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有什么后遗症?

by , at 03 November 2022, tags : 新冠 后遗症 感染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德南王 发表

我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在那位支持共存的越南朋友

@金导

的评论区贴了英国 ons 的官网,方便大家查阅数据。

我认为,新冠的危害到底严不严重,不是一两个人的个人体验可以决定的,必须从整体数据出发,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以偏概全。这是我的初衷。

至于为啥选择大英的数据做参考,是因为大英的数据做的真是太全面了。从超额死亡率到各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等的死亡数变化都有统计,且直接公布在政府官网。

结果呢,我让大家去查英国的数据,他就和我扯朝鲜的数据,这是什么神奇的脑回路?然后我想回应一下他的奇葩朝鲜言论,就发现被他拉黑禁评了。

他的回应,以及我被拉黑的截图如下。

@金导

这位越南朋友,您既然这么热心和大陆网友分享和讨论共存后的快乐生活,为啥一定要在评论区控评呢?大家放开了理性讨论不好么?

我把英国 ons 的网址直接贴出来,而不是截取部分相关数据给大家,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怕人误会我有篡改数据内容,或截取片面数据,干脆就发个地址让大家自己查; 二是 ons 的数据实在是做得太好了,太直观了,任何人都能不费吹灰之力看清楚,何不让大家自己看呢?英国是共存最彻底的地方之一,又是西方民主国家,谁能告诉我和朝鲜有什么相似之处么?这位越南网友,你天马行空地扯到朝鲜数据之后,又为啥非要把我拉黑了呢?

说回英国的统计数据。
到 8 月 26 日那一周为止,大英的超额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达 15.5%.
其中新冠直接贡献的超额死亡只占一部分,而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死亡数比起疫情前都有显著成长,一起推高了超额死亡。

更让人惊讶的是,不仅老人的死亡变多了,年轻人的超额死亡率也居高不下。换句话说,在疫情之后,全年龄段包括 0-24 岁这一族群都受到了影响。

要知道,经历了初代毒株,阿尔法,德尔塔等毒株的轮番暴击,五年平均死亡数的基线在这两年已经被抬高了不少,所以现在依然居高不下的超额死亡率才显得更加突兀。

油管的新冠话题类第一大 v,英国的 dr. campbell 也对此表达了深切的忧虑,所以在 9 月 9 日的视频中做了详尽的分析,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看一下。

最后,我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我的观点不重要,甚至 dr. campbell 的观点也不重要,数据就摆在那里,我希望大家能够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英国 ons 的网址:www.ons.gov.uk

为了更加严谨,我必须加个补充说明:ons 有提供超额死亡数据,但关于各年龄段和各疾病的详细死亡数据,是由英国政府的 Office for Health Improvement and Disparities 提供,可以在英国政府官网 http://gov.uk 查得,感兴趣的同学请搜索 Excess mortality in England.

知乎用户 写字娘舅​ 发表

说我自己吧,给大家讲讲亲身体会。

2020 年 3 月中旬,纽约开始宵禁的前几天,我和一位意大利朋友见面喝了一杯咖啡的工夫,我第二天就喉咙不适发烧,也没去检测,2 天后就恢复正常了。几个礼拜后,那位意大利朋友的太太打来电话说他丈夫去世了,才 38 岁很健康的一个白人每周都健身的。于是我总是高度怀疑我得过新冠。到了 2021 年年初,纽约很冷,有一天我去了一个地方室内暖气不足,回来的路上突然感觉心脏剧烈疼痛,于是救护车医院急诊检查,足足呆了两天,还是没有查出任何结果,所有能查的仪器全部查完了,医生还是不让我离开,说让我再继续监测。我看医院有点嘈杂还是离开了,在唐人街买了麝香保心丸,偶尔心痛就吃两粒,或者阿斯匹林也吃。因为那是纽约已经麻木状态,反正打了疫苗也就那样了。

但自从住院检查之后,心脏还是时不时会疼几下,电话问了国内的医生朋友,也认为症状不是心绞痛。今年年初回国的前夕,又高烧了一次,打电话问 CDC,回答是打过疫苗就不用担心了,也不必要检查了。ok,回国前血检也过就这样回来了。

但心脏有时候还是会痛,我之前从未有任何心脏病历史。去上海三甲医院全面检查了,心脏特别检查了好几个测试,结果还是没问题。

我就开始查询美国当地的新冠后遗症情况了。发现和我类似的病例有很多。一般需要恢复正常的时间都很漫长。

这几天,纽约那里又在说,新冠后遗症中,还出现失忆症出现,人数还不少…

知乎用户 烈月​ 发表

话说,您觉不觉得,新冠好像在向着某个奇怪的方向开始进化了。

以前我们会觉得,这个病最后要么是变异成致死性极高,要么是变异成传染性极高,前者不用说,就像埃博拉,肯定全世界积极防疫,很快就能消灭,就算消灭不了,最后病人快速死亡,也就传播不出去了,而后者,传染性高往往意味着致死率低,所以最后真就变成大号流感,那也就不用防了。

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还有一种病毒,它的致死率极高,但传染性也同样极高,因为患了这病以后并不是立刻致死的,它有着漫长的潜伏期,足以保证将病毒传播到尽可能多的人身上,最终病人的死亡也并不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而是因为这种疾病导致免疫力降低,最后死于其他病菌感染,而这也让它极难引起人们的警惕,最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被发现和重视起来。

这种病,就是艾滋,HIV。

新冠似乎开始有了一些艾滋的典型特征,比如那个 “Long Covid”,患者明明已经没有新冠 “肺炎” 的症状,却开始陷入一种极端的亚健康状态,世卫组织对此还有专门的定义:

这些症状并不致命,但长期下去对身体影响很大,更糟糕的是病人去了医院,医生也不明就里,更没办法对症下药,我们其实不知道自己的脏器内部是否还受着这种病毒的影响,也不知道这种影响最终会默默消失,还是以某种方式爆发出来。

时间还太短,研究透彻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而且中国缺乏研究样本,这时候还真得指望国外,很多医学专家已经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但总的来说还停留在数据层面,没有真正非常确切的致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因此想要搞清楚一切,也只能等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了。


公众号《携月观影》往期文章:

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争议,作者吴勇动机为何?

上海后勤保障失控,原因或许与 “人性化管理” 有关

关于唐山事件,请别逼受害人出来说话了

新冠后遗症浮出水面,受影响的不只有经济

关于 “江西国控通报周劼朋友圈炫富秀权” 的一点分析,不一定对

知乎用户 多崎作 发表

今年 3 月,英国牛津大学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显示,新冠病毒会导致患者的大脑萎缩、控制情绪与记忆区域的灰质流失,并损害控制嗅觉的区域。

去年 7 月,由英美多所知名院校科学家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联合研究发现,感染新冠后可能会对智力造成影响。该研究称,这些结果与长期感染新冠病毒的报告相符,‘脑雾’、注意力难以集中和难以找到正确的词汇是常见的。


看新闻看到的,这应该造不了假吧

知乎用户 Alexius zhou​ 发表

讲个生殖方面的,感染新冠会对生理男性 [1] 的性交能力构成一定的挑战

根据发表在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的一篇文章 [2],在 2020 年 3 月之前的美国,主要用于治疗 ED 的 PDE-5 类药物的销量每月平均增加 285,653 单位。在宣布大流行后的 2 个月内(2020 年 4 月和 5 月),PDE5-Is 的销量下降,水平变化 p 值 < 0.001。但自从社交禁令逐渐解除后,PDE-5 类药物的销量出现了明显的反弹,销售迅猛增长(趋势变化系数 = 920,947,p 值 < 0.001)。到了 2020 年 12 月,美国 PDE-5 类药物的销量则高达 24,324,258 单位,比大流行前 2020 年 2 月的 14,576,724 单位增长了 67%。与之相比,其他的泌尿科药物,如本文中列举坦索洛辛和非那雄胺,其销量则没有明显改变。

而 PDE-5 销量的增加 67% 则主要是由他达拉非销售额增长 85% 推动的。而这一增长适用于每日给药的 5mg 他达拉非片则体现的淋漓尽致,2020 年 12 月 5​​ mg 他达拉非片的销售额(10,999,040 单位)是 2020 年 2 月的销售额(5,518,560 单位)的两倍。

由以上的图片和数据,再考虑到由于疫情管制而减少的性活动,我们必须得承认新冠会对性健康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其他的研究佐证了这一观点。美国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泌尿外科医生们在一项人类阴茎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中 [3],对行阴茎假体植入术的严重 ED 患者的阴茎组织进行了电镜检查,他们在有既往新冠病毒感染史的患者阴茎组织中发现了新冠病毒微粒。

病理学结果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可造成广泛的皮内损伤与血管损伤

一份来自美国国家登记处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则表明了新冠病毒感染与男性 ED 有显著关联。在倾向得分匹配后,通过将 230,517 名有新冠病毒既往感染史的男性与 232,645 名无新冠病毒既往感染史的男性进行了比较,发现新冠病毒的感染与 ED 发病呈显著相关(优势比 1.20, 95% CI 1.004–1.248,P= .04),而症状严重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其预后明显更差,ED 发病风险更高 [4]。使用倾向评分匹配的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感染过新冠的患者,其 ED 的风险增加了五倍 [5]

尽管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皮内功能衰退与性腺功能衰退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一篇小型综述中发现新冠病毒感染与随后的性腺机能减退症之间存在关联,而性腺功能的衰退则会诱发不良临床后果 [6] [7]


防杠说明:

何为构成一定的挑战?就是有一定概率造成因人而异,程度不同的不利影响。不同人的免疫力不同。免疫力好的人感染了新冠,新冠病毒可能还没来得及造成全身感染并对身体广泛的影响就被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由疫苗介导的特异性免疫系统给干掉了。他们可能不会有任何感觉,影响肯定存在,不过微乎其微,对于他们来说感染新冠对性能力构成的不利影响可能还不如正常自然衰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大。

所以不要拿什么我感染了新冠但我没有任何感觉 / 对对对外国人都 ED 光了这样的话来跟我抬杠,我只是觉得如果新冠对你造成的后遗症以及不利影响很小甚至你感觉不到的话,说明你的体质好免疫力好,这是一件值得喜悦的好事

参考

  1. ^ 包括那些接受了性别重置手术的 transsexual/queer + 的人类个体,不过更准确的来说,应当是具有男性生殖器官(阳具)且使用其以进行性交的人类(Homo sapiens)个体
  2. ^Hernandez I, Gul Z, Gellad WF, Davies BJ. Marked Increase in Sales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Medication During COVID-19. J Gen Intern Med. 2021 Sep;36(9):2912-2914. doi: 10.1007/s11606-021-06968-2. Epub 2021 Jun 25. PMID: 34170453; PMCID: PMC8229258.
  3. ^Kresch E, Achua J, Saltzman R, Khodamoradi K, Arora H, Ibrahim E, Kryvenko ON, Almeida VW, Firdaus F, Hare JM, Ramasamy R. COVID-19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Can Cause Erectile Dysfunction: Histopathologic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Human Penis. World J Mens Health. 2021 Jul;39(3):466-469. doi: 10.5534/wjmh.210055. Epub 2021 May 7. PMID: 33988001; PMCID: PMC8255400.
  4. ^Chu KY, Nackeeran S, Horodyski L, Masterson TA, Ramasamy R. COVID-19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New Onset Erectile Dysfunction: Insights From a National Registry. Sex Med. 2022 Feb;10(1):100478. doi: 10.1016/j.esxm.2021.100478. Epub 2021 Dec 15. PMID: 34931145; PMCID: PMC8673874.
  5. ^Sansone A, Mollaioli D, Ciocca G, Colonnello E, Limoncin E, Balercia G, Jannini EA. “Mask up to keep it up”: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COVID-19. Andrology. 2021 Jul;9(4):1053-1059. doi: 10.1111/andr.13003. Epub 2021 Mar 30. PMID: 33742540; PMCID: PMC8250520.
  6. ^Rastrelli G, Di Stasi V, Inglese F, Beccaria M, Garuti M, Di Costanzo D, Spreafico F, Greco GF, Cervi G, Pecoriello A, Magini A, Todisco T, Cipriani S, Maseroli E, Corona G, Salonia A, Lenzi A, Maggi M, De Donno G, Vignozzi L. Low testosterone levels predict clinical adverse outcomes in SARS-CoV-2 pneumonia patients. Andrology. 2021 Jan;9(1):88-98. doi: 10.1111/andr.12821. Epub 2020 Jun 3. PMID: 32436355; PMCID: PMC7280645.
  7. ^Dhindsa S, Zhang N, McPhaul MJ, et al. Association of Circulating Sex Hormones With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JAMA Netw Open. 2021;4(5):e211139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11398

知乎用户 桃小夭​ 发表

我有一大堆图片数据,Long Covid 的分析。但是,我今天不想讲这个。

我想说的是我公公感染新冠,转阴后,癌症复发,多处转移,仅两个月,就不治身亡。

之前,我曾经列举过台湾地区超额死亡的数据。当时我也很难解释到底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原因还是感染没有查出来,政府隐瞒数据的原因。

今天,我终于想清楚了。政府在感染新冠导致的直接死亡的数据上的确没有隐瞒,但是超额死亡也确实和传染有关。新冠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是间接原因。

因为感染新冠,导致某些人身体免疫变差了,器官衰竭了,最终死亡。

理论上,新冠的确不是直接死因,但是事实上如果没有新冠,亡者可能还有更长的生存期。

可是,能证明这一点么?我不做这个研究,我无法证明,感染新冠对癌症病人、三高病人、免疫力不全的病人…… 有多少的影响。我只有超额死亡的数据而已。

这个世界,不只有健康的人,还有亚健康的人、还有患有慢性病的人。虽然我明白平民无法抵挡时代的浪潮、政府的决策,我只希望当病毒对人体损害更低一点的时候,再谈全面共存,别让那些身体不好的人,感染后或转阴后,面对着痛苦挣扎只能自认运气差。

知乎用户 Nature Portfolio​ 发表

超大数据集不一定能让研究人员解开关于长期 COVID 的种种谜团,如疫苗对长期 COVID 的预防效果等。

临床流行病学家 Ziyad Al-Aly 有一个让许多研究人员梦寐以求的宝藏: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VA)**的数百万份电子医疗记录。**该部门专为美国退伍军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Al-Aly 就职于退伍军人事务部圣路易斯医疗保健系统。利用这些数据,他和他的同事不仅在研究 COVID-19 的长期影响——从心血管疾病 [1](参见:新冠感染后心脏病罹患风险激增,轻症也不例外)到糖尿病 [2] 等;还对长期 COVID(long COVID)的难题发起了挑战。长期 COVID 是指新冠感染急性期表面上结束后仍持续数月不退的症状。他们最近发表的研究结果 [3] 让一些研究人员非常吃惊。他们发现,接种过疫苗再感染新冠的人出现长期 COVID 的概率只下降了约 15%——大大低于认为疫苗能将这一风险减半的其他结果 [4](参见:逾 1300 万人研究发现:疫苗对新冠后遗症的预防作用有限)。

一直在关注长期 COVID 研究进展的人,大概已经对这种出其不意的结果见怪不怪了,因为不同研究报告的数据多少有点出入。**对长期 COVID 的定义差别、用于研究它的不同数据类型、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方式,都会让一些基本问题得到相去甚远的答案,令公众和决策者困惑不已。**长期 COVID 的患病率是多少?疫苗或再感染或最新的新冠变异株会如何影响长期 COVID 的患病率?

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用于制定 COVID-19 相关政策,但断断续续又参差不齐的研究结果很容易让人混淆,Al-Aly 说。当你有这么多的不确定性时,别人自然很难充分信任你,Al-Aly 说:“公众对于‘15% 到 50% 之间’的表述不能很好地理解。”

模糊定义

部分问题出在对长期 COVID 的定义上。目前,长期 COVID 和 200 多种或轻或重的症状相关,轻则生活不便,重则使人衰弱。长期 COVID 的持续时间也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还有令人烦恼的复发问题——有时会在看起来康复的几个月后再度发作。

**各方对长期 COVID 的定义和诊断问题尚未取得一致。**世卫组织在 2021 年发布过一份共识,但在病人代表或研究人员群体中并不受欢迎。很多研究依然在用互不一致的标准定义这种疾病,对长期 COVID 患病率的估算范围也从 5% 一直到 50%。

对于这种复杂疾病的研究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充分纳入各类症状,以及年龄和急性新冠感染严重程度这类特征的可能影响。Al-Aly 的研究在这方便占据诸多优势:来自大型医疗保健系统的数据能提供超大样本量。Al-Aly 在研究突破性感染(接种疫苗后发生的感染)**后的长期 COVID 时使用了逾 1300 万人的医疗记录。**虽然其中 90% 是男性,但女性人数也有 130 万人之多,Al-Aly 说这已超过了许多其他研究的样本量。

大数字优势

这些很大的数字加上一些医疗记录提供的数据类型,让研究人员可以开展复杂的统计学分析,将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人口统计特征与未感染的对照组进行仔细匹配,华盛顿大学健康计量与评估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家 Theo Vos 说。Vos 在长期 COVID 的研究中使用了各种来源的数据。

但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人们会把研究规模错误等同于研究质量和效度。”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研究卫生政策的内科医师 Walid Gellad 说。

Gellad 尤其担心**使用电子医疗记录的研究会因为行为学上的差异而不够准确。**他说,举个例子,相较于在 COVID-19 急性期没有就医的人来说,那些选择就医的人可能更容易报告他们的长期 COVID 症状。

此外,单从医疗记录和健康保险理赔看,可能无法反应人口统计学较多样的人群,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计算流行病学家 Maimuna Majumder 说。这种情况在美国可能很普遍,她说,美国的健康保险覆盖率差异巨大。“有些研究往往会使用大量的数据点,让我们误以为这些数据必然很有代表性,” 她说,“但有时并非如此。”

Majumder 还想知道研究保险理赔数据是否会少算了患有长期 COVID 的人数,因为很多有症状的人可能不会去看病。

编码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保险理赔和电子医疗记录中是如何记录症状的。**医生通常会记录多个症状和疾病的编码,但很少会把病人全部症状的编码都列出来,Vos 说,不同医生对某种疾病的编码选择可能也不一样。这也许会影响长期 COVID 是否被报告以及如何报告。“电子医疗记录能提供很有用的信息,这毫无疑问,”Gellad 赞同这项退伍军人的研究设计非常完善,“但要回答某种疾病有多常见的问题,它们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

但其他方法也有缺陷。一些研究基于自我报告,比如伦敦国王学院和数据科学公司 ZOE 开发的 app——COVID Symptom Study。使用该 app 数据的研究显示,接种疫苗能让急性感染期后出现持续 28 天或更久的长期 COVID 的风险减少约一半 [4]。但 Gellad 认为,基于个人自愿报告症状的研究可能存在偏倚,因为有症状的人参与这类研究的概率也更大。而且基于手机 app 的研究可能会遗漏来自弱势群体的数据。

一个特别有用的数据源是英国国家统计局(ONS),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公共卫生研究员 Nisreen Alwan 说。5 月时,英国国家统计局报告了人们感染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会影响他们患长期 COVID 的风险。**在接种过两剂疫苗的受试者中,被认为感染了 Omicron BA.1 的人在感染后 4-8 周出现长期 COVID 症状的概率比被认为感染了 Delta 的人低了 50% 左右。**这一发现与 6 月 18 日发表的一篇基于 ZOE 数据的论文 [5] 的结果一致。

寻找趋势

患有长期 COVID 的 Alwan 支持收集该疾病的相关数据,她称赞了英国国家统计局的研究设计,该研究仔细选取了能代表英国人群特征的一组人,并随访了他们的感染状况和症状。

Alwan 说,研究设计的其他方面也会严重影响结果,比如是否有对照组等。但考虑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定义不应拖累研究进度。“这不是新事物了,” 她说,“在新冠之前,我们就在其他疾病中做过了。”

对于 Al-Aly 来说,**研究结果之间有出入并不奇怪,也不是什么坏事。**他说,流行病学家经常会交叉分析来自多个数据源和分析方法的证据。即使打疫苗对长期 COVID 风险的影响很难做到精准量化,研究人员还是可以总结出大致规律。“你寻找的是整体趋势,”Al-Aly 说,“这里的趋势是打疫苗好过不打疫苗。

参考文献:

1. Xie, Y., Xu, E., Bowe, B. & Al-Aly, Z. Nature Med. 28, 583–590 (2022).

2. Xie, Y. & Al-Aly, Z.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2)00044-4 (2022).

3. Al-Aly, Z., Bowe, B. & Xie, Y. Nature Med.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1840-0 (2022).

4. Antonelli, M.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22, 43–55 (2022).

5. Antonelli, M., Pujol, J.C., Spector, T. D., Ourselin, S. & Steves, C. J. Lancet 399, 2263–2264 (2022).

原文以 How common is long COVID? Why studies give different answers 为标题发表在 2022 年 6 月 20 日《自然》的新闻版块上

原文作者:Heidi Ledford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2-01702-2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 · 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载我们的文章到知乎专栏,如需转载文章到问答,请私信我们您的问答格式和用途。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2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知乎用户 图解保险​ 发表

新冠最可怕的是:新冠就是一个人体免疫的负面放大器

、新冠病毒在感染之后的 2-3 天,就会感染人体全身主要器官组织,包括大脑,这是新冠病毒各种五花八门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后即使检测转阴后,新冠病毒也已经在人体各器官潜伏下来,**并保持活性。

像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在感染新冠后,容易出现病情加重,预后变差。

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肾病、心脏衰竭、心血管疾病等的发作风险,在常规风险下,叠加新冠后遗症,这些病的发生率会提高。

大概率会慢性疲劳综合症、血栓、绝育、折寿以及脑神经退化、艾滋病、头痛、注意力障碍、脱发、呼吸困难

所以,新冠病毒就像是一个人体免疫的负面 BUFF,会削弱人体的免疫能力,同时放大基础疾病的伤害。

二、最近英国和美国莫名其妙冒出的诡异儿童肝炎,虽然,这些出现不明肝炎幼儿,也不是全部都是新冠病毒呈阳性,只有大约一半。但是,前面说过,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感染初期 2-3 天,新冠病毒就会感染全身大部分器官,之后即使检测转阴后,新冠病毒也已经在人体各器官潜伏下来。所以,即使新冠病毒检测呈阴性了,并不意味着该幼儿没感染过新冠病毒。

这些出现不明肝炎的幼儿,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基于某种未知的机理,放大了腺病毒的危害性,从而 “助攻” 腺病毒,导致不明肝炎的发生。

也就是,本来不会导致肝炎的腺病毒,因为有了新冠病毒的加持,导致不明肝炎的发生。

当然,目前这个也只是一个猜测,具体还要科学家去研究。但至少这是目前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测,因为这才能解释为什么突然有 8 个国家同时出现不明肝炎。

三、而且,美国 2021 年各类癌症发病率都出现飙升。

这很难说跟新冠病毒大流行,毫无关系。毕竟这是去年,影响美国民众健康的最大变量。

根据美国退伍军人事务所的研究显示,研究人员在一年内追踪逾 15.3 万名感染过新冠病毒的退伍军人,结果显示,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即使痊愈,感染一年后的 20 种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仍高于未感染者。

其中,中风的风险高 52%,心脏衰竭风险高 72%。

就连美国知名传染病专家福奇,在 4 月 15 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的群体免疫概念可能不适用于新冠病毒。

四、最关键是,新冠病毒特别是奥密克戎是极其不稳定的病毒,而且奥密克戎的特技就是重组,这个我在奥密克戎去年底刚出现时,就跟大家分析过。现在随着奥密克戎如此海量传播,各种奇奇怪怪的奥密克戎重组版本都出现了。

结果躺平的美国折腾半天,最近突然又有顶级专家跑出来说 “传统群体免疫概念可能不适用于新冠病毒”。

未来要是出现更危险的变异毒株,欧美国家可能就要从躺平,进入到做仰卧起坐的状况了。

注:

新冠病毒从轻症到重症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一般是需要 1-2 礼拜的时间。

而且当新增病例达到峰值的时候,新增死亡病例数才会开始激增;

所以,新增死亡人数的峰值,会滞后于新增病例高峰 1-2 礼拜。

今日头条新冠疫情的严重程度、新冠病毒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威胁性是否被民众严重低估,是否被媒体过度渲染?男子感染奥密克戎康复 20 多天无味觉,从医学角度来看新冠病毒将对人的身体带来哪些长期影响?

更多信息,请搜知乎图解保险∣说人话的保险

知乎用户 林优里​ 发表

历史上,传染病的爆发,通常都会让一小部分的人出现其他疾病的症状,甚至疑难杂症。

这并不局限于新冠病毒

既然都有后遗症,为什么新冠更让人感受到危机,是因为它的高 R0 与破坏器官的多样性,远远超越诸多病毒,能广泛的在人群中传播,意味着它的后遗症波及面,也更加的广泛。

此前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数据报告,超过 2300 万的美国人可能生活在至少一种或多种症状的 Long covid 中;其中 200~400 万的美国人因此 out of work,请病假或离开工作岗位,丢了工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投入超过 10 亿美元用于研究新冠 Long covid。

其中最高比例的一个症状是:疲劳、虚弱。

这在各大期刊数据中保持了一致的高比例,在日本也是一样。

这个症状与 ME/CFS 相似,具备着较高的重叠性。

所以,我一直强调新冠后遗症的疲劳,不是生活中普通的疲劳,它是靠近于 ME/CFS 的一种疲劳,甚至科学家的描述里,不少 LC 患者符合 ME/CFS 的标准。

ME/CFS,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病毒感染后的疾病(或多种原因),比如 Epstein-Barr 病毒,可能是 ME/CFS 的原因。

这种源于病毒残留的机制并不罕见,比如疱疹,是由病毒最初引起水痘,数年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引起的;埃博拉病毒后的视力问题,可能源于病毒在关节和眼组织中的存在。

所以,新冠病毒存在于组织中,这是恐吓吗?并不。病毒残留在人体中,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某些病毒干扰人体,在大脑,或引发免疫系统紊乱、或神经功能紊乱,而使身体进入疲劳虚弱的状态。

在 ME/CFS 患者中,自然杀伤 T 细胞变得不那么活跃。这些细胞有助于控制持续性病毒(如疱疹病毒),当它们失活时,那些潜伏的病毒会重新发挥作用。

尤其对疱疹病毒的激活,可能会使免疫系统不堪重负,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加剧失调。而研究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存在着对其他病毒激活的现象。

而新冠中,也存在着 T 细胞衰竭的现象。T 细胞不活跃、激活其他病毒,机制上与 ME/CFS 似乎有着重叠的迹象。

认知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疼痛、感觉知觉改变以及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障碍,对于 ME/CFS 的诊断至关重要,并且在 Long Covid 中亦是常见。

胃肠道神经紊乱和平滑肌活动,强调了 ANS(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受损参与 ME/CFS 的症状;而新冠喜欢的一个去处,便是胃肠道,长期停留……

这些停留的病毒,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将朋友视为敌人,并开始攻击健康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它们可能会削弱某些细胞产生,或者将肠道微生物群排除在外。

病毒劫持人类细胞进行繁殖,而这种复制,有时会对组织造成物理损伤;在长期新冠病毒的情况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产生的微小血凝块,可能会对细胞造成破坏。

很可能这些因素中的许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 Long covid,而某些机制恰恰重叠了 ME/CFS 发生的诱因。

ME/CFS,是一种边缘外的疾病,长久以来得不到进展。

而 long covid 的出现,与它重叠,让 ME/CFS 重磅回归科研的视野,与 LC 虚弱症状的相似性,让科学家增加了对 ME/CFS 作为一种疾病的兴趣,并可能刺激研究、诊断测试的开发以及可能应用于 Long Covid 与 ME/CFS 药物治疗干预。

让我们再次强调,这不是普通的疲劳。

新冠的高 R0,会将疾病级的虚弱以温水煮青蛙的模式覆盖人群,这是一场人类神经系统的健康危机。

而,重复感染,利好 LC 的概率发生。

参考: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o1261

https://www.grid.news/story/science/2022/09/07/how-long-covid-studies-could-help-scientists-solve-the-long-unsolved-mystery-of-post-viral-illnesses/

知乎用户 欢乐马​ 发表

来源:高手在民间交流会微信号

大疫已经三年,当今格局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世界格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深刻变化。

所以,今天系统地回顾下这三年来的历程、防控、后遗症,以及未来影响。

先说结论:

1、不用争论,新冠感染有三种预后,我国只有两种。所以欧美有些现象,我们看不到。

2、长期来看,如果不做出改变,欧美将在十年内,逐渐失去绝大部分劳动力。

3、病毒会长期存在,必须继续改进现有的防控体系,必须清零,直到病毒停止变异,或优势毒株改变了靶点。

1 03 非典

首先,我们应该感谢 2003 年的非典,作为非典的亲历者,对当时的疫情可能比一般人了解要深刻。

当时北京封城,系统内极度悲观,医院主任说,去省上开内部通报会,厅长崩溃大哭,说医护死的比病人还多,许多感染患者全家都死光了,目前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不排除生化武器,只知道是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口罩根本防不住。

