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抑郁的时候,是谁将你拉出了深渊?
知乎用户 汤团儿 发表于 1/24/2020 只有自己救自己。 真经历过那个的人会有体会的,根本不会有人救你的,这个时候的你就像一坨屎,猫狗都嫌弃的那种,两句话不到就是负能量,最爱的人都忍受不了。 所以只能自己能救自己。 希望看到这个问题下 …
幼年至成人期间(在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建立正在发展期间)被亲人长期否定、被小孩们霸凌、被亲人重男轻女、被信任的人误解、在未成年期间家庭不和睦不平稳有争吵波动有家暴行径(一次家暴就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身边非正常去世的人过频繁、长期缺少亲友关心关注(几乎为零)并且亲友还为利益关系露出丑恶嘴脸行径、缺少家人经济支持(学业日常用品)导致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有可能着装土破旧)而被嘲笑、每次都为没有学费不能继续学业担忧、家人负债要帮忙还债 。聪慧的孩子基本上4岁就能明白感受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从而变成懂事的小大孩成为弱势亲人的朋友来袒护亲人分担压力,再开朗的孩子也会变得内向压抑无辜缺少安全感缺少支持,恐惧、反抗、自我怀疑自我厌弃自我意识过剩 、慢慢收起真实想法感受真实人格,往自我欺骗 讨好型人格发展导致完美主义,坏的情绪无处宣泄一直在无意识中积压。自尊心变强。
没有安全感(有的成长到成年踏入社会过程中难免受到性骚扰恶意骚扰侵犯遇到变态之类之类)信任感导致人际关系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持久。自尊心强只想自己一人去改变处境不敢不愿接受他人帮助(就是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觉得不属于自己,总想和对你好的人保持距离,别人对你好会记一辈子但是不愿接受认为这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导致自我封闭。长期压抑缺乏安全感的生活心境导致习得性无助,不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成年后再遇到重大事件或者触动底线的事件无人帮助无人支撑,多半就扛不住,抑郁爆发。不能像健康人一样有足够承担抗压能力,因为小时候的安全感抗压能力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换句话形容比较贴切,成长过程一直要承担压力没有外界(亲友给足安全感)和内在修复(一直在消耗),抗压能力失去韧性,太容易折断。
等你明白一切的时候发现你的那个否定阻拦你制造很多麻烦毁了家庭的令你愤恨的亲人,童年也被父母否定过。你无可奈何。
所以对抑郁的人有恶意有偏见的人,还有说什么原生家庭不是你不努力的借口的人(你站在制高点上可以随便发表言论,你没受过这样的人生是你们幸运),我一般敬而远之。
(本文首发知乎,著作权本人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商业使用-禁止演绎 )
**ps:**晚上吃完饭上知乎一看看到本无心插柳写的几段拙文引起这么多共鸣,我其实并不希望看到太多点赞的,因为点赞越多就意味着受伤的人越多,虽然数据是不争的事实现实也很残酷。
我希望看到文章的各位能自觉遵守知乎著作权的规则不要因为我匿名就做些违权违规的事,自觉做个好公民。也是在评论里看到有好心提醒有人违反知乎规则不尊重原作者著作权,我要挂个侵权的微博公众号
下载并与他人共享知乎上作品,必须在所使用作品正文开头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知乎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修改,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用户在知乎上发布的内容默认采用署名-非商业使用-禁止演绎协议。
1.兴趣爱好相对于大众来说,比较不符合主流,因此总和人交流不到一块去。找到和自己相似兴趣的人,原本不善交际的人会变得异常主动。
2.较为完美主义,事情做不到符合自己的要求,会很焦躁。同样可能也适用于外貌身材,如果认为自己长得不好看,会下意识不想把脸对着别人,更不会与他人对视。
3.喜欢把任何事情的错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就算事情搞砸的原因中只有一点自己的错,但因为自己参与了,所以会感到自己什么都做错了。
4.会认为抑郁症很讨厌,像长自己身上丑陋的毒瘤一样,自己都嫌自己矫情。
5.个人主义者,总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想让别人过多干涉自己的世界,羞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即便真的受不了负面情绪时,也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找朋友诉苦或者在网络上发抑郁体验,寻求安慰。
6.强烈的羞耻感和尴尬体验,一件小事会惦记好几天不能释怀。
7.对于世界上,人类间丑陋肮脏的事情。见到过,也体验过,比谁都清清楚楚明白。但就像要保持幼时的纯净和天真,不想去承认,不想去接受,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逃避世界上污秽丑恶之事。
8.总想着天真的绝对平等,男女平等,万物平等,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但内心知道那种世界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不可能实现的。
9.很有教养和素质,公共场所吃饭都会故意控制自己不发出难听的声音。会注意不把脚冲着家人和朋友,不把屁股冲着陌生人,一旦反应过来就改正。
10.但可能给人感觉并不是一个好接触的人,温柔的人。
11.对恋人的态度,是大部分人无法理解,或者认为很天真的。希望恋人与自己达到那种灵魂交融的感觉,至纯至真绝对的纯粹,那么出轨这类丑恶之事本身就是无法接受的,要永远在一起。因此这类人和现代生活中人们的享乐主义是不同的,大家都喜欢"玩玩",约炮,或者与不喜欢的人结婚凑合过。但是这类人是绝对忠诚的,因为爱意本身就是美好的东西。就算现实追求不到,内心也很向往。
12.不一定是很优秀的,但在某方面会有那种"内心决定做就一定会坚持到底"的信念,也可能喜欢写作,画画,音乐等艺术类的东西。并不是说被逼着学,而是自己主动对艺术感兴趣。并不是"写故事,多没用,赚不了几个钱"这种态度。
13.自尊心强,受到他人的诋毁批评虽然表面不在意,一脸无所谓说:“随他去吧,关我什么事。",但可能下一秒就会无自觉思考自己被批评了,被讨厌了怎么办这个事情。生活上并不十分懒散。
14.无价值感,无意义感,虚无,什么都没了意义这种想法。是每个人都有的,但一类人可能会想很多次,而且想不通。无法理解,也无法找到意义,然后就去找哲学书看。
15.行为和思想上可能有些偏执和极端,所谓触及其逆鳞真的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那种人。内心总是有莫名其妙的冲动,而且按在自己身上并非有想法没胆量的。要是想做什么,可能真的会做得出来。
16.对于自己不感兴趣或厌恶的人,会直截了当远离他。只会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并不会去假笑。
17.由于缺爱或者过度自己封闭自己,导致与"世界"没了联系,关闭内心的门扉,只会与自己交流和对话了,与外界隔离了。
18.对于男女性别的认知,大抵不会把人类分成男女,而是接近于"无性人"看待。对于男人该怎样,女人该怎样这种言论,早就嗤之以鼻了。
19.过多在意别人的感受,给人一种小心翼翼很温柔的感觉。但归根结底是怕被人讨厌。
抑郁高发群体,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拥有抑郁人格特征的人。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群体。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抑郁型人格特征的表现。
