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子为获得特区永久居民身份而港漂七年是怎样的体验?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Terry Meng 发表

既然是居民,那为什么还是漂呢?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港漂” 这个词就变成在香港读书的大陆学生的代名词。但问题是,我他妈没那么觉得啊。。。然后就各种矫情高中散文到处散播,好像香港简直是人间炼狱,留在这里十分痛苦,一定是上天让我来苦我心志,劳我筋骨,饿我体肤,空乏我身,行拂乱我所为。。。我是祖国栋梁,天将降大任于我也。。。特别是那么多 xx 漂的团体。。。前几年那也真是够了。

心态好了,哪都是家。

==========================================

其实心底话,每年对香港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首先我是贵阳人,城市不发达,家里没背景,大学是刚刚专升本的二本学校。如果留在贵阳,那可想而知,前途一片渺茫。

所以我对香港的最基本的看法就是:我通过个人努力,能有相对公平的机会让我过上好日子,付出多少,收获多少的几率大一些。朋友的整体素质较高,都是有理想,有作为,有个性的(这个留过学的朋友应该体会比较深吧,特别是在外面呆过再回家乡发现和朋友想法差异越发的大),互相尊重,不会越俎代庖。简而言之,一种【自由,受尊重】的感觉。

而每个城市,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点。无论你抱怨房子小房子破,生活艰辛,没有地道的菜什么的,这样的心态在哪都会抱怨。但我却看到,来了香港,我的世界大了很多。

当然,如果你在宇宙中心大红勘连续住了 3~5 年,除了内地圈子没再向外探索,但我没说。毕竟,不愿意出去探索的人就理应当在老家呆着。在外漂还抱怨这样那样痛苦不堪又不走,你是不是脑残?

最后一句,忘是哪看到的:

Follow your heart, fuck everything else.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香港已经不是我认识的那个香港了。

删除回答。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永远在漂泊,永远在他乡。成为本地人太难,成为外地人却十分简单。」

这里的繁华曾经让他羡慕,如今教他迷失。路上行人神色匆匆,像被谁催赶着满头大汗,一个个难以看清面容。

宋别想起与学生时代朋友吃的那顿饭:

「走了?不留下来呀?」这倒叫宋别诧异。留在香港,获得永居身份,是大多内地生削尖脑袋咬牙死守的战垒——这位前学生会长向来争强好胜,伶牙俐齿,怎会在现实面前低头?

对方放下咖啡,笑里带讽:「留下来?说实在的,我们这批人不都冲着永居身份——待满七年拿到身份证,立马走人!」

「那…… 何必拿永居呢?」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明知故问。

「人要是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那才好了。」邱晓雨狠狠咬了咬牙,末了却说得意兴阑珊。

第一日

「以前香港行的是英国规矩。现如今,圣诞的气氛越发比不上新年了。」阿 Ray 这样说。话里的追缅意味,宋别后来才意识到。

当时,宋别只是随口回了句:「维港的鱼腥味倒是多年没变。」

阿 Ray 听了不禁回头。只见对方端起高级相机,正在取景拍照,动作纯熟。

自己从中学毕业就出来做导游,熬到现在也算资历丰富——但这次见到的游客仍是他接待过最奇怪的。

姓名:宋别。

性别:男。

籍贯:不详。

职业:不详。

……

除了简单的名字,其他一概不说,连性取向一览填的都是不详!

刚开始拿到资料时,阿 Ray 很是头痛。他们做惯了导游,要先了解客人喜好,才能针对性地带去购物场所。但他随即又想,对方大概不愿意透露隐私罢。无所谓,反正伺候好了客人最紧要。这位客人穿着时髦,手上的相机看起来又很先进,应该有得赚。

这样想着,他努力用不标准的普通话附和:「是咯!以前都没这样臭,这几年更加臭了。」

宋别瞟他一眼,闪过一丝稍纵即逝的烦躁——好像骨子里潜在的,他就是听不惯港普:「你还是讲回广东话吧。」

那边阿 Ray 也是如蒙大赦,转换语言之后,更加滔滔不绝背起来:「1861 年,英军将港岛与九龙间的海港冠以女王之名,维港因此成为大英文明的见证,著名的星光大道和天星码头都在这里……」

而他的客人实际上没听进几句,望着对岸璀璨的灯牌走了神:「怎么感觉这里像见过一样。」

「你不觉得维港的风景跟上海黄浦江很像啊?」有一个声音在脑海中划过,「反正所有的 Metropolis,长得都差不多呗!

霓虹闪烁,海浪反复拍打着岸,天星小轮随浪而晃,整座浮城似在夜色中飘摇。星光大道上立起巨型节日灯饰,数百颗悬挂的祝愿星星把黑夜照得光亮,宛如白昼,引得游客惊叫纷纷。波光粼粼。隔岸有烟花升起,照得海港恍如白昼。

但宋别却叹了口气,把相机收起来:「没什么可拍的,所有 Metropolis 长得都差不多。

正在激情解说的阿 Ray 突然被打断,多少有些尴尬,但很快调整过来:「系,系啊。过几日就系平安夜了,嗰时先叫热闹……」

阿 Ray 说着,又被自己口袋里的铃声打断,掏出手机按掉,而后又迅速地抬头,脸上再度堆起笑容:「宋生,沿呢条路走到头,就系香港出名的海港城购物中心……」

第一天行程,宋别随便逛了逛尖沙咀,借口太累早早回宾馆——洗个热水澡,打开冷气,躺在床上用被子把自己裹成一团的时候,他才想起又忘记吃药了。

不填客户资料不是因为隐私,是他自己也不记得。

这些年他走了不少地方。

江南烟胧雨,塞北孤天寂;蒙马特满街的马戏都看遍,痴痴站在人群中好像旁边那个演独幕剧的小丑;阿比斯库的雪野茫茫,等待极光却被冻到以为不会活着出来……

他是这世间一缕幽魂,游游荡荡的,行李越背越少,最后只剩一堆回忆。

在这当中,印象最为模糊的,就是香港这座孤城。因此他又调转回来,寻找记忆。

在他的生命中有一段空白,似乎在香港,又似乎不在。

医生说这是心因性失忆症,他被要求避风寒、保暖,防止诱发致病。然而他习惯寒冷,冬天也把空调调低,寒冷中他才能思考,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意识。

窗外灯火一一熄灭,天光亮了起来,他的思绪连同他一起裹在被子里瑟瑟发抖,反反复复地搜索,最终也没有理出头绪。

第二日

「昨晚睡得点样,宋生?」

次日,阿 Ray 手拿吃剩的半个菠萝包,西服笔挺等在宾馆外。

天气降温,宋别戴上灰色的套头帽,围脖斜斜披下来,不理会他无意义的搭讪:「今天去哪?」

「原本先去山顶,既然您训到下昼先出门,我地就去逛铜锣湾咯。」这位地陪估计是昨天没完成消费任务,今天赶着往商场跑。

刚吃过下午茶,宋别倒不介意逛街消食。只是自己向来习惯独自压马路,对身边有个唠唠叨叨的推销员不太满意。

琳琅满目的商铺,白天也开着明晃晃的大灯,商品价格动辄四、五位数,展现出风姿绰约的华贵——价格的华贵。

他心不在焉张望几眼,随意挑了件便宜的手信堵上对方的嘴,终于逃也似地坐上螺旋型扶手电梯。

从电梯往下降的时候,城市的所有灯火辉煌落尽眼匣。名牌店的玻璃窗和橱内闪闪发亮的饰品,发出一道道璀璨光芒,像一道道无形的剑,刺进人们心里——如同这里的欲望一样耀眼。直到终于踏上地面,他这才舒了口气。

「您睇个大钟,我地模仿纽约时代广场在除夕夜办倒数庆祝,系香港最有特色的活动……」天色渐暗下来,阿 Ray 似不觉累,还在尽职讲说。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宋别不耐烦地瞟了瞟,一眼望不到顶的建筑和被压缩成小方块的天空在眼前打转,人群一批批涌上来,那样熟悉的拥挤感——他忽然觉得眩晕,有零碎的记忆从脑海中浮现升起。

时代广场的巨型挂钟下,人潮拥挤,女孩被游客撞来撞去,刷着手机,等得很是不耐烦——直到男孩终于捧着一大束玫瑰从身后出现。

就着咸腥海风,空气中弥漫开荷尔蒙的味道。像所有剧情里演得那样浪漫动人,男孩双眸闪烁,向对方高声喊道:「遇见你,是我来香港最幸福的事。」

那是他的好友 S。

S 是广州人,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因此成为了小圈子的中心。他刚在一起的女友也是大陆来的,大家便起哄让 S 给女友送惊喜。

而他自己,此刻却站在远处的暗影里,抬头望繁华高楼。

这里新旧楼宇林立,空间像集装箱狭小,人如蚂蚁般众多,站在街道中央,连喘口气都困难。曾经的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高的楼,打心底惊叹,即使什么都买不起,但是光看看就很满足,假装自己也是这繁华盛世的一员。

不过此时他倒觉得,偌大的香港不过给这对恋人做背景。

而且也因为,此刻赵宁正站在他身旁,一同望着那对恋人。她的双眸在夜空中湛湛发亮,他咬咬唇,咳了声想说什么。于是赵宁一眼看过来。

女孩的笑容比霓虹更璀璨,只可惜转瞬即逝。

他心头生怯,话到嘴边又溜了回去,只剩一丝讪笑。

「宋生,宋先生!你点样?」阿 Ray 的声音听不真切,宋别摆摆头,想迈步却一脚踏空往旁边倒过去。

「小心!」Ray 话音未落,他已经撞到了人。

「对,对不起!」努力站直身子,他忙道歉。阿 Ray 也跟了过来,「对唔住、对唔住」地说个不停。

「没事。」标准的普通话,听来如黄莺般脆生,「你走路小心。」

从宋别的角度,入眼一双极细的高跟鞋。

抬头,女人戴着墨镜,长长的丝巾迎风扬起来,配着素色旗袍,在一片西装革履的人群中显得格不相入。

他刚想回话,那女人转身就走了,身后一条麻花辫长及腰身。

直到女人的身影消失在人流中,他觉得头痛缓解了些,阿 Ray 在身旁的唠叨也清晰起来:「宋生你冇嘢吧?个女仔真没素质,掉头就走……」

宋别倒是不以为意,摆摆手:「休息会吧。」

「咁食晚饭啰?旁边就系食通天,你想食地咩?」阿 Ray 扶住宋别。

「498 号。498 号。」服务员毫无表情的脸上满是不耐烦,」498 号在不在?」

等了一个多小时的两人正靠墙小憩,闻声惊醒,高举着排号票挤过人群:」来了!来了!」

时代广场旁的食肆永远人满为患,尤其口碑上佳的几间,比如这家寿司店。

坐上餐桌时,隐约的熟悉感被坐实。

「我来过这间店。」记忆拼图的拾捡,并非都是好的往事。本该高兴的话,他却说得苦涩。

大约逐渐习惯了这位客人的不正常,阿 Ray 闻言,只随意耸耸肩:」好!」说罢自行咬下一块鲑鱼,吃得畅快。

载着寿司和生鱼片的运输带在眼前转过,宋别却已没了胃口。

他想起来了。

刚来香港那会,像寻找安全感的羊群,跟所有的内地生一样,通常都要哄哄闹闹扎堆出游。

那一天也 S 是时代广场,他最好的兄弟 S 很高兴,因此他也高兴。而那场闹剧当中,赵宁也在人群里。

表白结束之后众人去 KTV 庆祝,一片嘈杂哄乱的气氛中,宋别鼓起勇气清了清嗓子,羞涩发声:「我…… 我新学了首曲子,陈奕迅的《倾城》……」

可是很快旁边人的声音盖过了他:「来来来,快点歌!」

「要什么情歌,当然唱热闹的!High 歌啊!」

他追赵宁追得众所周知,为此还学了尤克里里,这次出行原本打算唱给对方听,然而这点小心思却被一阵阵哄闹声中被忽略不提。

S 拍拍他的肩,摇头示意。他眼神躲闪了几秒,垂下双眸,默默将琴盒放回书包。

他的黯然神伤,被最好甚至唯一的兄弟 S 看在眼里,自然要狠狠嘲笑他痴情。不过玩笑归玩笑,S 作为颇受女生欢迎的校草,深谙套路,还是很仗义的,也会给他出主意:「你不能总悄无声息地等,要主动出击,懂吗?女生虚荣,喜欢热烈到无法拒绝的追求,尤其赵宁这种才貌兼备的女生!」

S 说得没错。赵宁是当届校花的有力人选,小有姿色,成绩也优异,因而向来眼高,追她的人不在少数。可宋别天性软绵,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也许以歌传情,就是他这样文艺青年最大的表达。

其实他也自知是备胎,但那时对很多事充满希望,总觉得装作若无其事一直守候身边,也许她就感动了呢。

还没来得及等到赵宁感动的这一天,S 失恋的消息却很快传来。

关于这场他以为是真爱又半路给个耳光的分手,他不理解,倒是有人懂。学长见惯了离散,说得直接:「港漂的感情大都脆弱,不过是相互取暖,因为寂寞一起排遣罢了。」

是这样吗?他不知道。但他知道,自己的爱却不是出于寂寞,那种单方面的付出只让自己更寂寞——但他渐渐想通,就算始终得不到,但或许爱本就是一个人的事。于是他不再奢望对方,只自个儿坚持。

无论如何,兄弟受伤颓废,他不能袖手旁观。

而 S 的前女友很快结交新男友,赵宁也不大跟她联络了。于是那时候二人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任务,就是陪伴与安慰 S。

与赵宁相处和分享秘密的心情让他感到幸福,无论为何原因,总归是两人难有的交集——就像躺在寿司旁的白萝卜丝,虽然只是配菜,细细品尝却似有一丝甜意。

忆起往事,现实里的宋别坐在日料店,有些心猿意马。

配着萝卜丝,他吞了块鲑鱼。不小心放多芥末,辣得双耳冒火眼泪直流,回忆就此中断。

「小心!」阿 Ray 见状递来茶杯,「呢度嘅芥末劲道好大。」

他咽了口气:「没事。我知道。」

饭后,宋别提出要去兰桂坊。然而途中,阿 Ray 的电话一次接一次地响起。

「对唔住。」终于忍不下去,Ray 按了接听键,又对着话筒捂起嘴,尽量压低声音,「Emily 同你讲过,工作时冇打来…… 今日唔得闲…… 喂?喂!」

大概被挂电话,阿 Ray 露出一秒钟茫然的神情。

「女朋友吗?」宋别拍拍他,「没事,今天就到这,你先回吧。」

「对唔住。我 girl fri 要买包包,她说限量版,一定要今日去。」

兰桂坊离地铁站不远,其实不用指路,宋别也记得怎么走。

白天这里与普通街道没差别,保留的一条青石板路并不能使它吸引关注。然而夜幕降临,整条街反而醒了过来。华灯亮起,灯火通明,花花绿绿的招牌旋转着打出光,每家酒吧都传来嘈杂的音乐。一圈圈酒鬼手拿酒瓶,跟随音乐摇头摆脑,满口脏话。几年不见,兰桂坊也没什么变化。

还记得第一次来这里是跟赵宁和 S,最后却因高档酒吧的入场费太高而提前离席。

反正没什么可看的,所有的 Metropolis 都差不多嘛。」当年赵宁曾这样说。

他记得,那时候路边有个酒鬼正靠着垃圾桶抽烟,循声向他们瞥来,朝空中吐了一口烟圈。

宋别甩甩头,随意找了间酒吧进去,坐到无人的角落将套头帽拉下来,发呆。

「来,咱们比比谁先喝完这桶!」酒吧的邻桌传来吆喝声,果然是「一桶」啤酒,玻璃制的罐子,半人那么高。第一次看服务员端来时很开眼界。

不过那已经不是第一次。中秋节至,飘零的港漂为遣乡愁抱团前往兰桂坊。与其说乡愁,真正想逃避大概是独自呆在小屋的空落落。

这里是不要入场费的低档酒吧,一行十几人分坐两桌,四周被粤语和英文包围,这边肆无忌惮地飙着普通话,夹带几句国骂,总算有点过节的气氛。

「宋宋啊,来,我俩一起敬你。」赵宁和 S 举起酒杯,吞吞吐吐。

「怎么,你们最近搞什么?」「我俩」二字听得他不太舒服,但没表现出来,「不是做了亏心事吧,哈哈!」

二人对视一眼,气氛忽然尴尬起来。场子有点干,他兀自笑着。

「我跟她在一起了。」一口气说出来,S 干掉自己的酒。赵宁眨眨美目,点了头也一口闷。

时间卡住两秒,他保持敬酒的姿势盯着杯子,黄色液体泛出泡泡。他以为他会暴怒,但他没有。

「你他妈真有脸说出来。」良久,他只是重重放下了酒杯,玻璃撞击桌面发出一声巨响。

S 有点愧疚,伸手想捶他的肩:「遇见阿宁是我来香港最幸福的事。但我们也想得到你的祝福,毕竟兄弟一场……」

宋别冷哼一声,肩膀一挺躲了过去,然后举手就是一拳。

赵宁和 S 全没料到这个江南温厚的男生竟有如此力量,前者来不及拉,后者来不及挡——当即被打得当场鼻血横流,杯盏也散落了满地。

「你怎么打人啊!」赵宁的声音带着恼怒响起,周围人也纷纷投来指点的目光。

他骂句脏话,不看二人一眼,出门去隔壁 7-11 买了包烟。那是他第一次抽烟,吊儿郎当靠着垃圾桶看人来人往,跟路边酒鬼没什么两样。开始呛了两下,后来有人来找他借火,他也莫名熟练地应了。

待到他回座才发觉,原来没人注意到自己的离开。整桌人玩接龙游戏到兴头上,刚才那桶酒也被拿走做道具了。

他拉过空杯子,拧开酒桶的龙头重新接满酒。

「要么选我,要么选她。」避开赵宁,他向着用手巾捂住鼻血的 S,抛下最后一句话,然后一饮而尽。

知乎用户 莫也 发表

和许多关于香港的问题一样,问题的回答充满了对香港居住条件的不屑。香港不是天堂,但也不是地狱,尤其是和内地相比,你对香港狭小住房的忍耐程度,取决于你怎么理解生活空间的大小,是那几十平米、一百平米的家,还是外面更大的世界。

用框图大小来比较香港人生活空间大小和内地人生活空间大小,框图越大表示空间越大。

走出香港三五十平米的小屋,几公里范围的社区,就有鳞次栉比的超市、百货、餐饮、酒吧,剧院、图书馆、运动场等设施应有尽有;往外走,这个城市有世界上各大城市中面积率最高、保护最完善、距离城市最近的郊野公园,现在有品的深圳人早就不到香港闹市去购物,而是去香港郊野玩穿越;要再往外?香港有通行 140 多个国家免签的护照,航空航运四通八达,多数香港人不仅出国旅游频繁,甚至去过的内地景点都超过很多内地人;上升到另一个维度的空间,香港人能够看到当天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只要付少许的钱,就能同步收看全世界上百个电视频道,随意玩全世界服务器的网游,随意上 Google 和 Facebook…….. 你愿意为所有这些忍受比北上广深高一倍的房价吗?你愿意为所有这些忍受比内地小一半的住房吗?

说到底,家,只不过是吃饭、睡觉的地方,能不能接受香港这个城市、能不能喜欢这个城市,取决于你要的世界是什么,你能往外走到多远。

知乎用户 MenLivesMatter 发表

香港是跳板,香港是跳板,香港是跳板!

走香港这条路是闰学众多线路之一,目前知乎能留下来的,实践性高的,且穷人能够直接用的,一个是澳洲护士流;还有就是香港专业性 + 英联邦国家(澳加英)

后者因为英联邦国家证书,工作经历常常互通(仅限大型跨国企业)可走外派或专业移民路线。

其次就是闰学定律:闰的结果和家庭条件成反比,像公子哥人上人不是普通人考虑的

丑话说在前头,闰学三门槛 1. 启动资金 2. 语言(香港是粤语和英语,要求都很高) 3. 工作签证和居住签证

后面聊两类走这条路的人:

1. 本科香港 4 年 + 3 年工作(或 1 年研两年工作或 phd)这类是最多的

2. 来香港读研 + 香港工作签,很多一年硕是这条路,读完研之后找到工作,然后公司帮忙续签 iang

重中之中,收益到底在哪,观察了一下

  1. 资金量多,金融业务多,(有提到工资高,但在高消费面前实际上没有显著优势)
  2. 很多海外业务,然后可以回内地做涉外业务,这部分英语要求高且一定要有海外工作经验,专业性强,很多回去都是做公司涉外项目
  3. 专业性,dddd,监 *@管少,能做的多
  4. 这点很重要‼️子女的统战价值,考 985 清北容易很多,这是非常重要且很多答主没有提及的!
  5. 学校在内地没什么名气,这点也很重要,尤其是来这边读书,本地学校一定是在本地有 buff 的,学生一定要注意‼️
  6. 没有那么卷,这是真的,学生注意❗️内地研究生起步,香港本科能找到内地研究生都不一定有的工作。

至于文化、饮食,拿来吹牛也就罢了,笔者实用主义至上,算下来收益大于损失,也就留了。

房子,这话题聊多了容易炸号,上海深圳优于香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高中毕业后机缘巧合来香港,今年是第四个年头。夏虫而已,姑妄言之,旨在抛砖引玉,和有相似经历的大牛们探讨下。

在香港一所二流大学读商科,主修会计,辅修金融,每年暑假都留在香港实习。目前的计划是在香港工作三到四年,拿到 PR,出国读 MBA,然后移民。

反正又没有女朋友,家在三四线城市根本没有对口的工作,所以大概全世界皆可去得。

只谈商科,其它方面的朋友虽多,聊这些的很少。

Final year 了,身边的朋友们杀鸡的杀鸡,申请的申请,或是和我一样找工作的找工作。我们平时都会聊这些话题。想一路在香港发展下去走到最后的一般都是壮志凌云的代言人,谈吐间喷薄欲出一个平步青云的未来。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为了 PR 而留下来的打算。要么把香港当跳板,出国继续读 master,要么积累工作经验后回大陆或是走出去。在 PR 的问题上,大家都看得很淡,当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单单为了 PR 而本科毕业后留三年,不值得。

今年三月代表学校去新加坡开了一个星期的会,感觉新加坡比香港更像大陆。香港和大陆的区别太大了,我找不到归属感。来香港后的第一个暑假,我以近乎自虐的方式在零基础上学会了粤语,然后成为了全院唯二的大陆生 ambassador,唯一的大陆生 mentor,大三开始又成为了最年轻的大陆生 tutor。身边的朋友们都认为我和 local 能够打成一片,然后我需要不断地解释说我其实也根本融入不到他们的圈子。太难了。做事情的时候大家一起有说有笑,事情结束后各奔东西。即使有一些一起出游的机会而在出游中我能偶尔成为一群 local 的中心,那种感觉也很像是我们在国内常见的,我们对于金发碧眼的老美或者一口大白牙的小黑的热情与客套。三年中,除了几个对我似乎有点好感的香港妹子和我说过一些心底话以外,无论是 local 和我,抑或我和 local,基本不谈生活不交心。

我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喜欢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钱够花就好,归属感和精神满足感更重要。在国内住惯了大房子,习惯了出门有车坐或开,你说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留在香港一辈子?

倒是不觉得香港的机会比大陆少。对于商科生来说,香港简直是个就业天堂。别说 ibank,就连在四大那种以工资低出名的地方,安安稳稳做到三十岁,年薪也得有近百万。然而香港的房价收入比实在太畸形。在人均月收入中位数为一万二的香港,最差的地段里最老的楼房,房价也要十几万一平米。学校附近的住宅,不少达到九位数。买车固然便宜,中环写字楼的车位一个月至少要八千块,油价在二十港币每升左右。没有养老金,生病要么去排队要排几天,等见到医生病情自己都早已转好的公立医院,要么去贵得惊人的私立医院。似乎即使赚得再多,过得也不如小城市里一个月不过一万出头的父辈。

吐槽香港很多,但我爱这里。我因为对别人的爱来到这里,然后习惯了这里的拥挤和嘈杂,繁华与寂寞。香港是个很好的提升自己的平台,对于壮志满怀的人来说,它再适合你不过。对于我这种以安逸中产为目标的小人物,很难毕业后只为了 PR 留下来。

香港适合奋斗,适合奋斗到地老天荒与纸醉金迷。它的 PR 适合别人口中那个 “工作狂” 的我,却不适合内心深处的那个我。我会拿下 PR,但只因为我来自于东北一个三四线的,户口不值钱的小城市,只因为我想给自己和家人留一条后路,只因为拿下 PR 无论回去还是出国移民都会方便些(给孩子读国际学校的钱我想我应该不会拿不出来)。

它如同一个妖娆泼辣,风情万种的美女,适合自我锻炼与用来成长。但若要相处一生,大概不是我的菜。

知乎用户 周一 发表

突然多了 30 多个赞好意外,谢谢大家的理解和鼓励。

大概从大二上学期之后我慢慢适应了,渐渐知道了要怎么生活,生物钟紊乱,进食紊乱的问题也开始好转。也就是那时候开始,突然醒悟了生活的重心要放在自己身上,傻孩子啊顾影自怜没用啊你要让自己活得漂亮变得更好啊!然后开始疯狂地充实提高自己,一有时间就看书看电影什么的,虽然很慢,但整个人的状态确实是在好转。我大一时只想赶紧熬到毕业找工作,根本不想折腾交换申研究生的麻烦事,但现在这两件事我都做了。

到了现在, 我可以说,我非常特别以及很喜欢这种看起来很孤独的一个人的生活。我的生活很简单,就是房间(很多人会把租的房子叫家,我不太接受这种称呼,这一点我有点偏执)- 图书馆 - 餐厅 - gym,除了有时跟关系好的朋友吃饭,并不喜欢很 social 的约饭,觉得说有一搭没一搭的话还不如自己听点或者看点什么,过去的一年里听完了高晓松的两季《晓说》和正在更新的《晓松奇谈》,也会翻一些经典的评书相声和早年的《百家讲坛》,一来二去感觉收获很多。

有一句据说是莫泊桑说的话,很喜欢,与大家共勉: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其实很感谢那些差不多让我蜕了一层皮的经历才让我成为今天的自己。

-—————————-

看见朋友圈里有人抨击 姚鲤鱼 的回答才知道有这个帖,某校大四在读,来自西北三线城市,感同身受姚鲤鱼 答主的 “香港给我带来的无尽的绝望和孤独感,是我余生都不愿意回忆起的

虽然中学时我就不是一个 social 的人,身边也至少有二三知心好友,但在香港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没有班级没有(内地意义上的)宿舍,大一下学期我搬到了单人间宿舍,有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天除了上课和在餐厅点餐时候会开口说话,其余时间不会说一句话。

那种孤独感是刻骨铭心的,那时候我刚刚 19 岁。 同样是大一,你的内地同学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聚,黄金周全国到处旅游,而你连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你完成了一件事,特别开心,但是并没有人可以跟你分享,你难过,你伤心,你想找人大哭一场,并没有人可以陪伴。一开始会给在内地的当年的知己打电话,但后来你发现,你们所处的环境太不一样了,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或难过,你需要说一大堆背景介绍这件事,而他们似乎也并不能完全理解,久而久之你也就并不想表达了。姚答主说的对,“虽然有朋友,但是大家都太忙”,是的,在香港我是有关系要好的朋友,但除非一起 “约饭” 或上同一门课,平日里并不常见面。也就是说,在香港,如果有人肯跟你“约饭”,那你们的关系就真的非常好了(当然也有 social 得不行天天都要约饭的人)。这种孤独感说白了就是找不到可以【即时分享】的人,无论是喜悦还是难过。

姚答主说:

“我在香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游乐场,一个人在人潮涌动的 IFC 洗手间哭成傻逼,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看到泪流满面;在走廊一般大小的租住房里逼仄地生活,在 KTV 喝得醉醺醺想找个人表白,打开手机发现连个放肆的对象都找不到;曾一个人在海边大吼 “我一定要实现梦想” 然后默默回家,也曾一个人在湾仔人行天桥思考过结束生命。”

再次直击内心。

大一时实在太压抑了,不仅仅是孤独感,还有学业的压力,对未来的不确定。所以我常常出去一个人暴走,最远的一次在午夜从港岛最东端走回了最西端,我也曾站在宿舍 30 楼的顶层看着山下一片灯火通明,考虑我为什么要在这个城市的夹缝里继续活下去。

这是最极端最强烈也是最煎熬的大一。后来这几年,我慢慢学会了怎样和自己相处,我很喜欢现在这种一个人的状态,偶尔和朋友一起吃饭,大多数时候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听剧或各种节目吃饭,心情不好就运动,心情好就买一些平时不会买的东西犒劳自己。这句话说起来风轻云淡,但背后却是冷暖自知(嗯也许要有人喷我矫情了)。没有人说话就将那些心情说给自己听。我不常发朋友圈,很多东西都扔在了微博里跟自己对话,给自己一个念想,看看自己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也会记一些日记。

在香港(以及国外)读本科的代价就是失去所有的所谓的校园情怀吧,我的学生时代从高中毕业时就结束了。大一时人人还很火,有个城大的学生写过一条状态被香港的内地生疯转,大意如下:

上大学前,我以为我会被马哲毛概军理四六级虐,但会和室友们一起一面怨念一面熬夜备考,我们会吐槽楼管辅导员,也会一起偷偷讨论喜欢的男生。而现在我不需要考思修军理四六级,也不会断网断电,可我也不敢挂科不敢懈怠,学校里没有操场没有花园没有林荫小道,我也再没有喜欢的男生,我们放假比内地早,但青春也好像结束得更早了。

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好像似乎也跑题了。

最后还是用姚答主说的,不论是哪个城市,孤独都是一样的,这是成长必经之路,留学生最容易自我感动。

知乎用户 28 楼的米开朗基洛 发表

先不说香港 上海户口不也要连续办理七年手续繁琐到想要去死的居住证 然后才能排队申请户口么 自己窝里都阶级等级这么不合理 问题都没解决 倒是经常操心香港台湾和美帝了

知乎用户 肥肥猫​ 发表

我说点大实话。这群所谓港漂的年轻人是很可怜的。可怜之处在于,从内地来香港打拼立足,要花上非常大的代价和努力,才能重新获得自己原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的、基本体面的生活方式。以住房为例,大部分港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都几乎没有机会能过上原本来港之前的居住水平,not even close。

香港离谱的房价,带动了千行百户各种要素的扭曲配置,并导致整个社会充满戾气,已经使得这里不再适合生活。除非身处金融法律行业有高收入来 justify,不然待在这里是对自己的迫害。任何一个在香港长期生活过的内地学生,想必都明白我在说什么。

最近西环冒出来一家西安肉夹馍,港漂那几个微信群里天天在讨论个没完。让我想起以前老金煎饼开业的时候也是如此。35 块港币一付煎饼果子,好多人跑去拍照,纷纷嚷着喜大普奔,拿到热乎的煎饼果子跟穷人过年一样,手机翻来覆去发个没完,就好像三辈子没吃过一样,这是多可怜!

