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国内主旋律电影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知乎用户 吴联辉 发表 两张图你就能看出来不足在哪… 这是《战狼 2》: 画面主体不说是国旗,也至少可以说国旗和演员平分了这帧画面,吴京的表演一如既往,他很努力的演出肃穆的感觉,但是他演别的状态的时候也是这么个表情,无非是笑 …
赵本山:小品是教育不了人的。
所以过了千禧年以后,除了 08 年的《火炬手》是导演组要求。赵本山的作品不再像以前《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一样往主旋律上靠。所以有了《忽悠三部曲》。这几个作品要是放在现在,要么高秀敏一顿煽情,本山痛哭流涕一改前非。要么出来个警察,惩恶扬善。最后再请大家包~饺~砸。那还能看吗?
但是,要一个度。
我们批判娱乐至死,可同样不能矫枉过正。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高于民族的,高于甚至压过政治的,是能让各类人都产生情感共鸣的,无关民族,无关政治,无关人种。即使它真的包含了一些哲理,它也应该是用潜移默化的表现形式,润物无声才能渗透进心灵。而不是举着一个大喇叭在你耳边反复的大喊,这件噪音。
而现在,主旋律明显挤占了大量同类作品的生存空间。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更是让文艺工作者难以放开手脚。
天再昏暗,也一定有阳光穿过。
井底再大,也终究只是一口井。
这两年被主旋律给恶心到了
逼的我不得不说一句
近五年诞生的主旋律作品
不管是音乐、电影、电视剧、文学、舞蹈、绘画、雕塑……
有一部算一部
都是乐色
只要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被洗脑,而这种洗脑有没有足够的驱动力,那么反感是必然的
因为他们不是体制内的人,活下去全靠自己努力工作,手停口停,光活下去已经用尽全力了,怎么爱?没时间想这个。
本来我挺爱国的,且真心的相信我是发自内心的。天天看这种东西,看吴京这种小丑道德绑架,让我怀疑自己的爱国情绪是不是被人威逼利诱的,是不是被洗脑的。它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越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爱国,我是不是一个看起来特别好愚弄的蠢货…
真正的主旋律应该用故事打动人,而不是让一群明星在电影开影前背 24 字真言
文艺创作被接受、喜欢乃至热爱的前提是,其内容是有灵魂的,源于生活或高于生活的。
如果文艺创作被讨厌,无论其是何形式,只能证明创作没有灵魂。
就像巧克力,首先要有可可的味道,如果不是可可的而是奥利给味道,只是贴上 “正义”“爱国”“高尚” 这种包装,那么还是没人吃的。
我们的有些文创作品,只是贴了 “主旋律包装”。
你打开包装,里面没东西的。
低情商:创作水平不够。
高情商:创作提升空间惊人。
在经济上行阶段,物质满足了,什么都好说。
在经济下行阶段,就比如我们这边防疫,一斤鸡蛋卖 10 块,一斤生菜卖 9 块。
好多人隔离在家,也没有办法远程办公,那就更没有办法挣钱了。
你再搞宣传,你再怎么拍摄战狼 3、战狼 4……
都不好使。
为了避免大家说我是在胡说八道,这是我前几天买的订单截图。
证实偏差(Confirmed deviation):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否定的观点。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指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且没有完全推翻原看法,它反而会加深人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
什么叫主旋律。引起话题性的战狼 2 属于主旋律吗?
那么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当时战狼 2 是不是主旋律?
战狼 2 可以说是主旋律,但是跟同时期的暑假上映的一些片子,战狼 2 明显的属于另类。
建军大业才是主旋律。
《建军大业》是 “建国三部曲” 系列的第三部,献礼建军 90 周年的历史片。由刘伟强执导,韩三平担任总策划及艺术总监,黄建新监制,刘烨、朱亚文、黄志忠、王景春、欧豪、刘昊然、马天宇等主演。该片讲述了 1927 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 8 月 1 日在江西南昌举行八一南昌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影片于 2017 年 7 月 27 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这电影我还去看了。
说下感受,那真的是实在反感,提不起精神。
战狼 2,我刷了好几次。
战狼 2 是引发一大堆人的 PTSD,这些 PTSD 是经常跳出来说的,然后被人互喷。
不过有一群 PTSD 是不吱声。
那就是对战狼 2 里面强拆片段很反感的人。(至于什么人就不用多说了吧)。
战狼 2 实质是一部爽文。
啥教育意义呀。
我看到吴京一脚踹死那强拆的,就是觉得爽。
看到坦克漂移就是觉得爽。
看到导弹打出去的时刻就是觉得爽。
目前来说,主旋律电影成了资本避险的最好去处。这种现象很不好。尤其是一堆类似《建 X 大业》那种。
这就违背了双百方针。
近五年诞生的主旋律作品很多真的不行。
《特级英雄黄继光》
推荐上面一部片子。细节真的很不错。比《长津湖》的要好。
[
春秋战国与百家争鸣
京东
¥28.00
去购买
yovana 是网络平台著名的素食主义者,有着几百万的粉丝,她定期发布关于她的纯素食生活方式的内容推广,一种严格以生的水果和蔬菜为主的饮食方式。她宣称这样的饮食方式不仅能让人保持健康,还能让体型变得完美。
她为什么会掉粉?因为在 2019 年 3 月有一段她在巴厘岛吃肉的视频被曝光,她的粉丝们觉得自己被欺骗了,毕竟她标榜着自己是全素主义者,怎么能吃肉。
为了减少粉丝的流失,发布了两个影片作为公关方式,她在影片当中解释自己是因为健康原因,医生建议她在饮食中加入动物蛋白,所以才开始吃肉的,她同时也一再为没有尽早告诉她的粉丝而道歉。
ps. 素材来自于网络,侵删。
谢邀
反感战狼 2 不是因为他宣扬主旋律。而是人们对他的过度认可导致我们对它期望过高而失望。特别当一帮人打着爱国的名义对打差评的观影人进行攻击,说他们是美分,说他们跪久了站不起来的时候。
老实说,这样一部逻辑缺失的电影能登顶票房冠军,不知道是主旋律的胜利还是人民还观影素质的体现。
乌克兰刚卖了一波侨民反手上映个万里归途,真当人没记忆?
不说主旋律,一切广告人们不说讨厌,但是一定不会认真看,甚至能不看就不看。广告的性质就这样。但是广告是必要的。任何产品,只要做了广告,销量就一定增加。那么,为什么人们不爱看广告,广告仍然导致产品销量增加呢?因为人们的无意中看到广告,就会对大脑皮层产生刺激,不知不觉地就会接收广告的观点。
所以,国家加强对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祖国好的广告宣传,十分必要,不管人民喜欢不喜欢,反复地大张旗鼓地宣传下去。因为,敌人也在做攻击社会主义,攻击中国,攻击共产党的宣传。要是这种宣传只是个人思考后这个人大脑中产生的主张,倒也是言论自由。但是问题是在于搞敌对宣传的人不是独立思考,是拿着薪水上班的,是国外的大量经费支撑的。因此作为反制措施,一定要在流量上将主旋律的广告加强,把敌对宣传淹没,是巩固政权必不可少的手段。虽然在内容上让人感觉无聊,这是必然的,没有人那么喜欢看广告,但是这事必须做。
其实和演广告也是很无聊的,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多年来就那么一套。广告的效用依赖于流量,和学术价值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这些作品不是靠真实的故事 真情实感来打动你,感动你,让你更加真心实意的那啥,而是居高临下的道德绑架你,说教你。
因为中国人天天受爱国教育,天天吃山珍海味你也腻啊。
娱乐的时候是为了取乐,不是为了受爱国教育。
好作品变成投机,迎合上意。预设某种必须好,把 “主旋律” 占据了更多的商业空间,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整个生态一言难尽。
不管任何作品都是为了老百姓,但是由于责任制要给老干部看,老干部满意就行。
过于严格,申查。从剧本立项、公映许可证发放到最终上映,模糊不清的审差标准使得电影界风声鹤唳。而杜绝 “娘炮等畸形审美”、禁止使用纹身艺人等对影视节目推出的禁令也促使中国电影界审美更加单一。
一些会堂的灯火通明和辉煌,可能变成对现实生活窘迫的嘲笑。
一些鼓舞人心的故事,可能变成对个人无可奈何生活的反讽。
把想法通过媒介,利用电影甚至商业包装去传递价值。国内有不受市场主导的好处,也有因为这个引发的坏处,导致生态紊乱。因为生态不可能完全被计划,甚至价值都是多元的。
“电影要成为产业就需要有大规模生产,易于操作,有一定的可复制性,这样才能持续吸引大批量观众,进而获得比较大的商业利润空间。中国当前的‘主旋律’影片是有这样的潜能的,” 包宏伟表示。
“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推崇短平快,迅速制作迅速回收成本,能赚一些钱就赚一些钱。尤其在政府支持下利润回收会比较快,进而立即立刻投入下一部电影的制作。这样的制作模式市场投机性强,艺术价值可能会大打折扣,” 他表示。
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现在时代脉络和政治风向,构思出一部符合时代精神的电影,然后就快速制作,制作好后不管精良与否立即投入市场,回收成本后赚到一些钱后就立刻转入下一部电影的制作。当代中国电影业年产量比较大,但有着精良质量的却不多,国际市场上认可度也很有限,这种状况值得担忧。
我觉得大家都很努力,一直想问题是什么?但是问题还是在?谁是坏人?
