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核酸时代和我们被重塑的生活
核酸检测开始变得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 一开始是穿梭不同城市,出入机场火车站,然后是住院就医,再后来是乘坐地铁公交、逛商场、图书馆……核酸检测从出差旅游时需要递交的附加证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当各地防疫政策将社会切割成一 …
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智谷趋势”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朝阳 暴雨
没想到,每天核酸一次,续航48小时的时代,可能真的要来了!
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指出,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这意味着,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下,中国的大城市将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与“封城”**之间,重新做出道路选择。
这将会是一场涉及万亿财政资金,席卷中国各大城市的基建。
防疫之路,又将何去何从?
步行15分钟的生活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大概就是半径1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的一个圈。放到上海市城区来说,会覆盖6-10万人。
一个人口500万的城市,按照一个采样点每天采3000人计算,需要近1700个采样点。
而实际上,因为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要实现常态化核酸检测,还需要更多设点和人手。
而中国现在有18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91个人口超500万的城市。
目前,杭州提出要建1万个采样点,上海已布局9000个,无锡投用了2634个,太原要2000个……
要知道,上海只有不到3000座公厕,北京在巅峰时也只有2500多个报刊亭。
据浙商证券估算,要实现15分钟核酸采样圈,全国要设置32万个检测点(含已有医院等);因为常态化检测,检测量会激增到8300万人份/天。
一场超大规模、极为复杂的社会实验,又将在中国的核心经济腹地上演。
从5月12日起,北京进入事业单位、商务楼宇、超市酒店等公共场所,必须要查验48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
根据公开报道,截至目前至少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大连、南昌、苏州等17个城市,对进入公共场所要求核酸证明。
这涉及约2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4%。
为什么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呢?
东吴证券曾经测算过:
GDP高达4.32万亿的上海,如果每月局部封锁的经济规模占GDP的20%(4月时达到了40%),一个月封城14天的经济成本为1568亿元。
截至4月30日,本轮疫情爆发时,全国29省有123个城市涉疫,宣布封控城市的人口达到了1.8亿,一个月因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支出为216亿元。
对动辄国家级中心、工业重镇、省会城市……的大城市来说,封控两周造成的经济损失能占到当月GDP的32%。
这是一笔动辄千亿经济、千万人口的账。
而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在传染早期就快速识别、精准防控,保持全市范围内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至少目前,常态化核酸检测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更优解。
对大城市而言,谁能够建立常态化检测的系统,就能确保经济运行的确定性。
当然,东吴证券也按最极端的情况估算过,如果中国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按每48小时一次核酸计算,每个月费用约为1436亿元,一年的成本是1.7万亿。
按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计算,相当于GDP的1.5%,公共财政收入的8.7%。
1.7万亿,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2021年,中国最牛逼的500强公司,纳税总额一共才1.36万亿。
一座港珠澳大桥耗资1269亿,一年常态化测核酸的钱够修13座了。
这笔钱主要从财政、医保中来,聚焦到一个个城市身上会更加直观。
在中国,没有一座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能过万亿的,超千亿的城市也仅有17座。
1.7万亿,南京、宁波、成都这些城市吭哧吭哧干10年,才能赚到这笔钱。
测核酸真的要花这么多钱吗?我们来算一笔账。
你知道中国人做了多少次核酸吗?有个官方数据,着实惊人——从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已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这是2022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通过央视新闻传递出的一个数字。
也就是说,两年来,平均到每个中国人头上,每人至少做了10次核酸检测。
当然,这个数字放到上海人面前,他们眼皮都懒得抬。毕竟过去一个多月,他们测核酸的次数,比吃上蔬菜的次数还要多。
而在常态化检测后,这个数字还会猛增。
我们以上海为例。据自媒体真叫卢俊测算,从3月到4月,平均每天约有567万个上海人在做核酸检测。
