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此之前有过哪些价值和意义?这些价值和意义是否有值得商榷之处?
知乎用户 Manolo 发表 张俊森:The evolution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family outcomes. 2017 年发表 …
谢谢邀请。从放开二胎,到生育数量上升,有两个环节:
1,当前能在政策中受惠的人口比例
讨论任何政策之前,我们都必须先仔细研究政策窗口里到底有多少人。
使用 2005 年人口普查以及 2010 年的 CFPS 数据,上图标出了在 2010 年时,在所有妻子年龄在 22 至 35 岁的夫妇中,“单独”和 “双独” 的比例。在这里,单独指的是夫妻双方仅有一人是独生子女,双独指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之所以选用 22-35 岁,一方面是因为数据的可得性只允许我们选用这么大的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一名女性在 22-35 岁之间的生育数量,占她一生的总生育数量的 80%,这个区间已经足够具有代表性。从上图看,夫妻符合 “双独” 政策的比例非常低,仅有 5%-7% 左右。而 “单独” 的比例就相对比较高了,从 12%-15% 不等,是 “双独” 比例的两倍左右,且近年来逐渐提高。
另外,从独生子女比例来看,“单独二胎” 政策所能够影响到的人口在未来也有增加的趋势。
上图显示了在 2010 年不同年龄人口的独生子女占比。从 20 岁到 10 岁,独生子女比例随着年龄降低而显著提高,从 20.8% 上升到 47.2%,约 2.3 倍。在一半人口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单独二胎比例至少会达到一半,如果独生 / 非独生结婚选择性不强(独生子女只选择独生子女作为配偶,非独生子女只选择非独生子女作为配偶的倾向比较弱),“单独”+“双独” 将会达到总数的 75%。
简单来说,如果 “单独二胎” 实行,那么十多年之后的 25 岁新婚夫妇将有 75% 符合条件,可以生育二胎。而在只有 “双独二胎” 的政策环境下,这个数字只有 25%。如果说 “双独二胎” 政策是将计划生育的窗户打开一道口子,那么 “单独二胎” 的作用就是将这道口子变成原来的三倍,且未来涌入的人群会越来越多,从这点来说,“单独二胎”的效果还是值得期待的。
2,从政策受惠的人群能够增加的生育意愿
话说回来,即便符合 “单独” 政策的人有很多,他们的生育意愿又会增加多少呢?
我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此之前有过哪些价值和意义?这些价值和意义是否有值得商榷之处?这个问题的答案里也提到过,在当前情况下,计划生育对生育水平的约束非常有限。从二胎试点地区翼城市和临汾所有城市的对比来看,我们几乎无法看出放开二胎对生育率有什么作用:翼城市的生育率和它的周边地区一样低。
在早就开始实行 “双独二胎” 的上海市,二胎政策似乎也并没有带来什么显著的生育率提升。在 CFPS 数据中,上海一共调查到了 47 对有孩子的双独夫妇,他们的初育年份晚于 2000 年——这意味着他们在 2000 年至 2010 年中将能够享受双独二胎政策——但直到 2010 年,在这 47 对夫妇中,生育了超过一个子女的也只有 3 对。
另一个不利于生育率上升的关键在于符合 “双独” 或“单独”政策人群的教育水平较高,而女性教育水平提高恰恰是降低生育意愿的最关键因素。根据 CFPS 数据,单独、双独与非单独 / 双独的夫妇中,妻子的教育水平有显著差异。
在 2010 年,非 “单独”/“双独” 的夫妇中,妻子的教育年限为 6.76 年,而在双独夫妇中,妻子教育年限上升至 8.62 年,约 1.9 年的上升。教育年限高 1.9 年说明什么?要知道从 2000 年到 2010 年,中国的平均教育年限也仅仅上升了 1 年,两个群体 1.9 年的教育年限差距,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差不多就意味着 20 年的社会发展差距。
同时,教育水平提升 1 年,生育率大约下降 0.4,而 2 年就是 0.8——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同时带来了生育水平下降,这意味着平均来说,双独夫妇很可能本来就不受计划生育的约束,他们的意愿生育水平就是 1 个孩子,甚至丁克。对他们放开二胎,和不放开的结果差不多。