谁把教育变成了培训?
因为有些东西压根就不是主旋律,只是扣了一个主旋律的帽子,在那里发电而已。
例如管虎的恶心人系列,这是主旋律吗?这不是纯纯的美国佬主旋律?
又如吴京的【一切邪恶绳之以法】系列,也就比管虎稍好一些,但这种民族鼓动型的存在,本质还是非主旋律。
主旋律是啥?主旋律应该是适应基本矛盾的,基本矛盾不是少数人拍脑袋定的,而是客观的。我国的基本矛盾是对美好生活向往,但现实是不平衡不充分。
如果能讲好基本矛盾,这个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主旋律了,可是不让讲,因为管虎之流早就鸠占鹊巢啦,他头上的帽子不是一般的多。
什么?这个帽子是谁扣的?
一定是那帮蠢才,误解了我的意思,参谋长!一定要严查,严办!
不要和我拉扯上!这都是你们,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行为。
我猜会有人对【主旋律】的定义有疑问,主旋律难道不是官方既定的吗?
我想说的是,人民群众才有定义权,说你不是主旋律你就不是,大家要自信起来。
我觉得我依法纳税、遵纪守法就是最好的爱国了…… 看广告听歌看电视剧电影是我私人时间的娱乐活动,我想看什么我说了算!
因为烂啊
不是反感主旋律,而是假冒主旋律的伪劣产品。
看看当年的英雄儿女,妥妥的主旋律,一条大河现在听起来仍然是经典。
文艺作品首先是文艺作品,没有艺术性你想只靠说教吸引人?人家圣经都有不错的文笔呢,哪些故事和修辞,用词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到现在很多家庭都靠给孩子读圣经,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孔子的论语,不仅仅讲道理,还会教你学语文。
很多主旋律广告或者文艺作品,能对得起文艺作品这个词不?没有一点点常识,裤裆藏手雷,弓箭比手枪快,八路军战士可以飞檐走壁,这明显歪曲事实。
感觉他们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
因为和实际不符
土豆烧牛肉再好吃,你顿顿吃天天吃,那也要腻不是。主旋律电影拍拍可以,别小品里面都来年一起包饺子啊。这…… 能不反感才是见鬼了
主要国内又电影不分级,部分东西不让过审。美国也天天主旋律片(为幌子)黄色擦边球才是主题,(比如壮志凌云,看起来是主旋律征兵广告片 / gay 里 gay 气不说,女主也符合骚老哥的口味得很嘛)骚老哥们对黄色倒是可以顿顿吃,但是国内你这么拍会被咔。。。于是又进入了死循环,没法天天主旋律片
因为如果不是真的见过现实社会什么样,官员啥样、公检法司啥样、部队干部和蓝朋友啥样、资本家啥样、小仙女啥样、老百姓们、劳苦大众活成了啥样,我特么就真信了。
这两年很少再去电影院了。
除了独行月球看了下。
想看灌篮高手电影版。
想看美国大片。
从小就接受被灌输式的教育,没有独立和理性的精神,自然长大了就反感。尤其,同时还学习纯粹客观的理科,对比之下,更是加重了对灌输的反感。
怕得不是主旋律,怕的是你作品稀烂。
你要是电影拍的感情真挚,引人深思,哪怕是主旋律,谁不给点赞呢?
有教育意味很容易变成有说教意味
现在的主旋律电影经过了两个夹板,最终实现了到今天的演化。
这两个夹板就是 “因为先后亲苏和亲美导致的思想倾向上的矛盾”
和 “因为传统封建思想习惯尚未清除对自由创作不应有的限制甚至禁止”
1949 年 10 月后至 1966 年爆发之前,主旋律电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最重要的灵魂——真情实意。
当年那些拍摄主旋律电影的演员,很多都是体会过阴暗的旧社会对他们的改造的,于是他们演得就更生动更令人心碎。
参考电影《姐姐妹妹站起来》里,那个演老鸨的女子就是旧时代活着到解放的娼妓。
而今天的主旋律作品,因为之前说到的两个夹板,它最终变得让人厌烦,是符合国民普遍太晚才开始开放思想的中国的模式的。
先说第一条——
亲苏、反苏、亲美、反美都是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基本政策指向,但是这个过程会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果你要开始从亲苏变为反苏,那我们当初亲为何而亲,(一系列帮助等等等)要怎么定性?又因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反?
美国这边也是一样——为啥当初咱们要反?现在为啥要亲?忘记了(美国的一系列罪行)了吗?
作为一个先后亲苏亲美、亲美反苏、反美反苏、亲美反苏 / 俄、反美近俄的国家,中国的这些时期都多少经历了一些思想上的冲突。而在反美反苏到亲美反苏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思想自信和理论自信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于是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第二点,这可以认为是建立在第一点下对于自身革命不彻底的问题。
沙俄、日本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书中会强调:这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依旧让这些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封建主义远比俄罗斯、日本更加根深蒂固的国家,中华民国因为自身的买办性质使其没能做到哪怕是走上一条 “留下大量封建残余” 的资本主义道路。
于是,中国共产党被迫要独自承担起把中国从封建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任务,而且这个时间只有一两代人的时间。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在第一条的加持下,虽然彻底扫除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但同样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思想)残余。在思想上的革命不够充分和自信,导致了苏联解体后中国的封建势力得到了部分反扑。
也许是因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那艰苦卓绝的年代像亲兄弟一样一同为救中国而发力,所以中国不警惕民族主义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人相信民族主义是可以保护自己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随着世界终极理想已经虚无缥缈,民族主义已经变质成为了绑架自己人的借口,趁着这个档口逆向民族主义快速潜入。这一对卧龙凤雏成功地让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国家变成了政治正确。
真是太感叹了。
你要问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有几个拙见。
——将主旋律作品的定义权交给普罗大众,拍摄方应该与观众经常沟通。
——废除单人采访,鼓励观众见面会。
——更新革命纪念馆的观览方式,使其更加关系明确、有吸引力、有利于人们了解和学习。
——明确现行文化作品的限制,包括 “血战” 和“血腥”的界限;受伤到什么程度算猎奇等。
——改革历史政治哲学教育,使其更加生动和成体系。并鼓励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自由评价,这个评价的评判应该以明确的标准(比如角度方面、时期特点等)而不是模板为准。
如果你看到这个老舍电影的截图。
脑海自动出现,他的台词。
就一切都懂了。
小镇做题家
出生即是 NPC
……
不用多说了吧
《华为美,华为好,华为为国争光辉》
爱国是靠真心,而不是洗洗脑。
爱国是要接近人民和基层,而不是脱离
还有句话不敢说。
这个就像是情到浓时来一发是最好的,再不济有需要了来一发。你不能随时都要,什么地方都要。
所以你看,婚后男人交公粮交多了都是恐惧的,长期频繁的交公粮,还有可能 ED。
反过来久了你不让他交公粮还不行,他还会主动寻求交粮得渠道,都是有需求的。
所以得有一个度,过犹不及,没有不行,时不时来一发就行。
宣传主旋律很好啊,但得有实际内容的载体,可以艺术加工,但别让人一看一听就是假大空。
想宣传主旋律,拍成电影排出小品啥的给人看,先得让人能看得进去,再能看得下去,最后至少能看完,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才能自我代入,这个时候能体现主旋律的细微元素可以无声息的进入你脑子里还让你不排斥,这样宣传的目的才达到了,不过确实很难,得好编剧好导演还得好演员。
为啥赵本山 08 年之前的小品那么经典且讽刺效果杠杠的?不止是他演得好,更是何庆魁编剧出色,剧情非常的真实、不突兀、很生活化,当然那时的审查也没现在这么严,像《牛大叔提干》放到现在肯定过不了审。
