇幅所限,该节最终未出现在定稿中。

这些小学生逻辑级别的 “质疑” 就不详细回复了,不喜欢重复写文。除了提问者,我再列些当时转得多的以及媒体上出现的,回复从简。(请注意这不是本文真正想说的)
1. 蒋方舟 9 岁的《白字小姐》一文中写道:“去年我才突然发现,‘善良’的‘善’是四横,我写成三横竟然写了十年。”推理:9 岁时写 “善” 字写了 10 年?显然是母亲代笔。
这里犯了模糊标准 的错误,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么结论是:她母亲在生她之前一年才学会写 “善” 字,还写错别字写了 10 年。因此,这种质疑逻辑是不成立的。更接近正确的推论是这是夸张语气。

2. 蒋方舟和她母亲的文章里引用过同一个典故。
这是 陷阱逻辑 ,引用同一个典故,不能证明是一人所写,也不能证明是抄袭。

3. 蒋方舟 9 岁开始写,11 岁出版的书就能写女同性恋感情,这可能吗?
这种骗术叫 诉诸生活差异 ,骗子试图诱导你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和名人的生活经验对比,得出 “不可能” 的错误结论。类似的问法有:
中学生写文章就能旁征博引,这可能吗?
11 岁就能考上大学,这可能吗?

在概率上,这叫幸存者偏差,正是因为他们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所以才会成名。你不能把因果关系反过来质疑:这些名人怎么都会点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呢?

4. 清华特招入学考试,蒋方舟博客自述的面试时间和媒体报道的不同。这是作弊。
这叫 “未经质证的信息”,参见信息污染 。媒体对名人的报道成千上万,即便对于同一件事的报道,不同的记者写出来也会相互矛盾。因为这些报道的信息大多都并非真实求证过的。往往是记者看到某些过时的文件,网帖,或者人云亦云,甚至是蹲在家里臆想出来的产物。因此质疑之前需要先去找当事人求证。

以上这些造谣和辟谣游戏可以无限制地玩下去,只要给我时间,对任何人,只要他足够知名,信息足够多,这类谣言我都可以造 100 个以上。因此,面对这类流氓手段,名人应对的时间成本极高,一般不会选择辟谣,正确的做法是沉默,其原因参见话语权战争 。但沉默同时出现的问题就是骗子信誉未受打击,话语权变大,且积累了媒体资源再用于针对下一个名人的行骗。上法院是另一个选择,但中国的现状是名誉侵权的赔付极少,一般是几千到几万元,而法律程序往往耗时数年,造谣者可以借这个时间差骗到各类傻子的捐款来百倍补偿,这也是他们的动力所在。因此名人一般也不会选择法院,何况在中国,法院并无公信力,即便有了判决,骗子也可以用谣言大肆攻击法院的判决。参见社会信任的溃败

接下来说我想说的,所有这类诈骗,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和舆论、意见领袖的低幼水准是分不开的。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是反思,假如你是把自己当知识分子的话。自方舟子造谣污蔑韩寒之后,我一直都是期盼意见领袖能够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反思(我个人的思路参见:聪明人为什么会因信息污染而上当受骗),然而现实和我的愿望是有区别的。

污蔑韩寒之后,我原本希望能够识别出这些造谣手段的人反思这样一个问题(连这都识破不了的我是不抱希望的):
**以前方舟子那些 “学术打假”,也有这么干的吗?**然而他们的反思是这样的:
方舟子科学上还是靠谱的,就是文学上的判断能力很弱。
在质疑身高事件(详见第二章 无法自证的身高——赌赛罗生门)后,我不停地在新浪微博上对这件事推波助澜,因为我认为经历过这种中学生就能识别的伪科学狂欢之后,很多人应该能够反思这样一个问题(那种说为什么不出来量的我也不抱什么指望了):
**我为什么会被骗?骗子用了什么手段让我连这么简单的一个基本事实(一个有几千张公开合影照片和几百个视频的名人的身高多少)都搞不清。**然而他们的反思是这样的:
根据照片目测肯定有误差嘛。
在他污蔑蒋方舟之后,对很多人来说又是个反思的契机,他们一开始的表现有趣极了:
有些人是相信蒋方舟的:“写作水平怎么不能证明。蒋方舟你做个好榜样,别像韩寒那样。”
还有些则被骗得很深,去给蒋方舟写信或者跟着辱骂她的几千个方粉马甲刷回复:“你还是有水平的,不像韩寒,认个错就行了嘛。”
结果蒋方舟既没有去自证也没有认错,而是对媒体均不理会。
他们很多非常失望,反思是这样的:
怎么证明自己写作水平这么简单的事情,你就不敢做了呢?而我希望他们思考的,真正的问题是(这个要求有点高):
蒋方舟为什么不采纳我的宝贵建议呢,是不是我比她蠢?

以后同样的问题就不要邀我了,浪费时间(我的时间也是宝贵的),反复转载这篇即可。与之同类的质疑包括韩寒、蒋方舟、那多、陈凯歌、杨乐山水、夏俊锋之子(在新浪微博,污蔑这些人的主贴均转发超过 1 万以上)等。我想说的是,这些东西,都是骗子或者炒作者利用某些人同一套愚蠢思维的产物。如果你只被其中一两个骗,不是因为你比较聪明,或者就这一两人作假其它人是韩粉曲线救国,而是因为骗子在其它人身上投入的舆论资源(写文章,上电视,找自己相熟的记者做媒体报道,马甲造谣互捧,骗到一些傻瓜式的教授学者并不停吹捧他们)不够多,或者你没有真正投入进去,或者你并没有仇视对方的立场。学习一些舆论的知识,学习怎么思考,你就不会被这些东西所俘虏。

知乎用户 草明 发表

这并不是刑事案件,不是谁主张谁举证,质疑者只需要提出自己观点,列出论据,摆明逻辑就行了。要是这点都认识不到,大家批斗什么大师王林哪?
方舟子举的第一个例子我认为蒋方舟很难解释,那绝对不是笔误,从这个例子推出蒋方舟很可能代笔从逻辑上很合理,也不知到知乎众文青激动什么。

