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十年(2015

by , at 14 October 2025, tags : 诺奖 成果 研究 科研 领域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月塔 发表

国内压根不是没有诺贝尔奖的问题,而是重要的国际奖项基本上都挂零了;

比如数学三大奖阿贝尔奖、沃尔夫奖和菲尔兹奖,国内都没有拿过,如果说其他奖项有滞后性,含金量最高而且只颁给 40 岁之前有数学成果的菲尔兹奖,国内也没有拿过。

生物化学领域的拉斯克奖盖尔德纳奖和霍维茨奖,2009 年屠呦呦获奖之后,内地科学家再也没有得过将,只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拿过;

计算机领域的图灵奖,国内也好多年没拿过了,上次获奖是 2000 年的姚期智;

甚至香港评的邵逸夫奖,上次获奖还有追溯到遥远的 2006 年,吴文俊获得了邵逸夫数学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己评的墨子量子奖,中国科学家只在 2019 年拿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给了自己的副校长潘建伟;

国务院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奖,1956 年首次颁奖,一共只发过 23 次一等奖,一多半的年份轮空,2007 年至 2012 年间,六年时间里一等奖只颁发过一次,发给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直到透明计算把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含金量打下来之后,这玩意才发的多了一些。

国内其实压根不是拿不到诺贝尔奖的问题,而是诺奖级别的成果都很少,能够接近的大概只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发现母亲外周血存在胎儿 DNA,继而成功研发出 “无创产前诊断”(NIPT)技术,非常重要的发现,获得了 2022 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其他人压根就进不了排队序列。

其次是薛其坤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获得了 2020 年的菲列兹 · 伦敦奖,算是个有概率获得诺奖的成果,但是大概率是排不上。

非要说诺贝尔奖有偏见,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大陆自己评的,总不能说它有偏见了吧!

在透明计算把自然科学奖打成白菜价之前,一等奖级别的成果也不是每年都有的,其中还包括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中国植物志》的编研,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等等摸排总结类的成果,纯粹创新类的成果,要三四年才能出一次呢!

知乎用户 Sniffer 发表

中国籍最有希望获奖的人是下面这位,奇怪的是在知乎几乎都没有人提及。

日本冈山大学的沈建仁。来日本近 40 年了,但一直保留着中国籍。他和大阪市立大学的神谷信夫一起,解明了植物光合作用大分子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个基本上也是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所以每年几乎都在呼声最高的化学奖候补者预测名单里。

知乎用户 Putin parody 发表

Lifeng Zhou《社会行为约束下的性动力抑制对灵长类动物神经内分泌网络及繁殖策略影响的机制研究》

Chenfeng Hu《消费选择作为社会身份符号的锚定效应与群体认同机制研究》

Xuefeng Zhang《经济下行时期个人升学与就业研究》

知乎用户 Emiya​ 发表

知不知道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是什么?

国家自然科学奖

其中一等奖是可以轮空的,如果当年找不到足以拿一等奖的重要成果就轮空。

那么最低限度什么级别的成果可以拿一等奖呢?

2009 年的一等奖是《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而我国建国以来只颁发过 23 个,基础科学领域有 53 年找不到《中国植物志》级别的成果。

20 年之后 21、22 连续两年空缺,5 年里 2 年找不到《中国植物志》级别的成果。

不是我看不起植物,但我想不会有人觉得《中国植物志》是诺奖级的成果吧。

近十年里甚至有两年找不到《中国植物志》级别的的成果,剩下 8 个拿到诺奖的概率能有多大?

知乎用户 唯唯诺诺的梦​ 发表

光诺奖级有啥用

远藤章和冈崎都没拿上

像薛其坤那个,一眼就排不上队。

你得做出一个希格斯机制这种,一经验证,马上就得发给你的成果才稳。

知乎用户 user8888 发表

没有,完全没有。

国内无大师,这是公认的。35 岁之前,年轻学者忙于向上爬,大佬们揠苗助长过了,上去的基本是一群废物。35 岁之后,逐渐走向管理岗,干尽人吃人的事,哪还有时间搞研究,基本是在跟风骗经费,当掮客,做学买,拿奖项。45 岁之后拼帽子,走穴企业,搞重大重点项目,拿科技奖,走红毯,出圈冲院士。

诺奖级别成果,要么是重大创新,要么是重大发现,要么是普惠应用,这些都是公认的,至少领域内世界各国能复现,经过实际检验的,不是自己每天在那吹的,和写论文,发论文完全是两码事,国内有些科研人员,甚至把期刊等同于成果,这与刻舟求剑没有太大区别。可以说,大部分 CNS 期刊发表的东西,都没有诺奖属性。太新的东西,那些编辑是不会喜欢的,他们喜欢的是那些 T1 级别的学者,他们喜欢的是能吸引眼球的 incremental 成果,完全是生意人的做法,互相抬轿子。

学术风气不变,资助体系不变,继续劣币驱逐良币,诺奖只会越来越远……

这几天公布了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奖。

三位科学家共享 2025 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 8 日宣布,将 2025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理查德 · 罗布森和奥马尔 ·M· 亚吉,以表彰其 “在金属有机骨架领域的贡献”。

知乎用户 李青年 发表

这个问题你甚至不需要依靠搜索引擎去了解相关资料,

只要你平时在知乎看过一些关于院士或国内大学教授出成果,

以及出现一些负面新闻时候,

答案区会有很多硕博生或者科研者在吐槽,

最多的就是院士或教授们都是在加紧赚钱(圈钱),要么压榨硕博。

或科研所压根不把人才当人才

管中窥豹,小巫见大巫,可见科研圈是个什么氛围。

知乎用户 haha2014 发表

信息领域没有 其它领域差不多 估计也不会有

国内现在年轻学者忙着灌水抢帽子 抢完小帽子抢大帽子

抢完大帽子就要作为带头人给团队抢资源 没工夫做科研

抢不上帽子的 就很难抢到资源 很多人索性躺平 或者干点能挣钱的工作

国内这十几年没有产生重大原始创新的环境

看目前的形势 以后更不会有

知乎用户 红时 发表

唯一一个真正算是中国教育下拿诺奖屠呦呦,一个院士都舍不得给。

经济增长的全盛阶段都没出,现在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毕竟这片土地上最实用的技术是看领导的脸色。

知乎用户 一朵小红花 发表

没有任何诺奖级别的成果,未来五十年获得诺奖的数量不会超过 2 个。

新加坡,未来一百年别说诺奖了,就算是引文桂冠奖,沃尔夫奖,也难获得一个。

韩国,本身中韩新都是一个套路,追热点,刷论文,刷排名,与追求科研本身相比,追求面子上的好看更让他们在意。

所以我的预测是,未来五十年,亚洲会获得 40 个诺奖,其中日本获得 35 枚,东南亚国家 (新加坡以外) 会获得 1-2 枚,印度大概 1-2 枚,湾湾 1 枚,大陆 1-2 枚。新加坡和韩国没有任何可能性。如果说是未来 25 年,东亚东南亚外加印度,只有日本一定会有 15-20 枚,印度有 1 枚,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可能性。我说的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包括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

知乎用户 DDDDDD 发表

只看生物医学领域。

邵峰院士的细胞焦亡理论绝对够得上。具体就看什么时候给免疫学了。他要做的就是等,只要别太离谱,我觉得迟早能等到。

还有韩家淮院士的 p38 信号通路,但这个可能性低。因为重要性差一些。我个人很喜欢这个通路,然并卵。

王晓东院士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也绝对够重量级,但他是美籍而且主要工作是在美国做的。

虽然我也不喜欢国内现在的科研环境,但架不住人多,钱多。砸这么多钱,这么卷,概率上也能出一些好东西。

知乎用户 404​ 发表

把抗疫写成文章,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知乎用户 墨水幽蓝​ 发表

我是物理背景的。在物理学领域,目前国内最重大的成果依然是清华物理系薛其坤院士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2013 年),被杨先生称为诺贝尔奖级别。此后很遗憾还没有出现过超过此的成果。

知乎用户 网名我让 AI 起 发表

我觉得最大的成果就是我们定义了 “诺奖级成果”。

配图: 不想赢就 gun。

知乎用户 绷不住了 发表

物理学奖应该颁给郭继承教授的《“如如宇宙” 框架下原初信息守恒与万法源头的量子溯源》

Lifeng Zhou《社会行为约束下的性动力抑制对灵长类动物神经内分泌网络及繁殖策略影响的机制研究》

Chenfeng Hu《消费选择作为社会身份符号的锚定效应与群体认同机制研究》

知乎用户 wanghonyu 发表

我本来觉得没有,可是看到这两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感觉好像薛其坤什么的工作好像档次不低?

