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的恋爱教学,到底有多傻逼
【黑话连篇】 该栏目更多的是揭露事件或对事件的看法,以达到让人精神升华的目的。 抖音和快手上,无数的恋爱导师正在教人怎么谈恋爱,今天教人挽回前男友,明天直播手撕绿茶。 在他们的眼里,所有的爱情都是套路,所有的婚姻都是坟墓。 一片叫好声 …
“黑哥一笑,生死难料,棺材一抬,人间白来”。
电音BGM骤然响起,七个身着统一黑西服、黑白相间小皮鞋、尖礼帽的黑人小伙踩点出场,抬着一方棺材齐步向前舞动。
舞步灵动魔性,棺木一上一下,领队抬棺人面带若有似无的微笑。
B站评论有语“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棺中人”
秉承“死即是下一轮回的生,死即是起点”的理念,视频里抬棺人与告别者,都看不见一般葬礼中的肃穆,一切更像一场欢乐的送别。
这便是近期火爆网络的“黑人抬棺”视频。
火到什么程度?B站单集播放量超过2600万,3万多条评论,一度冲上全站热门搜索第一。七位抬棺人更是成为许多人眼中当之无愧的“2020第一男团”。
实际上,视频中的内容,源自BBC在2017年对非洲加纳一种葬礼形式“抬棺舞”的报道。
在当地,人们雇佣专业殡葬团队送别亲人以示隆重,而“抬棺舞”则是视频中这位领队的创意——面对死亡,也可以用一种快乐的态度,“而我们是专业的”。
抬棺人的工作前准备 | Youtube
在原本庄严肃穆的葬礼上欢快舞蹈,这一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配上电子乐,经过各种二次创作,很快成为撼动互联网的又一热“梗”。
但正如之前种种带着“魔幻”意味的各类短视频一样,它们的迅速走红总让人隐隐感觉一头雾水。
到底为什么火了,到底为什么大家都热衷看这样的视频?想必也是你的疑问。
如果带着戏谑心态看这些人间百态,难免发出“黑色幽默”的感慨。但细究这类短片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似乎复杂得多。
**01.
**
以“魔幻现实”之名
这两年许许多多将真实生活片段混剪、配乐制作而成的“野生MV”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流行。
这些短片的素材主要来自快手、抖音或者国外类似的短视频平台,内容不尽相同,但文案或转发语却往往提及同一个词汇:“魔幻现实”。
这些短片为什么被冠以“魔幻现实”之名,要从“魔幻现实主义”最初的定义说起。
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原本是一种叙事文学技巧,故事中的因果关系看起来常常不合乎现实状况。
随着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等拉丁美洲作家的兴起,这个名词逐渐成为拉丁美洲文学的一个代表符号,为我们所熟知。
而“魔幻现实短片”表现出的特征,则恰恰契合了这种形容:
首先,真实。
画面都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且往往是抓拍,表演成分较少。甚至有一些画面,其中的被拍者是否知情都未可知。低清的画质、粗糙的拍摄手法,则是这一特征的附属品。
其次,反差感强。
一方面来自内容,对于观者而言是罕见的情景。另一方面来自配乐,当乡村大妈跳广场舞的夸张动作配以摇滚歌曲、“黑人抬棺”遇上电子乐,其中的戏剧性和反差感旋即加倍放大。
黑人抬棺魔性的舞步 | BBC
实际上,如果对短片的混剪素材做个分类,主题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一类是沙雕迷惑行为,走搞笑幽默路线;一类是违背常识系列,重在令你目瞪口呆;还有一类是心酸艰辛日常,像是在公车上吃着蛋糕哭泣的中年男人,让人发出“太难了”的感慨。