知乎用户 严重 发表

1、上面的很多人回答问题思路都有问题。
2、无论蒋方舟或者韩寒才华多出众,或者多不出众,都和方舟子质疑代笔的这件事情毫无关系。
3、进一步说,无论大家多讨厌或者多赞同,方舟子质疑代笔都是合理合法的,他有质疑的权力。
4、但这不代表他提出的 “证据” 是站得住脚的。所以,目前为止,我们只能倾向于赞同或者反对方舟子提出蒋方舟 (韩寒) 代笔这个推断。而不能认定这是事实。
5、如果不是事实,我们就不能把它当作既定事实看待,更不能在这个没有做任何定论的事情上胡说八道。
6、目前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方舟子的结论,除了方舟子提出的所谓材料。我认为这里的材料不能称之为” 证据”,因为它无法排除笔误,润色,排版等等文字出版过程中出现的差错,或者笔者本人因为文学修辞需要而故意为之的情况。
7、因此,方舟子必须做更多的资料收集,来加强他的质疑。但在此之前,他只能把他的结论称为可能性结论,而不是事实性结论。在这方面, 方舟子显然犯了方法论的错误。
8、何况,方舟子的材料本身是文学作品,根本不能用来作为 “证据”。不然,是不是“我们好想再活 500 年” 的话可以证明我们是精神病患者?
9、按照方舟子的方式审理案件(如果他自认为自己是断案专家的话),中国将出现无数冤狱。
10、综上所述,我支持方舟子质疑代笔的合法权利,但是我认为该人在没有足够确凿的证据下,下确定性结论而且把他作为事实来传播和描述,则是对蒋方舟 (韩寒) 的荣誉权侵犯。

知乎用户 二月风和 发表

作为与蒋方舟同住一条街道相距不到 10 分钟脚程的同乡【面儿都没见过,扯这关系搞咩?】,这个问题不由得引起我小小的分享欲望。
尚爱兰当时在彼处的铁路中学执教,时任语文老师,跟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是同窗,经常听到老师提起尚爱兰及她的女儿蒋方舟。
蒋方舟在我的心目中开始小有名气是在 2001 年,那时候我们语文老师的职业生涯似乎有点瓶颈,常说:“教师这个职业做一辈子会磨灭了自己的梦想。” 彼时得知我们语文老师当年也是一大才女。
我们深感老师受到刺激,果不其然,某次无意中就谈到,她的老同学尚爱兰现在文坛怎么怎么样,女儿蒋方舟怎么怎么样,自己却还只是一个教书匠。不过,感叹归感叹,老师还是号召大家都去看看蒋方舟的书,多学习。
于是,我就去了书店,看了《打开天窗》跟《正在发育》两本书。当时看到之后,就 “切” 了一声,这么幼稚!后来才知道,原来蒋方舟在写这两本书的时候不过分别是 7 岁跟 11 岁,顿时崇拜感倍增。 7 岁、11 岁的娃娃,就算心智再怎么成熟,妈妈辅导一下点拨一下也是情理之中的吧。
说实在话,这两本书多是描写学生生活状态,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内容,不知道方舟子在质疑什么劲。 明明两人都同有 “方舟” 两字甚至经常被人搞混【真的!】,方舟子却跑来掐架。
就算《三重门》当年被推崇到那样的高度,我们很多同学也没觉得有什么厉害的【不好意思,我的同学都很厉害~】,自感水平挫如我也能写得出来差不多分量的小说。
其实,有些学生很有天赋,表达能力也超强。《三重门》如若换成其他人来写,照样也写得出,说不定还会更出彩。
有些事情,只是机遇落到了那个人身上,天时地利人和,上帝便成就了他。
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崭露头角的人才,只是没碰上合适的机会罢了。
那句话说得好:高手在民间,不是么?

知乎用户 强制改名 发表

很久以前博客上的一篇文章,网友方尺规所写,原文如下: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 “抄袭” 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 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 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 个历史真相。

疑点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 “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疑点 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 “早” 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 “早” 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 “荆川纸” 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 “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 “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 “早” 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 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疑点 3**:**

作家萧红 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 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 年 10 月 17 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 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 “气喘” 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 “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疑点 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 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疑点 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 “回” 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 “回” 字的四种写法吗?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 “回” 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后 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 “回” 字的四种写法。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疑点 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
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 “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 1.60 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 1.61 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 “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 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疑点 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 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 6 个 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 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据此质疑:
《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 1918 到 1926 年间。 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 1936 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 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 1918 到 1926 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 1936 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疑点 8:

关于 “鲁迅” 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 “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 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疑点 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学 59.3 分

组织学 73.7 分

生理学 63.3 分

伦理学 83 分

德语 60 分

物理 60 分

化学 60 分

  平均 65.5 分,全班第 68 名(班上同学 142 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 60 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 “早” 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 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 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 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疑点 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 “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 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 “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 “漏” 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这回才悟出
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 60 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知乎用户 俗不可耐 发表

在所有的造谣面前加个质疑,然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大说特说了。成了就是打假卫士,输了就是,你们咋那么小气,连质疑都让人质疑。

呵呵,我觉得吧,无论是谁,好好做人做事突然就这么被质疑了,心里肯定不舒服。更何况,质疑最终娱乐化,不管是真是假,都要有一堆吃瓜群众跟着起哄。

我觉得呢,方舟子在文学上的恐怕没有太高的造诣。老老实实质疑自己擅长的领域才是比较厚道。偏偏挑这种似是而非,死无对证的东西恐怕有点取巧之嫌。

no 作,no die。哗众取宠的时代快要过去了。读一下二十四史,不宽厚的人没几个善终的。哪怕名动一时。

知乎用户 陈标龙 发表

首先,我不知道蒋方舟到底有没有被代笔,但是想说明一下方舟子为什么会让包括我在内的那么多人反感。

方舟子发的微博,质疑田梅教授至今仍然是特克萨大学的全职教授,并领取全职工资。
后来又发了一个微博

咦,田梅教授申请的是不带薪休假,也就是说她现在在美国是没有工资的,并且美国雇主没批准,终结了合同。因此田梅教授说的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是没有问题的,方舟子明显错了,自己也发了微博说明事实。
然后呢?道歉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关于这次打假蒋方舟,一条微博

一个已经步入中年的男子,对于一个年龄远小于自己的女生,口出秽语,不得不让人反感。虽说蒋方舟可能故作成熟,但即使是面对一个写色情小说的作家,也不代表你可以辱骂吧?
中国需要打假,但在完全确认之前必须慎之又慎。在没完全确认之前就将人批的体无完肤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虽然方舟子可能打对了 90% 的假,但剩下的 10% 呢?