都说三希楼川菜正宗,两个人去,点一份水煮鱼,一个牛肉,再加一个青菜,两碗白饭,结帐小 1000。湾仔的华润食堂,以前还对公众开放的时候,多少北方人中午专程从中环跑过去,就为了吃几个大肉包子。其实无非是有那么一点国营的感觉,在这个毫无人情味的资本主义社会显得比较另类而已。放在大陆,谁会要去这种国营食堂?

有时想想,不对呀。在大陆任何一个城市,肉夹馍、煎饼果子、肉包子,难道不是公交车站、街边拐角、烟纸店边上走过 n 次都不会多看一眼的东西吗?两荤一素的川菜难道不应该是中午随便找个小馆子就对付的吗?怎么一到这里。连吃一次都变的跟过节一样了?

车早就不想了,一个停车位基本是一辆保时捷的价格。至于住,房子在一次次看房中标准一降再降。刚来香港的年轻人合租还不算,客厅也租出去搞个 “厅长”,帘子一拉,欺骗自己还能维持基本的体面。卫生间小到有些人需要坐在马桶上洗澡,卧室小到开门就上床。

日子久了,港漂们也就麻木了。彼此串串门,看见其他人一样的惨,痛苦也就小了一点。只有偶尔和以前的同学联系,看着自己家乡的同龄人车房俱备,自己住在比老家卫生间还小的卧室里的时候眼角才闪过一丝郁闷。

偶尔看到个面积正常一点的房子,看见卧室居然能放下衣柜和电视,床居然可以三面下床,还要结伴惊呼这是豪宅。早就忘了在这个星球上绝大部分人类都住在他们的 “豪宅” 标准中。把不正常当成了正常。

香港的本地人,生于斯,长于斯,对所有的资源紧张早就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但对于大陆过去求学工作的人来,他们见识过 “正常” 的、“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子,面对这里的一切,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一切“理所当然”,这就是港漂们痛苦的根本源泉。

知乎用户 xuhui 发表

2008 年來港至今。隨便和大家聊聊

12 月 9 號的分割線————

剛剛在各家答案中逛了一圈,發現有一位超高讚讚的答案很有問題。

在此實名反對此答案

為什麼:‘‘越說港漂群慘,搖旗吶喊跟風助威的就越來勁兒’’…. 其中很多人甚至可能都只是去 hk 非常短期的旅遊或學習,甚至都沒去過 hk。。

前兩句話就代表所有港漂,給港漂們下了個集體定義:可憐。未免越權了吧(扣鼻子)

我是港漂,我拒絕被你定義。科科

(我真的希望他刪掉前兩定義,他真的以為自己是芮成鋼麼。。但是應該不可能刪吧,呵呵)

大實話?還真是充滿偏見和自大的’‘大實話’‘呢。。

借用隔壁答主

@唐棣

的一段話:

你难以理解对方的选择就随意点评指摘,试图一句话简单断言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都逃不过轻浮与自大。

這女孩子三觀好正(大姆指)

要開始建設香港了,沒空玩了,大家拜拜。

ps:此答案的支持者就不必來跟我辯論了,一來我沒空,二來:我就是拒絕被代表拒絕被定義,你幹嘛還要逼我接受被代表接受被定義??(繞死你)

芮成鋼都不能代表我作為亞洲人民的權利,你憑什麼,哼

12 月 3 號 ————————

這兩天一直被評論問我為什麼要繁體字,繁體字看不懂神馬的!!實在是太對不住了!!我打繁體字最方便最快,而且當時洋洋灑灑寫出來,確實不記得轉換字體。。給大家帶來不便 sorry。。

不過真的沒有故意裝 B,就是方便 + 沒意識到繁簡要轉換 + 電子用品白痴不知道 iphone 如何轉 而已。。。。基於以上原因,我今天也懶得轉簡體了(我才不會告訴你其實是因為琢磨半天沒搞明白怎麼轉換)

我微信 whasapp 神馬的全是繁體字,我真的要要反思我內地的朋友家人親戚是不是早就受不了我了。

先講背景。香港雖然是中國城市,但是,其實於內地任何一所城市差別都很大。小到穿衣風格,吃飯口味,居住條件,交通習慣,流行趨勢,大到城市規劃,居民的整體素質等等,初來 hk 的內地人多多少少會有些不適應。

很多時候,我和小夥伴們甚至覺得台灣和新加坡,‘‘比香港更大陸’’。也開玩笑說:用香港換台灣新加坡!哈哈

因此,如果你在 hk 住滿七年,那麼代表著你至少經歷過’‘了解香港’’,‘‘習慣香港’’,並且已經進入或者開始’‘融入香港’‘的階段。

如果並未經歷過前兩個階段,在港七年,真的會很痛苦!!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把拿永居作為目的,卻整天抱怨的原因。這類人,生活在一個社會中,卻並不了解,更沒有習慣所生活的社會。痛苦程度可想而知,也難怪會抱怨。

題主的這個問題,不同類型的來港人士感觸應該不同。我通常會分為兩類。第一類,來港讀本科 第二類 ,來港讀研究生或者博士生

先講第一類

來讀本科的絕大多數同學都有以下幾個目的,獲取比內地更好更國際化的教育,HK 學校排名在國際上還不錯,被香港學校提前錄取無法退檔,體會一下 HK 這個城市。真的很少有同學把:待滿七年,成為永久居民作為來港的目標。成為永居,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雞肋般的附加贈品而已。這樣,直接就決定了我們這一班內地本科生下意識的心態:順其自然。

來港的時候高中剛剛畢業,只是一群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兒, 對全新的大學生活充滿期望 . 來了以後開始手忙腳亂的適應香港,適應大學。要學習廣東話,要四處逛一逛了解 hk,要忙著參加各種迎新活動和社團,交新朋友

然後開始手忙腳亂的上課,習慣香港英文口音,義大利的英文口音,大不列顛北部某郡的英文口音。讀大本大本的原版教材,寫幾千上萬字的報告,做 ppt,presentation,小組討論

假期,忙實習,忙旅行,忙回家,忙遊學。

朋友們也會經常聚在一起,喝喝小酒,抱怨抱怨變態教授,聊聊八卦,談談理想。

我想這和任何一位的大學都是一樣的,彈指一揮間,4/7 一晃就過去了。我們就這樣不知不覺的經歷了’‘了解香港’‘和’‘習慣香港’‘的階段,有些同學甚至已經’‘融入香港’‘了。

無論未來如何發展,這四年都是要去經歷,所以只能說,悄無聲息,我們已經將時間過了大半。

畢業後,一部分同學申請繼續深造。他們通常廣撒網,香港的大學,國外的大學,收到的 offer 或 AD 哪個流弊就去哪個,所以很多時候,是否留港,也並非他們自己說的算,這要,看運氣。

如果只收到了香港的大學的博士 offer,那就真的什麼都不用考慮了,博士畢業剛剛好七年!申請永居條件就達到了。

如果是選擇國外 offer 或 AD,很大程度上也就自然意味著放棄了香港永居。

當然也有個別富二代,本科畢業回家繼承產業或者女孩子回家嫁人的。不過鳳毛麟角

我的專業畢業後工作福利待遇在同學中算是蠻好的了。所以我當初很歡歡喜喜的就去上班,又很幸運遇到了 nice 的老闆和專業水平很高的同事們。

我的工作目前做到第三年,剛剛步入第四年,不過,在本行業裡,還只算是小朋友初級階段,經驗有限的很。所以,未來幾年內我還會繼續在這個行業裡深造。

回望過去七年,大學四年到工作三年,再到現在的申請永久居民,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很少糾結。我爸爸常說,順其自然身體好,思慮過盛傷肝脾。

不過,往往到第七年,小夥伴通常都會開始糾結,‘‘誒呀,我已經滿七年了喔,要不要申請呢!‘‘因為 hk 政府的規定是滿了七年以後隨時可以申請,並無時間限制,所以,小夥伴們可以慢慢糾結,考慮個一年半載再申請也不遲。

說一些我自己吧,我很習慣這裏。習慣這裡的公平廉潔,社會秩序,井井有條,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廣闊的國際化視野,自由的宗教環境!!當然,除了住房條件性價比太低!!哈哈!

如果有人問我是什麼體驗,回答可以很簡短:白駒過隙,似大夢一場,尚未醒,青春已逝

第二類

來港讀博士或者研究生。這類小夥伴我圈子裡很少。但是有三個鐵桿發小,兩個來讀研究生,一個讀博士,透過他們,我還是對他們這個群體有些瞭解。他們通常從來香港那一天就開始糾結是否要留港,他們仔仔細細的感受香港,每走出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試探。

但是這類小夥伴大多數堅持不到 7 年,都會回內地或出國。我們總結了一下原因通常如下:

1. 認同感和歸屬感低。

大學是培養人社會行為的關鍵時期。

在內地讀大學,思維模式行為方式都屬於比較內地,打心底裡還是習慣內地的生活。所以從心底裡對香港的接受度不夠。對於這些小夥伴,異鄉的漂泊感會更加強烈。

對於博士生,我的博士生發小,導師內地人,學長學姐都是內地人,一天 10 小時實驗室,周日休息一天還要去深圳理髮(其實 hk 和深圳理髮價位相差不大,他只是覺得在深圳和回內地一樣,覺得很舒服)。像這樣即使博士 3 年,畢業後,對 hk 社會的歸屬感真的應該不多

2. 語言

來讀研究生的同學課程通常 1 年,研究生不像本科社團活動很少,而且 hk 研究生大多數都是內地人,學校英文教學,所以廣東話語言環境幾乎為 0,畢業後,社會上廣東話還是主流語言。所以語言的挑戰很大

3. 社交

本科學生大多數同學都會留港,形成自己的本科圈子,很多人也和 hk 本地人相處融洽。所以畢業後很快融入社會。但是很多研究生畢業後,圈子很窄,所以孤獨感很強烈。

4. 家庭壓力

在歸屬感很少同時漂泊感很強烈的情況下,家庭壓力往往會凸顯。研究生或者博士畢業,年紀已經不小了,同齡人在內地可能已經有穩定的工作或者結婚,而他們甚至還有好幾年年才被允許買房子。有不少人男友或女友也在內地。6 年,感覺遙遙無期。這些種種都加劇了這類人群回內地的渴望。

通過和三位發小的聊天,總結了以上幾點。不過我對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圈子真的不熟,所以應該蠻片面。僅供參考

先這些吧,想到什麼我再補充

-———————————————— 分隔線

剛剛有知乎小夥伴說我排斥內地來港讀 master 的人,嚇得我立馬睡不著了,半夜爬起來補充兩句。。

我覺得應該是理解錯我的意思了,這麼大的帽子我可真的承受不起,我一個學渣小透明,現在圈子裡隨便拉出來一位無論是內地人還是香港人都優秀的不得了,反觀我自己一身毛病,所以我不自卑就不錯了,憑什麼看不起別人啊!!

我之前只是和題主討論一下自己圈子的問題而已。我的圈子都是本科同學,大家玩習慣了,所以沒怎麼和來讀一年研究生的朋友有交集。

另外,我和隔壁答題的知友看法一樣,覺得來讀一年 master 再工作六年,這六年怕會很煎熬,不容易度過。隔壁知友也是來讀 master 的,他也是這麼覺得的。所以,我真的沒有看不起任何人啊!!!

你這麼說我真怕會招來罵戰啊!!拜託大家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大半夜看到這個的,病死床中驚坐起,顫顫巍巍如履薄冰的打了這麼段解釋,都有點嚇的語無倫次了。求不要誤會

知乎用户 kala ariel 发表

答主的网红小伙伴竟然对一个长年僵尸用户发来邀请,遂勉为其难表达一下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首先答主想说,并非每个身居香港的内地学子都是为了获得特区永居身份而港漂七年。身边确实有小伙伴七年之痒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答主属于特没出息的那种,为了男盆友脑子一热就毅然决然辞去大好前程的工作轰轰烈烈来了香港念书。别问为神马,念书是最方便快捷又省钱的途径让答主得以心安理得名正言顺留在香港。当然随着岁月的流逝,男盆友也变成了前男盆友,而答主却以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气势死皮赖脸留在了这里,如今已第 5 个年头。然而假如你问我,两三年之后我是否真的会手持特区护照再去办理一张回乡证才能回到我那有无尽美食的家乡与爸妈相聚,说实话我还真没有认真思考过。

好吧,回到正题。关于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大概只能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首当其冲当然是住

对于普通港漂来说,住的憋屈这是毫无疑问的。卧室或许没有老家一个厕所大;与几个人 share 的一整套房或许没有老家的一间客厅大,而往往客厅里还有一位厅长的存在。四平米的房租或许花去了月薪的三分之一。这都是赤裸裸血淋淋无可辩驳的事实。当然如果有实力买房则另当别论。将每月预计的房租用于还房贷,甚至再转租其中一间让租客帮你一起还房贷,便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毕竟香港贷款利息低,呀~~ 且房产所有权不只是 70 年,噢~~。说到这里,2012 年开始实行的 15% 非永居印花税无疑显示了永居身份的可贵,毕竟那代表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一套 500 万的房,非永居要多付 75 万的税款,彻底输在了起跑线上。

但不管怎样,答主想说无论你住的是四五平米见方的蜗居房也好,还是背山靠海的千尺豪宅也好;无论是巷子深处嘈杂老旧的唐楼也好,还是酒店式管理的高档公寓也好,都请住的得体,生活的有尊严。毕竟房子可以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答主有一小伙伴的室友经常请他妈过来香港常住,影响他人正常作息就不说了,一个成年大男人每天跟亲妈挤在 4 平米的房间里睡一张床上,请问这样的生活能称之为得体有尊严吗?Never。

其次是关于日常生活

答主最大的感受是方便及安全。当然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所以让我们暂且称之为相对方便及安全。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无障碍设施无处不在,政府对公众的各类服务便利快捷,城市环境整洁有序,社会治安良好安全。所以答主常常也跟内地小伙伴吐槽说,除了住的憋屈点,其他都还好。但这些能轻易用语言概括出来的好,真心需要自己身临其境才能细细感受。当然在这些好的背后意味着你要付出更高的生活成本。

以前我不明白香港的商场和小公园为什么永远拥挤,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健身房运动,周末去爬山。其实很简单,原因之一就是家太小,只好把活动范围搬到户外。

无可厚非这里有很多美食,答主来了香港以后也慢慢开始喜欢上广东人的煲汤。然而有句话说:“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胃永远会提醒着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对于一个只把吃和睡作为人生头等乐趣的人来说,克服我那执着的味蕾欲望的过程异常艰辛。前两天有小伙伴的爸妈过来,做了一桌子家常菜。我拿起手机说要拍照的时候莫名一阵心酸,那不仅仅是一桌子家常菜,那就是家的味道。

实事求是的说,香港的生活用品相对便宜。各类护肤品奢侈品衣服鞋子包包也足够小伙伴们偶尔发展代购生意。所以整体来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健全的医疗保险,对食住行并非那么执着的你来说其实也可以生活的还不错。

再次就不得不提到文化生活

会说粤语当然能带来诸多便利或者免受一些无厘头的白眼,但那并非必须;但找工作需要则另当别论。答主无聊的有时候会研究粤语与普通话的差别与联系,也不失为文化学习的一种乐趣。

有人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虽然香港由一个小鱼村经历几百年发展至今,确实谈不上所谓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起码在这里,能体会到这个城市对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这里每年都有几百场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演出、论坛、展览等。花一张电影票的钱可以看一场美仑美奂的芭蕾舞演出,听一场摄人心旋的交响乐,欣赏一出国际顶尖水平的歌剧,或是品味一天的毕加索、宫崎骏。这些都是答主的家乡暂时所无法企及的。

相比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香港的郊野公园微不足道。但每条行山路径都维护的非常清洁,配有清晰准确的坐标。答主以前居住的地方有座小山,令人感叹的是它铺好了上下山的全部无障碍路径。

还有神一样存在的工联会课程,专门给那些想要业余进修的上班族。课程种类多到只有你想不到,价钱便宜到答主也想不到。

所以只要你热爱生活且乐于去探索与发现,其实在香港的文化生活也可以很丰富,只要你别嫌弃它的规模,别嫌弃它的规模~~~

最后再回到真实的生活体验吧

大部分人背井离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打拼,它一定不如你所期望的那么友好,却也不是舆论渲染的那么差。请相信,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会有一群没有观过世界却急于要表达世界观的人,在此我们忽略不计。

要战战兢兢的开口说粤语,要适应走路一阵风的生活节奏,要慢慢融入与内地大相径庭的文化,要习惯内裤永远干不了的气候与食物。这是一个五味杂陈且漫长的过程,个中滋味唯有自己体会。

倘若你拥有三五知己又或者邂逅另一半,是可喜可贺的。请相信他们一定是你在这个城市里莫大而珍贵的慰藉。假如这些都还只是停留在憧憬阶段,那么你最大的课题或许是如何与孤独为伴。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思乡情绪或者父母关切的询问,如何安慰来自胃的强烈抗议,如何在谈论房价时面不改色,如何在繁重的 OT 中自我调节。同时还要思考如何维持一种看上去有品质实际上也算有品质的生活。

说了这么多,总结就是,生活都是个人的,而生活的体验也都是很个体的。我们只是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与是否永居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关系。每年有那么多人拉着行李箱初来乍到,又有那么多人收拾行囊默默离开。答主相信,每一个来到或离开或仍然生活在香港的小伙伴们,不管他们的初心如何,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做了多长时间的停留,有一天回首,他们会感激当初在这座城市的日子,会感激当初那个努力生活的自己。

知乎用户 律保阁 - Michael​ 发表

最近刚刚拿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和香港护照,这里写一则申请攻略,给各位港漂参考。

其实去年就可以拿了,但因为疫情封关的原因,来往不方便。而且内地事情也比较多,所以每次来去都很匆忙,停留不了太长的时间。所以大家申请的话,记得预留好至少 1 个月的时间留在香港来处理。

先说一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的优势,网上的信息有很多。这里不赘诉,简单的总结 6 点:

  1. 可以在香港直接买楼了,不需要额外交 15% 的税;
  2. 换了回乡证,在内地买房子不限购了,如果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九个城市,甚至不需要生活和工作证明;
  3. 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资格报考公务员,或者申请居屋(估计大部分港漂的收入超过了居屋的要求);
  4. 拿到香港护照,168 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这个对于经常旅游、出国和谈生意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5. 一国两制,香港身份基本不影响内地的生活和工作,根据《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在内地就业、居住和就读的香港居民在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方面,和内地居民一样享受同等权益;
  6. 子女的教育和升学会有更多选择,未来可以来香港读国际学校,也可以回内地读国际学校。可以参加 DSE,通过 “免试招生计划” 直接升读内地 112 所高校(含清华、北大、复旦、上交等名校),也可以通过“华侨生联考”报考内地大学,在总分与高考一样是 750 分的情况下,华侨生联考的录取分数平均比高考低 100-200 分,对于未来 “双减” 政策下焦虑的中产阶层家庭,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是一个性价比颇高的选项;

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几个步骤如下:“申请核实永居身份”-“现场核实永居身份”-“更换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申请香港护照”。其中步骤最繁琐的其实就是 “申请核实永居身份”,目前可以选择网上申请,也可以选择线下申请,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网址:

GovHK 香港政府一站通:核实永久性居民身份证资格的网上服务 (www.gov.hk)

稳妥起见,我是线下递交的,需要重点整理如下的信息:

  1. 香港身份证件和 IANG Visa label;
  2. 香港购买的保险和 MPF 的缴费账单;
  3. 电话账单和当时香港上台的合约文件;
  4. 公司的各种证明信(收入证明,在职证明等等)
  5. 如果自己开公司,可以额外准备好自己公司的商业登记证书和纳税记录;
  6. 税单和完税证明
  7. 香港读书学习的毕业证书和工作后的专业证书(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8. 香港租房的合约副本;
  9. 其他你认为有必要的文件,为了方便入境处查看,我还列了一个备注清单;

疫情期间,可能很多港漂会担心,自己离开香港超过 180 天了,这种情况下还可以申请么?**这里集中解释一下,从我的个人经验来看,这个离开香港是否超过 180 天,应该是居籍的判断,而非物理空间变化的判断。**简单来说,只要你在香港纳税,你在香港有工作,有现金流,有房子,理论上你的居籍都算是香港的。对于很多港漂来说,我们很多人都是双重的税务居民,那么涉及到长时间的离港,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理由,解释为什么会长时间离开香港。而且在申请阶段,如果有连续 6 个月离港的情况,需要我们提供额外说明解释。我这边的情况是,可能过去 2~3 年都不在香港。当然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新冠疫情导致两地封关,往来不方便了。这个如实和入境处说明即可,只要有完税记录,租房合约,还有 MPF 缴费证明,一些特殊情况入境处基本上都是睁眼闭眼的。

“申请核实永居身份” 的资料递交以后(印象里是湾仔入境处的 25 楼),我们就安心的等通知吧。官方的说法是 “申请一般需时约六个星期”,具体时间可能需要结合申请人数和申请人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一般来说 2 周~6 周都是有可能的。提交申请之后,我等了差不多 1 周的时间,就收到一封来自入境事务处的公函,上面有具体的编码(红圈圈出来的部分),申请人可以根据编码,网上预约对应的时间前往入境事务处进行现场核实永居资格。

但是因为当时已经回内地,所以这个现场核实永久居民资格的事情,一直拖到了 12 月份才处理(这里额外说明一下,预约是可以随时更改的,理论上无限次更改)。具体的预约更改的网址如下:

GovHK 香港政府一站通:網上更改/查詢有關申請核實永久性居民身份證資格查核證明文件的預約 (www.gov.hk)

线下核实永久居民身份以后,我们会给到一张收据和回乡证注销的通知书(这个需要重点保留),然后被要求 7 个工作日后来领取实体身份卡片。拿到收据和通知书后出来,一般会看到登记选民的柜台(入境处 8 楼),这个看大家的兴趣,可以选择登记为选民。同时我建议这个时候可以去申请一个香港护照,印象里在 4 楼,过去以后直接机子自动申请,旁边会有工作人员帮助指导。切记需要携带现金或者银行卡(370/480 HKD)。到时候领取身份证和护照,就可以一次过了。

我自己是老老实实等了 7 天,才去领取永久居民身份证的,之前也听同事讲,可以提前去领身份证,看个人的需求。至此,身份证和护照就拿到了。

知乎用户 护士衫下​​ 发表

给眼下的高票答主

xuhui

补充一下研究生的情况。

我本人在科大拿的 MA,眼下在读 Mphil。

对于绝大部分研究生来说,这个过程基本上无声无臭,完全是水到渠成的。像我这种路线比较折腾的,如果之后还继续读 PhD 的话,那么 MA 一年,Mphil 两年,PhD 三年准时毕业的话,就已经六年了,随便再找点什么活干干混一年,时间就已经满了。当然如果你 PhD 导师特别喜欢你或者特别不喜欢你的话,PhD 不能按时毕业,拖个一年乃至两年,那也就够时间了。

所以对于这些研究生来说,想要拿永居其实不难,而且很多时候,拿身份和在哪里生活工作,完全是两码事。

题主如果想问的是拿永居就意味着真的一直呆在香港工作生活的话,那问题可就复杂得多了。

1. 有关粤语

一般来说,如果你不在香港做全职工作但想活得比较从容的话,听懂粤语是必须的,能说不是必须的。但如果你要在香港做全职工作的话,能说是必须的,说得标准不是必须的。

粤语这个事其实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这是香港的官方语言,也是绝大部分人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大部分的香港人能听懂普通话,但说不好,这个说不好的程度指的是一句话假设有十五个字,那么他可能有十个字都不知道准确的发音是什么。这种情况下,他自然就倾向于不跟你说普通话。于是你会见到大量的内地学生说普通话,香港店员说粤语,双方以这种奇特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场景。但如果你要做全职的工作的话,还是最好要会,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效率的问题。你非要逼人家用不熟悉的语言跟你对话,且不论你算老几,这个降低沟通效率和工作效率是必然的。长此以往对方自然对你不会有什么好印象。

但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粤语是他们过不去的一关,特别是那些理工类的研究生。他们有的人没有这方面的敏感,有的人没有足够的接触粤语的机会,有的人干脆就抗拒这种语言,不管什么原因,最后自然都是他们难以在本地人占多数的就业市场上寻找到足够好的机会。或者就是只能从事技术向的工作,这跟中国人在北美的求职情况也类似。

商科的情况会好一些,因为商科的人普遍玲珑一点,而且很多工作场合对英语的要求更高。

然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自己身边的同学当中,最爱留在香港的并不是珠三角粤语区的那帮人,而是浙江人。

仿生学上有一个理论叫 “恐怖谷”,就是说仿人形的机器人在完全不像人的时候,人们是不会惧怕这些机器人的;而如果这些机器人做到完全和人一模一样,人们也不会害怕他们。可是这些机器人做到和真人有大概 80% 的相似程度,又有些不自然的时候,人们对于那些不自然的地方会加倍地关注,从而反倒对这些机器人感到害怕。

珠三角地区很多说粤语长大的同学不喜欢留在香港,可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香港和很多珠三角城市一样都说粤语,但在区域性格和一些做事方式上又有微妙的区别,这些区别反倒会被那些粤语母语的人感受得更加深刻,间接导致这些人对这个地方有些隔阂。反倒是那些在和香港离得比较远的地方长大,来香港之后要从头适应的人们会更加喜欢这里。

不过历史上,促成香港经济起飞的人群当中,最重要的两拨人就是潮汕人和浙江人(其实上海人也算,但是我觉得浙沪本来就比较像)。所以似乎也未必都是由于我上面所说的那个原因。

至于香港粤语和广州粤语谁更正统的问题,这是个旷日持久的撕逼问题。我在这里不展开。有想看的同学去评论栏里留言吧。

归根结底,也就是说,想在香港生活工作得舒心,粤语是必须的。最起码一定要能听懂,而且最好还能说一些,不标准不要紧。

2. 有关所学专业和工作

先明确一个观点,其实有很多专业,在香港是不见得好留的。

另外对于那些说香港不见得比内地工作机会少的,我也持保留意见。原因很简单,香港太小,它毕意只是一个 700 多万人的城市,连地区都算不上。另外,香港的产业结构并不是很复杂,有很多的专业在这里,确实是不太用得上的。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专业,这些专业对于在香港就业来说,本身就是带着原罪的。

比如我去年撸的 TESL。 Teaching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这一点我曾经和我的老师聊过,他坦承说这个专业,就是比较难在香港找工作的。哪怕你英语确实说得比绝大多数的香港人都要标准而流利,但你大陆人这个身份就会让人望而却步,遑论你还并没有在英语国家长时间居住和学习的经历。

我说所以就这一点上来看,香港真的是中国的一部分哈。

老师说是的,谁都别装外宾。你自己想想,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现在你想给你小孩找个语文的家教,你会找个香港人给你小孩教么?