而无论哪种主题,短片传递出的,都是一种新语境下“不寻常的现实主义”。
在这一语境中,“现实”指代的是短片素材的真实性;“魔幻”则是一种修辞,用以表达某种错位和荒诞。
回溯不难发现,这些“魔幻现实短片”的走红和早先“土味视频”的流行有着异曲同工的意味。
2012年,“快手App”宣布从制作、分享GIF图片的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将非主流文化与YY喊麦文化结合,拍摄出充满乡土气息的“土味视频”,尤以土味情景剧和社会摇为代表。
从早年留着齐刘海锅盖头的“社会摇第一人”牌牌琦到近几年红起来的Giao哥,以及将喊麦带入大众视野的MC天佑,都是发迹自快手的“土味网红”。
彼时,“土味视频”的创造者和受众,大多都是生存在小城市、县城及乡村的普通人,背后展现的是一种以小镇青年为主体的底层群体的文化。
这一群体曾长时间被排除在主流话语体系之外,但随着新传播形式的出现,传统媒体时代的精英主义话语体系逐渐瓦解,这些曾经处于话语权边缘的群体涌向平台,开始了积极的自我表达,创造出属于他们的亚文化。
“土味文化”从一种亚文化逐渐成为主流平台也无法忽略的一种文化形态,则是在微博、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的二次传播之后。
2016年,名为**@眼睛长在屁股上** 的微博用户将一些在网络上流传的搞笑视频剪辑成合集,以名为“人间幺蛾”的话题做了八期内容,每一期都达到上万的转发量。
次年,微博“@土味挖掘机”开始将快手上的视频配文搬到微博,并创造了名为“人间土味”的话题,同样引起了微博网友的好评。
这些视频为什么能在微博上迅速流行起来?
从技术层面上说,首先是得益于“短视频”这一形式所独有的传播便利性。
相比传统的图文,以及娓娓道来的长视频内容,单刀直入的短视频更具有冲击力,也更容易获得情绪共鸣。
同时,时间短、碎片化的传播机制也更符合当代互联网的使用习惯,“3秒定生死,7秒必转折”的“抖音热门定律”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土味视频”的传播过程,产生了“模因”效应。
“模因(Meme)”一词,源自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是以作为生物遗传单位的基因(Gene)作类比,用以指代文化的遗传单位。
“模因”通过语言和文字等媒介在人脑间传播,包含宗教、谣言、新闻、知识、观念、习惯、习俗甚至口号、谚语、用语、用字、笑话等,并在社会演化的过程中变异和自我繁殖。
而模仿是模因繁殖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甚至将“模因”的传播比喻为“疾病的传染”。
在互联网时代,“模因”的形式也更加宽泛,我们常说的“梗”就是一种。
电影《十万个冷笑话2》
一旦有人开始赋予某种符号以特定意涵,创造出“梗”,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传播出去,这就是“模因”效应。
在这种“传染”中,“模因”的含义在传播者之间心照不宣,也会随着语境的转换而迭代出新的用法。
在土味视频中,无数“梗”被创造出来,推动其“病毒式传播”。比如“辽宁朝阳冬泳怪鸽”那句流传甚广的“奥利给”,很少有人说得清它的真正含义,不过这似乎也并不重要,它简短、有力、自带一种激励之意,朗朗上口。
到后来,表演者或者视频本身也都成为一种“梗”,在内容生产者和受众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甚至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壁垒。