我们再回到 “单独” 夫妇上来,如果说非 “单独”/“双独” 的夫妇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计划生育给限制了,“单独”夫妇就显得有些模糊。在全国水平上,初育年龄在 2000 年之后的 “单独” 夫妇,约有 8 成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而双独夫妇选择生育只一个孩子的有 9 成以上。这虽然能够说明 “单独” 夫妇的生育意愿要高于 “双独” 夫妇,但我们也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值,来确定向他们放开二胎后的生育率变化将会如何。
作为一种尝试,我们可以给出这个数值的上限。由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 “双独” 夫妇的意愿生育水平已经低于计划生育的限制水平。现在我们假设 “双独” 夫妇的意愿生育水平刚好没有被计划生育所限制住——再提高一点点,就被限制住了——那么由于教育水平差异而带来的 “单独” 夫妇的额外生育意愿,就被计划生育限制住了,我们大致可以算出这个数值是 0.4,这是被限制住的生育意愿的上限。我们进一步假设,在放开二胎后,“单独”夫妇被限制住的生育意愿会被全部释放出来,也就是说,平均每一对 “单独” 夫妇会多生育 0.4 个孩子,这也是取上限的计算。在两次取上限后,容易算出在 “单独” 二胎政策下,当前生育水平大概会上升 0.15(当前单独比例)*0.4=0.06,即从 1.19 上升到 1.25。在未来十年后,由于 “单独” 夫妇的比例扩大,“单独”政策的效果会逐渐上升至 0.5(未来比例)*0.4=0.2。
因此,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单独二胎”将使中国当前的生育水平上升 0.06,差不多每年将会多出生 70 万个孩子。而在十年之后,也就是 2023 年,在 “单独” 比例上升和整个育龄妇女占比下降的共同作用下,“单独二胎”每年带来的额外新生儿会上升至 200 万左右。200 万个额外的新生儿,在绝对上来看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但要注意的是,对于整个老龄化进程而言,这样的新生儿数量,还是太少了,要知道在 2023 年,中国一共要退休 2600 万个老年人。
但不管怎么说,计划生育政策,变总比不变好,尽管杯水车薪,好歹聊胜于无吧。
不能。
之前写过一个回复,数字不再列举,只说理由。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什么不能带来人口数量的减少,只能带来增长速度减慢?
持续 20 年以上的计划生育已经带来了出生人口的巨大断层,育龄人口比一代人以前减少了 40%,能生育的人本身严重不足了。日本三代人整整 60 年里的减小幅度中国在 20 年里就完成了。这么严重的人口结构失衡已经不是任何措施可以弥补,现在只是后果完全显露前的最后的 5-10 年。更别说一个还根本说不上是什么措施,只是稍微向正常的方向回归一点的政策。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变了,国民平均教育程度较高,生活节奏较快,不可能再回到高出生率时期,即使放开生育管制,出生率也不会有太大的回弹。不信看看周围,日韩港澳台,哪个管制生育了?不光不管制,还拼了命地鼓励生育,结果这几个国家和地区还是包揽了全世界出生率排名的倒数前几。现在中国城市地区无论生活方式、生育欲望还是实际的出生率跟这些地方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
现在的生活成本特别是养孩子的成本也能打消多要孩子的意愿。不开玩笑地说,中国的城市里养个孩子比在日本贵。奶粉这个不用说了,要不然也不会有什么明治奶粉代购,以及香港拿买奶粉的大陆客当卖白粉的办这种事情了。在日本生孩子住院和政府给的一次性补助差不多抵消,等于不要钱。幼儿园中小学(公立)的学费比国内便宜。每个孩子每个月政府发大约 1000 人民币(15000 日元)的补贴,还能帮老爹一年少交几千块的所得税。国内养孩子已经不是四五十年前添双筷子的事情了,比发达国家都要贵,尽管人均收入相差 10 倍,城市相比对面全国平均也有 5 倍以上差距。大部分家庭都得考虑了再考虑。
另外二十年以上开动宣传机器,已经改变了国人的生育观念,很多人把只生一个看成完全正当的,还有很多人自己都是独生子女,更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就是知乎里面有这种想法的难道少得了?别说半遮半掩地放开单独二胎,就算完全放开二胎,想不想生,能不能生,生了养不养得起,这三座大山压着生育率也不会有多明显的变化。
人口结构问题根本不是一个所谓的单独二胎能解决得了的,不用拿它当一回事。
可以说,计划生育就是彻头彻尾的一个错误。如今二胎政策的放开,只能算一个弥补错误的补丁——不足以扭转这个趋势,只能缓解灾难降临时的可怕程度。
当年的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方法来减少生育率。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口自然会以一个较平稳、科学的速度降下来。