知乎用户 张主任 发表

日本有二维码,我们有健康码,正是因为这个东西才保护了中国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你再看美国,因为没有这个伟大的发明,做不到有效隔离,累计确诊病例高达 9700 万,死亡人数超过 100 万

知乎用户 Pieris C​ 发表

国内的科技尤其理论研究的进步有点类似于把 1 变成 100。

新加坡其实也类似,比较功利。大部分人搞学术以拿帽子和圈钱完成指标为主。

诺奖是从 0 到 1。想做出来还是很难的。

不过现在我看国内有些领域理论 0-1 的也有了,有屠呦呦。也有不少王中林薛其坤这类院士这类有开创性工作的不过感觉离诺奖还是有些差距。而且诺奖挺需要看火候的,不少得主都是靠几十年前的文章和 work 获奖,有的的成果等给他奖他人都没了。

我国科教兴国其实都没几年,80 年还是水变油和气功的时代。估计还要时间。

另外感觉国内科研人员境界和邻国日本比也不太够。太功利了 可以看下今年化学奖的北川石破茂的对话。大部分日本大师也是在当年 80-90 年代经济最好时期潜心搞的研究,现在做传统学科也难申请经费,比较需要信念

石破茂视频通话北川进: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http://xhslink.com/o/2V7ox5aOXCD

很多成果也是在没有经费申请经费难的前提下做出来的。导致现在高校做的基本都是 ai 交叉生化环材可穿戴石墨烯钙钛矿因为拿经费容易。

知乎用户 没有房子的蛞蝓君 发表

诺奖的评选标准本来就比较迷

今年的调节性 T 细胞拿了诺奖,B 细胞、T 细胞发现者却至今没有拿

历史上还有冰锥疗法这种奇葩玩意儿

诺奖级成果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比较难以定义的东西。

知乎用户 铑铯铍​ 发表

邵峰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发现细胞焦亡的关键执行蛋白

知乎用户 对方正在输入…​ 发表

前年沃尔夫化学奖,给了菅裕明的 PDPS 多肽合成系统(包含 Flexizyme 核酶工具,FIT 体外翻译系统,RaPiD 环肽体外选择系统

去年理论物理最高奖——狄拉克奖,给了笠真生、高柳匡的全息纠缠熵、RT 公式

今年统计物理最高奖——玻尔兹曼奖,给了藏本由纪的奇异态、藏本模型

这些都是未来诺奖概率非常高的奖项,日本几乎每年都有,国内根本寥寥无几。

冈崎片段「DNA 半不连续复制机制」(冈崎恒子)

碳纳米管(饭岛澄男)

宇宙暴胀理论(佐藤胜彦)

非易失性存储器——闪存(舛冈富士雄)

EDFA 掺铒光纤放大器(中沢正隆)

显微授精 /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柳町隆造)

铷磁体(佐川真人)

分子笼,结晶海绵,金属导向自组装,二维方格子结构(藤田诚)

光催化(藤嶋昭)和光触媒(堂免一成)二选一

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应答反应,UPR 分子调控网络,细胞质量控制系统(森和俊)

钙黏蛋白(竹市雅俊)

磁子自旋半导体(大野英男)

凝聚态物理系统动态现象原理(川崎恭治)

光晶格钟(香取秀俊)

铁基高温超导,IGZO 晶体管(细野秀雄)

染色体组学说,同源 / 异源多倍体,染色体组分析法(木原均)

加氧酶(早石修)

EPR 效应(前田浩)

蛋白激酶 C(西塚泰美)

有机半导体(井口洋夫)

GWAS 全基因组关联解析(中村祐輔)

螺旋高分子选择性聚合,多糖衍生物手性色谱固定相(冈本佳男),金属催化活性自由基聚合(泽本光男)二选一

电子型高温超导体 / 光致相变现象 / 多铁性材料 / FeRAM 存储(十仓好纪)

变应性反应素 / lgE 免疫球蛋白(石坂公成)

fMRI 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小川诚二)

TRLs 系列靶点 / 阐明 toll 样受体作用机理(审良静男)

细胞因子 / IL-6「白细胞介素 6」(岸本忠三)

MPF 成熟促进因子(增井祯夫)

食欲素,嗜睡症机理(柳沢正史)

VCSEL「垂直共振腔表面发生二极管」激光器(伊贺健一)

立体光子晶体,PCSEL「二维光子晶体表面发生二极管」激光器(野田进)

钙钛矿光伏电池(宫坂力)

KaiC/A/B 蛋白,KaiABC 生物种节律系统(近藤孝男)

量子退火(西森秀捻),超导量子叠加态,超导量子比特(中村泰信),CIM 量子计算「利用伊辛模型进行相干网络量子计算」(山本喜久)三选一等等,

我发的都是拿过奖的,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盖尔德纳奖,狄拉克奖,兰姆奖,玻尔兹曼奖,引文桂冠奖,科学突破奖等等。全是诺奖候选,日本光是引文桂冠奖就有 37 多个,快 40 个,2020 年之前 27 个,2020 年之后拿了 10 个。

还有模糊神经网络(高木秀幸、小林功),以及 GotoBLAS「后藤基本线性代数子程序」也是有可能拿图灵奖或者哥德尔奖的。

我们这边也有几个拿这些奖的,但基本都是华人,比如拉斯克奖的陈志坚,沃尔夫奖的叶军,科学突破奖的刘如谦,以及香港的卢煜明,出身台湾的美籍华裔翁启惠等,中国籍的貌似只有一个张涛。

知乎用户 momo 发表

既然 Hinton 都可以拿诺贝尔奖,那么我也大胆提名 何恺明 2015 年的工作 ResNet。虽然到时候获奖的时候所属机构可能已经是 MIT 和美籍华人了,但不妨碍他做出成果的时候确实是在国内。

知乎用户 热烈弹琴热烈唱​ 发表

户晨风本来可以角逐一下诺贝尔和平奖的,一己之力吸引了多少火力啊。

现在没了。

知乎用户 布青初 发表

说个行业相关笑话

2014 年。透明计算,获得国自一等奖(我国最高科研成果奖)(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下含金量)

然后这个国自一等奖是能轮空的。2015-2025 这十年有五年是没人获奖,也就是说这十年至少有五年,全国所有领域的科研成果连透明计算都不如

嗯,修正一下。2015-2025 目前这十年只轮空了两次,轮空率从 1/2 降到 1/5。原文内容不变。免的赢党们太消耗他们的脑子

知乎用户 MathsLover 发表

薛其坤那个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应该也算准诺奖级成果吧

知乎用户 lauv 发表

我国科研工作者擅长的领域不在诺奖奖励范围之类,这些个领域与下面几个字相关:

坑蒙拐骗

知乎用户 王清扬​​​ 发表

物理方面,CPTA 实验组探测到随机引力波背景可以算是一个接近诺奖的成果。我在之前的回答中介绍过这项成果:

中国天眼 FAST 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证据,相关研究达领先水平,这意味着什么?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不过要说明的是,探测到随机引力波背景算是一个诺奖级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奖一定会发给 CPTA 的科学家。因为一方面这个探测方法是 Hellings & Downs 提出的,如果要发诺奖,这二位我觉得是有原始贡献的。另一方面,这个发现是国际上的四个实验组共同宣布的,大家都探测到了被 Hellings & Downs 预言的信号,尽管置信度有高有低。众所周知,诺奖最多只能发三个人。如果要冲诺奖,那未来最好还是要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发现,或者在探测精度方面大幅领先。

知乎用户 我赞成 发表

有的兄弟,有的。

杨景媛. 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 [D]. 武汉大学

我说这是诺贝尔和平奖级别的成果应该没 (白) 人反对吧?

知乎用户 科研是乐事​ 发表

你多看看求是,上面很多都是影响几亿、十几亿人的成果,不比诺奖伟大?

10.10 更新

例如: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 “全面胜利”,消除绝对贫困。这样的成就不比诺贝尔经济学奖伟大?

(西方的话语体系,好的我们借鉴学习,但对我们有偏见、有看法的我们也要有自信,回到自然科学,最近三大奖正在进行中,这就是我们党和国家认可的顶尖科技成果)

有诺奖我们迈向复兴,没有诺奖我们照样航母远洋,空间站上天,有什么好争论的呢?

10.14 更新,评论区不是我关的

知乎用户 蓬蓬 发表

缺少实事求是的环境,不说别的,就说在网上发言的诸位,能直接回答问题吗?是不是得想想哪句话能说哪句话不能说?

知乎用户 鸡汤专家爱德华 发表

这个问题,但凡在国内读过理工科硕博的,应该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了。

东大一直擅长的是 1 到 100 的那段脑力运动,因为受过基础教育的基础力工多,但 0 到 1 不是我们擅长的。

知乎用户 希鲁杜雷 发表

有机会拿诺贝尔的,一定会先拿到其他重要国际大奖。

这就是为什么有 “诺贝尔风向标” 这个说法。

以屠呦呦为例,她在 2011 年拿到拉斯克奖,很多人就开始期待中国第一个理工科诺贝尔奖了。

卢煜明是 2022 年得奖,理论上他可能是最接近理工类诺贝尔的下一个中国人。

你要说中国接下来几年得奖纪律为 0 吧,也不至于。

但基本就是个位数的几率。

话说之前很多人看好张亭栋的,不过他到现在还没拿到拉斯克,我感觉很难了。

知乎用户 随心飘摇 发表

当然有

知乎用户 寒亦 发表

算了, 受不了你们了,我来查查吧.

有些人真的是恨国党,又是无知者无畏。 对科学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只发泄情绪

你要我举例子现在哪些成就可以诺奖我真不知道,我只是个小会计。 但是,科学从出成果到得诺奖的时间,日本人已经验证过无数次,时间就是这个规律。 中国的工业化也是无数基础物理和运用物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有的人眼里,我们只会抄抄抄。

以下官网就可以查到,动动手就有的。我就查 3 年的,都是这样。 不翻译的,感兴趣的自己百度翻译吧,某些反智的回答真的累了。

2025 的物理奖:

John Clarke, Michel H. Devoret and John M. Martinis “for the discovery of macroscopic quantum mechanical tunnelling and energy quantisation in an electric circuit.”

成果时间:1985 年

In 1984 and 1985, John Clarke, Michel H. Devoret and John M. Martinis conduct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ith an electronic circuit built of superconductors, components that can conduct a current with no electrical resistance. In the circuit, the superconducting components were separated by a thin layer of non-conductive material, a setup known as a Josephson junction. By refining and measuring all the various properties of their circuit, they were able to control and explore the phenomena that arose when they passed a current through it. Together, the charged particles moving through the superconductor comprised a system that behaved as if they were a single particle that filled the entire circuit.

