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因频上热搜引发部分网友反感,如何看待「年轻人开始反感专家建议」这一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壹哥​ 发表

并不是反感专家建议,而是反感专家不切实际的建议。

专家给的建议,就像一个不愁吃喝的人跟你说做人简单就好,每天一日三餐能吃饱就可以了。

什么建议六个钱包买房、建议结婚不一定要买房、建议没收入可以把闲置房屋出租,建议没收入可以开私家车拉活。

这难道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瞎建议吗?这种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还需要专家来建议?不觉得可笑么?

专家之所以能称为专家,是因为他至少在某个领域是专业的人才。而非脱离现实的轨迹,随便吹嘘各种无脑言论,简直是让人感觉丢丑。

总结一句: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之为专家,专家就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非哗众取宠不切实际。

知乎用户 奉义天涯​​ 发表

一方面说明部分专家确实有病,

另一方面说明媒体真的丧良心。

有没有一种可能,有用的专家建议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些特别容易被吐槽、特别煞笔的专家建议,媒体会争相报道赚取海量流量?

全国各行各业的专家,少说也有几万吧,我有时候查一些资料,也能看到某些领域某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比如说经济学方面的东西,我看了不少专家的理论,受益良多。

现在我在学习心理学,也有不少专家的建议都非常有效… 具体我不说名字了,感觉提谁,都得有人出来争议一下…

然而,这些建议都是上不了热搜的…

就比如说那个 “可以把闲置的房子出租出去” 的那位名人,原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他参加的节目是**《每日经济新闻》访谈**。

如果你打开百度,搜索《每日经济新闻》专访,那么你会看到无数专家被专访。

然而,你我,只听说过许宪春这一次。

这个节目,它叫《每日经济新闻》,然而,我们就听了这么几句。

这说明,日常每天的访谈沟通,都是有水平的、没什么挑剔的,就这天这个,被曝光出来,然后所有专家都挨喷了…

除了这位专家之外,关于婚姻、房产等等热点问题上,每一个,都有几千上万位专家解读过,这里面一定有奇葩言论,接着就被媒体薅出来,痛批一顿。

媒体是明白的,大家需要发泄点,于是冷嘲热讽一顿,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

但… 真的,真的会有很多人,就真的会觉得:只要是专家,就是煞笔。

这… 这就是进入信息茧房了。

都不要说网上的专家,就知乎的民科,少了吗… 一些所谓一流名校副教授,一些所谓工程师,一些所谓知名研究员,错误百出且自以为是。

我在知乎上,也骂过好多位这种情况。

但是,我知道,大部分是好的。例如,我知道某 top2 高校的某副教授特别烂,但我也同样知道,这所学校非常牛逼,大部分教授贼牛逼。

互联网时代,兼听则明。

至于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也不是啥大事,当个笑话看看也挺好~

知乎用户 宏桑​ 发表

不是反感提建议,而是反感建议脱离现实生活。

比如我问:专家专家,我想脱单,该怎么做?

专家回复:年轻人不要太挑剔,从追你的女生中选一个条件好的,慢慢培养感情就好。

甚至专家还秀出了自己跟白富美女友的合照,谦虚得说:你看,我就很懂得知足。

你怎能不反感?

现在很多专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已经脱离人民群众生活,

比如之前啼笑皆非的 “经济困难可以把闲置的房子出租”,白岩松的“不会吧” 系列,以及 B 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后浪》。

这些观点的前提,是对客观事实都缺乏基本的了解,也自然难以引发年轻人的共情和理解。

情况你都没搞懂,搁这发表啥高论。

二是充满了上位者的傲慢,把人民群众当数据。

比如房地产专家董藩,每次发言都被年轻人喷成筛子。

上上次上知乎热搜,是因为他说 “早买房是孝敬父母”

上一次,是因为他说 “房贷可延长到 80 岁”

再比如最近上海为解决就业率问题,专家提出的建议(已经变成了政策)

为什么这些话听着就离谱,因为虽然说的是你,但不是跟你说的。

这些专家提出的建议,旨在站在宏观角度上去解决经济问题(如生育率下降,失业率下降),但从不关心具体个体的感受和生活状态。

他们的建议,充满了上位者的傲慢,充满了居高临下的侃侃而谈。

一个合格的专家,应该不仅对自己的领域,有足够宏观的数据调研,还应该对微观的个体生活有足够的了解,

比如温铁军教授,他研究的领域是三农问题,不仅能宏观去思考分析历史,还对现状做过实际调研,了解农民的具体生活诉求,这样的学者说出来的观点,温和而有力。

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看数据的人,很难称之为专家,

他们既体会不到年轻人的难处,也不站在年轻人的角度上说话,怎可能不被反感。

当然,或许他们也不在意这种反感,毕竟他们的业务模式是 to B 而不是 to C 的。

知乎用户 封尘 发表

你们是我见过最差的一届专家了。

国家花钱送你来上网,是让你们来给网友搞笑的吗?

你们真是太厉害了,分分钟都能把送分题变成送命题。

专家,你现在的智力水平可是比马里亚纳海沟还低啊。

你们家是没有消炎药了吗?怎么一天天啥事儿不干,净 TM 瞎发言呢?

某些专家真是太有毅力了,每次提建议都坚持不用脑子。

你们为什么说话不经过大脑呢?是今天早晨拉屎给忘在厕所里了吗?

专家们,你们的脑子是拿来用的,可不是拿来装饰的!

键盘跟鼠标都想明白了,你们这群专家还不明白吗?这个问题网友们都讲了无数遍了!

你们是缫丝厂的工人吗?这么会扯?

有的专家就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知乎用户 苏格拉深不见底​ 发表

我说个故事吧

听完你就知道为啥讨厌专家建议了

专家采访打工人

专家: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啊?

打工人:我工作还没做完,我家伙伴做完再走

专家:那你也不能吃外卖呀,多没营养

打工人:嗨,能填饱肚子就行呗,不吃外卖我吃啥?

专家:你应该吃营养丰富的满汉全席

打工人:我可吃不起。

专家:那你可以让你家的保姆给你做几个菜,再让你家的司机给你送来

打工人:你开玩笑呢,我没有保姆,也没有司机

专家:那你就回家自己做,总比吃外卖强。

打工人:我从单位到家要两个小时,来回四个小时,再加上做饭吃饭,我就没有时间加班了。

专家:那你可以在你公司附近买套房子,这样在路上的时间不就节省出来了?

打工人:这边房子这么贵,我可买不起

专家:那你可以买辆车,有了他回家你只需要半个小时

打工人:车我也买不起

专家:那你可以将你家的古玩字画、黄金珠宝拿出来卖一卖,这也可以扛一阵子

打工人:我哪有那玩意儿

专家:实在不行,你可以把家里多余的用人给辞掉,这样也可以节省开支

或者把闲置的游艇、飞机租给旅行社,这也是增加收入的一种渠道

建议专家还是闭嘴吧

知乎用户 包子馒头铺 发表

说明年轻人是有头脑的,会质疑的正常人。

知乎用户 ted 发表

都是一群媒体瞎起哄,随便起个标题,什么论据都不写,把这个词用烂了。以后用专家名头提建议的媒体文章,必须要求写论据,要有数据支撑,要有具体参考文献。

同时也建议当内容产业思维来运作,减少中文互联网无良自媒体盈利空间,摒弃流量思维,注重质量,培养专业人员,团队运作增加收益,提升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提升国际视野。加强内容版权保护,黑名单制度,恶意抄袭被所有大平台封禁。内容创作者内容评价等级制度和 2 年淘汰制度,不同等级作者基本收入保障制度。还有垃圾百度这个毒瘤。

知乎用户 青山布衣​ 发表

如果有专家建议你清仓 A 股,你看得到吗?看不到。

如果有专家建议你非必要不生孩子,你看得到吗?看不到。

如果有专家建议你宁可复读也不要去读职高,你看得到吗?看不到。

如果有专家建议你不要去中小银行存钱,你看得到吗?看不到。

如果有专家建议你现在不要去买房,或者不要贷款去买房,你看得到吗?看不到。

如果有专家建议你现在千万不要去创业,你看得到吗?看不到。

如果有专家建议你现在尽量少花钱,把钱存起来,少消费,你看得到吗?看不到。

如果有专家建议你有条件一定要出国留学,你看得到吗?看不到。

就连王思聪建议严查一下以岭药业,你现在还看得到他吗?

为什么,你看到的都是你想吐槽,甚至想骂人的专家建议呢?

这说明了什么?


知乎用户 李征义​ 发表

有的专家是真的 “砖家”,不过也有很多“砖家” 是记者制造出来的。

跟一位学者聊起他为什么不轻易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因为得到过血的教训,他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定的门槛,比如他作为被采访对象,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发声,至少经过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的系统培养,又在行业里研究了十多年。要求记者也像自己一样对行业有深入研究当然不现实,所以他的期待,只是记者不要对行业一无所知就来采访。

可事实上吧,国内大部分记者,如果本科四年学的都是新闻专业,毕业之后直接进报社,只是掌握了报道技巧,对具体的行业一无所知,他来采访你,你跟他说的东西稍微专业点,他就听不懂。

他总是反问你 “简单点理解,是不是某某意思?” 于是你只能转而换种他听得懂的方式给他讲,你以为这叫深入浅出吗?不是的,大概率会变成,把自己拉低到和他一样的水平上表达,记者听了你的表达,再用他所理解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给读者,意思很可能就变了,他所表达出来的,有时候连你想表达的 10% 都达不到,甚至直接反了。

“深入浅出” 往往只是骗人的,世界上基本只有深入深出和浅入浅出。

如有操作规范的媒体,写了关于你言论的报道还会发给你确认下;不负责的媒体,直接按照他以为理解了你的方式写了文章,把意思实际大相径庭的报道发了出去,用他们的非专业表达,让你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网红、砖家。

这位学者认为,新闻专业人才合理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大学本科学别的专业,比如经济、土木、船舶,等研究生阶段再学新闻专业,毕业之后进媒体,从事和自己本科专业相关方向的报道。但目前国内的本科新闻 + 研究生新闻的培养体系,又让跨专业考新闻研究生并不容易,所以根子还在新闻记者培养的模式上。

知乎用户 Corbicula​ 发表

说明年轻人不爱读英文。

专家在媒体面前说毫无意义的绕圈子话,把干货都写在英文论文里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这种现象还少吗?

知乎用户 三叔侃侃 发表

这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果大家仅仅局限于 “专家 SB” 就可惜了。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有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标签化。

包括题目中的 “年轻人开始反感专家建议” 就是很典型的表现。

例如说,三叔侃侃不是具体个人,而是 “知乎用户”“上班族”“80 后”“油腻中年男”。

然后,大家会根据标签来下意识地定义三叔侃侃这个个体,仿佛一个词就能涵盖整个人生。

亦或者,所有能适用于某个标签的,都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没有任何差别。

可问题来了:真相是如此么?

显然不是的。

哪怕都是知乎用户,也并非人人都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亦或者年薪百万(虽然这种人确实有),大家都是不一样的个体。

而 “年轻人” 如此。

专家也如此。

现在谈及专家这个词,以至于出现 “专家建议” 让人不满的现象,归根结底在于明明是许许多多挂着专家头衔的个人,被互联网整合成了“同一个体”。

就好像,同一个专家今天跟你说买房不对,明天又说快点买房;上午刚说喝咖啡致癌,下午又说喝咖啡延年益寿。

如果世界上的专家都只是一个 “个体”,那不知道得精神分裂成啥样子。

毕竟各个领域都还有不同的学术派别呢。

然而,正因为互联网让如今的社会变成了一种古怪的 “大家利用碎片化的娱乐时间关注严肃社会问题”,以至于不可能有耐心去一一解读那些学术性的论调。

而在流量为王的驱动下,各路媒体也必然会竭尽全力从中挑选 “争议性”“奇葩”“脑子有坑” 的观点来,从而确保能足够的热度。

然后就可以变现了嘛。

所以,这种奇怪的氛围无疑值得我们警惕,毕竟它很容易地就在不经意间(毕竟我们是在娱乐化的碎片时间关注)扭曲大家的认知,并且有非常高的概率频繁接触到极端化的观点。

一些想法,供参考

另外之前写过 4 万赞的匿名答案,也可以辅助参考:

有哪些不敢相信的事实?

知乎用户 猫大叔​​ 发表

这还用问吗,因为专家的建议有问题。

公司搞一些大项目都会开专家论证会,说实话,我对这些专家的结论都会持保留意见。不是说专家不专业,是专家混饭吃的意图太明显,成了某些人的工具和传声筒。

举个例子。最近有子公司打算在某二线弱城市买一个工厂,股权投资,当然要开专家论证会,会上专家们讨论的很热烈,什么城市地处长三角,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工厂设备先进,领先同行业,质量有保证;客户稳定,不愁没有订单;最重要的,这家公司连续几年利润都稳定在 1 千万左右,现在估值不到一个亿,太划算了。

专家说的是事实吗?是的,一点没错。问题是他们说的都是会前提供给他们的现成资料,因为打算投资,这些资料当然要往好的说,那些不好的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比如城市发展和所在的行业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城市发展规划里这个行业根本就不是重点;工厂设备先进是刚刚换过一批,要在市场生存,更新设备是必须的,几年一更新,资金全投资到设备上了,这家公司已经十年没有分红了;客户稳定是因为要转让股权的股东就是这家工厂的客户,如果不是股东了,你猜他们还会不会继续当这个客户?同理,没有了大客户,利润还能稳定一千万左右吗?更不用说收购以后的各种成本的上涨(之前是工厂给工人交的是最低社保,年轻人都跑差不多了),没有利润支持,这一个亿的估值还合理吗?

这些事专家并不清楚,他们也不关心,过来开个会都是熟人介绍邀请的,占用一上午的时间,收个出场费,说两句对方想听的话,把流程走完,拿钱走人,皆大欢喜。

我这里不是指责那个人,能成为专家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但专家的话要选择性的听,尤其要注意他在什么场合什么环境下发的声。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 猫大叔的财会窝!我会尽量回复来自公众号的问题。

知乎用户 柴健翌​ 发表

专家就是个背锅的。

他们想干什么事,下面的人心知肚明,找一群专家开研讨会,专家开拓思维畅所欲言,然后会议纪要就挑那些想听的。

然后就放话到媒体上说这是专家建议。

这还是假设专家都是真专家,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科学民主精神的情况。

偷懒的就直接搞一帮锤子专家说点儿车轱辘话应付下。

群众也未必全都不知道,所以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因为群众知道专家就是个工具人,说啥都被利用,那一句话不说最好。

说多了,透支的不仅是专家的信用,更是他们的权威。

知乎用户 马力在知群​​ 发表

其实是因为各种媒体把专家这个词用滥了,把标题党玩绝了,回头来又继续带节奏让「专家」这个词本身也没意义了。动不动搞个危言耸听的标题党,在真正的专家说的话里截取一小段放出来,是不是你们?动不动把利益相关的人说的话以专家的名义发出来,是不是你们?

比如前些天有「专家」说买房的问题,查了一下,这个人就是房地产企业的代言人,身上有一堆房地产相关的头衔,报道他说的话没问题,把这些背景信息也报道一下,别都藏在专家的名头下面。

现在仿佛「专家」就是个公用的账号,干好事、干坏事都拿这个账号,时间长了,干好事的也被连累了。

这是真 · 专家的问题吗?不是,这是利用这些账号干坏事的人的问题。

知乎用户 雨夜星辰​ 发表

很多专家只是媒体在报道时给当事人带的高帽子,其本身实力是配不上专家这顶帽子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专家是真的专家,但是媒体理解不了专家的意思,于是断章取义变成了专家不可靠的建议。

于是在媒体疯狂的造专家和断章取义的双重暴击下,专家成功地由对一专业人士的尊称变成了不靠谱的代名词。

当然不排除有些博眼球的脑残专家。

知乎用户 毛肚不爱吃火锅​ 发表

专家不建议男女结婚时掏空六个钱包去付首付。因为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一辈也需要养老费用,父母也需要先安置好自己的养老问题。

专家又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买房相当于是强制储蓄,收益比租房高,甚至还说今年下半年是购房机会

上述三个观点都是同一个专家说的,专家一边劝退,一边劝进。

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话题都是专家建议的热门领域例如疫苗,生育,退休,教育和购房等。

**专家建议接种各类疫苗,**但是专家解决不了约不上的问题。

专家建议女性的择偶观放开,网友建议专家不要对女性择偶观指手画脚。

还有**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 。**专家的建议不考虑大城市租房成本、年轻人经济能力等现实情况,将通勤时间等同于个人意愿问题,纷纷反问,住得远难道是自己愿意?

**专家建议买房月供不超过收入一半,**这种建议这对于租房都要花去收入一半的年轻人而言,无异于 “何不食肉糜”。

专家理所当然得以为年轻人租的起房子,买得起房子,约的上疫苗,一边建议年轻人但一边又完全不知道当代年轻人面临的问题。

年轻人反感的是高高在上不愿俯看下情的专家认为、专家建议、专家表示、专家指出、专家称 专家说、专家介绍、专家提醒 。

这样的专家发言是对物欲社会下年轻人的最大聒噪。

知乎用户 啞巴湖大大大水怪 发表

再更一个给大伙看看:

-—————————————————–

你是说这下面种专家吗?为什么反感心里面没点 * 数吗?

知乎用户 兔今谁 发表

说明专家的门槛越来越低了,

也说明专家的口碑越来越差了,

最主要的是,

说明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好骗了。

知乎用户 刘琪 发表

你以为专家提出的建议

专家真正提出来的建议

真正专家提出来的建议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说明年轻人的韭菜是一茬接一茬割不完,都是鱼的记忆。吐槽专家上一代年轻人就做过了,还编过各种段子。

那会儿就把专家吐槽成砖家,新闻也和今天一样各种专家说什么。这一代年轻人才开始反感,我是不是应该也吐槽一下被驯化太久还是能力太差?

知乎用户 时代之 发表

有水平的专家,比如梁建章,被禁言了!

我十几年前就看他和中山水寒对人口的研究,如果那个时候听取他们的建议,人口形势不会如此严峻。

而人口问题,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计!

而剩下的专家呢?

“穷人可以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可以用自己的小汽车跑滴滴”

“建议用六个钱包买房”

“不建议用六个钱包买房”

…….

再看马光远,之前努力唱多房价,认为房价要涨,被禁言了。

然后,最近房地产这个夜壶又被拿出来了,于是他也就放出来了。

本质上,专家和夜壶没有多大区别!

我是时代之,茫茫人海,我们终会相逢,祝你幸福!