我们这个 号称” 独一无二 “的计划生育政策,看似能在短期内能达到大幅降低人口的效果,但是,本质只是追求速度、简单粗暴的大跃进。它是上一代人追求短期绩效的产物,它也极度缺乏对未来一代的责任心;它给我们这一代所带来的副作用,将是灾难性的。
如今的劳动人口,大多是当年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批人,他们占了人口的绝大部分;他们的子女,多是独生,父母也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担,所以,他们的压力,还在承受范围之内。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上一批人口退休,劳动人口将会下降一半,退休人口会上升 2 倍,也就是说,在不远的未来,社会要以现在一半的劳动人口养活现在两倍的退休人口。我们父母所交的养老保险,还有百分之几能兑现,我们这代人的赋税,该高成什么样,才能支持上一辈人的医疗和健康。有点居安思危想法的人,都会对此坐立不安。
这个二胎政策就是在如此背景下诞生的。虽然它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老龄化问题。只是,它的影响力,可能要等到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有所见效。我们这一代人的灾难,依旧无法避免。
手机上网,引述数据很麻烦,只讲个大概好了。过一段时间再填坑,有不准的地方请说明。因为想要三个小孩的人在总人群中不多,我们讨论全部放开生育政策的情况。
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于, 中国的相关数据模糊不清。首先是 总和生育率(妇女一生的孩子数) 目前的官方从五普就维持 1.8 的说法,但五普的实际数据似乎是 1.2, 六普的数据是 1.1x。实际上到底是多少众说纷纭,官方,不同派别的学界争论不休。因为超生很多,所以这个结果还需要调整,比如根据小学入学资料调整,但调整到多少学界也有争议,这个浮动区间大概是 1.2 到 1.6 之间。
然后要考虑的是民众的生育意愿,这个调查就更稀少,目前来看平均调查结果超过 1.6 的很少。
至于有生育意愿,会不会生,又牵扯到经济状况和生活指标,这就更难预测,另外一个因素是被压抑的生育意愿会在多大,多么集中的环境下释放。
可以确认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调整,总和生育率(妇女一生的孩子数)的下降和人口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不可逆的。这点从发达国家目前生育率普遍偏低,只有美国的生育率在 2 以上可以看出来。加上前面所以我们可以安全的假设,其实放开政策生不了多少。
好,第二个问题,就算能多生出很多人,这些人对当前的人口结构未必有好处。
首先是新生儿来不及长大,到 2030 年,上海的养老金缺口达到几千亿。而就算今天开始放开生育,婴儿那时候也没有进入劳动期。第二,长期来讲,中国仍然在承受人口过剩带来的问题,考虑经济发展,世行的数据显示我们的劳动力数量到 2050 年前几乎都是过剩的。第三,培养这些新生儿又会带来新的成本,也减弱了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所以放开生育对解决老龄化杯水车薪。还不如讨论讨论延迟退休,当然大家是不愿意了。
某位力主废除计划生育的学界前辈曾说,其实人口政策的争论,在学界内部是个人口学问题,可在政府看来会有更多层面考虑。
计划生育的存废,关键不在人口结构,而是人权与不稳定、经济状况之间的博弈。比如说,普遍而言,独生子女的教育状况要好很多。
基本没什么帮助吧…… 本来低素质人口就根本不管你放不放开,只管自己生而已,反正添双筷子而已,教育医疗饮食居住等也不会多想,凑合过呗…… 然后还有人把这种称为人口红利,真好听。
现在等于限制这种情况的政策也放松了,以前因为罚款的顾虑也没了。
能老老实实生一胎的大部分是中等市民,希望给孩子各方面最好的,这样会造成想多生都有心无力。
于是高素质人口慢慢不足,低素质人口慢慢填补空缺,结果就是可以想象。
生育权是天赋人权,不是政府或是别人可以授予或剥夺的。
即使是立即放开双独二胎也不会根本性改变人口结构,更何况是逐步放开。
计划生育这个恶法的存在是因为有一个食利阶层的存在,社会抚养费可是一个大买卖。
好了,终于有人出手了!
山西省政协常委、山西省卫计委副主任梅志强:30 多年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取得巨大成就,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建议全面放开二孩生育,从政策机制上让我们的子女生 2 个孩子,而且一定要生下 2 个孩子!!!
