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辱英言论
为求免责,先放一张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旗表示全文主旨 (原文由MI6发布,洋葱日报中文版转译) 近日来随着英国疫情加重,脱欧争端频出,网络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炮制的辱英言论,严重损害了爱国网民的玻璃心。为便广大英国网民 …
牛顿定律我们白学了
作者:孙滔
牛顿定律我们都很熟悉了,大多数人有着无数推拉小木块的经历。比如第二定律可以用F=ma表示,用文字解释就是,施加于物体的外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热爱物理的人都会击节牛顿的了不起,他用一个明确无疑的、一目了然的公式替代了晦涩、拗口的文字解读。
本文想说的不是牛顿定律本身,我想谈的是,英国人如今还是秉持着这个“一言不合就亮出公式”的精神。
说的就是新冠疫情。即使到了致命的新冠面前,英国人也要在数学模型基础上来做决策。必须得承认,此次疫情期间最出彩的科学家并非灾难中爬出来的中国人,而是帝国理工学院的尼尔·弗格森(Neil Ferguson)。
我最近刚刚写了一篇报道《伦敦或将封城,但英国仍保留“群体免疫”逻辑,以图避免疫情二次暴发》(文章读起来略显晦涩,题目可改为《看哪,英国人还在抱着“群体免疫”不放》),主要谈的就是弗格森团队的工作。他们把英国能够采取的措施都考虑进来,分类再加以各种组合,分别作出预测,最终推算出在采取何种策略下既能削弱疫情波峰,也能避免二次暴发。
他们计算出,在发现病例就隔离的基础上,弹性地让人们保持社交距离(如果有必要再加上关闭学校)就可以避免二次暴发,也能避免发生武汉那样的医疗资源挤兑。他们还计算出开启和关闭弹性措施的阈值,即一周内有100例ICU病患时即开启,一周内有50例ICU病患时即关闭。他们还算出,以R0=2.2来计算,英国人在未来一年内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需要生活在开启措施的日子里。
就是这么精确。看到那些曲线图我们只有带着羡慕的赞叹。在看起来呆板的科学家眼里,万事万物不过是一个数学模型。当然,这个模型会随着各种现实因素改变进行调整。需要指出的是,英国政府的决策就是这么而来的。美国最新的防疫策略改变也源自弗格森团队的建模。
中国人就不信这一套。1月17日,弗格森团队根据已有数据推算出,截至1月12日,武汉市估计共有1723例新冠患者。这个推算被中科院院士批评为“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与该模型不符”。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现在武汉累积确诊已达5万。
英国人才不去打嘴仗,大概牛顿精神渗透到了骨头里。他们用模型和中国的院士辩论,如今已经将这份报告做到了第九版。
某些中国科学家不喜欢数学,而是更喜欢用笼统的、甚至是莫须有的说法。他们信口大谈疫情拐点,随口就能甩出疫情源头阴谋论。更不用说气溶胶传播、母婴传播等等一串串神操作了。
弗格森用的数据大都来自中国。比如他们第九版报告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即来自中国和意大利,那就是住院的新冠患者中有30%需要重症监护。还有一个参数,基本传染指数R0,中国的数据自然是其最重要的基础。
也许有人说,模型只是模型,又不等于现实。说的没错,但科学研究的过程不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反复循环吗?
也许有人说,英国不等于中国。说的没错,但中国科学家可以建立自己的模型,至少可以建立武汉的模型。
也许有人说,英国人摆弄模型算什么,还不是一样疫情紧迫。说的没错,不过他们每一步都有理有据,没有手足无措。
别说群体免疫论不人道,他们那也是根据R0算出来的数学与生物学的联姻产物。如果措施得当,那应该是更大的人道。即使现在措施升级,他们依然是为了避免疫情二次暴发,骨子里仍然是群体免疫理念在作祟。
烈火炼金,大浪淘沙。疫情本来是科学家难得的科研机会,牛顿们看到的是模型计算,是普适的公式,想到的是用严谨试验求证出其中隐含的真理,找到繁杂万物中永恒的旋律。那些非牛顿们看到苹果掉下来就想着果腹,顺便带货抢荣誉,仅仅靠本能拍脑袋做决策,白白浪费了千古良机。
综上,牛顿定律我们白学了。
(XYS20200322)
为求免责,先放一张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旗表示全文主旨 (原文由MI6发布,洋葱日报中文版转译) 近日来随着英国疫情加重,脱欧争端频出,网络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炮制的辱英言论,严重损害了爱国网民的玻璃心。为便广大英国网民 …
**新智元报道 ** 来源:Arxiv 编辑:啸林 为什么中国和韩国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压制住病毒? 为什么日本在社会秩序照常的情况下疫情甚至一直不温不火、没有爆发? 为什么拥有发达医疗资源的欧美社会在疫情传播过去之后一溃千里? 相信大多数东亚 …
群体免疫是摆脱僵局的唯一途径 作者:Jullien Gaer 翻译:科学猫头鹰 就在两周前,帕特里克·瓦伦斯(Patrick Vallance)在“今日”节目中说,政府应对Covid-19疫情的策略是围绕群体免疫力的建立。这是控制传染病暴发 …
中国真实死亡人数遭质疑,武汉新冠逝者被悄声埋葬 记者:AMY QIN, 曹莉 2020年4月3日纽约时报 刘培恩(音)捧着装有父亲遗骸的小木盒。就在两个月前,他无助地握紧父亲虚弱的手,看着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切肤之痛至今仍在。他哭了。 但没 …
随着疫情消退,民族主义和仇外情绪在中国蔓延 记者:王月眉, AMY QIN 2020年4月16日纽约时报 香港——在中国生活了16年后,一位刚果商人以为他知道身为黑人意味着什么。他遭受过种族歧视,以及公寓楼拒绝租房给他的经历,但他也学会了中 …