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春雨事件看学术成果的辨别

by , at 21 June 2020, tags : 重复 春雨 学术 研究组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从韩春雨事件看学术成果的辨别

来源:科学猫头鹰

韩春雨事件有了最新进展。11月28日,刊登韩春雨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一位德国学者的通信文章,否认了韩技术的有效性。同时发表了“编辑部关注”,指出调查将于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届时将公布最新进展。

要谈此事,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韩春雨事件的发展脉络。

今年5月2日,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论文,论述了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方法NgAgo,据称可以弥补目前主流基因编辑方法CRISPR的缺陷。如果这一技术成功,无疑将是基因组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韩春雨文章发表在行内一流期刊,可信度较高,因此一经发布便引起国内外学界高度关注。这件事的特别之处在于,当事人韩春雨并非大院大校背景,而只是一个国内普通大学的副教授。这一点立即为某些名人和媒体抓住,作为抨击现今科研体制不合理、科研经费拨付存在问题的绝好例子。

5月19日,一位清华教授发表评论,表示佩服韩的工作,但韩并非原创,没必要神化。网民纷纷起哄,两种观点对峙,但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指责一线科研机构,认为其白白占有大量资源而不作为,却让普通院校做出了一流的成果。

由于这一技术极为优秀,大家都想用之做出更好的成果,于是国内外至少上百个实验室开始重复这项技术。正在此时,戏剧般的转折发生了:不少重复实验的结果几乎为零,与韩宣传的高成功率相去甚远。当然,这有可能是重复者自身的原因,更何况还是有少数实验室声称重复出了结果。

但接下来,普遍的重复失败逐渐转化为质疑,大家逐渐开始在学术平台上讨论这些质疑。方舟子在汇总和研究了这些讨论之后,于6月30日发表了第一篇质疑文章。文章对实验本身并未做太多的评价,而是认为韩在对待他人质疑时的反应令人起疑。方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这一事件。7月2日,韩春雨在网上发帖回复各项质疑,但他提到的“高超实验技巧”在行内看来不过是实验的基本操作,难以得到业界认可。

7月17日,方舟子再次发表质疑文章,在综合各方质疑的基础上指出,韩春雨论文中电泳图不合理,很可能是拼接伪造的。这是一枚重磅炸弹,做过实验的都知道,这些质疑确有道理。

至7月底,先前声称 NgAgo 有效的几位国外科学家在网上纷纷表示,经进一步检测,该技术无法进行基因编辑。更有一位西班牙学者向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ISTT)的同僚群发邮件,建议“放弃所有NgAgo相关项目”。

8月2日,刊登该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表示,已了解相关疑虑,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韩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则回应称:“对于外界要求公开原始数据的要求,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但到期仍未有任何结果公布。

8月8日,韩春雨向非盈利性的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提交了其NgAgo技术的新版详细实验方法。这些新版方法并未有什么特别的内容,一些抱着期望的研究组按照新版方法操作,仍然一无所获。同一天,《自然》也报道了针对NgAgo技术产生的争议。

10月8日,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不打算“自证清白”,也不愿意公开那些声称成功重复实验的研究者名单,除非质疑者先实名。韩的说法毫无道理,国外发出质疑的基本都是实名,国内虽然不多,但也有不少是实名的。两天后,国内12位学者(后增加1位)决定实名公开“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未能重复”、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这些学者分别是中科院、北大、交大、浙大等著名院校的一线科研骨干。尽管如此,韩依旧不愿公布能重复他实验的3位学者的名字。

10月14日晚,河北科技大学终于向媒体提供了一份题为《关于舆论质疑韩春雨成果情况的回应》的书面材料。文中表示,目前已经有独立于该校以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具体信息校方将适时向社会公布。

11月16日,《蛋白质与细胞》期刊在线发表了一篇由国内外21个课题组联合发表的题为《有关NgAgo的疑问》的学术论文,报道多个实验室均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新技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对韩提出质疑,也许预示着韩春雨事件即将走到尽头。

11月23日,《自然》杂志网站刊载的一篇新闻报道援引韩春雨的话说,他已发现一个不容易引起注意的问题,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别人很难重复他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就像一个喊了多次“狼来了”的小孩,这次学界并未给予什么关注。