知乎用户 久总​​ 发表

先别急着喷那些专家,根据我的经验,人家可能真是那样想的,所以才给出那些让我们觉得哭笑不得的建议。

90 年代,我上小学。那个时候,我以为所有同学都是像我一样在国企大院和部队大院长大的。因为我爷爷和我爹都是国企,我姥爷家他们是部队出身和政府出身,所以我小学之前的玩伴都是这些大院的人。

2004 年,我初四毕业的时候,才知道学校有很多贫困生,还有少数特困生,在此之前,我以为大家既然能够因为学校划片而成为同学,那说明住的地方都在附近。加上我爹那时候配的车都已经是奥迪了,附近还都是国企、医院、政府等办公楼和家属院,再怎么着大家的家庭水平也差不了多少吧。

2006 年,我高二。分班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班级 68 个人,只有我和另一个发小是城市户口,很多同学的家里连学费都凑不出来。当时因为天天逃课混社会,所以家里要我在出国和当兵之间做选择。那个时候流行去马来西亚、新西兰、韩国还有澳大利亚留学,记得新西兰最贵,当时一年学费和生活费折合人民币 30 万左右,身边学习不好的发小都选择了新西兰,家里条件差点的也去了韩国。

2007 年,我高三。因为不想离开国内小伙伴和当时的女朋友,也不想去部队里遭罪,所以瞒着家里向学校报了名,学画画走特长生。家里知道后骂了几句,然后给我买了一大堆画画用的工具。但让我震惊的是,在美术班的很多同学,却连颜料都买不起。

2011 年,我大学毕业。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我们系 88 个同学,有 60 几个会选择北漂,回家让父母安排工作多好呢,干嘛要自己闯。因为我一毕业就拒绝了家里让我进国企的要求,于是我爹只好打了个电话把我安排进了保险公司做内勤督训。

2013 年,我开驾校。在我的认知里,我姑只是打了俩电话,然后带我去见了一个人,我驾校就开起来了。为什么知乎上所有人都在说,能刚创业就开驾校绝对是黑白两道通吃。

2014 年,我开主题餐厅。很多人都说食品安全,都说各类资质,都说消防检查,但我当时连营业执照都没办,只是给服务员办了健康证。我以为在我们店这个整整三段长、上千个商户的商业步行街中,大家都是这样干的。

2014 年,我开发 app,开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我以为那几年是 app 红利期,所以是个人都能开发,我就给初中同学打了个电话,他就帮我拉了个团队开干啊。人力资源公司也是一样,我连营业执照都没办,我以为这种公司都这样呢,因为我身边干这种活的也都没营业执照,我们的客户都是银行和保险公司这种企业。后来我在知乎才知道,原来当时我干的不叫人力资源公司,我是政企掮客。

2016 年,我开商贸公司。周围也做贸易的朋友天天愁眉苦脸,但我觉得这玩意很简单啊,不是吃顿饭喝几场酒就能搞定吗。我给那么多政府机关和国企做供应商都是这么来的啊。

2017 年,我做房地产开发。那个时候我觉得买块地不是只要有钱就能办得到吗。当时那么多大房企来三线城市抢地,我们作为本土开发商和他们竞标不和玩一样吗。为什么那么多的本土同行明明比我们四家联合拿地的房开企业加起来都强,但就是拿不到地。

2018 年,我做房地产代理。当时我以为雄安新区都成立一年了,是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消息吧。于是我和家里也做房地产开发的亲戚一起去白沟和霸州不停的做全案和联代。但是直到前两天我在社群里和群成员聊天的时候才知道,他们有很多连白沟和霸州在哪都没听过。

2020 年,我开能源公司。因为社群里有做加油站生意的,所以跟我说现在国家放开了撬装加油站的政策口子,于是我们一起疯狂融资,一年多的时间光在东三省就做了二十几家央企和国企的撬装加油站。我们马不停蹄的往前赶,就是怕这个行业变成红海,没想到我们都套现离场了,居然全国还没几个同行。

2020 年,我还开了文娱公司。当时我以为知乎和抖音这两大平台是个人都知道正处于捡钱的好时候呢,于是我们疯狂的招聘,疯狂的做账号,做矩阵,培养网红,孵化学员,给各地政府机关做官微号。我们都在知乎和抖音变现上千万了,知乎前不久都在港交所又上市了,居然还有人只把知乎当做发心情的朋友圈来看待。

2018 年至 2022 年,我总共对外投了十几个公司的种子轮和天使轮。有游戏、旅游、医疗设备、电商、红酒、保险代理、企业管理、砂石料场等等。有的我是法人,有的是股东,有的是监事。我以为这些行业都是很普遍,或者说正常人都了解的行业,但是除了公司创始人以外,其他人几乎都对它们没任何了解和知识储备。

2017 年,我开始玩个人知乎。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真的存在非常穷非常穷的人,就是那种每个月只能领几百块钱低保金的人。同年,我开始频繁做慈善以后,发现原来还有每个月只能领 50 块钱村补助的人,50 块钱在这个社会怎么活?我真的不敢想象。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领导对一个刚入职就开玛莎拉蒂的下属说,你这样太高调,你换个老百姓开的车来上班。于是下属第二天开了辆 Q5,因为在这个下属的认知观里,Q5 就是老百姓开的车。实话实说,当时我看这个故事的时候,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很多专家能在代表大会或官媒等庄重和严肃场合的环境中,来提出某些让我们哭笑不得的建议,真的很有可能是人家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过还是建议某些专家,在发表看法和建议之前,先了解一下该话题所属群体的真实度会更好一些。

我是

@久总

@久总商业思维

一个靠知乎变现 2000 万的人

知乎用户 返璞归甄可爱 发表

媒体们,请别偷懒好么?

每次都是『专家建议』四个字,请问是哪儿的专家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有没有权威性啊?

建议下次写了大名上热搜,也好叫网友看看是哪些专家提了哪条建议。

到头来网友也不知道是哪个专家提了哪条建议,只依稀记得『是那群专家们』。

难怪会逆反

结果就是虽然不清楚具体是哪个专家,但总归是他们提的奇葩建议。

不如专家名字和建议绑定,也好让专家提建议前慎重考虑

其次,有些专家的建议真的是建议吗?

何不食肉糜啊?

『通勤距离长,专家建议租离公司近的房子』

『买房比租房划算』

这不是建议,这是教我做事,又是无法完成的事。

我也想离公司近啊,房租贵啊

专家建议被厌倦,是因为大家发现专家不是来帮你一把的,是来和你划清界限的。

你俩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可是专家自己又不需要买房,他怎么体会刚需人的困难呢?

专家在云端 低头提建议

专家的生活和普通人之间有一道墙,专家指出了风险,自身却并不需要承担风险,真正去实践的是我们,那么专家当然可以无所顾忌的提意见

利率降了「这是近两年内买房的最好时机!」

没钱了「你可以拿家里的房子出租啊!」

当然,对待专家的话语要有鉴别能力,不可全当真也不可都不当真。

一些健康和生活问题上都是可以参考的。至于关系大事的,记住专家背后也有利益团体,利益团体让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以及专家建议的自相矛盾,也是被嘲的原因之一吧

这张图我专门截的,真是看笑了,三个建议同时挂在热榜上,建议你们商量好了再来建议。

知乎用户 无敌暴龙战神 发表

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见苍生。​

知乎用户 张弛 发表

建议国家制定注册 “专家” 制度,通过注册 “专家” 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注册 “专家” 证书者方可在各行各业履行 “专家” 职责。注册 “专家” 专业考试科目为《百草纲目》、《黄帝内经》、《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逻辑学》,综合阶段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

知乎用户 麥发发​ 发表

终于等到【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也上热搜了。

知乎用户 智子 发表

第一天采访:唐僧取经回北京才下飞机,记者问:你对三陪小姐有何看法?唐僧很吃惊:北京也有三陪小姐?记者第二天登报《唐僧飞抵北京,开口便问有无三陪》。

第二天采访:记者问唐僧:你对三陪问题有何看法?唐僧:不感兴趣!记者第二天登报《唐僧夜间娱乐要求高,本地三陪小姐遭冷遇》。

第三天采访:记者问唐僧,你对三陪小姐有没有看法?唐僧很生气:什么三陪四陪五陪的?不知道!记者第二天登报《三陪已难满足唐僧,四陪五陪方能过瘾》。

第四天采访:记者后来再问唐僧,唐僧不发言。记者第二天登报《面对三陪问题,唐僧无言以对》。

第五天采访:唐僧大怒,对记者说,这么乱写,我去法院告你!记者第二天登报《唐僧一怒为三陪》。

第六天采访:唐僧气急之下,将记者告到法庭。媒体争相报道《法庭将审理唐僧三陪小姐案》,唐僧看后撞墙而死。

第七天采访:唐僧撞墙而死后,媒体补充报道《为了三陪而殉情:唐僧的这一生 》。

若干年后,某乎上一个热榜问题问道

“「唐僧找三陪」因频上热搜引发部分网友反感,如何看待「年轻人开始反感唐僧找三陪」这一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知乎用户 蚂蚁社保 CEO 发表

就这么把矛头指向年轻人了?

难道不是因为专家建议五花八门真假难辨???

说实话,这锅年轻人不背!

大家反感的根本是在不了解民情的情况下提出空中楼阁建议:

专家建议低收入人群把多余的房子出租
专家建议用车子来做滴滴
专家建议多生娃
专家建议女性产假为 3 年

众所周知,提问题要带解决方案,但是有太多建议与实际生活背道而驰,却又让人无能无力。

话说回来当事人是不是也得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让这两个字变了味?

年轻人还是很很尊重专家的!

知乎用户 一星斋 发表

这问题本身就很有年代感

“砖家”" 叫兽 " 都已经是上古网络词汇了

知乎用户 诗不成​ 发表

这标题有点抬高年轻人,贬低真正的专家了

虽说网络是年轻人的天下,倒也不必逮着硬夸、时刻讨好,我真的承受不起

其实,每一个人的每一种观点,都有可能引来非议和质疑。只不过,以前那些反对的声音存在于饭桌上、公园角、树荫下、道路上,只有寥寥几人知道。现在,那些无休止的讨论通过网络发酵,摆在了全部网友眼皮子底下。

如果因为加了 “专家” 标签,我们就应激式的反对,反而容易固执己见,得不偿失

专家引起反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脱离实际,张口就来

不光是现在的电视剧不接地气,很多行业都自觉地把穷人排除在外。

学术圈那些大佬,很多也是出身书香世家、名门望族,从小养尊处优。原生家庭不太好的,在成为某个大学教授、某行领军人物之后,也会立马跟从前的苦日子撇清关系,甩手走进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舒适日子。

就连人人都可以接触的网络,有闲工夫、闲心思发声且被人看见的,也都不算是真正的穷苦人家——这部分人悄无声息地,在一般人目光所及的地方消失了。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在脚不沾地、俯视众生的高位之上,有几个人能设身处地,想普通人之所想,忧普通人之所忧,**替普通人提建议呢?

  1. 宣扬政策,被迫挨骂。

某些专家只是做了政策的拥护者和传声筒,就被骂得狗血淋头。他们小心翼翼说出第一个字时,就做好了被骂的准备。因为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却是不得不说出口的建议。

他们心里或许也觉得这是不对的,某些事实被忽略了,某些数据被隐藏了,但大方向给你摆好了,你除了一头撞过去,毫无办法。

一是探探口风,二是埋个种子,并不算要付诸行动的真正的建议。

3**. 媒体断章取义,网友囫囵吞枣**。

这个是真的冤。

有很多媒体,喜欢拿人家的一词半语大做文章,恶意解读专家的意思;有很多网友,喜欢看到一两句就大喷特喷,根本没有理解专家的重点。

**短视频真的害人不浅:**给了自媒体借题发挥的舞台,一张图一句话就能颠倒黑白;让网友更加浮躁、没耐心,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专注输出和站队,生怕没了存在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执政之基,党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百年征程中,党和人民群众早已如血和肉、鱼和水、种子和土地一般不可分割。

人民群众为什么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切实实地解决了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实在在地为全国各族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在新的征程上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而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现在人民觉得你们选出来的专家有病,不该反思反思?

知乎用户 前进四 发表

在我看来,特定语境下,“专家”一词有点类似我们行业内的 “老师” 一词,是带有损人和侮辱对方的味道的。

交易员之间,如果想表达对方不学无术,只是花拳绣腿,满嘴跑火车,就会称呼对方 “老师”

因为只有股评才愿意被称 “老师”,所以,在业内,“老师” 约等于“骗子”“黑嘴”

这样来看,一些专家,确实应该被称为 “专家”。

黑嘴拿黑钱推黑票套牢散民

专家领专款说胡话忽悠民众

一丘之貉

可惜了认真做研究的人,被连带着背黑锅。。。


我是交易员前进四

关注我,带你走进真实的宏观世界

更多干货,关注公众号:前进四的财富世界 / 前进四的宏观世界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本狐为知友们带来更多观点:

【100% 按照专家建议生活,会过成什么样】

5 月 19 日,在 “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称今年 6 到 10 月是购房好时机” 三个矛盾的表述变成微博热门话题之后,#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一。

如果一个人(姑且称他为张三) 按照热搜上的专家建议来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并非反对专业、反对专家,是反对披着权威的外衣,不顾现实、避重就轻、张嘴就来的意见。

以下 #标签里的内容 #,全部来自微博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如果按照热搜上的 #专家建议来结婚恋爱

#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于是年轻人掏空了七个。

#专家建议农村剩男向城市输出#,于是生成了一批城市剩男。

#专家建议年轻人该结婚就结婚#,听众听毕,仿佛读了禅宗的偈语,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该高兴时就高兴,该单身时就单身,该发财时就发财。

#专家建议放开三胎#,刚被裁员的小张听完,双手放开了邻居家的三胎。

#专家建议一妻多夫#,网络冲浪时,一个人可以心甘情愿地喊很多个人老公、老婆,现在他们梦想成真,但也随即发现,自己进入的是现实版噩梦。

如果按照热搜上的 #专家建议来工作

#专家建议就业避免拖延症#,所以,应届生小张比其他人更早地发现,就业真的很难。

#专家建议不要在 1 月制定新年计划#,大概一制定就会坏事,于是大家忍到二月头再制定计划,社会进入半休眠期,小张不问前程。

#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该找钱多事少的工作#,5 月还没找到工作的小张想,也对,这样的工作确实难找,不如不要找了。

#专家建议停办就业率较低专业#,就算有新专业势必也不能保证就业率,最终专业越来越少,原本跟 98 个人抢一个专业名额,现在跟 980 个抢,大学入学率持续走低。而为了从源头解决就业率低,最终就业率较低的行业也被取消。但小张不幸进入的就是夕阳产业。

#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一些想开了的年轻人纷纷决定就近工作,住一楼的给二楼做起了保姆,二楼的给三楼做,以此类推,楼层越高职级越高,顶楼的就去物业工作,不仅减少通勤,还解决了就业问题。

#专家建议晚上 10 点到 11 点睡觉#,晚上 10 点睡的小张在凌晨三点起了床,要赶前一天没完成的工作。

#专家建议晚饭只吃七分饱#,于是加着班的小张吃了三顿夜宵,含泪填补了三分饥。

#专家建议入睡前 1 小时不使用电子产品#,好不容易到了周日,互联网从业人员小张夜里 2:30 加完了班,就立刻盖上电脑,为了养生一直捱到 3:30 才敢睡。

#专家建议连续用眼不超过 40 分钟#,第二天,开会开到一半闭上双眼的小张解释道。

#专家建议每口食物咀嚼 20 次以上#,午饭时间,小张边咀嚼着边想口诀: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默默念完才吞下嘴里的饭。同事都吃完起身准备集体去买咖啡时,小张的盒饭只吃完了半份。

#专家建议年轻人从 30 岁开始为养老存钱#,小张对妈妈说,没事, 我从 22 岁踏进社会那天起,就计划怎么能早日养老了。

如果按照热搜上的 #专家建议来步入老年

**#专家建议选择性退休#**啊,我能做得和年轻人一样好——向 18 家大中小厂投了简历,还没找到工作的 65 岁老年老张在面试时说道。

#专家建议买房月供不超过收入一半#,老张点头:月供不到收入一半的房子,确实不多见了,要买。

#专家建议股民保本更重要#,本金 60 万,炒股 20 年之后还剩 58 万的股民老张安慰自己,是的,保本更重要,赚钱没那么重要。

#专家建议给月收入 3000 以下群体直接发钱#,实行后,某些年薪 1 元的互联网大企业家意外得到了一笔转账。老张没有。

#专家建议退休年龄延至 65 岁#,这一年,5 岁男童小张会模糊地记得,自己的生日愿望是快到 65 岁。

#专家建议按子女数领养老金合理吗#,65 岁的老张想问:养猫算不算啊,我培养了 15 只猫,都上过大学的。

如果按照热搜上的 #专家建议来度过疫情

#专家建议防疫多吃蔬果奶类大豆#,所以每次出门前,身在上海的小张都要喝 1 升鲜榨胡萝卜芹菜豆奶。

#专家建议 3 岁前不玩手机 5 岁前不写字#,不会写字的邻居小孩,因此没有通过小学入学考。

#专家建议中小学每周上六天学#,如此一来,孩子们能高兴地少上一天补习班,少带一天娃的爸妈长长舒了一口气。

#专家建议小孩多玩泥巴预防过敏#,这在漫长的居家生活中形成了一股新风尚。但为了卫生健康,孩子们戴着手套、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玩着无菌泥巴,最后反而是土预防了对人类的过敏。

疫情好转些后,#专家建议多人乘电梯最好面壁#,从此,坐电梯像新疆烤馕饼一样,人们紧紧贴在炉子上。有一次小张看到,因为四面壁都站满了人,新来的那个人自带了一面壁。

#防疫专家建议买东西少摸#,超市购物车装备了不同型号的镊子、夹子,从此买东西就像点麻辣烫,用夹子夹出来,高温后才能用。

#专家建议抗疫期不要减肥#,为了配合长期抗疫,居家隔离期间胖了 10 斤的小张痛下决心,长期搁置减重计划。

#北大专家建议发放 1000 元消费券#,小张算了下,为了把它们都花掉,大概得消费个 100000 元。

**为何专家的建议突然 “不香” 了?**对此,有位网友的点评可谓十分精辟:因为很多专家说废话的频率有点高,“站着说话不腰疼” 的内容也有点多。而且,在现实中,两个特点往往是相互交织的。

**这就要求专家在进行公共表达时,起码得有一点现实感。**也许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他们可以在象牙塔里潜心治学,针对理想状况来分析,也许专家所处的人生阶段、生活状态与年轻人有所差异,但现实并非理想,了解年轻人的困难,也不需要多么艰深的研究。

既然进入公共领域,针对社会议题建言,就必须秉持基本的共情,对社会现实有冷静、客观的体认。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难点在哪里,应该着重在哪个层面发力,公共政策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否则,就容易隔靴搔痒,甚至说出一些让人 “接受无能” 的“正确的废话”。

年轻人对专家 “废话文学” 的回怼,其实更多寄寓着一种社会期待:人们希望听到的专家建议,是扎实的、经得起推敲的观点,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共情,不是站不住脚的说教和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的冗余言论。

来源:塔门、中国青年网

知乎用户 bishuxifeng 发表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读者让我聊一个上了热搜的话题,就是我们的标题。

起因是曾经有专家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现在又有专家跑出来,建议年轻人不要掏空六个钱包买房。

年轻人终于怒了,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这条建议,上了热搜。

读者让我聊,是想问我,专家的建议是不是不靠谱。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确切地说,不是专家的建议靠不靠谱,而是专家的建议基本上都是废话。

我没有说专家是砖家的意思,我不否认他们的建议很多时候有参考价值,问题在于,对大部分人而言,那只是正确的废话。

你注意关键词,我给你圈出来了。

专家建议你不要熬夜,问题是没办法,工作压力,不得不。

专家建议你通勤时间不要太长,问题是,公司旁边的房子租不起。

专家建议你饮食要健康,问题是,没空,只能吃盒饭,预算低,还只能吃不健康的那种。

专家建议你要终身学习,持续思考。可是对于很多人,活着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他没有力量更进一步了。

所以我说,专家的建议,你我打小谁没听过?打小学一年级起,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上课要抓住重点,不仅要学习课内的,还要丰富课外的。

这些话,每个人都听得耳根起茧子了,问题是,别说百分之一,做到的恐怕连千分之一都没有,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做不到?原因太多太复杂了,不想解释。

所以这些人怼得好。因为建议这件事,自古就没有针对大多数人过,专家这个群体,自古也没有服务于大多数人过。

你想想古人是怎么说的?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

专业的建议从来都是服务于也只适用于极少数人,或者讲,针对 1% 的群体。

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需要的本来就不是建议,而是安慰剂。

因为建议是有门槛的,你给出建议,他无论听不听都没用,他就达不到那个门槛嘛,听了又能咋呢?