《英雄母亲的一天》里,侯耀文给赵丽蓉拍片子,给她准备了一包美味食品的道具,让她演出那种她要一次都把这些好吃的都吃了的感觉,“那我没这么吃过啊,这是拍我的一天还是拍你的一天呐?”“咱不是拍片子吗?这都是给您设计、给您虚构的。”“明白了,奏是蒙人。”
以前的春晚小品,以笑为主,有笑有泪,讽刺现实,让人记得住,没事还能翻出来看两遍;现在的小品,强行煽情,变着法儿的让人哭,拿着网络老梗制造笑果,让观众尴尬地不知该哭还是该笑,最后喊出一句主旋律口号或者大家一起包饺砸,很有一脚把人踢出门的感觉。
个人理解。
爱国是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
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
而不是被人摁着脑袋,
你
给
我
爱
尤其是宣传与现实还存在巨大的反差。
于是有人觉得光荣有人视之牢笼。
首先要明确一点,大部分反感的人反感的并不是主旋律。
这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有叛逆期,是因为认知阶段的不同,很正常,这就是原因。至于为什么一直处在这叛逆期,因为爸妈保护得太好,不知道他所谓的自由代价是什么。
爱国教育和 “自由” 教育一直都是在互相纠缠的。这是抱怨甚至抵触爱国教育的原因,这就是国家养了几个不听话的孩子。
当然**更多的是无感和从众的人,他们并不抵触爱国教育,也并不会因为爱国教育而感到特别的感动,会在抨击爱国教育的大浪中感觉到自己对抗强权的快感,**这些才是大部分人的,也就是众人。
至于国家的发展,或者有人觉得国家的发展有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站位的话,我用社会进步来形容,不针对与我国或者是其他国家的,那么促进社会进步的那部分人也始终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这部分人有着自己的认知和坚定的三观,也不是通常的宣传教育所能影响的。
所以一部分人对于宣传的反感其反感的是资本借国家对主旋律宣传需求的推动利用主旋律名义进行捞金的内核。
当主旋律宣传被资本绑架的时候,带来广泛的社会效应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效益捆绑,导致人们将对资本的不满转移到题材载体和内容的不满中去,造成了对主旋律题材宣传内容的不满**。**
就主旋律影视剧,里面的大人物要说什么话,用什么语气,不等他张嘴,我就能脑补出来。
适当宣扬倒是没什么,过度宣扬就容易让人反感了。
就像小学初中每次升国旗的国旗下讲话,校领导每周一次给你讲讲爱国爱党你会听一听,但是如果每天一次甚至是每节课都来讲讲爱国爱党教育,每次还换汤不换药,而且你还不能说他烦人,你一说就是跪久了崇洋媚外,你乐意不?
一直都觉得自己很爱国,但主旋律的宣传看多了,慢慢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宣传里的国家的人。宣传的高大上主旋律的国家社会和人与我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比较,他们是在天堂的社会,我们实际在凡人的世界,感觉根本不是一个国家,这怎么叫人不反感。
我认为我是遵纪守法的标准人民群众,是主旋律脱离了人民群众,还是我拖了人民群众的后腿,无法得知。
因为爱不起来
因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匹夫兴亡。
匹夫全责。
而且,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大多宣传的是集体主义,现在大家已经被集体主义搞的够累了。
我们负重前行,某些人岁月静好。
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你放在台面下,大家忍气吞声也就没办法,可有些主旋律影片非要拿上来,让我来感恩、反思……
恶不恶心啊。
欧美也有主旋律影片,但因为风格不同,感受不同,在主旋律影片中:
我们,集体 = 国家;
他们,个人 = 国家。
核心都是宣传自家牛逼,自家强大,因为他们推崇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方便观众代入,看起来就会比较爽,但实际上是一码事。
看到这个问题我惊了一下,想起上一部看的国产电视剧还是《琅琊榜》,而这已经是 7 年前的作品了。
主旋律电影一下子能想起来的更是只有《战狼》系列,尤其是《战狼 2》刷新历史票房的新闻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今天就借着这个机会聊一下我对国产影视剧的看法,以及对主旋律这个类型的一些看法。
1. 国产影视剧真的越拍越烂吗?
首先电影和电视剧虽然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但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叙事的依赖程度不同。
电视剧是一个天然对叙事依赖程度更高的载体,这里并不是说电影不依赖叙事,电影同样需要一个好故事,但是由于时长的差别,电影的故事并不需要电视剧这么多的情节设计以及反转,并且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手段也更加多样。
这就让电视剧天然是一个非常依赖编剧的行业,那么中国的好编剧多吗?答案是不多的,这也是最近几年出现了许多网文改编的电视剧的原因,包括我最开始提到的《琅琊榜》同样是网文出身。
说完了故事我们来看看影响电视剧品质的另外一个维度,服化道,也就是服装,化妆,道具的缩写。
当年刘晓庆在拍完电视剧《武则天》之后,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提到,当年拍摄的时候为了保证妆容最大程度的还原,每天光是花在化妆,制作头饰上的时间就要几个小时,并且武则天在登基前和登基后的头饰与妆容是有细微变化的。
这样的细节普通观众是很难注意到的,但就是这样一些不容易发现的细节影响了一部剧的最终成片质量,这在当下电视剧制作流程讲究高效的前提下是很难想象的。
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正面的例子,那就前几年很火的美剧《权力的游戏》,这部剧的服化道代入感就非常强,比如其中的主角之一狼家的大女儿珊莎 · 史塔克(Sansa Stark),如果你仔细观察,她不同人生阶段所穿的衣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会让人看了有违和感,能让你非常容易与之共情。
当然这一切背后也是这部剧每集几百甚至上千万美元的制作费支撑的。
这里就要说到影响电视剧的第三个因素了,后期特效,这个反而是这几年有明显进步的地方,尤其是在电影行业特别明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特效是一个投入和产出比较容易把控的因素,有别于好故事的可遇不可求和服化道这种外行容易忽略的因素。
视觉特效就成了一个十分值得花大价钱投入又能让所有观众都能明显感知的因素。
分析完了影响电视剧是否好看的 3 个因素之后,我们来看看国产电视剧是不是越拍越烂了。
从故事和服化道角度确实有越拍越烂的趋势,但是从后期特效来看,是有进步的,综合起来看的话,整体好看的电视剧确实不多,毕竟好的电视剧核心还是故事,而好的能让人记住的故事确实没有之前多了。
2. 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这就要涉及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了,为什么不好好拍呢?未来还能拍好吗?毕竟现阶段拍的不好不可怕,只要想办法最终还是会越拍越好的,就怕大家完全没有想要拍好的意思。
首先,这个行业的人肯定不傻,大家应该是知道国产的电视剧拍的确实差强人意。
从业人员肯定也不乏有志之士,但是从结果来看,他们的力量还是很微薄的,这就是讨论一个资本与艺术家的博弈了。
资本可以理解为生意人,生意人最终的目的是赚钱,而艺术家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拍出自己想拍的片子,能不能赚钱不是第一位的。
这里两方的目的就产生了分歧,分歧的结果往往就是艺术家需要妥协。
而资本通过这些年的市场试错发现了一个捷径,就是流量明星策略,这一招虽然不能保证剧本身好看,但是能保证剧赚钱,于是大家纷纷开始往这条赛道挤,艺术家的议价能力进一步被流量明星打压。
那么有没有反例呢?
当然有,那就是吴京和他的《战狼》系列,这个励志故事大家应该都听了挺多了,我就不赘述了,吴京无疑成功了,市场也给了他非常丰厚的回报,但是这种成功能复制吗?我想大概率是不行的。
如果你指望所有艺术家都走吴京这条路,那么大部分人大概率是要饿死的。
而且他还是电影行业,我今天讨论重点其实是放在电视剧行业,因为这个行业的从业情况明显要比电影差得多。
3. 主旋律电影电视剧为什么不好看?
主旋律电影是什么?