知乎用户 liya 发表

我非常不赞同 yolfilm
我并不是不赞同怀疑,我们大可以怀疑一切,但绝不能以 “方舟子式” 的方法去怀疑。
“方舟子的打假已经完全偏离诚信和科学。 以自己的认知标准为标准,法律意识淡漠。只不过能抓住对方的一些错误,就把自己装扮成无所不知,万事借对,完美的科学圣人,任意审判让他认为的嫌疑犯。”

看方舟子怎么说的:“她在连受精卵都不是的时候就在写字了。”“那才叫游泳天才,没培养成奥运冠军是中国巨大损失。” 类似的不想再找,中华语言在方舟子嘴里简直用到了极致,写文字的人都知道,写的越多,就越有很多地方前后不搭,但这在方舟子眼里就会无限的放大。再好的墙壁,方舟子都能挖出缝来。

方舟子以 “正义之士” 自居,但所做所谓却尽是无耻猥琐之事。当方舟子老婆 “被打假” 的时候,方舟子又跳了出来:“你们这是侮辱。”那么你侮辱别人的时候怎么就就那么带劲呢?

“她總要回應,看她究竟有沒有作家才華,她會不會和韓寒一樣拙劣?”
“若是蔣方舟大方出來承認,並感謝母親的幫忙,我會覺得,對她是大加分,而韓寒愈顯卑劣。”
我不知道 “拙劣”“卑劣” 这词是从哪里来的。按 yolfilm 的说法,我是不是可以怀疑 yolfilm 也是有人代笔?或者是背后有一个团队?

当然我的质疑完全没有说服力,但如果换方舟子就完全不一样了,方舟子有一大堆的粉丝,光粉丝就能淹死 yolfilm。方舟子完全是 “私人打假”,“私人打假者” 影响力越大,意味着其 “合法伤害权” 也越大。方舟子他完全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他完全可以肆无忌惮,而且,他从不承认自己是错的。

方舟子的打假完全毫无章法,他认准一个软柿子之后就往死里捏,于是碰到韩寒的时候就遭了一大堆的骂。这也是好事,“方韩大战之后,韩寒写的书依旧会有人买,但方舟子打假,却少了很多人信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仅仅是小时候某一次作弊考了个 100 分,这个时候方舟子跳出来,说你从小就作弊,从小就替考,并正大光明的拿出来你那次作弊的记录,并否定你所有的考试所有的成绩。谁会来帮你呢?光他的粉丝就会喷死你了。这个时候你的公司你的学校迫于压力,只能 fire 掉你了。你自然觉得很冤枉,但究竟是谁错了?

知乎用户 zero 发表

感觉蒋方舟没必要打,没见过她的优秀作品

知乎用户 Boy Sleep 发表

我就好奇一点,当年方舟子写论文的时候,他的导师有没有看过论文,给过方向,提过修改意见,教他格式。莫非是方舟子没有借助导师的任何力量,独自定了项目方向自己做研究自己学习自己找材料自己写论文自己投稿,审稿人没有任何意见建议,文字中没有任何错字白字,原样发表了全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而且这样重要的论文事隔多年还能原样背诵?

若是世界上如此 NB 的事情是普遍发生的,论文导师不指导不亲传口述,文章责编不修改润色交流方向,新闻不用三审五校。那我觉得方舟子说的对!

否则,不过是自己编了一套似是而非的规则,借助信息的不对称来欺骗他人而已。以莫须有的罪名扣帽子。

当然,如果拿出符合科学认定的实锤证据也 OK。比如如果有研究论文表明,所有有足够作文能力的人都不会在错别字上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也 OK。

从证据到结论,中间的证明过程总得符合定理吧。自己现编也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蒋方舟的高中校友飘过。

蒋方舟的文字写得是有才气,可也远没到才华横溢的地步,许多人都能数出身边朋友比她文字漂亮的例子。她只是因为出书的年纪太小而引人瞩目,9 岁和 11 岁,连 “少年” 的年纪都没到呢。

她进当地省内最好的高中和清华大学,都是依靠这份 “特长”,而中考高考的成绩都差之远矣。
她在高中的时候,尚且得不到同窗的仰慕,也没什么人觉得她的文字格外天才。
她在清华的时候,更因为曾作文鄙视清华(貌似还是校庆期间?),而一度招致小小的公愤。之所以说是小小的公愤,因为也就在人人网微博这样的社区上,有若干学生觉得看不下去而略起波澜。清华各类优秀的学生很多,她这样的,多数人压根懒得上心。

这样看下来,其实也就是她的家人把她这么点童年成名的资本运作得特别成功,并最终给她铺好了一路名校再进军文坛的一条康庄大道。可你也知道,现在脑残公知和二货记者们多则多矣,以她的本事做个编辑记者,实在也足够胜任。

说白了,她的公众形象本来就不咋地,天才名声都是自己标榜的,压根也没什么人赞同,更从来没有庞大的粉丝。如果韩寒代笔成立,他的公知形象会破产。如果蒋方舟代笔成立,那也是她能负起最起码的民事责任前(14 岁)发生的,能收回她的清华学位?她有啥形象可以破产?

方舟子打蒋方舟,这个标题倒是蛮搞笑的。

知乎用户 猫先生 发表

如何看待?

我的看待角度就是:如果全世界都照方舟子这么搞,“家学渊源” 这四个字以后要绝迹了。

为啥郭德纲的儿子也说相声?为啥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也是物理学家?为啥艾青的儿子也是著名文人大 V?为啥李敖的儿子也是作家?为啥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也做了总统?为啥老库里的儿子小库里也成了 NBA 球星?为啥姚明的爸妈都是运动员?