具有抑郁型人格特质的人会长期且频繁的感受到以下几种情绪体验:
**首先,**他们常常对关系对象有着极大的期待,并因为这份期待而惶恐不安,长期感到无望和悲伤。因为在早期生活阶段里,养育人无法尊重保护自己的感受,也无法真正保护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去健康的为孩子划出边界,导致孩子在长大后,既觉得自己想要的太多,同时又痛苦而绝望的认定:自己的愿望不可能被满足。
生活中他们非常容易感到受挫和受伤,尽管可能表面看上去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却常常因为无法控制自己对他人情感回报的高期待,从而反复被这份高期待所伤害,在对方延迟回复短信、漏接电话,或者仅仅是一次没有回打招呼的体验后,感到受伤,产生想要封闭起自己的渴望。
抑郁型人格特质外表上常常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高冷,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常感到自己在极度渴望和极度受伤/愤怒这两种情绪中切换。
**其次,**他们更容易夸大困难。当然了,这里的「夸大」二字是外人的看法认定,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感受到的困难就是无比巨大的,在考试、工作任务、重要社交场合等等这些生活经历面前,抑郁型人格特质的个体常常体会到过度的担忧和紧张,也会预想出种种极其糟糕的结果,这让他们常感到高度脆弱,内耗极大,无法将有限的注意力放在真正的学业或工作的准备上。
**最后,抑郁型人格特质还更容易自我贬低。**他们内心的潜台词是「我不够好,我有缺陷,我自作自受」,这样的消极认定让他们常常感到自责、内疚、以及羞耻。抑郁型人格的人,注意力特别容易放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上,无论优点多么显著,他们依然能将那些自己不够好不如别人的地方,记得持久而深刻。
抑郁型人格的检讨往往会让自己陷入抑郁情绪难以自拔,女生会表现的过度礼貌,特别善于隐忍和体谅,男生则会表现为非常拘谨,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后大多会占有欲很强,但外表看上去却多是靠谱谨慎的模样。
**因为以上这三种具体的心理惯性,抑郁型人格常常体验到悲观的情绪,并因此觉得郁郁寡欢,很难快乐。**他们习惯性地过高估计事物的负面影响和后果、过低估计事物的正面影响和后果;总是看到事情坏的一面,和可能存在的风险。他们可能会有典型的三种负面看法,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艰辛和不公」、觉得未来「前景堪忧 家人和自己都不安全」。
除此以外,**抑郁型人格还容易过度关注自我,因此会陷在自己的思维惯性中,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世界里。**他们常常自我谴责、自我批评,时常会感到内疚和负罪于他人,即使自己没有犯错,也会很容易产生这种感受。
**它的形成一部分来自于遗传,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早年创伤。**尤其是成年前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不健康的养育关系,比如前面提到的养育人无法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他独立的生命体验,而缺乏健康边界,更容易造成亲子关系中的创伤,常常会有父母无视自我需求过度给予孩子,供养孩子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但这种状态不可能持续,因此又会陷入过度逃避养育职责的状态,让孩子深感被抛弃的恐惧和愤怒,这成为抑郁型人格的形成基础。
如果你是抑郁型人格特征,应该如何自我调节呢?
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思路,一种是把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另一种是把问题归因到其他人身上。
比方说追一个美女追不上。有些人可能会想“是我不够帅,不够有钱,不够风趣幽默,总之是我自己不够好,所以对方看不上我。”这个倾向我管它叫内因形的人吧。
有些人会把原因归结于外部,这些人可能会想“对方可能已经有心上人了,我只是运气不好。对方看不上我是品位差,对方是个BITCH,就是浅薄爱财喜欢小奶狗。反正她不和我在一起都是她的问题。”这个倾向管它叫外因形的人吧。
一个人通常也不会是绝对的内因形或者外因形。而是有一定的倾向幅度,有些人倾向内因形多一些,有些人倾向外因形多一些。
越倾向于外因形,抑郁的倾向就越低。因为他们把压力都释放到外部了,反正不管什么事情都是别人的错不赖自己,那么自己内心的心理负担就更小。
越倾向于内因形,抑郁的倾向就越高。因为内因形的人把生活中更多的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这意味着,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但是人力终有未逮,当问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内因形的人会开始谴责自己的无能,时间长了就会习得性无助,开始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这些抑郁症状。这些抑郁症状的本质是“反求诸己”后依然无法改变现实时的自我放弃。
人的性格更倾向于内因形还是外因形,既有基因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通常来说,智商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内因形,因为智商越高的人在生活中越习惯于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情商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内因形,这可能和很多人的观点相反,实际上,情商越高的人越能体察他人的情绪,再从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从而在内归因。而情商越低的人越容易单纯的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别人怎么想自己根本意识不到,反而更容易倾向于外因形。
攻击性越弱的人越倾向于内因形,攻击性越强的人越倾向于外因形。这应该不需要解释。
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许要比天生的性格特质更加重要。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且有思维惯性的。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父母。人在童年时代开始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小时候和父母的相处方式会极大的影响自己成年后的思维方式。
当一个人从小都无法无条件的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爱的时候,那他就会形成非常稳固的内因形思维方式。因为在他习惯的逻辑里,自己所得到的一切肯定都是因为自己的成功或者付出换回来的,如果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持续的成功或者付出,自己就什么都不是。
更糟糕的是,父母的外因形倾向越高,孩子的内因形倾向也就越高。因为外因形的父母会更倾向于把生活中的问题归因到孩子身上,比方说“你看人家孩子一边帮家里下地干活还一边考上了清华,你学习成绩不好就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我们不离婚都是为了你。”。而孩子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只能接受这一逻辑,逐渐养成内因形的思维方式。
