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最善谈的男人,这次请你闭嘴
⚠️号外号外! 我们将会在3月28日的直播中,为大家分享超多春夏爆款包包,百元价格即可到手高品质牛皮包!还有不定时福利抽奖,赶紧预约以免错过哦! 《坠落的审判》在中国首映,却引发一场“中国男学者最low的审判”。 那些回避和消解女性视角的傲 …
不算 24 年的这两部。
21 世纪总共就 5 部上 9 分的华语电影。
只算内地电影都话就 3 部。
《鬼子来了》《让子弹飞》《我不是药神》。
非常幽默
为单身妈妈点明了一条脱离父权社会的道路 ×
‘无孩爱猫女’对‘去父留子’大女主的发癫臆想 √
很多打着彰显女性力量的电影,例如《好东西》、《热辣滚烫》、《芭比》,常见的毛病是把自我主观意识无限放大,去强行改造客观世界。
女主离异单身带娃、没从前夫爆到金币、没靠父母帮着带娃、失业半年刚刚靠关系找到班上,这什么地狱开局?
而女主在故事中表现得游刃有余,甚至还能顺带精神养‘二胎’,带一带恋爱脑女配。
太牛逼了!她比泰森都牛逼!
是什么让女主这么牛逼?全靠客观世界迎合她。
女主在公司僭越老板做决策,老板不但不让她滚蛋,还会来哄哄她。
对,老板他必须这样!
女主抽烟、喝酒、纹身、约炮,女儿乖巧丝毫不会效仿。
对,女儿她必须这样!
女主给恋爱脑女配上思政课,恋爱脑绝不会骂她一句‘关你屁事!’
对,恋爱脑必须这样!
还有男人们对女主的疯狂追捧,如果是一群虾头蝻就是看女主长得漂亮想踩踩背,我就信了,可偏偏还不是。
对,男人们必须这样!
为什么必须这样,因为必须这样,如果不是必须这样,那么大女主就瞬间沦为大傻逼!
例如:王茉莉学着王铁梅抽烟。
如果不服气,请单身妈妈们发言,让她们说说,究竟是她们囿于父权思想,还是现实世界根本不可能让她们像女主一样潇洒的生活。
说白了,《好东西》就是女版的开挂爽文,女性爱看咱不反对,也没权力反对,但要是把这种高度抽象的剧情当作女性力量的模范,那可给爷整笑了。
如果你真的能在现实中找到像女主这么飒的单身妈妈,会有以下两种可能:
1、单身妈妈的物质基础极为丰厚,包括并不仅限于来自前夫的大礼包、原生家庭的鼎立支持、稳定且优渥的薪水……
2、孩子过得真她娘的惨!!!
哪怕再恨父权社会,拳女也要明白改变世界是要从目前这个现实社会变的。
强调:
现实中单身妈妈们处境不好。
不是她们不想。
是不能。
我有个学术课题 idea。
如果你用标记重捕法,在全国随机选择 1 万个《芭比》的观众,然后再随机选择 1 万个《好东西》的观众,通过对比两批样本中重复观众的数量,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个对中国 “无孩爱猫女” 数量的有效估计?
我看到现在许多电影博主的口径是说这个片关于性别议题的表达多么 “温和”,或者在刻意不涉及片子关于性别议题讨论的同时,又反复、着重强调 “不管男女看了都说好笑、好看”。
这种为了票房不得不压抑和扭曲观点倾向的创作方式和宣传口径,让我都替导演感到憋屈。我宁愿这片子像《出走的决心》《她经过风暴》等片子一样,从立项到剧作到拍摄到宣发一切都打明牌,即便是票房未达预期也要坚定地在自己圈定的战场上自顾自宣告成功,这样至少算得上坦坦荡荡。至少没有试图套路我、把我当成一个无法精确理解电影作者观点意图的蠢货。
如果你有看到导演本人在微博上的日常表达,看她颇为享受和悠游地转发点评那些倾向性的观点,和那些职业拳击博主之间的唱和,就应当对她在性别议题上的主要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这些观点落实到创作中,也并不会因为是以一种貌似调侃和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获得了免于批评乃至抵制的特权。
至于豆瓣开分 9.1,除了再一次证明豆瓣本身评价体系在被主体用户挟裹失准、进一步损伤其公信力之外,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还是很可惜的,爱情神话时期的邵,作为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的文艺创作者,关注的领域和话题其实并没有窄化和极化到性别对立领域。自从成名后,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自我归化到性别对立吹鼓手的阵营,但在叫卖文化工业产品时又试图自外于这个阵营,实在令人发噱。
总之,一边骂你,一边劝诱你我的骂声多么温和搞笑、在骂你的方式上多么优雅高妙,以此试图从被骂的人兜里掏钱,这种行为本身更加幽默。
男性对待任何女权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物应有的态度:不听、不看、不了解、不传播,点踩、举报一条龙。有拳不看。
导演思考了半小时还是决定把 “兄弟” 加上
只觉得很好笑吧?
导演一边忍不住暗戳戳输出观点,一边在资本的压力下不得不伪装成包容平和。
做女人难,做女导演更难。
女权主义者难道就不能堂堂正正把钱赚了吗?集美们难道没有消费能力吗?还得觊觎国男口袋里那两个铜板?
豆瓣评分 9 以上,难道还需要担心票房吗?
气抖冷。
全片没有一个正常男性,全是小丑。
邵导演怨念有多大啊。
称赞这部电影的,先去结个扎吧
对方已经明牌骂你了,还要去完整看一遍,赞叹一下对方骂得多有技巧
忍不住要送钱送给对方,以便让对方有下次再接再厉,骂得更有技巧一点
要知道,想看什么样的作品都是靠真金白银投出来的,也别怪人家能轻飘飘地说出宠物狗的反击
只能说有些男性刻到骨子里的媚女表现欲,不淘汰都对不起大自然
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宣发总是这么的高高在上,令人不适啊,直接上升到人生的阶段
反正我是不会看的,我的人生凭什么让她做主
知三当三的确实适合在女性主义的电影里当主角
什么 TM 叫原罪?
原罪是个宗教说法,
不属于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
你 TM 装个什么耶稣?
哪怕地球另一边,
按老美的说法,
那也是人人生而平等。
凭 TM 什么男人就有罪?
怎么,
我那个两岁的儿子,
生活还不能自理的时候,
就已经有罪了?
就需要向全世界 40 亿女性赎罪?
我可去您母亲的吧。
某些性别的个体处境就这么难嘛?独立要多大劲儿啊,它们的力量就这么一点儿?
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看了这个电影五个预告片,
得出一个结论,电影打不打拳我不知道,但是导演绝对是想通过打拳和女权来吸引人进电影院,预告片里各种要素那叫一个齐全。
我一个一个跟你们分析。
第一版预告片,10 月 11 日发布,
这是最炸裂的一版预告片,开篇赵又廷就说,
“我为你去结扎了。”
“再没几年你就快绝经了,那我也要同步绝育,永绝后患。”
这拳都打脸上了。
随后一个画面,宋佳一个人修空调,说 “找男的不是为了让他给我干活。”
这又打出一张独立自主女性牌。
还有一个画面,一个男人指着宋佳、钟楚曦说 “你是她妈,你也是她妈,我明白了。”
这里很显然是设计一个认错关系的笑料,
但是,俗话说,电影里没有废镜头。预告片同样没有废镜头。
这是暗暗戳了蕾丝,金星举旗点赞。
后面就是赵又廷跟章宇说的,
“同样是工具,我只有育儿属性,我是育友。”
“我们已经占据了太多性别红利。”“是的,我们都有原罪。”
又一拳打脸上了。
第一版的关键词是,结扎、独立、百合、男性性别原罪。
第一版的预告片,就是冲着挑事来的。
第二版预告片,10 月 25 号发布,
片头,宋佳就说 “工作,挣钱,小孩,教育,我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好!”
一句话,把中年育儿的焦虑给带出来了,通过焦虑,来吸引大家往下看,文案水平真高。
随后画面是宋佳抡锤子修东西、捅马桶、洗衣服、洗菜、刷鞋、换灯泡,
让钟楚曦感叹好厉害,这打出一张独立自强女性牌。
接着是钟楚曦展示恋爱脑环节,啊,恋爱脑,多么有讨论热度的话题。
最后就是钟楚曦要帮宋佳带孩子,开始展示萌娃可爱环节。
第二版的关键词是,焦虑、独立、恋爱脑、萌娃。
第二版的预告片,完全不打拳,里面所有要素,就是冲着吸引女性去看的。
第三版预告片,11 月 11 日发布,准确说是导演特辑。
导演第一句话就是 “好东西更侧重于女性比较独特的视角上面。”
开宗明义,这是一部女性电影。
导演说自己的电影是讨论女性成长和觉醒,尤其是故事开头就成长觉醒的女人。
导演随后又说 “有很多男性其实他也一直进步,重新看待女性,包括看待自己,这样的男生,女生会喜欢他吗?”
导演这里开始拉男性票,有意思的是,导演定义的进步男性,是重新看待女性和自己。
那问题来了,男性之前的看待视角是什么?
别问我,我不知道,导演也没说。
后面又说探讨 “觉醒的女性还会恋爱脑吗?”“没有雌竞的女性友谊该是什么样”“怎样教育自己的小孩” 等议题。
导演又聊,男性的痛苦和压力也来自于约定俗成的标准下,对于男性必须要 “出人头地” 的结构性问题。
导演给出的解决药方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不但可以解放女人,也可以解放男人。导演还说:我相信他们追根溯源的,也会知道,我们(这里我很困惑,为什么上一句还是他们,这里就变成我们)跟女人应该更团结,反思这个体系是怎么会造成这样的。
这段话很有意思,应该更团结,合着之前男性跟女性不团结。结尾还是熟悉的反思体。
最后讲 “让你开心的” 才是 “好东西” 的生活真谛。
第三版的关键词是,女性独特视角、进步男性、女性主义可以解放女人也能解放男人、开心才是好东西。
这版预告片爹味真浓。
第四版预告片,11 月 17 日发布,准确说是情感特辑。
这版没啥东西,就是讨论宋佳跟前夫赵又廷和现任章宇之间的三角关系,以及钟楚曦和任彬是爱情还是寂寞缺爱的问题。
第五版预告片,11 月 19 日发布。
开头是宋佳主动约章宇去家里看电影,表现宋佳在追求爱情方面的主动。
然后任彬跟钟楚曦说,我们可以保持某种关系,但是不会进一步。反正画面暗示是,只约不结婚。
随后展现两个女人对爱情的态度。
接着是展现宋佳的独立自强,跟前几版镜头都一样,还喂了一段鸡汤。
最后讨论,为什么一个女性要一直优秀下去。电影台词说 “这不是女人的错,也不是男人的错。”
“那是谁的错?”
预告片结束,就不告诉你,就勾着你去电影院看。
第五版的关键词是,女性追求爱情、独立、为什么一个女性要一直优秀下去。
第五版预告片片头还说,电影豆瓣开分 9.1。
很有意思的,电影 11 月 22 日全国上映,豆瓣 11 月 19 号就给他开分。
须知,很多电影都是上映之后好几天才开分。这里很明显,豆瓣帮她预热来谋取高票房。
顺便提一句,上一部女性电影开分 8.9 分,那个电影是《芭比》。
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还没看这个电影,我只能说通过我看的预告片来说,
导演故意选了一些疑似打拳的内容当预告片,来引发争议。
随后有强调女性视角,来巩固基本盘。
最后发一些爱情因素,来当爱情片宣传。
文字结尾多说一句,我一直认为,电影的创作和导演平日个人观点,是应该分开看待。但是这个导演在微博有些内容,很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看。
我去看完电影了,有没有打拳进一步分析在这里面
经典之:5% 的人发出 95% 的声音…..
这个片子最蠢的两件事一个是打拳营销,另一个是把豆瓣的分刷到 9.1。
其实中文名取名为《好东西》,而不是《她的故事》,那在东大市场就是打算进行中性化处理了,如果正儿八经宣传,加上导演之前爱情神话的珠玉在前,虽然确实是一个女性主义电影,但是参考前些日子的《坠落的审判》,在年前当做一个普通的剧情片或者当情侣档也是没问题的,反正这种片子成本也不高。
但是现在搞这种打拳宣发,搞全女场观影,即使这个片子不是在打拳,别人也会先入为主。
最起码骗进电影院再说啊。现在图啥呢?
非要搞对立,非要有钱不赚,非要爱猫无孩是吧?
还有那个豆瓣评分 9.1,真的,这个分数其他片子是什么级别没点数吗?它拿什么去碰《让子弹飞》?这只会让人感觉很假很离谱,你刷到 8.1 其实就足够吸引一些所谓的豆瓣评分党的关注了,现在真的是过犹不及。
最后补充一个观点,就是现在其实东大由于自身服务器的一些原因,拳法其实比西方同阶段下极端的多,所以如果有资本想硬套西方的模版在东大赚这个乱子的钱,基本上就是纯属找死,这个事情可以参考最近一大堆乱七八糟事情,比如 JD 阳历等。
言尽于此。
一部剧情脱离实际、价值观与众不同的女性爽剧。(内含剧透)
先说女主的剧情逻辑:
1,王铁梅是个单亲妈妈,找工作四处碰壁,最后还是靠关系进了小公司当主编,老板是她曾经的实习生。这样一个缺钱又找不到工作的人,你猜她的职场生活怎么样?
2,王铁梅本人又抽烟、又纹身、又约炮、灌输各种思想(比如鼓励前夫为她结扎)、快要绝经三十好几(此处她前夫说的意思应该是女主过几年不能生小孩,所以为她结扎。都离婚不上床了,还为她结扎???)。家庭情况是缺钱(没钱带小孩旅游、住好房子),几乎找不到工作,有个读小学的女儿,还有个时常来蹭饭的前夫。这种条件,男老师居然对她一见钟情。在明说了是 p 友的情况下,女主没挽留,他自我 pua 然后回来继续跪舔。太魔幻了,不知道图什么。
3,王铁梅对女儿的抚养。刚开始,女儿对她不敞开心扉,学校被欺负也不会跟她说,原因是她动不动就去找老师、找家长告状,让女儿在学校更难做人。可见其在处理小孩和大人的事情上,方法很有问题。后来在女配的帮助下,女儿与她和解。在她的带领下,还在读小学的女儿,满头五颜六色的辫子,与酗酒、约 p、抑郁症的女配一起吃饭、学习、看展游玩(女配看展期间还邀请男的在展厅打野战)。女儿还在饭店饭桌上给大人们普及大姨妈知识。(ps,女儿这个演员全程弯腰驼背,真的很没精气神!)
4,女主一边瞧不上男人骂男人,一边又享受男人的福利。比如工作找男老板,捅篓子也是老板擦屁股;即使和前夫离婚,依旧开口让他帮忙搬家、卖二手,放纵前夫来家里蹭饭、摸手吃醋搞雄竞;勾引才见过一两次的男教师来家里吃饭、睡觉、给小孩一对一免费上课、送乐器。骨气和独立什么的就不说了,你把自己的软肋就这么轻易递出去了,你还算什么大女主,心比较大吗?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大胆,敢把自己女儿交给才见过几次、不知道名字、没背调的乐队男。介绍人女配也是高危人群。他俩都和家里人闹掰,心理不健全,私生活还这么乱,怎么敢把自己唯一的宝贝女儿交出去的?!
5,女主和其他女拳一样,不谈付出只要回报,张口闭口就是要这个要那个,全世界都欠她的。她觉得女性被迫害,但反过来她甚至都不理解自己的妈。女主、女配、男老师的爸妈,在他们嘴里全员恶人。(没有父母的金钱支持,他们能长这么大?能学这么多技能?女配几乎天天不上班,音乐设备倒是一套又一套,一个人租那么大的房子空着出高房租,给人的感觉就是富家小姐一边拼命刷着父母的卡,一边痛斥父母没陪伴自己成长。)除了喊口号,没看到他们为女性做了什么实事,反而是直播带货割韭菜。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见过的女拳大体如此,觉得全世界都在迫害她,就自己是小白兔;觉得夜店最安全,公司学校都是猥琐男;不会真的同情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除了口号不会给予任何帮助,能骗到人割韭菜绝不手软,特别是脑子不好使的女性。判断是不是女拳,问一句就够了 “除了口号,你有为任何女性做过任何一件实事吗?”
6,剧中前夫对女主这种自私女拳的态度,简直教科书级别。投其所好、油嘴滑舌,情绪价值管够,但一分钱也不给女主,只给自己女儿买汉堡。反观男教师就惨了,明明是有才华的年轻富哥,却被老熟人女配,一直 pua 配不上女主,还被女主靠着吃两次饭、和一次面,被撩的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甘心做舔狗,实惨。
在我看来,女主是大如附体的 xxn 性质,女配是没脑子的精神小妹。两个人事业无成、私生活混乱、家庭一地鸡毛,都是生活的 loser,还搁这输出什么价值观,就好比一个乞丐试图传授你炒股技巧,完全不敢信。
纵观全剧,女主和女配心眼应该也不坏,但就是脑子不合适,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搞不清楚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一个家庭如果让这种脑子的人掌握一半及以上的决定权,多半会被带到沟里去。人要有自知之明。
电影的价值观吧,不做评价。可能真的有男的愿意为爱结扎。不理解,但尊重。
最后吐槽一下,导演和编剧能不能拍的有点文化、有点深度、有点内涵。不是像报菜名一样,说几本书、几个名人的名字就是有文化,不是说出个与主流观念不符的观点就是有深度,不是住个老宅子就是有品味,好吗?你去看看《水形物语》,虽然讲的是人兽 play,也不符合主流,但人家的画面调色、镜头语言、人物环境、眼神戏,让人挪不开眼,使得主题从个人情感升华成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惺惺相惜,是人类所独有的情感表达和精神追求,而不是动物那种简单的繁衍生息。你再看看你自己的,角色说话假大空,就像是一个初中生在用空洞的文字写一个宏大的主题,没有细节,全是宏伟叙事。角色装造看起来也像是没文化的 gai 溜子,咋咋呼呼,嘻嘻哈哈,一点不成熟稳重。
前人砍树,后人暴晒。以后不要再提什么女导演、女权主义了,在我这一律拉黑。
退钱,退钱,退钱!
—————————————————————-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看到这个回答,呼吁大家不要搞男女对立,更不要给这种类型的视频、电影、博主、导演送流量、送钱。为这种东西买单不会帮助到任何人(甚至起反作用),仅仅满足自己精神上的私欲。关爱女性不要停留在假大空的口号上,而应以身作则干实事。如果你真的关心女性成长,建议资助贫困山区的女孩读书,可以一对一资助,约 300 / 月,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微信搜学生资助,挑那种能直接联系上学生本人的。)
教育是最好的慈善!