“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 邓小平同志
简单来说就是一切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被定义为主旋律,这类片子应该比较难拍的一种,因为电影电视剧之所以能吸引人,主要是因为创造了一个既让人信服又有别于我们真实生活环境的故事。
如果太接近我们的生活,没有惊喜,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拍的太过于离奇,故事经不起推敲,让人很难有代入感,产生共情,同样会让人觉得是烂片。
而主旋律电影相当于在这些限定上又加了一层限定,因为情节中不能加入有悖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这就比较难制造戏剧冲突,如果都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又会让人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双重限定下就导致很多这类型的片子很难在故事上有什么特别大的突破,只能在视觉呈现上下文章,但是这又是电影的特长,很多主旋律电影也是这么做的,故事不行,就拿特效和动作来填补。
但是电视剧就没这么幸运了,作为一个本身就偏重叙事的艺术类型,故事上就锁死了,基本很难拍出特别出彩的剧集。
而其中能把故事讲精彩的,同时又不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剧碰到一部追一部吧,这比其他类型片牛的多。
这种状态应该是阶段性的。
就好比 “我这都是为你好啊” 这句话。
有的时候听起来神烦,靠,道理我都懂,用得着你跟我啰嗦啊!
但有的时候听起来就很暖心,哦,原来你一直都关心我啊。
应该是一个道理。
那些现在对主旋律表现反感甚至不屑一顾的,过一阵没准就热血沸腾了。
很爱国 本来没意见 但是现在的情形是,只要说苦难就是反动派 只要是说问题就是抹黑造谣 难道不说就可以否认那些问题的存在吗?他们只会说谁不服从谁有情绪 我问你情绪是哪里来的?一味的压制 掩耳盗铃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他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因为拍的不好。
你天天吃同一样食物,不腻吗❓
宣传口的方法论还停留在以前那个年代
但是
人们已经不是以前那些人们了
既然受众发生了变化
宣传方法也应该去适应
老一代人可以接受的填鸭式宣传
必然会被新时代的人类所唾弃
简单的来说
新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一条基本的线,那就是
人不是神
第一可能是因为自身思想上的问题;
第二,超限效应(这个应该比第一条重要)
物极必反,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我萌发爱国意识是在小学三年级
那天乘公交车过桥,就是这张图左边那座桥
那会儿兰州舰在广州舰那个位置,头对着桥
那会儿没有刷漆刷,那天看到离完工状态还很远的船壳子上 100 毫米炮、转轮垂发以及胸口那没带胸罩的雷达座
那天起我意识到咱中国人,咱中国海军,也有像百科全书上牛逼哄哄的美帝国主义宙斯盾战舰了
自打那会儿开始我是个坚定的爱国份子,为中华民族、解放军的每一次进步而自豪
时至今日哪怕是经历过 2022 的种种,哪怕 4 月份时候我哭着听说马路对面小区一位九十多老太求居委会给包方便面,我依然是个坚定的爱国份子
但是我就是不喜欢看主旋律
因为大多数都做的太烂了,你甚至来不及感受主旋律,恶臭就扑面而来,我非常喜欢一部电影,《横空出世》,妥妥的主旋律,但不妨碍他受到欢迎,因为确实拍的好
做点受人尊敬的事吧,不要老是想着教育人民。
我付出真情实感,结果你们一个个赚的锅满瓢盆。我特么爱了有啥意义??
我又要引用你们热爱的水爷了
Who said so?
这群答辩能有战狼 12 那水平就谢天谢地了
因为你做不到像你宣传的那么好
把人的心理阈值提高了
那你做不到就是不好的
肉体和精神总得疯一个吧
恨国派不喜欢不用解释
爱国党不喜欢因为这是玷污和背叛
说明大部分人不读史被洗脑,水平还不如日本人
那天吴京也移民了
什么主旋律副旋律的
大家只是反感假的
因为他们禁止了激烈的批评,排斥了温和的批评,所以现在连批评都变得刺耳起来,于是乎全员歌颂赞美。
问题是,生活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
周公子从来不讨厌
主要是拍出来的情况和真实情况不太一样,要是实事求是那也不说啥了
因为被戳肺管子了。
之前有人在网络上大范围讨论过这种问题吗?之前电影不好看的时候,大家也就抱怨一句,拍的都是什么东西,没意思,然后不看就行了。
但是为什么到了主旋律这个问题上,结果完全不同了?不再按照之前的处理方式,而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要把主旋律点出来,然后针对这个点发力,不就是心态出问题了,被戳到肺管子了嘛,还能因为什么。
主旋律作品搁一百年前那都是酬神戏,也就是给鬼看的!给鬼看的!给鬼看的!人不是最终受众却要替鬼买单!人不爱看却又不得不演!现在的主旋律相比以前的酬神戏,无非就是换了个供奉的对象而已。
如今在某地的方言里,那个字和 “鬼” 仍然发一样的音。
我只不喜欢任何单一的文化见缝插针的侵占所有领域。
你在两家公司当过社畜
第一个老板看你踏实肯干,给你高福利高待遇,后来你愈发热爱工作,干出了傲人的业绩,老板用人唯贤,看你能力强就给你机会,器重你,提拔你,你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像公司的副总一样从普通员工一步步干到合伙人
第二个老板一顿给你画大饼,说公司未来的前景,还说干好了以后能分股份,结果公司高层都是他家亲戚,工资少的可怜,成天加班,年终奖,加班费都没有,报个销还磨磨唧唧,偶尔还拖欠工资,你不喜欢?好吧,每天上班前唱一遍《我爱公司》,下班看一遍公司宣传片,满满的正能量
艺术是发散性的,感性的
而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是这些广告、电影以及歌曲,不可否认,主旋律是艺术的一个形式,也必将有好的作品诞生
但是艺术应该是多样的,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的
主旋律艺术如果在国庆、抗战纪念等时期相信没有人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
但是每年的春晚你动不动就表现个主旋律,那就不对了
那天春晚应该是欢快的,团圆的也应该是喜庆的、温馨的、接地气的,而主旋律绝不应该是那天的主场
阳明心学答一波,知行合一做的还不够
我们应该在接受教育的时间和地点 接受教育
我们应该在娱乐的时间和地点享受娱乐
假设一堂思想教育课
今天老师不讲课 看段电影片段
或者老师讲到一段了 中间穿插播放一段和课堂讲课内容相关的歌曲
都能达到深化教育 寓教于乐的目的
然而 很多人下了课堂 下了班
是去找乐的
吃饭吃得好好的让你每年吃一次忆苦思甜饭 加糠加粗粮 没菜没肉
一年吃一次无所谓,吃一口意思意思,心里也会怀念和后悔。
让你一个礼拜吃一次,甚至三天吃一次,你心里是骂娘多还是忏悔多?
为什么春晚不好看,因为每年都是过期水果镶大粪。看着不错闻起来臭,拆开包装是又臭又难看。
你说我一家人开开心心吃个团圆饭,你教我怎么做人?我辛辛苦苦一年不就图过年和家里人吃顿团圆饭期盼一下来年。你非要教我怎么吃亏是福,与人方便。
我不懂?那你倒是来帮我解决我的问题啊,问题你没办法解决,就光教我退一步?你怎么不让别人退一步行行好把我的问题给解决了?
没有人不想开开心心一家团聚。
多反思自己,少喂我吃屎。
宣传与广告同类,与电线杆贴小广告的是同行,不是艺术,你喜欢看广告吗?
08 年北京奥运会那会,出了一首歌,叫北京欢迎你,当年我初二,那时候就开始反感了
君不见网上的各种直播间(带货),开口第一句就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朋友们,……
你们自己向前冲吧,别扯上我了。
智商在线,不好忽悠。
以前电影烂,大家顶多说一句中国电影没救了。
现在你把它们和国家绑定,但它们烂这件事本身没变,那大家抱怨的时候就会……
大家不反感真情实意的主旋律,比如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 《歌唱祖国》《红旗颂》
大家反感的虚情假意,假大空的旋律,这玩意看了让人吐
鲜花插在牛粪上 和 假花插在牛粪上
感受完全不一样。
我愿意看点正能量的,但是…
1. 我渴了自己喝点茶
2. 有人天天摁着我的脑袋里到水缸里狂灌
这两者是不同的
一年看一次感觉挺不错的,结果疫情以后是月月上,天天上,真的恶心吐了,谢谢主旋律电影把我变成 1450
不停重复、洗脑,特别某些电梯框架广告看着都尴尬
现实是什么样,大家都知道
谁不想活在新闻联播里?
主旋律电影可以有,但不能全是主旋律电影
天天吃咸菜就米饭。
我忍,好不好?
我忍了。
tm 过年过节,回家你还让我吃这个。
我说咱买不起肉,咱换个辣条吃行吗?
你告诉我辣条不健康。
tm 咸菜也不怎么健康吧!
我不知道辣条也是垃圾食品吗?我就是想换个口味!
