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鲁迅这个人?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胖砸 发表

不知道别人有没有特别敬仰或者佩服的人,我只能说,我特别欣赏的作者是鲁迅。不是教科书里的鲁迅,不是宣传电视里的鲁迅,只是通过他的作品读出来的那个鲁迅。

原本我对鲁迅的感情也是从体制教育中带出来的愤慨与不屑,觉得他的作品生涩难懂,不知所云,最要人命杀千刀的是考试要考,有时候还要背。他是从小到大被靠频率最高的作者,加上老师们官方的乏味宣传,更是讨厌鲁迅讨厌的像见到了敌军。

直至有一次,去参加鲁迅故居讲解员的志愿者面试,大多数人像我一样,只想找个地方骗图章,却遇到一神人,为什么要来当讲解员?答曰:最喜欢、最欣赏鲁迅。当场差点一口盐汽水呛死自己啊,但是听着听着,却觉得,这个神人比任何人都认真,真诚。在自己迷茫飘忽的时候,我总是很羡慕那种特别有信仰或者坚定信念的人。处于好奇,想知道在课本上毒害学生多年的鲁迅到底有什么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正经借了些鲁迅的书来看。

我看的是一些《而已集》这样的杂文,看完后只有一个感觉,这人要是活在当代,压根就没韩寒什么事,要是活在当代,如今别说出书,不被朝廷封杀才怪。语言之精辟,思维独特,抓问题都是蛇七寸。拐着弯骂人的本事一流,明哲保身是必须地。原来人家即不是 XXparty 成员,也不是 XX 派份子,我们读到的文章不过管中窥豹而已,且大多处于宣传坚定的爱国主义需要,我头一回知道,我从小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我看到的,而不是我真正想要的。鲁迅是忧国忧民的,他在那个年代谈到的问题完全适用于现代。比如大家都知道他弃医从文是爱国之举,但这举动是因为他看见了国人的心病甚于皮肉之苦。比如,国人爱看热闹却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懦弱。比如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这些,依旧是现代人的通病。因为看的真切,所以他从不真正是某派代表,不过为人师表,我们所知道的高帽子,都是后人给带上去的。鲁迅有着真性情,却又张弛有度,仅靠文字压根吃不了饭也要叮嘱给孩子。国人读鲁迅,因为鲁迅或许已经成了一种宣传工具。国人不读鲁迅,因为读多了,就会对现状产生许多新的,解决不了的疑惑。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于是乎,组成了悲喜人生。

知乎用户 雄腾四海 发表

伟人不容置疑,仅代表个人的拙见。

鲁迅是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作品,对于每一个读过的书的人不会陌生。谁没背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没学过《社戏》,谁没读过《阿 Q 正传》?鲁迅似乎成了衡量一个人有没有读过书,学问有多深的标准。

但这两年有些不同的声音出来,有人说鲁迅的文章不太合时宜了,该退出中小学语文课本了。我不知道这些人所谓的不合时宜指的是什么,反正每当我迷茫,失去方向和斗志的时候,读几篇鲁迅的文章, 又会立马满血复活,热情万丈,甚至泪流满面。

鲁迅的作品读过不少,有杂文,更多的是小说;关于他的事迹也知道一些,读过《周家后院》,读过《两地书》,一个写的是鲁迅的家事,一个写的是鲁迅的爱情故事,最近又读到一本《鲁迅传》,通过一个与他相交三十余年的至交好友的眼睛,通过一些保存完好的书信,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窥见时代巨变下一个真实的鲁迅。

《鲁迅传》这本书,更多的是鲁迅先生与作者许寿裳之间的书信往来,它通过第三方视角,告诉我们一个朋友眼中的鲁迅,关于他的生死流转,他的爱国愤怒,他的热情沉默,他的病痛折磨…… 这也是读者眼中的鲁迅,也许,这才是真实的鲁迅。

他其实很风趣

读鲁迅的作品,很多人都以为鲁迅是个烟不离手、骂不离口的很严厉的老头儿,每天坐在书桌前,就想着怎么写文章骂人,怎么做一个谁都不原谅的刀笔吏,其实生活中的鲁迅不全是这样,他也有风趣可爱的一面。

他跟他的学生许广平走到一起之前,1926 年发生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政府枪杀了女师大的两名学生,其中就有后来被鲁迅写成文章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女主公刘和珍,许广平等人因此被称为 “害群之马”,没想到这个称呼后来成了鲁迅开许广平的玩笑。

鲁迅看到许广平来找他,就说 “害马来了”,许广平也欣然接受,而且这之后,“害马” 成了鲁迅对许广平的爱称,在《两地书》中,他干脆直接以 H.M 称呼恋人,即 “害马” 的首字母缩写。

写作之余,生活中的鲁迅是很风趣的,他喜欢给别人起绰号,如他曾给钱玄同起了个 “爬来爬去” 的绰号,那时他跟钱玄同等人常去章太炎住所听课,章太炎寓所是日式房屋,钱玄同请教问题时要在榻榻米上爬来爬去,因此得名。他给顾颉刚起了个 “鸟头先生” 的外号加以讽刺,鲁迅根据文字学将 “顾(顾)” 字分解为“雇”(本义为“鸟”)与“页”(本义为“头”)因此得名。清雅新奇,形象贴切,令人忍俊不禁。

除此之外,鲁迅还曾写过一些有趣的 “歪” 诗,用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比如。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爱人赠我双燕离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这样的 “歪” 诗,想必如今的青年男女,没几个人有如此才情吧?你一定想不到这出自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手笔吧?生活中的他,就是这么有趣好玩。

他其实很博学

鲁迅的博学是众所周知的,首先说他的文学,一篇《阿 Q 正传》已足以使鲁迅位列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行列,他同情弱者,揭露社会黑暗,但也鞭挞了国民劣根性,正是他要表达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很多后来从文的作家,一开始的职业都并非文学之路,鲁迅一开始是从矿路学堂的学生,后来去日本就改学医,他认为只有医生才能救死扶伤,医治国人的病痛。后来发现这些都不对,只有文学才能救国救民,于是弃医从文,从此在文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别以为鲁迅三心二意,不务正业,无论是在矿路学堂,还是在日读医学,他的成绩一定都是名列前茅的,伦理学成绩更是优等,此外,他在生物学、化学、科学、考古、美术设计等领域都很有建树,涉猎广泛,钻研深入,动手能力强,常有独到见解。比如北京大学的校徽,就是鲁迅先生于 1917 年设计的,距今正好百年。

鲁迅最为人敬佩的是他的翻译工作,他精通多国语言,一生翻译了多部著作,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翻译家,他先后翻译了《现代日本小说集》《苦闷的象征》《小约翰》《俄罗斯的童话》《现代小说丛译》《死魂灵》《山民牧唱》等几十部外国文学作品,且翻译水平很高,既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又保留了作品独有的特色。

此外,鲁迅还是个诗人,比如他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比如他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比如他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比如他的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直到今天,依然为人所传诵。

用我们几天的话来说,鲁迅先生简直就是个全才,是大神级别的人物,是一个神话,是一个传说。

他其实很出名

关注中国文学的人,大多都有诺贝尔文学奖情节,如今我们都知道,莫言在 2012 年替中国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实在他之前的很多年,还有两个人跟诺贝尔文学奖有直接的关系。

先说沈从文。距今差不多四十年前的 1988 年,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家评选,中国作家沈从文成了最终入选的五位候选人之一,也就是说,他最终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诺奖是每年十月份前后评选,且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只颁发给在世的人,不巧的是,沈先生当年五月份就过世了,因此中国错失机会。

其实,在更在的 1927 年,鲁迅先生就因为其作品《阿 Q 正传》而收到瑞典人斯文 · 赫定的关注,并发来信函,想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这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鲁迅在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也说,斯文 · 赫定认为鲁迅当选是很有希望的,但令人没想到的是鲁迅辞谢了。

鲁迅辞谢的理由是: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真的太过谦虚了,原来大文豪都很低调这件事是真的。法国文学家罗曼 · 罗兰读到鲁迅的法译本《阿 Q 正传》时,曾评价说:这部讽刺的写实作品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 Q,我永远忘记不了阿 Q 那副苦难的面孔。以此可知鲁迅作品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我们不妨假设,如果九十年前的鲁迅先生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委员会的邀请,参与了当年的作品评选,是否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就要提前九十年?

除在国内,鲁迅的作品在国外也有大量读者和研究者,在美国、德国、日本、苏联(即俄罗斯)、韩国以及欧洲等,对鲁迅的作品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且取得相当成就。鲁迅的影响力有多大?曾有日本作家列过这个一个等式:鲁迅 = 长谷川 + 二叶亭 + 森鸥外 + 幸田露伴。后四人都是日本当时的知名作家。

他其实很爱国

鲁迅去世后,被称为 “民族魂”,他当得起这三个字。此外,他生前死后被贯之的称号还有:民族斗士、民族的脊梁、青年导师、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鲁迅的一生都在战斗,用他的如椽大笔,鞭挞旧社会的黑暗,揭露吃人的旧社会,主张革命,并在留日时首先剪去辫子;面对外敌的入侵,他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赴国难。面对炮火和一次又一次的通缉搜捕,他始终没有退缩。

抗日救亡的时刻,鲁迅说,我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之下,统一起来的主张。又说,我以为文艺家在抗日问题上的联合是无条件的,只要他不是汉奸,愿意或赞成抗日,则不论叫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都无妨。

鲁迅的这种为了国家存亡,放下个人一切成见,一直对外的做法,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也极大地凝聚起了国人爱国抗日的决心,因此带动了全国全民族抗战。

鲁迅以杂评、短评见长,而他的这些评论多是抨击旧社会,鼓励新青年,打击敌人,无论是国内革命,还是对外的保家卫国,鲁迅都始终站在第一序列,引领和指导众多青年志士,为国家民族的未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他的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凛然正气中可知。

因为爱国,因为忧民,他对知识青年很是关爱,常常抽出宝贵时间,对前来请教或来信的学生,认真耐心讲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给与他们尽可能多的详细的指导,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同时,他还关注祖国的未来——幼童教育,曾大力呼吁 “救救孩子”,我想,当时的鲁迅,一定是站在更高的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层面,希望这些青年,这些孩子,将来都能够成为栋梁之材,为国效力。

他其实很顾家

鲁迅一家三兄弟,他是老大,自然有责任照顾父母兄弟。在兄弟反目之前,可以说他完全尽到了一个兄长应尽的责任。

住在北平的时候,鲁迅还没有孩子,但他对兄弟家的孩子视若己出,常常会给孩子们买零食,且重视孩子们的教育。而鲁迅当年由日本回国,恰恰是因为弟弟作人结婚,家里负担过重,他作为兄长,不能不为全家生计考虑,于是回国任教。

有一次弟弟作人发高热,这可急坏了鲁迅,那时候北平正流行猩红热,一开始他不知道是什么病,就到处借钱求医问药,后来才知道是出疹子,总算放了心。后来兄弟反目,鲁迅搬出了胡同,但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对这件事一字不提,算是尽了一个兄长最后的仁义亲情。

对父母帮他选好的妻子朱安,鲁迅虽然没有感情,但并没有与她断绝关系,他说:朱安是母亲送我的礼物,我只能供养她。因此,朱安得以在周家终老。在那个旧社会,如果鲁迅把她扫地出门,结局会很悲惨,由此可知鲁迅是个善良的孝子。

鲁迅与许广平确立关系以后,有段时间,两个人一个在厦门,一个在广州,鲁迅在厦门大学每月可以拿到 500 块大洋,相当于如今的五万元人民币!而许广平在广州每月只有不到 60 元的工资,且常常要接济前来借钱的家乡亲戚,生活十分困窘。鲁迅得知后,十分关心,回信说:你收入这样少,够用吗?我希望你通知我。这就是鲁迅,纵然忙碌,纵然为国为民操劳,但仍不忘家庭。

他们有了儿子海婴之后,鲁迅的心似乎一下子被融化了,海婴生性活泼,异常淘气,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让鲁迅哭笑不得,因此鲁迅也就有了甜蜜的烦恼,后来他曾作《答客诮》一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言语之中,尽是对孩子的怜爱之情。

无论对兄弟,对母亲,还是妻子儿女,鲁迅先生都做到了一个兄长、一个儿子和一个丈夫应尽的家庭责任,称得上是一个顾家的男人。

他其实很朴素

鲁迅先生被查出得了严重的肺结核病时,医生曾称他是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说他的病如果放在一个欧洲人身上,五年前就死了,但鲁迅先生却硬生生地挺了五年。

他写作犯病痛的时候,就上半身伏在桌子上,用桌子的一角抵住肚子,这样才能稍微缓解疼痛。他总是忙到很晚,甚至彻夜不眠,因此透支了身体。

鲁迅后来放弃治疗,不是因为没有希望,而是因为经济困顿,他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朴素,即便是写作得来的稿费,出版的版税,除掉用于各种生活开支、购书以及帮助需要帮助的朋友之后,几乎所剩无几,甚至有时候卖书稿,拿版税也并没那么容易。

鲁迅小时候就读的三味书屋,三味的含义为塾师寿镜吾所拟,意为: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鲁迅的一生,可以说是完全践行了这个标准,他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但却从未停下手中写作的笔,从未停止阅读。

鲁迅给很多人的印象应该是:一袭长袍,一支烟,平头短发,一双洞察黑暗的眼,个头不高,但依然伟岸。

鲁迅一生短短五十六年,写作不挑环境,生活不挑衣食,先后在杭州,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生活,但他极少出去应酬交际,每天的生活除了读书就是写作,从未间断。

在广州的时候,大夏天,别人扇着扇子都大汗淋漓,鲁迅却坚持伏案写作,累了就躺在藤椅上看报,算是休息。他写作一直都是用毛笔,除了抽烟多一些,基本没有什么爱好,生活朴素到你想象不出这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而这就是鲁迅。

鲁迅一生著述颇丰,作品种类繁多,有小说、散文,有杂评、短评,有译著,他的许多出版的著作,书的封面设计都是自己动手,留下许多经典的美术作品。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史研究,古籍校勘等方面颇有建树,他的作品在亚洲乃至世界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这个头衔,也只有他当得起。

有人说,年少时读不懂鲁迅,现在再读,却满眼泪花。我想,说这话的人,一定都是挚爱鲁迅作品,深敬鲁迅为人的读者,只有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到了一个小个子男人在百余年前的中国,发出的铿锵之声,这是彷徨之后的呐喊,是他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知乎用户 历史环游记 发表

鲁迅永远拧巴,永远警惕,永远不满,永远在诘难。这是一种带有殉道精神的自虐行为。

迅哥儿最近凭《觉醒年代》又回到了大众视野中心。

迅哥儿举着「不干了」

鲁迅,最熟悉的陌生人。

提到他,我们想到:

![](data:image/svg+xml;utf8,)

林林总总安在他头上的名言。

![](data:image/svg+xml;utf8,)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都绕不开他。

鲁迅一度被神圣化,现在我们又重新开始用诙谐的语气谈论他。

神圣的东西总是少几分可爱,而一个爱吃爱玩、快意恩仇的鲁迅则更贴近他本来的模样。

说到快意恩仇,想必你也听说过迅哥儿舌战群儒的故事。

鲁迅名言: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名言之二: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还有他人转述的名言之三:怒目而视者,报之以骂,骂者报之以打,打者报之以杀

![](data:image/svg+xml;utf8,)

你瞅我,我就骂你。你骂我我就揍你。你敢还手?要你小命。

鲁迅就是这样一个猛人。你也不要觉得他一介书生,只是过过嘴瘾。鲁迅留日的时候曾经师从人称现代柔道之父的嘉纳治五郎学习柔道,过肩摔的实力想必是有的。

![](data:image/svg+xml;utf8,)

战斗中的嘉纳治五郎照片

总之迅哥儿不怕得罪人——他一生树敌颇多,有名有姓的少说得有二十个,还有苏雪林女士这种用一生怒骂鲁迅的另类斗士。

这些人大多都被鲁迅有理有据有节地公开叱责过,而且几乎占不到上风。学者孙郁将攻击鲁迅的文章收集起来(还不算那些专门批评他的书籍),发现体量居然有一本书,干脆出版了《被亵渎的鲁迅》。

放在今天,鲁迅可能是那种会逐条回复喷子,找出其逻辑谬误并加以冷嘲的人。

但是主张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在生活中也确实如此身体力行的迅哥儿,却有一个能让他逆来顺受,被打不还手,被骂不还口的人。

1923 年 7 月 19 日,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单方面宣布与鲁迅绝交。

两个星期后,鲁迅仓促搬出自己购买、装修的八道湾宅子,大病一场。

![](data:image/svg+xml;utf8,)

八道湾

次年六月,鲁迅回到八道湾,收拾未及带走的书籍和杂物。周作人和老婆信子看到鲁迅回来了,「大为恐慌」。信子打电话搬救兵,也不知道是想喊人来壮胆还是怎么,周作人则用一本书砸向鲁迅。

鲁迅一概不理,只是收拾。

(也有版本说他回掷了一只陶瓷枕头。)

不过两个人可能都没想砸中。

过了一会儿,信子的外援到了,还没来得及张嘴,鲁迅就从容告辞,说这是家事,不需他人费心。

至此,鲁迅和周作人彻底决裂。

你猜性如烈火,擅长柔道的迅哥儿在被驱逐和羞辱之后会怎么报复周作人?

过肩摔?写檄文骂人?

No, no 。

他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

鲁迅生前,对于这件事几乎没有吐露一个字,连在日记里都没有半句怨言。

不符合我们给他的人设吗?

周氏兄弟决裂,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说法也是纷纭。

介于鲁迅和周作人对此讳莫如深,各种猜测满天乱飞。

流传较广的,令颇多人露出猥琐微笑的一种言论是,鲁迅是个隐藏得很深的流氓,成天偷看弟媳洗澡。

![](data:image/svg+xml;utf8,)

至于论断此种说法靠不靠谱,我觉得有必要聊聊周氏兄弟多年以来的关系和两人的性格对比。

迅哥儿的生平不是啥秘密,讲童年际遇的《朝花夕拾》我们都读过,他之后的人生也零零散散在杂文中有所体现。

鲁迅是五个孩子里的老大,周作人是他二弟,小四岁。还有一个后来潜心科学的三弟周建人,和一对没能成活的弟弟妹妹。

后来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周氏兄弟」组合,指的仅是鲁迅和周作人。

迅哥儿我们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周作人是非常厉害的散文家和学者,写杂文的水准在那个时代可说是第一梯队,同时也是民俗学的开拓者和燕京大学的文学系主任。

相比他哥如雷贯耳的名头,周作人稍微小众一些,但哥俩儿都是现代中国文化人中的佼佼者。

周作人的名头没那么响,可能也跟他晚节不保,一失足做了汉奸有关系。这个我们等会再说。

讲鲁迅的生平,等于是讲周作人的生平了,买一送一。

马甲大王鲁迅一生有将近二百个笔名,实用频率大概是月抛。我们先来扒下他的马甲。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因为读音与「雨伞」相近而常被同班的小朋友们嘲笑。

![](data:image/svg+xml;utf8,)

周家也算得上是当地的书香门第,名门大户,只不过迅哥儿命不好,在他这一代家道猝然中落。

爷爷周福清是进士,自己在仕途上没有多大进展,只好专心培养后代。

可惜培养方法出了那么点小问题。

鲁迅十二岁那年,爷爷因为给鲁迅他爹的乡试考官行贿,被抓进监狱里去了,差点死掉。

从名门之后一下变成罪犯亲族,鲁迅的悲惨童年开始了。

鲁迅十五岁那年,父亲病逝,年仅 36 岁。

他在《父亲的病》中描写过父亲去世之前的光景。所谓名医一通瞎操作,开了无数蹊跷药方子,什么败鼓皮丸,药引则要一对原配的蟋蟀(离异的不行),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爸,只是敛财和敷衍。

所以迅哥儿对中医那一套很不屑,以至于自己走上学西医之路。

爷爷入狱,老爹去世,寡母孤儿,鲁迅这一房被其他房欺负得很厉害。

鲁迅作为长子体会了世情冷暖之变迁。从前笑脸相迎的亲戚长辈态度突然变化,还有人趁乱逼迫他签字画押,要吞没他家的房子。

数个成年人们咄咄逼人地围攻十几岁的鲁迅,包括曾给他开蒙,他一直很钦佩尊敬的长辈。鲁迅当场委屈哭了,不过还是没松口,说要等爷爷放出来请示才能决定,就这样保住了自家的地产。

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写过:「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去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当时还是个孩子的周作人也经历过这些变故,但是体验完全不一样。