韩春雨事件在社会上沸沸扬扬折腾了半年多,许多网友、群众对于如何确定科研成果的真假以及辨别的依据并不十分清楚,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常识。

新成果一般包括新的原理、现象或者新技术,一个发现是否真实,需要得到学界验证,不能重复就不能得到认可。

通常,新成果以科研文章的形式发表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学术期刊的水平有高有低,我们常用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来衡量。文章被人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认可作者研究的人越多;好文章一般会有数百甚至上千次引用,而期刊文章每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就是影响因子。虽然影响因子不能准确反映文章的好坏程度,但可以作为一个判断的参考依据。通常的情况是,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面刊登的文章平均水平就较高。韩春雨的文章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这是自然期刊的子刊,2016年影响因子高达43.1,位居全球第五,是不折不扣的顶级期刊。

高水平的期刊,编辑的水平较高,审稿人也往往是业内大咖,对文章内容的要求很严,作假通常很难通过。但是,很难并不代表没有漏网之鱼。由于审稿人一般不超过3个,而且极少会重复实验,这就给了某些人可乘之机。不过学术界有一套自洁的机制,一旦作假被发现,文章被撤稿,或者被负面引用;研究者会被清除出科研队伍,其学术称号被取消,骗取的科研经费必须退还,通常还会面临刑事诉讼。

现在的科学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个好的成果出来后,会带动学科的整体发展。所以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去重复实验,通常不是为了验证成果的真假,而是以其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研究。韩春雨的成果一出,其价值不言而喻,大家都希望能利用这一成果进行基因编辑,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重复实验。这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出现时的情况一样,但结果却天壤之别:CRISPR-Cas9一发表,几周后就有数十个研究组重复出了结果;NgAgo半年多未有一个实名的研究组重复出来,要是还不引起怀疑那就不正常了。

当然,重复不出来并不一定是造假,会有很多因素造成这一结果:

  1. 实验水平:韩反复强调要有“高超的实验水平”,但从韩公布的那些实验细节来看,不过就是一些常规方法。而且,那13位实名学者都在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说水平不够显然不能成立。

  2. 污染问题:这是常规操作,科学家如果连细胞污染都没法控制,怎么可能做出一流的成果?反倒是韩自己,摆拍的时候不穿实验服,也不带手套,拿移液枪的姿势又非常怪异,才真让人怀疑他缺乏基本的科研素质。

  3. “木桌子效应”:有人在网上为韩叫屈,说是当年大科学家费米在木桌子上做的中子实验别人都重复不出来,后来发现别人用的都是大理石台面。用这个来辩护只能糊弄外行,实验条件和环境造成结果的差异很常见,搞清楚原因也是科研的一部分。费米自己很快就发现,中子实验无法重复的原因是木桌子里的氢原子起了作用,他加了一片石蜡后效果比木桌子更好。这种解释的软肋就在于韩不让别人去他的实验室,不让用他的“木桌子”来重复实验。

  4. 概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发生了小概率事件。问题在于韩自己声称重复了很多次,成功率很高,那么就排除了这种小概率。不过,如果重复率很低,却刻意选取其中好的结果发表文章,同样属于学术欺诈。更何况韩的成果属于新方法,可重复性高是基本条件,否则毫无意义。

  5. 隐瞒关键技术: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很不道德;不过,这条路被韩自己堵死了。刚开始,韩曾经拿几个研究组说可以重复的说法,拿来为自己做证;如果他隐瞒了关键技术,心里就清楚别人按照文章的步骤是无法重复的。这恰恰说明隐瞒关键技术的可能性不存在。

韩春雨在媒体里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指其无博士学位、无留学背景、无院士头衔),这是不确切的,韩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正规博士。

在探讨学术成果是否造假前,先看几个真实的例子:

A研究组发了篇很好的文章,但是大家都重复不出来,去A的实验室却可以重复出来。大家很奇怪,后来发现问题出在实验室的一瓶试剂上:试剂可能变质或混进了什么杂质。这个研究组只好撤稿。这不是造假,而是不严谨。