外因形的父母们会选择这么做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来,外因形的人需要归因出口,而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归因到孩子身上是最安全的选择,是成本最低的释放心理压力的方式。二来,养一个内因形的孩子要比养一个外因形的孩子成本低的多。
一般来说,内因形倾向的人在掌握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因为学习这种事儿确实是一定要自己给自己压力才能不断进步的。所以大家会有“专业性人才更容易抑郁”这样的的印象。但实际上并不是抑郁的都是专业性人才,因为能不能成为专业性人才不仅仅和内因形还是外因形有关,世界上存在着更多的天分和资源都很普通的内因形人,他们被当做工具人时间长了无法忍受后也会开始抑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外因形人成为顶级专业人才的几率要比内因形人低得多。
外因形人的优势是社会合作。在社会合作中,外因形人更倾向于理直气壮的逼迫其他人做出让步和牺牲来获得利益。比方说养儿防老的父母,敲诈勒索的流氓,血汗工厂的老板,坑蒙拐骗的奸商,要求高额财产的新娘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朗普,他就是外因形人格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外因形人格的优势也是会一直存在的,因为社会永远都是存在合作的。而且外因形人格的心理状态实际上要比内因形人格好的多,人生的幸福感也要高的多。
我们的社会教育是致力于把人改造成内因形人格的。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外因形人格的话,那社会岂不是乱了套了。所有人都希望其他人都是内因形人格,因为在社会合作中,外因形人格一定会去占别人便宜的。
当然了,理性的思维方式是就事论事,遇到问题有能力客观判断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然后做决策。但这是需要一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的。已经产生抑郁症状的人显然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对于已经出现抑郁症状的人,如果想要自救,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开始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要强行把自己的内因倾向扭转成外因倾向,甚至有必要开始学着把压在自己内心的压力向外释放,不要再在内心攻击自己,学着去攻击他人。
你只要做到强行让自己相信,这个世界的不如意错并不在你,你的心理状态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去年11月诊断为重度抑郁
大概就是从小考第一也从来得不到家人的表扬,会觉得做得好是你应该的,稍微一点做不好就会被批评。我一直在找自己睡眠不好的原因,似乎是因为小时候每次睡着了,我妈会因为我作业做得不好而硬生生把我拉起来重新做,久而久之,我每次睡觉都觉得很害怕,心跳加快,因为不知道是不是今晚又会把我拉起来。
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自己所有的价值都在别人的评价里面,所以正是因为如此,会变得特别敏感,会揣测他人的语言里自己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稍微一点不好,就会特别自责,会觉得自己为什么会做的不好。所以永远会表现出最好的一面,那些委屈,难受,只会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对造成的,然后憋在心里,会认为说出来只会给他人添乱
懂事,特别懂事,会让周围的人认为你是一个识大体,懂事的孩子,总是时时刻刻保持懂事的姿态,哪怕被伤害,也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多过自己的感受。
完美主义,一件事既然做了一定要做得最好,稍微除了差错,解决不了,会特别自责,会觉得为什么别人做的了,而自己却失败了,会拿自己的不擅长的一面和别人好的一面做对比。
善良,善良到容忍别人对你不公平的一面,把那些别人造成的痛苦自己咽下去。
还有就是,同时经历了很多很难受的事。会让你慢慢崩溃,最后变成每一秒都好难熬过去
————————————————
很谢谢各位童鞋,每次看到大家都有共鸣就觉得更难受了,一直觉得不要有人来理解我,因为一旦感同身受了,肯定也在经历和我一样的痛苦。
其实现在我好很多了,慢慢有一点点学会与错误的情绪共处,马上要面临考研,不过心态也是偶尔会崩掉,那种度秒如年的感觉。
其实我觉得大多数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造成的,一直得不到肯定,但是自己又做得非常好,就希望从别人那里找到自己做出成就的价值,一旦自己的重心不在寻求自身真正的出发点,而是在乎别人的评价那里,就会生出好多不利于自己的情绪,敏感多疑,否定自己,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成就似乎也找不到鼓励自己的理由,而是觉得自己很差,每个方面都不如别人。
害怕麻烦别人,我记得我最好的一个朋友对我说
“你都快淹死了,还不愿意让别人拉你。”
“总觉得你心里有一道墙,把自己隔在里面。”
其实我在别人眼里,是一个非常乐观,积极向上的女孩子,大家会觉得我非常优秀,可是自己心里特别自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很希望有一天早上醒来,可以觉得这一天是值得期待的。
患上抑郁症,遗传当然逃不脱干系。抑郁症的遗传贡献大约是40%,也就是说,我们会不会得抑郁症,40%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剩下的60%的大头,则是取决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环境压力(感情问题,经济问题,自然灾害)很多时候是诱发抑郁的外界因素,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在压力面前都会抑郁,有的人只经历很少的挫折就会抑郁,也有的人可以扛住反复的重大打击。这里的差别除了基因易感性,还有以下几点。
2. 缺乏社交支持。
社交支持和抑郁的发病有很大关系。挪威一个对四万人的调查显示,一个人感受到的社交支持越多,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越小。
不同的年龄段社交需求的来源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更多依赖于父母的支持,成年人则更多地依赖于配偶的支持,其次是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
一位曾经得抑郁得朋友说她很感激在抑郁期间家人和老师对她无尽的体谅和支持,比如她没有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期末考试,老师就给她一个人开特例延长考试时间,让她可以顺利升学和毕业。她在刚开始读博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非常抑郁,但是有了小时候的经验,她知道有哪些策略可以帮助自己走出抑郁。比如当她觉得心情特别低落的时候,她会强迫自己去找朋友聊天,从社交支持中得到能量,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负面情绪。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James Coan在实验室里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社交支持对于心理创伤的预防作用。在这个实验中,一些女生躺在核磁共振机器里,她们的眼睛前方会有一个屏幕,屏幕中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然后在4到10秒钟之后,她们的踝关节就会受到一个轻微的电击。这个电击会激活大脑中和恐惧焦虑有关的脑区。但是如果这些女生在被电击的时候,握着他们的朋友或者老公的手,这些恐惧和焦虑的反应就会减少。