(我身边真没见过那些喊口号的捐钱捐物,或者对生活中的女性提供职责之外的帮助。资助学生的反而是 “名不见经传” 的普通人。做好事的是普通人,结果顺风局享受荣誉的是喊口号的,逆风局背骂名的是普通人,无语。平等的反对任何搞男女对立的人 )
—————————————————————-
既然婚姻只是经济合同,且异性婚姻都认为是压榨和寄生,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干脆通过同性婚姻算了,大家乐得自在。
————————————
居然有人复制粘贴我这个回答,受宠若惊。可见高赞回答,未必是原创。
连孩子在剧中都被污名化,真不是人
听说男性的观影门槛是阉过的。
这门槛属实有点高了(但是想想好像满足门槛的也不少哈)。
还是留给那些 “尊重女性” 的“好男人”们看吧。
生而为男,你很抱歉,那你去死好不好。
反正都有原罪了,以后就不要说我素质低哈。
你们不要以为这种电影没票房,
告诉你们,几乎所有体制内单位,的工会部门的领导和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女性,大部分体制外单位的后勤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也都以女性为主,
男性可以不去看,但无法阻止工会女性同事以单位福利为由给男性购买电影票贡献票房,
我们单位也已经有女性工作人员这样给领导提建议,理由是,为了更好的深入群众做工作,体会群众的普通生活,观看贴近群众的普通电影,领导说上周才组织看了《存亡之战》,我们又不是审查电影的机构,过一段时间再组织吧,
用一个月前写的针对预告片的评价回答一下:
用故意剪辑出刻意制造男女矛盾的争议式预告片来做宣发,
就算上映后的正片走向是用反讽为理由实现温和反转,
我作为男性我是拒绝观看的。
鉴定为狗东西。
《爱情神话》平行篇《好东西》即将上映,你对该电影及其导演怎么看?
妇女能顶半边天不是靠贬低男性实现的。
70 年前,上海出了全国劳模黄宝妹,改进纺织工艺,工厂降本增效。
70 年后,上海出了一堆好东西。
说教意味浓厚,最能嘲讽男人有爹味的群体,实际上最有爹味。
拍这种电影就跟那些开全女酒吧健身房的一样没脑子,感情类型的电影受众是情侣,人家看完电影还要进行下一步呢,谁会选这种挑拨对立看完就算不吵架也恶心半天的东西看?
这电影非常配得上中华田园女权:
谈主义谈不明白,谈生意又赚不到钱。
你们好歹学学咪蒙,人家不管做公号当主编拍短剧都是有业绩产出的。
哎呦忘记了,咪蒙是 70 后来着,感情这玩儿⭕的也一代不如一代。
-————
果然一点没错,娴熟的⭕狮饭圈打法。
8.9 的芭比,8.9 的出走,9.1 的未上映影片
豆瓣评分,不过如此
ign: 这剧情我熟
豆瓣开分 9.1,估计还得往上涨,呵呵,又是一场豆瓣女拳癌们的狂欢,天天在搞什么猜性别大赛
当哒当给它打一星,就是什么男凝、媚男、辱女,这片子给它打一星,就是升华了它的主题意义
水军能不能用心一点,经典我身边男性没有感到冒犯,笑得很开心之类的话,你 tm 的羊笠味也太浓了。
一个被屎淋了的雪糕,有什么好期待,总不至于有人把屎舔干净了,你就敢往嘴里送吧
不知道男的会不会称自己的朋友做闺蜜
这部电影豆瓣开分 9.1,上一部评分站上 9 分这个区间的国产电影是 2018 年的《我不是药神》,总票房 31 亿元人民币。
所以集美们的凝聚力或者说是 “女性力量” 究竟有多么强大,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看这部电影的票房了。
我是真心希望这部电影会有很高的票房,我是真的害怕集美们只是嗓门大,我是真心希望她们是真的 “觉醒” 了“她的力量”是真的撼天动地,然后加速加速,朝着最终的结局超级加速。
11.24
想看用户 80% 为女性,点映六天加上映三天首周末的总票房为 1.5 亿。
最害怕的一集,集美们真的只是嗓门大。
一开始还以为这玩意儿是男的
这差不多是国内第一部明牌女权的电影,整个电影的知乎味很浓,果然结尾字幕的致谢平台里知乎占 C 位。
假如类比一下,做成回答就是盐选营销号的水平。
知乎是情绪平台,最好上来就给出态度,但电影里含含糊糊的半小时左右才逐渐有独立女性的台词,到结尾已经是密集轰炸了。
这种回答放在知乎,情绪没给到位,分析也不够深刻,是要扑街的。
说回电影里的女权。
电影和现实一样犯了女权的老毛病。
现实里毫无章法空喊口号,电影里结局糊弄了事,片中每个人物的核心矛盾都没有得到解决。
围绕着两位女性主角的一切矛盾。
她们的爱情问题在结尾来到了高潮,然后戛然而止。
主角的事业问题一直穿插全剧,然后就没交代了。
我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导演没有能力给出解决方案,其水平也不够去做更深层次的探讨,所有问题都停留在表面,只会利用剪辑和配乐强行将矛盾掩盖,给出一个连包饺子都不如的落幕。
从一个纯粹的电影角度来讲,起承转都有了,合却缺失,缺失的原因是夹杂了太多不应该存在于文艺作品里的私货,这是部完全不及格的电影。
再讲讲电影想表达的私货。
先看看片中角色,想在一个女权电影里塑造不让男观众讨厌的男性角色其实挺有难度,所以导演想另辟蹊径。
三位男性角色,台词过于抽象。
前夫哥是性转版的绿茶婊,“满嘴男权,处处雌竞”。
架子鼓哥是性转版重男轻女环境下长大的女孩,“父爱缺乏,与原生家庭决裂”。
渣男哥是性转版海后,“经典白莲花语录,专钓舔狗”。
因为过于抽象,所以脱离现实,而电影里也一再点明男人就是工具。
所以这是导演的第一层用意,用过于抽象的角色减少男性观众的代入感。
但导演的第二层用意其实遍布全片。
即在知乎很经典的一个论证:“判断是否歧视的关键就在于把角色互换后歧视是否仍然存在”。
导演深谙这个调调,所以把女主打造成一个传统男人的人设,她的前夫比起来更像个女人。
而即使这样一个女人,依然在面对种种不如意和不公,所以歧视似乎是成立的。
但导演并不高明,男性视角下的叙事核心在于敢作敢当,同态复仇。
无论是绿茶婊还是白莲花,是炒股跳楼还是职场霸凌。
犯的贱自己认,受的欺负报复回去,没能力报复那就打落了牙往肚子里吞。
那么性别互换一下。
被渣女钓着的舔狗值得同情吗?
不,只会说沸羊羊好似。
离婚带娃职场失意的中年男人也不需要同情,离婚的原则性矛盾不是谁出轨了谁杀人了谁背了巨额债务,而是你自己的拧巴,你的前妻长得好看身材好本地人收入不低还来求着复合,你端着给谁看呢?你的那两毛钱自尊抵得过孩子的生活环境吗?
离婚带娃的男人和一个从小缺爱的未婚妹子上床。
别人是动了感情,而你只是寂寞太久了。
首先你已经是个出生了。
然后玩完了你就说和别人的关系脏。
这已经脱离了人的范畴,我需要一个比出生更有攻击力的词。
所以导演你看看,性别互换一下,电影塑造的女性角色要么丝毫不值得同情,要么是个出生。
你真的很不高明。
其实在经济大环境不断下行的今天,我已经很厌烦这种叙事方式了。
用上海老洋楼和神经病一样的酒吧入口包装出的女性独立,并不新鲜。
电影里种种避而不谈的客观上的物质困境更让我恶心,一切主义和思想如果脱离了物质基础那都是空中楼阁。
为什么不拍女主写的文章黑红以后,事业蒸蒸日上?是怕成了咪蒙又被口诛笔伐吗?
租个老破小自己的工作都不稳定还是靠后辈的施舍,女儿未来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你谈什么离婚谈什么独立女性?
这种情况下女儿能判给女方而不是本地人父亲,导演你是在羞辱我国司法机构?
为什么不拍乐队获得成功?是怕脱离现实无法让底层女性观众代入?还是发展路径不符合核心价值观?
脱离现实,空喊口号,没有实际价值,就连情绪价值也在遮遮掩掩的不干脆。
没讲好故事,也没传递好情绪,即使作为纯粹输出观点的大字报式作品也不合格。
看完了,也理解片名了。
简单来说就是整部电影里男性角色几乎没有一个好东西,而女性角色最后都拐弯抹角顺利成章地成为了好东西,你品品,这部电影比 “出走的决心” 还 “热辣滚烫”!
男性角色:路边随地小便的路人男、深夜跟踪独身女性的痴汉、废物前夫、渣男眼科医生、课间十分钟工具人炮友男、连小学男生也没放过,小学男生是爱打小报告、爱找高年级同学报复女生的斤斤计较男。男性全员工具人和背景板,没有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
影片里女性角色全员六边形战士。
这部大女主爽片主打一个情绪到位,能不让女性观众自嗨吗?!在女拳的主场地豆瓣能拿到 9.1 的高分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因为大多女性观众根本不在乎电影符不符合逻辑,也不在乎影片中角色具不具备代表性,也不会去管剧情与现实是否割裂,只要能共情女性,情绪到位,有泪点的就是好电影。就像 “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好东西” 在豆瓣都拿到了高分,但是却名不符实,豆瓣也逐步失去其公信力。
而男性只要一批评这些所谓的女权电影,就说男性破防,其实只要是真正优秀的女权电影,男性女性都是清一色的夸赞的,比如《摔跤吧爸爸》《末路狂花》《隐藏人物》《永不妥协》《最后的决斗》等。
因为真正优秀的女权电影从来都不会厚女薄男,踩一捧一。
如果女性主义的最终目标就为了这样的生活,还挺让人无语的 ,一种漂浮在虚无主义上的矫情与虚荣。
就电影而言,只是另一种小妞电影。
以下为补充:
作为反映单亲妈妈生活的电影,最终落脚点竟然还是少年 jump 式的 “自我成长就是价值”,这种价值本就是平地煮鸡汤,属于上春晚都嫌老套的口号,真是观影完让任何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产生生理性疲惫和扶额无力。
在帮助单亲妈妈成长过程中,导演注意力明显集中在了男女关系以及离婚妈妈女性独美的板块上,但为了控制对立的烈度不至于破坏喜剧节奏,却使得女主面临的物质考量和职场困难都幼稚得跟过家家一样。本质上是 “只要我独美了,缤纷的生活就会对我打开大门” 的女性特供成功学。属于集“美国梦”电影和 “芭比” 电影二者之短了。
这部电影从宣发开始就引人不喜,过往的女性主义电影宣发大多直接激发对立,挣波立场钱就走。邵导本身立场激女,但这段时间迫于社会现实以及自身艺术家的姿态,一方面要摆出宽容平和的态度,但又压抑不住自己心底的不服,电影中和场外时不时要阴阳两句,明明是讲单亲妈妈的故事,影评到宣发总要拿男人出来说事,一副要逼人吃下这碗带着沙砾的白米饭的样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即便不是反女权,这种吃相也很让人不耻。
本以为成名拳师,必有高论,结果就这,实在令人失望。
一部充斥着陈词滥调的女拳电影。
妈味十足。
是不是豆瓣也和 JD 一样,被女拳占领了?
昨天看了,我就有一个问题,剧中宋佳演的妈妈一直强调打人可以不能撒谎,那她怎么和小叶假扮是一对去欺骗胡医生呢?这不算撒谎吗?还是说为表达出剧中人物性格两面性设计的剧情?还是说大家都知道不能撒谎这句话本身就是撒谎?
垃圾,我能放下价值去评价,但是架不住有有人带着价值去解读。以后这种题材的电影,连带那些无脑从性别叙事角度解读的人都是垃圾。下图真特么拍案叫绝啊,我还以为我活着大清朝。
下为原答案—————————————————
女朋友拉我去看完了。抛开价值判断,看完还是蛮好玩的。
赵又廷背女权圣经的那段,太浮夸了,以至于我有点分不清导演是不是在讽刺天天打着女权幌子的那些人,还是真的在输出价值。
11.17 观影完毕更新,11.10 观影前预测文章见下方波浪线
11.17 日,看完《好东西》来发言。
我之前的预测全部正中靶心,没有回旋镖。
宋佳所饰演的王铁梅这个角色,正如我所预测的,是一个像《坠落的审判》那样集合了多重 buff 的,“女性 plus” 的女性主义角色。
这个女性角色也正如我之前预测的,并没有以一套套的女性理论来输出(输出这些的主要是钟楚曦演的女二以及其他几位男性角色,甚至王铁梅女儿也成了嘴替),而是主要突出她的 “强大” 和“坚韧”。
然而也正如我所预测的,这样的角色必然显得悬浮,虚假。王铁梅这样一个离异带娃在上海打拼的女人,从事的又是新媒体这样非常卷的行业,她的身上必然带有很多疲惫感、沉重感和生活催逼的磨砺感。我们只要代入上一部《爱情神话》中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就明白这种感受了。
然而宋佳身上这种气质却是都没有的,她体现出的是一种 “精致的钝感”。精致不用说了,钝感则是一种较长时间不与男性相处的女性气质的混沌感。而有意思的是,这种混沌感在镜头前又容易体现为一种非常特别的 “姬感”,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点映时很多女观众大叫宋佳我要嫁给你了。
因此,虽然这个人物形象是有魅力的,尤其是具有雌雄通吃的性魅力,但这种魅力是悬浮的。甚至连导演自己都感受到了这种悬浮,并借助片中配角同事的口自我吐槽:一个强大自信精力充沛的单身妈妈。
因此,也正如我之前预测的,具备这样强大底色的人物却困于生活的漩涡,并没有体现出《爱情神话》一般的烟火气和生活的微光,反而显得主角像一位 “受难的圣人”。
同时,这部戏也失去了上一部《爱情神话》中那么多的生活细节所构筑出的机智和巧思,反而非常的模式化,仿佛是一群看多了网络段子集锦的 KOL 在相互输出,进行叠 buff 大赛。我们只要拿《爱情神话》中老白老乌与三个女性的 “夜宴” 那场戏,与这部当中女一女二男一男二加女儿那场吃面戏来对比,差距就一目了然了。
甚至这部戏从单纯的人物关系层面都弱化了许多,上一部中,老白不仅要处理与三个女人的关系问题,还要处理与自己儿子的问题,李小姐女儿玛雅的问题,还要处理与老乌这对损友的问题,无论是关系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既复杂又有质感的。
而《好东西》中呢?王铁梅与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用来反衬她的 “强大”,“坚韧”,使得其他角色几乎都失去了自在的魅力,成为纯粹的 NPC。小叶这个女二,在与王铁梅相处后并没有变得更为成熟强大,反而失去了光彩和精气神。而赵又廷和章宇的角色更是成为了纯粹的逗哏和捧哏。王铁梅就如同吸星大法一样,在每一场戏中都将对方的 “魅力” 吸到了自己身上。
然而,无敌是多么寂寞?又是多么无聊?在《好东西》中,我们只是一遍遍听到宋佳在重复这样的台词:女人不是这个,不是那个,女人不是被定义的。然而正如我若干年前评价 90 后的 “自我” 概念所说的,当你拒绝了任何一种角色时,那个 “自我” 并不能达到自在自给自足的状态。因为 “自我” 是需要被看见的。这正如 “性魅力” 不可能脱离对象而存在一样,哪怕那个对象并不分男女。
~~~~~~~~ 以下为原文(11.10):
首先,贴两个之前的回旋镖:
你认为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中,宋佳对于角色原型张桂梅的还原度如何?《爱情神话》平行篇《好东西》即将上映,你对该电影及其导演怎么看?
一个多月前,《山花烂漫时》收官,连带宋佳成了一时热点。有些影视矩阵号开始开吹,把宋佳吹成德艺双馨而又被 “长期冷落” 的代表。
有一说一,我对《山花烂漫时》包括宋佳的表演是基本肯定的,我认为她凭借张桂梅这个角色获得美誉乃至一些奖项的肯定都是合理的。
不过借机将其称颂为德艺双馨又被 “长期冷落” 的代表,乃至将其过去几十年的演艺之路描绘成因为优秀耿直而被某些”黑势力“” 天龙人 “等等打压,这就太典了。这种叙事在过去几年的自媒体影视评论中大行其道。
我在上面第一个回旋镖中就讲明了,宋佳从二十多年前出道起就是女权主义者,并且她十年前演的《悬崖》中的顾秋妍一角(靠此角色拿了白玉兰和金鹰双料视后)是一个严重抹黑我地下工作者的角色。
请留意,我写这个回答时,《好东西》的那个非常” 咯噔” 的预告还没有发布,因此我不出意外受到了很多质疑。很多看了《山花烂漫时》一片美誉的网友跑到我这儿来说:你是不是借机打压宋佳,是不是因为她演了这个角色所以就要给她带节奏?