再说了,人家卫龙辣条还是大厂子,说不定真比你这破咸菜干净……(事实上大概率如此)
完事了你问我为啥不爱吃咸菜捏?
主旋律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花了钱抢了票带着亲朋好友挤着人山人海去看电影,故事还没看咋明白,光记得人跟你上政治课。
这谁能绷得住,反正我绷不住。
我认为现在拍片的都应该向几十年前的老前辈取取经,以前的主旋律更多,动不动就是扛炸药包这种更有奉献精神的镜头,但一点都不妨碍人家变成经典。那种黑白色的糊了吧唧的老电影拿出来,现代人还能看的津津有味。
宣传跟宣传不一样,声嘶力竭的复读某些虚幻的概念不如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美国大片潜移默化的渗透全球是因为直接描写美国有多 nb 吗?不,人家就是给你讲了个故事,让你觉得他们的价值观还可以。战狼 2 用力过度,故事讲完了大家有点感觉了,然后你给贴上护照的一段话,说真的没有必要。
有一种人 你怎么宣传 他都爱国
还有一种人 你宣传了 他才爱国
相信这里答主很多是前一种
所以宣传 爱国的就多了
当然前一种会觉着后面的瞎爱国 后面的觉着前面的不爱国
被高中作文恶心过后留下的后遗症。
把私货当成公货硬塞给我,还要我说他好?
以下内容引用自毛尖老师 2011 年的一次访谈文章。
回到概念问题,到底什么是主旋律电视剧?您怎么界定主旋律?
毛尖:关于主旋律,我觉得刘恒的说法可以参照。刘恒是张艺谋《菊豆》、《秋菊打官司》的编剧,也为冯小刚写了《集结号》的剧本。在新世纪,他写了四部主旋律的剧本。提到为什么会做主旋律电影,他说:“除了征服观众和征服自己以外,我以为一个更大的目的是征服敌人,这个敌人是广义的敌人,包括意识形态的敌人。我们要对他们说,你说你们的价值观不错,我说我们的价值观也不差。” 刘恒说 “我们的价值观也不差”,语气还是软弱了点,不过,通俗地说,表现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表现我们价值观的导向,或者说期望,就属于主旋律。而我们的价值观,上到社会主义,下到人民美食,都是。而说到主旋律连续剧,一般人都会直接联想到革命历史剧,或者反腐倡廉题材,但主旋律连续剧的类型很多,最好的例子当然是二十年前的《渴望》。《渴望》不讲革命,也不直接谈政治,但它显然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作品,就像制片人郑晓龙说的,文艺作品的主题就是传播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渴望》没有更高的主旋律,就是讲述普通老百姓的善良和美丽,与群众特别近。《渴望》完了以后,当时总结过 “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观众。这个三贴近,至今还是电视剧的最重要法宝。
全文链接(如链接失效可通过关键词自行搜索):文章 - 毛尖:谈国产电视剧的主旋律
以下内容引用自毛尖老师 2021 年的一次访谈文章。
…… 因此,一定要用 “主旋律” 一说的话,我的理解接近米哈伊洛夫和刘恒,也就是说,用文艺征服敌人,用我们的价值观展望世界未来。我对主旋律的定义非常辽阔,上到社会主义,下到人民美食,也就无所谓 “真伪” 主旋律。比如,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 I》(2012)就是很好的主旋律片,还有什么比一大蒸笼的黄馍馍,一大碗的牛肉拉面,一只只饱满的饺子更能展现 “诚实的劳动”,更能体现“幸福的生活” 呢?本质上,所有的影视剧都可以在主旋律的概念里被理解,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一直非常关注银幕上的衣食住行。日本电影能在全球抗衡好莱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影视把日本生活仪式化了,日常生活中透露的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销了日本精神和日本伦理。相比之下,我们银幕上的食物经常很“塑料”,时不时还很浪费,仅就美学而言,就不合格。一盆不能引发食欲的红烧肉,就是对主旋律的一次打击。
全文链接(如链接失效可通过关键词自行搜索):毛尖: 中国最擅长的主旋律剧, 为何偏偏输给美日韩? | 文化纵横
二文都是干货,建议点进链接阅读全文。
总的来说,近几年国庆档频频出现的 “献礼片” 只能算是广义主旋律作品的一个子集,而以 “献礼” 为目的,就很难不招人反感。毕竟
《我和我的祖国》讲的是宏大叙事——即使是以小人物的视点在观察,它依然是宏大叙事,而且是只拣漂亮的讲。该作引爆了网民的爱国情怀,使得在脸上贴国旗、用五星红旗做头像这些在 2010 年前后几年都一定会被嘲的行为变得如此常见,年青人能够大胆地表达爱国言论,猖獗的 “公知” 和恨国党在各大论坛变得毫无还手之力。一面是该作本身叙事较为优秀,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欣欣向荣,反腐扫黑,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法制建设的进步(当然,我知道 “你法我笑” 的典故,我说的进步是相对更早的年代)。
后来的《我和我的家乡》就相对底气不足。大家都知道扶贫助农工作有成果——但扶贫和乡村振兴不像《祖国》那样叙述的都是已经盖棺定论的大事件——《家乡》上映于政策执行阶段,其倡导的通过乡村旅游来振兴乡村的方式是有广泛争议的,张北京的故事里宣传的城乡医保制度也没有那么好看。关于《家乡》的批评,我比较认同马督公的观点。
…… 在结尾,两个人听说农村也有医保,抢着去村委会,问新农业医保能不能报销,然而他们这种自己去北京看病,不开转诊证明的大病医疗,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能报销 50% 就不错了,甚至只能报销 20% 到 30%,所以两个人没到达村委会,剧情就强行结束。影片不敢展示的部分,恰恰是中国农村的核心矛盾。
视频链接:【睡前消息 180】五个家乡,三个半搞旅游,编剧也知道农村没出路_哔哩哔哩_bilibili
后续的献礼片,由于一定的观影疲劳,而且没有听说有那种非常值得一看的,我就没看过了,不细聊。
当献礼片自己的底气都不足,加上疫情带来的经济发展下行,一众大学生找工作难,生活不便的时候,强行献礼就显得粉饰太平。
所以回到前文毛尖老师的论述,只有讲革命、宏大叙事、强行献礼才是 “主旋律” 吗?格局打开朋友们。
至于《战狼》收获的批评,私以为和他是不是主旋律关系没那么大,当观影量和讨论度到了那个程度,它的缺点会被放大——电影本身质量也只能算中等,最多偏上——主旋律反而害了它的风评。
广告方面,早年央视春节期间关于返乡、传承、美德的公益广告哪个不催人泪下,又有谁去反感它们呢,它们难道不是贴近人民的主旋律吗?
2014《智取威虎山》,大老虎嗷呜一声扑过来,座山雕阴险毒辣,老八愚蠢,杨子荣孤身破敌,对答如流,最后在地道里,在启动的飞机上对打,精彩。
2016 《湄公河行动》,糯康是多么残忍,又是多么狡猾,缉毒警出生入死,才把他抓回中国受审,处死,多么扬眉吐气!看完,对于我国禁毒,以及默默牺牲的缉毒干警,是不是产生了极大的敬意?是不是也不由自主 “我们强大了” 这样的感觉?
