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现在仅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落木寂无声 发表

你这话说的,好像以前能进高中的比例挺高似的。

知乎用户 飞奔的马达​ 发表

之前在和知友讨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轨制如何能够顺利实行时,我们一致的意见是:

要是真想引导教育双轨,做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那么真正更加需要改革的不是教育端,而是就业端

比如让国企带头,去职高招聘带编制的岗位,让职高生也能进卷烟厂,哪怕是上流水线。

然后公务员系统也预留特定比例的岗位,定向向职高生开放,让职高生也能拿到铁饭碗。

总之,只有在就业上,特别是中国人最热爱最看中的工作上做到职高生和大学毕业生没有差距,或者差距较小,教育双轨才能实现真正的分流不分层

说得糙一点,在市场上已经存在仌职业的现实之下,只有大大提高职高人也能当上仌的机会,才能给中考的这 50% 的分流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知乎用户 孟德尔​​ 发表

职高这事,有点类似明代的纸钞。

朱元璋时代国内曾经一度普及了纸钞,但到他死前纸钞购买力就已经崩溃了,大家用回铜钱和银子。纸钞崩溃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朝廷拿纸钞到下面买东西,却不允许下面用纸钞交税,等于朝廷不承认纸钞有价值。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完善的纸钞,所以知道明代货币的问题出在哪里,但是如果没有成功案例的对比,可能就会以为是纸钞这东西本身有问题。

所以要知道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就要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的情况。日本高中是普及教育,如果没有特殊理由是不可能不上高中的,另外日本大学升学率超过 50%,所以他们的大学基本对应我们的高中,高中基本对应我们的初中 + 职高学历。

之前我为了介绍《女警的反击》,粗略了解了一下日本警察制度。该作主要描写日本年轻警察,作者自己之前也是警察,按时间推算她画的大约是 2000 年入行的这批人。

日本地方警察机构最高是县总署,大致相当于我们的省公安厅,然后下面是地区分署,也就是公安分局。故事发生地就是一个市的分局,在日本的发达程度大约是河北和山东在我国的水平,整个公安分局,就只有一个大专毕业的年轻警察(西野七濑),其他人都是高中毕业。包括省厅下来的精英,除了空降的一个课长外,其他人也都是高中学历去考的警校。

日本警校和中国警校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警校是大学,大专 3 年大本 4 年,日本警校只是培训机构,学制才一年,而且不只面向新人,现职警察也要经常回警校培训的。因此日本警察就是高中学历。

当然,大学学历肯定是有优势,不仅在警校培训时间短,而且后面晋升考试的门槛也低,真正升到警视厅和警察厅是必须大学学历的,但是日本警察基本是以高中毕业生为主的。警察如此,其他日本公家机关也一样,大部分岗位都不要求你有大学学历。

把日本的情况换算到中国,差不多就是相当于职高和初中学历就能当公务员,而且有一定上升空间。

知乎用户 菊花庵隐士​ 发表

有一个游戏叫海岛大亨,讲的是在加勒比群岛上建立一个自己的小王国的故事,前期发展农业,然后转工业,最后转金融旅游业。

问题是一开始玩的时候,进入现代,旅游业开始发展的时候,会发现失业率总是很高,一半人都找不到工作,但是那些旅游建筑里的岗位都是空着的,就很迷。

再然后,我发现这是因为我学校建的太多了,人口都被我培养成大学生了,而旅游业只需要文盲学历,旅游建筑建起来了,但是岛上没有足够的文盲,大学生又不会来干这种工作,结果就出现了一边有活没人干,一边有人没活干的奇妙场景。

解决方法嘛,就是把大学和高中能拆的拆,保证人口智力结构,大力引入移民。

我就是分享个游戏心得,没别的意思。

知乎用户 观星老道​ 发表

其实一直都是,只是以前的初中生很多毕业就去打工了。你该诧异的不是这个数据,而是这个数据开始入侵你信息茧房的原因。

知乎用户 鱼头好吃鱼尾好吃 发表

核心的问题不在于一半人去读中职,而在于读了中职的人现在的就业太差了。以至于占比很大的 50% 上下的学生,因为十几分差异就导致了就业上的大概率差异极大。

下图是某年某个区域的考试成绩分布图。我们不妨假设由于强制大约 50% 的人落选。分数线是 533。那么你敢说 533-540 这部分学生,比 533-526 这部分学生优秀很多。以至于他们将来的就业收入要拉开 10% 甚至 20% 吗?

如果你的分数是卡在 10%。那么影响可能还算小。卡在 50%,这部分是分布曲线最高处。左右几分就可能占全体学生的 10-20%,这种明明差不多却将来天堂地狱的划分。多么的不合理啊。

评论里污蔑那些差了几分上不了的就是 “溜子” 的人,你们能不能别用少数现象污蔑大多数人啊。

如果你说读中职的人比高中毕业的人就业好工作稳定。中专学的技能能在岗位上干 10 年还有价值,收入稳定,那么大家干嘛不去读中职呢?

在十几二十年前这就是常态啊,为什么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抱怨?现在为什么抱怨?就是因为中职的就业太差了。

现在就业单位大专才是基本的要求,中专去了也就是过渡几年,最终还是要你考大专的。

然后说到大专就更悲剧了,高中毕业去读大专的人比中职毕业去读大专的人,收入的差距就进一步拉大了。

总的来说还是职业教育本身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现在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就是大专而不是中专。

那么要解决问题就很简单了,就是取消中专,让大家都上高中。然后在高考的时候让足够大比例的人去读大专,进入大专职业体系。

教育体系好还是不好,要放在具体的时代,具体的地区去看的,放在十几二十年前中专没有问题,放在今天,中专只有小范围存在的必要性。

这里补充说一下,为什么现在普遍要求大专的工作原因其实比较简单,现在哪怕在生产线上也越来越要求人们懂计算机,懂自动化,会用各种智能的工具去从事生产。而智能工具的特点就是发展特别快,可能毕业一两年以前在中专学到的东西就过时了。比如会计这个行业,在 10 年前你在中专学的还可以在企业里面做会计,现在在小超市的柜台可能还有用。

这就要求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要能快速的适应新工具,人有一定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技术与学习能力构建在基础知识广泛扎实的基础上。对比起中专和高中,显然高中更适合。哪怕是一个比较差的高中,比起一个比较好的中专来说,高中的知识广泛性能在十几二十年后给学生在工作中带来优势的。

我是已经在企业工作多年的人。在通信领域,看着大量曾经高端的测试、融纤。由于机器的出现,变得越来越不值钱。那些职中毕业的人,干的活没变,但是收入大减。

现在我开始做 5G,介入工业互联网。看到大量的工厂机器替代工人。几年前看到流水线上工人做着单调的动作,墙上还有比赛小红花。职中毕业的如果熟练程度高,还是有奖金优势的。但现在,在机器面前,职中教育的那点熟练优势已经毫无意义,被降维打击。当年培训的那中专技能没用了,他们只能重新开始。用职中没有教给他们的知识去和应届毕业生 PK。然而由于应届更年轻,更愿意加班。职中生只能 30 岁失业了。因为岗位在萎缩,国家还在扩大职中招生。职中应届毕业生将越来越成为有效期不足 3 年的一次性用品。

也许大多数人看不到工厂。那就看看医院。那些自助机,取代了多少收银、财务、管理胶片的护士?那谁下岗呢?当然是有点工作经验的护士啊。因为他们比不上应届那么工资低还肯熬夜 007 啊。

中专拿掉 50% 的初中毕业生。在产业升级的今天。就是在制造大量的中专失业人群。无非是下岗的可能更多是中年人罢了。但由于缺乏普高的广泛知识和学习思维。对形而上知识的适应能力差,换赛道的能力差。今天就算能抢到中年人就业,职中生自己也将在几年之后被新应届淘汰。

这种人为的制造大量不适合产业升级的中专生的情况,对我国工人阶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隐患。

中专教育体系认为的产业工人:

实际上正在快速淘汰,变成下面这样:

中专以为会计就业最差是这样的:

实际上连这两个岗位都没了

中专以为学厨,就算混的再差也是个小工,刀功还是可以拿工资的。

然而现在食材越来越多集中处理。小工的岗位也越来越少了。文丝豆腐都有快速工具了。你刀功能换多少工资?中专学的刀功,如果只是做小工,这中专性价比还不够低吗?

中专以为学好吊车和开车,可以去码头有个好工作。然后现在开始远控塔吊 + 远控集装箱转运车了。同样的塔吊,只需要四分之一岗位了。老员工足够用 20 年了。新毕业的去干别的吧。

========

补充说明 1:

12-14 岁是人类大脑情感部分发展的时期,很容易出现情绪剧烈波动,反社会,叛逆的情绪。对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中考的高分流。和人类大脑发育时间有冲突的。到了高中大脑成熟再大分流是合适的。所以我一直认为高考时合理的。中考降低分流比。无非就是高考录取率降低罢了。总大学名额是不变的。如果那些考上高中的真认为自己比中考落榜的有绝对优势,应该不在乎啊。事实就是,他们内心也知道,如果让中专生学习高中课程,而且用高中应届生的身份参加高考。是有机会挤占掉 10% 甚至 20% 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机会的。

补充说明 2:

关于中专变成高中的成本。从学校来看,成本其实是下降的。很多实践课程的设备不需要采购了。和企业的协作成本降低了。当然,负责采购和拍板领导的小金库应该是严重受损的。

从家长来看,可能学费会稍微上涨。但是这意味着初中小孩不用题海,减少课外补习。总成本是下降的。对家庭的折磨也是大幅降低的。

这是双赢的事情,唯一损害的是职校管理层的灰色收入和灰色权力,还有极少数连高中知识都没能力教的职校老师。制定国家规则的正好就是教育界的这些中高层,学生是任人鱼肉没有发言权的。所以才会导致极少数职校高层牺牲几千万学生,牺牲国家资金,也能让政策有利于自己个人的情况。

补充 3:

甚至有个更加简单的办法:

允许公平参加高中毕业考试拿普高毕业证,成功者可以拿着普高应届的身份去参加高考。会有大量的中考失败生倒逼大量民办职高全力传授普高知识的。这也是对提高职高素质的很好措施。这甚至可以减少国家的投入。对国家来说属于无本万利的。
唯一问题是会显现出大量公办普高校长的无能。可惜,国家政策,是这些公办校长们制定的。

有个公办学校老师说啥春季高考的。表面上说的有道理,其实还是为了自己那点利益,生怕民办职高在正常高考中把他们这些人比下去!

如果真的是毫无差别,你问他敢不敢对着自己学生家长说:“你们小孩放弃普高身份,用中专生一样的社会人员身份去高考吧,完全公平的。” 他不被炒鱿鱼才怪。

补充 4:

我不是说非要 9 成上高中。而是说应该是全国统一考试,只要确确实实掌握了教学大纲里面 60% 知识的,就是合格毕业生,掌握了 80% 的,就应该允许上普高。如果某些城市,初中生普遍作业到 12 点。掌握的知识普遍超过大纲 80%。那就该普遍上高中。

而不是说什么,高中只有 40% 学位。所以无限拔高当地中考试卷的扭曲程度,确保只有 40% 的升学率。中学教育是传授知识为主,筛选为次。只应该筛选掉确实不掌握知识的学生。而不是按比例筛选学生。

现在中考的恶果是,深圳初中生普遍 11 点以后睡觉。天天不足 7 小时睡眠。如此努力依然不能上普高,这合理吗?已经那么努力还要被筛选下,难道你认为深圳初中生真的有 50% 是智力低下吗?

现在都导致一些家长直接移民到东莞惠州潮汕甚至福建。结果挤占了那些地区的名额。本来国家要产业升级就需要更多的掌握普高知识的职业工人。现在可好,宁可让绝大多数初中生痛苦做没必要的熬夜。也要保护普高学校校长的权?

补充 5:

那些说中考过不去的就不值得上高中,说什么不要让混子上高中,什么初中都没学明白还上啥高中。

我对这种人很愤怒而且鄙视。因为这是 50%!你这是污蔑 50% 的中国青年。

要知道,12-14 岁是大脑情感发育期。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意志力可以改变的。很多初中生不是一辈子不爱学,他们只是初中有两年情感和社会认知上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我自己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一路上来的。很多初中同学考不好,但我和他们还有联系。高一高二我再见到他们,就发现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就已经和初中完全不同了。非常爱学习,非常珍惜机会。和初中完全变了一个人。

可惜。初中不能复读。没有再一次中考的机会了。

补充 6:

我不是对中专学生有偏见。而是,中专这种高度专业针对性的培训。适应的是大工业时代那种高度分割工作环节后的单调劳动来的。看看《资本论》,要解放工人阶级,这种单调劳动就是要尽量减少的。

中专的培训是针对特定工序进行高度强化培训的。很多其他基础知识是不怎么教育或者装模作样教育的。比如学机械的,可能就完全不管化学、数学、语文、地理、生物了。

如果这个产业的这个工序可以 50 年基本不大变化。这种培训是好的。类似德国的 “学徒式” 职业教育思维。就像 90 年代中专生,他们面对的工作,大概率 20 年内差不多的。所以那时候的中专生往往可以过上 20 年的好日子,大概率比普高没能上大专的好。

但是产业升级的可怕之处在于,很多工序对应的工作会被降维打击,大量减少消失。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多少曾经的工业名企,已经完全消失了啊。他们国内,很多当年世界一流的产业,直接就消失了。典型的就是汽车、机械表。这些东西在新技术的冲击下,被分解成大量更加简单的工序组合。从而让技能教育的那些人的技能优势直接没了!你学徒用锤子敲出来的劳斯莱斯保险杠更完美,还是我用新材料新机床做出来的保险杠更完美?你手工要培训 30 年,然后工作 30 年。我新技术只要 100 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就搞定,而且生产效率是一万倍。

产业升级,产生新工作,往往是以前多个工序重新组合,甚至跨行业的融合后产生的新岗位。这时候,中专培训出来的人,往往过于固执的相信自己当年学到的那一套 “逻辑”。并不知道其实他学习的那套“思维” 是高度异化特化的。随着产业升级,可能根本就不适应了。

相反,普高教育的知识很广。虽然对应领域不如中专的专。但换了新赛道后,新岗位上起步的基础会比中专生更高。而且由于有多种知识,更加合适跨工序融合的工作。下图做了简单的示意。

其实,知识还是小事。普高有更多的形而上思维训练、逻辑训练、文本训练。这些都不太高级,但产业升级后,大量新岗位是需要 PPT、文字总结、更加抽象的流程。

今天,产业升级的时代,其实我们已经站在解放工人阶级的门槛上了。要跨过去就需要更多的能看到生产全程的工人。而不是强制让一半的青年,成为一颗死气沉沉的螺丝钉

补充 7:我在评论已经说了,将来广大的工人,特别是如今中考后 50% 的初中毕业生的劳动就业工资,不是仅仅和国内对比的。必然是和全球对比的。就算因为国内基建和产业链优势,也最多拿一倍工资吧。你中专毕业的,怎么和人家东欧甚至欧美那些普遍大专毕业的劳动工人来 PK?

产业升级就是全球化。工作也会全球化。一带一路带来欧亚大合作,意味着工作岗位的国界保护会变弱。

东欧工资多高?我评论里给的是 8000 人民币一个月。然后说假如我国 15000 就失去了竞争优势。但通过让中专改为普高,更容易接受新技能的培训,就有机会让这个对比变成 18000 和国外的 8000 对比依然有一定优势。

只有这后 50% 中考的学生将来拿到 18000 而不是 15000,才能确保前 50% 的工资更高啊。各位大学生!

至于东欧工人的工资,其实我说 8000 恐怕都有点高估了。这个新闻里的钢铁厂,可以生产厚度仅为 0.14 毫米的冷轧板材。据说当地工资才小几千人民币一个月。

参考塞尔维亚工资水平

根据塞尔维亚统计局数据,2020 年 12 月,塞尔维亚人均工资 90849 第纳尔,约合 950 美元;人均净工资 66092 第纳尔,约合 691 美元;人均工资中位数 48676 第纳尔,约合 509 美元。塞尔维亚央行数据,12 月月末,1 美元等于 95.6637 第纳尔。

这个数据比 2018 其实已经涨了 40%

补充 8,终于找到了这个以前看到的文章

然而实际上是低学历,3000 元工资。

这就是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以后产业自动化,还是需要低端的。因为新的需求出来,新的产线构成后,有个爬坡过程。高级技术人员攻坚,然后大量工序可以固化下来。工序固化成团的局部,就可以剥离出去给到低端。但是这个低端需求的技能是不断变化的,比高端赛道变化快得多。这就需要低端人才的知识足够广泛,要能快速完成新的培训。这时候反而不需要这些人才特别专,差不多就行了。但是要特别适应性强。这时候普高知识优势出来了。

也许今天他们还可以用手把手教出来。但是产业继续升级呢?需要对化学物理有基本概念,要记住分子式而不是仅仅根据颜色来判断呢?

普高 + 对口培训才能适应啊。中专不是比普高教的知识量少,而是中专教的高度集中在个别领域了。哪怕总量更多,但是一旦产业变化,原本掌握的大量知识可能瞬间就没用了啊。这时候广撒网的不那么专的普高知识教育模式,反而对低端工人更加有利。

如果还是一堆中专,万一赛道变化太快导致他们的知识储备大量错配。普高知识在赛道变更中损耗更少成为普遍形势。那么中国工业就麻烦了。因为东南亚、东欧可是又足够多的大专人才在失业中的!今天你知识靠产业链优势还可以享受国界保护,明天就一定可以吗?

就业永远是金字塔。中国作为世界金字塔里面的一个小金字塔。只有底层高了,才能保证高层也高。不要眼光只看国内。内卷要变成外卷!

知乎用户 香樟连翘​ 发表

少见多怪。。。。

盆友,中国还有 6 亿人,月收入不足 1000 元呢?没读高中算什么?据统计,在中国,有 10 亿人没有坐过飞机,有 5 亿人家没有抽水马桶。中国已经发放了 1.4 亿本护照,可是真正出过国的人,连一亿都没有,去过美国的人,从大清果那时候开始计算,也没多少人。

我要提醒你的是,不是现在只有 50% 的初中生才能上高中,一直能上高中的人数,比例就是这么低呀。只不过上知乎的你,大部分都是上了高中,大学,研究生的。你们周围的同学都是和你差不多好么?

你要读了硕士,你会说,学历真不值钱,大家都是硕士,硕士遍地呢。

但是你仔细回忆回忆,你初中同学都在干嘛?

我初中还是我们那个四线城市重点初中,重点班呢?

我初中同学全班 40 多号人,最后考上一本的才 6 个人。。。。。。

很多人职高毕业了就跟着家里人做小生意了。哪有那么多上了高中上了大学。

私立、职高、中专(师范)、卫校这些地方是被你忽视了好么?

你的车子坏了,你送去四儿子店,里面的汽修小哥是什么学历?哪里毕业?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

你看看那学校是啥学校?

给你理发的 Tony 老师,又是哪里毕业的?

普通社区医院小护士又是哪个卫校毕业的呢?

给你送外卖、送快递的小哥,又是什么学历呢?

如果你出去转转,你去东莞、佛山还有郑州的富土康血汗工厂看看,里面的厂哥和厂妹,他们什么学历毕业的?很多人初中毕业就从四川、甘肃跑来打工好么。

你再去看看那什么三河大神,他们都是什么情况。

中国很大,人口很多。

不要你以为的就是真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白了就是缺工人的,缺基层缺。劳动力了,就是那种纯粹干体力活不带脑子的劳动力。

我就是中专毕业的,然后是 09 年初中毕业考高中,因为前一年刚刚经历过汶川大地震,本来市里面有好几个高中的,变成只剩一个高中,只有 20% 的人能去读高中,剩下的全部去职中,要么自己花更高的价钱去别的城市,就是这么惨,家里也没有更多的钱支持我去别的城市读书,那就只有选择本市的中专了。

就说我现在干这个行业吧,算半个工程类吧,下面一线真正动手干活的年轻人很少,起步基本是 30 岁以上,普遍的是 40 岁多,然后在 50-70 这个年龄层次是最多的,因为年轻的没有人愿意来干这个活的。

和我一样中专毕业的同学哪怕去了工厂就富士康这种吧,最多干个一两年也不会干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没有前途,你不可能在工厂干一辈子,所以好多人就愿意去从事房产中介,这种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白领光鲜亮丽的工作。也有几个确实卖的不错,钱也赚到,但大部分人基本就是房子卖不出去一套的,还得家里养着。还有的嘛,要么就是父母本来也算有点小资产,开个小店就这样经营下去了,你说我们这一代人真正有多少人愿意去什么工地上这种地方干体力劳动?没有人多少愿意去的,更别说大学生了,那是更不可能。就连我的中专水平都有了觉悟,大学生受过比我们更好的教育,他难道还会去干这些 “脏活累活” 吗?

我弟今年也是初中毕业升高中,他告诉我今年大概 2700 个初中毕业生,就只有 1300 多个人可以升高中,其他的全部刷到职业中学去……

所以你看现在的政策就是这么狠初升高直接砍一半,到以后高中升大学的时候还会再砍 70% 左右的人去大专。

一直在说我们有人口红利,但我们的人口红利,但我觉得我们人口红利的主力还是这一群 “文盲” 学历低的人带来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

看到有杠精在跟我开杠,行行行,别人都不努力,好了吧?下回别人的孩子上私教,2000 块钱一小时的时候,你记得对着镜子告诉自己:“你不努力,不然你像某房产商人一样,给哈尔滨佛学院 捐个几千万,你儿子也能当方丈 做人上人啊”。

大家都是乾隆皇帝,谁他娘比谁先挨刀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届中考生。

6 月 21 日,5 点多我们等校车去考点,校车来了,但一个走读生却来晚了,我们全年级等他一个,过了一会,她妈骑着电动车带着他来了。

进入考点,我们需要先在操场等一会,因为还没有到入场时间。我们被要求穿着校服来考试,但我却看到了很多奇怪的装束,比如说穿着老北京布鞋的一身黑小伙,和穿着短裤和露腰装的女孩。

进入考场,我的座位在最后,所以看的很清楚,很多人在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睡觉了,有的人就仰着天发呆,有些人直到交卷都还在睡觉,老师提醒根本没有用,根本没有中考的紧张气氛。

进入厕所,很多人三五成群的抽烟,厕所的老大爷拉都拉不住。

午休时,我看到很多人带着手机和充电宝,大声外放着抖音和朋友说笑,和朋友开黑打王者。

中考就是这样子。

再说学校,我们学校不大,国办初中,我并不是很努力的人,在年级一般前 15。并不是我有多优秀,而是我们这个所谓的优班,有些人物理只能考 6,70 分,我给他们教一道很简单的物理题时,我发现很多人连基础概念和公式都记不住。这是优班,更何况是普通班呢?

我们一个班 50 个人,49 个人考上重点高中。(有两个我们这样的班)我们年级一共大概 500 人,考上的绝对没有一半,因为我们班就已经有考不上高中而去职校的了。一中给我们的名额是 50 个,我们只考上 30 个。

这就是我们初中现状了。

就我来看,很多人考不上高中,不是因为这个政策,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学,他们不去职业学校,难道让他们去最好的高中继续上课睡觉,继续败坏环境,继续上厕所里抽烟,继续打架斗殴,继续拉帮结伙,继续横行学校,继续欺负同学?

这反而不合道理,不合情理了。


二更。

初三后半年,我们 2 个优班 5 个宿舍的男生开始丢东西,有丢洗面奶的,有丢奶的,有丢面包的,甚至有丢毛巾的。

他们不是看到表面有东西就拿,而是去翻你的书包,一周 5 天翻你四次书包。

我们这些同学实在忍不了了,于是就去告了老师。

第二天老师就通过看监控发现了偷东西的三个人。

三人之一曾经和我一个班,我知道他,他家是单亲家庭,但家境不错,我不理解为什么他要偷我们的东西。

上了职校。


有一次我去食堂打饭,一个人插队被老师逮住,这个人竟然跟老师打了起来。

当天就叫了家长,来的人是他奶奶。后来了解到他父母外出打工,很少回来,是留守家庭。

没有参加中考,不知所踪。


在我上初二的时候,小 a 上初三。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奶奶。小 a 在学校也不好好学习,认识了一群乱七八糟的朋友,我曾经好几次看到他和其他人在厕所抽烟。

后来考了 200 多分上了职高。最近往家里打电话,说职高实习太苦,一天站 13 个小时,也挣不了钱,宿舍的其他人都受不了走了,他想家了。


我们学校几乎每个学期都有大型打架事件,动辄 20 几个人,我亲眼见过一个人拿着塑料棍狠狠的往对方身上抽。甚至警察都来过几次。打架的原因一般是和他女朋友走得太近或者骂了他一句。

忘记是哪年暑假的时候,一群人出去喝酒,可能本来就有矛盾,于是就打了起来。在派出所备了案,他们父母哭着去保他们。

后来,被打得重的住了一个月的院,打人的赔了不少钱。


三更。

有个人说,说我的回答和题目没关系。

我所说的事,都是我这个普通初中生亲眼见过的事,都是以一个普通初中生的视角来写的。

身为一个初中生我的评价就是这个政策其实没什么影响,原因就是我上面举的例子,我们这种经济落后地方的初中真的充斥着我以上所说的这种人。因此就算没有这个政策,考上高中的人也不多。上一届一中 50 个名额,走了 40 多个,算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一次了。

另外,我的回答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我只是一名初中生,我没有去过大城市,看那些人才济济的初中,我的初中就是这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表面上看是因为,这就是淘汰机制,即使让他们全部上高中了, 到了高考一样会被刷下来,上不了大学。与其让他们浪费时间上高中,不如直接去读中职,尽早掌握实际技能。

实际问题是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以至于不得不提高中高考难度来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留给一部分人。考试的目的本质应该是考核测试,意在考核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如今的考试有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筛选测试,意在硬性筛选一部分比例的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辅助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出国留学呢?显然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那为什么出国留学就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呢?每个出国留学的人都去了哈佛,MIT,CMU 之类的世界顶尖名校吗?实际上大部分人出国留学的学校也就和国内的复旦交大打个五五开,有些甚至还不如。那为什么不直接在国内读个复旦交大呢?排除本身就是为了在国外工作或移民等因素,在国内读大学完全是一个百利无害的选择。是什么促使他们选择花那么多钱,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留学?

很显然,因为他们考不上,竞争不过国内的其他人,或者说他们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同精力去和国内的其他人竞争。一个考不上清北的学生,真的没有能力跟上清北的学习进度吗?复旦的学生去了清北就会挂科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广泛接受留学生的国家,本质上是在出口教育资源。他们的教育资源充裕到不仅能满足本国需求,甚至还可以将多余的资源出口给其他国家来换取利益。一个留学生不仅仅提供了学费,他的吃穿住行同样带动了当地经济。按一个留学生 50 万人民币计算(此估计非常保守),每接纳一个留学生,就有外资 50 万流入本国。


拓展开来讲,教育资源是需要钱的。我国目前的现状就是,总量是世界第二,但放到人均上,就是没钱。不是愿不愿意投资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改不改革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这样的现状无法改变,只能缓解。这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只盯着教育制度本身是不够的。

举另一个例子来辅助理解,前段时间网络热议 700 万外卖员,认为是一座围城,福利低下,入行就再难转行。很多人认为应当限制平台,让他们提高外卖员薪资待遇,其实这是无用的。

既然这个行业的环境如此恶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因为其他行业更恶劣。与其在厂里当螺丝钉,还不如送外卖。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流向外卖行业的人引导至其他行业。换句话说,与其提高外卖员的待遇,不如提高厂里工人的待遇。

现在的外卖平台完全有恃无恐,你们说我摆烂,我在摆烂里还算好的。大致是这么个感觉。


最后综合地来讲,国家当前的政策属实是受限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稀缺,不得不将一部分人硬性划分到另一个层次。


稍微根据评论区的反馈补充一下。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即使我国教育资源匮乏,依旧有学校在引进留学生,甚至很多都是拿高额奖学金的。原因在评论区也有很多人指出了。因为国际大学排名指标中有一项就是国际生比例,而国际生比例是所有指标中最容易达标的。各个大学的校长都致力于完成这项指标。另外如果见识过欧美国家招手国际生的比例,大概能更理解一些。譬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生比例 22%,美国创价大学国际生比例 45%,波士顿大学国际生比例 22%。而具体到某个专业,更是有几乎整个专业都是国际生的情况。

再者解释一下什么叫匮乏。我觉得不认为我国教育资源匮乏的人是幸运的,说明你大概没见识过匮乏,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见识过什么叫充裕。本文所论述的匮乏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的,如果要和印度朝鲜或是非洲兄弟作比较,那确实并不匮乏。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才算充裕。美国高考 SAT 一年举行六次,成绩有效期两年。也就是说理论上来讲学生可以考十二次高考,然后取最高分作为最终成绩。当然实际操作来看一般人也就考三次。我并不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能支持两年三次,或是一年三次的高考制度,更别提十二次了。

受限于篇幅,很多细节罗列得比较草率。想要详细了解的建议自行上网搜索。

知乎用户 allen xun​ 发表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社会的教育资源是极度缺乏的。

这里,我只想说这个差距。

中考之后,我老婆有个表弟。上了我们这边一所普通高中。放假期间报了补习班,过来我这边做题。遇到一个因式分解不会。

我看了一眼,告诉他,这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他看了半个小时之后,回来问我,怎么就是个完全平方式了?我说你看是不是这个

他神奇了很久。我说 16 是 4 的平方,正好有个 8,后面也是个平方,所以大概率是个完全平方式。他说原来如此。过了五分钟,又一次过来问我另一个完全平方式。

虽然我又教了一次,但是我当时想的是,这小兄弟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达到一本线了。因为这个出题人已经很良心了,他没有吧后面的 x-y 给拆开。高考最简单的三角函数的化简,其难度要比这个大得多。他现在想不到,努力三年之后即使想到了,能力也是不够的。仅仅是数学成绩就足以让他无法企及一本线了。

我还有一个表弟,几年之前,是一个重点高中的差生。他上了一所 985 之后,暑假回来问我高数。高数第一册,很多题目。他问我的是第二层的内容。问题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一句话。表哥,我们老师说俄罗斯的那本教材相对于同济的好一点,你怎么看?要不要买一套?我说,你学的是动物药学,将来读研究生或者读博可能会遇到很复杂的数学问题,反正现在闲着没事,买一套慢慢看呗。当时我的考虑就是,这小孩子一定要读博的。

如果大家觉得一个是初中生,一个是大学生,差距较大的话。我想让大家看看同样是今年的信息奥赛进入夏令营的选手,那里面也有很多初三的学生。他们奥赛的题目要比研究生计算机专业考试的编程题目难很多。不过没有那么全面和系统而已。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普遍存在,不是极端上几个人和大多数人的差距。最起码我遇到很多。如果实在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中考的成绩分布。你看看前百分之二十和后百分之二十之间的分数差距。不是不努力,而是想不到。


我初中的时候,一直很讨厌那些努力学习,疯狂做笔记的女同学。因为我遇到的笔记整齐,上课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女同学,成绩和我差很多。我认为她们就是装腔作势,虚伪。后来上了高中,我发现这种情况加剧了。我有个同桌,一个小男生,家里很穷,住校生。每天穿的破破烂烂,早上 7 点上课,他可能 6 点就在教室背书了。晚上 10 点下自习,他可能 11 点都不走。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学习。他做的数学练习册比我所有的书加起来都多,他背课文背英语的时间比我看书的时间都多。然而,他总分大概和我差 150 分左右。

有次模拟考试,数学我考了 140 分,他只有 100 分。老师讲题,说有一道题是新题,没有见过,我做出来了。他没有。讲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翻出来一个练习册,找到一个原题。他做了,且做对了。但是考试做错了。我突然发现我一直以来可能都是错的。他应该不是装腔作势,因为他做过的题,怎么第二次就错了?

依旧是早读,我家里很多书,我经常带到学校去看。我清楚的记得我带过去的是一本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早读,一般就是背各种课文和英语的。我根本不屑于去死记硬背,加之我小时候被爷爷逼着背《古文观止》,语文的古文我早就滚瓜烂熟了。我喜欢看的是历史故事。各个角度不同的解读,不同思想下对于事情的看法。鉴于我平时动不动逃课去网吧,老师就是把我当做淘气包扔在第一排管着的。而我的同桌,早读就是大声的背书,我很烦。不过,静下心还是能看书的。自然也会被老师抓住,每个学期放假我都会去办公室取回我家很多书。

这一天他在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老师路过的时候,我赶紧藏起了我的书。结果他竟然告发我。书被收走之后,我就很烦。看着他背书,我就想到一个很好玩的事情。无论他背什么,我就在他后面接那句。他是很鄙视我的,因为我从不背书。但是他发现我所有的都能接上之后,他很不服气,然后就拿出了选修的课本开始背《长恨歌》,结果依旧被我吊打。

他放下书瞪着我说,我看你不爽很久了。你到底想怎么样?

我说,我安安静静看书,你举报我干啥?我看不了书,只能看你背书。

他说,你能接你就接,我看你能接多少。

结果,无论是英语语文还是生物化学,所有的东西我都接上来了。

他本就有点黑的脸,被气得涨红了。

我就说,你这个蠢驴,天天背有什么用?我一天都不背,依旧比你强。不光背书强,分数你也没我高啊。

他就哭了。一个男生,哭的稀里哗啦。

我猛然间觉得,我读的书可能都读到狗肚子里了。我为什么要如此羞辱一个人。我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下课了,我就出去了。

回来的时候,他依旧是努力学习,上课听讲。直到晚上下自习。

我要走的时候,他拉了一下我。他问,你晚上回去真的不学习么?

我说,我一般会看看班主任在不在,然后敲掉自习去网吧。11 点回家,不会被抓。

他红着脸,憋出来一句,你能教教我么?我家里穷,我读不好书,对不起我爹。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我和他之间的差距。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不好出会怎么样,因为我从小就在读书,开始的时候是我爷爷打我,后来是亲戚朋友夸我,再后来是我觉得很有意思。我的心都在游戏上面,读书仅仅是副业,上学就是因为家里让我去,所以我去。而成绩,我从来都不在乎,甚至于考试的时候我就是想方设法的给同学传答案,让他们有个好成绩,我们可以一起去网吧。我从没有意识到,对于有的人,读书的压力这么大。

我说,你想学什么?

他说,你为什么不做题也能懂?为什么你不背书也能背出来?为什么你做英语选择题就有语感?为什么你不听老师上课还是知道老师讲什么。

我有一次被问住了。我也做题,只不过我不像他那样什么题目都做。我的古文是我爷爷从小用脚踹出来的,压根不是背,是写毛笔字,没有描红的底子,就是描我爷爷写的字。英语没有语感只不过是我懒得解释选择的过程。至于老师上课,其实我爹逼着我上了很多补习班,补习班的老师早就讲过了。

我告诉他之后,他说城里孩子就是不一样啊。他说,他暑假要去收麦子,寒假要去帮着杀猪做豆腐。回家以后有很多很多活要干,只能在学校学习。

我说,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很重要。反应快,思维深,大脑能够习惯长时间、高强度的思考,考试的时候才能保证更快更准确的做出题目。你想想理综那么多题目,那么点时间,看一遍理解每个题目啥意思可能要半个小时,抄一遍答案可能都要半小时,两个半小时给你的时间只有一个半。你这个学习就是重复、机械、不去思考,怎么搞?

他看着我,说你啥意思?

我说,我给你几本书,你看看呗。他说不是和学习无关的吧,我说就是几个练习册。

不是我要坑他,而是他不理解我说什么。


现在的考试,就是比拼哪个学生聪明,哪个学生学习认真。

在完全理解所有基础知识之后,就是考察学生的理解。教辅书会有很多方法和巧妙思考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术,而非道。因为这巧妙方法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真正的知识早就在教科书里面了。教辅书不过就是讲这些前人的方法拿出来告诉学生。

聪明的学生自己有自己的方法。一般的学生看了前人的方法融会贯通,自然也可以解决问题。笨的学生记住了大量的方法,可能考试只能用到一点点。

我们用武侠小说来比喻。

教科书就是武学的基础大道。思维深度就是内力。巧妙方法就是武功秘籍。

聪明的学生就是吃透教科书之后,苦修内力。临场遇敌,自然以不变应万变。

一般的学生明白教科书,苦修内力与秘籍。遇到强敌,自然实力不济。

笨的学生舍本逐末,苦修秘籍。自然走火入魔,不可救药。


看起聪明的学生水准要高很多,一般的学生即使努力也没有办法赶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除去少数在奥赛中拿到全国名次的人,剩下的人智商相差不多。而奥赛那部分人每年有多少?2020 年信息奥赛金银铜应该不超过 400 人,咱们直接按照两千人算。一共五个奥赛,算上有一万人。这是初中高中所有的学生中智商超群的一万人。咱们翻个十倍,算是被埋没的人才。这部分人可能就是现在中学生人数的零头吧。剩余的人应该都是一般人了吧。

所谓的一般人中的依旧存在着大量的聪明人。其实并不是这些人有多聪明,而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没有错,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80 后,90 后被家长关在家里背书,是真背书。那个时候能把孩子关在家里背书的都是有一定教育能力的家长。用我爷爷的话叫做,享受过读书带来巨大利益的人。那个时候不需要分流,因为家长或者孩子本人就不一定想要继续上高中。拿我来举例,我爷爷就是本科生,爷爷一直说家里是书香世界。三岁开始就跟着爷爷读书认字,他不会教我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他说那个东西是瞎编的,随口就来。他拿着新华字典来教我,让我背的是古文观止,讲的是儒道释。听得懂么?听不懂。怎么办,背。后来的日子里面一直都是一种古人诚不欺我的感觉,一直都是这个东西我在书上见到过。上小学时,学数学,不论老师教什么。爷爷始终让我背加法乘法口诀。等到学几何的时候,他直接画坐标系给我看。而我初中刚刚开始学物理的之前,阿基米德的各种神奇故事已经被我爷爷讲了无数次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那是我和爷爷下棋输了以后,被我爷爷逼着背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 98 的时候。我姑妈的单位买了电脑,我爷爷逼着姑妈带我去单位学那个东西。我盯着电脑练了很长时间的五笔。那个时候我只有 8 岁。两年之后,县城才有了网吧。

爷爷讲过最有用的道理之一是,人要不断学习的。他雷打不动每天看新闻联播,看完之后总是会和我讲一些新闻中没有的事情,然后预测新闻。记得申奥的哪一年,平时晚上要九点睡觉的我,被爷爷允许晚睡一点,看这个结果。他听不懂英语,我却听见了萨马兰奇说出了北京。我欢呼的时候,我爷爷让我安静一点,因为我吵得他听不见了。我一直笑话他英语不好,他从不反驳。他说自己上学的时候条件不行,学不了英语。其实多年之后,我无意中在书柜里面找到爷爷用俄语写的日记。

为什么那个时候不分流?最起码是允许孩子中考失利之后的复读?因为那个时候不需要分流。或者说,家长和孩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分流。那个时候贫困地区的小孩子要考虑的事如何坚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高中是不存在的。像我们这种非贫困地区的县城,依旧很多同学是考不上高中或者说压根不去中考的。除去家里供不起,家里需要一个劳动力,家里不愿意让继续读书的之外,还有很多小孩子压根考不上,或者说两年复读之后还是考不上。最可怕的就是我的同桌那种情况,考上了也跟不上教学进度。三年之后,别说二本线,大专都没有地方要。这三年真的不如在外打工,练就两膀子力气。

这一切的一切,和学校有什么关系?根本上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忽视。

人们一定能够看见春风得意马蹄疾,很难看见十年寒窗无人问。


现在不同,所有人都把孩子关在家里背书。因为这一辈的父母就是我和我的同桌。我知道孩子必须要读书,否则,会过得比我还要难。我的同桌知道不读书一定不会过得比我好。我们都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于是我们都把孩子关在家里背书。我按照我爷爷的方法来教,我的同桌只是记得我当年是被关在家里的。

但是现在的学校已经和当年差太多啦。当年高考的专科线是多少?如今的三本线可能都比当年的专科线低啊。不过好像没有三本了,还有二本 c 类。我说一句一定会被骂的话,莫说二本,即便是一本也未必能教出什么专业性人才。无非多一些整日游戏不学无术的文凭持有者罢了。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两条路,一、收紧入口,二、分流。

收紧入口这条路,很难,现在大学这么多,高考人数一年少过一年,这些大学怎么办?而且之前教出来的大学生怎么办?你总不能说某一部分大学生是废物吧。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其实很简单,提高门槛。本科不行就全部来研究生。于是乎,研究生的入口变得更紧了。这就是收紧入口的策略。做的还不是很完善,或者说让大学入学率变得更低这件事情还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

分流是非常高效的一种方法。知道关在家里背书的家长太多了,但是怎么背书的家长不多。中考要做的就是挑出知道如何背书的家长和聪明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去争夺大学的名额。然后再重点培养这部分人。

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 由于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我们只能够选择一部分更容易成才的人重点培养。


写到这里,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应该是很明显的写出来了。最开始,我仅仅是暗示,后来想想,说明白了也没事。索性我就说的更明白一点。

人人生而平等,但是生出来的环境不平等。客观上存在更聪明的人,也存在家庭条件更好的人。社会需要有能力的人去做更加重要和复杂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选拔这样的人,中考的分流是第一次选拔,它所代表的就是国家的义务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家庭的义务了。

如此看来,1 比 1 的比例,实际上已经很高了。

知乎用户 宁静​ 发表

问题其实不是 50% 的人能上高中,而是好好读书的情况下有些人上不了高中。

这在过去,有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很多人初中毕业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走中专的路。这样的比例很大,经济一般的地区尤甚,余下只要肯读书的,上高中不是问题。很多人关注不到普职比的问题。

但有些地区,经济不是制约的主要因素,大家都想读书,那中考是真的残酷。题主还在感慨 50%,你不知道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有些城市还没有 50% 呢。答主那个年代同班初中同学升入高中的,8 个。其他那些是笨?是不想读高中?是家里没钱?是不如其他地区的学生努力?都不是,是残酷啊。

知乎用户 Roison An 发表

如果你知道新加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分流是不是更震惊。

写错了,居然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分了。。见这个文章:(教育篇)新加坡残酷的分流

知乎用户 城年 发表

我女儿在读初中,我说几个较为极端的事情,大家感受一下。

你们猜猜,现在的初中学生,加上体育七科总成绩,低的话能低到多少分?

答案是,七科总成绩加一起不到一百分,而且不是一两个人这样,记得其中包括体育。气的老师在课堂上拍桌子,所有选择题都选一个答案,都有可能比这个分数高!

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睡觉、打游戏,或者开门就出去的,甚至整节课逃课的,并不是个案。

学生不能说,不能骂,更不能打,别管老师责任心多强,最终都会选择顺其自然的。

这样的学生,让他们强行进入高中,意义在哪里?

是的,我这里是小城,软硬件各方面都不够先进,可是,大城市里,你们看到的都是重点中学,有人关注过大城市的普通中学吗?

他们极端的情况,与我这里没什么两样!

是的,教育资源一刀切的确会导致某些因家庭条件所限的学生享受不到教育的机会,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另外一些状态。

早点进入社会,早点尝到社会毒打的滋味,也许是件好事。

为什么有些学历不高的父母,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 现在,有答案了吗

知乎用户 左飞 Jacky​​ 发表

先冷静一下

这个政策其实和中考其实没太大关系(文末附初中择校攻略)

最近家长们很紧张,因为从去年中考开始,各省市已经逐渐放出风声开始 “管控” 中考录取率了。

政策要求:保证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录取比例大体相当(被解读为 5:5)。

家长们一看,慌了。

这不是孩子以后没高中读了?!

家长们的恐慌是感性的,而理性的数据就摆在那,大部分人却没去查。

他们之中,

大部分人没去看过往年高中录取数据,

大部分人也没去查过往职业高中的录取渠道。

在他们准备查数据之前,漫天飞舞的互联网标题党们早已经把家长们吓懵了——

家长们被 “只有一半人能上高中”、“决定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中考” 这样的网络言论给吓到了,完全给整蒙了。

别害怕,你先冷静冷静。

你想一想,

网红砖家们不写这样的标题你怎么会看他们的文章呢?

网红砖家们不写这样的文章你怎么会关注他,并期待他给个解决方案呢?

可是事实呢?

带情绪的文章往往缺少理性思考。

他们要的是关注,不一定是想帮助你解决问题。

所以看一看这些文章,当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尚可。

如果真的把那些网红带情绪的话当真了,自己不去认真学习数据和政策,那教育政策无论如何改革,你都大概率会被当韭菜让人坑

不是国家政策坑你,而是那些网红专家和教育、房地产的资本大佬坑你。

所以,你可别那啥了!

深吸一口气,听我慢慢跟你聊中考升学率问题,文章最后我还会给你一套应对的解决方案。

我们要始终提醒自己,国家是规则制定者,我们除了抱怨规则,更重要的还是顺应规则找到自己和孩子安身立命的机会。

一、别紧张,职普比 5:5 和中考几乎无关

这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吗?

怎么还能无关呢?

话不多说,先看政策原文。

这是国家教育部办公厅 2021 年 3 月 25 日下发的通知。

《通知》一发出,大家就很激动,一波焦虑,一通抱怨。

但没办法,当时大家该中考的还是得中考,该上班的还得摇摇头继续上班,下班了继续焦虑地回家看孩子写作业。

关于陪孩子写作业,最近我写了本书,看看能不能帮到你

可是我找了全网的分析文章,都很难找到有人认真看过并分析这个《通知》的。

全是拿 “从此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 这样的焦虑文 “大声疾呼” 不公平、不利民云云。

但国家的政策落地的决心是明摆着的了,仔细学习规则才是我们首要任务才对啊~

来,深吸一口气,我陪你一起学习一下这份文件:

(一)首先,“大体相当” 划红圈

“大体相当”=50% 吗?

56% 算不算 “大体相当”?

60% 算不算?

这是个问题,每个省份和城市情况不同,国家不可能一刀切式的将各省份高中录取率完美调控到 50% 分毫不差。

事实上,从 2014 年开始,全国中考录取率基本上都已经稳定在 56% 左右了。

看下图↓↓↓

到了 2019 年,各地的中考录取率几乎都控制在了 50%-60% 左右了↓↓↓

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已经不知不觉这么过来了。

好像也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呀?

由此可以看见,**现在中考录取率早已基本得到了控制。**甚至在我看来,一直都控制的还不错。

在国家层面上,就算想要再加把劲调控一下,可以说也不用特别大力的调整

但教育部这次发文很正式,阵仗很大,弄得大家很紧张。

既然已经稳住了中考录取率,为什么还要冒着全民抱怨的风险,费力气发这样一条正式《通知》呢?

很明显,

不是中考录取率太高,

而是中职录取率太低了。

(二)国家不是为了牺牲初中生利益

老师早就教过我们:“做题时,要注意审题,回归原题”

那我们继续回头看政策原文:

这份《通知》讲得很清楚,为了达到 “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国家要做的不是要降低初中生考高中的比例,而是要提升职业学校的录取率。

如何提升?

让更多初中生去读职校吗?

国家没这么说啊~

那职业学校招生生源从哪里来?

不就是从初中毕业生来吗?

还真不是~

划重点,职业学校招生渠道来自于往届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城乡劳动者、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

国家搞 “5:5” 的目的不是为了牺牲初中生的中考录取率,而是为了关注社会上那些缺乏生存能力的劳动力。

将这些有生力量集中起来,统一培训,再创生产力。

那这些生产力能有多少呢?

来,还是上数据(历年高中和中职入学比率):

看出来了吗?

每年仍有 1% 左右的初中生毕业后失学

别小看这 1%,而且不要单看每一年的 1%。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我们将 2018-2020 年初中毕业即失学的这些孩子集中起来,能有多少人呢?

这个数学题很好算(看上图红框),结果是:

2020 年:1535.3 万人✖️(1-99.08%)=14.12 万人
2019 年:1454.1 万人✖️(1-99.02%)= 14.25 万人
2018 年:1367.8 万人✖️(1-98.68%)= 18.05 万人

三年共计 464200 人。

这已经占 2020 年中考总人数的 3% 了!

而这 46 万人是最有可能去上中职的。

我还没算上每年递增几十万人的待业退役军人、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

我提到的这每一类人群我相信都能至少占个当年中考人数的 3% 的比例吧?

现在职普比已经稳定在 6:4 了,中职录取率再提高个 10% 就能完美达到 5:5 了。

所以,政府再多做做工作,把这些社会人的就业培训工作搞起来,难道还不能将职业学校的招生率提升个 10% 吗?

这样做到 5:5 岂不是比硬生生抬高中考门槛要容易得多?

所以,

这个提升的空间,

并不是靠压缩高中招生人数来实现的。

而是靠关注那些最容易被社会遗忘的人群而实现的。

你想一想,每年千万计的人在家待业,**他们是成年人(或者即将成年的初中生)、没事做、没钱花,**他们要干嘛?

不妥善处理的话,他们将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果在美国这些人是优先被社会抛弃的那群人。

想想美国老兵街头流浪的照片:

可是在我们国家,没把他们抛弃,想让他们 “回炉再造”,给他们继续就业的机会,让他们进职业学校培训,重新走上人生巅峰。

成为创造国家和人民幸福的生力军。

利民利国的远见策略,

不应被误解为打压中考的短视行为。

但人性没有好坏,它只要发生了,就是自然规律。

现在大家有抱怨,有焦虑,这是正常的。毕竟还没看到具体结果。

而自己孩子如果没考上高中,就第一时间会认为是这个政策改革导致的。

而且,说实话,我也不敢肯定,一定不会有省市级的地方政府错误解读了国家的这一政策,真的压缩了高中招生人数的行为。

不过好在,国家这几年也一直在努力尝试和积极出台促进教育平均的政策方针。

提升我们的孩子接受更公平的教育机会。

合理利用方针,完全可以帮助你在未来几年内避免入坑。

二、初中择校理念正在被颠覆

现在大家给孩子选初中怎么选?

哪里名气大往哪里送;

哪里升学率高往哪里送;

再不济,

哪里贵往哪里送。

但 2023 年之后,这些概念将逐渐被颠覆,现在开始,你如果还抱着这些传统想法,很可能会被坑得很惨。

现在的 “名校”3 年后可能重新洗牌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你仔细想想,在你的城市,大家趋之若鹜想去上的初中是因为什么出名的?

好老师多?你都不认识几个; 校长管理好?你又不是教育局职员,你怎么知道?

你和我作为平头百姓,判断这些名校,唯一能拿到的数据,就是这些学校中考后发的喜报。

看完了,你很开心,转眼盯着自己家里刚上六年级的傻儿子,心里想着:“3 年后我也要让我儿子在这个中学上喜报!”

然后打开手机,开始查询自己家房子的学区在哪,教育局有没有亲戚朋友能沾上关系的,赶紧开始走动走动了。

大部分家庭是不是都这样操作的?

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你会想:” 只有这个是客观数据,总不会造假吧~“

数据确实不会造假。

但数据产生的原因你并不知道。

你不知道的是,这些学校在初建之时是如何设计营销,努力 “掐尖” 和其他学校 “争抢” 学习好的学生的。

谁抢到优质生源谁就是名校。

这是小学和初高中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业内公开的秘密。

毕竟 “培优” 容易过“补差”。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

**“名校” 越来越好,**管理和教学却可能却越来越差;

每一届学生都挤破头想进” 名校 “,滋养学校管理层的腐败;

“差校”越来越差,还要背上 “学风不好” 的长期恶名。

“名校” 不想着做好教育,整天想着像做公司一样 “做大做强”;

老师想着做高官,校长想着做董事长。

这样的学校能教好孩子才怪。

但现在,这个 “行规” 要改改了。

2019 年 6 月份之后,无论你是公办还是私立学校,都不能用任何形式的考核筛选生源。

而且,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城市在 2020 年后,学区也开始从新分配。

意思很明了:重新 “洗牌”,别管你曾经是名校还是 “差校”,别再幻想抢生源,只能拼教学实力。

另外,偷偷收钱上 “名校”**(比如所谓的借读生、捐款生、国际生等)**的路子也被几乎堵死:

这动了很多人的 “奶酪”,不光家长焦虑,房地产、教育资本们也都在瑟瑟发抖。

但国家认为这还不够,

怎么能给这些昧着良心赚钱的资本和学校有喘息的机会呢?!

于是,“双减”+ 指标到校政策如期而至

双减政策我相信你已经很熟悉了,

但是什么叫【指标到校】呢?

意思就是不同学校按照各自情况,分配给一定比例的优质高中录取名额。这个政策将在 2023 年实现 100% 的比例。

什么意思?

以后中考不完全靠分数考高中了,还要靠在校名次了。

比如你家孩子好不容易托关系、买学区房挤进了” 名校 “初中部,但是这个学校优质高中名额只有 200 个,而你孩子学习一般般。

在这学霸云集的环境里,你孩子只能考到年级 300 名左右。

不好意思,你孩子在这个学校考重点高中的几率渺茫。

但如果你的孩子按学区分配上了个当地普普通通的初中,这个初中被分配上优质高中的名额有 100 名。

因为这个学校学霸不多,以你孩子的水平,轻轻松松能上年级 50 名。

恭喜你,市重点高中在向你招手。

看明白了吗?

国家不想让你孩子毫无价值的内卷,但鼓励你理性聪明的选择。

而且越早选择越好。

如果你家周围的初中这几年还没出名,而你理智地选择了就近入学,不去参与择校内卷。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恭喜你,很可能你孩子未来上优质高中的概率会更高。

那么这几年,如何帮孩子选择更合适的初中呢?

三、当今政策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初中

理论上,最适合你孩子的初中应该满足下面这几个条件:

1、合法(学区内)

2、分配的指标比(指标数 / 年级人数)越高越好

3、该校去年中考均分越低越好

道理很简单,

首先,**指标比都是按照学校实际情况和人数分配的,**基本比例应该不会相差太离谱。但也有可能有高低分别,择校时注意查询数据。

其次,这几年各中学的成绩因为不受争抢生源和违规收费的影响,成绩可能忽高忽低,所以去年该校的中考均分很大程度体现了近几年该校的生源水平。

因为学霸比例越低,你的孩子才有更大概率跻身全校靠前的名次。

为了将这个问题简单化,我粗略的设计了一个学校评分计算公式:

我们先给每个学校定一个 k 值,

k=(该校指标比✖️1000)/ 该校去年中考均分

如果这个 k 值越高,理论上你就越应该选择这个学校给孩子上初中

当然,还要考虑离家远近、同学家长素质教师流动性等等。

总之,这些数据要比每年的学校中考喜报甚至是升学率都要靠谱的多。

比如

A 校,指标数是 200,年级人数 2000 人,去年中考均分是 390.6 分; B 校,指标数是 150,年级人数 950 人,去年中考均分 385 分。

在学校硬件配置、周围环境和师资条件都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怎么比较这两个学校谁好谁坏呢?

看 K 值。

A 校 K 值 =(200/2000)✖️1000➗390.6=0.256

B 校 K 值 =(150/950)✖️1000➗385=0.41

虽然 B 校去年中考均分差点,但是综合考虑指标分配倾向和学校周边生源质量,你的孩子在 B 校可能有更大概率考取重点高中。

看明白了么?

国家的这一系列政策不是简单的” 一刀切 “,

不是为了压缩初中生利益,

更不是为了网红砖家们所抱怨的 “固化阶级”。

这些政策的背后,长治久安、提供更有质量的社会劳动力,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才是国家的核心关注点。

而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未来将接收到的不是政策红利,而是 “压迫”。

那么,在无法撼动政策的情况下,你是不是更应该考虑一下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和人生规划呢?