当时还不知道是病毒,院士在新闻上直接说是一种衣原体感染,电视宣传说要用 18 层口罩才能防住。

当时就有人搞了干扰素注射剂,自己在超净台用盐水配了 50 瓶干扰素鼻喷雾剂,分发给同事和家人,当时想既然口罩防不住未知微生物,干扰素可以提高粘膜细胞抵抗力,微量感染应该有效。

3 天后,盐断货,84 液断货,干扰素也断货了。

上面说的,是要说明 2020 年再次遇到新冠,我们有多幸运,在第一时间就发现并确定了病原体——新冠病毒。而这一切都是因为 03 年后,我国就像打过预防针,高度防备可能发生的不明原因的生化攻击。

03 年非典是突然消失的,除了提高了大家警惕性与锻炼了我国防控社会组织。

2020 年,病毒初起,武汉封城,社会上一片混乱,但系统内反而不太慌,该防护就防护,该支援去支援,去武汉大家可没当年去小汤山那么恐怖。

因为知道是哪种病毒,知道是什么就好办。

新冠归类乙类传染病是因实际致死率不高,按甲类防控,是因为传染性极强。

2 生化武器

三年后回顾,新冠病毒原型,是美国针对我们,在非典病毒基础上,开发的新型生化武器可能很大。

但意外泄露了,在美国传播了一段时间后才传染的我国。只不过后来病毒变异了,让特朗普说的 “小感冒” 变成了 “大海啸”。(本段落内容仅为个人推测)

其实所有的冠状病毒家族的感染都挺厉害的,非典和非典的兄弟中东非典,都是极易传播的高致死病毒,但这家族的病毒都有个特点:嗜肺性,就是只作用于肺。

但新冠是个基因编辑的病毒,为了提升它的隐蔽性,编辑者优化了与靶点结合性:ACE2,并在原型病毒中将配合靶点的 S 蛋白中 5 个氨基酸中的四个修改并优化。

之所以选这个靶点,是因他们长期研究种族之间的肺部,发现我们东亚人与欧美人在肺泡上,这种蛋白的表达丰度有较大差异,大概东亚人是欧美人的 10 倍以上。所以,以这个差异作为开发病毒基因武器,他们制造了新冠病毒原型。(本段落内容仅为个人推测)

美国对冠状病毒的编辑一直有很高的兴趣,2014 年新英格兰医学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就是将蝙蝠与猫的冠状病毒做基因编辑并使猫感染了新病毒,后来在众多投诉下撤稿了。(找不到文章了,很遗憾,当时匆匆看过,只能根据大概回忆来写,不知道谁还记得)

说了这么多,现在回到正题,现在关于新冠的混乱信息的梳理。

3 感染预后

第一部分,我们说说感染预后**。**

要知道病毒感染分轻重,也会导致预后有区分。

1、许多人新冠第一次感染,会表现轻微感冒症状,发低烧或不发烧,然后 14 天内康复(多数首次感染者说的小感冒)。

根据武汉疫情回顾,测体内新冠抗体,武汉全市实际第一波感染人数大概是 40 万人左右,但只有 9 万人住院,死亡 5000 人。这其中应该有 30 多万人都是没太大症状自己扛过去了。

这些人的病毒没有入血或微量入血后就被很快清除了,所以他们是完全康复,基本不会有后遗症。(上海的几十万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发病前筛出来的,所以应该极少有二类预后,这也是共存派甚嚣尘上的原因:多数人都是被早发现治疗救了,才没有导致慢性感染,现在许多人还在嘲笑精准防控无用,真是太无语

2、另一部分人新冠后反复发高烧 5-7 天以上,这代表病毒已经大量入血(所有病毒感染急性期转慢性期都是如此),这就是事实的慢性感染,这部分人多数都会有新冠后遗症,或早或晚,或严重或轻微。

这种后遗症也分两种,对于抵抗力弱的人,病毒会在全身多器官持续存活,会造成毛细血管炎症(皮肤异样感),血栓(疼痛),局部微出血(皮肤斑疹),神经炎(失去味觉),微栓塞(脑雾,失忆),坏死等,肺栓塞,脑出血,脑梗都是导致这类病人突然猝死的可能原因。

对于抵抗力强的,体内多器官的病毒会在免疫系统作用下,几个月内逐渐清除(疲惫感消失),**但部分新冠病毒会在脑部、睾丸、卵巢等器官长期存留增殖且无法清除,**因为这些地方都有血液系统屏障(血脑,血睾),抗体无法到达,这是病理解剖证实的。

这部分人长期会导致一定精神障碍(情感障碍,认知障碍,痴呆,帕金森)和生殖障碍(不孕不育,畸形),且会随时间不断加重。(注意这与脑出血和脑栓塞不同,他们属于大脑不同部位)

3、欧美现在的特殊情况——不同类型新冠病毒毒株的反复感染。

我国现在极少有病毒反复感染的患者,而且国家新冠防控极严,绝大多数病人都是症状还没出现就筛出来了,**绝大多数经过极为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后,所以有后遗症的人非常少,**这大概是这个话题下争论的主要原因(我国已经连续数月新冠死亡率为零)。

而欧美国家因为躺平,多数人都在被病毒不同变异毒株反复感染,且得不到及时救治,许多人感染预后已经是第二种了,但还未自知。而且他们存在很大的短期内再次感染风险,可能导致一种我们这里没有的特殊情况的出现——免疫耗竭型猝死。

正常人体内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储备,储存在肝、脾等多个器官内,而且骨髓也可以快速增殖制造免疫细胞。欧美感染与国内感染在初期症状上就有差异,国内病毒极少,感染一般都是少量病毒被呼吸道吸入,毒力小,繁衍慢,病人很容易在初期就被发现。

而欧美有些场所环境充斥病毒,大量病毒进入呼吸道,毒力强,快速增殖导致致病时间极短,当免疫系统有所反应,病毒数量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免疫系统全面调动,持续高烧多天,大量免疫细胞储备消耗(疲惫感)。

等恢复到慢性期,虽然许多人表面看不出什么,但免疫亏空很大,这样在 2-3 个月内,因为病毒变异绕过免疫系统再次感染,感染就会更加严重,免疫系统消耗更大(持续疲惫感就是免疫系统得不到恢复的报警,许多欧美人首次感染都觉得是感冒,但二次感染后,就必须躺着挺过去)。

关键是第三次感染,许多 50 岁左右的人就可能扛不住了(脾萎缩),在生病期间就可能伴随发生免疫耗竭,一个轻微肺部感染或肠道出血就没命了(许多人在康复期,已经测不到核酸阳性了,但症状还在,人突然就没了,被算成各种死因)。

但即使强壮的年轻人,极限大概也就是 4-5 轮,所以最近欧美青年人,儿童反复感染后猝死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所以,希望在欧美已经感染两次以上新冠的同胞,尽量避免再次感染,同时加强营养,拉长感染间隔,给免疫系统一个缓冲期,否则很可能最终免疫耗竭而直接致命。

未来,如果病毒持续变异不停(后面我会说明这是必然的),而欧美持续躺平共存,十年内,他们大概率会逐渐失去多数劳动力。(美国国会报告,目前美国已经有 1400 万人有新冠感染后遗症,200—400 万人失去了劳动能力

4 病毒的未来

第二部分,我们说说病毒的未来。

首先,我们必须对这个病毒有清醒的认识。

**1、超级传染性。**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遇到的最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没有之一。

传染数 R0 从病毒原型的 1-3 左右,到现在最新的奥密克戎亚型传染数已经达到 15-18,而这之前的历史记录是麻疹病毒的 14。所以按这个传染数,这个病毒的新亚型只需要一个多月就能遍布全球。

**2、超级感染性。**这个病毒不仅可以感染人类全身几乎所有组织细胞,理论上还可以感染所有哺乳纲和鸟纲的动物。

这是因为,美国人选择靶点,ACE2,是个非常古老的蛋白,属于远古的生物应激保命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进化上大概可以追溯到 5 亿年前两栖纲以后的所有动物纲,几乎分布在所有陆地生物细胞的表面,其细胞传导通路是细胞内的基本传导通路之一。

所以,这意味着我们根本无法永久关闭这个靶点,或者通过敲除这个基因,来使未来人类避免新冠病毒通过这个靶点的传播。所以,这个魔鬼已经被放出来了,而且没可能关回去。

**3、超级数量。**估计几百年后,如果到时候还有人的话,会恨不得把这群美国人挫骨扬灰吧。

他们放出个灭世的魔鬼,然后,他们隐瞒了… 装作忘掉了… 忙着把锅甩给别人… 忙着忽悠所有人是电子烟肺炎、是感冒… 唯独没想办法做点事把病毒传染在开始阶段控制住。

这个病毒现在有多少呢?以一个 50 公斤的感染者,发病期大概体内有 100 亿个病毒拷贝(10^10)计算,现在全人类感染者大约 20 亿,加上其他被感染的物种,这个病毒全球拷贝数字大概有 10^20 这个数量级。

而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细胞数字大概也就 10^9-11 这个数量级,病毒拷贝数字已经太大了,这个 “血魔” 已经长的太大,可以通过不断变异翻过一个个免疫或疫苗壁垒,靠人类自身免疫屏障对抗病毒快速变异,几乎看不到希望。

4、超级适应性。这病毒已经不惧高温(印度 50 度气温下可以传播),不惧严寒(西伯利亚冬季也可以传播),可以在水中长时间存在(欧美下水道多次检出大量活病毒),人类目前没有办法消灭病毒。

所以,人类在病毒环境中长久暴露问题,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5 管控对策

第三部分,我们未来的管控对策。

讨论下未来的病毒传染形态可能的改变,这可能是我们过去对病毒的认识不足,但其实当美国的 44 具新冠病理解剖结果出来,在检测阴性的,猝死的 “康复” 患者体内多组织器官发现新冠活病毒仍在复制,大概每个学医的都能猜到这种 “康复” 患者再传染的事情,是早晚要发生的。(思考再三,还是提一句,注意上面案例。)

当然慢性感染的二类预后 “康复” 患者,组织内有潜伏病毒,不太可能再通过呼吸道传播,可能会变成类似肝炎的体液血液传播。

所以未来新冠流行,可能会诞生新的体液传染亚型,毒性更低,但更持久和不易清除。

所以未来几年防控形势预计会更加复杂,我们要防止外面传入的呼吸道病毒传播流行,还要预防个别二类康复患者的消化道排毒。

最近全国各地的疫情都是源头不明,不能排除与这些可能无关,而且感染后康复期患者的中医药预后治疗,也要加强。

未来,我们面临的新冠病毒,可能不光有气溶胶传播的亚型,还可能有消化道粪口传播的亚型,通过体液性传播的亚型(精液,体液),通过血液传播的母婴传播亚型(血液)等多重传播模式。

消化道传染病还是好预防的,做好消毒,洗手就能有效控制,其他的也都好预防。

但现在新冠防控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个人防护防不住感染,切不断感染链,一个是核酸检测无法自测,消耗社会资源和时间巨大。

所以未来开发更好的可以真正隔绝病毒的口罩,中医预防扶正固本才是提高防控的重要手段。

地球今天有 80 亿基因型几乎完全一样的大型单一物种生物——人类。这大概本身就是一种反自然的现象,人类如果基因有多种,可能就不会诞生这么恐怖的病毒(病毒拷贝数量不够很容易导致变异缺陷蓄积而自然消亡,但病毒如果翻过去,就进入自由王国了,千变万化,新冠显然翻过去了)。

新冠,会不会就是个因人工 + 自然选择,而产生的 “大过滤器 " 呢?

想到一线曙光:

朝鲜通过中医药预防,在短短三个月内彻底消灭病毒,成功战胜疫情。

印度和非洲这两个地区,新冠目前似乎并不严重,印度当时在德尔塔全球大流行的时候,曾经烧尸体的木材都不够,但现在似乎新冠已经完全消失了,而非洲一直没有准确的数字,但也没有严重的大规模死亡情况发生。

这些都是一线曙光,一是疫用目前铁一般的事实证明的极为有效的中医药,二是也许人类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机制,在付出一定代价后,某些环境下真的能实现客服病毒?

还是,正如我们这两年来最为担忧的,真正发力的病毒变种还没出现?正在美西最好的地区培养皿蛰伏和酝酿?

知乎用户 憨憨记实 发表

正好两天推荐和新冠共存的声音越来越多的话题,正好看到这个,觉得有必要给大家看看。

正文:

“那么难受,你不会把它移开吗?”

看着妈妈身上被烫出的大水泡李华很疑惑地问道。

她正在艾灸,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烫到了。

她说:“我没有感觉。”

李华心想:

“隔着衣服都能烫成这样,还是一个正常人,怎么会没有感觉呢?”

后来,才发现,妈妈不仅对温度失去感觉,听觉、嗅觉等各种器官都有点失灵了。

有一次,李华听到她在厨房自言自语道:

“你看这块地,都成这样子了,你还不把它翻一翻?”

李华走进厨房问她在说什么?

她说:“我没说话啊。”

这不是第一次发生,自言自语已成常态

另外,跟她说话时,反应也很迟钝。

有时手会抖个不停,嘴巴抽动。

好端端的一个人变成现在这副模样,身为医生的李华,感到很无奈。

01

这一切,要从 2020 年 1 月 26 日说起。

那天,妈妈怀疑自己神经有问题。

而当时,正是武汉疫情爆发。

2020 年 1 月 31 日,妈妈通过 CT 检查发现:

肺部已有感染。属于轻症,可症状令人捉摸不透。

体温正常,只是一直腹泻

4 月初,她出院,隔离结束后回家。

谁料到,痊愈后的 “隐秘之痛”,才刚刚开始。

02

她回到家后,依然腹泻不止。

李华四处咨询医生,想尽办法医治她。

医生建议使用药物医治。

用药一周后,她不腹泻了。

可随之而来的是腹胀和便秘。

腹胀得特别厉害。

每次吃完东西后,肚子会很胀,胀到连胃的形状都能看出来。

这种 “胀” 不同于常见的“胀”。

它一旦胀起来,连呼吸都十分困难。

而且不能通过运动缓解,只能依靠大量的药物。

除了腹胀,便秘也是一大难题。

如果病情很严重,就要用甘油灌肠。

如此反复,非常磨人。

2020 年 6 月,李华带她去医院检查。

身体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但医生建议不能再依靠药物和灌肠。这样会形成一种戒不掉的依赖。

最重要的是,对于 65 岁的她来说,身体根本吃不消。

而且目前这种症状,是交感神经紊乱。

病因是感染新冠病毒后,神经系统受到了 “攻击”。

一时半会痊愈不了,只能慢慢缓解。

好在,停药后她的各种症状都在慢慢好转。

可经过半年的折腾,身高 170cm 的妈妈,体重从 120 斤直线下滑到 90 斤。

如今,俨然一个 “火柴人”。

更令人无奈的是,这种 “困境” 不仅折磨李华妈妈,放眼国外的新冠患者,更是难逃一劫。

03

2020 年 4 月,彼得 · 皮奥特感染新冠。没过多久,痊愈出院。

彼得 · 皮奥特是谁?

他曾被称为 “顶尖病毒学家”、“全球卫生领域的传奇人物”。

也是率先发现 “埃博拉病毒” 的研究者之一。

图源:医学界

可一个如此厉害的人,依然逃不过新冠。

痊愈后,本以为万事大吉。

没想到,真正的 “困难” 才刚来临。

回家后,他肌肉萎缩,身体无比虚弱,连行走都很困难。

他说:“新冠病毒将改变我的一生。我不仅是病毒研究者、防疫规则制定者,也是疫情受害者。我差点因之丧命。

如今,每到晚上,我仍虚弱得没力气说话。”

更严重的是,他首次被发现心率每分钟达 170 次。

这是相当危险的,随时都可能发生卒中等急性心血管事件

直至 2020 年 5 月 2 日,他还在接受治疗。

他无奈地说道:“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感觉。那不是疲劳,而是筋疲力尽。”

无独有偶。

美国一个 43 岁肌肉壮汉。

他体重 190 斤,肉眼可见非常健壮。

他也感染了新冠病毒。

他曾在社交账号上,晒了一张感染新冠前后对比图。

仅仅 2 个月时间,他暴瘦 40 多斤,整个人看上去十分憔悴。

他说:“我当时虚弱到连手机都拿不起了,手机太重了,我无法打字,手还不停地发抖。”

而这些,皆是新冠病毒对人体的 “攻击”。

国家卫健委在《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案》中提到:

“患者躯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易疲劳、肌肉酸痛,部分可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

也就是说,痊愈后出现乏力等症状是很普遍的。

于疫情而言,他们是 “幸存者”,至少能获得重生。

可也是不幸的,毕竟 “后遗症” 的折磨不容小觑。

更残酷的是,以上这些 “症状” 只是冰山一角。

04

1 月 8 日,据《柳叶刀》的研究显示:

金银潭医院新冠患者,超过 70% 人在发病半年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

2020 年 6 月—9 月,他们观察 1733 例新冠患者出院后的症状。

其中,疲劳或肌肉无力症状占 63%,睡眠障碍占 26%。20% 患者存在焦虑或抑郁。

从对各个器官的影响,扩散到精神上心理上。

逐一摧毁,令人触目惊心。

图源:丁香医生

奈何新冠病毒过于狡猾,还有一个 “后遗症” 令人闻风丧胆,那便是——血栓

据《每日邮报》报道,国外专家表示:

“做了大量尸检后,发现患者都有血栓形成的迹象。”

“血栓” 到底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等疾病,致病元凶就是 “血栓”。

同时,伦敦国王学院教授还发现:

“医院有 30% 新冠患者,体内存在血栓。”

这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但年轻群体中也存在一定风险。

切莫掉以轻心。

此外,美国心脏协会主席表示:

“在中国,医生注意到有些人就诊时伴随有胸痛,先是心脏病发作,然后再出现新冠肺炎症状。”

而据武汉 1 月份调查显示,12% 患者有心血管损伤的迹象,钙蛋白水平也较高。因此可能会导致心肌炎和心力衰竭。

日本一名 30 岁男子,痊愈后发现心肺功能极速下降。

他经常感到胸痛,但也检查不出什么问题。

“跟平时呼吸一样,但突然就感觉心被堵住了。”

更令人惶恐的是,它可能还会影响男性的生育。

目前还没证实新冠会损伤睾丸及影响男性生育能力,但它与 SARS 病毒高度相似,感染入侵细胞受体相同。

所以,从理论上推测,新冠病毒可能会造成睾丸损伤。

轻则会影响男性生育能力,重则可能导致男性不育

专家也特别提醒:感染新冠肺炎的适龄男性,在康复后应进行生育力检查。

不得不承认,痊愈患者的生活,可能回不到最初的模样了。

05

金银潭出院新冠患者追踪调查:超 7 成患者半年后仍有症状

柳叶刀在线发表的这篇研究是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基本是国内顶尖的呼吸科力量曹彬、张定宇和王健伟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篇研究讲了什么。

从 2020 年 6 月至 9 月,研究者们观察了 1733 例新冠肺炎患者,他们分别在 2020 年 1~5 月先后出院。观察他们出院后的生活情况,研究得出了这些结论:

1、超过 70% 的患者在发病 6 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最常见的是:疲劳或肌肉无力(63%)和睡眠障碍(26%)。

2、超过 20% 的患者存在焦虑或抑郁,在急性期(从发病到出院)病情更重的患者和女性患者中更常见。

3、与急性期相比,发病 6 个月时 SARS-CoV-2 中和抗体的水平下降明显

4、在发病 6 个月后,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更可能呈现肺功能下降和胸部影像学异常

5、实验室检查发现,住院时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 13%(107/822) 在随访时出现肾功能异常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都是金银潭医院的出院患者,病情较重者多,得出的研究结论,再次证实:

**新冠病毒对人体的伤害不只肺部,可能影响到心脏、肝肾等多个器官;**出院后短期内很难完全康复,一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

此前,发表在 Nature 杂志的一项研究列举了许多新冠后遗症症状,包括:

**1)呼吸系统:**持续咳嗽,呼吸急促和血液中的低氧水平。**2)神经系统:**中风,头痛,记忆力问题以及味觉和嗅觉问题。3)心理健康: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药物滥用。**4)代谢:**糖尿病,肥胖和高胆固醇的新发作。**5)心血管系统:**急性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不规则的心律。**6)胃肠系统:**便秘,腹泻和胃酸倒流。**7)肾脏:**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透析的急性肾脏损伤和慢性肾脏疾病。**8)凝血调节:**腿部和肺部有血块。**9)皮肤:**皮疹和脱发。10)肌肉骨骼系统:关节疼痛和肌肉无力。**11)总体健康状况:**全身乏力,乏力和贫血。

来源:Nature

2021 年 2 月发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许多轻至中度新冠感染患者可能会成为 “长期受害者”,有三分之一的轻度患者在康复后仍然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出现诸多后遗症状。

来源:Jama Network Open

研究显示,近 33% 在家中患病的新冠轻症患者和 31% 的新冠住院患者报告说,在感染新冠后至少有一种症状持续了几个月。在这些患者中,最持久的症状是疲劳(14%)和嗅觉、味觉丧失(14%)

约有 2% 的患者出现脑雾或记忆障碍。与感染新冠之前相比,近 31% 的患者表示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差

在新冠感染期间和随访时报告 COVID-19 症状的参与者的百分比

不得不说,从发现新冠病毒到今天有一年多的时间,新冠肺炎仍是一种「新」疾病,是人类遇到的「新」对手。

06

近期,欧美有些国家已经放开新冠疫情甄别,选择躺平。

于是,网上便出现了个别杂音,认为新冠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个重感冒吗?

事实真是如此吗?

香港此轮疫情已致 289 人死忘!

死亡人员甚至包含了 3 岁孩子。可见新冠病毒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病毒存在,便随时会 “咬人”。截至 3 月 17 日七点,香港已确诊病例 235005 人,创下本轮疫情新高!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记者会上表示,目前新冠隔离设施严重不足,数万名确诊人员正在等待入院。她强调,港府将在中央支持下全力展开接收工作。香港有 17 名男患者和 15 名女患者离世, 其中 27 人超过 60 岁,全部都有长期病患,大部分未接种疫苗。香港第五波疫情至今共 145 人死亡。先前报告的 102 名死亡病例中,有 63 人是院舍长者;死者中只有 7 人完成接种疫苗。

卫生防护中心表示,每日报告病例由本月初 126 例,到上周日达 8013 例,是几何级上升。目前,共有 873 名公立医院医护感染新冠病毒。**美国累计死亡病例逾 93 万,实际已经超过百万人。**根据美国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 20 日 12 时 21 分,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达到 78457081 例,累计死亡病例达到 934951 例

墨西哥卫生部当地时间 18 日宣布,截至当天 19 时,墨西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21449 例,累计确诊病例达 5387854 例;新增死亡病例 457 例,累计死亡病例上升至 315055 例。

据英国卫生部 19 日公布的最新数据,过去 24 小时英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34377 例,累计确诊 18580216 例;新增死亡病例 128 例,累计死亡病例 160507 例。

德国联邦疾控机构罗伯特 · 科赫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 2 月 19 日零时,德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13445094 例,较前一日新增 189105 例。

截至当地时间 19 日 18 时 15 分,日本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81621 例,新增死亡病例 219 例,单日死亡人数连续 5 天超过 200 人。

根据伊朗卫生部当地时间 19 日公布的最新消息,过去 24 小时,伊朗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12058 例,新增死亡病例 191 例。截至 19 日中午,伊朗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6925485 例。

据非洲疾控中心当地时间 18 日发布的数据,非洲地区累计确诊 11095734 例,累计死亡 246142 例,累计治愈 10242760 例。

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时刻提醒着我们,对于新冠疫情,决不能麻痹大意,稍一放松,魔盒便会打开,结果不敢想象啊。

07

目前看来,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还远远不够。

尤其是新冠 “后遗症”,大家好像都闭口不提。

可不提不代表不存在。

这次疫情反弹之凶,也再次给我们敲醒警钟:

病毒仍无处不在,疫情会成为一种常态。

用张文宏医生的话就是,

“我们曾经经过的还不是最艰难的,更艰难的事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

当许多所谓发达国家以牺牲多数人的健康为代价,放弃治疗,选择躺平。

**我们一直坚持 “动态清零”,不放过每一位患者。**从来都是努力交出最漂亮的答卷。

我们不怕病毒越来越强,怕的是我们的懈怠,让它有机可乘,为它提供蔓延的温床。

新冠病毒对于人类来说,未知仍然大于已知。

做好防护,保持警惕,杜绝后遗症乃是当务之急。

待世界疫情彻底结束,每一位患者的生活都回归正常。

那时,才是真正的胜利。

同时要相信祖国会护我们周全。

有一种速度,叫中国速度。有一种疫苗,叫全民免费。

不禁感叹,何其幸运生于中国!