2017《战狼 2》拍得其实是不错的,部分情节如举旗停火有点扯可以不去看,光看打打杀杀的场面,比早年香港电影的江湖场面打得狠。
2018《红海行动》拳拳到肉,枪林弹雨,好看。身为中国人看了这样的电影会不会更爱国?一定的。
2019《攀登者》看到他们遇到了恶劣的天气,一次次地意外,是不是心都揪了起来?除了章子怡再三扑出来,苦情戏多了点之外,其他的也挺好。
其他的如《金刚川》《长津湖》等,也都看了。算是大场面,大制作,看完也都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是真不错的。
虽然剧情有把美军脸谱化、着重体现他们傲慢的一面,似乎美军就是大鼻子,喝咖啡,打仗并不行,看过《拯救大兵雷恩》《红翼行动》《兄弟连》等电影的人,难免会产生反差感。又比如小弟伍万里成长的过程还是有些缺失之类的。另外就是全国发电影票堆票房的行为艺术也是有点搞笑。
![](data:image/svg+xml;utf8,)
看完长津湖,群里有人推荐《国际市场》,正是因为长津湖大捷,美军兴南大撤退,为了数十万朝鲜难民,最终抛弃所有物资弹药,将难民带走,其中就有韩国前总统文在寅的父母。
主角父亲为了找回妹妹,没能回到撤退的船上。主角一家前去投靠姑姑,为了挣钱,他先去德国劳务输出当煤矿工人,后来又从军去越南打仗,一辈子吃尽了苦,他把所有的家人照顾得妥妥贴贴。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同一个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听到不同的声音,这就会产生思索。
前两年,有人在问怎么最近的电影怎么了的问题,我随手列了些想看的电影。
《蜘蛛侠 - 英雄无归》,其实我对蜘蛛侠的喜爱是最弱的,但三代小蜘蛛聚首,全球最高票房,肯定想看看吧?没有。全球观众在影院欢笑,享受这份欢乐,我们只能缺席了。
《永恒族》,华人导演、宋丹丹养女赵婷执导,女主角陈静挺漂亮的,在大街上跟怪物打斗一幕挺精彩,在水池里将怪物变成一棵树的场面还挺冲击的,让黑人为美国扔了原子弹痛哭流涕,对于受过日军侵略的中国人来说,“原子弹下无冤魂”,这些被炸得灰飞烟灭的人完全是罪有因得,不过仔细顺着他的逻辑去想,也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在现实中,爱因斯坦曾后悔他造出核弹,事实上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核对峙,人类差一点毁灭于核弹之中。电影里的逻辑,地球人是这帮人手把手带出来的,几个人打架他们都要管,却因为他传授了这种毁灭的技术,导致人类瞬间死亡十万人,从这个逻辑去想,能理解这个黑人技术员痛哭的原因。好了,也不多说了,没得看。
《尚气》,怎么说呢,剧情是弱了点,但全是华人面孔,讲中文,多亲切,那个没眼睛的兔子挺可爱的,打架场面也好看,最后中国龙打败了西方魔龙,算不算弘扬中国文化?
你说剧组指着这样一部对洋人有文化隔阂的电影大赚,我觉得逻辑不通,说他们不想在中国赚钱是不可能的。然而一说是梁朝伟原来的角色是满大人,二说男主角刘思慕说过反华言论,好像还有说女主角不漂亮故意丑化中国人的,没得看。
《奇异博士 2:疯狂多元宇宙》这部真挺好看的,奇异博士大战绯红女巫,两人都是实力拉满,然后各种跳跃平行宇宙,各路平行英雄都打不过绯红女巫,我是看了知乎才知道预告片里有个镜头,话说如果他们不说,你让我把这部电影看 10 遍我都未必能注意到……
可能恰好都是是慢威的,底下居然有好几个人跳出来说,气死漫威粉,什么的。其实他们不说我还真没留意我是漫威粉。可能空下来就想看点轻松的电影吧。就像《尚气》里的那几个人,不管是当代人泊车的小弟,还是要拯救世界,下了班二呵呵地去唱卡拉 OK。
然后那几个跳出来的人,是真的那么不喜欢漫威电影吗?我不免好奇,他们是真的自己不看,也不让别人看,还是仅仅是说说?
毕竟漫威的电影还是挺好看的。假设他们因为某种原因,的确是做到了不看这些漫威电影,进一步扩散到不看所有的外国电影,乃至不看所有的非主旋律电影,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听说之前私人影院放李小龙,也能理解。毕竟华人喜欢李小龙也是人性嘛,我之前看李小龙电影,不管他是演陈真,还是《唐山大兄》,看李小龙的电影还是很享受的。
最近新出来的《雷神 4:爱与雷霆》,很好看,娜塔丽波特曼大美人,又是一阵大乱斗。然而这部吧,按现在的标准,就算没前面那些事也肯定得禁,毕竟,他竟然不是凭借武力,而是凭借 “爱” 最终打败了敌人啊,这是用价值观打人,能让他过来这么宣传?
后来说电影院不行了,除了疫情控制,应该就是上述的原因,我估计电影从业者和院线投资人都哭晕在厕所了。最新消息冯小刚清空微博送女儿去美国上学了,呵呵。
那个年代流行过这样一句顺口溜评价稀有的外国电影,“朝鲜影片哭哭笑笑、越南影片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影片莫名其妙、罗马尼亚影片搂搂抱抱。” 外国电影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样板戏看得太久,想换换口味。
印度的《流浪者》,70 年代在国内上映后大受欢迎。看完后在杂志上看到演员专访时挺吃惊,拉兹不是一个帅小伙吗,怎么这么老,这么胖?根本对不上啊。后来有了网络一查才明白,这部电影摄于 1951 年,但它就是这么征服了 70 年代的中国观众,也是奇妙得很了。
综上,我并不反感题主说的那些主旋律,不过如果没有选择的权利,任谁看久了都会腻的,而且不管是谁都不会开心的,送我票我都未必去看,更别说还要我自己掏钱接受教育了,笑。
很多人对主旋律有误解,那些消防战士,缉毒警察,爱心捐赠这些是真的值得宣扬的;像吴京的战狼等电影,也是能看的,无非就是电影而已,但是 TMD 吴京的宣传团队就把爱国扯上关系了,然后一些影评人和水军狗就说军旅动作代表性人物等等,现在最烦就是吴京爱国、东子不抛弃兄弟、华为科技狗鼓吹(每次苹果发布会新闻下面全是华为的鼓吹)、马云万恶资本家等等,你不能说半点与他们看法不符的,不然喷死你
就跟小时候讨厌家长讲大道理一个心理。
以及过度宣传主旋律时候免不了带着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然而大家都知道人无完人,摊手. jpg
大家反感的不是所有鸡汤,而是做得难以下咽的鸡汤。
大家不反感时不时喝碗鸡汤,而是反感顿顿都是鸡汤。
大家不反感桌子上有鸡汤,而是反感桌子上只有鸡汤。
大家不反感吃饭的时候顺带喝个鸡汤,反感的是一顿饭做得好不好不以味道为标准,而以有没有鸡汤为标准。
大家不反感在吃饱了以后顺带喝个鸡汤,反感的是在主食都没吃饱的时候,厨子硬要食客拿鸡汤充饥。
如果喝了这鸡汤,哪怕鸡汤做得和刷锅水一样都只允许五星好评,不然鸡汤爱好者就说你是中餐黑粉,是西餐厨子派来的专业差评师,那么食客自然会对鸡汤更多了一分厌恶。
因为我们以后,也许只能在市场上看到这样的作品了(仅限中国大陆市场)
他们如果真的那么好
他们没必要花那么大力气告诉我们他们很好
偶尔看看没什么,铺天盖地时时候候出现的时候,就好比你看到的各种广告一样,能有好眼色吗?
不是我说,宣传可以,但这样随时淹没人只会起到反效果,令人讨厌,贱不贱呐
最后再补一句,如果拍的好无论题材如何都会有很多人看的,如果拍的糟糕还强制让人看还一个劲儿的跪 Suck 的话,很难让正常人有想看反欲望
年轻那会看欧美的主旋律电影一点也没觉得假,那个时候就觉得哇,这电影人家拍得真牛 b。
不过现在几乎不看了,明白了那些套路,即使是看也是看画面,我说的是欧美的。
战狼二我看了开头一点就不想看了,同是主旋律电脑,战二用的还是人家欧美几十年前的模版,太落后了,我是真心看不上了。还有一个就是,同是主旋律,人家外国人演我觉得还好,但是中国人演我就觉得恶心,这房买不起,婚结不起,还要教育我 艾国,你们不觉得恶心嘛,我现在只关注个人的幸福,什么民族大义 一边去吧。
我高中政治, 大学政治已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学的够好了。不想继续被洗脑。
就比如说,你喜欢吃山珍海味,那么天天给你吃,顿顿给你吃,你什么感受,吃得你都想吐了,还给你吃,你能不反感?
想一想,你是游戏行业相关从业者,被各种政策刁难,还有那些品位奇葩的审核,然而国家却连一个给你发声的渠道都没有,你除了在网上发发牢骚,什么都改变不了
反观隔壁韩国这么保守的一个国家,组织了一趟请愿,直接把审核游戏的游戏监管委员会搞下台了
集体不仅不保障个体的利益,连发声的渠道都不留给对方,还要对方爱这个集体,这可能么?