在 1984 年和 1985 年,约翰 · 克拉克、米歇尔 ·H· 德沃雷和约翰 ·M· 马丁尼斯进行了一系列由超导体构建的电子电路实验,超导体是可以无电阻导电的组件。在电路中,超导组件被一层薄薄的绝缘材料隔开,这种结构被称为约瑟夫森结。通过精细调整并测量电路的各种特性,他们能够控制并探索当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现象。移动通过超导体的带电粒子整体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行为就像它们是填充整个电路的单一粒子一样。

链接: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25/press-release/

2024 年物理奖

John J. Hopfield and Geoffrey Hinton “for foundational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that enable machine learning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成果时间 2006-2010 (原型机 Boltzmann 甚至追朔至 90 年代初)

in 2006 he (Hinton) and his colleagues Simon Osindero, Yee Whye Teh and Ruslan Salakhutdinov developed a method for pretraining a network with a series of Boltzmann machines in layers, one on top of the other. This pretraining gave the connections in the network a better starting point, which optimised its training to recognise elements in pictures.

2023 年物理学奖

Pierre Agostini, Ferenc Krausz and Anne L’Huillier
“for experimental methods that generate attosecond pulses of light for the study of electron dynamics in matter”

成果时间:1987-2001

In 1987, Anne L’Huillier discovered that many different overtones of light arose when she transmitted infrared laser light through a noble gas. Each overtone is a light wave with a given number of cycles for each cycle in the laser light. They are caused by the laser light interacting with atoms in the gas; it gives some electrons extra energy that is then emitted as light. Anne L’Huillier has continued to explore this phenomenon, laying the ground for subsequent breakthroughs.

In 2001, Pierre Agostini succeeded in producing and investigating a series of consecutive light pulses, in which each pulse lasted just 250 attoseconds. At the same time, Ferenc Krausz was working with another type of experiment, one that made it possible to isolate a single light pulse that lasted 650 attoseconds.

2022 物理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2 was awarded jointly to Alain Aspect, John F. Clauser and Anton Zeilinger “for experiments with entangled photons, establishing the violation of Bell inequalities and pioneering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成果时间:1997-1998

quantum teleportation. This type of experiment was first conducted in 1997 by Anton Zeilinger and his colleagues. Remarkably, quantum teleport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transfer quantum information from one system to another without losing any part of it. Once this had been shown experimentally, the next step was to use two pairs of entangled particles. If one particle from each pair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particular way, the undisturbed particles in each pair can become entangled despite never having been in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This entanglement swapping was first demonstrated in 1998 by Anton Zeilinger’s research group.

-————————————

有!

不是 90%,不是 99%,是 100%

要知道,诺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奖项只颁发给 “已成熟全面论证” 的成果。

中国科技集中大爆发的正是最近 10 年,而大多数科技成果都需要 20-30 年的时间去验证。 最近 10 年日本诺贝尔奖大爆发其实你去看研究出的论文发表时间,都是 1990 年 - 2000 年那段日本科学最开放,国际合作最多的那个时间段出的研究成果。

请相信,2030 年 - 2040 年是诺奖中国会集中爆发,全方位频繁拿奖,是那种无论怎么西风打压都打压不下去的全方位拿奖。

静候验证

知乎用户 救无可救 发表

清华北大有鸡毛用呀,你看我大哥小学毕业,靠卖光盘赚了两套房,所以读书有什么用呀,清华北大有就有,没有也无所谓,别人拿了也没啥了不起的!

知乎用户 马略的百夫长 发表

你可以问题改一下,国外最近十年,有没有出现诺奖级别的成果?你看有几个答得上来?

知乎用户 你好有的 发表

能不能拿诺奖我不知道,我倒是很好奇国内的研究者究竟在搞些什么……

有的时候查资料上内网,百度百科看看或者用用 deepseek,里面的引用文献全是什么凤凰网搜狐网和各种自媒体的文章,不堪入目。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回英文期刊搜国人学者的英文文章机翻成中文读。国内学者的文献平常是看不见的,是没有公示责任的(当然国内很多应该 transparent 地方也没有……)。用谷歌搜索,我是日文引擎,搜数学公式 / 社科 / 计算机语言,出来的要么是各种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公开报告,要么是人家写好的解说网页,全是公开的。英文引擎更不用说了。人家网上一搜就有的,对应到中文互联网,计算机要看 CSDN,社科看微信公众号,数学看知乎,还都是论坛性质的,质量良莠不齐,可信度堪忧。完全比不上别人的知识开放度。对于中国普通人的需求来讲,贴吧抖音小红书知乎啥的确实爆杀国外同类型的软件,而对于高质量的知识获取渠道而言中文互联网完全是一坨。

就这种知识荒漠和高纵向学术壁垒的土壤能出诺奖那获奖者含金量得有多高啊。

知乎用户 爱打电动的阿伟​ 发表

这底下的回答我不看都知道,有些人还会拿中国的传统的三板斧说事:

第一板斧叫文化,就是中国人太功利,只注重能不能挣钱,不想搞纯粹科研。

第二板斧叫环境,就是中国科研官僚化严重,学阀遍地 bulabula。

第三板斧叫体制,就是中国科研鼓励灌水、鼓励超,不保护创新,搞不了科研等等。认为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体制下,永远产生不了全球领先的科研成果。

咱先不说这些问题在国外也不鲜见,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看看近年来政治正确对欧美学术界的恶劣影响就知道了)。这些都非影响我国无诺奖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这些观点真正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科研背后的核心驱动力究竟是什么。

知乎用户 Khayen 发表

国内的学者准确来说都是 small business owner

知乎用户 小康 发表

前年年底的天文年会上,有人报告了如何在强引力环境中描述理想流体。作为这个工作的副产品,可以将暗能量在银河系尺度测量到非常精确的程度,给出状态参数约为 - 0.8,排除了宇宙学常数模型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475-7516/2023/06/031

会议上有几个实验组都问了误差问题,结果这两年他们纷纷更新了宇宙加速膨胀的测量结果,调整了状态参数的演化函数,把零红移处的状态参数卡到 - 0.8,误差降到极限,开始纷纷论证首次排除了宇宙学标准模型、状态参数不演化的暗能量模型、精质模型等。

知乎用户 淡如水 发表

生命科学领域的,我认为诺奖级的成果有几个,第一个是施一公通过冷冻电镜发现剪切体的的工作机制;第二个清华大学俞立教授发现的迁移体,不过后续还要要看迁移体在生命机体维持中重要性。第三个是邓宏魁教授发现化学小分子诱导多能干细胞。能不能拿诺奖有很多因素,除了发现的重要性和原创性,还有评委会的眼界,甚至政治因素等,诺奖有很长的滞后性,等 10 到 20 年后再看。

知乎用户 黄风妖 发表

一般来说,从做出诺奖级成果到获得诺奖,大概平均需要 25-35 年时间间隔。

有网友会问,如果说中国 2050 年代将迎来诺奖爆发,那么按 “诺奖延迟时间” 倒推,现在中国应该已经做出了不少成果了吧,能否介绍下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尝试来解答一下,但由于本人并非科研前沿专家,所以如果对所述的成果描述有所不当,还请各位大神见谅并指正。

要找出并评估国内潜在的诺奖级成果,笔者建议参考下每一届的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奖励大会,作为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下简称 “自一”) 是国内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研究人员。

也正因为这个奖项的重大分量,我们秉持 “宁缺毋滥” 的态度,对项目的评审慎之又慎。1999 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 改制后,至今共颁发了 22 届,其中便有 9 届的 “自一” 为空缺,仅有 14 个项目获得这一荣誉,其含金量绝对可以保证。

那其中有望冲击的诺奖的成果有哪些呢?

1、中微子研究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

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粒子之一,中微子吸引了无数全球物理学家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进行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领衔的团队,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这一成果也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有可能凭借相关深入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发现前两种中微子振荡的科学家都已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中微子一次,发现中微子震荡一次),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理论上是具备冲击诺奖资格的,不过这个成果短期内要获奖可能比较难,因为评委会很可能因为这个领域已经颁过奖而降低其价。

2、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2013 年,薛其坤院士和团队试验了超过 1000 个样品,克服了重重障碍,终于找到特殊材料 “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从实验中观测到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率先在世界上验证了量子霍尔效应——物理领域一个期待已久的重要现象。这一发现为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未来的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的处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加速推进信息技术进步的进程,被杨先生称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目前该成果已经让薛其坤院士获得了包括国际低温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项——菲列兹 · 伦敦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具有诺奖级别的潜力。

薛其坤老师的反常量子霍尔效应实验是最符合诺奖标准的成果,然而问题在于最早提出理论的 Haldane 已经在 2016 年拿过了诺奖,短期内给类似工作的实验版本颁一个难度比较大。

3、高温超导体

40K 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

再有就是超导这一块儿,实验扛把子是赵忠贤老师、陈仙辉老师了。

2008 年,赵忠贤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仙辉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人领衔,首次突破麦克米兰极限温度,成功发行铁基高温超导体,成为继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 之后最重要的进展,具有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价值和巨大的应用前景。包括这项研究成果在内的铁基超导体研究被 Science 杂志评为 “2008 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 “2008 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被欧洲物理学会评为 “the best of 2008”,以及入选 “2008 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荣获 “2009 年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不过铁基超导的重要性和铜基比还是差点意思,短时间不一定会颁,个人感觉搞不好会把铁基和其他非常规超导合并。要颁铁基,第一顺位是细野秀雄没问题,而陈老师首先突破麦克米兰极限也是很有竞争力的。