这依然是这几年流行于影视评论圈的 “黑白对立叙事” 的余绪,对此我只能表示无奈。
而《好东西》的预告一出,尤其是那几句非常典型的 “咯噔” 文学台词出来后,我之前的预测可谓正中靶心,几乎不用多说什么了。
不过,事情通常不会这么简单。比如今天,“宋佳要娶的女人太多了” 的词条也堂而皇之的上了热搜。
那话怎么说,该来的总会来,啥啥虽迟但到。
虽然我还没有看这部《好东西》,但我却不介意根据已有的信息来做一些预测。**(影评已经更新,见上方,11.17 日)**如果回旋镖最终扎在我自己身上,那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
还是先声明一下吧,本人并非无原则的反对女权或女性主义,而是对某些在中文互联网流行的 “中国特色女权” 有保留意见。
要说这部《好东西》,在点映之前,我就大致对它有一个预估。我认为《好东西》按照成片质量,可以划分为三个档次或者说可能性。
下档次,榜样就是《出走的决心》。既然要表现女性主义,那么自然以男性为对照。把男性描绘的暴戾、猥琐、自大,以此衬托女性的平和、坚定、伟大,这是一种非常脸谱化的叙事,正像前面所说的 “黑白对立”。但这种叙事很有效,简单直接,能最快的形成传播效应。
中档次的典型可以用《坠楼的审判》来举例。虽然导演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为了表现女性主义,但不得不说它确实是一部女性主义意味浓厚的电影。
这部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不再是《出走的决心》那种黑白对立,男性在其中并不猥琐负面,反而非常惹人同情,甚至可怜。可以看到片中女主的丈夫生前承担了大量的家务,以及为了照顾儿子而近乎放弃了自己的写作事业,导演还通过片中检察官的口解释了男主生前的大量细节,向庭审法官和观众说明他为家庭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所以男主这个角色在《坠楼的审判》中并不像《出走的决心》中姜武饰演的丈夫一样是一个反派角色,反而在道德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坠楼的审判》的导演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她并没有用以往女性主义创作者常用的手法,给女性叠正面 buff,给男性叠负面 buff 来营造性别对立。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个性非常强大独立,甚至有一些 “溢出” 的感觉。她一人在庭审上面对咄咄逼人的检察官从容沉稳,对答如流,情绪稳定并最终成功翻盘。片中的庭审戏甚至有一瞬间有当初的罗马人在审判耶稣的感觉。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并不通过表面的贬低男性来讲女性叙事,而是通过塑造了一个主体性更强大、更理性的女性角色来 “覆盖” 了片中的男性角色,一瞬间你会觉得这里的性别翻转了。当然,说性别翻转又是性别刻板印象了。或者可以换个说法,这里女性角色成为了权力的上位者,而男性成了被支配者,这也是导演所说自己拍的并非是女性主义而是婚姻题材电影一样。
导演在其中确实质疑了婚姻制度,片中最经典的男女主餐桌前吵架,其实最核心的台词就是一句,即女主说 “婚姻不是互利互惠的关系”,这一句话已经挑战了现代社会的伦理基础,其实到这里电影在精神层面上就已经结束了,后面都不过是这句话的自然延展而已。
但导演是很聪明的,她必须通过这么一场冗长的庭审戏,既展示出婚姻的各个层面,从事无巨细鸡零狗碎,到个人价值自我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地让观众沉浸其中,而最终接受导演的表达,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角色,buff 叠多了人必然显得 “假”,而导演甚至很“大度” 的将夫妻中的出轨责任放到了女主身上。有意思的是,这个设定从实际效果上甚至并没有否定女主的价值和魅力,反而加成了(女主双性恋出轨的是女性),进一步证明了女主的角色魅力。
所以《坠楼的审判》在我看来是一部中等档次的表达性电影,我个人其实很认可这部影片,觉得它是近几年西方电影节最佳影片中质量比较上乘,表达性和可看性结合非常好的一部电影,是那种可以长久被人翻出来反复观看的作品。
我对它的不满意的地方并非是女性主义的表达,而是这部电影的结构过于精巧,它通过非常复杂的设计来讲述故事和表达自己的理念,而这建立在一系列非常精细甚至隐晦的设定上,通过这些设定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感。
而过于精巧的结构容易让人有设计感和雕琢感,这在艺术创作上还是会带来一些减分,因此我虽然非常佩服导演的表达技巧和驾驭能力,但还是只能把《坠楼的审判》作为中档次的代表。
那么什么是高档次呢?恰恰是导演邵艺辉上一步成名之作《爱情神话》。
《爱情神话》虽然也有设计,也有巧思,但都建立在非常浓厚扎实的生活体验和阅历基础上。导演邵艺辉在《爱情神话》之前,正如自己在网络的介绍一样,电影学院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又沪飘又北飘,卖过电子香烟。她在窘迫下沉的生活中积累了足够的素材和体验,再用艺术的手法放到电影中,才有了《爱情神话》。
而这部《好东西》,首先是《爱情神话》成功之后才有的电影,而从目前的反馈和各种信息来看,似乎是一部表达欲”漫溢 “的作品,片中的台词起码从预告片来说,非常有用“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咯噔文学来博人眼球,主题先行的味道。
而这也有可能是导演玩的花样,可能成片上映时大家会发现并不都是如预告片一样 “咯噔”。我个人预测,邵艺辉大概率采取的策略,既不是《爱情神话》中的平民智慧市井味道,也不是《出走的决心》中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而是接近于《坠楼的审判》,用类似的手法给宋佳饰演的女主角以各种 buff,让她变得强大独立而又不过于咄咄逼人,以呈现一种“女性 plus” 的特别的女性主义。
这样当然是可以的,但问题也正如我之前分析《坠楼的审判》所说,这样的角色设计感过强,并且问题在于,如果一个角色具有如此强大的底色,那么影片的矛盾冲突就很难建立的起来,对于女主来说她遇到的挑战更像是编导刻意加给她的,角色最终会体现出一种 “受难的圣人” 的感受,而这正是《坠楼的审判》带给我的。
我个人还是喜欢《爱情神话》那种被生活倒逼到墙角退无可退后,拿起扫帚冲冠一怒打出门去的那种酣畅感和浑然天成感,而不是太喜欢《坠楼的审判》过于精巧的设计雕琢感。但从目前接收到的信息,这部《好东西》大概率要走后者的路子了。
~~~~~~~~~~
配合导演在微博卖惨食用更加好笑,集美是撑不起票房吗?
刚看完… 第一次直面意识形态战争的成果,走出电影院第一反应是这要是带小孩来看真是完犊子。
先说电影,我个人不喜欢艺术作品有太强的说教意味和私货,我个人的创作观和艺术观一直都是艺术家去呈现就好,用你的方式和技巧去呈现你所听所见所感,不要讲道理。但是该片通篇都是价值输出和私货,依靠两性笑话(性别笑话?)来填充一个又一个道理之间的空隙,个人认为只有小孩听声音采样猜声源那段蒙太奇拍的不错,但是放在整个作品里又稍显突兀刻意。整体的叙事和节奏以及最终的呈现效果和爱情神话比相差甚远。
再说私货,我认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里设置几个脸谱化标签化甚至小丑的男性角色我觉得都 OK 的,但是这个片子真的是纯粹的女性主义电影吗?用一种看似诙谐玩笑的手法暗戳戳地传递 lgbt 价值导向,试图暗戳戳地将女性主义和性少数群体以及一些所谓多元自由实则放纵欲望的价值取向绑定到一起塑造成一种酷,有意思,好玩的样子(看过电影的人会知道我在说的是哪里)。而后面小叶对两个小朋友说的最后那句话更是司马昭之心。我想说前面你都讲了那么多的父权了,你要是反父权那你直接说出来就好啊,要改变游戏?改变什么游戏?包括设置的小孩的偶像,这位什么立场,政治上不要太明显,她现在是否还能算优质偶像?
最后我想说,女性主义和正直勇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推崇的良好品德并不冲突,但是我们也要有分辨基本的善恶是非的能力,要知道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做了会有不好的后果的事情,不要把女性主义和美式(划重点,美式)自由主义进行绑定。
作为男生没有觉得被某些调侃的台词冒犯,影片诙谐幽默,我觉得超过了前作。
生活不必那么苦大仇深,也不一定要追求所谓的成功,很羡慕电影里小孩儿的成长环境~
这篇影评我是写给男同胞们的。
我去看了点映场,我给满分。这一部娱乐性极强,也能给予人力量的电影。
身为男性,你想一下,你希不希望你的另一半同样也很能干,不需要只依靠你来供房供车买菜买包?在你软弱的时候也能够给予你力量?不需要无时不刻照顾她因为激素而紊乱的情绪?两个人有什么事就平等地探讨,不需要通过无理取闹来坚持自己的观点?
想一想这种生活是否很美好。
我有这么一个女性伴侣,我很幸运。希望男同胞们也能够一样这么幸运。
毕竟,解放女性的同时就是解放我们男性。
豆瓣评分和它同段水平的电影是:让子弹飞
数据女工能刷评分,有本事去刷票房啊
目前看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对 “女人”“女性” 产生 ptsd 了。。
台词含 “女” 量严重超标,致死量。
不久之前,我记得我就说过。
以后要拍什么电影能赚钱?
当时女拳电影,这不是就来了。
再配合成龙他们喊着大家去看电影,你就会发现很有意思。
资本们拍着烂片忽悠女拳,让她们号召女性进场看电影。
资本们又想让成龙他们号召普通人,进电影院去看他们拍的狗屎。
不是,你们以为所有人都跟女拳一样,被忽悠两下就进电影院啊?
这部电影是煽动男女对立的集大成者。是一只集合了女权、lgbtq 思想的缝合怪,是万斯口中无孩爱猫女的狂欢盛宴。
该电影进行了男女的性转,女的成为刚强的顶梁柱(以及其他原本男性扮演的角色),男的成为软弱的后宫争宠的追随者(以及传统女性扮演的角色)。世界没有本质变化,只是女的按照自以为男性拥有的优势地位反过来控制男性,把过去受到的 “委屈” 回给男性,(当然她们并不打算把好处也还回去)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臆想。
铁梅这个角色是最有迷惑性的,她作为单亲妈妈,负起了爸爸妈妈的双重责任,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她力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一个家庭中没有男性也可以。但有趣的是,铁梅这个人物从名字到行为到性格,其实是一个男性,她的身上透露出传统意识形态中的 “猛男、阳刚”。于是,悖论出现了,如果女人的努力方向是变成男人,那女人是什么?不完整的男性吗?女性主义最大的问题是耽于幻想,电影中的男性普遍出现了自我矮化的现象,但想要靠男性自我阉割来提升女性地位的方法能照进现实吗?不可能。她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钱从哪来。电影中没有出现一次付账,从头 high 到尾,那么,钱从哪来?男女问题是经济问题,掌握更多社会资源,工作能力强的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女性的解放来自于走出家门参与工作,女性如果想要继续解放,那就要彻底平等,走进矿山,消防,警察,军队,承担起过去男性为主的角色,把更多的社会责任揽在身上,这样,女性的地位一定会继续上升。
这部电影的恶意在于没有斗争,只有设定,把男角色强行替换为女角色,不改变社会构架,仅仅单纯的替换,让我看到了思维的懒惰和想象力的匮乏,其中的女性没有革命性的想法,她们没有变革社会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想法,她们只想在现有的社会架构下吃下所有的好处,同时抛弃原本的社会责任,这是很危险的。我非常认同男女平权的观念,我认为要把人当人,而不能按照性别刻板印象直接翻转过来,那是历史的重演罢了。
我并不觉得当前社会对女性有什么压迫,从最基本的层面看,**生育作为女性最大的特点,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如果人人出生都一样,但有一半人把另一半人按住,装上了子宫,强迫她们生育,那就叫压迫。**但需要生育的最大动力其实就是女人,而不是其他人,有决定权的也是女人,也不是其他人,这是本能的一部分,也是能力的一部分,社会已经在最大程度给予了奖励(保险法律道德)
另外,电影还有一处私货是生育观,我不多评价,见仁见智,因为它是另一个话题。
还有一个点,电影中出现了上野千鹤子这个人物,她作为东亚的女权教父,致力于传播女权思想,这没什么,但她对于二战时期日本压迫慰安妇的观点却耐人寻味,这里先按下不表,但我只能说她的思想很不好。
最后,原罪这个词语是宗教用语,不适宜于本话题的语境,如果真的要用,我觉得中国男人并没有原罪,男女社会分工是自然形成的,男性承担了他的社会责任,女性也是,好好把原罪的定义搞明白,否则耶和华半夜要敲门的。
没看过,但是就目前豆瓣的恶心程度,它的评分要是低于九分就怪了。
点映 9.1。。。这很豆瓣
今天看了,花了四十块钱。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烂片吗?
关于破不破防的言论,我只想说:男的可能不会破防,但作为一个影视专业的学生,我是真的破防了。这种东西连一条完整的叙事线都没有(用了三条线叙事,但只有钟楚曦那条线相对完整),台词完全就是输出观点和金句的工具,更不用说视听语言只有那一段莫名插入的蒙太奇有点意思。如果这样的 “电影” 能有这么高的评价,那真是对电影艺术的侮辱。
另外还有笑点,可能是我太过严肃了?除了女同那段以外没一个好笑的。。。
呃,联想起最近旨在推翻经典文艺作品的 “老登艺术” 相关言论,或许导演是想要掀起一股电影新浪潮,所以才会这样拍。观望观望,或许是我的艺术水平不够,豆瓣用户还是水平太高了。
希望集美(也许也有集帅,我不假定性别)们在豆瓣打好评的同时,也去真的买张票支持一下,这样也不至于让导演天天哭票房根本卖不动。
当然,我知道收别人钱和花自己钱是两回事。8 分一条,凑出饭钱都不容易了,更别说电影钱。
早上起来刷到几个关于『好东西』的微博,看着有点懵逼。
基本全是什么讽刺爹味,反抗父权,批判大男子主义,女性自我,女性主义,含霉量超高,雄竞,然后直男破防,用来检验直男的好电影…
这你让我咋想…
不管这电影里面是不是有这些内容,网上这帮打拳的这么夸张卖力的宣传这些玩意,我是肯定不敢去电影院看的,吃饱了啊,更不敢带老婆去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谁好好的家庭原本和谐去冒这个风险,少看一部电影又不会有什么事,但是万一看出事情来那岂不是让整个家里都鸡飞蛋打,吃饱了饭没事情做。
只能说要么是电影被网上那帮打拳的给绑架了,要么就是电影宣发胡闹… 要和男性观众切割。
这不是破不破防的问题,而是规避风险事情,既然已经被定义成女性电影,打了标签,就观众群体肯定是要面对一些甄选的。就和京东找说男人普通且自信的杨笠代言而受到非议一样。
或者,你就当我破防吧,因为一部电影破防,也无所谓,反正都打拳了,人家也不会和你讲道理的,真的讲道理的人,又怎么会去打拳…
一部虚假的女性主义电影。
一个对女性的恶意远高于男性的作品。
我没有夸张,也不是为了流量故意博眼球这么写。
而是女性观众们被伤害了却不自知,还为电影打高分贡献票房社交媒体上当自来水宣传。
典型的被卖了还帮别人数钱。
电影里面的 3 个女性角色铁梅、小叶和小孩各自陷入了一些生活困境:铁梅姐遇到了中年职场危机,小叶在亲密关系里面卑微倒贴,小孩姐是个没有特长默默无闻的观众。
电影的结尾看似给了一些答案:
小孩姐安慰自己正直勇敢有阅读量,小叶享受自己的恋爱脑因为快乐,王铁梅为小叶的原生家庭不幸道歉尽管跟她没什么关系,而王铁梅自己的职场危机没有答案,她写出了爆款内容却被全网骂,晚上偷偷看评论流泪。勇敢又狗狗祟祟的约鼓手在家里看电影,好像在亲密关系里面勇敢的迈了一步又没有。
中间夹杂的一些对男性的嘲讽让女观众们深以为然,戳到爽点:
反跟踪男的,骂天台上随地小便的男的,说快车司机的车有味道,让前夫哥和暧昧对象雄竞,暗示爸爸在小孩姐成长过程中缺席,不上班当软饭男,欺负王茉莉的也是小男孩,小叶的 P 友在感情里面没有担当,脚踩 N 只船,小叶妈妈对她不好是因为妈妈也是被爸爸家暴的对象,同样遭遇了不幸 ······
整部电影就是用骂男人,当观众也挺好,恋爱脑没错 ··· 这样的观点给女性做一场心灵马杀鸡。
邵艺辉导演的潜台词是:做自己挺好的,都是这个世界的错,不用焦虑内耗。
可这样的心灵鸡汤只能在电影院里带给观众们感动。
就像把头埋进沙子里面的鸵鸟。
但当鸵鸟抬起头,问题依然存在,对鸵鸟心怀不轨的捕食者不会消失,恶劣的环境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不会改变,唯一改变的只是鸵鸟看待世界的方式:
没关系,淋一场雨也挺好的,捕食者垃圾我不需要改变。
看似不再焦虑内耗了,实则成为了温水里面的青蛙。
我问了三个女性朋友,她们的身份分别是创业者,自媒体创作者,以及博士在读自媒体兼职,因为电影大热都去看了。
她们给我的反馈都是不喜欢,不喜欢的理由出奇的一致。
她们觉得,真正的女性主义应该是干翻这个世界,然后让自己去活的更好。
而不是告诉自己,躺平也挺好的,做个观众也挺好的,恋爱脑也挺好的,过的不好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错,是这个世界太烂了。
所以她们一天工作 14 个小时以上,然后才过上了比普通人更好的生活。
读博的女性朋友是个医学生,每天忙的生理期都紊乱了还坚持更新长视频,现在 B 站某音都有几十万粉丝,每个月广告费长视频流量分成加起来三四万,你问她累吗,她的答案一定是累的要死。但她咬着牙坚持,她的理想就是等广告费用超过了 6 位数,就去 TM 的博士,全职做自媒体,因为学医太累了。
《好东西》是邵艺辉的第二部电影,她的第一部电影《爱情神话》票房 2.6 亿,保守点说作为导演她的收入也有千万了。
一个 8 位数收入的人告诉你做观众挺好的,那做观众真的太好了,尤其是做《好东西》的观众。
一个第一部电影就请到徐峥马伊琍,第二部电影赵又廷做配角,拍摄成本三千万,上映 5 天票房 2 亿,预测票房 4 亿的导演给你讲职场危机,跟这个世界和解。
她不会告诉你她一天工作几个小时,为了拍电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熬夜写剧本掉了多少头发,因为她知道,说卷会被骂。
但讲跟这个世界和解会深深共鸣,女性朋友们会为票房买单。
《好东西》只是用一个很讨巧的方式,获得了一部分人的喜欢和认可。
但它又让女性陷入了更大的困境,这个困境就是:做观众挺好的。
那导演邵艺辉为什么不做观众而去拍电影呢?