社会交流对大脑的影响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大脑回路和化学传递。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还不能确切了解为什么社交支持可以给人的心理带来缓冲和保护。一方面的可能性是,和他人的身体接触可以刺激大脑释放天然阿片类物质,比如说脑内啡。而大脑的前扣带回分布着大量的阿片受体。因此我们和其他人的身体接触会影响大脑对压力的反应。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来自于催产素的分泌。当我们在社交的时候,大脑中会释放更多的催产素,增强我们对于他人的信任,并且减少焦虑。
在一个对从小被虐待的儿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保护这个孩子不得抑郁症,即使他的血清素转运基因是容易得抑郁症的。
资源富足的环境和母亲持续的支持性关爱可以让动物暴露在新鲜情境和面对挑战的时候自如地应对,不至于因为压力太大惊慌失措。大量的老鼠和灵长类研究都表明,在出生后头几个星期被母亲虐待的动物会独立得比较晚,成年后的压力管理能力也比较差。在灵长类的研究中发现,从小受到虐待的小猴子,大脑的压力反应系统出现损坏,他们也更容易虐待自己的孩子,使得这个虐待的循环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而父亲方面的照顾,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改变孩子的神经生物特征和行为特征,并且这种改变会一代代的传递下去。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动物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被改变了。
低水平的社交支持会让一个人更加容易得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而相反,高水平的社交支持可以让人有积极的处理问题的态度,就事论事的策略,可以让人觉得事情是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生活是可以预期的,一个人也会有更加高的自尊和动力,更加乐观,免疫功能更好,面对压力的神经内分泌和心血管反应也会比较温和,有更高的心理弹性,以及更加不容易得抑郁。
因此,一个人积极的去学习和提高社交技能,主动地去建立和维持支持性的社交圈子,可以提高心理弹性,也会大大降低因为压力得抑郁的可能性。
3. 对失望敏感。
当我们在生活中反复遭遇挫折的时候,有的人可以在失望后重新站起来,越挫越勇,也有人在经历几次失败后变得自怨自艾,感觉对自己失去了控制,从此回避挑战,一蹶不振。
大脑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功能和正常人不同。复旦大学对1000多人的大脑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检查,发现抑郁症影响大脑的眶额叶皮层,这个区域负责感知奖赏缺失。
**当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他们期待的奖赏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更加觉得失望。**眶额叶皮层也和大脑中负责自我感受的区域相连,因此当抑郁症的人没有得到外界奖赏反馈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强烈的个人损失和低自尊。
反之,对奖赏敏感的人,似乎不容易抑郁。
缺乏睡眠会让人情绪低落。美国杜克大学在2017年对一千多名在校大学生的大脑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检查,扫描的同时让他们完成一个奖赏性的任务。结果发现,那些大脑腹侧纹状体对奖赏比较敏感的人,他们平时的情绪也不容易受到不良睡眠的影响——即使睡眠不足,这些人也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科学家猜测可能的原因是他们在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小确幸”的激励,这弥补了晚上睡眠不足带来的消极影响。
4. 自尊水平低。
一个人是否容易在压力下一蹶不振,还和自尊水平有关。
日本科学家对经历了2011年日本东部大地震的37个人做了跟踪大脑扫描,一次是在地震发生之前,一次是在地震发生之后,还有一次是在大地震发生的一年后。结果发现,大脑在经历重大创伤之后的变化是动态的,受到周围环境和一个人性格的影响。在这个研究中,科学家对比了大地震前和马上发生了大地震之后大脑发生的改变。结果发现大脑有两个区域体积减少了,一个是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还有一个是眶额叶皮层。在大地震发生一年之后,研究者对同一批人又进行了一次大脑扫描,结果发现他们大脑的海马体的体积进一步缩小了,但是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并没有增加。而这些人大脑中其他区域的改变则逆转了:之前发现缩小的眶额叶皮层,在一年之后体积逐渐增大了。而这一个区域体积的增大,和幸存者的自尊水平有关。这说明大脑在经历压力事件之后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并且这种变化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一个自尊比较高的人,在面临压力事件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去调节情绪压力,这种心理弹性也反映在了他们大脑的改变上。
一键关注专栏“酷炫脑科学: https://zhuanlan.zhihu.com/coolbrain
想看更多文章,还可以在公众号“酷炫脑” 搜索关键词: 记忆、抑郁、强迫症、上瘾、睡眠、衰老、意识、专注力、发育、冥想、精神病、迷幻药、智商、情商、抗压、心理弹性
参考文献:
A Sekiguchi et al., Resilience after 3/11: structural brain changes 1 year after the Japanese earthquake.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5) 20, 553–554; doi:10.1038/mp.2014.28; published online 29 April 2014
Coan JA, Schaefer HS, Davidson RJ. Lending a hand: social regulation of the neural response to threat. Psychol Sci. 2006 Dec;17(12):1032-9.
Coan JA, Beckes L, Allen JP. Childhood maternal support and social capital moderate the regulatory impac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dulthood. Int J Psychophysiol. 2013 Jun;88(3):224-31. doi: 10.1016/j.ijpsycho.2013.04.006. Epub 2013 Apr 29.
Kirsch, P. et al. Oxytocin modulates neural circuitry for social cognition and fear in humans.J Neurosci. 2005 Dec 7;25(49):11489-93.
Steven M. Southwick and Dennis S. Charney. The Science of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SCIENCE VOL 338 5 OCTOBER 2012.