多年之后周作人回忆起家中出变故而不得不避难,典卖家产的那段时间,口吻是恬淡,随遇而安的。因为有他妈和鲁迅挡在前面,他并没有直接感受到那段日子的锋芒和苦涩。

这可能是他们漫长的分歧的起始。鲁迅体验到人情的易朽和势利,变得更尖锐,对生命和苦难的感知也更敏感。

比如说《父亲的病》的结尾,鲁迅写道,有一位叫衍太太的邻居进屋来主持,让他在父亲临终前大声地呼唤他,以至于给本来已经获得平静的父亲很多痛苦。

后来,周作人以学者的精细回忆道,这个情节是鲁迅的文学加工和想象。他不太能共情鲁迅那种抓心挠肺的愧疚和无力感。

家里出事之后,这哥俩就不能再走科举功名的路了(幸好没走,不然也没啥用)。

之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研究鲁迅的学者孙郁把鲁迅比喻成风筝。

不管到哪里去,背后都牵着一根线——鲁迅走到哪里,周作人跟到哪里。

从江南水师学堂,到日本,再到北京。

数十年,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这哥俩儿是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只经历过非常短暂的分离。

知道结局之后再回看,此时的亲密和后来的疏远就更加扑朔迷离。

鲁迅,从性情到作品,我们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即使没读过他文章都能通过各种舆论加诸的标签认识他,什么耿直啦,暴脾气啦,马甲大王啦。随便拎个人都能背出「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而周作人呢,很多人认识他,仅仅因为他是鲁迅的二弟。

![](data:image/svg+xml;utf8,)

左周作人,右鲁迅

有人喜欢他清雅博学的散文和小品。

还有人一提到周作人,就想到:哦,那个汉奸。

再加上我们刚刚讲到他用书砸鲁迅,可能先树立了一个穷凶极恶的印象。

这两位哥们儿的身后名声挺戏剧性的。

鲁迅一度成为了一个不得不读,不得不喜欢的对象。

强制之下就少了点幽默感。

余华写过一篇很好玩的文章,讲他对鲁迅的感觉变化。

他说:「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十分天真地认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作家名叫鲁迅…『鲁迅』已经从一个作家变成了一个词汇,一个代表着永远正确和永远革命的词汇。

还有:「我有口无心地读着语文课本里鲁迅的作品,从小学读到高中,读了整整十七年,可是仍然不知道鲁迅写下了什么?我觉得鲁迅的作品沉闷、灰暗和无聊透顶。除了我在写批判文章时需要引用鲁迅的话,其他时候鲁迅的作品对我来说基本上是不知所云。

跟我们一样,很多年之后他才跟鲁迅和解,让他「从一个词汇回到了一个作家」。

周作人也是如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他是汉奸和走狗的代名词,写的文章无法发表,言论无人重视,作为鲁迅的反面和衬托被一遍遍拉出来鞭尸。

直到七十年代,才重新被人从故纸堆里刨出来认真研究。

今天这个故事,并不能完全去掉立场和标签。

只是说,尽量讲两个凡人的故事,和他们如何在乱世里各自身不由己,最终遵循不同的「道」而活下去。

鲁迅和周作人,即使在亲兄弟里也属于关系最好的那一类。

他们从小就能玩到一起去。

一起在私塾里受苦,背书,被先生训,课余时又用全部精力去读「闲书」,包括一大堆小说、童话和诗歌。

周作人晚年提到了一个鲜活的细节,鲁迅十五岁的时候不好好睡觉,成天拉着他编故事,什么海中仙山,天然楼阁,还有跟大象一样的蚂蚁。

可以说,鲁迅影响和塑造了周作人。

他藏书,抄书,给弟弟推荐书,周作人就按着他踩出的路成长成了一个最好的玩伴和知音。

又能一起打打闹闹,也能读书讨论,志趣相投,爱好仿佛。这就是养成系?

鲁迅十七岁那年离开绍兴,到南京去求学。周作人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

鲁迅上学期间两次回家探亲又离开后,周作人都在日记中写道:「中心黯然。」

之前家里的事都是鲁迅顶着,现在他不在,这些压力一下就转移到了周作人身上。

他县试的成绩并不好,科举也无望,四弟病逝,家里乱糟糟的。

在那段时间里,与鲁迅通信成了周作人仅有的慰藉之一。

鲁迅给他写了许多信,讲外界的生活,洋务学堂的课程,最近看的书,心中思虑,等等。

周作人在羡慕,期待和彷徨中过了三年。转机在 1901 年到来。

8 月 25 日,鲁迅给周作人寄去了一封信,说自己找了亲戚的关系,也把他安排到了南京水师学堂读书。

周作人离开家,跟哥哥一起到了更大的世界中去。

这种模式维持了很长时间:鲁迅先到一个新环境里去探路,把生活建立起来后再叫周作人去团聚。

1902 年,鲁迅前往日本。四年后,周作人跟上,两人一起住在东京。

1909 年,鲁迅回国。两年后,周作人回国。

1912 年,鲁迅抵达北京。17 年,周作人又跟上。

直到 1923 年决裂,周作人和鲁迅一直同住在北京。

在一个美好的东西被打碎后,有必要描摹一下它之前的样子。

怎么说呢,只有一个词可以定义周作人和鲁迅早年的情谊——神仙眷侣灵魂伴侣。

不仅是血亲,更是求学路上一同摸索的难友 。

这俩能一直情投意合地住在一起,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都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包容的阅读选择。

他们求学期间一直在疯狂读书,中文、外文、小说、科学,不拘一格,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到东欧小国的革命史。

鲁迅对文学的兴趣一直在影响周作人。苦读之外,他们开始翻译外文小说,有时是合译,有时是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文本。

1909 年,他们在东京出版了合作的《域外小说集》,虽说卖得不咋样,却也引起了当时日本学界的注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记录。

鲁迅工作一直都很拼命,如果白天的定额没有完成,就削减睡觉时间——一般人跟这种人合作可能会累死。

难得的是周作人刻苦博学不下于鲁迅,甚至读的书还要更多更杂一些。而且他是个没什么脾气的人,一向对大哥崇拜又恭顺,性格随和,即使在翻译工作上被鲁迅严厉催促也不会不满。

这是一种颇为理想的治学状态了。

一个人做学问,有时会偏激而不自知。去拜师又难以尽兴讨论。如果有一个知识渊博,不离不弃的学伴在身边,两人在切磋中交换观点,则会很快一起成长。

所以鲁迅和周作人在合作关系中迅速成长为真正的学者。

鲁迅独居北京的那几年在文学上没有产出。他与周作人疯狂写信,几乎每两三天都要互通有无。周作人来到绍兴会馆团聚之后两人都经历了某种灵感上的井喷。鲁迅两年写了五十多篇作品,包括《孔乙己》、《药》、《我之节烈观》等。周作人也很高产。总之,两个人在三年之内共写了一百篇多文章。鲁迅延续了以前的习惯,修改润色弟弟的文章。两人发表时也经常交换姓名。

鲁迅在日记中写:「翻书谈说至夜分方睡」。

他们一起逛书店,一起去琉璃厂的古董店,一起在餐馆吃蜜饯、包子和汤面,又一起校稿著书。

「周氏兄弟」这个称谓在当时是个挺火的组合名称。成员单飞之后老死不相往来,所以现在的人对组合已经没啥印象了。

追忆往昔环节结束,所以——

组合成员为啥要单飞来着?

先说直接原因。

1923 年 7 月 19 日,周作人突然递给鲁迅一封信。

说突然 ,是因为事前毫无征兆。

信是这样写的:

鲁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的,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面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 作人

不是逐渐恶化,而是戛然而止。

鲁迅这是被分手了。

之前我们也提到,因为周氏兄弟对此三缄其口,关于此事有许多猥琐猜测。

有人说,兄弟决裂是因为鲁迅偷看弟媳洗澡。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张麦克斯 发表

看见有人拿着当下的伦理道德指责先生始乱终弃,人血馒头吃得真是不亦乐乎。先生的婚姻本来就是封建包办,人还是被家中老母用 “重病” 从日本骗回国内,最后争得为新娘放足才无可奈何同意的。若是先生执意不从,怕是你们这些卫道士又要说先生不孝了。

(据周冠五回忆,鲁迅曾从日本来信,提出要朱家姑娘另外嫁人,而鲁瑞则叫周冠五写信劝说鲁迅,强调这婚事原是她求亲求来,不能退聘,否则,悔婚于周家朱家名誉都不好,朱家姑娘更没人要娶了。作为让步,鲁迅又提出希望女方放足、进学堂,但朱家拒绝了。— 特意查了一下,鲁迅争取的为朱安放足,让她读书,全被朱家否了。订正下)

说可以休掉朱安的那些人,真是被历史虚无主义洗了脑。1906 年剪个辫子都要冒着被全族人骂个狗血淋头的压力,你让被休掉的朱安怎么活下去?“爱她就给她自由”?去上海的血汗工厂当纺织女工卖命还得等到民国时代呢,只不过小脚不稳,大字不识,厂主还不见得要。

就算是 100 年以后的今天,你们这些一线城市的小白领,一个个被家长逼婚逼生时,又有几人敢说不?

先生是留学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接受的是西方思想,后来还转变成了 “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当然是赞成男女平等的,可社会大环境就那样,先生又不是毛润之这样的政治家,又能如何呢?

p.s.1 很多人可能对那个时代没什么概念。

我截选了两段文章,各位自己品品

由于苏鲁是古代的鲁地,儒家传统影响较深,普通百姓往往羞于谈论涉性话题,加上初夜权本身存在着隐秘性,当事人多不愿对此加以张扬 (20)。并且,“初夜权” 一词 20 世纪以后才成为汉语词汇。因此,对初夜权的准确叙述,多为新式知识分子。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据苏北土地改革工作者调查,“地主对佃户的妻女,可以随意侮辱、霸占。…… 甚至有若干地区如宿迁北部,还保留‘初夜权’制度,佃户娶妻,首先要让地主困过,然后可以同房”(21)。1942 年 4 月,苏北新四军领导人邓子恢指出:贵族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包括 “可以自由奸淫以至霸占人家的妻女,可以享受初晚的权利”(22)。香港报人潘朗写道:“农奴的新婚妻子,第一夜必须先陪地主睡,让地主老爷‘破瓜’。”“这风俗,在中国,在号称文风甚盛的苏北,也是存在。” 反之,佃农 “如果讨老婆而在新婚第一夜不把妻子送到地主老爷的床上,倒是‘大逆不道’,是‘不道德’了”(23)。

  据 20 世纪 40 年代担任沭阳农会会长、钱集区委书记的徐士善叙述:“有次在沭阳张圩斗地主,晚上让他的佃户看管他。结果,夜里佃户用棍子把地主打死了。后来调查知道,原来佃户的媳妇,娶过来的头夜,被这位地主睡了。”(24) 沭阳有的佃户向地主借贷娶亲,地主则以得到初夜权作为条件:

  沭阳胡集北老单圩地主单旭东佃户某某,儿子大了要带媳妇,因没有钱,向地主商量。地主说:“不要愁,我替你想办法。但你要允许我一件事。” 佃户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新儿媳带来,头一晚上我去,这你也赚便宜。你不允许,我只要想你儿媳,还能不给我吗?” 佃户经过思考,没办法,答应了。地主借了三石小麦。(25)

  值得注意的是地主所说的 “我只要想你儿媳,还能不给我吗?” 表明地主对佃户妻女拥有常规的性权力。对这种权力略有不满的佃户自然会受到地主的严惩。沭阳宋山区河东乡小宋庄地主徐香太奸淫佃户田二的儿媳,被田二发觉,田仅责骂儿媳几句。次日,徐执牛鞭将田痛打。田问:“你为什么要打我?”徐答:“你自己知道。”(26)1936 年,沭阳汤沟乡乡长、大地主汤宜逊的佃户王某娶妻,汤闯进王宅,奸淫王妻。王母劝阻,被其枪杀 (27)。

-– 近代苏鲁地区的初夜权:社会分层与人格异变

这是自由民主的西方:

Dietrich’s story is one that juxtaposes tact and tenacity, as one of the stories central the exhibition shows. In 1933, Dietrich was traveling across the Atlantic on a steamer bound for Paris, wearing a white pantsuit. When the Paris chief of police got word, he announced that if she wore trousers in Paris, she would be arrested. (Until 2013, it was technically illegal for women to wear trousers.)

Dietrich doubled down. For her arrival in Paris, after docking at Cherbourg, she she chose to wear a suit, men’s coat, beret and sunglasses.

“She walked off the train, grabs the chief of police by his arm, and walks him off the platform,” said Lemay.

-–Marlene Dietrich: The femme fatale who fought social and sexual oppression

p.s.2 柯伦泰这个布尔什维克倒是讲性解放,讲杯水主义,可你们这些卫道士怕是又受不了,要高喊 “人伦丧失” 了。

知乎用户 眺望天穹 发表

还有人揪着鲁迅原配这桩事不放,认为鲁迅感情线上是个小人。

然而两人既无感情基础,又是封建包办婚姻,还是鲁迅他老娘诈病骗儿子从日本赶回来拜堂的。

当时的环境,一个乡下妇女,被离婚,跟男方休妻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被休的女子的命运,嗯,可以参照鲁迅作品祥林嫂。

休了是不负责任,不休吧婚外找真爱,就被说成是小人。

总归就是众口难调,特定时代发生的特定悲剧,并不止这一桩。

有贤惠的媳妇与某人十四岁时奉父母之命成婚,婚后勤俭持家口碑甚佳,然而少年丈夫始终不承认这段婚姻,从未圆房,直接跑外地读书以逃避。

四年后该女子染病身故——总算两人都解脱了。

女子名叫罗一秀,男子的姓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反正被赞誉赞到天下,被黑就直接黑得不是个人,所谓毁誉参半,然而也从来没有被评论过是 “小人哉” 的。

知乎用户 清夷 发表

在花雕里浸染了乡俗,旧中国文化的气息体现在他作品的每一个角落。少从西学,乘桴泛海,加之晚年寓沪,新时代的浪潮从未在每一个个体上退去。周游在政界,学界,文艺界之中的他屡次参与社会运动,敏于思考的他深明世味。

在文艺趣味上也是鲜明独特。嵇康集,小说史,经卷,碑版,地方志,书法,版画,简笔画,翻译,戏曲,美术设计…… 这些名词的罗列足以显示鲁迅的广博和宏大。

他深通旧学,又接受西学启蒙,两种文化在他心里碰撞,结合,交融,从一杆笔里汹涌流出。

至于他的忧愤深广,对民族历史和心理的深切省察,对民族美好未来的真诚希冀,都源于他的清醒,敏感和广见博识。这是一个既通世故,明世情而又决不向黑暗妥协的复杂人物,他的一生既保存了自己,又攻击了黑暗,同时留下了火种。他明知中国的一切都是模棱两可蝇营狗苟混混沌沌,但也要有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去作黑暗社会的贰臣,激发民众的觉醒。他觉得这万难捣毁的铁屋子,用千百万微茫希望来堆积,可能终有一天会被冲破。在改造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上,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勇战士。鲁迅和他伟大的读者毛泽东,据说是真正懂得中国的 “一个半” 人。

鲁迅的出发点,是对中华民族以至整个人类深沉的爱。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F24EY5 发表

有个故事。有一次鲁迅和许广平在家发生了争执,他就跑到阳台上躺在那里不说话了,周海婴还是个小孩,也跟着跑到那儿躺下了,许广平哭笑不得。先知嘛,都有点怪脾气,甚至暴虐阴郁,有些话还不能明说,愤懑是自然的。我们这种普通人不能用世俗标准评价他们。我看他的文章就好像一个笨学生被一个厉害的老师用棍子打脑袋一样。其实先知型的作家都是暴君,你要真想读懂他们的作品就得乖乖的让他们训斥,鞭打才行,否则就别看。

知乎用户 知鸦 发表

鲁迅生前曾言,「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

很多人初读到这句话,都会以为这是鲁迅冷眼般的谦逊;抑或感叹并崇敬于「速朽」与「不朽」的精神相映之辉。但实际上,鲁迅是真的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

如果他在文章中所批判的那些残酷现实能够速朽,这样,他的文章也能以完成使命的姿态速朽了。

可是,鲁迅所批评的真的已经腐朽消散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这个时代,依旧愧对鲁迅。

也因如此,需要重读鲁迅。

01.

人间鲁迅:从小康坠入困顿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自传》,讲述了鲁迅从「家有四五十亩水田」到「连学费都交不起」的跌宕童年。

1881 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官宦家庭,称得上是当时绍兴首富之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他在 1918 年发表的《狂人日记》中首次使用「鲁迅」,这也是他最为人所知的笔名。

▲鲁迅(1881-1936)

鲁迅家境之富裕,也绝非仅仅如前文中写到的「家有四五十亩水田」那般。著名青年学者商昌宝老师为我们导读鲁迅时曾言:

「周家有房产 5000 余平…… 其弟周作人在 1899 年的一篇日记中记载到,有一次他们家去收田租,便得 4000 余斤粮租。」

周家家产丰厚如此,但此时的周家,已经遭受过天平天国洗劫而元气大伤,周家祖上有多富,恐怕连鲁迅自己都难以想象。据鲁迅祖父说,周家在乾隆年间便已有「良田万亩」。

鲁迅祖父名为周福清,同治十年(1871 年)进士,从此步入仕途。鲁迅 11 岁时,进入家乡绍兴寿镜吾先生所开设的私塾,即大家所熟知的「三味书屋」。

但在鲁迅 12 岁那年(光绪十九年,1893 年),其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判「斩监候」。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因此被革去秀才的功名,开始经常借酒消愁,吸食鸦片,不久便病重离世。

这一年,鲁迅刚刚 15 岁。

家道中落对年少的鲁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 1923 年出版小说集《呐喊》的自序中,鲁迅这样写道: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我以为在这途路中, 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小康坠入困顿,由之前的「少爷」变成别人眼中的「乞食者」,寄人篱下的生活让鲁迅,真切体会到了世间的炎凉。

但是对于一个文学家,这却未必是一件坏事。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大都是经历过人生的巨大跌落才领悟出人世的真谛、写出伟大的作品。像曹雪芹,显赫半个余世纪的曹家在雍正年间突然获罪抄家,经历了从天堂跌至地狱的痛苦,之后有了《红楼梦》的永久光辉。

鲁迅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便有这么一种悲情的力量存在。对此商昌宝老师打趣道:

「我们还真得感谢鲁迅的家道中落,否则可能我们就看不到这么深刻的文字了。」

但是在写出这些深刻的文字之前,鲁迅并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在此之前的志向是从医。

1898 年,17 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 8 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1902 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随后便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

鲁迅选择从医,在一定程度上和他父亲的去世有关。

在父亲病重的那几年,少年鲁迅每天穿梭于各大药铺与当地名医之间。但即使是当地最有名的郎中,都让鲁迅感到极度厌恶:必须拿「配对的蟋蟀」当药引等一系列在他看来荒唐至极的药方,和他此时在日本看到的现代医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果不是那些荒唐的药方与盲目自大的郎中,父亲的病也许会好起来;如果现代的医学知识能盛开在中国,那中国人就不会被称为「东亚病夫」。

但是,高超的医术真的能救中国吗?

鲁迅留日期间,恰逢日本反思国民性的浪潮涌起,这给予了鲁迅很大的启发,面对当下中国的颓败,中国的国民又当如何反思?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

1918 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凝聚了鲁迅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以及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思索。他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专制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最严厉地质问。

02.

阿 Q 与祥林嫂

在鲁迅所塑造的诸多文学形象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阿 Q」与「祥林嫂」。这两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分别来自于鲁迅的两部小说,《阿 Q 正传》与《祝福》。

但与其说阿 Q 与祥林嫂来自于鲁迅虚构的小说,倒不如说他们是来自于鲁迅眼中的社会。

![](data:image/svg+xml;utf8,)

▲《阿 Q 正传》
作者:鲁迅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

《阿 Q 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于 1921 年 12 月最初发表在《晨报副刊》,之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 Q 在电影中的形象

鲁迅笔下的阿 Q,是一个失败的流氓、无业游民形象,在他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他自尊心非常强烈,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头上长了癞疮疤却不许别人说;他欺软怕硬,无故辱骂赵秀才。阿 Q 在强者面前吃了亏后,又不肯同情弱者,反而转向欺负比他更弱的人。

阿 Q 也从不知道尊重女性。他因自己的问题,没人再愿请他做工,因此断了生计,但阿 Q 并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把问题归咎于代替了他工作位置的小 D 身上。后来,阿 Q 又想去参加革命,在他的革命胜利畅想中,全村的人都将跪在他的面前,他想象着将赵秀才、小 D 等人全都杀掉,想象着村里的女人将任他挑选。

作为一个无业游民与流氓,阿 Q 有着强烈的革命欲望,但他的革命目的却不得不让人生疑:他渴望优越的生活,他想用革命的手段抢夺别人的财物和女人。

阿 Q 的革命思想不但令人生疑,也令人生忧,这是一种强盗式的革命,只图个人痛快,而并不考虑国家与社会。

但是阿 Q 天生就是这样的吗?