我说那当然不会。

老师说就一样的道理。你这个专业要是留在香港,做培训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出路就是去大学。但大学的话多半你也就只能进语言中心,进不了学术行列。进语言中心的话你这个天花板可能也会很低,这个是难以避免的。

眼下半年多过去,我当时的同学有一些确实在香港找了工作,可是普遍都不见得理想。去公立学校的挤不进编制,去培训机构的收入也不理想而且工作时间还相当长。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反正如果是我,我在这种情况下才不会留在香港。就算是搞培训,有这香港牌子在,揣一颗平常心别一根签字笔,走遍大江南北,照样吃香喝辣。

3. 有关舒适区域

一个人,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很容易,但再造一个舒适区域,却非常难。

对于研究生来说,到他们这个阶段,基本上生活的圈子里,就已经是大陆人为主了。香港很多学校里到 Mphil 和 PhD 阶段都是一茬一茬的说普通话的人群——原因很简单,最牛逼的那拨香港人早就出国了,留在香港读大学的已经最多是一流而非超一流了。这些一流的人又有很多是大学毕业就工作的,剩下来读研的实在不多。

所以对于这些内地来的研究生们,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割裂的环境。在自己读书的领域,一切跟在大陆时都差不多。但面临生活的时候,却又要面临另外一套规则。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基本上接触不到香港人,更没法提什么和香港人建立关系和友谊之类的。

另外在个人感情这方面,香港人是粤人的极致。如果有些北方人到广州都会觉得广州人冷漠的话,那你在香港这感觉一定会更加深刻。很多时候就算你和香港的同学已经有了很熟悉的基础,比如有了够长的相处时间,有了很好的合作经历等等,你也照样会发现,这人一切涉及私人的事情都不会跟你说。这跟北方那种熟悉了之后就会掏心窝子的交情很不一样。这种粤人的感情模式有其好处,那就是情感淡反而能持久,不好的地方当然就是对不熟悉或者不接受这一套的人来说,难以适应。

因此,研究生在香港本地难以建立起足够强而广泛的社会关系。没有了社会关系的话,即便是其他工作生活都能得心应手,人也会觉得没意思。

何况基于上面讨论的两条原因,对于他们来说工作生活都能得心应手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那最后,当然就是熬满七年走人,好歹多个身份。

最后,不喜欢香港和拿不拿永居这个事,没什么关系。

大部分人熬满七年拿香港的永居,不过是多个退路多个选择而已。这就是个现实的选择,和感情无关。

大家都不过是在做最现实的选择而已,那些觉得香港没救了一早就细软跑的香港人们,也一样。

知乎用户 张煜锟 Brian​ 发表

我凑个热闹啊,其实我不是你的目标答题类型。不过我觉得你仅仅问来上学的人,不够全面。

很多人都是一毕业接触社会的时候如果是香港,就觉得香港苦逼,那是因为他们没在内地接触内地工作环境,都是看着别人朋友圈羡慕。有一部分 7 年未满回去了的,后悔了打碎牙也咽肚里。不过这也要分人,人和人性格价值观都不同,我写的所有文字大家都不要认为我在代表谁。

其实人,上学的时候不管在哪,大都是意气风发,觉得什么世界就在我脚下,对毕业基本都是充满希望,可是毕业了呢?当头就是一板砖。

我西安人,在北京毕业工作两年后来的香港,来这边也是直接接触社会工作,待了 3 年多了。在北京我租的房子大,有车开。到这边,和老婆生活房子却小,天天公交地铁。并且说点实际的,我在北京当时的收入换成港币和现在在香港时收入差不多,可以理解成生活条件肯定比现在好很多,也确实我现在收入不算高。可是我一点不觉得这边比北京西安待着差,最主要不会时不时一出门就被一堆不尊重带来的破逼事搞得你生气。

例如且不限于:操蛋的银行职员,操蛋的停车管理员,操蛋的交警大队,操蛋的警察,操蛋的交通状况,包括没事就加你塞,踩你一脚,撞你一下并且头都不回的操蛋路人。这类完全属于你有钱有文化也没法躲过去的,经常搞的人天天带着火气,时间长了也成了一个操蛋的人。为此,我宁愿损失那么点物质条件来换得这边更清爽的精神状态。现在我经常回内地待一个星期以上就非常烦躁,以前不会注意的被侵犯的事情,现在都感受非常强烈了。

其他像什么自由,网络,政府服务等等大家都明白就不用提了。总之我这人对精神自由要求比物质自由更多,尤其人与人的尊重。而有些人则相反,有部分觉得有房至关重要,而我和我老婆都觉得租房完全不是问题。

有人爱说什么歧视,我承认有,我想说内地可能没有那么多歧视,但我经常遇到一些人没理由的就是很不尊重人,很操蛋,并且比例非常大,很多香港人歧视内地人的表现都不会那么不尊重,然而有些人比起在内地生活承受力却差很多。我觉得很多时候完全是心态,把内地人当自家人,把香港人当外人,家里人说你没事,外人说你就是事。再一个咱们内地人就有种特别强的爱抱团玩的习性,弄什么 xx 漂,xx 圈,中国人本身就喜欢分门别类的,不是说这些团体就不好,很多时候是能互相帮助约个炮什么的。不过有了这些团体的存在,一部分内地人天天就只和内地人接触,思维模式等等没有任何适应当地的意思。我想说如果自己不试着接触新环境,那你还老想让环境接纳你怎么行?也没让你非要跟香港人一个价值观啊,不过照样能打交道啊。说什么不能深交,你看看你在内地毕业了,工作上的同事就能深交了?其实大部分朋友还是以前那些发小和学校的同学。实话说,我认识很多内地人,来这边几年了,街头巷尾很多东西都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法律法规制度很多也都没什么了解,对香港普通人的生活可以说也是没什么概念,这情况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那你自然不可能觉得融入。

但你别说,我来这边还真交了几个本地朋友,没事一起喝酒什么的,聊生活什么的,我有时候甚至觉得有的朋友怎么老爱跟我 whatapp 说他自己那点事,怪麻烦的。

然而我广东话好吗?No。英文好吗?No。我就跟他们说普通话,哪怕现在我广东话和他们普通话差不多,他们也都习惯了继续跟我说普通话。不过我也不是没有在学广东话啊,只是效率较低。可是其他对于这个地方的了解我可是一直抱着浓厚的兴趣,时不时我还会带香港朋友转转他们都没去玩过的地方。

最后要说永居身份,我就是觉得顺便拿了就行,要是以后能去点什么其他好地方,我也是不会介意的。什么时代了,地域观念淡点,反而更容易融入世界。

知乎用户 Lambo 发表

@肥肥猫

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得首先区分一下 “港漂” 的定义。

食物:西安肉夹馍?川菜?

问题是作为一个广东人,我并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冲击。

因为西安肉夹馍,麻辣烫,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热干面等等从来不是我熟悉的食物。

我的童年是油条,豆浆,肠粉,干炒牛河,叉烧包。

唯一的遗憾是,在香港基本吃不到潮汕肠粉,因为多数是广式肠粉。

好了,你会说我作为一个广东人,自然不会感到冲击。

但是上海人呢?就我所知,彩虹地铁站门口前的那个商场里,就有至少三家主打上海菜的餐厅,多去逛逛,日本料理,火锅,上海菜,泰国咖喱等等在香港其实很常见。

我早就知道了,在中国大陆,文化上的话语权常常在北方人手里,这个北方是秦岭淮河以北。

央视春晚上播出的小品,相声等都是北方才有的节目。

多数南方人过年真不吃饺子。

认识不久的北方同学,常常把 “你们这些南蛮子。” “你们广东根本没有历史” “你们广东人都没啥文化” “你们说的什么鸟语” 等话语挂在嘴边。(每次我自我介绍来自东莞时,只有一个山东汉子说东莞篮球水平很高啊!除此之外所有北方人很直白的说原来你来自性都)

上了港铁,部分北方人会对香港地铁把粤语广播放在普通话之前感到不满和愤怒。

在北京,一个东北人可以完全只说东北话,这没问题,因为差异不大,大家都听得懂。但是在香港,你必须适应粤语,至少要听得懂粤语。部分北方人应该没有体会过从小要学两门发音完全不同的语言(方言)是什么样子。

我们听的数码宝贝(粤语版本叫 “数码暴龙”)第一部的主题曲是粤语。

其实吧,在香港活得最不舒服的,常常是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人。(不是说所有北方人都活不好,而是抱怨香港的人中北方人居多

因为他们突然从多数派变成了少数派。

他们在来香港之前不知道广东人被人调侃什么都吃,福建人被人调戏普通话发音不正,上海人被人骂吝啬小气时是什么感受。

结果他们在香港反而成了主流人群调侃的对象。

最惨的是无法融入甚至讨厌香港主流文化的人,这种人其实应该放弃移民监的。

然而你必须知道,你想移民哪里,就必须接受当地的主流价值观,不仅是香港,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新加坡,日本都是如此。

你对食物吐槽一下就算了,你那煎饼果子,香港人,欧美白人,日本人等其实并不喜欢。因为在这个地方这个菜式之所以不正宗,就是因为当地主流人群并不喜欢这个 “正宗” 的味道。什么左宗棠鸡,天津饭,都是被当地人改良之后的口味。(我知道中国没有这两种菜式)食物,生活这样的冲击是你必须接受的,你知道很多去了北京读书的广东人都在吐槽北京的食物很硬很难吃吗?

如果无法融入这个地方,不如回去,建设你的家乡吧。

你以为我不知道,香港人不知道,你在这里呆 7 年就是为了拿个跳板好逃离你的家乡吗?

其实上面这些话,在我听一个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同学哭诉生活艰难时就想说的,但是后来一问,她坚定的说道:来都来了,我不打算回去了。

============================================================

我说了,这段话原本是想说给同学听的,只是用 “北方” 代替了 “中国”,“香港” 代替了“澳大利亚”,对应的一一替换而已,如果你觉得我歧视你们,不妨把原来的一一替换回去,再读一遍。

这个评论表达了我的意思:

Frankyy

回复

王鹿鹿

这些只是你纯粹脑洞而已,答主并没什么放炮,只是表达南北差异大(特别是北港),部分人因无法改变自身去融入那边的社会而吐槽是港的不好(什么饮食不好,粤语不好等等)。关于南北差异,听得最多就是北方几天洗一次澡,南方天天洗澡。北方人来南方依旧几天洗一次就被人说,然后就不爽了。南方人去北方也因这问题也不爽。答主表达的就是其实去不同地方要适应不同的习惯,你融入不了是因为你并没把自己当一个本地人看待,这又是因为你的习惯和观念已根深蒂固而已。

我并不是歧视北方,只是想说:如果你觉得你在这里的生活很憋屈,你应该换一个地方,不要再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在知乎最早骂我歧视的人,是一个香港人。

知乎用户 亢龍有悔 发表

想在这种关于香港学子的问题下回答很久了。苦于不能组织出一个清晰的思路而 迟迟没有动笔。答主现在在法国交换,刚刚在脸书上看到学校民主墙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最终还是决定写点儿什么。

╮(╯_╰)╭ 答主在课前匆匆忙忙写的答案如果有什么地方引起了误会或者语句语法不准确请各位多多包涵。

关于永居身份

答主仅仅在香港生活了两年多,感触可能不如几位长时间居住的高票答主那样深刻。但对永居这张身份证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答主是青岛人,最初来选择香港读书纯粹就是因为喜欢香港这个城市,就像答主也喜欢上海和青岛一样。至于为什么不去上海读书,是因为有很多亲戚在上海,当时对香港的了解比对上海少很多,所以希望到一个更加新鲜的城市体会一下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在答主高二高三没来香港的时候也觉得香港非常好啊,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还免税。。永居的身份能拿到也不错啊。但是答主现在大三,对永居的期望就没有原来那么高了。原因有二。其一是香港的福利虽然不错但是生活质量,说白了就是住房的确是个大问题,答主作为一个平凡普通的学生没什么自信将来能在香港住的很好,何况答主的理想房型就是有一个巨大的开放式厨房 ╮(╯_╰)╭ 。其二就是答主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还不到选择一个长期居留城市的时候,何况答主想完成理想还需要城市的天时地利。。。所以不急着把永久居留身份纳成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答主将来可能回去上海溜一圈儿啊或者如果答主成绩够好的话也许会选择去新加坡,当然答主更多的可能是留在 hk 读个 master。但不管怎么选择,永居对答主来说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事儿,如果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拿就拿了。如果过两年突然想走了,那就走呗,不会被这个牵扯住。答主就是一个风一样的逗比。。。

关于归属感

答主先承认,答主是一个奇葩。。。其实答主是很愿意把香港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的,虽然这个说法非常矫情。这一点跟答主身边的内地小伙伴或者是国际生小伙伴都不太一样。答主自己也认真的想过自己为什么对香港有种莫名其妙的归属感,归纳出来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答主是先选择了香港再选择了现在的这个大学,不是因为选择了某所大学继而来了香港;第二是因为答主对自己的故乡青岛一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遗憾和怨念。。怨念的当然不是青岛这个城市而是自己没有多了解青岛的机会。答主家里管的严的不正常,小时候同学们常去的台东中山路,坐着巴士满青岛转悠之类的事儿答主都没有做过,所以一直觉得愧对自己的故乡。所以到了香港以后迅速了解公共交通系统背过地图(大雾)就开始探索边边角角的好去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渐加深自己对香港的了解。可能是把自己没来的及在青岛做的一些事转嫁到了香港身上,因而对香港也有了一定的归属感。第三就是因为答主在香港呆了两年= =各种撕逼也看过了,激进不激进的言论也看过了,破败的街道和住房和繁华的中环也看过了,答主还是很喜欢香港,而且觉得这个城市的正反两面都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其他有褒有贬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样。至于在香港上学的同学可能不喜欢香港答主也十分理解,答主有不少在上海上大学的小伙伴非常不喜欢上海,也有不少在北京上大学的小伙伴天天觉得自己水深火热。。。ps 答主并没有地域歧视,只是想举几个栗子。。

但是答主对于自己本专业的归属感不是特别强,这也是答主失望的地方。答主也经历过学期开始跟本系的 local 小伙伴们一起聚餐结果什么都听不懂的情况。。但经过在法国的交换,似乎这种归属感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法国班 51 个人里也还是法国人常常抱成一团,我们这些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国际生抱成一团。。

关于融入

其实答主觉得文化和政见什么的,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不同,相互尊重就好。虽然大学民主墙撕逼的情况还是非常多的,答主保留自己 “各抒己见没问题 人身攻击是傻{消音——}” 的这个意见。答主觉得香港有我觉得温暖和安心的地方,举个不成器的例子,通宵达旦的便利店。。但是香港也有些东西和我所认同的不一样,对此答主认为不必要追求什么完全融入香港。那四个字说得好么。。求同存异。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有什么其他想到的会补充。

只是个人经历的一点分享啦。。。

知乎用户 John S 发表

有些人为了拿香港的福利(最典型的就是护照)而居留七年,期间却到处抱怨香港这里不好那里很差,就好像香港整座城市都在跟他作对一样阻碍了个人发展,常见口头禅 “待满七年就走”。

有些人留了下来只是发现香港更适合发展或者居住,七年对他们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终点,可能拿 PR 只是为了买房子的时候可以不用付 15% 的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眼界放开点,就一个小本子而已。只要你有实力,什么本子都可以周游列国。况且,按照中国这种奇葩似的发展路径,爆发得一塌糊涂。五年前拿个美国签证好像中奖一样,现在拿个五年十年多签像过家家一样。你确定五年十年后香港小本子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我觉得星辰大海的志在四方,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个 PR 就苦逼待满七年。对于真心把香港当成家一样的人,七不七年都无所谓。

总结来说:这都不是事,事是你想好人生怎么走了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倒不是为了个居留权喇,香港机会多,实习啊兼职啊,简历堆起来又好又快,金融圈成熟而且大陆背景不说有优势、至少没明显的劣势,senior 很乐于帮助你,成长的就快,做事越来越专业,眼界高思维也成熟,职业发展路线也会越来越清晰,每天上班都炒鸡有干劲,其他地方国内会要论资排辈海外还是有种族国家的问题,很难给来自大陆的有抱负的年轻人们有这么好的机会;

跨过这个坎以后,就蒙多想去哪就去哪了,留在香港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物价高意味着消费能力强,虽然工作确实辛苦,但是也可以常年出门旅游,好吃的好用的想买就买不用省着过日子;

关于人情比较淡薄,其实我感觉大部分都是很善良的,只是比较忙难以时时刻刻顾及到别人的感受,但是也没什么啊,首先自己可以有独立的时间认真完成自己的事,不用拘泥于情面弄的效率低下,其次只要自己多放开一点,主动找别人 network 找别人玩,还是想找人玩就可以说走就走的,爬山啊去演唱会啊去酒吧啊,像我计划性强一点就一般是提前个半个月订好计划找好人,那就一年都很 high 喇,大家不会说有那种特别狭隘的小圈子倾向这点特别棒;

在香港呆久了适应性就超强,而且做事特别有效率,把自己掰成两个用的感觉特别爽,现在多累积点经验,之后留在这、去国外、回国内,无论哪种选择,都会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所以大家才会愿意呆在这喇。

知乎用户 Ms Whatever 发表

体验就是在帝都漂七年,你啥也拿不到,在香港漂七年,我还可以拿本护照;另外就是你的青春浪费在哪不是浪费,浪费在香港还可以多赚点钱。

知乎用户 小菜菜 发表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更新一下了。

主要是评论里挺多人说我图样图森破特乃一武吧还偏激。我一直都采取不理会,不解释,不认同的 “三不” 原则,主要是我真没想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指责。今天在干一件不可描述的事情的时候突然就上下通透了。也许吧,从某些主观的角度有那么点罗生门之感,加上我呢,好说些大实话伤了和气。在这认个错,道个歉,解释一下,强调几点,不枉我这大几千个字的不易了。再唠叨一句不爱听的,各位啊,阅读理解一定要学好啊!这么多年语文不能白读了不是?

1、写这个答案的目的是想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思考角度。知乎这个平台说到底还是咱们大陆人的地盘,字里行间的都是大陆人的利与益。有冲突都是要站大陆人的队。这样的思路是不是太闭塞了呢?我并非全不赞同这个问题下的所有答案,只不过,为了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而不想过多赘述别的答主已经讲过的问题。

2、我从来没说过中国大陆差到一无是处,也从来没说过中国香港好到天花乱坠。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大陆有他的不足,中国香港有他的优点,please 见贤思齐焉。同时,有些中国大陆有的问题,中国香港也同时存在,我从来没说过外国的月亮比较圆。please 不要断章取义。

3、中国有句古话叫 “闷声发大财”,我也认为是极好的,只可惜,我闷声了也发不了财,发声了心里还痛快点。我始终认为沉默不是成熟,而是世故。我不想世故。

4、我真的不偏激,也不激进,我也不看高登,不看水果日报。我的政治光谱绝对是中间偏左的自由主义。我是讲道理的,你说我哪写错了,言之有理,我马上改。please 别给我个人扣帽子,我会以为你是来找茬的。

以下为原答案=====================================

每次看到对香港各种抱怨和不满的港漂们,我都想问一句你们从不以融入这个社会为目的而来这里并曾期望着留在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

本想义气地高调反对高票答案。可我着实没有资格放肆叫嚣着什么,武汉人,香港二流大学经济系,今年大四,努力找工作中。

细想一想其实三年前,我也曾别扭地憎恨这里,也曾后悔当初执拗地来到香港究竟是为了什么,也曾抱怨委屈了自己委屈了父母的钱包。如今回忆,有此一恨无非割舍不掉所谓家乡的习惯又获得不到所谓异乡的认同。那一年,我还不会讲广东话,还没有香港本地朋友,还吃不惯如此淡口的广东菜和广东味的上海菜。那一年,我还是个纯粹的大陆孩子。那一年,我从里到外透着

@肥肥猫

说的那种可怜。

后来,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根筋搭错(?)了,进了本校的学生会(感谢那一年占中不激烈,感谢庄员们对我的包容理解和支持,感谢在对的时候遇见了对的一群人),那时,我算是真真正正接触到了活生生的妥妥的香港本地人。其中一个庄员,也是我后来最好的朋友之一,是听不太懂普通话的。于是,他们教会了我讲广东话,虽然现在仍有点口音;他们带我各地方吃喝玩乐,虽然我仍时不时思念一下热干面;他们带我了解香港人,从内心,从意识形态,从思维方式,虽然常有文化冲突;他们带我了解 “政治”,虽然常有意见不和。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撇除掉“香港” 这个标签以外的,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其实,无非大家都是人,就把你我他都就当做个人,大家活着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无非想要在这个弹丸之地活下去,再稍微活的精彩一点,最好还能个性一点,如果最终能够放肆一点那就太好了。我们也会互相鸡汤鼓励,互相嘲笑讽刺,讲的段子也能懂,说的道理也都听。他们就是人,除此以外,无他。曾经,我特别中二地以为,我进了学生会能够以己之力给大陆和香港带来多一点再多一点的理解与沟通,虽然没有太成功,但至少,我能理解双方了,我想作为一个人,那一年是够了的。

当我理解了众多香港本地人之后,我开始以一个无所谓这是哪里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城市。我以一个香港大学生的身份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学习。不忙的日子出去嗨到半夜也挺开心的,忙起来的日子出去开会到半夜一样的满足。后来,20 块一包的薯片好像其实也不太贵,没钱了吃吃食堂 12 块的三星饭日子过得也挺自在。后来,讲广东话似乎成为了习惯。张口闭口 “唔该”“sorry” 也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的时候,说英文比说中文顺口。后来,我真心理解香港人为什么想占中,虽然不赞同占中的行为本身。后来,寝室那两张床大小的房间也没有什么不顺眼的了,心里憋屈了,坐半个小时巴士就能到海边散散心,黄昏那点夕阳还真挺美的。后来,我发现我是真的习惯这里了,习惯到快一年没怎么回过家也不会想念到难过,习惯到快要忘记这里其实叫香港,习惯到现在都 12 月了还穿着短袖开着电扇吃着雪糕还能唱着歌。

我是要拿永居的。倒不全是因为一开始是这么决定的,也不全是因为我已习惯了这里。对一个地方的喜爱,必然有对另一个地方的不满。没错,不满!我爱我的祖国,永远。但,我至今且从今往后不能忍受那里肮脏的公共厕所,随处都是在公共场合抽烟的公民们,时不时还会踩到泡泡糖和痰的地板,暗无天日的天空,酸臭干涸的河流湖泊,愚昧且麻木的人民,靠潜规则运行的社会,低下的法律执行力,言论的不自由,信息的闭塞,知识产权的全社会性损害,独自出行的不安全性,官僚主义,权威主义,全民性的道德绑架意识和对法律的无知,对社会问题的无能为力…… 不想再举例了,每一项都不能忍,每一项都是我作为一个什么背景都没有的普通人永无翻身之日的充分条件。我永远都记得,大一开学之前,我的港澳通行证办了一个半月才办下来,期间跑了 N 次出入境管理厅和管理局,差点赶不上开学。因为我没有关系,我办个业务得看普通公务员的脸色还得给他们钱,我心急如焚请求政府帮助,人家一句话就把我赶出来了。我都不想说我那些 3 天就拿到证的同学了,说了心里烦。我真的不希望我的一生都在为这种最起码的公平拼尽全力。我其实也相信,有一些事情国家正在改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我也看的出,仍有很多是体制的问题,是这个地方从政治正确上不能给我的。那么,在它好到能让我舒适安心地生活之前,我也选择在我能做到的最低成本下离开这个地方,寻求一个我认为相对舒适的环境。香港,恰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在香港的这四年,是我人生思想迸发的四年。这四年,我已改变太多,多到我再也无法回头适应我生存了 18 年的大陆。而我深知这样的迸发在国内的大学没有,也不可能有。我亦相信,这样的迸发能持续下去,至少三年。那时候怎么样,那时候再说吧,反正 pr 已经到手。

其实,香港亦有太多太多的不足,狭隘,逼仄,极端,保守,病态的金钱崇拜和权威畏惧,还有畸形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故,我从未讲过我爱上了这里,仅只是习惯了,仅只是再没有更适合我的选择。就像老年间,媒妁之命父母之言的婚姻,相敬如宾,我与香港亦可相忘于江湖。为了生存,为了生活,这里都够了。作为人生的众多选择之一,我相信,在现如今的节点上,对于我个人,留下来找工作拿 pr 是 dominant strategy,我未曾觉得一星半点的委屈,那么,也就够了。

我身边也有很多毕业就准备走的大陆朋友,有极端厌恶香港转学去别国的大陆朋友,有一直无法习惯香港吵吵着要回家的大陆朋友,有想忍一忍再看但绝不在香港定居的大陆朋友,有想拿了 pr 就走的大陆朋友。很不幸,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从未曾想过融入香港这个社会。从一开始自己都把自己当成个外人了,香港人还怎么把你当成自己人呢?从一开始就自己泡在大陆生和同类港漂的圈子里,香港本地说的上话称得上朋友的一只手都数得上来,吃个饭还要找大陆伙食,多少年了连句广东话都不会说,你们来香港究竟是干嘛来了?别说香港,这样的人,到哪里都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不是这个社会文化的问题,是港漂们自己的问题。不是因为大家说的都是中文,香港就要很大陆才对,既来之则安之,入乡随俗才是身为客人的我们应有的礼貌。