这片嘛,如果想洗只是预告片打拳,正片没打,那就导演亲自出来公开下跪致歉,伤害了男性观众,态度诚恳点,还有的说。
不然那就抬走吧,祝票房扑街。
被朋友邀请去看这部电影,朋友说这电影豆瓣 9 分,9 分,我的天哪,我一听这评分,果断就去看。结果我 c,看得我实在是蚌埠住了,我在想这是什么呀,这电影成本能有多高?整部电影从头到尾就是怼脸拍,整个剧情就是聊天从头聊到尾,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镜头没有一点艺术水准,剧情我不知道是什么,从头到尾就是个教育片,然后这玩意 9.1 分,可是致命魔术 8.9 分,低俗小说 8.9 分,沙丘 2 8.2 分,银翼杀手 2049 8.3 分,教父 9.3 分… 我不理解,我真的不能理解…
dog east west
如果说《爱情神话》很灵,那《好东西》确实不响。
21 年看《爱情神话》的时候还在上海读研,整场座无虚席,笑声从来没有断过,那个时候我是真的感受到上海文化的魅力,也是那个时候我真的明白电影史教材中上海与电影的紧密关系。当然,《爱情神话》本身非常优秀,剧本精致巧妙到我觉得是这几年最好的,视听语言和演员表演也不必多提,感觉就是一部上海人的春晚,这才是上海该有的电影。
但《好东西》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多惊喜,甚至有些失望。
全片最好最妙的一段是听母亲做家务声音的戏,那些小孩听出来的宏大的、遥远的声音,其实就来自母亲的家务,这是邵艺辉这部电影中对母亲最为细腻之处,我反正没有看过哪个导演拍过这样的戏,不得不说邵导仍然是有灵气的。而以小孩的视角进入,是最妙的地方,这种反差实际上在表达母亲的家务活与那些宏大的声音相比,并没有高下之分,甚至他们如此相似。家务劳动的意义在此是被重新定义和被大众发现并看到了。
但除了这场戏,整部电影给我的观感是豆瓣文青的嗨点串烧,无论是那些精心设计过的台词,还是读过多少本上野千鹤子,抑或是去平遥电影节见到了贾樟柯、在 live house 里上台表演,我相信这都是邵艺辉把自己的日常融入了进去,而这些 “精致” 让《爱情神话》里接地气的上海味消失了。
大家不要一想到上海就是陆家嘴外滩之类的地方,《爱情神话》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成功捕捉到了上海的味道,藏于老白的鲫鱼豆腐汤里,也藏于上海这些中年男女之间的暧昧感情中,当然还有上海人独有的幽默里。但《好东西》抽走了这一切,所有的内容似乎都称为符号和标签,象征着中国当下一线城市中产阶级文青们的趣味,但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场戏之外,都似乎悬在空中。
我最不喜欢的情节应该是王茉莉真的上台演出。作为一个 live house 常客,作为电影取景地摩登天空曾经的常客,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励志的故事。一个小孩,也没有练过多久,也没有铺垫其有多少天赋,现场也不是只有亲友团,就这样上了台,我只觉得观众买票亏了。王茉莉那句话才是说对了,她就是大家的鼓手,也不要说什么台下的都不懂,台上演成什么样台下的听得一清二楚,这并不是个励志故事,而是拿音乐现场当成了儿戏,是把那些买票进场的观众当猴耍。
《好东西》更像是邵艺辉个人脱口秀专场,这里有精巧的对话,有社会热点议题,但给我的感觉就是脱口秀节目上的门腔,什么意思?他有脱口秀的各种技巧,但因为不能说上海话限制了他的发挥,上海话不止是方言,更是一种文化场景,门腔到上海用沪语说脱口秀就一切全对了,该有的梗和包袱都会被现场观众理解。
《好东西》缺的就是来自朴素生活里的气息。
53 个回答,热榜第四。这就是我的评价。
什么时候男演员结扎了我就去看
说几个基本事实——
女性向电影有没有打拳、有没有让男性不爽,在这个场景由男性说了算。
否则,你就是《再见爱人 4》中的麦琳:1+1 必须等于 10,你们必须都哄着我。
除非片方现在站出来说:我们不需要男观众,相信票房过亿的他们有这个底气,现在就看他们有没有这个勇气了。
无论你再怎么狡辩,宣发故意制造性别矛盾都是事实。
如果连实事求是都做不到,你们根本不配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谈独立,教训还有的是。
无论你再怎么狡辩,导演在路演说这部剧只体现她的价值观、就是在物化男性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如果连做过的事都不敢承认,你们就更不配称独立女性,因为连这片里的王茉莉都不如。
最后之前,友情科普:两个男人雄竞时口口声声提及的那位小日子女作家,拒绝承认慰安妇同时为南. 京. 大. 屠. 杀开脱,不知道这是不是也在体现邵导的价值观?
最后:改变后续宣传口径为都市喜剧,却未对片中涉及校园 80 及其他不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内容有任何形式的说明,已依法举报。
以上。
--
邵导的骚操作终于把自己玩儿的豆瓣微博锁住,现在算是集美们鉴定她专业打拳了不?
不过看最新的回答为她辩解的越来越多。
这是营销上新了?
电影好不好看我还不知道,但有个评论我是没绷住。
已知哈集美的音量是正常人的 5 倍,哈集美给这部电影打 10 分,这部电影最后得分 9.1 分。
请问,正常人给这部电影多少分?
答:4.6 分!不错,比 749 局高多了,值得哈集美一看!
这年头,想看点干干净净,不指着人鼻子说教的电影真难呢。
一个电影要这么多人帮着解释,解释的方式还是按着头说教,太离谱了。
能不能就把故事拍好,拍的真实一点,观众自己有眼有脑子,看完了自然会思考。
故事拍的一坨屎,完了还教育上了。。。
可惜了,要是找杨笠演就好了
左思右想,决定略说一二,不吐不快。也没太整理语言,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虽然早就告诉自己对国产电影不应当抱期待。然而不能撒谎,对这部电影也好,对邵也好。不能说没有抱有期待。毕竟从关于北电那篇文章了解邵,觉得是个很有想法,很离经叛道,很叛逆,也敢说真话的人。后面看《爱情神话》觉得是国内少有的尝试伍迪艾伦风格电影的人,基于这一点去买了她的书。书谈不上很喜欢,但也还没有说失望到哪儿。从爱情神话也好,从她的书也好,都最多觉得她讲故事的能力一般。但都还都始终觉得至少是应该很敢于表达的一个人。然而看完这部电影确实是才是失望溢于言表。
先抛开任何价值判断,仅从电影的角度,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有效的电影。五十多部伍迪艾伦的电影,邵几乎全看了一遍,且都给了不错的评价。因此我大概推断她如第一部《爱情神话》一样,影片中多少会效仿伍迪艾伦的电影风格。用一种荒诞,话痨,无厘头的方式解构一些事情,表达一些思想。然而只能说实际呈现下来,几乎没法说二者有可比性。
严格来讲这部电影是否能称作为电影我认为都应该做讨论。于我而言,不如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两个小时版本的 “快手短剧”,或 “公益宣传片”,或 “超长版 MV”。持异见者倘若觉得只要投上荧幕就叫电影那也当我没说。
仅视听语言这一块,全篇我认为唯一可圈可点的一段,便是女孩猜测各种 “声音” 的那段蒙太奇。
当然这个片段也只能单独孤立的看待。倘若上下联系起来,都显得突兀又刻意。
可以看得出导演想表达一些东西,想渲染一些情绪,但实在表达欲过重,这种过盛的表达欲几乎毁了这部电影。仿佛先射箭再画靶,为了表达而表达,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人物行为和台词的合理性都可以丝毫不顾及。
通篇都充斥着无意义刻意煽情的视听语言。这些视听语言的堆砌,我认为都是导演叙事能力薄弱的遮羞布。因为无法把握两个小时完整讲好一个故事的节奏。又不舍得剪掉她的 “金句”(毕竟也是剪辑指导),就只能 BGM 一起,然后开始 MV 一样的,混剪快切,快进剧情。这样的片段全篇出现了至少三四次,实在是让人审美疲劳。其次观感上又实在是太像在看公益短片一样,让人出戏的不行。这些目的性明确的煽情和导演的笑话一样刻意,就差直接上手挠胳肢窝了。
我不指望导演真的多了解无数单亲妈妈真实的现状和处境。也觉得如电影中所讲,单亲妈妈不一定是苦大仇深。是的,的确不一定要苦大仇深,但也不至于是用一个住在上海市中心的别墅,在上海媒体公司当首席编辑的单亲妈妈作为主人公来讲单亲妈妈的苦衷吧?(更像是导演为了回避一些内容,故意把现实的一些苦楚直接不拍了吧?) 都还不只是作为主人公了,还要通过这个角色以及其身边的角色通篇的堆叠各种 “说教”。一两处还好,通篇全是是不是太多了?明白导演想表达很多,但是否可以用故事或者情节去表达?而不是用一堆脸谱化的角色,然后让他们给观众上两个小时的课?说这些角色的台词突兀,都已经都难以表达这些台词有多生硬了。甚至都难以称他们为台词,更像是导演在网络上冲浪时看到的一些金句,后实在觉得精辟,不舍的割舍,强行塞进并塞满了电影。这些说教出自这些角色,简直像我前几天看的 “金卡戴珊的人生的意见”。本篇所有角色都不为故事服务,而是都为导演找到的这些 “金句” 服务。无论什么情景,无论什么角色,都有可能下一秒蹦出一堆“道理和说教”。其中出自那个小孩儿的就不少,她属于是我本篇中认为的最精神分裂的角色之一,是叛逆无理取闹是极度成熟,纯在导演的一念之间。
我不太明白这样的电影为什么还能莫名其妙的挂牌女性主义电影大肆宣传。难道女性主义是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套是吗?还是这已经成了一个网红词,任谁都可以自我标榜一下?
所以借剧里的一些富裕小资,吐槽吐槽男人,这就是女性主义电影?还看到有人说 “这电影有人破防说明就是好电影”,我的确破防了,倒不是骂男人咋了。破防在这样的电影都能称之为女性主义电影,破防在同场的人真的认为他们在共情单亲妈妈。
作为一个生父弃养,继父入狱,以及真的被一个坚强,智慧的四个孩子的单亲妈妈一路辛苦带大的人。不仅匪夷所思上海大光明同场的观众的笑点,更不明白他们的泪点。说这个电影是对单亲妈妈的关怀都简直是笑话,说是戏弄还差不多。说是借这个身份叠个 buff,发发牢骚还差不多。我不仅丝毫没有从中得到共鸣,此外反而觉得单亲妈妈们的苦衷和难处完全被稀释和娱乐化。
导演片中的角色倒是不少都挺理想主义,都挺刚正不阿,哪怕公司的账号封号也要坚持新闻理想的小编辑,哪怕被上司反对也要坚持报道女性的处境,也要去曝光和书写,也要发声。就是不知导演自己能否有其角色一半的勇敢?通篇都在提结构性压迫,结构性压迫,父权制,父权制。请问导演除了将这个词作为笑点,有哪怕在电影里一丝一毫的体现这一点吗?我没有看到导演呈现任何结构性的东西,只看到了她简单的设计了几个脸谱化的男人,将他们作为靶子,让片中的角色和场外的观众狠狠的笑话笑话了这几个男的有多窝囊,自恋和愚蠢,还有别的吗?此外故事中的三个女人竟然全部都要通过一个对应的男人来侧面描写出她们的成长和独立。女主对应前夫,女二对应渣男,女孩儿对应同班同学。不是不可以通过贬低男性来体现女性,但是通篇两个小时几乎只有这一种手法,不还是变一种版本的 “公主都要等着被王子营救”?女性的独立强大为什么都一定要由一些男性来侧面体现?
导演身处在一个在全世界为数不多父权制权利结构分化最极端的地方,真正本质的原因不敢提吗?真正的 “父” 不敢提吗?不敢拍吗?一个孩子本来就不仅是一个家庭来养大,应该是由整个社会共同抚养。征服在其中的失职不敢拍吗?哪怕学隔壁韩国批判批判儒家,批判批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文化之类的不敢拍吗?官僚体系这些父权制不敢提吗?不说拍这些,哪怕聚焦一个普通家庭一点的单亲妈妈,表现她真实艰难的处境,然后还能自由,开朗,智慧,强大。都比拍一个住上海市中心的总编辑强。
最后,为什么众多男导演都饱受 “父权制” 困扰,而掀起脱陆潮。而如此厌恶父权制的邵却还在国内拍小资的烦恼呢?
女导演不拍点男男女女那点事就不会拍电影了吧
我总是不得不以傲慢的态度说出这句话,太多性别议题作品的问题在于,只是把傻逼的原因归为某种性别,而其实傻逼不分性别。
我是被《无论男女看了都觉得好笑》《没有针对男性的主题》骗进去看的
昨天看完,观影体验巨差,我只是想看个喜剧放松笑一笑,然后被按在那教育了两个钟头
而且从头到尾我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就算你目标再怎么难以实现,你至少说出来吧,你们不是要改变女性的糟糕处境吗?那好,你至少讲出来让我们明白我们的原罪在哪对吧
全篇没有正面回答,两个雄竞男角色,我认为已经舔到极致了,最终导演还是借角色之口讲出:「你们两个女权表演艺术家」「你配不上她」
配不上女主的男角色,最终还是和女主发生关系了,并且在台词里明说「就是两个工具」前夫就是「育儿属性的工具」,原台词,明晃晃的,完全不避讳
所以这部电影的核心主旨已经不是女性要争取不合理的权利了,而是「男人就是工具,人都算不上,我骂你们不是什么你们原罪之类的,没有原因我也可以骂你们」
豆瓣 9.1。
搁以前,9 分左右的是什么级别的电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大话西游月光宝盒,让子弹飞,低俗小说,功夫,甚至是 9.3 分的摩登时代。
现在呢?这都什么烂东西也能和上面这些重量级并肩而立了?豆瓣被无孩爱猫 x 占领了?
哎,怎么说呢,我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觉得这部电影的意识是好的,是个女性导演和女性主创比较机灵自信的女性表达,但它实在不算是个特别好的电影。
要表达一个 “男性对于女性来说没那么重要” 的观点,你不能只说“男性不重要”,你要说出来什么更重要,这样才能有说服力,而不是空洞的喊口号。
——————————————————————————————————
1、拍摄手法的问题:
整部电影中,意识形态先行。为了要表达一些观点,而故意设置出一些故事情节,但又设置的很生硬。就像,在工作中,有一些成果适合用 PPT 来展示,有一些成本适合用 Word 来展示。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为了说出一些本来适合用 Word 形式表现的 “金句”,结果硬生生画了一个 PPT,生硬的配一些情节。
坐在大屏幕前,听到宋佳说出一些金句的时候,我简直觉得她打破了第四堵墙,在直接教训我。我侧头对身边人说:“她点我呢,是吧?”
在电影看到后半截的时候,我本来以为宋佳和钟楚曦的两个角色,要在意识观念中互相靠近、中途汇合了:钟不再那么恋爱脑,而宋佳也领悟到男性的可爱、不再只把章宇当个打桩的,但看到最后,发现好像也没有…… 出圈的还是那句 “这个世界上哪个事,不比男的重要?”
拜托,“这个世界上哪个事,不比男的重要?” 这句话说出来,就很像失恋怨妇的气话,跟上一版本的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异曲同工,只有情绪,罔顾事实。这种台词可以在类似《出走的决心》这种电影里,由被家务劳动压弯了腰而没好气的妈妈说出来;但不能在精致的上海小资电影中,被两个潇洒漂亮、生活条件优越的女性说出来。
另外,全片的配乐蒙太奇也太多了。
2、内容选材的问题:
有为女性发声的电影,是好事情。但不能这么拍。
你看好莱坞大片宣扬爱国主义,不都是把爱国主义融在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中,那些故事里有硝烟弥漫的枪战、有感天动地的爱情、有兄弟情谊、有主人公成长,然后,再加一丢丢爱国主义。
我希望女性创作团队创作的女性主义电影也这么拍:把女性主角放在社会环境中,先讲一个好故事,有合理的冲突、曲折的剧情、正常的人物成长,等不分男女老少所有观众都共情女性主角的时候,再掺杂一丢丢女性主义私货。
毕竟,我理解女性主义的追求是把女性当做一个丰满的、各维度的社会人,就像同样是宋佳扮演的张桂梅一样,而不仅仅是两个漂亮姑娘站在上海街头谈 “男人不重要”。
男人不重要,那什么重要呢?
你倒是把重要的拍出来啊!
强烈反对一切类型的挑事型宣发。
外面一地鸡毛片方赚个盆满钵满,真要是让这些人靠这办法赚到钱了以后还指不定干出什么事。
电影市场已经很凋敝了,非要去吃这口激化矛盾的人血馒头吗?
竭泽而渔的害群之马,非要让电影市场变成舆论的争斗场吗?
本周末还是蜡笔小新 + 角斗士 2 吧,这片子还在院线的时候是不会去的。
瞎搞。
评分 9.1,想必票房应该很高吧?不会真让万斯说中了吧?2% 的人发出了 80% 的声音。
真的是白瞎了我们新手父母忙里偷闲,难得拥有的二人世界时间啊!!!!
主要原因如下:
一、价值观有问题(疑似反婚、反育、仇男与打拳)
二、故事讲的一团糟
三、不知道要表达啥
唉,孩子满周岁后,跟着岳父母回了趟老家呆两天,所以辛苦带娃一年的老婆和我总算有了闲暇来感受一下生活。
于是精挑细选:“豆瓣评分 9.1 呢”、“是点映”“8:45 结束后我们还能一起散散步”,就去看了这部电影《好东西》。
结果像是吃了一坨翔!
虽然说有搞笑之处,但是更像是工业化电影研究出来的如何调动观众情绪:哪里该让观众笑、哪里该哭等。
赵又廷那夸张的表演,让我一度怀疑这是不是导演刻意安排的反串。但是又好像不是,后来一查导演:91 年未婚大龄女性。果然还是上海观念先进啊,生育率全国最低不是没有原因的。
槽点太多就不详细说了,我就问一句:**在目前结婚率和生育率不断创新低、离婚率新高,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在,竟然还能宣扬这样的价值观(疑似反婚、反育、仇男与打拳),真的合理且合适吗?**电影审核部门,就不审核电影价值观取向的吗?
营养成分列表
成分 含量 占比
史 ( ) 99999999 吨 100%
话剧式的电影
剧情薄弱全靠对话推进
小宋佳很好看
钟楚曦像春夏
内容没打拳
但是被女性当成了旗帜架起来了
声量大到会劝退很多男观众
现在的世道已经不允许有骑墙派了
太商业,卖点就是讨好女性(我自己也是女性)。演员选的也不好,大家气场不合。不过也许营销又要造神吧。
这个问题的回答下真是难得一见的大联合,女权、左人、目田组成的进步壬,对垒的是劳保、右人、神神、粉红组成的保守派,比起神佐合流我感觉目左合流更恰当
真可笑,这么多的回答,没有一个是看过电影了来发表意见的。
没有任何电影内容细节,也没有一个是内容出发。
最高赞更是惊人,第一次见骂导演是骂导演平时上网的姿态的。
觉得女性电影一定就是在骂男人的,挂号看看是不是得了 NPD 吧。这个电影男性都是镶边配角甚至没有姓名,故事跟你都不相干,也不知道怎么就触及男性敏感神经。
我看了两遍,没办法抛开性别立场来谈这个电影,毕竟连笑点都是建立在对女权表演艺术家的讽刺上。9.1 分一定是偏高了,但作为一个轻喜剧小妞电影非常合格,非常可爱,非常动人。
听音效猜声音那段,太温柔太美好了,想起来就忍不住微笑,轻松成为我近五年国产电影最难以忘怀的桥段。
观看感受也非常好,电影院里几乎都是女生,笑点不断,氛围绝佳。
男生建议在女朋友的陪伴下观看。
让好东西们马上开饭的水平,导演想去耶伦那桌
充分体现了贵乎影评人含 “金” 量的一部片子。
看着像屎,闻着像屎,就这么一坨东西,贵乎影评人们硬是一口口吃完了还要对着人大喊:“这不是屎只是屎味的咖喱,不信大家快来尝尝啊!”