并不。

生而健全的人,在畸形的社会里,总有力量会使阿 Q 扭曲变形。

▲《祝福》
作者:鲁迅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

《祝福》写于 1924 年 2 月,最初发表在 1924 年 3 月 25 日的上海《东方杂志》上,后被收入了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仿徨》。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碎碎念的形象,祥林嫂也一直被认为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但在商昌宝老师看来,他认为将「祥林嫂看作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所有人一直以来的一个误解,《祝福》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小说中的「我」。

小说主人公都能认错,可见读懂鲁迅小说不容易。

但无论如何,祥林嫂的形象还是深深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她的一生充满着艰辛与坎坷,丈夫死后被婆婆强行嫁于别家,而新丈夫又不幸去世,儿子也死于狼口。为维持生计,她不得不外出做工,但又被主人家驱逐,最终流落到街头,沦为乞丐。

又是一个年终,寒风凛冽,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她终究还是死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终被迫害、摧残至死,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被压迫妇女的代表。

03.

我们都愧对鲁迅

1936 年 10 月 19 号,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成千上万的人来自发地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一面旗帜,上写「民族魂」三个大字。于万人悲痛又崇敬的哀悼中,鲁迅被葬在了虹桥万国公墓。

▲1936 年 10 月 19 号
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在去世之前,鲁迅早就写好了遗嘱。与他人遗嘱不同,这篇遗嘱是以文章的形式书写的,发表在《中流》第二期上。他在这篇题为《死》的短文中写道:

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可以看出的是,在病入膏肓之际,鲁迅先生依然锋芒毕露,充满战斗力。

在鲁迅去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他是被神化的,是不能被批评的。

但到了 1986 年,有一部鲁迅传记却提出了「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这部旨在将鲁迅从「神坛」迎回「人间」的著作,便是林贤治的《人间鲁迅》。

▲《人间鲁迅》
作者:林贤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 年

「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

——林贤治《人间鲁迅》

《人间鲁迅》抓住了鲁迅生平各方面的史料,「努力把他写活,努力再现鲁迅当年活动的那些场景」。

这些生平事迹不仅仅限于其创作方面,而是更广泛地展现了鲁迅的社交、婚姻、亲情、家族等各个方面的生命经验。这其实已将原有的鲁迅「作品研究」拓展为了鲁迅的「本体研究」。

商昌宝老师认为,《人间鲁迅》对鲁迅的「本体」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接近一个作为「人」的鲁迅,而且也能拓宽我们对于鲁迅思想、作品的理解诠释角度。

同时,商昌宝老师也提醒我们,被建构为新民主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斗士的「鲁迅」,虽然与其显赫的家族史有内在冲突,但是作为「人」,活在人间的鲁迅却真实地经历了家族的繁华与没落。

「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鲁迅对于自身存在「人间性」的自觉,启发了林贤治对本传的书写。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正因为他(鲁迅)…… 深味了人间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假如不是太多的屈辱和痛苦构成了坚实的底座,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凭什么可以支撑一具伟大而沉郁的天才?」

正是上述「活在人间」的生平经历,使鲁迅成为了鲁迅。

虽说鲁迅长久以来是被神话的,且不能被批判的,但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关于鲁迅的争论却从未中断,这其中既有赞誉的声音,也不乏批评的成分。

南开大学文学院李新宇教授于 2004 年出版的《愧对鲁迅》,便是关于鲁迅争论的一部著作。

▲《愧对鲁迅》
作者:李新宇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4

李新宇老师在《愧对鲁迅》中,通过与鲁迅进行时空对话的方式,向鲁迅进行了倾诉。这是李新宇老师基于自己对五四新文化人的现实情怀(他同时写作了《走进胡适》《叩问陈独秀》),也是对学术界关于鲁迅争论的重要话题进行的回应。

《愧对鲁迅》一书里,李新宇老师指出,「启蒙」、「救亡」、「翻身」是近代中国的三大主题。五四时期的主潮是启蒙;大革命与抗战时期的主题是救亡,此时救亡主题高于了启蒙,五四新文化阵营解体;而 1942 年,翻身主题便逐渐从救亡主题中抽离出来,反映在文艺作品中,就是《白毛女》的问世。

这本书有许多犀利的观点,比如面对「新文化运动是借以文化来解决其他问题」的论调,李新宇老师反驳到:新文化运动就是解决文化问题本身的,不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北洋时期)已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宪政民主国家,制度问题解决了,没有什么其他问题。

但无论何种问题,问题总是有的,它存在于过去,存在于现在,也会存在于将来。

有人说,多一个人读鲁迅,就多一声铿锵地「呐喊」。

可鲁迅先生一生所强调的,不过是现代社会的常识罢了。

近百年过去了,这些常识依旧珍稀。我们这个时代,依旧愧对鲁迅。

当然,我们也需要再读鲁迅。■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想要更全面地评价鲁迅,你需要走进一个真实的鲁迅,需要熟悉鲁迅的身边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才能最大程度上还原一个鲜活的人。

而鲁迅的原配妻子朱安,不被很多人熟知。

朱安是活在伟人光环下的女人,她的一生却是极其悲哀的。

她在这个世上生存了六十九个春秋,却孤独地空守了四十一个漫长的朝暮,她的人生或许会让我们看到鲁迅的另一面。

在这场包办婚姻的封建礼俗中,她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她主动迎合自己的丈夫,换来的却是无情的排斥以及百般的厌恶,她无声地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一个时代的悲惨命运。

时间回到一九零六年七月六日这天,空气异常的凝重又闷热,飞鸟在头顶来回地鸣叫着盘旋,人们满脸洋溢着喜悦的神情,每个人 着急忙慌地准备着,貌似即将迎来一场华丽的盛宴

唯有神色暗沉,目光呆滞的男人,身穿一件中式礼服,头戴一条假辫子,胸前系个硕大的红花,整个人伫立在一旁脑袋耷拉着,沉默不语。时而家人前来嘱托,男人便毕恭毕敬地,顺从着家人的要求,对着前来道贺的亲友一边陪笑,一边忧伤。

不一会儿,唢呐声起,炮竹声响,一顶大红花轿,落在门前。花轿安静地停留在原地,人们围绕着花轿欢笑着、欢呼着,唯有男人远远地站在一旁,貌似这场婚礼与他无关。还没等他上前掀开轿帘,我们就看到,从轿帘的下方,探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来,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由于轿子过高,新娘一时没踩到地面,脚上穿的绣花鞋,便从脚上顺滑着,掉了下来。这时,一只裹的很小的三寸金莲便唐突地暴露了出来。

原来,新娘听闻新郎喜欢大脚的女孩,于是便在自己穿的鞋子里面,塞了很多棉花,以此来讨新郎的欢心,谁知刚上场就败露了出来。

在众人的一阵慌忙过后,新娘的鞋子又被重新穿了上去。在媒婆的搀扶下,新娘缓慢地从轿子里走了出来。她身材不高,一套新娘装穿在身上极不合身,显得整个人十分瘦小。

在众人的簇拥之下,新娘忐忑不安地走进房内,而男人却木讷地站在房里,在族人的欢呼和司仪的致词中,面无表情地凝视着眼前的新娘。

当男人走到新娘面前,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时,他第一次目睹到自己妻子的面容。那张脸面色黄白,尖尖的下颌,嘴唇有点略薄,显得脸颊异常的庞大,前额突出明亮,又显得有些微秃。

或许他心中没有对这段婚姻有所期许,更没有对这些外在的皮囊有所期望。等众人退去之后,屋内只留下这对新婚燕尔时,男人依旧安静地坐在一旁,新娘小心翼翼地打量着眼前的新郎,然后怯生生地对他说道:「睡吧!」

男人依旧面无表情地坐在一旁不予理睬,新娘心生怯意地坐在床前观望着他。这一天对女人来说自己等待的太漫长了,从他们二人订婚到如今完婚,她足足等了新郎整整五个春秋。在这段漫长的等待中,她未曾想到自己等来的却是新郎无声的沉默。

女人本是浙江绍兴城的朱家人,祖上曾做过官宦,因家人希望她能够一生安宁,便为她取名为「安」,她便是朱安。

朱安的家庭极其保守封建,自始至终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理念,因此她自小便被培养成为一个目不识丁,却能缝善补的乖巧女子。

朱安四五岁时的某一天,她被家人带进一个昏沉的小房间,大人们命令她将鞋袜脱掉,并让她的双脚浸泡在一盆温水中。浸泡过后,朱安的妈妈带着两个女佣人将她死死地按住,不管朱安怎样反抗,她们都不为所动,貌似在举办一场隆重的仪式,这种仪式感强烈的让人窒息。

朱安的妈妈拿出一个特别编制的长棉布条,将她的四根脚趾丫向脚底处狠狠地屈折,然后用浸湿的布条一层一层的缠裹起来,紧接着又是将朱安的脚后跟使劲地往前拉伸,就这样,在朱安的嘶吼中,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诞生了。纵使朱安痛哭的即将昏阙过去,但她的母亲依然不肯罢休,并对她谆谆教诲道:「所有好人家的女孩都得缠足,你只要看看妈妈和家中其他女人,就知道这是事实,没有一个是例外。」

伴随着时光的推移,朱安在封建礼教极其严格的家庭中渐渐长大成人。转眼之间,她从小姑娘变成了廿一岁的老姑娘,这可让她的父母急坏了。在当时,如此年龄的女子还未嫁出去是最容易被外人说闲话的。后来幸亏有热心的亲戚帮忙,便为朱安寻得了一门亲事。

朱安所议亲的对象,是当地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这位长孙年仅十八,就读于南京一间新派学堂,虽然家道中落,但还算相当体面的人家。在当时绍兴的传统习俗中,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是为最佳,因此两人还算是相对合适的。于是,这两家人也便同意了这场姻缘,并订于一九零一年完婚。

一九零一年冬天,当两家准备为他们二人举办婚礼时,

知乎用户 禁与千寻 发表

首先鲁迅是一个文人。评价文人,看其文章即可。至于其它,有什么意思呢,无非就是某些人鸡蛋里挑骨头。但凡伟人哪个能完美无缺,但是方言看去,不敢说鲁迅第一,称之为大文豪还是可以的。而任何评价鲁迅的人有几个能用俯视的眼光去指摘呢。

舌战群儒里,就有一群小人说,刘备不过是一个卖草鞋的,诸葛亮也没什么大作等等,无非就是找不足,然后就可以以为一无是处。

说鲁迅弃医从文,一点不错,他的文章唤醒了多少中国人,很多人的文章仅仅是一种情绪和故事,他的文章却是一种热情,一种斗志,医生或许只能拯救一些人,他的文章却能唤醒无数人去拯救一个国家。或许说过了,但是我如此认为。他的文章,我看起来很糙,却很实在,实实在在,不虚不假,比那些华丽丽的可爱多了。

他,只是一个文豪而已,人总有情绪,妒忌有啥,不陷害就行。

自古的伟人又不全是君子。

他只是一个文豪,就好像我们只在意李白是诗仙是酒鬼,就够了。

我们也只知道柳永的词好。

你若深究,你可知那些写出深情话语的人有一些恰恰是始乱终弃的人渣么。也许仅仅因为一句话的感动就以为他是圣人。

更有多少帝王将相,那个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流了多少人的血,才成就自己的声明。

康乾盛世依然不能掩盖文字狱的黑暗,唐太宗的英明神武,依然会有不齿的事。

鲁迅,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代文豪。

另外我觉得抽烟不好,要多运动。不应该和猪打架。这些要打差评,其它一切皆好。这个世界上你想找到一个所有人打五星的,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一定是刷出来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7k44Ib 发表

鲁迅和毛泽东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被家里包办婚姻时,他已满 20,对爱情是有幻想和追求的。而毛泽东到了 20 以后,也爱上了杨开慧,只是 14 岁的他对此还没有概念罢了。追求爱情,这是人类的规律,无论是谁。

这种问题其实挺有趣的,男人被迫和某女结婚,不愿意圆房,要被指责是所谓形婚。但人人都知道如果女人被迫和某男结婚,被强迫圆房,就是被害的,比如大山里的女教师。所以很多人骂什么田园女权,都是在混淆视听,哪有田园女权,只有男权罢了。他们指责鲁迅,要的是什么呢?要的是鲁迅干脆不结婚?他做不到,就如同女子被卖入大山一样。那么难道还能强迫鲁迅非要爱上这个人?

这类事情最好的结局是和平离婚,但朱安和罗一秀都是极传统的女性,离婚无异于要她们死。

害人的是谁呢?不是封建社会吗?

管不住裤裆的胡适你们还可以骂骂,鲁迅和毛泽东确实仁至义尽了。不然你要他们怎么样?成为嫁给大山的男人?

没有人的一生是这样没有价值,英雄更不是。

知乎用户 不是博士 发表

有趣又严肃,博学又专一,友善又带刺,包容又顽固。,

知乎用户 李坏 发表

林语堂先生评价过鲁迅其人,其中几句我认为极其经典: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 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知乎用户 科幻特中社 发表

先来给普通文人分分类。

穷酸文人有点文采。

潇洒文人要再有点诗情画意。

思想文人要有洞察人性与社会的目光。

仅仅是洞察与批判,那也仅仅是个文人。

倘若能就此再提出后世晚辈看来行之有效的建议,那这个人可以称之为思想家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什么的是基本条件,不再赘述。

再加上些血性,应该是革命者之一。

再有骨气,那就是文化脊梁之一。

把上面这些全都加在一起就明白了吧。

要做文人很简单,提笔写几个豆腐块就能自称文人。

要做有思想的文人很难,首先得是个大写的站直了的人,单这一点,就能排除绝大多数所谓的文人。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p0E9YK 发表

越想越气,

我还想再多说一些。

今天又看到有人说鲁迅只是摧毁旧体系,没有建立出一个新的体系。

我再贴一段鲁迅在《呐喊》里的自序。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问你们,

不摧毁,

怎么唤醒?

无产阶级革命是一条艰难且曲折的道路,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教员那样做到摧毁一切又重建一切的。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鲁迅不批判,不摧毁,不叫醒大家,

难道要和声和气的劝告国府和军阀携手共进吗?

扪心自问,

鲁迅先生不比孙大炮强吗?

一面指责袁世凯卖国,

一面又和日本订立出让矿产的盟约,

他以为辛亥革命结束就能立马造出一个强大中国,

他那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用吗?

他那全国万里铁路图实现了吗?

就这都能被称为 “国父”。

鲁迅写出一篇实话文章,

痛骂一众昏睡的人们,

你们却要说鲁迅只是旧时代的愤青。

你们的立场究竟在哪?

-——– 7.18 更新,以下为原回答 ———–

看到前面一群人批判鲁迅。

我真的很痛心。

说鲁迅废除汉字的,

说鲁迅骂自己国人的……

你们不考虑时代背景吗?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这分明是鲁迅的自证好吧。

为什么呼吁废除汉字?

因为那时候你要是呼吁放弃儒家那是没人听啊。

新文化运动的人哪一个不是把传统文化连带着精华和糟粕往死里踩。

一个是时代局限,

民族自信降到冰点。

另一点就是,

如果你说部分改良,

守旧派一概不从。

你说全盘废除,

他们才同意部分改良。

那民国是一个国富民强的盛世吗?

那是个军阀混战、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乱世啊。

刚从万马齐喑的时代里走出来,

封建礼教真的是会吃人的啊。

还有个人在说鲁迅只列出问题,不给出解决办法。

再送你们一段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就是唯一的光。

——鲁迅 《热风 · 随感录四十一

前面那些死踩鲁迅的,

我有理由怀疑你们是站胡适的边。

你们不认可主席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你们,

不认可人民革命。

这么一群小资,

你们才是公知吧?

知乎用户 平之 发表

近年来大兴解构名人之风,鲁迅也未能幸免。不过我想先生是不介意的,因为这样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日子,他生前不怕,死后更是不惧。

以下是我的一些小小认识,欢迎指正。

一、时刻保持清醒

在甲午打了败仗之后,清政府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现代化的必要,于是派遣大量留学生。派遣留学生无非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然而讽刺的是,正是这群接触了西方文明的留学生,成了反清政府情绪最为高涨的群体。

鲁迅就是其中一员。

受爱国思潮的影响,鲁迅也曾与那些爱国青年一起讨论,或者是声援留学生的示威活动。为相关杂志撰稿,参加 “浙学会”(光复会前身)等。

同是留学生的吴稚晖在东京锦辉馆演讲,鲁迅形容他 “用无锡腔讲演排满的青年,不觉肃然起敬”。之后又听到这位青年说“我这里骂老太婆,老太婆一定也在骂吴稚晖”,在场人无不哄堂大笑,鲁迅却不以为然,他写道“吴稚晖在东京开会骂西太后,是眼前的事实无疑,但要说西太后也在北京开会骂吴稚晖,我可不相信。讲演固不妨夹着笑骂,但无聊的打诨,是非徒无益,而且是有害的。” 他很早就对奢谈拼命的所谓革命产生了怀疑,他之后曾尝试和好友开办杂志,翻译各种小说,用自己的文字改造国民思想,而不再踏足社会活动。他情愿在众人之外荷戟独彷徨。

“我可不相信”,并非当今所谓杠精的四处抬杠,而是灵台清明下对于现实的深切考量。这五个字说来容易,但在如今公众号、自媒体、网络大 V 控制舆论,人们自愿让渡自己的思考权利,选择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大趋势下,又有几个人能够透过那些使人头脑发热的宣讲,看见事情的本质,然后自信大胆的说出:“我可不相信”?

但是鲁迅并非对革命牺牲者冷漠待之,很多年以后,他在一篇名叫《药》的小说里,编织了一个花环,献给那些在革命先烈。

二、从章太炎手中接过战斗的樱枪

章太炎晚年编弟子名录并未将鲁迅收录在内,但是鲁迅始终尊章太炎为师。章太炎 1936 年去世,鲁迅在自己病入膏肓的情况下,连写两文,赞其为 “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范”

1930 年,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骂光绪皇帝 “载湉小丑,不辨菽麦” 后入狱三年。1906 年出狱后,又在《民报》上发表文章,大力宣传民主革命。鲁迅回忆说,他爱读这些文章,全都剪下来收藏因为其文字 “所向披靡,令人神往”。

1908 年,章太炎开小班为周氏兄弟等人讲解《说文解字注》和《尔雅义疏》这次学习使他 “从根本上认识了汉字,眼界大开”

此后,鲁迅虽提倡白话文,可从未放弃对古文字的研究。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期间,鲁迅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整理古籍,古碑。

1913 年,袁世凯气焰正盛,章太炎入京要求会见袁世凯,结果被软禁。后鲁迅写文大赞此举。

章太炎是鲁迅战斗精神的启蒙者,在无数次的失意彷徨后,鲁迅仍然毅然举起前辈手中传过来的樱枪,为国民战斗。

三、艺术家鲁迅

鲁迅的读书情况自不必多说。他的艺术收藏还包括碑拓及汉画像 6000 多件,原拓外国版画 2000 多幅,原拓中国现代版画 2000 多幅,还创办 “木刻讲习班”,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现代版画家。

鲁迅 1913 年发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显示了他对美术艺术的深刻见解,得到了蔡元培的称赞。

他在 1914 年组织开办中国第一次艺术博览会,并择优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鲁迅曾对新任总长范源濂用德育教育代替美术教育深感不满。

鲁迅还为北大设计校徽,为《萌芽》设计封面,给自己的书设计封面,手绘文物图。一生设计书刊封面六七十种,堪称中国现代书刊装帧设计先驱。

此外,鲁迅从不认为连环画是小儿科,而是贴近大众的艺术手段,多次写文章为连环画,漫画辩护。

至于多次出资赞助各种艺术团体个人,自不必多说。

鲁迅对服装搭配很有研究,曾经指导萧红衣服的搭配。

萧红回忆鲁迅病重时,“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的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不断看着的。”

“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跑,在她旁边的地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的花朵。”

四、通古今

鲁迅曾经和施蛰存辩论要不要读庄子读文选,施蛰存入室操戈,说鲁迅要是没有旧文学的修养,是不会把新文章写到现在这么好的。

五、对青年的无限爱护

鲁迅做的最长时间公职就是老师。

曾经授课时全班只有二十几人,一次下大雨他冒雨赴约,却一个学生也没有来,可他从未对学生有过不耐烦。

为给青年学生铺路,他自己披荆斩棘也不在乎,对学生的反抗也大力支持,虽是公职人员,但是多半第一时间站在学生这一边。

然而,让鲁迅吃最多苦头的也是他的学生。

有的把他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有的理直气壮要求帮助,也有的受过帮助之后反过来落井下石。鲁迅多次被伤害,也发毒誓说再也不无端信任人,可是过后仍然捧出自己的心,去帮助那些或好或坏的青年学生。

曾经鲁迅教化学,把纯氢气烧瓶拿到教室,发现未带火柴,回去拿,嘱咐学生千万别放空气进去,否则会爆炸。等他回来点了火,飞溅的玻璃把他双手划伤,到处是血。他担心学生而往下看,发现学生都躲的远远的,原来他们是故意的。此事鲁迅在文中未提。

鲁迅的学生后用他的名义办杂志骂政府,导致鲁迅丢了校长的公职。

鲁迅出名后,就有许多学生找上门,或要求看稿,或要求介绍工作,鲁迅都一一帮忙,连许广平都看不下去,鲁迅说:” 我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贼,就疑心一切人。“

学生廖立峨,曾经带着爱人和爱人的哥哥三人在鲁迅家白吃白住,给他们介绍工作又不愿意,要求鲁迅出钱供其读书,鲁迅初至上海,没有这财力,看鲁迅没钱,三人决定回家,临走要求鲁迅为她们筹措一百元路费。并提出这次他们来是卖了家乡的天地,要去鲁迅再给他们买田地的钱。

高长虹,鲁迅手把手教出的弟子,多次用鲁迅的名义与别人骂战,给自己的杂志打广告。据说高还像追求徐光,但高后来否认此事,只承认与许通过七八封信。

鲁迅” 有青年攻击或者讥笑我,我向来不去还手的,他们还脆弱,我比较经得起践踏。“

六、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是超级奶爸,晒娃狂魔。自己给海婴洗澡,结果把婴儿洗感冒了。海婴生来体弱,鲁迅又格外上心,鲁迅日记里有上百次带海婴就医的记录。

如今你能看见这么多海婴的照片,在当时的年代,即使被侦视,也要带着海婴去拍照。而鲁迅在每一张照片后都认真标注,记录海婴的成长。

截取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片段,有些书上看来的,有些纪录片里看来的。稍微整理一下,敲了出来。

不想为鲁迅先生多说些什么。只是觉得先生这样的人,不会在乎我们或褒或贬的评说。

最后以一段海婴回忆里的对话结束:

“爸爸,人人是那能死脱的呢?”