知乎用户 郭敏 发表

作为一个在香港 “漂” 了 10 年的人,基本上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我去香港就是去读书和工作的,拿永久居民身份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那么强的目的地性。在那里生活满了七年后,非常喜欢这座城市、喜欢那里的人,觉得是一个可以一直待下去的地方,所以就拿永久、换护照。

其次,作为一个中国大陆人去香港念书、毕业后在那里工作,从头到尾没有感受到 “漂”。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在那里生根发芽,遇到一生所爱(也是大陆人),在香港筑巢为家。我和我老公都是香港很普通的中产,但是我们都非常有归属感,觉得自己是这里的主人。港漂这个词我听到就反感(对不起得罪人了),它恐怕只代表在香港生活的大陆人中的一小个团体。

我觉得很多人都弄错了,好像到香港是要去打拼、拿一个身份、过上更好的生活,然后这就是最终的目的。那你真的太小看这座城市了。香港为我们提供的安全、便利、美好,除了让我愿意留在这里之外,更加多的是想要为她做些什么(尤其当她现在面临这样的局面),拿到身份之后,更多了一份责任感,想要对七年来她优待我而有所回馈。看过知乎上某些扭曲香港的答案后觉得自己可能是个奇葩,但是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后来发现知乎上也还是有)。

所以我只说说这 10 年的体验是怎样,以及一些我喜爱香港的原因吧。就像楼上有人说的,香港的好非常琐碎,很难一时间说清楚。我就能写什么尽量写点。

我是本科去香港的,一开始要学习粤语。学校有专门为大陆学生开的广东话课,老师非常和蔼而且幽默,全班一起学习的效果很好,也培养了感情。班上有北方来的同学学粤语非常吃力,但是也一直在坚持练习,说一口浓重北方口音的广东话。**但是这种尊重当地语言和文化的态度,也反过来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包括香港人。**我还有两个可爱的香港室友,一个是几乎完全不会说普通话,还有一个是不太会说普通话但是很喜欢叽叽喳喳练习。在她们的主动被动的帮助下,我只用了两个月就可以用粤语进行一般基础性的交流,还参加了我们宿舍中的一些很 local 的活动。总体的感觉是,香港人很好相处,很热情,有什么困难也会主动来帮助你,问什么问题都会很仔细的回答。

有件事情值得一提,我们学校的学生会经常会搞一些类似抗议或者游行的事件,其中也会包括反对大陆学生去到香港念书,占用他们的学位和宿舍。其实讲实话,这种抗议我完全能够理解的。尤其是宿舍的问题,本来就是紧缺,香港人要各种评分才能挣到一个宿舍位,而我们本科的大陆生都能分配到宿舍。我住的宿舍是女宿,每天都有阿姨把公众区域打扫的干干净净,阳台上还能望到海湾和对面的青山。占用这样的宿舍位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但是那个时候的香港人抗议,从来不针对大陆生,而是针对学校政策。他们会觉得这是学校制定方针的问题,完全不会对已经来到香港念书的大陆人有什么恶意。

必须要承认的是,大陆和香港毕竟相隔这么久,文化差异是蛮大的。所以在学校里,一般大陆人还是有自己的圈子。尤其是我去的时候,大陆人比例已经算高的,形成一个很强势的团体,可以折腾出很多活动来,所以也不无聊。但是每个大陆人都或多或少会有几个香港朋友的,也可以谈论一些深入的话题,但是肯定不如和来自祖国大陆的朋友聊得那么顺畅。我个人的话到了大三大四课业比较繁忙的时候,就和香港学生的圈子比较少来往了,只有一些固定的朋友可以谈心的。

香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条件真的是很不错,只恨自己身在那样的环境没有再努力一点。各种设施、各类奖学金、出国交换和实习的机会就不赘述了。学校中也不乏好的老师,虽然教学质量有参差,但是大家都至少是很敬业而且非常公平,能够看到老师们的努力以及在课堂上倾囊相授的态度。还有一点是,学校很多楼房以及课室都有一定的年龄了,但是因为维护得当,看上去还像新的一样。这也是大层面上我喜欢香港的原因之一。

毕业以后因为有政府的那种学生签证(突然忘记叫什么名字了)所以工作也很好找。我大多数的朋友们进的都是大公司所以办理签证很容易,我自己去的小公司,跟老板认真普及一下签证知识也就没问题了。在香港工作,基本上只要你认真努力,薪水总会加的、晋升总会有的,一个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日子不会过得太糟糕。我在工作上也接触很多世界不同地方的人,香港人效率最高、工作最积极、干活最靠谱。交流简单不费力气,没有虚的一套,在一起的目的就是把东西做好,所以给你省了很多心。

很多人说香港工作时间长,也许是吧,但是我还有我的那些工作时间很长的朋友们,依旧在业余时间做了很多事情、玩了很多东西:芭蕾舞、真人 CS 野战、爬山、boat trip、音乐会、艺术展、滑翔、潜水,一样也没缺啊。更不用说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了吧(包括拿到香港护照前)。

我和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本着享受生活的态度基本每个月都把钱花光,没有任何积蓄(反正年轻有资本)。所以我们吃遍了香港各类美食、玩遍了香港各个角落,有好几个月我们平均每周看两场电影,好的坏的中的西的全盘接收。

住在上环就时不时去爬太平山当做健身、一览城市小;住在离岛就时不时到楼下沙滩晒晒太阳,窗外就是碧海蓝天、大开窗帘也不会有人在对面瞪着你;一般小区会所里有游泳池、健身房、儿童房、读书室、会所餐厅,小区的绿化天天有人维护,大门和楼底有保安 24 小时值班,——这就是网上所谓的不足 50 平米的鸽子屋

我们一天 24 小时想到要吃什么随时到楼下买,就算打个的去油尖旺也不是很远的距离。

@肥肥猫

你真的以为西环出了一个什么肉夹馍我们就会兴奋半天?真的太天真了。。。我们的确会为新推出的美食高兴,但是前提是我们知道一旦有什么新开的饭店在香港出了名,除非是因为臭名昭著,那基本它的质量就能得到保障(香港餐饮市场是一块非常有效而精准的试金石,没一点功夫就别想在这儿卖弄),另外高兴的原因也不是终于可以吃到肉夹馍,而是因为又多了一个便宜好吃的去处。像这样的去处,我分分钟可以举出 120 个例子,根本不缺这一个。我们在香港一年烧菜次数小于 3,每天晚上在外面吃有一定质量的晚餐,365 天也可以不带重的。

如果你一直觉得外婆烧的红烧肉才是最好吃的红烧肉、家乡的菜才最美味,那何必跑出来呢?既然来了香港,就请打开你的味蕾,认真的品尝厨师们殚精竭虑为你准备的各式菜肴。我的家乡也有我引以为豪的菜式,但是经过香港美食的洗礼,我不再拘泥于那一点点地方性的骄傲。**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家乡菜就是在香港,连日本料理香港都不输日本。**香港的美食是我和我身边的朋友经过多年无数次验证过的,我现在斗胆说一句: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的餐饮可以和香港媲美。

交通方面我就不说了,香港的便利我到现在也没发现第二个地方可以比得上,在香港开车属于享受不属于生活必需品,纠结这个实在没有意义。

我之前说香港人好,不只是在学校里,到了社会也一样。我问路从来都得到非常礼貌的回答,而且有心人还会一边指一边领路。我曾经把钱包掉在巴士上,司机通过我的住户证找到住宅小区管理处然后打电话给我,还开车把钱包送过来,——这样的事情你见过么?反正我只在香港见过。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觉得这是 “港漂” 生活那我也没话说。

也许很多人说得对,香港人没有把大陆人当做自己人过。可是那又怎样呢?要明白我们毕竟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是这里的主体,我们不需要像在别的移民国家一样,要等等下一代、下二代才能让子孙成为那里真正的公民。我们自己在香港就是一个合格的永久居民,我们已经融入了这个地方、并且将要改变这里,我们为了她的美好共同付出。对于现在有些被人恶意引导了的香港年轻学生和市民,我们投以善意的谅解,并且希望有一天他们对香港的感情,与我们对香港的深情一并融合,携手创造未来。

顺便说一句,看到有些扭曲香港生活的答案和文章真的是很无语,很让人怀疑你如此抹黑香港的用心到底是什么。

知乎用户 珍珠奶茶走奶 发表

真没想到,自己两年前的答案,依然被一些人默默关注着,评论区也有一些小伙伴给予鼓励,谢谢你们的温暖。

那时说到,雨过天晴,我会再回来更新答案。

现在,算不算雨过天晴了呢?

原来人生就是一段晴朗一段雨呢。

来香港已经三年多了,

告别学校,进入社会,换单位,工作两年多。

我已慢慢习惯香港的一切。

我喜欢这里的气候,一年两季,

火辣热烈的夏天和不阴冷的冬季。

我喜欢这里的治安秩序,

掉了东西也不必担心,很大几率能够找回。

大家都很守规矩,排队礼让不争不抢。

(街上看过有人吵架,但从没见过人动手打架)

我喜欢这里的……

————————分割线————————

去年来到香港读 Master,

港漂刚刚迈入第二年,

估计不会留港七年,

但想分享自己的经历。

在地理、学制、花费上,相较其他国家而言,香港授课型研究生有很大的优势。为什么来到这里修这个学位相信每个人答案不同。一年过后,留或走,这个决定让内地学子揪心犹豫。

我们一个班 30 多人,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内地过来的,并且是 full-time。几个 local 是 part-time。绝大多数课是在晚上上,是为了照顾 part-time 的学生。平时我们和 local 接触的机会比较少,练习粤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但有意识的人,喜欢香港的内地小伙伴就是另一种情况了。我有认识的小伙伴在来港之前就确定了自己会留下来工作至少一年,所以在来之前就把 TVB 的港剧刷了个遍,因此粤语对他来说没问题,日常生活听粤语难不倒他。正因为是自己喜欢,所以他在积极融入这个社会中尤其主动,所以到后来他用广东话交流和沟通也越发自如和流利。

而现在留港上班第一周,内心也是无数草泥马。

1. 语言。

我不是上面说到了那种有意识的人,所以在第一年我对广东话的学习都是顺其自然。广东话听力在刷了几部港剧后有提升,讲的也是非常烂。现在的工作环境内地人除了我还有一个来港已五年的妹子(妹子粤语没问题),其他全是 local。而且我理解粤语非常依赖语境,若是突然和我说某件事,我可能会反应不过来。并且在听的时候,我要十分专注,不然可以完全屏蔽掉别人说的话。(跟习得英语的过程有相似之处。)

2.OT 文化与非双休。

我从事教育行业,上班时间 8:15,下班时间 5 点。(午餐 1 个小时休息。)虽然写的是 5 点,但总会有一些安排过来的工作是超过五点的。或者经常我的上司,我其他同事依然在工位上奋战。迫于这种无形的压力,有的时候真不好意思早走。所以基本我上班时间得 9 个小时或以上。相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晚。

在国内,基本都双休。我周六还要上半天班。重点是没有额外上班工资。

香港房价贵,租房负担重,每月租金占工资的三分之一或以上,而且空间小,要合租。

吃的不很习惯。东西也贵,交通费不便宜。

各个方面都不是很顺心,想着当拼了命想留下来,现在倒也觉得回去没有什么不好。

说到底还是自己的问题。是我不够好。

算是倒了一盆苦水。

希望这个难过的阶段度过后,自己能笑着来更新这篇,告诉你们,我已雨过天晴。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AEZOiI 发表

虽然不能代表所有港漂学生,但是我想说说我的港漂感受。

答主既不是可以很快融入香港生活的广东人也不是 Lambo YU 说的秦岭以北在大陆占发声权的北方人。我来自一个没落的二线城市,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一个被忽略的城市。

在家乡的时候,雾霾食品安全问题一如既往的存在,治安也是问题,每每从长途汽车站前经过,就可以看见一些扎堆的坑蒙拐骗外地人的职业骗子,商厦大牌少,服务态度也是没精打采的那种;几乎没有优秀的吸引外来学子的学校,社会上流行的娱乐方式停留在廉价的电游厅和麻将茶馆,总之,就是经济和文化都挺落后的。

不见得生活多充满希望或活力,但绝对不致于孤独到绝望。

来了香港后,当然首先是被这里方便的公共交通,完善的服务体系,良好的治安所折服。我在香港虽然碰到过激进冷漠的本地人,但也碰到了很可爱的 Local;学校里学到的很多思想十分先进有趣,一些教授也很有趣;关于饮食,真是几乎各国都有,只要有钱,想吃什么都几乎不是问题。一切听上去都很诱人,不是吗?

但是。香港给我带来的无尽的绝望和孤独感,是我余生都不愿意回忆起的。

虽然有朋友,但是大家都太忙,在这个追求效率又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几乎是被逼着 “自私”,看上去再贴心天天腻在一起的蜜友也有代沟,因为大家都知道,连自己都做不到完全的坦诚相待或是把心思花在友谊上,何必去强求别人。所以能找到几个聊得来的饭友就算幸运的了。

当然,也有那种十分 social,交际圈可绕地球两圈的人,但是人潮散尽后的孤独感是难以想象的,它逼着你为了减轻此种感受,而不得已每日每日沉浸在游离于各种团体之间,挺累的。

如果社交只能停留在朋友圈,那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家庭。于是我开始念着家里的好,珍惜每次和父母夜聊的时光,但是,不论是地域还是年龄,他们都不可能懂得你的感受。每当他们说起,“你只是不够努力”,我都好想哭。

周边的人,尤其以北上广人为主,真的都太优秀了,这是无法磨灭的地域差异,从小到大的教育资源的优越性,决定他们的确有更扎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弹性。所以在很多同龄人看上去轻轻松松地就取得的成就,比你天天只睡五小时取得的成就大了很多倍的时候,孤独感便加深了。

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努力,你所明白的,只有你只能靠自己

于是你说,那就习惯就好了呗,对啊,我也认同。可是当自己一个人四处奔波,旅行也是一个人,吃过的美食见过的美景,分享的方式竟悲哀地发现只有 po 到朋友圈,而且还可能被留在大陆的同学说成是秀优越强烈的 Detachment 油然而生。

港人的民主集会与我无关,大陆的思维方式又渐渐和我的相违背,我经常觉得自己就好像停留在大陆海关和香港海关中间的走廊一样,不知道到底身处何处。Multiple Identities 让我产生了自我怀疑,而此种怀疑本身就是孤独的。

为了消磨孤独感,我开始天天沉浸在不规律的吃东西中,有的时候为了赶 ddl 就不吃,有的时候甚至是数着分秒盼着下课盼着吃东西,倒不是说多么饿,只是因为做这件事情是可以收到成效的——胖。多么讽刺,但这就是事实,花一大笔钱长胖,再花一大笔钱运动房减肥,而且吃的东西并不见得多么好吃,油倒是重的腻人,世上最贱的事情不过于此。

有个朋友说过,一个人吃东西,感觉特别可怜。我不评价此话的是否妥帖,但是当一个人为了不浪费钱而被迫吃下一大盘子东西,最后胃消化得难受的时候,是挺难过的。

也曾想过,不如就谈恋爱吧。可是也许是我太过浪漫主义,我始终无法接受好似完成任务般,目的性极强的快速地将两个孤独的人拼在一起。更无法接受 Local 流行的 “拍散拖” 模式。

我在香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游乐场,一个人在人潮涌动的 IFC 洗手间哭成傻逼,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看到泪流满面;

在走廊一般大小的租住房里逼仄地生活,在 KTV 喝得醉醺醺想找个人表白,打开手机发现连个放肆的对象都找不到;

曾一个人在海边大吼 “我一定要实现梦想” 然后默默回家,也曾一个人在湾仔人行天桥思考过结束生命。

我知道我不会做傻事,因为学费太贵(笑),也因为不服气,就是执拗地想挣扎下去。龙应台说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也有人说,不论是哪个城市,孤独都是一样的。

更有人说,这是成长必经之路,留学生最容易自我感动。

好吧,那就姑且让我作一回:

如果成长意味着这种无穷无尽的孤独,那我真希望逝于胚胎。

知乎用户 赵圆圆 发表

在家乡,上海,有个发小,原本在复旦念书,学校里有个作为交换学生去香港大学的甄选机会,他去考了,没考到最好,但是最好那名复旦舍不得给港大,于是奖学金给了我发小,让他去了。那是 99 年,大陆生在香港就好比西藏学生在京沪那待遇,给分配的宿舍是港大的半山别墅。

赴港之前,他舍不得家乡故友,很是犹豫了一番。去了之后一段时间的来信就已经是感慨自己幸运了,港大在学术方面和复旦的差距,按他当时的估计,至少是 5 年。于是欢欢喜喜念完,毕业后在香港顺利找到工作,一路升迁,再过几年年薪半百,也拿到了香港身份。

自他当年赴港一别,见面就少了,全凭书信。偶尔他回沪省亲、看 F1,得空见面小叙,觉得香港已然是他心中的第二家乡,地位不逊甚至可能超过上海。

但我觉得这也不算什么忘恩负义,香港待他不薄。像我嫂子,外省大学生一枚,毕业就来上海一家外企工作,整个青春都挥洒在了上海,后来在上海结婚生子,夫家是上海户籍,现在月薪 5 万,为上海税收做的贡献不算小吧,可她大儿子都读二年级了,她仍然排着队不知道何时才能获得上海户口。

以上只是中年人的一点回忆罢了,对今天的学子可能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因为时过境迁。无论是当下部分港人对内地人与日俱增的敌意,还是香港越来越渺茫的前途,都和十多年前的当时完全不同了。

知乎用户 老徐 发表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在港内地人,也有一千个香港,也有一千个 “永居”。对于题主的问题,内地学子中,有的人毫不留恋,读完书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张永居;有的人为得到它,如同苦役,恨不得拿到永居后第二天就离开;有的人喜欢香港,喜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永居不过是副产品罢了。

当年高考时的阴差阳错,第二志愿来了香港,一晃一个十年,人生的三分之一在这里度过。对这个城市从陌生到熟悉,但熟悉得还是有点夹生。

我不愿被称为 “港漂”,也不认为身边的同学朋友是“港漂”,而更愿意称我们为「在港内地人」或「留港内地人」,即使已经换了永居,成了法理意义上的“香港人”,但我们这些基本三观形成后才来港的人,终究难以把自己和“香港人” 划上等号;而 “港漂” 却处处透着一股酸楚,似乎也不能反映自己的状态,那么也许「在港内地人」才更能体现自己的身份认同吧。

根据个人的了解(无实际的数据,仅个人观感),我们那届本科内地 生大约将近 200 人,大概有一半略多拿了永居,另一半略少的同学,一般两种情况:1. 没待满 7 年,普遍本科后即出国读书、回内地工作,尤以理工科同学为多,道理你懂的,香港对口就业面狭窄待遇不高,而海外升学机会多且相对容易。2. 对永居身份不看重,即使 7 年也不选择放弃户口,普遍以北京、上海同学为主,道理你也懂的,一个北京户口的获取难度,并不比香港低多少。

而在这一半多拿了永居的同学中,有不少在满了 7 年后陆续离开,而没有离开的,也有不少在考虑离开,即使是已经买房生子,看上去已经 “稳定” 了的人。而最终能有多少人长留香港不得而知(十年后,请大家提醒我,再来补充答案)。

针对题主的问题,个人认为,真正「为获得永居」而留港的人确实不少,但「仅为获得永居」而留港的人并不多。对于我和身边的很多朋友,「获得永居」固然是留港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想想当年本科毕业的时候,除了在香港海投简历,我也选择性地投了一些在内地的机会,当时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很简单,如果内地的 offer 大幅好过香港的 offer,就可以放弃永居。虽然,最终最心仪的一家在内地的公司在第五轮(也是最后一轮)的 assessment centre 没有通过,但也彻底不用纠结,老老实实地呆在香港,混到 七年。

亦或者,当初如果读的不是商科,而是理工或者人文科,可能也会更愿意像很多同学一样,到美国读个硕士博士什么的,而不会单纯为了熬一个永居而留在香港。

大多数人做重要决定的时候,通常不会是单一维度的考量,而是多角度多因素的权衡和考虑。通常而言,大家留下来的原因可能有(但不局限于)这些:

- 更好的工作机会(行业、职业发展、薪酬)

- 继续求学的机会(读硕士博士)

- 生活的惯性(大学 四年,熟悉了这座城市的生活,社会关系、最熟的朋友可能都在这里,而除非回家乡, 去其他内地城市生活并不见得比在香港更容易)

- 人生伴侣的所在(异地 是个大问题)

- 更成熟的社会(安全感、 秩序感、便利感)

而获得永居,也只是这众多原因中的一个考量罢了。

知乎用户 一鲔鱼 发表

之前两年在香港,今年跑来日本换个环境呆,于是也回头反思了下在香港的生活。

@肥肥猫

猫老师的答案让我特别有感触,尤其是说到川菜煎饼果子肉夹馍的那部分。

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当然也有过的非常如鱼得水的,但大部分和猫老师提到的差不多甚至更不好的。

为吃东西贵发愁为房租贵发愁,这些源自生活条件(吃喝住)的惨 我估计奋斗在别处的年轻人也有类似经历(不过香港的住房条件也许更夸张一点)。到底什么让香港的学生和别的漂不一样呢?为什么即使有很大一部分人,没在为吃喝住发愁,也过的不开心呢?

我觉得可能一是源自一种 “我呆在我觉得比我原来呆的地方更先进发达富裕自由的地方,但我过的却不是更先进发达自由的生活” 的这种差距,也来源于没法找到归属感。我觉得无处可寻的归属感(感觉自己不被大环境接受)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为什么吃煎饼果子肉夹馍会特兴奋?因为煎饼果子来源于自己特熟悉亲切的那个舒适环境里,这种不再是 alien 的感觉就让人兴奋。

如果是上海北京,虽然土著也占很大比例,但从各个地方来的人也太多太多了,而且上海北京比如二线城市,在日常生活(交通、饮食)上会有巨大的让人不可接受的差异吗?我想也不太多。如果生活在欧美日韩,自然理所当然不会一开始就试图从环境里找什么归属感啦家的感觉什么的,因为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是很明显的。所以可以试着适应调整改变自己来融入,融入不了 panic 一下可以想反正我是外国人嘛。但香港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都是中华文化下发展起来的(有共通的文化背景),看上去饮食啊生活也没啥差别,离大部分人的家乡比起异国来说更近,所以很多人不是抱着进入一个特别陌生的文化的心态进入香港的。但心里也隐隐知道是不同的。

然而耐不住不一样的那么部分实在是很大,生活习惯还好,思想差异是很大。学校里也有很多大陆学生和老师,到各个地方也可以见到很多来旅游的游客,在这种其实也差不多的错觉里,还没缓过神来,就被学校里浓厚的政治氛围啦,铺天盖地的新闻啦,社会展现出来的巨大贫富差距之类的吓到了。(我想说这种差距和来源于差距的压力更多是大环境里的,而不是具体每天遇到的人和事上的)

香港看似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感觉挺多元。但我个人觉得它文化还是挺独特而单一的,学校里年轻人大多都一个模样(也容易被煽动)。这种独特而单一的文化特别容易给人一种压倒性的感觉。

很多事情,自己作为非港人,没啥说话的立场,但细细一想,说的跟大陆有关的事儿,仿佛和自己又有那么一丝关系,可是我能参与嘛?好像不能。像外国人一样从完全 outsider 的角度看?也没法做到。我想参与嘛?我其实也不想。这种不太强烈不会真正触到神经的事儿不会让人觉得痛苦,但失去参与感让人酸酸痒痒的感觉也挺不好受。

学习 / 工作也很辛苦,竞争很强。很多人本来都是佼佼者挺牛逼的,一下来可能竞争不过人家也会受点儿打击。不过这个遇到的少,不太敢说。

至于我个人,没为生存上的事儿发过愁,想吃喝买点啥的时候也没什么顾虑。学习压力挺大,没什么时间出门,但也算有生活。一方面也享受香港便利的交通,来自世界各地高水准的食物,摩登的店,每年一段时间里特别多的美术展,艺术节便宜又精彩的表演艺术。我在的专业就我一个非港人,香港朋友和大陆朋友都有,和大部分遇到的人都合得来,粤语不大行,没因为自己是大陆人被任何人亏待过,反而挺受同学照顾。只是天性不爱 social,不太愿意和一大群人一起出来玩儿,不爱集体活动。所以除了自己一个人去逛街吃饭,找不到什么乐子。但偶尔在街上走走看看,觉得也蛮好的。我想如果是 social 的人,混个小圈子,其实生活乐趣应该也会不少。

但从去香港前,一直到今天,我都丝毫没出现过为了那个身份在那里呆 7 年或更久的想法。因为我是比较追求过的舒爽的感觉的,在香港除非比较钱(相对于香港人来说的),不然一般不但舒爽不起来还会痛苦,不像别的地方只要别太有抱负也能凑合过过。本来三年前能去别的地方,但没去,也有点儿后悔。对于明年还要回去再熬几年感觉略微焦虑。

但是我身边不少人都有为了永居努力的想法,大多是想熬完了就走。我也挺敬佩他们。

老想到好久之前第一次来香港的时候,晚上出地铁站看见中环,很旧的大厦唐楼和那些金碧辉煌的百货公司金融大楼比肩而立,酒吧和旧糖水铺靠在一起,高高低低的坡子小道上走着形形色色的人。觉得很喜欢。现在这感觉变了吗?哎,其实我也不知道。

——

知乎三年多,第一次正儿八经答个题。

谢谢猫老师赞。表示诚意,也因为自己在学校里是个没什么人认识的路人,不匿了。

另外重新看了眼题目,发现好像文不对题,因为我没什么往永居努力的体验。写这个主要是受到猫老师回答的启发,作为学子说啰嗦几句吧。

补几张 touch 和手机拍的照片儿吧,有些感觉说不出来,可能在这些照片里。好像也不太香港 :)算是夹杂私货吧,别介意,谢谢啦。

知乎用户 张睿​ 发表

与有些答主一样,我也不习惯用港漂的说法。看看 ID,清楚写着香港居民身份证。既然我们是香港居民,这片土地就是我们的。

我们也没有融入所谓本地人的必然义务,因为我们成为了新的本地人。我们的文化和语言成为了,至少是应当成为香港的一部分。香港不等于粤语文化圈。香港是个移民城市,上溯三代,香港人才有几个…

知乎用户 Amane Nagumo 发表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我上次帮一个学长写的一个小作文。这是读了本科又边上班边读 part time master 的他对于留学香港的感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MwMTM4MA==&mid=400534022&idx=2&sn=a6a9f2bb2e1fa70366a6c20e67f81223&scene=2&srcid=1111fH7ezCrCE0rPKYthrmEN&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至于我的态度?那就是在香港念大学这个机会无比珍贵。18 岁可以养成人生太多重要的观念和基础了,抛去环境优势和广泛的机会之外,有任何人问我香港最大的好处,就是教会了我不是去判断,而是去思考,去尝试了解和接纳和自己不同的一切。别说这不就是应该的吗,太多人做不到了。

它的珍贵在于在你一边享受它一边却不自知的时候,你还会有无数的误解,但曲解慢慢变成了解和理解,当你愿意和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三观去交流去认识甚至去融合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世界很大,原来我们所处的位置生活的调性很单一,而且很特殊。

基于此,我希望我的下一代成长在更自信自由的地方,不用经过我心路历程的波折,那么香港至少这不算一个很坏的选择,当然有更好的。

我曾经也以为,local 都见识短,local 都不好好学习 free ride,local 都反动,和 local 三观不同不能交心,苹果日报是神经,而说我爱听的话的商人政客就都是三观正的人,香港就是房子小,吃饭交通贵,再不乖香港要完蛋。

如果任何答案是在强调以上几点,那么只能说这个人还不在那个节奏上,还不了解香港,还不够融入这个城市,这个程度不能深入的话,那么他呆的时间越长会越痛苦,就算有 1001 个理由留住他,任何一个留不住他的理由也会像公主 12 层天鹅绒下的豌豆每天让他不舒服,何况它们还会共同作用,啧。

但这些,我都习惯了。

比如交朋友吧,我大多数朋友是内地人,但不影响我有很多 local 朋友。有 hi bye friend,也有合作伙伴,有人只是会开玩笑或是认真要我教普通话,同样有知根知底连弟弟的同桌今天给他写了什么纸条都会告诉我的人。

这也是香港的课堂和生活一起教我去思考的一点,当你标签一个群体的时候,你就忘了群体里每个个体的个性,一个人喜不喜欢你和你是哪里人可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们有共同话题吗,大陆人和香港人很多差异,但是女人之间的共性是大于地域差异的,约个逛街吃饭看电影自拍打麻将都一样一样的,何况是人性的共性。关键是,你有没有开始探索这个交流的过程,或者,你是否潜意识拒绝这个过程。

至于置业,交通的费用,其实我认为,就同一个行业而言,收入差大于消费差。

香港房价和深圳也就差个两三倍吧,何况北上广呢。比如新入职的记者吧,月薪两千块 rmb 和一万三 hkd,面对 4 万 rmb 一平米和 1 万 hkd 一尺的房价,其实,不都是一样无力吗。起码在香港你还有公平入职的机会,不会眼看比自己学历烂一大截的人靠软实力全部霸占了你的理想。诶,其实新闻理想这种东西是不是没得谈的啊

另外,现在对于香港有太多误解,关于港陆矛盾也太多花边渲染,我只能对在香港并想继续呆下去的人说,不要轻易相信媒体,更不要不懂什么叫引导就被各路口舌牵着走,多读书,不同人的那种,然后自己去观察去感受。起码,要知道港独真的是一个很可笑的概念,但是出发的角度不是恩主心态,而是客观现实,什么港独分子,尤其用一小撮这个定语的,这种文章就不建议读了。

不过我的感受或许不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我的专业很特殊,我的经历也很特殊,我主动或被动去了解香港的机会更多。我是个从一开始尝试融入,发现冲突,对立批判,了解香港和世界的相对性,反思自己,剥离代入感,形成新的统一价值,都比别人节奏快了很多的人。

就像我非广东人,三个月听懂广东话,半年会说,两年半以后可以帮人纠正语音错误。所以当我的朋友还在民主墙贴段子讽刺那些很毁以前的三观的标语,我已经能从贴标语的人的动机去理解他,并感慨不同声音都能表达言论自由真好,而不仅仅在意这个玩笑的标语本身。

有时候我很遗憾这些人的想法,为什么和我来了一样的四年,却和只来了四个月的我一样的脑回路。后来更遗憾地发现,成长速度不匀,大家各有各的活法。或许我的经验不适用于大多数人,但是干嘛要做无聊而沉默的大多数呢?