刻意制造对立,田园女犬呼呼响。真恶心。肯定扑大街。
我看了这部电影,这绝对不是一部如预告片般标榜的纯粹女性主义的电影,尽管确也表达了一定女性主义的观点,但同时也暗含了许多对 “打拳” 的讥讽。片中满口女性主义口号的角色实则是一个略带负面的人物。
补充说明一下:主创大概率是肯定女性主义的,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品本身具有了生命力,逐渐脱离了作者的掌控。比如片中的小孩拒绝打拳而去打鼓(“打拳”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女主没能拒绝年轻男性肉体的诱惑而和一个流露出男权思想的人上了床;女二反复驳斥女主,坚定宣称 “男人还是很好玩的啊”…… 这一切都表面那种女性主义的“革命立场” 最后还是走向了失控。毕竟,没必要为了某个死板的政治观念,而放弃生活本身的美好。
我想提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就是关于女儿最终还是选择做观众这一点,实在让我非常惊喜。
您看我主页就知道,如简介所示,我一直是把观众这个标签放在第一位的↓
虽然常常写影评,但我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很高大上的影评人,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个观众,我从不觉得当观众有什么不好,也并不认为只有站在舞台上的人才值得尊重,而想要当一个纯粹观众的想法,我也是从小就树立的,原因我还记得,是因为看了小说《牛氓》,我被其中的故事所震撼,对主角的孤独牺牲感到非常的怜惜和发自灵魂的哀痛,那一刻,仿佛跟他精神相通的共鸣震撼了我的心,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永远做一个这样的观众,做创作者们隔世的知音。
而年幼时就沉迷各种大部头名著的我,也正像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样,对于学习其他更显眼的特长毫无兴趣,每天只是抱着本书在那看,天天被母亲从手里抽走书,要求我看远处看绿色,但也没避免眼睛近视,最终只能在 18 岁做了手术了事。
当然,什么都阻挡不了我最终还是成功的成为了一个资深观众,我看了许多的电影和小说,不断的撰写文章和评论,每一篇都发自内心,绝无矫饰,无论是否有人关注,我都干得很快乐很满足,从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也庆幸自己未曾被人动摇,一直坚定的走到现在。
而这样的我,在看到故事中女主铁梅和小叶对女儿各种灌输当观众没出息,只有自己站上舞台作为创作者才有价值的论调之后,真的是… 甚至都没咋生气,因为我也理解,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站上舞台当主角更有吸引力,在台下做观众不是不好,但估计很少会有人以此为目标。
可尽管能理解,但她们的说辞我是绝不能苟同的,什么当观众会越来越无聊,只有创作才会越来越有趣,这很明显是外行人傲慢的揣测,他们没有真正认真的做过观众,根本体会不到作为真正的观众是一件怎样幸福而充实的事情,也体会不到真正用心的观众的存在,对于创作者和行业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但我作为资深观众也明白,这样的一部商业电影里,为了要表现角色的成长,将 “脱离观众身份站上舞台” 作为女儿突破自我的标志性改变,也是很合理的发展,倘若女儿想做观众确实是出于胆怯和逃避,那么不当观众对于她确实也没什么可惜的,只不过对于我这个真心把做个好观众当成一生的事业来追求的人来说,多少有点不爽,而已。
但没想到的是,她最终在突破 “自我”,站上舞台,完成演出之后,却并没有像通常的套路那样,爱上做一个鼓手,而是很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说我能感受到,做鼓手并没有那么愉快,做观众也不是不得已而为之,她是真的喜欢做观众,享受做观众,而并不喜欢和享受做鼓手。
所以,归根结底,需要成长的原来并不是女儿,而是思维古板的母亲,当然母亲也是好心,但她并不真的了解她的女儿,也不了解女儿在做的事情,人终归得选择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去做,而非迎合亲人或社会的刻板印象,做一个受人羡慕,但自己却内心痛苦的人。
没想到这电影居然能够思考到这种程度,它在最后给予了我这个观众尊重和理解,就凭这一点,我想我是应该感谢它的。
昨晚下班去看的,不论电影中的 “女权” 或者 “独立女性” 意识是否太过浓烈,作为轻松喜剧电影,已经超过大部分了,所以,值得一看,推荐,推荐。
此外,有那么的男英雄电影,多两部女权电影平衡平衡市场,也没啥。。。
在萨特看来,人和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总是在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绝对的恶」是指拒绝承认他者的主体性,把他者看作能被折磨和杀害的物。——波伏娃《以眼还眼》
主体性,是我理解关于《好东西》这部电影及其女性主义表达的抓手。
主体性是什么很容易理解。
我们一定听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这样的话,可惜这终究只能成为某种美好的祝愿。哪怕从几何意义上来说,一个图形也只能有一个中心,由人组成的集体也是一样。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当做主角,被关心、被在意、被照顾感受。无数文艺作品讨论的问题都与这件事相关,并不仅限于女性题材的电影。《红与黑》如是,《汉密尔顿》如是,甚至「你瞅啥」的看与被看也和主体性脱不了干系。人与人的交往充满了对主体性的争夺,这种主体性的体现有时候甚至超越简单的索取 - 付出关系,用美国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台词叫做,it’s not all about you.
但具体到电影领域,几乎每部具备大众娱乐属性的电影都会带上男女之间的浪漫关系,但这些关系当中,主体性显然永远被作为故事主角的男性英雄牢牢把持,这种情况的不妥之处往往体现为,这些故事当中出现的女性,仿佛是只为了给男主角提供浪漫对象和性爱伙伴而存在的,除了美艳的肉体与对主角一往情深之外别的一片空白。想必大多数观众对此都有感受,在此不多赘述。邵导上一部作品《爱情神话》,就笑意颇浓地调侃了这件事。
相比于聚焦男女爱情的前作,《好东西》的视角更多聚焦在女性生活本身之上。工作,带孩子,交朋友,出去玩,谈恋爱,动摇,失败。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题材或者方向的不同,而是女性主角的主体性的彻底彰显。
宋佳饰演的王铁梅作为本片的第一主角,行动逻辑是极具主体性和反性缘的,她努力做一个好编辑,好妈妈,好邻居,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活得极其带感,走路带风眼神带刀,但与此同时也随时在面对着疲惫和挫败感,对孩子的反应一筹莫展,或是因为自己没能兼顾好工作与生活而深深自责和难过。在影片推进的几乎每一个关窍上,王铁梅的行动都并非为了异性关系而进行,而是在工作和带孩子。她有自己的逻辑与判断标准,讲道理但不屈服,旁人几乎没法使用什么招数干预她的决定【作为对比,小叶喜欢的渣男说的话就有极强的招数感,每个字都像背台词但直指自己想要的结果】。你可以说工作恋爱亲子关系这些事件本身看起来是几乎所有小妞电影的标配,但每件事里,对于主体性的格外强调非常明显地体现在每个情节的处理当中。
随手举个例子。鼓手拉黑铁梅是指望对方被自己的拉黑行为伤到,用这样的表达态度来争夺主体性,但铁梅浑然不知则宣告了拉黑行为的无效:「内心戏别往我这儿撒」。
作为镜像对比,电影中的男性角色,章宇和赵又廷,反而被放置在了传统电影当中的女性位置上。且不说塞了不少笑料的台词,熟悉一些电影评论概念的朋友们也许听过「贝克德尔测验」这个概念——这两位型男好像没法通过本测验!他们的对话内容几乎全都是关于女主角的,争取她,挽回她,属于是纯纯的倒反天罡,有意思极了。这是否算是某种女性叙事的矫枉过正呢?我觉得算不上,这样的处理更多是一种基于电影艺术创作历史本身的戏仿式手笔,非常类似的主流商业片有《神奇女侠》,其中的 Steve Trevor 无疑也经受了类似的处理——他被塑造为了传统冒险题材电影当中「待拯救的女性角色」的形象。
而王铁梅在面对约会关系的时候也没有过于极端或一棍子打死,做得不好就承认、尊重他人的付出和乐于改变自己的看法,也让故事显得并不苦大仇深,可以定格在会心一笑之中。
大美女小叶是显而易见的恋爱脑,但是答应了小孩要戒酒就真的不喝酒。小孩认认真真思考自己究竟要不要学鼓,尝试了新的位置就开始好好学。这两个角色显然与王铁梅有不小的区别【废话】,但在人物弧光上三条线相互交织与扶持,每个角色都在练习怎样更好地向前生活。
值得一再强调的是这种主体性显然是本片创作底层逻辑上的核心基因,是故事写作中创作者时刻在守着的一条线。相比于大多数国产现实题材女性主角作品,无论是职场剧还是恋爱剧,大多数的作品会聚焦于某种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大团圆结局,也就是通过塑造「好人有好报」的逻辑来肯定女主角,《好东西》则不然,王铁梅对于女儿视力下降的忽视成为戏里戏外读者与观众对这个人物口诛笔伐的理由,电影当中的王铁梅也完全没有回避自己把一些事情搞砸时的懊丧,大获全胜的爽文叙事并不存在。但《好东西》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你拒绝以依附别人的状态而存在,那么失败就是你人生在世绝对不可能避开的事情,你当然得学会去接受它,同时摆脱「我必须要在每个战场都打漂亮的胜仗」的思维定势。
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电影的叙事自然地带观众走向这样的问题:当一个女性选择同时兼顾事业、家庭、朋友和舒适的生活时,她为何会极其难以接受自己的失败?这个问题单拿出来看似不着四六,但当我们更全面地回顾我们在生活当中时常听到的说法时,我们会发现,非常习惯拥有主体性、乐于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男性主流叙事,有无数探讨如何面对失败的杰出作品,男性可以非常便利地在从伟大艺术作品到公共空间讨论,各式各样的叙事当中获取精神力量,平衡自己面对失败的心态。但女性在面对同样的困境的时候,能够提供帮助的精神力量却明显稀少,也难以找人稳定地分担。女性面对「兼顾」这个挑战,几乎是不胜则死的局面,一旦出岔子就会痛入骨髓千夫所指,哪怕她早已知道成王败寇价值观的荒谬,在自己撞到同样的难关时,也做不到好好开解自己。这背后的状况,正是电影当中被前夫哥掉书袋提及的,「结构性困境」。
在这层意义上,《好东西》的叙事是极具价值,和让我们等待了许久的。塑造这样一个角色和一群可爱的人,让她们在这个故事的语境里经历悲欢,每个选择都认认真真以自己和自己在意的人为先。不主动成为任何人的附庸,哪怕是自己爱的人,哪怕是恋人或孩子【不因没法带孩子出国旅游而过度愧疚,但当孩子不愿上台时坚决成为她的保护】。这部电影也无意指责任何人,故事里出现的角色没有完全不可爱的【小叶口中连她经期都搞不明白的母亲也在台词中点明同样是被虐待的受害者】,好东西是每一个认真去活、去爱的个体。在为女性找回主体性这个进程当中,这部电影仿佛有着温柔而坚定的手,让铁梅和姑娘们稳稳地站在每位观众面前。
这本不应有多难,但我们真的等这样的故事等了很长的时间。
前段时间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灯塔研究院发布了《2024 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截至 10 月,2024 年购票用户中女性占比 58%,也就是过半。在电影被发明出来的一百多年里,男性观众在大半时间当中都是主流消费者,而这一状况已经成为过去。而真正为女性创作、言说女性处境的好作品,在数量上明显与 58% 这一数字是对不上的。所以,我们一定可以期待,会有更多像《好东西》这样的作品被创作出来,让女性观众真正笑自己所笑,感自己所感。
《好东西》影评:我认为,大部分男观众根本不可能完全看懂。
文 / 叶秋臣
上次用这个标题来写文章,还是在叶秋臣评价《芭比》的时候。
你可能没看过完整的全片,但你若是关注电影市场,肯定或多或少会被一些打拳的信息刷屏。
虽然热度很高,但《芭比》很难让部分男性观众产生共鸣,所以作品的口碑也呈现了以性别为界限的两极分化。
在讨论女性议题上,《好东西》要比《芭比》的完成度更高。
故事结构非常完整,台词生猛且犀利,所述情况更接近中国女性现状,片中涉及的情感组合更是兼具了尺度和热点。
能拿下豆瓣 9.1 的高分,不是没有缘由的。
我非常喜欢《好东西》这部电影,甚至还想二刷、三刷,N 刷,无限刷。
相比其他提前离场的观众,我是完整听完片尾曲才走的(保洁大爷和大妈们最讨厌的类型),最后没有彩蛋,但我仍然回味无穷。
两个小时太短了,没看够。
等后续资源出来了,肯定要留存一份偶尔翻看。
我不太同意这是一部单纯的打拳电影,《好东西》其实是在以一种尝试的态度去探讨女性的困境,引发女性的思考,呈现女性应有的自由。
由于上映期间没办法放台词截图,而且点实在太密集了,看一遍肯定写不全。所以叶秋臣决定等该片下映后再写深度解析的长文,详细把全程的观影感触都认真聊一聊。
这一篇,只谈一些关键心得。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透,介意者请慎入。
1. 女性专属
我去的这场,影厅里大概来了 41 个人,其中大部分是女性,粗粗数了数只有 5 位男观众。这 5 位男观众,有位老先生是陪爱人过来的,还有 3 个小伙子应该是同女友一起,剩下的那个大概率是电影爱好者。
先说结论吧,《好东西》就是专门拍给女性观众看的作品,里面的痛点、爽点、笑点,全是围绕着女性而展开的。
大部分男观众根本不可能完全看懂,因为他们不存在类似的困境,性别决定了他们把红利当成了理所当然。他们因为看不懂,所以才会对此片进行攻击和抨击,甚者会打出最低的一颗星差评。
这并不难理解,毕竟这相当于一个极度远离他们现实的故事。
剧情讽刺了诸多社会现象,但多数是从女性视角出发。难得的是,叙事方式并不苦大仇深,风格反而非常轻松诙谐,嬉笑怒骂间就把观点都强力输出了。
但是,你真的以为电影只是站在了女性视角去考虑问题吗?
不,他们把看不懂的男观众也放入了这段故事。
赵又廷饰演的前夫,就是这个角色。
所有人虽然未必都有姓名,但他们几乎都有姓,敲架子鼓的叫小马,美艳的女邻居叫小叶,男海王叫小胡(毕竟他表示尊重女性)。
但前夫姓啥,从头到尾没提过。
王茉莉姓王,和王铁梅一样姓王。
这意味着当初离婚后,王铁梅就给孩子改了姓,跟自己的姓了。
前夫嘴上说着要配合绝经同步去做结扎绝育手术(实际没做),嘴上说着自己可能都不认同的虚空大理论(女性伟大),嘴上在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育儿工具),但实际上内心是不认同王铁梅的,他更是无法完全遮掩自己的大男子主义。
他的身份只是王茉莉的血缘父亲,仅此而已。
若非如此,也根本不会出现在这段故事里。
当然,他的雄竞部分确实提供了大量的笑点。
但我们之所以会笑,是因为我们看懂了 “打鼓不打拳” 里面的隐晦。
如果男观众看得不爽了,电影还会教你怎么办。
老师在黑板上写的 “举报”,就是唯一的答案。
但这份举报,不会影响王茉莉成为语文课代表,也不会影响《好东西》是一部绝佳的优秀电影。
2. 关于主创
本片的导演邵艺辉,是个 1991 年出生的妹子。
有意思的是,她的出生地山西太原,刚好也是电影里王铁梅和王茉莉的老家。
《好东西》里王茉莉的很多设定,应该都源自她本人,毕竟也是被生活狠狠捶打过的。
那句 “领导要来参观,老师说我很会鼓掌”,应该是专属心酸。
她可能曾经也是那个写出过 “我不再幻想” 的孩子,抱怨过人生太难,但好在持续不懈的努力让邵艺辉幸运地被大家看见了。
邵艺辉是个很有想法的创作者,从小喜欢写作,最早是以编剧身份入行的,后续则是专注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领域。
2021 年那部口碑爆棚的《爱情神话》,就是邵艺辉自编自导的。
《好东西》在宣发的时候,包括海报上写的都是《爱情神话》平行篇,意味着两者具有相同的创作风格。
她也的确做到了,甚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里插播一下,片尾字幕里个人鸣谢中写了徐峥的名字,也算是两个作品之间的梦幻联动吧。
《好东西》这部片子最牛的,不在演技层面,而是剧本和台词。
在创作过程中,我感觉到邵艺辉是带有浓烈情绪的,就像片中啤酒罐里的气,轻轻一拉就在高潮时爆开了,但她还是尽量以平稳的叙事去完成这段故事。
她为什么要拍《好东西》这部电影呢,其实片中的台词也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总是重复性悲惨叙事,不利于改善女性处境。
换了一种幽默的风格,或许大众的接受度能更高一些吧。
目前的产量虽然不高,但未来我将持续关注邵艺辉编导的电影,并期待她能够带来更炸裂的高质量作品。
2024 年的宋佳开挂了,一部豆瓣 9.6 分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没错,又涨了),一部豆瓣 9.1 分的电影《好东西》。
热度和口碑兼具,影视双开花。
王铁梅这个角色不是完美无瑕的,但她已经尽全力去维护人生中的每一层角色。
几乎没有什么是她不会做的,就算是把女儿扛起来坐在肩膀上,修理所有的家电和家具,一系列被大众认为爸爸的专属行为,她也都能搞定。
她在追求完美,有时候甚至忘了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完美,直到最后才大彻大悟。
赵又廷的角色给他的发挥空间不大,但笑点确实不少,就像《芭比》里不能缺少那些公司的男高层。
他基本出场就是金句,因为只有这个前夫是站在另一个立场上来表达的,所以才能撞击出激烈的矛盾火花。
钟楚曦 2024 年的电影都很不错,《从 21 世纪安全撤离》和《好东西》都值得看。
小叶这个角色是缺爱的,她的妈妈没有给予她足够的情绪价值,所以处于自卑和抑郁,一直走不出来。她是在王铁梅母女俩的身上看到了希望,才将自己从深渊里拉了出来。
章宇选电影本子的眼光真的太绝了,高分扎堆,有种箭无虚发的感觉。
豆瓣 9 + 的有两部,分别是《好东西》和《我不是药神》,8 分档也有两部,口碑和演技都不俗,可塑性极强。
看到任彬和王菊同时出现在演员表,且都是都市题材,有种《爱很美味》小范围团建的感觉。
任彬除了男海王设定,举手投足间甚至还演出了另一种人物属性,但电影并没有对此进行展开。
王菊是个认真写稿的打工人,设定可发挥空间不如在《爱很美味》里多。
3. 关于看点
《好东西》这部作品,坦白讲开头真没看出来有多么惊艳,最多只是比一般电影敢拍,另外就是接地气一些罢了。
但越是往后,力道就越是猛烈。
最后的最后,只剩下拍案叫绝。
尤其是王铁梅带着女儿在路上走,两侧有人齐唱《明天会更好》,专门掐掉了最后一句歌词。
那是一种在希望里表达绝望,在绝望里寻求希望的感觉,很绝。
这个社会在不断地内卷,卷得越来越早,参与卷的人年龄也越来越小。
王茉莉的班上,一半的同学在学钢琴,大部分表示都出国旅游过(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都这么说)。
王茉莉之所以想撒谎写 “法国”,就是因为巴黎的 “凡尔赛宫”,以此来讽刺凡尔赛行为。
这还只是公立小学,王茉莉就已经处于相对自卑的状态了,甚至一度被洗脑觉得 “做观众也很好”。
这是女性意识觉醒之前的情况,说的不止是王茉莉,还有很多女性,不限于小孩子而已。
钟楚曦饰演的小叶,就比王茉莉更像小孩子。
电影中,处处都有评价女性的戏。
小胡看到小叶的时候,说你比照片上要瘦。
楼管大爷都明白,不要轻易去评价女孩子,但有些男人不懂。
你看,电影里也并不都是坏男人。
为了让那些不懂的男人懂一懂,且必须找个方式让他们尝尝懂的滋味,所以才有了王铁梅反向跟踪的剧情。
你不是喜欢跟踪漂亮姑娘吗,我也让你尝尝女性被跟踪的滋味,不好受你也忍着。
那句 “把它骑到没电,累死它”,也是在巧妙地以物喻人。
电影里有海量细节都很用心也很有诚意,一刷根本看不全,我只简单列一部分过程中观察到的。
很少有台词里把 “文身” 这个字写对的,但《好东西》做到了。
王铁梅在小叶的开导之下,明白了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尽善尽美,此时宋佳穿的 T 恤衫上也写着 “YOU CAN’T DO EVERYTHING”(你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
不止是王铁梅,所有人都是。
一个细节,就把情感渲染到位了。
其实可以自己观察一下,王铁梅每个时期的衣服图案上都有内容。
王铁梅他们卖货的时候,书的名字叫 “看不见的女性”。王铁梅他们做的号,叫做 “女子东西”,合在一起就是 “好东西”,就是希望女子东西能被看见,好东西应该被人看见。
他们公司共运营三个号,一个是大尺度博眼球卖货赚钱用的,一个是写深度内容满足新闻理想和梦想的,另一个已经被封。
那句台词说得够犀利啊,就是用胡编乱造的,来养活枯燥乏味的。
但这个现象是谁决定的啊?