有文化的或者不想生或者不允许生,没文化的绞尽脑汁拼命生
谢邀。
答案是:不能。
原因是:速度太慢。
这是一个死结,这条没有受监督的恶法牵扯的利益太广,短期内基本无解。
太多的话在心里,憋不成条理,罗列数据不能,也不惯。
随意说说。
凡是生物,皆以延续生命为使命,除了我们。
比希特勒更高明的做法是什么?在肉体上扼杀你,让你出生不能。在物质上压迫你,让你生养不能。在精神上摧残你,让你培养不能。
当初先生以最恶毒的语言咀咒凡阻碍白话作文的发展的。先生若在,大抵想不到会有比这更恶毒做法,并且如此名正言顺。
我恨这条恶法。无与伦比。
没有计划生育的城市化国家同样存在人口结构的问题
说到计划生育的立法,有知友提到生育权。我试图从立法者出发,他们考虑的更多是生存权吧。所谓需求与生产力的矛盾,生产力一时解决不了,就只能压低需求了。个人的基本需求难以也不应该压制,就只能从需求者的数量着手了。
最近被提到最多的就是中国人口将面临断崖式的下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 年全年出生人口为 1655 万,比上年减少 32 万;
2016 年全年出生的人口为 1786 万,比上年多生了 131 万人;
而刚刚过去的 2017 年,全年人口 1723 万人,继续掉头向下。
二孩政策于 2014 年在全国各地陆续实施,至今来看二孩政策的铺开并不如计生委在每天上宣称的那样,“最高的生育年份将超过 2000 万”。
按照世界人口组织的推算,综合考虑医疗进步,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到 2050 年将有近 10 亿老年人口。
人口数量下降为什么会是危机?
国民经济增长率实际上隐含着人口增量的因素在里面,即经济增长 + 人口增长。由于新增长的人口带来的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影响,GDP 也会呈现正相关性的上涨。
然而更重要的是,人口的延续性对关乎国民福祉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产生深远的影响。简单的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本质上是一种旁氏结构,通过新加入者的资金支付给早前加入者,从而让这个游戏能够继续玩下去。
养老金代替率——即指职工退休时的全部养老收入与退休前本人实际工资水平之间的比率。简单的说,如果你退休前工资是 10000 元,按照养老金代替率 50% 来算,你每个月将会得到 5000 元的退休工资。此外在 15 年之前,养老金双轨制尚未破除的时候,公务员的养老金的代替率高达 80%-90%,并在公务员在职的期间无需缴纳养老保险,由企业单位所上缴的养老保险里面统筹规划。
曾经如日中天的日本,同样在 90 年代 GDP 排名第二,在经历了将近 20 年的人口低增长,日本现在的人口现状:日本总务省 17 年公布的人口估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 7 月 15 日,日本全国 90 岁以上人口数量达 206 万,比去年增加了 14 万。这也是日本 90 岁以上人口数量首次突破 200 万大关。日本 65 岁以上老年人数量达 3514 万,占总人口的 27.17%,人数和比例均创新高。经济更是有 90 年代最高的 7.1% 一直跌到 0% 附近,曾经在 2010 年时一度下破到 - 5%。
人口大量减少显然是个危机,但是人口真的属于红利吗?
在欧洲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于是欧洲诸国纷纷从土耳其、叙利亚等中东地区引入移民,结果后果结果有目共睹,治安急速恶化,并且并没有增加有效的劳动力人口,相反不少移民加入领救济的行列,成为政府的巨大负担。
在美国黑墨拉丁人口,拥有较高的生育率,然而在这些人口的居住地,其犯罪率远高于其他地区,美国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财政支出在食品券、医疗、治安等方面,而所谓中产背负着沉重的税务负担。
从本质上讲,真正能够带来红利的,尤其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内,是受教育人口,准确的说,是满足社会发展的人口。在建国初期,伴随着扫盲,知青上山下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等一系列的政策号召,分别对应着提高识字率,减少文盲,为我国大量培养工业化人才,才慢慢奠定工业化的基石。
而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口反而会成为负担,例如,前段时间北京的大清理。顺便再公布一些令人担忧的数据,2017 年农村年轻人中国不到 50% 人拥有高中学历,而文盲率首次出现反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继承者。而教育本身作为公共资源,而学校则是与公路,高铁同等重要的基础设施。
真正创造价值的是人,能够输出劳动价值的人。
我们是否会老无所依?