“是老了,生病医不好死了的”

“是不是侬先死,妈妈第二,我最后呢?”

“是的”

“那侬死了这些书怎么办呢?”

“送给你好吗?要不要呢?”

“不过这许多书那能看得完呢。如果有些我不要看的怎么办呢?”

“那么你随便送给别人好么?”

“好的”

“爸爸,你如果死了,那些衣裳怎么办呢?”

“留给你大起来穿好吗?”

“好的”

知乎用户 秦始皇 发表

鲁迅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有的缺点他也有,只不过他文章写的好点。

推荐 https://m.tb.cn/h.ephsZNR?sm=cce72d

知乎用户 山岩 发表

鲁迅的思想没什么太大的价值,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

劣根性?反封建?这都是胡扯。任何国家民族都一堆劣根性,比中国劣根性严重的是大部分,文化而已,就算现在欧美也一堆劣根性。

说到底,就是在几千年当中,那一段时间中国落后了,而鲁迅正好生活在那段时间。鲁迅把原因归结为封建和劣根性,这是不妥的。

文化差异的问题这里不多说,另述,是个比较繁杂的话题。

鲁迅的价值,或者说历史地位,在于他的艺术造诣,也就是语言的艺术造诣。

鲁迅的杂文能体现的他的语言艺术,不过更重要的是他小说的语言能力,体会一下《在酒楼上》那种语言的感觉,再比较其他作家的语言能力,就能体会鲁迅语言的艺术造诣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个人认为在 20 世纪,单说小说语言能力的话,最好的是鲁迅和王朔,把《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跟鲁迅的小说和海明威的小说比较一下,就能体会这种语言能力的罕见。

刘震云评价王朔,说,王朔的语言兼有鲁迅和海明威的特点,王朔曾经说一段时间读谁的书多了,写出来就像谁。我认为刘震云的话是至今为止我看到的对王朔的评价当中最恰当的一句话,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关于王朔批评鲁迅的那篇文章,我认为多数人都没有读懂那篇文章,我认为王朔写那篇文章原因主要 ZZ 上不满鲁迅,在艺术上还是学习鲁迅很多的,这里不详细说了。韩寒文章说鲁迅语言不好,很可能就是韩寒他爹既喜欢王朔又没读懂王朔的结果。

鲁迅是个杰出的艺术家,但并不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

(另外可以提一下流传甚广的王小波,他的语言能力跟上面说的那三位比,就差很远了,李银河对王小波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他是一个哲学家不是一个艺术家。对比王小波和前面那三位的语言艺术和能力,就可以体会鲁迅艺术造诣是屈指可数的)

知乎用户 蔡旭 发表

一个在人类进步史上发挥作用的人,一个是在中国最黑暗时期仰天怒吼去努力唤醒中华脊梁的人,一个近代文学界的灯塔和旗帜,这样的人对于我来说就是天上的星宿,神仙一样的人物,我不敢评价,也没有资格评价。

然后作为一个在网上的可以随意指点江山的小网民,深知这一切都源自无数革命先辈的抛头颅杀热血的奉献和牺牲,而鲁迅先生就是这些人中的领袖和心中的灯塔。我对鲁迅先生除了崇拜还有无尽的感恩。所以鲁迅先生在我心中是可敬的先贤,是文学的泰斗,是中华的脊梁,是我辈幸福的恩人。

至于那些说先生嫉贤妒能,始乱终弃的人,我只想问一句:你们可知你们所站的道德高地是靠先生这样的伟人的身躯堆砌起来的,不知真假,以讹传讹,然后肆意指责,心中可有愧?可有畏?

知乎用户 破晓朝阳 发表

不用我们再来评价了

先生去世时不是盖着民族魂的大旗吗?

蒋公不是写过先生千古的悼词吗?

主席不是给过九个最的评价吗?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你以为先生已经死了吗?你以为你还活着吗?

知乎用户 Samuel Solomon 发表

但凡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被鲁迅虐惨了的人们,大概都不会给予鲁迅正确的评价,但凡在社会范围之内被除了鲁迅之外的其他人虐惨了的人们大概都会正确的评价鲁迅。

知乎用户 承诺是风 发表

1933 年 5 月,鲁迅跑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很奇怪的照片,为什呢?天有点热,他居然还身穿两件毛衣,摆出撩人姿势。

这是什么操作?炫耀毛衣多还是身材好?其实都不是,这是鲁迅一点小心机。

很多人不知道,鲁迅在用这种方式暗戳戳地秀恩爱。

因为这两件毛衣都是他的爱人许广平给他亲手织的,为了让她开心,保留最美好记忆,决定都穿去拍照。

在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里,他说:“这张照片,母亲最喜欢!”

在这张照片中,鲁迅先生在白色棉布立领衫外套上一件藏青色毛衣背心,外面罩一件灰色开衫毛衣外套,下穿黑色西裤扎着大皮带。

他身体放松,表情少了些严肃,多了点潇洒。右手夹烟,左手掐腰,看上去完全不像 53 岁的中年人,倒是个新潮青年。

照片中这件藏青色的背心曾在《两地书》里提及:“早间无事,坐在寝室继续做手织……”

这件毛背心,上身率相当高。无论吃饭、写稿、会客,鲁迅都穿着它,就连给学生上课也穿着。他还写信给许广平说,背心穿上很暖,很舒服,冬天也无须棉袍了。

世间情人之间秀恩爱的手段千千万,朋友圈里宣誓主权、无名指上戴对戒、街上穿情侣服、一杯可乐两支吸管…… 但鲁迅显然更高级一点,秀到我们 “自愧不如”。

大文豪的爱情来得有点晚,在 45 岁的时候才降临。20 多岁时被母亲安排的一个叫朱安的旧式女子,从没有触动他的心。当然那是另一个悲剧故事。

当热情、充满理想与抱负的许广平出现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时候,作为中国小说史课教授的鲁迅感到了一种女性的新魅力。

《两地书》中,收录了鲁迅和许广平 4 年间 136 封通信,这是他俩的恋爱史,堪称 “大型秀恩爱现场”。

一开始,怀着对老师的崇敬,许广平称鲁迅为 “鲁迅先生吾师”,落款自称 “小学生”。鲁迅当然也欣赏她思想进步,敢于斗争,在信中给予支持。

几番回信,都称呼她为 “广平兄”。许广平作为一个晚辈,一头雾水,不明白为何对她称 “兄”,是儿戏吗?

鲁迅说,无论昔日或新近朋友,现在还有通信的,我都称 “兄”;见面寒暄、作揖,比较生疏客气的,我就称老爷、太太、先生、小姐、少爷、大人……。

翻译过来意思是:对我而言,你不是外人。你品,你细品。

看到这么亲昵的解释,处于暗恋期、心思极为聪敏的许广平哪能不心潮澎湃?

但这只是开始,确定两人恋爱关系后,鲁迅的浪漫和幽默更一发不可收拾。

有时,他会叫她小刺猬、乖姑,在信中闻言软语:“我现在只望乖姑要乖,保养自己……”“不知道刺猬可能如此大睡,我怕她鼻子冻冷”,字里行间,撒娇卖萌,无所不用。

有时,鲁迅心血来潮,给她起了个 “害马” 的昵称,这是因为她参与学生运动,被当时女师大的校长贴上 “害群之马” 的标签。索性,许广平在信中也署名“your H.m.”(你的害马),够洋气!

当然,许广平也亲昵地称鲁迅为 “小白象”,这个名字出自林语堂对鲁迅的评价,“白象” 意味着极为稀少而珍贵的象。在她的心里,鲁迅也是专属于她的,带有温度和可爱一面的 “小白象”。

鲁迅给许广平的信,糖度往往超标。他说:“我寄你的信,总要亲自送到邮局,不喜欢放进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翻译过来就是:亲爱的,你的信息我真的都想秒回。天啊,原来你是这样的鲁迅!

他可以因为许广平爱吃枇杷,特意选了有枇杷图案的信笺,因为她喜欢并蒂莲,下次又换成带有莲蓬图案的,这小心思揣摩得透透的。许广平怀孕后,鲁迅叫她小莲蓬和小莲子,这应该是刻进骨子里的温柔了吧。

最有趣的是,1929 年,他俩的儿子周海婴出生,鲁迅作为新手父亲,喂食、洗澡、哄睡事事亲为。他给孩子编了一首童谣:“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小红,小象红。小红,小象,小红红。”这画风你能和鲁迅对上吗?可以说,就差把孩子起名叫 “周爱许”、“周许婴” 了。

其实,鲁迅不仅在情感上秀恩爱,在生活中也是真恩爱。他带许广平去逛公园,看画展,给她买最佳座位的电影票,因为照顾她近视。鲁迅写作时,得让她坐或者躺在旁边,可以随时看得到,写得累了,就停笔彻夜长谈。

鲁迅和许广平敢于打破世俗的偏见,直面内心的情感,又毫无保留坦诚心迹,表达爱意。无论是书信中的亲昵,还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印证了爱情的纯粹与美好。

所以,喜欢秀恩爱的鲁迅,是不是刷新了大家的认知了呢?

知乎用户 杨充 发表

  • 鲁迅为人怎么样?

  • 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我思考了一下,就我读到的材料来说,鲁迅是一个非常精明,有主见,处在中国新旧传统观念交界点的一个人,因为他没有给自己写下自传,我们只能从他的文章和别人眼中来分析他的为人了。

  • 鲁迅有点同时代文人的特点

  • 就是比较谦卑,虽然他因为白话文小说而出名,但他本人非常谦卑的认为 “写的东西竟然有人会看”。

  • 鲁迅对稿费非常的计较,甚至不惜打官司,可以说他懂得规则的重要性。林语堂等人讽刺鲁迅,说他有点斗犬精神,反过来不就说明自己没有了 “斗”,就只有摇尾巴的办法了吧。

  • 在北京当文员的时候,也算是有些朋友交际,后来因为大家都出了名,渐渐的疏远了。明白点,就是鲁迅选择了看底层,很多文人选择了看同类。

  • 泰戈尔访华,大多数文人都趋之若鹜,只有鲁迅冷眼旁观,还在文章里嘲讽一番,鲁迅的自持也是可见的。

  • 批判国人劣根性以及对待日本等列强国态度

  • 先生的作品,的确大多数,是描写国人在昏暗年代的麻木不仁,懦弱无能,很少痛骂日英法俄,这些欺负咱们的国家,特别是日本。有人说,鲁迅对日本有好感,他有日本朋友,所以他在民族问题上有瑕疵。这种观点可笑。鲁迅对日本确实有好感,他在不少文章里面,说过日本有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地方,其中一点就是日本人的认真,鲁迅对比说:“中国人是凡事太不认真,而日本人是凡事太过认真。” 鲁迅是借描写日本,来指出中国国民性问题。

  • 先生曾经在日本留学,他的思想启蒙老师,藤野先生,给他的影响很大,所以,日本普通老百姓,对于鲁迅来说,并非是魔鬼,而是最为普通的人。如今,我们也曾经历过被人家欺负到家门口的事情,我们也一个劲儿的骂人家,咒骂他们怎么这么的不符合什么原则。有用吗?自己不发奋图强,你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 负面信息,抛弃朱安女士

  • 就个人品行而言,这也是很多人指责鲁迅的地方。主要是一大罪状,抛弃朱安女士。在当时抛弃糟糠之妻,另娶新妇的真不少,相当一批的有名文人都做过类似的事情,理由之一就是糟糠之妻没文化,没有共同语言。朱安女士跟鲁迅的婚姻,是鲁迅母亲一手包办的,鲁迅一直未承认这桩婚姻,他从结婚起就未与朱安女士同席,他形容这件婚事是” 母亲娶媳妇 “。后来,朱安女士几乎守了活寡,而鲁迅也直到遇到许广平才结婚。这是时代婚姻的悲剧。鲁迅为什么不与朱安女士离婚?很简单,在当时离婚了的妇女,在社会上是没有任何地位的,生活是很艰难的。三弟建人享受他的光环,说娶朱安一直视为陌人,也一直不间断寄钱养她。

  •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

  • 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知乎用户 忘尘​ 发表

一个几十年如一日从任何事物都可以看到黑暗的人…… 一个我认为文风十分尖利刻薄的人…… 一个书上和大部分人觉得文章写得很好的人…… 一个教科书上必然有作品的人…… 一个有个学生老婆的当过老师的人…… 一个被萧红仰慕以至于被许广平写东西哀怨的人…… 一个怀念藤野先生的人…… 一个被人捧得高高在上不能再高的人……

知乎用户 女侠别打 我服了 发表

在鄙人心中可排名为我国现代史上作家的第一人。

知乎用户 Kommune Galaxy 发表

伟大的普列汉诺夫主义者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鲁迅

知乎用户 穷光蛋 发表

从鲁迅出生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内文学作家,或者是华人等专家,学者能达到鲁迅的人生境界,写的文章如先生这样的精髓,可以让我们华夏儿女一生来汲取营养的!只有这一个人,我在这里强调!

知乎用户 微斯人​ 发表

鲁迅先生有四好

好就好在没有攻击过

好就好在没有辱骂过

好就好在没有站错过

好就好在没有活到过

知乎用户 太阳 1159​ 发表

鲁日本留学回来,学医没毕业,仗着中文根基某了个教师职业,写写杂文,挣零花钱,其观点,假大空,没有任何建树。,亲日,918 以后和日本人交往密切。从他生平可以看出,他对国家民族很淡漠。

一般书呆子喜欢他,因为不思考,闭着眼睛崇拜就行

鲁大瘠薄污蔑汉族历来就是个苟且偷生、勾心斗角、一盘散沙的劣等民族,只有接受外族的统治、使用外族的文化,汉族才能有口饭吃。

知乎用户 kezzy​ 发表

比较早熟有责任感。因为他是老大哥,爸爸也死了,所以他很小就开始成熟了,负责照顾弟弟。

比较邋遢。鲁迅穿衣服和个人生活比较邋遢,并且大量吸烟,一嘴黄假牙,跟他说话,非常呛。而且长的像抽鸦片的。所以在船上就有人专门检查他,怀疑他是抽鸦片。

跟人处理关系比较差,经常瞧不上别人。在厦门大学,所有教授周末都结伴游玩,鲁迅独守空房。在教育部,也是跟同事关系比较差。

不会娱乐。同事都会打牌,他啥也不会。从不出去旅游。生活非常灰暗。

愤世嫉俗。主要是小时候家庭败落,被人欺负,形成了这种性格。另外,遗传了他爷爷,他爷爷就是脾气火爆,喜欢骂人。

知乎用户 书单君 发表

“普通人”

你一定想不到,考场噩梦,课本魔鬼,深沉苦闷的代言人鲁迅会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经历转专业、找工作、相亲、考公务员,42 岁遇到甜甜的爱情,还让对方称呼他为 “小白象”……

我这就给大家扒一扒,关于鲁迅,你不知道的那些猛料。

1. “专业转来转去,也不知以后好不好就业”

少年时,周树人家早已经中落衰败,爸爸去世了,留下妈妈和他们兄弟三个。

周树人是长子,到了要上大学的年纪,妈妈发愁了。儿子以后做什么好呢?

思来想去,她想出了个 “洋气” 的职业——水手。

倘若周母读过惠特曼的诗集,她一定会这么劝服周树人:儿啊,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不去读就不给生活费了。

少年周树人尚未经济独立,除了听从,也别无选择。

出发之前,妈妈东拼西凑,攒出来 8 块银元,把他送到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那是周树人第一次离开家乡。

很可惜,闯荡世界的美梦很快就破碎了。水师学堂里的同学们不是整天窝在宿舍里睡觉,就是翻墙逃课出去打游戏。大学没上多久,周树人就受不了这里不学无术的氛围了。

更让他受不了的是,学校里什么航海知识都不好好教,天天让他们学习快速攀爬桅杆的技术。

难以想象,瘦瘦小小、还未成年的周树人,穿着水手服,像猴一样在杆子上爬上爬下是个什么模样。但显然,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对未来,周树人迷茫了。

是就这么混到毕业,还是想办法改变一下?