是读者。
创作者为了迎合读者而写,那么写的东西就不是东西,更不是好东西。
但 “好东西”,不一定有人看,甚至可能还有人去骂。
叶秋臣自己也是写东西的,所以他们发布的界面我看得格外亲切和熟悉,也对某些恶评的相似表达感到无奈和沮丧。
写东西的人,如果真情实感投入进去了,是没办法不在意评价的。
不码字儿的人,不发文章的人,不懂。
对待恶评,创作者要怎么做呢?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乐队的名字就是答案,无条件投降。
没有争吵,吵也没用。
观点不同,各自保留意见已经是最后的体面了。
写写写,继续写。
我们不能因为差评,就不去写作文了。
就好像我们也不能因为差评,就不去拍电影了。
在《好东西》里,台词全是精华,偶尔带点颜色,内容超级有梗,就算是随便一句 “女明星也要做无偿家务劳动” 的话,信息量都爆棚。
有两场戏,至今都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场是王茉莉听小叶收音的素材,所有她幻想的壮观画面,其实都是女性家务的另一种形式,下暴雨 = 煎鸡蛋,龙卷风 = 吸尘器,榨汁、打包、做饭…… 家务活是无穷无尽的,做家务的都明白,我一定会反复观看这段大型女性家务秀,很多次。
此处的剧情厉害在哪里呢,因为这比大声吼嚷 “我做了多少多么不容易” 要高级多了。
第二场戏,是他们围坐在一起吃面。如果你打算去买票观影,那么在 “面” 这个关键元素出现后,一定要竖起耳朵认真听,因为这段戏简直赞爆了。
当你看着王铁梅在地铁上睡着了不小心倒在男的肩膀上被瞬间嫌弃,接着下一秒就能看到她被另一边的姑娘把头拽了过来并回击一个犀利的眼神,你就会明白 Girls Help Girls 是本片最基础也最浅层的理解,事实上电影想表达的远远比这个观点要更多,更深,更广。
有人问过我,《好东西》真的能与《让子弹飞》等等高分电影媲美吗?值得站上这个高位吗?它配吗?
我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问。
观众不是专业的评论家,他们评价时只遵循自己内心的原则,而且这个原则和规则因人而异。
我的原则就是,这段故事讲的有没有反映 “现实”。
如果讲的是现实,那么就能令人产生共鸣,就能让你进行深度思考,就能让你在获得答案后喜悦并释怀。
中国终于也有专属于我们自己的尺度电影了,真不错。
如果能让你开心,那就是好东西。
《好东西》,真是个好东西。
作者信息:叶秋臣,女,知名自媒体人。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剧评推荐:
这部电影说到底就干了一件事。
把 “第一性”“第二性 “的叙事颠倒了过来。
或者说,用和当下相似的政治形态,模拟了一个局部的 “如果女性是第一性,男性是第二性” 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大量设计都能够看到这种性别互换的叙事逻辑,甚至包括网络差评都和现在的 “小仙女打拳” 如出一辙。
所以整部电影会处于一种非常荒诞的讽刺当中——这同样是一种 “男女互换,评论过万”,只不过调换的不是行为,而是“第一性” 的位置。电影当中想要做事业的是女性,想要顾家庭的是男性,拥有 “关系定义权” 的是女性,湿身要露出性感姿态的是男性,被冒犯到网上骂街的是男性…… 和现实当中的主流套路都是相反的。
所以整个电影结构上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里面的女性困境对应到现实当中的男性困境,而里面的男性困境对应到现实的女性困境。而作为观众是不可能完全抛开自身的生理性别认知角度,这实际上就是某种 “游戏”,或者说 “角色扮演的体验”。
女主的设定其实就是传统大男主的感觉——又要有事业上面的追求,又要赚钱又要带小孩,能力明明很强却好像做不出什么成果,但依然怀揣理想。鼓手是一个仰慕主角的异性,能够在小孩上面帮助一些,最后就有了一些交集…… 还和前妻有点争风吃醋的段落,你会觉得如果铁梅是一位曾经的成功男性,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
而小叶的故事可以参考经典的《杜十娘》,性别一转就成了经典叙事。
所以整部电影的 “温和” 之处在于,它除了做了一次交换,其他并没有展现什么极端化的场景,亦或者把两性关系用什么奇观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都是很日常,大家很熟悉的叙事套路。但是它激进的地方就在于,这件事情之前没有人这么清晰明白的呈现出来过——至少近些年的主流院线电影是没有的。
而导演实现这样一种交换的方式,就是非常高水准的视听语言。这种精准而又有一些微妙差异的呈现方式,很好体现了导演细腻的一面,整部电影保持了相当快的节奏同时依然有大量值得琢磨与体验的细节。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比《爱情神话》更好的一部电影,尽管《爱情神话》也非常棒,但并不像《好东西》这么有时代性,能够很好捕捉到当下的很多情绪。我还是觉得有时代感的电影值得更高的评价。
这次没有徐峥监制,《爱情神话》到底是导演功力还是徐峥功力,且听龙吟。
前两天跟女朋友去看的,结论是挺好看的。
我是一个比较讨厌女性主义叙事的人,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女性主义叙事,无论是不是激进女拳,都有很重的怨气,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抱怨。
这部电影展现的东西都是温和的,它讲述的女性面临的困境,是我能够理解的,且它没有将其归结于性别歧视和男性压迫。
一言以蔽之,它没有攻击我。
有的只是一些并不冒犯地小调侃 (对比某杨性脱口秀。我没有看预告片,有人提到存在什么男性原罪的片段,几个镜头你看了电影就知道,是非常高明的小品,男性打女拳映射的是现实里那些女拳男博主呵拿女权当时尚单品的人,电影对其明显是批判的戏谑的甚至说是嘲讽的,剧里的角色对其也完全没有当一回事。
这样的女性主义电影可以来更多,我个人很愿意接受。
以及电影里有一组声音蒙太奇的片段,真的太神了,不看别的,就这组镜头我都觉得值回票价了。
补充一下,我们是临时选的电影,进电影院之前都不知道这部电影讲的啥,所以完全没有任何预设,一直到前夫哥滑稽女拳那里才有点反应过来,看完之后我还以为这部电影评价会挺好的,结果各个平台上还是受到明显抵制。
我能理解,这些年女拳搞的大家都很烦,看到女权就有点应激,讲实话如果事先知道这部电影涉及女拳的话也很难说我还会不会带女朋友去看,
但我看过之后确实觉得确定去质量上乘的电影。不去看我可以理解,但是很多影评明显是有点断章取义的,好像根本没看过电影一样,或者就是故意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打拳引流的,这个问题下面几乎所有夸电影的都在被质疑是挣钱的。
这样有点太无脑太烂了,属于是被女拳同化的斗争水平。
真话才会让人恼羞成怒
看看评论区
就说猜得准不准吧
看完点映
就猜到
这部电影一定会让知乎众多的小镇做题家破防
我真的服了呀,你乎是觉得咱们国家的电影导演拍的都是国家形象宣传片吗?还是政治思想普及片?
这种评价就跟我妈看《我的我的祖国》里《北京你好》的时候生气 “为什么讲到北京人主角就是个混混,其他人就都是军人、科学家、空军” 一样,干啥呢?
我去电影院,笑了两个小时很开心,感觉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候一样。除了结尾女儿上台之后有点儿刻意煽情之外哪个地方逻辑推不动了?
宋佳演的这角色照顾自己孩子这么长时间连孩子近视眼都不知道,这还叫女性主义?
而且没任何人渲染宋佳他们穷啊,我看不出来这是讲底层人民生活的,茉莉同学个个都出过国,她自己还能和贾樟柯合影,这是一般人吗?咋买不起上海好房子就一定是穷鬼了?你装什么外宾呢?
噢一个电影里,非得男的女的都是好人,都没毛病,都伟光正,不然就是屁股歪,干啥啊一个小品电影,还得这么审视,哪个电影经得起这么审啊。
我最烦的就是豆瓣那群女的非得说《碟中谍》前几部里女人都是围着男人转、《阿甘正传》里女人形象要不刻板要不堕落,还要上一遍价值啥啥的,你乎能不能不要一个德行啊,有必要吗?
看豆瓣评论区有多少人在前言不搭后语的破防你就知道这部电影有多写实。
豆瓣高赞的一位顺直男写到 “电影离现实甚远”,我想说你说得有点对只不过你忘了加上“你的” 两个字,是离你的现实甚远。当别人特意把另一种现实拿到你的面前给你看、让你开开眼界的时候,你却选择继续当你的井底之蛙。
《好东西》或许不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电影,但真的是我看过最有共鸣的作品,平均三分钟共鸣一次。也是我看过最能反映我所看到的上海生活的电影。
1. 钟楚曦和任彬演的这一对真的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对于大城市 situationship 这件事情的如此细致刻画。城市精英男性嘴里的 “不擅长建立关系” 和“我不想被恋爱束缚”背后的意思只是我不想对你负责 and 你不是能助我事业一飞冲天的白富美。任彬演的胡医生的 notintoltr 真的是大城市精英男性的群像刻画。钟楚曦演的小叶为了维持这段关系勉强装出潇洒的样子太令人心疼也太太太真实了,但是 girl,你要的不是这种关系,你应该明白的。
整部电影唯一有点脱离现实的一点也是在这一对身上,就是在小叶被错认为自杀送到医院去后胡医生居然被感动的来找她还要确定关系,现实中男方只可能是拉黑电话微信一条龙,彻底断绝和这个疯婆子的来往。哪怕真的有那么一点可能,胡医生的真的来求和、要求小叶和他在一起,作为恋爱脑的小叶也大几率会被感动的一塌糊涂然后和男生在一起,恋爱脑没那么容易治好,真的;
2. 在中国性羞耻这件事情依旧很普遍,性教育匮乏,对于单身女性的性生活审判可怕,打几个炮怎么了,没违法没犯罪的,怎么了到底? 带孩子就不能恋爱不能打炮了? 更可怕的事情是做这种审判的人不只有顺直男性,骂得更多更狠的竟然还是来自一辈子遭受性压抑的其他女性,电影在复盘铁梅文章负评的时候就说到同样群体却无法共情这件事情。
永远别指望你们都是弱势、都是女性或者都是 gay 或者都是母亲,就能互相理解,说实话你想想,爱汪小菲觉得汪小菲是傻小子的无业宝妈能理解你吗? 大骂翁青雅觉得彭高是清纯大男孩的彭高梦女能理解你吗? 张口闭口说我不需要任何权利的粉红 gay 能理解你吗?
3. 强势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永远很难理解弱势群体而且永远是一副我已经很理解你你已经有很多权利、干嘛还作的嘴脸,但是殊不知自己根本深深陷入无礼歧视、自我感动的循环中。不管是在撕内衣这件事情还是孩子爸爸在车上自责是自己伤害了铁梅这件事情。孩子爸真的让我想到了火影,岸本齐史对于女性最垃圾的刻画就是所有女性的成长堕落失败成功通通都要围绕着男性展开。稍微有点个人意志的女主角却又被一众沉迷于雏田式女生牺牲的男的打位绿茶。
4. 电影小心翼翼地去探讨同性关系议题真的让人好感动,也很生动地展现了上海的现实环境。大家注意乐队里两个乐手的眼神互动,吃日料的时候背后坐的两个男的,水果店出来的时候站在店门口的两个男的,还有铁梅 t 和小叶 p 的假夫妻关系,以及最后接孩子的时候,背景里模糊的两个爸爸。好上海,好先锋,好敢也好感动。
5. 即便如今泰勒斯的一部分粉丝群体已经有点过于癫狂,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这位新时代的麦当娜和芭芭拉史翠珊作为时代女性偶像的伟大意义。偶像的力量是伟大的。小孩穿着时代巡演的 Tshirt 上台的时候,因为泰勒斯而鼓起勇气的时候,真的热泪盈眶。
6. 三个人的万圣节 cos,我哭了,今年上海大整治万圣节。真的好敢演!
看了下无孩原神男不满的点,一个是说 “评分 9.1 虚高”。我是真的感觉这言论有点“普信男” 了,作为豆瓣常年辩护律师的我必须说一句,在没有不可抗力干预的情况下,豆瓣上的电影评分条目本来就是先高后低的,随着上映时间延长,被早期口碑吸引来的 “路人观众” 增加,评分会渐渐回复到一个相对 “正常” 的水平。《好东西》的 9.1 分是在只有 29 万评分人数(11 月 25 日数据)的情况下获得的,后面掉个一两分很正常,不要拿《我不是药神》(223 万人,9.0 分)、《让子弹飞》(181 万人,9.0 分)这样的评分已经稳定的作品去比。
还有把 “没上映就显示评分” 视为一种阴谋的。其实豆瓣原本就是没正式上映就显示评分的,这本来就是点映的意义——通过初期评分对一般观众形成决策参考。只是因为前些年有些国产电影出品方(后来还有部分网民)没事就去举报、发律师函说“豆瓣恶评我们国产电影,大老爷要给我们作主啊呜呜呜呜呜”,豆瓣才大范围延迟显示评分的,那种延迟反而是不正常的。
但我也理解无孩原神男的情绪,他们处于一种主体性焦虑之中,因此动不动把焦虑投射到 “公共舆论场”,将诸如电影票房、评分、游戏销量、奖项之类的东西视为自己的胜负。但老实说,过于看重这些外物,本身就是一种不够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气概的行为,我谦卑地建议无孩原神男们好好思考一下。
说回电影本身。本身是相当欢乐的,有些地方甚至有点猥琐,但又让我感觉猥琐得有点可爱而不是可憎。举个例子,Richard Hu 医生误解王铁梅和小叶是钕铜时,表情是震惊和窃喜混合的,带着一种 “我老人家真是魅力超群啊竟然把同性恋掰直了!” 的感觉,非常好笑(当然,这种 “掰直另一个性别的同性恋” 的成就感大概也是两性皆有的,只是在此处恰好是男性)。
又比如两个男角色之间 “读过几本上野千鹤子啊” 的对话,我听到的是某种介于认真和讽刺之间的感觉。一方面,相当多男性对于女性处境确实很无知,对他们来说,读一读上野千鹤子确实是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在另一部分男性(就比如当时那两位男角色)里,“我读过上野千鹤子”已经是一个打造 “女权男” 人设的时尚单品。
所以我对它整体评价是比较高的。接下来说不满意的地方。
王铁梅的 “调查记者到新媒体主编” 这个职业发展路径其实展开得不太好,尤其是我本身是记者出身,会觉得这一块很薄弱。以及,王铁梅的设定多多少少令我想到了敬爱的咪蒙老师!