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家庭时刻保持思考和学习的问题。

知乎用户 城市猎人 发表

通过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可以提升一个国家具备硬知识人口的比例。但是,这种提升是会遇到瓶颈的,传说中牛逼得不得了的犹太人,也不是个个看数学、物理如砍瓜切菜的。换一句很直白的话,人类中本来就有一大半人不喜欢读书、不善于读书、读不好书。北京上海也好、穷山沟也罢,必然是一多半人不喜欢读书、不善于读书、读不好书。

谁执政也没用,任何社会制度也没用,上帝(大自然)就是这么设计的。

————————————————————

假设初中三年级组织一场省级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要求大家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不出难题,都是中等题),很多人初中毕不了业。换言之,相当高比例的人的初中毕业证都是国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得到的。

只要你不是精英初中毕业的,你就知道我所言非虚。

——————————————————————

**知乎教育板块最大的反智就是——觉得只要外部投入足够了,每个人都能够学得会、爱学习。**我非常厌恶一种人——他个人并没有学习难度大的技能或理论,但是在抽象的意义上相信 “我聪明”“人类皆聪明“、” 人类皆好学,就是被外部因素耽误了“。

“仅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 的遣词造句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是 “居然能让 50% 的初中生考入高中”。

再说一次,人类中的一大半人对于大学招生目录上的主流专业都不热爱、也学不好。最大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大家常说的 “你的特长在数学,我的特长在英语”,而是大于百分之五十的人学不好数学也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机械也学不好雕塑也学不好法学。。。。。。。

知乎用户 跳蚤先生 发表

呃…… 愿回答中将一元二次和二元一次弄反了。现在给改过来。

你以为是国家教育部门强行划定了 50:50 这样一条线来划分普职学生比例。

其实国家教育部门是根据国内普职学校生源现状而确认的这么一个比例。

我是一个公办中职学校的教师,同时是 20 级平面设计专业的班主任。20 年招生时国家还没有出台硬性的普职比规定。

我班的学生中考最高分是三百多,大部分学生的中考分数是 200 分左右,还有一部分一百多分的,少量几十分的。

我们学校还有对口升学部,这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绩 400 分以上的,他们大多数基本上无法达到我们这里的高中录取分数线,但是在我们学校还有考本科的希望。

你觉得有一半的学生没办法上高中,这会导致他们以后的人生会很艰难,会找不到好工作,没有职业前途。其实这不是国家教育造成的,而是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家庭长久以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造成的。

说回我自己的班,班上的学生的学业水平是什么样子呢?

绝大部分人不知道中国处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绝大部份人不能用英语数数超过 20;

绝大部分人的数学能力停留在解二元一次方程;

绝大部分人不能准确地说出抗日战争结束的年份;

绝大部分人不知道水的化学式;

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光的速度;

绝大部分人不知道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本质区别;

绝大部分人不知道我过的最高立法机关是什么;

绝大部分人无法自己组织语言写一篇 800 字语言通顺的检讨书。

我这还是本县唯一的公办中职学校,不知道那些私立中职和技校又是一个什么情况。

你不是老师,应该没参加过中考的监考吧?

我今年有幸参与了本县的中考监考工作,看到了那些理应来到我们学校的学生中考时的考试状态:

有小部分考生在考试时都是前一个小时趴睡觉或对着试卷发呆,醒来以后蒙一下选择题,草草地把作文写了,其他填空题、问答题几乎全空着。剩余的时间要么发呆睡觉,要么到了提前交卷时间交卷走人。

也看到许多看似非常认真看试卷答题,但是总能准确地错过正确答案,最后一数,20 道选择题对 3-4 题的考生。

我在监考的时候特别记了几个人的名字,准备在今年下半年学校的入学名单中找一下,看看自己的判断准不准确。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就拿我班上的学生和我所描述的在中考中所见到的那些学生来打比方。

题主,你认为他们应不应该上普通高中?就算让他们去了高中,他们又能不能跨越巨大的学业认知鸿沟通过高考考上哪怕最差的大专呢?如果你也觉得他们做不到,那你认为他们在普高虚度三年光阴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你觉得再给他们机会他们能幡然醒悟,从此奋发图强一日千里最后得中金榜吗?

醒醒吧,现实生活不是励志影视剧。

他们基本上连高二的学业水平考试都无法通过,高中毕业证都拿不到!

初中的教育已经给过他们很多警告和机会了。

每一次期中与期末考试,每一次中考模拟考试,每一次任课老师的告诫和班主任的谈话都是在给他们机会,可是他们就是能每一次都完美错过。

而他们就是毫无悬念地输掉了这次和同龄人的竞争!

而与现在 50:50 的普职比例规定同时出台的教育政策还有题主没注意到的高职扩招政策与中职高职衔接政策。

这些政策无疑是给中职学生的又一次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单招考试进入省内的高职院校学习获得全日制大专文凭。一部分有基础的学生可以通过中考进入五年制大专班学习,同样可以获得全日制大专文凭。

以后再通过专升本获取本科学历,甚至考研究生那就是看个人的努力程度了。

但是现实又是什么呢?我曾是 2018 级班级的班主任,我的这一个班到毕业还有 42 人,因为 “学历无用论” 的影响,只有 19 人报名参加了单招考试。我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向他们强调学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数人沉迷于轻松愉悦的享乐主义已经丧失了竞争意识,连进取的主动性都没了。以后的工作生活基本上就注定是底层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50% 还少吗?从全国的大学录取率来看,最后能考上大学的孩子只有总人数百分之三十,还不一定 (按照知乎标准专科不算大学的话),接近一半的容错率,国家给的这个标准已经非常宽松了。
楼上说的对,有的孩子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高中,考大学的,学门技术早点工作对大家都好。

再说了,世界上还有潜规则这种事物,要是真有哪个不服输的,给高中塞点钱不就得了?
想读高中就读呗,只要你有钱。

知乎用户 奕铭 发表

现在一个个都装什么外宾呢?

这个 50% 划线,是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确实只有 50% 左右的初中生可以考上高中,所以这个有和没有,不会改变中国教育的格局,也就对于一小部分教育资源十分丰富,高中录取率超过 55% 甚至 60% 的地区是个限制。

首先你得承认,大部分学生念高中,其实是为了大学或者大专去的,如果学生和家长确定念高中只能有个高中毕业证,真就有很多学生不去念高中。近些年由于反复扩招,让大学和大专的门槛低了不少,因此高中录取率其实是变高了,在我上中学时也就是十几年前是什么概念呢?一个省会城市的普通初中,初二有 9 个班,到初三直接就变成 3 个班,剩下 6 个班的人已经回家等着拿毕业证了;等到初三下学期,只有两个班了,这两个班里,中考完能上高中的,也不足 1/3,诚然我当时念的初中不好,但起码不代表下限,在当时比很多县中和农村初中还是强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划线也没什么意义。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初中的课程强度就已经吃不消了,或者干脆理解不了,在普通县级中学执教的一线老师一定对此深有体会。就算你让高中录取率变成 100%,这部分人至多多了一个高中毕业证而已,这对于国家和他们个人都没有什么益处,反而要付出海量的资源。你不会以为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可以在高中三年成为黑马直接考上大学吧?真有这样的黑马国家也不会埋没的,我国的高考制度允许社会青年参加统一高考。

知乎用户 鼎天立地​​ 发表

这没什么好评价的,因为这是教育部门规定的。

以浙江省为例,规定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招生比例要大致保持 1:1 左右。这跟教学资源和教育资金没什么关系,即便是浙江这样的教育富省依然需要保持 50% 的高中生比例。

一般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那就去职高,毕竟社会是需要厨师,汽修工这样的蓝领的。

几句难听的话:以现有知识体系,对于现在考不上高中的人(后 50%),即便高中扩招,也难以有能力理解高中的知识,浪费三年而已。对于他们来说,读高中的性价比是不如去读职高将来当蓝领的。

这跟教育资源没关系,这和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缺乏是两码事。

知乎用户 不思硕 发表

以前在网上看一种说法说:

中考原本很难的,就是因为很多人不学习让他变得简单了。

我是 21 届安徽某小县城的考生,考政史(开卷)的时候一个考场 30 个人,提前交卷的 7 人,从头睡到尾的三四个人。

ps:我们这里开考后一个小时就可以交卷了。

我就想说他们不能上高中很不正常吗?

问题说的是百分之五十,但是我们今年本县考生 2w,普高录取人数 7k。还不到百分之五十,今年听说要改,会提到一万人。

说实在的稍微努力一点高中不是很简单吗? 那样中考连字都不写的,笔都不带的,填完个人信息就睡觉的,考不上高中不是很正常吗? 别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了

有些话说的可能不是特别妥当,有什么问题欢迎指出来,我会改正的谢谢。

更一下

评论有人说到关于家庭环境,我不能说家庭环境完全影响不了一个学生。但是不管怎么样他的实力就是摆在那里啊,就是不行啊。中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不管你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分不够就是不够啊,难道就因为你学习环境不好就要破例录取你?

你难道说那些学习好的人家庭环境都很好吗? 而且说实在的初中知识真的不是很难,上课留点耳朵也不至于考不上高中。

分割线

我确实就是今年刚初中毕业而已,有些东西可能考虑不了那么深,有说错话欢迎指出来谢谢

还有我确实就是来自一个小县城(最前面就有说过了)

我所说的也只是针对我在这里所看见的。

我知道各地方情况不一样

但是我发这个回答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说的只是我这个地方的真实情况

没看错的话我应该没有对其它地区做出任何评价

还有说提前交卷的人可能是学霸觉得卷子简单,当然也有这个可能。但是我考场的那几个人确实都是直接躺那睡觉,然后到时间就交卷了

我也说了希望能指出我的错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还有很多

你要是实在觉得我有错,就当小屁孩乱说话划过去要不然就评论给我指出来就好了, 没必要恶语相向谢谢啦

7.12 更一下

我们今年中考成绩和建档线已经下来啦

往年我们建档线线是卡在全县排名 7k 那个样子

然后我发现今年建档线在全县排名 1 万那个样子

这可能就是之前说的今年要改到百分之五十

但是我们普高录取名额还是只有 7k

所以今年有一部分人过了建档线还是没有办法上高中的,而且还可能给关系户钻了空子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要不然快递会这么方便?

政策设计的很精妙。

知乎用户 Cc 怎么喝 发表

行业内教师从教五年来作答。

因为剩下那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压根就没法意识到学习的好处,所以很早就放弃了。

甚至都不用等到初三,初一二年级就已经开始混日子的学生比比皆是。这一部分学生如果家里能有个明眼人或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见一个好老师,就可以直接将命运转换到另外一条路上。

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快,眼望着九几年我们使用的手机一个个变成了收藏家们橱柜中的摆件,却完全没有看到信息爆炸时代对一个学生深远而有利的影响。

对,就是,我再迷茫,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用手机查阅那些对我有用的信息,我只会玩。

随便举个在教学生涯中遇见的例子。这几天刚解决的,还热乎。

我这个学生,初一年级,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尤其学习。

小学成绩还不错,勉强都能得到八十分以上,慢慢才发现,小学的考试就是作弊抄的,涉及到和初中相关联的知识点啥也不会。

但她不是智商不高的那种不会,上课我讲的知识点,她都可以明白,甚至在大声重复的句子中,我看到她的嘴型,都能对的上。

问题就在于,只要脱离了课堂,课下的作业和复习工作全部敷衍完成或不完成,已经不太会的知识点加上新学的,一考试,就完全懵逼了,门门考试不及格。

父亲的反馈强调孩子在反应方面比别人慢半拍为主,在我看来压根不存在,最关键的原因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该学习。

比起更多孩子在学习阶段毫无缘由地坚持学习,她开始提前多想了。比较傻的是,只要她还没想通,她就不学习。

那你既然不想学习,要不学门技术,就不要强求自己了?

不行,说白了,上技校的那些孩子,绝大部分是真的想学技术吗?

不是,是没办法了,只能去了。

于是我在互联网上查阅了所有靠谱的信息,告诉她现在社会上的大学,职业学院之间具体细微的区别和差距,她才开始慢慢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同理还有很多恋爱谈到失心疯,手机玩到手抽筋,父母离异无心学,想学学的力不从心被带偏等等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因为个人因素和高中失之交臂了。

你要说中考有多难?比起高考,中考对于知识点的考察,只要能尽心努努力,根本不会考不上。

所以真心奉劝可以看到这篇文章的孩子,能争取考上高中。

考不上,现在国家不让你复读了,只能考虑职业技术学院。但技术学院暂时在国内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会让你真正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更加力不从心。

其他中考失败的原因还包含大方向的教育改革,学校本身,家长以及学生个人。

但只要你从心就想好好学,所有的原因都不及你个人这一个因素。

上学能够上到什么程度,其实是个人命运,讲它是命运因为:

在你人生所处的很多关键点,你内心并没有做好该有的准备为它奋力一搏,于是一个又一个机会就这样白白过去了,抓也抓不住。

知乎用户 罗文益 发表

中国目前最大的现状,是 “城乡差异”,当城镇担心 “仅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的时候,殊不知,在很多特别落后的地方,能上高中的恐怕连 5% 都没有。

剩下的 95% 去了哪?我想,可能是他们不上知乎吧。

现在的改革,放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其实就是分蛋糕,城市的蛋糕少了一块,因为农村上高中的人多了。但全国能上高中的人,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呢?

作为一个 90 后(91 年),我分享下我的个人经验吧,当然,这大概是十几年前的状况了,虽然我分享完了之后,很多来自农村的 95 后说和他们那的底层残酷青春没啥区别。

下文名为**《作为真 “土猪”,我说说“拱白菜” 这事儿》**:

***

小时候缺钙,我妈找了个土方子,把鸡蛋壳,我忘了生的还是熟的,捣碎,然后加上白糖,放在碗里搅拌,完了直接吃,说是蛋壳里的钙多,比吃保健品还管用。但其实就是穷,买不起钙片,家里养鸡,鸡蛋倒有一些,自我安慰罢了。

大家现在可以搜一搜 “鸡蛋壳补钙”,妥妥的伪科学。不仅没用,小孩子肠胃柔弱,吃鸡蛋壳还有危险。

但这套 “补东西” 的方法论还是蛮盛行的。比如上学时候的副校长,一个很喜欢扯淡的中年四川人,经常在开校会的时候,分享他的养生经验,像是补铁吧,就是把铁钉给烧红了,扔到水杯里冷却,每天早上喝一杯,身体倍儿棒。可话说回来,他咋知道身体倍棒呢?他说他上次割麦子的时候,割到了手,出来的血,红彤彤的,一看就很健康……

所以,当我看到那个衡水中学的小伙子,一个白白嫩嫩的帅气小伙子的演讲,说自己就算是 “土猪”,也要去大城市 “拱白菜” 的时候,心里不仅毫无波澜,甚至还觉得有点想笑。

真土猪啥样?

我作为 91 年生人,在我的老家,也就是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这个地方,有种学校,叫 “中心学校”,每个乡镇一所,小学和初中混在一起教。你到外面看,里面的孩子,两件衣服穿一个夏天,冬天好些人着一双破鞋,身上乌漆嘛黑,耳朵多有冻疮,年轻人穿得像中老年人,看到陌生人只会怯生生地张望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 “乡下土猪”

我们这些真 “土猪” 的命运是咋样的呢?老师作为“城里人”,本来就不咋看得起我们,除了打骂之外也没啥教育手段,我们闲了也是跑后山打架斗殴;80% 以上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去了沿海打工,爷爷奶奶任你自生自灭;初三的时候,除了一两个人能上个普通高中,剩下的,要么被拿了回扣的老师给忽悠到职业学校,要么就是跟着父母也去沿海进厂,要么就是花高价进普高,去高中里的普通班继续混。

我的初三有多魔幻?班主任,也就是语文老师,之前教的是小学二年级数学;政治老师,自初三开始,就消失了,我们政治课就是自己背书或者在校园里晃;化学老师是兼职,一个月几次到我们学校上课,等于是 “课外辅导”;数学老师是个女的,非常冷淡,有次吃饭归来,站在操场那看别人霸凌一个小个子,倒是笑得灿烂,可那个小个子是谁呢?就是我们整个年级,成绩最好的、当然也是数学最好的那位。

说实话,每次想到这些破事儿,我都有种由衷的恨意。读过我之前文章的老朋友们可能有印象,我对老师犯错、犯罪之类的热点事件,从来都是痛骂老师,因为就是这些老师、就是这样划过我的青春的。

说回我吧,我那时候最好的成绩是考到全年级第五,一般七八、十名左右。也是混,没觉得自己能上普通高中,请注意普通高中之上可还有重点高中,能上重点高中那更是 “镀金”。

如果一直留在四川,我最后,不说一定吧,极大的概率,就是去电子厂打工,或者去职业学校,花钱混日子。我当时估量了一下,和我一样聪明的,十几二十个,比我聪明的,可能还有七八个,我能比这些人拥有更好的未来吗?显然存疑。

但这一切确实发生了:我搬家去了新疆,重读初三,一年的时间,就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拿到了全师的中考状元,然后又在高考,以超过一本线 125 分的成绩,去到了一座叫 “华南理工大学” 的 985 重点大学。

不是装逼,真的,当我回忆往事的时候,很多时候心惊胆战。我凭什么呢?我本来是和那些伙伴一样的 “土猪”,我到底是有何资格可以上城里的好大学、去城里拱白菜?

这种问题想多了,就做噩梦,梦到我的人生其实是靠作弊赢来的。梦里大清算,我不得不回到初三、回到那个中心学校,答一份真正 “公平” 的考卷。

说实话,我去新疆,我们家还是穷,只是条件略有改善,定期吃肉,没有营养不良了。我也还是我,没有变聪明;也没去报什么辅导班。所谓考试成功的经验,就两条:1. 我跟我父母在一起了,我们家挺和谐,我也不再是 “留守儿童” 了;2. 老师很严格,威逼利诱也好、人格侮辱也罢,确实是狠抓成绩;

想一想,我在四川的那些同为 “乡下土猪” 的同学们,要是也有这条件,真的会比我表现差吗?凭什么他们没有“拱到白菜”?

现在我们喜欢谈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论据大概是 “城里的人能上辅导班”,村里的孩子只能自己当 “奋斗逼”;或者北京这地方,是个人都能上大学,放到河南,上了二本就得全村摆席。

我承认,确实有道理。

但还是太高了,离地太远了,你们觉得是弊端的垃圾,甚至都是我们这些 “土猪” 最奢望的东西。

真 “土猪” 奢望什么呢?就是一个基本正常的、能让他们奋斗一把的环境:老师基本上负责,家里人基本上不会只期待你走他们的老路、占用你大量的学习时间去干农活。

现在中小学教育改革,大家可以查一下,不让复读,网上也在讨论。比如有个比例:初中升高中,要求比例尽量 1:1,也就是一半的人去职高,一半的人去普通高中。然后课外辅导也不让了整了,免得 “过度教育”、学历内卷。比如上海,我看有人吐槽,说现在只有 52% 的人能上高中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国家分流,让一些人读不上普通高中、上不了大学。

但其实这基本是基于 “城镇” 的看法,拿我的经历来说,我在四川那个乡镇中心学校,能进普通高中的,恐怕不足 5%,能进重点高中的,估计 0.5%,也就是有些年撞大运进一个,大多数时候一个都没有。

现在如果这个学校能有 50% 的人进普通高中上学,然后又有 30% 的人能进大学,也就是总体有 15% 的人最后可以读大学,我老家那恐怕得天天请客吃席。

我说这些话,可能你很不爱听,因为你我经历大不同,你可能来自城市,在城市里,从小学走到高中,就算不报班,你上大学的概率也远不止 15%

现在,哪怕是大学扩招,为什么城里的人也觉得大学不好上了呢?觉得 50% 左右上高中的概率太低了呢?

因为确实有真正的 “乡下土猪” 在往上挤——新农村、乡村振兴也好,精准扶贫也罢,农村上高中、上大学的比例肯定在提升,最后的结果就是挤占了城里人的 “命运空间”。

而这就是分蛋糕:一些人拿的多了,必然是另一些人拿的少了

分的少的人说,这不公平,可是更多的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到底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呢?

人的记忆也很有意思,比如说,我的某位亲戚,算是我的上一代。上次我们在老家见面,他跟我说现在小孩子上学不容易啊,比如他的俩孩子,现在不让复读,也不让上课外辅导,考高中就给考一次,没考上咋办呢?就得去职高,一辈子就这么毁了。

可我这位亲戚啥情况呢?他就是我老家,我外婆那个大镇里,唯二的俩高中生之一,而且高中还没上完就出门打工走了。

现在真觉得以前的才叫黄金时代?

土猪拱白菜,这话确实不舒服,我看网上的言论,几十篇吧,基本上都关注的是后半段,也就是进了城之后,拱白菜的概率、怎么拱白菜的方法论,拱白菜是不是已经走向了阶层固化。

但其实这事儿最重要的,是前半段——是让大家都先有当一把 “土猪” 的概率。

你连土猪都不是、你人本来在系统之外,那你只能跟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一样,看别人点蜡烛过圣诞节。

说这些实话可能大家不喜欢听,我作为从村里走出来的城里人,也不想听,但目前中国最大的事实,还是主要在解决前半段的、农村的问题。城市的问题,总体是在往后稍稍。

比如说,基尼系数。中国基尼系数之所以高,我在前面一篇文章(《聊聊中国的基尼系数)也谈过,就是城乡差异,只要缩小城乡差异,这个数据很快就会下来,比美国还低。(中国城市的基尼系数本来就比美国低)

那么显然,缩小贫富差异,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农村扶贫。而精准扶贫已经是第四波扶贫了。

这就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光盯着城市看,那么,就像当年的国民党一样,只能看到中国的一部分。

人观察事情,也习惯往前看、往高处看,希望本文,能让你,稍微回下头,看看现实世界的模样。

****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号:罗文益。

原文链接:

[作为真 “土猪”,我说说“拱白菜” 这事儿​mp.weixin.qq.com/s?__biz=MzI1NDQ2MTk5NA==&mid=2247488740&idx=1&sn=16c841c709e7f2efaebbca88d6e22e57&chksm=e9c585a1deb20cb7a6a374054514fbc0210def0747b14f122654427932521c09aafc23b1fcda#rd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1NDQ2MTk5NA%3D%3D%26mid%3D2247488740%26idx%3D1%26sn%3D16c841c709e7f2efaebbca88d6e22e57%26chksm%3De9c585a1deb20cb7a6a374054514fbc0210def0747b14f122654427932521c09aafc23b1fcda%23rd)

知乎用户 Elysium​ 发表

谢谢邀请。

最近今日头条经常给我推送这个话题的讨论

我觉得国家应该首先改革职业教育,我虽然没有去过职高,我看了网上一些视频,感觉这个领域有点乱,如果你拥有管理的很好的职业教育学校,我相信家长主动都会把孩子送进来。现在家长很反感这种学校,就是因为它们自身有太多问题了

其次,是解决制造业转型问题,改革技术型人才的职业发展薪资待遇资格等级证书劳动保障问题,先把外卖大国改成高端制造业大国再说

再来引流高中生,否则他们随时看到不对就提桶跑路,又跑去送快递外卖了

学德国可以,但是你不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就业体系,培养一个真正尊重技术型人才的社会环境,就把学生往里面推,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

家长也不是吃素的,自然有办法来应付。

我一直觉得改革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一个领军人物,很明显教育领域没有这样的人

知乎用户 15112436 发表

7.13 更新

今天我们这边出分了,我们这满分 800 分,517 分就能去普高,517 分是我们这中考成绩的 55.2%,517/800 约等于 64.6%,也就是拿到总分的 64.6% 即能上普高。我们这边属于估分报志愿,扣除线上报志愿失误和招生计划等因素,差不多就是 50% 的去普高。如果连这都难达到,确实不值得读高中。

所以,好好读书吧,考高中不难,真正难的是考好高中!

—————————————

其实,告诉大家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或知道了自以为不是这样的事实:**十年前我们中考的时候就是五五开,以前的比例只低不高。**为什么现在讨论这么凶,只是因为以前信息不够发达,造成一些学生和家长的错觉。

事实上,就算是五五开,考高中也不难,真正难的是考好高中。

就算初一初二没怎么读书,初三苦读一年甚至初三下学期发愤图强半年,考一个普通高中都是没有问题的。

你初三关键时候不读书,被分流,还怪国家没给你机会?中考,全称叫 “初中学业会考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这两种作用合并再这一场考试里,先是学业会考,而后才是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只要你有认真复习,送分都送的很到位,拿下这些送分题,铁定上高中。你不认真复习怪的了谁?

据头条里的中考监考老师说,中考每个考场,都有不少人填了选择题就在睡觉,难道按你们所说什么 73 开,82 开,这些人都能上高中?我们这边普高最低控制线是 60% 多一点,中考那难度,每一科平均及格做不到,那真的白读初中了。

所以,别想什么五五分流不好,赶紧好好读书或者督促你的孩子好好读书吧!

知乎用户 橘绯影​ 发表

搞清楚高等教育的本质,还有目的,再来 “震惊” 吧。

题主是不是把读高中和人生困难度给直接绑定了?除了某些不打算守业的二世祖,谁的人生很容易呢?读了大学的,后面一样面对的是实习、找工作,一样是上班、恋爱、相亲、结婚。

我们国家普高录取率在 2000 年以前也不高,倒是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现在只要你能考上高中,高中三年别一点都不学习,基本都有大学读。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moe_566/moe_588/201002/t20100226_7843.html?ivk_sa=1024320u (二维码自动识别)

考不上高中,说明可能不合适这个教育模式,也不适合勉强到大学去。

中专存在的意义很重大,十五六岁的孩子,总不能初中毕业了就都送去流水线吧?

我有同事的太太是市郊某中专的老师,他家就住在中专教师公寓。他说,饭后和太太散步,从楼梯下来,就看到几个女学生在路边等人,一人叼根烟,样子比他还熟练,头发染烫得很亮眼。

她们倒不是坏,只是不爱读书。

他太太上课的时候,没有人听课,底下干啥的都有,安静睡觉的是最乖的。不吵闹就算是非常看得起你这个老师了。

这种状态的学生,去高中读书,对他们而言就是坐牢,是监禁。

像样点的的高中,课堂上不可以拿手机出来打王者荣耀,不可以煮泡面,不可以和边上人搂到一起亲亲。从早上六点多起床,到晚上十点半放学,中途都没多少时间可以拿来喘口气。他们不适合这种高强度的学习。

勉强送进高中,也考不上大学。睡觉睡三年,出来还是混日子,不如去学技术。学得好,挣钱也不少。

知乎用户 圣范锦意 发表

49 年,我国四亿五千万人里面有三亿两千万是一个字不认识的正宗文盲。

剩下的一亿多人是不是就是知识分子了?

不是,绝大多数人完全达不到现在初中毕业的水平。

很理想的说,能有百分之五的知识分子就不错了。

而且很遗憾的告诉各位,这百分之五的知识分子占比,已经是扣除新中国以外从古至今最高的比例了。

也就是说,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最多是由各朝各代百分之五的人传承下来的。

可实际上,整个社会文明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百分之九十五的文盲创造的,可没人记录和传承下来。

我们看了几千年的幸存者偏差,骨子里面就种下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

殊不知,我们现在已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好的年代了。

一半人不能读高中,不稀奇,不丢人。

知乎用户 坚持乐观吧 发表

你去职业中专随便找几个老师问问他对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就行了。

说难听了,让他们上高中八成也考不上大学,真的。甚至过不了会考,毕不了业。

我以前工作时有一次和我们本地职业中专的老师打过交道,用他们的话说,全班上课有玩手机游戏的打牌的睡觉的追剧的聊天的…… 就是没有一个听课的,不是老师一个个去宿舍叫,上课出勤率只有零头,考试有的直接来都不来,抄都懒得抄及格,都等着毕业前清考。

所有班主任都和派出所混熟了,因为经常去捞学生,酗酒打架常见。

我说评论里认为学校按分录取就是搞社达的,你们都几岁啊?考生不拼分数,拼什么?拼爹吗?真要是按推荐上大学或者按捐款数额录取,那就更没希望了。你觉得有权有钱人都不生孩子还是人家都不稀罕管自己孩子稀罕管你呀?

现在(对普通人来说)一考定终身(对有钱人不是,出国跟玩儿似的,何况哪怕初中毕业也不耽误收租继承家产),去职校的,是没钱也没分的。

目前的考试制度,对普通人来说,至少还有个努力考分的希望。

但是,如果要改,那就是不管有分没分,没钱的去职校了。(恢复高考前,中国也是有大学和大学生的,但是,是需要本地官员推荐才能上的,去的是什么人自己想)

按分数定学校,不是完美无缺,但是对底层来说,绝对已经是最公平的了。

应试教育是普通人唯一的出路,父母认识不到自己阶级的,也想一起搞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结果只会是有钱人家孩子自主招生或出国,回家收租。你孩子去职校去打工。

知乎用户 叶茫 发表

我们当时那初中,1/3 都不用参加中考,直升技校;剩下 2/3 考上高中的估计也就一半;高中能上到稍微好一点的、考本科有希望的,基本要保持在年级前 30;后面再上一本线的是个位数;上重点本科的乐观的大年,在 5 个以内。

感觉读书一直是一件很惊险的事情。。。

而且在那种环境中读书,不完全拼智商,大概在拼氛围和觉醒。在我们初中这种学校脱颖而出,考个前三十难度不大,但前提是要有那种读书的意识。

我们家里,仅限我们家里哈,女孩子都读得还行,男孩子好像都不太行,学历都比较一般。看表哥表弟的发展,没有学历加持,基本就有一种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的感觉了。不过我那个发展得还不错的表哥也很后悔当时没有好好读书,某种程度还是给升职造成一定的困境的。他后来又试图自己补考了一些文凭之类的,但效果总归没那么好,所以他现在给他儿子报满了班。。

知乎用户 流浪的蛤蟆​​ 发表

不想在教育上投入 以及社会需要底层社畜……………

我国职业教育之差,真跟培养一技之长没啥关系。

知乎用户 叶清波​ 发表

我就特别奇怪了?现在面临中升高的孩子们的家长应该普遍是 70、80 后吧?咱们自己怎么过来的心里没数吗?

这有什么评价的?本来就是 9 年制义务教育啊。不懂什么叫 9 年制义务教育?

50% 很高了啊!9 几年我们初中 6-7 个班,每班平均 55-60 人,也就前 12-15 名能考上高中的!

学校根据历届经验很清楚,基本就前 20 名有希望,各种摸底考试前 20 名都单独分考场,模拟中考现场和氛围。而且中考这种事情…… 不就是考一个学习态度吗?你就是玩 2 年,第 3 年稍微投入一下、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天天跟着老师的卷子刷题都能刷进前 20 了。

智力好一点,或者掌握学习方法,或者死记硬背,或者记忆力超强,中考过线都不难。智力、学习方法、记忆力强的那就超级轻松了。

都 10 好几的人了,都可以上战场扛枪的年纪了,多少该懂点事了吧?该不该拼一下对自己负责?心里没点数?一点态度都没有,怪老师?家长?学校?体制?政府?国家?

知乎用户 菠菜 发表

厄,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在说考不上高中都是智力低下不努力,考不上高中活该失败,曾经的职高中专模式毫无问题?上海都开始试行中贯通,职本通了,这不就是说明 20 年前的让中专职校直接和高中分流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现代化城市的社会发展了吗。

20 年前的教育分流是中专职校和高中,是因为中专文凭就可以找到工作,立信会计的分数比普高高高高高多了。为什么,进普高还是为了进大学,父母还要养你 3+4 年,靠不上大学进大专还不如现在进中专,就 3 年,出来还能对口公司有工作。所以在 20 年前,强制教育分流肯定是有意义的,中专会计出来做个国有单位的会计,或者去银行做柜员,都是好出路。

现在 20 年过去了,银行柜员是不是都要研究生了?

这 20 年来,不知道为什么,补充教育贵出天际,职高变成了打架和怀孕的代名词,中专大专毕业基本等于失业,二本都不一定签的出应届三联,一本要拼自己能不能 996——当然,结构性的另一边是工厂工人流动性越来越大,老板经常跑路,大概工作缴不起全保靠临时工日结,创业十年的利润总和不如不如一些买两套房子的升值价格。

有些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也有很多工作并不需要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来干?学霸出来情愿去做幼小补充教育培训班老师,也不可能去中专或者职校做老师。大学老师飞升疾走把名校名博当干电池玩,大量的壮劳力又都在躺平刷抖音和做抖音主播。

就业岗位不是某个人拍脑袋就能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其实也是靠人民自己的各种智慧互相创造的,社会发展了 20 年,还是停留在让一半的人民人为比例停留在初中毕业 + 2 年就业培训去做螺丝钉的教育能力,这难道不是对劳动创造的浪费吗?

贴一个 2020 年上海中考三科分数比例

上海 2020 年一共 8.4 万孩子中考,如果你们说就该 50% 上高中,其他就是职校随便混混,那么语数外 130 以下的孩子就不配好的教育??满分 150,考到 130,怎么也不是你们说的不努力或者智力低下吧。

所幸上海是从 2018 年以后大力宣传中本通(7 年制度)和职贯通(5 年制)的,好的学校投档线还真不比普高低,(650 分满分年代,上海 2020 年公立普高有 500-520 左右投档线的,而好的中本通投档线在 530-540,如果是护士,550+,赶上区重点了)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改革,所以现在的教育分流已经不是高中学历玩剩下去中专职校了,而是直接给大专 / 本科学历直接对标高中学习了,何况职贯通现在也在改革,要走本科路线——好的技术专家真就不一定比我等 PPT 女工脑子差,他们当然应该有他们职业路线的本科文凭证明。

作为有娃家长,我当然希望这种改革能继续,并有足够的空间吸引教育人才进入,给孩子更多的培训模式和选择。与其卷在幼小补充教育,让一年级的孩子搞 1000 个英语单词量,当然是开放中本通和职本通进入就业培训竞争,多渠道培养就业人员素质,让中本通和职本通毕业的孩子能力和性价比不比二本差,肯定比高中文凭好,对国家和家庭都更有利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是 “东施效颦”。

学的是德国这样的国家,降低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职业教育的比例。但是 “东施效颦”,根本没有学到精髓,纯粹在模仿,弄成现在这样。

国家以为上不了高中的初中生会去职校?呵呵,太高估自己了吧!这是观念问题,社会还是普遍看不起职校生,父母还是削尖了脑袋把孩子往高中,往大学送。高校还在扩招,还在把学校当赚钱的工具,工人社会地位依然地下,当官的花天酒地,人人都想当官。这些都是观念问题,是深入骨髓的思想问题。

如果这些观念是病,那么我们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你指望洗个澡就治好病,你 tm 以为自己是谁啊?

知乎用户 称孤道寡​ 发表

本人中考的时候,考不进高中的叫三校生,去中专职校技校,其实就是混混流氓聚集地。

这帮货初一就开始抽烟喝酒打架,以古惑仔为榜样,根本没有上课一说,打学生打老师,路上抢劫老实胆小的学生的零花钱,我们管那叫 “拗分”,三五一伙,不给就打,“分” 不够也打, 未满 16 岁的流氓根本天不怕地不怕。

进了三校更狂野了,纹身染发唇钉迪厅走起,隔三差五搞大女生肚子,里面少数想好好读的也被带坏,学校基本就是放弃,谁都没法管,打架斗殴闹大了警局教育局出证明往工读学校一送拉倒。

这还是在上海,其他地方这种校园暴力,社会气的学生更加常见…

现在你和我说这些货色也要进高中?

知乎用户 搬砖老王​ 发表

我们公司有个制度,就是进公司 5 年之后可以选择管理通道,或者不选,就是技术通道。

不过考虑到管理通道前途光明,而且大家没有人不喜欢当领导,所以一直是热门。

然而管理通道,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每次内部 PK 都极其激烈,有各种汇报,各种实战测评。能过去的,往往智商情商双高,且有好的机缘,毕竟经理比例接近 20:1。

有些人一看就不适合做管理,因为自己经常表达不清楚,或者拉不下脸,或者很犹豫。

不过,申请成为候选人缺极其积极,往往为了一个名额挖门盗洞。

这样的人,成为候选人之后,就变为僵尸候选人了,后面的好多步骤,都是组织推着走,最终,因为时间超期,自动取消候选人资格。

最终这些人想的就是,反正我努力了,没成功,算给自己一个自欺欺人的交代。

然而,组织缺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去培训,去提升 结果不适合的还是不适合。

其实初升高甚至生大学一样,大家都往一条路上挤,只能是内卷。

如果大家都去上高中,都去上大学,至少现阶段,社会资源还负担不起。

各自选择自己的道路,是一个对群体来说最经济的办法。虽然看起来对个体有点残忍,对群体来说,就是平衡。

就像一个生态体系,需要的是多样化,而不是同一性,同一意味着体系的消亡。

当然前提就是,各种选择都是可选,相应的收益基本符合大家的付出成本。任何一个群体不会被别的群体挤压的没有空间。

知乎用户 无招胜有招​ 发表

这个事说浅一点,是要解决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说深一点,是从制度上解决体力劳动者的保障问题。

上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个别就业前景好的职高、中专,中考录取分数线能够接近区重点高中的水平,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这些学校念出来,能够获得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

比如你念完三年技校,让你进公交、地铁,开车修车,给你个事业编制,当然现在转企了,但也是国企正式职工;

比如你职高毕业,让你去全聚德后厨烤鸭子,去西苑饭店西点部、北京饭店客房部,同样是国企正式职工。

你也不一定非要考高中念大学吧?

好比说咱俩都进工厂,

我本科毕业,分配到检验科当技术员,

你职高毕业,分配到机修班当维修工,

我比你强在工作轻松,提干机会比你多,

但是咱俩都是正式编制,在同一个食堂吃饭,孩子在同一个厂办幼儿园上学,

分房子我是干部身份比你积分高,但是你工龄比我长也不吃亏,

有差距但合理,不像现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如果中职毕业有这样的就业保障,就不需要你专门去定什么录取率,一样会有很多人主动报名,把录取分数线推高到和区重点高中一样的水平。

相反,如果中职毕业只能去私企打工,连社保都上不全,或者即使进了国企也是劳务派遣或是临时工,你再怎么设限,也不会有人愿意去的。

说到底还是个体制问题,工人不值钱了,没保障了,你逼着人家去当工人,谁能愿意?

知乎用户 盖因斯 iFortune​ 发表

炒作 “只有一半的学生能考入高中”、渲染焦虑,实际上是隐含了几重前提:

  1. 没有升入高中的 “另一半”,只能以中专学历在社会上谋生,一辈子(真)底层;
  2. 所有学生的学业能力是同质 / 近似的,读不了普高是类似企业 “末位淘汰” 式的制度性残酷。

但这些前提只存在于想象中。

事实上,“职普比例”是个很粗线条的统计数据,据我了解,本省很多地方把一些非重点普高当做 “职高” 上报,性质上定性为 “职高”。甚至很多(真)职高,也会开办普高班,学生照样参加高考。真实的“读不了普高” 的比例,远低于统计数据。而官方数据,根据《2020 年杭州市教育事业统计公告》

全市高中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共有学校 153 所,较上年增加 5 所。招收全日制学生 7.96 万人,比上年增加 0.68 万人;全日制在校生 22.33 万人,比上年增加 1.40 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 99.76%,较上年提高 0.01 个百分点,升入普高和中职的普职比为 1:0.85。

并不是焦虑渲染者鼓吹的 “一比一”。

哪怕是真正的职高专业,也有大把大把的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中职和高职合作,3+2 拿个大专,基本上是主流。然后搞个专升本,就是全日制的本科了。注意,是全日制的身份。——还真以为,有那么多年轻人和家长会傻乎乎地让自己的小孩,拿个中专文凭进厂当红利宫酱?

提高职高比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红利宫酱——比红利工程师更廉价的那种。但事实上,就像高材生的 “劝退”、“逃离工科”,广大学业一般的孩子,就算在职高里学了个宫酱专业,也很少有人会去工厂打工。

我家亲友的小孩,去各类职高的有几个,专业都是根正苗红的宫酱专业,比如机械电子数控之类,但进厂贡献红利的,一个都没有!不管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玩摄影的玩摄影,做生意的做生意,当销售的当销售,一个个小日子都过得优哉游哉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说和 “天之骄子” 比,但和流水线、施工场上的 “红利” 们相比,还是高得不知哪里去了。

当然,这些 “全日制本科” 同学,真实的知识文化水平,可能也就初中。但反过来说,在社会上谋生、做大多数工作(包括所谓的 “白领” 工作),初中的知识文化足够应付了。包括公务员考试,基本也就是初中知识为主。

这里提出一个很不政治正确的观点:以数理化这种客观性比较强的知识体系作为参照,人类智商的中位数,也就是勉强应付初中的知识体系(按照中国的初中教育标准)。

如果有在普通中学(生源没有经过特殊筛选的那种)读初中的经历,就会发现,50% 以上(考虑重点中学掐尖的因素,减少了分母)的学生,学习初中的数学、科学,就已经挺吃力了。上课认真听、作业按时做、考试不及格的,大有人在。而到了高中,应付高中的数学物理之类,扛不住的比例就更高(这已经是中考分流了一大批人的情况)。至于大学,可以说,高等数学之类的课程,50% 以上的人类,是学不会的(保守估计)。

以前写过一个关于 “智商的本质” 的回答: 高智商的本质是什么?,算是我在这方面的系统性看法汇编。

对于人类这个整体而言,学习复杂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本非几百万年自然选择的重点。大脑本身就是高耗能器官。而过于发达、超过实际所需的大脑,就是身体的负担、生存的负资产。几百万年生物进化沉淀下来的东西,不会因为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十年的文明社会需求,而发生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我们现在感觉很多 “刚需” 的生理禀赋、心智结构,在史前时代,可能完全就是鸡肋。

反过来说,一个孩子,如果智商足够学会大学的知识体系,那实际上他并不需要担心 “考不上普高,中专学历混社会,一辈子(真)底层“——哪怕因为各种偶然因素、各种阴差阳错,他真的去了职高,在现有的体系下,也有大把的翻盘机会,原因已如前述(想想现在多数高校“水” 到什么程度)。

甚至如果你的智商能力足够,哪怕是纯粹自学,捞个非全日制文凭,也可以考公务员事业编。每年杭州各区的体制内招录公示,都能看到大把用刷来的非全日制文凭考编的(很多人的全日制专业没什么岗位)。

其实我倒不觉得 “普高比例太低”,而是大学比例太高了。把太多学不会、也没必要去学的人,硬塞进来,浪费大家的时间,也浪费全社会的资源。

知乎用户 人工智障絆愛酱 发表

大学毕业以前都没想过这个问题,但后来自己一算才发现这就是个残酷的现实,并且真正意识到了学区房的重要性,而最残酷的是某种程度上这个现实恐怕是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就注定的,而且你的圈子有可能让你完全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家在辽宁五线小城市辽阳市的市区,我市 gdp 恐怕赶不上很多江浙一带的很多县城,不了解大城市的情况,但至少从我的经历应该能反映出小城市的一般情况

我的小学在当时应该是市内前两名的小学 (顺便提一句郭艾伦也是这个小学的),但大家都知道小学开始就是分学区的,而我家却并不属于这个小学的学区,相反我俩楼下 100 米就有另一所当时水平很烂的小学。只是因为我妈妈在我的小学任教,所以我才得以进入那座更远但更好的小学,而家境贫寒交不起择校费或者不认识人的孩子则只能去差一些的小学,一切从这一刻起也许就注定了,小学基础不牢固在初中就会举步维艰,在中考时就多少会收到影响

也许小学并不算个大问题,但初中则真正体现了学区的残酷性。我市市区共有 12 所公立初中,3 所私立初中,各初中之间实力层次分明。一中实力超强,九中二中紧随其后,十二,十四加三所私立其次,剩下的不值一提,这个不值一提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到了中考时候这些学校几乎就是凑人数的,除了接收的强校中考移民,他们自己从头培养的学生能考上全市最强高中的凤毛麟角。这时学区房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我家的学区是位于第二档的九中,而与我家一街之隔的小区则是本市倒数三名之中的七中,他们的水平几乎是班里有几个考上高中的老师就会偷着乐的地步。可想而知如果学区不好又交不起择校费的在中考时会是什么惨状。

当年的中考还是按成绩排名的,并没有如今的名额到校政策,强校之间由于没有降分政策基本是面对面拼刺刀。我市市区拿的上排面的只有一高中,其余的高中则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一高中每届大约 1000 人,按照历年的数据,在能考上一高中的学生中,一中大概 200 人,九中 130 人,二中 100 人,十二十四加三所私立应该不会超过 300 人,剩下所有学校加起来不会超过 100 人,这还是占了中考移民、弱校降分录取和农村指定名额的招生,在一高中你会发现所有人就来自那么几所初中,而且经常会有一大群住在一起的发小之类的,甚至像我这种如果来自小学初中重点班的人会发现一高中到处都有同班同学,普通班的人则会明显少很多。细想一下就会意识到在不同学校甚至同校的不同班级之间的资源占比差距有多大,这一切早就埋下了伏笔

这只是一高中的情况,我市一共只有四所高中,每届大约招生 4000 多人,对比一下,全市 15 所初中,平均每所学校最少也有六七百人了,却一共只有四所高中,另三所还都是很差的学校,一所大概能保 100 来个一本,另两个恐怕 30 个都不到,计算一下人数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淘汰率,若不是域外辽化高中的分流 50% 都不止,大多数人还只能去一个注定考不上好大学的高中度日,再往上推到高考,这个淘汰率实在是无比残酷。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因为你家没钱又没住在好学区。像九中至少有一半能考上高中,而七中这种学校恐怕一年也就几十个,那么剩下的人都去哪了?当然是职高之类的地方,被人们遗忘的地方

如果你考上了高中,你在多年后大概率不会和这些同学再有交集,随着你每一次的升学,你的关系网会逐渐把这些同学完全筛掉。不信的人可以去统计一下自己班里的同学,只要你上的不是某些变态的超级中学或者重点班,你会发现在职高上学的同学数量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这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却也正是最残酷的现实,一切的一切都是你没投一个好胎,我曾经对学区房嗤之以鼻,但如今才意识到这个破户口对你一生的影响有多大。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知乎用户 强哥 发表

前几天教育部公布了 2015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节选部分 2015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高中阶段教育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 2.49 万所,比上年减少 732 所; 招生 1397.86 万人,比上年减少 18.50 万人; 在校学生 4037.69 万人,比上年减少 132.96 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7.0%,比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

全国普通高中 1.32 万所,比上年减少 13 **;** 招生 796.61 万人,比上年增加 106 **;** 在校生 2374.40 万人,比上年减少 26.07 万人; 毕业生 797.65 万人,比上年减少 1.97 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601.25 万人,比上年减少 18.51 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 **43.0%****。**其中,普通中专招生 259.95 万人,比上年增加 2861 人; 职业高中招生 155.20 万人,比上年减少 6.34 万人; 技工学校招生 121.43 万人,比上年减少 2.97 万人; 成人中专招生 64.68 万人,比上年减少 9.48 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1656.70 万人,比上年减少 98.58 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41.0%****。

我们看一下山东 2015 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节选部分2015 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共招生 84.77 万人,比上年减少 3.06 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教育招生 55.37 万人,比上年减少 0.55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29.40 万人,比上年减少 2.51 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在校生 254.85 万人,比上年减少 11.24 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 169.12 万人,比上年减少 2.15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 85.73 万人,比上年减少 9.09 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 97.36%

由上面两个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们可以看出:

1. 山东省的高中阶段教育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是 87.0%****,山东是 97.36%****)。

2. 山东省 2015 年高中阶段招生人数为 84.77 万人,普高招生 55.37 万人,中职招生 29.40 万人,普高和中职招生比为 65.3:34.7**,这个比例很接近** 2:1 了,远高于全国 57.0:43.0 的水平。

3. 山东省 2015 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 254.85 万人普高在校生 169.12 万人,中职在校生 85.73 万人普高和中职在校生之比接近 2:1**,也高于全国普高和中职在校生** 3:2 的比例。

4. 泰安市在山东省 17 地市教育处于中等水平,可以参考山东省的数据,实际上初中毕业生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上普通高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去了中职,这个比例要比题主 50% 的比例小多了。

5. 去了中职的学生也不是题主想的人生从此暗淡了,有很多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等因素,从小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拥有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城市和乡村的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可是千差万别的。抑或有的学生天生不怎么适合学习,他们动手能力很好,去了中职学校学习一技之长,也是不错的。另外中职生也可以参加春季高考,同普高生一样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6. 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很多情况下不是人家不努力,而是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知乎用户 奉义天涯​​ 发表

老家山东烟台某个区,我上学的时候,初中毕业正好赶上一中扩招。

本来我们有六个高中,分别是一中二中三中这样到六中。

那年开始,下面的五个高中不再招生,全部到了一中,本来一中一年招生四五百,那年开始一年招 2000 多人。

一中的教学质量和环境肯定是优于下面的高中的,我们也不分重点班啥的,但成绩一直也不行。

高三的时候,学校发现不对劲,开始分重点班。

最终高考的时候,我们全校 2000 多人,一个清华北大的也没考上(往年每年都有),上一本的人数跟以前四五百人的时候,几乎没有区别…

所以不是说多招生就有用,很多人他是一点也学不进去,你让他上高中他也照样不学。

把百分之百的人招录进高中,大学分数线都不会有啥变化…

知乎用户 安静内敛哈士奇​ 发表

根据北京市教委 5 月发布的《关于做好 2021 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北京各类高级中等学校今年拟定招生规模为 8.95 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 6.18 万人,拟定普职比近 7:3。由于参考人数低于拟定招生规模预期,有行业分析称,北京地区久居高位的普职比在今年的实际招生录取中或进一步挑高,中职招生仍难。
此前,北京地区曾盛传今年将执行 5:5 的普职分流,引发家长热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上月曾对此传言作出回应称,北京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高中学位紧缺,颠覆现有的教育结构,只会采取相应措施来增加学位、调整结构,以确保教育良性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 “普职比大体相当” 的基本政策下,截至 2020 年 12 月 8 日,全国中职招生 600.37 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 41.70%。相较于江苏、浙江、上海等普职比已基本达到 “大体相当” 的省份,北京中职招生比例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北京外,随着中考展开,各地今年仍在大力缩小职普差距。

[财新网:北京 8 万余初中生参加新中考 中职招生仍难 2 赞同 · 2 评论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3907440)

知乎用户 安静的思考一会 发表

一半的人升入高中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一半的人进入职校为做一个工人而努力学习,这就是国家教育改革的目的或者说是目标,从社会结构的规划和社会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对的,德国、日本就是这样的做的,并且他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经济腾飞。。但是在中国这是行不通的。至少现在行不通,因为工人和底层人民的地位太低,国家法制化程度太低,如果你是工人、农民、底层人士,那么就意味着你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没有一个行事方便的人际交往圈,甚至将来进入社会做任何事都会寸步难行。一句话:我们国家做不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谁会心甘情愿永远甘居社会底层?!况且现在舆论导向也是努力向上,赚钱,跳出你的圈子打入更高阶层,极力宣扬马云他们的事迹,微商的发展不正是这个目的?所以无论你怎样压缩初中升高中的名额,绝大部分人都会削减脑袋去钻、去抢,谁也不想将来躺在砧板上任人鱼肉。。专家们天天都在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规范未来的蓝图,但是不通过家长的那一关,不让大家心甘情愿的当工人,开再多研讨会、搞再多课题都是无用的。。结果是没有人愿意当工人,被迫当了工人的也会自暴自弃,不会安心工作,反而成为社会的毒瘤,甚至是定时炸弹。

知乎用户 崔判官 发表

谢邀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华字典》1998 年修订本 P673
义务教育要公平,不能区别对待。
但是,高中就不同了。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上高中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那张高中毕业证吗?我想不是的,上高中的目的就是考大学。
我有一朋友,他家的孩子中考没考好,但是家里又想让他上高中。于是,交了不少钱,如愿上了高中。可是结果并不如人意。今年高二,实在不想读了,就跟老师说好,保留学籍,等高考考试,人就出去打工去了。我当时跟他讲:“你哪怕混也要把最后一年混完啊。” 他说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当然了,一个并没有什么代表性。
我上高中那会,有好多赞助生,一个班里大约有五六个吧,都被分配到最后一排了。到高三的时候,最后一排几乎没有人。
我想,如果初中全上高中,那后面的一半,多半也是这种情况。何苦呢。
老人家有句话说的好 “你就不是读书的料”。确实有些残酷,但这就是是现实。
甭说初中生全上高中了,即便是能考上高中的,又有多少人上本科呢?考不上本科,上个专科,和那些通过职高上高职的其实也没什么区别。
还有一点我要说,考不上高中的,多半就连职高都不去,直接进入社会了。
成功,并不只有上学这一条路,但是,其他的道路都比较曲折。

知乎用户 esvw1346 发表

就算 50% 都已经有一大批根本不适合应试的人在高考里苦苦挣扎。你看看前几天那个复读三年被没收眼镜最后离二本线 “仅差”4 分的,她花了我两倍的时间结果我缺考一科理综都能比她高,这种人真的有必要浪费这么多光阴在高考上吗?大学还没开始上就 21 岁了,将来精力最旺盛的几年还要虚度在一个垃圾大学里,读书无用论的人固然可恶,但这家人实在把读书看得太高了。
真心觉得那个圆圆很可怜
安徽 “眼镜门” 女生高考成绩比二本线低 4 分 希望被特招遭拒
另外题主你也太高估学习了
这个回答应该被点了不少反对。
我只对深圳的情况比较了解,那些中考不到 500 分(标准分)的人基本都在一些破学校里浪费三年青春,有的人本来只是成绩差为人没问题,身边混混太多被带坏了。学也学不出头,因为老师同学都是在混日子。
以及有钱人家更愿意花钱送子女去上普高去高考,现在的职高很差没错,但是这样隐约的歧视继续下去我们的职高永远好不了。现在普高的学生一提起职高就想到打架喝酒抽烟打炮,这样的偏见不消除谁敢上。

知乎用户 Tony Dynn​ 发表

我觉得这样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分工的多样性。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像德国美国那样严谨的搞职业教育而不是现在我们这样职业教育搞得风气不好松松垮垮。

我本人也是有过所谓的专科经历的。虽然我是 985 本科美校硕士,但我从小有个音乐梦,所以我在美国读硕士时也想想读一个音乐的学位,但又不想影响读 master 的签证,所以我同时去读了个。。。国内看来就是音乐专科哈哈哈哈哈,是个非正式学位。本来想着读着玩的,但是作曲思维,即兴,基础混音,流派风格,乐理,蓝调爵士这些东西这边即使是这种大专课程也是相当相当的硬核深入有内涵。我感觉不比国内音乐本科简单,而且因为不是本科,所以课程压缩了更需要花时间。不过还是相当的有意义的,算是实现了我的音乐梦。

所以说专科一定得真的要有深度。我们这里还有什么汽修专科,老爷车修复课程,那家伙可是一个比一个厉害。汽修专科最后都是 Dealer 店 (就是 4s 店) 直接去学校招厉害的技工。你看看这个社会分工。

最关键是这套制度影响着蓝领的社会地位。比如我朋友的舅舅,也是一位老修车师傅,照样天天开着敞篷奔驰,送儿子上最好的中学,过着中产以上的生活。

然后我也希望国内的中专大专除了精深之外,也可以学习一下国外的申请制度。让天生丽质想要开挖掘机,修车,盖房子,当厨师,干蓝领的孩子们可以不用浪费时间在考试上,提前为职业生涯做准备。也让像我这种已经有硕士学位想玩车的童鞋们,可以有个门路进行一些专业学习。

我现在就思考着去读个修车的专科夜校,不为赚钱,就是想自己玩车的时候更有经验,遇到问题会自己动手解决。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又是一刀切大法,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简单粗暴大力出奇迹上面,没有能力去做细致的具体工作。

有一段时间,在工厂里面技术工人可是非常吃香的,根本不用一刀切也有很多人钻研技术。《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 “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我家有几个长辈曾经就是工厂里面的技术能手,说起当年的事情都是意气风发,用他们的经历聊一下怎么才能真正培养出足够多、足够强的技术工人。

第一:工人阶级在那时是真的领导阶级,社会地位非常高。而技术强的工人又是工人阶级中的强势存在。评书里说:“钱压奴辈手,艺压当行人。” 在曾经的工人队伍里面,技术过硬就是大家的榜样。所以当时不用强制分流,很多人都在想办法钻研技术。

第二:稳定的生活让工人们心无旁骛,一心钻研技术。很多人都把八九十年代国营企业倒闭潮归罪于工人的惰性,其实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公私所有制并存时,公有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私有制企业,后来私有制为主体不是工人的原因。反而在工人的经济地位稳固的情况下,没有朝三暮四的想法,整体技术能力更强。

除了从工人层面感受到的以上两点,肯定还有制度设计、体系支撑、培训提高等等细致工作。这些都不是一招力劈华山能一刀切出来的,需要从所有制改造到思想改造多方面因素才能促成。

知乎用户 改之理 zcw​ 发表

其实这个现象仔细想想一点也不奇怪。读了高中的人,想上个大学基本上没有任何难度,但我国的大学普及率还是不高,问题肯定就在于很多人没有读高中嘛!

