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的尽头是科大讯飞
程序员们不能没有1024,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这几年科技都喜欢在10月24日开发布会,解释起来也不复杂,说1024是组成4个十进制数字的最少二次方数,在电脑语言里有非凡意义。 当然,有些网站间隔1024秒才能再发帖的也可以算在内。 今 …
2016 年 12 月 5 日,我在合肥第一次见到顾雁。
没有事先给他打电话,也没有请认识他的前辈、朋友提前联络,我的到访,多少有点唐突。
我担心被他拒绝。早就听说他不愿意谈往事,即使已退休多年,一门心思仍扑在物理学研究上。在甘肃天水,我向他的老朋友、当年一起被打成右派的兰大研究生同学徐诚要电话,82 岁的徐诚边找电话薄,边摆手对我说: 别告诉他,我怕他说我多事。
我订了廉价航班,直接飞到合肥。猜测他会住在中国科技大学的老校区,就先在校园外的酒店安顿下来。
电话过去,是他,声音洪亮。我说明自己是天水后辈,毕业于他 1958 年下放劳动时曾任教的天水市二中 (原名天水县一中)。他竟慷慨地应允了见我。就这样,当天下午,在科大东区一座本世纪初建成的住宅楼二楼,我见到了他。
我们在他窄小的书房里聊天。往事惊心动魄。天光慢慢黯淡了,窗外的杨树叶,在冬天的风里呼呼响着。他满头银发,打着手势,一张苍老的脸高贵而生动,声音则是平静而克制的。
“我不想找政治,是政治来找我。” 他说。1980 年在上海,有人组织了一次林昭和她母亲的追悼会,他也去了苏州。那次,在摇摇晃晃的大巴车上,林昭当年的闺蜜倪竞雄曾问他:“你这样一个人,怎么就卷入到政治中去了?” 他就这样回答。
倪竞雄是林昭当年在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同学。2019 年,她已经九十岁了。林昭若活在今天,也是八十七岁了。
林昭比顾雁大三岁,却是他的 “学妹”。在北大,他是 1952 年入学到物理系,她则是 1954 年上的中文系。
没有人知道。她是他的初恋。是他生命中永恒的秘密与哀伤。八旬暮年,不管讲述如何轻描淡写,也无法掩埋这份曾经的情感。
他认为,自己是了解她的。“林昭不是圣女,她只不过是一个把人的尊严看得比生命更贵重的才女。” 他说。
我们谈起《星火》,也谈起他和林昭的往事。那是淡淡的、一生难以忘却的爱情。林昭写给他的三十几封信,如果没被销毁,应该还躺在静安区法院他的档案里。他曾想索要档案,但无门路。他知道,此生可能是再也无从得见她那秀丽纤细的笔迹了。
今年 (编注: 指 2016 年) 八十四岁的顾雁,是 1959 年大饥荒年代甘肃地下刊物《星火》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当年《星火》的刊名,就是他起的。他也是《星火》发刊词的作者。在这篇题为《放弃幻想准备战斗》的发刊词中,他表现出远超同时代人的洞见。斥责当时的统治为“由政治寡头垄断的国家社会主义”,“与纳粹的国家社会主义属于同一类型,而与真正的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点……”
在研究《星火》的学者钱理群等人看来,在同一时代乃至后来 “文革” 中出现的民间思想者中,《星火》的这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在对现实彻底的批判和认知的清醒方面,都远远走在了历史的前头。
顾雁和张春元,是《星火》的发起人,也是《星火》的灵魂人物。1960 年,“星火反革命集团”暴露,张春元被判处无期徒刑。其后,在 1970 年的监狱 “一打三反” 风潮中,张春元被杀害于甘肃兰州。而顾雁,判刑十七年,在青海服刑十四年之后,因 “科技发明” 减刑三年,于 1973 年得以提前释放。
2004 年,“星火案”的另一位当事人,张春元当年的未婚妻谭蝉雪,开始着手整理记录当年的《星火》杂志往事。作为 “星火” 的灵魂人物,顾雁却始终都保持着沉默。除了曾出现在独立导演胡杰的记录片《星火》中,他不曾就此事接受外界的访问。
“你能不来最好,既然来了,也就说说吧。” 他对我说。
感念他,在一个晚辈面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在其后我们多次的见面中,那尘封的往事,也终于慢慢展开。
1935 年,顾雁出生于上海。
他的父亲顾仑布,是和徐特立等共六十人一起,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
“当年在法国的官派中国留学生,有一批人参与了政治运动,我父亲没有参加。后来民国的钱停掉了,搞政治的一些学生就到莫斯科去了。我父亲留下来打苦工,推车子挣点钱,留在法国十多年,后来又自学,在工厂做工程师。再后来一位美国老板要在上海开纺织厂,请父亲回到上海。他十九岁去法国,三十多岁回国,和母亲结婚……”
顾家是上海南汇的望族。翻译家傅雷就是顾仑布的表弟。傅雷当年出国留学,和顾仑布有关。“我父亲有一年从法国回来,劝傅雷去国外留学,傅雷的母亲不同意。我父亲就想了个办法,找傅雷的姑母出面,要将傅雷送出去读书。傅雷的母亲最后同意了,但提出条件,要傅雷先和梅馥结婚。”
抗战期间,日寇统治上海,顾雁的父亲也失业了,只身去内地找工作。家里陷入了窘境,小孩的学费无着落。顾雁记得,有一年冬天,母亲曾带着他去住在巴黎新村的傅雷家借钱。母亲和傅雷夫妇窃窃私语着。第二天,梅馥就把钱送到了家里。
1952 年,顾雁考上了北京大学。此时,他的哥哥顾鸿考上了上海的交通大学,后来妹妹顾麋也考上了上海师范学院。
顾仑布一生饱读诗书。他给三个孩子起名字,取自于《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顾麋记得,1956 年顾雁考上研究生后,一生饱经忧患的父亲格外喜悦,曾说:“我们这个家要结宝塔顶了。” 他尚不知道,在这个国家,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即将接踵而至,巨大的灾难也即将降临这个家庭。