思考过后,他痛下决心,辍学再战,利用课余时间考进了矿路学堂,转专业学起了地质学

考进新学校以后,周树人才打电话给他妈说这件事情。周母听了勃然大怒:叫你认真学习,你对得起我养你这么多年吗……

话音未落,听到周树人说,矿路学堂包吃包住,学费全免,每个月还发零花钱。周母顿时没了什么反对的理由,只好随他去了。

21 岁那年,周树人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还偶然获得一次出国去日本留学的机会。眼见着能走出国门,说什么也要去啊。

这一回,他又放弃了地质学,跑到日本读起了医学院。

送走周树人之后,周母在家发愁:树人这孩子,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也不知以后就业前景到底怎么样。既然是学医,以后回乡开个小诊所也算安稳体面。

那时的周母尚未知晓,他的儿子从医学院毕业以后,也没走上悬壶济世的路。

2. “掉进了相亲的陷阱里”

毕竟是小城市出来的青年,周树人刚到异国他乡时,总是免不了有些自卑和迷茫。他沉默寡言,不爱社交,因此无法融入日本人的生活,却也不想跟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抱团玩。

他最常做的,就是赏樱花和去书店。

可就连这样小小的爱好,也老是被干扰。看樱花时,总是有成群结队的中国留学生在树下咋咋唬唬。

“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看着就烦。

有时躺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房间里看书,听到 “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如此一来,周树人更加独来独往了。但他已下定决心摆脱过去的自己,这时,他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天高皇帝远,我要换发型。”

他剪了辫子,穿上和服,决定入乡随俗,学会融入日本人的生活。

然而,人生总是有一些无法摆脱的无奈。

一次放暑假,他刚回到老家,母亲就说:隔壁朱叔叔听说你现在出国留学,出息了,想把他女儿介绍给你认识。你不用紧张,就是认识认识。

然而涉世未深的周树人还不知道,古往今来,只要是父母设下的相亲局,一踏进去,就别想着能出来。

于是,他就这么糊里糊涂地结了婚。妻子朱安不仅不识字,还裹小脚,和周树人是完全不一样圈层的人,连半个共同话题都找不到。

为了表示不满,刚刚完婚,蜜月都没度的周树人愤然离开老家,独自回日本去了。

望着都市街头青春靓丽的少女们,周树人抑郁了。甜蜜蜜的恋爱还没谈一场,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已婚男人。

他越想越生气,生活便也颓废了下去。不仅天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看闲书,还染上了抽烟、熬夜、不吃早餐的恶习。

据他后来也去日本留学的弟弟周作人说:

大抵在十时以后,(周树人)醒后伏在枕上先吸一两枝香烟…… 盥洗之后,不再吃早点心,坐一会儿看看新闻,就用午饭。

如此想来,睿智如鲁迅先生,也没有逃过那一千古名句的囊括:谁的青春不迷茫。

然而,**有些人永远迷茫了下去,有些人幡然醒悟了过来。**周树人显然属于后者。

后来,日本有个鲁迅的迷弟叫太宰治,还曾专门写了一本关于鲁迅的小说,《惜别》。写的便是周树人在日本留学时,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过程。

3. “三十而立,在家啃老”

留学生涯结束后,周树人考虑过去德国继续留学,但无奈家里不是富二代,总还是需要有个人支撑经济上的负担。

这个担子,自然落在了他这个当哥哥的头上。为让弟弟周作人继续留在东京读书,他只好回国开始找起了工作。

周树人的第一份工作是当化学和生物学老师。为多挣点钱,他同时找了个翻译的兼职。

初入职场,周树人是意气风发的。他每周上 20 多节课,不用看讲义,就能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生物课里往往被跳过的 “生殖系统” 一章,他也能面不改色地讲。

然而,当老师终究不是 “讲课好就行了” 这么简单的。

面对调皮捣蛋,把硫酸往同桌脖子上蘸的学生;面对白天讲课,晚上逛窑子的同事,周树人失望了。这依然不是他想过的人生。

于是,第一份工作只干了一年,他就辞了职,回家待业。

那年,周树人已接近 30 岁。一个留学生,一心想着救国,却为了讨生活,只能做自己不爱的工作。几次换专业,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但在写作上还毫无名气,挣不到钱。

**周树人再一次迷茫了。**他终于成了别人眼中碌碌无为的小镇青年。而立之年在家啃老,不仅担心未来毫无希望,还要面对絮絮叨叨的老妈,和完全没有感情的妻子。

三十岁的周树人,怎一个惨字了得。

4. “妈,我考上公务员啦!”

人不怕一时的失意,怕的是失意时,心中没有那一句 “我的人生难道就这样了吗?”

躺倒的确很舒服,但再这么躺下去,就要把 “鲁迅” 给躺没了。

31 岁的周树人终于痛下决心,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北漂!

事实证明,被逼到绝境里的人,就是潜力大。周树人不仅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而且做的还是公务员。

这下子,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跟妈讲,让妈出门买菜的时候,有牛逼可吹了。

这北漂公务员,他一当就是 14 年。

满意吗?也并不满意。他在日记里这么描述那时的生活:

1912 年 4 月 6 日 晨九时至下午四时半至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致聊赖。

虽然安稳体面,但对于一个有救国心的好青年来说,总归还是太无聊了。

不喜欢归不喜欢,但他一直没有辞职。因为这份工作有一个无法拒绝的优点——工资是真的高。

他就职以后,没几个月就拿到了二百二十元的薪水,后来涨到月薪三百元。放在现在,差不多是月入 2 万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活少钱多啊。

工作既然无聊,那就干点儿自己的事。干点儿什么好呢?想来想去,还是写作吧。

于是,他白天当社畜,晚上当作家,早早做起了斜杠青年

1918 年,他以笔名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看着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在猜测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周树人悠然抿了口茶水,拿报纸遮住脸,躲在后面偷偷地笑。

于是,周树人 37 岁那年,世上多了一个叫做 “鲁迅” 的人。

5. “中年男人第二春,甜甜爱情找上门”

出了《呐喊》《彷徨》两本书后,鲁迅彻底在当时的文坛站稳了脚跟。

可是成名后的生活,并没有他想象的快乐。

先是家里的弟媳妇花他的钱,住他的房,还处处和他作对。再是鲁迅的思想太锋利了,他看不惯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作家,导致被一些人联合起来排挤。

文化圈的水还是太深了点儿。

救国梦想迟迟没有实现,自己也落得孤独苦闷。重重困境之下,鲁迅中年危机了。

1923 年秋天,受朋友邀请,鲁迅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当老师,想要换换情绪。没想到,他在那里遇到了 24 岁的女大学生,许广平。

42 岁,功成名就,孤独苦闷的中年男人,遇到 24 岁,貌美如花,青春靓丽的女大学生。一场甜甜的恋爱就此萌芽。

然而,他在爱情里远没有在文学中的那种自信。要知道,一个有社会地位,家里还有妻子的人,和大学生谈恋爱,必定会遭人闲话。

面对年轻的许广平,鲁迅又一次迷茫了。

他在心里终日拿着鲜花边掰边数:“追她,不追她,追她,不追她”,这一数就是两年,挨到许广平毕业了,他还没下定决心。

终于,许广平按耐不住了。

她气得给鲁迅写信说:“能够拯拔得一个灵魂就先拯拔一个!” 那意思是,别纠结了,恋爱吧大叔!

1925 年,鲁迅和许广平彻底坠入了爱河。

热恋中的鲁迅简直找回了青春,完全不复写作时的严肃深沉。

每天晚上回家以后,他的生活从写作变成了写情书。

在情书里,他给女朋友取了个腻腻的昵称 “小刺猬”。并让许广平称自己欧巴…… 不,小白象

每次开头,他都要腻歪地写道:“广平兄,我是你的小白象呀!”

可见,鲁迅先生不仅剖析国民性入木三分,连撒狗粮,也十分拿手。

1927 年 10 月 30 日,“小白象”和 “小刺猬” 一起结束了北漂生活。他们去往上海,开始同居。

要说情侣约会的圣地,自古以来都少不了电影院。

在上海期间,鲁迅工作再忙,都要抽出空来,带着许广平去电影院约会。而且频率还不低,基本隔天就去一次。

他没有想到,自己后来太过有名,粉丝太多,大家研究完他的文学还嫌不够,连私生活都扒了个底朝天。

日本一位专门研究鲁迅的教授,写了本以外国 “迷弟” 视角看待鲁迅的书,《鲁迅的都市漫游》。

书里挖出了一些让人大吃一惊的猛料。比如,鲁迅最钟爱的电影居然是《人猿泰山》系列。

这是一部十足的好莱坞爆米花大片,讲述从小被猿猴抚养长大的泰山,回到城市后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

鲁迅先生一身长衫,牵着许广平,在电影院里把《人猿泰山》看了一遍又一遍。或许,他是电影看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两人本意是想丁克,不要孩子的,但 “偶失注意,遂有婴儿”,一不小心,许广平还是怀孕了。

1929 年,儿子周海婴出生,给孩子起的乳名,也秉承了两人一贯的甜腻风格,叫做小红象。

从那以后,鲁迅终于潜心于文学创作,没有再为自己的人生方向而感到苦恼了。

再怎么被后世神化,人的迷茫困惑总是相似的。但为什么他成了鲁迅先生,而大多数人都只是籍籍无名的普通人呢?

除了文学上的才能、思想上的明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面对迷茫,也有比一般人更大的勇气。

面对大学专业的选择,面对找不到工作,面对晚来的爱情,他先后三次陷入迷茫之中,但凡有任何一次他没走出来,都不会有我们所看到的那个鲁迅存在。

这也是大多数能从其他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者的共同特性。

我们自然敬畏那个伟大的文豪鲁迅,喜欢那个可爱的表情包之王鲁迅。但那个孤独过、思考过、爱过、生活过,陷入迷茫又勇敢走出来的 “普通人” 鲁迅,或许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 分割线 =======

你好呀,我是书单君,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用,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我在《南方周末》做了 6 年记者后,辞职和朋友一起开了一个公号叫【书单】,目前已经有 400w 粉丝朋友啦,每天上午我会给大家推荐一本我读过的好书,关于个人提升、职场、心理、情感、人文等等。如果你也喜欢读书,想要和 400w 年轻人一起进步,欢迎来公号找我玩呦。

知乎用户 苏莱曼​ 发表

不好评价,此君平时疯狂挖苦国人,抗日开始时没声音了,不谴责了,不挖苦日本人了。像不像现在网络上的某些被大众抨击的双标??

知乎用户 bluefatty001 发表

毛把鲁迅任命为神。「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知乎用户 临冬之虎 发表

越了解先生,就越喜欢他

知乎用户 一半 发表

学术大佬,鲁迅最有名的是文章,但实际上他会好几国语言,还对各种文艺都有涉猎,出过很多专著。

知乎用户 凤舞九天 发表

鲁迅有没有写文章骂过日本侵略者?1895——1936 年,是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对中国侵略日益加深的时代,有哪些作品批判之?

鲁迅乃国士;其文为国器,可照妖,可慑鬼。皇皇巨著,吾而立已久尚未能通读,亦难解愤懑之情。亦恨,亦怒,亦无能为力。

先生千古!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PyN1xL 发表

个人认为鲁迅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

能在完全没有基础和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如此精准的剖析国民的劣根性,甚至直到现在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依然适用,难道不能说明鲁迅真的是一个天才吗?

先生行文逻辑严谨,字句铿锵有力,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或许因为早期白话文风格杂糅,读起来有点费劲,但读多了他的文章,摸清了他的行文规律后,再看就会觉得酣畅淋漓,如同烈酒入喉

当然,鲁迅的一些说法并不客观,比如 “我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放在今天就是人身攻击啊,又或者 “废除汉字”,就算他以 “(繁体)字不便书写造成高文盲率” 为理由,但方块字是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符号,能说废就废吗?而 “中国人的性格又是喜欢调和折中的”,如果不激进,不走极端,或许根本就不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尽管如此种种,我还是不建议有热血青年学鲁迅,因为猛药是对重症使用的,对于还不是那么严重的症候,下猛药只会让病人排斥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tq33nr 发表

巨人看你一眼,所有的蝼蚁都颤抖了。

知乎用户 不屑说 发表

如何评价鲁迅这个人?

中国传统 ——-“盖棺定论”

鲁迅葬礼现场:十六位大佬抬棺,十万人送行,棺木覆盖 “民族魂”

1936 年 10 月 19 日早上 5 点 25 分,鲁迅先生与世长辞,享年 55 岁。宋庆龄得知鲁迅先生病逝的消息后,并立即动身前去吊唁,与许广平(鲁迅的爱人)等人商量后,拟定了治丧委员会。

遗体移至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后,上午十点至下午五点是各界瞻仰鲁迅遗言的时间,根据原先的安排,各界吊唁时间为一天,但由于前来吊唁的人数太多,第一天就达到了 4462 人和 46 个团体,于是便又多加了一天的时间吊唁,第二天前来吊唁的人数有 2857 人和 68 个团体。

10 月 21 日下午举行了 “启灵祭”;22 日,鲁迅出殡,由**胡风、巴金、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 16 位大佬轮换抬棺,**将鲁迅先生的灵柩抬至万国公墓。

国母宋庆龄、北大校长蔡元培扶棺,送行队伍长几十里,

【上海民众自发为鲁迅送行】从 10 月 19 日病逝至 22 日下葬这四天间,约 10 万人都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鲁迅遗容以及伴送至万国公墓参与葬礼。当时从殡仪馆到万国公墓的路程大约有十多里,大家以步行的方式来送别鲁迅。

【鲁迅灵柩抵达万国公墓,棺木上覆盖 “民族魂” 白色锦旗】这面锦旗上的 “民族魂” 三个字是沈钧儒题写的。在葬礼上,救国会成员王造时、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代表各界民众敬献了这面锦旗,后被覆盖在鲁迅棺木上。

【鲁迅下葬时的场景】叶圣陶全程参加了鲁迅葬礼,后来回忆当时的场景,讲到:

“一个个自动组合的队伍,擎起写着标语的旗子或者横幅,唱着当时流行的抗敌歌曲或者临时急就的歌曲,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墓地,大家动手铲土,把盖上‘民族魂’的旗的鲁迅先生的棺材埋妥。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全中国从未有过了。”(《相濡以沫》)

知乎用户 明泽 发表

今天 #鲁迅逝世 83 周年# 上了微博热搜,点开网友的评论,没有看到什么不和谐的言论,可以明白大家对于鲁迅先生的认可,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的话,自然欣慰,但我想以他性情,想必不会在乎。

不知何时起,大家喜欢把 “鲁迅说的”、“这不是鲁迅说的” 等诸如此类的梗挂在嘴边,全民娱乐的时代,我觉得无妨,而且大家对于先生并不是报以娱乐至死的态度,这般相比,更觉得先生受人之尊敬,常挂人民嘴边而不会被侮辱。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先生仍能受人尊敬?我想,先生在后世依然受人尊敬,这在于他的文字对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在于他的品质,为国人塑灵魂,为世人树榜样!

很多人年少时不懂先生的文字,明白时大多却成了他笔下的人,或如此活着,或如此挣扎着,又或是其他的方式。正是如此吧,才会觉得先生之教诲可贵,就像不听劝的人后悔过往,想起某人某事的教训,心中感慨,却对某人某事生了敬意。虽没听取当时之教训,但好在现在明白了,总好过被蒙了真相,起码有了重新改变的机会,活得也明白些,舒坦些不是?

有些人活着,他却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却活着,先生便是这类人死了却活着的人,也正是他自己笔下中国的脊梁。我很佩服鲁迅先生,欣赏他的文笔,瞻仰他的气节,我们中国人不能忘了鲁迅,我相信中国人也不会忘了他,因为我们中国人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83 周年,Alan 于 2019 年 10 月 19 日晚写在羊城。

知乎用户 修改界面​ 发表

唯有教育可以兴邦,在我看来蔡元培强鲁迅千倍万倍

知乎用户 钟北栋 发表

★ 我很讨厌鲁迅,原因如下:

★第一,他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指责国人,好像他自己不是其中的一员 。鼓吹文明可以,但是要注意方式,纠正别人错误,要照顾他人自尊心。比如现在有些人去国外看了一两次,回来动辄就说我们素质低,外国人素质好(这个当然是事实,但没必要天天讲吧,还让不让人安心工作了)。所以这些人我觉得心理很不成熟,他自己就是犯了错误过来的,侥幸走过去了,回头还嘲笑身后的人。鲁迅写假洋鬼子的描写很生动,我真怀疑他自己曾经就是那个假洋鬼子。

★第二,鲁迅偏左,经常写文章骂人,而且骂右边那帮人骂得多,这就给左派利用了,到现在还要学他的文章。他只是个工具而已,鲁迅要是活到延安、活到建国后,恐怕他就不做声了。

★第三,教科书里面的鲁迅,宣传片里面的鲁迅也许代表不了他,就是是他的作品本身,我也并不欣赏,尤其是字里行间的那种尖酸刻薄,令人受不了。我还是喜欢胡适的风格,热情开朗,催人奋进。

★第四,一个人选择什么职业,说什么话,往往是出于利己的需要才这么做,不是说他人品有多高尚。比如,有人做义工,是因为他喜欢热闹,他不这么做他自己内心反而受不了;有的人成天写文章针砭时弊,也是排遣内心苦闷,所以大声叫出来,憋着多难受啊。

知乎用户 无良网友 发表

可以先看看回答的合订本

才疏学浅,不敢回复,故列举于此

知乎用户 吴秋明 发表

人与社会的属性和本能让探索文学有了非凡的意义。

如果我想传达自己的意见并让你接受。 首先你要了解我,对我没有敌意,你要知道我了解你,产生共鸣,最后你要知道我了解的比你了解得更深刻更能看到本质,最后,你才能信我,或者从我的话中读出点属于自己的什么。

先生的文章实在不敢妄议,但就给我的感觉来说,先生更像是在毛线球中找出线头的人,每个读者再用自己的方法解开。

其实许多国家的文学大家都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我想对于中国的线头鲁迅先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原文分界线–––––以下是我在其他答主下面的回复

说的对。

但是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鲁迅那时候民智未开,99% 的农民和绝大多数的文盲,一个文人如何既提出问题又能想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呢?更别提用科学方法了。 当时中国的根本矛盾是民心和民智,洋务运动尝试过科学,失败了。尝试过改革制度,失败了。就算给了你,洋枪洋炮,洋政府,洋大学,又怎么样呢? 中国还是一团糟。人民的三观没变。 只有让群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真正的自我批判,中国才能真正进步。 那么在混乱的近现代历史中引人发醒的鲁迅的文章算一个。那么具体怎么解决问题,我想那就是每个政治家和社会学家的问题了。鲁迅始终是个文人。

鲁迅的文章从现在来看确实像个喷子,但是当代文学又有谁能站出来指出社会的问题呢? 此时此刻 2018 年,对着满屏幕的标题党,八卦,秀下限的媒体,又哪里找像鲁迅这样可以犀利准确又婉转的针砭时弊呢。

可以说鲁迅是喷子,但在当时的环境,找到合适的输出点,保持持久的高输出,并带领全队节奏的 adc 也是只有鲁迅了。

最后想说,自卑和自省不同,自省使人进步,有时自卑,嫉妒,仇恨也是动力,居安思危是老祖宗留下给我们而白皮没有的。 白皮现在有科学,但是科学始终是方法是知识,可以学,但是对于人本身的认知,和何驱动人去使用科学才是最关键的。

知乎用户 仰望星空 发表

你们也配评论?

我只想说一句 你们需要神 而神却不需要你们

知乎用户 limit 发表

毛主席说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知乎用户 Loquat-Honey 发表

留学日本,先学医,后弃医从文。是学医成绩不够好?还是想靠文艺改变大众精神?还是两者都有?

回国当绍兴某个中学校长,去教育部当佥事,在北平生活。

新青年杂志,写小说,学术著作是小说史略等书。

1926 年南下去厦门,本打算做几年学术研究。结果不久就去广州,目睹四一二事变,去上海。被 GCD 拉拢,成为左联的领袖。一直到死。

去上海成为作家,本人的目的是靠译作为生。写作主要是杂文。

我没翻阅资料,有些细节说法可能不是非常妥帖。这是他一生的简略情况。

毕竟在大陆,他的信息太熟悉了。我上学的时候,他的文章每学期都有,远超其它作者。

按梁实秋的说法(主要根据《关于鲁迅》那篇文章),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该领域的好书。他的小说没有长篇,份量太小,还不足以使他成为伟大作家。他主要的成就就是一本本杂文,这些杂文也没有长久的讽刺文学价值,列了四个标准,只有第一个标准能达到。他对他的译文,无法评价。是说梁实秋对那些民族的文学不太了然。但是对翻译方法,两人有很多争论,就不多说了。鲁迅坚持按原文句子结构逐字的硬译。

至于苏雪林的看法,我就不转述了,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鲁迅一生都认为,最重要的是改造大众的精神,而这个目的是通过文艺作品。所以他重视翻译(都不是原文翻译,大多是转译)东欧弱小国家的文学作品,后来是追随苏联的文艺政策。

按韩石山的研究,鲁迅和胡适、陈西滢、徐志摩、梁实秋那伙人的争斗是新旧之争,落后和先进之争。鲁迅是「旧」是「落后」。

梁实秋就明确说鲁迅没有文艺理论,以一团怨气为文艺理论,后来是奉苏俄的文艺理论。

鲁迅很厌恶留学英美的人士,他的朋友里只有林语堂是留学英美的。

鲁迅写的短篇小说,当时销量估计就上十万,名气就很大。我也同意韩石山的说法,鲁迅不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一直想找理论资源来反攻现代评论派、新月派那些人,所以不管做什么,都要横加批评。引用一段话:

人是环境的动物,顺境时可以雍容大度,潇洒自如,一到了困境,逆境,气就不打一处来了,心底里那种阴暗、狠毒、偏执,就要发泄出来了。
“闲话事件” 中,鲁迅、周作人与陈西滢的论战,结仇,说浅点是意气之争,说深点,就是新旧之争,落后与先进之争,两种相对峙的文化势力之争。历史一直在发展,社会一直在进步,鲁迅的这股气,一直就憋了下去。到上海后,在共产党的引导下,矛头自然就对准了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的 “新月派”,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横加批评。

鲁迅到上海是 1927 年,1929 年底,因为上面的命令才停止了对鲁迅的围剿。那时候鲁迅已经是左联的领袖。虽然鲁迅对左派人士很多也很不喜欢。但是客观的说,不是政治原因,鲁迅在上海那段时间(生命的最后七八年),不会这么辉煌。

他死后到建国这段时间,细节我不太清楚。但应当也是左派的图腾和象征。不说更辉煌也不差吧。

建国之后,只能说更加被意识形态供奉。一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才有点真正的学术研究。

海外的鲁迅研究,暂且不谈。我看过曹聚仁、林毓生、李欧梵等人的少量文章,但觉得并不是真懂,尤其是对社会学心理学分析很欠缺。

即使到现在,也是被意识形态和舆论氛围塑造成伟人圣人。鲁研届那些人就不说了,郜元宝王彬彬的评论,早年我看过一些,基本也是肯定和拔高鲁迅的。

我自己来说,高中的时候买了一本《杂文全集》,就是为了深入弄清鲁迅的思想和成就。也是很长时间都认为是很伟大的作者。但后来还是逐渐怀疑和否定。

我没读过周作人的东西,别人文章转引引用不算。可以说一篇都没读过。

我对胡适作品,更多也是查找,已经不想仔细阅读了。

林语堂和梁实秋的东西,近些年稍微读了一些。这两人一个是鲁迅密友,和鲁迅思想南辕北辙,很早就感觉到,刨除两人作品中涉及对方的内容,完全是两个世界。另一个是新月派文艺理论发言人,自然而然遭到鲁迅的狂批。

鲁迅死后,坚持批判鲁迅的是 1897 年(和徐志摩同一生年)出生的苏雪林。她见过鲁迅一面,是以学生姿态。

郁达夫终生是鲁迅和林语堂的朋友,对鲁迅很尊敬,和林语堂友谊也一直保持。

好像陈独秀很佩服鲁迅的文学才能。曹聚仁算鲁迅上海时期的知交好友,但此人对政治的看法也很不行,至少对大陆政权很同情。他评论小品文散文,对鲁迅风那些人很鄙视,肯定梁实秋的散文成就。但他的文章格式不是很精美,他基本是个记者身份。

知乎用户 白薛伽 发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徨。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知乎用户 牧之 发表

看鲁迅先生的书,不是一种消遣,是那种不由自主坐直了身子的严肃与真实。

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社会。

让人脸红惭愧。

鲁迅先生骂人是真的犀利……

知乎用户 张三 发表

鲁迅先生写《拿来主义》,说有用的东西我们就要拿来用。

但是现如今的中国人,崇拜鲁迅算是崇拜得五体投地,但是却并不热衷于从鲁迅那里 “拿来” 一些有用的东西。

大多数人无非是列出一堆所谓的 “金句”,证明鲁迅先生骂对了人……

那么请问从鲁迅先生那里 “拿来” 这些金句到底有什么用?