美国的大学普及率也不高,但是高中普及率较高。有专家认为,美国的高中很水,就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事实上,如果我们的高中普及率上来了,自然也就变水了,可能也成了现在初中的水平。

知乎用户 MadMel 发表

假如清华北大只要想上就能上,那么结果自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年薪百万,而是没人愿意去上清华北大。

有个客观事实就是,社会是金字塔形状的。

学历是用来划分社会分工的,社会阶层意味着社会阶层。而一个正常的社会,基层工作总是大多数的。

倘若所有人都有高中上,那么在高考中还是会被刷下来一大部分,因为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大学也就不会招那么多生。

倘若所有人都有大学上,结果依然不会变,依然要有人种地捡垃圾开出租。只不过那个时候就不是靠学历划分阶层了,而是靠学校。

我听说台湾目前其实就是人人都能上大学的状况。结果就是一般的大学上出来也没用,所以人们就不去上。

所以不是一刀切 50% 残酷,而是社会本身就残酷,就业市场就残酷。

有的人说,既然不能让所有人都上大学,都从事轻松又高薪的工作,那就应该提高社会底层人员的薪资福利。

首先呢这个是中国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其次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具备欧美国家的大规模行业技术垄断、政治经济联盟等等优势,所以在世界格局不发生剧变的前提下我们很难很难过上美国老百姓的生活,甚至美国人自己也回不去八九十年代那种一个基层工人可以养活一个老婆两个孩子一条狗两辆车一栋 House 的日子了。

另外就是,幸福来自于比较。贫富差距才是我国主要的问题。能够解决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人们就不会因为上不了高中大学而如此焦虑了。

但我觉得解决国内的贫富差距问题,难度要大于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主,重塑世界格局。

所以,让我们只谈当下,不去关心那些我们一时半会儿无法实现的假设——那么,重复一遍,很残酷,社会是金字塔形的。

永远得有人当大学教授,也永远得有人为大学教授送外卖。

这种事情是你说多少漂亮话也无法改变的。

知乎用户 金陵小老头​ 发表

因为无法提供更多的脑力劳动岗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读初三的时候,全班 50 个人左右,中考考上普通高中的就十个人的样子。我是第一名,也只上了一个普高,高考用尽全力就考了个三本。中考之前我也是天天打游戏,也想不通他们为什么比我还差劲,不过这也许就是真正底层的世界。

知乎用户 佐伊 23 发表

2011 年中东风暴的起因是什么?是突尼斯一个高学历学历的小贩,因为被城管粗暴对待,愤而自焚,引起了全社会的愤怒,掀起了整个中东的反抗风暴。

高学历失业,在当时的中东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呈现出的趋势是学历越高,失业率越高。比如在 2010 年,埃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失业率是受过小学教育者的 10 倍 ,失业率高达 18%。当时埃及的失业人口中,90% 是 29 岁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这些人后来成了参与那场运动的先驱与主力。比如在埃及运动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四月六日运动”,其主体就是青年学生。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多国家,都是一个社会难题,但你听说过职校学生就业难吗?因为大学生对工作的期待普遍更高,他们宁肯失业,也不愿意从事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低端劳动 “。而职校生则没有那么多的期待,他们只能接受被卖入工厂流水线,做一个“廉价劳动力” 的命运。

失业、待业或就业不如意的大学生,在任何国家都是社会的 “隐患”。这些人因为走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接受了高等教育,普遍心比天高,但往往命比纸薄,等待他们的可能依然是底层的命运。

所以大学生不一定是社会中生活最苦的人,但一定是相对剥夺感最强烈人。与其让这些人因为工作不如意而焦虑、抑郁、不满、躺平,不如直接降低他们的期待值,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接受自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定位。

民国也是一个前车之鉴。

在民国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转型,出现了很多新式学校。五四时期,中国的学生比 1910 年多了 3 倍,1915 年,全国有中学 444 所,学生 69770 人,到了 1923 年增加到 738 所,学生 118548 人。

但是,由于旧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很低,导致这些新式学校毕业的学生无法被社会所吸纳,失业情况非常严重。即使是当时非常稀有的归国留学生,往往也陷入失业的状况。1916 年,1655 名归国留学生,在家赋闲者居然多达 399 人,失业率高达 25%,而那些国内培养的学生,则更为糟糕的。整个学生群体中,只有 20% 能上大学,剩下的 80% 都与政府公职无缘,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处于无事可做、饥寒交迫的境地。

1926 年,《国闻周报》深刻分析了学生悲惨的处境:民国以来,国内外大学专门毕业学生,岁以数千计,各省中学毕业生,岁以数万计。一部分欲进为学者之生活……,以谋国家社会精神上物质上进步,则国家无最高学府以养成之,社会无学艺机关以奖进之,…… 亦复为饥寒交迫。其大部分欲投身社会者,则政府机关肥美重要之差缺,大小人员,概都与军政要人有连,绝无容纳学习出身人才之余地。…… 至私人机关,本属寥寥,而当事人物,大都脑筋陈旧,厌恶学生,不但非技术人员不肯录取学生,即技术人员亦不乐用专门。…… 试问此每年递增之数万以上毕业学生,欲求学不可得,欲做事不可能,生机断绝,路路不通…… 苟有所乘,便思破坏者,与其谓为思想所激进,勿宁谓生计所迫。

这些失业的学生,很多都投入了社会革命的大潮之中,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之一。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利益相关:2000 年中考,低于普高线 60 分,靠神秘力量进入高中。

我中考那年,考生人数三万三,普高录取一万一。父母八十年代初拿到夜校大专文凭,自诩知识分子,不甘心我读中专。他们看我中考只有数学没及格,英语和历史还超常发挥得分 70%,觉得我还有希望。虽然当时家里困难,父亲第二年就下岗了,还骂了 “郭嘉药丸,不让我孩子上大学”,然后花了三万四送我进入一所毕业生大学保送率和奶茶妹妹的母校差不多的知名高中。

进入高中,我果然跟不上进度。但是我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失败。高中三年,我在学校图书馆读了十年份的《人民文学》、《十月》、《收获》。2003 年高考,满分 750 分,我考了 325 分,仅有语文、英语两科及格。我以超过提档线 45 分的好成绩,进入一所专科二批次录取的学校,班上净些高考之前弃学一两年的学渣。大专毕业后,我别无所长,做出都是文印室小弟、超市收银员之类的低端岗位,蹉跎至今。

中考只是社会选拔淘汰的第一关,段位也很初级。虽然神秘力量帮我逾越了中考,但我还是被其他关卡淘汰。初中班上有许多没考到普高线,但是成绩比我好许多的同学。他们中的一些人一贯学习刻苦,老师当时劝他们读民办学校或是复读。但是他们还是做了中专里的高分学生,现在还是比我混的好。我是社畜,他们大概十年前陆续当上小老板了。

社会上的高端岗位是有限的。努力竞争要么推动社会进步,增加了高端岗位的数量,虽然有时晚了些;要么经过一系列激烈竞争还是进入低端岗位,而且激烈竞争还在继续。我现在的感受就是早认命躺平早受益。高中给了我什么?侃大山的谈资:“我同学发了 Nature,研究太阳系早期演化与彗星的!”“我同学又约王冰冰吃饭啦!”为了小概率的 “学渣逆袭” 和其他之类诱惑付出大概率的沉没成本不值得。这个现实很残酷,但是接受痛苦是成熟的一部分。

我小学的时候也是学渣。当时一起罚留堂补作业的难兄难弟,基本上是早放弃升入大学早受益,就一人学渣逆袭,跻身 young urban professional。这位逆袭的同学,父母都是恢复高考之后的大学生。他小学五年级就跟北京来的转校生锁 CP。转校生的爷爷是粽躬粽秧 XX 部副手。果然在我放学回家看《大风车》的时候,同龄人已经悄悄把我甩下很远了。这是一个中产梦寐以求的拿自己的一点点优势实现子女阶层再生产还更进一步的美梦。

知乎用户 惰性的氡活泼的钫​ 发表

我倾向于目前高中 / 中专强制分流制度是错的。

现在的制度很明显,是要模仿某些国家如德国,重视技术教育,但我认为这样做,首先应该废除高中 / 中专和本科 / 专科毕业证差异,应当确立二者是平等的,可以平等评职称,参加国家考试。确定二者有且只有培养方案差异。

而且推动技术教育,应该是重点大学带头,而非大专高职带头。各重点大学理工科系大多是按照研究路径培养人,大学应该自己统计一下自己毕业生有多少留在科研岗,多少是做了技术工作和转了专业?后面这些就是重点大学应该首先分流学生往技术方向培养的比例。

而且国家真要重视技术人才,各地人才引进应该给技术人员留足比例,现在各地对名校毕业生,企业家科学家引进不遗余力,但对技术人才占比很少,而且现在的政策更加加强了大专就是低大学一等的观念,这样但凡能读大学不读大专的现象就会持续,中国技术人才要在这种环境下的大专培养出,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认为,中国正确改革出路就是讲大专大学统一,重点大学带头培养技术人才。这样对学生好,对中国技术人才培养更好。

知乎用户 北极​ 发表

能问出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生活在大城市里,或者学习成绩太好,不关注普通人的成长轨迹吧。

先说结论 50% 的比例已经很高了,国内大概也就是近几年才达到并超过了这个比例。

我 2000 年中考的时候,高中的录取率不到 20%(大概 15% 左右),这里包括重点高中和普高。

去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查到历年的数据:

国家统计局 » 中国统计年鉴​www.stats.gov.cn/tjsj/ndsj/

2000 年统计报告(数据是 1999):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zgnj/2000/T01c.htm​www.stats.gov.cn/tjsj/ndsj/zgnj/2000/T01c.htm

1999 年的除一下:396.3/2149.7 = 18.3%,跟我当年参加中考的数据基本一致。

再往后推十年:

2010 年统计数据:

中国统计年鉴 - 2010​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

普通高中招生:8303384;中职招生:8685241,比例基本相似。

因为数据是 2009 的,那么去看 2006 年的初中招生数据就可以得出录取率:中国统计年鉴―2007

2006 年普通初中招生 19236229,可以得出数据:普高录取率 43.2%,中职录取率 45.2%,另外还有 11.6% 的人没念书

再看最近的,2020 年统计报告(数据是 2019 年):

中国统计年鉴―2020​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

注意要看高级中学,排除完全中学和十二年一贯制。

2017 年初中招生数,注意应该看初级中学。

入学率:5375734/10543289=50.9%,刚刚超过一点点。

因为职高的招生数据不完整,所以暂时没办法推测出来有多少人初中毕业以后直接去工作,但这部分人的比例肯定不小。

我念初中的时候,入学时班级 70 人,毕业时班级 40 人,有 30 人都没毕业。这些人干嘛去了?因为我老家是煤矿的,这些人(主要是男生)都去煤矿干活了。矿山类的行业,有一种特殊的工作方式叫做 “顶班”,就是父辈年级大了干不动活,让儿子去顶父亲的名字上班。

而目前 1 比 1 的职业教育,其实就是把这部分不念书的人,强迫去高职类的学校学点手艺,不要去外面祸害社会

至于说 50% 的人去高中,这个比例低么?真不低了,去普高的校园了解一下,有些学渣,真的不适合继续念书。

知乎用户 一个底层 发表

一个施工队按 150 人来算,里面最多也就几个年轻大学生。其余的都是钳工焊工起重工啥的,年龄普遍都是四五十岁。你跟他们攀谈,他们基本都是再做两年就做不动了。

请问谁来接棒?

还有清洁工、公交车司机、以及你所能想到的所有低端行业。

如果,未来我有了孩子,孩子说爸爸我考不上高中了是不是就要去做工人?

我会告诉他是的,做了工人你一年四季都在工地上,只能去农村里讨老婆,而且离婚率奇高,各种职业病,年底还不一定拿的到工钱。

那怎么办?

孩子,永远不要做老实人。任何时代背景下,老实人都是任人宰割的。

你做工人你就要想着怎么做工人头子,怎么和施工方项目经理搞一些灰色交易。施工方项目经理再和甲方搞点灰色交易。甲方再和。。。。。。

你做保洁你就要想着怎么做保洁头子,变成外包接活的,就跟南京机场一样节约人力成本赚点昧良心的钱,出事了拍拍屁股走人。

爸爸,这么做是不对的。

这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你想办法搞钱就是王道,毕竟其实所有人都是这么去搞。不去搞的废柴只会怨天尤人。你想做废柴吗?最次你去青楼做龟公,赚达官贵人的钱,又何尝不是个出路?

不愧是爸爸啊!

知乎用户 zry980321 发表

我是 2013 年中考,现在已经本科毕业了,可能年代比较久远,大佬轻喷。。。

我在一个河北的三线小城市,初中根据划片直接入学的,没有去交钱冲那几个牛逼中学,但是初中这三年我感觉是我最接近社会最黑暗的三年。在这里是凭实力说话的,拳头硬才是王道,不服就约个地点开场,甚至直接在教室里就打,见血也不是很意外,在课堂上打电话约社会上的大哥,带着板砖和铁棍约地点。那些大哥就找好欺负的整,强迫学习不错的帮他们写作业,教室抽烟,和女生亲嘴,就不断的刷新我的认知下限。一个班里只有个位数的人学习,我当时也没有努力学习着急的概念,但是因为题目并不难,随便混混也就过了,班里 40 + 人的物理作业经常只有两三个版本,剩下的全是抄的,考试随便一考就前几名,因为并没有人学习,但凡学一丢丢就可以排名靠前。到了初三,这些人分流了一小部分,然后组织了两个尖子班,剩下四个普通班,继续分流。在尖子班里,我那划水的学习状态立刻就不行了,第一次考试全班 30 多人考了 25 名。之后我开始结交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文明,不会上来就跟你开场干架得人。到了初三,题目综合度和难度提升上来了,有一些人就跟不上了,有些人问我题目,我给他讲解的时候就能明显感觉到他思维能力跟不上,平时聊天时有些隐喻他们也听不出来。到最后我中考也不算很好,够不上公助线,但是按排名分配到了学校的指标去了市二中。

虽然我觉得那些混子确实不配上高中,但是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只要分不算太差,交几万块钱就能进一所高中继续读书,我当时如果交四五万元的话就直接可以进市一中,就算分数很差,也可以去区一中或县一中,各外县一中的教学能力也是不弱的,如果回心转意想学习,完全来得及,市内的几个中学一个年级都能招生 1200 + 人。如果真是 7 科加起来 100 分的水平,那就活该没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一部分,我当时也很叛逆,但是基本的逻辑能力还是有的,继续学习是符合逻辑的选择,出去干架享乐,有什么意义呢?我这阶段和师长冲突都很多,但是大方向还是要把稳的。

就算在重点高中里也有不少混子,但是比初中时的混子文明多了,高三的时候一个班里能有八分之一得人在跟老师走就不错了,大部分人还是不学习,要不就边学边划水摸鱼。班里还有几个神人,150 分的数学考 16 分,英语考 32 分,说真的,这些人真的配上高中吗,就是浪费时间和资源。

真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习,我小学的一个同学初中都没上完,他说学不会,看到书就头痛,实在是不适合念书,后来他去参加了海军,在军舰上服役,混的还不错,似乎还立了功。

另外就是智力问题,那些说人和人的智力都差不多的,纯属是扯淡,从高中开始我就深刻的体会到,这个智力的差异就像降维打击一样,你学到死可能都不如人家随便学一学。高三我曾经和年级前五的一个人同坐,我就偶尔和他讨论问题,我就发现他的短期记忆保持时间几乎是我的两倍,而且逻辑思维速度比我快,逻辑思维速度其实没那么重要,稍微慢一点也能做出来,所以实际上最终构思题目思路之类的他未必比我快很多,但是这个短期记忆保持能力问题就是困扰我整个中学时代的噩梦,这会直接导致马虎的问题,是我分数提高的最大瓶颈,我前面看的数和思路可能到后面就有点模糊了,但是他依然可以保持高精度的思维,所以最后分数就出现了差距。高考时我因为马虎问题扣了三十多分,导致我只能擦边上一个 211 学校,而他去了 985。

还有一个例子,从高一开始,我的一个同学就勤奋的要命,笔记记了一大摞,老师让记住的人家都背下来,但是只要碰到综合性强的题目,就直接完蛋,怎么教也不会,他的努力程度放在全校都能排上号,但是真的没办法,最后只能考了一所差一点的一本。到了大学智力差距就更加明显,有人简单学学就拿国奖保研了清华,有人学到救护车拉走都考不了那么多分,搞得我都怀疑人生,我曾经反思,我为啥拿不了高分,是我不够勤奋吗,还是方法不对,再和高分同学交流之后,就剩下一个结论,那就是智商不行。

那些说中考高考只要肯学就能考好的,都是何不食肉糜。出题人不是傻子,不是想考上就能考上的。

知乎用户 一条小鲶鱼​ 发表

真搞不懂评论里为啥还有这么多支持的声音,甚至还有一些是学生家长,你们不会真的已经 “成神” 了吧,站在 “大菊观” 里沾沾自喜 “赢麻了” 吧!

说有些学生天生不是读书的料的人,我想说,您可真天生是个 “人才”!

三个观点:

1、中专生的就业就是更难

学历目前仍然是评定一个人的标准之一,差学历的人,出了社会受到歧视的现象还少吗?就业难道不是更困难?上升渠道难道不是更窄?

不要跟我说什么大专出来也打工,人家大专出来能打的工,和中专生能打的工能一样?不可同日而语吧!

2、学习知识就是财富

中专学的是什么?真当现在的中专学的都是超级高科技的专业技能呢?

那些有操作性的例如蓝翔就不说了,好歹还能学会操作挖机,还有写含金量低的技能,比如什么酒店管理,学几年就是教你怎么叠被子打扫卫生,要我说家政服务 3 个月的大妈都比这含金量高。

原本有机会进入高中学习知识的孩子,尽管学习成绩差,好歹也能在环境的影响下学点知识;现在好了,进了中专了,干脆破罐子破摔了,反正人生无望了,上课周围都是些打瞌睡、讲笑话、嬉戏打闹的同学,让本身自制力就不好的孩子进了这样的环境,还真指望人家 “出淤泥而不染” 呐?

3、名额制就是会让内卷加重

现在的学区房有多严峻?限定名额以后,学区房的竞争会减小?不仅不会减小,还会增大内卷,家长们挤破了头抢占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们挤破了头熬夜写作业搞辅导;老师们 996 提升升学率。

如果你是学生:你真的希望自己那么努力,只要达不到中等以上的水平就要失去读高中的资格?

**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那么努力,自己拼搏一辈子抢了学区房,最后却面临的是更努力的对手,孩子仍然读了个中专吗?

**如果你是老师:**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学生一个个都熬黑了眼圈,中等成绩以下的孩子自暴自弃,最后去抢夺那一半的名额吗?

也许你有自信,自己 / 自己的孩子 / 自己的学生,就是最优秀的,能考上高中,能够摆脱中专的底层人力竞争,但你真的不要那么自信,因为竞争向来都是残酷的,有朝一日,当你沾沾自喜,觉得自己 “赢麻了” 的时候,万一中考失利,自己 / 自己的孩子 / 自己的学生进了中专,你就知道竞争的残酷了。

有些人问我:中专真的这么不堪吗?你不要歧视中专生。

我想说:不是我歧视中专生,你去问问那些公司和企业,看看他们的招聘简章吧!什么时候中专成了香饽饽,我第一个让我的孩子去读中专!

知乎用户 殷浩天 发表

其实这个 50% 比例一直都有,准确点说是现在执行中专分流更严格了。

我读高中已经是 15 年前了,当时高中的招生权利很大程度上被下放到了高中自身,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各地的高中都在尽可能的增加招生人数。其中重点高中更是动辄把捐资、择校等 “自费生” 的招生比例设在 6 成以上,我知道的某些县级重点中学招生 1500 人,花费 9000-100000 不等的费用进学校的要超过 900 人,而且中途还有不停的转学的进来,最后高考的时候总人数已经接近 2000 人。

要知道那可是 2003 年的 9000-100000,所以几乎每个重高在一些落后县区都成了摇钱树,贷款几个亿修建超级校区的比比皆是。

重高能买、普高自然也能买,搞到最后除了那种成绩特别差家里又没钱的人之外几乎人人有高中读。我大舅任教的职校就有中专部,当时一度只能开 2-3 个班一个年级,而且还得去边远乡镇招生。

现在经过整顿,各地对于 “自费生” 都有了严格的限制,有的地方甚至取消“自费生”,这就导致过去能买高中上的人都得去职校了。

而且以前还有个现象就是市区居民把成绩差的孩子往县高送其实也是挤占了不少乡镇孩子的教育资源的。

我表姐目前执教的旅游职业技术学校中专年招生比前几年都翻倍了。

知乎用户 白茅根汤 发表

如果了解大学扩招之前和之后的职校生源状况对比的话,就会知道 1:1 并非毫无道理。

近些年来,各地对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很多职校招聘教师只要研究生,硬件更不用说,但实际教学效果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在校教师基本还是那句 “男的不死,女的不生”(男生不打架死伤,女生不怀孕生子),工作一切 OK 的观念,教会技能,根本是不可能的。我还听说,有派出所所长对职校校长说 “你们的存在对社会治安是有帮助的”。大家都默认,职校招进的是连基本社会规则的遵守都困难的学生。

人的智商能力是分不同层次的,有的人可以创造理论或发明技术,有的人可以掌握较抽象的理论从事复杂脑力劳动,有的人做简单脑力劳动,有的人学不了理论只能做操作性技能工作,还有的人只从事体力劳动。实际上,社会也需要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少任何一个层次都不行。职校就是给学不了理论但是又有学习技能能力的这个层次准备的。对应给工厂输送技术工人。大学扩招后,这类人全上高中,最后考上不咋样的大学学了不实用的专业,既无法和重点大学学生竞争脑力劳动岗位,又耽误了学技能的时机。

把高中升学率降下来,可以为职校保留一些有资质的生源。现实生活中,我见过这种人,读书读不进去,但性格认真踏实,学手艺很有悟性。我老家就有一个这样小伙子,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跟车铺师傅学修车,几年下来就自立门户,当地老板好车都放心交给他。那些亲戚都说:看不出读书那么笨的人,干这个倒很灵通。这种人,当初要进了技校专门系统学习,估计潜力更大。

知乎用户 神仙难救​ 发表

实话实说,我觉得 50% 进高中,这个比例还是太高了,建议先砍到 30% 看看。

题主可能以为,大家都上高中,才算给所有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但真实情况是,即使是筛选下来的这些学生,学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都很吃力。

并不是高中太难了,你上了大学,学习压力其实差不太多,高中也只是大学的铺垫罢了。

在高一下半学期的期末考试,很多同学的数学,150 的卷子,只能考 60 分,甚至更低。可以预见的是,这帮人的后两年,很有可能被荒废。或者你让他们去和那些近乎满分的同学竞争,其实也没意义。

能力有高低,这是没办法的事;

个人发展,既受先天影响,也要看后天运气。但是认为高中能给人更好的发展,这个命题是否一开始就成立呢?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已经进步很大了,以前根本没有 50% 的比例升入高中,一些乡镇初中连 15% 的比例升入高中都没有你敢信吗?而且那时候中等职业教育很欠缺。那人都去哪儿了?打工去了,种地去了,有门路的当个兵。

城市的可以读个技校,找个工作,农村的基本上这辈子就这样了,现在还可以骂内卷,那时候你根本没资格参与内卷。

知乎用户 蓝色鼓点 发表

以前就是 50% 考入,为什么现在意见这么大?

大部人回答是刻舟求剑,以前是生的多,特别是农村的,生得多供不起,而且中国正是经济腾飞的年代。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不读书,出去做个小生意,开个店也能赚得不少。如果生意做大了或开个厂可能直接阶层跃迁了。

现在是生得少,农村家庭只要不是赤贫一般人家也能供养得一二个高中甚至大学,更不要说国家还是救助政策,哪怕是没钱读书也能办法帮你。

而且这样一半想读书又被强制读职高,现在实体经济被降维打击成这样,如果不读书出去打工除了普工,也就是做外卖,快递做一做维持生计,阶层跃迁就别想了,能赚到点彩礼钱都不错了。

这样的前景只要有一点想法的父母就接受不了,更不要说怕在校风不好的地方人废号就白练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中职很好啊,既灵活又稳健。

如果你不擅长考试,完全可以选择中职,好好选一个喜欢的专业,好好学技术,到了工作岗位继续学习磨练,四年之后你初中同学大学毕业,你估计也是本职业的高级操作工,或者助理工程师了。

要是后悔当初没多读书,中职期间就好好学习,毕业中职升高职,一般要再读两年,高职期间考个应用本科,拿下学士学位,两年后,要是奇迹般的发现自己又从新拾起了对学习的热爱,还可以考虑考虑考研。

你看,既灵活又稳健吧。

无论哪个学习阶段,面临的选择无非是就业或者继续深造,这一点上,中职跟高中是一样的,只不过高中更倾向于后者,中职更倾向于前者。

人生有无数个岔路口,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取舍,我最不喜欢的一句话就是 “某个阶段的某个选择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除了生和死,任何一个选择都不能决定你的一生。

未来这么长,上不上高中我觉得真的没关系。关键在于,你可以不擅长应试教育,这没什么,怕的是你不愿意学习,不懂得坚持。

知乎用户 Matthew Um 发表

关于如何看待子女的前途问题向家长们进一言
《中国青年》1954 年第 14 期
现在,几百万年轻人刚从初中、高小毕业出来,正在积极准备参加升学的考试。几百万年轻人的家长都很关心这个考试,都希望自己子女能考进高一级学校里去学习。但每个人也都能预料到考试后的一种结果:只有一部分人能升学,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升不了学。我们大多数家长对于这个问题,是会通情达理,有正确的认识的,但这也不免要在有些家长的思想中引起焦虑,甚至感到失望。
升学或参加劳动生产,怎样安排自己的出路,这是年轻一代人的一个切身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个青年刊物的编辑部,感到应该讲几句话,把自己的意见提供所有家长们作参考。
每位家长都很开心自己子女的出路与前途;每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子女好好地培养成人。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一个年轻人的真正出路和发展前途是什么呢?把子女培养成人,把他们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呢,用什么方法去培养他们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够依靠传统的习惯和陈旧的经验,而必须了解今天祖国对年轻一代的要求,祖国要求我们怎样去培养年轻的一代。
在这里,我们不妨首先从今天的中小学毕业生,为什么不可能都升学的问题谈起。
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整天愁吃愁穿,读不起书,甚至于没有心思去想到读书的问题;那时学校虽然很少,可是能够读书的人更少,所以绝对不会使人觉得学校不足需要。解放后,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并在逐步地提高,因之大家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了;子女过去念不起小学的,现在都要上小学,过去只准备念几年小学的,现在又都打算进中学、上大学了。这应该说是好现象,是表现了社会繁荣的新气象。人民政府注意到了这点,几年来积极发展了教育事业,不断扩充原有学校,添办许多新的学校,总是尽可能地去满足人民在文化上的要求。至 1953 年底为止,与 1949 年比较,全国小学增加了 50%,小学生增加一倍多,中等学校增加了 13% 以上,中学生增加了近两倍。学校发展的速度依然是这样地快,但是广大人民对文化需要的增长的速度更快,仍然令人感觉学校发展太慢、办得太少了。这个事实,正足以说明我们的国家是在大踏步地前进,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着许多实际的困难。
困难很明显,学校发展的速度赶不上人民的需要。有人就觉得这很容易解决:人民政府再多办一些学校好了。可是问题是不是真正容易解决、能不能够这样来解决呢?我们应该认真来考虑。当然,人民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多办学校、多收学生;事实上已经在这样做了。但若说要无限制地发展学校,说客观上需要多少就办多少,那就会成问题。情况是这样,要想满足今天所有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要求,不是添办几所或几十所学校的问题,而是要添办几千几万所学校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大量的干部,还需要很大的一笔钱。国家用钱是有个统一的预算的;要想教育经费大量增加,就必须把别的开支大量减少。我们先且不去说这样做会打乱国家的整个计划,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只「就事论事」,把哪方面的预算大加缩减好呢?有人想到目前国家用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钱最多,是不是把这笔钱先拿来发展教育呢?按着这个办法做,国家把主要的财力和人力,不拿去办工厂、开矿山,不去修铁路公路,也不去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而去开办学校。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要我们国家不要什么钢铁、石油和机器,少生产些大米、小麦和棉花。这就是要我们国家工农业生产永远停留在落后的水平,要我们大家的物质生活永远没有什么改善。这就是要削弱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力量。我们必须懂得: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是我们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解放以来我们的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得到很大的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方面做得有成绩,打下了物质基础。我们若不首先去发展和巩固这个物质基础,而把主要力量拿来办教育,这就本末倒置了,说要满足人民的文化要求自然会完全落空。
想多办学校,经济建设经费不能挪用,国防事业费也更挪用不得,因为那样削弱了我们的国防力量,就是放纵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大胆发动侵略战争。战争,我们缺乏防御力量的战争,意味着工厂、学校、城市、村庄大量地遭破坏,老年人、青壮年、妇女儿童大批地被屠杀;我们的学校就是办得再多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挪用国家任何其他方面的预算来办学校,都会破坏国家的整个建设计划。我们国家的计划,是从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根据我们国家的全面情况、根据各方面的需要与可能来制订的。它决定了我们建设的重点是在重工业,也决定了其他各方面事业相应配合发展的一定的比例。破坏这个计划,就会损害整个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就可能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我们能够这样做吗?绝对不能做的。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无法满足所有中小学毕业生升学的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无法完全满足。这种情况要一直存在下去,直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力量发展到可以满足这种要求的时候为止。
以上所说的只是问题的一面,说明了今天的客观条件,不可能使所有的中小学毕业生都升学。我们还必须说明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从今天祖国的需要出发,也不应该叫所有的中小学毕业生都去升学;而是只要一部分人去升学,准备将来参加国家建设,要大部分人参加劳动生产,马上投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去。
说要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劳动生产,有人就觉得这完全是白读书,是「埋没人才」。他们总以为:做工、种地这些粗活,过去一个大字也不认识的人都干下来了,何必要有文化的人去干?他们还以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部分不能升学,这样的中学、小学何必再办下来?事实恰巧和他们的看法完全相反。今天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开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运动,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参加。在工厂里做工,没有文化就成不了高级的技术工人,就没有办法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而我们的国家正需要千千万万掌握最新技术,能够改进技术的人。在农村里搞生产合作社,至少记账要有文化,说到要用科学方法来改良农业技术,将来还会使用各种农业机器,没有文化更是行不通。而我们的中小学校,除了要输送一小部分人升学外,最重要的任务是为祖国培养劳动后备力量,把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人,不断地大批地输送到各个生产建设的岗位上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顺利地进行。在苏联,一般工人都要有中学的文化水平,拿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工厂做例子,70% 以上的工人都是十年制毕业的学生,相当于我们的高中毕业生;在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里也有许多的中学、专门学校以及大学的毕业生参加劳动。我们国家里也有这样的事实,有文化知识的人参加劳动生产,就容易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学习先进生产经验,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吕根泽、徐建春等人就是实际的例子。这里我们还必须说明:不仅说小学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就应该参加劳动生产,就是从高中大学毕业出来的人,也都应该积极参加劳动生产。他们的知识更多,在劳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也可能更大。一个人只要能服从国家需要面积极劳动,他的知识就决不会「白费」,他的才能也决不会被「埋没」的。
正因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文化、需要劳动,所以祖国对今天整个年轻一代的要求,是要他们都成为有政治觉悟和有文化知识的人,热爱劳动而又善于劳动的人。还因为在我们国家里,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政权,劳动就不再是被轻视的工作,而成了最光荣的事业;而祖国也为每个爱劳动会劳动的人安排了宽阔的出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们感觉很可惜的,现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并没有认识到解放后的中国的社会起了本质上的变化;没有注意到我们国家里每日发生的这样的新事实:在看来是最平凡的工农业劳动人民当中,出现了成千成万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没有懂得:这些新的事实证明了劳动在今天社会中有崇高的荣誉,人们只有参加劳动才算找到了出路,才有发展的前途。有些家长就是这样,仍带着旧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劳动,因之也就不能把自己子女培养成祖国所迫切需要的人,不能替自己子女找到真正的出路。
有些家长把升学当作自己子女的唯一的出路。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年轻人,升学固然是一条出路,但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并且升了学,也还不能最后决定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出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是服从祖国需要,为祖国而劳动;升学,也只有是为了将来好参加劳动,才能够有真正的出路。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子女非升学不可,是以为子女「多读点书,将来好当干部,可以不干累人的活。又能多挣些钱养家」。这样把出路解释为「当干部」「多挣些钱」,实质上是旧社会「升官发财」思想的翻版。而事实上在新社会里,并不是多读点书就一定当干部,更不是当了干部就可以不劳动、多挣钱;当不当干部,多挣钱或少挣钱,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有没有出路和前途。一个人的真正出路和前途,在于他为了祖国的需要而辛勤不懈地劳动,在于他在劳动中不断地求进步,不断地把新的劳动成果献给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不愿意自己子女参加劳动生产,有些家长是以为「自己劳动了一辈子,子女还参加劳动生产,不能算翻身」。又有的家长是想保持自己「书香门弟」的「传统」,觉得自己子女不升学而去参加劳动生产「太不像话」。旧社会统治阶级鄙视劳动人民,把劳动人民当作可以任意宰割剥削的奴隶,也鄙视体力劳动;而劳动人民在长年累月被压迫剥削的情况下,往往也感觉到劳动没有出息,以为自己要真正翻身就必须脱离生产,不再劳动。我们说今天劳动人民真正翻了身,是在于自己做了国家的主人,不再是被压迫剥削的奴隶,能以主人的身份来为自己、为祖国而劳动。至于谈到所谓「书香门弟」,是旧日知识分子为统治阶级帮忙帮闲挣得来的一块牌子;其中自然是流行着统治阶级的轻视劳动的观点,自以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参加劳动生产就「太不像话」。其实,今天叫人看来太不像话的,绝不是劳动人民,而是那些旧社会的渣滓,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有些家长在原则上并不反对子女参加劳动生产,也承认有了知识对劳动生产有帮助;但总是担心子女参加劳动以后学习不到新的知识,不能够进步,因而恐怕出息不大。这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知识,怎样才能学到知识,得到进步。毛主席告诉我们: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子女参加生产劳动,就可以不断得到新的最实际的生产知识。当然,书本上的系统知识,是总结人们参加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得来的,也是应该学习的。我们也承认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在学校里是要比在生产中方便一些,可是还必须承认在参加劳动生产当中,是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修的办法,来获得书本上的系统知识的;时间可能花费得要长些,但因为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就可能学得更切实、更深刻一些。我们决不能说参加劳动生产就学不到知识,就不能有进步,就不能有大的出息。事实上,在苏联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和集体农庄的庄员变成了工程师、专家和学者。在中国也有许多并没有上过大学、中学,有的甚至没有念过小学的老干部,他们在实际工作和斗争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成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骨干。今天我们更看见了张明山、王崇伦那些工业上的技术革新者,也看见了耿长锁、李顺达那些劳动模范,他们就是在劳动中不断获得了新的知识,并用新的知识来改进自己的劳动的人。有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在,谁能够闭着眼睛说劳动生产不能学到知识、不能求进步?谁能够闭着眼睛说劳动生产是没有出息的事情呢?
由于有些家长对于劳动生产认识不正确,对于祖国的当前情况和实际需要看得不清楚,所以对于子女的培养也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培养子女的目标不正确,培养的方法也自然会发生问题;因之他们虽然在主观上是想把子女培养成人,而实际的结果则常常是完全与自己的希望相反。
错误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表现在子女升学前的不适当的鼓励。如有一位家长对孩子说:「你如果考上中学,我送你四样礼品:新钢笔、新书包、新皮鞋、新衣服。要是考不取中学,也送你四样:一只篮、一根棒、一只碗、一双筷,从此断绝关系。」这样对待子女,简直是利诱,是威胁,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就是培植子女有轻视劳动、追求物质享受等等可鄙思想;同时也会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受极大的压力。有的家长则不管子女的身体和功课基础如何,总是逼着子女日夜拼命地准备功课,不给他们半点休息。这些办法,只会使子女的精神过分紧张,身体过度疲劳,对子女当前的升学考试不利,对他们一生的身心发展也很不利;做父母的人,本意是为了子女好,为何要采取这些办法呢?对待子女升学的正确办法,是要向子女讲清楚升不升学都有出路,指导他们有计划地准备考试,帮助他们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力饱满,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疲劳,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身心正常地发展。
对待不能升学的子女,也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本来,当一个年轻人没有考上学校的时候,内心总是有些难过的。但今天的年轻人很容易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有许多年轻人能够服从祖国需要,愿意参加劳动生产,这里就需要做父母的安慰他们,而不是打击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不升学的出路在那里,而不应骂他们没有出息。在农村里,要鼓励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在城市里,应该设法为他们介绍工作,使他们参加劳动。倘若一时找不着工作,或者是年龄太小不能参加劳动,也应该指导他们温习功课,并且引导他们参加适当的家庭劳动,培养他们爱劳动的观念和习惯,以便将来有机会时再去参加劳动。就是在他们已经参加了劳动生产以后,还须要不断地鼓励他们上进,要求他们不断地提高劳动技术,补习新的知识,可能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是有的家长对待子女,并不是采取这样正确的态度。他们一见子女升不了学,不是安慰而是冷淡、而是虐待。如像一位家长看见孩子在高高兴兴地吃饭时就说,「亏你还笑得出,忘记了你没有考上中学?」当孩子吓得战战兢兢的时候又说:「谁给你气受了?没有考上中学,照样给你饭吃还不好,生什么气!」有的子女愿意参加劳动生产,做家长的不是鼓励,而是辱骂,说愿意劳动生产是「下贱骨头」「没出息」。这样使得子女在家里哭笑不得,坐卧不安,精神非常痛苦,学习也好,劳动也好,都无法集中心思去搞好,意志薄弱一些的更感觉活不下去了。这样对待子女,不仅不能使他们走出一条好的路来,而且很可能因此而断送了子女的一生。每位家长都是真心爱护自己的子女的,就千万不能采用这些错误地对待子女的办法。
和每位家长爱护自己子女的家长一样,党和人民政府怀着真挚亲切的感情,关怀整个年轻的一代,关怀他们每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每个人的发展前途;因为他们都是祖国的儿女,是老一辈所进行的伟大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人。党和人民政府要认真地培养他们,不愿意他们有任何一个人失足或落伍。党是要在各级学校里去培养他们,但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具体条件与实际需要,把他们放在各种不同岗位上,在生产劳动中、在战斗的烈火里去培养锻炼他们,要使他们成为有政治觉悟、有文化、体格健壮、热爱劳动、不畏艰苦的战士,优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党把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交给了青年团,交给了整个年长的一代,交给了每一位教师,也交给了每一位家长。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担负的工作,也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项重大的事业。
对于我们的每一位家长来说,必须抛弃一切陈腐的观点。如果说在过去,很多人养儿只是为了防老,那么今天我们就还应该把自己的儿女看作也是祖国的儿女,应该帮助国家把子女教育成建设新社会的战士。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说法也有问题了。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观点来教育子女,安排子女的前途,用所谓「杖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的严峻办法来对待子女,也都是不合理的了。我们只有多从正面启发教育,循循诱导的方法来教育子女,才是正确的态度。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子女升学问题,实事求是地帮助子女选择正确的道路,使他们在身心各方面都能够健康地成长,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这是我们对于每位家长所抱的热诚的希望;也应该说,这也是祖国所给予每位家长的光荣的任务。

知乎用户 pansz​​ 发表

大概,为了提升大学升学率?

可能知乎还是一个年轻人比较多的社区,不知道以前初中升高中基本跟直升差不多。除了真的懒得学的那些人会上不了高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能够轻松上高中的。

在我上中学的那个年代,几乎没有同学会认为上高中是一件困难的事,上不了的更多可能是因为交不起学费,或者家庭困难想要早些就业,或者真的完全不想学习。

当然,那个时候上大学是极为艰难的,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上不了大学,所以才会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反正也上不了大学,不如直接去读职高或中专」。

以前 70%-80% 的人都能上高中。而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离谱的 40%-50%(湖北省貌似就是 40%)。

不过现在上大学反而简单得多,各高中的大学升学率也比我当年好看得太多。现在各种普通的重点高中的升学率数字,放到我们当年,绝对是国家级重点高中都难以达到的。


一方面大学扩招,提高高中升大学的比例;一方面高中缩招,降低初中升高中比例。这两个操作结合起来真的非常令人疑惑,我觉得能给出的结论大概只有两条:提升大学升学率,或者把一些反正也上不了大学的人从高中就拦下来?

知乎用户 奥特之父​ 发表

非要说的话,这个问题应该是 “为什么现在有百分之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

要知道,这二十年,普通民众的智商没有上升,学龄人口下降了近一半,但高中和大学阶段 (包括现在研究生) 是连年扩招的!

结果就是很多普高,招上来的学生完全没办法完成高中的学业。

至少有一半的高中学生,除去语文是考不到剩余总分的一半的。就是 5 门课考 300 分……

什么概念? 高考试卷是按难度划分题目顺序的,每张卷子都会有一些送分题目,极其基础。然而,就这样的试卷大堆人六门上不了 400,五门上不了 300。

我自己有一家教培机构 (大学时开的,现在十年了),一直维持每周给学生上部分课的习惯。如今的社会阶级固化,智能手机普及,碎片化信息爆炸,普高学生的平均接受能力和记忆力是逐年衰退的。那种以前见诸报端的 “美国大学生不会口算乘除法”,现在的高中生中也有不少,甚至有掰手指数数还数不清楚的 (12345 同时把大拇指折进去,5 不见了?)。

排名靠后的高中学生,基本不做作业。而二十年前,完成作业是基本常识。更搞笑的是,家长还是向着孩子的。小孩儿晚上玩手机到两三点第二天上课睡觉作业完不成,家长各种 “他超级辛苦作业做到两三点,给他睡会儿吧”。

总之,现在普高招生数没有跟着人口变化就离谱。

知乎用户 盛京剑客 发表

会造成中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富裕阶层的孩子出国留学数量暴增。

这块教育消费能力最强的阶层,蛋糕会被欧美瓜分。

知乎用户 野渡​​ 发表

1957 年 6 月 12 日,漢陽一中化學教師李穗在初三 (4) 班上課時,為激勵學生學習,提出當年高中招生比例很小,大概 20 中選 1 人(5%),意在激勵學生用功。其信息來源於《教師報》,且孝感地區當年下達漢陽縣的招生計劃也正好是應屆初中畢業生的 5%(後來改為 26%,而 1956 年的升學率則是 90%[1])。但事情產生了巨大波動,學生向校領導詢問升學率,並提出要到縣教育局查看文件 [2]。當天午飯後,初三 (8) 班一名學生敲起了集合鍾,全校 9 個初中畢業班的部分學生到縣人委討說法。由於未見到縣長,又翻不到文件,學生開始扔辦公用品、打碎門窗玻璃、損毀電話,並在牆上寫大字號,並衝擊縣人委。6 月 13 日上午,學生上街遊行,而學校領導、教師開始做學生工作,之後數百名工人趕來將學生驅散 [3]

6 月 13 日晚上,中共漢陽縣委召開緊急會議,定性一中學生罷課鬧事屬於「反革命事件」。14 日,縣委在一中分別召集教師、學生開會,宣布學生鬧事屬於「敵我矛盾性質」。隨即,公安機關進駐了學校。認定前台鬧事是學生,幕後指揮是教師,發動全校師生大揭發、大檢舉。而矛頭很快集中指向副校長王建國(時年 32 歲,1950 年從湖北革命大學畢業分配到漢陽縣工作,出身富農,有三青團歷史問題)。1956 年,韓建勛調任一中書記兼校長後,教員中很多人認為他是外行,在教學業務上仍相信王建國。中共漢陽縣委當時認為存在「以副校長王建國為首的反革命集團」,與王建國工作接近的教師也一併列為「反革命集團」的骨幹成員。9 月 6 日,中共漢陽縣委宣布王建國、鍾毓文、楊煥堯三人死刑,十人有期徒刑,數十人受處分或退學。此後美國青年代表團、匈牙利訪問團、路透社記者先後訪問漢陽一中。各大媒體發布社論、報導,《人民日報》報導題為《馬哲民策動的「小匈牙利事件」》,另有新聞片《鐵證》[4][5]

知乎用户 klxmouse 发表

什么是 “现在”,以前也是啊!

以前一个稍微好一些的初中八个班,三个重点班里面只有一半人是成绩好,另一半是关系户或者交钱多,这里面也就是 75% 上高中。

剩下五个普通班,里面的人不以学习为要,基本上去不了高中。

再往下面说还有许多生源和教学烂透了、重点班都凑不齐的初中呢?

只是过去不上高中就得直接去打工或者混日子,现在有大量中专可上了。

知乎觉得这个事情震惊,是因为知乎 985211 太多,一本略被 bs,二本不入视野,三本被认为纯属骗钱——他们和 “普通班”“后进生” 就没有交集。

当然今天的知乎用户(很多都是家长了)也不用惊慌,只要进个好点的初中,或者普通初中凭本事分进重点班,你家娃娃就是前 50% 了。

同时,在此希望中专能办好。职业改革的前面答主说的不少了。

知乎用户 坂田银时 发表

经典的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每年的高考报名人数是公开可查的,每年的出生人口也是公开可查的。用历年高考报名人数除以倒推十八年的出生人口总数,看看哪年超过 50% 了?更别说高考报名人数里有不少是复读生。

知乎用户 UvUmeow 发表

到底在焦虑什么,许多人不敢说。

十年前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升入高中的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我读高中的时候,班上的农村学生就已经很少了,有的村小一百人里面考上中学的只有两三个。一直到今天,高中的总体升学率差不多也就是 50% 上下。

不然你以为动辄百万级数量的流水线工人,动辄百万级数量的外卖小哥,他们都是从哪里来的?

就在这个问题下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考三百分的人不应该上大学,就应该去工厂。

这不矛盾吗?一方面是唯分数论,一方面又因为高中名额收紧而怨天尤人。高考唯分数论,到了中考,态度一下子就变得微妙了。

原因也很简单:我们这一代知识阶层——考试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无法把学历优势、社会交往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无法确保自己的后代在这场升学军备竞赛中取胜。

当我们发现,与我们同龄的、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可以用金钱、社会关系和学区房,让他们的后代赢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就大呼不公平。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生在城市,从小接受更好的教育,相比于连三百分都考不到的农村学生,难道不也是一种不公平吗?有谁敢说自己能够考进名校,得以从事体面的工作,没有沾这种幼年时家庭优势的光?

如果把所有人都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这里的天之骄子,又有几个有把握不被拉下马来呢?农村地区那些没机会接受教育的孩子,其中不乏天资聪慧者,他们要是能够公正地享受到教育资源,会挤掉多少我们在座诸位上大学的机会。

高中录取率从来都不是问题。实质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阶层贫困化。学历的代际下降,意味着知识阶层无法在代际之间维持现有的社会地位。这是焦虑的根源。

能怎么办呢?

自古如此,基本无解。

不生是最经济也最理性的解决方案。

知乎用户 章鱼哥 发表

50%,还 “仅”?

那我同学们岂不是乐疯了?

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是有多久没有去过农村了?

我是 2018 届大学毕业,2014 年升入大学,2011 年升入高中,我们学校四个班,一共八十八人参加中考,上高中的只有 40 多个,还有部分去中专,去技校,去中师等。

你以为这 88 个人就是全部吗?远远不是。

2008 年升入初中的时候,六个班总共 270 人,后来初三之前缩成了四个班。

不是初中老师不努力,是学生实在念不下去了,是家长很现实,就算念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说是九年义务教育,念完本科的那么多,有几个搞明白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了?

这 40 多个人里,去重点的不到一半,不去重点意味着考不上本科,三本都费劲。

农村的学习环境比你们想象的要恶劣很多。

知乎用户 杨坚鸿​ 发表

我初中是吉林市市区一所初中的学区班,我们班 84 个人,到了初三只剩下 25 个人,上了高中的只有十个人,上了统招本科大学的只有三个人。

赵奕欢是比我大一届的学姐。

知乎用户 如月千早​ 发表

中考普通高中录取率 50% 并不是致命的,因为以前的普通高中录取率更低,只有 30-40% 左右。

真正致命的是中考禁止复读。这个禁止复读跟高考的 “禁止复读” 根本不是一码事。

高考禁止复读只是禁止公办高中单独或联合其它民办学校或机构开设复读班,但民办高中和社会机构开设复读班是没有问题的。再不济自己在家里学也可以参加高考报名。高考既没有对往届生的报名限制,也没有年龄限制。

而中考的禁止复读,是直接硬性规定 “中考只能初中应届毕业生报名”,不允许往届毕业生报名,从源头上就给掐死。

好在现在直接禁止往届毕业生报名中考的县并不是全部,还是有一部分县是允许往届毕业生报名中考的,但也有 18 岁以下的年龄限制。(高考政策是以省为单位制订,而中考政策是以县为单位制订)

这就意味着,以后中考会是真正的一考定终身,残酷到无以复加。一旦中考因为各种原因失利,就只能永生永世当社会的最底层,处在最最低贱的位置,如同印度的达利特一般,再想翻身就非常困难了。

以后因为中考失利而选择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擊于殿上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毕竟与其过着毫无做人的尊严,像猪狗一样被人驱使和侮辱的生活,不如拉几个垫背的,一个够本两个血赚。到那个时候恐怕普通人逛街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不知道哪里就会窜出个亡命之徒把你捅了。

如果中考没有考上普通高中,仅存的翻身道路就是报名参加统招普通夏季高考,并且考上普通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而且这所学校不能有专升本或对口直升(专升本能升到的最高级的学校是华东政法大学,因此你的学校必须比华东政法还好才可以)。没有别的路可走。

如果从中专高职走对口项目直升二本(比如山东省的一些中专可以直升德州学院),以后用人单位一条卡 “统招本科” 就能置你于死地。

但是即使是这条路也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是中专里混乱的环境根本不允许你认真学习,你只要学习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大家联合起来揍你一顿都是轻的。再加上必须考到比华东政法更好的学校才有机会翻身,也就是说你的成绩要达到 630 分以上(理科全省前 2% 以内)才可以。这个分数哪怕是省重点高中的学生,都不是那么容易能够考到的,何况你上的只是一所中专?

第二是以后的用人单位除了看本科第一学历以外,很有可能还会看你高中阶段上的是普通高中还是中专。如果加上这一条考量,那么甚至用高考都没办法翻身了。

因此我在前面才会说中考失利的学生,想要翻身是极度困难的。

饶是如此,我仍然不建议中考失利的人轻易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就算是做狗做畜生做乌龟,只要自己的生命还在,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一定能撑到转机的曙光到来的那一天。

知乎用户 贺仙​ 发表

高中,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高中是扼杀青少年想象力,阻止他们恋爱打游戏看小说的监狱,本质上是因为中国走了苏联的邪路,毕竟世界上没剩几个国家试图让无产阶级去接受廉价甚至免费的高等教育了。

这一邪路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第一,无产阶级的人数实在太多了,导致高考竞争的白热化。首先,中国的高考难度实在太大了,对比下美英法德这些老牌发达国家,中国试题的难度简直是碾压级别的存在,因为中国高中存在的最大作用就是向上级学校输送人才,而考生那么多怎么区分?提高试题难度啊,你看今年题目一简单,衡水多少七百分的,多吓人啊。而老牌发达国家,你有个高中毕业证就可以干很多工作了,学校没必要为了成绩压迫学生。其次,学生面对的竞争对手太多了,一个省几十万人高考和同一个省十几万人高考,学生的压力大小不言而喻,而且总有些人会自觉减少睡眠,游戏时间来搞恶性竞争,人越少,恶性竞争也就越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最后呢,减少高中生的人数可以在大学录取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录取率。

第二,这条路的效果其实很一般,我们知道,大学招生的人数是一定的,并且水平不一,有些通过各种办法进去的低分人员还不是完成了学业?所以对于大学而言,学生的水平高一点低一点区别不大,反正培养计划在那儿放着,只要不是太辣鸡都能培养出来。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上述的老牌发达国家,人家的高中那么水,大学怎么还那么强?再一次证明了根本没有必要对全民进行高强度的高中教育,只需要择优教育就行,而中国高考中多出来的那些高中生极大的降低了所有玩家的游戏体验。按比例来说,有些学生注定考不上大学,何不放过他们?我看很多乡镇高中就做的很好,师生彼此体谅,只要不违法犯罪,上学就跟回家一样,学校里面个个都是人才。

第三,这条路对建设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粘重的威胁,公立高中需要国家拨款,并且学到的知识并不能迅速变为生产力,但职业教育不一样,学生一旦出来,那就是社会的劳动力,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真是再好不过了,而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可以考虑送孩子继续深造,正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而现在这条邪路,却想着把无产阶级送进大学而不是工厂,到时候哪里的廉价劳动力?到时候谁来给我们这些知乎用户提供廉价的商品和服务?一想到这里,我吹逼都没心情了。各位,大家摸摸自己的右手中指,摸到了常年写字留下的老茧没?想想我们的子女,还要接受我们高中经历的一切,你不害怕吗?

所以我说,司机,赶紧他喵的把门关了!焊死了!再不能让后面的人上车了!