首先,我们看看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简单的说,你出去打工工资最低不能低于当地表中所发布的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的作用,仅仅让你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饿不死,能过得下去。
此外,还有一个平均工资,简单的说,等于劳动人口在当地工作能够达到的工资水平,平均工资几乎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还有剩余,几乎够得上当地的小康生活水平。
如果我们把养老金替代率引入,用于估算退休之后的工资水平,我们取 10%、15%、30% 以及 45%,分别对应极度悲观、悲观、中性以及乐观(和现在持平),以一个生活再深圳的打工者为例,在最悲观的情况下,需要平均工资为 21300 元,在能够在退休时满足基本温饱。
养老金替代率各退休金标准下,现所需达到的工资标准(元)213083150.121300831500.151420055433.333330.3710027716.666670.454733.33333318477.77778
而达到这一标准的人,在全中国可以排到将近全国 1%。
当然事情没有那么悲观,养老统筹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来实现。
目前,养老金情况如下(2017 年 6 月):
基本养老金目前累计结余 4.4 万亿元,未来 5 年达到 5 万亿元,按照 60% 委托运营,5 年后有望达到 3 万亿元;企业年金目前规模 1 万亿元,近 5 年年均增速 20%,5 年后规模有望接近 2 万亿元;职业年金每年缴费规模预计 1500—2000 亿元,5 年后规模有望达到 1 万亿元;全国社保基金目前规模近 2 万亿元,增长率约 10%,5 年后有望达到 3 万亿元;个人税延养老保险政策推出后每年增量约 2000 亿元,落地后市场规模有望近 1 万亿元。
在政策层面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比如:
养老金入市,养老金最高可以将其 30% 的资金投入中国的股市、基金以及其他债权类产品,我们假设中国经济再来一场十年腾飞,对比 08 年前的 10 年,股市从最低 998 点到 6000 多点,大概 6 倍,并且养老金抓住了这波机会,最多可以新增 1.8 倍养老金规模(极度乐观的估计),实际情况达到这种程度比较困难。
截止今年 1 月份,A 股情况如下:
今年中国 GDP 将近 80 万亿,股票总市值现在 56 万亿左右,证券化是 70%。到了 2025 年或者 2026 年,中国 GDP 可能接近 150 万亿,如果中国证券化的水平提高到 150%,意味着大概在 8-10 年左右的时候,中国股票总市值将达到 220 万亿以上。因此我们说股权大时代第一个标志,就是我们可以预测未来 8-10 年的时间内,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盘子通过证券化率的提升,中国整个股权总市值将持续增长。
此外,A 股市场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措施可以使养老金参与一定国民经济发展的红利;以及比较重磅的国企股权划转 “输血” 社保,随着一路一带等计划的推出,各个中字头为主的大型国企央企,将产能已基建、港口、高铁等形式输出,而形成的资本回流将会有最高 10% 的比例,补充进社保。
划转的中央企业国有股权,由国务院委托社保基金会负责集中持有,单独核算,接受考核和监督。条件成熟时,经批准,社保基金会可组建养老金管理公司,独立运营划转的中央企业国有股权。
划转的地方企业国有股权,由各省级人民政府设立国有独资公司集中持有、管理和运营。也可将划转的国有股权委托本省(区、市)具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功能的公司专户管理。
央企的运营情况如下:
中新社报道,数据显示,2017 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12.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8%,已经连续五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累计实现利润总额 7218 亿元,同比增长 15.8%,净利润 5353.2 亿元,同比增长 18.6%。102 家中央企业中,有 99 家企业盈利,48 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 10%,29 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了 20%。
如果按照年均 10% 的增长率,10 年间将有近 8000 亿划入社保。
那我们应该感到乐观么?