此外,王猛老师他们镍基超导的工作也很有看头,虽然镍基其实很多年前就开始被研究,但进展比较一般,真正起步还是 2019 年 Hwang 组真的找到了一个确定是超导的镍基材料,而真正把这阵风吹起来的是王猛老师他们找到了镍基的高温超导:

2023 年,王猛老师在 La3Ni2O7 单晶中发现突破性高温超导电性;2024 年,程金光和周睿领衔的科研队伍携手国内外精英于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结构——双镍氧层钙钛矿 La2PrNi2O7 中奇迹般地发现了块体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高温超导在能源、交通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若后续研究能持续深入并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未来能发展成一个超导材料大家族,给一个诺奖也未尝不可。

4、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2021 年 9 月,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科研团队联合大连化物所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这一成果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可直接在工厂里生产淀粉,为粮食生产和工业原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于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和气候变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这个研究成果如果未来实现量产推广,其意义甚至超过合成氨(德国化学家哈伯凭借这一成果获得 191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合成氨技术实现化肥的人工量产,带来了粮食产业的大爆发。而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将令食品从 “农业种植” 时代迈入“工厂时代”。

5、量子通信

潘建伟团队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优势。量子通信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为未来的信息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在通信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也为量子计算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大的突破,例如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量子通信网络,或者在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有新的重大发现,也有冲击诺贝尔奖的可能。


如果不强制要求是中国人在中国做出成果,下面这位也可以考虑:

6、植物光合作用大分子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日本冈山大学的沈建仁老师,他和大阪市立大学的神谷信夫一起,解明了植物光合作用大分子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这成果也有潜力冲击诺贝尔奖,所以他和神谷信夫最近几年都在呼声最高的化学奖候补者预测名单里。

PS:额 ······ 他是中国籍,但成果在日本做的(是的,沈建仁老师来日本近 40 年了,但一直保留着中国籍),感觉这是要把键政区的日吹和日黑都干宕机的节奏啊……

总的来说,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心,这个结果够瞩目了。但这个方向十年前很热门,现在不管是蛋白结构还是人工光合作用都不热门了,所以大家提的自然就少了。

而且植物类获奖很难,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和医学奖是偏生理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不是纯的生物学奖。从历史上来看,植物相关科研获奖只有三个,其中就是一个是光合作用(化学奖),再颁奖可能会有些重复。

不过谁知道呢,现在光合作用机制做得最好的好像是瑞典人,诺贝尔奖毕竟是瑞典来评选颁发(所以往往瑞典科学家关注的领域,更有机会获得诺奖),所以等下去机会还是有的 ·····

未完待续 ··········

知乎用户 流心 发表

上周学院院长直接开会说了:

论文一作不挂我的名字,

你们的本子连学院也别想送出去。

知乎用户 古道斜阳 发表

正经回答,我觉得有的,那就是马大为院士改进乌尔曼偶联

原始的乌尔曼偶联(铜催化的的碳 - 杂原子偶联)一般需要很高的温度,大概 120 度以上,很多底物不耐受,杂质多,产率低。

马院士开发了一系列简单胺类和酰胺类配体,极大拓宽了乌尔曼偶联的应用范围,降低了反应条件,提高了收率。

虽然我也说过那叫乌尔曼偶联不叫马大为偶联,但是现在很多文献都称之为马大为反应了,而且不光在实验室,在工业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底物合适的话,马大为反应比 Buchwald-Hartwig 偶联成本更低。

我赞成马大为院士和 Buchwald 及 Hartwig 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知乎用户 suffer 发表

前一段时间一群网友抓着武汉大学一个同学的毕业论文捉虫粉刺不亦乐乎,嘲笑文科尊崇理科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事实是随便找个理工科 211 讲师的论文也大概率是学术垃圾,比起那个女同学好的地方大概就是图表做的有模有样,没有错别字。


统一回复一下,我的论据是国内的科研,尤其是理工科 99.9% 都是在灌水,其中最为恶劣的是某些大牛用纳税人的钱灌水给自己贴金,在我看来这可要比研究生 本科生为了毕业写科研八股严重多了。反对我的人很多,在评论区跳脚的也很多,但是一提到把你导师的论文发出来,这些小将就噤若寒蝉了,生怕影响到自己。就你们这幅样子也想搞科研?搞笑去吧

知乎用户 大愚若智 发表

在我的领域也没有,我的领域中所谓的 “成功学者”,水平差到离谱,表面光鲜,title 多且唬人,人脉广大,实则滥竽充数,稍微好点的文章都是靠压榨自己博士生得来。人品也差,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老板或者官员。

知乎用户 粮仓里 发表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的事业单位,是国内最大的气功专业研究机构。

个人认为这个单位获医学奖可能性非常高,拭目以待吧……

有国基的支持,有上海市各路基金支持,有研究生…… 期待中。其他你们 bb 了半天,从研究方向上看都没有这个单位惊人,魔幻,就别想诺奖了……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单位,成立于 1985 年 3 月 12 日,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气功研究机构。学术研究范围涉及传统气功的研究、教学、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机构设置有医学气功综合实验室、医疗门诊部、中医气功学教研室、气道书院、中华气功史陈列馆等。

几十年来,研究所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祖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气功” 进行了一系列基础研究、临床观察与文化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研究所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体育局、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及其它横向研究项目。

长年坚持举办 “中国 • 上海国际气功科学研讨会”,已先后举办十六届,历届海内外参会总人数达万余名,正面弘扬优秀的气功文化,推动传统学术的科学发展。

知乎用户 七发与 1Q84 发表

不太清楚。上个世纪其实是有生物方面伟大成就的,只不过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没有获奖

知乎用户 J Wu 发表

我踏马笑死

反正海外华人拿诺奖的人也不少。

知乎用户 hall 发表

去年的化学奖给到,在 2020 年推出 AlphaFold2 AI 模型的三个鬼佬

在 2022 年底,chatGPT 横空出世前

记忆里,形势是一片大好

诸如,专利申请遥遥领先,论文发表遥遥领先

按道理来说,这么好的形势

这个 AlphaFold2 模型,应该是国内某个团队

在 2017-2021 中某一年推出来的

可惜了这么好的形势

过去十年,2015-2025,在科研的投入绝对不算低

要知道,2010 年 GDP 就超过了本子,成为世界第二


PS 我并非专业的 AI 研究员,还没有能耐去指点江山,接受一切专业性评论

只是想说,在相对新的领域都是如此,可以想象那些比较老的领域

下个十年见吧

知乎用户 神地刺客​ 发表

很多人受西方精神殖民影响太深,没有独立人格,没有做到对诺奖祛魅,只能沦为低劣的传声筒,每年每个学科只有一个诺奖,但是每年每个学科会有几百几千项发明发现,这些没有评上诺奖的成果同样重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诺奖就等于文明,等于科技和进步的,实际上是最不尊重知识和科学的人

知乎用户 一品统合 发表

国情在此,现阶段科研人员的主要需求并不是冲击诺奖,做的事情自然不会和诺奖沾边。

怎么跨过这个阶段?不知道。

知乎用户 牛克思​ 发表

参照 屠呦呦

国内还是有一些踏踏实实做事的学者。

如果未来 10 年内国内有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那他一定不是院士,一定不是领导,哪怕处科级领导,也一定不是感动 xx 人物!

墙内开花墙外香,逃不出这个套路。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大奖崛起不如小民幸福?

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这十几年老中几乎和国家大奖无缘,比二十多年前还倒退了。但是这十几年在科技的应用领域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速方面,老中却高歌猛进,吊打的 “外国” 渣都不剩,无论大国重器还是民用领域都翻天覆地,搞得洋大人第一次来中国都瞠目结舌。

反观日本大奖拿到手软,但大久保公园小姐姐越来越多,艾薇事业入行者越来越年轻,而服务业充斥着古稀老人,人民只能吃昂贵的陈米。不知道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老中土殖该怎么喷?

知乎用户 TOM DIG 发表

光刻厂

彻底打破西方垄断

知乎用户 北宁 发表

屠呦呦的例子就能看出中国唯一有可能做出诺奖级成果研究的年代是上世纪 6070 年代,改开后的就不要去想了,所以你与其在 15-25 这十年如屎山般的学术垃圾中找哪一坨相对不是那么的臭还不如去翻翻上世纪 6070 年代的科研成果中还有哪些沧海遗珠。

知乎用户 神经蛙 发表

第一,国内非常重视实用主义

于是,工科大行其道,文科理科相继衰落

第二,国内内卷风气之广,席卷整个科研界

第三,说实话,很多人不适合搞科研

有些人对科研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到了讨厌的地步

第四,东大太重视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应试教育的筛选

基本上抹杀了其他类型人才的出现

知乎用户 掬水月在手 发表

因为诺贝尔没有数学奖,要不 jump 高低哪一个。

知乎用户 caotic 发表

这就不可能出。

看历史数据,也别只看诺奖

基本这类国际影响较大的奖项,说回项目本身,平均研发周期大概 10 年,出成果时,研发者大致上是 35 岁左右。

以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屠呦呦杨振宁为例,其获奖论文发表时,屠呦呦 47 岁,杨振宁 35 岁。换句话说,开始研发项目时,一个 35 岁左右,一个才 25 岁。

好吧,我问你,我们 25 岁到 30 岁的研发者们,在他们最具有创造力的时期,在干什么?

还在读研?在实验室养老鼠?到处拉关系互相带名字出文章,否则就被非升立即抬走?