Wei Cheng, Edmund T. Rolls, Jiang Qiu, Wei Liu, Yanqing Tang, Chu-Chung Huang, XinFa Wang, Jie Zhang, Wei Lin, Lirong Zheng, JunCai Pu, Shih-Jen Tsai, Albert C. Yang, Ching-Po Lin, Fei Wang, Peng Xie, Jianfeng Feng. Medial reward and lateral non-reward orbitofrontal cortex circuits change in opposite directions in depression. Brain, 2016; aww255 DOI: 10.1093/brain/aww255
一键关注专栏“酷炫脑科学: https://zhuanlan.zhihu.com/coolbrain
近期在翻读文献中,我发现: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认知形式,在抑郁症的病理原因、持续和治疗中影响重大。因此不请自来,我综述了心理意象的概念,及抑郁患者的特殊心理意象,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关注此话题的伙伴有所启发吧~
抑郁症来访者的心理意象及其应对治疗
综述作者 | 陆可心
来源文章 | Mental Imagery in Depression: Phenomenology, Potential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
原文作者 | Holmes, Blackwell, Heyes, Renner, & Raes
原文成文于2016年,该译文由简单心理提供,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有点类似于想象,能够帮助我们在没有实际知觉对象的情况下也能够知觉到某事物。例如,我们能够在心里看到一个画面,听到一种声音等等,即使这种画面或声音并不存在于当下,甚至根本就是虚构的!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回到过去,可以预想未来,甚至可以在心里“看到”一些不可能发生的场景。
**意象功能障碍(Imagery dysfunction )**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1883年Galton的研究中,他让被试“想象早餐时桌面上的场景”,有的人会报告“能够回忆出早餐桌上有哪些东西,但是却‘看’不到画面”。而另一位有演讲困难的人则说,他的演讲困难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讲稿产生的错误图像,他认为自己根本没法战胜这些错误的图像。
在神经层面,意象和知觉有着相似的机制,但是意象与语言表达机制不同,这是治疗的关键因素:我们的语言传递的信息,可能有另一种表征方式,即意象。**我们在用多种方式进行思考,有时是类似画面的心理意象,有时是类似语言文字的思维方式。**然而,前一种思考形式在临床评估中常常被忽视。
研究者猜测,尽管抑郁症患者也有意象,但是在某些方面会有困难,例如无法产生非常具体的意象,或者无法产生生动的积极意象,而消极意象的产生又过于频繁。
看到周围的某些东西,能够想起回忆中的一些故事,这一能力虽然对于人类是有利的,但是有时候,关于过去的负面意象会大量入侵我们意识,并且不受控制,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例如创伤性心理障碍(PTSD)、社交恐惧症、进食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等,这些心理障碍患者大部分都受到侵入性、充满情感色彩的不良意象的困扰。近期,这种不良意象(主要针对自我)被引入抑郁的症状中。
Holmes等人在2016年的文献中对抑郁症患者的意象特点作出如下总结:
1、过多的倾入性负面意象
Excess ofintrusive negative imagery
抑郁症患者的倾入性负面意象主要包括两种:过去消极事件的意象,以及未来有关自杀的意象。这些意象总能引发抑郁症患者悲伤、恐惧、愤怒、内疚等消极情绪,而自杀相关的意象通常伴随自杀的想法。
2、积极意象衰减
Impoverishedpositive imagery
积极意象衰减体现在两方面:积极心理意象质量下降(简小单的理解是,比起正常人,患者对积极意象的体验仿佛蒙上一层灰布或者是褪色的);很难用生动的意象方式来体验积极情感(也就是说,提及积极事件时,患者很难形成画面式的认知)。
3、积极意象的生动性衰减
Reduced vividness
与正常人相比,抑郁患者很难产生生动的、具体的积极意象,然而对于消极意象,并没有发现这一现象。
4、面对积极信息时情绪恶化
Mood deterioration in response to positive information
患者想到积极的事情不会感到更好,反而会感觉更糟糕。前面提到过,抑郁症患者不是用意象的方式去回忆积极的事情,而是用语言的方式反思积极事件,例如:“那时候的我多么开心啊,而现在我却一直痛苦”。研究发现,用具体的、意象的方式来想象积极事件比抽象的、仅在语言层面思考的方式想象积极事件更有利于改善情绪状态。
5、旁观者视角
Observer perspective
一个事件可以从不同视角被体验:亲身经历(第一人称)和观察视角(第三人称)。显然,人们在观察视角时产生的情感回应更少。观察研究发现,抑郁人群更多采取观察者视角回忆事物,因此产生的情感体验比较少,特别是对于积极信息。
6、产生意象的速度慢
Slow to generatemental imagery
有研究发现,抑郁人群产生心理意象的速度更慢,有时甚至无法产生意象。这一点对与治疗的影响启示较大,咨询师可以通过引导患者来帮助他们产生意象,辅助治疗。
7、过度概括化的记忆
Overgeneral memory, OGM
人们回忆过去时通常是采用意象和画面的方式。OGM是指人们难以主动提取具体的自传式记忆。研究表明,记忆线索越意象化,提取出来的记忆就越具体。反过来,越具体的提取方式也能产生更加图像化的想象。抑郁人群会产生更多的OGM,而OGM又与较低的问题解决技能有关。
意象障碍在抑郁中也会与其他认知方式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
意象对抑郁症产生于持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侵入性记忆可能预测未来的抑郁症状
2、积极的心理意象能够帮助预防和改善抑郁症状
3、过度概括化记忆(OGM)可能预测未来抑郁症状
**从发展的角度看,意象也会影响抑郁的产生。**心理意象是儿童早期常用的认知方式。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发展出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不断增强认知控制的能力,对心理意象使用会慢慢受到控制。新认知能力出现之际,青少年儿童的认知控制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侵入性意象的影响。而这个阶段对于灵活认知的锻炼能够对后续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针对意象的工作在心理治疗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CBT,Beck在1974年已将意向治疗纳入到治疗焦虑的框架下。最近,抑郁治疗中也引入意向。
传统的认知行为现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式。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针对抑郁患者的不良信念进行工作,这些信念更多的是语言类的认知方式。如果能更多的引入意象这种认知方式,将其纳入工作对象的范围内,治疗师将会获得更多信息,而不仅是患者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信念
(据说,抑郁症患者虽然会产生很多不良意象,并且深受这些意象的侵扰,但是往往他们是不会主动报告出来的哟~需要治疗师多多引导!)。
意象对我们的行为、决策非常重要,因此,抑郁中的适应不良的意象可能也是治疗的重要工作对象。
1、过多的消极意象
针对这一特征,咨询师的主要技术包括让患者暴露于不良意象,或者转变意象内容来重构意象。在图示治疗中(schema therapy, ST),意象被用于探索患者的不良图式,并且改变与这些图式联系在一起的情绪。
2、积极意象减损
咨询师会在治疗中鼓励患者产生生动的、身临其境的积极意象,让患者在面对积极信息的时候,更多的使用基于意象的认知加工方式。治疗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认知训练方法,进行积极意象的认知偏向矫正(Positiveimagery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CBM),即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强化积极的认知偏向(往往在不加干预时,患者会自动倾向于消极的解释)。研究表明,积极意象的认知偏向矫正可以有效的治疗快感缺失(anhedonia),而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
治疗师还可以利用意象改善患者面对积极信息时的情绪回应方式。研究发现,如果引导患者采用“具体的”意象加工方式,患者在回忆积极体验后的情绪状态会得到改善。
3、过度概括化的记忆(OGM)
上文提到,过度概括化的记忆既是抑郁的意象特点之一,也是影响抑郁产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过度概括化的记忆是治疗和干预的重要任务。咨询师使用的技术主要包括记忆训练(Memory Specificity Training, MEST )和具体化训练(concreteness training, CNT),两者理论基础稍有不同,但是都属于认知偏向矫正的一种,并且都针对过度概括化记忆进行工作。
综上,意象障碍在抑郁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过已有研究表明,针对意象的工作可能对抑郁症的治疗发挥作用。这也许对治疗师的工作会有一定的启示吧~
参考文献:
Holmes, E. A., Blackwell, S. E., Heyes, S. B., Renner, F., & Raes, F. (2016). Mental Imagery in Depression: Phenomenology, Potential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6, 12(1).