像引用公式一样地引用鲁迅先生的 “金句”,碰到类似的社会问题就往鲁迅先生的“金句” 里生搬硬套,这样的做法和拿着半部《论语》治理天下有什么区别吗?

鲁迅先生那批人好不容易从外国引进了全套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难道是希望我们这些后人捧着《鲁迅文集》解决实际问题的吗?

知乎用户 大河 发表

这种问题正好能反映知乎群体的真实文化素养

想想先生在九泉下也在刷着知乎

大概是

内心毫无波澜,或许有些想笑

知乎现在特别有意思,讨论读书的意义的人往往是不读书的人

不敢学 “知乎大神” 们辙发“高论”,关于鲁迅。

只想说,当你被生活打击得信心丧失时,不妨读之。如果能给你一些正面积极的东西,忘记先生倒也无不可的。

知乎用户 wd8226 发表

新文化运动,就是反自己。鲁迅是主将,是战士!

大历史叙事。新文化运动对现代质变的中国有什么正面作用,鲁迅就是什么正面人物。新文化运动对现代质变的中国有什么反面作用,鲁迅就是什么反面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这批人还不如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那帮年长者清醒。他们是完完全全的跪下了,庆幸的是,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中国的老百姓不这么想,还保留较多的中国成分。

鲁迅反自己,用力过猛,必然也有万古骂名!

鲁迅反自己,反得及时,必须用力过猛。

他是中华民族文化战线最大的英雄!永垂不朽!因为他及他的同志,觉醒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民族自觉,团结一切自救的力量,不麻木,不投降,唤醒了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反抗精神,埋下求得中国的苟安的希望,中国不被外在的因素灭亡。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真绕不开日本,反清复明的战士几乎留学过日本,民国的名人包括孙中山都娶过日本女人。

他们都是汉奸的话,民国甚至新中国就是汉奸建起来的。因为两个政权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反自己的新文化运动的继承者。

世界是联系的错综复杂的,用结果推论,是脑袋有问题。现实推论,可以解析一切。但是,现实不一定包含过去和将来,某些情况下,就是苟且偷生,暂时的。

中华民族能自己活下来,保留较多成分的自己,虽然苟且偷生,也善莫大焉了!

但是,这种苟且以至于我们自己文明的成分越来越少,被外来 “文明” 主导,那是走向了邪路,还不如汪精卫投降正确。

新文化运动其中就包括乱性,与改革开放后的性乱一样。它们都反伦理道德反孔夫子的,这是新文化运动对人类社会基本单位基本 “细胞” 的攻击。新文化运动其中,具备人类自己反自己的反动性、毁灭性。

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新文化运动在现在,已经走向中华文明的反面。

知乎用户 丁丁 发表

第一次见,他在咸丰酒店负责打酒,他打的总比别人打的烈一些,更容易醉,因此,我对他格外的有好感,

知乎用户 王某某 发表

比如很多扮演英雄的演员把观众感动的一塌糊涂,回头这个演员就干起了贪赃枉法的事情。

知乎用户 不干正事的温迪 发表

吃饱喝足的城里人很喜欢谈素质,尤其是谈街边乞丐流浪汉,甚至是广大农民没素质,不知道他们有一天落魄是否还能保持那个风度

知乎用户 PengDang 发表

知乎的推荐机制很有问题,我刚才我看的时候发现骂鲁迅的全答案全在上面,夸鲁迅的答案全在下面。

知乎用户 有思想的狐狸​ 发表

如同一道劈裂沉闷夜空的闪电,如同利刃之发于铡,如唤醒雄狮的长鞭,将愚昧的灵魂医治。

越是在最艰难的时刻,越能体现一个人灵魂的刚毅。越是在危亡的时刻,越是能体现一个人肩膀的厚度,就在那水深火热之中,走出来了一个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怒批麻木看客心。

他看清楚了原来这世间有一句话叫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原来有的人真的可以扭曲如蛆虫,还真的有人吃人血馒头,真的有人谋财害命!

众生皆懦弱,吾辈岂可长久缄默!如果周围尽是黑暗,我便是唯一的光!他放下了手中的刀,拿起来地上的笔!就得了人又能怎样?无非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就得了一个人又能怎样?谁来拯救这万万麻木的灵魂?谁来?谁来?

从此他变了,他不是一个至真至情的诗人,也不是一个吟风弄月的词人,他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斗士,他怒批看客,鞭挞迂腐,劈裂黑暗,当无人再去追寻曾经的良知,当阶级差异遂成魔障,世间一切皆为宿敌!

他敢怒敢言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他将手中之笔化作匕首,刺向敌人的胸膛,将漫卷诗书化为灵力,将腐烂的创伤上焕发生的希望,融化那将要冻裂的河山!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敢于怒批一切黑暗。要知道,在当时一个文人并不是只是光鲜亮丽的外表,还要时刻提防着反动派的暗杀。

他奔走疾呼,唤醒我辈青年拾薪助火,他将希望给予少年,他昭告世人,纵寄意寒星荃不察,也要我以我血荐轩辕!

对待青年,他殷切期盼,对于看客他冷嘲热讽,在那样的时代,他没有扭曲,他看清了人性。

当汪伪政府射杀游行示威的学生时,他深痛悼念刘和珍。“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我读过鲁迅先生的《药》,其中有一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我。“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枪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坟冢,两面都已埋的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将现实的黑暗揭露的畅汗淋漓!

他已经不是青年时代的伤感和奔放,而是在人生的航程里饱尝了忧患之后的叹息,非常之深。似一种喝了毒酒而不怕死的感觉。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他不一样,他毫不留情面,将一切痛病与枷锁都统统毁灭,他要为自由奔走疾呼!

鲁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思考者,观察者,实践者,一个一直在彷徨,求索与呐喊的人。

这就是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硬的,没有丝毫的谄媚和媚骨,这是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他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想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民族英雄,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中国就需要这样敢怒敢言的人,这样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知乎用户 泡沫玮 发表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知乎用户 杠精 发表

我真的很佩服鲁迅先生,我认为他从来没有弃医从文。他只是从医治人的身体转变为医治人的精神,我认为这更重要。

鲁迅先生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是因为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人思想麻木不仁。(在鲁迅先生的书中提到了)

人是什么,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我相信应该有很多人都读过,应该是教科书中的。名字是《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那么,如果人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将会变成什么,一块石头?一棵大树?还是一粒沙子?可以参考一本书,名字是《乌合之众》。

毛泽东曾评论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也曾说过鲁迅懂得中国。

鲁迅的文章里,有很多一针见血的话。(关于这点,知乎有很多回答,可以参考一下。)

我认为不仅当时需要鲁迅这样的人,现代人同样需要鲁迅。各式各样的鸡汤文和不负责的小编在影响一部分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人的思想很容易动摇。(关于这点,请参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2258666/answer/603597311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被掌控了才是最可怕的。比如传销,比如洗脑。现代人真的需要一些书或者见闻来增长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我曾听人说,你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会失去,但你的思想永远是你的,你读的书,走的路,见的人,永远属于你。这句话我确实同意,但是当你的思维深度不够,当你的见识太短,当你的思想还没有独立,你的观点很容易被左右。

我经常在逛微博,贴吧,知乎的时候感到生气,因为好多梗真的不适合就在那里刷,好多人只知道很有意思,根本没有去理解文字里的真正意思。每天重复着那些烂梗。

我发现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就是: 在很多视频,文章下面,最高最火的评论并不是与内容相关,而且一些没有营养的烂梗。试想,如果不交流,思想不碰撞,那么哪里来这么多灵感,哪里能大步前进。闭门造车总归是不可取的。这与闭关锁国又有何异。若哪一天,学术讨论的论坛也被攻克,那么。。。。

我曾听一个人说,在你逛头条,贴吧等一些新闻软件时。根据大数据,系统会自动给你推送你喜欢的文章,你感兴趣的文章。这样你的知识面就会很窄。人会分成一类又一类,你会发现不同类的人根本聊不到一起去。

思想独立才是真的独立。所以,我希望能出现一些人,唤醒我们的思想,让我们能独立思考,不被人轻易的左右。人与人之间能够交流碰撞,激发更多的火花。

鲁迅先生,精神良药也!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4UGP4v 发表

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鲁迅文笔中的纯粹,摆脱了任何野蛮,明明很硬感的行文,却流畅的让人恍惚感觉很柔和,丝毫不软,然而却非常的韧,这样随心捏造生命的 “柔韧” 安排甚至也不顾及任何狭隘自我的余地,毫无保留的剔除感,其突兀的本质让我一开始看的非常血腥和惊心动魄,又有种灵魂深处中,却 “被” 安息的感受。

虽然鲁迅一直描写常常会出现野蛮迹象的 “行径”,然而出乎意料的每每终结了其野蛮的躁动不安,掐的适可而止的流露任何其形体,尽管那种行径的描述在其他大多数人手中只会无法掌控,化为某种恐惧或偶像崇拜罢了。鲁迅却非常自在而简单地步了。所谓光明磊落,不过这般吧。可惜这一点也容易让人小瞧鲁迅的价值所在。——正因为真实,从来都是人们熟悉而午夜梦回的真实,而不是陌生的,但是通常只有陌生而隐隐作痛的东西,才会让某些小偷感到无法掌控,而生出怯懦方向的崇拜之心和迷信来,所以,我又隐隐担心有人小瞧或误解了鲁迅。这般熟悉与脱离假面,太容易让那类人讥讽不过是寻常类似的字眼,又因来自某种对这般光明,那些人天然恐惧的感受,忍不住不屑,也只对其名誉之类的虚化东西生出最不值钱也毫无收获的敬意。这样的事,也从不少见。

鲁迅的善良倒不如称之为真实,如此更加神圣和 “硬感” 的不留情,对待割裂就是照亮割裂,真正的说服力恰恰不是 “有意义” 本身的内容,而源于对无意义彰显得当的力量,自如的唤醒人们对有意义的渴望,这样的笔力,因而表面看似果断的纯粹既视感了。那行文的硬感与结构感,不仅具有真正的美感,还在许多人想象不到的地方发挥出用处——便足以阻止任何妖魔鬼怪的伊始现实将观众引领到神志不清的地步,只是照出他们的破碎的生命与不连贯的开始,这般对生命的捏造与破碎路径的每次时机都完全成熟的勾勒,称不上是命运,却可以巧妙道一句 “假命运”,这样的“完成” 宛如实现了先知的使命,亦或是堪称其为先知,此难得真正清醒而纯洁的叙述力是我认为鲁迅最明显的长处。这远不是单单具化什么犀利说法之类的东西就可以刻意描述他本人的了。

知乎用户 北宸 发表

评价啥?文章写的好不好?还是什么?

周树人抨击旧社会三座大山?

别扯犊子了!

周树人画个定位坐标!首先他一家三兄弟,他 81 年的,日本海龟。

老二周作人 85 年的,日本海龟 1940 年 11 月 8 日,汪精卫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汤尔和因肺癌病逝;12 月 19 日,汪精卫政权中央政治委员会 31 次会议通过 “特派周作人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并指定为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1941 年元旦正式上任。1941 年 10 月起,兼任东亚文化协议会会长。1943 年 6 月起,兼任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1944 年 5 月起,兼任《华北新报》经理和报道协会理事、中日文化协会理事。

老三周建人北大、上海大学待过,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

你以为周树人写文章讽刺的是谁?北洋非亲日政府和国民政府!你以为他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啥?跟民国政府对着干呗!你以为国民政府为啥不敢搞他?日本撑腰!

你觉得他是英雄是因为他 1936 年死了,没看到 1937 的 77 事变。

说件事儿,抗战结束后周作人以汉奸罪被捕,到了 1949 年中共干翻了国民政府,周作人又以汉奸身份继续成阶下囚。那么他怎么被放出来的呢?因为有一个 98 年出生的浙江绍兴周家日本海龟给毛主席递了一封周作人的 “认罪书”。毛主席立刻顺水推舟示意放了周作人!

我没评价,只是陈述事实,自己去想!哪里来的高风亮节?就是个 “老爷”!

知乎用户 页岩 发表

鲁迅是伟人,但决不能说是圣人,被标签化恰恰是对鲁迅的不尊重。总得来看,鲁迅的文章大体上对当时的局势一针见血,甚至有一些放到今天来看仍然有种 “一语成谶” 的感觉,但仔细寻味又可以发现他还是有着很大的个人局限性的。就着政治宣传给先生带上高帽子,将鲁迅标签化、甚至圣人化、神话显然是跟着政治高地懒得思辨的行为。

先生意图唤醒麻木的国人,试图敲醒跟风崇拜的百姓,而谁又会想到自己竟成了被吹捧的对象,抑或是被调侃厌恶的对象,“鲁迅说” 满天飞,很多人只看到了先生的风采,却未能思考先生真正想告诉我们什么,又希望我们做到什么。

原周树人不要成为那个被神化的鲁迅。

知乎用户 向用 发表

一个提倡废除汉字的民族罪人有人吗好评论的。

知乎用户 邓魁​ 发表

如何评价,我讲不好,但是,如果评价鲁迅,至少有这些知识储备,否则,即便评论了,多半也是扯淡。

**必须要懂得中国的历史,包括思想文化史。**鲁迅被誉为 2.5 个最懂中国的中国里面的 1 整个人,必定是洞察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的,如果要评价鲁迅,至少不能对中国的历史隔膜。

**必须要具备较高程度的文学修养。**可以不是作家,但是一定要具备解读文学的能力,我所说的解读文学能力,不是认识字能读就完了,而是要懂得文学写作的奥妙,并且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学,同时也要对世界文学有相当透彻的学习。否则,如何从文学上评价鲁迅?

**必须经过一定的学术训练,或者懂学术,或者至少对学术有基本的了解。**鲁迅除了是作家,思想家,还在学术领域成就斐然,比如他极具开创意义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堪称中国小说研究领域不可逾越的高峰。如果是学术的门外汉,就根本无法知道写出这种学术作品,需要什么功力。

**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鲁迅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学术大咖,而且还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北大校徽是他设计的,当时他的很多集子的封面设计都是他亲自操刀完成的,设计感十足,秒杀时下很多很多很多书籍的装帧和设计,如果你不懂一点艺术,你好意思评价鲁迅吗?

最后,**必须具备宽阔的视野,良好的学识,以及其它方面的综合能力。**须知,如果一个人评价其他人,而视野及各方面比较弱的话,极有可能评价的是他自己,因为他看不到很多东西。

举个例子吧,陈丹青对激活鲁迅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他从面相,从性格,从观看之道等方面谈鲁迅,也就是从一个画家 “看” 的角度去评说和解读,是之前不曾有过的角度,呈现了一个更加丰富的鲁迅,也包括陈丹青对周作人、周扬等文人在五六十年代所呈现出来的样貌变化,从而窥见他们的文化性格,如果没有犀利的洞察力,没有精湛的学养,就很难有这种视角。

一句话,矮子无法评价巨人,因为矮子根本看不到巨人的全貌,最后下来,犹如盲人摸象,徒增笑料,而已!

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再读一遍《朝花夕拾》。

知乎用户 季鸿翾 发表

我小时候觉得很厉害,再长大一点,觉得很垃圾,再长大一点又觉得很厉害,再长大一点,又觉得很厌烦,再长大一点,终于发现,这是个伟人。

知乎用户 张晨 发表

先生的一生就是与中国人性黑暗斗争的一生。 身为一个理智的人都应该知道,人性是刻进了基因里的,要想改变只凭先生的文章、笔杆子是很难改变的。“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这番话就完全证明先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多难。可先生还是以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决心而做此事为的就是想唤醒国人,去创造一个 “不容外族凯觎” 的中国而已。仅凭此处,就应该值得后人学习

知乎用户 程序媛的男鼓励师 发表

鲁迅在我心里是跟切格瓦拉一样的人,是南美革命领导人的切 * 格瓦拉,不是偷电瓶的那个。

他让我感到既欣慰又难过,欣慰的是我们曾经有个这样的人,难过的是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了。

现在的新闻媒体,论坛社区,全都在歌功颂德,仿佛我们这一代就是天堂,人人不会生病不会老也不会死。

在很多人还不能吃饱饭的时代,他已经可以去日本留学,如果等到毕业后当个医生,开一个小诊所,虽然不能说大富大贵,一生过的有滋有味还是没问题的。

就算他贪名声,读个医学博士,发表几篇著作流传于世,或者给名流政要当医生还是没大问题的。

无论是文盲阿 Q,秀才孔乙己,还是满是吃人的狂人日记,游行被打死的刘和珍君,这些事情其实跟他已经没太大关系。

他完全可以不管不问,每天吃着火锅唱着歌,再来个周游世界。

就算他特别喜欢写作,不写就不能活,完全可以写点跟当代没有关系的文章。像金庸老爷子写点武侠,或者像村上春树一样写点叙事类的小说。

偏偏冒着被抓被杀的危险,写一点嘲讽现实的文章,换了一个又一个笔名,来替弱者说话。

现在的社会,没有人关注底层人的死活了。大家每天做的事情就是骂一下日本,骂一下美国,再看情况要不要捎带一下韩国和法国,最后再跪舔一下普京爸爸,然后我们就赢麻了。

没有人在乎还有很多人工资在 3000 以下,没有人在乎还有人每天睡网吧睡桥洞。

反正这些跟自己又没有关系。

知乎用户 一路向北 发表

萧红写的鲁迅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萧红说鲁迅先生常常抱怨现在年轻人写字太草率,不够清楚,却仍然看他们的信直到深夜。

原文我去找了,在这里!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 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这一点真的很打动我哦,如果我是那个时代的女学生,我一天一定会给他写好多好多封信。那个街边的被他嫌弃太慢的小小绿色信箱,我肯定会因为他而天天光顾。

知乎用户 浮世闲 发表

知乎用户 唐国忠 发表

一个被捧上神坛的下三滥。当年秋瑾女士就应该一刀宰了混进同盟会的投机分子。

他跟中国革命有半毛钱关系吗?