“魔幻现实短片”则是土味视频在演化过程中的新变体,从内容上来说,依然没有跳脱出“土味视频”原本的框架,却因为拥有了极尽反差的新形式而自成一派。
**02.
**
圈层碰撞出的猎奇与共情
点开这些短片的评论区,常常能看到这样的评价:“有点好笑,还有点想哭。”
这是一种夹杂着猎奇、同情、感动的复杂心态。
猎奇,来自对陌生领域的好奇心。
关于这种好奇心产生的原因,在心理学上曾有人归结为不一致理论(incongruity theory)。
其前提是,我们倾向于认为宇宙是可预测和有序的,而当我们遇到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符的事物时,这个秩序受到挑战,我们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
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从好奇心中获得的信息和态度来形成自己的身份。在这种观点下,好奇心就是我们用来扩展自己的工具。
这些魔幻短视频的流行所展现的,即是身处信息同温层的观者,对圈层外世界的困惑和想象。
根据企鹅智酷2018年4月发布的《快手&抖音用户研究报告》,快手、抖音两大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均在非一线城市,其中快手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占比超过60%,一线城市用户仅占9.5%。
而即便近年来努力推行市场“下沉”的微博,从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8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可见,其一线城市用户仍然占到16%,更不必说占据主流话语权的“大V”们。
在这些“魔幻现实短片”或者“土味视频”中,来自底层的趣味和城市中产阶级所推崇的精英文化以及主流审美体系是相悖的,“土味”“魔幻”则是城市中产阶级以自身的审美标准对其作出的评价。
通过表达这一态度,观者也得以在群体中获得身份认同。
而“泪目,生活不易”“每个人都在努力活着”等评论,指向的则是一种特殊的共鸣。这与人们“共情”的心理机制有关。
心理学上的“情绪共享理论”认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绪共享是共情的基础。情绪共享过程的典型代表是情绪感染,比如婴幼儿之间对哭泣的感染,葬礼上的悲伤传染和愉悦气氛对人情绪状态的感染等。
在短短几秒浮光掠影的素材的拼接堆叠之下,“魔幻现实短片”表达的不再是个体的悲欢,而是抽象化的情绪,这也是人们能从中寻求到广泛共鸣的基础。
而这种情绪感染之下,观者的表达还带有鲜明的宣泄意味。
生活在审美整齐划一、高度士绅化的环境中,被异化的人们成为城市仪器的一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所有这些火爆出圈的魔幻现实短片,实质都在完成一次对主流文化审美权威的解构。
反对一切已有的审美秩序和框架,打破规则和固定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质疑和反叛,重建理论和行为——“我不喜欢你定义的‘审美’,我需要属于我的‘审丑’。”
这种对文化既定秩序的破坏,往往容易激发出强大的创造力,释放形式和体量的无限可能。
对魔幻与土味视频的观看与支持,从而隐含一种反叛的宣泄意味。
与此同时,城市异化之下,真情实感长期被压抑和掩藏,而视频中那些生猛直接、不顾他人眼光的“土味行为”,则在这场观看过程中成为城市人群情绪的出口。
用最直白的民间真实,对抗网络上充斥的过度美化,于是才会有“看到了最蓬勃的生命力”之类的评论。
然而,大量魔幻短片与土味视频的逐步侵占,也在逐步形成对严肃性的彻底消解。
**03.
**
“体会世界和自己的关系”
这样一场不同信息圈层之间的相互碰撞,背后究竟指向的是弥合,还是更大的鸿沟?
2019年7月,一则“160个视频带你走进快手的魔幻世界”的微博转发量超过12万,不少热门评论提到对快手平台的改观。有网友评论,“这才是人间,没有加滤镜的人间。”
就观看过程本身而言,“土味视频”让城市与乡镇进行了直接对话,加深了观者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人群的了解。这样的碰撞,无疑在两大圈层之间打开了一扇窗,拓展了观者对于多元社会的认知。
但随着这些短片的大量“复制式”传播,同质化的内容也极易使得观者对其形成新一轮刻板印象。由精心挑选的素材建构出的“现实”,也越来越脱离现实本身,以标签化的方式加剧偏见与误会。
当“魔幻现实”四个字成为戏谑和黑色幽默的符号,增进认知的作用即被弱化,消解在一场场情绪狂欢之中。
待其热潮退去,沦为又一个“旧梗”,这场碰撞激起的浪花或许就会像每一次互联网大流行事件那样,就此消散在风中。