回到每一个人身上。

做好防护,时刻警惕,保护好自己,乃是当务之急。

在不远的将来,疫除、终胜。

此后百年,国泰民安。

在此声明本文来源网络

知乎用户 寒阳碎雪 发表

《健康成人新冠感染极限约 4-5 轮|国外躺平共存下后遗症高发、大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且需长期治疗》

· 【晚发现治疗】导致病毒未在第一时间清除而大量繁殖持续消耗并损伤机体产生后遗症

· 【高病毒环境中反复感染】导致免疫系统持续耗竭机体持续损伤加重后遗症及死亡风险

-–

新冠病毒的感染预后

因为病毒在感染后会有轻症和重症两种结果,故预后也有区分。

【第一类:许多人新冠第一次感染会表现出轻微感冒的症状,只会发低烧或干脆不发烧,随即于 14 天内康复,这就导致许多首次感染者认为新冠是个小感冒】。

根据武汉疫情回顾,疫苗前全市实际第一波感染人数大概是 40 万人左右,但只有 9 万人住院,死亡 5000 人。这其中应该有 30 多万人是没太大症状自己扛过去了。【这些人的病毒没有入血或微量入血后很快就被清除了,所以他们是完全康复,基本不会有后遗症】。

而【上海的几十万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发病前核酸筛出来的,所以应该极少有二类预后,这也是共存派甚嚣尘上的原因】。

其实,【多数人都是被核酸检测早发现治疗救了才没有导致慢性感染】,现在许多人还在嘲笑多次核酸检测无用,真是太无语。

【第二类:但另一部分人感染新冠后反复发高烧 5-7 天以上,这代表病毒已经大量入血】,所有病毒感染急性期转慢性期都是如此,【这部分慢性感染者绝大多数都会有新冠后遗症,或早或晚,或严重或轻微】。

新冠后遗症也分两种,【对于抵抗力弱的人,病毒会在全身多器官持续存活】,会【造成毛细血管炎症导致皮肤异样感、血栓导致的疼痛、局部微出血导致的皮肤斑疹、神经炎导致的失去味觉、微栓塞导致的脑雾和失忆。

比较严重的后遗症还包括肺栓塞、脑出血和脑梗,这些都是导致这类后遗症患者突然猝死的原因】。

【对抵抗力强的感染者来说,其体内多器官的病毒会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于几个月内逐渐被清除,反应到知觉上就是得病后的疲惫感消失】。

但是,【部分顽固的新冠病毒会在脑部,睾丸,卵巢等器官长期存留增殖且无法被清除,因为这些地方都有血液系统屏障 (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 致使抗体无法到达】,这一切已经被病理解剖所证实。

因此,许多新冠后遗症患者会出现【精神障碍 (情感障碍,痴呆,帕金森) 和生殖障碍 (不孕不育,畸形)】,这一切会在余生中不断加重。

【第三类:欧美现在的特殊情况:不同类型新冠病毒毒株的反复感染】。

【我国现在极少有病毒反复感染的患者,而且国家新冠核酸检测密度极高,绝大多数病人都是症状还没出现前就被筛查出来了,经过治疗后有幸属于第一类,所以有后遗症的人非常少】。

而【欧美国家因为躺平,多数人都在被病毒不同变异毒株反复感染】,并且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许多人感染预后已经是进入第二类了,但自己却不知道。

这类人群存在很大的短期内再次感染风险,【导致一种我国没有的特殊情况的出现:免疫耗竭型猝死】。

正常人体内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储备,主要储存在肝、脾等器官内,而且骨髓也可以快速增殖制造免疫细胞。

欧美感染与国内感染在初期症状上存在差异,【国内病毒极少,感染一般都是少量病毒被呼吸道吸入,毒力小,繁衍慢,加上核酸快筛,病人很容易在初期就被发现】。

而【欧美在新冠大流行三年后,绝大多数的公共环境都充斥着病毒,因此他们的感染是大量病毒进入呼吸道且毒力强,快速增殖导致致病时间极短】,【当免疫系统有所反应时,病毒的数量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免疫系统会全面调动进而持续高烧多天,大量免疫细胞储备消耗 (疲惫感)】。

等恢复到慢性期后,虽然许多人表面看不出什么,但【由于免疫亏空很大因此在 2-3 个月内,因为病毒变异绕过免疫系统再次感染就会更加严重,免疫系统的消耗就会更大 (持续疲惫感就是免疫系统得不到恢复的报警】,许多欧美人首次感染都觉得是感冒,但二次感染后,就必须躺着挺过去)。

【在随后的第三次感染中,许多 50 岁左右的人就会因为脾萎缩而扛不住了,在生病期间就会伴随发生免疫耗竭,只要是一个轻微的肺部感染或肠道出血就会没命了】。

这也是在西方许多国家,即使许多人已在康复期已测不到核酸阳性后但症状会依然存在,人突然就没了的原因。这些人的死亡在西方国家的统计口径下会被算成各种其他死因。

【即便是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所能承受的感染极限最多也就是 4-5 轮,所以最近欧美青年人和儿童因为反复感染新冠病毒的各种变种后猝死的案例也来越多】。

所以笔者希望在欧美【已经感染两次以上新冠的同胞要尽量避免再次感染,同时加强营养以拉长感染间隔,给免疫系统一个缓冲期,否则会因免疫耗竭而直接致命】。

【未来随着病毒的持续变异不停,而欧美持续躺平共存,十年内他们大概率会逐渐失去绝大多数劳动力。

根据美国国会报告, 目前美国已经有 1400 万人有新冠感染后遗症,其中 200-400 万人失去了劳动能力。】”–《新冠后遗症将导致欧美于 10 年内失去绝大多数劳动力,反复感染和免疫耗竭将击垮西方社会》2022-09-20(公众号 “张原同志”)

-

·【国外晚发现治疗 + 反复感染下新冠后遗症高发、大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且需长期治疗】

据美国彭博社 2021 年 12 月 27 日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对 44 具新冠死者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后,对于新冠病毒有了新的发现。该研究所最新的发现证实,【新冠病毒在感染一个人后,可能会在其体内存留数个月之久,并扩散到包括在心脏和脑部的全身各个位置】;【即使是患有轻度或无症状的患者,也会长时期在体内保留新冠病毒。】;【病毒在体内迟迟得不到清除,是造成新冠病毒患者持续症状的原因】。https://m.weibo.cn/1887344341/4719341679675943

2022 年 4 月 23 日,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上在线发布研究报告:【感染新冠一年后,仅有 29% 的患者完全康复,71% 的患者有后遗症】。

2022 年 4 月 20 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研究人员研究日前表明,【多达三成新冠患者会发展成长期新冠症状】。

2022 年 4 月 24 日,日共同社引述日本呼吸器官学会公布调查结果称,【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的患者中有约 10% 在出院一年后仍可能留有后遗症】。

2022 年 2 月《NatureMedicine》(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新冠病毒感染症的长期心血管影响》,根据一个 15 万人左右规模的新冠组以及 560 万人左右规模的对照组研究表明:【新冠感染 1 年后的 20 种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仍高于未感染者,重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是 1.5 倍出头,任意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则是 1.7 倍左右。如其中中风风险高 52%,心脏衰竭风险高 72%】。

-

参考消息网 2022 年 5 月 14 日报道:英国《柳叶刀 · 呼吸医学》杂志 5 月 11 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感染了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的人群中,【有一半的人在康复很久后依然存在健康状况糟糕、生活质量低下的问题】。

研究人员说,虽然康复者的身心健康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遍有所改善,不过对近 1200 名在最初感染后住院接受治疗的新冠患者所做的评估表明,【在之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们通常存在疲劳、气短和睡眠不佳等症状】。

研究人员说,这一结果表明,比例很高的新冠感染者受到 “长新冠”(long COVID,新冠肺炎的长期影响)的折磨。

此前的研究表明,【多达 60% 的新冠患者会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持续存在一些症状,只有 1/4 的患者能在这段时间里彻底康复】。

http://m.cankaoxiaoxi.com/science/20220514/2479140.shtml

-

“现在已经用 “后新冠综合征”(post COVID syndrome, PCS) 或者 “后新冠后遗症”(post-COVID sequelae) 来形容新冠肺炎的某些后遗症,其症状包括乏力、嗅觉和味觉改变 / 丧失、(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胸痛、创后应激障碍等。已经有人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了这些症状的发生率。以下是 PCS 的某些症状及其发生率的统计[1][2]:

【乏力】——最为常见,住院患者发生率 60.3%,ICU 患者发生率 72.0%;一项针对 50 岁以下人群的研究得出 39-73% 的发生率;甚至有人得出了更高的 82.9%;

【(劳力性)呼吸困难】(dyspnea)——住院患者和 ICU 患者出院后发生率为 42.6% 和 65.6%;

【胸痛】——22%,对于出院两个月的患者来说;

【睡眠障碍 / 焦虑抑郁】——分别影响 26% 和 23% 的患者,即便是出院六个月以上;

【创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流行率在 5.8-20.0% 之间;

【神经病】,包括缺血性脑中风、脑血管炎、格林 - 巴利综合征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脑炎、肌炎、癫痫、眼球震颤肌阵挛症(opsoclonus-myoclonus syndrome, OMS)、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 ATM) 等,可以成为并发症或后遗症,但发生率较低或非常低。有研究得出了 5.8%(患者组)与 2.5-3.4%(对照组)的比较关系。GBS、OMS、ATM 已经在急性病例中作为并发症被报告。(这里使用的缩写只是暂时为了方便,不是常用的缩写,请读者谨慎在其他场合随便使用。)

【嗅觉和味觉障碍】——出院六个月患者的发生率为 11% 和 9%,有研究得出了更高的发生率,33-36%。(嗅觉障碍发生机理可能包括,嗅上皮细胞表达 NRP1,NRP1 是新冠病毒的辅助受体之一;嗅上皮细胞表达 ACE2 和 TMPRSS2,同样是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辅助因子,新冠病毒可能对嗅上皮造成了严重破坏。关于这个,我写过文章:小鬼星云:新冠病毒有其他受体 (4):神经菌毛素 1(NRP1)、小鬼星云:新冠病毒有其他受体 (5):重新认识 ACE2 和 S 蛋白。味觉障碍的机制不明。)

【肺损伤】(包括肺纤维化在内):39-83%;

不同研究得出的,至少发生一种并发 / 后遗症症状的发生率最高可以达到 94.3%[3],也有研究估计在 10-35% 之间 [4][5],这种巨大的差异源于研究手段和对象的不同。

-

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建议将后新冠后遗症分为 5 种亚型 [6]:

1 型:【康复时间与感染、器官损害及其病症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

2 型:新冠症状自起病起可持续六周或以上;

3 型:在最初感染后病症处于不活跃状态或者完全恢复,此后复发,时间持续 3 个月及以上(3A 型)或 6 个月及以上(3B 型);

4 型:【感染后无症状,而在 1-3 个月(4A 型)或大于 3 个月(4B 型)之后出现症状】;

5 型:起病很晚,在接下来 12 个月内的某个时间中可能突然死亡。”

-

“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和纳菲尔德临床神经科学系的研究人员表明,【曾感染上新冠的年轻人,即使当时新冠的症状很轻、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在康复后半年里还是会有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和微弱的健忘的情况】。论文发表在《Brain Communications》。”

-

海外网 2022 年 9 月 10 日报道:“美国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于 2022 年 8 月 24 日发布了新冠后遗症对美国社会产生的相关影响的报告。报告显示,【目前约有 200 万至 400 万美国人因患长期新冠而失业。而这只是工作年龄(18 至 65 岁)的美国人中患有长期新冠的总人数(大约 1630 万)的一部分】。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委员会估计,【这 400 万美国人占美国劳动力 2.4%。这也就是说长期新冠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难以置信的影响,它目前已经抹去了美国超过 2% 劳动力】。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一些人称这种情况为【 “大规模致残事件”】,而保险公司和美国联邦政府都没有处理好此事件。因为与长期新冠相关的私营保险公司尚未公开其残疾索赔数据。”

https://finance.sina.cn/2022-09-10/detail-imqqsmrn8565711.d.html?from=wap

知乎用户 在哪呢​ 发表

美国 cdc 和 cnn 的截图,自己去翻译下吧,美国总共 9000 多 w 感染 1600w 存在后遗症

知乎用户 林潇潇 发表

谢邀:

说道新冠有什么后遗症,那么就不得不提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团队的最新发现,那就是新冠肺炎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出现严重失衡,患者的肠道中「坏」的致病菌数量增加,「好」的益生菌却明显减少,肠道微生态失衡的程度亦影响患者的病情,坏菌越多的病人病情愈严重。

对于这次的发现,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团队之后进行了升入的研究,通过采集新冠肺炎患者于住院至出院期间的粪便样本,其中包括病情轻微以及一度危殆的患者,并与健康人士的粪便样本作比对。

研究结果是所有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均严重失衡,致病菌比例愈高,患者的新冠肺炎病情愈严重。即使病人康复出院,这种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情况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原先我以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攻击的是呼吸道、肺部等呼吸系统,现在看了这次研究后,慢慢认识到肠道微生态系统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以 COVID 为载体,镶嵌进 hiv,hbv 的片段。

就是现在的。。。

那么它的后遗症,是不是跟 hiv/hbv 类似?不仅仅是呼吸道的问题,免疫力,内脏功能会不会有问题,只能说 3 年时间太短,还需要继续研究。

知乎用户 心尖上的刀客​​ 发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已经肆虐已久,不单是我们国家很重视,其实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在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威胁。

可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病毒的不断变异,越来越多的人都明白了,这种病毒的致死率并不高,很多人仅仅是轻症感染,过后都会痊愈。

只要积极治疗,别耽误病情,很多人都能从疾病中康复过来,大多数因新型冠状病毒而死亡的患者都是老年人,这类人群体质很差,免疫功能不佳,而且很有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

甚至有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死亡率可能不超过 3%,仅仅是 2% 左右。

既然这样,仅仅是轻症的话,我们还用恐惧吗?还需要预防吗?

如果单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并不需要对新型冠状病毒有过多担心,可是不预防是不行的,因为即使是轻症,也有可能出现后遗症。

很多研究证实新冠之后即使没有死亡,也可能影响到大脑。

也就是说,新冠之后,脑袋不好使了?

一、脑袋不好使了?

新冠病毒的危害其实很大,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发现,除了死亡率之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后遗症。

无论是否是急性新冠病毒感染,也无论是否病情严重,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的 4~12 周,很有可能有一些残留症状存在。

但是如果在三个月内症状好转了,或者几乎消失,我们也不用太担心,然而一些症状却可以持续到三个月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特别是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更为常见。

对于这种超过三个月后仍然存在的症状就可以称为 新冠病毒后综合征”。

不过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 1. 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
  • 2. 症状无法通过其他疾病解释。

可是,会有哪些相关的症状呢?

一些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疫情暴发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文献,而这些澳大利亚的学者将相关的文献找到,并把数据提炼出来,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之前研究主要观察一些最常见的症状,而且这些常见的症状可不仅仅是肺脏的问题,而是大脑的问题,一方面是神经系统疾病,另一方面是精神状态。

在一开始,研究人员通过检索找到了满足条件的文章,总共可达 1458 篇。此后经过筛选,发现其中的 19 篇最具意义,而且囊括的患者数量过万,达到 11,324 名。

在这些患者当中最常见的后遗症是什么呢?

二、4 种 “后遗症” 最常见。

在进行一系列统计学分析之后,研究发现了一些端倪,这些患者当中 57% 是女性,而且平均年龄是 55 岁。

在入院的时候很多都是急性期,新冠病毒感染入院率达到 51%,其中部分患者是重症肺炎,直接住到了 ICU 病房,这类患者占所有患者的 13%。

而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以下四种。

  • 1. 疲劳,37%.
  • 2. 头晕,32%。
  • 3. 睡眠障碍,31%。
  • 4. 记忆力差,27%。

此外,一些患者也有焦虑和抑郁的表现,不过这类患者比较少。

很多人会问,这些后遗症可能在三个月之后仍然存在,但是多久会好呢?是不是时间越长了之后,症状就越消失了呢?

并没有。

如果把时间延长到 6 个月的话,再次评估后发现这些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病率可能更高。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这些后遗症,可能早期并没有出现的,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

而且,在急性期病情越严重的话,那么后遗症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如果在发病的时候仅仅是轻症,甚至感觉身体没什么不舒服,这些问题有可能不会出现。

虽然在之前的报道中,一些学者认为嗅觉障碍或者是味觉障碍是急性冠状病毒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不过,随着病情的进展这些问题很可能会消失,并不是后遗症的主要表现。

有研究显示,68% 的患者在发病 6 周后嗅觉和味觉就恢复正常了,并不会存留三个月之久。

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新型冠状病毒不仅仅是攻击我们的肺,还可能会使我们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中的海马区以及脑皮质的萎缩,组织缺血缺氧的变化,小血管疾病,这些都可能在神经系统中表现出来。

这些问题非常复杂,不过都会影响脑部组织的结构功能,使人出现认知障碍或者让人感觉更加疲劳。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生活质量。

总结。

急性新型冠状病毒发作之后,如果跟踪随访的话,不难发现一些神经系统症状的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有增无减并不容易消失。

但是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呢?

预防。

如果可以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或者把一些严重的重型新冠症状变成轻型的或者无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很多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方面要佩戴好口罩,**积极参与到新冠病毒预防的工作当中,配合国家的规定。

另一方面积极注射疫苗也是预防的好方法,千万不要忽视。

别等到感染之后才后悔莫及。

知乎用户 浮生 发表

目前来说,新冠病毒所有的后遗症都是长期病毒感染。

长期感染,也就是 long COVID。

将这个词翻译成后遗症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糊弄事。

目前来说 LC 据报道有接近两百项症状,一般来说有七八种很严重的状态。

我只说一个我认为十分严重的,神经受损。

失去味觉。

记忆力下降。

运动能力下降。

阳痿。

呼吸困难。

具体的各位可以去查阅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告。

如果你懒得去查资料。

请尽管骂我危言耸听。


知乎警告说我说病毒没有后遗症是不科学的。

那么就顺从 “科学” 的说法,把 LC 当成后遗症好了。

LC,也就是国内科学的翻译成后遗症的症状。

最大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反复呈现显著的新冠症状,也就是所谓的阴了复阳。

美国的数据模型大致是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感染者会有 LC,也就是国内翻译成后遗症的症状。

比较知名的比如脑雾,也就是智力下降。

比如把 LC 翻译成后遗症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知乎用户 愚者空空 发表

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新冠后遗症的 “辟谣”,总体说来就是新冠后遗症不严重或是基本没有,不用担心。如果把这个结论放在目前的中国,没有问题,毕竟中国目前感染人数不多。但是放在国外应感尽感的情况下就不太一样了,所以新冠后遗症的研究主力不在中国,而在欧美。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新冠后遗症目前是什么一个情况。

一、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是什么?

Long Covid(长期新冠)最开始是由患者群体自行命名的,也有人称之 post-COVID-19 syndrome(新冠后遗症), post-COVID-19 condition(后新冠状态),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新冠急性后遗症), or chronic COVID syndrome (新冠慢性病症)等等。目前对于该症状英文命名以 Long Covid 为主,而中文则为新冠后遗症。

它指代的是感染新冠病毒后持续一定时间的(以及复发的或新发的)所有症状、病征和不良反应的统称。这个持续一定时间不同组织口径不一,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的定义是急性感染期后 4 周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则是 2 个月以上。总之,就是新冠急性感染结束(一般 10-14 天)之后,还长期持续的各种除新冠外不能解释的让人不舒服的症状就叫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

二、新冠后遗症的早期研究

最早对新冠后遗症提出预警的是来自《纽约时报》的记者 Fiona Lowenstein。她在 2020 年 4 月发表了相关文章。

这篇文章提到了她本人感染新冠的经历:这位记者即年轻又健康,但在感染新冠数周之后,她仍在经历疲劳、气促、咳嗽不止等诸多症状。

这篇文章激起了来自其他类似病例的反响。患者群体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了对新冠后遗症最初的研究,他们对自己展开了调研,并发表了调研报告,并提到:“患有 Long Covid 的成员,在急性感染期数周之后仍有持续疲劳、无力、脑雾、肌肉疼痛以及其他一系列长期症状。”

随后,科学界也开始注意到新冠后遗症的普遍性,开始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新冠后遗症的科学研究

Al-Aly 老师是圣路易斯退伍军人医疗保健系统临床流行病学中心主任和研究和教育服务主管。他意识到有很多患者在感染新冠之后并没有完全康复,开始利用退伍老兵的医疗档案(几百万的病例数据)开展了病例规模庞大的新冠后遗症研究。他在 Nature 上发表的文章《High-dimensionalcharacterization of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新冠后遗症的高纬表征)显示即使是新冠的轻症患者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后遗症,而后遗症的症状也是五花八门,零零总总算下将近有 200 多种。

和流感相比的话,流感的后遗症就是个小弟弟,如论是风险还是涉及的器官症状,两者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在 Nature 上发表这篇大作之后,Al-Aly 老师有针对各个症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篇幅有限就不在这详细介绍了。有些的小伙伴可以查看拍老师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487753782),或是三个爸爸实验室(https://space.bilibili.com/301317612/video)自行了解。

而耶鲁女神岩崎明子老师主功后遗症致病机制方向,然而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致病机制实在是太复杂,不同的症状可能对应不同的机制,目前对于治病机制有几大假。咱也看不明白,只能勉强放一张图来解释一下。首先呢无论是无症状、轻症还是重症都有机率中招。当年龄大于 65 岁时,有 50% 的机率中奖,男性的中奖机率更大。在 20-60 岁之间,有 5-30% 的机率中奖,女性的机率更高。后遗症的治病机制主要有自免反应、菌群失调 / 致病菌重激活、病毒休眠 / 残留、组织损伤等等。

关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借用岩崎老师的一句话来说:“这可能是进行的另一场大流行!”。

四、欧美政府对新冠后遗症的态度

目前,欧美政府都十分重视新冠后遗症。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全球最 NB 的公立医疗系统)NHS 就有关于新冠后遗症的介绍。简单来说,只要得过新冠就有机会中奖,而且中奖之后症状还有可能持续开盲盒

美国的疾控中心也有相关介绍,而且在美国新冠后遗症可被视为一种残疾。其他具体情况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前往了解,有中文界面,对中国人来说十分友好(https://chinese.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long-term-effects/index.html)。

美国政府问责局在今年 3 月份发表了新冠后遗症的相关研究报告,简单来说新冠后遗症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专门对此制定相应的政策。

五、英国新冠后遗症调查数据解读

英国统计局 ONS 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自 2021 年 4 月起 ONS 就一直坚持调查大英帝国新冠后遗症流行情况(对应上面岩崎老师的话),到现在已经有 14 期了。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新冠后遗症的概括和趋势。

首先来看一下新冠后遗症的整体趋势。后遗症患者的总人数自 2021 年 8 月开始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截至 2022 年 5 月共有 179.5 万的后遗症患者,占确诊病例的 8.11%,占英国人口总数的 2.68%。

从最近 4 个月的趋势来看,日常生活受新冠后遗症影响(包括 a little 和 a lot)的人数占比在提高。

新冠后遗症在所有的职业中占比都在逐步升高,其中教师、医务人员和公务是 “高危” 职业。

这个持续时间就有点不讲道理了,44.1% 的人已经遭罪 1 年以上了(奥密克隆这波才刚刚开始),长期患者不在少数。

自从 4 月开始,这批调查数据增加了感染变异株的情况。我们来看看不同变异株导致后遗症的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尔法之前和阿尔法导致的后遗症人数变化不大,感染德尔塔的后遗症人数有所下降,但奥密克隆导致的后遗症人数有大幅度的上升。

奥密克隆导致后遗症的情况不仅我们关系,大英帝国也很关心,特意出了一份《Self-reportedlong COVID after infection with the Omicron variant in the UK》(大英帝国感染奥密克隆之后自查新冠后遗症的报告)。结果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感染了新冠,后遗症的中奖机率基本不变。奥密克隆的 2 种变异株 BA.1 和 BA.2 的机率在 8-9% 之间。

总结:

新冠后遗症已经开始对社会开始展现出影响,而由于其复杂的致病机制、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都带来了具体的困难。由此引发的对健康和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未知,但其影响必然是非常显著的。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只要是得过新冠都有一定的机率患后遗症,即使是无症状居多的奥密克隆也无法避免,大英帝国的数据为 8-9% 的奥密克隆患者会患有后遗症,且有将近 2/3 患者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后遗症的影响。

作为目前还在 “动态清零” 的中国,我们不必以恐慌的心态看待新冠后遗症,但是必须科学的看待它、重视它。

PS:未知病因儿童肝炎与新冠脱不了关系(虽然还没最终实锤),这也有新冠后遗症。再加上之前提到过的 MIS-C,已经有 2 种非常严重的儿童专属新冠后遗症了。国内感染过新冠的儿童还是要多留意。

参考文献:

英国统计局:https://www.ons.gov.uk/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https://www.nhs.uk/

美国政府问责局:https://www.gao.gov/

美国疾控中心:https://www.cdc.gov/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得了新冠。https://zhuanlan.zhihu.com/p/487753782

知乎用户 冬不台风 发表

后遗症就是社会 “经济” 会变好,不信你看图

知乎用户 荒野的过客 发表

影响智商。

不少人变成复读机了,每天就是大号流感大号流感大号流感。

知乎用户 半亩 发表

咳嗽,长时间的咳嗽一个礼拜~ 一个月不等;没有力气;反复复阳。

上海疫情和东林党

知乎用户 列兵阿廖沙​ 发表

最大后遗症,就是不敢出门,不敢聚集,不敢去亲戚家,别人有困难也不敢去帮,不敢看老家的图片新闻之类的东西,见保安就发抖,看红箍就打怵。

基层组织道德的滑坡难道不是新冠最大的后遗症么。

知乎用户 天镜九州 发表

后遗症很多啊。看看一年前的灯塔国不就知道了?

比如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货币贬值等等……

哪样不严重?

知乎用户 送給你真心的祝福 发表

这个怎么说呢?身体是有极限的,一旦损伤很难彻底复原。就算复原之后,跟之前的状态比肯定是大不如前的。

就打一个比方吧,一个人胳膊腿骨折了。按目前最好的技术来说,愈合之后他那个骨折的腿或者胳膊肯定比不了骨折之前了,那个状态。那个受过伤的胳膊或者腿恢复之后,已经不能经受高强度的运动了。目前参军体检也要查看有没有过骨折,绝大多数兵种是不要骨折过的人的。他那个腿或者是胳膊非常敏感,刮风下雨立马就能感觉的到,比天气预报还灵。

这得看得的是重症还是轻症,重症很大概率会出现后遗症。后遗症目前还是挺多的,已经出现的后遗症有:嗅觉减退、味觉减退、视觉迟缓、脑损伤、手脚不灵活、心肺功能受影响,甚至是生育功能也受到了影响。对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运动能力受限,很多工作做不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提前退役。

![](data:image/svg+xml;utf8,)

新冠病毒毒力减弱是否应该放松警惕?

首先声明我的看法只代表个人。我认为目前新冠病毒所谓的毒力减弱就是重症比例少,重症比例少,致死率就低。

奥密克戎毒力减弱导致的重症比例少,为什么少?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核酸检测的非常频繁,在轻症阶段甚至是无症状阶段就已经被筛查出来了,及时的接受了治疗。如果完全放弃所有治疗,那重症比例到底是多少?只有天知道。

我说的所有治疗是包含在医院就诊治疗以及自行服用药物治疗和其他任何对疾病有帮助的其他治疗。因为这个完全放弃不使用任何治疗方法,重症比例是多少目前无法实验,也根本不可能实验。因为没有实验,所以自然没有数据。

有些人喜欢拿国外的外国人数据说事。说什么国外核酸检测也不像中国这么频繁,说什么外国人感染了人家好多人都没有去医院,很多人都是自愈的。针对这些情况呢,我将逐一分析一下。

先说说这个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呢,每个国家经济实力不一样,检测费用呢,也有高有低。政府也不是全部都是报销的,因为当地政府财政状况也不一样。老百姓的收入程度呢也不一样,在没有报销的情况下,老百姓对新冠检测的积极程度也不一样。有时候啊就陷入了,不检测就没有,一检测一大片这种怪象。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好多国外的外国人在没有住院,甚至是没有去医院治疗的情况下,很多人在家自愈,以此来证明这个新冠病毒现在毒株毒力十分低下。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在国外当地政府针对新冠治疗没有医疗报销的情况下,治疗费用高昂,不少人治疗不起,只能在家自己扛。有些人说在家没有治疗就自愈了,到底是不是新冠,有没有明确确诊也不好说。因为毕竟现在所谓的新冠检测还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精准。尤其是国外有些地方核酸检测的费用还相当高昂,政府也不报销,很多老百姓甚至根本就不去检测。有些明确确诊的患者自己说是在家自愈的,而且还没有去医院进行过治疗。这种情况下,没办法确定他没有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和没有接受过其他治疗。

新冠疫情出现到现在也已经两三年的时间了,已经明确证实了有很多药物对这个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算没有去医院接受治疗,自行服用这些药物,也能够获得不错的疗效。如果放弃任何治疗你让国外的人他试试?