顾雁记得,上大学后,家里依然困窘,父亲还在失业中,还是傅雷帮了忙。让父亲写了份履历,由傅雷交给当时的上海市长柯庆施,父亲后来被安排在上海第二纺织厂做工程师。1960 年,“星火反革命集团案” 事发,顾雁被抓走,父亲随即就病倒了,也就提前退休了。
“父亲那时经常说,让我们不要搞政治。我哥哥进了造船系,本来让我进钢铁学院,我喜欢物理,高三时,就决定将来要搞物理。” 上了北大物理系,一心要成为科学家的顾雁,没想到自己最终还是被卷入了历史的政治漩涡里。
1957 年的 7 月,顾雁在兰州大学读研究生,正经历人生的一场天翻地覆。
“1952 年我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正赶上院系合并,清华北大燕大三校合并。物理专业很受重视,我们一级招两百多人,还有东语系也招了上百人。但原有的法律系却被撤销了。”
他回忆,当年刚进北大,气氛不一样。老的传统还在,可以随便听课。他去听历史系听 “考古学通论”,也去西语系旁听法语课。但两年后就不同了,学校的氛围开始变了,老师经思想改造,也变得谨小慎微了。
年轻的顾雁,虽然读的是物理专业,但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他记得,1950 年代初的北大,在图书馆里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当时,美国还在不断给燕京大学寄来原版的书。图书馆的藏书,每一本上都贴一段英文的铭文。“(多看, 多想,少谈)ReadmuchThinkmoreTalkless”。
也正是获益于当年广泛的阅读和独立的思考,顾雁后来所写的 “星火” 发刊词虽是急就章,但却能看出,他的洞察力远超于同时代的人。
1956 年,顾雁从北大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兰大物理系工作。同年,他也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兰大物理系的研究生。由于他在 “肃反” 时曾被大学的同班同学,指责为“反动小集团骨干成员”,为了避免再碰上这些班干部同学,最后还是决定留在兰大,未去北京。
1957 年 5 月 1 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中共中央在 4 月 27 日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这后来被称为 “引蛇出洞”,标志着“反右” 的开始。
6 月 8 日,中共中央突然发出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大规模的 “反右斗争” 开始了。
8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深入反对右派分子的指示》。
后来一同参与 “星火”、一起受难的向承鉴,曾写回忆录,回忆当时的兰大 “反右”。“一开始是鸣放,号召大家给党提意见,大约不到一个月,突然转向,成为批判右派了,提意见的人都被打倒了。”
“我搜肠刮肚,实在对党提不出意见,所以星期日我和同学照常去省图书馆看书…… 在学校不断号召动员下,先是高年级的同学贴出了一些大字报,他们了解学校一些情况。有大字报揭露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 有批评某些党员干部盛气凌人、作风霸道的…… 新来乍到的一年纪同学,则批评学校在招生时浮夸吹嘘、欺骗学生,或者对学校教学设备不满、要求更新设备、增加教育投资的……”向承鉴在自己的回忆录《炼狱归来》一书中曾写到兰大当年的 “鸣放” 及突然演变的“反右”。
和上大学前就 “参加革命” 的谭蝉雪、出身赤贫的向承鉴相比,那时的顾雁,在校园里的 “鸣放” 和“反右”中,更像是一个旁观者。
他和徐诚,一直属于学校里 “染不红” 的那小部分人。上海富商家庭出身的徐诚,更是一副公子哥儿的样子。在北大时,顾雁和徐诚最头疼的就是政治学习。每到政治学习,他们就把自己反锁在宿舍里,躲避起来。
“反右”一开始,由于顾雁在 “鸣放” 期间未提任何意见,更由于他主动放弃去北京,留在兰大,“表现不错”,校方一开始还任命他为兰大 “反右斗争委员会” 研究生组的委员。
但顾雁还是莫名其妙地成了 “右派”。原因是他和北大一位叫刘治平的同学通信。“刘治平是福建人,出身不好,父亲是一个小县的县长,被镇压了。刘在班上属于‘要求进步’的,但他学习很棒,和我的关系也不错,我们一起跟导师王竹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西南联大时是杨振宁的研究生导师) 做毕业论文。”
北大毕业后,刘治平留在了北京的近代物理研究所,想考研究生,但因为出身问题,人家不让报名,他曾写信给顾雁,发牢骚,顾雁回信劝了劝。后来 “鸣放” 时,刘治平因批评肃反是莫须有、扩大化等,成了科学院的第一个大右派。又写信给顾雁诉苦,顾雁写信安慰他,却没想到他把信交了上去。
“这就成了我指使他 “鸣放” 的,北京那边把这信转了过来。于是兰大赶紧把我的‘反右斗争委员’职务撤掉,就把我也弄成右派了。”顾雁说。
就这样,顾雁成了兰大的三名 “研究生右派” 之一。
他记得,打成右派后,没有了生活费,他曾和同学胡依理一起去找当时的林迪生校长。“说我们没法活了,林就批了每月给我们十元钱。”
但其他的右派同学则没有这么幸运。同时被打成右派的谭蝉雪、向承鉴等人,就停发了助学金,吃饭都成了困难。据谭蝉雪回忆,那时,兰州大学附近的和平饭店刚刚开建,他们不得不去工地上打工,帮忙搬砖、砌砖等,干繁重的体力劳动,以换口饭吃。