根本问题不是重工轻理,不是重视应用轻视基础,根本问题是国家就没想过让你们出什么成果,硕士博士只是一个缓解就业压力的蓄水池。

一个博士,按正常教育背景,18 岁高考,不考虑连读之类节省时间的渠道,本 4 年,硕 3 年,博 3 年,高等级平台一般都要进站,35 岁前非升即走,这一般又消耗了 3 年。

一个博士,大概在其 30 岁左右才真正拿到长期饭票,才真正独立掌握科研资源。

但即使如此,后续职称的晋升,还需要 sci,需要 5 年内赶紧拿到国自然,出文章。至少要到副高,才算得上真正自己帮自己干活了,才算能稳定混口饭吃。

在科研圈玩过的都知道,这种节奏下,重点已经不是你的想法和创造力了,重点是你混圈子的能力,师兄弟姐妹们,写文章都愿意带你一个,你才混得了。在中国科研圈,你的核心资产,和你的能力,创造力,想象力无关,是你的圈子,你的师兄弟姐妹,你老板,以及老板的老板,这么整个学阀体系在科研圈的重量。可能你酒桌上侍候大佬的能力,比你写文章的能力更重要。

杨振宁 25 岁开始正式进行宇称不守恒的验证工作了,这玩意在当时属于离经叛道性质的,除了他和他的合作者,没人认可,所以没法水论文,没法申请晋升,他甚至连非升即走那一关都过不去。

如果 22 岁的杨振宁穿越到 2025 年的中国,我寻思他大概率会被这套 “学历蓄水池 + 非升即走” 组合拳按在地上爆揍一遍,再被催婚 + 房价逼到抑郁边缘——能不能爬起来,要看他有没有运气在 35 岁前抢到青年基金、发够 SCI、把 title 刷到副教授;否则,哪怕叫杨振宁,也得先磕一个。

知乎用户 梅琳娜的锋刃​ 发表

国内近十年下大力气投的是量子力学和冷冻电镜以及凝聚态物理,量子力学那边搞了一个非常有含金量的墨子量子奖(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两位就拿了 2021 年的墨子量子奖),然而这个奖到现在就潘建伟拿过一次。冷冻电镜属于是天要亡它非战之罪。凝聚态,呃,炼丹这活你去南北朝拉几个道士来干估计比现在这群人厉害。

知乎用户 夏日漱口 发表

冷知识:印度诺奖数量远比中国多,那印度的科技应该比强数倍才对啊。

知乎用户 阿笨​ 发表

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提条件是国家取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可,或你有足够的实力挑战以美国为首整个西方世界,然后才是你的科技实力。

2025 年以前的中国没有实力挑战美国,中国也会不为了诺贝奖而改变自己政治制度去讨好美国。

知乎用户 潇湘剑客 发表

没有

诺奖大多是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新发明,基础理论和创新发明是兔子的弱项

有些专利申请其实意义不大,大多都是凑数,没有突破性发明创造。

知乎用户 井底之蛙 发表

学校一把手不是校长是书记!

你敢信!

知乎用户 与龟同行 发表

董宇辉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几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说了他很崇拜李白。众所周知董宇辉>= 李白。

知乎用户 夏风里的长江 发表

这里只有做题家,IMO//cmo 奥数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 // 模仿抄袭模仿别人。。

诺贝尔奖排除做题家,,只需要原创的发明科学 /,自然科学原创发明发现。

知乎用户 炎炎炎 发表

诺奖级别的成果在学术界基本上不存在滞后性,打个比方 CRISPR 是 2020 年获奖的,但是 DoudnaCharpentier 在 2012 年发表完论文以后,就火遍了整个学术界,当年全世界都在研究这项技术,以至于贺建奎后来都在鼓捣基因编辑儿童。今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 MOF 领域,跟 CRISPR 一样,这个论文一出来,全世界的学术界也是一股脑的研究这个。

只要判断当下有什么学术热门领域是中国研究人员从 0 到 1 开创的,很可惜非常少,ResNet 也不算完全从 0 到 1,而且图灵奖也悬。

基本上所有领域从 1 到 100 的论文大部分是中国人发的,包括中国优势最大的 AI、锂电池、生化材料等领域,包括今年刚得奖的 MOF 领域绝大部分论文也都是中国人发的,可惜就是没有从 0 到 1 的研究成果。

中国现在电池领域和光伏领域基本上是世界第一了,计算机互联网与 AI 领域我们自认为是能跟美国并驾齐驱。但是美国人 Goodenough 和日本人吉野彰等三位发明了锂离子电池,索尼和松下量产了锂离子电池,最后是宁德时代把电池价格与产量卷到极致;太阳能电池板也一样,是贝尔实验室最先造出能实用的太阳能电池,紧接着是日本大力推广,再然后是中国打败全世界光伏发电公司。当下 IT 互联网全部的技术以及当下最火的 AI 基本上都是欧美的技术,即使是日本人也贡献了福岛邦彦,福岛邦彦是深度学习先驱,比 Hinton 都早,而且 Yann Lecun 说自己的工作深受福岛邦彦影响,日本人在半导体行业发明了很多技术。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中国的科学家以及企业目前为止还是停留在应用阶段,科研也是跟随而不是探索。我们的创新更多体现在产品创新或者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很少。中国人口多、人才也多、市场还大,所以培养出有产品竞争力的企业并不难,但是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企业依然很难。

如果只是跟随是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也很难成为科研强国,所以中国的科研一直是大而不强。

知乎用户 Ruyinsdie​ 发表

不知道。但我觉得对于自然科学诺奖的缺失,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批判是不合理的。

我们的教育体系固然有一些问题,但这个问题不能用诺奖来评判。

日本义务教育开始于 1872 年(记忆可能有偏差,但大致时间应该差不多),即便这样日本也到二战后才拿到第一个诺奖,间隔时间也有 70 年以上了。

我们的义务教育 1986 年才开始,到现在也才四十年。等到 2060 年如果我们还没拿到自然科学诺奖,再来批判教育不迟。

而且也有批判学术环境的,我们的学术环境确实有很多问题,没人否认,但这也并不能否定我们还有很多真正沉浸于科研的工作者。

跟隔壁日本一样,日本照样有惊天学术造假,但这并不能说明日本整体全这样,他们也有踏踏实实的科研工作者,获得这么多诺奖就是证明。

知乎用户 momo 发表

真正有开创性的研究大多是需要在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在无人之地探索很多年的,

这种人在国内发得了文章,申得了基金,过得了非升即走吗?

知乎用户 虚惊夜雨情 发表

近 20 年只有一个,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发现母亲外周血存在胎儿 DNA,继而成功研发出 “无创产前诊断”(NIPT)技术,非常重要的发现,获得了 2022 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其他人别说诺奖级了,连拿国际大奖的资格都没(不论是国内自己评定还是国外评定),压根就进不了诺奖排队序列。

知乎用户 dave 发表

莲花清瘟可以和青蒿素 对比下吧

诺奖不给 莲花清瘟 是诺奖不行 不是我们不行

知乎用户 冰可乐 发表

有的兄弟,包有的,我觉得户子可以得诺贝尔和平奖

知乎用户 戈尔巴樵夫 发表

因为我们太善了,东风快递覆盖一下瑞典,诺贝尔奖一筐一筐的往这边送

知乎用户 天凉好个秋 发表

诺奖都是授予为人类贡献巨大的科技,能称得上 “巨大” 至少也要经过二十年以上的考验。

知乎用户 赵俊雄 发表

说一个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吧。

小姨子在某 985 天坑专业某位杰青手下念博,一个月发 300 块补助。对的,你没看错,博士就是 300。

小姨子本科时候就跟着这位杰青了,由手下一位还在年博的师姐带。那时的师姐也反复吐槽一个月就发那么点钱,就只够买卫生巾。后来,那位师姐博士毕业接着博后,出站后留校副教授,之后也评上了博导。然后也只给学生发 300 块。

钱呢?那肯定是搞 social 去了。

回到正题。过去的这十年是学历贬值的十年,直接结果就是科研越来越浮躁,做科研是为了项目和帽子。至于科学问题,反正项目结题总会过的,who care?而 science,nature 和各种子刊也逐渐变味了,没点博人眼球和吸引流量的内容还发不了,真正踏踏实实深耕某个科学问题的文章都是备受冷落。

我觉得过去十年确实欣欣向荣,但是真正啃下的硬骨头和有创造力的新东西,实在屈指可数

知乎用户 AndyPole 发表

在我的领域,没有。

知乎用户 snake doctor 发表

主要原因是从世纪之交开始,走的就是重工轻理的路线,外加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更是资源全部倾斜给了工科,你看科复南都去搞新工科了。说到底,只有网友们着急诺奖菲尔兹,国家并不 care。

你说有没有问题,应该是有问题。但你说路线对不对,我不知道,未来交给历史评判吧。

知乎用户 dynamicgames 发表

应该是有的。

“单原子催化” 卓越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张涛院士荣获 2025 年度引文桂冠奖,也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人。

知乎用户 小镇电话 发表

  • 单原子催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引领了 “单原子催化” 这一全新领域。2025 年 9 月,他获得化学领域 “引文桂冠奖”,该奖项被誉为 “诺贝尔奖风向标”。其研究成果已实现工业化应用,符合诺奖 “造福人类” 的宗旨,是诺贝尔化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 无创产前检测技术:中国香港的卢煜明教授在母体血液中发现胎儿 DNA,并开创了无创产前检测(NIPT)技术,该技术已在全球广泛应用,使数百万孕妇避免了侵入性产前诊断的风险。卢煜明获得了 2022 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有观点认为,诺奖在 “逢五逢十” 年份可能倾向于临床医学,这增加了其获奖机会。
  • 拓扑绝缘体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在拓扑绝缘体及相关领域做出了世界瞩目的贡献,其研究成果属于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突破。不过,物理学奖的颁奖周期通常较长,可能需要更多时间的沉淀和认可。
  • 江门中微子实验:由王贻芳院士为首的科学家领导的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并进行其它多项重大前沿研究。中微子质量顺序的测定是一项诺奖级的成果,王贻芳曾领导的大亚湾实验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若江门中微子实验取得成功,他很可能凭借相关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知乎用户 星耀小皮卡 发表