或许我成绩不算特别好,也不阅读广泛关心时政专业能力突出,但就谈活在香港,还是有一定发言权吧。个人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状态,我言辞刻薄但内心宽厚。虽然很多自以为很客观的人,已经在觉得我偏激了,但我并不信奉民粹主义,所以有时候还是觉得香港过于矫情,又实在是小温暖。制度化法治化其实是很酷的东西,critical thinking 以内的很多很国际化的哲学理论,历史观和人文理念,如果缺失太久就别再缺失了,成长得晚好过拒绝成长。如果你实在无法接受我所说的任何话,那么你真的可以试着按我说的,做下去,过两年再回头看,毕竟两年前的我和绝大数人一样对幼稚的自己执迷不悟。

我爱听所有人说话,glad to meet diversity 。

但我不爱听一叶障目的人对着满目疮痍说,这世界全是森林 。

还有人记得小作文吗,小作文在这里 ,我知道大家也不会耐心看

香港留學? 一般我們都到處跟人說別來

不過一般擠上了地鐵門邊的人都喜歡跟別人說,別擠了上不來了,一個道理 就得上去了才能邊說邊不腰疼。其實香港毛病挺多的,每天都可以給你爆擊,但她的好也數不完啊,繁華自由可優雅可市井,有很多已知的或隱形的資源,見到有趣的人和事,多花十倍的錢(有十倍嗎其實我不知道)也是值得換的呀,年輕的時候不出去看看,就再也走不到更遠的地方了,那樣多無聊啊☺️

18 岁淋淋 · 阿芙洛 · 白莲花 · 狄忒,刚走进亚洲第一的传理学院,就知道学长有巅峰模版 一个是浩然正气品学兼优的广播新闻 Chris,另一个就是浪荡天涯但高 GPA 镇住公关广告的他。

我讨厌这样的玛丽苏画风,但他或许的确算是人生一只小小的赢家吧。他說瑕不掩瑜,多無所謂的表情啊,没来过香港的人,有太多或大或小的误解,在香港的人,也多半被她的矯情和糾結這折磨掉了小半條命,是過盡了多少帆,才開始對她與有榮焉。

深厚地喜歡香港絕對不是輕易的事情,如果只來一年就別折騰自己去了解她。把該逛的街逛夠景點刷完下午茶吃遍寫真拍好福利用一套,就哪兒來哪兒回吧,讀大學或者要留著打拼,日子說短也真的不短那種,有錢有地位的話,在哪裡日子都會好過一些,沒有生活的勇氣,到哪裡都是一條死路。

這樣說來香港倒是好選擇,熱愛競爭尊重公平憐憫弱者讚賞強者。至於認同,直到開始與香港同呼吸共命運的時候,或許才能理解她所有的掙扎和尷尬,然後珍惜愛護她,那太難了。

看內文他怎麼混那麼開心,他語氣公正而抽離,或許跟他學可以讓鬧哄哄的時代命運裡過一個自如的日子,嫉妒他。

而我這種直覺的感情動物呢,又想掐死香港吧,又挺喜歡她的,可能因為她像我自己一樣,又矯情又溫暖又討厭又可愛的。

知乎用户 周溯 发表

不同意肥肥猫的观点。在港几年,并不觉得自己生活得可怜。每个人对生活不同部分的要求不同,肥肥猫看重的是住得大,有车开,吃川菜的便利性和平常性。我在香港的几年,的确一开始来不懂选房,住得挺差,现在虽然房子也不大,但住得还算舒心,当然也有习惯了的因素。开车一直不是我的生活技能也并无意愿将车列为生活必需品,在这样一个公共交通非常发达的地方。吃川菜为什么一定是三希楼,为什么拿三希楼和路边的小馆子比价格,这年头真要过节才会发朋友圈吗。和同龄人比较有多少次比完是开心的?比较更多的是关乎选样本选方面。

不管在哪个城市生活,必然有你喜欢和你不喜欢的元素。当不喜欢的超过喜欢的,就会考虑离开。

看到这个题目,我也开始考虑我为什么会不知不觉成为了这个题目中那类人,可能是缘于 “较不坏的选择”。来港读研究生是较不坏的选择,毕业后留下来工作也是,工作了几年,想到拿了身份办了护照,去一些地方更方便,那就等着吧反正还剩几年。反过来想,如果现在离开,去哪里做什么有更好的选择吗?我想了几年。

知乎用户 peggy 发表

看了好多回答觉得好消极。。。忍不住说两句

作为一个在香港呆了第四个年头并且决定待下去的大学生

我也曾经历过似乎每个来香港读书的大陆孩子的心路历程 从最开始的抵触 反感 厌恶 不适应 价值观碰撞 到现在对我港是满满的深爱

所谓迷茫,大一的我也曾每晚去维港边吹风喝酒思考 我所做的来港选择到底是否正确

所谓孤独,我也曾对慌慌张张的友谊和匆匆忙忙的社会表示质疑

后来反思 其实无论在哪里 都是一样 新环境不可避免的会与自己磨合

封闭自己是下下策

很重要的一点是 自己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这又引到一个更大更需要大量思考的命题

那不如怀着积极开放的心态去体验 去感受 去亲力亲为

后来 我见到了很多有趣的人 认识了交心的朋友 建立起自己的 network 甚至事业

不得不说 香港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 只要你愿意去 expose

香港这个城市虽然很狭小 但很美

人虽然杂 但普遍很单纯

无论在哪儿漂 都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 这样才能天天开心 如果现在还没有喜欢 那不如尝试去多感受一下这个可爱的城市 ^_^

而且 我现在并不觉得自己在漂 反而香港对现在的我来说 像第二个家

在纽约读书的这半年里 每天都收到来自香港的牵挂 很温暖 很想念 很踏实

对了 对于 “在香港作为大陆学生有没有被歧视” 这个问题

我一直觉得 如果自己本身是一个懂道理尊重人讨人喜欢的人 走哪儿都不会被歧视~

很感谢这个城市带给我的所有

我更喜欢叫她 Home Kong

Victoria Harbor 第無數次見到 都會感嘆于你猶如初見時的美麗❤️

知乎用户 单纯 发表

七年最大收获就是我学会了怎样在第一天买到 iPhone

-—–2019 年 4 月更 ——

一开始的主要目的是拿特区护照 好装逼

呆了这么多年以后发现回不去了,同样的技能水平回了大陆工资水平还是只能维持现在这种水生火热的生活。

现在认清了香港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巨大的中介,连接了中国大陆 与 西方世界。做生意,做掮客很适合,这种环境,很难产生最基本的实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实感觉挺不错的。

我认识的人中分四类。第一类读书时愤恨不已,融不进社会,搞不定作业,毕了业就赶紧逃离香港,回到内地找份儿不错的工作,然后说再也不来香港了。第二类毕业之后去国外读书,香港只是个跳板。第三类是毕业之后再留三年,拿到身份转头申请移民他国。第四类是读书工作拿身份,然后继续留港。第四类大概是比较辛苦的一类,也是人数最少的一类,不过真正喜欢香港做第四类也不错。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港漂九年,已获永久身份,已在港买楼,已婚,无子,老公也是港漂。

我是个比较幸运的孩子,出生成长在小康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庭和谐,衣食无忧。大学的时候是冲着全额奖学金来香港读本科的,香港的房子是我和老公家里共同出的首付,我们自己供楼。目前两个人月薪加一起 60k 左右,供楼每个月 9k,压力不算很大。平时工作很忙碌,也经常加班,但休息的时候也会出去走走,去郊野公园呼吸新鲜空气,看场喜欢的电影。现在的生活,我觉得很好,也在努力变得更好。

我想说的是,香港除了日常生活语言不是大部分从小学习的普通话,工作中的书面语言全部都是英文 (这个可能分行业),其实和北上广没什么两样,在这里的外来年轻人,和北上广的年轻人一样努力奋斗。谁觉得喜欢这里就留下,谁觉得累了就离开。人生不是一个户籍就能决定方向,也不必为了 “留下来” 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按照

@肥肥猫

的逻辑,哪个大城市的人不可怜?脱离收入谈消费就是耍流氓。你出去吃一顿饭花 1000 块,你不看看自己一个月挣多少。就像在上海,两个月入 5000 的年轻人,出去撸一顿正宗川菜花个 500 块真的多吗?

横向对比,你们感受下:

北京人均年收入约 4 万 3,房价平均 3 万 5 一平。

上海人均年收入约 4 万 7,房价平均 3 万多一平。

香港人均年收入约 19 万人民币,房价平均 10 万人民币一平。

想必大家也见过在北京的朋友,天稍微蓝一点就刷爆朋友圈,跟一辈子没见过蓝天似的。

上海的山寨小熊饼干也能大排长龙,不就是一个小破饼干吗?

深圳。。。这么一想,深圳还真是个无可挑剔的好地方。

作为一个港漂十年的男人,我来说点个人认为香港好的地方吧。

在这里,你自由,没有人逼你做任何事情,你爱结婚结婚,爱单身单身。

在这里,你方便,滚滚红尘应有尽有。

在这里,你体面,没关系没背景,你靠自己的努力,照样可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在这里,你安全,没人劫道,没人打架,安心走夜路。

说真的,

@肥肥猫

大哥,请不要可怜我,替我向您父亲的大哥问声好。

知乎用户 Summer 发表

看了排名前几的答案。森森觉得留香港 7 年的体验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状态。但凡有点能力和选择权的年轻人,无论在北上广的、国外的、二线城市的,几乎每个人都在纠结走还是留的问题。

我在香港待了三年半。刚到香港的第一年还在纠结要不要永久身份,后来就完全没想过了,一切顺其自然。反思一下原因,主要是第一年和同学合租上下铺,吃食堂,生活质量差,在不舒服的状态下人就爱多想,才会纠结要不要留在这里。第二年工作以后,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在工作中有了朋友,认识了一些香港同事,相处也蛮愉快,粤语磕磕绊绊也可以讲一些了,周末还能出去 hiking 逛街吃下午茶。每天都在忙着想如何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在 “香港” 这个地点上了,以后想回国内就回国内,想出国就出国,想留着就满七年后拿个身份,只是为了生活更方便,无他。毕竟,工作,学习,恋爱等问题在哪个城市都要面对的嘛~~ 在哪里都一样。

关于香港的缺点:大家讨论的最多的是买房困难粤语的问题。关于买房,在北京普通本科生赚几千块,房价几万块,香港普通本科生赚一两万,进了外资金融机构翻个两三倍很正常,房价十多万,也都差不多~ 关于粤语,在香港生活几年之后,应该都七七八八学得差不多了吧~ 关于文化融入,很多小伙伴都是在 “作” 啊,抱着开放友好一点的心态就会发现香港人也很可爱的,有时因语言障碍的确会导致沟通不太顺畅,但这也是学习的过程,如果一点不适应都忍受不了,还是回家做妈妈的好宝宝吧,何苦出来混呢。此外,香港职场跳槽频繁,同事之间斗争情况不如国内严重,大家都是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来上班的,干完活儿,拿到工资,攒一点经验,通过跳槽来获得更高的职位和工资,不用在无聊的人际关系上耗费太多心思。

香港还是有优点的:交通方便,空气比国内好,医疗水平高,周末平均一个小时路程就能亲密接触大自然,个人能力发挥空间大,还有无论半夜几点都能吃到好吃的简直不要太爽!^_^

知乎用户 boss 发表

曾几何时,西式的教育理念与自由、开放的管理模式及阔绰的奖学金,让去香港读书成为内地学生的时尚又不错的选择。但近日的两则新闻,让内地学生在香港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再次受到关注。一个是香港政府通过了一项法令,取消对非本地生的资助学额;另一个是内地女孩叶璐珊参选香港大学学生会却因为她的内地身份和 “政治背景” 的问题受到质疑。

  对此,有人说,内地学生在香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难以融进当地的社会和校园生活中,香港高校对内地学生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但也有人说,即使可能在政治立场上有矛盾,在生活方式上有差异,在思考模式上有所不同,但并不能阻碍内地生和本地生之间彼此尊重,渴望相互理解的心情。那么内地学生在香港的生存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偏见” 是否存在?

  回顾过去几年,岭南大学、城市大学等香港高校在举行学生会选举时,也遭遇过类似叶璐珊竞选的情况。或许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质疑:一向以民主、自由为荣的香港社会,怎么会在大学学生会的竞选上表现出这样的不公呢?内地生真的会因为地域身份被 “歧视” 吗?带着疑问,观察者网采访了几位曾经或正在香港就读的同学。

  曾本科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会计系的辛同学告诉我们,如果真要说会不会有被歧视的感觉,应该会多多少少有一些,除了少数内地生以外,大多数情况下内地生社团和香港学生社团是分开的,但有时上课做 project(课题研究)的话,就是择优选择组员,这种地域界限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香港城市大学在读中文系硕士徐同学则无奈地说,并不是很清楚学校的社团情况,总体来说,内地学生的融入情况不太理想。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洪希伯在其文章中也介绍过香港高校中 “民主墙” 的厉害,香港大学 “民主墙” 曾放过一张解放军军人与香港大学的某位学生干部握手对话的照片,而这个握手的动作在 “民主墙” 上的描述却成了这是某学生干部 “勾结中共” 的铁证。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洪希伯所拍摄的香港大学民主墙,黑圈中就是所谓 “勾结的铁证”

  香港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吴子臻则理性分析,社团确实是有各玩各的情况,因为玩社团主要还是新生,无法奢求刚来融入香港的内地同学很快地融入香港同学的圈子中,但毕竟真正怀有强烈歧视情绪的香港同学是极少数的,只要内地同学努力尝试融入本地同学的圈子,试著和他们交朋友,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抱著被歧视及感情受伤的态度,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毫无益处。

  前段时间,因为学校躺枪,小编的同学们在朋友圈转发的照片。从照片看来,内地生与本地学生似乎又发生了一场 “论战”。

  听起来香港同学对内地身份的偏见确实存在,但这并不影响内地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结交香港朋友。一名香港城市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香港学生的这种抗议和攻击,多来自内心的不安全感。他认为,香港的年轻人都是带着骄傲情绪的,所以对待同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的陌生内地同学时,他们会产生警惕和排斥心理。他说,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双方的互相理解、信任、体谅和宽容。他相信,绝大多数香港人都是友善且包容的,“对所谓的政治游戏没有兴趣”,“港漂” 们不必太介怀。

  然而,内地学生在香港所遇的困境不仅仅是这些。

  融入之难

  香港回归后,赴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增长迅猛。1998 年,数十名内地学生获得捐助入香港高校;2003 年,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向内地招生;2005 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学院可通过高考,招内地生;2008 年,政策放宽,内地毕业生毕业后可无条件地留港一年。在此期间,如果找到工作,可以继续留港。十余年过去,如今,内地在港留学人数已超 10 万。

香港回归后内地生赴港读书人数

  但是近几年,这种热度似乎有所 “降温”,据统计,2014 年香港各高校共录取 1588 名内地尖子生,人数和去年相若,但申请人数略有减少。其中,港大在内地实行独立招生,接获的申请由去年的 1 万 2500 份降至 “逾万份”;港科大收到的申请由 6900 份降至约 6000 份;浸会大学则由去年的 4900 份申请,降至今年的 3900 份;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的申请人数也分别减少了 12.5% 和 5%。

  沟通难

  语言上的障碍会成为内地学生面临的第一道鸿沟。尽管香港高校不断强调全英教学,但粤语授课在港校还是普遍存在,学校不一定能保证所有课程全英教学。

  2013 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因语言不通、课程安排等原因从香港大学休学回家复读,在当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而像刘丁宁一样,听不懂粤语,是许多内地学生融入香港社会面临的第一道槛。目前香港高校必修课大多为英语授课,只要英语过关,即使不会粤语对最后取得学位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选修课和课余生活却逃不过 “粤语关”。在香港听不懂粤语,意味着沟通的障碍和生活的不便。

  2013 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 72 万元全额奖学金,选择退学复读,希望追求更纯粹的国学,圆梦北大中文。2014 年她以 666 分再次拿到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内地生傅瑶说,她在港大读硕士课程时,班里有 10 多个内地生,约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对于是否学习粤语,他们想法各异。她说,即使有心学习,要想真正说一口流利粤语也绝非易事。她来港已经 4 年,至今粤语还是会听不会说。

  除了语言,难与当地文化产生共鸣也是内地生的困扰。“和香港同学感到难以深交,主要是因为没有共同的成长背景,很难有共同话题。” 傅瑶说,她的一个广东同学,不存在语言问题,但交的朋友主要还是内地的。两地生活习惯、历史传统及文化上的差异阻碍了内地生融入香港。

  学费高

  香港的大学一般学费不低,高达十几万港元。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非本地生 2014 学年的学费为 12 万港元,住宿费约 1 万港元。香港大学 2014 年学年学费为 13.5 万港元。

  高昂的学费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值得庆幸的是,为鼓励成绩优异的内地学生入学,香港各大学均设立了数额客观的奖学金。不过,香港政府近日通过了一项法令,取消对非本地生的资助学额,这意味着香港八大高校将无法给与内地生提供高额的奖学金,内地生想到香港求学,需要每年支付超过 20 万人民币的学费和生活费。

  与内地完全不同的社团、舍堂文化

  香港的大学教育模式相对比较自由开放,受益于这种模式,香港高校的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因而,这边的课外活动搞得可谓异彩纷呈。但对于内地学生而言,却没有本地学生那样适应。

  长期以来,香港的高校遵行 “学生自治” 的传统,学生自身的事务全权由学生会打理,甚至有成员为了应付学生会的工作而推迟毕业,影响课业学习的更是屡见不鲜。针对这种情况,有在港读书的同学转述不少教授在课堂上都是 “吐槽” 不断。

  在香港高校的学生会中,成员需要交纳一定的会费,参选主席则首先要有 “会长” 候选人,召集各个部门 “秘书” 来“组阁”。组完阁以后,还要在学校里进行路演、造势、拉票等等活动。这样的选举对内地生而言,一方面支持群体有限,另一方面将面临反对派的猛烈攻击和打压,比其他候选人压力更大,当选机会普遍不高。当然在内地学生还有自己的学生会,成员都是内地来港读书的同学,也不用交会费。但相比较而言,香港的学生会是个独立于大学的政府注册团体,有自己的政治立场,自负盈亏,与大学平起平坐,常常是学生会为了争取同学利益而和学校对着干;而内地的学生会只是团委领导下的社团,并没有独立地位。

  两边不同的校园文化加上所谓的 “偏见” 使得真正参加学生会选举的内地学生不甚了了,叶璐珊便是其中之一。她以港大学生会候选内阁 Smarties“康乐秘书”(类似内地大学学生会惯称的“文艺部部长”)的身份,参加到了港大学生会的选举中。然后便有了后面我们所看到的新闻。

改建后的港大学生会

香港大学学生会候选内阁(港大 Campus TV)

  另一个让内地学生吃不消的恐怕是香港高校中的舍堂(hall)文化,舍堂也就是我们内地大学所说的宿舍。但舍堂可不仅仅是一个提供住宿的地方,它深受英国传统文化影响,往往具有和大学本身一样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而且,在香港的大学里,由于班级的概念十分淡漠,舍堂就成了大家组织活动、结交朋友的主要场所,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教育课堂,俗称 “舍堂教育”。

  由于床少人多、资源有限,舍堂不是想住就能住的,内地生第一年的住宿是有保证的,但此后能否继续住宿就要看个人的表现和造化了。在填写申请舍堂的表格时,不仅要把对舍堂的期望写得清清楚楚,还要在材料中充分证明自己是个 “有用” 的人,以符合舍堂的要求,并且能为舍堂做出贡献。这一点小编深有体会,曾经一次暑假聚餐中,一位港大的同学表现出一脸的不愉快,仔细一问才知道是他为了宿舍活动尽心尽力,但还是因为 “活跃度” 不够而面临被赶出宿舍的危险。

  2013 年、2014 年,英国权威组织 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大学综合排行榜,中国香港 3 所大学排名均高于内地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同时对于拥有 2000 余所高校的内地来说,仅有不到 10 所学校进入世界排名前 200,而香港作为一个只有 8 所公立高校的地区,却有将近 6 所都曾进入世界前 200。

2014 年 QS 亚洲大学排名

  这说明,香港的高校在竞争力等方面必然是有很多优势并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并不一定适合每位想去求学的内地同学。毕竟,由于社会政治环境与内地的差别,在很多观念做法不认同的情况下,初来乍到的内地同学是很难去融入适应的。因此内地生在做选择的时候不妨仔细考虑一下是否真的做好了足够的准备了。

  当然,对于已经作出选择的同学,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香港,挑战越多,收获也会相应增多。正如香港理工大学吴子臻同学所说,如果抱著被歧视及感情受伤的态度,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毫无益处。

  香港也应用更加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内地的学子,内地生参选学生会是想要深入地了解香港的学生会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与校园,这无论是为香港本身创造宽容自由的环境、还是为内地学子更多地了解香港,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知乎用户 点点香港 Go 发表

嗯,漂了两年了~

求学当然是第一年了~

个人感觉第一年用来求学蛮好的,尤其是北方小伙伴,对气候,住宅,饮食,文化都不了解,也不适应。

香港的一年制授课研究生课业不难,课程也不多,学学粤语,爬爬山,了解一下,适应一下,对将来在这里漂还是有好处的~

至于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在香港月收入两万的那个题里,已经非常清楚了,不想再写……

等我学会怎么加链接,就把链接加过来……

或者谁会加链接,教教我也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想那些觉得香港太没有归属感的人,恐怕是期望值过高了吧。美国各个州尚且风格迥异,喜欢互相吐槽,我们又怎能指望回归还不到 20 年的香港有多么的像大陆呢?想要享受香港的国际化,护照的便利,就得接受它和大陆的差异。

中环铜锣湾的高楼林立是香港,街边小巷破旧的咖喱鱼蛋店也是香港。旺角晕眩的红绿霓虹灯是香港,日出时离岛宁静的海面也是香港。反水货客是香港,在公共场合摔倒马上会有很多路人来扶也是香港。

这里精英太多,有时你觉得永远也赶不上他们,可是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明天的自己比今天好,又何必在乎现在的自己不够好呢?20 来岁本来就应该是奋斗的年龄,香港只不过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你不得不为生存奋斗的地方。但是话说回来在哪里不需要奋斗呢?在哪里没有挫折呢?北京上海一样有排斥外地人的,美国一样有排斥中国人的。

说到底拿不拿永居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可能交了个对象就留下了,可能拿到了外国研究生 offer 就出去了,也可能家里突然有点什么事情就回去了。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现在生活的城市都不是因为喜欢才来的,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某个城市,才渐渐开始了解熟悉习惯甚至喜欢上这个城市。

我自己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会留够 7 年的,主要是因为我学的专业不需要继续读研,在大陆就业也不是很合适,而且现在正好在香港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例子,并不能代表所有港漂。我很理解有些港漂的不适应感和孤独感,因为两年前的我也是那样的,甚至十分讨厌香港,但我很幸运认识了一些圈子能让我开始慢慢融入香港。

我认识的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工作家庭等种种原因留在香港,顺便拿了永居的。专门为了拿永居而留在香港的好像很少吧。人各有志,怎样选择都不是错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某高票答案,觉得略喜感。这答案里折射出的心态或许也是大部分人共有的吧。

其实不满的地方可能只是找不到归属感。比如吃不到西安肉夹馍,比如不习惯偏南方 + 西方的人际关系。而房价高房子小就如某评论说的一样,你在北上广能住到的房子当然也不可能和老家自己盖的一样舒适。

哪里都不能够十全十美,而大部分人移民香港,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的。这就跟往北上广,往美国走的道理是一样的。

自己不满的话不要全怪你待的地方。七年就能保证身份证已经是难得了。

想走就走,不要说的跟香港欠了你的一样。

知乎用户 亦然 发表

人在江湖,哪里不是漂。只有在家乡才不算漂吧。

没感到港漂,跟北漂,沪漂有什么区别。

至于所谓归属感,这玩意跟安全感一样,不是城市 / 男朋友给的,是自己给自己的好么。

知乎用户 吕二爷 发表

我相信每个背井离乡,在一个城市能待上七年这么久的人,对这个城市都是有期待的。

来香港一年多,身边也认识了不少的 “港漂”。有的是工作稳定了,回去也没有方向就这样留下来了,有的就是想读了这么久书顺便就把永居拿了。大家也不是没想过未来,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安家立业对于没太多家庭实力的人确实太难了,也有的人没有等足这七年便中途离开了。

在抉择去留的关口,我一度也很犹豫。前面人走过的路看过太多了,对未来人生的一些希冀也担忧在这儿永远也不能达成。而更多人是想,先留下来攒几年工作经验再走,回去也能说有海外工作经验撑撑门面。又或者,当作一个跳板,移民去其他国家定居。七年,仿佛也不是个界限。

一度止不住觉得有些孤独,来来去去的事都是自己一个人;总担心着交上了朋友,对方却随时会离开,后来也就懒了,没那么愿意花心情了;有时又很畅快,觉得自己自由没有约束,默默窝在狭小的房间码字,又或者去广阔的夜色里泼洒心情。不过也没那么特别,总觉得是大城市青年们的通病,时间推拿推拿便好了。

时间就这样走的,七年,伴着这段时间的人,年纪不觉也大都快 30 了。也许我的 30 并不会有什么不同,萌发着普通再不能普通的 30 的追求,而这块土地却可能永远不会馈赠予我。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候大家已经习惯了一年一度的 sogo 店庆,去旺角买球鞋,出门坐 mtr 就能到想去的商场,去吃各种甜品美食,偶尔周末出海散散心,沿着麦里浩径徒步,在无趣的夜晚沿着海岸跑跑步,然后看着沿线钓鱼的人抛了一杆又一杆。大家或许也逐渐习惯了用粤语,英语在工作上交流,倘若要说回去,心底却突然有些抗拒。

不过七年拿永居,看起来永远不是一个必须的任务,感觉更像是顺其自然的事。大家每天并不是痛苦地上下班,然后等着一份比内地看起来优厚许多的工资。更多感觉大家待在香港的每一天,都有自己要做的事去做,有想尝试的美食去品尝,有个地方想要走走。大抵生活便是这样吧,只不过在这隐隐感觉失去了憧憬未来的勇气。每每想象未来的时候,总是慌张地退了出来。大家都说与其惶恐,不如想着怎么花钱实在。但对于我,在这看到了太多不同的三十的面貌,却是满怀憧憬和激情的。

也许七年不能给我个允诺,但愿这段时间能给我答案。

我们口头总说着它的不好,是因为对这片土地依旧充满了期待。你来这里的话,不用着急奔走观光,就跟他们就静下来聊聊,相信你也能感受到在这块地方,有他们真心的喜欢的地方。我想过,也许有一天会离开,我也还是会忍不住想念这里的。

知乎用户 Cindy 发表

2008 年来香港,第 7 年。

有个大前提,好多人都把香港妖魔化了,其实香港只是一个地标。跟我们向往北上广一样,为什么会有人来了香港又离开,这跟去了帝都上大学最后又回到了家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只在于邓爷爷当年的英明神武,要一国两制,北上广还是社会主义的,香港是资本主义的,就这样而已。

香港比北上广有更大的自由,也比北上广更苛刻,当然啦,北上广 7 年还不一定能落户呢,香港就能永居了,这算是一种嘲笑吗。香港有个绝对的自由和公平,那么多议员吵来吵去,就连小三要不要取消 TSA 模拟考试都能上头条新闻,这些新闻有种我们看南京零距离的感觉,就是家长里短,跟江苏省是否取消高二暑假补课一样。这些家长里短突然变成了国际大都市要关注的民生,我当时非常不屑一顾(其实现在还是接受无能),但是至少说明香港很关注细枝末节的问题,也关注小人物在香港的生存。

在香港这里,关系这两个字并不是没有用,但是它有着绝对的公平,我不会因为我的七舅老爷就升职了,也不会因为我的七舅老爷垮台了就被炒了。我靠自己的努力投简历,找工作,靠自己的努力升职 (虽然我还是菜鸟,但是公司真的没人有任何关系)。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肯拼搏,香港一定有你的一席之地。你说大陆的朋友们有房有车生活惬意,这跟逃离了北上广回到家乡去,靠家里的关系谋得一官半职公务员生活一样,他们选择了安逸而已。

其实香港根本没有辜负任何人,香港就是香港,它适合拼搏,适合创业,适合创新可以,适合玩资本游戏。但是它不适合安逸,不适合朝九晚五,不适合小情小爱。如果你选择了回去或者当香港是跳板,那只能说明你不适合香港,但不能说是香港的错。如果你留下来拿到了永居,只能说恭喜你,完成了蜕变。

7 年,传说中全身血液都换一次了,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有什么不好呢?