一个人达到门槛,叫逆袭,每个人都达到门槛,那叫提高了门槛。最后还是大多数人迈不过去。

那天聊芬兰投靠北约,我回复读者留言,说了句话。

我说,一手资料无论有多么扯谎,都比二手资料靠谱得多。

话一出口,后台很多人在问,问我要一手资料。

什么是一手资料?

你自己去揉面,蒸馒头,这叫一手资料,吃别人嚼过的馍,这就叫二手资料。

当你问别人要的时候,你要来的是什么?只能是二手资料呀。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去回复的原因。

我很清楚他们为什么要,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他们要上班的,他们一天到晚已经很辛苦很累了,根本没有功夫去消化一手资料。

我知道问题在哪儿,所以我不回复。因为没有答案,或者讲,压根儿不存在一个普适性的建议。

各国的各种公开的数据,政要的讲话,这些一手资料都是透明的,都是免费的,随你取用。

问题是,你要上班的呀,你有空么?没有就对了嘛。

就这点事儿。

古人难道不知道看完三国志,三国演义再去茶馆里听书,效果会更好吗?

他知道,可是他做不到。

全脱产,谁养他?他要赚钱糊口的呀。

我们有很多读者,让我开书单,他们实际上上是在问我,应该读什么书。

我没法回答,为什么没法回答?因为你把学习的过程想清楚,你就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讲,几乎没有答案。

就比如这些天,我们无意中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比如《盐铁论》。

《盐铁论》这种东西,就跟古文观止一样,小孩子看的。

小孩子能不能看懂?当然看不懂。

但是小孩子看书不是为了看懂。

你像老子写的那五千个字,我小学二年级之前就读了,你说我能读懂吗?当然不能。

问题是,我能记住呀。

小孩子读书读什么?不就是填鸭嘛。你没有懂,但是这些东西,已经全都被你记住了,它就在你的脑子里。

长大之后,随着你的阅历,随着一件一件的经事儿,那些小时候背过的东西就在你脑子里开始发酵了。

有一天,你说,哦,我懂了。敢情这事儿打这儿起的,我终于明白小时候背的某句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了。

你看,需要两件事结合起来。

你小时候得背过,脑子里要有一手资料,否则你空空如也,酒桶空着,再怎么在大海上颠簸,它也没法发酵。

其次,你得有经历,这个橡木桶要在海上飘。如果没有经历,那最后就是书呆子,就是一本字典。背是背过了,什么意思,你不知道。

你看到了,需要很多条件的。

一个人,他 18 岁之前,为什么没有读过,原因太复杂。一个人,他 18 岁之后,为什么阅历不到位,原因同样很复杂。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很多人只是在听评书,或者说,只是在听评书里的情绪。

说到底,这不是谁的错,谁也没有错。这只是生活使然。

忙了一整天,已经够累了,生活已经够辛苦了,还不能让人听个评书了?

我就是喜欢曹操,我就是喜欢刘备,又怎么着了。

这才是人间常态。

我非常理解人性,所以才不吭声。

每天都有很多读者在后台问我,比如说,他从抖音上看到,人家说美国经济不是小好,是大好。

问我怎么解读,我不吭声。不吭声恰恰是因为我懂你。

就像了解火箭发射,从来都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高成本的。就是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消化一手资料,并且在实践中验证。

还有一种,那就是讨论水洗煤或者精选煤。

就比如我们聊过好几次美国通胀的问题。我输出给你的观点,都是有出处的。换句话说,我只是信息的搬运工。

比如你看看伯南克是怎么说的。

伯南克是美联储前任主席,一般来讲,人走了更容易说实话,所以他说话,就要比鲍威尔诚恳一些。

按照伯南克这几天的说法,美国就是搞不定通胀了,要衰退了,而且他认为这是四十年来最糟的局面。

在伯南克的眼里,鲍威尔要承担主要责任,毕竟他是现任的美联储主席。

那么鲍威尔怎么说呢?

他的说法更简单,八个字,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鲍威尔就是甩锅,他说责任都在拜登身上。拜登这个搞外交策略出身的,把他仅剩的那点 IQ,都用在乌克兰身上了。现在搞的能源这么贵,他能有啥办法?

他不加息,通胀让他死,他加息,美股死给他看。你让他怎么办?

企业高管的惯用套路。

这些都是一手资料,一手资料有可能是假的,人类最大的特长就是撒谎。

问题是,所有人都撒谎,一点蛛丝马迹都不留下的撒谎,连市场里真金白银都配合的撒谎,是很难的,是做不到的。

所以就要验证,多看看,其他重要机构是个什么态度。

比如高盛怎么说,摩根怎么说,而不是先跑去看抖音怎么说。

用高盛的说法,他们的客户,已经做好了美国经济放缓以及资产下跌的准备。

你看看这个说法,和我此前的是不是对得上?

我两个月前就说,国际市场上已经开始有部分大机构和庄家,在做空美国了。

这番话我说了好几次,你现在去看高盛的说法,是不是对上了。

人家高盛直接公开讲,我的客户就是这么干的,就差公布名字和仓位了。高盛的董事长,自己也在说,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非常非常高。

假如上面所有的消息你都看过,那起码证明,这些内容是彼此对得上的。

如果撒谎,那也得是串通好了。

我们再往别处看,比如摩根是怎么说的?说法看起来委婉,其实一回事。

摩根终究是机构里的 old money,要脸的。他们还是会讲,要有信心,市场要相信奇迹会发生。

但是,你注意,与此同时,摩根不停地下调美国的 GDP 增速预测。

嘴上很要强,身体很诚实。

到这里还不算完,还要去看看市场的反应,比如美股。哦,果然是连日下跌。你看,前面所有的说法,仓位,乃至走势,都能对上。

总不可能所有人串通一气,连同市场一起配合演戏,就为了撒谎糊你一个人。

那么到这个时候,你就算阶段性地理解了一件事。

再比如,我此前聊过,美元指数在 95 的时候,我说它要往上,因为避险情绪是明摆着要来的,但是当美元指数突破 104 的时候,我说它已经到高位了。

前半段已经被验证过了,当时你看到我的说法,第一时间也应该是去看美联储怎么说,避险情绪是不是那回事,然后也是要去看,美元指数是不是那个走势。

后半段,只是我的说法,光看这个不够,这只是别人嚼过的馍。我们往市场里别处去看。

比如,看看高盛怎么说美元。

按照高盛近期的观点,他们比我直接得多。

高盛直接告诉你,美指涨到位了,甚至被高估了 18%,数字都给你了。换句话说,上面没有空间,下面有得是。

如果全球经济好转,美指就会跌,风险情绪上升,避险情绪下降,这一点我们说过,几个月前就说过。

反过来,如果全球经济不好转,美元前景同样黯淡。

用那天小号里看病的比方,高盛实际上是在说,美国已经发烧,烧到 42 度了,温度计已经满格了。

现在这个病人就两种结局。要么好,温度降下来,要么不好,那就去见上帝,见上帝之后,温度同样会降下来。人死尸凉嘛。

这不是我讲的,这是高盛讲的。你可以看到原话的。

有读者那天还说,我在小号里面解读四月份数据的时候,把美国给写死了。美国能是我写死的么?我又不是上帝。

但是我们细想想,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哪儿来的时间精力,用这么复杂的方式去理解一件事?

这就是抖音存在的意义。

他把火箭发射简化了,变成了水洗煤和精选煤的话题。

你管他对的错的呢,反正你也不会去发射火箭,是不是这个理儿?

所以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专家的建议,我们知道太多的该怎么做,问题是,我们做不到。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需要的原本就不是建议,是娱乐,是休闲,是放松,是茶馆里的相声演员。

泥石流,泥石流,为什么要灌水?因为只有极少数读者需要干货,大部分还是来听相声的。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1. 反映了自媒体乌烟瘴气唯利是图。非常多所谓的专家建议,都是自媒体掐头去尾、魔改、夸张极端原文的结果,甚至不惜造谣,只是为了引战引流而已。

2. 反映了吃瓜群众懒惰、猎奇、逐臭心理。连原文都懒得看,就喜欢各种对立和反差,永远年轻热泪盈眶没有逼数,正好被自媒体利用。

3. 反映了很多专家不食人间烟火、屁股不正。虽然有上面的原因,但很多专家本身水平堪忧、心术不正、胡说八道、信口雌黄、为利益群体带盐。

知乎用户 净江烟 发表

你不敢说是你说的,年轻人也不敢说是你说的,那自然也就反感专家说的了

知乎用户 甲鱼不是龟 发表

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是:「专家建议」因「年轻人反感」而「凭上热搜」?

对,就是这样的。正因为反感,才把它冲上热搜。而不是上了热搜而反感它。

我甚至怀疑专家建议的目的就是哗众取宠。

知乎用户 山山而川​ 发表

第一 ,这些专家说话大部分极其不靠谱,比如说两千大于三千,比如说把空余的房子租出去,他们的核心思想就是何不食肉糜,谁信谁吃亏。

另外,我们可以顺便看看最近一个专家翻车的例子,这些专家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水平急剧下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专家不实践已经很久了,也没办法去定义和垄断真理。

第二,可能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点,专家凭什么对我们指手画脚,他们就比我们高贵吗?确切的说,任何人都没资格,也不应该对他人指手画脚,这种 “指手画脚” 式的爹味行为也是我们讨厌专家言行的重要原因。

“我有我对自我行为决策的能力,能够承担接受一切后果,能够对自己负责,凭什么要你来逼逼赖赖,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我也不会听他们废话,更不允许他们对我指手画脚。”

知乎用户 北海皆非​ 发表

我心里还是很愿意相信专家们都是很有水平的,毕竟他们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具有影响力和导向性。正向支持肯定要优于逆向反对。

但是为什么年轻人如此反感专家的建议?

这锅不一定都是年轻人的,也不是所有年轻人都是愤青,成心找专家的茬儿。而是部分专家的建议确实太过理想化,难以落地。

这就好比,高高在上的皇帝,了解不到百姓的疾苦。理想化的政策推行不下去,就怪百姓不配合,骂他们是刁民。

比如下面这个建议,我觉得就有点废话文学。

「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建议买房月供不超过收入一半」?

原因如下:

不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那就证明买房得少付首付;首付要是少付,那就得多贷款;贷款多,月供自然就多;月供如果不超过收入一半,就证明得少贷款,少贷款就意味着得多付首付,多付首付就得多从钱包里掏钱。

显然专家的话,两头堵了。

也许专家会说,我的本意是让年轻人结合实际能力买房并且更努力的多赚钱。这言论我相信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同意,但结合能力买房丈母娘可能不乐意,多赚钱资本可能不高兴,这又该怎么办?

专家可能又会说,那就在财力充足、时机合适的情况下再去购买房产。这样的话可能年轻人就得四五十岁才能结婚,那二胎三胎政策怎么落实,人口老龄化问题又如何缓解?

你看一个建议背后,隐藏着多少问题。足见建议的成熟度啊。

剥离看,建议是好建议,我们也都懂,但根本无法结合实际进行落地;再者说,脱离实际的建议,年轻人也都会说。

比如为了应对疫情,避免人口爆炸,资源枯竭,建议寻找其他适合人类居住星球。

这个未雨绸缪的建议,难道不是一个好建议么,只不过现阶段还太难落地了。

专家比普通人高明就高明在,他们应该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办法,并且是能实施的办法,而不是随便脑袋一热,随口一说。

以上解读也许是我短见了,但原谅我依旧只是个年轻人。

其实,最近俞敏洪老师的几条言论都冲上了热榜,我觉得还挺实在的,也挺实用的。为啥人家就能说出这种话呢?因为体验了,因为共情了。

建议专家多下下基层,建议专家的子女多下下基层,体验下底层行业,这样有助于发表更多的建议,在家里躺着琢磨也挺费脑筋的。

真的,专家们,听听孩子们的建议吧。

知乎用户 黑火​ 发表

其实专家也不想建议

专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一番话被打上了 “建议” 的标签登上热搜

我觉得这个现象的锅应该媒体来背,为什么他们喜欢报道这样的内容,又为什么微博要把这样的内容推上热搜,总不可能是用户自己高频次搜索出来的热搜吧?

难道是有人指示这些媒体要多报道这样的内容?

就像家长一样对孩子进行说教?

知乎用户 朱定好律师​​ 发表

年轻人需要的是指点,不是指指点点。

知乎用户 学徒 发表

它们根本就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声。

知乎用户 谢幺​ 发表

专家太多,什么人都来当专家,建议太多,什么胡话都说,专家和建议都通货膨胀,所以不值钱了。

知乎用户 全语志言聊写作​​ 发表

地方台的购物频道

滚动播出的

都是 “专家建议”,

分析研判后发现

有些 “专家”

竟然出现在

多个祖传秘方中,

变化的

只有着装和名字。

打开电视,

各行各业的 “专家”

都在卖产品,

老板、高管、研发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

能出镜的都成了

所谓的 “专家”。

打手机、打开电脑、打开报纸杂志

各种 “专家建议”

也是铺天盖地。

真真假假,

假假真真,

人们对这些

“专家建议”

已经麻木了。

人们

讨厌的

不是真 “专家”,

讨厌的

只是伪 “科学”。

上了太多当,

吃过太多亏,

已经对 “专家建议”

失望透顶。

知乎用户 无念无想 发表

说明义务教育时间还是安排太长了,建议改成 3 年,会认字就可以了,方便宣传跟统治。

知乎用户 书院河 发表

有的专家是知识权威,有的专家是资本喉舌。

知乎用户 张大锤 发表

因为现在有一些专家还没有学会做人,变成了资本的 dog,他们不知道怎么就敢大言不惭的说可以代表我们

知乎用户 她即​ 发表

1、专家太多被滥用了。以前一提到专家,大家都觉得权威,可靠,那都是比较少的,是货真价实的。而现在动不动就是专家,搞什么事都能出来几个自称是专家的光头。而且,他自己都还没弄明白呢,就对着别人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副教育人的嘴脸,难免让人不舒服。

2、随着的教育和网络的普及,这一届年轻人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容易被忽悠了。以前的人受教育程度有限,他们很难辨别真伪,导致对专家有一种盲目的崇拜。现在的年轻人才不会惯着你。

3、专家容易脱离现实,总是容易讲事情理想化,这就是所谓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脱离了实际,这是学者的通病。年轻人说,房价太高。专家说,你干嘛要买房啊,你租啊!专家回到家,在自己 200 平的房间里说,真搞不懂现在的年轻人。

4、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专家还在那里叨叨个不停,这样给你一下建议,那样给你一下建议。说起来谁不会说呀,关键是做起来困难。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反而给专家一个建议,那就是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下好了,建议了一辈子的专家被人给建议了。其实这种现象之前也是有的,这不就是和之前的公知一样吗?什么专家,什么公知,这些都是没什么用的衔。专家自己要好好做学问,专家自己知道也未必自己能做到,所以年轻人反感也在情理之中。

知乎用户 听风​​ 发表

有一句话叫:站着说话不腰疼。

知乎用户 X-STATION​ 发表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建议报导不要报导。

知乎用户 叶青 发表

为什么年轻人开始反感专家建议?

**首先,专家的名头无法认证。**一群人打着专家的旗号,来发表吸人眼球、毫无专业性的建议,这种纯粹炒作化的建议确实挺招人嫌的。

**其次,即使真有某领域的专家,我建议你们能躬身入局!说白了就是提的建议要贴地气,不要看着就弱智!!!**别提一些大而空的理论、方向。我们要的是适应当今社会现状、能提升社会效率和效益的可实操性的建议。

**最后,不止年轻人,大家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了,很多人不是那么容易被专家忽悠了。**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高度普及化的今天,年轻大众的基本素养已经和以前大不同。

说什么要提高就业率、疫情后要发消费券…… 这种正确的废话,我建议专家们少讲点!!!

知乎用户 Skyline 发表

为什么中国专家学者会有奇葩言论?