有,而且太多了,获不了诺贝尔奖,不代表咱们的这些发明就差。中国已经有很多的科研发明,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只不过你们平时没有注意罢了。

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比亚迪新能源电动汽车,可以说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创新发明。

我们国家自研的鸿蒙系统,该系统的发明应该属于诺奖级别的重大成果。

这是亚洲人第一次研制出了能够与西方世界手机操作系统相抗衡的国产系统,鸿蒙系统比安卓和苹果系统更好更强大,反应速度更快,不卡顿,运行流畅,具体强大的保密功能和隐私安全性,该系统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微信移动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属于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划时代发明,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社会运行规律和经济格局。移动支付的发明,让小偷这个职业出现了生存危机,几乎让这个历史悠久的行业在中国遭到了灭顶之灾和生存危机。

共享单车,通过智能手机网络解锁和还车,打通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实现低碳出行,为人类减少碳排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电动汽车

例如仰望 U9,是全世界首款会跳舞的电动汽车。该汽车底盘由四个电机独立控制,在电脑系统控制下可以实现原地起舞,做出各种动作,为人类历史首创。

知乎用户 TLMOA 发表

一堆人再喷,不想想中国真正发展科技才多少年?

知乎用户 小镇观察家 发表

就冲着咱们这个赢学

给个和平奖不过分吧

就是不知道找谁领去

反正叫我去我不去

知乎用户 江东子弟​​ 发表

基础研究我是外行

应用技术研究我也是外行

所以诺奖级别的国内成果我说不上来。

我就天天上班打螺丝,啥也不用操心

国内就出现了六代机

航母电磁弹射出现了

火星硬着陆完成了

空间站就越来越大了

国产芯片占到全球芯片贸易的 35%

我就天天上班打螺丝,啥也不用操心

知乎用户 不是朕的错​ 发表

但是我们论文数量多啊~~ 甚至中小学生都能发。咱基础能力高~

知乎用户 归云观月 发表

袁隆平爷爷拿不到化学奖就对诺贝尔祛魅了,人首先要吃饱饭才能学习工作。你可能说你没吃过杂交水稻,那是因为你出生的晚生活水平高了,你父辈祖辈几亿人,能吃饱饭能长大,全靠袁的贡献。

知乎用户 赢麻了 发表

除非弯道超车被列为违法行为

知乎用户 战神 发表

大家要有信心,科学类获得不了,那就往和平奖和文学奖努力呗

知乎用户 速趴悲剧塔​ 发表

不知道题主想不想吃那一口醋

反正下边回答个个都想灌醋

知乎用户 大汉阿汇 发表

德国诺奖比以色列多,那世界人民是不是可以……

知乎用户 门门不乐​ 发表

我们哪有研究者,我们都是专家

知乎用户 lala luna 发表

现在是集中式科研,根据领导喜好,目前所有学科都向深度学习去蹭热点、骗经费了。

深度学习,和生化环材一样,是一种实验科学、或者数据科学

很重要,但是真实的理论创新很难,基本由国外大厂包办。

但同时造假又非常容易,不需要归纳演绎的数理逻辑推导,只要拿别人的开源成果,调调参,编点假数据,讲个故事,本科生就能水,甚至不乏高索引。

深度学习新增论文是爆炸式的,而 90% 的新增水文都是印度产的。

这非常符合印度的科研癖好,符合看指标、见效快的导向。

而非深度学习相关的,或者不愿意强行相关的,反而会边缘化,经费枯竭,被别人的所谓成果卷死。

因此,对于自然科学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反而是被严重摧残的。

数以亿计的经费,只能变成一篇篇炼丹水文,产出一堆堆自嗨的号称重大意义的奖项,培养出一堆微积分线代都学不会的专家,当然最多的还是套现进入学阀的腰包。

未来必然只会越来越差。

当然也不好说,之前也是搞伪科学,不过是类似于 XX 主义、阴阳五行理论、气功理论、XX 认知理论指导 XX 科学的套路,转成深度学习也许是一种进步吧。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只会发给 0 到 1 的创新,而中国学者最喜欢做 1 到 100 的创新,这种创新做的再好也拿不了诺奖

ps:要求一个人均一万多美元的国家产生诺奖级的成果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知乎用户 Jesse.W 发表

Jingyuan Yang《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Fertility Behavior, Domestic Violence, Economic Analysis, Chinaand India.

经济学奖不过分吧

知乎用户 Suny38678​ 发表

其实本质和足球一样,以搞钱和阿谀奉承为底色的一定取得不了好的成绩

现在足球貌似好起来了,其他行业还不行

知乎用户 新语 发表

疫情期间,我一个亲戚,也就是初中生水平,说了一句话,让我佩服不已。

她说,发明行程码的这个人,真是一个天才。他用一个行程码,就掌握了全国人的行动轨迹。就像栓狗绳一样,用绳子栓着狗,狗就跑不了。

我认为,发明行程码的那个人,应该得个诺贝尔奖

知乎用户 穆五宜 发表

很难出现许多。

因为我国的总经济体量虽然世界第二,但科研口的工作人员也多,平均下来的经费常常是紧张的,是需要争夺的,这就造成了科研经费倾向于能看见未来成效的,周期不长的研究。也就是我们擅长让别人去试错,而我们做拿来主义,沿着别人的道路去进行应用和改良。这样就算取得了重大突破,诺奖也只会颁给原创者。

现在的我们,虽然现代化成果斐然,空间站也上天。但原创性科研成果很少,主要还是依赖世界科学界的知识分享。而近些年,美国开始限制我国留学生的学科和人数,这种趋势值得我们警惕,基础学科的研究,还是要多鼓励原创性,天天抄作业抄不出学霸来的。

知乎用户 考拉 ye 疯狂 发表

1)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

2013 年实验发现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称为 “诺贝尔奖级”;2024 年获美国巴克利奖(凝聚态物理最高奖)。

落选 / 提名情况:诺奖通常需多次独立验证 + 实用价值,目前仍在 “积累证据” 阶段。

2)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 卢煜明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

他耗时 22 年开发的 NIPT 技术自 2011 年推向全球,已在 90 多个国家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提供超 1000 万次检测。该技术通过分析孕妇血液中的胎儿游离 DNA 实现染色体异常筛查,准确率接近 100%,有效降低了先天性缺陷儿出生率。 ‌

癌症无创早筛技术

2022 年,卢煜明团队推出突破性技术 FRAGMA(Fluid Analysis for General Cancer Screening),旨在通过少量血液样本一次性筛查 50 种癌症。目前该技术已进入研发转化阶段,未来或显著提升癌症早期筛查效率

3)量子信息 潘建伟团队

墨子号量子卫星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

关键瓶颈:需 “应用级突破”:如全球首个量子互联网节点;诺奖偏好“基础物理新现象” 而非工程实现。

  1. 高温超导 赵忠贤 / 薛其坤团队

铁基超导、界面超导

关键瓶颈:若发现 “室温超导” 机制,将锁定诺奖;目前需理论突破。

  1. 脑科学 蒲慕明团队

克隆猴、脑图谱

关键瓶颈:需与疾病治疗挂钩(如阿尔茨海默病机制)。

6) 合成生物学 天津工业生物所

2021 年人工合成淀粉

若实现 “人工光合作用” 效率超越植物,将获化学诺奖青睐。

知乎用户 淡忘的蝠 发表

国内的学术氛围过于功利了,别说诺奖了,你叫哪家的好苗子去学纯理论的学科呢?好点的学生都往金融、计算机、经济、法律方向扎堆,谁去学什么数学物理?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就连经济学都是教的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几百年了没个数学模型,你听说过谁去研究这个东西么?

我如果在我家娃上大学前实现财务自由,倒是真希望她能不考虑就业,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数学建模,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知乎用户 走地鸡​ 发表

1994 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跨国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后者负责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前者则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这一协议,帮助复方蒿甲醚在世界多个国家获得专利,但与此同时,也宣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弃了复方蒿甲醚国际市场的销售权,诺华坐享其成。
FDA 于 2009 年 4 月 8 日宣布核准由诺华制药生产的复方蒿甲醚(商品名称:Coartem)用于治疗成人和体重至少 5 公斤(约 11 磅)的成人和儿童的急性、无并发症的疟疾感染,成为首项在美国获得核准的青蒿素联合治疗药物。

你以为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得诺奖?那是有代价的!