从 1957 年 7 月 “反右” 开始,到第二年 8 月,被批斗的学生和老师们忐忑地等待着结果。1958 年 8 月,兰州大学正式宣布了右派名单。全校师生,14% 的人被划为右派。这个指标,远远高于当时中央要求揪出 “5%” 右派的比例。
向承鉴保存下来了一份兰大右派老师受处理的名单:
兰大右派教师受处理情况
第一等共七人,其中开除公职劳动教养者三人: 陈时伟、刘文兴、段重希; 只劳动教养者四人: 徐长昆、田春如、曹文正、周志中。
第二等撤销原职监督劳动者九人: 管照微、胡晓愚、任国钧、黄培柱、黄尧荪、邓志民、李思联、詹宗杰、徐修梅。
第三等撤销原职留用察看者八人: 左宗杞、段子美、李剑夫、曹觉民、吴文翰、王景尊、周慕溪、陈佩芳。
第四等撤销原职降级使用者十八人: 李学禧、匡扶、谷扬、张照珂、李延涛、李珍熙、王培桐、王德基、周瑛、吴南儒、杨素空、王廷湘、刘昶丁、陈湘凌、刘阿丽、王戢武、吴宗汾、李民忠。
第五等撤销一部分或大部分职务降职降级降薪者三人: 丛林玉、陈耀祖 (讲师降助教)、方孝博 (副教授降讲师)。
第六等免于处分者三人: 张孟伦、孙艺秋、张忡。
这个名单上的最后一位,即是我的堂伯父张翀。他当时是化学系的助教,也给苏联专家做翻译。他去世于 2015 年 10 月 14 日。让我懊悔不已的是,在他生前,我没来得及访问他。
《星火》改变了顾雁的一生。
“我觉得我还是因为碰上了张春元。没有他,我也不可能去做《星火》。张春元是一个真正的行动家。如果只有知识分子,没有他这样的人,也做不成事情。”2017 年 7 月,我再次见到顾雁。隔着近六十年的岁月,他说。
1958 年的夏天,顾雁及兰州大学的四十二名 “右派” 师生,被下放到甘肃天水劳动。顾雁所在的公社叫 “花牛公社”(后来这里成为甘肃著名的“花牛苹果” 基地)。他被安排到生产队干农活。
瘦瘦弱弱的顾雁,第一天背麦子就累得趴倒了。第二天,他被安排到老幼妇弱组,在农人们善意的调侃中,麻木地干着农活。
还好,一周后,他突然被要求到天水县一中 (即后来的天水市二中) 报到。赶到学校才知道,因为正在搞“大跃进”,县里大炼钢铁,需要建化验室,包括顾雁、徐诚等人在内的兰州大学六名师生,被要求在学校建立一个钢铁化验室。
大炼钢铁本身就是闹剧,小高炉也炼不出铁来。但最终他们却得到了留在中学任教的机会。当时的校长陈思勇决定留下他们,顾雁教物理,徐诚教数学,胡依理教化学。
至今想起来,顾雁都觉得那是一段难得的安宁日子。此时,大饥荒还没到来。在学校里,他们这几个外来的大学生,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
天水,是传统文化深厚的地方。或许是因为历史厚重,一时还不能被新政权的急风骤雨席卷,天水的民间还有着尊重师长的传统。“我们走在街上,遇到学生,他们都会停下来鞠躬。骑自行车的学生,也会下车给我们行礼。”
在学校里,他们吃饭是在教工灶,并没有因为是 “右派” 而受到歧视。即使在大饥荒已经蔓延的时候,顾雁在学校里暂时还能吃饱饭。
但这些并不能安慰他。大炼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一个个运动伴随着层层的谎言,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顾雁和他的同伴们,虽不敢说话,但内心的火在涌动着。
那时,张春元时不时会来看他。
张春元一开始是在廿十里铺公社劳动,不久,就被调到了马跑泉公社的拖拉机站。这样,就离顾雁所在的天水县一中近了。
在学校里,他们并不相识,这时候才算是熟悉起来。
在顾雁的记忆里,张春元的个子不高,脸方方正正的,平时总是笑嘻嘻的。他是朝鲜战场下来的复转军人,1955 年考入兰大历史系。因为他的经历,当地的基层干部都很尊重他,他的生活待遇也没问题。
顾雁记得,当时的拖拉机站进口了一辆意大利生产的红色农耕机。因为说明书是英文的,张春元就来找他翻译。这次翻译之后,两个人就这样渐渐熟悉起来。
谈话是投机的。他从张春元身上,感受到他的责任和担当,也感觉到他是一个可以谈话的人。要知道,在当时,“反右” 已经给人们上了扎实的一课,同学之间其实已很难再倾心交谈。
下放劳动的同学,彼此多有戒备,不敢随便表露自己的思想。但张春元和顾雁,却在 1958 年的这个深秋,因共同的思考,建立了彼此的信任。
他一直记得那个冬天,一清早,张春元来喊他,一起去甘泉公社拉炭。
深秋的风吹在脸上,冰冷又畅快。拖拉机慢腾腾地走在土路上。他们俩就在车上谈论着。
庐山会议,说出真话的彭德怀被打倒在地……
粮食已经极度缺少,农民被饿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毛给地级干部写的那封信 (指 1959 年 4 月 29 日,毛泽东给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六级干部亲笔写了一封公开信),完全是推卸责任……
这次畅谈,加上此前的交流,两个人已成了可以交心倾谈的朋友。
到了甘泉,装好了炭,张春元去找谭蝉雪了。顾雁隐约感受到了张春元对那个姑娘的倾慕。在他的记忆中,这也是张春元第一次去单独找谭蝉雪。
从那以后,顾雁和张春元见面和谈话的次数就多了。有时在田间地头,有时在路边,说话都是随机的。作为右派,他们必须谨言慎行,不能让人看出来。
这年春天,张春元以 “抗美援朝” 为题材写的一篇剧本发表在东北的《电影文学》杂志上,并接到了一笔稿费。顾雁看过剧本《中朝儿女》,写得很有才华。他记得,领到稿费的张春元,买了一个二手的名牌手表。当时,长春电影制片厂还打算把剧本拍成电影,但最后,因为马跑泉公社写信过去,说他是右派分子,拍电影的事情也就告吹了。
1959 年 10 月的一天,张春元来找顾雁,告诉他中文系的同学、下放在甘泉公社的孙自筠被抓的消息。孙自筠本身是党员。他目睹饥荒,给《红旗》杂志写信反映问题,被当作反革命抓了起来。
很快,县里开了公审大会,孙自筠被宣布判刑十年。他们曾经抱有的幻想就这样破灭了。“孙自筠这样的共产党员,给共产党党刊写信反映情况,就成了反革命,这样下去怎么行!”