知乎用户 小九酒酒酒 发表

——————我是来刷新这个问题正能量的分割线————————————

只身来香港读书一年,工作半年~ 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不赞同回答中并没有在香港生活过的答友对港漂的可怜与同情。有关其提到的住房问题,的确香港的房子面积小,价格高。但是,如果考虑香港本身的工资水平,其实难度和北京上海的水平基本持平。并且,这边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国内低很多。(而此时,我却窝在五平米的房间里反驳:)

回归问题本身。**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三四年前问,估计会有很多人切切实实来谈自己的感受,身边年近三十的朋友,确实很多为了 PR 留在香港。但是放到今天,这个问题已经不适用了。**因为香港的 PR 除了旅游的功能,本身已经不能带来更多的吸引力了~

谈谈身边为了 PR 留在香港的朋友,他们当时来的时候,大多是精英中的精英。那个时候香港的学校还很难申请,不像现在,master 随便申请申请就能过。家庭条件也都非常不错。而那时香港是一个如此秩序稳定的地方,工资还是内地的好几倍,起薪上万,为啥不留?

不过已经拿到身份的他们,在现今的环境下,许多也都已经离开,有去上海的,有去国外再念书的。还有一些已经有了小孩子的,留在这里,已经安定。

还有现如今像我这样的港漂,并不是做投行,工资没有自由自在的高。港漂在这里,并不是为了身份,是希望能通过在这里工作来增值自己。香港人的工作方式的确很让我敬佩,那种骨子里的一丝不苟,可能对我这一生都有抹不去的影响。

除了工作,港漂久了很多生活方式会有所变化。首先是周末喜欢去爬山。放在国内,大家周末都去 ktv,约饭,谁会每周末都相约去爬山阿!! 因为香港的空气真的不错啊,而且香港很多漂亮的山呐~~ 而且除了爬山,也没啥其他事儿干呐~~ 真不知道,以后回大陆,周末没地方爬山会是怎样的感受。

而且,香港政府提供了许多的便民服务,比如我在政府提供的健身房健身,还会在上面报了爵士舞、瑜伽的课程,价格参考国内的老年大学,但是!老师真的非常认真严格!水平参考国内前十名艺术学院!当时我每周下了班去上爵士舞的时候,真的好开心啊,虽然老师很严格,你跳舞时候乱动头发都会被骂哦!

还有一点,治安非常好啊~~ 就是作为一个小脑残的我,在国内曾经被偷过好几次手机,这里安全的我从来都是开着包的~~ 用包来占位置,根本不会拿走好嘛!(当然你非要去尖沙嘴什么铜锣湾尝试,请不要回来骂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受最近民主墙风波影响 又收到好多评论 我想说:学弟干得好!

在香港读了个本科 第一年信誓旦旦要留下 第二年觉得留下挺好的 第三年去了英国交换 回来以后觉得香港生活真美好哇吃喝都棒 但强烈感受到了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 并且觉得自己的大学白念了 虽然留恋各种美食不舍好友 但第三年回来后就开始准备 GRE 到美帝读书

香港是个挺迷人的地方 对她又爱又恨 我读的是香港理工大学 其实现在我也还觉得它只是一个工业学院 并称不上大学 我喜欢自由的学术环境 宿舍条件好 深处红磡宇宙中心 等等 但到了第三年觉得挺痛苦的 第一 选不出课来了 因为老师的水平实在参差不齐 老师可能背景平平甚至不怎么样 有些真的让我没办法认同他们的观点和教学方式 第二 香港本地学生的质量不敢恭维 英文说的糟糕 去英国交换时候 很多时候是从同学的发言里受到启发并且学到知识的 包括现在在美国 课堂上也洋溢着一种气氛就是我们彼此都相信大家是 smart people 背景非常多样 上课从头到尾的 discussion 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 这些在香港基本没有 如果你的组员不缺席课题 你已经万幸 第三 香港的大学政治化太严重 学生不学习 学校学术环境差 (不知道研究所博士生怎么样)天天整老师整梁振英整内地游客黑中国大陆 作为一个独立的 “人” 我有前所未有的不被尊重感 以及身处中港矛盾极致的浪潮中 我觉得这完完全全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为了什么要留在这呢?

其实毕业后决定收了美国的 offer 那一刻我大概已经料到会永远离开香港了 我对她有很多感情 因为那里有我挚爱的朋友 亲人 也有我喜爱的食物 铜锣湾 在美国经常买不到衣服合适号码时 我非常想念香港

但我觉得香港的文化是我最无法真正敞开心扉接受的 作为一个骨子里纯粹的北方人又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 我觉得心胸宽广也是一种价值观 高中校训是志存高远 以及高中的时候大家几乎都开始读国际杂志 班下同学讨论的话题也五花八门 但不会着眼于门口那点小事 我觉得香港的文化有些狭隘 报纸都是香港的那些事 谁家猫狗掉下来都会上报纸 上一门课讲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授课老师是英国老爷爷 上课中西方对比几十个国家 到了讨论课香港 tutor 老师居然来讲香港岛九龙新界的文化差异 气不打一出来

与其在一个明明是自己国家的领土上 说自己的母语却会被嫌弃 要说蹩脚的中英夹杂的港式粤英语 要处处小心翼翼 我觉得活着的尊严大大折扣

我不愿意把最好的青春献给这里 我也在想为什么我大学的时候没实习 但是来了美国之后一下有了工作的动力 根本上觉得是自己并没有很爱香港并不想留下

不过我也很感谢香港这个平台 虽然我大学四年并没有那么爱她 但拿着学生身份去了世界很多地方游历 我老是觉得总要飞出这个牢笼 还好早早看到了那么大而精彩的世界

后来我也感怀自己的同学年薪又涨 升职了拿身份了什么的 但是现在我在美国生活的非常好 我觉得活得有尊严 虽然吃的不太好吧 但是非常纯粹的快乐

就像柏拉图的地穴寓言 其实走出来看看 世界挺大的 香港就是地球上一个点 呆久了看到的也就是这个点了

为什么要把青春交付给一个自己不爱的城市 就像不会交付给一个不爱的人?两个都是为了拿证 但是想说 婚结错了没准能离 但拿了香港永居这辈子就再也别想摆脱掉。

知乎用户 山狐自有妙计 发表

2010 年 8 月来港,到今年 8 月 22 号刚好七年。四年大学,三年工作。

体验这种东西,叙述太轻,说理太煞风景,所以改了首最近很喜欢的歌唱出来,送给同样在这漂泊的兄弟姐妹。

-————————————-

Time 港漂版 - 7 years in HK

编曲:顺德

原唱 / 原作词:小青龙 / 辉子

改编作词 / 演唱:山狐

原文链接【有歌词和自己唱的音频】

熬过中环加班一夜

需要几杯咖啡

打车过海洗澡上床

之后多久入睡

梦里七年前的我 还在关口排队

拿着多次往返签注 粤语完全不会

那一年买奶粉还没开始靠港代

校园里最便宜的午餐只要十块

期末小组英文 project

做得真的很菜

穿着正装 present

被人笑到 cry

心情不好早上就吃奶黄包

餐牌换来换去不肯走的是叉烧

铜锣湾到旺角

从九龙再到港岛

七年好像太长

香港却比我想象的要小

报告一篇一篇

教室一间一间

穿学士服的照片

提醒已经过了四年

对待面试要认真 为了不迟到狂奔

谁都不想出了校门 看自己像个废人

身前的路不会好走

身上还是一无所有

这高楼 这车流 这么久 看不透

兰桂坊里喝的是酒还是愁

穿过罗湖 福田 皇岗 蛇口

七年如果到头

会走 还是会留

-——–

香港它已不再是神话

中心的地位每况日下

新来的同学走得决绝

望着他们背影只想问句

點解變成咁嘅

游客区的药店 门前冷落鞍马稀

政府报告里 经济增速又创新低

回归二十年

变的不变的都成往昔

媒体口水战 让真相 永远像个谜

时代面前你我 都是棋子何必相争

青春总会过去 至少曾经试过发声

狮子山下的精神

一直激励香港人

不管你是决定在这扎根

还是短暂生存

没时间伤感因为

邮件塞满了 inbox

明天还要滚去上班

地铁挤得要死

香港像个渣男

最好的七年给了他

他给你美梦一场

不肯给你一个家

身前的路不会好走

身上还是一无所有

这高楼 这车流 这么久 看不透

兰桂坊里喝的是酒还是愁

穿过罗湖 福田 皇岗 蛇口

七年已经到头

会走 还是会留

-———————–The End——-

为了永居身份的七年已经忍完了,还是不知道会走还是会留。

但香港之未来,未必等同于每个港漂的命运。

再奄奄一息的地方也藏龙卧虎,再人才济济的城市也充满彷徨。

这七年,我熬过,我不后悔。

以上。

P.S. 感谢小青龙和辉子这首好听的《Time》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山狐自有妙计

不假虎威 · 狐说八道

知乎用户 邱彼特 发表

看你呆的是哪七年,越靠前体验越好,越靠后体验越差

我是 08 年 3 月从上海去香港,先工作、后读硕(Mphil)、再读博,14 年 11 月博士毕业正式离开(但其实 11 年就不常住香港了,后面会说),讲讲我的感受

08 年的香港第一感觉还不错

1. 先说我自己:当时汇率 91.3,奖学金 11k,房租 2k,房价红磡附近 400w 有的选。对比在上海时住在徐家汇附近,房租 1.5k(合租),住的那套房的房价 800w+,我工资才 6k。经济自由度实际上提高了,住房质量确实下降很多,不过一个人住还可以接受。

2. 08 年时看看周围,计划 7 年混永久的人占大多数,我也觉得我应该会呆满 7 年混个身份什么的。

3. 再看看学长学姐,有的已经在香港买房,有的正拿着 30k + 的薪水娶了香港老婆,对比上海,我觉得在香港立足更有希望。

4. 再感受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政府办事效率极高,香港本地人友好善良(真的),公共环境干净整洁,商业发达,任何时间下楼就有的吃,走几步就是商场。对比国内的环境,除了居住环境一项,其他方面优越性很明显。

10 年开始考虑回内地

1. 受到内地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牵引,机会成本剧增

2. 香港越来越开放,大陆游客越来越多,文化冲突越来越剧烈,港人眼里的大陆人和大陆人眼里的港人都开始明显变味

3. 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开始变高,买房需求开始萌生,曾经看过黄金海岸的房 185w,但因为留港意愿下降而犹豫,后来被一起看房的导师买走作为投资(后来涨了一倍);后来因内地炒房团,香港房价涨了很多,出台了限制内地人购房的措施,购房意愿再次下降,居住环境问题似乎短期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4. 周围计划留港的人的比例大减,汇率到 79,内地的平均收入开始接近香港。

5. 内地越来越开放,网络舆论使得政府变得更透明;与此同时底层港人的戾气越来越重;在香港的归属感越来越差

6. 11 年 3 月暂时离开香港

14 年 11 月博士毕业正式离港

1. 毕业时加上一年的 IANG 签证,有效签证已经超过 7 年,按规则可以申请永久居民身份,但是没有申请;一方面因为有 PhD 学位后在内地落户的自由度大增;另一方面国内签证环境逐渐好转;第三创业会变成外资企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最后当时的政治环境申请也未必通过,费力没有保证的产出;也懒。

2. 离港前每年都会去香港 10 来次,每次去都对香港很失望,对经济前景失望,对社会戾气失望,对定居的成本失望。有一次去住在旺角,原来繁华的弥敦道上面全是帐篷和 ,原因大家懂的。对所谓的民 Z 产生了疑惑

3. 香港社会各阶级间的流动性太低,社会没有活力;很多港人也开始离开香港,到内地寻求发展机会;

4. 周围有留港意愿的人越来越少,同学要么出国,要么回内地,很少有计划留港的。

回头来看,我觉得我刚好经历了香港由一个值得憧憬的地方演变成一个应该离开的地方,内地的发展线和香港的颓势线刚好完成了交叉,很多原来香港的优势逐渐弱化,劣势逐渐被强化。后来香港商报有个朋友采访我,让我说说对香港的看法和建议,我说的大概意思就是:学 CS 的都别留下,回内地!

最后给成都做个广告,房价低、平均薪资高、政府开明、民众友好,美食多,旅游资源丰富,麓山国际高尔夫别墅 400w 起(你们北京上海的房子卖掉就可以来住别墅了),是一个生活工作可以平衡的城市。有一线互联网企业工作经验想回成都的一定要联系我!!!

知乎用户 Sylvia Sunny 发表

生活成本真的太高了。

好幾年前時候, 一個剛剛考上公務員的朋友跟我說, 他一個月 2300 塊工資, 可以存下 2000 塊錢。

我瞬間覺得自己 23000 塊月薪還不一定存得下 2000 塊, 不如他的 2300 塊呢。

生活質素也太差了, 生活空間沒法再小了,

我週末沒事就要去深圳玩, 就是因為空間大很多。

我這個人質素也沒多高, 別人眼中珍貴的民主自由我也沒覺得什麼的,

到是網速真的比較快,

我特別喜歡去旅遊論壇回答問題攢積分,

然後我發現, 不知道是國內的朋友真的搜不到還是提問者太懶,

很多很容易找到的機場 / 火車路線 / 旅遊景點的資料, 就是有人在重覆提問,

好吧, 他們不搜我來攢積分, 各取所需。

我在香港, 國內的朋友多數用憐忟的眼光看我,

要錢沒錢, 要房沒房, 想吃碗正宗的酸辣粉還得爬山涉水的,

好了, 唯一值得羨慕的就是那本可以說走就走的護照,

但真的值得羨慕嗎?說走就走的代價就是 1 攢不下錢來都糟蹋在旅行中了 2 仍然單身。

不過現在的社會氣氛真的比 10 + 年前差太多了,

10 + 年前我就有的感觸, 香港那麼富庶的地方怎麼教育水平不高呢 (和我原本居住的國內一線城市比, 我們那裡就算小學畢業的大爺大媽也能滔滔不絕說上一大段)

現在果然問題出來了, 年長的繼續無知, 年幼的跟著無知, 我身邊的同事學歷算是比較高的, 至少都有碩士程度, 在看待這些敏感的社會問題上仍然非常偏激。

(昨天還有個上司說, 為什麼 IS 要去泰國不去中國…….)

在這麼憋屈的氣氛中工作生活, 身體越來越差,

真的醫療福利非常好嗎?NO!

我病了, 去三甲醫院天不亮就去排隊給錢總能把病看上吧。

好了, 在香港, 政府的專科門診要排 40-100 週, 我有個朋友看完了, 醫生開了三個月的止痛藥, 好, 三個月之後再來吧。

好, 我今天去看私家醫生, 心想趁著聖誕元旦新年把手術做了, 結果先發我去別的診所照超聲波, 最快排到 12 月底, 抱歉 12 月底要回家, 那 1 月份的排班還沒出來, 您 12 月 21 日再打電話來問吧。

同一個手術, 三甲醫院大概 1 萬塊人民幣, 香港呢, 私家的話, 10 萬起, 雖說醫保能全包, 可能就憑這經驗這水平, 為什麼要收 10 萬呢?!

本來我計劃是想找路子移民德國的, 現在我的願望就是找個路子移民深圳吧!

知乎用户 怂怂羊羊 发表

14 号就要在香港国际机场降落了

内心却是极其复杂的感情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说对香港的感情那就是

爱过

因为 “爱”

所以放手的时候会觉得痛

因为 “过”

所以很难找回最初盲目的激情

高三时内心的第一志愿就是香港啊

盐田区盐田路 1 号的大院里有多少少年跟我揣着一样的理想

没什么具体原因

香港啊

她因为是她而魅力四射

或许人就是一种得到了,了解了,就厌弃了的动物

或许人就是一种见多了,就会比较,会挑剔的动物

来美国之前的一段时间对香港快到了厌弃的地步

不是因为香港人的反大陆情绪

而是因为不忍心看着那么多香港人生活得那么惨

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因为同情别人而痛苦成那个样子

不知情的人看到香港洗碗工月薪一万五艳羡不已

殊不知他们是以怎样的工作强度维系怎样的基本生活

60 岁上下餐厅服务员每天十几小时同时看着十几张台

你夹走最后一块肉的瞬间她就有义务撤走用完的盘子

因为当你面前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会以最快的速度买单走人

外面还有三十人等位呢!

一万多的工资在香港生活是什么概念?

扣除合租房子的五六千租金(你的房间可能只有五平米)

每天的几十块地铁,一两百饭钱

(算一算可能要倒贴也)

很多香港家庭还是要养两三个孩子的

所以当他们抵制大陆客,贬低简体字

我理解

无力逆转绝望的生活,不找个替罪羊发泄一下怎么能舒心呢?

换了谁遇到这种状况可能都一样

上过美国的文理学院之后

两地的教育质量对比强烈

在香港的时候,上课不干点别的显得不合群,老师问问题的时候一片寂静是常态

做一点小组的东西,要么讨论好几个小时没有实际效果,要么几乎拖延到最后,时不时还有人不干活

甚至个别教授半天憋不出下半句,急死了

不是自大,却真切觉得周围的人矮半截

经历了重本率 3% 的广东省文科高考,淘汰率 90% 以上的港校面试,就是为了进入这样一个圈子?

在美国的课堂上演讲,二十个人的班级,几乎每个同学都可以给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老师只是串连一下课堂,课本内容是由学生讲的

教科书上可以看到老师的名字

我的老师和同学都是真有实力

时常这么想

内心又是怀念香港的

吃的不说(咽口水)

公共交通准点舒适甚至通宵运营不说

毕竟她可能是唯一一个可以让女孩子只身一人凌晨一点在马路上晃悠内心还一点都不害怕的城市

知乎用户 欧晓得 发表

我 2006 年 8 月到香港读大学,读本科 + 读 master + 工作总共待了七年多,拿了永居和护照,2013 年 12 月底最终选择离开回到内地。

我注意到这个问题问的是,内地学子为获得特区永久居民身份而港漂七年是怎样的体验?

单就这个问题的表述,我想说的是,首先,很多人并不是仅为了特区永居身份而赴港求学的;至少对我来说,在香港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刚离开的第一年还是有很多感触的,但现在已经无感了。。。但体验这种东西,听得再多其实对个人也没有太大意义或帮助,这就和小马过河一样,不亲自试试其实很难知道河水会在你什么位置。

也确实见过一些人为了拿身份而强行耗到七年。身边曾经有人这么说过:“香港是一座牢笼,我用七年时间把它坐穿。”——颇有点移民监的感觉。个人觉得这种情况还是很痛苦的。当然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案例。

我不知道题主的问题是不是针对为了永居身份而赴港留学并港漂七年的,如果是这样,我建议要考虑清楚边际成本和收益的问题,特别是读一年制 master 的同学一定要考虑清楚****未来想去哪里?(但来之前其实未必能考虑清楚,可以分很多种情况讨论,这里不展开)

如果离开香港回内地,香港身份究竟有多大用处呢?个人认为在户籍制度如此重要的中国,用香港身份生活有颇多不便,未必利大于弊。(当然可以选择不注销户籍回内地,但要注意香港护照是不会被内地海关认可的,内地只认回乡证或港澳通行证,所以没有回乡证的香港护照在内地只是鸡肋)

暂时就说那么多了。如果感兴趣的人多的话我再继续更新。

知乎用户 丫丫丫丫花​ 发表

我知道很多來 hk 讀研的都是因為拿到獎學金啊還是因為學費開支比較便宜什麼的。香港就是你待的下就待,不喜歡就去別的國家待,有些人出個國讀書而已,哪來對香港那麼多帶敵意的廢話?

認識那麼多內地來 hk 讀書的朋友,人都很好,就是沒見過評論上那麼負能量且自以為主觀性那麼強的。

無知當有趣,很好玩?

知乎用户 赵宇洋 发表

咦,真的只有我一个人从开始到现在大概未来也是一直坚定要拿永居吗?并且来香港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永居身份喔。啊,就当我是为了出国玩方便吧啊哈哈。其实香港对我挺好的呀一直都挺喜欢香港的呀,哪有什么漂不漂惨不惨。噢,当然我是在深圳长大的离家也近,不过粤语也是来香港之后才学会的啊。三观跟香港也蛮接近的,交通之类的也是便利的,办事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关系要考虑,各种机会也多,努力争取是你的就是你的,我觉得活得很舒服啊。现在算是港漂第四年,虽然我好多时间都在国外交流啊哈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07 年来 HK 念本科,一眨眼 9 年多了。

4 年念书,5 年工作,明年就 10 年了。明明父母送我来 HK 的那天就如昨天,可是想想今年新入学的孩子已经比我小近 10 岁,我也成了大龄的阿姨。

未拿永居,和身边许多到期却未拿身份的孩子们一样,因为北上户口不想注销,IANG 又太方便,就一路以非本地毕业生续签下去。可能某天会因为哪次出国签证太麻烦而一怒之下去拿了身份算了。也可能战战兢兢一直下不去手,等到 IANG 再也不能续签的时候换 working visa.

入学的时候大家新鲜的面孔还历历在目。许多人毕业后就走了,或回内地,或出国深造,或 working holiday,自由自在,海阔天空,走上了很不一样的人生。

许多人毕业后留下来,成家立业,安居在此,努力工作,置业,慢慢地都在自己的领域有了一片小天地。

以上两种是同学里的大多数,都过得有自己的精彩。

为了身份而煎熬 7 年,一拿到就走的,反而身边很少很少。极少数的 7 年拿了就走的,走也是他们深造计划的一部分。

其实来港工作学习,和迁去大陆任何一个大城市工作学习没有什么区别。里面有困难的时刻,但远远不到煎熬的地步。身份只不过是里面的衍生品而已。

我自认为比较难的时刻,一是刚入学,要作为独生女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另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的时候。二就是刚毕业,面对第一次走出校园开始适应成人的职场,且房租占了工资将近一半的时候。而这些困难,即使在大陆的异乡念大学,非本地人刚毕业在一线工作,也是十分普遍的困难。

但这些困难只会持续一阵子而已。虽为学渣,我还是磕磕碰碰拿到了学历。虽然在同学中混得很一般,可毕业 5 年后我也早已不用再为房租担忧了。

还是憧憬着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回头来看,大家在等待的 7 年里,拿到了学位,踏入了职场,经历了人生的大转折。其实当得到了前面这些更重要的东西的时候,身份只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附加,拿或不拿,已经没有刚来的时候那么急切了。

知乎用户 J Zheng 发表

来了 1 out of 7 年了。占座来答

说到文化差异,刚开始有语言障碍,幸好公司是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工作上基本无障碍。现在基本会听七七八八,女朋友是本地香港人,所以粤语技能应该不愁。生活方面,我永远把自己当一个外国人或者台湾人,香港是个很国际化的地方,英语之外我比歪果仁们多一门国语,没有理由过的不好

经济方面,想过让家里来买房的事,最后还是止步在那高额印花税前了。平时也会下下人均两千的馆子,没事飞飞上海,所以工资基本月光。

这里的内地孩子压力大部分来自经济上和文化上双重。如果你两方面压力都有,那的确是看不到希望。

知乎用户 景舟门下走狗​ 发表

花 7 年时间去一个注定结束的未来,真的很不值得。当然如果香港只是跳板,有助于你去欧美日澳移民,也不妨去花这 7 年。

香港的未来是什么,是一国一制下的普通一线城市,如果回收的时候动荡不堪,有可能会变成二线。香港人拍了一部《十年》,还给了金像奖,我看到的是香港人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他们甚至异想天开的担心回到文革时期。

在中共解决台湾问题之后,还需要这个港独意识浓厚的香港吗?上海做不了金融中心吗?全面普及普通话,全面推广简体字,全面清洗教育体系,全面修改课纲,两代人一过自然就是同心同德中国人了。

到了那时最痛苦的是香港人吗?不是。是花了 7 年时间成本而取得身份的香港人。如果有很多钱,自然可以移民英国,当年 97 之前也走了不少。但如果只有小钱呢???

