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专访方舟子:打假是另一种科普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北京晨报专访方舟子:打假是另一种科普

晨报记者 周怀宗  2015-02-11北京晨报

很少有人不知道方舟子,这位“打假斗士”以每年上百起的打假频率,持续打假十几年,在今天,几乎已经成了一个打假的标志。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正缺方舟子这样的勇士,也有人说,方舟子其实是沽名钓誉。赞他的人多,骂他的也多。

网上的方舟子,纵横捭阖,毫不留情。现实中的方舟子则很沉静,不太爱说专业之外的事情,平常的时间里,他更喜欢写文章、做科普,时近年关,他正在做一档微信科普的视频节目,一拍就是一整天。方舟子说,虽然短,但很认真,“编导抱着拍电影的态度去拍的”。

科普遇见伪科普

和“打假斗士”相比,“科普作家”这个名号显得平和得多,影响力也小得多。但事实上,方舟子做科普的时间要比打假的时间更早,大概开始于他在上个世纪末的留学时代。方舟子说:“最开始写科普文章,大概是1993年,那时候我正在美国留学,在那里接触中文网站。当时中国留学美国的学生多是理工科背景的,在网上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进化论已经过时了,所以很多人批评进化论。而我是学生物出身的,因此知道,生物学中进化论并没有过时,于是写了很多文章批驳,后来引起一家香港出版社的注意,在1997年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正是写进化论的”。

或许是网上的论战,或许是著作的出版,也或许是一些机缘巧合,为方舟子打开了科普世界的大门,他说:“1998年,我出国八年之后,第一次回国。去图书馆或者书店,发现很多科普的书籍,其实都不那么科普,或者说干脆就是伪科普,都是些解密UFO、魔鬼大三角、世界未解之谜等等,这些东西,在国外并不当做科学,甚至有的会被当做是新宗教一般看待。但是国内却被当做科学发现之类的在宣传。也正好这个时段,国内有一些报刊请我写专栏,我就开始写一些科普的文章。”

写了二十多年科普文章,对于国内的科普现状,方舟子说:“其实现在比起十多年前要好不少。至少那些被称为世界之谜之类的科普作品少了很多,或者即便是有,也很少有人拿它当科普书籍来看了,更多是当做猎奇的书去看。另一方面,科普的书籍多了,尽管这些真正的科普书籍中,引进的不少,但至少说明我们对科普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而且科学普及,哪里的书都是可以的。国内而言,国家这些年也慢慢开始重视科普,此外民间也有一些自发的科普作者、团体。”“世界之谜”尽管少了,但并不意味着伪科普可以被忽略,反而危害更大了,方舟子说:“如果说世界之谜类型的,不过是拿一些猎奇的东西糊弄人,那么现在流行的一些伪科普,有的就可能会误导人。比如近几年来,关于养生、保健的书籍,许多都是打着科学或者科普的名义出版的。我最新的一本书《科舟求健》就是专门讲健康方面的知识,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批驳伪保健的”。

做科普也越来越难

从批驳“进化论过时”到批驳伪保健,方舟子说,现在的难度更大,因为涉及了利益集团。

“比如说医院、医药公司、保健品公司等等,我批驳伪保健,就会引来他们的抵制和攻击,甚至被起诉。”方舟子说,他曾经因为批评一个号称有保健作用的天价大米而被告上法庭,“那个大米48块钱一斤,说是有保健作用,我揭露之后被起诉。还有各种各样的起诉,至于网上谩骂之类,每天都有”。

看起来很平常的科普,背后其实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不仅仅来自于利益获得者。方舟子说:“科普也好,打假也好,其实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有些是因为影响了利益集团的利益,有些则是因为当前社会中人们科学素养的不足,已经对一些东西有特殊的情感所致”。

科学素养欠缺的问题,在科学教育已经开始了百年的中国,确实让人很难理解,方舟子说:“以前有国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是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国民只有3%,这个数字太低了,做科普就特别难,人们不理解,甚至不愿意去理解”。

普遍的情感,也是科普阻力的来源之一,方舟子说:“比如说我做一些和中医相关的科普,因为揭露传统医学中一些不好的地方,结果就被许多人攻击,这里面可能有利益集团,比如医院、医生等等,也有来自普通人的,他们可能觉得传统的都是好的,不应该批评,不需要纠正,因此,对我这个寻找真相的人,就难免会有非议”。

“在中国做科普,阻力太大,危险太大,有时候要冒生命危险。”方舟子说。看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是方舟子却以他的真实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当年轰动社会的方舟子被袭一案至今还依旧有人提起。而且,去年七月,方舟子在广州签售时,又遇“瓶袭”,有人在楼上扔下矿泉水瓶砸方舟子,幸好并未正中,只是擦破头皮。方舟子说:“其实我很少做签售。我并不会因为被袭击而害怕,但是发生这样的事情,对安全的问题必定会更加注意。”事后,方舟子在微博中说:“这是我七年来第一次签售,也是最后一次。”“这次是特例,以后应该不会了。”他对晨报记者说。

