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风险社会,如何理解「公信力危机」?
From 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公信力」与其说是一种靠能力、努力逐步赢得并积累信用来获得的口碑,倒不如说是某种要求别人承认的权威 近些年来,「公信力危机」的说法在媒体上频频出现。追溯来看,这最早见于 2003 年非典时期,之后随着 2008 …
文:凭栏欲言
表面现象总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
01
人性是由“兽性”和“神性”组成,“兽性”多指非理性,而神性则指向完全理性。
传统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理性人,是一种完全神性化的人性,这当然是不存在的,这也导致经济学根基的缺失。而近些年极为流行的行为经济学,则开始把人的”兽性”纳入其中,经济学正在进一步完善。
行为经济学可以很好的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将这种自发的行动本能称之为“动物精神”。
这似乎也在说明,金融市场是由“兽性”主导的,而非理性。
02
但人终归是受到理性主导的,人类进化之路就是越来越理性。理性正是区别人与动物的主要原因。
推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进步,归根到底是源自理性思维。
“如果不是理性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就无法解释两个世纪以来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飞跃”——格林斯潘。
在当今世界中,金融极其重要,但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没有,这或许正是因为金融是一个非理性主导的世界,而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源自理性思维。
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与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曾经有过一段简单对话。
“金融工程对GDP增长有什么贡献“?,沃尔克问。
“没什么贡献“,夏普低声说。
“那么他有什么作用呢”?沃尔克问。
“它只是在金融体系的经济租金(非劳动所得)附近移动“。
因金融工程而消失的金融风险很快会改头换面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直至整体爆发,成为全面性的金融危机(比如次贷危机就是风险改头换面重新出现),并额外带来经济租金的上涨,造成恐慌情绪。
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可以在一代人身上烙印恐慌记忆,可以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压制经济表现。
金融固然有利于提高资金的流动效率,但也带了更多的额外风险。它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会反噬己身。
或许减少金融世界中的“兽性”,可以让这把利器的反噬更少。这需要整体性提高社会理性。
03
中国人为何缺乏理性?
人对未知总是怀有恐惧,从而容易诱发不理性行为的发生,导致野性和狂乱,这是人的天性。
随着掌握的信息增多,人的恐惧感就会减少,人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偏向于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要提高社会理性,可以通过强化信息披露来完成,大众如果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金融世界中的非理性行为就会大为减少。
但如何确保披露的信息是真是假?
对信息披露存有怀疑,这一点可以很好的解释中国人的非理性。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很多的信息盲点,正常来说,社会中的信息盲点应该由公信力背书。
比如牛奶,个体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去彻底的了解每一个品牌牛奶的整个生产链条,这个任务应由质量监督机构对合格的产品以公信力作出背书,人们相信公信力,从而认为这里没有信息盲点。
再比如上市公司业绩的真伪,也应该由相关机构背书增信,让股民相信这里没有信息盲点。
信息盲点越少,非理性行为越少。
但假如公信力时常违背基本事实去进行背书,就会导致公信力孱弱,导致公信力无法对信息盲点进行背书。
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信息盲点无法被公信力背书增信。
太多的信息盲点让中国人的未知领域特别多,对未知的恐惧特别多,行为就显得特别的非理性。
抢盐、抢醋、抢板蓝根、抢双黄连,仅仅是“兽性“爆发中最无害的表现。
非理性行为在金融市场表现的更加明显,买房买股过程中,既怕不能上车,又怕被割了韭菜。矛盾心理让人极其容易产生从众效应,从而无视自我理性逻辑对基本价值的判断。
偏偏这种从众效应又会自我实现(大家都认为某种东西短缺,集体抢,就会真的制造短缺),这种与理性逻辑相背离的事实一旦出现,又会反过来强化整个社会对理性逻辑的质疑,摧毁理性逻辑赖以生存的土壤。
上涨过程中,狂热形成。直至过程反向,又形成恐惧。狂热和恐惧频繁切换,一拥而上,又一哄而散。缺乏理性思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标签,以至于很多人将其归为人种的问题。
事实上,这种非理性行为的发生,跟人种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人对未知的正常反应。
正是公信力的缺位,让信息盲点特别多,才强化对未知的恐惧,让中国人理性思维缺乏,“兽性“十足。
问题是,“兽性”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它还可能表现为道德沦丧,导致社会治安恶化,增加经济运行成本,这会对经济造成进一步的杀跌效果。
而人之“兽性”在经济下滑期会表现的特别明显,经济下滑会促进“兽性”的迸发,“兽性”的迸发又会促进经济下滑,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或许当前中国最应该担心的,已经并非单纯的经济上的问题,而是应考虑如何强化公信力,减少社会中的“兽性”基因。
END
防失联管油视频号
个人微信号gz19781112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From 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公信力」与其说是一种靠能力、努力逐步赢得并积累信用来获得的口碑,倒不如说是某种要求别人承认的权威 近些年来,「公信力危机」的说法在媒体上频频出现。追溯来看,这最早见于 2003 年非典时期,之后随着 2008 …
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公信力」与其说是一种靠能力、努力逐步赢得并积累信用来获得的口碑,倒不如说是某种要求别人承认的权威 近些年来,「公信力危机」的说法在媒体上频频出现。追溯来看,这最早见于 2003 年非典时期,之后随着 2008 年三鹿奶 …
品葱用户 一只小马扎 提问于 7/20/2020 年初看到过品葱上一些非常有深度的理性分析文章,曾经的欢欣鼓舞至今记忆犹新。然而最近的品葱越来越多无脑抨击,立场先行的文章和问题,让我非常失望。这种失望是在中国的互联网轮谈反复经历过的,想不到 …
刚认识你的时候,我根本没想到,你后来会成为一位迷恋文字,追求正义的“情怀派”大学生,因为你内心有那么一点觊觎权力,毕竟受家庭影响太深。 那一年,你暑假放假回家之后,我买了几本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快递到你家赠送给你。你在中学教书的 …
作者介绍:浙江大学世界史博士。独行天下,博览群书,寻找和记录时代的“病人” 2000年前后,长江读书奖首届获奖书目、反思经济社会问题的《现代化的陷阱》极度热销,一版再版,成了学术著作中罕见的畅销书。 在文化思想领域,徐友渔、朱学勤、资中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