2011 年后,劳动力人口逐步下降,2015 年降至 9.11 亿人,特别是 2030 年后,劳动年龄人口会出现大幅下降过程,平均以每年 760 万人的速度减少,这个信号意味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快要结束。人社部曾预测,到 2050 年,劳动年龄人口会由 2030 年的 8.3 亿降到 7 亿左右。
人社部发布了《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 2016》,城镇职工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参保职工人数与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数的比值)逐年下降,从 2011 年的 3.16 下降至 2016 年的 2.80。同时预测,到 2050 年,养老保险抚养比将由目前的 2.8 下降到 1.3,也就是说,平均 1.3 个参保人就要供养一个老人。
由上,从 2015 年开始,养老金缴纳人群以每年最低 11% 的速度逐年下降,而养老人口则以每年最高 20% 的速度逐年增加,在不考虑入项资金(社保基金投资收益,央企国企股权收益的情况下),养老金代替率在 2050 年的时候,将会毫无悬念的低于 20%。在将入项资金考虑在内,并且经济向好的情况下,养老金代替率可以维持在 20% 以上,甚至有触及 30% 的潜力。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养老无疑是严峻的,“养老不能靠政府” 还是句大实话,不管你是否接受。如果说近 20 年最好的投资标的是房子,那么后 20 年最能依靠的可能就是你的孩子。
首发于公众号:人生黑客
关注公众号,不定时赠送资料
人口结构不存在任何问题。
其一:老龄化只能是必然。以前的人均寿命只有 35-50 岁的时候,很明显,养老的压力不那么明显了。现在增长到 77 岁了,很好,每个老人要被多养 20 多年。而且这些老人还是 “婴儿潮”(成活率提高)那代的,啧啧。
其二:劳动人口增长不意味着这些人劳动总收入可以增长。劳动力过剩显然是一个非常非常明显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又看不出这个问题,因为相当大一部分人的确可以找到工作——无论这个工作是否稳定,是否有足够保障。另一些农民则是 “他们有田种”,虽然我实在看不出人均 1 亩地的田能得上什么收入。总体来说,劳动力过剩也会令时薪降低(经济学问题?)。我弟在汽车工厂上班,干得好可以拿到 4000-5000 元,我算时薪是 14-20 元(粗略),而且汽车制造,大家都懂的,某个美国城市已经破产(不过还算养活了一代人)。
其三,老龄化加重是由于当时那个年代的确生育率过高,又是死亡率下降的冲突时期。既然已经有第二点。也就意味着 “多出生劳动人口” 不能带来“收入提高”,更谈何用新生人口养老呢?为什么一定要有死亡率下降呢?(这还用解释?)那死亡率下降为什么生育率也一定要下降才行呢?人口为什么不能无限增长呢?(还是请结合第二点自己思考一下吧)
只要这代老人养老挺过去,情况会有所好转,但如果硬要说老龄化是个问题,请参考第一点,除非减少人均寿命,或者人口无限增长,很难说老龄化能实际得到什么缓解。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是一个原始、长久的基本单位,中国的社会模式基本长期是一个村落的模式,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发展出社区功能,也就是说现在还是以家庭模式为重心。现代化的问题是与家庭制有冲突,现代化的社会(目前)方向是多元、公共规模增大(比如公共设施增加、公共事务的涉及面扩大),家庭制则是保守的以家庭为单位,一切以家庭利益为目标,这种情况下是不会考虑公地悲剧的。(虽然说的是私有化可以有效减少公地悲剧,但如果人没有这个意识,则只会考虑眼前的短期的问题,那么最终还是只能以 “破产” 的结局生成调节。失业、经济压力造成的社会冲突,其实就是公地悲剧的损失)
为什么中国不适合人口增长缓冲呢?十几亿人口是绝对数量,很难和一些发达(人口绝对数较少的)国家类比,使用人口(消耗者)继续增长作为 “老龄化” 缓冲,拉低人均水平的话,养老压力只会有增无减。(参考第二点)
为什么我半个字都没有提到人权。
对于能够上网爽一爽的我们来说,提人权、权力的确是很有 “满足感” 的事,但对于那些隐形、没有话语空间的“贫困”(包括精神贫困)的人群来说,我帮他们认为,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生存条件,满足教育水平,才能谈到社会普遍的人权。
很想吐槽什么 “独生子女不行” 的言论,不过想一想,作为在 “家庭制” 为中心的中国,对独生子女污名化,也可算是在 “因果” 规律之内,现在真也懒得做无用功(宣传)。
在我这种社会学豆芽心中,只会认为 “硬件” 更有效、在网上辩论再多也不会有任何作用(那我还要辩论的话,是为了自己理清思路)。(抱歉这段的内容好像和别的问题窜了)
最后我考虑的是,人口红利,首先说,是否由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时薪 2 美元)让中国能进入国际市场(换取资源)?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然后他们有 “我需要什么生活”“我应该怎么才能得到那样的生活呢” 的意识吗?显然是次要于生存的一些问题。