虽然现在所谓的毒力减弱了,但是传染性却并没有降低,甚至还比以前增强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应该对此要有个充分的认识,不能掉以轻心。毕竟重症比例再小,如果感染人数多了,那重症人数也少不了,死亡人数也不会小。还有感染人数增加之后,病毒变异的速度也会加快,未来的变异毒株毒性是否增大也不好说。

不要一听说毒力减弱,就对这个病毒完全没有任何警惕心理,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最后奉劝大家珍惜生命,该打疫苗打疫苗,有病了还得该吃药就吃药,该治疗就治疗,该找大夫就找大夫,毕竟生命是自己的。不要听别人怎么说,毕竟命是自己的,经不起折腾。不管在别人身上概率再小,一旦到自己身上,那就是百分之百,谁也承担不起。

知乎用户 ikkiz​ 发表

我比较懒,不爱花时间大段的搬运资料,这里就凭记忆简单的总结一下新冠后遗症的大体轮廓。

  1. 新冠后遗症的种类

新冠后遗症的种类非常多,至少两百种以上,但是个人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疲劳,思考力低下,记忆障碍,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等。

其中疲劳是最广泛存在的情况,下限很低,相当于感觉有点累;上限很高,基本让人丧失正常生活能力,自然也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

奥密克戎相比包括德尔塔在内的以往毒株,后遗症风险略有升高。细分的话,嗅觉味觉障碍占比大幅下降,疲劳占比有所上升。

一个患者可能得多种后遗症,但是大部分情况不是一下子出现好几种症状然后一个一个的恢复这种模式,而是像打地鼠一样一个症状好了另一个又出现。但是所有症状全部消失之后,基本认为真正恢复。

2. 后遗症风险

WHO 采用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10%。其他的一些研究采用持续三个月以上症状认定为后遗症,数据为 4~5% 左右。另外在检测不充分的部分地区由于分母变小,也有 20%,40% 等不同数据。

一般认为疫苗有助于减少后遗症风险,总的来说在 50% 的程度。上述 10% 的数据是三针疫苗后的数据。50% 是指总体的风险下降 50%,如果细分后遗症种类,有些风险下降很多,有些几乎没有变化。

急性感染期严重程度和后遗症风险正相关,但是无症状和轻症也有相当比例,这一点和流感之类不同。

基础健康状况与后遗症没有绝对相关性,十几岁的运动员级别的身体条件也有非常严重的病例。

重复感染新冠会导致后遗症风险上升,目前还不清楚上限。

女性后遗症风险是男性 1.5 倍。65 岁或 70 岁之前,后遗症风险和年龄正相关,之后风险负相关。

3. 后遗症的发病时机

一部分从急性感染期一直延续,另一部分是痊愈一个月后甚至更长时间后出现,但是至少大部分不太会超过 3 个月。具体的比例看到的几个数据严重不一致,目前不知道采信哪个。

4. 后遗症的发病机理

简单的说:研究中。

目前各国正在进行相关研究,比如 5 月份得到的消息是美国为此投入了 11.5 亿美元。虽然似乎还没有盖棺定论,但是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基本确定了免疫系统障碍,神经炎,病毒碎片长期残留等方向。

5. 后遗症的诊疗

确诊新冠后遗症目前主要靠医师的经验,不过近期见到耶鲁岩崎团队通过生物标记物实锤新冠后遗症的做法,不知道是否适合推广。

由于发病机理仍不是很清晰,目前主要的做法还是对症诊疗,根据症状在不同科室逐一排查原因。以疲劳为例,可以逐一排查阿兹海默症早期症状,慢性神经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等。

6. 后遗症的恢复

大部分后遗症患者可以在三个月内恢复,但是超过三个月之后恢复速度基本就比较慢了。是否存在终身后遗症的情况,目前还不清楚。

以英国国家统计局的 Long covid 月报来看,目前后遗症持续三个月以上的人数在 170 万左右;持续 1 年以上的在 89 万人,持续两年以上的 43 万人。其中 38 万人日常生活收到严重影响,这与英国劳动力市场萎缩规模基本相当。

总结:

目前新冠后遗症对个人尤其是单次感染来说,风险不算太大(当然也不算太低)。但是一方面重复感染风险会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即使是目前还不算高的风险,由于新冠强大的传染能力,制造后遗症的速度其实并不慢。最麻烦的是后遗症以青壮年为主,并且有相当的比例导致劳动效率降低以及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对于社会来说不但失去劳动力,更增加社会负担,而且消耗医疗资源。如果后遗症持续保持增长速度高于新增速度,对于社会来说后果很难乐观。

知乎用户 frankinside 发表

分享刚看到的一个分析供参考:

US Long Covid 20% of cases

知乎用户 新知贵州​ 发表

冠病毒引起的肺炎可分为轻、正常、重和危险,如果是由轻型和普通型引起的,临床治愈后不会出现后遗症。对于重症和危重病例,肺间质纤维化可能会导致一段时间,这种损伤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期间,必须细心照料好你的肺,也就是说,要小心翼翼,当成婴儿一样保护。

这里特别说明的是,新冠不仅会对人的肺部有损害,还对耳朵、大脑、肾脏、心脏、生殖系统等有损害。同时,一旦患者新冠,及时康复了,也会被人群疏远,就是我们常说中的 “社会性死亡”。

对肺部的损害

法国医科院成员 Patrick Berche 教授表示,就算是轻症患者,也会有肺部纤维化的后遗症。

而肺部纤维化会导致呼吸功能衰退,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这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

意大利球星马尔蒂尼表示,虽然自己只是轻微的感染了新冠,但是却留下了非常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后遗症:“我今天试着去健身房进行一些训练,但是才过了短短的 10 分钟的时间,我就坚持不住了。”

新冠肺炎的尸检报告里,遗体解剖教授说,肺部纤维化,已经不是肺了,肺里面充满了别的东西。

这种死因,本质上和淹死是一个道理。大量的水倒进肺部,氧气进不去,病人挣扎向医生大喊救命,直到他去世。

2020 年 4 月 21 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指出,肺部严重感染可能会发展为肺纤维化,一部分重症患者治愈后会出现肺纤维,会影响日常生活,发展到晚期只能肺移植。

肺纤维化严重影响人体呼吸功能,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自觉气不够用),且随着病情和肺部损伤的加重,患者呼吸功能不断恶化。但是目前对于肺纤维化没有特效药,病情不可逆转

对耳朵的损害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个团队对 121 名冠状康复者出院八周后进行了调查,并汇总了调查结果。

在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中,有些人在康复后似乎患上了后遗症。在接受调查的 121 位患者中,有 16 位(13.2%)抱怨听力下降。其中 8 人报告感觉听力已恶化,另外 8 人发展为耳鸣,其特征是在没有外部来源的情况下听到了铃声,嘶嘶声或嗡嗡声。

听觉神经病」可能会是其中一种后遗症,这种听力障碍,是指耳蜗功能正常,但沿听觉神经向大脑的传输受到损害。这种障碍使受影响的人很难加入背景噪音很大的对话中,例如在繁忙嘈杂的地方可能会更加听不到别人说话。

对大脑的损害

1. 谵妄

Kim Victory 几个月前感染新冠,成为一名重症患者,被送入 ICU。在治疗期间,由于使用大量镇静剂,她患上了 ICU 谵妄症。看上去虽然和噩梦差不多,但病人在产生幻觉时并没有睡着。Victory 因为幻觉的骚扰常常使她难以控制情绪,以至于有天晚上,她突然拔掉了呼吸机的呼吸管。还有一次,她从椅子上摔下来,倒在重症监护室的地板上。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 ICU 谵妄症。

简单来说,谵妄患者的精神状态会突然变化,或突然陷入困惑,持续时间由数小时至数天。谵妄是短期疾病,突发且一旦发作,反应剧烈。所以常会发生生病之前精神状况良好的人,在重病送入 ICU 后,突然就 “精神失常” 起来的情况。

而 ICU 谵妄症之所以在新冠患者中尤其常见,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生存环境:大脑缺氧和使用镇静剂。进入 ICU 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本身存在低氧的症状,因此需要长时间的使用呼吸机。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剂量更大的镇静剂。完美契合了 ICU 谵妄症的发生条件。

有来自医院机构研究的早期数据表明,**所有年龄段的新冠住院患者中,有三分之一表现出谵妄的迹象。**其中,三分之二的重症患者都明确患有谵妄症。相当高的比例引起了医护人员的担忧,由于患有谵妄症,患者变得动弹不得或身体虚弱,进而需要更长的住院时间,导致更多并发症,需要长期护理或发展为认知障碍,包括痴呆等长期治疗的疾病。

2. 中风

还有不少无症状的感染者出现血栓进入脑血管的情况,最终引发中风。纽约西奈山卫生系统神经外科医生 Thomas Oxley 和他的同事警告称:新冠病毒会导致一些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新冠肺炎年轻患者中风。

4 月 10 日发表在《血栓形成研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显示:一家荷兰重症监护病房的 184 例新冠肺炎患者中,38% 的患者出现血栓形成。

3. 中枢神经后遗症

还有研究发现,很多康复的患者出现非常严重的中枢神经后遗症。

华中科技大学对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神经系统研究显示,214 名患者中,超过三成的病患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具体表现为三类:

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急性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2)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如味觉减退、嗅觉减退、食欲减退、神经痛等;

3)骨骼肌损伤。

日本山梨县一位 24 岁的独居男子,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高烧,同时伴有头痛及四肢乏力。送医抢救后被确诊,同时伴有脑膜炎,脑髓液的 PCR 检测呈阳性。专家表示,此次脑膜炎是由新冠肺炎引发的可能性非常大。男子醒来后,发现自己近 1、2 年的记忆竟然都丢失了!

主治医生森口武史表示,这是一起新冠肺炎病毒会侵入中枢神经的重要例子。而至于患者为什么会丧失记忆,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患者大脑内负责记忆的部分受损,从而导致丧失记忆等后遗症。根据病理组织的观察结果,许多感染者的大脑部分都发生了病理改变: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

对肝肾的损害

美国著名歌手 Scarface,在新冠治愈以后,他的肾脏却衰竭了。他年富力强,却不得不靠一周四次透析活着。

据加拿大肾脏专家透露,加拿大 8%-12% 的新冠病患,出现了严重肾损伤;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肾脏专科医师表示,美国有 20%-40% 重症监护的新冠患者,因肾衰竭而需洗肾。

之前就有研究指出,新冠感染者普遍存在肾脏损害的情况。一篇《Caution on Kidney Dysfunctions of 2019-nCoV Patients》的论文,研究了 59 名来源于武汉、黄石和重庆的 59 例感染患者病例。结果发现,63%的患者表现出肾功能不全的症状,CT 扫描显示 100%的患者肾脏影像学异常。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表示,感染者的肝肾受损可能是由于肺部功能障碍导致。“呼吸功能出现障碍时,氧气交换受阻,其它脏器会处于乏氧状态,而对氧特别敏感的肾脏往往会发生严重的功能性损伤。”

对心脏的损害

一名 48 岁的新冠痊愈者说,新冠肺炎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心脏损伤:

“治愈后的几周里,我一直感觉发冷。医生说我患上了充血性心肌炎,一辈子都要和这个病缠斗。情况恶化的话,甚至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甚至移植心脏。”

卑诗大学医药学教授 James Russell 博士和其他几名研究人员发现,以 8000 名新冠肺炎患者为样本的调查中,过半的重症患者出现了心脏损伤,甚至引发死亡。

Russell 博士说,进过 ICU、尤其是被上过呼吸机的新冠患者,并发症会更加严重。他们将来很可能肺部、大脑、心脏、肌肉会出现问题。

可能侵犯生殖系统

4 月 14 日,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表示,感染新冠肺炎后治愈的患者,最好还是 3 个月到半年以后再进行生育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王建清研究组发文称,ACE2 在肾小管细胞、睾丸的间质细胞和输精小管细胞中均有高表达。睾丸是易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高风险器官,一旦感染,雄性生殖细胞与这些支持细胞的功能异常均会导致生精障碍和男性不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李豫峰教授团队提醒,感染新冠肺炎的适龄男性,在康复后应进行生育力检查。

乔杰等学者在《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网络预发表的论文称,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攻击卵巢的卵泡膜和颗粒细胞,影响卵泡的生长与卵母细胞质量,使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引起女性不孕或妊娠丢失;同时可能损害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影响早期胚胎着床。所以,专家建议,对于有新冠肺炎史的育龄女性,更应关注其生育力尤其是卵巢储备评估和随访观察,并进行相应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患过新冠的儿童

可能会出现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柳叶刀》杂志上一篇医学文献综述的资深作者说,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MIS-C) 被认为与新冠肺炎有关,它对心脏的损害程度非常大,一些儿童甚至将需要终身监护和干预措施。

Moreira 博士说:“这是一种新的儿童疾病,据信与新冠病毒有关。它可能是致命的,因为它会影响到多个器官系统。无论是心脏、肺、肠胃系统还是神经系统,它都会对多个方面造成影响,这种疾病最初让临床医生很难理解。”

MIS-C 的炎症程度超过了两种类似的儿科疾病,即川崎病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值得庆幸的是,用川崎病常用的疗法 (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 治疗这些患者是有效的,”Moreira 博士说。

新冠肺炎痊愈了,却面临 “社会性死亡”

“我总觉得自己犯了罪”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管是非典,还是新冠肺炎,多数治愈者在重返曾经生活的环境时,还要遭受「第二次伤害」。

除了身体上的折磨,那些新冠肺炎患者病好后,又迎来另一场 “战役”。

经过病毒侵袭的他们,成了歧视链底端的人群。

在医院时,他是重症患者,会受到轻症患者们的歧视。

被邻居和同事无端排挤,甚至被辞退和赶走。

比外人的歧视更令他感到难过的,还有亲人的指责、疏远。

甚至会有人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

这也是疫情留给他们的后遗症。

一位湖北医生在微博上写了几句话。

零点,来了一位病人,浑身是血,手外伤,头部也有伤口。是自杀造成的伤。

最后才得知,他是新冠肺炎痊愈者。

因为受到了周围人的歧视,扛不住了,选择自杀。

他打败了病毒,却败给了心魔。

一位痊愈后的老人说:“我们都是大坏蛋,谁看到我们都害怕。”

好不容易出院了,可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他们被嫌弃,又躲不了,久而久之,从回避,变成自我怀疑。

徐盛被确诊后,房东立即换了一副嘴脸,向她们一家下了逐客令:你们必须走,永远离开这里。

徐盛住院了,父母四处找房子。

半个月过去了,徐盛康复出院了,可父母还没有找到房子

所有人听到她们家里有确诊患者后,都拒绝了。

她说:“我们战胜了‘病毒’,却像‘病毒’一样被排挤、隔离,无处可去”。

疫情之下,人们对病毒的恐惧可以理解。

但渐渐的,这种恐惧好像已经投射到了痊愈患者身上,变成一种扭曲的认知:

康复患者 = 病毒。

康复患者 = 散毒者。

“我总觉得自己犯了罪。”

一位新冠痊愈者说。

出院后,家人对他的态度,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累赘。

如果没有带着手套,他不敢碰遥控器。妻子好像也在刻意跟他保持距离。

每当做好饭后,妻子会分好自己的菜,用自己的碗筷,端到一边去吃。

就连孩子,妻子也叫他不要接触太多

继他感染之后,母亲也被感染了。虽然他和母亲都痊愈了,但现在他一看到母亲出现一些不好的状态,都会深深自责。甚至连呼吸都觉得是一种罪过。

旁人想象不出这种滋味,也体会不到他们 “劫后重生” 的痛苦。

53 岁的常州老李治愈后,村民们集体拒绝他回家。房东打来电话说:“宁愿退回房租,也不愿继续租房给他。”

湖北的一位姚女士,刚被治愈,就接到公司通知:所在公司因其确诊过新冠肺炎,决定自 2 月 10 日起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公司这种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的范畴,显然是故意对抗法律。

《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如员工已治愈或已排除传染病嫌疑的,用人单位不得拒绝员工返岗,否则构成就业歧视,违反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些都在传递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新冠肺炎治愈者虽然战胜了病毒,但却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

他们,被迫宣告「社会性死亡」。

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说:

“我也以为我终于可以正常生活了, 但生活却‘病’了。 我被网络人肉、被辱骂。我想问,我能去哪儿…… 出院一周了,没敢再出门,因为总觉得小区邻居在背后议论我,看见我就躲。我怀疑是不是真的不该回来,是不是当时肺炎死了更好。”

对很多治愈者来说,社会性的创伤已经形成。

人们最担心的无非就是治愈者 “复阳”。事实上,国家目前的诊疗方案已有应对举措,明确规定确诊病例在原有核酸检测和测序基础上增加“血清学检测” 作为依据,还要继续进行 14 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

也就是说,只有新冠治愈者完完全全没有传染性,医院才肯放他们重新进入公共环境。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部主任林江涛表示:在人与病毒的战争中,人如果打了胜仗,体内的病毒就将被清除或杀灭,剩下病毒的 “尸体” 和残兵败将,核酸检测就有可能呈阳性,但 “尸体” 和残兵败将不具备 “战斗力” 和传染性

所以,也不要 “谈阳色变”。

专家称,只要临床医生准确判断,病人已治愈恢复,就不要对核酸检测结果做过度解读,也没必要因核酸检测上的 “复阳” 问题过度恐慌。钟南山曾表示,“复阳”患者带不带传染性,总体而言,他个人不是太担心。

综上所述,新冠患者康复后,对于日常生活中那些粗活、重活是干不了的,因为肺部受损,急呼吸是需要完好的肺功能之城起来的,否则,就好比你患哮喘一样,稍微有点累就喘气,完全跟正常人没法比。

新冠肺炎康复后,建议适量锻炼,多做些有利益肺部恢复的运动、或饮食,不能在吃那些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吸烟、饮酒、槟榔等。

运动方面,也只能散步,不能急着跑步的方式锻炼,说不准,突然的急呼吸,就会要了你的小命。

因为在运动之后,就会发热,然后需要大量呼吸冷空气,这个时候,免疫力很低,容易感冒,不小心就要进医院。

注:本文部分内容源于健康界官方微信

知乎用户 陈天涯 发表

流感的并发症也不少。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数一数也有几十种。

是不是要清零流感?

知乎用户 匿名的用户 发表

前期,一个灭活的疫苗,恨不得都被说成了亡国灭种的东西;

现在,感染鲜活的病毒,又信誓旦旦的 就是个小号流感;

怎么说都是你们对,高兴就好~

知乎用户 Jimmy 仔 发表

羊了后痊愈也不好找工作吧

知乎用户 小白杨​​ 发表

2022 年 3 月,《科学美国人》健康专栏发文:《即使是新冠轻度感染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我们知道,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面对不确定的疫情发展,我们该如何看待新冠给我们带来的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危害呢?

实际上,我们早就意识到感染性疾病引发心脏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大家听出来了,病毒感染会引发炎症,而炎症在包括心血管疾病的多种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美国第一例新冠感染确诊之前,美国心脏病学家 Mohammad Madjid 就已经对冠状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

《自然医学》发布新冠感染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的最新研究结果!

新冠发展已经已有两年多时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重症患者。即便是轻症感染患者,在感染后一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明显增加了。相关研究发表在了 2022 年 2 月的《Nature Medicine》上。

本研究纳入了 153,760 名新冠感染患者,并使用包含 5,637,647 例及 5,859,411 例作为同时对照组和历史对照组,得出结论,在 30 天感染后,感染新冠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而且在 12 个月后仍然有显著增加的心血管疾病负担。这些心血管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心率失常,炎症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血栓性疾病等。这些风险在排除了年龄,种族,性别及一系列心血管风险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及血脂异常)后依然很明显。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后,研究揭示了两个重大发现:

  1. 心血管疾病风险和负担在非住院患者(新冠感染大多数患者都是非住院患者)的疾病急性期显著增加;
  2. 对于症状严重程度不同的新冠感染患者(非住院患者,住院患者,ICU 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明显增加。

这些结果让研究者都惊诧不已。研究的作者之一,华盛顿大学临床流行病专家 Ziyad Al-Aly 说到,“我之前认为,新冠会带来一些风险,但主要会体现在重症患者中,而且是需要在急性期住院的患者。但现在看来不是这样。”

总体来看,之前感染过新冠的人群一年后任何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比对照组高 63%。在一年后,每 1000 人群中前新冠感染者增加的心血管事件,如中风或心衰等,高达 45 次。与历史对照组的数据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之前感染过新冠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对照组高 58%。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只关注新冠感染轻症患者,这部分人群的心血管风险比对照组高 39%,而且在 12 个月后,每 1000 人群中增加的心血管时间为 28 次。

的确,比起住院或入住 ICU 的新冠患者,轻症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还是要小很多。但是,绝对不可以忽略不计。与对照组相比,轻症新冠感染者患心肌炎的风险提高了三倍,患肺栓塞的风险提高了两倍。

“在轻症新冠感染者中心血管风险增加依旧明显,这不仅令人吃惊,而且有重大影响。”Al-Aly 如是说。轻症患者是新冠感染的大部分人群,本研究显示,85% 的新冠感染者并未入院。“这就视新冠感染很有可能成为严重公共安全问题。”

尽管有小规模回顾性研究对于新冠感染是否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达成一致结论,但得出阴性结果的研究选用的研究终点来自影像学的研究。但是,当考虑患者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场景下,临床结局比影像学结果更为重要。

新冠到底对心脏有哪些长期影响?

学术界似乎达成一个共识,炎症在新冠感染者心血管事件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新冠患者恢复健康后,心血管疾病风险持续增高的原因还是一个谜。

有学者提出,新冠病毒从来不曾真正离开。“有学者认为,即便康复后,新冠病毒不会完全从机体离开,会有少量病毒呆在它们喜欢呆的地方(preference sites),诱发轻度炎症。另有假说认为,即使病毒离开了,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可能持续存在,会损害心脏。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冠病毒是否会直接影响心肌。研究者已证实,在体外可以用新冠病毒可以感染心肌细胞。这可以解释感染后的心血管问题。新冠与流感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冠感染的情况下,动脉受累比较少,但心肌问题比较多。

新冠病毒也会让血液更容易凝结。“我们看到了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风险增加。我认为这些出现小凝块或大凝块的人群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Al-Aly 说。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就是在血管中最里层的结构。来自梅奥诊所的心脏病医生 Bernard Gersh 说,“新冠会导致小血管的微循环障碍,这会破坏这些血管收缩或舒张的方式。”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新冠感染后的长期症状并不局限在心脏本身了。

“现在有很多进行中的研究试图搞清楚新冠感染长期影响的机制”,Gersh 说。但研究者还没有搞清楚造成感染后心脏疾病的最有可能的方式。

新冠长期影响与心脏健康

说到 “长期新冠感染”,即包含持续好几个月的一系列症状,如疲乏,气短,头晕,焦虑等,还是很难将其与心血管健康联系起来。

“我们目前不知道的是——从心脏病专家的角度来看——是长期新冠感染患者中到底有多少人出现心脏问题或损害。”Gersh 说,“仅仅因为出现心悸这样的症状并不代表心脏有结构性的损害。”

的确,新冠长期感染患者会出现一些典型症状,如疲乏,气短等,这些症状与心血管问题是相关的。比如,心衰患者因大脑血供不足,也会出现头晕。但在这一点上,依旧很难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拆解清楚。

Al-Aly 研究看到的问题,如中风,心衰,急性冠脉综合症等,并不仅仅发生于确认的长期新冠感染的患者。之前轻症感染的患者,看上去已经完全恢复,但在未来数月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在增高。

遗憾的是,这样的风险还是非常显著的。随着更多研究结果的披露,有学者认为新冠给心脏带来的长期影响堪比吸烟。

Al-Aly 同意这样的观点。“人们认为胆固醇,血压及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看来,需要把新冠感染也加在这个风险因子目录里面了。”

这不,欧洲心脏病学会也最新发布了新冠疫情期间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指南。

新冠伤心,已无法否认。

我们该如何做呢?关注小白杨,我们下次接着聊。

参考文献

  1. M Madjid PS, Solomon SD. Potential effects of coronaviruses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a review. JAMA …. 2020 .
  2. Y Xie EX, B Bowe ZA.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of COVID-19. NATURE MEDICINE. 2022 .
  3. https://www.escardio.org/Education/COVID-19-and-Cardiology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个求的后遗症

就特么感冒而已,10.22 号确诊,今天 28 号没啥问题了

知乎用户 Genie 发表

病情分析:新冠肺炎治愈后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若是重症的病人,可表现出肺间质纤维化的后遗症,因此造成肺功能下降,病人可表现出气喘的症状。感染新冠病毒后会表现出多器官功能受损,例如肺功能受损,心功能受损,肝功能受损,嗅觉器官受损等等,但一般都是一过性的。随着病情的好转,受损的器官功能会逐渐恢复,不会留有明显的后遗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一圈回答,后遗症很严重,比如终生携带,所以不招聘得过这个病毒的人,一点毛病都没有

知乎用户 MRneoanderson 发表

不用阳性,社会人群中就能有大量的抑郁症,算吗?

知乎用户 蜂鸟 发表

关注蜂鸟,获得更多最新的美国健康咨询!

**英国最新研究显示,COVID-19(2019 冠状病毒疾病)住院病患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后遗症,其程度相当于人从 50 岁增长到 70 岁,认知功能衰退 20 岁。
随着
疫情**席卷全球, COVID-19 显然不但会造成立即性的健康问题,还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长期衰弱的症状,也就是所谓的新冠长期症状(long COVID)。

英国先前一项研究发现,在染疫病患住院治疗感觉完全康复的人中,约 1/3 的人一年后仍有症状,其中多数在生理机能和认知功能损害等方面改善不多。

现在,专家的研究进一步揭露,一般而言,部分病患会出现持续认知衰退的后遗症。

英国卫报报导,根据一项发表在「电子临床**医学**」(eClinicalMedicine)期刊的研究,
剑桥大学教授、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梅农(David Menon)表示,认知功能受损的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COVID 确实造成身体各种器官的问题,其中包括大脑、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倘若可以接种疫苗,完整接种,病情可以降低,所有这些问题也就比较不会那么严重。」

梅农和同事的研究查看了 46 名平均住院 6 个月病人的认知测验结果。这些病人 2020 年 3 月至 7 月间在剑桥的艾登布鲁克医院(Addenbrooke)住院治疗,其中 16 人曾使用呼吸器治疗。

这项认知测验是在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员开发的 Cognitron 平台上进行。Cognitron 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大英智力测验(Great British Intelligence Test)的基础。

研究团队将病患测验结果和 460 名一般人参加 BBC 大英智力测验的成绩相比。研究人员根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母语等项目,每名病患和 10 人比对。

研究结果显示,COVID 住院病患出现独特的认知功能受损,其中包括思考速度减慢。

梅农指出,「他们最挣扎的是文本推理」,像是完成诸如鞋带之于鞋子、有如钮扣之于外套的模拟。

研究结果显示,病患认知受损情况显著,其中衰退的 幅度,和人从 50 岁增长到 70 岁时认知衰退的程度相当。

研究团队发现住院 6 个月后和 10 个月后病患的认知功能受损程度无明显差异,尽管迹象显示有好转。
梅农表示,这项研究能够帮助 COVID 患者,也对因其他疾病遭遇类似认知衰退问题的病患有所助益。

知乎用户 鸵鸟 发表

新冠后遗症很严重,非常严重。

首先,你感染新冠,稍有不慎就会被刑事立案,判刑,失去清白。

另外你会被网爆,自己和家人会被人人喊打,你会成为自己公司,小区,所在地区的罪人。

因为你感染,身边的人被隔离,大家都会把怨气撒在你身上。

你的孩子也会被牵扯,被歧视。

你会丢掉工作,再去找工作也不会被接受。

总之你感染新冠后,你全家都会社会性死亡。

知乎用户 高坚果圣堂武士 发表

看了帖子下面很多躺派的评论,有些躺派天天拿国内防疫次生灾害说事,仔细想想这些说法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就是有些地方执政能力底下、“一刀切” 等行为是因为防疫才有的,只要躺了这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就能大幅提升,马上原地学会最科学的施政方法并付诸实践。

知乎用户 shundcd 发表

不知道。

以个人接触或了解的信息毕竟有偏差,就以权威部门的数据来说,

按 WHO 说法:大多数 COVID-19 患者都可康复

按国家卫健委网站:截至 10 月 11 日 24 时,据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 4260 例(其中重症病例 10 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 244997 例,累计死亡病例 5226 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254483 例,现有疑似病例 1 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 6478633 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 350392 人。

目前也没看到权威的全面的后遗症说法。更别说还有更多的无症状感染者,都无症状了,后遗症就更扯不上了。

如果你非得天天念着后遗症,那就念吧

知乎用户 曾伴愁娥到语儿 发表

摘录自美国 CDC 官网(有道翻译)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长时间冠状病毒感染或冠状病毒感染后症状

Updated Sept. 1, 2022

更新于 2022 年 9 月 1 日

Español 西班牙语 | Other Languages 其他语言

DEFINITION 定义

Post-COVID Conditions

Post-COVID 条件

Some people who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that causes COVID-19 can experience long-term effects from their infection, known as post-COVID conditions (PCC) or long COVID.

一些感染了导致 COVID-19 的病毒的人可能会经历感染的长期影响,被称为 COVID-19 后症状 (PCC) 或长时间 COVID-19。

People call post-COVID conditions by many names, including: long COVID, long-haul COVID, post-acute COVID-19, 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 CoV-2 infection (PASC), 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 and chronic COVID.

人们对冠状病毒感染后的症状有多种称呼,包括: 长时间冠状病毒感染、长时间冠状病毒感染、急性冠状病毒感染后、急性冠状病毒感染后遗症 (PASC)、冠状病毒感染的长期影响和慢性冠状病毒感染。

What You Need to Know

你需要知道的

Post-COVID conditions can include a wide range of ongoing health problems; these conditions can last weeks, months, or longer.

covid - 19 后状况可包括广泛的持续健康问题; 这些情况可能会持续几周、几个月或更长时间。

Post-COVID conditions are found more often in people who had severe COVID-19 illness, but anyone who has been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that causes COVID-19 can experience post-COVID conditions, even people who had mild illness or no symptoms from COVID-19.

COVID-19 后症状更多出现在患有严重 COVID-19 疾病的人身上,但任何感染了导致 COVID-19 的病毒的人都可能出现 COVID-19 后症状,即使是患有轻微疾病或没有 COVID-19 症状的人。

People who are not vaccinated against COVID-19 and become infected might also be at higher risk of developing post-COVID conditions compared to people who were vaccinated and had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与接种过疫苗并出现突破性感染的人相比,未接种 COVID-19 疫苗并被感染的人发生 COVID-19 后症状的风险也可能更高。

While most people with post-COVID conditions have evidence of infection or COVID-19 illness, in some cases, a person with post-COVID conditions may not have tested positive for the virus or known they were infected.

虽然大多数患有 COVID-19 后症状的人有感染或 COVID-19 疾病的证据,但在某些情况下,患有 COVID-19 后症状的人可能没有病毒检测呈阳性或知道自己被感染。

CDC and partners are working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who experiences post-COVID conditions and why, including whether groups disproportionately impacted by COVID-19 are at higher risk.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及其合作伙伴正在努力更多地了解谁会经历 COVID-19 后症状及其原因,包括受 COVID-19 影响格外严重的群体是否面临更高的风险。

As of July 2021, “long COVID,” also known as post-COVID conditions, can be considered a disability under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ADA). Learn more: Guidance on “Long COVID” as a Disability Under the ADA, Section

根据《美国残疾人法》(ADA),截至 2021 年 7 月,“长时间 COVID - 19”,也被称为 COVID - 19 后状态,可以被视为残疾。了解更多信息:《美国残疾人协会》章节关于 “长时间 COVID” 残疾的指导

About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关于长时间冠状病毒或冠状病毒后的情况

Post-COVID conditions are a wide range of new, returning, or ongoing health problems that people experience after being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that causes COVID-19. Most people with COVID-19 get better within a few days to a few weeks after infection, so at least four weeks after infection is the start of when post-COVID conditions could first be identified. Anyone who was infected can experience post-COVID conditions. Most people with post-COVID conditions experienced symptoms days after first learning they had COVID-19, but some people who later experienced post-COVID conditions did not know when they got infected.

COVID-19 后症状是人们在感染导致 COVID-19 的病毒后经历的一系列新的、复发的或持续的健康问题。大多数 COVID-19 患者在感染后几天到几周内会好转,因此至少在感染后 4 周是首次发现 COVID-19 后症状的开始。任何被感染的人都可能经历 covid - 19 后的状况。大多数患有 COVID-19 后症状的人在第一次得知自己患有 COVID-19 后几天就会出现症状,但一些后来出现 COVID-19 后症状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何时被感染的。

There is no test to diagnose post-COVID conditions, and people may have a wide variety of symptoms that could come from other health problems. This can make it difficult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 to recognize post-COVID conditions. Your healthcare provider considers a diagnosis of post-COVID conditions based on your health history, including if you had a diagnosis of COVID-19 either by a positive test or by symptoms or exposure, as well as doing a health examination.