如果想要抵御这种“消散”,则需要抛却成见、打开视角,通过一种持续深入的“观看”去对待陌生的现实。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历史学家、《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作者罗新接受采访时,曾谈到对于网络异见的看法,他说**“非理性的东西也有它的基础”**,“简单的否定很容易,却是粗暴的”。“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一起生存,不管大家实际差异多大,相互理解是很重要的”。
前不久,就有一些“魔幻现实短片”的主题悄然发生了变化。
今年2月2日,博主**@孔维w** 在微博发布的自制短片《我们最好的时光 就是现在》,获得了近77万的转发量和上百万点赞。
微博用户@孔维w
短片中,有砌墙堵住小区出入口的“硬核”基层防疫,也有深夜街头排队买双黄连的人们。它们都是疫情期间普通大众的生活场景,其中不少是来自新闻媒体播出的画面。
这条微博的评论区,是一个“大型共情现场”。它几乎成为一场仪式,网友们在评论中讨论疫情期间发生的种种,更抒发悲伤、愤怒、感动等累积已久的情绪,“好好哭了一场”。
它来得及时且应景。在这段特殊时期,疫情相关的各类事件都受到特别关注。其中曾反复曝光在信息流中的画面,早已构成集体记忆的碎片,使得这种观看超出了以往的旁观,成为一种“参与”。
从某种意义上,它还承载着更多。疫情发生后,人们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愈积愈深,而通过观看“魔幻现实短片”,得以在自嘲式的感喟中,获得一种短暂的自我和解。
其中有一个人说:“这种时候会更清楚地体会世界和自己的关系吧。”
它让人切身感到,短片里的所谓“魔幻现实”,其实只是我们相对陌生的现实。
无数远方的人们,也在同样地努力着、无力着,过着和自己看似不同而本质上出奇相似的生活。
贾樟柯电影混剪 《你要跳舞吗》| 微博用户@城西王大师 作品
或许在下一次看到那些短片的时候,人们的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将不再是“魔幻现实”,而是“很高兴认识你,陌生的世界”。
从而发现,圈层之外的世界,远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
参考资料:
“土味文化”走出快手 | 钛媒体
商业过度的土味文化,红利与情绪的双重透支 | 北大新媒体
小镇青年浮世绘:土味文化的狂欢盛宴 | 视听新语
模因学 | Wikipedia
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王拥军.(2009). 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心理科学进展,17(5):964-972.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Curiosity: Within or Without Us? | Psychology Today
What is Deconstructivism? | Dima Stouhi, Arch Daily
学者罗新:网络民族主义者很大程度上是底层政治的一部分 | 界面文化
撰文:Zoey
编辑:猫爷
**最后的最后…**个友情提醒
《十万个冷笑话2》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黑话连篇】 该栏目更多的是揭露事件或对事件的看法,以达到让人精神升华的目的。 抖音和快手上,无数的恋爱导师正在教人怎么谈恋爱,今天教人挽回前男友,明天直播手撕绿茶。 在他们的眼里,所有的爱情都是套路,所有的婚姻都是坟墓。 一片叫好声 …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32篇原创 1 最近B站的UP主成了一个高危群体。 各种针对UP的锤人新闻时不时就能上热门,虽然很多东西在我看来从逻辑上都有问题,甚至还有一个说法是B站百大UP就是暗杀名单。 这件事情的高潮是B站美食类头部UP徐大SAO被 …
2011年,“大衣哥”朱之文参加《星光大道》,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火了之后,上了春晚,成了独树一帜的草根明星。然后,商演不断,实现阶层跃迁——从一个年收入不到五千块的农民,成为一个一场演出几十万的有钱人。 出乎很多人意料,他没有离开农村老 …
肺炎爆发以来,多次上镜的张文宏医生近期提出一个观点,即“绝不要给小孩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每天早上准备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还有高营养的三明治,吃了再去上学,早上不许吃粥。” 这一条言论被微博粉蛆头子之一的“平民王小 …
品葱用户 六小龄童 提问于 4/17/2020 最近于汉超被开除,闹得沸沸扬扬,郝海东也发文了,原文如下,微博到现在都没有删除 [踢了近三十年足球,没听说过违反队规开除出队还解除职业合同的,国际足联都成你们家开的了。2:教练员运动员必须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