没有什么无缘无故的横空出世,这世界上本来就有 “家传的本事” 这句话,“耳濡目染”四个字不是随便说说,各行各业各领域都有这种现象,因为:

第一,耳濡目染多了,会有点基础;

第二,耳濡目染多了,会有点兴趣;

第三,耳濡目染多了,会有点行业资源。

一个祖祖辈辈泥腿子的人会不会成为一个著名作家呢?也有这种可能。但是显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的家庭培养出作家的概率,会更大。

而方舟子呢?但凡儿子 / 女儿是作家,父亲 / 母亲也是作家,这就是代笔了。不服?不服我就抠你点儿错别字啊、作品里面的细节呀什么的,这就是铁证了。

我也是活久见。

======

评论区有个小寒黑跟我犟嘴说韩寒当年起诉又撤诉,一看就是心虚。我在此回复如下(不接受反驳):

第一,心虚的话不会起诉,而不是起诉又撤诉。

第二,之所以撤诉,是因为他起诉的第二天肘子接受采访称:即便自己败诉,也绝不道歉,将继续质疑。

我们来看看韩寒起诉方舟子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结局:

请问韩寒起诉方舟子,法院会判决 “经法院审查认定,韩寒没有代笔” 吗?那显然不会。韩寒有无代笔,网友沸反盈天争论了七年都没有结局,法院凭什么能够认定二十年前的事情呢?不仅技术上不可能,而且也不是法院的职权范围。

那么法院会怎么认定?法院只能认定 “方舟子说韩寒代笔的证据不足,侵害了韩寒的名誉”,最多只能这么认定。

请问 “方舟子的证据不足” 跟“韩寒没有代笔”能划等号吗?显然不能。

法院没法给韩寒出具 “你没有代笔” 的结论和判决,韩寒通过这个起诉能够争取到的最大利益仅仅是方舟子的道歉(因为赔偿金对韩寒来说不算事儿)。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方舟子突然跳出来说:哎,其实我对韩寒的指控是不严谨的,我的很多论证过程是我自己的想象,我给韩寒的名誉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我真的很抱歉。

请问如果方舟子作出了这样一个姿态,今天互联网上韩黑们对韩寒的质疑是不是会大大的消减?那显然是啊。方舟子作为 “倒韩” 事件的“武林盟主”,他的态度简直就是这群韩黑的风向标,他要是认错了,这群人中的很多人都会有所改观,这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

那么好了,韩寒起诉方舟子并不能争取到 “你没有代笔” 这样的判决和认定,却可能争取到 “方舟子认错道歉” 这样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也不错,这个官司就值得打下去呀。

可是第二天方舟子就说:我即便输了官司也绝不道歉,将继续质疑。

那么我想请问:这个官司还有必要继续打下去吗?打下去毫无助益。不撤诉等着过年?

有个小韩黑说:即便肘子不认错,胜诉本身也是证明没代笔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我 XXXXX。

法院判决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法院明明说的是 “证据不足不能乱指控”,你当人民群众都是二傻子呢判决书不看就看一个胜诉的结果就断定韩寒没代笔?那 2015 年司马三忌那个案子司马三忌败诉了,也没见哪个人民群众只看这个结果跑来说韩寒没代笔呀。

我看不得谬论,全删掉干净,哪怕小韩黑说我 “心虚” 我也得删,我不惯着你,在我这儿还是我说了算,在你那儿你说了算,可你那儿我不去,谢谢。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方舟子质疑蒋方舟,总有一种奇怪等感觉

知乎用户 橡树 发表

在抹黑韩寒的过程中,我看到那么多被证明是捏造的证据,却没见到有人来为此道歉。

对,你们可以举出一个又一个证据,可是,你们先为用来污蔑的错误证据道歉。

知乎用户 刘远山 发表

在正式回答前,先借用 “马丁。莫拉尼” 牧师的话做开场。

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他们追杀的犹太人时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他们追杀工会成员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他们追杀天主教徒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下面开始正文。
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方舟子的丑陋行径!!!
在警惕文革之风重新翻起的今天,
方舟子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他眼中的沙子,贴上了一个个的大字报!!!!
没错,每个人都可以怀疑,怀疑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
然后呢??
不负责任的乱喷口水与疯狗狂吠有什么区别???
真真正正的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拿到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怀疑,才叫真正的怀疑的精神!!
方舟子呢???
其所做所为与一个文化流氓何异???
每个人都要放下手头的工作来陪方舟子玩吗??凭什么???!!!
每个人若独善其身的或围观或冷笑或不语,
反倒是暗许了方舟子的行为。
更加助长了他的恶,从而会让他的那些无脑粉丝也充满了戾气!!!
莫怪这社会充满了暴戾之气,只因我们都是帮凶。

下一个,会是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蒋方舟是典型的人比作品出名。听说过她的人很多,但对她的作品有印象的要少很多。我曾看过她的专栏文章,现在回头想想,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对比另一位曾被指责被代笔的韩寒,无论是三重门和报纸团泡水的新概念作文,还是博客的三篇论民主,能想到的作品还是有一些的。

如果一个从小以文学出名的作家,这么多年了都没有啥有影响力的代表作,那么早期作品就算没被代笔,起码也是被过度包装和吹捧了。

知乎用户 苏灵 发表

我的感觉到可怕。
质疑他人,这不是问题,但问题质疑的方式与目的。
我的想法是,方舟子的质疑已经不是单纯的打假或想出名了,而是受人指使的了。不可能一切都是巧合。动车时期,李承鹏对政府骂得最狠,方舟子就对李承鹏下手了。韩寒写了几篇论民主谈革命的文章,方舟子又下手了。两个方舟一直相安无事,可是前一段时间,蒋方舟写了一篇关于达尔文的文章,结果方舟子就下手了。大家可能纳闷,那篇文章有什么了不得的吗。里面有一段这样的话:

《中国与达尔文》一书也记录了这样一段言论。1912 年 5 月 7 日,辛亥革命后几个月,孙中山说:“二十世纪以前,欧洲诸国,发明一种生存竞争之新学说…… 此种学说,在欧洲文明进化指出,固适于用。由今视之,殆是一种野蛮之学问…… 诚以强权虽合于天演之进化,而公理实难泯于天赋之良知。”

然而,这种反思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917 年,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达尔文学说和马克思学说殊途同归,都是认为 “竞争”(马克思所说的 “斗争”)在社会变化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是前进的,新的推翻旧的,凡是新的,必然是进步的——共产党在马克思学说中找到了 “造反有理” 的理论基础,才能如此理直气壮地喊出 “无产阶级专政” 的口号。浦嘉珉认为,到了中国之后,达尔文“使暴力变革和暴力革命合法化”。

可以想到这段话到底出动了谁的神经。而且这篇东西是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
事实上在方舟子质疑韩寒那个春节里面,新浪有些高层好像受到了什么打击,他们收到的消息是:现在与其空谈民主,不如好好地谈论文学的真伪。自此之后,方舟子在新浪上几乎无人敢阻。

我感到可怕的是,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可以了解到方舟子不是为了打假而打假了,他是为了打击进步人士而去抹黑他们。我相信方舟子曾经是一位道德高尚的打假斗士,但是,就现在我们看到的方舟子,很明显,已经不是那个赢得过我们尊敬的方舟子了。他已经改变了。

也许有人会这样说,我们要就事论事,不管方舟子是不是受人指使,造假就是造假。我明白这种说法,可是我,在方舟子开始打李承鹏以后,看到的所谓打假,几乎都是抹黑,去找人家的文章或说话的漏洞或者直接转发别人一些无根据的谣言蜚语。我看不到打假斗士应有的科学的精神。

我讨厌文革,而方舟子的一些言语和做法跟文革式打击无误。我知道我很理想主义。我的梦想像胡适说的那样,大家有话好好说,讲道理,有文明。可是现实却是,一旦方舟子为了彻底把对手击垮,已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我对他的做法感到心疼,因为我曾经很佩服他。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之前的微博。不要单单看方舟子,而是要看看整个微博大家是怎么讨论的。

我的说法是——在文明的社会,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质疑他人的权利,有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这是天赋人权,是应该的。可是,任何自由都应该有不自由的约束。既然你质疑他人,那么你应该拿出你的证据——具体的证据。好像方舟子之前质疑人家文学作品的证据,都是很无力的——你要是有文学创作的经验,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艺术高于生活。而且,无论是质疑好,还是批评好,都应该有法律的底线,不能够跨过法律的底线——最好是不要跨过道德的底线。像方舟子这样,动不动给人戴什么帽子、取什么外号,实在很难看。你好歹都是名校出身,好歹都是留过洋,甚至是博士了,可是连这基本的礼貌都没有了。如果方舟子能够做到礼貌和文明,不是泼妇骂街那样去质疑,他去质疑谁都好,我都会觉得这是他的权利,我们没有资格去责问他。

我感觉到更害怕的是,无论方舟子的行为是多么地难看、丑态,竟然还有人会在一边旁观,为他去摇旗呐喊。我不能理解。在我看来,他的做法很明显有一些地方是强词夺理甚至于抹黑污蔑的地步了。为什么大家都没有去叫停。而且在一些论坛,甚至有人还写什么方舟子论战出招谈论。这有什么好讨论的,造假就是造假,不造假就是不造假,就这样简单的事。可是我看到的却是,两边的粉丝无理智地互掐,一群想出名的人站队,媒体顾着抢新闻——独独没多少人真的关心打假本身的。我觉得好寒心,理性应该是最高的,可我看到的微博上的很多知识分子,就像一群发情的野兽,失去了理智和道德。

最后,我想说,其实方舟子最讨厌的人,应该是他自己。他说,他看不起那些方学者们——指那些细读他以往文章来找出他漏洞的人,不过方舟子本身就是以这样营生,他不知细读李开复、韩寒和蒋方舟多少文章了。他痛骂那些污蔑他死去老师的人,可是方舟子却给罗永浩已逝的父亲抹黑——这也造成了罗永浩跟方舟子势不两立。反正方舟子说讨厌别人做什么事,而他基本都做了,这是挺好笑的事。

知乎用户 yolfilm​ 发表

-
回答前,先強調一下,我認為方舟子作法,大有改進空間,意見在此: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7387/answer/13755943

我比較關心的,是蔣方舟的反應。

她總要回應,看她究竟有沒有作家才華,她會不會和韓寒一樣拙劣?

至於蔣方舟,我說過很多次,不用方舟子來質疑,她七八歲時,寫作文章,把女性胴體,男人的性渴望加進文字中,而且筆法純熟,我早就懷疑。

三個常識:

一、

要知道,性事的見解,以及要將男女性糾纏這樣的欲望,梳理清楚,寫到文字中,對一個八、九歲,國小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幾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不說別的,絕大多數人年長了,說起性事,還是結結巴巴,不看別處,知乎例證無數。)

知乎上有人拿小時候看黃色書刊的事,幫蔣方舟作解,
要知道,嬰兒還會自個兒玩小雞雞呢,學名叫「嬰兒手淫」。
看黃書,又能證明啥?…… 證明會玩小雞雞的嬰兒,也能整理思緒,在報上寫專欄?