没有检测方法可以诊断 covid - 19 后的状况,人们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来自其他健康问题。这可能会使医护人员难以识别 covid - 19 后的状况。你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会根据你的健康史,包括你是否通过阳性检测或症状或接触情况诊断出 COVID-19,以及是否进行了健康检查,来考虑对 COVID-19 后状况的诊断。

Science at CDC

科学中心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studies behind long COVID 长期 COVID - 19 背后的科学证据和研究

Science behind Long COVID 长期 COVID - 19 背后的科学

How to Get Involved in Long COVID Research

如何参与 COVID - 19 的长期研究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is conducting a research project, called the RECOVER Initiative, to understand how people recover from a COVID-19 infection and why some people do not fully recover and develop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正在开展一项名为 “恢复计划” 的研究项目,以了解人们如何从 COVID-19 感染中恢复,以及为什么一些人不能完全恢复,并出现长时间的 COVID-19 或 COVID-19 后的状况。

RECOVER: Researching COVID to Enhance Recovery 恢复: 研究 COVID 以增强恢复

Symptoms

症状

People with post-COVID conditions (or long COVID) may experience many symptoms.

冠状病毒感染后 (或长时间冠状病毒感染) 的人可能会出现许多症状。

People with post-COVID conditions can have a wide range of symptoms that can last more than four weeks or even months after infection. Sometimes the symptoms can even go away or come back again.

患有 covid - 19 后症状的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在感染后持续 4 周以上甚至几个月。有时症状甚至会消失或再次出现。

Post-COVID conditions may not affect everyone the same way. People with post-COVID conditions may experience health problems from different types and combinations of symptoms happening over different lengths of time. Most patients’ symptoms slowly improve with time. However, for some people, post-COVID conditions can last weeks, months, or longer after COVID-19 illness and can sometimes result in disability.

covid - 19 后的状况可能不会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每个人。患有 covid - 19 后症状的人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内经历不同类型和症状组合的健康问题。大多数病人的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好转。然而,对一些人来说,COVID-19 后的状况可能会在 COVID-19 发病后持续数周、数月或更长时间,有时可能导致残疾。

People who experience post-COVID conditions most commonly report:

经历 covid - 19 后症状的人最常见的报告是:

General symptoms 一般症状

Tiredness or fatigue that interferes with daily life

干扰日常生活的疲劳或疲劳

Symptoms that get worse after physical or mental effort (also known as “post-exertional malaise”)

在体力或脑力活动后症状加重 (也被称为 “运动后不适”)

Fever

发热

Respiratory and heart symptoms 呼吸道和心脏症状

Difficulty breathing or shortness of breath

呼吸困难或呼吸短促

Cough

咳嗽

Chest pain

胸部疼痛

Fast-beating or pounding heart (also known as heart palpitations)

心跳加速 (也称为心悸)

Neurological symptoms 神经系统症状

Difficulty thinking or concentrating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brain fog”)

难以思考或集中注意力 (有时被称为 “脑雾”)

Headache

头疼

Sleep problems

睡眠问题

Dizziness when you stand up (lightheadedness)

站起来头晕 (头昏眼花)

Pins-and-needles feelings

发麻的感觉

Change in smell or taste

嗅觉或味觉的变化

Depression or anxiety

抑郁或焦虑

Digestive symptoms 消化系统症状

Diarrhea

腹泻

Stomach pain

胃疼

Other symptoms 其他症状

Joint or muscle pain

关节或肌肉疼痛

Rash

皮疹

Changes in menstrual cycles

月经周期的变化

Symptoms that are hard to explain and manage

难以解释和控制的症状

Some people with post-COVID conditions have symptoms that are not explained by tests.

一些患有 covid - 19 后症状的人会出现测试无法解释的症状。

People with post-COVID conditions may develop or continue to have symptoms that are hard to explain and manage. Clinical evaluations and results of routine blood tests, chest x-rays, and electrocardiograms may be normal. The symptoms a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by people with ME/CFS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other poorly understood chronic illnesses that may occur after other infections. People with these unexplained symptoms may be misunderstood by their healthcare providers, which can result in a long time for them to get a diagnosis and receive appropriate care or treatment. Review these tips to help prepare for a healthcare provider appointment for post-COVID conditions.

患有 covid - 19 后症状的人可能会出现或继续出现难以解释和控制的症状。临床评估和血液常规检查、胸部 x 光和心电图的结果可能是正常的。这些症状与 ME/CFS(肌痛性脑脊髓炎 / 慢性疲劳综合征) 患者报告的症状相似,也与其他感染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鲜为人知的慢性疾病相似。患有这些无法解释的症状的人可能会被他们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误解,这可能导致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诊断和接受适当的护理或治疗。回顾这些提示,以帮助为预约医疗保健提供者做好准备。

Health conditions

健康状况

Some people experience new health conditions after COVID-19 illness.

一些人在患上 COVID-19 疾病后会出现新的健康状况。

Some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who had severe COVID-19, experience multiorgan effects or autoimmune conditions with symptoms lasting weeks or months after COVID-19 illness. Multiorgan effects can involve many body systems, including the heart, lung, kidney, skin, and brain. As a result of these effects, people who have had COVID-19 may b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new health conditions such as diabetes, heart conditions, or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people who have not had COVID-19.

一些人,特别是那些患有严重 COVID-19 的人,会出现多器官影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在 COVID-19 疾病后持续数周或数月。多器官效应涉及许多身体系统,包括心脏、肺、肾、皮肤和大脑。由于这些影响,与未患 COVID-19 的人相比,患 COVID-19 的人可能更有可能出现新的健康状况,如糖尿病、心脏病或神经系统疾病。

People experiencing any severe illness may develop health problems

患有任何严重疾病的人都可能出现健康问题

People experiencing any severe illness, hospitalization, or treatment may develop problems such as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or PICS.

经历任何严重疾病、住院或治疗的人都可能出现重症监护后综合征 (PICS) 等问题。

PICS refers to the health effects that may begin when a person i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d which may persist after a person returns home. These effects can include muscle weakness, problems with thinking and judgment, and 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PTSD involves long-term reactions to a very stressful event. For people who experience PICS following a COVID-19 diagnosis,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health problems are caused by a severe illness, the virus itself,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PICS 指的是一个人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时可能开始的健康影响,并可能在一个人回家后持续存在。这些影响包括肌肉无力、思考和判断问题,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的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非常紧张的事件的长期反应。对于在确诊 COVID-19 后经历 PICS 的人,很难确定这些健康问题是由严重疾病、病毒本身还是两者结合造成的。

Peopl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Long COVID

人们更有可能患上长时间的 COVID

Some people may be more at risk for developing post-COVID conditions (or long COVID).

有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冠状病毒后症状 (或长时间冠状病毒)。

Researchers are working to understand which people or groups of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post-COVID conditions, and wh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me groups of people may be affected more by post-COVID conditions. These are examples and not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people or groups who might be more at risk than other groups for developing post-COVID conditions: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了解哪些人或人群更有可能出现 covid - 19 后症状,以及为什么。研究表明,一些群体可能更容易受到 covid - 19 后状况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例子,并不是一个可能比其他群体更容易出现 covid - 19 后症状的人或群体的全面列表:

People who have experienced more severe COVID-19 illness, especially those who were hospitalized or needed intensive care.

那些经历过更严重的 COVID-19 疾病的人,特别是那些住院或需要重症监护的人。

People who had underlying health conditions prior to COVID-19.

在 COVID-19 之前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

People who did not get a COVID-19 vaccine.

没有接种 COVID-19 疫苗的人。

People who experience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MIS) during or after COVID-19 illness. 在 COVID-19 疾病期间或之后出现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MIS) 的人群。

Health Inequities May Affect Populations at Risk for Long COVID

卫生不公平现象可能影响面临长期 COVID - 19 风险的人群

Some people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getting sick from COVID-19 because of where they live or work, or because they can’t get health care. Health inequities may put some people from racial or ethnic minority groups and som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t greater risk for developing post-COVID conditions. Scientists are researching some of those factors that may place these communities at higher risk of both getting infected or developing post-COVID conditions.

由于居住或工作的地方,或由于无法获得医疗保健,一些人感染 COVID-19 的风险增加。卫生不平等可能会使少数种族或族裔群体的一些人以及一些残疾人出现 covid - 19 后症状的风险更大。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些可能使这些社区处于感染或出现 covid - 19 后状况的更高风险的因素。

Preventing Long COVID

防止长 COVID

The best way to prevent post-COVID conditions is to protect yourself and others from becoming infected. For people who are eligible, getting vaccinated and staying up to date with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can help prevent COVID-19 infection and protect against severe illness.

预防冠状病毒感染的最佳方法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感染。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来说,接种疫苗并及时接种 COVID-19 疫苗有助于预防 COVID-19 感染和预防严重疾病。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eople who are vaccinated but experience a breakthrough infection are less likely to report post-COVID conditions, compared to people who are unvaccinated.

研究表明,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接种了疫苗但遭遇突破性感染的人报告新冠病毒感染后病情的可能性更低。

Learn more about protecting yourself and others from COVID-19.

了解更多关于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 COVID-19 伤害的知识。

Living with Long COVID

长期感染新冠病毒

Living with a post-COVID condition can be hard, especially when there are no immediate answers or solutions.

covid - 19 之后的生活可能会很艰难,尤其是在没有立即的答案或解决方案的情况下。

However, people experiencing post-COVID conditions can seek care from a healthcare provider to come up with a personal medical management plan that can help improve their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Review these tips to help prepare for a healthcare provider appointment for post-COVID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support groups being organized that can help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

然而,出现 covid - 19 后症状的人可以向医疗保健提供者寻求治疗,制定个人医疗管理计划,帮助改善他们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回顾这些提示,以帮助为预约医疗保健提供者做好准备。此外,有许多支持团体正在组织起来,可以帮助病人和他们的照顾者。

Although post-COVID conditions appear to be less comm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an in adults, long-term effects after COVID-19 do occu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尽管 COVID-19 后症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似乎不像成人那么常见,但 COVID-19 后的长期影响确实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Talk to your doctor if you think you or your child has long COVID or a post-COVID condition. Learn more: Tips for Talking to Your Healthcare Provider about Post-COVID Conditions

如果你认为你或你的孩子已经长时间 COVID 或后 COVID 状态,请咨询你的医生。了解更多信息: 与医疗保健提供者谈论 covid - 19 后状况的技巧

Data for Long COVID

Long - COVID 数据

Studies are in progress to better understand post-COVID conditions and how many people experience them.

正在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 covid - 19 后的情况以及有多少人经历过这种情况。

CDC is using multiple approaches to estimate how many people experience post-COVID conditions. Each approach can provide a piece of the puzzle to give us a better picture of who is experiencing post-COVID conditions. For example, some studies look for the presence of post-COVID conditions based on self-reported symptoms, while others collect symptoms and conditions recorded in medical records. Some studies focus only on people who have been hospitalized, while others include people who were not hospitalized. The estimates for how many people experience post-COVID conditions can be quite different depending on who was included in the study, as well as how and when the study collected information. Estimates of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who had COVID-19 that go on to experience post-COVID conditions can vary: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正在使用多种方法来估计有多少人经历了 covid - 19 后的状况。每种方法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块拼图,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谁正在经历 covid - 19 后的状况。例如,一些研究根据自我报告的症状寻找是否存在 covid - 19 后的状况,而其他研究则收集医疗记录中记录的症状和状况。一些研究只关注住院的人,而其他研究包括没有住院的人。根据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收集信息的方式和时间,有多少人经历了 covid - 19 后症状的估计可能会有很大不同。感染 COVID-19 后又经历 COVID-19 症状的人的比例估计可能不同:

13.3% at one month or longer after infection

感染后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为 13.3%

2.5% at three months or longer, based on self-reporting

在三个月或更长时间内,根据自我报告计算为 2.5%

More than 30% at 6 months among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超过 30% 的患者在 6 个月时住院

CDC and other federal agencies, as well as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re work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short- and long-term health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who gets them and why.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其他联邦机构以及学术机构和研究组织正在努力了解更多与 COVID-19 相关的短期和长期健康影响、谁会受到影响以及为什么会受到影响。

Scientists are also learning more about how new variants could potentially affect post-COVID symptoms. We are still learning to what extent certain groups are at higher risk, and i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tend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types of post-COVID conditions. These studies, including for example CDC’s INSPIRE and NIH’s RECOVERexternal icon,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post-COVID conditions and how healthcare providers can treat or support patients with these longer-term effects. CDC will continue to share information with healthcare providers to help them evaluate and manage these conditions.

科学家们还在进一步了解新的变异可能如何影响 covid - 19 后的症状。我们仍在研究某些群体的高风险程度,以及不同群体的人是否倾向于经历不同类型的 covid - 19 后症状。这些研究,包括 CDC 的 INSPIRE 和 NIH 的 RECOVERexternal icon,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 covid - 19 后的情况,以及医疗服务提供者如何治疗或支持有这些长期影响的患者。CDC 将继续与医疗保健提供者共享信息,以帮助他们评估和管理这些疾病。

CDC is working to:

CDC 正在努力:

Better identify the most frequent symptoms and diagnoses experienced by patients with post-COVID conditions.

更好地确定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和诊断。

Better understand how many people are affected by post-COVID conditions, and how often people who are infected with COVID-19 develop post-COVID conditions afterwards.

更好地了解有多少人受到 COVID-19 后症状的影响,以及感染 COVID-19 后出现 COVID-19 后症状的频率。

Better understand risk factors, including which groups might be more at risk, and if different groups experience different symptoms.

更好地了解风险因素,包括哪些群体的风险可能更高,以及不同群体是否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Help understand how post-COVID conditions limit or restrict people’s daily activity.

帮助了解 covid - 19 后的状况如何限制或限制人们的日常活动。

Help identify groups that have been more affected by post-COVID conditions, lack access to care and treatment for post-COVID conditions, or experience stigma.

帮助确定受 covid - 19 后病情影响较大的群体、缺乏对 covid - 19 后病情的护理和治疗的途径或遭受污名化的群体。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vaccination plays in preventing post-COVID conditions.

更好地理解疫苗接种在预防冠状病毒感染后疾病中的作用。

Collaborate with professional medical groups to develop and offer clinical guidance and other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 patients, and the public.

与专业医疗团体合作,为医疗保健提供者、患者和公众开发和提供临床指导和其他教育材料。

Related Pages

相关页面

Caring for People with Post-COVID Conditions 照顾患有 covid - 19 后症状的人

Preparing for Appointments for Post-COVID Conditions 为 covid - 19 后情况的任命做准备

Researching COVID to Enhance Recovery 研究 COVID 以促进恢复

Guidance on “Long COVID” as a Disability Under the ADA 《美国残疾人法》关于 “长时间 COVID” 为残疾的指导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医疗专业人员

Post-COVID Conditions: Overview Post-COVID 条件: 概述

Post-COVID Conditions: Interim Guidance covid - 19 后条件: 临时指导

Facebook 脸谱网

Twitter 推特

LinkedIn LinkedIn

Syndicate 辛迪加

Last Updated Sept. 1, 2022 最后更新于 2022 年 9 月 1 日

home 首页 Your Health 你的健康

About COVID-19 关于 COVID-19plus icon 加上图标

Symptoms 症状 plus icon 加上图标

Testing 测试 plus icon 加上图标

Understanding Your Risk 理解你的风险 plus icon 加上图标

COVID-19 by CountyCOVID-19 由县

Protect Yourself & Others 保护自己和他人 plus icon 加上图标

If You Were Exposed 如果你被感染了

If You Are Sick 如果你生病 plus icon 加上图标

Long COVID 长 COVIDplus icon 加上图标

Caring for People with Long COVID 照顾长时间感染 COVID 的人

Patient Appointment Tips 病人预约提示

Travel 旅行 plus icon 加上图标

CONTACT CDC

联系疾控中心

ABOUT CDC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POLICIES

政策

LANGUAGE ASSISTANCE

语言帮助

Facebook 脸谱网

Twitter 推特

InstagramInstagram

LinkedInLinkedIn

SnapchatSnapchat

YoutubeYoutube

Syndicate 辛迪加

CDC TV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电视

RSSRSS

Email 电子邮件

COVID-19 Web Archive COVID-19 Web 存档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

http://USA.gov 政府的

CDC Website Exit Disclaimer CDC 网站退出声明 external icon 外部图标

知乎用户 预防界消毒君​ 发表

3 月初,江先生意外感染奥密克戎,3 月 10 日转为阴性。江先生表示,感染初期自己的反应比较激烈每天都要吃大量的药物,康复 20 多天后,味觉仍几乎是丧失的状态,大口吃柠檬几乎感觉不到柠檬味,自己偶尔也会头痛。但江先生也表示,感染后的反应也因人而异,自己的妻子就相对轻很多。

有资料表明,19 岁以下多为嗅觉和味觉丧失,其次为中枢神经损伤,第三为脑血管损伤(样本数少可能不太准确)。19-50 岁多为嗅觉和味觉丧失,其次为脑血管损伤。50 以上多为脑血管损伤,其次为嗅觉和味觉丧失。这些损伤在任何感染者身上都会出现,包括轻症和无症。

丧失味觉、嗅觉等,都是较常见的新冠后遗症。对于男性来说,还有可能损伤男性 xing 功能。虽然是否后遗症因人而异,虽然后遗症通过后期康复治疗和护理部分可以好转,但确实是有新冠后遗症无法好转的病例存在。还记得德尔塔病毒在外国大杀特杀之时,很多人在新冠肺炎痊愈后出现了嗅觉混乱、减退或丧失。有从事香料行业的人,超过 6 个月仍未恢复嗅觉,最后不得不改了行。

Omicron 肆虐全球,有感染者近日在社交平台表示,康复一个月后仍然会时不时头痛、体力不支,最严重的尚未恢复味觉。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侗曾称,感染 Omicron 康复后出现长时间味觉减退是个别情况,此类后遗症将会自愈。

《健康时报》报道,感染 Omicron 的症状包括低烧、咳嗽、喉咙疼、嗜睡、全身乏力等,治愈时间约为一周。病毒在每个人身上的表征不同,与个人的免疫系统有莫大关系,多数患者表示没有发现任何后遗症。

李侗曾介绍,部分患者在感染后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包括味觉、嗅觉减退,肺功能下降,焦虑、乏力、失眠、头痛等,但主要是感染 Delta 或其他原始毒株。后遗症的出现和感染新冠后的严重程度相关,患病时症状愈重,后遗症的发生率就愈高。

Omicron 病毒性弱,症状轻,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留下后遗症的概率较低。若患病时没有味觉、嗅觉减退,大概率不会出现味觉、嗅觉减退的后遗症,但不能排除个别病例尤其是重症患者出现味觉、嗅觉失灵的情况。随时间的延长,味觉减退的情况会逐渐缓解,不需要过度干预此类后遗症。

新冠要流行,那是天灾,没有办法。但疫情的防控的确能减少感染的规模。还望大家看在嗅觉、味觉等功能的面子上,男同胞看在 xing 功能的面子上,做好自我防控。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是在保护家人。

关爱人类生命健康,专注疾病预防消毒,关注 @预防界消毒君。

关爱人类生命健康,专注疾病预防消毒,关注 @预防界消毒君。

知乎用户 索尼大法好 发表

最近偶然翻了本讲对抗新冠后遗症的书,书上讲的我记得有:

1. 疲劳,应对方法是多休息

2. 味觉失灵,应对方法忘了

3. 呼吸困难,应对方法忘了

4. 健忘,应对方法是把要做的事用本子记录下来

5. 思维迟缓,应对方法忘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我到底有什么是我记得的???我狡辩一下,这是因为书里实在没有特别多的具体复健方法,几乎都是强调保证休息,以及做心理建设,该书尤其重视后者,时常鼓励患者与他人倾诉,并相信 “症状终将过去” ,对于出现思维迟缓的患者,不忘指出存在“混淆生疏与思维滞后” 的可能。

也就是说,新冠后遗症和新冠很相似,都没什么特殊的治疗方法,得靠自愈。

另外还有两点比较有意思,1 是 Long covid 最早不是一个专业词汇,是由广大患者创造的,传播度高了之后才被专业领域采纳,完全出自专业人士之口的叫法是 post-covid conditions,说实话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后遗症后遗症,这个看起来更像后遗症,我最初看到 long covid 总觉得意思是新冠症状长期持续 (比如通常患者一个星期内退烧,long covid 患者一直高烧不退)。

2 是后遗症的诱因,感觉许多人认为感染新冠后症状越重越容易出现后遗症,但数据表明,许多后遗症患者来自轻症群体,这证实了一件事——后遗症是开盲盒,当然可能是重症患者更容易开出来的盲盒。

知乎用户 jojoyi 发表

因为未知所以恐惧

选择性偏差容易有误会

大数据和个例也有不同,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可能有些人有后遗症

多位新冠感染者从感染到痊愈真实经历:关于症状、康复时间、抗原检测结果准确度

知乎用户 中肽生化 发表

神经症状是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相对常见的后遗症,约四分之一的新冠肺炎(COVID-19)幸存者存在持续认知障碍。通常,这种障碍更多出现在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 COVID-19 患者。但最近的数据表明,即使仅有轻度症状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持久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如注意力、集中力、信息处理速度、记忆力和执行功能受损、焦虑、抑郁、睡眠紊乱和疲劳。鉴于 SARS-CoV-2 感染的规模,这种持续认知障碍综合征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

2022 年 1 月 10 日,预印本平台 bioRxiv 在线发布了题为 “Mildrespiratory SARS-CoV-2 infection can cause multi-lineage cellular dysregulationand myelin loss in the brain” 的研究成果。来自耶鲁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轻度的 COVID-19 炎症反应即可导致神经毒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升高,并导致少突胶质细胞(负责髓鞘形成)和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失调。

研究成果(图源:bioRxiv)

该研究发现,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感染 SARS-CoV-2 的小鼠模型在呼吸道感染后 7 天和 7 周,血清和脑脊液(CSF)中的细胞因子谱显著升高。在感染后 7 天,升高的 CSF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 CXCL10、IL6、IFN-g、CCL7、CCL2、CCL11 和 BAFF 等。其中,感染后 7 周 CXCL10、CCL7 和 CCL11 仍在升高。这些结果表明,SARS-CoV-2 呼吸道感染导致 CSF 内细胞因子发生深刻变化。

感染后 7 天和 7 周的血清、CSF 细胞因子分析(图源:bioRxiv)

研究者还对轻症 COVID-19 小鼠模型与对照组小鼠中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性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感染后 7 天和 7 周,皮质下白质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性增加,而皮质灰质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性没有增加。研究分析了 9 例 SARS-CoV-2 阳性患者病例,发现与小鼠模型中的现象相似,COVID-19 患者(包括轻症 COVID-19 患者或无症状的 SARS-CoV-2 感染者)与未感染 SARS-CoV-2 的个体相比,皮质下白质 CD68 + 小胶质细胞反应性明显升高,皮质灰质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性则无显著改变。

轻度呼吸道感染 SARS-CoV-2 后小鼠白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图源:bioRxiv)

SARS-CoV-2 感染后人白质小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图源:bioRxiv)

此前已有文献报道,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可以抑制海马新神经元的生成。基于此认识,研究者对轻度呼吸道感染 SARS-CoV-2 后的小鼠海马进行检测,发现在感染后 7 天,海马白质中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性显著增强,并且这种反应至少会持续到感染后 7 周。不仅如此,感染后 7 天,细胞定量检测显示新神经元的生成明显减少,并持续至感染后至少 7 周,这与此前有关活性小胶质细胞可以抑制海马神经发生的报道是一致的。

感染后 7 天和 7 周小鼠齿状回的神经母细胞定量及代表性共聚焦显微图像(图源:bioRxiv)

此外,炎症性细胞因子也可以直接抑制海马神经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CSF 中 CCL11 在感染后 7 天升高。对 COVID 的患者的样本分析发现,与那些长时间无认知障碍的新冠患者相比,有认知障碍的新冠患者血浆中 CCL11 水平显著升高。

研究者还在检测了轻度 SARS-CoV-2 呼吸道感染对少突胶质细胞系的影响,发现在感染后 7 天,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数量维持不变,但感染后 7 周数量明显减少。其中,成熟少突胶质细胞表现出更大程度的缺失。大约三分之一的少突胶质细胞在感染后 7 天出现缺失,而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这种缺失持续到感染后至少 7 周。与上述少突胶质细胞的缺失相一致,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分析显示髓鞘的缺失(注:髓鞘是轴突的绝缘外层结构,能减少横向电容,增加动作电位电导的速度,为轴突提供代谢支持)。

小鼠胼胝体髓轴突的定量变化及代表性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图源:bioRxiv)

本文的数据强调,即便是轻微的呼吸道 SARS-CoV-2 感染,也会导致大脑中严重的多细胞失调,这为新冠肺炎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增添了有力证据。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文中的观点不代表中肽生化立场,亦不代表中肽生化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研究治疗方案推荐。如果需要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生物探索

知乎用户 乘风破浪会有时 发表

幸存者偏差。

在网上看到的都是年轻力壮的报道,感觉就是个大号感冒。一周就过去了。

问题是,死了的人不会说话!

病情严重的人没功夫说话!

从美国报道的情况,后遗症很大!