“孙自筠坐牢太不值得。信寄到《红旗》杂志,最多也就几个人看到,对社会没有任何影响。就是坐牢,也至少要起个泡啊。后来我们就说,不如自己做个刊物吧。”
在顾雁的回忆里,这是星火酝酿的开始。
这个细节,和谭蝉雪的描述有出入。谭在《求索》一书中写到,最初酝酿《星火》,是大家在拖拉机站常常相遇,一起讨论时提到的。
但顾雁回忆,在当时的拖拉机站,那样的情景下,周围眼目众多,不可能多人聚集谈论。而讨论办杂志的事情,更是十分隐秘。在他记忆中,没有大家一起讨论的事情,都是他和张春元在私下秘密商议。
无论如何,张春元和顾雁已下定了决心,甚至包括有可能到来的 “献身”。
1959 年 11 月,在天水北道的旅社,张春元、顾雁、胡晓愚、苗庆久四个人碰头了。这次北道会议,是顾雁记忆中唯一一次在天水正式讨论 “星火”。“会议是极端保密的,除与会的四个人之外,不可能有其他人知晓。” 顾雁说。
此时,谭蝉雪已离开天水,向承鉴则在天水武山县,二人都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这次北道会议,谈论的过程在苗庆久的交代里有详细的叙述。也是在这次,经顾雁提议,大家决定把要做的这份刊物起名 “星火”。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之意。
会议上,大家商定开始分头准备稿件,写文章。顾雁随即写下了发刊词《放弃幻想,准备战斗》。文章充满了那个时代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的忧思和洞见。这些见地,至今看来还是超前的。其中写到:“为什么曾经是进步的共产党,执政不到十年就变得如此腐化反动,在国内怨声鼎沸,叛乱四起; 在国外陷入处处楚歌的境地呢。这是由于把全民的天下当作私有财产,事无巨细,清一色由党员来管理的结果。这是由于建立偶像迷信压制民主,形成中央集权的法西斯统治的结果。这样的独裁统治硬要称作社会主义的话,应该是一种由寡头垄断的国家社会主义,与纳粹的国家社会主义属于同一类型,而与真正的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点……”
第一期的稿件,除了顾雁的发刊词,还有向承鉴的《自白》《目前形势及我们的任务》。另外就是林昭的一首长诗《普罗米修士的受难一日》,以及张春元的《粮食问题》,向承鉴的《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张春元的《农民、农奴和奴隶—当前农村剖视之一》,胡晓愚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赫鲁晓夫》。苗庆久整理的《反右倾的由来》和《甘肃省委第二书记霍维德的一些言行》。在 “言行” 这篇里,引用霍维德的话说:“思想改造、反右斗争把知识分子得罪了; 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把农民得罪了; 红旗竞赛、赶先进、超先进、提高定额、加班加点把工人得罪了。”
《星火》第一期还开辟了一个栏目,名为《参考文件和参考消息》。目的是 “为了帮助读者看清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真相,专门刊载不见报章的重要文件与重要消息”。第一期,刊登的是毛泽东在 1959 年 4 月间给全国小队级以上农村干部的内部指示。
“每个人读了这篇指示以后,可以想象得到,忠心耿耿执行主席指示的干部,在今天将会有怎样的下场。”这是顾雁在前面写的一段 “编者话” 的内容。
关于刻印的问题,最终商定,由苗庆久带回武山刻印。
1959 年 12 月,在武山一座破旧的砖瓦厂院子里,向承鉴和苗庆久趁着黑夜,一笔一笔刻印出了《星火》的第一期。刊头上的火炬是苗庆久刻上去的。
第一期,印了三十多份,除了朋友们之间传看之外,其余的,由向承鉴藏在了房东李大伯家的缸里。
按照顾雁的说法,《星火》第一期出来,并没有他们预料中的反响,因为环境太紧,很难散发出去。
曾亲手刻印《星火》的向承鉴也这样回忆。他只给自己极为信任的少数几个人寄去了《星火》。
1959 底,顾雁带着几份《星火》返回上海。在《星火》出来之后,因为饥荒越来越严重,大家商量,先回到各自的家乡,再做打算。
关于《星火》后续该如何做的问题,则在上海延续着。1960 年 6 月,顾雁与张春元、苗庆久在上海的顾雁老家聚会,刻印了张春元写的《论人民公社》一文,共百余份,商议散发给全国范围内的各省党政负责人,并初步讨论了散发方式和地点。他们当时的考虑是,只有寄给这些人,才有可能产生实在的影响。
但这篇《论人民公社》还没有开始寄出,就因为谭蝉雪在广东偷渡被抓,张春元前往营救也被抓而夭折了。
1960 年 10 月,顾雁在上海的老家被抓。他被铐上了手铐,坐船从乡下押往上海。
在被抓前顾雁已感觉到被监视,由于怕连累到林昭,他特意去苏州找了她。在顾雁被抓几天之后,林昭也被捕了。“星火反革命集团” 冤案就此形成。此时,在甘肃、广东等地,“星火” 同仁悉数被抓捕,其后又分别被判刑。
《星火》的这些文章,尘封了几十年。一直到 2004 年前后,从敦煌研究院退休的谭蝉雪,开始搜集资料写《星火》一书,才让这些文章重见天日。