2017 年全国共有 923.42 万考生,高等教育总招生计划为 701.7770 万人 [其中本科 353.4270 万人,高职(专科)348.3500 万人]。

这里的本科包含一二三本,虽然说起来都是本科,但是内部还是要分级别的,姑且以 985 作为知乎入门级席位,招了 16 万人不到,算上 211,50 万人左右。

到 2010 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 800 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

——200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最后呢,按照最新的政策高中的入学率会提高,但是好高中的入学率嘛,不好意思,一直在下降。所谓的好高中,指的能向大学输送优质生源的那种高中,优质不仅仅指成绩。

我想起来一个有趣的事情,我之前说过衡水是穷人的孩子的希望,有人告诉我说衡水的学生不穷,至少都是中产之家。我当时就觉得太有意思了,第一,衡水为什么敢收那么贵的学费?第二,有钱人为什么要选择衡水?第三,河北真正穷人的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

想了想这几个问题,我意识到,中国不但上大学的人太多,上高中的人也太多了。

知乎用户 獺獺 发表

谢邀。
首先先贴上一张别的回答的图。

上海北京很大比例的人中考无法升入普通高中,有接近一半去中职,是吗?是否北上广大城市的职普比更高? - 者也 - Abbott 的回答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来,能上高中的还是占绝大多数的,尤其是像是西城、海淀这种教育大区。
至于职普比达到 50%,参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 年 5 月)
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 2020 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 2350 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 1480 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 3.5 亿人次。看完国内数据,我们来看看德国方面的情况。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德国 15 岁以上人口中受过职业教育者为 4115.7 万人,占总数的 57.8%;而大学以上学历者为 926.5 万人,仅占 13%。
众所周知,德国的技工以 “高质量” 著称,为什么为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我认为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德国的技工们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当然,这也与当地的国情有关,在德国,技工的地位同样是受人尊敬的。
所以,我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从社会的需求方面看,我认为职业教育应当大于最起码等于普通教育。
首先要明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通俗的说,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有技能的从业者,偏向应用性。
让我们再来看看《决定》的规定:
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这些领域要不是讲究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管理),要不是高考招生时往往会出现招不满,考生不愿意报的行业(现代农业),要不就是现在社会发展急需要的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文明建设)。
综合来看,有近乎一半的需要接受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特殊行业的发展。
另外,除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换个角度,从考生的角度看,往往那些勉强上了高中的学生,除了少部分,很难考上本科。(这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师资的原因)。最后还是会走上专科这条道路,那么高中三年对于他来说岂不就是浪费了?我认为,职普比的提高对于谁都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不能考上高中的学生,他本来可能就不太适合学习比较深奥的知识,那为什么不找到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就读职业高中,为社会做贡献呢?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来说,职普比的提高对高考本科录取率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顶多分母变少了,录取率增加了,该上大学上大学。
最后,摘录一段文字,选自《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二)》

The real challenge to us teachers is combining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into one.

Creativity and basic skills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being means to competent, rather than simply as ends in themselves. Some Chinese students may not perform well in hypothetical settings, but when it comes to facing real life challenges and issues, they are more than competent in resolving most of them, equipped as they are with their strong skills. The U.S. system may be designed to aim more at producing top of the cream students, but that approach may do damage to the big bulk of the rest of the student body.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s definitely not perfect, but it does produce a quality workforce. And I truly believe that solid basic knowledge/skill focus is the single biggest force driving the rise of China as a country. 翻译一下,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两全其美。创造力和基础技能被认为是达到目的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达到目的。有些中国学生可能在假设问题方面表现不出色,但是当他们面对真实的生活挑战时,他们更有能力用他们的技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美国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尖子生,而对其余的学生的身心有所损害。中国教育体系确实不是很完美,但是它却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劳动力。我相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促进中国崛起的唯一的重要驱动力。
——
BTW, 文笔较渣,毫无逻辑,凑活看吧。
以上。

知乎用户 教师考编指南​ 发表

我上一次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被人追着骂,但我还是要来回答一下。

不了解现在高中的教学难度和高考难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都属于乱答一气!

现在高中的教学难度可以说越来越难,很多科目高考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就连考上高中的那前百分之五十学生,很多人都跟不上教学进度,学的一塌糊涂,考的惨不忍睹。

高一的物理,化学这些学科,很多学生期中考试连三十分都考不了!第一是因为题目确实难,弯拐的太多,很多学生转不过这个弯来。第二是有些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勉强能跟的上,到了高中,学习起来就很吃力了。

如果将没考上高中的那后百分之五十学生也招进高中来,结果会是什么样?

如果按照现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来,这些学生无一例外,都会跟不上,很多学生很多学科会连三十分都考不了,在课堂上几乎就相当于听天书。他们学着难受,老师教着也难受。因为听不懂,跟不上,很多学生就会自我放弃,上课睡觉,说话,玩手机,传纸条,起哄架秧子。课堂会乱成一锅粥。老师教了半天教不会,没有成就感,课堂纪律不好管,身心疲惫。

如果不按照现行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来,人为的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结果是这些学生最后一定考不上本科。因为高考难度在那里摆着,不会人为的降低难度。最终这些因为扩招进入高中的学生,最后都会上专科,高职。这样的结果,对他们而言有什么意义吗?

初中毕业的那一刻,他们就可以去读个三二连读的五年制专科。也可以进职业高中,参加春季高考(山东省已经改革,改为职教高考),其中的佼佼者照样可以考上本科,剩下的同学可以读专科。事实上,如果你学习能力够强,自己又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可以觉悟的话,哪怕是初中七点的专科,毕业之前都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更不用说春季高考考上的专科了,参加专升本完全没问题。

山东省已经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将春季高考改为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由原来的 1 万多人增加到 7 万人!

这意味着职业高中升学班的同学,考上本科的概率比原来大了 7 倍!

很多人之所以不选择职业高中的理由就是职业高中乱,职业高中管理不行。我在这里再说几句一定会挨骂的话。职业高中为什么乱?难道是因为职业高中的领导和老师不行?是这帮人不负责任,能力低下?不是的!职业高中之所以乱,还不是因为这些没考上高中的同学自己纪律意识不强?还不是因为这些同学自己乱来一气?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却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群体,觉得这个群体不行,问题是这个群体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孩子组成的啊。

你以为把这些孩子放到普通高中的环境里,这些孩子就能彻底改变,遵规守纪?不。更大的可能是这些孩子会把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纪律意识带到高中去。

很多人上嘴唇碰下嘴唇,动一动嘴,就会说什么要加强职业高中的管理。这句话好说,事难做。你作为家长,管理自己一个孩子尚且没管好,职业高中的老师管理一群这样的孩子,又没有什么抓手,怎么管?普通高中还能叫家长,还能给纪律处分,开除,职业高中的孩子怕这一套吗?难道真的要单纯靠职业高中老师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去感染,去教导?

上边说了,山东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由 1 万增加到了 7 万。所以如果你孩子不够聪明,没考上高中,但是心底里是想学习的,有继续求学的意愿,那我建议你把孩子送到当地职业高中的升学班。现在职业高中的升学班一般是和非升学班分开管理的。升学班在管理上虽然没有普通高中那么严格,但是现在大多都比较规范,一点都不乱。孩子在升学班里只要认真学,和那帮同样没考上高中的同学竞争,比和考上高中的那帮同学竞争要容易的多。只要孩子努力肯学,考个本科,比读高中容易。

当然,一切的一切,前提是你孩子确实是想学习的,就是之前基础差,或者稍微笨点。如果你孩子本身就不想学习,送到普通高中白搭,送到职业高中的升学班,也白搭。基础差不可怕,笨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想学。

条条大道通罗马。职业教育这条赛道上,同样可以考本科,考专业硕士,甚至下一步还会有专业博士。一步跑的慢了不要紧,只要还想继续跑,就有机会。但要是趴在那里懒得动,那在哪条赛道上也没有机会。


另外再说一句,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初中生只有百分之五十能上高中,竞争太激烈。殊不知我们读高中的时候,还不到百分之五十的人能考上高中!其中还有很多是交了高额赞助费的。现在的升学率已经比那时候高太多,但那时候的家长觉得孩子考不上高中大不了读职专或者出去打工去,现在的家长却觉得我孩子虽然学习不行,可是国家也应该让他上高中。说白了,就是家长越来越拿自己的孩子当回事。孩子成绩差,不学习不要紧,国家就应该给他个机会。

知乎用户 忌叔 发表

职业中专的教学质量得狠抓一抓了。

山东本身是个非常重视科举的地区,一半的学生上不了公办高中,就会有一部分去私立高中,然后一部分流入社会(十六七的孩子),剩下的才会去职业高中,因为各地的职业中专,口碑普遍不行,实际上也确实很多真的不行,跟 “圈养叛逆期青少年” 没什么区别,谈恋爱,打架,抽烟(最近流行甜甜的电子烟)比例非常高。进了这样的大染缸,原本只是 “学习不行” 的孩子,很快就会变的“哪哪都不行,找事第一名”。

我不是瞧不起职高教育,我是瞧不起负责职高教育的人。

从整体层面上,尽早筛掉没有考大学能力的人也不见得就是坏事(我儿子初中成绩垫底,我是利益相关方),但问题是,你要给这些人一个光明的出路,投入社会好吗?肯定不好,进电子厂都嫌小。进职高呢?可能还不如投入社会。社会固然有好有坏,但孩子多半还带有警惕心的去看,在职高校园,都是同龄人,孩子没有警惕心,反而更容易有样学样的变成混混。

现在很多地区的职业教育别说授人以渔,就连规范道德准则都做不到。你现在不让 16 岁的半大孩子进高中,如果没有联动的政策,那都不叫懒政,那叫犯罪,要成为民族罪人的那种。

知乎用户 肥叔 发表

每个家长都想要自己孩子做人上人。

只有教育部真的在费尽心思的保证人下还有人。

知乎用户 酥脆的小饼干 发表

2011 年中东风暴的起因是什么?是突尼斯一个高学历学历的小贩,因为被城管粗暴对待,愤而自焚,引起了全社会的愤怒,掀起了整个中东的反抗风暴。
高学历失业,在当时的中东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呈现出的趋势是学历越高,失业率越高。比如在 2010 年,埃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失业率是受过小学教育者的 10 倍 ,失业率高达 18%。当时埃及的失业人口中,90% 是 29 岁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这些人后来成了参与那场运动的先驱与主力。比如在埃及运动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四月六日运动”,其主体就是青年学生。
失业、待业或就业不如意的大学生,在任何国家都是社会的隐患。这些人因为走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接受了高等教育,普遍心比天高,但往往命比纸薄,等待他们的可能依然是底层的命运。
与其让这些人因为工作不如意而焦虑、抑郁、不满、躺平,不如直接降低他们的期待值,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接受自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定位。
读一个职校,内心就踏实多了。没有那么高期望,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失望。没有那么多的失望,也就会有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佐伊 23

解释一下:

一,职业教育的就业前景显著地低于高等教育的就业前景,对未来期望更低。

二,因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更容易产生”实际社会与阶级地位不符合我的预期 “的感受,在经历阶级压迫的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反抗意识(插一句,这种反抗意识未必是阶级斗争意识),成为统治阶级所担忧的不稳定因素,当处于广泛的失业状态时这种影响会更加显著。在历史上这种” 不稳定因素“反复发挥过巨大的,颠覆性的作用。

三,统治阶级根据一和二,以及其他因素做出了强制限制教育资源供应的决策。

四,我们必须反抗三。


和评论区的一位朋友做了一点讨论,他的主要观点是” 别的国家也有这个录取率,所以这个录取率低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关心;大家不愿意选择中专是因为中专就业前景不好,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如何改善中专教育的就业前景。“

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僚资产阶级观点,是丧家的资本家乏走狗的哲学:不允许人民反对资产阶级,不允许人民当家作主,只能允许人民在不触动既有的蛋糕的前提下进行微薄的改良,把矛盾从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矛盾转移成可缓解,可调和的,可以诉诸” 发展 “的矛盾。那么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个矛盾转移得,还是转移不得。

知乎用户 雪梨 发表

教育资源的不平均,红头文件 1 比 1 的一刀切,造成的结果是 A 地区不够上高中线的分数,在 B 地区却是绰绰有余上高中的分数。也就是说,硬性规定忽略了资源不公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很多学生的人生大方向,自此逆转。

知乎用户 郭建宇 发表

不好意思我就是大家口中那个不适合上高中的人,但是我还是占了那个本不该属于我的教育资源。我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山村,中考成绩出来后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高职,一种是上高中。但我目睹了太多的高职学生在我那个年纪认为愚蠢的行为之后,我还是选择上高中但如果我上高中的话凭我的成绩只能上我们县最差劲的一所高中,这所高中虽然被县城的所有家长所鄙夷,但是还是有许多 “” 聪明人 “” 来到了这所高中,在这里我学到了人的细胞居然如此精妙,植物的细胞居然有一层薄壁,了解到以前的电视居然是通过对电子加电场力和磁场力来成像的。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居然有那么多种元素组成,一小块钠放入水中反应居然如此剧烈,数学居然可以这么美妙。我的人生简直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现在想想仿佛昨日,每天我都能看到凌晨 5 点的样子,三年如一日,在初中之前我认为我就是个蠢货,世界上居然有人在用英语这么垃圾的语言,致使我一直对英语有强烈的抵触心理,致使英语的分数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只能听天由命。高中英语老师是一位娇小的女孩子,之所以叫她孩子是因为她刚从师范毕业,还很天真。居然有人想把我的英语教会,简直可笑。
从高一开始我就开始了每天早读上黑板默写本单元的所有单词,从那时开始我居然发现我 TM 居然能在 40 分钟把所有生词都背会且能无误的默写出来,这简直像达到一定等级以后触发的隐藏技能。就这样匆忙度过了三年,学习不好不坏,素质不高不低。考试偶尔能达二本线,看到倒垃圾桶心情好的时候会扶起。
人分三流九等,无可非议,不管你承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狗的差距都大,
人与人的层级不是别人划定的,而是自己决定的。
回到主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应该享受高中教育,什么样的人该学个一技之长,尽早步入社会?50% 的学生该进行高中教育,这本来就是一个笑话,受教育人群的比例居然可以量化,真的细思极恐。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本该,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你只有你自己可以决定你该受怎样的教育,毕竟武装的是自己的大脑,抛出这种言论的人本就是既得利益者,毕竟聪明人才能掌控蠢货,而摆脱愚蠢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知识。
每个制定规则的人,利益总是偏向自己的。
命运无法扼住你的喉咙。

知乎用户 马泽依 发表

美国全民高中了

该失智一样失智

知乎用户 四叶大人 发表

2000 年初中毕业生 1633.45 万人,普通高中招生 472.69 万人。进入普高的升学率 28.9%。

2005 年初中毕业生 2123.43 万人,普通高中招生 877.73 万人。进入普高的升学率 41.3%。

2010 年初中毕业生 1750.35 万人,普通高中招生 836.24 万人。进入普高的升学率 47.8%。

2019 年:普高普通高中 1.40 万所,比上年增加 227 所,增长 1.65%;招生 839.49 万人,比上年增加 46.79 万人,增长 5.90%;初中学校 5.24 万所(含职业初中 11 所),比上年增加 433 所,增长 0.83%。招生 1638.85 万人,比上年增加 36.26 万人,增长 2.26%;

新闻本身的解读方式,应该不是所谓的【现在仅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而是【现在能考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生超过 50%】。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结尾的图所示,2020 年山东省高考本科录取率为 54%,也就是说在中考拦住 50% 的人之后,仍然有 46% 的高中生考不上本科。

如果这部分人去接受专科职业教育,高中三年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浪费了的,因为职高 + 专科的 3+2 模式,对职业教育来说是效率更高的模式。高中三年少部分时间在学知识,大部分时间都在为高考这项竞技运动做赛前准备,而这部分工作他们本不用去做。

况且,专科也不是每个人能考上的,还有连专科都考不上的人,高中三年他们得到了什么?

你可能会说,他们至少学习了知识——他们学习了个鬼知识!山东 2020 年本科分数线 443,满分 750,尽管高考是竞技运动,但 433 分换算为 100 分连 60 分及格都不到,你说他们学了个啥?何况是专科都没上的那些。

年轻人的时间很宝贵,不要教他们浪费人生。

知乎用户 张砺锋​​ 发表

我合肥的,99 年初三毕业考高中。

当年合肥的中考是和高考一样的机制,五门课,语、数、外、历史政治合卷、物理化学合卷、总共 750 分满分 + 10 分体育分。

考完试估分填志愿,分几个批次,一、六算第一批次,往下几个省示范算第二批次,剩下的算第三批次。

怎么样?是不是有高考内味了?估计市里面怕我们高考不会卷,提前先卷一下预热。

我清楚记得那年高中分数线是 540,低于这个分数不多的,找个民办学校报名,再去个公立高中借读,也能有学上。低太多的,比如 450 以下的,要么复读要么中专技校了。

总的升学率,大概在四成。

我们高中老师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高考升学率比你们中考上到高中要简单!


我以前一直以为全国都这样。

后来来了上海,发现本地的朋友一直把上海升高中说的神乎其神淘汰率多高,我就和他们交换了一下信息,发现似乎这种升学率的地方确实并不多。

我就一直挺好奇,这个比例为什么你们都觉得很低?到底各个地方的高中升学率有多大差距?

知乎用户 krishna 发表

其实我还蛮欣赏德国从初中就开始分流的教育制度,有些德国家庭甚至让自家有能力进入文理学校的孩子进入职业学院,主动回避未来的大学生涯。但这有个前提,就是德国的劳工工作有尊严,职业有门槛,生活有保障,政治上有发言权,在企业里有股份,如果他们想深造,甚至想要搞学术,有足够多的途径再进入大学。

知乎用户 东林侍读​​ 发表

读高二的外甥在电话里问我:舅舅,我觉得现在学的知识将来工作的时候不见得用得上啊,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学呢?

以下是我的回答。

首先,我完全赞同你 “不见得用得上” 的说法,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当年最头疼、花时间最多的数学,现在压根用不上;英语单词背过不少,可是哪有那么多外国人要采访?偶尔采访一两个,人家普通话讲得比我还标准。

但是,我仍然觉得这些知识是必须学的。

打个比方,现代科技已经很发达了,军队打仗都用上了航母、无人机、坦克,那为什么部队还要训练立正、齐步走、左转右转呢?因为这些基本的队列训练,能让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纪律的约束、磨砺自己的意志。

同样的道理,虽然高中所学的那些知识我们未来未必用得上,但这种学习提升了我们的主动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自己应该能感受到,小学、初中时候,你掌握书本知识再加上细心,基本上就能考高分了;但高中不行,你不仅上课要认真听、尽快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课后还必须花时间主动去学习、去思考,而且还不一定能有结果。

学习、思考的过程是痛苦的,甚至是绝望的,因为可能你学了很久仍然看不到什么效果。我想这两年来,你也曾 N 次感受到这种痛苦和绝望。

——那么,这些经历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的社会有不同的分工,虽然工作没有等级贵贱之分,但劳动所得的确不一样。除了一些畸形的特殊情况(比如某女明星每天 208 万),大多数时候,相对较高收入的、较为轻松的工作往往需要较多的学习和思考。举例来说,如果你是送外卖、做搬运工,哪怕你初中毕业,学个一两天、最多三五天就能顺利工作;但你要是想做程序员、律师,哪怕你学的是相关专业,也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所以说,高中阶段的教学考试,更多不是教授生存的基础知识(初中知识已经足以让你维持基本生存了),而是培养、锻炼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意识。能在这种博弈中取胜者,除了极少数像北大韦神那样的天才,绝大多数都初步练出了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且能抗住一些挫折和失败,懂得延迟人生的获得感;反过来,那些不愿意主动学习思考,经不起挫折失败的人,大概率要在这个阶段被淘汰。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通过高中阶段的选拔,可以大概率区分不同社会分工所需的人才。刚才我已经说过,劳动没有等级贵贱之分,你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你要记住,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知乎用户 乐山 发表

我就是泰安人,某中学教师,我来跟你说说 2021 年的中考情况吧。

今年中考总分 450,以泰山区为例,录取分数线如图

可以看到,最低分 289,什么概念呢,就是满分 150 的语数外,你只要每门课考 97 分你就有高中上,而及格线是 90 分,换算成百分制,就是每门课不到 65 分,你就能上高中。

所以说比例,好像有点残酷,但说成绩,又好像有点,嗯,有点

那这里就有一个疑问,题目很难吗?

请看下表:

表格中不难发现其实人数排布的是比较平缓的,如果题目难度较大,不会有这样的人数分布,一定会有超大规模的人数聚集。

而且还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

我只说一个,285 分。可以看到,285 是一个分水岭,它是最后一个人数超过 40 的分数段。285 以上除了高分,每分人数基本都超过了 30 人,但 285 以下,每分的人数没有一个超过 30 人。那问题来了,为什么 285 以上的人数密集,285 以下的人数零散?

我想我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八年级化学,这也是我的任教学科,本学期末的成绩,每班 50 人,八十分以上的人,平均一个班 27 个,夸张吗,优秀的人一半以上,还有更夸张的,这 27 个八十分以上的人中,有 20 个九十分以上的。

出现这么多高分,说明题目真的很简单,80 分,是普通学生经过普通努力就能得到的成绩,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人得不到 80 分呢。

其实,在很多班级里,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出现这样算不上两极分化的分化,一半优秀,一半较差。而较差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自己完全不学了,一个是完全学不会,而第一种情况占绝大多数,不学了,是的,不是不努力,而是不学习了。

题主,你惊讶于高中录取率只有一半,但却不知道,课堂上认认真真学习的孩子,真的也就一半。八年级开始就已经自我放弃的人,难道指望他进入高中后浪子回头吗?

而且你用 27 除以 50 得到期末优秀率和 4483 除以 8285 高中录取率做对比,你就会惊讶的发现,得到的数字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289 分的分数线,0.54 这个录取率,只是把还在学习的孩子录取了而已。

当然,我的计算并没有考虑私立学校。

知乎用户 如花老湿 发表

我是 20 多年前考高中的,

那会我们市的录取率是 55%,

然而,

必须难说然而了,

那会初中是允许辍学的,当然,可能文件上不允许,可是辍学就辍了,没人追究,所以很多学生根本念不到初三。还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毕业直接报名上职高了

我们班那会初一有 49 个人,最后剩下了 32 个参与中考,就这还是全年级 10 个班里,考生最多的三个班之一。最少的一个班剩了 15 个人参加中考。

我们学校全年级应该有 500 人不到,最后参与中考的应该也就绝对超不过 300 人。

而我一个朋友,他们学校属于菜中,那考生人数更可怜了:全年级 6 个班一共凑了 70 来个人。合并成两个班上课。

最少那个班就剩了 4 个人参加中考。

而这种情况在所有学校中几乎或重或轻都存在。

除了三所最重点的学校,其他学校估计不比我们学校强哪去。估计除了市前三强以外,好点的学校也就最最最多能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之间去参加中考。这样的学校不会超过 5 所。剩下的都是我们学校这样的中等学校,好不到哪去也差不到哪去。

而中考上线率就是按考生人数算的,

所以如果放现在再渣的学生也不许辍学必须参与考试的话

全市学校平均能不能过 30% 都是未知数……

事实是,我们市去年中考只有 4 个中学录取率超过了 50%……

其中前三强均在 80% 上下,

第四名 54%,5 到 20 名基本上都在 35-45% 之间。20 名开外的学校都低于 30%

而最差的学校录取率是 4%,整一百考生考上了 4 个,是所私立学校。

所以 50% 有什么好哀叹的

这给我上学那会连 30% 都不一定有的那会,你不得哭死……

哦,对了,我是我们班的中考守门员,

我是第 9 名,刚刚好到分数线,一分不差。

然而我是我们年级的 80 来名,那么就是说我们年级也就最多 90 个上线的(有几个和我同分的)。也就是说,我们学校的上线率是 30%… 这是扣除了辍学的那些人。如果算上那些人,我们学校上线率能低到可怜的 20% 以下……

而我们学校在那时只算中流偏下一点的学校,还有很多菜中。

比方我朋友他们那个学校。最后考上高中的好像就不到 20 个……

知乎用户 魔导师欧比旺 发表

于国,需要大批普通工人,也没那么多高等教育资源。

于人,大部分人的智商根本接受不了高中知识。上不了高中的后 50% 初中生,他们初中知识也没怎么学会,实际上就是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既然学不会,又何必浪费时间非要去卷高中知识呢?把他们放进高中,也是在学不会和不及格中度过,何必呢?

知乎用户 燃烧的零式战斗机 发表

正常,高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没必要道德绑架了。

真的公立的高中考不上,家庭条件好的,自己也还想接着读的,大不了花点钱读民办的。没钱的哪怕去读职校,也不是一丁点成功的概率都没有。事在人为,职校读出来混的不错的也有。

这件事的真正槽点在于,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对初中生来说容错率太低,在最容易犯错误的年龄里面,可能稍微迷茫一点就会导致三年后没书可读。

10 几年前的时候这种事我也见过。很多人像我一样,刚到个陌生环境,就遭遇校园暴力,然后就是干架,拉帮结派,和老师闹矛盾,最后把这些事情都摆平的时候,真正当回事开始学习了,已经是最后一年了。更有甚者,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就给一些问题少年搞 “清退”,学习不好就被强制劝退,有些人上午还上课下午就给清退走了,书包自行车都来不及拿。而班主任清退一个问题少年,就会获得相应的补助。而这些问题少年,被清退出校门,到社会上,将会有重大隐患,不管对他们个人还是对社会。

所以,重点不在于高中升学率怎么样,也不是每一个人必须要上高中,但是最起码应该在初中阶段,给每一个人以公正的待遇,好好把这些校园暴力,以及部分无良教师的行为好好整顿整顿,这才是重点。

知乎用户 俗家方丈 发表

答不到点上。

核心问题是要搞什么中国制造 2025。

2015 年提出的,搞了几年,结果啥没解决不说,工人越来越难招。

然后,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一拍脑门,让更多的人去接受什么职业教育。

问题是,那么多人接受职业教育,将来就业制造业能够留住人嘛?

现在谁还稀罕当工人?

既不体面,又买不起房,丈母娘都瞧不起你。

本来靠双手吃饭没有什么高低贵贱,咱们非得搞出个三六九等。

这下好了,制造业没人了,只能抓壮丁。

杠精不信的话,你说自己是工人,找个婚介所看看自己竞争力。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对工人的认可度不够。怎么提高社会认同才是关键,你却大搞职业教育,这不是头疼医脚嘛。

再说,现在职业教育的质量什么样,没个 B 数?

值得注意的是,将来穷人的孩子更难有上升渠道。

本来,穷人的孩子教育机会就不平等,这一搞,就更下沉了。

知乎用户 周哥​ 发表

岗位有限,必须得分流,以前是小升初,一半人不读了,分走了,这一部分人,就算后来想明白了,想转型,也基本没有机会,只能认命。

后来是九年义务教育,初升高分流一部分,许多县城以前只有一所高中,后来被迫改成一中,因为新建了二中三中。

不分流的后果是大学毕业就失业,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性价比不对等的工作。

战力低下,科技不行,只能分流,不人道,但是地道。

知乎用户 流浪的疾风 发表

大家看看各省高考一分一段成绩表,看看 100 分以下的,有多少人吧。

拿我熟悉的四川,2019 年总考生 65 万,真正参加高考的有 52 万,100 分以下,超过 10%。5.6 万人以上吧。

再拿河南举例,2019 总考生 100 万+,真正参加高考的,我不知道有多少,据说是 80 万左右。就当是这么多吧。然后 100 分以上的考生,69 万。100 分以下的,超过十万,同样 10% 以上。

河北,2019 总考生 56 万吧,真正参加高考的,仍然不知道有多少,按照以上比例除去五分之一左右吧。那就是 45 万左右。高考 100 分以上的,加起来 40 万。同样 10% 以上。再往上划到 300 分,37 万。也就是说,100 分以下的,比 101-300 分的,还要多。

其他省的我也不想再找了。几个高考大省都是如此,100 分以下的,都超过总考生的 10%。

高考总共 750 分,100 分一下的,懂得都懂。可以说完全不适合学习,或者说完全不学习。他们进入普高,除了能约束他们的活动范围,确保他们不乱跑以外。似乎并没有什么用。虽然我知道,必须给人找事做,不能让他们年纪轻轻就进入社会。但他们进入普高,什么也学不到,学不了,进入职高,会不会好一些?至少进入普高后的结果摆在这里。

我们必须承认,学习也是需要天赋的。有人努力刷了三年题,勉强上个本科,甚至本科都上不了;有人高三迷途知返,一年冲刺 985。这还是同一个教室里的例子。为什么我们能承认家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等的可控制的外在差距,却无法承认,人和人本身的差距?

知乎用户 半山云雾 发表

有什么必要去评价吗?

在竞争压力时刻存在的前提下,对这些事情不早就习以为常了。

知乎用户 李献计 发表

我是这个问题的题主,补充一下数据,很多人在说中学入学率一直是 50% 甚至低于 50%,他们感觉升学率下降只是我的错觉,为此我去查阅了数据。

数据表明,山东省泰安市近些年来的中考升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一直是 60% 左右。(确实比我想的低,我之前以为 75% 左右)。

在我提出这个问题的的 2016 年,我们县搞职普比 1:1 的试点,卡死 50% 升普通高中,相对于市 60% 的升学率,这意味至少 10% 的高中生被卡掉去读了职业学校,实际被卡的家庭 + 以为自己被卡的家庭,所以有一小半 (比例非常高) 的考生家庭都在抱怨这个政策,民间怨言非常大。(这也是我提这个问题的原因)

然后是,全国普高录取率大致是 50% 左右,但是全国各地区教育资源不平均,有的地区长期低于 50%,那就必然有的地区高于 50%。我不太清楚国家卡 50% 是怎么卡的,如果所有地区都分别统计,那意味着国内有起码一小半的地区被强行压低了录取率。

说一下我的数据来源

1. 部分数据来源于泰安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

2. 统计局没有更早的数据,所以我淘宝购买了一部分。

3. 另外我找到了泰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上面只有汇总升学率数据,没有实际人数,但是我的计算结果与统计报告一致,说明我的计算方式是可信的。

注意:统计年鉴是对前一年的报告,比如 2005 年数据需要看 2006 年的年鉴,想要年鉴数据的小伙伴可以给我发私信。

知乎用户 灵则君子​ 发表

如果毕业以后能找到这样的工作,这样的中专技校又有谁不想去呢?

大家追求的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幻想中的工作预期而已。


话说回来,我记得当年中考的时候全省的高中上线率才 45%,什么时候中考的上线率开始提升了?求告知。

知乎用户 打牌超弱的赶猪​ 发表

每年高考考不到总分的一半分数的考生多的是,这群考生,单以他们的成绩来说,就是不太合格的,这还是中考筛选过的。

那么中考就被筛选出去的学生,学习能力大概得是什么水准呢?反正就我认识的一个中专生,说自己中考英语只有二十多分。初中英语二十几分什么概念呢?但凡你会写 ABCD,哪怕每道选择题都选一样的选项,你也能得差不多这个分数。

就不以偏概全了,但是这样的情况恐怕真的不是个例,毕竟那位中专生还不是他们学校里最差的那一批人之一。也就是说,这些人学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这九大学科的基础知识至少无法大致掌握。高中所学尤其是文理分科后的知识,比起初中所学来,复杂了很多,那么于他们而言,能怎么掌握呢?送他们去高考?然后几乎百分百去读大专?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他们读 3+2 学技术?

然而实际上,就这百分之五十都已经是放了水的了,毕竟还有些高中生学了三年了还只能拿一百多两百分的总分的,你觉得他们的这个学习能力和自律水平真的适合读高中参加高考竞争大学入场券么?

知乎用户 陈妍妈妈 发表

每个妈妈都活在 “孩子考不上高中” 的恐惧里?


(图片来源:网络)

1 比考不上大学更可怕的是考不上高中

因为高考吸引了太多社会关注,所以相比之下每一年的中考就显得有些悄无声息。

这两天正是扬州中考的日子。

(备注:还有体育 30 分,总分共 780 分)

其实与 “最后一搏” 的高考相比,9 年义务教育之后的这场中考,才是一个孩子真正意义上的 “人生分水岭”。

这道岭的一边是考上高中,继续踏上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又一轮苦读;另一边是没有考上高中,等待孩子的将是短暂的职业技能培训之后,投入社会大学的怀抱。

2021 年的中考,有不少地区颁布了中考新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改革主要集中体现在,中职、普高招生比例 5:5,以及不能复读和择校等方面。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这种调整,对于我们大江苏的孩子来说,不就是小儿科吗?遥想当年,我弟那一届参加中考的时候(2007 年)就已经规定,初三不能复读了。

至于 5:5 的普高和中职比,在扬州早就已经是常态。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扬州今年的中考也还是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增加了音乐和美术的考核。我咨询了今年初三孩子的家长,他们说虽然纳入考核,但因为是第一年所以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孩子都能通过。

但以后是什么情况就不好说了,小王同学他们学校,今年的音乐、美术、体育,除了要考专业能力之外,还增加了书面的知识内容考试。

要问,为什么我一个小学生的家长要去关心中考的事情?

因为我害怕啊。

害怕小王同学将来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而且我知道害怕的不止我一个,身边经常听到有些妈妈说,我也没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小孩能考上高中就可以了。

我非常理解那些妈妈的心情,虽说考上高中并不等于进入了 “大学保险箱”,但是高考最终决定的只是小孩去 985 还是去 211,再不济花点钱还是有学上。

考不上高中,职高技校三年无论你愿不愿意,孩子就要步入社会。也意味着孩子这辈子可以心无杂念地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好日子,已经走到头了。

2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考高中

在我的认知里考高中一直是一件困难的事。

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说,一个公办学校的班级里,正常只有 2-3 个孩子才能考上一本。而且还不是什么重点名校,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本。

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

按照官方给出的说法,扬州孩子参加高考,9 个当中只有 1 个能上一本。

一个普通公办小学的班级,按 50 个孩子计,一半能上高中,也就是 25 个孩子。上高中后,每 9 个能上本一。25 除以 9,结果也就是只有 2-3 个孩子考上本一,换算成百分比就是 6% 左右。

是不是突然感觉画风有些残暴?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要进到班级前十,初中阶段至少要排在班上中等偏上,才有机会考上高中,这还是在学校不分快慢班的情况下。

班级前十,说说是容易,反正我家小王是一次也没有进过。

朋友小 A 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一直是在市区最好的学校,小学上的是重点民办,成绩不错还是班长,初中也拿到了重点民办的名额。按说这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基础都是很不错的,但最近约饭的时候,我发现小 A 也在担心孩子一年后考不上高中。

我忍不住问了一句,“如果真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实在考不上,就只好去技校呗。”

连小 A 都做好了这样的觉悟,我回头看了一眼我家课内作业都要摸到后半夜的小王,由衷地感觉到,我也要提前做好他考不上高中的心理准备。

让爱好学习的去学习,让想学特长的去学特长,其实 5:5 的高职分流也没什么不好。套用一句安慰高考落榜同学的话术就是,人生也不是只有考高中这一条路。

道理谁都懂,就是分流到自己身上觉得不怎么甘心。

父母为什么对孩子高考中那么执着?

我觉得不单单是为了面子,至少我希望小王考高中上大学,是想让他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去尝试和接触,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就像电影《心灵奇旅》里的那些在火花殿堂里寻找到自己火花的小孩,而大学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就是一座那样的殿堂。

(图片来源:电影《心灵奇旅》)

如果考不上高中,那孩子 16、7 岁的时候就要选择自己的未来,多少会带着些迷茫。这些迷茫往往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答案。

(图片来源:电影《心灵奇旅》)

我自己也转过专业,我爸当年帮我选的专业是会计学,理由是女孩将来好找工作,但我天生是对数字不敏感的人,老师讲了一个 “蚊子腿变成小数点” 的故事,让我从此对报表有了心理阴影,即便是学,也只是机械地学理论。

很明显,会计学不是我的火花,也许可以凭此谋生,但努力的尽头最多就是一个小心翼翼的熟练工,丝毫没有乐趣。

最终我还是转去了喜欢的新闻专业,生了孩子之后又去学了学前教育。

3 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其实我们都知道,人生越走到后面,越发现学历是不重要的,引领我们的还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小 A 对孩子的态度,让我深为触动。

她让我直观地看到,一个孩子上了好的小学,也不一定能上好的初中。上了好的初中,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考上高中。

但,那又怎么样呢?人生毕竟是孩子自己的,父母就算再担心,能做的也非常有限。

根据观察,通过能对孩子做的事,我把父母大致分成了四种:

第一种是创造型的父母。

创造型父母分为,创造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种。

创造外部环境的父母,干脆不让孩子参加中考,走出国留学或其他的渠道。这需要父母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

创造内部环境的父母,自身有很好的学识和修养,对孩子身教大于言传,让孩子从小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样的孩子基本都能顺利进入高中,将来不管读什么专业,都不会太差,自我价值感也会很好。

第二种是陪伴型的父母。

创造需要父母本身具备强大的能力,不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普通家庭的父母,就算学历不高,水平有限,也可以试着成为陪伴型的父母。

陪伴就是,你有需要时我都在。你不需要,我也不打扰。这种对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注,是父母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可以达到。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第三种是付出型的父母。

付出型父母和陪伴型父母最大的不同是,付出是在通过压抑自己的需求、情绪、欲望来供养孩子。看起来和陪伴差不多,但父母有巨大的牺牲感,对孩子和自己的压力都很大。

具体表现在控制欲强、情绪不稳、容易疲劳等方面。

陪伴的度掌握不好,就会变成付出,但如果发现自己有付出型的倾向,也可以通过调整变成陪伴型。

第四种是追求自我性父母。

这类父母更注重自我的完整和成长,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不会那么多,孩子成长的随机性更大,即所谓的野蛮生长。

造成这种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外部客观条件所至,也许是主动的意愿所至。

这四种类型的父母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坏。

也就是说,即便当初自己想成为创造型或陪伴型的父母,但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不一样,所以最后成为了付出型和追求自我型父母,也没必要责怪自己。

孩子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凭什么要求父母都是同一个类型?

无论是考高中还是上大学,有能力就为孩子多考虑一些,没能力就站在孩子身边为他们加油打气。

父母自己考虑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就不会一直被 “孩子考不上高中” 的恐惧所支配!

PS

就要期末考试了,先预祝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有一张满意的成绩单,开开心心地过个暑假。

END

作者介绍:陈妍,爱看各类电影,喜欢观察小孩,吃瓜亲子关系,提供育儿内容。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

知乎用户 郭小闲 发表

五六十年代,有一个词叫做 “高小”,意思就是高等小学,相当于现在小学的五六年级。当时农村的小孩,能读到高小已经算文化人了。

知乎用户 从不毒舌可达鸭​ 发表

产业升级成功以前,搞不好就是会这样

一方面,没有那么多的岗位提供给高中乃至大学学历的高素质人才(从全国人口比例来说),而高素质人才失业的风险在阿拉伯之春已经体现的相当直接了。

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开始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欧美之所以可以支持那么多大学生就业,并且取得不错的工资,广义上说确实可以说他们在掠夺全球,但是微观层面来看还是因为欧美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比如研发与品牌),有充足的薪酬空间与就业岗位提供。

面临这个局面,摆在肉食者面前有两条路:

  1. 坚持产业升级,闯出一条路,进入更多高价值领域,提供更多高素质岗位
  2. 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用政策与监管引导劳动力流向劳动密集行业,压低人力成本维持利润

@Odysseus

前段时间这个答案,其实可以拿来做个参考(当然,我的理解不一定对):

第一条路就是增加收入,而第二条路则是收入不变情况下增加利润率;
显然,第二条路会造成劳动者的被剥夺感与内卷的加剧

[为什么很多人感觉这几年越来越穷?1917 赞同 · 403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296660/answer/2035113367)

我们现在其实有点两条路都在走的意思:一方面,产业升级还是持续推进;但另一方面,对利润率的压榨也没有完全停歇。毕竟头顶的星空与脚下的实地,都没法忽略嘛_(:з」∠)_

所以你说的这个问题,客观上,确实有产业结构的原因在;主观上,我就不妄加揣测了。

知乎用户 Jacob Zhang 发表

这个比例简直扯淡至极,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原来的尖子生,也不是原来的混混,而是学习成绩一般,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就以宜昌城区为例,原本 9 所公立高中,3 所省重点,3 所市重点,3 所普通高中,结果为了这个 50% 的比例,3 所普通高中全部撤销,卡在中间那一筏的学生,稍微往前一点就是上岸,稍微往后一点就是去土门读中专。

原来的尖子生本来基础就扎实,也听家长话,你改成 30% 也不影响他考上省重点高中;原来的混混反正是不想读书的,你就是改成 100% 他也不想读书;就是卡在中间这一层,成绩一般般又处在叛逆期,稍微落后一点,人生就完全改写,真不知为这种政策叫好的是什么心态?

========== 分割线 ==========

评论区有人坚称 “但凡初中不是天天混的都能上高中”,请看 2021 年宜昌中考最新录取分数线,满分 680 分,达到满分的 90%(612 分)也无法上省示范高中(葛洲坝中学),达到满分的 80%(544 分)无法被城区任意一所公立高中录取。

如果在一场选拔性考试中能拿 80% 以上的分,还叫混,那我无话可说,可能这就是人均清北复交浙的知乎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新更~我的一点想法,今天我爸的朋友来家里吃饭,算成功人士大老板吧,我爸吐槽我说不知道我为什么拼了命的要去德国,国外那么危险,然后那个大伯附和说是的,还说让我爸给我投点钱做做生意,大概开个店啥的,说实在话我听这话很生气,我以为这种年入百万的老板应该认知会高一些,结果居然见识短浅,更主要气我爸不相信我支持我。现在这种大经济环境下居然还鼓励我创业,就是给房东打工罢了,再者说真成功了,又怎么样,我十年以后能得到什么东西呢,撑死挣点小钱吧。我如果在德国这个非母语的环境,每天逼迫我说德语,首先我的语言水平会更高,就算最后我混不出来,是不是可以回来做个老师,翻译或者外贸工作,再者国外什么事都得自己做,搬家,换工作,租房啥的,那我会更加独立,这也是我希望成为的样子,其实德国可能发不了大财,但是贫富差距小,每天八小时工资税后大概都能有个 1500 欧元以上吧(新入职 or 低文凭),那也有一万多的人民币了,不是比国内早六晚 10 开个小店轻松多了,说不定我在国内开店还不一定能赚这么多呢,再者我在那有了孩子,14 周带薪长假,每月政府还有 200 多欧一个孩子的教育费,上学都免费,甚至我说的德国双元制职校,15 岁就可以读了,每月就有八九百欧收入,当然回来读国内大学也容易,权衡利弊以后,明显利大于弊啊,虽然如此但是我呆的环境不行总是给我一些负能量,我希望能遇到一些同频的朋友,或者高能量场的朋友就好了,相互加油。有些话被建议修改了,我懒得改了,全删了。

新一线城市,15 年中考,518 上了技校(当时是总分 700,最低高中录取线 530),还不是职高是最差档的技校,学校里面相当混乱,我都懒得说了,还是看自己我比较爱体面基本不跟这些人啰说,上了一个中德合作班,19 年出的国,今年九月将要入职一家在德的公司。学的是数控,花费 40w(中国五年学费,德国一年学杂费,保证金)考了 ihk 证书,但是只有一个 ihk 的成绩并非证书,所以很多德国公司并不认,导致疫情加不是证书找了一年的工作,所以很坑不建议上这种所谓的合作班,有更便宜的方式去德国读职业学校。(因为觉得自己在德找工作无望就先回了国,期间仍在投简历,然后找到了一家在斯图加特的公司,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帮我办理签证的材料,主要保险,劳动合同啥的,我之前去过德国所有要我准备的材料都是现成的我就不需要准备了,因为我学的是数控,公司给我的培养计划是继续一边上班一变为深造,让我以后做我这个职业的 meister,目前讨论就是这些)

我为什么要上这个班呢,就是国内上了技校真没什么前途,找工作不好找,不然就在工厂里面操作机床,我是女孩我并不喜欢这类工作,工资又低还要倒班工厂基本都是 12 小时制度,但是眼高手低又找不到好工作,未来生活压力会越来越大,父母年纪也会越来越大,我爸还有几年就退休了,我担心我赚不到什么钱养不起家,怕碰到凤凰男,我自认为我这种从小被娇惯,任性妄为,没有脑子的的人大概遇不到什么好男人,如果在德国生孩子政府还会出钱帮我养,孩子未来会轻松点,好烦啊,就不知道路是不是对的了,但是在国内读个技校肯定没出路,就是温水煮青蛙。我之前也在某大型老牌德企实习过一段时间,职位是生产线上的工程师助理,我很不喜欢职场的一种氛围,在中徳企已经本土化了,全是官僚气息,典型的职场氛围,每天早上到公司例行早会,汇报一下情况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废话,员工看似很忙,但是一部分人都在划水真正忙的忙又忙不过来,一出问题然后先甩锅,再花两小时抱怨,五分钟讨论问题,然后讨论不出来不了了之,其实也商量不出来,无非讨论怎么样再让工人多产量,工序优化,比如缩短取物件的距离,减少几秒时间,问题是这个生产线系统已经优化好多年了,还有啥可以做出调整了,无非是压迫工厂工人快一点再快一点,工人跟机器人一样,快速的进行工作,12 小时,吃饭半小时,休息 30 分钟,就这样车间主任每天就想办法让他们更快一点,工人就变成了机器,没有思想,只有重复,不用动脑每一步都告诉你,我们车间主任开会时候还抱怨老人不好忽悠,年轻人好忽悠,那些年轻人都哪来的,学校里面的,打着给学生实习的机会,最后一分钱拿不到就发个狗屁 logo 牌子,领导还嘱咐了标准不要超过 100 一人,呵呵呵呵呵呵呵,你说有什么前途,我在德国的时候也在德国工厂实习过,国内工厂就是每条线上都是一个电视实时放着 KPI 实际完成率,看着就觉得让我喘不过气来,德国工人实在太悠闲了,我本着认真的精神做事,因为长辈跟我说到哪勤奋一点才招人待见,结果上来就被带我的德国老师傅制止了,让我开心一点,不要做一个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笑死了,这里我就要说德国职业教育的好处了,因为有多年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德国工人更加灵活,专业的,所以把人员变动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他们一个人做一条线生产,所以老师傅们从自己到仓库拿零件,打印贴条,装配,检测,包装,走货他们都一个人完成,有事是可能忙不过来两个人,只要按着型号指示就 OK 了,我在国内做工程师助理还干一件事就是完善操作指导书,就是用直白的语言告诉工人第一部伸左右,第二部拿材料,第三部放到工台上,第四步拿什么颜色线接什么口。其实这种写操作指导书的工程师可能在国外都没有这种职业或者存不存在都不重要,这可能是国内衍生出的一种类型的工程师。

再说一下德国职校,德国有个双元制,所谓两元就是学校,然后工厂,或者可以理解为学徒制,德国因为人少,总是找不到满意的人,所以他们出了一种制度,招学徒,每个月学徒可以收到 8.900 欧元,每年涨一百欧,寒暑假,一周两天在学校学理论,三天去工厂学实践抄作,工厂要是忙的话会去帮忙比如打包运输,所以我建议大家实在没办法上技校还不如国内学两年德语,然后去德国做学徒还是不错的,不过也有困难,国内很难申请德国的学徒位置和签证,所以我们班才有一个 ihk 成绩没有证书,还有就是语言要求 b1 或者 b2 看公司。

知乎用户 夜色 发表

说明现在初中升高中升学率有大幅度提高。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很惊讶这个比例,还用了 “仅” 这个,我更惊讶我的同龄人,甚至我的长辈们也紧张于这个比例,明明 50% 的升学率远高于我们当年的升学率。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高的高中升学率?

我翻看了几个高考大省的 2020 年高考一分一段表。以高考总分的一半来评价。

比如湖南,375 分理科排名 165338 名,湖南理科考生一共 217637 名,文科排名 113041 名,文科考生一共 153400 名。

高考大省河南,375 分理科排名 333566 名,理科考生 100 分以上的一共 470376 名,文科排名 191483 名,文科考生一共 355150 名。

其他省的数据大家可以去查一下。

我觉得把一半分数都拿不到的同学摁在以高考为导向,唯分数为目标的教室里面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两千多年前,我们就知道需要 “” 别类分门,因材施教”,大家扪心自问一下,把智商,兴趣,特长等差异巨大的近千万人都摁在一种教室里面,学一样的课本,考一样的试题是因材施教吗?

人往往依赖过去的经验,把读大学看得太重,把学技能看的太轻,但是这个经验是建立在大学生非常稀少的情况下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现在文凭已经贬值了,同学们!专业和技能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国内的职业教育做得很烂,核心原因就是建立在过去中专和大专基础上的职业教育并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过去能上中专大专的学生,现在都去了本科了。我看过几本职业教育的课本,其实就是本科课本的删减版,这样不好。

职业教育也应该分流,一部分完全基于操作,比如工程机械操作,比如烹饪等等,不要小看这些技术,真学到手了不比本科差,现在一个旋挖机的熟手,月薪在 1 万到 1 万 3(我亲戚小公司的待遇),厨师过万也不稀奇,我表弟开饭店的时候,主厨工资是 1 万 5,不要觉得这个工资低,我这房价也就 1 万 2。

一部分可以理论加实践,比如机械,汽车维修,药物分析,医学检验等等,同时继续加大现有的高校对口职业教育招生的力度。

我觉得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考虑前程的时候都应该多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路不只有一条!

我小孩同学爸爸,也是我同一栋的邻居,比我大两岁,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初中毕业就去了新东方烹饪学校,从切菜干起,现在 4 套房加 2 个门面,无贷款。我这 211 硕士,外企工程师,至少在经济方面是大不如他的。当然,他也感叹读少了书,说,如果多读点书,当年买房子的时候就不会选择全款了,如果贷款,现在至少有 8 套房子在手上。

知乎用户 豹纹头的前天​ 发表

教育资源不足的逆向解决方式:

往上看,大学招生能力就这么多,每年能上大学的人数是卡死了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景还要延续几年。新建大学又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问题。

往下看,工厂招工困难,缺技术工,缺流水线工,电子厂天天雇临时工。大工厂里技术工老师傅都是一巴掌能数过来的。看看毕业生吧,大学毕业生卷死了也就是三千块的工资也都是挤破头进写字楼当白领。

而且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未来参加高考的考生会越来越少,高招如果不降低招生率,也许会出现高校跟职业院校抢人的尴尬局面。

再看看现在职业技术学校是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清楚,打架的,早恋的,逃课的…… 基本上技术学校在众人的刻板印象中已经成了放纵的代名词。

但这能赖学生吗?

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孩子面临的是什么就业环境?

一站一天的电子厂,喝水上厕所都被限制的组装厂,毫无晋升通道的打工厂,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甚至 20 个小时,要面对无偿加班、延长工时没有保障的工作环境、吃的是地沟油盒饭,住的是城中村出租屋的生存环境。面对这样的未来,谁不会产生放弃自己的想法?

现在好了,没有人愿意进工厂,我就把教育晋升途径砍掉一半,让人不得不进工厂。

换句话说,降低高中招生率。是一刀切的懒政。这样操作实际上是不符合中央政策精神的。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了一项很重要的信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现在, 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 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但从总体上看, 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 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既是当务之急, 又是长远大计。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 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但问题来了: 从指示中提到了四个改革,即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

这四项改革中,没有一项说过要降低普通高中招生率的。

其实如果按照我个人对这项政策的理解,应该是好事:

第一,工厂严格事实劳动法,保障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待遇,落实加班费制度。同样是工作八小时,白领和工人的待遇同工同酬。

第二,保证工人在职业上的晋升渠道。工人技术好,能晋升到技术员,技术员干的好能升到车间主任。就算这个做不到,你也不能天天招一百块一天的临时工,干一年连社保都不带交的吧?

第三,职业教育不一定只能在职业学校开展强行讲工人和职校毕业生划等号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大学生为什么不当工人,并不是因为工人的工作不需要更强的能力,只是社会没有给工人提供足够的保障和社会地位。

我们在最后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工人阶级能够和白领有同样的薪酬待遇,同样的福利保障,同样的社会地位;不担心年纪大了被辞退,不担心因为上班喝水被呵斥,不担心征婚时因为工人的身份被歧视。是不是意味着工人阶级也会成为香饽饽呢?到哪天,恐怕就不担心没有人参加职业教育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代曾经在我们父辈身上上演过。

知乎用户 程然 发表

或许是因为在知乎或者其它互联网平台上,高学历并且从事科研工作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工作的人比较多,但在真实的中国里,一半的人考不上高中可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人大学的时候曾就读于一所双非院校,这在知乎里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但实际情况是我的高考最终的成绩在小学和初中那个班级里都排到了第二名,可以说这个成绩本身也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

为什么我相信这个新闻的真实性,因为我经历的比起这个新闻显得更加夸张一些。小学班里大概四十多个人,本人推测考上高中的绝对不超过二十个人;而初中的时候因为没有托关系分进一个比较好的班级被随机分配到一般的班级里。我那个班将近五十个学生,到了初三上学期的时候一半的人不怎么听讲,五六个同学甚至经常不到校上课。因为学习的秩序都难以维持,最终初三下学期学校将八个平行班里学习成绩说得过去的学生统一挑出来组成了两个新班。如果各自回到原来的班级,那个班里最终考上高中的只有九个人。

本人家庭户口为郊区非农业户口,没能像一些中心城区家里有学区房的孩子一样就近入学到优秀的公立学校。同时,家庭虽然不贫穷但也不能让我小学和初中去一年几万的私立学校就读。

你能想象中考的淘汰率高达 80% 吗?如果说这是普遍的现实的话,那么我们真的又要抱怨资源不足了。但是如果换个角度说,让那些到了初三上课不听讲的学生入学高中,估计舆论的走向又成了 “教育资源浪费” 了。

知乎用户 Wong Woo 发表

作为充满焦虑的家长实名回答,同时感叹大城市的内卷。

我北方三线城市人,90 年代末高中,2k 年头上大学。我初中那时候,班里初升高差不多 15%。但那时候上高中觉得是真简单。基本上除了班里自封的社会大哥,人生目标直接技校中专,某些特种行业等着接班父母指标的这三类人之外。但凡乐意且稍微有点脑子的,高中还是有得上的。真正困难的倒是高考去外省进个好学校。

后来上海上大学,再工作成家等等,就扎根这边儿了。最近两年儿子读书,平心而论,我觉得我儿子学的真难。家在徐汇,他学校一般,只能算本区公立里比较靠前的水平。不要说比不上世外这种私校,甚至在公立里也比不了上海小学一类的正经好学校,只能说比一般的菜小好。

由于这两年社会对教育的整体焦虑很厉害,所以家里在他入学前,自己没事儿会教点东西。主要是学习入门,简单的英语,拼音,数学什么的。以培养兴趣为主,除了偶尔英语上上网课,外面没报任何班,也没有任何特殊才艺的学习。

娃目前一年级。数学上,之前小学入学时候简单的加减乘除就都会了,最近在稍微教他一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基本常识;语文认识一些字,不需要拼音自己可以看上下五千年,偶尔有不会的可以自己查字典,好像最近看到南北朝了;英语正经也就学了一年,现在能自己看英语动画片儿,口语比我老家亲戚家初中孩子好不少。除了这些,娃自己还偷摸看了元素周期表什么的。

看着是不是特别像我在显摆,本来我们也觉得这孩子还不错,至少我小时候没他这么厉害。可结果他上一普通小学,班里一年级英语流利,知识丰富的小朋友到处都是。相比他同学里的牛娃,他就是个不能再普通的孩子,成绩也就是中等偏上的样子。

回到 50% 高中入学,反正在上海这 50%,是要在这样的一群娃里去竞争,我个人觉得这真 tm 属于打破头抢了。加上朋友圈里朋友家娃都是一群初中过托福还能同时去开个小提琴独奏,要么就是还没上小学已经开始拿英文讲故事开直播的那种娃。不焦虑有了鬼了。

回头再看老家,好像也是 50%。可那边亲戚上初中的女孩,朋友圈里写的是 “你好好混社会,我只希望你接我的时候能漏出胳膊上的纹身”… 就这操行,好像也没多着急,毕竟垫底的人更多。

最后提个各地来上海内卷的问题,因为工作关系之前混大外企,后来改混互联网,一直在风口上谋生。总的来说同事之间教育水平整体都还不错,我这种不是 G9,也不是 Top50 出来的反而不多见。换我那群兄弟们的话说,谁 team 里没几个市状元那才奇怪呢。

说说各地都是 50%,可落地下去能一样呢么?