B研究组发了篇很好的文章,做出了漂亮的晶体,但是别人无法重复。去B实验室看着他们重复出来,感慨技不如人。其实,外人不知道这个研究组的秘密就在于某台设备。单位里其他类似设备也都做不出来,研究组自己也不知道原因。这个仍然不是造假,但也算不严谨。

C研究组发了篇很好的文章,用某个强还原剂做了个氧化反应(注意,不是还原反应),但是原理上解释不通(解释通就颠覆化学理论了),奇怪的是很多人都重复出来了。后来有人做了完全无氧的实验,才发现是环境里微量的氧起了作用,并非被强还原剂氧化。这篇也撤稿了。这依然不是造假,而是不严谨。

D研究组发了篇很好的文章,学生去国外继续深造。导师让师弟继续师姐的工作,但是重复出来的结果与师姐相去甚远。导师发现问题后要求“师姐”回国重复,费用由导师承担。学生回国后仍未能重复,后不辞而别。导师未利用其学术地位进行压制、隐瞒,而是迅速通知期刊撤稿、告知其在国外的导师,并通知学位委员会取消其博士学位。最后,导师在单位以发公开信的形式告知全体员工和学生。这个例子里是学生造假,不是导师造假。

学术上出现错误和偏差是常见的情况,区别学术不严谨和学术造假或学术欺诈的主要依据是看其主观是否故意。捏造结果、篡改数据、修改图表等主观行为就属于学术造假。如果不是主观造假,就会积极协助同行搞清原因,也不排斥公开自己实验室的原始记录。学术不严谨和学术造假的后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主动承认,就不会被排斥出学术界的;但如果出现了学术不严谨又拒不承认,甚至掩盖、狡辩,则仍然属于学术造假。

现在回头来看看韩春雨事件。他的问题在于:

  1. 应对质疑的态度。大家可以对比一下,韩和上例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开放的态度。韩应对质疑时推三阻四,一会停电,一会细胞被污染,一会实验记录没有,就是不让人去实验室,难免让人起疑。重复实验只需1~2周,最多一个月,半年都过去了,也没见韩在公众面前重复一次。

  2. 有人为韩辩解说公布了细节就会让外国人占便宜,这是不懂知识产权的说法。发表文章就是告知学界和公众,如果牵涉知识产权,就在发表前申请专利,事实上韩确实已经先申请了专利。这些人不懂,专利和保密是矛盾的:如果要保密,就不能申请专利,比如可口可乐的配方和原子弹制作方法;申请专利就必须公开,否则就得不到保护。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也是一种公开,在投稿前必须阅读作者须知,签承诺书,否则是不会给你发表的。所以韩作为通讯作者有义务回答其他人的质疑,“无需自证”是不成立的。

  3. 公布原始数据很常见,也很正常,别人可以从中帮助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找出未能重复的原因。以实验室穷为借口,说没有实验记录是糊弄围观群众的说法。实验记录是实验的基本要素,没有实验记录本的实验室根本就不能称为合格的实验室,正规博士出身的韩春雨不可能不懂。他自比韩寒在业内看来就是默认作假,因为韩寒公布的手稿恰恰被人看出小说不是自己写的,而是抄的,留下了大量笑柄。韩春雨自忖公布原始记录也会跟韩寒一个下场,所以不敢公布,这是韩春雨比他本家聪明的地方。

  4. 韩刚开始说有20家实验室能够重复其实验,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有6、7家实验室重复出来,后来接受《自然》采访时说3家,河北科技大学的声明又变成1家,这符合40%衰减定律,大概再过一阵就没人能重复了。而且,数次说有消息公布,又数次食言,也可以看出韩说话不靠谱,这种人在学术上不容易严谨。

  5. 一遇到质疑就诉诸阴谋论,认为是CRISPR/Cas9的既得利益者打压,这种辩解毫无道理。文章发表伊始,全世界上百个研究组闻风而动重复实验,希望能够证实韩的发现。大家是在帮着拓展NgAgo,按道理应该感谢都来不及。

  6. 网络暴力的借口大概是最牵强的。韩无论如何不肯公布已经重复的人,说是怕害了别人。唯一曾实名支持韩的一位研究员(后来的声明其实也否定了韩的成果)除了被方舟子调侃了一下,没见其受到什么攻击。真的假不了,真能重复出来是好事,说明你水平比别人高;除非造假,重复出来才是见不得人的事。