经济增长还有一个就是需要抚养的子女减少了。我认为这点起码是一个重点原因。
但这么几个好处就要完了。
廉价劳动力的 “优势” 会被别的国家取代么(孟加拉倒掉的楼房里面埋了千多人,大部分是做制衣的,衣服是卖给发达国家的)。
抚养的子女显然也不会更少了(开放二胎后显然还有增加的趋势)。
石油等能源显然也要玩完了。
呵呵。我还忘记了城市化污染水平带来的死亡率增长、医疗费用增长。
显然这些问题都没能好好解决,人口结构的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能好好好正常的过渡到,生育率和死亡率都低的社会。生育率增高也许会导致死亡率反弹。或者大家认为 “必须使用生育率增长的手段才能解决老龄化的问题”,那是观念上的分歧,我不认为必须使用这个手段,同时也认为这个手段是有害无益的。
还有那些在网上秀养育费说什么生二胎没条件,我看是不是他们真的想太多了,一是秀的开销水平过高,恐怕没几个人相信的,二是很多中国人根本没把孩子当作人看,充其量不过是高档养老工具而已,老大穿过的衣服老二可以继续穿的也是普遍思维。作为家庭的经济单位,当然 “两个搭火比较划算”(要不然就不会有婚姻的共同财产形式了),所以养两个比两个家庭各养一个划算,只是对于社会总量的公共资源(比如学校的数量根本就不够)来说,就呵呵了。
继续谈生育意愿的问题,就我们社会学研究豆芽来说,调查的偏差完全可能很大,而且就统计结果来看,实际的生育率往往会比生育意愿高一个左右(起码是半个),如果意愿是 1.6,那么生育率就是 2.1-2.5。以我们悲观主义社会学研究豆芽的观点,生育率最好是控制在 1.2 以内,(人口会有下降),那么目前意愿也太多了~ 太多了~~~ 何况我经常听到:“我想要个女孩呢,不过生了一个男的了”“人家要儿女双全”。从概率上来说,如果不选择性堕胎(B 超性别违法),那么平均起码要生几个才能满足 90% 这个 “儿女双全” 人群的怨念呢(他们会说这是人权)。
地球资源当然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就是有限的,我们的人体本身就是大地和水的分子,人类占的分子越多,需要消耗的环境就越多。
干嘛邀请我。
要知道,我可是那种人,就历史分析来看,中国每个朝代末期的战乱,基本本质原因是:人多地少。
然后新的朝代一般都有一些盛世,原因是:战争人死掉了很多,地够用了。
虽然只是推论,不过从时间点上人口变化上看,就是如此:每个朝代人口增长到一个顶峰——战乱,改朝、人口减少——新的朝代。
也就是我的观念是:
1. 只有人口过度增长才是问题。
2. 人口突然下降,完全不是问题,反而可以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好处。
3.(隐性,我不喜欢死人,所以只能控制生育率咯)
4. 说句实话,虽然我认为生育意愿最好在 1 个以下,用来应对现在的人口总量问题,但实际上我完全不能左右任何人的意愿,那么就使用行政来控制生育率吧。阿西莫夫甚至在科幻小说写月球(极端环境)基地是生育指标分配制度。呵呵(人权)。
5. 如果生育意愿以后都会维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人口会减少,有些人会认为这样下去中国人全都灭绝啦,好吧我看要等到人口减少也得等几十年,(能源问题在此之前能够解决就算幸运的了)这些都慢慢在发生,然后会发生什么,以过去人口的研究看,其实人口发展是无法预测的。(所以说未来生育率会如何基本是空谈)再往以后看,生育意愿的变化,那么那时要强制女性生育吗,还是改造男性的身体变成可以生育的呢或者人造子宫。
人口结构还有什么问题?
貌似计划生育一直和他们无关。反正读大学之后,发现独生子女太少了。学校里的同学就没几个是独生子女的。貌似计划生育对很多地方影响不大,虽然我接触的人比较少,但是可以从他们对独生子女程度的惊讶度就能说明。所以调研地方有问题,开放二胎,养老金的缺口也来不及补。
最大的影响应该是那个社会抚养费会少很多样。一朋友算的,如果他多要一个小孩,要罚十五万,虽然不知道他算的对不对,不过我们这边的罚款的确挺恐怖的。
有人说中国剥夺了人民的生育权,我觉得对人民好处大于害处。大家都可以想像到中国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印度就是中国的未来。人口持续高速增长,教育、基础设施还有粮食等很难满足需求,最重要的是贫富差异和人口素质差异会放大,中国整体进步速度会大大降低。计划生育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加深了人们只生一个的观念,这个观念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改变了,就会和现在的发达国家一个状况。但当今又如很多人所说,就算可以生多个,养育成本又是个问题。中国人传统观念还是希望多子多福的,所以,解除生育政策,未来生活条件变好了,人们还是会有不同的生育观念的。
现在开放两胎其实已经晚了,中国人口的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也许这是灾难性的,也许人口衰减更利于 20 年后的机器人全面代替普通劳动力。
谁知道呢….