1968 年的一天,在西宁,顾雁知道了林昭遇难的消息。是上海来的提审人员告诉他的。那时,他正在青海机床厂服刑。作为 “星火” 一案的主犯,他在 1965 年,被判处了十七年有期徒刑。
他给家人写信。在信里不能明说,只写道:“林昭走上了夏瑜的道路……” 信通过了监狱的检查,家人收到了。夏瑜是鲁迅小说《药》里面的革命者,顾雁以之暗示给家人,自己知道了林昭已死的消息。
家人其实已经知道了,但不敢告诉他这个消息。可对他,“这一关必须要过。”
他记得最后一次见她,是在苏州的一个街角公园里。她穿的是中式布衫,像以往一样,似乎是带了碎花的。隔着五十七年的风尘,她的面容,似乎已模糊了,但记忆中,她的笑容,几乎一直是明媚的。
1960 年 10 月,他在上海郊区 (今浦东) 的老宅里被抓。两个月后,她也被捕。她写给他的三十多封信,他藏了起来没有烧毁,结果全被抄走。如今,应该还尘封在上海静安区法院他的案卷里。
他第一次见到她,是在 1960 年初。张春元是中间人。
他当然早就知道她的芳名。他比她小三岁,但却比她早两年进入北大。1957 年,北大 “广场” 运动,她是灵魂人物,她的美丽,以及激情飞扬的才华,早就在年轻的大学生中流传,而他当时已离开北大,到了兰州。那时两人并未交集。
未见面之前,他先看到了她的笔迹,是在天水。
其实在酝酿《星火》之前,张春元就一直想联系到林昭。在天水一起劳动的 “右派” 同学孙和愿意牵线。孙和的妹妹孙复和林昭是同学。孙和遂以妹妹的名义,给林昭写了一封信。很快,林昭回了信,并寄来了一首叫**《海鸥—不自由毋宁死》的长诗。**
啊! 海鸥! 啊! 英勇的叛徒,
他将在死者中蒙受荣光,
他的灵魂已经化为自由 ——
万里晴空下到处是家乡!
……
张春元从孙和处得到了《海鸥》,拿给顾雁来看。诗写在蓝色透明的纸上,字迹特别娟秀。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信纸特别美。
他们决定把《海鸥》油印一些,供在天水的兰大朋友们一起看。油印的地点在张春元所在的马跑泉拖拉机站,由张望风,顾雁在里面刻印出来。
《海鸥》印了十多份,悄悄地在朋友们之间传看着。到了 1959 年 11 月,《星火》第一期刻印时,没有征求林昭的意见,他们就决定把林昭的另一首诗《普罗米修士的受难一日》放进去。
《星火》的第一期刻印,在武山由苗庆久和向承鉴完成。拿到第一期《星火》后,顾雁就回到了上海。这之前,大家一起商量,暂时无法做什么,也不能返校,不如回到各自的老家。
回上海前,顾雁先到了兰州。当时是 1959 年 12 月,他发现兰州火车站已经很混乱,无数的难民在火车站要饭。他从兰州直接到了上海,把自己在学校的很多书也整理成行装。哥哥、妹妹都来车站接他。到了上海之后第三、四天,他就去找林昭。
回上海前,张春元给了他一个暗号,是约好见林昭时用的。
他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林昭的家里。她家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一带,那里是中产以上的上海人聚居的一个区域。不过她家的房子很小,是个小小的二楼。他敲门,似乎是她母亲开的门。林昭带他去了复兴公园,就在公园里边走边聊。
他给她看印好的《星火》,她却始终没有打开看。就那样放在一边,和他聊一些家常的事情。
他有些失望。心想,她实在不像一个革命家的样子。
复兴公园不大,走走就到了头。留下信址,他们分手了。几天后,他接到她的信,简短的两行字,约好某天在中山公园门口见面。
那次他按时到了,她却晚到了半小时。他心里有些不快,却看到她拿的一本书,印象中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她说是从卢湾区图书馆中借来的,值得看,要借给他看。
那一次,他一直在听她讲。讲一些民国往事,讲书里面说到的黄花岗,林觉民给未婚妻的信之类的东西,却没有谈到《星火》。
“我也不好意思开口问,因为把她的诗放里面,也没征求她同意。现在她看到了,也没有反对,表示默认了,我们的东西具体怎么样呢,她没有说,但看起来,似乎也是赞同的,否则为什么要讲黄花岗烈士一类的事呢。她也稍微讲了一点她过去的情况。” 将近六十年过去了,那天的每一刻,都还印在他的记忆里。
以后他们又见了几次。但因为他搬到乡下老家去了,他们见面就少了,但断续着书信。
过了年,到了 1960 年的二三月份,张春元来了,告诉他,他和谭蝉雪同居了。约上林昭,他们三人一起见面,大家都很高兴,张春元专门请他们到上海有名的绿杨村菜馆吃饭。
他记得,那次林昭也喝了酒,有点醉了。三个人还一起到碧柳湖长风公园游玩,乘船。“那天,记忆很深的,我们三个人一起吃饭,一起聊天,生平就这一次。”
早春,风还冷,三人荡舟湖上,谈的话,却都是最平常的问题,并没有谈政治的问题。
那以后,顾雁和林昭的接触多了。他送了她一本英国诗人雪莱的诗集,这是他唯一送她的礼物。在上海的国际书店买的。是苏联原版的书,也是莫斯科大学外语系学生课外阅读的书,注释都是俄文的,但正文是英文的。
5 月的一天,她突然写信约他到上海的襄阳公园。
见面,她还是像往常一样笑嘻嘻的。说,要搬到苏州去住了。因为她藏在桌子里的《星火》,大扫除时,被母亲找出来了。