肺部纤维化,体力明显下降。

味觉没有了。

等,都是常见的后遗症。

很悲观。

知乎用户 李静雯 发表

后遗症挺严重的,轻则邻居把你当瘟神,重则雇主不雇佣而失业,再严重会造成给不出房租被赶出住所流落街头,又有可能因为流落街头而得到当地派出所和街道办的” 关爱慰问 “。

知乎用户 精神小伙 发表

新冠三年,我外国同事基本上死了一半。

我苟且活了一条命,但是后遗症是真的严重,整个人是废了,话不多说先上图吧。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我现在整个牛子都缩了,缩得像个弹球一样大,和老婆已经没有了基本的夫妻生活。现在我在家里抬不起头来,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个男人。

然后我大脑也萎缩了,记忆力极速衰退,上次约了家庭医生,拍了 X 光片,照出来我大脑现在松子仁儿那么大。工作上的事儿前脚说后脚忘,还好我领导死了,现在没人管我。

最可怕的就是持续不间断的咳嗽,就两个月前吧,一不小心半边肺从喉咙里咳出来了。不过后来听了专家了,吃了两个疗程的连花清瘟,现在新肺已经长出来了。

反正得过非常惨,后遗症生不如死,每次去机场,看见这帮傻老外是真不要命,面对绝症,好多人口罩都不戴。不过也能理解,他们脑子应该也萎缩了,智力不行是正常的。反观我们,真的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聪明了。感谢国药连花清瘟,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

知乎用户 lufei 发表

经过三年的演变,新冠病毒不会直接致人死亡,上海和全国已经有六七十万的案例可以证明。新冠确实会导致间接死亡,原来体弱有基础病,靠药物和调养掉着一口气的人群反复感染几次,免疫力会下降,增大死亡概率。但目前的防疫措施直接间接导致的危害其实也是巨大无比,是建立在扼杀社会活力和个人自由的基础上的。看怎么权衡了。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选择。新冠本身的后遗症是没有的,都是一些没有依据的数据和臆想。如果有,按我们的政策导向,肯定会公布于众的。

知乎用户 髡髡 发表

上海阳性的人不少吧,看看上海不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细胞疗法 发表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在一年以前,由于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比较少,在疫情传播扩散中的作用非常有限,而现在由于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是特别轻症的病例,他们在疫情传播扩散当中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为防控工作增加了困难。

而本轮疫情无症状感染或者轻症比例的增高是由三个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

一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身相对温和;

二是疫苗接种效果;

三是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够快速识别出感染者,让病情不发展。

我们已经和新冠肺炎斗争了 2 年的时间,面对层出不穷的病毒变种,我们手中到底有没有对抗的武器呢?答案是肯定的。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的干细胞被应用到众多重症以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中,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功不可没。

新冠后遗症有多可怕

01 对肺部的损害

一些患者在治愈后仍伴有咳嗽、易疲劳、肌肉酸痛等后遗症状,步速较快时会呼吸急促,无法正常运动,甚至不能回归以往的工作。部分重症患者治愈后会出现肺纤维化,影响日常生活,发展到晚期只能肺移植。

02 对肝肾的损害

感染者的肝肾受损可能是由于肺部功能障碍导致,“呼吸功能出现障碍时,氧气交换受阻,其它脏器会处于乏氧状态,而对氧特别敏感的肾脏往往会发生严重的功能性损伤。”

03 对大脑的损害

除了肺、肝和肾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一些康复患者出现非常严重的中枢神经后遗症。

这些病患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具体表现为三类:

  1. 一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急性脑血管疾病、癫痫等;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如味觉减退、嗅觉减退、食欲减退、神经痛等;
  2. 二是焦虑抑郁、失眠;
  3. 三是部分患者会丧失记忆,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患者大脑内负责记忆的部分受损。根据病理组织的观察结果,许多感染者的大脑部分都发生了病理改变: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

04 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主要表现为心肌炎、心悸、胸痛等。研究表明,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心肌细胞中会发生肌节破坏和断裂、去核、转录变化和强烈的局部免疫反应。急性心肌损伤和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反应,如内皮损伤和微血栓形成,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而慢性缺氧以及肺动脉压和心室劳损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新冠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率。

05 内分泌后遗症

有可能会增加发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或者甲亢的概率。

06 胃肠道及皮肤后遗症

如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和消化不良,皮疹、脱发等。

![](data:image/svg+xml;utf8,)

干细胞让新冠治疗和后遗症修复成为可能

针对新冠病毒对患者多脏器的伤害,全球医疗专家团队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康复方式,而有带着 “修复”“再生” 光环的干细胞为人类修复新冠肺炎患者脏器损伤创造了可能。

2022 年 2 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院士团队公布了使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 治疗 COVID-19 重症患者随访 1 年的结果,文章发表于《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

结果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给药对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变和症状的恢复具有长期益处,且患者症状更轻和生活质量更好,睡眠困难、日常活动和数字评定量表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

此前,国内外尚无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长期随访数据的报道,这是全球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前瞻性长期随访研究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严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试验。

与安慰剂组相比,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全肺病变体积改善了 **10.8%,**并且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在每一个随访节点都显示出固体组分病变体积比例减少。此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有 17.9% 的患者在 12 个月时 CT 图像变为正常,而安慰剂组没有。

**在每次随访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的相关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中和抗体均为阳性,**中位抑制率分别为 61.6% 和 67.6%。两组术后 1 年随访不良事件及 12 个月肿瘤标志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研究表明,在 12 个月的随访中,CT 图像所发现的肺部病变只有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中才能完全解决。

美国 Camillo Ricordi 等报道了一项纳入 24 例危重型 COVID-19 相关 ARDS 患者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能显著改善患者存活率并缩短治疗时间。

目前,国内外已完成多项干细胞治疗 COVID-19 的临床研究,超过 10 项研究结果已发表。

众多临床数据显示:干细胞针对人体肾脏、肝脏、心脏、脑部等多组织器官损伤修复已经起到显著作用。先进的干细胞技术为新冠肺炎后遗症人群带去了希望,为人类攻克更多疑难疾病创造了可能。


名越健康作为一站式互联网大健康预约服务平台,我们提供 HPV 疫苗接种、HPV 疫苗中和抗体检测、卵巢冷冻、干细胞(NK 细胞、抗衰、肿瘤)等多种预约咨询服务。

知乎用户 天蓝铱 发表

新冠后遗症有待确认,流感后遗症可是确定了的

知乎用户 科学叨叨叨 发表

新冠后遗症

知乎用户 一曰白 发表

由于多国选择 “群体免疫”,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战略。因此有很大的临床样本量可以提供研究。

《纽约邮报》曾有报导 “美国一男子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他的生殖器缩水了 1.5 英寸(约合 3.8cm)”。人们陷入了恐慌之中,但基于相关病例很少,不少人选择当作个例。然而,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袁国勇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提示,即使是轻度新冠病毒感染,都可能引起急性睾丸损伤,伴随慢性不对称睾丸萎缩以及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该论文于 2 月 18 日刊登在_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_上。

早前有报道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有睾丸疼痛的情况,另外还有一项针对男性死者的尸检也显示,出现了睾丸炎的症状。港大在这次研究里,将小白鼠分为两组,实验组感染了新冠病毒,相比对照组的仓鼠则感染流感病毒。比较两组仓鼠的睾丸和性激素的变化,发现两组症状都不严重,但是新冠组的小白鼠的精子数量和血清内的睾丸酮在 4 至 7 日之内急剧下降

在感染 42 至 120 天后,仓鼠的睾丸萎缩,尺寸和重量下降,同时体内的性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睾丸出现急性炎症、出血、曲细精管坏死和停止生产精子的现象。

感染病毒后的 7 至 120 天,睾丸组织的炎症、变性和坏死一直在持续,而 Omicron 和 Delta 变种病毒也能引起类似的损伤。对照组的小白鼠被经鼻内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则没有出现睾丸感染或损伤。

这项实验显示病毒可能会令男性的性腺机能减退和生育能力下降,而且患者康复后仍受影响……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科学家们就发现**重症新冠男女有别**。如从性别占比上看,男性似乎更容易受病毒影响。

后续研究很快揭示了原因: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主要依赖 ACE2 受体,而男性的 ACE2 表达水平普遍比女性更高。因此,理论上讲,男性更可能成为新冠感染的受害者。

去年年底《自然综述—泌尿学》发表的一篇综述论文,直接指出男性感染新冠后的潜在严重后果——生育力降低。

袁国勇教授提醒,在照顾新冠病毒复原期的男患者时,需注意可能会出现性欲减低和生育能力降低的情况,

接种新冠疫苗可预防这种并发症~

知乎用户 无为​ 发表

我国需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防疫

世卫组织估计至少 1700 万欧洲人被新冠后遗症困扰,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无为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3597586/answer/2674838388

西方势力在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重重钳制,但是一直反对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一副担忧中国人民生活的姿态。这是国际精神,还是国际神经?
都不是,这次健康码被攻击,老狐狸的尾巴彻底露出来了。

澳门健康码遭持续网络攻击 300 多万次!攻击来自欧美

澳门日报》15 日称,去年 5 月初澳门健康码连续两天遭受境外网络攻击,导致部分人无法转换粤康码,珠澳出入境大受影响,关口一度人流拥挤。9 月 14 日,修改《维护国家安全法》最后一场业界咨询举行。保安司司长黄少泽特别谈及去年 5 月这起事件,他说,经调查发现这是来自欧美地区的持续性攻击,多达 300 多万次。特区政府认为这并非普通的网络攻击,明显是想影响澳门的整体社会运作。
黄少泽称,维护国安不仅是特区的宪制责任,也是包括澳门居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法定责任,而关键基础设施与民生息息相关,以信息系统而言,一旦遭到网络攻击,严重者可对国家造成致命打击。为此,特区政府于 2019 年年底出台网络安全法,依法对澳门关键基础设施的信息系统开展防范性的安全管理,通过维护澳门网络安全,助力筑牢国家总体安全屏障。司警局局长薛仲明称,澳门每天都遭到大大小小的网络攻击,去年平均每分钟约受到 3.4 次攻击。


新冠后遗症折磨人。

世界卫生组织公众号讲解 “COVID 长期症状”。

可能会造成 “脑雾”,损害认知功能,还可能呼吸困难,容易疲劳。

难忍新冠后遗症 美国知名连锁餐厅 CEO 自杀身亡_哔哩哔哩_bilibili

美国连锁餐厅 “德克萨斯客栈” 的创始人肯特 · 泰勒自杀身亡。据悉,他是因为无法忍受新冠后遗症的痛苦才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治愈新冠后,泰勒出现了严重的耳鸣,使他不堪折磨。最终,泰勒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确诊新冠丧失味觉 美国男子吃洋葱啃柠檬:没味儿_哔哩哔哩_bilibili

美国一名 30 岁男子新冠肺炎确诊后丧失了嗅觉和味觉,尝试用各种刺激性食物来唤醒自己的味蕾。视频中男子面无感情生吃洋葱,啃柠檬,一口气喝下满满一杯柠檬汁,并表示自己没有任何感觉。
该男子表示确诊新冠后和朋友们提起自己丧失了嗅觉和味觉,朋友们并不相信,于是就拍摄了这支视频。

一名叫特雷茜 · 汤普森的女子来自加拿大的多伦多市,今年 50 多岁。在感染新冠之前,她的职业是一名厨师,需要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自 26 个月前感染新冠病毒后,汤普森不仅失去了收入来源,她的体能也受新冠 “后遗症”(西方媒体称之为 “Long Covid”)的影响一落千丈,身体总会觉得严重疲劳,连给自己倒杯水都非常吃力。

不仅如此,在新冠 “后遗症” 的影响下**,严重的疲劳感还令她失去了读书或写东西的能力,她的视觉一般到了傍晚就模糊不清了,消化食物的能力大不如前,嗅觉和味觉也被病毒破坏了,还经常上不来气。**


患过新冠的人群在找工作时受到歧视。

“阳” 过就难找工作?新冠康复者就业被歧视现象调查(来自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

阿芬” 今年 3 月来到上海,疫情之下,还未找到工作的她只能住进救助站,不料此后被确诊感染新冠,经过治疗后转阴。熬到 6 月,“阿芬” 的积蓄空了,但更严峻的是,找工作四处碰壁,招工的接头人总是让她 “再等一等”。无奈之下,她只能带着行李栖身在虹桥火车站的卫生间。
这段经历很快在网上传开。在多方帮助下,“阿芬” 日前找到了工作,入职的快递企业也会给她安排住处。这家快递企业表示,招工时,不会歧视新冠康复者,也不会以得过新冠为由给应聘者设置门槛。
“阿芬” 是个案,但新冠康复者就业受阻却是必须正视的现象。
小欢(化名)曾是在上海工作的一位网约车司机,3 月末确诊感染新冠,在方舱医院经过治疗后于 4 月中旬出舱。彼时,受疫情影响网约车生意骤减,小欢便在网上先后咨询了近 10 份劳务派遣工作,包括快递站点扫码员、分拣员等,但均因为 “阳” 过而被拒绝。其间,他还先后三次按照招聘广告上的地址去找工作,但都被劳务中介人员拒绝,只能就此作罢。
日前记者再次联系小欢时,他已经离开上海。“‘阳’过了就难找工作了,先回老家,过一段时间再决定要不要来。”
在一个有 177 人的劳务派遣公司微信群中,保安、配送员、分拣员、快递员、工厂工人、安检员等岗位需求实时滚动。记者发现,不少招聘信息都注明了 “方舱待过不收”“阳过转阴不要”“密接不要”“集中隔离不收” 等要求。
记者以求职者的名义跟群内的岗位发布者联系,对方自称劳务派遣公司,当被问及有没有适合新冠康复者的岗位时,对方说:“没有”。而当记者坚持说有规定不能歧视康复者时,对方则表示,可以带记者去一家互联网卖菜企业的站点试试,但成与不成,他不敢保证,“最好不要让人发现你‘阳’过。”


知乎用户 静静乐道 发表

先说官方标准的答案,再说冒风险的~~

需要的时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需要的时候,群众是不明真相的。– 毛主席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21 年的 10 月对大家所谓的 “后遗症” 下了一个官方定义:新冠长期症状(Long COVID-19),是指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或疑似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 3 个月内出现的持续至少 2 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的症状。所以我们应该用新冠肺炎长期症状来形容 “后遗症” 更为准确。

2021 年 8 月就有科学家对 17-87 岁的 47910 位新冠肺炎感染者进行了分析。发现 80% 的感染者至少出现一个长期症状。

该研究统计确认了共 55 种长期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有疲劳(58%)、头痛(44%)、注意力障碍(27%)、脱发(25%)、呼吸困难(24%)、嗅觉(21%)和味觉丧失(23%)、咳嗽(19%)、关节疼痛(19%)等。

此外,还有记忆力、睡眠出现问题,说话困难,抑郁或焦虑,肌肉痛,发热,

不太常见的症状包括:

头晕、干燥综合征、食欲不振、脱发、出汗和腹泻、鼻炎等等

(以上是官方信息的,一贯的正确,不痛不痒)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2021 年 7 月发表的一项研究,这个就有点劲爆了:在 10 个器官系统中发现了 200 多种潜在的新冠长期症状…

该研究对来自近 60 个国家的近 4,000 名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的调查。

不过,国内主流 “专家” 很快对此进行了“辟谣”。没有见到用临床数据、证据来反驳,约等于口水战而已。

反驳稍微有道理的部分是:

如果本身就有糖尿病,感染新冠之后,血糖控制不佳,或者出现糖尿病酮症等情况,这就可能是继发疾病,而不是后遗症。所以说新冠感染有 200 多种后遗症太过于夸张了,是把一些并发症或者继发疾病也算作新冠肺炎的后遗症里面了。

算是打了个平手吧。

至少,专家们都没有反对,新冠转阴后,很多人很难回到从前了。


本人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传统中医理论,做一个大胆的推断:有新冠后遗症的,说明该病例与新冠病毒的战斗压根就没有结束。

整个医学界都没胆量说 “没治好”,就像皇帝的新衣,简单明了的事实,却没有人敢说出来。

静静乐道:是时候正视「新冠后遗症」的存在了

新冠症状 “千人千面”,是因为病毒进攻路线是因人而异的,简单来说是 “哪里弱打哪里”。

同样,后遗症 “各不相同”,也是因为病毒残余,还在继续作妖,后遗症是还在受苦的内部系统,在外部反映出的症状。

所谓新冠肺炎治愈后的长期症状,本质上就是没能 “速战速决”,被迫转为“持久战” 了。

咱们现在是科学主义主导的时代,凡是要讲科学,讲临床证据,要看得见、摸得着才能被承认,医理上的推断不被接受。

所以,只好等待,等待真相浮现在大众面前的那一天了……


关于新冠后遗症,科学界还需要更多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

冠后遗症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 – 不要让自己确诊新冠!

知乎用户 勃列日涅夫 发表

报告最多的是嗅觉 / 味觉失常

对人生影响较大的包括严重的倦怠感、各类精神障碍、糖尿病等……

由于较严重的那些症状看起来痊愈的可能几乎等于没有,人群反复感染在未来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是巨大的。

知乎用户 十安​ 发表

新冠肺炎引起的后遗症,临床资料显示新冠病人治愈后,病人常有疲劳、眼睛不适、无力感、头痛等症状。一个康复者调查结果,发现前 50 天,80% 的康复者出现体力下降,少数人出现味觉、嗅觉改变。重症肺炎病人治愈后,可能会造成肺纤维化,出现干咳、乏力、呼吸困难、运动受限等。

如果治疗期间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出现激素的副作用,导致出现_股骨头坏死_等。

目前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病人病情比较危重,尤其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救治时间较长,合并重要脏器功能的损伤,会留有一些后遗症。

知乎用户 猪柳条 发表

有一种病,他本身是轻症或无症状,但我们却怕它有后遗症,这种病大概是蠢病吧。因为蠢不会搞死你但是因为蠢而带来的其他事情却可能会搞死你。

知乎用户 WILL 发表

新冠有什么后遗症我不关心,我觉得核酸检测太多,太频繁,会有后遗症。

知乎用户 铁匠​ 发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2021 年 10 月公布的临床病例定义,新冠后遗症通常发生在感染新冠发病后的 3 个月内,症状至少持续 2 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来解释。根据相关文献我们盘点了以下 7 个可能出现的新冠后遗症。

一、糖尿病

美国弗吉尼亚圣路易斯医疗保健系统的 ZiyadAl-Aly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超过 18.1 万名新冠患者的数据发现,新冠感染确诊后 12 个月内,新冠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发病几率上升 1.4 倍,每千人发病数为新冠组 48.38 例,对照组 34.93 例。

二、大脑萎缩

牛津大学纳菲尔德临床神经科学系 Gwenalle Douaud 研究团队通过对 401 名 COVID-19 患者在感染 SARS-CoV-2 前后的脑部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新冠感染者的整体脑容量减少了 0.2%-2%。

三、男性功能障碍

美国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 Ranjith Ramasamy 研究团队通过对比新冠感染者和没有感染过新冠的男性阴茎组织,发现新冠感染者的阴茎血管内皮细胞附近有病毒颗粒,阴茎组织标本中存在病毒 RNA,而对照组则没有。与未感染新冠的男性相比,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血管功能障碍或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

四、干眼症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发现,每五名新冠康复者就有一人出现至少一种与干眼症相关的症状,比如视力模糊、眼睛瘙痒、疼痛或烧灼感等。此外,研究还发现患者的病情越严重,其出现干眼症的风险就越高。

五、心血管疾病

美国圣路易斯医疗保健系统流行病学中心的 Ziyad Al-Aly 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分析 153760 名新冠患者的数据,发现新冠感染者中风风险增加 52%,心率失常风险增加 69%,炎症性心脏病风险增加 66%,心力衰竭风险增加 72%,并且新冠感染急性期病情越重,感染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越高。

六、嗅觉、味觉失灵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 PM Lledo 研究团队在出现持续性嗅觉丧失新冠患者的嗅觉粘膜中检测到了持续存在的 SARS-CoV-2 病毒颗粒,表明新冠患者长期复发性嗅觉丧失可能是由于持续的病毒感染所导致。

七、精神疾病

牛津大学保罗 · 哈里森研究团队经过对 236379 名新冠感染者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新冠患者感染后 6 个月内神经或精神诊断的估计发生率为 33.62%

知乎用户 EMWF Records 新号​ 发表

在国外的人 3 年来没有被疫情影响过,得了之后也没大碍是真的。在国外的人 3 年来,有人死了,因为新冠后遗症不能正常生活也是真的。但这都是局部现实,没有人在撒谎,因为从美国的数据来算 3 年来 “死亡 + 后遗症导致不能正常生活” 的概率在美国人口的占比就只有 1.2%>6.22%,一个在国外的人 3 年来没因新冠遭遇过严重的健康问题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未来怎么样,现在还不明朗。

知乎用户 热爱养生的女子 发表

中国团队新冠后遗症研究:出院近一年,仍会呼吸急促、抑郁。

(中国团队新冠后遗症研究)

研究表明,即便是非重症患者,在确诊新冠一年后,仍会有呼吸急促,乏力,关节疼痛等身体症状,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那么,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可能的后遗症吧。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图源科学公园)

研究表明,相关后遗症并非新冠特有,新冠后遗症发病率也并没有很高。但我们需要警惕。

虽然接种了全部疫苗,但也不排除感染新冠的几率。

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我们仍需做好安全防护,保护自身安全。

知乎用户 Harbin Doll​ 发表

非常热衷于囤菜囤零食

看到有人拿棉签就下意识的张嘴

知乎用户 kavix 发表

歧视

知乎用户 仙阁仙子 发表

所谓新冠后遗症,不过是温病温毒从上焦肺,经中焦脾胃,最后深入下焦肝肾了而已。

即中医讲的 “伤寒横传六经,温病纵传三焦”。

或简单理解,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而肝经绕阴器,肾系主生殖,可不就引起男科问题了嘛。

所以没有发烧咳嗽等流感表症了,也不代表就痊愈了,因为还可能是病邪下陷,由表入里了。

就像古代起义军,流寇,从地方转中央,向国都进军了。地方官是松了口气,可皇帝快要完蛋了。

那些所谓自愈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包括轻症者,甚至经专业治疗治愈的普通和重型,都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

因此日后大规模的 “后遗症” 浮现可以预期。简称 “预后” 不良?!?

那么严格来讲,预防后遗症的手段有没有?

有,别得新冠,其它都是扯淡。

那别得新冠的手段有没有?

有,正确溯源,其它都是扯淡。

何谓正确溯源?能否具体点?

尽快确认中间宿主,然后切断传播途径。

何谓中间宿主?

蝙蝠所携冠状病毒无法直接感染人类,但在中间宿主体内产生变异后即可。

鄙人有一张图和一个链奉上

新冠的溯源, 到底流浪狗是不是 “中间宿主”? - 仙阁仙子的文章 - 知乎

仙阁仙子:新冠的溯源, 到底流浪狗是不是 “中间宿主”?

这篇文章解释了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新冠的变种、型号,而无法断定母株,也无法判定各型号之间的亲属关系谁先谁后。因为每个地方的蝙蝠所带毒都有差异,每个地方的流浪狗品种、肠道各有差异,那它变异产生的新冠病毒就各有差异。有句话说铁轨的宽度几千年前由 2 匹马的屁股决定了,同理,新冠的属性、型号,大概冥冥中是由几条流浪狗的肠道决定的。

蝙蝠带的毒,其实就像禽流感一样,因为是不同物种,不太容易感染人。若要感染人,需要一个中间宿主,病毒在中间宿主身上产生变异,才能让人易感。本来大自然中,是没有既亲近野外的蝙蝠,又亲近人类日常的东西的。但人类滥养宠物狗又随便遗弃,自己制造了流浪狗这种新品种,自己制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中间宿主。虽说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情,人类干了不是一回两回了,但这次不同点在于,人类脚都快被砸烂了,还是没明白到底是自己的哪个手搬起的哪个石头砸的。

法律只制裁它规定到的罪恶,但天道会制裁一切罪恶。养狗够不上法律制裁,但天道会以某种形式,对养狗者所犯罪行,一一进行制裁。

仙阁仙子:新冠的溯源, 到底流浪狗是不是 “中间宿主”?

知乎用户 逆时空之舞 发表

尿中毒,胆结石都不是病。新冠第一

知乎用户 小聂的日常 发表

理论上,新冠的确不是直接死因,但是事实上如果没有新冠,亡者可能还有更长的生存期。

可是,能证明这一点么?我不做这个研究,我无法证明,感染新冠对癌症病人、三高病人、免疫力不全的病人…… 有多少的影响。我只有超额死亡的数据而已。

这个世界,不只有健康的人,还有亚健康的人、还有患有慢性病的人。虽然我明白平民无法抵挡时代的浪潮、政府的决策,我只希望当病毒对人体损害更低一点的时候,再谈全面共存,别让那些身体不好的人,感染后或转阴后,面对着痛苦挣扎只能自认运气差。

知乎用户 Harryhw​ 发表

没有后遗症,因为得了就要挂掉,死人没有后遗症。

所以坚决支持静态管理!

知乎用户 洋芋 发表

新冠后遗症最常见的英文俗称是 long COVID,即 “长新冠”。美国疾控中心(CDC) 采用的比较正式的名称是 the post-COVID conditions (PCC) ,即“后新冠状况”。

疲劳是最常见的长新冠症状。

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Research; NIHR) 在一份发表在《皇家医学会杂志》上的文章所列十种最常见的 “长新冠(long COVID)” 症状:疲劳、气短、肌肉疼痛、咳嗽、头痛、关节痛、胸痛、嗅觉改变、味觉改变、腹泻。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焦虑和睡眠障碍。感染第一周内出现五种或更多 COVID-19 症状的人患“长新冠” 的可能性显着增加。[1]

美国 CDC 列出的常见长新冠症状有 [2]
• 一般症状:疲倦或疲劳、劳累后不适、发烧。
• 呼吸和心脏症状:呼吸困难或气短、咳嗽、胸痛、心跳加速或跳动。
• 神经系统症状:思考或集中注意力困难、头痛、睡眠问题、站立时头晕、针刺感、嗅觉或味觉改变、抑郁或焦虑。
• 消化系统症状:腹泻、胃痛。
• 其他症状:关节或肌肉疼痛、皮疹、月经周期变化

还有许多其它文献也都列出了长新冠的许多症状,大同小异,就不一一列举了。

参考

  1. ^NIHR. May 2022. “Researching long COVID: addressing a new global health challenge. NIHR Evidenc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Research (NIHR) (UK). Accessed Sep 2022.  https://evidence.nihr.ac.uk/themedreview/researching-long-covid-addressing-a-new-global-health-challenge/
  2. ^CDC. Sep 2022.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Centers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 Accessed Sep 2022.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long-term-effects/index.html

知乎用户 都是美方的责任 发表

容易被歧视。

方圆 10 里地的人都知道你阳了,走路都绕道走

知乎用户 赛客呼吸​ 发表

后遗症表现为:

轻症隔离及普通型出院患者:多数患者肺功能损害轻微或无持续残留的肺功能问题,较少产生身体功能障碍;

重症 / 危重症型出院患者:可能会有全身虚弱、呼吸急促导致身体功能受限,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与胸部 CT 的检查显示的肺纤维化改变一致,此改变可能持续存在。

个别重症患者可能会有肺纤维化,康复需要较长时间。

重症病例患者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日常生活管理重在预防感染和对疑似及确诊病例进行有效隔离。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不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注意营养、避免偏食、保证摄入食物多样化,尤其是新鲜蔬菜、水果等;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按时按量用餐,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

积极锻炼,控制体重。此外,适度运动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

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关注心理健康,注意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监测体温,如有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如发病前两周内中、高风险地区居住或旅行史、有与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病史,或者有集体发热表现,需及时就诊并主动隔离。

知乎用户 小狐狸在奔跑 发表

后遗症,医学用语,是指在病情基本好转后遗留下来的某种组织、器官的缺损或者功能上的障碍。武汉协和医院就对新冠肺炎的后遗症进行了研究,并发表在了「医学前沿」期刊上。研究发现,即使是非重症患者,在出院一年之后,依旧会存在多系统问题,如睡眠困难、呼吸急促、乏力和关节疼痛等身体症状,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另外,56.7% 的非重症患者表现出了肺部 CT 异常,包括磨玻璃样混浊,支气管扩张,结节,以及纤维化等。所以在日常出行中请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知乎用户 本语句为假 发表

有人说没事,有人说很糟,大家都没个确定的说法,不得做好,得了也别怕,就这样

知乎用户 亚都医疗 发表

新冠疫情爆发两年以来,目前最常见的**新冠后遗症乏力、咳嗽、呼吸困难、嗅觉和味觉障碍等。还有比较严重的肺纤维化**,通常发生在新冠病毒肺炎的重症或危重病例中,恢复期过后,患者仍会出现咳嗽和呼吸急促等症状。还有尚未被官方权威证实的糖尿病、高血压、神经精神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等。

但近期德国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感染新冠病毒后,大脑内神经细胞的蛋白结构会发生类似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病症的变异蛋白堆积。该研究可解释长期新冠患者所出现的注意力记忆力障碍**。

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 · 网络开放》上撰文称,与没有接触新冠病毒的婴儿相比,在子宫内接触到新冠病毒的婴儿在分娩后第一年更容易被诊断出**神经发育障碍**。研究人员还指出,孕晚期接触新冠病毒的胎儿,出生后神经发育障碍的发生率特别高。

河南亚都医疗精于质、呵于心,温馨提醒:出行注意戴好口罩,减少异地出行、跨境旅行,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社交距离尽量避免接触人群聚集地,及时接种新冠疫苗。

知乎用户 GOVITA 健科健康 发表

新冠病毒是通过和细胞 ACE2 受体结合入侵身体,而 ACE2 受体遍布身体不同器官。即使病人快速抗原测试已经「阳转阴」,并不代表身体已经排走所有病毒 。一旦病毒残留在身体重要器官,就会带来所谓 LONG COVID 新冠后遗症

获取最新健康资讯|关注我们

GOVITA 健科健康

微信公众号: govitality

官方网站: https://www.govita.com.cn/

京东: https://mall.jd.hk/index-10564959.html

知乎用户 宝哥 发表

从经济上考量就好了!

知乎用户 平淡是福 发表

无症状会有什么后遗症?

知乎用户 ydjt2022 发表

时间太短,对新冠的研究还是进行时,各种研究结果正在陆续出台中。就目前已出台的结果,已知新冠的后遗症有长新冠,以及对心脏的影响等,总的来说都不轻。

其实新冠有什么后遗症不是重点,重点是在结果未明且传染性愈来愈烈的情况下,居然有一些人鼓吹共存、躺平,真不知道是何居心!