最近几年我们听到专家在媒体上发声,常常引来人们嘲笑,专家的各种言论可谓奇葩。我们难以理解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 / 教授为什么说出如此奇葩的言论,甚至很多言论是反常识,反智的,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是这些专家学者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有意为之拿钱替有关部门办事,转移社会矛盾,但是有些发言实在离谱。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根源是我国的分科教育,很多知识是成体系的,是一套系统,不能简单地拆分去研究。我们总是强调深耕一个垂直领域,这会导致知识拼图不完整,这在医学领域由为突出。很多病是症状相同,病因不同,这导致经验不足的医生常常误诊,让患者就医经历曲折,我就受害者。

我常常说我们的本科教育专科化,专科教育面向就业的,学会一种非体力劳动技能,本科教育是学术起点,培养的是学习能力,系统思维,全局思维。我们的教育失败之处就是很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没有掌握系统思维。

一个专家学者 / 教授,在他研究之外的领域认知可能为零。

知乎用户 萌猫大叔 发表

说明什么,说明网速快了,受教育程度高了,年轻人不好糊弄了。

还有被各种无良媒体带起来的节奏,出现一些离谱的内容,媒体内部不审核么,还是说媒体和有些专家都是天上生活的?下次出现专家建议,麻烦请带上专家职称和名字,标题直接某某某什么专家建议什么。

早些年出现专家建议,大家都是有听取建议的,但是现在不行了。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种是媒体为了获取流量经常夸大标题,内容一看,哦吼啥玩意。

第二种是确实是个专家,但是建议内容不切实际,或者是他本人建议和自己执行是两回事。我记得早年楼市有个专家说房子房价会掉还是啥的,后面被报道出来他本人屯了好几套房 。

知乎用户 自由飞 发表

不是反感专家,是反感宣传口整出来的专家!

所有最近的热点事件,俄乌冲突、新冠疫情、经济就业……,看看他们都说了些啥吧?啪啪啪打脸,脸都被打肿了,还鸭子死了嘴壳硬,专业素养不论,作为学者实事求是的风度都没啦。

不要求你每一次都说对,也不要求你每一件事情都说对,我们老百姓也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也理解 “学术上还有争论”,理解 “真理是相对的”“科学是进步的”,但是,你不能事实就摆在眼前,逻辑上都不能自洽,闭着眼睛瞎说呀!

我们真的不是反感专家,相反的,我们在期盼专家从内心里在呼喊专家,都出来说两句,比如这疫情究竟怎么回事?所有的专家,都能各抒己见,把你们知道的,你们认为的,都说出来!

但这样的专家到哪里去了呢?

私下里有,媒体上,呵呵……

知乎用户 八股文战士 发表

我们需要能提供建议的专家

而不是提供屁话的专家

知乎用户 毛毛基​ 发表

不好意思,就这样的

我奶奶来了她也反感

知乎用户 Cocamelon 发表

专家提议,低收入人群可以用私家车拉活,还可以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

这年头动不动就冒出各种 “专家” 提建议。

他们到底是蠢,是坏,还是又蠢又坏?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商和政府落后的欺骗方式之间的矛盾。

知乎用户 早月先生​ 发表

因为中国的专家大部分屁股都是歪的,要么就是带着政治任务来做舆论引导的,要么就是带着经济任务来做市场引导的,要么就是哗众取宠来博取关注的。极少有人本着自己的专业,客观的态度,为民考量的初心来表达观点,自然也就失去了群体公信力。

并且我们的舆论环境也很糟糕,很容易劣币趋势良币,偶尔出来几个敢于说真话的,也被网友们喷退网了。

知乎用户 山上有黎猫​ 发表

如果是真的专家建议的话,没有人会讨厌的。

就别是砖家就好!

而且你确定是部分网友吗?不是全部网友吗?嗯,大家都很正常呀,都能明白事理呀。专家真是一块好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总之,什么人都可以被称之为专家。

干嘛是年轻人呀怎么了?中年人就不反抗专家了吗?是被社会磨平棱角了吗?反正年轻人也是一口锅啊,哪里都需要年轻人,背锅年轻人就是啊,初生牛犊不怕虎,全是找事打老虎。什么啊?00 后如何工作,而 00 后如何干事?啊?你在教我做事吗?等等一系列的就反正嗯是不是 00 后干的也不太清楚,就总之啊,年轻人啊,00 后啊,90 后啊,总之上一辈的人啊,总是对下一辈的人拥有非常多的仇恨心理,也不知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怨恨还是什么其他的情感就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从那边上一代的人进行一系列的说教,我也觉得很无奈。

60 后说 70 后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吃不了苦,70 后说 80 后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而且改革开放的精神深入了人心之后,80 后是什么样子的人是一群,会反叛的人是一群不会过日子的人,然后啊 80 后也学会了就说,90 后 90 后啊样样都不行还搞非主流,90 后呢啊,又看 00 后不顺眼啊,什么垮掉的一代啊之类的。

总之啊,这些一系列的坏头衔其实都是嗯所谓啊传承所谓记忆,所以一种很无聊的代称,就像 00 后也在分割下一代,他们分割的更快一点,他们把 00 后和 05 后分开,还有呢,接下去 05 后呢,又要说啊,要把 10 后和 05 后分开。所以说能不能停止给别人贴标签的,这种行为真的很令人讨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凭什么给别人贴一个集体的标签去定义整个整体去以个人的行为去定义全部人啊,你真的很假大空就跟专家一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些所谓的专家是 “真” 的专家吗?

他们脱离群众太久了!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毛泽东

知乎用户 阿波 发表

敬告某些专家:

虽然大脑和大肠长得很像,但你也不能都拿来装屎啊。

做个人吧,求求了。

真的,有些建议,真不是碳基生物能想出来的,难道你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生物多样性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无非下面几点:

1. 喜欢站在少数人角度,并且提出解决大多数人问题的方法(x 头不对马 x)

2. 仅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试图提出解决其他领域的方法(这个确实” 专 “)

3. 提出的方法只会让情况更加的糟糕。

知乎用户 反对凯勒奇计划 发表

都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记得有个回答说应该是影响越大责任越大。很明显这些专家,都没什么责任感。

年轻人反感的是精英把持话语权,反感的是睁眼说瞎话却不为人民说话,反感的这些把持话语权却睁眼说瞎话得精英水分到底有多大?这其中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花钱就能买到专家名头还是包装一下就能变身专家?滥竽充数的专家还是该消灭一下。

当然最让人反感的不是这些无脑专家,而是卖国的砖家,叫兽!毕竟无脑专家的生活提议正常人都知道无脑不做就是,但是卖国的砖家教授就可恶了,什么鼓吹引进黑人,什么留学生一年十万奖学金太少这类卖国专家教授就非常歹毒了其心可诛!

知乎用户 大杨说法​ 发表

说明时代在进步,不再唯专家是从了。

现在有的专家是伪专家,没有真才实学,所谓的建议贻笑大方。

有的专家飘在云端,高高在上,所谓的建议不接地气。

真正的专家既要有精深的专业造诣,更要有俯首为民的情怀。

只可惜现在这种太少了。

知乎用户 Reborned nobody 发表

专家的身份,对应的是专业与权威。

针对问题,他们需要表现出科学素养来,调查,拿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现象的成因走向以及对策。

但是 “专家建议” 说得像邻家大妈,讲了一通谁都知道的大道理。有的甚至说得是荒唐至极贻笑大方。

这专家帽子就被质疑反感了。

知乎用户 juu pung 发表

谁让专家建议 “频上热搜”?

知乎用户 实语 发表

年轻人不是反感专家,而真正反感的是哪些脱离实际或代表少数人利益的专家。

我们的一些专家住着大房子,拿着高工资,享受着优厚的福利待遇,缺乏对普通人群生活的体验。

没有普通人的生活体验,感觉不到中下层人群生活的艰辛,根本不清楚老百姓现在想要的什么?

因此,他们的建议,大都是以自己为参照提出的,严重脱离百姓生活实际。比如,二胎都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生,又来建议出台全面放开三胎生育政整。只知道提生的问题,不提养不养得起的问题。

缺乏调查研究,远离老百姓,拿自己的收入和生活去衡量老百姓,所提建议又怎么不招致年轻人反感呢?

知乎用户 吉林特产网 发表

诚然,不可否认,这些登上热搜的专家,每个都是各自领域里的大佬。然而,上热搜的往往是只言片语的个人观点,没有上下文背景,且论调往往与现实背道而驰,让专家们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专家中最具热搜体质的,要属因 “六个钱包” 买房论调走红的经济学家樊纲。近年来,他曾在多个场合为当年的言论澄清,但每次澄清,都变得 “越描越黑”,又讲出很多新的听上去“离谱” 的观点。

比如前段时间的 “建议年轻人婚前未必要买房”,引起网友一片反驳。当时的原话是这样的:

“你如果有六个人、六个钱包帮你买房子,你买就买了对吧?有人说你是在鼓励啃老,我这不是鼓动啃老,我说的就是你们现在买不起房子了,因为房价这么高,特别是大城市。那为什么不赞成年轻人很早就买房子呢?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包括那些发达国家,那些年轻人,都不是说结婚之前就买房子,都是自己要打拼,要挣钱,结了婚有了孩子那么再换一些大房子,然后真正有条件了再去买房子。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自己没有经济能力买房子,就一肚子抱怨啊?就觉得天下亏待了你了。那句话其实是在批判我们年轻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网友们反驳主要认为这一言论放在现实中根本不成立:如果结婚不买房,丈母娘不同意;不买房影响脱单。

用数据说话来看,据 58 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21 年单身青年居行报告》显示**,在常住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单身青年中,有 17.4% 的人已购房,有 55.5% 的人有购房规划**。在谈及购房的主要原因时,有 54.3% 的单身青年是为了追求稳定居所,而有 20.6% 的单身青年是为了增加脱单的几率

专家是最擅长 “废话文学” 的群体。

其实每一个引起争议的观点,如果套进当时讲话的情景、结合上下文,专家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理论上的合理,在现实中也不一定适用。

因此,这些专家们慢慢被网友反感,逐渐失去了公信力。

而那些能与广大网友群体共情,说出一些贴合实际,专业又不失接地气建议的 “专家”,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你觉得哪些专家的建议,你会认真听取?

知乎用户 Mr.Le 发表

最该喷的应该是媒体

这类新闻说白了就是记者跑去大学找教授请教几个专业知识撰写新闻罢了

记者问什么教授基本就答什么,最后记者取一些引人注目的标题来赚人眼球,记者流量恰到了,但那些专家却一脸懵逼的被骂成狗

知乎用户 哈皮哈皮 two 发表

何不食肉糜?

知乎用户 以卿名 发表

感觉就是自媒体炒作,,,频繁说 “专家建议” 但是也不说是哪个专家,什么级别,发过什么东西,有什么成就,感觉就好像是自媒体自己说或者随便引用了一个略有流量的人的发言,然后安了个“专家建议”

知乎用户 明白人 发表

大家被转移焦点了,真正一肚子坏水的是无良媒体

知乎用户 黑山大魔王​ 发表

专家建议应该建议专家建议的时候留名,叫他尝尝人民群众的炮火,看看还敢不敢胡说八道。

知乎用户 天心耀莹 发表

一个学生问他老师:

“老师,昨晚我见一盲人打着灯笼走路。他明明看不见,打灯笼有何用?”

老师回答说:

“如果他是怕别人看不清路,这是儒家。

如果他是怕别人撞到他,这是墨家。

如果他认为黑夜出门就必须打灯笼,这是法家。

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顺其自然,这是道家。

如果他借此开示众生,这是佛家。

如果他明明看得见却装瞎,这是政治家。

如果他是真瞎,却打着灯笼给人引路,这肯定是专家!​

知乎用户 中二中年​ 发表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叫诡辩论。里面排在前 2 的技巧一个叫 “诉诸武力”,一个叫 “诉诸权威”。你不得你说,比起你说啥都要揍你,专家出来建议两句还算相对温和。

通常而言,人只有在有诉求的前提下,才有听取建议的欲望和动机,也就是需求。而很多专家建议,并没有考虑到受众的实际需求,而是站在更宏观更宏大的叙事的需求上去给建议,难免会出现俯视的感觉,也就是听众和专家在需求上是不对称的。就比如我也理解站在更宏大叙事的角度建议年轻人不要想不努力就可以买房,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但可惜不巧的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对这种屁话完全接受不能。

实际上年轻人自己爸妈给的建议都听不进去,更不用说不认识的专家了。最起码爸妈让你好好学习、穿秋裤、少点外卖至少是发自内心的对你好,专家为什么指导你的动机本身就值得先分析分析。然而就算爸妈给的建议,能听进去的也是少数。要么就是徒有价值体系没有方法论——比如你要好好学习考清华啊!要么是酒只告诉你方法论没有背后的知识体系或者价值体系做支撑——妈要穿秋裤,可你要美。

不过只从价值体系的着手的专家建议也就是看一乐。真给你方法论的,让你出租闲置住房跑网约车的,才是最让人绝望的。甚至可以归类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式的行为艺术,完美致敬了晋惠帝。

知乎用户 摆烂科学与工程​ 发表

说明发文需要补齐新闻三要素,以免网友觉得是编的,更不该让整个专家群体跟着背锅。

建议真的专家起诉一下这些无良媒体对自身名誉权的侵害,同时靠造谣博关注不应免于行政处罚。

知乎用户 闪木 发表

并不是年轻人开始反感专家,而是相比于日益严酷的现实,那些专家们必须说的话、必须给的建议听起来越来越像扯淡、废话和笑话。

传统相声《扒马褂》都听过吧,无非就是需要你圆的 “事儿” 越来越离谱,专家们越来越觉黔驴技穷而已。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史蒂夫 发表

别把脏水往专家上泼,年轻人到底反感什么你们没有点数吗?

知乎用户 大猩猩的小米米​ 发表

有没可能,所谓专家,只是传声筒。他自己也不信,但是一定要说出来。不然专家这个群体,自从公知被污名化之后,几乎彻底消失了。

知乎用户 月老孙​ 发表

害,这个算啥问题!

没有人反感专家啊!大家反感的是那些不务正业的,被媒体贴标签吹捧起来的伪专家!

就像台湾省经常在各种媒体上蹦跶的各种军事专家!大部分都是跳梁小丑嘛!

还有很多在股市侃侃而谈的所谓的专家,就是为利益集团站台的嘛,忽悠民众的!

还有那些把多余的房子租出去,没事开车跑快车,搞副业的专家,那些没钱的时候,你就多买几套房子的专家,那些说新冠就是大号流感的专家。

都是一些哗众取宠的伪专家,只为了热度,被媒体利用博人眼球的玩意,脱离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专家,只是砖家而已!

烦的是这个!真正为国为民的专家,我们还是非常相信的!

知乎用户 庸人 发表

人间疾苦,专家无法感同身受。

知乎用户 李老大 发表

中文为什么越来越腐烂?

不仅专家,叫兽、实诚、大大、公仆、感恩、正能量、医生……

是什么让中文腐烂?

知乎用户 紫荆 发表

我更反感 “如何看待”

知乎用户 庙堂喵​ 发表

现在有的专家,是把金砖搬回家。

再按金主要求,把韭菜们都往金主的镰刀刃上送。

被割的多了,也就把专家这个词看通透了。

的吧多了,「良言」变咸盐,齁!

的吧的吧的吧的吧……

知乎用户 子非鱼 发表

一方面,有一些砖家脚踩空了,没踩在砖上,所以提了一些不太切合实际的建议…

另一方面,媒体喜欢对这些砖家采访,然后大肆宣传…

这个事情有好有坏。总的来说这个现象是个好事情。

其实我们不反对专家建议,甚至对真心提出好建议的专家大力支持,呐喊助威,只要你真的讲理,而且是实践出来的真理。

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乎用户 ZD 老赵 发表

因为以前那些高学历的毕业生:

一等出国

二等考公

三等外企

四等国企

五等优质民企

六等留校

留校留久了,没什么正经事做,熬着熬着就成了专家。

知乎用户 我是羊肉 发表

这种专家,在电视上称雄很多年,带货能力也比较强,发明了 “不要你 998,不要你 680,只要 198”,可以说是直播带货的鼻祖。

现在没有年轻人看电视了,所以要试水手机端,跟李佳琦抢生意来了。话说李佳琦你也挂一堆专家后缀试试,看看掉粉速度有多快。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现在网络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网友日益增长的智商和砖家大脑不平衡不充分发育之间的矛盾。

知乎用户 洛伦兹力想做功​ 发表

就像那些食品安全什么的

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

高中生物化学知识已经足够解释免疫系统工作原理

检索论文越来越方便

学校账号知网一搜就有数据

年轻人不好被带节奏了

但我们做媒体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事

大都在很早就缺少化学生物学习

本科阶段没见过算法没分析过成分

常常预设一个观点,去找专家咨询,断章取义

找论据,以支撑自己,洋洋洒洒挥斥方裘

流量靠标题刷到了,但锅给专家背了

知乎用户 微光 发表

不喜欢 “被代表”,更愿意通过以下这种形式来表达诉求:

知乎用户 中华花花子 发表

说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独立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表达的欲望。这是很好的。

况且,专家们的某些建议,实在太不符合实际了。

专家是什么?

百度百科这样写:专家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专业人士;还应该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着行为准则的人,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其他人

我相信专家们的本意和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 “专家” 和媒体为了博取流量而刻意做出一些贻笑大方的建议的可能。

虽然他们大多学识渊博,但是与我们凡人的生活经验和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相比,他们不一定比我们深刻。

因为专家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我们往往希望专家可以给领域外的普通人给出相对正确地建议和方向。而不是不切实际的信口开河:建议低收入人群把闲置房拿去出租以增加收入。

能做出这样的建议,低收入人群至少得有房有车且年入百万吧?

知乎用户 古奇遇 发表

建议专家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言,

哪怕只讨论什么酒好喝也行。

知乎用户 Brace​ 发表

这就和大家讨厌营销号一个道理~!