还有就是全片整个的 “主线剧情” 还是有点虚,所以给人感觉更像一个小品串烧。
但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细节:茉莉把王铁梅和小叶画成了油画人物——应该是金斯伯格和弗里达,这两位本身也都是与女性主义有关的人物。但我喜欢这个细节不是因为它与女性主义有关,而是它疑似与万圣节有关,万圣节在此地具有一种詹姆斯 · 斯科特意义上的符号价值(当然我不确定导演的 “作者意图” 是否如此)。
最后再展开一点关于片中男主角小马的摇滚乐手身份的分析:
从月亮组锐评小马(章宇)说起这条评论的缘起是我看到月亮组里有不少人在讨论 “《好东西》里的章宇像赵子健(邋遢)+ 管啸天(性丑闻)”,就想到本片中一个值得讨论的点,就是摇滚乐及其从业者在性别政治中的角色。
二战后的摇滚乐起初是一种(白人)男权社会中的叛逆男青年亚文化,乐手几乎都是男性,在歌曲的文本内容中,女性的角色就算不是无关紧要,至少也是高度客体化的。但那一时期,女性有一种参与其中的方式:成为 “果儿(groupie)”,也就是 “以睡到摇滚乐手为目的的青少年女性”。
在我理解,这一行为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就是女性通过这一行为将感情与性(尤其是后者)的主动权拿到自己的手中;第二重是通过这样的性 / 感情关系,女性与摇滚乐这样 “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被联系在了一起。
因此,在那个语境下,“果儿” 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 “女性主义”。契丹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只是比欧美世界要晚得多,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打开国门之后。
但好玩的是,契丹很快又迎来了 “再朱子学化” 的过程,也就是说,至少从网络舆论来看,性和感情的 “洁” 又变得重要起来——当然这里面也至少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有一些人从来也没有接受过 “开放” 的观念,只是他们原本不在网络发声,后来开始说话了;另一个是好像有一些原本应该是 “进步派” 的人 “变得” 不那么“进步”。
“果儿”的出现和 “再朱子学化” 两个过程叠在一起,也就产生了月亮组(或者至少 “晚期” 月亮组)里的那种张力,似乎一些女性既要追求“(性和爱)自由”,又要去“打渣男”,男性摇滚乐手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变得有些负面了。
然而站在男性这一边来看,摇滚乐似乎也在很大程度上担任着 “撩妹单品” 的角色,换句话说,又相当多人是为了 “果儿” 才开始搞摇滚乐的。
那么问题就在于:这么做,“对” 吗?
如果把摇滚乐换成健身、服饰穿搭,好像没太大问题,毕竟人们认为这些行为中求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摇滚乐似乎多多少少有一点不对,这大概是因为在中国,摇滚乐本身阴差阳错地继承了一种 “言志” 的士大夫传统,而不可以像摇滚乐的黑人音乐前身那样,是 “身体” 的,是 “欲望” 的。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要指出,导演将女主角的暧昧对象设定为一个摇滚乐手,有一个微妙的文化语境,与当下更年轻的世代之间有略有区别,这让我有点难以相信她是 1991 年出生的(她的偏好更接近 80 乃至 70 年代的人)。
《好东西》好,《好东西》的营销恶心。
虽然《好东西》是好电影,但上映之前一周就 “豆瓣显示有 6 万人看过” 这个事儿,我觉得确实也有问题……
这个莫名其妙的骚操作,确实很像 xx 公司的手笔。
至于第一个拳法拉满的预告片,虽然评论区很多黑粉骂我,但我还是要替黑粉们说一句:
那个满是 “金句” 的预告片,确实很烂——烂在它为了整活而表现出来的对立冲突,完全与《好东西》温暖的基调不符,更与那几句台词的本意不符——《好东西》里的这几句台词,甚至对 “狂热女权表演艺术家们” 有着很深刻的讽刺……
xx 公司这个骚操作有多离谱呢?大概就是:
给《抓娃娃》剪了一个预告片,告诉大家 “这部电影是在歌颂马成钢的封建打压教育”…… 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儿?
没有群众基础的情况下搞这种骚操作,属于是没骂硬挨了。
但谁让出品+营销方是 xx 呢?它们用骚操作自毁长城也不是第一次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作为制作方、出品方和宣发方的那个 xx 公司,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拍出了一部好电影,所以上来就饮鸩止渴,选择这种竭泽而渔、主动与正常思考的男男女女分割、欢迎拥护性别对立的二极管来开喷或尬吹……
我的好友
说过一句话,很符合这个电影大部分的评论者。
他的意思大概是,在某些人的思维里——“世界上只分「圣人」跟「狗 JB」。”
《好东西》的评论区大概就是如此——预告片爱好者们毫无逻辑地诋毁,小金句爱好者们毫无底线地追捧。
但是这个结果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负责制作、出品、宣传的 xx 公司主动选择的……
他们甚至巴不得那些夸奖电影质量本身的观众,被黑粉们用电影质量之外的原因活活用唾沫淹死——这样一来,本身对打拳行为还有所讽刺的电影《好东西》,就完全失去了争取中立的电影爱好者的机会,成为了一部被框死在无脑拥护性别对立、女性至上的受众群体中狠狠爆金币的粉丝向电影。
只能说,xx 公司此前挨的所有唾骂都是应得的。
首映礼归来,聊几句。
预告片里,那几位男性角色所背诵的打拳圣经,在正片里 99.99% 是在讽刺那些整天用这些拳师圣经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结果现实中,某些群体以为这是在散播拳师圣经思想,狂欢不已……
这么一玩,脑子里但凡缺点啥的人,不论 ta 是打拳的还是挨打的,都会觉得这个桥段绝非友军,而是对方派来的间谍……
凭预告片判断正片质量,以及推导出某个群体是在冒犯 / 破防…… 这很像是懒得思考的二流子干的事儿。
那么,《好东西》正片质量如何呢?
我觉得蛮好,8 分是有的,甚至今年让我笑得最开心的一部电影。
实际上,性别议题都不是《好东西》最大的特点——那种高屋建瓴的东西,一定是基于在电影质量本身去讨论的,倘若角色塑造和故事脉络狗屁不通,那所谓的为女性发声,反而成了拖女性后腿了。
而《好东西》最令我欣赏的点,在于它输出的不是某种说教的情绪,而且实打实地塑造了几个立体的女性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女性的思维逻辑:
高度独立自强但不失温柔的王铁梅,恋爱脑爆棚但确实善解人意的小叶,对世界仍然懵懂但潜力十足的王茉莉……
包括那几个男性角色:
求复合的前夫、求新欢的小马、求 p 友的胡医生——无论是故意还是碰巧,当导演和编剧邵艺辉前辈将这几个男性都或多或少地设计成靠下三路的选择去支配行为的时候,他们尴尬的金句、抽象的行为和猴急的脾气,就都可以理解了。
x 虫上脑的时候,男人确实是这样的。
正是这些可爱有趣的人互相交叉摩擦,才碰撞出那么多搞笑快乐的剧情,从而形成了一种高级的喜剧——有点像曾经流行、至今也让人印象深刻的《我爱我家》《地下交通站》等生活流情景喜剧!
不是那些搞笑的台词塑造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喜剧角色,而是这些熠熠生辉的角色,彼此之间通过长处或短处的衬托,形成的反差+欢乐的氛围,才能说出那些令人能毫无压力地笑出来的台词!
因此,我可以说,并不是因为某些人觉得这是一部女性电影,王铁梅、小叶、王茉莉等女性角色才有了魅力,而且正是因为这些没有雌竞、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在某些人的大胯庇佑下洋洋自得的女性角色,才让人们相信:
女性可以独立担当起一部电影的大梁,可以让那些其实还不错的男性,成为他们的配菜和点缀。
我从来没见过哪部电影能像《好东西》一般能频繁地获得观众的正向反馈,周围时不时就发出阵阵鼓掌的声音。人们为角色和剧情而鼓掌,也是在为邵艺辉鼓掌。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离婚的王铁梅带着女儿王茉莉搬到一座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响的老楼里。在这里,王铁梅认识了为爱不顾一切的邻居小叶,还通过小叶认识了腼腆又热情的鼓手。小叶和她以为的真爱 “炮友男”、铁梅 VS 前夫 VS 鼓手小马、小叶和铁梅茉莉、茉莉和同学张新成,这几段关系构成了电影的全部,也重新解构了性别议题和自我。
此前,我一直以为邵艺辉是一个男导演!我还在想这个导演怎么这么棒,他真的对女性主义、男女对立、女权以及网爆这些问题都有过深入的思考。后来才发现,他原来是她,男性化的名字背后是 “大妇女”(邵艺辉在豆瓣的昵称)。果然,只有女性才会对女性主义有这么深入的思考。
所以,我们才会在电影中看到一个如此不一样的单身母亲。王铁梅不再是悲悲切切,自怨自艾的祥林嫂,好似全天下的人都欠她一般。相反,她就像她的名字一般,既具有铁的刚硬,也具有梅花的坚韧不拔。电影里用不同音乐的声音来还原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嘈嘈杂杂的声音背后是一群任劳任怨的家庭妇女。而且,铁梅自己会修马桶修电器给空调加氟。她什么都会自己做。她说,找男人不是为了给自己干活的。深层次意思,伴侣绝不仅仅止于此,而是精神与灵魂上的共鸣。
而且,这个单身母亲的生活很精彩。除去做母亲之外,她的感情、事业都在向前走。尤其是,她没有刻意控制自己的欲望。铁梅和小马的激情戏是我觉得非常精彩的地方。导演展现出了女性的欲望,女性对异性身体的渴望。爱欲应该和吃饭喝水一般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也应该得到正确的呈现。
另一个女性角色小叶也很绝。《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埃莱娜 · 费兰特讲,一切关系都是母女关系。小叶和母亲的关系非常一般,她从来没有从母亲那里获得爱的正向反馈。来例假弄脏了沙发被狠狠地骂一顿,导致她从此以后都不想来例假,甚至会吃药控制例假。漂亮的大眼睛看了妈妈一眼又被骂,导致她一直都不认为自己的眼睛是好看的。久而久之,她的自我价值很低,配得感很低。这种类型的人在情感中的表现通常都具有高度一致性,非常低就非常容易付出很容易感动。
这也是她极度依赖铁梅,深爱 “炮友男” 的原因。小叶和铁梅之间又像母女又像朋友,但她在这段关系中其实处于下位的。当茉莉在生气时说了气话,我长大难道要像你一样啊。其实这句话很伤人,但小叶第一反应是道歉。她想到的是要修复茉莉和铁梅的母女关系,想到的是自己给茉莉做了不好的表率,但唯一没想到的是自己也受到了伤害。同理,她在爱情关系中也很卑微。仅仅因为对方在相处过程中夸赞过她,小叶就觉得这个男人是特别的是真心爱他的。哪怕铁梅(善意地)讽刺她,“他对你那么不上心你还上赶着去找他”,但小叶就是这么飞蛾扑火。她啊,太缺爱了!!
邵艺辉把钟楚曦拍的意外地好看,好看到有一种很强的破碎感。以往,我对钟楚曦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烈焰红唇秒杀一切的感觉上,好似她是一个只有美貌的空心人一般。邵导镜头下的钟楚曦也是美的,她的卷发她笔直修长的双腿,她在台上唱歌时简直在发光。小叶的身上真的有少女的灵动感,但还有那种叫人保护的破碎感,她和茉莉对话时那滴泪简直流到我心里。
至于电影里的三个男性角色也很有趣。他们虽然连名字都没有,但构成了主要的冲突点。
首先是赵又廷饰演的前夫。他的设定是上野千鹤子的书迷,一直在 “上学”(上野千鹤子的学说)和“女权” 学上进修,张口闭口都是 “我占尽了性别红利”。但很难说他真的理解了女性主义真的做出改变,否则他不会在铁梅搬完家才出现点个卯,更不会因为找不到其他合适对象而反过头找铁梅。他既自得又自卑,自得于自己完全重塑了铁梅对两性关系的看法,自卑于他在铁梅生命中也只能是一个具有“育儿” 属性的过客。
章宇饰演的 “鼓手” 小马相对来说槽点很少。可能最大的槽点就是母亲去世以后,他所有找的对象都是 “妈型女朋友” 吧。他像一个忠实的小奶狗,对离婚后的铁梅一见钟情,做一切事情增加和铁梅的相处。他的好哥们真是个好僚机,看出鼓手喜欢铁梅制造各种机会让他和铁梅多接触。
而且,铁梅在和小马的关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铁梅决定着他们俩人故事的走向。这一点和小叶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见,在男女关系中,没有哪一方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关键在于你遇到的那个人。这一点铁梅也早就提醒过小叶,但小叶此前一直有点执迷不悟。
这也引出槽点最多的人,小叶的男友小胡,或者说 “炮友男”。他明明就是不想负责任,却清新脱俗地找了个理由说自己没能力建立一段长久的关系。所以,他只是想和小叶保持“炮友” 关系而已。哪怕所谓 “正宫” 打上门来,这个男人都没有勇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可笑的是,当他知道小叶为他 “自杀” 后,他反而跑过来想负责任。某些时刻,他甚至像上海的“尼诺”,平等地看到每个女人身上的优点(真的,当他说出每个女人都有她的优点时,我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了尼诺的形象)。他从来都没有爱上小叶,不管是小叶在台上耀眼唱歌的时候,还是小叶充满星星眼看着他的时候!他只是爱上了小叶爱他爱到要为他死的那种感觉。
导演很厉害。她设置了很多处对照组。除去小叶和炮友男、铁梅和小马这组关系之外,还有茉莉的选择。此前,她一直选择当热情的观众。但即便是观众也需要彩排,因为领导视察不容许有一丝纰漏。但后来,小叶勇敢迈出尝试这一步,选择不做观众而去做台上表演的鼓手。这一幕对比真是无比讽刺。一边是气氛热烈甚至燃爆真诚夸奖鼓掌的鼓手,一边是走马观花走个过场连表演都没看完甚至没有鼓掌的乐队,对比明显到为这些认真排练的小孩子而感觉到心痛。
而且,导演的台词很考究,吐槽和笑话都很高级!
“我们这么不熟你都向我吐槽, 他对你那么不上心你,你还那么上头要去找他”
“你看你不能随便打人,但能随便打鼓”
“我都跟父权决裂了,还能是个卢瑟”
“爸爸我是你亲生的么,这不是你应该做的么。他们不配做父亲,你为什么要和他们比呢?”
“我们应该配什么,配把机关枪”
“他们也不懂怎么当妈,但是他们在批判你” 电影《好东西》
最值得夸赞的一点是,导演太细腻了。她在最后一幕中用简单一个场景就表现出铁梅和茉莉的母女关系。茉莉写的作文里面用到铁梅很早之前写的一篇报道。你看,孩子远比你想的更爱你!我爱你,我愿意成为你!这已经是母女关系的最正向反馈了。
不过,我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是,要什么男人,铁梅你和茉莉、小叶你们三人一起过就挺好的!
THE END.
延伸阅读 ||
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东亚女性的套娃命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除了变性人,基本上美国民主党推行的价值观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了。昨天看的 能记住的就是下面的了
平等 民主 自由
孩子单亲也可以被别人养着 (别人是酗酒的邻居租户)
两女一男的关系
不找男人
男人物化
自称可以兼顾照顾孩子和事业 实际上遇到问题扔给同学的父母 还是追求事业
人生自我负责 vs 人生合伙人
我的 00 后女朋友请我和我妈去看这部电影。 我原来不想去, 鉴于是 00 后女朋友第一次请客, 我就去了, 还问她带上我妈。
我觉得她和我妈都是女权先锋, 所以她们会把世界搞好的。 我这种男的, 本来就是第二性, 不如就做个混吃废物就好了。
00 后女友的亲妈也是里外一把手。 管家一流。 女人确实是维护种群的唯一力量。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总觉得脑雾。也觉得你们这些写影评的没个水平高的。 所以写严肃文学的王教授亲自下场写一篇影评文学。
先说人生合伙人。
人一辈子大概是最好有个合伙人。 一个人如履薄冰, 不如两个人携手同行。 一个帮扶一个。
我经常跟年轻 13 岁的 00 后女友谈预期。
我老, 身体不好,时间短, 你肯定送我走。 但是我怕你孤单没人扶持, 我给你下两个崽, 这崽送你走。
这个安排其实很妥当。 她小我半代人, 我立她为我的继承人。 而非婚姻财产关系。
我结婚肯定是不送财产。 而且跟小美一样, 婚前要把所有财产明晰。 我的就是我的。 防止年轻女大提桶跑路。 女的釜底抽薪把男的钱财孩子一捞, 男的一辈子白干。
所以一定要有把制度搞好的能力。 女的过来, 肯定不能动婚前财产。 只能在原有平台上自己创业。 或者叫平台就业。
女的就是找平台, 哪个平台好, 就去哪个。 你去开淘宝店, 不能说, 开成功了, 整个阿里巴巴就是你的了。
但是你淘宝店开的好, 跟阿里巴巴平台进行换股, 收购被收购是可以。 换股是最好, 交叉持股。
人生合伙人很重要。 越早找选择越多, 缺点是越不成熟。 越迟早选择越少, 优点是人成熟一点。
找到人生合伙人, 最关键的就是控制能力。 你如何把控身边的人, 如何用阳谋脑控对方。
电影里面, 宋佳跟赵又廷一对, 本来是人生合伙人。 但是后面散伙了。 宋佳因为这个丈夫对所有男人投射仇恨。
我不禁要问, 这个男人做错了啥?
这个男人是抛弃了妻女, 跟女人离婚, 这是他唯一的错。 男人抛妻弃女, 就是原罪, 得罪人不要紧, 还吃回头草, 是自取其辱。
一个有谋略的男人, 应该在找到下家权衡利弊之后再抛妻弃女, 另寻血包, 但是这个人因为自尊心受损, 没钱, 穷, 窝囊, 就是小白脸第二性的弱者角色。 老想去找宋佳复合。
小白脸背诵孝经二十四孝也没用。 他没有利用价值, 宋佳不愿意扶贫。
她宁可把敲鼓的当成人肉按摩棒玩, 也不想找帅剪男赵又廷窝囊废。 他仅有的自尊抛妻弃子显得他更窝囊。
她宋佳确实不把男人当男人, 因为没有一个男人是她的依靠, 都是累赘, 所以, 能使换成工具已经是最大规模的废物利用。
宋佳的爱去哪了呢?