徐光宪没有诺奖,不是他达不到诺奖级别,而是稀土给国家的利益比诺奖更大。如果当初为诺奖虚名出售稀土冶炼技术的话,现在贸易战就束手无策了。

提名一个成果:

上海长征医院治愈一位 25 年糖尿病病史患者,该患者已脱离胰岛素 33 个月
上海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殷浩介绍,相关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潜心研究,利用患者血液 PBMC 重编程为自体 iPSC 细胞,并使用国际首创技术使之转变为 “种子细胞” 即内胚层干细胞(Endoderm stem cell, EnSC),最终实现在体外再造胰岛组织(E-islet)。该项技术已趋于成熟,是再生医学治疗糖尿病领域的重大突破。
该项技术的首例受益者为 59 岁男性,有 25 年 2 型糖尿病病史,并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2017 年 6 月出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并接受肾移植。但由于其胰岛功能近乎衰竭,每天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未来存在极大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风险。
2021 年 7 月 19 日,由于对低血糖的担忧以及考虑血糖控制不佳对供体肾脏长期生存的不利影响,该患者在上海长征医院接受了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疗,术后第 11 周即开始完全脱离外源胰岛素,其口服降糖药(拜糖平、二甲双胍)术后逐步减量,并在第 48 周和 56 周实现彻底撤药。空腹及餐后 C 肽等关键指标较术前显著提高,证实胰岛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肾脏功能等随访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也提示该疗法可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总的来说,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自体衍生胰岛治疗胰岛功能受损的 T2D 患者的人体组织替代疗法。

知乎用户 一程山一城海​​ 发表

为什么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不行呢?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你是搞竞技的,是搞学问的,是需要日复一日沉淀研究和努力。

我国的问题是在这些领域的体制太落后了,太封闭了,太腐败了。

就像医院,要不是发生了董小姐事件,大家都不知道原来医院是这么玩的。

其实,医院这么玩是普遍现象。

像国内的几个顶级医院,要求进来的医生必须是海龟博士,那医生的孩子就可以操作了。他们懂流程,里面的流程很那个。

至于那个敢于揭露医院腐败的哪个北京三院的医生,不止被全国顶级医院封杀,现在被直播平台也封杀了,根本无法直播。

可见这里的水有多深。

因为这些领域水深,所以在这些领域里混的人物,得先学会游泳,学会了游泳才不会被淹死。

学了游泳还不行,最好还会划船。最好最好呢?还得会搭上豪华游轮。

你搭上了豪华游轮,还怕没有香槟喝。

只不过上过豪华游轮的小姐姐都知道,那些开游轮的老板,可不是发善心,人家只是馋你的身子。

你付出了身子,上了游轮,你付出得到了回报,你已经成功了。

那。。。科研呢?那技术呢?比赛成绩呢?诺贝尔奖呢?

我都已经上豪华游轮了,你跟我谈诺奖,诺奖值几个钱?够在北上广买房吗?

而且拿诺奖这些的,一是遥不可及,二是太高调了。

还是低调发财握拳比较好。

知乎用户 隐居的日子里 发表

有!

能使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减退的研究绝对有资格称得上达到诺奖级别的研究!

一个月脂质斑块减退 25%!同时血脂、血糖、血压、尿酸趋于正常范围。

知乎用户 凯二七 发表

功能性治愈 1 型 2 型糖尿病

知乎用户 还没想好​ 发表

燕大田院士 20 年如一日专注超硬材料领域,从理论到实际应用,从 0 到 1,5 年后再看看,有没有机会

知乎用户 第 404 人 发表

中国的教育全球最卷,为什么文理科学术成果并不领先?

因为诺奖级别属于基础科学研究,只颁给科学家,不颁给工程师。

等塞佬的工科人才梯队饱和了,必然会向基础科学溢出。现在已经在溢出了,然后再过个二三十年的学科建设,基本才能达到现在西方的基础科学水平。到时候凭借塞佬的卷王天赋,诺奖别被包圆了都难说。

知乎用户 小虫 发表

包装和吹牛得不了诺奖

知乎用户 拼好梦 发表

有的,2021 年 二氧化碳合成人工淀粉

在地上没人想吃合成食物。

但是将来月球基地,火星基地,飞船旅行者们吃什么呀?

只要人类的征途还是星辰大海,这就是科技树上的必点项目。

知乎用户 往文行​​ 发表

高锟先生 1966 年发表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2009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知乎用户 曲爷 发表

诺奖全是理科类,重工轻理是由环境决定的,先侧重适用于经济发展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科是必然的,以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必然要转向理科,那些说五十年都出不了诺奖的话可别说的太死

还有,今年诺奖小日子拿了不少,外务省经费开始发力,话术都统一,山本专员又捞了不少。不过,用诺奖嘲讽东大都多少年早就免疫了,毕竟小日子自己国民连新大米都吃不上了

知乎用户 souvlaki 发表

如果说诺奖看的是三十年前的科研成果,那现在闹钟的获奖几率其实和印度差不多。

知乎用户 明律端方 发表

这个问题下面我最赞同的是月塔的回答。不止是诺奖,很多国际奖项都没拿到。周期论也不成立(这里指的是中国还没有进入拿奖的周期),如果周期论成立的话,像菲尔茨奖这种纯年轻人拼天赋发挥的奖应该很接近的,但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路。

知乎用户 土湖彭于晏 发表

我们没有相约 68,会有诺奖的希望吗?

知乎用户 杜望鹃 发表

我们抽象物理和赤石物理难道就不能拿奖了吗?


正经回答:今年科睿唯安引文桂冠是谁你们都敢不看的吗?

知乎用户 Epimetheus​ 发表

这种问题被键政人占领也是挺可悲的。

谁配得取得诺奖这样的科学界最高奖项应当是一个准科学问题,却被硬生生扭曲成了一个非科学问题。

似乎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随着各个学科知识框架的成熟,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是越来越细化的,而这些问题在外行人看来也是越来越 “旁枝末节” 的。我们都知道开展科学研究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也注定了科学界是厚古薄今的。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拿着目前诺奖动辄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奠基的标准来看待现在的研究,大概率就会觉得现在的这些研究者都配不上诺奖。不管你看中国还是看任何别的国家,都会有一种 “大师凋零”“黄金时代远去” 的感觉。这种看问题的方式很容易让我们低估这些研究者的地位。

诺奖本质上并不是在评价谁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值得永远被记入史册的科学巨匠,而只是在评选在二十到三十年的区间内,一个大类学科中最突出的二十到三十个研究方向,并奖励对这些研究方向贡献最大的三个人。

因此,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只要他在整个事业期的学术成就能够在同时代、同大类专业的同行中大致排进前 50,并且在自己主要关注的小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他获得诺奖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这样的人已经足够被视作诺奖级别的人物了,而具体得没得诺奖并没有那么重要,里面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了。

如果一定要对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做 “是否能获得诺奖” 的判断,前提就是评价者已经充分了解本专业近十年的所有主要研究方向,并且还要能对这些方向在未来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前景做出相当准确的预测。

我不认为这个回答下有谁能有充分的知识积累来做这种判断,更别说有谁能用这个判断来为自己的主张背书。

与其像这个问题下的某些高赞那样天天整些有的没的,不如去好好看一看文献,真正了解一下国内国外的研究者都在干什么。

知乎用户 JlJl 发表

咳咳,闪开,我提一个!

我国至今没有对本子发动站蒸,也没有梧桐,这难道不值得一个和平奖?

知乎用户 经管一个小废柴 发表

其他专业不了解

就我所知,经济学方面应该是没有

不过的确有一些国内学者在探索中国经济方面有一些非常独到且有创造力的研究**,向全世界讲述了 “中国故事”。**

他们将中国那些看似 “特殊” 的、充满 “例外” 的经济现象,成功地纳入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内,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主流经济学(尤其是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应用边界。

  • 陆铭的《大国大城》,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为中国的城市化路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了极具解释力的分析。
  • 魏尚进等学者,对中国的贸易模式、性别失衡的经济后果等问题,做出了世界级的实证研究。
  • 张军、林毅夫等,持续地为中国独特的经济增长模式,提供理论解释和辩护。

但实话实说,原创性还差一些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学的 “成功”,我们发现,我们绝大多数的优秀成果,其内核,依然是在 “应用” 或 “检验” 一个由西方经济学家所创立的理论范式。

我们用苏珊 · 艾茜的 “因果推断” 工具,来分析中国的数字平台政策。

我们用赫尔普曼的 “企业异质性” 模型,来研究中国的外贸企业。

我们用阿西莫格鲁的 “制度经济学” 框架,来辩论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

我们是这些思想工具最出色的 “使用者” 和“改良者”,但我们尚未能为世界,提供一个同样具有普适性、能被全球学者用来分析 “美国问题” 或“欧洲问题”的、源自中国的全新“思想工具箱”。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人似乎擅长从 1 到 100,但很难从 0 到 1

下一个十年、二十年,我们能否在各行各业最终诞生一些 “思想的引领者”,

引领世界的变化呢?

这不仅取决于我们的个人才华,更取决于我们整个国家的制度、文化和对 “无用之学” 的耐心,能否为这样的 “思想巨人” 的诞生,提供一片足够深厚、也足够自由的土壤。

知乎用户 飞龙小卒​ 发表

有的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里,量子计算量子信息领域的科学家呼声最高,中国科学家潘建伟也是热门人选。

作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突破国际纪录,为全球安全通信网络奠定基础‌,2016 年 8 月 16 日,“墨子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随后,“墨子号” 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目标,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跻身国际领先地位。

2017 年 5 月 3 日,潘建伟团队宣布,在国际领先的多光子纠缠操纵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高品质量子点单光子源,构建了世界首台针对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美国科学促进会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 “墨子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 2018 年度克利夫兰奖,以表彰该团队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推动大尺度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做出的贡献。

这是克利夫兰奖设立 90 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2019 年潘建伟荣获墨子量子奖。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赔率榜上,中国学者卢煜明无创产前检测在列。

卢煜明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及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1997 年,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 DNA,并随后成功研发出 “无创产前诊断”(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该方法已被全球 90 多个国家及地区广泛采用。他也在基于血浆游离 DNA 的多癌无创早筛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多个生物技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卢煜明教授 2020 年荣获了 “科学界的奥斯卡” 的科学突破奖,2021 年 8 月,卢煜明教授因摘获英国生物学科 " 皇家奖章 “,成为该奖近 200 年来首位华人得主。2022 年卢再次又摘下了号称诺奖 “风向标” 拉斯克奖

在诺贝尔化学奖方面,中科院院士张涛的 “单原子催化” 研究被学界列为头号热门。

2011 年,他带领团队与清华、美籍学者合作,利用球差电镜精准捕捉到单原子分散状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 “单原子催化” 概念。这一发现将催化研究从纳米尺度推向原子级精准调控,解决了传统贵金属催化剂 “原子利用率低、成本高昂” 的百年难题 —— 其制备的单原子铂催化剂,活性是纳米催化剂的 2-3 倍,且能让贵金属用量大幅降低。

张涛的催化技术兼具理论突破与产业价值,打破 “化学奖重理论轻应用” 的刻板印象。

因其在 “单原子催化” 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大陆科学家。

2024,张涛荣获未来科学奖,2025 年张涛因其在 “单原子催化” 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成为首位获得 “引文桂冠奖” 奖项的中国大陆科学家。

“引文桂冠奖”因成功预测 84 位诺奖得主而大名鼎鼎,被誉为 “诺奖风向标”,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坂口志文,就曾是“引文桂冠奖” 获得者。

知乎用户 数理博士 发表

做梦呢?