这些专家们,连实名都不敢,每次爆出来什么建议,就是:专家建议,而不是某某专家。

说明啥,说明这帮家伙知道自己说的不靠谱,但是为什么要说呢,因为得昧着良心赚点黑心钱啊。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具体什么情况,还得看情况。
关于这个事,我简单说两句,你明白就行,总而言之这个事呢,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具体的呢,大家也都看得到,也得出来说那么几句,可能你听的不是很明白,但是意思就是那么个意思,不知道的你也不用去猜,这种事情见得多了,我只想说懂得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多解释,毕竟自己知道就好,细细品吧。

知乎用户 李一​ 发表

我建议专家们不要再建议了。

知乎用户 36.8 度​ 发表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知乎用户 我承认自己的无知 发表

说明屁股决定脑袋

知乎用户 佩奇爸爸的爸爸 发表

想起了沿海某大型钢铁厂人员机构改革,莫名其妙的一群关系户 or 愣头青摇身一变成了 “工程师”,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工程师” 这三个字都是神圣、专业、有光环的,比如鲁班、达芬奇、邓稼先这样兢兢业业又术业有专攻的人。

这哪里是人员机构改革,简直是革了我的三观,革了我接近 20 年在学校的教育认知。

同样,专家这个头衔都快臭名昭著了。

真是一箭三雕,射伤了对真理充满渴望的年轻人,射伤了脚踏实地、热爱并尊重知识的真专家,射伤了国家专业人才体系培养的公信力。

求求你们不要再用专家这个词了。

知乎用户 杜子垩 发表

只能说中文互联网的韭菜是确实已经换了一茬过了。当初发明「砖家」这个词的时候我还是个处男,现在明明也还是,但对专家的不满居然能被当成一件新事来讲了。

仅仅是对「专家」这个词产生逆反心理没有任何意义。当你对某条具体的「专家建议」感到不满的时候,你应该做的是搞清楚说这句话的到底是哪个「专家」,他在这件事上有多高的专业性,又有多大的权威,他给出的论点论据能不能自圆其说,他是不是代表了特定的某群人的利益而伤害了另一群人的利益。

什么,你懒得搞清楚这么多?那就算了,与砖家共存吧。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砖家的致死率比车祸还低。没什么大不了的。

知乎用户 头发是不可再生资 发表

我其实很好奇

专家眼里 我这种普通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到底是什么样 才能被天天建议这个 那个

知乎用户 关你皮士 发表

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反感专家建议。

知乎用户 江南皮革厂​ 发表

看看 cctv4 的那群军事砖家,还没有我掷骰子准确率高。

知乎用户 清歌流水 发表

很简单,你把所谓的专家名字职业写出来,我们查一查就知道信不信得过了

知乎用户 今日有雨 发表

建议建立专家分级制度。

助理专家,正式专家,主管专家,主任专家,高级专家,穿山甲,首席专家,等等。

这样也好防止一些无良媒体带节奏。别搞得随便一个人拎出来就是很了不起的专家一样

知乎用户 123456 木头人​ 发表

我觉得其实不是年轻人反感专家建议,而是有些所谓的专家并非专家,所谓的建议有时候也是模棱两可,从而让人对不切实际的专家建议产生质疑,质疑多了,慢慢就开始反感。

其实不仅是年轻人,无论年龄大小,大家都会对不切实际,无科学依据的专家建议反感吧。

知乎用户 陌路人 发表

建议针对专家也出一个影响因子评分系统,根据每个专家的 “专家建议” 被引次数评出专家的分区(Q1-Q4),这样专家也不会随便给出低影响力的“专家建议”。

大伙儿再看到 “专家建议” 也可以先看一看专家的分区,以此确定该专家的可信度,比如要是 Q4 的专家,那他的 “专家建议” 也就图一乐。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悦宝 发表

为啥每次都要用 “专家说” 这个很模糊的代表,是不是可以考虑具体到某个名字

知乎用户 最后两万米​ 发表

我倒觉得是媒体和平台的高级黑

知乎用户 遥不可及 发表

专家是哪个专家说的?媒体又是哪个媒体?作者又是哪个作者?点评又是哪个点评?现在的一篇文章找不到作者,一段视频找不到出处,却到处在互联网散播着,看到的确是谎言变成了真理,真理变成了谎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是专家在给没提背锅

是时候该搞一搞这些无良媒体啦,随便取个耸动的标题就敢发,其实你真的点进去读一读,会发些可能专家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也可能根本不是专家说的

现在媒体真的是毫无底线,早晚被整

知乎用户 苏筱 发表

「年轻人开始反感专家建议」

说明专家的建议并没有考虑到年轻人的诉求。

1. 年轻人觉得压力大买不起房,专家说,建议你们祖宗十八代一起来贷款,分 300 年来还款就解决了。

2. 年轻人觉得生孩子养不起,专家说,你们闲置的房子呢?闲置的车子呢?拿出来出租,拿出来开滴滴,一下就能养得起了。

3. 年轻人说结婚很难,买房很难,白岩松说,不会吧,难道你们真的希望很简单就搞定了?

。。。


真正的专家应该是你遇到困难,他告诉你怎么做,马上就起到了效果,所言非虚

真正的专家应该是身体力行,想方设法,实践出真知,绝不倚老卖老。

真正的专家应该是深入群众,知道大家为什么急,发自内心的共情,而不是割裂。

知乎用户 别念我的名字 发表

我说我吃不上饭了,专家建议不要只吃猪肉,也要适当吃吃青菜;

我说我买不起房呀,专家建议取消房贷,以免买房人压力大;

我说疫情期间,我这低收入群体没法活呀,专家建议出租闲置房屋和开私家车拉活儿。

…………

专家这么多的建议,却一条也不能解决我的问题,不以问题为导向、目标为导向、结果为导向,只管自己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如此 “砖家”,人们当然反感。

知乎用户 王永辉​ 发表

年轻人开始反感的不是 “专家建议”,反感的是 “砖家建议”。

知乎用户 听风君​ 发表

年轻人不是反感专家建议,年轻人是反感脱离群众不说人话只会当应声虫的专家建议

知乎用户 彼得潘的星​ 发表

现在的专家太多啦,有的身兼数职,你弄不清他的专长是什么,前些时间的名医专家是活生生的例子,l 专家建议有时候差别太大,让人无从选择,我觉得某些专家玄学掌握得不错。

知乎用户 波利​ 发表

那下次改成有关部门建议吧。

不管哪一届的年轻人都不喜欢 “专家” 的意见,而不是从现在开始。年轻人终会老去,新的年轻人总会再来 ,反传统反教条反权威是年轻人的天性,他们以为自己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不过是新一轮循环中的又一次复刻而已。

史学家说人类从未在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父辈用自己踩坑的经验教训下一辈,后辈感到烦人堵上耳朵,觉得这是世俗对自己的禁锢迫害,他们努力挣脱 “枷锁” 追寻自己,找寻不一样的人生,遗憾的是,大概率是去再踩一遍父辈的坑。然后他们血淋淋得等在月台,焦急等待下一班次年轻人的到来,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告诫他们,务必躲开自己踩过的坑。

面对这种现象,有时叫青春期叛逆,有时叫代沟,现在称年轻人厌恶爹味,反感专家。这不代表这届年轻人有什么特别之处,要说特别之处就是通网了,他们的声音能更好更快的被表达出来。

知乎用户 阿莱耶 发表

砖家,叫兽,互联网十多年前就开始这么叫了吧。又不是从现在开始反感的

知乎用户 懦弱的人 发表

剽窃造假满天飞的社会环境,绝大多数所谓的专家已经出卖了作为科学家的良知,开始胡说八道。

一是,因为所谓的科学家队伍科学素养逐渐下降,根本提不出专家建议;

二是,因为金钱诱惑,不少科学家说话不是从科学的角度,而是一些给钱的要求,相当于旧社会的御用文人,不再是什么专家建议了。或者说,专家建议变成政治口号或者买办的利益服务!挂羊头卖狗肉你愿意接受吗?

三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出于自私自利、不当利益的需要让专家以专家建议的名义推销反科学的产品,比如氢气治疗等。这种反科学以专家的名义搞封建迷信,毫无道德可言,不是假药害人就不错了。

所以,按照哈佛大学的对毕业生的要求,让他们最少懂得谁在胡说八道。虽然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不如哈佛大学毕业生的水平,但是,最少不少大学毕业生总归是懂得谁在胡说八道,只是不敢明言而已。

所以他们反感所谓的专家建议很正常。说明社会急需健全社会风气,重新树立专家建议的威望。不能让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状况继续蔓延传播到青少年一代,让他们讨厌专家,进而讨厌求学,耽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懦弱的人

10 次咨询

5.0

18202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有录网​ 发表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这个热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打响了年轻群众反抗一些专家没事闲着爱瞎建议的第一枪,反映了年轻人对专家老是对我们的生活指指点点,提出不切实际的建议的不满状态!

以前可能是内心不满,当下都说出来了!

小录认为,这不失为一件好事,代表了大家希望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一致心声!

以上~

知乎用户 山岚 发表

建议加工资。

建议多放假。

建议不要加班。

建议取消聚餐。

▄█▀█●

知乎用户 蓝天是我的保护色​​ 发表

专家建议:专家频繁上热搜会引发年轻群体反感,导致心情郁闷,不想结婚生孩子,应适当减少

知乎用户 知安​ 发表

专家真的是专家吗

专家这个名号早已失去了权威

如果你说的科学合理我们当然愿意听

知乎用户 基本线衡 发表

何不食肉糜。

知乎用户 团结起来 发表

资本的代言人

拿钱的 GO 褪姿

喉舌

依附于有经济实力的,或权力

为老百姓说话没啥好处利益

知乎用户 邦你成才 发表

  这两天,“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把部分上热搜的 “专家建议类 " 话题列了出来:

  “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

  “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

  “专家称今年 6 月到 10 月是购房好时机”

  ……

  对于这些集中在买房成家一类的 “人生大事” 上的专家建议,有人留言:说得很好,下次别再说了。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对知识权威的反叛 “。不能简单说专家都在胡说,也不能说网民都在反智。有时候,公共言论空间存在某种错位。

  其实专家那些建议,如果换一个说话人,可能就不会觉得那么刺耳。比如说话人是亲戚朋友、老师或房屋中介,是不是就能接受多了?

  01 为什么网友会反感 “专家建议”?

  托马斯 · 索维尔曾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工程师的建筑倒塌了,医生的手术出事故了,可能都要付出相应代价。而知识分子说出的公共意见只是参考,出错了也不会被追责。

  发表公共意见的专家,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直接利益联结的,也不需要为决策后果负责,俗称 “站着说话不腰疼”。

  反感这种脱离实际的建议,普通老百姓虽然不是专家,但却是生活的实战者,知道如何正确生活,希望专家能提出真正合理可行的建议,关注现实,从人民群众真正的需求出发给出恰当的建议,而非 “站在云端,俯瞰民众”。

  02 网络上的 “媒体式专家”

  其实,年轻人反感的不是专家,反感的是媒体眼中的 “专家” 和“媒体式专家”。什么是专家? 为什么 “专家说” 被滥用?

  无论媒体如何报道,媒体眼中的 “专家” 与普通老百姓、相关行业从业者,以及学者眼中的 “专家” 是不一样的。即使不幸某一天社会谈“专家“色变,但普通人眼中的专家依然存在,只是专家二字变味了。

  因此,说话的专家、听话的民众,都需要培养一种 “公共意识”,知道如何去阐述和理解 “公共话题”。

  专家应当明白,当社会把话语权交到自己手中,并不是拿来说家长里短的。专家存在的本质意义,是就公共政策提出建议,是面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单元的。

  最后,也还是要反思媒体的负面作用。多个冲上热搜榜的 “专家建议”,最终反转,因为有细心的网友点开了全文,发现专家的原话其实很有指导意义,但媒体为了制造流量,采取了断章取义、嫁接融合等办法,再加上一些 “标题党”…… 流量有了、冲突有了、焦虑有了、内卷有了、真相没了。

  作为媒体,应该有正确报道方式,毕竟社会需要真正的专家,而民众也应理解网络舆论环境中公共言论的内涵,理性看待,而并非限制公共讨论的意义。至于中间穿插的” 人生指指点点 “,一笑置之足矣。

知乎用户 灵静瑶 发表

说教。年轻人从小到大被父母、老师说教,好不容易成人可以做做自己了,还要被专家建议,这不是一辈子被困住了吗?所谓的专家建议也不过是一群随便说说的人,你说如果网上能通过专家建议看清楚了,还需要付钱去看病、咨询律师、购买委托理财,干什么呢?

知乎用户 群而不同​ 发表

有人很奇怪 “居然有人给 wg 招魂”。

那么这个提问,就是给 “wg 招魂” 的最大原因之一了!

知乎用户 朱晋昀​​ 发表

让那些专家把嘴给我闭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某些所谓的专家不负责任或错漏百出的言论,消解了专家的权威性。

知乎用户 zha zha 发表

这就要问一问这么多年媒体是怎么带节奏的了。。。

说胡话的专家不是没有,但是谁让你们只看见说胡话的呢?

知乎用户 北风​ 发表

因为有用屁股说话的专家

知乎用户 木有枝拾 发表

我们并不反感专家建议,

我们反感自以为专家,实则脑残的建议。

现在的专家门槛这么低吗?

我微信群 “相亲相爱一家人” 里转发的营销文

水平都比他们高。

知乎用户 未家 发表

所谓专家,本身就有着 “专业” 的光环。凭借着这个头衔,可以快速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降低信任成本。就像刚上学的小孩子特别信任老师一样。

然而当一个专家本着头衔,却老是反转的提出观点,提出建议,提出方案,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不就逐步消耗了自己在普通人心中的可信度吗?
到了一定阈值,其所言所做只会让人产生一种 “嘴炮” 又来了的反感。

知乎用户 老牌恶棍 发表

为什么我们不相信专家了?

专家,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某一领域精通高超专业技能或具备足够专业知识的人。这个群体无论是在国家政策方针还是人民衣食住行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蒙昧的上个世纪。

而中国人自古便对 “权威” 有着近乎执着的迷信,虽然这些 “权威” 中不乏滥竽充数者,但一直到本世纪的前十年,专家群体都保持着相当不错的口碑。
那么他们为何会沦落到如今几乎人人喊打的局面呢?这就不得不从震惊全国的 “华南虎事件” 说起了。
2007 年 10 月 3 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七组村民周正龙,在该县神州湾一处山崖旁,用胶片和数码照相机同时拍摄到两组清晰的野生华南虎照片。
经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照片是真实的。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当即奖励周正龙 20000 元,并表示争取在野生华南虎活动区域设立华南虎特别保护区。

然而,这个消息被众多媒体转载之后,照片的真实性却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引发全国性关注。
紧接着,以专业摄影网站 “色影无忌” 为中心,前前后后有超过 3000 万网友和各大媒体参与到打假的行列中。而照片的认定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就基本确定为 PS,其中的华南虎图像出自义乌一家叫做威斯特的公司所生产的年画。
虽然在晚来的官方认定出炉之前经历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闹剧,但最终结果证实了打假派的推论:所谓的华南虎照片系伪造。
这一事件不仅严重打击了当时的政府公信力,对于专家群体而言,更是一次致命的重创。包括 “草率” 认定照片的野生动物专家、影像专家以及后续参与 “挺虎” 的众多专家,其整个群体都在事件之中与之后遭遇了一轮重新的审视,而社会也借此完成了一次大规模反思。
自此之后,人们对待所谓的 “专家言论” 愈发严格与谨慎,大家挑错、讥讽、反驳,一块块板砖逐渐将专家们拍成了纸片人,成了“砖家”。

然而在此危机时刻,专家们却丝毫没有悬崖勒马,改弦更张的迹象,反而更加放飞自我,各种雷人之语层出不穷。比如:
经济学家茅某:“春运火车票低票价导致黄牛盛行。”
某省作协副主席:“十三亿人共一哭,纵作鬼,也幸福。”
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董某:“所有反对房地产复兴的想法都是危害国家利益的,我给他们的帽子是‘反人类’。”

如此种种,一言难尽。
2006 年 10 月,《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了某调查机构的一个调查数据,该数据显示,中国公众的专家情结较强,公众对教授专家、中小学老师、法官的信任度排在前三位。
然而讽刺的是,到了 2010 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就 “专家信任度” 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却是只有 6.5% 的人认为“专家是社会权威,值得信赖”,而 39.5% 的人认为专家言论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20.4% 的人认为专家言论根本不值得相信;31.9% 的人觉得专家言论需要根据情况判断辨别。
现如今,“砖家”已经很少被使用了,因为 “专家” 一词本身就已经暗含贬义,成了笑话了。而与其他被扭曲的汉语词汇不同的是,其权威性的每一次崩塌都是有迹可循的,并非污名化而来。

虽然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乃环境使然,但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就从高高在上堕落成 “徒增笑耳”,他们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华南虎事件” 之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周泽说,在华南虎事件中真正起着推动作用的可能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而是大众理性。
的确,在当时,大众理性几乎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舆论方向与官方的调查进展。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众其实是相对盲目、缺乏理性的。
那么既然如此,在对待专家群体的态度上,这种理性又从何而来呢?
首先,是专业知识的绝对垄断被打破带来的认知上的理性。
在蒙昧的上个世纪,大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不多,交流分享的平台也很少,信息的输出手段与输出内容主要掌握在极少一部分人手中。
而如今,不仅教育的普及程度得到很大提高,数量庞大的网络平台与自媒体也给了各行各行业人才输出信息的渠道。人们获取专业知识的门槛已经极低了,虽然相比于系统化学习的科班生还有不小差距,但面对专家们的某些奇谈怪论,至少在认知上有了质疑的能力。
其次,是现实与宣传之间的落差引发的感知上的理性。
这种理性是最直接也最朴素的,人人都有,哪怕你毫无所长甚至目不识丁。而当专家所言越贴近个人生活与自身利益时,这种感知上的理性就越强烈。
比如在教育、购房、婚姻、生育、就业、养老等问题上的一些建言献策,常常笑料百出。
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就不赘述了。
值得注意的是,权威的崩塌与理性的回归确实让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辨识各类专家言论,但这却并没有减少此种现象的发生,他们依旧我行我素,对大众的质疑、嘲讽与愤怒视而不见。
难道这些专家们真的对现实世界一无所知?我想不是的。
其实,问题的答案《解放日报》早在十年前的一篇名为《是什么让专家成了 “砖家”》的文章中就已经给出了:
“请从权力和资本中抬起头来。”

知乎用户 北地刀客 发表

在当下,专家也好、国家也好,他们给出的建议最好反着听。有好东西他们内部就瓜分完了,还轮得到你?