3月28日-4月12日:567万人次×40元×16天=36.29亿元
4月13日-4月24日:567万人次×28元×12天=19.05亿元
一****个月时间,上海仅核酸检测一项支出,就在55.34亿元左右。
从3月27日开始,上海还进行了抗原检测,按每人10次抗原的强度计算,又是:
2500万人次×10次×8.3元=20.75亿元。
加起来就是76.09亿。
看,这一个月光是在检测上,就花掉了上海2021年财政收入(7771.8亿元)的1%。
再来看看北京,据《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88.6万人。
如果按照10:1混采、一周测一次,北京每天需要至少32万管的核酸检测能力。
按照单样本检测价格19.7元估算,北京两个月因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须支出达到约17.25亿元。
一年下来支出103.5亿,占2021年北京的财政收入5943亿的1.74%。
这是北京和上海,争夺中国经济第一城的两个城市,财大气粗不缺钱,1%的财政支出或许并不算什么。
但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是北上广深,能随意拿出百亿的防疫支出。
以上,还只是核酸一项的支出。
现在,各个大城市核酸采样点的建设速度,如“军备竞赛”一般铺开。
如果每 3000 人设一个采样点,要覆盖全国一二线城市的5亿人口,需要近17万个采样点。
这些采样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两顶蓝色帐篷、几张桌子、几位志愿者了。
作为防疫基建,也是要花钱的。
一是采样点硬件采购。
现在在合肥、无锡等地投放的采样小屋,都配备了空调、通风系统、过滤装置、温空调节、消毒系统等。
核酸采样亭配置
因为配置装备的不同,这些采样点的造价差距极大。便宜的只需1万元出头,贵的能达到4.5万元。
我们取2.5 万元的价格计算,要覆盖全国一、二线城市的采样点成本约为:17万个×2.5万元=42.5 亿元。
每个城市动不动就又得砸个几亿。
二是人力成本,这个才是大头。
按照3月份发布的《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原则上,全部采样任务应当在6小时内完成建议。“按照每个采样台(2个采样人员)每小时采集120人的标准测算采样人员数量,测算公式为:核酸采样人员数(单位:人)=人口数÷360”。
中国所有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人口总数约为5.1亿,意味着共需储备采样人员约140万。
本来这次疫情放大了各地医疗系统人员的紧缺了,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往几千个采样点派遣人手,就很难再从存量的医疗系统里抽调,这意味着需要重新招募。
最近,上海、杭州都开出了诱人的高薪,面向社会招募采样员,让这千万高校毕业生和大厂“优化”出来的青年,发现了新大陆。
比如,杭州西湖区招募100名核酸采样人员,开出了1万/月的高薪。每天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这比大厂的“996”都香吧。
如果按杭州这薪资水平算,中国所有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140万采样人员一年的工资支出就高达1680亿!
钱从哪里来?
财政和医保!
深圳、上海、北京这些财政收入几千亿的城市来说,百亿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支出,确实不算很多。但对于很多城市而言,要拿出这笔钱还是有难度的。
我们算下安徽和河南两个省会城市到底要花多少钱。
按照东吴证券估计,核酸检测人均成本7.5 元/份,合肥常住人口为937万,按每5天进行一次全员核酸计算:
一年72次×937万人×7.5元=50.6亿元。
能占到合肥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4.2亿元)的5.9%。
再加上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合肥需要配置2.6万名采样人员,1年要多支出31.2亿元。
两项加起来高达81.8亿元,占合肥2021年财政收入9.7%!!!
南昌市的数据更惊人。
南昌现在要求出入公共场所48小时核算凭证。如果说,南昌1个月免费提供做15次核酸,那么:
一年180次×常住人口644万人×7.5元=86.94亿元。
占到南昌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4.8亿元)的17.9%。
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644万人口需要配置1.79万名采样人员,1年这项支出是21.47亿。
两项加起来高达108.41亿元,占南昌2021年财政收入的22.4%!!!
当然,南昌不会一整年都如此频繁的大规模测核酸,像今年南昌的几次疫情也只是阶段性的,来去如风。按照江西省的最新部署,当地会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对核酸筛查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上述假设只是按照最极端的情况来算。
回过头来看,东部城市尚且如此,更别说黑龙江、河北、河南、四川、广西、云南这些财政自给率不高的省份了。
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事实是,去年到现在,土地滞销,地方财政有些吃紧。
今年一季度,全国卖地收入跌破1.2万亿,仅为1.19万亿,同比下降27.4%。有人统计发现,上述数据,已经创下1987年有记录以来新低。
一边是要减税降费让利于民,一边要加大开支疫情防控,部分基层压力较大,便违规举债。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云南玉溪市、四川平昌县、广西田东县、甘肃兰州高新区七里河园区管委会等有关单位和人员,因违法违规举债等被问责。
今年四月,云南玉溪市被查出违规举债融资。
但最让人惊讶的是,玉溪举债借钱,0.27亿花在了道路改建,花在疫情防控上的钱,却高达——5.96亿元。
这数目,是基建开销的22倍。
怎么解决防疫支出扩大和财政紧张的矛盾?