知乎用户 陈小二 发表

本人职业中专教师一枚。为什么一半一半上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来我们学校看看就知道了。因为没上高中的人大部分都不是读书的料,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 厌学型,根本不爱学习,其实脑子很聪明,但除了学习干什么都行,就是不爱学习,厌学;2. 学酥型,看起来很爱学也很认真,但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所以看着虽然一直在学,但其实什么都不会;3. 人渣型,这种不要说学习,就是连人都不会做,甚至可以说不配被称为人,一点不夸张。所以分析这三种情况,我认为他们来职业学校也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可以学一门技术,为自己日后生活寻一个保障;另一方面呆在学校可以减少社会青少年犯罪比率;第三呢,是能给真正的学霸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国家需要科学家但也需要工人不是吗?所以说到底只是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并不是没上高中大学就如何如何了。每条路都是一样的难走,觉得中职学生以后路难走,难道那些本科硕士毕业出来就很轻松吗?别天真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知乎用户 Will.liu​ 发表

因为我家的丫头马上就要上初中了,所以我也看了一下初升高的新闻。

就说下我所在的武汉,作为准一线城市,拥有中部最优教育环境的城市,她的普高率仅 55% 左右,几乎有一半的孩子无法上普高,这里说的是普高,不是重点高中,只是统计所有的武汉初中升高中的比例。

再看一下图片,我家所在的武汉经济开发区(全国重点示范经济开发区)的初升高的情况。

这两所学校在去年 2020 年,是全经济开发区两所排序最高的初中,但是一个普高率是 58.4%,一个是 39.2%。虽然武汉经济开发区算是教育比较弱的区域,但这个数据实在有点触目惊心。

如果我不是有孩子上初中了,我真的不知道现在的中考的筛选功能已经是如此明显了,这分层是如此明显,让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分流,而且是对半砍的分流。

但你说这样是不对的吗?我冷静下来思考,分流实际是由好处的。

高中分流可以让部分在学习上没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不想学习数理化的学生,早点选择其他的道路,不至于浪费时间。让学习的资源,更多集中在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身上。不再以大学选拔学习型人才,而是从高中就开始选拔学习型的人才。

这种提前分流,我觉得实际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从小学到初中,算上学前班,实际已经过了 10 年的学习时间了,如果在学习上没天赋没环境,是应该想下其他的出路了。

古代的 10 年寒窗苦读,我们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古人在十几岁如果无法继续读下去,实际就要打算未来的切实目标了,比如有钱的就开始要被迫回家去继承家产,没钱的就要想去学门手艺,为自己未来的生计谋打算了。

读了 10 年书后,这些少年开始选择是否继续数理化科学类学习还是具体的职业学习,为什么就变得很残忍呢。我想,中考这不过是一个分流学习型人才和职业性人才的一个关卡罢了,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

我解释下,实际在三十年前,国家就推出了不考高中,而是初中出来直接上职业中专的分流。那个时候,中专是类比现在的重点高中,分数线一点都不低,中专读完了可以定向推荐工厂上班,如果不想上班可以读职业大专,然后读专升本。我姐当时中考成绩是全校第一,武汉市百名左右,超过最好的高中录取分数线二十分,上的职业中专,后来读了职业大专就去上班了。

后来 30 岁又考了研究生,现在是一个世界 500 强外企的分部总经理,所以,我觉得职高只是人才的分流,分的是学习型人才和职业性人才,并不是说职高出来就会怎么样,真的只有学习才有出路吗?真的不见得。我之前在世界 500 强旗下的工厂打工,台湾工厂的大经理就是从台湾职业学校出来,从底层做起,最后做起来的。一个美资的总经理,也是职业学校出身,最开始在工厂做叉车工,最后一步步提起来,做到了武汉分厂的总经理。

在中国的三四十年前,读书无用论,唯有工人高,只有工人才是最好的出路,是大家的错误认知。现在则是职业工人低廉,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我觉得一样是大家的误区。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不错了,我中考那时候市区高中录取率才 10%,50% 在我看已经很高了

知乎用户 hotgg1 发表

谢邀。。。。

题主忧虑了。

坐标上海,也同样是 50-60% 的初中升高中率。

剩下初中考不上高中的怎么办?

女儿去年中考,考前学校召开家长会,老师直接就说了,建议成绩不好的同学,直接走中职预录取,3+2,毕业了起码是大专。

我女儿初中学校尚可,高中升学率大概 70% 多点,重点高中升学率约 16%,剩下 50% 多进普高。 还有约 30% 直接走了中职 3+2。

提前预录取就是提前协议录取那种,这种是几乎不看分数的,提前协议签好,基本就进去了。 女儿学校虽然尚可,但是差生一样有,班级中,两个平时每门都只考二三十分的,一样进去。

5 年后,作为大专学历的出来,题主担心啥?

再加上,现在大专几乎就是花钱送学历,初中生都能直接报。 甚至不用上课,继续上班,2 年就能拿到证。

如果只是为了拿这类所谓的文凭,现在超级简单。

如果说真正学东西,蓝翔这种大专,不知道比普通大专强多少。

我们所在的工业区,一家德资,前年签了 6 个蓝翔毕业的。 现在蓝翔也是大专。 其他工人招进来 (都是大专,大专基本现在都是进来当工人,因为这学历几乎没有底线,上海本科生满地跑),我知道普通大专生底薪一般 3000 多,其他靠加班及一些补贴和奖金。 蓝翔进来就是 6000 底薪。 差近一倍。

学习成绩不好,不如直接进这种技工类的职业学校,技术能力强,一样可以拿不错的薪水。

中国不缺大学生,缺的是真正有技术能力的大学生,还有就是这些职业技术工人。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很多人没有宏观眼光,不能从全局看问题,只从局部、个体上看,结果就会得到非常荒唐的认识,与真理背道而驰。

人在地面上看到的一小片地方,就认为大地是个平面,还说眼见为实。振振有词,拒不接受真理。肚子里塞满野草,就吃不下山珍海味。这就是只看局部得到错误认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六七十年代公有制计划经济时期,很多人不满意集体的劳动安排,总喜欢做生意赚钱发财,他们看到好多人做生意都发财了,例如某某某摆地摊发财了,就以为人人做生意都能发财,自己也想做生意。这也是只看局部得到的错误认识。

对上学的认识也是这样。一个孩子上了大学,博士毕业,当了公司高管,年薪百万,就要被传为佳话,家长们一举例子,就说谁谁谁上大学有出息了,成人上人了。也都盼着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当博士,成人上人。

可是从全局来看呢,全国人人都成人上人了,谁是人下人啊?人人都当博士了,都成高管了,管谁?谁搬砖,谁掏厕所,谁上流水线?不都得饿死?

所以人人都成人上人是不可能的。即使大学扩招到极限,随便上,都成博士了,也要有搬砖的,掏厕所的,上流水线的。谁搬砖,谁掏厕所,谁上流水线?当然是博士们啊!

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大部分大学生,博士们去搬砖,去掏厕所,上流水线。许多家长花那么多钱,做了那么多美梦,孩子花那么多精力,国家花那么大的代价多建了大学,最终的结果还是一大部分大学生搬砖,掏厕所,上流水线,回到原点,空欢喜一场,何必呢?

所以用宏观眼光从全局来看,人人都上大学没有必要。否则被坑的是老百姓,国家也有损失。

现在规定一半的孩子不能上高中,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终于醒了。

不过这样做,虽然让很多老百姓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但是老百姓仍然不满意,因为几乎唯一上升的渠道被堵死了,阶级固化就成定局了,被迫认命。即使现在经济已经很发达了,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很多孩子还是不能接受中等教育。

这就是不合理的私有制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我呼吁废除这种不合理的私有制市场经济,重新建立公有制。

公有制下,这种难题很好解决。

公有制里,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平等,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让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收入差不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成果的科学家可以给予适当物质奖励,主要是精神奖励。

这样就没有人争着上大学了。智力不好,学习吃力的孩子,高中毕业之后就可以参加体力劳动。智力好,喜欢学习的孩子可以考大学,深造。这样,高考的竞争压力还很小,学习很轻松。

都成人上人的状态就是人人平等,都不是人上人,也都不是人下人。这样的社会才是最美好的。

有人可能要说,人人平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收入差不多,这样的话,谁还愿意上大学啊?你不愿意上大学可以啊,可以去搬砖,让愿意上大学的上。再说,你是个脑力劳动者,你的父母、子孙、兄弟姐妹能都是脑力劳动者吗?不可能。所以让他们的收入和你的收入差不多高,你不应该高兴吗?你为什么硬要压低他们的工资呢?

现在还有很多人误以为私有制最合理,私有制里脑力劳动收入高,科研人员贡献大收入高,非常合理。这些人都看错了。私有制里,收入高的永远都是地主资本家、明星、投机钻营者、心狠手黑者、黑社会头子,科研人员只是地主资本家的雇工,他们的收入并不高,也要为房子车子吃穿住用发愁,也要为找工作发愁。甚至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生活都很困难,还有的连病都看不起,被医院赶出门。

知乎用户 时代之​ 发表

这是合理的,好现象。

知乎真人均 985,不上大学就是死路一条吗?

我曾经引用过一篇论文,里面比较了各个阶段的教育投资回报。

如果高中考不上大学,这个回报是负的!!!!浪费钱还浪费时间!

所以,有希望考大学的,就去读高中。

本身就没希望靠大学的,就去读职高、读中专。

而且 50% 的比例很低吗?已经不低了。

我读书的时候,比 50% 还低呢?但是身边没有几个人觉得考高中多么困难。

最后,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额,和知乎内容不重合,凡是关注我的,都发财了。

我是时代之,一个_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 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 “时代之”。_

知乎用户 北陆最高天 发表

那真不错 我那时候我们班好像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能上

知乎用户 奥利瓦​ 发表

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其实现在的教育规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学习又不是就业,为什么要搞淘汰制?如果在教育资源充足的情况下,难道不是应该给每个想学的人提供机会学习?想上高中就去上,想早点出社会学职业技能就去上职中。但是在毕业考核上面应该严格,要达到标准才能毕业,而不是说混完课程就自动毕业。

就好像说,大家都知道当演员赚钱,虽然成功率低,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投资去学。但不能因为 1000 个人才能出 1 个演员要求那 999 个人连表演都不许学吧!

至于最终就业是怎么样,那才是应该由市场决定的,好公司想去的人多,公司当然也是从好的开始选,淘汰制也无可厚非。但是学习不一样,学习又不是要求学生创造价值,如果不是教育资源不足,不懂为什么还要剥夺一半人上高中的机会。

知乎用户 风轻轻吹 发表

很多答案提到其实一直都这样,为什么现在矛盾这么大。

其实主要问题出在大学录取率上。以前是大学加大专,整个高考录取率就是百分之几,其他人高中相当于白读了。读中专的人是一出来就能进对口单位,早点拿到编制和收入,连工龄都长。所以不用你分流,大家自动就分道扬镳了。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班第二名第三名就是去了财经学校,去了银行任职,一开始做柜员。后来提拔了,就跟本科生差不多了。

现在是高中有一半人能上本科,百分之九十多能上大专。上了大专之后转本科,路子也很多。但是上中专要转本科就很难了。然后中专出来也很少对口单位接收了。本科生研究生把人家中专的位置都占完了。例如银行里面的柜员都是本科以上了。中专的路被堵死了,那人家可不只剩下打架早孕了吗。

其实我觉得既然大学也不可能缩编了,还不如不要强制分流,大家都上高中,当然想上中专的还是让人去上。然后高考再分普通大学和职业大学。这样,即使是不爱读书的孩子,也不要那么早出社会,能成熟一点再上岗,社会对孩子的歧视也没有那么深,让孩子多点活路。

知乎用户 澹台明 发表

一、僧多粥少,教育资源稀缺;
二、少就要筛选,让更符合条件的人继续深造。
三、教育部规划的设想是:一部分人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从这部分人中产生大部分社会精英;剩下的人给予技能教育,从事低中端的技能性工作。而职业教育对应的工作岗位,在人工智能时代,一步步被机器取代。

世界本不平等,分层在所难免。即使让所有的人上了大学,最终也还会有别的手段来实现新的分层。

知乎用户 怒吃鸡胸肉 发表

问题在于如何让服务员,工人,医生和教授同样有光明的未来

知乎用户 宋君苔​ 发表

我不知道反对的人为了什么而反对,本来那另外 50% 的人,假如全部都能进普高的话,假如高考招生数量不增加,也就是分子不增加,高考考生的分母增加了,高考时那 50% 不一样绝大多数会被淘汰吗?初中时是后 50% 的学渣,到了高中就突然迸发的基本上非常少非常少。

说读了中职的人现在的就业太差了,说的就好像他们读了普高却没考上大学,他们的就业率就高了一样。

知乎用户 十二楼主人​ 发表

前两天看到了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关于《少年闰土》的一段话:

大家如果离高中时间不远的话,应该还记得那个课文里面说那个黄澄澄的大月亮下面,沙滩上一个少年戴着一个银项圈,那个银项圈真是一个很漂亮的装饰,手里拿着一把钢叉的那个姿态,那非常非常诗意。这个闰土到了中年的时候,腰也弯了,眉头也皱了,更重要的是说,他变成了一个卑屈的人。
我其实读过鲁迅的东西,是读过好几遍的。我一直不是特别明白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但我一直不特别明白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它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等有一天,突然明白了,人生下来都是有希望的,长大了都没有希望。每一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我们给他起名字。我们给他一个愿望,而这个愿望就慢慢慢慢地枯萎,这个生命就慢慢枯萎掉。这个生命最后是变成一个琐碎的、无聊的、卑屈的这样的一个东西。**这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对人的生存困境的一种敏感。
当然,他写的是一个穷孩子,但是鲁迅的这种悲哀我想是有很大的泛义性吧。否则我们在笼统的故事里面真的看不出东西来。闰土有什么大不了的事?穷?天下穷人真多啊。什么时候没有穷人?闰土家里也没什么,你说闹了点水灾,他也没倾家荡产是不是?他老婆也没给什么衙内抢去。生命几乎是无事的,几乎是没有事情的,但是几乎是无事的生命它有最大的悲哀。生命不是在生长,不是一天比一天生长得好,生命是一天比一天萎缩下去。

这些 50% 的孩子,他们大多会经历和闰土一样的命运。

如何评价?不想评价,我只想对操蛋的命运破口大骂。

知乎用户 田海龙 发表

老家坐标山东小县城。

50% 上普高这已经算不错了吧,我记得 2000 年我考高中那一年,我们学校升学率是 20% 左右,就这还是中游以上的中学。然后 2003 年考大学,我们高中是 20% 左右的升本率,县里唯二的高中,水平相当。也就是说同龄人读大学本科的比例是 5% 左右,读重点大学 1% 左右。

我觉得,1:1 的比例已经算高了,应重视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分流比例。多年来,国家一直是在说高等教育改革,部分高校要由学术教育为主转为职业教育为主。这就意味着,以后从高中分流到职业教育只是走另一条路而已。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的心里只有感恩

知乎用户 有木桑 发表

不管上高中还是上职高什么的,人总有那么多人,资源总量总共也就那么多,

能让人提前认清现实放弃幻想并不是坏事,

但认清现实之后是逆来顺受还是怎么的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知乎用户 宝宝王 发表

都上高中了,谁进富士康

我么要优先保障富士康这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知乎用户 我是孩子你像春天 发表

九年级教师现身说法来了:

确实政策是这个样子,一半一半。

但是实际招录时,大部分地区,去上普通高中的人数并不是真的报名人数的一半。比如我们县共有在籍九年级学生 5600 余人,中考报名率 100%,后来全县高中总录取人数 3600 左右。

所以说,政策一方面不一定完全指导实操,另一方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说不定要等到二胎三胎都上来中考,学生人数变多才会慢慢实施,哈哈哈。)

对我本人来说,我是支持只让一半学生去普通高中,然后考大学的。最起码在农村学校是这样。

这学期抽调到九年级来教课,才意识到学生的各种素养真的比想象中差多了。比如:0. 领导去家里找没来报名的学生(义务教育要求 0 辍学)未遂,家长说:你们随便找个理由把我家娃开除了吧。1. 我重点班的学生,两年陆续往游戏里充了 3 万多;2. 学生从家里偷了 4 万元跟好友共享;3. 学生上课时间在教室后边围成一圈打扑克;4. 学生白天睡觉,晚上通宵打游戏、搞直播;5. 女孩子抽烟、打架、放火烧厕所里的水管套;6. 第一节课我问普通班孩子想不想上高中,小半孩子说不想;7. 学生和教育主任在教室里硬碰硬;8.“老师我能不能考上高中就随缘”、“老师你不要管我,在你的课上我可以不捣乱”…

全县中考模拟考试,全县总平均分,除了语文和政治,没有一个超过一半总分的。要说及格,那只有语文勉强及格。我的学生政治、历史、语文都有好些考个位数的,英语数学更不用说了。我校总评全县第 11/34 所初中,我不敢想象后边的学校都是什么样。

当然绝大部分孩子并不是真的坏到怎么样,但是对学习这件事情是真的没有兴趣。说实在的,对知识有追求的人,以现在这种考题难度,他绝对可以去上不错的大学;真的不愿用心的,即使走运考进高中,走运考进本科,对知识没有好奇和尊重,也不可能凭知识要素得到好工作,倒真的不如去学一门技术。况且国家现在政策和资金都在往职业高中去,政策一定是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相信国家。

知乎用户 孙鹏. eduzhixin 发表

北京是 80 还是 70%。北京和其他省市比例不一样。其他省要卡死 50%

知乎用户 土骆驼 发表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 30 多年前,我们乡下小学升初中还要考试,不是考察学习水平,而是真的设立初中入学门槛。

我那个班 40 多个孩子,有三分之一没能考上初中。

隔壁那个班,也是 40 多人,有一半没考上。

当时去乡里那所初中考试,乌央乌央,1300 多个孩子,几乎占用了所有的教室。最后破格录取了 7 个班,每个班 70 多人,加起来 5 百来人,上个初中,就刷掉了一大半。这还不包括很多压根没去上小学的孩子。

之后初一升初二,我就从 2 班换到了 1 班,因为 7 班撤掉了。

初三的时候,编了俩重点班,4 个普通班,重点班的同学考了几个师范和中专,以及十来个重点中学。普通班的同学全军覆没,连普通高中的都没一个。

我是上了一个职业中学,学的是文秘专业。当时在集市废纸摊上, 花八毛买到了一本周佛海沉浮录,森村诚一的推理小说,虚幻的坟墓,则花了我整整一块钱。

读着周佛海这个大汉奸的传记,原来他做到了南京伪政府的秘书长。我很耻辱。我暗暗下决心,我学了文秘,坚决不能当汉奸。

后来发现,我真的是想多了。

所谓的职业中学,就俩方向,园艺和文秘。没有哪个农家的孩子还愿意去农场干农活,所以都挤到文秘专业来了。而所谓的文秘专业,不过是在高中课程之外,多加了一门公文写作。

不到一个月,就有人退学了。国庆之后,我也把被子搬回了家。

我于是离开了那个企业家之乡。这是十年之后的荣誉称号了。

因为这个乡更加落后,去深圳打工的人很多。据说后来在深圳占了一条街,其中出了不少半文盲大老板。

这个乡穷。我当时很节俭,平时穿的都是解放鞋,一种部队士兵样式的胶鞋,10 块钱两双,可以穿一年。在我的初中,穿解放鞋已经会被嘲笑了。然而在这个职业中学,我的两双解放鞋,居然被偷走了一双。而且是那双刚请集市上老师傅缝过的。

你懂的,年初买的解放鞋,穿到 9 月开学,得缝缝补补才能穿到年底,然后爸妈才会给我买两双新的解放鞋。

那时候真的很迷茫。政治课本上很直率地写着:初中毕业的青年,应该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能升学当然很好,不能,就去建设祖国,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说的多好呀。可是问题是,我不知道哪里需要我。

同学一边读政治课本,一边嘲笑都是骗人的玩意。制度先进,怎么会比欧美落后那么多?

而我是更为淳朴的乡村少年,相信书上写的都是真理,跟同学争得唾沫横飞,让先进的制度更加熠熠生辉。

对制度的判断有差别,并没有改变我和我这位好朋友的命运,我们都是光荣的初中补习生,费尽心力,最后也只考到了另一所有高中部的乡下中学。

这所中学在平原地带的乡下,更接近我们心目中的地区首府。正是在这里,我逐渐意识到应该认真学习怎么应试。于是,不再读腐朽的周佛海和日本文学。认真背数学公式和英语单词,把数学提高到及格线以上,学习怎么去蒙政治考试的多项选择。

最后,凭着应试技巧,政治和历史的选择题全对,超水平发挥,我考上了一所很一般的大学。再后来,有小升初和初生高的苦难打底,考研考博就顺风顺水了。最后留在北京,过上了过去想象不到的生活。

知乎用户 女人的刚毅 发表

在沙漠中行走。

悲观者:“只剩下半杯水了。”

乐观者:“还剩下半杯水呢!”

在中考问题上。

悲观者:“只有 50% 的初中生能上高中。”

乐观者:“有 50% 的初中生可以上高中!”

结论:

我们要做乐观的人,我们要学会感恩!

知乎用户 白茶 发表

题主是不是觉得,正常的家庭不该是离婚的?

查查数据吧,这个比例比你想象的高。

我的意思是,管中窥豹,也许你眼里再正常不过的 “安安稳稳读 9 年书,然后中考” 这件事,放在全局视角去看,真的不容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磕磕碰碰的小经,就是正儿八经会改变人生轨迹的经,在九年的尺度下,这种事还不少。答主也许就是那个安安稳稳的幸运儿,却把这一切当成了寻常。“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所以,“你无法想象初中的差生差到什么地步”。有些人,真的是,不适合读书,早早出来打工才是好的。九年义务教育,够了。专科里的氛围我自不必多讲,你想想,这都已经是排序 50% 的左右的人的结果了,这要是 100%,素质能有多差我这真的不敢想。我苏北的,当时 12 年中考,真的觉得中考 90% 都是送分题,就这我的市区排名都远远排到 1700(作为参考,当年市区约共 6000 统考,一般 1500 左右是公办二本线),660/736 的样子好像。我到现在也不懂,后面那些只考了三四百分的孩子(班里就有),到底是什么个学法和家庭。。。。。这还是城里的孩子,农村的,不敢想。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幺蛾子更多:家暴、出轨、留守儿童。。。。都是问题。孩童时代能安安稳稳读书真的是一件,奢侈的事,而不是 “理所应当的事”

而且中专也能转专科 - 本科 - 研究生的,智力发育慢不是借口,慢,就比别人多读几年喽,这路也没给你堵死啊。

知乎用户 庆赫​ 发表

看到有人说以前高中录取率更低。

没错,90 年代的高中录取率低于现在,但三校含金量远高于现在啊!

如果都算上,录取率是多少呢?

90 年代有不少人读完中学就不读书了。整体初中毕业后升学率,在我的中学——苏州某小镇。大约 80% 左右,其中师范,卫校,警校,邮电,旅游,会计,银行,计算机等类别的中专,热门度不低于高中,这点你们忘了吗?当时很多中专的录取线高于区重点,甚至看齐市重点,这点你们怎么不说?

当时热门,因为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当好,现在呢?你去看看三校的真实情况,然后拍拍胸脯说,我的孩子将来就读这样的学校,你要做得到,我也敬你们是条汉子。

只说高中录取率低,不考虑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校热门度,不考虑就业市场,就扯着以前更低!这是为什么呢?

知乎用户 吃狗粮的喵​ 发表

有些人还是太乐观了。

中考生平均年龄是 15 岁,也就是说今年中考的学生大多是 06 年出生的。而二胎政策是 16 年才实行的,所以说今年中考的主力军依旧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都是五五开,将来三孩普及之后还得了?

不知道谁说过一句,一个国家对某一种事物的态度不能看宣传片,而是要看那个国家公务员的标准。

举个栗子,某国经常宣传不能歧视艾滋病。但是在其公务员体检标准中明确指出艾滋病不合格。所以这个国家对艾滋病的真实态度是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

现在的国家公务员基本都是本科起步了,专科都很少了,而职校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你问我咋看待这个问题?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愚钝之人,这样我和他都不会受苦。

知乎用户 SKTINnoVation 发表

这难道是 2021 年才发生的事?

这不都好多年了

知乎用户 向愚杂记​ 发表

这个问题是五年前提的,到今天依然还是很多人心头的疑问。尤其是广大进入职业教育的初中生,更是不能理解这个安排。

仅仅因为中考的一分之差,学生就被剥夺了继续竞争的权力,被发配到被人冷落的职业教育方向,从此人生进入黑夜,难以看到光明。

出现这种想法,主要是由于上高中,考大学,还是社会唯一主流的人才上升通道。其他发展途径,包括职业教育,自主创业等,都不受人认可,即使付出成倍的努力,也很难取得一样的成就。

现在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还是存在不少偏见和歧视,认为职高生是被社会正规发展渠道,淘汰下来的不合格品,素质和能力低人一等,将来的人生发展也极为有限。

职业教育,本身也充满各种不规范的教育行为,急功近利,漠视教育。为了获取经济收益,不惜牺牲学生的教育权力,几乎成了学生进入企业流水线的中转站。

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很难获取足够有用的知识技能。而往届同学的职业发展经历,让他们对于将来的人生发展,也感觉灰心失望。

不够完善的教育方式,消极悲观的学生,让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得到印证,更加深了职业教育的不良处境。

其实,这个教育政策本身没有错,是社会产业发展的必要配套教育措施,只是落实的时机有些超前,没有和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水平完全匹配。

我国从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每年近千万的大学生补充到社会生产单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帮助我国从贫困落后状态提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量扩大,产业种类完善,所需的人才层次也更加丰富,不光需要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大学生,也需要有实际专业技能的职教生。

因此,国家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分流一部分人力资源到职业教育方向,可以更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

而且,学生的资质不同,职业发展的方向也应该更加多样化。大学教育并不能包罗万象,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只是,这个时机的选择非常复杂,尤其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够均衡的国家,很难在同一时间,用同一种方式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我国目前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还不够旺盛,而且相关的待遇和社会认可度也不够合理,导致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

随着低学历时代人力资源的衰老离场,以及城镇化发展的饱和,专业技术人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职业教育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到那时,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并驾齐驱,不分伯仲,初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不用受到额外的压力。

知乎用户 洛伦兹力想做功​​ 发表

苏联刚撤去援助时候,工业化停滞,城镇提供不了那么多岗位,不需要那么多城镇人口和工程师,马上拉高高中入学率,让考不上的回家务农。

如果不限制高中人数,就得再来一次上山下乡了,总得有人 “务农”

大学扩招时候是刚进世贸走进全球化的时候,带来一波工程师红利

现在产业升级停滞,需要精英突破困难同时,也需要广大非精英人民 “务农” 呀

知乎用户 莫凡 发表

一边忽悠你生娃,一边不让娃上高中,这是什么套路? 这是套路我们生工具人的吧?哈哈哈

知乎用户 机智森​ 发表

我认为我的初中还是很普通的,普通的正好达到了这个比例。初三我们班正好只有一半同学考上了高中。我是在深圳读书的,但是能考上高中的也依然只有 50%。

或许在知乎上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人均 985 嘛(笑)但是这就是现实,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真正能完成这些学习的大概只有 30% 不到,甚至还包括了职校三本。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但有时候读书也真的需要一点点天赋的,就是有读书念头的天赋。

我在初三的时候一直很疑惑,为什么班上有那么多同学上课睡觉,然后躲在厕所抽烟的,有些女生就天天不读书,然后成群的化妆美容。当时我就在想,学生的本分不是学习吗?这样做不是只在浪费人生吗?

于是我就去问了一个班上天天睡觉,然后考试考零分为荣的同学。他说:“反正我都决定了初中上完就去读职校了,还读什么书呢?” 然后继续睡觉。我还问过我的同桌,一个天天玩不学习的女同学,有一次她拿着数学书问我题。我一直和她说初三了要好好学习,不然高中可能都读不上,她一直不以为意,所以我很高兴她这次肯问我问题。可是她把题给我看的时候,我发现这是初二很基础的内容,可现在已经都快要中考了。这令我十分惊讶,但还是慢慢教了她,后面她依旧上课睡觉。我问她真的不学习吗?她说她周末已经请老师教过了,然后继续睡觉。这只是我班上不学习的同学的一部分,然而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然后也没有戏剧性的,他们最终都上了中专,现在大概上了大专了吧。

老师会管吗?或许老师以前管过,现在到我们这届似乎已经不管了,因为已经习惯了吧,所以只会管愿意学习的同学。然后上课有人偷偷喝酒老师也不去理会,考零分的同学也很少在意了,我也渐渐不去理会这些同学了,就这样度过了初三。然后在高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同学,都是很优秀的,然而习惯初中方式的我在高中依旧懒散,最后高考就考砸了,也算是报应了。

我在高三的时候和班上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为什么现在初中仅有 50% 的人能上到高中?” 她却表示不理解,因为她初中的学校升学率是远远高于 50% 的。所以她并不能理解这些上不了高中的同学的感受。于是这次谈话不了了之了。

现在想想,却会发现这真的是正常不过的。学校的教育水平差距过大,还有学生的读书意愿,真正愿意读书的人占的百分比实在是太少,只是基数过大以至于我们误解罢了。我们觉得那些只能读职校的同学可怜,但在他们看来他们想上的就是职校。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读书的念头,这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是他人自己的选择啊。

知乎就是幸存者偏差的例子,不要以偏概全了,如果社会都像知乎里的人一样的话,那大家都能上大学了吧。

知乎用户 战歌​ 发表

残酷的现实啪啪打脸。

小时候亲戚孩子一块玩。有孩子仿照大人样子说话,引来开怀大笑,纷纷夸赞聪明,长大有出息。后来那孩子没考上高中,职高毕业去工厂流水线,家大人也不愿提及这个孩子。

最近带娃参加培训,现在的小孩都很可爱。有帅小伙,有美丽的小公主,有的天真,有的灵动活泼。家长都很呵护自己的孩子,捧在掌心怕化。

近距离观察孩子,每个都是当年游泳比赛的冠军,超越其他小蝌蚪,最终拿到做人的资格。他们有独特的灵魂,独特的思想,独特的家庭环境,独特的模样。他们都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将来必定不凡!

然而,**一个个鲜活的孩子,只是一堆冰冷的数字。**等他们长大,才发现蝌蚪竞赛远没有结束。

社会高端岗位很少,领导岗位稀缺,社会能够提供的大部分岗位是流水线、服务员、快递员。不管多么独特、多么个性,最终归入分流大军,一半被安排到辛苦而低报酬的岗位,一半幸运的继续求学。但毕业也不过是去高级一点的鸽子间,继续忍受高强度工作,背负巨大的生存压力。

再放大一点,我们的国家也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外部环境没有所谓的友善、文明,而是撕破脸皮的技术封锁、贸易规则钳制。

有时候观察地上的小蚂蚁,或许每只蚂蚁也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命运交给他们的,只是将碎米粒搬迁到洞里,日复一日,直到生命终结。

看着蚂蚁,心想作为人已经可以欣慰了。

知乎用户 李文超 发表

作为一名马上上高二的泰安学子,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点表达权的。虽然我不是今年的中考生,但我知道今年中考是偏难的……
但对于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应该是正常水平。乍一看,比较吓人,其实仔细分析就会觉得 “就是这么回事”。
泰安是个小城,但小城里也分什么泰安市,什么肥城市,什么什么的各种县,从地域等级划分上来看,不同地方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所占有的资源是很不同的。
举个例子,我是从泰安市区一所初中考到二中的,当时班里 60 个人据我所知没有高中上的只有 10 人左右(都是属于平时摆烂型),我属于十来名的水平考上了市里的二中(分数线第二高的中学)。来到班里,发现有很多周边县里,镇里考来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他们都几乎是他们初中学校里的尖子生才来二中的,而且
他们那的升学率远低于题主所说的百分之五十。可想而知,这总体的百分之五十只是一个平均数,不能完全概括泰安的升学情况,毕竟学校与学校的差距太大了。
但身为一名高中生,面对这种情况,一面是窃喜自己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重点高中,一面却是为上不上学的人们感到惆怅。有赢就有输,有能上就有不能上,这其实很正常,但我不希望家庭条件或者是那些先天不能改变的因素毁了一个有天赋的人的一生!我改变不了什么……
比起我的窃喜,我觉得我的同情更令人恶心。
设想这样一种情形,一个村里的孩子,父母出去打工,家里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当他想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时候,地里的粮食要收了,杂草要除了,奶奶的药要换了,爷爷的背又疼了,水缸里还是
空的,中午的饭还没做,这时候这个孩子还能学下去吗?
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想要翱翔在苍穹之上,却不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很多人渴望的高山之上……

知乎用户 倪国东 发表

题主你好!

咱不是社会学家,单就从电脑游戏的角度来谈一下看法。

这是一款老游戏,没有翻译的,纯英文的光碟启动游戏 “合集” 配的,跟《虚拟城市》差不多,虚拟经营的,名字忘了,大体意思就是让玩家从零开始建一座城市,并运行下去。

起初我接触这类游戏是光盘启动游戏时代,主要是《地下城守护者》《主题医院》《偶像志愿》《虚拟城市》《公司大亨》《铁路大亨》《社王传说 1、2》(跟 “大时代” 虚拟公司差不多)等

当然也短暂接触过 DVD 安装的《海岛大亨》《城市天际线》《虚拟人生》系列,也包括《卫生间管理模拟器》《天堂岛》这类,现在有个重制的《中心医院》和《地下城之王》。。。

铺垫完了,说一下就此题的体会:

在这类游戏里边,有个设定,就是人口和城市的运行关系不能失调,否则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人口及相关技能都有,但是有些工作岗位是没人干活的,特别尴尬。

这就是某些人口培养上过于强调某些功能,而这个功能城市消化不掉,有人没活或者有活没人。

若是人口超出城市运行上限,不论玩家怎样调整人口技能,都不会缓解失业的问题,亲测有效。

比如:

有些工作岗位,不需要相关技能或者不需要某些技能过高,那么玩家偏执地往一类技能培养,就势必照成,大家都是人才,而对此没有依赖关系的工作岗位对此没有反应,往里边 “卷” 的要命。

(游戏里边是不能 “卷” 的,直接失业,在那发呆、闲置)

再比如:

玩家根据自身喜好,把人才大批量地培养成经理、工程师啥的,结果工人不足。。。而且招聘的时候,工作位置有上限的,经理不是无限入职的,消化不掉就只能把剩下的闲置,即使玩家前期培养这类人才花费大量资源,到这地步都会某种意义上的清零,产能过剩的感觉。

所以,玩家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怎样运行城市或者公司,以运行的角度出发,培养 “缺口” 人才,让这些人运行它,然后再细致地提升局部人才,否则,某些人才技能点的再高,依旧运行不了,因为没人干活。。。

再比如:

有个公司竞争的老游戏,跟 “大时代” 挺像的,我开始觉得大家都是大学生估计能厉害不少,就是大学生能影响 “创造值”“理解值”“开发上限” 这类东西,结果咱无论如何都干不过单机电脑,这还不是困难难度就争不过了,不能所有人都是同一类型的,这就是体会。

所以咱就此发觉,人家电脑点什么 “兵” 咱就跟着点什么“兵”,然后拿本子记下来点它的时间,也就是 timing, 这个时间点必须出它受益才高。(当初这游戏是繁体字的,拿笔记录特麻烦,不认识的字还要 “照猫画虎” 地描一遍再记下来)。

开始电脑,会招聘 “失业” 板块来 “压价” 让这些人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而我这边总是觉得让 “高级” 板块来做似乎更好,其实,一样的工作,高级人才加持不大,因为其工作本身就有操作上限。

尤其有一个现象值得咱们注意,就是 “创造值” 这类高级技能,人家电脑招聘员工干活的时候,基本前期都会无视这个技能,类似的高级技能一样无视往后期托。而我这边不明白,老是前期点后期技能,结果前期一直竞争不过电脑,没到中期就输了,挺不到后期让技能变现获得收益。

游戏里边,人才是有等级的,最低的是 “无业” 板块、然后是 “待业” 板块、再然后是 “专项” 板块(这时人家待遇就对玩家有要求了)、再然后是 “专家” 板块(人才带技能了,很厉害的)、再然后是 “特质” 板块(人才有技能但等级不高,前期可以多花钱雇佣,一般电脑钱多的时候雇佣)、最后是 “高手” 板块(有技能、高等级)。

发现电脑在 “无业”“待业” 板块的招聘占 9 成往上,充其量在局部发力的地方恶心玩家,突然招聘一个 “特质” 板块等级低但带技能的,这个方案是最稳定的,而且能根据实际需要局部发力。

【结论】

1、真实社会上,似乎很多工作是不依赖学历的,涉及体力、沟通能力之类的。

2、需要学历的工作,竞争者虽然多,但轻易拉不开差距,同质化严重。

3、除了义务教育阶段,高中 3 年、大学 4 年,这个阶段的所学知识变现阻力太大,毕业轻易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挺多认识的人都去不同专业的工作岗位了,甚至有哥们学工业的最后去金融了、还有姐们学化工的最后当导游了、还有学医学的最后当老师了、还有学机床的最后做物流了等情况。

4、城市虹吸能力过剩,就是外界过来的人才和本地人才出现了饱和竞争,一个城市的运行是有上限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工作,即使不要求学历的工作也有人口上限。这样不受控制的发展,最终结果就是人多工作少,然后招聘压价冲进正常工资底线,让应聘者内卷,甚至出现恶性竞争者杀价,破坏规则搞价格战,恶性循环。

5、其实不论怎么发展,都不可能平衡,一定会有相对富裕、相对贫穷的地域差异,而后者也要发展的,这个发展虽然也需要高级人才,但是其运行需要底层劳动者来操作执行下去,否则,就会像电脑游戏那样,有指挥者但是没有劳动者。

6、谁做指挥者、谁做劳动者?这个问题太尖锐了,估计谁都想往上使劲,做指挥者。这个原动力是惊人的,有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这跟媒体宣传离不开,再加上社会贫富差距,更能加持这个想法,缓解这个思想,只能二次宣传了,针对性地打压、屏蔽、引导关于贫富差距的相关内容。若是放任不理,估计没人想做劳动者,因为大家都知道做指挥者更好,如何稀释它,需要大智慧。

7、成年人在社会洗礼下,逐渐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愿意做辛苦、劳累、看似不太体面的工作了,有钱挣还不违法,再苦也会坚持下去。除非这个工作非要某些证书或学历、执照不可,要不然都会面试入职后好好干下去,极个别工作才会特意考这些文凭、证书、执照之类的。

有些人早熟、提前帮家里忙活,早一些理解了社会的运行模式,对自己和将来的儿女没有太多关于学历的硬性要求,而且也没有人际关系,考上也找不到关系,莫不如学个傍身的技能养家糊口。

讽刺的是,看似无需学历的工作,其工作要求也挺高的,没有特意学过上岗都够呛,职业技术学校不是谁都能毕业就能上岗的,先学会再说,挺有技术含量的。

8、不客气地讲:就算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消化所有的高材生,这是真的。有些高材生在美国念完都没有留在美国,而是回国或者合伙开一家小公司啥的,实在不行还是要去和学历不高的人一起应聘一个工作岗位,若工作对学历没有要求,则学历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变现的。

而执照这类东西比较特殊,没有就不能上岗,靠学历还不如考个执照来的实际,除非考这个执照必须有学历门槛,否则,尽量把它考下来。

【破局方案】

1、高学历者不白学,这些人学东西更快,但是不能把年龄拖得太大,上了岁数肯定和年轻人的精力有差距,光是体力方面就比不过。

以前大伙开玩笑,人家问学哥,你会啥?他直接蒙了。他更多的是回答本专业的问题,若是工作不对口,变现就难了,等于重新开始,再重新学个别的,要不没法上岗,而学历门槛多少能解决他能进来的问题,至于能干啥样,还要重新学。

2、个人建议,学习特别不好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自己该学什么技能傍身了,不能拿成绩进入重点高校,不宜坚持它。有那个精力,学个技能更好,若是有执照加持,上岗至少能成型,悉心研磨的话时间一长就能成手,独当一面。

3、学习特别好的同学,建议坚持学习,考入重点高校深造,能考多高就考多高,尽量毕业后找有学历门槛的工作岗位,变现学历。虽然这样说比较势利,但是若不这样,前期投入和实际回报相差太大,估计其本人会先受不了,所以还是提前认识到这一点吧。

4、放下心理负担,能学好就好好学去大学深造;若不能学习好,就接受现实去学个技能,期待早日上岗工作,有条件考个过硬的执照。学习不好,强迫也没啥用,莫不如早点步入社会,体会社会的人情冷暖,早点成熟不是坏事,上岗工作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人独当一面、立世做人。

5、一个活竞争者多了都会内卷,接受现实就好,尤其像咱早先离开老家去发达大城市打拼,发觉卷不过人家,就回老家深造就好了,会进入一个新的生态。没有最好、但求合适,理想状态就是环境相对符合自身实力,有成长空间,多少有奔头,一旦有了奔头,既有原动力、也有幸福感。

【纸上谈兵】

1、对职业学校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校风,尤其惩戒职高、中专的霸凌现象。

2、加大职业学习的上岗扶持,对接收实习生的公司单位加大补贴力度,鼓励社会及个体接受低学历从业者的劳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低学历者的生存空间。

3、对讽刺、嘲讽低学历者的各种行为予以严惩,打压、屏蔽、惩罚相关媒体,甚至入刑。一旦在舆论上,大众能接受低学历者的从业设定,那么其家长就会放下心理负担,愿意让子女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能,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让社会平稳运行下去。

其实,让大众面对现实,接受自身的平凡,是一件困难的事,坦然面对自己的平凡是一种本事,这需要上层的智慧来疏导大众的焦虑和担忧,将大众的不安消化掉,用科学地方法,让大众逐渐接受期待和现实的冲突,若可以的话,建设一个沟通角,让大众和上层交流一二,疏导情绪的同时,还能缓解压力。

4、开设心理课,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心理课,让咱们的专家来普及心理知识,有专业的能力来疏导青年团体的心理负担,其实有些东西就是观念的事,思想有负担影响行为。根据自身能力,服务社会相应的工作岗位,这个纠结,确实需要心理专家来施展一下智慧,越早地接触青少年,社会受益就越大,反之,一旦思维定性,再疏导就会很难。

(以上为个人愚见,说的有些杂,望各位体谅,大家能耐心看到这里,谢谢大家!)

知乎用户 糖豆​​ 发表

教育双轨制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教育升学方法。

高中和大学是用来培养学研究人才的。

职高和职业类的大学是培养应用类人才的。

从社会分工的实际出发,一个社会上是不需要培养那么多研究类的学科人才的。但是社会上却需要大批的应用类人才。

比如工业社会发展的最完善的代表国家,德国。他们国家是世界上实行职业教育双轨制实行的最好的国家。相当一部分的初中生毕业,选择去了职高。职高毕业了,他们就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工作了两三年,也许他们才开始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回到大学进一步的深造学习。在这一次选择中,他们可以选择职业教育类的大学本科,也可以选择研究类的本科。本科毕业了之后他们会重新回到社会,也有一部分人会在工作几年之后进一步的去申请学习研究生课程。这样的教育体制,一方面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大学学习的盲目性。因为很多人是经过了工作再选择专业,毕业之后也往往会从事与自己的专业相对口的工作。

但是我们国家在发展教育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偏差。大量的学生涌入了学科类教育的大学。理论上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应该是从事研究工作。但是客观上并不是所有大学的教学质量都足以培养出可以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从事研究工作。让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而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却大量的匮乏。比如我的客户是中国最大的自动化设备制造商。他们跟我说他们找到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毕业,几乎很难到工作岗位上就能胜任,类似于机械设计,自动化设计这样的工作。企业必须重新承担起职业教育的责任。我上大学学了两年会计,不害臊的承认我连三大表都看不懂。不仅我看不懂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看不懂。但是我们学院大专生毕业时候都会做报表了。为啥?因为我们两年都在讲理论,大专他们一年后就在用友系统上模拟做报表,一年半以后就被学校卖出去实习,实习了一年天天做报表。最后的结局是大专财务专业就业率和薪酬比本科工商管理的要高。

所以在我们国家,十二五期间就开始了职业教育双轨制的探索。目的就是可以在高中和大学本科阶段分别分流出一些学生去进行应用类的职业教育,培养一些可以具备足够的职业技能的人才。同时职高和职业院校的大学具有和研究类的大学具有同等的学历和学位。并且推动职业教育与学院制教育之间可以互相流动。也就是说职高毕业之后,如果你想继续考大学,也可以去考学院制的大学。可有一些本科院校变成了职业院校,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他也可以去考研究生。

从技术来看,我们国家一直在推动着职业教育建设。只不过不幸的是,由于国家的推动和投入变成了商业的蛋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实惠并没有落在学生身上,也没有真正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最近 5 年做职业教育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他们就是看中了职业教育的政府投入红利。

现在降低普通高中录取比例其实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配套的一个行动。但是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如政府的预期。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这很正常。我在中学当过几个月实习老师。见过一些情况。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行,连期末考试语数外三门主课全部及格都做不到。这样别说考高中了,连初中毕业都做不到。

有些学生家里穷,或者家长没啥要求,初中义务教育结束后家里就指望要么出去打工赚钱,要么到家里作坊商铺饭馆里干活继承家业。有的家庭没钱或者不愿出钱继续投资高等教育。毕竟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知乎用户 银角大王 发表

在现行的国情下,这个政策和打击校外培训的政策放在一起,看起来好像是一同解决教育内卷,但其实不是。家长只会更犹豫。

  1. 50% 的分流意味着中考结束一半人直接进入中专,在当前的国情下,对于家长和孩子带来的焦虑其实是很可怕的。生一个,如果这一个进入职教路线,以后凭借自己的家底还能保这个孩子下半生的幸福,生三个意味着至少两个甚至三个都是底层,这是很可怕的。那索性只生一个甚至不生。
  2. 通过高考进行分流实际上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我们国家并不是只有重点中学,大量的普通高中考得差的照样进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利用好高考的调节作用完全可以达到分流的效果。而前些年大量的职业院校变专科,专科变本科的做法是大败笔,提高了老百姓对于上大学的预期。以后有的学校必须降级。
  3. 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与其说我们缺乏技术工人,更准确的说是缺高级技工,而高级技工实际上也需要学习能力优异的人。不是有个清华还是北大生物专业本科生退学去学技工还得了奖,然后留校任教了的新闻嘛。短期内我们固然不可能大量吸引这样的学霸去当技工,但这至少充分的说明,三年职高还是三年普高,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职业技工的培养区别没那么大,甚至在我看来普高 + 高职是优于中职 + 高职的培养模式的。能否上普高对于民间舆论的影响却很大,特别是如何让老百姓更放心的生三胎。
  4. 目前普及普通高教育的条件是具备的,甚至国家在职业教育的投入还高于普通高中教育,在学费和生活补助上面就能看出来,但再投入,老百姓也不认可,这是大问题。短期内老百姓要求取消中考,平衡重点中学和非重点普高的诉求也不会很强烈。另一方面,国家层面还没有把高级技术工人和高学历人才同等对待,这个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报考上面有充分体现。
  5. 有没有可能,不同地域同 50% 的比例是为了倒逼发达地域的外来人口回流中西部落户?这种策略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有效,有效也见效慢,而在见效前,对于缓解生育焦虑没啥用。

知乎用户 优博数学​ 发表

其实一直以来,初升高的比例都不高,只是互联网时代会把热点信息放大化,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罢了。

我觉得大家之所以很关注初升高的比例,一方面是互联网的放大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源于对职业教育的不看好,确实,现在教育内卷很严重,很多用人单位对学历甚至是第一学历的要求非常高,而就业压力的增大,也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一旦被 “分流” 去上职业教育,前景将非常不乐观。

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首先,初升高的比例一直不高,对目前 50% 的比例根本不需要过分惊讶,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而已。如果非要惊讶,只能惊讶网友们对初升高教育这方面的政策以及现状太不了解了。

其次,50% 的比例我觉得也是比较合理的,我当然知道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入高中,而不是在初中这个阶段就被 “分流” 出去,从情感上来讲,很难说动这些家长的,实话实说,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考不上高中,摊到谁身上都不愿意,不过如果是站在国加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而且站在更加理性客观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高中生吗?既然大学生的比例是固定的(或者是有限浮动的),那么在高中阶段 “淘汰” 掉一部分人和在初中阶段 “淘汰” 掉他们,区别有多大的?

我当然知道,这里面区别还是很大的,比如有的学生到了高中才开窍,有的学生对高中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更好(确实是高中知识和初中有很大的区别,初中学的好的不见得高中学的好),对个体来说区别确实是很明显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实际上是很没有效率的行为,实际上,在初中成绩不突出的很多学生,到了高中也很难逆袭,与其这么耗着浪费时间,还赶不上早点学一门技术,长大后做相应的工作,更大程度的奉献自己的力量。

而且,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实际上读了大学后,就业其实并没有显著的提升,从人生的丰富度来说,也不见得就一定比没有读大学的更加 “完整”,我认为当前的主要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孩子发展之中,还有一些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是引导的问题,太多的家长有后顾之忧(我也担心这个,确实目前还看不到职业教育显著的优势所在),所以大家内卷的都很厉害。

其实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如果想让孩子顺利考上高中,该抓的还得继续抓,学习不能放松。

知乎用户 曼迪逊桥开两枪 发表

一个人能不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是取决于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是否和高等教育匹配,而是取决于是否比他人更优秀。

这很荒谬

孩子从刚出生就放到了赛道上,这场比赛考验的不是你跑的快不快,而是你跑的比别人快不快,社会的残酷早早的暴露在孩子面前。

这么荒谬的比赛是因为奖牌不够吗?并不是,只是因为需要落败的孩子以后去打扫赛道。

知乎用户 郗砚 发表

这类问题一般我都懒得写答案的。

但我就想知道一下评论区这是什么情况?

就…… 不能回复了?

内心有点崩溃……

正常一个班人数控制在 50 个左右比较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我读书时候,班级人数都在 50 上下。

我教书以后,公办的人数大概在 45 左右……

私立比较贵的班在 20 人上下,普通班在 50 人上下。

超过这个数,老师负担很大,学生之间也比较难建立联合联系。

而且,教室就那么大…… 人太多,这是要坐到黑板报么?

正常标准,语数英老师是两个班的辆,其它科老师 3-5 个班不等,根据实际校情调整。

如果要出现一个年级 40 个班,按这种体量,这个学校的老师量有点吓人……

简单估算一下,需要 20*3 的语数英,8*6 的政史地理化生,音美体另算,保守按 4*3。

一个年级就需要 60+48+12=120 个老师,三个年段就是 360 个。

教务文印德育等等行政,有的能兼职,有的不能,还得在加一部分。

这个学校的教职工量,真的能在 400 上下了……

特殊定位的学校另当别论(比如衡水、毛坦厂),普通学校这个量,而且还不是一所,是整个地区都这样……

贵地的教育情况,我莫名有点兴趣了……

知乎用户 王洪浩​​ 发表

高票回答屁股太偏了吧?

什么叫让一部分人接受社会底层定位?

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提升蓝领工资,是希望不走高学历的那些人也会有很体面的生活,很有意义的人生。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美好生活没有期望,对进取对竞争不抱希望,很难想象一个躺平的民族会是怎样的。

另外,大家也需要现实一些。走向职高或者从事技术工作的人也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压力、焦虑。

知乎用户 清泉 发表

现在居然有 50% 了?我读初中的时候(2003 届初中毕业生,湖北贫困县)一个年级约 200 人,能有四五十人上高中就不错了吧。

知乎用户 塔斯马尼亚雨林​​ 发表

把 “仅” 字儿去了谢谢。

升学这个事,既不能急于扩招,也不能躺平放弃,需要慢慢来。

知乎用户 录音机 发表

(写得不好,多包涵)

说难听点,工程专业的,数学差的和数学好的两个世界。那些进职高,进中技的,900 分都考不到 400 的,你以为他们能懂?

努力的学生,在哪都值得帮助。那些学习极差,没有素质,成天混日子的。这些垃圾学校就是为他们准备的!但和他们同样多的,还有一群,也很努力,但就是环境差的学生们,也上不了高中。

拜托,他们都是各位的孩子,怜子如何不丈夫!保护一下这些孩子不行吗?张桂梅先生都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她们了,你们就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帮到这些孩子。非要这些英雄累残了,才象征性的做个样子吗?(不喜欢用校长这个带有行政味道的称呼,好校长一定是好老师,其他的就未必了)

真的,穷地方除了体制,真没太多好去处,装修等等,外地人都比本地人强,买房都不找本地承包商的!

然后穷了,当地 zf 各种坑人行为,底层还互害。承担同样的通胀,收入却不是自己的。外地的水平比本地的高,预示着以后这些领域的赢家通吃,供不应求。

房屋水小,物业没办法,还是包基装的老板大哥帮忙处理好了,洗澡很舒服。学校的宿舍,热水维持不了十五分钟,现在身上都有味道了。教学楼的楼梯,它们的高有两格和其他不一样。

还在指望零星的人素质提高,带动整个区域?

知乎用户 太污相枢 发表

以前也是,甚至比这个更残酷。只不过,那时候的小孩,家里养到能自立就不管了。自己有本事读书找好工作就去找,没本事读书就打工做生意。

现在孩子金贵,家长也考虑的远,自然焦虑的不行。

不过现在,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是父母没有什么资源可以依靠的,想纯靠读书掌握命运:

得头部院校的热门专业例如医师公 CSEE 的硕士,也就是本人不需要其他天赋异禀的技能,靠毕业证和做题能力基本上可以躺平的水准。

这个比例要远远小于百分之五十。

其它的就算继续扩招了一堆普本和专业,其实社会上并没有那么多舒服的工作岗位提供,最后卷赢的还是前面那一小撮人,顶多是从高中生送外卖变成大学生送外卖。

知乎用户 小康的悠然时光 发表

为什么是 “剩下的只能选择职业中专”,职高和中专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吗?

我们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职业,比如幼儿教师,大部分从业者来自于职高和中专,难道这不是很好的职业生涯吗?更何况,还有很多 “3+2” 高职专可供选择,并没有强迫孩子们过早就业,只是把职业选择的时机提前了而已。

很多孩子并不擅长普通高中教育科目,盲目的考进高中、苦熬三年,只是在不断的打击自己,更是浪费了自己头脑最灵活、身体最健壮的几年时间,最终既考不上大学,又没学到一技之长,更让身体和心灵都萎靡不振。

我们的社会正逐渐发展成为 “学习型社会”,很多年轻人都在不断的挑战新项目、尝试新领域、学习新科目,先选择一个职业方向,学习几年工作几年,积累一些经验和能力之后,再尝试做出调整和改变,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从前拼命考大学,是为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工作,现在根本不存在 “分配工作” 这种情况,又何必要 “拼命” 考大学呢?学一个能找到工作的科目,更容易啊!

不是只有在 “普通高中” 读书,才算是聪明,真正的聪明人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从事了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业。

知乎用户 Cavani 发表

有点像新加坡模式。

啥时候我们的住房也像新加坡就好了!