知乎用户 罐装 发表

知乎用户 半缕阳光 发表

说明了权威惯性的削弱和民智的崛起。说穿了并非固执的讨厌什么具体的专家。

而是讨厌不具名,因为不具名就可以不负责,不负责就可以信口雌黄

还有很多更龌龊的,自己要说不敢说,想说不敢说,假托专家意见,如何能招人待见。

大白话就是老百姓不傻了,不好糊弄了。

知乎用户 马春燕​ 发表

现在的专家严重脱离实际,只会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根本不是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本执行不下去。所以才被反感。这是他们咎由自取。

知乎用户 碎冰 发表

财新网的问题 ····· 你们也是做媒体的,还是国内影响较大的媒体,年轻人开始反感专家的建议你们自己不知道为啥吗?正好最近在资乎看到一个图非常应景:

知乎用户 半个科创史学先生​​ 发表

首先你得理解阶层的含义,和正确认清自己所在的阶层。

专家们基本都是体制内的人才,享受着一流的资源:教育,住房,医疗,社会待遇等;看问题早已不是微观层面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有资格去参加人代会的。

金字塔结构的现状,让大部分人大半辈子都在为住房,教育,生活,甚至医疗奔波。

就连现在的网络大 V 们,无论是老派还是新秀都早已实现阶级跨越,至少比普通韭菜高一个层次。

这专家这个层面所处的阶级和维护的利益对象是有特定圈子的,当然他们也会维护最底层的圈子,但是你仔细想清楚,从服务对象来说总有主要和次要,集中和分散,优先和普通。。。

大到国家层面,社群,公司,家庭都是一样的逻辑,从我公司的角度来讲,我也建议员工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然很大一部分会以促进员工上升为目的,员工上升了公司才会上升。但是总会以规划的框架来逐步建议,逐步实施,有些话是给核心管理层讲的,建议的,有些话给全员讲的,建议的。

如果一个富人是以真正帮助穷人为目的的建议,建议能够帮助穷人拜托贫困,这种建议每个穷人都喜欢; 如果一个富人给穷人的建议或者上圈层给下圈人的建议不为为了帮助脱贫和阶级跨越,而只是阻碍他们并减少这种跨级冲击行为,守卫自己的圈层和利益圈,当然下面不愿意;

知乎用户 喜欢蓝胖子的小胖子​​ 发表

这说明了很多专家的建议往往是脱离现实生活,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才会让越来越理性的年轻人反感所谓专家的建议。

比如前段时间在网上讨论度很高的一条新闻,专家建议低收入者出租闲置房子有私家车可以出去拉活,这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灵活就业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

说实话,在我看完这个所谓的专家的说法后,真的是挺气愤的,这是什么专家,这水平还能被称为专家吗?专家知道什么是低收入者吗?请问这些专家有真正地走出去了解低收入者的现状吗?比如专家说低收入者手里有闲置的房子可以出租,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怎么可能会傻傻地把自己闲置的房子放在那里不拿出去出租,让自己的房子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呢?平时有闲置的房子可以收租的人,多半都不会成为低收入者,起码在房租这一项上有稳定的收入。

我不否认专家们本身的学识是很渊博的,他们提出此类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古人常说要知行合一,很多专家可能真的做不到这一点,只专注于自己现有领域的知识,没有深入去了解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如何,甚至自己的视野范围只有自己所在的大学或者工作单位。这让我想到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山河月明》里所对应的那个历史时期里的人物,就是建文帝时期的名臣方鸿儒,黄子澄和齐泰,不可否认他们都是学识渊博的那个时代的大家和专家,但是可能他们仅限于书本了解的知识,缺乏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了解,也没有去底层实践过,所以作为重臣他们给建文帝提供的很多政策的建议都不太符合实际,这也可能是导致建文帝最后被他的叔叔帝位的原因。比如这三位重臣给建文帝提出削藩的建议,这个建议本身是好的,但是在执行上他们给建文帝的建议就操之过急了,而且没有经过实践去了解中央军队和藩王军队的实力状况,最终导致削藩后藩王起义,自己的军队的战斗能力跟常年征战的燕王朱棣的军队相比太悬殊,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最终还是惨败收场,建文帝丢了皇位不知所踪。

总而言之,只有真的能深入实践了解普通民众真实生活情况并提出符合实际的专家的建议才能让年轻人信服,否则专家就会在年轻人眼里越来越没权威,甚至有一天在年轻人口中专家这个名称都会变成一种嘲讽的称呼。

知乎用户 温而善 发表

可能是因为现在有好多伪专家,如何去界定一个人是否是专家?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知乎用户 墨听雨 发表

谢邀,以下简述我个人的看法(为什么讨厌专家建议)

1· 专家不专 公众对专家的专业性有质疑,专家是做什么研究的?是不是很了解实际情况?有没有能让群众信服的研究成果?能不能对专家进行一定介绍,让专家接受民众的监督?总而言之,专家建议遭人反感就暗示了专家不再被民众所信任。群众需要真正的专家,而专家也应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专家。

2· 脱离实际 部分专家建议有很明显的假、大、空特点,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民众的生活。专家建议一定是要立足于人民的视野,群众不可能都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而专家们也不能只有诗和远方。建议应该更接地气,贴合实际情况,最好走到群众中去。而这一点是研究者很难做到的。事实上,走到群众中去的专家们也更能给出受欢迎的建议。比如我个人很喜欢的温铁军老师,能够立足农村视角,讲述农民真正遇到的问题。

3· 立场不定 部分公众人物、专业人士立场飘忽不定,有被和平演变之嫌,败坏官方信誉。话题敏感,就不过多展开了。

知乎用户 Aynxul03 发表

你说的这个专家,到底是不是你自己?

知乎用户 无业游民 发表

今天看了个新闻,

专家不知道自己说过这话,怒斥媒体。

怎么说……

知乎用户 樂逍遥 发表

那哪里是专家啊,那是晋惠王,天天在网络上和我比比赖赖

“吃不起粮食,你特么为啥不吃肉”

“租不起房,你为啥不买房”

“农村看病难,看不起病,你为啥不去北京医院”

“穷人可以把自己多余的房子租出去,可以开百万壕车跑滴滴”

“人只有吃素才文明,吃肉都是动物,人类之所以高级是因为能控制欲望!” 次年,专家卒,51 岁,死于食物中毒

这类专家我建议以后再哔哔赖赖一律打断腿,送去内蒙的马场,让人民群众参观一下什么叫害群之马!

知乎用户 郝君​ 发表

你必须首先攻击那个具有嘲讽的随从,你你必须 你必须攻击那个具有嘲讽的随从

知乎用户 山川​ 发表

很多专家真是货真价实的脱离群众的沙雕

知乎用户 Goldthreefat 发表

怎么感觉这批专家是跟台湾那些说大陆吃不起茶叶蛋的一样,是用来装蠢的前台戏子呢,用来转移注意力,替 zf 挨骂的

知乎用户 好好 发表

“不要熬夜、不要生气、不要喝碳酸饮料、不要用空气炸锅……” 道理我都懂,可实操性不强。

“不要熬夜” 我当然真的熬夜有诸多不好,可是工作原因你不得不熬夜时,该怎么办??

没有改善的方法,只有恶劣的后果。

脱离现实的理论,简直是空中阁楼。

谁想天天提心吊胆,谁想天天听到自己会变得如何不好不好。

专家建议与 “何不食粥糜?” 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就是年轻人反感专家建议的原因。

知乎用户 垃圾 发表

首先把锅甩给专家。

一部分专家离开了人民的队伍,没过几天好日子,就把人民抛在脑后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然说出来的话,就容易让我们啼笑皆非。

————————————————

然后把锅甩给媒体。

大部分媒体只希望获得流量,他们不论对错,他们只要噱头,反差,先机。

提出正常建议的专家才是多数!

可惜,我们生活在每个软件都在猜你喜欢的时代。

唯一能接触平常不爱看的东西就是各软件热榜。

热榜代表的是流量,多的是正常的建议,没有流量,那就不是建议,是屁话。

媒体没有兴趣,就是要傻,就是要和人民群众站在对立面才有话题。

————————————————

紧接着,接锅的是我们自己。

人民群众爱看什么,媒体才争相报道什么,我们自己就是流量本身。

那我们爱看什么呢?

各软件的热榜有我们要的答案。所以媒体只有这样做,人民群众才喜闻乐见。

你说你素质高,不看一些哗众取宠的话题,当然,我相信。

不过你可以捐点钱到教育方面,让我们的下一代人民群众和你素质一样高。

时代不是你和你身边的人素质高了就能改变的,嘲讽,辱骂都毫无意义。

————————————————

最后最后,真正的锅是扣在社会的头上的。

因为老百姓不止爱看与我们对立的傻叉言论。

也很支持真真切切能改变我们生活的言论,如管控房价,如教育减负。

但是社会不会给这些言论机会,支持一波,沉寂一波,支持一波,沉寂一波…

谁都知道这些事对,但哪怕你是一个省级干部,心系人民,这些关乎人民的小事也不是你能推动的。

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小事,就是整个国家的大事!

就像看到国家医保部门和医药公司谈价格,一毛两毛,三分四分,都是天差地别,让我们看了很感动。

一分两分尚且如此,我们最关心的房价,教育,食品安全标准之类的,就更难实现了。

这可不像跟医药公司一对一,而且就算是医药公司,国家都得跟他们谈利益,他们也是人民啊,要说一些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之类的话。

真正的大事面对的是不知道多少利益集团的阻挠,专家说一句话,我们跟一波团,有个屁用。

那心系人民的专家也明白了呀,人家也要吃饭,说一万句话也抵不上成功推动社会的进步啊。

于是说房价之类大事的专家越来越少,往一分两分方向努力的专家越来越多,这种事情的流量又怎么与 “何不食肉糜” 抗衡呢?

————————————————

然后就是社会还在发展,生产力,科技都有局限性。

人民群众得不到很多东西,各个帅哥美女相伴,那黄网也没有那么大的流量了,强奸率也会出现大下降的,社会福利保障丰富,正常人谁愿意小偷小摸,持刀抢劫呢?

就像我最近比较关注网络小说类的问题,有人说网络小说烂文一堆还火。

读者想看什么,作家才写什么,因为大部分作家是要賺钱的。

那那么多读者为什么要看一些所谓的烂文呢?什么直接一个电话拿出来五亿之类的。

————————————————

用我以前回答里的比喻。不爱低俗,不追求短平快的人。他们的生活就是由一杯杯已经放糖的豆浆构成,不需要加别的让生活变甜了。

而普通人的生活里的豆浆是原味的,是原味的都已经很好了,还有的豆浆过了夜,有的落了灰,有的刚打出来,烫的一批。

而什么是生活呢?生活就是只要还活着,就得把你的豆浆咽下去。每天几杯,咽下去,即使馊了,脏了,烫喉咙。不能吐掉,不能不喝。

它每天随机出现,出现了你就得咽下那杯,可是大家都是人啊,也许你素质好一些,可那不代表我就不能向往甜的豆浆。

————————————————

可是加糖容易吗?二八法则耳朵都听起茧了,加糖的永远只有百分之二十,你说呢?

那用什么办法让它变甜呢?

爽文,短视频,这种挑起对立傻傻的热榜,就是已经调好味道的豆浆,谁管它有没有营养啊,至少自己选的比随机出现的肯定要好。

————————————————

我早上起床,看了看睡在旁边的老婆,她脸上出现了一杯原味的豆浆,我赶紧喝下赶去上班。

刚到公司,领导就刚给我端来了一杯很烫的豆浆,我嗓子都快冒烟了,真烫啊。赶紧把工作完成,趁着休息,我想多喝几杯甜的。

我打开了这个我明知营养不大的问题!

嗷,这个全是论证的回答,哇,这个答主好厉害,我的面前瞬间出现了一杯咖啡味的豆浆。

又收获了干货,我真棒,不是么?我一饮而尽。

这个回答骂的好呀,这群傻叉专家就该这么骂,我尝了一口这个回答下出现的豆浆。

嗯~ 是冰镇的,正好嗓子还疼呢。

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这个答主说得也太搞笑了,他是怎么一本正经的抖机灵的呀!

正想迫不及待尝尝这是什么味道呢。

客户电话打了过来,我没听清客户的话,只看到电话这头,出现了一杯馊掉的豆浆……

————————————————

最后只单单针对专家这个问题的话,我只能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他说屁话,我们骂他都是本就该如此的现象。

现在优渥些的生活是脱离人民群众的,所以生活在脱离人民群众的环境,他们最后行为思想也脱离再正常不过了。

要是把我们扔到好环境,从小都是上高级私立学校,接触的同龄人都是出国留学,高干子弟。

那我们也会说 “何不食肉糜”,就像他们说多的房子租出去之类的话,从做人来说,我们不比他们高贵,大家都是狗屁,少有圣人。

但是,脱离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没有防止脱离的手段与宣传,是不正常的,毕竟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所以我们骂他们再正确不过了,倒逼社会上过的好的阶级重视人民也再正确不过了,信息发达,时代也在进步。

我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包括自己作为祖国母亲耗材的命运,从长远来说我也是乐观的。

不过对自己的现在还是有些悲观,一分两分尚且如此,只能让时间来推开阻碍了。

以上。

知乎用户 张若缺​ 发表

这都什么题目都,什么叫年轻人开始反感专家建议

专家建议从几十年前的报纸时代到论坛时代什么时候不被反感的?

“砖家” 这个词都多少年了,哪里能到现在才开始被现在的年轻人反感

只不过一代代的老人早就看明白了,能出来说 “脑残” 建议的专家们都是拿钱办事的,都是抛出一个个观点试探、引导舆论的板砖而已,是切切实实的砖家。这些砖家在生活里说不定真的水平很高,说不定比在做的诸位脑袋都清楚,只不过挣钱嘛,不寒碜。所以说有什么必要对着个板砖起反映呢?早见怪不怪了

知乎用户 Handsomest 发表

现在的专家绝大多数都是某一利益方的代言人。如果他们不是,那么他们基本上成不了专家,也不会有足够的专业影响力。

知乎用户 辽西手扶拖拉机 发表

专家还建议疫情期间错峰种地

建议活在阳间的专家少整那阴间的嗑

知乎用户 万垒宗主​ 发表

专家建议,呼吸空气会导致细胞氧化,促进衰老,所以大家不要呼吸。

专家建议,吃的太饱会导致消化不良,所以大家要少吃。

专家建议,吃的太少会导致营养不良,所以大家要多吃。

专家建议……

知乎用户 江东帆影 发表

根据我个人观察,

大部分情况下,有病的不是专家,而是媒体,

断章取义嫁接缝合那是家常便饭,

甚至所谓的 “专家” 经常就是小编自己。

知乎用户 寂静之音 发表

专家,媒体和记者,恐怕是最近十年被贬得最厉害的

知乎用户 红瑛 发表

关键,领导也不听专家的建议,领导患了 “人定胜天” 的心病,客观规律都不在乎,何况所谓的专家呢。

所以,在我们这,专家提的建议是说给老百姓听的,目的也不是改善民生,而是刷存在感,于是越离谱的言论,越能博出位,专家们说得越来劲。

哎,专家们也不过是不得志的失意之人啊。

知乎用户 榆木 Elm 发表

反对的不是专家,而是反对专家不考虑实际,只知高高在上、输出自以为漂亮精致的观点。

知乎用户 edrthrtjr 发表

因为一些说的不太 “主流” 的专家,他们的话你看不到

你别管研究有没有禁区,宣传肯定是有纪律的,你能从主流渠道看见的几乎所有信息都被纪律筛过,从被筛过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部分,99% 的人都做不到

所以年轻人只能看到这些符合纪律的建议,和他们的感受不一样不是很正常吗

知乎用户 炎魔惊底足 发表

如果把提意见的专家对应的学术,身份信息公开

方便大众一眼查清成分

那还是欢迎提意见的

知乎用户 小梦 发表

说明了,大家不愿意专家讲笑话,不仅不开心,反而更闹心

因为,专家告诉我们:“当你没有钱了,你就开自己的车出去跑,把自己的楼租出去,这样你就有钱了。”

因为专家告诉我们,你应该如何,你不该如何,你做了什么就该被指责。

他们就像以前的那句:“何不食肉糜。” 一样好笑。

总之,还是那句话提建议可以,但是,请站在普通人的角度

如果非要高高在上,那样,不如不建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明媒体彻底把「专家」搞臭了,学术界已不再具备公信力。

如果深入探讨一下便会发现,网上那些离谱的「专家建议」多半都是媒体的锅。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不实信息、偏听偏信的报道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也不管学术成就和研究方向,但凡能叫得上名就被称作「专家」,还专门喜欢挑那些离谱言论来吸引眼球,这种传媒环境下网民还能相信「专家」就见鬼了。

知乎用户 mu Hi 发表

说明小时候没有少听家长和老师的唠叨!

他们总是一副吃盐胜过你吃饭数量的架势,表示自己在某些方面是 “专家”,至少在你面前是的。

就像时代在发展,家长在说铁饭碗。你要组队打电竞,老师说你没未来。

知乎用户 丝血反杀闰土的猹 发表

我们为什么反感砖家?

因为一个科研人员竟然没有一个砖家有钱

科研人员穷死

砖家四处说鬼话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合适么?

如此以往

谁去做科研?

科研人员的收入最起码要达到可以让他们买得起房的程度

不然用爱发电?

吃不上饭了都

还给你发电?

可笑

知乎用户 天鸭 发表

专家建议开放三胎。

专家建议女性融入职场。

专家建议女性多关注家庭。

专家建议年轻人回村就业。

专家建议年轻女性回村就业顺便解决村里人娶不到老婆的问题。

专家建议年轻人买房。

专家建议不要用空气炸锅烹饪。

所谓的专家建议不过是一群早就忘记自己学啥了的所谓专家出来蹭热度秀优越而已。

真的专家很少,我现在看到专家建议就脑瓜仁疼。

知乎用户 StormD 发表

我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很好奇到底是采访哪里的专家说这种话?他们的专业是什么?能不能把名字公布出来?为什么不是由他们亲自出面建议?是有什么不方便么?

所以这些新闻很让人反感,没有来源,突然有个 “专家” 跟你说要怎么怎么样,你要照做还是不照做?没有公信力的建议我要来干嘛?和废话有差别?那当然反感啊

知乎用户 天真无邪船长 发表

因为这个时代,很大一部分的专家建议≈傻 X 说梦

知乎用户 SwJL​ 发表

说明媒体又开始炒一些十年前炒烂了的话题了

类似的说法我记得十年前也看到过

你们真的不记得了吗

知乎用户 卷卷 发表

有时候宅在家里. 上网不想出去,就是不想听别人瞎 BB,

没想到上个网还不让人安心,

时不时看到各种各样的专家在建议这建议那,反正随便一个人都能当专家,

就算建议的很离谱,你也打不到他,

专家建议一天不要洗头超过 3 次,

专家建议每天都要洗头,

专家建议延迟至 65 退休,

专家建议延迟至 70 退休

专家建议早点买房,

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太早买房,

专家建议凑齐 6 个钱包买房,

专家建议贷款年限最长可达 60 年,还不完下一代可以继续还,

专家建议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专家建议一次性不要大量喝水,

专家建议有能力的 60 岁以下适龄青年可生三胎, 专家建议每天要吃水果,

专家建议每天要吃蔬菜,

专家建议每天都要睡觉,

专家建议晚上不要超过 12 点睡,

专家建议晚上最好 10 点睡,

年轻人为什么反感专家建议被热议,专家建议这个事,我是这么看的:

1. 不管是不是年轻人,都反感假专家。

2. 专家的称呼被滥用,啥人都能被媒体称专家。3. 有大量专业领域需要专家建议,这是专业,不服不行。你买房买车甚至结婚,都可能需要专家的建议。

4. 多积累,你肯定也能给你看重的人专业建议。你也是专家。

知乎用户 叶子 i 发表

就想到了 pony 马最近的 pyq: 除了胡锡进以外,没人再关心经济了。很多经济学专家还不如一个搞宣传的胡锡进靠谱。

知乎用户 阳光 发表

主要是现在的专家,很多没有实地考察,就开始给出各类与实际不符的建议。都说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出真理,看事情要全面,专家更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知乎用户 学习不说话 发表

今天蔑视专家,后天蔑视什么,我已经不敢想了

反感权威,这是什么节奏?是历史周期律的节奏啊

知乎用户 朱一旦的酒肉朋友 发表

专家很多,问题在于,互联网媒体让你听到哪位专家的建议?