不反感,但我反感的是只能看主旋律电影
不说别的,文艺作品质量不过关就是浪费观看者的时间,以这几年的主旋律电影为例,《我和我的》系列里面,《前夜》《相遇》《夺冠》《北京你好》《北京好人》《最后一课》《诗》《鸭先知》,但凡主旋律能都搞成这个质量的,我觉得喷的人都能少一半…
因为不好听不好看呗
有些主旋律广告是好看的广告,有些主旋律电影是好看的电影,有些主旋律歌曲是好听的歌曲,这种多半没人觉得尴尬
有些主旋律广告是喊口号,有些主旋律电影是思政课(还是讲得不好的那种),有些主旋律歌曲是 “啊~ 祖国!(朗诵腔)”,这种肯定尴尬
那个什么《大山的女儿》,真的好恶心呀。本来是一件好事,改变成电视剧真的超级恶心
西红柿物美价廉很有营养又好吃,可是如果只允许你吃西红柿,还只能凉拌,想做个西红柿炒鸡蛋都算违法。
这样下去三年,你看到西红柿不吐才怪呢
上周我老公翻出一部老电影,1999 年的李雪健 、 李幼斌两位演艺圈前辈共同主演的《横空出世》
他在一边看的津津有味,我是不咋感兴趣,一眼望过去都是一群大男人,而且场面灰扑扑的,尘土飞扬的感觉都要从屏幕里溢出来了
然后洗漱完,我自己刷了会手机 ,我老公子在一旁捧着 ipad 看,免不了听到里面的一些对话
然后就听到好多算盘来回拨的声音(比较喜欢听这种声音),我就凑过去看了一眼
看到一位研究员拿着一本贴着剪裁纸的本子来回拨算盘,然后又去找另外一位研究员说他来回算了 5 遍,都是一样的结果,但是就是跟苏联科学家留下的数据不一致,然后两人就拿着数据给李幼斌饰演的陆光达看,然后他来了一句可能不是我们算错了,而是他们(苏联)的数据给错了
说着就往回赶,从家里翻出一本都快散架的厚厚的一本书开始翻,然后开始计算,这时候他的妻子过来,但是有一个警卫员拦着不让他妻子靠近,然后他妻子注视着,陆光达坐着忘我的算,警卫员站着守着,从天亮到天黑、、、
我也就情不自禁的跟着从这一段看到最后,虽然是一部有 20 多年的电影,但是还是很有代入感,他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我跟着激动,他们遇到困难不退缩的时候我也跟着咬牙握拳
反观现在的一些电影都是些啥呢,让一群明星给你组个场景,一人分个几秒镜头,一部电影就过去了,再配点激情高昂的音乐渲染一下氛围,最后给所有人一个大合影,对着镜头敬个礼就完事儿了,这些人物是谁,他们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啥也没讲啥也不知道,我自己看的是一头雾水
完事儿导演演员出来给你说,为了这个电影他们花了多少时间布置了多大的场景,为了纪念什么向人民展示什么然后什么什么什么
我真的想说要看这些我不如去看历史书,历史书都比这些电影讲的仔细
G 有多爱我,我就多爱 G。35 岁前 996 还要被压榨,35 岁后要被毕业,60 之后拧钢筋都不让。G 把我当耗材,我把 G 当母亲?虎毒尚且不食子
歌颂人民群众的,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电影最近少见了,这是为什么
这些就是它们的宣传。
电影仅供参考,生活以实物为准
我讨厌那种强行抒情。叙事粗糙,台词尴尬,看得人鸡皮疙瘩掉一地。
像《上甘岭》就很好,一首我的祖国,就让我们明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战,为了谁而战。人民解放军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信念与勇气是来自背后的大好祖国河山和人民,而不是流量明星喊的几句苍白的口号。
打死不做爱国奴
越是缺什么越是要宣传什么。
我不知道有些人是蠢还是怂?一碰到主旋律,待着就是骂吴京。请问吴京能让电影院拍片多少?吴京能逼着你看战狼?背后的原因不敢说,不敢骂。
谢邀。我觉得战狼二这类影片很多反感的因素在于当中的盲从跟随。嘿,你没什么感觉说明不在意这些,或者说相比来讲更能包容一些东西。
我们物质贫瘠,为什么不选择精神娱乐?
这就是我反感主旋律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普通百姓,我们被压榨的太狠了获得的太少!
你忽悠我,我忽悠你
这些电影拍出来,最能引起共鸣的是哪些人?
首先就是整天接受爱国教育,没经过社会毒打的中小学生。
再就是同一条船上的既得利益者和受到尊重和公平对待的人。
可是现实中,还有许多受到不公对待的人,你让他们怎么共鸣。
那些整天挣扎着仅为活下去的人,你让他们怎么有精力共鸣。
常四爷那句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 就是真实的写照。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兔,结果硬是被自己人逼成了神
因为不想在娱乐时间还被教育,仅此而已。
一群衣食无忧的人让别人奋斗,不可笑吗
因为真的很无聊
连之前的公益广告都不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 “FAMILY”,还有多少人记得
以前:样板戏
现在:主旋律
看一次两次还好,天天这么看简直在洗脑
我个人认为产生此种状况有两种可能:一是主旋律文化产品你接收的太多了产生的审美疲劳;二是头脑中已经被非主旋律文化占据因而讨厌与之冲突的主旋律文化。
我没有在主旋律广告看到教育意义,我只看到了阶级差距
原视频链接【【CCTV 公益传播】家风家教主题公益广告《一拨一抚 人生悠扬》- 哔哩哔哩】 https://b23.tv/sAhZgWb
当你意识到这件衣服不是新的,那只能说洗的不彻底
德雷克海峡一个月给我多少钱?田文镜,我 xxx,津巴布韦的老百姓生活都不容易了,你马尔代夫还给我装犊子呢,辣鸡霍尔木兹海峡,就他妈知道折腾老百姓。劳资勤勤恳恳工作,为这个阿联酋做出一分贡献,到头来,你们苏丹瓜分走了,待遇最好,还反过头来教育我?劳资没有任何权利,承担很多义务,最后还他妈骑在我头上,教育我要爱你们,田文镜,我爱你。
我认为是落差导致的,剪刀差越大越容易导致反感。
不是哪一方不对的问题,是大家都忘了回归到现实,也不是一方高贵,也不是另一方摆烂。
社会和文化讲求的是融合、调和、和谐,最终是要解决掉造成矛盾的问题,光靠论战社会无法前进。
电影应该是用故事情节包裹着精神内核,剥开人物的行为看见内心的真善美,而不是吹一个大红气球,扎破了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
人应该是鲜活饱满有正有反的,让人站在阳光下,却不允许人有影子,那人看起来肯定就像是 p 上的。
都希望生活在那样 “主旋律” 的世界,但低头看看真实的世界,却一地鸡毛。再抬头看荧幕就难入戏了。
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决定电影能不能被人看到的,却不是那帮希望电影被人喜爱的。
今年看了万里归途其实还算 OK。故事逻辑整体勉强算是通畅,虽然一些分线很牵强;人物的纠结与挣扎,男主演技到位演绎的很动人(张译是电影唯一亮点了,劫后打的那通电话真的泪目了);故事发生在水深火热的异国他乡,不会带入日常生活;最后再加上一点运气过审,不讨人厌的主旋律还是能从茫茫片海看到的。
这个看太多了,对部分正常人来说,可能会有两个不好的作用,一个是会烧脑,感觉一晃,有哗啦哗啦响的错觉;另一个,局部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呕吐感。当然,对有些人,是没啥副作用的,还很舒服。
所以,因人而异,自行选择。为了身体,体格不适合的,建议还是少看,除非你天赋异禀,异于常人。
重点不在于评判主旋律好不好,而是当你上桌点菜的时候,发现你根本就没得选。
“在认知过程,个别决定普遍”
“在实践过程,普遍决定个别”
人们都讨厌双标的人,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严于律己,宽于律人。
当你学成出来抱着一腔热血付出的时候别人告诉你别想太多,你不配。
为什么现在由兔转神的越来越多,就是因为理想和现实差距过大,一方面说美好生活,一方面连最基本的休息保障都保证不了,这就怪不得让人由兔转神。
哦,对了,人家还得给你补上一句不会吧不会吧。
从小教育的和长大接受到的明显出现了认知上的差别,你所宣扬的,你所认识的到最后都被现实所击碎,这之后你看反过来看之前他们说的就会发自内心的反感。
艺术确实应该低于 zz 半档,但是绝对不应该是完全服务于后者,相反前者应该是受到后者的引导自动自发的引导大众,潜移默化的改变大众(原文记不清了但是参考的是艺术概论这本教材的内容),现在你摁着大家的头去接受一些东西只能说本身就是个黑色幽默,哦不,可能是 “褐色” 幽默吧。
建议加一个镜像问题,为什么会有一部分人对宣传中国人苦难的广告,电影或者歌曲感到开心甚至是兴奋?