知乎用户 杨煜坤 发表

本来我想拿出近四十年主要发达国家劳动者受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均收入变化的数据同我国作对比,回归一下未来我国劳动者教育构成的合理规划。

但看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回答,觉得问题不是这么简单。我先依据某些确定正确的原则来阐述这个问题。以最大化增进我国未来整体和个体的福祉为目的,研究如何更好建立一个具有全球竞争优势满足现代化需要同时符合老百姓意愿公平开放的教育体系。

放下这个问题本身,先说一些关于教育的确定性结论。

一:劳动者净产出=产出减收入=社会全体福祉,收入可受政策调节,产出基于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有效劳动投入,(产出包括维持和发展社会整体所需的各种产品、服务和创造性活动,比如衣食住行娱、政军科教文卫医环等,有些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出不一定存在适时回报,比如 b 站 up 和知乎答题,这需要劳动者的价值观和动机推动。)好了,跳过显见的论证环节,**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知识技能加正向价值观的个体∪更高的社会协作和协调水平∪更好的知识技能增长体系∪更具创新和高效的生产和服务组织=更高的净产出=更高的社会总福祉=更高的个体平均福祉,**等号也可看作正相关号。(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朔造我们成为有价值的个体:自我认知与发展、能够持续提升知识技能、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遵守和维护共同规则、具有协作和共处能力。)

袁隆平先生就是一位净产出特别大,显著提高了社会总福祉的创造型劳动者代表。每当一个劳动者因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足而没有充分实现知识和技能增长以及形成良好价值观导致净产出的损失,都会导致社会总福祉和人均福祉的降低。注意,这里的净产出损失要大于教育成本的投入,这两者可能并非简单关系。这个问题后面再谈。

二: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在长周期内的家庭教育环境,表现为正向循环和负向循环: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视教育,越低越不能掌握正确方式或投入适当精力和资源,由此导致形成不依据智力∪努力程度的社会分层,而依据智力和能力从事相关社会生产活动特别是创造型生产活动是能增长社会总产出即总福祉的。易得:受教育程度提高=受教育者作为父母时对子女的教育能力提高=社会总福祉提升。

儿童最初的智力差异,在不同的认知思维启蒙、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引导下,可能会在长期成长中呈现相反的发展路径。在这个问题的许多回答中,人们的初生智力差异,远不如后天因教育资源教育环境造成的能力发展差异来得大。因为有好学区,同龄人学习能力发展途径大为不同。那么 50%学习能力不足的人应转为中职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如果真有如此高比例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那也是早期教育投入和质量不足的教育失败造成的。

我们社会不能回避教育失败单纯追求教育数字的提升,家庭也不能回避教育失败追求一纸文凭,那只会掩盖更严重的问题。

三:教育的失败=认知思维偏差导致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不足∪未建立明确的学习回报机制导致不正确的学习态度∪非成长性的行为习惯∪完全自我中心导致的无是非观无协作能力和对共同规则的漠视=未接受教师正确启蒙引导∪不合格家长反向引导∪不懂教育的家长未能及时纠正和长期正向引导∪社会教育的薄弱=优质启蒙教师不足∪优质启蒙教师待遇不足∪启蒙教育投入和重视不足

教育失败的比例取决于早期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学校、家庭、社会、同龄人环境、自身意识和行为塑形合力影响青少年成长,合力看方向。

认知思维、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和是非价值观基本能衡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轨迹。

学生的学习能力通常受限于认知思维。认知思维来源于所见所思所行。思维习惯是行为习惯的延伸。

认知思维的模式和层次:

创造性认知思维的两种模式

目的→要素∪可能性∪条件→尝试∪分类尝试→假设规律∪假设途径→验证→精确结果∪重定义→应用转换;

事实比较∪想象比较→优劣∪异同→原因∪条件∪要素→选择∪假设→验证→精确结果∪重定义→应用转换;

理解式学习认知模式

完全不懂→概念要素→书面定义→(例子→验证)→接受定义→应用转换;

性质/概念→规律/应用场景→应用验证→应用转换;

(认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成功奖励经历形成的自信和冲动,追求精确结果、验证习惯、理解运用定义和规律、重塑知识)

机械式学习认知模式

完全不懂→记忆→复制/模仿→标准答案→复述困难→应用困难;

可能性→随机选择→片面结果;

条件→套用→答案;

(没有建立完备的认知链,以达到基本学习目的为标准,没有感受到连续尝试获取知识和答案成功后的精神回馈奖励,需要既打通认知链形成完备逻辑思维,亦要在行为模式上养成挑战与超越的习惯)

逃避式被动式认知思维模式

用脑伤身→求你硬灌→边灌边漏/灌进算我输;

可能性→拒绝尝试;

完全不懂→躺平;

(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和早期家长教育关系极大,一般是压制其好奇心并过分溺爱凡事代劳或者完全放弃引导所致,使其毫无认知体验并由丧失行为的主动性、尝试挑战性延伸至丧失思维的主动性和尝试挑战性)

学习是一个消耗脑力获得长期回报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和形成刺激性积极反馈,能在其中获得乐趣的学生,效果远好于在其中感受痛苦的学生。教师、家长以至学生学习环境都能影响学习能力的最初形成。

关于智力因素在不同认知思维形成中的作用,良好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较容易获得思维活动带来的回馈激励,但养成正确的认知思维模式将能更长远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只是一般学生需要更大的教育引导和精力投入。

我不知道科学的认知思维训练对早期儿童会带来怎样的长期差异化影响,有心的家长和老师可以试一试。

学习态度不用说了,学习不费力且身边能接触到具有学习回报的例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都能养成基本的学习态度。

行为习惯,比如整理整洁的习惯,规划时间的习惯,不止影响学习还会长远影响一生。

是非观受家庭教育和所处成长环境影响较大,家长不能忽视这一点,不然可能悔之晚矣。

四:教育成本。教育显性成本=教育投入占 GDP 比例=政府投入∪家庭投入∪社会投入,教育的隐性损耗成本=未有充足且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质量不足导致的教育失败=过高的教育投入而未达应有的教育目的=社会发展潜力和竞争潜力的损失=社会总福祉和人均福祉的损失

好了,该拿事实和数据讲讲怎样实现更好的教育了。

一是基础教育师资优化和投入提高。我国初中小学教师与高中大学教师相比,工资收入差距是极大的。2019 年美国中小学教师平均也有五万美元年薪,和大学教师平均六七万差别不大,因此美国中小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构成,硕士占多数。如果要普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必须通过提高工资手段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充实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更高的师资收入=更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更好的教育成果=更高的社会福祉

二是基础教育成本问题。除政府投入成本,还要考虑社会投入成本。这里主要是公办民办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卖方市场竞争越有序充分且垄断越少,买方市场付出的成本越低,质量越有保障。**民办教育可以促进竞争,增加教育资源总量,但不能通过各种方式形成垄断。这点各地因经济情况和教育政策差异比较大。最佳的方式就是促进其有序发展,民办学校可以引进师资,控制其从公办系统挖人等降低公办系统质量的行为。

三基础教育公平问题。不同学区不同生源不同教学质量,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进一步导致学区房现象和社会阶层分化。这问题美帝也没解决。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却解决得很好。为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应有之义,教育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结合实际采取措施让老百姓满意且能实现高质量的教育供给。

好,如果基础教育没啥说的了,开始研究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适合我国的现代化需要。

最近每隔三年经合组织的全球 15 岁基础教育质量测试,中国以江苏上海北京浙江考生参加,取得了超过多数发达国家的成绩。如果成绩具有普遍性,这说明两点,江浙沪京的基础教育质量极高,其能够进一步接受创新型教育的比例可以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那发达国家最近几十年的教育趋势是怎样的呢?四十年前美国的高等教育几个指标已经比较稳定也相当成熟,如占 GDP 投入,10 万人口在校就读人数,高中毕业生大学录取率,生均投入等,近二十年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劳动者高等教育比例正在向美国靠拢,日韩在比例上已有超美之势,生均投入则尚不如。瑞士德国独树一帜,四十年前即已通过高普及的早期职业教育同美国一样大幅降低了高中教育程度以下的劳动人口(10%以下),但本科教育比例长期比英美低,近年也处于持续增长期。英美日韩是将职业教育主要放到高中以后的典型国家。同日韩占适龄人口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的高等教育毕业率不同,美国高等教育毕业率仅为同期高中毕业生的 40%多,中国现目前高等教育也接近这一比例。然而,敲个黑板,此时每 10 万人口的高校在校生人数,美国约为中国的一倍达到六千人,中国各种类型全算上三千左右。适龄人口比例是一个因素,另外原因美国是百分之六十的录取率,中间休学退学一部分,美国还有更高的研究生比例,所以导致同时在校人数如此之高。要知道中国是最近十几年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才达到这一数字,而美国已经维持这一数字几十年了。所以他的科技、他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他的人均产出人均收入才能长期引领世界。我们的高等教育师资、投入都还有极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平衡性和创新能力上更是如此。中国 50%的劳动者如果少这至少平均 3 年的教育年限,是否会在长期上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人均产出能力,是否会不利于缩小劳动者的收入差距。

还是 OECD 的数据,2020 统计了全球五十多个国家研究生、本科生和高中毕业以下劳动者的人均收入差距。即便在人均收入较为平均的欧洲,本科生人均收入也是高中毕业以下劳动者的 1.5 倍之多(美国超 1.9 倍)。人均收入的差距基本符合人均产出的差距,受教育程度不足导致低技能者参与组织化生产和获取长期稳定工作的能力不足,教育程度越低失业率越高。增进共同福祉迈入发达国家=增加高产出高收入就业比例减少低产出低收入就业比例=高教育程度劳动者比例逐步迭代低教育程度劳动者比例,通过教育的自然迭代速度=发展速度

然后谈下产业劳动者的需求比例。2018 美国劳工部数据高收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岗位约占 50%,40%一般技能岗位,还有 10%低技能岗位。与美国劳动者所受教育程度结构大致吻合。七人普数据出来了我国现在劳动者高中以下劳动者比例仍至少超 50%,我们市数据超 70%,虽然这些劳动者用 10 小时无休日撑起了庞大的中国制造,但他们这么干肯定不是为了让自己子女干同样的事,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义。要么改善劳动条件要么改善收入条件。制造业升级需要的是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中职学生作为技术工人能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除了少数公共事业学科看不到他们具有稳定的前途。那么欧洲一些国家是怎么建设满足社会所需职业教育的呢?答案就是把职业教育办成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申请的随到随学的各个各具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中心,而且都是按大类减少细分专业以增加市场适应性,以此满足社会需求。**并且绝大部分职业教育是在 24 岁后才得以完成,和制造业相关的职业教育则是同企业紧密合作,除掌握基本生产技能还要能把提升生产工艺和解决技术难点反馈到学校教学之中。**社会需要什么职业,自然会反映在供需价格上,自然就有人愿意去竞争性的有目的学习,前提是要有充足的学习机会和较低的转换行业的成本。这样肯定是优于把学生扔到一个前途未卜的地方,在不知学习有何意义的年龄虚度光阴。回报的确定性是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而这种回报不确定性同样加重家长的焦虑,使基础教育竞争白热化。

教育是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最关键一环。届时我们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构成和每百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比例至少要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这仅还有一代人的时间。我们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都要达到满足社会需要且国际领先水平,为此投入、师资建设、公平性、有序竞争、多方协力都至关重要。教育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和前瞩性,也要满足基本原则,即努力保证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充足,机会平等,高质高效,符合社会及百姓所需。

知乎用户 凉郁 发表

我在十八线小城的普通初中当老师,刚上班的时候真的大开眼界。

我毕业于重点初中,每个班上最叛逆最不好学的一两个学生也就是偶尔欠作业,上课不听课自己干自己的。每个人都能考上高中,只不过考上的高中有好有坏罢了。

可是现在的这所学校里,普通班随时随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上课不听课,大多数时候一个班 50 个人只有十几个人听课做笔记,剩下的学生干什么的都有。睡觉的还好,最怕的是动手打架的,有些学生到了初三还能一言不合就课上开打。

至于学习成绩,我教的这门课,满分 60 分,最低分 3 分,就算选择题之选 C 也不至于是这个分吧。不过想想只考 3 分又有什么奇怪,毕竟我在课上叫学生翻书翻到 X 页,即使我说了十次也会有学生问到底要翻到哪一页。

这种学生,你让他上高中不是折磨他吗?早早读个技校学门手艺不是挺好的。而且就算读了高中又怎么样,大学多半也就是落榜或者考个很难找工作的三本文科专业,还不如别浪费高中三年直接去读技校好了。

别看不起技校,我们这里照样有读了技校的学生放了假高高兴兴地拿着自己做的糕点来看老师的,糕点做得还挺好的。所以干嘛非要把这部分人放在高中里受折磨,不让他们干自己擅长的事情呢?

知乎用户 喵大人​ 发表

题主你冤枉教育部了,教育部没这权力的

知乎用户 西城飞鹰 发表

首先,如果剩下百分之 50 的初中生,绝大部分能给提供质量不差,费用较低的职业教育和较为明确的出路的话,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

如果不能,就不要迈大步子,容易扯淡。

先打基础,再盖房子。

别房子都快盖好了,地基一塌糊涂,又要修修补补好多年,花了房主和住户的成本,坑了一批砖,也坑了整个房子。

知乎用户 Anonymous 发表

不是.. 什么叫 “仅 50%”? 难道曾经有超过 50% 的时候?

事实是, 50% 已经是历史最高水平了.

知乎用户 丁长老 发表

因为剩下的 50%,他们心理上还没准备好进入社会,这是缓冲池。

知乎用户 诗与星空​​ 发表

除了高中应届毕业生能参加普通高考外,高考还允许社会青年参加,除了不能参加保送、部分军事院校不能报名外,绝大多数高校机会均等。

另外,为了给职高学生打开一道门,现在还有专门面向职高的春季高考,春季高考主要以专业性二三本高校为主。

这意味着,那 50% 不上高中的孩子,并没有像一些自媒体说的,被剥夺了上大学的权力。

从这个角度,重新理解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和以前相比,现在想上高中的孩子太多了,但财政缺钱,只能负担得起一半适龄青年的高中费用,另一半去职高。

如果确实是被埋没的学习的料子,你随便找个地方蛰伏三年,三年后高考继续欢迎你。

知乎用户 雷较瘦 发表

再过两个多月,就中考了。和初中学子们紧张的备考状态形影相随的,还有家长们的中考焦虑。离谱的是,为中考而焦虑的,多数是孩子还没上初中,甚至没上小学的家长。

我上次写了篇《上高中多么简单的事情,家长别再戏精上身了!》,像下面这样的评论,实在是一股清流,也特别少。

绝大多数评论都是喷我的,有多难听就有多难听。但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考的相关事实不会因为任何一个家长的焦虑或幻想,而改变一丝一毫。做人如果连面对现实的勇气都没有,那还怎么生活呢?

可怜!可悲!可叹啊!

我生在四线贫困小城市,以前治安很乱,读书氛围也非常差,小学、初中未毕业就辍学的比比皆是。恰好五年级我爸在工作的地方被人无辜殴打,后又去深圳谋生了,经常不在家,安稳的家庭环境一夕剧变。我因为害怕家中被贼人盗窃,或惊吓到妈妈和弟弟妹妹,每天晚上都几乎 8 点睡觉,等半夜 2、3 点醒来拿着棍子巡逻至外面有人声了,再补觉。

坦白说,我很害怕,又怕黑。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里来的勇气,我只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家人。我没有哭哭啼啼,怨天尤人,因为我命由我不由天。现在想来,大概就是那数百个晚上的守夜,让我的精神力量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所以,长大以后的我遇见了几个很大的困难、挫折,都没有低头放弃,挺过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学习力,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也没有学坏,从未让我爸妈担心过。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如果家长未战先怯,那其孩子想必也不会有多厉害。如果不能正视中考的事实,认清形势,放弃幻想,将来必然会遭遇滑铁卢。未必是孩子考不上普高,也可能是因为常年错误过度鸡娃而使得孩子身心俱损,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但我能理解,大多数家长的中考焦虑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空穴来风。

我搜索了 “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 这个关键词,出来的都是些营销号。

点开一个看,其中用语要多煽情就有多煽情,实在令人窒息!

我记得以前的时候说高考定终身,就已经非常离谱了。

比如马先生当年考上了深大,所以就定了他后来创办了企鹅?另一位马先生考上了杭州示范,就注定要创办阿里?

哈哈哈哈哈。

世人往往只盯着少数极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以偏概全,扭曲事实。就拿我上的中山大学为例,80% 以上的学生在工作 5-10 年后都归于平庸,和那些在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没太大区别。也有特别牛的,比如前不久上市的逸仙电商(旗下有完美日记品牌)创始人就是中大校友。混得比平均水平差的,我的大学同学里面就有。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上什么大学只是决定了人生的一段经历,绝对不能决定人生的长远发展。姜太公钓鱼,七老八十才等到了西伯侯姬昌,成就一番伟业。

决定人生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我相信,真正的强者,即使不读大学、读不上好大学,依然能飞黄腾达。反之,真正的弱者,读上了最好的大学,穿起龙袍也不像太子。

人可以输很多东西,但是气势,绝对不能输!

《左传》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考场如战场,慌者必败!

一旦家长被这种败者情绪染上了,可就麻烦大了。而且,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慢慢就形成了大范围的中考焦虑。

至于事实是什么,因为说的人太多了,早就没人管了。以讹传讹,祸害千里。

我特别想写写三人成虎的故事,出自《韩非子》: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日:“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竞不得见。

几日前,我恰好有幸见识到了现代版的三人成虎。

挑选几条经典的胡说八道,闭着眼睛说瞎话。

杭州高中最低录取线是 480 分?

难不成杭州高中,人均 211/985?

但事实呢?

我看到录取 490 分以下的高中一堆,列出来的学校最低的是 449。看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是 310,说明实际最低录取分数应该不会高于 400 分。

这不就是比 60% 的及格分多一点吗?

这是益阳。

20 多年前,就是 90 年代的事。据我所知,我们市的高中录取线是一年比一年高的,我中考的时候,还不到及格分,360 分就可以读高中了,还招不满。

对此,有人去找了岳阳的资料进行驳斥了。

再来一个,是厦门的。

我随便搜个新闻都有了,57%!

厦门中考总分 655,分数线如下,最低的投档分差不多是 450,不到 70% 分数。

接近 60% 录取率,比及格线略高一点,这不是班级前三十名能上吗?

再一个岳阳的。

实际呢?

何止三人成虎了,四个人都是胡说八道,搜索一下新闻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愿意干。我都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故意传播中考焦虑的推手。

另外有一个,也是离谱。

每年 985、211 毕业生最多 100 万人,剩下的 900 万大学生,没人要了?深圳大学就不是 211,在深圳就业情况也是非常好的。

当情绪蒙蔽了头脑,再说什么事实,他们这种人也是听不进去的。

但我的读者们,应该不至于如此昏庸。据我所知,全国上下,无论北上广深,中考录取率都是差不多的,就是 50% 上下浮动。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城市,中考难度是特别难的。如果有早就是大新闻,街知巷闻了。

我知道大家肯定自己也能搜到相关资讯,请允许我越俎代庖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在写文章之前,都是做了很多调查的,未必精确,但一定确保不出任何大的失误。

上普通高中,确实是不难的,只要达到优良的成绩水准,不用担心。100 分考 7、80 分,如果小朋友连这个水准都达不到,甚至考试不及格,还想考高中?基础不牢,上高中就是听天书一般。学不进去,影响课堂氛围,这对那些好好学习的同学,公平吗?要是遇到几个戏精家长,不思反省,却对老师要求过高,干扰教学秩序,又当如何?

炒作中考焦虑,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搞教育军备竞赛,和学区房的房价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诸位读者,可以冷静看待现在外面流行的一些言论。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可。

只要咱们自己尊重基本规律,默默耕耘,静待花开。我相信,结果肯定不会差到哪去。

知乎用户 超越者 HY​ 发表

这样想,如果有 80% 的学生进高中,那 20% 会觉得非常痛苦。但是一旦变成有 50% 都没有进入高中,多了 30% 陪自己,那就好受多了。

知乎用户 送你一朵格桑花 发表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有许多地方普通高中完全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入学,但是由于受 50% 的普高录取率所限制而不能多招生。这导致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提前面对 “一考定终身” 的巨大压力:在大学里,85 分的成绩已经算良好,但中考时以单科满分 100 计,得 85 分的孩子甚至考不上普高。

在残酷的中考面前,为了避免被早早淘汰的命运,家长押上钱、学生押上命去拼,去报课外辅导班、去超前学习,6 年级许多牛娃已经能刷中考一模二模卷,8、9 年级能刷高考卷的在一二线城市比比皆是。

在这种超前学习的 “题海战术 " 和“军备竞赛” 下,数量众多的所谓好学生成了机械的刷题机。许多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身体和心理皆出现问题。这些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少年儿童成长规律,靠抢跑成功拿到大学入场券的学生,真正上了大学后,由于长年 “小马拉大车” 的脑体透支,往往表现得对科学缺乏兴趣和敬畏,尤其缺乏想像力、创造力和创新力,更遑论批判性思维了。

而那些按正常节奏学习、成长的孩子却被当作差生早早甩出局一一他们相对较低的教育水平势必影响他们的眼界和格局、势必影响他们的发展,这些职高毕业的孩子们的人生和未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大概率会比受过正常中高等教育的人更加艰难。

一半的初中毕业生在最应该学习的黄金时光去职高接受简单技能培训,其实是使他们尚在懵懂时就丧失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丧失了对人生方向的掌控权和选择权。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益,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绝大多数简单劳动力。这些职高孩子的未来肉眼可见的无助无望,一半的入职高率也会导致国民素质的普遍降低。毕竟,根据有关调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职高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教师队伍素质参次不齐,日常教学管理不规范甚至混乱。目前,职高毕业生的就业及收入等也缺乏相应制度保障。

在一切条件尚未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就简单粗暴地将一半数量的初中生推入职业高中,这对学生,对家长有失公平,对社会健康发展存在一定隐患。

所以,从长远看,初中生 50% 的升普高政策,无论是于学生、于家长、于社会、于国家未来,均无胜利方可言。

知乎用户 seraphlau 发表

高中大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步登天?

不是 985211,能改写人生吗?

永远就是头部那群人才可以!

剩下来的人做什么?还不是老样子,干文秘的干文秘,跑业务的跑业务,也就风口中的行业不在乎你文凭更看重能力,其实只是因为他们缺人罢了。

一个萝卜一个坑,好坑占满了,剩下的活还是要人干。技校,大专原本就能胜任的工作,非得花高薪聘请某 985211 研究生来干?

只是在国人眼里大专比本科低人一等,因为早年只有考不上大学的才会去大专,跟技校一样,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以后的工作不如大学生来的好,吃的辛苦饭,所以是低收入的代名词。

可 n 年前,大厨美容美发工资就过已万,一个个以挣钱来判断人生成败,却又要孩子饱读诗书,骨子里看不起大专技校生,殊不知专业技能也是知识啊!这就是赤裸裸的双标。

给我老婆理发的,是一个当年 19 岁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小时候吃饭都吃不饱,现在做成了店长,住着千万的房子开着大几十万的车子,三娃也有了。

他现在很感恩,很知足。很感谢他老板带他出道,所以这么多年一直跟着他老板干。他说年青人只要肯干愿意吃苦就能挣到钱,他那里收入 1-2 万的很多。只不过小时候吃的苦太多,所以现在对自己对家人特别好,舍得花钱,不想被再别人瞧不起。

这只是个例子。

想想你一天遇到的人,碰到的东西。绝大部分是不需要本科学历去完成的,比如你穿的衣服开的车,吃的早饭睡的床,厂长主管可能需要更高的学历,但员工却不需要啊。

所以升高中 50% 并不少了,也是提前强制让一部分人做出人生规划,而读高中的只不过是晚了三年罢了。

如果 100% 上高中,那又会出现 50% 上大学问题。

如果 100% 上大学,那又会出现 50% 上二本以上的问题。

如果 100% 二本,那又会出现 50%985211 的问题。

如果 100%985211,那又会 50% 的人拿着高学历去干技校大专生的活儿的问题!

知乎用户 白鸦​​ 发表

这问题如果是学生问的我还能理解,要是家长问的的话,他可就该去做一下阿尔茨海默症的检查了,早查早治疗能提高点儿生活质量——咱国啥时候普遍有 50% 以上的初中生考高中了?做梦的时候嘛?

明明一直都是这样甚至以前比例更低,怎么突然就 “仅” 上了呢?

而且初中是义务教育,中考就意味着是这一年初生的所有孩子一起考试,只要智力上没疾病就要参加中考,参考的门槛约等于没有。

这么鱼龙混杂的考生里,真有 50% 以上的人智商达到能听懂高数的水平了嘛?回忆一下初中时候你们班后 50% 的人的课堂表现行嘛?是不是很多略微复杂一点儿的题他们都懵了?

如果你是在什么尖子班之类的就回忆一下你整个年级,人类智商分布比例基本是稳定的,18 岁以后能听懂大学课程的每个年龄段都是那么多人(按比例算),50% 已经足够把拼一枪有可能摸到末流本科的人圈进来了,中考连前 50% 都到不了的人就说明将来让他考大专他都没戏,因为智商不够。

就别说 50% 了,当年我中考的时候我们班 60 多人里面考上高中的就 20 人左右,也就是 33%,这里面会有一两个本来能上省重点结果失手落到市重点的,或者本来是省重点第三梯队的一爆发拼到了第二梯队,好的坏的意外都局限在这种很细的层次上,不存在班级前十名最后完全没考上高中这种奇怪情况,因为中考试卷的难度有剃度,智商低的不会把分数飙到和智商高的差不多。

但现在很多家长好像就是在成天瞎担心这种情况,孩子都年级前 10% 了,他们也在那担心万一中考没进 50% 怎么办,也不知道是太瞧不起自己孩子还是太瞧得起所有其他孩子,这么简单的事儿都想不明白,把自己和孩子都整得狂焦虑。

所以如何评价有 50% 的孩子能上高中?评价就是这非常好,足够保证将来能考上本科的孩子一定有高中上。如果你的孩子是平时测验稳定在 50% 名次浮动的话,就说明他的智力考大学本来就艰难,就算拼命上了高中也只是多了一丝渺茫的希望而已,意义不是特别大。

知乎用户 湖海散人​ 发表

还仅?我在泰安初中考高中的时候,一个班 60 个人只有 12 个能考上一二泰。

山东省一届高中生,24 万人,只能考上 2 万多本科。

知乎用户 tombkeeper​ 发表

假设世界上有两种职业,A 和 B。社会上有 20% 的人做 A,80% 的人做 B。

现在让所有人都能读到博士,会发生什么?

首先,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必须往下拉,否则很多人毕不了业。参考:

[【震惊我妈】明星的文化水平可以低到什么程度​www.bilibili.com/s/video/BV1MK411A73q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ilibili.com/s/video/BV1MK411A73q)

然后这些人会到知乎上问 “如何评价现在仅 50% 的本科生能毕业?”

但是社会需求还是一样的。所以最终会通过包括考试在内的各种手段选出 20% 的博士做 A,80% 的博士去做 B。

什么都没变,而且大家会抱怨 “博士内卷了”。

知乎用户 潇生客看世界啦​ 发表

低⊙▽⊙(ง •̀_•́)ง男

知乎用户 还是天晴 发表

我也是醉了,那么多人一口一个那些考不上高中的人也许不适合理论学习,学门技术对大家都好,呵呵呵,真有一种管理社会的感觉,你是一把手吗?
首先,目前的职业学校,拿江苏苏南这一带来说,基本全是垃圾,肯定有人不服,这些职校对外都宣称有什么优异的地方,但其实,垃圾就是垃圾
垃圾在哪?首先说技术,首先职校提供的学习课程无非就是机电、数控、汽修,还有烹饪等等,学了这些,来到社会,是容易找工作,工资比起本一本二的人来说,开始时可能差不多,甚至更高,但是,技校生的前途是没有本科硕博来的更有发展的,确实有职校生职业生涯很成功,经商当了老板,但我估计,多数的职校生,一辈子依然是底层,少数成为中产阶级
这不是最难过的,最难过的是,最新的文化,他们几乎接触不到,职校之所以差,不是老师差,现在不少海外留学归来的老师也去职校教书了,差的地方在于氛围,特别是学生之间的氛围,简单一点,青少年帮派文化在这里的滞留,比任何地方都更浓厚,这对人的一生发展都是不利的,为什么?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何况你效法的压根就是最下!
我认为,把人当做零件,认为社会是个运行机器,每个个人按照能力、天赋来划入每个岗位,确保社会的有力发展,这种想法从开始就是错的,承然,现今的生产力也只能如此,但是,理念的错误就是错误
很多职校生,初中时候确实不努力,但是,就此认为他们做个职校生也挺好的,这实在不能接受,应该给他们一个更好的发展,职校里也应该提高文化课程的教育,现今所教授的那些技术用处太小,简单来说,社会发展太快,学校教的技术本质上就不是最新的,其次来到社会,技术更新那么快,学校学的技术早已淘汰,只有掌握来源才有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不是现在才是这样的,我读初中的时候 2002 年已经是这样了。

应该是国家刻意为之,保持 50% 的人上高中,50% 的人上职中。

广州珠江新城的楼盘对口直升的天河中学,大概也只能 60%-70% 的人上职中。

所以别看这里房子一两千万,广州前 100 的楼盘一半在这,广州 0.3% 的人住珠江新城,但他们的子女很多也只能读职中。

看过鸡娃电视剧的都知道,很多数学差的中产二代、富二代最终都考不上高中的,谁让中国基础教育本质上是用数学筛人呢?

读数学本质上需要吃苦,逼着你做很枯燥很没有乐趣的事情,富二代只想唱歌跳舞打游戏,自然被刷了。

知乎用户 恩恩 发表

这个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

你以为考上大学的人生就不艰难了?

人人都希望享受廉价快捷的快递外卖,网约车,干净美好的城区环境,便宜的商品,安全的社区。人人都不愿意送快递外卖,开滴滴,扫大街,当保安,进厂当普工。

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你考上大学,他读了中专,你故作惊讶去担忧他的人生是否会不幸。。

那我财务自由不用 996,开豪车住豪宅,泡你们未来的老婆。。。我再故作惊讶去担忧你们这点收入以后怎么买房结婚,你们这样的人生是否过于艰辛和绝望?

你作何感想?

先得意洋洋颐气指使自我以下优胜劣汰天经地义。

转过头来又苦大仇深泣血控诉自我之上弱肉强食有悖人伦。

我尊重每一种职业,每一级学历,每一个个体。唯独你们这些土鳖伪社达,卷中卷,自以为未来的人上人,见一个骂一个,劝你们尽早从 CH4N2O 溶液中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

知乎用户 戴千里​ 发表

深圳最差的普高,也就是录取那些中考排名在 50% 左右学生的高中,三年后的高考是什么水平?

5% 的一本率。

你以为这是全部?naive。

深圳可以招收非户籍学生,但是要比户籍学生多考一些分才能读。而这些最差的普高,非户籍要比户籍学生多考几十分才能上。

你认为那 5% 的一本是这些中考要考接近 400 分的非户籍学生多,还是那些只要考 300 分出头的户籍生多?

给你 100% 的普高率,那些中考排名 50% 以后的学生,有几个能考上大学的?

不过就是统计学的分母而已。

知乎用户 马孔多镇 1 号居民 发表

50% 的高中入学率已经算不错了,这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现象。

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爱读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读进去的。处于十几岁的叛逆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这几个方面任意出现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导致一个学生辍学,更何况还有中考这一关拦着。

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实在是太糟糕了。

我记得读初三的时候,我们班班主任按照成绩排名,强制要求后三十名学生签下协议,在中考结束后去市里一家民办技校读书。

当时鼓吹的是学习四个月,就业包分配,包吃包住,等等。后来听那些去读技校的同学说了才知道,其实大部分就是给沿海各种电子厂输送工人。

后来,高考完之后校门口到处也是各种职业院校发传单,打出的招牌旗号还是就业包分配,毕业颁发本科学历,后来听去了的同学说,毕业之后大部分去得还是各种电子厂,颁发的是成教本科学历。(之前那几年管理松垮,只要交钱都能获得成教本科学历)

考试本来就是一种选拔制度,这无可厚非,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实在差距过大,进入职业学校也学不出什么名堂,所以大部分家长并不愿意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但凡有点办法,哪怕花钱找关系都把孩子往高中塞,实在不行,一部分辍学初中生就早早进入社会了。

所以,最大问题还是要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中国家长都很务实的,一旦看到通过职业教育能让孩子学到一门有用的新技术,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自然会有人争着把孩子往职业学校里面送。

知乎用户 陈新 发表

如果是公立高中,国家有拨款,学生有补贴,那么从国家战略方面考虑,设定 50% 初中生能上高中是没问题的。

但是,我们也要允许没上高中分数线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去读高中,去挑战个人的极限,去争取那虚无缥缈的机会,要允许有能力的家庭去进入私立高中。

但是,从现在有些新闻来看,似乎也要上高中分数线才能读私立高中,我觉得这就没必要了。

知乎用户 Roschach 发表

这项制度真是目光短浅,我们班当初进来的也有很多成绩并不怎么样,甚至家里关系特别硬才进的我们班的人,放到现在肯定是上不了高中的,但是不少现在甚至上的是很好的一本。不能因为中考这一次表现断定一个人各方面一生的潜力。
当初我们班是全校最好的两个班之一,基本都是七百分左右进的,但是到了后来,那些七百分里有一个辍学了,还有几个甚至是个三本专科的分数。事实上,初中的课程和一个人的智商没有太大关系,很多时候一个人成绩不好只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去努力。但是这套制度比高考还要残忍,十三四岁的孩子,就要否定他的一生 (是的,职高就是意味着从底层开始奋斗) 也许还有着光明未来的可能性。
当真是自以为是到极点的决定,毕竟我们不是新加坡,不是德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科技日新月异的国家,可能辛辛苦苦学几年就指着这个吃饭的技术一下子不再被需要了,,,,,谁来为他们负责?凭什么?我就是想问问,凭什么要让这么多孩子为一个不合理的政策搭上也许是一生的代价?
我就是讨厌那些政治正确的舆论,更是讨厌口口声声说着什么职业都有一样光明未来的人。毫无疑问的该被婊起来,他们站在完全不同的阶级,俯视着下面的人在格局逼仄的空间里求生,自己则拥有截然不同的平台和资源,还要说大家是平等竞争,我去你妈的!

知乎用户 桐生院凛 发表

这是好事。

你们不会因为自己脱离学习太久,又或者是本身在重点中学,就忘记某些人能有多烂了吧。

本身无心向学的烂人就应该去中专学个技术早早出来打工,而不是勉强自己跑进高中去影响其他人。

我不是说高中就没有烂人,而是连初中都考不上的人有八成都是比高中烂人更烂的那种。

剩下两成或许不是烂,但是学习跟不上就不要勉强自己了……

知乎用户 答题人杨某 发表

九年义务教育,

剩下的不是义务教育,

我严重怀疑知乎平均学历不到初中,

是没参加过中考吗?不知道升学率?

知乎用户 罗汉果 发表

愚对这种一刀切的做法非常地反感,首先这样做剥夺了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加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等于把高考又向前推了三年,变一次跳龙门为两次跳龙门,无形中加剧了初中阶段的竞争。

职业教育的推进和扩充不应该采用这种行政计划式的做法,如果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普遍就业率更低,那么无形中是在强制使一部分学生纳入低层次劳动力市场。

推进职业教育的正途应该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操作,如果职业技能得到社会的重视,那自然会有人自愿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就像 HR 们看简历时首选 985、211 一样,那么教育资源就会趋向 985、211,真正的教育指挥棒是就业,是薪资。

如果国家,特别是国企,央企,你把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提高,或者建立技术评级以及薪资标准,使得追求技术能力可以获得高收益,那么蓝翔这样的学校自然会火起来。因为在大基建火爆时,挖掘机司机短缺,薪资上升。

没错,在普遍的私营经济下,国家操控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变差了,国家没有办法制定私企的薪资标准,即使在老资本主义国家,薪资也不是政府管的事,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起作用,行业 GH,这是与资本家抗衡的关键力量。点到为止吧。

知乎用户 小隐 发表

因为我个人有过相关经历,所以说一下个人的感觉。从空间上讲不代表全国的情况,从时间上讲不代表现在的情况,从社会角度讲不代表所有阶层。现在杠精太多,免责条款要写好。

我是 85 年参加中考,初中在北京海淀区一普通中学(非市重点、非区重点、非垃圾校),当时的分数是可以直升本校高中的(后来我在该校的同级同学考得最好的是人大法律系和南开生物系)。当时因为我深受社会上 “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思潮的影响,以及少年冲动非要追随当时号称的 “外国人 18 岁就自立、不让家里养了” 的时尚,非要去职高。

我同校同学当时上职高的应该不到五分之一,我同班同学近 30 人,去职高的有 5 个,分别是酒店服务 2、厨师、电子技术、美术各 1。

我上的职高(酒店服务)有 6 个班,总计近 200 人。最后得到的消息是连我本人,一共 3 个人工作后考了大学(一个 985,一个双非,还有一个不知道具体学校)。

同班 30 多人,当时谈恋爱的有五六对吧,很久之后在街上遇见了其中一对,看来是修成正果了。

近 200 人的年级,男生死了一个,是快毕业时班级活动去水库玩,擅自游泳淹死的。女生生了一个,孩子爸爸是同班男生,二人都退学养娃了。打架的不少,少许的进过派出所(不是拘留所,拘留的话当时的规矩会被开除的)。因为毕业后要去的规划中恢弘的酒店综合体被国家治理整顿下马了(现在原址建起了中国铝业总部大楼),所以毕业后鸟兽散,没有太集中。所以毕业后的情况不太清楚了。

比较分析一下,如果说在初中时因为没有分流,所以鱼龙混杂的话,当时分流了 20% 的去了职高,应该比现在的 50%,更 “低端” 吧(政治不正确,用大概个意思),不了解同期普通高中的情况,感觉比不分流时的初中,乱些,但有限,没有到周星驰演的那个校园系列混杂。

我初中班当时去职高的 5 个人中,去学电子技术的毕业后进了中央台,十多年前新闻联播片尾还有他的名字(技术岗),厨师的还做厨师,美术的现在做保险,另一个酒店服务的做了房产中介。

知乎用户 江先生 发表

估计又一次内卷吧。

一个孩子 15 岁 16 岁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去工厂上班还是写字楼上班。

一半人去大学,一半人去中专大专,过去一部分先富了,一部分成了打工仔,一部分人有了城镇社保拿着几千块一个月的退休金,一部分人有了农村社保,拿着 100 多块的退休金。

大家都想成为人上人,如果社会的模式一直是这样,达尔文主义会继续蔓延,都想把自己的同胞踩在脚下。

知乎用户 火火大马车 发表

一直如此,但也没那么不堪,说得好像这些读中职的学生就堕入十八层地狱一样。

他们只要稍微用点点心,国家也还是有很多教育资源配套给他们,算是开后门了的。

首先是中高职衔接教育,这一块基本上只要学生愿意,都能通过中高职衔接的方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专业可以选,也可以继续选现有的专业。

其次,进入高职院校后,还能继续专升本,这一块当然比中职转高职难,但也不是非常难,而且高职升本的选择院校也不差,也有一本院校或者一本专业可选的,当然,进去后能不能跟得上,会不会留级就看个人造化了。

补充一句,现在高职院校里,中高职衔接的生源占比在快速上升,而我们国家开始推行原来的三本转应用型大学、好的高职转职业技术大学,所以,中职生也可以轻松的绕开高考这条路,获得本科毕业证,如果自己努力,也可以转进普通一本院校,走专升本的路线。

实际上,大家仔细看看教育部的网站,就发现,我们的教育规划本身并没有网络上描述的那些 “十恶不赦” 问题。政策出台是非常细致的,如果有人有幸的填写过诸如什么新专业申报书之类的材料,你会发现这东西不知道凝聚了多少专家大师的心血,你想到的,没想到的,他们都反复推敲、试验、实践了很多次,才得到现在的政策。

知乎用户 Victor King 发表

一提到这个问题就必然联系到职业教育,一说的职业教育八成又是德国。

我看大家倒也不都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是学历越低,获得足够保障的机会越少。

别的不说,996…… 大家都懂的

工厂就更不用说了,看看《美国工厂》——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

想要大家不排斥去做基层的工作,先把《劳动法》以及各行业的保障措施做到位了再说吧

再说说职业教育,我们的职业教育,其实就是本科那一套:上课 – 考试 – 发个毕业证。职业的特点体现在哪里?当然不能一棍子打死,也有些职业院校或者专业是不错的,但还有不少学校或专业达不到及格线。只能说,我们的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再看看德国。德国的分流比中国早,但是基本保障做得更好,技术好的工人完全可以一人工作负担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不是我们的 “日常生活”,毕竟一二十年前,欧洲的失业救济差不多 1000 欧元 / 月)。德国企业也是高度参与到职业教育中的。德国企业工人拥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是全球最高的,超过 90%,而欧洲第二名是英国,不到 7 成。(以上大信息来源于郑也夫教授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书)

再说个上了新闻的事情:德国某一任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因为博士论文造假(引用了别人的论文但未注明出处,被视为抄袭),被迫引咎辞职(据说总理想保他——承认论文有问题,但保留国防部长的职位。结果数千教授学者联名反对),博士学位也没了。当然,中国也有假博士,比如翟天临。结果呢?撤销其博士学位当然是正常操作,但从此以后,中国的博士毕业门槛提高了,连本科论文要求都高了不少,今年的查重费用也涨价了……

不吐槽了,总结吧:分流不是坏事,没做好相应的基础保障工作就去分流才是坏事。

知乎用户 lvjjing 发表

坐标江苏,县级市,今年孩子刚刚参加完中考,普通高中的分数线实在是不高,700 分的总分,最好的、年年本一率超过 90% 重点高中不谈,市里包括乡镇最差的高中只要 451 分,高考本科率接近 50%。很难想象上课的时候,稍微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的话,怎么会考不上高中的。

排除个别智商先天不足的,这就是个学习态度的问题,老师讲课,他讲话,老师布置作业,他睡觉,被刷下去一点都不冤。

别说乡镇中小学师资差,咱们这里新老师考进编制之后,除非情况特殊,必须要先放到乡镇学校去教书几年才能有机会调回市区。南京师范大学之类 211 师范专业的本硕生,我们乡镇中小学并不特别罕见,师资、教学设备等软硬件,比起真正偏远贫困的地方,好到天上去了。

重点高中对乡镇初中,还有 20 分的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可以说各方面都很到位了。奈何,教学条件给了,他就是不肯学。咋办?那就只能先去技校,以后从他力所能及的角度建设新中国呗。

知乎用户 ZhaoL 发表

不上高中的人是没有学上了吗?在当前体系下,职业教育出路不好 = 所有人都应该去上普高?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 = 普及十二年高中?

现在的初中知识的难度很大吗?其实根本就没到需要过于深层次的思维和分析能力的程度,初中数学的几何和代数并不需要建立在完全抽象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推导,更多的考验的是对图形和代数关系的本能直觉,初中的物理也只涉及到了对物质规律的最浅显的总结,而语文也没有要求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考的都是基本的文字知识,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换句话说,初中难度的知识考的就是一个人对最基本的数理逻辑,空间直觉,归纳概括,文字表达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更难知识的基本要求。如果连这一层次的知识都无法掌握的话,如何完成高中更深一层次的课业呢。

有许多答案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要给了上高中的机会就能学好,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人群的学习能力总是呈正态分布的,5:5 的普高录取率恰好选出的就是高于平均线的一部分,部分地区扩大到 7:3 也可以考虑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避免了平均线附近的学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没考上高中。也就是说,中考被淘汰的都是没达到同龄人学习能力平均水平的,说的难听点就是不适合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知识,对于低于同龄人平均的人而言,你给他硬塞到普高里去,高考出来也就是两三百分甚至更低的水平,所有学科都学的一头雾水,对他们而言,除了折磨三年以外没有任何用处。

就现成的高中录取率下,高中里面跟不上进度的还是一抓一大把,高中的作文,阅读,解析几何,导数,受力分析,氧化还原让多少人头大。别忘了,能待在高中里的都是同龄人学习能力平均线往上的学生了。我是亲眼见识过家乡县城普通中学的普通班的学生是什么水平的,文字表达基本口语,基本代数运算和几何推理全凭印象,英语水平只停留在单词记忆上,给他们辅导作业的感觉就是,对于能上高中的人而言讲一遍就会的东西,他们就是无法理解,记不住,不是他们不努力,是真的听不懂或者听不进去。

对于当前情况而言,完善分层次的教育体系远比一味扩大普高招生规模重要,就算所有适龄人都进了高中,进了大学,最终出来的也都是水平差异极大的毕业生,低于平均的一样没有好出路。

知乎用户 杉珊姗删栅 发表

还是有进步的,我九零后,我们高考那年,考前老师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说大家都不要慌,好好发挥就好,能考到重点高中的同学们智商都没问题,高考录取率将近 50% 呢,你们当年进高中时中考的录取率只有三分之一,你们还进的是省重点高中,更是那三分之一里的三分之一还少……

你看,那会儿中考的录取率是多么的低…… 现在多年过去了,中考录取率能到 50% 还算不错了。再高也高不起来了,师资力量就那么多,好多学校都关门了,归根结底还是没钱或者说是没钱能花到教育上,养不起太多的学校。

知乎用户 筷子​ 发表

这个比例,从始至终都是这样的。。只不过这两年开始被更多人知道而已。

我们上学的时候比例会更低些。

这些年的发展、扩招,已经让这个比例上升了很多了。即使这样,还是被拿出来说事儿。

看起来是教育的发展没有跟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知乎用户 帕吉 发表

呵呵哒

我 15 年前中考的时候,当时安徽省的普高和技校的比例基本也是按 1:1。每年相当多初中生考不上高中。家里穷的,基本去打工去了,初中就有想多多孩子放弃学习了。基本上考不上高中的,都是初中放弃学习的孩子。

这边老师有一个说法,一二年级差距不大,三四年级拉开差距,五六年级天上地下。小学尚且拉开如此大的差距。初中差距拉的就更大了。学习好的物理化学接近满分,学习差的物理化学二三十分。学习好的数学满分,学习差的数学考个十几二十分。一个班上成绩拉的差距比比皆是。

初中班上有相当多的学生是逃课打架上网打牌。不但自己不学习,还带着其他人都不能学习。老师那他们丝毫没有办法。这批人去了技校之后,依旧逃课打架上网打牌。以前技校老师那都是高危职业,每年都有漂亮女老师被性骚扰,学生和老师打架之类的新闻。

初中淘汰那 50% 就是天生不想学习的。只要孩子初中学的稍微认真一点,考高中基本没有什么问题。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中考这是个普遍升学考试。没那么恐怖。

知乎用户 孤狐无悔​ 发表

中国现在仍然在进行 “九年义务教育”。

中国仍然需要大量的体力工人和技术工人。

对于工人来说,小学和初中学到的常识基本足够。

职高和中专培养出技术工人,没被计算进这 50%。

一方面,我们应当将中考筛选,视为一种正常的竞争。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理解,必须有低学历的体力工人和技术工人作为支撑社会的基础,这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妥协余地。

因此,初升高,高中录取率约 50% 是正常现象。

知乎用户 红旗漫 发表

我说实话,就算让 100% 人升高中,认真培养也可以培养 80% 的大学生

我的中学就是直升,最后一个没掉队

要额外消耗巨大的教育资源,真正占据教育资源的只有前排与倒数,教育资源不够是现实,所以非常期待未来在人口较少的时候,教育资源过剩,检验一下我说的是不是对

我们要承认教育资源不足

知乎用户 呵呵 发表

这道题问的好,换个问法,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读书考学的路线?
我们国家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九年教育,家庭也有义务送孩子去学校接受九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初中毕业,学生第一次面临未来发展的选择问题。
初中升高中的中考,是一项选拔考试,只有达到分数线的学生才能去上高中,达不到分数线的要么复读重考高中,要么去上中专技校,或者直接走向社会。
同时,中考也是一项筛选考试,这项筛选考试,筛除了那些不适合理论学习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在十五六岁的关键点上,去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他们虽然在学校学习成绩不行,但他们可能动手能力强,或者社会适应能力强,高中阶段的理论学习,可能并不适合他们。
大部分知乎 er 们都是各大高校毕业,还有很多是海龟、985、211,中考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过程,丝毫没有在他们记忆中留下印象,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那群比较优秀的人,是适合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人。
而实际上,初中升高中的录取率只有不到百分之六十,还有接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没有去上高中,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前途就很灰暗了吗?
我们常常有一种很好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很好的教育,上很好的高中,考上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而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就是不善于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即使努力撑破天也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
既然如此,所有学生都上高中然后考大学,就成了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中考就是第一次进行筛选的考试。
对于那些没上高中的学生,我们往往关注的比较少,因为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跟自己同样环境的人。
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来举几个例子吧:
A 同学,初中毕业后上中专,上到一半退学直接走向了社会,他进入社会后,干过很多工作,卖过衣服,开过小店,现在在电信公司上班,日子过的还可以。
B 同学,初中毕业后上中专,学的桥梁建设,毕业后去工地工作过一段时间,后面又去房产中介卖房子,现在已经买房。
C 同学,初中毕业后上中专,学的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去内地工作了一年,后又回家,在家待了半年,看到库尔勒招石油工人,前去应聘,工作到第三年时就已买房,工作到第六年时跳槽到一家外企石油公司,去年见他的时候,问他工资多少,每个月全扣完后到手 23K。
D 同学,初中毕业后,高中上了一学期被开除,然后去混黑社会,混了两年没前途,又开始卖衣服,卖了两年没前途,又开始学习摄影,小有所成,现在库尔勒开了一家影楼。
E 同学,初中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一直跟着一个老板,在他的咖啡厅里干了五年,后面老板回内地,他联合几个朋友开了一家西餐厅,现在情况未知。
F 同学,初中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在我们当地的工厂里做工,每月收入微薄,但也过的惬意,孩子已经会打酱油了。
这是我身边同学的经历,可见,虽然他们没有参加高考上大学,但现在也有着自己的一份工作,干着自己该干的事情,他们不是不想上大学,而是实在不适合在学校里进行理论学习,与其如此,还不如及早选择其他的路,趁年轻学一门技术,或者行业经验,也能在以后过上还算可以的生活。
社会不全都由精英组成,即使我国大学已经扩招了这么多年,大学生在全社会中占比也只有 10% 左右,90% 的人都没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才是社会中的大多数。
这 90% 的人,可能是食堂卖早饭的阿姨,可能是市场卖菜的大妈,可能是厂房里的工人,可能是开公交的大叔,他们虽然没有高学历,但也在为这个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个社会最美好的地方在于,它本身是绚烂多彩的,只要你肯努力,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能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成绩。
所以,也别太纠结中考的录取率,这对于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人生的积极引导。

知乎用户 曾焱 发表

左手的意思我懂,右手的意思我也懂,两只手这么待着,我看不懂。

坚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考虑到目前越来越严酷的学历要求和制造业工作环境,很多家长是不希望让自己小孩成为下面那一半的。那要怎么提高成绩呢?

教育部 2021 工作部署将大力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会对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培训行业带来什么影响?1744 赞同 · 333 评论回答

考不上,公立初中也不能复读。这点我是不反对的,毕竟公立学校资源是国家的,复读也是有点重复刷国家资源的感觉。

但如果不想上中职,那就去民办学校。民办现在也严格了。

[四川暂停审批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释放了哪些信号?1049 关注 · 170 回答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529577)

虽然上述举措都是为了打击现在越来越昂过的课外培训和民办中学喜欢掐尖招生的做法。

但是貌似总体下来还对其他方面影响更大。比如按照这个数据,强制转化为 50%,你说要影响多少人。这些人将来要做什么?

现在但凡稍微好一点的工作,稍微大一点的公司本科或者大专学历可是硬性要求。而中职学校的环境和教育水平众所皆知。所以接下来的,初中会变得更加卷,尤其城市中产阶层,毕竟那么贵的学区房到最后上不了高中,想想血压都高。

当然,北京不用担心,因为按照北京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2021 年北京中招的普职比(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比例)仍为 7 比 3,与去年相比没有发生变化。

PS:胡言乱语,没别的意思。

知乎用户 圣光出鞘​ 发表

问题不在于 “现在读经的人太少了”,自古以来,读经的人就是这么少。

问题在于,很多人看到国家发布的统计数据,已经没办法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了。

1. 以我自身为例。我是河北人,1995 年河北出生约 89.67 万人,2013 年河北参加高考的人数为 44.98 万人,应届考生 36.86 万人,再剔除掉一部分中职中专参加高考的,实际上我同龄人中能读完高中并且参加高考的也就 1/3。所以你说只有 50% 的人能去念高中,这个比例是正常的。

2. 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这个比例。我实话实说,之前我看到过的一个数据是,约 2/3 的农村孩子连中职中专都不会去读,直接就去 “外出务工” 了,可见城乡差异之大。不公平不是一半的人不能去读高中,而是读高中的那一半人很可能绝大多数都是城市学生。我们都被自己周围的环境迷惑了,我们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发展很不均等。

3. 不读高中怎么了?为什么大家都想读高中?很简单,因为中职中专毕业找不到好工作,除了流水线就是流水线,富士康待遇算得上是流水线里的天花板了,所以某种意义上 996 真的是一种 “福报”,因为绝大多数中职中专的学生毕业后连被以 996 的方式剥削的“价值” 都没有。

4. 中专毕业,要么先考大专,然后考专接本,之后考研,否则就不存在什么上升通道,我认为强制 50% 的人不读高中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让人不读高中也能活的好,才能解决所有人都削尖脑袋读高中的现象。

知乎用户 郑晨​ 发表

很震惊,现在居然有高达 50% 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考上普通高中啦!

时光荏苒,原来我国的教育都发达到这个程度啦,可喜可贺!

希望明天会更好!

知乎用户 zhuliwei 发表

现在 50%,其实以前更少。

都一样的,社会就业机会一共那么多。大家都上高中,无非就是将来高中生送外卖。社会上找工作,表面看学历,实际看你在同龄人中的排名。大家一起提升学历,排名还是没有变化。

以前当兵都是招初中生,后来招高中生,现在大学毕业没工作的也去报名当兵了。学历内卷呀。

确实不是读书的料,就应该早点往蓝领技术工人方向发展,将来做个高级技工也不错。

知乎用户 咸鱼晓孔 发表

教育质量摆在这里,现在的初中教育,甚至连培养 50% 的人到达高中入学标准都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扩大高中的比例有什么意义呢?

优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能掌握学习的技能,提高初中教育的质量,而不是纠结初中生有多少比例能进入高中。现在的 50% 升学实际上已经偏高了,和初中教育水平完全不匹配。

这种不匹配证据是很明显的,一线地区的初升高比例也就 60% 左右,你觉得全国各地的教育质量和北京上海会有多大的差距?

至于职高的教育,那是另一个问题了,和 50% 的升学率没多大关系。升学率应该看的是到底有多少初中毕业的有能力进行高中学习,显然这个比例现在远不及 50%。

如果有一天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能顺利达到高中学习的条件,那高中甚至可以考虑纳入 100% 的义务教育。

知乎用户 郭永杰 发表

什么影响?没啥影响!帮助你认清现实而已!

如果现在回到二三十年前,没有硬性普职比的年代,你以一百多分的成绩上了普高有啥用?你指望你的孩子这三年逆袭到二本?

那不太可能!一定是国家政策的问题!应该普及大学!五十分就能上二本才对!

那你的孩子以一百多分,高于二本线七八十分的水平上了二本,然后毕业呢?

大把大把四五百分的人在哪儿,六百多也不是凤毛麟角!你还不是处于食物链最低端?

而普高、本科能给你的根本上是你学不会、搞不定的!文化课不行就搞点别的,不好么?电气焊、数控机床、汽车修理那样手艺学精通了不是人中龙凤?你以为坐在办公室那么舒服么?看看现在科局机关和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多少头发非秃即白~每天勾心斗角也没多挣几个钱!厂矿省心费力而已!至于私企……

你加油!!!

知乎用户 诗不成​ 发表

我觉得挺好的。

于私——让不是学习那块料的人早日解脱苦海,想象中的中考落榜生:痛哭流涕、悔不当初,实际上有很多人早就读不下去了。你知道听不懂课堂内容却还要端坐 40 分钟的烦闷吗?你知道明知上学对他毫无用处却还要起早贪黑去 “坐牢” 的憋屈吗?你知道再简单的题也答不上来、在同学里毫无存在感和尊严的屈辱吗?

人生又不是只有一条路。走向职专、技校学一门技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或者直接踏入社会追求梦想,既能缓解就业压力,还为社会创造价值。

于公——大学生够多了,早就贬值了。与其培养过剩的眼高手低大学生,挤破头去抢光鲜亮丽月工资 3000 的工作,也不去做抛头露面高工资的体力活~那不如早早地分流,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的新时代工人,既能缓解用人压力,也能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吃不了寒窗苦读的苦,那就吃社会毒打的苦,没毛病吧?