知乎用户 雨沫​ 发表

到底什么样的才叫专家呢?我们公司是个超大型国企,有个为核标推广的专家计划。七八年功夫,一批批乌泱泱的专家出来了,居然多到竞标要排队了。人人专家,当然谁都不转,没权威性谁信呢。

知乎用户 Hubb1e 发表

知乎用户 残念​ 发表

其实我认为这是一种思想解放。

因为以前专家建议,还是比较有建设性的,所以大家根据这些意见,也获得了不少的利益。

但是后来这些建议被有心之人发现了,我给你钱,你给大众发个假的建议,我去干真的,那这样钱就都归我了。

于是乎,这种假建议越来越多了,上当的人刚开始还不以为然,但是慢慢的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个秘密被发现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有钱有好处的事情,自己干不好么?!为啥要说出来呢?!

被坑了几次之后,大家明白了,都是利益使然,没人会真正给你指出赚钱的路子,还要靠自己。

于是专家建议成为了收割韭菜,利益至上的代名词。

慢慢的被人唾弃,最后被人摒弃。

知乎用户 jay funk 发表

你们不是一直让我们要独立思考,懂得反思吗?

知乎用户 王一平 Andy 发表

正经专家谁闲的没事天天跑出来建议这建议那的,吃力还不讨好,人家忙的很的好吗。

天天跑出来建议,还动不动就上热搜的,绝大多数都是利益相关。

前两天那个连续买了三个热搜建议买房的专家,要么是手里几套房卖不出去,要么是房产商或者中介的狗腿子。现在房价走势怎样不用我多说,打开 58 同城看一眼均价就全明白了。我朋友三年钱急用钱装修房子,把老房子卖给中介了,结果中介到现在还没卖出去。

后来又有个专家不建议做近视手术的热搜,显然这专家就是眼镜行业从业者的狗腿子,都做了近视手术,谁还配眼镜啊。眼镜这行有多暴利大家都知道,全国绝大多数眼镜出自丹阳这个小县城,但只要能出来身价就能暴涨几十倍。我去年新配了一副眼镜,是在丹阳当地的一个网店下的单,一共花了 150 块钱,同样的配置到实体店去价格翻十倍都不止。

知乎用户 平淡人生​ 发表

所谓的专家,挂羊头卖狗肉 ,无非就是糊弄人 ,现在的专家都是骗穿的多 ,真正的专家能把人忽悠成这个程度,那简直吃了白痴 ,这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干的好事儿 ,挂着专家的牌子,卖着别人的狗肉 ,但是这种吃新货坑坑的厉害 ,为什么招人不待见 ,漏洞百出,谎言成片 ,听他们的话,折了阳寿 ,真正的专家没有预约,谁到现场 ,所以说现在年轻人反感这些所谓的专家是对的 ,胡言乱语,一派胡咧咧,活的说死了,死的说活了 ,现在许多频道的专家都是糊弄钱欠鬼 ,所以该清理掉这些垃圾和蛀虫,都是这些垃圾专家搅乱的整个市场,搅乱了整个人的心 ,所得到的不法之利,还有许多人陪着买单,你说这些人蠢不蠢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所以说还是理智一点儿,不要完全相信没有真正的专家,有真正的专家。也不会干这些无聊的事 。

知乎用户 睿莱​​ 发表

为何不食肉糜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好多专家已经脱离人民群众,只为利益代言,昧着良心说话,看为你好,回头想想只想到一个字:啊呸!

知乎用户 我爱吃香菜 发表

没关系 换个词 专业人士

知乎用户 普通却自信 发表

因为专家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中学生写作文需要论据的时候还知道用:

鲁迅说,

门捷列夫说,

外国著名科学家硪呷扁德斯基说。

肉食者老爷们却连想一个名字都不肯,瞎说的时候就来一个 “专家”。

知乎用户 木子与舟 发表

并五六十岁的那代人相比于年轻人水平并不高,只是赶上时代机遇占住了位置,又长时间脱离群众,才会说一些何不食肉糜的话

反感那些媒体不注明工作单位、名字的 “专家建议”,如果并没有采访专家,那就是媒体凭空捏造,如果有采访,那就请具体署名,这样有争议的时候还能对质,谁说的话谁负责解释,或者澄清根本没说过的话,免得媒体“死无对证”,用莫须有引起巨大争议,建议除了涉密单位、需保密个人,其他情况一律不能用“某专家” 代替

知乎用户 一二三四 发表

都他么上厕所想的么

又臭又长

知乎用户 不穿格子衫 发表

我现在觉得专家是贬义词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专家还是少点建议吧,有很多专家是搬砖的吧!好多事情不是纸上谈兵,要切合实际融入生活呀!以为上下嘴皮一张一合,建议就实现了。

有个专家说把房子租出去增加收入,出去开网约车增加收入。他有没有想过很多没钱的人,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怎么来增加收入呢。每天专家建议这个建议那个,有时建议都出现冲突,你们那嘴想说啥就说啥是不是。就应该让专家们去贫困山区住几年,再让他们提意见,那时候提的建议估计能有点用。天天在办公室,吹着空调,脑子一热就是一个建议。天马行空任你想想呀!

出门看看,走走问问,好好想想,再提建议吧。

知乎用户 jiankangys 发表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不如自己觉悟。

「年轻人开始反感专家建议」中的专家,一定是让年轻人从希望到失望至极——才引发这一现象的。

从何时开始——第一个,第一人,第一…… 最,高,特,超…… 标榜词,映入进每个人的眼帘?

从何时开始——蛊惑人心的 “呼唤”,用“华丽辞藻” 掩盖着:剽窃,篡改真实事实地行为?!

当 “钱”,“捷径”,“快速”,“简单”…… 馋懒奸猾畅行无阻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圣,智,勇,义,仁?!

是年轻人觉悟觉醒的时候了——少年强,中国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砖家、叫兽这些词不是早就像公知一样臭掉了么……

什么叫做 “开始反感”……

哦,年轻人……

我们这些从十几二十年前开始上网的人已经不算年轻人了对吧?

知乎用户 有一个大大的梦想 发表

砖家叫兽这个词是哪一年火的?

知乎用户 GGF Full 发表

众所周知,出来发言的专家都是砖家,专家在哪呢,在忙着工作研究呢没空出来说话,不论原因细化有哪些,结果就是不太愿意出来说话

为什么我要用 “都” 这个字,因为 99 和 100 之间没差太多

哦当然,其他地方不了解,这里是可以适用的

知乎用户 秀秀 发表

说明自媒体玩的太嗨了,简直坐地起飞……

网络上有事没事就一个专家说。专家是谁,在什么话题下什么背景下说的什么内容。

这么严肃的报道媒体基本不会跟你说一个字,因为没人看!

但是把专家说的内容里断章取义一截放网上赚流量是大大的好!

其实这种事情这么多年了,远古兴起的时候是吃着人血馒头发迹的;比如当年的让领导先走,唐慧案之类的报道。

后来人血不够了,开始啃 “专家” 了。

随着自媒体的发达,人血馒头在公安力量面前反转太快,很容易糊。

怎么看都是连名字都没有的 “专家” 好用,反正最后你一追查,掐头去尾八成还真说过那一句话。

完美……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先上定义,正视听。

专家特指:“专家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还应该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着行为准则的人,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其他人。”

由此定义逆向推理之,目前在网络上胡乱建议的专家均是伪专家,或者未经认定的专家。

若其言论是由自媒体发布,姑且以之为放屁。

若其言论是专门媒体渠道发布,则要追究媒体之责任;这些媒体必然是代表了某些既得利益阶层,搅乱视听,实现愚民然后剥削的目的。

知乎用户 nidafg 发表

说明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专家是传声筒了,不是为韭菜发声的。

知乎用户 星窝 发表

大众的认知能力提高了,不好忽悠了呗,以前信息不对称容易被忽悠,现在信息大爆炸虽然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但大家判断能力有所提高的。

知乎用户 橙空 发表

建议开通专家建议投诉举报制度,跟他们的退休金挂钩。

知乎用户 最后一号 发表

因为专家太多,总是会打起来。除了废死和推墙,他们应该没有什么共识吧。

知乎用户 狂心顿歇 发表

所谓专家里面,滥竽充数的的确不少,还有很多是吃人饭不说人话的。

年轻人不油腻,黑白分明,不喜欢油条专家,说明社会在进步。

知乎用户 没毛病​ 发表

因为专家不是考出来的,是别人封的,建议国家在博士上再设个专家学位,没考上的没资格以专家的名义发言

知乎用户 一笑弟弟 发表

重点是很多专家就不是所谓的专家

被很多营销号滥用 就像是网友这个词一样

一个人随便说的话就戴上 专家 和网友的词 显得专业一点 正确一点好像大部分声音是这样

(事实证明营销号自媒体用这些词来做排版做标题配上音乐 能唬人流量也会高一点)

那自然用的人多 那其中肯定有编的有戴帽子的

而且通常可能只是一个业内人士或者随便一人 或者小编的观点

戴上专家两个字 就好像是很多专家统一给出正确理性客观的意见 实际不是 就是一言之词 甚至是营销号自己编的所以就看见很多很扯淡的所谓的专家建议 甚至有些荒唐

但事实证明 扯淡也好也有流量 也有热度 就是有

那真正吃亏的是 路人网友和真正的专家和业内人士吧

(当然不排除有些观点是是错误的还被冠以专家之名)但又是谁给他们戴上专家这个词的呢 标题是谁写的呢 那不就是自媒体吗 他写这个目的是什么 热度呀 为了争论

而有些人说出不专业的话那他就已经不是专家 有时候也只是他个人的观点

并不是一群业内 有深度的专家 理性客观 研究讨论出来的结论 你可以参考借鉴

所以自己判断就好 就像是画画很多业内人就算自称专家 也不会标题大个写个专家 我想各行各业也不会用这个词 都被营销号用烂了

有个高赞写的挺好的 要有文献和具体他的职位和工作经历和研究是什么 而不是直接被营销号的一言之词带偏 而是自己先看他究竟是不是专家。。。 而网络上的很多东西都是这样 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教程什么是不靠谱忽悠人的。。 respect 真正的专家和有技术的人 加油

知乎用户 木落归本 发表

2011 年的时候就已经称 “砖家” 了,2022 年都还没改过来啊。

知乎用户 武晗 发表

专家是什么意思呢?

“那个谁” 高端点的称呼,很多媒体人为了夹带私货,又要找个权威出处,就说专家建议。

我们希望明确的信息来源,专家是谁,为什么他的建议足够权威。

知乎用户 康路 发表

《专家建议》

《代表提议》

《外省辟谣》

以上均收录于《现代笑话大全》

知乎用户 ROY 发表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建议媒体不要哗众取宠。

建议网友不要无脑转发相信。

知乎用户 吾生无涯 发表

第一:因为现在的砖家领导,很多都是行走的卧龙凤雏,言论水品最起码都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但凡是个脚踏实地的正常人,都是不可能搞懂砖家在说什么的。

譬如一个农业部的砖家,他这辈子大概率既没种过田,也没种过地,坐在大城市的空调房里,一吹就是几十年,就直接吹成了砖家了。一个不曾事农桑的高贵砖家说的话,你指望那些口朝黄土背朝天的卑贱的农民能听懂?

譬如一个【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高级统计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学位】这种量级的砖家,可能他目光所及的最穷的人,那都是有房有车的人,于是他很良心的给出了把闲置房租出去增加收入的建议。可是如此经世致用的良策,你等住出租房的打工刁民听不懂啊,听懂了也没能力执行啊!

第二:就是现在的诚实媒体和良心商家,但凡想说点啥,怕群众听不懂,于是很良心的加上一句《砖家说》,这样瞬间就亲切多了,至于是不是真的砖家说,不重要的啦。

知乎用户 钱塘李洗馬 发表

很多背景雄厚的经济学家在接入互联网之后,为了迎合网民,时不时也会发布一些漏洞百出、逻辑错乱的所谓「研究成果」。比如在去年最高点呼吁散户买核心资产,又提出印钱促进生育之类的荒唐主张。

还记得之前看一个财经节目,讨论垃圾食品要不要吃。

有个经济学家翘着兰花指说他最喜欢快餐厅的炸鸡,因为这些炸鸡都有安全保障。
后来主持人实在听不下去了,问他:教授,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了,怎么从来没见你吃过炸鸡?
那个经济学家说:刚才说的是我的主张,跟实际生活还是有区别的。

前几天有人在微博上截屏,发现同一天的几条热搜竟然观点相反。第 2 条说专家不建议年轻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第 8 条又说买房比租房划算。同一天出来俩专家,给了两个相反的建议。最后气的大家把另一条热搜顶上去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还有一个首席经济学家,年初做分享,认为花钱就是爱国。最近又发了一条微博说自己这个月信用卡只消费了 11.4 元。自己的长期观点不到半年就相互矛盾。

这种荒唐的场景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可爱了。那问题来了,对这些经济学家来说,主张越偏激越有人关注,只要火了就行,管他洪水滔天。

他们就像塔勒布说的:观点与切身利益不相关,不和你「风险共担」。在古罗马桥梁设计师宣布竣工之后得自己站到桥下去,但现在专家就随便说了,你能把他怎么办?

可我们普通人不行。如果你自己做投资,或者你有闲钱需要打理,这样的建议难道不会给你造成永久性损失吗?

最近有几篇文章还挺火的。一篇是说现在中文正在发生变化:大量的新名词被发明出来,大量的词汇正在因为不可言说的原因慢慢消失。另一篇在表达对 BBS 时代的中文社区的怀念。

其实这两篇表达的主题有类似的地方。随着 4G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比之前多了,但是创作者写作的质量却在下降。

原来在 BBS 时代,每天浏览社区能看到大量高质量的文章,甚至今天很多好书都是在上面连载出来的。但是今天我们时不时能看到的吃瓜文,写得错字连篇,连完整的断句都做不到。

好消息是信息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即时,坏消息是质量越来越低,真假越来越难判断。

就拿做投资来说吧。过去做决策得看比较长的报告和分析,现在可能就是一条来源出处不明的消息。一个不知道谁传出来的「马某某被捕」就能把上市公司股价砸下来 10%。简直不可思议。

更不可思议的是现在各路大 V 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散户甚至不知道那些大 V 都是什么背景,什么学历,就是每天跟着他们追涨杀跌……

关注专家说到底是为了打通自己的信息渠道,获得认知方法。他们有的像是古代的斥候,有的像是谋士。我怎么才能在谋士组合里尽可能多地安放荀彧、贾诩、庞统这样的天才,尽可能远离蒋干、张松这样的人呢?如果这些谋士不跟你风险共担,你作为实际负责任的人,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智囊团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分享我常用的一个建立资讯渠道和谋士体系的方法。

先说两个基础前提:

1、人的行为模式会在很多领域存在投射。就像我常举的袁绍,他救乌巢是分兵两路,分家产也是儿子们均分。同理,一个人思考某一类问题的方式往往会投射到其他领域。

譬如一个在高位吹核心资产和一线房产的专家,他在低位的时候一定是极度悲观的,说各种丧气话。你就该知道,他并不是基于分析在做预测,而是在说你想听的话,他在迎合你的感受。换言之,他真的是情感博主,不能把他的话作为决策依据。

2、试错法是检验知识的好方法。记住每一位被你关注的专家在特定时期的言论,过一段时间检验他的判断是否正确。

这里有个隐含条件:常年错得离谱的人未必不值得关注。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已经被判定为错误的知识反倒极有价值。

倒是那种模棱两可的知识,我们不能用,它们无法推导出执行方案。比如前段时间某大 V 写了一篇长文论证 A 股存在机制问题。尽管这篇文章得到了很多人的热捧,但它漏洞百出不说,还不能转化为执行方案。说白了:就算你说的是对的,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呢?销户回家吗?

还有一类人没有参考价值,不值得关注,就是那些常年只持有一种观点的人。比如不管牛熊都认为中国企业没有投资价值的,或者不管美联储 QE 还是加息,常年预测美元体系要崩溃的。

这种单向度的观点完全无视周期,也不尊重规律,就根本不值得参考,既不能当反指,也不能当正向指标。他说对了也是蒙对的,有什么好参考的呢?就像彼得 · 林奇说罗杰斯,年年都认为股市要暴跌,87 年被他说对了,但 88 年他继续这么说,就错了。他后面还这么说,结果美股开启了 20 年长牛市。

基于这两个前提和隐含条件,我们可以建两个对照组:把常年判断错误的放在一堆,把经常预测正确的放在另一堆。

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关注新的专家,把他们拉进相应的对照组,而原本两个对照组里的人会一些不符合条件,再被踢出去。最后经过不断筛选,会形成两组非常有用的参考体系。

我们姑且把这两组称之为「长期错误组」和「精准预测组」,它们各有用处。

先说「长期错误组」。既然他们十个判断有八个是错的,那么就可以作为反指。我们每次跟他们反向操作就行了。

比如有一个很有名的研究各种茅组合的博主。他在茅台 2600 的时候写了一篇讲述漂亮 50 的大文章,论证核心资产为什么要长期持有;又在过去两个月骂骂咧咧,说 A 股没有投资价值。

这就是个典型的反指。我们应该把他在高位时候说的话保存下来,等到市场低谷时候看,坚定自己的买入信心。然后把他在低位时候说的话记录下来,留到下次牛市期间看,提醒自己不要脑子一热就冲进去了。

我还遥记得 20 年末尾的时候,听过一个私募经理的直播,他说医药公司你就长期持有,几年之后再看,不要在意短期波动。我很认真地听了他的逻辑,还记录下来了,一直等到今天才拿出来看,感觉受益无穷。因为这些公司比听他那直播的时候已经打了六折,非常吸引力了。

类似的还有最近被扔进垃圾桶的「时间的玫瑰」和「价值」。如今再来看里面的推荐,几年之后回来看,会有很多惊喜。

像这种反指是很值得我们关注并学习的,只不过参与的时机需要我们有宏观周期知识,自己做判断。

我们再来看「精准预测组」。

其实据我观察,并不存在常年能预测准确的人。有一些我非常信任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常年预测准确率差不多是 50%。

就好比他们每年推荐四个板块,往往是两个对了,另外两个错了。这是极其常见的现象。我甚至还把周期天王周金涛的书里面提到的观点做过回测,基本也是对一半错一半。

不要觉得周天王也不过如此。彼得 · 林奇在《战胜华尔街》里面还回忆过美国顶级投资大佬对 1988 年行情的预测,准确率不及 10%。

周天王之所以能成为天王,是他的准确率比那些大佬们高很多。周天王和刚才说的那些单向度的专家还不一样。他每年都有新的预测,而不是只说一个角度。

像周金涛这样的分析师,价值非凡,一定要纳入「精准预测组」。他们的主要价值在分析框架、数据模型而不是结论。

这和「错误组」刚好相反。**「错误组」的主要价值在于结论而不是分析。**我们组建「错误组」的目的是跟他们的结论反向操作,我们知道他们的分析框架大概率是错误的,否则不可能每次都错得那么离谱,那么他们结论就可以反向操作。

而对于「精准组」,他的结论往往未必正确,但分析框架极其有价值。我们根据他们的分析框架自己去寻找投资标的,往往会有惊喜。

当然了,说一千道一万,想要不被各种错误判断干扰,本质上还是得有自己的逻辑和体系。而逻辑与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知识框架。想要不被各种人忽悠,本质上还得懂得宏观周期、微观基本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体系。

否则,万一哪天反指突然说对了一次呢?