将来印度人统一全世界其实想想也挺带感的。
个人认为影响不大,因为我身边的 80 90 后,大多数城市的都是独生,大多数农村的都是 2 个或以上。
现在 80 后的作为生育高峰期,同样越是符合双独的越极少要 2 胎,而且很多从农村打拼到城市的(大学以上文凭)本来也是有兄弟姐妹的,也极少再要了。
总之没政策该生还生,有政策,随着城市化提高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是一孩的多。
因为在城市里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没人带。除非国家保证生孩子给 3 年全额工资
作为一个自己是独生女的母亲,我感觉放开二胎无论能不能改善人口结构,首先一点是可以改善人民的素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独生子女都被家庭保护的太好。我小时候独生政策刚刚开始,家里还舍得孩子自己上学自己放学,自己在家写作业,写完作业出门跟邻居小孩玩。即便如此,我也能明显感觉出独生子女在抗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弱势,因为在家里父母太纵容了,我们习惯了自己成为身边人的焦点,也习惯了父母的东西都是我的。现在的孩子更过分。两代成年人伺候一个小的,很多孩子没有直系三代内的堂表兄弟姐妹,家长怕遇危险到小学高年级依然接送孩子上放学,放学不是在家就是上托管不能在外面跟小朋友们享受阳光爬上爬下。带来的影响就是新一代的孩子如果继续独生,必然产生更多纨绔子弟和千金小姐,且不说人人都更加自我离婚率不婚率更高,最重要的是男人软弱女人贪婪。未来一旦发生战争,敢于冲锋御敌的男人更少了,愿意吃苦耐劳的女人也更少了。那时候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危机
谢邀!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大了。试问目前的人口结构存在哪些问题?有很多很多,但是这种人口结构难道没有什么优点吗?也有一些好处的,但是少有人关注讨论。目前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是完美的,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我们调整之后解决了几个问题,会出现很多其他问题,甚至好多难以预知的新问题。 人如果作为一个种群来说,有其自我调整能力, 对于大国的政策调整,我觉得肯定是慢慢来比较好,人口数量、人口比例既不能剧增,也不能剧减,需要稳定。
不能,因为现在限制新生儿出生的主要原因不是计划生育,而是极大的生活成本和养育成本,事实也证明了,即使开放了二胎,大家生孩子的热情也不大。不过假如房价平稳过渡到现在的一半或者更低,各种户口福利逐步取消,那大家生孩子的热情应该就会高涨了。
看了上面的回答 突然脑洞大开了一下 不严肃的感慨
当独生子女这一批 成为社会主力劳动力之后 每天不仅要更加玩命的工作 负担劳动力大量减少的后果
还要养很多老人 估计只能是金钱上的赡养了 精力怕是没有那么多了
而且可能还不能只养一个孩子 再不生人口就越来越少了
压力好大 死亡率难说会增加
失去了青壮年的家庭 老人和幼儿死亡率也可能增加
感觉形式好生严峻啊!
看来除非到那时候 房价能被压缩到几乎不能成为消费负担 房子不再能作为人这一辈子的奋斗大目标
我们才能携手共度这个人类大危机呀
河南省不明显是因为河南省就不存在双独。除非开放双二胎可以生二胎。仔细想想,这样才是合理的。
不一定,首先现在不孕不育率高达 12% 以上,想生不一定生的出。其次二胎政策基本是面相独生子女开放的,这样一对夫妻还要照顾四个老人,那么经济基础就必须好,同样还要有足够的时间。还有现在部分人会选择出柜,不婚,不育这类的,可能人口增长的并不会有预想的嫩么快。生活已如此艰难,国家还要生二孩。。。
一直很想生两个以上。看了以上评论总结到: 文化越低越愿意生孩子。就是说我该提升文化水平?
把繁殖狂教徒一胎化就行了
个人觉得光看数据还是不靠谱的,人口普查本来就有很大的漏洞。我知道的周围生二胎的并不少,只要养得起,多数人还是愿意生的。楼上说道一个现象我表示很赞同,就是受教育年限越长的人,越倾向于只生一个,而受教育年限较短的都更倾向于传统人丁兴旺的观念,往往不止一胎。这种现象导致人口结构的问题不止是新生儿出生率的问题,更包括下一代的父母们对其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现如今读书无用论的大肆宣扬,必将导致更多的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慢慢消极,那么以后人才的匮乏可能才是导致很多技术岗位后继无人的原因之一。
知乎用户 Manolo 发表 张俊森:The evolution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family outcomes. 2017 年发表 …
知乎用户 Manolo 发表 张俊森:The evolution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family outcomes. 2017 年发表 …
知乎用户 王伟麟 发表 其他类似问题下有些答主说国家对于生育完全没有奖励。这完全是胡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国家说了,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每个孩子可以为父母中的一方扣除 1000 元计税额度,或为双方各扣除 500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想说点其他的相关信息,在 2016 年开始,黑龙江省出台了一个很大胆的刺激生育政策。就是有 18 个县市开放三胎政策,本人有幸是其中一个市的人。 实际情况是三胎政策毫无作用,现实中二胎大多数都是年龄大的人执念了, …
作者 | 梁建章(携程创始人、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黄文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 前不久,经济学家李铁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的是长期过剩,而不是供给不足。人口过多,导致发展面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