知乎用户 利沃里公爵 发表

除了屠呦呦的青蒿素之外确实没有了。

如果不考虑屠呦呦的话,中国最出色的科学家应该是王淦昌老师,他差点首先发现了中子。蛋疼的是被查德威克那小子给捡了个漏。

知乎用户 大王叫你去巡山 发表

没有。

都忙着跟风买电镜呢,谁有空搞研究。

知乎用户 月月 发表

诺奖是滞后的, 现在发的诺奖都是前 30 年的发现, 诺奖是奖理学方面, 理学方面的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只是他们圈内人知道.
故 国内近 10 年的成果是有可能有诺奖出现的

知乎用户 月光疾风 发表

这个不得诺奖可惜了……

知乎用户 剑心 发表

大部分中国人很清楚知道我们现在没有诺奖级别的人物,但是某些类人生物吹的,我们有好像有几十个应该获得 但是被歧视 被打压 ,被美国针对才没有的,

知乎用户 路人某 发表

之前和好友聊天的时候谈到过类似的问题

“……”

好友:“可是这样很难出现从零到一的创新”

我:“确实是这样,但是我要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在从零到一的比赛中获胜?事实上,我们只需要在从一到一百的比赛中获胜即可”

我:“这当然我不利于长期发展的,我也不喜欢这样,但是在当下短期内却有可能是正确的”

我并不认为当下的一些国家安全战略和科学研究方向是完全适用于和平时期的,但倘若放在战备 / 战争时期却完全能说得通

在外星人和天灾地变真正到来前,在特定的年代,承认自己以本国国民利益优先并不丢人,差序格局有其合理性和正义性

屯田都快到人口上限了,总要爆兵出去的

但其实我是菜鸟新手,只会玩法兰西来着

知乎用户 奶茶伦 发表

西方国家用心险恶,我们要稿自己的诺奖!谢谢

知乎用户 呆呆 发表

诺奖这个东西现在对中国来说根本不重要。就像 08 年北京申奥成功一样,那个时候多少人高兴的热泪盈眶的。老百姓每天坐家里看中国拿了多少多少金牌,提起来就是民族自豪感。现在看来奥运会这玩意儿算个球啊?奥委会求着中国办中国也不办了,大家也不再关注金牌多一块少一块的。

诺奖这个东西也是一样,中国人向来都是很务实的,科研也是一样。我们国家最重视的是这个研究有多大应用价值,能不能复刻别人的研究。而诺奖的研究都是公开且基础的,只要别人做出来了,我就能拿来用。没有任何技术壁垒。那我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功夫去自己搞?真正有技术壁垒的研究都是应用层面的,不存在哪个技术壁垒是来自于基础科学的限制。而这些研究不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是严格保密的。说白了就是诺奖的研究根本不会影响中国的科研实力,谁做出来都一样。真正的技术壁垒都是严格保密的,不可能让别人知道,文章都发不出来,更别提什么诺奖。

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功利。所有的政策,所有的研究统统都是为了综合国力的提升。这是中国领导人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诺奖什么都是虚的,完全没有技术壁垒的玩意儿。只有综合国力是实的。你美国德国俄罗斯诺奖多又怎样,基础科研强又怎样?你能打得过我?还是你的经济体量能大过我?产业链比我更完备?人民比我更听话?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强弱的根本。任你一年出一万个诺奖我能也把你头按地上老老实实的给我开放市场自由贸易。

知乎用户 挖洞的 simon 发表

从 01 加入世贸经济才开始正式起飞,哥们要求中在 20 多年的时间里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超越所有国家包括诺奖,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科技爆发到现在已经算是超常发挥了。

附:来这下面团建的都删了,撒野找别的地方去,基本的教育产出需要多长时间都算不明白,更何况是基础科学研究,骂都找不对地方的智力,别来丢人。

知乎用户 北溟之博 发表

整个世界上近十年我也只知道石墨烯,还有 ai 相关

知乎用户 VladimirTepes 发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基础科学往往是要有团队来传承的,如果以牛顿为起点,你看科学史,会看到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这样的一个迁徙过程,所以目前基础科学的中心依然还是在美国,这是没办法的,指望自己本土成长出一个世界顶尖的基础科学团队不知道要积累多少年,当年美国也不是自己土地上长出来的基础科学,而是一战二战由欧洲移民迁入的,最典型的就是爱因斯坦。更何况中国当前科技的重心还是在应用,在国力赶超美国之前就别想基础科学了,因为国内要发展补课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还轮不到基础科学方面的投入,大型粒子对撞机工程被杨振宁否决就是典型例子。

知乎用户 知乎禁言大使 发表

有个蔡姓科学家的成果可以包揽十五届诺奖,

马伟明的基础理论拿出来写个巴掌大的纸头就能拿诺奖了 。

诺奖到底有多重要啊,西方人放的屁都的追着去闻闻咸淡呗。

知乎用户 昭和七奥 发表

我这么跟你说,今年国家依然在强调科技成果转化,也就是说还是应用那一套。

2035 和 2050 要建什么,工业强国,不是科研强国。

现在高校科研成果离生产实际差的都这么远,以致于教出来的研究生都不好找工作,还琢磨着坐冷板凳憋个奖呢?

当然也要考虑到上世纪中国因各种原因与国外科研环境脱节,导致很多组不像人家国外有传辈的成果和经验,改革开放也是社会先开放高校后开的,导致那一批大佬不行了以后出现断层。

哪怕是工科,以前都是企业有问题找高校,现在都开始高校有问题找企业了。

而诺奖级的成果,就和很多博士为了憋个一区出来选择延毕一样,要时间的,要钱的,要资源的,不是红口白牙就能出来的,本来你积累就不如人家,光坐那想诺奖级 idea 的成本就多少人都承受不起。

有多少人为了个三大奖就能连冲多少年。

现在中国的路线是啥,重点走技术路线,在技术领域憋出优势,起码不能被卡脖子,不至于像几十年前拿算盘算原子弹,然后反哺理论和基础科学研究(先富带动后富的翻版)。

至于这事对不对,我肯定不清楚,甚至我不一定见的到,但反正肯定是有意义的。

至于国外顶尖奖项在各自领域的含金量,我也不清楚,但你要是指望这些奖项引领技术突破和革命,还是洗洗睡吧。

很简单,图灵奖 20 年还在给编教材的呢,18 年给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然后获奖人之一的杰弗里 · 辛顿所在的谷歌没干过微软,openai 先做出来的 gpt3.5,这也是技术先行可行性的重要佐证,openai 团队出了名的年轻化,马斯克本人也不是坐冷板凳的主,我再怎么觉得他吹过了,也比拿着图灵奖多少年憋不出一个屁的强多了。

哦对了,中国不是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吗,我其实觉得在出成果这方面基因编辑这方向除了难度大全是好处,有国字头项目撑腰时间和钱管够,国外成果出的也慢大家都慢,这个方向中国应该出个诺奖啊。有没有懂的答疑解惑一下。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日本能够“每年获得一个诺贝尔奖”的四大原因

每年进入“诺奖时间”,全世界都会屏息以待:今年谁又能登上科学的圣殿? 不过,现实却总是让人百感交集。 就在北京时间10月8日傍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尘埃落定,日本再次收获硕果: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摘得生理学或医学奖,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赢得化 …

如何评价 2025 年日本又获得一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乎用户 Hitadong 发表 又到了合訂 @观察者网 的時間 2019 年 日本学者吉野彰因其在鋰電池領域的突出貢献獲頒諾奨化学奨。 2020 年 日本諾奨挂零, @观察者网 刊登陳言的文章,嘲笑日媒預測日本学者失敗,表示日本今後和自然 …

44岁副教授,“不卷不躺”

44岁副教授,“不卷不躺” 记者:孙滔 《中国科学报》 “我在西浦有块地。”这是陈正的口头禅。 西浦,是他任教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简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谈到这块校园内的地,他是带着自豪的,或许还有些许傲娇。是的,国内大概没有几个环境学研究者 …

风声|广西一高校花1.3亿科研经费0转化,问题究竟出在哪?

** 凤凰网原创** 广西审计厅对9所高校的审计发现,钱很多花不完;花了钱没转化,高校搞科研,到底有什么问题? 作者 | 刘远举‍‍‍ 财经专栏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一所高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31亿,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 …

如何评价颜宁的科研能力?

知乎用户 断魂枪​ 发表 结构生物学有极少部分人是开发方法的,大部分是解结构的。就后一部分人来说,颜宁的水平当今保守前三。其实说是第一也没问题,但是为了不引起争议就说个前三吧。 这个领域成功的教授大都是能力极强,学生不一定。结构生物学成果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