说句不爱听的,没人剥夺他们的学习权利,也没人觉得不公平。小学和初中的知识难度怎么样,大家都很清楚,给你九年的时间去准备,自己不好好珍惜,怪谁呢?

感到惋惜的只有他们的家长和老师,部分落榜生根本不放在心上。惋惜也不是特别强烈的惋惜,自己的孩子、学生什么样,自己心里肯定清楚。所以,那些爱秀孩子的家长,几乎在孩子升到三四年级时集体消失,因为他们知道,望子成龙只是一种奢望

作为老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句:要不是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强制所有儿童接受九年教育,不允许留级、不允许辍学,有的人怕是一辈子没机会见到四年级的课本,亲耳听到一个活人对他说一句英文,根本就撑不到中考。

他们从一年级,便肆无忌惮地挥霍着时光。不写作业、不听讲,上课睡觉说话、爱来不来,下课调皮捣蛋、打架撒泼,油盐不进、软硬不吃。有的家长深受 “快乐教育” 的荼毒,觉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以 “让孩子快乐成长,做一个自由人” 为由,禁止老师逼他们孩子写作业。买最贵的学区房,考最低的分数。

老师在各种政策的压制下、不甚友好的社会舆论下,也不敢动真格地管,只好劝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要不然将来会后悔。可是,孩子们怎么会听得进去?跟家长说,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四年级转折期,五六年级重思维,家长摆摆手说:我家孩子聪明着呢,到初中就能跟上了

怎地,一看考不上高中,心里着急了?时光不倒流,空中楼阁不好建。别家优秀的孩子,可是一块一块,数十年如一日,才垒起来的高楼大厦。

差距最大的不是知识的构建,而是在漫长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性格。学习好的孩子,孩童时期接受了父母的管教、大小考试的锤炼,一般自制力和意志力强,能面对各种诱惑,坚定目标,心态平稳,且不服输。学习差的孩子,比较任性自大(真的,越是无知的人越觉得自己懂得多)、肆意妄为,不懂得承担责任、思考后果,一点点挫折就会暴躁、放弃。常年的学业不佳导致习得性无助,干什么都是浅尝辄止,总是觉得自己不行、不合适、学不会。

真的,人生不只学习一条路,考不上高中也不是什么致命打击。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认真拼搏,有一技之长,对待自己的工作有耐心、有责任心,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就怕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心术不正、不通情理,明明自己没本事,却天天抱怨社会、责怪父母妻儿,在网上重拳出击,现实里欺负弱小。

知乎用户 鲁班七号电脑 发表

不知道题主是不是没见过学渣……

学渣分两种,一种是天赋型,另一种是混子型……

对于天赋型学渣来说,初中的知识量已经把他们压垮了。让他们上高中,只是让他们多 “享受” 三年的折磨。对于他们来说,提前进入社会或者上职中反而可能对他们更有利……

对于混子型学渣来说,他们当中可能有学习天赋不错的,但因为自身性格,或家庭原因,或学校原因让他们成为了混子,从而影响学习。由于现在鉴别学习能力的方法有限,很难从这些混子型学渣当中筛选沧海遗珠。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我初二时的副班主任就曾经挽救过一个学习天赋并不差的混子,而这个前混子后来也考上了不错的高中和双非一本。但即使有这么尽责的老师,也没法挽救班里其他的混子。如果让这些混子型学渣也考上高中(排除那些靠财力和关系上高中的人),那对其它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

……

接下来就说一下学校……

我老家所在的那个区,有省重点中学和 985 大学。如果我的学生生涯从未离开过我老家所在的那个区,并且我家的学位超好(当年全市最顶尖的小学几乎都在我区),我的学习成绩足够优秀,我从 985 大学刚毕业也会问同样的问题……

当然,再退一步,假如我高考没翻车,我也会这样想。因为我上的初中在我父母的口碑当中是一家差学校(在我父母的心目中,市重点以下的中学都是差学校。后来他们发现 “差学校” 里面还是有好老师,才改变这种观念)。由于我常年被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 pua,导致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让我觉得我的初中就是最低档的初中。而我上的这家“差学校”,高中率略高于 60%……

但现实是,由于我高考翻车,导致我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接触交流的人大多数都是 “低层次” 的。所以在我接触过的并知道他们初中经历的人当中,我发现我的 “差初中” 升高率至少比八成被接触者的初中要高…… 除此之外,由于搬家的原因,我现居地片区算是一个“学校洼地”。我现居地片区有七家初中,除了最强的那家初升高的比例超过一半,其余都在一半以下,拉个平均也就三成左右……

由于我出来工作后,接触到 “学渣” 的数量不少,所以我认为高中率在 50% 左右是合理的……

知乎用户 北京死宅​ 发表

我上学的时候,其实初中生能升到高中的比例连百分之五十都不到,大概六分之一吧。有人问这个数字怎么来的?我的中学在北京大概就是平均水平,教学质量和升学率都在平均线上,当时的初中班一个年级六个班,一个班四十个人,而高中只有两个班,一个班平均二十个人,这么算不就是六分之一吗。

那么那些上不了高中的怎么办?最好的上中专(我那时已经不是中专比高中好的时代了,不过也差不多),毕业包分配,有干部指标;差一点就上职高,一些好一点的职高也包分配,不过干部指标什么就别想了;最差的一般中考前就劝到技校去了,比如公交技校什么的,学一年实现一年,然后就当售票员去了。

那么现在这些渠道还有吗?各地的情况不一样,仅就北京来说一说。中专现在比当年是差很多了,也不包分配了(体制内的工作还包分配,想什么呢?),说句不好听的,是个人就能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大专,专升本一路下来;职高,这个更是个笑话,你就算学了点东西有人用你吗?我一个同学当时上的外事职高,毕业在某宾馆,二十多年下来升到大堂经理,请问现在职高生有这个渠道吗?估计一看学历人都不用;至于技校,哪怕你学点技术,北京还有几个像样的二产?我那时候除了公交技校,比较好的就是二轻技校,现在二轻的产业还有吗?

现在北京的就业环境就是,除非你是这个二代那个二代,不然的话除了大学学历毫无意义。

体制内的工作,都是统招统考,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复转军人,随军家属等),门坎都是大学;二产的工作,不能说没有,但是级别很高(北京现在还经营的工业企业技术水平都很高),职高生……;至于技校,什么单位还要技校的;你说我去当保安刷盘子行不行,不好意思,业内潜规则,北京本地户口的不要。

所以我可以理解这个政策,大学毕业生太卷了,而相对而言技术工人又太缺了,但是这绝不是一个百分之五十能解决的,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也不是一个教育部能解决的,需要人社、工信甚至农业等部门协同协调,我只能说,操之过急只会事倍功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都走进了一个误区:一定要培养很多高级人才。导致我们甚至愿意降低高等教育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以此来让更多人去读书。

这是错的

有些人本来就不是读书的材料,你让他们念到高中大学有什么必要?

体育生本来就没必要念大学,他们身体好就天天去训练好了,和大学生放一起干什么?

知乎用户 sunnyjaja 发表

希望国家继续发展,强盛。

等到高中学历纳入义务制教育,中国就离发达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更近了。

知乎用户 糗百小猪宠物​ 发表

90 年代初,我初中,七个班 350 人,高中,120-130 上下,情况好多了现在

知乎用户 刘棣​ 发表

这是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各地市做的程度不一样,我们莱芜因为职业教育发展差,基本能到 65%:35% 的样子(这 35% 也不一定上职业学校)。所以题目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那么就题目提出的问题,一个一个解释下吧。

1、没有高中可读的人,未来会不会很艰难,这个没有统计数据支持,但是道理上讲,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不如大学生过的容易的,很容易理解。不过呢,委婉的说,这些人上了高中,最后也不一定能上大学(实际上大部分上不了大学,还是走职业学校)。所以说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因为不能上高中而使未来变得更艰难,假如未是艰难的话。

2、7000 人,显然不是泰安市区,是东平还是宁阳?7000 人已经很多了,一般需要至少 6 所高中,学生多了不仅仅是需要教室的问题,内配、师资等等都得考虑。

3、职普比是教育部制定的,主要是考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它。实际上第一次提出职普大体相当是 80 年代末,其后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快(因为那时候中专生就是国家干部,包分配的,所以初中最好的学生都上了中专了),90 年代初的时候职普已经大体相当了。后来一是不包分配,二是高校扩招,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低潮期,导致的结果是技能型人才比较缺,所以国家又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知乎用户 逗泥丸的平方 发表

挺好的,当年正是扩招,我们等来了王者荣耀,于是后人的智慧解决了前面的问题

知乎用户 流枫阁​ 发表

小时候在城乡结合部小学读书,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没有读高中,很多人初中没有毕业就去打工了,还有一位小学时候的好朋友,高一开学去了个还算可以的学校,如果好好读的话,最起码能升入大专。

但是她朋友跟班主任发生了冲突,班主任甩了一句——能念就念不能念就走。然后她跟着问了一句——退学给不给退学费啊,然后学费就退给她,两个好朋友一起离开了学校。

不知道她后来有没有后悔,说实话在小学里我并不是读书最好的,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前几名的孩子有一半多都没有读大学,这件事在我考大学那一年的同学聚会上才知道。一个孩子能不能好好读书,不光在于她自己的天赋,还在于她的家庭,这话不是假的。

知乎用户 冬瓜​ 发表

  2002 年,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现在叫建安区)某乡下初中,我记得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真正考上县一高、二高、三高的,实验班只有不到三十人。

  当时班级总人数为 110 人左右,其中应届生 80 人,复读生 30 人。初三共六个班级,两个实验班 + 四个普通班,总人数应该在 600-700 人这样子。

  这样一算,600 多人总共有 60 人左右考上高中。

  我上面说 “真正考上”,是因为还有个情况:当时考进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读高中实验班的,高中除了四个实验班以外,还另外有八个普通班,全都是高价生。如果把高价生算进去,那么初中考上普高的人数应该再加两倍,总共是 180 人。

  平价生与高价生一起算上,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大概是 30% 上下。

  现在能升到 50%,不错了。

知乎用户 有才的微薄之盐 发表

很早以前我们是高校扩招,提高高等教育人数,因为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这时候增量大于一切,瓶颈是人才数量不足。

按照目前这个在中考就分流的方案来看(本人意见尚无法做出判断这种分流合适与否,只探讨现实政策体现出来的导向结果),目前我们需要的就业机构,经济发展能提供的产业结构,可能需要的是更高质量的蓝领和技能化人才,而不是单纯的高等教育普及。

专业和学历门槛的价值

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更像是通论的基础教育,专业所学带来的对就业的支撑没有那么大,无论是对生源本身,还是对招聘企业而言皆如此。例如,过去这些年大家要的是有个大专、本科学历(知乎人均 985 请忽略这一点学历的纠结),而并不是特别纠结学的专业,因为学历的敲门砖意义大于具体的专业意义,然后学校好坏大于专业意义,之后毕业后择业方向和运气大于所学专业。

可见的过去,大量高等教育毕业生,没有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大有人在,因为没有从事本专业而发展的好的人也大有人在。学什么的都去做软件互联网了,做房地产了,然后总体上拿到了时代红利,也有的是因为个人特质、家庭原因、所在城市原因而收益的。

你会发现,哎?发展好坏它取决于专业本身的比例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很大,但学什么专业并没有一刀切的形成决定性左右职业轨迹的影响力),这包含了一部分教育泛化的趋势。时代的红利还有一个点就是,学得好、干得好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机会,学得不好干别的也有些机会,即使还是学得好机会多,但也没有堵死学不好的人的路。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分开:1、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就业岗位;2、这些就业岗位提供的收入水平和增长空间有多少。后一个问题实际上也分开了不同行业对从业者的学历筛选,这个我们后面说。

产业结构和创富以及社会福利

产业机构就是有高收益和普通收益的,同时福利又不可能覆盖那么高(国家综合实力)水平和那么广,可以同时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高收入和高生活水准。这两者决定了,必然有收益低的领域需要技术门槛没那么高,成本没那么高的劳动力,同时市场只能承担这种成本下的经营运作。

这时候有人指摘说:工资给的不够高,难怪就业结构有问题。这事忽视了蛋糕不够大,而单纯去讲分配问题。

市场就是只能在现阶段提供舍不得给钱,且活还累的大量工作,以及学历知识水平要求、高收入也高一些的工作岗位,也许两者对于劳动者而言投入产出比都不合理,但绝对收益上有差异,而大家目前还没发去奢求投入产出,只能拼命内卷去追求绝对收益差异。

但是这种诉求在宏观意义上不可能实现,等于说现实给了很多人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你去要求工资给够,大概因为着那些工资的购买力马上会降低,然后再次出现钱给的不够,活仍然很累的状态。这事因为这个行业里的企业收入低,利润低,如果提升劳动成本这些企业就没了,这些岗位也就没了。除了通胀,并不能带来名义收入的统一提高。而且通胀会带来实际收入的下降,所以开工资这事不是问题的本质。

问题是现在能承受高劳动力成本,并且创造出高价值的行业少,能拿到主要利润的企业少,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就业的还是服务业和制造业,而这两个领域中大部分细分行业的劳动就业报酬都不高。但是,实话实说就业收入也是在大幅提升的,我们以制造业为例:

下图数据来源:见图中注释。

但是,解决就业的大头并不是收入较高的领域,越往后,零售业服务业在吸纳的劳动量增加,大家看下图,一个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在流出劳动力,一个是住宿餐饮和零售业在流入,另一个是中间虽然稳定增加但是规模总数不够支撑大量就业的行业。

我们发现无论是解决就业的数量、能供提供的收入都指向一个结果——能支撑高收入的(或者还可以的收入的行业领域有限)行业与劳工就业数量相比,是有限的。一个大白话:赚钱多的行业少、岗位少,解决就业的同时没法解决收入。而且制造业年入 7~8 万,在一二线城市的收入中位数上而已,注意中位数不是均值,它更可以反映普遍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在大规模吸纳就业的方面,制造业的收入可能还算不错的,也许服务业更达不到这个数。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愤懑的滴滴司机,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每天都在小红书、微博、朋友圈中沦陷的柜姐、美甲小妹、导购,以及在地铁安检售票、在需要编制的单位做临时工的低收入本地土著,这个广阔的社会现实视角下的各路普通人的收入,以及所需要的学历门槛。

当然还有没进大厂,在中小企业收入足以去星巴克,然后付了房租后月光的应届毕业生们。

大家的收入区间也不过如此。

下图是达到同等制造业比重的情况下,各国的年份以及人均 GDP 数量。

可以看出,在同等比例下,我们的人均产出不够大,这也从侧面上说明产业结构,我们的产业中高利润的、高收益的比重不够,在盘子最大的情况下,我国更多的创造了就业岗位,数以亿计啊。换句话说:我们创造了大量就业的情况下,目前没有创造足够多的人均财富。

这个问题一部分出在人均上!

我们有这么多的劳动者,抛开全球产能、产业结构的金字塔尖绝对值说比率容易陷入矛盾。似乎从微观层面,每个人去要求更多,痛斥自己的老板给的少,但是活多,还 996,以及的确有老板在压榨员工;但从宏观层面,起码到行业层面,如果行业在风口浪尖,收益好增幅大,大家都在做大,那么此时企业主会抢人扩大业务,这时候劳动者的议价能力更强。

这就是为什么品牌互联网、大房地产企业的福利待遇好,不是这些企业有良心,它们的营收和利润让他们可以不苛刻的对待人力成本,而是吸引人才来获取更好的业务发展。我们没法以任何个例来佐证什么老板应该如何,然后员工就会如何。

即使日常乳法,我们也知道法国人民一周工作 35 小时还不满意要上街,即使有大量难民移民不工作,本国人照样可以失业享受福利可以体面生活,你们还乳法么?

因为法国人口不到七千万,实力这些年看似落寞的,然而还在足够多的领域拿着行业的利润塔尖,营收和利润率够养这个国家的人。

分流解决就业

一个池子里装不下了,就要把水引入另一个池子里。

有时候发问:需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这个问题有些令人难以接受,好像谁是负担一样,其实不然,人口还是红利,只不过要看劳动力的定价,以及消费力的多寡。

其实决定产出的更多的是行业和企业,是宏观经济和国家实力,是世界地位,当然也是劳动者本人。在这么多因素下,我们姑且认为决定产出的各个因素影响力一样大,那么是不是劳动者本人的因素也不能决定主要呢?

好了,继续前面,人口既是红利,也是有成本的,那么产出(包含了消费力和劳动产出)、成本之间如何均衡?

目前看,分流是为了在更多领域创造就业,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提供岗位,因为,我们的高收入岗位单纯通过高学历来筛选的话,供应量已经超出了需求。

因为学历在劳动者产出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产业和行业、企业去雇佣消化和使用,或者换一个视角说,给他们成长。

提前分流,就是如此。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专栏:

把天聊死的一百本书​www.zhihu.com/column/c_1050815010439319552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有什么好惊讶的呢,“自古以来” 就是这样啊。

我读初中的时候就是这个比例,班级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没参加中考而参加了所谓的 “分流考”,就是考中专技校和职校去了。

参加中考的也不是个个都考上了,算下来差不多正好是五五开。

参加分流考的也不都是很差的,民航学校,还有各体校,都到初中来挑应届生的,被挑中的也是走分流考。

我们中国的高中就是作为高考的考前培训营而存在的,如果不想考大学,随便混口饭吃,确实没必要读高中。如果高中毕业,大学又没考上,只有一身高不成低不就的做题本事,出路恐怕还不如中专技校。

现实就是:现阶段国家不需要那么多拥有大学学历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大学教育的质量也不高。大学的招生人数卡在那里,那么高中的招生人数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放大一个系数。

知乎用户 特立独行侠 发表

这个问题我犹豫了,怕被和谐,但还是回答一下。

以前就是这样,而且已经有人说的很明白了,不再赘述了。

因为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学生基本没有任何接触。因为好小学 = 能上好初中,自然就隔离了。这样是刚开始的 10 年。

。。。。。。。。。。。。。。。。。。。。。

但那个时候穷,大家都认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并不快,所以相安无事。但 10 年过去了,虽然没有来往,但事实残酷的证明了,读了大专很大概率不如本科,读了中专很大概率不如高中去本科。

10 年前的中专可以干会计,而且还能赚钱养家。一个月 1500-2000,当初二线房价 2000-3000。

10 年后,2021 年的中专会计,连工作都找不到,可以进厂。当初 10 年前中专会计,过了 10 年她手下实习都有 211 本了。

然而信息迟早被打破,都知道本科出来办公室怎么样,中专进厂上班怎么样。别吹什么职业技术教育,老百姓最看中身边切切实实的东西,非常实在。能赚几个钱,能有几分面子,切切实实的反应出来差距,就在眼前那你会让你下一代去读技校吗?

。。。。。。。。。。。。。。。。。。。。。

在某些方面没有改善的情况下,我认为 55 开,必须 50% 的人去技校,虽然很残酷,但很大概率会拉大差距,贫富分化。但能提供廉价劳动力,用一个考试,用一种文凭来判定一切,有好有坏吧。

一方面要让教育退出公平公正,不能让资本参与教育,一方面又要让现实啪啪打脸强制分流。以前普通家庭咬咬牙跺跺脚,我去补个课,培训一下,还有点机会参与竞争。现在不能上辅导班,那我有钱是不是可以花 50W 找个 XX 大学保姆来辅导我的孩子,让你没钱补,直接去技校。我是 XX 大学硕士,她妈是 XX 大学硕士,我们可以自己帮孩子一吧。

。。。。。。。。。。。。。。。。。。。。。

但由于收入生活水平质量,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家庭不是穷得揭不开锅,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读技校,去进工厂。就好比 XX 大学软开,还是选择 XX 大学土木,机械。我觉得百分之九十都会选择软开,因为赚钱啊。

。。。。。。。。。。。。。。。。。。。。。

如果我们那个时候,有可能拿不出几千块钱,就去读技校,但现在不可能了。

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技校生的水平,强行推分流,那不就意味着加速内卷吗?谁都不想去专科,你能学 8 小时,我能学 12 小时,你能学 12 小时我们干 14 小时,我父母能全科辅导,我爸妈能请得起 XX 大学保姆,而你父母是农民工,是工人,那么很大概率上不了好高中,等于上不了好大学,或者就这样就结束了。

职业技术教育那么好,那么人家为啥不拉个横幅,送个锦旗,热烈庆祝 XX 学院转成职业技术大学。感谢国家给我颁发职业技术本科。

。。。。。。。。。。。。。。。。。。。。。

到了某个阶段,教育还原用以前的方法,这内卷要起飞 了。

你不会看到因为减负 5 点就开心难耍的小朋友,你不会看到因为减负,就能在篮球场奔跑的少年。而只会看到从小学就是 996 的孩子。对于家庭条件差不多的人来说,谁家里没点钱,谁也不愿意让名额,那就卷呗,

真怕有一天内卷出来的孩子,发现那么努力,卷到头了,还不如拼爹,这个心中的火,希望的种子灭了,估计就彻底的躺了。

。。。。。。。。。。。。。。。。。。。。。

想让这一切心甘情愿,还是需要政策的努力,拿出结果,老百姓只看结果,读大专,技校能不能有一个养活家庭的收入,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得到尊重,不是被嘲讽的对象。这才是需要努力的地方。不然未来越来越难

知乎用户 南宫安梦 发表

以前更少,当年初中班里 60 个学生,不在前 20 名就有考不进高中的危险。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你看见自己周围本科生满地走,硕士生一操场,博士生一礼堂,其实只是你所处环境与社交圈带给你的假象而已。

知乎用户 清晨落雨​ 发表

从现今就业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企业绝大部分岗位招聘人才起点都是统招专科以上学历,稍具规模的公司则要求统招本科学历。很多公司不承认函授、自考、成考等第二学历。

如果分流,意味着那么多失去高考资格的人一生只能在底层挣扎,终其一生都很难翻身、翻牌。以后他们的孩子呢?受教育资源依旧有限。也将会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贫富两极分化情况愈加严重。这样,会否利于社会稳定?

为什么从十四五岁的年纪就要被迫接受社会和人为的无情淘汰?试问身具天赋异能者又能有多少人?那还是如花般年华,却要过早承受人生大洗牌。

看看那些职专、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的孩子,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到底丰盈了多少内在文化底蕴?掌握了多少专业技能?大家身在其中,见过太多世间沧桑。qishi 低学历者比比皆是。

知乎用户 小凉亭女神 发表

欧美劳动力不足靠移民,咱们劳动力不足靠制造文盲。还是咱们手段高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恕我直言,不是本地的学生或者家长都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没有资格,没有资格。

作为一个青岛考生与你感同身受,并且觉得那些说剩下的百分之五十都不适合上普高的人觉得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
并且加一句,我是青岛的,我们划线百分之五十不是什么为了考生的发展,是为了让青岛的职高发展,出名。
还有,学习环境是不公平的。我们的市南区,升学率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市北大约百分之四十,李沧更低。这些都是排位,划区你说公平吗。别的地区初中还可以稍微放松,高中去拼,而我们小学的时候就要玩命,因为划区去不了的好学校就要评分去了,其中还有找关系的,我们要拼十二年,你说公平吗。
并且不是剩下的百分之五十都没有资格,百分之五十,不觉得残忍吗。初三升高一,大家都知道学习,而小学升初中,还有很多学生丝毫没有注意到中考的残酷,而初二就要会考,初一落下就相当于三年落下。拿我举例,我初一没意识到重要性,所以即使我初二的生物能够考到 73、74(满分八十),我中考依然只六十多。所以,怎么看这都不合理,但是实际上我们能做的,只有逆来顺受。

所以别说什么百分之五十很公平,公平你大爷。

知乎用户 张随便 发表

先纠正你一个错误,是所有孩子都能上高中

而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职业高中也就是你们说的中专

再一个你要不然就是没上过学,要不然就是你们村才通了网

现在普通高中入学比例一直在增加的

原因就是义务段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少了

但是学校数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并没有减少多少

大学也没有减少招生人数

大概回忆了下

20 年前我们中考那会只有不到 30% 孩子能上普通高中

那时候说的是中考比高考难

所以提这个问题要不然就是没中考过,要不然就一点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都没有

知乎用户 问夏晴川 发表

大概就是这么多。

不然,为什么知乎人均 985 怎么会是一个梗呢?

知乎用户 如果会怎么样 发表

这就是为什么官媒批评 “躺平族” 的原因了。

因为劳动密集型低端行业,招不到年轻的工人了!

后果就是 “制造业” 要粗大事的!进而影响“”

国家想的是,如果一个个的都上高中考大学!

谁去种地,工厂拧螺丝,板钢筋,流水线?

那政策就强行让你成为低端人口。

但是你们以为在这个政策下的低端人口,都会去流水线吗?

我敢说绝大部分人,就算是低端人口。

人家也会选择 “网红”“送外卖”“快递员”“垃圾销售” 严重者“犯罪”

也不可能去选择 “纯体力劳动”

短视频带来的 “声色犬马” 的社会价值观。

早就植入到青少年的脑海里了!

(目前只有一个办法,取缔自媒体行业,让政府接管短视频内容,只允许展示政治 经济 电影 体育 影视等内容)

如果不做只能说一切都晚了!!!!

知乎用户 宁南侯 发表

一、如果教育部要强制执行普职分流 1 比 1,请全国一致,不能欺负老实省份!

我只想说如果要全国严格执行普职 1 比 1 分流,请北京带头执行!可惜在北京家长的压力下,北京市教委立马就说还是按照往年比例来,而往年北京中考升入高中的比例是 70%,那么请问教育部其他省份也可以按照往年来吗?

教育部要求提高职普比例较低地区的中职招生比例,北京恰恰是全国职普比例最低的省份,这一政策是不是应该北京先落实好,给全国做个榜样?让其他省份看到政策的严肃性,然后大家纷纷落实呢?

[“中考实行五五分流” 是真还是假?北京市教委:现有的教育结构不会颠覆​baijiahao.baidu.com/s?id=1700783048145413239&wfr=spider&for=pc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jiahao.baidu.com/s%3Fid%3D1700783048145413239%26wfr%3Dspider%26for%3Dpc)

教育部:提高职普比例较低地区的中职招生比例​baijiahao.baidu.com/s?id=1696301882660099551&wfr=spider&for=pc

二、普职分流 1 比 1 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

普职分流最早是 1983 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83〕教中字 006 号)中提出:“力争到 1990 年,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体相当。” 难道 2021 年的国情与 1983 年一样吗?这个比例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请教育部自证其合理性!

刘景忠:“普职比” 的前世今生_教育​www.sohu.com/a/255120650_784866

[王学成:职普大体相当的前世今生_教育​www.sohu.com/a/304899749_200190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sohu.com/a/304899749_200190)

知乎用户 冯老爷是个体面人 发表

这一步,步子扯大了。

中专能不能学到东西扔到一边,学到的技术能不能应用到社会上放在另一边。

单纯的说 这些娃娃 18 岁毕业了能干嘛呢?

继续上大专?

那跟上高中然后上大专有啥区别。

扔到社会上去补充劳动力?

学渣一名,感谢自己没赶上现在的教育制度。

否则我也只能上中专,然后耽搁一辈子。

整个社会对中专是不认可的,让这些孩子上完中专后就去就业,感觉像是毁了一代人。

知乎用户 百夜 優一郎 2 发表

50% 我觉得多了真的。。。

北疆某五线城市,我们这名义的中考录取率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几。

(当然实际录取率是百分之五十多,有个东西叫做 “计划外招生”——不过既然是 “计划外”,那,嘿嘿,学校就要狮子大开口了。。。)

就这样还有几所半死不活的高中全是社会人在晃悠。

主要是必须走高考这条独木桥,又能正确认识自己前路的人实在是非常有限。

要我说,录取率留个百分之五就可以了。

一些高考大省的话风气好一些可以多留一些录取率,但就高考行情来看,想走高考这条路的人说实话不多,任何一个省,我估测的非混子能考出的最低分以下。。。还能有起码 90% 的人。。。

这样的话高考大省我觉得也不用留太多,沿海留个 10% 的录取率,内陆的留个 5% 撑死了。。。

知乎用户 bluetrees 发表

有必要实行 12 年义务教育了,只强制学到初中,太不适应我国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行产业升级的目标了。

2035 年都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了,9 年制义务教育很不适应,先把高中三年强制教育了,后面逐步把高等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高中毕业后再选择去职业大学或者普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尽量让绝大多数人都接受高等教育,无论是偏重技能、偏重工程还是偏重理论,都应当接受高等教育。给技能性的劳动力提供高等教育机会,这样才能提升技能性劳动力在初次分配中的地位。

知乎用户 kemono 发表

建议对比另一个数据:六亿人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为 1000 元

我觉得这比例能对上

知乎用户 bdqd 发表

什么?!有一半的初中生能上高中你们还嫌弃少了?还 “仅”?

我考高中的时候,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高中录取的比例是:通过初中毕业考试且有意愿升学的学生中的 1/16,十六分之一啊!6.25%

请不要告诉我说 6.25%>50%

这,还是 “通过毕业考试且有意愿升学的学生中”,也即:即使我们假设所有同学都可以通过考试完成“初中毕业” 的目标(没啥可隐瞒的,就是有人毕不了业,我后座的妹子,初中毕业考试考五门课有三门没及格)。当年我的很多同学,他们根本就没有升学意愿,在中考报名表格上 “□ 只毕业不升学” 的方格里画√的并不少。如果按初中在籍学生总数来算的话,很可能连 5%,甚至 4% 上高中,都不一定能达到。

也有很多读书不错的,选择了考中师、中专、卫校,而不是高中。尤其是女学生。因为(家长)觉得三五年之后便能稳稳地赚到钞票,比起需要再次高考竞争的高中,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我是浙江的。我觉得我老家当年虽然不算很富有,但总还算过得去了。但依然有不少人,对读高中考大学并没有兴趣,对赶紧挣钱养家兴趣更大。因为他们真的有压力。

虽然时代在进步,但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做到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因此,高中依然是一个分流的节点。有的人,选择了上高中,而有的人选择了去其他学校或者去工作。

当然,选择不上高中的原因有很多:有客观上的家庭经济压力;有父母偏见短视的逼迫;也有主观上的单纯不想升学等等,都有可能。

但作为分流节点,50% 的比例已经不低了。

虽然,我也很希望高中能被纳入义务教育,希望更多人能接受大学教育。但很遗憾,还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在高中能被纳入义务教育之前,要说 50% 这个比例低?我并不觉得。

知乎用户 低调雾雨霏霏​ 发表

如果上普高只是为了读大学,根本没必要焦虑中考分流 1:1 的比例。

这是成都一所职高的招生简章,除了职业教育外,还有一种普职融通班。考不上高中但又非常想读高中的人,就选这个班,在职高读一学期后就安排转学到普通高中学习。注意:财贸职高和铁中都是公办学校,都玩这个套路,私立学校就更别说了。

这种普职融通的套路也不是成都特有,国内很多城市都有这个政策。有的职高没有渠道和高中合办,那就自己办升学班呗。职高自己招老师上高中课程就完事了,高考报名又不限制毕业学校,该怎么考就怎么考呗。

有的职高还有各种国际合作班,和留学机构、海外高校谈了合作,在职高期间就学习英语(日语)和对口课程与技能,毕业以后直接把学生送往国外高校,无非就是家长多花点钱。据我了解,这些学生由于掌握实际技能,很多在海外学习以后就顺利留在当地工作,性价比不低的。

还有的职高和大专合办专业,毕业直接给安排工作,虽然 985211 学生不见得看的上,但这些工作对于普通孩子来说还是不错的。

比如有的职高和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定向招大专生,免学费住宿费、给生活费,毕业后就安排到国网四川、西藏公司工作。一些农村孩子成绩一般、家庭贫困,本来家里打算让他初高中毕业甚至没毕业辍学就去打工,知道这个政策以后就非常激动,纷纷送孩子去读。孩子毕业后,收入在当地也是中高收入。政府扶贫办人员搞定一个孩子,全家人就脱贫了;电力公司也很欢迎这些人,因为他们很珍惜这份工作,而不像一些大学生,一线干不了多久就辞职了。

我觉得家长们应该多去了解一下各类职高,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恐怖。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全部上高中,难道那些不爱学习的人就可以考上名牌大学啦?

知乎用户 孤鹤​ 发表

不是现在,一直是这样,以前能上高中的更少。

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的岗位大概要多少人也是有初步规划的。

需要多少本科生就有多少名额,如果多了,那自然会有一些本来的本科变成专科院校,本来可以上本科的学生变成专科生。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少了自然有不够格的野鸡学校也成了本科。

大学生变多,并不是主要因为教育资源变多了,或者学生真的变聪明了,只是因为名额变多了而已。

所以高中的疯狂竞争其实都是无谓的零和游戏罢了,有人上,就有人上不了。再怎么竞争,名额也不会多出来。只是不同学校的排名会变。

站在个人的角度看确实是很无力的,但更高层面来说调控也是必要的。

知乎用户 求道子 发表

如果大学还是以前那种精英教育,只有 20%甚至 10% 以下的人能上大学,那初中分流 50%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后 50%的人本身就几乎不可能考得上大学。

但实际情况是现在高考录取率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省份都超过了 70%,部分不太 “卷” 的省份连本科率都已经超过了一半。好了,我们都知道通常一个社会的劳动力结构应该是呈金字塔型,越高层级淘汰率越高才对;而在高考落榜率如此之低的今天如果仅 50%的人能上高中,等于是由所学知识和考试题目都比较浅易的中考承担了主要的分流和淘汰功能,考上普高不管你高中学没学懂、高考能打多少分,基本都有大学上;反之初中出现一时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人生道路就从此被框定。这样的制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定型过早,一方面使初中的内卷提前,一方面将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断层,两头大中间小,高中学历、即 “高素质劳动者” 阶层是缺位的。

有一些常见的似是而非声音,在此统一讨论一下。

1. 国家本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上大学,需要职业教育,需要工人,所以要分流职高,限制这些人上大学。

答:分流职业教育是可以的,社会确实不需要 100% 都上大学。但再次强调中考 50% 这个政策要结合大学不断扩招这个具体事实才看出问题。就是一方面大学和研究生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扩招,丝毫没有 “控制上大学人数比例” 的迹象,反之却单单在初中升高中这一关口去缩紧,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就不需要知识基础?让学生拥有高中层次更厚实的底子去学技术有什么坏处?仅有初中基础所学到的技术难道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产业升级?

2. 初中都学不好考不上高中的学生,上了高中也根本学不会,根本不可救药,不如就让他们早点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答:首先那种实在死活学不会或不想学的学生我承认是有不少。不过你如果如此蔑视他们,那有什么证据证明这样的学生恰好占 50%,卡人卡到一半的依据是什么?事实上,中考分数在中段的考分非常密集,学生们在中考复习阶段的竞争极其惨烈,差几分就可能从普高掉到职高(越是像北上广深这样经济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大城市越是如此。偏远落后地区也就算了,学生们的水平和学习积极性确实差一些,这个非一朝一夕可解),那么这些成绩位于 50%—70% 的中段学生,有些仅仅因为初中青春期出现学习成绩的波动,就影响一生的道路,还被打上如此刻薄的标签,难道很人性化?这些初中一时欠佳的学生即使不是能够高中惊天逆袭的大才,即使未来去当工人,就难道连系统接受高中知识的权利都没有?相比之下在普通高中那些真正后劲乏力的学生,就因为中考死记硬背了几个题考过线了就基本决定了未来的阶层,难道是合理的?

3. 上了职高不等同于辍学,职高也是高中,也有机会对口升学。

答:原则上确实是这样的,有不少职高甚至 3 年读下来直接授予大专学历(当然相应地社会认可度就不可能高)。问题并不在于名义上能不能升学,而在于高中的过程实质上接受何种质量的教育。职业高中理论上也有高中课程,但是扎实系统程度实在是无法和普通高中同日而语,再加上有大量确实完全不学习的纯混混掣肘,对那些中等偏下考入职高的学生而言绝非幸事。

更何况 3 所阐述的观点和 1、2 明显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最终仍将回到同一个问题:如果认为这些职高学生继续升读大专、本科都是完全正当合理,那么何以高中这个层次就认为他们没资格去读?难不成高中比大学还难?事实上,大家通常所谓的高中难主要是高考题目难,论知识而言任何理工类大专以上层次的学业仅高等数学一科的难度就可以秒杀高中的总和!那好了,让这些连高中都没正经读过的学生去学高数机械制图等大学课程,按那些 “学渣上了高中也学不懂,纯粹是浪费时间” 的逻辑,这不是更浪费时间吗?

有一位网友说得很好:并不是说非得人人上高中或者 90% 以上上普通高中才好,但是人为地规定卡在 50% 这一比例就有些畸形,即使是按照学业水平去卡人(即将中考由筛选性考试改为过关性考试,达到一个及格之类的分数水平就可以读高中,而非限定名额)也比靠固定名额卡人要合理一些。

综上所述,如果一定要保留现在的职高、坚持普职比 55 开也不是不行,但我建议将职高学制延长一年,加强基础课教育,让职高的前两年也开设和普高相同的课程(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水平合理分班),但学力差一点或者自己不想高考的可以不刷难题,以高中会考作为正式的分流,优异者仍可参加普通高考,差一点的进入职高后两年的职业学习。当然了实在过差没兴趣学文化课的也可以申请直接进入职业学习,只是没有升学资格。总之,我理解的这样的职高更像是差一点的普高和传统职高的结合体,既在当前大的教育体系不变的前提下给中考失误者一个继续高考的机会,也使所有人群普遍意义下基础更夯实些,甚至对那些纯混混而言你多把 ta 关在学校一年避免过早走入社会也能少惹很多事,怎么看也比现在这样的 50% 双轨制一刀切更人性化。

看了

@鱼头好吃鱼尾好吃

的回答,深有启发和感触,在此也借鉴了他的部分观点。感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此政策只能说明你爸爸始终是你爸爸

过于明智了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被挑选的过程,通过一次次考试,选出真正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然而很大一部分的孩子,他们读书的过程,就是等待长大的过程

学习是不存在的,上学只是因为除了上学,也没处可去了,总得有个收容所吧

中考是一次分流,把适合读书的人选出来,不适合的就读中职,没必要再高中大学研究生读下去,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

我们国家现在最缺的是服务业相关从业人员,这群人不需要有过高的文凭就能胜任工作,中职就能培养出此类人才,还缩短了受教育年限,提高了生育率,大大减轻了整个社会的负担

家长的焦虑可以理解,但实没必要。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不算低了,前百分之五十都考不进,只能说明您的孩子确实不是读书那块儿料,不如翻出他每天在班上上课时的监控录像

您的孩子会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您他为什么前百分之五十都进不去

您就再也不会焦虑了

想进前百分之五十,不需要什么天赋多么刻苦,只要把老师布置的任务马马虎虎完成即可

我所在的中学(市区某热点学校)每年中考加均衡上普通高中的人数接近一半(如果考得不好应该还离一半都远)以我对这后一半学生的了解,他们不仅没必要读高中,连读初中都是纯粹等长大

对于这后一半,我一般都跟他们说

你们只要不偷不抢不等不靠,靠自己活着,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都是棒棒哒

一张试卷,几道题就能把人分出来,考试,真乃伟大的发明

知乎用户 熊猫小胖 发表

85 前,上大学刚开始扩招。我那会儿能考上高中的,大概比例 20%,再往前更低。

现在 50% 已经进步很大了。有什么好震惊的。

知乎用户 eeyylx 发表

教育部闭门造车 搞出来的一刀切政策。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我考大学前一年 突然 把 3+2 改成 3+3 物理总分数降低 30 分 把生物放进主科 我直接懵逼了 不知道怎么复习了。 现在又轮到我孩子了。 请问中考政策出台前 教育部做过全国范围的调研吗? 咨询过学生家长的意愿吗? 考虑过大城市 比如上海北京等直辖市 的实际情况吗? 有没有小范围试验? 有没有考虑过 中考难度陡然增加 造成的无效内卷? 学习压力从初中往小学延伸? 会不会影响出生率? 有没有考虑 2021 年出生人口才 1000 万 刚好等于今年的大学招生规模。 有没有考虑职业教育是否适应 21 世纪科技发展? 中国未来五十年还是否需要那么多装配工人 车工 钳工? 其实教育部什么都没做 就直接开了新闻发布会 结果全社会哗然。 我怀疑领导们自己都很纳闷儿 为啥老百姓觉得惊讶 为什么有反对意见呢? 职业教育不是挺好吗 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 去工厂一个月还有几千块钱啊 还管饭 管睡觉 们宿舍还有床。 蓝领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 是你们家长思维有问题 要转变思维方式, 顺便多生孩子 去工厂打工 给国家最贡献。 呵呵呵呵呵呵!

知乎用户 大马兰刀 发表

都砍了一半了

高考时候还是一片一片二三四百分的混子

如果不砍,是不是四百分也算高分了?

知乎用户 屠钻​ 发表

从两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先说个人角度。

作为一个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希望孩子能够读大学,接受更多的教育,将来能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

这种想法是普遍的,形成共识的。

而从国家管理的角度来看。

必须对人群进行分工。

一个良性的社会组织,必须有各种不同分工的人群组成的。

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既需要那种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也需要大量的基层劳动者:农民、工人、服务员等等。

社会人群的分工,是在个人成长,受教育过程中操作的。

从理论上讲:社会分工的人数和比例,有专门研究国家层面人力资源规划的专家来预测和建议的。

实际操作呢:在各个教育阶段进行分流。

在九年义务制教育,这个之前和过程,理论上全体人员是一致的。

九年义务制教育结束,也就是初中升学,就是中考,这是人生第一次分流。

这次分流最重要了,也是涉及人数最多的。

决定了,有多少人从事基层工作。

当然,也有人没考上高中,也能读大学的。

那叫逆袭,那是少数,从管理层来看,可以忽略不计,甚至作为榜样,给被分流的人作为精神安慰。

这里要说一点:我们的教育,大多是职业教育,就是为了你将来做什么工作做准备的。

高中,其实是教育中的鸡肋。

你说高中阶段,你能学到什么?

社会阅历,还是工作技能?

什么都学不到的,就是为了读大学做准备的。

在国外,有个学习阶段叫:预科,我觉得比叫高中来的贴切。

读了高中,如果考不上大学,那就是浪费了。

而大学人数也是有比例的,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太多了,也是不好安排工作的。

为了不浪费人力资源,控制读高中人数,是管理层认为比较高效的人力资源管控办法。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考的分流的人数很大。

这些中考分流的人,大部分会去读职业教育学校,或直接打工了。


从理论上看,有 50% 分流是正常现象。

而对于我们特殊国情,一家才一个孩子来看,就是 100% 的打工人。

这是悲剧。

知乎用户 ABCD 君 发表

以前连 50% 都没有,我初中那会班上最后只剩下一半人中考,其他的要么初三上学期或者下学期开学就去读职高,要么直接不读了,参加中考的人也还有几个只考了中专

知乎用户 海之蓝 发表

这个事儿确实有人感觉很不公平。但是,您知道我这个山东的 80 后当年升普高的比例吗?30%!

普高升本科率 30%,重点本科占本科的 30%!懂了吗?现在 50% 的初中生上普高已经很多了,明白了吗?当然,现在高校扩招,跟我们那个时候不能比,但是你们觉得现在比例太低,是因为之前几年的比例太高了,很多人根本不适合上普高,极度薄弱的初中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到了高中,脱了鞋都跟不上,白白浪费时间和资源。缩小普高比例,我个人是非常赞成的。国家准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向是对的,以后上职校也有机会读技术类本科甚至研究生,比在学术类高校混日子强多了。

知乎用户 Sigon 发表

以前进高中的比例就这么多,大惊小怪

老小镇做题家告诉你,我们那边的破烂初中升普高率连 30% 都没有

知乎用户 放猪小民 发表

我们的教育资源和相对体面的岗位,其实就只能容纳那么多大学生。

五成人进高中,再筛选五成人上大学,这就是能容纳的极限了。

这个政策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相对体面的岗位太少了。

从改开起,体力劳动岗位、基层的技术岗位就越来越不体面了。

所以,要想解决问题,就应该让那些本该体面的职业重新体面起来。

知乎用户 ahen 发表

这个制度想让一半人当工人干体力劳动,但没用。

当年我上学时,记得高考升学率只有 30% 左右,但落榜的同学沒一个真的去工作了,都想办法上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民办大学、电大、研修学院之类,现在一个个也自称大学生。

知乎用户 香蕉芭娜娜 发表

我再告诉你只有 40% 的高中生可以考上本科。
所以说 40%x50% 还不算那些初中以下学历的。。。
不到 20% 的大学生为什么我们还过这么艰难。。。

知乎用户 安定法 发表

我认为强制限定升学率,禁止初中高中复读是非常错误的决定。

首先我们从大背景看看,为什么要强行分流学生?

随着社会发展,老百姓不愿再低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低廉的人口红利已经不存在了。某些人为了维持社会发展的红利,简单的 “高薪” 普工已经无法吸引资本家们来投资建厂了。所以,需要用低于西方人工费的 “低薪” 技工,来继续吸引资本家,留住资本家。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的底层原因,可以看看《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本书。书中的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但它说出了一些问题的本质。

我为什么认为强行分流学生是错误的呢?

我个人认为,在工人地位待遇低下,得不到提高的大环境下。强制让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去技校,对提高技工的整体水平无益。

首先,这些去了技校的学生,毕业后多半不会进工厂。

  • 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就业形式也多。工人待遇地位低的问题不解决,我相信不会有家长舍得把孩子往工厂里推;
  • 国企改革中大量工人下岗,现在这些下岗工人的孩子,正好到了上中学,就业的年龄。自身下岗的伤痛还没有抹平。我相信他们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现在大量的年轻人送外卖,就是很好的证明。年轻人会用脚投票,在最差和较差间做选择。

其次,从事任何技术工作,都是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工作实践的。

  • 技校能否管好学生,教好学生。从目前情况看,并不乐观;
  • 被迫进入技校,进入工厂,他们会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吗?会主动提高技能吗?我看未必,我没接触过技校毕业生,但我解除过很多三本毕业生,我在他们身上,很少看到奋进;

所以,我认为强制分流学生,禁止复读,是粗鲁的一刀切,并不能解决缺少合格技工的问题。这是典型的懒政。制定者并没有实际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好的解决问题,而是冰冷的把人当成工具。


评论里有网友说以前也这样,一半人上不了高中。我说还真不一样!

  • 以前没有强制分流,可以复读,一年的录取率可能不高,但通过复读,一批学生累积起来,还是大部分人能上高中的。
  • 升学只有一次机会,这种政策绝对会加重内卷。前几天的高职实习跳楼事件,说明高职存在很大的问题。趋利避害,学生和家长会更加苦不堪言。
  • 转移矛盾,把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转移到学生之间。缺钱盖学校吗?我看不缺,机关大楼盖的越来越高大尚。缺教师吗?每年毕业的师范生和社会上的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不少,可学校没编制,进不去。

想办事又不想花钱,咋办,就现在这样办了。

知乎用户 朕知道了 发表

教育的一项功能就是:筛选、选拔。

也是大家赶上好时代了,上学这事别搁建国前,就搁改革开放前后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家里兄弟姐妹好多个,凭什么上学的哪个是你?所以说只能说努力学好好学(态度),有一个好成绩(能力)才能留在学校。当时由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缺人!所以说当时的上学努力和收获是成正比的。

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学上,没有那种兄弟姐妹多学位少的竞争意识。在不良媒体的渲染下教师和家长学生缺乏信任导致的关系紧张,老师不敢管家长管不着。学习考学生自律,祸患常积于忽微。今天上课睡觉没事,明天上课玩手机没事,后天不去上课也没事…… 这样中考成绩下来七八门成绩加起来总分还没人家一门分高。这样的孩子,与其说是高中抛弃了他不如说他拒绝了高中。

不好好学,是态度问题。

学不好,是能力问题。

知乎用户 抄代码的老实人 发表

没问题啊。以前父辈们那个时代 初中毕业很多人就不念书了。。。高中扩招才多久啊。。。我爸他们那会儿初中毕业去打工的人多的是。

搞淘汰制挺好的 小地方初中不读书的人 大部分基本上都是校园流氓混混。这种人平时在校园内欺凌同学 打架斗殴 扰乱学校正常秩序。求求把他们送去工厂早点造零件吧。

但凡家里面富二代或者正常体制内家庭的孩子 都没那个工夫去当痞子。

知乎用户 南行​ 发表

准确说,是中考考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是 50%,这属于教育分流,以匹配学生适合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加上职业高中,中考的升学率其实是 100%,这体现了教育公平和效率。

职业高中(中专)也属于高中,也是可以选择的学校类型,普高培育学术型人才,职高培育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蓝领)和学术型人才(白领),皆是社会所需要的,有的学生适合理论,有的则适合实践,分工不同,并无贵贱,需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职高也可以升学,职高也允许考证,职高也属于全日制教育。

中考不能决定一生,无论去往何处,都是进步者和建设者,都有着前行的方向,都是中华好儿女。

知乎用户 一击必杀神话​ 发表

几年前就听说上海的初中升学率是这个数字,当时就非常震惊,高中不是想上就能上吗? 连我数学只考 40 分的小表弟都能上高中,不至于一半人都不行啊? 后来发现我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

知乎用户 温行江 发表

第一,这事以前就有,不是一天两天

第二,高中大学这条路是为研究生博士生做准备的,如果一开始就不准备考研考博,不读大学也是可以接受。

第三,专科生的范围不应该像现在这样窄,应该包括医学院法学院文学院警察学院军事学院师范学院技工学校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

第四,我不支持任何计划主义的事物,这事带有计划主义的印记,应该废除或者削弱。就像削弱高考可以增加高考的次数,一年三四次高考比较好,既有公平又有效率。

第五,市场如果认为中国需要减少低端产业,那我们应该主动搞产业转移,并改革银行业,搞投资银行投资高端产业,改变由政府投资的模式,因为政府是层级结构,对市场的反应太慢,不适合极速变化的高新产业。

第六,在高端产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不应该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因为大城市最能吸收就业。限制大城市发展就是把人往工厂里赶,这样成就的经济发展是依附性的,一旦外国有事,全球停转,中国一定出事,要发展内需,大城市是重点。

第七,政府没有合法理由限制民办高中的发展,内卷是无法避免的,要内卷就高水平内卷,不要低水平内卷,发展的代价大家一起承受,不要让一部分承受代价,一部分人得利。

知乎用户 陈相濡 Jessica​ 发表

因为总要有人去洗盘子,总要有人去扫垃圾,工厂需要流水线工人,工地需要校霸提前进去感悟人生

只不过提前分流罢了

人生是一杯苦水和一杯甜水

看你先喝哪一杯罢了

在小学初中快乐了 10 年,再玩个几年职高,出来被生活的鞭子抽一抽才是正常的

不然那些寒窗苦学十几年的何职高生没有就业差距,这合适吗?

对了,明明在中考就能分流,为什么要去大学才分流?浪费人家的生命干嘛?

知乎用户 蒙汗药也可口 发表

你以为的 50%:

学生 100% 全部好好学习,天纵奇才均分 99

邪恶的教育局居然划定 50% 不能上高中

无数大好人生就此断送

国骂 “$&*#”

实际的 50%:

起码 30% 人浑水摸鱼不学无术

义务教育道路在断送的边缘疯狂试探

还有 20% 确实能力有限

教育局一看,得,您别上高中了,没必要折磨自己折磨老师,去职中吧

别杠浪子回头

泥里淘金

有,但不值

知乎用户 天健未央 发表

我的感受是:好幸福!居然有 50% 的学生可读高中并参加高考!

我小学在县城中心的乡镇小学读,毕业生读初中既可考县一二中,又可考镇中,是升学率比较高的地方。小学毕业,我班 70 余人考入初中的仅十多人,约五分之一,考入县一中的仅三人。作为全县最好的中学,我们初中班 70 余人考入高中的仅二十余人,约三分之一,其中在一中本校读高中的约十余人。高中高考前先搞预考,预考上线的才能参加七月七日的高考,预选上线率约百分之五十,而最终的高考录取率是百分之二十。所以当时,能读高中的,就已经是同龄人中的前 7% 了,能 7 月 7 日走进考场的,就已经是 3% 了。

大家发出此疑问,归根到底是认知的差异,以为人人都能读高中,其实之前能读高中的比例根本不到 50%。

知乎用户 Weigee 发表

现在居然有五成初中生可以考入高中了!不得不说,国家进步神速!

这不是阴阳!这就是事实,

想当年,87 年的我,02 年初三毕业时,6 个班,平均每班差不多五十个人,300 人左右,考入高中能就读的可能就 5.60 个,二成不到,这里还不谈高中入大学的淘汰率!

很多人都会犯一个错误,认为读了大学,就万事 ok,没有明白大学就业压力代表什么?

其实大学生就业压力,取决于国家在国际利益分配体系的实力,同样,国家在国际利益分配体系里的实力又会反哺国内教育,这里互为因果,

而在国际利益分配体系竞争里,能健康吸纳大部分就业的主要就是民生方面的企业,毕竟,如果都是军工企业,那为了兑换利益,就得走军事扩张,

任何行业都有一个特征,第一第二吃肉,前十喝汤,后面的舔碗,

而我们都知道,钱只有挣外人的,才会越来越有钱,

国外一直有一个言论:中国如果成为发达国家,其他国家就都不是发达国家了,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中国如果成为最发达国家,其他国家就都不是发达国家了!这才是对的,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尽力提高大学普及率,但大学就业压力确越来越大,问题其实出在挣外国钱的企业发展速度太慢太少,像大疆华为福耀这类企业太少,而像阿腾美滴这类企业太多,阿腾美滴这类企业只会加速国内内卷,

五成高中入学率已经是国家在强力推动了,不然,只会低更多,

当然国家很清楚,所以你只会看到国家反垄断阿腾美滴,啥时候看到国家反疆华福!

教育从来不只是教育的事,

知乎用户 闻逗比 发表

中专比高中怎么了?合理的选择,门槛低,培养周期快,有一技之长,就业容易,工资水平尚可,对于文化课较弱的初中生来说实在是不二之选,等你大学读完毕业出来哼哧哼哧找工作的时候他们说不定就已经在二三线城市买好房子了。
我不是乱说,我有个初中同学去读了卫校后来毕业出来工作很快就找到,我还没毕业的时候她房子钥匙已经到手了,在合肥。
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例,当然就是这些个例就能证明中专并不是全线不如读高中大学。
如果有机会,可以去看看葛剑雄关于义务教育延长至高中阶段的提案,当然指的是高中阶段,即包括高中中专等等。

知乎用户 李圣园​ 发表

早就该动手了,不是一直吵吵内卷吗?内卷的根本原因就是敞开了竞争,让 90% 的人去抢 10% 的位置当然卷,现在起手给你砍半,马上压力就小了。

何况大部分人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能力,我本科读的 985 大学的工数(相当于高数)考试都会放水给两道作业出过的原题(大题十分以上的那种)。上去了不过就是混个毕业证。科大的某些课程为了让学生通过成绩都是开根号乘以 10,这可是顶尖学府。

大学的扩招和老师的放水让太多人误以为自己有上学的资质。现在政策变了,那些资质太离谱的人就提前清除出去,提高生产力。取消补课班,减少恶性竞争,考试的目的是选拔能力足够的人,靠增加学习时间来超过本应当成绩更好的人,要么会增加其合格的人通过考试的成本,要么会导致不合格的人通过考试。

知乎用户 紫魄长虹 发表

说实话,那后 50% 要么没学,要么压根就不适合学习(文化课)

知乎用户 syccc 发表

坐标 陕西某地级市,2013 年参加中考。

中考给我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一个考场二三十个考生。第一天基本都来了,第二天干脆缺考了好几个。。。。 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强调不是认真答题,而是 “同学们,坚持一个小时就可以交卷了,大家坚持一下,不要睡觉” 这类的话。

也许这些中考睡觉的同学当中有到高中发奋图强考上好大学的,但是也是其中的少数。个人觉得这个高中一半入学率虽然有点残忍,但是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知乎用户 说到做到得到 发表

实事求是的讲,即便没有这个,有多少能好好上高中的,你了解那些普高的后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在学校都干什么嘛,有几个学习的,不如一开始就好好学门手艺,总比混几年啥也不会好!