图片来源:Sara Barnes / Brown Paper Bag;http://instagram.com;Behance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2ukmmb」
2019.7.25的突然更新
大家好~微信群来啦~来去自由~一起好好生活吧~
回答里添加微信群的二维码图片,知乎自动识别为链接了,这个链接进入后是微信下载页面,无法跳转到应有的界面。所以加群的小伙伴私信我吧~
做过的测试都指向
抑郁质和粘液质/infp/高敏感
具体而言,
情感充沛,敏感多思,相对而言充满幻想奇思,但容易情绪化
善良,总为他人思考,但容易被认为是老好人
完美主义,总是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因而自卑
理想主义,注重思维深度和个人兴趣,以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因为曾经的经历,没有安全感,不敢也不愿真正的依赖他人,总觉得只能靠自己,防备心重
很难把内心想法真正的告诉谁,每次开口之后都会后悔,隐藏自己的痛苦,在人前装作“正常人”
朋友亲人在心中分级明显,不会轻易以“闺蜜”称呼人。比如挚友,好友,朋友,熟人,认识的人,陌生人
有时变成冷血动物,绝对的理智,有一种抽离出来,冷眼旁观自己的生活的感觉。对于感情什么的会比较冷漠,比如亲情。(在评论区受到启发,新增一点)
比较个人的表现是容易情绪性进食
……………………并不专业的分界线…………………
看到这么多赞数和“全中”的评论,真的有些意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真想拥抱一下你们。
我们都不孤单。
那些说我是不是监视你们了的知友,你们可要小心喽,i’m watching you.
提问中说“是否有共同特质”,所以我尽量抽象总结,没有结合具体事件,只是根据个人情况列出来了几条,让自己作为实验对象之一参与这个调查。所以这些内容并不能当作诊断表来确认是否抑郁。抑郁情绪与抑郁是不同的,前者持续时间短,能自己消解,后者持续时间较长,至少两星期以上才算。如果真觉得自己有可能抑郁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医院就诊,看着别人的经历给自己贴标签容易给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
抑郁一点也不酷,不值得跟风。
**起因:**我觉得抑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自身的性格,家庭因素,遭遇校园暴力或欺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如今早已无法辨别根源。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是无法接纳自己。
无法接纳自己,又完美主义,加上有些完美主义的家人朋友(也促成自身完美主义的形成)。所以自我攻击和外在攻击(因为善良敏感,才会把别人的话听进心里,即“授权”)双重火力,导致自卑。
因而内向,和外界交流少,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和温暖。所以最初时表现出软柿子的样子,小学时被孤立。小学的孩子是最遵从天性的,所以他们毫无顾忌的看人下菜碟。(所以或许我们觉得孤单没人理解,也有自己没有在人前表露自己内心想法的缘故。没有人有透视眼,可以看穿你的内心。而且哪怕内向,也不要表现得懦弱。的确,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不论强弱都尊重个体。但现实是现在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在大众面前表现出唯唯诺诺的样子会容易被人当做目标。所以一方面强化内心,一方面要装一下,装成自信的样子,这样对自己会有一些强化作用。而且别人的反馈会更好,反过来还是有利于内心强大的。)后来自己逐渐成长,最起码人前是正常了,把心思都藏起来。朋友少,而留下来的都是真正的好友,但因为自卑仍会对这份友情患得患失。由于太珍惜这些朋友,加之害怕示弱,害怕显露阴暗一面被嫌弃,害怕形象毁了(完美主义)。别的内容都可以聊,就是不敢倾诉自己的抑郁情绪。
同时又敏感,很容易察觉他人情绪变化,心中暗自猜疑,觉得一举一动都被关注,都不被喜欢。因而内心不坚定,更在意外人的评价,更容易为他人的要求改变自己,更容易听进别人的指责。因而在公开场合更容易感到不适、紧张,所以回避社交。也不会和人吵架,发生争执很容易原谅对方,然后不断地自省。
家庭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样说并不是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而是实事求是。个人很反感把“借口”和“理由”混为一谈。(这也是这种个性的典型表现,总是预想别人的恶意评价…)我就有自身情绪不稳定,阴晴不定(让人觉得不安),完美主义,总是挑剔、不满(经常说,你怎么不……?你当时怎么不说……?),控制欲强(和完美主义关系很大,因为你做的事都不符合她的要求,每次都被指出问题,久而久之你做事都要先问她的意见,她又反过来怪你没主见)的母亲。她一直都不喜欢我的内向,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改造我。所以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接受自己的性格,有些自我厌恶。同时家庭中的矛盾争执,总是让我内心疲惫。
即使在知乎没人认识我,我也恨不得匿名回答,这样暴露内心真是太没安全感了啊!