如果新冠这东西不传染,我倒是非常支持那些人共存躺平,反正生死有命,各人对自己负责就好!但有传染性,这就不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就行的事了。

知乎用户 孙小偶 发表

作者:孙小偶

公众号来源:孙小偶(Sun-Xiao-o)

知乎用户 阿施玛 发表

很严重,基本会半身不遂

知乎用户 老李 发表

新冠最大的后遗症是暴露防疫爱好者智商和坏。

知乎用户 一个康复猿​ 发表

大家好,今天小编整理了一大堆康复的资料中,突然整理到了一些关于新冠康复的一些资料,所以就把整理出来的这篇文章命名成《论新冠康复患者的自我修养》,在这篇文章里我会简要的介绍一些 “新冠肺炎” 感染恢复后的成人提供帮助和建议。来帮助新冠康复患者自我管理这些常见问题。如果发现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并未缓解甚至恶化,应联系医务人员进行评估。

(适用对象包括新冠疾病出院患者及社区感染无需住院的患者,以及可以作为医疗人员治疗的补充,因为内容量太大,并不适合完全发表于公知乎上,有需要完整资料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医休复康说,转发此篇文章,、找小编领取)

_1._需要医务人员紧急关注的 “危险信号”

在新冠感染后的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需要紧急医疗处置的医学并发症。如出现以下 任何危险信号(red flflag)症状,请务必联系医疗专业人员:

— 轻微活动后即出现非常明显的气短;

— 静止时呼吸急促程度发生改变;

— 在某些姿势、活动或锻炼期间感到胸痛、心跳加速或头晕;

— 感到混乱并逐步加重,或者说话困难或理解他人讲话困难;

— 出现面部、手臂和腿部的无力,尤其是在一侧身体上出现;

— 焦虑状况或情绪恶化,或有伤害自己的想法。

如果出现其他令你担心的症状,请寻求医疗专业人员的帮助。

2. 新冠感染后出现呼吸急促很常见。生病时丧失体力和健康、以及疾病本身都意味着你较容易出现呼吸急促。感到呼吸急促会让你感到焦虑,反过来又会加重呼吸急促。因此,保持冷静并学会管理呼吸急促的最佳方法将会有所帮助。

请你谨记,在耗费体力(例如爬一段台阶)时出现呼吸急促是正常的,但气促应该在休息几 分钟后缓解到你不再注意的程度。随着你逐渐康复或活动量逐渐增加,呼吸急促应该会有所改 善;但与此同时,以下的姿势和技巧可以帮助你管理呼吸急促问题:

以下为可以缓解呼吸急促的几种体位,你可以试试各种体位,以确定哪一种对你有效。同时,你还可以在采用以下任何体位时尝试下述的呼吸技巧,帮助你缓解呼吸急促。(画面原因就放两组)

3. 呼吸技巧

-1. 控制呼吸法 (本技术将有助于你放松和控制呼吸)

—舒适坐位并有充分的支撑。

—将一只手放置于胸前,另一只手放在腹部。

—仅当闭眼有助于你放松时,你可以闭上双 眼(否则保持睁眼)并关注你的呼吸。

—缓慢从鼻子吸气(当无法用鼻子吸气时可 以用口吸气)然后从嘴呼出。

—当吸气时,你会感觉到放置在腹部的手起 伏比放在胸部的手更大。

—尝试尽可能让呼吸变得缓慢、放松而流畅。

-2. 节奏呼吸法呼吸急促的活动当你需要进行较大体力活动或导致你 (例如爬楼梯或爬坡)时,可采用本方法。请牢记切勿急躁,可以适当休息。

![](data:image/svg+xml;utf8,)

—尝试将某项活动分解成多个更小活动,使其完成起来更轻松,而不会在完成后感到疲倦或喘不过气。

—在需要费力进行某项活动(比如上一级台阶)前先吸气。

—在用力时呼气,比如爬上一级台阶过程中。 你会发现用鼻吸气和用嘴呼气会有所帮助。

4. 吞咽问题的管理

你可能在吞咽食物和饮料时感觉有困难,这是因为帮助吞咽的肌肉可能变弱了。对于在医院里使用过呼吸器的人来说,通气管可能会引起瘀伤和喉咙及声门的肿胀。留意吞咽情况很重 要,以避免窒息和肺部感染。如果食物 / 饮料误入了肺部,就会发生上述情况。如果出现吞咽问题,试试以下这些技巧:

![](data:image/svg+xml;utf8,)

—吃喝时保持身体坐直,一定不要躺着吃或喝。

—饭后保持直立(坐着、站着、走路)至少 30 分钟。

—尝试不同质地的食物(稀的和稠的),看看有些食物是否比其他食物更容易吞咽。一开始可以选择较软、光滑和 / 或湿润的食物,或将固体食物切成非常小的碎块进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

—吃饭或喝水时要注意力集中。尽量选择安静的地方进餐。避免在吃饭或喝水时说话,因为这 样会使气道开放,导致食物或饮料误入气道。

—确保口腔内没有食物后再吃或喝下一口。如有必要,先吞咽一次。

—如果吃完整餐感到疲劳,可在一天中少吃多餐。

—如果在进食或喝水时出现咳嗽或呛噎,请向医务人员咨询,因为食物或饮料可能误入了肺 部。

—通过刷牙和喝水保持口腔清洁。

5. 疼痛的管理

疼痛是新冠康复患者的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身体的特定部位(关节痛、肌肉痛、头痛、胸 痛和腹痛)或蔓延至全身。持续疼痛(持续三个月以上)可能会导致残疾,并影响睡眠、疲劳程 度、情绪以及注意力或工作能力。如果你出现了活动时加剧的特定的疼痛症状,例如胸痛,应向医务人员咨询。

— 对于关节、肌肉或全身疼痛,可以随餐服用扑热息痛或布洛芬等非处方镇痛药。

— 对于非处方止痛药治疗无效的疼痛,可根据医务人员的建议采取药物治疗。

— 彻底消除持续性疼痛可能很难,因此,可将目标设定为使疼痛处于可控范围内,从而让自己能够 保持功能,睡眠良好,并参与必要的日常活动。

—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减轻疼痛症状。如果疼痛干扰了睡眠,那么选择在睡觉的时候服用止痛药可 能会有帮助。

— 听放松的音乐或冥想也有助于缓解疼痛。

— 调整日常活动的节奏是控制疼痛的关键之一。 温和的运动还有助于释放身体内部被称为内 啡肽的化学物质,有助于缓解疼痛。

— 请放心,疼痛是很常见的症状,克服一些疼 痛有助于打破疼痛的恶性循环。你可以忍受 轻微的疼痛,但不要过度忍痛,以免加重疼 痛和疲劳程度(劳累后不适,post-exertional malaise(PEM))。

知乎用户 千度高温 发表

最大的后遗症是穷病,而且会越来越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距离得新冠过去大概三个月了 新冠没咳嗽没发烧没流鼻涕 就是单纯嗓子疼 很疼那种 两周康复后没感觉任何异常 得完新冠紧接着三周后又得了甲流 甲流咳嗽加发烧 头疼浑身无力 比新冠猛多了

至于有啥后遗症… 回国出门被歧视算不算?

知乎用户 空我​ 发表

给你们急得,怕没事干失业是吧?一个个的还开始整起后遗症了?两年了我微信里 400 多人里没有一个得病的,甚至他们的朋友也没有一个得的,为什么?因为 400 的 400 是 80000,车祸的概率都比得病的概率高。

知乎用户 人在美国喜欢滑雪 发表

公权力扩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来不想说什么,但是躺在医院没啥事,说几句吧。

我是 4 月 13 感染奥密克戎,大概五天转阴的,症状就是喉咙疼了三天,没有其他不适。后期喉咙里老是有痰大概持续一个多月,从此就完全正常了,没有乏力啊记忆减退啊还有网上说的那一切,就是完全和之前一样。核酸从此就一直阴性,因为我是自身感受也是实话实说,当时网上很多人喷我,让我几年后在检查啥的,说我肺咋的咋的。我还真去问医生了,医生说三个月后可以查。

就此也就正常工作生活了。前段时间舌下腺长了个囊肿需要手术切除,国庆后就住进来了,住院后我就顺道让医生把检查都开了,全身检查一次。距离上次全身细致检查刚好两年整,很有意义。

除了常规血常规,尿常规,还做了风湿全套等,一大早血抽了八管,后结果出来指标一切正常。

又做了各器官的 b 超,胸片,心电图以及肺部 ct 和别的 ct,各器官正常胸片正常心电图都正常。因为两年前我就查出肺结节 6mm 所以一直担心,也怕这次有异样,终于等到报告和两年前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变化。

所以说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到底有什么后遗症。

知乎用户 祁壮 发表

加个样本吧

年初中招得了奥密克戎,上个月体检肺部有问题,不清楚是不是新冠的问题,不过其他都没得事,中招之后发烧三天 怕冷,之后就没得事了,一周内还比较虚弱,一周后就能好好锻炼了。嗜酸性粒细胞貌似和过敏性鼻炎啥的有关系,也可能是新冠搞的,各路医学大佬求解惑。