知乎用户 张郃 发表

上职高中专也可以参加对口高考,不过升学方向有限而已。但是中考排名在后一半,本来高考前景就有限。

对于大多数人中考水平和高考水平不会有太显著的差距。如果中考排在后一半,高考能上本科的几率本身就几乎为零,中考 300 多分的高考上个公立专科都没希望。

中考分流以后呢?200 分可以直接报 3+2,直升大专,这些大专都是公立的,中考 200 多分的同学不可能通过高考能上。参加对口高考的话刚刚够格上普高的考本科的几率也是极低的,但是这个水平走对口上本科可能性就相当高。

国家分流除了专业人才导向,也是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效率。这对中考前一半没有影响,对后一半恰恰是正面影响:不想升学的你去高中干嘛?自己混还影响别人;想念分太低的去了还不如对口考的好,去了又有什么意义?感受下学习氛围?你以为自己水平同学都是 500 分?

中考分流恰恰是给中考后一半同学指了条明路,信息缺失不可怕,顽固和选择性失明才可怕,强行无知没得救。

知乎用户 Snorri 发表

教育的最终出口是就业。既然出口是就业,那么就要看我们社会能创造什么样的就业机会,也就是工作岗位。

工作岗位是资本创造的,用于让资本增值,资本需要的是利益最大化,成本最低。

所以,资本希望看到的是学校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最好用的人。

而在人才市场中,中国也仍然处于较下游。大部分企业只能抢质量较低的人,经营模式也要适应低质量的人。因此,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必然继续处于较下游。这个模式是死循环。

看出我国教育问题和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地位问题挂钩了,就能理解我国的教育问题了。

知乎用户 妍烟 发表

我记得初中时候,有个老师和我们说过一句话,要活必须精彩,要死方可痛苦,虽然我是承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但是当时也惊讶 ,好奇这是一个初中老师应该和学生说的话吗?那个老师到处吹捧衡水中学,当然我觉得应试教育下长大的人,大多数还是羡慕衡水中学的水平吧,但想到了一个问题,衡水中学以及衡水的县级中学每年霸占大量高校名额,这些人未来会站在社会高层,军队,政府,学校,企业高管,那个时候的社会,会不会很可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社会一切都是弱肉强食,没有一点点包容?军队会被他们培养出好战残忍的鹰牌军官?我强大我有理,你弱小你活该?政府培养出视扶贫为耻辱的官员,农村你穷你活该?学校领导把全国中小学全部变成衡水模式,企业高管因为堵车迟到一分钟开除员工?

看到今天的部分人回答,社会到处蔓延达尔文主义,这样不可怕吗?我记得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啊?为什么人民心态表现出的一切比资本大鳄还可怕?

50% 考不上高中并没有伤害我的利益,因为出生在一个落后的小镇,高中录取率从来没有超过 30%,这样改革对小镇和广大农村来说反而有利,可能会损害一部分城市人的利益吧!

我也同意这个 5:5 分流,但是想到不能复读,私立学校不可以,在家自学也不可以,想到很可怕,一个初中孩子就要为自己一辈子买单,也许因为性格躁动,也许因为智力发育晚,总之没有资格后悔,我会觉得这样好残忍。

这是台湾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分流,大概也是 5:5,但是并不意味着前 50% 好学生读高中,也不意味着读职高是后 50%,有些好学生很努力考去好的职业高中,他们毕业可以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可以台湾科技大学,台师大和北师大国际排名差不多,当然国际排名不代表什么,但不可否认台师大是一所好大学!

所以想表达的是,5:5 分流并没有错,也觉得把班里一些不学习还影响别人的人分出去也不是坏处,但应该可以在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复读的机会。(毕竟少改所都可以把前科隐藏,为什么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要一考定终生?)其次大力投资职业高中让普高和职高不是上下级关系,可以有差距到不应该完全是考不上高中才去读职高,就像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也不应该有阶层,而是自由选择!

我还记得我高中宿舍有个男生,不爱说话但是成绩还不错,每周都会买计算机类的报纸,这也是他唯一的乐趣吧,我本以为他中考成绩不错,后来才知道他中考成绩不及我的一半,600 满分他还不到 200 分,他家托关系花了几万块钱才勉强进来,当时宿舍说话睡不着,他也没怨言,就吃感冒药,几乎每天都吃,,后来我们普通班接近 1000 人,就两个考上一本大学,一个是文科的北京长大男生,另一个就是他,很难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涅槃重生,后来在某航天学院,我没有问什么专业,如果是计算机类的,那么他大概兴趣➕毅力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吧!如果被分流去了职业高中,大概现在工厂外卖,,当然他是个例了,,大多数人无法复制他的经历,只是觉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是立国理念,为什么既得利益者要对考不上高中的人恨之入骨?他们被锁死的人生刚好给你送外卖对吧???

不知道为什么好多人觉得后 50% 上高中就是浪费教育资源,应该去职高,我想办好职高的投入可能会超过普通高中吧,毕竟普通高中大多数围绕课本,而职高需要大量的实验。所以这些人的思维到底是什么?富人从高中到美本花费远比不上一线城市的学区房,所以分流对他们的影响不大,再加入 421 家庭,即使孩子去了职高,两代人三套房子六个钱包能让孩子毕业去工厂或者开挖掘机吗?最后这些不都是把痛苦施加在穷人和农村家庭上吗?我也记得我们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6 亿人月收入还不足 1000 元啊,半数人都是穷人?为什么既得利益人群要绑架这些人的人生?出生家庭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我们小镇中学有很多学习很好的人,都没有读完初中,男生只有我三个朋友上了高中,女生也不超过 5 个,其余 40 多人都在社会流浪,真的他们天生就是智力低下吗?

最后觉得随着未来人口的减少和国家的富裕,我们应该给每个孩子更多的机会,比如把 60 多人的班级变成 30 人,一个不好的环境真的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

知乎用户 梁慕橙 发表

这问题比较有意思的是

一直是只有 50% 人升入高中,为什么这问题现在被提起来

2008 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 30806 所,比上年减少 449 所;招生 1649.12 万人,比上年减少 1.06 万人;在校学生 4576.07 万人,比上年增加 48.58 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4%,比上年提高 8 个百分点。其中:

  全国普通高中 15206 所,比上年减少 475 所;招生 837.01 万人,比上年减少 3.15 万人,下降 0.38%;在校生 2476.28 万人,比上年减少 46.17 万人,下降 1.83% ;毕业生 836.06 万人, 比上年增加 47.75 万人,增长 6.06%。

为什么 2008 年 中产群体感受不到升学压力呢,还是某些人的口中的黄金时代呢

因为当时没那么多泥腿子和他们竞争啊

知乎用户 攻略延禧​ 发表

把专科规范化,职业化才是正道吧。

高中其实只有前一年半在学习知识,后面一年半都在备战高考。

对于不走高中大学这条路的人来说,这是浪费时间。

知乎用户 风之夜舞 发表

我上学的时候,不算太认真学,比较爱玩,像英语就把单词都背会了,语法什么的看不懂,也不想看,课本更是不看,初中真的就是英语课本都是新的,发的磁带都没听,就自己买了本初中单词书,3000 多个单词,来回翻翻,没事就翻翻。然后每次考试,单选都基本全错……

然后背单词还背乱了,蜗牛 snail, 钉子 nail,这两个背反了,有次考试看题目,大意是射钉枪按一下,就弹出一个钉子,在我看来,射钉枪按一下,就出来一只蜗牛,那天我思考了很久,逻辑上不太通好像……

接着是物理,100 分基本稳定在 70 多分,化学也差不多。

数学认真一点,一般扣了 10 多分,算是比较好的。

政治分数是 20 多分,就这样,我也只是想着考个好点高中,和不好高中的问题,没想过上不了高中。

有段时间我有点努力了,物理和化学都能考到 90 多分,不努力又回到 70 多分。

上面想说的就是,初中,真的有几门课认真学了,就能考上高中。甚至我英语就只干了背熟 3000 多个单词这一件事,就能拿到 80% 多的卷面分。

然后我家当时就在一个职业中学边上,每天晚上下晚自习,都能遇到一群人在追赶另外一群人。有段时间,我会疑惑地上的红点是什么,就是泥土上一块快红色的东西,后来明白,应该是被打破脑袋流出的血……

后来一些原因,我从重点高中转到普通高中,就我这种学渣,还因为数学好,当了数学课代表……

然后当时是每次考试完,根据成绩调整位置,本来我会选择中间,有一次填错了,坐到了后面,打开了新的世界…… 看了好多武侠小说,同桌是个男的,还打了个耳洞,放学和他们一起打台球……

然后有次去男生宿舍吹牛逼,宿舍在一楼,天下暴雨,一个响雷打在院子里,目测距离在 10 米不到,电光一闪…… 当时宿舍都是铁床,一屋子人,被电的嗷嗷叫……

后来就又回到教室中间,认真学习了…… 不过高考没发挥好,考了普通一本。以上。

知乎用户 厉相迎 发表

老骨头问题。

这种问题下必有学历至上主义者。

他们认为,考不上是你自己的问题,是你不够努力,所以你没有发言权。

其实这就是一种变异的歪屁股。十分乐意地钻入了层层鄙视链中。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所有人,而不是用规则来定人的优劣。

只玩弄规则,不提高质量,治标不治本。

苦的是又要往外掏腰包的家长们和越来越卷的学生们啊。

整体投入在增大,但那百分之五十的人收到的偏见与歧视没有减少,待遇也没有增加。

知乎用户 旧城蓝调 发表

挺好的,反正刷知乎的各位都大学毕业了,吃瓜呗。

知乎用户 石波清 发表

以前难道不是吗?我以为全国一直都是这样啊。

知乎用户 看娃老爹​ 发表

这种招生情况已经持续好多年了吧。怎么评价?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本科大学生。

高校扩招之前,大学生的人数相对很少,所以在那之前,初中升高中是没有限制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是要上技校职高,还是上高中。但是随着扩招过去 20 年了,中国的大学生已经太多了,但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其实真的不需要这么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中国需要的是操作工、技术人才,高级技工,所以中国的教育部门就成立了很多的职业技术学院,想以此来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人才。

但是可惜的是,现在的职业技术培训一直没有达到想要的那个程度和水平,所以导致现在的职业技术培训依然是十分的落后,那些没有考上高中去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玩了两三年,然后混了一个文凭,就被推入到社会中了。

知乎用户 烟笼寒水​ 发表

50% 都多了,我听说的实际根本没有 50%,实际只有 40% 左右!孩子如果在班级不能保持在前十,那基本没戏。

大概六年前吧,我朋友,孩子中考考的不太好,他们区一个中学,他看不上,结果去一问,给 20 万人家都未必收他孩子!最后没办法,找关系去了周边县城读。第二年,也是朋友的孩子,周边县城都进不去了,只能去更偏远的地方花钱读高中。

没办法,大家不能都走读书这一条路,总有人要去干蓝领,做厨师。

知乎用户 怪子 发表

大家都说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是应该被淘汰的,这句话我赞成。
考不上高中去读职校,这句话我也赞成。
但是大家知不知现在读职校是一个什么情况。——不是说职校风气差什么的,这个风气问题其实和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来的人都差,这个职校风气自然差。
——转回正题:职校与职校之间差别是很大的,有部分是原来的技校,有极少数是原来的老中专,还有的是各县草创的职高,还有一些是私立的,甚至还有些是野鸡职校(校舍是租的,老师是随便聘的)这里面的区别就大了去了,有的学校实训设备不齐,有的学校实训设备多得令人难以想象。有的学校老师大多是外行,有个自学成才的工人就了不起了,而有的学校全日制研究生都有好多。有的学校的学生毕业出来也就是农民工的命运,有的学校甚至可以留学德国(比大多数 211 的学校还容易获得留学德国的名额,而且还是德国排名前二十以内的大学)。而读职校是往往就近的,也就是说你的选择大概就是你们市甚至你们县(区)的职高,或者运气好有个中专。如果要想选外省的职校,这几乎是不可能,即便有外省的学校来招生,他们是野鸡职校的可能性几乎为 100%。
所以读职校真的是一个风险奇高的选择。让这么多孩子去冒这个风险,真的是一种好的政策吗?

知乎用户 用心阁 发表

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不是了。

假设所有人都去上高中,而大学招生人数不变,意味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没录取的(除去来年复读的),度过了三年时间,也 18 岁了,却没有为未来的职业做任何准备,甚至高三一年只是在复习备考。

那么如果分流一部分学生去中专 / 技校 / 职业高中,在学习高中同等知识的同时,学习就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毕业后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不是挺好。

到底是 50% 还是 70% 谁也说不清楚,无非是宏观计划和市场调节。

另一方面,初中毕业 15 岁,可能还没有成人,招工也不是很方便,找个地方学习三四年,总比在混社会好。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层级社会,或者金字塔或者枣核形,可能有高精尖的,也有一般工程师,也有技术工人,还有不需要技术的劳动者。

知乎用户 阿杰 发表

现在工厂对人的需求趋向于两极化。

1、需要劳力,文化程度不需要高,识字,甚至文盲都行,

2、高级技工,调试机器,维持机器稳定运行。

知乎用户 雨夏​ 发表

歪个楼。

如果我现在有孩子正准备升高中的话,他要是咨询我看法,我肯定会首先向他推荐质量最好的职业学校的 “中本贯通” 项目,而不是在高中这条路上走到死。

在现在的社会下,家长要是本身没有合适的教育资源,孩子又不是成绩尖子,跟着去卷国内高中 - 大学这条路绝对不是一个好选择。

相对地,将技术和职业教育提前反而可能是一个好选择。当然所选的平台也一定要好,不过再怎么选,肯定也要比选同级别的普通高中要容易。

当大家都想坐着就把活干的时候,动手来的人反而会挣钱。

知乎用户 千寻百度 发表

他高中都没考上却上了清华、北大、苏大、山大……

他成绩平平,却每年至少十万奖学金。

他从不看书,却从不挂科。

他样貌平平,却惹来美女投怀送抱。

他家世平凡,却获各级领导垂青,呵护有加 。

他作奸犯科,却法不责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说中国好,财富密码输入正确。

他口音奇特,一堆人抢着塞钱给他请他做外教。

他光享受、不学习、爱打架、有脾气、整天泡妞换女朋友比换内裤都勤快,但他依然是好同学 / 好朋友,我们要欢迎要热情!

amazing!easy!

知乎用户 陆仁依 发表

我回忆了一下我的初中同学和高中同学,发现的确不到一半人能上高中

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就近读了中专

初中一个班一大半是女孩子到高中一个班只有几个十几个女孩子

很现实

知乎用户 ray99 发表

我 1989 年上高中的,当年的小学升初中。在每一年的升学中

都有一部分人留级,到了初中继续刷,到了高中,然后我发现,

我同年级小学同班同学就剩下 2 个,惊喜不惊喜。

意外不意外。当然了淘汰率没有那么疯狂,有些回老家了(我新疆兵团)。

消息不知道了,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回老家,仍然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些人

是留级,有些人干脆放弃。

我小学班级前 5,后来我知道的消息,大多数还是上高中了,2 个是初中留级。

另外 3 个是一路上到高三了,有个同学是去了外地上。

一个班级大概 40 多人,一路不留级上到高中的我只知道我们 3 人。当然实际不会

这么低,有些人回老家或去外地了,但根据留下来的大多数同学看。

一路顺利不留级上到高中的 10 个里面没 1 个

所以你说我的评价,我的评价是进步了,有更多的学生有了上高中的机会。

其实个人觉得,如果努力点,上个高中并不难,难的是上好高中,以我所在的南京

为例,上不错的高中意味着要排名在前 10000 左右 ,上最好的高中南师附中差不多在前 800 。

每年中考 4 万多人 。

不过现在学生的装备竞赛比我们那时候可强太多了,我们那时候基本是自然生长。

所以现在的家长孩子还是要辛苦太多了,当然你们的机会也比父辈多了许多。

知乎用户 羽晓舟​ 发表

这 50% 里面的垃圾已经很多了,我觉得已经算是多招了。不想办法提升质量,一味地扩招,就算 100% 也没有卵用,你看扩招之后的大学生多垃圾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vi206 发表

50% 在农村就是很高的了,虽然九年级学生流失率就已经很高。

知乎用户 王凯伦 发表

这表明产业升级十分成功,是大好事

知乎用户 白小草 发表

[鲜有人知的数据 |“只有 50% 比例学生能上高中”,过去 20 年来上高中变得越来越难了吗?​mp.weixin.qq.com/s/mlq0J_FLxArBL0pqKsxWBA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mlq0J_FLxArBL0pqKsxWBA)

知乎用户 神三辰 发表

考上大学那天:“真开心!我终于考上大学了,光明的道路在等着我!”

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妈的,早知道去学个厨子学个修车了,工作真他妈难找!”

知乎用户 融轩主人​ 发表

关键是你怎样能让这个社会尊敬工人阶级,让考了北大的、去了中职校的、做售货员的都能有基本一样光明的前途。

我们曾经做得到。现在还能吗。

知乎用户 杨才银​ 发表

哈哈,“仅 50%”???我年轻的时候,90 年代,北京的普通初中一个班 40 个人里一般只有两三个能上高中,绝大部分人都是读职高或中专,外地据说普通中学一个年级能有一两个上高中的,如今竟然有一半人都能上高中了。

知乎用户 安驰迪 发表

这有什么可震惊的?我初中毕业时,全班五十个人,第五名都考不上高中。时间: 98 年。地点: 烟台贫困县农村。全县一万五六千初中毕业生只招一千二百高中生。我的好多同学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现在高中录取比例扩招了五六倍。现在考上高中的学生,物理、化学平均分也就五六十分。即使高中语文,平均分也就在八十分左右(满分一百五十分)。

知乎用户 毛球​ 发表

如果大家都上高中了,那么谁来学汽修,电气焊,美容美发,厨师,电工,挖掘机,钣金喷漆???

那些脏活累活,都需要有人做,你不合理分流一些人去做,那谁去做啊??让本科生去敲铁皮?人家不反了你的

知乎用户 彭七月 发表

以前也是一半上高中啊。

十年前,我初中毕业,每个班大概十一二个上普高,有大概五六个上私立高中,剩下的十多个不是打工就是进入了中专。

一个班 30 来个人,算上私立高中,才上一半。

要知道,我初一刚去的时候,一个班有 50 来人,到初三毕业,只有 30 来人,那些人去了哪里,不用说了吧。

十年前,读书无用论远比现在猖狂,非主流又中二病的我们,坚信自己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

我们压根用不到上学,认为能力远远比学历更重要。

我跌跌撞撞读了大学才知道,那些话简直就是放屁!没学历谁看你能力。

原来那些初中毕业就没再读的同学,早早结婚生子,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二胎三胎都生了,而我还没结婚。

哦,这也算是读书改变命运吧。哇,这么一说,好心塞啊。

现在互联网发展,人们被迫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实际上的情况并没有比十年前好多少。

只不过是原来什么都不懂的父母已经逐渐老去,新一代的父母从小经历过砍掉一半的残酷,开始鸡娃自己的下一代而已了。

知乎用户 铭芝 发表

如何看待人类生育射了一堆精子只有一个精子可以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就算让所有学生都能上高中,那么这些学生高中毕业就都能上 985、211 大学吗?若是都能上,那么这些学生毕业就都能去知名企业工作吗?就都能当上公务员吗?

这些人就算上了高中也是陪跑,也够呛能够学会高中知识,与其浪费自己的时间、财力、物力,还不如早早结束学业去上个职高学点一技之长,或者打工挣钱。

宇宙的运行有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人事,听天命,我命由天不由我,尽自己所能,然后听天由命。

初中分流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有,我那时一级六个班,上了高中的学生也就两个班。

知乎用户 Return3656​ 发表

现在吗?

我记得我那时候(2010 年),江苏的中考升学率就只有 50% 了。

我们班还算好,最后还是有一半的人能上高中的,其他有两个班,一个班上只有 10 个人上了高中(班里一共 50 个人)

反正初三下学期,整个班级的气氛很诡异。我为什么用诡异来形容呢?

因为那时候班主任鼓动考不上高中的人抓紧报五年制大专,我强烈怀疑每鼓动上一个人,班主任就能拿一份人头费。

所以初三下的时候,想学的人就继续学着,不想学的人就可劲玩或者干脆不来,报了五年制大专的也加入了佛系的队伍。反正那时候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降到了三年来的冰点。我的那些初中毕业辍学的同学,听闻干啥的都有,子承父业杀猪的,混社会的,zuotai 的,盗窃打架的。。。

总之,现在教育部好像对于中考复读管得更严了,我那时候还有同学复读的,现在可能就不太行了。

所以,我认为中考某种程度上比高考还重要(高考好像对于复读也管的比较严了,但应该没中考那么严),考得上就去高中,考不上要么去职校,要么就只能和学校说再见了,说是一锤子买卖也不为过。

那句话,考上高中,半只脚踏入大学的大门真是丝毫不为过!

知乎用户 xsm829 发表

所以呀,我长大坚决不在国内生小孩,除非哪天我想不开了或者被洗脑成功了。一教育成本高,这个补课那个补课,二国内中高考太残酷,我们家基因又不是很聪慧的,我自己考个重点已经万幸了,我养出来小孩大概率基因没我好,学习难以发展。在国内成绩差,考不上高中,大概率去职校混日子,初中被同学老师歧视,高中同流合污。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兢兢业业努力翻身的大佬。但是大多数人就一辈子废掉了。

知乎用户 李狗蛋 发表

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就是:低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缺人了。

当然,缺的也不是人,人我们有的是,缺的是便宜、可替代性高的劳动力。。。。

知乎用户 王四哥 发表

一刀切没问题,北京上海能不能统一要求?

知乎用户 大王猫​​ 发表

不敢生养孩子呗

我 93 年在石家庄中考,全市三万考生,我是肯定在 1000 名以内的,被突然加进去的中考体育耽误了,最后只能上师大附中这个省重点的奥赛班

别人有我文化成绩加上正常体育成绩就进一中了。

我有个表弟,高考复读了五年最后才只上市里私立不知道几流大学的。

他初中的时候学校也不咋地,班也不咋地,在班里成绩当然不用说

但他们家一直有一种蜜汁自信——这点从他复读五年考上个市大学他妈就吹比我学校好这点也能看出来,当然这不是重点——觉得比班里大部分人强就行。

我当时给他辅导的时候就说

你以为 30 分之一,就是说你在 60 人的班里考到第二,就跟我同一层次了?

你得比全市 29000 人强才行。

但现在反过来,纯按比例按学区了

比 29000 强也没用了~

咋办?

只能不生孩子免得让孩子来这世上受苦了呗~

知乎用户 来来往往 414​ 发表

9 年义务教育,又不是 12 年义务教育!

能保障 50% 的初中生上高中就不错了,何况哪些没有考上高中的还有职业高中可以选择。

知乎用户 无名医师 发表

其实即便没上高中,也不会直接断了他们的上升通道。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

考中专的话,小学→初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

考大专的话,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

所以大家的路子都差不多,只是在于个人想不想考罢了

路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自己去选择就好了

知乎用户 老螺 发表

最近国家的一系列政策调整都是猝不及防,就说今年的政策:离婚冷静期、三孩政策、整顿教育机构的双减政策,还有就是初升高的升学率降低。

螺蛳君认为,还是应该把这些政策联系起来看:这些政策,都是为了鼓励生育。

离婚冷静期和三孩政策不必过多解读,意图很明显了。双减政策其实就是为了减缓教育压力,教育培训机构被资本操纵,水分肯定是有的,不仅如此,还给整个社会制造了教育焦虑。双减政策就是要把教育的主阵地放在学校,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这为了什么?说到底还是为了降低家长生养孩子的金钱成本和心理付出成本。

再说回来,把初升高的升学率降低,其实是高考改革的一部分,这个政策将导致两个结果: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化;高考压力相对来说减小。

这个政策说残忍也残忍,大多数不发达地区的孩子,甚至无法进入高考的赛道来进行比拼,只能去职高。

这个政策把阶层分流的时间提前了,以前分流的时间在高中,现在可能在初中,也就是 14、15 岁的年纪。

说起来也挺悲伤。

大时代的政策,是很难顾及到小人物的悲伤的。生育率能提上去吗?还是得看看……

知乎用户 硒瓜 发表

中考的录取率基本上一直在 40%——65% 之间徘徊

现在限制 50%,其实也还好,没太大变化

关键是现在不让复读了

以前真的想读高中,你可以反复复读,复读到你考上高中或者完全绝望

现在就是一锤子买卖,考不上就直接去高职

肯定会让人恐慌了

知乎用户 RiverofTruth 发表

因为伴随着人口的减少,很多底层的苦力劳动人口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必须通过这些政策增加底层的劳动人口。

若问任何一个时代缺乏什么,我的回答是,缺乏下层人士。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必须有大量下层人士养活一小部分上层人。故此,他们必须制定一些规则,禁止大量的下层人士涌入上层。他们会把各类上升的渠道堵死,防止下层人士和他们竞争。他们也会设立不同的下层岗位,并且试图制定规则,让大量下层人只能选择他们指定的岗位(而非他们最适合的岗位),以持续地提供必要的劳动。

知乎用户 可耐橘子 发表

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第一,录取比例不高,以山东潍坊为例,每年只有 50% 的初三毕业生能被本地公办民办高中录取,如果成绩在后 50% 的话,就希望渺茫了;第二,高中志愿填报在中考之前,可能会出现志愿报偏或中考发挥失常,这样即使一模二模在前 50% 也有可能录取不上;第三,志愿填报划片制,A 县区学生只能填报 A 县区的高中,如果 A 县区学生多高中少,那即使成绩在前 50% 也是很难被录取的。以上的种种原因都可能让孩子跟高中未来擦肩而过。

知乎用户 桥郡 发表

现在?以前也是啊!

我广西的。十几年前中考,中考结束后学校会发有一本手册,手册上都是介绍我们这的各个高中,中专,职高。当然了,有的其实就是广告。

当然了,还有考生和招生人数等各种信息。

我当年计算过我们这考生人数和所有学校总的招生人数,就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继续有得读。

我以前还以为我们广西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所以是这个样。后来直到前些年才知道,原来全国都这样。

PS: 所以回答区所谓的因为没人去做工人,所以要把人赶去做工人之类的鬼话纯粹胡扯。

知乎用户 渤海之滨 发表

很多知乎网友,都是 985,211 毕业的。最差也是普通二本。认为考大学比较容易。50% 的孩子考不上高中,约等于剥夺了这 50% 孩子考大学的机会。

现实的数据是残忍的。以广东省为例,50% 上了普高的这批应届高中生,只有 1.4% 能考上 985。4% 的孩子能考上 211。14% 左右的能过一本线。估计本科率在 30% 左右。你让一个学习成绩后 50% 的孩子,一定上普高,很大概率就是完全跟不上。有可能不是帮他,而是害他。

(图中是我今年要报高中的小孩,他的成绩大约在深圳市 25%-50% 因为总成绩是 B+, 语文满分 120 数学英语满分 100 历史物理满分 70 道法化学满分 50),这还是深圳市教育比较发达,在欠发达地区,中考前 50% 的成绩比这个还要低的多。

高中无法上普高,读职高。职高现在很多 3+2 大专学历,3+4 本科学历的课程。学历在现代社会并不是特别难拿的东西,只看你愿不愿意学习了。毕竟专升本的英语知识,难度可能只有初中难度。

知乎用户 本大人 发表

刚得知一个消息:老家全县近 15000 人参加中考,但全县公立高中只能容纳 3000 多人。。。。。。

心中悲凉无比。。。。。。

知乎用户 伊布太强了 发表

这件事做的是对的,长痛不如短痛。

现在很多学生考上高中,以后读个三本,也就是浪费七年的时间和金钱,出来以后也就能进个工厂。

高中和大学恰恰是最花钱的,这种成本投入一般人吃不消。而象牙塔里培养的文青气质根本不符合现代工厂的要求。

如果真的有心学好,钻研技术其实比去三本浪费时间强的多。

这其实早就是家长和学校都明白的道理了,现在大力扯掉这层纱挺好。

知乎用户 一一 发表

怎么评价,我们县,当年 2000 左右的同龄人,只有一所高中,10% 的学生能考入该校。

更刺激的是,因为是重点高中,周围还有 4 个县的孩子一起竞争这所学校。

本来考上的,再加上其他 4 个县的,还有一部分花钱择校的。全部加起来,一个年级 10 个班左右,大概 500 多人。

知乎用户 普天之下皆兄弟 发表

一直是 50%。

只不过这个 50% 就像耕地红线一样,以前是别人替你背了而已。

以前农村大量留守儿童,连义务教育可能都没法完成,这些农村生连 20% 可能都不到,你们这些城里人拿着他们的名额,做到了 70% 甚至 80% 的高中毛入学率,现在觉得理所当然了?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也少了,中考生的父母大多是 70 后,已经是改开后普及教育的受益者了,即使是农村父母,也知道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不愿意把名额让给你了。

以前你在省会上不了高中,可是其他县市很多空余的名额啊,高中又不是义务教育,你可以跨市挂个学籍,再回本市借读或带学籍转学回来(甚至这一套手续学校的人帮你搞好,你都不知道),现在呢,不行了,其他县市也没多余的学籍了。

知乎用户 金州铁匠 发表

挺好。以前只有 40%,30% 呢。

就这,蹭进普高的人什么水平呢?高考考个两三百分。

扩大到 80%,也不过是增加了大量 200 分 300 分的人而已。

有啥意义?

知乎用户 梧桐雨​ 发表

我想说,我对这个结果一点都不意外。

现在深圳工厂招工难已是共识,估计别处也好不到哪里去。制造行业找不到人干活,还何谈振兴制造业何谈工匠大国?

但是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制造业不够体面(社会上层精英都没有干体力活的,有更轻松自在的工作为什么不选?)、工资不算高、工作时长太长、工作量太大。还会被家长恐吓被社会赤裸裸地歧视: 学习不好以后你就去工厂打工!搞得好像制造业就是洪水猛兽一样。而当有高学历人才去流水线工作时他们就会被嘲笑: 这十几年的书都白读了,教育资源都被浪费了。

这些问题或许还不能说就是制造业用工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但也是高校毕业生不会首选制造业的原因之一吧,多少会有这些方面的考虑。

但凡能拿个本科学历的人毕业后都不会首选制造业。在以前,大部分的考生都能去读普高,剩下的还有一定比例的去复读,最后剩下的去读职高的真的不多了。先前的国情是,制造业落后,社会不重视,社会鼓励大家能多学点理论知识就尽量多学点。脑袋决定命运,知识武装脑袋。

或许只能从教育应试层面去强制性改变这种制造业用工难的现状吧(社会偏见不一定能改变)。按照原文所述的这种普高升学率来看,理论上和理想上会有超过一半的人去读大专。而就在上周我才得知职高高考已取消 3+2(职高生考上大专读 3 年再来个专升本读 2 年就能拿本科学历)的政策,职高生以后再别想去瓜分本科学位了,本科学位数量收紧,意思很明显: 职高的同学你们好好读中专,学习一技之长,能升大专的就再深造三年,以后进制造业带徒弟继续发扬大国工匠精神,不能升大专的,就直接进制造业——明显就是要往制造业输送更多的技术人才呢。

拙以为。

知乎用户 大神闷鱿鱼​ 发表

因为大学没钱没资源养不起这么多教授,研究生,本科生。所以一味的提升高中生录取数量会降低高考的升学率。

何况目前的高中生,想跟上高中学习的内容就已经足够吃力了。如果让中考不到 400 分的人来读高中,你确定能跟得上学业的进度?

知乎用户 邵帅 发表

国家以为的职业教育:学习电焊、建筑、挖掘机、电路搭建、强电、弱电、批腻子…… 站着把钱赚了

实际上的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竞争失败者的放逐地

知乎用户 小小字 发表

我国的教育改革,每次其实都是改革不到最根本的地方。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相对不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大学扩招,一方面是我们对发资质证书审核审查很松,只要考上大学,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太轻易了!举例,我们很多人考上大学,除个别特别差的那些,基本都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大四的论文答辩,基本都是走个形式!很多人又考上研究生,博士生之后,基本也是如此,好在博士论文要求会高一些吧。

2009 年 3 月,中国青年报撰文称:“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迅速地由研究生教育小国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据统计,硕士生招生数从 1982 年的 10778 人发展到 2007 年的 360590 人,年均增幅为 15.07%;博士生招生数从 1982 年的 302 人发展到 2007 年的 58002 人,年均增幅 23.41%,大于硕士生招生数的增幅。截至 2007 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达 24 万人、硕士学位 180 万人。

**2017 年,正是中国博士招生的第 40 年。从教育部发布的《2017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们可以看到,2017 年我国招收博士生 8.39 万人(确切数字是 83878 人),其中,毕业博士生有 5.8 万人。

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数据,所以我们要控制数量,希望得到质量的提升吧!

但是,我觉得我们如果不借鉴国外的制度,比如宽进严出,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外进入大学深造相对容易,但是想拿到毕业和学位证书,比较难,那个学生是真正取得专业突破,才能拿到,所以他们的博士含金量很高。我们很多华人留学生,愿意留在美国,不愿意回国,很多也是看重那个氛围和制度。

知乎用户 俟乃 发表

卡入学率说不定有利于提振生育率,怎么说都是好事

再说中国人口庞大,根本不需要太多高精尖人才比率,就足够维持庞大人才体系

知乎用户 keller 学长​ 发表

我是 keller 学长,致力于解答中职择校和中职生如何上大学规划。

有人肯定会问——不就是个中职吗?再怎么选不就是去就业吗?还上大学?

下方有今年四川省对口升学录取本科人数统计,里面不仅有一本院校,还有 211 四川农业大学!

并不是说我只能查到四川省的数据,全国各地的我都能找得到!

所以,考不上高中并不等于考不上大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写的文章:

知乎用户 Rick Dong 发表

十几二十年前,我们农村录取率都没过 30. 现在都 50 了,不低了

知乎用户 干饭仙人 CSY 发表

说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很差

高中 - 本科

职高 - 大专

这是两条平行的发展和教育路线

知乎用户 游西松 发表

本来我是挺反对这样干的,违背人权自由。

但是前两周看了看武汉今年的高中分数线,377/550。

377 都考不了,还是甭读大学算了。

(远城区分数线基本是 310~330,这成绩,真的学习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请自来,作为一个过来人也就是被淘汰的那百分之五十。
这个我是在 13 年的时候,我初中毕业的时候接触的,当时我班主任就说目前下发的文件就是算是强制要求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各占百分之五十。也算是强制的,其实这个主要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然后做出的对策。我因为在上职业高中这一段时间,我特殊原因接触了大量的相关方面的材料,然后基本就是我上面说的,为了促进发展职业教育做出的政策。至于做出什么对策,我说一些相关的文件也没用,直接通俗来说吧,让没有接触的人也能够明白,当然这是我们本地的:
取消有的分数差不多的,但是还不够录取分数线,可以通过花钱上普通高中。比如说录取分数线是 300 分,你考了 298 分,那么你拿两万块,就可以被录取。当然这个也是和普高一样,有录取名额限制的。当然了,虽然现在没有了,但是呢,你只要有关系,有钱也照样可以弄一个借读生,当然这个借读生和那个不一样,那个是和普高正常录取的学生是一样的。
然后还有就是分成抽签择校,就是你上那个学校不是你自己决定,是抽签,系统给你分配,然后这样呢,目的不知道了。不过如果阴谋论一下,好的学生不管抽到那个学校都可以上,但是不好的学生,勉强可以的,如果抽到不怎么样,分数要求低的可以考上。但是分数要求高的就考不上了。(我这里我自己意淫的,如果有知道的可以和我说一下)。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设立春季高考班 (很早就有的了),还有就是职普融通班,就是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合办的班,学习一年的普通高中内容,然后参加考试,如果通过考试,那么可以上普通高中,如果没有通过,则无法通过,分配到相关专业学习职业高中内容。这里说一下我们这里,我原先的学校是 14 年,创班,4 个班,200 多人,考上 3 个。15 年,三个班,150 人左右,一个没考上。因为职业高中把他们同化了,呵呵,我还和我学妹,也就是 15 级的职普融通班的学妹说,如果你不来这里,重新一次中考说不定还能考上高中。
另外就是关于春季高考,其实很诱人的,很多人原先考不上本科的,参加春季高考去了二本 (仅限于普通高中生,因为他们也可以参与春季高考),当然了有人喜有人忧,因为录取名额就那些,然后基本都是被普通高中拿去了这份福利蛋糕。具体数字我就不说了,反正很诧异,这份本来就是应该给职业高中学生的一份福利。
另外就是因为教育部下发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然后到了下面就成了任务了,然后怎么办?执行任务,然后地方教育局就开始设置名额,比如说你今年要录取多少学生。以前看到一个报道说是职业高中每收一个学生就会亏损多少钱,但是依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好处有很多,我就不细说了。
然后就是我最后想说的,关于很多人说的,其实考不上高中本来就是自己的问题,如果有能力,学习不错肯定不会考不上考证,是读书的料的话,别说国家怎么政策,就算让你 12 年义务教育,到时候是不是你还要说考不上本科了?我知道的,凡事有能力的,考高中是没问题的。。。
关于就是上面有人提到的,中专,那个时候的中专不和现在一样,我父辈那个时候的中专可不是你想上就上的,那个时候的中专又叫做红校,可是专门培养干部什么的。
好了就说这些,我有点跑题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提高职校教学质量之前,要求提高职业社会地位和待遇是耍流氓。同样,在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之前强制分流也是耍流氓

知乎用户 穆琏 发表

初中在上海某民办中学读的,在民办里算二流吧。上海高中录取率 67%,中本贯通还有 2% 公办高中 50%-55% 的样子,也就是说最终会有 30% 的同学上不了高中或中本贯通

知道的几个没考上高中的:

两个男生,两人是好朋友,很胖,曾经在学校屋顶花园的一个小平台上玩相扑,摔到花园上,一人骨折。。两人成绩很差,有种憨憨的感觉,他们家庭条件都不错,都去职高了,可能父母也懒得送去国际学校了

另一个男生,和其他人很少说话,很强壮,脾气很差。初二留了一级,据说是等女朋友?后来女朋友和他分手了(这个女的考的挺好的),男生彻底自暴自弃,最后去了职高,成绩恐怕比前两个还差一点。

另两个男生,据说是条子生,都是初中四年一直没咋学习,有点刺头违纪过,最后都很坦然地去了职高。

一个女生,家里也还可以,就是一直学不太会的感觉,准备走中本贯通,差了几分去了中高职贯通,成绩是可以上高中的但也只能是普高。后面应该会专升本吧。

还有些成绩不太好的,有些去了末流区重点 / 普高 / 民办高中,有些去了国际学校。这里面的女生很多是就是学不会,男生不努力学习的比例大点。

还认识个留级的,是女生,我们当时规定初二不合格几门会留级,稍微好点的会给选择是否留级,她选择留了(当时班上还有个强制留级的女生,和一个选择不留级后来出国的男生),后面中考还是考的不太好去了末流区重点,高中继续学不会去考美术了,后来不清楚了 曾经在朋友圈发很负能量的话。

公办初中,尤其是不太好的那种,去职校的就多了。怎么说呢,考个民办高中或普高甚至末流区重点,进大专的可能性也挺大的,上海的职高生多半也想走个大专乃至专升本的,还有三校生高考,进个大专不是太难,直接去本科就很难了。

知乎用户 YANWUYAO 发表

别胡说

不是现在

一直都是这样的

知乎用户 1111111 发表

正常

也未必不合理

如果家里生一个孩子 没上高中 只有初中

初中可能初一初二就跟不上了 也就等于文盲

这时候 能干什么?

只能走向职业学校或者工地或者去练习技术

比如厨师 比如美发 比如开车

就会造成 对社会的怨恨

1 就一个娃 最后就这样 2 这个娃将来找对象 也难啊 3 这娃的后代也不好发展 4 也难以给父辈养老

和我一辈的独生子 好多都没上高中 最后去石油办的职业学校(基本什么都不教)

就是最后进石油单位 有了稳定工作 救了他们

如果生几个

1 人不生啊 养娃成本太高

2 而且上学也很难上

3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 人很难接受就孩子低学历 还不如只生一个 好好培养呢

需要的不是让大家都上高中或者大学

职业教育也是很好

需要的是 大家生好几个孩子

一个上了大学 剩下几个 可以走职业教育路线

这样也很公平 符合自然竞争

自然竞争

生物直接互相争夺 在一定规则下竞争 而不是全面无规则竞争

这也是组织强大 组织稳定的重要原因

如果大家都上到高二

1 没有历史经验的尝试 可能代价很大 深远影响不知道

2 有点不符合 自然竞争 不太公平

自然竞争 还有一个淘汰性

如果生一个有优势 大家就会生一个 独子和不结婚策略 就会逐渐占据主流

如果多生有优势 独子和不婚策略 就会被挤压 在竞争中被迫改变

不结婚 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要通过生育来回报父母

人活着要照顾自己 没必要给自己添太重太重的负担 要回报父母 也可以通过给钱的方式 而不是牺牲自己

所以 在传统的 1 生育回报父母 2 生育防老 3 有小孩子的快乐

以外 也有不婚不育的选择

知乎用户 虎牙苍云​​ 发表

2006 年我参加中考,那时候我们县为了教育公平,中考并不是划线统招,而是各初级中学分配入学名额。由于教育资源不均匀,乡镇中学学生考的会比县城中学差那是肯定的。

我在 789 人的县城中学,分了 189 个高中入学名额,忒卷了。满分不过 650 的中考,那年乡镇初中的学生可以低我们 50 分上高中。

此外还有一个分数线,超过这一分数线却没进入入学名额的学生可以缴纳一万二上高中,所以县城学生还是有学上。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因此度过了压力特别大的初中阶段,但这么搞对社会来说蛮合理的。原本比我们低 50 分的乡镇中学学生,到了高中学习就很好了。

知乎用户 马克恩斯 发表

因为以前的比率更低,过 50% 的省份不多。

知乎用户 西二旗大官人 发表

知识分子太多了,国家不需要这么多,仅此而已。

知乎用户 没事吹吹 发表

现在?

从 30 年前都是只有一半。初中不允许复读。

河南 30 年前就这样,复读一般顶替别人学籍,当然你老爸和教育局熟的话再办一个学籍也可以,到了高中再把名字改回来。

所以,你们少见多怪。

中国,自古就是高中一半。

知乎用户 自愈 发表

这是政策,GJ 意志!

9 年义务教育开始于 1986 年开始实施,直到 2006 年 9 月份新的义务教育法通过并实施后,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才实现了普及。实施到普及,用了 20 年。早期,义务教育并不是太过强制,义务教育阶段,可以随时留级、中考考不上可以复习,这给很多短期误入歧途的孩子浪子回头的机会,而且那时候,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并不重视教育,有的甚至连小学都不上。在没普及义务教育的阶段,就算小学初中上学,对农村部分家庭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经济负担。

义务后教育的需求和学位增长仍是不同步的。也就是说国家并没有根据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加普高的学位,后来不知何时又出台了中考后 50% 分流的政策。

早期是很多人不想读普高,想上高中的人不多。现在是想读普高的人很多,但没高中可读。想读高中必须卷,人生成长中一个不小心,浪子回头的机会就渺茫了。教育落后的农村地区,同等聪明孩子不见得比教育相对好的城市少,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家长教育需求的觉醒,加入内卷大军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内卷会越来越严重。

义务教育结束后考高中,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国家没义务也没必要也不允许建那么多高中,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总得有人干一些不太用脑的工作。劳动光荣嘛。

问题是,发现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比例是政策。千万不要认为是孩子不努力,认为是国家建不起那么多高中。就算所有的孩子们在初中前都很努力卷炸天,仍然是有一半人上不了高中,因为没有学位。考不上高中又不许复习。

嗯,当看到奉行快乐教育的家长,我一般会给他一个赞美的眼光,并鼓励他!

大专也是人上人,其实是有数据支撑的,大专至少超过一半同龄人的学历。

知乎用户 吃神 发表

百分之五十上高中,上了高中后,上大学的概率是百分之二三十,也就是说一百个学生,从小到大,能上高中也就十几二十个左右吧,就这样还一天到晚有人说读书无用,大学生到处都是不值钱之类的调调。。。
你们到底想咋滴

知乎用户 周荀川​ 发表

以前也是这样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知乎用户 周小硕木 发表

现在的大趋势是:

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大学,而国家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知乎用户 一杯新语 发表

其实一直都是,只不过在教育部文件写明之前社会关注度不高。

我高中同班同学,山东省电视台跑教育口的记者,她提供的数据是,青岛初中升普高的比例大概是 53%,这么多年一直差不多。

其实我之前跟题主一样惊诧,现在发现是自己脱离实际了而已,还是得多做调查研究。

知乎用户 乱世浮生 发表

不要把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书读人人有功练当口号。

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录取率是什么样的?

然后初中生都很紧缺,好多人中途辍学

初三毕业先有预考,我感觉刷掉了一大半

剩下的复习一个月,参加中考。

现在的确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基本上没有因为学费辍学打工了

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和独生子女的期待,就指望普及高中普及大学

郭嘉暂时还没这个打算和义务

学习差的,不爱学习的,就因该因材施教,上正规的职业学校,也不是不好

真逼着每个孩子上高中,也是赶鸭子上架

孩子都没意见,家长先捉急了。还是客观审视一下自己的孩子吧

退一万步说,即使再扩招,郭嘉也消化不了那么多大学生

你也不看看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事业单位招考形势,更别提国考

怪不得三胎无人问津

知乎用户 孙浩 发表

那些给考不上高中孩子说话的人,拜托你们去了解一下情况吧。

你们去看看考不上高中的孩子都是什么情况。

只要不是天生智力残疾。

每天上课认真听,放学作业认真完成。根本不需要补习,就能考上高中。

稍微聪明点的,不需要认真完成作业,只上课认真听就能考上高中。

你们去看看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

上高中不是浪费时间,反正时间对他们来说也没多少价值。他们上高中是浪费老师。他们能把老师气死。

教高中生,最起码本科,去建设祖国不好么!

知乎用户 英语肌肉酸痛 发表

不要输在娘胎里,子宫学校扩大招生了。

知乎用户 柯学​ 发表

我们老师已经拿职高来威胁我们了,说不好好学习,中考失利就只能上职高,你人生就毁了。

你看╮(╯_╰)╭

国家需要大量的工人、职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但麻烦把职高的氛围、条件弄好一点,老师除了教的内容和普高不同外,要和普高老师一样对学生的学习、人品、未来认真负责任,技术人才也是需要认真培养的啊!用实际行动消除社会对职高的歧视。

知乎用户 zlalien 发表

所以说知乎还是年轻人太多。

50%上高中的另一面是什么?剩下的都可以进中专、3+2、3+3、3+4,总升学率在 99%,只要愿意,大家都有学上。

2000 年以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候中专比高中金贵,因为高考没扩招,高中出来想进个花钱的大专、职大都很难。低分上高中,无非是缓三年进入社会,又没什么专业技能,找工作相当不易;不上高中,十五六岁出来,能找到的都是些什么工作?各种打零工。现在说送外卖、送快递辛苦,那个年代,你想卖力气都找不到地方,在社会上混成闲杂人员的大有人在。

你说现在专科出来不好找工作,这话你放在 2000 年前去看看,找不到活的初高中毕业生一大把,托个人去血汗工厂都是好去处;能去现在看不上眼的老破国企——那时也不咋地——家里人都觉得不输于那会儿考上中专的。

当然你说社会在发展,要求不能那么低,但今天考不上高中去专科的,出来的选择远比 2000 年前同样上不了高中的要好得多;哪怕躺平,生活水平也比以前好多了。

这多少也算社会发展吧?

知乎用户 u-235 发表

怎么评价,高考最大的目的就是社会分流。不要说你那,全国基本都差不多,9 年义务教育没啥差别。差别在于中考,有些人有学术能力那么选拔出来然后深造不好吗,此外,必然是学术能力,那么肯定要拔尖啊。全国的学历数据你可以找下,你会发现大专以上,咱比全国人数不多,才不到两个亿也就是七分之一多点,让然高学历人比较容易富集,一般高学历的人工作,身边大专一下的很少见,大专都少见,所以社会分工的问题。

至于你所焦虑的是现在的社会撕裂,本科 985/211 歧视非 985/211, 更歧视专科,至于高中基本上在他们眼里不算人。在把学校加进来,就更闹心。也许这不是 985.211 大部分学生的本意,但是这个观点被资本包装的已成为显学。

所以消灭歧视我们任重道远。

知乎用户 邓文 发表

现在大学的学位与高三毕业生数差不多是 1:1,高考最低入学分数 160 就够,所以,你只要考上高中就相当已经考了了大学。但如果你加大高中入学人数,其实你只不过是把中考的分流作用推迟到高中毕业而已,如果大学的招生人数固定,那一样有相同人数的高中生考不上大学,这样就等于浪费了三年时光,还不如让他们去读中专,至少还有一技之长,其实,50% 的高中毕业生读的也是高职类大专,到头来跟中专生差不多,有时我们只要认真去想一下,我们是不是需要这么多科学家、工程师,有时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理发师,幼儿园老师等更实用的人才。

知乎用户 Epicurus​ 发表

中考高考被称为 “选拔性” 考试。

请大家好好想一想选拔的是什么?

是有能力的人吗?

什么叫有能力?

能力叫 ability,有能力就是一个人 be able to do

如果能完成一样东西就可以算有能力的话,为什么要按名次录取呢?

别人的能力会影响我能不能完成一件事吗?

可见选拔的不是有能力的

而是善于打败同路者,善于攀比更有能力的

人们称这些人为卷怪

一个合格的卷怪不用有能力,有智商,有个人爱好。他只要能比别人完成地更好就行了。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考试选拔什么样的人。

知乎用户 Mr.ddv 发表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湖北孩子,17 岁,在读职校的实习期,被送到深圳宝安工厂做工。然后自 S 了。

当然,这是个例。但从这孩子整个实习的过程来看,就目前来说,职校还差的很远。

不改变职校教学方式,只是粗暴的砍一半人硬送过去。我觉得除了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没有任何好处。前段时间某高校不也强行来了一波?结果咋样?

人们选择不生,是生不起。人们不选择职校,是因不好活。

此时,以人为本去了哪里?

知乎用户 Tony​ 发表

现在好多公共政策越来越左,越来越奇葩… 但谁也不敢批评了,有一点质疑就扣帽子,甚至动用刑责。

比如体育总局搞体能测试,教育部方面什么音体美进入中考,中考一刀切 50%为了培养高级技工,什么延迟退休,计划生育政策,一刀切搞环保,还有前几年前脚扒完农村猪圈,后脚猪价打脸又补贴农村养猪…

公共政策事前应该科学评估影响,以及有延续性,综合考虑政策利弊,中性立场,执行过程中也设计闭环反馈,同时应避免公共政策频繁大动。

尽量别用实际生产环境做开发测试,拿用户人肉 debug。

目前的很多奇葩政策,折射的是背后的懒政思维和左派思维。

就这个一刀切 50%职校政策:

1,典型的在用现在的政策去解决未来的问题。荒唐程度就好像当年电报打字员短缺了,就开始一刀切培养电报打字员,事实是电报在如今已经基本消失了。人才培养周期至少十年时间周期,如今看起来的所谓高级技工短缺问题,在未来还需不需要都是个未知数…

2,中考筛掉的 50%的失败者有没有成为高素质高级技工的潜力?这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3,50%这个比例到底是怎么制定出来的?依据是什么?不会是拍脑门子吧?

4,公共政策制定要有弹性,要中性立场尊重自由选择权。如今大家不爱去职校怕是市场选择的产物,如果像 80 年代小中专一样毕业就有份收入不错体面工作,估计都爱去了。

知乎用户 花开成海 发表

说白了是想让人口进行分类,某些行业得到补充

就好比现在的 “主流” 是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进工地 3000,小学生进工地 1 万起

但是真正的情况是除了土木那些孩子会去,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压根就不会考虑工地

但是问题并不是仅限于工地,更多的还是比如制造业,这些行业压根就不需要高学历

这是某些人认为的

知乎用户 酥清风 发表

学历都高了,还哪来的廉价劳动力

你让 985 211 的去工地,他们宁可宅在家也不干啊

知乎用户 陌上愚翁 发表

某个人没考好是个人能力问题

录取比率是国家控制的,跟能力一点关系没有

知乎用户 南海 发表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是你失业的时候当你选新职业的时候能有更宽的选择范围,接手新职业的时候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新职业技能。

别说读技校的。
高中阶段有书读而不是辍学的,教育部如果有统计应该找来看看,到时候就不用那么惊讶了。

知乎用户 lewis 发表

50% 比例不算低了。

卡 50% 比例是因为学生变少太多了,不卡比例的话,就像你说的,高中全部都能接收了。

但是那有什么意义呢?你给一个弱智发本科文凭并不会提高他的文化水平,只是拉低了本科含金量,大灌水。

知乎用户 糊弄拯救不了本质 发表

这表明,高中应该充分普及,因为技校现在确实办的不好,名声臭,尽管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名声也不见得好。

高中义务教育,好处非常多,

首先,普通高中比技校的要求要高,毕竟是正规按部就班的教育

其次,高中的数学知识大多数较为简单,让学生接受这些,多做一点习题,可以进一步锻炼大脑,他们中的很多人未来完全不见得比已上高中但是学习很吃力的学生要差,因此他们未来一样可以考大专,和三本,增强了中国人的大多数年轻人的最一般的素质,同时一部分家庭还保持希望,会继续对子女进行投入培养

最后,这些学生如果考大专的话,比去中等技校要强得多,何况,未来大学必然要进一步改革,。技术类的并不需要多高的智力和理论基础

钱从哪里来?

大规模基建目前看,意义已经微乎其微,完全可以投入一部分到基础教育,那么未来大学,大专也是要收费的,而且这部分人口的职业素质升高,对经济发展有好处

成绩实在太差的,又想读高中的,可以收取一部分自费费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达到一定线的减除一部分费用

而且大规模基建还大规模投入到廉租廉住房子,专业人员和公司向新的地区转移,这样既增加了收入,人口负担就大幅度降低,促进消费,也可以增加就业,再一次增加了收入,

随着人口的进一步下降,人口素质需要提升,才能应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不然这部分人口就会保持很低的水平,同时人口下降,生源已经成问题,继续保持原有录取人数,已经没有意义,因为社会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最近十年新出生的人口比高考人数只多出来几百万人,这种提前和发达国家看起,没什么大不了的,早下手,年轻人早受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 er 基本上都是 985 211 的学历,连高中都考不上? 会被笑死的 kk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美国学生课外补习吗?——来自美国的教育观察

文 | 伍国,美国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本文由作者授权首发 最近有国内的80后朋友问到我美国学生到底补习不补习,还顺手给我发来了几张照片,包括一个儿童模特培训的动图。这位朋友有孩子,自己有博士学位,但对于补习的盛行和目前的教育焦 …

如何看待许进委员提出「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

知乎用户 半月谈​ 发表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大概就比较骨感了。 禁 …

如何评价现在仅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

知乎用户 鱼头好吃鱼尾好吃 发表 核心的问题不在于一半人去读中职,而在于读了中职的人现在的就业太差了。 如果你说读中职的人比高中毕业的人就业好,10 年之后的工资收入高,那么大家干嘛不去读中职呢? 在十几二十年前这就是常态啊,为什么那时候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