比如
我嘴上说不看万里归途,还是去看了
然后我发表了评论,觉得万里归途剧情不好,且没有代入感,王俊凯演的人物拖后腿
下面评论就有人替我惋惜,说我父母生了一个没人性的孩子。
然后看了一篇小文章,在我看来是为万里归途推广的
作者说这些认为万里归途不好的,就是吴京口中 “贱”
底下一个评论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结果作者亲自回复
你就是吴京口中的那些认为美国片好的贱人
这样的环境
我不表达点什么
岂不是对不起没人性和贱人的评价?
主旋律没问题,问题是作品质量不行啊。
主旋律是什么?似乎没人能准确的下个定义。
即使有人下了定义,也不可能概括出所有人对这个词的理解。
人天生就有厌恶假恶丑,而喜欢真善美的东西。
当一些假恶丑的东西披上美丽的外衣时,无论这外衣看下去多美、无论这外衣被叫作什么,那也是假恶丑的,厌恶它那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另一部分人对它趋之若鹜
有没有人喜欢自愿上政治理论学习?
当然那个老师如果讲得好那是另一回事
适当——消费——滥用——煽动——灭亡
你爱女神,
女神爱你吗?
现在算什么情况,一边谁都知道的娱乐至死现状,另一边又重点突出主旋律的思想境界。我是该看影片得到升华呢,还是该看看娱乐圈带佬们怎么分钱?
一些所谓的主旋律歌曲恰恰是最反动的一批人创作出来的
看看看,主流相声眼儿圆又在那里反三俗了,又在劝我要高雅了
因为我们是被 “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从小恶心到大的一代人
因为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到足以让人关注差距,关注公平。
我反感主旋律电影的原因很简单:我认为影视制作方面有拿主旋律为旗号盈利的元素
作为一个有正当鉴赏能力的人,我不得不承认现在百分之 80 以上的主旋律电影从剧情到分镜到服化道和特效,全都是在及格线以下的程度。但以主旋律为代表的电影他们票价近几年却越来越高了。我思来想去只能得出结论
他们在利用我的爱国心理骗钱
所以,我希望以后主旋律电影统一降低票价,降到正常三分之一就好了。第一他们拍的本身就是屎,不值标价。第二爱国情怀不能用金钱衡量,谈钱伤感情又俗,希望片方带头发扬主旋律精神。
每天被按着头强制喂屎,是个人都会反感吧?
因为绝大多数主旋律作品都拍的太烂了,像山海情这样的作品,我就非常喜欢
因为站在外星人的角度,那个场景完全就是:一群人按着另一群人的头,大喊 “给我喜欢!”
喜欢就是大家心里都知道那是 x,但就是要按着你吃。
测的就是你的服从性。你不服?组织几十年下来,练的就是各种运动,专治不服。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究竟是不喜欢还是反感。
如果仅仅因为不喜欢,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眼看到底,不仅是剧情,连表达的思想都是没有任何期待的,这样的任何故事都不会让人喜欢,而主旋律的确很难突破这种毫无期待感的宿命,但不是绝对。
我不认同有些人说的不喜欢被洗脑之类的,这种叛逆期的应该是短暂且数量不多的。
接下来,谈反感,这个就有意思了,举个例子,我就因为没看主旋律而被别人批评过,这就让我很恼火,从此以后我对主旋律闭口不谈,如果有人非要问,一概以票价为由拒绝,反正我抠是出了名的。
而为什么会出现有人会指责你,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有几句典型的话,1 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遮羞布 2 爱国主义必然伴随着狭义民族主义 3 狭义民族主义的屠刀往往砍向内部。4 狭义民族主义的尽头是纳粹。
因为宣扬这些价值观的人自己并不能做到言行一致
打着红旗给观众喂屎。
我想看的是想象力的碰撞,画面恢弘的壮观,惊心动魄的故事,细腻复杂的人性,对往事的解读,对未来的向往,百花齐放,各有各的选择。
不是刻板的正派和反派,不是把现实发生的事情再简单化的演绎,不是还没看就知道结局的剧透,不是说了不好的地方就被扣帽子的不自由评论。
有些事情或者领域,容不得异见,用立场评论好坏的时候,自然不受待见。容忍一方独大,就是等着喂糠的时候。
其他两个还好,歌曲是因为真的不好听啊
骗大伙可以 别骗自己了……
纳粹德国临崩溃前还在拍歌颂德军战争电影给大众看,粉饰太平。耗资巨大全用在了宣传上。
如果只是广告,电影,歌曲,也就罢了,我可以选择不看。
但是现在它要掺进我的专业学习,专业考试,本就一般好感度直接降到零了好嘛。
(▼ヘ▼#)
天天大鱼大肉容易高血压。
尤其是万疆,这歌真的绝了
难不成大部分人是喜欢的?
真不可思议。
这让我想起以前读书时,小孩子骑单车爱脱把,父母总是教训我要好好骑车,我当时很反感: 凭啥要听你的,我就要反着来。后来摔跤摔疼了,我才明白我是活该被摔。
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看起来好酷,就好像外国那些黑人平权斗士,环保斗士一样
说明你涉世不深或平时不爱思考
如果中国有中世纪那估计就是这几年了,期待之后的文艺复兴~^_^
我把影视当糖豆吃,只想品味简单的快乐。但你老觉得我有病得治,在糖豆里包药,还让我吃完说真甜?
一开始是健胃消食片,我还勉强吃吃,现在料越来越猛,像特么六味地黄丸!
不是主旋律讨厌,反感。而是主旋律要遵从客观规律和演化趋势和文明进程。
所谓,世界趋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同样是侵略,为啥美军就没人讨厌,俄军就好像一个傻波?
同样是主旋律,为啥欧美电影就 如同救世主? 朝鲜电影就好像一个笑话?
一句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那是 “垃圾” 骗人的玩意儿… 一般人不怎么看的…
阎学通:爱国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不需要教育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其实对于主旋律的审美疲劳,疲劳的不是内容和类型,更多的是形式和套路的单一重复,因为观众喜欢的是纯粹的市场化、喜欢更多元。其实疲劳和厌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时间和作品积累的结果。
宣扬主旋律并没有错,错的是宣扬的方式过于生硬而教条,其实只要传播方式对,少一些教条式的灌输,多一些诚意满满的作品,我想我们都会喜爱上主旋律的东西。
毕竟,中国人向来是有血性的。
对内就是喊喊口号,宣传没叼用的东西,对外妈的都是直接发钱,能不反感吗
文化水平不够
你在回答的时候不也在自我审查吗?你喜欢这样吗?
宣传爱国是个技术活,就像做饭味精鸡精放多了你一样会觉得恶心。有的人知识水平有限,曾经是国内顶级大学毕业和名牌大学博士生导师做的事,他当然做不好。
用了几十年的老药了,早就产生耐药性了,你现在居然还加大剂量???
知乎用户 吴联辉 发表 两张图你就能看出来不足在哪… 这是《战狼 2》: 画面主体不说是国旗,也至少可以说国旗和演员平分了这帧画面,吴京的表演一如既往,他很努力的演出肃穆的感觉,但是他演别的状态的时候也是这么个表情,无非是笑 …
知乎用户 xiaochi 发表 我很喜欢吴京。 吴京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美国人拍的第一滴血,史泰龙一个打一百个,没人说什么,轮到中国人拍类似的电影,就开始找茬,贱不贱啊。 这个 “贱不贱” 对于一班崇洋媚外的人,可谓一记暴击。 但我很喜 …
知乎用户 毒眸 发表 四年了,内地影史终于有新的单片票房纪录诞生! 电影实时票房数据统计显示,截至 11 月 25 日,电影《长津湖》累计票房突破 56.95 亿元,坐上了《战狼 2》“霸占” 了四年之久的内地影史票房冠军宝座。 “是天时 …
知乎用户 任凤口鸟 发表 祝贺吴京在感恩节前结束了战斗。 就在 **2021 年,中国影史商业片票房前六,分加由战争片、动作片、情感片、动画片、科幻片、喜闹片六种类型不同、成本不同、受众不同的国产电影全部拿下。**而创作这些电影的灵魂人物均 …
知乎用户 番石榴 发表 非常好,争取再下一个台阶 知乎用户 风语枪手 发表 国庆真的很想去看电影,但是几个电影看了一圈真是没啥想看的…… 这里也不拉踩了,免得又有谁的粉丝来喷我,中秋的时候我去看了海的尽头是草原,虽然是献礼片,但是感觉很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