何苦来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比沪漂拿户口合适多了

知乎用户 你说什么 发表

有的过的很爽很快活

有的过的很惨很伤感

你想听哪种?

知乎用户 Simplemind2017 发表

我应该会呆超过 7 年然后更长时间,但是不会拿身份除非万不得已,7 年也是因为顺其自然顺理成章到时候就满 7 年。我应该不符合题主预设的希望答题的人群。题主的问题有一定的导向性,面对的是为了得到 7 年而怎样怎样的,不知题主是否也在香港,其实真得在这里,为了 7 年而怎样的学生其实不多的,很多都是顺气自然,不想呆就走呗。但是如果是非专业人士来工作或者非大学毕业的人留在这里工作,只是社会底层过来的群体,他们会比较拼命忍辱负重什么的熬 7 年拿身份。以上的很多帖子也说明了,对于高知识分子群体,7 年实在是不难,根本不需要怎么样怎么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来回答一下

84 年生,06 年大学毕业后赴港读一年制硕士,父母深圳,基本会讲粤语,所以不适应感可能会少一点

- 2003 年第一次去香港同学那里玩,顿时觉得太发达了,内地简直土的掉渣,妈的香港 mm 太会打扮了有木有,一个快餐 30 多港币贵上天了有木有,城市干净,人民素质高有木有

-2007 年硕士毕业了,侥幸找到一份香港本地大公司的工作,决定扎根

- 2007 到 2009 年,越来越难以忍受香港公司的狭隘,香港同事对内地的偏见,以及公司本身的屌丝,毕竟那么多小伙伴都是高大上的金融投行,而我的同事都是什么 “阿龙”,‘强仔”,“发哥”,实在是觉得太屌丝了。别笑我,那个时候我就是想换一个体面的工作,什么叫体面呢,其实自己都不清楚

-2010 年左右,呆了 3 年左右了,离 7 年还有一半,有点待不住了,也开始寻找一些内地的工作,北京的上海的,但是父母非常抵触,在他们的角度觉得忍忍就到 7 年了,能拿个香港籍多好。但是我自己觉得事业要被毁了,很纠结

-2011 年侥幸找到一份高大上外企的工作,立刻觉得人生有了希望。这份工作首先让我全球培训了 18 个月,外加同事全部都是各国精英,立刻我的小虚荣感和对事业的憧憬都起来了。而当你的收入增加了以后,消费的东西,接触的人都不一样了,这时候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优点又给了很多乐趣

-2014/5 年,这时已经买房结婚生子,而且 7 年也到了,基本就是等老婆还有一年拿到护照。但是这时候我们已经打算走了,因为首先香港越来越浮躁,特别是对内地人的偏见,还有无穷无尽的政治争论,游行,居住空间的狭小等,令我非常厌烦。另外 bb 常年被菲佣带,而我 80% 的时间在出差,觉得损失了家庭生活。

-2015 年到现在,借助国际化公司的好处,我内部转到了墨尔本分公司,生活方式完全变了。你问我今天对香港的看法,就 2 句话:

“我好想念有菲佣的日子”

“香港的物价除了房子其他都便宜极了”

知乎用户 香港幸福生活 发表

最扎心的就是满了 7 年转永居的事儿了,很多港漂朋友咨询我这个问题,今天就跟大家详细聊聊,港漂满 7 年之后签证过期了,不能申请 “远程续签”,还能不能申请永居。

有些朋友的签证满 7 年时间掐得很紧,比如签证到期时间刚满就有申请永居的资格,如果到期时还在港就业,就不需要担心太多,继续由公司续签签证,是否转换为永居全看自己的意愿。而有些朋友回了内地,满 7 年后没有香港雇主雇佣,或者满 7 年的时候刚好换工作,一时半会儿没法找到雇主雇佣,这种情况下就比较头疼,刚满 7 年能不能直接申请永居?如果没有申请永居,签证断开后以后还能不能凭借之前的 7 年在港时间申请永居?

在入境处核实永居申请合资格人士中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核实永居身份证申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通常居住在香港连续 7 年或以上的中国公民,如果在 7 年期间你的签证断签了,那么申请永居基本要重新累计 7 年,当然如果断签时间较短,可以续上签证就没有太大问题,我们 9 月份处理了一个 case 是断签办个多月我们给续上 IANG 留港签。

而在申请时申请人必须身在香港并且有合法的逗留权,如果在申请的时候刚好满 7 年签证就到期了,在香港继续逗留则需要得到香港入境处的特许,继续留在香港等永居审批通过。

不少朋友港漂满 7 年后没有申请永居,直接就回了内地或者去了国外,那么满 7 年后断签了,以后还能凭借之前的连续在港 7 年时间申请永居吗?

入境处主任的说法是:会根据每宗案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而评估的标准就是看入境处主任的主观判断了。所以香港幸福生活移民顾问的建议是,如果现时没有转永居的需要,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一直续签自己的签证,不要断签。

知乎用户 南开小宇宙 发表

对于一年制的 taught master 而言,这个问题你可以考虑,但是完全不用焦虑。因为如果不是做金融或贸易,好像其他行业留香港都不太容易,留下也未必比回大陆发展好。本人毕业时就义无反顾的到深圳去了,可惜的是在香港花了那么多学费没在这赚回来,不可惜的是香港永居身份,真心不 care 这玩意儿,还是觉得大陆户口值钱。

后来在深圳工作一段时间,发现他妈的深圳也不好混啊!反正都不好混,年轻干嘛想那么远的事情,**哪里给钱多去哪里嘛!**尔后又回香港找了个国企。转眼已在香港第三年。

本人就是讨论区里被黑的最多的 taught master,中文大学读广告,毕业前想现在香港找一份 marketing 相关的工作。确实不好找,想想即便找到了,进入港资或外资做 marketing 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鬼老都觉得香港是一个 “borrowed land”(外资中高层的鬼老调来香港 base 通常 2 种情况:1. 准备退休、被排挤平调来香港过渡。2. 年轻有为的培养锻炼一两年再提拔回去。)鬼老如此,中资国企就更明显了。

特别是广告、传媒和 marketing。你想想,以一个 700 万人口的弹丸之地的市场容量,精耕细作数十载,一切按规则办事,不需要突破就不会犯错,稳稳当当过渡。

呆了三四年走了的人不少,像我走了又特么回来的还真不多。

不是冲着啥,纯粹是在香港做贸易给钱还是多嘛!

知乎用户 香港移民 Ray 发表

按照接触那么多客户经验,很多并不会真的在香港一直逗留,可能会去其他国家留学,可能会回到国内发展等等。。

知乎用户 Kaela Sun 发表

和大多数回答不同,我在上海念大学,之后到美国,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香港工作。拿 PR 在我看来遥遥无期,整整七年,七年后我 32 岁。

自从回了香港,每天面对的问题都是 “你为什么要从美国回来?” 拿绿卡也是一样艰难,听说过许多故事,黑心老板吃准了员工想拿绿卡,而绿卡申请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内不换雇主,于是给很低的工资,留吃苦耐劳的员工。香港 PR 和绿卡,似乎区别只在于,只要待满七年,你就可以申请。

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在决定从美国回来之前,我已经拿到了 H1B,有很多同学没抽到,一脸不理解地问我 “有 H1B 你为什么要走?” 说实在的,H1B 和 IANG 相比艰难得不在一个数量级。不过我总觉得这种想法是本末倒置的。不可否认的是,人有时候是很受限制的,想做的事没法做,比如你想在美国留下却没有身份,这是一己之力所不能改变的。但是在我们所能选择的范围内,工作、生活方式、等等这许多事情才是重要的,而身份,是一种附属品。有,很好,你可以心安理得生活,没有,身份没都没了,想那么多干什么。。

所以要不要拿 PR,我相信很多人是被身份驱动的,也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最重要,过得开心最重要。

敝司 motto 曰 “we shape a better world",而我认为,“we define ourselves”。别把身份看太重,不然就要过着被身份捆绑的生活。

Follow your heart, fuck everything else.

(*/ω\*)

知乎用户 杨寻​ 发表

看到评论说港漂自我感觉良好,这个嘛… 以往大陆大学严进宽出,海外大学宽进严出,只有香港公立大学对大陆生来说是严进严出… 本科 18 岁高考过来的港漂如果不是极其优秀自律真的实惨… 能不搞出点优越感安慰自己吗 QAQ

知乎用户 港漂玩子君 发表

其实永久居民这个身份真要看个人有什么规划了。因为工作原因,我在这儿已经呆了快六年了,从最开始过来读研,到现在在这边工作,身边大部分原来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城市了,其实没几个人真正留在这里,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这边各种压力比较大吧。不仅仅是工作方面的,还有社会文化等包括生活还有精神方面的,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最终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生活比较开心。

说到自己,虽然只要再多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去办永居的手续了,但其实还是比较纠结的,如果说不是打算将来长期呆在香港的,我觉得没必要这个身份,比如有些人认为可以在这里熬满七年混到永居身份了再回到自己的城市去,但是其实如果本身不生活在这里,这个身份其实用处也不是太大,说什么社会福利啥的,你以后人都不在香港,怎么享受人家的福利?顶多就是以后自己或者孩子出国很方便,但现在满满的大陆出国也很方便了啊,以后还会越来越方便。而且如果身份转了,将来你想回到大陆城市生活,孩子的户口和入学都很成问题。我觉得要不要这个永居还是得想想清楚吧,如果单单只是为了这一个目的在这个城市守七年,我觉得是不值得的。

知乎用户 地山 发表

我没见过一个北方出生的男人选择留在香港等这七年(金融,医学,法律或许会,但我是做工程的)。如果你是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应该也没什么。如果你是女生,逛街,化妆品和名牌对你的快乐很重要,也有加分。就是房子小一些,生活单调一些,适合做来西方之前的过度,待一辈子实在是连香港本地人都不愿意的高难度。香港要是那么好,港人为什么还那么热衷移民?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香港在大陆面前姿态是挺低的,也是很有好的。这七年不是从工作开始算,而是读书就开始算了。问题是香港体面的职业过于狭窄,中环白领大概就从事那么几种职业,对大多数专业的人没什么吸引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根据香港政府公布的官方统计方法,739 万 “香港人” 包括经常在港的居民及永久居民。所以,二〇〇六年八月底,我抵港入读科技大学从而拿到居民身份证那一刻,就已正式成为香港人。

对 “身份认同” 此宏大命题,在学术讨论之中、社会思潮之间、个人生活变迁之际,总有不少思考。多年以来,答案在风中飘但相当确定:我首先是广东仔,之后才是香港人。

十二年以后,又是八月底,在香港九龙土瓜湾,我拿到第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我很不熟练地开上很不熟悉的路,开上 5 号干线,开过何文田,开过理工大学。是下班高峰,在车龙里调玩这全新的车载音响。夕阳在那一刻躲了起来,看清楚了前面那栋楼,是拔萃女书院。

“久仰大名,原来拔萃在这儿!”“原来斜对面就是伊利沙伯医院!”——我突然明白——我明白了,过去十二年,我自认为是这座城市的过客,但今天,我开车,我知道哪里是哪里,我想去哪里去哪里,我是这座城市的主人。

原来,我以前是湾仔人,不是香港人。因为每逢星期天起来,我们在楼下买一份《明报》,沿着皇后大道东一路向东走到喜帖街,在 Passion 面包店买一杯咖啡,坐半天。但一出湾仔,就是坐地铁,一坐地铁,就是戴 Bose 静音耳机逃离尘世。

原来,我以前是中环人,不是香港人。因为午休时,我们沿着士丹利街一路向西走到半山扶手电梯,在桥底的露天大排档坐下吃饭,有时吃盛记的蒸鲩鱼,有时吃水记的牛腩面,有时吃陈泗记的餐蛋饭。但一出中环,就是坐的士,一坐的士,就是盯着窗外景物快速飞奔,很容易就会少年强说愁:玻璃之城、动感之都、东方之珠。想得那么大,自己就渺小了,也就当不了主人。

特别是坐的士往返机场,秋来也秋去,很容易过分解读,两下子就自我感动得不行:无问艰辛,这里总会有我一席之地!“漂” 的心态就是这样形成的,北漂、深漂、港漂都一样,就是往返机场太多,把事情想得太大,看到太远的未来,而抓不住当下。

二〇一八年八月的那一天,三十岁的路人认识到,抓住方向盘,就抓住了当下,抓住了现实。我转方向盘能到达的地方,都是我的地方。以前,我是香港的;今天,香港是我的,我是香港人。

在此二〇一八年,世界在推广共享经济,研究无人驾驶。我却在世界上最不需要买车的城市买了车,前置内燃机后轮驱动,184 匹马力。我开车到昂船洲海军基地,看《悍战太平洋》机甲猎人大战开菊兽;我开车到大角咀旧楼区,看《麦兜故事》春田花花幼稚园的小朋友唱歌——

我开车到最高峰大帽山,俯瞰全城。

知乎用户 张君 发表

既然是异乡,就是漂泊,既然选择孤独地在异乡漂泊,就一定有比家乡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我不懂评论里一群人一边想要得到香港永居带来的福利一边却在拼命踩这个地方是为什么?

你们把香港的生活环境说得那么可怕,但你们还是要来这里,你们的家乡是有多差?

香港总是拿来与上海北京深圳比较,但也应该看看土地面积吧?

我是一个从小往来于香港广东的人,我爱香港也爱内地,两边都是我的家。

以贬低某事来获取优越感真是 low 爆。

你们只是在变相发泄你们在生活中所遭受的压力和挫折。

迁入异乡本就成本高昂,更何况一线城市,受不了大可以回家。

反正我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在香港这片小而温馨的土地上过得挺好的。

知乎用户 保温杯泡枸杞 发表

这个提问读上去感觉就是 “内地学子港漂七年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特区永久居民身份”,提问感觉是本末倒置了。

我周围 99% 的内地同学 / 朋友 / 同事都是在香港学习 / 工作 / 生活了七年后,自然而然地申请了永居身份,基本不存在为了获得这个特区永久居民身份而专门在香港苟七年的。大学四年加**工作三年,**这个特区永久居民身份真的很容易拿,感觉比北京 / 上海的户籍好申请。“特区永久居民身份” 不是内地学子港漂的目的,更多的是在香港长期生活的一个副产品。

说实话,你要是不打算长期在香港工作、生活,特区永久居民身份真的没啥吸引力。香港身份回内地工作生活真的是太不方便了,尤其是在北方,大湾区要方便很多。高铁要取纸质票、只能住可以接待港澳台旅客的酒店、大部分景区要去售票处买实体票。这个身份在内地真的太鸡肋了,除了出国的时候能有 168 个国家和地区免签 / 落地签。所以,我身边基本没有为了永居身份而在香港漂七年,然后一拿到特区身份就回内地的。

香港的房确实小而贵,那北上广深呢?说的好像大家都能买得起北上广深的房?对于我这种三四线小城市出来的人,在哪儿买房都一样难。我跟朋友计算过,以香港的工资、低首付和低利率的房贷,其实靠自己的话,在香港买房要比北上广深更容易一点儿实现。当然,肯定还是十分艰难的,所以我还在努力存 “首付” 中。。。

香港的生活成本、物价也确实是高于北上广深的,但是工资也确实比北上广深高不少。同一个职位,我在香港能拿北京的两三倍工资,但是香港的生活成本能有北京的两三倍?

拿特区永久居民身份,就跟在内地拿北京、上海的户口一样,本质上没有啥区别。只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这个 “户口” 有些特别罢了。

知乎用户 香港小 Q 发表

我也是一个已在香港三年了的港漂,我是立志要拿到永久身份的。现在的我有稳定的工作,有爱我的老公,我也喜欢香港的环境和完善的法。当然这也是个人选择,有的人过的好有的人过的不好,机会多得是,重点是看你从事的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领域,你周围的人是不是你喜欢的人。

人的态度和想法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改变,所以现在我只是建议所有的港漂跟随自己的心,如果当下觉得留在这开心,那么就留,如果慢慢变得不开心那就另寻他路。无论留不留在香港,都是要建立在自己开心的基础上才是最好的选择。

知乎用户 匿名 发表

HK 现在只能当去欧美的跳板了…… 不是久留之地

知乎用户 无情剑客多情剑 发表

幾乎每一天都在心裡怒喊:我媽要是知道你丫這麼對我,分分鐘飛過來削死妳。

— 上莊心聲

未完待續

知乎用户 落栗栗 发表

一般没有人是专门为了身份留满 7 年的。

同学们有各自的考虑,所以哪怕谈体验,专业不同也是千差万别。

例如:金融系的孩纸们纷纷表示只能留在香港或者滚去北上广也行,回到家乡的二三线小城市肯定是抓瞎。而生物系的孩子们基本都去美国,留港对他们来说,空间太小。

我个人为例,本科第三年。香港理工大学。人文院。

研究生:本科文凭直接找工作有点难(当然打字员之类的应该没问题),且我粤语太糟糕。研究生出国的话,则经济压力过大。还不一定能上排名比理大好的学校,尤其我想念的语言学和口译,理大这两个专业不差,或者说香港地区大学的排名都不错啊。结合学费和离家近的优势,性价比有点高。。。如果一路读到博士出来,7 年一下子就过去了——身份这个东西,像是赠品,不至于买断七年,但有了也不坏对吧。想走学术这条路,所以一直读下去也是必须的。

个人:是个宅和书虫。在香港,基本英文书、最新译本、漫画(贵哭是另一回事),台湾那边的书定起来也很快,应有尽有了。写论文时才发现借不到文献的那种抓狂,在香港可以很好的避免(其他几所大学藏书多得可怕,我 PolyU 的文科典藏量真的被轰杀至渣)。至于其他的配置,我不是很关心。毕竟学校宿舍两点一线,在哪都是一个房间里过活的人。地铁很方便,极少出门的时候不至于抓瞎。朋友圈子肯定没有大陆那么多。所以,如果以后真留在香港生活,我也不排斥。

氛围:这几年的氛围,越来越糟了吧。排斥什么的有。但实际利益损害并无,尤其大学里,老师们的三观都蛮正的。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不在意就好了。

基本上,我的生活就是看书、学术、打游戏(这个的比例比较大 orz)。所以,谈不上什么体验,在哪我大概都会活成这样。所以谈不上是在漂着,就是常态生活而已。

前面有答案里提到的大房子和事物还有习惯的问题,我觉得都不是问题(仅我个人)。有些人(我)本来就喜欢小房子,对吃没什么要求(有肉就好),其他人的习惯我也不关心,反倒是我觉得人际关系没有内地那么复杂。虽然没有人情友好的额外照顾,但也没有额外风险。

耐得住寂寞的话,7 年不是 “混” 也不是“漂”,一样充实。

如果兼虑移民问题的话,其实香港还更保险呢。。。国外现在不好直接移啊(我的专业也没有移民加分)

倘若你对生活没什么精细要求,也没有远大志愿非要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不可,香港的资源不差,视野和平台都有,提携不了你也不至于拖了你的后腿。如果你想借平台、走捷径,那就是你个人手腕的问题了,在哪你都可以自己周旋,跟香港的问题没啥关系。

在哪活着不是活着啊,也就是活着而已啊。

当然也许见识过更好的地方,想法就会改变吧。

我不知道题主现在是什么阶段,如果有什么交换啊、交流的机会,去多一些地方看看,再做自己的决定吧。

忘了说了!!!

孤独感的问题很普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知道为什么要 “漂”,也不知道为什么要 “为了永居七年”。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已经在香港漂了五年半了,对我来讲,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能够普及大众的上门美甲上门取送干洗 Uber 的服务,在北京的时候没有打车软件在酒店门口十五分钟冻得瑟瑟发抖,每次回家都像回到了现代社会。其他的话,在世界哪一个角落生活,大体上哪里有那么多分别?

少年,别作了,时间贵的人哪里有那么多字可以打,所以答案有样本偏见哪!

特别怕跟别人争,又特别不能忍争,为了不争,我还是匿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為一個即將滿 7 年的人,看到這個題目心裡五味雜陳。

初來乍到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剛升內地高一的中學生,我媽怕我在香港念高一跟不上,就叫我在香港降級念初三。我在內地的班級里年齡算中等偏小的,現在卻要降級讀初三,結果年齡差不多是全班最大。後來才發現真的沒有必要降級讀,個人感覺香港的中學課程除了英語其他的都比大陸簡單很多。就這樣白白浪費了一年青春。

我來自中國的三線小城市,不會打扮,長相也普通,看到地鐵里,大街上打扮靚麗又精緻的香港人,自卑到不敢用正眼去看,覺得自己像個醜小鴨。

在學校會遭到同學的嘲笑。(在香港的某一間女校讀)她們會嘲笑我發音不標準的廣東話和英語,會嘲笑我穿的國產波鞋,會嘲笑我給自己取的英文名,會嘲笑我的一切。不過學校的老師很關心我,也有好心的同學會主動過來跟我講話,讓我有些許安心,她們每一個善舉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房子,這個不用說了吧,和父母蝸居在唐樓的劏房里,床的前面就是所謂的廚房,一個灶台,一個洗手台,灶台一轉身就是廁所,沒見過劏房的朋友們應該不能想象吧。

現在我在廣州讀本科,因為在香港拿不到大學學位的 offer,除此之外,我更想遠離那狹窄的劏房和那個我跟不上節奏的地方。

我本身就不屬於這所城市吧。雖然現在衣著,行為跟香港本地沒分別,廣東話順口就來,英語也比當年嘲笑我的人還好,可是每當有人問起我:“畢業了想回香港發展還是留在內地啊?” 我都是一律回答:“不知道,看機會吧。” 爸媽也希望我畢業后回香港工作生活,嫁個香港老公,可是我心裡真的不想回到這個城市,我對香港沒有絲毫的歸屬感,就算是拿到了 PR 又怎麼樣呢。

最最感恩的是爸媽,在最艱辛的時候,他們替我受了苦,幫我遮擋了風雨,給予我所需,讓我和大部分同齡人有了相同的成長空間,如果沒有他們,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樣,無法想象。

知乎用户 Fisher Liu 发表

我是北漂安徽人,女朋友是温哥华长大的香港土著。 我们在北京相识,然后异地恋一年,现在已经成功和她一起安定在北京。 因为拜访未来岳父岳母大人,去了香港数次,每次都是三四天的短暂停留。 从没想过要到香港久居,更不会去因为结婚拿香港身份。 我在北京她在香港的异地恋时,我也很坦诚地和女友说:“我把爱情看得比工作更重要,但如果我为了你去香港而生活的话,香港这种不自觉地、不自知地歧视内地人的环境肯定会影响我们的爱情,也会越来越削减你对我的自豪感。而在内地,虽然现在内地有反感香港的声音,但我们内地人还是把香港包括台湾澳门当做远方亲戚的客人一样,会更友好地、更优厚地对待。而北京的工作机会也对香港同胞更亲近,且不说工作 visa 随便拿,同等的机会面向内地、香港、台湾、欧美人时,对香港是最好的!来北京吧!” 现在我们俩在北京一起快一年啦,一切都很好,她喜欢北京的烤串、小龙虾、海底捞、滴滴打车、三里屯、工体等等。也会有怨言,毕竟是有文化差异,但作为香港人的她会告诉我:“北京是一座不在乎钱又可以享受钱的城市,比香港对金钱斤斤计较的气氛牛 B 多了!” 香港和内地文化差异确实很大,大家彼此多几分包容,多些理解,我们会更和谐地在一起。

终究我们是一家人!

分割线————————————补充说明

北京对香港人而已最担心的就是空气污染,上一张对比照片,让大家感受下北京的跳跃。这是昨天和今天北京东四十条的对比。

往事随风,爱恨就在一夜间。昨天的重度污染,一夜间变成了全国排名第一的极度晴朗,这也是北京有趣的地方吧。

知乎用户 小王子 发表

我现在还只是本科二年级 “小学生” 一枚。跟大家分享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读的是科大的人文学院(这个学院人特别少)。在大二的时候,我交到了一个很好的朋友,名字很长,不太会念,大家都叫 Shan 的家伙。此人非常牛逼,DSE 英文状元(十分低调的状元,躲过了媒体的报道)。他读的也是我的专业。本来可以随便入港大牙医或者法学院,但因为志向不在此地,所以入了中国研究的巨坑。经常和我在课堂上谈笑风生,实在有趣。因为 Shan 的影响,开始真正走向了国际。Shan 看书近乎疯狂,阅读量巨大。如果发展的不错,觉得他未来就是和 xxx 谈笑风生的节奏。读书走的是国际非主流,本来母语就是英文,读书原本挑了很多 classics。和我这种从小喜欢读国人翻译的外国名著的同学一拍即合。有人问我们课堂上干啥——就是不听课呗,实际上是听 Shan 侃大山。比如说一天下午,人家无聊开启了 T S Eliot 的英文诗网站,在默默读他心中的神作,我被吸引,他就给我介绍了这位重要的哈佛诗人。直到 “I can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 心境被拓宽了。是啊,人人都逃不过生与死这个话题,看到一抔黄土的艾略特表达的多么贴切啊。我和 Shan 在一起度过了 Sosc2140 和 Huma2400 这两个专业课的美好时光,时不时也帮他签个到什么的。老实说,因为跟他成了好朋友,我的文艺鉴赏范围扩大了好多。我们经常在 bookdepository 上面订书,所以每周的话题就成了互相交流读书。其实在香港也蛮不错的嘛。也许是我运气太好遇到了 Shan 这个家伙。就冲着香港可以交到一两个这样的好友,多呆一呆没什么坏处啦。

毕竟二年级, young+naive.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利申:来港八年

半个多月前扫到了这个问题,当时看到了不少大二大三学生的答案,最近看到问题持续发酵,那我就以一个作为在香港读了大半个中学,参与了末届香港中学会考 HKCEE 和末届高考 HKAL,就读港校的『过来人』给大家点补充。

1. 其实看了不少答案,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你们所面临的这些情绪我全部经历过,也许目前你们现在很彷徨,很受委屈或者觉得全部香港人都以你为敌对你不友善你很不甘心等等,其实这些事放在多年后,都会只是过眼云烟罢了,不谈政治的前提下,我个人认为还是一个自身定位的问题没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之后,什么居住条件『差』,什么被『某些』香港人针对,什么『出路差』或者到底拿不拿永久,这些自然都会有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2. 现在在两地媒体的各种『渲染』下,很多『小事儿』都分分钟被无限放大。比如不久前的足球比赛还有最近几所高校的 xx 墙事件,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成天搞这些事儿的 local 们他们的大多属于哪一类人?咱们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叫要选对你的对手吗?我举个例子,能来香港念书的,不管是不是一线城市的,不管是不是全奖来的,起码大部分学子的家庭背景还是不错的,至少都是知识分子家庭背景,爹妈都受过高等教育等等。而香港的大学生里面,这代人的爹妈普遍 55 岁以上,那个年代香港没有八大,也就港大和中大(好像那年代中大要好考很多。。。),且录取率极低。。也就是说大部分那一年代的精英的子女很多根本就没和内地生一个起跑线上。而今天所骂的最欢的那些 local,除了真正有政治诉求之外的,你看看有多少不是住公屋的,你再看看他们 fb/ig,有几个像你们一样逢年过节就欧洲日本走一圈?说了这么多,还是和第一条有关,正视你真正的对手,别和这帮专门恶心你的『即使在国内你可能都不会理、不是一个世界一个圈的人』天天针锋相对,毕竟,他们毕业了可能也就找份普普通通的你根本都瞧不起的 job,然后公屋的还是住公屋,或者有资源的可以继续作威作福,而你,要对得起爹妈每年十来万的学费。我说的对不对?