为国殉难的报人林白水、邵飘萍、闻一多。鲁迅也是靠码字为生的,但这个滑头总是在观望风色,甚至借日本人的保护。黄宾虹不见日友,请学生石谷风转告荒木石亩:眼下中日交战,私人交情再好,也没有国家民族的事体大,宴会不去,也不想见他。文人是讲风骨的,鲁迅唯有对日的媚骨罢了。

他与钱玄同这些留日学生鼓吹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我问诸位法国人放弃法语了吗?日本人放弃日语了吗?印度人倒是讲英语的。去汉字是在掘中华文明的根基。蒋百里先生说中国人是有办法的。计算机中文输入难题由王永民解决。此后各种输入法层出不穷。鲁迅这样的人永远是跪着骂自己的国家的。

前几天看到鲁迅的捐款。捐北通州兵祸救济金一元、付温处水灾赈捐二元、助湖北赈捐二元,收观剧券一枚。鲁迅为直隶水灾捐资十一元。同年 12 月 26 日,又捐天津南开中学水灾赈四元…… 还有复往青莲阁饮茗,邀一妓略来坐,与以一元。众所周知先生是去劝风尘女子从良的。

附件:

1927 年 6 月 5 日,与鲁迅一块辞职的许寿裳离开了广州,鲁迅与许广平依然居住在租屋里。一者是鲁迅想整理一些译稿,二者是二人还没想好去哪里。9 月 18 日,两人整理东西,准备赴沪。9 月 27 日,鲁迅挽着许广平从广州动身,10 月 3 日到达上海,暂寓共和旅馆; 10 月 8 日,两人从共和旅馆搬入景云里 23 号,开始了同居的日子。

  这总算进球了吧?

  不!

  也不知俩人咋想的,总之,这种同居起初也不是公开的:鲁迅住二楼,许广平住三楼,更关键的是,鲁迅二楼的住处,放的还是单人床! 对外宣称,则说许广平是帮鲁迅校对文稿的助手——助手待遇不低,不但住到了鲁家,亲朋友好友宴请鲁迅时,也都知道同时邀上许广平作陪,鲁迅的一些学生甚至戏称许广平为师母了。

  问题是,到了 1928 年 7 月,当在杭州工作的章川岛、许钦文邀请鲁迅、许广平前去杭州游玩时,鲁迅还装模作样地拦住人家许钦文:“钦文,你日里有事,尽管走开去做; 可是夜里,一定要到这里来睡,直到我们回上海。” 许钦文有些蒙,一瞧鲁老夫子住的这店,居然并排摆了三张床。最后的结果是,鲁迅指定许钦文睡中间那张床,他与许广平分睡两边。[1]

  说实话,直到如今,我都不知道鲁老夫子是啥意思。跟许广平同居这么长时间了,在自己最亲信的两个学生面前,装啥呢? 再说大家就不是不知道,就是知道,才邀请你俩一块儿出来玩呢。按章川岛的回忆:“许钦文曾戏言,鲁迅先生与景宋夫人这次来杭,像是度了蜜月。后来我才知道,鲁迅先生预备要来杭州玩几天,确是在和景宋夫人结婚时就约定了的,在我的记忆中,他们俩像这次在杭州这样的畅游,也是唯一的一次,确也像一个小型蜜月旅行。而且在鲁迅先生战斗劳苦的一生中,也只有这一次,居然匀出四天的时间来休息了一下。”[2]

  一句话,人家都知道你度蜜月呢,你还装大尾巴狼! 联想起许钦文之妹许羡苏与许广平的二苏之争,难免让人想入非非:难不成鲁老师在人家许羡苏娘家人眼里,还想表演出,我跟许广平没有那层关系吗? 对于许广平来讲,原定一星期的游玩,鲁迅则只玩了四天就回上海了; 四天的蜜月期,睡觉时中间还横躺了一个许羡苏他哥,这叫哪门子蜜月呢? 总而言之一句话,许广平嘴里再叫唤新生活,对于鲁迅这样的老夫子来讲,心里也只能虚成纳妾了! 一句话,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呵!

  1929 年,许广平怀孕了。两个人一直避孕来着,奈何海婴这孩子不请自到,这又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所以鲁迅于 5 月份前往北京,探亲兼向母亲汇报。母亲一听自然高兴,但是朱安不高兴,朱安之前就做了一个梦,梦见鲁迅带了个孩子回家,这让她很气愤。但是婆娘狠狠地批评了她,有个孩子有什么不好? 于是她也不敢不高兴了,相反,她慢慢认了命并高兴起来,且把海婴当作了自己的儿子,自慰死后好歹有个子嗣祭奠她,不至于让她做孤魂野鬼什么的。只不过,海婴没有把自己当她的儿子,鲁迅许广平也没照顾过她的母亲情愫,直到 1947 年去世,她也没有见过海婴,海婴也没把她安葬到鲁迅身边,至于祭奠与否,谁知道。

  鲁迅北京探亲,最先把许广平怀孕的消息告知了许羡苏,许说,她并不以为奇,这是意料中的事。啧,意料个啥呢? 迟钝得赛头猪,1929 年 5 月得知许广平怀孕,1930 年 3 月她离开了北京的鲁家,前往大名教书,在大名没有多久,就嫁人了。

  有意料的唯有朱安吧。试看俞芳的回忆:

  “我说:‘大先生和许广平姐姐结婚,我倒想不到。’大师母说:‘我是早想到了的。’‘为什么?’我好奇地问。‘你看他们两人一起出去……’‘那你以后怎么办呢?’不料这一句话触动了她的心,她很激动又很失望地对我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她又给我打了一个比方说:‘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她说这些话时,神情十分沮丧。”[3]

  再有意料你也拦不着不是? 你又不是胡适他老婆江冬秀,被老公宠得拿剪刀跟他干——你弄个女人给我试试看,先剪死你孩子,再剪死我自己。朱安别说剪死自己了,剪孩子都没得剪的。

  海婴的报到,让朱安这只蜗牛痛失最后的希望,但却给鲁许的公开同居带来了希望。随着孩子在娘体内的增大,两个人就没法再扭捏下去了,怀过孕的同志都知道,准妈妈也就是怀孕的前几个月可以做地下党,后面肚子越来越大。你说鲁大师的一个女助手,没嫁人的大姑娘,在鲁大师家鼓着个大肚子出出入入,成何体统? 所以两人分头行动,各向自己的亲友汇报去了。

  许广平这边,亲人方面,许广平是选择先告诉自己的姑母 (正好姑母来上海了),然后由姑母转告她的家人,许广平的考虑是:“我的亲人方面,如由她说出,则省我一番布告手续,而说出后,我过数月之行动(当然是指生孩子了) 可以不似惊弓之鸟,也是一法。”[4]

  友人方面,许广平是选择给同学写信:“老友尚忆在北京当我快毕业前学校之大风潮乎? 其时亲戚舍弃,视为匪类,几不齿于人类,其中惟你们善意安慰,门外送饭,思之五中如炙,此属于友之一面; 至于师之一面,则周先生 (你当想起是谁) 激于义愤 (的确毫无私心) 慷慨挽救,如非他则宗帽胡同之先生不能约来,学校不能开课,不能恢复,我亦不能毕业,但因此而面面受敌,心力交悴,周先生病矣。病甚沉重,医生有最后警告,但他本抱厌世,置病不顾,旁人忧之,事闻于我,我何人斯。你们同属有血气者,又与我相处久,宁不知人待我厚,我亦欲舍身相报……”[5]

  鲁迅这边,亲人方面,如前所述,鲁迅回京省亲,直接告诉老娘,这个没得说; 友人方面,鲁迅就有意思了,3 月 22 日他致韦素园的信中有所透漏,但口气却是这样的:那个啥,川岛到厦门,发现我一个人独居,很骇异,看他的意思,似乎京沪都在传说,我携了密斯许同居厦门了,气死我了。“其实呢,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深恐辱没了对手。然而一到爱起来,气起来,是什么都不管的。后来到广东,将这些事对密斯许说了,便请她住在一所屋子里——但自然也还有别的人。前年来沪,我也劝她同来了,现就住在上海,帮我做点校对之类的事——你看怎样,先前大放流言的人们,也都在上海,却反而哑口无言了,这班孱头,真是没有骨力。”[6]

  看鲁大师这段信,笑死人没商量:我跟密斯许本没那个意思,都是他们的闲话逼的; 他们的闲话,我转说给密斯许,并且邀请她同居一屋。当然我还邀了别的人,我们仨同居一屋! 前年来上海,我邀请密斯许同来了,帮我做校对。你看看,先前说闲话的那些人,现在反而不说了——晕,事情就是开始时人家才说,生米煮成熟饭,孩子都要出生了,人家还说啥? 再说是你孱头没骨力还是人家孱头没骨力? 你要是不如此地脱裤子放屁,在厦门就同居一处,人家还说你干吗? 就是你明明爱了,还装大尾巴狼,两个人住两岔,然后天天写信我想你,你想我,人家觉得怪,才说你们的。

  行文到这里就该结束了,孩子都有了,我们围观者也该散了。但是我想画蛇添足,对比一下胡适与鲁迅有关牺牲的问题。

  可以说,当 1919 年鲁迅高喊 “爱情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 时,还没有认识许广平,所以他在文章中说:“然而无爱情结婚的恶结果,却连续不断的进行。形式上的夫妇,既然都全不相关,少的另去姘人宿娼,老的再来买妾”。意思是这些他都不会去做,所以最后发了这样的赌咒:“但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们少的老的的罪,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7]

  同样说牺牲,我们看与鲁迅同样境况的胡适同志是如何看待的。

  据胡适日记载:1921 年 8 月 30 日上午十点半,他和高梦旦一起去沧州旅馆看望赵元任夫妇,等到十二时这对夫妇才回来,谈了几句他们就走了。“梦旦邀我到消闲别墅 (福建馆) 吃饭,饭时大谈。他谈起我的婚事,他说许多旧人都恭维我不背旧婚约,是一件最可佩服的事! 他说,他敬重我,这也是一个条件。我问他,这一件事有什么难能可贵之处? 他说,这是一件大牺牲。我说,我生平做的事,没有一件比这件事最讨便宜的了,有什么大牺牲? 他问我何以最讨便宜。我说,当初我并不曾准备什么牺牲,我不过心里不忍伤几个人的心罢了。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其实我家庭里并没有什么大过不去的地方。这已是占便宜了。最占便宜的,是社会上对于此事的过分赞许; 这种精神上的反应,真是意外的便宜。我是不怕人骂的,我也不曾求人赞许,我不过行吾心之所安罢了,而竟得这种意外的过分报酬,岂不是最便宜的事吗? 若此事可算牺牲,谁不肯牺牲呢?”[8]

  看到了吧,同样是牺牲,两人的高下立判。鲁迅认为自己是牺牲,胡适却觉得,自己无非追求一个心安,婚姻也没啥过不去的,没成想大家认定他是牺牲,这于他真是莫大的便宜! 一句话,胡适没有沾了便宜还卖乖——婚姻本身就是一种契约,你既然娶人家,你就得守约、负责,尽到丈夫的义务! 若你破罐破摔,捎带着把别人也摔了,然后说自己是牺牲,好意思?

  这方面,我觉得还是许广平实在些。事后鲁迅好友许寿裳为撰写《鲁迅先生年谱》,写信给许广平说:“年谱上与朱女士结婚一层,不可不提,希弟谅察。关于弟个人婚事,弟拟依照事实,真书‘以爱情相结合,……’” 云云。[9]

  倒是许广平很干脆,回信说,我可不是小气人,“关于我和鲁迅先生的关系,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 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甭写什么 “以爱情相结合,成为伴侣” 了,直接写成 “…… 与许广平同居”。最后许寿裳在“许广平” 之前加了个 “番禺”,在“许广平” 之后加了个“女士”![10]

  同居就是同居么,许广平够实在,够坦白。连周作人都多次写文章,讥讽他大哥色情心使然,旧文人纳妾呢!

附件 2:

同时代的人评鲁迅:

●陈源(笔名西滢):“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他的文章,我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载 1926 年 1 月 30 日《晨报副刊》〕

●长虹(即高长虹):“我是主张批评的…… 鲁迅却是主张骂,不相信道理。”“鲁迅…… 不能持论。…… 那是被感情、地位、虚荣等所摇动了。”〔载 1926 年 11 月 17 日上海《狂飙》第五期〕

●陈源(笔名西滢):“我觉得他的杂感,除了热风中二、三篇外,实在没有一读的价值。”〔摘自 1928 年 6 月初版《西滢闲话》〕

●冯乃超:“鲁迅这位老生…… 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世人称许他的好处,只是圆熟的手法一点,然而,他不常追怀过去的昔日, 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结局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载 1928 年 1 月 15 日《文化批 判》创刊号〕

●钱杏(笔名阿英):“鲁迅的创作,我们老实的说,没有现代的意味,不是能代表现代的,他的大部份创作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而且遥远了。” “鲁迅所看到的人生只是如此,所以展开《野草》一书便觉冷气逼人,阴森森如入古道,不是苦闷的人生,就是灰暗的命运;不是残忍的杀戮,就是社会的敌意;不 是希望的死亡,就是人生的毁灭;不是精神的杀戮,就是梦的崇拜;不是咒诅人类应该同归于尽,就是说明人类的恶鬼与野兽化…… 一切一切,都是引着青年走向死 灭的道上,为跟着他走的青年掘了无数无数的坟墓。”〔载 1928 年 3 月 1 日《太阳月刊》三月号〕
“鲁迅以革命自负,而竟仇视革命作家,纯用冷讥热嘲的口语 来逞着豪兴,没有理论的根据,我们真不知道他所走的那一条路。鲁迅的这种思想不但错误,而且非常的模糊,常常令人难以猜测。”“鲁迅…… 一种含血喷人的精 神,也真令人有‘行之百世而不悖’的感想。”〔载 1928 年 5 月 20 日《我们月刊》创刊号〕
“我们真想不到被读者称为大作家的鲁迅的政治思想是这样的骇 人!他完全变成个落伍者,没有阶级的认识也没有革命的情绪。”〔钱杏着《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一卷,(上海)泰东图书局 1928 年 7 月初版〕

石厚生(成仿吾笔名):“这位胡子先生倒是我们中国的 DonQUixote(堂.吉诃德)————堂鲁迅!”“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不仅害了神经错乱 与夸大妄想诸症,而且同时还在‘醉眼陶然’;不仅见了风车要疑为神鬼,而且同时自己跌坐在虚构的神殿之上,在装作鬼神而沉入了恍惚的境地。” 〔载 1928 年 5 月 1 日《创造月刊》第一卷第 11 期〕

●实秋(即梁实秋):“大凡做走狗的都想讨主子的欢心因而得到一点点恩惠。《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 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钱我是想要的,因为没有钱便无法维持生计。可是钱 怎样的去得到呢?我只知道不断的劳动下去,便可以赚到钱来维持生计,至于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资本家的账房去领金镑,如何可以到 ×× 党去领卢布,这一套的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呢?也许事实上我已做了走狗,已经有可能领金镑或卢布的资格了,但是我实在不知道到哪里去领去。关于这一点,真 希望有经验的人能启发我的愚蒙。”〔载 1929 年 11 月 10 日《新月》月刊(上海)第二卷第 9 期〕

邵冠华:“鲁迅先生是文坛上的‘斗口’健将。”“不顾事理,来势凶猛,那个便是鲁迅先生的‘战术’。”“然而,他的滑稽是狂暴的,我不得不说他是在狂吠!”〔载 1933 年 9 月上海《新时代》〕

●少离:“鲁迅翁的政治理想,很容易接近托派,鲁迅翁加入托派的动机,主要的却是被火一般的领袖欲所驱使着的。”〔载 1934 年 4 月上海《新会新闻》七卷 2 期〕

●天一:“施高塔路的内山书店,实际是日本外务省的一个重要的情报机关,而每个内山书店的顾客,客观上都成了内山的探伙,而我们的鲁迅翁,当然是探伙的头子了。”〔载 1934 年 5 月上海《社会新闻》七卷 16 期〕

苏雪林:“鲁迅这个人在世的时候,便将自己造成一种偶像,死后他的羽党和左派文人更极力替他装金,恨不得教全国人民都香花供养。鲁迅本是个虚无主义者, 他的左倾,并非出于诚意,无非藉此沽名钓利罢了。但左派却偏恭维他是什么‘民族战士’、‘革命导师’,将他一生事迹,吹得天花乱坠,读了真使人胸中格格作 恶。左派之企图将鲁迅造成教主,将鲁迅印象打入全国青年脑筋,无非藉此宣传共产主义,酝酿将来反动势力。”“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 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鲁迅平生主张打落水狗,这是他极端褊狭心理的表现,谁都反对,现在鲁迅死了,我来骂他,不但是打落水狗,竟 是打死狗了。”“我不怕干犯鲁党之怒以及整个文坛的攻击,很想做个堂吉诃德先生,首加鲁迅偶像以一矛。鲁迅在世时,盘踞上海文坛,气焰熏天,炙手可热, 一般文人畏之如虎,死后淫威尚复如此,更使我愤愤难平了。”〔载 1937 年 3 月 1 日《奔涛》半月刊(汉口)第一期〕

“鲁迅的性格是怎样呢?大家公认是阴 贼、刻薄、气量褊狭、多疑善妒、复仇心坚韧强烈,领袖欲旺盛。”(1966 年 11 月 7 日完稿载《传记文学》)

苏雪林” 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

附件 3

作家陈群在《杨荫榆之死》里说:“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

苏雪林撰有《悼女教育家杨荫榆先生》。她回忆自己 20 年代末与杨荫榆相识,之前在《几个女教育家的速写像》中介绍过其生平。“提到北京女师大风潮曾替荫榆先生说了几句公道话。她原是已故某文学大师的对头,而某大师钦定的罪案是从来没人敢翻的,我胆敢去太岁头上动土,岂非太不自量?所以这篇文字发表后,居然吃了人家几支暗箭。这也是我过于爱抱不平,昧于中国古贤明哲保身之道的结果,只好自己骂一声:‘活该!’”

苏雪林的《悼女教育家杨荫榆先生》回忆,杨荫榆写信给她,说想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学社,“招收已经服务社会而学问上尚想更求精进的或有志读书而无力入校的女子,援以国文、英文、算学、家事等有用学问”,请苏雪林也签名于发起人之列。“七月间我回苏州度夏,会见了我最为钦佩的女教育家王季玉先生,才知道二乐学社系荫榆先生私资所创办。因经费支绌,无法租赁校舍,校址就设在她盘门小新桥巷十一号住宅里。” 苏雪林去杨宅拜访杨荫榆,正值暑假,学生留校者寥寥数人,“一切规模果然简陋”。谈起女师大风潮,“她源源本本的告诉了我。又说某大师所有诬蔑她、毁谤她的话,她毫不介意,而且那也早成过去了。如果世间公理不灭,她所受的那些无理的攻击,总有昭雪的一天”。苏雪林为老友的遇害悲愤不已:

咳!荫榆先生死了,她竟遭大日本的 “皇军” 惨杀了…… 记得我从前那篇《女教育家速写像》,写到荫榆先生时,曾引了她侄女寿康女士写给我的信几句话来安慰她道:“我们只须凭着良心,干我们认为应当干的事业,一切对于我们的恶视、冤枉、压迫,都由它去,须知爱的牺牲,纯正的牺牲,在永久的未来中,是永远有它的地位,永远流溢着芬芳的。”当时用这 “牺牲” 字眼,原属无心,谁知今日竟成谶语。

鲁迅发表于 1925 年 12 月的《寡妇主义

这里所谓 “寡妇”,是指和丈夫死别的;所谓 “拟寡妇”,是指和丈夫生离以及不得已而抱独身主义的。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欧洲中世的教士,日本维新前的御殿女中(女内侍),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别的独身者也一样,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尤其是因为压抑 XING(欲)之故,所以于别人 XING 的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妒嫉。其实这也是势所必至的事:为社会所逼迫,表面上固不能不装作纯洁,但内心却终于逃不掉本能之力的牵掣,不自主地蠢动着缺憾之感的。

说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的萎缩,她们却以为不安本分了:都有罪。只有极和她们相宜,——说得冠冕一点罢,就是极其‘婉顺’的,以她们为师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学校所化成的阴森的家庭里屏息而行,这才能敷衍到毕业……

鲁迅在《女校长的男女的梦》中又写道:“入校在八月初,而她已经在七月底做着男生来帮女生的梦,并且将如此梦话,叙入公文,倘非脑里有些什么贵恙,大约总该不至于此罢。我并不想心理学者似的来解剖思想,也不想道学先生似的来诛心,但以为自己先设立一个梦境,而即以这梦境来诬人,倘是无意的,未免可笑,倘是有意,便是可恶,卑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评价鲁迅并不难,难的是读者自己的人格。看别人说什么有嘛用,既然从伟人毛泽东,到贩夫走卒的阿累,林林总总无数嘴巴,都无法帮你确定鲁迅的坐标。

知乎用户 皓月当空 发表

敬爱的毛主席说过:鲁迅先生的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综合上述这几个特点,形成了一种伟大的 “鲁迅精神”。

知乎用户 巨馍蘸酱 发表

我有一位老师隐晦地谈到:鲁迅先生太有民族责任感了,所以写了那么多杂文向社会呐喊(鲁迅说实话有点像喷子,因为他只说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放在那里,他没有提多少建议),但是鲁迅先生没能写巨著,这大大限制了鲁迅先生作为作家的成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装神弄鬼,光这一点已经比九成知乎精英强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问题下的一些答案,有的是在赞扬,有的是在贬抑甚至辱骂。作为一个同样也喜欢鲁迅先生文章的人,我想会有这样的评价,大概就是肤浅的吹捧引来的肤浅的反动。这一点我应当自我反省,我以往那种对先生浅薄的赞美是否就是使得某些同志大力贬低甚至侮辱先生的原因呢?