总结一下:可被别人重复的,才能被学界认可,才有科学性,这是辨别学术成果真假的金标准。科学的道路有时很曲折,但真正的科学会在质疑中不断修正前行,经不起检验的只能被淘汰。事实上,无论韩的事件是真是假,都已经对中国科学的声誉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国内许多人反映,近期投稿国外学术期刊的难度明显加大,要求提供的材料更多,二三梯队院校所受的影响尤其显著。几年前,曾经有几条鲜活的生命接连因酒驾逝去,震惊了国人,换来了如今的严格执法和全民守法。如果韩春雨事件能够提升我们对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的重视程度,促使我们的学术纠错机制更加完善,或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2014年1月29日,理化研究所(RIKEN)的小保方晴子团队成功发现了新万能细胞STAP细胞,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上,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小保方晴子。由于过程非常励志,人又长得漂亮,她立刻成为了日本全民偶像。

可是就在当天,就有美国的学术权威出面公开质疑其成果不可以重复。随后,美国各研究组开始重复实验,但都未能重复出小保方晴子的结果。2月17日,RIKEN就启动了相关调查行动。3月14日,RIKEN方面发布了中期调查报告,称小保方晴子受质疑的图片“确有不自然之处”,但“不能断定是否故意为之,因此无法判定为学术不端”;并宣布继续调查。4月1日,RIKEN宣布小保方晴子在研究中存在捏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7月2日, 《自然》杂志将两篇STAP论文撤稿。

RIKEN是日本顶尖研究机构,但在发现自家的问题后行动十分迅速。文章发表后不到二十天就成立了调查组,调查过程非常严格,处理也异常严厉。最终,小保方晴子被开除并需退还研究经费;她的导师一位自杀,一位停职。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虽侥幸躲过了撤销的命运,但经费预算被削减了40%,所属实验室半数被关闭、合并或划拨,负责人被替换。事件处理完毕后,RIKEN负责人、诺奖得主野依良治引咎辞职。

日本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严苛态度,一方面源于社会各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一方面源于政府监管的压力。4月初,RIKEN的报告一出,首相安倍晋三就要求日本科学与技术政策理事会(CSPT)制定一套针对学术造假的防范与应对措施。RIKEN如不痛下杀手,有任何的犹豫和护短行为,就得面临被政府严厉处置的后果。道德与制度双管齐下,威慑着今后更多的铤而走险者。日本的做法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与之对应的是,今年10月3日,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因其细胞自噬机制研究,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2000年以来日本人摘取的第17个诺奖,仅次于美国。

大洋彼岸的我们,只能一声叹息。

(XYS20161204)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韩春雨事件,学术界能否自证清白

韩春雨事件,学术界能否自证清白 《财经》记者 贺涛/文 王小/编辑 “实验可控性非常高,重复率在我的实验室达到了90%。”半年前,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正春风得意。那是2016年6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过道都挤满了学 …

央视关于韩春雨事件的新闻调查到底在调查什么?

央视关于韩春雨事件的新闻调查到底在调查什么? 作者:周宏 看了新浪视屏2017年05月20日22:51发布的《韩春雨回应争议:为什么“我的成功”无法复制?》都被搞糊了:央视关于韩春雨事件的新闻调查到底在调查什么?是调查韩春雨实验的真实性,还 …

荣誉、经费、质疑:韩春雨从发表论文到被期刊撤稿的15个月

荣誉、经费、质疑:韩春雨从发表论文到被期刊撤稿的15个月 来源:澎湃新闻 北京时间8月3日凌晨,经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主动申请,其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争议性论文由《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韩春雨团队在撤稿声明中写 …

比韩春雨更不应该宽容的

比韩春雨更不应该宽容的 作者:zhenling 韩春雨很自负,可惜科研资源不够,有些研究可能不够规范,有时甚至可能有山寨行为,终至撤稿、贻笑大方。 山寨行为,遍及人类各层面的行为,比如生产、服务、研发、思维等环节都存在。在科学学术研究中,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