“她母亲当然就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了。从林昭的口气看,她母亲对我印象还是不错的。但她一旦知道我们一起做这种事情,马上就急了,要她立即搬去苏州住。”
他记得,那次林昭约他出来,还给他一张纸条,写着 “苏州乔司空巷十号,许苹收”,问许苹是谁,说就是她。她还说,她母亲认为,你们写的这些,都是一些青年不懂事,发泄情绪而已。在记忆中,他们很少聊起《星火》,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记得,她到了苏州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个人,一个星期至少有两封到三封信寄过来,而且信写得长了。几十年后,顾雁想,这或许是和她母亲的干涉有关。越不让她和他交往,她越要坚持。“她性格中有叛逆的因素。”
就如 1957 年她在北大,被打成 “右派” 后到人大新闻系的资料室里干活,和同样为北大同学的甘粹在一起,因为被人说他们是两个 “右派” 谈恋爱,她生气了,便真和甘粹谈起恋爱来,甚至还去申请结婚……
那些写给顾雁的信,也似乎带着叛逆的味道。顾雁记得,从五月开始,差不多也就三四个月时间,她就写了三十多封信给他。有时一封信还没有回,她又一封信就来了。其中一些信是热烈的,洋洋洒洒,无话不谈。
他记得,她的字非常秀丽,而她的信纸,都印着花,信封上也有花。她是非常用心的人,在生活的细节方面很讲究。
他们像男女朋友一样相处了。“中间当然还有很多小插曲,我后来去过苏州,三四次,她也到上海来,瞒着母亲,早上坐火车,我去接她,她还带着一些自己做的点心,水什么的,在公园里野餐完了以后我就下午送她回苏州。”
和刚开始相处的许多恋人一样,他们也有不愉快的时候。他记得,有一次,晚上看完戏,他们一起走在苏州观前大街上,她突然叫他停下。路对面有个中年女人,她走过去,两人说着话,她指点着他,告诉那个人。后来才告诉他那是她母亲的同事。他心里不太高兴,觉得应该正规介绍自己一下。
“她是比较强势的,不太考虑别人的心理感受。” 他也记得,有一次两人吵架,他翻了脸,却没想到她马上就软和下来,让他大吃一惊。
记忆中最温馨的一次,是她带了点心来上海,两人在公园里一起吃。她笑吟吟的,那是她最温柔的一面。
“对我来说,是第一次谈恋爱。我想带她去见父母,她不吭声。我不想偷偷摸摸。她也瞒着她母亲,每次我去,母亲都不在。” 顾雁说。那时,他有些怨言。到今天,他回想,她其实是认真的。
1960 年 10 月,顾雁感觉到了情势不对。家附近出现了盯梢的人。他知道,该来的大约要来了。他决定去找林昭。
“最后一次去呢,有双重因素,一是我觉得我的性格,的确和她不合适,晚断不如早断。另外一个因素,感觉情况不对,不能再拖累她。” 顾雁说。
这是一生中最后一次见面。他提出分手,要她把信都还给他。她的信,他也会烧掉。她不高兴,未置可否。临走时,给他的包里塞了篇文章,是评白居易诗的。在他看来,这正是她的性格。“这位大小姐任性着呢。她是告诉你,你说分手就分手吗。”
关于林昭的被捕,妹妹彭令范的文章中这样描写到:
“隔了不久,上海公安局静安分局派人去苏州将姐姐逮捕。那时,父亲和母亲已经分居,父亲住在苏州,各有房子,姐姐在母亲家里。逮捕的那天,姐姐正在母亲的房内。公安人员进来进行了搜查,把罐头都打开来看,姐姐讥讽道: 如果我有能耐将情报藏在罐头里,我今天也不会在这里了。恰好这时父亲闯了进来,他立即变了脸色,口中喃喃地说,我们家完了,我们家完了! 说着踉跄离去。不到一个月,我父亲自杀身亡。”(《彭令昭: 姐姐,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1968 年月日,林昭的北大同学张元勋,以 “未婚夫” 的名义去探监,并见到了她。张元勋在 1990 年代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这次见面,在这次见面中,林昭说,请张元勋将来代为收集她的文稿和书信,一本是《自由集》,一本是《情书一束》。
看到这篇文章的顾雁,在心底里有一丝悲凉的温暖。他知道,如果收集情书,她给他的三十多封信,也许应收集于其中。“她对我,还是有感情的。” 他想。
他也想起父亲说过:“林昭是才女。” 父亲国学功底很深,非常欣赏林昭的才华。
他被关在监狱里,后来才知道,在她 1962 年取保候审回家,还没有被重新抓起来的时候,她还去看望他的父亲,给老人捶背,并且给老人买来点心。
她被杀害快五十年了。他去过她在苏州的坟。时常,他会想起她,怀念着她。1981 年,他结婚了。新婚旅行,他还带着妻去了苏州,于她的墓前祭奠。也在内心,终于与她告别,与那一段残酷的岁月告别。
隔着历史的烟尘,今天的人们,回望林昭。她的价值被越来越认可。人们追崇她,认为她是一个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圣女,一个殉道者。
可是在顾雁的心中,她只是一个高贵的人。她并不是圣徒,她不是为了别的而死,她是为了人的尊严而死。
“她并不是革命家。她一切的抗争,不过是为了人的尊严。”2016 年的这个冬天,顾雁在悠长的记忆中抬起眼帘,这样说。他认为自己是了解并理解林昭的。