知乎用户 哎神 发表

说明大家都是正常人

知乎用户 秋后算账 发表

第一这是阶级矛盾,专家严重脱离了平民社会,搞的都是办公室的研究,纸上的研究,纸上谈兵。第二网络让信息透明化提高了,真实的情况大家都看得见,一对比真假立现。第三整体醒悟了,开始质疑,敢反抗权威了,说明网友强烈要求把写在宪法里的摆设让它变成现实,而不是搞粉饰太平那一套。第四专家里面的烂人太多,爬上去的方法大同小异,大家心知肚明,只要权势需要说什么,专家就可以说什么。

知乎用户 齐天大圣 发表

有专家建议,把微博关闭。

知乎用户 LOOKY​ 发表

这个话题单从题面,我们可以这样辩证地看,

**1、年轻人不听劝。**又有哪一代年轻人,听得进老一辈的建议?教训总是得自己经历了才深刻,铁不打不成钢,如果都听劝了,那是我的人生还是你的人生?

**2、为什么不听劝?**有些是出于逆反,你说的我就是不想听;更多的是主观上就认为你说的东西不对。

3、为什么不对?“不对” 可以理解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因为是主观认为,所以会有偏差。

如果建议本身是对的,那么不听劝,就要栽跟头,这个会有大小轻重的差别,尤其有些涉嫌违纪违法的;如果建议本身是 “不对” 的,那么不听劝就是一次纠偏,你给我挖坑,我肯定要绕开。

回到当下热议的话题。如何看待 “年轻人开始反感专家建议”。

年轻人当然不是反感专家建议,而是反感专家不切实际的建议。

而为什么会引发群体反感,是这些所谓的 “专家” 给的不切实际的建议真的有点多。

什么建议没收入的可以把闲置房屋出租,可以开私家车拉活;什么结婚不一定要买房;什么建议六个钱包买房。

这些明眼看就可以断定是属于 “不符合事物发展逻辑” 那个范畴。年轻人反感的不是专家,是专家给的这些不切实际的建议。

这些专家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建议?

**1、“何不食肉糜” 型。**这些人脱离实际,不知冷暖,不知疾苦,空中楼阁,给的建议当然就不切实际。

**2、“别有用心” 型。**这些人代表一部分的利益发声,希望借助自己的声望名誉,在互联网上带节奏,从而攫取既得利益。

**3、“口无遮拦” 型。**这一类人往往有一定的表达基础,也有比较强的表达欲望。他们本来不想带节奏,但是被环境带了节奏,“话赶话” 就说出来了。

**4、“被断章取义” 型。**带节奏的有时候是资讯的发布者。有些媒体、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会特意在一大段聊天中,截取部分发言。这些发言,放在完整的语境中是没问题的,但单独拎出来就 “毁三观” 了。

我们反感、痛恨的是前三者,同时也鄙视第四种。所谓专家,至少是接受过专业训练,在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有 “术” 就不应该犯第一种错误,而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有 “德” 则不做第二类人,要在社会发展领域多做建树;有“分寸感”,懂得“藏拙”,不该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说“瞎话”。

既是 “专家”,就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其实吧,年轻人本该要有年轻的样子,朝气、无畏、睿智、创新,就像刺猬的歌中唱的那样:

一代人终将老去,而总有人正年轻。

知乎用户 火鸡味锅巴 发表

反智呗,理解不了专家的话 有点儿像欧洲中世纪的时候 迫害那些科学家啥的 不就是害怕未知吗 ,再就是这年头儿 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就喜欢听那些大白话啥的 你稍微动点儿脑子的那种话 就不想听 ,

说白了就是懒 ,懒得动脑子 工业化社会带来的弊端

知乎用户 不需要冷静​ 发表

这个原因有三点

一、平台,平台喜欢给各种奇葩言论流量,有时候为了流量甚至自己弄小号提问整点奇葩言论

二、媒体,媒体选择性报道,选择性说话,把有节目效果的内容无限扩大和传播,掐头去尾是拿手好戏。

三、部分专家真有病

知乎用户 潜伏​ 发表

专家称今年 6 到 10 月是购房好时机?建议专家帮忙出个首付。

专家建议避免就业拖延症?建议专家让企业减少就业歧视。

专家建议低收入人群出租闲置房屋和开私家车拉活???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知乎用户 超级 vip​ 发表

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砖家建议年轻人开私家车去拉活

年轻人没有收入

砖家建议让把多余的房子出租

这就好比我说我上班快迟到了

我小侄子问我为啥不开火箭去呢

它们这帮砖家又没我小侄子可爱

无语的我

只想给它们一顿大比兜

知乎用户 lucky 狍儿​ 发表

因为有些人天天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说话其实也没人注意到他们,非要出来刷存在感博出位。

就好像小时候班里那种特别不要脸的不及格的学生,拿到发下来的卷子后在班里一边跑一边跳,还喊着:“哈哈哈哈哈哈哈看啊~我这次又没及格~我是个傻子~”

所以,如果不是特别自信自己说出的话不会让大家觉得你是个傻子,那不如闭嘴吧。

知乎用户 Steven 发表

没有人会真正反感一个给出专业意见的人,人们真正反感的只是何不食肉糜式的高高在上的不切实际的建议。

让低收入群体出租闲置房产的专家,缺失的不仅是常识。

比如说你有私家车,可以拉活,解决低收入群众的收入问题
闲置的房子出租出去,也可以获得收入
建议结婚不一定要买房

不站在不同阶级思考问题的人,是要犯错误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专家所生活的环境与底层人们的环境是不同的,在他们那个阶级中,房车已经是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了,所接触的圈子的人都是有房有车有存款,所以他们思考的问题往往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的。

让一个阶级解决另一个阶级的问题,如果没有经历这个阶级,是要闹笑话的。

知乎用户 李大侠 发表

媒体的锅

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流量最大。

更反感现在的媒体。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些专家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

一些媒体让大家觉得专家说了没说的话

知乎用户 darkness 发表

反智传统 + 丧良心媒体 + 假专家 + 少数偏激言论。

专家建议,专家何其多,为啥一个专家的观点就变成了所有专家都是傻子?我是人民,我就代表了所有的人民了?

知乎用户 玻璃心阳光宅男 发表

说明了某些 “专家建议” 的趣味效果已经拉满。现在我已经当做个笑话来看了。

我记得是多久的时候,专家建议说,消费能让人幸福感上升。原话不记得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我当时寻思这个消费的钱从哪来专家也没说啊。我一个月 3 4 千的工资够提升什么幸福感的?再说了我有钱花本来就是个幸福感的事,还需要花钱提升吗?

后来越来越离谱的专家建议层出不穷,让人不断怀疑这些专家一天天到底在研究些什么玩意。不过看了其他回答,想想也确实是那么回事。

专家还是有自己的专业程度的。这些比较沙雕的建议一部分锅得扣在媒体上,什么热发什么。完全不管是不是符合人类正常智力讨论的事情。

知乎用户 Fly FFF 发表

专家都是已经功成名就的老一辈人,看着祖国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就是想不明白,他们亲手为我们建设好的锦绣河山,我们为什么会混的这么惨,还需要专家和领导亲自出面给你们解释这么浅显易懂,连黄毛小儿都知道的事情。

知乎用户 黑脸刀客 发表

何必那么复杂。根本原因就是专家的阶级立场的改变,原来是代表知识、科技力量,后来被资本收买,成了资产阶级的走狗。

知识分子具备天生的软弱性,必须再教育,毛主席早就说透了。

知乎用户 星星是个好菇凉​ 发表

因为现在这些专家的水平是越来越低了。

比如:建议六个钱包买房的那位专家,你是幼儿园毕业的吗?就只能算到 6?

是我的话,我就建议——十四个钱包买房,这样不是更容易吗?

哦,不对,中国的房价这么牛逼!

那就 2+2²+2³+…..+2ⁿ

这么一看,应了马某人的那句预言,房价如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专家建议: 建议年轻人不要随意反感专家建议。

知乎用户 Overtrump 发表

专家的建议不能定量,跟你爸妈唠叨你的没区别,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知乎用户 诚惶诚恐​ 发表

反感的是何不食肉糜,反感的是不切实际,夸夸其谈的建议,反感的是一边让青年人奋斗,不要躺平,一边又让青年人不要追求精致生活,不要追求消费主义。可关键是你们享受着物质丰裕的生活,却不让年轻人追求,凭什么?肉食者怎么会明白 “草民” 的痛苦?

知乎用户 刘三坡 发表

说明一群看起来很聪明的人想把年轻人当傻子哄,而这一切问题都是阶级问题,而他们的别有用心,也不过是主人分发下来给他们的任务罢了。高级水军,把水搅浑鱼目混珠,浑水摸鱼。

知乎用户 知行其二​ 发表

从专家和媒体两个方面看

一、专家方面

1. 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典型的前段时间许局长,建议跑滴滴、租房

算命先生还得问下你生辰八字不是,您这倒好,张口就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您这一不从群众中来,二不到群众中去,就别怪群众将您束之高阁了

2. 专业不对口,乱开黄腔

有些专家,自己是搞医学的,非要跑到经济领域提建议

肛肠科指导口腔科祛口臭?

二、媒体方面

1. 专家超发

媒体非常擅长利用影响力的权威原则:

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有时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建言必称专家,各种 title 漫天飞,真的是读者太多,专家都不够用了吗?

2. 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也是传统艺能了

3. 迎合观众

另外,为了博眼球出位赚流量,故意报道一些完全不靠谱的专家建议,迎合观众蔑视权威的满足感,就像那个经典的段子一样:

有一家制造公司,为了避免流水线上产品发货时误把空箱子发出去,于是他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制造出了一款可以自动识别空箱子的机器。但是这家公司的老员工不服,在流水线的旁边放了一个大功率的风扇,当箱子为空时,就被吹飞了。

三、建议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吗?

不,我们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但是可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点子公司现场办公现在开始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征信系统(专家建议版):劣迹专家、媒体列为老赖,限制建议权利

大众点评(专家建议版):应用专家建议后打分评论

还有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专家就像是没有可以用的头衔强行加上去的

要是院士 学者讲的 那就不会被附上专家

知乎用户 小院熊​ 发表

并不是反感专家,是因为这些自称专家的家伙不仅不是专家,而且往往还别有用心,利用媒体渠道发布一些披着造福社会的外衣实际为自己牟利的东西,而且也往往不仅不能造福社会,还坑害社会。就像之前公知这个词一样,本身不是什么坏的称呼

知乎用户 Snape 发表

因为这届专家真的不行

知乎用户 一路往西 发表

专家垄断知识的年代早就一去不复返。

年轻人一代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不缺知识来源、受过良好教育,获取知识渠道和掌握知识水平达到很高水平,且有独立思考能力。如易中天先生说:年轻一代看老一代更清楚。

坦率地讲,今天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要求很高,相当困难。

年轻人反感 “专家” 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盛气凌人。这是中国的知识阶层的普遍问题,不会说 “人话”,不会用平视眼光、平和的口吻与人说话。盛气凌人,一副唯我独尊、很有把握的样子。

二是观点偏颇。把自负当作自信,用 “与众不同” 彰显 “个性”,用雷人语言作为博取眼球的方式。说话想当然,不容别人批评,给人“为作词强作愁” 的感觉。

三是脱离实际。“专家” 仿佛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不管民众需求。讲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话,只求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夸大其词,一派胡言。

事实上大家反感是扛着 “虚衔”,深怕别人不知道的“伪” 专家。

真正的专家底蕴深厚、功勋卓著、心平气和、谨言慎行、从不自夸。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听起来很像告戒所谓 “专家”。

知乎用户 Cylinder​ 发表

那以后写清楚是谁建议的。

知乎用户 清酒 发表

这个问题何尝不是专家建议反向再上热搜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某些专家站在上面久了,以一种俯瞰众生的态度观看人家疾苦,你指望一个老爷和奴才共情?开玩笑

知乎用户 一三呃 发表

说明这一代人不好忽悠了,不再像他们父辈祖辈只要看电视购物上一个群众演员叫唤几声,就会掏出真金白银购买保健品。

专家建议这种废话基本只能忽悠前互联网世代的民众,毕竟那时候信息匮乏,人们获取信息渠道很有限。

更不提媒体的断章取义 & 眼球效应,毕竟看懂英文国际顶级期刊的人真的很少。

真想忽悠这一代年轻人,最起码换个方式,这里笔者是认真的。

知乎用户 fishc 发表

「这说明了什么」因频上热搜引发部分网友反感,如何看待「年轻人开始反感这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知乎用户 后海飞天猪​​ 发表

1. 专家们呼吁年轻人进大厂,却让自己的子孙永远不要碰这行类东西。

说明了专家们很 “真诚。”

2. 专家们建议资本家要把持住了,不要总被工人剥削。

说明了专家们很 “人道。”

3. 专家们建议取消酒驾。

说明了专家们 “热爱生命。”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真诚、善良、人道的专家们,怎么会叫人不爱呢?

知乎用户 知了的乎 发表

一只母牛在疯狂的跑。公牛不解,跑上去问,为啥。母牛说,专家来了,快跑。

专家来了,为啥跑?

因为专家会吹牛逼。

公牛楞了会。也开始疯狂的跑。

母牛问,你跑啥?

公牛说,专家不光会吹牛逼,还会扯蛋!!

十年前听的笑话。哈哈哈

知乎用户 应钟十三​ 发表

我咋没感觉我反感专家呢?我只是反感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反感那些没墨水瞎吹牛的,对于执牛耳者我们还是非常敬佩的!

知乎用户 Vane 发表

不仅反感

而且膈应

所谓专家

胡编乱说

无需负责

却可留名

网络时代

只为流量

专家之言

拉鸡 B 倒

知乎用户 一头冬瓜 发表

建议把人名和职位写清楚,好让我知道该骂谁,别光写个专家,容易误伤。

知乎用户 大音希声 发表

“专家建议” 不靠谱。

首先质疑 “专家” 的身份:专家: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某项技术的人。现在社会上以专家自居的人太多了,有些伪专家仅靠自己影响力对某事件(或热点)大放厥词,不是出于热心和真心,而是为了蹭热度,使自己的专家名号更像。

其次质疑 “建议” 的可靠性:建议等同于数学题的答案,每个数学题的题干不同,答案自然不同;同理,每个年轻人面临的当下的困难(或人生命题)不同,应该给出的建议也应不同,如果专家针对年轻人不同情况泛泛的给出建议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楼上就有人说的方法很对嘛。

1.“专家” 两个字别乱用,谁说的直接带他职务或职位,这样大家也看得出来是不是真 “专家”。

2. 非必要不建议,这里就是说的别一天没事找事。

3. 建议建个人才数据库,所有专家学者必须要能查得到,他有什么成就为什么是专家,现在的 “专家” 很难不让人怀疑到底是个什么结构的生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昨天看到一个视频新闻,里面出现了一段专家解读,这个专家恰好是平时比较关注也稍微熟悉的,但是视频里的声音却并非她的,她后来也出来辟谣了,说她并没有接受过这个媒体的采访,更没有说过这段话,所以我觉得大家对专家的反感离不开媒体的移花接木,断章取义,推波助澜

知乎用户 微拍堂​ 发表

也许年轻人更希望时代难题要实事求是的去解决。我们相信大部分专家还是有专业素养的,但是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知乎用户 小小普通人 发表

就像以前我写作文,都瞎编一句话说某某名人说

记者,就可以写专家建议,反正查不到具体谁说的

知乎用户 柠檬果茶 发表

建议看一下《新游记》第五期,五十多岁的十婆,一百多斤的水果担,十婆已经挑了三十余年,年轻力壮的王彦霖担不起的担子,十婆毫不费力,十婆担起来的不仅是水果担子,而是她家庭的担子,我想这个瞬间不仅王彦霖泪目了,不少网友眼睛也应该湿润了吧。十婆说 “她这个年纪,应该是逛公园,跳广场舞的时候,但是想想自己的家庭,子女的房贷车贷,她不敢”,我想这是大多数家庭的写照,父母为了子女能够生活的好一些,操劳一辈子,为子女付首付,为子女还房贷,自己的晚年生活还是被生活的窘迫占据。

身为子女,是不是该思考一下,自己经济能力适不适合负债,应不应该榨干父母的血汗钱,让普通的家庭被负债的压力包围着。

作为父母是不是也该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打算一下,好好感受一下这个精彩的世界,毕竟终将赤裸裸的离开。

知乎用户 平凡 发表

让我来给大家转述几条专家建议:

1. 论如何解决低收入群体收入问题

方法一,可以开自己家的私家车出去拉活。

方法二,将自己家闲置的房子租出去,这也是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

2. 如何解决住房问题

就是要 现在买不起房的时候多买两套,不然十年以后更加买不起了。

3. 如何更好的爱国

“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爱国就是如此的简单。

我也不知道没钱花的我还是不是中国人。

知乎用户 寡寡淡淡 发表

说明专家不专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知乎用户 尘梦羽 发表 《致越南专家》 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好,你就从自己做起,去改变他们。 如果你要建议别人买房,你就帮他们还清三十年房贷; 如果你要建议别人投身制造业,你就去血汗工厂努力工作; 如果你要建议别人不要躺平,你就让他们不用内卷也 …

这位记者,为什么不敢让这位阿姨说下去?

各位,先来看一段视频吧,这段视频在朋友圈流传很广,讨论的人也很多。 看完这段视频后,很多人的第一疑问就是:干吗不让这位阿姨说下去呢?这位记者你到底在逃避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媒体啊,所谓的“人民的喉舌”啊,连直面民众真实声音的勇气都没有。 …

如何看待财新网?

知乎用户 王瑞恩​​ 发表 今天偶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感觉可以掰扯掰扯: 财新网微信公众号推送中,使用了「只给你最有价值的新闻」这一表述,私以为不妥。 《广告法》明文规定,不得「使用 “国家级”、“最高级”、“最佳” 等用语」。 诚然,这仅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