——————首个破两百的答案——————
感谢大家的赞同和感谢,能对你们有所帮助也是我的荣幸。原来有这么多一样的人,大家都要好好的。
如何应对:
因为责任感,或者是过于认真,我一直都是那个一旦不能完全确定,就一定会用“应该”“大概”这种词语,不敢把哪件事说的的太绝对的人。所以我不敢讲什么应对方法,一方面是这个题目是在讲“是否有特质”,讲这个好像跑题了。另一个方面,就是我觉得自己并不专业,面对抑郁自己也并没有真的处理的很好,经验也很个人化。况且现在这个答案有这么多赞,我要为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误导知友。
但一直看到消息提醒,有人说太准了,有人在倾诉自己现在的痛苦。我又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一方面是自我梳理,一方面如果刚好对哪位知友有帮助也是再好不过了。
首先要接纳自己,一方面是接纳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长相、体重,学习能力等。另一方面是接纳内心的自己,即自己的敏感脆弱等性格特质。“我就是这样”以及“这样不特殊,也不罪恶”。
除了特殊情况,“想开了就好了”其实是应对抑郁最简单的方法。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但是心灵的重负哪有那么容易就放下。所以越长大,越发觉让自己快乐是多么重要又困难的事。
死生亦大矣。所以在死亡之上,一切东西都不再是束缚。人生这么艰难,我们何苦为难自己。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经历一场。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们什么都带不走。在这一点上我认同存在主义的观点:存在先于本质,生存本就没有意义,意义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所以,把生存当做游戏,祝我们玩得开心。
不用完美主义,也不想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把任务分解成小目标,从简单的第一步开始,你越是去做,能做的就越多,你越是躺下,就越起不来。
如果真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还有几个办法。
○蹦极
我个人计划在最终时刻时去蹦极,有了“濒死体验”或许会让我对生活有一丝留恋吧。
○重生
穿上好看的衣服,化好妆,躺在床上为自己入殓。第二天醒来,就当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现在是重生。本身是因为各种压力才想离开,这次重来,就把所有的顾虑都放下,完全为自己而活。(记得是在知乎上看到的,但找不到原答案了)
○定一个时间段,之后离开
就像[五年为期],给自己一个期限,放开了去折腾。找到乐子就开始下一个五年,找不到就……
○保留好奇心
我之前看到“是什么让你坚持活到现在”下的一个回答
“不过想看看自己到最后会活成什么样子”
这也是支撑我的一句话。我们这种人应该都是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吧,所以,等等看,看我们最后会活成什么样子。
(又开启防御模式了。这次的更新不要有人喷我鸡汤。我很玻璃心我会删评论的!认真脸.jpg
我本来很厌恶鸡汤,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才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鸡汤,只是你没有对方的经历,所以体会不到他提取出的几分精神感悟。人的成功又是不可复制的,你没有他手上的牌和际遇,用他的战术也不一定能赢。所以就更加觉得对方的话不可信。所以,一切随缘吧。很多道理真的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懂。)
附上和朋友关于我毕业论文(加缪《局外人》)的交流
“我选这个小说,就是我觉得自己和主人公有点像,好像在朝着他的趋势发展。意识到世界荒诞,自己无能为力,就一下子超脱了,对一切都无所谓,得到毒化的平静,成为一个冷漠的人。
西绪福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人物,他生前多次欺骗神,死后被安排在地狱里推一块巨石到山顶,但每次推到山顶巨石不稳,就落下来。他只能一次又一次重复这失败、痛苦的命运。
加缪拿这来象征人类的痛苦命运。
荒诞是在人类的呼唤和世界的无理的沉默的对立中产生的。但是正是荒诞联系起人与世界,死亡不能解决荒诞,只是粗暴的割裂了这种联系。而人们要追寻的,正是其间一种微妙的平衡。
正如西绪福斯推动巨石到山顶时,他比巨石还要伟大一样。认识到荒诞,然后有意识的与之对抗,这就是为人的尊严所在。”
…………⊙_⊙…………碎碎念……
有评论的知友说自己符合这几项,但并没有抑郁,这最好不过了,祝一切都好啊。因为这只是我个人感受,而且是抑郁高发者的特质,“高发”也不代表“一定发”。
关于“死亡之上一切都不是束缚”,我的[五年为期]便是如此。之前有一段时间心情很低落,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我想自我调节一下,又想到看过的电影《遗愿清单》就给自己列了五年内的目标。希望自己可以放弃一些悲观的想法,在五年里按自己的心意认真努力的生活,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五年为期,就像试点一样,尝试去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动力,看看五年后会不会感觉生活美好,然后选择继续或者go die。 (同名扇贝小组欢迎加入 )
关于亲密关系,有一个答案推荐,里边关于非整合能力,在人前暴露内心以增进信任,我觉得讲的很有道理。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个人很有影响,但个体也有自己选择接不接受的权力,所以这个因素不能负全责。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心态需要调整,其实就是自我救赎的第一步。我们已经成长,所以“诅咒黑暗”的时候,也别忘了“点亮灯火”。接受自己的抑郁情绪,告诉自己它不特殊,也不需要羞耻。内心敏感的人很善于自省,但也不要被“归根到底,还是怪你自己”的理论洗脑。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多方因素的,伤害了人,还要怪对方不坚强的言论很可笑。
不过事物总是有弊有利,我们同时也可以利用好这一点,在即将进行自我攻击,或者把暴食等想法付诸行动时,先分析一下,告诉自己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只能短时缓解,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放纵负面情绪之后只会事后后悔,然后叫停。就像《美丽心灵》里,纳什最后还会看到男人和小女孩,但他知道那是假的,所以不加理会。
http://www.idothing.com/mp/index.html?qrcode=1 (二维码自动识别)
接受生活就是琐碎,悲喜交加的,自己就是平常人真的挺不容易。如果降低了对自己和世界的期待,会不会好一些?