二、

要說「小蔣方」舟當年沒有大人幫忙,那麼,作為文字工作者,作為家長的我,眼中來看蔣母也實在太狠了,既然是作家,怎能不幫助自己的孩子創作?尤其是專欄,那是令人多煩燥的例常工作呀?完全袖手旁觀,怎麼可能?有違人之常情。

有幫忙才是真的,出點子,改錯字,加材料,必然合理的可能,母親不幫女兒,才是不可能。

問題只在於,蔣方舟現已大學畢業,十餘年來,她的對外訪談,文字工作不斷,而且文字的延續性一直存在,所以,我的判斷是,「蔣方舟是在母親的加工扶持下」成名。但這些年來,筆耕不輟,所以成長的印跡,一直持續下來。我基本是認同她的寫作能力(除非方舟子挖出來叫我信服的大糞。)

就作家資格而言,她沒有錯,就人情世故而言,蔣家的母子攜手同心,也沒有錯。
若是蔣方舟大方出來承認,並感謝母親的幫忙,我會覺得,對她是大加分,而韓寒愈顯卑劣。

不過,我對蔣方舟的討論,也僅止於此,因為蔣方舟不像韓寒,我看不到類似「四字詞組」的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30573/answer/14414545),沒有判斷的材料,沒有參與這樣的抓苞工作,所以,沒有資格多說。

在中國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不說別的,我都想炮製我兒子,讓我兒子在報上開專欄呢。
(名稱可以叫「好萊塢的少年觀察」,信手捻來寫影評,保證全中國十二歲少年,無人能比。)

對社會名流,抱持一定的壞疑,有啥不好?
防官如賊,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原則。

三、

從外星人,到登陸月球,到 911,美國人啥都懷疑。
耶穌有沒有結婚生子,還能拍出一部又一部的電影出來。

中國人懷疑個韓寒、蔣方舟,**只要符合胡適原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沒有錯。

全世界的作家,一生為質疑所苦的,不計其數,從東灜的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到中國的沈從文、郁達夫,到丹麥的安徒生,到蘇聯的肖洛霍夫,……。更苦者,是在得獎之後,無力再創高峰,甚至不惜自殺辭世的。

多如牛毛。

憑什麼韓寒、蔣方舟能有特例?

「作家是不能自證的。」聽韓寒在扯淡。

中國文化圈,最可惡者,就是八零年代開始盛產的這些所謂天才神童,渾身露餡的作家。
證明自己的寫作能力,將是他們一生無可逃脫的義務。

難道,韓寒比三島由紀夫還偉大?
-

知乎用户 探索者 19 发表

方舟子说的不一定正确,但这种质疑很正常,就像很早以前就有人质疑过蒋方舟一样;方舟子只是刚好也讲到了这回事。

有反常的现象出现,就有人会有质疑;有质疑才是正常现象,无论多么反常,都没有任何质疑之声,那是新闻联播。

想起韩寒在央视的《对话》,他的回答很不礼貌,但我觉得他是在说 “这是我的自由,关你什么事?”

而现在方舟子的微博,也有点这种感觉。质疑是他的自由。

什么 “人品不能质疑” 之类的都是烂话;明明就有一群人在质疑某个人的人品有问题,却不能说出来,那是什么状态?!?

质疑一个人,与评价一个人的作品很烂,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其实都只是一种主观评价。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说某人有代笔也只是表达一种观点。说得” 很在理 “的样子与随便说说的性质都一样,不能因为人家说得比较正经就不给说。

我只想说,这种质疑还真的是他的权利。

但是,我是不太希望方舟子就这样去质疑蒋方舟;尽管他有很多东西都可以不在乎,但他的很多粉丝其实还是挺在乎他的每一条微博的。
他有说话的自由,但是,说的话是否会损坏自己的形象,我还是希望方舟子自己注意一下。
这种质疑是在给自己加分,还是在随意消费自己的影响力?!

知乎用户 迟飞 发表

看方舟子的新闻,多数是骂他的。但很奇怪,他基本没怼错过人。从韩寒代笔唐骏学历造假到前几天的普洱茶。方舟子下手向来稳准狠。
不过很多人都在骂他,大概是利益相关吧!惊弓之鸟而已。

知乎用户 木瞳 发表

大概中国只能有一个方舟?
估计以后会怼诺亚方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俩个方舟鸣翠柳,一群闲人上知乎

知乎用户 策圣 发表

方舟子利用的就是这种无耻的 “有罪推定”,不需要拿出确凿的证据,只需要利用自身名气找出一点点巧合,就能引导舆论走向。最后即使质疑被证明是错的,也不用承担责任。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鸟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谢邀…… 还是让 yol 来答吧。
我就觉得好没创意,真没劲。
PS,蒋方舟就在知乎上,已经邀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闲着没事就查着这几年前的事情
蒋方舟代没代笔我不能知道也无权知道
但我也是同为小时候爱看看写写的女生 我就写不出那种类似小黄文的东西 真让我写我可能写的是亲亲会怀孕~ 每次看电视剧亲亲我都要羞涩地撇过头~
小时候也参加过几个小小的文学比赛 有一段时间不想写 语文老师非要我参加 我杵着不动 她就给我念 我就照抄 我那时候觉得 我的天啊她怎么念得跟我平时语气蛮像!但是就是写的一些东西我都不懂类似于打瞌睡比喻成钓鱼或者我们班胖子进教室非要全班哄堂大笑… 事实上没人笑啊!
(我在想我那时候真的很蠢为什么还能参加文学比赛…)
反正 蒋方舟童年写的小黄文 档次太高 我达不到
但事实上个人感觉 她现在的文笔很普通 所以持怀疑态度。

知乎用户 用心阁 发表

方舟子举的《打开天窗》书中的《白字小姐》一文确实有问题,9 岁说自己当了 10 年白字先生,还说自己 2 岁半开始识字确实是纰漏,

另外行文老气横秋,也不像 9 岁的口气,当然这不能作为证据,只是个人感觉而已。

其他的还没有读过蒋方舟的作品。

知乎用户 林云 发表

可能方舟子只是觉得 “蒋方舟” 这个名字占他便宜了。

知乎用户 李扬 发表

本来一开始我也觉得推测比较大,现在看方先生又不幸而言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说句话很多人可能不爱听
你们不就是看到方舟子三个字就硬了?
一个被从小吹到大的天才少女,如今却碌碌无为
质疑一下这个曾经的天才儿童名号不是很正常

知乎用户 君自厓而反 发表

蒋方舟那水平都需要代笔吗

知乎用户 spadek 发表

说实话,我现在是有点紧张的。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我长得像吴彦祖,万一以后我出名了,被方舟子发现我长得其实像金城武,是不是我代笔这件事就算坐实了?