两年前,国家的做法是,增加财政赤字规模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万亿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为地方财政稍稍解了渴。
最近,又有不少机构开始呼吁,特别国债或许要重出江湖了。
比如粤开证券就在研报中表示:
3月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延续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财政收入增速将进一步下行,同时土地市场延续低迷,地方政府实际可支配财力受限。另一方面,抗疫和纾困支出规模加大,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收支平衡压力较大。非常时期,必有非常之举,建议发2万亿特别国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其中专门提到特别国债的一个用途:支持各地常态化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举措,缓解基层压力。
对大城市来说,谁能率先检测常态化,就多了一层经济稳定性。
金钱聚集的地方,是非总是很多。
最大赢家,是新冠检测的企业。2020年就被认为难以持续的风口,在2022年再度“续命”,业绩一飞冲天。
(新冠概念股业绩)
每日检测量的急剧上升,让实验室里的检测员也不够用了。
网传的一则招聘启事显示,上海某检验所招募助力新冠检测实验员,日薪高达1500/天,做满30天还给1W元奖励。最高1个月能拿5.5万元,这比公务员的铁饭碗都要香啊!而且还不限学历、专业!
(图源自微博)
采样点的极速扩张,让做核酸采样亭、采样移动车、核酸工作站的公司迎来了春天。
一些生产移动厕所、公共卫生间的公司,都加急研发了相关产品,竞争集采市场。即使疫情结束,这些集采亭还会作为便民中心、小超市、爱心驿站、岗位亭、奶茶店等形式存在下去。
当然,谁能在大额采购中拿到订单,仅仅有速度也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你懂的……
2022年还会变成什么样?
24、48、72,可能会成为一代人最刻骨铭心的3个数字。
核酸报告和绿码,几乎替代了18位身份证号码,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社会身份。
区别在于,身份证的有效期用年计算;而核酸报告用小时、分钟计算。
每日一检,续航48小时。有人说,我的保质期还不如超市里的面包。
(图片来源:深小卫)
对居民来说,手拿绿码,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对财政实力充足,拥有更多核酸采样点的城市来说,能在疫情中锁定确定性,走向常态化。
对每个中国人而言,眼下最重要的事都是——“保绿码,搞钱钱”。
参考资料:
常态化核酸检测如何防扩散、降成本、促就业?.东吴证券
常态化核酸检测的经济账.东吴证券
前后一个月,上海为防疫花了多少钱.真叫卢俊
1.8亿人一个月支出超200亿元,谁是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最大赢家?.财经大健康
全民核酸时代和我们被重塑的生活.八点健闻
“15分钟采样服务圈”催生新商机:核酸采样亭舱市场需求旺. 第一财经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右下点在看****,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智谷趋势为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据悉,帝都深处的人也会在睡前打开这个号。高层会议、宏观经济、城市脉络、政策变动……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更多精彩经济趋势分析
请关注**“智谷趋势”**
最近智谷趋势开通了视频号,每周都会分享深度视频和直播******,******包括但不限于市场热点分析、确定性投资红利等,还有5位重磅嘉宾的8小时干货PPT领取。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在那里接着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核酸检测开始变得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 一开始是穿梭不同城市,出入机场火车站,然后是住院就医,再后来是乘坐地铁公交、逛商场、图书馆……核酸检测从出差旅游时需要递交的附加证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当各地防疫政策将社会切割成一 …
多说几句 谁掏钱掏多少?这果然是个问题 **深圳:目前不超过2500个。上海:4000个只是用来试水。杭州:计划10000个起步。 ** **无论是麦当劳、肯德基,还是沙县小吃、黄焖鸡,又或者各种品牌星罗棋布的便利店,未来都无法与这股新势力 …
知乎用户 卖不了星星的人 发表 一 1.45 万亿元 / 年的新常规支出。 据东吴证券估算,若中国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每年成本约为 1.45 万亿元,占 2021 年中国名义 GDP 的 1.3%,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人民日报评论说: 还有一些人认为 “动态清零” 拖累了中国经济发展,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动态清零”与经济发展、正常的生产生活之间并不对立,而是相互协同的。抗疫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肯定要付出一定 …
知乎用户 医学界 发表 盲人摸象是知识局限各说各话,本位主义是利益局限自私自利。 知乎用户 小石头 发表 常态化的核酸,并不会取代大规模的封控。实际上它更多的是一种预警的手段。 我们可以认为是这样的处理: 同时,这个可能是以动态清零为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