去她的希望之光, 王茉莉。
王茉莉这个小孩被各种不实的言论夸奖, 忽悠, 诈骗, 但是小孩没有丧失现实感, 没有被宋佳丧事喜办的意识形态宣传忽悠瘸了, 她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
可见宋佳母亲扮演的角色是何等失败。 她所有的言传都是失败的。 只有身教相对成功。
王茉莉并没有陷入母亲编制的全能自恋的幻觉之中。 她深刻的感受到无助, 被排挤, 无力, 无能。 她习得了父母的无能, 并且习得了绝望的内心世界。
电影末尾, 她表达为重新抱有希望。 这只是暂时的, 因为依然依赖于外界认可, 外界输入正反馈。
人如果依赖外界输入正反馈, 那调整言行可以, 如果伤及生命认知的底层逻辑就不好。
生命的底层硬核, 就是我想活。 不要死。 负反馈大了, 可以疏导, 平顺疏导掉。
跟洪水来了, 疏导掉一样。
在脆性上, 宋佳韧性很强, 因为她有个孩子作为情感支撑和力比多投注对象。 学习互训对象, 她的人生是进步的, 向前的。
但是小叶是非常脆弱的, 孤立无援的, 囤积癖的, 自我麻醉的, 非主流的, 反建制的。
她最好的朋友是王茉莉, 这是她安全港湾规避心里暴击的舒适区, 显然她也被王茉莉给实话暴击了。
她在以 girls help girls 的疗伤框架下开始寻求对外扩展人生。
就是要抓一个 alpha 男, 被建制认可。
作为一个反建制女性, 她看不上身边的所有男性, 觉得她们水泊梁山都是难兄难弟, 跟建制的医生医院是朝廷不一样。 她渴望被朝廷招安, 即使无限倒贴, 三败高太尉也要倒贴。
显然, 就算她三败高太尉也是为了招安时候更有价码, 何况即使高太尉(多偶乐子人医生)已经被丑化得像是智商为负, 她也无法击溃。
导演显然是个反建制派, 她塑造的小叶是地下乐团的主唱, 把建制派学校乐队的淘汰乐手王茉莉培养成反建制的鼓手。
最后不当观众的王茉莉还是回归了建制, 并说, 愿意当观众, 不想当鼓手。
而最后宋江小叶也还是以自己的喝毒酒一死(安眠药不够力没死成) 向建制表达了衷心( 一个有编制的, 有五险一金的高太尉炮王)。诚然, 这里有误会, 就是高太尉的自恋投射, 他有着全能自恋的内核, 在挑选一个最愿意为他付出的人, 以死明志的小叶。
其实是傻 x 遇脑 c, 绝配。 全能自恋 NPD, 配自恨双相 BPD。
二更:
看电影的时候, 我跟小娇妻看到医生都笑得要死。 这人跟我太像了, 台词都像。
这其实也是有很深缺失的。 他是建制派的主流审美的。 这个小叶, 其实让我想起了我的小美。
小美就是有种流浪猫情节, 分别焦虑。
这不健康, NPD 天然喜欢 BPD。
所以小叶只能看, 不能处。
高敏感, 肯定会做闹。
我的小娇妻其实更像铁梅。 王铁蛋。
我跟里面的脑残男一个不像。
自从《消失的她》以后,打着女性旗号的电影倒是有不少,只不过票房都不咋地,唯一一个民间称之为女性电影的叫《热辣滚烫》,不过贾玲倒是不敢像微博里有些人做出 “男的破防了”、“没有男的看” 这种宣传,一直在宣传合家欢、励志减肥,毕竟票房绝大多数是多人尤其是家庭观影,咋可能搞对立。
另外这几年电影票房是下行期,张艺谋都开始呼吁大家出来看电影了,房地产告诉我们成交量下跌的时候要先保成交量,这些女性电影总是把一堆男性赶走,还让有些女性躺枪,谁知道后面还会不会有什么花活。。。
附:消失的她之后主打女性电影的票房,数据来源猫眼:
消失的她,2023 年 6 月 22 日,35.23 亿(PS:宣传中能看到不少情侣观影然后是女方和男方闹矛盾甚至是分手,有理由怀疑这么做直接把后面的电影票房搞没了。。。)
芭比,2023 年 7 月 21 日,2.52 亿
我经过风暴,2023 年 8 月 17 日,1.8 亿
我本是高山,2023 年 11 月 24 日,9122.2 万
出走的决心,2024 年 9 月 15 日,1.23 亿
还有一个微博上喊着起劲但是官方宣传重点不是女性的热辣滚烫,2024 年 2 月 10 日,34.6 亿
导演又想骂男人又舍不得男人贡献的票房,纠结扭曲的样子真是可笑:
这个导演就是一部分拳师的经典代表:既厌恶男人,又想拿男人的钱,拿了男人的钱以后又不愿意为此产生任何感激或是亏欠的情绪,于是选择更激烈的骂男人,并表示这些钱都是男人本来就该给 ta 们的。
这种拧巴思想的结果最后自然就是滑向 “原罪论” 了:男人都背负原罪,男人都欠 ta 们的,每个男人都必须用一生向 ta 们赎罪,把自己的钱都拿出来供养 ta 们,而 ta 们应该心安理得的接受。男人无论给多少都不够赎自己的罪,因此无论从男人那里拿了多少钱都不影响 ta 们继续骂男人。
这样 ta 们就逻辑自洽了
当然,在反复被拳师们捶打之后,男性也没有之前那么愚蠢了,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场景
只怪中国的哈集美们网上叫的响,打分时候动力十足,奈何就是不肯掏钱……
事实证明,中国的哈集美们网络上强大的战斗力与现实中孱弱的购买力之间的巨大反差已经成为了中国拳师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碍。
哈集美们现阶段唯一能做的似乎就是通过舆论动员,外加调动自己手里掌握的一些权力,挪用一些公共资源来表达自己的支持。让 ta 们自掏腰包去支持点什么是坚决不干的。
以后这种事情大概会反复出现:挺拳师的作品 / 商家在网络上大赢特赢,现实中亏掉底裤,只能天天在网络上赔本赚吆喝。一番表演下来,只听一片喝彩声震天动地,就是地上没有几个铜板。
太难看了,太太太难看了,豆瓣怎么打的分
《82 年生的金智英》这么优秀的片才多少分,你凭什么能有 9 分?
要我说这片最多只配 5 分,整部片根本不配当做一部电影,就是把咪蒙流的公众号观点一比一嵌套在台词里,借演员的口强行朗读给你听。
导致整部电影跟诗朗诵一样,充斥着她的主观情感宣泄
没看过电影
不过看这个观影团里面的 抽取的书籍 总觉得味道不太对
希望后面拍出全女性电影,我说的是只准女性观看的电影 doge
笑死了笑死了,就在刚刚,好东西导演点赞吴柳芳上了热搜,底下评论很多骂导演的,基本都是之前支持她的极端女拳。
这件事告诉我们,要想吃性别对立饭,就要一条道走到黑,绝对不能中途下车,或者表现出哪怕一丁点儿的正常思维都不行,否则就会被女拳反噬,骂你首鼠两端不是好东西,没事别沾女拳。
1. 好东西确实是好东西,先盲打 10 分先。今年应该是女性觉醒元年,先有年初的《热辣滚烫》,中有《出走的决心》,现又有了《好东西》。真是泰 ´_>` 酷啦!
2. 打算拍一部男性电影,男演员张宇,女演员宋江。女主有以下台词:我打算去做割礼了。 我们女性已经享受太多红利了。我们做好生育工具就好。 全片以轻松搞笑为主,一上映就刷到 6.9 的高分。
3. 你乎的热搜榜真奇怪啊。 羊立叮咚事件不上热搜,这个好东西也没上热搜。
1、时代真的是变了。当年宝岛的娃娃花了半年的积蓄冒着漫天风沙来北京,只为了扑进那个男人的胸膛里。她哭诉给老李,感动的老李在酒吧用了半小时就完成那首脍灸人口的歌曲。
2、如果,我拍一个电影:两个男人的友谊,然后里面的女人都是眼见能从袍子下榨出来的小…… 会被唾骂不?
3、小邵同学肯定没经历过娃娃扑进的那个胸膛……
电影我不评价,也不会去看了,但我很赞同一个观点,说别人破房(防)的,自已的房子也在漏雨,如果对方说你破防,你最好真破防,不要被暗示破防是无能狂怒,不要跟对方纠结破不破防这件事,心态上不要被 PUA,要辩论,不要辩解,也不要试图说过对方,你完全可以把重点和目标定在把话说出去,你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对方比你还破。
为什么导演想把女性向电影卖给男人?
放心吧,拿这烂片举旗的,这辈子都遇不到电影里面所呈现的女性困境,它不会有男朋友,自然也就没有男性为她们背负所谓的原罪,更没有结扎,更不会有人跟它们结婚,那就不会有单亲扶养孩童的痛苦了。话说,解放后,妇女都能顶半边天了,哪里来的男性原罪,又不是欧美,从封建到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上以及现在对女性的压迫,你不爽,你应该号召欧美女性推翻资本主义。
请姐妹们记住,如果一个电影标榜自己是女权电影的同时,主动或被动地排斥男性 / 无法吸引男性进入电影院观看并且接受女权教育,那这个电影就是在圈你的钱。
在这方面,热辣滚烫都显得有良心了。
女权的爽点本质是集中于以下两点:
1. 我们女的太优秀啦,(中国)男人配不上我们——得加钱。
2. 我们女的被(中国)男人迫害得太惨啦——得加钱。
无论用什么套路,最后万变不离其踪。
看完之后可以再看一集再见爱人,以赎罪的心态尝试去理解麦琳,看看能不能做到
看完我就知道这电影在知乎不可能有什么好名声,有些人肯定得破防,是谁我不说
建议导演拍电影就好好拍,专注电影,搞七搞八,最后偏离主线。
我打赌孙红雷下一次不敢出席女性主义电影了,不敢发言了。
本来电影这种事情就是各有各的看法,除了特别烂的,都有自己的话受众。
问题在于搞性别政治开始,后面再怎么狡辩都没用,反而失去了作品本来该有的意义。
所以建议大部分导演就拍片,电影中表达就表达,电影外少输出观点,九十分钟不够表达的吗?
大概率也是未来电影导演的趋势,只推销不输出,反噬的结果不是所有人能承担的。
建议叫打拳的决心,大概率豆瓣能得满分!
先说结论,这电影摆明了就是来吃男女对立流量的
其次,我是 18 号看的点映,看完就知道知乎上肯定是一片骂声,剧情很多地方会强行 que 一下男性,每次女儿一开口我就知道要开始观点输出了,这棒读的语气加上微博原文一字不改的评论,说实话我在电影院看的时候经常想抠脚
但同时这部电影作为喜剧电影是合格的,里面笑点很多很密集,而且不会尬,我看的时候笑的还是很开心的,至少今年没有在看其他电影中笑的这么大声过(点名批评某减肥片)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点映的原因,观众氛围很好,经常会有人鼓掌(女性居多,男性我不确定,至少和我一起看的女生一直在鼓掌)。转头在看知乎,我都感觉我和知乎老哥看的不是同一部片子,咋说的这么多辱男点我都没注意,颇有豆瓣小红书拿放大镜批判男人那味了,现在的很多知乎老哥和小红书集美已经没啥区别了,浑身都是 g 点,不得不说最近对立真是愈演愈烈了
没扎呢
不敢看
电影《好东西》观后感:一场还行的脱口秀,一个糟糕的电影
前段时间偶然刷到某脱口秀演员带货翻车,让我知道了原来在 “不要让脱口秀成为脱缰野马” 的大背景下,居然还有公众人物在以这种男女二元对立生存,于是并没有过多关注这次新闻的始末,只是觉得好笑。
直到偶然间被朋友带去看电影《好东西》,我诧异间发现,原来男女对立真的能挣圆子!还能搬上荧幕挣圆子!效果还出奇的好!
听说这个电影还有前作,我没看过,也没兴趣去看了。所以只针对这个电影的编剧和剧情简单说说我的看法,以及先奉劝一下男观众:要不还是别去看了,我怕你被拳伤到。(电影刚开始我还行,以为演演个别现象,越到后面,我真的如坐针毡,脱口秀男女对立的拳法宛若动漫的流星拳轰得我都破防了)
警告:本评涉及剧透,以及是破防之作,如有不喜剧透和被打拳请慎重观看。
一、电影超一半纯在脱口秀,配个画面就能说自己是电影?
电影一开始的叙事还较为缓慢,循序渐进,女性视角的电影对我来说还算独特。到后半段核心剧情完全集中在餐桌上、人群中,全是观点叙述,虽然能感觉到编剧的观点确实丰富,能从女性的生理期无人理解,能从单亲妈妈的职场与家庭难两全多角度展开讨论。
但是,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也全部在人物的观点讨论中进行,甚至几岁的小女孩也沦为编剧观点输出的工具。故事的最后还在让人小孩输出,观点是,我可以自主选择我的爱好。
男性原罪论、雄竞、不理解女性、男人没用、恋爱脑,我敢肯定还有很多这些我个人认为尚未大众化的词汇化作拳击宛如雨点般平均的落在电影屏幕前的每一位男性观众身上,一时间甚至分辨不出来那男的说我们男的有原罪的时候是在反讽还是在自我赎罪。确实挺有效果,哈哈一乐,但一觉睡醒,我甚至都不知道这电影还有情节,我甚至忘了每一位演员在剧中的人物名字。紧张的故事?人物的成长(这里可能有个小孩会打架子鼓了)?我觉得你把第一次来生理期演出来,当个故事、情节演出来,我们作为观众自然会明白你的观点,编剧是生怕我们看不懂?或者怕你的观众看不懂?围个圈子说话拍出来就能是电影了嘛?
文学死了,电影真的或许也死了。现在的电影抄袭就算了,随便胡拍就算了,找几个人一起骂人,挑起性别对立也能在电影房挣圆子。我真的不理解,或许我们真的已经吃了太多性别红利了,以至于女权主义只能从这么小众的赛道出发。
经济下行、婚恋畸形,我觉得审核部门应该管管这种对立的话题,真的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丑化男性,恶意制造男女对立
二元对立,是一个经典的话题。小时候看电视经常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在我孩童时代的二元对立观念下,坏人就是要被孙悟空打死的,就是要被枪毙的,就是要下地狱的。我觉得但凡一个 18 岁的成年人,就应该从这种二元对立的视角中走出来了,你应该知道西游记里的妖精也不都是全坏的,被枪毙的人中也有经济学的天才,小偷可能也会扶老奶奶过马路,灭霸的理论也有人支持。人就是这样,不是非黑即白。
但是我们可怜的编辑不这么认为,剧中的每个女角色平等的都遭到了一个男性的反复针对,或者是两个。无论是 p 友哥,还是架子鼓老师、还是前夫哥、甚至小孩的班上还有个男性小朋友针对小孩。我想问问编剧,至于吗?你不在剧中说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吗?我看你挺极端的啊?你爸小时候真没对你好过?
剧中的每个男角色都是蠢货,或者是至少在一方面都是蠢货,这就算了,还要反复凸显对比,体现出另一方女性的正确,前夫哥的都怪我害你自杀、架子鼓老师爱爱的时候撕衣服、男生小朋友抢别人东西打到自己,前夫哥的雄竞,这四个镜头大家都 yue 的很大声。把这辈子遇见的所有男性的蠢事,或者是网络搜集到的所有男性的蠢事,汇总到一起,拍个电影嘲笑?互联网不缺素材,这样的蠢事,换个性别随便堆砌一下,你们敢保证不会破防?
三、沉浸在一场幻想和意 y 中的电影,女权虽好但缺乏现实意义
《好东西》这部电影想讲一位单亲妈妈的故事,但很可惜,说的太杂了,持续的观点输出让我迷失了对这部电影意义的感知。在一堆观点输出下,故事的大结局在小孩的一次架子鼓结束,随便回忆几个情节。故事有个情节大家都会觉得很妙,就是单亲妈妈干家务的声音,小孩不断的猜,不断猜错,原来日常会有这么多的杂活都在让她一个人承担。但很可惜这段情节没有深入展开,可能编剧想展现:单亲妈妈的生活也很精彩?不想落入俗套的生活很累,工作很累的传统叙事中。
但是生活就是累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剧中的人物那么精力充沛。我的母亲也很伟大,也许在某些时候她更愿意展现这种精力充沛的虚荣,但在大多时候,我在她身上看到的女性权利是一种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勇气。
网路上从不缺乏女性权利的声音,但是,我从来都感觉他们太先进了,太超脱了,就像这部电影里。她们从不为大多数女性摇旗呐喊,都是为自己摇旗,渴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我期望有一种女性权利,能传播到农村基层,为还未破除的封建男权思想带去新的理论。能深度体验社会底层,为扫地阿姨和服务业争取同工同酬。能为单亲妈妈建立公益基金,帮助重建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勇气。
所以,再反问一下编剧,你的电影到底在为谁争取什么权利?仅仅是把新潮的词汇堆砌?把愚蠢的故事汇总到一起?搞什么单压,自以为幽默,搞 n * 的二元对立,其实都是一坨狗屁。
对这种女性主义电影,我的期待是很复杂的
为啥呢
我希望这种片子能有沙币男生和女友一起看,看完俩人打起来,然后分开。
我希望这部片子暴死,因为搞男女对立这种事,属于损人不利己,而且特别恶心。
当然可能有第三种第四种可能吧,不过无所谓。
如果说《涉过愤怒的海》是对我脑子的强 ️,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对我大脑的性骚扰。特别独特的是,它成功从男性和女性两个视角对我进行了样板戏级别的骚扰。
整部剧凑不出一对正常的父母
⚠️号外号外! 我们将会在3月28日的直播中,为大家分享超多春夏爆款包包,百元价格即可到手高品质牛皮包!还有不定时福利抽奖,赶紧预约以免错过哦! 《坠落的审判》在中国首映,却引发一场“中国男学者最low的审判”。 那些回避和消解女性视角的傲 …
提前祝你新年快乐。 在 2024 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想要回顾这一年中,与性别相关的事件与现象,和它们给我们留下的余温。 我们想用“娜拉走后怎样”来概括这一年——我们成为了新一代的女性,我们学习女性主义,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压迫与不公, …
原创 维舟 维舟 维舟 微信号 weizhousw 功能介绍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热辣滚烫》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电影《热辣滚烫》无疑都大获成功,连导演兼主演贾玲的个人形象都得以更新,这位前喜剧演员现在被看作是女性主义的新代言人,赢得 …
原创 坏雷达 坏雷达 坏雷达 微信号 badradar 功能介绍 重要的想法和不重要的感受 发表于 收录于合集 #坏雷达2023 47个 ** 1** 将《我本是高山》看作是一部女性电影,显然是真心错付了。 如果将这部电影还原成一部我们更熟 …
开腔****▻▻▻ 又是一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值此佳节之际,枪稿忍不住又来添堵了。 都说2020年是中国女性主义元年。自那年开始,女性话题成了简中互联网的大热门。特别是每次“出事儿”后,相关话题都会引发激烈的争论。 而我关心的是,这些争论有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