知乎用户 伯努利宗风水先生 发表

很普遍,且越来越普遍。以后大学里的教职恐怕都要世袭了。

这就是方舟子这类人存在的意义,屋子里的灯在越来越少,暂时能发出光的,还请再多坚持几天。

知乎用户 zpan 发表

我怀疑方舟子的脑子是他妈代笔的

知乎用户 白峰 发表

按照方舟子的看法,射雕英雄传肯定不是金庸写的,因为黄蓉年龄的前后不一致。 (详见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90011

知乎用户 赵小达 发表

我记得当年方舟子在质疑韩寒有代笔时也咬文嚼字的搬出了一大堆所谓的证据,列举出了一堆矛盾,逼得韩寒在微博让晒手稿, 跟现在很类似,但我是一点都没相信的,原因大概有两个。

首先,他的证据链从来都形不成完整的逻辑,到处是不严谨的推理。他最喜欢的是玩比较分析,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可能是韩寒的生活经验,反倒像是是他爸的经历。这种质疑基本上是毫无道理的,文学创作从来没有要求必须是写实经历,孩子用了父亲跟自己描述过的人生经历进行创作也很正常。方舟子忽略了各种可能,而总是用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

其次,我一直相信只有时间不会说谎。作为一个从韩寒出道一直读他作品的人我可以清楚的体会到韩寒文笔的变化,体会到他早期作品的幼稚,博客时期的狂放,后来小说的进步。我也一直清楚的知道他的不成熟和局限性,这种缺点几乎贯穿了韩寒的大部分作品,也恰恰是一个少年作家的印记,不可能是一个成熟的中年人能够可以模仿出来的,也不可能是由一队人共同完成的。

蒋方舟的书我没看过,这次事件的真假我也不好说,但我只想说很多时候打假不是方的目的,杀人诛心才是。

知乎用户 黄野 发表

韩寒他爹能写出那种水平的文章,爷俩直接一块投稿得了费那事干嘛,蒋方舟她妈文笔那么好,母女俩都去投稿得了还费这事干嘛

知乎用户 千年放浪 发表

学法学的最讨厌这群人谈证据,简直侮辱这两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想知道按照他的质疑手法来质疑他自己代笔他要怎样证清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总之还是希望有方的存在,质疑不断,当然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不犯错的人,但至少不要在自己对社会有影响的职业上犯错同时抵死不认,带有经济效益和自己练笔完全就是两个概念。蒋九岁作文真是好不新奇,代笔也很正常,起码也是在旁边指导到几乎代笔了。我真正自己开始写文章是十岁到十一岁之间,风格大改,用词,语序,句子结构和之前差异非常大,从小学这个年纪来说一个自己思考独立写出的作文和家长指导觉得你应该这样写的作文差异非常大。估计家里有个懂的人,很难不润色,就像我小时候被妈守着写作文,终于忙得妈都润色腻了,被打了之后我暴写出第一篇属于自己的文,估计码了有快千字,我记得纸都写破了几层,写完去厕所回来,娘已经弄完事回来拿着我写穿的本子就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让我觉得蒋被指导可能很大的原因就是,我被这么指导过,虽然只持续到我十到十一岁之间,又不是双胞胎做词语填空,怎么可能反复一致,真正让我要起疑心的是这些证据翻出的文章是太完美太 “正经” 的文章,多了长辈讨好的视角少了吹嘘的蒋的天才的灵性。

我对待方质疑韩蒋的态度,完全赞同,我的底线在于,你拿出来出版了赚钱了甚至出名了对行业对社会开始有影响,就要搞个明白。你抵死不认没事,你喷没事,你觉得我就是没做懒得理你个神经病也没事,千万别还没掰扯开就销毁点啥,这样就是找不到证据我很难不怀疑下去,韩我就要这么怀疑下去了,在我心里几乎是板上钉钉。而这种怀疑的传闻也会被称为流言,实际上并非毫无根据的诽谤,而是带有根据推测性的怀疑。

怀疑你职业操守,当然也是包含怀疑你人品,怀疑可能会变成这种包含怀疑内容的传言,还要被误认为流言,但这种推测的流言并非同等于推测直接结论成肯定的来传播的谣言。比如我怀疑推测某某整容,然后就会有某某好像是整容诶的传言。但并不等于我直接贴出某某整容胡诌些证据。连八卦小报都要驺词说疑整容,然后才有坊间流传 xx 整容。如果要终止这种流言,恐怕大家就不要说话了,咱国家人多,最多俩年级的学生人数聊这事应该就可以叫流言四起了。

带有怀疑的谈论这件事并非有什么类似谣言的伤害,只是用词要斟酌,方也是每次都做好了吃官司的准备。

忘了说,两岁半认字两岁半能记这么清楚事?文章都说妈妈说要画卡片好操劳,只能妈妈复述。小时候遇到的事,或者讲故事都是父母灌输的,几乎一点不差倒出来。要说天才就是过分了,但说实话方就像一条缉毒犬,挑战的就是对方心跳。蒋现在写的东西也是处于不温不火,知乎上有人好像是这么说,挺符合,看脸再看她文觉得她靠文多,看文再看脸觉得她靠脸多。这个时代红起的的年轻天才作家恐怕只有郭这样家庭背景的改编天才起家,臭名在外,也许华而不实却能打动人心的城乡结合部来逆袭的人了。天才作家家庭产业链也是挺悲哀。

知乎用户 无事忙 发表

能写出 “母亲在那里藏了一夜,第二天由张局长护送到祖母家,因此才有了我” 的人文笔水平怎样?就这还能是当年单科状元,可见是代笔。否则难道这状元有问题?说这考试和写文章有区别,我觉得这话是替韩寒开脱呢?说我断章取义?我可比盯着片和斤选的字多很多呀。其实最要紧的是把刘菊花代笔的事搞清楚吧,不然抓了半天,身边人却没发现,这是无能还是无耻啊?