3. 说到真正的对手,知道知乎社群 b 格高,但还是容我给新来的新生们说两句干货。来香港了,这个国际大都市不仅仅是你 fb / 知乎 / 朋友圈可以秀的一个名片,更不再是你从前那个你杀出重围的高中 / 城市,你面对的也**绝对不仅仅是身边的内地生圈子。**能来香港念书的,无论是 local,mainland 还是 international student 都是具备一技之长,切勿轻视,可能有些人志不在 gpa,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可能远胜于常人,可能有些人天天死读书 gpa 爆 4,但是人家就醉心于学术,也是人家的选择,我这么多年的经验就是这地方的卧虎藏龙,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多和别人交流交流,作为内地生也不是刚进学校懵懵懂懂就跟着别人一定要:毕业去美国读 master phd 这样一条龙,大学四年这么长,多出去看看,看看外人都是怎么想的?目前可能有些彷徨,但其实不就是没有找到一个让你留下的理由吗?或者我这么问,去了美国,不也是和来香港一样,从头开始吗?我之所以说这么多,不是说哪个圈子好不好,只是有鉴于前不久有个 98 年的学弟向我吐槽说一起过来的内地生简直把这里当成清华的节奏来学习来生活,他倍感压力,我说的只是给各位多一个方向,来香港,是自己选,课是自己,和内地比难得的『自由』要珍惜,早点悟出自己想要啥,别人云亦云,那样到了最后,真的就只剩下无奈的逃离香港,自费到美国,开启漂泊 2.0 模式。

4. 最后一条

记得我当年预科时候的老师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能在香港扎下根,能生活得好,有这个能力,你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也生活得好好』,这老师当年港大电子系博士毕业,他说当年电子业发达呀,身边一个个都发达了,是真正意义的发达,但他不羡慕,像他一样活的也不差,假期带上老婆满世界去度假,也很享受。归根结底,还是你的心在哪,就随他去吧,但前提是别被人左右,谨记。

4.1 很多人说到广东话问题,我就是这么说吧。这玩意也不需要怎么背单词,繁體字拼音可以自由轉換能看懂就夠,而且要是你真的想学想说好,还能比英语和日语难?加油!

知乎首答,后续也应该不会怎么出声。

知乎社群大神们定位很高,且由我为前赴后继来港的新生们发发声音:别被你暂时的圈子左右,别被那些无聊的专门恶心你的言论左右,做好你自己,坚持你自己,这城市除了那小部分傻逼之外,过了这个圈儿,你会发现很多值得你爱值得你崇拜值得你去追逐的人,共勉之。

知乎用户 California 发表

美漂如果没办法拿到绿卡 我觉得就是浪费青春 还不如拿个香港永居 可以免签 162 个国家 是的 我就是那么肤浅 为的是免签而想留 7 年 不过 还有其他理由促使我留港 现在情况不明朗 能拿到绿卡我第一个就离港投奔美国!

知乎用户 命好哥哥 发表

我出生在香港 出生开始就算 “永居” 了 老家福建

那我就想问一下,答题的大部分都是抱怨香港这不好那不好。1. 房价高 2. 物价高 3. 人多 4. 没有归属感 5. 地方小

那我觉得既然你要来 你凭什么不忍受呢??????第一 本来就是有利息相关的东西在 你也不是来无条件奉献的 也是为了拿高学位或者是拿身份或者是拿工资

那你凭什么不忍受呢?

有不少朋友去英国几年回来不也吐槽东西难吃。人家也没像你们一样,只是去了个特区就说的特区好像怎么你了一样

那我在北京难道要天天抱怨 1. 空气差 2. 堵车等等各种问题吗?(好吧其实我有抱怨)但是来都来北京了,就学着爱上他呗,不用天天活着跟个怨妇一样吧?

我自己也只有童年在香港长呆过,我自己也觉得没有归属感,也知道香港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就像我在北京也知道北京有哪些不好的地方一样

但是

你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为社会奉献,你是带着目的来的,那你凭什么在完成了你的目标之后狂骂帮你完成目标的人呢?

这种人我只想说

丢内老母

知乎用户 LIKE​ 发表

一帮大学同学混一混就读完了,开开心心的该泡图书馆泡图书馆该 dota 的时候 dota,谈恋爱可能不如内地大学那么多有共同语言的 “大陆” 妹子可以选择罢了…

工作方面没有觉得很难找,只是技术类的不如国内有 BAT 等可以选择但是金融科技类的还是蛮多,至于商科毕业选择也是多多,各大投行、基金的选择面个人觉得还是比国内多的,因为比较和国际接轨,学的东西也能直接用上。

住是比较憋屈,外面可以吃的餐馆还是蛮多的,玩的也还不错,hiking 很多地方可以选择。

至于香港身份证,拿了暂时觉得没什么特别好处除了出国玩方便些,可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钱包,钱包鼓鼓的话拿着什么身份出去玩也不是个事儿。但是回来国内工作就会发现香港身份的各种不便利,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为香港永居而强行留在这里 7 年,那真的是太蠢了。香港护照是好用,香港是民主,香港是一个比内地更有爱的社会,但是这一切都在不断被侵蚀。30 年后香港跟大陆还会有区别吗?我个人认为是不会的。更不用说香港作为一个极度拥挤的城市,一个人在这里过一辈子那压力是有多大。

香港是商业极其繁荣的地方,读商的同学在这里工作几年后,无论是再去其他国家工作还是回大陆都会有很多机会。这也是我认识的在这里工作的内地生大部分的想法。

知乎用户 Yoyo Shi 发表

小透明来答一记。

2011 年 8 月来到香港,转眼 4 年半已经过去。目测会留够 7 年。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多得离开,大多是回内地找了稳定的工作,老师、公务员等等。这些年每当有一个朋友离开,我就萌生走的想法。但是挣扎又挣扎,我还 “赖” 在这里。我相信很多港漂应该都经历过这种挣扎,最主要是朋友慢慢离开,那种孤独感挺难受,并且会质疑自己留在这里的原因。去年年中的之后我还做过一个优劣对比,香港、深圳、家乡,最后得分最高的还是香港。

香港的缺点大家都说了很多,房子太小、太贵这的确让人很难接受。我就说说我为什么留在这里。

1. 我的家庭条件很普通,专业加上能力原因,回去我也不属于高薪人才。如果回到家乡,一个内陆二线,我目前能力也就是贷款买个房,在深圳我也买不起。在香港省吃俭用,攒的钱还可能可以帮补家里。如果在家乡或者深圳,我工作三年是攒不到现在的数目的。

2. 住到第三年的时候我就适应了房子大小。第一年真的感觉会崩溃,第二年会抱怨房子小,但现在习惯了。即使以后我回内地可能都不会买太大的房子。。。

3. 自由和包容。留在这里的同学都这么认为。除了整个环境之外,还有我家庭的原因,我觉得香港让我很自由。

4. 很多消费价格内地直逼香港。这方面香港没有很大压力。

5. 就医。新公司有医疗和牙医保险,平时去看不用给钱。现在这份工作没有保险,但是较贵的专科我一般都去深圳,就医 160 预约也很方便。

6. 税收。税率较低。因为是自己报税、自己钱包再拿出来所以肉痛,但其实税率是较低的。

7. 保险。让人比较放心。好多内地人都跑来买香港,所以现在内地同学留下卖保险的很多。不过实际上也是在国内有资源的才能做成这行的佼佼者。

8. 整体素质相对较高。我来的这几年,也遇到过歧视,但真的很少。一般餐厅的服务态度都很好,路人有的都很热心。我第一天来的时候问路,有个女的直接把我带到了车站。虽说这几年传香港对大陆人态度很差,其实我在家乡受那些服务员大爷的气可比香港多多了。

9. 空气较好。

10. 公共和服务设施比较齐全、方便。比如每个区都有公共泳池,只要十几块钱。几乎每个天桥都有坡道和电梯。

11. 靠近深圳,进可攻退可守。深圳是个很好的城市,也比较包容、整个城市素质较高、空气好等等,指不定遇到合适工作就回去了呢。

其实我开始一直很纠结签证问题,也想过找机会去其他国家。但是我后来又想,与其纠结签证永居等等,不如提高自己的能力。有能力的人每个国家都欢迎,而没能力的人才会纠结怎样受慧与这个永居。

每个人留在一个地方肯定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都是综合过自己的自身情况做的判断。其他人看港漂是一个群体,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香港读没落的纯文科博士,延期中,有比我惨的吗?说给我听听让我开心下~
当然,我并没有说我最苦。只是看了一些答案,结合自己经历,有这么些感触:
有些人过来读一年 master,读书时各种各国游学,工作后成天感叹在香港 “OT”(脑补港式中英夹杂的说话方式)多辛苦,感叹居住的房间只有家里的厕所大,感叹自己家里的房子比在香港住的强多少倍(嗯你们都是家有资产的人,大家都懂),感叹港漂多辛苦多辛苦多苦逼多苦逼住的多差多差。但是为什么你们出去还是要名牌包,要 iphone 6s plus,要 SKII 神仙水。对于这类人,我只想说,有种买 lv 干嘛不换个大单间住?!干嘛不回家里头的豪宅?!这样你就可以停止喋喋不休的对于居住条件的抱怨了吧!!如果不是因为学业、工作、身体、家人健康等等不顺而感叹所谓的孤独感什么的,全都是所谓的情怀在作戏。

嗯,我知道我很孤独,每天对着电脑打论文,没什么社交和朋友,除了男友基本上这几个月没跟人去外面好好逛过玩过,每天三点一线不买衣服不逛街的生活在生活 “精彩” 的港漂眼中可能是个怪咖。但是现在的我,还没有精力去理会那个孤独,晚上回到租的小房间只希望室友能安静点让我睡个好觉。
-----------
从来不觉得香港欠我什么,如果我有钱我会毫不犹豫选择读个一年的 master 留港工作,我会快乐的生活,快乐的游学,快乐的上课,快乐的住在你们所不屑的豆腐干大的屋里,不是去读漫漫无期的 phd,自己选的路,咬着牙也要走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种问题呀。只要有人把香港批判一番,就一定有很多赞。

但是存在即合理。有香港人为了二线城市暂住证去二线城市定居吗?

知乎用户 波西米亚狂想曲 发表

作为一枚在外国读完本科 master 直接空降到香港的一枚大陆北方女来说… 来到香港的初衷纯属一些家庭因素以及毕业前夕并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子的生活。所以跟着生活随波逐流了一下,来到了香港这个城市。只觉得,自己语言天赋还算 OK 广东话好好学的话很快就能学的会,自己性格属于人群中很 open 那种类型以后也多半不会在人群中显得尴尬… 甚至上学时期快要毕业自己的男友为了将来能够在一起在努力争取来香港工作相聚的机会(现在也已经实现了,感觉自己有一个超有担当超 man 的男朋友…)

然而,来了香港两年了,中间也转过一份工,却发现自己越来也不适应香港,越来越想念大陆,和同事聊不到一起,没有共同话题,他们也不会 care 你之前的经历也不愿听你的分享(虽然我广东话算不上很 local 但两年下来也基本 ok 了)甚至偶尔当自己的面 diss 大陆的种种… 但这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香港青年们啊… 大家之间的文化隔阂就这样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所以就变成了,不是自己说服自己留在香港,而是来到香港的男朋友(即将成为老公)让自己的决定更加变得无法回头…(他始终觉得大陆发展前景和软实力和香港有很大差距,养老金的未来是未知数,税率太高等等,而且总在说服我只要不是在家工作,到哪都会像我现在在香港一样想家)并且以及找到了一份现在平台还算不错的工作(虽然公司文化和人文环境并不是很喜欢因为自己只想拿到经验当跳板走人…)

重点是回到大陆也不代表自己很容易就能找到比现在可能更好的工作啊!!虽然是女孩子,但也不想混的太差啊!!

之前看到一个答友说,香港就像自己的炮友,喜欢她的外表(健全法治 便利交通 食品安全 空气清新等等)但却无法爱上她的灵魂,感觉简直不能太赞同

ALL IN ALL

各种原因促成我自己留在香港但总在挣扎… 但我还想试一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补充一点关于双户的:

终极办法是把老家限购的车房买了以后落户深圳,博士能拿 320w 还能一周一行。 不过最好就是先把小孩的对应国内户口上到你常待的城市(如果不是深圳的话),然后再转。因为就算是国际学校,帝都也开始要本地学籍了 。

眼下最大的坑就是但是在香港的身份在国内属于完全被屏蔽了,所以直接出境到其他国家的权利也被屏蔽了。 如果是住在南中国,甚至于本身就在香港居住的,基本上无压力,因为很多时候我自己都会选择从香港走。

不过也有曙光,2017 年以后机场边检出境时本身不查中国护照的签证了,权利下放到航空公司。 只要航空公司能出票,就能让你上飞机。然后普通的香港人都会用香港护照订机票,关键是他们会出示回乡证,航空公司就会出票(国内的境外航班基本上暂时都不能网上值机)。我们没有,那就只能在这里想想办法了。 一般的回乡证是机读的,基本上没啥靠谱的办法,但是,一次性纸质回乡证呢? 不知道有没有勇者能试试

如果拿到机票,中国有护照出关,回来中国护照入关。

=================== 旧的

毕竟有点敏感,还是匿名了,写这个是 2018 年 7 月尾。差不多 7 年了,四年本科,三年继续直博中。

自己是楚地的 2011 年高考生,当年全省 40 名左右,刚好位于去清华学核物理读一年然后转系和来香港港中科三所都给了 offer 的情况下。 最后选择了科大。其实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高考排名不够上清华经管,就是因为没有加分,那么,就去个裸分为王的地方吧。 科大 2011 刚好排亚洲第一,就是你了。

其后一直都很顺利,上堂,谈爱,交换,考试,都没落下。 大概是我爸妈想办个 eb5, 当时听说高级玩法都是香港再拿一个跳板户比较方便,就让我留下来念博士,放弃了去美国念。我所在的领域美国的博士还是压力挺大的,也怕 quit。 之后就很顺利的留校继续,直到今天。期间香港投资移民取消了,也算是断了我的念想,只能肉身打卡、

肥宅在香港还是好过日子的,玩具便宜,收税低,的确是花钱的好地方。

大概是到了第六年第七年,我回内地的时候竟然已经有了点陌生感,反倒是回香港感觉自在,可能这种感觉意味着我对这个城市已经习惯了。就算将来要回家帮老爸管公司,也会在香港买房子安家吧,幸好高铁修通了,周末回香港住住也就不是问题了。归根结底,自己能够习惯这个城市的生活,然后有老婆陪着,将来再生三只猴子,应该是满足我自己的幸福指标、

客观上,2018 年的中港双户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所以拿永居,多了本护照就很顺理成章了,也不用担心会将来影响家里的东西。客观上,最近世界也不太平,可能香港允许双国籍的最大优势也能发挥,可惜的是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很多需要移民监的项目可能选不了了,遗憾是难免的。

现在一想想,大部分的同学们都走了,实在是有点遗憾,本地认识的朋友也不多,这也是个遗憾,因为我们两口子都喜欢宅,有点 anti-social.

可能过一阵子结婚了爸妈就会帮我们买房吧,所以这个问题对我问题不大, 反正刚需。现在和妹子有已经同居三年了,住的地方的确和家里没法比,人均不到 25 平米的小房子。这逼还活生生分出了两个卧室,还都被我们塞满了。不过之前实在学校宿舍 90 厘米的床同居的,所以,我已经被 135 厘米的床感动了。希望老爹给力点,直接 120 平到位。

语言的话,我粤语麻麻地,谈了 5 年的女朋友(本科同学)已经可以操着一口北京口音的粤语在中环坑钱了,我估计我工作了以后问题不大。生活中香港人的确是人情味淡了点,不过我从小就没有太感受过老家有什么人情味,所以无感。

所以说,我也满足内地学子,港飘七年,为了永居这个题设,不过和楼上有些答案不同,我个人对于香港这座城市除了吃家乡菜不太方便之外,感觉没有什么太大槽点,如果要说的话,高铁修的真慢。。。。。不过,最大的遗憾应该算是将来小孩可能不能放在香港养,太瘦了,跟买个猴一样(我妈说的)

最好的答案的确如前人所讲,谁觉得喜欢这里就留下,谁觉得累了就离开,没毛病。

知乎用户 深圳房事 发表

以前是为了高工资,生二胎,拿护照。

后来是为了高工资,拿护照。

再后来是为了拿护照。

也许最后是为了不负青春,不负亲人

知乎用户 MarauderK 发表

吐槽一下 “港漂” 这个词,估计来源是 “北漂”,一个“漂” 字,多少辛酸泪。

可问题是我不觉得漂啊,被代表了总有一种被漂的感觉。

没人逼着你一定要在哪工作生活,混得好不好看造化,不爽换地方咯。总是苦大仇深的人觉得漂泊在外很凄惨,可事实就是谈钱的话没竞争性硬要和人比在哪都一样凄惨,不谈钱觉得凄惨还不快换地方脑子秀逗了吧..

七年,白驹过隙尔。

知乎用户 Jimmy Cheung 发表

在香港呆了 4 年 即将要离开 作为一个广州人 我认为香港还是非常不错的地方 可能语言相通 我觉得香港人都非常友好 每天上班遇到管理员她都会跟你说 “早晨” 虽然住的房子有点小 但生活实在太便利 去个旺角尖沙咀就可以买买买吃吃吃

唯一比较可惜的就是我的行业在香港不算发达 机会比较少 工科的同学可能会比较郁闷啦

知乎用户 Zhe Cai​ 发表

我仔细看过了每一个回答,我就有一个疑问,我怎么看都感觉在香港过上 “个人希望的生活” 所耗费的成本都要大于其他热门移民目的地?望解答。

另外,真的不是打击学生党们,对于融入一个其他生态的社会,上学真的是蜜月期。你现在所有觉得香港的制度啊素质啊等等领先于内地的点,等你在香港职场里搏杀就知道一切都是殊途同归。

知乎用户 Metasequoia 发表

我才短短呆了 2 年不到,还不够格回答这个问题。

然而我对香港的感觉是:去的时候,总觉得对这里没有归属感,觉得一定不会留下来。离开的时候,却像离开了家。

这种感觉对于经常港深来回跑出差的我,真是哔了狗一般的惆怅啊。

知乎用户 小 Mu​ 发表

无国外教育背景,无外资企业工作经验,无研究生学历,不会粤语,只有一个 985 本科牌子和几年工作经验。

来香港,纯粹是因为女朋友在这边才会努力争取过来,还真难。如果不是加上一点点运气,不然还真来不了。

说实话,真心不存在为了拿到身份而港漂的想法,如果有可能,谁不想在国内住大房子开车上班享受低物价呢?

我觉得让我有想法拿到这个身份,唯一的动力就是省去 15% 的印花税了,这边供楼利率可低了,能到 2.15% 左右,不买房而租房是傻子。除此以外,真心觉得以前价值 1000 万的永久居民身份不值得。

诚然,香港也有很多好地方,化妆品奢侈品随便买,不用担心地沟油,相对好的收入,好空气和海景,不用担心孩子狗狗被拐卖。但,也仅此而已了。

正在筹划几年内移民到别的地方,譬如去澳洲或者新加坡看看,人起码应该住的舒服不是吗?

还有就是本科就来的学生党太值得了,大概只用工作 2-3 年就可以了吧。

知乎用户 夏書澄 发表

更新:然而这个小社会,就算混的不错也会不是心塞…. 我还是走吧。

-———————————————————- 哎,其实说到底,都不是城市的问题,是自我价值和认同感的问题。在香港找到自己价值的人觉得各种关于这个城市的缺点都是可容忍的; 而还在挣扎拼搏看不到前途的人觉得这个城市的优点是多么的无所谓。

不仅是香港,北上广深都会有相似问题; 不仅是城市,你把这种概念套在职业的选择,公司的选择也是说的通的。

所以呢,你此刻混的风生水起,你会更爱这个城市。但如果觉得在这个城市压抑不堪,不如试试扪心自问,换个城市你是否能混的如鱼得水。如果是,那就走吧,香港其实也没有挽留过港漂… 如果不是,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厉害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你毕业以后,会有很多素未谋面或者交情不深的人突然热情地请你吃饭,除了慰问你,还要慰问一下你的家乡父老,三公六婆是否安康。

请不要太早感动,啊尼玛世间总有真情在哟嘿,其实也许他 / 她们只是想冲冲这个季度的业绩而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卖保险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年薪百万,走上人生巅峰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旦人民币贬值,恐怖袭击爆发,雾霾来袭,国难当头,就会有一群人挑出来说自己的产品特别好,赶紧把钱送出来吧。

他们,她们中, 有些人曾有新闻理想,有些人曾是基础科学专家,有人曾是作家,有人曾是热血的民主斗士。这是个人的选择,他们其实也不容易,而确实也有不少人,从此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只是感叹究竟此乃这座城市之幸,还是不幸呢?

知乎用户 景鑫 发表

港漂 10 年,18 岁 - 28 岁。

开始觉得,走了划不来;

现在觉得,走了舍不得。

知乎用户 Ms.Chan 发表

体验就是确实认可这里好,无论交通、医疗、城市建设,人们的素质也很高,一直秉承着不去影响他人的态度,经常把 “唔该”(excuse me 的意思)放在嘴边。所以有时候回到大陆又觉得确实很多地方有不如,却不知怎么每次回去都觉得这是自己的地盘,觉得心里敞亮很多。

能够留在香港的毕业生都是有勇气的,香港的房子小、工作压力大,几个人合租一间屋,每天只能快速的吃一口 “大家乐” 就赶回去返工。生活上没有人照料,大家都忙着工作甚至没有朋友。留不留港是每个来读书毕业的学生都在考虑的问题,留下觉得压力大,不留觉得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和体制又可惜,所以最后很多人决定回去,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我很佩服那些留港拼搏的毕业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面对孤单又大压力的环境,还在努力坚持。对于毕业生,这 7 年很关键,能够决定未来的一生,所以要想清楚留港究竟是不是你要的生活。我要强调的是,无论在哪里都是要以开心为前提。如果仅为了留港而留港却过的不开心,个人觉得还不如回大陆找份好工作。总之,留港的学生不少,回去的也不少,要尊重个人选择,并且希望每个人都开心。

知乎用户 琥珀 发表

一場來到(七年),為什麼不帶走點東西(PR)再回去呢?

你甘心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在香港第四年。我是讀一年 master 順其自然留下來的。沒有說一定要拿到七年永居,有時候 也想過去別的國家繼續工作或者生活,跟媽媽電話也會談到對香港有些膩了。但我的膩味只是沒有當初來這座城市讀書時的新鮮感,那時候有幾個好朋友,經常沒事就一起「吃喝玩樂」,很聊得來。後來畢業了,出國的出國,回國的回國,現在基本就剩我一個人了。所幸我從小也習慣了一個人,覺得自在也舒服。偶爾想找人玩的時候就跟媽媽抱怨說想回去,但也只是說說而已。我覺得喜不喜歡這座城市其實和個人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我就挺喜歡的,我喜歡這裏的溫度,一年半年夏天。香港出行也方便,假期飛個美加歐澳都算正常。這裏的朋友很少,但遇到的人都挺好,加上我自己並不是擅長於人情世故,覺得在這裡很輕鬆。唯一的壓力可能就是房子,畢竟大陸房子現在 200 平 + 的都很常見(我家在小城市),但不大也有不大的好處,好收拾啊!!!我從小自理能力很一般,我媽是在我高中就不工作了,一直陪著我的那種。來這邊之後我覺得自己各方面都有提高,而且更獨立。想謝謝我媽媽,她真的為我付出好多,而且特別尊重我的想法和決定,從來不給予我任何壓力。(父母理解支持其實滿重要的,有幾個朋友就是父母一直催回去這樣)

至於七年永居這些,如果你是一心沖這個來的 會過得很累的,很多人事都是順其自然的結果。

曾經有一段工作真的挺累的,因為和直屬上級相處不來,後來放棄了,現在覺得是對的,因為你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有一個賞識妳的上司特別重要。如果你覺得自己真的不合適的話,放棄絕對是正確選擇。我也說不準是不是一定會呆到七年,其實應該沒有人可以預料未來吧?

還有就是我覺得香港要麼適合沒什麼紙醉金迷的大志向吃好玩好過開心就好生性自由的人,要麼就適合奮鬥到死愛錢到死的人。因為真的有掙不完的錢。而且我是在這個最需要錢的地方第一次完完全全領悟錢不是最重要的這個道理。

知乎用户 洪志彬 发表

你们这些港漂的还在这边抱怨,才 6 年就抱怨啦。

美漂的 10 + 因为机缘没绿的一大把,大家都没说话呢……

说的就是看帖的 PHD 和博后,可以回去做实验了…… 特别是光学和生物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kialF6 发表

很好的体验,工资高,周围人的素养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LLM-MP-SJD 一路走过来的。

我就想说,对于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华裔,回香港的阻力和成本要比回内地小很多。

香港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和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

对于长期在西方习惯了公民道德和良好社会秩序的人,

在内地生活,每天都会被气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来的时候一穷二白,还没享受过,不能走

知乎用户 Cole 发表

作为一名来了香港一年多的普通港漂,我对问题本身其实是有看法的。

我觉得一个人选择在一个城市生活,肯定有一些人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对于港漂这个群体来说,很多人应该更多的是能不能留的问题。

大多数新晋港漂都是从内地过来求学,经历过长期的香港生活,如果你不想留下来,没有人可以强迫你,有人说留下来是为了拿永久居民,我觉得永久居民还没那么大的吸引力,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唯一有一种可能,是在这里我能很好的做研究,但是我并不喜欢这个城市的感觉,到博士毕业后,7 年时间也差不了多少了,继续等等看,到了 7 年够资格拿永居了再离开,因为你可以先不拿,等日后国际形势有变化的时候,再过来香港换永居身份也是 ok,这样就多了一条退路。

其次我说很多是能不能留的问题,因为香港并不是所有专业都能顺利找到工作,还有很多想留下来的人也需要考虑转其他行业。

自己学的是建筑学,本科毕业后再内地打拼了三年,之后选择在香港念一年的硕士课程,我觉得我对比过好些城市,还是有一定发言权。我个人还是很喜欢香港这座城市,喧嚣却拥有安静自得的自然风光,拥挤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间,忙碌却热衷于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香港给我的感觉是很有思想的,很自由的,在这里我感受到中秋节为了买到好吃的月饼和家人分享,去排队也是幸福的;端午节融入在鼎沸的人群中,感受到的那种节日氛围是自由的~

#刚刚开始学着用知乎,看到与自身经历相关的帖子还是很有热血 ^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唐棣

就问高票答主一句,你贴的房你真的见过吗?仍然转身就能关门好吗

八千多的房租答主自动忽略了厅里的人和每天担忧要上黑名单的煎熬?如果两个人住的话… 哪一套这么便宜请联系我谢谢 = =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挤死在北上广也不愿意回家乡?

知乎用户 gro 发表 大多数人以为的老家,网络上暗示的老家生活: 住:装修的很不错的农村别墅 / 三四线的商品房 / 县城大平层,无贷款 工作:税前 7 千到 1 万二,全额交金,通勤 20 分钟以内,5 点半下班不加班。稳定能做到退休, …

那些逃离北上广的人后悔吗,有过遗憾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后悔自己没有走的更早吧。 本人 985 理工硕,入学时本着一颗实业强国的爱国心信心百倍入学,就业时发现本专业作为传统理工科真的 emmmm 一言难尽,然后听闻网上都在说四大牛逼,四大高富帅,四大妹子多,(没错,听的 …

想问问各位回国的留学生,你们有后悔过回国工作的选择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后悔呢,为自己的年少无知买单… Top30 工科,回国进了业内最好的公司之一,被卷得亲妈都不认识。你以为名校毕业好歹算个人才?结果在公司眼里就是个人力而已,工具人本人。人权,尊重,隐私想都不要想,技术落后管理结构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