知乎用户 kk666 发表

醉眼朦胧上酒楼,

彷徨呐喊两悠悠。

群盲竭尽蚍蜉力。

不废文章万古流。

先生千古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略激进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有一定文学价值!仅此而已!

一般鲁迅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对中国的强烈批判,据近代宣传这是在唤醒中国觉醒、民族觉醒云云!

但个人认为这不过是近代党国刻意宣传抬高其批判影响力来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威地位,因为打破了旧权威才好树立新权威!

个人认为鲁迅也远担当不起 “民族魂” 的美誉!当时国家内忧外患,几乎从上到下都是朝不保夕。鲁迅既没有拿出救国救民的具体办法,也没有直接投身革命去再造中国、挽救危亡!须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鲁迅这没有解药的批判理论,并没有长期深入基层进行大样本统计调研,仅仅是根据看到、听到的街头乱象而轻易得出结论,从而再次加工创作!**把人类普遍存在的缺陷高度强调于中国人身上,极易在衰弱期、发展期的中国产生逆向民族主义等自虐恶果!**如今不少 “慕洋犬”“逆向民族主义者” 就是以现代鲁迅自居,套用鲁迅的批判思想美其名曰:我并不是骂中国,我是想把你们骂醒,这样中国才有进步!中国就是有那么多的缺陷,只有接受优秀的欧美高等人种的统治才能兴旺发达等等!

目前很多人盲目崇拜 “偶像”,信徒们总是习惯于把偶像的一切作合理化设想,缺乏对“偶像” 自身的理性批判!

知乎用户 平生不识三天人 发表

鲁迅如果还活着会把那些黑他的人骂的毫无招架之力!!!

知乎用户 旭东李真是好极了 发表

民族魂

知乎用户 太宰治 发表

深刻严肃,正直无私,可惜生在战争年代,不然是另一个诗仙了,笔杆子代替了枪和手术刀,用文字救人,是为大道独行,岂不快哉

知乎用户 向前看 发表

就凭一点 他能在中国的近代时期看到未来一百年左右国人的思想发展趋势 不论作品就论这种眼光得佩服 就像邓小平同志以前在中国改革时期 能说出中国 2020 年能达到什么样子 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 可以称为一代伟人

知乎用户 柒柒 发表

我有什么资格评价鲁迅?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4Y0frL 发表

就像鲁迅说的,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

知乎用户 正义的伙伴 发表

我算什么东西 也配评价鲁迅 楼上的也真敢评价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鲁迅,周树人。虽然身死却不断讲出各种名言,真英雄也。

知乎用户 只会一下​ 发表

没见过,不评价,你们也没见过。我只见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现在上海人民比较空,都建议阅读下先生的文章

知乎用户 Eco-Lai 发表

来了,当权者开始对鲁迅下手了。

知乎用户 大掰头​ 发表

我配评价?

知乎用户 King 发表

长夜漫漫,而逝世于黎明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号称 985 221 遍地跑的知乎就这水平?本来以为你提出观点拿大量史实或鲁迅的文字证明也行啊,结果就自己瞎 jb 说,看了点地摊就觉得自己贯通古今了。

知乎用户 行者 发表

又一个为了黑而专门开的提问,知乎真是越来越 “言论自由” 了。

知乎用户 EX70SL 发表

鲁迅,曾经,一直,永远,都会是我的精神导师

知乎用户 流云 发表

能不能别评价了。要评价就去评价文章,顺带评价当时社会情况。对于个人,特别是已经打了全人类脸的高人。我怎敢评价!

知乎用户 川仔 发表

我只知道初中课本,六本书,五本第一篇是鲁迅的文章。反复的评价没什么益处,反而会流于表面

知乎用户 无声歌唱 发表

鲁迅在这个时代会被封号。

知乎用户 风岚 发表

无产阶级的斗士,如果有一天你不喜欢了,请看看你屁股做的位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鲁迅不是公知吗,快批斗他。

知乎用户 米苏 Takumi 发表

通过《觉醒年代》,我看到了更全面的鲁迅先生。

我看到了一个思想极为深邃的鲁迅。不管是看客和人血馒头,还是呐喊和铁屋子,或是吃人与被吃,他都看清了一个旧社会,从而进行深刻犀利地抨击。闹市的一角,一个青年被斩首示众,围着的一群普通市民,一边争抢着要看砍头的画面,一边假意安慰那位青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一刀下去,鲜血四溅。这群人被砍头的画面吓得退散,看够了热闹,惊慌地跑开了。这时冲上来几个妇人,手挎竹篮,拿出贿赂北洋军的铜板,冲过去用馒头沾上新鲜的人血,小心翼翼地捧着馒头离开。嘴里念念有词:“蘸血要趁热哪,这包治百病。”《觉醒年代》的这一幕,结合了鲁迅《示众》《药》两篇小说。民众们麻木愚昧、逆来顺受、袖手旁观的态度,让人痛心又心寒。这正是鲁迅先生所激烈批判的国民劣根性。他的文章是那么一针见血,仿佛窥视着百年后我们的灵魂——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够从中有所启发和收获。

我看到了一个极致追求美学的鲁迅。当我看到蔡元培请鲁迅设计北京大学的校徽时,我才意识到鲁迅先生对艺术有着相当多的研究。设计完的校徽初稿,惊艳到了所有人。图案以篆体的 “北大” 两字为主体,上下排列,左右对称,构成一个圆形。“北”字构成背对背两个侧立的人像,而下面的 “大” 字则构成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样就形成了 “三人成众” 的意象,也突出了学校 “以人为本” 的办学理念。刘半农说那是张哭脸,然而鲁迅就是想借着这张 “哭脸” 时刻提醒着所有北大学子所有知识分子不要忘了肩负的历史使命。我突然联想到《藤野先生》里的“我”,为了讲究艺术的美感,把人体的结构图偷偷改了,即使被老师批评也不以为然。

我看到了一个极富有感染力的鲁迅。我从未看到一个那么饱满鲜活的鲁迅——他给人的感觉总是孤傲,像活在一幅画里一样。直到他在北大礼堂进行演讲。有一句话我深感认同:“任何人,你都不能去试图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你非要挡呢?那结果只有一个,什么呢?被碾着腿嘛!” 讽刺又幽默。还有一句是这样的:“您老既然不是敝国的人,那就少管敝国的事吧,少操闲心、少淘闲气。” 我感觉鲁迅把我想说的话说了出来,可他要是不说,我又无法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所谓共鸣——这大概是鲁迅先生让人敬仰的原因之一吧。

觉醒的过程难免彷徨,鲁迅这样的先驱如此,我们亦如此。

知乎用户 Gloria 的悦读纪​ 发表

鲁迅给人的感觉冷峻坚毅,似乎总是横眉冷对,其实,鲁迅是个幽默有趣、温情有爱的人,他还有很多很萌的外号~

知乎用户 邬文杰 发表

把人生看的很黑暗的人,以悲观作不悲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他有知名度,他为自己代言,阿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刘晓孟 发表

还好,死得早,不然现在没人知道他了。不过要是晚死备不住拿个诺贝尔奖,啥奖不一定,备不住就不是文学奖。

知乎用户 Le - 叆叇云端 发表

偏个楼,之前窦文涛说鲁迅的那首诗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稿费工资都可高了哈哈哈哈,还有小楼可以躲呢,羡慕

知乎用户 颜小团 发表

周先生要是活在当代,也就是个封号斗罗。

知乎用户 雍和 发表

小时候不懂,现在懂了。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学,凝练出了四大名著,那么四大名著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反叛,把这种精神具象化的就是鲁迅。这里反叛是中性词。鲁迅作为精神,无可批判。

知乎用户 欲上青天揽明月 发表

成也鲁迅,败也鲁迅……

知乎用户 水知寒 发表

因激奋而深刻

知乎用户 好吧好吧 发表

看萧红回忆鲁迅的一篇文章不喜欢鲁迅

知乎用户 实在想不出名字 发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现在不就是这样吗?

知乎用户 阿刘 发表

前一阵子有人假借朱安女士的口吻诉说怨气,说出种种偏见,让人觉得好像没学过历史。

就一点,你能上不是爱情的床吗?就这一点我觉得鲁迅是忠于爱情的。

知乎用户 xtp1230 发表

我觉得小瞧传统文化和文言文的人,都是有缺憾的人。小时候不明所以在学校里要读要背鲁迅的不少作品,反正现在不会再看了,也没时间看,传统的好的东西都没有什么时间看,何况其它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看它矮矮的,它留胡子的习惯,还是中东那边的特点,它姓周,浙江的周姓很多都在八百年前被波斯来的中东人给替换掉了。。

这几百年里,最喜欢写小说的,蒲松龄,也是中东人来后突然冒出的蒲姓

知乎用户 小闲人 发表

鲁迅与左联

中东铁路战争中,苏共在指示中共各地暴动,指示红军攻打城市之外,决定成立一个旨在宣传苏联的 “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中国支部”,在文化方面对国民政府作战。奉莫斯科之命,中共中央成立了潘汉年为书记的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委),负责筹建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任命冯乃超为左联书记。1929 年底,在苏联击败中国东北军,继续霸占中东铁路地区的背景下,潘汉年、夏衍(沈端先)、周扬(周起应)、冯乃超等中共文艺界官员召集彭康、阳翰笙、郑伯奇、鲁迅、蒋光慈、戴平方、洪灵菲、柔石、冯雪峰等作家、艺术家举行了左翼作家联盟筹备会议。“国民革命” 中,谁进步,谁反动,谁是帝国主义、军阀由莫斯科定义,国民党对苏决裂后,在中国文化领域中所谓左翼还是苏俄定义,说白了,拥苏、作俄党才是左翼。

1930 年 3 月 2 日,冯乃超、夏衍、周扬等中共文艺界领导人召集鲁迅、茅盾(沈雁冰)、郁达夫、钱杏村、丁玲、蒋光慈、田汉、柔石等五十多位拥苏作家、文艺家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大会。大会宣布的左联纲领系经共产国际批准的《文学的理论纲领》,大会号召成员 “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 宣传苏俄革命,在文艺领域号召推翻国民党政府。根据共产国际的决定,大会推定鲁迅、夏衍、阿英组成名义主席团。与宋庆龄为首的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一样,左联也是共产国际下属,筹备小组十二成员中,除鲁迅和郑伯奇外都是共产党员。夏衍后来在《懒寻旧梦录》中提出,谈左联历史时不要忘记史沫特莱、尾崎秀实、山上正义、鹿地亘、池田幸子等 “几位外国同志”,暴露了左联背后的共产国际操纵之手,因为那几位“外国同志” 都是共产国际的走卒。其中的美国人史沫特莱、日本人尾崎秀实是共产国际上海情报网的间谍。二人来华后不久就参与了召集成立左联的行动。

在共产国际远东局资助下,潘汉年、冯乃超和夏衍等人在上海浙江北路设立了秘密办公处,开办了文艺大众化研究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漫画研究会、创作批评研究会、小说研究会(小说散文组)、诗歌研究会等一大批下属组织。左联成立后立即履行使命,推出了一大批歌颂苏联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强烈的影响了当时的青年,更长久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几代青年。后辈青年们不知道,这些作品都是在苏联侵华的背景下歌颂敌国,抹黑中国政府之作,非此不算左翼,不获资助。

左联的第二个重大行动是围攻主张思想自由,创作自由的人权运动和 “新月派”。围攻中,左联的主要观点为:否定自由、人权和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解放运动成果,否定创作自由,要求文艺创作必须为苏共和中共服务,文艺必须是共产党的工具。通过在莫斯科接受培训的瞿秋白等人,共产国际将党化的文艺理论,即共产党所谓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输入了中国。瞿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我们是谁?》等一系列文章中宣传苏俄,强调知识分子要改造自我,要求文艺作品必须服务共产党。其“作家做大众的留声机器” 说法的真是文艺家必须成为共产党的留声机。因为,在共产党的字典中,无产阶级是指共产国际和中共的自我称呼。左联提出的 “走向民间,走向工农大众” 口号的真实表述是要求知识分子、文艺家、作家改造自我,抛弃独立思想,作党文艺的工具。

在左联成立之前,鲁迅就已经是围攻人权运动、文艺自由的主将。他对新月派文艺家的斗争方式不是就文艺创作展开讨论,而是在杂文中谩骂,将主张文艺创作自由,思想自由的新月派领袖梁实秋谩骂为 “走狗”。左联成立后,鲁迅将其对人权运动、文艺自由主张的谩骂升级,将对梁的谩骂升级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不与鲁迅对骂,而是指出要害说:“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最后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24] “文艺而可以有政策,这本身就是一个名辞上的矛盾。俄国共产党颁布的文艺政策,里面并没有什么理论的根据,只是几种卑下的心理之显明的表现而已:一种是暴虐,以政治的手段来剥削作者的思想自由;一种是愚蠢,以政治的手段来求文艺的清一色。”“无论谈到什么,总忘不了‘阶级’,总忘不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方面,其优劣所在,自然还值得讨论,可是共产党人把这理论的公式硬加在文艺的领域上,如何能不牵强?我想有一天他们还要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数学,马克思主义的物理化学罢!”[25] 梁氏所言的“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 是客气的说法。他其实知道,鲁迅和左翼作家们早就开始接受共产国际的资助了,左联、左翼文学运动、左翼戏剧运动、左翼电影运动等等都是共产国际金钱扶植的产物。

左联并非文艺组织,而是交战敌国扶植成立,在文艺领域颠覆中国政府的别动队。国民政府取缔这一叛乱组织理所当然。1930 年 5 月,左联追随苏俄,也举行纪念五一节活动,发表纪念 “五一” 宣言,要求文艺“与伟大的革命斗争相结合”,开展所谓反帝运动。如果不是卢布党,在中苏战争未散肯定会谴责苏俄帝国主义。拥苏的左联背景昭然。同月,共产国际在上海秘密召开了中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左联派柔石、胡也频、冯铿等作家代表出席了大会。1931 年初,王明为首的中共新领导层以泄漏会议地点的手段清除了何孟雄为首的中共党内反对派。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处决的中共党内反对派人士中包括柔石、胡也频、殷夫(白莽)、李伟森(李求实)、冯铿等五位左联作家。这五位后被中共宣传为 “左联五烈士” 的作家并非因文艺创作、文艺思想被杀,而是由于举行为敌国张目的苏维埃会议,散发 “武装保卫苏联” 的传单,组织推翻中国政府的 “飞行集会” 等配合苏联入侵。他们中的柔石为敌国呐喊:“同志们,苏维埃的旗帜已经在全国飘扬起来了!…… 中国红起来罢!中国红起来罢!全世界的火焰,也将由我们底点着而要焚烧起来了!世界革命成功万岁!我们都以血、以火、以死等待着…… 猛烈地扩大红军, 组织地方暴动, 中国革命成功万岁! 世界革命成功万岁”;[26] 殷夫为敌国呐喊:“政治上目前一个克不容缓的急务就是:武装拥护苏联。”[27] 这样公然服务敌国的颠覆者不会为任何国家、任何政府所容忍。林语堂后在《申报》“一夕话”谴责道:“中国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几个卢布,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报纸上疯狂叫卖自己的汉奸言论,武装保卫苏联,支持外蒙人民自己当家做主”。林的谴责用在左联成员们身上再贴切不过。

作为俄党组织成员,左联的作家们必须像柔石、殷夫那样歌颂苏俄,号召推翻本国政府。反对文艺家成为政治和外国势力工具者,反对歌颂苏俄者,在中共战争中支持国民政府者受到中共与的内部整肃。作家蒋光慈反对在中东路战争中宣传拥护苏联,不再见容与左联,只好要求退出共产党。与对陈独秀不批准辞职,而要宣布撤职一样,中共也不批准蒋光慈退党,而宣布将蒋开除出党,在《红旗日报》上称蒋为反革命。1931 年 5 月,左联发布了《开除周全平、叶灵凤、周毓英的通告》,罪名与蒋光慈一样:反对拥苏。

操办成立左联后,潘汉年奉命筹建了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左翼文化总同盟” 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总同盟”等众多俄党文化团体。这些团体与左联一样,成立的决定来自苏俄,经费来自苏俄,以服务苏俄利益为宗旨。苏俄不仅在满洲战场获胜,在中国全国都得势。中苏战争中成立的 “反帝拥苏大同盟” 和左联组织遍布全国,拥苏、左翼口号成了主流,上海的中国左联之外,又有了北平北方左联(领导天津、保定、青岛等地分支左联),以及旅日中国作家的“东京左联”。在共产国际资助下,左联组织了苏联观光团,选了一批人赴苏参加苏维埃代表大会和社会主义联盟代表大会,创办了《前哨》、《北斗》、《萌芽月刊》、《拓荒者》、《世界文化》、《文学半月刊》、《文学月报》、《文学新地》、《春光》、《海燕》、《夜莺》、《小说家》、《今代文艺》、《东方文艺》、《新语林》、《每周文学》、《泡沫》、《浪花》、《榴火文艺》、《尖锐》、《令丁》、《冰流》等一大批拥苏刊物。

九一八事变后,左联与中共同样口径,宣言 “武装保卫苏联”,联手其它俄党文艺团体推出了一大批打爱国旗号服务莫斯科的文艺作品。其中最出名的是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和夏衍编剧的《风云儿女》电影。这些作品以借宣传仇日的办法鼓动推翻中华民国政府及促中日开战及促国民政府停止剿共,其中真正宗旨还是 “武装保卫苏联”。正如苏俄出钱建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黄埔军校培养出了新中国党政军高层一样,左联组织中的文艺家后来成了新中国文艺的主导者。因此说,新中国文艺的灵魂来自苏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评价?

你凭什么评价?

你得夸!!!

知乎用户 HAQE 发表

文学方面,当然很厉害《阿 Q 正传》《中国小说史略》都是极漂亮的文字。而鲁迅个人瑕疵也不小,与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等关系极为不好,另外,朱安许广平一事也杂忆众多。

一句话两句话难以说尽。

知乎用户 凤凰河 发表

这样的战士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胃;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就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一切都颓然倒地;一一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栽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太平……

但他举起了投枪!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鲁迅有哪些逸事趣闻?

知乎用户 李征义​ 发表 1936 年 10 月 19 日,55 岁的鲁迅因病去世的那天下午。 一名叫奥田杏花的日本雕塑家来吊唁鲁迅,经家人同意后,用石膏敷在鲁迅脸部,给他拓了一个脸模,送给了鲁迅家人。 上海鲁迅纪念馆建好之后,鲁迅家人把这 …

如何看待「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笔很糟糕」的言论?

知乎用户 阳炎 D 发表 鲁迅《狂人日记》中写 “我” 疯了,并没有长篇大论,只消一句——“不然,那狗何以看了我一眼?” 还有非常著名的,现在知乎满天飞的“赵家人”——出自鲁迅《阿 Q 正传》:“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除此以外, …

有没有不喜欢鲁迅的?为什么?

知乎用户 果果大树小树 发表 不喜欢一位作家是很正常的事,即使是鲁迅。 但正确的态度是: 我不喜欢鲁迅,但我承认他在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只是我不太喜欢。 这么说我完全可以理解。 而非: 鲁迅写的是啥破玩意儿,看都看不 …

中国现当代为什么对鲁迅那么推崇?

知乎用户 归途由光铺成 发表 因为过去了这么多年,鲁迅笔下的人物不仅没有死,还个个都蹦跶得更欢了。 鲁迅的文章在百年以后的今天仍然是经典,正是因为文章里的人和事,从来没有走远过。 知乎用户 李栩然​ 发表 我挺喜欢的作家余华,曾经在奥斯陆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