本人 26 岁,一直有日常锻炼,跑步引体俯卧撑啥的,以前还有个 16 公斤负重背心经常背着引体 俯卧撑,不过因为酸臭味被我扔了。

有人说 jj 会变小,我觉着没有。

~~~~~~~~~~~~~~

再更一点,就是变得佛系了,积极性弱了,中招之前总想着搞出强人工智能 机械飞升,写个系统,多神经网络压栈 按照调用时间相互联系。现在也不想搞了,无欲无求了,不知道为啥。

知乎用户 离离我心 发表

我想我写这个回答会招骂,但是我是真心不吐不快。我难过啊!虽然人在国外,可是我的心比大多数人还爱国。爱国跟身在哪里丁点关系都没有。

我真的是难过,新冠这场疫情,我们明明开局做的那么好,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却始终停在了原地,疫苗没升级,施打率上不去,特效药没研发,医疗资源没发展,抗疫手段也没有升级。为什么?为什么??错失了大好的优势。

我难过,一场疫情是我们的经济一蹶不振,使很多人民的生活水平陷入困境,最最重要的是是人心倒退了 20 年。这 20 多年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自信心空前暴涨,使人民对党的施政空前认可,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10 年前 20 年前公知挑拨中产离心的状况好不容易扭转了,一场疫情好像一切都被打回了原型。

我难过,我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噩梦,但愿疫情早些结束,希望政府能尽快安抚民心,希望社会能尽早回到正轨。

知乎用户 清都山水郎 发表

大家防贼一样的防着你。

知乎用户 程程 sherry​ 发表

新西兰,幼教,一线人员 (比护士都容易感染因为我们不戴口罩)

我感觉我有一个同事得了新冠以后脑子变慢了,经常想不起来小朋友的名字

小朋友得过新冠的自我观测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冬季幼儿园感冒发烧一大片是常年正常情况

一个朋友的 3 岁女儿感染过后说是容易感冒,吃营养品把免疫力提高起来好多了

本人 6 月份感染新冠,目前的情况就是容易疲劳 (不知道跟幼教这份体力工作关系多大),反复感冒 (现在是春天,看看夏天我的感冒次数就可以对比了)

知乎用户 请叫我龙哥​ 发表

还是分人吧。但没挺过去的就没有后遗症了

知乎用户 纽村小猕 发表

自从疫情以来,家里都非常小心,出门必带口罩,每天换洗衣服,所有家门的东西都用酒精擦拭消毒,然而就这样,我还是中招了。

二十多年的老毛病发作,剧痛难忍,只能在家卧床休息,去倒霉路的同仁堂看了下中医,本来想找那种自己开诊所的中医,奈何老中医都谨慎,全部因疫情歇业。同仁堂的大夫开了两副药,内服加外用一周,具体效果我就不讲了……,复诊的时候大夫要再给我开一周的药被我拒绝了,他们不知道有个词叫 “药到病除” 吗?搞不定病的药我吃它干嘛?

可能是因为身体虚,抵抗力弱,复诊时去超市购物的时候看到有个老头在队伍里面咳嗽,我当时还在想这不是害人嘛?晚上回家就感觉自己嗓子痒,第一时间把自己隔离在小房间,夜里开始发烧,我猜自己中招了。

第二天一早老婆帮我申请了抗原检测盒,弱阳性,一深一浅两道杠杠,立刻开始吃屯了两年多的连花清瘟,还有不到半年就过期了,我都以为这东西用不上打算扔了。我的感受是吃了药以后温度会降下来,中间高烧有反复,最高 39.5 度,膝盖等关节有酸痛的感觉,嗓子痛,头痛,整个人没精神。当天的三餐都是老婆大人做好放在门口,然后我自己再开个门弄进屋。当天老婆帮我申报了阳性。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三天整个人精神好了很多,头不痛了,只有嗓子还在痛。悲剧的是老婆大人开始咳嗽了,其实老婆前一天已经测过 2 次了,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都是阴的。再测,这次捅喉咙,强阳,颜色深的一塌糊涂,老婆也需要隔离了,考虑到她的症状比我严重,而且是刚开始,我自觉的把小房间让给了她。两室一厅的房子,老婆在小房间隔离,我在客厅,小朋友自己一个人在主卧,我负责做好饭放到每个房间门口。可怜的小宝贝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睡觉。我暗自庆幸,小朋友还是安全的,毕竟两个大人都是打了两针疫苗的,小朋友没打过疫苗。当天接了卫生部的电话,问了一堆问题,感觉他们在统计新冠的症状。

第四天,老婆的症状依然很重,咳嗽、高烧、喉咙痛、头痛,我嗓子隐隐有些不舒服,偶尔会有一些浓痰。继续吃连花清瘟,要把一盒吃完。继续每人一个房间的隔离,期间在 ubereats 上定了超市的牛奶和水果,还定了一份肯德基。家医来电话,跟踪病情,我咨询了特效药的问题,他告诉我只有止痛片,工党政府太 NB 了。下午,老婆的症状也有所改善,本来以为可以松口气了,晚上 7 点钟发现小朋友趴在 beanbag 上睡着了,我伸了一只手进去摸摸她,发烧了。本来冰箱里一直存了一瓶小朋友的退烧药 pamol,拿出来一看过期了,当时真的吓尿了,没其他办法,简单的算了小朋友的体重,按照成人量三分之一给她吃了连花清瘟,大概 2 个小时左右退烧了。夜里量了几次体温,都不高。

第五天,老婆的症状明显改善,小朋友体温也没有再升高,既然是三只小阳人,每人一个房间隔离就没必要了,我又可以和小宝贝愉快的玩耍了。感觉这个病毒对小朋友确实友好很多,我烧了 30 个小时,老婆烧了 48 小时,小朋友烧了 2 小时且完全没有其它症状。上网定了蔬菜水果和肉肉,可以准备做大餐庆祝一下了。

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三个小阳人挤在沙发上看人世间,第九天我收到了卫生部的解除隔离短信。

这次的经验是家里还是要备些药,耳温枪最好能有两个,但是血压计、血氧仪、制氧机、雾化机这些东西几乎没用。另外对于连花清瘟,我自己吃了,好了,我觉得这个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现在距离我们三口转阴已经半年了,暂时没有发现后遗症。

知乎用户 海之南之梦 发表

很多人抨击新冠后遗症焦虑是小题大作无中生有。实际任何疾病都有后遗症,新冠也不例外。

因感冒得了肺炎,肺炎治不干净或治干净了但伤了肺叶,以后可能复发或引发其他疾病,是为后遗症。所以感冒也有后遗症,但因此惶惶不可终日,就大可不必了。

得了新冠有哪些后遗症我不知道,但因为有可能产生后遗症而对新冠杯弓蛇影实属愚蠢之极。

知乎用户 rosebuds 发表

作为一个阳过两次的人来说,我目前没啥感觉。

打了一针国内的疫苗,没来得及打第二针,回德国了,打了一针疫苗,没打辉瑞。后来被传染了。病了两周类似于重感冒,3 个月后重新打了 2 针辉瑞。7 月又被传染了 。但这次症状轻,就是嗓子疼,咳嗽,持续了一个月。

我感觉没啥后遗症,就是抵抗力差了点,不过我抵抗力一直一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发烧,三天退烧,转阴,用了两周。

咳嗽,剧烈的咳嗽,三周。

腰疼,非常疼,不能弯腰,四周。

这病不是一般的难受。

我的味觉没有受影响。

当时已经打了两针疫苗。

卫生部要求在家里自我隔离

喝了一个多月的白粥,老婆已经要发火了,每天喝粥,没有好吃的。

去他妈的新冠。

知乎用户 糊面包 发表

额,我就很想问个问题……

新冠也好几年了…… 从武汉,到香港,到深圳,到上海,到成都,到北京,到新疆,到东北,到海南…… 都有人得过新冠……

为啥,国内这些得了新冠的人,到底后遗症厉不厉害,有什么后遗症……

就不见研究,不见报道,甚至都很少见有人自己发发自己得病的精力…… 反而都是在海外得病的会说一说…… 国内到底怎么治疗的,有啥症状,最后怎么样,现在怎么样……

为啥没人说呢?

知乎用户 fc1992 发表

自己没得过,身边的朋友得过,说是没什么,以后有什么影响就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正经人谁有功夫配图回答啊。配图回答这种问题的,又那么精美,不是有利益吗?

知乎用户 年糕​ 发表

根据科学统计,在 100 年内,得过新冠的人都会因为其他并发症失去生命。

知乎用户 我是嘤嘤怪呀 发表

疫苗不就是所谓的失去复制能力的病毒吗,那么和新冠的区别在哪里,问起来疫苗有没有后遗症就是耦合,怎么新冠后遗症就那么多啊,再说新冠都几代了,明朝的剑斩清朝的官不合适吧

知乎用户 邱金健 发表

知乎用户 天神下饭 发表

可以看这篇《Nature》上的文章:

天神下饭:High-dimens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High-dimens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Ziyad Al-Aly, Yan Xie & Benjamin Bowe

Published online: 22 April 2021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553-9

Abstract

The acut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OVID-19 have been well characterized1,2, but the post-acute sequelae of this disease have not been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Here we use the national healthcare database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to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identify 6-month incident sequelae—including diagnoses, medication use and laboratory abnormalities—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who survived for at least 30 days after diagnosis. We show that beyond the first 30 days of illness, people with COVID-19 exhibit a higher risk of death and use of health resources. Our high-dimensional approach identifies incident sequelae in the respiratory system, as well as several other sequelae that include nervous system an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metabolic disorders,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malaise, fatigue, musculoskeletal pain and anaemia. We show increased incident use of several therapeutic agents—including pain medications (opioids and non-opioids) as well as antidepressant, anxiolytic, antihypertensive and oral hypoglycaemic agents—as well as evidence of laboratory abnormalities in several organ systems. Our analysis of an array of prespecified outcomes reveals a risk gradient that increases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of the acute COVID-19 infection (that is, whether patients were not hospitalized, hospitalized or admitted to intensive care). Our findings show that a substantial burden of health loss that spans pulmonary and several extrapulmonary organ systems is experienced by patients who survive after the acute phase of COVID-19. These results will help to inform health system plan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disciplinary care strategies to reduce chronic health los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COVID-19.

Subjects: Outcomes research; Policy; SARS-CoV-2; Signs and symptoms; Viral infection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看了一圈啊,

咱就是说,

有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香港的、台湾的、“我身边的同事”、“我身边的朋友”、“我身边的家人”、“我身边的亲戚”、“我身边的邻居”………..

咱就是说。。。。。。。。。

上海几十万的样本摆在那儿,没机构去挖掘分析,解释详细数据,你们却一个个都装什么国际友人和亲历者大冒险呢?我 TM 阳楼被封了 3 个月,半栋楼都阳了,我也没到处说啊。

知乎用户 啦啦嘟嘟嘟啦啦嘟 发表

找工作容易被拒。

知乎用户 EDU 港企有話兒 发表

新冠后遗症(长新冠)是什么?

当我们更了解新冠肺炎,我们便开始明白感染这种病毒后会带来什么长远影响。

新冠后遗症(又称长新冠) 是一种多重系统炎症, 即新冠肺炎症状在发病后依然持续数月,或初期症状已经消退后,新症状持续数星期,甚至数月。

症状可能包括极为疲倦、 脑雾、气促、心悸和运动时体力不继等。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患者呈报了超过 200 种症状。

虽然我们对新冠后遗症只有初步理解,研究却反映情况越来越普遍。英国国家统计局 (ONS) 发现,20,000 名新冠患者中有 13.7% 在 12 星期后出现最少 1 种症状 。

香港城市大学进行了 1 项小型研究,发现 30 名香港康复者中有 80% 的在感染后 6 个月出现最少 1 种持续症状,另外,3 分之 1 受访康复者在感染后 6 个月出现超过 3 个症状。

知乎用户 爱吃烤黄花的猫 发表

我就说我知道的,我打疫苗后,有个小疾复发了

我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真的感染几轮新冠,这个小疾就可以弄的我超级难受

你们这些想躺平的尽管润出去,别在这里带节奏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后遗症可太多了,总的来说最严重的还得是 “赚的太多根本停不下来”。

知乎用户 张鑫 发表

已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栓类等等类疾病会新冠病毒会增加重症率,现根据美国老兵事务所的超大规模新冠病毒后遗症的研究得知新冠病毒后遗症主要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栓、精神病类等等类疾病的患病率且重症新冠后遗症比轻症高的多。那我想问的问题就是:

新冠病毒是否能如上图一样叠加状态最终导致无药可救?

知乎用户 kkkk 发表

由于所在物流行业,邮政管理局下压,上个月 3 月 17 号打了第三针,20 号半夜后手臂手肘痒,抓了下,刺痛感,以为是被虫子咬了,没在意,后续 3 月 25 号以来右手掌,手臂,胳肢窝各处偶发性阵痛,4 月 1 日休息去医院皮肤科,确诊病毒性神经疱疹。配了一大堆药,4 天后再去看,当时说是我太疲劳导致,我也没往疫苗想。现在突然发现 98% 是疫苗导致的,之前从没得过疱疹,最多是湿疹,另外也没有其他吧友说得 x 生活,私处也是没问题得,就右手有,现在每隔 4 小时吃一次阿昔洛韦片,一天 5 次,从早上 8 点吃到晚上 24 点,关键这药会导致睾丸萎缩,影响精子活性,还会导致肾小管堵塞,难怪当时医生一直问肝肾是否正常,还让我多喝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管宝与孕妈的故事 发表

应该这么说

1. 疫情期间他们丢失了工作他们后遗症是什么?

2. 上海疫情八方支援为什么很多物资到不了平民百姓手里,那他们后遗症是什么?

3. 小孩子疫情期间天天上网课他们后遗症是什么?

知乎用户 韩杰瑞​ 发表

新冠后遗症的程度跟人的智商呈反比

知乎用户 海龙江 发表

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冠状病毒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以前没有发现的,引发肺炎的,在 2019 年爆发。群众们都忘记了我们还有其他冠状病毒,感染性也很强,引发的症状叫做普通感冒。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太多太多了,所有发达国家和唯一的超级大国都很蠢,比发展中国家差远了,建议退出联合国,不和那些愚蠢的发达国家玩,搞不懂他们为什么叫发达国家,肯定都是骗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名写一个吧

武汉的

有个同事是 20 年初感染的新冠,医护感染带回家得的。

80 后,去年做了一侧髋关节置换,可预见的是另外一侧在未来也会置换。

应该是激素后遗症。

这是我见到的最严重的后遗症

知乎用户 混世小公举 发表

后遗症就是不会戴口罩了。

知乎用户 活着. 发表

如果说什么是大号流感,这种话绝对是不可以信的,如果你有看英雄联盟电竞比赛,就能在摄像头面前看出来选手咳的有多厉害。

知乎用户 呼吸科杨效华​ 发表

在线咨询杨主任

新冠病毒已经两年多了,但可惜的是,我们对它的认知还远远不够,传播的来源、感染症状、后遗症等等这些都没有完全确定。而且还有一个残忍的真相越来越明显,那就是越来越多的新冠康复者出现了后遗症。

当所有人都认为新冠肺炎只是一个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现实却是当头一棒,越来越多不可思议的后遗症是接踵而来,比如说味觉、嗅觉失灵,视力下降,肺部纤维化,以及大脑的损伤等等。

今天主要跟大家聊聊肺部纤维化的问题,肺部纤维化是由于肺部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所形成的,主要的症状就是干咳、呼吸困难。这样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给大家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一个人喝下了百草枯的时候,农药会损害人的脏器,导致肺部纤维化,最后通常死于呼吸衰竭,而且无论是康复者还是患者,在他们身上都出现过肺部纤维化,几十年前的非典也是如此。更可怕的是肺部纤维化目前是不可逆转的,没有特效药,病情不可逆转。

全球顶尖级的病毒学家彼得皮奥特奔赴在前线,2020 年 4 月份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因为身体素质比较好和症状比较轻,治疗一周就出院了,但是后遗症却也盯上了他。他出院没多久就出现了肌肉萎缩,全身无力的症状,常常感觉呼吸困难,最终被诊断为肺部纤维化。面对这一后遗症,目前医学无法准确的解释,也不能解决,如今北京疫情复发,所以大家一定要积极预防,不要给病毒有可乘之机。

我是北京公立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杨效华,大家如果有关于呼吸肺病的问题可以来咨询,关注呼吸肺病,关注我,我是杨效华。

在线咨询杨主任

知乎用户 上海渊兮医疗 发表

得了新冠,治好就没事了吗?

新冠病毒从发现至今,三年时间内迅速变异升级,一次次刷新我们的认知。

撇开本身能引发多器官衰竭外,它的严重性还体现在后遗症的问题上。

一、细数新冠后遗症

目前最受关注的是新冠病毒对呼吸系统、心脏与神经(精神)系统的长期影响。

1. 呼吸困难

康复者曾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行坐不安,感觉很憋闷,嗓子就像被人掐住了一样难受,呼吸不顺畅,有种强烈不适感。

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因此患者出院后最常见的就是出现呼吸困难

早前,中国《医学前沿》刊登了武汉协和医院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新冠肺炎确诊 1 年后的后遗症评估》,重点研究新冠肺炎对于非重症患者的长期影响。

2.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在 Nature Medicine 上的研究论文提到,在感染新冠一年后,会增加 20 种心血管疾病的长期风险 [4],轻症感染者也不例外。主要包括心率失常、炎症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data:image/svg+xml;utf8,)

更让人震惊的是,《每日邮报》曾报道说,做了大量尸检后发现,大部分病人有血栓形成的迹象。血栓一旦形成,血管堵塞,极易引发肺栓塞、脑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

糖尿病

与此同时,糖尿病作为又一种新冠后遗症被专家们所重视。

近期发表在医学权威刊物《柳叶刀》上一篇研究用科学证据证实了这一可能。

这项实验研究了超过 18.1 万名新冠患者的数据后发现,感染新冠使得患糖尿病的风险提高 38%[5]。重症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新冠病毒几乎能影响人体大部分组织和器官

二. 新冠后遗症可能的发生机制

新冠后遗症的发生原因,没有确切的答案。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免疫系统弱的患者易长期感染新冠病毒,而持续感染会致使病毒在体内不断进化,随时可能发生新的突变。

这似乎显露出了一些原因,这里主要讲几个科学家的初步认知 [6]。

**第一种观点:**新冠病毒直接导致了组织和功能的损伤,又或是潜在的病毒,引发了慢性炎症。

**第二种猜测:**是免疫力的耗竭。已有的研究发现,在重症新冠患者体内,免疫抑制和免疫细胞的耗竭,可能会促进新冠感染,进而导致新冠后遗症。

**第三种可能机制:**免疫代谢异常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既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又对人体的免疫稳态至关重要。因此,线粒体功能受损必然会影响人体免疫力。

三. 磁物理因子康复治疗新冠后遗症的作用机理

磁物理因子康复治疗是改善新冠后遗症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策略

第一大康复策略:改善明显症状

磁物理因子康复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缺氧、呼吸困难。

在磁场的作用下,可以直接增强红细胞本身的活性以及携氧能力,有效提高携氧量;同时还可以影响血红蛋白氧合状态,从而增强对氧气的利用,提升机体氧气运输扩散能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磁场可以加速机体的氧代谢,改善异常状况的呼吸 - 循环系统,减少心悸

磁场对机体氧气的利用机制,可以作为一种可行性方案,缓解呼吸困难和用于患者的康复诊疗。

第二大康复策略:

预防和减缓后遗症影响

近期研究结果显示,预防和减缓新冠后遗症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心血管和糖尿病方面。

从心血管方面来看,磁场作用下,红细胞受多方面的影响,红细胞表面带电荷大量集中,红细胞间的斥力增强,降低血液黏度,避免发生心肌梗塞

磁场影响下还可以减少血浆中 PAI(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的释放,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另外,磁场在改善心肌微循环方面也大有作用,心肌不缺血后,心脏功能增强。

从糖尿病方面来看,可通过磁场来管控血糖。

第三大康复策略:从机制出发强化免疫系统

从长远且整体的康复角度来看,提升免疫力才是预防和对抗病毒的 “特效药”。

在磁场作用下,通过调节细胞铁代谢,增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 细胞、淋巴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的活性及免疫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毒感染的能力。

另外,在稳态强磁作用下,可以增强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从另一个维度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人类与新冠病毒的较量,远远没有结束。基于目前新冠后遗症的研究成果,渊兮医疗提供的磁物理因子康复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和预防新冠后遗症的影响,提升生活质量。

追梦健康产业,与进取者共赢

对大健康产业感兴趣的朋友可按下方联系:

电话:13817053593 (姚经理)

知乎用户 Gary 发表

据说会影响嗅觉和味觉

知乎用户 孙小川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被歧视、被毁家、珍视的物品和宠物被消杀

知乎用户 炽丄热 发表

我转发一个抖音上看到的视频奥。非原创,只是转发,转发 OK?别喷,转发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前两天去儿科实习了,带教老师提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小儿感染病毒后,病毒侵犯肾上腺、睾丸,会导致男童不育。

新冠病毒也喜欢往肾上腺和睾丸跑。。。。

之前也有国外的报道,感染新冠后,小鼠睾丸大小下降。那精子活力什么的会不会受影响呢?忘记报道有没有提到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凹,目前好像是没有相关的文献的?不过国外现在有关 long covid 的研究很多,反正我是选择保护好自己,相信各位也不会拿自己、自家儿子、侄子、外甥等等的生育能力开玩笑吧(手动狗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谈谈注射新冠疫苗后的体会吧。注意,我说的是注射后的体会,至于和打疫苗有没有因果关系,我不强制牵连,我只拿我和我身边的例子陈述。因为我已经无语且出离愤怒了,不愿意再用自己的身体苦痛来和别人杠着玩。

我是在疫情爆发的第二年注射的疫苗。前后注射两次,原因是需要外出而当时不打是无法外出的,况且那时候打疫苗也是一种感觉先进开明的象征,很洗脑。

总而言之,在公司里大家都在聊打疫苗没的话题时,我也参与了两次疫苗注射,只是忘记了,我相比别人而言不同的是,我是过敏体质,也就是说我的免疫力在某些接触上会出现变态反应。而且我是 ige 指数长期偏高的。

第一针打完,我就明显有三天左右的症状期,主要表现就是昏睡。。。几个月我终于开始了第二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朋友感染后好了但他明显觉得身体有变化,以前能慢跑 20 分钟,现在跑一会就喘。

他去看了中医,只能慢慢调养

知乎用户 25ccc 发表

对于我来说主要两方面:

1、睡眠质量没有之前的好。之前睡觉能达到地震来了也吵不醒我的地步,现在睡眠很轻;

2、痛经得到了缓解。之前痛经算是比较严重,还呕吐过,新冠刚恢复不久来大姨妈甚至一点感觉都没有,现在恢复一年,痛经只是一点点忽略不计。

知乎用户 泰勒丝本命 发表

不敢看这个问题下的回答 因为我舅舅外婆弟弟感染过

知乎用户 BS·L 发表

我自己得过,之前打过三针,其实感染的时候全程症状都不太明显,一个星期自己就好了,过后也没有后遗症

不过我有朋友据说有后遗症,emm 咳嗽两个月后来好了,据说当时比较影响生活,晚上会醒过来

知乎用户 清风拂山岗 发表

最近随着新冠病毒在国内的二次反扑,关于清零和共存两派的讨论又再次被提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支持共存的人认为现在的新冠病毒已经毒性大不如前,如重感冒一样的症状犯不着全国为此大惊小怪从而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支持清零的人则认为新冠病毒依然对人体有着不小的损伤,并且大量感染后势必会击穿中国的医疗体系,届时不管是重症还是轻症都会大幅挤占公共卫生资源,以至于感染其它疾病的患者会 “无医而终”,况且新冠的具体后遗症还并没有总结出确定的医学结论,现在就谈共存肯定为时尚早。关于两派具体谁对谁错并不是今天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因为海峡对岸的知名艺人小 S 已经帮我们得出了部分答案……

小 S 作为第一代进入内地市场的台湾综艺主持人知名度甚高

十月初确诊 “一切安好”

小 S 的新冠确诊时间是今年的 10 月 4 日,当时的她只是觉得有些头晕,身体有些乏力,但并没有出现极端不适症状,居家隔离时还不忘发圈报平安,和所有支持共存的人想象的一样,那时候的小 S 认为这不过是大号流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确诊后感觉 “一切安好”

但居家隔离后的小 S 并没有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在 3-5 天内快速转阴,反而高烧咳嗽不断,虽然作为台湾业内的知名艺人享受有非常丰富的医疗条件,可病情的发展还是比较出乎预料的,最终在私人医生的 “精心照料” 下用了 10 天才转阴的她选择紧急开工录制节目,但现场却依然咳嗽不断,有时甚至不得不暂时中止录制。而且复出后的状态相比之前暴瘦了 8 斤,现场气色非常不好。

转阴后暴瘦 8 斤,现场气色全无

而如果只是这样也还算了,这只能证明新冠感染的恢复速度没有那么快,对人的身体功能影响比较久,甚至咳嗽在转阴很久之后也不会消失,但一切都还在承受范围之内,但就在 25 日台媒却爆出了更大的猛料,小 S——“脑雾” 了!

“记不住人” 的主持人?

所谓脑雾可以理解成暂时性失忆,人一旦丧失了短期记忆能力会非常影响本身的认知能力和长期的逻辑分析能力,小 S 作为台湾从业几十年的金牌主持人自然对识人辨人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在确诊新冠将近 1 个月后的 25 日却被曝出如今的小 S 在主持中常常会 “断片”,甚至连坐在对面的嘉宾都认不出来,有一次跟节目嘉宾对视了 20 秒而根本记不得对方是谁,而对于一直持续的咳嗽症状还一直没有缓解,常常要喝很多水才能暂时压制,现在连小 S 都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还具备主持人的能力。

小 S 被曝丧失主持能力

什么都记不得

要知道小 S 感染新冠后并没有转成重症,所有的医生都告诉她这一切的反应只是新冠轻症的表现,而小 S 作为台湾的知名艺人所拥有的医疗资源肯定会远远的超出普通人,但最后的结果依然逃不开新冠后遗症的折磨,至今依旧被顽固的咳嗽折磨,甚至还出现了暂时性失忆的严重现象。要知道人类大脑的构造相当复杂,以人类目前的医学能力还远远找不到攻克脑类疾病的钥匙,你可以认为一切对大脑产生的损伤都是不可逆的,而新冠病毒恰恰就有影响人类大脑的能力,更何况还有诸如嗅觉失灵,味觉失灵,肺部纤维化和生殖力下降等更普遍的后遗症。

人类大脑问题依旧没有被现代医学攻克

如果你是支持共存一派的人,那么要先想想在医疗资源人人平等的前提下,你真的能接受以 14 亿人为基数的感染后果吗,如果以美国的医疗资源和人口比例换算,那么中国放开共存后至少要有 3000 万人死于新冠,而有超过 1 亿人口将会饱受新冠后遗症的折磨,你做好准备了吗?

知乎用户 里奥 发表

没得过的人空谈毫无意义,毕竟数据和论文都搜的到。

知乎用户 jamchan 发表

专家说:影响智商

知乎用户 drurrdtit 发表

无症状感染者,症状都没有,后遗症更没有

轻症就是感冒

重症确实有,参考肺炎后遗症,肺结核后遗症,有的人得了之后后遗症疲劳犯困,就是因为肺有一部分纤维化废了不能用了,供氧不足

从社会稳定角度看,以现在中国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老龄化人口占比,全面躺平确实会死很多人,对他们来说即使轻症都很可能是致命的

知乎用户 天耐美 发表

生物武器的探索之路

知乎用户 yang 发表

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根据全球研究结果,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较广的健康问题,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困难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等。

下面我们以美国为例进行说明,据报道全美国大概有 1,600 万的劳动适龄人口患有新冠后遗症,要知道美国一共才 3 亿人,那么在这 1,600 万中还有 300 万人是因此直接丧失劳动能力了,可以说美国因为这件事每年都得损失个上千亿美元。

根据相关专家的统计说新冠后遗症主要是由胸部跟肌肉的疼痛,再就是很容易疲劳,有呼吸急促,甚至是直接丧失掉味觉跟嗅觉了,大家别小看这些症状,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年轻健康,有的人年老体衰,有的人免疫力强,有的人免疫力差,那么病毒对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一样,但毕竟还是有很多像这种老弱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的。

显然新冠对老弱病残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很可能留下一些比较严重的后遗症,而且有的甚至会因此直接就没办法再工作,没办法再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了,那么这就对美国劳动力市场造成相当大的打击。

https://back.siyuchat.com/jeecg-boot/manager/hyMobileDownload/zhiHuDownload?platform=2&deviceType=1

知乎用户 洛神不赋 发表

新冠疫情目前已造成全球超过 600 多万人丧生,这还不包括那些 “黑户”、也不包括由新冠引发的后续一系列身体疾病而造成的死亡人数,保守估计也接近 1000 万了吧。

英国国家卫生局列出了十几种成人新冠症状,从嗅觉丧失到高温。即使是病情相对较轻并在家中摆脱症状的人,也会看到持久的健康影响,例如疲劳或呼吸急促、身体疲乏。超过 200 万成年人至少在 12 周内出现过一种或多种症状。

美国估计有 460 万人出现持续至少三个月的症状,这仅仅是 2021 年之前的数据,其中大约 5% 的女性和 2% 的轻度病例在疾病急性期结束 6 个月后仍有症状。对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如果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度过,则分别为 26% 的女性和 15% 的男性,分别上升到 42% 和 27%。

马耳他的研究表明,在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3 月期间,COVID-19 成为导致残疾的第四大原因。

所有的这些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心理层面的影响更甚,害怕、担心、自暴自弃、压抑等等,即便疫情结束,心理上的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可能要长达数个月,甚至数年。

这仅仅是就健康的影响而言,至于军事、经济、政治等等等影响,目前全球发生的一切,至少或多或少都和这次疫情有关吧?

知乎用户 一路生花 发表

肉体上的后遗症倒是其次的,精神上面的创伤咋弥补?

知乎用户 观正 发表

一定有的

对阶层的洗牌

对财富的重新分配

谁难过,谁好过,谁心里清楚

知乎用户 龙华张学友 发表

确实有后遗症,我老婆做梦被赋红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异地上班,三个月回不了家,本地没朋友,压力得不到释放,现在失眠,每天睡三四个小时。

知乎用户 马化腾​ 发表

前段时间骑行的时候脸刹,摔断了两颗门牙

结果疫情把我封在小区里,我连着吃了两周的流食……

知乎用户 去南京吃扒鸡 发表

没有哦。

知乎用户 健康红绿灯 发表

疫情出现至今,已三年有余,目前全国各省仍然有新增感染病例,关于 “新冠有什么后遗症” 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很多人密切关注的话题。

最近,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根据全球研究结果,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较广的健康问题,包括:乏力或疲倦、头痛、头晕、心跳加速、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新冠后遗症又称新冠长期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临床病例定义,新冠后遗症通常发生在感染新冠发病后的 3 个月内,可以是急性感染康复后出现某些新症状,或者原先急性感染期某些症状持续存在,症状至少持续 2 个月。这些症状可以反复发生,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来解释。

根据全球研究结果,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较广的健康问题,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新冠后遗症常见于重症病例,但也可以发生在轻症病例。一般来说,接种过疫苗的人,感染新冠后患后遗症的风险要远远低于那些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

预防新冠后遗症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因此,疫情当前,大家外出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知乎用户 hitton 发表

关注后遗症的比例更有意义

知乎用户 世代保安刹帝利 发表

已经是艾滋病化了

2021 年澎湃新闻就报道了

![](data:image/svg+xml;utf8,)

转发一位做的视频,讲的很好,居然没有什么人看,看来是大数据故意屏蔽这种信息,这个可是解剖的数据

新冠病毒就是已经在疱疹病毒化,和艾滋病毒化了,入脑入心了

知乎用户 稚初 发表

有很多影响

知乎用户 吃吃吃苹果​ 发表

感觉新冠的后遗症,还不如加班得给我的后遗症多

啊啊啊啊啊,不想上班

知乎用户 风的旅人 发表

2020-11-21~~~2022-07-08 期间 2531 人中 1719(67.9%)人存在后遗症。

转载出处: 链接

知乎用户 ma709 发表

得了新冠的人都会死,很恐怖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新冠确实有后遗症,但也不能夸大其危害,因为影响我们生活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比如我有十多年的慢性鼻炎,鼻塞和时不时的头痛让人不适,却也没有好的办法根治问题。

我有睡眠呼吸暂停 (打鼾),这导致睡眠质量差,血压高,记忆力差,同样也没办法解决。

小时候营养不良,身体虚弱,风吹就感冒。

长年累月的劳作让人腰酸背痛,却又不能停下来。

虽然新冠有后遗症,但是上面这些症状完全掩盖了新冠的症状,很难察觉出来。

知乎用户 缅甸观察 发表

1

内比都重新开放四个新冠隔检中心

(从 9 月 15 日开始,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内比都下属各镇区负责人,发起了口罩运动。照片提供 - 内比都市政委员会)

2022 年 9 月 15 日

2

据悉,目前,由于内比都的新冠疫情仍然在传播,所以政府重新开设了四家隔离检疫中心。

3

据悉,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传播扩散,缅甸当局在内比都,重新开放了四家隔离检疫中心,分别位于:

New Ayear 酒店、代克纳迪力镇区 50 床医院、欧德亚迪力镇区 50 床医院、勒威体育场。

4

截至 2022 年 9 月 14 日,在以上四个隔离检疫中心,进行隔离的新冠密接人员有 70 人。而当日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 167 人。

5

缅甸卫生部称,为了防控和阻止新冠疫情的传播,让缅甸国民带上口罩,卫生部门发起了‘口罩运动’;呼吁全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上学期间要佩戴口罩;民众生病或出现任何可疑症状时,要通知卫生部门;呼吁民众在餐馆、市场以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要佩戴口罩。

6

据悉,自从内比都爆发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22654 例,死亡病历 756 例。

知乎用户 Protogonos 蓋婭​ 发表

會得間歇性黑酸綜合症 不做黑酸不開心 看見綠色就情緒穩定

知乎用户 猫扑向民工 发表

浏览过一些资料,很少的资料

再结合自己微薄的医学知识。我确信一件事:奥什么戎会对身体多个器官造成损伤。

谈大号流感的,谈共存的,我都不反驳,

但如果我如果确诊了,我余生只干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找临时工挣点钱果腹,不然自己饿死冻死

第二件是想办法找到那个感染我的人,然后用尽一切办法,哪怕是连自己都会恶心到的办法,让他感到痛苦,在无限的愤怒和烦恼中消磨掉他卑微的灵魂。

所以我口罩天天换新的,核算如非必要我也不去扎堆排队,尽量不出去浪,忍不住躁动了就很晚了路上很少人的时候骑单车去外面溜达。

因为我也不想自己堕入那种境地。

知乎用户 荣华富贵儿 发表

口罩棉签测试盒啥的卖不完了算么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找不到工作 被人歧视

知乎用户 faner 发表

冷战期间,美国用太空大战的忽悠方法,把苏联拖垮,现在美国也是冷战思维,那么新冠是不是美国拖垮我们的阴谋呢?

知乎用户 辉辉的第二个号 发表

嗓子眼里留了个疤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来公司是小公司,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新冠,在上海被关了两个月,现在公司摇摇欲坠,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

后遗症就是:每天亚历山大,而抽烟喝酒,导致肺不好和肝不好,性格变得孤僻……

所以新冠的后遗症还是挺严重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反正打完疫苗,我现在呼吸比以前急促很多,爬楼梯两层楼都气喘吁吁,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也可能是我年龄大了心理作用

知乎用户 停车行业咨询师​ 发表

好的评论被删了,真棒 (/≧ω\)

知乎用户 正斗瀘鹅 发表

马是最有价值的后遗症

知乎用户 zzsoszz 发表

不好找工作,容易被邻居赶出小区

知乎用户 YoungBobby 发表

大幅度增加被职业歧视的概率

知乎用户 shenggang 发表

血液微凝块的秘密

血液中的微凝块(血栓)或许能解释新冠肺炎的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症状,但科学家们担忧,患者急于寻找未被证实的疗法

By Cassandra Willyard

当英国布里斯朵的一位画家,Lara Hawthorn 开始体验到一系列奇怪的症状时,她不希望那是病毒引起的。她以前得过新冠肺炎,还打了三针疫苗。期初,她的病症比较温和,因为打过三针疫苗,还觉得比较踏实,但是几个月之后,让她感到虚弱的症状出现了,包括耳痛,耳鸣,头痛,眩晕,胸闷,心悸,肌肉酸痛等等,有时候,她觉得太虚弱,以至于无法起床,当她最终去看医生,得到的答复是她最担心的 – 慢性新冠!

由于无法找到治疗办法, 她开始越来越绝望. 当她在 “guardian news” 报纸上读到一篇报道,称血液凝块可能是慢性新冠症状的罪魁祸首。hawthorne 联系了在德国的一位医生, 他正在用稀释血液,和过滤血液的办法治疗慢性新冠。她还没有得到医生的回应,传言,有不少候诊的病人已经等了好几个月了,如果她能去接受治疗,即使疗法未经证实,她也愿意过去,因为感觉太可怕了,她不指望等着康复了。

慢性新冠让研究者们感到费解, 数以百计的研究都试图揭开它的机制, 却徒劳无功. 现在一些科学家们, 和越来越多的患者都追随着那个尚未证实的假说, 即微小的血栓造成了一系列古怪的症状, 持续性的血栓可能阻碍血流进入重要器官.

本文摘自:nature

知乎用户 半糖主义 发表

创伤后应激障碍

知乎用户 长春市好人一休哥​ 发表

上海女患者以亲身经历向大家述说

知乎用户 百里常疯 发表

高龄老人新冠初愈有面临截肢,主要是因为愈后免疫力下降,病毒趁机开始大肆扩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确实很严重,一年前感染的时候高烧 37 度多,血氧最低降到了 97%

恢复一年了,现在爬个 20 层楼都喘气,跑 3km 得十几分钟,太可怕了

知乎用户 fred 发表

我看有人说是小艾滋

小艾滋?埃博拉!

“会引发无比强烈的新陈代谢,强烈的新陈代谢意味着无比的高耗能,这就使被感染者出现旺盛的食欲。同样的,高速新陈代谢也为宿主带来了快速恢复伤口的能力。

病毒对宿主的影响更像是一种皮肤疾病,仅有表皮腐烂严重,内部肌肉组织却遭到了难以想象的强化,变得坚韧无比。

至于嗜眠,只能认为是脑部受到感染的结果,虽然细节不可能搞清楚。

被感染者的大脑皮层受到病毒的影响而坏死,智力严重下降,而新陈代谢的高耗能却没有丝毫减少,它们会饥饿,无比的饥饿,永无止境的饥饿;它们要觅食,只要是能吃的东西,能被身体消化,获取能量维持生命的东西。而全球近八十亿,几乎身边遍地是的直立裸猿就成为了它们的理想食物。它们并不是只吃生肉,比如西瓜、苹果、罐头、薯片等等等都会吃。”

引用自生化危机 t 病毒的介绍

怕了吧

生化危机都不如各位散播的焦虑恐怖

知乎用户 游客 发表

我们这地方小,前两年就当地两人得过新冠,治好了。去年都去世了。后遗症你自己看吧。

知乎用户 地球太寒冷 发表

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有可能会导致大脑萎缩,控制情绪和记忆区域的灰质减少,同时损害控制嗅觉的脑部区域。

即使是感染后症状较轻微的患者中也显现出负责注意力和组织的 “执行功能恶化”,这些患者的大脑平均萎缩了 0.2% 到 2%。

研究发现一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出现 “脑雾” 或精神浑浊等问题,包括注意力、集中力、信息处理速度和记忆力的损害。

荷兰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每八个新冠感染者中就有一人在感染后数周或数月显示长期后遗症状;

此项研究的特殊之处是,有一个庞大的未感染者作为对照组,研究人员通过其数据能够区分新冠病毒的真正后期影响和疫情队人们的普遍影响。感染者在感染前后也有症状记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哪些症状与新冠病毒有关。

常见的症状有:胸痛、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味觉和嗅觉丧失,以及全身疲劳;

当然,这项研究并没有包含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等新冠变异毒株,因此没能提供有关难以集中精神、无法清晰思考等症状的数据,而这些是自新变体出现后才有的长期后遗症的一个常见迹象;

知乎用户 钓鱼蓑笠翁 发表

新冠病毒在生理上的后遗症,在没有专业权威机构出来证实新冠有没有后遗症之前,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讨论这个问题没有确实依据的讨论会给新冠治愈者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我们只要服从政府的安排,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各种情况,做好预防措施。

新冠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如很多人更愿意在网络上交流,不愿意在现实中接触陌生人,对不十分熟悉人,不了解其生活环境,会习惯性的保持一定的距离,让本来已有距离感的人间关系,变得更加生疏。

其实大家可以讨论下发生在身边关于新冠防疫的各种正能量事迹。

[

允宝超轻薄智能暖腰带

知乎自营

¥179.00

去购买​

](https://www.zhihu.com/xen/market/mall/detail/1554092303907774464?mcn_card_id=1565977192026251264&source=goodsRecommend-pc&zh_nav_left=back&zh_nav_right=empty)

知乎用户 等风的光景 发表

你可以理解为小号艾滋病,在转阴后病毒可以继续在人的脑部、脏腑内进行复制,并且可能在 jy 中含有病毒。有一些莫名其妙复阳的原因就是这个,jy 的阳性,也与导致某能力下降的问题产生重合,病毒在体内复制,可能导致莫名原因的突发性死亡,谁喜欢和小号艾滋病共存谁就共存,反正我不喜欢。以上内容来自美国对曾患有新冠的患者并痊愈,在其死亡后尸体解剖得出结论。我高度怀疑,新冠病毒在某些艾滋病患者的体内提升了它的能力……

知乎用户 jacky 发表

不能随便出门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BmbVDN 发表

后遗症还是比较严重的。

知乎用户 我支持 发表

很多人都没写到的是对大脑和内脏的 “不可逆损伤”。

这种人的存在会对我们的社保、医保产生巨大压力,尤其是那些感染了又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一个个还洋洋自得表演自己不怕感染,他美国愿意烧钱是美国的事,我们不能让这种人占用我们未来的医保和养老钱。在国内感染了算是我们自己人,不至于歧视,大不了医保缴费基数针对性提高。国外那些所谓的留学的人,自己不保护好自己,感染完了回来占用我们的医保,凭什么?大脑损伤之后又做不出什么贡献,说白了就是回来吃干饭的,我觉得可以歧视这种人。

知乎用户 祷离 发表

1. 得了之后会有很严重的后遗症,jj 变小影响生育

2. 医疗系统会瘫痪

3. 谁家没有老人小孩

4. 放开了就中了美国的计谋了,可恶的美国病毒!

知乎用户 南向 z 发表

感谢提问者的问题让我看到了很多理性分析的回答,我已经受够了知乎上的阴阳怪气了。支持共存的哪怕是拿出一丁点实质性的东西出来,都不至于让人看着难受。

知乎用户 我瞧瞧 发表

没钱了

知乎用户 柠檬薄荷 发表

哈人

知乎用户 纪堂教育​ 发表

因为疫情防控,公共交通出行受限,“骑行上班” 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浪潮。这波浪潮也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为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Delta 变种或卷土重来

现在很多国家的新冠疫情数据都呈现出了明显下降的趋势,曾经防控严密的城市也纷纷 “摘下口罩”,取消管制,进入 “无疫时代”。

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在一篇新的科学论文中称,Omicron 变种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自行消失,Delta 变种将再次 “卷土重来”

近年来,新冠病毒的变种层出不穷。

2019 年底出现了首个新冠病毒变种 Alpha,随后是 Beta、Gamma、Delta,以及传播更快、感染性更强的 Omicron 变种。

从今年年初开始,Omicron 自身也在不断变异。最近 Omicron 的亚变种 BA.4 和 BA.5 已在全球 20 多个国家现踪,美国、香港、丹麦、英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

虽然现在还无法确定 BA.4 和 BA.5 这两个亚变种是否更具 “杀伤力”,但已经有媒体报道称,BA.4 和 BA.5 这两个新变种可能逃避免疫

通常来说,每当一个新变种出现时,会经历一个短暂的平行多变种感染期,当它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毒株时,就会渐渐取代之前的变种

但 Delta 变种似乎更加 “顽强”,Delta 的出现取代了之前的变种,但 Omicron 变种并没有消灭 Delta,而是两种变种同时进行社区传播。

以色列对 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废水进行了监测,发现在 Omicron 毒株加速传播之际,Delta 毒株并未就此消失,仍在隐秘传播中。

研究团队建立的预测模型显示,Omicron 毒株的传播力将于未来几个月内逐渐减弱,而今年夏天 Delta 变种引起的感染潮可能会重新出现

除了 Delta 的变种病毒,还有可能出现全新的变种病毒,不管哪一种都颇具威胁!

研究表明,相对于 Omicron 而言,Delta 变种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核酸转阴时间长、更易发展为危重症且致死率更高等特点。

Delta 变种在全球掀起的 “杀人狂潮” 还历历在目,以至于当 Omicron 取代 Delta 时,有专家认为这是疫情走向终结的好消息。

如果这波预测很准确的话,无疑是一个相当糟糕的消息!

而且,不要觉得得了新冠只要是轻症,能治好就没事。越来越多的 “新冠后遗症” 已经显现出来。最近英国科学家发现,感染新冠住院可能会使你的大脑老化 20 年,智商下降 10 个点

研究人员通过测试 46 位新冠入院患者的认知能力后发现,患者在测试中的得分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其变化幅度与 50-70 岁人群中看到的认知衰退是一样的。
专家认为,这样的衰退程度相当大脑老化了 20 年,智商下降了 10 个点。

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表示,得了新冠,即使是轻症也会造成一定的脑损伤。所以,防控疫情比治疗更加重要!

希望大家都戴好口罩,注意防控,保护好自己。

神秘儿童肝炎蔓延 20 国

坏消息不只是新冠疫情,近期发现的神秘儿童肝炎也有全球蔓延的趋势。

据《每日邮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证实,过去一周内,全球又有 8 个国家报告了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病例,这使得有病例的国家总数达到了 20 个

从全球来看,已有至少 20 个国家 228 名儿童患这种疾病。大多数病例在欧洲发现,同时波及美洲、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

英国是出现病例最多的国家,达到 145 例

然而,目前看到的数字可能只是 “冰山一角”,因为许多国家近期才加强对这种不寻常肝炎并发症的监测。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目前没有一个患病儿童在常规肝炎病毒检测中呈阳性。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表示,本次肝炎与新冠病毒有关,跟新冠疫苗的接种也没有直接的关联。

研究表明,**儿童肝炎病例可能与腺病毒感染有关。**世卫组织表示,在至少 74 个病例中检出一种腺病毒,其中 18 个病例中检出 41 型腺病毒

但由于这些病例中许多人的症状并非腺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专家仍在调查其他可能原因。英国科学家承认,至少还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本次肝炎果然非常 “神秘”,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病例背后的确切原因。世卫组织的建议仍然是多洗手,勤通风,这是预防多种疾病的有效措施。

伦敦女王线本月通车

说了这么多坏消息,总算有好消息传来。备受关注的伦敦女王线,终于官宣在 5 月 24 日正式通车了

伦敦女王线是伦敦地铁新开设的一条线路,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是目前全欧洲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于 2009 年开工,全长 136 千米,横贯东西伦敦。

苦等 13 年,很多人可是从上学盼到了工作。

伦敦女王线,又叫伊丽莎白女王线,能将伦敦现有公共交通运力提升 10%,多载 1500 万人。据统计,每年至少能接待 2 亿人次。

女王线总共分三期开通,分别是从雷丁或希思罗机场到帕丁顿、从帕丁顿经利物浦街到艾比伍德、以及从利物浦街到申菲尔德。

这次定于今年 5 月 24 日通车的主要是中间的市区段(帕丁顿到艾比伍德),将大幅改善伦敦和东南部的交通连接、缩短行程时间并提供额外的运力。

同样重要的东边段与西边段在之前已经通车了,中间段之所以建设速度缓慢,主要是因为女王线市区段都是在地下建,而且没有大规模封路。

根据最新官宣,伊丽莎白线于 5 月 24 日开通后,每小时会有 12 次列车,相当于 5 分钟一班,并从上午 6 点 30 分运营到晚上 23 点。
票价方面,伊丽莎白线一到六区还是按照原来 Oyster 地铁卡的价格收费。

女王线原定于 2018 年通车,但实际通车年份(2022 年)却比计划晚了整整 4 年。成本也从最初的 148 亿英镑飙升至近 190 亿英镑,超出预算 40 亿英镑

耗资如此巨大,女王线全线通车的意义也非常重大。伦敦市长萨迪克 · 汗也说:“这条线路的开通是伦敦从新冠大流行中复苏的最好象征,它将使数百万人受益,支持数十万新住房和就业机会。”

伦敦交通局(TFL)官方表示:2022 年将会是伦敦地铁里程碑式的一年。

相信大家很快就可以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在地铁系统中会看见新的 “女王幸运紫” 路线啦!

虽然疫情仍未结束,神秘肝炎还在蔓延,但伦敦女王线的开通带给人们更多的鼓励。这不仅是精神上的,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 “机会”。

很多人抓住了这个 “机会”,而很多人却就此“躺平”,把所有的“不顺利” 全部归于疫情。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有了疫情的心态。在困境中坚持希望,在坚持中竭尽全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知乎用户 脱脱迷失 发表

贫穷,是新冠的后遗症

知乎用户 岁月无限 发表

没有后遗症,欧美劳动力市场能崩成那个鬼样子?!

知乎用户 夕惕若 发表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

知乎用户 跋涉万水攀千山 发表

再听到——“谢谢你 因为有你之后” 翩翩起舞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香港近 8 成确诊儿童出现新冠后遗症?

知乎用户 鸡腿 发表 我一同事,天天看 “公知” 和“精英”讲座,天天和我争新冠就是大号流感(我不否认对部分人来说确实这样),说我们的党单纯是要和美国唱反调所以才动态清零,医生都说共存屁事都没就是感冒,国家瞎搞。 然后这几天我们公司有个部门 …

新冠病毒有哪些经过证实大量存在的后遗症?

知乎用户 Nana 发表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新冠后遗症历程.. 还未完全痊愈 我在 1/3/2022 确诊了新冠,坐标米国,那段时间大家也知道奥密克戎爆发,基本身边人无一幸免。背景是我已经注射过两针辉瑞疫苗,所以一开始确诊的时 …

说说我是如何解读新冠后遗症的新闻与研究

点击蓝字关注,时常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1. 注意研究方法与定义 网上经常能看到各种新冠“后遗症”骇人听闻的描述,比如说百分之多少的人受后遗症之苦,生活不能自理。一些研究在网上的转述也很吓人,如XX研究显示康复以后死 …

奥密克戎到底有没有后遗症,实际情况是啥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坐标欧洲,正在感染中,占个坑等等看 好了之后有什么变化。 我本人 32 岁,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得流感(假设它是流感。3 针辉瑞完成后 3 个月从家属那里感染,目前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鼻塞咳嗽嗓子疼以及略略发烧。家属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