打假其实也是科普

受到攻击的原因,并非仅仅是科普,打假的因素可能更多一点。而打假,恐怕是更多人对方舟子的第一印象。

对于打假,方舟子觉得,其实有时候打假是科普的另一面,科普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打假则告诉人们什么是错的。

方舟子把自己的打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打假,主要揭露学术造假、学术腐败,他说:“我的打假,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方面,一个是伪科学方面,伪科学方面的,其实也可以算作是科普的另一面。告诉大家什么是错的,同时,也希望能告诉人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看待问题”。

打假十多年,尽管“假”依旧很多,依旧层出不穷,但方舟子觉得,其实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他说:“我觉得效果还是可以的。比如说科普方面,十多年前做这个的人很少,现在开始有一批人在做科普,有个人做的,也有一些科普的团队,会组织一些科普活动,参与的人也不少,这也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学术造假的方面,十几年前,我揭露别人造假,人们都不当回事儿,因为司空见惯了,甚至会有大家都造假,你不造假才傻之类的。现在不一样了,对于学术造假,人们已经有了正确的观念,这是不对的,不能宽容的。就官方而言,十多年不承认学术造假严重,到现在承认学术造假的严重性,这就是进步了”。

最近,方舟子又开始打“透明计算”的假,事实上他的打假从来没有停过,他说:“做这些工作并非一时冲动,过去在做,现在在做,以后依旧会做”。

由打假而带来的后果,对方舟子来说,也是意料之中,他说:“网上攻击我,攻击我的家属,现实中起诉,我接到过很多次起诉。还有上门恐吓,乃至雇凶攻击,我都经历过,我会更加注意安全的问题,但在我看来,对我的人身攻击,恰恰证明他们的心虚”。

在微信上的科普

科普或许能以出版的形式去做,但是打假,却几乎很难找到传统的方式,不论是电视、报刊,乃至出版,很少有专门打假的地方。从一开始,方舟子的打假都是在孤军作战,或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并没有从始至终一起打假的人。而打假的地方,就是他的新语丝网站。有意思的是,也有人专门办了网站用来骂方舟子,“这个网站已经十多年了,坚持骂我”。

2012年,方舟子获英国《自然》杂志颁发的“约翰·马多克斯奖”,表彰他为提倡科学精神而做出的努力,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人为此坚持给《自然》杂志写信表示抗议,方舟子说:“一直在写,到现在已经写了几十封了”。

几年来,方舟子和许多名人的骂战屡屡成为媒体的焦点,不过方舟子说他并非针对名人,而是针对造假,只是恰逢名人造假而已。

对于未来,方舟子说,除了打假依旧之外,可能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普。最近,他正在做一个微信科普的视频。他说:“微信比较特别,我看微信上的很多视频,都非常短,太长的话,人们没有耐心去看。因此,这个微信科普节目,每期大概只有两分钟,一些知识和问题,尽可能在两分钟之内说清楚,实在长的,也会分为好几期。这是一种新的体验,以前也做过视频科普,在网站上做,其实和电视差不多。微信不一样,新的方式。”

“虽然很短,但很认真,编导是抱着拍电影的心去拍的,前几天拍春节特辑,十多期,每期两分钟,但拍了整整一天”。

(XYS20150221)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方舟子ABC十三问

方舟子ABC十三问 作者:后军 很多人对方舟子了解不多,甚至受某些信息的误导以至于对方舟子怀有某些负面看法,我试着收集质疑方舟子中常见的十三个问题及其回答整理出此文,希望能尽量打消人们对方舟子不明不白的负面看法。 1.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 …

关于我对方舟子的看法

关于我对方舟子的看法 作者:给猫浇水 我不算方粉,但关于他我还是想表达几句。方舟子从创建新语丝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去伪存真”的打假活动,必然会伤及很多人的利益。因此他们纷纷站出来,利用辩论技巧,只要证明方舟子造假,那么他打的假就有可能是冤枉 …

想为方舟子说点什么

想为方舟子说点什么 作者:优平方 2013年,大学的开始,当我开始听说方舟子这个人和做的打假事时,我还是有些疑惑是不是真的。于是我就收集网上视频看,好在那时网上没封杀。我发现我慢慢对他有很大的兴趣与敬意。国内作家的文章能够引起我的共鸣和让我 …

方舟子的科普方式有问题吗

方舟子的科普方式有问题吗 作者:夏沙 最近和网友们谈起方舟子的科普,有一位朋友大致谈了自己的看法:打假不能唱独角戏,需要媒体配合,还有公众舆论,否则没有效果(或者大打折扣)。科普也不应该仅仅限于方粉范围,如果你越科普,人家反而不接受,你就要 …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朱毅的造假问题为何得不到处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朱毅的造假问题为何得不到处理? ·方舟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是我们的“老相识”了,不仅其博士论文、期刊论文充斥了各种惊人的造假和惊天的水分,其所谓的“科普文章”也是硬伤累累、贻笑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