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教授“罪己诏”风波:是什么撕裂了高校和学者?
六旬教授“罪己诏”风波:是什么撕裂了高校和学者? 记者:李晨阳 科学网2025.3.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李力怒发“罪己诏”,其掀起的舆论风波还在持续发酵。 根据公开信息,李力出生于1964年,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法制史和简牍学,曾任华中 …
体育老师《自然》发文实现“零的突破”?别让“顶刊”变政绩!
记者:倪思洁 《中国科学报》
3月24日,某地方师范类院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推文,题为《我校体育学科教师刘昊禹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通讯文章》,文中称“该成果实现了我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为体育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有眼尖的网友很快看出不对劲——这篇所谓《自然》(Nature)“通讯文章”实则是一篇“豆腐块”评论,全文不到200个英文单词,根本不是体育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原来,文章刊发在《自然》“Correspondence”专栏,类似“读者来信”栏目,主要刊登与公共和政治利益相关的热点议题评论,篇幅短小且很少经过同行评议。
质疑声随之而起,学校也火速删除推文。有人认为,这件事将一些高校对“顶刊”过度追捧的乱象暴露无遗。
不可否认,在“顶刊”上发表“豆腐块”文章本身并非坏事。“顶刊”之所以“顶”,与其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严格的审稿流程有关。若能在“顶刊”发表得到同行高度认可的学术论文,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作者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即便是简短的“豆腐块”文章,也能让作者的观点被更多人关注。
然而,学校将其包装为“体育学科‘零的突破’”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说管理者是外行,不了解学术期刊的文章类型,没读过《自然》杂志,那么他们为何要公开为教职工树立发“顶刊”的标杆?如果说管理者明知该文章是“读者来信”,却有意将其夸大为学术论文,那么学校又为何宁愿公开作假也要博取名声?
其实,此类事件并非个案。去年,另一所地方高校的教师在《自然》发表“豆腐块”文章后,也被学校公开评价为“创造了校史”,该教师和学校同样陷入舆论风波。尽管此类事件令人费解,但至少可以看出,在这些高校管理者的眼中,发“顶刊”俨然已成为往脸上贴金的政绩。
一些高校为引导教职工发“顶刊”,将“顶刊”文章的发表数量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尺,发一篇“顶刊”便许以高额奖金和丰厚待遇,鼓励教职工深入钻研“顶刊”喜好,并想方设法“挖”可以靠以往科研资源发“顶刊”的人才来校工作,仿佛只要学校能在“顶刊”上留名,就算是“实现‘零的突破’”。
事实上,无论是个人还是高校的发展,绝非仅靠一篇顶刊文章就能改写。过度神化“顶刊”,会让评价体系陷入片面与失衡,这也是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破四唯”“破五唯”系列文件并采取专项行动的大背景。如果让这股歪风邪气蔓延,学术竞争将不再是基于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比拼,而是演变成追名逐利、沉迷“顶刊攻略”的疯狂竞赛。
对“顶刊”的迷信,源于高校管理者自身的不自信,他们试图用发表“顶刊”证明高校发展的成功。因此,打破“顶刊”光环,归根结底需要高校及其管理者找准定位、重拾自信,为教职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以地方师范类院校为例,在一些高校努力进入“双一流”的氛围影响下,其难免产生浮躁心态。而作为高校,其更重要的职责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传承师德师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服务地方教育与社会发展。如果教职工能够在这些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就已经能够代表高校自身发展的成功,不发“顶刊”又如何?
目前,涉事高校已经删除原推文。3月26日,学校重新发布推文,将“通讯文章”改为“通讯”,并删除“零的突破”等表述。无论这种做法是迫于舆论压力,还是出于自身反思,我们都希望有一天高校能破除固有思维里的“顶刊”迷信,回归实事求是的理性与审慎,重拾大学本该有的理想。
(XYS20250330)
六旬教授“罪己诏”风波:是什么撕裂了高校和学者? 记者:李晨阳 科学网2025.3.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李力怒发“罪己诏”,其掀起的舆论风波还在持续发酵。 根据公开信息,李力出生于1964年,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法制史和简牍学,曾任华中 …
《医路东西》前言 作者:李长青 从1996年踏入医学院大门算起,我学医、从医已经接近30年了,刨掉求学、读学位和在美国备考的几年,实际行医时间也有十多年。其中有3年在国内比较基层的医院,有7年在省级三甲医院,其余时间就是在美国做内科住院医。 …
我与法轮功的关系 ·方舟子· 我很早以前就开始批法轮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批法轮功的。1996年,李洪志刚刚移民美国,想在美国招兵买马,在中国留学生中招收信徒,由他的信徒把《转法轮》发到ACT上。ACT是当时中国留学生扎堆的地方,相当于一个网 …
对高耀洁的盖棺论定 ·方舟子· 高耀洁医生去世了,活了96岁,很长寿。网上有很多悼念文章都在赞扬她多么的伟大,这是中国的传统,人去世后就都说她的好话。特别是自媒体的文章,为了吸引眼球、让人们打赏,更是夸大其词。有的文章说,河南当年艾滋病流行 …
特聘、准聘、预聘、高聘、校聘……“学术阶梯”为何越爬越长 记者:温才妃 “老师,我一进去就是预聘副研究员,是不是就是副高了?”北京某“双一流”高校博士生问。 “那你知道晋升的下一站是什么吗?是副教授!”他的导师王玥不忍心打破学生的幻想。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