最起码现在家人还是牵绊,之后的事,再说吧。
更新
看到新增的评论,很抱歉,我没有资格去鼓励大家了。
去年今年两次考研都因为心态问题失败了,今年虽然还没有考试,但失败是可以预料的。从小到大没有特别努力过,仗着一点小聪明还勉强升学读书,该考的证也考了,一路看起来正常地走过来。但考研期间自己自卑,没毅力,懒惰,拖延,悲观,抑郁这一类问题完全暴露,学三天在房间躺两天,甚至现在有点厌学,但又知道这样非常对不起家人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所以深深的厌恶自己。又不甘心又做不到努力争取,真可笑。想过这次失败后去选择压力小的道路,考个招教做个老师,但也不知道这样对不对,是不是懦弱逃避,胸无大志。可如果三战,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又是想法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想留出一段时间好好调整心态,又觉得这样太过奢侈了。总之就是觉得自己特别糟糕,现在只能用各种娱乐麻痹自己,痛苦罪恶地看视频,吃东西吃到犯了一次胃炎,已经失去了行动的勇气。
不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真的影响一生,以我为例,诸位在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真的要做出改变的尝试。不必急于求成,追求完美,也允许失败,期限可以放得很久,但一定要行动,相信能改掉一两点就能让生活美好很多。沉浸在悲伤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比如中午吃米饭还是面条,现在看书还是逛知乎,写答案还是只做看客,看下去还是退出,等等等等。而不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在做选择时经常选择错误的选项,累积下来最终像树枝上斜逸的枝桠一样,和自己理想的人生越来越远。但同时成功背后有太多因素了,家境,能力,心态,时世,机会,命运。所以一个正确的选择不能决定任何东西,甚至它本身是否正确也见仁见智。所以我想表达的不是一定要死磕一件事,不能偏离一点方向,或者认为一个选择决定一生,当下犹豫不决或对过去耿耿于怀,而是要从过去中吸取教训,了解自己,然后改变方式,改变目标,或者调整心态。
人各有志,像电影《一一》里说的,由别人来告诉自己人生该怎么过太可悲了。但同时我们不能事事都经历,来自他人的间接经验也非常重要。我曾经觉得自己好了很多所以写下这个答案,结果今年还是不断地反复。我觉得独处最舒服,但独处又很容易放纵。我想摆脱一切,清零一切然后从头来过,但又知道时光不可倒流,除非带着现在的头脑,否则回到过去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你看,世界就是这么复杂,人就是这么复杂。所以最理想的状态还是中庸,让一切都处在微妙的平衡中。(好像跑题了)所以完美是不存在的,还是要接受有瑕疵的世界和有瑕疵的自己。
生活让我们在一些事情上摔跤是为了教会我们一些道理,包教包会,学会为止。所以不及时改变只会在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都在相同的错误点摔跤,摔跤,直到头破血流。
这条路我没走好,所以更不希望大家重蹈我的覆辙。
诸君,加油(ง •_•)ง
抑郁症确实具有一些特征的。
早在 2000 多年前,抑郁症就已经被确诊为是一种临床症状了。你看在公元前四世纪,希波拉底克,我们对他比较了解的是他提出的四个气质类型,其中也有抑郁质,他第一次对抑郁症进行了临床描述,就提到了与躁狂和抑郁类似的情绪。你看在那个时候他不仅提出了单向的抑郁,并且连双向的循环症状他都发现了。
到后来二世纪,内科医生也描述了抑郁,有悲伤啊、沮丧啊、失眠啊、消瘦啊、厌世啊,以及双向的循环过程。再到后面有人还进一步在描述这种自责、自罪感,衣衫不整,惩罚自己。那么再往后到 19 世纪初的时候,沉默寡言、喜好孤独、希望死去,就一点一点地在扩展对抑郁症的认识,所以它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在历史当中就有。
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明显的情绪交替。你看有很多人,他其实之前可能也比较活泼,也很开心,对很多事情也是很有兴趣的,然后突然就变得非常的悲伤,很孤单、很冷漠、很淡漠,就是情绪变化非常明显。
第二个就是非常消极的自我概念,自责、自罪,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够好、有问题,很多错误都是自己导致的,认为自己有罪。
第三个方面就是退行性的或自我惩罚的想法。逃避、躲藏,很多人就是不愿意见人,不愿意参加工作,也不愿意出去玩,最极致的就是死亡了,这是最极致的逃避。
第四个是植物性症状的改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以他睡眠就不好,睡不着,入睡困难,有的早醒,早醒比较多见,三四点钟两三点钟就睡着睡着就醒了,醒了以后就感觉情绪好像就在骨子里,在细胞里,只要一睁眼睛它就在那儿。那种难受让人胃肠翻搅,那种痛苦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然后厌食,不爱吃饭,食欲下降,性欲缺乏。当然也有一些人他是反的,嗜睡,暴饮暴食,性欲增强,但大多数是前面说的这组症状。
**第五个大方面就是活动能力发生了变化,**也比较迟缓,不爱动,你看他什么都慢半拍,也不爱跟人交往,有一部分人就变得特别急躁,伴随着这种焦虑,坐立不安。
谢邀!
是时候发挥我们临床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医生的作用了
从两个点来说,区分抑郁和双相;概括抑郁高发群体的特征
首先,很多人对真正抑郁障碍的认识有巨大误差!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确实是抑郁症发作的“三低”典型症状。显著且持久的心境低落,闷闷不乐,甚至悲痛欲绝是抑郁障碍的典型症状。但是!
双相障碍,也就是既有抑郁,又有躁狂的人,也会有这些症状。
研究分析和临床经验让我们知道
一年内反反复复出现四次以上抑郁发作的病人,考虑可能是双相障碍;
每次发作,一服用抗抑郁药物就马上起效的病人,考虑可能是双相障碍;
病人反馈心烦意乱,胡思乱想,思绪繁杂,考虑是双相障碍。
因为抑郁发作通常一年内不超过四次,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超过两天,抑郁病人脑袋变空,几乎一点想法都没有,而不是想!很!多!
附上抑郁自测量表
其次,从人格特征来说最容易出现抑郁障碍的是“边缘型人格”
边缘型人格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稳定的不稳定”
情绪起伏大,敏感多疑,多思多虑,对他人责备求全。
对自我的认识,自我形象的确定,自我偏好,人生目的,常常都模糊不清或者扭曲,缺乏持久的自我同一性(统一的自我)。通常有持续的空虚感
人际关系时好时坏,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与人关系极差,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生活中有时会出现各种情感危机的情况,并有自伤或者威胁他人的行为
人格量表题目较多,姑且不上传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搜明尼苏达人格测试
最后,量表结果只能代表当前状态,仅供参考,具体诊断请咨询医生
知乎用户 汤团儿 发表于 1/24/2020 只有自己救自己。 真经历过那个的人会有体会的,根本不会有人救你的,这个时候的你就像一坨屎,猫狗都嫌弃的那种,两句话不到就是负能量,最爱的人都忍受不了。 所以只能自己能救自己。 希望看到这个问题下 …
知乎用户 长亭 发表于 6/13/2020 “你才几岁,你就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长大了苦日子多着呢你怎么办。” “我这点苦都吃不了,我赶紧死了算了,反正长大了更吃不了苦还是得死。” 没有想到随口一答的也能上百赞……谢谢大家 我想多说一点点 …
崔永元的悲剧 作者:长河 来源:基因农业网 7月26日,小崔发表声明,辞去在璞谷塘担任的所有职务,退出关联公司所有股份及职务。而他宣布离职的原因,不出所料是“得罪了利益集团”“遭到报复”。 与他当初介入商业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状态相对比, …
罗永浩的“基因算命”是骗人的 ·方舟子· 早在十年前,国内开始有人在做给儿童检测天赋基因的生意,我就写过文章揭露过这是打着高科技的招牌在骗人。但是我的揭露好像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到现在仍然有公司在做这方面的生意。而且十年来基因检测费用越来越 …
本人在18岁备考高考的时候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精神压力,在当年患上了轻度的抑郁症 现在已经发展成中度抑郁了 朋友们,我现在真的快要顶不住了,我现在的日子里,除了耍耍品葱看看nba什么也不喜欢做,有时候会狂笑,有时候会止不住的流泪悲伤。我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