关于林昭和《星火》,多年来人们都把她当作《星火》的主要参与者。而顾雁始终认为,林昭和《星火》,确实并没有多大关联,她的被判刑,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她对政治活动其实并不很感兴趣。
在他看来,林昭在《星火》中所有的参与活动,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普罗米修士的受难一日》一诗被刊印在了《星火》上。而她和《星火》的朋友们,只是彼此欣赏,惺惺相惜。
林昭被捕后,曾在《我的思想检查》一文中,这样写道:“大约黄土高原上比之金碧辉煌的北京城内是辽阔而且犷悍,兰大的朋友们性格相当开朗而外向,好动作,却不甚好静去深思。这当然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关系。似这种好动的习性用以造反,长处是颇富于进取,短处是不善于等待……”
事实上,林昭和《星火》的关联,主要是因张春元和顾雁的联系。对张春元,她非常尊敬,称他为大哥。但对于《星火》,她并没有直接和主动的参与。
“兰大友人们” 曾对林昭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林昭更多是一个知识分子,她并不是一个行动者,这点和张春元完全不同。” 顾雁说,他很快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1960 年,《星火》已经刊出,张春元曾到上海,大家一起讨论组织问题,也曾想过邀请林昭参加,但林昭的态度显然让他们知道她并不感兴趣。“她甚至连出版刊物都是反对的。” 顾雁说。
“星火”案发后,和同案的其他人不同,林昭有两份起诉书,一份是关于 “星火” 案,一份是起诉她在苏州的活动。她的判刑,《星火》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却不是唯一的原因。1965 年,“星火反革命集团案”宣判,她被以“态度恶劣”,判处了二十年。张春元则被判处无期徒刑。
1960 年夏,顾雁在上海郊外的老宅里,最后一次见到张春元。那次,因为谈到关于谭蝉雪偷渡去广东的事情,两人说得不太愉快。临走时,不像过往那么融洽。顾雁没想到,这就是永诀。
1970 年,正值 “文革”,在监狱“一打三反” 的风潮中,张春元在兰州被杀害。此前的 1968 年,林昭被杀害于上海。
冬天的中国科技大学校园里。在天气好的日子里,阳光涂抹在林梢,顾雁常常一个人独自在校园里散步。他穿灰白色的羽绒服,戴一顶鸭舌帽,虽然韶华已逝,但脸庞上还能看出年轻时的英俊。
他一个人独自住着,每周有阿姨来帮他打扫一下房间。平日里,多在学校食堂吃饭。
“生活比较方便。晚上喝点稀饭。早晨面包,牛奶。中午吃认真些。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六点起来。我哥哥妹妹都在上海,我不愿意去。这里的房子也卖不掉。” 他说。
1991 年,他从兰大调到科大来,如今也二十多年了。
1962 年,顾雁的判决书下来了,他被判处十七年。被押送到青海服刑,在一家机床厂干活。他是物理学专业,算是有技术,就被安排到厂里的资料室,日常管理资料。因为管资料室的便利,他还看了不少书。
1970 年左右,“一打三反”,情势十分紧张,那段时间常常有犯人被拉出去枪毙。好在当时劳改场的一位队长还算保他,最终,他安然度过这段最危险的时期。后来,因为在监狱里有技术发明,他被提前三年释放,释放后继续在厂里上班。
一直到 1980 年,他才等来彻底平反的判决书。
平反之后的他调到了兰州大学任教。1980 年代,他的同班同学方励之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任副校长,那时就想让他调过去。还没来得及调,方励之因 “86 学潮” 被撤职,调到北京天文台工作。一直到 1991 年,他才调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平反之后的三十多年间,他潜心投入自己心爱的物理学研究,很少再对政治发言。
平反前后,他曾见到林昭的妹妹彭令范一次。“林昭的母亲死得很惨,后来流浪街头,就那样死了。她弟弟后来也到美国去了。”
2015 年,他去兰州开会,又去了当年的劳改地西宁,那时位于西宁南山的锻压机厂,已经变成很高档的别墅区了。
1983 年,顾雁第一次出国。那时还在兰州大学。他通过了对留学人员的英语考试,申请到了世界银行贷款的访问学者,第一次坐波音 747 飞机,实现了出国看看的愿望。
“那种冲击是太大了。在华盛顿,高速公路边,我不知道不能过去,后来冲了过去。因为国内没有高速公路,我还想,公路上怎么没有红绿灯。”
那次出国,他凭着扎实的功底和勤奋,很快就做出了学术报告,也发表了文章。一年访学结束后,对方挽留,劝他呆下来继续研究,但那时因为继续申请留下并不容易,加上妻子在国内,他还是回来了。
顾雁 1980 年结婚,那时他已经 45 岁了。妻子是导师徐躬耦先生的夫人给他介绍的。两人结婚时,太太也已经 40 岁,所以两人没要孩子。