知乎用户 蛋蛋 发表

肘子热度高,怎么样才能维持高热度,打名人。

所以肘子已经从打假斗士转变为碰瓷名人。韩寒和蒋方舟就算是真的代笔,这个世界永远也揭不穿。父母都是至亲,是不会出来拆台的。

肘子肯定也明白,这只是维持热度的手段,压根就没想最后的结果。

看看就好了。再说肘子粉又要骂人了。

知乎用户 叶开 发表

不要因人废言,其实韩三篇也是体制内的人的言论。

知乎用户 五花肉 发表

在方舟子眼里,除了他和他老婆世界上其他的东西都是假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方舟子没见识,他还认为《三重门》是代笔的呢。

方舟子不具备一个正常心智的成年人对一本小说从结构到节奏的感知与评价能力。

如果《三重门》是我找人代笔写出来的,这种水平的东西我直接不会付稿费。

从方舟子质疑韩寒开始,我就认为这个人,基本没看过几本优秀的小说。

知乎用户 Searion 发表

方舟子怼蒋方舟,看名字有种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感觉。

知乎用户 赵小牧 发表

方舟何苦为难方舟

知乎用户 NicoHsueh 发表

上次是父亲代笔,这次是母亲代笔。
建议作家们都等自己父母去世后再成名吧,不然就是代笔。

知乎用户 胡言乱语 发表

“去年我才突然发现,“善良 “的 “善 “是四横,我写成三横竟然写了十年,也没有人发现”
这就能作为证据了?
看来蒋方舟的母亲文化程度也不太高,生女儿前一年才会写 “善”。
那还怎么代笔呢?
如果这就能作为证据,“十年梦、屈指堪惊”、“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一觉扬州梦” 都是代笔喽?
方舟子先生解释说不会有人把一年夸张成十年。
呵呵。
“这个错误我都犯了一万年了”、“这条路我走了几万回了”、“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家书抵万金” 这些东西怎么办?
我倒是觉得,尚女士十年前才会写善字,或者尚女士本来会写善,写着写着写成错别字了,更不符合常理。

“我妹青春无敌,又不是嫁不出去” 这一句。
仅仅这一句就能算作代笔的话,我估计有不少小说是有人代笔的。
有时候看书看了特别喜欢的句子,自己写作时也难免会下意识引用或写出类似的句子。
蒋方舟的才华固然来自于勤奋好学,但也离不开母亲的教诲。
读书读史有母亲的指导本来极是正常,母亲用了调侃性的语言告诉孩子,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自己写作时引用真的太正常了。
记得我当时写小说时曾随手一写 “虽只三人,气势却不输千军万马。”
后来才想起和金庸先生的 “人数虽不甚多,气势之壮,却似有如千军万马一般” 雷同,还好我籍籍无名,不然不是要被方舟子先生怒骂我抄袭了。

方舟子的铁证大概是 “一个小女孩子怎么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写出这么成熟的文字”。
我真的是服了。
一个小女孩子 11 岁编不出黄段子写不出成熟的文字,那她满大街都是。
蒋方舟成名就是因为她有这个本事。
我还不信有人能在 10 秒内跑完 100 米呢,给我 15 秒我也跑不完啊。
我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人也不能在 11 秒内跑完 100 米!
所以博尔特的成绩也是造假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事论事,大家千万不要扯韩寒代笔门,一扯到别的地方就扯不回来了。

大多数世俗上争论不休,没办法吵出个所以然的问题,往深层次剖析,都是哲学问题。

关于作家代笔问题,很类似这么一个哲学问题。忒修斯之船:
公元 1 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因此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 “忒修斯之船” 的问题。

蒋方舟的作品肯定有人润色,有可能是她妈妈,也有可能是编辑,这个是跑不脱的。

到底润色与代笔的界限在哪里?到底什么样的算润色?什么样的算代笔?

知乎用户 星路神凌 发表

我只想说这种利用自己影响力,轻易 “质疑” 别人的如方舟子这些家伙,对我来说都是坏,没有二话。
可惜现在的情况是这些跳梁小丑可以随意污蔑他人,宛如一群苍蝇,硬怼脏了自己手,不管又坏心情。
我不知道蒋方舟是谁,也不想知道。
但方舟子这个所谓 “打假卫士”,我只期盼他早点遭到报应。
不管是抄袭、代笔、撒谎,我希望大家在质疑的时候都慎重些,讲真,这是关于人格的,你以为你主张了正义之时,可能真的被炒作者牵着鼻子走伤害到无辜还不自知。

知乎用户 江南雪 发表

方舟子越打越疲,季后赛不好打了,还不如来个出轨夺眼球。

知乎用户 七里香的东风破 发表

本是同舟生,相煎何太急?

知乎用户 雍和 发表

讲方舟子,还是讲方舟,还是方舟子?

知乎用户 一斤勬 发表

方舟何苦为难方舟

知乎用户 yiming wei 发表

其实在之前的几年里。。。我一直以为这两个是同一个人。。。

(而且我当时还很纳闷,不是应该尊称叫蒋子嘛,咋会尊称叫方舟子呢?)

知乎用户 赵大宝 发表

方舟何苦为难方舟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写给那些骂方舟子的人

写给那些骂方舟子的人 作者:yu海jiao梦游人生 我第一次接触到方舟子,是方韩事件那个时候。 记得当时我是极不喜欢此人的,毕竟那时我属于“哈韩族“一员。我连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文章都不屑看,读完韩寒的“人造方舟子”就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全部真 …

蒋方舟·韩寒·南方系

蒋方舟·韩寒·南方系 作者:林原 一 《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7月刊登过一篇文章《大学考蒋方舟,蒋方舟考大学》,这是在这位九岁就出书的“天才文二代”被清华大学录取前夕——尽管她高考作文零分,但通过不透明的“自主招生加分”仍能上这所国内数一 …

《三重门》抄稿读后感

《三重门》抄稿读后感 作者:王增杰 来源:个人博客 韩仁均真够可以的,如果你以儿子的名义出书,至少模仿他那个年纪的文笔、经历,装嫩总可以吧,偏不,各种卖弄英文单词句子,旁征博引,中外名著那叫一个抖呀,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己读了多少书。真正的作家 …

我从方舟子身上学到了什么——不会失望

我从方舟子身上学到了什么——不会失望 作者:chilege 昨天,转发方舟子推文的新浪微博@新语丝之光 被封了,我看到个别网友很悲愤,很失望,觉得这个国家怎么这么没有希望,其实没有必要。你看到方舟子气愤了吗?失望了吗?他只写了一条推文来悼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