妻子是这样的贤淑温婉,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也照顾他饱经忧患的母亲。在经历了半生坎坷之后,这爱的温情,滋养和安慰了他。
1998 年,顾雁的母亲去世,对他打击甚深。不久他就检查出癌症,幸运的是手术非常成功。2000 年,退休年龄到了,科大想返聘他,他未应聘。一来是因为考虑到身体,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不想再受约束了,想独立地做研究。
终其一生,他还是性情耿介的知识分子。“如果继续留校,各种博士生研究生答辩,都是麻烦的事。人家请你去,你就不能认真,一认真就得罪人……”退休之后,他不用跟风,也不用再管文章是否能发表,可以 “真正开始研究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了。” 他的学术成就,在物理学界也是有目共睹的。
如今,他朴素的单元房里,书架上还贴着写了物理公式的纸条。桌上还放着用英文写的未完成的论文。“不管能不能发,一些问题还是要弄清楚。” 在劫后余生的年代,在生命的暮年,他追逐不渝的,还是他物理学研究的理想。
2017 年 7 月,借着到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一个物理学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顾雁去了一趟天水。
高铁通了。从西安到天水,路程不过一小时四十分钟。
他的老朋友徐诚让学生来接他。徐诚当年和他一起在兰大被打成 “右派”,又一起下放到天水劳动。当顾雁和张春元酝酿“星火” 时,有意避开了这个 “单纯、胆小” 的老同学。徐诚虽然当时没有被卷入 “星火” 案,但在 “文革” 中,依然吃尽了苦头。
在天水师范学院家属院一处简易的三居室里,他们终于又见面了。一生风雨,劫波历过,他们都是垂暮之年的人了。
他们说起往事,说起 2017 年 3 月才在天水去世的李景沆老先生。李景沆是当年从夹边沟死里逃生回来的 “右派”,是基督徒,一生布道。晚年时,他把在夹边沟受难以及一生的际遇,写成了《蒙恩的旅程》一书。李先生退休在天水师范学院 (原天水师专),和徐诚的家相距几十米而已。
渐渐天色向晚。夕阳从窗外落下来,阳台上,一盆红色的月季轻轻摇晃在热风里。说着往事,偶尔,彼此的眼角都有泪光点点。
“说起来啊,我是糊里糊涂地过了一生,你是一直清清楚楚的。” 徐诚对顾雁感叹说。
次日,顾雁到他当年教过书的天水市二中 (当时的天水县一中) 访旧。消息传开,来了不少他当年教过的学生,大多也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校长致辞欢迎他的光临,当年的学生也纷纷发言,回忆顾老师当年的风采。但他们对他当年所做的一切,并不了解。人们小心地回避他后来受到 “打击” 的事。
禁忌是显然易见的。不管是当年的老学生,还是如今的校方,都并不了解顾雁的过去。在现场的人中,并没有人知道 “星火” 的事。
“顾老师当年到底是出啥事了啊?” 会后,一位学生问我。我告诉他《星火》的历史,他一脸惊讶的神情。他不久前刚从市政协的领导位置上退休。
离开学校,顾雁去看望当年学校的教导主任。老人 90 多岁了,躺在床上,紧紧拉住顾雁的手。“1957 年反右后,人的头都昏了。”
“那时不是你昏了。是毛泽东的头昏了。” 有人在一旁插话着。
程序员们不能没有1024,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这几年科技都喜欢在10月24日开发布会,解释起来也不复杂,说1024是组成4个十进制数字的最少二次方数,在电脑语言里有非凡意义。 当然,有些网站间隔1024秒才能再发帖的也可以算在内。 今 …
星火不熄:“铁拳”也不能粉碎的中国地下史学家运动 作者:张彦 2023年9月21日纽约时报 1959年,中国西北城市天水的一群大学生开始了一场螳臂当车的计划。当时中国正处于“大饥荒”时期,这场由政府政策引发的灾难导致了多达4500万人死亡。 …
收录于合集 #忆往 6个 点击“ 老侯说事” 关注公众号 老侯 八十年代初,有位新闻前辈兼著名作家来人大讲座,开场白就说:人大是个了不起的学校,既有张志新又有林希翎。 当时张志新刚刚平反不久,是媒体口中的英雄,而林希翎则是“不予改正”的右 …
收录于合集 #文集 6个 新华社记者穆青等人在长篇通讯《历史的审判》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由于她不愿意向风靡一时的现代迷信活动屈服,被关进了上海的监牢。 但是,她坚持用记日记、写血书等种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真理的坚强信念,心甘情愿地戴着“顽固 …
北京称奥密克戎首例或因国际邮件 专家指误导源头恐引起反效果 2022年1月19日美国之音 记者:林枫 华盛顿 — 中国卫生官员表示,北京市的第一例本土奥密克戎病例源头可能来自一份从加拿大寄出的国际快件。但对于新冠病毒通过邮件或其它物体表面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